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27 該看哪科.兒科
搜尋
諾羅病毒
共找到
93
筆 文章
-
-
2020-12-15 科別.消化系統
便秘、腹瀉、腸胃炎吃益生菌會好嗎?研究懶人包解答
益生菌吃進腸道,在腸道增殖,由腸道排出,想當然地和腸胃道疾病最有關係。先談談便祕與腹瀉,然後較詳細地談困難梭狀桿菌、幽門螺旋桿菌,以及急性腸胃炎、腸躁症。這裡將暫且跳過功能性腸胃疾病、發炎性腸道等疾病。 便祕與腹瀉:益生菌可預防腹瀉 便祕,最多人關心,卻最不容易得出定論。副乾酪乳桿菌NTU101015和植物乳桿菌PS128,都在便祕大鼠模式中表現出改善便祕的效果。人體臨床試驗效果很不一致,澳洲伍倫貢大學的菲芮拉(Ferreira)教授,2019年在《美國臨床營養學》期刊的論文,下了個批判性的標題「低水準的統合分析誤導民眾」,他們的結論是:沒辦法判斷益生菌對便祕有沒有效。澳洲墨爾本大學索斯威爾(Southwell)教授2020年論文的建議比較中肯:「益生菌可以增加孩童排便次數,但大型隨機對照試驗的數據不足」。其實我也一再強調,便祕改善靠的是基本功夫,不能只靠益生菌,要同時注意飲食、運動及紓壓。 益生菌對腹瀉的預防效果就很清楚了,請注意是「預防」!不是治療!特別是急性腹瀉,如果有發燒嘔吐,請立刻找醫生!2020年在荷蘭養護之家做的研究,就顯示益生菌可降低抗生素誘發的腹瀉,建議應該推廣,該研究做的益生菌是荷蘭Winclove公司含九株菌株的EcologicRAAD產品。益生菌預防腹瀉的機制,不只是間接維護腸道菌相平衡,有些特定菌株還會影響腸道電解質的平衡,直接改善腹瀉。 旅行者腹瀉原因較複雜,多半還是病菌、病毒感染,益生菌預防效果就不如抗生素腹瀉清楚。國際旅行醫藥學會2017年發布的指南,認為目前沒有充分證據證明益生菌的效果;2019年華盛頓大學麥可法蘭(McFarland)教授做的統合分析,也認為難以確定;但2018年韓國濟州大學裴(Bae)教授的統合分析結論,卻是有顯著效果。 亞洲乳酸菌聯盟每年在亞洲不同國家召開大會,2013年在印度,台灣照例派出數十位產學專家參加,聲勢浩大,葡萄王公司和生合公司都派員參加,帶了很多益生菌產品給大家無限暢飲,大家大量吃,一路平安。我跟好友渡邊博士、學生秀慧博士,在會後去印度北邊的錫金拜訪,益生菌吃完了,沒兩天就開始腹瀉!由經驗論事,我真心覺得益生菌可以預防旅行者腹瀉。 急性腸胃炎:又痛又拉,照四季輪番攻擊 急性腸胃炎在許多國家是五歲以下兒童的主要死因,例如印度,幾乎每十名兒童就有一名死於感染性腸炎所引發的嚴重腹瀉。在夏天以腸炎弧菌、沙門氏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等之細菌性感染為主;冬天則以輪狀病毒、諾羅病毒等之病毒性感染為主。至於在3~6月流行的腸病毒,確實是住在腸道,可是卻會將毒素釋放出去,引起和流感相似的呼吸道症狀,以及手足口病、皰疹性咽峽炎等。 加拿大兒科急診研究組織的腸胃炎研究小組,於2014年啟動一項美加跨國合作的四年臨床試驗,探討益生菌對門診腸胃炎的輔助治療效果。2018年底在頂尖的《新英格蘭醫學》期刊上,將美國及加拿大的結果分別發表論文,美國團隊在十個兒科急診收了因急性腸胃炎來急診的943位病童,加拿大則是在6個兒科急診收了886位病童,將病童隨機分為兩組,分別吃5天的安慰劑,或鼠李醣乳桿菌LGG(美國研究)、鼠李醣乳桿菌R0011及瑞士乳桿菌R0052(加拿大研究),然後觀察1個月的病情進展。 結果兩邊的結論都是:吃5天的益生菌,對急性腸胃炎病情並無明顯效果。雖然論文中有討論各種可能性,但無效就是無效。大規模的跨國研究案,發表在超一流的醫學期刊,當然受到注目,所以我說明得較詳細。 同一期的《新英格蘭醫學》期刊上,請了哈佛大學的拉蒙特(LaMont)教授寫了一篇評論,他說已經有數以千計的益生菌研究結果,證明益生菌對各種形式的急性、慢性腹瀉治療或預防確實有效,但是這項無效的研究,還是有其參考價值;而且LGG或R0011/R0052無效,不能斷言別的菌株就無效。休士頓衛理公會醫院的奎格利(Quigley)教授就指出:美加這項研究,在腹瀉發生50小時以後,才開始益生菌介入,太慢了,應該越早越好。 2017年,美國與印度的團隊合作,在印度收了4556位新生兒,做了60天的臨床試驗,結果顯示:服用植物乳桿菌ATCC202195的新生兒,敗血症及呼吸道感染都顯著降低。這個研究發表在《自然》期刊,學術地位完全不輸給《新英格蘭醫學》期刊,收案人數更是美加案的3倍。所以我認為,《新英格蘭醫學》期刊這兩篇論文很有參考價值,但離蓋棺論定還差太遠。有許多高水準期刊論文討論益生菌,非常能夠帶動益生菌的深度研究。不過老實說,在台灣幾個月大的新生兒得了急性腸胃炎,還真沒有醫生敢於建議輔助使用益生菌,甚至我也只敢建議6個月大開始吃副食品之後,再開始逐漸補充益生菌。不過,如果是在印度這種嬰兒腹瀉死亡率超高的地區,益生菌絕對是救命的選擇。 腸躁症:益生菌功效因人而異 在《腸命百歲2》中,我說益生菌對腸躁症的功效早就被證實了。好友兼研究夥伴台北榮總的盧俊良醫師,在最近的論文就整理出19項益生菌對腸躁症的隨機雙盲臨床試驗。盧醫師和我們最近發表一篇植物乳桿菌PS128對腸躁症老鼠的研究論文,動物試驗的價值雖然遠遠比不上臨床試驗,但可以深入探討一些人體試驗無法探討的生理機制,例如我們就發現PS128可以調控大腦內部與痛覺相關的基因表現等。 最近德國漢堡大學的萊爾(Layer)教授,在《刺胳針》系列期刊發表一項大型隨機雙盲臨床案,募集443位腸躁症患者,服用8週經加熱殺菌的「失活」(註3)雙叉雙歧桿菌MIMBb75或安慰劑,結果顯示:失活菌組有34%受測者達到症狀改善30%,安慰劑組是19%的受試者達到30%改善,統計上是顯著有效,而且沒有任何較顯著的副作用。這項研究能發表在《刺胳針》系列期刊,是因為人數夠多,而且用的是雙歧桿菌的死菌,還有就是統計上結果夠顯著。 但是,容我提醒大家,即使如此,也只有34%的人達到症狀改善30%。那麼著名的期刊論文說有效,為什麼我吃了卻沒效?我只能說個體差異太大了,效果不同也許是因為腸道菌相不同,或腸躁症病因不同,或精神壓力狀況不同,太多可能性,臨床試驗太難做了,尤其是腸躁症的試驗更是難做。 雙叉雙歧桿菌MIMBb75早在2011年,米蘭大學團隊就完成了一項122人、吃4週的隨機雙盲臨床試驗,效果相當好,不過當時做的是活菌型。 另一株針對腸躁症更有名的菌是嬰兒雙歧桿菌35624,愛爾蘭科克大學的貴格立(Quigley)教授在2005年就發表隨機雙盲臨床試驗,效果非常好,稱得上一炮而紅。2006年又和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合作,讓362位腸躁症女性吃嬰兒雙歧桿菌35624或安慰劑4週,腸躁症狀也是顯著改善。 最近,北卡羅來納大學的林格.庫卡(Ringel-Kulka)教授募集275位有腹脹腹痛問題、但還不到腸躁症的亞健康受測者,吃一個月嬰兒雙歧桿菌35624後,結果卻是沒顯著效果。「健康人」或「亞健康人」的臨床試驗真的不好表現出效益,只可惜益生菌產品若要以食品上市,就被要求要在健康人身上看到某些效果。 無論如何,嬰兒雙歧桿菌35624目前以AlignR品名在美加販售,以AlflorexR品名在歐洲販售,已經是有臨床數據支持的知名益生菌。(本文出處/摘錄自方舟文化出版《益生菌2.0大未來:人體微生物逆轉疾病的全球新趨勢》)
-
2020-12-08 科別.消化系統
長期腹痛、腹瀉要小心 5大警訊可能是克隆氏症
腹痛、腹瀉是相當常見的症狀,但如果經常出現這種情況,甚至是合併其他症狀,要特別小心,可別以為只是一時緊張或吃壞肚子,因為這很有可能是克隆氏症。 腹痛、腹瀉合併3症狀 當心可能為克隆氏症 長庚紀念醫院腸胃肝膽科系李柏賢醫師表示,腹痛、腹瀉一般而言最常直接聯想到的就是腸胃炎,時間較為長期的也會想到腸躁症,但若合併出現了血便、貧血、體重減輕3大症狀,並且持續了3個月時,就應特別留意可能是自體免疫失常造成發炎的發炎性腸道疾病。 發炎性腸道疾病可分為潰瘍性結腸炎及克隆氏症兩種,兩者侵犯的範圍不同,前者只侵犯大腸;後者是從嘴巴到肛門都有可能侵犯,臨床控制、治療都會相較困難些。兩者原因目前還有待研究,根據目前的研究推測可能跟基因、飲食、食品添加劑有關。這些因素可能造成腸道長期反覆性發炎,造成廔管、穿孔等情況,也因此患者常見需要反覆接受治療的情況。 李柏賢醫師分享,日前就有一名38歲男性的克隆氏症案例,起初被認為是盲腸炎開刀治療,但後來又出現了腸子通到皮膚的廔管及肛門附近的廔管,前前後後開了七次刀,最後甚至小腸破洞,身心俱疲,一度放棄治療。好在後續嘗試了生物製劑進行治療,把疾病控制了下來。 常見合併腸道外症狀 克隆氏症應盡早改善 馬偕紀年醫院腸胃肝膽科章振旺醫師指出,克隆氏症是一種免疫性的疾病,症狀不僅出現於腸道引起相關不適,腸道外也常見合併出現關節炎、虹彩炎、結節性紅斑等症狀。且值得注意的是,克隆氏症的症狀和嚴重程度未必成正相關,並非情況較嚴重時才可能出現腸道外症狀。章振旺醫師就表示,臨床上有3/4的案例是在確診克隆氏症後,陸續開始有相關的腸道症狀出現,但有1/4的案例卻是在診斷之前就有,民眾不可大意。 許多患者會因為自己有相關不適症狀進行大腸鏡檢查,但卻也在沒有發現異狀後輕忽。李柏賢醫師指出,克隆氏症最常出現的部位是在大腸銜接小腸的末端迴腸,大腸鏡需進入到此部位才檢查得到;另一方面,克隆氏症從口到肛門都可能侵犯,因此胃鏡檢查也是必要的。其他視情況也可能需要進行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重組的腸道攝影,以利清楚觀測小腸是否有發炎的情況,並以膠囊內視鏡、氣囊輔助式小腸鏡確認小腸發炎的情況。 如何治療急性克隆氏症?確實確認黏膜癒合是重點 章振旺醫師表示,克隆氏症急性期的治療重點會先放在緩解患者的症狀,此階段可能就會以類固醇藥物進行治療。