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5-23 退休力.理財準備
搜尋
配偶
共找到
279
筆 文章
-
-
2023-05-22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再思墮胎倫理爭議
編者按:本週是醫病平台偶而沒有特定主題,發表各自獨立的三篇文章。蔡甫昌教授的文章是針對「墮胎」的醫學倫理爭議所做的深入探討,以回應當初未能及時參加我們4/24、26、28的討論。游正民醫師感人肺腑的追憶畢生奉獻鄉里的祖父醫師,相信這篇文章可以幫忙社會了解為什麼醫師常是克紹箕裘的志業。一位從事國軍人才招募工作的作者追憶一位奉獻軍旅生涯的長官,在即將退伍之後,突然因為心肌梗塞而過世。這篇充滿感性的文章可以幫我們了解在我們的周圍有多少敬業樂群、照顧人群的善人,才有今天的詳和社會。2022年6月24日美國最高法院以5比4推翻了1973年之「羅訴韋德案」(Roe v. Wade),該案賦予女性合法墮胎的絕對權利;並以6比3的投票結果禁止懷孕15週後墮胎,使密西西比州成為首個收回女性墮胎權的州[1]。這項判決將影響美國許多州女性自由選擇墮胎的權利,引起美國內部極大反彈聲浪;民主黨與共和黨領袖亦分別發表了相對立之評論,使得古老的醫學倫理爭議再起。一般而言,墮胎所引起的倫理法律爭議,肇因「保障胎兒生命權(Pro-life)」與「維護女性生育自主權(Pro-Choice)」兩種權利主張之衝突。Pro-life者認為:即使是尚無法生存或未完整發展的人類生命也是神聖的,必須受到政府保護。Pro-choice者認為:女性對自己的身體應有全然的自主權,只要不侵犯他人的自由,政府不應阻止個人在胎兒可存活之前進行終止妊娠[2]。雖然,兩者都支持應減少墮胎的行為與數量,但主張「胎兒生命權」的一方,基於某些宗教信仰或倫理道德之前提,認為生命開始於精卵結合,墮胎因此是一種謀殺行為。而擁護「女性生育自主權」一方,主張基於各種社會經濟因素或性別平等考量,懷孕婦女擁有決定是否繼續懷孕的權利[3]。兩派皆有其明確之論點及主張,但基本上雙方無法說服彼此,在某些國家此爭論不曾停歇、從宗教、倫理觀爭戰到國家立法。涉及女性墮胎權與胎兒生命權之倫理爭議中,「胎兒之道德地位(the moral personhood of the fetus)」是為核心之倫理問題,可大致歸納為以下四種不同主張:1.Li:胎兒具部分人格的分界點無法定義,因此沒有道德上允許墮胎的分界點。此外,分界點不能由內在價值決定,否則兩個胎兒、胎兒和嬰兒或胎兒和母親之間何者較為重要之問題將無法解決。除非有更豐富的道德標準納入為變數來提供支持,否則墮胎問題將一直有爭議性。2.Penner & Hull:胎兒具有人格的指標始於神經系統開始整合,並以第23週為分界點。此外,流產過程有使用麻醉藥以避免胎兒疼痛可能性的義務。儘管無法清楚胎兒是否有疼痛的意識,應該使用現代技術確保胎兒在妊娠晚期流產時無痛。3.Himma:自我(self)是具道德人格的必要條件。他以Warren對道德人格(moral personhood)的定義為基礎,主張道德人格涉及某種方式與他人互動並成為道德共同體(moral community)成員的潛力。若胎兒不具自我,墮胎在道德上的不當行為就沒有上升到謀殺程度。母親的生育權凌駕於胎兒可能擁有的道德地位,因此墮胎在法律上應該是允許的。Himma相較於Penner和Hull以受孕23週為標準,Himma的判斷標準是在第20週,並推薦更安全保守的方法是考量有皮質活動時期的第10週。4.Crosby:人格和意識是動態且不可分割。解決墮胎問題的任何實用主義都掩蓋了胎兒人格的內在價值,主觀偏見將人格降低為意識,任何將人格局限於大腦活動的嘗試都會使人與廣泛的身體活動疏遠。換言之,墮胎在受孕的所有階段在法律上和道德上都是錯誤的[4]。若比較上述四位學者的主張,Crosby明確地反對人工流產,Penner & Hull與Himma是有條件地支持人工流產,Li則認為是否該執行人工流產不能僅以胎兒的道德地位為條件,需要考量到其他實際可能發生的變數。反觀我國「優生保健法」之規定,人工流產可在妊娠二十四週內施行[5],並保障受到性侵、誘姦、疾病、生命危險、胎兒畸形等情形,孕婦可自行決定是否墮胎的權利。第9條第1項第6款規定:「因懷孕或生產,將影響其心理健康或家庭生活者。」在配偶同意下可依其自願施行人工流產。然而,一直有修法之呼聲要求刪除配偶同意權之規定[6][7]。相較於2022年美國最高法院駁回「羅訴韋德案」之判決,我國有關墮胎之法律規範,幾乎是完全站在保障女性生育自主權之一方;也因此、偶有來自胎兒生存權方之主張者,建議修法時應加入執行人工流產前應提供「心理諮商」與「數日思考期」之規定,以幫助不自願墮胎之婦女能獲得支持其生育之協助,降低墮胎之機會。參考文獻1.陳昭容,美國墮胎權到底爭什麼?美國最高法院為何推翻「羅訴韋德案」?各方爭點一次看懂。20222.Tom Head. The Pro-Life vs Pro-Choice Debate: What does each side believe? 2019. 3.張淑美、陳慧姿。尊重生命-由優生保健法第三章第九條論胎兒生命權的抉擇與維護。生死學研究2007:5:1-42.4.Jha, J. Abortion: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Ethical and Ontological Status of the Fetus. Ramanuj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Ethics, 2022:8:49-61.5.優生保健法施行細則6.陳昱捷,已婚的我可以自己決定墮胎嗎?20227.墮胎權?!鄭深元。2022 延伸閱讀:4-24 醫病平台/青少年意外懷孕,生或不生?——運用醫病共享決策會談模式協助當事人作決定4-26 醫病平台/生或不生,妻子一定要取得丈夫同意嗎?4-28 醫病平台/讓阻礙女性生育自主的高牆倒下吧——談生育保健法的倫理議題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05-20 焦點.元氣新聞
18歲男剛繼承5億房產就墜樓亡!律師:「非常離奇」,婚姻與繼承留意5個法律面
媒體報導,台中市18歲賴姓男子今年5月初從10樓墜樓身亡,賴男母親出面指控,就讀高三的兒子與夏男登記結婚,未料2小時後兒子就墜樓,懷疑是謀財害命,讓賴母淚訴「無法接受」。律師分析指出,若能證明夏故意使賴死亡,則將喪失繼承權,或登記結婚證人無共見聞,也可能婚姻無效。被詐欺或脅迫,婚姻可不成立根據《聯合報》訪問律師陳清怡分析指出,若要讓凶嫌拿不到錢,可從以下幾招追查:1.同性婚姻中若因被詐欺或脅迫而結婚者,得撤銷其婚姻。(依司法院釋字第748號解釋施行法第10條第1項準用民法第997條規定)就本案,若賴男是遭夏男詐欺而成立同性婚姻,似可依法撤銷,但是賴男已成年且已經死亡,因此其母親不得代理賴男撤銷婚姻。2.同性婚姻中若故意致配偶死亡而受刑之宣告,將喪失繼承權。(依釋字第748號解釋施行法第23條第2項準用民法第1145條規定)就本案,與賴男結婚之夏男,依法為其繼承人,若能證明其故意使賴男死亡,而後經法院判決有罪則夏男將絕對喪失繼承權。而若夏男並無喪失繼承權,則賴男之繼承人為其母親與夏男,依釋字748施行法第23條第2項準用民法第1138、1144條規定,賴男之繼承人應為其配偶夏男以及母親,並各取得遺產2分之1。婚姻與繼承 留意5個法律層面針對此案件,律師林智群也在臉書發文,指出有2件事讓他覺得「這個事情非常離奇。」1.該高中生之前還暗戀女同學,跟男代書助理見面兩次就一見鍾情跑去結婚?2.結婚之後不到兩個小時,高中生墜樓死亡。他並列出5個值得注意的法律面:1.現在滿18歲就成年,原本18歲就可以結婚,要結婚是沒問題的。2.結婚登記需要兩個證人,應該把證人找來確認雙方是否有結婚真意。3.如果結婚成立,因為結婚期間太短,沒有剩餘財產分配問題。4.不過婚姻如果成立,配偶還是有繼承權,跟高中生媽媽各分1/2。5.如果發現是配偶殺害高中生,依法不得繼承。【參考資料】.18歲兒擁5億不動產 登記結婚2小時後就墜樓亡 母控訴謀財害命.繼承5億房產遭謀財害命?律師分析幾招讓凶嫌拿不到錢.林智群律師(klaw)臉書
-
2023-05-19 養生.家庭婚姻
同志家庭收養小孩,害小孩有陰影成為社會隱憂?網友直指「一件事」才是問題根源
在「同婚專法」通過4周年前夕,立法院(16)日三讀通過「司法院釋字第748號解釋施行法」同婚專法修正案,明定同性配偶也能共同收養子女,或由一方單獨收養他方子女,相關規範準用「民法」收養的規定,讓同志家庭終於不用再過「偽單親」生活。對此台灣伴侶權益權益推動聯盟表示,同性伴侶無血緣收養,讓台灣未來不分性傾向均能收養無血緣的孩子,讓下一代可以在愛的家庭中長大。對於已婚的同志伴侶也可以共同收養子女,元氣網在臉書粉絲專頁的貼文詢問大家「開放同志認養小孩!網友擔心:小孩會有陰影未來造成社會問題,大家認不認同呢」的想法,引起大批網友討論,有支持也有反對的聲浪,但支持者佔多數。支持/反對同志領養小孩 網友這樣看「反對同志領養小孩」的網友,認為被同志領養的小孩長大後會有心理陰影,「這樣下一代的小孩難道在學校不被排擠嗎?有想到下一代的小孩嗎?」、「超不讚成,不要害了下一代」、「請問等孩子長大,知道是同志領養的,而孩子無法接受這個事實後,孩子心理的陰影影響非常大,不是造成家庭與社會問題?我不反對同志結婚,但是我堅決反對領養孩子。」、「別用錯誤的觀念給一個無辜的小孩,成立一個家庭是男和女,不是男和男。違反了上天最原始的原則,是錯誤的。」而有人擔心被同志收養的小孩恐被排擠「這樣下一代的小孩難道在學校不被排擠嗎?有想到下一次的小孩嗎?」,反被另一位網友回「真的怕被你這種人排擠而已!」,並表示,部分人只要把自己歧視別人毛病治好,這些問題就不會存在。認同「同志領養小孩」的網友,認為領養的父母跟性別無關,人品比較重要,「棄養他的生身父母」才是問題根源。「現在的小孩都是一夫一妻制度下的家庭成長的,看看他們不就知道了。陰影這個東西;究竟是性別的問題?還是家庭氛圍使然?」、「你覺得同性父母會讓小孩受歧視,所以要避免!那是說孤兒就不會被歧視嗎?」、「明明遺棄這些可憐孩子的人正是異性戀父母,他們才是造成社會問題的根源。」、「生完孩子不養,被丟到孤兒院的孩子才有陰影吧!」、「一男一女還不是生出詐騙集團、強姦殺人犯、人販子跟天天鬧事的流氓?霸凌、家暴還不是天天有?」、「都沒人想過這些需要被認養的孩子都是異性戀亂射不負責任拋棄的嗎?同性戀怎麼了?人品比較重要吧,現在一堆恐龍家長三觀不正小孩就不會覺得丟臉?」。也有網友表示,要有能力再領養小孩,並對小孩的人生負責。「誰要認養都好,重點是要有完善配套,小孩不是寵物也不是玩具,要有責任感,領養可以,但不能中途放棄」、「同性領養總比養不起又一直生的人好吧」、「讚成認養,兩人經濟能力許可能給小孩比較優質的生活。至於,性教育方面跟學校老師互相配合,給孩子灌輸正確性觀念」、「如果評估經濟狀況跟身心狀況都適任且善待孩子經孩童同意,我覺得同志收養也沒什麼問題。有問題的是政府跟教育部,你的配套做好了嗎?」、「會需要被領養的孩子,是不適當的異性戀產出,同志領養怎麼了?有錢,有能力教養,我認為很OK」。5種心態面對「同志領養小孩」 面對支持和反對同志領養小孩的不同觀點,我們可以採取以下5種心態來面對:1.尊重和理解:尊重每個人的觀點和意見,即使他們與你的立場不同。努力理解他人的立場和擔憂,包括那些反對同志領養的人。通過開放的對話和尊重的態度,可以促進更好的理解和相互尊重。2.接納多樣性:認識到家庭的多樣性,包括由同性伴侶組成的家庭。接受同志家庭領養孩子是一種擴大家庭定義的方式,這有助於打破傳統觀念對家庭的限制,並為更多的孩子提供穩定的家庭環境。3.關注孩子的利益:將孩子的利益置於首位,確保他們在一個安全、關愛和穩定的家庭環境中成長。重要的是評估潛在的領養父母的能力和意願,無論他們的性取向如何,他們都應該有適當的條件來照顧和支持孩子的成長。4.科學和經驗證據:依據科學研究和經驗證據,了解同志父母領養孩子的影響和結果。研究表明,同志家庭和異性伴侶家庭一樣能夠提供健康、穩定和支持性的家庭環境。通過了解這些證據,可以更客觀地對待同志領養的問題。5.完善支持和配套:確保有適當的支持和配套機制,包括性教育、心理健康支持和社會資源等方面。這些支持和配套可以幫助所有類型的家庭,包括同志家庭,提供適宜的條件和資源來培養健康、快樂和成功的孩子。以開放、尊重和關注孩子利益的心態面對這個議題,有助於促進平等和包容的社會環境,同時為孩子們提供更好的成長機會。延伸閱讀:.立院三讀開放同志家庭收養小孩!6方法保護小孩免於歧視.跨性別是跨越了什麼?從各學界觀點來看性別多元.癌末男同志臨終仍得不到父認同 父親:叫他去死吧!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5-17 焦點.元氣新聞
立院三讀開放同志家庭收養小孩!婚姻平權邁一大步 6方法保護小孩免於歧視
同婚專法通過4周年前夕,立法院院會今三讀通過同婚專法修正案,明定同性配偶也能共同收養子女,或由一方單獨收養他方子女,相關規範準用民法收養的規定。對此,台灣伴侶權益權益推動聯盟表示,今日三讀通過同性伴侶無血緣收養,讓台灣未來不分性傾向均能收養無血緣的孩子,讓下一代可以在愛的家庭中長大。立院三讀開放同志家庭收養小孩伴侶盟指出,台灣在2019年5月24日開放同性伴侶登記結婚,但同婚專法第20條卻限制同志家庭的收養資格,僅開放同性配偶一方收養他方親生子女,不准同性配偶一方收養他方之養子女或共同收養無血緣的孩子,造成已經有養子女的同性配偶被迫在法律上單親,完全不符合兒童最佳利益;且毫無實證基礎就將同性配偶與異性配偶進行差別待遇,也不符合大法官釋字第748號解釋所揭示的性傾向平等原則。伴侶盟表示,此次立法院三讀通過同婚專法修正案,開放同性配偶可比照異性配偶共同收養無血緣子女,對同志社群而言無疑是振奮的,今年隨著跨國同婚與無血緣收養的完滿,讓同志團體對於後續兩岸同婚、人工生殖、婚生推定、以及同婚回歸民法有更多的信心與期待,也相信台灣的民主制度一定會讓平權的願望步步實現。伴盟認為,此次修法能夠順利完成是執政黨的推動與朝野黨團的一致決定,能在同婚專法通過4周年前夕有這樣圓滿的結果,有賴行政院與不同黨派立委共同促成,以及同志家庭權益促進會、同志家長們與諸多性別與人權團體長期倡議的努力所致。這一次的成功再次證明台灣的社會共識是LGBTI人權保障與促進性別平等,未來我們也會在這樣的共識基礎上繼續往平權的方向努力。面對歧視 6種保護小孩的方法若同志領養的小孩面對歧視時,以下這些方法可以幫助保護小孩免受歧視:1.提供情感支持:作為父母,重要的是給予小孩情感上的支持和鼓勵,讓他們感到被愛和接納。建立一個溫暖、支持和包容的家庭環境,幫助他們建立自信,抵抗外界歧視的影響。2.教育和啟發:幫助小孩理解多元和包容的重要性。透過教育他們有關性別平等、人權和尊重他人不同的觀念,培養他們的包容心和正義感,以應對可能遇到的歧視。3.提供社交支持:建立聯繫和交流的機會,讓小孩與其他同齡人或家庭接觸,包括有類似背景的孩子和家庭。這可以幫助小孩找到歸屬感,並建立支持網絡,減少孤立感。4.溝通和倡導:與學校、教育機構和相關組織保持緊密聯繫,與他們溝通小孩面臨的歧視問題,並倡導為小孩提供平等和包容的環境。提供相關資料和教育資源,幫助增加對同志家庭的理解和尊重。5.尋求法律支持:了解當地法律對於歧視行為的規定,如果小孩面臨嚴重的歧視問題,尋求法律援助和支持,維護他們的權益。與律師或相關組織合作,尋求法律途徑來應對歧視問題。6.提供心理諮詢:尋求專業心理諮詢師的幫助,幫助小孩應對歧視帶來的負面影響。心理諮詢可以提供情感支持,增強應對能力,幫助他們建立積極的心態和健康的心理狀態。延伸閱讀:.跨性別是跨越了什麼?從各學界觀點來看性別多元.癌末男同志臨終仍得不到父認同 父親:叫他去死吧!.多元性別的性平教育 兒少精神科醫師支持從小開始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5-14 醫聲.醫聲要聞
生育政策缺一角 立委:應補助凍卵
