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3-25 該看哪科.罕見疾病
搜尋
過敏
共找到
2326
筆 文章
-
-
2022-03-24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我洽談200萬劑Novavax疫苗 陳時中:食藥署正檢視資料
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上午證實,指揮中心透過COVAX採購Novavax疫苗,數量約200萬劑,現在正在談何時進口,但何時進口及首批會來多少疫苗,目前都還不去確定。下午防疫記者會再被問及此事,陳時中表示,Novavax尚未通過我國EUA,食藥署正在檢視相關的技術性資料;至於是否接種於青少年則要經過專家討論。不過Novavax疫苗和我國產的高端疫苗皆為次單位疫苗,外界擔心疫苗因此而過剩。陳時中表示,疫苗一定會有剩,但要多樣供給給不同需要的人。次單位疫苗,如高端,對於容易過敏不良反應者看來效果不錯,不良反應程度較低,但因為還沒得到WHO認證,所以有些人想打而遲疑,這些人都在殷殷期待Novavax疫苗到貨。第28期疫苗預約平台昨起開放民眾預約。發言人莊人祥表示,本期提供76萬劑疫苗,目前預約人數為11.6萬人預約,預約率15.37%。其中莫德納提供65.5萬劑,11萬人已預約、預約率16.9%;高端提供7.8萬劑,4686人預約、預約率5.99%;AZ則提供2.7萬劑,1502人預約、預約率5.48%。莊人祥說,疫苗預約至明天中午12時,盼符合資格民眾儘速預約。令目前也請各地衛生局每周提供下一周醫各廠牌疫苗可接種的醫療院所,民眾也可利用醫院網站預約特定廠牌疫苗。
-
2022-03-24 該看哪科.風溼過敏免疫
30歲男腳腫誤診痛風20年 險死才發現得遺傳病
37歲的俊廷國中時不時出現莫名的腳腫,當時被醫師診斷為痛風,但治療後仍反覆發作。直到30歲因為喉嚨腫到呼吸困難,差點喪命,才確診為罕見的遺傳性血管水腫(HAE),連媽媽也是因這個疾病去世。所幸經過定期回診和隨身攜帶救命針劑,已可維持穩定生活,不再發生莫名腳腫、喉嚨腫痛的狀況,更在去年順利結婚生子。治療俊廷的馬偕兒童醫院過敏免疫科資深主治醫師徐世達表示,過去大眾對HAE的認知較少,許多患者常遭誤診,有些人多年後才被診斷出罕病,有些人則一生都不知道自己罹病而遺憾離世。俊廷之所以確診,便是因為喉嚨腫脹致呼吸困難就醫,回溯發現媽媽也是因為喉嚨腫脹影響呼吸而過世,才進而懷疑和抽血確診。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風濕免疫科顧問醫師黃春明表示,HAE是一種罕見症病,75%為遺傳性,其致病機轉主要為患者體內的C1脂酶抑制劑(C1-INH)基因異常,導致全身各處都可能發生血管性水腫,最常見是在手背、腳背等四肢位置,也有病患會在嘴巴、眼皮部位腫脹,甚至有些病患會發生在腸胃道,而腹痛多年。黃春明表示,因HAE罕見且臨床鑑別困難,常被誤認是過敏等一般的血管性水腫。依據全球五萬分之一的盛行率來看,台灣估算約有450至500人罹患此病,但目前全台僅診斷出50人。徐世達說,HAE和一般過敏最大的差異在,「過敏來得快、去得也快」,HAE的腫脹症狀出現後,則約需五到七天才會消退。另外,HAE常出現不對稱、單邊腫脹,不會產生皮膚搔癢或尋麻疹,不過有時會伴隨疼痛。其誘發因素多半和情緒壓力、手術、拔牙、過度疲勞或是荷爾蒙有關,但也有很多病患沒有誘發因子而忽然發作。而HAE的診斷會先確認患者疾病史和家族史, 如經問診後懷疑罹病,會進一步透過抽血和基因檢查,確認血清補體C4是否下降以及C1脂酶抑制劑(C1-INH)基因是否異常等來確診。患者除了平時定期回診,以單株抗體或荷爾蒙用藥等長期用藥來預防發作外,徐世達說,最危險的莫過於發生在咽喉的腫脹,可能在幾分鐘內致命,因此患者也應隨身攜帶「緩激肽通路調節劑」,也就是俗稱的救命針來緩解急性症狀。當遇到急性發作時可自行施打,並盡快急救送醫,通常可在兩小時內大幅緩解症狀。
-
2022-03-24 癌症.抗癌新知
過敏體質的人不容易得癌症?教授揭最新研究成果
讀者于先生2022-3-8利用本網站的「與我聯絡」詢問:「教授您好,我本身是長期過敏患者,意外的發現下面一篇報導『過敏體質的人 不容易得癌症』不知您的看法如何 謝謝」讀者查詢的這篇文章是2014-9-23發表在元氣網,而它裡面有這麼一句話:【余XX又給了過敏人群一句極大的安慰話:「這類人可能不容易得癌症,也是因為他們的免疫系統敏感。」】首先,我想請問您有沒有注意到這句話裡的「可能」?如果有注意到,那就也應該明白「可能不容易得癌症」跟標題裡所說的「不容易得癌症」是不一樣的。「過敏體質的人不容易得癌症」這個說法是起源於一篇1969年發表的論文Negative Association between Allergy and Cancer(過敏與癌症之間的負相關)。這篇論文文摘的第一段是:「在對一家大型綜合醫院婦科病房的 140 名患者進行的一項調查中,受試者被問及是否患有任何常見的花粉熱類型的過敏症,例如對花、床單灰塵等。結果有20 %的人回答患有這類型過敏症。 對該病房人群的手術和活檢報告確定惡性疾病的發病率為 28%。 這兩組年齡相近的人竟然是互斥的。」「互斥」的意思就是「凡是過敏的人都沒得癌,而凡是得癌的人都不是過敏的人」。如此一干二淨的發現雖然沒有在後續的研究中被重複,但大多數的相關研究倒也同意過敏的人似乎是比較不會得癌,而這就導致一位名叫Erika Jensen-Jarolim的奧地利教授創設了一個叫做AllergoOncology的研究領域。請看她在2008年和2012年發表的兩篇論文:2008年:AllergoOncology: the role of IgE-mediated allergy in cancer(AllergoOncology:IgE 介導的過敏在癌症中的作用)2012年:The nascent field of AllergoOncology(AllergoOncology 的新興領域)AllergoOncology這個字是由Allergy(過敏)及Oncology(腫瘤學)組合成的,所以也許可以翻譯成「過敏腫瘤學」。用AllergoOncology在公共醫學圖書館PubMed搜索,可以搜到37篇論文。最早的就是上面那篇2008年的論文,而最新的是今年一月發表的Clinical and Translational Significance of Basophils in Patients with Cancer(癌症患者嗜鹼性粒細胞的臨床和轉化意義)。顧名思義,AllergoOncology這個新興領域就是要探討過敏和癌症之間的關係,尤其是希望能利用過敏因子,例如IgE和histamine(組織胺),來治療癌症。但是,過敏是免疫系統的疾病,而免疫系統是非常深奧複雜,再加上癌症也是非常深奧複雜,所以AllergoOncology這個領域的進展實際上是非常有限。事實上,最近發表的幾篇論文更是質疑「過敏與癌症之間是負相關」這個說法。例如下面這三篇論文:2019年:Allergies and Asthma in Relation to Cancer Risk(與癌症風險相關的過敏和哮喘)。引言:「過敏和哮喘是通常以免疫球蛋白 E 介導的的疾病,它們可能通過增加免疫監視來降低癌症風險,但也可能由於持續的免疫刺激而增加風險」。結論:「未觀察到過敏與整體癌症、乳腺癌或攝護腺癌風險有相關性」。2020年:Allergy, asthma, and the risk of breast and prostate cancer: a Mendelian randomization study(過敏、哮喘和乳腺癌和攝護腺癌的風險:孟德爾隨機研究)。引言:「哮喘、花粉熱和濕疹等過敏性疾病與癌症的關係正在爭論中。 觀察性研究報告了相互矛盾的發現,但此類研究容易受到混淆和反向因果關係的影響」。結論:「我們的研究不支持過敏性疾病對乳腺癌或攝護腺癌風險的因果影響」。2021年:Asthma severity as a contributing factor to cancer incidence: A cohort study(哮喘嚴重程度是癌症發病率的一個促成因素:一項隊列研究)。引言:「已經提出了哮喘和哮喘嚴重程度與癌症發生之間的假定聯繫,但尚未充分研究」。結論:「這項研究表明,哮喘患者罹患不同類型癌症的風險增加,哮喘嚴重程度和甲狀腺腫是可能增加哮喘患者罹患癌症風險的主要因素」。從這三篇論文就可看出,「過敏體質的人不容易得癌症」這個說法在醫學界仍然是有爭議的。不過,就普羅大眾而言,我想請問,在不確定過敏體質的人是不是真的不容易得癌症的情況下,您會希望自己是過敏體質嗎?原文:過敏體質的人不容易得癌症?
