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8-08 養生.聰明飲食
搜尋
衛福部
共找到
5444
筆 文章
-
-
2023-08-07 醫聲.醫聲要聞
護理師明年短缺2.4萬人 各界疾呼加薪、擴大招生補缺口
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台灣3年多,護理人員辛苦防疫,工作太過血汗,造成疫後護理人力大量流失。立委陳靜敏今舉辦「提升護理生源的質與量 以解決護理人力缺口」公聽會。陳靜敏說,國際護士理事會(ICN)認為,護理師流失會持續好幾個世代,以台灣來說,2019年時流失人力已超過新進人力,護理生源值得被重視。各界參與公聽會並呼籲政府應研議增加獎學金、實習費,並提供合理薪資,擴大護理科系招生人數,不讓護理生源斷炊。為探討護理人力短缺。參與公聽會的長庚醫療財團法人行政中心副總執行長廖美南說,依衛福部「未來十年護產人力供需評估研究」發現,2024年護理人力短缺1.5萬至2.4萬人。統計2022年醫院總空缺率6.53%,護理人員總離職率11.74%,均較前一年4.7%及10.13%提高許多。「新冠肺炎疫情是壓垮護理師的最後一根稻草。」廖美南說,護理師長期暴露在身心過勞、壓力,薪資與工作負荷不成比例,而醫院為維持運作,紛紛關閉病床。依醫策會統計,2022年第一季醫學中心急診停留超過48小時比率平均為1.9%,但今年同期已成長至3.1%,其中80%的病人等候轉住院,足見護理人力短缺,已影響病人的住院照護需求。截至2023年5月底領證的理人員總數31萬8254、執業率58.4%,數字多年未有大幅成長,2022年新增執業人數僅2504,均創歷年新低紀錄。廖美南指出,每年平均應屆業生約1.4萬人,每年領證人數約7500至8500新領證執業率61至63%。廖美南說,「護理師低薪雇用,這是常態」,依勞動部2021年資料顯示,護理師每月平均薪資46752元,不僅未達受雇員工整體平均薪資47868元,低於醫療保健受雇員工的每人每月總薪資67014元,低於日、韓、紐西蘭護理師薪資。以往醫師四大皆空時,政府補助預算,因此政府應重視護理人員薪資偏低問題。「護理人力短缺,臨床要留人,給錢是關鍵。」中國醫藥大學護理系系主任馬維芬說,務必全面提高護理師薪資,並計算真正的工時,不可縮減加班,健保應獨立給予護理費用,而開放個別申請名額,讓想加入護理科系的人都有機會加入,增加護理生源。最後,臨床護病比還是應嚴格把關,不可放鬆,這是照顧民眾健康的最重要基本門檻,只能更好不能更差。台中科技大學護理系教授陳夏蓮說,學生四年求學間,除繳交學雜費外,尚需額外繳交給實習單位的寶習費約7620至3萬1750元不等,應研擬研補助實習費,並提供護理就學就業獎學金,吸引更多優人才投入護理專業。立委陳靜敏說,由於護理專科學制複雜,包括普通大學、科技大學、專科學校等,因應高齡化、疾病複雜度增加,均希望把招生人數擴大,不讓護理生源斷炊,如增加獎學金、實習費補助等措施,以及替代役留在原單位服務等,教育部應加以研議。而衛福部是否可以提供護理人員缺額獎金、合理薪資等應加以衡量。相關訴求希望各部會應於一個月內回覆。
-
2023-08-07 醫聲.癌症防治
圖/癌友福音次世代基因定序明年納健保 一張圖帶你看懂
次世代基因定序(NGS)發展蓬勃,一次可執行多個基因檢測,加速確定癌症患者治療方向,衛福部健保署宣布明年將次世代基因定序納保。專家表示,相當樂見健保將基因定序納入給付「給健保署按100個讚」,但提醒政府,我國已落後日韓四年,現在要急起直追;過度篩檢恐也會造成民眾恐慌,建議組成專家小組,決定檢驗的基因套組,避免過度篩檢。林口長庚醫院免疫腫瘤學卓越中心主任張文震表示,美國前總統歐巴馬曾形容,基因檢測就像是「先檢測你的血型,再給你輸血」,先確認自己的癌症基因型別後,再給予相對應藥物;相較於韓國2018年、日本2019年皆在政府支持下,開始給付次世代基因定序,我國相較日韓「已經落後4年」,很高興健保署納入健保給付,但現在絕對要急起直追,一刻不能等。財團法人癌症希望基金會董事長王正旭表示,現行部分癌症用藥有健保給付,但條件是病友須符合基因型別標的,過去病友得先「驗身」,先到醫院自費做基因檢測,確認符合癌症基因標的、取得檢驗報告後,才能申請健保給付;而人體基因數龐大,仍有許多未知型別,許多癌友為求一線生機,即使不清楚型別是否與藥物吻合,仍抱持「試試看」心情用藥,但以臨床觀點上,並不一定能達到治療效果。王正旭表示,過往癌症治療邏輯是依序檢查,先檢查常見的基因別,若無相符才會檢查第二、第三項,需歷經較久檢查時間,腫瘤細胞都可能再突變;且每一次檢測都會耗用檢體,用畢後得重新採檢,但每次採集檢體對病人都是風險。未來次世代基因定序若更加普及,一次檢驗能針對多項癌症基因做整合式檢查,有助於臨床端加速診斷,精準用藥。張文震說,現行檢測常見癌症基因型別約40、50種,包括肺癌、乳癌等,檢測費用約落在6萬元上下,健保署或許可考慮補助一人終生一次3萬元檢測費,檢測項目則由臨床醫師決定;當檢測人數增加,或許也能將檢測價格再壓低,連自費市場的價格也能更親民。 防過度篩檢釀恐慌 應組專家小組決定基因套組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表示,檢驗次世代基因定序基本款是50到60個基因起跳,最多一次可以檢驗324個基因,健保署給付定序的基因項目,必須要抓好輪廓,過度定序反而會引起恐慌。「精準醫療的精神,就是精準找到標的,並給予合適藥物。」王正旭表示,基因檢測依照疾病、部位不同,費用從數千至數十萬院皆有,健保署或許可以考量優先給付臨床上已找出明確癌症位點、以及後續有可使用藥物的項目,像是肺癌有數種明確基因型突變,透過基因定序可一次取得完整資訊,精準用藥達到最好效果,也讓醫療資源做最有效利用,省去不必要的藥物使用。好萊塢女星安潔莉納裘莉,檢驗出帶有乳癌基因BRCA1及BRCA2,預防性切除乳房、卵巢。不過賴基銘提醒,有些基因即使已知突變會引發疾病,但並沒有相對應的藥物研發,患者得知基因變異也無法接受治療。賴基銘表示,健保署應成立專家小組,針對不同的癌種,規畫出「基本款」、「高配款」的基因檢測套組,價格能降低,讓健保經費可以花在刀口上。(責任編輯:周佩怡)
-
2023-08-07 癌症.肺癌
「艋舺阿龍炒飯」老闆肺癌逝!每天煮飯怎麼辦?肺癌預防5方法
每天煮飯廚房油煙引起肺癌?風險難定義!網友票選全台前10名的炒飯之一「艋舺阿龍炒飯」,去年無預警歇業後,老闆阿龍在臉書發文表示確診肺癌,推測與自己長年吸菸、從事餐飲業有關,鼓勵粉絲盡早戒菸,經過積極化療後,仍於上月不幸罹世。台大醫院外科部主任陳晉興表示,廚房油煙引起肺癌已有諸多文獻記載,但定義上較困難,因此遲遲未列入公費篩檢族群中;而氣喘患者因為平時注意空氣品質,臨床上反而較少罹患肺癌。「艋舺阿龍炒飯」上個月臉書更新近況,表示正積極接受化療中。不過,阿龍女兒8月6日在「艋舺阿龍炒飯」臉書粉絲專頁上貼文,證實父親已不敵肺癌病逝,享年48歲。推動肺癌篩檢「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LDCT)」的外科權威醫師陳晉興表示,先前在研議肺癌高風險族群時,研討會中有位韓國醫師分享,在韓國有廚師每天在學校煮營養午餐,導致肺癌,申請職災賠償;而廚房油煙會引起肺癌的相關文獻報告也非常多,只是難以定義高風險的時長,像是吸菸者可用「包年」精準計算,但廚師則較難定義。陳晉興說,若以每天待在廚房接觸油煙的時間計算,或是取得廚師證書,加入廚師協會多少年後,皆可納入高風險族群的指標當中;目前桃園也有擴大肺癌篩檢族群,將40歲以上具有「菸品暴露」、「疾病史及家族史」、「職業暴露」、「空汙及油煙」都列入高風險擴大肺癌篩檢,中央政府可參考。醃漬物也是肺癌的危險因子醃漬物也是肺癌的危險因子之一。陳晉興表示,醃漬物中的特定成份,會破壞人體DNA導致胃癌發生,但先前與中研院合作研究,發現該成份同樣也會導致肺癌,但目前觀察是透過血流等方式間接影響,破壞修復功能的DNA,但沒有吸菸、家族史關聯性那麼高。政府補助每2年1次LDCT 9成吸菸族卻不願篩檢不過,衛福部去年7月1日起,補助肺癌高風險族群每2年1次免費LDCT檢查,統計卻有9成的高風險族群並未出來篩檢。陳晉興表示,吸菸族多不願意出來篩檢,若覺得肺癌是重要的疾病根本不會吸菸,也不願意出來篩檢。誰適合做低劑量電腦斷層?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LDCT)是目前最有效偵測早期肺癌方法,對於偵測小於1公分的肺部結節敏感性高,最小可抓到0.3公分的肺部病灶。目前健保免費篩檢對象僅針對以下2個高風險族群,每2年1次檢查:1.具肺癌家族史:50至74歲男性或45至74歲女性,且其父母、子女或兄弟姊妹經診斷為肺癌之民眾。若有吸菸情形,應同意接受戒菸服務。2.具重度吸菸史:50至74歲吸菸史達30包-年以上,有意願戒菸(若有吸菸情形,應同意接受戒菸服務)或戒菸未達15年之重度吸菸者。陳晉興提醒,吸菸者分成兩種,一種是吸菸一直吸,一種為戒菸者,現在篩檢應該要針對戒菸者,並非持續吸菸者,即使治療後,患者還是一直吸菸,篩檢也沒有用;而肺癌公費篩檢後,篩出許多年輕人、肺癌初期,過往都是老年人罹患肺癌,如今提早10年、20年,但並非一定就是肺癌年經化,可能也是因為提早篩檢,讓這些人被篩出來。肺癌預防5方法1.不吸菸與戒菸:菸為致癌物,吸菸尤其會引起肺癌。2.杜絕二手菸:將二手菸吸入肺部,因其分子微小,容易積在肺部周邊的小氣道內,會危害肺部健康,二手菸也較容易危害女性的肺部健康。3.為避免空氣污染,危害呼吸道的健康,應做好自我呼吸道的保護,例如:外出戴口罩。4.避免過度暴露於致癌環境:礦業、合成塑膠業、石綿接觸者、油漆製造業、金屬業及過度曝露於有放射線的環境,將提高罹患肺癌的風險,如因工作需要難以避免,也需加強工作時的自我保護(衣著、口罩等)以避免身體接觸過多的致癌物質。5.多吃各種綠葉蔬菜和蕃茄對預防肺癌有明顯的保護作用。疾病百科/肺癌 ※ 提醒您:抽菸,有礙健康 (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8-06 醫聲.健保改革
健保砍藥價學名藥恐出走 醫師:外銷價格好太多
