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16 醫聲.領袖開講
搜尋
血壓
共找到
4676
筆 文章
-
-
2024-11-16 焦點.健康知識+
總是忙到沒時間好好吃飯、睡覺?4個周末行動足以讓你平衡日常惡習
現代人生活步調快,多數人每天趕上班上課,許多事情都得匆忙完成,例如快速隨便的解決一餐,也忙到沒時間好好睡覺及運動。不過科學家已經證實,明智地利用周末時間補做平日沒時間做的事,可能足以抵消你在一周內所做的事情。專家分享利用周六和周日的活動補跑,一樣可以改善健康。1. 周末補眠我們都知道睡眠很重要,但不少人每天三更半夜才睡,可能因為工作課業,也可能是熬夜追劇,有時可能一天只睡2、3個小時。根據美國睡眠基金會(Sleep foudation)建議,睡眠時間依不同年齡階段有不同需求,中壯年的成人階段(26-64歲),大約需要7-9小時的睡眠時間。睡眠不足可能導致肥胖、高血壓、慢性發炎,及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及失智症等風險。理想的情況當然仍是每天要有規律充足的睡眠時間,不過如果平日做不到,選擇在週末多睡一點時間也好。研究表明,在周末補眠有助於降低心臟病發作的風險、預防肥胖、減少憂鬱,甚至能延長壽命。台大醫院的研究團隊近期也在國際期刊《睡眠與呼吸》上發表最新研究指出,周末多賴床幾個小時,不僅能讓身體恢復活力,還可以降低70%以上罹患失智症的風險。2. 「周末戰士」運動效益不會比較差很多人想運動,但平日真的沒時間。國外研究發現,努力在每周1到2天內完成15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的「周末戰士」(weekend warrior),其達到的健康效益不比天天運動的人差。因此,對於青壯年或長者而言都一樣,以一周運動總量為目標,若無法天天運動,假日就是補運動的最佳時刻。台北市立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也在聯合報撰文提醒,每周90分鐘或每天15分鐘的中等強度運動應該是最低的有效量,不能再少了,在這個基礎上,每天若能再增加15分鐘運動,還可以進一步降低死亡風險。此外,選擇多元而複雜的運動比單純重複動作的運動好。總之,有動比不動好、多動比少動好、多元比單調好,依照個人狀況循序漸進加量加強為首要原則。3.好好吃一頓周末早午餐多數人在上班上課的日子,要不是不吃早餐,不然就是隨便吃,也經常是匆忙購買快速即時不健康的東西吃。周末就請花點時間坐下來吃一頓營養的早午餐。不過早午餐的餐盤內容也很多是超級加工食物,應盡量選擇原型食物、富含蛋白質、低糖、低脂的食物。好好吃一頓早午餐的意義,不但在於選擇營養美味的食物,也在於可與朋友或家人一起享用,研究顯示與親友一同用餐還可促進心理健康。至於為何選擇早午餐,而不是較早的早餐?因為吃早午餐可增加隔夜禁食時間(一天的最後一餐和第二天的第一餐之間的時間),有助減重及改善腸道健康,而且還能睡飽一點改善睡眠。4.周末出去走走周間長時間待在室內可能會對健康造成嚴重破壞,尤其久坐就被認為是「慢性自殺」的一種行為,《The Telegraph》訪問約克大學環境與健康教授Peter Coventry表示,它會損害人的情緒、注意力、記憶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長待室內缺乏太陽光照射也是一大問題,這會導致身體缺乏維生素D,對骨骼和免疫功能造成不利影響。因此周末盡可能多從事戶外活動或園藝活動,藉著到處走走跑跑,改善體能與心理健康。【參考資料】.《The Telegraph》.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2024-11-15 養生.營養食譜
流感重症、死亡創新高!陳月卿推薦喝「1碗湯」 抗感冒 南瓜洋蔥5食材聯合作用效益增
聯合報報導,2024年流感季才不到半個月,流感重症及死亡的人數就寫下10年同期新高。台大兒童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黃立民示警,如果年底時流行的流感型別轉換成「H3N2」,將對幼兒跟長者造成極大威脅,應該小心提防,盡快施打流感疫苗。入秋各類病毒活躍,面對即將到來的秋冬疫情,常南北奔波、很少生病、體力很好的癌症關懷基金會董事長陳月卿建議,民眾感覺快感冒時,可以喝一碗「抗感冒五行湯」」保養,不只可讓身體舒服,病氣一掃而空,這碗湯也是讓自己維持體力,少生病的原因之一。五食材聯合作用,抗感冒效益大增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陳月卿就靠著「抗感冒五行湯」養生,平安度過新冠病毒肆虐。「抗感冒五行湯」也可稱為「懶人五行湯」,食材包括南瓜、洋蔥、高麗菜、番茄和馬鈴薯,色澤繽紛,可增加食欲,採用用蒸的烹煮方式,營養比較不會流失,味道十分鮮甜,很適合秋冬食用。此道湯品中,除了有金黃色的南瓜、紅色的番茄、白色的洋蔥、高麗菜及馬鈴薯外,也可視個人喜好加入菇類、毛豆等蛋白質食物,一碗湯有全穀雜糧類食物,富含膳食纖維、茄紅素、蛋白質等營養成分,可當成一餐主食,不僅烹煮好上手,好喝又營養。多重營養助攻,有效抵禦外來威脅南瓜「只要加入當季南瓜,就非常好喝。」陳月卿指出,南瓜富含β胡蘿蔔素、高鉀,熱量較低,保眼、護膚,可幫助身體修補,連皮一起食用,纖維質更多,是很好的主食來源。洋蔥洋蔥含有豐富維生素C與礦物質鉀、鈣、磷等營養成分,也含硫化合物、硒,陳月卿說,可幫助殺菌、免疫力運作,是抗感冒重要戰力。番茄對抗感冒時,番茄也是很狠角色,陳月卿指出,番茄中的茄紅素、β胡蘿蔔素具有很強抗氧化作用,有助於提升身體免疫力,特別是煮熟的罐頭番茄,濃縮許多茄紅素精華,能充分發揮茄紅素功用。高麗菜高麗菜含有維生素C,有助抵抗感冒,且讓人更有體力、活力,也含有鈣、鐵、磷等身體微量營素素,以及維生素K、U等成分,有助修補黏膜。馬鈴薯湯品中加入馬鈴薯,可增加湯的甜味,陳月卿說,馬鈴薯富含澱粉、蛋白質、膳食纖維、維生素A、B群、鉀等營養素,具有助消化、促進腸道蠕動、降血壓、提升免疫力等功效。透過多種原形食材,帶來抗感冒、維持體力好能量陳月卿指出,這道湯品把各種蔬菜、原形食材一起燉煮,喝一碗湯,等於喝下許多天然營養素,並且色、香、味兼顧,可對抗感冒、維持體力,有效提升全身健康。抗感冒五行湯食材:洋蔥1/2顆、南瓜1/2顆、番茄2顆、馬鈴薯1顆、高麗菜葉數片、番茄罐頭1罐(含整顆番茄)作法:1.洋蔥、番茄、馬鈴薯切塊,2.南瓜連肉帶皮切塊,可保留南瓜籽打精力湯,或磨成豆漿亦可。3.將所有食材放在一個大一點的燉盅,以蒸燉鍋或電鍋蒸40分鐘,即可享用。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11-15 養生.營養食譜
玉米全解析》減肥吃白玉米、顧眼吃甜玉米...4種玉米功效一次看!加碼教你「超好喝玉米濃湯」做法
玉米是一種營養價值豐富且具有多種健康益處的食物。雙色水果玉米甜度較甜玉米高,有豐富的維生素E及纖維素,可抗衰老、助消化;甜玉米β-胡蘿蔔素含量最豐富;紫玉米則有豐富花青素,幫助抗氧化。 「玉米」是一種廣泛種植且受歡迎的食物,除了微甜微甜的口感外,玉米也因其豐富的營養價值而倍受青睞。它含有多種維生素、礦物質和纖維,有助於維持身體的健康。根據食品營養成分資料庫(新版)資訊顯示,玉米筍及白玉米熱量較低。若要以玉米取代澱粉攝取,要特別留意,糯玉米的熱量約等於同等份量白飯的熱量。玉米可代替白飯?玉米是一種營養價值豐富且具有多種健康益處的食物。高敏敏營養師在粉絲專頁發布關於玉米的衛教資訊,其內容顯示,雙色水果玉米甜度較甜玉米高,有豐富的維生素E及纖維素,可抗衰老、助消化;甜玉米β-胡蘿蔔素含量最豐富;紫玉米則有豐富花青素,幫助抗氧化。 提供能量:是碳水化合物的良好來源,可以提供身體所需的能量,有助於維持日常活動和運動的活力。 促進消化:富含膳食纖維,有助於促進腸道健康,預防便秘並延緩血糖上升,飯後較不容易感到飢餓,脂肪也較不易合成。 提供維生素和礦物質:玉米含有維生素A、維生素C、維生素E、維生素K等多種維生素,以及鎂、鉀、磷等礦物質,這些營養素對於免疫系統功能、細胞生長和修復、骨骼健康等都非常重要。 保護眼睛健康:玉米中的維生素A和抗氧化成分有助於保護眼睛健康,預防視網膜退化和其他眼部問題。 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玉米中豐富的膳食纖維、維生素和礦物質,可以幫助降低膽固醇,對於預防高血壓、動脈硬化,維持心臟的正常功能有幫助。 抗發炎:玉米中的一些成分(如花色素苷)具有抗發炎作用,有助於減輕身體的發炎反應。 改善水腫:玉米中的鈣具有預防水腫的效果。玉米的健康風險 黃麴毒素致癌黃麴毒素是一種重要的致癌因子,特別在台灣潮濕且高溫的環境中,黃麴菌容易生長繁殖。主要污染的食物包括穀類、豆類等,若在運送和儲存過程中不當,就可能受到黃麴毒素的污染。黃麴毒素是由發霉食物產生的化學物質,具有高度致癌性,其中以黃麴毒素B1最為具有致癌性。 花生、玉米、穀類和種子等食物容易受到黃麴毒素的污染,尤其在長期儲藏的情況下,需要格外注意。為了保護自己的健康,我們應該選擇新鮮的食材,確保食品儲存和處理的衛生環境,以及適當的儲存方式,以減少接觸黃麴毒素的風險。 另外,也要避免「食用過量」與「睡前吃」。雖富含膳食纖維,但攝取過度可能會造成便秘問題,且食用太多也有機會導致過多的熱量;睡前吃玉米恐影響脹氣,讓睡眠品質變差。玉米濃湯的做法矽谷美味人妻曾撰文教大家,使用鮮奶油製作出美味的玉米濃湯! 材料:玉米粒1罐、鮮奶油1/2杯、鮮奶1杯、去邊白吐司2片(可用高纖吐司代替)、鹽1/4小匙、黑胡椒少許。 做法:1. 吐司去邊撕成小塊,並預留一小碗玉米粒2. 將剩下的玉米粒連同湯汁,鮮奶,鮮奶油,吐司塊放到鍋中,用手持電動調理棒打成濃湯3. 再將玉米粒加回濃湯裡,小火煮沸,加少許鹽和黑胡椒調味 參考資料農糧署、農業知識入口網、高敏敏營養師 延伸閱讀減肥就吃「蒸玉米」!營養師:解便秘,還預防高血壓、動脈硬化萬用食材「玉米筍」,有無苞葉哪個好?一文公開「玉米筍」的挑選、保存撇步:原來「這狀況」應冷藏玉米是澱粉,竟然可以助減肥!糯玉米、黃玉米、白玉米...熱量差3倍!想減肥請選這種吃 責任編輯:陳宛欣核稿編輯:林勻熙延伸閱讀: 一直拉肚子怎麼辦?6警訊快就醫!一表區分急性和慢性腹瀉,教你7型態大便分類法 11款「超商常見飲料」竟是「糖份炸彈」!米漿、牛奶都上榜...營養師:第一名恐喝掉20包糖
-
2024-11-15 養生.抗老養生
哈佛教授讓85歲父嘗試抗衰老秘訣 他0慢性病和失智:像30歲一樣健康
澳洲生物學家、哈佛教授大衛·辛克萊(David Sinclair)是知名鑽研遺傳學,研究抗衰和治療老年疾病的學者,現年55歲的他外貌看起來像是30多歲的年輕人,他有一套自己的凍齡秘訣,這些方法被套用到85歲的父親安德魯(Andrew)身上,也收穫很好的效果,高齡的爸爸活得像3、40歲的青壯年。辛克萊在自撰的書《Lifespan》中提到,父親安德魯70多歲的時候表明不想在晚年變成虛弱的老者,因此開始了一些新的改變,其中包括運動、旅行、冒險、社交和飲食,這些運動的強度甚至連30多歲的人都會感到累。安德魯這些年來上山下海,甚至前往非洲、沙漠和熱帶雨林旅行,他向教練證明自己比小30歲的兒子還強壯。年過80歲的他沒有記憶力衰退的問題、沒有疼痛和慢性病、沒有抑鬱,他感覺自己還像3、40歲時的狀態一樣。運動安德魯每周做高強度訓練兩次,一次70~90分鐘,先在划船機熱身15分鐘,再跑2500公尺,然後做伸展運動和舉重訓練,其中包括卧推、腿部推舉、捲腹運動等。他還每周做一小時的皮拉提斯提高靈活度,以及幾乎每天步行5~7公里。他偶爾還會爬樓梯,最近的紀錄是15分鐘爬上40層樓。飲食只有運動無法保證80歲長者的健康,安德魯很注意飲食,不吃垃圾食物,只吃家常菜和健康的餐廳外食,包括大量蔬菜、雞肉和海鮮,偶爾加入一點牛肉。早餐吃麥片、常常忙到沒吃午餐。一周喝幾次酒但不過量,也會偶爾吃點甜食,但也不會吃太多,不喝含糖軟性飲料;他會吃很多水果,但坦言沒有喝到足夠的水,這部份還在努力中。補充劑安德魯會服用多種補充劑和藥物,包括二甲雙胍、降血壓和膽固醇的藥物、NMN補充劑(Nicotinamide Mononucleotide,菸醯胺單核苷酸)、白藜蘆醇,有時想到還會補充維生素D。辛克萊強調父親並不是在做臨床實驗,也無法得知這些藥物和補充劑對他有什麼影響,還需要更多實驗證據和對照組才能證實,但即使這些東西有幫助,也不能忽視父親對健康付出的巨大付出與努力。安德魯坦言如此健康還有「運氣」成分,與他同年紀還活著的人不是足不出戶就是住在療養院。辛克萊表示父親分享的這些方法雖然不是所有人都適用的處方,但這讓他非常健康,他表示這就是長壽的意義,健康活著陪伴孩子度過人生重要時刻。資料來源/Lifespan
-
2024-11-15 性愛.性福教戰
吃越多效果不會越好!泌尿科醫師指點 吃「藍色小藥丸」必知6件事
對於有勃起功能障礙,性行為不順利,可能導致身、心、感情方面的困擾,因此,就醫諮詢、適度的用藥,都是有其必要的,不要覺得不好意思而完全不行動。好幸福泌尿科診所泌尿科醫師高銘鴻在其臉書粉絲專頁教大家,吃藍色小藥丸該注意的6件事。藍色小藥丸要怎麼吃我之前常常提到,如果真的有勃起障礙問題,吃藥其實是一種很好的改善方式。那就有人來問我,他有考慮吃壯陽藥,那吃藍色小藥丸的時候,有沒有什麼要注意的?1.選擇合適的壯陽藥:市面上有許多不同種類的壯陽藥,像是常見的威爾鋼(Viagra)、犀利士(Cialis)到草本補品等。不同藥物的效果,和作用時間都不一樣,選擇時應該根據自身需求和健康狀況來決定。最重要的是,在服用任何壯陽藥前,請務必先諮詢你的醫師,或是來掛號,才能保證吃下去安全無虞喔。2.不可自行增加劑量:很多人會覺得,壯陽藥就是吃越多,效果就會越好,但其實每種藥物都有其最佳劑量範圍,超過這個範圍,就可能會導致嚴重的副作用,如頭痛、暈眩、視力模糊甚至心臟問題。因此,我要強調,絕對絕對絕對不可以自行增加劑量,必須嚴格按照醫師或藥師的指示使用。3.避免與某些藥物同時服用:壯陽藥與某些藥物可能會產生相互作用,特別是含有硝酸鹽類的藥物(如治療心絞痛的藥物)。同時使用這兩者可能會引發嚴重的低血壓,甚至危及生命。如果你正在服用任何其他藥物,尤其是心臟病相關的藥物,一定要事先告知醫師,避免潛在的藥物交互作用。4.觀察副作用:只要是藥,基本多少都會有副作用。常見的副作用包括臉部潮紅、頭痛、胃部不適、鼻塞等,這些症狀通常是輕微的且會隨時間消失。但是,如果你出現了視力模糊、聽力喪失、胸痛,或是一直硬著,怎樣都銷不下去,請馬上停止用藥,並尋求醫療協助。5.避免過量飲酒:飲酒可能會降低壯陽藥的效果,甚至引發一些不良反應。特別是大量飲酒會抑制勃起功能,跟壯陽藥正好互斥。為了確保最佳效果,小酌可能無礙,但最好還是諮詢醫生,了解具體情況,以免傷身。6.心血管疾病要小心:壯陽藥對心血管系統有一定的影響,因為它們會擴張血管,促進血液流向陰莖。如果你患有心臟病、高血壓或其他心血管疾病,使用壯陽藥前必須非常小心,最好在醫師的指導下進行,千萬不要自行服藥。最後我還是要強調,壯陽藥不適合所有人。像是,有些勃起功能障礙是由心理因素引起的,這種情況下可能需要心理治療或其他治療方式,藥物就可能不一定有用了。無論如何,如果有考慮用藥,或是有其他問題,都應就醫討論。【資料來源】.泌尿科高銘鴻醫師臉書粉絲專頁
-
2024-11-15 焦點.健康知識+
體重減輕多少不正常?不明原因體重下降當心可能是這十種疾病!
