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9-16 醫療.精神.身心
搜尋
身心障礙
共找到
328
筆 文章
-
-
2022-09-15 醫療.一般外科
做無痛手術前要注意什麼?麻醉醫師告訴你「鎮靜麻醉」必知的7件事
在執行鎮靜前,病人須注意的準備事項包含:空腹時間、藥物服用、其他術前檢查、執行麻醉者是否為麻醉專科醫師、鎮靜的深度、醫療設備與緊急應變方案,還有當天鎮靜後及離院後的狀況。Q1:哪些醫療行為會需要用到鎮靜麻醉?睡醒就會好嗎? 近年來接受鎮靜麻醉的病人持續增加,聖馬爾定醫院麻醉科主任儲寧瑋醫師以自己工作的醫院為例,鎮靜麻醉已占所有麻醉比例的三分之一。除了一般人熟知的無痛胃鏡、大腸鏡檢查占最大宗,另外還有肝臟腫瘤電熱治療術、肝臟切片、經皮胃造瘻術、支氣管鏡檢查及切片等,會讓病人感到有點痛的醫療處置,多數病人都會希望「睡一覺」就能完成。還有一些過程很痛但時間較短的手術,比如:骨科把脫臼關節徒手復位及將沾黏拉開的關節授動術、泌尿外科的膀胱鏡檢查和婦產科的子宮內膜刮除術等,都需要在重度鎮靜麻醉下進行。此外,做核磁共振掃描或正子造影時,受檢者需要在狹窄的空間躺臥一段時間,但患有恐慌症或身心障礙的人較不易配合,這時就可經由輕度到中度的鎮靜麻醉順利完成檢查。台大癌醫分院麻醉部石崇志醫師指出,良好的麻醉鎮靜照護會讓執行檢查的醫師樂意與麻醉醫師合作。根據台大癌醫分院的資料顯示,民眾願意選擇自費鎮靜的無痛胃鏡大腸鏡比例高達81%;在支氣管鏡檢查方面,麻醉醫師執行麻醉鎮靜的比例高達83%,不僅讓執行檢查的醫師更能專注當下,病人也能於檢查後迅速恢復,平均只要20~30分鐘就能離開檢查室。 根據台大癌醫分院的資料顯示,民眾願意選擇自費鎮靜的無痛胃鏡大腸鏡比例高達81%,而在支氣管鏡檢查方面,麻醉醫師執行麻醉鎮靜的比例高達83%。Q2:臨床上最常使用鎮靜麻醉的腸胃內視鏡及支氣管鏡檢查,和一般麻醉的差別在哪?有什麼需要注意的地方? 石崇志醫師表示,由於每個病人的狀況不同,即使是簡單的腸胃鏡檢查,對於身體虛弱的病人,鎮靜麻醉對身體的影響依然不可小覷。內視鏡鎮靜麻醉與一般麻醉不同的是大多為門診檢查,且檢查完後即可返家休息,不像一般麻醉大部分會需要住院,因此鎮靜麻醉通常必須讓病人快速清醒、順利返家。以下分別介紹腸胃內視鏡鎮靜麻醉及支氣管鏡鎮靜麻醉的特點與挑戰: 1. 腸胃內視鏡鎮靜麻醉 目的是讓病人對於伸進體內的內視鏡管沒有感覺,因此除了讓病人昏睡外,需要克服過程中因胃鏡造成的嘔吐反射、大腸鏡過程中的脹痛感,並同時確保病人呼吸道通暢以及能自主呼吸。這當中的挑戰首先是個體差異,每個人的嘔吐反射程度及疼痛感落差很大,對麻醉藥劑量的反應也不相同,因此同樣的檢查,使用的藥物劑量差異很大;其次是給完鎮靜藥物睡著後的呼吸控制,需特別留意病人可能出現呼吸中止、打鼾或被藥物抑制呼吸等狀況。 2. 支氣管鏡鎮靜麻醉 咳嗽反射是人體重要的防禦機制,這是為了避免異物跑進肺部影響呼吸。而支氣管鏡就是進入肺部做檢查的一種異物,需要克服的挑戰除了上述提到的個體差異及呼吸控制,最大的挑戰在於要克服咳嗽反射,並且維持病人正常呼吸功能。而支氣管鏡鎮靜麻醉的目的是讓病人對伸進氣管、支氣管與肺部的內視鏡檢查沒有咳嗽反應,然而若鎮靜麻醉太重,會產生呼吸抑制導致缺氧、低血壓休克,無法迅速清醒;若鎮靜麻醉太輕,則會造成喉頭痙攣、支氣管痙攣,不斷咳嗽而影響正常呼吸功能,甚至必須中止檢查。 Q3:「無痛大腸鏡」是自費嗎?檢查有沒有補助? 石崇志醫師提到,有些縣市政府比如:新竹、苗栗、嘉義及桃園,明瞭大腸癌篩檢陽性患者對於侵入性檢查的恐懼及疼痛不適感,也肯定麻醉醫師在鎮靜無痛的照護專業,提供無痛大腸鏡的補助費用,每年補助預算總計達百萬以上,讓民眾能安心舒服地完成篩檢。 Q4:關於鎮靜麻醉,身為病人該知道哪些事? 凡登整形外科診所麻醉主任蘇百川醫師表示,在執行鎮靜前,病人須注意的準備事項包含:空腹時間、藥物服用、其他術前檢查、執行麻醉者是否為麻醉專科醫師、鎮靜的深度、醫療設備與緊急應變方案,還有當天鎮靜後及離院後的狀況。而麻醉醫師會透過術前訪視,了解病患過去的身體狀況,包含疾病史、過敏史、服用藥物,以及之前麻醉時是否有不良反應等,若要做得更精準,麻醉醫師甚至會去了解病患對於麻醉的擔憂之處。蘇百川醫師舉例,在牙科診所看診時,他會詢問病患看牙最害怕的事情,是打局部麻醉藥物、鑽牙的聲音或是酸的感覺,以便在不同手術階段做不同的調整。另外,儲寧瑋醫師補充,民眾如果擔心對麻醉藥物過敏,只要有麻醉科醫師在場,透過生理監視器隨時監測病患的血壓、心跳或呼吸變化,都可以即時發現且立即處理。若病人在術前訪視提到家族裡有人因為麻醉而死亡,麻醉醫師就會建議在術前先做藥物過敏的基因檢測。 Q5:不同鎮靜藥物的使用有哪些須注意之處? 儲寧瑋醫師提到,鎮靜麻醉的程度取決於該檢查或手術的疼痛程度,以及醫師的要求,通常麻醉醫師至少會用到2到3種以上的藥物,這時就要了解這些藥物的副作用,例如有些藥會抑制呼吸,有些會降低血壓心跳,有些則會殘留產生頭暈的感覺。所以這也是為什麼執行鎮靜麻醉的檢查室及開刀房,除了設備和器材要跟正式開刀房內一樣,備有麻醉機、完整的生理監視器、急救藥物及器材,更重要的是現場人員配置,必須要有麻醉專科醫師和麻醉護理師在場執行。 丙泊酚(Propofol),又名「異丙酚」,是一種具醫療用途的注射麻醉藥,因為外觀呈現乳白色而有了「牛奶針」的稱號。Q6:牛奶針是什麼?濫用會導致死亡嗎? 儲寧瑋醫師表示,鎮靜藥物丙泊酚(Propofol),又名「異丙酚」,也是俗稱的「牛奶針」,它的特色是睡著後醒來很舒服,因此許多長期受失眠困擾的人會對該藥物趨之若鶩,但其副作用是對呼吸有很強的抑制效果,所以當藥物使用量沒有控制好,就容易發生憾事,最著名的例子就是麥可傑克森因牛奶針使用過量而死亡。美國麻醉醫學會和其他專科醫學會,也都認定牛奶針(Propofol)屬於全身麻醉用藥,非單純鎮靜使用,故從安全考量,建議由麻醉專科醫師給予,會更有保障。 對麻醉醫師而言,在使用該藥物要考慮多種因素,如病人的身體狀況及現場反應才知道如何拿捏使用量;其次,年長者、肝臟或腎臟病患、癌症化療者,對該藥物會更加敏感,因此在使用上也須更小心謹慎。對此,麻醉醫學會已針對牛奶針的使用訂出規範,一旦用到該藥物,就屬於中度鎮靜,必須有麻醉專科醫師在場,才能在緊急狀況下立即給予急救。值得注意的是,牛奶針的仿單上也標明以下注意事項: ‧應由受過麻醉訓練的醫師給予。‧加護病房中,應由受過重症加護訓練醫師給予。‧不應由檢查執行者或手術執行者給予。‧應持續監測病人,維持呼吸道通暢準備好人工換氣、供氧設備及其他急救設備。 儲寧瑋醫師特別說明,關於第三點的診斷,指的是大腸鏡檢查、支氣管鏡檢查、子宮鏡檢查之類的醫療處置,即手術或檢查的醫師不可自行使用牛奶針作為鎮靜之用,必需由麻醉專科醫師給予。牛奶針(Propofol)使用注意事項。Q7:有些鎮靜看似簡單,非麻醉醫師來執行也可以嗎? 石崇志醫師也強調,鎮靜看似簡單,好像投個藥物即可,因此許多未受訓練的醫師都想自行給藥,但因為沒有受過完整的麻醉專科訓練,當突發狀況出現時,容易手忙腳亂,增加病患發生憾事的風險。事實上,鎮靜就是全身麻醉的一環,其中蘊藏許多變化,需要因應手術、病況、環境及現場狀況做調整,而這些都是麻醉專科醫師的專業範疇。近年來,不論在診所、區域醫院及醫學中心,都找得到麻醉專科醫師,他呼籲民眾在考量安全及品質下,鎮靜的專業醫療應該由專業麻醉醫師來把關,讓生命安全更有保障。
-
2022-09-14 焦點.長期照護
桃園榮家找辣妹熱舞蹭阿公,該不該?網友意見幾乎一面倒!
