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7-30 焦點.長期照護
搜尋
親人
共找到
635
筆 文章
-
-
2023-07-28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醫生,你比我更懂我的女兒嗎?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病人的不滿」。一位白內障病人因為接受眼科手術後未能達到預期效果而寫出他心中的遺憾,尤其是對這位眼科醫師回應的態度頗有微詞。→想看本文一位眼科醫師以客觀超然的態度說出他的看法,認為醫師在這種情況下,尤其需要避免「防衛性的回應」,以避免火上加油,並且指出當下業績效率掛帥的醫療院所,醫師應該反躬自問虛心檢討。→想看本文一位長年在美國行醫的醫師,介紹一部以真人實事的醫療悲劇為主題的電影,以及自己親人在美國發生不良醫療效果的自省,對醫病衝突有更深入的剖析。希望醫病雙方都能從這種「不良事件」虛心檢討,使台灣的醫病關係更上一層樓。醫學的灰色地帶Take Care of Maya是剛剛發行的一個罕見疾病病例的記錄影片。Maya 9歲的時候,在一次嚴重的氣喘病發作過後,開始出現四肢有如刀割的疼痛,以及肌肉無力的症狀。Maya的父母帶著她四處求醫都不見成效。Maya的爸爸是退休的消防隊員(一般美國的消防隊員都有完善的急救訓練,醫療常識是高過平常百姓的)。媽媽是個護士,在她自己努力搜尋後,覺得 Maya的症狀符合一個罕見疾病叫做 Complex Regional Pain Syndrome (CRPS),夫婦倆帶著Maya去看一位對於這個疾病有權威的麻醉科醫師 Anthony Kirkpatrick 。這位醫師認定Maya是患了這個病,開始給她 ketamine—一個麻醉科的常用藥—但是效果不顯著。Dr. Kirkpatrick接下來建議 Maya的父母帶她到墨西哥去接受超高劑量 ketamine誘發昏迷的治療。Dr. Kirkpatrick 告訴他們這樣的治療是有些死亡的風險,也不能保證有效,但還是鼓勵他們嘗試。Maya 在墨西哥的醫院接受了這樣的治療,在加護病房裡度過大約一週的昏迷狀態,靠著氣管插管和呼吸器維生。當治療結束,Maya 酥醒後,一開始看不出來治療是否有成效。回到美國後,因為Dr. Kirkpatrick的診所不接受Maya的醫療保險,將她轉介給另一位醫師,繼續給Maya 開高劑量的ketamine。影片裡説是Maya在這樣的治療下,病情有好轉,也恢復了接近正常的作息。幾個月後,有一天Maya忽然發生嚴重的腹痛。Maya的媽媽不在家。她的爸爸眼看著她一直喊痛,不知道怎麼辦才好,就決定帶她去兒童醫院的急診就醫。在開車去醫院的路上,他打電話通知了Maya的媽媽到醫院去會合。這是Maya第一次到這個有名的兒童醫院就醫,所以醫院完全不清楚她過去的病史。Maya的媽媽認定她的腹痛是CRPS復發造成的,要求醫師給 Maya高劑量的 ketamine,醫師認為她的要求不合理(劑量遠超出安全範圍)。雙方僵持不下,Maya住院了,依照醫院醫師的想法治療,但是Maya的媽媽認為 Maya一點也沒有改善,繼續堅持要醫院給Maya使用高劑量的ketamine。因為屢次與醫院衝突,醫院的一個調查受虐兒童的專科醫師來看會診,判定Maya 的病痛是被她媽媽暗示牽引所致(Munchausen by proxy)。當兒童懷疑有家虐的狀況時,法律的規定是政府接管小孩的監護,父母不再擁有為孩子做任何決定的權利。Maya的媽媽被限制不能去醫院探訪Maya。爸爸去探訪時,也不能談任何有關治療的話題。Maya總共在醫院的監管下過了三個月,包括萬聖節、感恩節、聖誕節和她11歲的生日。她的父母請了律師控告醫院,希望能把Maya接回家。出庭的當天,Maya 對法官提出兩個訴求,希望法官能聽她自己説明她的狀況,另一個訴求是讓她能擁抱媽媽一下。不幸的是法官認為這個案子還在爭議中,拒絕了這兩個訴求。不久過後,Maya的媽媽在家裡的車庫上吊自殺,遺書裡説她選擇自盡是因為再也不能忍受與Maya分離,而且被視為罪犯的痛苦。這樣慘烈的結局既令人震驚扼腕,也絕不是醫院所能預料到的悲劇。這個記錄片是從Maya和她家人的角度出發來報導這個事件,相信多數人的直接觀感是認為醫院是整個事件的罪魁禍首;我自己身為醫事從業人員,心裡則有很多的疑問。這個案子其實充滿了許多醫學的灰色地帶,值得進一步的思考。權威的醫師或醫院不一定都有不容質疑的診斷與治療建議Maya 9歲時發生的病,是不是肯定是Complex Regional Pain Syndrome(CRPS) ?小孩子發高燒,扁桃腺紅腫發炎,喉嚨拭檢證實有鏈球桿菌,可以確診扁桃腺感染;治療是使用對鏈球桿菌有效的抗生素;病人也會在預期的時間內好轉,恢復健康。許多疾病的診斷與治療是黑白分明,沒有爭議的。有一些疾病是醫學上還不瞭解的,既不知致病原因,也不知發病的機制,因此也很難發展出有效的治療。有時候,某些醫學權威提出一些見解,就被當成肯定的看法。這樣的疾病診斷常常靠排除掉其他可能性來做成結論的。CRPS的診斷是沒有任何特定的檢驗能確認的,而是靠著排除其他可能性來做判斷。Maya的疾病的確是不尋常的;在去看 Dr. Kirkpatrick 之前,她已經看了很多其他的醫生,既沒有得到一個確定的診斷,所嘗試過的用藥也都沒有幫忙。當Dr. Kirkpatrick告訴他們這個診斷,相信對Maya一家人而言是久旱逢甘霖,加上Dr. Kirkpatrick提供他們一個帶著他個人權威的治療方案,可能也給Maya的父母一種定心感。Maya 在接受高劑量ketamine注射之後,病情似乎也有好轉,難怪他們完全認定這個診斷,以及使用高劑量ketamine注射的必要性。我在網路上進一步找尋這個案子的來龍去脈時,發現Dr. Kirkpatrick 經營一個CRPS的特別門診,專門給病人做高劑量ketamine注射。因為Maya每三至四週就要連續四天的治療,自費負擔是一萬元美金,超出了他們的經濟能力,才轉到另一位Dr. Kirkpatrick介紹的醫師那裡去繼續治療。Dr. Kirkpatrick 第一次看到Maya時,因為她已經看了很多其他醫師,也做了很多檢查治療,我可以了解他不需要再做任何檢查,而憑著他的經驗做出CRPS的診斷。問題是一個經營CRPS特別門診的醫師會不會有不管什麼病看起來都像CRPS呢?畢竟很多病的症狀可以很類似,疾病的自染發展過程也可能自己慢慢痊癒。兒童醫院與Maya媽媽的衝突Maya剛剛到兒童醫院是因為腹痛去就醫的。當然腹痛的原因形形色色,需要檢查才能判斷,以便做適當的治療,但是Maya的媽媽阻擋醫事人員給Maya做腹部超音波檢查,只是強烈地要求高劑量ketamine注射;這是種下雙方敵峙的原因。溝通破裂的情況下,容易懷疑對方的動機,才會造成醫院向政府機構報告家虐的可能性。Maya的媽媽也許有「你比我更懂我的女兒嗎?」令醫護人員反感的態度,後來醫院拿法律來制約處罰Maya的媽媽,造成她尋死,反過來處罰醫院與醫師的悲劇。遇到不如預期的醫療結果時,醫病雙方如何創造最好的結局怪老子先生白內障手術後,視力不得改善,他當然有理由提出他的失望與不滿,而治療的醫師似乎有惱羞成怒之嫌,將結果歸咎於與他無關的原因。我的婆婆在美國有兩次嚴重的術後併發症;雖然經歷了很多困難,最後也化險為夷,沒有任何長期的後遺症。第一次是心臟冠狀動脉置換術,手術後第一天晚上,因為語言不通,她沒有遵從醫囑,夜裡自己下床去上廁所,造成大腿摘取靜脈的傷口裂開,又因為術後例行的抗凝血劑治療,在大腿肌肉層裡形成很大的血腫,遅遅無法消退,幾週後,又動了一次手術清除血塊,之後,身體才慢慢康復。這個事件不是醫院或醫護人員的過錯,我們也感激原來的心血管醫師團隊及後來的一般外科團隊的照顧。婆婆手術前因為心臟狀況不好,總是走不動路,氣接不上來;術後,總算也能享受與家人出遊的喜樂。第二次手術併發症是白內障摘除術。她另一個眼睛的白內障是在台灣開刀的,術後視力立刻好轉。第二次白內障在美國住家附近的眼科診所手術,但是術後視力反而變差。這位眼科醫師一直密集的觀查及治療都沒有成效,建議婆婆要去舉世聞名的麻省眼耳鼻喉科醫院看眼角膜專科的醫師。所有後續的會診與治療,都在這位醫師的協助與指導下完成。婆婆接受角膜移植,視力也完全恢復正常。結語我從怪老子先生的故事,聯想到婆婆的故事,再加上Maya家庭的悲劇,心裡有許多感慨。多少醫病之間的對峙是因為溝通態度不良所致?醫護人員總是希望病人有最好的醫療結果,但是,醫護人員不是神,當醫療結果不如理想時,醫病雙方更要加強溝通合作,才能彌補缺陷,得到不幸中的大幸結局。★珍惜生命,若您或身邊的人有心理困擾,可撥打安心專線:1925|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張老師專線:1980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07-27 養生.抗老養生
88歲AV女優小笠原祐子受訪曝想拍片到90歲 這些80歲的日本阿嬤證明年齡只是數字
80歲,到底還能做什麼?印象中,很多人對於80 歲的印象,就是老態龍鍾,也不知道能做什麼。但是,這些日本阿嬤卻顛覆了你我的想像,包括80歲進入AV 界的小笠原祐子,72歲學攝影、82歲開個人攝影展的西本喜美子,87歲的Youtuber 多良美智子,91歲仍優雅生活的房地產CEO 新井芳子,還有很多日本阿嬤活出了自己,充分示範了80 歲仍然能擁有精采人生。88歲還在AV線上的小笠原祐子小笠原祐子是日本最高齡的AV女優,81歲入行,至今已經從事相關工作7年,日前接受《livedoor》採訪時,還說想要做到90歲。在採訪中,她說自己來自一個保守的家庭,在59歲喪夫前就只有談過一次戀愛,就是跟自己的先生。丈夫辭世後就獨自經營小吃店,這時候她有跟一位大學生交往,但卻沒有發生任何肉體關係。後來,店內有位熟客是AV員工,曾經好幾次邀請他下海拍片,整整3年。某次機緣下,她到片商現場觀摩,脫口說出:「如果不是帥哥我就不拍」沒想到10天後片商真的找來帥哥,她才答應拍攝。小笠原祐子在採訪中提到,出道前的性經驗對象只有老公一人,59歲老公過世後有長達22年沒有性經驗。她說:「聽說高齡女優都要靠潤滑液,否則會很痛進不去,但我不會!」並且透露自己為了做好這份工作,還要定期運動、伸展,讓身體保持在最佳狀態。至於親人怎麼看待自己這份工作?小笠原祐子表示,她有兩個女兒、一個小孩,甚至連曾孫都有了。對於她這份工作,兒子開明地說::「只要媽媽身體長壽就好了,想做什麼都可以。」82歲開個人攝影展的西本喜美子西本喜美子72 歲開始學攝影,88 歲出版人生第一本寫真集。聽起來是位「活到老、學到老」的典範,但如果你看過她的「自拍照」,會驚呼:哇!她真是一個熱愛生命的可愛老人。(根本是年輕人吧?)她的攝影作品集多是花草、昆蟲等生活隨處可見的靜物,再利用Mac 電腦後製,充滿沉靜又迷幻的風格,和她的「自拍照」系列大異其趣。在一系列自拍作品中,她穿上青蛙裝、猩猩裝,戴上啤酒頭套,把自己晾在衣架上,還演出騎機車摔車等危險動作,充滿童心的搞怪創作,讓年輕人自嘆不如。問她如何克服身體衰老病痛?西本喜美子說,即使腰不舒服,無法在戶外拍得盡興,她也盡量在家中拍攝靜物,再用電腦後製處理。她接受電視台訪問時說:「只要我還活著,就要一直拿著相機!」85開始當Youtuber的多良美智子訂閱數超過16 萬的多良美智子,她原本是獨居老人,在疫情期間,因為無法出門,所以跟當時16 歲的孫子一起開了Youtube,分享自己的生活點滴,包括一個人要怎麼烹飪、怎麼做縫紉等。美智子在長崎工作時認識了身為上司的丈夫,她不顧家人反對,堅持跟丈夫結婚,婚姻還算是順利。但在2015 年丈夫因為跌倒住院,結果發現罹患主動脈瘤,雖然接受了手術,但還是在一個月辭世。丈夫離開後,多良美智子開始了獨居生活,並且開始挑戰自己,包括80 歲時穿了耳洞來慶生、孫子跟她一起拍Youtube 等,她認為:想做的事情就去做!只有自己最清楚要怎樣享受自己的人生。所以也不需要跟別人比較!她提到,很多人會認為「獨居老人」就是註定孤獨、寂寞,但是她不這樣認為。她覺得獨居就是可以依照自己的想法安排環境,因此她把房子佈得很漂亮,在窗邊擺放鮮花,在飲食上也很講究,包括杯子、碗盤等的挑選都很講究。她說:「我打算獨居到生命的最後。」91歲仍優雅生活的房地產CEO新井芳子新井芳子69 歲時喪偶,她也因此住進了老人住宅,但是因為太無聊、不知道該幹嘛,所以離開了老人住宅,回到了家中自行生活,並且規劃一系列精采的行程,讓自己的生活更精采。她告訴採訪者,就算到東京探望兒子、孫子、曾孫,她也是一個人出行,在東京有空閒時間,也會獨自去新大久保(韓國流行彩妝聖地)逛街。至於新井芳子是如何保養自己的身體?她說:她每天都要去附近的水療中心洗澡、三溫暖或冷水浴等,而且她很用心保養牙齒,吃完飯後都會很用心地刷牙、清潔牙齒,所以就算到了90 歲了,也只有裝2 顆假牙,其他都是自己的牙齒。對於身體的保養也是如此,她每天都會進行肢體伸展與訓練,不會讓身體卡卡的。新井芳子也展現了強大的學習力與好奇心,不但每天都要學習新知識,也會經常跟晚輩溝通、談話,可以讓腦筋不打結,也不容易失智。總之,即便是90歲了,她仍要活出更精采的自己。90歲的健身教練:年齡對瀧島未香來說只是一個數字65 歲時,瀧島未香的先生對她說:「你好像有點胖了。」事實上,她自己也知道,她說:「那時候可能不只是一點點胖 ,當時我的腰圍是現在的2倍。」於是,她知道不能這樣放任下去了,果斷地報名了健身房,從此開啟了健身之路。接下來的五年內,她瘦了15 公斤。不只如此,87 歲時,她的教練對她說:「今天換妳來上課吧!」剛開始她很抗拒,但是最後她逐漸享受這份工作,最後她成為了日本最年長的健身教練。瀧島未香的教練說:「瀧島身體的每一寸都散發著對健身的熱愛,所以我讓他成為一位教練。而且她的年齡與體態對於學員更加有說服力,也吸引了很多粉絲。」瀧島未香受訪時表示,她晚上11點就睡了,在凌晨3 點起床,不到4點就外出散步、慢跑。她說:「只要沒有下雨,我每天早上4 點左右出門,然後步行4公里、慢跑3公里,最後暖身1公里,這整個過程約2小時。」瀧島未香說:「有一天,她收到了一則訊息,對方說自己想要自殺,但看到瀧島生活得如此健康愉悅的影片後,態度跟想法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現在的她,想要積極地生活。」瀧島未香用自己經歷激勵了無數的人,她說健身教練這份工作要做到100 歲。而且向所有人證明了一件事:年齡只是一個數字,只要開始任何事情都不會太晚。【資料來源】.日本維基百科:小笠原祐子.88 歲AV 女優小笠原祐子受訪 自爆下海原因兒子都支持:想拍到90 歲 .她真的是88 歲嗎?西本喜美子學攝影、出版寫真集.80 歲後穿耳洞、拍Youtube 日本88 歲婆婆不停挑戰自己:想做就做,不用與人比較.90 歲CEO 奶奶:我有時還會一個人去新大久保逛街.65 歲才開始健身!日本最高齡90 歲健身教練瀧島未香:如何靠運動讓身體年輕30 歲?.“Takimika,” the 90-Year-Old Fitness Instructor
-
2023-07-26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醫病之間大哉問,制度問題也費思量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病人的不滿」。一位白內障病人因為接受眼科手術後未能達到預期效果而寫出他心中的遺憾,尤其是對這位眼科醫師回應的態度頗有微詞。→想看全文一位眼科醫師以客觀超然的態度說出他的看法,認為醫師在這種情況下,尤其需要避免「防衛性的回應」,以避免火上加油,並且指出當下業績效率掛帥的醫療院所,醫師應該反躬自問虛心檢討。一位長年在美國行醫的醫師,介紹一部以真人實事的醫療悲劇為主題的電影,以及自己親人在美國發生不良醫療效果的自省,對醫病衝突有更深入的剖析。希望醫病雙方都能從這種「不良事件」虛心檢討,使台灣的醫病關係更上一層樓。拜讀怪老子的文章,首先對老前輩身體保健得宜,九十幾歲高齡仍思慮清晰,感到相當敬佩與羨慕,他指出醫師必須要「有謙卑的態度,對病患的同理心,也能耐心傾聽患者的反應」,發人深省,這也的確是一位醫者必須時時自我提醒,奉行不輟的圭臬,個人身為醫師,亦以同樣的標準時時自省。身為眼科醫師,就個人經驗,大部分白內障手術多於古稀之年進行,建議手術的主要指標在於白內障影響個人生活的程度,老先生至如此高齡,是否手術,的確要多加思量。據文中敘述,其主治醫師,一開始也是對於手術採取保守的態度,並且不只針對病人的主訴白內障,而是包括其他部位都有細心檢查,因而發現睫毛毛囊蟎蟲問題,相信主治醫師也是一位細心注重病人的醫師。不過,術後病人反應狀況時,主治醫師卻採取防衛性的回覆方式,讓老先生大感失望。身為醫師,未能實際診治病人,不該輕易談論病況或評斷診療,在此也就對這部分不做太多置喙。但深深感嘆醫病之間的相處與溝通,的確是醫師一輩子都必須修煉的功課,不可一日或忘。一位醫師或許一天看兩百診,兩百診次之中,可能有兩次對病人的態度稍有疏忽,醫師自認為僅有百分之一,已經相當完美,但對兩位病人來說,那就是全部。醫師必須兢兢業業,以做到全無差錯為終極目標,的確任重道遠。也嘆息健保制度造成醫病之間的緊張關係與日俱增,在當前的健保制度下,醫療院所即使是本應是學術殿堂的醫學中心,也都高度要求「衝量」,導致醫師不得不衝高診次、開刀數,人非聖賢,每天如此高的診次,勞心之餘,對待病人態度上就更容易偶有疏忽。衝高刀數,其中發生醫療糾紛的機率就提升,結果造成醫師有高度防衛心理,嚴重妨礙醫病之間的溝通。這固然讓病人不滿,對醫師來說也是困境。身為醫者,這不能是藉口,只有更加警惕、反省。但是以制度面來說,如今國人對健保的滿意度世界最高,對醫師的不滿卻日漸升高,健保制度上是否陷醫師於不義?以歐美來比較,看診時間至少十五分鐘以上,如此醫師自然更能全面性的診治以及關懷病者,更容易發揮同理心,台灣在門診爆量的情況下,醫師若看診超過兩三分鐘,後續等待的病人與家屬往往頻加催促,醫師被迫必須急於結束診次的情況下,病者當然會感受到急躁、沒有耐心傾聽。畢竟,類似的情況,如今在台灣是普遍發生,並非個別醫師的醫德問題。健保導致的醫療環境惡化的狀況,是不論醫、病,以及尚未生病的大眾,都要一同思考的。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07-24 寵物.照顧指南
「老公會背叛我,但我的狗不會」毛小孩驟逝 她憂鬱暴瘦15公斤!寵物過世假有可能嗎?