在患者得到緩解後,腸道黏膜癒合則是治療目標,疾病控制得宜的情況下,將來便有利改變病程,甚至可以減免產生廔管、腸道切除後產生副作用的可能。 在患者症狀緩解後,接下來常見則會運用到免疫製劑,以此延長治療效果。而當疾病出現惡化的情況時,治療的方式也會有所提升,就有可能使用到生物製劑。章振旺醫師表示,每種生物製劑都會有不同的優缺點,在進行治療之前醫師會詳細跟患者多做討論,患者可以放心治療。 黏膜癒合是克隆氏症的治療目標,但值得注意的是,沒有症狀並不代表目標達成。李柏賢醫師指出,克隆氏症的臨床症狀和黏膜癒合並非正相關,臨床上許多病人已經沒有出現任何症狀,但經檢查還是發現潰瘍,此情況後續復發甚至需要接受手術的比例高。醫師表示,唯有治療到內視鏡檢查沒有發炎及潰瘍等情況,才能助改變患者的預後,後續也才不用進入到需要切腸的地步。呼籲患者應定做內視鏡追蹤檢查,確實確認是否達到黏膜癒合的目標。 避免克隆氏症及復發 留意3大誘發因子 李柏賢醫師表示,壓力、感染、飲食是發炎性腸道疾病最常見的誘發因子,因此若要避免克隆氏症及復發,應盡可能保持生活作息正常,多運動、早睡早起、適當紓壓、避免不潔的飲食等。 除了良好的生活作息外,正如前述所提到,克隆氏症雖然目前確切還有待研究,但目前推估可能和飲食及食品添加物有關,因此醫師也建議飲食方面應盡量避免食品添加物,並也避免高油、高糖的飲食習慣,以及不必要的保健食品。 克隆氏症在妥善的治療下,患者是可以回歸正常生活的,因此章振旺醫師也呼籲,除了注意3大誘發因子外,民眾若持續腹痛、腹瀉一段時間,並且合併前述相關症狀時一定要盡早前往檢查,以利及早治療。 《延伸閱讀》 .腹瀉原因不明?當心發炎性腸道疾病來攪局 .沒有腹瀉就不是腸胃炎?諾羅病毒&急性腸胃炎10大迷思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0-11-26 養生.聰明飲食
食物中毒導致上吐下瀉!專家教你把握烹調3秘訣,才不吃出病
秋天季節交替,溫暖潮濕的環境最適合微生物生長,若食材保存或烹調不當,就很可能導致食品中毒。 食材3個保存或烹調不當 當心吃出食物中毒 食藥署替大家「抓漏」,列出3個最容易讓民眾忽略的小地方:1、海鮮這樣煮最安心海鮮、貝類等水產品可能留存有水域中自然存在的腸炎弧菌或諾羅病毒等,若未煮熟就食用,就有可能造成食品中毒,引起發燒、噁心、嘔吐及腹瀉等症狀。 另外,腸炎弧菌在攝氏10℃以下不容易生長甚至死亡,所以用冷藏方式可抑制其繁殖,再加上腸炎弧菌和諾羅病毒都不耐熱,建議可先將生鮮魚貝類用自來水洗乾淨,充分加熱煮熟就可以降低中毒的風險;至於烹烤貝類產品時,殼開並不表示裡面已經完全煮熟,務必要再多烹烤一會兒再吃,別因貪圖生鮮口感而忽略中毒風險。2、避免交叉污染這樣做生肉裡可能帶有沙門氏桿菌和病原性大腸桿菌等,必須充分烤熟後才會被消滅,因此在購買肉品時,生食與熟食要分開放,不要互相堆疊,特別是裝過生肉片的盤子不可再煮熟的肉片或食材,用於生食與熟食的刀子、筷子等用具,都要確實分開使用,才能避免交叉污染。 3、料理儘快吃光光準備食材時,應先評估用餐人數,適量烹煮,以避免食材浪費,若仍有剩餘,則務必裝在乾淨的容器內,避免餐點遭受污染,並儘快放進冰箱冷藏;但要注意的是,雖然存放冰箱細菌不易滋長,但無法達到殺菌的效果,所以還是要儘快食用完畢。食藥署提醒,在享用美食之前,先把雙手清洗乾淨再拿取食物,才不會把細菌、病毒都吞下肚,負責掌廚者,最好戴上口罩、手套,避免口沫污染食品,也不要用裝過生食的碗盤盛裝熟食。文章授權刊登/常春月刊 編輯部 責任編輯/Mei 圖片設計/Kato
-
2020-11-03 養生.聰明飲食
食物中毒最常發生在秋季!烹煮時疏忽這3個小地方,小心上吐下瀉
秋天季節交替,溫暖潮濕的環境最適合微生物生長,若食材保存或烹調不當,就很可能導致食品中毒。食材3個保存或烹調不當 當心吃出食物中毒食藥署替大家「抓漏」,列出3個最容易讓民眾忽略的小地方:1、海鮮這樣煮最安心:海鮮、貝類等水產品可能留存有水域中自然存在的腸炎弧菌或諾羅病毒等,若未煮熟就食用,就有可能造成食品中毒,引起發燒、噁心、嘔吐及腹瀉等症狀。另外,腸炎弧菌在攝氏10℃以下不容易生長甚至死亡,所以用冷藏方式可抑制其繁殖,再加上腸炎弧菌和諾羅病毒都不耐熱,建議可先將生鮮魚貝類用自來水洗乾淨,充分加熱煮熟就可以降低中毒的風險;至於烹烤貝類產品時,殼開並不表示裡面已經完全煮熟,務必要再多烹烤一會兒再吃,別因貪圖生鮮口感而忽略中毒風險。2、避免交叉污染這樣做:生肉裡可能帶有沙門氏桿菌和病原性大腸桿菌等,必須充分烤熟後才會被消滅,因此在購買肉品時,生食與熟食要分開放,不要互相堆疊,特別是裝過生肉片的盤子不可再煮熟的肉片或食材,用於生食與熟食的刀子、筷子等用具,都要確實分開使用,才能避免交叉污染。3、料理儘快吃光光:準備食材時,應先評估用餐人數,適量烹煮,以避免食材浪費,若仍有剩餘,則務必裝在乾淨的容器內,避免餐點遭受污染,並儘快放進冰箱冷藏;但要注意的是,雖然存放冰箱細菌不易滋長,但無法達到殺菌的效果,所以還是要儘快食用完畢。食藥署提醒,在享用美食之前,先把雙手清洗乾淨再拿取食物,才不會把細菌、病毒都吞下肚,負責掌廚者,最好戴上口罩、手套,避免口沫污染食品,也不要用裝過生食的碗盤盛裝熟食。 延伸閱讀: 腹瀉除了多喝運動飲料,還能吃什麼? 醫師告訴你拉肚子4大飲食調養重點 加熱、切除發霉都殺不死毒素! 換季食物保鮮有3撇步
-
2020-10-08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兒科急診病床占床100% 張上淳:國人防疫確實鬆懈了
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升溫,各國籠罩在第二波疫情的陰霾中,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兒童急診科主任謝宗學於臉書上提出警訊,兒科病房要滿床了,是疫情爆發以來「前所未見」;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表示,臨床上,患者以及住院病患已經恢復到過往,顯示民眾比過往鬆懈,呼籲民眾一定要維持防疫新生活的建議。謝宗學於臉書粉絲團「Dr. E 小兒急診室日誌」PO文,今天是新冠肺炎疫情以來,兒科病床占床率史上最高,達到100%,兒科住院患者多是急性感染症,與成人科多是慢性病不一樣,兒科病房的「超高佔床率」代表著民眾的個人衛生防護習慣開始鬆懈,且鬆懈到疫情之前的水準。謝宗學提醒,冠狀病毒、流感、腺病毒和諾羅病毒等,都喜愛低溫的環境,而冬天也快要到了,兒科病房的高佔床率是一個值得警戒的信號。張上淳表示,台大近幾日就診人數已經回到「過往的盛況」,人潮擠滿大廳,看診及住院人數也與過去同期相當,完全是回到過去的模樣,疫情初期,許多民眾都戴上口罩、勤洗手,讓腸病毒等疫情幾乎消失,從近期就診或住院率來看,確實看見國人對於防疫鬆懈,呼籲國人一定要好好戴口罩、勤洗手,才能防堵疫情。
-
2020-10-0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新冠肺炎後首見兒科病房滿床 醫師:看到防疫警訊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兒童急診科主任謝宗學在臉書上表示,今天首次看到新冠肺炎以來,兒科病房占床率達到100%,認為這不是一件好事,代表大家的防疫都已經鬆懈,但是秋冬新一波的新冠肺炎疫情即將來臨,如果這麼鬆懈,恐怕很難像之前一樣,安然度過疫情。謝宗學的發文,也引發意見討論,台中榮總的醫師表示,「我們兩周前就爆掉了」,也有人表示,診所裡面的兒科患者早就人滿為患。今年初爆發新冠肺炎疫情,引起民眾一陣緊張,大家請洗手、戴口罩,也使得一些感染疾病相對的降低許多,像是腸病毒、諾羅病毒、感冒等,但是隨著國內疫情的緩解,大家的警覺性也跟著降低,加上目前正值氣候變化、季節交替時間,各家醫療院所的病人又多了起來。謝宗學今天在臉書上表示,因為自己負責急診兒科,上班後都會例行的看一下兒科病房的情況,如果急診有兒科病人進來,狀況需要的,就要進入病房。但是今天看到病房的情況,讓他嚇了一跳,醫院出現新冠肺炎以來,首度的兒科病房100%滿床。他表示,兒科住院病人大多是急性感染症,跟成人科多是慢性病不同。兒科病房超高佔床率,代表許多人的個人衛生防護習慣開始鬆懈,鬆懈程度幾近回到疫情前的水準。因為冠狀病毒、流感、腺病毒、諾羅病毒等都喜愛低溫的環境,對於即將到來的冬季,兒科病房的高佔床率是一個值得警戒的信號。他表示,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尚未緩解,雖然台灣度過一個相對安全的夏天,不表示冬天也能用這樣的防疫態度安然度過。大家應重拾年初的防疫精神,下一階段的挑戰正要開始。
-
2020-09-30 養生.聰明飲食
吃完烤肉腹瀉 不想烙賽遵守4原則
中秋節將近,許多人烤肉聚餐,疾管署發出腹瀉疫情警報,上周門急診腹瀉就診累計11萬3361人次,往年中秋節當周及後一周出現腹瀉就診人次上升,預估本周腹瀉患者人數會更多,務必遵守「確保食材新鮮、生熟食分開處理、食用熟食、肥皂勤洗手」等四原則,不怕「烙賽」找上門。疾管署資料顯示,近四周通報腹瀉群聚共58起,新北市10件奪冠,高雄市9件及台中市8件緊追在後、台北市也有7件。疾管署副署長莊人祥表示,腹瀉群聚通報稍微高於近兩年同期通報,可能與準備料理時疏忽有關,地點以餐飲旅宿業及校園群聚為多,檢出病原以諾羅病毒為主,共19起。疾管署預防醫學辦公室防疫醫師林詠青表示,腹瀉主因是接觸遭汙染食物或被感染者傳染,中秋烤肉若食材不新鮮、長時間未以低溫保存,或未徹底煮熟至中心溫度超過70℃,一旦吃下肚,就容易引發腹瀉等腸道傳染病。除了腹瀉問題,台大醫院內科部臨床教授、大腸癌權威醫師邱瀚模表示,中秋飲食常見「高糖、高澱粉、多紅肉、高油鹽、多燒烤」五大NG元素,致癌風險高,建議淺嘗即可,並應增加聚餐內容中的蔬菜水果比例。邱瀚模說,中秋團圓,親友烤肉聚餐,除了各式燒烤肉類,重口味醬料、含糖飲料、月餅等糕點甜食更是不可少,這些都是不健康飲食,經常食用恐增加致癌風險,其中又以燒烤肉類風險最高,火焰和煙霧而產生致癌物質「多環芳香烴」,就附於食物表面,建議焦黑部分應捨棄不吃。邱瀚模提醒,要預防大腸癌,除了健康飲食、規律運動,50至74歲的民眾應多利用國健署補助每兩年一次糞便潛血檢查,若檢查結果為陽性,就要做大腸鏡檢查,以利及早診斷治療。
