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2-10 醫療.心臟血管
搜尋
花蓮
共找到
1069
筆 文章
-
-
2023-12-09 退休力.社會連結
69歲是美好生活的高峰!看2位「老玩童」如何勇敢玩樂,讓幸福高峰變高原
打開前衛生署長葉金川臉書,他最近去了日本,前一陣子組千歲團帶隊去馬祖,平常在花蓮種樹養花四處走走,看起來「好像」都在玩;北醫名譽教授韓柏檉最近完成「韓教授環島話聊」,走訪各地與人直接面對面交流,這是他退休後的人生大事。兩位退休過來人用行動告訴大家,「玩樂」考驗腦力和體力,也是人生不可或缺的重要能力。退休力調查 「社會連結」分數始終偏低健腦、學習新事物與人連繫有助社會連結,根據近幾年退休力大調查,「社會連結」平均分數始終偏低。「長期從事、培養自己的興趣、喜好、願意學習新的科技設備、結交新朋友的能力」,皆隨年齡增加而下降;「從事較複雜日常活動,如投資理財、規畫旅遊」有助動腦防失智,但各年齡層皆僅有半數做到,七十五歲以上更降至三成五。怎麼好像都在玩?葉金川:玩樂重要且不輕鬆別小看「玩樂」的力量,問葉金川怎麼好像都在玩?這位擘畫並帶領全民健保上路的醫療奉獻獎得主先是說:「就沒事呀」,但隨即忍不住澄清,平時也有上課和演講、處理協會的事,「只是這些沒有貼臉書啦!」但他也說,「玩」的確重要而且並不輕鬆,為了規畫行程,「要做很多功課」,出發後還要一路應變路上和同行夥伴的突發狀況,考驗很多。韓柏檉:把下班後人生過得精彩有趣,是一種能力韓柏檉則鼓勵大家要勇敢,應該把玩樂的精神融入生活中每一件事情。他引用日本管理大師大前研一的「OFF學」,把下班後人生過得精彩有趣,是一種能力。他強調,玩樂不是罪惡,我們常把工作和玩樂分為不同的事,但無論做什麼,都應該設法讓事情變得有趣,玩樂不需要等退休,轉換心情就會不同。葉金川建議,年輕時把生活重心放在工作,五十歲後就開始微調,不能期待自己還能像卅、四十歲時衝刺,應該 學習用智慧和經驗來維持與管理工作,將生活重心轉換成家庭與休閒活動。培養動態和靜態的休閒活動,養成活力生活習慣,到了八十五歲,参加千歲團、到處趴趴走,繞地球跑,都不是問題。人生最美好的時光落在兩個年齡 69歲是美好生活的高峰倫敦政經學院研究發現,人的一生中,最美好的時光落在兩個年齡,一個是正值青年期的廿三歲,另一個是老年期的六十九歲。葉金川分析,青春正盛,廿三歲的美好可以理解;五十多歲面事業與家庭兩頭燒的壓力,七十歲後,有人因為年輕時「燃燒自己」,身體出狀況,於是身體還不算太老的六十九歲,成為美好生活的高峰點。葉金川認為,有幸福感的歲月是可以被延長的,如果「高峰點」從六十九歲往前往後拉長廿五年、卅年、甚至卅五年,就能讓高峰變成高原,持續美好時光,前提是「要顧好自己的身心健康、及早做好準備」。別怕改變 做自已想做的事韓柏檉建議,不要害怕改變,可以從很小的事情開始做起,可先掌握一個重點,便是「對自己好一點」,例如他的環島話聊,雖是利用聊天講話來交流,還是會有壓力,於是他有時前一天就到目的地,到不同的地方走走看看,保留一些時間給自己。韓柏檉建議,每個月找一天,給自己一整天的時間做想要做的事情,從這件事情開始。 今年七月葉金川和妻子完成開車跨越三千英哩的美國黃石公園之旅,這是給他自己的七十歲生日禮物,只是因為疫情推延了三年。三年後許多規畫被打亂,原訂出遊的朋友有人不能去、原想留宿的旅店已搶訂一空、改租露營營地又遇上融雪把營地沖壞了,最後只訂到公園外的露營小木屋,再每天開車進公園。這趟旅程是葉金川的圓夢之旅,四十一年前還是窮學生的他,和太太載著兩個小孩從波士顿開車到黃石公園,此次舊地重遊,沒想到疫情攪局,體驗到六月的黃石公園入夜後冷到地面結冰、遇到營地受損、訂不到旅店,看似困難重重,但兵來將擋,一路化解,淡定處理遇到的困難,最終依然得到最佳結果,更加珍貴、值得珍惜。●來測退休力不論是不是一個人,都要準備老後,好好生活。聯合報推出「六種動物測驗你的退休力」,歡迎填寫評估,來看你的退休準備夠不夠。https://pse.is/3uraub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12-01 焦點.元氣新聞
醫療科技展/「智慧醫療正是台灣的機會」各醫院聚焦AI技術
第七屆台灣醫療科技展昨天登場,總統蔡英文許下「台灣成為全球健康產業重要樞紐」的期許,參展醫院今年皆以「人工智慧(AI)」為主軸,大秀「智慧醫療」肌肉。新光推出內視鏡AI系統、國泰是新生兒外接轉送e化服務、北醫附醫為失智預測模組、長庚推出遠距醫療工作車及行動遠距診療箱、花蓮慈濟分享以自製間質幹細胞治療脊髓損傷的醫病故事、關渡醫院展現打造「智慧醫院」成果等。提升效能 妥適運用人力醫策會會長翁啟惠說,台灣面臨高齡化挑戰,智慧醫療正是台灣的機會,期待打造高齡健康產業鏈。智慧醫療能提升醫療效能、妥適運用人力,對民眾來說,診斷、手術、恢復時間都能大幅減少,節省治療上的醫療成本。32歲阿翰2年前因工受傷,導致脊髓損傷,肚臍以下「失去知覺」,在花蓮慈濟醫院接受「自體骨髓間質幹細胞回輸手術」後兩個月,昨天可在眾人面前利用輔具行走。花慈醫院神經外科主任蔡昇宗表示,慈濟已完成6例個案,阿翰是9月才完成手術的患者,植入後一周就可以自主動作,一個月能夠自主踢腳,是復原相當好的個案。長輩睡眠品質為影響健康的重要因素,關渡醫院年初於護理之家導入「人因工程智慧照明」,院長陳亮恭說,該系統讓每位住民所處的空間,都能比照外界光線,讓住民在室內就能感受外在的光,也能知道現在的時間,幫助住民睡眠品質改善52%,大幅降低安眠藥使用,住民睡不好的主觀感受也回饋「少很多」。遠距診斷 降低感染風險新光醫院院長侯勝茂說,智慧醫療近年深入所有人的生活,全球飽受呼吸道疾病影響,從新冠肺炎到最近的黴漿菌,最好的預防方式是「減少接觸」,智慧科技能讓醫師透過電腦作業協助診斷,既可給予患者妥適的治療藥物,也能降低感染風險。新光醫院推出內視鏡AI系統,如照大腸鏡時,可以透過AI監測息肉大小,並建議未來追蹤時間;國泰強化現行重症新生兒轉診服務,導入全方位新生兒外接轉送e化服務。長庚推出「5G救護車」,讓獨自在救護車上協助後送重症兒童的兒科醫師,透過架設在擔架上的5G設備,將資訊及影像傳送到院內,讓其他醫師同時協助治療。獲得智慧醫療標章的長庚醫院,昨也在醫療展中展示遠距醫療工作車及行動遠距診療箱。北醫體系包含北醫附醫、萬芳醫院、雙和醫院都紛紛展示AI檢驗檢查系統,如衛星X光檢查中心、智慧床墊壓力感測系統、擴增虛擬實境神經性疾病復健系統、微創遠端橈骨骨折復位鉗3D列印輔助器材等。
-
2023-11-15 焦點.杏林.診間
挺過9次手術及植皮疼痛,醫讚勇敢!媽媽完全復原還更健康
生命何其脆弱,尤其是遇到意外事故。去年一向身體硬朗的母親,因意外造成顏面和四肢大面積燒傷,被緊急轉院至花蓮慈濟醫院,還發出病危通知。在加護病房待了三周,轉到普通病房。原本慶幸她的情況好轉,卻因為頸部的膿包破裂,一咳嗽就湧出濃稠分泌物,而使病情急轉直下。主治醫生與耳鼻喉科和胸腔外科的醫師會診發現,媽媽的食道在昏迷急救時,因為插管而破裂,導致「縱膈腔膿瘍」 ,於是緊急開刀引流,才保住一命。媽媽住院期間,醫師幾乎天天巡房,關心她的狀況。轉至普通病房時,她虛弱的連坐起來的力氣都沒有,但在醫師不斷的鼓勵與要求下,她的狀況漸好轉。但因食道破裂,只能以鼻胃管灌食,住院一個多月後,媽媽開始腹瀉。看著她日益消瘦,請教醫師解決方法,改以米漿、豆漿、濾渣果汁與營養品輪流灌食,協助腸內益菌生長。住院98天,她動了9次手術,都一一挺過來,尤其是植皮手術,她卻忍得住疼痛,因此醫師稱讚她很勇敢呢。現在的她不但完全復原,而且更健康。這一切都要歸功於花蓮慈濟醫院整形外科王健興醫師,因為他高超的醫術,視病猶親的關懷與護士們細心的照顧,媽媽才能恢復得那麼好。僅以此文,感謝王醫師及其團隊與合心十一樓的全體護士們。
-
2023-11-11 醫聲.領袖開講
院長講堂/林欣榮工作繁忙,曾開刀連續站38個小時!每天跑操場多吃蔬食養生
