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疫情時代不少民眾開始外出爬山、攀岩或挑戰室內抱石,一不小心就容易造成手指受傷、肌肉拉傷、摔傷等意外。醫師指出,台灣有近五成民眾瘋抱石運動,但初學者在一年內會不停受傷,務必留意受傷徵兆並適時保養,避免受傷造成手指變形、甚至停止生長等後遺症。
奇美醫學中心骨科部主治醫師蘇昱仲指出,據統計,做抱石運動後,有六成民眾會發生上肢受傷,常見手指、手掌、拇指、肩膀和鎖骨受傷;二成是下肢受傷,常發生腳趾、腳踝扭傷等急性傷害。
上肢受傷以手指受傷占多數,尤其一根手指的三指節中,「中間指節」和「近端靠手掌指節」最容易受傷;五指中,中指、無名指最長、最容易施力,也最容易超出使用力道而受傷。
特別是初學者不知道自身極限,當兩手需要負擔全身重量之下,肌肉核心又沒建立好,很多壓力會加諸在手指上,等同於將身體逼近邊緣,一旦意外發生,會導致反射性用力、扭轉、摔跤,造成意外傷害。
蘇昱仲提醒,一旦「吊車系統」斷裂,會感覺到掌側疼痛、還有「啪」一聲斷裂聲,手指會突然無法施力,且會疼痛、腫脹,手指無法開合、難以操作使用。若診斷為韌帶扭傷、韌帶發炎、關節囊腫脹發炎等,可採保守及功能型復健改善。
蘇昱仲建議,抱石攀岩受傷後,一周內先不動,暫停以手指扭轉及出力的動作,例如扭瓶蓋、扭毛巾等,接下來可進行物理治療和職能治療,例如將手掌撐開、指關節蜷曲及伸展,但切勿出力握緊,之後循序漸進恢復到可以運動。
平常完成一整天攀岩跟抱石結束後,務必要好好保養手指。蘇昱仲建議,晚上睡覺前要冰敷10至15分鐘,緩解手指組織,不要那麼快腫脹,並降低發炎反應,隔日開始進行熱敷,再搭配精油、乳液擦拭即可。
蘇昱仲提醒,在進行抱石和攀岩前,一定要熱身,手指蜷曲鬆開、拉筋,進行10至15次,讓關節液和韌帶組織溫熱後均勻散布,能讓攀岩能力更好。
蘇昱仲表示,國際近10年攀岩抱石者的年齡下降,很多青少年開始從事這項活動,但如果因肌力不足、準備不當而受傷,反而造成骨折、生長板提早關閉,會影響長高發育,甚至手指變形。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