台灣受全球缺藥潮影響多時,衛福部食藥署成立「缺藥中心」因應,但至今仍有許多藥品無法正常供應。醫師表示,類固醇鼻噴劑缺藥已久,但台灣保價格與國際價格偏離差很多,藥廠不可能優先供應;即使有台廠學名藥,看到國際價格比較好,紛紛外銷,台灣照樣沒有藥。基層醫療協會理事、開業小兒科醫師詹前俊表示,治療鼻過敏的國外原廠用藥內舒拿和艾敏釋等兩款類固醇鼻噴劑缺貨已久,許多醫療院所只好改用台廠鼻噴劑「樂鼻寧」,成份雖然一樣,但內舒拿為第四代噴鼻式類固醇,副作用少很多。詹前俊說,基層常遇到家長帶小朋友來看鼻過敏,但2歲至4歲適用的鼻噴劑只有「輔舒酮優氟吸入劑」,而現在缺藥,因為供應合約可能只有簽約醫院能夠拿到貨,基層醫院就只能改採「欣流」等口服藥取代,但效果就比較差。「台灣健保價格和國際價格差太多。」詹前俊指出,藥廠是商人,自然把貨優先給價格好的地區,健保委員不斷說藥品有給付黑洞,要砍價,但藥廠看到無利可圖,一來品質一定會受到影響,二來新藥看到台灣砍價砍成這樣,也不敢進來台灣了。甚至許多台廠學名藥,健保價已低於生產成本,寧願外銷,也不願意供應給台灣。台灣藥品行銷暨管理協會發言人沈采穎則表示,確實已有台灣本土藥廠,因為外銷價格比台灣好,採取「外銷優先」措施;即使現在缺的艾敏釋鼻噴劑12月將過專利期,台灣學名藥生產出來後,國外價格更好,台灣照樣沒有貨。沈采穎說,疫情期間清冠一號全台缺貨,當時就建議政府禁止出口,政府並不願意阻止廠商出口,畢竟出口利潤較高;但如今愈來愈多本土藥商開始走向外銷市場,政府要是在拿不出政策因應,恐怕缺藥問題更加雪上加霜。
-
2023-08-06 醫療.皮膚
含酒精、香精易引發過敏 醫建議使用止汗、體香劑最好這樣用
熱、熱、熱,全球夏季溫度屢創新紀錄,台灣也不例外,無論是不是容易流汗的體質,悶熱潮濕都讓人無可避免地汗水直流,身體又濕又黏非常不舒服。氣象專家研究指出,台灣夏季天數已經拉長4至5個月,面對未來漫漫高溫天氣,做好「抗汗」準備是一定要的。容易流汗與體質有關,交感神經易興奮也容易流汗。同樣在攝氏36度的室內坐著不動,有人大汗淋漓連衣服都濕透,彷彿經過劇烈運動,有人卻沒有嚴重出汗的問題。為何出現這樣的差別?彰濱秀傳紀念醫院皮膚科醫師黃星瑋說,人類是恆溫動物,流汗是調節體溫的機制,若有過度流汗問題,應先排除是否疾病造成,若沒有,除了跟所處環境高溫炎熱有關,也跟個人體質相關,除了來自遺傳,本身汗腺發達、交感神經較易興奮的人,都容易出汗。黃星瑋指出,交感神經系統控制皮膚底下的血管與汗腺,對血管有收縮作用,對汗腺有刺激排汗的功能,某些部位特別容易流汗,代表這個地方的汗腺較多,或受到交感神經較多刺激。中醫分多汗和盜汗,前者陽虛,後者陰虛造成。彰化縣中醫師公會理事長彭德桂說,中醫認為汗是氣血的延伸,體內正常的水分(津液)外流就是汗,流汗是為了排泄體內多餘的水分或產生的熱量,通常沒區分局部跟全身的汗,而是分為多汗和盜汗。白天或晚上都多汗,代表著身體元氣比較虛,本身的陽氣虛造成皮膚無法固守水分氣機的運作;白天不流汗但晚上流汗稱作盜汗,這時的汗冷而無味,稱為陰虛,是新陳代謝跟自律神經失調所造成。彰化縣診所協會前理事長、皮膚科開業醫師陳建宏表示,某些人會有局部多汗的情形,患者求診常見部位分別是手掌、腳底、腋下。手汗症和腳汗症常與家族遺傳有關,手汗症嚴重的病人,夏天手掌汗水滴下,拿筆寫字紙都濕了,更別說跟人握手時的尷尬,因此手汗患者常有社交障礙。腳汗藏在鞋裡不易被發現,但可能潮濕不通風導致細菌孳生,而感染香港腳等皮膚病。腋下因細菌孳生分解汗水產生臭味,夏天多汗,臭味更明顯,萬一腋下的頂漿腺較發達,分泌物被細菌分解後的異味俗稱狐臭,更是令人困擾。陳建宏建議可接受手術改善,或適當使用止汗物品抑制微生物以減少臭味。止汗劑治標不治本,但可適當使用解決生活困擾。市售止汗產品琳瑯滿目,開放架上陳列進口貨、國產品,功能方面有芳香型、涼爽型,分為女性、男性專用,還有液狀、膏狀、粉狀,看得消費者眼花撩亂。黃星瑋說,止汗劑是鋁鹽化合物,可增加汗管滲透性,促使真皮層增加吸收汗液,並阻塞汗腺管的開口,使汗液無從流出,可挑選有品牌的,用在汗多部位一天1至2次。陳建宏表示,體香劑和止汗劑的成分類似,有些體香劑含酒精成分殺菌或含硫酸銨鋁抑制細菌生長。膏狀的止汗劑和體香劑都具有暫時阻塞汗腺作用,防止脂質排出,液狀的止汗劑和體香劑可調節汗腺通道,減少分泌汗水,功能上都是盡量不排汗,以免汗水和微生物作用產生體臭。止汗劑和體香劑的使用量,衛福部彰化醫院皮膚科醫師郭峰昇認為,只要使用後不過敏、沒特殊症狀,可依自己喜好選購使用。陳建宏的看法是止汗劑和體香劑通常含酒精、香精等添加物,經常使用有些人會過敏,不妨不定期更換品牌和配方,降低過敏發生機率。手術非萬能,勤擦汗、多帶衣服更換,盡量處在陰涼處。動輒流汗且容易發出體臭的人,郭峰昇建議使用止汗劑、體香劑之外,最好多帶幾件衣服更換,多帶毛巾擦乾汗水。至於手術治療,陳建宏說,手汗可經由內視鏡交感神經阻斷術治療,降低出汗量,但身體可能出現代償性出汗的風險,患者通常不願冒險,只有忍耐和保持衛生。黃星瑋表示,也可藉由施打肉毒桿菌素或微波破壞大汗腺的方式改善出汗,但身體排汗量是一定的,降低或阻止某部位出汗量,身體其它部分仍會代償性出汗,也就是增加排汗量,所以到較陰涼處或開冷氣降溫等改變環境的作法,才能有效減少流汗。止汗產品這樣用1. 出汗前先擦,效果比出汗後使用好。2. 膏狀和滾珠式適用於局部小範圍,像頸背、耳後和腋下等部位,建議洗完澡後使用,以降低體表細菌汙染瓶口的機會。3. 噴霧劑型適用於足、背等大面積部位,方便外出攜帶、補充。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8-05 醫療.心臟血管
高血壓與高血脂關係密切!「7大飲食禁忌」一次公開 濃茶、培根、鹹鴨蛋竟都是地雷
高血壓是「沉默殺手」,它與國人十大死因中的腦血管疾病(第二名)、心臟病(第三名)及腎臟病(排名六至八名)密切相關,是國人常見的慢性病之一。而高血壓並非老人的專利,根據台灣衛福部調查,近年來高血壓患者的年齡有逐漸下降的趨勢。而我們吃進去的食物,對血壓的影響很大,若吃錯食物恐會「禍從口入」讓血壓飆高。高血壓與高血脂的關係一般常聽到的「三高」,是國人常見的三種慢性疾病:高血壓、高血糖及高血脂。由於這三種疾病初期沒有任何明顯的症狀,對人體也不會造成明顯的不適,讓人難以察覺,而忽略掉潛藏的危害。事實上「三高」與罹患慢性疾病的風險有極大的關係,不僅會讓血管阻塞,進而促使血液流動不順暢,引發腦中風、心血管疾病、腎衰竭等不可逆的併發症,長期下來導致器官損壞及衰竭,造成永久的傷害。高血壓不能吃的7類食物我們吃進去的食物,其實對血壓的高低影響很大。若你有高血壓在身,平日飲食請養成低鹽、低脂肪、低膽固醇、低熱量的用餐習慣,保持清淡飲食為主,並記得多吃蔬菜和水果。以下列舉的7大類食物,請盡量避免食用。1.甜味食物過多的糖分會導致高血壓,攝入太多糖分會使血糖升高,高血糖則會進一步使「血管張力素」的基因表現多出3倍,進而造成血管收縮、血壓升高。糖不但會引起身體發炎,還會造成肥胖跟糖尿病等問題,三高族群要特別少吃。此類食物:甜點、糕點、麵包、蜜餞、果汁等。2.高脂肪食物攝取過多飽和脂肪、反式脂肪及膽固醇,會導致血管硬化、危害心血管疾病、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也容易導致肥胖,肥胖是引發高血壓的因素之一,烹調宜採用植物油,避免動物油。此類食物:鹹酥雞、油炸食品、肥肉、人造奶油、動物油等。3.鹽醃食物醃漬的食物在製做時會加入大量鹽分,人體在攝取過多的鹽後,會造成水腫、高血壓等慢性病,對腎臟跟血壓的負擔很大。此類食物:鹹鴨蛋、醬菜、泡菜等。4.含鈉量較高的加工食品食物加工食品的鹽分含量高,因鈉容易將水分置留在體內,一旦血管中的水分多,血管壓力變大,恐易導致高血壓。此類食物:香腸、火腿、培根、罐頭等。5.吃入過多的調味料鹽分含量高的沾醬,因鈉容易將水分置留在體內;一旦血管中的水分多,血管壓力變大,恐易導致高血壓。此類食物:番茄醬、沙茶醬、醬油等。6.濃茶飲清淡綠茶則有利於高血壓病患飲用,但忌飲濃茶,尤其是濃烈紅茶。原因是因為紅茶中所含的茶鹼最高,可以引起大腦興奮,導致失眠、心悸等不適,進而使血壓上升。此類食物:濃茶、濃紅茶等。7.酒喝酒會使高血壓藥物失去療效,也可能引發中風、心肌梗塞等併發症。要避免血壓上升,飲酒量不宜超過30公克酒精。此類食物:酒。看完以上高血壓的飲食禁忌,知道日常飲食該避免那些地雷食物了吧。除了飲食禁忌要遵守,也別忘了平日養成低鹽、低脂肪、低膽固醇、低熱量的「清淡飲食」用餐習慣,並定期測量血壓,才能確保血壓在健康數值,維持穩定的血壓與血脂。延伸閱讀:.高血壓可喝咖啡?喝咖啡血壓會升高?6關鍵問題了解血壓與咖啡關連.糖尿病不能喝含糖飲料!盤點「8種糖友能喝飲料」,有助血糖控制.預防高血壓怎麼吃?「6飲食原則+5大類食物」遠離心血管疾病參考資料:.衛生福利部-高血壓相關疾病為我國重大死因 722是管理血壓好幫手.少了反式脂肪就可以放心吃? 專家提醒飽和脂肪才恐怖.嘉義基督教醫院-高血壓飲食原則
-
2023-08-04 養生.健康瘦身
天熱吃涼麵小心暴肥!圖解「涼麵隱藏地雷」 營養師激推「換這1種麵體」熱量減半
 夏天不少人喜歡吃涼麵,冰冰涼涼的食慾也跟著大開,但吃著吃著看似清爽的涼麵 ,其實隱藏了不少地雷! 涼麵熱量一次看 小心隱藏地雷 營養師高敏敏指出,傳統涼麵預估一份約440.5大卡(以普通份量估算),其中油麵、芝麻醬都是高熱量單品!  高敏敏仔細分析,油麵一份就有287大卡,大約等於=1碗白飯,而芝麻醬屬於油脂類,雖然才加一點點,卻有124大卡!重點是,蔬菜量非常非常少才0.3份,離每天要吃的5份蔬果差很遠很遠!  3撇步吃涼麵 這樣選更健康 若真的很想吃涼麵,高敏敏建議: 1、油麵換蕎麥麵一碗蕎麥麵大約130大卡,比油麵少了將近一半的熱量,且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是較優秀的麵類主食! 2、芝麻醬換和風醬芝麻醬、千島醬、美乃滋等,看似只加了一點點,但熱量都是爆表,畢竟油脂1克就是9大卡,建議可換成熱量較低的和風醬,但也要注意用量!不可因為熱量低就整罐倒下去,攝取過量也會鈉含量過高;衛福部建議,每日鈉總攝取量不宜超過2400mg(=6g的鹽)。 3、蔬果加量大多數涼麵中的蔬菜都是不夠的!所以建議吃涼麵時,可以多加一些蔬果。 延伸閱讀: ·天熱食慾不振吃涼麵!醫點名「2類人」注意 嚴重恐害腎衰竭 ·怕胖不敢碰精緻澱粉? 營養師揭「這4情況」更適合吃:防肌肉流失還減少腸胃不適
-
2023-08-03 醫聲.醫聲要聞
首樁國民法官宣判酒駕致死案 專家:應設酒品健康捐
