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2-13 養生.健康瘦身
搜尋
血壓
共找到
4676
筆 文章
-
-
2019-12-13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能等就是福!
【編者按】這星期非常謝謝「一隅」先生的來稿,提醒我們醫界與民眾之間對醫院急診的功能還有許多需要釐清的部分。我們非常慶幸能邀請到台大醫院急診部總醫師劉政亨醫師以他的專業為我們寫出兩篇文章,介紹什麼樣的情形才需要到急診處,並說明不適合看急診的病人到了急診處,在「檢傷分類」的篩選下,是無法得到「馬上看」的好處。台灣這幾年已經邁入尊重秩序的文明社會,自己或親人生病時,特別需要體恤其他病人的看病權利。在醫院就診,等待是很常見的事情,包括等待辦理住院,等候排隊叫號,等候照X光或影像檢查,等待傳送人員推床等,其實社會上有組織系統的環境都是一樣的,像是機場、車站、政府機關,民眾都會面臨等待的問題。那麼在身體不適又心急的時候,到急診掛號會不會比較快呢?畢竟是急診,速度上應該比較快吧,而且從醫師問診到抽血檢查,照X光還有解釋報告都在急診完成,最後領藥回家,是不是就可以減少很多等待的時間呢?其實不然,急診的等待時間是依病情決定的,重症的危急病患可能還沒搞清楚自己身處何處,就已經接受完急救處置,準備轉送加護病房或開刀房。同時坐在候診椅上的輕症病患卻可能等到太陽下山,最終得到檢查結果沒有問題,也不需領藥就回家了。以下容筆者簡述急診的診治流程,以及各個可能需要耐心等候的環節。一般民眾到急診掛號,第一站是檢傷,由資深的護理師測量生命徵像如血壓、心跳及呼吸次數等,紀錄主訴,並對病患進行初步評估及檢傷。一旦被識別為檢傷級數高的急重症病患,檢傷護理師會通知急診醫師儘速診治。相對的,生命徵象穩定的病患,可能就必須在候診區等候叫號看診。而在醫師看診後,依然會有很多隱形的等待時間,包括等候護理師抽血打針,等候止痛藥物從藥局送回,等候X光或CT通知可以送檢查,等候照會醫師來急診會診,等候抽血報告完成,最終才能由看診醫師依據診治結果決定下一步是帶藥回家,還是留院治療,如果是前者,當然又要等結帳跟領藥了⋯⋯在這些過程中,若病家不了解急診的流程就會有所誤解,例如在檢傷區對護理師抱怨不要再測量生命徵象,要趕快給醫師看診。事實上,如果沒有檢傷分級制度,需要急救的病患就會錯失黃金治療時間。又例如留觀治療的急診病患,其實醫師已經看診完,護理師也抽血給藥了,正在等影像檢查或是抽血報告,病家往往只感受到醫療人員來來去去,此外就是一直等,因而產生了沒有醫師來看的感受。其實急診室之所以能24小時,365天運作,中間有極多的專業人員跟各科室的合作,病家來到急診室,必定是所有醫護人員全力運轉來救治的。然而,急診是危重症病患復甦急救的場所,相對穩定病患的不適主訴,往往不能在急診得到最終診斷或是完成療程,多數會給予初步緩解後轉介至門診追蹤或安排進階檢查。這樣的過程,對於不熟悉急診診治流程的病家而言,又是一種漫長的等待了。如上所述,筆者簡要舉例了急診環境中病家可能遭遇的等待,目的無非是希望一般民眾可以理解,急診的急是指疾病的危急程度,而非趕時間的急。若單純以急診比較快的觀點來看,就會多所誤解。總的來說,到急診就診的病患應理解急診的看診流程,並配合急診室的救治能量耐心配合,如此才能達到醫病雙贏的局面。
-
2019-12-13 性愛.性福教戰
是否早洩 須符3條件
研究顯示,有五分之一女性曾因在意男友早洩而分手,台灣男性學醫學會理事長張宏江提醒,早洩不是慢性病,也和年齡無關,高達三分之一男性都有經驗,如果狀況頻繁卻放任不處理,很容易造成心理壓力、影響親密關係。建議男性勇敢就醫、積極治療。練氣功吃補品 未必改善張宏江表示,2015年有跨國研究針對義大利、墨西哥、南韓各約500名女性調查,發現義大利女性23%、墨西哥38%、南韓18%曾因性生活有早洩問題而「放生」男友。亞太地區調查發現,八成的早洩男先嘗試偏方,認為早洩只是身體不好,靠練氣功、運動、吃補品就能改善,即便無效,還是會持續嘗試長達二至三年半,才會相信這些做法根本沒用。發現傳統療法沒用,終於走進診間,男性對於早洩還是難以啟齒。張宏江說,他常遇到男性在診間顧左右而言他,先用一些「晚上尿比較多」或不舉、冷感之類的話題,來試探醫師和護理師的反應,話題繞一大圈,才趁護理師暫時離席小聲說「最近比較快…」。失去自信 逃避感情關係張宏江表示,早洩可以改善,若放任不管可能導致親密關係及雙方心理健康受損。男性擔憂表現不好,影響伴侶滿足,甚至失去自信、逃避感情關係、衍生憂鬱症;女性則誤以為男性對自己沒興趣,擔心是自己的問題,不滿意卻又擔心傷害對方感受。他曾經治療一名卅多歲企業接班人,雖然勃起正常也很想生小孩,卻因早洩導致性生活不和諧,丈夫寧願自慰也不想做愛,夫妻關係降至冰點,經過藥物治療及三個月門診追蹤,夫妻一起接受會談和教育,終於恢復正常滿意的性生活。攝護腺發炎 會導致早洩張宏江表示,早洩的診斷必須同時符合三項條件:無法控制太快射精、造成心理壓力、造成性生活雙方困擾。導致早洩的常見原因包括攝護腺發炎,發炎物質導致局部神經過度敏感而容易早洩,也有人因為勃起功能障礙,因擔心勃起時間不夠長,衍生心理壓力而早洩。治療攝護腺發炎、勃起功能障礙的同時,早洩也有多種療法可試。張宏江表示,目前實證支持的療法包括行為療法、心理治療,延長射精時間的麻醉型軟膏或噴霧,還有抑制血清素回收的口服藥。行為療法需要伴侶共同努力,學習在性行為過程中控制射精的小技巧,例如在快射精前捏住龜頭,或改用男性被動的體位。早洩服藥  先與醫師討論口服藥可以提高大腦血清素濃度,調節神經反應,在性行為前一小時服用,大約用藥六至十二次後,射精的前驅時間可延長至三分鐘以上,有效改善性生活滿意度,不過,早洩治療用藥尚無健保給付。此外,早洩用藥會增強抗凝血劑作用,用藥者需注意水分攝取,否則易出現低血壓或暈眩等副作用。張宏江建議,服用其他藥物或慢性病的患者,用藥前應該與醫師及藥師討論。張宏江提醒,早洩患者出現勃起功能障礙風險也高,根據今年調查937位平均41歲男性,發現早洩同時罹患勃起功能障礙風險,是非早洩者12.7倍。張宏江說,勃起功能障礙發生率隨年齡增加,可以在疲軟狀態射精,但影響性生活滿意度,更重要的是可能代表本身有糖尿病而不自覺。張宏江表示,糖尿病衍生的神經及血管病變,是勃起功能障礙的重要成因,許多年輕人已有糖尿病不自覺,勃起功能障礙是值得留意的警訊,建議勃起功能障礙患者一併檢查血糖,把血糖控制好,才能治本。
-
2019-12-12 新聞.健康知識+
輕度脂肪肝也可能癌變!身體出現3大警訊要當心
一、脂肪肝的危害遠不止肝臟,隨著病情發展,可累及全身“脂肪肝不到最後一刻不會發作,但是一旦到了最後一刻,也就晚了!”脂肪肝的脂肪是堆積在肝細胞內的,對肝臟而言,它容易導致肝纖維化、肝硬化,甚至會發生肝功能衰竭和肝癌。肝臟一步步受損的同時,也會逐步累及全身:① 肝臟解毒功能下降,會引起機體免疫力的降低;② 脂肪肝可加重胰島素抵抗,進一步加重糖尿病;③ 脂肪肝患者中發生慢性腎病的風險是常人的2-3倍;④ 非酒精性脂肪肝,易導致血脂異常,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但脂肪肝可不是“胖子的專利”,其誘發因素遠不止營養過剩這麼簡單!二、脂肪肝不是胖子的專利,5大誘因需早知 50歲的陳先生平常很注重自己的健康,為了躲避“三高”的襲擊,近幾年來一直以素食為主,連主食也都吃粗糧,身材也一直保持很好。但前段時間體檢的時候,卻診斷有中度脂肪肝!對此,醫生表示,肝細胞合成脂肪的能力增加,或轉運脂肪入血的能力減退,都能導致脂肪肝,而影響肝細胞這兩種能力的“兇手”卻有很多:1、營養過剩或缺乏高脂飲食、營養過剩、久坐不動是我們熟知的脂肪肝誘發因素。但為什麼長期吃素的陳先生也會得脂肪肝?缺乏營養!長期吃素,蛋白質的攝入就會減少,導致肝臟合成載體蛋白的“原料”不足,造成轉運甘油三酯的能力減弱,使得脂肪在肝內堆積。此時,不僅是脂肪肝,高血壓、動脈硬化、糖尿病、腸癌等都可能會找上門。2、酒精酒精是肝臟的“第一殺手”。酒精主要在肝臟進行分解代謝,會對肝細胞造成毒性作用,導致脂肪酸的分解和代謝障礙,從而引起肝內脂肪沉積造成脂肪肝。一般來說飲酒越多,脂肪肝風險越大。若脂肪肝患者飲酒,更是會加速肝細胞纖維化和壞死,拉近肝癌的距離。3、藥物多數藥物,都要通過肝臟代謝,而“是藥三分毒”,藥物本身或在體內代謝的產物都可能會直接對肝臟造成損傷;此外,對某些藥物成分過敏等也易引起肝臟損傷,增加脂肪肝、藥物性肝炎風險。比如一些抗結核藥、抗腫瘤藥、皮質激素等。4、病毒性肝炎常見的病毒性肝炎有A肝、B肝、C肝。病毒在體內複製活躍會對肝細胞造成傷害,釀成慢性肝炎,而隨著肝臟的代謝功能下降,其分解代謝脂肪出現障礙,也易致使脂肪在肝細胞中堆積形成脂肪肝。另外,常見的B型、A型病毒可以通過接種疫苗來預防。5、其它疾病流行病學調查顯示,近50%的糖尿病患者合併有脂肪肝。因為人體內胰島素分泌不足或相對缺乏時,容易引發肝臟的蛋白、脂類等代謝紊亂,誘發脂肪肝。除了糖尿病,像甲亢、重度貧血、高膽固醇血症等慢性病患者,都可能存在脂質代謝異常的情況,發生脂肪肝的機率也更高。二、輕度脂肪肝也有癌變可能,三大報警信號需當心一般來說,我們正常的肝臟,脂肪含量是不超5%的;而脂肪含量在33%左右,就屬於輕度脂肪肝了;若達到66%,則屬於中度脂肪肝;當大於66%,則已經是重度脂肪肝了。而且,需要提醒大家的是,肝臟的實際損傷程度和脂肪肝的輕、中、重程度並不成正比,因此不僅是重度脂肪肝會癌變,不少輕度、中度脂肪肝也存在直接癌變的可能!當出現以下三種信號時,則需警惕是不是脂肪肝找上門。1、脖子變粗從後面第七頸椎(脖子後面最鼓的地方)的上緣,測量到喉結的下緣。測量時要注意上臂自然下垂,身體放鬆。若女性>35cm;男性>38cm,要小心脂肪肝。2、蜘蛛痣“蜘蛛痣”是以一個點為中心,四周發散紅血絲,常發生在人身上或臉部,當用手輕輕按壓時,紅痣會消失,鬆手後又出現。3、肝掌若手上大小魚際發紅,尤其是出現點狀的紅,也可能是脂肪肝。另外,除了上述3大特殊症狀,脂肪肝患者還可伴有長期食慾不振、消化不良、噁心嘔吐腹脹、失眠多夢、驚恐焦慮等現象。40歲以上的、有糖尿病史或長期酗酒的、有肝硬化或是肝炎的,或者是肝炎病毒攜帶者、有肝癌家族史的,都屬於肝癌病變的高危人群,更要定期檢查肝臟。 三、三步逆轉脂肪肝想要甩掉危險的脂肪肝,做好以下三步是基本:1 、護肝臟的營養素①蛋白質肝的再生功能主要依靠蛋白質,因此,適當多吃蛋白質豐富的食物能夠促進肝臟再生、修復,起到預防和緩解肝臟病變的作用。像牛奶、起司及其製品、魚、瘦肉等富含優質蛋白。②維生素C維生素C是一種抗氧化劑,現已有研究證實,適量攝入維生素C有助於清潔肝臟,減少脂肪沉積,甚至還有助於預防肝硬化。日常的果蔬如鮮棗、奇異果、芹菜、菠菜等中都有較豐富的維生素C。2、飲食原則①碳水“121 ”早餐吃相當於1兩米飯的碳水;午餐吃相當於2兩米飯的碳水;晚餐吃相當於1兩米飯的碳水。1兩米飯大約能提供13克的碳水化合物,但50克的米飯很難填飽肚子,因此可以選擇用蔬菜、穀物來代替,提供相同的碳水,卻可以吃得更多。②低脂“1+1 ”【肉類的選擇】脂肪肝患者也可以吃肉,純素食不但不利於病情的控制,反而易導致營養不良,引起更多的並發症。但吃肉需記住兩個標準:*選擇低脂肉,如魚、蝦、雞肉、豬里脊等;*攝入的蔬果比例大於肉類(肉類每天進食不超過150g )。【科學用油】脂肪肝患者也要科學補充健康的油脂,日常應選擇攝取單不飽和脂肪酸,其能增加膽固醇的排出,並抑制內源性膽固醇合成。因此日常用油可以選擇橄欖油、玉米油、亞麻籽油等植物油;而豬油、牛油、黃油、植物奶油等富含飽和脂肪酸的則要少吃。(每日用油不超過25~30克。)本文摘自北京衛視《我是大醫生》