-
2020-09-29 科別.消化系統
國內腹瀉疫情上升…不想烙賽變中秋烤肉結尾 記下這些事
近期國內腹瀉疫情上升,中秋節連續假期即將到來,疾病管制署特別提醒,民眾與親友烤肉、聚餐,注意飲食安全,避免生食生飲,應將生熟食分開處理,澈底烤熟或煮熟後再食用,並落實正確勤洗手、有症狀戴口罩及生病在家休息等,以降低腸道傳染病感染或傳播的風險。衛福部疾管署疫情中心副主任郭宏偉今在例行疫報中表示,據監測資料顯示,國內上周門急診腹瀉就診累計113361人次,近幾週呈上升趨勢;往年中秋節當週及後一週出現腹瀉就診人次上升。全國近四周共接獲58起腹瀉群聚通報,高於2018至2019年同期38及37起通報,其中24起檢出陽性,以餐飲旅宿業10起及校園群聚8起為多;檢出病原以諾羅病毒為主共19起。疾管署副署長莊人祥表示,群聚部分可能與準備料理者疏忽有關,但陽性個案數僅比去年多兩件。疾管署預防醫學辦公室防疫醫師林詠青表示,腹瀉最主要原因是接觸遭污染食物,但也有部分感染原因為接觸感染者。每年國人多以烤肉的方式度過中秋佳節,若食材不新鮮、長時間未以低溫保存,或未澈底煮熟至中心溫度超過70℃再食用,容易引發腹瀉等腸道傳染病。食用未充分加熱的蛋類,可能會有沙門氏菌感染的風險。另外,由於貝類具有濃縮水中病原物質的特性,若生食受污染水域生產的貝類,容易感染到多種致病原,如諾羅病毒、腸炎弧菌、霍亂弧菌等而造成腹瀉,其中諾羅病毒具有高傳播力,人口密集處易引起大規模感染。林詠青指出,腸胃炎主要症狀有水瀉和嘔吐,也可能有發燒、胃痛、噁心等症狀,或類流感症狀。患者會因年齡、個人健康狀況、感染的致病菌,及吃了多少被污染的食物量等因素,影響症狀及其嚴重程度,抵抗力特別弱的人症狀會比較嚴重,通常症狀會持續1至10天。民眾中秋節不論聚餐或烤肉,應確保食材新鮮、生熟食分開處理、避免食用未充分加熱的食材,並以肥皂勤洗手。民眾如有疑似症狀,應避免處理食材,儘速就醫在家休息,注意補充水分、電解質及營養,如需外出者,應佩戴口罩,並做好手部衛生,避免傳染給他人。林詠青也呼籲,旅宿、餐飲業者應加強環境衛生管理,有症狀的員工應停止處理食物,並於症狀解除至少48小時後再上班,以確保其他員工及顧客健康。
-
2020-06-29 新聞.健康知識+
日本「消毒神器」號稱用二氧化氯殺病菌?教授這麼說
讀者陳先生在2020-6-17利用本網站的「與我聯絡」詢問:教授您好,想跟您請教一個使用二氧化氯的空間殺菌產品"日本加護靈cleveri",裡面號稱用低濃度的二氧化氯釋放到空間內可以殺死病菌、塵螨過敏原、異味、去甲醛,竟然還包括了流感病毒?裡面當然也洋洋灑灑地列出了一堆小到看不見字的論文連結,但看過您作品的都知道,號稱萬能的東西都有問題,但這個產品在媽媽界更是奉為殺菌神器,價格更是不便宜,實在不想花錢在這種意義不明的產品上啊,跪求教授指點(鞠躬),謝謝。上面的連結打開的是一篇2020-6-15發表在《愛小宜的甜蜜小窩》的文章。它是在推薦《加護靈》這款產品。我把這篇文章的幾個重點拷貝如下:1.加護靈是日本大幸藥品公司的產品。2.加護靈會穩定釋放極低濃度的二氧化氯氣體(使用於空間內測得的平均濃度為01-0.03ppm)(註:應該是0.01-0.03)。3.加護靈可抑制病菌、過敏原、臭味、甲醛,流感病毒、諾羅病毒、塵螨過敏原等。4.加護靈是每天使用也安全無虞,0-99歲皆適用,新生兒及孕婦都可以使用。讀者陳先生所說的《裡面當然也洋洋灑灑地列出了一堆小到看不見字的論文連結》,事實上並非連結,而只是一張標題為《十數篇科學研究文獻》的圖片。這張圖片是由13張小圖片所組成,所以要看清內容就更困難。雖然從每一張小圖片的輪廓可以看出它所顯示的是一篇論文的第一頁,但由於每一張小圖片本身就非常小,所以想看清楚裡面的文字,根本就不可能。也就是說,這篇文章是一方面在告訴大家此一產品有十數篇科學研究文獻,但另一方面卻又只提供了一張讓人難以去查證這些研究文獻的圖片。所以,這就像是說要請你吃蛋糕,但卻只送你一張蛋糕圖片。再加上這篇《愛小宜的甜蜜小窩》文章的作者也沒有說明她是如何取得這13篇論文的圖片,所以就更加深了是在耍詐的可能性。(註:這位作者應當是沒有受過科學訓練,而縱然是有受過科學訓練的人,也不太會為了寫篇網路文章而去蒐集科學文獻)不管如何,既然我是要幫讀者查證這篇文章所言是否屬實,就必須確定它所聲稱的《十數篇科學研究文獻》是真或假。所以,我就把《十數篇科學研究文獻》這張圖片下載,然後把它放大到我可以看得出每一篇論文的標題(註:論文的標題一定是用比較大的字體)。然後我就根據這13篇論文的標題去追查和下載每一篇論文。就這樣,折騰了七八個小時,總算下載和看完每一篇論文的摘要和重點。(註:我把這13篇論文的標題及連結放在文章的結尾)這13篇論文的確都是有關二氧化氯的研究報告(11篇英文,2篇日文),但它們全都是出自大幸藥品公司,而且也全都是發表在低水平的期刊。所以,這13篇論文的可信度,是需要打折扣的。不管如何,這13篇論文裡沒有任何一篇是針對過敏原、臭味、甲醛,或塵螨過敏原而做出來的研究。所以,就這13篇論文而言,這些功效並沒有得到證據支持。還有,這13篇論文裡也沒有任何一篇是用人做實驗的,所以《愛小宜的甜蜜小窩》這篇文章所聲稱的《每天使用也安全無虞,0-99歲皆適用,新生兒及孕婦都可以使用》,也一樣是沒有獲得證據支持。最後,我希望讀者一定要認清,我們環境中的微生物,就像我們身體裡的微生物一樣,都是與我們共存共榮的生態成員。我相信大家都聽說過我們腸道裡有《益生菌》,我也相信大家都知道抗生素會殺死益生菌。所以,你如果用消毒劑來殺滅環境中的微生物,你所殺滅的並不會只是病原菌,而是連益生菌也都會被殺滅。消毒劑必須是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才使用(例如有科學性評估過的風險),而不是無的放矢,趕盡殺絕。要知道,一個無菌的環境,對我們人類健康非但是無益,反而是有害。請看2018年發表的One Health Relationships Between Human, Animal,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mes: A Mini-Review(人類,動物和環境微生物群系之間的一種健康關係:簡短回顧)。以下是《十數篇科學研究文獻》圖片所顯示的13篇論文:2008年:Protective Effect of Low-Concentration Chlorine Dioxide Gas Against Influenza A Virus Infection(低濃度二氧化氯氣體對A型流感病毒感染的保護作用)2009年:Effect of chlorine dioxide gas of extremely low concentration on absenteeism of schoolchildren(極低濃度的二氧化氯氣體對學童缺勤的影響)2009年:Inactivation of Feline Calicivirus, a Norovirus Surrogate, by Chlorine Dioxide Gas(二氧化氯氣體滅活貓杯狀病毒,諾羅病毒的替代物)2010年:Evaluation of the antiviral activity of chlorine dioxide and sodium hypochlorite against feline calicivirus, human influenza virus, measles virus, canine distemper virus, human herpesvirus, human adenovirus, canine adenovirus and canine parvovirus(評價二氧化氯和次氯酸鈉對貓杯狀病毒,人流感病毒,麻疹病毒,犬瘟熱病毒,人皰疹病毒,人腺病毒,犬腺病毒和犬細小病毒的抗病毒活性)。2010年:Antiviral Effect of Chlorine Dioxide against Influenza Virus and Its Application for Infection Control(二氧化氯對流感病毒的抗病毒作用及其在感染控制中的應用)2010年:Preventive Effect Against Influenza-Like Illness by Low-Concentration Chlorine Dioxide Gas(低濃度二氧化氯氣體對流感樣疾病的預防作用)2011年:Effect of low-concentration chlorine dioxide gas against bacteria and viruses on a glass surface in wet environments(低濃度二氧化氯氣體對潮濕環境下玻璃表面上的細菌和病毒的影響)。2012年:Six-month low level chlorine dioxide gas inhalation toxicity study with two-week recovery period in rats(大鼠為期六個月的低水平二氧化氯氣體吸入毒性研究,恢復期為兩週)2012年:Inactivation of Influenza Virus Haemagglutinin by Chlorine Dioxide: Oxidation of the Conserved Tryptophan 153 Residue in the Receptor-Binding Site(二氧化氯滅活流感病毒血凝素:受體結合位點中保守的色氨酸153殘基的氧化)2013年:Ten-week Whole-body Inhalation Toxicity Study of Chlorine Dioxide Gas in Rats(大鼠二氧化氯氣體的十周全身吸入毒性研究)2013年:Inactivation of feline calicivirus by chlorine dioxide gas-generating gel(用二氧化氯氣體凝膠滅活貓杯狀病毒)2013年:Inhibition of malaria infection and repellent effect against mosquitoes by chlorine dioxide(二氧化氯對瘧疾感染的抑制作用和驅蚊作用)2016年:Inactivation of Airborne Bacteria and Viruses Using Extremely Low Concentrations of Chlorine Dioxide Gas(使用極低濃度的二氧化氯氣體滅活空氣中的細菌和病毒)原文:加護靈:功效與安全性的查證