國民法官第二案、也是全國首起國民參審的酒駕致死案件於台北地方法院宣判,被告李佳修因觸犯刑法,判處有期徒刑7年2個月,可上訴。台灣酒駕致死人數雖逐漸減低,但近10年平均每年仍有270人不幸因酒駕車禍死亡。專家批評,對酒駕祭出重罰,卻未遏止酒駕發生,政府應從根本著手,協助戒斷酒癮者,同時課徵酒品健康捐。衛福部嘉南療養院成癮司法精神科主任李俊宏說,台灣因設有酒駕三振制度,即累犯不得緩刑,但矯正機關中的酒駕個案多為累犯,且據調查,三分之二是中重度酒癮患者。酒癮者無治療介入恐一犯再犯 應比照毒癮者輔導追蹤 矯正機關內,對於酒癮患者僅提供心理治療,或是常規演習,藥物治療根本進不了矯正機關,即使目前藥物協助戒酒的效果已經達到3到4成。如果酒癮者想透過藥物治療,僅能自費,每天須付60至200元不等,降低個案的治療意願。李俊宏說,酒駕個案出獄後,不像吸毒個案有毒品危害防制中心進行追蹤,一旦重回社區,在無人輔導生活習慣改變的前提下,可能再次落入酒癮。李俊宏說,以酒駕緩起訴,且被要求接受治療的個案中,有高達8成個案沒有再犯,凸顯外部資源介入的重要性。但酒駕緩起訴、轉至醫療端的個案比例也有限,取決於地檢署檢察官對醫療系統的信任與否,有些檢察官樂於安排,有些則認為應用司法方式懲罰。他進一步表示,針對酒癮個案的社會資源介入,台灣發展落後國外多年。台灣雖有「戒酒無名會」等同儕團體,能幫助酒癮者脫離酒癮、回歸正常生活,但目前資源仍不足,對於個案而言,在生活中要塑造不飲酒的生活型態相當辛苦。「台灣司法是罰酒駕、不罰飲酒,但以美國為例,法官可要求個案戒酒。」李俊宏說,從源頭遏止酒癮、酒害的方式之一,是設立「酒品健康捐」,除以價制量減少酒害,也能作為酒癮治療財源。不少酒駕案件受害者,雖依判決可獲民事賠償,因被告經濟困難或已經脫產,等待賠償的時間遙遙無期;也曾有個案因酒駕父母雙亡,此時若有酒品健康捐,就可成立基金,提供酒駕受害者急難救助補貼。 ※ 提醒您: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
2023-08-02 慢病好日子.深度報導
慢病放大鏡【共病】防治篇3|人、財、識能3缺 醫籲各科打破城牆
人人談癌色變,但慢性疾病對健康危害更嚴重,八成中老年人至少罹患一種慢性病;年逾六十五歲,罹患兩種以上比率高達七成。慢病專家認為,目前在醫療端,慢病共病的整合治療仍有加強空間,且人力、財源、識能三缺,政府應正視慢病共病對於國人的威脅。衛福部統計,二○二一年國人死亡原因中,四大非傳染性疾病就超過六成,癌症占百分之廿八、心血管疾病百分之廿二點八、糖尿病百分之六點二、慢性呼吸道疾病百分之三點四,累積慢性疾病占比來到百分之卅二點四。台灣整合照學會常務理事周明岳表示,「共病症」是指某特定疾病及其併發症,例如,糖尿病患者常合併視網膜病變。「多病共患」則是一個病患同時罹患兩種或兩種以上疾病,臨床上不少病患有糖尿病、腎臟病、高血壓,治療上更為棘手,亟需整合慢病共病資源。周明岳點出現有整合困境,例如人力上,需整合藥師、營養師、護理師、醫師、個管師等專業人員,但健保並未給予相關給付,醫師在診間繁忙,無法提供各個病患詳實衛教,個管師則是分科別各自管理,無法針對慢病共病患者一步到位的衛教訊息。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王治元指出,台灣糖腎共照網做得很好,這是正確的方向,但在推動「慢性共病衛教師」時,常引起極大反彈,因為醫療院所不知經費從何而來。若要建置足夠衛教人力,應走向定額給付作做為鼓勵。台灣腎臟醫學會理事長吳麥斯指出,慢性腎臟病的共病眾多,在疾病早期階段,各科別一起協助病友找出問題,到了後期,則共同照顧。健保推廣「糖腎共照」(糖尿病及初期慢性腎臟病照護整合方案),希望持續打破各科別的藩籬,齊心照護腎臟病友。健保署副署長李丞華表示,慢病共病患者必須跨科、跨院就醫,透過AI人工智慧,除了整理同一家醫院病歷摘要,提高門診效率,未來還可跨院整理出完整病歷,有助於慢病共病治療。【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3-08-02 慢病好日子.深度報導
慢病放大鏡【共病】防治篇4|善用AI「算病」 更精準個人化
相較於癌症的詭譎多變,慢性病相對單純,可預期性高,近幾年來,AI人工智慧、大數據分析等技術發展迅速,台灣腎臟醫學會理事長吳麥斯、糖尿病學會理事長黃建寧、中華民國心臟學會秘書長王宗道等專家均認為,善用AI系統,可精準預測出風險,提高治療及照護品質。吳麥斯表示,衛福部推動「糖腎共照」,腎臟科醫師看診時,須觀察血壓、血脂等數字,心臟科醫師也會看到糖化血色素等數值,醫院端如能引進數位科技系統,全方位地評估病患的血壓、血糖等資料及相關危險因子,相信能夠提高慢性共病患者的治療品質。為了民眾容易了解慢性腎臟病,台灣腎臟醫學會以紅橘黃綠等燈號區別,如檢測數字落在綠色區間,風險較低,每年應至少追蹤一次腎功能。如為高風險的橘燈,務必積極治療,每年做兩到三次腎功能檢查,吳麥斯說,如透過衛教及數位科技,病狀控制在橘燈,不致惡化為紅燈,就是最好的永續。黃建寧指出,在「慢性疾病共照衛教」中,病患就像在高速公路開車,遇到心臟、腎臟科等慢病問題,就進入休息站,接受衛教、治療,再回到高速公路往前開,如能導入AI系統,慢病共病治療就更完善。黃建寧說,AI有如「自動駕駛」,可自動預測、運算,提醒慢病患者何時至休息站,接受衛教以及治療。王宗道說,傳統使用三高、年齡、體重、BMI等因子預測心血管疾病風險,準確度僅約七成,原因在於生活、飲食、運動、睡眠習慣、情緒等指標尚未能量化,且慢性腎臟病、代謝症候群等共病未能納入預測平台。王宗道說,二○二○年起,心臟學會分析健保資料,結果發現,心血管鈣化分數處於「超高風險者」,即使做過血脂檢查,服用抗血脂藥,仍有半數未意識自身血管鈣化嚴重,未接受治療。二○二一年一項研究透過AI分析四十四萬名心血管疾病高風險群就醫行為,結果顯示,實際就診不到兩成。王宗道說,若能定期量血壓,並規律用藥,可降低百分之五十一心血管疾病發生率及百分之廿六死亡風險。【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3-08-02 醫聲.醫聲要聞
衛福部擬設「社工師懲戒辦法」 工會:恐淪報復工具
衛福部社工司訂定「社會工作師懲戒辦法草案」,將於近期預告、預計年底實施。社工師若違反「社會工作師法」第十七條中業務過失、倫理守則等情事,可由公會或主管機關移送委員會審議。基層社工反應,社工師倫理審議曾被雇主作為勞資糾紛時的報復工具,若將其作為懲戒要素,恐淪為報復、控制社工的工具。高雄市社會工作人員職業工會秘書長郭志南表示,過去曾發生社工因欠薪的勞資爭議向社會局申訴,雇主卻以個案紀錄有誤,將其移送倫理審議,「倫理審議變成報復工具。」若有勞資爭議發生時,不應進行倫理審議,也不該將人移送懲戒。他也說,社工師懲戒內容援引「社工倫理準則」,但倫理審議內容多屬空泛的道德標準,如「支持夥伴」、「維護公平正義」等,存在模糊地帶,實務上也遇到社工遭羅織理由移送倫理審議,若再倫理審議的內容沿用為懲戒要素,恐有更多爭議。懲戒辦法應訂定具體條目,如性侵、性騷服務對象等不法內容。郭志南表示,高雄市最近發生一起家暴防治中心社工處理保護性案件時,遭處理對象申訴違反倫理的案件。當時行政訴願程序仍在進行中,當事人卻向公會提出違反倫理的申訴,社工被迫接受調查。對社工執行公務、進行行政處分有疑慮的個案,已有訴願機制可進行申訴,不應「節外生枝」增加懲戒機制,造成基層社工雙面壓力。社工師懲戒辦法規定,懲戒委員會由地方公會及專家等成員組成。郭志南表示,部分地方社工師公會運作狀況不佳,新竹社工師公會就曾發生倫理審議草率了事,僅以「電話聯繫」被移送的社工就做成決議。懲戒辦法事關社工攸關社工是否撤照等權益,判決更應中立,應由中央負責,去除地方利害關係影響。衛福部社工司副司長楊雅嵐說,「社工師懲戒辦法草案」內容以懲戒委員會組成、懲戒程序規範為主,係依母法「社工師法」第十七條訂定之子法,草案將於近期預告、經六十日搜集各界意見調整後,於年底正式頒布。楊雅嵐表示,可移送懲戒的情事以「社工師法」第十七條之一為主,包括業務不正當行為、違反倫理守則等,可由社工師公會或主管機關移付;懲戒方式包括警告、在教育、廢止執照等。但是否懲戒仍以懲戒委員審議結果為主,訂定懲戒辦法即為建立公開透明的機制,社工從業人員不必過於擔心。台灣社會工作從業人員並未限定資格,故並非每位社工都有「社工師」身份。有資深社工建議,懲戒辦法應納入所有社工員,而非僅針對社工師規範。楊雅嵐則表示,懲戒辦法不宜逾越母法,故不會納入社工師以外的從業人員。
-
2023-08-02 醫聲.醫聲要聞
護理師太血汗! 衛福部允諾訂「三班護病比」標準留人
我國護理人力吃緊,護理團體持續反應護病比不合理、薪資過低等問題,衛福部7月27日邀集33個護理、醫院及醫護相關工會團體等代表舉行共識會議,研商三班護病比入法。衛福部指出,對於未來「三班護病比應考量不同層級、專科科別差異、及區域性人力特殊性應納入標準」及「健保VPN由全日平均改三班實際護理人力填報」已具共識。不過今僅凝聚三班護病比共識,未同意三班護病比入法,也未討論護理薪資待遇等部分。衛福部表示,會議就日前各層級醫院「三班護病比規範可行意見調查及112年委託實證本土三班護病研析結果」報告,並提出「實證數據研擬三班護病比標準訂定」及「健保VPN新增結構性資料填報項目」2個提案進行討論,共識如下:一、支持訂定三班護病比標準,未來將特殊因素如科別、病人嚴重度、病人出入院及轉床等變動項目納入護病比研議考量,以反映實際護理人力負荷需求。二、透過健保VPN系統,新增醫院填報每月實際提供照護之三班護理人力等結構性資料。三、針對健保法規與財務影響因素,如採護理點值固定、支付款項人員專用及給付標準提升等,將持續透過健保機制研議可行性。衛福部護理及健康照護司技正李雅琳表示,現行「護病比」制度是以全日平均來計算,也就是全天加起來的人力平均,今日共識希望朝向國外作法,訂定「三班護病比」標準,針對每一班人力都有固定照護比例的規範。不過李雅琳說,三班護病比要考量不同層級醫院人力,以及內科、外科、加護病房、急診等不同科別病人差異,甚至不同科別都有不同照護方式,都應該納入標準,因此訂定標準前、研議過程中,都會納入不同因素,無法透過一次會議就一次到位訂出標準。李雅琳表示,為找出符合國內合理的三班護病比,今會議的第二個共識,即是會開始針對醫院現況進行系統登錄,由醫院上健保資料庫填報每月時實際提供照護的三班護理人力等結構性資料,此制度具有一定強制性,現況資料搜集後,將能進一步討論實際人力需求及合理比例,預計需要數月時間進行,後續針對專科、人力差異做研議。護理工會先行已針對一線護理人力現況做調查,李雅琳坦言,會議中團體都有提出對第一線現場人力的調整版本,未來也會考量從工會提出的版本去研議,會持續對話,但不會完全比照國外作法。她說,今天會議中一定有正反意見,但多數護理團體也認為,將三班護病比規範訂出,相信會有更多護理人員願意回到職場、或是留任,接下來需要持續搜集資料、與團體討論,訂出符合第一線現況的比例。
