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03 養生.運動健身
搜尋
足底筋膜炎
共找到
106
筆 文章
-
-
2024-08-16 醫療.指甲.足部
穿錯鞋子可能傷膝傷脊椎!挑鞋遵循4原則,穿脫鞋也有方法
走路走久了,腳難免會痠痛,但有的人可能連帶感覺膝蓋不舒服,甚至腰痠背痛,到底是什麼問題?骨科醫師提醒,可能穿錯鞋,導致脊椎與膝蓋額外增加許多負擔。走路姿勢不對、穿錯鞋都會傷膝一般我們大概都知道,走路姿勢不對,對於脊椎和膝蓋會產生損害,因為在走路及站立時,腳底和膝關節都需要承受相當大的重量。中國醫藥大學北港附設醫院副院長馮逸卿曾受訪指出,據統計,站立或行走膝蓋承受重量約為體重1到2倍;跑步、爬樓梯約4倍;打球6倍;蹲跪則高達8倍。不過就算姿勢對了,若穿錯鞋也可能帶來同樣傷害。台中光田骨科醫師嚴可倫在臉書粉絲專頁PO文分享,一雙好鞋不僅能幫助減輕雙腳的疼痛,有助於吸收衝擊減低負荷,進而減輕膝關節負擔。反之如果穿錯鞋子,則可能傷膝蓋傷脊椎。嚴可倫分享挑選好鞋的四大原則。挑鞋4原則護膝1.鞋跟不過高:有些人因為工作緣故,需要長時間穿高跟鞋走動,造成腳部與膝蓋出現不適感。因為高跟的鞋子會讓身體重心放在膝蓋前方,腳踝也會變得不穩定,造成膝關節負擔。建議日常鞋款選擇以鞋跟約1-2公分為佳,這個高度可以讓膝蓋受力更平均,阿基里斯腱也較不容易過度延展,有助於避免痠痛的發生。2.鞋底有厚度:有些人喜歡穿全平底的休閒鞋或是夾腳拖,但這類鞋款並不適合長時間走路,避震效果有限、無法保護足底,容易讓肌肉疲乏無力,甚至引發足底筋膜炎。建議挑選鞋底至少有1公分厚度的鞋子,不僅穿著體驗更加舒適,也能有效保護足弓與膝關節。3.鞋子有彈性:有些材質較硬、沒有延展度的鞋子,容易讓腳步動作無法自然流暢,受限於鞋子的形狀,進而增加膝關節負擔。建議選擇有彈性但不過軟的鞋款,除了具有保護腳踝的功能,也能減少對腳底的壓力,同時走路步態也能更加順暢與舒適。4.有足弓設計:足弓在走路時有吸震及緩衝的作用,減少下肢關節與脊椎的受力,但若是長時間使用,可能會導致足弓的壓迫甚至損傷,進而出現腳底僵硬疼痛的狀況。建議挑選有足弓設計的鞋子,不僅能輔助維持良好平衡,讓腳底更平均的承受身體重量,更能有效預防膝蓋損傷的不適感。穿鞋和脫鞋也有正確方法而挑到了合適的鞋子以後,穿鞋和脫鞋子也有正確方法。台北榮總復健部主治醫師李思慧曾受訪指出,穿鞋時,如果是綁帶的鞋子,前面鞋帶可以不動,但至少要鬆開最後二道,把後二洞的鞋帶拉鬆,腳套進鞋子裡,不建議用鞋把子,因為鞋把很容易把鞋子後面撐到變形。特別要注意,綁鞋帶前一定先把腳套進鞋子,腳跟朝地輕敲二下,腳尖和腳跟呈45度角,綁鞋帶時都要維持45度角。脫鞋子時不要踩著鞋後跟硬脫。也是要先解開鬆開後二道鞋帶,好好把鞋子脫下來。【參考資料】.台中光田骨科嚴可倫醫師臉書粉絲專頁 .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2024-08-07 養生.運動健身
看似不喘、不累,姿勢錯誤當心跑出一身病!5眉角掌握超慢跑訣竅
你今天超慢跑了嗎?跟著節拍器邁開步伐,掌握節奏律動的超慢跑,近年非常流行,愈來愈多人跟上這股運動熱潮。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復健科主任武俊傑表示,超慢跑看起來不喘、不累,但如果姿勢錯誤、過度訓練,也是會跑出一身病來。太頻繁、沒熱身 恐傷膝武俊傑分享,診間一位中年男子,聽聞超慢跑很容易上手,還有減重、控制血糖的好處,於是嘗試這項流行的全民運動。剛開始跑覺得很有趣,宛如跟著節拍抬腳律動,直接增加跑步次數,原本一周跑2至3次,到後來幾乎天天進行,結果跑兩周後就到門診報到。該名患者提到,超慢跑要掌握「步伐要小、頻率要快」的技巧,速度設定在「1分鐘180步頻」左右,從入門的跑5分鐘增加為10分鐘,為了提高健身效果,他每天都練習超慢跑。不料,膝蓋竟出現卡卡的感覺,緊繃、疼痛感愈來愈明顯,就診檢查發現,罹患了退化性關節炎。武俊傑強調,超慢跑看起來輕鬆不傷身,還被譽為懶人瘦身法,很多人一跑起來就忘了控制運動量,甚至以為是低強度運動就拉長跑步的時間,跟久走會增加腳底過多或反覆的外力一樣,跑多了也是會產生足底筋膜炎。經建議患者在超慢跑前,搭配暖身、伸展動作,並注意姿勢的正確性後,狀況改善許多。背挺直、膝微彎 別踮腳不同於一般跑步的腳跟先著地姿勢,武俊傑指出,超慢跑因為步伐快速,應該要讓前腳掌先著地,但是要注意,不要變成踮腳跑步,否則容易造成小腿、阿基里斯腱、足底筋膜的負擔。超慢跑雖然相對緩和,跑前熱身絕對必要,可以促進血液循環、預防運動傷害。在跑步的過程中,武俊傑提醒,記得抬頭挺胸、背部挺直,如果頭部向前傾,反而會造成肩頸肌肉不平衡、頸部受傷。任何運動都不要過量,超慢跑看似無害,初學者一定要使用節拍器跟著步頻,控制好運動時間,當過度的運動讓肌肉極度疲累時,連帶會引起身體產生發炎反應。超慢跑正確姿勢5要點1.背部挺直、微抬下巴,眼神要注視著前方,保持抬頭挺胸。2.跑步時膝蓋要微彎,大腿不要抬太高,可減少對膝蓋及關節的負擔。3.注意前腳掌落地的力道,輕輕踩踏,避免腳步愈來愈沉重。4.維持小步伐、高步頻的方式,不要忽快忽慢,跟著超慢跑的節奏。5.雖然動作幅度小,仍要注意手臂擺動,隨著身體自然擺幅。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7-26 養生.運動健身
護理師、銷售員必看 給久站族的3大運動處方建議
不少人因為工作或生活所需,必須每天長時間站立,譬如 銷售員、護理師、服務員等。久站,往往會導致下肢靜脈曲張、增加腰椎和脊柱的壓力,進而引發腰部、頸部、肩膀痠痛或足底筋膜炎等不適症狀,通常這些不適可以經由運動改善。透過物理治療師指導,給予久站族「運動處方」,建立運動習慣,將可以逐漸改善其健康狀況,減輕站立引起的不適。運動處方 有計畫的運動所謂「運動」指的是以特殊活動方式,透過有組織、有計畫、有目的地維持或促進體適能的身體活動。而「運動處方」是依據美國運動醫學會的FITT模式(頻率、強度、時間、種類)有計畫的運動,使運動更有效率,而不是想做就做地隨意草率行事。透過運動,可以預防慢性疾病、控制體重、改善體態、調適心情並減少焦慮、提升睡眠品質、增進社交互動,以及增強自信心,使身體更健康,提升整體生活品質及幸福感。長時間站立或保持固定姿勢的工作,容易導致肌肉不平衡,進而引起腰背或肩頸不適,建議這類型的從業者應該關注工作帶來的身體傷害。為及早預防這些問題,應定期從事各項心肺運動、肌力訓練和柔軟度運動,實現工作與健康兼顧的雙贏人生。久站族3大運動處方建議1.心肺適能運動:每周運動5天,每次至少半小時,強度以能輕鬆說話為宜。沒有運動習慣的人,可以從10分鐘開始,逐漸增加時間。可依據個人喜好選擇不同的運動種類,例如跑步機、踏步機、腳踏車等有氧運動,重點希望能運動到身體大肌群、強度適中、重複性高、時間長的運動,每次總時間以超過半小時為佳。2.肌肉力量運動:先從大肌群開始訓練,例如下肢、上肢、肩膀及核心肌群。每周1至2次,強度由60%的1RM﹙One-repetition maximum,能做一下的最大重量﹚逐漸增加,每組8至12次,訓練3至5組,使用啞鈴或水瓶當阻力。訓練後肌肉需要充分休息1至2天。增強肌力有助於改善工作姿勢,減少不適感。如果要進行更進階的訓練活動,建議諮詢物理治療師協助。3.柔軟度運動:長時間站立的工作,站姿可能使肌肉變得緊繃,引起腰背或肩頸不適,建議要伸展下肢、腰椎、臀部、胸肌與肩部肌群,也可使用按摩球或滾筒對緊繃部位進行放鬆。進行脊椎的屈伸、側彎與旋轉活動,每個方向應重複10至20次;靜態伸展則每個位置停留15秒至30秒,重複10次。
-
2024-07-15 養生.運動健身
負重冒雨走完西班牙朝聖之路!57歲單身女子林秋媖:女生每年都要給自己一個假期
才剛聽說林秋媖要走西班牙115公里的朝聖之路,她已經揹著行囊沿途打卡拍照,每張照片即使是大雨中的出發照都笑得像顆小太陽,不畏攝氏十度以下的氣溫,幾乎全程冒雨前行,濕冷中拿著得來不易的朝聖者證書,她卻笑逐顏開:「我有看到雨後彩虹,太美了!」來自重男輕女的家庭這是林秋媖,今年57歲的單身女子,至今走過全球四十多個國家,為自己寫下一頁一頁精彩,而這一切旅程的起點,來自父親極度重男輕女的原生家庭。從小就知道家裡經濟條件不好,母親生下五女一男,作為家裡功課最好的孩子,林秋媖得到的不是稱讚而是輕蔑,高中時挑燈夜讀,卻被父親打一巴掌,並將書丟在地上。「父親認為女兒不需要任何智慧,但閱讀是我成長過程中最大的樂趣,看書,可以帶我到另一個世界,開拓視野,當時我就立志一定要出人頭地。」就讀輔大大傳系期間,林秋媖到一間專業眼鏡雜誌社半工半讀,老闆欣賞她工作認真,於是提供香港參展機會,這是她生平第一次出國,就像一個嶄新的世界在眼前打開,促使她後來擔任旅遊記者、旅遊網站主編、出版十多本旅遊專書、投身旅遊業。 人生就像一個人的朝聖之路記者透過文字和照片傳遞風土人情、美食美景,以及提供旅行實用資訊;旅遊業則是將這些養分消化後分析歸納,創造出一段旅程,就像是這次的西班牙朝聖之路,就是林秋媖的作品,從發想到親身實踐,「很多人問我,完成朝聖之路對人生有什麼改變嗎?我自己的感受是,不會立刻改變,但是會慢慢發酵。」旅途中一路蒐集朝聖之路的印章,每天至少要集兩個章,最後才能獲得朝聖者證書,謝哲青曾在書中提到,這應該是人類最早的集章活動。林秋媖印象最深刻的章,是在一個名叫帕拉斯德雷Palas de Rei的城市附近,一間石頭小教堂裡,她扶著盲人傳教士的手蓋下。偶遇的旅人也是旅途中美好的風景,她連續三天偶遇同一位白髮老先生,交談後得知,老先生的太太於去年過世,他為了替太太圓夢而踏上旅途,林秋媖問他一個人走朝聖之路是否寂寞,「他說,人生就像這段朝聖之路,與人萍水相逢之後,還是會各自分開,最終都是一個人走;他帶著太太的夢想抵達終點,是對太太以及對自己的一個交代,人生已無憾。」 保暖防水的健行神隊友儘管這趟旅程林秋媖穿破三件雨衣,卻也趁著每次太陽露臉,跟團員們在沿途城鎮拍下俏皮的跳躍照,其中有位團員因足底筋膜炎導致走路不便,卻婉拒林秋媖要為他叫車的提議,因為他要靠自己一步一腳印完成;另外有位團員愈走愈慢跟不上隊伍,一問之下,竟然是因為鞋子完全濕透,兩腳冰冷難行,這讓林秋媖不得不大讚自己這趟健行的神隊友,羊毛襪加上一雙好鞋,「我脫下鞋子給團員看,腳完全沒濕,而且很暖和。」關於鞋子實測,對記者出身的林秋媖來說,絕對是強項之一,她曾在部落格寫過一篇詳盡的「鞋測直擊大公開」,記錄自己穿郊山鞋走草嶺古道全程4.5小時,走過各種路面的過程,是一篇對登山健行愛好者來說非常實用的文章,可見她對挑鞋自有一套研究心得。朝聖之路並非平坦好走的旅程,沿途會遇到不同情況,坡地、草地、石頭路等,崎嶇不平或因雨泥濘,甚至大雨中涉水而過,並非任何鞋子都能擔此大任。完成朝聖之路後,林秋媖在臉書貼上一張鞋子的特寫,紅色鞋面沾著象徵旅途艱辛的塵土,她說,就是這雙LA NEW GORE-TEX山形鞋王陪她走完115公里朝聖之路。「穿一雙好鞋真的差很多,團員都怕起水泡,我這次完全都沒有。」走朝聖之路的挑鞋重點,首先必須防水,才能應付這麼長途的路況,再來便是止滑,抓地力要穩定,人到中年禁不起摔,尤其在國外更要注意安全,然後就是透氣,否則悶一整天很不舒服。此外,她還分享一個小技巧,就是穿鞋之前在腳上塗一些乳液,以免皮膚不斷摩擦造成不適。防水、止滑、透氣,林秋媖的挑鞋三大關鍵,讓腳感到舒適放鬆,才能安心走完全程,聽完是否覺得也該頒發一張朝聖者證書給山形鞋呢! 女生們,每年都要給自己一個假期去年底,林秋媖一個正值壯年的男性好友,在健身房運動時忽然猝逝,在此之前完全沒有徵兆,朋友們聽聞消息都難以置信,「還這麼年輕,這麼熱愛攝影、熱愛運動的人,還有很多計畫尚未執行。」讓她想起曾經在洛磯山脈遇見的一個八十歲阿嬤,凝望美麗湖景卻向林秋媖說道自己好後悔,「她後悔年輕的時候沒有好好對待自己,如今身體衰老已無法走得更遠。」她建議每個女生,無論單身或已婚,每年都要給自己一個假期,不一定要出國,也不一定要長途旅行,只要符合自己預算即可,關鍵是要及時行動。五十七歲的單身女子林秋媖,活力秘訣來自於身邊好友以及四個姊姊及其家人,這趟朝聖之路沿途收到許多親友打氣按讚,就讓她感到充滿活力,又可以再度啟航,期待林秋媖下一趟精采之旅,然後,我們也該規劃一個屬於自己的假期! BOX:LA NEW GORE-TEX山形鞋王
-
2024-06-12 醫療.指甲.足部
鞋子不合腳其實有害健康 4個你應該注意卻可能忽視的足部問題
你知道除了心臟健康需要細心留意之外,你的雙腳也是嗎?而且雙腳實際可透露的健康狀況可能比你想像還多。專家指出,雙腳的構造讓你在每天活動時保持整個身體的穩定性和平衡。若是足部出現問題,將會大大地限制你的活動。更重要的是,千萬不要忽視足部疼痛,這有時可能是全身問題的第一個跡象。應該注意的足部問題有哪些?1.皮膚感染你可能會出現足癬(或稱香港腳)等皮膚問題,這是由真菌引起的。或者你可能患有病毒疣,這是一種病毒感染。這些通常並不嚴重,但某些皮膚感染若未及時治療,可能會變得更嚴重。2.結構問題拇囊炎(或稱拇趾外翻)或錘狀趾是常見的足部結構問題。錘狀趾是腳趾中間關節的僵硬彎曲,這可能是由於撞到腳趾或穿太緊的鞋子引起的。拇囊炎是關節處長出腫塊,通常位於大腳趾的外側。3.運動傷害、腳趾甲問題和關節疼痛患有足底筋膜炎會導致腳跟劇烈疼痛,許多患有足底筋膜炎的人會在幾個月內康復,部分原因是避免引起疼痛的活動。4.其他部位問題的早期線索例如關節僵硬可能是其他部位關節炎的徵兆,而足部腫脹可能是高血壓、腎臟或心臟病的警告。此外,刺痛、灼熱感或麻木可能是某種神經損傷的訊號,足部神經損傷通常是糖尿病的警訊。鞋子不合腳會影響足部健康?事實上,許多足部問題,包括錘狀趾、拇囊炎、和香港腳等,都可能由於疏忽、鞋子不合腳以及磨損而產生。專家指出,隨著年齡的增長或者一天之中的稍晚,我們的腳往往會變寬。因此,若要購買新鞋,建議在下午或晚上腳變大時去試穿會比較準確。如果你有一段時間沒有測量腳掌尺寸,也建議重新測量。另外,專家建議在鞋子的前部留一點空間,因為當我們走路時,我們的腳往往會向前移動,並且確保鞋子從一開始就穿著舒適,而不是忍耐不適。健康足部的基本護理為了保持雙腳健康,以下五點事項需要留意:1.每天洗腳並徹底擦乾。2.每天至少更換一次襪子。3.定期檢查雙腳是否有割傷、潰瘍、腫脹和腳趾甲感染的情況,必要時進行治療。4.穿著合腳的鞋子以提供適當的支撐,定期檢查鞋子並在磨損後及時更換。5.如果你的腳持續疼痛或麻木,或傷口或潰瘍無法癒合,請即時就醫。【資料來源】.NIH: Focus on Your Feet!.Medline Plus: Foot Health.12 Common Foot Problems and How to Manage Them
-
2024-05-24 焦點.長期照護
我先生失智,我女兒在美國…手術同意書無人簽字的情況無解?