花蓮慈濟醫院院長林欣榮致力於幹細胞研究,推廣中西醫合療,是台灣將幹細胞成功移植在巴金森氏症患者身上的第一人。林欣榮表示,腦部受損病人能醒過來、甚至站起來是最大的挑戰。幹細胞移植 助巴金森患者林欣榮是國內治療腦部疾病的權威,就讀醫學院時認為,神經外科最有挑戰性,其中腦部醫學更是難中之難,便踏上外科醫師之路,發揮所長、貢獻能力。過去他將流產胚胎的組織植入病患腦部,讓多巴胺細胞再生,讓原本臥床、吞食困難的巴金森氏症患者逐漸改善,1、2年後不但能走、能跳,還可以爬山。腦中風與腦傷是很難救援的疾病,林欣榮表示,患者可能會昏迷,讓患者甦醒過來是最重要的事之一。他的團隊利用內神經幹細胞療法,刺激患者腦迴路重新啟動,並搭配中醫針灸醒腦開竅,經過一段時間患者醒過來、能站起來,甚至自己照顧自己,這是當今醫療科技的挑戰,也是他追求的目標。與團隊合作 研發醫療創新以前的林欣榮雖然解決很多病人的問題,卻不習慣團隊合作,直到加入慈濟醫院,與其他醫護同仁共同努力,集結大家的專長與知識,解決的問題反而更多更快,讓他有餘力做醫療創新研發。通常病患到醫院看病多是在病情最困難的時刻,情緒難免焦慮不安,「在危急的時刻會守護生命,請安心、放心交給醫療團隊,盡力做到給予最好的治療。」是林欣榮最想對病人說的一句話。近年慈濟醫院推動中西醫合療,林欣榮指出,現在社會高齡化,罹患腦部退化疾病的長者愈來愈多,西藥雖然能延緩,但易有副作用,如果能與老祖先的智慧「中草藥」、「針灸」做很好的結合,更能促進健康。林欣榮說,癌症患者治療使用中西醫合療,目前都有很好的效果,西醫也更了解中草藥效用,相信中西醫不是牴觸,而是能合作提供最好的療效,他期許「治療癌症最後的希望在花蓮慈濟」,與其他醫院一起學習。在醫院管理方面,林欣榮表示,遵循證嚴法師的座右銘「以戒為制度、以愛為管理」,醫護人員在戒律範圍內,用愛心照顧病患與家屬,只要有大愛,醫院一片祥和,不用特別管理,相信大家都會做得很好。曾日食一餐 開刀站38小時工作繁忙的林欣榮,過去曾一天吃一餐,開刀最長紀錄是連續站了38小時,深感健康的重要性。過去因為工作,林欣榮「日食一餐」,早餐喝水,吃幾顆維他命,午餐通常還在門診或開刀房而省略,唯一正常進食只有晚餐。「一天吃一餐的習慣,維持20多年。」到慈濟服務後,有同仁得知認為這樣不健康,中午逼著他吃,只好吃一點菜,並提醒定時吃三餐。養生秘訣/每天跑操場 多吃蔬食養生他曾經開過非常複雜的腦部刀,連續站38個小時,手術完畢後,雙腳皮下出血。由於開刀是耗費體力的工作,就需要用運動培養體能,他會每天跑操場,經常一個人就跑10公里。林欣榮學生時期是桌球校隊,常打桌球運動,現在則喜歡跑步,他認為,跑步是很好的運動,可以一個人跑,即使跑不動也能走路,有空時會參加半馬競賽,挑戰自己的心肺功能。每天清晨4時30分,林欣榮會跟師父一起吃早餐,大多吃豆漿與饅頭,再跑步1小時,迎接一天的工作。他也勉勵醫院管理高層與醫師一起跑步,在跑步過程中,不管是人跟人之間觀念的溝通,或醫療上的合作等,都能輕鬆談論,大家也可以相互鼓勵。林欣榮說,平時多吃蔬食,不要吃太多的肉;要開心,培養慈悲心,只要心態正向,整個人就會愈看愈年輕有活力,這些都是養生的祕訣。林欣榮小檔案年齡:70歲專長:幹細胞移植治療巴金森氏症、腦中風、失智症、腦退化症腦瘤、腦血管瘤、脊椎神經之疾病治療精準醫療及免疫細胞治療惡性腦瘤腦脊髓疾病的國際臨床試驗現職:佛教慈濟醫療財團法人花蓮慈濟醫院院長佛教慈濟醫療財團法人創新研發中心研發長美國國家發明家院士美國科學促進會院士美國醫學及生物工程學會院士學歷:國防醫學院醫學系美國杜蘭大學醫院管理碩士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神經外科及生理學博士經歷:中國醫藥大學北港附設醫院院長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神經精神醫學中心副院長中國醫藥大學特聘教授中國醫藥大學醫學院免疫學研究所教授台南市立安南醫院院長給病人的一句話:最危急時會守護健康與生命,請安心交給醫療團隊。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10-25 焦點.長期照護
65歲年長者超過1/10有吞嚥困難,常見症狀有哪些?可能的原因有哪些?
【本文摘要】:吞嚥困難是老年人常見問題,嚴重時有可能會致命。台灣地區約有12.8%的65歲以上長者有輕度以上的「吞嚥異常」,會增加吸入性肺炎風險。吞嚥困難的常見症狀:吞嚥時疼痛或想咳嗽、喉部有異物感、食物從鼻孔嘴巴跑出來和吃飯時間延長等。吞嚥困難成因可能是神經肌肉功能異常或結構性因素。花蓮慈濟醫院在2023年10月24日啟動「咀嚼吞嚥健康中心」,目標改善花蓮地區老年人吞嚥困難的問題。-----整理自ChatGPT年長者發生吞嚥困難會有哪些常見症狀?該到哪科就醫治療?「吃」是生物最重要的本能,如果「咀嚼」、「吞嚥」都成問題時,人生隨之變成黑白。曾有腦中風的病人,手腳活動好轉之際,卻因吞嚥功能不佳,導致食物或口水被吸入肺部,引起吸入性肺炎,嚴重時會導致病人死亡。花蓮慈濟吞嚥障礙科葉映廷主任指出:臺灣約有 12.8% 的 65 歲以上長者,經評估為咀嚼吞嚥異常,相當於每 10 位高齡者,就有 1 位有輕度以上咀嚼吞嚥障礙,而若是咀嚼吞嚥異常,可能會提升長者罹患吸入性肺炎風險。吞嚥困難常見症狀有:●吞嚥時發生疼痛●吞嚥後喉嚨仍有異物感●吞嚥時想咳嗽、嗆咳●食物從鼻孔、嘴巴跑出來●吃飯時間大幅拉長●口腔留有食物●腐肉惡臭如果年長者有上述的症狀,就可能遇上吞嚥障礙,可就近到能處理「吞嚥困難」的復健科醫療院所就醫,尤其是有「吞嚥障礙特別門診」的醫院進行診斷與治療,找出可能的原因,協助病友重新找回「食」力。年長者引起吞嚥困難的原因有哪些?花蓮慈濟林欣榮院長根據醫學研究指出:吞嚥困難的可能原因可歸為兩大類:神經肌肉功能異常及結構性因素。引起吞嚥困難的原因:●神經肌肉功能異常:包括腦中風、腦外傷、退化性的神經疾病(例如:巴金森氏症的病人等)和年長者肌力退化●結構性因素:例如下咽喉癌、舌癌、食道癌等頭頸部腫瘤病人,都可能因病導致吞嚥障礙,能透過專業的復健訓練來得改善。此外,食道受損後組織結疤癒合後引起狹窄,或因魚刺異物等傷害造成結疤,也都可能會引起吞嚥困難的問題。如何診斷吞嚥困難?葉映廷主任表示,吞嚥困難並不容易檢查,主要根據國際吞嚥障礙飲食標準,利用分級調製出「吞嚥標準化檢查餐」,透過不同質地、顏色食物輔助影像檢查,幫助病人找出食物殘留或掉到氣管的原因。有時需要許多精密的儀器配合,才能找出原因,例如吞嚥內視鏡、吞嚥透視攝影、舌壓檢測器、食道壓力檢測器、生理回饋電刺激等。醫院端若能提供長照病人全程的照護,包括出院後的吞嚥追蹤、轉介和就診服務協助、一站式檢查與治療、居家吞嚥訓練,幫助病人持續治療吞嚥不中斷。此時需往往要跨科別的合作:神經內外科、影像醫學科、復健科、牙科、耳鼻喉科、腸胃內科、身心醫學科、老年醫學科、小兒科、營養科等,才能有整合式醫療和服務。花蓮慈濟醫院特別選在2023年敬老重陽節隔日10月24日舉辦「咀嚼吞嚥健康中心(Interprofessional Swallowing Center)」啟動儀式,目的在協助花蓮地區腦中風、腦傷或頭頸癌等導致咀嚼吞嚥困難的病人獲得改善,提供整合式的醫療服務,讓病友吃得順、吞得好,安心活到老!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10-18 焦點.杏林.診間
第33屆醫奉獎/行醫不必遠到非洲,台灣離島也值得奉獻心力!蔡東翰18年堅持每周往返澎湖看診