-
2020-06-06 養生.生活智慧王
為何洗好的衣服仍有細菌?專家告訴你洗衣殺菌的真相
【文、圖/摘自如果出版《少了微生物,我們連屁都放不出來》,作者馬庫斯.艾格特, 法蘭克.塔杜伊斯】我在漢高公司的同事曾說過一句話,那句話像一記警鐘,至今仍在我耳邊噹噹作響:「洗衣服時最大的危險,就是用手去摸髒衣服。」他說得太對了。在一般家裡,不太會有透過洗衣機傳播疾病的問題。畢竟,現代的工作愈來愈少有身體上的勞動,很多人做的都是客服的工作,工作場所經常是辦公室。因此衣服髒污的程度,已經不比從前,如今,很少需要用到烹煮洗程(攝氏九十度)。不過,理論上還是存在著風險,即使在家裡,也可能透過換洗衣物彼此傳染惱人的細菌,例如足癬或諾羅病毒這類頑強的病菌。只不過,更多時候,麻煩其實是人與人之間直接接觸所造成的,尤其是經由手部的接觸,或者在做家務時碰觸到有問題的物品表面。我們要時時提醒自己,一般家庭清洗衣服的首要目的是去除髒污、斑點和臭味,不是為了消毒。在住著許多重症患者或免疫力差的人的醫院或照護機構,消毒很重要,在這些地方,人們會使用特別的化學劑與高溫來清洗、消毒換洗衣物。手術室專用的紡織品有非常費工的處理程序,也就是攝氏一百二十度的蒸氣,和以兩巴(bar)的高壓來殺菌。在家裡根本不必這麼費事,現代洗衣機和全效洗衣劑絕對足以將衣物洗得夠乾淨了。但是,洗衣劑公司的研發部門卻仍然為了推陳出新想破頭,原因是什麼?魔幻成分:漂白劑時下的洗衣趨勢和洗衣衛生可惜正好背道而馳,為了兼顧節省能源和延長衣物使用年限,洗衣服的溫度愈來愈低。除此之外,也是因為現在很多質料特別嬌貴,既承受不了化學劑洗滌,也耐不了高溫。更麻煩的還有液態洗衣精的全面勝利,它比粉狀容易測量用量,洗完之後也不會殘留在衣服上。不過,它卻不含漂白劑,而漂白劑正是抗菌的主要成分。在清洗過程中,漂白劑會產生過氧化物(Peroxide,一種活性氧),能透過氧化作用消除污漬和微生物。這種物質只有加在粉狀的全效洗衣劑裡才有意義,液態洗衣精中它無法保存,在彩色衣物洗衣精裡添加漂白劑會破壞衣服顏色。液態洗衣精的含水量很高。水分含量一高,就容易受到微生物污染。於是,洗衣精裡主要的去污成分界面活性劑(Tenside,一種碳氫化合物)剛好成了微生物的食物。所以為了保存,液態洗衣精必須加入防腐劑,否則就會像其他容易腐爛的物品一樣迅速腐壞,那種噁心的氣味讓人很難不注意到。我不知道在哪個報導微生物的報章雜誌上,讀過一篇關於液態洗衣精的描述,十分具說服力,他說:洗衣精本身必須製成濃縮形式來防範微生物,光從這個事實,我們就可以認知到,它在洗衣機裡不可能是犀利的殺手。在漢高公司工作時,我待的部門也負責檢查怒氣衝天的消費者寄回來的液態洗衣精。退貨理由可能是洗衣精發臭,或者組成成分分離了,這經常是防腐劑劑量不足所造成的,例如在製作過程中有某條管線阻塞了。內部知情人士都把存放壞掉或發臭樣品的櫥櫃稱為「恐怖小閣」,當然,正式新聞稿裡沒有這個詞彙……殺菌率百分之九十九的意思是,還有幾百萬隻活下來粉狀洗衣劑是乾的,所以沒有保存期限的問題。在攝氏六十度的洗衣機裡,它是家庭用來殺菌的強效武器。視菌種與衣料的情況而定,殺菌效果可以超過百分之九十九.九。業界目前嘗試利用添加所謂的漂白活化劑,來生產出在低溫也具有良好漂白功能的全效洗衣劑。兼顧衛生與耐久性,這條路是對的。液態洗衣劑也能殺死差不多百分之九十九的細菌,不過別忘了:以絕對數目來看,洗衣機一次的洗衣量,估計包含了幾十億隻細菌,也就是說,就算清洗過程中消滅了百分之九十九的微生物,還是有幾百萬隻細菌存活下來。對一個免疫力差的人來說,這還是有差別的。一個洗程的殺菌效果優劣受很多因素影響。讓微生物學家和使用者都滿意的情況,對環境通常不會太友善。一般來說,殺菌效果愈好,所耗費的能源就愈多──例如透過高溫或較長的清洗時間來殺菌。除此之外,這裡還有一些建議,能幫助我們防止細菌沾染上剛洗好的衣服。微生物的洗衣衛生建議事項• 對抗微生物的決定性因素是正確的洗衣精用量。除此之外,也要經常使用一般洗程(較高的溫度)。• 衣物量太多會降低清洗效果,尤其是衣服很髒的時候。• 沖愈多次,愈能消除細菌與洗衣劑殘留。• 使用全效洗衣劑,以及以攝氏六十度至九十度的洗程空機運轉,可預防洗衣機產生異味。要清洗放洗衣精的匣子和門框橡皮墊,並且打開洗衣機確實風乾。• 脫水行程愈有力愈好。日曬以及接續的熨燙,都能再額外殺菌。• 高溫洗衣服能避免洗衣機產生臭味。合成衣料比棉質更容易附著細菌與產生臭味,但是卻不耐高溫洗滌。• 嬌貴的功能性衣物與一般衣物分開清洗,穿過後要馬上用高級衣物洗衣劑清洗。
-
2020-06-03 新聞.健康知識+
其實馬桶沒有想像中那麼髒 微生物學家告訴你為什麼
【文、圖/摘自如果出版《少了微生物,我們連屁都放不出來》,作者馬庫斯.艾格特, 法蘭克.塔杜伊斯】馬桶說穿了不過就是一個讓人坐下來的地方,雖然這座椅不太以舒適為主訴求,但很多人還是喜歡把它弄得舒舒服服的。根據一項英國研究,英國人平均每週在這個安靜的地方度過三個小時。受訪者在同樣的一週時間內,給健身房的時間只有九十分鐘。我強烈覺得,在西方世界的其他國家應該也是一樣。花三個小時坐在馬桶上,這真是件值得注意的事,這個安靜的小空間一定具備很特別的吸引力。「男人想靜一靜的時候,就上洗手間,女人則進浴缸。為什麼從來不反過來?」二○一七年七月,在《南德日報》(Süddeutsche Zeitung)一篇值得一讀的文章裡,記者譚雅.萊思特(Tanja Rest)如此寫道。她在文章中非常傳神地描述廁所為何如此引人入勝:「從這個家隱退意謂著,不只是將親愛的小瘟疫杆菌(Pestbazillen)拒於門外,還可以一段時間不需要看見名為『伴侶』的親愛大杆菌(Bazillus)。」這真是一個談細菌的有趣角度啊。馬桶戰爭:對抗病菌的化學噴槍大多數人對馬桶的細菌之戰總是前仆後繼、義不容辭,屋子裡幾乎沒有其他角落會像這裡用上這麼多的化學清潔劑。最典型的馬桶化學清潔劑讓人想起生化武器:清潔劑的基本成分有甲酸或鹽酸,用來溶解鈣質和去除尿石,還有殺菌。為了讓清潔劑能夠附著在馬桶表面比較長的時間,好容許泡沫溶解污垢,所以裡頭添加了增稠劑和界面活性劑。色素的目的是讓使用者對這個清潔劑留下視覺上的好印象,而芳香劑則能減弱強效化學劑的刺鼻味,以及掩蓋典型的馬桶臭味。這些殺菌攻勢的確發揮了效果,我們可能無法置信,房子裡幾乎沒有其他地方的微生物像廁所這麼少。和廚房裡的重要區域相比,馬桶座墊被清潔得簡直像銀盤一樣亮晶晶。在一項研究中,研究人員隨機從美國家庭的馬桶座墊上取樣,每平方公分僅僅找到一百隻細菌。在微生物學家眼中,這個數字簡直少得可笑。我們給一個比較值吧,在人類皮膚上,例如說胳肢窩,每一平方公分就住著一百萬隻細菌。然而,很多人只要想到必須坐到陌生的馬桶上,立刻覺得噁心。對廁所感到噁心是我們與生俱來的直覺,而且站在演化的觀點來看,別具意義,因為這種感覺能保護我們免受潛在危險的傷害。研究顯示,女人做為寶貴新生命的孕育者,比男人更容易對陌生廁所感到噁心。讓我們這麼害怕的物質到底是什麼?無論如何,它總還是百分之百的有機產品,不是嗎?每排便一次,平均排出一百公克重。但是,含菌量奇大無比:每公克有一百億至一千億隻細菌。光就數量而言,糞便對健康絕對是禍害。衛生學家尤其害怕的是糞口傳染途徑,舉例來說,這種途徑會污染飲用水,為居民帶來災難性的後果。我們對飲用水的依賴程度有多大,觀察基礎設施遭地震或戰爭毀壞的國家就知道了。在那些地區,瘧疾最遲一至兩星期內就會爆發。下痢會讓受害者嚴重脫水,每天失去高達二十公升的水。一般來說,補充水分和電解質就能夠讓病人慢慢復原。但是如果缺乏這些處置方式,病患可能幾小時或幾天內就會死於循環衰竭。還有很多其他的腸胃道病原體是透過糞便傳播的,例如大腸桿菌或諾羅病毒。因此,糞便會讓人感覺噁心確實其來有自,而且非常有必要小心應對這個自然的產物。可怕味道背後的科學糞便極度令人不快的味道對大腦來說猶如一記警鐘。但是,糞便為什麼會發臭呢?排泄物的惡臭會讓人聯想到直腸的生存條件有多麼艱困。因為直腸裡的環境條件,跟四十億年前細菌最近共祖(LUCA)所居住的地球差不多。在這一段消化道裡沒有氧氣,微生物學家稱這種狀態為「厭氧」(anaerob)。在此狀態下,物質交換的過程是透過發酵和厭氧呼吸來進行。例如,蛋白質分解後,會生成氣味強烈的化學產物,如硫化氫、吲哚(indol),以及甲基吲哚(糞臭素)(Skatol)。我們攝取的肉類蛋白質愈多,排泄物的臭味就愈重。肉類如何改變糞便刺激嗅覺神經的強烈程度,嬰兒是很好的觀察對象。停止哺餵母乳、嬰兒開始吃固體食物後,尤其是開始吃肉以後,尿布的味道會有戲劇性的改變。
-
2020-05-25 科別.感染科
勤洗手戴口罩防新冠 校園腸病毒流感跟著減少
