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2-26 醫療.精神.身心
搜尋
諶立中
共找到
30
筆 文章
-
-
2023-04-19 醫療.精神.身心
失眠、多疑可能是思覺失調症發病警訊!自行停藥易復發 一治療可望解套
震驚社會的鐵路殺警案、小燈泡案,使精神疾病照護成為近年我國政策關注重點。為幫助思覺失調症病友穩定控制疾病,衛福部健保署連續2年編列長效針劑專款27億元,用於精神疾病治療,衛福部心理健康司長陳亮妤表示,計畫施行後,長效針劑使用比例從不到30%增至54%,幾乎是2倍快速成長,此外國衛院研究顯示,使用長效針劑後,預防患者再住院比例高達25%。思覺失調症病友缺乏「病識感」 自行減藥易復發阿正(化名)是一名思覺失調症患者,大學時開始出現幻聽,後續卻變為被追殺,時常睡夢中被嚇醒,不敢睡覺,總在公園待到天亮才回家,但他不覺得自己生病,認為是外界干擾,爸爸認為他「走火入魔」,不得已只好報警,將阿正強制送醫治療。治療初期,阿正使用口服藥與第一代長效針劑,住院期間病況穩定,但出院後又開始幻聽,甚至走在路上感覺別人打擾、觸碰與毆打他,因此他時常一邊走一邊雙手亂揮。隨著醫藥進展,阿正使用新一代長效針劑治療,迄今超過一年,幻聽改善顯著,「原來聽不到聲音是這麼安靜!」阿正從不相信醫療、不相信自己的大腦生病,到一步步跟著醫療團隊規律用藥、回診,現在在規律治療下,也回歸職場,在教會從事清潔工作,他如今回想,坦承以前自行減藥的行為是不對的,未來會充分相信醫師的治療指示,也會定期打針。三軍總醫院北投分院社區精神科主任楊蕙年表示,不同於身體其他器官生病如骨折、肚子痛容易被察覺,思覺失調症起因於大腦生病,病友常常不知道自己生病,缺乏「病識感」,家屬若不曉得如何求助,通常會耽誤及早診斷與治療的時機。三軍總醫院北投分院社區精神科醫師陳泰宇表示,思覺失調症是一種嚴重、慢性,會造成思考能力與知覺功能失調的精神疾病,研究統計大約每100人就有1人罹患,首次發病年齡多在15至20歲,男女比例相當。且研究統計,思覺失調症等病友因缺乏病識感,首次發病後平均將近1年半才就醫,耽誤搶救大腦功能的時機。專注力變差、失眠、多疑…思覺失調症發病前警訊陳泰宇提醒,當患者發病前的數月至數年前,可能出現工作和社交能力減退、思考、記憶、專注力變差、失眠、多疑、甚至幻覺、妄想症狀,甚至還會容易情緒悲傷、憂鬱、易怒不定,都可能是思覺失調症發病前驅的警訊,需盡早就醫做進一步診斷。思覺失調症四大類警訊症狀正性症狀:幻覺、妄想、語無倫次、躁動不安、思想紊亂。負性症狀:情感淡漠、動機缺乏、社交退縮。認知症狀:注意力低、記憶力差、執行力低、判斷力差。情感症狀:莫名焦慮、莫名緊張、莫名恐懼、情緒穩定度差。思覺失調症自行減藥易復發 及早使用長效針劑穩病情陳泰宇表示,治療思覺失調症之所以困難,根據研究資料顯示,約有59%的思覺失調症患者,在第一年用藥順從性較差,症狀容易復發,光是停藥10天,疾病復發導致重新再入院機率就提升2成,若停藥1個月,疾病復發再入院機率高達3至4成。陳泰宇說,思覺失調症過去被污名「卡到髒東西」、「中邪」,病人生病第一時間不是被帶到醫院,而是帶到宮廟祭改,導致延誤治療,近年在健保支持下,思覺失調患者可以及早使用長效針劑,血液中至少保持3至6個月抗精神病藥物濃度,即可穩定病情,減少疾病復發,降低社會醫療資源支出,家人也不會一天到晚追問「有沒有吃藥」,減少彼此衝突。陳亮妤表示,早期台灣思覺失調症患者使用長效針劑比例僅10%,近年國內外已有許多研究,針對使用長效針劑後,降低思覺失調症病人再住院、再自殺及壽命延長比例。新冠疫情期間,我國思覺失調症患者經核定使用長效針劑比例,從不到30%增加至54%,在疫情期間許多病房關閉情況下,使用率還能增加超過半數已相當不錯。陳亮妤表示,部分病人對長效針劑帶有偏見,會認為是「被打針」,甚至戲稱長效針劑是「乖乖針」,且長效針劑昂貴過去沒有健保給付,病人反而比較願意吃藥,看似較具有主動性,但患者有時忘記吃藥,斷藥容易造成疾病復發;如今長效針劑透過健保專款專用,提供病人除了口服藥以外多一項選擇,也無需擔心負擔高額藥費,醫師也能放心開藥,讓病人維持體內一定藥物濃度,穩定病況。陳亮妤表示,無論一代或二代長效針劑,目前皆有健保給付,根據國外資料,使用長效針劑治療思覺失調症,可預防約15至25%再住院比例,我國國衛院最新調查也發現,可下降患者20至25%再住院比例。不過施打長效針劑,主要是抑制幻聽、妄想等脫離現實症狀不再復發,但仍有部分焦慮、失眠等副作用,患者仍應定期回診追蹤,必要時搭配口服藥。心理健康前司長諶立中表示,近兩年推動長效針劑計畫,讓病友獲得更好照顧品質,接近國際水準,更貼近人民及社會需要。三軍總醫院北投分院院長楊斯年表示,北投分院除了守護國軍健康,發展軍陣精神醫療以外,也積極強化社區精神醫療照護,包括大台北居民心理健康照護,擴及北市12個行政區、新北17個行政區,整合資源外並積極找出潛在病友,給予全面照護。★珍惜生命,若您或身邊的人有心理困擾,可撥打安心專線:1925|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張老師專線:1980(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1-15 醫療.精神.身心
理科太太效應2/長者諮商情緒問題 3大因素影響巨大
2025年台灣將進入超高齡社會,年長者心理狀況備受關注。精神科醫師、諮商心理師於臨床發現,隨著觀念開放,年長者面對心理問題不再有太多忌諱,且老年人口增加,近3年多來觀察發現,65歲長者就醫人數約增2成,其中以憂鬱、焦慮、失眠最為常見。衛福部心理健康司長諶立中說,長者心理健康常受到疾病、經濟及人際關係三大因素影響,平時若要保持心理健康,應從這三面開始著手。諮商心理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常務理事蔡曉雯說,男性年長者男性荷爾蒙降低,或女性進入更年期,常有身體不舒服,又面對老化、衰退,甚至是罹患失智症,進而引發憂鬱、焦慮等。此外,年長者面臨伴侶、親友經歷生病、死亡,直接聯想「下一個會不會就是自己」,不斷經歷失落的感覺,也是憂鬱的來源,這必須持續關注,而隨著觀念開放,年長者開始尋求心理諮商,紓緩心情。林口長庚精神科主治醫師張家銘說,過往年長者多為身體疾病就醫,現在年長者面對心理問題不再有太多忌諱,且老年人口增加,近3年多來觀察發現,65歲長者就醫人數約增2成,其中以憂鬱、焦慮、失眠最為常見。健保署資料庫統計曾發現,一年內每四名年長者就有一人服用鎮定安眠藥,主因可能人老了身體有許多病痛,睡眠又較為片斷,且內心有許多失落,如孩子不在身邊、親人過世等,而充滿不安全感、孤立感都會造成憂鬱等心理問題。張家銘說,年長者平時要好好控制慢性病,促進身體健康,若心情憂鬱、焦慮或失眠長達2周或症狀持續惡化,應速就醫檢查、治療,緩解老化速度。長者心理健康受到疾病、經濟及人際關係三大因素影響。諶立中說,政府多年前開始推動長照制度,如老人共餐等增加人際互動,讓長者遠離孤立感、剝奪感,同時做好防老準備,降低長者憂鬱、焦慮,但疫情以來,年長者可能因身體疾病,擔心感染死亡,且資訊收集較年輕人慢,內心常有憂鬱、焦慮等,若原先就有焦慮、不安,疫情下可能又再度復發。諶立中建議,長者維持規律生活、運動,適時紓解壓力,保持身體健康,同時也要互相支持,才能促進心理健康。目前心理諮商也從年輕族群慢慢擴及到年長者。諶立中說,約4年多前,當時於各縣市衛生所合作規劃免費心理諮商服務,全國約有300多個據點,每年服務達1.2萬人次,但諮商民眾仍大排長龍,供不應求,目前著手擴大在社區佈建心理衛生中心,預計2025年底於全國佈建71處,配置2名臨床心理師、2名諮商心理師及6名心理衛生社工師,提供民眾免費心理諮商,目前已完成28處,政府已看到民眾需求,將擴大、家務提供民眾心理諮商需求。
-
2022-12-13 焦點.元氣新聞
用學姐立場開課...理科太太把100多小時諮商經驗當課程賣 衛福部說話了
理科太太近期預售線上課程「理科太太的諮商筆記」,短時間內2700多人報名,進帳近500萬。文案提到「結合經驗、案例、理論、工具」,提供「實作練習、選書、專屬社團」,課程大綱與心理師在社區或醫院帶領的工作坊高度雷同,由於理科太太不具心理師資格,引起諮商心理師、臨床心理師、精神科醫師等跨專業人士反彈,質疑她的資格和課程內容。理科太太後來強調「內容絕不觸及諮商、不為任何人諮商、不可能取代諮商」,是以「學姊」立場分享超過一百小時諮商經驗談,昨在粉專怒嗆「酸民惦惦」,今再發文指出是課程名稱取得不好,用了「諮商」二字,才會招來「有心人士」的斷章取義。問題只是名稱取不好、被有心人士武斷攻擊嗎?衛福部心理健康司和一些諮商心理師認為,理科太太不具專業資格者,卻以將個人經驗包裝成「課程」形式進行販售,加上網紅名人效應影響力大於專業團體,雖然內容尚未釋出、難以判定是否違法,但確實有專業倫理的疑慮,也有遊走在法律灰色地帶之虞。心健司司長諶立中表示,他個人對理科太太沒有什麼了解或既定印象,或許有些民眾購買只是好奇名人經歷,並非因自己有心理健康需求,如果理科太太只是分享自身經歷、沒有從事醫療行為,還看不到課程內容,也很難說有無不合理或違法。法規上沒有不可以,並不代表恰當。諶立中說,如果是有心理健康需求的民眾購買,他建議應注意三件事,首先是「用個人經驗很難用在每個人身上」,再者是「個人資歷背景是否可完全信任」,最後是「認為自己有諮商需求,還是要找專業人員討論。」一般人常誤以為諮商心理師只是跟你『聊聊』,這與事實有很大落差。」馬偕紀念醫院協談中心諮商心理師羅惠群表示,根據心理師法第14條,諮商心理師有六項法定業務,包括不同族群的心理衡鑑、心理諮商、心理治療,要有碩士學位、通過實習和專技高考、每6年取得120個再教育學分,才能合法執業,如果沒有經過這樣的認證,就不能自稱是諮商心理師,也不能執行相關業務。羅惠群表示,諮商經驗非常個人化,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啟發和想法。相較於一般自助類型書籍側重讀者反思的特性,這次販售的課程強調是個人主觀經驗分享,標榜很強的互動性、導入自評系統,令人擔心有可能傷害到個案的潛在風險,也會擔心這將導致社會大眾對於諮商有不正確的認知。基於以上,已經有些律師和專家認為這套商品有規避法律界限、遊走灰色模糊地帶之虞。羅惠群說,課程內容公佈後,才能由主管機關判定是否違法。如果有個住在台北市的人買了這套課程,對於內容有疑慮,認為有與心理師法定業務雷同、有違法之虞,個人可向地方衛生局申訴檢舉,衛生局會進行約談並做事實認定。諮商心理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常務理事、曾任高中專輔教師8年的諮商心理師林上能表示,理科太太所列的課程大綱雖然沒有直接指稱在做心理諮商與治療,但專業人員一看就知道,這個大綱與中小學輔導老師在校帶領的活動課程、大學學生輔導中心心理師帶領的自我探索工作坊或情緒成長團體,還有心理師在醫院、社區帶領自我探索與覺察團體的諮商內容,有著高度的重疊性。林上能說,如果只是經驗分享,理科太太以KOL身份拍影片就有很好的效果,但推出這樣類似於商品化諮商療程的課程,反而是將高度個人化的心理諮商歷程「化約」成一套模式,可能導致社會大眾誤以為「原來心理諮商就是這樣」。林上能提醒,教人尋求自我療癒的過程中,很可能引發每個人不同程度的反應,例如勾起創傷和情緒,心理師的陪伴能及時協助和平復。當此單向教學課程將個案帶出這類反應時,要怎麼給予這麼多人個人化的適切引導呢?會擔心這套課程反而導致個案錯過了接受諮商和治療的黃金期。「因為民眾不了解心理諮商、專業推廣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政府對於推動心理健康做得不夠,才會引起這番軒然大波。」羅惠群說,心理師的專業倫理守則,最基本的就是「不傷害」,以個案福祉為核心考量,因此要呼籲對此課程有興趣的民眾,更客觀去看待這個課程、檢視課程內容,不要受名人效應影響而忽略了自身的心理健康需求,或延誤了自己的治療。
