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1-19 醫療.感染科
搜尋
諾羅病毒
共找到
93
筆 文章
-
-
2023-01-11 醫療.兒科
諾羅病毒上吐下瀉好發季到 兒童感染3症狀恐脫水
諾羅病毒流行期到,上吐下瀉是常見症狀。小兒科醫師提醒,家長照顧感染諾羅的兒童時注意,尿量減少、精神反應不佳、哭鬧眼淚減少3徵兆恐已脫水,病程中適度補充水分很重要。8歲的阿傑日前出現噁心、嘔吐和肚子痛症狀,就診時體溫37.6度,檢查顯示腸音偏快合併上腹壓痛,醫師詢問病史發現爸爸和媽媽在2、3天前也有類似症狀,伴隨腹瀉,懷疑是諾羅病毒感染。每年11月至隔年3月,台灣就會出現許多和阿傑一家類似的情況。書田診所小兒科主治醫師蘇軏今天透過新聞稿說明,諾羅病毒沒有疫苗防疫,傳染力很強,容易引發群聚感染,大人與小孩都可能罹患,有時候會誤以為是食物中毒,目前沒有特別的抗病毒藥物能使用。蘇軏進一步解釋,對於疑似感染諾羅病毒者會以支持性療法為主,不過諾羅病毒可能造成嚴重嘔吐及腹瀉,導致體液流失,在病程中要注意水分和電解質的補充,本身有慢性病或者是年紀較小的兒童要特別小心是否出現脫水症狀,如尿量明顯減少、精神反應不佳、哭鬧時眼淚減少等。蘇軏說,受到諾羅病毒感染,經過12到72小時潛伏期後會出現症狀,多數在1到3天內會好轉,常見症狀有噁心、嘔吐、腹瀉、腹痛,也可能合併發燒、頭痛等。常見感染途徑,包含摸到病毒污染物體再觸碰自己的眼、口、鼻、眼睛黏膜等,因此,手部衛生是防感染關鍵之一。蘇軏提醒,由於酒精性消毒劑對諾羅病毒效果不佳,患者接觸過的環境及器物表面建議以稀釋過的漂白水消毒,在接觸患者後、用餐前、如廁後也務必用肥皂或洗手乳正確洗手,千萬不要因為天冷而隨便洗手,更強調只要家中有病人就建議盡量避免共食。另外,食入被病毒污染的食物或水,及吸入患者的嘔吐物、排泄物產生的飛沫也可能被感染。避免透過飛沫傳染,接觸患者或是在處理其嘔吐物、排泄物時應配戴口罩。研究指出,有些患者即使症狀緩解,散播病毒的能力仍可以持續長達2週。
-
2023-01-11 醫療.感染科
一家3口嘔吐拉肚子「不是食物中毒」 感染病毒傳播力持續「長達2周」
冬季小心諾羅病毒流行!8歲的阿傑(化名)日前半夜開始出現噁心、噁吐、肚子痛,早上由家人帶至門診檢查,體溫37.6度微發燒,經檢查顯示腸音偏快合併上腹壓痛,詢問病史才知,阿傑的爸媽在這2、3天前也有類似症狀,且伴隨腹瀉,懷疑是諾羅病毒感染,醫師提醒,經過藥物治療後,仍要注意勤洗手、加強個人衛生習慣,避免病毒持續傳播。書田診所小兒科主治醫師蘇軏指出,諾羅病毒流行期為每年11月至隔年3月,傳染力很強,大人與小孩都可能罹患,易引發群聚感染,容易會誤以為是食物中毒。常見感染途徑,包括吃到被病毒污染的食物、水,摸到被病毒污染的物體,再觸碰到自己的眼、口、鼻、眼睛黏膜,以及吸入患者的嘔吐物、排泄物產生的飛沫。蘇軏表示,若受到感染,在經過12到72小時的潛伏期後便會出現症狀,多數在1到3天內便會好轉,常見症狀有噁心、嘔吐、腹瀉、腹痛,也可能合併發燒、頭痛、肌肉酸痛等。在臨床上,醫師會依照患者年齡、症狀、接觸史、理學檢查等做出判斷,因沒有特別抗病毒藥物使用,不一定會將糞便送實驗室檢驗。蘇軏指出,感染諾羅病毒患者,目前會以支持性療法為主,給予症狀緩解藥物,不過患者因為嚴重嘔吐、腹瀉,會造成體液流失,建議病程中要注意補充水分、電解質,本身有慢性病、年紀較小兒童要特別注意脫水症狀,如尿量明顯減少、精神反應不佳、哭鬧時眼淚減少等,同時會特別衛教以避免交叉傳染。蘇軏說,民眾常用的酒精性消毒劑,對諾羅病毒效果不佳,患者接觸過的環境、器物表面,建議以稀釋過的漂白水消毒,在接觸患者後、用餐前、如廁後也務必用肥皂或洗手乳正確洗手。為避免透過飛沫傳染,接觸患者或是在處理其嘔吐物、排泄物時應配戴口罩。研究指出,有些患者即使症狀緩解,散播病毒的能力仍可以持續長達2週,因此只要家中有病人,要持續注意衛生習慣,並盡量避免與其共食。蘇軏提醒,諾羅病毒引起的急性腸胃炎傳染力很強,且目前沒有疫苗,因此平時要養成勤洗手習慣,特別是流行期的冬季,千萬不要因為天冷而隨便洗手,要確實的用肥皂或洗手乳把手洗乾淨,同時注意食品、環境衛生,務必將食物煮熟後再食用,另外感染者也要避免處理餐點,以免病毒汙染食物進而傳染給其他人。
-
2022-09-28 焦點.用藥停看聽
小朋友拉肚子吃成人止瀉藥致腸破裂 專家教4重點給予正確照顧
秋冬時節除了流感,小朋友也常見感染輪狀或諾羅病毒而造成腹瀉、拉肚子。但有些爸媽當孩子一拉肚子,就自行將家中常備的止瀉藥給孩子服用,小心反而造成更嚴重的症狀,甚至可能危及生命。一名兩歲男童在家中上吐下瀉,爸媽見狀將家中常備的成人止瀉藥(Loperamide)對半給小朋友服用。沒想到持續一兩天後,小朋友腹痛加劇,到急診就醫因為止瀉藥讓小朋友腸胃蠕動減慢,不但導致腸阻塞,甚至出現腸破裂,而需要手術治療。分享個案的北市藥師公會藥師蘇柏名表示,小朋友出現上吐下瀉主要原因包括細菌性腸胃炎和病毒性腸胃炎,其中秋冬最常見的是病毒性腸胃炎,包括諾羅病毒和輪狀病毒。病毒性腸胃炎並無特效藥,且無法使用抗生素治療,因此治療重點在緩解症狀和避免小朋友拉到脫水。其中止瀉藥品機轉在於抑制交感神經、減緩腸胃道蠕動。除了因小朋友的肝腎功能尚未發育完全,藥品吸收的程度也和大人不同,若一味地認為將大人的藥品對半給予孩童服用,可能因為劑量太高而有反效果。以分享的個案為例,原本上吐下瀉也是身體將毒素排出的機制之一。但因為使用成人的止瀉藥,導致小朋友腸胃蠕動過慢,毒素積聚,加上繼續喝水、吃東西,才會導致腸阻塞的後果。蘇柏名表示,小朋友的腸胃藥品通常以水劑為主,方便調整劑量、濃度。且小兒腸胃藥多為處方用藥,因此必須經由醫師診斷,再到藥局購買。另外,補充水分和維持電解質平衡也是治療小朋友腸胃炎的重點。蘇柏名表示,小朋友出現上吐下瀉時,可先短暫禁食,並持續讓小朋友補充適當水份或到藥局購買口服電解質液,維持身體水分和電解質平衡。他也提醒,運動飲料含糖且電解質比例不同,可能因為刺激胃酸,讓腹瀉加劇,因此不建議以市售運動飲料取代電解質液。秋冬時節,好發輪狀病毒、諾羅病毒,其中常伴隨上吐下瀉症狀,讓家長焦頭爛額、無所適從。食藥署提醒下列四點,正確給予幼童妥善照顧。瞭解引起上吐下瀉之原因:上吐下瀉是身體健康出現警訊的一種症狀,必須瞭解發生之原因,才能對症下藥。因此,當幼童出現不明上吐下瀉時,應立即就醫治療,以免延誤疾病之治療。適時補充水分:病毒性腸胃炎之治療重點在於避免脫水,急性期可先短暫禁食,讓腸胃得到足夠的休息,再逐步以少量多餐方式,給予易於消化的食物,如:吐司、粥。重要的是,應讓小孩持續補充適當水分,亦可至藥局購買口服電解液,以維持身體水分及電解質之平衡,避免發生脫水。另外不建議飲用市售運動飲料,以避免攝取過多糖分,讓腹瀉加劇。正確使用藥品:針對輪狀病毒、諾羅病毒等病毒性腸胃炎,目前並無專門的治療藥品,臨床上以支持性療法為主,重點在緩解症狀、避免脫水。因此,使用醫師開立之藥品,應確實遵照醫囑及藥袋標示使用,切勿為了讓小孩完全止吐或止瀉,而過量使用藥品,可能反而造成不良反應之發生。妥善清潔:病毒性腸胃炎具有傳染性,可透過糞口傳播,例如與病人分享食物、接觸病人的嘔吐物或排泄物等。因此,病人的嘔吐物及排泄物,應小心處理,避免汙染周遭環境,並且可使用適當稀釋後之漂白水,適時清潔與消毒被污染之環境,其他同住家人應勤洗手,尤其是進食或準備食物之前,以避免交叉感染。
-
2022-07-27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南投縣累計確診逾7萬例 提醒正確酒精消毒降低家庭感染
南投縣累計確診人數逾7萬例,死亡人數有246人,今天公布確診人數仍有465例,雖保持在平原期,但未見減少,衛生局長陳南松說,酒精已成為常備消毒用品之一,提醒民眾審視家庭正確使用酒精方式,才能達到最佳的消毒殺菌效果。南投衛生局同時統計,上周末7月22至25日的假日接種站,共已接種6個月至5歲嬰幼兒計1617人,以及50歲以上成人接種第四劑計有3074人,4天共計4691人;次提醒50歲以上成人於第一次追加劑(第三劑)接種5個月(150天)後,可接種第四劑,並贈送1劑快篩試劑。另為鼓勵長者接種,衛生局仍提供65歲以上長者尚未完成COVID-19疫苗接種民眾,於7月31日前接種可獲得500元等值宣導品及2劑快篩試劑,提醒長者,離7月31日,發放500元衛教宣導品只剩5天。陳南松強調,民眾使用酒精時要避免直接接觸眼、口、鼻等處,另擦拭時建議布巾以「朝同一方向擦拭」的方式進行,避免附著在布巾上的病菌再次附著在已擦拭的地方;同時因酒精須要時間滲透病菌內部以殺死病菌,故建議噴完酒精後靜置至少 15 秒,再藉由擦拭的動作破壞飛沫結構。陳南松並指出,酒精對腸病毒、諾羅病毒的消毒效果不好,如有洗手設備時,常以肥皂正確洗手,就可以得到最好保護措施。
-
2022-05-13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確診補充維生素C幫助修復!專家曝「1吃法=白吃」 還會帶走體內維生素