-
2019-12-12 新聞.健康知識+
「怎多一隻腳…」阿嬤晨運完洗熱水澡 竟然中風了
很多阿公阿嬤都習慣在清晨的時候出去散步運動,之後回到家可能習慣去洗個熱水澡暖身,但在冬天要特別留意喔! 之前有位阿嬤本身有心臟病、高血壓的問題,她在早上運動回來之後覺得手腳冷冷,就先去沖熱水澡。洗完澡出來後,阿公剛好在客廳吃早餐,就覺得阿嬤好像怪怪的,像變了一個人,眼神有點渙散這樣。阿嬤就說她很累,要先回房間休息,過一陣子阿公去房間的時候,發現阿嬤一直出現很奇怪的舉動,把自己的左腳一直撥開...「這是誰的腳」...阿嬤說,怎麼多了一隻腳在床上?阿嬤之所以會出現多一隻腳的幻覺,是因為她的右腦急性腦梗塞 ,也就是右腦中風了。她之所以會出現幻覺,是因為右腦中風時會出現一種症狀叫忽略症,這時患者對眼前的事物只看到右邊部分,左邊則完全忽略,所以阿嬤才會覺得左邊的手腳好像不是自己的。阿嬤中風的原因,主要是因為室內外溫差過大,加上心律不整,導致血栓塞在腦部。雖然當時阿嬤送來醫院時已經錯過黃金治療期,沒有辦法用血栓溶解劑或動脈取栓術來治療,但幸好後來她復原的狀況還算不錯,手腳慢慢可以活動了。其實不管是什麼年紀,冬天都要更注意保暖的問題,在外面運動回來後不要急著先洗熱水澡,可以先坐下來喝個水、休息一下,讓身體慢慢回暖,才不會讓劇烈的溫差變化導致血管收縮、發生意外。來源出處:林志豪醫師個人粉專https://www.facebook.com/drneuro
-
2019-12-12 科別.風溼過敏免疫
少婦天冷即手腳冰冷 原來罹患了「冷凝球蛋白血症」
一名35歲少婦每當遇到寒流或氣溫下降,四肢常會出現僵硬、冰冷症狀,雙手更是慘白毫無血色,原本以為只是血液循環差,不以為意,沒想到日前右半邊臉頰竟然也面癱。趕緊到醫院就醫,醫師檢查後確診為「冷凝球蛋白血症」,給予藥物治療後已無大礙,並提醒應注意保暖,有異常狀況應盡快就醫。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免疫風溼科主任蔡肇基指出,冷凝球蛋白是人類血清中的一群遇冷即沈澱之免疫球蛋白,在低體溫時,會在血管產生凝結,導致局部血流阻塞不順;當體溫上升時,則又會再次溶解恢復正常,因此罹患此症患者的手指或腳指,遇到氣溫驟降,往往就會出現血液循環不佳的症狀,膚色變白或變紫。該少婦除了皮膚異狀之外,也出現手部關節僵硬、臉部局部面癱的情形,就醫時自述並沒有相關的病史,因此趕緊安排抽血檢查,發現是C型肝炎帶原者。由於C型肝患者約有五成機率會出現冷凝球蛋白血症,進一步分析血清後,果然確診為此症。蔡肇基說,冷凝球蛋白血症主要是以身體免疫疾病患者如全身性紅斑狼瘡、乾燥症及硬皮症等疾病所引發,慢性發炎性疾病如癌症或C型肝炎都會引起,症狀較輕者可採用通暢血液循環藥或抗凝劑來舒緩症狀,嚴重時需考慮使用免疫抑制藥物及類固醇;多數患者用藥後的效果都十分顯著。他提醒,冬天手腳冰冷的原因很多,以急症來說,患有心臟病、高血壓及糖尿病患者,因心臟力量不足或動脈血管硬化等問題,無法將血液輸送到四肢,特別容易手腳冰冷。此外,慢性疾病患者的血液中有些會釋放出冷凝蛋白,而使血液結塊血管栓塞。另外如甲狀腺機能低下者,也會因新陳代謝緩慢,血管活性差而四肢冰冷。常見的貧血者,因紅血球數量不足,導致血液攜氧量不夠,都屬於容易手腳冰冷的族群,若民眾發現自己比過去似乎變得特別容易手腳冰冷,或手腳冰冷過程有異狀,都須特別提高警覺,以免延誤治療黃金期。
-
2019-12-12 癌症.大腸直腸癌
不光靠手術和化療「營養」也是戰勝大腸癌關鍵因素
台灣每年新增超過15,000名大腸直腸癌的患者,是不容忽視的疾病。高雄長庚醫院大腸直腸外科教授陳鴻華醫師表示,大腸直腸癌與遺傳、環境以及飲食習習相關,國人喜好油炸、燒烤類食物,增加罹患腸癌的風險,這也是大腸直腸癌蟬聯11年癌症榜首的原因。目前大腸直腸癌的治療方式包括手術治療、放射治療、化學治療、標靶治療等,治療成效不錯。治療大腸直腸癌最有效的方式是手術,第一期治癒的機會幾乎到90%,第二期有70%~80%,第三期也將近50%~60%以上,即使到了第四期,如果還是能夠開刀的話,五年的存活率還有40%,這幾年最大的改變就是轉移腫瘤的切除,很積極,除了標靶治療和化學治療以外,就是只要有轉移的地方,能夠切除就能夠治療,所以千萬不要放棄機會。 治療大腸直腸癌時,依治療方式不同會有不一樣的副作用,以放射線治療來說,也就是俗稱的電療,可能讓周遭器官受影響,引起發炎。在治療大腸直腸癌時,放射線治療若影響到小腸,造成拉肚子、噁心、嘔吐、小腸發炎;若影響到膀胱,則會帶來放射性膀胱炎,造成血尿。在接受化學治療時,使用的藥物不同,反應也不太相同。一般來說最常見的副作用是噁心、嘔吐、食慾不振、疲倦,有些藥物則會容易造成掉髮,有些則會讓人四肢末端感覺異常、手腳發痲,碰到冰會像被電到,定位感不佳、變得較笨拙等問題。 接受標靶治療時,若使用抗表皮因子生長藥物,會影響表皮生長,因此病人容易長痘痘、甲溝炎。若用抗血管生長因子的標靶藥物,則可能造成病患高血壓、蛋白尿、甚至導致腸穿孔等問題,因此曾有出血、中風病史的患者就不適合使用這類型的藥物。陳鴻華醫師表示:「接受治療時,有些副作用是無可避免的,例如化療後有些人會掉髮,但只要之後不使用藥物後,頭髮就會再長出來,所以別太擔心。如果用藥後噁心嘔吐的情形嚴重,現在也有效果不錯的止吐劑,能減輕病人的不適。至於用藥後產生的高血壓,也需要用藥去控制、預防高血壓的併發症。」營養支持改善體力,提升生活品質陳鴻華醫師說道,癌症治療期間,營養支持的目的在於避免患者體重下降、減輕化療所產生的副作用、提高對治療所引起副作用的耐受力,並降低感染的機率、以及修補因治療對於身體組織造成的損害。營養支持可以分成幾個層次。如果在癌症治療時,患者吃得下、胃口還可以,就要多吃富含蛋白質、熱量的食物。病患能吃就很重要,只要吃得夠,不一定需要補充其他營養品。若怕營養不夠,現在市面上營養品非常多樣化,各自有強調的特性,像是魚油多一點、蛋白多一點,患者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來比較、選擇。由口進食是最好的情況。第二種情況是病人的腸胃道暢通但實在吃不下,不得已的狀況下可以考慮用鼻胃管、腸管灌食,但若能由自己進食,讓腸胃道吸收營養還是較理想的狀態。第三種狀況是患者腸子吸收不良、腸子沾黏、阻塞,必要時就得從靜脈給與營養。 營養支持對於癌友來說相當重要。「好的營養支持,不僅可延長壽命,還能改善生活品質,」陳鴻華醫師指出,「能吃的感覺對病人來說非常重要,我們照顧過許多患者,有人在狀況不好時最後的願望是想喝點熱湯,感受熟悉的味道。」有研究報告指出,對於癌症末期的病人,若加上營養支持,就可以讓病患多活兩個月。營養支持可讓癌友較有體力,改善生活品質,不需要整天躺在床上,可以起來活動,甚至到外面社交,而這些都要有足夠營養才能做得到,如果沒有體力根本無法達成。迎戰大腸癌 營養充足很重要!陳鴻華醫師指出,能夠進食最重要。飲食中要盡量達到足夠的蛋白質攝取量。蛋白質對於所有的組織修補都需要,患者接受手術前,醫師都會先檢測病患體內的蛋白質含量,若數值降很低,表示癌友營養不良,蛋白質都被消耗掉了,組織修復能力一定不好。同樣的道理,蛋白質低的患者對化療的耐受性一定比較差。也就是說,當體內蛋白質足夠,才有夠本錢接受各種治療。陳鴻華醫師強調,營養支持基本上一定要有高蛋白。蛋白質會被消化分解為人體需要的胺基酸,然後被細胞吸收,並將胺基酸組成各種蛋白質。此外,人體內含量最多的游離胺基酸是麩醯胺酸,存在肌肉、肝臟、與腸道各處,可是相對來講消耗也快,需要的時候可以補充。目前台灣醫學研究團隊也有人體臨床實驗研究探討「小分子褐藻醣膠」與免疫、發炎或癌症藥物的關聯,作為癌症治療在營養方面的支持,目前持續有多項相關臨床實驗進行。此外, 2019年的一篇文獻中,小分子褐藻醣膠與一般萃取出大分子結構的褐藻醣膠相比,有較好的吸收率。癌症患者應盡早規劃營養照顧計劃,積極補充營養是抗癌的關鍵;在癌症患者中有高達40%的患者是死於營養不良而非癌症本身,因此營養治療佔相當重要角色,多數研究都指出,在腫瘤治療期間,適當及足夠的營養決定化學治療、放射治療、手術是否成功的最重要關鍵。 如何預防大腸直腸癌?陳鴻華醫師提醒道,要百分之百預防大腸直腸癌其實很困難,即使是同樣一家人,遺傳因素相同、生活環境也相同,依舊是有的人得病,有的人就不會。然而我們能做的,就是從日常生活、飲食中遠離一些導致癌症的因素。像是我們該盡量減少紅肉、加工肉品(例如香腸、肉鬆、熱狗等)。飲食選擇,還是天然的最好。務必遠離有害物質,絕對要戒菸,飲酒不過量。大家可能會以為檳榔只和口腔癌有關,其實吃檳榔也會傷害到腸胃道,食道癌、胃癌、大腸癌的機會也比一般人高,最好還是要遠離這些有害物質。空氣汙染也是致病原因。除了遠離有害物質、選擇天然食物之外,也得定期做篩檢。50歲以上的族群可先做糞便潛血反應,如果糞便潛血反應為陽性,就要做大腸鏡檢查。陳鴻華醫師提到,「大腸鏡是最有效的檢查方式。」藉由篩檢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癌症。陳鴻華醫師呼籲民眾,為了愛你的家人,從今天開始改變生活、注重健康、關切自己的身體狀況,發現疾病後,也絕對不要放棄治療,讓我們都能健康“腸腸”久久,遠離腸癌威脅,戰勝癌症,打造「腸」久人生。原文:營養照顧好,迎戰大腸癌搜尋附近的診所:內科、外科免費註冊,掛號、領藥超方便!