-
2023-08-02 醫聲.癌症防治
「這2縣市」口腔癌發生率仍增加 口腔司明年接掌防治業務
台灣每年約8千人罹患口腔癌,3千多人死亡,又以30至64歲男性為最大宗。口腔癌形成原因是口腔黏膜受到菸、檳、酒的機械、化學性刺激,導致口腔黏膜病變,引發癌症。近年口腔癌發生率仍未明顯下降,又因新冠疫情,篩檢一度受阻,去年衛福部正式成立口腔健康司,將承接口腔癌防治業務重任。國健署長吳昭軍表示,近年口腔癌發生率、死亡率都是「上下震盪」,每年新發生個案還是有將近8千位,死亡數則有3千多位,顯現需要花更大力氣跟努力,推動菸酒檳防治。過去五癌(子宮頸癌、乳癌、大腸癌、口腔癌、肺癌)篩檢都在國健署,今年會將口腔業務移到口腔健康司,口腔防治經費預估明年增加一倍以上,讓更多民眾了解檳榔防治重要性。吳昭軍提醒,透過口腔癌黏膜檢查,能及早發現癌前病變,並加以治療、阻斷癌症發生的機會,根據全國癌症篩檢資料顯示,每2年1次口腔癌篩檢,可以發現近3000名癌前病變個案,與約1000多名口腔癌;符合政府補助對象之30歲以上有菸檳習慣的民眾,每2年可攜帶健保卡至健保特約牙科、耳鼻喉科之醫療院所接受口腔黏膜檢查,若發現異常,儘快接受正確治療,就可以降低癌症發生機會。心理及口腔健康司去年正式分家,口腔健康司副司長顏忠漢表示,口腔司於去年5月4日成立,希望針對國人口腔照護更加完善。自今年7月17日起,口腔業務陸續從國健署移撥口腔司,借助牙醫師專業,從口腔癌治療、復健復能到前端預防、教育、篩檢,做整合照護計畫,明年1月1日起,口腔癌篩檢也正式移到口腔司。立法委員陳椒華認為,檳榔防治上須從各層面加強,像是檳榔種植、土地管理部分,就牽涉內政部及剛成立的農業部、環境部,宣導防治上,則包括教育部、衛福部,至於近年口腔癌防治,部分縣市的發生率仍然增加,包括南投、台東等,希望透過各界努力,持續降低台灣口腔癌罹患率,也希望農業部、環境部拿出魄力,加強山坡地保護,立法取締違法檳榔種植,口腔司也要加油,希望明年有具體成果。台灣檳榔防制暨口腔癌防治聯盟,自99年起針對全台22縣市進行「縣市口腔癌防治力調查」,今年除了承辦國際研討會的桃園市未參與外,其餘21縣市皆參與調查。參與縣市依照107年成人嚼檳率,分為高嚼檳與低嚼檳2組進行評選,共6縣市為績優。高嚼檳縣市防治力績優獎為宜蘭縣、苗栗縣、彰化縣,而低嚼檳縣市防治力績優為新竹市、台中市及高雄市。列在高嚼檳組第一名的台東縣,不因困難度高而停止防治腳步。台東縣衛生局菸檳酒防治承辦人許薾勻今表示,台東原住民多,嚼檳榔已是一種部落文化,根深蒂固的文化,若直接告訴要求他們不吃檳榔,可能造成文化衝突、不尊重,因此會採用提供口腔癌衛教,並連結到篩檢資源;近年原民部落也協助檳榔防治,例如當地社區協會,會自制菸酒檳防治海報,今年更結合當地慶典,以簽約防治檳榔的公約方式,邀請族人簽署,要以身作則減少喝酒、吃檳榔,保護下一代族人不受菸酒檳危害。
-
2023-08-01 焦點.元氣新聞
免費心理諮商、擴大禁用PLA免洗餐具…七項與荷包相關新制八月上路
近一年來民眾應該對物價飆漲很有感。明天就是8月1日了,《元氣網》為網友整理8月上路的新制,有些可以省荷包,有些則可能讓你荷包失血,也有幾項攸關醫療權益的政策,請大家務必清楚了解。一、青安貸款精進方案上路為擴大減輕無自有住宅家庭購屋負擔,財政部「新青年安心成家房貸(青安貸款精進方案)」自112年8月1日起放寬各項條件,從提高貸款額度、利息補貼加碼、延長貸款年限及寬限期四個面向著手,務實減輕購屋負擔。「自購住宅貸款利息補貼」方案也補貼1碼,利率最低下修至0.812%。》「新青年安心成家房貸」懶人包二、自購修繕住宅貸款利息補貼申請協助僅擁有1戶老舊住宅的家庭改善住宅環境,以獲得較佳的居住品質,政府對於想修繕住宅的家庭,提供「修繕住宅貸款利息補貼」,8月1日上午9時至8月31日下午5時受理申請,可和新青年安心成家房貸同時申請。自購住宅貸款利息補貼年限最長20年,優惠貸款額度最高250萬元;修繕住宅貸款利息補貼最長15年,貸款額度最高80萬元。》112年度住宅補貼專區三、8類場所擴大禁用PLA免洗餐具環保署於2002年7月開始規範八大類管制對象不得提供塑膠類免洗餐具,8月1日起全國將擴大禁用PLA免洗餐具,8類場所不得提供PLA材質的杯、碗、盤、碟、餐盒等免洗餐具,違者將依廢棄物清理法處1,200元至6,000元罰鍰。八大類場所:公部門、公私立學校、百貨公司及購物中心、量販店、超級市場、連鎖便利商店、連鎖速食店、有店面的餐飲業。》相關新聞四、北市違規亂丟垃圾包重罰3倍台北市環保局將從8月15日起重處罰包括違規棄置垃圾包等6類行為,處1200元至6000元罰鍰,並依環保署訂定違反廢棄物清理法罰鍰額度裁罰準則,由地方環保局依汙染程度及危害程度裁量6000元以下罰鍰金額。破壞市容6類行為:.拋棄菸蒂.於路旁屋外曝晒堆置有礙衛生整潔之物.違規廣告物.家畜在道路或其他公共場所便溺未清.亂吐檳榔汁渣.汙染地面、水溝、牆壁其他土地定著物》相關新聞五、肝癌患者免疫加標靶合併療法納入健保衛福部健保署積極導入創新免疫合併療法,今年6月於全民健康保險藥物給付項目及支付標準共同擬訂會議,同意將含atezolizumab成分的免疫檢查點抑制劑,併用含bevacizumab成分的標靶藥品,納入健保給付,8月1日生效。》相關新聞六、年輕族群一年三次免費心理諮商青少年自殺死亡率近年逐年上升,而青少年自殺與憂鬱傾向息息相關,為提早接住「藍色」少年們,衛福部八月起補助十五歲到卅歲年輕族群,每人一年三次免費心理諮商,預計六千人受惠。》「年輕族群心理健康支持方案」心理諮商服務機構名單》相關新聞七、各級學校及教育部屬場館提供多元生理用品教育部自今年8月1日起,在全國各級學校及10處部屬場館實施友善提供多元生理用品計畫,針對不利處境學生及有緊急需求使用的學生,可於校內健康中心、系所辦公室、宿舍等地定點取用,也可至定點販售機或超商選購多元生理用品。除校園外,教育部10處所屬場館(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國立教育廣播電臺、國家圖書館、國立臺灣圖書館、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也於服務臺、醫護站、廁所等設置定點因應入館民眾急需取用生理用品,館所內也有搭配定點販售機或超商販售。》相關新聞
-
2023-07-29 退休力.理財準備
一個人的安全網 ─保險篇/長壽風險高 國人保障明顯不足
許多年輕時視為理所當然的事,老後都可能面臨挑戰,新單身時代,一個人變老無可避免,如何建構一個人生活的安全網,需要提前思考並且提前準備。「保險」被視為可遮蔽人生風雨的大傘,除了社會保險,及早並適切的規畫商業保險,也是退休力重要的一部分。保險保額偏低 卻只重視儲蓄 國人平均壽命不斷延長,一個人面對老後,必須對抗「長壽風險」並兼顧醫療、長照需求,保險規畫有助避免落入貧窮,或無人照顧的窘境。但調查顯示,國人雖愛買保險,二○二一年平均每人有二點六張保單,但每人壽險死亡給付保險金卻僅有五十七點三萬元,保險額度偏低,且國人重視儲蓄、回本,「保障」明顯不足。「保險規畫是以備不時之需的一本隱形存摺。」中華民國退休基金協會退休理財規畫顧問(RFA)徐采蘩分析,一個人生活的單身族群最擔心老後照護及資產管理,透過事前規畫,例如接受安養信託、利用保險及早安排醫療保障並考慮長期照顧,有助建立一個人生活的安全網。金管會統計,國人買保險偏愛儲蓄還本型及投資型保險,顯示國人買保險重視「儲蓄」更甚於「保障」。癌症希望協會調查癌友保險保障也發現,住院日額兩千元以下占百分之五十五,實支實付保額低於十萬元以下有百分之四十六,治療時一旦需要使用自費藥物,保險就可能不足以因應。淡江大學會計系教授、台灣健康經濟學會副秘書長韓幸紋指出,儲蓄險和投資型保單可以想成委由保險公司處理的儲蓄跟投資,但儲蓄、投資與保險還是不同,保險是風險分擔,若儲蓄、投資是自助,保險則是互助。國人總擔心繳了保費卻沒有好處,買保險注重回本,相較之下,保障就較少。足夠保額應達798萬保額不足,也是國人購買保險常見的問題。台灣理財規劃產業發展促進會副理事長吳士賢指出,保險是為了解決未來看不見的擔憂,保險額度不足,也就是需要理賠時,金額不夠。依國際標準,足夠保額應為國民年平均所得十倍,以二○二一年平均所得七十九點八萬元,保額應有七九八萬元,但國人保額僅一三六萬元。吳士賢說明,壽險理賠金是一旦意外身故時,留給家人的錢,希望確保家人生活無虞,若倒下的是家中經濟支柱,目前壽險死亡給付的保險金不足六十萬元,難以支撐一個家庭;就算一個人生活,也不代表完全沒有家累,許多人還是必須承擔照顧父母或手足的責任。單身的人也許會想,「可以領到死亡理賠時,我也用不上了。」徐采蘩指出,有些保險條約可先提撥部分金額,例如「老年住院醫療提前給付」,提前用於醫療費用等。吳士賢也建議,退休後可考慮部分解約或貸款,轉變為可靈活運用的退休金之一。注意理賠年齡上限另外,醫療險雖提供保障,但也要注意理賠年齡上限。徐采蘩提醒,實支實付的醫療險被認為較有保障,但理賠年齡上限視保險合約,從七十五到八十五歲不等,一般醫療險最高理賠則是六十五到七十歲。很多人年輕時購買保險對「長壽風險」並不清楚,年紀漸長後才發現需要更長時間的醫療保障。因此,保險必須定期檢視,適時調整。徐采蘩說明,醫療險可續保至七十五到八十五歲,也有終身醫療險,少數保單提供七十五歲以上實支實付保險,但大部分是日額給付醫療費。 熟齡才發現保險不足,還能買保險嗎?吳士賢表示,如果有需要,「永遠沒有太晚的保單。」徐采蘩指出,視保單不同,直到七十歲都還能購買保險,雖然保費高,但透過保險解決最擔心的問題,分擔風險,只是年近中年,通常處於責任重大期,一定要和信任的業務員討論優先順序。數位版看這裡最懂保險急診醫 教你怎麼買保險林逸婷是衛福部台中醫院急診科主治醫師,她是醫師、保險的二刀流,一手看急診病人,一手經營「Eating醫師的保險箱」,被網友稱為「最懂保險的急診醫師」,來看看她提供哪些保險規畫建議。來測退休力不論是不是一個人,都要準備老後,好好生活。聯合報推出「六種動物測驗你的退休力」,歡迎填寫評估,來看你的退休準備夠不夠。延伸閱讀:.一個人的安全網 ─保險篇/買保險把握2原則:從大到小、從近到遠.一個人的安全網 ─保險篇/失能開銷大 長照須超前部署.一個人的安全網 ─保險篇/保險存摺 買的保險都能查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7-29 退休力.理財準備