盧小姐在媽媽的支持下決定凍卵,因為媽媽非常想抱孫,年約42歲的她至今單身,一心想趁著卵子品質還好時先凍著,以防萬一,至於何時使用,她目前沒有想法。盧小姐告訴中央社記者,印象中剛好看到國外藝人凍卵報導,想到自己生理期不是很穩定,和媽媽提到凍卵時得到了支持,因為媽媽非常希望趕快抱孫,任何手段都願意嘗試,整個凍卵過程沒有任何心理掙扎。盧小姐把凍存的卵子暱稱為「蛋蛋」,她指出,打排卵針時,使用的針數越多、收費越高,取卵又是另外一筆費用,「蛋蛋」每年的冷凍保存費則像是「保護費」,而且還漲價。盧小姐知道,如果這輩子都不結婚卻想要小孩,是不行的,因為目前法令規定,要做試管嬰兒,配偶欄必須有名字,「蛋蛋拿不回來、更不曉得要拿到哪去,這不夠友善,若都不結婚,保護費要一直付嗎?」Kelly(化名)的情況是39歲切除子宮肌瘤,當時單身的她擔心影響生育,決定先凍卵,凍卵給她把孩子生回來的機會。時間回到2021年,即使數十萬元的凍卵費用需要自己承擔,Kelly依然決定凍卵,為以後能當媽媽留下一點保障。隔年Kelly和男友步入婚姻,婚後1年解凍卵子,做了試管嬰兒,成功懷上一對雙胞胎。Kelly曾經開刀切除肌瘤,子宮受過傷,多胞胎可能增加負擔,但好不容易有了寶寶,實在捨不得減胎,她沉浸喜悅中,準備迎接王子公主與愛的結晶過著幸福快樂日子,沒想到孕期第22週早產,雙胞胎沒能留住。傷心欲絕的Kelly花了快1年調適。今年,她勇敢踏進診間要把孩子生回來。醫師這次只植入1個胚胎,年過40歲的Kelly再度懷孕,目前第10週,回診時在診間做超音波檢查聽到寶寶心跳聲,她激動地聽著,還錄音留念,特別珍惜得來不易的寶貝。目前桃園市提供30歲至40歲市民凍卵營養金新台幣1萬元、第2年與第3年保存金各6000元,金額最高為2萬2000元;新竹市提供25至40歲女性卵巢功能抽血檢驗2000名及凍卵療程1000名,合計最高3萬1000元。高虹安今年39歲未婚,日前她在凍卵補助啟動記者會中表示,女性在人生有許多重要決定,生育規劃與現實環境無法兩全下,推出符合時代趨勢的友善政策,包括卵巢功能檢測、凍卵療程及凍卵管理費,鼓勵民眾生育。同樣未婚的民進黨立委高嘉瑜呼籲,國家應補助年輕女性凍卵,現在是想生的生不出來,能生的不想生,高齡化生育在台灣已是常態,這是生育政策很大的問題,讓年輕女性提早有凍卵觀念,凍卵費用高,政府能拋磚引玉,撥經費補助,對單身女性是誘因,以後不管幾歲生小孩,總能有一個機會。凍卵,不只是單身女子、也是同婚女性的選擇,高嘉瑜告訴中央社記者,是否進一步開放到同性伴侶,必須評估社會共識,可以再溝通,初步希望開放單身女性。她認為,過去傳統觀念認為家庭一定要有爸爸、媽媽,這觀念可能越來越不符合社會常態。
-
2023-05-05 退休力.理財準備
你真的能退休嗎?造成退休資金緊張的「8項NG行為」不要做
根據美國網站Resume Builder在2022年調查800位退休人員,發現有將近20%的退休族群會因為通貨膨脹,導致退休金購買力下降,而重新進入職場工作;而有69%的退休人員則認為,如果持續通貨膨脹,可能會考慮回到職場。在美國CNBC頻道則引述了人力公司Paychex的調查,發現到有六分之一的人希望能「重回職場」,首要原因是個人原因,佔了57%,第二、五個原因是需要更多錢(53%)和通貨膨脹(45%),排名第三與第四是因為感到無聊(52%)與孤獨(45%)。可以發現到:金錢在退休中扮演很重要的角色,那麼退休到底需要多少錢?退休要多少錢?你需要知道什麼是所得替代率!根據考試院的資料指出:所得替代率是「退休後每月所得除以退休前每月所得之比例。」簡單來說,所得替代率是衡量個人退休金是否能支應退休後生活的一種指標,是退休人員能否維持一定生活水準的關鍵,如果所得替代率越高,代表退休後的生活水準也會越好。一般來說,歐美國家的所得替代率大概落在6~7成,但是美國投資顧問公司Betterment的研究員Ben Bakkum則認為:「如果能力許可的話,最好可以讓所得替代率達到70%~80%。」中華民國退休基金協會理事長、政大教授王儷玲先前接受《聯合報》採訪時指出,依據行政院2018年家庭收支報告,65歲以上退休族群,每戶(平均兩人)每年支出為56萬元,每月基本消費支出約4萬元。也就是說,以日常消費來說,一個人退休後平均每月的日常支出約為2萬元,這還不含醫藥費的支出。而在退休金的組成上,大部分的退休金來源有以下來源:1、社會保險:包括公保年金、勞保年金、國民年金等。2、退休帳戶:在台灣就是勞工退休金,其中包括雇主提撥的6%,還有自行提撥的退休金。3、投資收入:包括房地產收入、股票股利收入、基金投資受益等。4、商業保險年金:購買商業保險年金所給付的退休金。5、其他:工傷、軍人撫卹等。因此,若勞工希望有適足的退休生活,建議最好能夠每月準備3萬至4萬元退休金,扣掉勞保與勞退給付,每人每月退休金缺口約1萬至2萬元。但除了缺口外,可能還有隱形的漏水口。編輯精選:‧2022退休力/為了獨立變老做準備 專家建議40歲就該開始‧一個人的準備/楊淑惠:財務3區塊,打造退休保護傘!造成退休資金緊張的8項NG行為退休時,因為沒有工作收入,只能單純靠社會保險,或者是過去的存款、投資來過生活,FinanceBuzz作者Jenny Cohen指出,如果有下列這些狀況,可能會導致退休金出現短缺的狀況。1、太早申請社會保險年金:如果太早申請這些年金,累積的年資不夠,每個月能領的年金也會比較少。2、撫養成年子女:當孩子成年之後,應該要讓他們自己養活自己,如果還在跟自己要錢,這當然會造成退休金緊張。3、花錢買禮物送人:有些人會花錢買禮物給自己的小孩或孫子,但Jenny Cohen建議,還是需要建立每個月的預算額度,而不是沒有限制。4、避免風險過高的投資:退休以後最好進行穩健的投資,避免本金損失才是重點。5、檢視保險需求:年輕時因為需要養活家庭,所以需要將「無法工作」的風險轉嫁給保險公司;退休之後,反而是醫療費用會增加,所以應該將保險重心放到醫療照護保險上。6、住在房價過高的地區:因為房價節節高升,所以很多人退休後還住在高消費的地段、繳納高額房貸,但這樣做可能不太明智。因此Jenny Cohen建議,如果房地產可以賣個好價格,應該要出售,並且搬到消費較低的地方,並且把賣掉房子的錢進行穩健投資。加映故事:身兼作家與編劇的Michelle Cutler分享了母親跨國退休故事。Michelle Cutler的媽媽是一位美國藝術學院的院長,但在她60歲退休之後,就毅然決然搬到西班牙的安達路西亞(Andalusia),這讓女兒感覺到十分擔心,但是後來她去了西班牙後,才發現到真實情況跟她所想的不一樣。在西班牙擁有較完善的醫療體制,對於年長者也比較友善。她後來算了一下,如果媽媽退休後仍住在美國,可能因為無法負擔高額的醫療費用與生活費,而影響到退休的生活品質。7、太多車:有些配偶兩人會因為上班問題,各自需要車,但是退休之後不需要上班,多出來的車子不但對財務沒有幫助,每年還要繳納牌照稅與燃料費,並不划算。8、過度消費與昂貴的嗜好:退休後會空出許多時間,有些人會因此而去逛街購物,而造成過度消費。此外,有些人在工作時可能會養成一些昂貴的嗜好,包括打高爾夫球等,如果退休後沒有足夠的費用可以支撐,就需要調整這些嗜好。●立即免費預約 一對一RFA理財顧問專業諮詢https://bit.ly/3RsE15O來測退休力●「六種動物測驗你的退休力」,歡迎填寫,踏出退休準備的第一步:https://pse.is/3uraub參考資料:‧Due to Inflation, 1 in 5 Retirees Likely to Go Back to Work This Year‧What Is a Good Monthly Retirement Income?‧1 in 6 retirees are mulling a return to work. What to consider before ‘unretiring’‧12 of the Worst Ways Retirees Waste Money‧My mom retired to Spain for a better quality of life. I didn't know it would include me moving with her.‧所得替代率 - 考試院‧大樂退…先準備1,000萬延伸閱讀:.存夠錢就能退休享受人生?專家教你如何財務獨立提早退休.變老不用害怕!老年醫學專家教你如何預約一個優雅的老年生活.退休後如何不成為另一半及家人累贅?楊聰財:備好「4老」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4-28 醫聲.罕見疾病
因為要保險?新生兒篩檢少驗這疾病 一年4例罕病兒錯失治療
很多媽媽為了給剛出生的小寶貝進行保險,有些自費的新生兒篩檢不想驗,只為了「沒驗就沒問題」投保會比較順利,日前有醫師透露,龐貝氏症自費篩已從已9成下降至7成5,台大醫院基因醫學部暨小兒部主治醫師簡穎秀憂心,她估算一年約有4到5位個案錯失黃金確診時期,建言政府將龐貝氏症納入常規新生兒篩檢項目。龐貝氏症是體內的GAA酵素缺乏或突變,造成肝醣無法被分解,堆積在肌肉的結果是造成細胞死亡或受損,特別是心臟、呼吸道的肌肉,攸關著生命系統。台灣在2005年到2008年進行龐貝氏症篩檢計畫,之後成為全世界第一個針對新生兒篩檢這項疾病的國家,及早發現孩童確診,便能先行積極復健,預防避免演變到坐輪椅或失能狀況。之前龐貝氏症篩檢率達9成多,達到百分百全面性篩檢仍差了最後一小步,但最近臨床醫師發現篩檢率開始下降,簡穎秀說,台灣在龐貝氏症的相關研究治療深耕近20年,及早發現及早治療是老生常談,卻仍有少部分家長考量日後的保險投保問題,拖延了一到二個月篩檢,這正是確診的黃金時間;也曾聽聞有護理師熱心詢問是否篩檢,遭家屬謾罵是詛咒而一口回絕。她以臨床推估,一年至少有4到5例個案錯失黃金確診時期,呼籲家長們不要認為是罕見疾病,而抱持著不會輪到自己的心態。另一方面,現行龐貝氏症篩檢費仍要自行負擔約300多到千元,她建議政府應納入新生兒常規健檢項目,台灣已有新一代藥物治療,若是延誤了診斷變得無法行走,得不償失。龐貝氏症納入常規健檢是醫界共同心聲,臺北榮總兒童醫學部主任牛道明指出,這項篩檢費用約有幾百元,九成的新手媽媽都會勾選加做,但近年觀察自費篩檢的比率降為七成五,有鑒於台灣少子化嚴重,政府應該列為常規檢查,吸收檢測費用。為了加速篩檢確診流程,臺北榮民總醫院在2008年設立了龐貝氏症的快速診斷標準,臺北榮民總醫院兒童遺傳內分泌科主任楊佳鳳說明,不管日夜只要發現疑似患者,醫護人員需要在4小時內確立診斷,目的不外是盼孩子們能接受到最早的治療。由於龐貝氏症為體染色體隱性遺傳,即便父母沒有發病,但雙方均有帶因子,所生下的孩子就有四分之一機率罹患此症狀,楊佳鳳表示,因此,父母透過婚前的健康檢查,能夠篩檢出是否兩人都為帶因子;如果已發病的龐貝氏症患者,另一半配偶也會先行檢測。
-
2023-04-28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讓阻礙女性生育自主的高牆倒下吧——談生育保健法的倫理議題
編者按:繼2/20-24的婦產科江盛醫師的三篇「生與不生」的論述之後,這星期我們邀請由關心這議題的女性婦產科醫師、法律專家與醫學倫理做更深入的探討。婦產科資深醫師以一青少年未婚懷孕的典型案例,提出具備青少年親善照護理念的醫療院所如何運用醫病共享決策模式來協助當事人一起討論「生與不生」的困境,提供意外懷孕多元選擇管道之會談過程,以及協助青少年了解目前的法律規定,取得父母或監護人的協助並參與有關他們自己的照護抉擇的作法。一位醫學大學公衛所的法律專家就「生或不生,妻子一定要取得丈夫同意嗎?」提出正反兩面的看法,保障婦女身體自主權固然重要,但也要兼顧胎兒生命的保障,並表示與其用刑罰處罰墮胎,建議關注更具體的議題,如提昇婦女避孕等措施的資訊與可近性,特別是青少年,以及如何善待選擇懷孕生產的母親們,親職友善的上下班等職場環境。最後一位醫學院兼具醫學倫理背景的臨床醫師說明台灣擬修改行之有年的《優生保健法》,將「人工流產需配偶同意」之規定刪除,並增列未成年之人工流產同意的第三方規定。對這即將到來的「生育保健法」,發出感性的「讓阻礙女性生育自主的高牆倒下吧」的呼籲。欣聞國民健康署為39年前立法的《優生保健法》提出修正草案,將更名為「生育保健法」,擬將人工流產需配偶同意之規定刪除、並增列未成年之人工流產同意的第三方規定。筆者感到非常贊同,畢竟未婚的成年女性,只要符合法律的要件,可以自主的決定是否施行人工流產。但根據現行《優生保健法》,已婚的成年女性,卻一定要經過配偶的同意。在和諧的、雙方相互尊重的家庭,原本夫妻就會好好去討論生育子女的議題。但是當夫妻關係不佳,甚至有各種冷熱暴力時,婦女沒辦法在家庭之中得到良好的支持,更易因懷孕及生產過程影響身心健康時,如果還需要經過配偶的簽字「允許」方能進行人工流產,這確實構成了對婚姻中女性的歧視。在聯合國的《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 (The Convention on the Elimination of all forms of Discrimination Against Women, CEDAW)的第21號建議指出: 關於懷孕、人工流產、結紮、生養子女等決定,女性最好是與配偶或伴侶協商後作決定,但不應受到配偶/伴侶、父母親或政府的限制。目前的修法方向的確對台灣尊重人權,並重視性別平權的國際名聲,再度跨出了一大步。雖然修法符合國際潮流,但倫理上最常見的顧慮是——女性的生育自主權固然重要,但是胎兒的生命權也值得重視。以法規作嚴謹的把關,確實是符合人們素樸的道德信仰。在2022年6月30日英國經濟學人雜誌有篇精彩的文章,其標題是「在全球,禁令並無法減少人工流產,但會讓懷孕的照顧更糟」。這篇文章以嚴謹的數據為基礎,將不同的國家依據人工流產的法規分為五類:人工流產完全合法、有限制但大多情況下可合法執行(該文裡台灣歸屬於此類)、基於健康因素才合法、為拯救婦女性命才合法、完全禁止。不論法律規定的寬嚴與否,每年大概都有千分之40左右的育齡女性(15到49歲)作人工流產。最讓人驚訝的是,即使在完全禁止人工流產的國家,每年大概有千分之80的育齡女性在預期外懷孕,其中有一半依舊想辦法做了人工流產。這些法律外的管道包括:黑市購買藥物、網路購買、透過女性生育自主倡議機構代為取得藥物、找密醫協助、到其他合法的國家/州執行人工流產。例如波蘭的法律規定只有在性犯罪、亂倫以及拯救女性生命的情況下得以合法施行人工流產,所以在2020年波蘭全國只有23個合法的人工流產,但非政府組織估計波蘭一年大概有15萬例非法的人工流產。以愛爾蘭為例,在2018年的公投讓人工流產合法化之後,該年有6600人工流產案例。但在公投合法化之前,光是在英格蘭合法執行的人工流產裡,有3000位女性登記了愛爾蘭的地址。在美國,很多州是不允許人工流產的,所以在州邊境就出現了行動診所,讓人工流產不合法之州居民可以來合法州進行人工流產。由於許多國家的人工流產不合法,婦女只能想辦法從不合法管道取得人工流產的藥物,或尋求密醫,但就無從察覺子宮外孕等嚴重問題,而可能遇到大出血、嚴重感染等威脅生命的情況。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估計,每年大概有23000名女性死於不安全的人工流產。是否放寬人工流產的議題,一般描繪出的倫理兩難是「女性自主權」與「胎兒生命權」的二元對立。但筆者認為,每一個案例,涉及的是女性本身的身心健康與風險承擔。懷孕及生產從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也從來沒有絕對的安全。即使胎兒順利生出,但生產過程的壓力、照顧孩子的壓力,讓多少女性得到產後憂鬱症?又有多少女性因懷孕及育養子女而犧牲自己的職涯?如果配偶或伴侶沒辦法給予足夠的支持與體諒,職場沒辦法給予包容的環境,為什麼要把所謂的胎兒生命權的壓力都放在女性身上?另一個科學性的脈絡是,在比較先進的工業化國家,非預期懷孕的比例比較少,原因是有比較現代化的避孕方式。但即使如此,不論是保險套、避孕藥、子宮內避孕器,每年都有相當的失敗率,連結紮都有意外懷孕的可能性。對於青少年及未婚男女,務實的、有效的兩性教育,良好的避孕教育(認真避孕保護對方才是真愛),充足且容易取得的武器(保險套、避孕藥),確實能夠減少非預期懷孕的比率,這部分是很值得去努力的。但對於已經身心成熟的婦女,面對非預期的驚喜或驚嚇,光是決定要人工流產,就懷抱著許多糾結了。我們這些不負責懷孕的男性們,就還是多關懷、多支持女性朋友的決定吧!(本文作者為三寶爸,謹以此文致敬辛苦的太太,及全天下的偉大媽媽們)延伸閱讀醫病平台/生?不生?墮胎在法律、政治和社會上的爭議-2/20醫病平台/生?不生?打破傳統性別迷思的女性-2/22醫病平台/生?不生?生育控制和人口成長-2/24醫病平台/青少年意外懷孕,生或不生?——運用醫病共享決策會談模式協助當事人作決定-4/24醫病平台/生或不生,妻子一定要取得丈夫同意嗎?-4/26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04-26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生或不生,妻子一定要取得丈夫同意嗎?