-
2022-10-17 醫療.精神.身心
思覺失調是什麼?從症狀、治療到照護,10大QA告訴你
「為什麼是我?」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裡,初確診思覺失調症的應思聰哭著問姊姊,現實生活中,許多思覺失調症患者也如應思聰,因為病識感不佳,拖延就醫,嚴重影響工作與生活。到底思覺失調是什麼樣的疾病?症狀有哪些?照顧者可以到哪裡尋求幫助?思覺失調10大常見QA【疾病篇】👉你了解思覺失調症嗎? 👉思覺失調症的症狀有哪些? 👉為什麼會罹患思覺失調症呢? 【醫療篇】👉怎麼治療思覺失調症? 👉如果不治療會發生什麼事? 👉最新的治療資源是什麼? 【照護篇】👉想重返社會,資源在哪裡? 👉面對思覺失調症,可以怎麼「伴」? 👉照顧者想喘息,可以怎麼做? 👉患者可以獨立生活嗎?「兒子平常都很定時吃藥,但最近怪怪的,藥愛吃不吃,提醒他還會發脾氣,我該怎麼做才好?」「確診到現在兩年,怕同事看見我吃藥問東問西,又擔心老闆發現,但不按時吃藥又會有症狀,讓我生活壓力好大...」「老公的病情時好時壞,照顧起來好疲憊,但也不敢不理他,有什麼資源可以幫忙我?」Q1:你了解思覺失調症嗎?思覺失調症是一種因大腦生病,造成「思考能力」與「知覺功能」失調的精神疾病。台灣精神醫學會理事長蔡長哲表示,思覺失調症與腦內功能運作失常有關,臨床症狀顯現為:知覺、思維、情感、行為等多方面的功能性障礙,特別是與一般人的現實有著明顯的脫節,以幻聽最為常見。台灣目前約有14萬名思覺失調症患者。(>>認識更多思覺失調症)Q2:思覺失調症的症狀有哪些?思覺失調的常見症狀如下:•幻覺•幻聽•妄想•胡言亂語•言語片段•疏離人群當親友或自己出現疑似思覺失調症狀時,有什麼方式可進一步評估呢?民眾可利用「疑似精神病前期簡易自填量表」自我檢測。回答以下15個問題,只要合計有8題(含)以上回答「是」,或3題(含)以上且3題中有第1、2、15任一題答「是」者,代表可能是思覺失調症的警訊,建議盡快諮詢精神科醫師,以利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我的大腦生病了嗎?【1分鐘檢測是否為「思覺失調症」】1.我到人多的地方,無法應付那種壓力很大的感覺。2.我覺得我無法親近別人。3.我做什麼事情,都提不起勁。4.我覺得腦力不夠,想一下事情,唸一些東西,就覺得疲倦。5.當有別人在場時,我大部分時間都保持沉默。6.我有時會擔心朋友或同事對自己不忠或不值得信任。7.我儘量不吐露自己的心聲。8.如果必須在一大群人面前講話,我會覺得非常的焦慮不安。9.我做事(唸書)不能持久,一下子就想休息。10.我覺得對什麼事情,總是處理得不好。11.我不會表情生動地講話。12.我不善於社交禮儀的應對。13.當你看到別人在交談時,會懷疑他們正在談論你嗎?14.你是不是常常從別人的談話或作為上,發覺背後藏有威脅或怪罪的味道?15.會不會聽到某些音、叫聲、或叫自己名字的聲音呢?Q3:為什麼會罹患思覺失調症呢?思覺失調症發病的主因通認與腦中多巴胺(dopamine)的神經傳遞物質失調有關,源自於遺傳或體質,臨床發現,當多巴胺在大腦分泌增加時,極可能出現精神分裂相關的症狀。在面對壓力時,人體腦內的多巴胺自動會生產較多,正常人的多巴胺系統對此會進一步調節,使得多巴胺不再分泌下去,而思覺失調症的患者卻無法適度調節,使得多巴胺不斷釋出,進而引發不正常的幻覺、幻聽等官能性的異變現象。(>>看更多思覺失調資訊)Q4:怎麼治療思覺失調症?目前思覺失調症治療藥物有口服和針劑兩種,三軍總醫院北投分院院長、台灣成癮學會理事長、台灣精神醫學會理事楊斯年說,如果病人對口服藥能定時定量按醫囑服用,效用不比長效針劑差,但能配合服藥的思覺失調患者非常少,加上出院後在社區中有太多不可控的外在刺激,以致最後口服藥在患者體內的濃度會有差異,效果不佳。用藥穩定是治療的另一關鍵。台灣精神醫學會理事長蔡長哲表示,思覺失調患者的病識感不如一般疾病,服藥順從性低,健保署的統計發現高達六成病友服藥不規律,醫界研究也顯示,一旦中斷藥物,患者復發和再度住院的機率大增,相較之下,如果使用長效針劑,可維持藥物在血液中的濃度,有效保護腦部功能提升整體療效。因此,如果患者口服藥常常中斷或效果不佳,國際與國內治療指引皆建議考慮長效針劑。衛福部健保署署長李伯璋也表示,「長效針劑是治療思覺失調很好的武器。」衛福部心健司司長諶立中說,早期介入是治療思覺失調的關鍵,由於患者發病年齡多在青少年時,若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再搭配長效針劑,可有效避免復發,讓年輕患者及早走回人生的正常軌道。而且早期介入也能提早做好對家長的衛教,包括認識疾病、連結外界資源等,有助降低家庭的負擔和焦慮。Q5:如果不治療會發生什麼事?蔡長哲表示,思覺失調症患者缺乏病識感,再加上社會的汙名化,家屬不願接受等因素,往往拖延多年才確診,而且確診後患者常不願定量定時服用口服藥物,也造成病情的復發、惡化與反覆住院。除了病識感欠佳,思覺失調症口服藥物的「肢體僵硬」、「手抖」、「動作緩慢」等副作用,或是部分藥物造成的「肥胖問題」,也常讓病友們偷偷藏藥,中斷用藥。(【病友故事】:女大生思覺失調幻聽休學 運動輔以長效針劑後重返校園)蔡長哲說,多項研究資料顯示,精神病發病到初次接受治療的時間拖得愈長,治療效果愈差,且治療到症狀緩解的時間也會拉得更長,治療後更會留下較多殘餘症狀及認知功能缺損。國外的經驗也顯示,透過積極的早期介入措施,可阻止三至四成的個案發展成精神病。Q6:最新的治療資源是什麼?衛福部已把推動長效針劑列為精神醫療照護政策的重點,健保署今年1月編列精神科長效針劑專款預算 27.64 億元,包括醫院總額 26.64 億元、西醫基層1億元,鼓勵醫師主動積極介入治療及施打長效針劑。(【獨家】:提升思覺失調治療效益 衛福部規劃長效針劑專款)長效針劑是什麼?長效針劑(Long-acting injectable, LAI)是可用於治療思覺失調症之抗精神病藥物,採肌肉注射,間隔時間可分為2週、4週或12週注射一次,患者不需每天服用藥物。長效針劑為用於治療思覺失調之抗精神病藥物,可協助提升患者服藥順從性Infogram111年上半年長效針劑各區申報藥費及申報量Infogram截至6月底,全台申報藥費只達8億800萬元。醫界認為,主因是以往申請健保給付常被加強審查與核刪,再加上基層診所使用會增加稅賦負擔,導致醫界對使用長效針劑信心不足,充滿疑慮。高雄市立凱旋醫院長周煌智認為,主要受到疫情影響,目前每個月使用量成長20%到30%,推估明年會持續增加。他說,長效針劑在臨床上確實改善了病患及家屬的生活品質,他分享曾看見一位患者苦於病情反覆發作,換成長效針劑後,患者在家中自言自語的頻率變少,到機構學習的配合度也提高,家人們對於這樣的改變相當有感。台北馬偕醫院是今年申報使用長效針劑第二名的醫療院所。方俊凱說,院方於2008年已有第一代針劑治療,加上病情穩定的患者擔心在公眾場所服藥遭人側目,也會選擇只需一到兩個月回診治療的長效針劑,所以針劑的用量一直都相當高,不過,前提是會先做到醫病共享決策,清楚告訴患者用藥的模式、副作用,雙方再一起討論用藥方針。他強調,「尊重病人的主權」要讓患者理解疾病,治療是為了自身的健康著想出發,同時,醫院在2019年推行醫病共享決策並電子化,上頭提供病患勾選在意哪些治療、擔心的副作用等量表,患者或家屬只要透過手機、平板電腦等裝置,就能帶回家慢慢閱讀及評估,回診後再由醫師解說細節,充分討論後才會展開治療。為提升思覺失調病患就醫可近性及治療有效性,衛福部正研議比照C肝給付執行計畫,研議規劃專款,不會影響到基層總額的點值。衛福部也已行文財政部,希望協調減少診所開立昂貴針劑後的稅賦負擔,藉此鼓勵基層診所為思覺失調個案開立長效針劑的誘因。Q7:想重返社會,資源在哪裡?●社區資源精神病患的治療不只在醫院,更需要長期的社區資源,支持他們回歸正常生活。衛福部2021年展開社會安全網第二期計畫布建社區心理衛生中心,並增列6000萬元預算用於急性後期照護服務(Post-acute care, PAC),讓醫療端的專業與社區照護結合,提供病患出院後的整合及持續性服務,並舒緩病患家人與醫院的照護壓力。衛福部預計四年內在全國設置71所心衛中心,各中心編制有專職的關懷訪視員、社工、護理人員、心理師與職能療師,成為社區的「心理衛生所」,採用個案管理方式,協助每位思覺失調病患在社區就醫、就養、就學和就業。●法律資源我國現有精神衛生法、社會救助法、長照2.0⋯⋯等與精神疾病相關的國家法制。司法精神醫學會表示,民法中的「監護輔助宣告」讓家屬可代理患者處理照護安排、申請福利、協助財務管理等,減少患者發病時因無法妥善處理自身事務,而損失財產、資源,衝擊日後生活。刑法中的「監護處分」則能透過強制住院,讓患者與家屬免於擔憂醫藥費問題,獲得妥善治療。(【延伸閱讀】:【思覺失調怎麼伴4】輔助宣告助照顧者安排財務 社會對話盼能完善法律保障)●政府長照資源衛福部2020年已展開「精神病人長期照顧示範計畫」,為精神病人建構長照服務模式,由地方政府結合轄區內的長照服務資源或據點,成立10區「精神病人長期照顧服務中心」和20個「精神病人長期照顧示範服務據點」。Q8:面對思覺失調症,可以怎麼「伴」?精神健康基金會董事長胡海國建議,家屬或週遭人和患者相處時,自己保持穩定平靜,不緊張、不生氣,多探索、了解對方,延緩互動時間,不急著溝通是非對錯,較能避免觸發患者極端症狀;如果發生緊急情況,找旁人一起表示協助,引導患者前往安全處所尋求醫療專業人員幫忙。「症狀其實是腦功能障礙和人生經驗交織而成。即使病人規律服用藥物,面對症狀與負面經驗惡性交織,病情仍容易復發。」胡海國疾呼,社會迫切需要營造接納不排斥病患、和諧溫暖的環境,「提升病人自我價值與自我認同,在療程中的重要性不亞於藥物治療。」康復之友聯盟理事陳仙季解釋,照顧者無法否定思覺失調患者的幻覺,對他的情緒問題也只能陪伴傾聽,重點是了解患者情緒來時,如何陪他找到正確的發洩出口,較能避免患者爆發言行暴力。(【延伸閱讀】:【思覺失調怎麼伴3】心口司推心衛中心 給思覺失調患者個管式連續照顧)Q9:照顧者想喘息,可以怎麼做?衛福部社家署推動「身心障礙者家庭照顧者支持服務據點」,已補助地方政府設置35處據點,以「家庭照顧者」為主要服務對象,提供個案管理、支持團體、紓壓活動、專業支持服務、臨時性照顧及關懷支持服務等支持服務。>>【查查我家附近有服務據點嗎?】Q10:患者可以獨立生活嗎?聯合國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CRPD)中強調,障礙者享有平等、不被歧視的社會參與,並有在社區中生活、自主的權利。