2021-08-24 該看哪科.兒科
搜尋
醫學中心
共找到
1502
筆 文章
-
-
2021-08-23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協助病人面對病情、接受治療
【編者按】醫學教育大師奧斯勒教授曾說「學醫不看書就像沒有航海圖在茫茫大海上漂流,然而只看書不看病人就像卻從未出海航行。」(He who studies medicine without books sails an uncharted sea, but he who studies medicine without patients does not go to sea at all.)台灣醫學教育的困境是社會大眾對於醫學生參與自己或家人的照護還是有些心理上的障礙。「醫病平台」本週就以「年輕醫師與醫學生照護病人的學習心得」為主題,讓我們聆聽一位剛畢業的醫師與兩位五年級醫學生參與照護病人時想到些什麼,學到些什麼,了解這些經驗對他們將來的行醫會產生怎麼樣的影響。我們衷心希望作者的努力可以產生共鳴,導致更多社會大眾的積極參與醫學教育。唯有臨床醫護人員的投入以及病人、家屬的幫忙,我們才能培育更多更好的年輕醫師與醫學生,將來我們的子女生病時才能有更好的醫療照護。門診來了一位初診病人,他是一位體型單薄的伯伯,直覺上來看大概就是平常描述的惡病質(Cachexia)。初次就診,伯伯神情略為緊張,一邊說著自己腋下長了顆腫瘤,一邊默默地脫下外套。直到他脫下外套的那刻,大家都屏住了呼吸,因為映入眼前的竟是顆巴掌大的腫瘤。如此明顯的腫瘤為何拖到現在才就醫?這是我心中疑惑的。仔細一問,才發現他其實早在前年八月就發現自己腋下有一顆五公分的腫塊,之後有前往醫院的皮膚科就診,當時便已有病理報告便顯示為惡性纖維組織細胞瘤(pleomorphic sarcoma),但伯伯表示切片後病灶便自己縮小,因此未再追蹤。雖然後來病灶下又長了另外一顆腫瘤,但因為兩顆腫瘤一開始變化不大,加上疫情衝擊,因此便繼續拖延就醫,一直到今年二月因為腫瘤長得太大,痛的他徹夜難眠,於是才又輾轉到了其他兩間醫學中心就診。但他到最後聽到要手術後,卻又擔心自己身體呈受不了治療,因此又再次拖延,轉向中醫求治。最後因為腫瘤依舊困擾著他,於是又才再來我們醫院尋求醫療意見。先不論這個案例的後續,這位病人首先值得注意的地方是他其實反映了許多癌症病人的心態─就是恐懼。許多病人在面對癌症時會感到害怕、會逃避,直至症狀變嚴重的時候才會就醫,於是在診間不時會看到腫瘤潰瘍的狀況下才前來就醫的病人。不過他們的恐懼其實是可以理解的,前些年很喜歡跟母親討論一首歌,歌詞裡面寫到:「我應該在車底,不應該在車裡,看到你們有多甜蜜」,其實在就診前,病人大概心裡都會有數知道自己的狀況不太對,但又害怕若如自己所想會無法接受這個事實,於是選擇逃避,並抱著一絲希望,或許自己的直覺是錯的。不過我們都知道,有時該面對的總該是要面對,如同該結束的感情就該結束,拖著是無益的。British Medical Journal 在2020年發表的一份研究便有指出癌症病人的手術每拖延四週,平均便會增加6-8%的死亡風險,拖著癌症對病人只有害無益。此時醫療人員便要當作歌曲中主角的朋友,適時的提醒病人該處理這個剪不斷理還亂的癌症了。但該如何做呢?我認為可以從幾方面著手。首要之務是要釐清病人害怕的原因,許多病人其實是害怕治療的副作用或併發症,有些是怕化療要掉頭髮,怕手術會醒不過來,以伯伯來講,他害怕自己的身體承受不了治療。釐清了之後醫護人員便能對症下藥,針對害怕的部分再作講解,像昨天跟診的時候便有位病人詢問主治醫師有關術前化療的副作用,老師便釐清原來她是怕掉頭髮,便告知她這種術前的化療劑量比較低,相關的藥物也不太會造成掉頭髮,於是病人便安心了許多。再來便是找出誘因,這就好像賣場推銷產品一樣,這種衣服洗了不容易皺、這種拖把可以輕易擰乾、污漬一下就可以用神奇海綿清除等等,要說服人總得正中下懷,明明白白的告訴病人治療可以幫助解決他們的煩惱。門診的這位伯伯他之所以來門診,主要是因為痛到睡不著,也因為拖太久總是要穿著外套遮掩心生厭倦,於是我們便可稍微針對這部分再作提醒,告訴他這個腫瘤拿掉後他的這些煩惱便可改善。最後是陪伴,失戀的人怕孤單,病人也是,走向手術室的路更是冰冷孤獨的,特別是全身麻醉時還會失去意識,誰也不能把握一定睡了就一定可以起得來。這時醫護人員可以適時地向病人表達關懷,告訴他們就算是在刀房,大家都會陪伴著他,整個醫療團隊都會全力幫助他。甚至有些時候若醫護人員有相同的經歷,也可以分享給他們聽,讓他們明白他們的心情有人能夠理解,也更有助於他們表達自己的想法。 當然,癌症病人延遲就醫,有時也不只是害怕治療的問題,有時更是整個醫療系統的問題,從地區門診,轉介到醫院診斷,再轉到專科治療、追加放射治療、化療等等,整個過程可以消耗病人許多時間精力,政策上或許也可以讓病人的臨床資料更容易在下一間治療場所讀取,醫院方面也可定期評估醫院裡的人力、人力的訓練以及器材替換,讓整個治療過程更順暢、效率更高,造就一個更patient-friendly 的環境讓病人安心治療。伯伯最終順利接受手術治療,出院時面帶笑容,目前持續在老師的門診追蹤。
-
2021-08-22 養生.聰明飲食
燕麥奶、全麥製品較好?營養師曝10大偽健康食物
超市貨架上許多號稱「健康」的食品,實際上是營養師眼中「不及格」的食物。它們以誤導性的「健康光環」,偷渡到你的購物清單。究竟哪些食品讓營養師大喊NG?低脂花生醬許多強調「低脂」的食品都暗藏陷阱,為了想攝取少一點脂肪而購買低脂產品,事實上,它的卡路里與普通花生醬大致相同,且添加大量糖分以彌補減少的脂肪。俄亥俄州立大學韋克斯納醫學中心的Lauren Blake博士建議購買成分中不額外添加油、蔗糖或反式脂肪的天然花生醬。燕麥奶燕麥奶是一種從全燕麥粒中提取的植物奶,數年前問世後就一直圍繞著健康光環。但營養網站Appetite for Health的聯合創始人Julie Upton指出,喝燕麥奶和吃燕麥是兩回事。燕麥奶的卡路里和脂肪含量,往往高於普通牛奶,蛋白質含量則低於牛奶。純果汁即使標籤上寫著100%果汁或不加糖,但果汁本身就是一種濃縮型式的糖,一杯8盎司(約236ml)的柳橙汁含22克糖,而一顆新鮮柳橙大約只有13克。更重要的是,果汁裡少了對控制血糖和維持飽腹感非常重要的纖維。果乾很多果乾大打健康食品的招牌,當然,水果本身是健康的,但乾燥以後的水果體積大大濃縮,很容易攝取過量。且為了增加嗜口性或保存,有些果乾可能額外添加糖或其他成分。風味即時燕麥片天然無添加的燕麥片絕對是營養師大推的好食物,至於那些添加大量糖和鈉,甚至是用香料討好消費者味蕾的調味速食燕麥片,不該列入你的健康食物清單。選購前看標示,成分表上將燕麥列在第一項的產品,且每份含糖量低於6克,鈉低於140毫克。蛋白質能量棒就像許多加工食品一樣,被拿來當作能量補給的蛋白棒,通常含有各種形式的糖(甜菜糖漿、糙米糖漿、甘蔗糖漿)、多餘的脂肪(棕櫚仁油、葵花籽油)以及人工色素和香料。此外,蛋白棒有時含有產氣化合物,如三氯蔗糖(代糖)和菊苣根(纖維添加劑)。想在鍛鍊前補充能量,建議尋找成份單純的食品,而不是一堆你無法識別的成分。無糖零卡汽水愛喝汽水又怕胖,很多人選擇無糖汽水讓自己喝得安心。實際上零卡路里不代表對身體的影響為零。細看無糖汽水成分,你會發現「代糖」的存在(包括阿斯巴甜、蔗糖素等),代糖雖然有低熱量的特性,卻不會幫助減肥。一些研究發現,無糖汽水可能導致暴飲暴食、體重增加,並增加罹患骨質疏鬆症和第二型糖尿病的風險。全麥製品全穀物對人體有很大好處,但這正好被業者拿來利用宣傳,凡冠上「全麥」的產品就被當成健康食品。如果產品包含某類全穀物,包裝就必須明確說明,如果只寫著「用全穀物製成(Made with whole grain)」,那就有很多模糊的空間,可能意味它不是100%全穀物,甚至含量非常少。調味優格很多人會吃優格或喝優酪乳補充腸道益菌,並同時獲取鈣、蛋白質和維生素D。但千萬別選擇經調味的品項,因為調味酸奶含大量糖分和香料,跟甜點沒兩樣。營養與飲食學會發言人Foroutan說,添加人工糖的優格還會導致腹脹。建議購買原味無添加的產品,自己加入新鮮水果。康普茶雖然自然發酵食物有益腸道健康,但近年流行的康普茶主要是發酵酵母。營養與飲食學院發言人Robin Foroutan說,很多人的消化道中,其實處於酵母菌過度生長的狀態,定期飲用康普茶就像把燃料倒在火上,會使菌叢不平衡的情況變得更糟。不如選擇自然發酵食物如優格、泡菜等。資料來源/美國《預防》雜誌
-
2021-08-20 癌症.頭頸癌
聲音沙啞5個月,一查竟是癌? 醫師提醒:不痛不癢的聲音嘶啞最危險, 超過2週就要查!