編者按:繼2/20-24的婦產科江盛醫師的三篇「生與不生」的論述之後,這星期我們邀請由關心這議題的女性婦產科醫師、法律專家與醫學倫理做更深入的探討。婦產科資深醫師以一青少年未婚懷孕的典型案例,提出具備青少年親善照護理念的醫療院所如何運用醫病共享決策模式來協助當事人一起討論「生與不生」的困境,提供意外懷孕多元選擇管道之會談過程,以及協助青少年了解目前的法律規定,取得父母或監護人的協助並參與有關他們自己的照護抉擇的作法。一位醫學大學公衛所的法律專家就「生或不生,妻子一定要取得丈夫同意嗎?」提出正反兩面的看法,保障婦女身體自主權固然重要,但也要兼顧胎兒生命的保障,並表示與其用刑罰處罰墮胎,建議關注更具體的議題,如提昇婦女避孕等措施的資訊與可近性,特別是青少年,以及如何善待選擇懷孕生產的母親們,親職友善的上下班等職場環境。最後一位醫學院兼具醫學倫理背景的臨床醫師說明台灣擬修改行之有年的《優生保健法》,將「人工流產需配偶同意」之規定刪除,並增列未成年之人工流產同意的第三方規定。對這即將到來的「生育保健法」,發出感性的「讓阻礙女性生育自主的高牆倒下吧」的呼籲。延伸相關閱讀醫病平台/生?不生?墮胎在法律、政治和社會上的爭議-2/20醫病平台/生?不生?打破傳統性別迷思的女性-2/22醫病平台/生?不生?生育控制和人口成長-2/24醫病平台/青少年意外懷孕,生或不生?——運用醫病共享決策會談模式協助當事人作決定-4/24一名30歲的女性,懷孕12週,因為丈夫經常家暴,也不分攤房貸、扶養費或任何家庭開銷,正在跟丈夫談離婚。離婚談判進展緩慢,但胎兒週數越來越大,女子希望能夠先接受人工流產,但丈夫揚言要她付他一百萬,他才會同意妻子人工流產。診間內,這位女子細數婚姻內丈夫的種種惡行,眼淚忍不住流下來,診間的醫護人員聽了都很同情,但是現行優生保健法第九條第二項規定,此種情況之人工流產,應得配偶同意。遇到這種情形,醫師只能兩手一攤,請孕婦回去嗎?自從我國於1984年通過優生保健法後,儘管刑法第288條至第292條仍然將墮胎列為罪,但由於優生保健法第九條第一項第六款允許婦女「因懷孕或生產,將影響其心理健康或家庭生活者」得依其自願施行人工流產,條件相對寬鬆,因此我國已婚女性根據該款要接受人工流產,主要的障礙是該條第二項要求「應得配偶同意」。妻子懷了孕,倘若要人工流產,應該取得配偶同意,乍聽之下似乎很合理:既然孩子是夫妻兩人共同孕育的,出生後,兩人也都有義務扶養,不想生的決定,應該也要讓丈夫參與。即使沒有這個法律規定,在婚姻關係良好、彼此相互尊重的夫妻之間,通常也會在兼顧懷孕生產對妻子人生發展的影響下,針對生或不生,尋求兩人的共識。問題是,當這個規定一但成為人工流產的法定要件,卻會讓婚姻關係惡劣的丈夫,在妻子要人工流產時,取得否決權。這意味著一旦懷孕,女性不但失去九個月的身體自主權,而且永遠成為一個母親,必須為了孩子犧牲原先自我實現的許多機會,一輩子的生涯也就此改變。倘若考量夫妻間性關係的諸多動態情境,倘若懷孕不是這位女性深思熟慮的決定,禁止女性事後選擇終止懷孕,畢竟是太沉重的負擔。 因此,儘管胎兒生命也很珍貴,根據美國生育法中心針對全世界人工流產相關法治的統計,全球目前僅有9國要求人工流產需經配偶同意,其中除了我國與日本外,包含印尼、土耳其、沙烏地阿拉伯、敘利亞、葉門、科威特及阿拉伯聯合大公國。事實上,近年來,我國法制越來越保障已婚女性結婚後的身體自主權。例如,2020年大法官釋字791號解釋就宣告原先刑法的通姦罪違憲,因為夫妻結婚後仍保有性自主權,同時,根據刑法第229之1條,婚姻內仍有可能成立強制性交罪,只是相較於一般強制性交採非告訴乃論,為了保障婚姻和諧,於配偶間發生強制性交時,配偶有權決定是否追究。因此,欣聞國健署正在研議修法廢除我國此一規定。然而,在還沒有修法前,倘若醫師因為婦女沒有配偶同意,只能直接請婦女回家,可能導致婦女尋求地下管道接受不安全的人工流產,或重回家暴等困境。因此,或許醫師一方面可以協助轉介心理諮商或社工等專業、提供家暴保護令、安置、出養及育兒補助等資訊或資源,協助孕婦思考所有的方案,釐清究竟是因為離婚後擔心沒有資源扶養孩子,因而選擇人工流產?還是果真不願意生這個孩子,讓這位婦女在作決定時,不至於感到孤立無援,也能更加深思熟率。但不能否認的是,即使廢除配偶同意權之規定,人工流產畢竟會影響胎兒生命。因此倘若保障婦女身體自主權之餘,要兼顧對胎兒生命的保障,更根本的作為,應該是提升國家對懷孕女性與育兒的支持,以及各種避孕資訊,協助女性在面對這個決定時,能夠更加深思熟慮,包含減少意外或不情願的懷孕,以便讓所有的孩子們都有一個愛他們的家。因此,在生育率又持續低迷的情況下,與其用刑罰處罰墮胎,建議關注在更具體的議題,包含如何提昇婦女避孕等措施的資訊與可近性,特別是青少年,以及如何善待選擇懷孕生產的母親們,減輕父母育兒負擔,包含對於托育、對親職友善的上下班等職場環境,才能減少人工流產及其所衍生的倫理難題。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04-24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青少年意外懷孕,生或不生?——運用醫病共享決策會談模式協助當事人作決定
編者按:繼2/20-24的婦產科江盛醫師的三篇「生與不生」的論述之後,這星期我們邀請由關心這議題的女性婦產科醫師、法律專家與醫學倫理做更深入的探討。婦產科資深醫師以一青少年未婚懷孕的典型案例,提出具備青少年親善照護理念的醫療院所如何運用醫病共享決策模式來協助當事人一起討論「生與不生」的困境,提供意外懷孕多元選擇管道之會談過程,以及協助青少年了解目前的法律規定,取得父母或監護人的協助並參與有關他們自己的照護抉擇的作法。一位醫學大學公衛所的法律專家就「生或不生,妻子一定要取得丈夫同意嗎?」提出正反兩面的看法,保障婦女身體自主權固然重要,但也要兼顧胎兒生命的保障,並表示與其用刑罰處罰墮胎,建議關注更具體的議題,如提昇婦女避孕等措施的資訊與可近性,特別是青少年,以及如何善待選擇懷孕生產的母親們,親職友善的上下班等職場環境。最後一位醫學院兼具醫學倫理背景的臨床醫師說明台灣擬修改行之有年的《優生保健法》,將「人工流產需配偶同意」之規定刪除,並增列未成年之人工流產同意的第三方規定。對這即將到來的「生育保健法」,發出感性的「讓阻礙女性生育自主的高牆倒下吧」的呼籲。延伸閱讀醫病平台/生?不生?墮胎在法律、政治和社會上的爭議醫病平台/生?不生?打破傳統性別迷思的女性醫病平台/生?不生?生育控制和人口成長暑假後即將升上高三的筱琳,在校成績優異,父母期待她能好好準備學測,讓學校推薦進入建築系;而筱琳也胸有成竹,她最大的夢想就是能夠像姑姑一樣,在建築界做出一番成就。然而,就在暑假快近尾聲時,筱琳發現她竟然懷孕了,婦產科醫師告訴她,懷孕週數6週!筱琳的男友勤安已是土木工程系大二的學生,兩人有相似的志向與抱負,雙雙認定對方是自己未來可以相互扶持的伴侶。然而無論是筱琳或勤安的家人,均希望戀愛中的他們要以學業為重,得知筱琳懷孕後更是極力要求他們把孩子拿掉,以免耽誤兩人前途。筱琳和勤安卻認為他們可以先組織家庭,一起面對未來的挑戰,但是該如何說服父母呢?他們來到婦產科門診,醫護人員將如何協助他們釐清眼前的困境,陪他們做出最適合自己的決定?青少年參與的醫病共享決策討論模式醫病共享決策(Shared Decision Making, SDM)是以病人為中心的臨床醫療執行過程,醫療人員依據病人現有的狀況告知其各種選項之利弊,但以實證醫學來講,選擇哪一種方式完全取決於病人之偏好,以及他能夠執行的能力而定,無法認定哪一種比較好,故由臨床人員和病人共同討論所有可考量的選擇,以達成青少年及其相關關係人的共識,協助他們做出符合其偏好的決策。上述故事正是青少年未婚懷孕的典型案例之一,具備青少年親善照護理念的醫療院所,運用醫病共享決策模式來協助當事人一起討論生與不生的困境,是筆者目前所倡議的作法,這也是讓青少年參與有關他們自己的照護抉擇的作法。在進行醫病共享決策會談時,院方應有專人全程陪同青少年一起面對懷孕事件所帶來的衝擊,以及後續需做決定的過程。陪伴青少年的醫療人員應以中立友善、不論斷的態度安撫其情緒,並保護他們的隱私,為其安排獨立會談空間,以利討論後續事宜。尤其當面對未成年的青少年,在展開醫病共享決策會談前,需要先向青少年說明法律上應遵守的事項。根據法律規定,青少年未滿18歲懷孕(自民國112年開始,民法訂定18歲以下為未成年),需要告知父母或監護人。若想要終止懷孕,需父母或監護人簽署同意書,醫院才能進行。如果計畫生下小孩,也需要得到父母、監護人或伴侶的支持,一起生養孩子;除了學習成為好父母,還要考量如何繼續學業或具備工作能力,才能有安穩的生活。臨床上的經驗發現,青少年懷孕所面對最大的難題就是告知父母。此時醫療人員可向青少年解釋,法律如此規定的目的是要讓青少年能取得父母或監護人的協助,父母雖會驚訝和情緒激動,但他們仍會十分願意協助自己的子女。醫療人員會陪他們或和父母一起,共同思考可能面對的問題並商量對策,做出最適合他們的決定。同時,醫療人員面對震驚的父母時,也需提醒他們不要責罵孩子,而是應該更加疼惜他們的青少年兒女,給予孩子支持和協助。提供意外懷孕多元選擇管道之會談過程階段 1.選擇性會談 (Choice Talk)。提供未成年懷孕可以考量的幾種選擇,以及做了決定後可以更進一步採取各種對策的指引(如圖1)。並提醒懷孕及醫療之法律相關事項,例如需要在懷孕24週以下才能進行人工流產、可要求婦產科醫護人員提供醫療相關的充分諮詢、若當事人已婚需配偶同意始能行人工流產等訊息。階段 2.可能性會談 (Option Talk)。(1)協助青少年針對不同選擇進行比較。無論是終止懷孕或計畫生下小孩,均應向青少年提供充分的醫療資訊,例如若決定終止懷孕,應告知其適用的人工流產方式,並加以說明手術前後應注意事項,但要提醒當事人,週數越大人工流產危險性越高;如果決定生下小孩,需討論未來自己扶養、出養或寄養的選擇,且懷孕過程中是否有需要協助安置於中途之家。建議可針對不同選擇製表進行比較,包括各選項其後續需要去做的事、優缺點及風險、想這麼做的理由和不想這麼做的理由、需要的花費等。(2)引導青少年思考所在意的事,以及在意的程度。事先規劃未成年懷孕之青少年可能在意的各種考量,編輯成條例式的問題,再與當事人一一討論其對這些議題在意的程度。例如擔心被別人發現自己未婚懷孕、不忍心把胎兒拿掉、不想這麼早做媽媽、無法繼續學業、沒能力扶養小孩、無法負擔人工流產的花費、重要他人與當事人的關係因不同決定而受到影響等。階段 3.決定性會談 (Decision Talk)。(1)確認青少年有聽也有懂。對於前面所討論的各種選擇與說明,應確認青少年是否都真正了解,可以用提問的方式來檢視他的回答。例如:如果計畫生下小孩,需考量未來的生活方式,包括生活費、學業、養育孩子等很多細節──是否覺得這些事情應該都沒有問題?若選擇終止懷孕,需考量目前的懷孕週數和人工流產方式──是否可以接受終止懷孕以及需要採取的流產方式?如果計畫生下小孩,但又不希望被別人發現未婚懷孕,是否有想好如何安排?若是終止懷孕,現在所採用的流產方式之費用是否可以負擔或確定有人會幫忙支付?若打算把孩子生下,是否有計畫先寄養?或可接受出養?(2)詢問青少年是否自己或與家人已可做決定了。此時青少年可能有了較為全面的訊息,且已洞悉自己的偏好及價值觀,較容易做出適合自己的選擇;但也有可能仍無法做決定,這也是正常的反應,醫療人員需耐心陪伴他們探索後續可能需要的協助,也許他們想要再和家人、男友或其他人討論;或許還要自己再想想;也可能需要有其他專業團隊介入協助他們進行家庭會議。階段 4.決定後之後續事宜。當青少年做出選擇後,醫療人員還需與其討論後續步驟,依最後的決定做規劃,並監測其執行狀況,例如決定做人工流產,是否有依期實施,人工流產後是否有回診;計畫生下小孩的話,是否有定時產檢;執行期間是否遇到障礙等。若當事人面臨或提及其他問題,也可能還要再安排其他有關做決定的會談,或提供經濟、心理支持、社會資源等方面的協助。除了處理青少年的意外懷孕事件本身,建議仍應提供青少年周全的健康照護,例如是否有菸酒、檳榔、物質濫用等高風險行為;其身、心、社會等狀態是否屬高關懷群;性與生殖健康、兩性議題、親子關係等方面是否需要提供協助。且於出院或臨床介入告一段落時,重新評估其健康促進需求,訂出個別化的健康照護方法,其中包括提供事後諮商、悲傷輔導、避孕衛教與措施,或轉介社福機構加入青少年父母方案等,且應進行後續追蹤。其他應注意事項由於青少年為未成年,與懷孕事件相關的討論通常需要有家屬參與,但建議仍需安排適當時機讓青少年有獨自表達的機會。若青少年及其家屬不能達成共識,難以做出決定,可詢問他們是否需要其他的資訊、是否需要更多時間考慮或與其他人討論,必要時可邀請心理師或專業人員來進行家庭協商。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04-07 失智.失智資源
失智照顧需要建立安全網