執業的27年裡,高雄七賢脊椎外科醫院副院長蔡東翰有18年過著每周往返澎湖、台灣的日子。「醫師動、病人不動」是他不變的堅持,從軍醫畢業第一天起,就投入離島醫療,完成研究所學業後,開始在澎湖開設門診。退伍後,他在家鄉高雄落腳,仍堅持往返澎湖開診,也透過撰寫書籍、經營社群媒體,向大眾宣導神經醫學知識。「對離島服務有熱忱,必須回溯到在小金門黃厝醫院服務的那段時間。」蔡東翰說,從國防醫學院畢業剛拿到醫師執照,還沒開始住院醫師訓練,就被派駐到小金門衛生連轄下的黃厝醫院擔任院長,「此前都在台北讀書、受訓,從不知道台灣竟有一個地方,醫療資源如此貧瘠。」小金門醫院由教室改造,一班是藥局,二班是診間……在戰地前線,小金門醫院原設於坑道中,後來遷至一處報廢國小,即黃厝醫院。蔡東翰說,國小建物呈L型,醫院所需空間都由一間間小教室改造:一年一班是藥局,二班是診間、病房,此克難情景令蔡東翰大受衝擊。當時健保才剛開辦,他心想,「同樣繳交健保費,為何離島居民獲得的醫療與本島差異這麼大?」懷著滿腔熱血,蔡東翰決定,在小金門的時間,要全力改善當地的醫療窘境。小金門人口外流嚴重,留在島上的幾乎都是高齡長者,他們重視民間傳統,習慣「落葉歸根」,一定要在家中過世;當地肝癌盛行率高,罹癌到臨終前有一段時間要受疾病所苦。蔡東翰在當地展開長照服務、在宅醫療及臨終關懷,每6小時到患者家中為其打點滴、加藥、量血壓,讓患者身體症狀舒緩,能夠安然離世。家屬請醫師幫往生者穿壽衣,被視為很大的福報。「當時許多往生者的壽衣都是我們幫忙穿的。」蔡東翰說,醫師到病人家中所培養出的醫病關係,情感深厚,與在門診中短暫的問診大不同。根據民間習俗,為往生者著壽衣「是很大的福報」,且鮮少由外人協助,「家屬願意把福報給我們,既感動也很珍惜。」因是健保開辦第一年,當時的健保局總經理葉金川赴小金門巡視,國防部軍醫局也派員隨行。蔡東翰抓住機會備齊資料,向健保、軍醫二局說明小金門的醫療困境,爭取強化急診設備,「醫療環境要整體改善非一蹴可幾,但至少要先能救急。」後來,健保局撥款逾百萬元,軍醫局也將設備由本島送至小金門;黃厝醫院所屬的陸軍步兵158師師長也聽見蔡東翰的呼求,透過工兵招標,投入資源擴建急診室。「在小金門服務,讓我知道行醫不必遠到非洲,台灣離島也值得我們奉獻心力。」蔡東翰表示,當年國防醫學院畢業,除了下部隊的選項,也可以選擇到非洲查德行醫,但自己認為未必要遠赴非洲才是貢獻,台灣也有醫療資源稀缺之處,離島就是一例。蔡東翰結束在小金門部隊的服務,回到國防醫學院微生物免疫研究所進修,當時共同指導老師、現任花蓮慈濟醫院院長林欣榮,是神經外科出身,也是脊椎手術權威。蔡東翰碩士班畢業,至三軍總醫院神經外科受訓六年。結訓後,他第一次踏上澎湖土地。腦傷與脊椎外傷患者多,等待後送常不及救治。在民國95年以前,澎湖醫療資源稀缺,但隨著觀光起飛,常有遊客因頭部或脊椎外傷急需手術救命,對神經外科醫師需求很大。其他疾病患者還能後送回本島治療,但腦傷病人生命與時間賽跑,若再等待專機後送,不少患者送到台灣已過世。若是澎湖當地居民,甚至有飛機再將其遺體原路送回澎湖的慘事。澎湖縣政府因而與三軍總醫院簽約,在三總完成訓練、取得神經外科專科執照的主治醫師,第一年必須派駐澎湖海軍醫院,藉此確保當地神經外科醫師來源。完成受訓的蔡東翰於是成為派駐澎湖的神經外科醫師。但後續出現狀況。蔡東翰回憶,受東北季風影響,飛往澎湖的班機常遇亂流,加上復興航空、中華航空接連在澎湖一帶發生空難,醫師們知道要支援澎湖門診時,常常人心惶惶,加以蔡東翰的下一屆正好沒有學弟選擇神經外科,後繼無人,派駐一年期滿的蔡東翰自願支援每周一天的門診。蔡東翰自己也沒想到,在澎湖的門診,一開就是18年,更因此在2023年2月獲澎湖縣長陳光復頒贈榮譽縣民證。秉持「醫師動、病人不動」的初衷,蔡東翰在支援澎湖的奔波中,不得不屢屢錯過陪伴家中四個孩子成長的重要時刻。暢通微創手術流程,拯救無數居民危急時刻。蔡東翰剛到澎湖,就做了一件基礎的變革。他把微創手術所需器械整理成「手術器材包」,並讓微創手術流程制式化,突破了第一刀難關,第二刀、第三刀相對容易,後進醫師要在澎湖動脊椎、腰椎微創手術,器械不必再東拼西湊,更有信心。在澎湖服務期間,蔡東翰拯救過無數居民的生命。最令他印象深刻的,是一位因救人而墜崖的消防志工。這位志工名叫郭文凱,是澎湖鳳凰志工隊的成員,從小立志要當消防救護員。一日有遊客跌落山崖,他獲報前往搶救,卻也不慎摔落,導致腦部硬膜上出血。這是頭部外傷最緊急的情況,必須搶時間,及時取出腦內血塊,哪怕只是慢一分鐘,都可能讓患者變成植物人。眾人都很焦急,蔡東翰直接進入電腦斷層室,同步觀看掃描結果,一看到是硬膜上出血,即刻聯繫手術室準備。把郭文凱推至開刀房後,連手術包布都來不及鋪,先為郭文凱理光頭髮,塗上消毒液,在頭顱開口讓血塊流出,確認得救了,才補上其他常規動作。來自清寒家庭的郭文凱,痊癒後重考了三次,終於考上消防員,目前在高雄任職。蔡東翰回憶,當時郭文凱的媽媽裝了一大袋自家種的花生當謝禮,「裝花生的塑膠袋又皺又舊,卻是我至今吃過最美味的花生。」蔡東翰在澎湖的18年,只有第一年是受指派,其餘17年,都是自願為之,每周都要搭機往返台澎二地。計程車司機成了老友,每周五一早就在機場等待,往醫院途中一家台式早餐店,則預備好他習慣的餐點,他下車取了再奔往醫院。軍醫退伍後,蔡東翰曾在嘉義陽明醫院執業一年。因嘉義飛往澎湖的班機與門診時間對不上,他必須清晨四時許起床出門,從嘉義經國道三號驅車至台南機場,在澎湖看完診,再搭傍晚班機回台南,開車到嘉義後他堅持還要查房才放心,返家已接近午夜。他坦言,那是最接近放棄的一年,好在妻子力挺,終於撐了過來。返鄉服務未中斷澎湖門診,精進技術、更寫書上網衛教。如今回到家鄉高雄的七賢脊椎外科醫院任職,蔡東翰每周在澎湖的門診沒有中斷,也利用時間持續精進手術技術,與學界合作發明3D列印的微創脊椎手術輔助器具等多項醫療器材,讓手術過程更安全可靠。光是在七賢脊椎外科執業期間,他至少開了五百檯手術;蔡東翰也是危險性低的「清醒腰椎手術」專家。如此忙碌的蔡東翰還寫書,出版四本神經相關衛教書籍,並在臉書成立「啄木鳥醫師」粉絲專頁,分享病患個案故事及衛教資訊。為什麼稱「啄木鳥」?他笑說,神經外科醫師問診時,總會拿著三角造型的「神經槌」東敲西敲,確認患者的神經功能哪裡出了問題,與啄木鳥在樹木上敲擊鳥喙的動作,有異曲同功之妙。不論寫書、寫臉書貼文,蔡東翰都是希望民眾更了解常見的神經症狀,能正確並及時就醫。蔡東翰就讀省立鳳山高中(現國立鳳山高中)時,組樂團擔任吉他手,功課不是特別好,花了一年時間補習、重考,一般大學仍沒考好;國防院校聯合招募,他排在國防醫學院備取十多名,相當忐忑,所幸最終成功錄取。他很感恩,認為「是我撿到的。出來混就要還,所以我盡力奉獻。」「若來不及在有生之年付出,我大概會死不瞑目。」蔡東翰謙稱,與其等到退休再來貢獻社會,自己選擇在行醫的第一日就開始奉獻,「我不是做很偉大的事情,但願意堅持做、默默做。」每周奉獻一天到澎湖看診,是他持續貢獻醫療專業的方式,也是對自己行醫助人初衷不曾間斷的提醒。個人獎:蔡東翰年 齡:53歲出生地:高雄市學 歷: 國防醫學院醫學系國防醫學院微生物免疫學碩士國立陽明醫學院腦科學研究所博士班現 職:七賢脊椎外科醫院副院長經 歷:陸軍158師黃厝醫院院長三軍總醫院澎湖分院主任醫師三軍總醫院基隆醫院主治醫師三軍總醫院主任醫師嘉義陽明醫院主治醫師主要事蹟:●澎湖縣政府榮譽縣民證●國防部一星寶星獎章●三軍總醫院青年優良研究論著個人獎第三名【看更多得獎者故事】.第33屆醫奉獎系列專題報導(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10-16 焦點.生死議題
病人想吃東西家屬卻不給 看護為難選擇離職!醫指「斷食善終」存迷思
爲臨終前走的有尊嚴、減少疾病折磨的痛苦,國內推動安寧緩和醫療多年,民眾對安寧緩和醫療已有認識,但近期「斷食善終」卻在末期病人家屬間流傳。醫師表示,斷食善終,不是非黑即白,不是全部斷或全部不斷,須依病人情形及充分的溝通,給予不同的選擇,而這部分更應從倫理方面加以思考。病人想吃東西家屬卻不給 看護為難選擇離職花蓮慈濟醫院緩和醫學中心主任王英偉說,臨床上就曾遇到一名70多歲癌末女性,家屬決定採用「斷食善終」,但病人就是很想吃東西,家屬卻不給吃。他問家屬,為何不給病人吃東西,家屬回說,因為要「斷食善終」,他回應家屬,病人已經在「善」的過程,為何現在就要「終」,而吃東西是病人現在的願望,就應該盡量滿足。王英偉指出,在這過程中,照顧患者的印尼看護夾在病人與家屬間,十分為難,因在印尼是不會不給病人吃東西的,但家屬要求不准給病人吃東西,看護最後承受不住過大壓力,選擇離職。王英偉說,斷食善終不是兩極化,現代人希望接受自然死亡,斷食善終是病人在合適的狀況下,給予緩和善終的方式之一,但現在卻有許多家屬不想救了,就讓病人斷食善終。台灣安寧緩和護理學會理事長邱智鈴表示,如果一位臨終的病人,還可以吃東西,應該要讓他吃,因為到了接近臨終前,病人身體慢慢衰弱,「對吃東西的欲望,自然而然就會慢慢減少」,最後就不會想要吃東西了,但「斷食善終」卻是刻意不讓病人吃東西。臨終病人要不要吃東西 應依循身體狀況邱智鈴說,臨床上曾照顧一位運動神經元疾病患者,病人意識清楚,但受限於疾病四肢無力,病人也曾不想吃東西,讓生命快一點消逝,但病人舉辦了生前告別式後,突然感覺肚子很餓,想吃東西了。因此,要不要吃東西,應該是依循病人身體狀況、疾病病情,「讓病人想吃什麼、就吃什麼」,順其自然,而不是採用人為方式。台灣安寧緩和醫學學會今舉辦112年度會員大會學術研討會,今年主題「營造多元公平及共融的安寧療護場域」。台灣安寧緩和醫學學會理事長、台大家庭醫學部主任程劭儀說,斷食善終是希望民眾、病人家屬多能深思。【延伸閱讀】‧陪83歲媽媽在家斷食善終!醫師畢柳鶯:愛的極致是放手,瀟灑地走勝過痛苦地活(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10-15 養生.聰明飲食