聲音沙啞5個月,一查竟是癌?2021年6月,浙醫二院國際醫學中心分享了一個病例,值得大家留意。杭州的余先生68歲,平時飲食口味比較重,喜歡抽煙喝酒。5個月前發現自己說話的聲音有點沙啞,以為只是普通喉嚨發炎,所以也沒有重視。但5個多月過去後,嗓子還是沒有恢復。到醫院就診後發現,余先生有個聲帶新生物,而且並非“善類”,考慮喉癌,建議盡快手術切除。不痛不癢的聲音嘶啞最危險,超過2週就要查!新橋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李紅醫師2013年在健康時報刊文表示,聲音嘶啞是喉癌的早期信號,如果喉癌累及聲帶,即使體積再小,也會出現聲音嘶啞。所以,需要特別留意那種不痛不癢的聲音嘶啞。還有以下這些聲音嘶啞,需要注意跟喉癌鑑別:1. 感冒、咽炎所致的聲嘶:隨著炎症消退會很快好轉,而喉癌引起的聲嘶症狀卻會呈漸進性加重,且逐漸發展為聲音變粗、變啞,直至完全失音。2. 聲帶小結所致的聲嘶:喉癌的聲音嘶啞有時還會被誤診為聲帶小結。一般聲帶小結表現出的聲音嘶啞為間隙性,在早晨起床的時候會較輕,但是晚上會更嚴重。聲音嘶啞、長期痰中帶血、喉部疼痛等都是早期喉癌症狀。如果超過兩週仍未緩解,要警惕喉癌的可能性。這些習慣最容易引發喉癌!一般來說,男性的喉癌發病率高發於女性,且隨著年齡的增長發病率會增高;如果同時有長期吸煙、喝酒等不良飲食習慣,則喉癌的發病率會更高。此外,喉癌還與長期病毒感染、慢性肥厚性喉炎、聲帶白斑、咽喉反流等慢性疾病、長期吸入刺激性氣體以及家族遺傳等因素息息相關。1. 吸煙吸煙量越大、時間越長,患喉癌的危險性越高。吸煙者患喉癌的風險是不吸煙者的20~30倍。2. 嗜酒酒精刺激也與喉癌的發生有一定關係,酒精過量會損傷黏膜上皮,加速癌變。飲酒者患喉癌的危險度比非飲酒者高1.5~4.4倍,尤其是聲門上型喉癌與飲酒關係密切。3. 胃食管逆流咽喉黏膜幾乎缺乏對胃酸的防禦結構,故長期胃酸逆流也可能會造成咽喉部的黏膜不典型增生,甚至癌變。4. 過度用聲如果過度用聲,或者濫用聲音,再加上其他因素,如抽煙喝酒,確實發生喉癌的機率會增加。遠離喉癌,做到這6點!要想遠離喉癌,要盡量做到以下幾點:1. 遠離煙草,無論是一手煙,還是二手煙!2. 適量飲酒,盡量選擇低度酒(當然不喝最好)3. 遠離污染環境,尤其化學粉塵環境4. 避免喝燙茶、吃燙食、吃過於辛辣飲食5. 避免過度清嗓,氣流會持續振動聲帶,傷到喉嚨,建議喝水清嗓,但空咽動作不提倡6. 善待嗓子,避免濫用及過度用聲,合理安排聲帶的工作及休息時間。(來源/轉載自《文匯報》)
-
2021-08-20 養生.聰明飲食
隔夜菜加熱「1閃失」小心急性腸胃炎! 專科醫授拉肚子「能吃&不能吃」食物
61歲鄭女士,有糖尿病的慢性病在服藥控制中,日前因為嚴重的上吐下瀉合併高燒不退兩天至醫院急診,抽血發現白血球、發炎指數均高,且合併有急性腎衰竭和電解質不平衡,後續糞便和血液培養均長出沙門氏菌。醫師一問之下,原來鄭女士在發病前吃了放在室溫已經兩天的肉粽。感染沙門氏菌 症狀與急性腸胃炎相同奇美醫學中心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王宿鴻表示,沙門氏菌為一種細菌,主要經由糞口傳染,常是因為吃到受到污染的食物進而感染,尤其易好發在天氣炎熱的時節。感染者一般臨床症狀為急性腸胃炎,會有噁心、嘔吐、腹痛、嚴重腹瀉、高燒不退等症狀產生,且糞便中常夾雜著黏液和血絲。 王宿鴻說明,一般病情輕微者,發燒會在兩三天內退燒,腹瀉則會在一星期內逐漸改善。但若是嬰兒、老年人或是有其他慢性疾病造成免疫低下者,則要小心症狀會比其他人來得嚴重,甚至會產生嚴重併發症如脫水、敗血症、休克、腸出血、壞死性腸炎等。 食物調理要注意 室溫超過35℃易變質由於沙門氏菌常是因為吃到受到污染的食物而感染,因此在食物的選擇跟調理上需要特別注意。王宿鴻指出,最常受到細菌污染的食物,例如:生雞蛋、奶製品、肉製品等,因此在選擇的時候需要注意食物要完全煮熟、牛奶和奶製品需經過滅菌過程;在調理食物的時候,生食和熟食需要分開、使用安全的飲用水或自來水處理食物、蔬果類需清洗乾淨。另外,若吃不完的食物一定要用保鮮膜包裹放入冰箱,再次食用前再加熱煮熟;臺灣的夏天尤其炎熱和潮濕,沙門氏菌又最喜歡生活在室溫35℃左右的環境,因此食物若放在室溫太久會大大增加受到污染的風險。 緩解不適症狀 這些東西要少碰針對一般症狀較輕微者,王宿鴻分享,感染時可以使用支持性療法即可,可多補充電解質水分,但需注意不能太甜,因為糖分在生病的腸道中會增加水瀉的嚴重程度,如市售的運動飲料常糖分太高,建議可以加入白開水稀釋飲用;另外,乳糖和纖維類食物在腸道出狀況時吸收能力也不佳,因此乳製品食物跟蔬菜水果類的在這段時間也要少食用。值得一提的是,在腸胃發炎時可以吃白稀飯、白飯、白麵條、白土司等食物,若肚子不痛不會吐的話也不建議讓腸子空腹太久的時間;但假若是高危險族群,如:嬰兒、老人、免疫力不全者,亦或是症狀持續、高燒不退、連喝水也沒有辦法的話,就應儘速就醫避免更嚴重的併發症產生。 延伸閱讀: ·愛吃涼拌食物?熱菜放涼再冰? 專家警告「9NG行為」:食物中毒風險暴增 ·愛吃半熟蛋、微帶血的肉? 小心沙門氏菌!「1動作」阻斷感染途徑
-
2021-08-19 該看哪科.傳統醫學
拔罐助消疲勞、解全身痠痛? 中醫師曝「禁忌事項」
20歲的莊先生,平時偶爾小跑步運動,因為看了電視轉播東京奧運比賽後,於是熱血沸騰時常出門運動,沒幾天就感覺腰酸背痛,在床上怎麼躺都不舒服,經由奇美醫學中心中醫部骨傷科主任任東輝診察後發現,莊先生因為運動過量引起肩頸腰背部肌肉緊繃,採每周1次施以拔罐、針灸與美式整脊(AMCT)療法,3周後肩頸腰背部緊繃痠痛明顯改善,身體疲累感減輕,晚上也睡得比較安穩,日常生活品質進步許多。 拔罐行氣活血 快速消除疲勞、恢復體力東京奧運如火如荼展開,中華健兒的優異成績讓大家讚賞之餘,也掀起一股運動的熱潮。許多平常沒有運動習慣的民眾,一時興起當起假日運動員,在熱身不足或者運動過量之後,時常出現肌肉緊繃、筋骨痠痛的現象,這時可以運用拔罐行氣活血,快速消除疲勞、恢復體力,外號飛魚的美國游泳健將菲爾普斯(Michael Phelps)就曾多次利用拔罐,幫助恢復運動後的肌肉痠痛。任東輝主任提醒民眾,拔罐應選擇肌肉豐滿、皮下組織充實處,臉部不宜拔罐,若是皮膚有潰瘍、傷口,骨骼凹凸不平,嚴重水腫、過敏之處,外傷骨折部位以及孕婦的腹部、腰骶部都是拔罐的禁忌症,最好經由合格中醫師診察後再實施拔罐療法。 急性期胡亂按摩患處 恐致更大傷害有時候民眾運動過於激烈,不慎跌打損傷,造成運動傷害,在傷害急性期關節腫痛瘀青,可以視情況在痛處的遠端取穴針灸,疏通氣血,利於消腫,針灸後在患處外敷如意金黃散消腫止痛。恢復期則可適度推拿按摩,具有改善肌肉組織循環,增強局部血流,促進軟組織修復的功效。任東輝主任提醒,絕不可在急性期胡亂按摩患處,可能造成更大的傷害。主任說明,當運動傷害嚴重導致關節錯位、骨架不正,或者肌肉韌帶損傷拖太久沒有適當治療,造成局部的軟組織沾黏、氣血阻塞不通而酸痛,這時就需要利用小扁針鬆解術,直接鬆解沾黏處,再結合中醫正骨手法與美式整脊(AMCT)療法,雙管齊下調整人體筋骨結構,恢復關節活動功能。任東輝表示,現代人工作忙碌,應養成固定的運動習慣,以維持身體健康。如果因為一時興起運動過量造成運動傷害,建議尋找合格的中醫師辨證論治,視狀況施以拔罐、針灸等療法,可以疏通氣血、恢復關節運動功能,再搭配內服舒筋活絡、強筋健骨的中藥,可明顯改善筋骨疼痛,提升生活品質。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NOW健康)  延伸閱讀: ·中暑刮痧顏色越深效果越好嗎? 專家警告「出現3症狀」快住手 ·不是所有中暑都能刮痧! 陰暑VS陽暑處理原則大不同
-
2021-08-18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國際追加第3劑成趨勢 陳時中:不排除再加購疫苗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天表示,因應國際間追加施打第3劑COVID-19疫苗的趨勢,未來不排除再加購其他疫苗,也會盡快擴大AZ、mRNA疫苗混打對象。國內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苗吃緊,外界好奇台灣是否再加購疫苗,或開放第2劑混打不同廠牌,例如AZ疫苗混打高端或輝瑞BNT疫苗,以加速疫苗使用效率及提高保護力。陳時中今天下午在疫情記者會中表示,因應疫苗需求以及國際間追加施打第3劑疫苗趨勢,指揮中心會審慎思考,不排未來除再加購其他疫苗。在疫苗混打方面,現在僅開放第一線高風險醫護人員可以AZ疫苗混打mRNA製程的疫苗,目前國內的mRNA疫苗只有莫德納,輝瑞BNT的mRNA疫苗尚未到貨,基層醫護頻頻要求擴大混打對象。陳時中說,目前第1-1、1-2類的第一線高風險醫護已陸續開始混打,第1-3類醫事人員已完成造冊,擴大對象「應該快了」。高端疫苗總經理陳燦堅今天在股東會上表示,目前已經與台大與林口長庚2家醫學中心啟動施打第1劑AZ或是莫德納疫苗的醫護人員,第2劑混打高端疫苗的臨床試驗,預計3至5個月數據結果即可出爐。對於疫情指揮中心是否開放AZ疫苗或莫德納疫苗混打高端疫苗,陳時中指出,高端疫苗才剛剛通過緊急使用授權(EUA),未來等到混打實驗數據出爐,才會討論混打問題,目前專家也還未同意兩種mRNA疫苗混打。