「但在台灣,面對精神疾病患者,社會大眾總是先看到病,才看到人」,台灣社會心理復健協會秘書長滕西華說,社福界近年推動「自立生活」就是要為患者找回人的尊嚴與權利,重建生活能力與勇氣,同時減輕家庭和社會的整體負擔。自立生活的觀念在台灣剛起步,衛福部社家署推動設置的自立生活中心在北中南已各有一處,民間也陸續設立社區家園,幫助精障者自立生活。台社心今年3月成立「精神障礙者社會融合與自立生活支持中心」,由專業志工用一對一的方式,做為思覺失調症患者的夥伴,對個案empowerment(賦權),要讓他們成為自己生命的主人,找回生活自主性。(>>了解台灣社會心理復健協會提供哪些資源)滕西華強調,每個走入自立中心的個案,都是渴望改變的人,他們勾勒的目標都不大,但自立生活的目標不在大小,而是對自己的承諾與實踐,更需要外界鼓勵與支持的力量。例如有一位女性個案,二十多年來每天只會從家裡到照護機構,其他時間都足不出戶,但她因為天天在家追韓劇而有了去韓國旅行的夢想,還想賺錢在韓國買紀念品給弟弟,於是台社心的志工陪著她一步步自立,先從踏出家門開始,接著找工作和就業,後來也學會規畫旅行,現在她已經有了穩定的工作和收入,還能自行在國內旅遊,去韓國的夢想指日可待。中華心理衛生協會理事長、桃竹苗區身心障礙者職業重建服務資源中心主任、國立台灣大學職能治療學系兼任教授呂淑貞也說,支持性就業是讓精障者回歸社區的重要關鍵。只要經過適當的訓練與協助,再通過工作能力、工作態度、人際關係與藥物副作用等評量,配合職務設計,精障者絕對可以進入職場重回社會。延伸閱讀▶【病友照護故事】弟患思覺失調症,家人考驗的開始! 照護長路築起最強後盾▶【思覺失調怎麼伴1】當你的思覺失調家人老了 照顧者有哪三包資源可準備?▶【思覺失調怎麼伴2】思覺失調藥物治療 長效針劑副作用低 降低發病住院率▶【思覺失調怎麼伴3】照顧資源:心口司推心衛中心 給思覺失調患者個管式連續照顧▶【思覺失調怎麼伴4】法律資源:輔助宣告助照顧者安排財務 社會對話盼能完善法律保障
-
2022-09-16 醫療.精神.身心
思覺失調治療利器!長效針劑專款使用少 醫界提3重點
健保署今年一月宣布編列廿七億元長效針劑獨立預算專款,鼓勵臨床醫師對思覺失調患者優先使用長效針劑,截至六月底,全台申報藥費只達八億八百萬元。醫界認為,主因是以往申請健保給付常被加強審查與核刪,再加上基層診所使用會增加稅賦負擔,導致醫界對使用長效針劑信心不足,充滿疑慮。【延伸閱讀】:27億長效針劑專款 助思覺失調患者三軍總醫院北投分院院長、台灣成癮學會理事長、台灣精神醫學會理事楊斯年表示,長效針劑藥價較高,一針藥費近萬元,在健保對藥費的高度管控下,長效針劑申報易被核刪,精神醫療處置費超過共識標準時也會被加強審查,因此醫師寧願不用長效針劑,以免影響績效和醫院盈餘。台灣精神醫學會理事蔡長哲也分析認為,醫療端「過去申請健保時有太多不好的經驗」,即使健保署公布了廿七億元專款,但醫界疑慮仍深,多數醫師心存觀望。醫院管理也是長效針劑使用的阻力。蔡長哲說,多數綜合型醫院對處方箋藥物的管制很多,長效針劑的費用動輒七、八千元,遠高於口服藥物,也造成部分醫院管理層認為使用口服藥就好,並不鼓勵精神科醫師用長效針劑,這都需要衛福部向醫院管理者加強宣導說明。健保統計資料顯示,上半年度精神科長效針劑申報藥費,診所占比僅為百分之一,總使用人數有三萬七四五人,僅有九○九人在診所接受治療。蔡長哲解釋,稅負申報是另一個關鍵,基層院所申報所得稅時,長效針劑只有八成的藥費可以提列為成本,另外二成被財稅單位列為醫師收入,視為個人所得計稅,也造成基層醫師卻步。他強調,過去C肝藥物也曾有相同限制,但前幾年已取消,醫學會呼籲財政部能比照C肝放寬對基層精神醫師的限制,就連健保署署長李伯璋也說,衛福部曾發文至財政部,希望能夠比照C肝藥物減輕診所負擔,不過,財政部則認為不宜針對成本較高項目,制訂不同費用率,他感嘆,「政府是一體的,想要彌補社會安全網缺口,各部會必須齊心協力。」【延伸閱讀】:思覺失調症/社區支持 照顧者減壓面對醫界的抱怨,衛福部心健司司長諶立中坦言,長效針劑在許多國家的使用率已達百分之四十到五十,但二○一九年的健保資料顯示,台灣使用比率僅百分之十四點六。心健司已與健保署會商,將再進一步與醫界溝通,並與醫學會合作加強宣導,希望增強醫師使用長效針劑的信心。蔡長哲認為,只要相關難題能夠解決,醫界絕對支持使用長效針劑。他分析,健保署每投資一元於長效針劑,即可減少思覺失調患者二點四元的住院支出,對整體醫療體資源有很大助益。醫界臨床使用經驗也證實長效針劑效益,楊斯年說,如果病人對口服藥能定時定量按醫囑服用,效用不比長效針劑差,但能配合服藥的思覺失調患者非常少,加上出院後在社區中有太多不可控的外在刺激,以致最後口服藥在患者體內的濃度會有差異,效果不佳。而長效針劑在體內的波動性較低,可以維持患者長時間的穩定,這是長效針劑最大的意義。他舉例說,以前他在國軍桃園總醫院收治一位情感性思覺失調症的女性患者,為她看診18年,但2017年他轉調至至三總北投分院後,這位病人找不到他持續看診,病情變得極不穩定,總是懷疑別人要對她性騷擾而吵鬧不休,以致反覆住院,與家人的關係也很緊張。直到三年前這位病患再度住院,出院後透過社區心理衛生中公衛護士的訪視和協助,重新回到楊斯年的門診,隨即接受長效針劑治療,病情明顯改善,迄今已一年多不曾發病住院,日常生活也可以正常的出門買菜、運動,融入社區,家人給藥和照顧的壓力更大大減輕,整個家庭重見陽光。【延伸閱讀】:思覺失調症/患者就業 找回手足情
-
2022-09-16 醫療.精神.身心
思覺失調照護不孤單!3個管道成為照護者的一大助力
精神病患的治療不只在醫院,更需要長期的社區資源,支持他們回歸正常生活。衛福部二○二一年展開社會安全網第二期計畫布建社區心理衛生中心,並增列六千萬元預算用於急性後期照護服務(Post-acute care, PAC),讓醫療端的專業與社區照護結合,提供病患出院後的整合及持續性服務,並舒緩病患家人與醫院的照護壓力。【延伸閱讀】:27億長效針劑專款 助思覺失調患者衛福部預計四年內在全國設置七十一所心衛中心,心健司司長諶立中表示,各中心編制有專職的關懷訪視員、社工、護理人員、心理師與職能療師,成為社區的「心理衛生所」,採用個案管理方式,協助每位思覺失調病患在社區就醫、就養、就學和就業。三軍總醫院北投分院院長、台灣成癮學會理事長、台灣精神醫學會理事楊斯年認為,心衛中心加上PAC,是對出院病人照護的延伸,而且病患出院後的第三至六個月是再住院、出現自傷和暴力行為風險最高的時期,若能從社區端加強照護,對臨床醫療是很大助力。社區資源投入照護,也能讓家屬獲得喘息。中華心理衛生協會理事長、桃竹苗區身心障礙者職業重建服務資源中心主任、國立台灣大學職能治療學系兼任教授呂淑貞觀察發現,思覺失調患者家屬普遍會感到無助、沮喪,甚至羞恥,認為「家醜不可外揚」,想把生病的家人藏起來,還有人會自我孤立,斷絕與外界的社交,身心俱疲,非常需要社區支持系統就近幫家屬一把。【延伸閱讀】:思覺失調症/患者就業 找回手足情諶立中也說,思覺失調患者的照顧責任多半在家屬身上,非常沈重,政府資源的協助格外重要,必須布建社區的長期支援系統,給家屬強大的支持,更衍伸到未來的長照。衛福部2020年已展開「精神病人長期照顧示範計畫」,為精神病人建構長照服務模式,由地方政府結合轄區內的長照服務資源或據點,成立10區「精神病人長期照顧服務中心」和20個「精神病人長期照顧示範服務據點」。另外,衛福部社家署推動「身心障礙者家庭照顧者支持服務據點」,已補助地方政府設置35處據點,以「家庭照顧者」為主要服務對象,提供個案管理、支持團體、紓壓活動、專業支持服務、臨時性照顧及關懷支持服務等支持服務。呂淑貞說,精神病人和家屬都會老去,從長遠來看,應讓70%的患者回歸社區,而非長期隔離在醫護機構,現在有了長照和精神醫療的跨部門合作平台,就能對精障個案提供長照服務,也可提供家屬輔導諮商和照顧課程。【延伸閱讀】:思覺失調症/治療利器使用少 醫界提3難題
-
2022-09-16 醫療.精神.身心
思覺失調不可怕!掌握治療與照護重點翻轉生活
邁入中年的林女士年輕時盡心照顧家人,曾是家中備受尊敬的大姊,多年前卻因罹患思覺失調症,不斷出現狀況而成了弟妹最頭痛的大姊,所幸後來她的病情獲得控制,還進入醫院擔任檔案管理的工作,表現很不錯,讓她重回社會也重建信心,還有收入請家人吃飯聚餐,弟妹們更開心重新找回了昔日的大姊。衛福部心健司司長諶立中也是精神科醫師,林女士正是他的病人。他說,治療思覺失調症,除了藥物治療之外,患者的生活重建也很重要,若患者能重新就業,與家人的關係、在家庭的地位都會翻轉,就像林女士和弟妹重回溫暖的手足關係。同時,家人的正向回饋,也會給患者力量支持他們重新適應社會與新生活,形成一種良性循環。因此諶立中特別呼籲,期盼社會要能接納病情已獲穩定控制的患者,都要他們機會重回職場與社區。【延伸閱讀】:思覺失調症/患者就業 找回手足情聯合國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CRPD)中強調,障礙者享有平等、不被歧視的社會參與,並有在社區中生活、自主的權利。「但在台灣,面對精神疾病患者,民眾總是先看到病,才看到人」,健保會委員、台灣社會心理復健協會秘書長滕西華說,社福界近年推動「自立生活」就是要為患者找回人的尊嚴與權利,重建生活能力與勇氣,同時減輕家庭和社會的整體負擔。自立生活的觀念在台灣剛起步,滕西華表示,衛福部社家署推動設置的自立生活中心在北中南已各有一處,民間也陸續設立社區家園,幫助精障者自立生活。社福界近年推動「自立生活」,於今年3月成立「精神障礙者社會融合與自立生活支持中心」,由專業志工用一對一的方式,做為思覺失調症患者的夥伴,對個案empowerment(賦權),要讓他們成為自己生命的主人,找回生活自主性。滕西華強調,每個走入自立中心的個案,都是渴望改變的人,他們勾勒的目標都不大,但自立生活的目標不在大小,而是對自己的承諾與實踐,更需要外界鼓勵與支持的力量。【延伸閱讀】:27億長效針劑專款 助思覺失調患者例如有一位女性個案,二十多年來每天只會從家裡到照護機構,其他時間都足不出戶,但她因為天天在家追韓劇而有了去韓國旅行的夢想,還想賺錢在韓國買紀念品給弟弟,於是台社心的志工陪著她一步步自立,先從踏出家門開始,接著找工作和就業,後來也學會規畫旅行,現在她已經有了穩定的工作和收入,還能自行在國內旅遊,去韓國的夢想指日可待。她的故事也印證心健司長諶立中提及翻轉患者地位的意義。中華心理衛生協會理事長、桃竹苗區身心障礙者職業重建服務資源中心主任、國立台灣大學職能治療學系兼任教授呂淑貞也說,支持性就業是讓精障者回歸社區的重要關鍵。精障者因為長期的污名化,外界不信任他們的工作能力,再加上病友的長期自我孤立或與社會隔離,也對就業卻步,但其實只要經過適當的訓練與協助,包括職前的工作技能、社交能力與適應性重建等,再通過工作能力、工作態度、人際關係與藥物副作用等評量,配合職務設計,精障者絕對可以進入職場重回社會。【延伸閱讀】:思覺失調症/治療利器使用少 醫界提3難題
-
2022-09-16 醫療.精神.身心
列精神醫療重點 27億長效針劑專款助思覺失調患者治療