辣椒維他命C含量極高 生吃或略炒最好、外觀避免有斑點
辣椒的種類農業部花蓮區農業改良場作物改良科副研究員王啟正表示,我國辣椒常見種類按照北農拍賣分類有朝天椒、紅小辣椒、青小辣椒及青龍辣椒等。.紅小辣椒:最常見,辣度適中,適合我國國人口味,朱麗辣椒、生生193皆屬此類,家庭常用,擺盤配色等皆可用。.朝天椒:辣度較高,常做成辣椒醬使用。.青龍辣椒:又稱糯米椒,常與小魚乾等搭配共炒。.青小辣椒:為綠色採收的辣椒,有百香、醉香、神香等品種,可以作為剝皮辣椒之用。辣椒的營養價值王啟正說,辣椒夏天不易生長,7至11月產量較少,其他季節多少都可以採收。辣椒是維他命C含量極高的蔬果,每100公克辣椒約有120至160毫克的維他命C,比柳丁、橘子(約25毫克)等含量都還高。辣椒怎麼吃最有益維他命C加熱後會被破壞,因此建議辣椒盡量不要烹調太久。李婉萍曾經遇到一名個案,不常吃青菜、柑橘,但體內維他命C卻相當高,詢問下才發現他有生吃辣椒的習慣。辣椒挑選原則挑選顏色漂亮、有光澤,避免外觀有斑點者。辣椒食用禁忌李婉萍說,胃痛、胃不好的人不建議吃辣椒。感冒時並非完全不能吃辣,若是有喉嚨痛、扁桃腺發炎、發燒等發炎反應者,不能吃辣椒,因為容易上火讓發炎更嚴重;但如果是只有流鼻水等症狀,可以適量食用辣椒。辣椒保存方式王啟正表示,辣椒可以冷藏、冷凍保存,建議先切好再放入冰箱,如果要保存更久,可以做成辣椒醬。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10-15 養生.聰明飲食
蔥含有機硫化物可加速肝臟解毒 和肉一起吃有助維生素B群吸收
蔥的種類農業部花蓮區農業改良場蘭陽分場副研究員楊素絲表示,青蔥多不耐熱,夏季難種植,在台灣主要有三種,分別是日蔥、粉蔥及北蔥。.日蔥:又稱四季蔥,口感柔嫩比較大棵,生吃略帶有甜味不嗆,價格通常較高,其中宜蘭有名的三星蔥即為此類。日蔥多種植在宜蘭、彰化、南投、雲林等地,適合搭配北京烤鴨等食用。.粉蔥:外型、口感和開花習性跟日蔥較為相似,綠色蔥葉會帶粉狀,但是蔥白較短,多種植在台中一代。.北蔥:蔥葉較硬、葉肉比較薄,口感稍差、較硬,辣度明顯,多種植在雲林、彰化等地。另外還有珠蔥,跟青蔥不同,珠蔥其實是一般俗稱「紅蔥頭」的鱗莖植物所長出來的翠白嫩莖。蔥的營養價值營養師李婉萍表示,蔥具有機硫化物可以提升穀胱甘肽,讓肝臟解毒加速;另有大蒜素跟槲皮素,對降低血壓、預防心血管疾病有幫助。蔥怎麼吃最有益硫化合物跟肉類一起料理,可幫助維生素B群吸收,生吃亦可以補充維生素C。她表示,以前中國大陸北方會用蔥白跟蛋白一起煮湯,作為感冒前預防熱湯。蔥的挑選原則可以觀察是否有光澤、摸起來是否有彈性來判斷青蔥的新鮮度。同時檢查外觀是否有病蟲害、黃化等,判斷是否儲藏得當。蔥的保存方式保存青蔥可用紙包覆、保鮮袋放置冰箱約兩個禮拜。若要保存更久,建議切蔥花、切斷後陰乾冷凍。
-
2023-10-14 焦點.杏林.診間
第33屆醫奉獎/走出校園的部落校護!賴春美守護部落族人健康 照顧中風失智90歲母和癱瘓哥哥獲「孝行獎」
今年51歲的賴春美來自萬榮鄉太魯閣族,小時候體育很好,學業成績普普。因為大姊是護理師,就跟著讀護理,專科畢業後,到門諾醫院任職,擔任臨床、專科護理師。醫院的工作從早忙到晚,可怪的是她越來越喜歡進修,先後就讀慈濟大學的護理系在職專班和公共衛生研究所。接觸公衛領域,啟發了她改變部落族人健康的理想,決定捨棄16年的醫院護理師職位,轉換跑道到明利國小擔任校護。從預防醫學到部落文化 把校護角色最大化賴春美是花蓮縣萬榮鄉明利國小的學校護理師,她不止步於校護,而是一再走出校園,到有頭蝨的學生家裡打掃;到雜貨店裡勸人少抽菸少喝酒;深入部落教導減重、帶領長者做運動;甚至幫忙原住民技藝師開班傳授編織文化,還陪同去市集銷售。有當地人士讚美她改變了部落風氣,賴春美則說,這裡是她的家鄉,她希望「小小校護」也可以成為大家的健康守護天使。視力、口腔、體重列重點項目,讓預防走在疾病的前端原先父親擔心會不會「大材小用」,賴春美也認為在醫院才能救更多人。但是「預防勝於治療」,校護角色正可以做更多「預防」的工作。回顧校護生涯,賴春美舉了幾個認為成果不錯的例子。她發現學生有頭蝨、手上長疥瘡,不是「盡校護本分」的塗抹藥膏就算了,而是帶學生就醫,也幫學生洗頭,再擦藥,還邀請慈濟大學公衛研究所的師生幫學生義剪。她又考慮到學生的家裡如果不做好環境衛生,頭蝨、疥瘡有機會再犯,乾脆邀請老師一起到學生家裡打掃,教導家人要保持清潔。治本的計畫執行1個月後,有頭蝨的學生從占半數減為五分之一,短時間即改善頭蝨問題。賴春美將視力保健、口腔健康、體重管理,列為校護的重點項目。老師們也會主動發掘學生的健康問題,像是視力不好的學生,賴春美會請老師輔導追蹤;體力不佳的學生,體育強項的賴春美在每個上學日利用半小時下課時間,帶他們做運動。學校位於偏鄉,牙科醫療資源明顯不足,有些孩子有齲齒(蛀牙)問題。賴春美請來陽明交通大學口腔衛生服務隊,固定到學校做口腔檢查與教育宣導;也從校外找資源,拿免費的牙刷牙膏給小朋友用。2017年,賴春美針對學童的睡前潔牙、定期檢查,進行口腔保健行動研究;2018年代表花蓮縣的校護,參加亞太地區學校護理與衛生教育專業學術研討會發表研究;2021年再製作學童潔牙微電影,榮獲全國第二名佳績。著眼部落肥胖問題,申請經費推動「長者動動班」計畫賴春美還建立孩子的體重觀念,要求體重過重的學生少吃多動。有個國小三年級學生,從104公斤減到71公斤,孩子變得健康,她也很有成就感。部落族人也有肥胖問題。賴春美自認對部落健康有責任,於是請教慈濟大學教授學著寫計畫書,申請到10萬元經費辦活動。為了節省講師費,她先學會健康操,再邀過胖的族人按時聚集學校操場,由她帶領做運動。加上大家互相認識後會彼此提醒少吃多動,成效很好。10餘名肥胖者共甩肉205公斤。賴春美的觸角伸向社區後,寫了更多計畫書,申請更多經費。因為她注意到部落有許多獨居長者,老人家孤單坐在門口沒有活力。她以經費推動「長者動動班」計畫,在周末邀請45歲以上居民,到社區多功能中心學習健康促進課程,也安排長者與孩子牽手登山健走。有位48歲居民雙腿受傷需用輔助器行走,參與活動後,只需要拐杖即能走到教室上課,賴春美非常感動。部落居民多有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肝硬化與痛風等慢性病,賴春美已經在思考如何寫申請書,推動慢性病防治計畫。擔心傳統技藝失傳,申請文化部落營造計畫在眾多計畫中,最令賴春美印象深刻的反而不與健康相關。她說,部落有傳統技藝師,作品卻沒有人看見也賣不出去,更有隨時失傳的危機。五、六年前,她向花蓮縣文化局申請文化部落營造計畫,拿到10萬元經費,利用寒暑假期間在部落文化健康站開編織班,供有興趣的人來上課。成品在花蓮林田山林業文化園區展售,也與社團法人花蓮縣牛犁社區交流協會合作協助銷售,各方蒙受其益。「讓部落活躍起來」一直是賴春美心中的夢。她想吸引年輕人回部落,進一步培訓年輕人成為部落導覽員,與旅行社合作,將遊客帶進部落,認識原住民太魯閣族文化之美。賴春美銘記父親「有多少能力就要做多少事」的訓示,下班後會跑去圖書館,希望吸收更多知識把事情做好。她得過許多獎項,包括全國視力保健優良獎、菸酒檳防治網紅優良獎、擔任教育部菸害防制編撰委員,還獲得「台灣傑出護理人員服務奉獻獎」。在新冠肺炎疫情嚴峻期間,賴春美運用通訊軟體,讓學童與家長得知要配合的防疫事項,也規畫學校及社區的防疫宣導、消毒、諮詢,製作學童、教職員及訪客體溫記錄表,隨時補充防疫物資,也對未到校學童及老師追蹤原因。