-
2019-12-12 養生.聰明飲食
草莓益心助消化! 錯誤清洗恐將農藥一併吃下肚
冬天是草莓的盛產季節,模樣鮮紅欲滴,含有特殊的濃郁果香,是老少咸宜的水果,不管是直接吃,或是做成果醬、鬆餅、草莓塔,都很可口。營養師劉純君表示,草莓是高草酸的水果,因此有尿道結石、腎臟結石病史者要少食用。倘若忍受不了草莓鮮紅欲滴的誘惑,每天不要吃超過「一份」的量;一份草莓約重150公克,相當於6~8顆,吃完之後要多喝水,來幫助草酸代謝。近幾年也愈來愈多的醫學研究發現,漿果類水果對健康很有助益,例如蔓越莓有助預防泌尿道發炎、藍莓能提高免疫力及預防失智,但是這些水果比較稀有;草莓是漿果類水果中,最容易取得的,而且其在漿果類水果中的含糖量,相對低很多,很適合需要限糖的糖尿病人攝取。此外,每100克的草莓,含膳食纖維高達1.8克,可降低便祕的發生,還能預防動脈硬化和冠心病;含鉀180毫克,高鉀可幫助預防高血壓;同時還富含黃酮類的花青素及鞣花酸,這兩種黃酮類的抗氧化力很強,能保護人體避免自由基傷害。有研究顯示,鞣花酸具有抵消致癌物質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草莓的維生素C含量非常豐富,有抗氧化、預防壞血病的功能,而且有助於鐵的吸收,預防貧血。不過,草莓表皮很脆弱又凹凸不平,怕碰撞也怕水,如果清洗的方法不夠輕柔,一不小心就會把表皮洗爛,也容易把殘留農藥及殺蟲劑一併吃下肚。建議清洗草莓時,放在有洞的籃子裡,用流動的自來水沖洗5分鐘。要提醒的是,洗草莓前不要先去掉蒂頭葉片,否則在清水中浸洗時,水中的農藥可能會經由清洗的水進到草莓果肉內,反而吃進更多的農藥。另外,草莓不易久放且保鮮期短,所以切記不要一次買太多,還沒有要吃前也不要先洗;倘若要保存時,蒂頭則應朝下,也不宜多層重疊壓放,且避免保鮮盒中有太多濕氣。一般而言,冷藏的草莓約能延長兩天的保鮮時間。如果要儲放更久,建議可以把草莓洗淨後,除掉葉片完全晾乾,把沒有受損的草莓一顆一顆分開一段距離放在金屬盤上,灑上少許砂糖減緩草莓裡的酵素活動,放進冷凍庫待草莓完全冰凍了,再放入保鮮袋,並抽出空氣後密封好;儲存在冷凍庫的草莓,約可延長2~3個月的保鮮期。 延伸閱讀: 熱量比米飯低! 菱角當主食助減重,但2種人要謹慎吃 五穀雜糧熱量低助減重? 錯誤迷思你可能也被騙了
-
2019-12-12 科別.心臟血管
長者起身頭暈 姿勢性低血壓
82歲農夫罹患高血壓十年,規律門診追蹤,有一天早上做完農務,起身突然頭暈,然後跌坐在農地,還好沒有喪失意識。回診時發現血壓明顯偏低,心跳正常、無心雜音、呼吸音清澈、無明顯外傷、肢體活動力正常、意識清楚、沒有發燒、沒有胸痛、腹痛或解黑便。初步評估是因為白天高溫出汗多、體液流失,經點滴輸液治療,低血壓及頭暈明顯改善。醫囑暫停降血壓藥物及補充水分和電解質,並回門診追蹤。老年人的高血壓治療和年輕病人不同,老人常罹患多種疾病、身體虛弱、服用多種藥物,造成治療相對複雜及個別化。老人因交感神經不敏感,中樞神經老化及頸動脈硬化,造成壓力感受器(baroreceptor) 敏感性降低,所以老人常有姿勢性低血壓。由於大動脈彈性較差,心臟收縮期不易吸收左心室的搏動能量,以致收縮壓升高,而舒張期缺少動脈回復力,所以舒張壓較低,因此老人常有孤立性收縮性高血壓。根據統計近20%高血壓老人有姿勢性低血壓,其中有孤立性收縮性高血壓的老人發生姿勢性低血壓的機會更高。老化過程中,身體組成會發生改變,年輕人全身水分約為體重60%,老人僅約45%,主要是因為含脂肪比率增加。老人口渴感覺較差,再加上因疾病導致活動或認知能力下降,常無法適時補充水分,且腎臟有效保留鈉的能力減少,使得老年人更容易發生脫水現象。老人身體代謝功能變慢、動脈壓力感受器敏感性降低、腦血流量自動調節能力降低,又考慮藥物的交互作用及副作用,在開始使用降血壓藥治療時,要因人而異,並將起始劑量減少,而後慢慢增加劑量。國外研究顯示,超過一半的80至90歲老人有隱藏性低血壓的風險,即使門診就醫時血壓正常,也可能在家中發生低血壓,尤其在患有糖尿病、冠心病或正在服用多種降血壓藥的人。由於身體虛弱,老年人的低血壓可能導致跌倒風險增加,因而造成嚴重骨折和行動不便。因此建議老人在家要多量血壓並記錄,回診時告知醫師,做為用藥參考。
-
2019-12-12 科別.心臟血管
影/持續胸壓迫,冒冷汗、想吐 恐是心肌梗塞找上門快就醫
心臟疾病已位居國人十大死因第二位,冬天又是好發季節,衛福部基隆醫院最近收治病患明顯增加,治療心血管疾病應該吃藥或做心導管好?心臟內科醫師蔡泉財說,要相輔相成,他也提醒,有胸悶,胸壓迫,很喘,冒冷汗,很想吐持續20分鐘以上,就要趕快到醫院急診,很可能是心肌梗塞找上門了。蔡泉財說,日前,一位89歲阿嬤到門診就診,告知30年前曾作過冠狀動脈繞道術,但最近1~2個月大約每兩天會胸痛一次,但很快就會緩解,經診斷檢查後發現有心肌缺氧變化,藥物治療一週後症狀仍持續。另一名77歲男性,因走路時會喘,必須每走一小段路要停下休息,但如果沒有活動就不會喘。這2位個案經心導管檢查治療後,症狀皆已改善,目前僅藥物治療及門診追蹤即可。蔡泉財醫師表示,以上類型之個案常常以為休息一下過了就好,往往疏於就醫檢查治療而錯失黃金治療期,讓自身處於風險之中,嚴重時會造成心肌梗塞或心臟衰竭。他指出,心導管檢查是心臟科常見的侵襲性檢查,其危險性小於千分之一。病人於局部接受麻醉後,醫師在手的橈動脈置入血管鞘(sheath),將導管送至冠狀動脈中,以便注射顯影劑使冠狀動脈顯影出來,了解心臟血管狹窄的位置及嚴重程度。心導管檢查除了可用於診斷疾病外,亦可同時作為治療的術式。依病灶嚴重程度,由醫師專業判斷建議置放血管支架或繞道手術,一般術後在醫院觀察一至兩天即可出院。做完心導管治療後,病人仍需依照醫師的處方規律服藥,並少吃高膽固醇食物、戒煙、適當運動、控制血壓及血糖,如此也可減少全身性血管再狹窄的危險。蔡泉財指出,慢性缺血性心臟病2到5分鐘會緩解,去看門診即可,但如果胸痛持續,冒冷汗,或是喘不過,要趕快來醫院掛急診,很可能是心肌梗塞,越早治療越好。部立基隆醫院副院長羅景全表示,心臟科醫生被戲稱是水電工,心導管治心律不整,要電燒,血管不通,要把它打通,放支架。蔡醫師是專家,慢性缺血性心臟病,是國人常見的問題,也是國人將來上天堂的重要原因之一,尤其在冬天,容易發生,要注意。
-
2019-12-11 養生.聰明飲食
5種常見「補腎」法 不但無效還可能毀掉你的腎
冬天到了,許多人又開始進補。傳統認為,“腎是先天之本,是生命力的源泉”,所以進補養生首先要補腎。但是,傳說中的一些“補腎”方法,不但補不了你的腎,可能還會毀掉你的腎!1.吃腰子補腎吃腰子補腎,這大概是流行最廣的說法,吃什麼補什麼、以形補形嘛。動物腰子,除了膽固醇含量高、嘌呤含量高之外,沒有什麼營養。據統計,每100克羊腰子中,膽固醇含量高達354毫克!食物的膽固醇含量如果超過200毫克/100克,就屬於高膽固醇食物。每100克羊腰子中,嘌呤含量大於150毫克,也屬於高嘌呤食物。這樣的食物,偶爾吃點也無妨,吃多了、長期吃肯定導致高脂血症和高尿酸血症。高尿酸沉積在腎間質,以及形成尿酸性腎結石,都會損害腎臟,這已經是眾所周知的,《痛風治療指南》也明確建議痛風及高尿酸血症患者避免食用動物內臟。高脂血症導致動脈粥樣硬化、冠心病也是實錘的事情,如果心血管出了問題,腎動脈粥樣硬化,腎臟能好嗎?此外,重金屬也容易蓄積在肝、腎等動物內臟中,長期吃腰子,當心重金屬!2.羊寶補腎羊寶是羊的睾丸。這玩意兒能壯陽嗎?分泌雄激素的是腎上腺和睾丸,而不是腎臟,腎臟和雄激素沒什麼關係。就算你吃了動物的腎上腺和睾丸,動物的雄激素能壯你的陽嗎?何況動物的雄激素經加熱後早已經變性失活了,就算你生吃不加熱,雄激素(其實是蛋白質)也會被胃液消化成氨基酸而失活。再說了,生吃你能吃下去嗎?高脂血症、高血壓、糖尿病導致的動脈粥樣硬化,是男性器質性陽痿的主要原因。再大量的吃動物內臟和羊寶,血脂越來越高,只會適得其反,越吃越重。吃羊腰子不補腎,吃羊寶也不補腎,道理是一樣的。3.吃牡蠣補腎牡蠣也叫生蠔,膽固醇的含量並不高,但嘌呤含量比羊腰子還高,每100克牡蠣中,嘌呤含量大於239毫克,屬於高高嘌呤食物。牡蠣補腎沒有任何科學依據,也都是傳聞,如果你不擔心自己痛風和痛風性腎病,你可以經常補。4.煲湯補腎湯的種類很多,別的湯不敢說,肉湯不但對腎臟無益,反而有害。涮鍋湯也差不多。有研究發現,和煮熟的肉相比,肉湯中含有大量的嘌呤和磷,加重高尿酸血症和高磷血症,加速腎病的進展。高溫下,嘌呤和磷易析出,長時間煲湯,食物中的嘌呤和磷都轉移到湯中。有人統計,肉湯中嘌呤的含量是肉中嘌呤含量的40多倍。煲湯不要超過1小時,寧吃肉也不喝湯!腎病患者,痛風及高尿酸血症患者,“三高”人群,肥胖人群,都不宜常喝煲湯,最好選擇清淡的蔬菜湯。5.保健品補腎目前,經過大數據證實的、具有腎臟保護(保腎)作用的藥物有普利類降壓藥(貝那普利、賴諾普利、雷米普利等)、沙坦類降壓藥(纈沙坦、坎地沙坦、厄貝沙坦、替米沙坦、奧美沙坦、阿利沙坦等)和列淨類降糖藥(卡格列淨、達格列淨和恩格列淨等);治療勃起障礙的有磷酸二酯酶V選擇性抑製劑(西地那非,也叫萬艾可)。除此之外,其它所有號稱補腎、壯陽的藥物和保健品,都是傳說。保健品不保健;亂用藥物,有可能損害腎臟。到底怎樣才能補腎呢?其實,腎臟根本不用補,保護腎臟免受傷害是最好的“補腎”!兩個腎臟就像一個足球隊,全體隊員有23人,但上場踢球者只有11人。平常情況下,大部分腎小球並不工作,而是作為替補。而且腎臟的潛力巨大,小的損傷不會影響腎功能。對腎臟而言,不繼續傷害就是最好的保護。常見損害腎臟的因素有:自身免疫、三高、藥物和毒物等。1、自身免疫:反复或者慢性呼吸道感染、腸道感染、泌尿道感染等,可誘發自身免疫損傷腎臟;系統性紅斑狼瘡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可以導致腎損傷。2、“三高”:這裡的三高指的是高血壓、糖尿病和高尿酸血症,長期三高肯定損害腎臟。3、藥物和毒物:常見的傷腎藥物有抗菌素,止痛藥,含馬兜鈴酸的中藥,毒品和汞、鉛等重金屬。本文摘自李青微博