新冠肺炎自今年1月在全球大爆發後,台灣積極防疫,鼓勵民眾戴口罩、勤洗手、保持安全社交距離,不僅有效防堵新冠疫情在國內大規模感染,連帶也讓春、夏盛行的流感與腸病毒病案例減少,小學生變健康,因流感與腸病毒請病假人數也少很多。國內不僅新冠防疫有成,最近台東市區包括新生、台東大學附設實驗小學、馬蘭、東海等國小教師都私下表示,往年1至4月,很多學生因腸病毒及流感而請假,今年同期少了很多,甚至連諾羅病毒案例也少了。根據衛福部疾管署統計資料,今年1到4月花東兩縣腸病毒通報病例為1059例,較去年同期的1792例,明顯減少了4成。此外,花東兩縣今年1至4月流感重症通報4例,去年同期為16例,顯示去年花東流感疫情比今年嚴重4倍。台東市多所國小校護表示,新冠疫情爆發後,校園內腸病毒、流感都明顯減少,孩子們變健康了,幾乎沒人因流感或腸病毒請假。黃姓校護表示,以前宣導小朋友要勤洗手,不要用手觸摸自己口鼻,但說破嘴,孩子們就是不聽,新冠疫情自今年1月全球大爆發後,小朋友不但戴口罩上課,上課前、吃東西前都會主動洗手,減少感染機會。衛福部傳染病防治醫療網東部指揮官、花蓮慈濟醫院感染控制室主任、胸腔內科主任醫師李仁智說,新冠疫情傳染途徑與腸病毒、流感相似,大家為了防新冠疫情,戴口罩、勤洗手、保持安全社交距離,確實有助降低腸病毒、流感的率。
-
2020-05-25 科別.感染科
防疫有感 腸病毒、流感病例降
台灣被國際視為防疫模範生,防疫期間,政府叮嚀民眾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離,不僅防堵新冠肺炎病毒在國內擴散,也讓春夏盛行的流感、腸病毒獲得控制。台東市區包括新生、台東大學附設實驗小學、馬蘭、東海等國小教師都表示,往年1至4月不少學生因腸病毒或流感而請假,但今年掛病號情況少很多,諾羅病毒案例也少了。台東市多所國小校護表示,新冠疫情爆發後,校園內腸病毒、流感案例明顯減少,孩子們變健康了,過去宣導要勤洗手,別用手觸摸口鼻,說破嘴孩子們就是不聽。新冠肺炎疫情今年初在全球大流行後,學童們戴口罩上課,進食前會主動洗手,減少感染機會。根據衛福部疾管署統計資料,今年1至4月花東兩縣腸病毒通報病例為1059例,較去年同期1792例,明顯減少。此外,花東兩縣今年1至4月流感重症通報4例,去年同期為16例。衛福部傳染病防治醫療網東部指揮官、花蓮慈濟醫院胸腔內科主任李仁智說,新冠肺炎疫情傳染途徑與腸病毒、流感相似,民眾戴口罩、勤洗手防疫,同時降低腸病毒、流感發生機率。
-
2020-05-06 科別.兒科
受到新冠肺炎影響 腸病毒病例降到歷史低點
受到新冠肺炎影響,民眾重視防疫、戴口罩與勤洗手,也使得腸病毒與流感等相關疾病感染人數降至低點,台南市上周腸病毒就診人數僅96人,創下新低紀錄。台南市衛生局表示,根據疾管署的醫療院所門急診統計,台南市上(4月26日至5月2日)周腸病毒就診人次僅96人次,腹瀉計有6658人次,類流感2284人次,流行趨勢均位於低點。衛生局指出,每年的4-6月為腸病毒流行期,台南市只要在880人次以上就算進入流行期,但上周只有96人,創了歷史新低點。此外春秋兩季也是諾羅病毒與輪狀病毒好發期,可能引發腹瀉等症狀,今年初台南市光一周的腹瀉人次就超過1萬3000人,目前也是低點;而流感人數也減少,今年初的高峰期,單周的人次也是超過萬人。而今天是世界衛生組織(WHO)訂定的「世界手部衛生日」,藉此於醫療機構和社區宣導手部衛生重要性。民眾應注意手部衛生,「吃飯前、抱小孩前、回家後、如廁後以及遊戲後」應優先使用肥皂濕洗手。衛生局表示,根據之前長庚醫院的實驗,以75%酒精要消毒無套膜病毒,例如腸病毒,消毒率只能達到9成,並無法完全消滅,因此還是要盡量以肥皂洗手,而不是光用酒精。
-
2020-05-02 養生.生活智慧王
露營野炊正夯! 不想食物中毒 5小秘訣要牢記
露營野炊風潮正夯!愈來愈多的人會利用假期,與三五好友相約出遊,在自然環境下野炊煮食,好不愜意,但是要把食材帶到營地煮成餐點,可能至少經過數小時,你知道該如何存放好食物或烹調,才能避免導致食品中毒嗎?食藥署在《藥物食品安全週報》提到,各種生肉、海鮮、奶類,以及切好的蔬果或熟食,都需要低溫保存,通常露營時可攜帶小冰箱、冰桶或保溫袋來存放食材,插電式的小冰箱最安全,可時刻保持低溫。如果只用一個隔熱袋或冰桶,就不建議攜帶生鮮類,最好再多放一些保冷劑讓食材保鮮。而冰桶或冰箱內的生食與熟食一定要分開存放,因為生食可能含有微生物或寄生蟲,若將熟食與生食共同存放,可能會遭受污染,最好把生食與熟食分別存放在密封盒中;若是袋裝,則一定要將袋口確實密封。若是容易出水的食材放底層,乾鬆的食材放在最上層,冰桶或冰箱應置放於陰涼處,並減少打開次數。此外,野炊的砧板、刀具也應區分生、熟食專用,避免交叉污染;所有食材皆應充分加熱,食品中心溫度至少須超過70℃,微生物才容易被消滅。最重要的一點,食物煮好之後應儘速吃完,若在室溫環境中放太久,容易增生細菌,造成嘔吐或腹瀉等食品中毒的症狀。預防食品中毒5要原則如下:1、要洗手:調理食品前後需徹底洗淨雙手,有傷口要包紮。2、要新鮮:食材要新鮮,用水要衛生。3、要生熟食分開:處理生熟食需使用不同器具,避免交叉污染。4、要徹底加熱:食品中心溫度超過70℃,細菌才容易被消滅。5、要注意保存溫度:保存低於7℃,室溫不宜放置過久。 延伸閱讀: 一人中標全家遭殃! 感染諾羅病毒其他人該如何自保? 腹瀉未必是吃壞肚子 出現4種症狀可能就是癌!
-
2020-04-21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回家要立刻洗澡?郵件可能沾病毒?新冠肺炎日常自保5問
新冠肺炎襲擊全球導致人心惶惶,民眾除了更加注重平常的衛生習慣,也開始擔心其他可能傳染的途徑,許多人更害怕身上的衣服、鞋子,甚至是郵箱裡的報紙或信件,是否都可能有機會沾染新冠病毒。究竟日常生活中有哪些不可避免的事物可能染上新冠病毒呢?傳染病專家、氣膠科學家及微生物學家等,列出以下幾個常見的問題,同時列出答案協助民眾解惑。Q:回家後需立刻換衣服洗澡嗎?A:研究結果顯示,病毒並不像小飛蟲會在空中亂竄,他們僅能在空氣中飄浮約30分鐘,因此沾到衣服的可能性也不高;若民眾確實保持社交距離,且外出皆為執行必要性目的如到藥局或超市等,專家們認為回到家可不用馬上換衣服或洗澡,但無論如何一定要洗手,因為雙手可能更容易透過空氣沾染到感染者的飛沫。Q1:為何通常病毒不會沾到衣服?A1:維吉尼亞理工大學(Virginia Tech)的氣膠科學家琳西‧馬爾(Linsey Marr)解釋,主要是因為我們對病毒來說體積太大,而人類移動的速度又相對比病毒緩慢,這就好比小蟲子只有在車子快速行進時,才會被黏在擋風玻璃上一樣。馬爾說:「通常人類移動的速度沒有辦法快到讓病毒黏在身上,一般來說氣流會隨著人體移動把病毒從我們身上帶走,但只有帶源的飛沫範圍較大,才可能會沾在我們的衣服上」;因此出門在外若周遭有人對著你打噴嚏,就可能需要回家立刻換衣服和洗澡。Q2:頭髮或鬍子可能沾到病毒嗎?A2:如同上述原因,只要保持適當的社交距離,這點也無需擔心,華盛頓大學小兒科傳染病教授詹諾夫斯基(Andrew Janowski)說:「要將病毒傳染給對方需要更大量的病毒,然後剛好你觸摸到沾有病毒的毛髮處,接著再摸臉上其他部分才可能感染,但這機率又相對更小。」Q3:甩衣服能甩病毒?分類洗衣?A3:如果只是一般的髒衣服其實不需要太擔心或特別分類,不同於諾羅病毒,冠狀病毒對肥皂和洗衣精相對脆弱許多,所以只要徹底將衣服洗淨就能確保病毒不會殘留。然而,處理已感染患著的衣物就不能掉以輕心,必須遵守聯邦疾病防治中心(CDC)建議,將衣服用最熱的水徹底洗淨後烘至全乾。Q4:郵件或包裹可能沾病毒嗎?A4:目前沒有任何案例是經由包裹或信件傳染的,理論上病毒透過信件傳播的可能性也非常低,但專家建議取件後仍須洗手;如果你仍然很擔心,不妨採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的建議,讓包裹抵達後靜置24小時後再取件。
-
2020-04-03 養生.聰明飲食
連假大吃大喝鬧肚痛! 防止食物中毒要這樣做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民眾吃東西後,出現腹瀉、嘔吐症狀,當心是細菌及病毒引起的食物中毒。曾有民眾飲用未經充分消毒及煮沸的山泉水,導致諾羅病毒食品中毒案例。此外,也曾發生誤食綠褶菇、姑婆芋、大花曼陀羅及蟾蜍等動植物後,造成食品中毒的情形發生。107年造成臺灣食品中毒的前三名病原性微生物,分別為諾羅病毒、金黃色葡萄球菌及仙人掌桿菌。其中最常被發現造成食品中毒病因的諾羅病毒,只需要少量的病毒就可導致上吐下瀉,諾羅病毒不耐熱,因此,餐點都要徹底加熱至中心溫度70℃以上再食用,即可避免中毒。但要注意的是,酒精無法消滅諾羅病毒,所以在如廁後、製作及食用餐點前,一定要用肥皂等清潔產品徹底清洗雙手。至於容易被微生物污染的貝類水產品,應避免生食,在烹煮蛤蜊或牡蠣時,當貝類的殼張開後,也要再多煮一會兒再吃。金黃色葡萄球菌是微量存在人體表皮的微生物,若調理食品的人手部有傷口化膿時,就容易孳生金黃色葡萄球菌,食品製備過程一不慎,就可能污染食品,食入後造成上吐下瀉等不適症狀。調理食品的人應注意個人衛生及應穿著整潔,並注重手部清潔及消毒,若手部有傷口,則需妥適包紮處理,並戴上不透水手套。在仙人掌桿菌方面,容易透過環境中的灰塵或病媒污染食品,菌體不耐熱,但可能形成耐熱性芽胞,因此便當或餐點製備後,又在室溫下貯存過久,就可能使仙人掌桿菌芽孢萌芽增生,並產生毒素,吃了導致腹瀉或嘔吐等症狀。食藥署建議,應注意衛生管理,避免食品受到灰塵及病媒等污染;食品食用前也要徹底加熱,烹調後也應儘速食用,如未能馬上食用,最好保溫在60°C以上,或儘速冷藏(7°C以下)或冷凍(-18°C以下)保存。若計劃出外郊遊,請遵守「不要飲用山泉水、不要食用不明的動植物」原則,想遠離食品中毒,預防食品中毒的5要:「要洗手、要新鮮、要生熟食分開、要徹底加熱及要注意保存溫度」,可常保飲食安康。(文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延伸閱讀: 這3種NG衛生習慣最易染病! 第一點超多人都會犯 一人中標全家遭殃! 感染諾羅病毒其他人該如何自保?