近日桃園榮民之家榮家辦理中秋聯歡豔舞助興影片引起熱烈討論(>>看詳細新聞),舞者於熱舞過程中動作大膽,影片傳出引發各方爭議,但網友意見幾乎一面倒,「讓阿伯開心,總比坐在那兒打瞌睡好」、「我可以預約卅年後住進來嗎?」,連醫師和長照專家也說,從需求面來看,成年及老年人很重要的基本需求應該被尊重。《元氣網》為大家整理事件經過及各方意見,提供長照更多想像與可能。 桃園榮家:傳遞溫暖打破長者的孤獨感桃園榮民之家為緩解長輩過節「孤獨感」,今年中秋節前夕相隔兩年舉辦晚會,找來勁歌熱舞團,但因舞者動作火辣大膽,甚至讓長者摸胸,尺度相當大,影片傳出後引發爭議。桃園榮家解釋,節慶活動因應長輩需求舉辦,因舞者熱情引發輿論討論,將會檢討。但桃園榮家表示,「孤寂是行動不便或是年邁長者普遍的心理特徵。」今年中秋晚會是相隔兩年首度舉辦實體活動,長輩相當期待及興奮,因應長輩需求,過去常舉辦唱跳活動,藉歡樂氣氛讓舞者與長者親切握手互動,傳遞溫暖打破長者的疏離感,期間還有長者太過感動而落淚,甚至從輪椅上站起來。贊成網友:最重要的是老人家開心網友留言:「其中有阿公感動,從輪椅站起來….不就證明這是成功的活動嗎⋯⋯」、「老人家開心就好。酸民是在靠背什麼啊」、還有人很氣憤「是應該要檢討(怒)!應該也要辦老奶奶的!」、「難道辦古箏表演,會對阿公比較好嗎?」、「最重要的是老人家開心,你看他們多開心啊!」反對網友: 太刺激對長輩不好當也有人持反對意見,「這種活動是在製造需求,而不是滿足需求。」還有人擔心太刺激對長輩不好,「老人家若興奮過度,容易有高血壓和心臟問題,該正視並維護年長者安全。」主張應有醫師及護理人員在場,救護車也要待命。榮家的安排獲得不少醫師支持。精神科醫師沈政男在臉書認為,舞者和榮家都值得讚許,但下次該注意,改請猛男舞者,讓長輩換換口味。沈政男:脫衣舞搬進安養院,國外早有先例沈政男說,把脫衣舞搬進安養院表演,國外早有先例。2014年,美國就有安養院上演猛男秀,看得老人家心花怒放,不過家屬卻告到法院,稱這對老人家不妥。但他認為,「任何可以引發老人家興趣的活動,都是好活動」。而以其從醫以來觀察及經驗,帶失智老人家做活動,最困難就是引發他們的興趣,很多時候準備了半天,以為長輩反應會很熱烈,未料卻是睡成一片,表演者就像對著一堵牆在自言自語,而感到挫折。反觀,清涼熱舞有很大的功效,因為感官刺激相當強烈,保證阿公阿嬤不會睡著;此外,這類表演也是一種滿足性慾的管道,而老人家跟年輕人一樣,也會有情慾需求。因此這樣的活動,沒什麼不好,安養院的用心,其實值得讚許。沈政男甚至認為,脫衣舞與其他色情表演,在台灣社會無法正當存在,是退步的象徵。還好民間的活力仍然存在,還有人願意抵抗異樣眼光,繼續從事這樣的表演。而他也給榮家建議,下次該注意的是,改成請一團猛男舞者,讓阿公阿嬤換換口味。姜冠宇:長照不應該被限制想像北市聯醫中興院區醫師姜冠宇接受採訪時表示,雖然桃園榮民之家什麼狀況他不清楚,但長照本身不應該被限制想像,試想,如果畫面是金盞花大酒店,是西裝筆挺健康老爺爺,他大方花錢買這些表演,外界還會怒罵不像話嗎?這個活動真正失職的是不夠平權,沒有顧及到阿嬤也有看猛男跳舞、與猛男互動的權利。姜冠宇說,如果有什麼事情讓長者心情好,可刺激他們的腦部血液循環、增加食慾和運動耐受度,這也是漸進增加長者的免疫力;表演者注意感控措施,不會擴大養護機構的感染;活動細節沒有侵犯他人、觸犯法律、犯罪意圖的問題,也不會對身體真的造成危害,如造成腦血管破裂的狀況就好,剩下的外界加諸他人的道德觀感問題而已。專家:滿足長輩需求 社會應正面檢視也有專家表示,機構對長者來說就是「家」,但礙於失能等因素,無法自由行動,近年機構舉辦活動多希望滿足住民需求,評鑑也特別強調「住民滿意度」,不少活動因應長輩建議而舉辦,如一個月一次的「快樂餐」,讓長輩吃他們想吃的食物,如炸雞等,勁歌熱舞某種程度也是為了滿足長輩需求,社會應正面檢視。另外,性仍人之大欲,但大家普遍對老後性需求避而不談。醫師指出,相較年輕時,老後需求轉往身心層面,像是觸摸皮膚、牽手、親吻等,或尋找第二春,也能滿足心靈需求。新竹榮家設立「榮莒室」 有需提出申請新竹榮民之家今年七月設立「榮莒室」,提供衛浴、冷氣、電視等設備媲美旅館,藉以解決榮民生理性需求,只要是榮家住民或夫妻檔有性需求都可申請使用。三軍總醫院老年醫學科主任謝嘉娟指出,雖然隨年紀增長、荷爾蒙變化,老年人仍希望有親吻、擁抱等肢體接觸,滿足身體與心靈;喪偶或單身長者會透過社團活動認識其他單身男性或女性,近一步交往或第二春,家中後輩應以開放心態對待。手天使服務 滿足老人及身心障礙者 一名不具名照顧服務專家表示,曾有照服員協助長者代購飛機杯等情趣用品,或鼓勵長者尋求第二春,多認識其他新朋友。國內外為滿足老人家或身心障礙者性需求,則有「手天使」提供相關服務,協助安撫情緒。但謝嘉娟提醒,若長者突然性情大變或出現嚴重情緒變化等精神症狀,也要警覺是否有內科疾病。先前一名伯伯本來彬彬有禮,有天開始亂脫衣服、裸奔,原因是內科疾病導致瞻望所引起;也有長者突然會摸護理師屁股、牽別人手;還有一位病人突然脾氣暴躁,經過電腦斷層發現長腦瘤,都必須要注意。謝嘉娟說,老年男性若因性功能障礙而服藥,需注意藥物來源,避免買到偽藥,若老人家同時有心血管疾病,正使用含有硝化甘油成分的藥物,也要注意藥物交互作用,應與泌尿科醫師討論。
-
2022-09-13 養生.抗老養生
身心素質都超強!高齡醫學專家分析女王成功老化的4面向與5感受
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九月八日辭世,享耆壽96歲,但女王六日接見新任首相特拉斯時、仍是精神奕奕、笑臉迎人,完全沒有病容;曾在女王離世前一周覲見的主教葛林薛爾茲也表示,女王精神矍鑠、記性驚人,實在看不出即將不久於人世。專家分析,女王活躍至最後一刻,除了注意運動及營養,保持騎馬、散步、遛狗習慣、加上96歲仍擁有一口貝齒,還有心理素質強大,一生堅守崗位不退休,是成功老化的最佳典範。女王的最後一周 家人陪伴下笑語度過根據英國泰晤士報報導,葛林薛爾茲得知女王病篤時非常驚訝,因為周末時她看起來狀況極佳。,女王和他聊到兒時回憶、四十年前為馬兒取的名字、見過的人們的名字以及地點,女王在家人陪伴下歡聲笑語,度過最後時光。國內多位高齡醫學專家從女王的日常生活歸納出她成功老化要素,共有四個基本面向和五種感受。成功老化四面向:1. 遠離疾病與疾病造成的身心障礙2. 維持高度的身心功能3. 積極投入生活4. 正向的靈性遠離疾病 維持身心功能台大醫院老人醫學部主任詹鼎正表示,女王活到96歲,還能夠持續履行君主職務,沒有退位,一定是相對健康,才能夠做這麼多事。可能有些慢性病,但都控制得不錯,也具備行動能力,沒有失能或殘障,這些就達到「遠離疾病與疾病造成的身心障礙」。第二個面向是「維持高度的身心功能。」詹鼎正說,台灣2020年平均餘命從80.86歲上升到81.32歲,不健康存活年數則從8.47年減少到8.04年,這代表在台灣,人活得更久,健康的時間也更長。要強調的是,「不健康」存活年數的定義,是指生活上需要人協助,並不等於臨終前臥床年數,希望大家別誤傳。騎馬、散步、遛狗 保持固定運動量該怎麼遠離疾病、維持高度身心功能?長庚醫院高齡醫學科主治醫師陳英仁說,持續運動和營養均衡是最基本的。外界知道女王從年輕時就有騎馬、散步、遛狗等興趣,這些活動有一定的運動量,長年下來有助女王遠離肌少症的威脅,雖然有隨年紀逐漸減少騎馬,他相信王室應是有運動醫學專家,專門為女王設計運動處方。高齡96歲一口貝齒 咀嚼力佳營養足夠女王雖然高齡96歲仍擁有一口貝齒,沒有年長者常見的缺牙或無牙情況。陳英仁說,這是個重要線索,因為牙口健康代表一個人的整體健康。不少年長者水喝不夠,又刻意避開油脂或某些自認不健康的食物,反而導致「營養不全症」,進而引起便秘、焦慮、睡眠障礙等。王室應有專門的營養師為女王設計餐點,但女王也得有一口好牙、維持良好咀嚼力,才能享受美味、獲得充足營養。從未退休 積極投入生活伊莉莎白二世是是英國在位時間最長的君主和英國聖公會最高領袖,女王生前曾多次談及基督信仰不但提供她生活的框架,也幫助她在困難時期得到極大的安慰。「積極投入生活」和「正向的靈性」是成功老化第三、第四個面向。詹鼎正說,女王都達到了,她從未退休、積極投入生活,靈性層面也有信仰作為基礎。振興醫院銀光學苑主任袁瑋表示,女王擁有優異的醫療系統,算是成功老化的一個特殊例子,但她保持身體和頭腦活躍運作、堅守崗位的精神和態度,是一般人可以學習和努力的方向。女王一直沒退休,堅持工作以保持頭腦靈活,常有外出行程,與人碰面或聚會吃飯,也與寵物互動,這些對於整體健康的好處都遠勝整天獨自宅在家。袁瑋分析,女王這一生遭遇過很多不順心的事情,但她都能堅持自我要求,把該盡的責任都好好做到,這份對於公務負責的精神,勢必也體現在她對於自己身心健康的照顧上,這份堅持值得學習。笑臉迎人 調適負面情緒陳英仁說,失落感、焦慮、憂鬱、被拋棄感是年長者常見情緒,需要調整,不要讓自己深陷其中。女王總是笑臉迎人、情緒穩定,顯然把負面情緒調適地很好,能以開朗和幽默的態度面對國政和家務,也有活到老學到老的好奇心,維持靈活的腦力。正向心理學五種感受:1.意義感2.使命感3.成就感4.滿足感5.愉悅感正向感受 心理素質強大正向的靈性也並非只能靠信仰才能達成。諮商心理師林萃芬說,女王的一生經歷過許多重大事件,也有許多極度難熬的時刻,但女王總是優雅地顯露出「正向心理學」最重要的五感:意義感、使命感、成就感、滿足感、愉悅感。林萃芬說,女王能經常展現出這五種重要的正向感受,也顯示她的心理素質強大,可以在女王、媽媽、祖母等不同的角色中間轉換自如。身心安頓 給予子女尊重與空間女王從來不喊苦、不抱怨,即便生命最後幾天身體不舒服,接見首相時也沒有任何一絲痛苦表情。黛妃因車禍逝世後,她優先支持陪伴王子。當其他國家遭遇苦難時,她即時表達支持、關懷和同理。當王室家族狀況頻頻,女王即便不認同或不願妥協,也不以情緒勒索或干涉,反而是給予尊重和空間,非常不簡單。「不分年輕人、年長者,都應該學習女王安頓身心健康的態度。」林萃芬說,女王之所以這麼令人懷念,或許就是受到她所展現的安定力量所吸引吧。
-
2022-09-02 醫療.腦部.神經
北榮創新 聚焦式超音波 治頑性癲癇
國內頑性癲癇病患列入身心障礙者已有近5千人,但患者對藥物治療效果不佳。台北榮總神經醫學中心團隊進行為期一年半的突破性臨床研究,以「聚焦式超音波」治療患者,第一期臨床安全性試驗,證實超音波能量可安全地聚焦到癲癇發作點,相關研究於今年一月發表在癲癇學界國際期刊「Epilepsia」,期望三到五年內完成試驗治療患者。國內癲癇患者約有20萬人,其中三成對藥物反應不良,屬於頑性癲癇。台北榮總神經醫學中心主任王署君表示,癲癇團隊使用低強度聚焦式超音波脈衝技術,達到無創穿顱以調節或阻斷大腦特定區域的神經傳導訊號,如癲癇發作症狀的訊號,且不造成輻射、感染、出血和組織破壞等腦部損傷。台北榮總神經醫學中心癲癇科主任尤香玉表示,相較手術、射頻燒灼、腦深層刺激、迷走神經刺激及立體定位放射線手術等侵入式治療,低強度聚焦式超音波脈衝侵入性低,患者接受度高。比較經顱磁刺激,經顱直流電刺激和三叉神經刺激等侵入性較低的其他神經調節技術,也因空間解析度差,不具專一性或腦部穿透力小,效果也力有未逮。因此,低強度聚焦式超音波脈衝這種非侵入式治療同時具備安全性與精準性,可針對深部病灶治療頑性癲癇。尤香玉表示,於2020年10月完成6位頑性癲癇受試者第一期臨床試驗後,此治療為亞洲首創,臨床試驗除觀察到腦電波訊號於治療前後變化外,部分受試者也出現腦波頻譜改變的情形,但受限於此先導試驗觀察期的限制,目前正進行第二期有效性臨床試驗,預計收治12名患者,目前已收案4人。尤香玉說,非侵入且低能量聚焦式超音波神經調控,是未來治療癲癇可行的治療方式,目前臨床試驗個案須為成人,並於一個月發作3次以上的頑性癲癇確診患者,而無法進行手術或對手術有疑慮者。
-
2022-08-28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住院、陪病規定再放寬 9月1日起家用快篩可取代PCR
本土新冠肺炎疫情趨緩,住院等醫療服務也逐漸回歸常態。原本規定住院和陪病病人入院前兩天必須使用PCR和抗原快篩,從9月1日起可於入院當天使用家用快篩篩檢。但仍禁止探病,僅允許加護、安寧、精神科、兒童病房或特殊狀況等病人,可有每天兩名訪客於固定一個時段探訪。指揮中心於25日公布新的「醫院因應COVID-19醫療應變措施」,修改住院病人和陪病者的入院規定。自9月1日起,全國醫院的新住院病人,非緊急住院者於入院前兩日內進行公費核酸檢驗或抗原快篩,或於入院當日進行公費家用快篩;緊急需住院者,於入住病房當日進行公費核酸檢驗或抗原快篩,包含家用快篩。另外,住院病人若為「經醫師評估無COVID-19相關症狀且無TOCC風險的新生兒或早產兒」,無須篩檢。陪病者部分則修訂非緊急住院病人的陪病者,於入院陪病前兩日內進行核酸檢驗或抗原快篩,或於入院陪病當日進行家用快篩;緊急需入院陪病者,於入院陪病當日進行核酸 檢驗或抗原快篩,包含家用快篩。若在院內使用家用快篩執行入院篩檢時,經醫師評估家用快篩檢驗結果為陽性時,則建議再進行PCR檢驗確認,以利後續處置及通報評估。至於探病規定則仍未開放,僅符合三種條件下可開放探病,包括收治於加護病房、安寧病房、呼吸照護病房、精神科病房、慢性病房及兒童病房等區域的病人、身心障礙或病況危急者,以及病情惡化經評估需探病且經醫療院同意等例外情形。探病時段也維持每日固定一時段,每次最多兩名訪客。探病者應出具探視當日採檢的快篩陰性證明,但探病者若「完成疫苗追加劑接種達 14 天(含)以上」或「確定病例符合解除隔離條件且距發病日或採檢陽性日(無症狀者適用)15天(含)以上至3個月內」,得免除篩檢。