聯合報在二月份的「陽光行動」中,如何預防長照殺人是該系列的一個重要議題,這也是目前及未來高齡化社會中,需要好好面對的社會挑戰。筆者以從事失智症照護和關注國內外長照趨勢多年的經驗,提出相關的分享。2022年12月在台北舉辦的亞太區國際失智症大會中,韓國失智症協會Okjin Rhee博士說:以她的國家為例,社會迅速的高齡化,讓失智症人口盛行率已經達到10.5%。而韓國針對失智症照顧者壓力的研究中,有下列幾項發現:1.在2018年的調查中,照顧者中有14%必須要辭職,33%減少工作時間。2.自2011年以來就有18個失智症照顧者因為照顧壓力而殺死了罹病的配偶。3.2019年的報告指出: 失智症的照顧者有49%面臨經濟壓力,16.5%的人有情緒挫折,14.5%的人健康不佳。4.2019年發生1381件失智長者受虐,占全部長者受虐案件的26.3%。其中50%的施暴者是照護機構,43%是家人。以上是很有系統的國家調查彙整,可以清楚了解失智症照顧者在歷程中,不論生理、心理和經濟上所面臨的困境。而依據台灣失智症協會的推估,國內的失智症人口已經超過30萬。在失智的家庭悲劇中,最近發生的案例就是2023年2月3日,新北市中和一位高齡母親和兩個兒子相繼去世,獨留84歲失智父親的人倫遺憾;而近幾年發生過的案例則包括女兒和女婿將80多歲大小便失禁的失智長者,關在陽台,逝世時還光著身子;還有92歲的失智爺爺誤認外傭在他的藥中故意下毒,所以刺殺了她;以及兒子照顧失智的父母,由於父親一向對媽媽有暴力行為,兒子在照顧壓力和無法再忍受父親的長期施暴下,失手殺了爸爸。在家庭暴力中,相關的家人普遍存在著家醜不可外揚,所以常常會壓抑而不去通報。或者已經是暴力的高風險家庭,即使專業人員勸說通報,還是會被拒絕,因為背後可能有糾結的家庭關係和問題。還有一些是弱勢或老老照顧的家庭,不知道如何向外求援。因此,當事件再次發生時,有時很不幸就會釀成無法挽救的傷亡。所以,榮民總醫院失智症治療和研究中心的黃婕寧在上述的國際會議中,分享了他們針對失智症的個案管理,會進行失智症的確認、家庭訪問、風險評估、介入模式、處置流程和結果分析。尤其在面對面或是線上諮商的過程中,都會先判讀當下的求助者,是不是正處於高風險的狀態。因此,有些案例更需要和失智症共同照顧中心、醫院的急診處、家庭暴力防治中心或社會福利主管單位,一起討論如何分工合作。包括:家庭的危機處理教育及自我保護、施暴者的管理、受虐者後續的治療、是否需要住院或強制就醫、社區端的資源連結、申請長照服務,或者是安排入住養護機構等,這些都會以失智者和照顧者的需求和現況作為接下來協助的相關事項。不論是韓國和台灣的研究,都包括了照顧的虐待、壓力堆疊後的反撲、失智長者認知錯誤下的暴力等。以及沒有列入但是容易被忽略的,長期照顧所導致的過勞死。這些所需探究的原因其實是廣泛而複雜的,但也都是社會安全網中的破口。我們發現:施暴者可能是失智者,也有可能是一個以上的家庭照顧者或是家人,甚至於機構的照顧者。如果能透過正式通報,得到專業的介入和社會資源的提供,反而可能是家庭危機的轉折點。社區的民眾或家人,一旦發現鄰里中的家庭有安全上的威脅時,可以向警政系統、社會福利主管機關求援,或是上衛生福利部保護服務司的網站,連絡居住地或鄰近的家庭暴力防治中心協助。由於失智症的照顧歷程,從8年到15年以上不等。所以,整體的防治環節更需要仰賴醫療和非藥物的治療、社區鄰里的連結、社會體系的機制,以及媒體的探討等,來正視失智者和照顧者在漫長病程中所面臨的問題。如此才可以進一步督促安全網的環節和合作平台的建立,也可以強化家人關係和社會支持,同時減少暴力和悲劇的發生。
-
2023-03-27 養生.家庭婚姻
研究指男喪偶者6年內死亡率高於女,原因曝!朱全斌示範男性如何獨自過好生活
【本文重點】根據丹麥一項研究,喪偶者的死亡率和醫療支出比沒有喪偶的人高,其中男性比女性更明顯。喪偶對老年男性的影響尤其大,可能與男性復原力較脆弱有關。專家建議,對於老年早期喪偶和男性喪偶者需要及時提供支援,例如喪葬協助、悲傷輔導、定期健康檢查、社會福利資源等方式。此研究的研究族群僅包含喪偶的老年人,因此不能推論到全部人口,例如對年輕喪偶者的影響。--by ChatGPT根據丹麥一項研究發現,比起沒有喪偶的人,喪偶者有較高的死亡率和喪偶後的醫療支出,其中又以男性比女性更顯著,這可能與男性復原力較脆弱有關。喪偶男性6年內死亡率與醫療支出高於女性「少年夫妻老來伴」,老年生活有親密關係支撐,能帶來穩定的安全感,可是一旦失去伴侶,哀傷所帶來的衝擊不僅是心理上,也可能影響到身體健康。國際期刊《公共科學圖書館》(PLOS ONE)日前(3/23)發表一篇有關丹麥哥本哈根大學研究團隊所做的「喪偶對不同性別老年人死亡率與照護影響的研究」〈Bereavement affects older people differently with younger males being most frail with limited recovery potential〉。研究發現比起沒有喪偶的人,喪偶者有較高的死亡率和喪偶後的醫療支出,其中又以男性比女性更顯著,喪偶的男性持續6年內死亡率與醫療支出都高於喪偶的女性。作者提到這可能與男性復原力較脆弱有關。台灣科技媒體中心邀請兩位長照與健康管理領域的專家解析此份研究結果。男性喪偶需協助心理面 女性需注意自身健康亞洲大學健康產業管理學系⁄心理系副教授陳儀龍指出,這項研究能幫助我們針對老年喪偶後健康衰退提出預防策略,特別是老年早期喪偶與男性喪偶需要及時提供支持,例如喪葬協助、悲傷輔導、定期健康檢查、社會福利資源等方式。而女性面臨配偶生病時,也需注意自身健康照護。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長期照護系副教授李仰慈也補充,台灣鮮少有類似的大型研究,但國家衛生研究院學者於2012年有發表一項探討社區老人喪偶影響死亡率的性別差異研究。研究結果發現喪偶對男性的死亡風險是女性的1.5倍,同時也發現喪偶前後的差異在老年男性中較為明顯,且健康男性在喪偶之後的死亡風險尤其為高,顯示喪偶效益的程度具性別差異,這些結果與丹麥的研究結果不謀而合。年輕人若遭遇喪偶 情況可能更糟糕李仰慈解釋,此研究的研究族群僅包含喪偶的老年人,因此不能推論到全部人口,例如對年輕喪偶者的影響。雖然年輕人經歷喪偶的情況相對較少,但此研究發現在老年喪偶者中,喪偶對於較年輕者有比較高的負面影響,推測若年輕人遭遇喪偶,情況可能會更糟糕。陳儀龍也提醒,由於研究僅使用老年人資料,因此只能推論到老年族群。而台灣雖有全國健保資料庫,但目前僅有醫療支出資料,尚未有完整的照護支出資料。若要進行相同研究,在健保資料庫建置明確的親屬關係會有相當大的幫助。雖然部分資料可間接連結配偶與家屬,如以「婦幼主題式資料庫」為例,可由新生兒資料連結其父母資料,然而若是尚未生育的配偶,則難以透過新生兒來推論配偶關係,也無法得知婚姻是否持續。朱全斌活出男性喪偶典範不過,男性喪偶也有精采第二人生的典範。去年聯合報退休力專題,訪問作家韓良露的先生朱全斌。朱全斌和妻子韓良露感情好,膝下無子卻無話不談,是彼此生命裡最好的朋友。9年前韓良露去世,思念亡妻讓他半年內瘦七公斤、椎間盤突出、不良於行;卻也讓他閱讀、與自我獨處,尋覓到了一個人也能好好過的生活。「我何不活出一個典範,男性也能一個人過好生活的典範。」朱全斌從此打理自己生活起居,做料理、共享美食、寫作、出書、做podcast、結交新朋友、學習新東西、旅行。豐富精彩讓人嚮往。【參考資料】.「研究:喪偶對不同性別老年人死亡率與照護的影響」專家意見.失去摯愛韓良露,朱全斌學習獨自好好活:我想活出男性也能一個人過好生活的典範!
-
2023-03-26 養生.家庭婚姻
即使婚姻不幸福也比單身有利健康?研究:尤其在血糖控制上
【本文重點】婚姻關係對血糖控制具有幫助,即使處在不幸福的婚姻中,也比單身對健康有好處,其糖化血色素平均比單身、離婚或失去另一半的人低21%。夫妻會影響彼此的行為,也有較高的共同收入,能夠帶來較健康的飲食。而經歷婚姻轉變(例如離婚)的人,糖化血色素明顯發生變化,出現糖尿病前期的跡象。研究結果表明健康與人際關係密切相關,婚姻或同居關係有利血糖控制。--by ChatGPT近年來專家一直強調,「社會孤立」不利健康。現在更有研究指出,即使處在不幸福的婚姻中,也比單身對健康有幫助,尤其在血糖的控制上。早先就有研發現,與單身人士相比,婚姻可以帶來許多健康益處,包括更長壽,中風、心臟病和憂鬱的風險較低,也普遍有較健康的飲食。專家認為,夫妻會影響彼此的行為(如飲食習慣),有較高的共同收入,也可以帶來較健康的飲食。研究人員想更進一步了解婚姻關係如何影響血糖,他們分析來自「英國老化縱向研究(the English Longitudinal Study)」中,3300多名50至89歲成年人的數據。研究人員詢問他們,是否有丈夫、妻子或同住伴侶,還問及兩人關係中的壓力與支持程度。而後將每四年採集的血液樣本,與蒐集的數據一起進行分析。結果發現,已婚或同居者的糖化血色素,平均比單身、離婚或失去另一半的人低五分之一(21%),這樣的結果同樣適用於男性和女性。有趣的是,兩人關係不管是和諧或緊張,對血糖平均值沒有顯著影響,證實支持性關係對健康有利。而那些經歷婚姻轉變(例如離婚)的人,糖化血色素明顯發生變化,出現糖尿病前期的跡象。領導這項研究的渥太華卡爾頓大學Katherine Ford表示,研究結果顯示健康與人際關係密切相關,無論配偶、伴侶之間的關係是否和諧,婚姻或同居關係有利血糖控制。該研究刊登在《BMJ糖尿病研究與護理開放期刊(BMJ Open Diabetes Research & Care journal)》上。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3-24 焦點.器官捐贈移植
陳家兄弟同成大體老師的暖意:完整瞭解捐贈大體的QA與流程
【本文重點】台北醫學大學2023年3月22日舉辦「解剖教學英靈追思紀念會」,感念大體老師們無私奉獻,期許醫學生們皆能成為良醫。陳家兄弟十幾年前簽下器官捐贈同意書,2020年底兩人在半個月內相繼去世,都成為大體老師,哥哥還捐贈眼角膜,幫助兩人重見光明。想瞭解如何捐贈大體?相關QA整理報你知!--by ChatGPT陳家兄弟相隔半月辭世 同當大體老師陳家小弟廿多歲因失戀重創,精神狀況不穩,惡化為思覺失調症,長年進出醫院接受治療,長兄陳照耀照顧弟弟數十年;2020年底,小弟因多重疾病離世,兩個星期後,當時72歲陳照耀騎車自摔,也傷重死亡。兄弟兩人十幾年前陸續簽過器官捐贈同意書及大體捐贈書,陳照耀太太說,先生生前曾提及,社會真的幫助家人太多,身體不過是個軀殼,「如果能幫助到更多的人,把身體捐出去是他唯一能做的。」她表示,先生小時家境不好,小叔精神狀況差,必須經常住院,幸好在社福系統協助下,才能逐一度過難關;社會幫助過陳家,先生心存感激,希望可以回饋社會。陳照耀太太指出,小叔因長年進出醫院,嚴重時得住院治療,為了照顧他,她與先生搬回苗栗老家附近居住,那年政府積極推廣器官捐贈,在醫院志工勸募下,陳家兩兄弟均簽下捐贈同意書。冥冥之中,兄弟情深,兩周內相繼去世,依照遺願,均成為大體老師。陳照耀女兒表示,受到爸爸影響,身體僅身外之物,她也簽署器捐,未來也會捐大體。大體捐贈的相關QAQ:民眾如果想要捐贈大體,應該完成哪些前置手續?A:民眾如果想要往生後捐贈大體供醫學研究,可至各大醫學中心簽署大體捐贈同意書,除本人意願外,大體捐贈同意書還需要「受任人」(家屬)簽署同意。擔任受任人的優先順序依序為配偶、子女、父母或兄弟姊妹等。捐贈者如果沒有家屬,生前簽署大體捐贈同意書後,還要到法院辦理公證,符合相關法規,以利日後往生後,受贈單位能順利取得大體,協助處理身後事。Q:大體捐贈可能會遇到的障礙?A:民眾能否如願捐贈大體,關鍵在於家屬是否願意配合,捐贈者就算生前簽署大體捐贈同意書,往生後,受贈單位仍須仰賴家屬通知,並由家屬協助辦理死亡證明書、申請病歷等文件,如果家屬未出面協助辦理,在法令約束下,受贈單位仍無權取得大體。Q:哪種情況下的大體不能捐贈?A:基於解剖教材完整性、大體防腐處理的考量和保護處理人員的健康等因素下,下列情況的大體不能捐贈:1.生前曾罹患法定傳染病。2.受過嚴重創傷和做過重大器官摘除或移植手術者(視個別狀況而定)。3.溺斃或嚴重水腫。4.太胖或太瘦不適合捐贈。超過或低於標準體重百分之三十者不適合捐贈。標準體重參考公式:男性:(身高減80)X0.7, 女性:(身高減70)X0.65.大體做過死亡病理檢驗手術或器官捐贈。但器官捐贈僅作眼角膜者,仍可捐贈大體。6.自殺身亡者。7.嚴重褥瘡。8.未滿16歲者。Q:民眾是否能同時簽署大體捐贈同意書與器官捐贈同意書?往生後應該先器官捐贈,還是大體捐贈?器官捐贈後,其餘身體是否還可以做大體捐贈?A:民眾可以同時簽署大體捐贈與器官捐贈的同意書,日後往生後,建議第一優先選擇應該是器官捐贈,因為可以立刻幫助病重之人。不過器官摘除後,剩餘身體無法再做醫學研究,因此無法捐贈,不過只捐贈眼角膜的遺體,仍可作為大體老師。Q:如果身體動過手術,是否就不能捐大體?如果意外死亡導致身體支離破碎,或是突然死亡,卻無重大疾病就診紀錄,是否還能捐大體?A:民眾身體進行手術治療,只要傷口癒合完全,仍可進行大體捐贈;但如果發生車禍等意外,導致肢體破碎,就不適合當大體老師,難以判定,可由負責的受贈單位派人評估;突然猝死,生前沒有就醫紀錄,仍可捐大體;但基於尊重生命,自殺者不能捐贈大體。Q:癌症患者需要進行化學治療或放射性治療,日後往生能否捐大體?A:癌症病患進行化學治療療與放射性治療,並不會妨礙日後的大體捐贈。大體捐贈流程生前需要簽捐贈大體同意書1.往生後,由家屬通知醫院等受贈單位出面評估大體是否堪用。2.往生後,由檢察官或醫師開具死亡證明書,並由家屬協助受贈單位取得大體。3.受贈單位接回大體,妥善保存,等待進行醫學解剖研究。4.大體完成解剖研究後,由家屬接回安葬或由受贈單位妥善安葬。註:如果沒有家屬,生前除簽署大體捐贈同意書後,還要到法院進行公證,以利往生後,受贈單位能順利取得大體。往生後需要由家屬決定1.往生後,家屬同意捐大體,由醫學中心等受贈單位評估大體是否堪用,並簽署同意書。2.由檢察官或醫師開具死亡證明書,並由家屬協助受贈單位取得大體。3.受贈單位接回大體,妥善保存,等待進行醫學解剖研究。4.大體完成解剖研究後,由家屬接回安葬或由受贈單位妥善安葬。資料來源:基隆長庚醫院、臺大醫院、慈濟大學網站大體捐贈的相關QA與流程整理 by記者:沈旭凱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03-16 焦點.元氣新聞
懶人包/全民普發現金6000下周三開放登記 詳細4步驟教學