減重許多人一直嘗試努力卻不見得做的到的事。而如果沒有刻意減肥,體重卻明顯下降,這樣的情況並不尋常,可能暗示潛在的健康問題,從癌症、胃腸道到心理健康都有可能。體重減輕多少是不正常?由於荷爾蒙、水分滯留和其他生理心理因素,體重每天可能會變化0.5~1公斤以內。體重明顯下降的情況並不常見,但在不改變飲食量、不加強身體活動或不嘗試減肥的情況下,當體重在半年內減少5到10公斤,或是原來體重的5至10%時,便屬於不正常,此時體重減輕已成為問題。根據《Health Day》訪問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臨床營養學部高級營養師Christine Goukasian指出,「不明原因的體重減輕是一個危險信號」,雖然並非所有情況都不正常,但任何持續或不尋常的症狀也暗示著潛在的健康問題,從癌症、胃腸道到心理健康障礙都有可能。《元氣網》以下整理來自各醫師的診斷說法、《Health Day》的研究數據,不明原因的體重減輕可能是以下這些疾病。癌症根據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數據,這是無意中體重減輕的第一大原因,大約十分之四的癌症診斷都是這樣開始的。體重下降不僅是晚期癌症的徵兆,患有早期腸癌、胰臟癌、胃癌和肺癌、淋巴癌等癌症患者的體重也會減輕。腸胃及消化道疾病10% 到 20% 的意外體重減輕歸因於飲食失調導致腸胃道問題,例如慢性腹瀉、發炎性腸道疾病、消化道潰瘍、麩質過敏(麩質不耐症)或過度使用瀉藥等。身體消瘦伴隨腹瀉,食欲差,消化功能差,有可能是消化性潰瘍、便秘、結腸炎、發炎性腸道疾病、消化道潰瘍、麩質過敏(麩質不耐症)等消化道疾病,或過度使用瀉藥導致。甲狀腺亢進國泰醫院內分泌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黃莉棋曾受訪表示,女生如果沒有執行減重計畫,體重卻不明原因減輕,很可能是罹患甲狀腺亢進。甲狀腺亢進多發生在年輕女性,通常是家族遺傳,但並非每一個人都會發病,誘發因素多與「壓力」有關。厭食症甲狀腺亢進症狀以手抖、容易喘、心悸、盜汗、體重減輕作為表現。甲狀腺亢進症狀較難察覺,等到出現明顯的手抖、心悸等,往往已經超過三個月以上,且即使是體重減輕,也常被認為是一件「開心的事」,不會被在意而錯過就醫時機。因此,大多數的甲狀腺亢進患者都是健康檢查時才會被揪出。糖尿病黃莉棋指出,另一種體重減輕最常見的原因則是糖尿病,糖尿病典型的症狀為「三多一少」,吃多、喝多、尿多和體重減輕。糖尿病病人胰島素分泌異常,使葡萄糖進入細胞的作用喪失,身體容易無法獲得足夠能量,以致於體重減輕。糖尿病前期的病人,通常不會有體重減輕的症狀,而是正式進入糖尿病後才會出現。心理健康問題焦慮、憂鬱、強迫症、厭食症和壓力等心理健康問題也可能影響食欲。營養師指出,如果你對吃飯或睡覺沒有太多興趣,以至於錯過了吃飯,那麼你就會減肥。而一些用於治療精神健康障礙的藥物也可能會影響食欲、味覺和嗅覺,並導致體重減輕。牙口問題例如牙齦疾病、假牙不合、吞嚥困難,味覺退化等問題,都可能造成進食不舒服,導致食欲減退。肌少症/衰弱症體重不明原因下降,活動力變差,有可能是衰弱症或肌少症前兆。肌少症好發在營養不良、缺乏運動、糖尿病友等年長族群。這些失能前的表徵,除了及早診斷,最好落實規律運動,及配合補充蛋白質,以延緩疾病發生。每周333─運動3次、每次30分鐘、每次每分鐘最高心跳數達130下,有助延緩體能衰弱、至少保住肌肉不流失。神經系統疾病除了老化之外,65以上老年人體重變輕,還可能潛藏如腦中風、失智症、帕金森氏症、老人憂鬱症等風險,這些藉由影響身體活動、情緒、感覺及認知,近一步導致食欲、吞嚥及食物攝取能力下降。其他疾病其他還包括慢性感染或發炎疾病,如肺結核、愛滋病、自體免疫疾病等,以及心、肺、腎、神經系統的疾病、藥物的副作用,皆有可能導致體重減輕。體重驟降該看哪一科?大家平時應多關注自身的身體狀況,養成定期量測體重、血糖與血壓的習慣,才能早期發現異常揪出疾病。若莫名其妙的體重減輕,一定要找出病因,如果就醫仍找不出原因,可以先觀察一二個月,若體重有回升跡象可以解除警報;但若是其他疾病引起,疾病則會慢慢「現出原形」,一旦出現其他症狀就要盡快就醫。至於體重驟降該看哪一科?建議可以先看家醫科,讓醫師藉由問診找出問題,而不是去做健康檢查。【參考資料】.《Health Day》.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2024-11-14 醫療.泌尿腎臟
重訓+高蛋白飲食=NG護腎運動!醫建議的最佳護腎運動是它
高油、高鹽飲食,加上作息不正常,都可能傷害腎臟健康。一名診斷為腎臟病第三期的男子,見到健檢報告紅字,開始積極運動養腎,但他只做重訓,且為了長肌肉採高蛋白飲食,醫師告知此為「NG運動」,高蛋白飲食加重腎臟負擔,重訓難達到全身血液循環,建議腎臟病患者應採取有氧運動,每天20分鐘可達護腎效果,延遲洗腎時機。林口長庚臨床毒物中心主任顏宗海表示,台灣洗腎人口破9萬人,位居全球前三名,且加上高齡化社會,未來腎臟疾病患者可預期會愈來愈多。慢性腎臟病分為五期,第一期為早期、第五期是腎功能耗損最嚴重者,進入洗腎皆為第五期患者。避免進入到洗腎階段,坊間很多「護腎心法」,最有效的方式僅有三個:藥物及飲食控制、規律作息、規律運動。護腎的最佳運動為「有氧運動」護腎最佳運動為「有氧運動」,顏宗海表示,肝臟與腎臟都是血管密集器官,血液循環能幫助器官代謝物質,有氧運動屬於全身性運動,大幅增加血液循環,不只對腎臟好,對於其他的身體功能也是利多。腎臟病友運動千萬要適量,不能「過量」,過度有氧運動,可能造成橫紋肌溶解症,橫紋肌極速損傷,讓肌肉的蛋白質及肌球蛋白滲漏,過程中會代謝出具有腎毒性的物質,反而會增加腎臟的負擔。腎臟病友不建議重訓同理,腎臟病友也不建議重訓,重訓難以像有氧運動有全身血液循環效果,且容易過量運動,加上重訓者大多希望「增肌」,採取高蛋白飲食,高蛋白就對腎臟是負擔,如果腎功能已經不佳,恐適得其反。顏宗海表示,建議腎臟病友少吃高磷食物,如泡麵、餅乾、飲料,磷由腎臟代謝,腎功能不佳,磷會堆積在腎臟內,容易導致高血磷症,初期會有皮膚癢、骨頭痠痛等症狀,長期容易導致血管鈣化,增加中風機率。根據統計,最容易導致洗腎疾病,依序為糖尿病,高血壓、慢性腎絲球腎炎、多囊腎以及腎結石。顏宗海表示,高齡化社會,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壓的患者會愈來愈多,也讓腎病候選人增加,呼籲國人對於飲食以及生活作息得多加關注,規律運動也應納入日常的習慣中。
-
2024-11-14 慢病好日子.慢性腎臟病
每年新增八千高齡腎友 腹膜透析不到一成 醫籲:三迷思需反轉
「鄰居說我年紀這麼大,在家洗腎感染怎麼辦?我不要洗了。」80歲陳爺爺當初須洗腎時,家人為不讓長輩舟車勞頓和降低血壓不穩定的風險,選擇居家腹膜透析,也願意協助操作。起初陳爺爺身體狀況穩定,卻聽信鄰居對居家洗腎的迷思,愈來愈不配合治療,導致洗腎效果受到影響,加上憂鬱纏身惡性循環,半年後遺憾離世。2022台灣腎病年報統計,每年約有近8千位新發透析患者為65歲以上高齡族群,林口長庚醫院高齡醫學科主任、腎臟科醫師顏介立表示,65-75歲腎友選擇腹膜透析為7%;75歲以上僅剩3%,占比偏低。過去高齡腎友及家屬常因街坊對腹膜透析存有自行操作困難、容易感染發生腹膜炎,嚴重恐致命等迷思,導致適合此透析方式的高齡腎友,可能錯過保留日常生活節奏的機會。反轉一:腹膜透析優化生活品質及改善心血管相關存活率現行洗腎(透析)方式有兩種,一是於診所由醫護人員執行的血液透析,俗稱「洗血液」;另一種為自行於家中操作的腹膜透析,俗稱「洗肚子」。台灣健保資料庫研究顯示,近十年腹膜透析腎友心血管疾病死亡率較血液透析低,因此,心血管疾病的患者,選擇腹膜透析的存活率就有明顯的優勢。反轉二:完整操作指導免摸索 雲端系統院方隨時掌握關於機器操作的恐懼,顏介立說,現行醫院都會提供腎友或協助的操作者標準化動作指導,也會由醫護人員協助測試,確保返家後操作無虞,大家不需過於憂慮。腹膜透析還具備不須舟車勞頓往來診所的優勢,其實非常適合高齡腎友及照顧者,若因迷思而放棄,可能錯過保留原有生活模式。腹膜透析有連續可移動腹膜透析(CAPD)與全自動腹膜透析(APD)兩種方式。顏介立指出,若腎友選擇全自動腹膜透析,是透過機器自動執行每日換液的工作,可於睡眠中進行,白天活動不受限,同時搭配雲端管理系統及時傳送數據給醫院監測的功能,醫護人員能高度掌握腎友每天治療狀況,醫療團隊在必要時也能盡早給予協助。當慢性腎臟病進入末期,患者與家屬面臨洗腎選擇題時,顏介立建議,應求助醫療專業,與主治醫師討論適合的治療方式,切勿聽信街坊迷思。反轉三:血壓較平穩 幫助保留殘餘腎功能與血液透析相較,顏介立說,腹膜透析能保存較多殘餘腎功能,在洗腎初期也有較高機會脫離洗腎,部分腎友洗腎五、六年後還能排尿,且對血壓影響小,不易在洗腎中因低血壓而虛弱、昏迷,合併心血管疾病致死的風險較低。曾有一名80歲奶奶因急性腎臟感染,先接受血液透析,後來因尿液減少,腎功能也未見好轉,經醫師與其家屬討論,決定改採腹膜透析,約半年後奶奶的腎功能恢復,目前醫師也評估是否可以不需繼續洗腎。為因應超高齡社會的到來,政府將推出長照3.0服務,顏介立建議相關單位,針對高齡腎友,有機會可比照歐洲、加拿大等國家,由受過訓練的居家服務員,協助操作腹膜透析設備,除了降低患者或照顧者操作的心理負擔外,也是一種對照顧者的喘息服務,更期待未來更多的資源投注,使更多適合腹膜透析的高齡腎友接受治療,降低洗腎對日常生活的衝擊與影響,擁有不被透析綁架的老年生活。【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4-11-14 養生.聰明飲食
芹菜能每天吃嗎?芹菜汁能降血壓?教你芹菜這樣吃葉酸加10倍
台灣許多特色小吃都會加入「芹菜」來提味,其獨特的香味也讓許多人愛不釋手,但也有人害怕其苦澀的口感。《優活健康網》整理芹菜的功效、挑選與保存,另外加碼「芹菜禁忌」一次看,你是否好奇芹菜不能和什麼一起吃?芹菜可以每天吃嗎?哪些人不適合吃芹菜?本文一次解答!芹菜種類有哪些?芹菜主要分為「在來種」與「西洋種」,在來種的山芹菜香味較濃,葉柄細長、香氣濃郁,主要用來炒煮或是當調味菜使用,適合直接熱炒或切碎當調味;西洋種(又稱美國芹菜)的香味稍淡,主要以生食為主。芹菜怎麼挑?挑選芹菜首先要注意色澤,葉子最好呈現鮮綠的顏色,若發黃有斑代表不新鮮;再來可以觀察葉柄,最好又長又直、粗細均勻,這樣品質也會比較好。此外,挑選時可以打開看裡面的莖內側,是否有老化或變爛的狀況。芹菜如何保存?每次買芹菜都是一大把,芹菜若放太久,往往會變得乾硬,失去了清脆可口的口感。《優活健康網》整理「芹菜保存3招」,包含可水養常溫法、冷藏法與切丁冷凍法,只要用對方法,最多可以存放將近1個月。.水養常溫法:放入裝水約2公分高的容器,每日換水,可保存3~5天。.冷藏法:去除葉片後,以噴水後的餐巾紙包裹根部,放入塑膠袋中綁緊冷藏,可保存2~3週。.切丁冷凍法:去除葉片及根部後,切成丁狀放入保鮮袋中冷凍,可保存1個月。芹菜功效有哪些?芹菜的營養價值很高,富含維生素C、維生素K、鉀離子和葉酸,還含有大量植化素,能夠抗氧化、抗發炎、降血壓、預防血管阻塞,還能預防癌症,很適合日常適量食用。《優活健康網》整理以下芹菜功效:.降血壓:芹菜的特殊香氣,主要來自於其中一種活性物質苯酚類(phthalides),能放鬆血管周圍的平滑肌,讓血壓降低。.降火氣:芹菜含有維生素 C、β-胡蘿蔔素和類黃酮素等抗氧化素,可以減少消化道、細胞、血管和器官的發炎現象。.預防血管阻塞:芹菜富含豐富的膳食纖維,可以減少身體對膽固醇的吸收。.