台灣有十四萬名思覺失調症患者,部分患者因未盡早且持續治療,反覆發作,成為家庭重擔,甚至社會問題。衛福部近年全力強化思覺失調症的精神醫療照護網,健保署今年更編列獨立預算逾廿七億餘元,鼓勵臨床醫師將長效針劑列為精神病患者優先治療選項,同時改善思覺失調的醫療給付,盡早搶救病患回歸正常生活。台灣精神醫學會理事長蔡長哲表示,思覺失調症患者缺乏病識感,再加上社會的汙名化,家屬不願接受等因素,往往拖延多年才確診,而且確診後患者常不願定量定時服用口服藥物,也造成病情的復發、惡化與反覆住院。在衛福部委託下,台灣精神醫學會今年四月彙整提出「發展我國精神醫療早期介入及長效針劑臨床指引」,蔡長哲說,其中最大的兩項要素,是對患者早期介入及可提升患者用藥穩定性的長效針劑。醫學會與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舉辦「治療資源全到位 社區支持心境界」思覺失調紙上論壇,盼能幫助病友穩定治療,達到就業、實現自我的目標。【延伸閱讀】:思覺失調症/患者就業 找回手足情他說,多項研究資料顯示,精神病發病到初次接受治療的時間拖得愈長,治療效果愈差,且治療到症狀緩解的時間也會拉得更長,治療後更會留下較多殘餘症狀及認知功能缺損。國外的經驗也顯示,透過積極的早期介入措施,可阻止三至四成的個案發展成精神病。諶立中:長效針劑早點用少復發衛福部心理健康司司長諶立中說,早期介入是治療思覺失調的關鍵,由於患者發病年齡多在青少年時,若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再搭配長效針劑,可有效避免復發,讓年輕患者及早走回人生的正常軌道。而且早期介入也能提早做好對家長的衛教,包括認識疾病、連結外界資源等,有助降低家庭的負擔和焦慮。【延伸閱讀】:思覺失調症/社區支持 照顧者減壓用藥穩定是治療的另一關鍵。蔡長哲表示,思覺失調患者的病識感不如一般疾病,服藥順從性低,健保署的統計發現高達六成病友服藥不規律,醫界研究也顯示,一旦中斷藥物,患者復發和再度住院的機率大增,相較之下,如果使用長效針劑,可維持藥物在血液中的濃度,有效保護腦部功能提升整體療效。諶立中說,長效針劑的效果已毋庸置疑,患者如果使用長效針劑,一次可維持三個月至半年效果。衛福部已把推動長效針劑列為精神醫療照護政策的重點,健保署今年一月編列精神科長效針劑專款預算廿七點六四億元,包括醫院總額廿六點六四億元、西醫基層一億元,鼓勵醫師主動積極介入治療及施打長效針劑。李伯璋:健保署兩度提高獎勵此外,健保署推出「長效針劑獎勵措施,截至去年底有一一七家院所獲獎勵,獎勵金額一三九萬點,一二○九名病人受惠。今年五月,對主動介入積極治療、鼓勵病人規則就醫、加強病人追蹤照護的醫療院所,再度調高點數。近年來各界積極倡議施打精神科長效針劑,有助於穩定患者病情,衛福部健保署署長李伯璋表示,「長效針劑是治療思覺失調很好的武器。」從數字看來,絕大部分針劑係從大型醫療院所開出,相較之下,診所明顯少了一點。站在分級醫療、就醫便利性等角度,希望診所多給病人一些治療機會。【延伸閱讀】:思覺失調症/治療利器使用少 醫界提3難題
-
2022-08-28 焦點.用藥停看聽
長期濫用安眠藥恐增住院死亡風險 多管齊下才有解
國際睡眠科學與科技協會今舉辦研討會,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根據研究指出,高量使用多種鎮定安眠藥5年,未來3年內不預期住院或死亡風險各增加約3成。台北榮總品質管理中心主任周元華說,「生活品質」才是臨床處理失眠的主要考量,誤用或濫用藥物的問題根源在於開藥者缺乏相關專業訓練,用藥者也沒有獲得充足衛教。國際睡眠科學與科技協會理事長江秉穎表示,台灣人口2300萬,近10年安眠藥用量卻在世界第6到第10名間震盪,且有年輕化趨勢,令人憂心。北榮醫療人工智慧發展中心副主任楊智傑表示,2018年有426萬人吃安眠鎮定類藥品,一年開出9.18億顆,花健保20.9億,對照美國用藥人口比,台灣是美國的一倍多,確實有濫用情形。衛生福利部心理及口腔衛生司司長諶立中表示,睡眠障礙和安眠藥濫用,無庸置疑都是台灣健康照護的大挑戰,值得衛福部和健保署重視。諶立中表示,現在醫師不得不看很多病人,結果睡眠衛教和睡眠評估的時間,也被簡化為一顆藥丸,這是導致臨床處置偏離實證的最大挑戰,也已經已經擴大到抗精神病藥物、抗憂鬱劑都有濫用情形,對病人造成很大的不良影響。陳亮恭分析4萬多筆65歲以上長者,從完全沒用精神藥物到開始用藥後的健康資料變化,結果顯示,3000多位用藥超過20個月且高量使用者有45%同時併用三種藥,他們在後續3年內的不預期的住院風險增加了33%,死亡風險則增加了28%。另透過人工智慧分析,陳亮恭發現,在失智症診斷前,有一些常見的疾病診斷順序會發生。像是先腦中風,後續出現中風後遺症和冠狀動脈心臟病,接著是精神情緒障礙,下一步才是診斷為失智症。也有糖尿病起頭,中間發生帕金森氏症、跌倒,接著又是精神情緒障礙、診斷失智症。陳亮恭表示,病人得到失智診斷前,所看的科別可能都不是精神相關,先啟動藥物治療,開始了長期的用藥。如果能加強各科醫師的訓練,強調非藥物治療的重要性並提升其可近性,或許能減少長期用藥情況發生。台大醫院老人醫學部主任詹鼎正表示,目前制度設計上,非精神專科醫師轉介認知行為治療有次數限制,只能一次,但一次對病人是不夠的。如果政策上認為認知行為治療直得推廣,轉介制度也應該要改變,才能更普及。陳亮恭說,談老人多重精神藥物時,也需檢討疾病發生和照顧資源連結的問題,也許有很多長期高度用藥者的產生,是與失智症診斷得慢,照顧資源沒有跟上等問題有關。因為失智症照護人力有限,為了讓照顧者晚上可以休息,所以「藥物治療」先行,幾乎都會開安眠藥。維新醫院院長許景琦表示,臨床上常碰到想斷藥但斷不掉的病人,這時候需要醫病雙方共同好好努力,兩者之間需要有很好的約定默契。台大醫院老人醫學部主任詹鼎正表示,如果能成功減藥,研究發現視覺空間能力、語言、注意力、短期記憶、長期記憶、閉眼時的身體控制,都會有進步。「不能只要求減藥成功,還要與家人病人之間達成共識,結果大家可以接受,這更重要。」詹鼎正表示,病人如果願意減藥,回診頻率就要增加,以免出事。但頻繁回診對老人家有時很困難,需要家屬一起幫忙,如果病人無法常常回來,至少家人也要幫他回診跟醫師討論,如果走到一半,病人受不了,也不能強求。
-
2022-01-24 新聞.元氣新聞
牙醫出頭天? 衛福部設口腔司
衛福部「心理及口腔健康司」多年來存在「心口分家」爭議,行政院人事行政總處已發文衛福部同意分設心理健康司以及口腔衛生司。但分家後業務量不大的口腔業務單獨設司,從兩科擴增至三到四個科,員額也暴增,外界質疑是因部長陳時中緣故「牙醫出頭天」,引發「因人設司」聯想。衛生署九年前升格為衛福部,將心理及口腔業務「心口合一」,這幾年來社會安全網愈受重視,外界要求心理司獨立設司的呼聲不斷,爭議不大。但口腔司卻未併入同屬預防醫學的國民健康署,或比照其他醫師人員由醫事司管理。衛福部內部透露,目前心口司負責口腔業務只有兩科,業務量都不多了,未來還要增科,「哪來這麼多業務?」是為設而設。根據衛福部規畫,口腔司將擴增為四科,雖被人事總處刪為三科,但仍可增十名員額,加上在心口司管理口腔業務的七人,共十七人,人事總處並說,後續依衛福部規畫若增為四科,不逾衛福部整體員額上限即可。但中央近年組織瘦身,衛福部卻能反其道而行。醫界都知道這與陳時中有很大關係。兩千年總統大選,陳時中以牙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顧問身分,號召兩百位牙醫加入民進黨,還曾在蔡總統首次參選總統擔任「蔡英文醫界後援會總幹事」。陳時中也在蔡政府上台後第二年成為首位擔任衛福部長的牙醫,蔡總統二○一九年競選連任時則承諾推動「心口分家」。衛福部心口司長諶立中說,口腔司預負責的口腔衛生業務並不簡單,國人健康意識抬頭,口腔健康需要系統性規畫不同年齡層的口腔保健策略,另一項任務是推動「口腔衛生師」,未來口腔司不只有衛教工作,還有很多政策要推動。「口腔司設立有其必要性。」牙醫師公會全聯會常務理事王棟源說,在心口司下,口腔業務一直由精神科醫師或非牙科醫師領導,許多決策都往錯誤方向走,光是小孩齲齒率改善,台灣一直沒做好。且口腔業務不能只靠納入國健署就能解決,國健署以公衛為主,同樣與牙科是不同領域的專業。▍延伸閱讀:【牙醫出頭天?/下】衛福部長期人醫與牙醫勢力傾軋 邱淑媞籲從全人角度推動口腔健康
-
2021-11-22 新聞.元氣新聞
社安網破很大!超商兇手曾精神就醫 朝野立委怒凍預算
桃園一名超商店員勸導顧客戴上口罩,結果店員被惱怒顧客持刀刺死,而這已經是從9月底的屏東超商挖眼案以來,第四起勸導戴口罩引起的暴力事件。國民黨立委蔣萬安堅持凍結預算並怒批,屏東挖眼案專案報告才開沒幾周,但類似不幸事件仍層出不窮,民眾都很恐慌,政府部門到底什麼時候才要重視?府院黨說要補好社會安全網,何時才不只是嘴巴講講而已?立法院社會福利及衛生環境委員會今上午審查衛生福利部主管預算,「社會安全網第二期」編列高達122億元,多位委員關切口罩暴力事件,並提案凍結相關預算。衛生福利部部長、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這次刺死店員的嫌犯,確實有診所就醫紀錄,但精神狀態只是有失眠或什麼,不屬於列管的病人。店員身為一般民眾,沒有責任要讓顧客一定要戴口罩,這主要還是要由警察執行相關業務。如果提醒之後發生問題,可以做相關通報,或許可即時報警,就像勸導排隊、打架勸架,都要量力而為。蔣萬安指出,衛福部2017至2020年心理衛生報告顯示,台灣精神疾病嚴重病人數量高達7809人,但據台灣精神醫學會指出,目前精神疾病嚴重病人之「強制鑑定強制社區治療審查會」所審查案件量偏低。「強制住院」審查案件由2017年818件降低至2020年僅604 件;「強制社區治療」2020 年審查案件數更僅有52件。蔣萬安表示,這名嫌犯有精神科就醫紀錄,也凸顯精神關懷訪視人力嚴重不足。台灣2020年全年需要定期訪視之精神病患個案高達12萬5319人,其中一級和二級人數也有為3萬5740人,關訪員卻僅有約188人,案量比高達1比190。美國及荷蘭追蹤服務精神病人個案服務案量比約在1比15至1比29,衛福部「強化社會安全網第二期計畫」關訪員規劃顯然無法達到先進國家標準。衛福部心理及口腔健康司司長諶立中表示,去年底精神病關訪員僅99人,今年已增加80人,預計2025年精神病關訪員可達到1050人,加上自殺關訪員共有1288人。再加上督導、心理衛生社工等其他人力,預計2025年人力可初步達成目標,社安網確定可增加3000人力。不過諶立中強調,類似桃園案涉及層面廣,不見得是單獨檢討精神病人相關制度就可以處理。不只國民黨立委看不下去,民進黨自家立委也砲火隆隆,民進黨立委賴惠員表示,心理及口腔健康司將分家,分別成立心理健康司與口腔健康司,衛福部將成為設置十個司的最大規模部會。組織調整在即,卻未見衛福部積極推動相關法規配套研擬,亦未成立專責辦公室推動並規劃配套措施。民進黨立委吳玉琴表示,全國71個社區心理衛生中心需協助的個案甚多,工作繁複,需要系統性提升工作效率。民進黨立委范雲則提案提案,要求衛福部研擬提高精神衛生社區照顧、 支持及復健之資源,例如提高對機構的補助、委託社區方案等具體規劃,並要求於三個月內提出書面報告。蔣萬安兩提案加上吳玉琴一提案,總共凍結150萬,民進黨立委蘇巧慧也支持凍結上述預算。
-
2021-10-08 新聞.元氣新聞
獨/全台最大部會!心口確定分家 衛福部將設第十司