壓制不住的疫情,迅速蔓延開來。然而,想要預防經常性的小感冒、嚴重的流感,就要平衡體內的免疫系統,以提升抗病力。免疫力意即免除疾病 分先天性、後天性兩種 免疫力的好壞影響身體的狀況,免疫力好的時候,自然不容易受到外在病毒、細菌等感染,而免疫力之所以稱為免疫力,意味著能免除疾病。過敏免疫風濕科醫師林孝義表示,人體反覆受到基因或外在病菌的攻擊,自體細胞組織無法發揮保護作用,以致經常發生感冒、傷口難以癒合、不斷感染等情形,就有可能是免疫力低落;老年人、長期服用免疫抑制劑的病患、癌症或接受化學治療的病患,都是最容易出現免疫力低落的族群。此外,人體的免疫力可分為先天性免疫及後天性免疫兩種,先天性免疫是我們與生俱來的能力,而後天性免疫則需經過調節與適應後才會出現。當人體感受到有外來細菌或病毒侵犯時,約4小時內會啟動先天性免疫機制,96小時內調節後天性免疫機制,以達到全身免疫的效力。免疫力低落、太強都非好事 失去平衡疾病一籮筐身體健康與否與免疫力好壞大有關係,免疫力低落容易感染病菌,引發疾病;但免疫力太強,也會導致身體產生的抗體攻擊自己,像是類風濕性關節炎、紅斑性狼瘡等,都是自體免疫疾病的一種;免疫是細胞處在「平衡」狀態下所產生的保護力,一旦失去平衡,過與不及都會引發疾病。年長者、嬰幼兒、生活壓力大、睡眠不足、飲食營養不均衡等,都會影響體內免疫平衡,尤其是寒冷的冬季,流行性病毒傳染力大增下,更容易誘發疾病。以下是免疫力低落,所容易引起的疾病,尤其在冬季,更容易發病:1、流行性感冒:因免疫力不足以抵抗流感病毒,導致病毒在體內肆虐,造成患者出現急性上呼吸道症狀,包括發燒、打噴嚏、流鼻水、鼻塞、咽喉腫痛等,有時也可能出現腸胃道疾患如上吐下瀉的症狀。(推薦閱讀:打過疫苗、Omicron像小感冒為何要害怕? 一張圖速懂Omicron恐怖點)2、上呼吸道疾病:免疫力低落者,組織黏膜功能不彰,人體與外界第一線接觸是透過鼻腔、口腔等黏膜過濾病菌、髒污,一旦鼻黏膜或口腔黏膜失效,導致致病因子直接進入呼吸道,就會引起氣喘、過敏性鼻炎等症狀。3、神經疾病:如帶狀疱疹(皮蛇)就容易因為免疫力不足而引起。帶狀疱疹與水痘是同一種病毒,曾經長過水痘或有接種水痘疫苗的人,水痘病毒會潛藏在神經組織,當免疫力低下時,體內衛兵無法抵禦水痘病毒的攻擊,就會誘發帶狀?疹,引起劇烈的神經疼痛、出疹等不舒服的症狀。4、口腔潰瘍:口腔是最能看出免疫功能好不好的部位,受到病菌感染或過敏,甚至是營養素的缺乏等,首先都會從嘴破、口角炎等開始表現,因此,當出現口腔潰瘍時,患者須有所警惕;不過,免疫力過高,也會引起口腔潰瘍,這是因為自體免疫攻擊口腔黏膜所導致,可以經由抽血檢查,確定是免疫力過高或是低落所引起。5、腸胃炎:因病毒入侵引起的病毒型腸胃炎,會導致上吐下瀉的症狀,包括輪狀病毒、諾羅病毒等,都喜歡在寒冷的冬季活動,當免疫力低下時,即是病毒肆虐的最好時機,容易造成急性腸胃炎。增強免疫力 調整壓力、補充維生素C免疫力隨著年齡增長會有所下降,長期服用類固醇、免疫抑制劑等藥物或接受化學治療的患者,也可能會影響到免疫力的平衡,林孝義建議,平時注意個人飲食與生活習慣,盡量讓免疫力維持恆定狀態,才能阻止病菌侵襲,避免疾病的發生。此外,在壓力大時補充維生素C,可有益於壓力荷爾蒙的調整;另一方面,也需認知自我的瓶頸及極限,不要拚命吃來不斷增加免疫力,因為免疫力過與不及都不是一件好事。林孝義說,維生素C的攝取可透過營養補充品來達到目標,每天攝取到的維生素C若超過2公克,容易導致輕微腹瀉的狀況。天然維生素C的來源,像是柑橘類水果的柳丁、橘子、葡萄柚、奇異果、草莓、芭樂等,皆有豐富的維生素C,不過,補充高維生素C食物千萬別過量,若每天超過10公克持續一段時間後,當不吃高劑量的維生素C時,身體反而會適應不良,容易有維生素C的缺乏。高油、高糖食物抑制免疫功能 早睡早起促進身體代謝而在炒菜時添加的蔥、薑、蒜也是抗發炎,增加免疫力的好食材。一旦發現快感冒了,或天冷引起的流鼻水,不妨可喝熱薑湯或燉煮大蒜雞湯,選用天然食材補身體、增強免疫力;同時也應減少垃圾食物的攝取,高油脂、高糖分的食物,如麻辣鍋、鹽酥雞、炸雞、蛋糕、餅乾等鹹食與甜食,會抑制體內免疫功能。(推薦閱讀:感冒咳嗽不止小心是支氣管炎!喉嚨有痰要咳出來嗎? 醫解答「正確做法」)古有明訓:「早睡早起,身體好」,但現代人不只工作繁忙,娛樂選擇也多,犧牲的就是不斷延後上床睡覺的時間。長期作息不正常,將會降低免疫力,因此,每天至少要睡足8小時,讓身體獲得足夠的休息與修復,並養成運動的習慣,以促進新陳代謝,加速體內廢物的排除,增強身體抵抗力。延伸閱讀: ·輕症居家照護發燒、喉嚨痛該吃什麼藥? 1張圖馬上懂 ·發泡錠預防感冒、補充維生素? 營養師拆解「服用禁忌」:小心副作用
-
2022-05-13 該看哪科.兒科
兒童腹瀉QA/大便稀軟就是腹瀉?急性與慢性症狀又有什麼差別?
因應 COVID 疫情時代,民眾戴口罩的意願提高,讓因呼吸道症狀就診的兒童比例大幅下降;但也因為生活習慣改變(外食需求增加),腹瀉,可以算是近期兒科門急診中前三名常見的主述了。許多家長認為,只要大便稀軟或是次數多即為腹瀉,但實際上不盡然,小朋友排便性狀、次數和年紀大多跟飲食相關,並非所有稀軟便都代表有胃腸道疾病存在。一般而言,新生兒的排便次數較成人多,母乳寶寶常以稀水便為主,每天解便次數更可多達五六次以上,若不了解狀況,容易讓家中的爺爺奶奶擔心,誤認為小寶寶腹瀉而帶至附近診所或門診就診。事實上,隨著年紀增加和添加固體食物(所謂的副食品),排便次數和性狀才會漸漸地接近成人。那什麼是腹瀉?腹瀉時需要注意什麼事情?以下就讓我們來了解兒童腹瀉以及家長們可能會面臨到的問題。Q1:如何定義腹瀉?根據臺灣小兒消化醫學會治療建議中提到若發生糞便質地軟化(軟便或液便)及排便頻率增加(24 小時內≧ 3 次)則可以視為腹瀉。不過糞便質地的改變比排便次數更能反映出腹瀉。以客觀角度評估,嬰幼兒每天大便總量大於 10 g/Kg/Day,較大兒童或成人大於 200 g/Day,就能認為是腹瀉。而依照症狀發生的時間長短,可以分為兩種(如表):小於 14 天(兩週)的稱為急性腹瀉(acute diarrhea),而超過 14天(兩週)的則稱為慢性腹瀉(chronic diarrhea)。Q2:造成腹瀉的可能機轉?基本上可分成以下四種,但事實上大多數腹瀉都合併多重機轉一起發生的。⑴ 滲透性腹瀉(osmotic diarrhea)主因是腸道消化吸收不良(尤其是醣類),在遠端的小腸及大腸造成很高的滲透壓,使水分由腸道黏膜往腸腔滲漏而引起。這種腹瀉通常在短暫禁食之後,腹瀉情況會改善。例如續發性乳醣不耐症。⑵ 分泌性腹瀉(secretory diarrhea)細菌的毒素刺激腸黏膜,導致腸黏膜分泌大量水分及電解質,這種型態即使禁食,腹瀉仍舊持續存在。例如霍亂。⑶ 腸道運動失調(motility abnormalities)腸胃道蠕動太快時,水分停留腸內的時間太短來不及吸收,腹瀉相應而生,如腸躁症。相反地,蠕動太慢會造成細菌過度增生,也會引起腹瀉,例如先天性巨結腸症、假性阻塞。⑷ 發炎反應(inflammation)很多感染性腸炎會引起腸道發炎反應,另外一種情況則是本身有發炎性腸道疾病如克隆氏症(Crohn’s disease)、潰瘍性大腸炎(ulcerative colitis)等也會經由此機轉造成腹瀉。Q3:急性腹瀉常見的病因?腹瀉可以有多種病因引起(如表),而急性腹瀉大多都是由感染所造成。急性腹瀉的病原主要區分為「病毒性」及「細菌性」,其中病毒性感染佔了大多數。病毒性胃腸炎在臺灣一年四季可見,根據臺灣疾病管制署數據資料顯示,最常見的病原體為輪狀病毒(Rotavirus)、諾羅病毒(Norovirus)與腸道腺病毒(Enteric adenovirus)。其他病毒如星狀病毒(Astrovirus)、微小病毒(Parvovirus)、冠狀病毐(Coronavirus)等也可引起急性胃腸炎。常見的症狀為嚴重的水瀉、高燒、嘔吐及伴有脫水現象。自從 2006 年輪狀病毒疫苗的廣泛使用,輪狀病毒相關疾病的流行大幅度降低。諾羅病毒則是社區型胃腸炎的首要原因,廣泛分布全球。在國內好發於學校、醫院、軍營、收容及安養機構等人口密集區,也常發生於餐廳、大型遊輪、宿舍和露營地等地方。細菌性胃腸炎在臺灣盛行於炎熱的夏季,其中最常見的就是沙門氏桿菌(Salmonella) 的感染,其它的病菌如曲狀桿菌(Campylobacter)、大腸桿菌(Escherichia coli) 等。另外病童若使用較長時間的抗生素後有機會有困難梭菌(Clostridium difficile)腸炎,較嚴重的會造成偽膜性腸炎。此外,食物因保存方式不當被細菌如金黃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污染進而產生毒素也會造成兒童腹瀉,大部分病童在吃了不潔的食物以後,可能在數小時之內出現腹瀉等症狀。Q4:急性腹瀉的治療方式有哪些?目前兒童急性腹瀉的治療包括以下幾項:⑴ 口服葡萄糖電解質液。(oral rehydration solution ORS)⑵ 儘早餵食與飲食調整。⑶ 使用止瀉劑、添加益生菌 (Probiotics)或補充鋅 (Zinc)。維持體液平衡最方便的方法是適時補充口服葡萄糖電解質液。補充電解質液首要考量葡萄糖、鈉、鉀等含量的比例。葡萄糖含量過高的電解質補充液無法縮短病程或排便量,建議選擇葡萄糖含量介於 2~2.5% 之間,鈉含量介於45~79 mmol/L 範圍。許多市售運動飲料因含糖量高、滲透壓高及鈉含量低,除非經過特別調整,一般不建議當作為嬰幼兒腹瀉時的電解質補充液。保持腸道餵食有助於腸道細胞修復,改善病程。餵食母乳的嬰兒應該要繼續哺餵母乳而不需要暫停,若寶寶出現乳醣不耐症的情況時,可以考慮使用無乳醣配方奶粉,但不建議常規和長期使用。臨床上將配方奶粉沖泡稀釋,目的就是在稀釋乳醣,但需考慮病童的營養攝取是否足夠。至於是否稀釋奶水,則依據臨床需求判斷,一般建議盡早恢復正常濃度沖泡。較大的孩童則可以考慮以米飯、小麥、馬鈴薯、麵包、穀物、瘦肉、優格、蘋果、香蕉等給予餵食(例如 BRAT 飲食);脂肪含量過多與高單糖類食物(如油炸物、果汁、汽水等)則應該盡量避免在急性期食用。簡單來說,因為大部分的腹瀉是非細菌性所引起,故不一定需要使用抗生素治療,即使是細菌性腸炎,也不一定需要使用抗生素,最重要的是維持水分和電解質的平衡,避免脫水。最好的支持性療法是短暫腸道的休息、飲食療法、和治療續發性碳水化合物耐受不良。除非是特殊病菌、免疫力低下、或是出現併發症的病童,才需要正確地使用抗生素治療。Q5:那些情況需要就醫尋求協助?當小朋友出現下列情形 (紅旗警訊)時,就可能需要就醫評估是否需要靜脈輸液,甚至是住院治療:⑴ 反覆嘔吐或腹痛。⑵ 腹痛嚴重或持續集中在某部位。⑶ 長時間無法進食。⑷ 大便有明顯血絲、黏液,高燒不退。⑸ 腹部腫脹。⑹ 精神活動力變差、嗜睡、行為改變或嬰兒哭鬧不休。⑺ 小便變少、口腔黏膜乾燥、心跳加快、體重下降等中重度脫水現象。⑻ 嚴重脫水導致休克、昏迷或太虛弱不能口服液體。兒童腹瀉經由支持性療法及治療潛在疾病,大部分都能逐漸好轉,當孩子有出現腹瀉症狀時,家中主要照顧者要加強洗手、妥善處理病童的排泄物、監測小便量及精神狀態,若有出現紅旗警訊時,應立即就醫讓專業的醫師評估處理。記得勤洗手、做好個人衛生防護工作才是安全之道。