預防癌症:芹菜含有高量木犀草素,可以抑制不正常細胞的生長及擴散,有助於預防腫瘤細胞生長。芹菜可以每天吃嗎?芹菜可以天天吃,但要控制攝取量。芹菜是營養豐富的蔬菜,富含多種纖維還能降發炎、控血壓,但也不宜攝取過量,因為過多的纖維容易造成消化不良。建議每天的攝取量控制在100~150克以內,最好可以搭配其他食材一起食用,如肉類、豆類等,以實現營養均衡。吃芹菜皮膚會變黑?感光食物容易讓皮膚對光變得更敏感,吃了感光食物再曬到太陽,會使黑色素細胞活力增加,使肌膚變黑。感光食物例如芹菜、九層塔、無花果⋯等,一般人要吃到很大量才會變黑,但某些體質比較敏感的人,吃一點就可能會變黑。芹菜「葉」可以吃嗎?人們吃芹菜通常只吃芹菜莖,不吃芹菜葉,其實很可惜。芹菜的葉子也有豐富的營養價值,維生素C含量是莖的1倍、葉酸則是10倍,所以如果能改變食用習慣,連同芹菜葉一起吃,好處更多。營養師李婉萍於臉書粉絲頁指出,雖然芹菜葉吃起來有苦澀感,但跟芹菜莖比起來,芹菜葉富含的營養素更多,建議烹調芹菜時保留葉子,例如切碎與麵粉煎成餅,或加入蛋液中煎蛋或者烘蛋、煮麵時加點芹菜葉,就能攝取更多營養。芹菜不能和什麼一起吃?網傳「芹菜炒雞肉相剋」是真的嗎?中醫理論來說,芹菜與雞肉相剋的論述並不正確,雖說芹菜屬於偏寒性的蔬菜,較不適合脾胃虛寒、體質虛寒的人食用,但以中醫理論來看,芹菜若與味甘、微溫的雞肉一同烹煮,反而有助於中和兩者。哪些人不適合吃芹菜?芹菜雖然營養價值高,但也不是人人都可以吃。芹菜在中醫屬於比較寒性的食材,吃太多容易消化不良,有胃病的患者要注意;另外,芹菜屬高鉀又促凝血的蔬菜,腎臟病、心血管疾病患者也需注意攝取量。.脾胃虛寒的人:芹菜性質寒涼,較不適合脾胃虛寒、體質虛寒的人食用。.低血壓的人:芹菜可以降血壓,若平常屬於低血壓族群,吃芹菜可能會讓血壓變得更低,容易出現頭暈、無力等症狀。.腎臟病患者:芹菜擁有豐富鈉含量,每100公克的鈉含量就有92毫克,建議腎臟病患者控制攝取量。.正服用抗凝血藥者:芹菜含有維他命K,而維他命K可以維持人體正常的凝血功能,但吃抗凝血藥的人並不合適。【本文獲uho優活健康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網址:https://www.uho.com.tw/article-64631.html】
-
2024-11-13 醫療.泌尿腎臟
我的腎臟健康嗎?醫師教看「雞生蛋」指數 怎麼吃怎麼喝才不傷腎
台灣腎臟病盛行率攀升,全台慢性腎臟病人口突破200萬!雖多數人處於疾病前期階段,但也因早期沒有明顯症狀,甚至到末期腎病變,才可能出現如尿毒症等情況,因此恐高達96%腎臟病患者未察覺,因此早期預防和定期檢查十分關鍵。腎臟病如何檢查?飲食能如何預防?由洪永祥診所透析醫療服務中心院長、三軍總醫院腎臟科兼任主治醫師洪永祥告訴你。初期症狀難察覺!致病原因有哪些?台灣有「洗腎島」之稱,因腎臟病患者數量龐大,約有10萬人需要進行洗腎,超過200萬人患有慢性腎衰竭。這類疾病早期通常沒有明顯症狀,許多患者在第四、五期時才出現「蛋白尿(泡泡尿)、水腫和高血壓」等問題。此時,病情已非常嚴重,可能需要進行透析治療。腎臟病的主要誘因是慢性病,如糖尿病和高血壓,這些疾病會逐漸損害腎臟功能。常見的患者在生活習慣不佳下,可能長期忽視如蛋白尿等症狀,認為這是飲食或生活習慣引起的小問題。實際上,這些警訊應及時處理,否則病情惡化到後期時,治療難度將大大增加。腎臟健康如何確定?檢查記住「雞生蛋」雖然腎臟疾病的進展較慢,這也為早期發現提供了機會。定期健康檢查,特別是「血液和尿液檢查」,對於提早發現異常十分重要。透過及早改變飲食習慣、控制血壓和血糖等措施,能有效延緩腎臟功能的惡化。在腎臟檢查中,可以找到「雞生蛋」3個檢驗項目,了解自己的腎臟功能狀況,.雞:「肌酸酐」,能反映腎臟的過濾能力。肌酸酐會因肌肉量而異,肌肉較大者可能會有較高的肌酸酐,因此運動後檢查容易出現誤差。.生:「腎絲球過濾率」,從肌酸酐數據計算而來。把肌酸酐、年齡和性別帶進公式,就可以算出腎絲球過濾率,60分以上才算及格,分數越低,代表腎功能越不好。.蛋:「蛋白尿」,可能是腎臟炎症的徵兆或腎臟病變的結果。檢測出蛋白尿後應及時就醫,以便早期治療保護腎功能。飲食怎麼吃?台灣腎臟疾病盛行與飲食習慣息息相關。國人廣泛攝取高油、高鹽、高糖飲食,特別是加工食品和夜市小吃,如水餃、小籠包、炸雞等,無形中對腎臟造成負擔。為了保護腎臟健康,應選擇清蒸、水煮等低油、低鹽的烹飪方式,並多攝取蔬菜等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加工食品如水餃和小籠包內含豐富的油脂,特別是五花肉餡的食物,不僅熱量高,還含有大量飽和脂肪和鈉,這些成分會讓腎臟長期處於高負荷狀態,增加慢性腎臟病的風險。許多人誤以為這類食物相對健康,事實上它們可能比油炸食品更具隱藏風險。此外,含鈉量高的食物如日式拉麵和鐵板麵也是腎臟的隱形殺手。一碗日式拉麵的鈉含量可能高達4000到6000毫克,遠遠超過每日建議的2400毫克。長期攝取過多的鈉會導致高血壓,進而損害腎臟的健康。喝水顧腎 怎麼喝才對?喝水,是保持腎臟健康的關鍵。腎臟過濾功能依賴足夠的水分,特別是腎絲球的運作。每個腎臟中有數百萬個微小的過濾單位,稱為腎絲球,這些單位需要充足的水來過濾廢物。雖然茶、咖啡、湯等飲品可以計入每日的水分攝取,但建議以「白開水」為最佳選擇。因為純水能最有效地幫助腎臟過濾體內廢物,避免不必要的糖分和添加物負擔腎臟。茶和黑咖啡中含有抗氧化成分,適量飲用對健康有益,但過量攝取咖啡因可能引發過度利尿,反而對腎臟不利,特別是在腎功能衰退時。至於飲用量,一般來說,每人每日需攝取的水量與體重相關,大約60公斤體重的人需攝取2000cc的水分。雖然液體可以來自多種飲品及食物,如水果、湯等,但建議避免過多含糖飲料如汽水或碳酸飲料,這類飲品會增加身體負擔。藥物、保健食品會傷腎嗎?慢性腎衰竭患者的飲食通常受到許多限制,例如需選擇低磷、低鉀和低蛋白的食物。但許多保健食品的設計是針對一般人群的,磷和鉀的含量未必受限。以益生菌為例,它們通常來自乳製品發酵,這些產品可能含有高磷和鉀,對腎臟健康可能造成風險。另外,在藥物方面,使用上應根據醫師的評斷來決定,適當使用才能達到療效。如最常被民眾使用的止痛藥,短期內使用止痛藥可以控制發炎(長時間的發炎可能會造成腎臟的問題),但如果長期服用,則需要謹慎。可以選擇一些短期內對腎臟影響較小的藥物,如非腎臟代謝的普拿疼,或者局部使用的貼布藥膏,來減少對腎臟的影響。也要提醒,西藥在急需時可以使用,但長期依賴藥物不是最佳方案。最重要的是要消炎,避免讓腎臟受到更多損害。如果對藥物使用感到擔心,建議多喝水,並尋求醫師的建議來找到合適的治療方案。腎臟與心血管的關聯腎臟疾病與血管類疾病有密切的關聯,特別是與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息息相關。腎臟病和三高之間的關係是雙向的:三高可導致腎臟病,而腎臟病也可能引發三高。實際上,大約80%的情況下,腎臟病患者是因為代謝症候群而間接受害,這些症狀可能逐步發展為糖尿病、高血壓,最終導致腎衰竭。避免肥胖是控制這些問題的關鍵。曾有位55歲的高血壓患者原本腎功能穩定,但因工作緣故造成飲食不當,進而導致肥胖、腎功能迅速惡化,蛋白尿也隨之出現。經由控制飲食和體重,他的狀況才有改善。因此,維持健康體重對於預防腎臟病及其相關共病非常重要。延伸閱讀: 一直拉肚子怎麼辦?6警訊快就醫!一表區分急性和慢性腹瀉,教你7型態大便分類法 家裡有喇牙代表什麼?喇牙有毒嗎?怎麼趕走牠?專家:千萬別用拖鞋打!用「這招」就有效
-
2024-11-12 焦點.健康知識+
明明在休息反而很累?營養師曝「損耗氣血」5個習慣 90%第一項就中標
生活中明明已經在休息,為什麼反而愈休息愈累?先前有朋友問營養師大崔每天只睡五、六小時為什麼看起來還是很有精神,而自己睡八小時以上白天卻還是昏昏沉沉,疲乏提不起精神,甚至腦霧嚴重。大崔反問是不是有以下幾種習慣,對方承認幾乎每天都有做,大崔指出這些習慣看起來好像在休息,實際上非常耗人氣血。1.邊吃飯邊追劇邊吃飯邊盯著手機或看電視,身體的氣息會跟著劇情起起伏伏,這樣子會影響到氣息或者吸氣的深度不夠、呼吸的節奏被打亂。人的注意全部投注手機或電視上,精氣自然就向上挺聚,這樣的身體不知道你在吃飯,食物消化運行肯定不好,久而久之就會傷害到脾胃。脾胃乃氣血生化之源,也是人體代謝的核心器官,脾胃傷了之後氣血自然就會不足了。2.長期喝冰的飲品或食物冰品實實在在傷害人體陽氣。陽氣好比把人體看成一個充電電池,電池裡有多少電就是陽氣有多少,因此一個正常人有充足陽氣的情況之下,一邊可以做很多事;而一天做一件事都覺得很累,那就是你的電量明顯不夠用,代表陽氣明顯不足了。冰飲料、冰水、冰淇淋這些進到身體之後是零度左右,但出來的時候可是熱呼呼的37度,那就需要消耗身體的陽氣去給這些冰的食物加溫。久而久之陽氣就被耗損了,寒氣內聚,慢慢地體內就有了淤堵,血壓到不了四肢的末端,就會出現手腳冰涼的症狀。而到了這階段想要恢復如初,需要很長的時間去調理。3.滑手機現代人無論工作、生活、娛樂還是溝通,無一不用到手機。早上醒來第一件事情是要看手機,晚上睡覺前的最後一件事情還是看手機。中醫講。久視傷肝血,如果肝血不足眼睛就會容易乾澀。很多人一看手機就幾個鐘頭過去了,滑完之後是不是感覺到更累了?就是因為耗損了氣血。4.葛優躺很多人以為這是放鬆的最好的方式,實際上不然,在剛剛開始葛優躺的時候,可能會覺得很舒服,全身都很放鬆。但隨著越躺越久,是不是感覺到身體好像似乎越來越沒有勁?這不是錯覺,這是因為中醫認為久臥傷氣,你會覺得越躺越沒有力氣,四肢也會沒有勁,這樣是選錯了休息的方式。5.參加沒價值沒意義的社交活動大家都想跟同頻率的朋友做輕鬆、愉快、真誠交流的社交方式。而有些聚會帶來的是虛無、渙散、或者很表面的東西,極大耗損精氣神。所以對於一些無用的社交,大可以直接拒絕,將精氣神集中在自我內心,做一些真正自己想做的事情,全身心的愉悅放鬆自己。氣血也會自然暢通。大崔表示如果在生活當中盡可能規避以上五個習慣,可以很大程度的減少氣血的耗損。像自己平常電腦、手機用得夠多了,吃飯的時候就只吃飯,專心體驗食物的味道,這件事其實不難辦到。資料來源/大崔帶你健康瘦
-
2024-11-12 醫療.心臟血管
颱風來襲恐讓心臟疾病患者增 心臟專科醫師告訴你發生原因
準颱風「天兔」未來若生成,將成為西北太平洋史上首次於11月出現四颱並立的情況。台安醫院心臟內科暨心導管室主任林謂文表示,一旦颱風逼近台灣,隨著環境因素變化,對身體來說都是一種衝擊;臨床觀察發現,颱風來襲前後,心臟疾病患者略有增加,此與環境因素改變、身體壓力上升,進而衝擊心臟有關。林謂文說,每當有颱風接近台灣,隨著氣壓、氣溫降低、濕度上升、風速增加等改變,身體的體感溫度同時會降低,這時身體壓力上升,會刺激交感與中樞神經,身體啟動防禦機轉,並分泌壓力荷爾蒙,以克服外在環境的挑戰。但壓力荷爾蒙會刺激心臟,造成心跳變快、血管收縮、血壓上升,而出現顫抖、心悸等症狀。林謂文指出,若有心血管、慢性疾病病史者,可能會出現顫抖、心悸等症狀,血壓有較大波動,這時應多提高警覺。所謂血壓波動較大,是指如收縮壓從120毫米汞柱,一下子飆升至180毫米汞柱,一下又回落至120毫米汞柱,血壓一來一往,尤其是血壓飆升時,常感到身體不舒服,若合併血管較為脆弱或內皮受損等,容易形成血栓,並引發腦中風、心肌梗塞,或心律不整、心臟衰竭,甚至是主動脈剝離等意外事件。林謂文說,臨床觀察發現,颱風來襲前後,心臟疾病患者確實略有增加,病情可能有血壓失控、心臟衰竭或惡化、心血管疾病復發等,建議年長族群於天氣變化時,應避免外出,盡量待在家中,室內溫度應維持在攝氏20至24度,濕度依個人感受不同,多維持在50%至70%,如果有外出需求時,慢性病、心臟病史者應做好身體保暖,避免發生心腦血管意外事件。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11-12 醫療.骨科.復健