「妳的家屬呢?過來在手術同意書上簽名。」「可是我沒有家屬可以來簽名。我先生失智了,我女兒在美國。」我瑟瑟發抖著躺在病床上,在開刀房門口等候,準備接受手術。瑟瑟發抖不是因為害怕,而是因為三月初的台北仍是春寒料峭,但手術房的冷氣恐怕連十五度也沒有,以致我不免冷得發抖。旁邊還有其他等候開刀的病人,看起來人人自危。終於,有一位護理師手持資料夾,過來開始唱名:「鄭秋豫!」「我就是。」「妳的家屬呢?過來在手術同意書上簽名。」「我沒有家屬陪同,我自己可以簽名。」「不行,除了妳本人簽字同意,還要妳的直系家屬來簽名,手術中若出現狀況可以做決定。」「可是我沒有家屬可以來簽名。我先生失智了,我女兒在美國。」一陣沉默。「我一定不是第一個,以後這樣的人會越來越多。我可以留幾個電話號碼給妳,必要時聯絡。」「可是他們如果不是直系家屬,不能做決定。」我不免失笑了!很輕鬆地說:「那就請醫師到時候看著辦吧!」手術不能耽誤,此事至此無解,只能不了了之,我終於還是被推進了手術室。這次動刀的原因正是先前所提過的,因為我飽受來自遺傳的拇趾外翻、足弓塌陷和足底筋膜炎的折磨已多年,也就醫多年,無奈行走、站立皆越來越疼。醫師建議以外科手術矯正拇趾外翻,至少解決一個造成雙足疼痛的問題。這場手術要鋸骨、打釘,再休養復原,聽來頗為嚇人,但其實只是小手術一樁,受點皮肉之苦,無須緊張。我已年過七十,很多器官皆已老舊;現今醫藥發達,視茫茫、髮蒼蒼、齒牙動搖皆可修補,修修補補在所難免。根據我自己的定義,七十到八十歲是人體修補期,需要修補就趁早處理,以利復原。因此和女兒嵐嵐商量後,就排定時間,獨自開刀來也。清早八點時,空腹至醫院報到住院,午後手術,住院一夜,次日上午待醫師查房後,宣布一切順利,即可辦理出院手術返家。出院時,雖然蹣跚慢步有些狼狽,卻連助行器和柺杖也不需要,自己走到醫院門口,叫輛計程車就回家了。三個多月後,我再度住院給另一隻腳做同樣的手術時,同樣的簽名戲碼又再度上演,也同樣地再度不了了之。可見只要進手術房接受外科手術,就需要有合法人士在術前簽署同意書,但是若現場實在無人簽字,又如何能勉強?二度術後,我上網查了一下,發現這兩次,護理師在術前表示只有我的直系家屬才能簽署手術同意書一事,其實有些過分謹慎。首先我發現,直系親屬簽署手術同意書並非必要條件。手術同意書本來只需病人本人簽署。根據衛生署公告、二○一八年五月開始適用的新版手術同意書,若立同意書者非病人本人,「與病人之關係欄」應填入與病人的關係,包括:(一)病人為未成年人或因故無法為同意之表示時,得由法定代理人、配偶、親屬或關係人簽名。(二)病人之關係人,係指與病人有特別密切關係之人,如伴侶(不分性別)、同居人、摯友等;或依法令或契約關係,對病人負有保護義務之人,如監護人、少年保護官、學校教職員、肇事駕駛人、軍警消防人員等。還有一項:手術進行時,如發現建議手術項目或範圍有所變更,當病人之意識於清醒狀態下,仍應予告知,並獲得同意,如病人意識不清醒或無法表達其意思者,則應由病人之法定或指定代理人、配偶、親屬或關係人代為同意。無前揭人員在場時,手術負責醫師為謀求病人之最大利益,得依其專業判斷為病人決定之,惟不得違反病人明示或可得推知之意思。換言之,可以在術前簽同意書的人並不少;手術進行中,如遇特殊情況,而病人無法表達、又無親人在場時,的確是由手術室裡的執刀醫師決定的,所以我術前的失笑之語並無不妥。但我兩次手術前,都遇到現場醫護人員「執法偏嚴」,堅持需要我的配偶或直系親屬來簽字,我推測恐怕是為了避免不必要的醫療糾紛之故。其實如果換個位置來思考,完全可以理解醫護人員為何選擇從嚴解讀,因為他們職業的最大風險,莫過於一旦涉入醫療糾紛所可能面臨的精神壓力、工作保障,甚至財力損失。不過,無人簽字反映的社會現象卻不容忽視。隨著全民健保的普及與醫療進步的結合,高齡人口越來越多是事實,無論是老人獨立生活,或是子女無法就近處理,配偶已逝或無行為能力、沒有子女或子女不在國內──沒有關係人、也沒有法定代理人的老人一定會越來越多。舉我個人為例,以我目前的健康狀況,就連指定法定代理人的資格也不具備。因為所謂的法定代理人是為了「協助無行為能力人和限制行為能力人為法律行為」所設計的制度,換言之,只有「無行為能力人」和「限制行為能力人」,才具備指定法定代理人的資格。隨著我年齡的增長,遇到無人簽字的情況只會越來越多。與此同時,我們也迎來了人類有史以來壽命最長的時代,高齡化是已開發國家的共同社會現象與趨勢,台灣自不例外。根據內政部於民國一一二年(二○二三年)八月十一日公布的「111年簡易生命表」,國人的平均壽命為七十九.八四歲,其中男性七十六.六三歲、女性八十三.二八歲。而與聯合國公布的二○二○年全球平均壽命比較,我國的男、女性平均壽命,分別較全球平均值高了六.七歲及八.六歲。二○二三年六月的戶口統計資料也顯示,六十五歲以上的人口約為四百一十九萬,佔全台灣人口比例的18%。預計到二○二五年時,老年人口將超過20%,即每五個人中就有一人超過六十五歲。其中,首當其衝會遇到無人簽字問題的是獨居老人──台灣的獨居老人至二○二三年已有六十餘萬人,佔六十五歲以上人口的16%。高齡照顧的問題越來越多,無人簽字只不過是冰山一角而已。此外,隨著社會變遷及價值觀的改變,短時間內,頂客族與不婚族只會增加,少子化也只會日益嚴重。在可預期的未來,無法指定法定代理人、也無人簽署手術同意書的機率,預計只會有增無減。外科手術前無人簽署同意書一事,代表的不僅是我個人的經歷,也是一個日益普遍,不容忽視的社會現象。我相信除了醫療單位及醫護人員,其他有關單位及工作人員,如社會局、社工、長照機構的工作人員,早已經常面臨並處理同意書的問題,只可能這件事的優先順序,排不到待解決的問題前面,尚未喚起社會的關注而已。(本文摘錄自寶瓶文化出版《你忘了全世界,但我記得你──一位語言學學者與她失智、失語的摯愛丈夫》)
-
2024-04-02 醫療.骨科.復健
遶境完腳痛該如何處理?中醫教你有效改善身體勞損、避免足底筋膜炎
一年一度大甲媽祖遶境活動,將於5日深夜展開,信徒長時間虔誠跟著進香隊伍徒步前行,小心對身體和雙腿造成傷害。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科主治醫師林舜穀表示,每年活動結束後,各醫院會出現一波「腳痛潮」,出現小腿痠痛、膝關節不舒服、腳底及踝部疼痛等症狀,最常見足底筋膜炎發作,建議可按壓6大穴位舒緩改善。遶境容易雙腳疲勞難消 注意久走後遺症遶境的信徒往往走上數公里、甚至更長的路程,對身體是一項極大挑戰,易導致「勞損」。林舜穀說,勞損是指超過負荷使用而引起的肌肉或韌帶損傷,像大甲媽祖遶境為天數,從以前四天三夜逐漸增至九天八夜,許多人一窩蜂參加宗教盛事,在沒有足夠準備和訓練下,重複的行走動作可能導致關節和肌肉的磨損,增加受傷風險。若穿上不適當的鞋子,更會加重腳底和踝部的疼痛、發炎。足底筋膜炎是遶境期間最常見的足部問題,連接腳後跟和腳趾的組織因長時間負重走路,腳底不斷受到壓迫,導致在行走或站立時,特別感到僵硬。林舜穀指出,由於遶境的長時間走動,也容易造成腿腳肌肉損傷,包括小腿一系列筋絡、各部位的症狀有所不同,但都會影響到日常活動與運動表現。常見腳部肌肉慢性受傷:*腓腸肌:小腿後部疼痛、腫脹或緊繃,特別是在行走或奔跑時。*比目魚肌:導致踝關節附近疼痛和不穩定,影響行走或站立時的平衡。*脛神經:影響腿部和腳部的感覺和運動,導致麻木、無力或行走困難。*腓骨長肌腱和腓骨短肌腱:這些肌腱扮演穩定踝關節和支持腳部弓形結構的重要角色。若受傷會導致踝部疼痛、腫脹及行走時的不適。平常沒鍛鍊腿力 操過頭小心壓力性骨折平常沒有鍛鍊腿力的人,突然參加高強度的負重行走,容易發生足部壓力性骨折。林舜穀說,這種損傷通常不是一次性的急性外力造成,而是持續且重複的應力和壓力引起;長時間行走,足部壓力性骨折最常發生在腳掌、踝部、脛骨和腓骨。發生足部壓力性骨折,常見局部疼痛、腫脹、灼熱感和壓痛等症狀。如果要緩解遶境腳的疼痛,林舜穀建議,應適時找個地方坐下、躺下休息,讓身體放鬆並恢復,如果條件許可,考慮輕柔的按摩或泡澡,緩解肌肉緊繃疼痛。冷熱治療也是有效的方法,冷敷可減少疼痛和腫脹、熱敷有助於放鬆肌肉並促進血液循環。另外,可以按壓5穴位緩解足部疼痛、足底筋膜炎,調節身體的氣血機能。5穴位按摩減輕疲勞感1.大陵穴:位於腕掌橫紋中點,掌長肌與橈側腕屈肌腱間的凹陷處。當腳跟疼痛時,按摩大陵穴,可達到遠端止痛效果。2.地機穴:位於小腿內側,陰陵泉下3寸,陰陵泉與內踝尖的連線上。可放鬆比目魚肌,減輕小腿內側下半部疼痛。3.築賓穴:小腿內側面,內踝尖上5寸,可幫助改善下半身血液流動。4.申脈穴:足外側部,外踝直下方凹陷處。常被運用來改善腰腿痛、足踝關節痛。5.照海穴:足內側部,內踝尖正下方與距骨相接的凹陷處,按一按就能消炎。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4-03-21 養生.運動健身
想減重卻沒空運動?曾胖到90公斤的醫師推薦無痛入門1運動,熱量消耗勝健走
對於沒有運動習慣、想減重的人來說,總有一個又一個無法開始運動的藉口,諸如沒時間、需要找場地…等。曾胖到90公斤的減重醫師魏士航分享,「超慢跑」隨時隨地都可進行,能量消耗比健走多了2.5倍,能燃脂、改善代謝及三高。而且超慢跑3歲到93歲都能上手,是一項很棒的運動入門選擇。曾胖到90公斤的家醫科、減重醫師魏士航在臉書發文分享,因為運動要準備服裝、要找合適場所很麻煩,所以之前在忙碌的時候就是最有理由不運動的時候。但「超慢跑」不需要器材輔助,隨時隨地都可以跑,不受環境限制。魏士航說,他現在每天上班前跟著Youtube教練的影片跟著跑30分鐘,順勢把運動習慣建立起來。超慢跑的熱量消耗比健走多2.5倍但很多人疑惑,既然要「超慢跑」,那就健走、走路不也是差不多?魏士航指出,超慢跑的跑速跟健走的速度差不多,但實驗發現,在同樣速度下,超慢跑的熱量消耗比走路足足多了2.5倍。超慢跑時的心率約為最大心率約60~80%,接近所謂zone2訓練的心率區間。這樣的訓練是最能夠刺激粒線體功能、提升有氧系統效率、以及乳酸清除效率的運動強度,有利燃燒脂肪,改善代謝狀況,也能改善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壓和內臟脂肪問題。超慢跑老少皆宜 慢性病患需評估進行超慢跑屬於低強度運動,普遍適合各年齡層,基本上從3歲到93歲都能上手,對許多族群來說都是一個很棒的運動入門選擇,近70歲的香港影帝周潤發也曾公開推薦過。但魏士航仍提醒,若有心血管疾病、代謝性疾病如糖尿病、腎臟病的患者,病情未控制且平時沒有任何運動習慣者,運動(超慢跑)前應接受專業醫療的篩檢跟評估,或是有上述三類疾病,就算平時有運動習慣,但有胸悶胸痛、頭暈、心悸、心雜音、呼吸困難、下肢水腫等症狀,也不適合在未接收醫療評估前進行運動。有胃食道逆流、足底筋膜炎、骨關節炎急性發作有紅腫熱痛症狀時,也不適合超慢跑。超慢跑的跑姿?超慢跑從慢跑演變而來的,可以原地跑也可以在戶外跑。維持自然舒服的跑步姿勢,小步伐和高步頻的進行。過程中則保持不酸、不痛、不硬、不喘的原則。注意:1. 跑步時輕鬆看著前方2. 前腳掌先著地,腳後跟再落地,不要只用腳掌或是踮腳跑3. 跑步時膝蓋微彎曲,保持彈性,避免膝蓋承受太大壓力4. 維持小步伐的「輕量落地」原則誰適合超慢跑?1. 想增加減肥、減重成效的人2. 想開始運動,改善肌肉量過少問題的人3. 想改善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壓和內臟脂肪問題4. 容易肌肉痠痛,無法根治5. 跑步初學者、運動新手、缺乏運動習慣、年長者誰不適合超慢跑?1. 心血管疾病患者2. 代謝性疾病如糖尿病、腎臟病的患者3. 胃食道逆流患者4. 足底筋膜炎患者5. 骨關節炎急性發作有紅腫熱痛症狀時(資料來源/《魏士航醫師|航向健康減重新體質》臉書粉絲專頁)有「心跳」才是「運動」,否則只是「活動」!此外,安南醫院骨科醫師方啟榮曾受訪提醒,運動品質的關鍵點是「心跳」。他指出,許多老人家都有在公園走路的習慣,但這其實只是「活動」,而不是「運動」,必須讓身體有發熱、流汗甚至稍微喘氣,運動量才足夠。建議可參考國健署運動「333」原則:每周運動3次、每次30分鐘、心跳達130下;世界衛生組織也曾建議「533」:即每周5次30分鐘或每周150分鐘以上運動量,才能達到有效運動量及品質。沒運動習慣想要運動的人,可把超慢跑當作入門,從超慢跑開始養成運動習慣。方啟榮也建議保持健康的最好方式,還是要多嘗試各種不同型態的運動組合:例如跑步與騎腳踏車、游泳、重量訓練、太極拳或氣功等互相輪替搭配,對促進身體健康才能有更顯著的幫助。【參加資料】.《魏士航醫師|航向健康減重新體質》臉書粉絲專頁 .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2024-03-20 養生.生活智慧王
跟隨媽祖進香有什麼禁忌?2024白沙屯媽祖繞境日程、路線總整理,5件事保平安!