-
2022-04-12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急性腸胃炎個案增 醫師籲勤用肥皂濕洗手
台南奇美醫學中心統計2月、3月急性腸胃炎至急診就醫人次大幅增加。提醒民眾,但酒精及乾式洗手液對諾羅病毒及輪狀病毒預防效果不佳,還是要以肥皂濕洗手才對。奇美醫學中心全人醫療科暨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陳建安今天在院內衛教宣導會中表示,急性腸胃炎臨床上以感染性腸胃炎為主。其中,又以病毒性感染為大宗,常見原因有輪狀病毒、諾羅病毒及腺病毒感染,台灣諾羅病毒及輪狀病毒主要流行季節為冬天,但其他季節也可能發生。陳建安表示,奇美醫學中心統計去年4月至今年1月急性腸胃炎急診就醫人次,每個月都未超過500人次;2月增加到572人次、3月也有528人次,且目前沒有明顯減緩趨勢。除了季節性因素,推測也與民眾使用酒精消毒或乾洗手液機會增加,疏於用肥皂濕洗手情況有關。他說,在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影響下,許多人自備酒精或乾洗手液,在公共場所也常有酒精可使用,有些民眾可能認為用酒精消毒就很乾淨,減少用肥皂洗手頻率,但酒精及乾式洗手液對諾羅病毒及輪狀病毒預防效果不佳,還是要以肥皂濕洗手才對。陳建安指出,腸胃炎主要傳染途徑是糞口傳染,經由受病原體污染的手,或食用受污染食物感染,也可經空氣中飛沫傳播,因此進食、備食、如廁後務必正確洗手,烹製菜餚生熟食應分開處理,並避免食用未充分加熱的蛋、肉類或生食水產品。
-
2022-04-08 養生.聰明飲食
含全粒粉、全麥粉才是真全麥麵包!營養師教3招健康吃麵包
養生風盛行,許多民眾開始攝取全穀類食物,而全麥麵包常會列入清單,但是全麥麵包真的比較健康嗎?小心看似健康的褐色外表,可能是假全麥!要知道真正「符合全麥比例」的全麥麵包,口感比較粗、不細緻及軟Q的!要如何選擇"真"全麥麵包,有請高敏敏營養師來為我們解答! 如何分辨真假全穀麵包?高敏敏營養師教你用3招破解假全穀介紹全穀之前,必須先認識一整粒小麥(胚乳、麩皮、胚芽)的構造: 1、胚乳:佔85%:一般白麵粉主成份。 2、麩皮:佔12.5%:在小麥最外層、膳食纖維最多的部分! 3、胚芽:佔2.5%:維生素、礦物質,營養最高的部分。 衛福部也曾經兩度修正「全穀產品宣稱及標示原則」全穀麵包全部依此比例,要佔整個麵包配方總重量51%(含)以上才能叫“全麥”!至於市面上的假全麥,是用一般白麵粉、麩皮做成“看起來健康”的麵包。而少了最珍貴的胚芽,更可能多了焦糖色素、糖漿、添加物...等 2種真正的全麥原料真正的全麥原料,分為2種,包括:全粒粉、全麥粉,用這兩個原料製作的全麥麵包,才是真的全麥麵包喔! 1、全粒粉:用真正小麥原粒磨成的,國內較少見、價格高、保存期短。 2、全麥粉:把胚乳、麩皮、胚芽,仿照天然比例混合還原的。是目前較常見原料。 了解真全麥之後,敏敏營養師分享3招,這樣吃更健康! 1、購買時選擇有成分標示:全麥麵包的原料要有「全麥粉」若是小麥麩皮、麥粉或麵粉居多,可合理懷疑全麥比例不高。 2、全麥口感較粗、不細緻:不要想追求軟嫩好吃又要全麥 3、每天至少有一餐吃全穀飯:不一定要執著全麥麵包,糙米飯、燕麥飯、十穀米都是健康穀物喔! 敏敏營養師教你怎麼吃麵包,運用替換方式負擔最小! 提醒大家,其實麵包不是不能吃,而是要量力而為的吃。比方說,正餐都吃得很「規矩」,均衡不油膩,那下午嘴饞來一顆麵包,晚餐少吃飯、多吃菜,這樣是可以的!但如果早餐吃麵包、下午吃麵包、每天都要吃一兩顆麵包,甚至用麵包當正餐,那就不太建議!因為麵包含大量碳水化合物,多吃除了可能導致變胖,也更會影響到精神喔!如果真的想吃,可以推薦搭配鮮乳、優酪乳、豆漿一起享用,獲取更全面的營養。 【更多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報導】 現在正值諾羅病毒好發季節?!美國CDC剖析諾羅病毒症狀、傳染途徑、治療及預防方式預防心血管疾病該吃什麼? Omega-3脂肪酸、膳食纖維、限制飽和脂肪,遠離心臟病男性硬度不足是警訊!當心三高拉緊報!醫籲透過2方式遠離不舉危機查看原始文章>>立刻加入KingNet 國家網路醫藥 LINE@ 共同守護全家人健康!
-
2022-03-31 養生.聰明飲食
睡前喝錯飲料讓你晚上睡不好?美國睡眠醫學學會點名5種飲料,記得睡前要避開!
晚上老是睡不好?隔天起床精神超差,哈欠打不完!當心,這可能和你晚上喝的飲料選擇有關係。選擇錯誤的飲料會影響睡眠品質、打亂生理時鐘、無法一覺到天亮。國家網路醫藥整理出美國睡眠醫學學會點名五種會影響睡眠的飲料,睡前記得避開!五種影響睡眠的飲料美國睡眠醫學學會列五種影響睡眠的飲料:酒精、咖啡、能量飲、蘇打水、水1.酒精:幾杯黃湯下肚之後會感到昏昏欲睡,大部分的人認為酒精可以幫助入睡,但晚上喝酒後反會產生負面影響。最明顯的影響是酒精會增加夜間排尿的次數,進而擾亂你的睡眠品質。喝酒還會影響減少快速動眼睡眠(REM),飲酒過量還會導致失眠!加重睡眠期間的呼吸問題,像是打鼾和睡眠呼吸中止症。2.咖啡:咖啡因可以幫助白天提振精神。但是,但在晚上喝咖啡會對睡眠產生負面影響,打亂生理時鐘。一項研究發現,睡前六小時攝取咖啡因,會使總睡眠時間減少一小時。3.能量飲料:睡前喝能量飲料是沒有作用的!這些飲料中的咖啡因含量會導致難以入睡,進一步減少總睡眠時間。能量飲料的咖啡因含量是蘇打水或咖啡的兩到三倍。4.蘇打水:睡前喝蘇打水或是汽水,對睡眠有很大的影響。蘇打水富含咖啡因和大量糖分。咖啡因會使人難以入睡,而糖分可能會影響維持睡眠的能力。一項研究發現,每天攝入大量糖分的人在夜間睡眠中的對於外界刺激其靈敏度較高。5.水:睡前不應該喝水!在健康的年輕人中,夜間排尿量低於白天,如此可防止在夜間醒來使用廁所,但晚上喝太多水可能會增加上廁所的次數。建議白天應多喝水,防止脫水。然後晚上少喝水,避免半夜去洗手間,影響到睡眠品質。想要一覺好眠或是有睡眠障礙的你,上述五種飲品盡量在睡前避開囉!失眠睡不好,影響心臟健康?!....... https://bit.ly/3KGAyev
-
2022-03-25 該看哪科.感染科
醫師:諾羅病毒流行 呼籲勤洗手遵守衛生習慣
近日為諾羅病毒流行期,新北市亞東紀念醫院今天提醒民眾,嚴格遵守個人與飲食衛生習慣,才能預防諾羅病毒;尤其,酒精或乾洗手液無法殺死病毒,建議餐前、便後用肥皂洗手。新北市板橋區亞東紀念醫院今天發布新聞表示,根據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急診就醫監測資料顯示,今年自228 連假後,全國開始流行急性腸胃炎,檢測出病原多為諾羅病毒(Norovirus)感染。新聞稿表示,諾羅病毒是單鏈的 RNA病毒,無套膜,一年4季都會造成感染。因諾羅病毒無套膜,酒精或乾洗手液無法有效殺死病毒,建議用肥皂洗手;環境清潔需較高濃度0.1%的稀釋漂白水,若處理嘔吐物及排泄物建議使用0.5%的稀釋漂白水。亞東醫院感染科醫師蔡茂松表示,諾羅病毒的潛伏期通常是24至48小時,常見症狀包括噁心、嘔吐、腹瀉、頭痛、肌肉痠痛、倦怠,約一半的病人會發燒。多數人症狀持續不超過3日,適當補充水分並給予支持性治療,都能在數天內改善。蔡茂松說,諾羅病毒傳染途徑以糞、口途徑為主,可被人直接接觸傳染,或糞便、飲食感染;提醒遵守個人和食品衛生習慣,才能預防諾羅病毒,特別是如廁後、進食或準備食物前要勤洗手。蔡茂松說,諾羅病毒不會對身體健康者造成大危害,無須恐慌;但老年人、嬰幼兒、慢性病、腎或心臟病患,則較易發生嚴重病例,有相關症狀仍要儘速就醫。
-
2022-03-05 新聞.元氣新聞
又見諾羅病毒 彰化群聚通報9案69人、親友聚會旅遊最多
疾病管制署監測發現,國內近期腹瀉就診人次上升,群聚事件檢出病原體以諾羅病毒為主,彰化縣衛生局接獲通報疑似諾羅病毒群聚共9案、69人,其中因親友聚會旅遊商務就有7案、52人,由於諾羅病毒傳染途徑常是透過接觸、食物,衛生局推測可能是國內新冠肺炎疫情趨緩,相關限制鬆綁,群聚、用餐的機會增加所致。彰化縣衛生局長葉彥伯說,雖然全民習慣戴口罩,但這兩、三周以來諾羅病毒與外籍移工A型肝炎群聚通報明顯增加,兩者都會透過食物傳染,尤其諾羅病毒傳染力及散播力快速廣泛,透過口糞傳染外,像是廚師、料理食材人員染病,使得食物被汙染,或是與罹病者接觸、群聚吃飯都容易被傳染,加強清消,注意勤洗手,一般就可以控制傳染。葉彥伯表示,近期透過民眾與急診室等通報,疑似諾羅病毒群聚案件中以親友聚會旅遊商務活動傳染最多,共有7案,另有長照機構1案、15人,校園1案、2人,諾羅病毒來得快也去得快,尤其嘔吐的症狀明顯,1、2天就會發病,罹病者通常會自己好,感染源如果是在人口密集機構或是食品業,須採取清潔消毒措施。彰化縣衛生局指出,預防諾羅病毒感染,應預防食品中毒5要原則「要洗手、要新鮮、要生熟食分開、要徹底加熱、要注意溫度保存原則」,另生蠔等貝類水產品需特別注意,應徹底煮熟再食用,避免生食而造成諾羅病毒的食品中毒。