-
2022-03-20 該看哪科.兒科
邊境漸開、急診氣喘兒增 專家:做好兩件事保護兒童
時序入春,日夜溫差大,中山醫大附設醫院兒童急診科主任謝宗學說,到急診就醫的呼吸道症狀兒童變多,以細菌感染誘發氣喘最常見。中國醫藥大學附設應院感染管制中心副院長黃高彬說,台灣呼吸道過敏兒童多,過敏兒的呼吸道比一般小孩易受病毒感染,症狀也比較嚴重,公共場所口罩令尚未完全解除,家中大人都接種新冠疫苗,做好這兩件事,對兒童也有保護效果。謝宗學臉書發文指出,3月起兒童急診病人數量明顯增加,月初以病毒型腸胃炎為主,但3月中開始,病毒型腸胃炎減少,呼吸道症狀病人漸增。經觀察急診檢驗結果,謝宗學歸納這些兒童急診個案最多為黴漿菌感染導致急性氣喘發作,其次為鼻病毒引起的發燒、流鼻水、咳嗽,感染腺病毒而發高燒的較少。黃高彬表示,現在是季節交替時節,早晚溫差較大,呼吸道過敏的孩子容易有症狀發作,這些孩子的上呼吸道,也會比一般沒有過敏的小孩更容易受到病毒或細菌的感染,感染後的症狀通常也會比較嚴重。黃高彬表示,目前口罩令尚未完全解除,對這些孩子仍有保護效果。此外,病毒或細菌感染的症狀仍與過敏症狀不同,前者可以持續整天,後者則集中發生於早晚,父母可以仔細觀察,幫助醫師釐清症狀。謝宗學文中指出,隨著逐步鬆綁口罩政策、回歸正常生活,過程可預期急診會觀察到上述現象,但還是要提醒家長,仍要注意孩子呼吸道防護措施是否確實,特別是有氣喘、異位性皮膚炎等過敏病史的孩子,容易因為黴漿菌感染而誘發急性氣喘發作。黃高彬表示,BNT這款mRNA疫苗是目前唯一可用於兒童的的新冠疫苗,其原理是用脂肪顆粒包覆mRNA,打進人體後脂肪被代謝掉,mRNA裸露出來,可以產生棘突蛋白,刺激身體產生抗體,將來如有真的新冠病毒進來,身體就能辨識病毒表面的棘突,免疫系統快速反應,把病毒中和、破壞掉。黃高彬表示,兒童是否接種新冠疫苗,這是個兩難,疫苗所帶來的棘突蛋白,對於小孩的血管是一種刺激,有可能導致血管炎、心肌炎、心包膜炎。台灣疫苗接種資料顯示,台灣青少年發生心肌炎的比例初步看來是有高於國外。黃高彬表示,兒童到底要不要接種,是一個兩難,下周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就要討論,不過可以確定的是,兒童通常是受到一起生活的成年人所感染,若同住家人都有完整種,可望減少兒童感染的風險。
-
2022-03-20 養生.生活智慧王
今晚春分養生開運禁忌 民俗專家報六大面向要注意
今天深夜的11時34分,是農曆節氣進入「春分」的時刻,屬於春天的中分點,民俗專家楊登嵙說,今天晝夜長短平均,正當春季九十日之半,故稱春分。春分這一天陽光直射赤道,晝夜幾乎相等,其後陽光直射位置逐漸北移,開始晝長夜短。忽熱忽冷的氣候,人們常常昨天熱到想吃冰、今天又冷到穿上羽絨衣,導致身體總是不時出現一些小狀況,提醒有食衣住行育樂六大面向的開運養生與禁忌。民俗專家楊登嵙提醒的六大開運養生禁忌說明如下:一、食:多吃食令蔬菜水果、豆芽、豆苗、萵苣等食材,有助於活化身體生長機能。可以多吃韭菜等等,其有養陽功效,可增強人體脾胃之氣。適當吃些其他辛甘發散之品,比如蔥、香菜、花生、韭菜、蝦仁等,少食辛辣。注意養肝,協調肝的陰陽平衡。多食用一些甘味食物,如枸杞子、核桃、花生、大棗、桂圓等,這些能補肝益腎。還可以泡點菊花茶、薄荷水,能清除肝熱。但最好不要喝酒,因為春季易傷肝,建議減少飲酒。禁忌偏熱、偏寒、偏升、偏降的飲食誤區,在烹調魚、蝦、蟹等寒性食物時,其必佐以蔥、薑、酒、醋類溫性調料,以防止本菜肴性寒偏涼,食後有損脾胃而引起腹部不舒之弊。二、衣:溫度變化比較大,溫差也大,早晚比較冷,中午相對比較熱。如果過早脫掉冬裝,穿上春裝,容易受到溫度冷熱變化的影響,會發生一些感冒、關節炎或者氣管炎等疾病。因此,春分時節,要隨時了解氣溫變化情況,根據溫度變化,靈活增減衣物。三、住:選擇在上午8時左右開窗,這時候,一般氣溫比較回溫,空氣品質也比較好,是開窗通風的好時機。另外,在午睡以後,可以適當開窗通風,保持室內空氣清新。四、行:春分前後,萬物復甦,是花草樹木生長萌芽期,這時人體血液也正處於旺盛時期,而且激素水平也處於相對高峰期。風木剋脾土,容易出現腹痛腹瀉。而且風多風大,也容易感冒流鼻涕、咳嗽。因此,風多風大時,避免到戶外受風,以免造成腹痛。此時,易發生非感染性疾病,如高血壓、過敏性疾病等。五、育:伸伸懶腰通經絡,深呼吸,趕走疲倦,運動宜緩,微出汗,春遊慢跑去登山。六、樂:養肝為先,戒怒鬱,樂觀開朗想開點。
-
2022-03-20 該看哪科.耳鼻喉
她鼻塞到黏膜肥厚像長息肉 吃藥也難好...動手術治癒
嘉義市43歲簡小姐長期受鼻塞所苦,導致睡覺張口呼吸、睡得口乾舌燥要起床喝水,已嚴重影響白天工作,長期服用藥物與鼻噴劑,效果卻愈來愈有限,經嘉義長庚、部立嘉義醫院診斷為「過敏性鼻炎所造成的鼻黏膜肥厚」,因鼻腔長期發炎,黏膜上已產生息肉樣,接受無線射頻手術後治癒,讓她開心說「重新大口呼吸的感覺真好」。嘉義長庚耳鼻科主任、部嘉醫院主治醫師張耕閤指出,台灣鼻炎患者相當普遍,但長期鼻腔發炎,容易造成黏膜腫脹,甚至產生息肉樣變化,一般在門診確認病患主要症狀例如鼻塞、流鼻水、鼻子癢、鼻水倒流、嗅覺變差甚至頭痛等,再進一步檢查,包括內視鏡、X光與抽血輔助,完整了解鼻病狀態與嚴重度。張耕閤建議,藥物治療效果不佳,或者長期需要以藥物來控制症狀的患者,可選擇無線射頻的微創手術,使用1根細針插入肥厚的鼻黏膜進行燒灼,黏膜的體積會顯著的縮小,以疏通鼻道,此屬門診手術,手術時間一般大約15到20分鐘,疼痛感極微。張耕閤也說,過去無線射頻手術缺點是容易造成黏膜上堅硬的結痂,需要約1個月才會逐漸剝落, 患者會覺得鼻腔會有反覆鼻塞與堅硬鼻屎的感覺,有時也會感染且有臭味產生;目前新式的無線射頻採用約60度的低溫燒灼,且機器能自動偵測針尖周圍組織的狀態,在燒灼過程中自動停止,減少過度燒灼的情況發生。
-
2022-03-19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醫籲別錯認生長痛 小心兒童風濕性關節炎上身
苗栗縣1名12歲男童因關節處腫痛,需吃止痛藥緩解,就醫確診為兒童風濕性關節炎。醫師提醒,兒童風濕性關節炎症狀與生長痛相似,若未及早發現治療,恐致關節永久損傷變形。苗栗縣大千綜合醫院小兒過敏免疫風濕科醫師林哲民今天透過新聞稿表示,這名12歲男童生病發燒2天後,突然出現雙腳膝蓋及阿基里斯腱等關節處疼痛,退燒後,關節腫痛症狀不僅沒改善,反而越來越嚴重,甚至影響日常行走,需要吃止痛藥才能緩解,就診檢查為兒童風濕性關節炎,以藥物治療後恢復良好。林哲民指出,兒童風濕性關節炎是16歲以下孩童最常見的風濕疾病,通常會造成慢性關節發炎,並產生紅、腫、熱、痛等症狀,或是關節活動受到限制,不少民眾會誤以為是小孩常見生長痛,若輕忽,未及早治療,可能導致關節永久損傷變形,甚至引起更嚴重併發症。林哲民提到,兒童風濕性關節炎是自身抗體與防禦細胞去攻擊關節內的組織而造成的疾病,原因目前不明,但根據研究報告指出,基因影響及環境感染都是可能主要因素,典型症狀包含單一或多處關節腫痛發熱、關節積水、活動受影響,且合併發燒或紅疹出現,可透過理學檢查或抽血檢驗鑑別診斷。醫師提醒家長,多留意孩童狀況,如有出現症狀或異常時,務必盡早就醫,若確診為兒童風濕性關節炎,目前可透過藥物治療改善症狀,提升病人的生活品質。
-
2022-03-18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疫苗不良反應無專責 陳宏宇:我幸運 挺過來了
陳宏宇44歲,去年,10月16日他預約到花博最後一場,打完隔天,身體還好,有點累、有些悶痛,但很輕微。18日晚上開始,手腳過敏水腫。當時懷疑是過敏,就先去診所掛號,但不知要看什麼科,診所給他抗組織胺,醫師建議,症狀若持續,就要去醫院掛急診。19日晚上,開始發燒、畏寒,隔天一早就去掛急診。他打的是BNT疫苗,到了醫院,就先抽血,擔心會有心肌炎、心脈炎,也打了抗組織胺,因為有水腫,醫師開過敏藥、退燒藥,要他回家觀察。21、22日還是發燒、畏寒,吃2天藥都沒用,再去急診,跟醫生討論後,醫生給他3個選擇:拿藥回家、住院、打類固醇觀察,他選擇住院。住院期間一直發燒,收治的醫師是感染科,當時他就好奇,醫院有沒有成立疫苗不良反應專責病床,由各科統籌,講不好聽,感覺像是輪到哪個醫生有空就收,疫苗不良反應算是小眾,因為當時政策就是要大家打疫苗。住院2周,第一周連續發燒,那時醫院有抽血,認為他有符合敗血症的症狀。他是出院拿到診斷證明,才知他有敗血症。後來看新聞,有1個花蓮警察局主秘打完疫苗出現敗血症,可是沒有熬過去,聽到敗血症就很敏感,跟他一模一樣,只是他比較幸運。在醫院有做胸部X光、胸部超音波、心臟超音波、胸部CT、全身掃瞄,才知道全身關節都有發炎,肩關節比較嚴重。他全家對這樣的案例沒有頭緒,沒有家族病史、沒有慢性病,後來找到「疑似」與疫苗有關。醫師口風很緊,不會馬上確定一定就是疫苗,最終診斷證明是敗血症,「疑似」接種疫苗引起。打完疫苗後,他有後遺症都不知道要看哪科?全都是自己做功課,沒有專責醫生能告訴他後續要怎麼辦。衛生所有來關心,他說他還在發炎,衛生所也只是要他去看醫生,他問要看什麼科,衛生所也不知道,幸好他的妹妹在免疫風溼科當護理師,給了他正確的答案。出院時,醫院要他聯絡南港衛生所,衛生所要他準備資料,可以申請救濟,申請後,發1張疫苗不良反應通報紀錄,去年11月4日遞上去,過了兩個多月,今年1月28日才立案,之後才能排入衛福部疫苗受害審議小組。聽說1個月才開二次會,審議完要半年後,「需要那麼久嗎?」 「只能說我還滿幸運的,挺過來了」。陳宏宇只能心有餘悸的這樣安慰自己。
-
2022-03-18 寵物.照顧指南
毛孩爸媽注意!這9種食物絕對不能給毛孩吃,嚴重恐喪命