-
2022-08-24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本土+2萬8397例近期新高 境外+173 較上周增15%
本土+2萬8397例近期新高 境外+173 較上周增15%國內今天新增新冠肺炎本土個案2萬8397例、境外個案173人,另確診個案中新增死亡18例。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和上周三相比增加15.1%,這周確定會比上周升溫。指揮中心指揮官王必勝說,為近期新高。今日新增2萬8397例本土病例,為1萬2998例男性、15,390例女性、9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以上,個案分布為新北市(6,313例),台中市(3,393例),台北市(3,317例),桃園市(3,301例),高雄市(2,329例),台南市(1,705例),彰化縣(1,090例),新竹市(858例),新竹縣(839例),苗栗縣(744例),屏東縣(662例),雲林縣(614例),宜蘭縣(607例),基隆市(488例),花蓮縣(476例),嘉義縣(419例),南投縣(411例),台東縣(307例),嘉義市(232例),澎湖縣(158例),金門縣(131例),連江縣(3例)。今日新增18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12例男性、6例女性,年齡介於30多歲至90多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17例具慢性病史、13例未接種3劑COVID-19疫苗。確診日介於今(2022)年5月9日至8月20日,死亡日期介於5月27日至8月21日。今日新增173例境外移入個案中,為95例男性、78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80多歲,分別自越南(15例),印尼(6例),美國及柬埔寨(各5例),菲律賓及泰國(各4例),英國及馬來西亞(各2例),日本、澳大利亞、韓國及法國(各1例),另126例感染國家調查中。入境日期介於今年7月24日至8月23日。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511萬5052例確診,分別為2萬5767例境外移入,508萬9231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2020年起累計9691例死亡病例,其中9,675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2,071例、台北市1,092例、台中市973例、高雄市899例、台南市755例、桃園市731例、彰化縣556例、屏東縣405例、雲林縣303例、南投縣288例、苗栗縣226例、嘉義縣224例、基隆市215例、宜蘭縣193例、嘉義市160例、花蓮縣155例、新竹縣152例、台東縣139例、新竹市95例、澎湖縣25例、金門縣18例;另16例為境外移入。中重症+127、死亡18例 30歲女確診4天亡新冠肺炎疫情今天新增死亡18例、中重症127例。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死亡個案中兩例較年輕個案為兩例30多歲個案;其中一例30多歲女性確診四天後死亡。今天新增死亡個案年齡介於30多歲至90多歲以上,17例具慢性病史、13例未完整接種三劑疫苗。確診日介於今年5月9日至8月20日,死亡日期介於5月27日至8月21日。其中一例30多歲女性,無慢性病史、曾接種三劑疫苗。8月13日快篩陽性,8月15日高燒至41度、昏迷送醫,有休克現象。急診插管使用呼吸器,電腦斷層發現腦水腫,8月16日急救無效,死因為缺氧性腦病變、癲癇重積及新冠肺炎。30多歲男性、有高血壓病史,接種兩劑疫苗。5月18日經PCR陽性確診,居家照護後解隔離。6月10日因出現發燒、呼吸窘迫、意識改變,而送醫院急診,經過急救無效,當天過世。當時死因判斷為呼吸衰竭、疑似腦出血,新冠確診則放入其他死因。後因新冠肺炎改為直接死因之一,因此於今日補提列。新增中重症包括中症104例、重症23例,無特殊兒少個案。今年以來中重症累計2萬3174例,死亡8837例。再延長1個月 住宿長照機構公費快篩政策至9月30日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宣布,各類型住宿式及社區式照顧機構需定期公費快篩之措施,延長至今年9月30日止,篩檢頻率仍維持為服務對象每週定期快篩2次(身心障礙者、失智症者、2至18歲則每週1次,未滿2歲免篩),工作人員每週至少1次,已確診康復者3個月內免篩檢,後續再視疫情狀況調整篩檢頻率。指揮中心說,Omicron BA.4、BA.5等變異株病毒持續在全球擴散,9月份疫情恐有升溫跡象,尤其住宿式機構照顧較多慢性病及重症高風險族群的長者,應持續警惕避免發生機構群聚感染風險,故公費快篩延長實施至9月30日,而公費快篩試劑已於7月底陸續寄出。指揮中心指出,發放對象為住宿式長照機構、老人福利機構、身心障礙福利機構、精神復健機構、一般及精神護理之家、兒少安置機構、兒少團體家庭、榮譽國民之家等住宿型照顧機構,以及日間照顧中心、家庭托顧、身心障礙社區式照顧服務、早期療育機構以及托嬰中心等社區型照顧機構。指揮中心提醒,公費快篩試劑配送數量,以服務對象每人每週2劑及工作人員每人每週1劑估算,請各類機構及單位確實落實防疫政策,降低感染風險。
-
2022-08-13 醫療.精神.身心
《非常律師禹英禑》「跟自閉症患者相處真的非常孤獨啊!」禹英禑給爸媽的五堂課
探討自閉症、霸凌等議題的話題韓劇《非常律師禹英禑》,藉由劇情,讓爸媽上了溫暖的五堂課。 (內文有雷)聽說每個父母都總有那麼一天會想:我的孩子是不是比較特別?最近爆紅的韓劇《非常律師禹英禑》,女主角禹英禑,就是一個特別的女孩。她是一名有自閉症類群障礙症的天才律師,一直到五歲的時候,連爸爸、媽媽這樣簡單的辭彙都不太會講。直到爸爸被拳打腳踢欺負,情急之下,她才背誦出刑法的傷害罪。這個開場,讓觀眾在第一集還不到2分鐘,就落下了眼淚。(應該可以列入最快落淚韓劇的金氏世界紀錄吧!)這部韓劇用一種溫暖的視角,來帶著我們看自閉症的孩子:他們的所要面對的困境、周遭的眼光,他們的需求。也藉著禹英禑單親爸爸這個角色,描述了自閉兒爸媽一路走來的不容易。第一堂課:這條路是孤獨的禹英禑缺乏社會化的應對,但這竟成為她可以成為成功律師的關鍵!儘管她在法庭外多數時卻又怯生生地像隻小兔,但在法庭上時,她往往可以直球問話,有時甚至顯得非常咄咄逼人而不留情面,但卻可以因此讓人在沒有準備的狀況下深入核心。《非常律師禹英禑》第三集中,汪洋事務所接到一個自閉症弟弟疑似打死哥哥的案件。但因為對方是嚴重自閉症,所以在陌生人面前完全不開口說話,劇中朴恩斌還為此去問自己的爸爸,該如何跟自閉症患者溝通?爸爸回溯從前,想到了從前女兒還小時,自己跌倒裝哭哭,女兒卻專注玩著火車,連眼睛抬都不抬一下的過往。爸爸感嘆地說:「跟自閉症患者相處真的非常孤獨啊!」常常跟孩子說話,都像在對空氣自言自語一樣。如果想要溝通的話就必須投其所好,而且溝通是需要長時間努力的。所以禹英禑在這集中就號召同事一起唱自閉症弟弟最愛聽的朋秀之歌,不按牌理出牌的方式,最後也打進了自閉症弟弟的心。第二堂課:不比較 (雖然真的很難)第三集中的自閉症弟弟,父母是赫赫有名的藥廠老闆。但是他們看著律師事務所的禹英禑,臉上的表情總是百味雜陳:「為什麼同是自閉症,人家的女兒是首爾大學法律系第一名,我的兒子卻只愛聽兒歌?」事實上,能像禹英禑這樣出色的自閉症者並不多,多數的自閉兒家庭,都是辛苦地活著。家有特殊兒,在面對其他孩子時,要建立起強壯的心志。不做比較是很困難的。但做了比較,卻也只是讓自己鑽牛角尖,愈想愈痛苦罷了!要學會傾聽、欣賞孩子的美好。這是《非常律師禹英禑》教會我們的第二課。第三堂課:如何在被霸凌時學會自保?劇中回顧禹英禑跟最好朋友董格拉米相遇的時光:高中時為了避免被霸凌,爸爸帶她搬到了鄉下,沒想到還是無法避免被同學欺負的狀況,同學間甚至流行起名為「喔,抱歉」的惡作劇。他們出腳、挪椅子害英禑跌倒,傳小紙條給英禑念,害她被老師賞了一巴掌。同學總是會在惡作劇後,無關緊要說著:「喔,抱歉」。逼得她下課時間只能躲到老師辦公室,或到警衛室吃午餐,令人心疼。但聰明的英禑自有生存之道,她明白結盟力量大的道理,找到了可以依附的同伴。這也讓她在特殊兒這條路走得雖辛苦,但卻不孤獨。第四堂課:要有一雙不帶偏見的眼睛還記得劇中英禑和帥同事一起出門時偶遇他的後輩,但後輩卻誤認學長是在當志工、英禑則是他照顧的身心障礙者,在臨走時還「好心」地對英禑比出Fighting手勢,說:加油。雖然只是一場誤會,對方應該是真好心,英禑也深知自己絕對有謀生、生活的能力,活得並不比別人差!(大學同窗兼同事崔秀妍所曾說過:儘管禹英禑是個連瓶蓋也不會開、生活白痴的笨蛋,但她卻是個在考試上可以狠狠碾壓全系所得第一名) 然而碰到陌生人這樣自以為好心的同情,還是讓她深深受傷。好像不管再怎麼努力,大家還是會因為自閉症而對她有異樣的眼光。甚至有的官司雖然是因為她的付出和努力而有勝算,卻因為她自閉症的身分,而無法上場應答。劇中朴恩斌因為生活和工作都受到挫折,遞上辭呈。離開擅長的法律工作,在爸爸的壽司店當個手腳不靈光的打工仔。直到成功幫好友解決家中的法律問題,她才重拾自信,重新當回律師。第五堂課:讓她沉浸在喜歡的事情中禹英禑只要一講起鯨魚,就會淘淘不絕,眼中充滿光芒。對於喜歡的事情就會很執著,是許多自閉症者的特點,也是這個特點,讓他們能在某個領域中不懈鑽研,成為天才。而禹英禑的爸爸因為自己也是念法律,所以家中堆滿了刑法、民法的書,也在不經意間,培養了女兒對法律的興趣。並且在發現她的興趣後,鼓勵她往這條路走,並以她為傲!(看他壽司店門口,就貼了女兒的剪報!)只要讓孩子做自己喜歡的事,他就會覺得充滿幹勁。有動機地自發性追求,才能找到樂趣。在這條路上,也許他會跌倒、會受挫,但只要是真心喜愛的事,就有動力支撐下去。總有一天,他或許也會像《非常律師禹英禑》一樣,眼中閃耀著純真炙熱的光芒。※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
-
2022-08-08 焦點.元氣新聞
獨/診所無障礙暫緩到明年 醫事司:下半年先柔性輔導
衛生福利部去年底預告將要求新設診所的通道寬度、坡道斜度、廁所空間、櫃檯高度,均需符合無障礙標準,遭基層醫療協會反彈而延宕至今,也在甫落幕的第二次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國際審查會議成為熱議焦點。身心障礙聯盟今主辦第二次國家報告審查會後論壇,理事長劉金鐘表示,政府都說「小病看小診所」,但身心障礙者疫情期間連打疫苗都進不了診所,只能在外淋雨苦等醫護出來幫忙打。有次他牙痛到不行,自家隔壁就是牙醫診所,卻因入口障礙重重進不去,只好請家人開車載他去八公里外的醫院,「真的很不堪,想到心裡就很難過。」台灣大學法律系教授孫迺翊表示,台灣社會高齡化,有無障礙需求的人只會愈來愈多,不會只有少數身心障礙者。國際審查委員、日本立命館大學教授長瀨修表示,「無障礙」不但是社會融合的基礎,更攸關身心障礙者生死,福島核災時因缺乏無障礙服務,身心障礙者死亡率相是一般人的兩倍。孫迺翊說,基層診所主要的反對理由,是環境改造需經房東、大樓管委會同意,因此,政府應考慮修住宅法,公寓大廈管理條例,藉此進一步要求屋主或管委會配合無障礙要求。也可考慮制定無障礙專法,明定各場域無障礙設施服務的應具備的標準、公權力、法律效果。面對國內外學者呼籲相關部門修或訂定專法,衛福部醫事司司長劉越萍表示,下半年將成立「無障礙就醫環境診斷小組」進行柔性輔導,預計明年再回到法規面討論。劉越萍表示,考量診所規模會受限於舊的建築物,設置標準又是比較強硬的規定,不符合就不能設置,加上疫情期間診所也很辛苦,所以會繼續進行「柔性」輔導。何謂柔性輔導?劉越萍說,下半年將成立「無障礙就醫環境診斷小組」,小組成員也包括建築專家,透過實際走訪,先針對「通道、走道、櫃檯、廁所」這四個重點去輔導、補助診所,進行改善。劉越萍表示,今年衛福部的目標是繼續跟身心障礙團體、醫界合作,希望下半年努力柔性輔導和溝通後,明年再次正式啟動跨部會的法規層面討論。
-
2022-08-07 焦點.元氣新聞
診所無障礙遙遙無期?學者建議修法要求屋主管委會配合