-
2021-08-17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混打高端試驗進行式? 長庚:計畫還在撰寫中
高端疫苗總經理陳燦堅表示,目前已經與台大與林口長庚兩家醫學中心啟動施打第一劑AZ或是莫德納疫苗的醫護人員,第二劑混打高端疫苗的臨床試驗,預計三至五個月數據結果即可出爐。林口長庚醫院副院長邱政洵則表示,AZ混打國產疫苗的計畫目前都還在「撰寫中」根本還沒有出醫院。邱政洵說,高端疫苗不久前也才剛通過EUA,8月23日開始第六輪施打,都才剛開始而已,計畫不可能這麼快就開始。他認為,AZ混打mRNA疫苗比較容易,畢竟台大都已經在施行了,長庚要做很容易,只是需要和疾管署報備。至於高端疫苗公司指出,長庚已經開始在做AZ混打高端的臨床試驗,他強調「還沒有」。陳時中對於混打高端也表示,高端才剛通過EUA,且疫苗還是陸續會進來,混打高端要等實驗才知道是否列入建議。至於莫德納目前開放給基層醫護混打,何時可以開打?陳時中表示,目前陸續都在撥發,開業醫護部分已請他們趕快造冊清楚,「應該快了」。然而現在還有400多萬人非莫德納不打,但莫德納疫苗不足是否會呼籲民眾改選項。陳時中卻沒有正面回應,僅說「單選莫德納的人沒400萬那麼多了」。由於莫德納疫苗不足,許多民眾也搶搭帛琉泡泡的熱潮,赴帛琉打疫苗。但帛琉表示,未來打過AZ者不再給予混打莫德納,只能混打嬌生。如此一來,我國是否承認?陳時中說,台灣目前沒有同意可以混打嬌生,但我國沒有嬌生疫苗,因此建議事項也不包括這種打法
-
2021-08-17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混打AZ、莫德納? 高端:醫學中心已啟動研究
高端疫苗今舉行股東會,總經理陳燦堅透露,目前已經有兩家醫學中心啟動AZ、莫德納混打高端新冠疫苗的臨床試驗,預計3至5個月就會有數據結果。他也說,疫苗混打在科學上比較沒問題,主要是受法規規範,需要將混打臨床試驗證明送交給法規單位,再進一步審查。由於台灣疫苗短缺,外界都關注疫苗混打的可行性與科學根據。陳燦堅表示,目前台大醫院與林口長庚都已啟動混打臨床試驗,將已施打第一劑AZ或莫德納的護理人員,追加第二劑高端新冠疫苗,預計5個月內會有初步數據結果。而外界對於高端的產量、製程有疑慮,陳燦堅說,由於過去生產腸病毒疫苗批量時,疫苗都是單劑量為主,受到製程影響,首批供應國內的新冠疫苗也是單劑量,後續所有疫苗則將改由多劑量、瓶裝供應。陳燦堅也說,高端已在巴拉圭執行三期臨床試驗,同時申請當地緊急使用授權(EUA),由於巴拉圭疫情嚴峻,加上已取得國內EUA,巴拉圭政府有提出預採購的數量,不過仍需待完成試驗。
-
2021-08-14 該看哪科.腦部.神經
時間就是腦細胞!中風發作時怎麼做?4招爭取黃金治療時間
80歲林先生患有高血壓和糖尿病,某天晚上10點多出現右側手腳無力,到凌晨兩點變得更為嚴重,被家人緊急送醫急診,診斷為左側中大腦動脈阻塞,經醫院動脈取栓小組成功取出血栓,打通了阻塞的血管,右側手腳無力改善,出院時可自理生活。腦中風不僅可能會造成死亡,更是導致失能的主要原因。受到影響的除了病人本身,也影響了飽受壓力的家庭,並造成社會的巨大損失。因此,必須積極預防腦中風的發生,提供急性腦中風有效的治療至關重要。FAST、臨微不亂 辨別中風自1996年以來,靜脈注射血栓溶解劑(rt-PA)治療已成為急性缺血性腦中風的標準治療。透過簡單的FAST辨別中風四步驟:「F」就是FACE,請患者微笑或觀察面部表情,兩邊的臉是否對稱;「A」 是ARM,雙手抬高平舉,觀察其中一隻手是否無力下垂;「S」是SPEECH,讀一句話、觀察是否清晰且完整;當三者症狀出現其中一種時,就要把時間「Time」趕快送醫。此外,還有「臨微不亂」四字訣,「臨」時手腳軟、「微」笑困難、講話「不」清楚、別「亂」快送醫,在發現急性腦中風症狀時,應立即或協助他人就醫,爭取黃金治療時間。血栓溶解劑 提升三成好預後靜脈注射血栓溶解劑(rt-PA)治療,相對提升了三成良好功能預後的機會,且在某些條件下可將黃金治療時間從3小時延長至4.5小時。但仍然有不少病人無法接受rt-PA治療,例如發病時間超過黃金治療時間,或有注射rt-PA的禁忌症。此外,rt-PA治療對大血管阻塞的效果不佳,例如內頸動脈、中大腦動脈或基底動脈阻塞,大約只有兩成的血管打通率,遠低於其他血管阻塞的治療效果。2015年後,急性缺血性腦中風的治療有了突破性的進展。除了rt-PA治療外,對於前循環大血管的阻塞,若能在6至8小時加上動脈血管內取栓(EVT)治療,其效果顯著優於僅使用靜脈注射 rt-PA治療的效果,高達四至五成的病人有恢復良好的機會,能重拾獨立自主的生活。時間即腦細胞 治療分秒必爭新近發展的腦部影像提供了更精確的腦細胞血流灌流狀態,發病的時間不再是判定可以接受rt-PA或是EVT治療的唯一標準。2018年兩個大型研究顯示,藉由特殊腦部影像的篩選,分別針對6至16小時與6至24小時前循環急性缺血性腦中風的病人,提供緊急的EVT治療,動脈取栓組的病人預後相較於保守治療組病人,有較好的功能恢復。「時間就是腦細胞」,無論是rt-PA或EVT治療都是分秒必爭的。在發現急性腦中風症狀時,應立即打119,將病人送至可以提供rt-PA治療的醫院。若臨床醫師確診或懷疑是大血管阻塞,且在黃金治療時間內,不論是否有接受rt-PA治療,應提供EVT治療的機會。
-
2021-08-13 該看哪科.新陳代謝
糖尿病患延後拿藥,導致血糖沒控好 染疫死亡率高!
糖尿病族群染病重症,死亡率高8倍王姓糖尿病病友是控糖模範生,但因害怕新冠肺炎疫情,不敢回診拿藥,導致沒有續用糖尿病用藥,再次來醫院已是血糖高滲透壓狀態送來急診。醫師表示,延後拿藥、不規則用藥成為疫情爆發後常見的醫療窘境。「出門增加染疫風險,但慢性病尤其糖尿病照護不良,會大幅增加染疫、住院後死亡風險。」奇美醫學中心內分泌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葉乃誠表示,糖尿病族群一旦染病重症入加護病房風險為非糖尿病人的2.8倍,死亡率高了8倍,而且風險與平常控制的血糖狀態、糖化血色素、血糖變異度都呈現高度相關。葉乃誠指出,由大數據顯示,不管是第1型還是第2型糖尿病,平日血糖控制的情況與罹患新冠病毒後的死亡率有關,因此穩定持續的慢性病、糖尿病藥物控制、規律回診,以及維持規律的生活、定時定量的飲食、適度運動很重要。在家可用「血糖機」 準確知道自己的血糖狀態葉乃誠說,有些病友在家久了,常飲食過量、缺乏運動導致血糖上升而不自知,國際標準組織認證的血糖機是病友可靠的幫手,可以在家準確知道自己血糖的狀態,幫助飲食控制及增加運動動機,建議在家可做室內體操、伸展、抗阻力運動,同時還能控制體重。新冠病毒也會造成胰島素阻抗及胰島ß細胞分泌胰島素功能下降,進一步加重酮酸中毒風險,葉乃誠建議,若是在隔離或染病期間,應了解酮酸中毒的症狀,頻繁監測血糖,甚至可買機器偵測血中酮體,適度補足水分,且進食身體所需的碳水化合物,才能有效降低酮酸中毒風險。「胰島素」是控糖利器困難控制糖尿病病人,胰島素是控糖利器,長效胰島素加上每天血糖監測,更是可在醫療團隊的溝通建議下,適時隨血糖高低調整胰島素劑量。不但可控制血糖,也可以有效抑制酮酸中毒風險。
-
2021-08-1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陳時中稱3+11是群聚非破口 專家點1關鍵「就是破口」
指揮官陳時中今天首度澄清,沒有所謂開放邊境機組員3+11破口,開放邊境管制後沒有造成社區疫情,機組員與家人及諾富特員工感染屬於群聚事件,不是破口。中華民國防疫學會理事長、感染科醫師王任賢認為,「3+11」本身沒有錯,但當時沒做好配套就開放而造成疫情,就是破口。王任賢認為,若第一批11.6萬劑AZ疫苗來台,3月22日開放施打時,讓頻繁出入境高風險國家的機師、機組員先打,就不會造成後續多名航空人員染疫,並在諾富特飯店爆發疫情。他強調,「3+11」本身沒有錯,但當時沒做好配套就開放。北市長柯文哲曾經表示為,機組員應該優先施打疫苗,而非防疫專責醫護先打。對此,專家小組諮詢委員李秉穎則表示,去年林口某醫學中心、今年初部立桃園醫院院內感染,對國內防疫衝擊大,讓醫護第一順位接種疫苗,除避免醫護感染,也避免抵抗力差的患者,染疫重症或死亡,也能守住國內醫療量能,若先讓機組員優先接種,「這會讓國際笑死」。王任賢表示,當時台灣境內、醫療院所還沒被病毒入侵,最高風險就是境外移入,當時未讓機組員先打疫苗,結果造成破口,至今專家小組還是沒認錯,「他們沒做配套,才是全世界最大笑話」。有人將機組員「3+11」和帛琉泡泡「5+9」相比,王任賢認為,兩件事時空背景不同,「3+11」當時還沒有疫苗,「5+9」現在可以打疫苗,無法拿來相比,也不用擔心重蹈覆轍。但他強調,若陳時中是為了「保駕護航」台帛泡泡,硬說「3+11」不是破口而是群聚,他反問「群聚久了就是小破口,差別哪?」王任賢指出,未來邊境開放是各國必經之路,社區也要有好的應變能力,但開放過程中,應以通則來規範,像是打過二劑疫苗的國民,不論到哪一國家,返台後不需14天隔離;打一劑疫苗者,可有一段檢驗期;完全沒打疫苗者,採取更嚴格檢疫措施或禁止出國,不要應訂過多細則,讓民眾無所適從,政府也容易被挑毛病,應以通則讓全民依循。