-
2022-03-02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幼兒園女童感染諾羅病毒 全家和同學都受感染
寒流一波波,急性腹瀉就醫人數大增,其中以感染「諾羅病毒」佔大多數,光田綜合醫院兒科醫師黃中明表示,日前一名4歲幼兒園女童因嘔吐、水瀉不適掛急診並住院治療,後來照顧者阿嬤與父母也出現同樣症狀,「一人得病、全家都遭殃」,可見諾羅病毒的傳染力極高。醫師黃中明提醒,雖然即將進入春天,但他預估仍會持續流行一陣子,千萬別掉以輕心,把握「濕洗手」關鍵預防,他說天冷是病毒性腸胃炎的好發期,不論是輪狀病毒或是諾羅病毒,就算用酒精等乾洗手都無法完全殺掉病毒。黃中明表示,病毒性腸胃炎主要透過糞口途徑傳染,只要有10到20顆病毒顆粒即可致病,尤其小朋友喜歡用手亂摸,食物一拿就往嘴巴塞容易因此感染,而且飛沫的傳染力非常強,接觸者也難擋被傳染的風險。黃中明指出,近日一名4歲就讀幼兒園的女童,因為腹瀉、嘔吐嚴重,半夜哭鬧不停,家長緊急掛急診就醫,因脫水嚴重,安排住院打點滴休養治療;女童在住院期間,醫護卻發現陪同的阿嬤面色凝重,一問之下阿嬤才說感覺頭痛、全身痠痛不適,醫師提醒可能被孫女傳染「諾羅病毒」,趕緊掛肝膽腸胃科檢查,之後父母、甚至同班同學都被傳染。黃中明強調,「諾羅病毒」每個人都可能感染,症狀多以嘔吐、水瀉為主,部分會有發燒症狀,成人則以全身痠痛、頭痛、倦怠為主;「輪狀病毒」則好發在6個月至3歲幼兒,症狀以嘔吐、發燒、水瀉,嚴重恐危及性命,建議家長在新生兒6個月以前施打疫苗預防。病毒性腸胃炎的症狀與許多疾病類似,曾有腦膜炎、菌血症患者因誤診,而延誤治療的例子,潛藏許多危機;1月開始出現零星幼兒感染COVID-19個案,數據顯示其中有4到6%的症狀也是嘔吐跟腹瀉,難以分辨,如出現嘔吐、腹瀉等症狀,應儘速就醫。目前正在流行的諾羅病毒,是酒精也殺不掉的病毒,黃中明強調,「濕洗手」徹底清潔是關鍵,勤洗手、勿生吃,當家人感染時,請用漂白水清潔廁所與浴室等環境,徹底殺菌以防被感染。
-
2022-02-27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不只疫情 病毒性腸胃炎正流行
天氣寒冷,不少民眾因病毒性腸胃炎掛病號,醫師表示,近來門診病患增約3成。高雄一家幼兒園就有10餘小朋友掛病號;40多歲婦女疑因感染諾羅病毒吐到食道裂傷還出血。醫師表示,冬季及天冷是病毒性腸胃炎好發季節,諾羅病毒與Omicron一樣,傳染力極強,228連假期間,應該特別注意減少接觸性傳染,大人小孩都容易感染,注意飲食並勤洗手,避免疾病找上門。高雄市教育局表示,高雄這段時間天氣變化大,病毒性腸胃炎病號多,會多加注意校園學童的健康安全。曾任高雄長庚主任的內科醫師陳進成表示,日前寒流來襲,高雄很多診所醫師都發現病毒性腸胃炎患者增多,不少學童、家長感染,上吐下瀉,脫水到無法上班上學。高雄阮綜合醫院消化內科預防保健科主任蕭偉成說,秋冬好發病毒性腸胃炎,成人以感染諾羅病毒居多,這類病毒性腸胃炎屬接觸性感染,大人會有腹悶、脹痛、惡心、想吐等上消化道不適症狀,且輕微發燒,小孩症狀則以腹瀉為主。最近門診中,病毒性腸胃炎單日有時多達20多人,40多歲有胃食道逆流痼疾的婦女,吐到出血,最後收住院伸入胃鏡止血才緩解,諾羅病毒與時下流行的Omicron一樣,傳染力極強,民眾要注意飲食並勤洗手,避免疾病找上門。育有1歲多幼兒的家長林媽媽說,孩子就讀的托兒所最近有10多人都拉肚子,掛病號,紛紛請病假。蕭偉成說,諾羅病毒一年四季都有,秋冬更易好發,小朋友玩玩具,沒先洗手就抓東西吃,即會中鏢,小朋友接觸感染後進食,往往病從口入。他也提醒,注意食材及餐具清潔,萬一被諾羅病毒感染,先禁食一天,補充輸液與電解質後,再吃些流質食物,「注意勤洗手,能預防二次傳染」。
-
2022-02-05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自備餐具食物新鮮吃 加強防疫且避免傳染性腸胃炎
春節期間台中榮民總醫院嘉義暨灣橋分院急診室出現家中有人上吐下瀉或腹痛就醫之後,其他家人也出現一樣症狀就醫狀況。嘉榮副院長蔡政翰表示,經了解大多因過年期間聚餐民眾食用重複加熱的食物導致腸胃炎,或有長輩因味覺較差,食物變質仍不知,於烹煮食用後不久即腹痛而就醫的案例。蔡政翰提醒民眾食物要新鮮吃,聚餐應使用公筷母匙並減少交談,不但要防疫也要避免傳染性腸胃炎。副院長蔡政翰說明,腸胃炎可分為傳染性及非傳染性的腸胃炎,其中傳染性腸胃炎又區分為因輪狀病毒、諾羅病毒入侵人體產生的病毒性腸胃炎;或因大腸桿菌、沙門氏菌汙染食物致病的細菌性腸胃炎,兩者皆會有腹痛、腹瀉症狀,嚴重甚至有發燒、脫水、嘔吐、無力的情形發生,遇到上述症狀患者應多補充水分、電解質、讓腸胃休息避免油膩刺激或容易脹氣的食物,並盡速就醫。蔡政翰指出,傳染性腸胃炎的傳染途徑,為口沫傳染,因疫情關係,民眾多有戴口罩、勤洗手的防疫好習慣,故今年春節因腸胃症狀至急診就醫的病患減少。蔡政翰表示,年節食物要「新鮮吃」、食品應以「充分但不重複加熱」為原則。因傳染性腸胃炎乃以口沫傳染,故建議家中備餐的人要勤洗手,及處理食材或享煮時,戴口罩或不交談,同桌共食使用「公筷母匙」;餵食幼童,若食物較大較硬,大人勿咀嚼後餵食,可以煮久一點或以食物剪刀處理過,再餵食幼兒;若家中已有人被診斷出有傳染性的腸胃炎,建議與家人互動時要載口罩,徹底杜絕各種感染型腸胃炎的傳播途徑;避免家中1人罹患傳染性腸胃炎,全家被感染的狀況發生。蔡政翰提醒民眾,春節親友相聚交流的時間增加,在疫情期間,盡量避免群聚接觸,保持安全社交距離,非必要避免到人多的地方,不但可避免因飛沫造成的傳染型腸胃炎,也可防疫,大家一起過個平安、健康的福氣虎年。
-
2022-02-01 新聞.食安拉警報
2月為食物中毒高峰 食藥署揭食物保存最安心溫度
春節圍爐聚餐,食安問題要留意。衛福部食藥署統計,2月是食物中毒案件量高峰,籲民眾盡量熟食,保存食物冷藏要攝氏7度以下、保溫60度以上,且加熱達70度以上才可食用。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統計,民國108年食品中毒案件共502件,其中以2月為案件數最多,達68件。食藥署食品組科長李婉媜接受中央社記者電話訪問說,2月正值春節前後,有許多圍爐團圓及尾牙春酒活動,需要大量備餐,若食材加熱處理不足、室溫下放太久或生熟食交叉污染,都可能導致食物中毒。李婉媜也提到,春節前後餐飲業繁忙,可能聘僱不具備食安專業知識的臨時人力,如未受過充分訓練的人員管理不當時,極易引起食品中毒事件。食藥署分析,2月正值農曆春節前後,有許多圍爐團圓及聚餐宴席等活動,由於須製備大量餐食,餐飲業的正職人員可能不足,此時可能聘僱不具備食品衛生安全專業知識的臨時人力,如未受過充分訓練的人員管理不當時,極易引起食品中毒事件。若從病源物質判明的案件分析,李婉媜說,以感染諾羅病毒導致食物中毒最多,多半是因處理餐食人員衛生習慣不佳,導致交叉感染,或者食物未徹底加熱,如生蠔等貝類,吃下肚可能染上諾羅病毒。李婉媜表示,金黃色葡萄球菌與仙人掌桿菌則是細菌類食物中毒病原的大宗,前者多因人員衛生習慣不佳,後者則常是米飯等五穀雜糧類保存溫度不當,導致細菌滋生。過年因食物中毒跑急診,破壞年節氣氛又掃興,李婉媜提醒,年節食物務必要注意保存狀況,冷藏要在7度以下、保溫要在60度以上,存放逾2天則要冷凍;食用前食物要加熱至中心溫度達70度以上才可食用。李婉媜說,採購食材要注意新鮮衛生,儲放食物也要把握「先進先出」原則,以免萬年食材塞在冰箱深處;若選擇外食聚餐,不妨留意環境狀況,盡量選擇較整潔衛生的餐廳。
-
2022-02-01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過年遇急性腸胃炎怎麼辦?醫:出現7症狀必須儘速就醫