現代人真的很多家庭都有養寵物,毛小孩就跟自己小孩般,需要細心呵護。你知道嗎?毛小孩的營養攝取跟人類一樣,是一門很大的學問呢,特別邀請營養師莊昕悅來談談,關於寵物不能吃的食物。莊昕悅表示,剛成為營養師時,對好多東西都覺得很新鮮,於是去了學校上了寵物營養課程,只可惜台灣目前並沒有寵物營養師執照,所有寵物飲食與健康相關的議題,都是由獸醫負責,印象中,韓國真的有寵物營養師這個職業!許多家有毛小孩的人時常討論,狗狗什麼不能吃、貓咪什麼不能吃…,誤食了又會出什麼大事。因此,莊昕悅就特別分享,關於寵物不能吃的食物,供給毛小孩新手家長們參考。No Eat 1 洋蔥、大蒜、韭菜對人類很健康的辛香料:洋蔥、大蒜、韭菜,竟然會造成毛小孩血尿!莊昕悅解釋,洋蔥、大蒜、韭菜含有機硫化合物,食用過量時,會破壞紅血球,導致紅血球極速氧化,引發氧化溶血作用,產生血尿,嚴重時更會造成死亡。她進一步說明,各種形式的洋蔥都可能造成寵物的健康問題,包括脫水、生的或煮熟的洋蔥,甚至洋蔥粉等,而許多寶寶副食品都有加入洋蔥粉、大蒜粉等,建議毛家長別讓毛小孩吃。No Eat 2 葡萄、葡萄乾莊昕悅指出,葡萄和葡萄乾因為含有「酚類物質」,狗兒如果誤食,在6~12小時內會出現腹瀉、腹痛、厭食、嗜睡、無力等,還會導致急性腎衰竭,造成腎臟無法產生尿液,這時多數狗兒就會死亡或被安樂死,死亡率高達50~75%。 No Eat 3 酪梨過去曾有愛吃酪梨的狗狗死於急性心肌病變的病例報導,莊昕悅說,因為酪梨含有一種殺真菌毒素叫Persin,症狀包括胃腸道刺激、嘔吐、腹瀉、呼吸窘迫;還會造成肺部、胸部、心臟組織周圍的積液,因缺氧而導致呼吸困難、死亡;其高脂肪含量,也可能會導致胰腺炎。 No Eat 4 巧克力、可可許多人都知道狗狗吃下巧克力會生病,其實,巧克力也會嚴重危害貓咪的健康,甚至可能致命。莊昕悅表示,巧克力跟可可含有甲基黃嘌呤,內有如咖啡因、可可鹼、茶鹼等興奮劑物質,會影響毛小孩的中樞神經、肌肉等。 No Eat 5 啤酒花釀製啤酒時,為增加啤酒風味及泡沫穩定性而加入的啤酒花,不管是新鮮的還是用過的,對狗狗都是劇毒。莊昕悅說,狗狗誤食後會產生惡性高熱的現象,出現發高燒、焦慮、心跳加速、呼吸急促、氣喘、嘔吐、腹痛、痙攣等症狀。 No Eat 6 夏威夷豆很多餅乾、蛋糕等都會添加夏威夷豆,但如果你把點心分享給毛小孩,可就糟糕了!莊昕悅提到,狗狗誤食夏威夷豆的12小時內,會發生無力、虛弱、嘔吐、抑鬱、發燒、僵直、仰臥等中毒症狀。因為夏威夷豆含有未知的毒素,會影響寵物的肌肉,消化系統和神經系統,並可能導致運動困難、虛弱、呼吸困難、震顫和四肢腫脹,還可能引發胰腺炎和致命的過敏反應。 No Eat 7 未烘烤的麵包莊昕悅指出,麵包是靠酵母發酵,但是活酵母吃進狗狗體內會產氣造成胃脹氣;麵包發酵食會產生乙醇(酒精),更可能導致狗狗中毒。所以製作麵包時,一定要小心讓狗狗與生麵糰保持距離。 No Eat 8 木糖醇糖果、口香糖、牙膏、減重食品等都會添加木糖醇。木糖醇是種人工甜味劑,會導致寵物體內胰島素增加使血糖快速降低,當血糖突然下降後,會導致嘔吐、嗜睡、失去協調控制,最後可能產生癲癇,而肝衰竭往往發生短時間內。 No Eat 9 酒精酒精對人的健康影響深遠,對寵物也是一樣。只要攝取一點點就可能導致嘔吐、腹瀉等,嚴重時甚至呼吸困難、昏迷、死亡。除了生麵團、腐爛水果等會產生酒精,生活中包括油漆、藥物、香水、漱口水、消毒劑等含乙醇的產品。莊昕悅提醒,盡量避免讓寵物吃到上述食物,請將這些食物放在他們接觸不到的地方,特別是愛偷吃東西的毛孩子。而造成毛小孩中毒跟攝取的劑量有關,每種動物的耐受劑量不同,若不小心食用到且有症狀產生須儘速就醫治療。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黃慧玫、諮詢專家/營養師 莊昕悅、文章出處/莊昕悅營養師) 延伸閱讀: ·「貓抓病」秋冬最盛行,嚴重會造成全身性疾病! 6大族群小心被貓抓咬 ·多年來都錯了!毛小孩中暑非毛太長 獸醫師曝真相 
-
2022-03-16 新聞.元氣新聞
基因改造、台灣研發 小孢子靈芝類列非傳統食品原料
科技進步與國際貿易交流頻繁,新興加工技術催生「非傳統食品原料」,衛福部食藥署上月核准「小孢子靈芝類球蛋白濃縮液」作為非傳統新興食品原料。但食藥署食品組科長廖家鼎強調,非傳統食品原料隨科技進步愈來愈多,國內外皆然,但非傳統食品原料只能作為「食品」使用,不能宣稱療效。衛福部上月公告訂定「以基因改造畢赤酵母菌(Pichia pastoris)Ey72菌株發酵生產之食品原料小孢子靈芝類球蛋白濃縮液之使用限制及標示規定」,規範其作為食品原料使用時,應符合相關規定,包括加工製程、規格、每日食用限量為6毫克,並應標示「未滿12歲者、孕婦、授乳者及過敏體質者應避免食用」等警語。台大生命科學院生化科技學系兼任教授許瑞祥表示,非傳統食品原料愈來愈多,小孢子靈芝類球蛋白濃縮液全程由台灣自主研發,研究團隊從靈芝中發現小孢子靈芝類球蛋白,但含量極低,因此透過基因改造的酵母菌,將其大量複製,如同生產疫苗一樣,幫助產品量化。許瑞祥表示,希望透過臨床實驗,以小孢子靈芝類球蛋白原為主成分,取得藥證,但藥品研發時間至少長達十年以上,因此申請小孢子靈芝類球蛋白原作為非傳統食品原料,發展保健食品,經長期完整的安全性評估,於2月16日通過食藥署審查,公告為食品原料。廖家鼎表示,食品都不得宣稱療效,食藥署把關的食品需要具有安全性,成分以不影響人體為主。若宣稱療效,可依違反食安法第28條處新台幣4萬元以上至500萬元以下罰鍰,若食品所使用的原料不符合相關規定者,得依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第47條及第48條規定,處新台幣3萬元以上、300萬元以下罰鍰。
-
2022-03-16 養生.聰明飲食
預防春天過敏發作 營養師授4多2少原則提振免疫力
●益生菌有助營養吸收、排便順暢,提升免疫力●防過敏,多吃優質蛋白質、膳食纖維●地瓜、南瓜、胡蘿蔔、小番茄,減少誘發過敏春天是過敏疾病好發季節,鼻過敏、氣喘、異位性皮膚炎等患者就診人數暴增,而腸道是人體最重要的免疫器官,因此,想預防過敏,可先從調理腸道開始。營養師表示,掌握「四多二少」六大飲食原則、吃對食物,就能提振免疫力,讓病菌、病毒不易入侵,減少過敏疾病的發作。如何預防過敏、抗過敏?腸道健康的關鍵就在於飲食,應注意「四多二少」六大飲食原則:多吃優質蛋白質、膳食纖維、含維生素A與C的蔬果、富含Omega-3魚類及堅果;少吃蛋糕、甜點、糖果等加工食品,以及麻辣鍋等刺激性食物。●多優質蛋白質台安醫院體重管理中心營養師組長劉怡里指出,若腸道充滿益生菌,可促進身體吸收營養、排便順暢,進而提升免疫力。過敏屬輕度發炎反應,若能提升腸道健康,就可降低發炎反應,建議應多攝取優質蛋白質,例如瘦肉、雞蛋、豆漿、豆乾、牛奶、深海魚等食物。但提醒肉類、雞蛋的烹調,不宜油炸,應以涼拌、蒸、滷、煎等為主,以促進體內免疫球蛋白生成,減少發炎及過敏機會。●多膳食纖維膳食纖維食物,可刺激腸胃蠕動,幫助排便順暢,劉怡里建議,可多攝取地瓜、五穀飯、紫米飯,以及綠花椰菜、地瓜葉、芥藍菜等,如此可讓腸道益生菌存活時間長,達到腸道菌種平衡。●多維生素A與C的蔬果鼻過敏患者常有鼻子、喉嚨癢等過敏症狀。劉怡里說,平時可多吃含維生素A及C的蔬果,如地瓜、南瓜、胡蘿蔔、蛋黃、小番茄、甜椒、芭樂、木瓜、奇異果、柑橘類等,以強韌粘膜細胞的防護罩功能,降低外來病毒、細菌引起過敏情形。●多魚類及堅果魚類及堅果富含Omega-3脂肪酸,具抗氧化、抗發炎、抗過敏作用,內湖國泰診所營養師張斯蘭說,可以多吃鱈魚、秋刀魚、鮭魚等深海魚,以及核桃、杏仁等堅果;也可多攝取亞麻仁油、海帶、海藻等食物,吃進體內後,可轉換成少許的Omega-3,有助抗過敏。●少吃甜點、加工食品很多人愛吃以棕櫚油、玉米油、大豆油等製成的糕餅類,攝取Omega-6過多,張斯蘭說,如此會造成Omega-6及Omega-3攝取比率失衡,為10比1或15比1,容易引起過敏的Omega-6太多,抗發炎的Omega-3太少,進而出現慢性發炎及過敏反應,提醒平時應多吃魚,少吃蛋糕等精緻澱粉類。劉怡里說,減少過敏須少吃加工食品,因其中可能含有防腐劑、香精、色素等易誘發過敏物質,特別是紅色及黃色的色素,將加重孩童過敏反應。平時更要搭配多運動、多喝水,才能遠離過敏。●少吃刺激性食物不少人吃帶殼海鮮或雞蛋會引起過敏,張斯蘭提醒,首先食材一定要新鮮,降低過敏發生機率,平時少吃麻辣鍋、喝酒等,避免血管擴張引起過敏反應。但如果過敏症狀持續復發,可進行過敏原檢測,不接觸過敏原,飲食可用雞肉取代雞蛋,食用魚類取代帶殼海鮮。
-
2022-03-14 該看哪科.耳鼻喉
鼻毛別用拔的!耳鼻喉科醫教4觀念妥善修剪鼻毛