-
2021-08-12 該看哪科.新陳代謝
憂疫情延後拿藥?醫師:控血糖與患新冠病毒死亡率有關
患有糖尿病的王姓病友一直是控糖模範生,但因害怕新冠肺炎疫情,延後拿藥,導致沒有續用糖尿病用藥,再次到醫院已是血糖高到高血糖高滲透壓狀態送來急診。醫師表示,延後拿藥、不規則用藥已成為疫情爆發後常見的醫療窘境,「血糖機是糖尿病友可靠的幫手」,可在家準確知道自己血糖狀態,幫助飲食控制及增加運動動機。「出門增加染疫風險,但慢性病尤其糖尿病照護不良會大幅增加染疫、住院後死亡風險」,奇美醫學中心內分泌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葉乃誠指出,糖尿病族群一旦染病重症入加護病房風險為非糖尿病人的2.8倍,死亡率高了8倍,而且風險與平常控制的血糖狀態、糖化血色素、血糖變異度都呈現高度相關。葉乃誠指出,由大數據顯示,不管是第1型還是第2型糖尿病,平日血糖控制的情況與罹患新冠病毒後的死亡率有關,因此穩定持續的慢性病、糖尿病藥物控制、規律回診以及維持規律的生活、定時定量的飲食、適度運動很重要,在家可做室內體操、伸展、抗阻力運動,同時控制體重。葉乃誠說,有些病友在家久了,常飲食過量、缺乏運動導致血糖上升而不自知,國際標準組織認證的血糖機是病友可靠的幫手,可以在家準確知道自己血糖的狀態。另外,新冠病毒也會造成胰島素阻抗及胰島ß細胞分泌胰島素功能下降,進一步加重酮酸中毒風險,葉乃誠建議,若是在隔離或染病期間,應了解酮酸中毒的症狀,頻繁監測血糖,甚至可買機器偵測血中酮體,足量的水分及進食身體所需的碳水化合物才能有效降低酮酸中毒風險;困難控制糖尿病病人,胰島素是控糖利器。
-
2021-08-10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奇美醫發表冠心症跨科別照護成果、三次通過醫策會認證
奇美醫學中心今天發表冠心症跨科別團隊照護成果、第三次通過醫策會冠狀動脈疾病品質認證,強調提高疾病照護品質及藥物療效,更多急性心肌梗塞病人接受冠心症藥物衛教及完成心肺復健測驗、戒菸成功率從106年的32%到109年61、大幅提高近一倍。心臟血管內科主治醫師洪俊聲舉出案例,82歲退休老人肝臟有大顆腫瘤,入院安排手術時急性心肌梗塞併呼吸衰竭,心導管檢查發現冠狀動脈阻塞非常嚴重、手術風險極高,經心臟內外科團隊合作,使用小型葉克膜協助、順利完成高風險心導管支架放置,也安全切除肝腫瘤,最後順利出院。洪俊聲表示,奇美冠心症照護團隊2014年首次參與醫策會冠狀動脈疾病品質認證,成為南部首家通過認證醫學中心,即便今年爆發疫情,團隊仍堅守崗位,順利三度通過認證,提升冠狀動脈疾病全面整合照護品質,提供國內外民眾就醫參考。洪俊聲說,心絞痛、心肌梗塞是最常見冠心症臨床症狀,更是猝死主要原因。在臺灣心臟病是國人第二殺手,衛福部統計,去年心臟病死亡20457人,不管男女死亡率均第二位,與2019年冠心症死亡人數相較、年增率高達3%,且有逐年增加趨勢。他說,過去冠心症照護由急診、心血管內科、護理團隊治療,奇美團隊提供以病人為中心完整照護,由心血管內、外科、復健、急診、加護、護理、藥劑、營養、戒菸衛教師等專業人力組成,並制定複雜疾病診治、評估及分享決策流程,藉橫向整合、強化延續照護,讓奇美冠心症照護團隊真正成為民眾信任的「心臟血管重症中心」。
-
2021-08-09 名人.黃達夫
黃達夫/阿茲海默症新藥爭議 台灣如何面對
美國食藥局(FDA)有條件加速通過(accelerated approval)阿茲海默症新藥Aducanumab。在FDA做此決定前,不少專家公開發表反對意見。2020年11月舉行的專家諮詢小組會議中,11位委員中10位認為該藥療效證據不足而投下反對票,另一位投「不確定(uncertain)」。表示沒有一個人投贊成票。FDA放行新藥 3諮委請辭不料,FDA居然於6月7日通過了這個爭議已久的新藥。結果,接二連三地已經有3位FDA專家諮詢小組的成員請辭。美國華盛頓大學(Washington University)的神經學教授Joel Perlmutter首先表示,明明在專家諮詢小組會議中,所有成員非常清楚地表達了他們反對意見。FDA卻在沒有與專家諮詢小組做任何進一步照會與討論,就做了放行此新藥的決定,令他很是失望,因而決定辭去諮詢小組的工作。做相反決定 專家失望而University of Washington榮譽教授Scott Emerson,他是生物統計學專家。他說,長年擔任FDA專家諮詢小組委員,參與很多不同疾病新藥研發審查,大多時候委員之間,都有意見分歧的情況,正反兩方的票數,往往旗鼓相當而難做決定。這是第一次,專家諮詢小組成員意見一致,沒有任何人贊成通過,FDA卻做了與專家意見相反的決定。接着,梅約醫學中心的神經學專家David Knopman也決定離開專家諮詢小組。他説,他對於FDA完全不理睬專家小組成員為此專案付出的心力,感到絕望,他不希望未來再度面對同樣的處境。然後,哈佛醫學院教授、波士頓Brigham and Women醫學中心規則、醫療及法律研究計畫主持人 Aaron Kesslheim也跟著辭職,他自2015年就開始參與神經學相關的專家諮詢小組。臨床試驗 看不出改善失智Kesslheim給FDA代理署長Janet Woodcock的辭職信上説,「這次阿茲海默症新藥的通過,可能是近代美國歷史上,最糟的一次藥物審核決定。依我看來,目前的FDA,並沒有能力把專家小組所提供,根據科學證據做出的建議做為最後決策的根據」。為什麼這個新藥會引起這麼大的爭議?因為美國現在有600萬失智病人,不論對病人本身、家庭或整個社會,都造成很大的衝擊。可是,一直到今天還沒有任何能夠逆轉這個疾病的藥物。Aducanumab是第一個,看到能夠縮小大腦類澱粉蛋白質斑塊的藥物,但臨床試驗結果,卻看不出它改善了失智的證據。病人想用 醫師開不開藥?而且,它的價錢又不便宜。一旦通過,病人一定會想用,醫師則不能拒絕開立處方,保險公司該不該給付?花了錢去購買希望,就排擠了病人照護的資源,這是很現實的問題。不久台灣就要去面對這個兩難。
-
2021-08-08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鼓勵防疫第一線醫師 林芳郁:盡所能告訴家人「我愛你」
71歲的心臟外科名醫林芳郁,從醫40年,曾任台大、北榮、亞東三家醫學中心院長,從SARS到新冠肺炎,都在第一線對抗疫情。今年父親節前夕,林芳郁卸任擔任六年的亞東醫院院長,正式迎接退休生活。不只是一位盡心貢獻醫界的醫師,林芳郁更以嚴謹身教,成為兒女心目中的模範父親。身教嚴謹,卻包容孩子想法,只要肯努力,他全力支持。在宜蘭羅東出生的林芳郁,高中才北上念建中,自台大醫學院畢業後,順利成為心臟外科醫師,並與醫學系同窗、台灣首位女整形外科醫師林靜芸結為連理,育有一雙兒女。女兒林之昀跟隨母親腳步,成為整形外科醫師,兒子林之晨則往新創產業電商發展,接任台灣大哥大總經理。兒女事業有成,與父母嚴謹身教有關。林之晨回想,年幼時若有不乖或不禮貌的行徑,林芳郁常叫他們面壁、罰跪。但林芳郁對孩子的想法非常包容,無論想做什麼,他一定全力支持,多半給予鼓勵,只要選定目標,就好好努力、全力以赴。他認為孩子平安,把工作做好最重要。女兒乖巧,兒子曾叛逆,笑稱「女兒是上帝補償給我的」。外科醫師生活忙碌,林芳郁坦言,過去平日忙很晚才回家,早期周六還要上班,等於只有周日休假,但又掛心病人病況不穩定,多半會待在醫院。以前在台大醫院時常帶孩子「查房」,兒女因此閱「傷」無數,更謹記怎麼防止燒燙傷。和孩子相處時間不多,但慶幸女兒循規蹈矩,也跟隨父母從醫,相較兒子叛逆讓他很頭痛,林芳郁笑稱「女兒是上帝補償給我的」。細數林之晨的叛逆事蹟,高中時為了把妹無駕照偷騎機車,家中規定九點半門禁,兒子偷偷蹺家過夜,女兒還幫忙掩護,老婆發現後氣個半死。於是兄妹倆不得不互助,「聯合次要敵人,打擊主要敵人」,但兩人也培養出好感情,像林之晨在美國留學時,林之昀去美國玩,哥哥主動獻卡,讓妹妹無限消費。教育孩子言出必行,欣慰兒子留學歸國後「變暖男」。林芳郁對兒女管教嚴格,正直個性更是言出必行。林之晨求學時課業並不佳,有次段考前,承諾若兒子成績進步就帶他到日本玩,兒子果然爭氣地考出好成績,老婆本想趁著工作忙順勢忘記,他堅持「一定要帶他去日本玩」,堅持履行承諾。過去曾擔心兒子工作不穩定,但自美國留學回來後,彷彿「變了個人」,不僅變溫暖也更孝順,周末帶著父母愛吃的燒餅油條及豆漿來訪,父母傳訊也早讀早回,讓他相當欣慰。林芳郁鼓勵同為人父、至今仍在防疫戰線上的醫師,保重身體外,也盡所能告訴家人「我愛你」,像自己至今仍會向妻子和兒女說「爸比愛你」,或留小紙條在太太書桌上,隨時傳達對家人的愛。兒子看老爸拒收紅包 簡樸一生 愛國不移民林芳郁為台灣醫界創下歷史性推展,曾率領團隊做全球領先的不整脈研究,擔任台大急診部主任任內,開創救護車EMT(緊急救護技術員)體系,如今高級救護員遍布全台,戲劇《火神的眼淚》中救護員挽救珍貴生命的片刻,充分展現急救技術,更造福無數患者。林芳郁上月底卸任亞東醫院院長,兒子林之晨特地排開行程,出席父親的榮退典禮。他透露,父親擔任醫師工作期間,仍維持羅東人的簡樸生活,在家總是穿著破內衣,皮夾、皮帶一用就是幾十年,不開名車,一台Toyota Premio用了十幾年,一直到無法維修才勉強換掉。在兒子眼中,父親十分好學,在家中書筆不離身,隨時研讀畫重點。父親也相當愛國,1995年時,許多醫師帶家人移民,但父親堅決「身為台灣人,死為台灣鬼」,展現愛國情誼。而父親沒有物質欲望,當年在台大醫院,父親認為紅包文化對弱勢病人不公,堅決拒收病人紅包,病人若送紅包來,他一定會再買水果禮盒,把病人紅包放進並送回。林芳郁小檔案年齡:71歲歷任:台大、北榮、亞東醫院院長家庭:結婚45年,育有1子1女給孩子的一句話:訂好目標,全力衝刺,不管到世界哪個角落,闖到累的話就買張機票,家裡永遠都有你的碗筷。