一個人的安全網 ─保險篇/失能開銷大 長照須超前部署
統計顯示,二○二一年國人平均餘命八十點八六歲,但國人需仰賴他人照顧的「不健康餘命」,卻高達八年。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總會估算,每位失能者每月的長照支出從三萬元到七萬元。長照是體力、心神與金錢的長期消耗戰,而如何減少臥床時間與風險,是一個人老後的重要功課。淡江大學會計系教授、台灣健康經濟學會副秘書長韓幸紋日前在家總舉辦的論壇,引用數據說明為老後長照準備的重要,她甚至表示,民眾單純僅依賴商業保險,無法全盤保障長照,風險太高者還可能被拒保,建議政府應暫考慮以社會保險機制來因應長照。至於一般民眾,韓幸紋指出,更應該為了自己未來可能面臨的長照需求,及早準備,長照險即是選擇之一。尤其是單身族群,雖然現在已不講究養兒防老,但如果真的是「一個人」,老來的照顧事宜必須完全靠自己,一定要事先準備與規畫。中華民國退休基金協會退休理財規畫顧問(RFA)徐采蘩指出,長照風險最可怕的是「不知道照顧時間有多久」,一旦必須接受長照,不論是請移工照顧還是住進機構,都要有足夠的預算。一般建議應規畫長照,如果因為身體狀況被拒保,也要自己準備提撥一筆錢做為長照準備。 近年愈來愈多保險公司推出「外溢保單」,鼓勵客戶自主管理健康,例如每天固定跑步可折抵保費或增加保額,也降低保險公司賠率。徐采蘩指出,這類保單很受年輕人歡迎,覺得可以督促自己運動。數位版看這裡最懂保險急診醫 教你怎麼買保險林逸婷是衛福部台中醫院急診科主治醫師,她是醫師、保險的二刀流,一手看急診病人,一手經營「Eating醫師的保險箱」,被網友稱為「最懂保險的急診醫師」,來看看她提供哪些保險規畫建議。來測退休力不論是不是一個人,都要準備老後,好好生活。聯合報推出「六種動物測驗你的退休力」,歡迎填寫評估,來看你的退休準備夠不夠。延伸閱讀:.一個人的安全網 ─保險篇/買保險把握2原則:從大到小、從近到遠.一個人的安全網 ─保險篇/保險存摺 買的保險都能查.一個人的安全網 ─保險篇/長壽風險高 國人保障明顯不足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7-29 退休力.理財準備
一個人的安全網 ─保險篇/買保險把握2原則:從大到小、從近到遠
如何評估買的保險夠不夠?台灣理財規劃產業發展促進會副理事長吳士賢建議,應假設自己明天就無法工作,生活保障是否足夠?單身族群更應了解父母、手足的保險規畫,避免潛在風險。規畫保險,吳士賢建議,可以先問自己:一是若家裡沒有我,還能運作嗎?萬一不幸身故,是否有留下足夠的錢,支撐起一個家。二是當我失去行為能力時,誰可以照顧我?若有人可以照顧我,可以照顧我多久?三是如果我生重病,一段時間無法工作,醫藥費、生活費保障是否足夠。從上面三個問題,歸納出購買保險的兩個原則,「從大到小」和「從近到遠」。吳士賢說,「從大到小」是從風險大的情形開始準備,例如死亡、失去行為能力,應有哪些保險;或家有未成年的孩子,父母應考量自己發生風險時,保險是否可以提供孩子及家庭足夠保障。另外,如不幸發生車禍,甚至與高價車發生事故或有人傷亡時,可能需支出一筆龐大費用,除規畫第三責任險,更應附加超額責任保險;房屋的火險、地震險也應準備,雖然發生機率低,一旦發生,造成的財產損失和衝擊卻非常大。第二是「從近到遠」,必須先從近的風險,再規畫到遠的風險。例如,七十五或八十歲之後的終身醫療規畫很重要,但別忽略了明天可能就有的高額自費醫療支出保障。最後三點提醒,吳士賢指出,一、規畫保險時,最好和家人、伴侶、孩子一起討論、規畫;二、單身族群愈來愈多,應了解手足保險規畫;三、尋求國際認證高級理財規畫顧問(CFP)等專業人士協助。數位版看這裡最懂保險急診醫 教你怎麼買保險林逸婷是衛福部台中醫院急診科主治醫師,她是醫師、保險的二刀流,一手看急診病人,一手經營「Eating醫師的保險箱」,被網友稱為「最懂保險的急診醫師」,來看看她提供哪些保險規畫建議。來測退休力不論是不是一個人,都要準備老後,好好生活。聯合報推出「六種動物測驗你的退休力」,歡迎填寫評估,來看你的退休準備夠不夠。延伸閱讀:.一個人的安全網 ─保險篇/長壽風險高 國人保障明顯不足.一個人的安全網 ─保險篇/失能開銷大 長照須超前部署.一個人的安全網 ─保險篇/保險存摺 買的保險都能查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7-29 醫療.新陳代謝
糖尿病能保險嗎?可以申請重大傷病卡嗎?糖尿病患常見保險問題解答
現代人愈來愈長壽,但不健康餘命也愈來愈長,因此多數人都會買保單來保障未來的醫療需求。不過一般人在買醫療保險時,保險公司多會針對被保險人的健康情形做評估,通常在人還健康的時候容易買,一旦生病了,要買保單可能不容易。例如三高病史者,投保時多會被「加費」或拒保。不過隨著慢性病罹患的普遍,許多保險公司甚至有針對三高族推出的保單,糖尿病、高血壓患者也可以買保險。有糖尿病能保險嗎糖尿病是一種容易發展出眾多併發疾病的慢性病,許多保險公司不願承擔風險而承保。但糖尿病只要控制好,並非所有患者都會出現嚴重併發症。因此基本上,糖尿病患跟其他疾病一樣,在血糖控制情況良好、無併發疾病的情況下是可以投保的,只是患者在投保前需誠實告知保險公司病況,而保險公司也會對想買保單的糖尿病患者加以評估。6大糖尿病併發症1.心血管病變2.腎臟病變3.神經病變4.視網膜病變5.糖尿病足6.包含牙周病在內的口腔病變不過保險專家提醒,有些糖尿病患者一開始覺得自己血糖不算高,但是這種病年紀愈大愈難控制,到時候真的想保時,可能會遭保險公司拒保。因此建議還是早投保、保費較便宜外,透過健康管理的外溢折扣來督促自己並享折扣,並不見得比一般加價的醫療險貴很多。市面常見重大疾病保障目前市面上重大疾病保障,基本可區分為「重大疾病險」、「重大傷病險」與「特定傷病險」,這三類保單的理賠方式相同,都是在符合保單給付的條件下就直接給付一筆理賠金,這筆理賠金運用彈性,可以及時作為治療費用,或是請看護、基本生活費用等,在黃金治療時期不需為了醫療費用煩惱。而常見的醫療險或癌症險,對於糖尿病患的核保情況大致如下:常見險種針對糖尿病患者的核保狀況一、壽險:加費承保二、醫療險:1.加費承保且除外承保2.拒保三、癌症險:可以承保四、年金險:可以承保五、意外險:1.大部份可,但上限較健康體位低2.有合併症狀者拒保六、長照險:1.加費承保2.拒保七、失能險:1.加費承保2.拒保八、重大傷病險:1.加費承保2.拒保名詞說明.加費承保:在保障內容不變的情況下,將保費增加 10%~100%.除外承保:將身體某個部位的損害或疾病,從理賠範圍中排除.拒絕承保:身體狀況危險度過高,無法以除外或加費條件承保,最後會以拒保處理(以上為多數情況,不代表所有保險公司情況一致,仍以各家實際揭露資訊為準)什麼是弱體保單?以往有三高(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病史者,投保時,多會被「加費」對待,甚至遭壽險公司拒保。但隨著台灣慢性病人口愈來愈多,依衛福部健保署最新統計,111年罹患糖尿病人數高達256萬8,409人,正式突破250萬人大關。因此現在更有保險公司針對三高族推出「弱體保單」,讓糖尿病、高血壓等患者都可以買保險。糖尿病可以申請重大傷病卡嗎?糖尿病分4種類型,健保署目前僅將第1型糖尿病列為重大傷病之一,因此只有經醫師診斷確定罹患第1型糖尿病(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者,才能申請重大傷病卡,且資格是永久有效的。其他類型通常是因合併併發症後才可取得,如「慢性腎衰竭(尿毒症),必須接受定期透析治療者」,或「急性腦血管疾病(限急性發作後一個月內)」才符合重大傷病範圍,但皆需要由醫師認定。糖尿病4類型:.第1型糖尿病(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約佔所有罹患糖尿病人數的5%,須靠體外注射胰島素才能維持正常生活。.2型糖尿病:約佔所有糖尿病九成以上。.其他類型糖尿病:主要因其他體內疾病而引發的糖尿病。.妊娠期糖尿病:發生在懷孕期間的糖尿病。》疾病百科/糖尿病糖尿病可以領身心障礙手冊嗎?2023年1月1日開始,需符合以下2條件,可領取輕度身心障礙手冊。.12歲以下.第1型糖尿病兒童【資料來源】.第一型糖尿病超人家庭.財團法人糖尿病關懷基金會.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2023-07-29 醫聲.慢病防治
社區長不出支持服務 精神病患者困在醫院20年/精神照護困境2