-
2019-12-11 養生.健康瘦身
10小時進食、14小時禁食 研究證實減肥有效
「間歇性斷食」近來超夯;最新一期醫學期刊「細胞代謝」(Cell Metabolism)發表的一項研究發現,將每日進食時間限制在10小時內的受試者,健康狀況明顯改善;而禁食的14個小時期間僅補充水分。參與研究的聖地牙哥加州大學醫學院心臟病專家陶布(Pam Taub)說:「受試者體重減輕3%,腹部內臟脂肪減少4%;膽固醇與血壓數值也都有所改善;連睡眠品質也變好,許多受試者也變得更有精神。」研究人員追蹤一組體重過重的受試者,為期約三個月;受試者每天都在應用程式上紀錄用餐與睡眠時間,並在禁食期間持續喝水、補充水分。陶布說:「基本上受試者都選擇將進食時間限制在早上8時到下午6時;我們沒有要求他們改吃別的食物」,然而受試者可能受限制進食時間影響,還是減少攝取約8.6%熱量。陶布認為導致結果的可能原因是:「進入禁食狀態後,身體就會開始消耗體內儲存的葡萄糖,並改以脂肪為能量來源;可能因體內血糖及胰島素含量較低,進入輕度『酮症』(ketosis)狀態。」參與研究的索爾克生物研究所(Salk Institute for Biological Studies)教授潘達(Satchidananda Panda)說,當體內儲存的脂肪被當作能量,「體重就可能加速減輕。」研究人員稱,就像身體與大腦經過一夜好眠後能恢復精力一樣,禁食能幫助器官進行修復並恢復活力。但關於禁食時間,還有許多問題尚待釐清;芝加哥西北大學醫學中心(Northwestern Medicine)睡眠研究專家季菲莉(Phyllis Zee,音譯)說:「該研究結果發現受試者體重在12周內減輕」,受試者卻較少,只有19人,且皆為體重過重、並具有許多危險因子,包括高血糖、高膽固醇、及高血壓,更容易罹患第二型糖尿病與心臟病。季菲莉也說:「近期也有研究資料顯示,將進食時間限制在12小時也有益處。」數年前也有研究發現,每日下午3時後禁食的受試者,體重比很晚吃晚餐的人減輕約五磅。目前還有另一項規模更大的研究正在進行,由國家衛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贊助,檢視代謝症候群患者每日禁食的效果。
-
2019-12-11 養生.抗老養生
上了年紀吃軟食物是理所當然?這樣練口腔肌肉防老後失能
身體要多動,已經不是新知識;但一般人往往忽略,如果「口腔」少動,會引發什麼?醫學上有「廢用症候群」(disuse syndrome)之稱,描述因不活動而導致身體多重系統惡化。引發的原因不只是骨骼、肌肉的退化,牙醫師提醒,廢用的第一步,往往是從口腔周圍肌肉退化開始!台北市陽光牙醫診所院長黃明裕表示,廢用症候群患者多半攝取的營養和社會參與不足,症狀雖然涵蓋全身,但「口腔照護決定我們的生活品質」,包含吞嚥、說話、美觀等功能,尤其是咀嚼能力,如果牙口不佳,就會直接影響進食和溝通的意願。黃明裕常利用休假時間,前往偏鄉義診,又有「俠醫」之稱,多年前開始推動到宅醫療,每週都到中高齡長輩家中協助看牙,就發現不少因口腔功能退化,陸續影響全身健康的案例。40歲後牙周病罹患率增,多咀嚼防失智「我今年58歲,也會覺得牙齦有點痠,因為牙齦萎縮,牙根露出來。」黃明裕認為,牙齒狀態會顯露年齡,即使身為牙醫,也會面臨牙齦萎縮等正常老化現象。他觀察40歲以後的患者,「牙周病」罹患率會增高,由於牙周病屬於慢性疾病,多半因為過去對口腔清潔不注重,尤其年長者的眼睛或手部肌肉功能較弱,很難做到徹底清潔。黃明裕強調,「50歲後要開始訓練跟吞嚥咀嚼有關的肌肉」,如果牙齒顧得好,但是周邊肌肉無力也不行,如咀嚼肌、頰肌、口輪肌、舌下肌肉群和上縮咽肌等,都會慢慢退化。他形容,「就像年輕跑百米、跑馬拉松都沒問題,老了就沒辦法,但可以延緩症狀。」訓練口腔肌肉的方法在於「多咀嚼」,牽涉到骨頭、關節、舌下肌群,另一方面,咀嚼可以刺激大腦「G細胞」,增進認知功能,進一步預防失智。他說,日本人提倡「一口飯咀嚼30下」不無道理,過程中釋放一種組織胺,使得中樞產生飽足感,不至於吃下過量食物。缺一顆牙改變平衡,牙口好才能長壽當口腔照顧不良,如蛀牙或牙周疾病,嚴重時必須拔牙,最顯而易見的就是「缺牙」問題,咬合不良影響到咀嚼和吞嚥,「這是日積月累而來的,愈早注重口腔清潔衛生,就能避免這些問題,能夠不要拔牙、留住牙齒最好。」他說。很多人以為「牙齒有那麼多顆,少1、2顆沒關係」,黃明裕指出,只要缺1顆牙,整個咀嚼功能就會受影響,咬合是兩側顎關節平衡,當單側咬久了,會影響顳顎關節,會愈掉愈多顆,使得牙齒排列跟著移動。他提出個案佐證,目前收治3位超過100歲以上的患者,共通點是幾乎沒有缺牙,「老先生牙齒都很好,牙口好,才有辦法長壽,高齡健康從口腔開始。」用鼻胃管也得刷牙,當心口水分泌不足黃明裕提醒,當年紀增長,唾液腺功能也會退化,引起「乾口」的問題,會讓細菌容易孳生,破壞牙齒和牙周。許多患者口水分泌不足,他評估主要原因並非「老化」,而是服用很多失智、精神、高血壓藥物等,副作用就是「抑制口水分泌」,引起乾口,加上嘴巴又不常動,容易孳生細菌,引來蛀牙、牙周病問題。即使患者使用鼻胃管,口腔還是會產生大量細菌,和正常人一樣要清潔,因此,他耳提面命提醒照顧者,要讓患者「多喝水」保持口腔濕潤,也要幫患者「刷牙」,而不是用棉花擦拭就好了。黃明裕強調,「咀嚼」和清潔同等重要!咀嚼時可以讓唾液腺接收到訊息,刺激口水分泌。由於吃進醣類澱粉等食物,經過口腔細菌分解,產生酸性物質,造成齲齒,口水就是很好的中和劑,可以抑制細菌,讓酸蝕的作用緩解。口腔肌肉運動,練習發音「ㄆ、ㄊ、ㄎ」黃明裕分析進食的過程,就是口腔各種組織的協作結果。首先口唇要能閉合,吞嚥時舌頭要頂住上顎,另外,舌根上方的軟顎,吞嚥的時候要能遮住鼻腔,讓整個口腔密閉,也就是3要素缺一不可:嘴巴能閉、舌頭能頂、軟顎能上提。他說明,要讓口腔內部肌肉更靈活運動,可運用來自日本的「健口操」,多練習發3個氣音:ㄆ、ㄊ、ㄎ,分別訓練不同部位:「ㄆ」是口唇,「ㄊ」是舌頭,「ㄎ」是軟顎。另外,別認為長輩吃「軟質」或「流質」食物是理所當然,反而不利咀嚼和吞嚥的機會,平時需「有意識」地練習,如多吃堅果類等具有咬勁的食物,維持咀嚼肌的適當機能。刷牙掌握「輕、慢、弧度小」,避免傷害牙根要維持牙齒和牙周健康,也得搭配「正確」清潔方法。黃明裕指出,刷牙重點並非愈用力愈乾淨,最好使用軟毛牙刷,力道「要輕,要慢,弧度要小」。許多人牙齦萎縮,露出來的牙根為牙骨質,較為脆弱,不像牙冠是堅硬的牙釉質,如果太用力刷牙就很容易讓牙根損傷。他建議,每次吃完東西後,先漱口或喝水,緩衝酸鹼值後再刷牙;每半年定期做口腔健康檢查,畢竟牙口問題,預防遠勝於治療,也是維持老後生活品質的關鍵。原文:最被忽略的運動!醫師:50後這樣練口腔肌肉,預防老後失能
-
2019-12-11 科別.心臟血管
別把胸悶當感冒 心肌梗塞好發期症狀要注意
彰化縣溪湖鎮一名65歲男子楊洽聞10天內2次胸悶冒冷汗,卻沒意識到可能是心肌梗塞,第3次發作時就突然失去意識和呼吸心跳,幸好他被及時送醫急救,經過消防隊員、急診醫師和心臟內科醫師接力搶救,終於搶回一命。衛福部彰化醫院心臟內科醫師王彥翔說,一般急性心肌梗塞都沒有症狀,楊洽聞發作了2次卻輕忽,第3次若不是立即發現和急救,恐失去生命。楊洽聞平常有喝酒、抽菸的習慣,上個月開始出現左胸悶痛和咳嗽,但他認為自己平常身體不錯,以為是感冒了肺部有痰咳不出來,所以只到住家附近的診所看診,回家後胸悶加劇、冒冷汗,他喝了熱水休息半小時感覺好轉,從未想過深入檢查,6天後又發生相同症狀,他依舊喝熱水忍耐半小時度過,沒想到第3次再發生時就直接倒下。楊洽聞當時在診所候診,診所人員立刻通報消防隊,消防隊員將楊洽聞送往彰化醫院,一路上以AED電擊和持續的CPR搶救,到院前一分鐘左右,楊洽聞恢復心跳。彰化醫院急診醫師洪子文研判是急性心肌梗塞,馬上送進心導管室,心臟內科醫師王彥翔發現楊洽聞的心臟動脈已經完全塞住,放了兩支支架才恢復血流順暢。王彥翔表示,楊洽聞可能在事發10天前就已經有血栓,若前2次胸悶時有就醫檢查,發現心血管阻塞並提早處理,就不必經歷這場生死搏鬥。楊洽聞沒有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但有45年抽菸史,王彥翔說,香菸中的尼古丁、焦油等化學物質都會引起血管內皮慢性發炎,增加血栓產生機率。王彥翔提醒,心肌梗塞通常會胸悶、胸痛、冒冷汗或暈眩、嘔吐、心律不整,少數還會痛到左手臂、下巴等,最常見的胸悶狀況是猶如被重物壓住,他說,有胸悶症狀就是老天給予機會及時處置,不可輕忽。
-
2019-12-10 養生.聰明飲食
外食鹽分過高?醫師教怎算常見小吃鹽鈉有無超標