衛生福利部前年因怠於推動「診所」無障礙設施,遭監察院糾正,去年12月20日預告診所設置標準新增「友善設施」規定,今年新制上路後設立之診所都要符合無障礙規定;消息一出,基層醫療協會大動作反彈,延宕至今。第二次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國際審查會議剛落幕,民間團體今邀請國際審查委員舉辦會後論壇,診所無障礙問題再次成為熱議焦點。會中民間團體及國內外學者建議,應研議修住宅法、公寓大廈管理條例,或訂定無障礙專法,提供稅務優惠或補助等配套,以利進一步要求屋主或管委會配合。國際審查委員長瀨修表示,11年前他在福島,發生地震、海嘯和核災後,他自願與當地的身心障礙團體合作投入服務,發現災難發生時,身心障礙者死亡率相較於其他人是兩倍之高,很多障礙者死亡的主因就是缺乏無障礙服務,聽障者過世則是因為缺乏無障礙資訊,可見「無障礙」不但是社會融合的基本一環,對於身心障礙者來說,更是攸關生死,是緊急狀態下的生命保障。中華民國身心障礙聯盟理事長劉金鐘表示,300平方公尺以上的餐廳,才需要改善無障礙設施,規模較小的餐廳,政府就說都沒有資料;另外,客房數達到50間以上的旅館,才需要設置一間無障礙客房。但對於經濟較為弱勢的身心障礙者來說,通常只負擔得起的小餐廳和小旅館,結果處處碰壁,形同沒有選擇。劉金鐘表示,政府都說,小病就看小診所,但身心障礙者連疫情期間要打疫苗都進不了診所,只能在外淋著雨,苦等醫護人員到戶外幫忙施打。劉金鐘說,他有一次牙痛到不行,自家隔壁就是牙醫診所,不到一分鐘的路程,但因為沒有無障礙,就是進不去。最後只好請家人開車,載他去8公里外的地區醫院,才有辦法就醫,「真的很不堪,想到心裡就很難過。」台灣大學法律系教授孫迺翊表示,檢視基層醫師團體所提出的反對理由,看得出來是沒什麼道理,畢竟大家都知道,面臨高齡化的台灣社會,無障礙是不可避免必須提早面對的,絕對不是少數障礙者會碰到。然而,目前台灣社會的觀念停留在認為「有無障礙很好」,若沒有,也不認爲有嚴重到「歧視」,所以當公部門要改進沒做好的地方,會被私部門當做是「逼迫」。孫迺翊表示,基層醫師反對診所設置無障礙的理由,代表背後遇到的最大問題來自於「租賃」,硬體環境要修改,須經過房東同意。再者,現在很多診所不在一樓,二樓的診所牽涉到一樓入口處的無障礙,還有電梯、階梯等動線,這些則牽涉到大樓管理委員會,也不是診所醫師可以掌控。孫迺翊說,當無障礙環境牽涉到不同人的財產權,光是把診所納入「公共建築物範圍」是不夠的。應有明確的法律規定、實行步驟、期限。可行的法律途徑包括修住宅法,公寓大廈管理條例,從這些法條中,進一步要求屋主或管委會配合無障礙要求。制定無障礙專法,也可以考慮。孫迺翊指出,德國就是用專法,訂定無障礙設施的該有的標準、公權力、法律效果,有了法律依據,公務機關也會比較當一回事、會去編預算。不過在執行面,落實上還是要跨部會合作,也需要中央和地方一起協調配套,有步驟、有補助,才能分階段實現無障礙。
-
2022-08-05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求學路上的支持與守護:校園憂鬱症青少年的輔導經驗談
【編者按】本週醫病平台的主題是「青少年憂鬱症」。感謝兒童精神科的領頭羊宋維村教授推薦這方面的權威陳質采醫師,由她主導之下,她以醫師的臨床經驗介紹在診斷上的困難以及治療的基本原則。並介紹兩位這方面的專家:「心理衛生專家」解釋心理健康促進與憂鬱防治是持續且漫長的教育過程,作為青少年堅強的支持後盾,可以把自己想像成青少年憂鬱調適的Google Map,提供所需的支持與資訊。「高中專任輔導老師」分享她多年與學校導師、家長合作的經驗,每位憂鬱症青少年個案都有獨特的故事與不同的需求,需要個別化制定輔導目標與提供量身訂做的輔導措施。【延伸閱讀:醫病平台/如黑洞般的青少年憂鬱症】【延伸閱讀:醫病平台/成為青少年憂鬱調適的「Google Map」】「憂鬱症」彷彿一層金鐘罩,青少年禁錮。在多年輔導過程中,不時遇到陷入這樣困境的青少年,近年來甚至有逐年增加的趨勢。這些青春正盛的個案,外顯的症狀大多是神情憂鬱、雙眼無神、出席不穩定、有些手上還留有自我傷害的痕跡。這些憂鬱青少年的人格特質,多有自我期待高、完美主義、易懷疑自我存在的價值;也常伴隨人際困擾或生命中重大創傷等。他們在導師轉介或自覺需要求助下,開始進入輔導歷程;而在輔導憂鬱症青少年經驗中,歸結出運用「起、承、轉、合」四個步驟,陪伴青少年度過生命的幽暗低谷。這苦澀的青春歲月,就像曾經陪伴過憂鬱症個案的故事:小T升上高二後,開始出現強迫洗手與重複自傷行為,就診精神科醫師,初診診斷原為混合型焦慮症,然而隨著課業壓力與社團成果表演的壓力,躁鬱的情緒症狀越來越明顯。小T心情低落時會用美工刀劃傷手臂,甚至意圖攻擊他人。家長方才得知,並開始正視小T的情緒與問題。發病後的小T,由於自傷的狀況頻繁,家長除了協助緊急就醫住院治療外,並辦理休學,開啟了陪伴守護小T的旅程。 一、起點的評估:當青少年初次來談時,訴說近日的苦惱,甚至描述了憂鬱症的典型症狀,諸如情緒低落、失眠、食慾不振、對過去熱衷的事物失去興趣、情緒起伏大等,運用董氏基金會「青少年憂鬱情緒自我檢視量表請該位青少年填寫,通常得分在12分以上,在徵求他同意後,會請導師邀請家長就醫。這過程彷彿拔河般,常常遇到家長拒絕,否認孩子有問題需要就醫,因此需要邀請家長到校,當面衛教說明就醫治療對孩子的助益與過去的輔導經驗分享。 休學兩年後的小T,準備復學重讀高二時,專任輔導老師即主動與家長聯繫,帶小T重新熟悉校園環境,以讓家長與小T安心銜接返校復學的生活。小T回到校園每天戰戰兢兢的學習與生活,然而躁鬱症與焦慮症合併發作,讓小T難以融入班級,恐懼他人的眼光,不時強迫洗手,成為每天到輔導處報到的常客。開學後兩周在一次偶發的事件中,小T再次在家中拿美工刀自傷,經過專任輔導老師危機處理與持續輔導,小T雖安頓了情緒,卻仍無法回班上課,遂在個案會議通過讓小T安置於輔導處,並轉介心理師定期晤談。因躁鬱症的反覆發作,為減少小T對課業成績的焦慮而能安心學習,專任輔導老師協助小T申請特殊教育鑑定,取得特教生個別化特殊教育輔導服務資格,並申請非學校實驗型態自學計畫,讓小T高二下順利轉為在家自學。二、承接的資源連結: 跨專業的資源合作對處理憂鬱症青少年個案的精神狀態與核心問題有很大的幫助,如醫師的駐診,在協助衛教導師或家長時會是很大的助益。有時家長因忙於工作或困難就診時,會請家長簽署同意書,讓輔導教師陪同個案前往學校鄰近社區的精神科醫院診所就醫,以更了解個案的狀況,並提供看診醫師個案在校狀況。這樣的訊息交流,能讓雙方人員更精準的瞭解個案,以及處理的方向;同時陪同就診也會讓憂鬱症的青少年個案不孤單。 專任輔導老師在輔導過程會持續給予青少年個案及家長肯定支持,維持合作關係。家長在經歷小T發病的歷程,全心陪伴小T定期就醫、定期到校與心理師個別與親子晤談,並參與校外家長成長團體。在積極了解如何陪伴躁鬱症的小T過程中,家長也逐漸賦能處理小T起伏的情緒。漸漸地,小T站穩腳步,挑戰大學學測與身心障礙甄試,專任輔導老師在過程中持續陪伴打氣,協助處理危機狀況,安頓小T與家長的心情,連結課後輔導資源以幫助小T應考學測,陪伴填寫大學志願與準備備審資料,最後小T透過身心障礙甄試考取大學日間部,順利成為準大學新鮮人!三、轉變所需的重新建構憂鬱症的青少年個案往往發病時會出現抗拒學校生活的外顯行為,諸如開始無心上課、社交退縮、缺曠課頻繁等。這些學習上的退化行為,即便就醫治療,也無法預期問題可以馬上改變。這樣起伏的病程,也會因內在的恐懼加深而持續退化、遠離人群,因此輔導老師要能理解個案的狀態,時時保持正向視角、重新建構個案的問題行為,陪伴並協助個案以正向眼光看待自己,也放大個案的進步讓周圍的家長、導師可以練習用新的視角欣賞個案的進展。 在小T畢業前夕,家長寫下對於曾被長期協助過程的回饋,感謝輔導老師與心理師的協助,施展魔法把患有躁鬱症的孩子救回來了!還記得第一次碰到心理師說:孩子年幼時成功的經驗太少了、兒少時人會自動學習的功能他沒有學到!當下真的讓家長傻住了!心理師不但與孩子一起融入他的布袋戲生活還送他電影(素還真的書套),並從這裏去深入了解孩子的想法及思考邏輯、當他碰到情緒困擾/人際障礙時幫他整理情緒,給予指引當個(引路的人)陪他走這一段路真的不容易啊!四、合作的協力系統 在憂鬱症青少年個案處遇上,輔導系統與導師、家長保持合作是重要的工作守則,是成功的金三角、缺一不可。輔導系統往往是導師、家長遇到個案困難求助時,提供穩定協助的救援投手,為讓導師、家長與周圍的任課老師能夠理解個案的處境,會視個案需要召開個案會議,討論個案的症狀與出席、學習狀況,討論如何預防自傷的危機狀況,尋求任課老師的意見調整平時成績評量辦法,並分享有效的輔導策略。 學校心理師是協助憂鬱症青少年的好幫手。在輔導個案一段時間後,當憂鬱症青少年的問題嚴重性較大或自傷風險程度較高時,會徵求個案同意轉介學校心理師定期晤談,對青少年憂鬱狀況的改善亟有幫助。輔導老師則在轉介心理師後,轉換角色為個案管理者,定期跟心理師討論個案狀況,並提供個案在校資訊;心理師亦可以出席個案會議,提供對個案的評估,幫助與會老師更加理解個案的狀況與增進輔導知能。在相互信任下成長茁壯每位憂鬱症青少年個案都有獨特的故事與不同的需求,需要個別化制定輔導目標與提供量身訂做的輔導措施。輔導老師需抱持著穩定的情緒、疾徐的步調陪伴個案前行,或許個案原地踏步許久,或許個案進步緩慢,也或許個案像跳探戈舞般,前進兩步、後退三步,都是預期中可能發生的情形,即便如此,個案會愈發信賴輔導老師,而發生改變! 當信任的關係建立,每每在傾聽青少年個案訴說的故事,才發現觸及憂鬱情緒的核心議題的努力與掙扎,都有動人之處,每段曾經共同走過的輔導歷程,都在豐富彼此的生命經驗。
-
2022-08-01 焦點.元氣新聞
獨/國家報告揭身心障礙受暴慘況 疫情下連這些都沒有
衛生福利部社會與家庭署今起舉辦「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第二次國家報告國際審查會議」,並公布正式版「問題清單及政府回應」。距離上次審查已過5年,各部會回應皆洋洋灑灑描述政績,但報告中坦承許多問題未解。例如身心障礙者薪資較低,5年來就業率偏低停滯不前,貧窮比例和遭受家暴被害人數年增率都是全國的2、3倍以上,身心障礙兒少受暴率更是一般兒少的6.5倍。身心障礙受暴問題嚴重、社會事件層出不窮,國際專家問相關部會,有沒有針對身心障礙者於工作場所、機構或特殊學校遭受身體、情感、經濟或性別虐待、暴力、霸凌及歧視或剝削之程度,進行「系統性的審查」?無論教育部、勞動部、衛福部,書面回覆都顧左右而言他,只有衛福部比較坦白,直說「尚無」這種系統性審查的相關資訊。此外,本土疫情已經肆虐第二回,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針對各行各業、各種場域都訂定了因應指引,唯獨針對身心障礙者及其照顧者的因應指引,現在還停留在撰擬階段,連公布期程都沒有。一般成人或兒童早已行之有年的「醫病共享決策」,至今身心障礙成年人及兒童都還是沒得用,因為「公用版無障礙溝通資源」還在「審稿階段」。以下為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第二次國家報告國際審查會議「問題清單及政府回應」相關重點節錄。*身心障礙者薪資較低、就業率低且停滯不前依勞動部《2019 年身心障礙者勞動狀況調查報告》,2019年15歲以上身心障礙就業者每月經常性薪資或收入為2萬8274 元,低於同期全體國民就業者每月主要工作收入之4萬401元。身心障礙者經常性薪資只有全體國民的7成。依衛生福利部2021 年統計,我國身心障礙者低收入戶人數計有9萬527人,中低收入戶人數計有3 萬812人,分別占身心障礙者總人數7.52%、2.56%;高於低收入戶人數29萬5901人、中低收入戶人數31萬2355人占全體人口數1.26%、1.34%。全國低收或中低收占比合計2.6%,身心障礙者低收或中低收占比合計10.08%,為全國之3.9倍。根據衛福部2016年及勞動部2019年統計,2016年身心障礙者就業率為18.5,較前次調查增加%,勞動力參與率為20.4%,較前次調查增加0.7%。到了2021年,就業率為19%,僅較前次增加0.5%,勞參率為20.7%,僅較前次增加0.3%。*身心障礙者遭受不當對待人數快速增加衛福部統計,身心障礙者2016年遭受家庭暴力(包括親密關係暴力、兒少保護、直系血親卑親虐待65歲以上尊親屬、其他家庭成員暴力)總人數為6938人,其後每年約成長1成,2021年總人數已達到1萬61人,6年增幅達45%。身心障礙者遭受機構人員不當對待的人數,也從2016年的19人,成長到2021年的52人。衛福部統計2021年全國家庭暴力事件通報被害人有11.9萬人,相較於前一年增加4151人、年增率為3.6%。2021年身心障礙者家庭暴力事件通報被害人有1萬61人,相較於前一年增加了901人,年增率9.8%,年增率為全國之2.7倍。至於身心障礙兒少部分,衛福部統計2020年身心障礙兒少受暴率(受虐身心障礙兒少/身心障礙兒少)為 2.08%,一般兒少受暴率為0.32%。身心障礙兒少受暴率為一般兒少之6.5倍。*本土疫情已經二度來襲、二度趨緩,身心障礙者生活及醫療正面臨長期嚴峻挑戰。如何確保其權利,包括居家照護與個人助理,平等醫療保健管道、社會福利?衛生福利部於「問題清單及政府回應」中寫道,已撰擬「身心障礙族群大型傳染病(COVID-19)因應指引」(草案),提供身心障礙者、其照顧者(包括機構、家屬) 及提供身心障礙者醫療服務之衛生醫療人員等對象,於疫情期間可迅速參考運用之因應指引,以保障身心障礙者之權利。將於送請行政院身心障者權益推動小組委員及公共衛生專家學者完成審閱後公布。*現正採取何種措施,以促進身心障礙者的支持性決策,而非替代性決策?衛生福利部於「問題清單及政府回應」中寫道,業邀請身心障礙者團體與代表,共同規劃制定「公用版無障礙溝通資源」,完成3式易讀版知情同意書(手術、麻醉與檢查)、2式醫病共享決策易讀版衛教單張(初診/複診就醫提問單)、20式流程圖卡(例如:量血壓、聽力檢查等流程圖說),刻正進行審稿作業。預計 2022 年下半年公布於衛生福利部網站,供民眾與醫事人員參考。