座右銘「不要侷限自己」,有餘力就致力謀福利賴春美以「不要侷限自己」為座右銘,期許自己「只要有餘力就去做對的事」。她特別感謝明利國小校長熊湘屏的信任。熊校長讓她「對於學童、居民有益的事,直接去做,不用特別問校長」。熊校長的放手給了她很大空間。她說,也感謝慈濟大學副教授謝婉華的鼓勵,還有高雄左營國中校護黃芝萍,猶如職場上的心靈導師,都是一路上的貴人。在父親過世後,賴春美負責照顧中風失智的90歲母親和多年前受傷癱瘓的哥哥。儘管辛苦,不過她仍保持樂觀的心,今年獲得花蓮縣「孝行獎」,哥哥也對妹妹讚譽有加。因為媽媽失智,賴春美想要進修老人相關的健康照護,5年前考取台北醫學大學老人暨社區健康護理組研究所,學習最新的照護知識。賴春美說,教授曾問自己退休後要做什麼,為了繼續為大家謀福利,想做萬榮鄉鄉民代表,這是心中對自己的期許與夢想,希望有天能實現。個人獎:賴春美年 齡:51歲出生地:花蓮縣學 歷: 台北醫學大學老人暨社區健康護理組研究所肄業、慈濟大學護理系經 歷: 門諾醫院內外科病房、加護病房臨床、專科護理師、護理長花蓮縣卓溪鄉太平國小學校護理師現 職: 花蓮縣萬榮鄉明利國小學校護理師主要事蹟:●代表花蓮縣學校護理師,參與亞太地區學校護理與衛生教育專業學術研討會●全國性國小學童潔牙微電影觀摩獲全國第二名●榮獲台灣傑出護理人員服務奉獻獎●榮獲花蓮縣孝行獎【看更多得獎者故事】.第33屆醫奉獎系列專題報導(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10-10 焦點.杏林.診間
第33屆醫奉獎/花蓮一待12年走不了!簡守信刀鋒帶情,一雙整形妙手為病患回春
台中慈濟醫院院長簡守信因為愛看電視上的醫學連續劇,走上行醫這條路,不僅本業成就燦爛,還因為主持電視醫學節目而獲得金鐘獎,開啟反差極大的斜槓人生。看醫療劇 開始嚮往杏林小時候的簡守信,著迷電視台播出的美國醫療肥皂劇「杏林春暖」,開始嚮往杏林。念台大醫學系時,又喜歡上了美國影集「實習醫生」。「裡面的整形外科醫師太帥氣了」,近50年後回想,簡守信依然眼睛發亮:「手術成效立竿見影,跟我的個性一樣。」簡守信家族裡有一位叔叔是整形外科醫師,因此他也選擇整形外科為專科。在完成整形外科訓練升任台大醫院主治醫師後,簡守信參加中沙團前往沙烏地阿拉伯義診,返回台灣去花蓮慈濟醫院支援,成為當時東部僅有的整形外科醫師。35年前的花蓮、台東醫療條件很差,綿延百公里的花東海岸,舉凡需要顯微手術做肢體重建的、唇顎裂的、車禍外傷的,吃檳榔得口腔癌臉上破一個大洞的,全都依賴簡守信的一雙整形妙手回春。他知道自己離不開了,支援任務結束,30歲出頭的他自願留在花蓮,一待12年。換位替病人想 刀鋒帶情整形外科常要面臨最衝擊的畫面,簡守信認為,醫者仁心,要能換位替病人多想一點,讓刀鋒常帶感情。因此,他的病人,傷口外觀少有疤痕;為公安傷者截去雙臂時多留一公分,保留肩膀關節,好在日後裝義肢謀生計;車禍中骨盆腔輾碎的少女,他竭力維持她雙腿血液通暢,好保住雙腿,走她還很長的人生路。從花蓮慈濟到嘉義大林慈濟再到台中慈濟,簡守信這40年即使多半是在院長、副院長的位置上,他最在意的仍是病人的需求和醫療的品質。他總說:「醫療是一項人文關懷的工作,不應該只以數字、商業角度來衡量成果;醫療是獻身的志業,不是單純的行業。」災難現場 領悟感恩惜福他身體力行,帶頭下鄉義診、街頭彎腰募款;也隨著慈濟全球賑災,領著醫療隊伍奔赴從九二一大地震到莫拉克風災以及海外的災難現場,幾乎無役不與。他不以為苦,反倒認為這一切經歷教會他感恩、惜福。簡守信相信「每個患者都有無限的可能」,這個信念在口足藝術創作家江永旭身上有相當戲劇化的展現。江永旭脊髓損傷,慈濟志工知道他的時候,他30多歲,已臥床12年,以同一個姿勢凝視著天花板,意志消沉。助口足藝術家 擺脫病榻簡守信堅持親自去江家檢視病人,評估江永旭還年輕、復健改善的機會高。經過努力,江永旭擺脫病榻,學習自力更生,終於成為口足藝術創作家,有了完全不一樣的未來。在一次訪談中,江永旭感性地說,簡守信到他家裡看診,他不知道簡的身分,「從枕頭上看得見他用毛巾、肥皂親手清洗我潰爛得體無完膚的兩隻腳,為我擦拭藥膏,我眼眶紅了。我已經放棄我自己,但一位醫師竟然這樣對我,讓我重新燃起希望。」斜槓主持人 獲得金鐘獎逾40年用「心」看診,深入病「人」甚至病「家」,簡守信積累滿腹真實故事。他想做「說書人」:「我不是說醫療教科書,我是闡述醫療故事的書。」2001年,簡守信開始公開說書,主持「大愛醫生館」衛教節目在大愛電視台播出,以淺顯易懂方式,透過媒體傳遞健康觀念,到現在已製播超過六千集,並於2014年獲得電視金鐘獎教育文化節目主持人獎。簡守信建議年輕輩醫護人員下鄉,唯有親身走過才能理解病人的苦、了解社會基層的需求。如同年近古稀的他回顧當年:「如果我一直留在台北,沒走入城鄉生活,就無法將醫療帶入人心,我絕對會後悔。」簡守信已有四個孫子,笑說自己是要接小寶貝下課、餵飯、洗澡的院長阿公,也是仍忙碌著開刀、看門診、做行政的有理想、有抱負慈祥阿公院長。推己及人,他對於超高齡社會將來臨,主張「不要單一著重長照,應該引導高年齡族群出來工作」,讓原本「消失的生產力」,變成「多出來的生產力」。「人類是群居動物,愈是幫忙別人,就愈是幫助自己。」簡守信幽默說道,不是退休了就躺在沙灘曬太陽,「會曬傷的。」特殊貢獻獎簡守信年齡:69歲出生地:台北市學歷:台灣大學醫學系現職:台中慈濟醫院院長經歷:●大林慈濟醫院院長●大林慈濟醫院副院長●花蓮慈濟醫院副院長主要事蹟:●主持「大愛醫生館」獲選廣電基金第3季優良電視節目●醫師公會聯合會「醫療典範獎」●第49屆電視金鐘獎「教育文化節目主持人獎」●第二屆台中市低碳城市傑出貢獻獎●第一屆個人「國際健康促進優良貢獻獎」【看更多得獎者故事】.第33屆醫奉獎系列專題報導(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10-08 焦點.元氣新聞
2023「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公布 台灣最強醫師名單一次看
連續四年,美國史丹佛大學發布「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World’s Top 2% Scientists)」,2023年最新排名已於10月4日發布。今年全球約有21萬名科學家入選,我國入選1419人,臨床醫學領域336人入榜,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蟬聯國內第一,第2名是台大癌醫中心榮譽院長鄭安理,第3名為現任台大癌醫中心院長楊志新。陳亮恭連續第三年蟬聯全國臨床醫學第一,且全球排名上升,今年一口氣躍升至第4513名,較去年的6529年,前進了2千多名,穩居全國領先。鄭安理與楊志新分別為台大癌醫前後任院長,位居全國第2與第3,顯見台大癌症研究表現倍受國際肯定。台灣今年共有1419名科學家上榜,高於去年的1372人,與前年的1479人相仿。但臨床醫學領域上榜人數持續增加,從前年241人、去年324人,今年增加到336人。臨床醫師排行前20名中,人數以台大最多,有8人,雖較前一年減少1名,仍穩居國內龍頭地位;長庚體系4名、北榮3名、高醫2名、中醫大2名,花蓮慈濟1名,各大醫療體系人數略有消長,但顯示國內頂尖醫學領域研究者近3年均保持穩定的研究產出。2023年度科學影響力排行/前20名臨床醫師.陳亮恭(北榮/高齡醫學).鄭安理(台大/腫瘤醫學).楊志新(台大/腫瘤醫學).曾慶孝(台大/新陳代謝).高嘉宏(台大/肝膽腸胃).蔡世仁(北榮/精神醫學).楊泮池(台大/腫瘤醫學).柯志鴻(高醫/精神醫學).廖運範(長庚 /肝膽腸胃).王署君(北榮/神經醫學).王清貞(長庚 /骨科).郭漢崇(慈濟/泌尿).張美惠(台大/兒童醫學).高淑芬(台大/精神醫學).顏正芳(高醫/精神醫學).高嘉鴻(中醫大/核子醫學).蘇冠賓(中醫大/精神醫學).楊智偉(長庚 /腎臟醫學).郭昶甫(長庚/免疫風濕).劉俊人(台大/肝膽腸胃)註:1.上述排名針對原始資料中主要學門為「臨床醫學」的名單。2.未實際開設門診或其他醫療服務未納入,2020年辭世的陳定信教授未列入。