-
2020-03-29 科別.消化系統
她感染諾羅狂吐 4個室友也全被撂倒
一天晚上,小葵入睡前感到有些倦怠、噁心,原以為趕快入眠睡醒就會改善,不料夜半爬起來抱著馬桶嘔吐,吐到胃中沒有食物可吐還頻頻作嘔,隨後開始全身發冷、肌肉痠痛,熬到天亮才前往就醫。由於小葵沒有呼吸道症狀,只有突如其來以嘔吐為主的表現,因此醫師排除她罹患流感的可能性,研判較可能是感染諾羅病毒。經醫師問診,小葵回想可能的感染源還真不少,包括她發病當天午餐便當中的生菜沙拉或許沒有洗乾淨,兩天前跟朋友聚餐時並未使用公筷母匙,還有兩天前爬山時與山友共享包裝餅乾與水果時,可能在人人手抓食物的過程不慎沾染病毒。台灣兒科醫學會常務理事林應然表示,諾羅病毒是一群可引起腸胃道發炎的病毒,人們可能食用到受汙染的食物或飲水、接觸到受汙染的物體表面再觸碰自己的眼口鼻、與感染者密切接觸,或者吸入到感染者嘔吐物、排泄物飛沫而罹病,「任何年齡層都有可能感染。要說高風險群,那就是不衛生的人」。諾羅病毒感染人體後通常會潛伏一到兩天,發病時,多數感染者先吐後拉,可能合併發燒、寒顫、倦怠、頭痛及肌肉痠痛等。不過這個疾病恢復快,林應然在臨床上通常會處方止吐藥,但不太開止瀉藥,以免帶有病毒的糞便無法排出而延誤病情;感染者清淡飲食、少量多餐以避免刺激腸道蠕動而加速腹瀉,同時注意少量多次地補充水分等,其症狀通常能在兩、三天內緩解。值得注意的是,諾羅病毒的傳染力極強,少至幾十隻病毒就有造成人體不適的威力,因此有極高風險演變成群聚感染。小葵的四名室友在她發病後,就陸續出現腸胃道症狀而就醫。有鑑於此,林應然說,感染者的衣物、床單應立即更換,並以漂白水消毒環境與器物表面,酒精對於諾羅病毒無效。感染者於養病期間除應注意自身健康,同時須保持個人衛生,像是經常正確用肥皂洗手、在家吃飯須使用公筷母匙等,以避免將病毒帶給周遭人。由於目前並無預防諾羅病毒的疫苗,且諾羅病毒有多種型別病毒株,感染一種型別後並無法對其他型別產生完全的保護力,未來還是有可能再次染病,因此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仍須持續落實。
-
2020-03-25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防疫注意!醫師:洗完手必做這動作 否則病菌更易生長
新冠肺炎疫情升溫,醫師提醒不僅要勤洗手,還要正確清洗,尤其在濕洗手後必定要擦乾雙手,否則潮濕的雙手更容易造成病菌的生長。成大醫院感染科醫師羅景霳指出,生活環境中有許多肉眼看不見的細菌和病毒存在物體表面,有很大機會藉由雙手將物品上的病菌帶到眼、口、鼻等黏膜上,需要藉由洗手降低病菌侵入身體的機會。羅景霳表示,洗手主要有2種方式,每個人平時都會使用到的「濕洗手」,也就是利用水和肥皂來洗手,以及比較方便的「乾洗手」,利用酒精、異丙醇及丙醇等乾洗手液來洗手。濕洗手可以清除掉絕大部分的病菌,包括新冠肺炎病毒,但是因為需要用水,所以相對不方便;乾洗手液雖然方便,卻對於腸病毒或諾羅病毒等會造成胃腸感染的病毒效果不好,不過對於新冠肺炎病毒則是綽綽有餘。醫師表示,洗手時要「搓」對,用乾洗手液時,要用搓的將乾洗手液搓乾;濕洗手時,要搭配水和肥皂搓出泡沫,以將洗手的防疫效果發揮到最大。搓手時需依「內外夾弓大立腕」的順序,將手心、手背、指縫、指背、大拇指與虎口、指尖及手腕都搓到,才能確保手上的病毒細菌都清得一乾二淨,「洗手時最容易被忽略的有虎口、指尖和指縫等處,要特別注意」。羅景霳說,一般民眾的洗手時間點,在咳嗽或打噴嚏後、照顧生病的人之後、如廁後、處理食物前中後、吃東西前、手有明顯髒汙,及觸摸動物和處理動物排泄物後。目的在避免身上的病菌汙染環境,及外在病菌入侵到身體。另外,進出醫院前後也都應該洗手,以避免自己及關心者生病。
-
2020-03-18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大陸醫學研究:O型血 相對不易感染新冠肺炎
大陸醫學研究發現,新冠肺炎感染機率與血型有關,O型血相對不易感染,風險較低;A型血相對易感,風險也較高。O型血型醫院工作人員被感染的機會更低。澎湃新聞報導,新冠肺炎新發現,血型與感染率有關。南方科技大學、上海交大、武漢中南醫院、武漢金銀潭醫院等八家單位最新研究顯示,A、B、O、AB血型與新冠肺炎的感染關係。這也是該領域的首份研究。具體來說,O型血對新冠肺炎相對不易感,風險較低;A型血對新冠肺炎相對易感。A型血需要特別加強個人保護以減少感染機會;新冠肺炎感染的A型血患者可能需要接受更多的監護和治療。研究顯示,在武漢市3694名正常人中, A、B、AB和O型血的各占32.16%、24.90%、9.10%和33.84%。而在武漢市金銀潭醫院的1775名新冠肺炎患者中,A、B、AB和O的各占37.75%,26.42%,10.03%和25.80%。值得注意的是,新冠肺炎患者中血型A比率和O的比率分別顯著高於和低於正常人比率。武漢大學人民醫院和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這兩家三甲醫院的398名患者也觀察到相似的ABO分布模式。分析顯示,與O、B、AB血型相比,A血型的新冠病毒感染風險顯著升高。O型血型的傳染病風險顯著降低。之前研究顯示,一些病毒感染的易感性與ABO血型有關。例如,諾羅病毒和乙型肝炎具有明確的血型易感性。研究者還發現,與非O型血型醫院工作人員相比,O型血型醫院工作人員被感染的機會更低。鑒於SARS-CoV和SARS-CoV-2之間的核酸序列相似性和受體血管緊張素轉換酶2(ACE2)結合相似性,O型血敏感性較低,而A型血對新冠病毒的敏感性較高,這與血液中天然抗血型抗體,特別是抗A抗體的存在有關。不過,研究稱,這個假設將需要直接研究來證明。ABO血型對新冠病毒的易感性可能還存在其他機制,需要進一步研究加以闡明。以上研究來自論文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BO Blood Group and the COVID-19 Susceptibility。該論文於當地時間3月17日刊發在預印本平台medRxiv,尚未經同行評議。
-
2020-03-0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鑽石公主號剛落幕,又有至尊公主號!遊輪旅遊還能不能參加?醫師分析3大風險
之前鑽石公主號遊輪因新冠肺炎疫情佔據媒體好長一段時間的版面,統計鑽石公主號乘客人數高達3,700人,半數為日本人,其餘來自台灣、香港、美國、加拿大、英國等56的國家,其中台灣人佔了22位。截至2月26日,鑽石公主號確診累計達705例,令人毛骨悚然。遊輪旅遊隱含的危機像鑽石公主號事件這樣的旅遊方式,一群乘客集中在一個與外界隔離且封閉的遊輪上旅遊,究竟隱含了什麼危機?如果傳染病像這次武漢肺炎一樣在郵輪上突然爆發開來,在船上的旅客究竟該如何自保?種種疑問也讓我們開始關注遊輪的旅遊安全議題。整起鑽石公主號遊輪事件之所以爆發,關鍵導火線發生在其中一個香港80歲男性的旅客上。該旅客先是在今年1月17日搭機到東京,1月19日出現咳嗽症狀,但仍於1月20日在日本橫濱登上鑽石公主號遊輪,乘船期間並未進行自主健康管理,自由自在地在船上使用各種公共設備,舉凡在餐廳用餐、洗三溫暖等等,並於1月25日在香港下船,6天後因發燒就醫,2月1日確診罹患武漢肺炎。遊輪旅遊潛藏的各種危機●首先,旅客食衣住行育樂都在同一艘封閉的船上疾病很容易因為透過接觸、飛沫、空氣等媒介傳染。根據目前的研究顯示,儘管武漢肺炎尚無出現空氣傳染為媒介的證據,遊輪使用的中央空調等設備也將成為其他空氣傳播疾病隱形的殺手,例如:細菌性腦膜炎、水痘、肺結核、麻疹、百日咳等。●其次,供應食物、飲水的餐廳,大眾使用公共澡堂的衛浴、廁所等成為了疾病的溫床倘若患有傳染疾病的旅客在使用自助餐、桌菜的時候未使用公筷母匙、打噴嚏時不慎將飛沫噴灑在菜餚上,其他健康的遊客也可能因此感染。健康的旅客在使用公共澡堂、廁所後,若未徹底洗手就吃東西或是揉眼睛都也可能因而感染特殊傳染性疾病,其中最惡名昭彰的就是可以藉由糞口傳染的A型肝炎、諾羅病毒、腸病毒、以及這次的武漢肺炎。●再者,在出發之前,遊輪公司不可能知道所有患者目前的健康狀況如詳細旅遊史、職業史、接觸史以及群聚史,哪位旅客可能成為這艘封閉遊輪的潛在感染源或是發生緊急醫療事件的不定時炸彈。在遊輪上的茫茫人海中,每一位旅客會在哪一個公共場所出現,接觸到其他的旅客也無法清楚掌握。就防疫的角度很難做到傳染源的圍堵。另外,倘若有遊客出現急性心肌梗塞、中風、主動脈剝離等需要急救的醫療事件,病患身處航行在海上的遊輪又將如何及時地獲得適當的醫療處置?參加遊輪旅注意4點最後,如果看完以上種種遊輪旅遊所潛埋的重重風險,我們仍嚮往參加遊輪旅遊應該注意什麼事情,以保障自身的健康安全呢?●在出發前我們須評估目前健康的狀況,包含是否有潛在疾病,也就是在旅途當中可能有不定時炸彈的情形,例如:免疫低下、痙攣疾病、未獲控制精神疾病、不穩定的心血管/腦血管疾病等等。●目前正在使用的藥物是否準備齊全,常規藥物的劑量是否已使用平穩,是否有需要特殊儲藏條件的藥物,例如:胰島素。●近期是否接受重大手術,仍處於高風險的術後狀態。●是否已接種常見疾病的疫苗。如果對旅遊醫學比較不清楚的旅客,建議可以到各大醫院家庭醫學科的旅遊醫學特別門診,進行旅遊前的健康諮詢、疫苗注射的建議以及服務,將各種潛在的健康風險降到最低。報名之前,我們應該仔細了解遊輪公司是否提供緊急醫療服務、遊輪上的公共衛生條件、清潔措施是否齊備。藉由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的網站搜尋最近有否有特殊大流行的疾病,並與遊輪公司了解此次旅客的國籍組成以及該國家盛行的傳染病。在遊輪上觀光的同時,我們應儘量避免出入人潮眾多的封閉空間,勤洗手,飲食及接觸口鼻前皆須徹底清潔手部。儘量避免使用大眾澡堂以及公共廁所。各種不同的旅遊形態本身就存在著各種不同面向的風險,我們在開心出遊之前,必須評估過自己可承受的健康風險到什麼程度,是否已經準備好各種應變方案,如此一來我們才能玩得儘量,開開心心地出門,平平安安地回家。