鼻毛長出來,甚至鼻毛外岔,總影響外觀,讓人尷尬又不美觀,許多人會定期剪光鼻毛,也有人會用拔的方式清除,不過針對這些修鼻毛的方式,賴耳鼻喉科診所賴盈達醫師提醒,清除鼻毛這簡單的小動作,其實也有一些細節需要留意,若有不慎恐怕也會受傷、感染、或進一步影響健康。 鼻毛有如過濾網別剪光,避免有害物質長驅直入! 賴盈達醫師說明,鼻毛的位置在鼻孔至鼻腔前端,皮膚與鼻黏膜的交接處,也就是鼻前庭,對人體的生理作用有如過濾網一般,可過濾部分的細菌、病毒、過敏物質等有害物質,雖無法完全100%阻絕,但若是完全沒有這屏障的阻擋,對人體有害的物質將可能長驅直入,自然可能影響健康。 醫師表示,鼻毛剪或不剪,也需在外觀和健康上取得平衡,太長或剪太多都不宜,若是太長影響的是外觀,但若是剪太多,或甚至全部清空則不利健康,特別是台灣過敏體質者較多,若完全清除恐怕也較容易引起過敏甚至氣喘。雖然過敏、氣喘等呼吸道疾病,和鼻毛修剪與否是否有直接關聯還尚待更多研究證實,而呼吸道疾病也有其他的風險因素存在,不過國外確實也有研究發現,鼻毛較為濃密者,氣喘的機率比同批鼻毛較少的受研究者來得低,從生理結構上來看是個可作為參考的細節。 鼻毛別用拔的,小心蜂窩性組織炎! 值得注意的是,清除鼻毛除了不宜全部清除之外,許多人也會用手拔的方式進行,對此賴盈達醫師表示,鼻毛用拔的,除了當下會有讓人受不了的疼痛感,也可能進一步傷害鼻腔。醫師解釋,鼻毛不易拔除,過程往往需要用力,這動作就容易使得鼻前庭受傷,當鼻前庭受傷細菌便得以入侵,如常聽到的金黃色葡萄球菌,也就可能出現局部的發炎、腫脹,或是形成毛囊炎、長痘痘等,也可能形成更嚴重的細菌感染,或甚至更進一步引起蜂窩性組織炎。診間就有不少患者因不明的鼻腔腫脹就醫,經檢查發現有細菌感染的情況,一問之下得知有拔鼻毛的習慣。 4觀念妥善修剪鼻毛,醫:外觀、健康取得平衡! 賴盈達醫師建議,民眾在清除鼻毛時可把握4個觀念,別用拔的、別剪太多、安全剪除、剪外露的。鼻毛用拔的傷害正如前述,可能造成發炎或感染等。而安全剪除指得就是使用鼻毛刀或是圓頭型的安全剪刀,避免傷害到鼻前庭或鼻孔外部皮膚而受傷。也避免剪太多使得失去基本的保護作用,在外觀和健康取得平衡下,建議剪鼻孔洞口外露的就好,在剪的時候可以面對鏡子微笑、直向伸展臉部、張嘴等各種表情檢視,這些動作會讓鼻孔、鼻翼得以延伸,若有較長的鼻毛就會外露,剪除這些外露的鼻毛即可,而若是用鼻毛刀,也避免整個伸進去清除。如此一來就可以在外觀及健康上取得平衡。 《延伸閱讀》 .脖子、腋下的小肉芽是什麼?是腫瘤嗎?要如何消除? .屁股痘痘別亂擠!醫:和臉上的不一樣,6招助改善。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2-03-13 養生.聰明飲食
春天養肝應該吃什麼?醫推5大護肝食物助代謝解毒
肝是人體腹腔內最大的器官,具有合成、代謝、解毒三大功能,必須要好好疼惜,才能有彩色人生。過年期間聚餐應酬多,大魚大肉的飲食,攝入了過多的脂肪和熱量,不但讓體重直線上升,也增加了肝臟負擔,導致脂肪肝加劇。春天來時,應該改變飲食與生活作息,好好養護肝臟。春天養肝該吃什麼呢?肝臟在執行合成、代謝、解毒的工作時,需要輔酵素、輔因子的參與,而輔酵素、輔因子是源自於維生素、礦物質以及植物化素,可以經由多吃各式各樣的新鮮蔬果,讓肝臟獲得充足與完整的輔酵素和輔因子,以執行各項任務。以下是醫師推薦的五大護肝食物。蘆筍● 養肝密碼:含有穀胱甘肽、維生素A、維生素B、維生素C、β-胡蘿蔔素,可以幫助肝臟排毒、抗氧化;富含膳食纖維,可以吸附油脂和毒素,減輕肝臟負擔。● 攝取注意:蘆筍鉀離子及普林含量較高,腎功能不佳及痛風患者宜適量攝取。● 選購與儲存:新鮮的蘆筍不會有枯軟的現象,選購時宜採買翠綠堅挺、頂端手折即斷、基部未老化的蘆筍。十字花科蔬菜●養肝密碼:十字花科蔬菜,是一種蔬菜的分類,常見的有:綠花椰菜、白花椰菜、高麗菜、白菜和白蘿蔔等。這類蔬菜含有豐富的類黃酮、類胡蘿蔔素、蘿蔔硫素,有益於肝臟進行代謝和解毒工作。● 攝取注意:每天建議攝取煮熟的十字花科蔬菜約一碗。為避免吃到殘留農藥,食用前不要只是單用水浸泡蔬菜,最好能用大量流動的清水來沖洗。同時,高麗菜等包葉菜類不妨先把外圍的一、兩片葉子去掉,而後一片片拆下沖洗。● 選購與儲存:蔬菜的選擇重在新鮮、無枯黃;採買後置於陰涼處或放在冰箱內冷藏。綠茶● 養肝密碼:茶多酚類有助肝臟的代謝與排毒作用。● 攝取注意:每天攝取300到500毫克的兒茶素,就能達到養生保健的效果。● 選購與儲存:選擇茶葉茶片完整,少茶梗、少茶末等。儲存時避免濕氣太重,可密封保存。一般市售瓶裝茶飲,其成分標示有些會寫明兒茶素的含量,有些則無,宜選擇有明確標示兒茶素含量的飲品。大蒜● 養肝密碼:大蒜富含的大蒜素和礦物質硒,能夠幫助肝臟解毒,免於有毒物質的損害。● 攝取注意:一天約攝取1到3片蒜瓣的份量。● 選購與儲存:選擇蒜球硬實、外觀清潔完整、蒜瓣不鬆軟且無病蟲危害的大蒜。儲存時放在陰涼通風處風乾。新鮮的大蒜需放一周,已經過乾燥處理的大蒜可以立刻收起來,或放置一天之後再收起來。(新鮮大蒜水分較多,應該攤平乾燥後再收起來,才能放比較久。)堅果● 養肝密碼:堅果類富含鋅、硒,能促進膽汁分泌,加速肝臟排毒。其中核桃、杏仁富含維生素E,具有抗氧化的作用,有助於提高肝細胞的新陳代謝,清除體內的自由基,減少自由基對肝臟的損害。● 攝取注意:一天攝取約一手掌的量,對堅果過敏者不適合。● 選購與儲存:選購外觀完整、色澤光亮、顆粒飽滿的堅果;存放在陰涼通風處,避免陽光直射。最好短時間食用完畢,沒吃完須放在密封罐或放入冰箱冷藏。諮詢/台南市立安南醫院副院長、肝膽胃腸科醫師許秉毅
-
2022-03-12 新聞.元氣新聞
指示用藥研擬取消健保給付?健保署統計這款藥吃最多
民眾感冒、腸胃不適到醫院就醫,醫師常開立指示用藥,健保署去年12月邀集醫藥界等代表討論,研擬是否取消每年用量較低的指示用藥,包括感冒藥、腸胃藥等,總計356項,每年可省下751萬元,將於3月底前搜集各界意見。健保署表示,目前各界意見分歧尚屬討論階段,沒有一定要取消300多項指示用藥。醫界認為,此事關重大應從長計議,藥界則表示,民眾應多為自己健康把關,非由健保持續給付。依「健保法」規定,健保不需給付指示藥品,但從公、勞保年代為顧及民眾用藥需求與權益,部分藥品於健保開辦後繼續給付,但健保署每年均審視醫院開立指示用藥情形,或由醫藥界提出藥品品項進行研議,近年來如維骨力、循利寧等知名藥品陸續退出指示藥品。20多年來,健保逐年取消指示藥品給付,從2005年給付1200多項、每年藥費約23億元,減少至去年851項、藥費約14.7億元,期間減少約300多項藥品,每年省下8億多元。健保署醫審及藥材組科長連恆榮說,去年12月邀集醫藥界等代表,討論是否取消每年用量低於5000人的指示用藥,包括感冒藥、腸胃藥等。連恆榮說,是否取消300多項指示用藥,目前醫藥各界意見分歧,仍在討論階段,並非就是往取消的方向,一切需審慎評估,也不排除進一步開會討論,最後仍以醫藥界看法為主。此次討論藥品包括腸胃藥、感冒藥、退燒藥、止痛藥,以及眼科、小兒科、皮膚科等藥品。依健保署統計,2021年指示用藥申報量前10名品項,第一名是用於改善便秘的緩瀉劑,一年藥費高達2.4億元,且前10名共有3款緩瀉劑和1款軟便劑,藥費總計3.61億元,連恆榮說,現代人可能因年齡老化、生活習慣、壓力大等,常有便秘問題。第二名則是胃藥,一年藥費1.44億元;第三名是止痛藥,一年藥費0.91億元;第四名和第九名均為消除脹氣用藥,總計藥費1.37億元;第六名是化痰藥,一年藥費0.52億元;第十名則是緩解過敏和鼻炎的藥品,藥費0.52億元。台灣藥品行銷暨管理協會發言人沈采穎表示,此波可能受影響藥品,腸胃藥有永勝藥品公司的「宜胃錠」(IWELL)、惠勝「固胃錠」(GOWELL),此用於胃酸過多、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等患者,綜合感冒藥為人人化學製藥的「利風錠」,為治療發燒、頭痛、流鼻水等。此外,用於糖尿病患者舒緩手腳神經麻痺、疼痛的維他命B12營養素「彌可保」,或含有銀杏成分等藥品,也可能一併討論。台北市藥師公會理事長張文靜說,取消指示用藥健保給付已討論很久,主要是指示用藥安全性高,外界多呼籲應培養民眾自我健康照顧意識,由民眾到藥局自費購買,非由健保持續給付,因自行購買藥品也會比較珍惜,目前醫院較多開立緩瀉劑,診所則多開立止痛藥等指示用藥。「取消指示用藥健保給付,這方面影響很大。」基層醫療協會理事長林應然說,許多民眾因感冒、腸胃不適到診所就醫,經診斷後一併拿藥,往後民眾可能就醫後,須依醫師指示到藥局自費買藥,如此將增加民眾就醫負擔,健保署應要從長計議。
-
2022-03-10 該看哪科.皮膚
混打疫苗別擔心 異膚患者應打好打滿
新冠肺炎的陰影未散,許多人正陸續施打第三劑,且多為混打,但異位性皮膚炎的患者卻心存疑慮,擔心混打疫苗會不會引發過敏反應、病情加重、或是引發的抗體保護力差別等問題。皮膚科醫師建議,混打並不會造成太大的風險,不打反而風險更高,異膚患者對於新冠肺炎疫苗的施打,最好還是打好、打滿,才能有效對抗新冠病毒。新冠疫苗與過敏反應 無直接關係 高雄長庚醫院皮膚部主治醫師李志宏教授表示,異膚患者如果在施打疫苗後出現反應,第一步要先確認是只有打針的部位出現紅腫癢?還是施打完後不久全身就有過敏反應、支氣管水腫導致呼吸困難?以上是極少真正對疫苗過敏的反應,日後疫苗施打時,一定要告知醫師。另外,特別要注意的是,異膚病友的紅疹原本就會反覆發作,可能在施打疫苗後正好皮膚的紅疹症狀發作,形成時間上的巧合,絕大多數不是因為疫苗與產生的皮膚紅疹的過敏有直接關係。因此,李志宏建議異膚患者應施打新冠疫苗。他說,目前的證據顯示,打疫苗絕大多數並不會直接引發皮膚過敏反應,少數約1-2%只是打針部位出現腫、痛的反應,而一般人其實也都會有這種輕微的局部腫痛的反應。不打疫苗 一旦染疫 治療較棘手李志宏表示,接種疫苗是為人體增加對付病毒的抵抗力,在體內形成保護,整體來說絕對是好處大於風險,建議異膚病友最好完整接種三劑疫苗。相對的,如果病友不施打新冠疫苗,不但感染新冠肺炎的機率較高,如果真的染病,異膚患者的新冠肺炎的治療上也比一般新冠肺炎的患者來得棘手。李志宏解釋說,這是因為異膚患者有時候會長期使用某些免疫調節藥物,萬一不幸染疫,醫師將會把使用這些免疫調節藥列入作治療決定的參考,而非採用一般染疫者的治療模式,另外找出對異膚患者得到新冠肺炎適合的處置方法。 三劑疫苗混打沒問題 最近衛福部開放新冠疫苗混打,李志宏說,異膚患者和一般人一樣,如果前兩劑是施打AZ疫苗,第三劑較不建議再打AZ。醫界研究顯示,如果三劑都打,AZ綜合抗體的生成會較低。而台灣民眾前兩劑施打AZ較多,因此第三劑最好還是改打 mRNA疫苗(包括莫德納和BNT)較佳,這樣的疫苗混打模式也適用於異膚患者。至於前兩劑施打莫德納和BNT的病友,李志宏建議第三劑可以不混打,或混打莫德納和BNT。如果異膚患者接種第一、二劑疫苗後真的出現皮膚反應,李志宏建議患者,先觀察這些反應是否過了兩三天便恢復正常,如果沒有太大問題,就不必擔心第三劑混打其他疫苗會有嚴重反應。接種疫苗前 部份異膚藥物先停用兩週另要注意的是,異位性皮膚炎友的治療方式多元,輕度患者只需塗抹外用藥膏,中重度患需使用口服免疫抑制劑和光照療法,更進階的療法則採用生物製劑和口服小分子藥物。李志宏特別提醒,疫苗雖不會引發過敏反應,但某些異膚的治療方式,反而可能影響新冠疫苗的效力。他解釋說,異膚患者如果正在進行某些治療,可能導致新冠疫苗產生的體內的抗體濃度較低,尤其是中重度異膚患者使用的某些藥物,恐會影響新冠疫苗抗體生成的能力。這是根據以往接種流感疫苗的經驗,醫界發現流感疫苗接種後的效力,會受到某些口服免疫調節藥物(例如MTX,JAK抑制劑,中高劑量口服類固醇)影響,新冠疫苗也是同樣的道理,因此異膚患者如果有使用上述的藥物,最好先停藥兩週再打新冠疫苗,或直接向皮膚科醫師諮商,了解自己的用藥類型和治療模式。 另有異膚患者認為打完新冠疫苗後,最好多吃魚油、維他C等,但李志宏表示,目前沒有科學證據顯示哪些食物可以對抗Covid-19病毒,不論是一般人或異膚病友打完疫苗後只要多喝水、多休息即可。