苗栗縣通霄鎮白沙屯拱天宮媽祖於18日起駕,一連九天前往北港徒步進香,來回約400公里,吸引18萬名信眾跟隨。醫師提醒,媽祖進香人潮擁擠,春天氣候日夜溫差大,須注意身體保暖,避免血壓不穩定,引發心臟不適,甚至導致心肌梗塞。此外,跟隨進香的信眾三餐不定時,小心引起腸胃不適。針對白沙屯媽祖九天八夜的進香活動,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急診醫學科前主任、開業醫師高偉峰提出5大注意事項:跟隨媽祖進香5注意事項1.媽祖進香每年參與人潮眾多,尤其進香的民眾許多年齡偏長,且晚上可能在各地的宮廟、路邊等處席地而睡,現在氣溫早晚溫差大,提醒注意保暖,要隨身攜帶藥物按時服藥,一旦出現胸悶、胸痛等症狀,應盡速就醫。2.流感、新冠疫情正在流行,參與進香人潮眾多,一定要戴好口罩、勤洗手,待四周人潮較不多時,可以脫下口罩喘口氣。3.進香時,天氣可能較熱,務必多喝水、戴帽子,做好防曬工作,以防中暑、熱衰竭等急性熱傷害症狀4.徒步進香時間長,易誘發足底筋膜炎,建議應穿著舒適的鞋子,也可以利用鞋墊,或以手杖、長柄雨傘作為支撐,降低發作的機會。5.進香活動時常燃放鞭炮,應注意被炸傷的意外,若鞭炮不慎炸傷眼睛或引起外傷,得不償失,建議燃放鞭炮時,應該遠離。跟隨媽祖進香的信眾三餐不定時,常需要餐風露宿,恐增加罹患腸胃炎機會。開業消化內科醫師方冠傑表示,進香信眾可能三餐不定時,吃飯時往往是隨便吃一吃,且常以自己隨身攜帶的三明治、麵包果腹,在天氣炎熱時,食物可能加速腐敗,若吃入不潔食物,即可能引發腸胃不適。方冠傑說,當出現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等急性腸胃炎症狀,應暫時不要進食,多休息,若有更為嚴重的發燒、一天腹瀉3次以上、脫水、全身無力等情形,務必盡速就醫。衛福部疾管署指出,目前有多種病毒會引起腸胃炎,包括諾羅、輪狀、腺病毒等病毒,主要症狀為水瀉和嘔吐,也可能有頭痛、發燒、腹部痙攣、胃痛、惡心、肌肉痠痛等症狀,通常感染後1至3天開始出現腸胃炎症狀,可以持續1至10天,病程長短取決於所感染的病毒種類及個人的免疫力。疾管署表示,大部分得到病毒性腸胃炎的人通常可以完全恢復,不會有長期後遺症,不過對於因嘔吐或腹瀉流失體液及電解質而又無法補充的人,如嬰幼兒、年長者、免疫功能不良者及需要長期照護者,其體液的流失可能導致脫水及電解質不平衡,進而抽搐,甚至死亡,需要特別注意。進香信眾5點預防腸胃炎疾管署提供5點預防方法:1. 注意個人衛生,備餐前、進食前、如廁後及照顧病人後(包括為嬰幼兒或老年人更換尿布或處理排泄物之後),皆應以肥皂或洗手乳正確洗手。2. 蔬果要清洗乾淨,避免生食生飲,尤其是貝類水產品應澈底煮熟再食用;與他人共食應使用公筷母匙。3. 為預防疾病傳播,受病患汙染的衣物、床單應立即更換,並以漂白水消毒環境或器物表面。4. 新生兒餵哺母奶可提高嬰幼兒的免疫力。5. 出入公共場所及清理消毒病患之排泄物或嘔吐物時,應戴口罩以避免飛沫傳染。誰不適合參加媽祖進香?1.家有喪事者《白沙屯拱天宮》臉書特別說明,家中有喪事或守孝期間不宜參加進香活動。信眾應學習媽祖孝道,在服喪期間好好守孝,還沒對年之前不建議參加。此外,是大愛精神的展現,因進香是眾人的祈願,以白沙屯來說,這是數萬人對於媽祖的一種祈願,不要因為自己的不小心而去影響到別人的祈願。2.懷孕婦女懷孕者盡量不要參加進香,因進香人潮眾多,容易發生碰撞推擠,影響胎兒健康。參加媽祖進香有哪些禁忌?1.進香期間任何時刻都不可觸摸神轎。2.媽祖行轎時 須騰出空間不要簇擁在神轎旁。3.香燈腳在進香途中不能「鑽轎腳」,需把「鑽轎腳」的機會留給當地的民眾。4.不搶食、不浪費:香燈腳的吃與住需自行打理。但沿途信眾均會熱心準備各式餐點免費提供信徒食用,需遵守基本禮儀:不搶食、不浪費、公筷母匙及注重環保。參加進香建議穿著、必備物品1.個人換洗衣物及盥洗用品2.隨身攜帶的毛巾3.舒適好走的鞋子4.環保餐具6.睡袋或簡易睡覺休息用具7.防曬用品8.個人常備藥品,如三高藥品、止痛藥等9.個人隨身必須用品,如現金、手機、充電線。10.重要證件,如身份證、健保卡、駕照、提款卡等。其他重要資訊●2024白沙屯媽祖往北港進香時間表●白沙屯媽祖路線白沙屯媽祖徒步進香為全臺各媽祖進香遶境活動中,徒步距離最遠的行程,自苗栗縣通霄鎮白沙屯拱天宮出發至雲林縣北港朝天宮,來回約400公里。●白沙屯媽祖直播:https://www.youtube.com/@Baishatun-Mazu●GPS追蹤媽祖神轎及頭旗即時位置:https://www.baishatungongtian.org.tw/article.php?id=4【資料來源】.白沙屯拱天宮網站.白沙屯拱天宮臉書.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2024-01-13 醫療.指甲.足部
扁平足應該穿什麼鞋?挑鞋注意3原則,穿錯鞋恐產生更多足部問題!
你平常都穿哪種鞋子?一般我們會視當天要做什麼活動而挑選不同功能的鞋子,若穿錯鞋可能會讓腳痛或受傷。而對腳部有問題的人更是如此,尤其扁平足患者挑鞋更要注意3重點:避震性佳、護跟夠硬、支撐度夠,才不至於讓扁平足引發更多足部症狀。什麼是扁平足?正常的足底弓是由內縱足弓、外縱足弓及橫弓來提供足部極高之穩定度及活動度,使足部能承受全身重量之負荷。扁平足患者則不同於一般人,站立時足弓消失,腳板緊貼地面。扁平足大致分為構造性扁平足與功能性扁平足,可能原因為先天、後天。後天可能因長期久站、足部承重過度、骨骼病變、錯誤姿勢等,也可能因足部老化造成。功能性扁平足:踩地站立時,凹陷區可壓扁,屬功能性扁平足,會隨成長發展出正常的足弓。結構性扁平足:不論踩地與否,腳底板都是扁平的。◎簡單測試:坐著或躺著則可觀察。坐在雙腳可懸空的椅子上,看腳底板內側是否有凹陷。扁平足可能產生的足部問題扁平足屬於一種足部變形,長久站立或行走後,患者因組織相互拉扯,而容易引發足底筋膜炎、前膝關節疼痛、關節炎、長骨刺等諸多問題。足底筋膜炎慢性足部肌肉拉傷肌腱炎關節炎長骨刺腰痠背痛足踝關節及膝蓋疼痛關節骨骼變形脊椎側彎扁平足如何治療.挑選支撐良好的鞋子.穿矯正鞋:可幫助腳擺放在較正確的位置,協助腳適應外在環境、減少受傷可能性。.足弓墊:鞋墊可使其腳的承重比例較接近正常,較合乎人體工學。.運動治療.手術扁平足該挑什麼樣的鞋子?扁平足的人一定要挑避震性佳、護跟夠硬、左右支撐度夠的鞋子,而且鞋帶務必要綁好,因為鞋子穿太鬆就是導致腳痛和步態錯誤的一大原因。要測試鞋子的支撐性,可用虎口夾住鞋子後三分之一,用握手的力量夾一下。如果一夾就凹下去,那就是支撐力不足。若拇趾外翻合併有扁平足的病人,除了寬楦,還要加強足弓的支撐,如「足弓墊」可同時保護拇趾及足弓,是建議選購的重點。1. 特殊腳型或關節炎的鞋子.扁平足、高弓足、足底關節炎:可訂製適用鞋墊。有內側足弓的鞋墊,可減輕或改善足底壓力分布。.關節炎:稍微調整或改裝鞋子,改為稍具弧度的船型鞋底,讓行走變順暢。2.鞋後不宜過高:尤其有足底筋膜炎與阿基里斯腱炎的患者不妨選擇1到2公分低跟的鞋,走起路來較舒服。3.鞋後跟材質要比一般鞋為硬。4.鞋子楦頭要大,腳趾頭才不會被壓迫:東方人腳板較寬,腳板寬就要選楦頭較寬的鞋,若是鞋子太緊、鞋底太薄或鞋的楦頭太窄,都可能擠壓到腳部結構。【資料來源】.衛福部桃園醫院 .疾病百科/扁平足 .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2024-01-05 醫療.骨科.復健
腳跟痛就是足底筋膜炎嗎?如何透過復健運動及穿什麼鞋子改善?