自立生活、社會融合是精神障礙者復元之路的關鍵,明年底即將上路的「精神衛生法」修正案,也賦予精神支持服務重任。但台北市康復之友協會總幹事陳冠斌指出,社區支持服務面臨量能不夠,加上少子化、人口老化讓不少精障者面臨老老照顧困境,處境雪上加霜。復健機構常額滿 會所連台北也不夠 上萬精障者無處去依據「精神衛生法」,社區精神復健機構分為全日型的康復之家、日間型的復健中心等模式,由衛福部心健司主管,機構可向健保申請點數給付;心健司統計,全國合計有87家精神復健機構。陳冠斌說,目前社區照護機構以帶有醫療性質的康復之家為主,因可獲得給付,機構常不願讓精障者離開,導致名額永遠處在額滿狀態。陳冠斌表示,社區精神支持服務如會所、小作所、就業服務站等,能夠幫助病人回歸社區,這也是近年衛福部社家署積極推動、身障權利公約(CRPD)要求的自立生活、社會融合精神,實務上卻面臨量能不夠的困境,就連資源最豐富的北市,只有16處,即使是六都中的台中也只有兩處,出了六都資源更匱乏。精障者社區支持服務中,「會所」是國際認同的精神病人自立生活、重建社會連結的重要模式。為增加會所模式在台灣的密度,社家署兩年前在社會安全網第二期計畫下推動「協作模式服務據點計畫」,但至今全台只有29處會所,服務1,500位精神障礙病人,對照於領有身心障礙證明的13萬精神病人僧多粥少。社區資源不足 他囚禁白色牢籠20年 陳冠斌表示,社區支持服務不足的現況下,不少精障者及家屬,只能要求醫院再讓患者留院,他曾遇過有位精障者入院20多年,仍在醫院中「出不來」。平均每位精神病人住院天數達到200天以上,住院費用占健保總額之冠。他也說,精神衛生法修正案明年底就要上路,但自己並不認為在上路前,台灣的社區能「長出」足夠的精神支持單位,若沒有足夠配套措施,精神病人無處可去的狀況將會持續;目前社家署正進行社區支持服務的子法修改,但條文多直接比照「身心障礙者權利保障法」,內容仍太籠統。「隨少子化、人口老化日漸嚴重,精障者面臨老老照顧的問題,社區資源挹注仍太少。」陳冠斌說,社區支持服務是維繫病人生活重要1環,但資源匱乏的情況10多年前就已出現,近年隨著人口結構變遷、家人支持力漸弱更加明顯。興隆會所主任張美琦說,多數資院期待病人留在醫療體系,若將病人外轉也以社區復健中心為主,多數精障者要到無處可待、結案後才會來到會所;為了讓醫師認識、認同會所,會所的精障者最近發起在回診時主動向醫師介紹會所。民間社工為精障社區支持主力 待遇差恐補不了社安網 資深社工師李宏文則表示,社區支持服務多由民間NGO提供,但社工薪資結構失衡,公職社工待遇很好、民間社工待遇差,自然導致精神支持服務被掏空的現況。社家署副署長張美美表示,依照CRPD精神,精障者照護的終極目標是社會融合,但社區支持服務需要投入資源,也要考量非營利組織(NPO)量能是否足夠,社家署「精障者協作服務計畫」中,很大一塊就是進行精障協作模式的教育訓練,對願意投入的NPO人員進行訓練,並安排到相對成形、較有經驗的單位學習會所模式的執行細節。張美美說,除了鼓勵NPO投入,也要在民眾意識提升方面努力,「所有人都應該接受精障者、身障者是社會的一員,職場也要開出符合障礙者條件的職缺。」協作模式據點是否會增加,則須視社安網第3期計畫而定。(責任編輯:周佩怡)
-
2023-07-29 醫聲.慢病防治
機構、社區容不下精神病患者 精神衛生法修法難助回歸社會/精神照護困境1
國民法官新制第一案判決出爐,引發關注。年初一起思覺失調患者弒父案遺孀,卻擔心造成二度傷害,聲請不願讓國民法官審理,認為兒子是因生病才鑄下大錯,請求法官減輕其刑。近期精神障礙者傷人事件還有新店弒母案、台東美工刀隨機攻擊案等多起事件。專家表示,精障者在回歸社會時遭遇困難,凸顯國內精神疾病照護體系不夠完善,精神病人自立生活、社會融合淪為空談。精障者融入社會 減少家庭與社會衝突國際審查委員會(IRC)去年8月公布我國「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CRPD)」第二次審查報告,在「自立生活及社區融合」項目中,委員評論,政府雖推動多元社區服務模式,幫助精障者回歸社區、重返生活,但資源卻放在集中式照護設施;「心理健康」項目中則提到台灣99%的精神衛生機構病患,是被迫留院,且住在機構已經切斷了他們與社區的聯繫,延緩回到社區的可能性。衛生福利部立嘉南療養院司法成癮精神科主任李俊宏說,以新店弒母案為例,犯嫌是四級列管的精障者,衛生局表示訪視時個案情況穩定。但即使症狀穩定,也需要社交技巧訓練等復健,才能幫助精障者與家人相處、與社會融合。明年底將要上路的「精神衛生法」修正案,要求未來精障者強制住院須法官審查,等於入院門檻變高,加上政府希望降低精障者留置復健中心等照顧機構的時間,未來精障者勢必要往社區走。在社區支持相關章節中,則期待委由法人機關團體,辦理協助精障者與社區融合、接受平等對待的「支持性方案」,如入家服務、會所模式、協作工作坊等。社區資源不足 精障者再次流落社會角落然而,現在支持性方案嚴重不足,造成精障者出院、回歸社區後無處可去。修正案中雖增加社區強制治療的規範,但李俊宏說,實務上若精障者本身沒有意願,醫療端也無法將患者帶到醫院,或進入家門進行心理治療或復健治療,看不到資源與配套。李俊宏表示,「精神衛生法」修正案過度理想化,期待柔性勸導病患就醫、鼓勵社區適應,希望社區支持性服務能接住精障者,但社區資源並不完備,社會接受度、民間共識也還不足,「理想很高遠,但社會的腳步跟不上,精障者難與社會融合,恐造成衝突事件發生。」精障者社區支持單位「興隆會所」主任張美琦說,社區支持服務藉由社工、心理師等工作者與精障者建立平等關係,協助精障者建立生活習慣、與人互動,作為重回社會的橋樑,但面臨資源缺乏,尤其偏鄉最嚴重,某些地區只有一處會所,沒有其他社區機構或服務。衛福部長薛瑞元說,精障者需要不同程度的醫療資源協助,故目前有復健可能性的精障者,急性期住院,出院後多以康復之家、社區復健中心等機構為主,這些機構作為中途之家,也提供復健、工作坊等活動,協助患者回歸社會。CRPD國際委員要求去機構化,故目前國內幾乎沒有新設的精神護理之家,但社安網精障者社區資源布建確實有不足的現象,應加緊布建。(責任編輯:周佩怡)
-
2023-07-27 醫聲.疫苗世代
共病長者感染「這款肺炎鏈球菌」致死率增 李秉穎:最快秋天擬免費打疫苗
新冠疫情後,長者感染肺炎的比例增加,過去台灣每年約有一萬多人因肺炎死亡,社區型肺炎中有23%的致病菌都是肺炎鏈球菌,長庚醫院串連四大院區調查,發現感染肺炎鏈球菌的患者中以「血清型3」最難纏,且65歲以上有共病者,感染血清型3致死率大增。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召集人李秉穎說,疾管署今年將會調整肺炎鏈球菌施打建議,所有65歲以上長者都建議打一劑13價或15價結合型肺炎鏈球菌疫苗,一年後再打23價肺炎鏈球菌多醣體疫苗,建立起免疫系統後續採加強劑的方式補足。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王復德表示,肺炎鏈球菌對於長者的致命性高,主要是長者免疫力差,且共病多,尤其是有腎臟疾病、糖尿病、慢性肺病、感染HIV的患者,其中感染HIV的患者感染肺炎鏈球菌的風險是一般人的17倍,是所有共病族群中感染風險最高。台灣家庭醫學會理事長黃信彰表示,防堵感染肺炎鏈球菌,最好的方法仍是接種疫苗,但肺炎鏈球菌的血清型有92種以上,其中有10多種引發侵襲性感染,肺炎鏈球菌疫苗雖然能協助防堵,唯獨「血清型3」肺炎鏈球菌最容易造成免疫逃脫,也成了醫界最頭痛的一種類型。根據2016年到2020年,65歲以上肺炎鏈球菌感染患者排名感染的血清型,2018年位居第一位,2019年與2020年都還是位居第三位。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王復德表示,過去的調查顯示,接種13價肺炎鏈球菌疫苗,約有10%的患者,仍會感染血清型3肺炎鏈球菌。台灣耳鼻喉頭頸外科醫學會副秘書長王俊傑表示,目前已有新的15價肺炎鏈球菌疫苗問世,有助於降低感染肺炎鏈球菌引起的侵襲性感染。李秉穎表示,ACIP委員會日前已經調整今年長者疫苗接種建議,65歲以上長者都建議公費施打一劑13價或15價肺炎鏈球菌疫苗,一年後再施打23價肺炎鏈球菌多醣體疫苗,目的是先建立免疫系統,一年後加強免疫反應。李秉穎說,除了65歲以上長者以外,6歲到64歲免疫力功能差的民眾,也建議自費施打一劑13價或15價肺炎鏈球菌疫苗,一年後再施打23價肺炎鏈球菌多醣體疫苗,五年後再補強一劑23價多醣體疫苗;據悉,目前15價肺炎鏈球菌疫苗的價格與13價一致,自費價約為3800元。李秉穎表示,疾管署最快秋天以前會公布建議,而疫苗施打的建議也可能加上新冠肺炎XBB疫苗,提供給長者公費接種,非福利對象,如果是免疫力差的族群,也建議採自費施打。
-
2023-07-27 醫聲.健保改革
健保點值低/護理師薪酸 去年至今上千人離職
健保點值創新低,影響護理師職業困境持續惡化,台灣護師醫療產業工會顧問陳玉鳳表示,近期健保點值下降,只會讓護理環境「雪上加霜」,護理人員薪資已經偏低,部分醫院高層恐會以財務緊繃,醫院收入減少為由,更難以替護理人員加薪。近期護理師缺額嚴重,陳玉鳳表示,從去年至今,共一七二六名護理師離職,衛福部近日稱回流,「回流兩百人叫做回流嗎?」她最近赴台南某醫院就醫,發現缺人到「護理長自己下來跟門診」,醫師也透露,門診運作還算可以,但是病房護理師缺更嚴重,要住院很困難。陳玉鳳引用日本護理學會資料,日本政府為留住護理人才,去年二至九月發給每位護理師防疫津貼,去年十月起,則透過國家健保發給護理人員每人每月一萬二千元日幣,接近加薪百分之三。且日本政府積極討論,創立專科護理師制度、檢討門診護病比、挹注資金擴充資訊設備、要求雇主制定相關預防措施反制病人或家屬騷擾等。回到台灣,陳玉鳳表示,目前護理師起薪加上獎勵金,約在三萬二至三萬八千元,有的甚至不到三萬元,對比北部長照照服員,月薪高達五萬至七萬四千元,年薪可達九十萬元,「護理師有國家證照,卻領這樣的薪水」。陳玉鳳呼籲,若要留住護理人才,醫院高層必須幫護理師加薪,以及遵守勞基法規定,否則「誰會願意留在這行業」?陳玉鳳質疑,部分醫院高層稱健保點值降低,醫院收入也減少,難以替護理人員加薪,但醫院仍有其他業外收入,包括美食街、停車場,甚至許多醫院持續蓋新大樓,增加營運量能,但若不是護理人員輪班、加班,醫院根本也無法開病房收病人,增加其他業外收入。
-
2023-07-27 醫聲.健保改革
健保點值低/醫療品質 陷惡循環
新冠肺炎疫情過後,民眾醫療使用率增加,但醫療院所病人增加,醫護人員忙翻天,卻壓縮健保點值,影響給付。不只有中醫門診點值下降,根據衛福部健保署最新統計,今年第一季全台醫院總額健保平均點值為一○八年至今新低,僅有零點八九,表示醫護人員辛苦照顧病人,卻拿不到應有給付的九成。「醫院水電費、醫師薪水等醫療成本,約九成至九成五來自健保,如果健保只給八成,如何做得下去?」台大醫院癌醫中心醫院院長楊志新表示,雖然各家醫院給予醫師薪資的設計不同,但基本上健保點值偏低,對醫師薪資勢必有影響,只是影響程度不一。楊志新說,健保點值偏低,如果僅維持一至二個月,醫院還可自行吸收,如從作業基金支應,但時間一長,若第二、第三季仍維持如此偏低情形,醫院現金不足、無法經營,屆時也沒有錢買藥讓民眾使用,將產生「完全無法控制的結果」。台灣私立醫療院所協會理事長朱益宏說,以地區醫院來說,約九成收入來自健保,如果點值偏低,醫院經營將無法更新設備、調整醫護人員福利、加薪,且地區醫院不如醫學中心可以有較多的自費醫療項目,而陷入惡性循環,醫療服務愈來愈差。朱益宏表示,近期很多地區醫院的藥師、護理師、醫檢師都被醫學中心挖角,建議政府對於偏遠地區的地區醫院應該加以補貼、伸出援手,不要讓醫院坐以待斃。台灣醫務管理學會理事長洪子仁說,民眾醫療使用率增加,讓健保點數成長率已高出健保總額成長率,健保點值低,各醫院經營成本、壓力上升,恐無法調整醫護人員薪資、更新設備,最後受害的還是病人。整體來說,健保點值偏低,最關鍵的問題還是健保總額不足,必須藉由提高費率、保費,才能解決此一問題。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研發組副組長吳奎彥說,健保點值偏低,影響民眾就醫品質,特別台灣進入少子化、高齡化,多重慢性病人增加照顧等,均可能影響健保點值,要解決點值偏低問題,應通盤檢討健保總額支付制度,才能真正解決問題。