-
2022-03-10 養生.抗老養生
春天養肝四原則 多吃這些綠色食物助排毒
春天天氣回暖、萬物吐新芽,人體處在陽氣生發的階段,「養陽氣」是養生重點;春天屬於「養肝」季節,此時如果沒有將陽氣養好、進行肝臟排毒動作,未來容易出現感冒、過敏、手腳冰冷、經期不順等寒性疾病,以及便祕、嘴破、長痘痘等上火的毛病。春天養肝掌握四大飲食原則1、多吃綠色養肝食物過年攝取許多高熱量及油膩食物,加重肝臟及腸胃負擔,如何去除多餘脂肪,幫助肝臟排毒,是春天的首要任務。老祖宗說春天對應五色中的「青」色,多吃綠色食物能促進代謝、肝氣循環,對照現代營養學理論,發現綠色蔬果蘊含多種水溶及非水溶膳食纖維,可幫助膽酸排除、促進膽固醇代謝,益於肝臟排毒,常見綠色蔬菜如花椰菜、菠菜、綠豆芽、地瓜葉等。烹煮方式應口味清淡,否則便失去的養肝、促進肝排毒的美意。另一方面,酸入肝,酸性食物可以活化肝臟機能,例如奇異果、檸檬、白醋、大小黃瓜,都屬於綠色、味道偏酸的食物,可幫助分解體內囤積的脂肪;不過,腸胃功能不佳的人應留待飯後或非空腹的時候食用。2、不要吃太燥熱的食物春天陽氣生發階段,身體的火慢慢冒出來,一旦飲食不節制,多吃燒烤、油炸、過於油膩的食物,加上少喝水,作息不正常,很容易上火,出現口乾、舌燥、便祕、嘴破、長痘痘等問題,因此,建議此時節的飲食應清淡,謝絕油炸燒烤,就連餅乾、糕點也盡量少吃。3、作息正常、定期運動經歷冬天的濕寒,春天就要把多餘的濕氣及寒氣驅出體外,是春天養生的基本法則。此時最適合走出戶外,做一些會流汗的運動,幫助陽氣生發,藉此排出體內的濕寒。運動強度要視個人年紀和狀況而定,年輕民眾可做強度高的跑步、爬山、打球等運動;年紀較長的人常有關節退化,建議做緩和的快走、游泳、跳舞等有氧運動。4、抗發炎食物春天萬物生發,也是流感、感冒的流行季節,因為氣溫忽冷忽熱,濕氣變重,容易讓免疫力下降,受到病毒的侵襲。除了做好保暖的動作外,飲食不妨可以吃些抗發炎食物,注重蔬菜、水果及Omega-3脂肪酸的攝取,建議每天三份蔬菜(一份蔬菜約半碗熟蔬菜)、二份水果(一份水果約一個拳頭大),以及吃一把低溫烹調無調味堅果,或每周吃二次魚,每次二至三份(一份魚約三個手指大),以降低身體的發炎反應。
-
2022-03-09 該看哪科.皮膚
老人臭不只是衛生問題 醫提醒當心五臟六腑出毛病
● 身上飄出老人臭,不只是衛生問題,要注意是否為疾病引起● 男性皮脂分泌較多,比女性更容易有老人臭● 預防老人臭,除了處理內在疾病,外在個人衛生習慣格外重要不少人上了年紀後,身上會飄出一陣陣的「老人臭」,又稱「加齡臭」。醫師指出,長者發生老人臭,常因個人衛生、愛吃肉等飲食習慣所致,更應提高警覺,注意是否為疾病引起,除了要解決臭味問題,亦可提前找出體內毛病。皮脂腺功能退化 易有異味一般人40、50歲後皮脂腺功能逐漸退化,油脂分泌不平均,像四肢、身體的皮膚出油量少,但腋下、胯下、臉部、額頭、頭皮、耳後、胸前等部位皮脂腺分泌旺盛,經氧化後形成「2-壬烯醛」化合物,若與汗水、表面汙垢等分泌物結合,就會產生類似酸味、油味,因此,老人身上容易產生異味。皮膚科醫師趙昭明表示,老人因新陳代謝機能退化,較年輕人更怕冷,時常穿戴帽子、襪子禦寒,因此,腳趾、頭皮容易有異味飄出。尤其,男性比女性更容易散發老人臭,除了皮脂分泌較多、沒那麼愛洗澡,男性又習慣梳油頭,抹油膏在頭上,若沒有清潔乾淨,很容易產生油耗味。《黃帝內經》提到五臟應七竅,代表肝、心、脾、肺、腎等五臟若有疾病,往往會從目、鼻、口、耳等七竅反映出來。趙昭明說,異味分為生理性及病理性,氣味除了從泌尿系統、也會從汗腺排出,但若過去身上都沒有出現老人臭,這陣子卻突然飄出異味,就要注意體內五臟六腑是否罹患疾病。有阿摩尼亞味 要留意肝腎趙昭明指出,若老人家有慢性腎衰竭、糖尿病、免疫性疾病等,會讓異味感更重。如果有口臭、酸敗味,可能是腸胃、食道或糖尿病問題,若是阿摩尼亞(氨)味,就要注意肝腎等健康狀況。此外,失智症長輩也可能有老人臭問題,家屬需注意其身體機能是否持續退化,或有身心精神問題。飲食清淡多運動 做好清潔國外學者發現,老人臭不僅是表面異味,更要全方位關注健康問題。趙昭明表示,若要預防老人臭,除了處理內在疾病,外在的個人衛生習慣格外重要,包括勤換衣物、刷牙避免口中生菌,也要注意清淡飲食,少吃蒜、辣等重口味及過多紅肉,可多攝取蔬菜、水果及魚肉、雞肉或海鮮等,更要多運動增加新陳代謝。老人家做好清潔最重要。上了年紀後,皮膚除了油脂減少,表皮層變薄,洗澡後容易乾癢,導致許多長輩不愛洗澡。趙昭明建議,老人家的洗澡水溫不宜過高,可用保濕性沐浴乳清潔,若只是用清水擦洗,無法去除表面油脂,洗不乾淨導致異味殘留。老人家最好不要用肥皂洗澡,因皮膚屬於弱酸性,可選用和皮膚PH值接近的溫和沐浴乳較佳,洗澡後要盡快將水擦乾,塗抹乳液。體香劑除臭 可能反生異味趙昭明表示,有些民眾習慣噴體香劑、止汗劑、除臭劑等去除身上異味,老人家則不建議使用,因老人家出汗量少,若使用體香劑在老人身上,可能會與分泌物相互結合產生異味,其添加化學香料也可能引起過敏。
-
2022-03-09 該看哪科.皮膚
型男染燙髮不當引起頭皮腫痛落髮 不可同時須至少隔1周
高雄一名30多歲型男最近燙髮加染髮後,不僅頭皮嚴重腫痛,冒水泡潰爛滲液,還大量掉髮;還有一位六旬婦人不斷大量落髮,誤以為罹患不治之症。經過診療,都是不當染髮所引起頭皮傷害,接受治療後幸好獲得改善。醫師提醒,燙、染髮不可同時操作,須至少隔一周;染髮後多喝開水加速把進入身體的染劑排出體外,染髮後2至3天要用清潔頭皮的用品來清洗殘留頭皮上的染劑。樂活健康診所外科頭皮醫師張祺璋表示,染髮已成為許多人的日常行為,把頭髮染成不同色彩來搭配化妝穿著,甚至成為時尚,但染髮不慎,當心影響健康。且燙、染髮不可同時操作,須至少隔一周。以這位男性患者而言,不僅燙、染同時進行,且燙髮部位非常接近髮根,因燙染髮操作不當,不僅讓他嚴重頭皮灼傷,紅腫刺痛,還潰爛滲液,導致大量掉髮。當中他雖曾因頭皮不適曾到其他皮膚科求診,卻治療效果有限。這名六旬婦人因不明大量落髮,誤以為自己得了癌症,後來診斷發現是不當染髮及不良染劑引起的斷髮。張祺璋表示,要避免染髮受到傷害,最好找經專業訓練的染髮師,並慎選染髮劑。建議民眾在染髮前做好準備,包括染髮前以200倍數的頭皮檢測儀做頭皮檢查;預作染髮劑測試,避免過敏反應;在染髮前24小時不要洗頭。染髮後也需照護,像是用弱酸性洗髮精,染髮後多喝開水加速把進入身體的染劑排出體外,減輕對身體傷害;染髮後2至3天內用清潔頭皮的用品來清洗殘留頭皮上的染劑。張祺璋說,若於染髮時或染髮後48小時內,頭皮覺得不適,就要馬上停止染髮並立即就醫,避免造成頭皮嚴重傷害,影響身體健康。
-
2022-03-07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鼓勵長者打疫苗 指揮中心加碼獎勵到500元
國內正如火如荼催打第三劑新冠肺炎疫苗,但仍有許多長者未施打疫苗,加上國內今天起放寬入境檢疫天數,為免造成社區威脅,因此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天宣布,加碼獎勵額度從原先200元提升至500元。目前我國疫苗接種率第一劑約83.0%,第二劑約77.2%,追加劑約44.3%;其中65歲至74歲長者第一劑為86.6%、第二劑為82.5%,追加劑為64.9%,而75歲以上長者第一劑接種率仍僅為75.6%,第二劑為69.8%,追加劑為51.4%。接種新冠肺炎疫苗可降低長者等高風險族群因感染COVID-19造成之重症、住院或死亡風險,呼籲長者儘速前往接種COVID-19疫苗,特別是完成2劑疫苗基礎劑接種,後續再追加1劑以提升免疫保護力。陳時中表示,為再鼓勵尚未接種一、二劑或追加劑的65歲以上長者儘速踴躍前往接種,地方政府可自今年3月10日起至今年4月10日止,加碼提供500元以下衛教品。至於衛教品則由各地方政府視各地喜好準備,費用由中央政府支應。陳時中表示,高齡者施打率不高的原因最主要是害怕副作用以及社群間的以訛傳訛。但從國外資料可以看到,打疫苗絕對是利大於弊。家中長者於其身體狀況較穩定時,家屬可透過「COVID-19疫苗防治一網通」( https://antiflu.cdc.gov.tw/Covid19 )或地方政府衛生局公告,查詢鄰近合約醫療院所提供施打之疫苗廠牌及接種時間,協助陪同就近前往接種。疫苗接種後可能發生副作用,通常輕微並於數天內消失,並隨年齡層增加而減少,若擔心接種疫苗後所產生之副作用可先與醫師討論,經諮詢評估選擇合適的疫苗接種。民眾前往接種疫苗前,應備妥健保卡或其他可證明身分之證件,如為接種第二劑或追加劑者,請記得攜帶「COVID-19疫苗接種紀錄卡」,並於接種前評估時,說明過往疫苗接種史,以利醫生評估。另近期天氣多變,近期身體具狀況或慢性病情不穩定者,請於身體狀況較穩定後就近前往接種。接種後亦請多加留意身體狀況,多喝水多休息,並請家人協助注意,如有持續發燒超過48小時、嚴重過敏反應如呼吸困難、氣喘、眩暈、心跳加速、全身紅疹等不適症狀,應儘速就醫釐清病因。