許多人視寵物狗貓為家人,寵物過世時,許多飼主痛不欲生,更陷入憂鬱。精神科醫師表示,人與人疏離,寵物狗貓成為最親近的對象,當寵物過世,痛苦程度有時已超過疏遠的家人,精神科門診曾有飼主爲寵物狗安樂死或承受狗被毒殺、年邁死亡等,感到內心痛苦、難過哭泣、吃不下、睡不好,甚至尋求自殺。快樂心靈診所院長、精神科醫師陳豐偉說,很多人平時透過網路與人溝通,但下班後很少社交,每天與寵物狗貓相處、吐露心聲,有些飼主養寵物十幾年,就像拉拔小孩長大,當寵物過世,常感到痛苦。這類患者在診間分為兩種,一原本病情穩定的憂鬱症、焦慮症病人,寵物過世使病情加重,幾乎每個月都會遇到。另沒有精神病病史的人,寵物過世後仍會覺得悲傷,但就醫較少,一個月平均不到一人。「老公會背叛我,但我的狗不會」 寵物意外死亡對飼主衝擊大精神科醫師楊聰財表示,曾收治一名四十多歲獨居的單身女性,養了一隻吉娃娃,但吉娃娃不幸車禍全身癱瘓,不得已決定安樂死,為陪伴愛犬走完最後一程,女子隨側見證愛犬接受安樂死。但愛犬過世後,女子總是不自主哭泣、不願意出門,只待在家看著愛犬的照片,後續出現失眠、食慾不振、情緒低落,甚至試圖自殺。楊聰財說,問診發現,女子自認是害死愛犬的劊子手,導致強大情緒壓力,症狀持續長達三個月,暴瘦十五公斤,確診為重度憂鬱症。經藥物、認知行為治療,並透過親友陪伴,經一年治療病情才好轉。飼主要走過悲傷,除尋求家人、朋友支持及專業心理輔導外,也可製作繪畫、墓碑等寵物紀念品,或是舉辦一個儀式釋放悲傷,並允許自己在這段時間經歷情緒的起伏。「老公會背叛我,但我的狗不會,十分忠誠。」林口長庚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張家銘說,診間一名女子如此形容她的狗,談到狗時總是深深的想念。門診還有民眾的狗在戶外誤食含毒食物,被人「毒殺」,但始終無法找到犯人,飼主充滿憤怒,久久不能平復。若寵物離世是生病、年老等已預見情況,飼主心理衝擊較小,但是,意外死亡對飼主心理很大的衝擊,恐引起病態性哀傷。在不銹鋼診台上躺著不動的毛小孩,是家人、親人另一名男飼主抱著一隻哈士奇衝進動物醫院,大喊著「趕快救救我的狗兒子」,獸醫師檢查後為中暑引發急性腎衰竭,經緊急搶救,打了強心針,還是回天乏術。聽聞寵物死訊時,飼主抱著狗狗癱軟身體,嚎啕大哭。新北市獸醫臨床醫學會理事長蔡志鴻表示,動物醫院經常上演著類似場景,安慰開導飼主,也成為獸醫師的日常工作之一。蔡志鴻表示,如何讓毛小孩的爸媽釋懷、接受死亡,的確是一門學問,獸醫系養成課程中應開設這類生死學課程,讓獸醫師在關鍵時刻扮演心靈導師。因為對許多飼主來說,在不銹鋼診台上躺著不動的毛小孩,那是家人、親人,那種朝夕相處、陪伴互動,一旦離世,那種撕心裂肺的痛楚,絕非外人所能感受。寵物喪假/狗貓離世飼主如何請假? 勞動部說話了【記者沈能元、鄒尚謙、葉冠妤、編譯羅方妤/台北即時報導】許多人視寵物為家人,毛小孩離世,許多飼主痛不欲生,陷入憂鬱、失去生存意識等情緒,處理毛小孩後事也是心力交瘁,但目前各國針對「寵物過世假」沒有相關法規,就有精神科醫師表示,企業、雇主於准予寵物過世的休假上,應更有彈性,政府也應多關注「寵物友善」議題,讓飼主可以送毛小孩最後一程,紓解心理的悲傷。快樂心靈診所院長、精神科醫師陳豐偉指出,當寵物過世,有三分之一飼主會難過半年,約二成的飼主會經歷如同親近家人過世的痛苦。目前在歐美國家,寵物過世假已是熱門議題。「寵物過世,主管不准假,引發員工請願、網路串連,在美國已經發生好幾次。」陳豐偉說,但目前還沒有國家把寵物過世假寫入法規,主因是醫療業、服務業恐怕受不了這樣的衝擊。即使法規沒有,但企業主管要能理解,社會快速變遷,許多人放棄傳統的結婚與生育小孩的人生,這時寵物貓狗就取代了伴侶或小孩心靈陪伴、互相依附的角色。華爾街日報日前報導,美國加州舊金山金普頓酒店和餐廳提供員工3天寵物過世假。酒店創辦人金普頓自1981年起就一直帶著自己飼養的邊境牧羊犬工作,也鼓勵員工和客戶帶寵物來酒店,還提供員工寵物保險和過世假。美國亞歷桑納州鳳凰城就業律師西弗斯曾研究過寵物過世假議題,指出家事假法律沒有提供員工關於寵物生病或過世的休假。一些雇主則想知道如何劃定寵物過世假界線,如果給寵物狗過世的員工休假,那另一位員工的寵物魚過世,要不要讓他休假。有生理假也該有心理假 「寵物過世假」應更有彈性林口長庚醫院精神科副教授級主治醫師張家銘說,社會進步,目前依「性別工作平等法」已有「生理假」,近期部分大學也設立「心理假」,對於寵物過世假應更有彈性。以往依不同假別,如病假需要醫師診斷書,事假需要理由,但現在許多假別已經不需要任何理由,企業、雇主應該尊重員工請假的權益。張家銘說,寵物離世在許多人感情上等同家人離世,雖然寵物過世假在假別上很難由政府制定,但企業主應重視員工的心理,請假應該給予更多的彈性,不應一概而論。精神科醫師楊聰財說,許多人與寵物親密如同家人,平時陪伴著飼主日常生活,提供情感支持和快樂,當寵物過世後,對飼主的影響可以是非常深遠的,飼主面臨的壓力指數,相當於親密家人或配偶死亡的程度,可能經歷強烈的悲傷和失落感,這種憂鬱情緒因人而異,可能會持續一段時間。陳豐偉說,當員工為寵物過世哀傷時,主管應盡可能以事、病假通融,或協助調班,讓員工走過悲痛期。勉強情緒低落、注意力不集中的員工來工作,反而更容易出錯,對公司也沒好處。也有少數員工會在寵物過世後陷入憂鬱、全身乏力、失去生存的意志,連來工作都有困難。這時會需要主管與同事支持,協助難過的飼主走出來,不要一直陷落在寵物過世的陰霾裡。美國公司「寵物友善」政策吸引年輕人應徵陳豐偉說,美國因年輕人不想返回工作造成缺工潮,所以愈來愈多公司推出「寵物友善」政策吸引年輕人應徵,讓員工可以在工作時有寵物陪伴,在寵物過世時可以請假,寵物要就醫可以調班。少數美國公司也明文規定,當寵物過世可以請1至3天假,或短暫改彈性工作、在家工作,以便員工處理寵物過世的事情。寵物過世假是值得台灣注意的議題。陳豐偉表示,寵物過世假應由各公司自己訂定,至少當員工提出這樣的要求時,社會大眾要能夠同理,不要覺得這種想法很奇怪。勞動部:目前社會沒共識,仍建議請事假或特休勞動部勞動條件及就業平等司司長黃維琛表示,對寵物有深厚感情的人來說,寵物不只是寵物,可能已經是家中的一份子,一旦寵物離世,確實會感到哀傷。不過,到目前為止,關於寵物喪假這個議題,各國目前沒有這樣的規定,社會上各界也沒有共識。勞動部建議,若是有請假的需求,可以先運用目前有的事假或特別休假來處理。★珍惜生命,若您或身邊的人有心理困擾,可撥打安心專線:1925|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張老師專線:1980(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7-24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白內障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病人的不滿」。一位白內障病人因為接受眼科手術後未能達到預期效果而寫出他心中的遺憾,尤其是對這位眼科醫師回應的態度頗有微詞。一位眼科醫師以客觀超然的態度說出他的看法,認為醫師在這種情況下,尤其需要避免「防衛性的回應」,以避免火上加油,並且指出當下業績效率掛帥的醫療院所,醫師應該反躬自問虛心檢討。一位長年在美國行醫的醫師,介紹一部以真人實事的醫療悲劇為主題的電影,以及自己親人在美國發生不良醫療效果的自省,對醫病衝突有更深入的剖析。希望醫病雙方都能從這種「不良事件」虛心檢討,使台灣的醫病關係更上一層樓。我今年92歲,第一次做白內障手術。我的眼科醫生是醫院裡經驗豐富、風評很好、醫術很高的醫生。他的門診始終都是川流不息的病人,一開始我也掛不到號碼,還是透過之前幫我開刀的腫瘤科醫生協助,才順利加號,從此我也成為他的忠實病人。這幾年我有問醫生,我需不需要開白內障,他幫我檢查的結果都說還沒有熟,還不需要開刀,只需要點眼藥水保養即可。但是他發現我眼睛的不適,主要是因為眼睫毛的毛囊部位,被滿滿的蟎蟲寄居附著,若不是透過精密的檢查,肉眼根本看不出來有蟲。他請助理耐心的幫我除蟲,也指導我的家人如何使用眼部專用的茶樹精油來擦拭,經過很長一段時間的抗蟎,總算把這群不速之客解決了。後來醫生也發現我眼睛乾澀問題嚴重,有破皮現象,叮囑我要確實點眼藥水、藥膏,才能改善視力模糊問題。去年10月回診時,醫生說我的白內障已經熟了可以開了,我想說這幾年受到醫生的治療,對醫生也相當信任,所以接受醫生的建議,即刻安排術前檢查;由於我的眼窩較窄,醫生告訴我如果選擇自費的飛秒雷射手術沒有辦法放入固定的環時,就會改為傳統的手術方式,我也能夠接受,所以就開始等候手術時間通知,由於醫生的病患在等候開刀的人數眾多,直到今年2月初才排到。手術後,醫生告訴我雷射手術相當順利,我滿懷期待重見光明的一天,沒想到時間一天天過去,我的視力並沒有明顯變好。在術後一個月的回診時,我向醫生表示我的視力沒有變好,感覺反而更差時,醫生的態度馬上出現轉變,他讓我再去做一些檢查,數據出來後他用很不客氣的口氣告訴我,我的視力「沒有比較差,跟以前差不多!」。醫生還說我可能有帕金森氏症,眨眼次數比一般人少,導致淚液分泌太少,眼睛太乾,才會影響視力,建議我找神經內科醫生檢查一下。當下,我對這個醫生便徹底的失望了。我並不是要他承認自己手術失敗,我只是想讓他知道我手術後的狀況,接下來該如何應對而已。如果照他說的,手術後的視力跟以前差不多,我何必自費九萬多元做這個白內障手術?我個人認為,要成為一個名醫,除了是一流醫學院畢業的優秀人才,更要有謙卑的態度、對病患的同理心、也能耐心傾聽患者的反應。而不是只聽好話,容不下一點點質疑與批評。醫生是人不是神,有時也會失誤,這個我都能理解;何況白內障手術已是眼科很成熟的手術,失敗率極低,如果醫生認為手術不成功,我也能坦然接受,認為是自己的運氣不好而已。可是醫生一開口就是很不耐煩的說「沒有比較差」,他一副「防衛的」態度,讓我不知道該說什麼。我周遭朋友、親戚每個去開白內障的,雖然在不同的醫院做手術,大家術後都說開得很好,視力都恢復了;甚至有親戚在日本一次開雙眼的,也說離開醫院時就覺得一片光明了,讓我羨慕不已!因為我第一眼的慘痛經驗,讓我現在反而猶豫要不要開另一眼,我已經快93歲了,眼睛再用也沒幾年,如果開了沒有更好,我何必再冒一次風險。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07-19 失智.失智100問
「餘生行天宮會照顧」…失智翁捐行天宮上億房產爆爭議!3道防火牆幫失智家人守住錢
【2023/07/18編註】失智症患者被動或主動失去財產的案例時有所聞。之前政壇女強人李鍾桂失智疑被親信搬空千萬,近日又傳出一名罹患輕微失智的老翁瞞著女兒將9戶上億房產全捐給行天宮,事後父親還對女兒說,自己餘生行天宮會負責照顧。竟究失智患者的捐贈行為是否有法律效力?家人要如何避免失智親屬財產被掏空?【相關新聞】失智翁捐行天宮上億房產爆爭議 律師:要看有無申請監護宣告只要參加過救國團舉辦的活動,一定都知道李鍾桂!當年救國團的文宣,紀念品都會印有她的名字,致力將救國團轉型為社會企業組織。現年高齡84歲的女強人,除了曾任救國團主任、召集人,亦曾在政大、台大教書,以及擔任國民黨副祕書長、教育部國際文教處長,更創辦真善美基金會,已故丈夫為前司法院長施啟揚,夫婦權傾一時,兩人膝下無子女。2019年,施啟揚逝世後,李鍾桂的健康每況愈下,且罹患失智症,近日爆發親信搬空數千萬老本,包括轉移房產、變賣股票。昔日口才一流的教育家、政壇女強人,晚年遭貼身祕書及夫婿的前隨扈聯手掏空資產,李鍾桂家人向法院聲請「監護宣告」已獲准,並提起刑事告訴。這類事件時有所聞,失智症患者因認知功能出現障礙,判斷、思考退化,失去基本金錢概念,容易成為有心人士覬覦的對象。隨著老年人口比例增加,台灣迎來「超高齡社會風暴」,失智、失能風險成為一大隱憂,患者不只失去記憶,還可能失去財產!如何幫失智家人守住錢?專業律師吳挺絹教你認識三道防火牆,做好財務安全防護。三道防火牆幫失智家人守住錢● 第一點:首先發出律師存證信函,讓對方知道失智所簽的契約都是無效的。● 第二點:接著提出「準詐欺罪」,將財產過戶的手續先停下來,避免轉移成功。● 第三點:同時向法院聲請「監護宣告」、「暫時處分」,防止財產被移轉的危險。台灣失智人口日漸增多,失智症患者除了遭到外人詐騙,也常發生親友藉機將財產轉移的糾紛。罹病初期,並不會影響病人自主行為能力,建議提早做好法律上的預防措施,在醫師、律師與證人見證下,預立醫囑與遺囑,避免日後親人為爭遺產對簿公堂。民眾若擔心年老後會失智,可主動到銀行辦理安養自益信託,分配未來每個月的資產運用。家人發現長輩有失智徵兆,也可以先規劃安養信託,確保財產安全。另外,罹患早發性失智症的患者,本人可親自到銀行申請辦理,安排日後生活受到照顧。另特別提醒,當發現家人有疑似病徵時,應立即就醫累積病歷或診斷證明,一旦遇到有心人士,才有機會證明是因心智缺陷而遭詐騙。千萬不要因為擔心被貼上「失智症」的標籤,在司法體制中難獲正義,失智診斷證明是財產被不當轉移、詐騙的保障。認識失智症失智症(Dementia)是一種疾病現象而不是正常的老化,不是單一項疾病,而是一群症狀的組合(症候群),它的症狀不單純只有記憶力的減退,還會影響到其他認知功能,包括有語言能力、空間感、計算力、判斷力、抽象思考能力、注意力等各方面的功能退化,同時可能出現干擾行為、個性改變、妄想或幻覺等症狀,這些症狀的嚴重程度足以影響其人際關係與工作能力。(資料來源:台灣失智症協會)【延伸閱讀】.失智者財務危機 1/3遭家屬剝削!輕、中、重度失智如何保住財產 律師提建議.財務問題/失智者如何保護財產?專家教「這3招」避免被騙財(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7-08 癌症.飲食與癌症
爺爺血癌、爸爸膀胱癌、媽媽乳癌!腫瘤科中醫自創「3招防癌養生術」,靠吃這些食材防癌
想要從飲食預防癌症,莊佳穎中醫師推薦可將一些抗癌食材入菜。不久前,衛福部公布2022年國人的十大死因排行榜,癌症已連續41年高居國人死因第一名,癌症時鐘又再快轉了3秒。報告指出,台灣有5萬多人因癌症而死亡,占總死亡人數24.9%,等於每4名死亡人口中就有1人是罹癌身亡。因此,如何「預防癌症」是不少現代人十分關心的事情。從中醫的觀點看癌症,中醫強調五臟六腑的平衡,若平衡被破壞,就容易產生病變。古代認為體內不正常的物質都稱為「痰」,如果無法順利排出,日積月累之下就會變成「痰瘀」,進而產生腫瘤、癌症。臺灣中西整合醫學會理事、台中慈濟醫院中醫部中醫腫瘤科主任莊佳穎,對於癌症中醫的預防、調理、治療等有著多年經驗,而同樣有著癌症家族史的她,也有一套自己的「養生術」,一起來看看專業中醫師有哪些養生小秘訣!從小就有癌症基因,從日常生活防癌「如果要說癌症基因,我也算是高風險族群,爺爺血癌、爸爸膀胱癌、媽媽乳癌,家裡有蠻多親人都是癌症過世的,加上診間常看到病人因癌症所苦,所以平常我就十分注重身體的保養。」莊佳穎醫師說。就中醫的角度,認為癌症的發生和人體內正氣是否充足,以及衛氣是否可以與致癌病邪交爭有密切相關。《黃帝內經》裡有提到:「正勝則邪退. 邪盛則正衰。」人體正氣旺盛,衛氣則可以與致癌病邪交爭,祛除致癌病邪,癌症就不會發生和生長了。否則,致癌病邪傷害到人體之氣(類比為「細胞」),氣變異而結聚,癌症就會生成。因此,人體正氣不足,或者衛氣不能抗邪,都是癌症發生的主要因素(中醫稱之為「內因」)。想預防癌症,關鍵在於「扶正祛邪」,首先要使體內正氣充足,且衛氣有能力祛除致癌病邪,如果免疫力好,癌細胞和腫瘤就不易生成,而「情緒、飲食、生活起居和運動」等日常習慣,對人體正氣充足與否,皆有正面和負面的影響。培養生活好習慣來預防癌症有著癌症家族史的莊佳穎中醫師,從培養生活好習慣來預防癌症。養生術一:每天自製養生茶「像我一天工作10~12個小時,一旦疲累就容易處於陽虛狀態,當免疫系統來不及修復,就有機會罹癌。」所以莊佳穎醫師每天都會喝自己煮的養生茶,並依身體狀況調整裡面的藥材。例如覺得氣虛疲累的時候,她會用一些養血補氣的藥材,如黃耆、何首烏、麥芽、香附、佛手;若是覺得胸悶噁心、四肢沈重,就會改用一些化痰除瘀的藥材,如蒲公英、龍葵、蜈蚣、丹參等。「如果不確定自身狀況,建議可以先去諮詢專業中醫,請醫師依自己的體質,開合適的養生茶配方。」莊佳穎說。當然,也有些人可能不喜歡或不方便自己煮,莊佳穎說,其實很多現成的食物也可以達到養生、預防癌症的作用,例如想要預防婦科癌症,就可以吃些「養陰去瘀」的食材做出來的食物,像是黑木耳露、黑豆茶、銀耳露、番茄洋蔥湯等,只是要注意是否有添加過多鹽或糖的問題。另外「茶葉」其實也算是一種中藥,有輕微的祛瘀、清熱效果,對呼吸道黏膜有幫助,特別是對吸菸族,「我自己是每天都會喝茶」莊佳穎說。養生術二:將「抗癌食材」入菜「因為有家族史,我對飲食也很講究,我是地中海飲食法的力行者,飲食多以天然蔬果為主,精緻澱粉不吃、不碰糖,太甜水果也不吃,」想要從飲食預防癌症,莊佳穎推薦將一些抗癌食材入菜,如大蒜、薑黃、茴香這類辛香料食材,偏性溫、入脾胃,有助預防病毒型的癌症;洋蔥清熱化痰、能誘導人體產生抗癌化學產物;十字花科食物清熱解毒,因此我還蠻推薦「洋蔥番茄湯」這道料理(建議使用牛番茄)。有研究指出,番茄中的茄紅素和維生素一起作用,可以降低罹癌機率,再加點青花椰菜進去,就是一道很好的防癌料理。此外,莊佳穎醫師也非常推薦「藥粥」,「藥粥有助預防消化道癌症,我自己一週至少會喝2、3次。」建議可將薏仁和糙米以一比一比例煮成粥,或是用蓮子、山藥、小米煮成小米粥。如果覺得單調,可以加入一些抗癌野菜,如龍葵、馬齒莧、香菜、芹菜、山茼蒿等,再加點鹽跟蒜頭,煮成野菜粥。若是呼吸道較不好的人,建議可以在粥裡加入新鮮的百合或是蓮藕粉,有助預防呼吸道癌症。養生術三:每天拉筋、做氣功運動莊佳穎特別推薦「氣功」運動,簡單好上手,即便年紀大者也可以做。如果能到戶外做更好,多吸收天然新鮮氧氣,讓全身處於一種「有氧狀態」,有助調節免疫力,避免癌細胞侵襲或擴散。氣功的種類很多,但其實不用拘泥於派別,八段錦、外丹功、甩手功都可以。最好選擇在能吸收新鮮空氣的地方做,面對大樹或花草練習,練功的重點在有恆,天天練習才能使全身氣機旺盛並培養精神專一,達到身心平衡和防癌的目的。此外,莊佳穎也很鼓勵大家每天拉筋,可以睡前伸展個10~15分鐘,「當有氣結、筋結,身體氣不流暢時,癌症就有可能生成,」因此建議每天簡單地拉拉筋,膀胱經、肝經、三焦經等皆可,對疾病的預防都會有幫助。
-
2023-07-07 養生.聰明飲食
李玟飽受憂鬱之苦輕生,生前40秒遺言曝光!營養師推薦憂鬱症必吃15種快樂食物