-
2020-02-25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鑽石公主號像超大培養皿…郵輪最容易中這2種病
停靠日本橫濱港的鑽石公主號郵輪是中國大陸以外新冠肺炎疫情最嚴重的地方。該郵輪於19日隔離期結束後讓乘客分批下船,隨後陸續傳出新增確診病例,甚至有旅客死亡。其實,過去也曾發生過大批旅客在海上病倒受困郵輪的事件,但業者表示,郵輪有一定清潔消毒程序,且以每年超過三千萬人次遊客來說,船上實際的生病人數很少,根本沒那麼可怕。專家卻指出,郵輪是大型群聚地點,一旦疫情爆發,人們根本無處可逃。法新社報導,英國倫敦大學病毒學教授歐斯福說:「郵輪是極度容易爆發普通感冒和消化道病毒疫情的地方。船舶總是人潮擁擠,而且乘客那麼多,衛生水平會下降。」不只新冠肺炎 去年郵輪8起諾羅疫情根據美國疾病防治中心(CDC)紀錄,去年在郵輪上至少爆發8起諾羅病毒疫情,這種病毒會造成乘客嘔吐和腹瀉。過去幾年,郵輪上還曾發生麻疹、大腸桿菌、水痘和沙門氏菌疫情。英國雷丁大學教授克拉克說:「不幸的是,郵輪客群通常較年長,更容易受到疾病影響。」鑽石公主號郵輪因一名在香港下船的遊客確診新冠肺炎,被日本政府下令停靠在日本橫濱港隔離14天,結果船上約3700名乘客船員陸續有逾600人確診,是迄今中國大陸以外最大的新冠肺炎感染群。上周乘客解除隔離下船回國後,還陸續傳出確診病例。有些人將矛頭指向日本當局對郵輪乘客隔離14天的處理方式。美國也建議旅客「重新考慮」是否搭郵輪前往亞洲,或在亞洲搭郵輪。業界:防疫做足 郵輪業績會反彈郵輪業專家凱隆表示,郵輪絕非病毒的溫床,且郵輪會採取「廣泛的預防措施保持清潔」。他說,「病毒入侵時,郵輪有多種措施和標準程序清潔船隻,防止病毒進一步傳播」。凱隆說,很多人對郵輪的印象是數千人擠在甲板上,讓人直覺這樣的群聚容易引發疾病散播,「其實郵輪比人們印象中的大很多。郵輪上有許多空間供遊客散居各處,享受愉悅、健康的旅程。」凱隆引用CDC的數據表示,去年超過3100萬人搭郵輪度假,僅發生1038起諾羅病毒病例,比率約0.003%。凱隆和其他專家表示,郵輪業過去多次成功擺脫負面新聞,一旦新冠肺炎疫情過去,業績將快速反彈。國際郵輪協會是全球最大的郵輪業貿易組織。他們表示2009年只有1780萬人搭乘海洋郵輪度假,去年則有3100萬人,顯示人數正不斷成長。約一半的郵輪乘客來自北美洲,分析家表示,他們不太可能受到亞洲郵輪疫情干擾。凱隆說:「正如以往的危機事件,在新聞熱頭上,預訂搭郵輪的人數或許會趨緩。一旦這段時期過了,客人就會回流,訂房型態會回復正常。」學者:共用住宿空間 感染風險高然而,美國俄亥俄州肯特州立大學流行病學教授塔拉.史密斯不太相信這種說法。史密斯表示:「當然,各種形式的旅行都可能生病,甚至和上幼稚園的小朋友待在家裡也可能被傳染疾病。但在郵輪上,由於旅客持續共用住宿空間,疾病感染的風險被放大。」史密斯承認,新冠肺炎是個「極端事例」,多數郵輪乘客不會經歷任何問題,「但以我個人而言,我寧願不冒這種風險。你永遠不會知道哪種病菌會入侵郵輪,而郵輪是個你會和其他乘客困在一起的地方。對我來說這聽起來不是個愉快假期。」
-
2020-02-23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這動作增加感染風險 研究:多數人平均每小時做23次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在這波COVID-19(武漢肺炎)疫情影響下,街頭幾乎人人戴口罩,藥局前排滿購買人群。然而,口罩雖阻擋空氣的病毒,是否有想過病毒其實是從雙手進入身體?英國國家廣播公司(BBC)報導,澳洲新南威爾斯大學2016年研究發現,大部分人每小時不自主會摸臉約23次,如果手沒有徹底洗乾淨,身體馬上陷入疾病風暴。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家醫科兼任醫師謝瀛華表示,不論一般感冒與流感,或者現在防疫重點武漢肺炎,大部分都是靠飛沫傳染。病毒藉著患者咳嗽或打噴嚏,飄散2至3公尺掉落在物體表面上;或病患不自主用手遮住口後,觸摸各式各樣物體,例如捷運手把、門把、電梯按鈕,另一個人再接觸,雙手就沾上病毒。謝瀛華解釋,受到汙染的雙手沒有馬上清洗,不小心觸摸到眼睛、鼻子、嘴巴,沒有皮膚只有黏膜的地方,如果免疫力不足抵擋不住病毒侵入,病毒就會隨著血流到器官發展疾病。相對於皮膚有外層阻隔,病毒如果跑到黏膜上,就等同到了人體內部,需要動用免疫細胞才能對抗病毒。謝瀛華強調,一般感冒病毒在外界,約可在存活1至2天,現有資料研判,武漢病毒可能3至5天。雙手不小心觸摸到汙染物,再下意識抹眼睛、鼻子、嘴巴,或是習慣性挖鼻孔,眼睛癢揉一下眼睛,疾病恐怕沒多久就找上身,其實不論何時何地都應該隨時把雙手洗乾淨,降低疾病感染風險。謝瀛華建議,洗手一定要徹底洗乾淨,不要清水沖兩下就完事,一定要從手腕到指尖,全部沾到肥皂或洗手乳,任何細縫都要搓揉到,過程最好3分鐘以上,才能用清水把肥皂洗手乳沖掉,如果可以最好也能把臉也洗乾淨。突然眼睛鼻子癢想要用手揉的話,也最好先把手洗乾淨,才能觸碰鼻子和眼睛。(圖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這3種NG衛生習慣最易染病! 第一點超多人都會犯 一人中標全家遭殃! 感染諾羅病毒其他人該如何自保?
-
2020-02-23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細菌、病毒哪不同?避免被感染 防疫專家教你先懂它
新冠肺炎病毒(COVID-19)趴趴走,搞得人心惶惶。疫情爆發後,各種衛教文宣在網路流傳,很多人才發現,原來過去口罩都戴錯,原來日常一些習慣行為,都是招惹病毒、細菌上身的危險動作。今天我們請來防疫專家,教你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遠離無所不在的病毒、細菌,有以下壞習慣的人,今天起就戒掉!專家解毒Q感冒多病毒引起,為何有時會用抗生素?許多民眾不解,明明是確診為感冒,屬於病毒,有時候醫師會使用抗生素。陳立遠說,引發感冒大多是感冒病毒引起,但並非全然皆是,部分屬於細菌性感冒,細菌侵犯呼吸道,會出現黃綠色的痰、鼻涕,此時就需要使用抗生素治療;一般感冒病毒則是透明的鼻涕,僅需要透過支持性治療,緩解流鼻水、鼻塞等症狀就能靠自身免疫力改善。近年來,抗生素濫用以及部分細菌已經出現抗藥性,也使某些致病細菌成了不死的「超級細菌」,成為近年來的公衛問題。Q所有病毒都能靠自體免疫力克服嗎?陳立遠說,病毒入侵人體後,雖然招招致病,但多數的病毒感染,人體都能靠自身免疫力對抗。不過有些病毒會使人體終生感染,如愛滋病毒,愛滋病毒可直接衝進細胞的核酸,細胞不斷複製再複製,難以擺脫,現在僅能透過雞尾酒療法,抑制愛滋病毒複製,並限制病毒擴散到其他細胞,達到和平共存的目標。經歷SARS後的17年,新冠肺炎再次掀起全球疫情風暴。對於這支未知的病毒,人們陷入恐慌。與SARS系出同門的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和一般的病毒與細菌到底有何差異?病毒仰賴宿主 細菌能獨立存活病毒結構簡單,病毒核酸作為主體,外頭再套上一層蛋白質,形成一種有機物,既不是生物,也不是非生物,病毒必須仰賴宿主才能繁衍。病毒入侵生物後,狹持生物體內細胞,依附在細胞上不斷繁殖。細菌結構複雜,最內層同樣是核酸,但外頭包含著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等,也因為細菌的結構複雜,大小是病毒的好幾倍,而細菌也是世界上最小的生命體,無須宿主就能代謝存活。病毒與細菌皆會使人體致病,多數的病毒對於人體而言都是「壞人」,通常皆帶有致病性,如腸病毒、流感病毒、感冒病毒、輪狀病毒、諾羅病毒等。細菌則是好壞參半,人體內長期與細菌共存,腸道、口腔、鼻腔、皮膚皆有,多數能與人體共存的菌種都是好菌。但像是沙門氏菌、李斯特菌、病原性大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等,皆不利於人體。對抗細菌武器 比病毒多元病毒與細菌對於人體致病的能力,旗鼓相當,但治療的方式卻有相當大的差異。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成人感染科專任主治醫師陳立遠說,病毒結構簡單,使科學家至今僅破解部分病毒入侵人體時的方式,並研發出部分抗病毒藥物,例如,對抗流感病毒的克流感。細菌因為結構複雜,能使用的武器多元,只要一處結構被破解,就有辦法攻破,而抗生素是目前對抗細菌最有效的藥物。病毒入侵 多透過黏膜組織無論是病毒或是細菌,入侵人體的方式,都是先透過專屬的傳播途徑,突破人體的防衛機制「免疫系統」進入到人體。病毒侵略人體的前提,必須與體內的蛋白質是天造地設的一對,才有辦法突破。中央研究院分子生物研究所分子生物研究所院士賴明詔說,病毒入侵人體都需要抓住人體內的蛋白質,病毒就像是一把鑰匙,細胞內的蛋白質就像是鑰匙孔,鑰匙的輪廓必須要完全符合,才會被開啟,病毒才有辦法潛入細胞的家中,偷走蛋白質原本在細胞內的意識,奴役蛋白質,替它延續生命。病毒最常見入侵人體的通道為黏膜組織,口腔、眼睛、鼻腔、呼吸道等。細菌無所不在 皮膚破損就入侵細菌則是長時間與人體共存,陳立遠說,無論是皮膚或是人體內處處都能見到細菌的影子,體內無菌的器官僅有血液、肌肉、中樞系統、大腦等,而大腦的血腦屏障若是被細菌攻破,也會因細菌入侵而致病。陳立遠說,也因為細菌環繞在人體四周,要入侵人體非常簡單,只要皮膚有破口,或是器官與器官之間有破損,細菌就能夠一舉攻佔人體。多數時候人體的免疫大軍能第一時間抵禦細菌外敵,不過,當人體免疫力下降時,細菌的威力就會爆發。