全民關注的普發6000元,財政部今宣布透過5個管道發放,4類發放對象包括民國112年底前出生的新生兒也納入,下周三(22日)上午8時起首先提供預「登記入帳」預登記服務。行政院今(16日)公告「全民共享普發現金規畫」發放細節,目前規畫發放管道,包括「登記入帳」、「ATM領現」、「郵局領現」、「直接入帳」及「特定對象造冊」5種方式,其中登記入帳可最快領到錢,再來是透過ATM領現,原則上除了四大超商的ATM以外,還有8個公營行庫、部份民營銀行的ATM可以領取。「登記入帳」管道,由財政部偕同數位部規劃建置專屬「6,000網站」(https://6000.gov.tw),並於下周三(3月22日)上午8時起提供預登記服務,只要透過手機、平板或者電腦上網填寫必要資料,免讀卡機、免插卡,後續登記資料經過系統核驗無誤,6,000元即可自動入帳到指定金融帳戶。普發現金對象包括國民、駐外人員及眷屬、外籍配偶、持有永久居留證外國人等4大類。民國112年底前出生的新生兒,也會納入發放對象。不過由於特別預算案還沒有通過,目前尚無法撥款入帳。預估將在完成預算法定程序、總統公布生效後5個營業日開始陸續撥款入帳。【5類發放對象】1.我國國民(含112年底前國內出生並領有出生證明之新生兒)2.取得居留許可的無戶籍國民3.持永久居留證的外國人4.大陸地區人民與港澳居民及外國人為我國國民之配偶,取得居留許可者5.政府機關因公派駐國外人員及其具有我國國籍之眷屬【5個發放管道】1.登記入帳:6000.gov.tw2.ATM領現:指定金融機構3.郵局領現4.直接入帳:特定對象,包含領取勞保年金、國民年金、老農津貼、勞退、身障補助、中低收入老人津貼等民眾。5.特定偏鄉造冊發放:屏東縣獅子鄉、花蓮萬榮鄉、臺東縣金峰鄉【「登記入帳」方式】登記原則:由本人登記,父母或法定代理人可為未滿13歲的未成年子女代領。登記網站:6,000網站登記期間:3月22日至3月26日。【註】登記前5日將採身分證字號或居留證號尾數分流,每日開放兩組尾數的民眾登記,3月20日以抽籤決定尾數分流順序。3月27日起不分流,民眾皆可登記,並於3月28日起開放修改以及查詢登記資料是否正確登記步驟第1步:用電腦或手機、平板連上「全民共享普發現金」(https://6000.gov.tw)網站,點選「登記入帳」。第2步:依序輸入領取者本人的「身分證字號或居留證號」、「金融機構代號」、「金融機構帳號」及「健保卡號」。請注意金融機構帳戶資料必須填寫本人帳戶,才能順利撥款入帳。第3步:若父母或法定代理人要為未滿13歲的未成年子女代領,在「健保卡號」處點選「新增」,增列一欄「健保卡號」欄位,輸入孩子(被代領人)的健保卡號,即可一併登記代領。每人最多可同時為4位未滿13歲者代領。第4步:資料輸入完畢之後,請點選「下一頁」,確認網頁上登記的資料是否正確,確定正確則點選「確認送出」,網站將會顯示初步申請登記的收件結果。若登記資料有誤,請點選「上一頁」,修正登記錯誤之資料,修正完成後再重複上述程序。
-
2023-03-08 焦點.元氣新聞
南韓攝理教主鄭明析遭爆性侵上百台灣女大生!「邪教檢查表」檢視你參加的宗教是否安全
Netflix近日推出的紀錄片「以神之名:信仰的背叛」,揭開韓國4名宗教領袖駭人的真實故事。而據《聯合報》報導,其中曾性侵韓國、馬來西亞多名教友的攝理教主鄭明析(本名鄭明錫),因被爆料曾在台灣染指上百名女大學生,遭北檢以涉犯強制性交罪對發布通緝,時效直到2027年。宗教獨特2特質吸引人信仰紀錄片上線後,攝理教再度引發關注,也有不少網友跳出來發聲曾「誤入歧途」的恐佈回憶,連知名YouTuber阿滴和滴妹也曾短暫加入,不過早在6、7年前就因對教會教義、規定產生疑慮而退出教會。國內外不時傳出宗教詐欺的案例,多數是詐財或詐色。但其實多數宗教都是正派的,引導人向善,並提供人們心靈寄託為目的。許多人好奇,為何宗教團體總能吸引大批信徒信仰?台安醫院心身醫學科暨精神科主任許正典曾受訪指出,宗教團體往往具備兩種特質:一:領導者能滿足信徒的內在投射,人們心中有恐懼、不安時,期盼有人能領導、帶給自己正面的力量,而宗教團體的領袖往往會透過神蹟、儀式等成為信徒的心理投射對象。二:信徒能在團體中獲得支持與滿足,如透過一些活動、儀式等讓負面情緒降低,產生正向作用,感到運氣變好、人生有所改善。邪教檢查表檢視你的宗教2015年方智出版社曾出版《洗腦:X JAPAN 主唱的邪教歷劫重生告白》一書,搖滾天團主唱道出如何被權威組織大師洗腦,淪為邪教斂財工具的血淚告白。當時資深媒體人李怡志曾為這本書寫序,李怡志也曾在其個人網站《RichyLi.com 李怡志的圖表、網路、新聞個人網站》為大家編譯德國薩克森邦政府文化廳的「邪教檢查表」,當中指出,許多邪教都有一個特質,讓你參與之後,立刻有幸福的感覺。其中的17項行為指標檢查表,如果符合程度越高,代表你或身邊親友所參加的組織或團體可能有問題,最好對於該組織有更清楚的了解再加入。邪教檢查表17項指標1. 在這個團體中,你彷彿能找到過去一直在尋找的東西,他們非常清楚,什麼是你在找尋的。2. 當你一接觸這個組織,你對世界萬物就有了全新的看法。3. 這個組織的世界觀非常簡單易懂,一目了然,並且可以解釋所有的問題。4. 你很難對掌握組織的全貌,事實上,他們也不允許你仔細思考或是檢驗。你在組織中新認識的朋友會告訴你:「這很難用言語解釋,需要親身體會,要不要現在就過去看看?」5. 這個組織有一個「大師」、「師傅」、「導師」、「老師」「上師」、「╳師」,只有他能知道宇宙或生命的真相。6. 這個組織的教義才是唯一真實的、永遠的智慧。社會上的科學、理性思考等,都會被當作負面的、惡魔的或是不夠啟發。7. 外界對於組織的質疑,反而被當作是組織正面的證明。8. 這個世界即將遭遇大災害,只有這個組織才知道,要如何拯救地球。9. 參加組織的人才是菁英,其他人都是病態與敗類,除非他們願意參加我們,讓自己獲得救贖。10. 組織會要求你立刻參加。11. 組織會要求成員透過服裝、飲食方法、自有的語言、嚴格的人際互動關係,將成員隔絕在社會之外。12. 組織會要求你與過去的生活斷絕關係,因為這會阻礙你的成長。13. 對你的性生活有嚴格規範,例如由「上面」替你選擇配偶、集體性行為或是完全禁慾。(譯注:佛教、天主教是「出家」後才禁慾,一般信眾並無強烈規定。)14. 組織不斷賦予你許多工作,並佔去你所有的時間。你必須賣書、賣刊物、招募新成員、參加課程、靜坐靈修……15. 幾乎喪失了獨處的時間,組織中的某個人總會整天纏著你。(譯註:Buddy System)16. 當你開始懷疑,為什麼組織當初允諾的「成功」並未發生時,組織會告訴你,是你投入不夠,或是信念不足,是你自己的責任。(譯註:多層次傳銷也具有具有這種特質!)17. 組織要求你嚴格遵循教義與規定,這是唯一獲得拯救的機會。【資料來源】.《RichyLi.com 李怡志的圖表、網路、新聞個人網站》邪教檢查表.南韓「攝理教主」遭爆性侵上百名台灣女大生 北檢通緝至2027年.宗教團體如何吸引信徒?精神科醫師這樣分析
-
2023-03-02 醫療.懷孕育兒
35歲婦女不孕、流產風險高! 醫指黃金生育期「25至35歲最佳」
現代年輕人普遍晚婚、延遲生育,我國女性生育平均年齡為32.29歲,其中35歲以上逾3成,是10年前的1.8倍,不過35歲以上高齡孕婦發生不孕、流產、早產等機率較高,國民健康署呼籲,有意願生兒育女的民眾,應該及早進行生育規劃,把握25至35歲黃金生育年齡。35歲以上高齡孕婦 高危險妊娠合併症風險增加國健署婦幼健康組簡任技正陳麗娟表示,35歲以上高齡孕婦懷孕期間,罹患妊娠高血壓、子癲前症、妊娠糖尿病等高危險妊娠合併症的風險也會增加,且腹中寶寶出現低出生體重、染色體異常或其他先天缺陷的機率也隨之提升。陳麗娟指出,依美國婦產科醫學會研究數據顯示,35歲產婦生出胎兒為唐氏症的風險約是25歲產婦的3倍;此外父親年齡越高,越可能導致孩童心理及行為健康上的問題,如自閉症、注意力不足過動症、躁鬱症等。34歲以上有以下條件者 產前遺傳診斷檢查補助5000元為鼓勵風險較高的懷孕媽咪接受產前診斷檢查,國健署補助年齡在34歲以上、經診斷或證明曾生育過異常兒、本人或配偶家族有遺傳性疾病史,或其他可能生育先天異常兒(如超音波或孕婦血清篩檢胎兒可能有異常者)等風險較高的孕婦,提供產前遺傳診斷檢查(羊膜穿刺)補助5000元。另針對低收入戶、優生保健資源不足地區的民眾,陳麗娟說,34歲以上高齡孕婦接受產前遺傳診斷檢查(羊膜穿刺),可另行減免採檢費用3500元,歡迎符合產前遺傳檢查補助條件的民眾多加利用,如有生育遺傳相關的疑問,亦可運用「遺傳諮詢中心名單」進行遺傳諮詢相關服務。延伸閱讀:‧我為什麼不能懷孕?專家分析4大不孕原因,女性與男性生育力檢查一次看懂‧如何提高人工生殖的成功率?專家告訴你高懷孕率的密技‧凍卵年紀幾歲前較適合?男生可凍精嗎?「凍卵/捐卵、凍精/捐精」你不可不知的資訊一次看懂!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2-20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生?不生?墮胎在法律、政治和社會上的爭議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女性與生育」。我們邀請一位博覽群書,曾經負責一所新設醫學院人文課程設計的資深婦產科醫師,分享他對墮胎的臨床社會醫療經驗,並介紹歷史上打破傳統性別迷思的幾位女性英雄,以及探討生育控制和人口成長的政策,並對這複雜的問題寫出他個人的看法。我們希望之後也能有其他專家表達他們的看法。年輕醫師在診間跟前輩學習,當女人驗尿知道懷孕,前輩會向她道恭喜。初任主治醫師,閱人有限卻如法泡製,直到有人眼眶紅了落淚……他才知道說錯了話!1/4到1/3的懷孕以墮胎收場,懷孕未必是當事男女的最佳利益。1930 年代的英格蘭產婦死亡機率是250 分之 1(如今小於1/10000),當時英格蘭每天有1 打女人死於生產,現在每週約1個。恭喜懷孕是過於簡單的祝賀,懷孕經常因為胎兒或母體疾病而衍生母胎衝突的困境,這是產科醫師經常遇到的情境。診間出現一個由丈夫陪同,懷孕24週的婦女,他們是低收入戶,有一個小孩需要社會局安置,孕婦有腦出血開刀的病史,也是等待換心的病人,肥胖令人不察她懷孕,她想終止妊娠,丈夫不置可否,醫師說明之後,他順從妻子的意願。晚期墮胎的主因是胎兒嚴重畸形或母體有重大甚至致命的病,伴隨的因素包括住在偏遠地區、家貧、低教育程度。晚期墮胎極具挑戰性,直接拒絕是簡單的道德,承擔需要深思熟慮,艱難的團隊合作,牽涉複雜的諮詢和求證。醫療技術則包括羊膜穿刺,注射藥物讓胎兒心跳停止,再用藥物流產,是不尋常的產科流程。墮胎合法化多年,爭議始終存在,2022年美國大法官以5比4反轉他們前輩在1974年以7比2通過的墮胎合法化(Roe v. Wade),最高法院此舉象徵美國的墮胎權將回歸政治,由州議會和政府決定。這將製造很多障礙,不少保守州的嚴厲墮胎法導致許多婦女必須跨越數千公里到相對自由的西部沿海和東北地區尋求醫療協助,增加許多費用和障礙。相對下,英國議會有600多個國會議員,要反轉1967年的墮胎法(Abortion Act)並不容易。台灣1984年施行優生保健法,法律名稱如今醞釀改成生育保健法,並修改過時的條文包括需要配偶同意及尊重青少女的自主權。在醫療層面,以藥物取代手術,照顧終止妊娠婦女的隱私和安全都已經提升到可接受的層次,墮胎的困難不再是過去背街黑巷的印象,但仍是倫理和道德的棘手問題。對醫療機構和醫護人員的一個簡單問題是:當法律允許女人墮胎的權利,當她們援引合法的權益,請求醫師終止妊娠,如果醫師或機構拒絕,請問這是合法,還是非法?因為個人的道德而拒絕病人的請求其實非法,英國法律規定醫師可以援引良心反對(conscientious objection),但要有個人信仰的事證,也有義務安排轉給接手的醫師。台灣法律沒有良心反對的概念,但是拒絕墮胎普遍,證明機構或醫師旨在彰顯偏頗的道德,無視法律及倫理。道德是不同的社會、團體和個人所獨具的,與眾不同的行動、信仰、態度和原則規範;倫理則是為了做抉擇所演繹歸納的概念性框架,它不是道德。醫學倫理要傳遞的是考量法律、性別、政治、社會和文化的環境之下,醫師的職責,勇氣和抉擇。同時,我們必須審視台灣社會特有的文化、道德、宗教和法律脈絡,才能體會不同社會其相對和演化的過程以及落差;不能偏重科技層面卻忽視人文思維。當高科技遺傳和影像偵測已經廣泛運用在自費產前檢查的同時,一旦發現胎兒異常,該何去何從?Guttmacher Institute 位於紐約,是著名的性、生育健康和墮胎權利的研究機構,也是紀念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婦產醫師Alan F. Guttmacher(1898-1974)而設,這位倡導家庭計畫,避孕觀念的實務主義名醫曾說:「除非能控制生育,沒有女人能完全自由。」 「嬰兒不可能擁有與生俱來的權利,除非其誕生是父母歡欣想要的。」從柏拉圖的理想國到現代社會,人類的心理狀態,改變不大,一如尼采所言:「Human, all too human.」(人性的,太人性的)。
-
2023-02-15 醫療.感染科
情人節不帶套當心感染性病!性行為前做好3件事自我保護
今天是浪漫情人節,但疾管署提醒一夜激情別忘了安全性行為,尤其這三年淋病和梅毒等性病的年輕族群感染人數正悄悄緩升,且九成以上都是非安全性行為導致。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表示,顯示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民眾多注重戴口罩等呼吸道的防護,卻忽略了性病防治措施。羅一鈞表示,雖然愛滋感染人數下降,但根據疾管署統計,2020年至2022的本土淋病感染人數,一路從7082例、7381例上升到8015例;梅毒則從8800例、9413例上升到9631例。經進一步分析,淋病新增感染者有71%為35歲以下年輕族群、活性梅毒的年輕族群則佔59%;且超過九成的危險因子是不安全的性行為。延伸閱讀:正確使用保險套 專家教你7大要訣性行為前做好3件事疾管署除了提醒民眾需注意發生性行為應主動要求對方或自己全程正確使用保險套,並搭配水性潤滑液外,定期篩檢可以早期發現疾病、早期治療。梅毒和愛滋 可透過定期篩檢發現羅一鈞說,由於梅毒和愛滋都是無症狀感染,可透過定期篩檢發現。現在性病防治雖以愛滋篩檢為主,同時也可做梅毒的篩檢。至於淋病如果沒有症狀難以檢驗出來,因此如果有泌尿道症狀,可以就醫,由醫師評估進行適合的檢查。疾管署建議,只要曾有性行為者,都建議至少進行一次愛滋篩檢,若有不安全性行為者,則建議至少每年篩檢一次。全國有82家醫事機構提供愛滋匿名篩檢諮詢服務,以匿名方式進行,並由專人提供衛教諮詢、確認檢驗及轉介就醫等相關服務。民眾也可透過人工發放、自動服務機及網路訂購超商取貨等三大通路取得愛滋自我篩檢試劑,在家或於安心的處所進行自我愛滋篩檢,愛滋篩檢結果若呈陽性,無須過度驚慌,儘速至愛滋指定醫療院所進行確認檢驗,可至愛滋自我篩檢專區查詢相關諮詢與服務資訊。另外,針對有感染愛滋風險的民眾,也鼓勵透過服用PrEP藥物,使體內有足夠的藥物濃度來預防感染,保護效果可達90%以上,全國有63家公費PrEP服務醫療院所提供愛滋感染者的配偶或伴侶及35歲以下年輕族群整合型服務,也有95家醫療院所提供自費PrEP服務,有需求者請至疾管署網站PrEP專區查詢。疾管署表示,相關資訊可使用LINE平台訂閱「疾管家」,選擇「我想要了解傳染病」的「愛滋病」,即可定位使用「性健康資源地圖」查詢身邊方便的自我篩檢、匿名篩檢、PrEP、性健康友善等相關資源,亦可至疾管署全球資訊網、或撥打國內免付費1922(或0800-001922)防疫專線洽詢。延伸閱讀:如何增加持久度?多打手槍有用嗎?醫教3招鍛鍊助延長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1-19 醫聲.Podcast