每逢農曆過年時節,寒冷的天氣、熱鬧的氣氛、團圓的喜慶,一大桌的滿漢全席是台灣在地人秉持的圍爐傳統,然而許多人因為過年休假期間大吃大喝、通宵達旦打牌、玩樂菸酒不離手,使人體的腸胃不但沒休息,反而更努力工作;再加上零食、三餐不定時等不規律作息,熬夜不僅使得生理時鐘改變,使血壓升高,胃酸的分泌也易過多,因而引發腸胃不適,胃酸24小時都在分泌,造成消化道壓力及刺激,更容易導致消化性潰瘍。急性腸胃炎在兒童比較容易發生,但在大人也不少見,可以發生於一年的任何季節及時間,但如果發生於重要假期例如春節年假,那就大大的掃興了。引起急性腸胃炎的原因有很多,例如:細菌、病毒、寄生蟲或是受到毒素汙染的食物。腸胃炎又可分成非感染性腸胃炎及感染性腸胃炎。非感染性腸胃炎主要是由非傳染性的食物毒素或藥物毒性所引發。而感染性腸胃炎,一般最常見是由細菌或病毒所引起的,病程大約是7天,如果腸胃道症狀大於7天或是更久就有可能是寄生蟲或其他病因。腸胃炎是怎麼傳染發生?腸胃炎的傳染途徑主要是糞口傳染,經由受到患者的飛沫、嘔吐物或排泄物污染的食物、器皿、或水源傳播以及食入受早就存在的細菌毒素汙染的食物而引起的。致病菌及毒素進入我們的消化道,影響腸胃道的機能,使其無法進行正常的蠕動及消化功能,因此產生腸胃道的症狀。最常見的有發燒、噁心、嘔吐、腹瀉及腹痛等症狀。◎細菌性腸胃炎可引發細菌性腸胃炎的常見病菌有:腸炎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沙門氏桿菌(Salmonella)、病原性大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仙人掌桿菌(bacillus cereus)及霍亂弧菌(vibrio cholerae)等。其它傳播力較強且症狀較嚴重,但在臺灣已較少見的桿菌性痢疾、霍亂、傷寒、副傷寒與腸道出血性大腸桿菌等疾病已列為法定傳染病。其中沙門氏菌好發於夏天,也需特別當心。一般而言,細菌性腸胃炎症狀較為嚴重,除了發燒、噁心、嘔吐、腹瀉及腹痛之外,比較容易有血便及膿便產生。◎病毒性腸胃炎病毒性腸胃炎最常見由輪狀病毒 (Rotavirus)、諾羅病毒 (Norovirus)、腺病毒 (Adenovirus)、沙波病毒(Sapovirus)及星狀病毒 (Astrovirus)引起。在台灣諾羅病毒及輪狀病毒主要流行季節為11月到隔年3月間,而腺病毒則一整年內都會發生。輪狀病毒、腺病毒、沙波病毒及星狀病毒好發於5歲以下的兒童,輪狀病毒更是引起嬰兒和5歲以下幼童腹瀉最常見的原因;而諾羅病毒則是任何年齡層皆可能受到感染。諾羅病毒的爆發流行好發於學校、醫院、軍營、收容及安養機構等人口密集機構,但也常發生在餐廳、大型遊輪、宿舍和露營地等地方。所有急性腹瀉中,由諾羅病毒所引起的可高達50%。病毒性腸胃炎最常見有大量水瀉和嘔吐,也可能會有發燒、腹痛、胃痛、噁心、類似流感肌肉酸痛等。大部分得到病毒性腸胃炎的人通常可以靠自身免疫力完全恢復,一般少有後遺症發生。腸胃炎的處置原則及治療腸胃炎患者最常見症狀為上吐下瀉,所以水分電解質的攝取補充非常重要。對於病情較輕的病毒型腸胃炎,多數不需要抗生素治療,通常採支持性療法,建議前一到兩天需禁食僅補充水分及電解質,可以喝一比一稀釋的運動飲料或是電解水,讓腸胃道先得到充分休息,如果嘔吐及腹瀉有比較改善,也可以開始試喝米湯,然後循序漸進再慢慢吃白粥等清淡飲食,少量多餐,避免刺激食物,如果支持性療法兩天都完全沒有改善,那就考慮要就醫。5歲以下嬰幼兒是腸胃炎的高危險群,通常可先禁食約四到六小時即可逐步恢復正常進食,嬰兒可以繼續哺餵母乳或配方奶,較大幼兒可以先給予米湯、稀飯、蘋果、白吐司等,若腹瀉改善則可正常用餐,並避免油膩食物及含糖飲料。雖然大部分的腸胃炎都可以在這處置下恢復,但當出現腸胃炎相關症狀就必須儘速就醫且可能需要住院治療。腸胃炎的出現以下症狀就必須儘速就醫1.持續嘔吐無法進食2.無法控制的腹瀉(一天大於六次) 3.高燒持續二到三天以上4.強烈的腹痛5.出現血便或膿便6.出現意識不清的及嗜睡的情形7.出現嚴重脫水情形(呼吸心跳加快、血壓降低、口腔黏膜乾燥、尿量減少)腸胃炎的預防腸胃炎的傳染途徑主要是糞口接觸傳染,經由受到患者的飛沫、嘔吐物或排泄物污染的食物、器皿或水源傳播,以及食入受早就存在的細菌毒素汙染的食物而引起,所以勤洗手是最重要的。進食前、出入公眾場合、處理生鮮食物及如廁後都是需要洗手的時機。出門返家後第一步先確實洗手,可避免將外來的病菌帶回家。在外更儘量少用手接觸口鼻黏膜,以減少染病的機會。家中如有生病的人,更須注意個人衛生,需使用公筷,更確實洗手以減少家中群聚感染。飲食方面,特別是幼兒、老人抵抗力較弱,海鮮肉類雞蛋等食物應避免生食,最好要完全煮熟後食用。總之,在歡慶年節之餘,注意食物保鮮,過期不新鮮食物儘量不要食用。在流行的季節,最重要的還是重視個人、環境及飲食的衛生。請切記掌握「少糖、少鹽、少油、高纖、控制份量」的飲食概念,您也可以健康享瘦過個好年。
-
2021-11-27 醫療.消化系統
吃壞肚子如何緩解?6種常見食物中毒病菌、症狀和來源
什麼是食物中毒?當食物發生食物變質腐敗,有的時候外觀看起來或是嘗起來無異狀,但其實裡面可能早就細菌滿滿了。腹瀉、嘔吐、腹痛……食物中毒已找上你!食物中毒最常見症狀食物中毒的症狀可能從輕度到非常嚴重,依據吞下不同的細菌,症狀可能有所不同,一般食物中毒的最常見症狀是:胃部不適、胃痙攣、噁心、嘔吐、腹瀉、發熱。吃下受污染的食物或飲料後,可能會數小時或數天才會出現食物中毒的症狀,如果有上述食物中毒的症狀,初期記得多喝水以防止脫水,若是出現5種危急情況,一定要盡快就醫。5種食物中毒危急症狀大多數人只有輕度症狀,持續數小時至數天,但若出現下列5種食物中毒危急症狀,一定要盡快就醫。1. 出血性腹瀉2. 高燒(溫度超過39.5℃)3. 持續嘔吐,無法攝取水份(將可能導致脫水)4. 出現脫水跡象:包括排尿很少或沒有排尿、口腔和喉嚨非常乾燥、站立時感到頭暈5. 腹瀉持續超過3天嚴重的食物中毒需要住院治療,因食物中毒可能引發慢性關節炎、腦和神經損傷、溶血性尿毒症綜合徵(HUS)引起的腎衰竭,若輕忽食物中毒恐導致死亡。6種常見的食物中毒病菌、症狀和來源1.弧菌攝入後2~48小時開始出現症狀:水樣腹瀉、噁心、胃痙攣、嘔吐、發燒發冷。常見的食物中毒來源:生的或未煮熟的貝類,尤其是牡蠣2.沙門氏菌攝入後6小時~6天開始出現症狀:腹瀉、發燒、胃痙攣、嘔吐常見的食物中毒來源:生或未煮熟的雞肉和肉、雞蛋、未經巴氏消毒的牛奶和果汁、未加工的水果和蔬菜3.肉毒桿菌攝入後18~36小時開始出現症狀:視力加倍或模糊、眼瞼下垂、言語含糊、吞嚥和呼吸困難、口乾、肌肉無力和麻痺,症狀一般從頭部開始,隨著病情加重而向下進展。常見的食物中毒來源:罐裝或自製的發酵食物4.金黃色葡萄球菌攝入後30分鐘~8小時開始出現症狀:噁心、嘔吐、胃痙攣、腹瀉。常見的食物中毒來源:處理後未煮熟的食物(例如:切成薄片的肉)、布丁、糕點、三明治5.諾羅病毒攝入後12~48小時開始出現症狀:腹瀉、噁心/胃痛、嘔吐常見食物來源:綠葉蔬菜、新鮮水果、貝類(例如:牡蠣)或被汙染的水6.大腸桿菌攝入後3~4天開始出現症狀:嚴重的胃痙攣、腹瀉(出血性)、嘔吐。約有5~10%的人會出現威脅生命的健康問題。常見的食物中毒來源:生或未煮熟的絞細牛肉、未經巴氏殺菌的牛奶和果汁、生菜、被汙染的水懶人包資料來源--https://bit.ly/3BO9swr
-
2021-09-15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婦人吃完烤肉腸胃炎住院 醫:吃不完不要再冰回冰箱
一名60歲為家庭主婦,日前突然發燒、腹痛、嘔吐及腹瀉,醫師檢查發現她全腹壓痛、眼窩凹陷且皮膚略呈乾燥,診斷為細菌性腸胃炎,伴有脫水現象,並在問診後懷疑她是因吃了不新鮮的隔夜菜引起;所幸婦人經住院治療後,病情已好轉。長安醫院肝膽腸胃科醫師許鈺銓說,急性腸胃炎大多因食入不新鮮或未充分烹煮之食材而感染,一般分為細菌性及病毒性。病毒性腸胃炎如諾羅病毒較為常見,通常持續1至3日會改善。細菌性感染如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等,情況輕者可能出現腹瀉、腹痛、噁心、想吐、發燒等情況,但嚴重時卻也有致死的可能。而患者在症狀發生前3天前與家人烤肉時,因食材太過豐盛吃不完,心想別浪費,於是便將未食畢之食物冰入冰箱,隔日加熱再取出食用,沒想到就出現腹痛、腹瀉等症狀。許鈺銓說,聚餐烤肉時宜注意以下幾點,才可以避免因腸胃道問題破壞過節氣氛:一、肉品及海鮮食材解凍暴露於室溫時間不可過久,避免孳生細菌 ;二、食材於燒烤及烹煮需至全熟再食用。三、群聚難免傳播各種細菌病毒,建議公筷母匙 。四、烹煮食物及享用食物前勤洗手 。五、當日無法食用完畢之食材不要再冰回冰箱,隔餐食用就算加熱也可能產生細菌。
-
2021-09-07 新聞.元氣新聞
成功嶺替代役爆疑諾羅群聚 役政署:55人出院隔離管理
在台中成功嶺受訓的替代役第224梯次訓練班爆發疑諾羅病毒群聚,54名役男9月3日入營後,昨天陸續出現上吐下瀉、身體不適送醫狀況,另有一名軍職人員也中鏢,總計共55人送國軍台中總醫院診治。役政署副署長、發言人沈哲芳今天說,這55人經治療後全數出院返回營區,由醫師評估採隔離自主健康管理妥善安置,避免交叉感染。役政署也加強營區清消及團膳安全管控等,防杜疫情擴散。台中市衛生局說,成功嶺替代役訓練班爆發疑諾羅病毒群聚感染一案,台中市衛生局獲報後由疾管科、食安處稽查人員前往醫院與營區進行採檢送驗行動,釐清是諾羅病毒感染或是食物中毒引起,採檢環境、食餘及人體送驗中,檢驗結果最快兩周後出爐。沈哲芳說明,替代役第224梯次基礎訓練受訓役男計984人,有54名役男及一名軍職人員發生上吐下瀉、身體不適等症狀就醫,已全數出院返回營區。替代役訓練班除配合衛生局、食安處採檢調查感染源外,也加強營區環境清潔與消毒、役男個人衛生以及落實團膳食品衛生管理機制,防範病毒感染蔓延。台中市食安處說明,已採檢環境及食餘檢體,包括高麗菜粥、榨菜炒豆干、馬蹄條、特製饅頭、炒油菜、豆漿送驗;承包替代役訓練班餐食廠商依食安法規定,禁止涉案廠商進入中央廚房烹煮食物,待確實改善衛生不符規定事項,並經複查合格始得恢復供餐。
-
2021-08-16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胃痛常見5大原因,亂吃止痛藥是其一!醫教4招助改善