國際天后李玟(Coco)不敵憂鬱症輕生離世,享年48歲。由親姐姐在臉書及微博公佈消息,文中提及「李玟數年前不幸患上了抑鬱症(憂鬱症),經過長時間與病魔抗爭,可惜近日病情急轉直下。」,7/2輕生送醫後一直昏迷,經醫療團隊努力搶救,最後無力回天,與世長辭。生前40秒語音 成送給歌迷最後的禮物李玟2日送醫前,發了長達40秒的語音給粉絲,成為她最後送給歌迷的禮物。「親愛的,我是Coco,感受到大家對我的愛跟支持,你們做我的後盾,我會加油。那這段時間呢,希望你們自己也身體健康快樂,我非常想念大家,我再努力努力,想念你們,我也非常想念你們喔,愛你愛你,thank you so much for the gifts(非常謝謝所有的禮物), very thoughtful(非常貼心), love you guys(愛你們)。」疾病癌症+婚姻觸礁 李玟飽受憂鬱症之苦李玟多年來飽受腿部疾病、乳癌之苦,再加富商老公3度偷吃導致婚姻觸礁,令她患上了憂鬱症,心理健康問題再度備受討論。對於罹患憂鬱症的人,營養師高敏敏表示,憂鬱症不只會影響心情,身體也會被影響,所以「穩定情緒」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想改善憂鬱先從飲食下手,推薦15種好心情食物,若你心情差、壓力大,不妨這樣吃吧。憂鬱症6大高危險群 需提高警覺以下容易導致憂鬱症的6大致病因素,若自己或身旁的親友有出現致病點,一定要提高警覺,並向旁人求助,讓情緒不往更負面、更悲觀的方向去思考。1.直系血親曾有憂鬱症2.經歷生活重大變化:如破產、生活計劃被打亂等3.經歷壓力事件/創傷:例如親人去世4.服用特定藥物:應跟專科醫師確認此藥物適不適合憂鬱症食用5.罹病原因:如癌症、中風、慢性疼痛等 都有可能衍生憂鬱症機率6.使用成癮物質或酒精:如酒精、香菸等改善憂鬱 多攝取富含3營養素食物其實憂鬱症不只會影響心情,身體也會被影響,所以「穩定情緒」是一件很重要的事。高敏敏建議,想改善憂鬱從飲食下手,3大營養素可以穩定情緒。‧陽光維生素D人在缺乏維生素D時會焦慮、肌肉無力、骨質疏鬆,建議可以多補充蕈菇類、雞蛋,也可以多去戶外走走、曬曬太陽,補充維生素D;若在沒有陽光的日子就用吃的補充維生素D吧。‧色氨酸 色氨酸是製造快樂賀爾蒙血清素,改善大腦壓力,而牛奶、乳酪、香蕉中都有豐富的色氨酸維生素B群,是維持神經系統運作最重要的維生素,可以透過全穀類、肉類、深色蔬菜來補充,但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各種食物的原型均衡攝取。‧Omega3脂肪酸 Omega3脂肪酸能減緩憂鬱、延緩腦部退化,深海魚(如鯖魚、秋刀魚、鮭魚、沙丁魚等),或是藻油、亞麻仁油中,有豐富的Omega-3脂肪酸。憂鬱症患者 這些地雷食物要少吃很多人可能覺得心情不好,吃洋芋片、手搖飲、甜食、炸物、酒精,大吃大喝垃圾食物可能比吃健康食物更讓人開心。但這都是短暫的當下,雖然吃完會刺激腦部多巴胺受體,讓心情覺得很療癒,但長期仰賴這些食物,憂鬱症的機率會繼續增加,再加上咖啡因、糖、加工食品都會讓人越吃越神經質。高敏敏舉例,西班牙也做了一項長達6年的研究,針對快9000人的追蹤調查發現,常吃甜點、炸物速食、披薩的人,得到憂鬱症的比例比一般人高出49%。因此建議有憂鬱症的朋友,甜點、炸物、加工品要少吃。15種吃了會好心情食物雖然吃垃圾食物會獲得短暫的好心情,久了卻要付出成癮、肥胖、不健康等代價。高敏敏推薦15種好心情的健康食材,吃完也能有快樂的效果。1. 香蕉:香蕉富含維生素B6,可輔助色胺酸轉換、製造快樂荷爾蒙血清素,改善大腦壓力、幫助放鬆心情。2. 魚類:魚類富含omega-3脂肪酸,可減少憂鬱,延緩腦部退化,而深海魚(如鯖魚、秋刀魚、鮭魚、沙丁魚等)、藻油、亞麻仁油中有豐富的Omega-3脂肪酸。3. 牛奶:牛奶中的礦物質鈣能幫助放鬆肌肉、舒緩壓力。而牛奶、乳酪中都有豐富的色胺酸,能製造快樂荷爾蒙血清素,改善大腦壓。4. 優格、優酪乳:腸道菌相可影響腦腸軸線,優格、優酪乳讓腸道有有好的腸道環境,讓你能維持好心情。5. 燕麥:燕麥的水溶性膳食纖維可以穩定神經,提升睡眠品質,還能穩定血糖幫助調節心情,另外燕麥也有碳水化合物可提供能量。6. 核桃:核桃富含礦物質鎂、維生素E,能穩定調節情緒。另外鎂可以說是天然的神經安定劑,可以穩定神經跟提升睡眠品質,平常多吃綠葉蔬菜、紫菜、堅果、燕麥、香蕉,能補充足夠的礦物質鎂。7. 茶:茶中還有還有微量的適量的咖啡因有助平復心情,茶胺酸也能放鬆情緒。可以在早上來一杯無糖茶,維持好心情之外也能幫助提神。8. 蛋:蛋白質幫助轉換血清素 可以穩定情緒、放鬆心情🥚9. 85%巧克力:巧克力雖然屬於甜食類,但「85%以上黑巧克力」糖添加的比較少,而且其中還有咖啡因和類黃酮、可可鹼,類黃酮增加大腦血流量,可可鹼協助調節情緒,所以適量享用是沒問題的。10. 熱可可:熱可可跟巧克力一樣,適度享用可以帶來好情緒,但建議不要加入過多的糖,建議加一點牛奶同時補充每日鈣質所需。11. 雞胸肉:雞胸肉富含維生素B6,能改善憂鬱情緒,另外蛋白質也能幫助轉換成血清素,幫助維持好心情。12. 全穀雜糧:全穀雜糧富含膳食纖維及維生素B群,可以養腸、健腦。維生素B群是維持神經系統運作最重要的維生素,可以透過全穀類、肉類、深色蔬菜來補充,但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各種食物的原型均衡攝取。13. 莓果類:莓果類水果富含花青素,有強大抗氧化能力,能使大腦正常運作,建議可以多補充是藍莓、蔓越莓 都能緩解壓力。14. 毛豆:維生素B1穩定情緒 減少憂鬱、焦躁15. 水:水會影響血流,血流影響腦部運作,所以日常水分一定要足夠,建議每日至少攝取1500-2000cc的水分。一代巨星李玟的殞落令眾人悲慟,也讓大眾更加注意「憂鬱症」。看完以上關於憂鬱症的6大症病因素及15種吃了會好心情的優質食物,請評估看看自己或身邊親友是否有憂鬱症,如果長時間無法改善負面情緒,一定要尋求醫師或心理師的幫助。若你周遭有心情不好的人,快對他表達關心、伸出援手,我們都要一起好好的度過在地球的每一天。★珍惜生命,若您或身邊的人有心理困擾,可撥打安心專線:1925|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張老師專線:1980延伸閱讀:.天后李玟驚傳輕生,享年48歲!憂鬱症9大症狀 醫籲一跡象出現就該緊急送醫.不只憂鬱李玟還為乳癌所苦?罹癌後情緒轉變大,醫建議做1事讓抗癌效果加乘.醫曝李玟碰上2大關卡闖不過!這些名人也受憂鬱症所苦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7-01 醫療.精神.身心
酒後看人性!專家解析酗酒者的5種酒後真實性格,快看看你或朋友是否符合
你是否曾在昏暗的PUB中,酒精微醺之際,發現自己的朋友其實是一個你從未認識的陌生人?專業諮商心理師林萃芬的著作《從習慣洞察人心》(時報出版)中揭露了這種現象。驚訝的是,我們所認知的人,其實可能存在著不為人知的另一面。那位平日斯斯文文的朋友可能有暴力傾向,外表正經八百的同事竟會偷吃女同事的豆腐,而那個常使人哈哈大笑的人,其實內心可能充滿痛苦。透過觀察行為舉止的蛛絲馬跡,我們可以找到他們「不想讓別人知道」的隱藏性格。酗酒者的心理狀態有5種情況1.有些酗酒者是屬於個性衝動、頭腦固執、脾氣暴躁,想要什麼就要得到,不太會顧慮別人的想法。2.也有些酗酒者很容易焦慮,內心時常處於混亂痛苦、自我懷疑的狀態,需要依靠酒的力量來放鬆緊繃的情緒,同時建立自信心。3.許多酗酒者內心都有強烈的被壓抑感,或是累積大量的憤怒,常常陷入空虛、寂寞、沮喪、害怕的情緒中,為了消除這些讓自己不舒服的情緒,便會依賴酒精來紓解內心的苦悶情緒。4.看到別人工作順利、感情幸福,會讓酗酒者覺得很不安,似乎別人的成功會提醒自己的失敗,也因此,酗酒者喜歡聽悲慘的故事,不愛聽到別人的喜訊,包括喬遷之喜、升官發財,都會令其產生不快的感覺。5.酒醒之後,酗酒者往往會擔心自己喝醉時有沒有說錯話?會不會醜態百出,做出什麼丟人現眼的事情?由於清醒後深陷懊惱的情緒中,會讓酗酒者更想藉酒澆愁。酗酒者的行為模式深具揭示性1.酗酒者常常孤獨地躲在幽暗的角落,安安靜靜地沉浸在酒杯裡,一杯接著一杯的酒下肚後,他們就會無力地跟別人和自己承諾:「再喝一杯就不喝了,這是最後一杯。」2.酗酒者往往有一群固定的,同樣迷失在酒海中的酒友,一有機會就會聚在一起,並互相敬酒:「來,喝酒。」3.眼淚汪汪的邊喝邊哭,喝醉之後,他們往往無法抑制自己打電話向別人訴說痛苦,尤其是寂靜的深夜時分,孤獨寂寞如影隨形,無論是否打擾到別人的夢鄉,都會冷靜地撥打電話給親人朋友,訴說內心的苦悶情緒。4.為了避免讓人知道自己到底喝了多少酒,酗酒者會開始巧妙地藏酒,或是隱瞞喝酒的量,甚至會編織各種疏於情理的謊言和藉口,只是為了能夠喝酒。5.酗酒者有著指責他人的習慣,常將生活中的不如意責任推給別人,因此喝酒後經常會和人口角,甚至發生激烈的肢體衝突。6.喝酒後的行為反應包括:性衝動失控、容易出現攻擊行為、情緒過分地洶湧激蕩、判斷能力劇烈下降、工作效率明顯降低、口齒變得模糊不清。喝酒一段時間後如果突然中斷喝酒,會出現下面這些戒斷症候群:焦慮、憂鬱、易怒、坐立不安、出現幻覺或錯覺,容易早醒影響睡眠品質。 ※ 提醒您: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本文節錄:《從說話洞察人心:摸透對方心理,把話說得恰到好處,輕鬆駕馭人際關係》一書延伸閱讀:.手指看出性格?外國研究:無名指較短者超自戀,伸出手看出你是哪種人.暢飲後為何不舒服?營養師教5招防醉解酒,一圖看常見酒類之1份酒精換算表.酒精成癮怎麼辦? 醫:一張表看懂成癮程度、3種不同階段酒精戒斷症狀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6-28 醫聲.醫聲要聞
也想有小孩!她轟民進黨阻代孕法案 爭取27年恐落空
「我有卵子、先生,唯獨沒有健康的子宮,為什麼不能擁有自己的孩子?」倡議代理孕母27年的和信治癌中心藥劑部主任陳昭姿說,少子化已成國安問題,為何不能成全那些不能生,但願意養,且有能力養的夫妻、夫夫心願;在性平會反對下,代理孕母法案即將付諸流水,一切歸零,讓人痛心。性平會反對 法案遭綠冷凍陳昭姿在臉書貼文,「我的代孕法案再度被我長期支持的政黨糟蹋了,我沒有義務愛它,沒有義務忠於它,但我有權力監督它!」「感謝吳秉叡委員2020年5月協助完成代孕法一讀,但此案後來被多數黨民進黨冷凍,因性平會一堆老女人反對,二讀想必也難過關,所以根本未優先排入會期討論。」「性平會成員中有著一群永遠杯葛我的女性。」陳昭姿說,這些人打著女性主義的旗幟,卻是異常保守,聽不到先天子宮異常、無法懷孕生育女性的卑微請求。令人難過的是,這一屆立委任職即將結束,這代表所有努力一場空,必須重新再來過。陳昭姿指出,國民黨執政時,當時國健署署長邱淑媞積極推動代理孕母法案,沒想到自己人執政8年,反而遭打壓,明明這麼多人有這方面需求,政府卻永遠不正視。「解鈴還須繫鈴人,民進黨要讓法案通過是舉手之勞的事。」邱淑媞說,代理孕母法案要在今年通過,「應該是沒辦法了」,當一名女性無法生育的原因,來自於沒有子宮,內心除長期受到「疾病的烙印」外,又擔心公婆沒有面子,讓需要代理孕母合法化的女性是「弱勢中的弱勢」。現行「人工生殖法」第2條第3款規定「受術夫妻:指接受人工生殖之夫及妻,且妻能以其子宮孕育生產胎兒者。」因此,排除代孕的情況。邱淑媞說,若要開放代孕,刪除「且妻能以其子宮孕育生產胎兒者」等文字即可。邱淑媞說,代理孕母就是人工生殖技術的一種方式,如今已開放捐卵,對於不孕女性來說,可以使用別人的卵子受孕,代理孕母則是藉由別人的子宮孕育自己的孩子,「這為何不行?」代理孕母在人工生殖技術上沒有問題,但當初受到少數支持民進黨的民間團體反對,因此,如果民進黨政府要讓法規通過,「它就會過了」,若是國民黨執政想要通過法案,還會受到民進黨反對。逾八成支持 盼有相關配套邱淑媞表示,國健署多次針對代理孕母一案舉辦全國性民調,超過八成受訪者支持有條件開放代理孕母制度。例如,2010年民調指出,53.5%民眾贊成妻子子宮無法懷孕的不孕夫妻,可以找人代孕,這些贊成者中,高達95.6%贊成給予代理孕母因懷孕所需的費用或損失。2013年民調更顯示,86%民眾贊成針對某些特殊情況,在有相關配套和管理的條件下,將代理孕母技術納入規範,提供給經過評估、有特殊需要的民眾;88.26%贊成委託者提供代孕者營養和健康風險補償。醫界:代孕有條件開放 解少子困境不過,目前人工生殖法的代理孕母部分,討論相當多元。王瑞生表示,醫界整體對於人工生殖法的修法其實樂見其成,反彈不大,不過婦女團體會擔心女性子宮被商品化。試管嬰兒之父、台北婦產科診所生殖中心創辦人暨執行長曾啟瑞指出,代理孕母不是常態,是「不得已的選項」,例如先天沒有子宮、只有卵巢的女性,可以做試管,但一定要代理孕母,或是洗腎、高血壓、腎臟疾病等患者都不適合懷孕,可能會影響健康,並非不想要承受疼痛就找代理孕母。因此他表示,只要擬定好配套措施,就可以避免讓代理孕母成為「有錢人專屬的服務」,人工生殖法應該跟得上時代腳步,制訂規範,就能保障捐精、捐卵者、代理孕母、求子者等權益。「有生育意願的人,不應該剝奪他們成為人父、人母的權利。」台北婦產科診所生殖中心副院長王瑞生指出,有些人是因為先天無子宮,或因為疾病手術切除,或子宮內膜腔太薄,導致無法一直受孕,甚至同志伴侶,都需要代理孕母,我國想提升生育率,應適時放寬法規。透過人工生殖順利產子兒子的媽媽A也表示,為了生小孩與丈夫做了十多次的試管都失敗,連醫師都找不到原因,除了年紀大不可改變的因素;也曾想過到國外找代理孕母,雖然後續有成功受孕,但當時陷在求子不得的愁雲慘霧中,壓力非常龐大,「不應該一開始就拒絕我們。」希望台灣可以在法規上做好配套措施,讓想要孩子的族群都能夠有所選擇。專長生殖內分泌及不孕症治療的台大醫院婦產部主任陳思原表示,要做代孕,台灣專科醫師技術應無問題,但現行法規嚴格,醫師只能建議當事人至代孕合法的國家;部分醫師參與國際會議學術交流,如果認識國外專精代孕醫師,也會將相關資訊提供給求診民眾。不孕治療權威教授李茂盛表示,代理孕母在台灣仍屬違法,但需求人數逐年增加,政府應重視,不要再讓相關草案延宕立法,如果這些想生且有能力生育的民眾一償夙願,相信也有助於改善少子化困境。單身、同志邊緣化 赴美求子代價近6百萬元 陳昭姿爭取半輩子的代理孕母草案極可能胎死腹中,日前一名兩性權威專家建議她,如果想讓代理孕母法案上路,不再拖延下去,可能必須跟同志綁在一起,對象從生殖系統異常女性擴大至同志伴侶,或許執政黨基於選票考量,可能將其排入本會期優先法案。王瑞生也說,現行人工生殖法將同性婚姻伴侶排除在外,如果夫夫們想養育下一代,就必須到國外找捐卵者、孕母,付出雙重費用;也有女同志伴侶來到診所希望凍卵,但台灣的人工生殖法規定一定要「夫妻」關係才能放入胚胎,導致他們只能將卵子送往國外,從國外找捐精者,才能放到自己的子宮內。對於人工生殖法修法,醫界樂見其成,希望政府能夠有條件開放代理孕母。台灣同志家庭權益促進會理事鄒宗翰表示,台灣生育率已然低靡,應讓想要小孩、有經濟能力的族群,能夠合法擁有生育權,且台灣生殖技術不輸歐美,不少國外夫妻來台求子,但因人工生殖法不合時宜,島內單身及同志族群卻被排拒在外。例如,女性凍卵後,若要解凍使用,當事人須處於婚姻關係,建議單身女性也能使用自身凍卵,懷孕生子;同時,女同志族群也應該能夠使用人工生殖的醫療資源。【延伸閱讀:凍卵要花多少錢?有年齡限制嗎?有政府補助嗎?凍卵流程、費用及副作用一次看】鄒宗翰與伴侶經歷了三年半赴美國的求子歷程,他說,要找到代孕者前就得先花一年多的時間「互相面試」,要植入胚胎前,孕母得吃避孕藥避免排出自己的卵,同時補充賀爾蒙、雌激素讓子宮內膜增厚,讓胚胎順利著床,但經過四次嘗試,都沒能成功。「每次的失敗都在提醒我們,真的要生這個小孩嗎?」鄒宗翰表示,目前與伴侶成功育出四個胚胎,第一次植入是最健康的胚胎,有成功率七成,但找不到原因的失敗,全部心力都抵押在上面,卻一直活在不確定當中,自己與伴侶內心都相當煎熬。鄒宗翰說明,代孕在美國是「互相選擇」,部分代孕者可能不幫同志、單身者代孕,因此配對過程相當繁雜;從計畫生養小孩開始,與生殖中心簽約就花了三、四個月,配對到代孕者花費一年多,植入過程中又花了一年;目前規劃更換代孕者,即使最順利狀況下,恐怕也要花上四、五年才求得一子。已透過代理孕母求得一位女兒的伊森,他從2019年就開始規劃,中間經歷疫情一度延宕,透過仲介公司媒合,但第一位代孕者因心理疾患,懷孕後嚴重失眠、嘔吐、情緒不穩,短短七天就流產。後續在親友介紹下,找到另一位孕母。伊森表示,帶著代理孕母到泰國進行胚胎植入時,礙於當地法規,得要先與代理孕母具有婚姻關係,植入胚胎後回到台灣生產。伊森的女兒順利出生後,還得先對代孕者「提起訴訟」,進行親子鑑定,證明女兒與代孕者之間99.9%「無親子關係」,後續跑法院流程,取得公文,再拿著公文到戶政事務所將名義上的媽媽除名,才能進行後續伴侶領養女兒的手續。「我們不可能把花上百萬生小孩當作兒戲。」伊森表示,願意又有經濟能力希望生小孩的人都非常喜愛小朋友,為了生下孩子,與伴侶花了三、四年生,不像是異性戀會有不小心懷孕的狀況,都是歷經很多千辛萬苦才生下來的。男同志求子的費用相當高昂,鄒宗翰表示,為了取得胚胎已經花費100萬,植入胚胎前給代孕者的醫藥費、營養費每次就要20萬,已進行四次;若下次順利成功懷孕,加上後續代孕者的保險、生活費、營養品費用、醫療費用,總計400至500萬跑不掉;有另一對男同志伴侶,找代孕者懷孕後又流產,前前後後花費高達700萬,都得把房子拿出來抵押貸款。「同志族群在求子的過程中得面對很多汙名。」鄒宗翰表示,自己快要40歲,伴侶則40多歲了,大多數人都已經在規劃退休,但我們仍關注在小孩上,真的很想陪伴一個生命成長;同志也是社會的一部份,也相當願意為國家奉獻,由衷希望國家能夠讓想要小孩的同志,擁有基本人權,在這塊深愛的土地上,平等的生養小孩。事實上,民進黨一名高層人士的美國金孫,就是花錢請代理孕母幫忙,才順利出世;該名高層的大兒子畢業於名校,考上會計師,表現優異,在與另一名東方男性結婚後,計畫代孕事宜;現已撫養一名兩三歲的小男生,規畫再做一次,希望再生一個男寶寶,因為兩個大男人自認無法妥善照顧女嬰。目前除了到美國、加拿大等代理孕母合法化的國家,也有許多到泰國、烏克蘭等地求子的同志伴侶。鄒宗翰指出,目前有很多仲介公司在協助媒合,但沒有法律保障,當出現糾紛時根本無法提告;但需求一直存在,只要台灣代孕者沒有合法化前,就會持續走向地下化,也定會叢生非常多亂象與問題。礙於台灣人工生殖法的延宕,遲遲無法進入會期討論,下個會期中可能也無法排入議程。王瑞生說,國外已有國家開放「單親人工生殖」、「未婚懷孕」等選項,全球生育率低,頂客族不想生小孩,要提升生育率「法規要開放一點」,讓不想結婚但想要生小孩的單親者自己生小孩,不用認領。社會已有代孕共識 僅差法案臨門一腳目前社會對於代理孕母的共識成熟,人工生殖技術、相關配套也沒有問題,但缺乏當事人願意站出來爭取權益。邱淑媞說,多年來也只有陳昭姿、藝人小嫻願意站出來,使得這群弱勢族群長時間被欺負、霸凌。曾啟瑞指出,代理孕母的需求不大,但是無法生育者的「基本人權」,應該納入尋求人工生殖法的保障範圍內,「給他們一條生路」,韓國、日本、新加坡等國都已有相關規範,台灣其實只差臨門一腳。邱淑媞指出,代理孕母制度在其他國家均已成熟,美國或正在發生戰爭的烏克蘭都有制度,連保守的英國也上路多年,並在經驗、科學數據、代理孕母孩子的權益及福祉都有相關配套措施,「台灣憑什麼不能做,沒有道理。」(責任編輯:周佩怡)