足底筋膜炎是一種導致足底疼痛的疾病,尤其是足跟和足弓區域。足底筋膜為腳底足弓最主要的支撐,主要功能是吸收足部著地所產生之反作用力,扮演著維持足弓、穩定足踝、協助吸震的角色。多數足底筋膜炎患者發炎部位在腳跟復健科醫師謝霖芬曾表示,足底筋膜一共五條,從腳跟跟部往五個腳趾頭輻射。若足底筋膜不正常受力、緊繃,足底筋膜被過度牽拉或受壓,例如運動過度、長時間站立或行走,就可能引發足底筋膜炎。復健科醫師蕭名彥曾指出,足底筋膜炎不是真正的發炎,而是一種退化性疾病,常變成反覆的慢性疼痛,最典型的症狀是起床下地走第一步就痛,或按壓腳掌內側偏中的地方會痛,除了年紀,肥胖、扁平足、高足弓等都是危險因子。足底筋膜炎兩腳都有機會發生,好發在需要經常步行、站立、負重的那隻腳。復健科醫師潘筱萍曾指出,超過九成患者,足底筋膜發炎疼痛部位在腳跟,一成患者則在足掌。由於足底筋膜炎主要是因為筋膜拉力過大,因此患者只要站立或走跑一段時間,患部就會隱隱作痛,避免長時間久站就可以紓緩症狀。此外,可在家多練習回復足底筋膜及促進肌腱肌肉強化的運動,有助改善症狀。以下為有助足底筋膜炎的復健運動練習:改善足底筋膜炎居家復健運動運動一/腳底滾球動作:坐下時,抓起一個網球、長棍、水瓶或其他圓柱形物體,將其放在腳下,輕輕地將物體滾到足弓下方。次數:每次練習三到五分鐘,每天重複兩次。運動二/毛巾拉伸動作:抓起一條毛巾,將其放在腳上。坐著時,將腿伸到身體前方,輕輕地將毛巾拉向自己,同時保持腿部穩定,可感覺到小腿肌肉伸展。次數:維持這個姿勢約45秒,休息一下,再重複兩次。每天重複練習四到六次。運動三/腳趾伸展動作:坐在坐姿上,將腿伸出,使腳跟接觸地板。彎下腰,抓住大腳趾,向後彎曲。執行此操作時,向上彎曲腳踝,使其遠離地板。次數:保持這個姿勢大約30秒,休息一下,再重複兩到四次。每天重複練習多次。運動四/腳趾捲曲動作:坐下來,將毛巾平放在腳下。目標是僅用腳趾將毛巾揉成一團。將毛巾捲起後,以另一種方式捲曲腳趾,將其拉直。次數:執行此練習10次。每天重複練習一到兩次。運動五/小腿伸展動作:面向牆壁站立,一隻腳放在另一隻腳前面(後腳應該是患有足底筋膜炎的腳)。保持後腿伸直,將體重向前傾斜,彎曲到前膝蓋。確保後腳跟保持在地面上,拉伸小腿肌肉。次數:維持這個姿勢約45秒,休息一下,再重複兩到三次。每天重複練習四到六次。運動六/撿起彈珠動作:嘗試將彈珠放在咖啡杯旁邊的地面上。僅用腳趾抓住彈珠,將其提離地面,然後放入杯中。次數:目標是收集完所有彈珠。每天重複練習一到兩次。鞋子怎麼挑減少足底筋膜負擔?除了復健運動之外,挑選適合的鞋子也有助足底筋膜炎的改善。謝霖芬指出,東方人腳板較寬,若是鞋子太緊、鞋底太薄或鞋的楦頭太窄,都可能擠壓到腳部結構,發生足底筋膜炎、壓迫足底神經血管,進而造成腳痛或發麻的狀況,尤其是不少愛美女性穿高跟鞋,對於腳趾的擠壓更明顯,嚴重可能形成神經瘤。謝霖芬提醒,一雙好的鞋子應有好的吸震效果。由於走路時,後腳跟最先撞擊地面,最後是前腳掌的大腳趾在用力踩地向前推進,若鞋底沒有吸震功能,長時間下來易使足底筋膜發炎或大腳趾關節受損,甚至阿基里斯肌腱發炎。謝霖芬建議,鞋底內襯應挑選手指用力按壓不會輕易下陷、有彈性的泡棉鞋墊,鞋墊最好有足弓支撐,鞋底有氣墊也可吸震。復健科醫師教你如何選好鞋1. 以舒服為最大原則,務必要試穿,勿以腳就鞋。2. 試穿時腳趾不能完全頂住前緣,後跟也不能留太多以免鞋子晃動。3. 依照運動形態選擇適合的鞋子。4. 長時間走路可挑選鞋墊或鞋底較厚、稍有彈性的鞋。5. 足底筋膜炎患者可選擇平底或1到2公分的低跟鞋。6. 穿著高跟鞋可加鞋墊減輕前足負擔。7. 選擇有支撐的鞋子,或搭配訂製足弓墊給予足部適當支撐。足底筋膜炎可以跑步嗎?物理治療師Sean Joyce告訴《healthline》,如果你從跑步開始到結束時持續感到疼痛,請停止跑步。在這種情況下,你可能會開始造成組織損傷,形成異常的運動模式,增加嚴重受傷的風險。Joyce提醒,無論你的足底筋膜炎有多嚴重,重要的是要明白在不解決症狀根源的情況下繼續跑步,可能會導致未來的併發症。如果你的足底筋膜炎病情較輕且打算繼續訓練,請在出門前考慮以下建議:1.穿著有足弓支撐的鞋子。2.勤於伸展腳踝、小腿和足底筋膜。3.跑步前進行動態伸展和暖身。4.和其他運動交叉訓練。5.跑步後冰敷。骨科醫師Rachel Triche告訴《healthline》,理想的情況是,停止跑步一段時間,甚至是步行運動,將有助於改善足底筋膜炎的症狀。當疼痛改善到可以步行而不會感到不適時,就可以重新開始跑步。Joyce提醒從長遠來看,休息幾週以解決身體問題遠比冒著受傷的風險堅持下去要好得多,後者可能會讓你從跑步活動缺席幾個月或更長時間。【資料來源】.Loyola Medicine: Best Exercises for Plantar Fasciitis.Should You Continue to Run with Plantar Fasciitis?.下床踩地就痛 足底筋膜炎怎緩解?.四步驟 改善足底筋膜炎.換鞋治腳麻!復健醫師教你6招選好鞋.母親節如何幫媽媽挑雙好鞋?復健科醫師教你這樣選
-
2023-12-16 焦點.健康知識+
穿錯鞋恐腰酸背痛長雞眼!專家傳授球鞋、高跟鞋...6種鞋挑選方法
每天上下班走路、運動都要靠雙腿、雙腳,尤其一雙好的鞋子,走起路來舒服,走久了也不傷腳,但很多人挑錯鞋、穿錯鞋,不但對腳部沒有保護作用,還可能對雙腳產生傷害。不可不知挑鞋6撇步不管走路或運動,雙腳承受了身體重量,為了減輕雙腳負擔,挑雙適合的鞋子很重要。各種鞋款的選鞋方法大不同,不可不知挑鞋6撇步:1.高跟鞋:鞋跟不要太細,且後跟高度最好不要超過2吋。否則容易導致足底筋膜炎、蹠骨關節炎,也易扭傷,甚至走久了有蘿蔔腿,且還會腰酸背痛。楔形鞋:因鞋底的厚度差不多,且厚度較厚,吸震力會比高跟鞋好,但如果高度過高,仍很可能扭傷腳,挑選時盡可能挑厚度不要過厚、走起來較穩的鞋款。魚口鞋:魚口鞋前端開洞,穿起來比高跟鞋舒服,不過,盡量不要挑選楦頭太窄或尖頭,以免穿久了導致拇趾外翻。高跟涼鞋:高跟涼鞋的高度不宜過高,最好選擇後面有綁帶的鞋款,小腿肌肉力量可節省很多力量,相對對腳的健康較有益。球鞋與氣墊鞋:打籃球最好穿高筒籃球鞋保護腳踝,如果要長時間走路,可以挑選慢跑鞋,而氣墊鞋則可以分散腳掌承受的力量。一般鞋或氣墊鞋挑選,試鞋時先將腳往前伸,後端需有一根中指或食指可放的空間、此大小最適合。人字拖夾腳鞋:不建議長時間走路,人字拖會讓小腿肌肉更用力,走久了易累。此外,人字拖走路時重心往前,比較容易導致雞眼形成。延伸閱讀:.幾歲開始老很快?醫師曝3年紀是斷崖式衰」關鍵,6方法延緩老化.長壽最佳步數不是1萬步? 歐洲研究:走「這個步數」可降低死亡風險.當70歲時想過什麼樣的生活?6種生活態度讓你更健康長壽、自在圓滿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12-05 醫療.骨科.復健
「足跟骨刺」痛起來要人命!症狀與足底筋膜炎相似,如何分辨
務農的劉先生常在貨車跳上跳下搬運作物,兩年前開始出現後足跟痛,吃止痛藥兩年也未改善,輾轉到到骨科就醫,經照X光發現是「跟骨骨刺」,開刀移除骨刺才告別疼痛。醫師指,跟骨骨刺好發族群為長時間久站、行走運動傷害、體重過重、足部結構異常族群,提醒若有超過一周的足跟疼痛,經休息仍未緩解應就醫。走久就會疼痛 初期以為痛風收治病例的七賢脊椎外科醫院骨關節科主任吳宗哲表示,劉先生從發財車跳上跳下的動作,讓他的腳後跟有拉扯感,只要走久就會疼痛,初期他以為是痛風,吃了止痛藥兩年未改善,才來掛他的門診,就診時後腳跟有明顯突起及腫痛,X光呈現腳後跟有明顯的骨刺。吳宗哲表示,此為阿基里斯肌腱過度拉扯引起的骨刺,在門診先給予劉先生局部注射治療減緩不適,劉先生思考後決定做手術一勞永逸。手術中移除了原本突起的骨刺及發炎的肌腱組織,術後石膏保護約一個月。劉先生回診時表示足跟疼痛大幅改善。跟骨骨刺部分症狀與足底筋膜炎相似吳宗哲表示,「跟骨骨刺」是指在足跟骨下方形成的骨質增生,通常形成在足底筋膜連接到踵骨的位置,跟骨骨刺患者可能生足跟疼痛、足底灼熱感及腫脹、行走或跑步後疼痛加劇等症狀,而部分症狀會與足底筋膜炎相似,但仍有明顯的差異。「跟骨骨刺」治療大部分都是保守治療或是局部治療,少部分頑強性的問題則需要手術處理骨刺及肌腱。手術的方式有許多種,有傳統及微創關節鏡的方式,視病人狀況來做決定。吳宗哲表示,跟骨骨刺術後若非常配合復健治療,幾乎都能改善原本問題。好發族群為長時間久站、行走運動傷害、體重過重、足部結構異常,例如扁平足、高足弓等族群。吳宗哲呼籲民眾足跟疼痛如果持續一週以上經適當休息仍未緩解,建議就醫檢查,儘早介入復健或保守性治療大部分都能緩解症狀,治療後也遵循衛教資訊及適時的生活調整,以改善生活品質。
-
2023-11-21 醫療.骨科.復健
促進組織癒合的生長因子 高濃度血小板治療適用症狀一次看
台中市30歲蔡先生車禍膝蓋受傷,忙工作未復健,1個月後爬樓梯膝蓋痠痛又無力,急求診。經豐原醫院診斷為膝蓋髕骨肌腱撕裂傷,採用高濃度血小板血漿增生治療,搭配復健與正確運動方式,注射三次後,症狀大幅改善。「大腿是身體第二顆心臟」,復健科醫師張憲伯提醒,養成運動習慣,以免肌力退化、衍生病痛。高濃度血小板治療 啟動人體修復反應蔡先生正值拚事業年齡,今年4月車禍以為年輕力壯,傷口會自行恢復,沒想到1個月後,走樓梯膝蓋疼痛不已,向衛福部豐原醫院復健科醫師張憲伯求助,經診間超音波檢查,發現蔡男膝蓋髕骨肌腱有撕裂傷,才會久痛而不癒。張憲伯表示,運用高濃度血小板血漿(Platelet-Rich Plasma,簡稱PRP)增生治療,藉由注射高濃度血小板血漿,啟動人體修復反應,促進軟組織重啟自癒的能力。蔡先生注射後再搭配股四頭肌、臀肌運動與復健,至今已能正常上、下樓梯,膝蓋不痛,也不再卡卡。張憲伯解說,人體受傷的自我修復機制是靠血小板,血小板釋放出多種促進組織癒合的生長因子,誘導血管新生及膠原蛋白合成,因此PRP適用於軟組織,例如:肌肉、肌腱、韌帶、軟骨的修復再生,且血小板濃度越高,生長因子越多,修復效果越好。關節、軟骨、肌肉、肌腱與韌帶 皆為高濃度血小板治療適用症狀療程需抽取患者10至20cc血,萃取濃度最高的血小板,再注入病人的患部。張憲伯說,優點是血小板生長因子濃度高修復速度快,且是自體產物,因此不會排斥,也沒有抗原抗體過敏問題,也無類固醇相關副作用。適用症狀包含:關節、軟骨、肌肉、肌腱與韌帶的修復,若民眾有肩頸痠痛、下背痛、網球肘、媽媽手、板機指、退化性關節炎、足底筋膜炎、韌帶損傷、肌腱炎、五十肩等,都是適用對象。張憲伯也提醒,若患者注射後超過2周仍有發炎現象,需就診進一步檢查。而大腿可說是身體的第二顆心臟,支撐身體重量、跑步、蹲跳等複雜動作,平日養成運動習慣、維持肌力,以免肌力流失造成身體損傷。
-
2023-09-18 養生.運動健身
超慢跑怎麼跑、什麼人適合超慢跑?復健專科醫師教4個拉筋延展動作防傷害
現在愈來愈多人從事「超慢跑」的運動,復健科診間也常常有許多民眾詢問相關問題。最近有病人足底筋膜炎復發就診,他覺得他只有從事超慢跑,怎麼還會足底筋膜發炎。也有銀髮族阿姨覺得,她都每天從事超慢跑了,怎麼都還不會長肉。 什麼是超慢跑這項運動的真實面貌 ?我們如何從中得到好處, 又可以避免運動傷害!什麼是超慢跑?根據美國運動醫學會的介紹,基礎體適能分為三大類,分別是心肺適能(有氧適能)、肌肉適能(包含肌力、肌耐力)、活動度適能(包含關節角度及肌筋膜延展性)。而「超慢跑」即屬於心肺適能這部分。因為名字有「跑」( 國際超慢跑協會, 就稱為 International Slow Jogging Association ),又用「超慢」,所以很多人第一次聽到會誤解為「很慢的跑步」。實際上,超慢跑並沒有兩腳同時離地的瞬間,所以並不符合跑步的定義,不算是真正的跑步。再加上,超慢跑的步頻約1分鐘180下,步幅小,動作強調前腳掌先落地,伴隨彎曲膝蓋提供緩衝降低衝擊傷害。可知實際上步頻相對一般人跑步來得高,並不慢。「超慢跑」為中、低強度運動,一般時速為6公里左右,使得心律處於最大心律的50-70%區間左右。筆者這裡要特別提出的,就是所謂的高、中、低強度是「相對值」,而不是「絕對值」。隨著我們個體心肺適能的強化,原本中強度的心肺運動在某一天對我們而言或許就會變成低強度運動。超慢跑有什麼好處?因為超慢跑屬於有氧運動,可以提高心肺適能,對於我們的心臟、循環、肺部、甚至整體的健康都有幫助,對於一些慢性病的控制,例如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也有幫忙的效果。因為相對簡單,可以當作進行其他有氧運動前的籌備訓練,尤其在心肺適能還沒有準備好之前,可以透過超慢跑先提升自己的心肺能力,等提升到一個程度,就可以進行下一階段的有氧運動。什麼人適合超慢跑運動?根據美國運動醫學會最新的指引精神,只要有動,即使強度不夠或是時間不夠長,都還是有健康的效益。對於一般長期坐姿少動的民眾,超慢跑可以當作他們初階入手的有氧運動,相對簡單、方便,可以降低開始運動的阻力。對於高齡族群以及運動能力低下的民眾,甚至是肥胖族群,也都可以把超慢跑當作開始有氧運動的初階運動。常見運動傷害及須注意事項不管是什麼運動,即使強度再低,只要姿勢有問題,都會有受傷的可能性。超慢跑強調保持背部處于挺直狀態,感覺自己從腳趾根部(前腳掌)延展到頭頂;低頭跑步會造成後頸張力過大,造成傷害。還有要特別注意的是,整個過程膝蓋要保持微彎狀態,這樣子下肢才會有彈性,降低膝蓋本身的磨損。