胃痛是現代人相當常出現的問題,許多人出現胃痛時多會直接使用胃藥、止痛藥,但往往不見改善。大灣健全診所家醫科醫師王威傑表示,胃痛的原因繁多,若常有胃痛問題,應盡早就醫檢查以利改善,或者揪出背後真正的嚴重問題。 胃痛常見5大原因,亂吃止痛藥也在其中! 王威傑醫師指出,胃痛原因主要可分成5大類,包括了發炎性、器質性、神經性、功能性、藥物性5種,成因不同,改善方式也會有所不同。 發炎性主要與病菌感染有關,如諾羅病毒、幽門桿菌等,後者有癌化可能。 器質性常見包含潰瘍、良性的息肉、癌症等,癌症包括了胃腺癌、淋巴癌、基質細胞瘤等,當中以胃癌的胃腺癌為最大宗。潰瘍主要與抽菸、喝酒、長期使用止痛藥有關,非類固醇類止痛藥,易造成胃酸分泌過多,黏膜保護力降低。其他原因也包括了生活習慣、刺激飲食、咖啡等。而腫瘤則和抽菸、喝酒、幽門桿菌、愛好醃漬物有關。 神經性主要多與疾病有關,當命令胃酸分泌或排空的迷走神經出現異常,也容易會引起胃痛,常見如糖尿病患者,高血糖使神經系統出現問題。除此之外巴金森氏症等神經退化性疾病也可能產生。 功能性最常見的因素包括了生活作息不正常、壓力過大、飲食不佳等,各種不良生活皆有可能引起功能性胃痛,包括近日新冠疫情所引起的新冠壓力症候群、股票崩盤等。 至於藥物性,非類固醇的消炎止痛藥、抗凝血劑、阿斯匹林等,這些皆會讓胃黏膜保護降低,因此許多人胃痛時亂吃止痛藥反而可能讓胃痛情況加劇。而磷酸鹽類的骨鬆藥物、或抗生素、精神科藥物也有可能出現副作用,如有胃痛情況可多加觀察,並與醫師討論。 胃痛別亂吃止痛藥,4招有助改善! 王威傑醫師提醒,出現胃痛時多數民眾會以止痛藥或胃藥做改善,但兩者些並非最好的解決之道,止痛藥大多為非類固醇止痛藥,如前述所提到的,是藥物性胃痛的主因之一,胡亂服用不僅對改善胃痛沒有幫助,反而可能多增加新的胃痛原因或使原本情況加劇。 胃痛當下不適,可依照指示適當服用胃藥緩解,但主要為緩和症狀,並無法改善根本原因。胃藥主要包括了3大類,包括了可直接與胃酸中和的制酸劑,效果較快,持續時間最短。以及組織胺阻斷劑,約半小時會出現效果,廣告中常見的知名品牌就是此類型藥物。另外還有氫離子幫浦阻斷劑,此類型效果最強,時效也長,通常一天服用一顆,嚴重者一天服用兩顆。上述三者一般而言皆可安心使用,不過氫離子幫浦阻斷劑會較強力地抑制胃酸,需藉由胃酸幫助消化吸收的營養容易受影響,如維生素B12,也就容易出現貧血。而長期使用1~2年者,可能骨鬆機率提升。並且可能影響其他藥物吸收或交互作用,多重用藥者要注意。 胃痛5大情況盡早就醫,合併症狀更要小心胃癌! 王威傑醫師建議,若出現胃痛,當下除了吃胃藥之外,也可觀察是否有前述原因出現在生活當中,盡早排除風險因子,並檢查找出原因為佳,特別是若有出現6種症狀更應盡早就醫。包括了吃胃藥一個禮拜沒好、沒吃胃藥每日都會出現胃痛持續兩周、斷斷續續都會出現胃痛一個月、睡覺會痛醒等,這些都屬於不正常的現象。另外若有伴隨其他症狀更要特別留意,如不明原因體重降低、食慾不佳、右頸部淋巴結腫大、解黑便等,這些症狀可能與胃癌有關。 檢查醫生說沒事?醫:原因繁多可逐一排除。 許多民眾胃痛經過檢查,醫生會告知沒有沒什麼特別的問題,但明明就會胃痛,這難免讓人納悶。王威傑醫師表示,因為胃痛的成因非常多,需逐一地排除找出原因,而形成的原因也有可能當下並沒有出現,且當中也有可能和生活、壓力有關。因此建議民眾如檢查後沒有疾病在身,可稍加放心,但切記多觀察後續情況,並檢視生活飲食習慣、避免本文前述危險因子,若情況沒有好轉再就醫進一步檢查,找出背後真正的原因。 《延伸閱讀》 .臺灣一年吃掉20億顆,4大類胃藥怎麼吃才不傷胃? .胃食道逆流長期恐發炎 睡覺面朝左等3招有助改善!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Table ChartInfogram
-
2021-08-11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泳池禁淋浴有道理!醫詳解病毒在水中有無感染力
昨天(10日)是降級後泳池開放第一天,但各地管制程度不一,有些地方淋浴間、戲水池、冷熱水池、SPA區、烤箱、蒸氣室不開放,也有人仍憂疫情,使各泳池人數不如以往夏天人潮。而如果您是仍憂疫情而不敢去游泳,運動醫學科醫師吳易澄撰文指出,沒有研究證明人類透過水源或受污染的飲用水感染,相對密閉空間的感染力,沒有研究證明水中感染力的存在。SARS-CoV-2新冠病毒主要透過飛沫跟接觸傳染,病毒的傳染性跟病毒量、環境溼度、溫度、生物體液的狀況有關,體液(例如唾液、黏液、嘔吐物或糞便等)污染是病毒在水中最常見的傳播方式,其他像眼睛粘膜、皮膚傷口等也是少數的傳染途徑。病毒可以分為有套膜跟無套膜兩種,流感跟新冠病毒屬於有套膜,其他像腸病毒、諾羅病毒等屬於無套膜,有套膜的病毒能用75%酒精破壞外層膜,使病毒失去活性,而無套膜病毒酒精消毒效果差,需要用次氯酸鈉、二氧化氯等消毒劑才能殺死病毒。病毒能夠在人體生存的狀況並無法轉移到一些泳池用水中,新冠病毒在水中環境較不穩定,在水中的活性降低速度較快,另外對於消毒過後的水中物質(例如氯)相對敏感,而無法在泳池中傳播,這跟某些病毒不同(例如諾羅病毒、腸病毒等),它們能夠在水中存活數天,即使使用氯、臭氧或溴化物消毒仍會部分殘存。根據研究,新冠病毒對氯的抵抗力低於細菌,所以目前對於泳池的消毒做法,有效減少細菌跟無套膜病毒數量,對於有套膜的新冠病毒也有效,而過濾後的水中,新冠病毒的活性減低較快,因為水中的懸浮物質提供吸附病毒部分保護作用,減少懸浮物質,也有效減少新冠病毒傳播的可能,目前水域中存在新冠病毒的研究證據少,而且沒有研究證明人類透過水源或受污染的飲用水感染,相對密閉空間的感染力,沒有研究證明水中感染力的存在。目前WHO以及其他國家對於戶外游泳以及泳池防疫規範都有相關標準可參考,從公衛的角度來討論,防疫絕對是首要目標,但是封鎖體育場館或設施不僅中斷很多人的訓練也代表減少身體活動量、未來的健康人口比例下降,特別是在需要運動介入的族群,包括兒童、老人、孕婦、殘疾人士等。美國CDC在今年7月9日所提供給泳池的防疫標準,有列出幾個重要建議:.針對12歲以上的人建議疫苗接種.如果有生病的狀況建議 員工與泳客待在家.鼓勵兩歲以上的人,如果沒有完全接種疫苗(註一),室內非下水時要戴口罩.不管在水中或水上、室內或室外,鼓勵未完全接種的人要與人距離6英尺(約1.8公尺),修改場域佈置,包括桌子、椅子和陽傘,讓人可以距離6英尺.不鼓勵共用會接觸臉部的器材(例如蛙鏡、鼻夾和呼吸管).提醒員工跟泳客經查洗手,使用肥皂每次至少20秒,或使用濃度60%以上的酒精洗手液.確保有足夠的供應品:肥皂、洗手液、紙巾、非接觸性垃圾桶.改善室內通風與空調狀況.經常清潔接觸表面,例如桌子、休息室、椅子、門把手、洗手間和其他設備,每天至少一次(註一:完全接種是指要打兩劑的疫苗要打完兩劑、療程為打一劑藥打完一劑,例如嬌生疫苗)把關嚴格的泳池水質標準,水質需要經過過濾和消毒,符合該有的微生物指標,添加到水中的消毒劑,能殺死微生物又不傷害皮膚、眼睛粘膜,符合衛生管理辦法與消毒處理技術規範。同時淋浴的容量限制非常重要,過去國外有公共場所淋浴感染的事件,遵守嚴格的社交距離規範,可以有效降低感染的風險。預防勝於治療,包括手部衛生、保持社交距離、飛沫預防,未下水前要戴口罩,某些在健身房可以執行的防護規定,轉換到泳池就有難度,雖然有部分面罩適合在水中使用,但防護能力有待商榷,目前沒有相關研究與政府規定建議在水中帶面罩。嚴格的症狀紀錄跟屏障措施是非常重要的,了解是否有相關症狀及接觸史,設置更衣室的屏障措施及人流管制,做好預防措施。在空氣品質的監控,室外泳池相對室內泳池安全,室內泳池必須做好通風,避免內部循環減少傳播可能,過去的團體課程可能需要有所規範,做好防護措施的個別指導與按表操課的游泳訓練,比較容易維持適當的社交距離。泳池管理做好防疫措施是上上之策,制定風險評估標準以及危害分析,持續檢測目前的流行病學狀況,針對在職的員工、教練給予培訓與疫情相關在職訓練、考慮定期篩檢,入場的泳客提供足夠的衛生與防疫資訊,並做好入口處的監控與體溫量測、症狀紀錄,另外透過預約時間、單向路徑規劃、不共享置物櫃和淋浴空間等,能夠減少泳客間不必要的接觸與傳染風險。期待泳池暢游,一起做好防疫措施、享受健康!參考文獻Preventing SARS-CoV-2 transmission in rehabilitation pools and therapeutic water environments. J Hosp Infect. 2020 Aug;105(4):625-627.Possible Transmission of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 (SARS-CoV-2) in a Public Bath Center in Huai’an, Jiangsu Province, China. JAMA Network Open. 2020;3(3):e204583.Coronavirus in water environments: Occurrence, persistence and concentration methods – A scoping review. Water Res 2020;179:115899Swimming Pool safety and prevention at the time of Covid-19: a consensus document from GSMS-SItI. Ann Ig. Sep-Oct 2020;32(5):439-448. Guidance for Public Pools, Hot Tubs, and Water Playgrounds During COVID-19. Updated Feb. 1, 2021 Content source: National Center for Immunization and Respiratory Diseases (NCIRD), Division of Viral Diseases
-
2021-07-03 養生.聰明飲食
食物中毒是什麼?一次了解食物中毒高風險族群有哪些?