-
2022-08-01 焦點.元氣新聞
四年一度身權公約審查 衛福部:沒有夠好,只能更好
衛生福利部社會與家庭署今起舉辦「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第二次國家報告國際審查會議」,行政院院長蘇貞昌致詞時表示,台灣雖不是聯合國會員國,但基於對人權之尊重,仍以國家力量大力推動相關事務,已將九大人權公約國內法化,也已陸續修正549項辦法,甚至以法律將手語定為國家語言,這次會議邀請國際知名且備受敬重之委員來審查,希望有助於繼續精進國家未來努力的方向。衛福部部長薛瑞元致詞時說,這是「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第二次國家報告審查,雖然台灣不是聯合國的一員,但是台灣在人權改善部分,仍納入這個承認,這不但具有國際法的效益,台灣也將公約變成國內法,並且接受國際專家的審查,這都代表台灣加入國際組織遵守國際公約的誠意。社會及家庭署署長簡慧娟表示,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是國際審查4年一次的大事,本來是去年要辦,因疫情而延至今年。針對5年前第一次審查會議的結論性意見,例如交通、公共空間、資通訊等無障礙的建置,政府已經做了一些調整,都在逐步改善中。例如台鐵月台增高、低底盤公車、金融提款機有影音或較低矮的設計、社工師或醫師法等相關歧視性的字眼的去除,也將身權法修法送立院。「當然還有不足的地方,就像院長說的,沒有夠好,只能更好,希望委員繼續指導。」簡慧娟表示,比方說,診所由於租賃較多,無障礙空間需要逐步改善。這次委員也特別關注台灣精神障礙者權益的部分,一般國際公約審查,會有國家報告和民間團體提出的影子報告,民間團體會說他們的期待,委員也會聽政府解釋。
-
2022-07-29 失智.失智資源
台中市長照即時通 - 交通接送預約服務 嶄新登場
住在南屯區73歲的張爺爺,10年前在運動中撞擊併發主動脈剝離,造成腎功能受損,陸續發生六次中風並檢查出小腦異常,每月需定期至醫院追蹤治療,張爺爺透過衛生局長照中心評估並媒合使用長照交通接送服務,包括去就醫、快打站接種疫苗、失智據點、日照中心接受服務。爺爺今年3月透過服務單位宣傳及推薦,下載了台中長照APP,從此開始利用APP預約交通車,而且看診後就可以馬上用APP預訂下一次回診車輛,再也不用撥打電話預約或忘記訂車,APP也會很貼心地用簡訊提醒下一次的搭乘時間,不怕忘記返診的時間,好處多!張爺爺表示,使用APP訂車,交通車抵達時會有簡訊通知,提醒該出門上車了,可減少站在外面等候的時間;家屬也能填寫備註注意事項,例如:請求司機協助開門、提醒拿藥等事項,是相當貼心的APP,也是另類的長照小幫手。因應超高齡社會的到來,台中市政府衛生局致力推動長照2.0政策,也積極提升長照服務數位化量能,截至111年7月20日,長照APP累計下載量已逾2萬6千人。APP介面設計簡潔方便,讓銀髮族、失能者及家庭照顧者都能輕易上手,可線上直接申請長照服務,查詢長照服務資訊。現在APP更新增了「長照接送」功能,讓預約長照交通車方式更多元,還有貼心的提醒服務,告知民眾用車時間、交通車到達時間,減少等候時間。陳子敬副市長表示,台中市在109年率先全國推出「台中市長照即時通APP」,透過APP能清楚知道申請長照服務的進度、補助額度、剩餘額度,有效運用長照服務的四包錢;今年更e化升級推出「台中市長照即時通APP 2.0版」,新增「長照接送」功能,讓家屬及個案可透過APP預約台中市的長照交通車,使申請服務的流程更簡化透明,也讓台中長照服務數位化服務更加完整。衛福部長照司長祝健芳表示,台中與全國其它城市相對年輕,市府團隊非常努力推動長照,全國長照服務涵蓋率平均約67%,且已經超越全國的平均值,達70%以上,非常難得!今年中央補助相關服務超過65億元,讓台中長照服務數位化更完整,也希望透過「長照即時通APP 2.0版」,促進長輩健康,減輕照顧者負擔。台中市的長照服務據點數為全國第一,市府積極推動多項創新服務,在中央的支持之下,全國首創「台中長照即時通APP」並擴充及整合長照交通接送預約服務功能,給予民眾無微不至的貼心服務,讓市民感到更便利的服務,使本市成為長者樂活的幸福城市。衛生局呼籲凡居住於台中市,65歲以上失能老人、55歲以上失能原住民、50歲以上失智症者、領有身心障礙證明者,且經台中市長期照顧管理中心評估長照等級2級(含)以上者,皆可透過下載「台中市長照即時通APP」預約特約長照交通車,享有e指化便利的長照交通接送服務。
-
2022-07-08 醫療.巴金森病
巴金森治療/別怕失能找上門 專家解密3關鍵 減緩巴金森病退化速度
70歲的王爺爺經常不明原因地跌倒,以為只是老年退化不以為意,直到家人陪伴至神經內科就醫後才確診已罹患巴金森病(也作帕金森病)。初期治療時王爺爺常忘記吃藥或不按照處方自行減藥量,也不願意定期回診,導致單側肢體顫抖、步伐不穩的狀況日漸嚴重,某日再次跌倒導致骨折送醫,出院後病情愈來愈嚴重,出現吞嚥障礙且引發吸入性肺炎,再度入院治療後返家的王爺爺身體明顯退化,變得無法行走、臥床且仰賴鼻胃管進食…🔔關鍵一:巴金森病失能原因百百種,趁早治療延緩病程是解答台大醫院雲林分院神經部主治醫師蔡志宏表示,巴金森病為一種神經退化性疾病(包含動作障礙與非動作障礙),好發於70歲以上: 🔍早期:運動障礙症狀包含單側肢體顫抖、動作逐漸變慢、僵硬、走路小碎步。 🔍中期:演變為雙側肢體症狀,容易跌倒,常需以助行器輔助。 🔍晚期:症狀加重,失能、以輪椅代步、營養不良及反覆性感染等。進入中晚期的病患可能頻繁出入醫療院所,照顧者除需費心照料,也衍伸出不少經濟負擔。蔡志宏說,巴金森病惡化的速度取決於個人體質、有無其他慢性病等共病、後天環境因素,但早期發現並治療,搭配運動及足夠的家庭支持與醫療照護,仍可見巴金森病患者與病共處10多年才慢慢地退步,保有正常生活的時間比想像中長。🔔關鍵二:巴金森病各藥物治療原理不同,主動與醫師討論治療策略由於大腦中的多巴胺細胞減少,導致巴金森病的相關症狀。治療上需維持多巴胺濃度達穩定的量,好比發電廠需固定補充可供發電的材料以補充電力,像能直接補充多巴胺的左旋多巴,或是仰賴外接電源供電或減少過度消耗,如刺激多巴胺受體達成治療目標的多巴胺受體促效劑,與阻止多巴胺代謝分解的酵素抑制劑等類型藥物。至於採用何種藥物,關乎發病年齡及症狀嚴重度。一般而言50到60歲、症狀輕微的病人,前5年會先觀察病患對藥物的反應,來評估後續的用藥調整,醫師和病人需保持密切合作討論。中晚期後藥物組合多樣,主線用藥等劑量逐漸加重,有非動作障礙症狀,如憂鬱、睡眠障礙等病患則提供相對應的藥物治療。各種巴金森病用藥有利有弊,如何善用每個藥物,延長每個藥物使用時間,所以與醫療團隊配合「治療策略」的商議是必要。🔔關鍵三:降低巴金森病失能風險,關鍵是不擅自斷減藥蔡志宏強調,「延緩病程惡化速度,藥物遵從性十分重要」,巴金森病藥物在血中維持的濃度與病患的生活作息直接相關,如自行停藥或調整藥物劑量,將有一定的風險造成病情失控,如一段時間沒服藥症狀變重,補吃了好幾顆藥後,彷彿飢渴許久的腦細胞會一次吃下過多劑量,往往不能真正提 供腦細胞飽足感,而是過多負擔,久了會形成多巴胺失調症狀與藥物失效,導致後續治療更為棘手。蔡志宏建議病患或照顧者可透過藥物日記,紀錄服藥及症狀變化的時間,歸納出一天的藥物波段變化以提供日後藥物調整的參考。針對中晚期的病患也有相關的社會救助支持,如申請身心障礙手冊減免部分醫療負擔等。醫師在地觀察小叮嚀:雲林衛教推廣成效好,長者病識感與醫從性高比起其他縣市,蔡志宏說,雲林務農的病患居多,年紀較長,隨著當地衛教的推廣,許多病患在肢體有些抖動、走路出現小碎步時便知道就醫諮詢,確診時多為輕到中期階段,極晚期才確診的病患不多,且配合治療的意願高,有一定的治療成效。另外台灣動作障礙學會也呼籲民眾透過「巴金森手指操」、巴金森自我評估量表進行檢測,協助早期發現疑似症狀。聯合報健康事業部推出《巴金森病88問》一書,收錄「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等社團中6000位巴友與家屬的真實提問,整理成最常見的88個困擾,由全台逾20位權威專家受訪、審訂,並經台灣動作障礙學會協助審閱,期盼成為溫暖巴友家庭的支持資源。全書集結8大主題:疾病診斷、動作障礙、非動作障礙、生活起居、疾病治療、常見合併症、心理調適、照護資源等,提供給需要的民眾。📖免費閱讀>>>《巴金森病88問》【加入Facebook社團】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 社團提供病友、照顧者及關心此疾病的成員一個互相交流、解決問題的平台,提供醫療知識及互相鼓勵,歡迎您加入
-
2022-06-29 醫聲.醫聲要聞
《Nature》:兒童「長新冠」盛行率超過25% 出現這些症狀須注意
研究顯示,不只大人,兒童染疫後,也會受「長新冠」後遺症影響。國內新冠肺炎(Covid-19)確診人數持續累加,兒童確診案例層出不窮,累計超過20萬人染疫。美國疾病管制署(美國 CDC)指出,兒童出現長新冠的機率稍低於成人,然因兒童不擅表述症狀,需要特別重視。究竟兒童長新冠症狀該如何判斷、怎麼治療?是不少國人家長心中的擔憂。 研究:兒童長新冠盛行率超過2成 15%逾3個月仍有症狀 權威級學術期刊《自然(Nature)》一篇研究發現,若以染疫後4周以上仍有相關症狀為定義,18歲以下兒童及青少年長新冠的盛行率達百分之25.4,同族群染疫住院者之長新冠盛行率更高達百分之29.19。醫學期刊《刺胳針(The Lancet)》一項針對英國新冠肺炎確診兒童的研究引用「英國國家統計辦公室(ONS)」數據:2-16歲兒少患者超過2成確診5周後仍有症狀、超過百分之15確診12周後仍有症狀;這份研究也指出,超過12周仍有長新冠症狀的2-11歲兒童達百分之7.4。 兒童長新冠症狀有哪些? 《刺胳針》:記憶力、專注力下降 《自然》研究結果也顯示,兒童及青少年長新冠患者症狀以精神方面比例較高,包括情緒影響(如:焦慮、易怒、憂鬱等)以及疲倦、失眠、頭痛、認知與記憶能力下降等;其他症狀還包括頭暈、呼吸道症狀、胸痛...等。一項《美國醫學會雜誌(JAMA)》的研究則發現,兒童長新冠患者超過12周以上仍持續存在的症狀中,最常見的是疲倦,其次則是無法專心及需要更多睡眠。 《刺胳針》的另一項研究針對丹麥4萬4千位0-14歲兒童進行調查,其中1萬1千人確診新冠肺炎。研究發現,長新冠兒童症狀隨著兒童年齡而有些微差距,0-3歲兒童主要出現情緒波動、紅疹及腹痛症狀;4-11歲兒童除了上述症狀,還合併出現記憶力及專注力相關問題;12-14歲兒童症狀包括記憶力及專注力下降、情緒波動及疲倦。該研究也顯示,3歲以下兒童近4成在確診2個月後仍有症狀,為各年齡層最高。 腦霧有解了! 多吃維生素、適度運動有助減緩新冠後遺症 家長最擔心的新冠後遺症之一,是會影響生活、學習的「腦霧」。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小兒科部主任張璽說,學界普遍認為兒童長新冠後遺症與發炎脫不了關係,腦霧也是如此,長新冠兒童家長可先觀察,透過改變飲食及生活型態,就能減緩發炎。若症狀持續,甚至影響生活,則要就醫投藥或進行腦部影像學檢查。 張璽指出,養成良好的健康習慣:比如避免過多的加工食品、人工添加物,多攝取抗氧化、抗發炎食物(維生素B、C、D等)以及適度運動、保持心情愉悅等,都有助降低體內發炎,是目前醫界對於新冠後遺症的休養建議。 兒童長新冠升溫 立院:投入國家資源進行研究 立法院法制局日前也提出「因應長新冠後遺症對兒童影響之探討」,其中引用美國CDC指引,指出長新冠兒童因缺乏病識感加上難以正確描述症狀,可能使得症狀被忽略,「建議政府宜及早投入資源並組織醫學界針對長新冠症狀進行大規模的長期研究。」 立院法制局進一步指出,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已投入經費研究染疫對兒童整體健康、發育、免疫反應以及感染後幾年的整體生活質量的影響 ;美國日前也宣布將長新冠患者納入美國身心障礙法(Americans with Disabilities Act,ADA)保障對象 。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27日則表示, COVID-19染疫康復整合計畫收治的兒童青少年有38人。 【你也可以看】新冠肺炎確診兒童越來越多,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小兒科部規劃系列文章,提供「家有新冠兒」的家長衛教知識、保養照護小撇步,以應對長新冠症狀,請看下方文章:兒童長新冠1/不想上課竟是「長新冠」徵兆?這些症狀持續4週應就診兒童長新冠2/孩童腦霧怎麼辦?補充維他命B、C、D抗發炎
-
2022-06-26 失智.長期照護
照顧者的煎熬 該送失智父母到安養院嗎?