-
2023-06-17 醫聲.Podcast
🎧|民眾最關心的肺癌三件事 楊政達帶你了解新國病
衛福部公佈最新的111年十大癌症死因,肺癌死又是第一。這個難纏的新國病,民眾最關心的三件事,分別是「肺癌症狀」、「肺癌的風險因子」及「肺癌的高風險族群」,台灣肺癌學會理事長、桃園長庚醫院院長楊政達指出,肺癌早期沒症狀,民眾會利用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進行篩檢,但有民眾過於緊張,3個月內連做3次,因為小結節變化不大自以為安心,等到一年半後有症狀才就醫,就為時已晚。🎧立即收聽 按右下角播放鍵↓一年有破萬的國人因肺癌離世,由於台灣肺癌有其特殊性,楊政達指出,抽菸是造成肺癌的原因之一,但台灣的抽菸率是不高的,但罹患人數確沒有跟著減少,主要原因還來自基因家族遺傳及環境因素,為了發現早期病人,國健署去年推動,高危險族群免費進行LDCT計畫,而桃園市政府則擴大增加職業別。目前國健署的高風險族群為具家族史及重度吸菸者為主要對象,桃園市政府則擴及高風險職業,包括警消、石綿業者、公廟服務十年以上等十三種行業別,楊政達認為,這可以增加找到早期病人的機會,尤其這些職業確實是接觸環境污染的患者,若能經由桃園市政累積的經驗,找出相關的大數據,或許未來政府就能有科學根據再擴大篩檢。他3個月做3次LDCT掉以輕心 回診後竟發現肺積水隨著LDCT早期篩檢肺癌的觀念逐漸被民眾接受,但聽到「有結節」、「有黑影」,恐怕民眾終日不安,楊政達在門診也遇到不少患者拿著報告往門診衝,擔心到聽不下醫師的解釋,但過度緊張的情形有人藉由不斷檢查來證明自己沒事,但最終悲劇發生。「患者在第一家醫院做LDCT有小結節,醫師告知六個後再追蹤,結果病人太過不安,每個月換一家醫院照一次,三個內拍了三次,由於三個月內結節的變化並不會太大,病人就非常安心,以為沒事,等到一年半後呼吸變喘而就診,發現已經肺積水了…」楊政達無奈地說。一發現是癌症,病人就對著楊政達抱怨「之前檢查都沒事啊,怎麼會這樣?」楊政達說,「實際上,第一個醫師是要病人半年後追蹤,才能看出結節變化,病人緊張到四處求醫,後面又過了一年多才因症狀就診,這就完全失去定期追蹤的目的。」而到底幾歲才適合進行早期篩檢?楊政達分享,臨床上,他遇過最年輕的患者是18歲,五年前有一名22歲的肺癌轉移腦部的患者,現今治療不錯,但這麼年輕的個案是少數;臨床上肺癌70歲以上的患者佔4成,這部份可歸為老化及環境因素;也有稍年輕40歲左右的患者,這就有可能與家族史有關。因此楊政達表示,比較實際的建議,會是家族中有人罹患過肺癌,或許可以以該位親人罹癌的年紀,當成是自己的該篩檢的年紀,另外,民眾就多留意政府或地方政府提供的免費篩檢的資訊,這也是自己的權利。楊政達小檔案學歷: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現職:桃園長庚紀念醫院院長台灣肺癌學會理事長長庚紀念醫院呼吸胸腔科主治醫師經歷: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呼吸胸腔科系主任 嘉義長庚紀念醫院內科系主任 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研究員 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製作人:韋麗文主持人:蔡怡真、邱書昱音訊剪輯:滾宬瑋腳本撰寫:邱書昱音訊錄製:滾宬瑋特別感謝:桃園長庚紀念醫院
-
2023-06-14 醫聲.癌症防治
癌症病人不能再等了 病團盼本屆會期前修法設癌藥基金
衛福部12日公布國人十大死因統計,癌症連續41年高居首位,且癌症死亡時鐘撥快3秒。台灣癌症基金會副執行長蔡麗娟表示,台灣癌症基金會推動「台灣癌症新藥多元支持基金(TmCDF)」,獲得60位立委支持,卻在年初審議後進入暫時保留階段。她表示,健保全有、全無的給付模式已讓自費成為癌症病友的治療常態,期待今年會期結束前儘速修法,藉TmCDF縮短癌症病人與新藥可近性間的距離。蔡麗娟今天出席「健康不能這樣就算了!國民營養及健康飲食促進法、癌症新藥多元支持基金還要繼續拖下去?」 記者會,她指出,癌症新藥納入健保的等待時間愈來愈長,平均已達787天,且即使納入給付,也因為新藥昂貴,健保考量財務衝擊限縮給付,只有三成病友能獲用藥。蔡麗娟表示,自費治療已成為癌症家庭常態,恐導致醫療階級化的隱憂。蔡麗娟也說,台灣將在2025年步入高齡化社會,慢性病增加醫療負擔,加上少子化導致繳交健保費的人口愈來愈少,「健保入不敷出的狀況只會愈來愈艱困,不會愈來愈好。」她表示,於此同時,新藥、新科技研發快速,擁有更好的治療武器,是病友、家屬及醫師的共同期待。與會的台灣教授協會理事招名威則說,自己家中就有親人罹癌,故非常理解癌症患者面臨的困境。他表示,家屬無非是希望延續家人生命,減輕副作用並提升生活品質,但癌症新治療所費不貲,動輒要價十萬、百萬,全台能夠負擔的家庭少之又少。招名威表示,希望政府積極提供協助,而非以健保財源有限輕輕帶過,更不該讓經濟拮据的癌症患者變成二等公民。他直言,衛福部應該修改健保制度、照顧民眾健康,展現進步國家應有價值。「健保的財務困境,讓癌症病人與新藥可近性之間存在一段距離。」蔡麗娟表示,健保在28年前成立,當時醫療科技發展程度與現今有極大差異,是必須面對的現實,「癌症病人真的不能再等了。」她表示,台灣癌症基金會結合服務第一線病友經驗,並與專家學者討論,在2019年開始推動TmCDF,作為新藥獲得健保給付前的過渡型機制,讓病人儘早用藥,並於患者用藥的2年時間內搜集真實世界數據(RWD),作為健保常規給付的參考。蔡麗娟說,基金運作需有法源,故台灣癌症基金會在專家建議下推動「癌症防治法」第16條的修法,希望為TmCDF謀得財源,由政府逐年編列預算。她表示,癌防法修法獲得多數立委支持,具有民意基礎,也顯示須求之迫切。蔡麗娟說,年初台灣癌症基金會與12個病友團體共同拜會副總統賴清德,賴也在會面中認同TmCDF成立。蔡麗娟進一步說明,癌防法修法案進入立院後,在3月進入暫時保留階段,原因是衛福部5月要赴英國考察其癌症基金(CDF)運作過程及細節,並將作出說明報告。她疾呼,本屆立院會期雖已落幕,但癌防法修法應在今年最後一個會期前通過,否則將面臨屆期不延續的狀況,癌團努力恐付諸流水,「希望立法速度加快,盡速得到進度與回應。」
-
2023-06-09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同理的載體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醫學與文學」。第一篇文章來自曾在醫病平台發表過中譯散文的史丹佛大學醫學院麻醉科教授Audrey Shafer。她最近在一場大病之後,以「醫學是這樣」為題,寫出學者、師者、病人、醫者交錯不息的照護角色,並由上次同一位本身也是醫師的譯者,翻譯成同樣令人感動的中文詩。→想看本文我們也邀請兩位具有深厚人文修養的醫師分別寫出他們對醫學與人文的看法。一位是長年旅居美國的名作家兼退休精神科教授,寫出他對醫師成為良醫的一體兩面「治病」 與「醫人」的重要,而語重心長地發表他對當代醫學教育,越來越注重治病的層面,而幾乎完全忽略了「人」的隱憂。→想看本文一位對「醫學人文」與「科學研究」都有深厚造詣的年輕醫師介紹幾本他所鍾愛的探討疾病、死亡、歷史的好書,而深深體會身為醫師,我們不僅要了解疾病生物上的機制,更要了解罹病的人與他周遭的社群是如何互動,而文學作品正是提供這類分析或敘事最好的媒介。作為醫者,我們總被教導著要去同理病人,要「視病猶親」、「感同身受」,將眼前正在受苦的陌生人視為自己的親人,用自己的身心去感受他們的疼痛,但我們真的做得到嗎?要如何將一個見面五分鐘的病人當作至親,又如何在從來沒有親身體驗此病症的情況下去感受對方的不適?西方人在試圖表示同理時有一句饒富況味的話,「我只能想像你的感受(I can only imagine how you are feeling)」,我永遠無法親身體會,我只能想像,而這樣的想像正是同理的基礎。歷史學家哈拉瑞在其鉅作《人類大歷史》曾提到,人類從群居動物邁入文明社會的一大關鍵正是神話的產生,因為共同相信著某些想像故事,人類得以建立比起仰賴血脈相連的部落更為龐大的文明,建立起國家、民族的共同體。而承載著這些想像的是故事、是文學。透過了解他人的生命故事,透過對於痛苦虛構、非虛構的描寫,透過對於疾病的白描隱喻,我們漸漸才能夠切身的感受到一位陌生人的痛苦,讓同理成為可能。在行醫之路上陪伴著不少癌症病人走完生命的最後,當在病榻旁說出死亡宣告時,家屬的潸然淚下總是使我不知所措,彷彿是那個空間中的他者。的確,我不理解癌症如何吞噬生命,也不理解至親因病離開的苦痛——直到我讀到《當呼吸化為空氣》這本書。《當呼吸化為空氣》是一位被譽為天才的神經外科醫師的自述,這位作者正是我嚮往著成為的模樣,左手執筆右手執手術刀,又會看病又會作研究,這樣一個近乎完美的人在住院醫師訓練完成之際確診了末期肺癌。他以極為細膩靈巧的筆觸帶領著我走進他的世界,那些對於醫院的描寫處處引人共鳴,而在逐漸認識熟悉作者之際,他開始敘寫末期癌症對於他與家人的影響。他曾經的內科醫師同事變成了照顧他的醫師,他不再有力氣長時間寫作,連敲打鍵盤都會引起劇烈的疼痛,我一頁一頁地翻著,自己的身體彷彿與他一同感受著生命的流逝,直到最後幾章嘎然而止——他在完成此書前就因病過世。而「後記」是他的妻子所寫,寫著他們與家人是如何陪伴著作者在病床上安然地睡去,寫著作者的離世所帶來的巨大空洞,那些場景在腦海裡形成一幕幕無比真實的具象,直至闔上書本的那一刻我才驚覺自己早已淚流滿面。往後的日子裡,在病床旁我總是會不斷想到這本書的場景,那些文字彷彿成為一種載體,承載著我的思緒慢慢地靠近病人。對我來說,文學讓同理成為可能,透過對於疾病的書寫,透過這些描繪,我們能夠把自己的生命經驗與他人的交織,形成新的觀點。文學對於醫學的功用不僅限於共感的形成,更可以是解剖疾病與社會複雜關係的利刃。如同蘇珊.桑塔格在《疾病的隱喻》中爬梳著人類基於對疾病的恐懼與迷思所衍生出的隱喻,例如癌症明明是基因與細胞機能上的變異,卻在想像的渲染中變成某種「殺手」或「懲罰」,而不幸罹病的患者彷彿道德上犯了罪,受到「天譴」。這幾年造成全球恐慌的COVID-19同樣也承載著許多文化上的隱喻,彷彿染病的人就是不衛生、不負責任地傳染給他人,而為了控制這樣的疾病我們要「封城」,如同抵禦外侮一般抵禦著構造甚至比單細胞生物還簡單的病毒分子。身為醫師,我們不僅要了解疾病生物上的機制,更要了解罹病的人與他周遭的社群是如何互動,而文學作品正是提供這類分析或敘事最好的媒介。有著再多的反思與體認,我們終究無法完整地感受病人的痛,但或許真正的同理並不是到達某個終點,而是這個不斷嘗試靠近的過程。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06-08 醫療.心臟血管
這部位肌肉很重要 研究曝可能與心臟病發作後更好的結果有關
【本文重點】根據一項在2023年歐洲心臟病學會上發布的新研究,增強腿部肌肉力量可以降低心肌梗塞後心臟衰竭發作的風險,強度高的患者風險降低41%。研究作者指出,股四頭肌力量可以幫助標識心肌梗塞後風險更高的患者,並接受更嚴格的監測。預防心臟病再次發作,美國心臟協會建議服藥、回診、健康飲食、運動和管理像是高血壓、高膽固醇和糖尿病等風險因素。--by ChatGPT有越來越多證據表明,增強肌肉力量對心臟有益,甚至可以在心臟病發作後改善預後(預期疾病後續發展)。根據歐洲心臟病學會2023年大會上發表的一項新研究表明,腿部肌肉力量腿部強壯的人在心臟病發作後發生心臟衰竭的可能性降低 41%。在該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分析了2007年至2020年間因心臟病發作住院的932名年齡在57至74歲之間的人的股四頭肌(大腿前部)的力量。他們發現,股四頭肌強度高的患者其心臟衰竭發生率為每1000人10.2例,而股四頭肌強度低的患者其心臟衰竭發生率為每1000人22.9例。該研究作者之一、日本北里大學醫學科學研究科的物理治療師Kensuke Ueno表示,股四頭肌力量在臨床實踐中很容易準確測量。該研究表明,股四頭肌力量有助於識別心肌梗塞後發生心臟衰竭風險較高的患者,然後可以接受更嚴格的監測。不過Ueno表示,這些發現需要在其他研究中重複,但它們確實表明,應向心臟病發作的患者推薦股四頭肌力量訓練,以預防心臟衰竭。該研究結果尚未發表在同行評審的期刊上。該研究作者之一、日本北里大學醫學科學研究科的教授Kentaro Kamiya告訴《CNN》,心臟病發作後,心臟會經歷一個稱為心肌重塑(Myocardial remodeling)或心臟重塑(Cardiac remodeling)的過程,纖維組織在該過程中積聚,導致心臟擴大。但新出現的證據表明,以運動為基礎的心臟康復治療可以改變這種重塑的過程,從而改善心臟功能。Kamiya指出,心臟重塑是心肌梗塞後心臟衰竭發作的主要原因,而鍛煉可以幫助減弱心臟重塑。》看更多心肌梗塞危險族群如何預防心臟病再次發作?根據美國心臟協會的資料,第一次心臟病發作後,大多數人可繼續過正常的生活。然而,大約20%的45歲以上患者會在首次心臟病發作後的五年內再次發作。因此,預防另一次心臟病發作為這些人的首要任務。美國心臟協會建議,心臟病的預後應按處方規律服藥,保持後續的回診,獲得親人的支持,並通過堅持服藥、不吸菸、健康飲食和鍛煉等方式管理高血壓、高膽固醇和糖尿病等風險因素,以避免心臟病再次發作。如果你從未患過心臟病和中風,美國心臟協會建議應了解你的風險,選擇健康飲食,多運動,注意體重,保持無菸生活等關鍵因素,可以幫助降低心臟病發作和中風的風險。【資料來源】.Heart attack patients with strong legs have better prognosis.Strong leg muscles may be linked with better outcomes after heart attack, study suggests.Strong Legs Linked to Better Outcomes After Heart Attack
-
2023-06-04 養生.心理學解密
親人過世之後,該如何好好活下去?治療師曝經歷悲傷的3階段
應對悲傷包括兩個截然不同的過程。首先,我們必須面對並哀悼失去。其次,我們也必須學會在面臨這種失去時繼續過日子。我們可能必須學習新技能並且展開新的人生路程,現在人生已經不同。成功的悲傷者會在哀傷和合宜應對之間游移,悲傷的感覺通常是時好時壞反覆來去。雪妮絲就是個典型的例子。在某次會談中,她曾很自豪之前自己解決了汽車故障的問題,而且現在也能判斷一些車子的基本問題,以及與修車廠議價。但是當她下週回來見我時,她說如果她丈夫還在世,她絕不必去處理這種問題。這種於悲傷中來回往返的狀況,其實是正常和健康的。只專注於過去,可能導致長期或永無止境的悲傷;若只專注於未來,則可能延遲或抑制悲傷。一、六到八週後,才是考驗的開始先前,我們提到悲傷就像雲霄飛車,充滿了高低起伏。你的旅程可能從貌似輕鬆開始,你會接到慰問者的卡片、電話和信件,但當這些支持逐漸隨著時間流逝而淡去時,你就得獨自面對失落和哀傷。剛面對悲傷時,你可能會鼓勵自己要打起精神,恢復元氣,然而等過了一陣子,震驚、支持和忙碌逐漸遠離,你稍能喘息得空時,許多人就會感受到失落感排山倒海而來的強大威力。通常在失去的六到八週後,你會覺得比初期的情況更糟。這是正常的悲傷軌跡。許多因素都會刺激記憶,包括味道、歌曲或相片,進而引發強烈的悲傷。讀到和你情況類似的失去故事,或是看到熟悉的車子或衣服等物品,又或是在分享與逝者相關的經驗時,都可能使你悲從中來。二、觸景傷情的節日該如何過?在悲傷之旅中,某些時候會很艱辛,例如在重要的日子,像是節日、生日、週年紀念,又或是第一次約會,或是求婚的日子。我們可能也會記起病情急轉直下的那天、逝者過世那天,以及喪禮那天。這時,我們會很懊惱,當我們自認為心情已經平復時,結果一切又回到原點,甚至感覺更糟。畢竟,我們原以為自己已經好不容易熬過了這一年。如何度過節日或紀念日,事先做好規劃是很重要的。但這並不表示你需要花很多時間來擬定節日大餐的菜單,或是準備精美的禮物或卡片,而是你需要計畫「如何度過節日」。在充滿壓力的節日中,你很容易就把決定權交給那些關心你的好心人,例如不接受你拒絕他們的兄弟姊妹或親戚。結果,你發現自己被眾人的意見推著走,參加會令人精神緊繃、疲倦,或根本不符合你需求的活動。要避免這種情況,你首先要做的就是做出選擇。仔細想想,你真正想做的事情是什麼?有哪些事你一定得做?哪些事情其實不需要做,或至少今年可以不用做?將這些事情按優先順序處理。比如,你可能會決定,今年你不會寄卡片,或是主辦大型晚宴。對於你決定去做的事,就要找到完成它們的最佳方法。比方說,如果你決定送禮物,就要考慮具體可行的做法,像是在網路上或透過郵購型錄購物,或是和朋友一起去採購。還有最重要的是:你想要和誰共度假期?感到悲傷時,誰能陪在你身邊?誰能容忍和了解你可能不是他們平常看到的樣子?有時候,面臨這些抉擇時最好的方式就是不做選擇,保留開放的機動性,因為節日可能很難捱而且無法預料。像是安就事先決定,在先生忌日那天早上,她會和已故丈夫的家人共度一段時間,但當天還要做什麼,屆時再視狀況而定。你也可以保留一些彈性和自由,像是大衛就決定自己開車,這樣他才能夠在想離開時就離開,而不用得等搭別人的便車才能一起走。一旦你做出選擇(choice),就對他人表明(communicate)自己的決定,同時也聽取他人的意見,這樣做可以使你的節日計畫增加第三個C,亦即妥協(compromise)。例如伊莎貝拉在母親過世後的第一個母親節,無心過節,但她了解,她的孩子和孫子需要向她表達心意,在他們的外婆過世後尤其如此。儀式有時或許幫得上忙。我小時候,我們過母親節和父親節時有一些慣例,其中一項是由我父母在他們的父母墳上放一束花。之後,我們會辦個家族聚會頌揚父母,這是一種可以協助我們處理失去的有效方式:一方面回顧我們失去了什麼,一方面也展望現在和未來。過節日沒有所謂的正確方法,雖然對某些人而言,節日很難過又充滿壓力,但有些人也可能會藉由能轉移注意力的事物,在繁忙的活動中找到慰藉。像是與家人團聚可以化解孤獨,分享回憶和懷舊也能撫慰人心。我母親說,在我父親過世後的第一個耶誕節,她發現與家人分享我父親的故事,使她覺得跟他更親近,並確信她的孩子和孫子們一定會記得他,這點令她「出乎意料地感到欣慰」。三、學習展開新生活對許多人而言,悲傷之旅是終身的歷程,我們一生中都將與失去共存。但這並不表示,我們會永遠生活在痛苦的狀態;相反地,我們會學會接納失落感,將之融入我們的餘生中,失去的痛苦也會逐漸減輕。對某些人而言,那可能發生在頭一年;有些人則是第二年可能和第一年一樣難熬,但在一段時間後,可以重回生活常軌,有時甚至可以過得更好。有時,在人生中的不同時間點,甚至在一天中的不同時刻,當你回憶逝者時,仍會感受到強烈的悲傷。悲傷治療師、作家和凱瑟琳.桑德斯(Catherine Sanders)博士的悲傷過程就是如此。對喪子的她而言,初期過得非常痛苦。在稍後的階段,痛苦仍在,但是程度減弱了。又過了一陣子,失親者或許能在工作和家庭上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只是一開始會覺得自己只是裝裝樣子,內心並沒有感受到任何真正的喜樂或歡愉。許多和桑德斯面談的喪親者談到轉捩點,他們說是因為了解到自己長期生活在哀傷中,對逝者既沒有幫助,也不是有用的遺緒。就如同一位母親所說的:「我要學會該如何繼續活下去。」悲傷的強烈痛苦不會永遠存在,但悲傷也不是你能忘懷的事情,它是一個過程,之後將會成為饒富意義的新生活的一部分。※ 本文摘自《繼續前行,悲傷就不會是盡頭》。《繼續前行,悲傷就不會是盡頭》作者:肯尼斯J.多卡 譯者:林麗冠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23/05/23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6-01 焦點.器官捐贈移植