-
2021-08-07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防疫在家食物沒保存好常感染沙門氏菌 醫師呼籲注意
防疫宅在家,食物沒保存好,很容易感染沙門氏桿菌菌;奇美醫學中心近來病患增多,鄭姓女子因嚴重上吐下瀉、高燒不退送急診,抽血發現其白血球、發炎指數都偏高,糞便和血液培養都驗出沙門氏菌;醫師一問才知她吃了放2天沒冰的肉粽,經抗生素治療點滴補充,一星期才出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王宿鴻表示,民眾常因吃到受汙染食物感染沙門氏菌,尤其天氣較炎熱時,會有噁心、嘔吐、腹痛、嚴重腹瀉、38~40℃高燒不退等急性腸胃炎症狀,尤其糞便中常夾雜黏液和血絲,造成恐慌。還好沙門氏菌不耐熱,低溫60度經過20分鐘或100度5分鐘就可以殺死。王宿鴻說,生雞蛋、奶製品、肉製品等易遭汙染,務必完全煮熟,牛奶和奶製品需滅菌;調理時生食和熟食分開,吃不完的食物一定要用保鮮膜包裹放冰箱,再吃前也要加熱煮熟。他說,症狀較輕微者,以支持性療法補充電解質水分即可,但需注意腸胃發炎時要少吃甜食,建議吃白稀飯、白飯、白麵條、白土司等易消化食物,若症狀持續、高燒不退、連喝水都很不舒服的時候,就應就醫避免嚴重併發症。沙門氏菌感染一般症狀持續 2到3天後會痊癒,但有5%的人會成為帶菌者。可經人、貓、狗、蟑螂、老鼠等途徑汙染食物。生存溫度在4到48℃間,在35到37℃間繁殖最快。王宿鴻表示,台灣炎熱最近又一直下雨潮濕,沙門氏菌又最喜歡生活在這種環境,食物放在室溫太久,風險會大大增加,民眾一定要多注意保存。
-
2021-08-07 醫聲.領袖開講
衛福部彰化醫院院長曾孔彥/走入社區友善溝通 形塑公醫專業形象
「醫學中心像大廟,病人多少帶一點敬畏的心進去求診,病人來到區域醫院,認為這是社區裡的醫院,出發點就是要服務民眾。」衛福部彰化醫院院長曾孔彥在公立醫院擔任行政職務30年,察覺病人的「差別心」,這波新冠肺炎疫情既是危機,也是翻轉刻板印象的良機,彰化醫院一定要做到「有疫情,公醫立刻能醫療及防治。」台灣本土疫情最嚴峻期間,彰化醫院一天之內最多收治93名確診病人,增開50個隔離病房,作為彰化縣防疫專責醫院的院長,曾孔彥面臨公醫職涯最大挑戰,對內對外溝通協調,全力形塑公醫專業和公益的形象。就任沒帶人來 沒要人走「沒帶人來,沒要人走。」曾孔彥去年8月單槍匹馬就任彰化醫院院長,以實際行動平息院內諸多人事揣測,到任後的每一個上班日必定全院走透透,除非趕著開會和處理緊急狀況,否則都走樓梯,一方面對遇到的院內同仁包括清潔人員,說一聲「謝謝,辛苦了。」一方面了解醫療現場,把問題帶回辦公室,找科室主管共商處理方法。到彰化醫院之前,他自認從台北醫院等5家醫院的院長、行政主管學到很多管理實務,收穫豐碩,融會出「感恩、尊重、傳承」三大管理要領,公立醫院院長有任期制,現任者要感謝前人為公共利益耕耘的成果,尊重前人培養的人才,做好傳承工作,人才是公醫體系中最重要的資產,院長必須培養行政和醫護的中階人才,為公醫的長期發展鋪路。醫療科技日新月異,醫師大量使用儀器輔助診療,曾孔彥注意到這個現象,每次參與討論病例,都提醒醫師「針對病人治療病灶」,不是「針對影片和影像治療病灶」,AI等儀器雖能精密顯示身體生病部位現狀,但醫師應幫病人思考身體到底哪裡出問題才產生不適症狀。舉辦醫學講座 深入地方醫師有專業的高度,行政主管要搭起溝通橋梁,以免病人覺得醫師高高在上,這座溝通橋還要延伸到社區、鄰近鄉鎮,曾孔彥把自己當成播種的農夫,主動出擊,拜訪鄉鎮首長、民意領袖,周休二日到地方舉辦醫學講座建立對話窗口,逐步播撒溝通協調的友善種子,讓民眾看見公醫的專業與親切。曾孔彥小檔案年齡:62歲專長:頭痛、癲癇、失智、腦血管疾病(腦中風)、暈眩、巴金森氏症及其他障礙、睡眠障礙、重症肌無力、運動神經元疾病現職:部立彰化醫院院長學歷:台北醫學院醫學系經歷:衛生署新營醫院副院長、衛生署基隆醫院副院長、衛福部恆春旅遊醫院院長、衛福部旗山醫院院長、衛福部台北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給病人的一句話少油、少鹽,正常飲食、適度運動,有空多看大自然風景【延伸閱讀】>>曾孔彥養生祕訣/固要耐得住餓 習慣吃不太飽
-
2021-08-06 新聞.元氣新聞
送花對象都是他!台中榮總花束送暖祝醫護父親節快樂
台中榮總為感謝一年多來在疫情風暴下努力抗疫的第一線醫護及檢驗員,不但治療中部新冠確診病患並且「同島一命」收治「北病中送」重症確診患者,今天與農糧署合作致贈花束,慰問醫護辛勞。台中榮總院長陳適安說,感謝農糧署體會花農辛苦,與台中榮總合作,在父親節前夕一起來慰勞防疫英雄,格具意義。陳適安說明,台中榮總在台灣疫情最嚴重的時刻總動員,除了治療中部地區新冠病患外,並投入入院TOCC及民眾快篩檢測,中部地區企業出現確診個案時,也專案提供篩檢服務,守護台中市民健康。陳適安指出,台中榮總在抗疫期間,也體會「同島一命」,在短短的三天內建置專責病房收治「北病中送」的重症確診患者,重症患者都順利脫離呼吸器,百分百存活率,院內收治的確診患者也全數康復出院。陳適安說,新冠肺炎席捲台灣的600多個日子裡,醫院的前線人員有多久沒有回家與家人團聚抱抱小孩,沒有回家侍奉父親,有的不敢回家,有的回到家也刻意與家人保持距離,只為全力控制疫情。在這波疫情中,我們也感受到了民眾及企業的溫暖,各式的防疫物資及醫療衛材不斷湧入,讓我們在防疫的路上倍感溫馨。陳適安指出,台中榮總為中部地區唯一公立國家級醫學中心,醫護堅守崗位守護民眾健康。適逢父親節,以往都是在母親節贈花,今年特別送花給在疫情期間努力付出,犧牲家庭生活的爸爸們,希望女性員工帶束花慰勞丈夫在疫情期間幫忙帶小孩的辛苦。
-
2021-08-06 該看哪科.泌尿腎臟
36歲女尿急憋不住 頻漏尿只能用護墊防內褲濕
頻尿、漏尿並非老人的專利。一名36歲的女性,每20分鐘就要跑廁所一次,勤跑廁所還是改善不了尿急,根本無法憋尿,甚至人未到廁所,就有漏尿的狀況,時時刻刻都要使用護墊,避免內褲濕透,產生令人噁心的尿騷味,十分困擾,她就醫發現確診「膀胱過動症」。膀胱過動症是一種常見的泌尿道疾病,研究顯示,亞洲的盛行率大約是20.8%。奇美醫學中心泌尿外科主治醫師林才揚說,台灣則是15.8%,膀胱過動症發生率高且惱人,但因羞於啟齒,且有時伴隨尿味,病患就診率大打折扣。膀胱過動症的成因,林才揚說,像是神經性因素,例如中風、腦血管異常與顱內疾病,肌肉性因素有攝護腺肥大,另還有一些不明原因;病人幾乎會因生活品質變差而受苦,因此能夠有效控制排尿間隔十分重要。女性因尿道較於男性短,常受泌尿道疾病所苦,但林才揚解釋,以膀胱過動症而言,根據流行病資料顯示,發生率當中男性是16%、女性是17%,並無女多於男的狀況,且各年齡層皆可能發生,該病症會隨著年紀上升而增加罹患率。確診該疾病的主因是膀胱逼尿肌功能不良所致,常見的症狀,林才揚舉例,病人在尿意湧上時,無法控制排尿,像是急尿、頻尿(一天8次)與夜尿(一晚兩次以上),嚴重者會有失禁狀況,最後導致膀胱萎縮。並非頻尿即確診膀胱過動症,林才揚說,有些病人本身就有泌尿道感染、結石、泌尿道腫瘤等疾病,上述狀況需先排除,以避免誤診。這時醫師會以問卷作為評估工具,像是民眾回家需做排尿日誌,紀錄一天喝多少水、排多少尿,必要時用尿路動力學檢查,和影像檢查輔助。林指出,確診膀胱過動症,依病情有所區分,若需要施予藥物,以抗膽鹼藥物、β3腎上腺素受體促效劑最為常見,兩者皆有一些副作用,像是便秘、口乾等。一般而言,療程維持數個月,類似慢性病治療,一次開藥三個月並回院追蹤。
-
2021-08-05 該看哪科.牙科
牙醫師建議植牙三要點 價格、手術、品牌
10前曾植牙的56歲男子,近日因咬合不舒服至台南永康奇美醫學中心求診,醫師發現患者口腔內植體周遭牙齦發炎及嚴重齒槽骨吸收,建議回原來植牙診所或移除原來植體重新植牙,醫師建議民眾選擇植牙時,除考慮價格與手術以外,植牙品牌也要列入參考。奇美醫學中心牙醫部贋復科主任張瑞忠說,隨著植牙手術不斷進步及植體材料改良,缺牙問題,不再只侷限傳統牙橋或活動義齒選項,選擇植牙時,大部分的人會將價格當作首要考量,很少會關注植牙品牌。他進一步說,目前全世界植牙品牌近400多種,台灣市面上使用約50種,每種廠牌人工植牙零件規格尺寸都不盡相同,不同廠牌彼此間也不能互用。植牙牙冠在使用一段時間後,常會有磨損或是鬆動,這時須找到原來相對應植牙工具及套件,才能進行調整或是做置換。張瑞忠指出,人工植牙套件,基本上分為人工牙根與支台齒兩部分,治療初期經由手術將人工牙根植入齒槽骨中,等傷口癒合,骨細胞與人工牙根表面整合完成後,再利用螺絲將支台齒與人工牙根連結,最後再將牙冠置於支台齒上。植牙套件移除,甚至包括使用的工具螺絲起子與螺絲,都需要配合原來植牙品牌的規格;就像是每一種品牌車子,都有相對應規格的零組件,不同品牌具有不同規格零件,彼此間無法互相取代。基於成本考量與庫存,每家醫療院所不太可能採購市面上所有植牙品牌,如果考慮到日後植牙維修及零件置換的問題,植牙品牌的選擇就相對重要。至於如何選擇植牙品牌?張瑞忠建議,除考慮價格與手術外,植牙品牌持久度、品牌信賴度、規格變化度也相當重要。