台灣的美食多、花樣多,然而這許多美食卻經常藏著健康陷阱,大飽口福時務必多加留意。台南市立安南醫院心血管中心副院長李聰明教授提醒道,我們常吃的食物裡面的鈉含量其實都不少,根據衛福部公布的資料,水餃一顆鈉含量75毫克,換算成鹽巴約0.18公克,如果吃十顆水餃一餐吃進的食鹽的含量就2公克。鍋貼一顆鈉含量60毫克,換算成鹽巴約0.15公克。肉粽一顆250公克,鈉含量850毫克,換算成鹽巴超過2公克。小籠包一顆鈉含量60毫克,換算成鹽巴約0.15公克。沾醬含量更高,10公克沾醬鈉含量300毫克,換算成鹽巴接近0.8公克。味增湯一碗鈉含量600毫克,換算成鹽巴約1.5公克。 千萬要曉得,這些餐桌上的常客,鈉含量其實都很高!鹽巴吃太多,健康問題多李聰明教授指出,心臟衰竭有不同的嚴重度,從第一級到第四級,第一級是比較輕微的心臟衰竭,第四級是比較嚴重的心臟衰竭,當然愈嚴重的患者鹽巴限制會愈嚴格。鹽巴進到體內後,會把水份留在體內,心臟衰竭患者沒辦法迅速將水分排出體外,所以吃愈多鹽,留在體內的水愈多,心臟的負擔也愈重,容易導致病情惡化。我們建議要限鹽、限水,每日鹽巴攝取量在健康成年人希望能夠小於6公克,在輕微心臟衰竭患者希望能夠小於5公克,在嚴重心臟衰竭患者要小於3公克。要怎麼控制在5公克以下?最簡單的就是跟病患講,煮菜時都不要加鹽巴,一天就秤5公克食鹽,吃東西時就用這5公克食鹽搭配。這作法當然很嚴格,然而心臟功能不好的患者就必須這樣嚴格限制。至於喝水量,一般人一天喝水量大約是2000毫升,心臟衰竭患者一天只能攝取1000至1500毫升的水。這裡指的「水」,並非只有直接喝的水,還要包括食物中的水,因為米要加水才能煮,米飯裡約50%是水,稀飯裡約80%是水,青菜、水果的含水量高,喝的湯全都是水。假如一天限制1500毫升的水,是很嚴格的限制。關於一天要喝多少水,很多患者都會誤解,所以額外喝1500毫升的水,這樣喝進去不得了,一天恐怕超過3000毫升。這需要跟病患做很好的衛教。口很乾怎麼辦?通常會建議用棉棒沾水含一下就好,千萬不要吞下去。如果喝了太多水,可能會喘,腳會水腫,晚上沒辦法平躺睡覺,還有一個更簡單的評估方法,就是每天測量體重看有沒有上升。可以使用低鈉鹽嗎?鉀離子對身體有什麼影響?要注意什麼?李聰明教授表示,心臟衰竭、高血壓都跟過量的鈉離子攝取有關,所以有人會使用低鈉鹽,但是使用低鈉鹽時有幾件事情要特別注意。一般的食鹽是氯化鈉,低鈉鹽則是氯化鉀。心臟衰竭病患通常腎功能也不會太好,腎功能不好的病患排鉀能力會下降,所以鉀離子可能累積在體內。鉀離子在體內的濃度有非常嚴格的範圍,鉀離子過高的時候可能會心律不整,甚至心臟停止跳動。另外,有些藥物會干擾鉀離子的排除,例如有些利尿劑能留住鉀離子,導致體內鉀離子濃度上升,使用低鈉鹽便要非常小心。若使用低鈉鹽,一定要告訴醫師。在脂肪攝取方面,建議使用哪種油?每日攝取量?過度的脂肪攝取常常會造成動脈粥狀硬化,約有一半心臟衰竭病患都是因為心臟血管阻塞造成,所以要留意脂肪攝取。脂肪分成三大類,飽和脂肪酸、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多元不飽和脂肪酸。「飽和脂肪酸」在豬油、牛油等動物油和紅肉的比例較高,另外椰子油、棕櫚油也含有高比例飽和脂肪酸,飽和脂肪酸比較耐高溫。「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在橄欖油、芥花油、花生油、芝麻油等植物油裡的比例較高。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對人體而言是相當不錯的油,因為它可以降低低密度膽固醇,可以提高高密度膽固醇,本身具有抗氧化的效果,但是這種油有個弱點,就是不耐高溫,經過高溫烹調容易受到破壞,破壞之後會產生大量自由基,所以這種油比較適合涼拌或低溫拌炒,不適合高溫煎炸。「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在大豆油、玉米油、葡萄子油、葵花子油中的比例較高。大家熟悉的魚油,也是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在高溫下亦容易裂解,產生自由基,對人體有害,不適合高溫烹調。該選擇哪種油?要看烹調方式,若是低溫烹飪可以選擇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對人體來講是比較好;若是高溫油炸,選擇飽和脂肪酸會比較理想。美國心臟學會有建議,攝取油脂要適量,我們每天的能量來源,來自於油脂的能量最好小於30%。平常使用的油最好75%來自於不飽和脂肪酸,只有25%左右來自於飽和脂肪酸。反式脂肪對心臟會有哪種危害?從二十世紀初期開始,人們為了讓油脂更耐高溫、增加穩定性,而將油氫化,但是在加工過程中可能產生反式脂肪。李聰明教授解釋道,反式脂肪會增加低密度膽固醇,造成動脈粥狀硬化,還會降低高密度膽固醇,長期使用容易產生心血管疾病,並使人變胖,變胖容易產生胰島素抗性,而導致糖尿病。此外還可能傷害記憶力,或影響生育。大家要多看成分標示,若標示含有標精緻植物油、氫化植物油、半氫化植物油等,都可能含有反式脂肪,要盡量避免。美國、台灣皆已禁止在食品製造過程中使用人工反式脂肪。體重剛剛好,對心臟最好!李聰明教授指出,體重過重,心臟的負擔愈大,對心臟不利;體重過輕對心臟衰竭也沒有好處,我們最擔心的就是病人吃不下,BMI值愈來愈低,這種病患的死亡風險較高。比較嚴重的稱做「心臟惡質病」,病患什麼都吃不下、營養不良,瘦成皮包骨。 BMI值跟心臟衰竭死亡率是呈現U字型,過低、過高時的死亡率都偏高,在理想BMI值的死亡率才會是最低,理想的BMI值一般認為是在18-24間最理想。心臟衰竭事實上死亡率非常高,第四期的心臟衰竭每年死亡率可高達50%,甚至比部分癌症還更可怕。現在治療心臟衰竭的藥物、技術都有進步,但是患者也要積極配合,包括控制血壓、控制血糖、控制膽固醇、戒菸、運動、飲食控制等,醫病共同努力才有辦法獲得更好的治療結果。原文:美味當前要小「心」,飲食陷阱愛注意搜尋附近的診所:心臟內科免費註冊,掛號、領藥超方便!
-
2019-12-10 科別.腦部.神經
每年奪走上萬條人命! 你一定要知道的6項腦中風檢查
先天中風危險因子無法改變,但卻可以透過檢查及早控制來降低中風發生的機會,至於後天「養」成的生活型態危險因子,卻是可以努力完全避免的。 除了健檢之外,每個人可以視個別情況與醫師討論是否有需要做一些專為腦中風做的檢查: 1、電腦斷層檢查(CT):最常被使用,其為最普遍、方便的檢查方法,可以馬上看到頭顱內的狀況,如果有疑似中風症狀,電腦斷層是最快可以知道出血性中風還是阻塞性中風。 2、磁振造影檢查(MRI):解析度最好的檢查方法,可清楚顯示早期的腦梗塞,且對梗塞部位及範圍的界定也更清楚,由於磁振造影的檢查時間大約需要30分鐘到1小時左右,所以較不適合緊急狀況的病人。 3、血管超音波檢查:是一種安全且無傷害性的檢查,其主要利用超音波來測量動脈血管管徑及血流變化,以了解動脈有無狹窄或阻塞現象,為非侵入性檢查,其又可以分為「顱外頸動脈超音波檢查」及「顱內血管超音波檢查」。 ◆顱外頸動脈超音波檢查:主要檢查頸部動脈,包括總頸、內外頸動脈、脊椎動脈及鎖骨下動脈,當懷疑有頸動脈狹窄、腦梗塞、暫時性腦缺血或腦血管畸形時,可以安排這項檢查,另長期有高血壓、糖尿病及高血脂等問題時,也可以安排這項檢查。 ◆顱內血管超音波檢查:檢查顱內的大動脈,包括中大腦、前大腦、後大腦及基底動脈等,當懷疑有任何顱內血管異常時,可以安排這項檢查,但是有時會因為顱骨太厚,無法看到顱內血管,視個人的條件狀況而定。 4、腦血管攝影:可以清楚看到頸動脈及腦血管有無阻塞或狹窄,是診斷腦血管疾病最佳的工具,檢查方法是將導管從腹股溝的股動脈打入顯影劑,再利用X光把血管內的情形顯影出來,但其具侵入性,危險性也比較高,費用亦較為昂貴。 5、心臟超音波檢查:除了以上檢查之外,有的醫師還會建議安排做「心臟超音波檢查」,因為有些中風是因為心臟血栓或是瓣膜疾病,使得血栓跑到腦部阻塞血管因而中風,做這個檢查可以看到受檢者是否這方面的問題。 6、心電圖:可以診斷檢查是否有心房纖維顫動,也就是心律不整的問題,因為心律不整會產生血栓,進而引發中風。 延伸閱讀: 中風不只會嘴歪眼斜 6情況也是常見後遺症 每47分鐘腦中風就奪1人命 出現這些狀況快打119
-
2019-12-09 新聞.健康知識+
冷氣團發威!專家建議剛起床先做這件事禦寒
冷氣團持續發威,最低溫可下探十度,對於有三高病人而言,低溫是致命危機,增加心臟病及中風急性發作的機會,衛福部國健署提醒,「保暖」是最基本的自我保護行為,也提醒三高患者,暖暖包別長時間放在同一部位,恐因三高使反應遲鈍而造成燙傷。面對低溫來襲,國健署提供禦寒保健要點,幫助民眾安度急凍衝擊,建議晚上睡覺時,要先備妥保暖衣物在床邊隨手可拿到的地方。不管是半夜起床上廁所或是早上起床,都要記得先添加衣物保暖後再進行活動,剛起床後的活動勿過於急促,建議先補充溫開水。天冷就想泡湯,但如有心臟血管疾病的病人不宜泡湯或泡澡,其他民眾泡湯溫度勿超過40度,最好是在飯後二小時後再泡湯為宜;運動最好避開酷寒與早晚的高風險時段,避免在寒冬大清早外出運動、單獨去爬山或從事離開人群的運動,晚餐後不要立即運動,應至少隔一個小時待食物消化後。飲食部分,不可以大吃大喝,建議多攝取蔬果等高纖食物,該勤喝溫開水,避免血液過度黏稠。最重要的事,定期量測及記錄自己的血糖、血壓、血脂肪數據;遵照醫囑按時用藥。另外,國健署慢性疾病防治組科長張櫻淳提醒,天冷使用暖暖包、熱水袋做局部保暖時,要避免長時間使用於同一個部位,尤其糖尿病或有周邊血管疾病的病人,對溫度的感覺較遲鈍,使用時更應特別小心以免燙傷。除天冷注意保暖外,冬季期間使用瓦斯熱水器及爐具機會增加,常因居家環境通風不良或忽視使用安全,而發生一氧化碳中毒之傷亡事故,平時應將窗戶打開保持空氣流通。
-
2019-12-08 新聞.健康知識+
天冷泡湯正是時候?皮膚科醫師提醒7種情況得留意