陳建州揹妹上樓,曝妹妹正等待器官移植!最困難的移植手術,4種情況需要肺移植
黑人(陳建州)昨(5月31日)在社群分享揹妹妹上樓影片,透露住院24天的妹妹終於能出院,但由於肺功能問題不能太喘,所以揹她上樓。現在就是要等待器官移植。范范也在IG發文「妹,每日每夜為妳禱告,希望能等到適合移植的肺,也感謝妳那麼勇敢堅強的努力讓自己能繼續陪伴著兩個寶貝」。由於器官捐贈的來源有限,法律對於器官分配順序也有嚴謹的規範,因此器官移植通常需要等待一段時間。《元氣網》帶大家了解肺臟移植及器官捐贈移植流程,盼更多人一起支持來器官捐贈。肺臟移植 最困難的移植手術肺移植在所有器官移植中堪稱「最困難的手術」,主要是捐贈者少;再來是即使有捐贈者,但實際可用的肺臟不多;及術後感染率高。之前罹患血癌的不孕症名醫林禹宏同樣等待了一年多才等到肺移植。那什麼病況會需要肺臟移植?當肺部不健康或肺功能有明顯受損時,可能會讓病人難以獲得生存所需的氧氣。有可能需要進行肺臟移植的常見病因有:4種情況可能需要進行肺臟移植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主因是呼吸道長期發炎,導致呼吸的氣流嚴重受阻。其中最常見是吸菸引起的「肺氣腫」,破壞肺泡之間氣體的流通性。2.肺纖維化:病人的肺臟產生大量異常纖維組織進行修復,海綿一樣的肺部變成如同菜瓜布一樣沒有彈性,影響肺功能的正常運作,所以也稱為菜瓜布肺。3.肺部高血壓(肺高壓):就是由於肺動脈壓力過高,心臟必須更努力的工作才能送出血液,也會對肺臟的血管功能產生嚴重的影響。4.囊狀纖維化:一種遺傳疾病,病人天生生成過多黏液,這些黏液容易累積在肺部,引發嚴重的感染,對肺臟造成嚴重的傷害。上述疾病一般通過藥物和輔助的呼吸裝置來進行治療,如果病人的肺功能仍持續下降到危及生命的程度時,醫務人員會建議病人進行肺臟移植。【看更多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病/肺氣腫/肺纖維化器捐流程確定患者無腦幹神經反射在急診室、加護病房最容易遇到意外導致腦死的患者,有些是家屬主動提出,或醫療成員能敏感於此類個案,經由主治醫師的同意,再會同社工人員或護理人員向家屬提出。此時要給家屬一段時間去了解面對—腦死等於死亡的概念。【延伸閱讀】器捐中心:生命教育不只有嚴肅談生與死 換位思考體會「遺愛分享」關懷與輔導家屬提供病患及其家屬身、心、靈的全人、全家和全程照顧是醫療成員謹守的職責。醫療人員給予家屬關懷與支持,佈置安靜的空間讓家屬紓解悲痛的情緒,在適當的時機將器官捐贈的機會告知家屬,尊重家屬有選擇捐贈或不捐贈器官的權力。 維持腦死患者器官功能捐贈者的血壓、排尿量、水份、及體溫應維持在適當的範圍,以確保器官的適用性及移植後的成功率。 同意器官捐贈當獲得初步的同意後,及找關鍵的家屬出面以便詳細說明及辦理手續, 由社工員先請家屬簽署「器官捐贈同意書」, 同時通知院內移植團隊或院外移植小組待命。家屬同意捐贈器官後, 醫師仍會持續救治病人直到腦死判定完成,確認病人無法回復生命。 如係意外事故,請家屬先至意外事故發生轄區派出所報案; 社工人員會協助請檢察官及法醫到醫院驗屍及核發死亡證明書。 (※報案宜盡早以便採足證據,作為萬一有訴訟程序時有力證據)。聯絡移植團隊病人入院的醫院若是移植醫院,則所有捐贈過程會由該院的移植小組人員,包括:醫師、護理及社工人員等協助處理。然而有可能該移植醫院在當時某些器官沒有合適的等待者,此情形下,則徵求家屬同意,將部份器官轉往其他移植醫院給合適的等待者,以便器官發揮最大的功效。聯絡移植醫院之移植小組若病人住進的醫院無法進行移植時,則在家屬的同意下,將病人轉往其他移植醫院。接受轉介之移植醫院的移植小組代表,包括:醫師、社工人員或護理人員,會事先前往評估病人的狀況,若適合捐贈,則安排運送,社工人員會與家屬再次確認意願,說明細節,並請家屬陪同到移植醫院完成住院手續。兩次腦死判定腦死判定依法有明確嚴謹的規定。 進行腦死判定之前應至少觀察12小時以上,確定病人(1)確實陷入深度昏迷,不能自主呼吸且須依賴人工呼吸器維持呼吸。(2)導致昏迷的原因已經確定。(3)病人係遭受無法復原之腦部結構損壞。 為避免誤判,應確定病人不是因為新陳代謝障礙、藥物中毒與低體溫所導致之昏迷。腦死判定之進行應由具有腦死判定資格之醫師兩名,及病人之原診治醫師,在具人工呼吸器及測定血液氣體等腦死判定所需設備之醫院內,依嚴謹的腦判步驟進行兩次測試。第一次腦幹功能測試通過之後,間隔至少四小時以上,再依第一次測試之規定程序再進行一次。經兩次腦幹功能測試,如果病患完全符合無腦幹反射與不能自行呼吸之條件,即宣布病患「腦死」。摘取器官或組織捐贈者若是因病腦死,則只能摘取器官捐贈同意書上填寫之器官或組織;若是因意外導致腦死,則只能摘取檢察官同意書上所填寫的器官或組織。 由於人體組織細胞須不停地利用氧氣,進行代謝作用以維持正常功能。而人體器官在缺血的情況之狀態下很容易受損,在正常體溫下,器官缺血數分鐘後就因功能受損而不適合移植,維持捐贈者之器官於正常血液循環,可避免溫缺血(warm ischemia)和減少器官功能受傷害之機會,而心、肺、肝、胰尤其不宜於摘取之後保存太久。因此,捐贈者一經腦死判定確定之後,各種器官移植團隊會盡速整合,於最短的時間內在手術室內進行摘取器官,取出之後以無菌方式暫時保存在低溫之保存液,以減少細胞之代謝速率,使細胞對氧氣及養份之需求降低,如此,可以延長器官保存時間,並配合院際間長途運送,以利移植手術之進行。 器官或組織摘取之後,醫生會在捐贈者四肢放入支撐物,並仔細縫合傷口,讓捐贈者保持完整的外觀。協助出院及善後料理後事: 完成器官或組織摘取手術之後,捐贈之遺體由院方交給家屬,依個別意願辦理喪葬儀式,醫院在能力範圍內盡量協助。出院手續: 領取親人遺體之同時,社工員會協助家屬辦理出院手續。費用: 器官捐贈為無條件且無償之捐贈。與捐贈器官相關之醫療及住院費用由全民健保給付,捐贈者家屬不需要額外負擔費用。為表達對捐贈者之感念,摘取器官之後,目前醫院會提供定額之喪葬補助費給捐贈者家屬。但是,家屬同意器官捐贈後到摘取器官之前,若捐贈者心跳停止,無法摘取器官時,仍可捐贈組織,另有不同之喪葬補助費之額度。各家醫院給付標準不一,但是相差不多。捐贈與受贈雙方之關係: 捐贈與受贈雙方資料必須保密,以避免當事人不必要的困擾。除非家屬同意,醫院不會將該項捐贈的消息主動發佈給新聞媒體。如有需要,社工人員擔任「捐」與「受」雙方的聯繫,傳遞關懷。家屬的悲傷輔導與聯誼遭遇親人遽逝,經歷悲傷是一種自然的過程,悲傷反應及經歷悲傷時間長短因人而異。經歷悲傷時家屬需要親友或專業人員的關懷與支持,必要時,可尋求下列單位的協助:醫院的社工人員中華民國器官捐贈協會,TEL:(02)27025150精神科醫師器官捐贈者的條件是:1.符合腦死條件而器官功能正常2.無惡性腫瘤病史3.無愛滋病病史4.無明顯敗血症5.無長時間(15分鐘以上)低血壓、休克或無心跳(asystol)6.無明顯肝病史或肝損傷(非絕對)7.無長期控制不良的心臟血管疾病、高血壓或糖尿病、無心臟畸型之病史(非絕對)8.肺臟捐贈者必須胸部X光清晰;無明顯胸部外傷、胸腔手術之病史9.年齡六十歲以下者(非絕對)(資料來源/中華民國器捐協會)
-
2023-05-24 失智.長期照護
當「失智長輩」懷疑家人偷東西、看到不存在的人,怎麼辦?醫傳授4大應對技巧
失智長輩的精神行為症狀,常會導致家庭衝突。失智症是大腦認知功能退化的疾病,通常會伴隨著一些「精神行為症狀」,包括出現妄想、幻聽幻覺,例如懷疑家人偷東西、或是一直說在家裡看到已故的親人等。麻煩的是,當失智者有這些症狀時,家屬通常不知道如何應對,稍微弄不好就與失智者發生衝突,讓家庭關係變得更糟。土城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失智症治療專家徐榮隆提醒,如果家中長輩有任何異常行為,而且反覆發生超過兩個禮拜,就要趕快找到原因,建議可以就醫接受診斷。這些精神行為症狀雖然透過服用藥物可以改善,但家屬也要學習正確應對失智長輩的方式,才能避免不必要的衝突,和失智長輩建立正向的關係。徐榮隆指出,失智症常見的精神行為症狀包括妄想、幻聽幻覺、情緒不穩、情緒低落等,詳細說明如下:一、妄想妄想是患者有錯誤的想法,而且堅持這個想法,即使給他證據,他仍然沒有辦法理解,還是堅持錯誤的信念。失智者常見的妄想包括:‧懷疑家人偷東西‧懷疑配偶不貞,例如太太懷疑老公在外面有女人‧明明在家,卻堅信自己不是在家‧堅信自己的親人不是他的親人‧另一種妄想反映了患者的期待,例如常說有名人、國王請他吃飯。應對策略:由於失智者的判斷力已經下降,家屬切記不要試圖用理性的方法去說服失智者,也不要去挫折他,因為這只會讓他更生氣。正確的方法應該是,可以試著用感性的方法,讓病人得到情感的支持,並解決病人真正焦慮的核心。例如,婆婆覺得自己的錢被媳婦偷,可以跟他說:「你是不是很擔心錢不見了?」並向他保證:「就算你沒有錢,我們還是會照顧你。」讓患者得到安全感。對於反映了患者「期待」的妄想,可以多稱讚患者,給他尊榮感,請他分享過去光榮的成就,給他情感上的支持。二、幻聽幻覺幻聽幻覺是患者受到不存在的人、事、物、聲音的刺激。常見的幻聽幻覺包括:‧看到不存在的人‧看到奇怪的動物,例如看到地上都是螞蟻‧聽到附近有聲音,例如聽到有人唱歌、放收音機應對策略:家屬要訴諸感性來回應患者,切記不要直接否定患者。可以詢問他為什麼會看到、聽到這些事物。例如看到已故親人的臉,可以問他,為什麼是這個親人?是不是很懷念這個親人?他跟你的關係是什麼,讓患者抒發他的感受。失智長輩如果出現妄想、幻聽幻覺,切記不要否定他、挫折他,而是要給予長輩情感支持。三、情緒不穩常見的情緒不穩例如突然生氣、發脾氣、情緒起伏變化大。例如失智長輩吃飯、洗澡時突然發脾氣。應對策略:通常會有情緒不穩定的現象是患者受到某個刺激,這個刺激可能是特定場合、特定時間或其他因素。家屬要仔細觀察病人,找到刺激的來源,並避開這個刺激。如果無法避開這些刺激,可以服用穩定情緒的藥物。通常這個現象會反覆發生,家屬要仔細觀察,注意患者是不是在特定時間或環境下,情緒比較暴躁。例如有個個案是,失智長輩吃早餐總是發脾氣,因為家屬急著要出門,一直催促患者吃飯,讓患者情緒激動。但後來仔細觀察,發現失智長輩在早餐時一直打瞌睡,才知道他早上雖然醒來了,但還是想睡覺,被家屬急著催促吃早餐才會發脾氣。找到原因後,家屬可以讓失智長輩晚一點用早餐,來解決這個問題。四、其他情緒問題其他情緒問題包括:‧情緒低落‧憂鬱‧焦慮不安‧患者可能會哭泣,對一切事物失去興趣,或是常常擔心事情、沒有安全感,影響到他的飲食、睡眠。失智長輩也可能會有情緒低落、憂鬱的症狀。家屬可以多給予患者支持與鼓勵,讓他有自尊心跟尊榮感,並找到患者焦慮的核心,給予安慰與支持。另外,適度服用抗憂鬱藥物,也可以幫助患者舒緩情緒。總地來說,當失智長輩出現精神行為症狀時,最重要的是「不要直接否定患者」,因為失智者對「對」、「錯」已經失去理性判斷的能力,如果糾結在失智者的「對」、「錯」上,只會陷入證明的漩渦,讓家庭衝突越演越烈。家屬要做的是,給予患者「正向的情感支持」,看到失智長輩在這些妄想、幻聽幻覺、情緒困擾背後真正擔心、焦慮的是什麼,並予以安撫。徐榮隆建議,可以想辦法一天讓長輩開心三次,多講笑話、讚美長輩,或帶他吃喜歡的東西,讓他心情愉悅。讓失智長輩維持比較好的人際、情緒、家庭關係,才能讓他有健康的生活,在照顧上也比較輕鬆。延伸閱讀:.協助長輩起身好困難?學會這幾招,起身、移位更省力!.失智患者初期夜上廁所易跌倒 預防半夜跌倒撇步大公開.家中長輩有失智症,該不該做基因檢測?早發性失智症5症狀一次看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5-21 養生.心理學解密
悲傷有盡頭嗎?專家教你從5步驟找到專屬自身的處理之道
一般人對於該如何應對失去或傷痛的方法了解有限,也很少談論。我們經常獨自忍受悲傷,不敢分享內心的感受,擔心我們的反應可能會遭到誤解或駁斥。多年來,當我以哀傷為題公開演講時,一定會被問到下列的問題,只是問法稍有不同:「我要瘋了嗎?我老是在哭,到底是哪裡出問題了?」或者,「我一直哭不出來,到底怎麼了?我的悲傷起起伏伏,是哪裡不對勁?」「為什麼我看起來變得更糟、更悲傷,而不是變得更好?」在這裡,我要向你保證,不論你對悲傷的反應是什麼,那都是很自然和正常的。你所感受的,可能是悲哀、生氣、焦慮,又或是其他的情緒;也可能是百感交集,各種感覺齊上心頭。你可以哭,也可以不哭。有些人的悲傷要花很長的時間才能逐漸平復,有些人則在短時間內就能走出憂傷,沒有任何規則能定義某個人的悲傷反應是正常或異常,因此在經歷失去和悲傷的旅程中,沒有任何有效的路線圖可以協助我們了解自身的經歷和痛苦。不過,我希望本書可以協助你透過自身的悲傷建立屬於自己的道路。在我的教學和演講、諮商建議,以及擔任《旅程:喪慟協助電子報》(Journeys: A Newsletter to Help in Bereavement)編輯時所收到的數百封信件中,我歸納出大多數人自認為的兩種悲傷模式。第一種模式是一天比一天好,但有時會突然感到極度痛苦,特別是在假期、生日或週年紀念日前後。另一種悲傷模式是,認為悲傷是分階段(stages)進行的,這是根據知名的生死學大師伊莉莎白.庫伯勒—羅斯(Elisabeth Kiibler-Ross)在從事臨終關懷工作的經驗時,歸結的「悲傷五階段」理論。喪親者自認為,或是他人認為,在失去親人時,會先經歷否認(denial)、憤怒(anger)、討價還價(bargaining)、沮喪(depression), 最後接受(acceptance)。但事實上,庫伯勒—羅斯原先是將這些階段視為反映人們如何因應生病和臨終時期,而不是人們經歷悲傷的過程。實際的悲傷經歷其實更個人化,通常也很混亂,而且更難預測。以為自己的悲傷歷程必須經過上述這些階段的想法,會讓我們對悲傷擁有錯誤的期望,當真實情況並未跟著階段進行時,我們便會感到迷惑,並且開始自我懷疑,甚至對自己的感覺和想法也充滿不確定性。因此,悲傷並不是每個人都以相同方式經歷的單一過程。既然我們不是在可預測的一連串階段中感受悲傷,所以也就沒有「一體適用」的方法來應付失去。此外,悲傷也沒有所謂的終結。悲傷不是應該拋開過去的關係,或是讓自己與之隔絕。即使在喪慟之中,你仍能與過去繼續保持連結,只不過是以不同的方式維持。悲傷更不是你要克服的疾病,而是一段旅程。以下是關於悲傷你要知道的新觀點:•你可以擁有自己專屬而獨特的悲傷途徑。•悲傷不僅是種情緒,也包括身體、行為、認知、社會和精神上的反應。你的反應,會受到你信仰的宗教,或是靈性意識、文化、階級、性別和生活經驗所影響。•悲傷絕非放棄與逝者的關係,而是了解你與所愛之人持續保持連結的方式可能會變得複雜些。•你會因為一項失去或喪慟而經歷許多其他與之相關的失落,這些「二次失落」也將影響你的人生。•你不只要面對失落,還要面對可能愈來愈深沉的悲傷,即使你可能已經有一段時間覺得自己已經好多了。一旦你了解在個人生活中,以及在你關心和摯愛之人的生活中,因人而異所表現的悲傷方式,你不但可以協助自己,找到專屬的處理之道,也能更清楚該如何有效伸出援手,支持正經歷悲傷的親朋好友。※ 本文摘自《繼續前行,悲傷就不會是盡頭》。《繼續前行,悲傷就不會是盡頭》作者:肯尼斯J.多卡 譯者:林麗冠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23/05/23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5-19 退休力.健康準備
72歲吳念真自曝跌倒2次換住電梯大樓!跌倒成熟齡第2大死因,7症狀自我檢測肌少症