2023年度科學影響力排行/臨床醫師前20人.陳亮恭(北榮/高齡醫學).鄭安理(台大/腫瘤醫學).楊志新(台大/腫瘤醫學).曾慶孝(台大/新陳代謝).高嘉宏(台大/肝膽腸胃).蔡世仁(北榮/精神醫學).楊泮池(台大/腫瘤醫學).柯志鴻(高醫/精神醫學).廖運範(長庚 /肝膽腸胃).王署君(北榮/神經醫學).王清貞(長庚 /骨科).郭漢崇(慈濟/泌尿).張美惠(台大/兒童醫學).高淑芬(台大/精神醫學).顏正芳(高醫/精神醫學).高嘉鴻(中醫大/核子醫學).蘇冠賓(中醫大/精神醫學).楊智偉(長庚 /腎臟醫學).郭昶甫(長庚/免疫風濕).劉俊人(台大/肝膽腸胃)註:1.在臨床執業醫師以外,也加入研究者。2.標註星號者為基礎醫學、公共衛生、藥學或其他領域研究者,未實際開設門診或其他醫療服務(陳定信教授已於2020年辭世)3.學門領域依原始資料註記,為評估該年度所發表論文領域而歸類。雖然連續3年在國內臨床醫學第一,全球排名還上升2千多名,但台北市立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指出,在國際間如此競爭的學術環境中,要能每年維持高檔的研究產出真的很辛苦,「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排名,評估每年論文數、作者序、引用數等,都是硬指標,論文必須兼顧質與量,還必須是主要作者。對於蟬聯第一,陳亮恭表示,完成上述硬指標實屬不易,是團隊同仁支持與一同努力,讓台灣的高齡醫學被國際看見且獲得肯定。不過,陳亮恭去年在全球高齡醫學領域排名也高居世界第一,今年卻是全球第8。對於排名下降,陳亮恭說,「這個排名比較正常」,大數據分析常因資料歸類的不同而有差異,「今年看起來大老的名字該出現都有出現,感覺今年的學門分類比較符合認知。」陳亮恭將排名解釋為大數據分析的邏輯,更換演算法就出現不同的排名,但陳亮恭今年「正式」成為全國醫界第一,因為今年全球排名4513名,是全國不分學門領域排名的醫界第一人。對此,陳亮恭表示,驚訝且惶恐、不敢置信,因為近3年遭逢肺炎疫情,感染科研究受到全球關注與重視,感染領域相關研究或許會有顯著提升。對於高齡醫學的發展,陳亮恭表示,最近美國醫學雜誌出版一篇專文,引起全球高齡醫學界震盪,美國在面對人口高齡化過程中,國家對於高齡研究投入極高,但過去35年來老年醫學專科醫師數量卻逐年減少,因為照顧複雜的高齡病患不僅辛苦,收入也低於一般專科,若依市場需求取捨,高齡醫學顯然不是多數醫師的選項,因此需要政府的重視。他表示,台灣人口高齡化程度與速度都較美國嚴峻,目前實際真正專責從事高齡醫學的專科醫師屈指可數,政府雖透過醫院評鑑及畢業後一般醫學訓練,希望強化高齡照護,但許多醫院實際上的投入仍相當有限。高齡議題無可迴避,政府必須有更直接且明確有力道的作法,及早因應。陳亮恭說,人口高齡化的相關挑戰,正是現在醫療體系變革的核心,需要更具人口結構變化思維來研議策略,不能再以疾病思維尋求醫療體系的解方。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World’s Top 2% Scientists)由史丹佛大學專家透過 Scopus 的論文影響力數據計算得出,分為「終身科學影響力排行榜」和「年度科學影響力排行榜」,今年是連續第四年發表,使用以下六種關鍵指標進行評分:1.總引用次數2.Hirsch h-index3.共同作者修正的 Schreiber Hm-index4.單獨作者、5.單獨或第一作者6.單獨/第一或最後作者的文章引用次數【資料來源】「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World’s Top 2% Scientists)」榜單
-
2023-10-06 癌症.肺癌
久咳是肺炎還是肺癌?目前肺癌病人半數不抽菸,「這檢測」可早期發現!
【本文摘要】71歲的台東居民方奶奶因長期咳嗽和大量痰液入院,被誤診為肺炎,經過一個月治療無效後,轉院至花蓮慈濟醫院。胸腔內科主任林智斌醫師懷疑問題不單純,經切片檢查確診為第四期肺腺癌。奶奶接受標靶藥物治療後,病情明顯改善。這彰顯快速檢測和針對性治療對癌症的重要性。台灣肺腺癌佔肺癌半數以上,即使不抽煙的人也有風險,林主任建議民眾可透過低劑量LDCT檢查可早期發現肺癌,提高治療成功率。--整理自 ChatGPT居住在臺東的71歲方奶奶因常咳不癒且有大量痰液,疑似是難治型肺炎,在當地住院治療一個月,病情無絲毫起色,於2023年7月下旬轉往花蓮慈濟醫院。胸腔內科主任林智斌醫師問診後,懷疑病人的疾病並不單純,經切片檢驗結果確為肺腺癌,隨即以標靶藥物治療。目前病人已恢復穩定,返家休養。肺癌有可能與典型肺炎不易區分「從X光片及電腦斷層(CT)來看,怎麼看都像是肺炎。」林智斌主任表示病人久咳不止和痰量大,加上CT影像看到實質化(Consolidation)及空氣支氣管徵象(Air Bronchogram),方奶奶的疾病表現是很典型的肺炎,所以當地醫師使用抗生素進行治療1個月,病人的情況卻沒有好轉,反而越來越嚴重,勢必要調整治療方針,並轉往花蓮慈濟醫院。過去的臨床經驗,讓林主任果斷地建議病人做切片檢查,隔日病理結果確定為肺腺癌第4期,立刻安排病人進行基因檢測,以尋找適合的標靶藥物,並於結果出來後盡速投入藥物治療。使用標靶治療後,有效控制肺腺癌病情快速診斷和標靶藥物針對性的治療,方奶奶在投入藥物五天內,肺部陰影就明顯減少,治療二週後的X光影像,僅剩下肺葉的一點陰影,常咳和多痰的症狀也顯著改善。林智斌主任表示,臨床上偶爾會遇到類似的不典型肺癌患者,因疾病表現不尋常,尤其需仰賴醫師的經驗,靈活從其他切入點診治。若治療方案無效,病人狀況可能會持續惡化,甚至威脅生命健康;所幸及時治療得當,目前方奶奶病情已趨於穩定,按時服藥控制中。台灣近年肺癌7成為肺腺癌,與抽菸關係漸小,早期檢測可透過LDCT肺腺癌屬於肺癌中的非小細胞肺癌,通常會在肺泡中增長,常位於肺部外緣。根據近年研究數據的統計結果,肺腺癌佔臺灣新診斷肺癌70%以上,且有逐漸年輕化的趨勢。吸菸雖會大大提升罹癌的機率,但在臺灣目前50%以上的肺癌病患不抽菸,超過九成的肺癌女性患者也不抽菸,且女性罹患肺腺癌的比例比癮君子還高。國人10大癌症中,肺癌已連續19年奪冠。由於肺癌早期幾乎沒症狀,但腫瘤只要達1公分就可能轉移,因此當病人出現咳嗽、呼吸喘或感覺疼痛等症狀,多已是肺癌晚期。林智斌主任建議民眾可以做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檢查,能夠偵測肺部小於一公分的腫瘤或肺結節,及早治療,降低轉移風險,也提升手術治療後五年存活率。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10-04 焦點.健康知識+
懶人包/小犬颱風逼近 防颱準備事項及常見問題一次看
中颱小犬進逼,中央氣象署3日發布陸上颱風警報,首波警戒區域納入花蓮、台東、屏東、恆春半島。周三至周五影響台灣最顯著,首當其衝的東半部、恆春半島雨勢大、雨時長,更可能有大豪雨以上等級降雨。你的防颱準備足夠嗎?以下為常見問題的解答。颱風常見問題Q&AQ:如果遇颱風假,原本要去公司上班的人被要求居家辦公合理嗎?根據勞動部2023年7月因杜蘇芮所發佈的新聞稿指出,颱風來臨時,對於工作性質有居家工作可能者,是否調整為居家工作,應由勞雇雙方於事前妥為約定。白話來說,就是原本工作如果可以調整成居家工作,應該要事前約定,如果沒有事先約定好,那麼員工是可以拒絕的。但勞動部也同時提醒,依照《天然災害發生事業單位勞工出勤管理及工資給付要點》,颱風假屬於「無薪假」,雇主是可以不給薪。》看更多Q:如果接獲疏散通知,該前往何處疏散?A:內政部消防署已建置了全國「村里簡易疏散避難圖」(https://bit.ly/2IOThZo),在圖中即有各村里避難收容處所位置,在處所周邊明顯處或主要道路,設有「防災避難看板」,載明避難收容處所名稱、方向、收容人數等資訊,以便讓民眾了解避難收容處所的位置,在災害來臨時,能迅速引導抵達。水災的避難原則為就地避難或垂直避難,低窪地區則需前往避難收容處所;而當災害發生、需要疏散避難時,會由各村里長、警察或消防人員協助引導疏散避難。