不同於一般跑步的腳跟先著地, 超慢跑講求前腳掌著地, 雖然可以降低著地瞬間地面對下肢的反作用力, 長時間下來卻往往容易造成小腿、阿基里斯腱處於一個收縮的狀態,容易造成足底筋膜炎、跟腱發炎甚至小腿前側不適 。結合超慢跑,務必也要好好做伸展跟放鬆。拉筋延展防傷害基本上,最好是下肢的肌肉群都需要伸展,這裡先提供伸展股四頭肌跟小腿後肌群的部分。如果要伸展股四頭肌,可以如圖A,我們身體維持站姿,單一腳往後勾,骨盆保持微微後傾,核心穩定,肋骨不翹起,彎曲的那隻腳可以想像股骨往地面延伸,保持呼吸,維持15-20秒,之後換另一隻腳, 重複4到6次。如果要伸展小腿,可以如圖B,我們身體先從站姿開始,單一隻腳往前擺、腳跟著地,另一隻腳膝蓋彎曲,骨盆保持前傾並儘量與地面水平,動作開始時,屁股往後推,重心保持在中間,頭尾有延伸感,手往伸直腳的腳尖前方去,伸直那隻腳的腳跟可以出百分之二十的力量壓住地面,至於要不要完全伸直是取決於腿後的韌性,保持呼吸,維持15-20秒,之後換另一邊。 重複4到6次。另外根據美國運動醫學會的文獻,發現一週內從事三次(含)以上同一項目的有氧運動,會大大的增加運動傷害的機會,所以如果要一週內從事三次(含)以上的有氧運動,建議可以採用交叉訓練的方式。例如假設我每週一、三、五、日做四次有氧運動,我可以考慮週一超慢跑,週三快走,週五超慢跑,週日划船機之類的方式,可以充分達到有氧運動的需求,又避免提高運動傷害的機會。超慢跑之後呢?由於超慢跑相對聚焦於下肢的部分,相對上肢訓練不足。在運動經驗還不是那麼完備,尚未有能力安排肌力重訓的參與者,做完超慢跑,我們上肢可以搭配彈力帶,做簡單的伸展與肌耐力運動。這裡先提供一個簡單的上肢訓練,如圖C為起始姿勢。站姿,手握彈力帶的兩端,至於握多開,取決於個人能力,手肘近伸直不鎖死(帶有一點點微彎),肱骨頭在中軸(即為不前伸也不後收)。如圖D即為動作開始時,上臂做水平外展,注意這時肱骨頭會微微向後收、肘關節保持固定角度,動作全程由肱骨主導,外展至肩胛骨後收完全後,再原軌道回去至起始位置,阻力不宜過大,動作次數10-12下即可。長時間進行超慢跑,我們可以從中獲得一定的好處,但是如果要完善個人體能跟身體組成,我們可能還是要有下一階段的訓練。如前面提到,超慢跑是屬於心肺適能的部分,基礎適能有三大部分,肌肉適能跟活動度適能我們也要兼顧,不能偏廢。這也可以解釋了,為什麼復健科門診中的銀髮族阿姨每天都從事超慢跑了,都還不會長肌肉。因為要強化我們的肌肉適能,除了營養足夠以外,重要的是必須要從事肌力的訓練。同時在具備運動條件的能力下,我們也應當開始進行其他方面更進一步的有氧適能訓練,我們身體要持續進步,需要新的刺激!當然,如果是年紀很大或是運動習慣偏少的一般人,能養成和維持運動習慣的模式就很棒了。當然還是要留意單一運動姿勢導致的傷害。(本文轉載自台灣復健醫學會,原文網址:超慢跑超夯!這就夠了?!然後呢?)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7-26 養生.運動健身
站久腳好痛!小腿、足底舒緩放鬆教學懶人包 解決你久站久坐下肢緊繃的困擾
你有小腿痠痛的困擾嗎?! 小腿痠痛主要原因可分為肌肉、血管、神經3大問題,最常見的運動後的痠痛或是拉傷、久站、抽筋;血管靜脈曲張,靜脈受壓迫使內壓增加、神經壓迫等,今天就來分享幾個舒緩小腿、足底的小技巧。舒緩小腿痠痛小腿後側的腓腸肌、比目魚肌在走路時負責推進力量,小腿肌力不足的人,久站、久走可能會產生疲勞痠痛的狀況。解決方法:(1)將滾筒放置於小腿後側 (2)另一腳彎曲踩實地面,沿著膝窩下方一路往下放鬆至足跟阿基里斯腱處 (3)緩慢地滾動滾筒,找到特別酸痛的點可以停留15秒,也可以另一腳跨上去,增加按壓的重量。足底痠痛放鬆術大家逛街走久了,都有足底痠痛的經驗對吧,足底其實有許多的小肌肉,在走路時支撐足弓,有些人有扁平足、高足弓的問題,走久了更會加劇足底的痠痛。解決方法:(1)站姿,筋膜球放置於足底 (2)針對橫弓、外側足弓、內側足弓放鬆。使用按摩球 放鬆足底筋膜久站不動或是大量使用雙腳的情況下,會導致足底筋膜變得越來越緊繃,有些人可能會因此產生足底筋膜炎。腳底踩球是足底放鬆方法的其中之一,解決方法:如是較嚴重的足底筋膜炎,可更換使用較軟的網球,如是健康的腳底則可使用按摩球或是高爾夫球。(1)按壓足底時,可先讓球沿著腳掌中間慢慢前後滾動 (2)腳前端左右滾動,每次往後走一點,再繼續左右移動 (3)如家裡沒有球可以踩的話,使用掃把柄或是棍子來踩也是可以的。(4)小叮嚀! 以上方式,不可能按壓到完全不會有酸痛感,滾球放鬆只要花費約5分鐘就行,過度的按壓反而會造成軟組織發炎。以上資訊參考至自唯心運動物理治療所;還想了解更多運動健康方式嗎,趕快訂閱關注女子漾吧!編輯推薦彩虹餐盤🌈減醣料理之烤軟絲蝦排出國玩一趟回來胖一圈?健身教練教你3動作 出國放心吃、體重不失控!最夢幻工作!別人的理想生活是她的日常 墾丁衝浪女孩:為熱愛生活而努力,會更喜歡自己!「女子漾」網站全新上線,陪你愛自己的每個樣子!最棒的美食旅遊、美妝穿搭、娛樂話題、運動健康、情慾愛情分享,都能在這裡看到!快點來加入成為創作者!https://woman.udn.com
-
2023-07-23 養生.運動健身
鐵腿怎麼辦?專家教你鐵腿發生時比按摩更快恢復的自救方法
難得出國旅遊,第一天興致高昂到處逛,過兩天開始「鐵腿」,特別是下樓梯或從坐姿站起,雙腿痠痛到令人咬牙切齒,到了第四天只想坐著不動,希望能趕快回家。旅遊期間走路量大增,最怕鐵腿,運動醫學專家拆解這些問題的背後成因及預防方法,就算遇上了,也知道該如何自行處理、迅速緩解。鐵腿是肌肉纖維微小拉傷,常發生在運動後24到72小時內。台灣運動物理治療學會秘書長簡若恩表示,鐵腿不是乳酸堆積,乳酸很快就會代謝掉,但鐵腿通常發生在運動後24到72小時內,又稱為遲發性肌肉痠痛,是肌肉纖維微小拉傷或肌肉筋膜之間的沾黏被破壞,所引起的輕微發炎反應,會有局部紅腫熱痛的現象。至於疼痛,是因為發炎物質產生的速度大於身體代謝的速度,逐漸累積,刺激到肌肉及其附近的血管和神經,引起疼痛不適感外。也會因為疼痛閾值降低,造成疼痛敏感的情形。當鐵腿發生時,反而要繼續輕度活動,才會好得快。簡若恩表示,有時運動選手訓練強度拉高,也會鐵腿,這時不會建議他休息不動,反而會請他去做輕度的有氧運動,例如慢跑,作為動態的恢復。因為輕度活動可以帶動身體溫暖、循環變好,發炎物質可以更快被代謝掉,提早舒緩痠痛;假使休息不動,反而要花更久時間才能緩解鐵腿的不適。活動量力而為,或穿彈性褲提升肌肉收縮效率。「要預防鐵腿,就是要注意自己的能耐。」台灣運動醫學會前理事長、骨科名醫葉文凌說,如果知道活動量很可能會超過自己的負荷,就要量力而為或是採取輔助手段,例如穿著彈性襪或彈性褲,可以幫助提升肌肉收縮效率,減少肌肉的勞累和傷害,不過這類機能服飾的缺點就是比較悶熱,穿一整天會有點不舒服。除了不要超過自己的能耐,提升肌肉量也是預防鐵腿的好方法,特別是肌肉快速流失的中老年人。葉文凌分析,肌肉骨骼系統大約從25歲開始逐漸老化,這也是為什麼很多運動員大約35歲就要從第一線退下來,就是因為速度節奏逐漸跟不上了。增加肌肉量可防鐵腿,出國前3月前就要開始訓練。葉文凌表示,隨著年紀增長,女性荷爾蒙、雄性素都會減少,結果就是肌肉流失速度加劇,肌肉量減少也會提升骨鬆的機率,變成肌肉、骨質雙雙流失的局面。如果中年以後沒有繼續積極訓練、維持肌力,以前年輕時一口氣走5公里沒問題,漸漸可能會力不從心,甚至造成急性運動傷害,例如抽筋、鐵腿,甚至是壓力性骨折。「想為了出國旅遊增肌,至少3月前就要開始做。」葉文凌建議,除了養成運動習慣,增肌期間也要注重營養及蛋白質攝取。建議每1公斤體重可以吃1.5公克的蛋白質,選擇魚肉或雞胸肉,比較沒有油脂過高的問題。出國期間也不要因為怕胖就不吃澱粉,反而應該要吃,因為旅遊期間走很多路,澱粉類是很重要的能量來源,不應在身體正需要的時候減少攝取。走路護腿4重點走路前,先做下肢伸展運動。簡若恩建議,出國旅遊每天出門走路前可先做下肢伸展運動,例如站姿將單腳往後拉,可伸展大腿前側和髖關節;站姿體前彎可伸展腿部後側;再者是可以靠牆翹角尖,伸展小腿後側。每個動作停留2、3秒即可,如果是去天氣比較冷的國家,伸展更要確實,能避免肌肉拉傷,建議每個動作多做幾回合。帶小球,放鬆足底筋膜炎。簡若恩建議,足底筋膜炎患者可以隨身攜帶一顆小按摩球,坐在椅子上,用腳掌輕輕踩著按摩球畫圈,就能放鬆緊繃的足底筋膜。行前也可以找物理治療師評估足底筋膜炎的成因,並學習用肌內效貼布輔助足弓支撐的貼法,出國時自己貼,分擔足部的壓力,可減少足底筋膜發炎疼痛的機會。鐵腿了,不要再用按摩滾輪。簡若恩提醒,已經鐵腿的時候,最好不要再用按摩滾輪用力滾腿,有些人以為這樣就能消除鐵腿,而且要愈痛愈好,這其實是錯誤的觀念。鐵腿就是肌肉已經有一些微小傷害,如果還用按摩器大力去滾,可能會更痛。出水泡,擦凡士林貼OK繃。如果腳上磨出水泡,建議只要用凡士林擦,然後以OK繃覆蓋就好。建議不要把水泡弄破或把皮掀開,這樣反而容易引起傷口感染。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7-23 養生.運動健身
走路走到腳痛?走長路前3大行前訓練及行程中4招伸展運動一次看
近年許多人為了圓夢,出國走西班牙朝聖之路,也有人在國內挑戰百岳,到底要走長路之前,怎麼提前保養膝蓋?衛生福利部金門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黃珮榕說,若平時沒有運動的習慣,突然長時間行走,易造成身體不適,也可能導致腰、膝、踝、足的傷害,如足底筋膜炎、延遲性肌肉痠痛、肌肉拉傷,或是使得原有的膝髖關節退化問題症狀加劇。黃珮榕說,我們的雙腳平日承受的壓力不小,因此在進行長途行程規畫時,要先了解自己的體能狀況,不要過度挑戰自己,在行程中安排適當休息時間,確保腰腿部的負擔適中,也讓身體有時間恢復。她建議,長時間行走時,應避免攜帶過重的行李,可將行李分散在不同的背囊中,以減輕腰部、肩部、下肢關節的壓力。另外,要隨時留意身體的信號,如感到疲勞、疼痛或不適感,應即時休息並調整行程。旅行中休息時間,簡單伸展運動有助減輕肌肉痠痛。行程中的休息時間進行簡單的伸展運動,有助於減輕肌肉的痠痛,如:1.大腿前側肌群群伸展:一手扶著牆壁維持平衡,將一隻腳向後抬,用手抓住腳板向臀部方向輕壓,上半身挺直不彎腰,感受大腿前側伸展,停留15~30秒,兩腳交替執行。2.小腿後側肌群伸展(弓箭步):雙手撐牆,腰背挺直,前腳膝蓋彎曲不超過腳尖,要伸展的腳放在後方,腳跟踩住地面,後腳腳尖對身體正前方,膝蓋不內夾,感受小腿後側伸展,停留15~30秒,兩腳交替執行。3.坐姿臀部伸展:將痠痛側的腿屈膝轉向放置在對側的腿上,核心收,腰背挺直,前屈身體直到臀部伸展的緊繃感覺產生,停留15~30秒,兩腳交替執行。4.背部伸展:面向牆壁,手推牆壁,後退一步後,雙腳打開約2倍肩寬,腳踝向外約15度,將臀部向後、向上推的同時,背部向下壓,直到手肘伸直為止。停留3個呼吸後慢慢復原,持續30秒。有氧、阻力、柔軟三大行前訓練,須以漸進方式進行。行前運動訓練做什麼好?黃珮榕建議,有氧訓練、阻力訓練(核心和下肢肌群)與柔軟度等,都相當不錯。有氧訓練可做像是游泳、騎自行車、健走、慢跑等。平常無運動習慣者,可逐漸增加每天的步行時間和距離,調整點到點之移動方式,如改為爬樓梯、走路或騎自行車上下班,以增加每日活動量。年紀大的長輩若有關節疼痛問題,可優先考慮以水中運動或踩固定式腳踏車,作為有氧訓練的選擇,兩者皆屬低衝擊的運動,可減少關節負擔,同時能鍛鍊大肌群並提高心肺耐力。體力較差的衰弱族群,訓練的時間可以每次10分鐘多次累積。阻力訓練,可著重在大腿前後側肌群、臀部肌群及核心肌群訓練,常見的運動如:直膝抬腿、坐姿抬膝、起立坐下(簡易版深蹲)、深蹲、弓箭步蹲、開蚌式臀肌訓練、橋式、死蟲式、麥吉爾三大核心運動(McGill big 3 exercise)等。而柔軟度訓練有助於增加關節活動性,減輕肌肉的緊繃感,可加入每天的運動項目中一起執行。運動需根據自己的身體狀況和能力,調整訓練強度和頻率,再逐漸增加,減少受傷的風險,特殊族群或有骨關節疾病患者,建議諮詢醫師。登山杖可減輕下肢關節負擔,護膝提升關節穩定度。黃珮榕說,帶健走杖和使用護膝,在長途旅行期間會有幫助。健走杖能提供額外支撐,尤其在不平坦的地形或長時間行走時,可以分散身體重量,減輕下肢關節負擔。護膝有助於穩定膝蓋,藉由限制關節活動及受力,來減輕關節疼痛,簡易的護膝類型是全包覆式無開孔的設計,可保暖及增加膝蓋血液循環,體積不大,然而此類型的穩定度較低,適用於膝蓋輕微痠痛的族群;有些護膝會在兩側增加金屬條或固定帶以增加穩定性,但穿戴上就比較明顯。鞋身和後跟要有足夠支撐,鞋墊能吸震,鞋底要防滑。黃珮榕提醒,選擇鞋子可考慮幾個面向,包括挑選正確尺寸的鞋子,有足夠的空間給腳趾活動。建議在下午或晚上買鞋,因為此時腳部會稍微腫脹,試穿時嘗試走幾步,感受鞋子的舒適性和穩定性,確保沒有壓迫感、摩擦或不適。另外,可選擇透氣性好且柔軟的鞋面材質,有助於保持腳部的乾爽和舒適;鞋身和鞋後跟要有足夠支撐,增加足部落地時的穩定性;鞋墊要有足弓支撐,有良好的吸震功能;鞋底能防滑,以確保在各種地面上行走時的穩定性。每個人的腳部特徵和需求都不同,選擇鞋子時可根據自己的個人情況做出判斷。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7-23 養生.運動健身
走路正確施力點在哪?一次看懂正確走路姿勢及糾正錯誤步態