據衛福部日前統計,2021年有1813名國人因跌倒死亡,在65歲以上長者死因中排名第2。名導演吳念真日前出席一場活動時就表示,自己之前住在山區透天,光是樓梯就50幾階,自己與老婆都曾在樓梯跌倒,現在年紀漸大,最近也買下台北市88坪的大樓住宅,讓他自嘲:「我今年72歲了,還在為房事煩惱!」,也驚訝北市房價非常高。 根據《中時新聞網》報導,吳念真上月受邀出席活動時,分享購屋經驗。他表示,過去20多年都是住在新店「青山鎮」獨棟別墅,「光是樓梯就有52階」,跟老婆都曾在樓梯跌倒過。 吳念真也因此認真考慮,是否該換無障礙的平面大樓,因此他將內科的商辦賣掉,買下位於北市88坪大樓當退休宅,據悉這間新房總價超過8000萬元。 吳念真表示,在換屋的過程中,被台北市的高房價嚇到,感嘆自己人生第1間房,當時在台北每坪單價8~9萬元,雖然利率有11%之多,但仍可在期限內繳清房。對照如今的高房價,年輕人若沒有親人幫忙,真的很辛苦。 彭淮南也從老公寓搬到新大樓 不僅是吳念真,過去《今周刊》也曾報導,央行前總裁彭淮南也自麗水街老公寓搬到電梯大樓,他接受媒體訪問時表示,因為年紀大了才換有電梯的房子,換屋不是為了投資,是老公寓無法改建加裝電梯。 住商不動產企劃研究室資深經理徐佳馨也曾表示,長者購屋除了把電梯列為必備,也會希望有24小時管理、不脫離原有生活圈,因此高齡長者成為蛋黃區購屋的中堅族群。 根據衛福部2021年公布的2020年最新十大死因統計,65歲以上長者10大死因,事故傷害排名第6位,每10萬人口就有56.4人因事故傷害死亡,有1813人因跌倒死亡。 高齡長者嚴重跌倒可能導致長期臥床,甚至骨折、顱內出血、死亡,過去也不乏名人因跌倒離世的案例,知名詩人管管2006年就是在家中不慎跌倒不治,而資深台語唱將高向鵬則是2021年過馬路時摔倒,昏迷1年仍在2022年10月辭世。此外,國寶歌仔戲大師、「陳美雲歌劇團」團長陳美雲日前也因步履失穩滑倒,就再沒醒過來。 中年後肌力下滑、易跌倒 對此,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物理治療師楊育菱表示,因為老化導致身體的肌肉量減少、肌力減弱、容易跌倒,同時伴隨著身體活動量降低、活動功能變差、步行速度及耐力下降,會導致日常活動能力降低、失能,增加住院或死亡風險,是不能輕忽的。 肌少症症狀7個自評標準回答是的選項越多,越有可能有肌少症(台中榮總提供)□ 提不動菜籃或購物袋。□ 手沒力、打不開瓶罐。□ 走路變慢、不休息能走的距離變短。□ 走路不穩、容易腿軟常跌倒。□ 從床上坐起或椅子上站起來需要用手支撐。□ 無法一口氣走樓梯上樓。□ 需要柺杖或扶手才覺得比較安心。 至於要如何預防或治療肌少症?楊育菱說,第一招是重視營養。每天建議要攝取1.2-1.5g/kg蛋白質,最好能分在三餐攝取優質含有leucine(白胺酸)的蛋白質,例如牛奶、黃豆、花生、雞肉、瘦肉、魚等;而維他命D的補充也相當重要,可以多吃鮭魚、鮪魚、鯖魚或起司、蛋黃等;含抗氧化物質的蔬菜、水果及多元不飽和脂肪酸也需要攝取。 第二招則是運動。運動可以減緩肌肉流失與功能退化,特別是阻抗性運動,這也是目前預防肌少症最有效的方式,例如伏地挺身、仰臥起坐等運動,建議民眾每週至少做三次,每次至少30分鐘,包含暖身與有氧運動、肌肉訓練、緩和伸展及平衡協調運動。 最後是利用藥物。目前不建議使用生長激素、男性荷爾蒙、女性荷爾蒙,倒是有一種常用的降血壓藥(ACEIs),具有增加肌肉組織、改善生理功能的作用,且仍有一些新藥還在試驗中。楊育菱提醒,中年過後就要適度對於營養及運動更多所著力,才能預防老後發生肌少症,避免跌倒骨折等風險。●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她在去旅遊車上腦出血,子孫決定不開刀、不急救!暖醫:想一想還有什麼事放不下?讓她安心善終 .抗癌的秘訣相當簡單!只要這樣吃「3大類全食物」就好了.給想預防泌尿道感染、失智症的你!每天食用這一小碗,就能降低感染、改善記憶力
-
2023-05-14 醫聲.醫聲要聞
女兒學習遲緩、妹罹癌 她愛上騎重機看海把握生命
器捐病主中心出了全台第一套生命教育繪本,可愛的動物角色和插畫,觸碰國人很少觸及的器官捐贈、安寧療護、病人自主等議題。「我很喜歡豬二哥的故事,平常自由自在過生活、旅行,但是有天突然生病……」基隆長樂國小老師「神老師」沈雅琪說,最近受大學兒子影響,迷上騎重機追風,讀到《豬二哥的歡樂派對》格外有感,特別是故事內容所凸顯出人的價值和生命的意義。繪本彈性大,可依年級調整內容深淺、引導孩子思考。《樹懶爺爺的心願》、《豬二哥的歡樂派對》、《小紅機器人》是器捐病主中心推出的系列繪本,身為老師和家長的沈雅琪認為,童趣的繪本引導大人和小孩思考人生最後階段的不同選擇。她說,小學生的年紀鮮少經歷親人生病、離世,因此,生命教育得由生活周遭或說故事方式著手,繪本成了這把鑰匙,閱讀故事後思考,如果自己是主角,遇到家人有這樣狀況,該怎麼面對。繪本也能依照不同年紀調整深淺,像是高年級能進一步探討醫療背景。作為高年級班導師的沈雅琪認為,對年紀稍長的孩子能講述安寧緩和醫療、器官捐贈的細節,「為什麼要這樣做呢?簽安寧緩和等於是放棄治療嗎?其實這都是在生命已沒有辦法延長之後,我們能有另一種對生命的選擇。」生硬法條難解,大人也能從繪本輕鬆學習。相較於孩童,大人在資訊的獲取更為便利,起初對器捐、預立醫囑等一知半解的沈雅琪,自己搜集了些資料,「一直很想了解器官捐贈移植、安寧緩和醫療等,但是網路上的資料或是法條都很生硬。」她以自身經驗說,光看完一條法規早已覺得無趣、有著難以接近的隔閡,反而是接觸輕鬆舒服的繪本,頁尾的問答集也解答各種疑惑,所以說繪本真的不是只給小朋友看,大人不妨也來拿來翻翻。生命教育不侷限於生死,人生觀和生命價值更值得深究。沈雅琪的人生也因為女兒終身學習遲緩,被迫大幅度地改變,她說,過去自己是不斷朝學校行政、考校長當作人生目標,始終認為沒有教不會的小孩,直到美麗的插曲,不得不停下腳步,看待事情的角度也不同,笑說「每天能準時下班,多了時間陪伴青春期的大男孩,也有了自己的空間去騎車看海。」女兒學習遲緩、妹妹罹癌,讓她人生轉彎看不同風景。這幾年,最親近的妹妹、女賽車手沈慧蘭罹患癌症,但她沒有因此陷入過度低潮,反而積極治療,維持日常工作、持續熱衷的事物。雖然家人第一時間感到震驚,但被妹妹的正向樂觀打動,現在身體狀況恢復良好,「不要一直把對方當成病人,對於疾病或生活都有幫助。」生病又是另一種對待生命的態度。走過人生各種風景面貌,沈雅琪不是沒有過憂鬱,「當時覺得只要活到50歲就好,人生太辛苦……」直到她愛上了騎重機看海的愜意,事情漸漸雲淡風輕,她這時才驚覺50歲即將到來,「怎麼老那麼快,我還沒有切地瓜環島,有好多事情還沒做!」她以過來人經驗鼓勵陷在陰鬱的人,設立短期目標完成某些事,過了這個檻,人生其實還不錯。想學習「豬二哥」,以開心大笑、歡樂方式告別生命。閱讀《豬二哥的歡樂派對》時,她也自問,如果生命盡頭只是延長最後的時間,生活沒了品質也無法盡情享受,那我們是不是能做一些最後想做的事情?最近她興起簽署器官捐贈、DNR(放棄急救同意書)念頭,與先生討論後也尊重彼此迎接生命終點的方式。「豬二哥跟我個性蠻像,平常自由自在地過生活、旅行,一直完成人生中的願望目標,沒想到有天就生病了,那該怎麼接受這個事實?」她說,或許就像豬二哥那樣,以開心大笑、歡樂的方式向生命道謝和再見。
-
2023-05-12 焦點.元氣新聞
一直有給孝親費!想靠「申報扶養」節稅,卻被媽1句話親情勒索 遇情勒5方法解套
5月報稅季開始,每個人要繳納的金額都不同。一名女網友在網路上發文,透露自己原本想靠申報扶養媽媽來節稅,結果媽媽的回應卻讓她傻眼。如果遇情親人緒勒索,5方法解決面對。有給孝親費,想靠申報扶養來節稅 卻被媽媽情勒日前一名女網友在Dcard上以「媽媽的神理論」為題發文,她提到5月是一年一度的報稅季,因為自己一直以來都不間斷地給孝親費,所以打算申報扶養媽媽,這樣就可以達到節稅,「結果媽媽的理論永遠可以超乎我的想像」。媽媽說道,「妳賺這麼多喔,那妳要報扶養我的話,妳看不用繳多少妳要給我,我現在沒有在工作了,妳少繳的稅妳要補給我」。原PO簡直傻眼了,「我每個月給的孝親費不算扶養?這難道是另類的國稅局嗎?」有網友在留言處提到,「妳小時候,妳媽媽報所得稅也有報扶養妳,那些她少繳的稅金也要給妳」、「媽媽大怒,我生妳、養妳,妳還要這樣計較」。遇到情緒勒索的5方法解套到底情緒勒索是什麼,又該如何解套?情緒勒索的概念是出自心理治療學家蘇珊.福沃德出版的著作《情緒勒索》,指的是「一個人利用你的情緒與感受,來控制你的行為,藉此說服你以他們的方式看待事情」。遇到媽媽情緒勒索的情況,建議以下5種解決方法:1.做好心理準備:媽媽的情緒勒索可能是由於她的焦慮、恐懼或不安全感所導致,而不是因為她想要傷害你。做好心理準備,了解她的情緒背後的原因,有助於你采取有效的應對策略。2.不要被情緒勒索所影響:媽媽可能會用她的情緒來影響你的決策。不要讓她的情緒勒索所影響你,保持冷靜,思考如何處理這種情況。3.溝通和解釋:向媽媽解釋你的財務狀況和需要,讓她了解你的處境,並讓她知道你有努力承擔孝親費。與她進行溝通和解釋可能會有所幫助。4.尋求協助:如果你覺得自己無法應對媽媽的情緒勒索,可以尋求家庭輔導或心理治療的協助,專業人員可以幫助你處理這種情況。5.設定健康的邊界:如果你覺得媽媽的情緒勒索已經過了界限,那麼你需要設定健康的邊界。這可能包括將距離與她的接觸,或者設定明確的規則和期限,讓她了解你的底線。延伸閱讀:.家中有符合「長期照顧特別扣除額」的家屬?把握報稅時間這樣做.長輩親情勒索每月3萬孝親費!5方法與長輩商討.媽情緒勒索讓我不敢結婚!心理師:設定情緒界線換溝通方式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5-07 醫聲.醫聲要聞
擺脫死亡的印象 譚艾珍及歐陽靖母女認為這件事最重要
財團法人器官捐贈移植登錄及病人自主推廣中心推出全台首套談論「善終三法」的生命教育繪本,6日上午於舉辦感恩茶會。繪本推薦人的國民奶奶譚艾珍、基隆長樂國小老師沈雅琪出席茶會,譚艾珍認為,大人們在導讀之前會先做些功課、查資料,「繪本首先教育的反而是家長」;沈雅琪也說,生命教育不談不代表沒事,繪本是本橋樑書, 孩子循序漸進地認識生命議題。🎧立即收聽 按右下角播放鍵↓劉越萍化身說故事老師,有獎徵答抓住孩子注意力「善終三法」繪本為《小紅機器人》、《豬二哥的歡樂派對》、《樹懶爺爺的心願》分別討論《人體器官移植條例》、《安寧緩和醫療條例》及《病人自主權利法》。這次活動由衛福部醫事司長、器捐登錄中心執行長劉越萍導讀《小紅機器人》,她特別找來7歲的外甥擔任小幫手,向10幾位年齡介於3歲到12歲的孩子說故事,利用有獎徵答方式,讓孩子們在遊戲和講故事過程中,將器官捐贈、生命教育觀念悄悄地在他們心中埋下種子。劉越萍說,過去器捐病主中心推出繪本都是公益贈送,但這次系列套書是要拿來販售,希望透過商業模式,讓有興趣的民眾前來購買,進而達到推廣宣傳器捐、病主法、安寧緩和醫療目的,「有買就會有人繼續畫、繼續寫,比送的還來得有意義。」譚艾珍祖孫三代站台,不同年紀、語言談死亡遠從台南北上的譚艾珍和女兒歐陽靖、2歲的孫子「新醬」出席活動。對於生命教育繪本的誕生,譚艾珍說,其實繪本首先替家長上了一堂課,因為書中有許多細節是小朋友看了會好奇詢問為什麼,若家長還沒有認識相關議題,可能會回答不出來,所以事前查找資料,間接促成不同年齡層的學習。譚艾珍也回憶起小時候外婆過世,她一直以為只是睡著,直到大人們將棺材覆土下葬,才掉著淚不捨地大哭,而19歲父親過世時,她獨自一人在太平間,當下心情並不覺得恐懼而是疑惑,不理解人的身體在死後幾小時會變得塌陷僵硬,原本能夠抱起來得父親,死後卻得由兩位壯漢搬動。親身的經驗使譚艾珍認知到死亡的議題是需要依照不同年紀、不同語言來講述。身兼作家及演員的歐陽靖看這滿場跑的兒子笑說,「新醬」對這三本繪本充滿好奇,對這繪本中的主角們指指點點,她自己也翻閱了《小紅機器人》,認為非常適合大人們閱讀,尤其家長們對小朋友少有契機討論生老病死,議題對年紀太小的孩子也沒有感覺,不妨以繪本作開端,以可愛角色帶入核心,更保留了孩子對於生命的幻想。歐陽靖說,就像每個人都有生日,那死亡為什麼要負面呢?大人們不要讓孩子認為生命的離去是不好的事,這是正常、正面,小朋友們也不會對於死亡感到恐懼或害怕。不談不代表沒事!生命教育紮根,反思人生意義沈雅琪有感而發,幾天前去了醫院看診,在等候時思考了對於死亡、生病的想法,「會捨不得親人離開,但該如何讓他好好離開又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這也回頭思考若自己生命即將消逝或生病末期時,該做些什麼?這使得她萌生簽署器捐、預立醫囑的想法。作為國小五六年級導師的沈雅琪,她觀察到現在國小五、六年級的學生閱讀習慣偏重圖畫勝於文字,童趣可愛插畫的「善終三法」生命教育繪本正好能吸引孩子注意,他們翻到後面也有淺顯易懂的字詞去更深入解說「善終三法」,適合當作生命教育的橋樑書,「生命教育和性別教育一樣,不談不代表沒事。」
-
2023-05-05 焦點.生死議題
拔管的決定:輪到自己時「放手」談何容易!一位神經科醫師的艱難抉擇與成全
「能不能拔管,讓親人安然離去?」,對於親人有插管的家屬而言,是很兩難的課題。重症名醫陳志金在臉書粉專「ICU醫生陳志金」分享與一位病患家屬的經歷。這位病患的兒子是位神經科醫師,面對母親瀕臨死亡的困境,與主治醫師陳志金討論治療方案時,兒子果斷決定停止母親的升壓劑並同意拔管。雖然陳志金理性上同意這樣做是對的,但在情感上仍無法克服內心的不捨。而該位病患的兒子(神經科醫師)對病人負責任的態度跟責任感也值得佩服,即使是面對至親生命垂危,仍堅持完成所有的工作,才去見病危的母親。家屬也是醫師 同意主治醫師替媽媽拔管陳志金表示,該位病患家屬是位神經科醫師,而他的母親正在生死邊緣徘徊。「媽媽目前的腦幹反射都測不到,升壓劑停掉以後,血壓就會掉,可能很快就會心跳停止,但是,也有可能會再維持一段時間。」面對眼前的神經科醫師,即使他是專家,我還是一貫的說明,因為此刻的他,身份是家屬、是阿嬤的兒子。「升壓劑停掉,管子也一起拔掉。」家屬忍住淚水,說出這句話。陳志金停頓了一會,點點頭:「好的,我們來安排。」陳志金表示,很少看到這麼果斷決定的家屬,但是,因為他是專家,他很清楚,這樣的決定對媽媽是最好的決定,再維持下去,其實只是延長死亡,增加痛苦而已。「陳醫師,如果是你,你會怎麼做?」家屬的淚水已經止不住了。「如果是我媽媽的話,我也會做跟你一樣的決定。」陳志金拍拍家屬的肩膀。陳志金表示,家屬作為專家,會知道這是最好的決定,但是情感上的不捨讓家屬猶豫不決。自己深刻理解家屬所肩負的責任,因為當所有家人都給予信任時,必須要做出最好的決定,這責任遠遠超過一位專家的責任。在至親命危的情況下 仍對病人有責任感在這樣的時刻,陳志金想給家屬最好的陪伴!特別安排專科護理師在家屬抵達時通知自己,讓自己能夠給予他適當的支持。雖然所有家人早上已經做了決定,家屬卻忙到中午才能趕過來,因為他要先完成早上的門診病人的付託。陳志金表示,非常佩服他對病人的責任感,即使在至親命危的情況下,仍然能夠忍住悲傷,先完成病人的付託。他清楚知道,母親能夠體諒,也會希望他這麼做。最終,家屬做出了最好的決定,停止升壓劑,讓母親能夠安詳離世。在母親節前夕,陳志金深刻體會到了作為醫護人員所肩負的責任,以及家屬所承受的痛苦。在這個特別的日子裡,希望能夠給所有的母親和家人,送上最深刻的祝福,並向所有醫護人員致敬,感謝他們所做的一切。放手,是最好的祝福與決定此篇貼文一發,引起大批民眾留言,有許多網友表示不捨,好希望能給家屬一個擁抱。「真是心疼!在最後的時刻仍然堅守工作崗位,把工作完成後才跟媽媽做最後的告別,媽媽一定也很以他為榮的」、「繼續看診,停升壓劑,拔管!這些都是好不容易的決定~真心佩服」、「在攸關生命的課題上,任何一項決定都是艱難與不捨」、「很感動!心有戚戚焉⋯⋯,因為我也經歷過這樣的情境!」、「醫生也是人,面對生離死別,也會徬惶無助」、「放手真的很難,如果還有時間,跟親人道謝、道愛、道別,至少心裡不要太多的遺憾」、「簽下DNR也是讓她可以不再痛苦的離開。」>>>延伸閱讀:生命自己做主 用DNR拒絕無效醫療也有網友分享自身的經歷:網友1:「我是牙醫師,去年,我也面臨類似的抉擇。站在加護病房的床邊,看著陷入深度昏迷,醒轉無望的母親,在把媽媽送醫的時候,壓根沒想到,這次她永遠不會再回家了。我知道母校的醫師學弟已經盡全力救治,但人力畢竟有其極限,而我自己空有一身學識,卻毫無用武之地,那種完全地茫然與無助,在那當下我與一個大字不識的文盲根本沒多大差別。我恨,我痛恨自己沒用,讀書學習那麼多,在關鍵時刻挽救不了最親的人。基於所學,我自己心裡也有數,拔管送她離開,是讓媽媽體面登出人生最好的方式。我知道我做的是對的,果決而不拖泥帶水,媽媽昏迷的隔天,與主治醫師討論過後,就決定三天後拔管,所有親戚、長輩、朋友都認同我的決定,也讚許我的勇敢,只是大部分人看不到我所承受比泰山還沈重的悲痛。」網友2:「身為護理人員,雖然我沒簽到DNR,但當自己母親已經從外院的ICU轉到躺在自己平時工作的急區時,腦袋真的是空白的,感謝當時正在工作的學姐特意出來給我一個大大的擁抱~讓我好好哭了一場!」網友3:「我前陣子也第一次簽放棄急救這件事,雖然我是哭著簽,但是當急診醫生問我要不要幫爸爸插管,或是鼻胃管之類的,我都很果斷的說不要,電擊急救插管都不要,如果萬一怎麼了,就讓他自然乾淨的走,身上不要插任何管子,我也常常跟我爸聊這樣,最後我爸康復出院囉」網友4:「我也面臨過一樣的事,只是我們不知道可以拔管。在主動要求簽完放棄急救後,爸爸多躺了4.5天,因為管子也多被抽痰了4.5天。拍背真的沒什麼,抽痰對我跟媽媽來說是最直接的衝擊,每次抽痰爸爸的身體都在抽蓄,可能是神經反射的抽蓄,但在家屬看來就是很痛很痛的反抗。好在,我們沒有同意氣切,不然這個折磨不知道是折磨爸爸還是折磨家屬。我好謝謝當初的急診科醫生,謝謝他們願意跟我解釋爸爸的狀況。也希望跟陳醫生一樣好的醫生可以更多更多,幫助病人善終。從這之後,我跟家人都有共識,無論是誰面對這樣的狀況,都不要幫對方急救!」在醫療科技不斷進步的今天,當親人的生命走到盡頭,家屬面臨決定是否拔管而讓親人安然離去,對於有插管家屬來說是一個艱難的抉擇。「如果是你,會做出怎樣的決定?」延伸閱讀:.癌逝妻子留下紙條!其中「一句話」讓人動容 每年做1件事不留遺憾.「最後一刻,我讓父母急救插管」諮商心理師:放下悔恨,有時我們的選擇不多.安寧之路─我們能為臨終病患做些什麼?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5-04 寵物.照顧指南
還在吸貓?專業寵物迷分享,吸「這個」竟比吸貓還香!