Q:平時可以如何獲得有關防災的資訊?A:如果想了解可能發生災害的地方、防災疏散避難處所、救災單位資源等,相關查詢可至下列網頁查詢:.消防署網站。(https://www.nfa.gov.tw/cht/)外出時若發現物品掉落、淹水或交通受阻等狀況,可撥打 110 或 119 通報。.有關道路交通狀況、供水系統、電力系統等資訊可上內政部「災害情報站」查詢。(http://www.emic.gov.tw/cht/index.php).水利署防災資訊服務網。(http://fhy.wra.gov.tw/fhy/).水保局土石流防災資訊網。(https://246.swcb.gov.tw/V2016/)Q:該如何獲得停止上班上課的訊息?A:各縣市停止上班上課的資訊,可透過電視新聞、各地方政府官方網站、LINE 及 Facebook 官方粉絲團,或行政院人事行政總處全球資訊網查詢。Q:如果住家會淹水,拿了沙包後到底要怎麼堆?A:沙包堆疊有兩種方法:1.人字形:上下排呈現左右交叉排列即第一層若從右邊開始堆疊,第二層則從左邊開始堆疊,相鄰的沙包重疊1/3。2.磚牆形:上下排沙包以重疊1/3的面積向上堆疊。堆疊沙包要特別注意:.先在沙包最內層的地方鋪上防水布才能避免滲水。.沙包的沙子若有硬塊,請先拍打或搓碎。.堆沙包時,後面須有物品支撐,才不會傾倒。.堆疊單排時:袋口需朝內、背向水流過來的方向。.堆疊雙排時:兩排的袋口要朝向中間,避免袋口被水沖開。.沙包使用後需回收(區公所或里辦公室),以免造成環境汙染。哪裡是堆疊沙包的重要地方?.進出建築物的通道口,地下室的氣窗外。.請注意,若大門是外推式,沙包應堆放在大門內側;大門若為內拉式,沙包則要放在大門外面,避免阻擋出路。沙包應該要堆多高呢?.堆疊的高度可以就曾經淹水高度的1.5至2倍,才能有效擋水。防颱前準備工作有哪些?根據內政部消防署網站,防颱準備工作有以下建議事項:【延伸閱讀:居家上班會有颱風假嗎?會有加班費嗎?颱風假相關資訊懶人包】1.隨時撥聽「166」、「167」氣象服務電話、廣播、電視新聞、中央氣象局網站及內政部災害情報站,或是中央氣象局官方Facebook、氣象 APP 等管道,注意颱風最新動態。2.車輛應避免停放在樹下、橋樑、低窪地、堤防外,以免被水淹沒或壓損。3.應儲存三日份之食物、飲用水、必要生活必需品及簡易急救藥品,並備妥手電筒及電池式收音機,以因應可能發生的停電。4.檢查居家、工作場所及其各樓層公共區域門窗是否牢固,並關閉門窗。5.疏通排水溝渠以防淤積,花木事先用支架保護,並修剪居家樹木枝幹。6.將屋外的動、植物及物品移置安全處所。7.工地圍籬、鷹架、廣告招牌及屋頂加蓋的鐵皮應事先取下或釘牢,防範颱風吹落,造成危害。8.取消預定的登山、露營等戶外活動行程。9.大樓地下室應安裝自動抽水機,並於地下室入口加設防水閘門或沙包。緊急避難包應包括以下物品:.礦泉水.食物(餅乾、巧克力、罐頭).證件影本、若干現金.緊急用品、常備藥.禦寒衣物、毛毯、暖暖包.粗棉手套、輕便型雨衣.手電筒、收音機、電池.瑞士刀、哨子、鑰匙.奶粉、紙尿褲、奶瓶(有小孩的家庭)颱風期間注意事項有哪些?當颱風來襲期間,應注意以下幾點防颱事項:1.隨時注意水庫洩洪、災情、道路封鎖等相關新聞。2.如果住宅堅固不受影響,沒有特殊必要的前提下,應留在家中不要外出,以免發生危險。3.住在低窪、較易淹水地區的居民,應隨時注意河川、排水系統, 一旦發生災情,應配合救災人員的指揮,採取疏散措施。4.風勢突然減弱可能處於颱風眼經過時刻,不可冒然外出。5.若停電時優先使用手電筒,若使用燭火照明應遠離可/ 易燃物, 且要將蠟燭穩固與防護,避免發生火災。6.不要隨意進入淹水地下室,以免發生觸電或溺斃。7.切勿到海邊釣魚、觀潮或戲水,以免被巨浪捲走。8.若在街上或垂/ 斷落的電線,不要貿然觸摸,應通知電力公司或撥打1999 進行回報。9.在外駕車應減速慢行並注意交通安全,並勿硬闖封鎖區域; 遭遇強風侵襲時,應停靠於路邊或找安全地點暫時掩蔽,不要強行駕駛。10.行經地下道時,應留意積淹水高度,切勿強行通過。11.若正在戶外登山或露營,應儘早返家,並向學校、家人電話連繫行程與路線,遭遇緊急情況時撥打119。12.大雨中跑步、登山或海邊受雷擊的機率相當高,出門前請密切注意天氣預報。13.在室外,待在樹下躲雨是很危險的。【資料來源】.內政部消防署:颱風來時注意事項.勞動部:杜蘇芮颱風接近,如遇轄區首長宣布停班時,勞工基於安全考量,可選擇不出勤.桃園防災教育館:如何防淹水?沙包堆疊小教室
-
2023-10-01 養生.營養食譜
熱炒店螺肉竟是非洲大蝸牛 不能生吃的蝸肉其實高蛋白低脂肪
某晚來到小炒店,慣常點了炒肉和青菜,一名歐吉桑騎著摩托車停下來,要了一份炒螺肉,腦中一閃,好久沒吃這一味了,接著又閃現的是木吉他合唱團的「拚宵夜」:「一日做工做了後、三五個酒仙腹肚餓,走到對面小店頭、要吃宵夜你就別走,一盤炒螺仔肉,兩三罐幌頭(米酒),大家來拚酒,醉的是癮頭(傻瓜)」。炒螺肉香脆熱辣,是下酒好菜,炒的其實是「非洲大蝸牛」的腹足。非洲大蝸牛是1933由日人下條久馬從新加坡引進台灣,原本就是要用來食用,但牠們繁殖力驚人,繁衍過量,被棄置野外,流入農田,侵食田間的葉菜、嫩芽,因此被農民視為大敵,昔日農村小孩還會撿來餵鴨。清末民國的台灣詩人魏清德曾獲國際桂冠詩人殊榮,他就寫過〈食用蝸牛行〉一詩描述這段「人禍」:「臺人好奇養蝸牛,巨金購得蝸幾頭……卵生聚族倏千萬,云肉美可充珍饈。那知嗜痂逐臭者,至今絕跡終難售。倒篋傾筐棄諸野,園林到處腥涎流。爾來蔬果受荼毒,開門揖盜將誰尤。」蝸牛身上其實帶有許多寄生蟲和病菌,不能生吃,台灣曾傳出多起生吃致病、致死案例,最有名的是1985年金蘭醬油第二代誤信蝸牛生吃補身,和家人生吃自養的非洲大蝸牛,因此感染廣東住血線蟲症,導致一家5人身亡,僅剩一名在國外的兒子逃過一劫,生吃蝸牛,差點滅門。不過非洲大蝸牛的美味,依然在快炒店、餐廳等以「黑螺肉」方式貢獻自己。日前探訪花蓮縣秀林鄉佳民部落,當地的太魯閣族朋友告訴我,蝸牛喜歡吃山蘇,是害蟲,卻也是特色食材,族人會在巡視山蘇田時順手抓取,燒、烤、煮湯都不錯,山蘇炒蝸牛肉也很「速配」。不過他們的心頭好專屬於「蝸牛煮芋頭湯」,這道菜被視為「祖靈的食物」,必須是獲得祖靈認可的「天選之人」才能煮,否則一碰到芋頭,皮膚就會癢,吃的人也會癢。從營養學來講,蝸牛肉是高蛋白、低脂肪、低熱量的肉品,焗烤田螺就是法國傳統菜,用的也是蝸牛,但品種屬於羅曼蝸牛,因這種蝸牛肉較軟,適合燉煮後與醬汁回填到田螺殼(就是蝸牛殼)裡,與大蒜奶油、香草等回烤。同樣是蝸牛,兩者命運卻有天壤之別。但是台灣的非洲大蝸牛也不是省油的燈,1970年代零星出現基因突變的白子,當時屏東農專(屏科大)教授張文重改良繁殖出賣相佳的「白玉蝸牛」,如今外銷法國等地,彰化、花蓮等有蝸農因此年營收千萬,非洲大蝸牛華麗變身。不過酒家菜「魷魚螺肉蒜」,就真的是國產或進口海螺了,例如蠑螺或岩螺。至於夜市常看到的烤鳳螺,也是貨真價實的海螺。兒時,阿嬤、媽媽常會帶我們到北海岸石門等地遊玩,景點常有小販叫賣燒酒螺,海螺尾巴剪了小開口,方便吸吮,呼嚕一聲,鹹香螺肉入口,頂不了饑,卻讓人吮指。「阿樹阿上兩隻黃鸝鳥/阿嘻阿嘻哈哈在笑它/葡萄成熟還早地很呀/現在上來幹什麼/阿黃阿黃鸝兒不要笑/等我爬上它就成熟了」,這首〈蝸牛與黃鸝鳥〉利用「蝸速」自嘲兼勵志。歌手周杰倫的〈蝸牛〉同樣頌揚蝸牛的堅持不懈,「我要一步一步往上爬/等待陽光靜靜看着它的臉/小小的天有大大的夢想/重重的殼裹着輕輕的仰望」,或許,在這快節奏的社會裡,如金城武廣告詞「世界越快,心,則慢」是必要的。蝸牛除了展現時間的「慢」哲學,「莊子」也以它比擬空間之小,「有國於蝸之左角者,曰觸氏,有國於蝸之右角者,曰蠻氏。時相與爭地而戰,伏屍數萬,逐北旬有五日而後反」,從人的視野可譏蝸牛角上之爭很可笑,那從宇宙之大來看地球呢?難怪唐代白居易〈對酒〉詩云「蝸牛角上爭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隨富隨貧且歡樂,不開口笑是癡人」。
-
2023-09-25 醫療.皮膚
換藥像被剝皮 血淌滿地…連曬太陽都是奢望的全身型膿疱性乾癬