「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粉絲團是台灣規模最大的失智症粉絲專頁。在粉絲團的互動中,「該送失智父母到安養機構嗎?」每隔一段時間就躍為熱門討論話題,這幾乎是所有失智家庭都必須面對的問題,也是為人子女心中的痛。專長失智照護的社工師游純瑜提醒,失智症的照護涉及認知障礙,當患者出現異常行為時,照顧者其實非常恐懼,長期承擔龐大的壓力,自責無助甚至積累成憂鬱症。送長輩去機構,沒有必然對錯問題,她建議先屏除「送父母到照護機構就是不孝」先入為主的想法,和家人就以下項目蒐集資訊、討論,唯有家人達成共識,協力合作、多使用照顧資源,才能給予最適切的照護。Q該不該送父母到安養機構?建議評估自身狀況,包括照顧者的體力、工作模式、家人經濟狀況,選擇居家照顧、安養中心、養護中心、日間照顧等。Q如何跟家人有共識?兄弟姊妹和另一半共同討論,列出選擇清單,考量地點和距離,方便探視。照護費用方面,盡量由父母的年金與存款支應,或彼此均攤並善用政府資源,避免主要照護者一同倒下。另外,分配探望時間,讓手足維持良善的關係。Q如何選擇安養機構?首先認識機構類型,失智、失能者可選擇護理之家、長照機構、安養中心。經由醫生評估長輩的健康狀況後,家人一起討論,挑選最合適的照顧方式。透過多方管道蒐集機構資訊,包括親友間的經驗、相關團體機構、政府單位評鑑等。Q決定安養機構前,有哪些前置準備?●和長輩一起參觀機構,請社工、護理師到家訪視,雙方完善理解。●告知即將更換住宿環境,安撫長輩情緒。●短期試住安養機構,循序漸進熟悉陌生環境。●準備玩偶、照片等個人物品,布置床邊環境降低不安。●購買常用的尿布、復健品等備品,避免銜接落差。Q還有哪些政府資源可以申請?可使用衛福部的長期照顧服務計畫,或聘雇外籍看護進行居家照護,另外還有住宿式照顧機構。各縣市政府也提供失能老人機構公費安置、傷病住院醫療及看護補助,以及身心障礙住宿式照顧機構補助方案。
-
2022-06-24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公費快篩對象再擴大 社區式機構下周一至7月底發放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天宣布,為降低社區式照顧機構群聚感染風險,自今年6月27日起至7月31日止,社區式照顧機構需定期公費快篩,服務對象每周定期快篩2次(2至18歲則每周1次,未滿2歲免篩);另工作人員每周至少1次,已確診康復者則3個月內免篩檢。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先前針對住宿型機構一周快篩兩次,陽性即時給藥效果非常好,專家也認同要擴大,因此除了住宿型機構,社區式機構定期公費也一樣,包括2到18歲每周一次,未滿2歲免篩,若有症狀採PCR,工作人員每周至少快篩一次。原先已經有些公費快篩試劑,近2天會再調查,持續發放,希望及早讓確診者篩檢,聯繫衛生局領藥,分流就醫措施。指揮中心說,為避免社區中之失能者因罹病危及其生命安全,並降低社區式照顧機構群聚感染風險,除既有住宿型機構外,指揮中心擴大篩檢措施至社區式機構,並將提供社區式照顧型機構定期快篩之公費試劑,照顧較多慢性病及重症高風險族群的社區式長照機構(日間照顧中心、家庭托顧),也包括附設於各類住宿式機構之日間照顧服務、日間型精神復健機構、身心障礙社區式服務單位、早期療育機構以及托嬰中心等;公費試劑配送數量以服務對象每人10劑及工作人員每人5劑估算,並將直接配送至上述照顧型機構及單位。指揮中心指出,目前疫情仍於社區廣泛流行,除定期篩檢外,各照顧機構發現服務對象或工作人員有症狀時,也應進行快篩(未滿2歲有症狀則採PCR);若篩出陽性個案,則應立即請專責醫療院所完成醫師診斷確診進行通報、評估是否適用抗病毒藥物或視病情開立其他相關藥物,各照顧機構同步提供個案及家屬正確衛教及領藥資訊,並協助服務對象依指示返家居家照護、至集中檢疫所隔離照護或送醫治療。
-
2022-06-24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全台醫院放寬探病 每日1時段、同時段最多2人可探視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天表示,因應國內COVID-19疫情趨緩,民眾的疫苗接種率提升,衡酌民眾陪(探)病需求及醫院防疫安全,將放寬原中央規定台北市、新北市、基隆市、桃園市、高雄市、花蓮縣等6縣市醫院除例外情形外,暫停探病之限制,即日起有條件放寬全國醫院陪(探)病管理措施,並調整住院病人經醫療機構評估有照護需求者之陪病人數、及陪病公費篩檢之疫苗劑次條件。指揮官陳時中表示,全台包括安寧病房、慢性病房、兒童病房等也開放探病,因為部分病房住的時間較久,若長期不能探病,有礙身心健康,其餘像是危及特殊情況開放探病,每日1時段、每次時段最多2人進去,仍有人數限制。陪病人數原本是1人為限,現有特殊情況下,經醫療機構評估,陪伴人數上限改為2人。因應疫情趨緩,即日起調整全國醫院住院病人之陪(探)病管理措施,相關說明如下:一、探病管理措施:(一)全國醫院之加護病房、安寧病房、呼吸照護病房(包含RCC)、精神科病房、慢性病房及兒童病房等區域,及有身心障礙、病況危急或例外情形者,得開放探病。探病時段為每日固定1時段,每名住院病人每次至多2名訪客為原則。(二)探病者應出具探視當日採檢之抗原快篩(含家用快篩)自費篩檢陰性證明。若為「完成疫苗追加劑接種達14天(含)以上」或「確定病例符合解除隔離條件且距發病日或採檢陽性日(無症狀者適用)15天(含)以上至3個月內」,得免除篩檢。二、陪病管理措施:(一)全國醫院住院病人之陪病人數以1人為限,但病人為兒童(12歲以下)、老人(65歲以上)、身心障礙或經醫療機構評估有照護需求者(如行動不便、生活無法自理等),陪病人數上限為2人。(二)預定(非緊急)住院病人之陪病者,於入院陪病前2日內篩檢;緊急需入院陪病者,於入院陪病前篩檢。完成疫苗追加劑接種達14天(含)以上之陪病者,每名住院病人之陪病者公費篩檢限1名;未完成疫苗追加劑接種達14天(含)以上之陪病者,應進行入院及每週定期自費篩檢。陪病者若為「確定病例符合解除隔離條件且距發病日或採檢陽性日(無症狀者適用)15天(含)以上至3個月內」,得免除篩檢。指揮中心提醒,由於醫院屬於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疫情期間儘量避免不必要的陪(探)病,建議以視訊或電話方式替代實地探視,陪(探)病人員進入醫院務必佩戴口罩及遵循感染管制措施。指揮中心籲請民眾儘速完成完整疫苗接種,未來也將視疫情發展滾動式修正醫院相關管理規定。
-
2022-06-06 新聞.長期照護
解開照顧枷鎖回響/失能長者住機構 補助將提高
聯合報與願景工程基金會推出「照顧殺人」專題報導後,衛福部次長薛瑞元接受專訪回應,正規畫提高失能者入住長照機構補助,由現行的一年六萬元,提高到十二萬元或十八萬元,金額未定,依失能等級補助,且會連同身心障礙機構補助一起考量,正由長照司及社家署評估中。「照顧殺人」專題指出,重度失能的照顧有時已超過家庭負荷,但「送機構」卻不在現今長照2.0的公平選擇之中,目前機構補助平均一個月五千元,但實則收費動輒四萬起跳,若能比照居家服務,一個月最高可有三萬多元補助,那麼家屬再出數千元就能負擔機構服務。薛瑞元承諾,有家暴史的家庭選擇照顧者時,長照專員應可以勾串保護司的家暴資料,如果有家暴史,到老「只有兩人生活,風險很大」,勾串資料後,如果家庭中也沒有其他人可以接手照顧,社安網就介入處理,隔離開來,評估送機構。許多北漂族無法與父母同住,又怎麼親自照顧?薛瑞元呼籲:「不要用孝道綁架年輕人!」他反問:「什麼是最好的照顧?不要廿四小時陪著、讓老人家保持原有的能力,能自己的生活、走出門,才是最好的照顧。」薛瑞元認為,很多人對照顧的觀念需改變,比如「照顧不離職」,花一點錢,多用長照2.0服務,讓照顧者保有自己的生活。提倡「新家人關係」:給老人家新觀念,照顧讓專業的來,子女就是打電話問安、常回家探視。許多照顧悲劇的家庭拒絕外界協助,執念「家人就是要自己顧」,或是打了長照專線一九六六,評估後又不使用。依衛福部統計,還有四成五長照需求家庭未使用長照2.0。薛瑞元指出,這些不使用的家庭「為什麼不用」,值得了解,應該「了解照顧家庭的期待是什麼」。長照司副司長周道君指出,依照專評估停用原因,包括死亡、失能惡化住進機構、轉請外籍看護等。薛瑞元說,將會以照顧者需求擴大積極輔導。「不知道他的期待,就須去了解。」對高負荷照顧者卻拒絕協助,「必須進一步理解為什麼」。▌延伸推薦:他們是一群不一樣的殺人犯。不是天生心狠手辣,或者作奸犯科的惡徒;相反地,他們從無前科,可能是家中最有責任感的那個人,照料因病倒下的至親。「照顧殺人」數位專題報導1:看見照顧殺人「照顧殺人」數位專題報導2:解開長照枷鎖【照顧殺人】系列完整報導及後續迴響請見願景工程基金會官網
-
2022-06-06 新聞.長期照護
願景回響/薛瑞元:提高機構補助 別用孝道綁架年輕人
聯合報與願景工程基金會五月中推出「照顧殺人」專題報導後,衛福部次長薛瑞元接受專訪時回應,正在規畫提高失能者入住長照機構的補助,由現行的一年六萬(每月五千元)提高到兩倍十二萬元或三倍十八萬元,兩個考慮:一是依失能等級或齊頭式補助,二是連同身心障礙機構補助一起考量,正由長照司及社家署評估中。薛瑞元說,照顧殺人的悲劇,每個家庭背後都有一段故事,而且每個故事都不一樣;從這些悲劇中是否可以抽出共通的通則?不見得可以,因為這涉及被照顧者、照顧者的關係,還有照顧者與其他家屬之間的關係,為何讓她/他獨自承擔?周遭社區的支持度是不是足夠?他說,衛福部目前沒有進行個案研究,很難歸因。專訪在疾管署會議室進行,協助處理疫情的薛瑞元看來疲憊。「照顧殺人」專題中指出,重度失能的照顧,兩小時翻身、不時拍痰等,已超過家庭負荷,但「送機構」卻不在現今長照2.0的公平選擇之中。目前機構補助平均一個月五千元(平均收費動輒四萬元起跳),若能比照居家服務的補助額度一個月最高可有三萬多元補助,那麼家屬再出數千元就能負擔得起機構服務。薛瑞元也提醒,機構的照顧品質還有待改進,「有些傳統機構,老人住進去,退化愈快」,好的機構應該讓長輩活動、保住原有的功能;但民眾面臨的問題是「好的機構很貴,民眾負擔得起的,品質差」;但全世界長照機構都面臨相同的問題:「服務愈來愈貴」,各個政府也尋求辦法,但看起來是無底洞;問題也在於,政府給了補助,機構就提高收費。「我們現在(民眾選擇送)機構是一年補助六萬,六萬我也是知道是很少啦,平均下來一個月才五千塊。」現在想要做的是讓選擇機構家庭的補助是與失能等級掛勾,失能程度重的,補助多些,讓選擇機構的家庭不會負擔太大。薛瑞元指出,很多民眾對照顧的觀念還需要時間改變,例如傳統觀念是希望家人自己,他舉朋友為例, 為父母請了外籍看護,「兩月就換一個」,最後知道原因是父母不喜歡被外人照顧, 想要兒子、媳婦來照顧。但是「年輕人有自己的工作啊,不可能這樣」。 薛瑞元說,第一個要改變的是孝道觀念,「不要用孝道綁架年輕人!」第二是「照顧不離職」,儘量不要為了照顧,放棄自己的生涯規畫,第三是「新家人關係」。他舉例,比如「照顧不離職」,花一點錢,多用一點長照2.0的服務,維持照顧者自己的前途及人生,保有自己的生活;但是社會對照顧的要求,常是女性、收入少的家庭成員來專責照顧,其他人出錢。「孝與不孝,帽子一壓」就有人成了照顧者,但是「家人給的支持可能不能一直下去」,兄長公司倒了等等,「長期照顧就是很多風險、現實的變化」。他也反問:「什麼叫最好的照顧?不要廿四小時陪著、讓老人家保持原有的能力,能自己的生活、走出門,才是最好的照顧。」所以現在要給老人家新觀念,提倡「新家人關係」:朋友、鄰居這些關係是未來最重要的支持,這樣北漂的子女才能比較放心,照顧讓專業的來,子女就是打電話問安、常回家探視。 