食物中毒發生原因是食用受污染的食物而引起的疾病,通常不會太嚴重,大多數人在幾天內就會好轉,但有些人特別容易遭受到食物中毒的侵擾,需保持警惕。食物中毒常見症狀當食物被細菌或病毒污染,例如:沙門氏菌、大腸桿菌、諾羅病毒,人體吃下肚後,經常會出現下列症狀。1. 噁心、嘔吐2. 腹瀉(可能含有血液或粘液)3. 胃痙攣、腹痛4. 全身乏力、虛弱5. 食慾不振6. 發燒或發冷7. 肌肉酸痛在大多數情況下,這些症狀會在幾天內消失,但如果出現以下情況,應盡速就醫。1. 症狀嚴重,例如:因為反復嘔吐而無法攝取水份2. 數天後症狀沒有逐漸好轉3. 出現嚴重脫水的症狀,例如:意識模糊、心跳加快、眼睛凹陷、排尿很少或不排尿4. 懷孕5. 年齡大於60歲6. 寶寶或幼兒懷疑食物中毒7. 患有長期潛在疾病,例如:發炎性腸道疾病 (IBD)、心臟瓣膜疾病、糖尿病或腎臟病8. 免疫系統功能低下,例如:服用免疫抑制藥物、癌症治療或HIV那些人屬於食物中毒高風險族群?任何人都可能發生食物中毒,但某些人更容易發生或演變成嚴重的疾病,可能原因與這類人群對抗細菌、病毒的能力較一般人弱。易發生食物中毒的人為下列四大類1. 65 歲及以上成年人由於老年人的免疫系統和器官退化,無法像年輕人那樣清除有害細菌或病毒,經研究統計發現凡患有沙門氏菌、 李斯特菌或大腸桿菌食物中毒的老年人中,有近一半人的需要住院。2. 5 歲以下兒童由於兒童的免疫系統仍在發育,因此身體對抗細菌和疾病的能力較弱,當發生食物中毒時,是非常危險的,因為食物中毒會導致腹瀉和脫水,除了住院機率提升外,也可能因此出現腎功能衰竭。3. 免疫系統功能低下者糖尿病、肝臟或腎臟疾病、酒精中毒和愛滋病,或接受化學療法或放射療法的人群,因為免疫系統功能低下,而無法對抗細菌和病毒。4. 孕婦由於懷孕的緣故,孕婦比一般人更有可能因某些細菌或病毒而生病。 參考資料來源:美國疾病管制局CDC
-
2021-05-10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醫病天地/養成勤洗手 預防病毒性腸胃炎
家中小孩上幼兒園後,常因為發燒被要求回家,回到家又吐又拉吃不下,往往讓家長心急又束手無策,衛生福利部金門醫院小兒科醫師莊曜鴻表示,這是典型的病毒性腸胃炎,要預防必須在平時就養成洗手的好習慣,特別是在進食前及排便後。至於病童若缺水,可以靠兒童專用的口服電解質液來補充,但是一般家長經常使用運動飲料或果汁補充,反而不適合腸胃炎時使用。莊曜鴻說,病毒性腸胃炎指的是因病毒感染後導致患者胃、小腸、大腸發炎,造成各種腸胃道症狀,患者可能因為脫水或電解質不平衡住院就醫,嚴重時甚至有生命危險。常見的病毒感染包括由輪狀病毒、諾羅病毒、腺病毒所引起,其中輪狀病毒與諾羅病毒主要在每年11月到隔年3月流行,輪狀病毒更是造成小於5歲的孩童腹瀉最主要原因。病毒性腸胃炎的孩童會出現發燒、嘔吐、腹痛與水狀腹瀉等症狀,病童的精神活力與胃口也會跟著下降,甚至造成排尿減少,在適當處理下,通常症狀會持續3到7天。在飲食方面,腸胃炎的孩子在初步補充水分後可以正常飲食,好讓受損的腸道盡快修復。大部分造成腸胃炎的病毒目前仍然沒有疫苗可施打,不過台灣的嬰兒可以在出生6到8個月內,自費接種輪狀病毒疫苗來進行預防。
-
2021-04-06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今起台中、苗栗供五停二 疾管署籲限水仍要洗手
全台水情嚴峻,苗栗、台中(含北彰化)從今天起啟動分區供水的「紅燈」,實施供水5天、停水2天,總計106萬戶受影響。疾管署疫情中心主任郭宏偉說,近期因清明連假關係門診休診,急診腹瀉人次增加,限水期間洗手動作仍千萬不能少,以防疫病發生。郭宏偉說,近期腹瀉通報仍多,以諾羅為主,上週門診10萬6千例,較前一周下降主要是因為門診休診;預期連假過後腹瀉就診人次會微幅上升。腸病毒疫情則在相對穩定低點,上週就診人次持平兩千多人次,國際間腸病毒非流行期,只有泰國呈現上升。衛福部疾管署今天則公佈監測資料,桃竹苗及中彰投地區的腹瀉門急診就診人次近兩週呈現緩降。但防疫醫師林詠青則表示,限水期間仍應留意下列事項:一、注意飲水及飲食衛生,用餐時應以熟食為主,避免食用未充分加熱的蛋、肉類或生食貝類水產品(如生蠔)等高風險食物,務必飲用煮沸的開水或市售瓶裝水。二、為預防腸病毒及各種腸道傳染病,缺水期間,洗手動作千萬不能少,為維持手部衛生,請落實下列措施:(一)在限水期間,如轉開水龍頭還有水,仍請依「五步驟(濕、搓、沖、捧、擦)」的方式洗手,但須注意勿將水龍頭的水量轉到最大,勿長開洗手,避免塗抹過多肥皂或清潔劑,抹濕、沖洗時,將水量儘量轉小。(二)沒有自來水,但仍有其他儲水或乾淨水源:可泡製3至5 ppm含氯漂白水置於附有水龍頭之儲水桶,先打開儲水桶水龍頭,用小水量含氯漂白水沾濕雙手搓揉約20秒後,再以少量含氯漂白水沖洗雙手,最後另以清水洗掉殘留漂白水。(三)無法取得清水且手部無明顯髒污:可使用酒精含量75%的酒精或乾洗手清潔雙手,並務必搓至完全乾燥為止;但由於酒精對諾羅病毒及腸病毒消毒效果有限,且無法取代正確洗手步驟,提醒民眾如未正確洗手,仍應避免用雙手接觸口鼻、眼睛或照顧嬰幼兒。三、民眾儲存用水時應將容器加蓋,且儲水時間勿超過3天,儲水容器應每週刷洗一次,避免污染及孳生細菌或病媒蚊。四、如使用地下水作為備用水源,應先進行地下水井與化糞池滲漏及其他可能污染源的檢查及維修,以確保用水衛生安全;未經消毒與水質檢驗合格的地下水,應僅提供沖廁或澆灌使用,不可作為餐廳、廚房、飲水機或洗手台等之用水。
-
2021-04-01 醫療.消化系統
半夜肚子痛怎辦?當心腸胃炎、消化性潰瘍、胃食道逆流
半夜肚子痛是怎麼了?臺北榮民總醫院醫務企管部主任,同時也是胃腸肝膽科教授的李偉強醫師表示,半夜肚子痛原因很多,肚子的範圍包含食道下半部、胃、十二指腸、小腸、大腸、肝臟、膽囊,胰臟、及部份的泌尿及生殖系統,只要上述器官有任何發炎或其他原因都可能造成肚子痛。肚子痛可以發生在任何時候及任何年紀的人,半夜腹痛最常見的有急性腸胃炎、消化性潰瘍及胃食道逆流三大類,以下為李偉強醫師解析半夜腹痛的可能原因:第一、急性腸胃炎:非感染性腸胃炎 VS. 感染性腸胃炎1、非感染性腸胃炎:非細菌或是病毒感染造成腸胃發炎像是傷胃藥物(止痛藥、抗生素、阿斯匹靈等)、食物毒素、暴飲暴食、口味太重、飲食不習慣(如出國旅行、異國美食)、飲酒過量、食物過敏(牛奶過敏、個人特殊調質)等都會引起非感染性腸胃炎。2、感染性腸胃炎:病毒性 VS. 細菌性(1)病毒性腸胃炎:像是常見的諾羅病毒、輪狀病毒、星狀病毒、腺病毒等,感染性腸胃炎一年四季發生於世界各地,且每種病毒有其好發的季節性,例如,諾羅病毒、輪狀病毒及星狀病毒較流行於11月至3月寒冷的月份,多以腸胃腹瀉、發燒、發冷、嘔吐及全身虛弱表現,而腺病毒不限冬天,一年四季皆可發生。輪狀病毒最常造成嬰兒和5歲以下幼童腹瀉的原因,而諾羅病毒則不限任何年齡層,病毒性腸胃炎一般休息2-3天即可康復,有時需要一些支持性的治療。(2)細菌性腸胃炎:如沙門氏菌、大腸桿菌、葡萄球菌等細菌性腸胃炎以夏季居多,最常見沙門氏菌、大腸桿菌、葡萄球菌,與食物沒有保存好有關,常以肚子痛、上吐下瀉、發燒、甚至有血便表現,細菌性感染較嚴重,恢復時間需要一週以上。另需注意高齡長者經常因吐瀉造成脫水,應注意補充水分與營養,必要時補充電解質,建議少量多餐及清淡飲食,有嚴重的症狀時需送醫治療。第二、 消化性潰瘍 :空腹時腹痛以十二指腸潰瘍最常見,其它像是胃潰瘍、十二指腸炎、急性胃炎也有可能,都是以上腹部中央疼痛為主1、十二指腸潰瘍 十二指腸潰瘍與胃酸過多有關,空腹時胃酸太多,容易有胃鼓脹、悶痛、晚上在床上翻來覆去或是痛醒,嚴重會有黑便與吐血,病人必須手壓在胃部或者需吃食物中和胃酸,症狀會暫時緩和,但常反反覆覆,只要胃一空就不舒服,大約有半數病人有在半夜痛醒的經驗。2、胃潰瘍不同於十二指腸潰瘍需要進食緩解不舒服,胃潰瘍進食後反而容易更不舒服,常發生於飯後一小時內,因為食物刺激到破損的粘膜。研究證明,「幽門螺旋桿菌」是造成胃潰瘍與十二指腸的元兇,不論空腹或進食以後,若有反覆發作、半夜上腹部不舒服,應儘速尋求腸胃科醫師治療,必要時接受胃鏡檢查,確認是否有胃潰瘍或十二指腸潰瘍,若證實有幽門螺旋桿菌,也建議立即治療,以減少日後復發的機率。日常預防偏向清淡飲食,避免藥物刺激,飲酒過量等損傷。第三、胃食道逆流:胃食道逆流常與肚子痛合併胸悶一起發生。1. 常合併半夜胸悶、打嗝、噁心、喉嚨痛或是咳嗽,無法躺下來,坐起來會好一些。2. 多半有病史且反覆發作3. 常是晚餐太飽或是睡前吃宵夜不同於前述的消化性潰瘍,胃食道逆流因為食道位置較高,病人合併胸口悶痛不舒服,甚至必需坐著才能入睡。老年人常見胸口不舒服,誤以為是心肌梗塞或心肌缺氧半夜急送醫,最後診斷發現竟是胃食道逆流引起的胸悶。第四、上腹痛其它可能因素:1. 急性胃炎(範圍常為胃部,多以噁心、嘔吐、胃脹表現,但不常拉肚子)2. 非潰瘍性消化不良(常見於晚餐吃太多,食物消化不全刺激胃部脹痛)3. 胃癌4. 膽結石、總膽管結石或是膽囊炎(偏右上腹部且有時會轉移到右後肩痛)5. 狹心症、心肌梗塞等心臟急症