-
2022-03-07 該看哪科.風溼過敏免疫
脫口罩、髒手揉鼻子 過敏2NG動作恐增染疫風險
乍暖還寒,最近日夜溫差大,許多人過敏性鼻炎發作,出現鼻子癢、打噴嚏、流鼻水等症狀。醫師表示,現在仍是新冠疫情警戒期,很多人鼻子過敏不適時脫下口罩,用手揉搓鼻子、擤鼻涕,但脫口罩、用髒手搓鼻子是兩大NG動作,恐增加染疫風險,建議過敏症狀若嚴重,影響生活品質時,應速就醫治療。「疫情期間,如果出現咳嗽、流鼻水等過敏症狀,身邊的人都會緊張、擔心。」林口長庚醫院兒童過敏氣喘中心主任葉國偉說,其實不少人咳嗽、流鼻水都與過敏有關,尤其近日溫差大,是過敏性鼻炎好發時節,求診人數增加一成左右,但患者常不經意脫下口罩用手搓鼻子,可能增加感染病毒風險。有過敏體質的人出現症狀,若不影響日常生活,病情屬於輕度,建議可讓症狀自行緩解,如果症狀影響學習或工作,或造成睡眠品質不佳,應就醫治療。葉國偉說,除服藥控制病情,建議過敏性鼻炎患者一定要戴好口罩,避免溫差過大時,吸入冷空氣,或空氣品質不佳時,吸入懸浮粒子等;室內濕度應維持在50%至60%,濕度過高時應使用除濕機,以防塵蟎生長,兒童也要避免在床上玩耍、跳床,減少接觸塵蟎、灰塵等過敏原。
-
2022-03-07 新聞.健康知識+
發霉易增罹癌風險,怎麼清潔?譚敦慈教2招除黴,日曬、擦拭都沒用
台灣氣候潮濕,不論是夏季或冬季濕度都不低,相當容易生長黴菌,而物品發霉不單是影響物品外觀,對人體健康也會造成影響,甚至增加罹癌風險。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科護理師譚敦慈提醒,日常生活應盡量斷絕黴菌的生長要素,若發霉也應妥善清除,以避免傷害健康。 黴菌4大特性:潮濕、擴散、會飄、看不到。 譚敦慈護理師表示,黴菌生長要素如民眾所知,溫度和濕度都是關鍵,在溫度約25˚C、濕度60%就容易孳長,濕度65%會加速生長、85%則是高發,且未必是在夏季,台灣整年普遍濕度都相當高、即便入冬溫度也不低,幾乎可說是一年到尾都是適合黴菌生長的環境。 值得注意的是,黴菌的特性不只是會擴散,也包括了會隨著空氣飄散,因此家中若有一處發霉,恐怕也意味著整個環境都有黴菌的孢子在空氣中流動,這也是為什麼常見一處發霉,過沒多久其他地方也會開始跟著發霉。 物品發霉時,不少民眾會用紙巾擦拭,或是用雞毛撢子等試圖清除,這類的作法雖然確實可讓外表乾淨,但實際上向內擴散的黴菌卻尚未根除,物品看到發霉已是較為嚴重,裡頭往往已受到黴菌入侵,肉眼並不可見。也就是說這些動作往往只是清除了表面上的黴菌而已,而撢的動作甚至還容易讓黴菌四處飄散。 發霉、黴菌4大健康問題,護理師:恐增罹癌風險! 譚敦慈護理師表示,物品發霉不單只是影響外觀,空氣中長期飄散著黴菌,最直接的影響自然就是呼吸道系統,除了常見引起過敏等上呼吸道疾病,也會影響到下呼吸道的肺部,形成慢性肺部疾病。而黴菌當中有黃麴毒素、赭(ㄓㄜˇ)麴毒素等毒素,黃麴毒素容易傷肝,赭麴毒素容易傷腎,若誤食發霉食物,也都會提升相關癌症的風險。除此之外,身體若常接觸發霉物品,例如帽子、衣物等,皮膚除了出現疹子、痘痘等,也容易受到黴菌感染,雖說一般衣物民眾會常洗,但帽子、冬季外套單品就較少人會常洗,大多一個月或甚至一季之後才洗,需特別留意。 防發霉傷健康、增罹癌風險,護理師教2招有效除黴! 防範物品發霉、黴菌傷害健康,譚敦慈護理師建議,最基本的作法就是阻絕黴菌生長,若溫度不易控制,至少濕度得控制好。例如連續下雨的日子就建議開著除濕機,家中最常見濕度過高的浴室,可以把地板的水刮乾淨後,蓋上馬桶蓋候用除溼機除溼,馬桶的水槽有水,若開著馬桶蓋除溼恐怕效果不彰。毛巾也建議掛在通風處,避免成為黴菌滋長的溫床。也特別提醒,許多民眾會以冷氣機作除溼,但不論是除溼機或冷氣機也要注意是否有發霉,若這兩者發霉,黴菌一樣會隨此在空間飄散。 若是發現物品發霉,自然得盡早清除,譚敦慈護理師建議情況允許就以漂白水、除黴劑清潔,兩者是最能去除黴菌的物品。但像是皮件等無法以此方式清潔的物品,就建議請相關專業清潔專家處理,或考慮直接丟棄,不可認為外表的黴菌擦拭掉了就代表清潔完成,如前述提到,黴菌已生長到肉眼看不見之處,光清潔外表,過沒多久就會長出來。另外,也有不少人認為黴菌怕熱、怕日曬,便在擦拭外表後拿去戶外日曬,這其實沒有什麼幫助,若清潔妥當日曬確實可避免潮濕、防止黴菌滋長,但若只清潔外表,黴菌還是在物品當中,拿回室內過沒多久還是會再長回來。 若是食物發霉,不少民眾看到食物發霉會剝掉發霉處,但發霉的程度也並未可知,恐怕整個食物早已受到汙染,甚至擴散到旁邊的食物,這些都是肉眼看不見的,因此建議最好的方式就是丟棄,以撇除食安疑慮。 《延伸閱讀》 .食物發霉易引肝癌,切掉就好?營養師:母湯,這4種情況都不能吃。 .房間整潔間接影響健康 毒物專家:發霉有致癌風險,塵螨影響呼吸道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2-03-04 該看哪科.風溼過敏免疫
非常時期2大NG動作恐增染疫風險 過敏患者不可不慎
近日天氣日夜溫差大,過敏性鼻炎患者人數增加,並常出現鼻子搔癢、流鼻水等症狀。醫師表示,現在仍值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當有過敏不適時,患者難免脫下口罩,用手揉鼻子、搓鼻子、擤鼻涕等,但雙手多未經洗手或消毒,而脫口罩、用髒手搓鼻子兩大NG動作,恐增加染疫風險,提醒患者若過敏症狀嚴重,且影響生活品質時,應速就醫治療。「疫情期間,如果出現咳嗽、流鼻水等過敏症狀,身邊的人,難免都會緊張、擔心。」林口長庚醫院兒童過敏氣喘中心主任葉國偉說,但這類症狀多為過敏引起,尤其近日氣溫溫差大,過敏性鼻炎等過敏患者人數,約增加一成,但過敏患者常不經意脫下口罩用手搓鼻子,可能在不自知的情形下,增加感染病毒的可能性,現在是非常時刻,一定要多加小心。因此,有過敏體質的民眾出現過敏症狀,若不影響日常生活,病情屬於輕度,可讓症狀慢慢過去,但若症狀已影響學習或工作的注意力,導致注意力不集中,或造成睡眠品質不佳等,病情則屬於中重度,建議使用類固醇、抗組織胺等藥物,緩解不適。葉國偉說,除服藥控制病情外,過敏患者一定要戴好口罩,避免溫差過大時,吸入冷空氣,或是空氣品質不佳時,吸入懸浮粒子等,同時室內濕度應維持在50~60%,濕度過高時應使用除濕機,以防塵蟎生長,兒童也要避免在床上玩耍、跳床,減少接觸塵蟎、灰塵等過敏原。
-
2022-03-01 該看哪科.耳鼻喉
為何口臭自己聞不到?醫揭密口臭元凶及改善方式
「口臭」是千千萬萬人最尷尬的困擾,有時候自己聞不到,常常不小心臭到別人都不知道!曖昧對象約會後隔天就跟你Say Goodbye,或是枕邊人聞到口腔放送臭氣時都不敢親親、不敢太靠近,感情關係因此大扣分,一般人口臭的原因到底是什麼?國泰醫院耳鼻喉科醫師王文弘表示,大部分會造成口臭的原因,是因為「硫磺細菌」,會將「硫化氫」氧化成元素硫,進而揮發出氣味。因此,有口臭的人務必要好好刷牙、清潔口腔以及多喝水,避免這種細菌孳生,引發強烈的臭氣。硫磺細菌是造成口臭元凶 靠「口水」就能殺菌王文弘表示,口中的硫磺細菌是一種厭氧菌,必須在厭氧的環境下,才會將硫化氫氧化,進而揮發出味道。因此,當口腔內殘留食物或髒東西,又當嘴裡的唾液分泌不足時,就會激發這些硫磺細菌活化,導致口臭的產生,尤其人在睡眠時間唾液的分泌會變少,這也是為什麼每天早上睡醒時,口腔會飄出異味的緣故,因此早上起床一定要刷牙,避免臭氣薰人。另外,有牙周病、牙齦方面疾病的人,或是口腔有傷口,且傷口常常會卡到髒東西,相對清潔也不容易,這些也是引發口臭的原因。王文弘表示,有些民眾因扁桃腺慢性發炎導致結石,不少患者會吐出一顆一顆白色、黃色的分泌物,這也會引發口臭。鼻竇炎、長期鼻涕倒流的患者,或是有糖尿病、肝病的患者,因為副交感神經受到影響,減少刺激唾液線的分泌,造成口乾口臭的狀況。王文弘表示,口水當中有一種酵素,其作用能夠「抑制細菌」,但是當口水減少、酵素不足,就會讓硫磺細菌恣意增生。王文弘補充,有些患者必須服用抗組織胺的藥物,像是治療過敏性鼻炎,或者是安眠藥,也會造成口乾。自我檢測口臭方法 刷牙、喝水防臭不可少一般人聞不到自己的口腔是否有異味,該如何自我檢視呢?王文弘表示,口臭聞不到是因為自己本身嗅覺疲勞,導致「後鼻孔」的嗅覺是聞不到的,由於鼻孔跟口腔是相通的,因此民眾可以試著摀住嘴巴,接著吐一口氣用前鼻孔聞聞看,若有異味就表示有口臭。還有一種方法,就是吐一口口水在手上,等口水乾掉後,若還飄出口臭臭味(非口水本身的酸味),就表示有口臭。若要避免口臭,王文弘建議,一天至少刷牙兩次(早、晚),而且要用牙線、牙籤清潔口腔,把髒東西或殘留的食物清潔乾淨,確保在睡前維持整潔,否則睡著後口水分泌減少,隔天臭味就襲來。另外,在飲食方面,蛋白類的食物,會讓口腔產生「阿摩尼亞」(ammonia,氨,有強烈的氣味)的味道,例如豆漿、牛奶等,也要避免富含硫化物的食物,例如洋蔥、大蒜、韭菜等。王文弘表示,水分補充也相當重要,建議每人平均一日要喝足2000c.c.的白開水,以及每天攝取約5到7份的拳頭大的蔬菜水果,唾液一定要足夠,以便能殺死口腔的細菌,避免口臭發生。(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延伸閱讀: ·口臭是牙周病主要徵兆! 飯後40分鐘就形成,這動作是牙菌斑大敵...舌苔積太多也不OK ·口臭小心是身體隱藏毛病! 「5種去味食物」你今天吃了沒?