🎧|沒有鬆懈本錢! 醫師公會全聯會:春節防疫須注意,疫情平息至少再半年
巷弄轉角間的耳鼻喉診所,小時候看到大的醫師,竟是代表全國醫師的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周慶明,離島醫、診所院長基層出身,執業超過25年的他,投身醫師的公共事務,更看見醫藥政策制定者與第一線醫師的想法差距,在健保署邀請下參與相關政策起頭前的讀書會。周慶明說,政策雛形之前就加入基層診所意見,落地執行勢必能直接上軌;他也針對年後疫情是否復甦做出預測。🎧立即收聽 按右下角播放鍵↓新冠疫情期間,全台各地一萬多間診所可謂堅守疫情第一線,疫情漸漸朝共存邁進,周慶明認為,「防疫還是沒有鬆懈本錢」特別是中國大陸邊境開放、出遊人潮興起,疫情還可能死灰復燃。於此同時,免疫負債議題也浮現出來,腸病毒再門診更是銷聲匿跡,但萬一再起,身體傷害及重症相當危險,大家仍不得掉以輕心。針對中國大陸染疫人數暴漲一事,周慶明表示,雖然台灣疫情控制良好,戶外口罩解禁、防疫限制逐漸寬鬆,但仍需注意年節期間返台的台商,可能造成確診人數增加。他表示,由於中國大陸人口眾多,一旦染疫的人數增加,就有可能產生新的變種病毒,突破疫苗防護力,使感染規模擴大。周慶明也透露,近期收到不少醫護人員染疫的消息,疫情有升溫跡象,預估至少再過六個月,新冠疫情才會真正平息;他呼籲民眾不要大意,仍要做好日常防疫措施,戴口罩、勤洗手,尤其年節期間,民眾南北往返頻繁,一定要更加謹慎。「去了才知道是要當院長。」周慶明笑說,民國76年從國防醫學院畢業後,到了三軍總醫院任住院醫師,學習了二年時間就被拉去小金門軍醫院,更沒想到直接變成院長。他介紹,醫院是由一所廢棄學校改建,肩負著小金門的所有醫療照護,大大小小的病都要會看之外,有時還得充當獸醫看狗狗。離島醫師總會碰上幾件心驚動魄的故事,他回憶,某次颱風天,有位產婦在衛生所待產,派了四位軍醫耗了一個下午仍無法接生,又因為風浪過大無法開船到金門就醫,儘管他必須坐鎮醫院,心想人命關天,冒著樹倒、強風暴雨搭著計程車到場支援,才順利生產。周慶明說,小金門地方小、軍醫與居民時常互通往來,尤其軍醫院長的一言一行都受到檢視,也奠定了他在未來行醫、參與醫師公共事務上「絕不馬虎、戰戰兢兢」的態度。周慶明退伍後回台灣,因緣際會之下到了新北市新莊開診所,他說,耳鼻喉科是以開業居多的科別,對於上呼吸道疾病、感染症等更顯專業,特別是「抽鼻涕」的技巧,練就多年讓小朋友不痛、不害怕,改善了不舒服的症狀後,晚上變得好睡,家長也不會焦頭爛額忙於照顧。「當了理事長後,回診所看診還是很幸福,尤其跟老病人互動接觸,很珍惜看診機會。」他說,診所責任重大,像是家庭醫師般,而醫病間的感情也很緊密,就連病患家中有幾隻貓狗都瞭若指掌;新莊人口多元,外籍移工、新住民配偶也會來看診,每次遇到新住民帶著好幾位小朋友前來,都很感念她們對台灣人口的貢獻。為了與中央健保相關政策不脫節,在健保署長李伯璋力邀之下,周慶明率領醫師公會會員參與每周四上午的讀書會。周慶明說形容:「署長的點子很多,健保方面改革都推陳出新,不曉得這些點子都哪來。」讀書會便成了一窺金頭腦內裝了什麼資訊。他說,讀書會中討論的題目有些會成為政策,然而,若不與實際負責執行的醫師共同討論,會變得有些一廂情願,為讓政策順利推動,中間的落差就要填補起來,這也是健保署邀請全聯會參與的原因。近期搭起了這樣的橋樑,周慶說也說,這項工作要日積月累才能看出成效,也還有許多事務要學習,全聯會負責摘要、錄影方式,讓更多基層醫師劃出重點,也節省大家時間又能擷取精華,「對於台灣的健保政策、民眾健康都有很大幫助。」周慶明小檔案現職: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行政院 政務顧問醫院評鑑暨醫療品質策進會 董事錦明耳鼻喉科診所 院長學歷:國防醫學院醫學系經歷: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常務理事新北市醫師公會理事長台灣耳鼻喉科醫學會副理事長Podcast工作人員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製作人:韋麗文主持人:林琮恩、張羽萱音訊剪輯:林琮恩腳本撰寫:林琮恩音訊錄製:邱書昱特別感謝: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
-
2023-01-06 退休力.理財準備
人口老化嚴重! 繼承不動產數量15年翻一倍
根據內政部統計月報資料顯示,去年前11月累計繼承移轉達6.4萬棟,創下歷史新高,去年全年有機會挑戰7萬棟,繼承移轉每年數量穩定增加,15年的時間繼承就呈現翻倍成長,顯示人口老化狀況嚴峻。信義房屋不動產企研室專案經理曾敬德表示,早年國人生育數量多,長輩不在後遺留下來的不動產就由配偶與子女繼承,2021年國人的平均壽命為80.86歲,其中男性77.67歲、女性84.25歲,等到真正發生繼承時,一來繼承人年紀可能都5、60歲,二來因為繼承者數量多,若繼承人間無法討論出大家都能接受的分配方式,最後可能還是得出售換取現金才能公平分配。統計顯示,去年繼承移轉棟數前11月6.4萬棟,已經超越2021年全年的6.3萬棟,主要都會區繼承移轉數量最多的是新北市,去年前11月繼承移轉達到1.2萬棟,主要還是新北市是人口最多的區域,其次則是台北市的1.1萬棟。值得注意的是,台北因為房價高,買賣與繼承比例相對較高,每2.6件的買賣移轉的同時,也會出現1筆繼承移轉登記,顯示台北市取得不動產的民眾,透過繼承取得的比例,明顯高於其他都會區。曾敬德指出,當長輩有遺留下不動產,的確在高房價環境下可以幫助晚輩解決部份居住或資金需求,不過繼承當下也有分配的問題,且許多繼承的建物可能以公寓與透天產品居多,地點不見得在自己生活圈之內,不符合居住需求,但也有可能雖然分配到了一些持分,但實際上不是所有繼承人都可以使用房子,卻仍要繳納房屋稅、地價稅等問題,加上房地合一稅上路後,對於繼承稅制也有一些影響,建議民眾要提前留意。
-
2023-01-01 名人.林靜芸
變「老」為什麼可怕?英國生理學會告訴你這些事都和老有關
一位78歲的退休老師沮喪地來找我,抱怨「老」很可怕。她之前牙痛,每回去看牙科,就被拔掉一顆牙,拔得只剩上下各三顆門牙,靠這些牙吃飯。原本期望作好假牙,狀況可以改善,卻不料戴上假牙,牙床又熱又燙,殘存的門牙負擔過大搖搖欲墜,牽連舌頭也投降,滿嘴破皮、潰瘍,無法進食,夜不成眠,二個月暴瘦5公斤。老師心想去醫學中心看診,也許能改善,掛號卻排到四個月以後,她回到牙科診所,又被建議拔牙,老師哭著說,她不怕死,只希望不要這麼痛苦。坐在對面的我,靈機一動,打電話給一位朋友,她很熱心立刻聯絡牙科大教授的助理,恰好有人取消預約,一星期後就能看診。大教授果然厲害,診斷是欠缺維他命,口腔黏膜不健康,大教授也將假牙稍加修正,退休女老師就能舒服的使用。故事的結局是她戴上假牙,能吃能睡,不但變漂亮,也能高高興興地出國去玩了。我的另兩位老朋友,雅美與俊茂是遠親,兩人同齡。俊茂是模範學生,一路讀到醫學院,還留在醫院當骨科教授。雅美從小就崇拜俊茂,各自結婚生子後,俊茂仍然是她的偶像。好廚藝的雅美常作家鄉菜,趁著看膝蓋之便,提到門診去看俊茂。俊茂的太太不會作菜,很喜歡雅美帶來的食物,兩人除了談雅美的膝蓋以外,還聊些過往的趣事。時間匆匆過去,雅美的先生和俊茂的太太分別過世了。92歲的雅美因為膝蓋疼痛,必須注射玻尿酸,俊茂要她每個月去治療。雅美很期待的在日曆上作記號,兒子提醒母親說,俊茂是92歲的老醫師了,建議換年輕的醫師。雅美凡事習於讓兒子安排,但回診看俊茂醫師這件事卻非常堅持。與俊茂見面是她心裡最美好的希望。「老」為什麼可怕,根據英國生理學會的調查,生活事件壓力量表:配偶或親友過世(100分)官司或入獄(63分)近親或家庭成員死亡(63分)個人疾病或受傷(53分)結婚(50分)被解雇(47分)退休(45分)上述程度以上的壓力包括退休、本人生病、親友死亡、配偶過世等等,幾乎都是老化無法避免的事件,也難怪「變老」讓人沮喪。同樣有年紀的我,最近因為坐骨神經痛復發,感覺上帝忘了我,活得很不快樂。這星期去打高爾夫球,我們一組四個人,賭一洞一百元,成績最好的人得分。十七洞打完只有我0分,球友笑我是師(輸)姊,我卻覺得自己會贏!第十八洞開球之後,球道上我還是輸家;球友說「晚餐你包了。」話音才落,我的第四桿直接進洞。那瞬間,球友全楞住,只有我高興得又叫又跳。由於前五洞沒人拿分,我只贏第十八洞卻得六分,成為當天最大的贏家。更奇怪的是當天晚上糾纏了我許久的背痛也得到緩解。歲末年初,我的領悟是,「變老」這件事,我們應該作最壞的打算,但是懷著最好的希望,勇敢往前。謹以此文與所有「怕老」的人共勉。
-
2022-12-12 退休力.自在獨立
2022退休力/不婚、不生、離婚、喪偶… 「一個人」超單身世代漸成形
不婚、不生、離婚、喪偶,日本掀起「一人樣(hitorisama)」時代。hitorisama是一個人的意思,日本作家上野千鶴子十五年前寫下「一個人的老後」時,「一個人」被認為有悖倫常,如今日本社會覺醒,一個人的生活充滿無限可能。即將進入超高齡社會的台灣,超單身世代也漸漸成形,「一個人」不僅是趨勢,更是快速地現在進行式。65歲以上獨居常態 達7成6內政部統計,國內單人戶占比過去廿年從百分之八點五增至十四,增幅達六成四,二○二一年單獨生活戶突破三百萬戶,占總人口一成三。內政部不動產資訊平台統計,老年人口住宅數於一○九年第一季為五十七萬多戶,今年第二季已有六十八萬多戶,獨居戶更從四十三萬多戶增為五十一點七萬多戶,六十五歲以上獨居成常態,達七成六。高齡離婚喪偶 步入一人老後不只獨居可看出台灣的「一人樣」,台灣離婚率不低,六十五歲以上離婚率高於其他年齡層,十年間從百分之三點六上升至百分之八,百歲以上離婚率也有百分之二點五。六十五歲以上約六成有配偶,但喪偶比率隨年齡增加,一一○年六十五歲到六十九歲有喪偶者有一成三,八十歲到八十四歲已達四成六。事實上,未婚單身、獨居、離婚、喪偶,愈來愈多人或早或晚都可能成為「超單身世代 」,步入一個人的老後。「壽命延長增加獨老的機會。」台大國家發展研究所教授薛承泰說,不只台灣,全球都有獨自變老的趨勢。台灣高齡化速度快,還得面臨少子化問題,約十年後,七十五歲以上高齡者,子女人數幾乎低於兩人,國人必須要提早準備,否則屆時恐面臨經濟安全、健康醫療照顧等議題。「一人樣」趨勢 十年內發生「台灣一個人老後的速度,可預期比日本還要快。」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兼任講師羅惠群表示,日本社會文化比台灣保守,大男人主義使女性更難做自己,勇於離婚或尋找自己人生,日本大約走了十五年,台灣社會的男女框架相對友善,台灣「一人樣」的趨勢可能縮短到十年內普遍發生。已經因應「一人樣」,國內也出現各種單身經濟,一人燒肉、膠囊旅館、迷你家電、長輩社團旅行等,羅惠群表示,人從出生到老都是一個人,與自己相處的能力很重要,社會應正視每個人的內在需求。人生一直有更多的可能,帶孫已非熟齡族唯一的選項,不少爸媽的生活比兒女還精彩。但羅惠群也表示,尚有一些固著的刻板印象待打破,那就是結婚被視為女人的理所當然、離婚等於失敗、丟臉,沒有五子登科等同人生失敗組等,社會變化快速,別讓這些觀念成為追求更好的自己的絆腳石。一人家庭 應有社會支持安度無毒教母譚敦慈是全台最知名的媽媽,大家都知道她在先生、俠醫林杰樑過世後,獨力陪伴孩子長大。雖然兩個兒子都念醫學院,但譚敦慈最不希望的事就是老後帶給孩子負擔,所以她規定自己每天要走十公里、爬七十層樓,以健康獨立為第一要務,年過六旬,健檢報告無紅字,最重要的是,「即使一個人也要好好過生活」。面對「一個人」,薛承泰認為,最重要的是支持系統,亞洲國家最強而有力的支持系統是家庭,不管原生或婚姻家庭,近來受到西方影響,家庭結構從大家庭走向小家庭,小家庭的支持力道不同於大家庭,獨居代表一人家庭,面對更多挑戰。薛承泰表示,大家庭已回不去了,但居住單位變小,不代表沒有家人,雖然不住在一起,也要設法有凝聚力,彼此關心。政府更應思考,如何透過社會支持,幫助大家度過一個人的老後。來測退休力●「六種動物測驗你的退休力」,歡迎填寫,踏出退休準備的第一步:https://pse.is/3uraub
-
2022-12-10 養生.家庭婚姻
孩子婚姻不幸福,竟然跟教他「孝順」有關?心理師:父母的3大謊言毀了孩子人生