-
2023-07-27 醫聲.醫聲要聞
新冠確診不能投票?監察院要求疾管署改進
2022年九合一大選期間,指揮中心及中央選舉委員宣布新冠染疫者不可外出投票,監察院認為未能完全符合「最小侵害手段及比例原則」,建議中選會和衛福部檢討改進選務防疫措施。疾管署發言人曾淑慧表示表示尊重並感謝,將與中選會一起檢討,但當時依照傳染病防治法規定,才對確診者進行隔離。曾淑慧表示,尊重監察院調查及建議。新冠肺炎為罕見百年大疫,幾乎沒有前例可循,指揮中心在2020年初成立,多次參考世界衛生組織(WHO)、美國疾病管制中心等國際指引,以嚴謹科學、數據分西滾動調整防疫政策,一切努力只求讓台灣相比世界各國經濟影響更小、傷害程度更低。針對去年九合一選舉要求染疫者不可外出投票,曾淑慧說,當時為防止新冠疫情擴散,要求快篩陽且無須住院隔離個案,應在家隔離不可外出,但沒有電子圍籬管制;該政策依據傳染病防治法規定,若罹患或疑似新冠肺炎者違反規定,不遵行各級衛生主管機關指示,而有傳染他人之虞者,處2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20萬元以上、200萬元以下罰金。對於監察院要求改進選務防疫措施,是否可在2024年總統大選投票前出爐?曾淑慧說,會持續檢討,若有需要修法也會納入修正。另外,針對目前染疫者,只要配合感染管制措施,不必強制隔離。我國目前針對新冠染疫者建議為自主健康管理10天(0+n),自主健康管理到快篩陰性或是距離發病日/採檢陽性日達10天,建議有症狀時在家休息,避免不必要外出,無症狀或症狀緩解(退燒至少1天)後可安心外出;外出時請全程佩戴口罩。未來預計在8月鬆綁為自主健康管理5天。
-
2023-07-26 醫聲.醫聲要聞
別以為新冠退燒掉以輕心!想重症清零就聽專家怎麼說/防新冠再起1
總統蔡英文新冠肺炎確診了!顯示疫情仍不容輕忽。根據衛福部111年國人死因統計,新冠肺炎由前年第19名躍升至第3名,65歲以上長者占八成六。依疾管署11日公布的資料,7月第二周平均每日新增36例死亡個案,較第一周的33例,略升9%。面對新冠肺炎疫情起伏,蔡英文曾喊出「重症求清零、有效管控輕症」目標,但專家表示,民眾防疫逐漸鬆懈,入冬後恐疫情再起,將衝擊長者及慢性病患等高風險族群;抗病毒藥物能避免病情惡化,但專家對於公費使用對象是否放寬意見分歧。大眾放鬆警戒 專家憂心病毒可能反撲亞東紀念醫院感染管制中心主任廖俊星、內科加護病房主任張厚台與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感染內科主任林俊祐不約而同觀察到,民眾長期維持高強度防疫,解封後反而有些鬆懈,即使出現疑似症狀,也不再積極接受快篩、就醫,甚至有些輕症患者斷斷續續使用抗病毒藥物,一退燒就自行停藥,導致藥物效果不彰,重症風險大增,令感染科專家、學者憂心不已。廖俊星分析,第四波疫情雖趨緩,但這類呼吸道傳染病毒在冬季往往較活躍,年底可能有另一波高峰。台灣感染管制學會理事長陳宜君說,新冠病毒傳染力高、治療困難,且可能長時間存在人體,加上流感已回來,兩者加乘或同時感染,臨床上難區分症狀,治療更複雜。重症高風險群 往往不堪一擊尤其慢性病的長者身體基礎狀況差,更要注意染疫,台灣老年學暨老年醫學會理事長李龍騰舉例,糖尿病會損害呼吸道黏膜,增加感染機率,又會降低血球功能,影響身體感染後產生抗體的品質,減緩抗體製造、打擊病毒的速度,導致年長糖尿病患者面對新冠病毒攻擊,更不堪一擊。此外,相較青年染疫會有高燒、頻尿等明顯症狀,長者對疾病敏感度低,等到出現症狀就為時已晚了。台大醫院內科部加護病房暨呼吸照護中心主任古世基分享,目前加護病房內的新冠重症患者,多有共病、免疫力低下、癌症等情況,更有病人肺部狀況惡化迅速,需裝葉克膜,或投好幾輪抗病毒藥,卻始終無法清除病毒,情勢十分嚴峻。及時使用抗病毒藥物 助爭取活命機會除輕忽疫情外,專家認為藥物可近性也是導致重症原因。張厚台說,患者確診五天內使用抗病毒藥物,能迅速抑制病毒生長、複製,大幅提升打贏病毒的機率。不過,並非所有病患都能在發病五天內用藥。對於公費抗病毒藥物的使用,張厚台認為,目前公費抗病毒藥物使用對象已列入多數高風險族群,不過,有些病患入院時,已連續發燒三天以上,且身體虛弱,此時,如果放寬抗病毒藥物使用限制,讓病患及時接受抗病毒藥物的治療,藉由抗病毒藥物迅速抑制病毒,病患或許可以爭取更多存活機會。中華民國基層醫療協會理事長林應然表示,有些患者症狀嚴重,卻因非藥物公費對象而無法使用,導致病情惡化到需要住院,政府宜放寬使用對象。知己知彼 才能克敵制勝!林俊祐說,各界因應新冠病毒只能且戰且走,公費抗病毒藥物的使用條件需視實證證據調整,也需更多研究、臨床數據,大家才能對病毒特性、特定族群的治療有效性等有更深入了解。延伸閱讀:別讓長輩成新冠重症候選人!有「六症狀」代表情勢危急/防新冠再起2感染新冠都輕症?他「一習慣」不改竟住進加護病房、插管/防新冠再起3應及早用藥 有助逃脫死亡威脅/防新冠再起4各國抗病毒藥給藥條件參差 感染症專家:健保、財政預算有關/防新冠再起5
-
2023-07-26 醫療.腦部.神經
男中暑後大腦受損竟失智!專家:中暑可預防,5件事必知
中暑未及時處置送醫,容易造成腦損傷,恐引發失智症。一名50多歲鑽地工人,上午9點多開始在烈日下工作,約10點多時,他突然停止工作,走路遙晃,騎上機車,才騎幾公尺後跌到昏迷,立即送醫急救。男子到院後嚴重昏迷、體溫高達43.8°C已是中暑。三總中暑防治中心主任朱柏齡說,經搶救後約16小時清醒,但男子認知功能明顯退步、反應變慢,神經內科持續追蹤,3年後確診失智症。中暑程度愈嚴重、送醫時間過長 可能使腦部嚴重受損朱柏齡表示,此名病人中暑後,沒有立即通知救護車,也沒有移到陰涼處休息,而是放在無遮蓋的小發財車上,但貨車底板已在太陽下曬了數小時,把人放上去就像鐵板燒,到院時嚴重昏迷,昏迷指數3分(昏迷指數滿分15分、最低3分),且身體軀幹及四肢和貨車底板接觸部分,出現三度燒燙傷,約占體表面積21%,燙傷傷口可說是鮮血淋漓、皮膚起滿水泡,「景象十分恐怖」。朱柏齡指出,病人中暑引發多重器官衰竭,當天降溫後,於16小時後清醒,次日拔管,轉至整形外科處理燙傷傷口,經過多次皮膚移植後,於一個半月後出院。男子清醒後,認知功能明顯退步,問病人今年是幾年,病人回答民國79年,會客時家屬也感覺病人反應變慢,半年後在門診接受認知功能測試,結果為22分(滿分為30分,小於24分為輕度認知功能障礙),病人持續在神經內科門診追蹤,於三年後診斷為失智症。疾病百科/失智症失智症是一種大腦功能漸進退化的智能障礙病症,初期最明顯的為記憶力衰退,特別是記不住日常、最近且立即的事物,其他像是語言、算術、空間感、時間概念、抽象思考、社交能力、判斷力等也會出現障礙,產生異常行為,過去熟悉的工作無法勝任,嚴重影響日常起居,伴隨這些行為的心態很可能變得疑心病重、被害妄想、憂鬱、焦慮、容易與他人起衝突。》看完整疾病百科朱柏齡說,中暑程度愈是嚴重、送醫時間過長,以及病人救治後距離清醒的時間愈長,均可能使腦部受到嚴重損傷,如該名病人送醫時,經測量肛溫高達43.8°C,中暑十分嚴重,並由小發財車送醫,時間約20至30分鐘,未由救護車送醫,而加重中暑病情,病人到院後的體溫,比當時昏倒時還要高朱柏齡表示,最後病人救治至清醒之間長達16小時,又血管內皮細胞受到熱傷害,引起瀰漫性血管內皮出血,研判是小的血栓阻塞腦部微血管,最後導致罹患失智症。另臨床上也曾收治一名男子,中暑後傷及小腦,造成走路不穩,且寫字像是小朋友寫的字十分歪扭。中暑可預防!避6個可能危險因子「中暑是完全可預防的疾病。」朱柏齡提醒,夏天戶外工作者中暑的可能危險因子包括喝水不足,或飲用高糖分或含咖啡因飲料,飲酒;體能差,工作超過體能負荷;穿著厚重不透氣衣物;睡眠不足;感冒、腹瀉,身體虛弱,或是體型肥胖。戶外工作時,更要注意環境是否溫度高、濕度高,尤其是熱指數大於40時,就必須多加注意。熱指數計算方式:溫度 + (濕度x0.1) 如氣溫為35°C + (濕度60 x 0.1) = 41朱柏齡表示,在酷熱環境工作的勞工,應穿著淡色、質輕、寬鬆透氣衣服;每15分鐘喝水200至300cc,勿等到口渴才喝水,也勿飲酒或含咖啡因飲料;若有感冒、腹瀉或身體不適時避免在高溫下工作;而要在炎熱環境工作,第一天上工時,應避免過度勞累,因在熱環境工作需要約10至14天,才能逐步達到「熱適應」,並隨時注意有無出現中暑症狀。衛福部最新統計,7月截至目前為止,熱傷害就診統計人次為783人,已超過去年7月整月的775人。中暑6危險因子喝水不足,或飲用高糖分或含咖啡因飲料,飲酒體能差,工作超過體能負荷穿著厚重不透氣衣物睡眠不足感冒、腹瀉,身體虛弱體型肥胖注意5件事防中暑1.在酷熱環境工作應穿著淡色、質輕、寬鬆透氣衣服。2.每15分鐘喝水200至300cc,勿等到口渴才喝水,也勿飲酒或含咖啡因飲料。3.若有感冒、腹瀉或身體不適時避免在高溫下工作。4.炎熱環境工作第一天上工時,應避免過度勞累,因在熱環境工作需要約10至14天,才能逐步達到「熱適應」,並隨時注意有無出現中暑症狀。5.戶外工作時,更要注意環境是否溫度高、濕度高,尤其是熱指數大於40時,就必須多加注意。4種散熱方式預防熱急症發生1.輻射:若氣溫25度、人體溫37度,靜止狀態下,人體溫較高會傳導至空氣中;若氣溫超過35度以上,輻射效果變差,若超過37度,外界溫度反而輻射至人體。2.傳導:人透過接觸物品、冰涼水,可將體溫傳導出去。3.對流:通風、水流皆可加速散熱。4.蒸發:流汗是有效散熱方式,液體從皮膚表面蒸發汽化,可帶走熱量,不過若環境濕度大或即將下雨,蒸發效果則不佳。(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7-25 醫療.新陳代謝
痛風是冬天的疾病?5個危險行為令你夏天痛風也發作,喝手搖飲又中鏢!