-
2022-02-28 該看哪科.皮膚
小心,你「整組」都老了!名醫揭反應全身老化的皮膚徵兆
▍柴可夫斯基的白髮與皺紋談到皮膚老化的主題,身為樂迷的我,想說說古典音樂史上響叮噹的案例:俄國大音樂家柴可夫斯基(Pyotr Ilyich Tchaikovsky, 1840-1893)。 在他音樂事業達到巔峰時,受邀橫渡大西洋到美國巡演,受到民眾與媒體的熱烈歡迎。有份紐約報紙這樣說他:「身材高大,頭髮花白⋯⋯ 居然快 60 歲(!)」,他看到時大怒,因為「他們對我個人品頭論足,而不是專論音樂」。 其實,當時柴可夫斯基只有 50 歲。但報紙錯誤的報導也說中了一個事實:他看起來像 60 歲! 《柴可夫斯基回憶錄》作者卡什金(Nikolay Dmitrievich Kashkin, 1835-1920)說:「晚年,柴可夫斯基老得很快;他稀疏的頭髮全白了,滿臉皺紋,開始掉牙,有時會導致他說話不清楚,令他異常沮喪。更明顯的是,他的視力逐漸下降,晚上看書困難,所以,沒辦法繼續他在鄉下創作期間最主要的消遣活動。」 令人驚訝的,上述晚年指得是50 歲!對於現代人來說,50 歲可是「一尾活龍」的年紀,但許多人發現自己像柴可夫斯基,50 歲以後(希望不是「晚年」!),老得很快,看得見、也感覺得到。白髮、皺紋,是看得見的皮膚老化,掉牙、眼睛差,是感覺得到的五官老化,但不會只有這樣的。其他器官也在老化,「年邁力衰」。 創造輝煌音樂成就的柴可夫斯基,只活到 53 歲。根據當時俄國名醫的診斷與他胞弟莫杰斯特的描述,他死於霍亂。 銀髮族常死於感染症,肺炎仍高居國人十大死因第三位,僅次於癌症、心臟疾病,主要因為免疫系統的老化,對於病原菌已無招架之力。老化不只是「不那麼青春美麗」、「不方便」、「容易生病」,實質上,是過渡到生命的終點。不要整天照鏡子自怨自艾,不要只想到用染髮劑遮掩白髮,不要總是依賴相機的美肌功能或修圖軟體!更早地覺察皮膚的老化徵象,採取真正有益的抗老化策略,延緩皮膚與全身老化的速度,才是積極的作法。白髮是老化徵象之一,原因絕不單純,我在後文章節會詳加介紹。以下先介紹你想都想不到的皮膚徵兆,它們都在告訴你:「小心,你『整組』都老了!」▍你皮膚變薄了嗎? 巴西一項研究中,針對 140 位平均為 57 歲的成年女性,進行手背皮膚厚度量測。研究發現平均為1.4 毫米,若皮膚愈薄,腰椎與大腿骨的骨質密度也愈低!這已經排除了其他骨質疏鬆風險因子的影響,包括:年齡、皮膚顏色、身體質量指數、抽菸、使用口服類固醇、抗發炎藥物 使用、停經時間長度等。骨質密度低,未來容易出現骨質疏鬆、髖骨與其他部位骨折,嚴重限制患者的行動能力、甚至臥床,直接導致罹病率與死亡率的上升,是關鍵的健康問題! 美國一項研究針對接受腰椎融合手術的患者,他們平均 61 歲,用超音波評估下背部位皮膚老化程度,包括真皮變薄、網狀真皮回音增加,手術中並進行脊椎骨與髂骨上棘切片,進行病理化驗,比較兩者是否有關聯性。在介紹研究結果之前,先為你補充骨骼的重要知識:人體骨骼的外層稱為皮質骨,為板層結構,散布有骨細胞,結構緻密,又稱為緻密骨,骨骼內層有許多骨小梁(Trabecular bone),表面有造骨細胞與破骨細胞,海綿狀,又稱為海綿骨。全身各處骨骼的緻密骨與海綿骨分布比例不相同,脊椎骨含有50%∼75%海綿骨,大腿骨則只有20%為海綿骨。研究結果發現:在女性,真皮厚度愈薄,在髂骨上棘與脊椎的骨小梁,以及皮質骨的膠原成熟程度愈高(可謂「熟骨」),等於是海綿骨與緻密骨都老化了!其關連性都達到中度等級。而且真皮下1/3 的網狀真皮回音增加,顯示退化、分解或混亂的膠原蛋白累積。這些關連性與 年齡增長無關,而且,都與廣為熟知的骨質密度無關。為何當真皮厚度愈薄,愈能反應出骨頭老化呢?骨骼的營養構成,包含無機質,主要是磷酸鈣,以及碳酸鹽、鎂、鈉、 鉀、氟化物、氯化物等;骨基質95% 都是膠原蛋白,另外5% 非膠原蛋白則是協助骨骼的礦物質化;另外就是細胞,包括骨細胞、造骨細胞、破骨細胞。第一型膠原蛋白是骨基質、也是真皮主要的有機成分,證據顯示皮膚與骨骼老化的病理機轉是相同的。在一些疾病當中,如庫欣氏症(腎上腺荷爾蒙過高)、厭食症(營養素攝取不足)、性荷爾蒙過低,也同 時導致了皮膚與骨骼萎縮。原來,皮膚老化能反映骨骼老化!▍你皺紋變多了嗎? 2011 年,美國耶魯大學醫學院生殖內分泌學家盧娜.帕爾(Lubna Pal)等人,針對114 位停經後三年內、約50 歲左右的女性進行研究, 她們沒有使用任何荷爾蒙療法或美容醫學治療。研究人員量測她們臉與頸部 11 處的皺紋分布與深度、額頭與兩頰的皮膚緊緻度,以及腰椎、髖 關節、全身的骨密度。在排除了年齡、身體組成與其他已知會影響骨質疏鬆症的干擾因子後,研究人員發現:皮膚皺紋愈多,在腰椎、腿骨頸、全身的骨質密度都愈低,彼此呈負相關。此外,臉部與額頭皮膚愈緊緻,骨密度愈高。研究啟發了我們,可以透過早期覺察皮膚老化症狀,辨認出可能骨質疏鬆的高危險族群,進行早期篩選與介入。(可參考報導:” Skin Wrinkles May Provide a Glimpse Into Bone Health”, https://www.medscape.com/viewarticle/744027, Medscape Medical News, 2011年6月6日)※ 本文摘自《皮膚營養學全書:減輕過敏發炎、免疫與荷爾蒙失調,優化腸腦皮膚軸的抗老化聖經》。《皮膚營養學全書:減輕過敏發炎、免疫與荷爾蒙失調,優化腸腦皮膚軸的抗老化聖經》作者:張立人出版社:商周出版 出版日期:2021/12/30
-
2022-02-28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頭痛、耳鳴、月經量少...可能脾胃出問題!中醫師護胃指南,一次改善身體11大症狀
台灣人是出了名愛吃胃藥,不管是中藥胃散、西藥胃乳片,連出國都要買日本胃散回國分送親友。我曾經看過長輩用胃乳片來交朋友,街頭巷尾鄰居每天寒暄問候,都是在交換藥物。中醫護胃是巨觀,除了疾病本身,還兼顧到個人的問題,諸如工作壓力、情緒、生活習慣、居住環境等六淫七情的因素都列入考量。在了解脾胃病之前,先跟大家談談各年齡層常見的脾胃問題和發生原因?孩童(指18歲以下):濕疹、小兒地圖舌⒈濕疹濕疹,是一種過敏性的皮膚疾病,發生的原因很多,有可能是食物、藥物、細菌、病毒、花粉、動物皮毛、陽光、冷熱等刺激因素而誘發。在中醫上認為和先天遺傳或免疫系統失調有關,而對於四周環境的適應,或平時飲食沒有適當的選擇,則使脾胃損傷,導致內生濕濁熱毒。小兒濕疹的問題正是出在脾胃功能不佳,而主要發生的原因為脾虛濕盛、不能運化水濕。皮膚症狀多以滲液、腫脹明顯,大多屬於特稟體質患者,也就是過敏性體質患者,常因飲食過多冰冷瓜果或冷飲所導致,所以要根治小兒濕疹,就必須要先顧好小朋友的脾胃,脾胃健則百病不生。臨床上多用六君子湯或藥膳四神湯予以治療,均可得到改善。⒉小兒地圖舌中醫有「舌為脾胃之外候」、「舌為心之苗」之論述。「地圖舌」大多發生在四歲以前的孩童身上,家長會發現家裡幼兒舌頭上類似地圖的不規則紋路。地圖舌出現和脾胃有很大的關係,多與脾胃的氣陰不足有關,所以有地圖舌的兒童一般也會出現食慾不佳、多汗、倦怠、乏力等症狀。在治療上以益氣養陰為主。常用方藥包含生脈飲或蔘苓白朮散。比較需要注意的是,幼兒普遍脾胃功能較弱,但因現代快節奏的生活步調,很多家長都會讓小朋友吃所謂的外食、速食,但其實食用過量的肥膩食物,容易運化不開而導致積滯,所以在日常飲食中,還是得多多注意孩童的營養均衡。青年期(19~29歲):腹瀉、便祕門診中也常見此年齡層病患,有因即將投考研究所面臨的課業壓力、有面臨求職時同儕競爭壓力、有男女朋友因求職或生涯規劃即將分隔兩地的情感壓力、有即將投入職場的適應壓力、有面臨與本科系興趣不同而欲轉職的壓力、有情侶初出社會同居生活習慣不同的壓力,他們不約而同都陷入蠟燭多頭燒、壓力爆表而導致腸胃功能失調的狀況。青年期在這個階段常出現的腸胃症狀是腹瀉、便祕,或是交替性的腹瀉與便祕出現的「大腸急躁症」。接著就是多數患者因為缺乏對此疾病認識,多半誤以為只是一般腸胃炎而延誤就醫,甚至有人誤把腹瀉當減重或排毒藉以維持體態,往往造成身體更大的消耗,直到影響生活後才來求醫。中壯年(30~59歲):頭痛眩暈、胸悶腹脹、疲倦、月經量少、血塊偏多等症狀中壯年族群中,在門診最常見是偏頭痛、長年頭痛的患者,而長時間觀察下來,我們也發現這些患者不單只有頭痛問題,絕大部分的患者還伴隨便祕的問題。如同前面有跟大家提過的,中醫認為脾主升清,當清陽不升、濁氣不降,就會出現頭痛眩暈、胸悶腹脹、疲倦等症狀,通常這樣的患者,會加入大黃或芒硝等用藥,把腸道裡面的宿便毒素清一清,結果宿便一清空,頭痛問題也一併解決了。此外,還有一些女性患者,主訴月經量少、血塊偏多,這類型患者的手腳一年四季都是冰冷的,再進一步詢問以後會發現,她們經常軟便,且經期前一週容易腹瀉,這就符合我們中醫所謂的脾胃氣虛。中醫認為脾胃乃氣血生化之源,當氣血生化來源變少了,也就是月經的原料變少了,當然月經量也會減少,所以基本上月經量少的患者,會酌以給予當歸芍藥散,或是歸脾湯等方藥,以強壯脾胃,增加氣血生化來源,如此月經量自然也會增加。老年人(60歲以上):耳鳴、口氣重濁「耳鳴」,是老年人因脾胃問題常產生的症狀之一,通常這些長輩到耳鼻喉科檢查,醫師都會說耳朵沒有器質上的問題。在中醫四診合參中就會發現,這類型的老年人骨骼較纖細、怎麼吃都吃不胖,前述提到清陽不升、濁氣不降就很容易引起耳鳴。所以這類患者會從脾胃開始做調理,針對耳鳴來改善,包含常用的益氣聰明湯,裡面就有一些腸胃性用藥。再者,很多老年人也會有口氣重濁,舌頭伸出時會發現舌苔厚,就像很多人會說的「老人味」,此時就常用龍膽瀉肝湯,或是小承氣湯、大承氣湯,把腸道的宿便做一次性的清空,慢慢地就會發現舌苔漸漸減少,舌頭逐漸恢復淡紅色,口氣問題也會得到改善。書籍介紹讓腸胃動起來:暖男中醫師教你順時養生術+養腸操,遠離胃痛、腹脹、便祕、食慾不振作者:郭大維, 王瑞玲出版社:時報出版出版日期:2021/09/21作者簡介/郭大維現任扶原中醫體系總院長學歷中國醫藥大學中醫所 醫學博士研究中國醫藥大學針灸研究所 醫學碩士中國醫藥大學 醫學士高雄醫藥大學 復健醫學理學士主治專長內科:咳嗽、過敏、青春痘、睡眠障礙、腸胃疾患婦科:月經不調、更年期障礙兒科:過敏、體質調理、轉骨調理男科:性功能障礙、頻尿、攝護腺肥大針灸科:運動傷害、職業傷害、久年痠痛特殊治療:腦中風後遺症、顏面神經麻痺、坐骨神經痛症、退化性膝關節炎、椎間盤疾患累積性創傷症候群(媽媽手、腕隧道症候群、五十肩等)特種針法:針刀治療、眼針治療、筋骨針治療郭大維中醫師 FB:www.facebook.com/drtcmdavidkuo王瑞玲資深醫藥、美食記者,擁有25年以上的醫藥採訪經驗。著作《小毛病發現大疾病系列十本》、《愛,小吃》、《心臟回春術》、《骨科診治照護全書》、《不用餓肚子,5周瘦10公斤》、《顧好耳鼻喉,不怕恐怖病毒找上你》等書。經歷▸曾任《自由時報》、《大成報》、《民眾日報》、《臺灣時報》、《臺灣新生報之養生文化報》等多家報社醫藥採訪記者▸曾任《柯夢波丹雜誌》影劇採訪編輯、凱信出版社醫藥叢書主編▸《BODY體面雜誌》醫藥專欄作家▸健康醫起來」節目主持人▸「實在不可思議」健康節目主持人與策畫▸高雄教育廣播電台、中廣流行網快樂廚房節目主持人▸國防部衛教講師王瑞玲醫藥美食記者FB:www.facebook.com/reallyjie520延伸閱讀: 別在晚上吃水果!中醫師陳旺全66歲「健檢零紅字」:做對4件事,順時養健康