-
2020-02-16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健康一點靈/防疫 勤洗手最佳 乾洗手為輔
新冠病毒疫情威脅,手部清潔也是重要課題。乾洗手商品種類五花八門,該怎麼用?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昆明防治中心主任、感染科醫師顏慕庸表示,勤洗手仍是最好的方式,若出門在外洗手不便,可利用乾洗手,有助消毒、抗菌的乾洗手成分會含有次氯酸、70%左右的酒精,選購時可特別注意。「平時就要做好手部清潔。」顏慕庸表示,民眾外出按電梯、拿現金等東摸西碰,手很可能沾染細菌、病毒,回家後若未先洗手,就會在家中擴散,特別是抱小孩、吃東西等之前,務必要先洗手。顏慕庸說,肥皂洗手主要透過物理方式除去病毒、細菌,正確洗手效果不輸酒精、乾洗手。洗手時,先將雙手沖溼,抹肥皂搓揉起泡後,徹底清潔手心手背、手指、指縫及指甲縫等,搓揉約20秒,再以水洗淨,最後用乾淨毛巾擦乾或風乾。要特別留意的是,關水龍頭前要先洗淨,才不會白洗了。至於乾洗手,顏慕庸說,好處是出門在外,沒地方洗手時能降低感染風險。依成分,主要分酒精、次氯酸兩大類,都是透過化學方式破壞病毒、細菌,成分單純的次氯酸水及濃度75%的酒精水的消毒殺菌效果,可能會比添加芳香、黏液等的乾洗手好一些,部分乾洗手商品酒精濃度降到50%,也會影響殺菌效果。民眾買回濃度95%的酒精,可加入蒸餾水,以3比1比例調配成消毒用酒精。但顏慕庸說,酒精揮發性高、乾燥快,可能造成皮膚乾燥,對於腸病毒、諾羅病毒等,因外層有無脂質蛋白質外殼,親脂性酒精起不了作用。近來很紅的次氯酸水,顏慕庸說,是含氯、微酸性電解水,對腸病毒、諾羅病毒等有效,可用來擦拭物品消毒。但不管是哪種乾洗手,不該過度依賴,最好還是勤「溼洗手」。
-
2020-02-07 武漢肺炎.預防自保
預防武漢肺炎只戴口罩?專家提醒6個時候別忘了洗手
武漢肺炎疫情持續延燒,與其一窩蜂搶購口罩,正確的洗手時機和步驟,是預防傳染病(病菌、病毒)最簡單、有效又經濟的方法。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中心主任許惠玉說明,預防傳染病的方法,包括普通感冒、流感、冠狀病毒、腸病毒、諾羅病毒、輪狀病毒、A型肝炎、桿菌性痢疾和傷寒等呼吸道症狀和感染性腹瀉,還有易造成不孕症的塑化劑等環境賀爾蒙,都可以藉由「正確洗手」有效減低危害。許惠玉提醒,平日就應確實注意以下洗手時機,以減低病菌、病毒和環境賀爾蒙危害,防疫期間尤為重要:1、吃東西前:避免手上的病菌接觸到餐具和食物而帶入口中,每間餐廳都應有洗手設備。2、如廁後:洗去尿液或糞便,及掀馬桶蓋、沖水、開關門時沾染到的病菌。3、咳嗽捂口或用衛生紙擤鼻涕後:避免雙手沾染的分泌物和病菌傳播。4、進出醫院前:進入醫院前先洗手,避免將病菌帶入醫院,以保護抵抗力弱的病患;離開醫院前先洗手,避免將病菌帶回家中。5、接觸嬰幼兒前:保護免疫系統尚未發展成熟的嬰幼兒易受感染。6、外出返家時:特別是有新生兒的家庭應洗手、換衣物以隔絕由外帶回的病菌。洗手步驟應牢記濕搓沖捧擦,搓洗範圍包括手掌、指頭、指縫、手背和手腕,至少20至30秒,差不多兩次生日快樂歌的時間,並擦乾雙手。洗手亦是同樣重要的防疫關鍵!許惠玉強調,生病的人務必戴口罩,並優先提供口罩給醫護人員、服務許多民眾的第一線人員,才能有效隔絕病毒飛沫散布,大幅降低傳播風險;最重要的還是,與其一窩蜂搶口罩、花大錢嘗試各式各樣的偏方,不如養成洗手的好習慣,才是最簡單、有效又經濟的自保良方。延伸閱讀: 防流感勤洗手 肥皂or酒精乾洗手哪個好? 口罩販售實名制正式上路! 哪裡買、數量剩多少懶人包秒懂 
-
2020-01-20 養生.聰明飲食
年前清完…別再塞了!冰箱七分滿才保鮮
農曆春節即將來臨,婆婆媽媽忙著打掃環境,廚房更是春節打掃的一級戰區。許多家庭常趁年節把冰箱清空,但沒過多久又因為剩菜剩飯把冰箱塞滿,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科護理師譚敦慈說,冰箱不是萬能,把冰箱塞滿,內部無法循環,反而增加食物腐敗的機會。譚敦慈說,別以為冰箱是「萬能的」,曾有婆婆媽媽告訴她,冰箱可以殺菌,食物放進去就不會壞,她強調「這是絕對錯誤的觀念」,冰箱最多放到七分滿,才能維持循環。她分享,自己家的冰箱則是七分空,把保存食物的責任交給生鮮超市,買多少吃多少,不小心買多了,也盡可能把多的食物放在冰箱的明顯處,防堵自己忘記,以致生鮮食品變成腐敗食品。譚敦慈說,有些民眾會認為包裝食品冰在冰箱裡冰很久,即使過期一點也沒關係,她說,人眼畢竟不是顯微鏡,滋生的微生物或是黴菌等,可能已經導致食品發霉變質,即使煮熟再吃也可能殺不死這些細菌,最好的方法仍是吃多少買多少,盡可能降低冰箱的庫存。食藥署提醒,調理食品應謹守五要原則「要洗手、要新鮮、要生熟食分開、要注意保存溫度、要徹底加熱」,就不用太擔心吃自己料理的食物會有中毒的風險。料理前後一定要洗淨雙手,生熟食刀具、砧板應分開,不要混用,以避免交叉污染;如生魚片、生蠔等海產最好煮熟再吃,以免引發腸炎弧菌或諾羅病毒食物中毒。
-
2020-01-19 養生.聰明飲食
年前清完後就別再塞了 冰箱七分滿才保鮮
農曆春節即將來臨,婆婆媽媽忙著打掃環境,廚房更是春節打掃的一級戰區。許多家庭常趁年節把冰箱清空,但沒過多久又因為剩菜剩飯把冰箱塞滿,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科護理師譚敦慈說,冰箱不是萬能的,把冰箱塞滿,內部無法循環,反而增加食物腐敗的機會。譚敦慈說,別以為冰箱是「萬能的」,曾有婆婆媽媽告訴她,冰箱可以殺菌,食物放進去就不會壞,她強調「這是絕對錯誤的觀念」,冰箱最多放到七分滿,才能維持循環。她分享,自己家的冰箱則是七分空,把保存食物的責任交給生鮮超市,買多少吃多少,不小心買多了,也盡可能把多的食物放在冰箱的明顯處,防堵自己忘記,以致生鮮食品變成腐敗食品。譚敦慈說,有些民眾會認為包裝食品冰在冰箱裡冰很久,即使過期一點點也沒關係,她說,人眼畢竟不是顯微鏡,滋生的微生物或是黴菌等,可能已經導致食品發霉變質,即使煮熟再吃也可能殺不死這些細菌,最好的方法仍是吃多少買多少,盡可能降低冰箱的庫存。食藥署提醒,調理食品應謹守五要原則「要洗手、要新鮮、要生熟食分開、要注意保存溫度、要徹底加熱」,就不用太擔心吃自己料理的食物會有中毒的風險。料理前後一定要洗淨雙手,生熟食刀具、砧板應分開,不要混用,以避免交叉污染;如生魚片、生蠔等海產最好煮熟再吃,以免引發腸炎弧菌或諾羅病毒食物中毒。
-
2020-01-17 科別.耳鼻喉
發燒該不該立刻退燒?高燒不退會燒壞腦?醫師告訴你
每個人都有發燒的經驗,引起發燒的原因,有可能是一般感冒,但也有可能是身體出現問題的警訊。發燒時該不該立刻退燒?如果不退燒,會不會燒壞腦袋?除了吃退燒藥外,還有其他退燒的方法嗎?書田診所家醫科主治醫師康宏銘表示,發燒在學理上主要為腦部下視丘有個體溫調節中樞,其平時對溫度會設定好一個點,當體內出現發炎或是感染時,即會釋放出一些物質,體溫調節中樞在受到這些物質的刺激後,即會調高體溫來回應,所以就開始發燒了。很多人會問,發燒時該怎麼辦?要不要趕快退燒呢?康宏銘指出,發燒為一生理警訊,其背後是有原因的,適度的發燒對身體有利,其被視為可加速血液循環及免疫細胞的對抗反應,除非確定只是一般的感冒,否則不要急著退燒,因為醫師會無法得知,是致病源解除才退燒,或是因為服用退燒藥的關係才退燒,容易混淆對病情的判斷。許多人發燒時急著退燒,理由是擔心燒過頭,腦袋會燒壞掉,其實這是錯誤的觀念。而會有這樣的觀念,要從「腦膜炎」這種疾病解釋起。所謂的腦膜炎,就是腦部受到外來的細菌、病毒感染,所造成的中樞神經系統發炎,由於小朋友腦血管的發展還沒完全成熟,因此容易讓病菌入侵,一旦受到感染,就有可能產生併發症或後遺症,包括智能障礙及行動不便等,在過去醫療水準及環境衛生比較不發達的年代,才會有這些不幸的病例發生,可是因為腦膜炎的臨床症狀之一就是發燒,所以會造成許多人的錯誤觀念,認為發燒會把頭殼燒壞掉。不過,要特別注意的是,下視丘雖然要讓身體處於發燒狀態,但仍不至於太高,因為發燒時會增加氧氣消耗量及心、肺的負擔,一般還是會控制在低於39℃左右,很少超過41.5℃,如果有溫度超過的現象,通常是中暑或毒物藥物,所造成體溫調節功能失常,這時候就要趕緊送醫治療了,因為當體溫超過42℃,就會對體內細胞造成傷害。延伸閱讀: 發燒別急著吃退燒藥! 分3階段處置才能加速康復 一人中標全家遭殃! 感染諾羅病毒其他人該如何自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