輕鬆練肌力又能降低跌倒風險 簡文仁教你2招練核心+防跌5要操
上了年紀之後,一旦跌倒很容易骨折受傷,日常生活中該如何預防跌倒?國策顧問、物理治療師簡文仁在「元氣最愛問」節目中表示,要降低跌倒風險,應加強肌力、提高身體靈活度與平衡感,他傳授並示範「兩招練核心」及「防跌五要操」,可輕鬆練到核心肌群,增強肌力、握力、臂力、腿力 ,避免重心不穩而跌倒的危險。預防跌倒有五要點,簡文仁強調,首重下盤要有力,上下階梯就不容易失去平衡;其次是髖關節要夠靈活,不然會卡卡的蹲不下去,腿也抬不高;三是平衡要穩定,平衡感不好就容易發生意外;四是環境要安全,無論居家或外出都要注意;五是用藥要注意,部分藥物容易引起頭暈或血壓低,也會導致跌倒。2招練核心1.拜天拜地兩腳打開、兩手掌貼合,向上拜天,向下拜地,身體軀幹前後動的過程中,可以訓練腹肌、背肌、腿肌,若擔心體能不夠好,可以坐在椅子上進行。2.撈蝦子兩腳打開、兩手做出河裡撈蝦的動作,讓身體重複俯仰,可以訓練軀幹力量。防跌5要操1.左右弓箭雙擺臂半蹲,左右弓箭步,雙臂左右擺動。2.大字伸展轉陀螺手腳張開呈大字型,向左向右轉動。3.金雞獨立合十敬兩手合十,一腳抬起,但如果站不穩,可改成一腳往前跨一小步。4.頂天立地體自旋一手向上頂,一手往下壓,踮腳自轉。5.拍手跳腳如遊戲拍拍手、跳跳腳,像個孩子似的手舞足蹈。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11-11 焦點.健康知識+
糖是胰臟癌元兇?中研院研究被過度解讀?醫透露一結論
你可以先知道: (1)傳言標題「胰臟癌元兇!中研院首度證實是『糖』造成」,但中研院當時公開的新聞稿中就已經提到「過往研究只知 80% 的胰腺癌和糖尿病相關,但因果並不清楚」。傳言「首度證實」為易誤導的說法。 (2)中研院新聞稿還提到「此次研究最大貢獻在於,證實糖代謝異常是導致胰腺癌的關鍵『原因』」。傳言「元兇」的說法誇大、易造成誤解。 (3)中研院的研究包括細胞實驗、動物實驗,但都不是人體實驗,專家建議,像這樣還不是人體臨床實驗的研究結果,民眾不必恐慌、也不要不當一回事,當作日常生活的參考、提醒即可,不管有無胰臟癌家族史、有無糖尿病,都應該飲食減糖、以利健康。網傳「胰臟癌元兇!中研院首度證實是「糖」造成」等相關影片及文章,提到中研院研究團隊「發現胰臟癌其實和糖有關係」,餵給實驗鼠高油高糖,發現胰臟細胞會產生DNA損傷,國人飲食應儘量少糖、比較能減低胰臟損傷的程度。但專家表示,糖代謝異常、糖尿病、胰腺癌,醫界已知三者之間本來就有關係,中研院的研究進一步鞏固因果、細節,專家提醒民眾,一般人不會知道自己是否有 KRAS 基因異常,但能夠很明確知道是不是患有糖尿病,因此糖尿病患應該更加特別小心糖的控制,因為如果又剛好有 KRAS 基因異常,則高糖飲食在動物研究中發現會加重影響性、增加風險,糖尿病患在無法確知是否帶有 KRAS 異常的情況下,最好的方式就是不管知不知道、有或沒有 KRAS 異常,都能減醣飲食,不但有利控制糖尿病、降低可能的胰臟癌風險,也能兼有預防其他的共病,像是高血壓、高血脂的三高,以及肥胖等等的效果。 中研院證實糖是胰臟癌元兇? 原始謠傳版本: 胰臟癌元兇!中研院首度證實是「糖」造成: 主要在社群平台流傳這樣的報導影片與訊息: 查證解釋:傳言報導提到「黑老鼠動物實驗模擬人體,一組是實驗組、一組是對照組,實驗組吃高糖高油」,而 MyGoPen 查詢中研院官網「預防癌中之癌「胰腺癌」找上門 少糖就對了!」則提到研究團隊採集、檢驗四種細胞,分為罹患糖尿病的胰腺癌患者、未患糖尿病的胰腺癌患者,這些病患的未癌化正常胰臟組織、以及鄰近胰臟的小腸組織交叉條件共四組。 中研院新聞稿提到細胞實驗、傳言版本提到動物實驗,相關內容過於簡略、跳躍,MyGoPen 查詢該論文 2019 年登載於國際期刊《細胞代謝》(Cell Metabolism)的原始出處「高血糖透過關鍵酶的 O-GlcNA 酰化引發核苷酸失衡並誘導胰腺細胞中的 KRAS 突變」,並致電諮詢新光醫院家醫科醫師柳朋馳。 中研院團隊一系列相關研究 之前之後都曾發表柳朋馳表示,中研院的研究先從細胞實驗開始,從胰臟癌患者取得細胞組織,再分成二組,一組合併有糖尿病、一組則沒有糖尿病,然後去看這兩組裡面的細胞訊息、基因段,哪些地方不一樣,不一樣的地方會導致不一樣的問題,這些問題是不是跟本身患有糖尿病有關,發現糖尿病組的胰臟切片中,DNA 損傷明顯多於非糖尿病組,而小腸切片則沒有差異。 醫界早知糖尿病與胰臟癌有關 中研院進一步證實「糖」是關鍵原因 柳朋馳指出,就像中研院自己在新聞稿中公開說明的一樣,過去醫界已知 80% 的胰腺癌和糖尿病相關,但是因果並不清楚,而這個研究最大貢獻在於證實「糖代謝異常」是導致胰腺癌的關鍵原因,以胰腺癌患者的檢體為實驗標的,KRAS 基因突變卻只發生在患糖尿病的胰腺癌患者正常胰臟細胞內,可以明顯觀察到基因組受損,幾乎 94% 的檢體裡都能發現有致癌 KRAS 基因突變,但其他組的細胞卻沒有。此外,研究團隊也在正常的胰臟細胞中使用高濃度劑量的糖,發現處在高糖環境的胰臟細胞,基因組複製、修補過程中,易發生錯誤、良率大幅降低而最終可能導致胰臟細胞癌化。中研院的研究團隊為了證實上述的結果,又進行小鼠實驗,餵食高糖、高脂飲食變成糖尿病,然後收集胰臟、小腸、結腸、肝臟、肺臟和腎臟的組織樣本,發現糖尿病組的小鼠優先(preferentially )促進胰臟 DNA 損傷。MyGoPen 查詢發現該研究團隊在更早之前的 2015 年也曾發表抗體 IL-17RB 證明可減緩胰臟癌的轉移,而之後也於 2022 年發表了「胰臟導管腺癌中葡萄糖代謝與 KRAS 突變的相互作用」進一步的回顧性相關研究。 細胞實驗、動物實驗並非人體 可供參考但不用過度恐慌 柳朋馳指出,人體的細胞拿出來在實驗室進行,這樣的細胞實驗已經不是人體內的生物環境,而動物實驗並不是人體,人體相較於實驗鼠畢竟複雜太多,民眾不用因為細胞實驗、動物實驗的結果而恐慌,但是也不能說細胞實驗、動物實驗就對一般民眾就沒意義,比較持平、正面的態度是將細胞實驗、動物實驗的研究結果,作為一般民眾日常生活的參考、提醒即可,不用誇大聳動、也不要不當一回事。 柳朋馳進一步解釋,就像該論文於摘要的結語中提到「將糖代謝與包括胰臟細胞基因突變的基因組不穩定性聯繫(link)起來的直接證據尚未確定」,就像很多研究論文都會在語末提到「尚待更多研究佐證」,這些都是學術文獻的常用語,就是醫學界仍須繼續努力的意思,柳朋馳以 AGE 為例,醫學界已知高血糖會導致「進階性的糖化終端產物」(Advanced Glycemic End Product,AGE) 累積,2020 年國際上曾有研究將有 KRAS 基因缺陷的實驗鼠分為三組,第一組不餵高糖分、正常健康的食物當作對照組,第二組餵高糖分食物,而且還會再給藥物,讓 AGE 抵消、下降,第三組則是給高糖食物、不給藥。動物實驗常用AGE 人體卻不好用 12 周後解剖發現,第一組正常飲食組的雖然有 KRAS 的基因異常,但發生胰臟癌的機率只有 8% 左右;第二組高糖但因為有給藥,胰臟癌比例大約 25% 左右,而第三組高糖沒給藥的最嚴重、高達 75%,這項研究透過動物實驗很清楚地提醒人類,如果本身有 KRAS 基因異常,就代表已經具有一定的風險、最好不要高糖飲食,即便吃藥控制會有幫助、但是風險還是很大,KRAS 加上高糖飲食會有 1 加 1 大於 2 的影響效果。 柳朋馳指出,上述研究夠淺顯明確的在動物實驗看到高糖飲食、AGE、胰臟癌的關係,但是 AGE 至今仍然不是臨床上糖尿病患的常規檢查項目,因為很多的研究發現 AGE 很難找出一個明確的切點,超過哪個數值糖尿病的風險會到多高,AGE 有相關性、但卻不是一個確效好用的指標,所以 AGE 常用在動物研究,時間短易操作、容易比較數據高低,但是一到人體就無法突破、還沒辦法找到作為疾病診斷標準的方式。從 AGE 的例子就能知道,動物實驗的結果和人體的距離很難說到底是多少。柳朋馳解釋,中研院的論文研究、媒體的轉載報導,加起來可能會讓民眾眼花撩亂、難以理解,其實結論可以簡單說明為:醫界已知糖尿病族群比非糖尿病族群罹患胰臟癌的比例本來就會比較高,而中研院的研究證實糖尿病的族群如果剛好有 KRAS 基因異常,又吃高糖飲食,則在動物研究中發現又會加重影響性。但是一般民眾、或是糖尿病患通常不會去驗 KRAS,都不會知道自己有沒有KRAS基因異常,即使知道有胰臟癌家族史的人,也未必都是 KRAS 基因異常,導致胰臟癌的基因異常還包括 BRCA1、BRCA2 等,所以實務上對民眾而言,第一道關卡就是有沒有糖尿病、這個問題民眾自己會知道,有糖尿病的人,就要特別小心 KRAS 基因異常的問題,KRAS 會讓糖尿病人雪上加霜;而沒有糖尿病的一般人,包括衛福部、醫師們的衛教建議也是低糖飲食,不管有沒有糖尿病、甚至不管有沒有 KRAS 基因異常,通通都低糖飲食準沒錯。 柳朋馳從流行病學解釋,有糖尿病的族群罹患胰臟癌的比例是比較高的,就跟肥胖的概念一樣,吃糖就容易胖、胖就容易罹患胰臟癌,或許民眾會疑問,難道避開高糖、就不會有胰臟癌嗎?答案也不是,柳朋馳強調,包括胰臟癌在內的各種癌症都是多重因素的,只是既然知道高糖飲食是其中一項危險因子,而且是可以人為控制的,那就盡量避開高糖飲食、以免增加罹患胰臟癌的風險,所以傳言標題「元凶」 說法太過武斷,糖可以說是「影響因子」,元凶指的是主要的兇手,其他不重要,但事實上一大堆因素都有關係,例如上述第一組實驗鼠,即使正常飲食、也因為帶有 KRAS 基因異常,導致胰臟癌風險仍有 8%,所以並不是只要做到低糖飲食就不會有這個問題、就可以完全避免風險,傳言「元兇」的說法易誤解。結論 包括癌症希望基金會的衛教內容中都提到,目前並沒有確切的研究證實胰臟癌的發生原因,但是已知有高風險因子,包括肥胖、高脂飲食,或是 BRCA 基因突變的癌症家族史,或是糖尿病病患等等。此外,中研院在該研究發表的新聞稿中提導「過往研究只知 80%的胰腺癌和糖尿病相關,但因果並不清楚,此次研究最大貢獻在於,證實糖代謝異常是導致胰腺癌的關鍵『原因』」,由上述資料可知,後續相關報導、傳言版本「胰臟癌元兇!中研院首度證實是『糖』造成」,「元兇」、「首度證實」等說法易誤導。 專家也表示,如果糖代謝異常是一,糖尿病是二,胰腺癌是三,醫界已知二和三有關,而一和二有關也是一般民眾都知道的,中研院的研究則是進一步證實、確認一和三之間的關係,一可以說成是三的原因、關鍵原因,但傳言說成「元兇」、「首度證實」過於誇大、武斷,易造成民眾誤解。衛教資源: 癌症希望基金會 癌症知識館 - 胰臟癌 諮詢專家: 新光醫院家醫科主治醫師 - 柳朋馳(本文轉載自《MyGoPen》查證參考:https://www.mygopen.com/2024/10/research.html)
-
2024-11-09 焦點.健康知識+
拿枕頭當靠墊睡覺好舒服?醫警告:可能是心臟衰竭前兆