什麼,鳥類的屁股居然是香的?屁股不是應該都會很臭嗎?以下由7歲鸚鵡主人、資深鳥奴跟大家聊聊你不知道的養鳥15件事!1.會咬你,見血掉皮的那種。鸚鵡會咬人,沒有牙齒但尖銳鳥喙和咬合力會讓人破皮流血,甚至瘀青,有些品種的鸚鵡如小鸚有領域性,即使是主人,把手伸進鳥籠讓牠感受到領域被侵犯,照樣會被鳥喙伺候。有些鸚鵡不喜歡被碰,試圖伸手摸牠也會被攻擊,甚至只是在身上穿戴鸚鵡不喜歡的東西,如金屬項鍊耳環等,鸚鵡在攻擊這些東西時可能會傷到主人。2.很吵,超級吵,而且你阻止不了,很大機率被鄰居抗議。鸚鵡叫人尖穿透力很高,隔音不好的門、非水泥隔間都擋不住,鄰居會崩潰,而且是不可能教他安靜的,鳥天性就是很會叫,且有些鳥寶希望主人配合作息,會在假日清早叫主人起床,讓人無法補眠。也有安靜不愛吵的鳥寶,或是天生比較安靜的品種,例如橫斑,但無法保證你家的一定安靜,要是小時候很安靜都假的,長大就露出真面目,讓鳥寶不安的環境或不恰當的飼養方式也會讓牠們焦慮而時常大叫。3.放出來會到處大便鳥寶站你肩上很可愛,也順便大便在你身上,還包括桌上螢幕上衣櫃上床上等,只要鳥寶到得了的地方都有可能被便便,這點會讓有潔癖的人崩潰。除非特別訓練過,但不見得能訓練成功,就算訓練再好也不能保證完全不亂便便,因為鳥沒有括約肌本來就不太能忍便,便便在你身上不是故意的,但會故意的鳥寶也很多,可能是在主人身上比較放鬆的關係。教一招比較容易達成的訓練方式,鳥寶在出籠玩前為了要減輕飛行重量,常會先排便,利用這點在接鳥寶出籠時用固定的指令讓牠先排便,在牠排便後稱讚牠並接出籠,讓鳥寶養成先排便再出籠的習慣,放風時間長時也可以中途將鳥寶放回籠,觀察鳥寶是否有排便,有則稱讚牠並接出籠,有些鳥寶就能養成回家上廁所的習慣。4.冬天要開保暖燈,不開寒流來就死了,夏天要開冷氣,不然太熱會中暑。鳥寶心臟很小,所以受不了短時間溫度變化太大,成鳥差不多19度以下就要依鳥寶狀況開保暖燈,以免突然變很冷鳥寶冷死,幼鳥羽毛尚未長齊,更是24小時都要保暖。鳥寶身上羽毛很多,其實夏天會很熱,差不多30度以上,或鳥寶張開翅膀散熱、張口喘氣就要給牠降溫,但鳥寶不能直吹電扇會感冒,冰枕降溫上班族沒辦法一直換,只能花錢給他們開冷氣。5.你的書和家具都會被破壞小型鳥會咬紙咬書,中大型會啃家具,而且無法阻止牠,咬東西也是鳥的天性,而且鳥寶通常喜歡咬得壞的,咬不壞的牠們才沒興趣,提供玩具只能擋一時無法擋一世,最好的做法就是把重要物品藏好,幫家具邊角做好保護或換成鳥寶無法啃咬的材質。6.喜歡社交互動性很高鸚鵡是社交動物,在野外都是成群結隊,社交需求很高,需要主人長時間陪伴,喜歡跟主人互動說話,尤其對主人說話聲非常有反應,甚至會在人講電話時發生叫聲要求加入,很適合也有高互動需求的主人。但牠覺得你陪不夠或自己在家無聊可能會憂鬱,開始拔自己的毛,嚴重一點會咬自己肉,這對主人來說會很辛苦,還是長期抗戰,因為是心理問題沒有藥醫,醫生開藥只能舒緩鳥寶情緒,也不一定有效。7.放風容易抓不回籠鳥寶通常不愛關籠,沒養過的人放出來要抓回去累死你,鳥寶也會因此討厭你,更難親近你,不懂帶鳥回籠的技巧也有可能在抓的過程弄傷鳥寶。帶鳥寶回籠不能硬抓,要用牠喜歡的零食或玩具引誘,趁牠吃零食或被玩具吸引時放在手上帶回籠,但鳥寶很精明,幾次後可能看穿主人的手段拒絕上鉤,就很考驗主人的智慧和與鳥寶間的默契了,另一個方法是讓室內變暗,鳥寶在暗處視線不佳,會願意讓主人帶回籠。8.看鳥的醫院很少,你家巷口的獸醫通常沒辦法。就算在台北看鳥的醫院也就那些,沒有剛好住附近就要跑一段距離,非台北地區就更少,萬一有緊急狀況可能找不到醫生看,或是路途太遠鳥寶撐不到醫院。有鳥寶看診的獸醫院》https://www.ptt.cc/bbs/Aves/M.1342283508.A.C97.html9.很容易養死會有各種你想不到的意外,一起睡壓死悶死、走在地上踩死、咬破電線電死、自己卡在籠子卡死、被自己咬破的布窩線勒死、幼鳥餵奶嗉囊燙傷死等。幼鳥的夭折率比小貓小狗高很多,尤其是沒養過不會看鳥寶狀況的,因為鸚鵡天敵多,會盡可能隱藏身體不適,避免成為優先狩獵目標,讓沒經驗的主人看不出來鳥寶不舒服,等到很明顯了都已經很嚴重可能來不及救。有些人貓狗不舒服會想說再觀察幾天看看,鳥寶沒辦法,再觀察可能就直接死了。基本的觀察方是看羽毛,如果並非天氣冷或興奮的膨毛,時間持續很久,加上食慾不振活動力降低,甚至羽毛凌亂,可能就是生病造成無力整理羽毛,最好立刻就醫,避免病況變嚴重來不及救。10.開門開窗都要注意,飛出去比貓難找回來。鳥會飛所以一跑出來很難找回,可能飛到很高的地方,如樹頂、別人家的陽台,讓主人無法到達,鸚鵡很聰明還會自己開籠門落跑,或是小朋友手賤放出去的例子也很多。鳥籠最好不要放在陌生人可接觸的開放空間,避免有人放走鳥,也要在籠門加上扣環,平時多注意鸚鵡是否會試圖打開扣環,大型鸚鵡智商高可能自己開扣環,可能會需要用鑰匙才開啟的鎖頭。11.蚊香、殺蟲劑、拜拜的香、香氛用品、有人工香味的東西通通不能用。鳥寶呼吸道系統很脆弱,聞到這些味道有可能會傷害呼吸道致死,尤其是蚊香殺蟲劑,樟腦油也不行,有案例是住二三樓,結果一樓水溝蓋噴殺蟲劑消毒味道飄上來鳥寶就死了。不能使用殺蟲劑和蚊香除蟲會讓人很困擾,可以改用稀釋的天然香茅油或柑橘類的果皮驅蟲,使用蟑螂屋擺在鳥寶接觸不到的家具縫隙。12.不是所有鸚鵡都會講話鸚鵡會講話的前提是腦袋夠大、鸚鵡本身有興趣、主人有教,體型小的腦袋相對也小當然沒那麼聰明,也不是天生就會講,要人類教或是常常跟他說話,和尚、吸蜜等中型以上鸚鵡比較容易學會講話,小型的小鸚虎皮等不是沒機會但比較難,也只能說單字無法完整句子,灰鸚巴丹等大型鸚鵡才超會講話。13.鸚鵡不會臭?香香的秘密?不臭是因為主人有定期清理鳥籠,鳥店環境沒有常清理也是臭的,鸚鵡排泄物相對沒有貓狗的那麼臭,但不代表不清不會臭。而鳥類的屁股有尾脂線,會分泌油脂,鳥寶會做出摳屁股的動作去沾取尾脂線油脂來理毛,就是鳥寶身上味道來源,而直接吸鳥屁股會有讓人上癮的濃郁香味,會吸鳥屁股是專業鳥奴的證明。14.不需要幫鸚鵡洗澡鳥寶平時花很多時間整理羽毛,加上有油脂保護,不容易弄髒,不需要特別幫牠們洗澡,更不需要讓牠們使用清潔用品,只要準備一盆淺水,讓鳥寶自行洗澡,或準備噴霧瓶在牠們洗澡時幫忙弄濕鳥寶自己潑不到水的背部,然後鳥寶會自己弄乾羽毛,完全不用主人操心。但不要提供鳥寶熱水,會洗掉牠們羽毛上的油脂。15.不一定會親人看怎麼養和鳥寶個性,從小養通常會親人,但也不是一定,通常鳥親人親鳥只會選一邊,如果有同伴他就有可能不親人,很親人的可能沒辦法跟同類相處。如果是親鳥餵大的高機率不親人,關籠都沒跟人類互動的也會不親,不親的程度是一看你手伸進籠就縮角落或是殺個你鮮血淋漓,放出來躲在最高處鳥都不鳥你。用對的方式跟鳥寶相處久了通常會親人,但也有不少從頭到尾都不親的例子,這就有點看運氣。要跟鳥寶親近要先讓牠習慣你的存在,常常在鳥籠前跟他說話,用零食和玩具跟牠互動,不要急著一開始就要鳥寶站上手或是抓牠,讓牠先習慣你的手靠近,當鳥寶看到手不會躲開或咬人,再讓牠嘗試站上你的手做更多互動,鳥寶抗拒時不要強迫牠,不願意出籠時也給牠獨處的空間,才會對你越來越信任,願意主動親近你。就算運氣好鳥寶很親人,但親到你在家就一定要看到你,放出來一定要黏在你身上,吃飯洗澡上廁所都要跟在身邊,不然就瘋狂大叫,激烈的還會拔毛咬自己給你看,你受得了這種24小時情勒嗎?鸚鵡畢竟是高社交需求的動物,很難讓親人的鳥寶獨立自主不要整天黏著主人,但可以轉移牠的分離焦慮,像是提供牠喜歡的玩具,可以啃咬發洩精力,或是把零食藏在籠內稍微需要尋找的地方,讓牠花時間覓食,養一隻以上的鸚鵡讓牠們在主人出門時互相陪伴,也可以放輕柔舒緩的音樂,降低牠們的焦躁情緒,固定的放風互動時間也能讓他們知道時間一到就能跟主人相處,較有安全感。
-
2023-05-02 失智.失智100問
失智者財務危機 1/3遭家屬剝削!輕、中、重度失智如何保住財產 律師提建議
高齡八十四歲的國民黨前副祕書長、救國團名譽召集人李鍾桂,已故丈夫為前司法院長施啟揚,夫婦權傾一時,兩人膝下無子女,四年前施逝世後,李的健康每況愈下,且罹患失智症,近日爆發親信搬空數千萬老本,包括轉移房產、變賣股票,李鍾桂家人向法院聲請監護宣告已獲准,並提起刑事告訴。【延伸閱讀】政壇女強人李鍾桂失智疑被搬空千萬?3道防火牆幫失智家人守住錢失智症早期財物損失 三分之一是被家屬剝削財務超高齡社會來臨,失智發生率與年齡成正比,台灣失智症協會二〇一九年首次失智者財物損失風險案例調查,共收集七十四個案例,高達卅四人被騙時尚未被診斷為失智症,且多達六十五人尚無輔助或監護宣告,顯示財物損失可能為失智症早期徵兆。當中有廿五人被家屬剝削財務,比例高達三分之一,案件數居冠,其次才是詐騙集團,其餘則包括朋友或同事、商家、陌生人、金融人員、看護、法律、社會福利人員等。財務剝削管道排名則為金融服務、買賣、借貸和理財等,導致五十名失智者損失動產、十六人損失不動產、六人身分被盜用,但僅有廿四人採取法律訴訟救濟。台灣失智症協會秘書長陳筠靜表示,根據監察院人權報告,失智者訴訟11年來增加17倍,包括監護宣告或財產、遺囑、指定扶養等訴訟,大多與近親剝削濫用、不當安排有關。金融剝削中除了財物剝削以外,「知情權剝削」也值得關注,意即子女自行濫用失智長輩的印鑑、進行投資,連銀行帳單都不讓失智者看,失智長輩對於自己的財務安排,完全不知情。「後面我會養你,你先分財產。」部分子女利用親情、話術,要長者提前進行財產分配。陳筠靜表示,也發生不少案例是,子女並未如當初承諾,提供長者該有的照顧安排,甚至部分長者財務狀況佳,原有生活水平高,但透過近親安排,反而失去原有生活水準。此外也有晚年嫁娶、形成親戚關係,也可能涉及不當目的性婚姻。一名90多歲陳奶奶罹患失智症,長期與小兒子同住,也是小兒子負擔照顧責任,大兒子則負責帶奶奶就醫。至今單身未婚的小兒子指控,大兒子私下申請為奶奶的輔助人,陸續挪移數百萬元財產,質疑是因為姪子打算出國唸書,哥哥利用親情操弄失智媽媽將財產轉移,因此主動提告,希望爭取自己擔任媽媽的輔助人,保住媽媽的財產。財產及早規畫 家屬介入常造成糾紛也有人晚年後想將不動產轉為資金活用,卻因為失智症受到阻礙。一對高齡夫妻共同持有房產,先生為失智症患者,太太則為照顧者,兩人做好規劃,希望將房產售出做財務信託,沒想到遭兒子反對,認為父母若售出房產,會影響到他未來繼承特留份,甚至威脅父母若敢賣房將提告,指控母親故意讓失智父親作出不當決定。台灣失智症協會理事長、長庚醫院學術組副教授級主治醫師徐文俊提醒,根據國內外調查,常見高齡者遭家人掠奪財物,若長者已經失智,即使回朔當時狀態,也難確認當下是否遭親人詐騙,使得案件處理上更加複雜。有晚輩不認同長輩的處理財務方式,並不一定與失智症相關,但建議民眾應該及早規畫,而非等到失智後才讓家屬介入處理。財產「身心障礙安養信託」 律師:提前規畫為上策【記者許政榆/台北即時報導】國民黨前副祕書長、救國團名譽召集人李鍾桂罹患重度失智症,引發親信與家屬爭產大戰。專家表示,民眾無論有無慢性病或罹患失智症,在不同時期應及早思考,做好未來的財務規畫,也提醒民眾做輔助宣告、監護宣告「並非萬靈丹」,因我國欠缺完整監督機制,也可以考慮使用身心障礙安養信託,花小錢保障辛苦一輩子的老本。台灣失智症協會理事、宇皓法律事務所律師鄭嘉欣表示,以李鍾桂案例,因財產已被移轉出去,家屬僅能進行刑民事提告,刑事包括準詐欺,民事則是塗銷所有權、移轉登記、返還。不過法官除了按照病歷,也會根據在場公證人、見證人或錄音、錄影跡證一併考量,但失智者容易附和、順著照顧者的話,即使有錄影存證,也難證明是失智者本意,家屬若要指控失智者當下是遭詐騙,難度非常高。意定監護、信託契約 輕度失智前要完成鄭嘉欣建議,民眾尚未失智前,甚至邁入中年都應該提前思考、規畫,包括「意定監護」決定自己未來的監護人是誰,像是同志愛人、同袍好友等,不一定要選擇自己的親屬,此外亦可有多位監護人,分別管理自己的醫療、財務。不過意定監護只有監護權,若要保障財產,須透過保險、信託契約來規畫,以及醫療委任代理、臨終照護決定、過世後遺產處理,建議在輕度失智前都要做完。中度失智 考慮他益信託、遺囑信託若已是中度失智,仍留有些許判斷能力,鄭嘉欣表示,家屬可與失智症患者討論,是否做金融註記或不動產預告註記、預立第二聯絡人等,甚至身旁的家庭照顧者,擔心自己「走得更早」,未來沒有人可以照顧失智者,亦可以考慮做他益信託、遺囑信託,或將自己的保險金以分期方式、達到「類信託」效益,即使自己不在了,保險仍會定期撥錢給失智者使用。重度失智輔助宣告、監護宣告 欠缺監督機制重度失智患者會牽涉輔助宣告、監護宣告問題,鄭嘉欣強調,輔助與監護宣告「不是萬靈丹」,一旦做了監護宣告,等於輔助人想怎麼使用監護人的現金、股票、有價證券、車子、黃金「都可以」,只有在處分財產清冊上的不動產時,才需要經過法院許可,我國法官至今未在主文上宣告,要求輔助人按月做財產清冊報告、交付信託,我國的監護宣告欠缺監督機制。鄭嘉欣說,相較韓國有公設監護監督人,按時監督民眾的財產是否遭輔助人濫用,若沒有子女的長者,韓國也有公設監護人。但我國欠缺監護監督人、輔助監護人制度,也欠缺具有公信力的信託監察人。在我國制度尚未完善前,她也推薦民眾可使用「身心障礙安養信託」,費用約僅百分之一至二,比起千萬元資產遭人騙走,不如花小錢做好下半輩子金融保障。台灣失智症協會秘書長陳筠靜建議,高齡者可預先做不動產註記,並指定聯絡人,當未來不動產進行移轉、分割時,地政事務所也能同步向聯絡人確認。也呼籲民眾應及早進行財務規畫、醫療及照護決定,並與家人取得共識,提前做意定監護、信託契約及相關註記,信託契約中亦可載明信託關係不因委託人受監護或輔助宣告而消滅 ,保障自己未來失智或因病無法表達己意,法官仍可依照紀錄有脈絡可循。若有相關需求可撥打全國失智症關懷專線0800-474-580(失智時,我幫您)。(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4-29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兒子:老爸,不要亂投資,那是我的錢
老爸喜歡投資,有輸有贏,獨子看在眼裡不是滋味,有一天終於憋不住了,對老爸說:「老爸,可不可以請你不要亂投資?那可是我的錢!」老爸也不甘示弱:「我花的是我孫子的錢,不是你的!」古人說:「養兒防老。」年紀大了,總會生病,這時候兒女或孫子輩的照顧就很重要了。但近幾十年來,社會型態轉變,生育得少,小孩頂多1至2個,甚至頂客族結婚不生小孩的也比比皆是。因此,養兒防老這個現象也應該不符合時代潮流。病床中最常見老先生或老太太住院照顧的不是小孩,大都是外勞,小孩或親人有出現,也頂多是偶爾現身而已。以前有某位教授生病住院,雖然生了三個女兒,但是女兒遠嫁國外,三個女兒,一個人回來一季,共三季,剩下的一季只好請外勞代勞了。有位好友是獨生子,老爸體弱多病,每次心臟病發作,他要急急忙忙拋下手中的工作去急診處,老爸捨不得讓孩子辛苦,久了,孩子也滿有壓力。有一天,醫師對病人說:「你這個病要做心臟繞道手術,不然一天到晚喘不過氣來就要趕快跑急診,但開刀本身也有風險。」老先生想了一會兒:「那就開吧!」他想:「要是開了就好了,也不會麻煩小孩。要是開刀不成功,我不會再痛苦,也不會再麻煩小孩了。」結果開刀不成功,死在醫院,老爸及小孩都解脫了。這是真的故事,小孩每談起這件往事,都對老爸遺愛小孩的想法感嘆不已。因此,面對少子化,甚至「無紙化」的新世紀,凡我中年以上父母親一定要注意「養兒防老」已成過去。雖然還不至於到「養老防兒」的地步,但要自求多福。平常好好照顧自己的身體,定期保養檢查,有病及早就醫,才不會到了困難關頭,面臨「麻不麻煩小孩」的心理困境。「順天者昌」「順勢而為」,改變人生末段旅程的規畫,也是一種不可或缺的智慧。●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定期出版好心肝會刊、並發行B型C型肝炎暨肝癌治療小手冊,最新的好心肝會刊已出版,歡迎來電索閱。若您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本會免費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肝病相關資訊。
-
2023-04-23 養生.營養食譜
傳味、傳承、傳家爺爺的私房菜 串起世代交流
俗話說:「一個廚房容不下兩個女人!」廚房是阿嬤、媽媽為家人付出愛心的基地,也是家族味道傳承的場域。不過,舌尖上的記憶也有許多出自家中男性之手,以扎實手藝加上愛料理的心,烹煮出私房好味道,遊子即使離鄉逐夢,雋永家鄉菜令人魂牽夢縈。餐桌不只是吃飯的地方,也乘載著屬於每個家的故事與記憶,透過三餐飲食、節慶文化進行情感的交流,食物除了填飽肚子的功能,也讓人得到修復與滿足。你心中是否有念念不忘的家常菜呢?中華民國老人福利推動聯盟(簡稱老盟)為了再現長者的價值,推出「爺爺的傳家味」徵件活動,特別以家族男性長輩為主角,鼓勵代間互動一起記錄難忘的佳餚。食物搭築跨代橋梁,跨越性別、凝聚家庭關係。老盟副理事長陳宏材表示,大家常把廚房跟女性畫上等號,爸爸跟阿公好像總是坐在客廳等吃飯,男性會做的菜餚也只有泡麵。「爺爺的傳家味」活動想顛覆這些刻板印象,邀請年輕族群分享家中男性長輩的私房佳餚與動人故事,同時推動代間教育,將祖孫參與過程轉化為世代價值。記錄成冊的食譜書不僅蒐羅了各家美味傳承的料理筆記,也描述每道料理背後的趣事和難忘的生命經驗,這本書蘊含了對「食育」的思考,在做菜與吃飯的過程中傳達健康飲食觀念。衛生福利部政務次長李麗芬分享,看到《爺爺的傳家味》食譜書,想起家人一起備料做菜的情景,逢年過節全家族圍坐在三合院前,阿公帶著大家做紅龜粿、搓湯圓,叔伯阿姨忙碌穿梭廚房和廣場,菜刀鍋鏟聲此起彼落,宅院內外瀰漫著香氣。李麗芬認同活動主軸:翻轉性別歧視與偏見。為迎接高齡化時代,政府擬訂「超高齡社會對策方案」,自2023至2026年期間投入逾1200億元,揭示自主、自立、共融、永續四大發展願景,鼓勵年長者走出家門,並提升不同的世代共融。下廚是凝聚家庭成員的時刻!老盟秘書長張淑卿說,《爺爺的傳家味》徵件的精神為發揚高齡人才再運用,即使退休也能繼續維持社會參與;其次是跨越性別主流,去除性別刻板印象與偏見,達成性別平等的目標。「青銀共創」是因應高齡社會的解方之一,這次透過記錄傳家味,橋接青年與長輩,合力完成獨一無二的作品,家人團聚的溫馨時光更顯珍貴。《爺爺的傳家味》是貼近一般家庭需求的食譜書,活動增進爺孫、叔姪輩的互動機會,促成了世代傳承與分享。全國72道好滋味,蔥明煎包、高分煎餃奪冠。來自全國共72件的投稿作品中,有乘載著親情的溫馨故事,也有帶著遺憾復刻菜餚的苦澀心情,幾位高齡長輩患有失智,家人用味道幫忙找回記憶。《爺爺的傳家味》共收錄10道勝出經典菜餚,包括蔥明煎包&高分煎餃、如意醉雞捲、東坡肉拌長壽麵線、阿公的梅干扣肉、祖傳香Q滷豬腳、石榴炒蝦鬆、記憶中的味道客家小炒、年年有魚、好彩頭好滋味、紅燒魚。每一道傳家味背後都意涵著對家的嚮往,或是對逝去親人的思念,傳達滿滿的感恩、懷念與傳承。獲得徵件首獎的蔥明煎包&高分煎餃,飽滿內餡是陳天水對家人的愛!孫女陳以沛形容:「冷颼颼的天氣裡,煎包、煎餃都變成我的暖暖包。」多年來,陳天水定期從高雄寄來台北的美食,心靈與胃都滿足了,每次聽到媽媽熱鍋子的滋滋聲,就會想起遠方的阿公。陳以沛笑說要把這個味道學起來,當成傳家味食譜,以食傳愛,未來也要親手做給親朋好友品嘗。高分煎餃(以下材料約可做150顆)食材:1.5斤高麗菜、1.5斤瘦豬肉、0.5斤肥豬肉、水餃皮調味料:16公克鹽、30公克糖、7公克白胡椒粉、50公克香油、30公克蠔油、40公克薑泥作法:1.先將1.5斤的高麗菜切細,加少許鹽巴,用力擠壓以瀝出水分。2.把1.5斤瘦豬肉、0.5斤肥豬肉、16公克鹽、30公克糖、7公克白胡椒粉、50公克香油、30公克蠔油、40公克薑泥加入事先準備好的高麗菜,全部攪拌均勻。3.用水餃皮包入餡料,捏出一顆顆飽滿的餃子。4.在鍋裡放油、放入煎餃,另事先準備少許的麵粉加水攪拌均勻,倒入麵粉水並蓋上鍋蓋,大約等5分鐘,麵粉水收乾即可起鍋。● 阿公小撇步:1.攪拌好的餡料要先放在冰箱1.5小時,會比較好包。2.蓋上鍋蓋,注意聽水滾的聲音;水滾後,可掀蓋淋入少許油再蓋起來,把火轉小一些,避免煎過頭。