冬天最愛做的事,除了大啖火鍋,應該就屬泡湯最熱門了!台灣位居亞熱帶,一年四季都適合泡湯,就像有些人會把泡湯當作泡澡、紓緩筋骨,或是減輕疼痛,天天泡湯也就什麼都不奇怪了。不過,冬天泡湯仍然有一些注意事項,因為冬天溫度較低,泡在溫泉池內非常溫暖,所以很容易忘記時間,在不知不覺中就逾時而發生危險了;也有很多人認為溫泉可以治皮膚病,為了保留「療效」,在泡完溫泉捨不得用清水沖乾淨,或是忽略皮膚皺褶處沒沖乾淨,一、二天後才發現皮膚紅癢,引發刺激性皮膚炎及過敏性皮膚炎。皮膚科醫師趙昭明表示,硫磺是一種礦物,濃度過高可能造成皮膚化學性灼傷,一般泡硫磺溫泉,泉水中的硫磺濃度並不致於造成皮膚產生化學性灼傷,但是如果沒有沖乾淨,在皮膚皺褶處殘留,例如胳肢窩或是膝蓋後窩等處,因為長時間夾著產生高溫,特別容易發生化學性灼傷,像是幼兒及小朋友的皮膚比較薄嫩,防護力較差,更容易引起皮膚炎,所以泡湯後,一定要用清水把身上殘留的溫泉礦物質沖掉,皮膚比較敏感的人,則建議用沐浴乳洗乾淨。泡湯雖然很好,但並不是每個人都適合泡湯,本身有高血壓、心臟疾病,就不宜泡湯,避免休克。另外,趙昭明也指出,若開過刀身上有疤及有蟹足腫體質的人,由於皮膚疤痕泡了容易癢,最好不要泡溫泉;懷孕婦女因為泡湯對肚子來說,會有壓力產生,也要特別注意。還有老人、有過敏體質的人,也應盡量避免泡溫泉,如果真的很想泡,也不要泡太久,最好泡5到10分鐘,就起來輕輕擦上一層水性保濕劑,然後再以清水沖一下,再下去泡湯,一方面避免污染溫泉,一方面讓皮膚保濕。要特別提醒的是,如果皮膚有傷口,千萬不要泡溫泉。趙昭明分享,門診中即曾收治一名有香港腳的女性,忽略左腳腳趾間有個小傷口,泡了二、三次湯後,由於腳趾縫都沒有擦乾,導致蜂窩性組織炎。即便沒有傷口,泡完湯後,也要記得把手指縫及腳趾縫間的水擦乾,其實用毛巾擦,不見得可以擦到全乾,建議可以用吹風機遠遠吹手指及腳趾縫,乾燥效果會比毛巾好,但記得不能太近吹,避免熱風把皮膚給灼傷了。每個泡湯池有其不同的規定及注意事項,在泡湯之前一定要先詳閱,泡湯跟游泳一樣,下水前也要先熱身,同時先將水往身上輕拍,讓身體逐漸適應水溫再下水,由於曾經發生民眾去泡溫泉,發生寄生蟲入侵病例,所以去泡溫泉時千萬不要將頭泡入水中,避免寄生蟲跑入眼睛及耳朵裡面。不少家庭會全家一起去泡溫泉,如果帶小孩一起泡,由於小孩的抵抗力較弱,建議不要泡大眾池,選擇家庭湯屋較好;而小孩的皮膚保護層較不足,泡溫泉時,水溫要注意不要太高,可加多一點自來水的熱水稀釋溫泉的濃度,才能全家一起享受泡湯的樂趣。延伸閱讀: 腳暖身就暖! 泡腳放鬆助眠前 你該注意的7件事 皮膚乾到脫屑擦乳液就好? 8個錯誤認知沒改只會更嚴重
-
2019-12-07 養生.聰明飲食
怎麼穿都還是好冷? 常吃8樣食物讓你從胃暖到心
時序進入冬天,不少人開始手腳冰涼、感覺氣血不足,開著暖氣雖然能暖和身體,總歸是治標不治本,所以人體為了增加體溫和暖身驅寒,就會開始進食一些補氣的食材或藥膳,想辦法補元氣、暖身體和養血。 氣候寒冷,空氣也變得乾燥,人體皮膚也變得乾燥,容易上火、畏寒怕冷,感冒也是常見症狀,很多人身體開始吃不消。精於養生之道的人,會在剛入冬時,開始服用一些對症滋補的藥膳,提前為身體儲存能量。 中華經絡美容醫學會名譽理事長吳明珠表示,寒冷的氣候會損傷人體陽氣,老年人陽氣虛衰,冬寒更為傷陽,陽虛的老人在冬天病情易加重,甚至死亡者甚多;而患有慢性病,心腎陽虛衰者,禦寒力低,更怕過冬天,所以在冬天要特別注意防寒保暖,宜多吃溫熱性食物。 防寒保暖的食材、藥膳非常多,哪些是適合冬天的溫熱性滋補食材?吳明珠推薦以下幾種具溫補腎陽、心陽、脾陽的食材藥膳,慢性病患者可根據體質、病況而選用。 1、甘溫熱性的肉類食物:如羊肉、鹿肉、牛肉等肉類,富含蛋白質、脂肪、醣類,熱量高,禦寒效果好。2、甘溫熱性的根莖類食物:如胡蘿蔔、馬鈴薯、山藥、牛蒡、地瓜、菠菜根等根莖類蔬菜,因含有大量的鐵、錳、磷、鈣等礦物質,與禦寒肉食配合食用,不但可以增加禦寒力,還可清除肉食中多餘的膽固醇。3、富含鐵質食物:如動物肝臟、雞肉、蛋、豆類、香菇、黑木耳、芹菜、菠菜等可多吃,與富含維生素C的新鮮蔬果同食,可促進鐵質吸收,使各種營養成分能充分氧化,產生熱量,提高身體的抗寒能力。4、辣椒:辛辣可使末梢毛細血管擴張,流向體表的血液增加,可抵禦寒冷。5、核桃仁:能補腎強精,含脂肪40~50%,這種不飽和脂肪酸能降低膽固醇,防止動脈硬化和高血壓,所含糖類又能產生高熱量,含有卵磷脂和維生素E能增強細胞活性,促進造血功能。一顆核桃就是一個產熱的營養方,冬季食用有很好的防寒保暖作用。對老年氣喘、腦力減退,也有一定的防治效果。6、栗子(板栗):甘溫補腎,腎虛怕冷而又腰膝無力者,常吃有益,與糯米一同煮粥,常吃還可治療慢性結腸炎所致的寒瀉。7、韭菜:屬於熱性蔬菜,含有大量的維生素A、B群、鈣、磷、鐵,煮熟吃可助陽暖腎,增強禦寒能力。凡背心冷、腰膝酸冷者,常吃有不錯效果。8、薑棗紅糖飲:用生薑10克、紅棗5枚、紅糖15克煨成湯,服用後,會頓覺全身暖和舒暢,還能防治冬天風寒感冒。 延伸閱讀: 冷氣團報到! 「這群人」體溫調適能力差,外出4準備要做妥 冬天想瘦又怕餓? 8種減肥食物市場裡就能找到
-
2019-12-07 橘世代.健康橘
年老色衰後不敢再奢望愛情?想要愛,80歲也不算晚!
很多人在步入中老年後,害怕年老色衰,不敢再奢望愛情。但愛情真的只存在於青春時代嗎?只有年輕人才配擁有嗎?我想分享日本情愛文學作家渡邊淳一的一句話:「如果我們想要愛,80歲也不算晚!」讓我來說個朋友「老張」的例子。40年次的老張,年輕時有為事業打拚的目標,這幾年事業有成反漸失去生活重心,健康也亮紅燈。年輕時的老張被誇很帥,現在卻是禿頭、大肚,走路像鴨子。老張知道必須運動及減肥,問題是他站在走步機上,看完電視演的整部電影,走步機碼表幾乎是零。有天,老張在超商幫助一個被客人怪罪的打工妹妹解圍,兩個人就這麼認識,發現彼此很有話聊。某天,打工妹盯著他的大眼睛說:「原來您很帥耶!」從此老張變得常常照鏡子,留意外觀並下定決心減肥,半年下來瘦了10公斤。老張跟打工妹妹常用Line傳訊息。打工妹妹有天回他:「愛你喔!」老張看了覺得自己戀愛了,整個人氣色超棒。他去醫院回診,脂肪肝、高血壓等數據都顯示恢復正常,不足的男性荷爾蒙也穩定了。不只男女之間的愛情,我認識一位阿嬤,看韓劇迷上男明星,努力學習韓國的歷史、苦練韓文,生活有了重心,人也變年輕了。不管是獨居還是子孫滿堂,人一旦沒了伴,很容易受到孤獨的侵襲。如果可以開展新的戀愛關係,或者是像阿嬤替自己的感情找個對象,可以改善情緒、提高體能。有心理學家做過實驗,把60歲的人和40歲的人相比,發現年長的人更期待浪漫的愛情,並且因為他們見識廣泛,對愛情具備更成熟而溫和的看法。所以中老年人更應該追求愛情。一刻鯨選《一刻鯨選》為聯合報系推出的首支有聲內容服務App。「一刻」代表15分鐘,是適合聆聽及專注學習的極限,無論在通勤、睡前或是任何零碎時間,均能以耳朵聆聽方式吸收新知識。合作的主題講者為各領域專家,如葉匡時、蔣勳、吳若權、歐麗娟、劉岠渭等,主題含括文史哲學、商業管理、生活品味、健康養生及說唱藝術,逐集附有文字稿或圖片,方便閱讀輔助對照,也可下載離線收聽,是持續學習與陪伴的好服務!下載《一刻鯨選》:https://bit.ly/2BILshR看更多報導:《橘世代》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檢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19-12-06 養生.運動天地
重訓只練上半身使血管硬化?教授解析日本研究
讀者詢問:林教授您好,敝人是重訓的愛好者,不過最近看到一篇文章說到上半身的重訓會導致血管硬化??不知道這是不是真的,麻煩您幫敝人解惑,感恩您!! 擷取內文:近年國人健康意識抬頭,帶起健身風潮,但有些人只注意局部訓練,調查發現近5成男大生只練上半身,但根據日本針對20歲健康年輕人研究,單純只做上肢重量訓練會刺激正腎上腺素分泌,在短時間內促使血管收縮、血壓提高,與下肢重量訓練相比,血管硬化風險會增加2倍,再加上動作施力不當或出力時閉氣習慣,可能會引發血管栓塞。這段文章雖然有提到「日本針對20歲健康年輕人研究」,但卻沒有提供可資查證的論文,而其餘的段落雖然有引用某某大學教授,但卻還是一樣沒有提供任何可以查證的資料。所以,這樣的文章實在很難讓人信服。我到公共醫學圖書館搜尋,有找到一篇「日本研究」。它是發表於2007年,標題是Resistance training in men is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arterial stiffness and blood pressure but does not adversely affect endothelial function as measured by arterial reactivity to the cold pressor test(通過冷壓試驗測量動脈反應來衡量男性的阻力訓練與動脈僵硬度和血壓升高有關,但不會對血管內皮功能產生不利影響)。這項研究是日本人做的,又有發現男性的阻力訓練與動脈僵硬度和血壓升高有關,所以應當就是那篇文章所說的「日本研究」。但是,很遺憾的是,在這項研究裡,男性的阻力訓練是全身性的,而非那篇文章所說的「只做上肢重量訓練」。所以,我不得不懷疑那篇文章所說的「日本研究」是否真有其事。如果有的話,那就請把它搬上檯面。不管如何,雖然這篇我找到的「日本研究」有發現男性的阻力訓練與動脈僵硬度和血壓升高有關,但是它卻也發現男性的阻力訓練並不影響血管功能。所以,研究人員還特別這麼說:「鑑於阻力訓練的功能性和生理性益處,我們應該強調,不應該叫人家不要做阻力訓練」(Given these functional and physiological benefits of resistance training, we should emphasize that the practice of resistance training should not be discouraged)。還有,這項研究只調查了12位做阻力訓練的男性,所以實在很難就這樣下定論,說阻力訓練會導致血管硬化,血壓上升。「只要大胸肌!5成男大生重訓只練上半身」,這一點我有同感。在運動俱樂部裡我經常看到年輕人赤裸上半身,對著鏡子扭肩擠胸,一副自我憐愛的樣子。雖然好笑,但可以完全理解。畢竟,胸肌是男性體魄的表徵。不過,胸肌大並不表示身體就健康。我曾經看過一位大胸肌年輕人在跑步機上慢跑,連兩分鐘都撐不下去。這就表示,他太專注於練胸肌,而把更重要的心肺功能給忽略了。我在什麽是最好的運動裡有說,運動最好是(1)持續的,(2)均衡的,以及(3)有適當強度的。我也在重力訓練的必要性裡引用一位哈佛大學的醫生說,光是做有氧運動是不夠的;除非是做重力訓練,否則你會變得虛弱,缺乏功能。所以,我自己一向是重力訓練和體力訓練輪流交替。那篇文章的用意是好的,但是它所說的「與下肢重量訓練相比,血管硬化風險會增加2倍,…可能會引發血管栓塞」,恐怕是沒有科學證據。原文:上半身重訓導致血管硬化?