如果你發現自己無法平躺在床上就睡著,需要枕頭當靠墊,壓在身體底下才能入睡,心臟科醫師表示,這有可能是心臟衰竭的隱性徵兆。每日郵報報導,心臟衰竭是一種慢性疾病,意指心臟無法有效將血液輸出,導致肌肉無力,更嚴重的病症包含疲勞、四肢腫脹,嚴重時甚至會因為肺部積水的關係,造成呼吸困難。心臟科醫師解釋,這類患者在床上躺平時,特別容易會感到呼吸不順,因此會習慣拿枕頭作為靠墊,來減輕睡眠時身體的不適。目前英國約有100萬人患有心臟衰竭,且每年新診斷的人數高達20萬。這種病症通常是由心臟病、高血壓或在心臟病發作後引起的。早期診斷對治療至關重要,儘管無法治癒,但通過藥物或手術可以改善心臟功能,降低死亡風險。專家指出,有將近八成的人是直到急診住院時才發現自己患病,這凸顯了及早在健康檢查時發現並治療的重要性。心臟衰竭的其他症狀可能包括持續性咳嗽、腹脹、心跳過快及食慾減退,這些症狀雖然也可能由其他較輕微的疾病引起,但應該儘早就醫檢查。醫師建議,保持運動就能降低35%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機率。均衡飲食並避免吸煙,也對保持心臟健康至關重要。
-
2024-11-09 養生.運動健身
對肌肉、骨骼、心臟都好!1天花5分鐘就能鍛鍊全身的高CP值運動是它
我們都知道運動對健康有好處,但總是有各種藉口不運動。教育部體育署「112年運動現況調查結案報告書」就顯示,國人不運動的主因為工作太累、懶得運動、沒有時間。不過如果告訴你,有一項運動每天僅需花你5分鐘,就可以鍛鍊全身,對骨骼、肌肉和心臟健康都有益;而且你不需要特別去外面找場地,在家裡在辦公室都可以做。這項容易上手的運動是跳繩。為什麼要跳繩?跳繩對健康的5好處為什麼推薦沒什麼時間、沒動力運動的你,可以先嘗試跳繩呢?因為它真的是很方便可以進行、持續跳個一小段時間就可以達到以下5個好處,算是「CP值」相當高的運動。1.為了燃燒卡路里:與其他5分鐘活動相比,跳繩燃燒的熱量很高。.跳繩5分鐘約燃燒100卡路里.跑步5分鐘約燃燒50卡路里.步行5分鐘約燃燒25卡路里2.為了心臟健康:跳繩是一種心血管運動,可以提高心臟的泵血能力並降低血壓3.為了敏捷性和協調性:跳繩可訓練你的大腦在正確的時間跳躍,並以有節奏的方式將繩子擺動到頭頂,讓手腳的動作與大腦同步。4.為了鍛鍊肌肉:肌肉品質在40歲後開始急劇下降,跳繩會對腳踝、膝蓋和臀部施加很大的力量,可讓大腿小腿更強壯。5.為了骨骼健康:上下彈跳時雙腳著地的撞擊,關節會承受壓力,但對於保持骨密度也非常有用。如何開始跳繩?聽到要叫你跳繩,你會不會覺得,不就小學生在做的運動、很容易啊?不過根據《The Telegraph》訪問運動教練Dalton Wong卻指出,「跳繩本身真的很困難」,但只是一旦你掌握了竅門,5分鐘的跳躍就可以成為一項激烈的全身鍛煉,這短短5分鐘對大腦的刺激遠高於游泳或相同長度的跑步所需的大腦刺激,因為你必須時刻注意繩子在哪裡以及何時跳躍,它是提高身體敏捷性和協調性的一個非常有效的方法。以 30 秒為單位進行長達 5 分鐘的跳繩,而隨著身體習慣新的練習,每周增加一次。一旦掌握了良好的節奏,跳繩就會變成你可容易做到、且成本效益很高的運動。但要特別提醒的是,中年後要跳繩應更謹慎,首先要先確保你的關節夠強壯,可以承受衝擊,才能開始跳繩運動。如果關節已有受傷或疼痛,就不建議跳繩,可改選擇游泳,游泳對關節較為溫和。每天2分鐘的費力運動就能降低早死風險澳洲雪梨大學2022年的研究指出,每天只要進行兩分鐘的費力運動(vigorous activity),就能降低早死風險達18%。上樓梯,在公園裡跑來跑去或跳繩,都可以算「費力運動」。不知是你不是覺得很心動?每天一起騰出5分鐘來跳跳繩吧。【參考資料】.《The Telegraph》 .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2024-11-08 焦點.用藥停看聽
忘記吃藥突然想起來可馬上補一顆嗎?補服藥物有4要點 亂吃當心中毒
人有身心需求時要吃藥,但生活中難免會凸槌,像是出門忘記帶藥、做事太投入忘記吃藥、藥吃完了還沒來得及購買。吃藥有一定的劑量和頻率,如果漏吃一次是該立即補服還是直接跳過,下次再吃?《生命時報》訪問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藥劑科副主任石浩強,以及武漢市中心醫院藥學部副主任藥師劉玨,給出一些相關建議。首先要遵循一個大原則:大多數藥物在漏服後,不能加倍服用,以免引起中毒副作用。特別是有些藥的治療劑量和中毒劑量比較接近,這些藥如果服用雙倍劑量,極易中毒,引起頭暈、嘔吐等不適。要不要補服看4點 遵循1/2原則1.對於一天服用多次的非處方藥:•將需要服藥的時間間隔分成兩半,看發現漏服時的時間,位於間隔的前半段還是後半段,如果是在前半段,可以補服,下次按原來正常的間隔時間服藥;如果是在後半段,則可以跳過,直接在下次按常規劑量服用即可。比如說明書上寫著一日2次,服藥間隔就是 12 小時。當你想起忘吃藥的時間是在時間間隔的前6小時,可以補服;如果是在 6 小時以後就不要補了。2.看是否需要空腹有些藥要求在清晨、夜間、空腹時吃,漏服後就不宜補服。比如氯苯那敏白天吃會嗜睡,就不推薦補服,在下次特定的時間點、特定狀態下正常服藥即可。3.看是否存在藥物交互作用藥物交互作用可能導致藥效放大,此時是否應該補服,最好諮詢專業藥師。比如中藥和西藥通常間隔1小時以上;其他藥物,最好在服蒙脫石散前1小時服用。4.特殊的處方藥如果是處方藥,如免疫抑制劑、降糖藥等,建議諮詢醫生或藥師,必要時參考說明書。如果說明書沒有對漏服藥品的說明,可根據藥物特點簡單判斷:對於降壓藥,漏服後先測血壓,如果血壓過高,就要補服;降糖藥涉及到長效、短效、口服、注射,建議盡快找醫生調整方案,而不是隨意補服。藥師補充提醒,服藥應遵醫囑,以按時、定點、足量的原則為佳。一旦出現漏服,如果有身體不適,及時就醫才是上策。資料來源/生命時報
-
2024-11-08 養生.聰明飲食
67歲男胰臟癌四期仍活力滿滿「不覺得快死了」狂吃2種食物獲得醫師力讚
67歲的日本金融分析師森永卓郎去年底被診斷罹患胰臟癌四期,醫生甚至宣告了餘命,他接受了化療,一度徘徊在死亡邊緣。出院後開始非常恣意的生活,想吃什麼就吃什麼,想吃多少就吃多少,什麼都不用顧慮。現在他仍積極投入廣播節目的工作,還是十分有活力,每天照吃照睡。森永在廣播中分享當天的早餐,包括咖喱飯、狸蕎麥麵、溫泉蛋等,還自嘲好像有點吃太多。在眾多隨心所欲的進食中,森永特別提到兩種食物,第一個是優格,他表示罹癌前幾乎從來不吃優格,但生病後被醫師建議要攝取各式各樣的食物和營養,所以他開始吃優格。醫生告訴他每個優格都有不同的菌種,他每天換著吃不同種類的優格,從便宜到昂貴的都有,他笑稱每天這樣做其實滿辛苦的。第二種大量攝取的食物為肉類,森永表示本身很喜歡油膩的食物,包括五花肉、里肌肉、松阪豬等,現在面對最大的挑戰為不讓體重往下掉。在飲食中蔬菜變為次等角色,因為無法從中獲得太多營養。自從開始這種飲食方式後,森永自稱身體狀態變得非常好,甚至不覺得自己面臨死亡。長年鑽研老人醫療保健的精神科醫師和田秀樹非常認同森永的作法:「他做的很對,不光是癌症患者,高齡者不宜減肥,因為會削弱免疫系統」。和田指出罹癌者更要注意,因為癌細胞比正常細胞分裂更頻繁,會劇烈燃燒熱量,這就是癌症患者體重減輕的原因,陷入一個惡性循環;如果減肥會讓體力和免疫力下降,導致癌症病情惡化。老年人應為肉食主義而非素食主義和田長期倡導老年人應該多吃肉而非蔬菜,想提高免疫力就盡量吃自己喜歡的東西,當免疫力增強,不僅是癌症,所有疾病的風險都會降低。和田說自己有許多慢性病,包括糖尿病、高血壓等,他喜歡喝酒和吃油炸食品,然而自己擁有很強的免疫力,被檢測出三次新冠肺炎陽性,但每次都呈現無症狀。優格活化免疫細胞 多種類嘗試是好事優格具有很強的腸道調節作用,也能增強免疫力,有研究指出優格會活化「自然殺手細胞」(natural killer cell),有助殺死癌細胞。和田說自己每天早上也吃優格,還會加香料幫助血管擴張、改善血液循環。有些優格號稱可調節腸道細菌,還有些聲稱可活化免疫系統,因此攝取各式各樣的優格確實對健康有益;但和田認為不見得愈貴的優格愈好,但像森永一樣嘗試各式各樣的類型是不錯的方式。資料來源/女性SEVEN PLUS
-
2024-11-08 養生.聰明飲食
冬令進補少肉多菜 大補特補恐鬧肚子
「立冬」剛過,氣溫明顯下降,正式進入冬天,許多人開始冬令進補。中醫師指出,一般食補可多吃栗子、糯米、韭菜、羊肉、牛肉、鰱魚等禦寒力強的甘溫食物;營養師則強調,初冬時節應該多補充營養,為身體儲備能量過冬,應把握「少肉多菜」原則,如果不忌口而大補特補,恐發生急性腸胃炎。中醫師公會全聯會理事長詹永兆說,立冬後,人體消化吸收功能增強,適當進補能提高身體的抵抗能力、養精蓄銳,為來年的健康打下基礎。冬令進補有食補和藥補之分。一般人食補可多吃栗子、糯米、韭菜、羊肉、牛肉、鰱魚等甘溫食物;藥補可結合花旗參、高麗參等切片,包在雞、鴨肚中一起合燉,對於體弱老年人及生長發育的小孩有益。北市聯醫林森中醫昆明院區中西醫整合科主任陳建宏提醒,高血壓、高血脂症患者在冬令進補時,應避免吃高油脂、過鹹食物及少吃過多加工食品,建議以平補為主,如四神湯、蓮子銀耳湯等,溫補藥膳為輔。蛋白質食物則應選用低脂肉類,可以先將皮去掉再進行烹調,減少烹調時的用油量,也要避免用酒。現代人營養充足 吃補要「均衡、適量」冬天氣溫下降,很多人愛吃鍋進補。林口長庚醫院營養師陳姿吟表示,現代人營養充足,其實不需要特別進補,冬天狂吃麻油雞、薑母鴨、羊肉爐以及麻辣鍋、酸菜白肉鍋等,不僅會讓血糖波動、膽固醇超標,也會引起消化不良及胃痛。冬令進補該怎麼吃?陳姿吟分享,要「均衡、適量」,以現代人重口味、愛喝湯底的飲食習慣來說,要避免選擇吃到飽的用餐方式。若短時間內吃進大量食物,不僅造成胸悶、惡心、腹脹等腸胃道負擔,更會攝取過多熱量而累積脂肪。薑母鴨、燒酒雞 酒加太多易讓身體缺水尤其薑母鴨、燒酒雞加入大量的米酒烹煮,陳姿吟強調,酒精屬於高熱量飲品,飲用過多酒精會讓身體大量攝取碳水化合物。最大傷害就是刺激胃酸分泌,影響食物在腸胃道的消化吸收速度;酒精利尿,會讓攝護腺急性腫脹,造成排尿困難,也會讓身體缺水。冬天身體會自動調降新陳代謝率,包括腸胃功能蠕動變慢,陳姿吟提到,此時正是「綠金」盛產季,青花菜、茼蒿、菠菜、紅鳳菜、高麗菜、萵苣、油菜、芥藍菜等,皆屬於冬季鮮蔬,可以多吃,但不要為了進補吃太多的肉類蛋白質,超過肝腎負擔、增加代謝廢物。
-
2024-11-08 醫療.精神.身心
失眠要看醫生嗎?睡眠門診在看什麼?睡眠醫學專家告訴你:這9大族群可進行5個檢查