疫情國境解封的第一個盛夏,民眾「報復性」出國旅遊,有人出國自助旅行,也有人獨自徒步朝聖,展開圓夢之旅。不管是什麼樣的旅程,都得仰賴「健腳」帶你去遠方。旅遊途中若雙腳發生不適狀況,該如何處理?要擁有健康有力的雙腿,正確的走路姿勢和平日的肌力訓練缺一不可。養成正確走路姿勢,可避免長途步行疲累受傷,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附設醫院物理治療師蕭淳仁說,走路一連串動作包括抬頭挺胸、自然直立,腳趾朝前,與膝蓋同一方向,避免腳尖過度內轉或外轉,好的姿勢可以避免行走時對肩頸與腰部產生傷害。行走時腳跟先觸地,再往前推進,勿拖著地走。行走時腳跟先觸地,再從腳跟滾至腳尖,力量從腳跟延伸到腳掌上的足弓、腳尖,從大拇趾和二腳趾施力往前推進移動,正確穩定步態可提升行走效率;腿部出力,腿後施力推進,走路時臀部肌肉適時出力夾緊,穩住身體核心,使力得當,能降低身體疲勞的程度;雙手手臂自然擺動,提升行走時效能。羅東博愛醫院復健醫學科主任何春生表示,正確走路應以身體核心肌肉群(背腹臀肌)為軸心,想像從頭到腳有一條線輕輕提起身體,雙腳以腳跟觸地前進,想像腳步在地面行進類似滾動方式由腳跟至腳趾前進,走路除了腿部外、腳趾也會施力,跨出步伐時腳後跟先著地,並使用大腿的力量帶動另一隻腳前進,切莫拖著地走。各種NG步態,可能造成腰背疼痛、衍生疾病。何春生分析常見的NG步態與可能引發的疾病:.足底觸地聲音大:常見併發足底筋膜炎或腳踝扭傷。.習慣足底在地上磨:常見慢性背痛。.左右晃動身形不穩定:造成腰臀部痠痛。.挺肚子前凸走路:未來可能造成腰椎間盤突出。.翹屁股走路:主要是骨盆前傾造成,常見臨床症狀為腰臀僵硬疼痛。.習慣外八:臀中肌緊繃或天生股骨前傾角度不一致,造成腰部及背部慢性疼痛。.習慣內八:臀中肌無力或天生股骨前傾角度不一致,形成小腿、臀部、腰部慢性疼痛。蕭淳仁說,走路姿勢不良,除了體態不優雅,身體的特定部位長期承受過多的壓力,腳踝、膝蓋、骨盆、腰椎等都可能出現問題。膝蓋在行走時承受的重量約為體重1至2倍,走路姿勢不正確,容易加速膝關節的磨損與退化,嚴重時可能需要接受物理治療或手術。從鞋底磨損,可看出走路姿勢是否有問題,及早糾正。從鞋底磨損的情況,可以看出走路姿勢是否正確。蕭淳仁表示,正常的鞋底磨損是雙腳前、後側磨損平均,意即足底受力平均,若有以下情形,則是走路姿勢有問題。.鞋底內側磨損:可能是扁平足、內八步態,足底壓力集中位置在足跟與足內側,膝關節受力改變容易產生磨損,造成膝關節疼痛與加速關節退化。.鞋底外側磨損:不外乎是高足弓、外八步態,足底壓力集中位置在足跟與足外側,導致踝關節易扭傷,也可能造成膝關節軟骨磨損,髖關節壓力改變,產生疼痛。.兩腳磨損不對稱:雙腳受力不均,若磨損區域不對稱,表示身體可能有歪斜問題,常見的原因有長短腳、重心失衡、骨盆旋轉或歪斜,建議進一步評估檢查,避免久了衍生出腰部疼痛的問題。.鞋底前端磨損:多半是因為慣性踮腳尖走路、小腿後側筋膜過緊(阿基里斯腱緊繃),嚴重會延伸至腰部,易有腰痠背痛及肩頸僵硬的狀況。挑一雙好鞋扁平足選鞋扁平足是由於足弓過低,除了避震效果差,每踏出一步,足部會向內塌陷,產生內側足痛與膝蓋疼痛的問題。蕭淳仁建議選用足內側有拱墊與跟部較硬的鞋,或給予「支撐型」鞋墊,足部產生內旋時,可提供好的支撐力,避免足部過度歪斜。高足弓選鞋高足弓是因為足弓過高,缺乏避震的彈性,壓力點落在腳跟和腳趾,容易產生疼痛。蕭淳仁建議選用更柔軟的鞋墊或氣墊,也就是「避震型」鞋墊,支撐較高的足弓,避免足底反作用力的衝擊上傳至膝關節與骨盆而產生傷害。由於市面上鞋墊與鞋具款式多樣化,蕭淳仁建議諮詢物理治療師,進一步了解足部健康狀況再做選擇。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6-18 養生.運動健身
赤腳走路接地氣好處多?赤腳真的有益健康嗎?教授這麼說
讀者陳岡在2023-5-25利用本網站的「與我聯絡」詢問:「冒昧請問教授,經常看到不少上了年紀的人士於散步甚至爬山、運動時會赤腳,查了資訊亦有說到赤腳的一些益處,在嘗試前想請問教授,這真的是有實際的科學研究嗎?以下這篇文章的連結有提到的國外研究資訊。感謝教授,祝順心!」讀者陳岡寄來的文章是2022-2-9發表在大紀元的讓身體接地氣 赤腳走路好處多多。其中的第三段的全部和第四段的一部分是:『2017年發表在《健康與醫學替代療法》(Alternative Therapies in Health and Medicine)上的一篇研究綜述表明:「人體研究顯示,接地有可能成為一種簡單、自然且易於實施的臨床療法,用以治療全球流行的非傳染性、退行性、炎症相關的疾病。」…下面讓我們來更深入地了解,赤腳給你整體健康和生活帶來的好處:(1)減少壓力、改善情緒,(2)緩解疼痛,(3)保健心血管:血液粘稠度、高血壓、脈搏、血管含氧量等,(4)抵抗常見病毒。』我自己花了一些時間找到這篇文章所引用的2017年發表的論文。它的標題是Electric Nutrition: The Surprising Health and Healing Benefits of Biological Grounding (Earthing)【電營養:生物接地(接地)的驚人健康和治療益處】。這篇論文的確有說赤腳對健康有益,但它的參考資料裡卻沒有任何赤腳的臨床試驗。也就是說,赤腳的「驚人健康和治療益處」就只是作者個人的想像。《健康與醫學替代療法》這份期刊可以說是問題叢叢,尤其是它的總編輯Andrew Campbell。他在2011年被吊銷行醫執照,因為他『依賴垃圾科學,進行不當測試,並且錯誤診斷「產毒黴菌暴露」』。請看下面這兩條資訊:“Toxic Mold” Guru (Andrew Campbell. M.D.) Surrenders Medical License【“有毒黴菌”大師(安德魯·坎貝爾醫生)交出行醫執照】A Medical Publisher with Some Problems(有問題的醫學發行人)我們再來看大紀元這篇文章有關「血液粘稠度」的一段話:『《替代與補充醫學雜誌》(Journal of Alternative and Complementary Medicine)2013年發表的一項研究表明,赤腳行走「可以降低血液粘稠度」,血液粘稠是造成心血管疾病的一個主要因素。』我又是自己花了一些時間找到這段話所引用的2013年發表的論文。它的標題是Earthing (grounding) the human body reduces blood viscosity-a major factor in cardiovascular disease【接地(接地)人體降低血液粘稠度——一個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因素】。這項研究的實驗是「受試者的腳底和手掌上有導電貼片接地。電線將貼片連接到插在室外地面上的不銹鋼桿上。小的指尖針刺血液樣本被放置在顯微鏡載玻片上,並對其施加電場。紅血球的電泳遷移率是通過測量通過顯微鏡拍攝的視頻記錄中細胞的終端速度來確定的。通過計算每個樣本中成簇細胞的數量來測量紅血球聚集。」那,請問,這樣的實驗是跟大紀元所說的「赤腳行走可以降低血液粘稠度」有任何相似之處嗎?事實上,大紀元那篇文章所引用的論文裡,沒有任何一篇是有做赤腳的人體試驗。更可笑的是,真正有做赤腳人體試驗的論文,它卻是連一篇都沒引用。【註:它所引用的論文都是有關「接地」(屬於玄學的範疇),而非「赤腳」(屬於科學)】有關真正「赤腳」的論文,我現在就挑三篇比較近期發表的供大家參考:2014:The risks and benefits of running barefoot or in minimalist shoes: a systematic review(赤腳或穿簡便鞋跑步的風險和好處:系統回顧)。結論:由於缺乏高質量的證據,無法得出關於赤腳、穿鞋或穿簡便鞋跑步的具體風險或益處的明確結論。2017:Long-Term Effects of Habitual Barefoot Running and Walking: A Systematic Review(習慣性赤腳跑步和行走的長期影響:系統回顧)。結論:只有非常有限的證據表明習慣性赤腳運動對生物力學或健康相關結果的長期影響。此外,沒有關於運動表現的證據。2022:Barefoot Running on Grass as a Potential Treatment for Plantar Fasciitis: A Prospective Case Series(赤腳在草地上跑步作為足底筋膜炎的潛在治療方法:前瞻性病例係列)。結論:在 6 周和 12 週的隨訪點,赤腳在草地上跑步改善了與足底筋膜炎相關的疼痛。這種類型的赤腳跑步能夠改善症狀,同時允許患者繼續跑步,干預措施還可以解決與足底筋膜炎相關的足部損傷。從這三篇論文可以看出,赤腳在草地上跑步也許是可以改善足底筋膜炎,但是大紀元那篇文章所說的「赤腳行走可以保健心血管、抵抗常見病毒等等」,卻全都是毫無科學證據。赤腳是否有益健康是非常不確定,但赤腳會傷害健康(踢到、刺到、割到、跌倒、感染、凍傷、灼傷)卻是非常確定。踩到XX應該也會很不舒服吧。後記1:文章發表後兩小時,臉書朋友Wenli Yang留言:我本人因小時父親在文革期間進了監獄,母親一人在城市養不活四個孩子,就把我最小的妹妹留在身邊,將我們三個大點的孩子送到農村奶奶家,農村的孩子都不穿鞋的,因為窮沒鞋穿。我6歲從城市到鄉村生活四年半,常常打赤腳……現在年紀大了,雙腿落下風濕性關節炎,雙腳到現在都有冬天的凍瘡。雙腿雙腳怕冷,一到陰雨天氣骨頭關節就會疼。我現在讀到很多文章提到赤腳的好處,我猜測寫文章的人都是在城市長大的,我自己卻本能地條件反射,對他們的觀點實在不敢苟同。後記2:臉書朋友林先生傳來這篇報導:男子赤腳染類鼻疽 延誤就醫致胃脾膿痬原文:赤腳真的有益健康嗎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2-21 醫療.指甲.足部
按腳掌痛是哪裡出問題?腳底33穴位看對應器官!3族群不適合足底按摩
●足底有33個穴位,對應不同器官及組織●足底按摩可誘發人體自我調節能力●勿輕忽足部保養,足內肌無力恐引發足底筋膜炎從足底穴位看所對應身體器官周末假期外出遊玩,走路一整天感覺腳痠痛,很多人會想做足底按摩紓壓解痛。專家指出,足底承載人體重量,多達33個穴位,對應不同的器官、組織,透過足底穴位按摩,可以刺激人體、啟動自癒力,增加血液循環,達到紓壓作用;若按壓出現疼痛時,也能反應出疾病問題。中醫師賴信甫表示,足底部位由無數骨骼、關節及肌肉、韌帶所構成,具有支撐人體、負擔行動等功能,位處人體末梢神經與血管的終端,也是血管血液回流的起始點。以往中醫經絡學說,認為足底的經絡僅腎經一條,對應的是湧泉穴,但隨醫學研究發現,足底多達33個穴位,對應到不同器官及組織,當發生病變時,按壓對應的穴位就會產生足底反應,這是生物全息律的觀點。大腦對應的是腳拇趾,肺臟、肝臟對應腳掌的上二分之一,大腸對應腳掌的下二分之一,生殖腺、坐骨神經則對應腳掌最底部。賴信甫說,對足底反應點實施針刺、按摩刺激,透過神經訊號可誘發人體自我調整與自癒,進一步緩解不適症狀。不過,足底按摩只是輔助緩解症狀,當組織器官受損嚴重,失去自我修復能力時,即使按壓足底反射區,亦不具治療功能。久站久坐 足內肌失能致足底筋膜炎職能治療師曾鈺翔表示,足底肌肉包括足外肌、足內肌,現代人因工作久站、久坐,靜態姿勢維持過久,容易造成足內肌失能、退化,出現柔軟性扁平足,恐影響足部結構改變,例如骨頭關節排列、韌帶鬆弛、甚至體表改變,且足內肌無力會使筋膜過度拉扯、壓力點過度壓迫,久而久之就演變為足底筋膜炎,常出現「足跟痛」。曾鈺翔指出,足部是身體最底端,距離心臟最遙遠,因此血液及代謝廢物多半會大量淤積在足部,如果久站、久坐或缺乏運動,足部代謝循環較差,透過足底按摩不僅可以軟化組織,更重要的是能促進血液循環。足底按摩 3族群不適合一般民眾都可以自行腳底按摩,但需要以「微微痠痛的力道」按摩足底反射區,賴信甫建議,可搭配精油按摩,以避免過度磨擦而破皮,或搭配按摩棒精準按壓在各器官反射區。也要避免足底按摩力道過重,否則足底肌肉可能引發自我保護、過度緊繃,曾鈺翔建議,民眾應與按摩師傅反應適合力道,避免按摩後反增疼痛。賴信甫、曾鈺翔提醒,孕婦、足底紅腫發炎、足底有外傷傷口者等三個族群並不適合足底按摩。尤其孕婦足底穴位較容易刺激、敏感,易造成子宮收縮流產;足部有紅腫痛等急性症狀,按摩刺激反而會加劇發炎、延遲修復,建議症狀緩解後再按摩。此外,足底按摩僅能當保養,並不能作為疾病治療,建議民眾有疾病問題應尋求醫療管道。足部反射健康法 先暖身放鬆有「足底按摩之父」之稱的吳若石神父,曾在「足療自癒──吳若石神父足部反射健康法」著作中指出,「足部反射健康法」是一種對應療法,從頭部的反應區,也就是從腳的大拇趾開始,依序按壓各反射區,但不是按壓愈痛就愈有效。施作足部反射健康法前,要先暖身放鬆被服務者腳部,可採用以下方式進行:1.腳掌搓兩手手掌掌心相對置於對方腳掌兩側,兩手輕柔的前後搓動腳掌。約每秒2至3次即可。2.腳踝搓兩手掌拇指下方肌肉區,分置於對方內、外踝骨上方;而後兩手小指下方肌肉區置於對方內、外踝骨下方,兩手前後搓動,使對方腳掌呈左右搖擺狀。3.腳掌搖一手置於腳跟處,另一手握住對方腳掌,以順時針方向緩慢環繞,再以逆時針方向緩慢環繞。4.腳趾拉一手握住對方腳掌,另一手食指、拇指捏住對方腳趾,逐一緩緩搖動後,再向上拉引。(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2-15 焦點.健康知識+