-
2023-04-23 醫聲.醫聲要聞
🎧|器捐病主中心20週年紀念專書:走在回家的路 學會好好告別
「我們有很長的時間面對家屬突然遭遇親人死亡的撕心裂肺,時常深感疾病的無情及生命的無常,也了解讓家人與親人『好好道別』的重要性。」衛福部醫事司司長、財團法人器官捐贈移植登錄及病人自主推廣中心(簡稱器捐病主中心)執行長劉越萍,是一名小兒專科及急重症醫師,在臨床上常面對生離死別,仍感覺至今大家還未學會如何和親友說再見。🎧立即收聽 按右下角播放鍵↓讓逝者安息、在世者無牽絆,人生必須學習的課題。劉越萍擔任醫師時,醫治過一名患退化性罕見疾病病童,他罹患的疾病平均存活期不超過10歲。在醫護團隊及家人的照顧下,孩子一直到17、18歲仍在門診追蹤治療。但隨著病程加長,病人在醫院的時間也越來越長,醫護人員多次與父母討論「考慮孩子未來的醫療選擇」,是否讓孩子臨終時不要面對反覆插管的痛苦,但家長捨不得放下,「醫師,請原諒我們的自私」。這個病患讓劉越萍印象非常深刻,她指出,「在華人社會的觀念及家人感情羈絆下,如何讓逝者安息、在世者無牽絆,是我們需要共同面對的課題。」去年器捐病主中心成立20週年,出版《穿越生命之河 遇見未來的自己》紀念專書,記載了台灣善終三部曲—器官捐贈、安寧療護及病人自主,從立法的初起緣由到隨著社會時代的演變,外界對「生命」的重新定義,「如何善終」成為人生最後階段最重視的事情,紀念書是從不同面向來探究「生」與「死」的議題。台灣善終三部曲:器捐、安寧療護到病人自主,是亞洲先驅。劉越萍指出,民國76年《人體器官移植條例》,從助人出發,讓民眾可以決定死亡後留下可用的器官給需要的人;89年《安寧緩和醫療條例》,從單純的助人,到幫助自己選擇生命末期安適的醫療處置;而108年《病人自主權利法》,讓自己和家人充分溝通後,作出在生命末期以外,若遇到不可逆轉的昏迷、永久植物人狀態、極度重度失智或經中央主管機關公告的重症疾病,選擇接受或拒絕醫療的權利,並在意識昏迷、無法清楚表達時,自身意願都能依法獲得保障。這三部法律簡稱善終三法,當初立法都是率亞洲先驅;是以「生命自主」的核心價值為主,讓每個人拿回生命的主控權,並在與家人取得高度共識的時候,完整規畫自己臨終醫療方式,且建構一個可以自由、正面討論生死與臨終安排的社會氛圍。用真實故事,開啟民眾正面討論「善終」、了解自身權益。劉越萍強調,《穿越生命之河 預見未來的自己》不是一本照本宣科、制式化的官方書籍,都是在臨床上遇到的真實故事,也採訪了改變生命意義的十個重要推手或團隊的故事。透過他們的分享,讓讀者一窺改變當下的時空背景和社會氛圍,與法案、制度推進時的艱難險阻。包括擔任過中心執行長、董事長的衛福部長薛瑞元;完成亞洲第一例長期存活的肝移植個案、並影響台灣腦死判定及器官捐贈移植相關立法的高雄長庚名譽院長陳肇隆;帶動安寧療護風氣的台灣安寧照顧基金會榮譽顧問賴允亮,及推動病主法的前立委楊玉欣等。而為了讓民眾更加了解器官捐贈移植、安寧照護及病人自主,還有31道題目讓民眾更加了解自身權益,並設計QR-CODE,隨掃隨知。「會不會因為簽署捐贈同意書,而在送醫時被放棄救治?」、「安寧照護一定要在醫院進行嗎?」、「預立醫療決定書的簽署流程是什麼;當緊急情況發生時,若家屬意見不同,醫院會如何處理?」劉越萍指出,透過這些精彩的人事物及實用資訊,開啟民眾正面討論「善終」,建構能夠自然地談論臨終規畫、生命自主的環境。
-
2023-04-19 養生.人生智慧
老公突心肌梗塞過世、愛妻車禍當場死亡!心痛能治療嗎?心理師:「一方法」助你走出傷痛
當你讀著這些故事時,你可能很快的就能感覺到這些是令人悲傷的經驗,是關於生離死別的故事。這些故事相似於你熟悉、承受過的情節,或你曾經出現過的感受。或許正因為你失去了一個很親密的親人或朋友,遭逢了生命前所未有的破碎與斷裂;你可能已走過一大段煎熬的路,或是你正要開始走這段未知旅程。蘇絢慧諮商心理師教你如何說出自己的悲傷故事,讓心碎與心痛得到治癒。令人悲傷的生離死別故事‧如英35歲老公 突然摀著胸口倒地死亡年輕的女性如英提起那段驚恐的過程,臉上難以掩藏緊繃與悲傷,她無法抑制的流著淚,她的身體仍有如當初經歷先生驟然而逝時的恐慌而不停顫抖。一邊哭泣一邊說:「我和先生已結婚四年,孩子剛滿三歲,原本我們的生活還算過得不錯,先生有穩定的收入,薪資讓一家人過著滿舒服的日子,唯一的代價就是先生很忙碌,總有開不完的會議、執行不完的企畫案,幾乎天天夜夜加班,我雖然不忍心,但我們說好要先讓先生拚事業的,先生正被重用,工作上可以更有表現的。這幾乎是每個正值青壯年男性都會努力的事,我們都想讓家更舒服,希望給孩子更有保障的生活。 但沒想到有一天清早,先生突然摀著胸口,表情十分的痛苦,發出一聲呼吸哽住的聲音後,隨即倒地不起,失去意識,怎麼叫都叫不醒。我嚇壞了,急亂中撥打『一一九』後,我忘了自己是如何度過那些等待的時間,我又急又慌張,不斷探望陽台外看看救護車是否來了,等到救護人員來時,卻告訴我,先生已斷氣了,必須交由警方與檢察官處理。頓時,我們的家變成了死亡現場,而我先生的遺體必須由檢方帶回解剖確定死因。 我的先生還這麼年輕,三十五歲不到,怎麼可能會突然的死亡呢?我完全無法置信。當時的我無法理解什麼叫悲傷,也無法知道什麼是軟弱,我照著警方的指示,回答他們的問題,製作筆錄,我完全不知該怎麼反應,有什麼訊息進來腦子要我怎麼做我就怎麼做。 我有一種不真實的感覺,覺得這一切是別人的事,不是我的事,我像是在辦理別人的事,無法像是訴說自己的遭遇一般的悲慟與感傷,我甚至覺得這可能是夢,我好希望趕快從夢中醒來,趕快讓自己知道一切都是假的。」‧靜芸的先生心肌梗塞而過世另一位年輕女性靜芸的先生也是突然心肌梗塞而過世的,她臉上滿是哀傷的說:「雖然我的先生有機會送進醫院急診室搶救,但在所有的急救措施施行後,仍然無法挽回性命,醫生告訴我,他到院前其實已死亡,就算救活,也很有可能是腦死病人。我的孩子還沒上小學,我的先生竟然就這樣放下我們?我自己是個醫療從業人員,我在先生急救的過程中,試著為先生找最好的醫療處理,我有許多的醫療資源可使用,但最後,這些醫療資源並未改變任何的情況,我在我最熟悉的環境中面對了先生的不告而別。」‧常毅的妻子車禍當場死亡常毅的妻子則是在馬路上被兩台對撞的轎車波及而被撞倒,當場死亡。因為妻子身上未帶任何證件可以表明身分,一直到深夜,常毅都沒有接到任何的電話告知他妻子已遭遇不幸了。直到常毅覺得不對勁,才和兒子一同到警局報案妻子失蹤,也在那時候,他才得知原來妻子在上午已經身亡了。 沒有經歷過程,沒有訊息知道妻子究竟發生了什麼事,突然間被告知妻子死亡,感覺起來就像是場玩笑,若不是看見身體因重擊而破裂瘀黑的遺體,任誰也難以相信一個人怎麼可能說消失就消失。但,即便看了遺體、辦了葬禮,常毅在情感上仍然無法相信妻子在生活中不復存在了,他一點也不想提起這件事,一點也不想有任何悲傷的感覺,他努力讓生活的一切維持本來的樣子。當他愈抵抗生活已變了樣的事實,他就愈難調整生活的型態來因應新的人生挑戰,於是,無力與挫折就愈多愈重,終於讓他承受不起而精神崩潰。延伸閱讀:失去至親如何走出悲傷?心理師教你「怎麼好好說再見」,放手祝福彼此將有新的旅途經歷生離死別 心碎與心痛能得到治癒嗎?當你讀著這些故事時,你可能很快的就能感覺到這些是令人悲傷的經驗,是關於生離死別的故事。這些故事相似於你熟悉、承受過的情節,或你曾經出現過的感受。或許正因為你失去了一個很親密的親人或朋友,遭逢了生命前所未有的破碎與斷裂;你可能已走過一大段煎熬的路,或是你正要開始走這段未知旅程。你可能會懷疑,一本書可以讓心碎與心痛得到治癒嗎?能讓悲傷與思念終止嗎?被毀壞的人生夢想可以重建嗎?我明白,在夜半想起失去的摯愛和摯親,痛不欲生的滋味,因為我受過;在反覆掙扎中,懷疑自己的人生就此要毀滅的滋味,因為我受過;懷恨老天為何破壞我的幸福,覺得自己是被故意挑出來獨自受苦的滋味,我也受過。因此我知道,徹底心碎與心痛的感覺是無法完全消除的,破碎斷裂的人生是無法完全恢復的,但這都無礙為你療傷止痛,因為那傷痛的確很疼,也苦。即使只是一時片刻的稍微減輕,我們都要一起試著努力看看。悲傷與思念或許也無法終止,但你需要知道,可以如何表達悲傷與思念,讓你不是肝腸寸斷的獨自悲傷,一個人飲泣,因為那太悲辛、太折磨了。你可能有這樣的感覺,有太多的時間,你感覺到的是自己一個人獨自承受悲傷,你不太確定是否有人能明白與理解你的感受。有太長的時間,你不知道如何向別人說起自己的遭遇,你不確定別人在聽到你的遭遇後是什麼反應。你可能會恐懼面對別人同情的眼神,也害怕別人看穿你的脆弱與無助,所以你可能選擇不在外人面前表現出自己對生命無法依照自己掌控進行的無力感。或是,你開始對這世界感受到許多的未知,似乎這世界變成了陌生的國度,你不確定還有什麼是自己確知或確信的。死亡,會讓原本的生活扭曲變形;死亡,也讓我們期待的人生就此破碎。說不出口的失落-貓咪的驟然離世先說一些我的經驗,我是一個愛貓的人,最高紀錄同時養五隻貓。每天我和這些愛貓生活在一起,大部分的時間,牠們都做著自己的事,睡覺、捕捉昆蟲、吃飯,或好奇又多愁的遙望窗外。我也習慣於這樣的相處方式,似乎不需太在意牠們,牠們仍是過得很好。每天早晨出門,關上大門的剎那間,我從來沒有想過,會不會當我返家時,可能已失去了某一隻;每天晚上睡覺前,關上燈的剎那間,我從來沒有想過,會不會在我隔天醒來時,我再也看不見某一隻、再也無法擁抱某一隻。牠們就是在那兒,各自過著自己的生活,偶爾會走過來討我的關愛和撫摸。世界像是不會改變一般,每天每天,日復一日,牠們有牠們的日子,我有我的生活。有時候生活太累了、過忙了,我回家倒頭就睡,連和牠們照面說話的機會都沒有。雖然有時會有愧疚,但我想等到我有空時,再來好好摸摸牠們、彌補牠們吧!可是,有天的早晨,我再也沒有機會撫摸到其中一隻了。在夜半時,牠奇異的從六樓高的陽台跌落到地面,清晨我驚慌的發現牠時,牠的肢體完好無傷,眼睛沒有閉上,卻早已沒有了呼吸。即使,事情已過好幾年,再想起當時觸摸牠已硬化的遺體的悲痛與愧疚,心仍是隱隱作痛,揪在一起。撫摸遺體的時候,我仍不斷的跟牠說話,問牠是否承受了痛苦?問牠是否痛著了?問牠怎麼忍心突然離開我?問牠,是不是願意原諒我那一陣子只是習慣於牠的存在,好久都沒有陪伴牠、關愛牠的自私?一想到牠痛著了,我的心便疼痛得無法自已,一想到牠無助的墜樓,我的心就自責不已。我從來就不認為牠們(任何一隻貓)會突然死亡、突然從我生活中消失。不是應該要相依偎、相陪伴直到地老天荒那天嗎?不是應該要給我一些時間預備分離的焦慮與悲傷嗎?不是應該要道別、說聲珍重再見後才生離死別嗎?為什麼一切都變了調呢?就這麼一夜,熟悉、親密的一段關係終結了;就這麼一夜,原本想要說出的愛與關心,再也沒機會表達;就這麼一夜,道別和說再見成了這麼難的事。死亡的殘忍帶走我所摯愛的生命這不是我第一次面對生活的驟變,也不是第一次體驗到死亡的殘忍並如何帶走我所摯愛的生命。我在幼小的年齡時,祖母與父親皆是突然的從我生命中消失,只有一天的時間,我必須面對他們突然驟逝的消息,沒有任何機會面對面的和他們告別,也沒有機會將心底深處來不及說的愛、在乎、尊敬告訴他們。突然的分離,讓我的生命像是被鉗子扭轉破壞過的變形,既扭曲又難看,找不出任何的美感(這部分的故事,我在著作《請容許我悲傷》、《喪慟夢》和《因愛誕生》中曾提過)。好長的一段時間,我活在自責、痛苦、悲傷與無力感中,我用很長的時間,用力的壓抑驟然喪親的痛苦感受,我無法言談、無法觸碰、無法回顧發生在我身上的事。我曾經一度認為在我身上會發生這樣的遭遇,一定是我的錯:我命不好、我受詛咒、我罪孽深重。我沒有其他的切入觀點可以理解在我身上發生的事,我不知道該安慰自己、心疼自己、幫助自己。我似乎求助無門,只能硬撐在這堅硬沉重的龐大困境裡。我很慶幸,這些曾經讓我痛不欲生的苦痛遭逢,不是為了將我擊垮,而是帶我走向失落悲傷的療癒工作生涯裡,試圖在這一塊對人失落悲傷遭遇不理解也不關心的土地上,成為一位過來人,也成為一位深深同理的陪伴者。說出悲傷的故事而我能從中走了過來,走向一個連我都意外的人生方向,是從「我可以真實說出我的故事」開始的。因為不能說、不知如何說,使我的苦痛經驗長達十幾年處於凝結狀態,像是冷卻掉的麥芽糖膏,動彈不得。我知道我的心裡蓄儲著巨大祕密,我知道我用了很大的力氣掩蓋已發生的事實。這些我都知道,但我能如何?除了不要意識它、不要感覺它,我別無方法。直到我能說出我的故事,寫出我的故事,畫出我的故事,我一步一步的靠近發生在我身上的真實。我從完全無法開口,一次次的嘗試後,開始吞吞吐吐的說著我完全不知道該從何講起的遭遇,再到,可以仔細看待每一個小細節、小部分,然後,重新再選擇我要如何說出我的故事?以什麼樣的口吻、什麼樣的語調、什麼樣的情節開始說我的悲傷故事。能說出自己的故事,便讓那些過往有重新被看見的機會,因為生命的打開,關愛與支持才有流通的入口。也因為說出自己的故事,那些悲傷及喪慟回憶便獲得完整的表達,也有了空間安放它們,不再是無邊無際的影響著生活、干擾著心思意念。如同丹尼蓀(Isak Dinesen)所說:「如果我們可以把悲傷轉變成一個個的故事,那麼所有悲傷就可以承受了。」一個遭遇可以被說出口,並且說成故事的時候,正代表這個人可以承認在自己身上發生的事,也能面對這些遭遇所帶來的悲傷、痛苦、憤怒與傷害。但我們無法一開始就說出一個動人的故事,也無法總是一開始就知道該從何說起,我們需要在嘗試中拿捏分寸,也得摸索面對不同關係的人能說到哪裡。有些人的確會給一些不具同理心的回應,或是透露出一種同情可憐的眼神,但這並不是代表喪親、喪偶的人有多不幸、可憐,而是表示這些人缺乏感同身受的能力,或是不具備適切安慰別人能力。我們得不放棄的為自己找到一個可以理解、可以聆聽、可以承接的人,好讓我們說出自己的遭逢與經驗,讓本來無邊無際、難以說明的悲傷,因著故事的出現,而形成了一個對象,並面對它、與它對話、與它交流、與它和好、與它擁抱。 小藜的胎兒在腹中五個月大時突然停止了呼吸,她必須接受手術將胎兒取出。在接受手術前,小藜感受到自己強烈的心痛,胎兒是她期盼了好久、努力了好久,才成功受孕的,但最後還是保不住孩子。她哭泣著,深刻感受到自己的無助與脆弱,她氣自己無法成功的保護孩子,她也不明白何以自己就是不能像許多女人一樣,為家人生出健康的孩子? 孩子確定不存在後,小藜的生活像是回到原來的步調,似乎一切都沒有改變。沒有人再提起孩子的事,沒有人問過她關於懷孕的事。這件事像個永恆的祕密,只會壓在她的心上,只有她自己清楚知道這一切。 她差一點就相信旁邊親人朋友說的話:「所有的痛苦都是妳自己想出來的,妳不要想,忘記這件事,妳就會過新的日子。」 沒有人經歷過小藜在手術過程中的掙扎與痛楚,沒有人知道她多麼捨不得她的孩子,沒有人理解對她而言,孩子曾經真實的活在她的生命裡面,與她一同呼吸,與她一同存在。也許對別人來說,他們根本看不見這個孩子的存在,但對她而言,孩子的存在卻是再真實不過的事。在悲傷的關懷與陪伴中,從聽悲傷的故事開始那些故事看似嚇人、驚駭、殘忍,卻也隱藏著動人又深刻的情感。但因為伴隨悲傷與苦痛,在真實生活中,許多人無法聆聽,無法停留關注,於是,遭遇只好被迫消音,只能深深的鎖在心頭,深深的埋葬。久而久之,那曾經一同活過的生命記憶,隨著時間的風化,漸漸的銷聲匿跡。而某一部分的自己,似乎也隨著親人的安葬,一同陪葬了。當一切都消逝了,生命還留下些什麼呢?那曾經熟悉的摯愛,和曾經熟悉的自己都不復存在了,生命,還能說些什麼呢?當生命沉默許久,無以言說時,並不表示一切已不具意義或不重要,有時候,是因為太痛與太傷,讓人不忍直視;有時候,是因為太重與太難,讓人不知從何說起。但唯有我們願意去說,願意將悲傷化為故事時,一切才開始能夠承受。如果,你也從未知道如何說出你的悲傷,如果,那些悲傷的經驗像是重重的石頭壓在你的心頭上,你一定可以深刻的瞭解自己的悲傷是多麼的真實,那不是虛幻,那不是杜撰,那是你生命中曾經真實發生過的故事。【作業】請練習說出你的悲傷故事試著為自己開啟悲傷,試著寫下屬於你的悲傷故事。若是動筆讓你覺得吃力,可以選擇錄音的方式,像是有一個對象坐在前頭,很專注的希望聆聽你的悲傷歷程與經驗。這個對象不會打斷你的敘說,也不會認為你應該怎麼說才行,你僅需要真實的回顧究竟在自己身上發生了什麼樣的經歷。也許,這個人會這樣邀請你:我很想聆聽在你身上所發生的事?那是怎樣的過程?你在當中經歷了什麼?請你慢慢說,以你想說的部分開始。也許,你可以嘗試以這樣的句子做開頭:事情發生的那一天,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完成後,可以邀請一位你身邊願意聆聽與陪伴的人,完整說出你的悲傷故事。讓你的悲傷經驗透過好好敘說的過程,被你看見、聽見,也被你承認。本文節錄:寶瓶文化《於是,我可以好好說再見:悲傷療癒心靈地圖》一書延伸閱讀:.「跟家人吃飯,哪怕一輩子一次也好」73歲癌末老人感謝照服員如女兒般照護.「希望妳在天上盡量快樂悠遊!」父母思念過世孩子直到生命結束那一刻.帶著愛犬去旅行/長腫瘤被宣告剩2年壽命,主人帶環島留下美好回憶責任編輯:陳學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