現代的臨床心理學家普遍認為,一個成年人的關係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是他童年關係模式的再現。假若一個人沒有什麼理由地殘忍虐待甚至殺害其他人,那麼可以基本推斷,這個人曾被殘忍虐待過。謊言(一):沒有父母不愛自己的孩子這是天下無數謊言中的No.1。這個謊言如此絕對,以至於很容易被駁倒。實際上,我們只需要找出一個例外就可以駁倒這個斷言,而這樣的「例外」又實在是太多太可怕了。譬如:廣州花都區的女孩阿俊,被母親割掉雙耳;復旦大學研究生ZLL,因虐殺幾十隻貓而轟動一時,但他虐貓的另一面卻是愛貓,而這種「我愛你,所以虐待你」的變態心理,卻源自父親對他的苛刻和虐待,譬如多次因小事暴打他,還常將其關在家門外過夜。儘管發生這麼多父母虐待孩子的案件,仍有許多人認為,「沒有父母不愛自己的孩子」是成立的。他們不講邏輯漏洞,而強調說那些案件是特例。一個朋友對我說:「父母不愛孩子的,我估計是千分之一。」持有這種觀點的人,可以上中國入口網站百度的「爸爸吧」、「媽媽吧」、「父親吧」和「母親吧」去看一看(方法很簡單,打開www.baidu.com後,點擊「貼吧」,然後單獨輸入爸爸、媽媽、父親或母親就可以進入相關貼吧),你會發現,以愛的名義虐待孩子的父母,或者不屑於借用愛的名義而直接虐待孩子的父母,實在太多太多,而對父母彷彿有刻骨仇恨的孩子,也一樣太多太多。我自己收到的信件中,至少有20%的信件談到了父母對自己的身體虐待或精神虐待,也有部分信件是做父母的意識到了自己對孩子的虐待,但他們控制不住自己,於是寫信向我求助。這是一個必須面對的事實。現代的臨床心理學家普遍認為,一個成年人的關係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是他童年關係模式的再現。假若一個人沒有什麼理由地殘忍虐待甚至殺害其他人,那麼可以基本推斷,這個人曾被殘忍虐待過,譬如虐待小保姆蔡敏敏的珠海女雇主魏娟。從這個角度上看,最終展現在一個成年人身上冷酷的惡毒,可以回溯到他的童年關係,而且多數可以回溯到他與父母的關係。復旦碩士ZLL 在虐貓的時候,不過是把父親對待他的方式轉移到了貓身上而已。並且,這個事實還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很多人控制不住自己,或者冷酷地對待自己的配偶和兒女,或者殘忍地對待社會上的其他人,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他們無法面對自己有一個「壞父親」或「壞母親」的事實。我們的社會特別講孝道,即便父母虐待了自己,我們也要認為父母是對的。但是,這種理性上的接受不能遏制住他情感上的仇恨,而父母是不能恨的,所以他們把這仇恨轉嫁到配偶、兒女或其他人身上了。這種轉嫁機制,是很多惡行的基礎。經常有人給我寫信說,他想殺人,他想傷害別人。假若你和這樣的人對話,他們一開始會對你說,那些人如何如何對不起他,但隨著聊天的深入,他最終會承認,最對不起他的不是那些人,而是他的父母或其他「至親至愛」的人。在我們這樣一個特別講孝道的社會,「沒有父母不愛自己的孩子」會成為一個巨大的魔咒,讓我們寬恕那些虐待甚至殺死孩子的父母,也讓我們看不到惡最初是如何產生的,從而讓我們整個社會都不能面對相反的事實。在這一點上,我們需要向歐美國家學習,他們有一個較成熟的社會體系來監控父母對待孩子的方式以及剝奪嚴重不合格的父母的撫養權。心理師這樣說:切記:要成為好父母也是需要學習的父愛和母愛是偉大的,這是整個人類不斷繁衍並傳遞愛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渠道。但是,這遠不是說,一個人有了孩子就自動成了好父母。真愛並不是一個簡單的事情,我們必須意識到這一點,並不斷檢討和反省自己對待孩子的具體方式。「沒有父母不愛自己的孩子」是一個懶惰的邏輯,是父母們為自己開脫的最佳藉口,假若你特別迷信這句話,你對待孩子的方式就一定需要檢討。謊言(二):我愛你,所以你要聽我的這是我們社會最典型的一個愛的謊言,父母們用這個謊言控制孩子,老師們用這個謊言控制學生,男人用這個謊言控制女人,女人也用這個謊言控制男人。這個謊言是我們的一個集體無意識,它源自我們共同的一個經歷:當一至三歲的孩子蹣跚學步並開始探索世界時,大人們忍不住要替孩子們完成任務。譬如,孩子跌跌撞撞地拿玩具時,大人們遞給他;孩子四處爬來爬去時,大人們因擔心而制止他;孩子快樂地玩耍並大喊大叫時,大人們警告他們小聲一點。總之,大人們為了安全,為了「愛」孩子,嚴重妨礙了孩子探索世界的努力。並且,等孩子長大後,我們變本加厲地這樣做。譬如,幫孩子解決一切難題,替孩子作所有的決定,當孩子拒絕接受時,就以「愛」的名義強迫孩子接受。家長們在這樣做,老師們也在這樣做。這樣做,是在扼殺孩子的生命。因為生命的意義在於選擇,當一個人不斷為自己的人生作選擇時,那麼不管這些選擇是對是錯,他的生命都會因為自主選擇而豐富多彩,而他的心理能量都會不斷增加。只有作過選擇,一個人才算活過。假若這個人的一生中都是別人在替他作選擇,那麼他的生命就沒有意義,不管別人給了他多少東西,不管那些選擇從理性上看多麼「正確」,他都會因此而虛弱無力。以愛為名替孩子作選擇,這會有極大的迷惑性。父母覺得自己做得對,孩子也不知道該怎麼反抗。但是,父母和孩子都會因此苦惱,父母發現,他們必須一直為孩子操心,而孩子則會經常感到「悶」、「煩」,甚至會有窒息感,就彷彿有人在掐著自己的脖子一樣。這種窒息感不難理解,因為父母替孩子作所有的決定,就是在從精神上掐死孩子的生命。並且,這種「掐」看上去是非常善意的,父母這樣看,孩子也這樣想,社會也這麼以為。理性很容易欺騙人,但情感不會騙人,被「掐」得厲害的孩子常常做出一些極端行為,來表達他們的真實情感。現在,父母替孩子決定生活、老師替孩子決定學習的情況愈演愈烈,而孩子們的反抗也越來越強,其常見方式是網癮和叛逆,而極端方式則是自殺和殺人。中國廣州近兩年屢屢發生中學生和大學生自殺事件,而且沒有清晰的自殺原因,看上去完全莫名其妙。我自己的理解是,他們多數是被這樣「掐」死的。極端情況之下,他們也會直接攻擊「掐」他們的人,這是廣州董姓大學生弒父的心理原因,也是一些中學生因老人勸誡自己好好學習而情緒失控並暴力襲擊老人的原因。這兩年中學生和大學生自殺的新聞越來越多,很多在學校裡做諮商的輔導老師也說,學生們的心理問題越來越嚴重,而這兩年明顯嚴重惡化。出現這種情況的根本原因可能是家長和老師這些大人們替孩子作選擇的情況太嚴重了,孩子們的生命正被嚴重扼殺。心理師這樣說:切記:放手,給孩子自主的空間如果你真愛孩子,請尊重他們的獨立空間,請放手讓他們自主選擇,請不要從精神上殺死他們。謊言(三):我愛你,所以我們不分離大人常借愛的名義,而強迫孩子和自己黏在一起,這也是親子關係中常見的謊言。一個媽媽寫信說,兒子上中學後,再也不肯對她說心裡話了,她沒有辦法知道孩子想什麼,很焦慮。我回信說,這是青春期的必然特點,孩子必然要刻意與父母保持一定的距離,那樣才能保證自己的獨立空間,做父母的沒必要去做孩子肚子裡的蛔蟲,什麼都要知道。結果我收到這個電子郵箱發來的第二封信。原來,這位媽媽不會用電子郵箱,前面那封信是兒子幫她發的。這次是兒子自己寫來的,他贊同我的說法,「但是媽媽不願意接受」。這就很簡單了,和孩子黏在一起不分離,這不是兒子的需要,而是這位媽媽的需要。其實,她大可以承認這一點,對兒子說,「我需要你,所以請你離我近一些,和我說說心裡話」,而不必借用「我是為了你好」這種愛的謊言。父母和孩子黏在一起,通常情況下,都不是孩子離不開父母,因為獨立成長是源自生命的衝動,除非這個衝動遭到嚴重破壞,否則進入青春期的孩子不會樂意整天和父母黏在一起。父母嚴重地黏孩子,會造成很多惡果。最常見的是會阻礙孩子向外發展的動力,孩子為了滿足父母的需要,而停止了獨立成長,甚至都拒絕談戀愛,因為他們會覺得那是對父母的背叛。心理師這樣說:切記:請回到愛孩子的初衷做父母的,應經常問自己一句:這樣做,真的是為了孩子嗎?還是為了我自己?書籍介紹《為何家會傷人:讓愛不再是負擔》作者:武志紅出版社:幸福文化出版日期:2021/10/06作者簡介武志紅/資深心理諮詢師、心理學暢銷書作家。其代表作《為何家會傷人》出版十餘年來暢銷逾百萬冊。另著有《感謝自己的不完美》、《為何越愛越孤獨》等心理學暢銷書。武志紅老師擅長以優美,易讀的文字向普羅大眾介紹專業心理學知識,引導讀者進行自我覺察,並以20餘年的豐富行業經驗,帶領為各種社會關係、親密關係,尤其是原生家庭關係所困的萬千讀者,一起踏上自我治癒與尋求幸福的旅程。延伸閱讀:還在買一大袋Costco貝果回家吃?它是麵包中最糟的選擇!專家揭:10類麵包中,最健康的原來是「它」你的「汗」若是這樣流,是腎虛警訊!其實女生也會腎虧...中醫師教你「護腎6招」逆轉年齡
-
2022-11-25 養生.家庭婚姻
辭鐵飯碗當全職主婦,婆婆竟跪求成全外遇夫…律師教這方法「分走他一半財產」
「我們離婚吧!」當丈夫冷冷拋出這句話時,她噙著淚水不敢置信,原來這段25年的婚姻,竟能輕易被捨棄…他們結婚時正當事業起飛期,他任職上市公司,她則在國營企業上班,夫妻倆努力打拼,30歲已各自升上基層主管。但婆婆屢屢暗示她的肚皮沒動靜,醫師說也許是因為工作壓力大,才會遲遲無法受孕。她為此辭掉鐵飯碗,3年內接連生下2個女兒,想等孩子小學畢業就回職場,怎知公公罹癌久病,之後身為長子的丈夫堅持要接寡母同住,她就在照顧公公、伺奉婆婆、打理家務與接送孩子上下學中,錯失了重回職場的時機。老公升任高階主管後,為追求更好發展攻讀EMBA,聽說班上不乏年輕女同學,總用崇拜眼光聽他聊豐功偉業。某日深夜有人傳來訊息,對方說「不被愛的才是第三者」,說已經懷孕、而且還是男胎!她拿著手機逼問丈夫,他卻沉默不語。而對外總說媳婦像女兒的婆婆,一聽到外頭女人懷了男孩,竟老淚縱橫下跪,要她「成全」,讓夫家延續香火…。多年來她靠老公每月給的生活費打理家務,平常置辦私人衣物、逢年過節孝養娘家爸媽的紅包與禮品,也是老公買單;而她總想著夫妻同心,能省就不願多花,竟沒存下一毛私房錢。現在居所則是丈夫繼承的公公遺產,多年來老公的薪資、股票通通都在他個人名下,她什麼都沒有,難道她就得兩手空空離開這個家? 去年王力宏與妻子、大S與汪小菲等藝人的離婚風波都鬧得沸沸揚揚,大眾關注的焦點之一,即是離婚後到底房子、財產怎麼分配?女方可以分得男方財產的一半嗎? 許多人認為,女方婚後沒有工作,錢都是男方在外工作打拼來的,憑什麼女方可以分配到財產?但站在「家務有給」觀念來看,配偶一方打理家務、照顧孩子理應視為對婚姻的貢獻,當然應該要分到財產。那麼,在法律上究竟怎麼看? 資產都在先生名下,妻仍可請求分配剩餘財產 普華商務法律事務所合夥律師魏妁瑩表示,在討論「夫妻剩餘財產分配」之前,得先解釋夫妻間的財產制度:一、法定財產制:將夫或妻之財產分為婚前財產與婚後財產,由夫妻各自所有;不能證明為婚前或婚後財產者,推定為婚後財產;不能證明為夫或妻所有之財產,推定為夫妻共有。二、共同財產制:夫妻之財產及所得,除特有財產外,合併為共同財產,屬於夫妻公同共有。三、分別財產制:夫妻各保有其財產之所有權,各自管理、使用、收益及處分。 國外常見未婚夫妻簽訂「婚前協議書」,但國內無此習俗,多數人都是回歸適用「法定財產制」。因此當夫妻一方死亡、婚姻消滅或改約定財產制的時候,夫或妻可以請求剩餘財產分配,由雙方當下的財產差額,取得其中的半數。 舉例來說,丈夫婚後財產2億元,負債1億元;妻子婚後財產1,000萬元,沒有負債。此時夫的剩餘財產是1億元,妻的剩餘財產是1,000萬元,差額9,000萬元,丈夫就應該分配4,500萬元給妻子。 魏妁瑩指出,並不是「錢多的人」就要分給「錢少的人」一半差額,而是看婚後增加的財產;而若無法明確證明是婚前就有的財產,都會被認定是婚後的財產。 譬如,先生婚前有100萬元存款,婚後存款則為1,000萬元,除非婚前的100萬元是存在特定帳戶,而那個帳戶都沒有領款紀錄,否則在法律上會被認為,婚前的100萬元已經花掉了,婚後財產就是現存的1,000萬元,而不是900萬元。 其他財產,例如股票、不動產等,也都是相同的道理。例如先生婚前有A房屋一棟,但結婚幾年後換屋,把A房屋賣掉,又買了B房屋,除非能夠證明是用賣A房屋的款項購入B房屋,否則B房屋就是婚後財產,不能再主張扣除A房屋的價值。 5年內惡意處分財產,離婚仍可追回計算 不過,在婚姻中增加的財產,如果屬於繼承、贈與等「無償取得」,另一方是不能主張分配的。像是上述案例中,先生繼承了公公遺產中的房子,這部分太太的確無法請求分配,但如果先生繼承的財產中包括現金,而這筆現金與婚後工作的薪資都存在同一帳戶,就有可能被視為婚後增加的資產。 那如果夫妻有一方在婚姻產生變化時,就預先惡意處分財產,「沒有婚後財產,就不用分了嗎?」對此,法律上也有防範機制,分配前5年內處分的財產,都必須追加回來計算。 像是上述的太太30歲即離開職場,雖然此後就沒有收入,但她25年來照顧孩子、伺奉婆婆,對婚姻仍有貢獻,所以離婚時可以向先生請求剩餘財產分配。假設先生資產有繼承來的1000萬,婚後共賺得5000萬元,婚後花費3000萬元,而太太資產則是0,那麼太太最多可以分得多少? 丈夫財產:1000萬(繼承財產)+5000萬(婚後賺得)-3000萬(婚後花費)=3000萬妻子資產:0夫妻財產差額:3000萬(3000萬-0) 此時,若先生無法證明1000萬屬於繼承或受贈財產時,妻子就有機會得主張剩餘財產差額分配請求權金額1500萬(3000萬÷2) 外遇不忠者,也可以要求分配財產 魏妁瑩說,家事法庭常出現許多怪奇答辯,好比「為了傳宗接代,不得不與第三者生小孩」等;有些案例甚至是妻子辛苦工作養家,先生卻好吃懶做又外遇。那麼,如果夫妻一方對於婚姻生活沒有貢獻或協力,又或者是對婚姻不忠,是不是就可以不用分財產?答案卻是未必。 在實務上,魏妁瑩就曾遇過人夫在妻子外遇後選擇分居,他料想太太理虧不敢提離婚,所以也未對財產做特別處置。想不到夫妻倆分居達6個月之後,出軌人妻竟向法院申請「分別財產制」,要求資產較多的先生必須要分配婚後財產。 「外遇的人怎麼可以來分我的財產?」先生對此忿忿不平。但魏妁瑩坦言:「法律沒規定外遇就不能分!」 而先生提出家中有外勞,太太在家中什麼事都不必做,因此對婚姻沒貢獻。但法院判決卻駁回:「太太雖然沒做事,但有陪婆婆聊天,這也是一件重要的事情,不能說她對家庭沒貢獻。」只能說,對於婚姻有沒有貢獻、公不公平?仍由法院認定,沒有絕對。 結婚時感情甜蜜,多數人不會對個人資產預作規劃,就算是父母有疑慮,也不好要子女在結婚前去做約定。對此,魏妁瑩只有一個建議:「結婚前的錢放在A帳戶,結婚後的錢放在B帳戶;A帳戶的錢不要動,要花就花B帳戶,千萬別融合在一起。」未來若真不幸走上分手,至少能保護婚前財產,減少分產爭議。●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急性白血病60歲後好發!三大快速索命特性,醫:不明發燒等4大病徵速就醫檢查 .台灣驚爆本土霍亂病例!她吃了「這兩樣東西」有5症狀…什麼是霍亂?一文看如何預防.私密處出狀況,是體內「濕氣」惹禍?解決婦科困擾這樣做
-