-
2019-12-06 橘世代.健康橘
看起來健康卻常喊累 治療師:增肌能改善
50歲吳小姐體態勻稱,但常被朋友念,「妳看起來健健康康的,怎麼那麼容易累?」長時間久坐、出國旅行,只要時間長她就受不了,老公也說她體力太差,到醫院檢測,體脂肪26%,肌肉量在90%以下,經1年運動訓練,終於找回體力與精神。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物理治療師賴庭筠說,體態勻稱或看起來健康的民眾,不一定有肌力。近幾年,肌少症受到重視,但民眾對肌力認知有限,常會有民眾認為有運動就等於增加肌力,這是最常見的錯誤觀念。賴庭筠說,增肌最好的方法是負重訓練,也就是俗稱的重訓,有人會說,長期做有氧運動,肌肉量一直有增加。對完全沒有肌肉量的民眾而言,基本的有氧運動,像是跑步、跳舞、游泳等,有助增加肌肉,但原本就有一定肌肉量,僅做有氧運動,對增肌並沒有效果。賴庭筠說,重訓並非一定要練成「筋肉人」,而是要讓肌肉量達標準值,以一般常見的測量肌肉量儀器inbody,標準肌肉量應該在90%,低於90%就屬於肌少,當肌肉量達標後,後續必須維持運動習慣,才能避免年老後出現肌少症。近年,除了倡議增肌,也提倡身心靈平衡,賴庭筠說,運動不只動一動流汗就好,更希望能「有腦」地運動,如球類運動、脊椎螺旋運動、太極導引等,都需要在過程中動腦,增加身心靈平衡,除了可獲得到運動量,也能增加對腦部的刺激。他也提醒,運動必須持之以恆,維持健康是長久戰,特別近年健身運動興起,當運動習慣已經培養3個月或是更久,突然改變習慣,回到過去不運動的狀態,肌肉量消逝速度及脂肪上升速度皆增加 ,比沒運動前更嚴重。不過,別把運動想成是困難又每天做的事,根據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指出,年長者每周進行兩次或以上的全身大肌肉群訓練,建議間隔48小時;每周150分鐘中強程度或75分鐘高強度的有氧運動;並加強「平衡」的能力,就能提升肌肉量,還可以減少罹患心臟疾病、高血壓或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所帶來的死亡風險。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檢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19-12-06 新聞.用藥停看聽
14組致命混搭藥健保示警 灰指甲藥、贊安諾不可同時吃
吃藥可以治病,但如果醫師開立的藥和患者正在服用的藥品交互作用,反而可能造成健康危害,甚至危害性命。衛福部健保署今公布,即日起各特約醫療院開立14組交互作用會危及生命且絕對禁忌的精神科藥品組合時,會自動跳出警示。健保署明年起將盤點健保約1.6萬種藥品,加入其他禁止「混搭」的藥品組合,保障病人用藥安全。健保署醫審及藥材組組長戴雪詠今於「健保醫療資訊雲端查詢系統標竿學習分享會」分享,過去需要仰賴藥師、醫師主動查閱患者雲端藥歷,人工對比藥物交互作用,仍可能百密一疏。因此,健保署自去年起陸續與台中榮民總醫院與台大醫院合作,建置處方藥品交互作用系統,由電腦輔助判斷、主動提醒。藥品交互作用就是藥品進到身體後吸收、分布、代謝、排除等處理路徑受到影響,導致藥效加成或藥效減低。戴雪詠表示,精神科用藥成為第一階段主動提醒藥品,是因為其品項相對單純,目前優先從會危及生命的配對開始,一共找出14組、172筆恐危及生命的藥品配對組合。戴雪詠舉例說明,服用灰指甲藥品患者,若其精神科主治醫師又開立贊安諾錠等特定成分抗焦慮藥品,恐造成抗焦慮成分濃度變高,可能延長鎮靜、安眠副作用。另外,服用巴金森氏症藥品的患者,也不可同時服用千憂解,避免增加血清素症候群風險,出現高血壓、高熱、肌肉痙攣、意識狀態混亂等不良交互作用。從今年11月底,精神科醫師只要連結健保醫療資訊雲端查詢系統,醫師開立的藥和患者正在服用的藥品是致命混搭,電腦就會自動跳出警示視窗。健保醫療資訊雲端查詢系統自2016年建立,健保署署長李伯璋表示,去年增設醫師重複處方及檢驗可由電腦主動提醒,及建立藥品療效不等及醫療影像品質通報功能,不僅避免患者因重複檢驗而接受過多輻射。透過此一資訊平台,估計近6年減少健保藥費支出近74億元、近1年檢驗也減少約26億元。
-
2019-12-06 養生.抗老養生
顛覆傳統!日本名醫建議:想健康,就「不要跑步」!
要從頭培養一個「對健康有益的新習慣」,需要大量的精力,讓人很難提起勁去做,而且即使鞭策自己開始做了,也很難持之以恆。不過我非常幸運,常有機會接觸到許多運用巧思而活得健康又長壽的長輩,還有成功抗癌的人們,瞭解他們是如何下工夫去實踐他們的健康妙方。這些工夫,並不是「刻意去做什麼」,重點更在於「不去做什麼」。的確,比起從頭培養某些新習慣,改善現有的某些壞習慣,門檻似乎比較低。而且若只要戒掉某些壞習慣,健康就能獲得明顯的改善,也可以讓人理解這些老人家遠離惡習的理由。事實上,這些老人家就活得既健康又長壽,因此可信度十足、說服力滿點。這篇文章嚴選的5個壞習慣,全是來自於這些健康長輩的智慧,也就是「只要遠離這些壞習慣,就可以讓健康獲得飛躍性的改善」。只要戒掉過去一直有的壞習慣即可,所以應該比從頭開始培養新的好習慣要簡單多了。一般健康書總是要你做這個做那個,但其實想要健康,你不用急著做什麼,只要「不做」,就能從此輕鬆甩掉病痛,安心過生活!一、不要運動!尤其「不要跑步」,因為跑步容易導致生病和老化!第一個要建議大家戒除的壞習慣,就是「運動」。對懶得動的人來說,這個提議可能會讓你覺得:「這正是我要的!」只說「運動」太模糊,如果說得更明白一點,或許可以說是「運動競賽」。這裡說的「運動競賽」,指的是含有「與人競爭」、「追求時間成績」,以及「奔跑」這類要素的運動。各位是否都一廂情願地認為運動就一定要「跑」?「運動=跑=累死了」,或許有不少人認為自己做不來運動,壓根兒就不想去嘗試。「運動=跑」這個誤會,不曉得害多少人吃了大虧。人體為了要「跑」,必須讓引擎飛快地運轉,所以得一下子增加心臟的跳動量,還必須大量分泌腎上腺素,當然交感神經也會急速地活化。如此一來,身體就必須突然進入戰鬥模式,把幹勁提升到最高點。說得更簡單一點,如果突然跑步,身體會嚇一跳,陷入異常興奮,也就是陷入某種恐慌狀態。換句話說,「跑」會讓身體處於一種負擔極大的狀況。如果各位有慢跑的習慣,就等於是經常處在慢性氧氣不足當中,也就是缺氧的狀態。慢跑一方面會讓人陷入缺氧;另一方面因為運動量很大,跑完的時候,也就是缺氧之後,會一口氣吸入大量氧氣,如此一來又陷入氧氣過剩的狀態,製造出極為大量的活性氧來。換句話說,跑步這種行為,等於是自己讓身體遭受到缺氧和活性氧的雙重打擊。相較之下,「走路」基本上風險是零。而且走路沒有年齡限制,任何人隨時隨地都可以走,不需要特別準備,也不用花半毛錢。我認為走路才是最適當的全民運動。大家必須記住最重要的一點:若想透過運動來改善健康,走路就非常足夠了。二、不要吃藥藥物會毒害你的身體!「藥=毒」,因此必須極力避免吃藥(毒),這是基本道理。如果無論如何都非服藥不可,「量盡量少,期間盡量短」,才是為自己著想。不過有的時候會遇上極為例外的狀況,怎麼樣都必須吃藥。比方說,因為食物過敏──蛋、蕎麥過敏而引發休克,或是嚴重的哮喘發作造成休克,這時若是不立刻施打皮質類固醇(即類固醇),有可能會喪命。或是失去胰島素分泌能力的第一型糖尿病人必須補充胰島素,這些都是例外情況,在這些例子當中,藥就是藥,而非毒。現在正在服藥的人,應該設法提高自我治癒力,努力讓身體可以不再依賴藥物,這才是與藥物打交道的正確方式。三、不要攝取過量動物性蛋白質你的身體其實不愛吃肉和喝牛奶!成功抗癌者在為癌症病人做飲食指導時,一定都會嚴厲地叮嚀:絕對不能碰牛奶與肉類。這是因為很少有人一邊攝取大量的牛奶與肉類,一邊能成功抗癌的。我完全無意與許多愛吃牛奶、愛吃肉的人為敵,可是為了往後的人生著想,接受這些逐漸被揭露的事實才是上策。看到這裡,我想大家應該也會對魚肉有疑問。的確,魚肉是動物性蛋白質,理論上也不應該吃,但魚肉含有的不飽和脂肪酸(EPA和DHA)具有抗氧化和抗癌作用,就這些好處而言,我認為完全沒必要排斥魚肉。此外,根據我實際觀察到的情況來看,如果連魚肉都不吃,一定會有人體內蛋白質不足,所以這部分或許必須平衡一下。四、不要吃太多!減少熱量攝取,反而會讓人活力倍增!有許多數據證明,如果把我們目前攝取的熱量減掉至少30%,我們就可以活得更健康、更長壽。這是幾乎鐵一般的事實,所以我們只能虛心接受。也就是說,七分飽才是剛剛好。然而,這同時也是非常難以實踐的一點。具體的計算公式如下:25x標準體重(公斤)=攝取熱量(千卡)這是每個人平均每天應該攝取的最佳熱量。假設你的標準體重是50公斤,那麼無論你的實際體重是多少(這是重點),「25x50=1250(大卡)」就是你一天應該攝取的熱量,應該很多人都攝取過剩了。標準體重可以用「標準體重=身高─110」的公式來大略計算,所以請計算一下你所需的熱量,再和平日攝取的實際熱量比較看看。怎麼樣?我想計算出來的數字應該小得意外,讓你大吃一驚。幾乎所有的人都攝取了過多的熱量。假設一個標準體重60公斤的人,應攝取的熱量就是「25x60=1500(大卡)」。有許多人平日一定都攝取了超過二千大卡的熱量。平時一餐的熱量約為六、七百大卡,若是大餐,很容易就超過一千大卡了。成功抗癌者在指導癌症病人各種飲食療法的時候,絕大多數都會建議不要吃太多。此外,有一家安養院趁著改善食材的機會,也重新設計出一份低熱量的菜單。結果如何呢?幾乎所有的癌症病人和老人一開始體重都減輕了,大部分的人減了幾公斤,其中甚至有人掉了10公斤左右的體重。然而,每個人都意外地變得神采奕奕,令人驚奇。更值得注意的是,原本一直有人抱怨身體哪裡不舒服、不對勁,減重以後,這種情形卻一下子少了許多。而像是肩膀痠痛、腰痛、膝蓋痛、頭痛、便秘、失眠、憂鬱、高血壓、糖尿病、血脂異常等等,也經常會跟著有所改善。也就是說,只是改善超重──說得更直接點,只是減肥,就可以大幅改善健康。五、不要當好人!「好人」就是容易自找壓力的人!你是否經常被身邊的人說「你真是個好人」?沒有嗎?那恭喜你了!若只是客套話,或是偶爾被這麼說說,那就沒有問題,但如果經常有人這麼說你,你最好立刻改變一下生活方式。──如果是成功抗癌者,一定會這麼告誡你。這個建議完全是為了大家好。很久以前就常聽說,癌症病人裡面有很多所謂的「好人」。這些癌症病人都有這些共通點:個性一板一眼,重人情、講義氣,責任心強,很能忍耐,對別人很好,不太會樹敵。不少人在罹癌以後,被建議別再當好人了,便乖乖聽話,不再努力迎合周圍的人,結果治療效果提高了,成功抗癌。如果想要一直當好人,注定就得窮忍耐。因為人與人相處在一起,基本上不可能完全沒有磨擦,絕對會出現衝突,也會有一些嫌隙。「好人」總是在不知不覺間,單方面地一再對周圍的情形讓步。這麼一來,就承受了相當大的壓力,而且要一直當好人,真的不是件輕鬆的事。好人或許沒有自覺,但他們確實都承受著莫大的壓力,並累積了不少怨氣。「病由心生」,這已是老生常談,同時眾所皆知,癌症等慢性病的原因或惡化主因,與壓力有著非常密切的關係。研究已經發現,壓力會使交感神經處於慢性活躍狀態,讓血管收縮,影響血液循環,降低免疫力。瞭解這個原理之後,「不再當好人」應該才是聰明的選擇吧!書籍資料書名:想健康,先戒掉這些「好」習慣!作者:岡本裕譯者:王華懋出版日期:2013/10/07出版社:平安文化作者介紹/岡本裕醫師日本頂尖腦神經外科名醫,畢業於大阪大學醫學部研究所,畢業後長期進行以癌症為主的臨床研究之後,發覺現今的醫療觀念和做法都已走到極限,於是辭去臨床醫師職務,之後成立「e-診所」,主要提供癌症、慢性疾病等的醫療與諮詢。岡本裕醫師多年來一直致力推廣不吃藥的生活,看診也盡量不開藥,不僅治好無數患者,也讓許多藥物上癮者重新展開健康生活。他更勇於揭發醫師、政府和藥廠之間的共生關係以及長期灌輸民眾多吃藥無害的錯誤觀念,是日本著名的「良心醫師」。另著有《90%的藥都不能吃》、《90%的病自己會好》、《90%的病自己會好2》、《90%的醫生都誤解癌症》等書,以自身豐富的診治經驗告訴讀者,其實只要調整生活飲食習慣,就能大幅改善身體、提高免疫力。其所提倡的觀念與做法也受到讀者的廣泛肯定與推崇。