天氣冷時,痛風及關節炎患者就會明顯增加,因此許多人總以為痛風是冬天好發的疾病。事實上,痛風沒有分季節,甚至因為以下幾項誘因,夏天痛風也很容易發作,千萬不要被炎熱的天氣騙了!1.身體缺水就跟夏天也好發中風、心血管疾病的原因差不多,夏天水分攝取不足血液變得濃稠、血液速度減慢,血管容易發生阻塞。夏天流汗量增加,若水喝太少導致體內水分不足,就會影響尿酸代謝。2.一直待在冷氣房現在的夏天愈來愈熱,大家也愈來愈離不開冷氣的室內環境,不過過度吹冷氣常會引起許多健康問題。痛風患者長時間待在低溫的冷氣房中,也讓身體循環變差,影響代謝。而溫度下降,喝水量減少也會導致尿液減少,使得尿酸無法排出累積在體內,增加痛風發作的風險。3.喝太多啤酒痛風患者應該都知道啤酒、烈酒等酒精性飲料是大忌,尤其啤酒喝多了,尿酸濃度會升高,可能導致尿酸結石,也會誘發痛風發作。不過有人夏天口渴不是灌水是灌灌啤酒。此外很多人夏天也愛吃熱炒店,而到了熱炒店不喝幾杯啤酒總覺得少了什麼!?還有人很愛啤酒加炸雞,除了酒精,還有油+動物性蛋白,對痛風更糟!4.喝太多含糖飲料你以為只有海鮮、啤酒等高普林食物危險?其實喝太多含糖飲料,也容易誘發痛風發作。早在2008年就有來自美國的研究指出,含糖碳酸飲料會增加痛風發作風險,其中關鍵在於「果糖」容易提升血中尿酸濃度,而夏天喝最多的碳酸飲料、珍珠奶茶等手搖飲,就常會使用果糖。5.重口味飲食天氣熱吃不下,總是很想吃一些重油重鹹的食物或零食,例如鹽酥雞;或是食物裡多加一些調味料,如辣椒、胡椒鹽等來提升食欲。上述提到「啤酒加炸雞」,台灣人最愛的「珍奶加雞排」同樣也是痛風惡魔組合:糖+油脂+雞肉,果瞊加高普林,你的痛風怎能不發作?痛風控制首重飲食痛風在臨床上是指一種極度疼痛的關節炎。當體內嘌呤代謝異常導致尿酸濃度太高時,尿酸就會在血液中呈現過度飽和狀態,於是就會以尿酸結晶的型態沉積在人體的組織裏,誘發出不同型態的疾病,因此控制尿酸值在正常範圍,為有效治療痛風發作的唯一途徑,飲食及體重控制更是重中之重。痛風飲食遵循7原則1.維持理想體重:BMI =體重(公斤) / 身高2(公尺2),正常範圍為18.5≦BMI<24。2.避免攝食高普林的食物:如動物內臟、魚皮、海鮮類(尤其是蛤蜊、牡蠣、吻仔魚)。3.適度攝食乾豆、種子、堅果:目前是否應避免攝食此類食物仍有爭議,因此類食品平時是以乾燥型態出現,故每 100 公克所含普林並不低,約為 50~150 毫克之間,由於其蛋白質含量豐富,定量食用並與肉類替換,應無需顧慮其普林含量,但並不建議取代榖類當作主食以免過度攝食。4.適量蛋白質,避免暴飲暴食。5.少油:多用蒸、煮、滷、涼拌的烹調方式。6.多喝水,有益健康:足夠的水分可以幫助排出體內過量的尿酸。7.避免飲酒:酒在體內代謝產生乳酸,會影響尿酸排泄,間接促使痛風發作。》看完整疾病百科/痛風【資料來源】.衛福部豐原醫院免疫風濕科主任胡宗慶醫師《聯合報》受訪資料.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風濕免疫科顧問黃春明醫師《聯合報》受訪資料.臺中榮民總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兼任主治醫師許伯爵《聯合報》受訪資料 ※ 提醒您: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
2023-07-22 醫聲.領袖開講
院長講堂/陳穆寬心繫偏鄉醫療公正!一周打兩次羽毛球養生,紓解身心壓力
彰化基督教醫院院長陳穆寬今年54歲,早在6年前,他以48歲之齡接任有128年歷史的彰基院長,創下國內醫學中心最年輕院長的紀錄,也為彰基開啟新紀元。來自醫療資源貧乏南投的陳穆寬,就讀台中明道中學時,因常發燒、感冒看不好,附近診所介紹他到彰基看病,因而接觸到彰基院長蘭大衛醫師的仁醫故事,甚受感動,決心投考醫學系。後來他考上中山醫學系,以優異成績畢業,並且來到彰基服務。33歲擔任耳鼻喉科主任、41歲升教授,以及48歲當上彰基醫學中心院長。沒特別養生 每天累到很好睡陳穆寬精力過人,但沒有特別養生之道,幾乎都維持晚上9點睡覺,早上5點起床,很好入眠,「因為每天都累到很好睡。」每周安排兩次門診,掛號都超過80號,還要開刀,三餐幾乎都是便當打發。他的運動也很簡單,一周打兩次羽毛球,每次40分鐘,藉由高強度動作,汗水淋漓後,可以紓解身心壓力。「我一生職志,就是做好醫師,照顧好病人。」陳穆寬擁有旺盛的企圖心,十足的活力,尤其記憶力驚人,談起彰基、醫學如數家珍,認人功力強,跟他接觸過的人,都印象深刻。頭頸癌專家 促成興大後醫系陳穆寬是頭頸癌治療領域的專家,也是世界率先發展顱底內視鏡手術處理顱底腫瘤及頭頸部腫瘤內視鏡微創手術的權威,精湛醫術獲得法國CORLAS會員與美國國家外科學院院士(F.A.C.S.)等殊榮。他先後發表200多篇病人研究、手術論文,在國際知名醫學期刊獲得肯定。彰基醫學中心還與中興大學學士後醫學系合作,陳穆寬擔任中興大學副校長,並由彰基58名醫師的師資做後盾,明年就有學生來彰基實習,令陳穆寬十分興奮。他說,彰基的聲譽起來後,過去招考醫師往往乏人問津,現在已經滿招,很搶手。目前陳穆寬進入彰基第二任院長任期,6年來,彰基已有8間醫院,彰基更成為治療急、重、難症的優質醫學中心,新冠疫情爆發,彰化是重災區,彰基連同外縣市,收治最多的重症病患,陳穆寬說,「彰化守住,全台灣就守住,彰基做到了!」做兩個任期淨利增至20多億彰基淨利更從陳穆寬一上任的2千萬元,現在已20多億元,居各醫學中心第三名。陳穆寬說,醫院不是以營利為目的,因為採購透明化,盈利回歸醫院,再加強心臟、肝臟移植等醫療深度,彰基淨利才會提高。他堅信,醫療服務應該平等公正,不因財務問題而讓患者受到不公平對待。「彰基有了盈餘,才能照顧更多層面的患者。」陳穆寬說,斥資約60億元的質子中心大樓預定明年完成,當年在申請時,衛福部委員曾問到,患者搭高鐵很方便,為什麼彰基還要做如此巨大投資?他回答說,鄉下患者要到台北就醫,還要輾轉「盤車」幾次,費時費力才能看診,打破城鄉差距的初衷,因此打動委員。出身南投的陳穆寬,更懂得照顧偏鄉醫療,彰基因此將斥資逾55億元在南投興建醫療大樓,預計2028年竣工,提供醫學中心等級醫療服務,今年也投入1千多萬元開辦「水里鄉急診救護站」,他更親自帶領醫療團,前進馬祖舉辦義診,將高品質服務帶到偏鄉。陳穆寬的強勢改革,遭內部反彈,掀起資深醫師接連出走風波。「如果我只是沒有作為的院長,彰基一定走向衰敗,因此一定要進化。」陳穆寬說,他要打破資深醫師的利益壟斷,有必要引進年輕醫師、新科技及觀念,做為互補,但「擋人財路」終究會遇到阻力,「這是上帝給我的試煉」。他認為,改變要以病患利益做最大考量,因此不怕百箭穿身,事實證明,彰基並未因此風波造成離職率增加。陳穆寬小檔案.年齡:54歲.專長:耳鼻喉科、癌症醫學、頭頸部微創性內視鏡手術、頭頸部創傷醫學、頭頸癌手術、醫療管理.現職:彰化基督教醫院院長、台灣耳鼻喉頭頸外科醫學會理事長、中興大學副校長、中山醫學大學兼任教授、清華大學合聘教授.學歷:中山醫學大學醫學博士、台灣大學衛生政策暨管理研究所碩士、中山醫學大學醫學士.經歷:彰化基督教醫院副院長彰化基督教醫院醫療長彰化基督教醫院耳鼻喉暨頭頸部主任中山醫學大學副教授台灣頭頸部腫瘤醫學會理事長、顧問台灣顱底外科醫學會理事長.給病人的一句話:預防重於治療,早期發現早日治療,自費不一定比健保好。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7-21 醫聲.醫聲要聞
立委盼113專線負責性騷通報 衛福部:恐架空雇主責任
立院臨時會18日討論性騷擾防治相關事宜。立委擔心,性平三法通過後,若「113保護專線」爆量,恐排擠原先服務內容如家暴、兒虐等,並希望113專線作為性騷擾案件受害者求救的「浮木」,除了諮詢,也要整合資源、提供被害人更直接的協助。衛福部保護司司長張秀鴛說,Me Too事件爆發後,一個月內性騷事件諮詢占總案量就有407件,較去年同期增加186件,但佔各類案件比例僅微幅提升,且通話等候時間並未因此增加;專線人員可協助民眾判斷身份適用問題,但難以想像一通電話所有資源統統到位,這也會讓雇主等應負責任的利害關係人無法負起改善責任,與性平三法立法目的相悖。張秀鴛指出,「113保護專線」24小時全年無休,提供被害人諮詢服務,以性騷擾事件來說,能夠協助受害者判斷案件是適用「性別平等教育法」、「性別工作平等法」或「性騷擾防治法」,並告知被害人後續應如何蒐證及申訴、通報,並提供被害人扶助資源。專線唯一不能做的就是「通報」,以性工法案件來說,不能直接將案件轉介給發生職場性騷事件的公司。她表示,性平三法各有立法目的,若要113專線一通電話資源、服務全都到位,並非完全無法執行,但難以想像。以性工法為例,其立法用意是希望雇主營造友善的職場環境,若性騷事件發生後,全由113專線等外部機關介入處理,形同架空了雇主應負的責任,與性工法立法目的相違背。職場友善是雇主責任,員工發生性騷事件、被不友善對待,雇主一定要知情,並承擔改善職場環境的責任與義務。至於未來性平三法通過後,113專線被賦予重要任務,是否會排擠原先服務的兒少、老人、家暴等事件?張秀鴛表示,自Me Too事件爆發以來,性騷擾案件諮詢量確實有上升,占諮詢案量的比例由過去的3%提高到5%,並未大幅增加,且等候通話時間也未變長,每一通電話等候時間都在幾秒鐘以內。根據保護司,113專線107年全年性騷擾諮詢案件共884件;108年925件;109年1068件;110年1196件,以適法性區分,一般場所性騷擾751件、職場性騷擾355件、校園性騷擾90件;111年1507件,一般場所性騷擾917件、職場性騷擾455件、校園性騷擾135件。自112年6月1日第一起Me Too事件民進黨黨工案爆發,截至7月11日,各類性騷共計407件,較去年同期增加186件。衛福部長薛瑞元18日在立院接受質詢時表示,性平三法修正通過之後,衛福部會擴大113專線的量能,包括人力與預算的增加,這是目前在進行的規畫,不過如果還要另外成立新的專線,可能還需要經過多加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