2022-11-18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與妳到永久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老年喪偶」。這是人生最困難的生命考驗,長壽固然是許多人憧憬的目標,但勢必要付出的代價是老人總有一天必須面對鰥寡孤獨的考驗。本週我們邀請到兩位先生因病過世已有一段時間的夫人,回顧當年自己如何接受終生伴侶離世的心路歷程,同時我們也邀請一位具有安寧照護專業訓練的精神科醫師,分享他如何幫忙家屬。我們非常感謝兩位作者分享這段走過憂傷深谷的經驗,更希望她們因爲寫出鬱積內心深處的離愁,重溫過去共同生活的甜美回憶。延伸閱讀:醫病平台/無暇哀痛延伸閱讀:醫病平台/最後的歲月讀了兩位女士的文章,心中有很多感觸與感想,但是卻遲遲無法下筆,拖到截稿日的最後一刻才開始進行。是的,喪偶的歷程就是這麼困難,除非自己經歷過,否則旁人很難體會那種痛苦。早在1967年心理學家Holmes 所發表的學術文章「社會再適應量表The social readjustment rating scale」,配偶死亡所承擔的壓力指數,為所有生活壓力事件中的第一名,不管在國外或是臺灣都是如此。就像郭女士說的:「與其說我現在是『成功的走出哀傷』,不如說『我成功的浸淫於美憶及感恩中』。」也如同邱女士所提到:「一年了,歲月流逝,卻怎麼也流不掉心痛的那一頁;閉上雙眼,最思念的是他;張開眼睛,最想看到的是他;如此執迷不悟,算不算刻骨銘心。」就是因為愛與不捨,每個人失去另一半的哀傷程度,以及經歷哀傷的時間都不同。但相同的是,都必須經歷這刻骨銘心的歷程。我在癌症醫院的身心科工作,有時會收到病房的會診,而會診的理由是緊張的醫病關係,特別是家屬對於治療的選項以及臨床的照護,有一些超過臨床常規的要求。在小心翼翼地建立信任關係與家屬詳談之後,發現家屬的超高標準要求,其實是來自於他們對於病人病情,可能進一步惡化的擔心與不捨。因為擔心以及無法接受病人即將離開他們,那一種傷心、難過、失落、不甘願或許混雜了憤怒的情緒,我們在臨床上會稱之為「預期性的哀傷」。了解之後我會拜託臨床照護團隊盡量給家屬最大的體諒,解釋病情時也需要給予充分的時間,因為理智上家人能夠了解即將失去病人,但心情卻是還沒有做好準備。我的經驗是,如果能夠在病情轉變時,可以好好支持家人,甚至在需要時請社工師或心理師一起幫忙陪伴家人走過預期性哀傷,在未來當病人過世之後,家屬的哀傷心情會比較容易調適。在數日前,我們的緩和醫療團隊剛舉辦完家屬關懷會,就是請過去兩年親人在我們醫院過世的家人回來,讓我們有機會瞭解他們在親人過世後過得如何,有沒有哪些我們可以幫忙的。有不少參與的家屬,剛走到醫院門口就淚如雨下,即使親人走了一年多,重回這傷心地仍然忍不住難過,因為家人走之前的種種,歷歷在目。在活動中,提及過世親人生命最後日子的點點滴滴,家人們仍然傷心難過。也有不少家人就如同邱女士所提到的,有時候會忍不住回想,如果當時選擇了不同的治療法,他的親人會不會就不會走了,多希望事情是不一樣的結果。不過在理智上,大家當然都了解,當時所選擇的治療方式,是跟醫療團隊反覆討論做成的決定,就是那個時候最適當的。也有不少家人在活動最後的回饋,感謝我們舉辦這樣的活動。因為在失去親人一段時間後,大部分的親友都會勸說,「要放下,要往前看」,為了不讓別人擔心,很多家人都會選擇在別人面前強顏歡笑,但午夜夢迴時仍止不住悲傷的淚水。感謝我們提供機會,讓他們能夠感到被了解、被接受。雖然知道哀傷與想念不會停止,但在適當的抒發之後,覺得更有力量走下去。我很敬佩二位女士能在另一半過世之後,除了難過以外,能夠把最愛的人一生相知相伴的歷程整理出來,透過書寫、出書、成立基金會等等,讓愛能夠永續;讓先生一輩子的成就,繼續對這個世界有所貢獻,我想這是懷念親人最佳的方式。最後,我沒有像兩位女士一樣的文采與文學素養,拜讀文章時,腦中浮現出搖滾歌手伍佰創作及演唱的歌「與妳到永久」,跟所有人分享,願大家都記得我們愛的人,給我們的愛與祝福。【與妳到永久 Till the end of time】 詞曲:伍佰 風兒輕輕的吹 雨也綿綿下個不停望著走過的腳印 有崎嶇有平靜看著妳的眼睛 我最熟悉的表情一路上有妳 因為有了妳 人生旅程不再冷清迎著風 迎向遠方的天空路上也有艱難 也有那解脫 都走得從容因為妳是我 生命中的所有將我的心放在妳手中 陪妳到永久花兒開在雨中 雨水濺濕妳的眼眸怕我說得太晚 讓妳如此的承擔面對歲月的河 對妳已經無法割捨我是愛著妳 深深愛著妳 一首屬於我倆的歌迎著風 迎向遠方的天空路上也有艱難 也有那解脫 都走得從容生命有了妳 我已經無所求將我的心放在妳手中 陪妳到永久 *伍佰演唱youtube連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jCPy66w0Ng
-
2022-11-06 退休力.自在獨立
拒當下流老人!專家建議先做5準備,讓你獨老不孤老
幾年前,日本知名社會學者藤田孝典提出「下流老人」,寫實描述又老、又窮、又孤單的老年生活;如今,台灣不少長者也面臨下流老人的窘境,尤其愈來愈多人孤寂而終。「孤獨老」和「孤獨死」是高齡化社會不可避免的現象,但若活得自在,安全獨居在自己的家又何妨!高齡化加上少子化,獨居狀況愈來愈多,老後安居的關鍵,在於人際互動。出門、回家、下樓倒垃圾,只要遇到鄰居就打招呼閒聊,有助於增進感情、提升認知能力,甚至是延緩失智失能。伴隨著超高齡社會而來的老人獨居問題,中華民國老人福利推動聯盟提出「幸福獨居社區解方」,用創新服務為長者帶來樂齡生活。要解決初老以及老老族群的孤獨,建立社區共好互助的模式很重要,解決孤獨的關鍵,就是建立新的友好關係,用「新家人」的角色陪伴。初老顧老老 老盟助幸福獨居老盟與全台8個社區發展協會合作,嘗試培力社區中高齡與高齡人才,建立社區自主獨居服務模式。初老族群在陪伴與互動的過程中,可以親身體會高齡者的生活,並及早規畫第三人生;高齡者在受助的同時,藉由分享自身豐富的人生經驗重現自我價值。彰化縣竹塘鄉小西社區是典型的農村型社區,居民有85%務農,當地有多達112位長輩,獨居或僅與配偶同住的就占了一半。在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林育萬號召下,透過多元的方式關懷社區民眾,長輩漸漸願意走出家門,參與定期的共餐服務、健康促進活動。剛開始社區幹部與志工的電話關懷或訪視並不順利,例如七旬的洪奶奶,志工第一次進行獨老問卷時,緊張地跑去躲起來,後來派出能被她信任的兒子的同學擔任好朋友志工,成功克服了不易與陌生人建立關係的困難,現在非常樂意分享生活點滴。陪聊敞心房 長輩感受被認同小西社區另一位逾80歲的陳爺爺,平常不愛與人往來互動,尤其是動過膝蓋手術後,因體力不便更不想出門,人際關係逐漸斷了連結。老盟推動的好朋友志工到家中陪伴聊天,一開始遭到拒絕,直到慢慢接受、持續建立良好關係,社區承辦青銀共學活動時,特別邀請陳爺爺出場表演掌稻草,三兩下就一捆,重現昔日農村生活的技能,聽說現在50歲以下的農民都不太會掌稻草了!不只農村或偏鄉有老人獨居的問題,對比老人獨居宅數量,以新北市最多,新北市永和區民權社區串起互助網絡,創造令人可以安心生活的環境,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邱秀蘭在地深耕30多年,看見高齡化社會的衝擊改變,積極進行社區升級,致力於老有所用、老有所長、老有所成。「幸福獨居社區解方」注入新能量,讓長輩感受到被認同的價值,以及扮演跨世代溝通的角色。好朋友志工 化解父女間心結長年獨居的陳先生,離家30年未曾聯絡的女兒從國外回來,可是他心中存著不諒解而將女兒拒於門外,經過好朋友志工居中協調,透過真誠信任搭起溝通橋梁,最後終於化解了父女間30幾年的誤會。陳先生不再孤獨,更樂於參與社區活動,重拾自信與快樂;好朋友志工重塑社區間的連結,宛如創新服務的「孤獨處方箋」,在共餐、共學之外,也活化自身的專長與能力,與社區一起共好。獨居是擋不住的趨勢,老盟秘書長張淑卿說,世代觀點和生活習慣的不同,長輩不論是自己選擇或被迫選擇獨居,一定要靠社會安全網絡建構社會互動。老盟提出的幸福獨居社區解方,培育初老族群成為好朋友志工,從預防性關懷的角度出發,跳脫傳統社福觀念的作法,用「交朋友」的方式發展長者服務。非社工背景的志工,反而含括了不同的領域,可能因為彼此傾聽而成為好朋友,利用共享生活創造老後幸福。獨居老人宅 10年間翻倍老人獨居數量愈來愈多,根據內政部不動產資訊平台「僅老年人口居住宅數」資料 ,2022年第二季全戶都為65歲以上老人的住宅數,已超過62萬;是10年前的一倍。僅一名老人獨居的宅數,也從10年前的22.6萬宅成長到47.7萬宅。獨老不孤老 先做5準備1.多走出家門,參與社區活動、增進人際互動。2.有機會不妨參加志工服務,加強自助和互助。3.持續活到老、學到老,安排生活找到歸屬感。4.保持規律的生活,維持身心健康和良好體力。5.多善用社群媒體,擴大生活圈不與社會脫節。
-
2022-11-05 退休力.理財準備
避免子女爭產想寫遺囑,卻被罵觸霉頭!律師:立遺囑≠觸霉頭,注意特留分繼承
最近看到一位30年老友因為心肌梗塞,很突然地就走了,協助辦完身後事後,卻看到他的子女開始為了分財產而吵得不可開交,很感傷也很感慨。希望未來我的子女,在我走後不要因為錢反目成仇,我找了先生商量「寫遺囑 」一事,結果固執的他覺得我在觸霉頭,怎麼說都沒用,該如何讓他了解寫遺囑不是觸霉頭?(新竹蔣太太)過去的觀念,談「死」是很多人的忌諱,分財產、立遺囑更被認為是大忌,但隨著時代改變,愈來愈多人開始主動規畫身後事,讓家人和子女能夠減少煩惱與日後爭產的麻煩事。立遺囑≠觸霉頭但身後事財產規畫該從何開始呢?自己寫的遺囑有效嗎?該注意哪些事項?依法律規定,人離世後,若沒有在生前交代遺產分配,只能依法規由親人依序繼承,假若無繼承人,最後遺產將全數歸國庫所有,為避免日後的紛爭,立遺囑成為關鍵。律師指出,立遺囑不難,但實務上引發爭議的則是「立遺囑的過程」。臨終前想交代遺言、並透過自己的心願規畫分配遺產,恩典法律事務所律師張婷婷表示,透過「遺囑」是最好的方式。注意特留分繼承律師王耀緯也分析,不同於傳統觀念,近年生前規畫遺囑更加普遍。預想規畫遺囑的客戶,以資產500萬以上至千萬元不等居多,且擁有高價值不動產。此外,關於立遺囑,王耀緯特別提醒,許多人以為進行遺囑規畫後萬無一失,但卻往往遺漏法律上為保障繼承人得到一定比例遺產的「特留分」權利。民法中特留分的意思是,保障每位繼承人應該有「最少分配」的遺產比例,包括配偶、直系血親卑親屬、父母、兄弟姊妹、祖父母等有權分配遺產。為了避免特留分的繼承與原有遺囑心意不合,建議在遺囑中特別交代侵害特留分時的處理方式,目前規避特留分方式,除了生前贈與之外,若子女未盡撫養之責,父母一毛都不想留,可主張「喪失繼承權」,來避免特留分的分產權益。意識清醒是關鍵律師強調,「遺囑必須清楚記載立遺囑人意願、必須在本人有辦法傳達意識情形下進行」,因此,立遺囑人「意識清醒與否」經常是實務訴訟上產生爭議,以及爭產時角力的攻防重點。張婷婷認為,生病不良於行但意識清醒,可以妥善完成委託他人處理財產或進行遺囑,又以「代筆遺囑」最常見。代筆遺囑規定嚴格,指的是立遺囑人說明遺囑內容,並指定三人以上見證人,必須全程在場,其中一人筆記、宣讀、講解,特別提醒見證人無法是繼承人;經立遺囑人確認,寫下明確的年月日,代筆人與立遺囑人和全體見證人一同簽名,若立遺囑人不能簽名,應按指印代替。及早規畫順心意張婷婷進一步解釋,反之,如果意識不清醒,則會被質疑是否能表達委託意願,或沒有處理生前贈與行為的能力,可能被認定遺囑無效。若立遺囑人在住院時期完成遺囑,爭執者可能會要求醫院提供,關於意識是否清醒的護理摘要或醫療紀錄記載;若立遺囑人並非住院期間完成遺囑,為確保日後被質疑,立遺囑人可在做成遺囑當日,前往醫療院所取得「意識清醒的診斷證明」。為避開以上繁瑣程序,建議還是在身體健康、意識清楚時,提前規畫遺囑,才能順心意、有餘裕的計畫財產分配。
-
2022-10-29 養生.家庭婚姻
《台北女子圖鑑》:婚姻有可能成為老公的擋箭牌?夫妻沒有愛為什麼不離婚?
《台北女子圖鑑》自開播後就話題不斷,不論是劇中呈現的南北差異,或是女主角的感情觀,都引起網友們的熱烈討論;繼上週第五集播出後,五月天石頭飾演的已婚暖男何健寰與女主角林怡姍展開了一段轟轟烈烈的地下戀情。明知這段戀情不會有結果的林怡姍,最終還是忍不住暈船,跑去向正宮宣示主權,反而被正宮的一句話點醒......(以下有雷慎入!)由桂綸鎂領銜主演的《台北女子圖鑑》在上週已播至第五集,而第五集劇情走到林怡姍(桂綸鎂飾)在健身房遇見了溫文儒雅的暖男健寰(石頭飾),在一夜情過後才被男方告知已婚,雖然當下無法接受,但仍然抵擋不住暖男的魅力攻勢而淪陷。事實上,看似擁有無害外表的暖男是最讓女性不設防的,他們可能沒有典型帥氣的外表,但懂得打理自己並且對女性充滿紳士風度,講話不疾不徐且擅於傾聽,讓女性感受到一種被呵護的感覺,於是不知不覺墜入了暖男早已設下的陷阱。暖男可遇不可求!若真遇見還能抵擋得住誘惑嗎?或許對暖男而言,一開始就開誠布公自己不想(也不能)負責任就是一種負責,擺明了自己是很尊重女性的,要不要繼續交往下去由女性去做選擇,但別忘了當初發生一夜情的時候,這些醜話有先說在前頭嗎?要怪女性頭腦不清醒也好,被騙一次為何還要再被騙第二次?我想大概就是現實生活中又暖又正派的男性實在太難遇到了,我們總是只能在韓劇中才能滿足這種幻想,等真實生活遇見之後,又有幾個人能真的抵擋得了誘惑呢?暖男的陷阱:過於坦蕩反而更難抽離!尤其是這種標榜開放式關係的暖男,更是不介意在妳面前跟老婆通話,這也是他自認坦蕩蕩的證明。女性有一種很奇怪的心理,當一個男性也對正宮展現出相敬如賓又體貼的態度時,自然會提高對這位男性的評價,久而久之,就如同林怡姍一樣,開始會出現想要佔有這個男人的念頭。原以為自己只是玩玩的初心也逐漸走樣,這都是人性中很正常的情感流轉,最後甚至會有瘋狂的念頭想要去跟正宮展開對話,可能是想戳破暖男的假面具,也可能是想去試探他們彼此的感情是否有一絲絲的空隙可以摧毀?既然夫妻之間沒有愛,為什麼不離婚?對於這種暖男,其實是讓人又愛又恨的,我們貪戀著他們的溫柔體貼,卻又恨他們滿嘴的自私謊言,既然他口口聲聲說他們是開放式關係或當初結婚是被逼的,為何他們卻不離婚呢?真正的答案是保有婚姻才能讓他們更有餘裕在眾女性之間遊走,他們可以用自己已婚的理由,來替自己擋掉那些想要名份的女人,更狠一點是,可以利用自己已婚的身份來警告糾纏自己的女人,是有可能侵害配偶權的,即便現在通姦已除罪,但若是有足夠的證據力,在民事上仍然會被判賠的。女孩們,若是妳誤入已婚暖男的懷抱,只要想想,難道妳甘願冒被正宮告上法院,並且有可能被判賠的風險而繼續這段關係嗎?屆時損失的時間、金錢、名譽可是讓人感到不值啊!※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