-
2021-08-01 癌症.攝護腺癌
常跑廁所就應多注意 攝護腺癌變多發生在50歲以上
攝護腺位在膀胱出口處、是男性特有器官,隨年紀變長、荷爾蒙日積月累刺激,會逐漸肥大,造成許多長者排尿困擾,甚至癌變,是許多大齡男性煩惱的「長壽病」。前期治癒率高,50歲以上男性務必定期篩檢。台灣攝護腺癌人數漸增,發現常是晚期。奇美醫學中心泌尿外科主治醫師謝昆霖表示,因早期症狀不明顯,多達三成患者發現時已是第四期,甚至有遠端轉移,死亡率也上升到癌症十大死因第五名。台南市立安南醫院泌尿科主治醫師董聖雍表示,攝護腺癌患者人數逐年上升,但因醫療進步、健康意識抬頭及健檢普及,死亡率逐年趨緩,五年存活率可達七成。尤其前期治癒率通常不錯,但因症狀與攝護腺肥大相似,高危險群要特別注意。泌尿問題常羞於開口,爸爸常跑廁所,家人應多注意。「泌尿問題,男性常不好意思開口,家人要多留意。」董聖雍表示,50歲以上男性過半數攝護腺肥大,70至80歲更超過八成,常有的症狀包括:尿速變慢、斷斷續續、需用力解尿、尿不乾淨、尿不出來、頻尿、尿急憋不住、尿失禁或夜尿等,即使無癌變,對生活品質、身心健康都大有影響。年過50的男性,攝護腺多少都會增大,而攝護腺肥大與攝護腺癌初期症狀相似,都常見排尿問題,癌症患者常以為是自然老化現象,因而延誤治療。有些患者因肛門指診、超音波及攝護腺癌指數(PSA)篩檢發現,可及早治療;等到患者因骨頭疼痛、骨科發現異常轉介,多半已是晚期轉移。謝昆霖建議有長期發炎問題,尤其有家族史的人,要每半年定期檢查。攝護腺癌變多發生在50歲以上,超過六成患者65歲以上。董聖雍說,目前多數專家認為50歲以後可定期作攝護腺癌篩檢,有家族病史可提早到45歲,且如出現「下泌尿道症狀」,更應及早就醫完整檢查。基因、不良飲食、代謝疾病,都是攝護腺癌相關因素。關於攝護腺癌的成因,研究顯示除了基因,感染、飲食等外在因素都可能造成發炎反應,氧化壓力上升、致癌物質累積而造成癌變。董聖雍說,黃種人盛行率雖較白人或非裔低,但西式飲食盛行,發生率也逐年提高。他提醒,紅肉、高脂肪食物對攝護腺不利,建議適度食用;高溫烹調、油炸也會增加罹癌機率;充分攝取蔬果類食物可降低癌症發生率。董聖雍表示,把糖尿病、肥胖等新陳代謝疾病控制好,也能降低罹患攝護腺癌機率;抽菸則會顯著提升風險、惡化更快且更易復發。有研究指出,適量紅酒有保護效果,比滴酒不沾者攝護腺癌發生率低,可能和紅酒含多酚能抗氧化有關,不過過量則無好處。另外,性行為與結紮手術不會增加罹患攝護腺癌機率,定期射精可幫助攝護腺液排空,甚至有減少罹癌的效果;但淋病、菜花等性傳染病因常造成發炎,會增加罹癌機率,醫師提醒安全性行為非常重要。男性若因更年期荷爾蒙低下,補充荷爾蒙並不會增加攝護腺癌機率;不過如長期輪班作息不正常,或是長期暴露重金屬鎘、殺蟲劑環境,也可能使罹癌機率上升。大量蔬果的地中海飲食,可減少癌變機率。如何預防攝護腺疾病?均衡飲食、良好生活習慣、規律運動減重、減少暴露致癌物是不二法門。董聖雍說,近年流行的地中海飲食,大量蔬菜水果、橄欖油等植物性油脂、均衡五穀雜糧、魚肉家禽、並少量紅肉紅酒,因具抗發炎、抗氧化效果,可作為參考。而番茄的茄紅素、綠茶的兒茶素、大豆植物性雌激素大豆異黃酮可能有抑癌功能,綠花椰菜、石榴具有抗氧化能力,雖未經大規模實驗證實,仍可當作健康食品補充。適量日曬補充維生素D,也可降低癌症發生機率。目前並無任何單一藥物證實能預防攝護腺癌,醫界認為還是要從飲食或生活習慣調整,定期篩檢、早期發現、及早治療可減少攝護腺疾病造成的傷害,讓「長壽病」不再是男性長者的夢魘。
-
2021-07-29 醫聲.疫苗世代
成人疫苗/帶狀皰疹常見又能讓人痛苦不堪 現有疫苗可打但要自費
帶狀皰疹常見、反覆發作更讓人苦不堪言,很多人不知道缺乏維他命D而免疫力低下可能致病、且帶狀皰疹已有疫苗可打了,不過類似新冠疫情、疫苗打了不保證不得病,但可大幅減少重症病情,不過要自費約4千到5千元。奇美醫學中心疼痛科今天發表「脈衝式高頻神經調控」技術合併營養治療、有效緩解帶狀皰疹成果;疼痛科主治醫師廖書緯說明難治案例:68歲謝先生去年帶狀皰疹因未即時有效治療又高齡,演變成慢性神經痛,不斷刺痛抽痛。經藥物治療無改善且發病超過半年,改用胸椎神經根「脈衝式高頻神經調控」療法,疼痛緩解,不料才過兩周又復發。經進一步診察發現患者嚴重維生素D缺乏、免疫力低下,先以高劑量維生素D滴劑治療,再第二次「脈衝式高頻神經調控」,終於明顯減少疼痛, 經過三個月目前病況穩定,患者非常滿意。健保資料庫統計每年每千人約5人罹患帶狀皰疹,大於60歲倍增至每百人就有一人、且有10%會發展成皰疹後神經痛,不但生活品質下降,醫療支出及負擔都大幅上升,部分病人更成門診常客,靠吃止痛藥度日。廖書緯表示,若藥物效果不彰,調整營養狀況並接受「高頻神經調控」有可能改善。這種治療技術由醫師以影像導引輔助,將電刺激針帶到目標神經旁,使用高頻電刺激產生電磁場來誘發神經調控,達到疼痛緩解,有低風險、低侵入性、副作用少、治療時間短等優點,不需全身麻醉也沒有傷口,適合高齡病人。廖書緯認為預防很重要,年齡大於50歲且有多重慢性病,免疫功能不良的族群,可施打疫苗;英國大型臨床研究發現,打帶狀皰疹疫苗,罹患機率減少五成;即使仍罹患、發生皰疹後神經痛比例可少六成。若不幸發病首要防止長期神經痛:高齡、免疫功能不全、起疹前疼痛長於三天、急性期疼痛劇烈、疹子數量密集、有眼部的侵犯等,都是神經痛危險因子,需積極縮短病程並止痛。
-
2021-07-28 新聞.活動快訊
線上直播預告/臺中榮總《尖端醫療研討會 系列一:腦與脊椎的尖端手術》
COVID-19疫情趨緩,醫療服務也逐步回歸正軌。繼廣受好評的3場COVID-19照護研討會後,未來3週,臺中榮總將辦理一系列「尖端醫療研討會」,首先登場的主題是「腦與脊椎的尖端手術」!臺中榮總為提升腦與脊椎尖端醫療手術之臨床與應用經驗,特在本週六,7/31(六) 1430-1720舉辦第1場線上「尖端醫療研討會」,邀請杜蘭大學醫學院神經外科教授Prof. Johnny Delashaw現場直播,及時掌握美國腦與脊椎手術的最新發展;並由臺中榮總神經醫學中心多位專業醫師,介紹脊椎微創手術、迷你開顱手術,以及神經外科不開刀治療等多個臨床應用主題,內容豐富精采。臺中榮總希望透過這次線上研討會,與醫界先進共同交流討論,提升各類醫療人員的專業能力,並使民眾獲得適切且品質之醫療照護,維繫臺灣在尖端醫療領域持續領先的優勢與國際競爭力。此次研討會申請六個學、協會的教育學分認證,讓您的與會同步也完成您的在職教育認證!歡迎您7/31 (六) 下午1430-1720與我們一起上線,掌握尖端醫療新趨勢!臺中榮總《尖端醫療研討會 系列一:腦與脊椎的尖端手術》研討會◆ 時間:110 年 07 月 31 日(六)14:30 - 17:20◆ 報名:https://forms.gle/DczQW1kcPMFmam5TA◆ 直播:https://youtu.be/i2I_Fb_fQ0M◆ 議程:https://reurl.cc/6aRvE5◆ 線上提問:https://forms.gle/ZWEzSVuz7oL9hx9U7◆ 學分簽到:https://forms.gle/frVFJGZezbvRWjgS7◆ 學分簽退:https://forms.gle/dWRT3K4SMw6wTB9x9學分申請:1.公務人員終身學習時數2.臺灣家庭醫學醫學會(醫師學分)3.台灣外科醫學會(醫師學分)4.台灣神經外科醫學會(醫師學分)5.台灣專科護理師學會(專科護理師學分)6.台灣護理學會(護理師學分)
-
2021-07-26 新聞.元氣新聞
首顆人造心臟賣出 約台幣660萬元
法國義肢製造商Carmat日前宣布,首次商業化賣出全人工心臟給一位義大利病患,售價約新台幣660萬元。公司希望能盡快降低成本,推廣給更多等待器官移植的人。Carmat透過新聞稿表示,自2008年成立後,首度售出自家開發的人工心臟,植入一位等待器官移植的義大利病患體內。這場手術由義大利那不勒斯(Naples)的Azienda Ospedaliera dei Colli醫院心臟外科醫師馬埃洛(Ciro Maiello)領導的團隊操刀,這座醫學中心擁有義大利頂尖人工心臟手術經驗。Carmat發言人告訴法新社,這是他們生產的人工心臟首次非用於臨床試驗。執行長皮亞特(Stephane Piat)在法國BFM 財經台受訪時表示:「我們幾周前開始推動產品商業化,然後就有首位病人來自那不勒斯。他術後狀況很好,我們都很開心。」皮亞特補充說,這顆人工心臟要價約20萬歐元(約新台幣660萬元),製造時間約3個月。「我們現在有兩個目標:推廣銷售及盡快降低製造成本。」Carmat生產的全人工心臟在美國完成首例人體植入臨床試驗,執行手術單位是位在北卡羅來納州杜倫(Durham)的杜克大學醫院(Duke University Hospital)。杜克大學醫院心臟外科團隊指出,美國每年約有10萬起新的心臟衰竭病例;Carmat表示,其中只有3000到4000人能獲得心臟移植,「換句話說,有多達9萬6000名患者或許能受惠於Carmat的療法。」Carmat的Aeson人工心臟去年12月獲得歐洲合格認證(CE),得以出售作為「移植橋梁」,也就是等待移植時的人造器官。這項認證是根據2016年開始且持續至今的PIVOTAL研究計畫結果。(中央社)