衛福部心理及口腔健康司(簡稱心口司)長年被詬病,兩者毫無關聯卻合併設置,各界不斷倡議應兩者應獨立設置,但礙於中央行政機關組織基準法,遲遲無法分家,加上衛福部於107年破例設置第9個司「長期照顧司」後,心、口分家難度更高。近年隨著社安網不斷擴大布局,心理衛生業務不斷增加,目前衛福部已完成心口分家計畫,確定今年啟動,待行政院修法後,衛福部將成為設置10個司的最大規模部會。依中央行政機關組織基準法,各部組織規模以設置6到8個司為原則,每一司設置4到8科。衛福部已在107年突破上限,成立第9個司,預計今年或是明年將設立第10個司。衛福部目前設置的9個司,分別為綜合規畫司、社會保險司、社會救助與社工司、長期照顧司、護理及健康照護司、保護服務司、醫事司、中醫藥司以及心理口腔健康司。衛福部心口司長諶立中表示,心理與口腔司分家已討論多時,近期因社安網業務量龐大,心理司的設置有其必要性,心口司的分家計畫,會改為「心理衛生司」(或心理健康司)以及口腔健康司。諶立中表示,心口司設有6個科,分別為心理健康及自殺防治科、精神醫療科、成癮防治科、特殊需求處遇科、口腔科以及司法精神科。未來心理司也會有6個科的設置,去除口腔科後,額外多設置社區心理衛生科,協助未來建置全台71處社區心理衛生中心。口腔司初步規畫設置4個科。諶立中表示,分家計畫已經提出,今年一定會開始啟動分家的作業,後續行政院會修訂組織基準法,幫助衛福部設置10個司,人事總處也要做相關的調配與規畫。作業一切完成之後,後續將會正式公布心理司與口腔司正式設置的時間。
-
2021-08-13 慢病好日子.更多慢病
慢病主題館【思覺失調】思覺失調怎麼伴4|輔助宣告助照顧者安排財務 社會對話盼能完善法律保障
過往,社會對思覺失調和法律的討論多集中在懲罰、限制和安全風險控管上,司法精神醫學會表示,法律其實可以提供患者和家屬許多協助。例如民法中的「監護輔助宣告」讓家屬可代理患者處理照護安排、申請福利、協助財務管理等。Q:上網搜尋思覺失調總是查到社會案件,除了刑法,還有哪些法律資源可以幫助照顧者?A:可尋求民法、精神衛生法、社會救助法、長照2.0等法規幫助,讓法律資源成為照顧者的後盾。家有思覺失調患者怎麼辦,8大專家獨家分享三包資源【思覺失調怎麼伴1】三包資源:當你的思覺失調家人老了 照顧者有哪三包資源可準備?【思覺失調怎麼伴2】治療資源:思覺失調藥物治療 長效針劑副作用低 降低發病住院率【思覺失調怎麼伴3】照顧資源:心口司推心衛中心 給思覺失調患者個管式連續照顧「其實我們的法律並沒有落後國外,問題幾乎都出在實務執行上。」談及法律可以提供思覺失調患者及家屬哪些協助與照顧,台灣司法精神醫學會常務理事王俸鋼語重心長地點出「徒法不足以自行」的癥結:需要的人不曉得有哪些資源、能幫忙的人不知道需要的人在哪、基層執行缺人缺資源等情況,才是問題所在。雖然我國現有精神衛生法、社會救助法、長照2.0⋯⋯等與精神疾病相關的國家法制,但知道這些法且懂怎麼用的人不多,患者與家屬往往顧生活和醫療就已焦頭爛額。司法精神醫學會表示,民法中的「監護輔助宣告」讓家屬可代理患者處理照護安排、申請福利、協助財務管理等,減少患者發病時因無法妥善處理自身事務,而損失財產、資源,衝擊日後生活。;刑法中的「監護處分」則能透過強制住院,讓患者與家屬免於擔憂醫藥費問題,獲得妥善治療。王俸鋼醫師嘆:照顧者找不到資源 醫師找不到照顧者去年,監察院即因連續發生「精神障礙照顧者不堪壓力自殺,或和被照顧者彼此傷害的悲劇」而對衛福部提出糾正案,要求醫療系統掌握有照顧需求的家庭,「別說監察院,我們醫生也很想知道他們在哪裡。」王俸鋼說。「照顧是整體、連續性的,而不是分割成社政、衛政、勞政,導致使用者在過程中有很多阻礙,有需要的人用不到資源。」康復之友聯盟理事陳仙季說出照顧者的困難;但王俸鋼指出,包括地方資源差異,談到跨部門整合大家都採取「你來做、我來幫」的態度,都是基層執行的卡關處。心口司長諶立中:早期治療很重要 心衛醫療系統應更主動接觸衛福部心口司司長諶立中認為,在患者初次發病就接住他的「早期介入」,和患者出院後延續到家庭、社區的「急性後期照護」,是醫療系統需要推行、翻轉的模式,「醫療團隊太習慣待在院所內等待、照顧病人,我們應該更主動接觸他們。」不過王俸鋼也點出台灣「究責的聖人文化」與「重視CP值」兩大問題,會讓第一線警消、醫療照護者,因為害怕多做多錯、擔不起責任,或提供這些服務CP值沒有給藥高而被檢討,就算有心,也不敢行動。至於具有強制性質的法律,如刑法的監護處分或家庭暴力防治法,雖可協助患者獲得所需醫療資源,但王俸鋼也提出「法律是在限制或保護對方?」的反思。立法本意是想幫助精神病患,卻也被視為社會控制的手段,「這些問題需要靠社會對話來釐清。」【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1-08-13 慢病好日子.更多慢病
慢病主題館【思覺失調】思覺失調怎麼伴3|心口司推心衛中心 給思覺失調患者個管式連續照顧
為幫助思覺失調患者,除了心口司推動心衛中心,「工作」也是患者增加自信的重要來源,讓他們想要活下去。家屬可讓患者進行簡單、少量的工作和家務,逐步加深複雜度,以建立成就感跟自信,也助患者與家人的情感連結。Q:思覺失調家人說他想出去找工作,我應該支持他嗎?請問有適合他的工作類型嗎?A:衛福部心口司司長諶立中分享,許多病人有工作和收入之後,才被家人接納、得到尊嚴,反轉家庭互動關係,「工作是藥物之外相當關鍵的治療。」「照顧者需要找伴、不能獨行,生病有很多變數是家屬難掌握的,要有他人、社會資源的協助。」這是康復之友聯盟理事陳仙季卅幾年來,照顧思覺失調弟弟的心得。如何與思覺失調患者相處?家人、親友、老師同學、同事、陌生人腦部生病和中風一樣,需要慢慢復健才能逐步進展,切忌對患者要求太高、太快觀察對方的情緒和行為反應是否合常理,思考、知覺和邏輯是否不符現實或不尋常多聆聽,給予實質的陪伴、支持、鼓勵,以親人的愛護為基礎,逐步拓展與他人接觸、被他人接受的經驗即使對方的感受想法不合邏輯,也可以再多探索,並真誠表示理解其感受和想法了解感知沒有對錯,工作課業表現變差和人際關係困難是因為腦生病了,避免用如「懶惰」等道德性用語批判對方不要急,盡量延緩互動和交談時間,營造和緩、放鬆、互相信任的氣氛,保持自身穩定平靜,不緊張、生氣調整舊的互動方式,或重新學習、建立新的互動方式,彼此間可以互相鼓勵、支持;若舊有互動方式不利相處卻又難以改變 ,可尋求家族治療若觀察到對方言語或表情憤怒、抗拒、不禮貌或有失節制時,避免激怒對方交付對方可帶來成就感、被他人接受的工作(如分擔家務或休閒活動),從小而簡 單的事情開始、逐步增加複雜度,建立患者的自我價值和自信,生活有意義若無法順利安穩情況,試著安置自己的位 置、判斷應對方式,並運用「多與眾」的安全力量,帶患者到安全處所尋求醫療專業人員協助平時應充實、增進對思覺失調的認識資料來源/精神健康基金會董事長胡海國 製表/聯合報健康事業部她說,弟弟是會規律服用藥物、回診的個案,其實不太需要她操心,「但疾病仍會帶來負面情緒問題。像之前我邀他去職訓局上課,他在課上交了朋友、覺得很充實,看似狀況良好,有天下課回家後卻喝清潔劑自殺。這是我們無法掌握的事,發生了,家屬也絕對會內疚。」照顧者可嘗試家族治療,紓解自身壓力與患者之間的關係 她再三提醒照顧者支持系統的重要性,要找對、找好資源協助自己,否則自己也會崩潰,「照顧過程中一定有負面情緒,家屬要了解思覺失調的特性,平時多觀察生病家人、了解他的狀況與特質,重新學習如何跟他相處、建立信賴關係,也要幫自己找到正能量跟紓壓的時間、空間。」陳仙季解釋,照顧者無法否定思覺失調患者的幻覺,對他的情緒問題也只能陪伴傾聽,重點是了解患者情緒來時,如何陪他找到正確的發洩出口,較能避免患者爆發言行暴力。「症狀其實是腦功能障礙和人生經驗交織而成。即使病人規律服用藥物,面對症狀與負面經驗惡性交織,病情仍容易復發。」胡海國疾呼,社會迫切需要營造接納不排斥病患、和諧溫暖的環境,「提升病人自我價值與自我認同,在療程中的重要性不亞於藥物治療。」「症狀其實是腦功能障礙和人生經驗交織而成。即使病人規律服用藥物,面對症狀與負面經驗惡性交織,病情仍容易再復發!」精神健康基金會董事長胡海國疾呼,社會迫切需要充實對思覺失調的正確認知,營造接納不排斥病患、和諧溫暖的環境,「提升病人自我價值感、增加自我認同,在療程中的重要性不亞於藥物治療。」胡海國建議,家屬或週遭人和患者相處時,自己保持穩定平靜,不緊張、不生氣,多探索、了解對方,延緩互動時間,不急著溝通是非對錯,較能避免觸發患者極端症狀;如果發生緊急情況,找旁人一起表示協助,引導患者前往安全處所尋求醫療專業人員幫忙。研究發現,當家人過度涉入患者,對其懷抱敵意、批評和不滿,患者復發的機率比較高。胡海國表示,家人和患者要重新建立或調整過往互動模式,如有難以改變的負面互動,可考慮進行家族治療。立委吳玉琴:行政院推社會安全網2.0,承接所有的弱勢者然而,和諧溫暖的環境,不僅止於家門內,當患者從醫院回到社區時,如何幫助患者連結社區,進而社會參與,長期關注身心障礙者權益的立委吳玉琴坦言,現有的社會安全網恐有不足,所幸,就在會議前一天,行政院甫通過社會安全網第二期口頭報告,預計近期將推出核定方案,吳玉琴認為,「社會安全網必須愈來愈密,才能承接所有的弱勢者。」另外,胡海國提到「工作」是患者的尊嚴來源,讓他們想要活下去。家屬可讓患者進行簡單、少量的工作和家務,逐步加深複雜度,以建立成就感跟自信,也有助穩定病情。衛福部心口司司長諶立中觀察,在台灣社會,許多病人有工作和收入之後,才被家人接納、得到尊嚴,反轉家庭互動關係,「工作是藥物之外相當關鍵的治療。」【延伸閱讀/思覺失調患者可以如何找工作?】吳玉琴也呼籲地方政府編制三級單位「心衛中心」,整合社政、衛政、勞政、警政、司法,進行跨單位的協調,提供病友和家屬更完善的支持,也加強大眾對精神疾患的衛教,讓大家認識疾病、了解如何和病友相處。諶立中提出,未來四年內希望能成立七十個社區心理衛生中心,底下編制具精神疾患專業訓練的社工、護理人員、職能治療師、臨床心理師和諮商心理師,與現有醫療系統平行鏈結、合作,並於十年內擴增為一百個,「從社區出發,給予患者連續的治療照顧,對他們來說才是最關鍵的。」▶家有思覺失調患者怎麼辦,8大專家獨家分享三包資源【思覺失調怎麼伴1】三包資源:當你的思覺失調家人老了 照顧者有哪三包資源可準備?【思覺失調怎麼伴2】治療資源:思覺失調藥物治療 長效針劑副作用低 降低發病住院率【思覺失調怎麼伴4】法律資源:輔助宣告助照顧者安排財務 社會對話盼能完善法律保障【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1-08-13 慢病好日子.更多慢病
慢病主題館【思覺失調】思覺失調怎麼伴2|藥物治療長效針劑副作用低 降低發病住院率