薛瑞元也承諾,有家暴史的家庭選擇照顧者時,長照專員應可以勾串保護司的家暴資料,如果曾有家暴史,臨老「只有兩人(獨自)生活,風險很大」,勾串資料後,如果家庭中也沒有其他人可以接手照顧,社安網就介入處理,隔離開來,評估送機構照顧。衛福部長照司副司長周道君一旁補充,長照中心照顧管理專員評估完照顧需求後,再比對家暴資料。薛瑞元說,收案的照專及到宅服務的居服員都要受一點訓練,有能力「辨識家庭裡是否發生家暴」,透由通報,讓保護社工介入。許多照顧悲劇的家庭拒絕外界協助,執念「家人就是要自己顧」,或是打了長照專線1966,評估後又不使用。依衛福部統計,長照2.0覆蓋率約五成五,還有四成五的長照需求家庭未使用。薛瑞元指出,這些不使用長照2.0的家庭「為什麼不用」的原因,是很值得了解的問題,應該「了解照顧家庭的期待是什麼」。周道君解釋,評估就算開案,但案家卻停用時,照專會了解原因,統計顯示原因包括:死亡、失能惡化住進機構、轉請外籍看護等;目前一名照專負責250至300位個案,非常辛苦。對家庭照顧者的負荷,薛瑞元說,給家照者的支持方案,未來會以照顧者的需求,再擴大積極的輔導。「不知道他的期待, 就必須去了解。」如果是高負荷的照顧者又拒絕協助,「必須進一步理解為什麼」; 但有種情況是,對服務的期待「足歹講」,如同餐廳的好惡是非常個人的。台灣正面臨少子化,有一天家人照顧者勢必不會是長照主力。薛瑞元說,解方在於團結力量大,家庭照顧是「一對一」的照顧,未來走向「一對多」是必然。「我有一個夢想」,他希望,規畫「共居住宅」,配有服務的老人住宅,內政部次長花敬群設法解決都市的共居住宅;薛瑞元則是著眼鄉村。他說,鄉下大半是散居,必須長者集中一點,才能有效地提供「一對多」服務;這應搭配「村落再生計畫」,鄉下房子老舊,也沒有無障礙設施,「但這項對未來期待,牽涉多少部會?」但是,他說,老人家安土重遷,很難離開原有住宅,這需要社會文化的改變,這又需要時間,「我這輩子是看不到了。」
-
2022-05-28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長照機構住民及弱勢民眾 指揮中心免費提供快篩試劑
保障照顧型機構及弱勢民眾健康,指揮中心表示,將針對新冠肺炎感染風險較高的照顧型機構、低收入及中低收入戶等弱勢族群免費提供快篩試劑,此外發放對象也考量遊民生活環境特殊,染疫風險高;列冊關懷的獨居老人多數有多重慢性疾病,染病後轉為中重症機率較高,因此也將遊民及列冊關懷的獨居老人納入免費發放對象,總計預估約81萬人受惠。指揮中心指出,免費提供快篩試劑的照顧型機構,除照顧較多慢性病及重症高風險族群的長照機構,其對象除依「長期照顧服務法」設立的住宿式長照機構、社區式長照機構外,還包括老人福利機構、身心障礙福利機構、兒少安置機構、精神復健機構、一般及精神護理之家、產後護理之家、身心障礙社區居住、兒少團體家庭等住宿式照顧機構,以及身心障礙社區式照顧服務、早期療育機構以及托嬰中心等日間照顧服務機構及單位。目前發放數量以服務對象及工作人員每人3劑估算,將直接配送至上述照顧型機構及單位,目前衛福部正彙整機構名單、數量、地址、收件時間及收件人聯繫方式,待彙整後即儘速配送至各機構。指揮中心指出,獲配機構(單位)應設防疫長統籌調度運用;當評估機構(單位)內有群聚風險時,即可運用快篩試劑檢測,以有效進行感染管控。但應列冊管理,載明使用日期、姓名、身分別(如工作人員及服務對象),以確保快篩試劑適當使用。另因快篩試劑適用對象為2歲以上,因此托嬰中心配送對象以工作人員為主,當工作人員發現身體有異狀,可立刻快篩,降低嬰幼兒受感染風險。指揮中心說,遊民及列冊關懷的獨居老人配送數量以每人5劑估算,將由衛福部盤點各縣(市)需求人數後配送至各直轄市、縣(市)政府社會局處,透過社會局處既有關懷服務體系或協調民政系統協助發放,以降低其染疫風險。
-
2022-05-19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新北居隔逾5萬飆新高 推出獨居身障一條龍到宅照護
新北市府今天表示,COVID-19居隔人數飆新高,首度超過5萬人;針對獨居與行動不便長輩與身心障礙者,實施快篩、問診、投藥、服務等4合一的到宅照護一條龍服務。新北市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說明會今天下午舉行,並公布確定病例2萬7230人採檢陽性,居家照護執行中11萬8285人、居家隔離列管數5萬1264人。包括康復解隔人數,累計居家照護總人數為23萬餘人。市長侯友宜表示,今天開始啟動65歲以上快篩陽即時給藥,他訪視基層診所時,發現醫師視訊看診後,很細心的要求病患將快篩試劑的兩條線塗銷,避免往後遭重複使用;若必要時,醫師將直接開立抗病毒藥物。他公布,今天起實施「到宅一條龍」服務,結合醫院、牙醫師公會、醫檢師公會,提供快篩、視訊問診、現場投藥、健康關懷服務等4合一的一站式服務。衛生局長陳潤秋告訴中央社記者,一般長者若可自己篩檢且陽性,就可透過遠端視訊醫療後確診;但如果居住在新北市、獨居且行動不便及出門有困難、年滿65歲長者或身障者,符合以上3項條件,若沒有試劑、無法自己篩檢,就可請醫療團隊協助到宅服務。陳潤秋說,醫檢師到宅快篩,醫師視訊看診、並現場給基礎用藥,後續社區藥師針對症狀持續供藥,並關懷健康。社會局統計,新北市列冊有案的獨居長者約4000人,獨居且行動不便的身心障礙者有1500人,合計5500人。考量獨居長者及身障者如身體不適、疑似染疫,因無親人陪同篩檢、就醫,因此決定成立到宅照護隊。陳潤秋也表示,除獨居長輩快篩外,2歲以下幼兒雖不符合快篩試劑適用年齡,但若因居家隔離、居家檢疫、自主防疫而身體不適,中央已經開放,若此時接受快篩,經醫師判斷後仍視同確診,不需要再做PCR。至於一般兒童若不舒服且快篩陽,則可帶到新北防疫急門診醫院,透過兒童綠色通道就醫;兒童看診、PCR篩檢、領藥批價、居家照護等一條龍服務。民政局長柯慶忠統計,近日每天居家關懷中心仍接受4000多通諮詢電話,市府公布「新北疫點通」網站啟用,內容包括相關的防疫新資訊、醫療確診與周邊人的身分、防疫幫手與衛生教育、常見問題問答。衛生局表示,中央法定傳染病通報系統及TRACE(接觸者健康追蹤管理系統)系統卡卡的,加上民眾自動填報時資料錯誤、系統抓錯資料,居隔單錯誤比例偏高,造成確診者或接觸者居隔單也塞車,不斷有民眾抱怨,但基層沒有能力解決。衛生局長陳潤秋說,大約只有7成民眾填報成功,其餘民眾湧向各區衛生所及區公所要求補發居隔單,引起許多民怨與情緒爆炸,大發雷霆咆哮威脅;耗費第一線基層人員手工更改,抗壓幾乎到達臨界點,也盼望中央儘速優化相關系統。
-
2022-05-18 新聞.長期照護
制度漏接…照顧不了 解脫病夫誰之過
〈此專題為願景工程基金會及聯合報共同倡議〉律師眼中的林心美(化名)是家庭壓力的代罪羔羊。她是好母親,養育兒女成才,連孫子都接手照顧;她也是好妻子,陪著病夫跑醫院上百次。「與其說老太太是為自己解脫,我覺得她是為了救全家,犧牲自己,不留負擔給家人。」「在法庭上,老太太一句話都不說;就算開口,就是一句,希望自己受到懲罰。」律師眼中的林心美(化名)是家庭壓力的代罪羔羊。她是好母親,養育兒女成才,她連孫子都接手照顧;她也是好妻子,陪著病夫跑醫院上百次。「如果制度提早看見她的壓力,沒有漏接,她就不會成為殺人犯。」學者感嘆。獨力苦撐「我受夠了」律師說:「與其說老太太是為自己解脫,我覺得她是為了救全家,犧牲自己,不留負擔給家人。」這是她堅持於「妻母」的人生腳本,就是該一肩扛起,自己的責任不容打折,也沒有退路。林心美在四年前某日中午,持鎯頭擊碎丈夫的腦袋。當管理員因重擊聲前來查看時,七十四歲的她雙膝跪地自白:「我殺了他,我受夠了。對不起。」她打電話自首。警方回憶,她不斷重複:「我真的照顧不了!」多年來她照顧心臟病、糖尿病的丈夫;還有過動症與情緒障礙的孫子,照顧壓力終於爆發。傳統困住「人生腳本」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秘書長陳景寧見過許多照顧者盡力扮演著「理想中的父母、夫妻、兒女」,獨力苦撐,否則就自認失職、不孝,這是傳統觀念刻在照顧者心中的「人生腳本」。在各式照顧悲劇中,照顧者主動改寫人生腳本,早點尋求資源,是避免憾事的第一步。那公部門的各種支持系統,是否做好準備,接住這些照顧者?「她問:『為什麼要救我?』」台北市家防中心主任陳淑娟說,過去長照以失能者為中心,直到此案發生,才真切看見照顧者的辛勞,制度的焦點應該微調。政府分工「像碎肉機」以林家為例,家庭難題牽涉身障、長照、家暴、特殊教育,但各局處的分工像是「碎肉機」,將家庭難題切開、各自為政;未及早介入,資料也無法互通。加強協助照顧者,並透過數據比對,挖掘出「長照家暴」的潛在風險者,這是陳淑娟正在推行的兩項方案。目前台北市率先試行,讓相關資料庫能夠嫁接。林心美有大學學歷,全家有不錯的社經地位,並非缺乏資源才走上絕路,只是各種國家資源或社福制度都「漏接」這個家庭。第一,丈夫雖罹患糖尿病、洗腎,持重度身心障礙手冊,但長照單位評估他「尚有生活自理能力,未達長照失能等級」,無法申請長照與喘息資源。曾有通報「無人協助」這樣的評估是以「被照顧者」的程度畫分,忽略了「照顧者」面對的整體處境。第二,孫子其實多次攻擊祖母林心美,但家人認為這都是家務事。在林心美崩潰殺人前,曾在車站失控掐住孫子脖子,也都有通報紀錄,但沒有單位進一步訪查;社會局和教育局直到案發後才串起資訊。老太太在法庭上不說的細節,來自已逝監委高鳳仙的調查報告。報告結論寫得直白:相關單位皆「未積極訪查、轉介、連結相關資源,且未適時提供協助,實有不當」。陳景寧說,照顧長路,沒有人可以獨自走完全程;「照顧公共化」是解答,補起制度各種漏洞、打破傳統孝道或母職觀念束縛,才能翻轉照顧者的人生腳本。▌延伸推薦:他們是一群不一樣的殺人犯。不是天生心狠手辣,或者作奸犯科的惡徒;相反地,他們從無前科,可能是家中最有責任感的那個人,照料因病倒下的至親。「照顧殺人」數位專題報導1:看見照顧殺人「照顧殺人」數位專題報導2:解開長照枷鎖【照顧殺人】系列完整報導及後續迴響請見願景工程基金會官網
-
2022-05-17 新冠肺炎.防疫懶人包
0+7居隔新制,防疫補償金及防疫保單還有得領嗎?一件事是關鍵
因應疫情快速變化,指揮中心不斷滾動俢正居家隔離政策。從一開始和確診者有所接觸,不管密不密切都要隔離,後來密切接觸者範圍也愈縮愈小,到4四月中下旬為「10(居家隔離)+7(自主管理)」,4月26日宣布「3(居家隔離)+4(自主管理)」,再到目前最新的「0(得免居隔)+7(天自主防疫)」,這除了關乎是否得足不出戶,更關乎保險理賠及防疫補償金的申請。指揮中心宣布5/17日零時起實施「三劑快篩陰性免隔」居家隔離新措施,擴及適用一般民眾。新制內容對象包括:.針對確診個案同住家人,讓施打三劑疫苗者得免進行居家隔離措施,改為進行7天自主防疫,簡稱為「0(得免居隔)+7(自主防疫)」。.未完成3劑疫苗接種者及只打兩劑的國高中生,仍維持「3天居家隔離+4天自主防疫」。0+7、3+4,可以自己選擇嗎?許多民眾最大的疑問是,那0+7、3+4,是可以自己選擇的嗎?指揮中心指出,「確診個案自主回報疫調系統」新選項「已完成COVID-19疫苗追加劑且採自主防疫」,確診者可自行勾選。.確診者填寫密切接觸同住家人時,如勾選該選項「已完成COVID-19疫苗追加劑且採自主防疫(勾選此項目將採自主防疫,不開立居家隔離通知書)」,同住家人將被系統自動列為7天自主防疫對象,不會開立及收到居家隔離通知書。.若同住家人如果是已接種追加劑但仍想要採居家隔離「3+4」者,確診者則不要勾選該欄位即可。【延伸閱讀】>>隔離天數可自選? 打完疫苗仍可選「3+4」Q:隔離新制會開居家隔離通知書嗎?A:3+4者仍會開立居家隔離通知書、0+7則不會收到了。Q:防疫補償金還可領嗎?A:防疫補償金申請規定仍沒有改變,是針對限制人身自由的補償措施,基本上仍以有收到居家個別隔離通知書者可申請;自主防疫、自主健康管理、預防性停課,皆不可申請防疫補償。詳細資格如下述:●本人需符合資格:1.接獲個案接觸者居家個別隔離通知書2.隔離期間未領有薪水3.未違反隔離規定(無年齡限制、不論原本有沒有工作)●照顧者防疫補償需符合的資格:1.照顧生活無法自理之受匡列隔離對象2.受照顧者接獲個案接觸者居家個別隔離通知書3.受照顧者未違反隔離規定4.照顧者需原有工作,為照顧而向公司請假或自營作業無法工作而未領有薪資(受照顧者若是學生,需生活無法自理,有年齡限制,如未滿12歲或就讀國小,就讀國中、高中、五專前三年之身心障礙者)【延伸閱讀】>>確診居隔就能領每日1000元防疫補償金?四張圖說明申請資格、請領方法總整理Q:防疫險還可理賠嗎A:.新制的「0+7」:並非是隔離處置,而是自主防疫,在此前提下民眾無法拿到隔離通知書,因此屬於「0+7」新制的民眾,保險公司不予理賠。.新制的「3+4」:由於這類對象確實有三天的居家隔離事實,亦會收到隔離通知書,因此仍會啟動理賠機制。【延伸閱讀】>>居隔0+7 產險理賠減壓【註】以上為多數適用情況,防疫保單確切理賠與否及細節,仍依各保險公司規定而有不同。