睡眠障礙一直是困擾不少人的健康問題,但卻不知道要掛哪一科...其實專家建議,可以前往睡眠門診諮詢!什麼是睡眠門診?思維睡眠醫學中心總院長江秉穎醫師為您解析睡眠門診是什麼。什麼是睡眠門診?只要有急、慢性失眠(持續時間少於一個月者為急性失眠,超過一個月以上就稱慢性失眠)、睡眠呼吸中止、週期性肢動症、夢遊、快速動眼期行為異常、異睡症、猝睡症、時差、輪班工作等問題者,若影響平日生活作息者,都可以前往睡眠門診諮詢。 在門診中,醫師除了會依據睡眠障礙的症狀做診斷,還會安排各種檢測,以確定睡眠問題的具體原因。透過確定的診斷,醫師可以針對疾病進行治療。 根據思維診所衛教資訊顯示,睡眠門診會進行以下檢查: 1. 整夜睡眠多項生理檢查於醫療院所逕行檢查,檢查內容包括腦 波圖、眼動圖、下顎肌電圖、心電圖、口鼻呼吸氣流、胸腹呼吸動作、血中含氧濃度、睡覺姿勢等。 2. 連續正壓呼吸器測定 連續正壓呼吸器測定包含整夜睡眠多項生理檢查與配戴正壓呼吸器進行壓力檢定。在整晚的檢查期間,睡眠技師根據儀器顯示的訊號調整受檢者最適當壓力以消除各種影響睡眠之呼吸事件。 3. 白天多次入眠檢查檢查前請填寫愛普沃斯嗜睡量表(Epworth Sleepiness Scale),接著進行5次短暫睡眠測試。每次的檢查時間約為20至35分鐘,每次檢查時間相隔2小時。檢查項目包含腦波圖、眼動圖、下顎肌電圖、心電圖。 4. 24小時血氧監測使用24小時血氧監測器進行居家檢測。先記錄2小時正常非睡眠狀態、無劇烈運動時的血氧濃度,再全程記錄睡覺時血中氧氣濃度。 5. 腕錶式睡眠記錄器配戴腕錶型活動記錄器,進行6-7天居家檢測生理睡眠週期。睡眠障礙的風險?睡眠障礙不僅影響失眠,長期下來還可能導致慢性病的發生,如心臟病、高血壓、中風、三高、失智等。若沒有解決睡眠障礙的根本原因,僅使用藥物壓抑症狀,慢性病還是會持續發生。 另外,「睡眠呼吸中止症」也是種睡眠障礙,睡眠呼吸中止症會導致睡眠中缺氧,白天精神無法保持良好,重要的是,由於呼吸無法放鬆,睡眠結構可能會受到影響。如果出現呼吸中止,不僅會導致缺氧和睡眠結構不完整,還會影響白天的精神狀態 除了造成心血管問題和認知功能不佳外,睡眠障礙還可能導致肥胖問題。睡眠不足或睡眠品質差時,人們更傾向於通過進食來補充能量。此外,睡眠障礙還可能影響身體的內分泌和神經系統,造成飢餓激素上升、飽滿感素下降,以及腎上腺皮質醇水平升高,這些因素都會促使脂肪堆積和胰島素抗性的形成,進而導致中央性肥胖和代謝異常,使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等疾病的風險增加。失眠就吃安眠藥?小心潛藏的風險在面對入睡困難時,許多人可能想到最簡單的解決方法就是「服用安眠藥」,根據統計,2022年健保給付安眠藥為11.2億顆,但安眠藥也可能對人體造成潛在危害。根據美國睡眠基金會的數據,連續使用安眠藥3到6個月以上,可能增加失智風險高達三成;而超過六個月以上到一年,失智的風險甚至可能增加到兩倍。此外,安眠藥的長期使用也可能使惡性腫瘤(如腦癌、食道癌、胰臟癌等)的風險增加近2倍。 江秉穎說「睡眠障礙其實比心臟病還要複雜!」也因安眠藥屬於管制藥物,包括抗憂鬱、抗焦慮和鎮靜劑等,開藥只是治標而非治本。對於睡眠問題,正確的診斷非常重要,而非直接服用安眠藥。 責任編輯:陳宛欣核稿編輯:林勻熙延伸閱讀: 一直拉肚子怎麼辦?6警訊快就醫!一表區分急性和慢性腹瀉,教你7型態大便分類法 40歲後,三成女人會漏尿!3個「下半身運動」:預防漏尿、內臟下垂,從此不虛冷
-
2024-11-08 養生.聰明飲食
身體比起從前開始容易累又喘? 其實是心臟無力的警訊! 不是體力變差,而是心臟幫浦使不上力。
徐子謙是一名重度使用電腦工作的45歲上班族,平常工作繁忙,完全忽略運動。租屋在舊公寓四樓的他,發現最近爬樓梯時,明顯感覺更容易氣喘吁吁,經常需要停下來休息,甚至有時候心臟會跳得很快。他最初以為這只是體力變差,並沒有太在意。之後,他在工作上的精神狀況也開始不佳,只好去醫院檢查。醫生表示,他的心臟功能提早衰退了!隨著年齡逐漸增加,心臟細胞逐漸老化甚至死亡,若不重視心臟保養,容易造成心衰竭,甚至面臨死亡風險,需要加強保養。建議服用心臟保健食品,並配合健康飲食與運動。聽從醫生的建議後,子謙開始服用富含ECNS和QH(還原型輔酵素Q10)的保健食品,並逐漸增加每天的運動量。經過幾個月的堅持,子謙發現爬樓梯時的喘息明顯減少,心跳也變得穩定許多。元氣恢復,生活品質獲得改善的子謙,也引起同事們的好奇與關注,紛紛開始認真看待心臟保健的重要性。心臟是健康的核心,如同生活中運轉的引擎,引擎天天使用,積年累月的磨損受傷卻常被忽略。你是否曾因為偶爾的喘氣、輕微的胸悶而不以為意?這些微小的症狀其實都可能是心臟無力的早期警訊,若不及時重視,可能會導致嚴重的健康問題。心臟無力就無法打出足量血液和氧氣供給全身器官使用,所以會顯得無精打采,容易疲累。長時間下來各器官也會開始快速退化,各種疾病逐漸出現,可見一顆強而有力的心臟是何其重要!說明了為何心臟是健康的核心。早期心臟無力症狀易被忽視,小心致命隱患! 許多人以為心臟保健僅僅是降血脂、膽固醇,保護心血管,避免動脈硬化或血栓形成便已足夠。然而,心臟無力卻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健康議題。許多心臟無力的症狀在早期可能非常隱微。根據美國紐約心臟協會(NYHA),依心臟衰竭嚴重程度分級,第一級跟第二級心衰竭患者,通常不會感覺心臟或身體有任何異狀,仍可以正常活動,但心衰竭可能快速惡化,等到第三、四級恐有生命危險,專家呼籲,千萬不要掉以輕心。選擇心臟保健食品,應該考慮哪些成分或功能? 隨著生活型態的變遷,許多健康問題開始影響到更年輕的族群。現在由於工作壓力和不規律的作息,心臟問題的發生年齡已經逐漸下降,許多大約四十歲左右的族群都開始出現心臟無力的跡象。營養師吳雅婷在訪問中指出:「因為人體隨著年齡增長,心臟中的輔酶Q10濃度會逐年減少,到了40歲時大約只剩下20歲的一半;再加上40歲開始體內的轉化酵素活性也隨著每況愈下,因此選擇對的輔酵素Q10型式來源,也是幫助心臟健康能量運作的重點。」營養師吳雅婷建議使用還原型輔酵素Q10(QH)增強心臟活力,因為比起補充一般氧化型Q10,QH是活性型,能夠不須經過體內轉換、直接吸收利用,另外天然植萃成分-松果菊苷(ECNS)也是近期新興有效的心臟保健成分。根據學術期刊發表顯示,ECNS不僅有助於逆轉心肌肥厚與心律不整,還可保護心臟。心臟是人體最勤奮的器官,24小時都在工作是很容易受傷的,所以保護心肌細胞是強心的關鍵因子。專利配方ECNS+QH,經實驗證實比單獨QH成分補充更有效提升2倍活力、減少65%疲勞感,並構成1+1>3的能量產出,如此傑出效果獲得美國等多國專利配方肯定。改變飲食內容型態,也有助於維護心臟的健康 對於已經出現心臟不適症狀的人,通常會建議減少鹽分攝取避免過多水分滯留於體內,進一步減輕心臟負擔。營養師吳雅婷建議可以從改善飲食內容做起,根據2022年美國心臟衰竭最新的治療指引,其中特別建議心臟無力者可選擇以大量的水果、蔬菜、堅果、種子、豆類、全穀類和植物油為主的「地中海飲食」以及增加鉀、鎂、鈣、膳食纖維和不飽和脂肪酸攝取的「得舒飲食(DASH飲食)」,這些都是有助於改善心臟運作的飲食方案。不但能於減少心血管罹患疾病風險,降低飽和脂肪酸及精製糖的攝取,更能夠對心臟提供額外的保護。營養師吳雅婷:「對於吃不慣低鈉清淡口味的人,料理上可以改變調味來源,比如說運用酸味食材(如:檸檬、鳳梨等),或是運用蒜頭、薑等風味變化、或考慮運用風味強的食材(如:九層塔、青椒等)來做各種飲食搭配入菜。」改善心臟無力的關鍵生活習慣改善心臟無力的關鍵生活習慣,包括規律運動和保持健康體重,這意味著要多動少坐,平衡飲食和卡路里攝入,避免肥胖;同時,維持血壓與血糖穩定也是至關重要的,因為高血壓和血糖失控會增加心臟負擔,易導致心肌肥厚,因此定期監測不可忽視。此外,戒菸也是一項重要措施,因為吸菸會增加血液黏稠度、降低血管彈性並影響血壓,對心臟健康不利。而含有抗氧化功能的「多酚類、白藜蘆醇」的紅酒,每天少量的飲用也可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女性建議不超過1個酒精當量、男性建議不超過2個酒精當量)。吳雅婷營養師學經歷:國立臺灣大學食品科技研究所 碩士中山醫學大學臨床營養學系學士保健食品中級研發工程師國考營養師台灣保健營養食品工業同業公會會員代表
-
2024-11-08 醫療.心臟血管
控制血壓真的不困難 新研究揭每天多做一事5分鐘就有助降血壓
運動普遍與保持健康的血壓密切相關,但實際上該如何做才真的有助降血壓?近期刊登在《循環》(Circulation)期刊的新研究表明,僅在日常運動習慣中增加幾分鐘的劇烈體能活動就能達成目標。在該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將志願者的日常行為分為6大類,包括:1.睡覺。2.久坐行為,例如坐著。3.慢走,步頻小於每分鐘100步。4.快走,步頻每分鐘100步以上。5.站立。6.進行更劇烈的運動,例如跑步、騎自行車或爬樓梯。然後,他們使用這些數據來估計用一種活動取代另一種活動的影響。日常活動有助控制高血壓藉由分析超過14000名參與者的數據後,研究人員發現每天額外5分鐘的爬樓梯、騎腳踏車和跑步與收縮壓和舒張壓的輕微下降有關,而每天額外進行10分鐘和20分鐘的運動則可帶來臨床上有意義的改善。研究結果強調,即便是日常活動,例如騎腳踏車、爬樓梯或短時間的跑步,只要能提高心跳率,也能對維持健康的血壓帶來益處。相形之下,較不劇烈的運動,例如站立或慢走,對血壓的影響則很小。該研究主要作者Jo Blodgett博士在新聞稿中指出,「我們的研究結果表明,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運動是降低血壓的關鍵,而不是像步行這樣較為輕鬆的運動形式。」不過Blodgett也補充,「對於那些不常運動的人來說,步行仍然對血壓有一些正面效果。但如果你想改變血壓,通過運動對心血管系統施加更多的負荷將會產生最大的效果。」【延伸閱讀:你應該在有氧運動前做重量訓練還是其後?專家告訴你判斷關鍵】高血壓危害有多大?高血壓,或持續性高血壓,是全球過早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據估計它影響著全球12.8億成年人,並可能導致中風、心臟病發作、心衰竭、腎臟損害以及許多其他健康問題,且由於缺乏症狀,常被稱為「沉默的殺手」。該研究的共同作者Emmanuel Stamatakis教授表示,「高血壓是全球最大的健康問題之一,但除了藥物治療外,還可能有相對容易實行的方法來解決這個問題。研究發現,每天僅增加五分鐘的運動或劇烈的偶發性活動就可能與血壓讀數明顯降低相關,這強調了短時間、高強度運動對血壓管理的強大效果。」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現行指南,建議一般成年人每週進行15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或75分鐘劇烈運動。若你的體能比較好,則建議將運動目標設為每週30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或150分鐘劇烈運動。為了增進心臟健康,專家則建議每天可進行30分鐘的中等強度有氧運動。另外,結合一些力量訓練也有幫助,因為這也有助改善血管功能並改善血壓。需留意的是,血壓未能控制的病患應避免進行極高強度的運動,例如衝刺或重訓,因為這些活動可能會導致血壓急劇上升。【資料來源】.Five minutes of exercise a day could lower blood pressure.An extra five minutes of exercise per day could help to lower blood pressure.An Extra 5 Minutes of Vigorous Exercise Per Day Could Help Lower Blood Pressure
-
2024-11-07 養生.健康瘦身
從外貌可看出體脂肪堆積方式 醫師曝一種肥胖身形「患病風險更高」
體脂肪是衡量是否肥胖的標準之一,對想要減肥的民眾來說,就像是進行一場與身體脂肪的抗戰,而身體脂肪又分為皮下脂肪與內臟脂肪。日本Medical DOC網站就請東京減重治療診所的高橋醫師和大家分享兩者有什麼分別和需要注意的地方。肥胖對健康有壞處嗎?肥胖除了對身材造成影響之外,是否真的會增加疾病風險呢?對此高橋醫生表示:「肥胖是導致高血壓、血脂異常、第二型糖尿病、癌症、脂肪肝等疾病的因素。」有研究指出,大腸直腸癌、肝癌、子宮癌和乳癌這些癌症都與肥胖有關。除了慢性疾病與癌症,肥胖也可能造成睡眠呼吸中止症、骨關節炎,對身體健康來說並不有利。身材與脂肪堆積方式有關,你屬於哪種類型? 高橋醫師表示,肥胖有各種分類方式,而根據脂肪堆積的類型,可以分為「皮下脂肪肥胖」和「內臟脂肪肥胖」兩種。皮下脂肪肥胖是指脂肪堆積在皮下,特別是下半身,如下腹、臀部和大腿的部位,也就是較常見於女性的「梨形身材」。而內臟脂肪肥胖則是屬於「隱性肥胖」,雖然外表看不太出來,但脂肪堆積在內臟周圍,使體脂率相當高。有些人如果是「蘋果身材」,也就四肢纖瘦、但小腹突出,很可能就是屬於內臟肥胖類型。皮下脂肪和內臟脂肪哪個更不健康?高橋醫師指出,無論是積累在皮下或是內臟的脂肪都會增加疾病風險,然而「內臟脂肪肥胖的人面臨更高的風險」。這是因為內臟器官上的脂肪很容易影響器官本身的功能,尤其要注意「脂肪肝」所引發的肝硬化、肝癌、病毒性肝炎等肝臟疾病。要注意的是,這並不代表只是下半身肥胖的群眾可以鬆一口氣,因為皮下脂肪堆積通常也會連帶影響到內臟脂肪的堆積。高橋博士也提醒民眾,除了因為在意外表而減肥,更重要的是了解肥胖帶來的疾病風險,像是有些人為了美觀會去進行抽脂,雖然皮下脂肪的細胞數量減少了,但可能使脂肪直接沉積在內臟,造成其他健康隱憂,保持良好的飲食和運動習慣是燃脂的基本之道,民眾也可以向專業的醫療機構問診尋求建議。