-
2021-07-25 養生.抗老養生
除了基因,有2/3壽命是由自己掌控!醫師認證人瑞健康長壽祕訣
醫療科技進步、養生觀念盛行,全球愈來愈多人成為百歲人瑞。美國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調查顯示,到2050年,100歲以上的人數預計將成長八倍。不管你想不想成為百歲人瑞,至少每個人都希望擁有健康的老年生活,比歲數更重要的,是正向的心靈與生活品質。全球各地的健康人瑞有一些共同特點,除了與生俱來的基因,「事實上大約有三分之二的壽命,是掌控在自己手上。」紐約羅徹斯特大學醫學中心的醫學博士、老年病學家Susan Friedman說。「那就是健康的生活型態,不僅延長壽命,還能讓你在老年生活裡優遊。」以下是全球人瑞經醫師認證、值得學習的長壽祕辛。時時伸展防跌倒101歲的Tao Porchon-Lynch是世界上最年長的瑜伽教練(已於2020年離世),在世界各地教授瑜伽超過45年,並且已練習長達70年。她長壽的祕訣之一,可能就是不停的伸展。俄亥俄州立大學韋克斯納醫學中心的Tanya Gure醫學博士說:「我所治療的活躍老年人,都有規律的運動,而伸展是其中的關鍵。」伸展有助於提供他們活動的能力,且預防跌倒。每天都要出門走走隨著年齡增長,高齡者待在家的時間愈長,但《美國老年醫學會雜誌》2017年的一項研究顯示,保持社交和身體活躍可以延長壽命。研究人員觀察70至90歲之間的人,離開房子的頻率和壽命的關係,發現每天出門的人比不出門的人活得更久。定期走出家門可以為老年人提供更多參與社交、文化和體育活動的機會,從而促進健康和長壽。有信仰的支持住在紐約的Duranord Veillard活到111歲,他在 108歲生日時告訴記者,他對上帝的信仰使他能過著健康長壽的生活。2018年1月發表在《國際老年精神病學》的一項研究,針對90至101歲的義大利人進行調查,發現多數人與他們信仰的天主教有密切的聯繫,顯示信仰可能在長壽中發揮作用。Friedman博士說,靈性和歸屬感會對老年人生活產生巨大影響。保持正向樂觀《衰老(Aging)》期刊在2012年的一項研究,調查了95至107歲德系猶太人的人格特質,發現他們多數擁有積極的態度和幽默感,顯示這些特質有助健康長壽。義大利農村90至101歲的居民也是如此。研究人員發現,最年長的村民表現出韌性、堅毅和樂觀特性,使他們能達觀面對生活中的起落。多吃蔬菜準沒錯114歲的俄亥俄州婦女Lesie Brown,每天吃一個番薯,她的家人認為這是她長壽的原因。賓州101歲的Christina Kislak Wahala,則將她的長壽歸功於富含新鮮蔬菜和漿果的飲食。Friedman博士指出,生活在以長壽健康知名的「藍色區域(Blue Zones)」的人們,至少80%的飲食來源是植物,以植物為基礎的天然飲食,膽固醇低,且能提供大量纖維、抗氧化劑與豐富營養素,保持身體免疫系統正常運轉,維持健康。● 藍色區域(簡稱藍區)指的是全世界人民最長壽的五個地區,包含義大利的薩丁尼亞(Sardinia)、希臘的伊卡利亞(Icaria)、日本的沖繩、哥斯大黎加的尼科亞(Nicoya)、美國加州的洛瑪琳達(Loma Linda)。積極主動維護自己的健康Gure博士注意到,長壽患者的共同點是,他們多半積極主動維護自己的健康。定期進行健康檢查、疫苗接種並注重慢性病管理。這意味他們會及早發現健康問題,與醫師維持良好的互動關係,因此更能周延制定個人的健康管理,保持更好的生活質量。多吃豆類食物如果要在你的飲食中加入一種主食,那就是豆類。它富含纖維、蛋白質和複合式碳水化合物(complex carbohydrates,分解的速度較慢,不會使血糖上升太快)。「豆類是神奇的食物。」Friedman博士認為,它們可能是長壽的祕訣之一。世界上長壽的藍區居民,都將蠶豆、扁豆、黑豆和大豆等豆類作為他們飲食的重要組成部分。保持動個不停當111歲的Downing Kay還是個孩子的時候,她會和兄弟姊妹在家裡跳舞,而現在作為一個超級百歲人瑞,她依然每周參加一次Zumba舞蹈課程。Friedman博士說,身體保持最佳狀況者,通常是終身都有運動習慣的人。「身體很多疾病的出現,都與久坐有關,這使我們面臨各種慢性病風險。」運動有助抵銷心血管疾病等風險因素,且被證實可改善情緒。2017年,《刺胳針(Lancet)》雜誌上一項針對13萬人進行的研究,發現每天運動30分鐘或每周150分鐘,可使死亡風險降低28%。不一定非得上健身房運動,將步行、健行和園藝種植等融入生活中,都對健康有相當助益。多與朋友哈啦社交研究指出,與社交網絡規模較小且多樣化程度較低的人相較,擁有大型且多樣化社交網絡的人,死亡風險較低。Friedman博士說,人類是群居動物,「我們非常需要與人互動,離群寡居會是個大問題。」朋友除了提供情感支持,家人和朋友還能從旁發現你是否生病、需要就醫。與他人親密接觸的人,生活也會更活躍。不要吸菸很重要提高長壽機會的方法之一,就是不要抽菸。儘管偶爾會出現一些又菸又酒的人瑞,但Gure博士說,這樣的案例畢竟不多。相關數據顯示,與不吸菸者相較,吸菸者平均早死10年,並且也會遇到更多的健康問題和殘疾。要乖乖吃早餐即將迎來110歲、來自明尼蘇達州的Erna Zahn說,她每天都吃早餐。早餐不僅為一天的開始提供能量,還可以維持健康的體重。研究人員發現,不吃早餐可能與較高的BMI和腰圍有關,而這些都是代謝症候群、心臟病、糖尿病和其他可能縮短壽命疾病的危險因子。當志工回饋社會志願服務有助老人茁壯成長。「他們有累積一生的經驗、技能和智慧。」Friedman博士說,找到能讓他們提供經驗與智慧的場域,對整個社幫助很大。志願服務對維繫社會人際的連結非常重要,尤其是老一輩和年輕人之間。代間關係(Intergenerational relationships)對於保持活力至關重要。Gure博士舉例,讓老年人成為學校志工,有助於透過保持老年人的精神活躍與社交聯繫,為健康老齡化奠定基礎。吃堅果美國加州的洛瑪琳達(Loma Linda)是全球的長壽熱點之一,這裡的居民比其他北美人平均多活10年,他們不僅吃很多「全食物(whole foods)」,還吃大量堅果。2001年發表在《美國醫學會雜誌》上的一項研究發現,在日常飲食中加入堅果。可能會使預期壽命延長1.5~2.5年。研究還發現,在地中海飲食中加入堅果,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可降低28%。堅果含有益心臟健康的不飽和脂肪酸,有助提高好膽固醇,降低壞膽固醇。不要緊張 減少壓力壓力、擔憂和緊張不僅會增加眉頭皺紋,還會對健康產生不利影響。「長期處在高壓會削弱免疫系統,提高罹患各種疾病的機率。」加州方丹谷地區醫院和醫療中心的老年科醫師Christopher Salem說。壓力還會引發炎症,從而導致心臟病、糖尿病和高血壓等各種慢性疾病。他說,「大多數活到100歲的人,都學會了順其自然。」隨時隨地消除生活中的壓力源。雖然消除壓力沒有神奇祕訣,但醫師和研究人員建議,每個人都要找到一種定期休息、放鬆和充電的方法。人生有目標感對沖繩人來說,它被稱為「Ikigai」;對哥斯大黎加人來說,它被稱為「Plan de Vida」。這兩個字彙可以解釋為「活著的目的、生命的計畫」,可以說是人生的使命感。研究人員表示。對居住在義大利農村的老年人來說,在家鄉的土地工作,就是他們人生的使命感,並且幫助他們延壽。老年人有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對生命周期的理解,並且有一定程度知曉生命對他們而言是什麼。對生活有目標感的人,不僅每天有動力出門,面對各種生活情境也更有韌性。「當你失去伴侶或孩子時,會有一定程度的力量繼續前進。」這些人不會孤立自己,會與家人朋友密切聯繫,以度過悲傷期。資料來源/美國《預防》雜誌
-
2021-07-25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新聞眼/傻傻留二劑 人人想打卻打不到