護血管、促免疫…泡腳好處多!留意6件事更養生,泡再暖也別脫衣服
泡腳可為身體帶來不少好處,也有不少方法可提升泡腳的優點,不過也有許多細節需要注意、有些族群也不宜泡腳,藝文風澤中醫診所院長胡心瀕中西醫醫師提醒留意,更有助身體健康! 泡腳護血管、促免疫、好處多!中西醫:可作一般養生日常。 泡腳的優點、適合族群:胡心瀕醫師表示,泡腳溫熱水可促進血液循環、新陳代謝、讓身體溫暖、舒筋活絡,因此像是手腳冰冷、久坐下半身水腫的上班族、怕冷、易感冒、經期易腹痛、不容易入睡、睡不安穩等族群都可泡腳改善。可天天泡腳養生,作為養生日常的一部份,日久效果逐漸明顯。 可護血管、促血循、消疲勞:另外,也因泡腳可促進血循,對保養血管、改善血管疾病也有所幫助。而淋巴循環也會跟著變好,免疫功能也有利提升,降低感冒、生病等機會。足部循環變好則有助減少乳酸堆積,因此也有助降低運動所帶來的痠痛疲勞。。 泡腳不是治療,有病要看醫生:不過並非所有腳痛都可靠泡腳改善,像是常見踩到地板腳底會痛的足底筋膜炎,泡腳就只能幫助減緩不適,畢竟足底筋膜炎是已代表著足底正在發炎,已並非單純的乳酸堆積、血循不佳,就算泡個365天也沒有治療效果,還是得就醫治療。 泡腳留意6件事更養生!醫:天冷泡再暖也別脫衣服。 運動後注意間隔時間:泡腳雖然好處多,但也有許多常見的地雷要避免。胡心瀕醫師指出,像是前述提到運動後可泡腳,但也不宜馬上就泡,因為剛運動完血管正處擴張狀態,泡腳也會擴張血管,可能會使得血壓過低,易出現頭暈等不適,建議至少間隔一小時為佳。 泡腳前後別喝酒、吃飯:同樣需間隔一小時的,也包括喝酒、吃飯,喝酒的道理如同泡溫泉不宜飲酒,酒精也會使得血管擴張,兩者一起可能有降低血壓、增加血管負擔的疑慮。而吃飯則道理如洗澡前後別吃飯,因為吃飯時血液會較集中於胃部幫助消化,泡腳、洗澡則會將血流帶往足部、全身,可能會造成消化不良、胃部負擔。 注意泡腳準備:泡腳的水溫也需要注意,一般會建議在38-42度之間,時間約可泡15-30分鐘,並於身旁放壺常溫水補充水分,大致如同泡溫泉。胡心瀕醫師表示,即便只有泡腳,水溫太高一樣會有燙傷的風險,時間過久、沒補充水分也可能脫水,也可能出現皮膚敏感等不適。 避免溫差,再暖也別脫衣服:另外,天冷泡腳感覺到身體溫暖時,再熱也不宜脫去身上的衣服,或至少披件浴巾,避免直接接觸冷空氣,增加溫差溫差過大造成急性心腦血管疾病、形成腦中風或心肌梗塞的風險。同樣避免溫差,泡腳前後身體暖和時,也建議別喝冷飲或冰飲。 部分族群不宜泡腳:不適合泡腳的族群也要注意,像是中風後患者、糖尿病患者等皮膚感知異常的族群,可能會因無法正常的感覺水溫而燙傷。足部有傷口、感染者也不宜,例如蜂窩性組織炎、香港腳,胡心瀕醫師特別提醒,這類族群常會有「泡腳可殺菌」的迷思,但泡腳水除非到100度,否則不可能殺菌,有傷口、受感染時泡腳,反而容易使得感染擴大或更深。而若自覺是特殊族群者,建議可向自己的主治醫師詢問。 日常泡腳有利促進身體健康,中西醫教3招更有助養生! 按摩&藥草:讓泡腳效果更好,泡腳後也可以按摩腳底,腳底有非常多的穴位,即便不記穴位的按摩腳底,也能促進足底筋絡循環。泡腳時也可適度加入藥草,可帶來更多不錯的效果,藥草可至中藥行詢問,或一般市售泡腳專用的藥草包。胡心瀕醫師建議可先用熱水壺煮開藥草,再將煮好的藥水倒入泡腳水當中,如此更有助皮膚吸收。 各藥草效果皆不同:胡心瀕醫師舉例,像是女生常有經痛、手腳冰冷的問題,可加入艾草、澤蘭、紅花、益母草等幫助改善。年長者、運動員常有痠痛問題,可加入一條根、老薑、乾薑、紅花、當歸尾等,有助更促進乳酸代謝、減緩痠痛。有睡眠方面問題者,可選合歡皮、紅花、桂枝、當歸尾,在睡前半小時泡泡腳,可幫助睡眠。 精油:若不喜歡藥草也可選擇精油,薰衣草、玫瑰草、洋甘菊等,或是選擇複合配方精油,可在泡腳水中滴10-20滴左右,這些都有幫助睡眠的效果,也是個不錯的選擇。 日常問題泡腳改善不了?盡早檢查別把泡腳當治療! 胡心瀕醫師也提醒,不論是經痛、手腳冰冷、疲倦、痠痛、睡眠障礙等,或其他各種問題,經泡腳約一至兩周後都沒有改善,也必須了解當前的問題已並非泡腳、或其他飲食等養生方式所能改善,盡早就醫檢查,並透過治療改善為佳。 《延伸閱讀》 .腳麻沒感覺,未必是血液循環出問題。醫:簡單4動作保養腳,久未改善速就醫 .下床一踩地腳就痛?醫教簡單3招在家改善足底筋膜炎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
-
2023-02-12 名人.林頌凱
換姿勢時膝關節會發出聲音?你的膝蓋可能拉警報的8個徵兆
台灣即將進入超高齡社會,根據內政部公布的統計資料顯示,2020年國人平均餘命已達81.3歲,創下歷年新高。「不臥床、健康老」是最近許多人倡導的健康議題,但你想過自己的高齡生活會是什麼樣子嗎?還能擁有自在行動的能力嗎?人體共有146個關節,關節構造還包含關節囊、關節軟骨、滑囊、關節液、關節腔等,日常的不當使用、受傷,甚至長時間姿勢不良滑手機,可能造成關節損傷。加上30歲起,不論是肌少症、骨質疏鬆症、退化性關節炎,都會隨著時間在年長者身上一一浮現。不僅是樂齡族,每個人都要注意關節保健,行動力就像儲蓄,越早開始存款,晚年越能享成果。【行動力健康檢測】想知道自己的行動力是否健康,可以用以下判斷標準檢視。●轉換姿勢時,膝關節會發出聲音●從椅子起身比以前吃力。●久坐或久站後,膝蓋感到不適。●腦子想著要做到的動作,身體卻跟不上。●爬樓梯膝蓋無力,甚至需要靠扶手使力。●買菜、逛街走不遠。●上公車時無法一步走上階梯。●害怕走樓梯。有以上症狀,表示行動力已經開始拉警報。想要從根本改善行動力,就必須先給身體主要的燃料,就是澱粉類食物。而補充營養,提升關節的肌力與潤滑力,才能夠降低關節退化的機率。有三種重要營養素可以多多攝取:1.優質蛋白質:增長肌肉和合成膠原蛋白肌肉是關節最天然的護具,不過在35歲後就開始流失。平時多補充植物性的優質蛋白質,相對於動物性蛋白質,身體比較沒有膽固醇、高油脂等負擔。也可多注重大豆、豌豆胜肽,此兩項營養素可以幫助活化肌細胞與促進肌纖維變大,是肌肉生長的關鍵營養。2.玻尿酸、葡萄糖胺:潤滑關節或幫助軟骨增生玻尿酸是關節液的主要成分,飲食可多吃富含膠質的木耳、海帶、蹄筋等食物,或是使用含玻尿酸或膠原蛋白的保健食品來潤滑關節。另外,如果要採用葡萄糖胺類的保健食品來促進軟骨增生、緩解關節炎疼痛,就需要慎選品質,不要道聽塗說亂服用。3.鈣、維生素D:強化骨骼可多攝取綠色蔬菜、奶蛋豆製品、肉品,如果原型食物不足,也可以補充鈣質、蛋白質、維生素D等營養素。其他營養品部分,還可以多補充B群來幫助神經穩定。如果因關節不適疼痛,導致行動力下降,也可以補充抗發炎的Omega-3、維他命E、C來舒緩疼痛,增加行動力。別以為關節退化、活動力降低是長期勞力耗損、運動過度的人才需要注意,整天久坐不動的人反而更要注意。站著一定比坐著好,走路一定比站著好。只有保持規律和有效的運動,才可以維持肌肉強壯,幫助維持關節健康。運動要特別強調下半身的肌肉群。腳離心臟最遠,但卻能幫忙靜脈把血液擠壓回心臟,因此被稱作身體的「第二顆心臟」。這也是為什麼大部分的重訓都會再三強調下肢的訓練。快步走、跳繩、登山都可以訓練下半身肌力,還可以搭配弓箭步、深蹲等做伸展運動。運動跟飲食雙管齊下,人人都能擁有逆齡的行動力。|林頌凱醫師 免費線上足部保健課程|▽常見不適▽足底筋膜炎 👉 腳踩毛巾舒緩疼痛、強化足弓退化性關節炎 👉 2個積極的治標治本新觀念▽保健技巧▽膝蓋退化主因專家來破解 👉 退化也能做的5個運動類型穿夾腳拖會造成下肢傷害? 👉 教你怎麼穿才安心不踩雷▽急性處理▽扭到、拐到「腳翻船」 👉 3種扭傷等級處理方式受傷簡易處理 👉 口訣判斷冰熱敷時機
-
2023-02-09 養生.運動健身
我太老了不能健身?年紀大會有運動傷害?專家解密高齡者運動的6個誤區
運動健身是一輩子的事!在每個年齡階段,健身都會對您的感覺和活動方式產生巨大的影響,幫助降低健檢報告上面的紅字(例如體重、膽固醇或血壓),甚至可以讓您心情愉快。雖然健身好處多,但關於高齡者運動的傳言不在少數,帶你解密最常見的6個誤區,了解事實後才能安心健身!誤區一:我太老了,不能運動?實際上,不運動的風險更大,會加速人體的衰老過程。不運動的人罹患心臟病的可能性是其他人的2倍,而且他們看醫生的次數也更多,服用的藥物也更多。為了心臟健康,美國心臟協會建議每週5天進行30分鐘的有氧運動,以及每週2天的重量訓練;如果一天30分鐘聽起來令人望而生畏,請從短時間運動進行,即使步行10分鐘也是一個好的開始。而一天30分鐘的運動並不一定意味著要從事一項新運動,如果您年輕時喜歡做某項活動(例如網球、排球),請想辦法重新開始。如果您已經很長時間沒有運動了,請慢慢開始低強度的有氧運動,例如游泳,它可以提高您的心率。誤區二:老了從事運動,會有運動傷害?如果您知道自己在做什麼,並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運動,則不會傷害自己。首先,在開始運動計劃之前先諮詢您的醫師,他們可以告訴您應該嘗試哪些活動以及應該避免哪些活動。當您開始運動時,請與可以準確告訴您該怎麼做的專業人士(教練)合作。這樣你就會安全、不會受傷。請記住,您的身體越健康,受傷的可能性就越小。通過做瑜伽和太極之類的事情來改善平衡,也可以幫助您避免在日常生活中跌倒。重量訓練也是如此,你可以用手持舉重、健身房的器械,甚至你自己的體重(俯臥撑和弓步)來做。誤區三:我的心不夠強大,不能運動?定期進行運動,有助於增強您的心臟健康,而不是使其處於危險之中。您不必報名參加長跑馬拉松,身體活動可以像快步走一樣簡單。這足以幫助您的血液循環和膽固醇水平,並且可以讓您的心情愉悅。誤區四:健身器材太貴了,我買不起?當然,您可以在健身房買會員資格或健身器材上花一大筆錢;但是其實健身,你不必花上一毛錢。只要穿上一些支撐良好的運動鞋,去散步或慢跑,或者花一個小時在後院從事園藝活動。如果天氣不好,可使用你家中隨手可得的物品健身,例如罐頭食品作為阻力訓練的輕重量效果很好。也可以使用自己的體重(平板支撐或俯臥撑),或者走上走下樓梯,也能達到運動效果。您也可以檢查您社區附近的免費資源,像是一些當地公園可能有基本的健身器材,甚至一些禮拜場所也免費提供健身課程。誤區五:身體老了,我不像以前那樣能動?以前是以前,現在是現在。不要用過去做過的事來判斷今天能做什麼。運動健身不是為了像在高中田徑隊或20多歲時那樣跑得那麼快。您可以按照自己的運動步調前進,仍然受益。耶魯大學的一項研究發現,每天步行20分鐘的老年人在2年後患行動不便的風險低於不步行的老年人。所以與其回顧過去做過的事情,不如將健身視為一種工具,讓你在未來的歲月裡保持身心敏銳。誤區六:我沒有人可以一起鍛煉,所以不想運動?別因為這個理由不運動,你可以找人,加入步行或園藝俱樂部。或是查看當地社區中心或 YMCA(基督教青年協會)的時間表,了解他們提供哪些免費或負擔得起的鍛煉課程,尋找機會與與您喜歡相同活動的人建立聯繫。一旦您開始談論您積極的生活方式,您可能會驚訝地發現周圍已經有人可以與您一起鍛煉並且正在努力保持健康。或者,也許你會激勵你生活中的某個人開始行動,你們兩個可以一起運動。【資料來源】.6 Myths About Exercise and Aging|推薦免費保健課程給您|▽常見不適▽足底筋膜炎 👉 腳踩毛巾舒緩疼痛、強化足弓退化性關節炎 👉 2個積極的治標治本新觀念▽保健技巧▽膝蓋退化主因專家來破解 👉 退化也能做的5個運動類型穿夾腳拖會造成下肢傷害? 👉 教你怎麼穿才安心不踩雷▽急性處理▽扭到、拐到「腳翻船」 👉 3種扭傷等級處理方式受傷簡易處理 👉 口訣判斷冰熱敷時機
-
2023-02-06 醫療.骨科.復健
一爬山膝蓋就痛是該放棄運動?醫:不是不動,要學會增強肌力
●退化性關節炎主因:過度使用和老化●膝關節退化嚴重度,與軟骨磨損相關●訓練大腿肌力、核心肌群,能穩定膝關節上下樓梯總覺得關節卡卡嗎?發出「喀喀」聲響,甚至感覺疼痛嗎?小心得了退化性關節炎。許多民眾聽到「退化」以為是老人病,聯新國際診所院長林頌凱說,膝蓋的軟骨磨損程度與膝關節退化成正比,軟骨磨損會連帶影響附近的韌帶鬆弛、肌肉量流失,導致走路、跑步的靈活度受限。低衝擊運動 改善關節疼痛退化性關節炎好發於高齡族群,但隨著慢跑、登山、健身風氣盛行,不少40、50歲的人就出現關節疼痛腫脹,索性停掉原本運動的習慣,結果退化更為嚴重。林頌凱表示,關節軟骨磨損的原因,來自於長時間錯誤的姿勢,例如:身體過度使用、身體舊傷成疾、肌肉筋膜張力的異常等,最後導致膝關節鬆弛。如果膝關節退化,是不是都無法再從事喜愛的運動呢?林頌凱強調,有些運動傷膝蓋、有些運動保護膝蓋。從事股四頭肌、腿後肌群、核心肌群等部位的肌力訓練、伸展運動,可運用大腿推蹬機、側抬腿運動來加強,就能夠改善退化性關節炎的不適。此外,騎車、游泳、瑜伽、太極拳等全身性的體能活動,也是不傷膝蓋的運動。林頌凱說,健走、保齡球、土風舞對膝蓋影響不大;慢跑、爬山、桌球、高爾夫球則會增加膝蓋承受的壓力,日常可強化肌肉拉伸,保持膝關節正常。籃球、網球、羽球、快跑等高強度運動有許多跑、跳、撲、跨、急煞等動作,初學者若姿勢不正確,容易肌腱發炎、肌肉拉傷,因此應該強化周邊肌群,降低對膝關節的負擔。關節積水、關節變形、肌肉萎縮、長骨刺等,都是退化性關節炎的表現症狀,當膝蓋疼痛、痠痛時,就應該積極介入治療。林頌凱指出,首先著手治療鬆弛的韌帶,才能保護軟骨,避免退化性關節炎持續惡化。體重控制及穿戴護膝可以保護韌帶,個人化的運動訓練(如核心肌群、大腿前後側肌群訓練)可以增強肌肉,讓膝蓋變得更有支撐力。補充維生素 抗老化抗發炎另外,多喝水可加速新陳代謝,多補充維生素可抗老化及抗發炎,亦有助於延緩關節退化。林頌凱呼籲,若有退化性關節炎問題,應就醫檢查診斷,可以跟醫師、物理治療師討論適合的運動類型及治療方式,減少膝蓋受傷的機會。|林頌凱醫師 免費線上足部保健課程|▽常見不適▽足底筋膜炎 👉 腳踩毛巾舒緩疼痛、強化足弓退化性關節炎 👉 2個積極的治標治本新觀念▽保健技巧▽膝蓋退化主因專家來破解 👉 退化也能做的5個運動類型穿夾腳拖會造成下肢傷害? 👉 教你怎麼穿才安心不踩雷▽急性處理▽扭到、拐到「腳翻船」 👉 3種扭傷等級處理方式受傷簡易處理 👉 口訣判斷冰熱敷時機想知道還有哪些骨科復健相關照護?上線登入就能免費觀看!【更多免費線上課程】:http://bit.ly/3HDjJAw