對醫師來說,理想的思覺失調治療是「把握病人第一次發病的治療黃金期,持續服用藥物、控制病徵,極力避免復發」。然而持續服用藥物並不容易,長效針劑可降低阻礙因素如藥物副作用影響生活品質、病人擅自停藥未回診、藥劑價格較高或難以取得等。Q:家人罹患思覺失調,常有擅自減藥、忘記吃藥或不舒服不想吃藥等狀況,一定要持續吃藥嗎?我該怎麼幫助他穩定服用藥物?A:近年政府推動施打長效針劑,有助於穩定病情及減緩副作用,且頒布施打獎勵制度,鼓勵思覺失調患者、照顧者主動尋求醫療幫助。▶ 家有思覺失調患者怎麼辦,8大專家獨家分享三包資源【思覺失調怎麼伴1】三包資源:當你的思覺失調家人老了 照顧者有哪三包資源可準備?【思覺失調怎麼伴3】照顧資源:心口司推心衛中心 給思覺失調患者個管式連續照顧【思覺失調怎麼伴4】法律資源:輔助宣告助照顧者安排財務 社會對話盼能完善法律保障思覺失調一復發,腦功能更衰退,停藥10天復發機率增加兩倍對醫師來說,理想的思覺失調治療是「把握病人第一次發病的治療黃金期,持續服用藥物、控制病徵,極力避免復發」。然而持續服用藥物並不容易,阻礙因素包括藥物副作用影響生活品質、病人擅自停藥未回診、藥劑價格較高或難以取得等。「病症復發會對腦部產生損害,剝奪病人貼近現實的認知功能與社會適應性」台灣生物精神醫學會理事白雅美指出,停藥十天復發機率增加兩倍、停藥一個月則增加四倍;發病易導致病患自殘、自殺、增加出意外或被他人攻擊的機會,提高死亡風險。白雅美說,研究發現穩定服用藥物的患者腦部結構與常人差異不大,停藥後多次復發者的腦退化卻相當嚴重,而且每次復發都會增加抗藥性,使藥效只剩一半,需加倍用量、更難治療。然而穩定服用藥物的挑戰在於患者缺乏病識感(幻覺太過真實,難辨真偽)、藥物副作用、家屬對疾病的誤解,都可能是停藥原因;若藥物效期長、副作用和緩,相對可降低停藥導致復發的風險。【延伸閱讀/精神疾病照顧者如何幫助家人接受治療?】美英等國皆推行長效針劑 有效穩定思覺失調症狀台灣生物精神醫學會也在七月份發表台灣專家對於長效針劑的共識,提及目前普遍使用的口服抗精神藥,優點為醫生易開立,缺點是藥效期短、易停藥;長效針劑和口服藥療效相同,但因藥劑緩慢釋放,副作用較小、藥效期長,且方便醫院追蹤用藥情況,能顯著降低復發住院率。研究顯示,停用口服藥,平均兩個月就會發病,但停用一個月的長效針劑,平均發病時間是半年,停用三個月的長效針劑,平均一年後才會發病。藥效停留愈長、愈可延緩復發時間。在不便出入醫院、回診領藥的非常時期,長效針劑也成為美國、英國、西班牙等國,建議新冠肺炎高風險群的思覺失調患者使用的治療方式。「服用藥物的責任不應全都歸責於病人。」白雅美認為,使用長效針劑穩定控制病情,可減少家屬和患者間的不信任感,有助家屬、醫療團隊和患者建立治療聯盟,因此不應只限於多次復發的患者使用,「每個需要吃口服藥的患者都應該可以選擇使用。」【延伸閱讀/怎麼幫助思覺失調家人增加自我認同感,建立信任關係?】然而長效針劑有過往被汙名化、價格高、受限複雜的健保預算制度而不易取得等阻礙,讓家屬就算克服經濟問題,仍難使用此解方。心口司:台灣推行長效針劑困難重重,健保署從獎勵措施做起當天會議前,健保署也發布最新的「全民健保思覺失調醫療給付改善方案」,新增長效針劑注射的獎勵措施,「心口司推動長效針劑三年了,今天有小小改變,不容易。」衛福部心口司司長諶立中感慨表示,長效針劑推行牽涉多方利益關係人,不容易處理,「看國外研究報告都知道它很重要,但台灣就是推不起來。」【延伸閱讀/健保署加發1000-1500獎勵金,鼓勵醫師替患者使用長效針劑】長效針劑當前在台灣的施行率為百分之14.6,略低於亞洲十五個國家的平均施行率,此項獎勵措施後續如何影響患者及家屬,有待觀察,白雅美等專家也期盼未來能調整給付條件。從旁促成方案核定的立法委員吳玉琴認為,可再研究相關細節。【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1-08-13 慢病好日子.更多慢病
慢病主題館【思覺失調】思覺失調怎麼伴1|當你的思覺失調家人老了 照顧者有哪三包資源可準備?
當思覺失調患者步入中老年,照顧者年邁、去世後,如何預先為家人做準備?照顧者可參考三包資源:1.治療資源:長效針劑穩定病況、2.照顧資源:持續工作與連續照顧、3.法律資源:申請監護宣告安排財務Q:我照顧思覺失調孩子快卅年了,最近覺得自己身體愈來愈不好,很擔心自己老後,罹患思覺失調的孩子該怎麼獨立生活下去?A:可以運用三包資源,從治療資源、照顧資源、法律資源預先安排。▶家有思覺失調患者怎麼辦,8大專家獨家分享三包資源【思覺失調怎麼伴2】治療資源:思覺失調藥物治療 長效針劑副作用低 降低發病住院率【思覺失調怎麼伴3】照顧資源:心口司推心衛中心 給思覺失調患者個管式連續照顧【思覺失調怎麼伴4】法律資源:輔助宣告助照顧者安排財務 社會對話盼能完善法律保障兩年前,以思覺失調症為主題的台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劇中對患者家庭「應家姊弟」細膩寫實的刻畫,讓觀眾不僅進一步了解患者的生活,也注意到照顧者的負擔和困境。過去卅年,台灣的精神醫療進步延長了思覺失調患者壽命,也衍生新的難題:當患者步入中老年,照顧者年邁、去世後,如何安置患者或幫助患者獨立生活下去?照顧者又該如何為患者跟自己預先準備、找出路?【延伸閱讀/照顧者如何照顧精神疾病家人?】多數思覺失調患者沒有結婚生子 須面臨獨自老後的生存挑戰上個月(七月)底,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與台灣司法精神醫學會共同舉辦「罩得到的治療路 照護者的出路」思覺失調專家會議,邀請台灣精神醫學會、臺灣生物精神醫學暨神經精神藥理學學會協辦,並與醫療、司法、照顧、政策等各界專家,以照顧者處境與需求出發,討論思覺失調患者將面臨的雙老照顧議題。「多數患者沒有結婚、生小孩,主要家庭支持多為父母,其他家屬與手足支持相對薄弱,他們必須面臨獨立生存的挑戰。」台灣精神醫學會理事長李新民說,這是思覺失調與先天罕病或中老年失智患者不同之處。平均照顧17年,8成精神疾患照顧者曾失眠憂鬱據衛福部統計,無生養子女的慢性精神病患超過五成,其中與家人同住者近九成。「患者老化的共病問題,我們還沒準備好。」衛福部心口司長諶立中坦言,「照顧者是醫療照顧中失落的一塊,家屬衛教是被動的,也缺乏有效的早期介入。」思覺失調患者及家屬須面對的特殊狀況,包括該病時好時壞難預期、發病時幻聽幻覺而產生的失控行為讓照顧者和週遭人緊張害怕、社會普遍對該病認識不足而導致恐懼、汙名化和不當相處引發的安全風險,使他們需要社會支持,卻反而與社會愈離愈遠。《與惡》劇中,患者應思聰即使有工作能力及意願,卻因病情不穩定而無法順利工作、融入社會;主要照顧者應思悅面對弟弟失控、家人抗議、工作不保、伴侶退婚、社會輿論等壓力,也瀕臨崩潰。台灣司法精神醫學會常務理事王俸鋼指出,慢性精神病的家庭平均照顧年數為十七點三年,僅次於智能障礙者;其中近三成照顧者身心狀況不佳、近五成生活開銷困難、近六成常態擔心患者安全,近八成於照顧期間曾身體痠痛、失眠和憂鬱等,顯示照顧者也亟須被照顧。【延伸閱讀/什麼是家族治療?如何幫助思覺失調照顧者紓解壓力?】過往,社會對思覺失調和法律的討論多集中在懲罰、限制和安全風險控管上,司法精神醫學會表示,法律其實可以提供患者和家屬許多協助。例如民法中的「監護輔助宣告」讓家屬可代理患者處理照護安排、申請福利、協助財務管理等,減少患者發病時因無法妥善處理自身事務,而損失財產、資源,衝擊日後生活;刑法中的「監護處分」則能透過強制住院,讓患者與家屬免於擔憂醫藥費問題,獲得妥善治療。照顧者三包資源:患者持續接受藥物治療、法律協助、社會照顧持續服用抗精神病藥物、充足的經濟與法律協助、他人陪伴支持,是照顧者的三包重要資源,患者病情控制愈穩定,老老照顧的風險負擔愈低。然而穩定服用藥物是個難題。李新民表示,患者及家屬若對疾病和治療不夠瞭解,如認為患者只是憂鬱、該病可靠意志力克服、已經痊癒不需服用藥物、藥會愈吃愈嚴重等因素而主動停藥,或因外在因素,如肺炎疫情使其無法回診,該病每次復發都將使患者失去更多腦健康和社會功能,加重日後照顧負擔。另外,李新民也提醒,思覺失調患者中高齡化、抗精神藥物的副作用(包含高血壓、糖尿病、肥胖、血脂異常等),使患者的身體健康成為未來挑戰,「保護、提升患者的身體健康,是全球迫切待解的公衛與道德議題。」※疾病百科【思覺失調】https://health.udn.com/disease/sole/232【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1-07-31 新聞.元氣新聞
鼓勵醫師替思覺失調症患者使用長效針劑!健保署新增獎勵金
過去思覺失調症患者多接受口服藥物治療,但可能因藥物副作用強等因素,導致患者不願意規則就醫,甚至抗拒用藥,影響病情控制。健保署為鼓勵醫師替患者使用長效針劑,最快9月起加發1000元至1500元獎勵金,盼讓高風險病人固定就醫。健保署共擬會議日前通過「思覺失調症方案新增長效針劑注射獎勵」,鼓勵醫療院所施打抗精神病長效針劑,穩定思覺失調症患者病情,新增照顧一名思覺失調症患者,且當年度連續施打長效針劑四個月以上,健保署額外給予1000元至1500元的獎勵金。推估一年將發出獎勵金約170萬元,最快九月開始。衛福部心口司長諶立中表示,抗精神病長效針劑有助思覺失調症患者病情控制。健保署長李伯璋表示,鼓勵醫師為患者使用抗精神病長效針劑,可減少病人用藥次數、再住院率,改善生活品質。健保署醫務管理組科長陳依婕表示,推估一年新增1500人使用長效針劑,因需施打超過4個月以上,獎勵金最快明年撥款。
-
2021-07-30 新聞.元氣新聞
穩病情!用抗精神病長效針劑 健保署祭最高1500元獎勵
健保署共擬會議昨通過「思覺失調症方案新增長效針劑注射獎勵」,鼓勵醫療院所施打抗精神病長效針劑,穩定思覺失調症患者病情,最快自9月起,新增照顧一名思覺失調症患者,且當年度連續施打長效針劑四個月以上,健保署額外給予1000元至1500元的獎勵金。推估一年將發出170萬元左右獎勵金。思覺失調症患者藥物副作用強,導致患者不願意規則就醫,甚至抗拒使用口服藥物,進而導致病情控制不穩。衛福部心口司司長諶立中表示,抗精神病長效針劑對於思覺失調症患者的病情控制「非常有效」,只是藥費成本與住院費用相比,幾乎相同,一年大約都是10多萬元,且長效針劑施打後,門診費用也省了,也讓臨床醫師替患者施打長效針劑的誘因不足。健保署署長李伯璋表示,「全民健康保險思覺失調症醫療給付改善方案」新增長效針劑注射獎勵措施,參與院所年度內每新增連續施打長效針劑個案一人,「當年度連續施打長效針劑4個月以上」之固定就醫個案,可獲得1000元獎勵;又考量院所在照顧非固定就醫及久未就醫病人相對需投入較多心力,爰給予50%點數加成,每個案獎勵1500元。健保署醫務管理組科長陳依婕表示,抗精神病長效針劑健保本來就有給予給付,此次是新增使用獎勵,根據109年申報抗精神病長效針劑案件達35.6萬件,約12.5億元。陳依婕表示,推估一年新增1500人使用長效針劑,推估新措施獎勵金,約170萬元左右。新政策從9月開始,因需要施打超過4個月以上,因此獎勵金最快明年撥款。
-
2021-06-22 該看哪科.精神.身心
患心理疾病該向主管同事說嗎?精神科醫師給建議