-
2021-03-23 醫療.消化系統
一人上吐下瀉全家中鏢!專家:感染諾羅病毒,多與這3行為有關
雲林縣雲林國小21日緊急宣布停課一天,驚傳校內疑似出現諾羅病毒或腸病毒感染群聚感染,多名學生出現嘔吐、腸胃不適症狀,詳細情形仍待檢驗後釐清。然而,什麼是諾羅病毒?感染諾羅病毒 常見症狀有這些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表示,諾羅病毒感染引起之症狀主要為噁心、嘔吐、腹瀉及腹絞痛,也可能合併發燒、寒顫、倦怠、頭痛及肌肉痠痛;一般而言,年紀較小的幼童嘔吐症狀較明顯,症狀通常會持續1至2天,之後就會逐漸痊癒。諾羅病毒感染源 多與這3行為有關針對諾羅病毒感染途徑,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提及,食入被諾羅病毒污染的食物或飲水、接觸被諾羅病毒污染的物體表面,再碰觸自己的嘴、鼻或眼睛黏膜傳染,以及,諾羅病毒只需極少的病毒量便可傳播,因此與病人密切接觸或吸入病人嘔吐物及排泄物所產生的飛沫也可能受感染。諾羅病毒傳染力強 恢復2星期內仍具風險另外,諾羅病毒的傳染力非常強,可藉由排泄物或嘔吐物人傳人。有些人感染恢復後二星期內,其糞便內尚有病毒,仍然具有感染力。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強調,所有的年齡層皆有可能遭受感染,常見於學校、醫院、收容及安養等人口密集機構。大部分感染諾羅病毒的人可以完全恢復,不會有長期後遺症,不過對於那些因嘔吐或腹瀉流失體液及電解質而又無法補充的人,如嬰幼兒、年長者、免疫功能不良者及需要長期照護者,其體液的流失可能導致脫水及電解質不平衡,進而抽搐,甚至死亡,需要特別注意。少量多餐+清淡飲食 避免症狀加劇感染諾羅病毒期間應注意補充水分與營養,必要時補充電解質。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建議,可透過少量多餐的方式食用清淡飲食,避免過油或高糖分的食物刺激腸道蠕動,加劇腹瀉的情況;但同時也必須注意營養的攝取,以幫助腸胃道細胞的修復。值得注意的是,須特別注意個人衛生,經常且正確地洗手,並避免接觸傳染,以防將病毒傳染給家人或朋友。延伸閱讀: ·一人中標全家遭殃! 感染諾羅病毒其他人該如何自保? ·輪狀病毒、諾羅病毒進入流行期! 勤洗手比噴酒精有效,5個常見症狀要注意
-
2021-03-12 科別.消化系統
腸胃炎腹瀉喝運動飲料反害脫水!專家揭正確做法
衛福部疾管署發出警訊,全國門急診腹瀉就診人次上升,現在正好是諾羅病毒好發季節,腸胃炎患者經常伴隨噁心、嘔吐、腹瀉,此時民眾可能選擇短暫禁食讓症狀稍微緩解,擔心電解質失衡則用運動飲料補充電解質與水分。但醫師提醒,即便腹瀉身體也需要營養修補發炎部位,運動飲料很可能加重脫水狀態。腸胃炎有嘔吐與腹瀉症狀 不要用禁食改善症狀台北慈濟醫院小兒感染科主治醫師吳秉昇表示,當發生腸胃炎有嘔吐與腹瀉症狀時,最好不要用禁食改善症狀,因身體在生病狀態下,需要營養提供細胞分裂修補受傷部位,如果營養不足,反而減緩身體恢復速度,因此除1歲以下仍喝母乳的幼兒,1歲以上可以開始吃一般食物的孩子與成人,最好維持基本飲食。吳秉昇也說,腸胃炎患者飲食首先要減少刺激性食物,其次要減少身體負擔,稀飯、米湯、白吐司等好消化食物,可以在症狀較嚴重時吃,當症狀逐漸緩解,就可以試著慢慢恢復一般飲食,增加其他營養素攝取;但水分補充吳秉昇強調,建議不要喝運動飲料,很可能因糖分高,反而加重脫水狀況。運動飲料高糖分 易流失身體水分吳秉昇解釋,腸胃炎病患在嘔吐與腹瀉下,可能導致身體水分快速流失,當血液水量不足,首先會尿量減少,接著因血液量降低,呼吸會開始急促,心跳跟著加快,再來開始精神與意識狀態不佳;以前認為運動飲料可以同時補充水分與電解質,但最近醫學發現,運動飲料的高糖分,反而容易因滲透壓而更流失身體水分。吳秉昇持續說明,當身體流失水分時,部分電解質會跟著水分一起離開身體,其實身體的電解質與水仍然保持平衡。可是假使擔心水分不足,單單喝「白開水」補充水分,電解質沒有一起補充,擔心水分與電解質就可能發生失衡的話,目前已經有等滲透壓的電解質水,讓身體能同時補充水分與電解質。疾管署同時提醒,諾羅病毒很容易發生腸胃炎,只要雙手接觸到污染物,再接觸到眼、鼻、口等黏膜處,病毒就有可能入侵,且因諾羅病毒沒有外套膜,酒精沒有辦法消滅,只能靠肥皂勤洗手預防,因此提醒民眾要多養成勤洗手習慣。海鮮特別是貝類,千萬不要生食,一旦染病最好在家休息,因諾羅病毒即便症狀停止,48小時內仍有傳染力。(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腹瀉除了多喝運動飲料,還能吃什麼? 醫師告訴你拉肚子4大飲食調養重點 ·諾羅病毒恢復2天內仍具傳染力! 常做「1件事」嚴防病毒
-
2021-03-09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缺水不忘勤洗手 疾管署傳授3種限水期手部清潔撇步
去年國內因為沒有颱風侵襲,西北部地區又連月降雨量少,導致部分縣市已實施減壓、減量供水或停止非急需或非必要用水。疾病管制署預防醫學辦公室防疫醫師林詠青提醒,很多傳染病透過手部摸到被污染物品,接觸口鼻造成病毒進入人體,疾管署傳授3種限水期手部清潔撇步。雖然國內流感及腸病毒疫情低緩,但腹瀉疫情仍處於相對高點,林詠青呼籲,民眾於水資源較為緊繃之際,仍應落實「當用則用,當省則省」的觀念,勿因節水而忽略手部衛生,同時也要注意儲水方式避免病媒蚊孳生,降低感染與傳播風險。林詠青表示,民眾在限水期間,可視下列3種狀況進行手部清潔,首先是轉開水龍頭還有水的情況,依「濕、搓、沖、捧、擦」的步驟洗手,但勿將水量轉到最大,搓揉手部時先關掉水龍頭,勿塗抹過多肥皂或清潔劑。再者是沒有自來水,但仍有其他儲水或乾淨水源,可泡製3至5 ppm含氯漂白水置於附有水龍頭之儲水桶,先打開儲水桶水龍頭用小水量含氯漂白水沾濕雙手搓揉約20秒後,再以少量含氯漂白水沖洗雙手,最後再另以清水洗掉殘留的漂白水。若已經嚴重缺水,無法取得清水且手部無明顯髒污,可使用酒精含量75%的酒精或乾洗手清潔雙手,並務必搓至完全乾燥為止;但由於酒精對諾羅病毒及腸病毒消毒效果有限,且無法取代正確洗手步驟,提醒民眾如未正確洗手,仍應避免用雙手接觸口鼻、眼睛或照顧嬰幼兒。此外,林詠青也提到,民眾採取節水措施時,務必主動做好配套管理,貯存雨水或回收水再利用時,應將儲水容器加蓋,且每周澈底刷洗容器內壁一次,避免病媒蚊孳生,降低登革熱發生的風險。
-
2021-03-05 養生.抗老養生
驚蟄後漸暖,細菌與病毒蠢動!春養肝多吃青色蔬菜,這些上火食物先避
根據行政院農委會二十四節氣介紹,驚蟄後氣溫升高,不論害蟲益蟲全部復甦。而有句諺語「未驚蟄打(音ㄉㄢˊ)雷」,會四十九日烏」,即驚蟄之前就打雷,會連續下四十九天雨。此時天氣多變化,中醫師建議,多吃青色蔬菜、魚湯等養肝,上火的蒜、辣椒、及涼性水果則要少吃。氣候:驚蟄過後氣溫轉暖,細菌與病毒蠢動,因諾羅病毒或輪狀病毒引起的腸胃炎變多;腸病毒、水痘患者也不少。此時節氣候仍忽冷忽熱,有過敏性鼻炎、氣喘者容易出現感冒、打噴嚏、流鼻水情形,應加強口鼻保暖,防範溫差刺激使病情惡化。食物:多吃:1.春季養肝,飲食宜清淡。多吃青色蔬菜像是芥藍、韭菜、綠花椰菜等。2.茶飲多喝綠、青茶;湯粥類則可喝鯽魚湯加蔥花、黑綠紅豆等豆類煮粥方式來燉補。3.可吃點健脾補氣的山藥。4.可喝冬瓜生薑湯、紅豆薏仁湯等作為補身,但勿加太多糖,以免過甜失滋補。少吃1.驚蟄時濕氣較重,應少吃寒冷食物,但因台灣水果量多,夏季水果常在春季就有,如蓮霧、小番茄等水果就相對涼性,建議民眾少吃;2.不適合吃太多蒜、辣椒等辛香料,易上火。3.避免油膩食物或飲酒。養生:人體氣血不通暢,容易疲倦、無精打采,注意力無法集中,出現春困現象。建議模仿草木生長的姿態,適度拉筋、伸展;天氣好時,可踏青、曬太陽,增加春天活力。(資料來源/中醫師陳潮宗、卓雨青、顏宏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