-
2023-01-17 活動.精彩回顧
精彩回顧 /【免費課程】關節退化走路不穩?醫師教你足部保養免坐輪椅
|課程資訊|▽常見不適▽足底筋膜炎 👉 腳踩毛巾舒緩疼痛、強化足弓退化性關節炎 👉 2個積極的治標治本新觀念▽保健技巧▽膝蓋退化主因專家來破解 👉 退化也能做的5個運動類型台灣人最愛穿夾腳拖? 👉 教你怎麼穿才安心不踩雷▽急性處理▽扭到、拐到「腳翻船」 👉 3種扭傷等級處理方式受傷簡易處理 👉 口訣判斷冰熱敷時機周休假期許多民眾安排外出旅遊從事戶外活動,活動量比平日還要高出許多,若關節退化、肌耐力不足或是施力錯誤,長時間走路一個不小心就會出現傷痛!你也有同樣的困擾嗎?「關節不好是否盡量少走路比較好?」「跑步傷膝蓋,走路比較好?」其實,並非減少活動就是對雙腳膝蓋關節有益處。聯新運動醫學中心林頌凱院長說明膝關節疼痛是其門診病人中最大族群,尤其退化性關節炎更是大宗,病人在意的不只是疼痛本身,還有因疼痛而導致的不便,更擔憂會不會失能,例如以後不能爬山、出國去玩、跑三鐵等戶外活動。林頌凱院長指出退化性關節炎主因來自關節軟骨磨損,和年紀增長成正比。但體重太重、膝關節有舊傷、過度工作或運動、50歲後女性、下半身肌力不足、長期腰痛或腰椎開過刀的人是好發族群,需要特別積極保養和治療。 聯新運動醫學中心林頌凱院長針對大眾日常雙腿、足部健康困擾推出系列課程,帶領大家從復健、運動醫學角度,幫助你我預防改善肌肉痠痛、關節炎、運動傷害等身體急/慢性不適,以簡單易理解的方式告訴你正確的醫療保健知識,翻轉造成傷害的真相。|課程詳情|⭐此免費課程登入會員後等同報名完成,即可免費觀看課程⭐⭐登入後可隨時隨地回放觀看⭐足底筋膜炎惹腳跟痛?在家簡單舒緩、強化足弓運用2種居家物品作為輔具,透過簡單的2個運動方法搭配實用技巧,不僅能舒緩改善疼痛,還能訓練出強韌的足弓,預防足底筋膜炎。📍課程重點📍●利用毛巾訓練足弓上提力量●運用階梯伸展雙腿筋膜及訓練雙腿力量●日常能靈活足弓的技巧👉前往觀看醫師:退化性關節炎只吃藥復健沒效!2個治療新觀念退化性關節炎等級分4期,各階段以關節腔不同狀態區分,韌帶影響關節關聯性高,本課程將帶給你全面性的2個重要變化的新觀點及3大治療方向。📍課程重點📍●了解退化性關節炎4期差異●認知影響關節的關鍵因子●認識3大治療新面向👉前往觀看不運動反而加速退化?!必學「護膝」技巧公開預防關節磨損須避免過度使用,然而並非不使用就能免除風險,有可能反而加劇退化,本課程將帶領你了解何種運動類型及保健對膝關節較合適。📍課程重點📍●影響膝關節的5個等級運動類型●高衝擊與低衝擊的運動選擇●膝蓋保健技巧👉前往觀看穿夾腳拖脊椎恐歪掉?鞋怎麼穿才安心不踩雷利用運動醫學原理教你穿夾腳拖技巧,不僅能跟上潮流增添生活的樂趣還兼顧健康安全。📍課程重點📍●了解穿夾角拖鞋的步態原理●穿夾腳拖鞋會對足部或身體造成的潛在風險●知道如何判斷時機穿夾腳拖鞋👉前往觀看腳拐到發腫像麵龜 3種扭傷等級處理方式學會辨別情況並適當處理,避免反覆發炎、關節炎產生。復原過程中知道如何辨別何種腳踝外觀為正常變化,警覺判斷是否持續就醫接受復健治療。📍課程重點📍● 辨別3種扭傷程度● 復原期間的常見問題● 康復後應警覺事項👉前往觀看敷錯發炎更痛苦 4個判斷冰熱敷時機告訴你冷熱應用原理,並辨別當時受傷的狀況是否為急性、慢性,觀察外觀及感受的變化,搭配簡易口訣就能幫助你快速判斷要冰敷還是熱敷。📍課程重點📍●各式急/慢性不適與疼痛處理方式●冰/熱敷原理及目的●簡易判斷口訣👉前往觀看|講師資訊|🔸聯新運動醫學中心 林頌凱 院長運動醫學和復健醫學雙專科醫師,從小就喜歡運動的醫師,致力於減少開刀可能性的關節炎與運動傷害治療。•聯新運醫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聯新運動醫學中心 主任•聯新國際醫院復健科 主任•聯新國際診所院長•國家運動訓練中心 顧問醫師•台灣運動醫學醫學會(TASM) 秘書長•倫敦奧運、里約奧運、仁川亞運 運科小組 委員•中華奧會 顧問暨醫學委員會 委員•樂天桃猿職棒隊 醫療團隊總召集人•中華民國田徑協會 運科小組委員•中華民國跆拳道協會 運科小組委員
-
2022-12-17 醫療.心臟血管
搭機、追劇單腳水腫速就醫!醫籲多做「這件事」防經濟艙症候群引肺栓塞致命
隨國門解封、民眾開始紛紛出遊,開心搭機旅遊之時,也得留意「經濟艙症候群」。而雖說是經濟艙症候群,但這問題其實也不只發生在經濟艙,像是追劇族就會較容易發生。國泰醫院心血管中心心臟內科主治醫師黃晨祐提醒防範,若出現相關症狀盡快就醫,以防生命危險。 久坐不動小心「經濟艙症候群」,久坐不動單腳水腫速就醫,醫指常見族群,追劇族也上榜! 黃晨祐醫師表示,經濟艙症候群是深部靜脈栓塞,主要發生在久坐、久躺不動、活動受限的族群身上,身體長時間不動,靜脈血小板較容易凝結、出現靜脈血栓。因此像是術後久臥、長途客運、火車,或是工作、打牌、追劇等需久坐等族群也都在風險名單中。而肥胖、癌症患者、自體免疫疾病患者、使用口服避孕藥者等,這些族群較容易出現血栓、形成經濟艙症候群,需特別留意。 久坐不動單腳水腫速就醫,防「經濟艙症候群」致命。 黃晨祐醫師說明,經濟艙症候群發生時,患者初期常見突然出現單側下肢水腫,若情況嚴重順著回心血流到達肺部,就可能引起肺栓塞,出現變喘、胸悶、胸痛、呼吸困難等症狀,更嚴重可能咳血、血壓降低,甚至將有心跳停止、生命危險。而雖此為靜脈血栓,與常聽到發生於動脈系統的中風、心肌梗塞有所不同,但若有心房中膈缺損,也有可能阻塞至動脈,一樣有心肌梗塞等心臟疾病風險。 案例術後臥床後單腳水腫,上個廁所回來直接送急診。 黃晨祐醫師提醒,當久坐不動後發現單側下肢水腫,就建議盡快就醫,這可能代表靜脈栓塞正在發生,此情況未必可靠活動身體改善,也可能走一走血栓就向心回流引起肺栓塞。日前就有遇過開刀躺了兩天的病人,下床後發現單側下肢水腫,上個廁所回來就感覺到很喘,接著就送至急診了。 防「經濟艙症候群」致命,醫籲多起身走動防靜脈血栓。 最佳方法:腳踏實地活動防範經濟艙症候群、深部靜脈栓塞、肺栓塞,黃晨祐醫師指出重點在於預防,建議情況允許多起身走動,腳踏實地的走動是最有效預防的方式,可活動下肢肌肉、擠壓靜脈,促進靜脈血流,有助預防血栓發生。 其他方法:腳步伸展、按摩等其他的防範方式,也可做些腿部伸展、腿部運動等,或是按摩按摩雙腳。而若是像久臥病床等情況不便時,則建議至少自己或請人協助按摩,以利避免這些情況發生。而開刀後臥床,醫師也多會視情況開立相關藥物,防止血栓發生的可能。 阿斯匹林可減少發生機會?至於許多民眾口耳相傳,搭機前可使用阿斯匹林降低血小板凝結,有助減少靜脈栓塞的機會,對此黃晨祐醫師則認為,阿斯匹林藥物雖可降低血小板凝結,在早期藥物尚未如現代先進時,這作法確實和沒有用藥者相比是來得更好些。但畢竟阿斯匹林主要作用在動脈血管,對於防範中風、心肌梗塞效果較為明顯,若要防範靜脈系統血栓形成的經濟艙症候群、肺栓塞,建議使用口服抗凝血劑效果較佳。 當然若有需求、自認為高風險族群,也勢必應先由專業醫師檢查,並在詳細討論後開立藥物使用,避免使用來歷不明的藥物,或自行胡亂使用藥物。例如曾有靜脈血栓病史,醫師開立藥物便遵照醫囑使用。 防「經濟艙症候群」別久坐,出現症狀盡快就醫以策安全! 提醒民眾,日常盡可能避免久坐,如需久坐應適時起身活動走動,或按摩促進血循。而若出現相關症狀也應盡早就醫檢查為佳,以利維護身體健康及生命安全。 《延伸閱讀》 .久坐屁股痛是哪裡出問題?物理治療師指3大可能,4招助改善! .下床一踩地腳就痛?醫教簡單3招在家改善足底筋膜炎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
-
2022-09-22 醫療.骨科.復健
OL辦公室敲電腦肩頸痠痛 竟是頸椎小面關節作祟
台中市50多歲呂小姐是OL上班族,工作時間長期坐辦公室打電腦,造成姿勢不良,今年肩頸出現痠痛、疼痛,偶爾轉移到顳側與肩夾骨,持續數周令她相當困擾。醫師診斷為頸椎小面關節症且頸椎出現退化現象,經超音波導引及增生療法治療,搭配運動與復健,呂小姐痠痛症狀大幅改善。呂小姐曾去診所就醫,接受復健與藥物治療,卻因工作繁忙,難以長期配合一般復健,症狀起起伏伏,不見好轉,隨後到衛福部豐原醫院復健科求診。醫師張憲伯評估,呂的頸椎小面關節疼痛且X光顯示,頸椎有退化現象,搭配超音波導引及增生療法治療頸椎小面關節。療程持續數次,配合適當的運動及復健治療,症狀大幅改善。張憲伯表示,雖然做一般復健治療(熱敷、頸椎牽引與電療等)約有七成的病人在3個月內會得到改善;有時醫師也會搭配類固醇或消炎藥幫助病人暫時度過疼痛,但不少人會因藥物副作用卻步,或沒有時間接受復健治療。增生療法是將高濃度的葡萄糖水透過超音波定位後注入受傷的肌肉、筋膜、肌腱、韌帶、關節等組織周圍,來重新啟動組織修復,平均2周施打一次,約需3至6次療程。張憲伯說明,比起類固醇、消炎藥等單純止痛或消炎的功能之外,增生療法能重新啟動修復,讓軟組織更強健與穩定,也能減少疼痛再度發生的機會。張憲伯指出,包含這位病人的肩頸痠痛問題,或是長期下背痛、運動傷害、慢性肌腱炎、網球肘、高爾夫球肘、退化性關節炎、慢性腳踝扭傷、足底筋膜炎等都是增生療法注射的適應症。增生療法需由醫師完整評估,注射後再搭配復健運動恢復。
-
2022-09-18 名人.林頌凱
明明有走路、爬山,為何醫師卻說運動量不足?名醫曝關鍵原因
曾經家喻戶曉的大明星出現在我的診間,因為肌少症,連走上一階樓梯都困難。曾經叱吒風雲,現在舉步維艱,落寞的他躲在家裡不敢出門。我請他開始積極運動增加肌肉,他問我:「我先在家裡抬腿行不行?」病人膝關節退化,打了很久的玻尿酸,最近膝蓋反覆積水,我告訴她要用運動增強核心肌群和大腿肌肉,她眉頭一皺回答:「我都有爬山啊,爬山不行嗎?」走路、健身操、做家事、伸展操、抬腿壓腿、關節活動操……這些一般人常態性、簡單性、一看就能上手的運動,充其量只是「活動」,是幫助身體或日常生活維持正常運作的一種方式。從事這些活動好不好?好!而且很重要!因為要維持身體正常運作,避免提早衰退或老化。從事這些活動夠不夠?可能夠可能不夠!如果你的身體硬朗健康,從事這些活動讓我們維持體力活力就足夠。但如果你的身體有病有痛,需要用運動讓自己健康,從事這些活動就明顯不夠。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定義:身體活動(Physical activity):任何經由骨骼肌肉系統消耗能量所產生的身體動作。運動(Exercise):一種透過有計畫性、架構性、重複性與目的性的身體活動,達到改善或維持一個或數個體適能要素的目的。也就是說,運動是強化,身體活動是維持,運動和身體活動是有明顯差別的。以我門診中常見疾病需要運動訓練的例子說明:運動要有計畫:肌少症增肌計畫、核心肌群穩定訓練。運動訓練要有架構:五十肩的運動訓練架構包含關節活動度、肌肉力量、肌肉協調性、肩胛骨活動度運動,缺一不可。運動要重複進行:簡單的事情重複做,持續進行才會有效。運動要有明確目的:例如改善姿勢、調整呼吸、增強肌力、穩定關節。運動會累,有累才有效。運動生理學上有個「超負荷原則」,就是刺激→疲勞→適應。如果希望運動要有效,在運動時就要超過自己原本能力,才可以讓肌肉和其他器官承受新的刺激,產生疲勞,適應後再進階到更高層次。更簡單的說,就是運動時身體要有用力的感覺、要會喘、要會累、這樣的運動才會有效。生病看醫師,醫生會考量病人年齡、性別、病史、生活習慣、現有用藥後開立處方,每個病人的處方箋都不一樣。事實上,運動訓練也是如此。運動要安全、要有效、要符合個人的興趣、要考量身體疾病和運動傷害,也需要個人化的運動處方箋。運動處方箋中會明列你個人的資料,預期達到的目標,而且根據FITT原則來呈現。FITT是四個英文字母的縮寫:頻率(Frequency)、強度(Intensity)、時間(Time)、類型(Type),讓你有所遵循,知道什麼時間要做什麼運動,讓自己更健康。運動處方箋的開立需要運動醫學相關專家,根據身體檢測結果來規畫,必要時也可以提供一對一的個人化訓練,並在過程中提供和運動相關問題的諮詢和處置。人往往在大病初癒後才驚覺健康最重要,其實,最好的運動時機,是在還沒有生病之前,而不是在生了病之後。在年輕健康的時候從事有效正確的運動,等於積極儲蓄健康本,才能從容應對未來可能發生的健康變數。|林頌凱醫師 免費線上足部保健課程|▽常見不適▽足底筋膜炎 👉 腳踩毛巾舒緩疼痛、強化足弓退化性關節炎 👉 2個積極的治標治本新觀念▽保健技巧▽膝蓋退化主因專家來破解 👉 退化也能做的5個運動類型穿夾腳拖會造成下肢傷害? 👉 教你怎麼穿才安心不踩雷▽急性處理▽扭到、拐到「腳翻船」 👉 3種扭傷等級處理方式受傷簡易處理 👉 口訣判斷冰熱敷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