-
2024-11-06 焦點.食安拉警報
他看到魔神仔又尿失禁 竟是吃到墨西哥「魔菇」
吃了20朵野菇竟看到「魔神仔」還尿失禁?毒物科醫師指出,一名69歲男性某天吃了自己採摘的野菇,之後出現頭暈、尿失禁及幻覺,患者的尿液含有「裸蓋菇素」(Psilocybin)代謝物,疑誤食綠褶菇或赭黃裸傘,含裸蓋菇素類的野菇,在墨西哥一帶用於宗教儀式,當地稱之「魔菇」,該名男子因即時就醫,未因誤食毒菇而威脅生命。台灣屬於亞熱帶氣候,溼熱多雨的環境適合許多種類的蕈菇生長,尤其是雨後山間、農地、草地、竹林經常會長出朵朵小傘狀的蕈菇,若摘下煮食可能讓自身暴露於食品中毒的風險。食藥署研究檢驗組科長林澤揚指出,近年受理4例各縣市政府衛生局送驗,因民眾自行採食野菇而引發食品中毒的案例,經分子生物檢驗技術進行DNA物種鑑別,確認有3例為綠褶菇、1例為擬灰花紋鵝膏。綠褶菇全株有毒 擬灰花紋鵝膏損肝、腎和中樞神經林澤揚表示,有毒的綠褶菇與擬灰花紋鵝膏,可能被當成可食用的菇類,綠褶菇全株有毒,生長季節多為春夏秋季,廣泛分布在台灣平原地區,民眾自行採摘誤食機率大,臨床症狀常見有噁心、嘔吐、腹痛、血便及脫水等腸胃炎症狀;擬灰花紋鵝膏則含有強烈的毒性成分環肽毒素,可能對人體肝臟、腎臟和中樞神經系統造成嚴重損害。衛福部暨台北榮總毒藥物防治諮詢中心成立於1985年7月,並於1986年2月起對外提供免費的24小時中毒諮詢服務,中心主任楊振昌說,1986至2023年間共有282位蕈類中毒諮詢個案,平均每年約7.4名蕈類中毒個案,最常通報的蕈類中毒個案為「綠褶菇」。 「裸蓋菇素」會產生迷幻、交感神經興奮楊振昌曾收治一名69歲男性,患者某天下午5時許,吃了自己採摘的野菇約20朵,之後出現頭暈、尿失禁,以及「看到魔神仔」的幻覺,被送至醫院急診就醫、生命徵象穩定,尿液鹼性藥物篩檢出「脫磷酸裸蓋菇素」(Psilocin),為「裸蓋菇素」的代謝物,但因檢體保存不當,無法DNA鑑定,若有照片可協助外觀鑑定,採摘時為白色可能為綠褶菇,褐黃色則可能為赭黃裸傘。 楊振昌說,含「裸蓋菇素」的蕈類俗稱為魔菇,在墨西哥一帶用於宗教儀式,其他地區如北歐則有濫用個案,毒素成分主要為「裸蓋菇素」,其次為裸蓋菇素的代謝物「脫磷酸裸蓋菇素」(Psilocin)與「苯乙胺」(Phenylethylamine),會產生迷幻、交感神經興奮、及副交感神經的拮抗作用。楊振昌表示,這類蕈類中毒後30至60分鐘,可產生頭暈、無力、焦慮,及擴瞳、視力模糊、脈搏加速、高血壓等交感神經興奮表徵,並可能有時空錯亂、幻覺及躁動不安,少數人會有反社會行為,多數症狀在4小時內會消失,少數病患的欣快感則會持續至12小時,極少數病患則會有影像倒敘現象,嚴重者主要為兒童,可能會有昏迷、高燒、抽搐及死亡。路邊野生菇類 應遵守「不採不食」食藥署提醒,路邊的野生菇類,應遵守「不採不食」的原則,也不要送給親友,以免因誤食而危害身體健康,如因誤食不明野菇出現生理不適的中毒症狀時,應盡速就醫並保留食餘檢體。楊振昌說,要保存蕈類檢體不受汙染,需盡速烘乾,包含日曬4天、平底鍋煎60至70度、低溫烘烤等。毒藥物防治諮詢中心對於蕈類中毒個案建議處置,包含給予病人支持性治療、請病人提供蕈類的照片、以冷藏或冷凍方式,將蕈類檢體寄送至毒藥物防治諮詢中心,以提供後續鑑定,包括物種外觀辨識及DNA定序鑑定等。
-
2024-11-06 焦點.元氣新聞
「我動了這輩子最大的工程」趙少康動預防性開心手術 名醫魏崢執刀
中廣前董事長趙少康於臉書發文指出,「最近我動了這輩子最大的工程,進行預防性心臟手術,手術將整個胸骨切開,心臟停止3個小時,用人工血管換升主動脈,換瓣膜、處理血管,人生一幕一幕在他昏迷時閃過。」為趙少康手術的國內心臟外科權威、振興醫院院長魏崢指出,這算是較困難、複雜的手術,但趙少康恢復得滿快的。近幾年趙少康量血壓,舒張壓都只有50、60毫米汞柱,醫師朋友建議他做心臟超音波,竟發現主動脈有擴大現象,造成主動脈瓣膜關不緊,心臟打出去的血液會回流。他請教幾位名醫朋友結論幾乎一致,「趁著身體還好,心臟功能還強,早點動手術可以早點復原。」台大前院長李源德更問了一句話:「現在有什麼事比這件事,對你人生更重要的嗎?」趙少康說,魏崢一直是他的主治醫師,經討論也贊成早點手術。魏崢表示,檢查發現趙少康的心臟主動脈瓣膜閉鎖不全,升主動脈已有擴張現象,且已達5公分,已造成心臟血液逆流,往後可能出現心臟衰竭,而升主動脈擴張更可能引發主動脈剝離,有猝死風險,因此為趙少康動心臟手術。魏崢指出,該手術為「班妥手術(Bentall)」,同時置換主動脈瓣膜、升主動脈,並將連接升主動脈的冠狀動脈進行重建,接回更換的人工升主動脈,手術約5至6小時。主動脈擴張常有「收縮壓特高、舒張壓特低」和「易喘」問題,不同於正常血壓為收縮壓120、舒張壓80毫米汞柱,患者收縮壓偏高可能到160、舒張壓卻低到60毫米汞柱以下,兩者差距甚大,且合併易喘時就要盡速就醫檢查。魏崢說,趙少康住院約10多天,手術後在胸口留下約10幾、20公分的疤痕,雖然出院後,又因心包膜積水入院治療,可能是術後引流積水,但拔除引流管後,還有積水沒有排出,就必須再次抽出積水,目前治療已無問題,趙少康已經可以外出,恢復正常活動、生活,估計很快會回去上班了。趙少康說,跟他同樣舒張壓低的人,有一半不知道會有什麼問題,知道的人又有一半寧願碰運氣、賭一把,也不願意動這麼大的手術,因為手術有一定的風險。術後趙少康問了魏崢,這手術難度有多高?魏崢說,手術困難度,若最難是十,此次手術難度算八,而換心難度五。趙少康說,這一次手術「心臟停了幾個小時,等於死過一次,死而復生,如何做一個更好的人,是未來人生的功課」。
-
2024-11-06 養生.聰明飲食
吃腦補腦恐增腦中風、血管性失智風險!12種補腦食物一次公開
台灣已邁入高齡社會,失智人口也逐年增加且有年輕化趨勢,而受到新冠疫情影響,確診者康復後也容易出現健忘、注意力不集中等腦霧症狀,適量攝取補腦食物有助於大腦運作。 銀髮族遵循麥得飲食有助於預防認知功能下降,那年輕人健忘可以吃哪些補腦食物呢?對此,高敏敏營養師表示,以下12種補腦食物可以物幫助大腦變年輕、增加記憶力。12種補腦食物助大腦變年輕1.香蕉:香蕉含有豐富果膠及葡萄糖,可幫助緩釋給大腦能量的補給。2.綠色蔬菜:蔬菜富含植化素及各種營養素,可以保護腦細胞讓思緒更敏銳,建議可多吃各顏色蔬菜以攝取到各種營養素。3.奇異果:每100公克的奇異果含有73毫克的維生素C,可以幫助對抗壓力也能合成腦神經傳導物質。4.雞蛋:蛋黃含有的卵磷脂可以幫助增強記憶力。5.燕麥:富含β-聚葡萄糖、維生素、礦物質,可以預防腦袋混屯,因此又被稱為「大腦的糧食」。6.深海魚:魚類含有的omega-3脂肪酸可以預防記憶衰退,建議多吃鮭魚、鯖魚、秋刀魚、鮪魚等魚。7.咖哩:咖哩含有的薑黃素改善注意力,整體認知和記憶。8.莓果:草莓、蔓越莓、覆盆子、藍莓、黑莓和黑醋栗等莓果含有花青素、維生素A、C、E、K及多酚等抗氧化營養,可以減少自由基破壞,有助於延緩腦衰老速度。9.南瓜:南瓜所含的β-胡蘿蔔素、維生素C、E及礦物質鋅等營養,皆具有幫助腦部運轉作用。10.優酪乳、優格:優酪乳及優格中除了富含好菌,還有蛋白質、鈣質、色氨酸,可以幫助補充健腦所需的營養。11.綠茶:綠茶富含植化素能有效抗老化,減少罹患阿茲海默症機率,改善大腦認知功能。12.堅果、核桃類:堅果類富含不飽和脂肪酸及維生素B群,有助於補腦,與上述健腦食材搭配在一起,如:莓果優酪乳、黑芝麻牛奶。莓果優酪乳除了能補腦也可以幫助腸胃順暢、補充鈣質;黑芝麻屬於高鈣及多元不飽和脂肪酸食物,對於舒緩腦神經緊繃有助益,建議每天吃小匙黑芝麻或將其撒一點到飯上或牛奶中。補腦保健成分怎麼選?許多保健成分如銀杏、魚油、抗氧化劑、卵磷脂等等,對於改善記憶力可能有幫助。不過,微笑藥師廖偉呈建議,應先了解大腦退化的原因後釐清自身狀況再選擇補腦產品,胡亂服用保健食品,反而對身體有害。抗氧化劑:維生素C、E、茄紅素及富含異黃酮、花青素的深色蔬果或黑豆等抗氧化劑,可減少自由基攻擊細胞,進而降低神經細胞萎縮及神經髓鞘的損失之作用,適合處於高度生活壓力及抽菸、糖尿病、常發炎者等細胞氧化壓力大者。Omega-3脂肪酸:Omega-3脂肪酸有抑制發炎的作用,可減少發炎而引起的細胞傷害,年輕族群有記憶力下降之困擾,可選擇補充魚油或富含Omega-3脂肪酸之食物。膽鹼食物、卵磷脂:磷脂醯膽鹼(PC)、磷脂絲胺酸(PS)為腦細胞膜與神經髓鞘的成分之一,因神經傳導物質濃度的降低而導致記憶力下降之年長者,可適量補充富含膽鹼的食物、卵磷脂、磷脂醯膽鹼、磷脂絲胺酸有助於修補受損的細胞膜使其新陳代謝正常。銀杏:若腦力已衰退,此時補充銀杏的效果通常不佳,而年長者且記憶力尚未退化或血液循環差且沒有貧血但時常覺得頭昏昏時,則可能是因為腦部血液循環不好,補充銀杏有助於增加腦部血液循環,發炎體質、糖尿病、血液循環差者可先諮詢醫師後再服用,除了可促進腦部血液循環,同時控制血壓與血脂,降低腦血管阻塞風險。吃腦補腦有用嗎?5個健腦好習慣許多長輩認為「吃什麼補什麼」,如吃腦補腦、吃心補心。不過, 豬腦等動物腦飽和脂肪酸含量高,反而容易造成血管阻塞,增加腦中風、血管性失智的風險,應適量食用或諮詢專業營養師或醫師建議後再斟酌用量。除了飲食之外,以下5方法也有助健腦補腦,提高認知能力、改善記憶。1.咀嚼:日本失智症權威長谷川嘉哉於《35歲開始,牙齒決定你的後半生》指出,大腦中廣大的領域和口腔、牙齒連結,透過牙齒咀嚼能增加腦部血流,活絡大腦,建議適當咀嚼口香糖,增加咀嚼的次數,增加腦部血流,有效率地排出大腦的垃圾。2.大腦訓練:美國神經科醫師瑞斯塔克於《記憶強化全攻略》提及,記憶力就像肌肉一樣,時常訓練才不會退化,也才有機會降低罹患退化性腦部疾病的風險,玩數獨、煮菜、看小說等大腦訓練皆對大腦有益。3.充足睡眠:充足的睡眠有助改善記憶力集中問題,良好且充足的睡眠也有於降低或延緩失智症的發生,而適當的午休小睡對於提升工作效率及認知也有幫助。4.戒菸戒酒:酒精會傷害腦細胞,影響記憶力及專注力並造成認知功能退化。而抽菸,國健署表示,根據追蹤研究發現,吸菸會加速腦部皮質層變薄,相較非吸菸者,吸菸者在5年之內記憶力衰退了1.9倍,且認知功能也有下降,而戒菸後會使其逐漸回復「正常年齡」的狀態。5.控制體重及三高疾病:家醫專科醫師黃乙絜說明,有研究發現,過重或肥胖者的大腦執行能力、專注力、以及記憶力有下降的情形,另外,2016年一篇英國的系統性回顧發現,減重對於專注力、執行功能、記憶力改善都會有幫助。而控制三高疾病有助於預防血管性失智。參考資料:失智友善資源整合平台、高敏敏營養師、哈佛健康雜誌、國泰醫院 延伸閱讀: 颱風天,氣密窗為什麼聽得到「咻咻咻」的風嘯聲?達人揭3大漏風真相 「這樣跳」分泌「天然鎮定劑」血清素,預防失眠、憂鬱症!日本整骨專家的「獨門跳跳法」還改善五十肩、腰痛
-
2024-11-06 養生.聰明飲食
同樣為富含蛋白質的優質食物 豆腐與雞胸肉哪個比較健康?