-
2022-02-28 新聞.元氣新聞
嚴重過敏救命針只能自費 醫學會擬爭取健保給付
現代社會「過敏兒」愈來愈多,若發生嚴重過敏反應,可能在短短幾秒內面臨呼吸、心跳停止等致命危險,必須在第一時間注射腎上腺素,才有機會撿回一命。台灣兒童急診醫學會理事長李建璋表示,美國的醫療保險與亞洲各國的健保都有給付一種安全注射器,讓相關病史的大人、小孩隨身攜帶,但台灣健保尚無給付,民眾自費購買一劑就要4500元,半年就要換一支新的,負擔沈重,希望能推動健保納入給付。李建璋表示,他有一姪女住在美國德州,上幼稚園第一天,老師就請孩子們把「同學不能吃的食物」背起來,一間小小的幼兒園就有超過三分之一的孩子有嚴重食物過敏病史。在香港和台灣的流行病學資料也看到,近10年嚴重過敏反應的兒童快速增加,可能與都市化程度高,兒童在免疫發展關鍵其缺乏大自然微生物抗原刺激有關。李建璋表示,當嚴重過敏反應發生,可能會氣喘、喉頭水腫導致呼吸困難,甚至會休克,血壓降太低、心跳停止,而且發生速度非常的快,幾秒到幾分鐘內就會昏倒,必須當場急救,注射腎上腺素,也就是俗稱的「強心針」。另外要注意的是,一部分的患者從急診回家後24小時內還會發生第二次過敏反應,會比第一次更嚴重,這時也必須急救。李建璋表示,美國的私人醫療保險和亞洲有健保的國家,都已經將這個救命針納入給付,在台灣目前要自費,一支針要價4500元,效期只有半年,家長一年要為孩子準備兩支,一年要花9000元,負擔不小。數年前曾經提案希望納入健保,但當時以「台灣急診可近性高,沒那麼緊急需要」為由遭到否決,兒童急診醫學會今年希望再試一次。台大醫院過敏免疫中心主任江伯倫表示,除了對食物藥物過敏,有些人去登山時被蜜蜂蟄到,也可能會發生過敏性休克,通常送醫才急救都來不及了,所以在美國都要求有過敏病史的大人小孩自備腎上腺素自動注射器。這是一種安全注射針劑,不需要稀釋,大人和小孩有固定劑量,每一針只能用一次,台灣也有這個藥,會建議有相關病史的大人小孩、登山隊領隊,都要準備一支在身邊。李建璋表示,兒童急診醫學會3月12日將邀集兒童過敏氣管及風濕病醫學會、基層醫療協會、還有國內外相關專家,希望集思廣益,針對對於適應症及給付條件凝聚共識,如果有明確共識,就會再次提案申請健保新增給付。
-
2022-02-27 醫療.中醫
體內濕氣過重怎麼辦?中醫師建議少吃生菜沙拉,多吃10種食物消腫排濕
近日各地低溫且下雨,潮濕寒冷的天氣,讓許多人因體內「濕氣過重」健康亮紅燈。中醫師表示,近日門診中常見患者症狀,如頭重頭暈、氣喘、慢性咳嗽、異位性皮膚炎、濕疹等。建議體內濕氣重的民眾要減少吃「寒冷蔬果」,可選擇具有去濕氣、促進水分代謝功效的食物或中藥,有助體內排除濕氣。雨季保健 生菜沙拉少吃中醫師莊雅惠表示,每當進入潮濕寒冷的雨季,門診中就會增加因濕氣過重致身體不適的患者,常見疾病包括過敏性鼻炎、食慾不振、腹瀉、異位性皮膚炎、濕疹、身體沉重、水腫、女性白帶分泌多等,她表示,驅除體內寒濕氣、促進水分代謝,是雨季保健法則。莊雅惠指出,在飲食方面,中醫角度認為,常吃寒冷食品,會影響正常水分的代謝,使濕氣殘留不易排出,建議盡量少吃生菜沙拉或太寒的蔬果,例如西瓜、水梨、苦瓜、牛蒡等,中藥成分像決明子、七葉膽、菊花、黃連、板藍根、大黃、珍珠粉、牛樟芝等都是寒冷成分,平時飲食宜均衡。一般而言,多數蔬果都是寒冷,尤以素食者容易產生濕氣過重病症,民眾在烹調寒冷蔬菜時,不妨加入紅棗、黃耆片、生薑或胡椒一同煎煮,溫暖腸胃,降低寒濕之氣。她提醒,常見綜合性體質病人,患有四肢末梢水腫、便秘、體質燥熱、口乾舌燥等問題,此時以生冷食物加入溫暖食材,可有效中和身體不適感。莊雅惠表示,寒濕氣嚴重時,可選擇具有去濕氣、促進水分代謝功效的食物或中藥,如佩蘭、紫蘇、藿香、冬瓜、茯苓、薏仁、芡實、紅豆、綠豆、黑豆等,讓這些小兵成為體內的除濕大功臣;若居住在潮濕地區,則應使用除濕機,以免過潮。除濕藥浴包中醫師莊雅惠特別提供適合去濕養生的「除濕藥浴包」,相當適合濕冷季節保健,不妨在家試試看!材料:佩蘭、紫蘇、藿香、薰衣草各3錢方法:放入浴缸,加入適量熱水,即可泡澡
-
2022-02-25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持續催打1、2劑 200元禮券延長發放到3月底
因應Omicron新型變異株仍具威脅,國內本土疫情尚未平息,仍有社區傳播風險,指揮中心呼籲尚未接種第1、2劑COVID-19疫苗之長者及高風險族群,儘速完成COVID-19疫苗基礎劑接種,以獲得保護力。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第1、2劑COVID-19疫苗民眾200元(含)以下衛教品措施延長至3月31日止,呼籲民眾儘速接種。指揮中心進一步說,目前我國COVID-19疫苗接種率第1劑約82.8%,第2劑約76.6%,惟75歲以上長者第1劑接種率仍僅約75%,第2劑接種率僅約69%,亟需再積極提升。為維護長者及高風險族群健康,降低因感染COVID-19造成之重症、住院或死亡風險,長者及其他 COVID-19感染後容易產生嚴重併發症之族群,若尚未接種1、2劑,於其身體狀況較穩定時,請家屬協助陪同至各地方政府衛生局安排或指定之合約醫療院所,儘速完成COVID-19疫苗基礎劑接種。指揮中心說,疫苗接種後可能發生副作用,通常輕微,並於數天內消失,且隨年齡層增加而減少,若擔心接種疫苗後所產生之副作用,可先向醫師諮詢評估之後,選擇合適的疫苗接種。指揮中心表示,為鼓勵18歲以上尚未接種1、2劑COVID-19疫苗儘速踴躍前往接種,延長地方政府提供200元(含)以下衛教品之措施,期限至今(2022)年3月31日止,請民眾踴躍儘速前往接種,以獲得保護力。民眾可透過「COVID-19疫苗防治一網通」( https://antiflu.cdc.gov.tw/Covid19 )或地方政府衛生局公告,查詢鄰近合約醫療院所提供施打之疫苗廠牌及接種時間,就近前往接種。18歲至未滿20歲民眾,如自行前往接種,請持家長簽具之意願同意書,若由家長陪同前往接種,請本人與家長於現場共同簽署意願同意書。指揮中心提醒,依我國衛生福利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建議,接種COVID-19疫苗應與流感疫苗等其他疫苗間隔至少7天,亦請民眾前往接種COVID-19疫苗前,應備妥健保卡或其他可證明身分之證件。如為接種第2劑COVID-19疫苗者,請記得攜帶「COVID-19疫苗接種紀錄卡」,並於接種前評估時,說明過往疫苗接種史,以利醫生評估。指揮中心進一步提醒,近期天氣多變,近期身體具狀況或慢性病情不穩定的民眾,請於身體狀況較穩定後就近前往接種。接種後亦請多加留意身體狀況,多喝水多休息,並請家人協助注意,如有持續發燒超過48小時、嚴重過敏反應如呼吸困難、氣喘、眩暈、心跳加速、全身紅疹等不適症狀,應儘速就醫釐清病因。
-
2022-02-25 焦點.元氣新聞
電子煙釀肺傷害 症狀雷同新冠肺炎 醫:嚴重恐死亡!
電子煙、加熱菸等新興菸品猖獗,年輕人使用電子煙比率逐年上升,根據國健署統計,近兩年已有六例通報疑似電子煙肺傷害(EVALI)個案,年齡最小只有16歲。醫師提醒,電子煙無助於戒菸,恐引發重症、死亡,且加熱菸同樣造成肺傷害,民眾應儘速戒菸。國健署統計至去年9月,接獲六例疑似電子煙肺傷害個案通報,經專家會議討論,三例為電子煙肺傷害高度可能個案,年齡分別為16歲男性、56歲男性、23歲男性。另外三例為疑似個案,包括22歲女性為使用電子煙加重、42歲男性與31歲男性為誘發氣喘可能個案。使用電子煙的時間,介於半個月至四年時間,其中五位併用紙菸,一位停用紙菸。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理事長王鶴健表示,電子煙成份複雜,透過高溫加熱產生化學有害物質,包括甲醛、過氧化物等,造成急性肺損傷、呼吸窘迫症候群、肺部免疫反應等,嚴重者恐肺纖維化,甚至重症死亡。台大醫院家醫部醫師郭斐然表示,電子煙肺傷害(EVALI)非單一疾病,而是一種症候群,多達六、七種診斷,常見包括胸痛、胸悶、咳嗽、呼吸困難等呼吸道症狀,以及腹痛、腹瀉、噁心、嘔吐等腸胃道症狀,全身性症狀則有發燒、體重減輕。郭斐然說,電子煙肺傷害以類固醇治療為主,最難的是早期診斷,因臨床症狀與電腦斷層檢查,都與新冠肺炎十分相似,若沒有額外詢問吸菸史,有很高機率誤診。若無法早期診斷、用藥治療,恐造成疾病惡化,嚴重恐呼吸衰竭或死亡。不僅電子煙會引起肺傷害,郭斐然提醒,加熱菸同樣會造成肺傷害。他舉例,加熱菸、電子煙皆會引起急性嗜伊紅性白血球肺炎,為一種過敏反應,吸菸幾周、幾個月就可能發生,提早治療多半能救回,但國外也發生案例,青少年用類固醇治療效果不佳,最後得換肺。郭斐然提醒,市售電子煙約九成以上含尼古丁,除了生理層面成癮,焦慮、壓力大等心理層面及社交層面,都會加劇青少年成癮可能性,呼籲民眾應遠離電子煙、加熱菸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