衛福部統計,台灣一年因精神疾病就醫者超過200萬人,又以15到64歲的工作年齡人口為大宗。多名精神科醫師分析,五成以上相關疾病患者不願在自己的工作職場和任何人說「我生病了」,也不願請心理病假,或請了未被准假;願提供心理諮商資源的企業也很少,減低患者求助機會。「我該坦承自己生病了嗎?」這是職場上精神疾病患者心中的兩難,告知後怕被貼上「抗壓力差」等標籤,更少被交付艱難任務,甚至被解聘。絕口不提,又易在工作期間感到心裡痛苦且無人傾訴。精神科醫師歸納自己接觸過的個案,更多工作者最後選擇不說。新光醫院精神科醫師詹佳達認為「有病當然不必大聲說」,畢竟社會上對精神疾病仍存諸多歧視,透露病情後,難免被貼上不好的標籤。全國自殺防治中心主任李明濱建議,更務實的方法是「調整自己」,下班後主動接受相關治療,讓自己變回心理健康的職場人。 自殺,不能解決難題;求助,才是最好的路。求救請打1995 ( 要救救我 ) 在康復之前,精神科醫師楊聰財建議患者在公司內建立自己的熟稔同事圈,適時向部分同事透露自己的狀況,有心事時才能找到人分享,減低焦慮和憂鬱感。反過來說,若同事生病了,建議以同理心適度陪伴,對他們以鼓勵取代批評。部分企業提供諮商等服務來了解員工心理狀態,中華人力資源主管協會常務理事鍾文雄分析,企業勞工最常見的心理問題是失眠、工作壓力大,也常有員工因陷入法律糾紛,或與家人互動起衝突而找尋心理醫療或諮商資源。勞動部鼓勵企業建置完善的員工協助方案(簡稱EAP),解決一切會減低勞工生產力的問題。鍾文雄說,EAP落實方法很多,「替員工安排心理諮商資源」已經是最常見的一種,其他還包括職場暴力、性騷擾防治等。他指出,有企業內聘心理師,但員工擔心在公司內諮商「秘密被主管或同事知道」,使用率低;更多企業於是和張老師、生命線等外部單位合作,提供免費諮商資源給員工。勞動部勞動福祉退休司司長謝倩蒨指出,勞動部補助企業落實EAP,其中一項常態性補助是針對人資主管辦教育訓練,讓他們了解如何解決員工心理問題。衛福部則從辦公室外的社區資源著手,心理及口腔健康司長諶立中表示,今年起讓隸屬各縣市衛生局的社區心理衛生中心獨立,並納入社安網,目標十年內設滿100所。自殺,不能解決難題;求助,才是最好的路。求救請打1995 ( 要救救我 )
-
2021-03-07 養生.家庭婚姻
22歲女歌手莊凌芸墜樓非個案 調查:青少年輕生連3年增
22歲的女歌手莊凌芸昨墜樓輕生,引發社會討論。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今舉辦憂鬱症音樂會,理事長張家銘指出,近年積極宣導自殺防治,我國各年齡層的自殺人數皆明顯下降,唯15歲到24歲的青少年人數連續3年增加。董氏基金會曾調查,我國高中職學生每7人就有1人有明顯的憂鬱情緒、大學生則每5人就有1人,但其中僅有一成尋求協助,如何主動找出需要幫助的年輕人,更顯重要。張家銘表示,去年底台大校園連續發生輕生事件,昨又有一位年輕女歌手選擇輕生。衛福部統計,107年到109年,15歲到24歲青少年,自殺人數從193人升至257人,足足增加33.2%,曾有自殺企圖者更是上升62.9%。但其中僅一成向輔導老師求助,多達四分之三的青少年表示不會告訴家長或老師。同樣是衛福部的調查,有21.1%的國中生、18.7%的高中生曾認真想過自殺。青少年的十大死因中,自殺位居第三位。張家銘表示,現在的青少年面臨到社群世代,任何訊息都可能只接受到壞的一面,若是長期累積心裡,又不願對外求助,很可能都會增加憂鬱傾向,導致想不開。另外,現在的青少年物資比過往富裕,當青少年表達不想唸書,或是表達沒有成就感時,大人大多會強調「你已經很好命了,還嫌什麼?」反而讓青少年更加挫折,找尋不到目標也找不到成就感,特別是社會上大多灌輸著「成功=幸福」的觀念時,青少年會開始認為自己很悲慘。教育部統計,我國高中職、大學生出現嚴重「雙失」,高中職每年休學人數接近一萬八千多人,大學生則接近八萬人。也讓年輕人面臨到失學、失業的困境。衛福部心口司長諶立中表示,衛福部定期與教育部舉行自殺防治會議,目前已向教育部提出,希望能透過憂鬱量表篩檢,全面對青少年普篩,一旦篩出有風險,將加強導師、家人與孩子之間的陪伴,第二則是教育部也已經提出要加強三級輔導的品質,增加導師對於自殺防治以及憂鬱症陪伴關懷的知能,才有辦法進一步改善青少年不同的問題。衛福部近期也在積極建置社安網2.0,鼓勵地方設置社區心衛中心,目前全台已設置5處,預計從明年起後四年內,建立70處社區心衛中心,除了照顧社區內的精神疾病患者,也希望可以有一部分的力量能協助校園的心輔,降低青少年自殺比例。衛福部長陳時中表示,走過心理幽谷最需要的是陪伴、同理心及關懷;國際扶輪社3523地區總監阮虔芷說,憂鬱症就像是心理上的感冒,陪伴就是最好的藥物,今舉辦的音樂會,希望協助更多人幫助家人或朋友走出憂鬱症的困擾,也希望各界關心青少年自殺議題。 自殺,不能解決難題;求助,才是最好的路。求救請打1995 ( 要救救我 )
-
2020-11-18 科別.精神.身心
憾事頻傳恐掀模仿效應!心理系助教:不是補足學校專業人員就能解決
近期不幸事件頻傳,衛福部心口司司長諶立中表示,媒體報導輕生事件太過鉅細靡遺,詳細描述方式、原因,這一波模仿效應預期將愈演愈烈;上周衛福部與內政部等單位討論「國民心理健康計畫三點○」,擬推出防跳機制,包括公寓大廈防跳措施、校園女兒牆加高等等,目前正與各部會溝通中。東吳大學心理學系兼任助理教授楊長苓指出,社會長期不看重「情緒保健」跟「心理健康」,這不是補足學校專業人員就能解決。去年政府心理健康預算每人是廿二元,但是,國家針對成癮患者卻投入幾百億,明顯不符比例。諮商心理師羅惠群指出,全民缺乏情緒教育,談自殺防治,絕對不會是專業人力、導師的責任,而是全民責任。過去國內心理衛生資源卻相對不足,且分配不均,台灣也缺乏國家級心理健康政策。台灣更是獨步全球,衛福部心理及口腔健康司把心理與口腔健康放在一起,建議應將「心理司」另立門戶。諶立中強調,社會愈現代化,愈需要重視心理健康,各界期待設立心理司,但實務上仍有很大的挑戰。心理健康是「全民運動」,職場、家庭、校園應該正視心理健康,這也不單是心口司責任。台北市長柯文哲答覆議員質詢時指出,有關自殺防治,現有幾項措施已實施,找教育局把學校班導師、輔導老師、結合聯醫介紹轉診,但這部分漏掉大學。副市長蔡炳坤表示,市政總質詢後,市府將找北市所有大學校長開會,建立聯繫管道,看能提供什麼服務。柯文哲說,大學是個破洞,至於社區部分,也會請自殺防治中心,看破洞在哪。【推薦閱讀】回首台大醫學系漫漫歲月:大學不過人生一瞬:寫給二十歲的自己「我快要撐不住了」焦慮年代的急救包!給身陷地獄的你什麼時候才適合顯露我們的脆弱?從林書豪崩潰痛哭談起「生命沒緊急逃生出口」身為人類無法避免寂寞痛苦與不確定感 自殺,不能解決難題;求助,才是最好的路。求救請打1995 ( 要救救我 )
-
2020-11-14 科別.精神.身心
校園心理防護網人力比懸殊 衛福部盼「增人力」
台大五天內發生三起學生事故,大專院校心理輔導資源問題再次被檢視。依學生輔導法規定,專業輔導人力與學生人數比應為一比一千二。專家認為,即使符合法定人力比,仍遠低於學生需求,加上部分學校專業輔導人力不足,加上心輔未分緊急與非緊急,也讓部分急需輔導的個案,延誤介入時間。諮商心理師公會全聯會副理事長羅惠群表示,根據學生輔導法,專科以上學校專業輔導人力與學生人數比應為一比一千二,但公私立學校皆曾被檢討專業人力不足,就算補足人力,也難以滿足實際的需求。衛福部心口司長諶立中即認為,大學是成年前期,心理層面相對其他階段動盪,人力比應該再調整。淡江大學諮商職涯暨學習發展輔導中心主任許凱傑表示,心理輔導內容五花八門,生涯規畫、自我探索、憂鬱失眠、感情傷害等,當緊急個案或被導師轉介個案需接受輔導,也得按照順序等待,一般學生若循程序預約至少要等二到三周,若為需立即處理的緊急個案,淡大設有機制可緊急安排,但並年所有學校都如此。台北醫學大學學生輔導中心主任黃守宏表示,近年透過入學普測匡列高關懷個案,大約都占整體學生的百分之九,光是主動對高關懷個案提供輔導服務,人力都吃緊,更別說要協助新生入學及考前一周的輔導高峰期,北醫大已是資源相當豐沛的學校,「我們都做得有點提心吊膽」。立委范雲表示,台大事件應讓政府正視「心輔人力」即使合乎規定,依然不足的問題,美國過去曾發生頂尖大學多起學生輕生案件,他們增加人力,也啟動校園對話,讓學生透過分享,慢慢接受自己可以不完美,了解如何舒緩人際關係,並知道該怎麼去運用資源,她認為,這是政府應該要立即去做的事情。 自殺,不能解決難題;求助,才是最好的路。求救請打1995 ( 要救救我 )
-
2020-11-12 科別.精神.身心
台大連2起憾事 衛福部:青少年3成有精神障礙
國立台灣大學近期連三日發生二起學生輕生事件,9日下午歷史系女學生墜樓、11日男學生於宿舍輕生,由於9日至13日恰好是台大的期中考周,引發各界關注,台大電機系教授葉丙成也在臉書貼文表示「無法相信」;衛福部心口司司長諶立中表示,不少調查都顯示現代人的心理壓力遠高過於過去,曾針對青少年做調查約三成有精神疾病,大學生的比例也大約是如此,呼籲社會應增加對彼此的關心,降低憾事發生。開業精神科醫師楊聰財表示,頂尖大學的學生,大多對於自我要求高,根據過往大學生輕生的因素,以學業、感情、同儕、家庭為最多,根據研究顯示,輕生身亡者約有九成五有精神狀況或障礙,其中多達七成為憂鬱症,但實際上有病勢感,又願意去找精神科醫師的人,僅有三成。連續三天二起台大同系學生輕生事件,楊聰財也說,憂鬱或負面的情緒是有可能擴大影響他人的,呼籲親友間若是發覺身旁有人過度焦慮、緊張、憂鬱,應給予協助,多與他們說說話,或是陪伴就醫等,也呼籲民眾,別把心理疾病當作是一時的,自殺防治協會推出「心情溫度計」,可透過自我檢測,隨時檢視自己的心理狀態。他呼籲,心理狀態不是等到痛苦不堪才去面對,平時只要有一點不舒服就應該要自我檢視,適時向專業醫師求助。諶立中表示,20年前,台大大學生是很明確的,畢業等於宣布有工作或是出國讀書等,但是現在不同,就業環境多元,不管是誰都要自我創造打拚出一條屬於自己的路,也導致學生容易徬徨;加上整個社會壓力比以前壓力大很多,競爭力強,加上感情議題等,大家自主性提高,相對自我決定權力增加,責任也增加,不如預期也增加。諶立中表示,過去曾做過小五、小六、國一的學生情緒障礙的調查,發現有三成的青少年有情緒障礙,其中以過動最高,憂鬱症等也占多數;大學生理論上也是差不多的比例,他認為現在的學子心理健康不如過往,各界應該要更加重視。自殺,不能解決難題;求助,才是最好的路。求救請打1995 ( 要救救我 )
-
2020-07-15 科別.精神.身心
加強精神患者護送就醫 衛福部設24小時緊急處置專線
去年七月,鐵路殺警案事件引發社會譁然,鄭姓男子持刀攻擊鐵路警察李承翰,嘉義地院宣判鄭姓男子無罪。社安網被批判「漏洞百出」,當時衛福部心口司司長諶立中曾說,鄭男在案發前並非無跡可尋,但卻無人願意向他伸出援手。為改善上述現況,衛福部將於16日成立「精神醫療緊急處置專線」,供警消等專業單位第一時間協助疑似或是精神疾病患者。衛福部心口司科長賴淑玲表示,無論是警消、社工或是公衛人員,常於第一線面對到社區中疑似精神患者或是精神患者,但他們外觀皆與常人無異,僅有少數行為不同於常人,過去常接到警消反應,「他們就看起來都正常人,只是常常來鬧事,不可能因此把他們安置送醫」。賴淑玲表示,各縣市衛生局雖然都有設置通報系統,警消人員等可依照民眾反應的狀況,通報給相關單位,依照指示確認是否可以緊急安置,不過各地的聯繫電話以及通報單位都不一致,像是資源較豐富的六都才比較有可能設置24小時的專線,一般多是下班後,留言待處理。根據台北市以及新北市已設置24小時專線的經驗,白天的來電數與小夜的來電數相當,大夜班相對少,不過相信各縣市需求不一,應仍有24小時專線的需求。因此,除了現有各縣市的資源以外,衛福部心口司設立精神醫療緊急處置線上諮詢服務專線(049)255-1010,從7月16日起正式上線,等同雙軌給予協助。賴淑玲表示,該專線目前是提供給警消、警衛、社工、公衛護士、醫療人員等專業人士,第一時間可以撥打的24小時電話,負責專線接聽的人員皆是精神醫學專業人士,會依照警消提供的訊息,給予警消等單位護送就醫的線上指引,減少社區滋事事件發生,也能即時協助患者就醫。一般民眾對於社區內疑似精神疾病或是精神疾病滋事等通報,目前可以致電給當地衛生局,由當地衛生局判定,是否需要緊急送醫。
-
2020-06-06 科別.精神.身心
被害人及家屬如需心理支持 這些資源可協助!