莫德納疫苗一針難求,基層仍有幼教老師、郵局人員打不到疫苗,卻爆出約七萬劑疫苗即將屆效。指揮中心公布的疫苗接種對象錯綜複雜,尤其第七類造冊人員隨時「滾動式調整」,加上地方政府配發疫苗速度不佳,造成施打效率差。莫德納疫苗數量有限,又分散太多醫院。疫苗大規模接種初期,可接種醫院多、配發量大,但後期數量變少,醫療院所數量不變,加上每批次配發疫苗量不多,醫療院所不敢開出太多施打名額,民眾猶如在搶演唱會門票,使施打效率中斷。再來是接種對象超級複雜,「中央人員、地方施打」尤其第七類接種對象,由不同部會造冊,需各自委託不同醫學中心或多家醫院,如文化部管轄新聞人員,委託台大醫院接種、交通部管轄的台鐵人員委託北榮,不只造成醫療院所接種時序混亂,七類族群施打只能到特定院所搶名額、時限也短,造成施打效率不佳。傻傻保留二劑,但接種與否卻無人知。由於莫德納疫苗由不同特定院所、特定族群、又有不同截止日,勢必要保留這群人的第二劑施打,但可能有人因故不打,或已至他院接種,院方只能傻傻保留第二劑,再度拖延施打效率,讓想打莫德納民眾苦苦乾等,電話灌爆醫院。中央寧可收回各醫療院所配發下去的疫苗,做集中管理分配,自豪已經開發完善系統能供第七類造冊族群施打,為何當初不願意直接由中央接管並加速莫德納施打流程,「將第七類回歸中央管理」,為難地方基層醫療院所第一線醫療人員,與地方相互卸責,這些問題若不盡快解決,等同浪費珍貴防疫資源。
-
2021-07-24 該看哪科.皮膚
夏天濕疹發作搔癢難耐? 專科醫公開「6個搶救秘訣」:皮膚乾需當心
年輕時皮膚好像沒什麼大問題,為什麼過了40歲開始卻常常濕疹?這是讓很多人感到疑惑的問題。 皮膚濕疹範疇廣 多數小時候就得過奇美醫學中心皮膚科主治醫師鄭百珊表示,其實濕疹的範疇很廣,只要是皮膚發炎、搔癢,都屬濕疹的範疇,多半從小就有得過濕疹,並沒有年輕時沒問題,到某個年齡才開始出現的狀況。年輕時可能只是偶而癢一下,幾天就沒事了,長久未加以重視和積極治療,當年紀越大,症狀就會越明顯、惡化,才會有好像年輕時沒有濕疹,老了才開始濕疹的誤解。 預防濕疹發作 肌膚要隨時保養 然而,即使是健康的皮膚也需要好好保養,以降低濕疹發生的機會,尤其秋冬皮膚特別容易乾燥、乾癢,時間一久就容易得濕疹,天冷乾燥時,要記得使用乳液、乳霜滋潤肌膚,尤其皮膚特別容易乾的老人;夏天則因人而異,如果在夏天皮膚一樣很乾躁,也是要適度使用乳液,否則到冬天會更乾。 遠離濕疹,建議可從6面向著手: ❶保持皮膚乾爽,因為潮濕悶熱是造成濕疹的一大因素。 ❷流汗後立刻以毛巾擦拭,讓皮膚保持乾爽。 ❸不可讓疾病拖很久,面積越大越不好控制。 ❹洗澡的水溫不可過高,有些人喜歡用熱水燙,感覺很舒服,但這只會讓症狀更惡化。 ❺飲食引發濕疹的可能性較低,不過,有些人吃太多芒果皮膚會癢,建議要多自我觀察,要避免吃了特別會癢的食物。 ❻穿著以乾爽、涼爽為主,染料比較有刺激性,所以,有染料類衣服最好多過幾次水再穿。 延伸閱讀: ·汗皰疹又癢又冒水泡! 醫點名「禁忌食物」最好先別吃 ·天熱皮膚癢?小心是「6大疾病」警訊! 解癢錦囊大公開:一條藥膏萬年通NG
-
2021-07-23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新冠疫情下醫學生的臨床學習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新冠疫情為醫學教育帶來的省思」,精選三位關心醫學教育的師生分別說出他們的看法。一位在國外行醫教學多年後回國的資深內科教授,發表他個人對疫情當前之醫學教育與醫學生的期待;一位醫學生時代以雙主修畢業,之後在國內、外獲得雙重非臨床醫學碩士學位,目前正在國內接受住院醫師訓練的中生代醫師,以身兼「教」醫學生的老師與「學」臨床醫學的住院醫師身分,說出他精闢的看法;一位已擁有博士學位、即將畢業的醫學生,直言目前台灣的教學醫院環境還需要更多的改善,才有可能化疫情的「危機」為醫學教育的「轉機」。衷心希望這三篇發人深省的好文章可以引起更多的醫學院與教學醫院的反思,更歡迎在「醫病平台」會有更多探討這重要議題的後續文章。全世界疫情肆虐之時,台灣渡過了相對安穩的一年,因為靈活及有效率的防疫措施,各行各業的生活沒有太大的影響,在醫院見實習的醫護學生除了被叮囑要加強感控之外,生活亦沒有顯著改變。然而自五月中起短短數周內社區感染個案大量增加,擔綱教學重任的醫學中心及教學醫院瞬間需要騰出醫療量以照顧不斷增加的病人,同時還要小心伺機而動的院內破口。在醫院高層一陣忙亂調配人力資源、制定對策戰略時,許多見實習醫師突然無所適從。不是疫苗的優先順位,不是醫院的常規人力,又不是一般的學生,在全國各級學校停課之時,許多實習醫師連明天要不要繼續去上班都無從知曉。負責醫學教育的高層呼籲著疫情之時是學習的最好時機,學生不應輕易退卻,但真正負擔教學重任的年輕主治醫師、住院醫師卻因人力的壓縮無暇從事教學,又要擔心手無寸鐵的學生可能因此受到波及,反而會私底下請學生不要出現在醫院。在還沒公布明確的實習指引之前,許多實習醫師跟一般民眾一樣,每日下午焦心地看著記者會,一邊忖度要不要繼續去醫院。台灣於2013年將醫學系由七年制改為六年制,過去醫學制第七年實習醫師(intern)改為類似美國醫學教育制的「畢業後」(postgraduate year,PGY),這樣的新制下,PGY都是已經考上執照的醫師,也因此有些教學醫院將醫學系五、六年級定位成「見習」(clerk),因為這階段學生還沒有執照,政策明訂在醫學院尚未畢業之前,學生是不得在沒有老師指導之下,實際參與醫療行為的。就算有許多老師強調大六的醫學生應該負起像舊制的實習醫師類似的照護責任(亦即某些醫院所稱之sub-intern),筆者實習過的數間醫院實務上仍將大五、大六的學生都定義為以觀摩為主的見習生。這樣實務上模糊的定位在平時並沒有太大的影響,學生的義務與可以做的事務有很大的彈性,取決於教學的臨床醫師,但這樣的模糊在疫情時間就會造成教學者與學生都不知道如何面對彼此。如果定位是純然觀摩的學生,疫情期間可能真的沒有餘裕騰出空間與人力去教學,沒有人照料的學生在醫院四處「自主學習」可能也只會增加疫情擴散的風險。那如果真的將疫情視為戰爭,需要徵召學生上前線一同作戰的話,也應該明確定義好醫學生的角色,並且予以相對應的保護措施。也許醫學生實際上能做的事情不多,但是臨床上的瑣碎事務,例如寫病歷、處理輕症病人事務或執行簡單的醫療操作,都是可以交由醫學生來協助的。筆者並不認為醫學系的同儕們都只仗著學生的身分逃避風險,問題的癥結是我們沒有明確地被定位,被清楚的指引說我們在這段非常時間就是真正的實習醫師,請一起協助維持醫療量能,並且醫院會給予安全的配套措施,就像給予正式員工一樣。這波疫情就像是對醫療系統的壓力測試,從各個角度檢驗了醫療的量能,醫學教育也不例外。但是令人遺憾的,身為一位醫學生,我第一手地感受到了醫學教育的量能不足,大多數的課程沒有線上版本,科部內沒有完備的線上會議硬體,負責教學的住院醫師或主治醫師因人力短缺騰不出時間,許多科別甚至根本沒有病人。看著辛苦的學長姐及老師們,我們想幫忙卻不知從何著手,又擔心會弄巧成拙。所謂的「量能」其實就是「冗餘(redundancy)」的概念,亦即為了提升一個系統的可靠度,刻意配置重複或是高於平時需求的零件或機能,以應對危急時刻或系統失靈。在醫院不斷進行醫療器材的軍備競賽,力求降低成本時,任何redundancy都只會被認為是效率不足,更何況是不會產生立即回饋的醫學教育了。有了這次經驗,也許待此次疫情緩解之後,醫學教育中的學生與老師可以一齊思考與檢討,在下一次的危機來臨之前,我們應該如何組織所有可以利用的人力資源,將不同層級的醫學生安排好不同強度的工作,並將教學資源做好清楚的盤點,和訂定各類疫情嚴重情況明確的見實習指引,十年樹木,百年樹人,臨床教育是培養未來醫學人才最重要的基石,我們更應該超前部署!
-
2021-07-22 該看哪科.眼部
宅在家猛看電腦 醫建議「20守則」避免罹視覺症候群
疫情使許多人面臨新的生活型態,許多上班族在家上班、學生們也從教室上課,變成對著電腦螢幕上課,與電腦、手機或電視螢幕接觸的時間明顯增加,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就發現近來眼科門診增加了許多「電腦視覺症候群」的患者。醫師建議,採用「20、20、20守則」也就是在看螢幕20分鐘後、休息20秒,並往20呎遠方眺望,即可以讓眼睛的睫狀肌放鬆,減少不適。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眼科醫學中心主任江鈞綺指出,一般來說,每天盯著電腦或手機平板等電子螢幕連續兩小時以上,就有可能會造成電腦視覺症候群,加上不正確的姿勢及視線角度、缺乏適當的照明,以及螢幕本身的炫光等,會造成身體的不適,包括視力模糊、複視、乾眼症、肩頸痠痛、頭痛等;學童若長時間盯著螢幕,更有可能造成近視度數的增加。她說,那要如何避免這些症狀呢?除了遵循「20、20、20」守則,若真的必須工作兩小時以上,則需暫停15分鐘讓眼睛和身體得到適度休息。 螢幕最好低於眼睛視線15到20度,讓眼睛略呈俯視的角度、減少乾眼的症狀。由於乾眼症除了造成乾澀灼熱外,也會造成視力不穩定,適度地補充人工淚液可以緩解症狀、避免惡化 。 其次,眼睛與螢幕的距離保持50到60公分的距離,減少眼睛過度聚焦造成的疲勞、甚至頭痛。另外,配戴正確度數的眼鏡看螢幕,也非常重要,尤其在40歲之後,眼睛水晶體彈性減弱,不適宜的眼鏡度數,會加重眼睛的負擔。學齡期的兒童,則可以依照「30、30守則」即眼睛和電腦螢幕至少間隔30公分,用眼30分鐘後休息,休息時一樣以遠眺為主,避免其他近距離活動如拼圖、畫畫、閱讀等,以減少近視度數增加。且至少半年做一次視力檢查,若有必要則輔以控制近視的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