-
2022-05-16 新聞.長期照護
照顧者/雙殺悲歌 55歲的孝子為何走絕路
〈此專題為願景工程基金會及聯合報共同倡議〉七分鐘,這是吳文佑從停車場走上高屏溪舊鐵橋橋墩的時間。監視器畫面中,他的腳步毫不猶豫,不曾徘徊、停歇。五十三秒後,吳文佑用繩索自縛頸部,俐落爬上鐵橋欄杆,往下一跳,生命終結。此刻停車場的轎車後座,躺著吳文佑親手勒斃的父親遺體。至案發當天,他已辭職照顧久病老父兩年餘,鄰居未曾聽他喊苦。「萬惡的罪業我來承擔」,是吳文佑放在家中的紙條內容。這場命案歷時三十二分鐘。前十分鐘開車,最後十分鐘走路、上吊,至於中間的十二分鐘,監視器僅拍到吳文佑進入轎車後座。動手前 求助訊號隱晦據承辦員警回憶,當天傍晚分局先接下吳文佑遺體,再找到轎車上的吳父,並循線回到吳家發現遺書。他們透過證物與勒痕研判,吳文佑上吊使用的麻繩,與勒斃父親的極可能是同一條。這起二○一九年雙殺「人倫悲歌」震驚社會,到底什麼原因,使五十五歲的吳文佑走上絕路?台北護理健康大學長照系教授陳正芬指出,若照顧者因「愛」拒絕外界介入,反倒容易累垮自己,「親力親為」觀念必須改變。她感嘆,這些長照弒親、家暴當事人動手之前,早已滿身創傷,不知該如何抒發,「求助的訊號很弱,很隱晦」。照顧者 平均八年抗戰陳正芬強調,照顧會隨時間愈發困難;當長者更衰老、需求更高,照顧者的負荷便愈加沉重,可能超過極限而不自知,這重擔絕不是一個人就能撐過。身心障礙聯盟秘書長洪心平說,「許多照顧者沒準備之下,就被迫站上照顧位置」,既沒經驗也無頭緒,更缺乏時間思考策略,壓力瞬間就來了。一當了「照顧者」,平均是八年抗戰。吳父有攝護腺肥大、高血壓,又因車禍不良於行。吳文佑當了數十年泥水匠,粗工導致退化性關節炎。但兄弟姊妹都在外成家,單身的他自然成為「照顧孤島」,拖著腳照顧病父。行動不便的兩人只在老舊透天厝一樓生活,睡在客廳,傍廚房而居。高齡八十歲的在地鄰長形容吳文佑:「真的是很老實、孝順的囝仔」。吳父生病前,老鄰長常和他坐在巷口泡茶。吳父逐漸老衰,偶爾拄著拐杖亂跑,讓兒子尋上半天;有時則拒絕出門,吳文佑必須連哄帶吵,抱著老父上車,才有辦法就醫。失親人 一家都盡力了「大家都知道照顧老人很辛苦,我也問過吳文佑要不要找看護?他都拒絕,覺得照顧爸爸是他的責任。」鄰居婦人和吳家孩子同輩,一起長大。提起往事,她懊悔當時應多勸勸吳文佑。綜合鄰居說法,大家都看過吳文佑盡力陪伴父親,幾乎沒聽過他喊苦。就連吳家子女返鄉,吳文佑也堅強地要手足別擔心。協助調查的里長尹平成說:「他們一家都盡力了。」親戚會定期探望,給生活費,「怎知會這樣?」他感嘆:「大家都不敢再提這件事;一下走兩個人,活著的家人有多痛,你能想像嗎?」如今父子雙亡,眾人只能靠監視器畫面推理「到底發生什麼事?」吳文佑離開後座,走上鐵橋之前,是否對父親說了什麼話?他是否如往常,擁抱父親直到最後一刻?已無人知曉。※ 提醒您:若您或身邊的人有心理困擾,可撥打1925(依舊愛我)安心專線▌延伸推薦: 他們是一群不一樣的殺人犯。不是天生心狠手辣,或者作奸犯科的惡徒;相反地,他們從無前科,可能是家中最有責任感的那個人,照料因病倒下的至親。「照顧殺人」數位專題報導1:看見照顧殺人「照顧殺人」數位專題報導2:解開長照枷鎖【照顧殺人】系列完整報導及後續迴響請見願景工程基金會官網
-
2022-05-04 新冠肺炎.防疫懶人包
1957諮詢專線熱問/孩子班上確診匡列居隔了,我們能申請防疫補償金嗎?
目前許多小學都停課了,很多家長都在問,小孩可以申請防疫補償金嗎?照顧的家人可以申請照顧者補償嗎?「衛福部1957福利諮詢專線」臉書粉專釋疑,經匡列的學生,只要符合3個規定,就能申請,沒有年齡限制,但重點是先檢查自己跟孩子有沒有收到衛生局或衛生所開立的「個案接觸者居家個別隔離通知書」,這是申請防疫補償金的前提。申請資格⭕先檢查自己跟孩子有沒有收到衛生局或衛生所開立的 #個案接觸者居家個別隔離通知書,這是申請防疫補償金的前提!❌如果是學校預防性停課,孩子沒有跟確診者接觸,不會收到衛生局開立的 #個案接觸者居家個別隔離通知書,就沒有補償金可以申請!2種防疫補償金與確診者接觸匡列隔離的防疫補償金分為:本人被匡列隔離的防疫補償金與照顧者防疫補償金。「本人」需符合的資格:1.接獲衛生主管機關開立個案接觸者居家個別隔離通知書2.隔離期間未領有薪水3.未違反隔離規定🔸沒有年齡限制、沒有限制原本有沒有工作「照顧者防疫補償」需符合的資格:1.照顧生活無法自理之受匡列隔離對象2.受照顧者接獲個案接觸者居家個別隔離通知書3.受照顧者未違反隔離規定4.照顧者需原有工作,為照顧而向公司請假或自營作業無法工作而未領有薪資🔸受照顧者是學生的話,有年齡限制:1.未滿12歲或就讀國小2.就讀國中、高中、五專前三年之身心障礙者符合資格可申請每人每日1000元申請期限受隔離檢疫結束之日起算2年內皆可辦理申請方式原則採線上申請,臨櫃/郵寄至地方受理窗口。線上申請防疫補償網址:https://swis.mohw.gov.tw/covidweb/防疫補償金常見QA(資料來源─衛福部防疫補償金,最下方可查看地方受理窗口:https://covid19.mohw.gov.tw/ch/cp-5188-61209-205.html)
-
2022-05-04 新冠肺炎.防疫懶人包
確診居隔就能領每日1000元防疫補償金?四張圖說明申請資格、請領方法總整理
病例數已破兩萬,估計接下來居隔的人愈來愈多,被匡列隔離是否能夠得到補償?「衛福部1957福利諮詢專線」臉書粉專提供「防疫補償金」和「照顧者補償金」等資訊。只要符合相關資格,就能申請每日1000元的防疫補償金。不過,防疫補償是針對限制人身自由的補償措施,自主防疫、自主健康管理、預防性停課,皆不可申請防疫補償;而確診者隔離治療,還有確診者在家裡居家照護,也不可申請防疫補償。「衛福部1957福利諮詢專線」臉書粉專說明,與確診者接觸匡列隔離的「防疫補償」,分為本人被匡列隔離的防疫補償金與照顧者防疫補償。【延伸閱讀】>>QA/0+7居隔新制,防疫補償金及防疫保單還有得領嗎?一件事是關鍵●本人需符合資格:1.接獲個案接觸者居家個別隔離通知書2.隔離期間未領有薪水3.未違反隔離規定(無年齡限制、不論原本有沒有工作)●照顧者防疫補償需符合的資格:1.照顧生活無法自理之受匡列隔離對象2.受照顧者接獲個案接觸者居家個別隔離通知書3.受照顧者未違反隔離規定4.照顧者需原有工作,為照顧而向公司請假或自營作業無法工作而未領有薪資(受照顧者若是學生,需生活無法自理,有年齡限制,如未滿12歲或就讀國小,就讀國中、高中、五專前三年之身心障礙者)【延伸閱讀】>>1957諮詢專線熱問/孩子班上確診匡列居隔了,我們能申請防疫補償金嗎?更多資訊●確診者居家照護內容,詳見疾管署網站「COVID-19確診個案分流收治與居家照護個案之醫療協助措施」:https://www.cdc.gov.tw/Category/MPage/fI6Xxp5Dg3N_CgB1GIWZGw●防疫補償線上申辦系統:https://swis.mohw.gov.tw/covidweb/●衛福部防疫補償說明(含申請資格、應備文件、受理窗口):https://covid19.mohw.gov.tw/ch/cp-5188-61209-205.html️●衛福部防疫補償常見問題:https://covid19.mohw.gov.tw/ch/cp-4888-52926-205.html
-
2022-05-03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台南+390 一連5天在這8處開設莫德納隨到隨打站
台南市今天新增390例確診,其中12歲以下約占19%,台南市衛生局局長許以霖表示,有關兒童疫苗部分,會等家長意願書回收後安排,本周應該就會開打,而針對不少人想打疫苗,衛生局也表示,目前中央已配送到台南,明天起一連5天,在5區開設8場次的莫德納疫苗隨到隨打站,想打的人可多利用。昨天啟動的確診者自主回報疫調措施,台南市社會局則表示,為避免身心障礙者無法填寫,可洽電話(06)6371211,請求協助。台南市政府今天疫情直播記者會有小「凸槌」,原應該在下午3點開始、一直延到約3點20分才開始,市長黃偉哲因為仍在3+4自主防疫期間,在市府裡自行開小房間直播,沒有與其他局處人員在一起。衛生局表示,台南市今天新增390名COVID-19本土確診病例,包含82例男性、208例女性個案,年齡介於未滿10歲至80多歲,發病日介於4月23日至5月1日,其中包含104例為無症狀感染。390名病例中有57例為居家隔離採檢後確診、37名為親友接觸個案、7名為職場接觸個案、6名為校園接觸個案、4名為軍營相關、另有279名個案的密切接觸者在疫調中。衛生局表示,5月3日到7日,在南化、左鎮、北門、南區、永康區,開設8場次的莫德納疫苗免預約接種站,歡迎市民接種當日攜帶健保卡、身分證、接種紀錄卡(黃卡)前往;民眾也可以透過台南打疫苗系統預約其他場次的AZ、高端及莫德納疫苗。同時為避免民眾買不到快篩劑,但與確診者密切接觸,有快篩需求,市府在3、4日兩天上午9時至12時,在新化體育公園(新化區公園路110號)和松柏育樂中心(南區南門路263號)設置快篩站,民眾可佩戴口罩、持身分證及健保卡前往。教育局則表示,截止今天下午,台南市國中小校園停課情形統計如下:1.因1人確診,「班級」停課:36校、66班。(國小23、國中13)2.(依照新標準)因全校達1/3班以上或10班以上有「確診案例」或「密切接觸者」,全校停課:13校。(國小13)
-
2022-04-30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疫情升溫!街友防疫台南備妥快篩、量體溫及定點沐浴車
因應疫情升溫,為保障弱勢民眾健康,台南市啟動加強防疫保護措施,優先關懷中高危機的獨居長輩、身心障礙者及街友等約3000名弱勢民眾,市府已備好10萬片口罩,由市府團隊陸續發送,同步加強關懷服務,全面保護弱勢族群。針對街友防疫工作,南市社會局已安排每日定點沐浴車,提供街友盥洗並量測體溫,叮嚀街友注重身體清潔,以減少病毒感染;另也針對列冊街友備妥快篩試劑,定點進行快篩檢測,一旦發現確診者立即聯繫衛生局進行隔離治療;若街友需居家隔離,社會局也已備妥床位20床,並結合餐飲業者進行送餐,以確保街友安全健康。市府表示,去年三級警戒開始,即指示社會局對街友關懷訪視不間斷,由社會局各區社會福利服務中心、台南市街友服務委辦單位慈聯基金會等社工人員,每日為街友量測體溫並宣導防疫。也持續安排並鼓勵街友接受篩檢、施打疫苗,全力守護街友及全體市民的健康社會局表示,南市列冊街友共計226人,對於街友發送口罩部分,自去年年5月17日起至今年4月22日已累計出動社工共1660人次、已訪視1萬4101人次、發放口罩2萬4104片,同時也規勸街友配合防疫措施及接受安置,街友接受安置前,均需進行採檢陰性,全力防止防疫漏洞。民眾若發現有急需協助的街友,可主動撥打1999市民專線進行通報,或洽社會局12區社會福利服務中心,社會局會立即提供必要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