鐵路警察殉職案的被害者父親不幸於昨天傍晚過世,為這起悲劇再添陰影。我國法務部指揮監督的犯罪被害人保護協會,針對重傷、死亡被害人及其家屬,提供心理諮商在內的多元協助。當事人還可利用各縣市心理衛生中心的免費諮商資源,以免壓力讓身心狀況持續走下坡。法務部次長陳明堂說,警察殉職案發生後,嘉義縣地檢署即請犯保協會嘉義分會聯繫被害者家屬,盼助其度過難關。昨晚得知被害人父親過世,協會亦派志工前往案家關心與誦經。犯保協會表示,協會的服務對象為重傷、死亡被害人及其家屬,司法單位提供個案資料後,協會就會主動聯繫,可提供心理諮商、法律諮詢、急難救助、就學補助、協助申請犯罪被害補償金等。不過,協會無法取得偵查中案件的被害人或家屬資料,因此當事人此時有需要協助時,須主動聯繫協會,可撥打免付費專線0800-005-850。當事人有心理支持上的需要,還可赴各縣市心理衛生中心。衛福部心口司司長諶立中說,各縣市均設有心理衛生中心,台北市針對一般民眾與優惠民眾進行心理諮商,分別酌收250元與50元,其他縣市則有免費資源。另外,還可致電衛福部設置的安心專線1925,與專業人員聊聊,全天候免付費。殺警案嫌犯罹患思覺失調症,卻長達兩年多未回診,致使病情惡化且衍生害命悲劇。總統蔡英文日前於就職演說時,將精神疾病治療不佳帶來的社會問題視為社會安全網失落的環節,宣示要補破網。諶立中說,衛福部正著手研議社會安全網2.0,其中心口司希望於全台各縣市指定醫院增設「高風險團隊」與「危機處理團隊」。前者由資深護理人員組成,追蹤停藥、狀況不好的高風險個案;後者由醫師、社工、護理師組成,視情況搭配警消人員到宅探視危急個案,助其穩定狀況或評估是否就醫。不過,相關細節與預算配置仍須跨部門研議,尚未定案。
-
2020-05-28 醫聲.慢病防治
思覺失調/台灣思覺失調盛行率低 衛福部:一定有小部分醫療黑數
思覺失調全球盛行率約1%,但台灣思覺失調盛行率卻僅約0.4%。民進黨立委鄭運鵬今在立院質疑,台灣的統計數字恐有黑數。衛福部心理及口腔健康司司長諶立中回應,黑數存在與否不是零跟一的選擇,一定會有小部分的醫療黑數。諶立中表示,思覺失調是基因遺傳導致的疾病,所謂思覺失調全球盛行率約1%的數字並不是非常嚴謹、經臨床調查後的統計數字,只是一般常識的說法;但台灣0.4%盛行率卻是經流行病學調查出來的。諶立中說,思覺失調全球盛行率數字,每個國家都不一樣,台灣數字是偏低,一定有一些黑數;諶提到,30年前大家在路上走一走可能就會碰到有自言自語、傻笑的這種病人,現在看不太到是因為現在醫療進步,他們都接受治療了。諶立中舉例,美國約翰霍普金斯教授拜訪衛福部時表示,奇怪在台北沒有看到到處是精神病人,但走到美國紐約或華盛頓滿街都可以看得到精神病人變成遊民到處走。諶立中說,當時他回覆,台灣治療的比較好,可能有一些少部分沒有病識感,不願意出來接受治療,但大部分病人都接受治療。
-
2020-05-16 科別.精神.身心
想自殺增加 專家:絕望比病毒致命
疫情趨緩,但已對全民心理健康造成衝擊,新冠肺炎自去年12月31日爆發,自殺防治中心統計民眾在「心理溫度計」的自評結果,今年1月至4月有「自殺想法」者較去年12月多5%,專家警告,疫情後隨即而來的經濟不景氣,對自殺率影響甚鉅,應要超前部署,全力防治。自殺防治中心昨天指出,透過「心情溫度計」App隨機抽樣4672人自評,結果發現新冠肺炎流行前後三個月的趨勢有顯著性變化,自認睡眠困難、緊張不安、易怒、憂鬱及自覺比不上他人的比率攀升5%,有「自殺想法」者也增加5%。自殺防治中心理事、台大醫學院護理學系所副教授吳佳儀說,雖然有「自殺想法」的人增加,但今年1月至4月自殺率並未升高,但日本疫情間自殺率創20年新低可看出端倪,疫情期間,學生、上班族無法出門上學、工作,增加親人相處時間、減少職場或學校霸凌壓力,可能使自殺率降低。但吳佳儀提醒,「絕望可能比病毒更致命。」首波疫情剛過,現在應進入心理重建階段。台北市立聯合醫院社區精神科主任、陽明大學教授陳映燁回憶,當年SARS疫情期間自殺率也沒有明顯變化,但後續經濟衰退造成次發性自殺潮,他認為,後續不景氣造成的心理威脅更不容小覷。吳佳儀表示,自殺非單一原因或偶然造成,是多重因子加上沒有好的保護作用導致,新冠肺炎疫情只是一個原因,建議政府應從現在就開始進行全民心理重建,民眾也可善用「心理溫度計」App,掌握心理狀態,並保持充分睡眠、均衡營養、安排休閒活動放鬆身心。自殺防治中心理事長李明濱表示,從過去921大地震、SARS到八仙塵爆等經驗分析,心理壓力多是資源不足導致,所以重整、提供資源是關鍵,「在災難下資源正確、透明很重要。」後疫情時代諸多壓力才是挑戰的開始。衛福部心口司長諶立中表示,疫情對全民心理健康衝擊大,政府會繼續提供心理相關協助。自殺,不能解決難題;求助,才是最好的路。求救請打1995 ( 要救救我 )
-
2020-05-16 科別.精神.身心
想不開比率增 專家:5月後不景氣威脅比疫情恐怖
國內新冠肺炎疫情趨緩,疫情對全民心理健康造成衝擊,新冠肺炎自去年12月31日爆發,據自殺防治中心統計,四千多名民眾在「心理溫度計」自評中,今年1月至4月有「自殺想法」者比率較去年12月多5%,專家警告,疫情後隨即而來的經濟不景氣對自殺率影響會更恐怖。自殺防治中心在今天上午「自殺新聞媒體聯繫會議」中公布,透過「心情溫度計」APP隨機抽樣4672人自評結果,發現新冠肺炎爆發流行前後三個月趨勢變化有顯著性,「睡眠困難、緊張不安、易怒、憂鬱及自覺比不上他人」總比例攀升5%,有「自殺想法」比例者也增加5%。自殺防治中心理事、台大醫學院護理學系所副教授吳佳儀說,雖有「自殺想法」者增加,但今年1月至4月自殺率無升高,從日本疫情間自殺率創20年新低可看出端倪,疫情間學生、上班族無法出門上學、工作,增加親人相處時間、減少職場或學校霸凌壓力,可能使自殺率降低。但吳佳儀提醒,「絕望可能比病毒更致命」首波疫情剛過,現在已入「心理重建」階段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社區精神科主任、陽明大學教授陳映燁回憶,當年SASR疫情間自殺率也沒有明顯變化,但後續經濟衰退造成次發性自殺潮,強調國內5月後不景氣為心理威脅更不容小覷。吳佳儀表示,自殺非單一原因或偶然造成,「是多重因子加上沒有好的保護作用」新冠肺炎疫情只是一個原因,籲政府應自5月份之後應著手開始進行全民心理重建,也建議民眾可善用「心理溫度計」APP,隨時掌握心裡狀控,保持充分睡眠、均衡營養、安排休閒活動放鬆身心。自殺防治中心理事長李明濱表說,從過去921大地震、SASR到八仙塵爆等經驗分析,心理壓力多是因資源不足導致,所以重整、提供資源是關鍵,「在災難下資源正確、透明很重要」疫情期間雖全民情緒溫度沒有發燒,心理檢查陰性,但後疫情時代諸多壓力才是挑戰的開始。衛福部心口司司長諶立中表示,疫情對全民心理健康衝擊大,壓力產生的不良反應,若順利度過就會成長;反之,如沒度過會留下後遺症,台灣疫情好,是因每天有記者會訊息透明, 焦慮感也降低,政府會繼續提供心理相關協助,「畢竟一條人命,就是一個家庭的悲傷。」 自殺,不能解決難題;求助,才是最好的路。求救請打1995 ( 要救救我 )
-
2019-11-22 科別.牙科
原民牙不好 要從前端預防
醫師認為,原民口腔衛生不佳問題,應從最前端的預防做起。衛福部心口司司長諶立中表示,調查顯示,我國原住民缺牙年齡比漢族年輕,主因與生活習慣、文化有關,嗜吃檳榔、愛喝酒、抽菸、不愛刷牙等習慣,容易發生牙結石、牙周病、蛀牙等,使缺牙速度加快。為了加強口腔觀念以及降低缺牙率,心口司提供免費兒童塗氟次數,原民就比平地兒童來得高,原民一年免費四次,一般兒童一年兩次,但是原民塗氟涵蓋率仍遠低於平地兒童。曾於偏鄉協助服務的馬偕醫院牙科醫師田世瑜說,缺牙確實影響長輩咀嚼功能,但許多樂天的原住民認為缺牙就缺牙,沒有必要補,只要吃軟的食物就好,真正認知缺牙時要做假牙的原住民長者,多數經濟條件不錯。他認為,原住民五十五歲以上長者假牙全面補助,仍需配套,且宣傳並培養口腔清潔習慣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