-
2019-12-06 該看哪科.婦產科
「團隊很重要!」 彰基助47歲的她一圓生子夢
劉女士已四十七歲,第一段婚姻時曾自然產下二男一女,卅八歲時接受結紮手術。由於再婚,為了和現在的先生孕育屬於兩人「愛的結晶」,因此接受輸卵管接通手術,希望再次懷孕。但由於劉女士已過四十歲高齡且堅持使用自己的卵,終於在彰化基督教醫院專業團隊努力下,成功受孕並將於明年生產。彰基體系國際婦女醫療院長蔡鴻德表示,現在年過四十求診的不孕夫妻愈來愈多,每個月約十五到廿個案例。但是高齡婦女,尤其四十歲以上卵巢老化、功能差,失敗機率高,通常四十七歲自卵懷孕率僅百分之一。因此當劉女士前來就醫時,醫師曾勸她用「借卵」的方式做試管嬰兒。但劉女士堅持用自己的卵與現任老公生下愛的結晶,因此醫師先以賀爾蒙前驅物質幫助她「養卵」,終於成功取得一顆卵子。蔡鴻德表示,治療不孕症「團隊很重要」。由於劉女士只取出一顆卵子,精卵結合後僅培養二至三天,分裂出六至十個細胞後,便送去冷凍,以維持胚胎品質,待母體狀態穩定再植入。因此胚胎師的技術、經驗以及實驗室環境設備便非常重要,包括溫度、溼度,以及有毒揮發物質和懸浮微粒等空氣品質都必須嚴格控管。所幸,胚胎植入後兩週經抽血檢驗,劉女士確認懷孕,目前已懷孕五個月,且唐氏症篩檢也無虞,是目前全球第二高齡的自卵懷孕紀錄。但是蔡鴻德表示,試管嬰兒只有成功和失敗兩個結果,「孩子抱到手上才是成功」。因此他提醒,雖然現在不孕症技術已經大幅提升,但高齡生產仍有糖尿病、高血壓等風險,建議還是提前規畫凍卵生育時機,較能順利一圓生子夢。
-
2019-12-05 養生.聰明飲食
愛吃拉麵注意!日本研究:拉麵店盛行地區 這種病死亡風險愈高
拉麵不但是日本人最愛的國民美食,許多台灣人也超愛。不過含高鹽的拉麵吃多並不健康,根據近期一項研究報告指出,拉麵店愈盛行的地區,與當地民眾中風致死率有顯著相關。根據刊登於9月號《Nutrition Journal》期刊一項研究報告指出,拉麵店愈多的地區,該地居民中風致死率愈高,包含櫪木縣、秋田縣、青森市、山形市、新潟市及鹿兒島縣,這幾個都是以拉麵聞名的縣市,居民中風情況也最為嚴重。該研究團隊針對日本國內拉麵、速食、義法料理、烏龍麵及蕎麥麵等4種不同類型餐廳,調查每種餐廳與中風死亡率的關聯及比較,得出了上述的結論,並建議民眾應適量吃就好,並多補充蔬菜和水果。一般我們吃到的拉麵都很鹹,因其湯底有大量味精及飽和脂肪,麵條本體也是高麩質、高糖分、高鹽量,這些都是容易導致高血壓、中風、心肌梗塞等心血管疾病的因子,日本媒體指這幾乎是「死亡組合」。此外,台灣不但愛吃拉麵,夏天許多人也很愛吃涼麵。不過涼麵使用的油麵、麻醬也是高油脂、高熱量,同樣也健康不到哪去。之前豐原醫院曾舉辦減重控糖活動,營養師就教導大家可改吃日式蕎麥麵,以一份約200公克、淋柴魚醬汁,熱量才230大卡,約為傳統涼麵的一半而已,並含較多必需胺基酸,是麵食的好選擇。
-
2019-12-05 養生.樂活旅遊
爺奶到學校不是接孫子 要參加老人共餐
新北新店區的北宜社區位於大香山與四十份山之間,社區發展協會利用青潭國小提供的教室,打造銀髮俱樂部、社區陪伴站、老人共餐、社區小產業、小旅行、長照2.0巷弄站,一周還有5天共餐,爺奶到學校不是接孫子,而是要參加老人共餐。青潭國小校長曾長麗說,青潭的學生來自社區家庭,學校與社區本一體,唯有社區好,學校才會好。北宜社區發展協會前理事長林志隆說,場地要感謝青潭國小免費提供,社區才能擴充服務能量。北宜社區成立迄今已20年,現任志工隊長陳明光說,社區剛成立面臨「缺人、缺錢、缺場地」,幸好在前理事長林志隆夫婦的張羅下,才有學校教室當據點,雖然麻雀雖小、五臟俱全,教室能進行各項服務,也被稱為「變形金剛」。「變形金剛」每周三開放到周日共有5天共餐,參加的長輩都繫上識別證,供學校警衛辨識,今年97歲的梁錦梁爺爺,行動不便仍坐著輪椅每天報到、85歲的王翁玉蘭奶奶常去使用按摩椅、量血壓、動健康、共餐等,也與好友共活生活不孤單。不過社區舉辦共餐也需要經費,除了民眾、企業、宮廟捐助外,北宜社區也利用社區小產業和「北宜一條龍」社區小旅行導覽增加收入,林志隆夫婦帶領志工製作檸檬乾、肉粽、鳳黃酥,都為社區帶來收入,更成為其他縣市學習對象。新北社會局長張錦麗說,新北有458個社區發展協會,社會局持續輔導社區推動小產業和小旅行,也訓練志工在社區服務弱勢族群,讓新北各社區依據各自資源發展出各自的特色。
-
2019-12-05 科別.泌尿腎臟
藥吃太多會洗腎? 醫解答真正敗腎主因
張奶奶年紀愈來愈大,有時候膝蓋會不舒服,某日她興沖沖的拿著一個瓶罐給媳婦看,用極度誇張的語氣說:「這藥劑是隔壁王奶奶推薦的,很多人因為膝關節退化就去買貴貴的補品,她們很聰明,現在都是吃這罐電台推薦的藥劑來補骨質。」媳婦看了看包裝說:「這樣好嗎?來路不明的藥不太好吧?」張奶奶急忙把罐子搶過來說:「沒關係啦,就算有病吃藥、沒病也可以補身體啊!」 這樣的例子不是危言聳聽,而是真實發生在生活中的個案,藥物濫用始終是罹患腎臟病的隱憂。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內科主治醫師黃尚志表示,台灣人愛吃藥、愛進補、迷信偏方等習性,所造成的尿毒症不在少數,一般民眾到醫院看病,總覺得要打點滴或拿到藥才算「有看到」,其實有些來路不明的藥物,摻雜重金屬或止痛劑等非常傷腎,有時候非得等到腎臟出了問題,才願意面對現實的就醫,這時候往往只能走上長期洗腎一途了。 藥物就像刀的兩面刃,用得好可以治病,使用不慎時,就可能造成傷害。所以,在醫療處置中,常會面臨「兩害相權取其輕」的抉擇,藥物適度且慎重的使用,是必要也是必須的,不必因為過度擔心藥物造成腎臟負擔,而因噎廢食不敢用藥。黃尚志說,慢性病患者用藥應經過專業醫師評估,醫師方面也必須在用藥的同時,追蹤患者腎功能,雙方配合同時關注的話,就不必擔心用藥傷腎的問題。 另外,問診時總是會有患者,拿著電台推薦或親友傳銷的藥品或是保健食品來諮詢,黃尚志指出,保健食品也可能含有傷腎成分,但更多的是誇大效果,利用民眾認為便宜沒好貨的心理,這類保健食品價格常都開到天價,造成民眾以為買到特效藥;因此,顧腎的第一步,還是小心用藥別亂吃,保健食品也最好經過專業諮詢,重點是要持續關注自己所吃下肚子的東西,是真的藥品,還是營養品。 不過,捍衛腎臟並非只有從腎臟科的檢查做起,黃尚志不斷強調,由於其他病變引起的腎衰竭不容忽視,且早期的腎臟病患者並不在腎臟科,而是普遍存在於各個科別中,所以應該是各醫療照護從事者與各科一起來。而血糖和血壓控制也絕不能疏忽,殊不知一些三高患者血糖、血壓沒控制好,造成心臟、眼睛、腎臟等受到影響,因此藉由定期健康檢查,透過驗血、驗尿的數值來比對。 延伸閱讀:喝感冒糖漿治感冒 但「這行為」恐害你賠上肝腎健康 腳腫是腎臟出問題? 用1分鐘檢查你的腎健康  
-
2019-12-05 新聞.健康知識+
韓國研究:1天刷牙3次 心臟衰竭風險降12%
根據韓國一份新研究,勤於刷牙不僅可以減少民眾看牙醫的次數,也可能避免心臟衰竭。這份研究調查16萬1286名無心臟疾病的南韓民眾;這些研究參與者定期醫療檢查,包括看牙醫,他們也需回答有關口腔衛生的問題。研究團隊追蹤這些人約十年,以了解他們是否出現心臟問題。結果發現,一日至少刷牙三次的人出現心臟衰竭的風險降低12%,發生心房顫動的機率降低10%;後者可能導致心臟不規律跳動和異常迅速跳動。科學家考慮不同變因,例如參與者運動和喝酒頻率,以及高血壓等其他影響心臟健康的問題,不過研究結果依舊相同。研究團隊不確定刷牙與心臟衰竭相關性背後的原因,但他們認為刷牙習慣可能減少牙齒和牙齦縫隙間的細菌數量,預防細菌進入血管中;這項研究12月1日發表在「歐洲預防心臟病學」期刊中。首爾梨花女子大學神經學教授宋泰鎮(音譯,Tae-Jin Song)告訴「新聞周刊」:「心房顫動和心臟衰竭是心血管重大問題,不過到目前為止,心房顫動和心臟衰竭的風險或關聯因素以及避免疾病的因素仍所知甚少。」他表示:「刷牙等改善口腔衛生的行動可以降低心房顫動和心臟衰竭的風險,因此這項研究的結果可以重申妥善照顧口腔健康的重要性。」不過宋泰鎮坦言這份研究僅仰賴一國人口的數據,因此有其限制。其他專家也表示,這份研究無法證實刷牙能預防心臟疾病,若要推薦民眾靠刷牙來避免心房顫動和心臟衰竭還為時過早。
-
2019-12-04 科別.泌尿腎臟
「洗腎王國」在台灣 5字口訣「泡水高貧倦」可防腎病
台灣人罹患腎臟病比例世界第一,被稱「洗腎王國」,腎臟病也是健保給付最花錢的疾病。宜蘭縣政府與國際扶輪社、腎臟病防治基金會合作展開預防計畫,這周日在宜蘭市中山國小小巨蛋(和睦路)提供300位民眾免費腎臟病篩檢,安排專科醫師講座。衛福部資料顯示,腎炎、腎病症候群及腎病變為國人2018年十大死因第九名,台灣洗腎人口高達9萬人,末期腎臟病的盛行率和發生率皆為世界第一,給付慢性腎臟病高達513.78億元,占健保總額近7%,就醫人數36萬4000人,醫療費用一年燒掉449億元,相當可觀。今天在腎臟病防治宣導會中,財團法人腎臟病防治基金會表示,腎臟病是不可逆的,難以治癒,只能盡量減緩惡化的速度,所以民眾要記得5字口訣「泡水高貧倦」。泡指的是泡泡尿,尿尿結束之後會有尿蛋白浮在水面上,水腫是因為腎臟病的尿排不出去,所以會造成全身水腫,此外容易伴隨著高血壓,而且因為腎臟病影響血紅素的生成,所以也容易貧血,毒素累積更造成整個人疲倦。民眾必須謹記這五大症狀,一旦出現,馬上找醫生治療,避免惡化成腎臟疾病。「出奇制腎、百戰百勝」免費腎臟病篩檢暨衛教講座本月8日登場,活動由國際扶輪3490地區主辦,備有早餐給空腹抽血與驗尿篩檢民眾,還準備許多贈品與抽獎品,讓全程參與活動的民眾進行搶答抽獎。民眾完成抽血及驗尿後,一個月內會收到財團法人腎臟病防治基金會寄發的篩檢結果報告,若有異常並導入電話關懷系統,協助民眾就近到醫療院所就醫及追蹤個案狀況。當天也安排衛教宣導講座,邀請羅東博愛醫院內科部兼腎臟內科主任陳俊達及財團法人腎臟病防治基金會吳苡璉衛教師講「腎利人生」、「旗開得腎」,穿插有獎徵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