蛋白質是健康飲食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富含蛋白質的食物中最受歡迎的大概就非雞胸肉和豆腐莫屬。不過,兩者之中哪一個比較健康?雞肉營養成分及益處每份3盎司(約85克)的雞胸肉含有約21克蛋白質和3.5克脂肪。雞肉還含有能促進血液生成的鐵、支持免疫系統的鋅和鎂,並且是維生素B群的豐富來源。B群有助於大腦功能並對抗疲勞,而蛋白質則有助於維持良好的肌肉量。1.更強健的骨骼和肌肉雞肉中的蛋白質是胺基酸的絕佳來源,人體透過使用胺基酸來建立肌肉組織。另外,較高的蛋白質攝取量也有助維持骨質密度。2.體重管理和心臟健康富含蛋白質的雞肉可以讓我們感到更飽,這有助於促進更好的體重管理,健康的體重則可以改善心臟病的危險因素。3.更好的心情雞肉含有胺基酸色胺酸,這與大腦中較高的血清素濃度有關。豆腐營養成分及益處每份3盎司(約85克)的豆腐大約含有8克蛋白質和4克脂肪。豆腐還含有鈣、鐵、鋅、鎂,這些營養素有助維持健康的血壓,以及有助肌肉的正常運作並保持體內液體平衡的鉀。除此之外,豆腐也是極佳的植物蛋白質來源。1.改善心臟健康黃豆和豆腐等豆製品富含異黃酮,這些植物性化學物質有助於降低血壓並提供其他心臟保護益處。2.降低癌症風險有研究表明,多吃豆製品乳癌患病和復發的風險較低,並且有助降低肺癌和攝護腺癌的罹患機率。3.增強肌肉及強化骨骼豆腐也含有必需胺基酸,幫助身體修復組織、運送營養素和增強肌肉。豆腐中的鈣和鎂可預防骨質流失和骨質疏鬆症,鎂也是健康神經和肌肉功能的重要營養素。雞胸肉和豆腐哪個健康?事實上,兩者都富含營養,雞胸肉和豆腐都是優質蛋白的良好來源,並提供多種對維持健康運作的身體至關重要的維生素和礦物質。專家指出,將各種不同類型的食物加入飲食中很重要。由於這兩種蛋白質都含有另一方所沒有的豐富營養,兩者都能有助於整體健康和福祉。然而,若你在尋找特定的營養,這兩種蛋白質各有其優勢。例如雞肉的蛋白質含量明顯高於豆腐,甚至是豆腐的兩倍以上。雖然雞胸肉的脂肪含量略低,豆腐在這個方面卻勝出,因為它所含的都是單元不飽和脂肪和多元不飽和脂肪,而雞肉含有少量的飽和脂肪和膽固醇,豆腐則完全不含這些。在維生素B群和鉀的含量上,雞肉也佔優勢,但豆腐在鋅、鎂、鐵、鈣的含量上較高,並且它還富含纖維。如果你不是素食者,專家建議將兩者都加入你的菜單中,以取得均衡的營養。值得一提的是,烹飪雞肉或豆腐時,最重要的是選擇健康的料理方式,這意味著避免選擇油炸,並且用大量新鮮香草和香料來調味,而不是過多的鹽。【資料來源】.Tofu vs. Chicken: Here’s How the Nutrition Differs, According to Dietitians.5 Reasons To Eat More Tofu.Health Benefits of Chicken
-
2024-11-04 醫療.泌尿腎臟
中年男夜尿5、6次 白天想睡險釀車禍
夜尿超過兩次,竟引發嚴重後果。一位50歲男性計程車司機,長期飽受夜尿困擾,一個晚上起床解尿5、6次,不僅干擾睡眠、白天常「疲勞駕駛」,還好幾次險釀車禍。耕莘醫院泌尿外科主治醫師林佑樺、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泌尿部主治醫師蔡禮賢表示,門診中有不少50歲以上中壯年男性因夜間多尿症就醫,還有78歲老翁因晚上急著上廁所而跌倒、骨折,後續引發感染、臥床,問題更棘手。根據國際尿失禁防治協會(ICS)定義,只要尿意強烈到中斷原來的睡眠,導致甦醒,且一個晚上至少2次以上,便是夜尿。林佑樺指出,在台灣40歲以上族群中,約4成有夜尿症狀,隨年齡增長,盛行率也會上升。夜尿症主要原因,包括「夜間多尿症」與「夜間膀胱容積減少」,也有兩者混合。其中夜間多尿症是指「夜間睡眠時,排尿總量超過全天排尿總量三分之一,或超過900毫升。」就醫用藥 夜間多尿可改善據門診觀察,不少男性將夜間多尿症誤認為正常老化現象而隱忍,或以為是攝護腺問題引起,或因尊嚴因素而延誤診治,導致夜間睡眠頻受干擾、白天精神不濟。事實上,夜間多尿症已有藥物、非藥物治療可改善症狀,只要積極就醫,多半會好轉。林佑樺表示,曾遇到病患因夜間頻繁解尿而睡眠不足,甚至出現憂鬱症,須服用抗憂鬱藥物,後來針對夜間多尿給予適合的藥物治療後,病患不但夜間排尿次數減少,睡眠品質大幅改善,憂鬱症也減輕不少。林佑樺說,多數夜間多尿症病患在服用適合藥物約3天,排尿量就明顯減少,可「一覺到天明」,白天也更有精神、活力,因此若有相關症狀,千萬不要忌諱、拖延就醫。「夜間多尿會造成晚上睡眠品質不好,出現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的機率明顯增加,老人家也可能因晚上頻繁上廁所而滑倒、骨折、臥床。」蔡禮賢解釋,當晚上睡覺時,腦下垂體會分泌荷爾蒙「抗利尿激素」,讓夜間排尿量減少,如此身體才能好好休息,一旦抗利尿激素不足,夜間排尿量和白天不相上下,便會影響睡眠品質,進而對整體、身心健康產生負面衝擊。此外,若有心、肝、腎、攝護腺或睡眠呼吸中止問題,以及服用利尿劑等,也會引起類似困擾,需仔細檢查、找出真正原因,治療方向才會正確。少喝咖啡、茶 睡前少喝水蔡禮賢叮嚀,除了用藥,睡前3小時應開始控制飲水量,少喝咖啡、茶等飲品,可幫助減少夜間排尿量。但如果長期晚上起床排尿超過兩次,就要盡快就醫檢查尋找原因,情況才不會惡化,生活品質也才會好。
-
2024-11-04 養生.聰明飲食
研究指市場常見1水果,去皮吃降膽固醇!營養師提醒:1天1顆拳頭大小的就夠
芭樂是菜市場中很常見的水果,一般都是不用去皮直接吃,有些人則是不喜歡芭樂籽硬硬的口感,所以會去掉籽再吃,有些人則是會散梅粉增添香氣,各種吃法因人而異;但現在有一個來自印度的研究指出,芭樂去皮之後再吃,對於降血糖、降膽固醇的效果更好,研究是由全印度醫學科學研究所(AIIMS)所執行的。 芭樂對健康好處很多資深營養師劉純君指出,芭樂是一種營養豐富的水果,具有許多健康益處:1.富含維生素C:芭樂的維生素C含量極高,有助於增強免疫力、抗氧化、促進膠原蛋白生成,對皮膚健康有益。 2.高纖維,有助消化:芭樂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有助於促進腸道蠕動、預防便秘,並且還能穩定血糖,適合糖尿病患者適量食用。 3.維持心臟健康:芭樂中的鉀和抗氧化物質有助於降血壓,減少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還能平衡電解質。 4.低卡路里,有助於減重:芭樂的卡路里低且飽足感強,是減重族群的好選擇,既能提供營養,又不易造成熱量超標。 5.有助於控制血糖:芭樂中的膳食纖維能減緩血糖升高,對於糖尿病患者適量食用是有益的。 6.抗氧化,保護細胞:芭樂富含抗氧化劑(如類胡蘿蔔素、葉黃素和茄紅素),可幫助中和自由基,降低細胞受損和慢性病的風險。 7.含有維生素A,護眼健康:芭樂含有一定量的維生素A,有助於保護視力,特別是預防夜盲症。 芭樂的營養豐富且適合日常食用,但應注意適量,以避免攝取過多纖維導致腸胃不適。 印度研究發現:去皮芭樂的好處日前全印度醫學科學研究所(AIIMS)想要評估帶皮和不帶皮的芭樂,對健康人群的血糖和血脂的影響,因此,招募的45位健康學生,並隨機分為A組、B組和C組。其中A組補充400g成熟帶皮芭樂,B組補充去皮芭樂,持續6週,另外15名作為對照,即是C組。 6周之後發現有皮芭樂組的BMI和血壓都降低了,而總膽固醇、三酸甘油酯則增加;而去皮芭樂組的BMI和血壓也是下降的,但總膽固醇、三酸甘油酯和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則是顯著降低,這顯示去皮芭樂可能對血脂和血糖的降低,有更好的影響。 營養師怎麼說?資深營養師劉純君表示,從實驗中可以看出吃帶皮芭樂的空腹血糖跟TG三酸甘油脂都上升,而吃去皮的芭樂組的三酸甘油脂低密度脂蛋白都下降,而且好的高密度膽固醇上升。 從營養學的角度來看,芭樂果肉含高果膠,可以降低血清中的總膽固醇、三酸甘油酯以及低密度脂蛋白;尤其是芭樂果肉中的酚類和類黃酮含量,可能在抑制脂質過氧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至於果皮方面,目前沒有特別的研究去分析其成分。 劉純君指出,雖然這篇研究只有45個人,算相對小眾的研究,但從數據上來看,去皮的芭樂對血脂肪來說是有好的影響;至於血糖方面,去皮芭樂並不會讓血糖下降很多,主要是在降血脂方面效用較為明顯,所以血糖偏高的民眾,芭樂削皮吃可以,但是份量還是要節制,一天一顆跟自己拳頭一樣大小尺寸的芭樂,就很足夠了。 水果甜跟不甜,跟血糖上升無關劉純君提醒,水果甜跟不甜,跟血糖會不會上升完全沒有相關性,檸檬不甜,一樣會上升血糖,重點是在份量。通常血糖會高的民眾,除了水果吃過多之外,碳水化合物吃太多也是常見的原因;因為太多人都是吃飯配飯再喝飯,甚至飯後甜點也是飯。 舉例來說,配飯-馬鈴薯燉肉、玉米炒蛋、拔絲地瓜、芋頭控肉;喝飯-玉米濃湯、皇帝豆排骨湯、酸辣湯、麵線糊;飯後甜點-綠豆湯、紅豆湯,這些都是碳水化合物,這樣吃下來,血糖不高也難。延伸閱讀: .珍珠芭樂、紅心芭樂,你喜歡吃哪一種?一張圖秒懂各品種的營養價值,吃芭樂跟工作效率有關? .吃芭樂籽會便秘?營養師解答:「3種人」真的會很卡 1清洗動作恐害營養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