「每次換藥的時候我像活活被剝了皮,低頭看到滿地都是自己的血,卻痛得只能無聲地尖叫。」「我是來自部落的孩子,可是卻再也不能穿漂亮的衣服快樂地在太陽下奔跑。」「這個病會遺傳,未來甚至不敢生下女孩,我不要她經歷一樣的痛苦。」26歲的宸誼出身花蓮原住民部落,擁有亮麗外型,從小由阿嬤帶大,自國小、國中到讀五專,身上不時有紅疹、濕疹症狀,對皮膚症狀早已習以為常,而近年的一次嚴重急性發作,一度高燒病危,住院後才確診罹患全身型膿疱性乾癬(GPP),全身膿疱且多處傷口,沾黏衣服拉扯產生的劇痛,彷彿「用刀把皮活生生剝下」,用過無數治療方法,終於在生物製劑協助下,穩定控制病情,除感謝男友不離不棄照顧,更期許有一天能不再復發,穿起漂亮衣服,享受正常人的生活。GPP偷走的生存權|輕微皮膚症狀 竟差點變成致命的重症宸誼回想,因出社會後工作日夜顛倒,皮膚開始出現皮屑,由於父親家族曾有乾癬病史,因此對於症狀並不陌生,起初皆到診所就醫,針對乾癬治療,並沒有特別積極處理。直到某天突然身上的傷口不斷流膿、流血,且反覆發高燒,在朋友協助下送至急診,發現白血球指數過高,不慎感染可能有生命危險,直接安排住院。住院期間,除了臉以外,脖子以下全身都是傷口,醫護協助換藥時,須使用治療燒燙傷患者的濕紗布擦拭,而在換藥前即使吃了止痛藥、打嗎啡,仍然止不住痛,「我痛到只能無聲地叫,是在有意識情況下,彷彿被人用刀活生生剝下一層皮,血滴滿整個地板。」「這病可以根治嗎?我不想一直反覆發作。」宸誼分享醫師診斷她確診為全身型膿疱性乾癬(GPP)後當下的第一個念頭。她說,確診初期,吃藥、擦藥2至3個月,仍無法控制病情,後續改嘗試免疫抑制劑,但卻使得她免疫力低下,每當天氣轉換更容易感冒,感冒時就會誘發GPP,甚至每月經期也會引起復發,產生「不得已要吃藥,但吃藥又無法避免復發,且還有副作用」等惡性循環;所幸2011年國際威期刊NEJM找到GPP的發病因子,加速專門針對GPP急性發作的生物製劑問世,宸誼改施打這樣的生物製劑1至2天後,全身膿疱明顯改善,且無其他症狀,「生物製劑好像上帝給我了一條生路,是我的救命稻草,否則真的像是被判了死刑…」GPP偷走的形象權|擔心再發作 失去穿衣與戶外活動自由新冠疫情爆發期間,醫院加強住院管制,宸誼回想去年夏季再度急性發作,因為全身長滿膿疱,只能穿著布料較薄的睡衣,避免傷口黏到衣服、拉扯再度流血,沒想到從早上9點到院,晚間7點PCR檢驗確定新冠陽性,一度被拒絕收治住院,但宸誼正在高燒,醫院評估後,仍讓她在晚間11點入住醫院。也因為新冠肺炎拉長她住院時間,第一週先治療新冠,好轉後,第二週才能治療GPP症狀。宸誼分享,愛美是女生的天性,因為GPP讓全身都有傷口、色素沉澱,漂亮衣服、太過貼身或比基尼都不敢穿,只能著寬鬆的長袖、長褲。從小在部落長大的她,其實最喜歡曬太陽、打籃球、跑步及游泳,卻因為GPP讓她不能曬太陽,也不敢輕易玩水,就怕一不小心讓疾病再復發,愛到處遊玩的她也再不敢出遠門或出國,擔心突然發作時,可能沒有藥物能立即治療。GPP偷走的生育權|恐懼會遺傳的風險 未來不敢生育女兒GPP較難為大眾所知,連宸誼花蓮的家人也無法理解為何無法治癒,時常復發又得要長期住院,對她來說,這2至3年最感謝的人莫屬男友,當她不舒服時,立即帶她就醫並給予照顧,即使知道她罹患難纏疾病,仍然願意跟她交往,從沒有出現任何眼神、語氣、態度不耐的狀況,盡可能讓她多休息,少做家事,「他讓我知道世界上真的有人不在乎我的外表,身體的傷疤,更不覺得是負擔。」外表看似淡定,鮮少露出情緒波動的宸誼男友說,過去雖然有照顧外公外婆中風的經驗,但對於GPP是「無法預期」,隨時都有可能發作,但仍然選擇交往。他說,照顧這件事很累,說不累是騙人的,但她已經很不舒服,只能盡力做能做的,「人與人互動就是heart to heart,不用思考太多,在一起前沒想那麼多,現在也不會想太多。」擁有男友與家人的支持,讓宸誼堅強勇敢對抗疾病,不過因GPP不定時反覆復發的特性且可能為遺傳性疾病,不僅影響到她工作表現,也影響她對於結婚生子看法,就怕生了女兒,未來得跟她走一樣的路,她現在對未來沒有明確規劃,只希望身體健康就好。宸誼也呼籲,若有出現膿疱、乾癬的病人,應及早到大醫院皮膚專科就醫檢查,及早正確診斷、及早獲得妥善治療,採能有機會讓疾病有更好的控制。此外,也期許若未來能有病友團體能互相支持,可以藉著分享交流心路歷程,走過每一個無助時刻。「我才二十多歲,如果問我對未來的期待,我希望我沒有生病。但既然得到了無法被治癒的GPP,只希望它永遠不會再復發,讓我能跟一般女孩一樣好好生活。」【疾病小百科】●全身型膿疱性乾癬(Generalized Pustular Psoriasis,縮寫為GPP)是一種罕見的嗜中性白血球增多皮膚疾病,特徵為皮膚出現大範圍的無菌膿疱(甚至匯聚成「膿疱湖」)、脫皮及紅斑。●急性發作時會出現膿疱合併發燒等嚴重全身性反應。包括發燒、發冷、疲勞、嚴重疼痛、灼傷感,但每位病患的症狀都不相同,提醒患者如有任何症狀應儘快前往大醫院皮膚科尋求正確診斷治療。●病程難以掌握,容易反覆發作因而嚴重影響患者生活。急性發作時若未即時給予治療時,全身型膿疱性乾癬也有可能引發危及生命的併發症,是一個不可輕忽的皮膚重症疾病。建議就診科別:皮膚科延伸閱讀深入了解更多疾病資訊>>>【全身型膿疱性乾癬(GPP)】疾病百科聽聽專家視角怎麼說>>>不敢結婚 放棄生育…全身型膿疱性乾癬(GPP)病人三困境 醫:已找到致病基因📢GPP策展頁新上線📢GPP是什麼?我會遇見GPP嗎?遇見GPP會怎麼樣?我想對GPP病友說...👉最完整的全身型膿疱性乾癬GPP大公開別忘了在網頁中的加油站留下一些分享或鼓勵的話!【加入臉書社團】👉 GPP情報站[全身型膿疱性乾癬]👈慢病好日子創建專屬全身型膿疱性乾癬GPP的空間,是資訊站也是一個安全私密的討論區。📌提供GPP病友關於全身型膿疱性乾癬診斷,治療用藥及生活保養的完整資訊。📌最即時地分享新治療發展訊息,包含管理疾病、減少復發等趨勢時事。更希望病友面對身上的紅斑痕跡、脫皮,加上總是無預警復發的劇痛與高燒,還有再也不想回想的感染致命壓力時,不再感到孤單。
-
2023-09-09 焦點.元氣新聞
十天環台演奏八家醫院!罕病視障音樂家吳承澐用生命療癒病患
視障鋼琴音樂家吳承澐輕快的鋼琴聲,在醫院大廳輕巧的演奏著。十天內,他已經環島全台八家醫院,這一天,他在台北關渡醫院,演奏著經典樂曲「月亮代表我的心」、「新不了情」、「望春風」、「舊情綿綿」,台下聆聽樂曲的社區樂齡據點長輩們,隨著鋼琴聲輕聲地和著。已分不清,是台上的吳承澐療癒了長輩們,還是台下的長輩們暖了吳承澐的心。14歲罹罕病導致視神經病變如今24歲的吳承澐,在14歲時確認罹患罕見疾病Leber氏遺傳性視神經病變。無法閱讀書寫,也看不見人的表情。「我的視力只剩下0.01,我看出去的世界,就像是你戴眼鏡吃麵一樣,眼前一片白霧。」高中時,經常出入醫院的他,在醫院大廳擔任演奏鋼琴志工,一位阿姨拿著五顆糖果,向吳承澐致謝。「因為你的音樂,讓我在困難中,也好像輕鬆一點了。」吳承澐相信音樂可以帶來療癒的力量,擁有絕對音感的他,用音樂度過生病的掙扎,用音樂度過遺傳疾病帶給家庭的衝擊。他說,「許多的治療過程都十分的煎熬,但每當我覺得很痛苦、很難受時,我都會戴起耳機,讓心靈隨著音樂律動。總覺得,每當我沉浸在音樂的世界時,痛覺與不適感彷彿都被音樂漸漸稀釋,只剩下生命真實的脈動與起伏。」用音樂療癒病患 十天環台八家醫院外表如韓國歐巴般帥氣,陽光的笑容下仍掩不住一絲緊張,吳承澐用爽朗輕快的聲音說著,「我是一個流行鋼琴創作家,我發行過自己的CD、我的音樂在清大圖書館是閉館音樂。我希望可以為對抗疾病的人們,帶來陪伴和明亮,面對生命的挑戰。」組成「聲記號」的他,想要舉辦音樂環台義演,可是無法一人完成,因此找來四位夥伴,幫助他開車、聯繫、攝影、企劃。並由台積電慈善基金會與e21摩奇創意共同協力贊助。用了十天的時間,他們飛馳在環台公路上,在新竹、台中、雲林、嘉義、台南、花蓮、宜蘭的醫院中,為在醫院出入的病友、家屬們,也為安寧、失智的病患演奏鋼琴。臺北關渡醫院是環台義演的最終站,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說,吳承澐不僅是音樂家,也是生命教育講師,用他的故事與經歷來鼓舞旁人,而醫院不僅擁有治療的功能,更希望醫院具有心靈療癒的精神,因此從醫院大廳的照明,擴及到音樂的療癒力,關渡醫院在入口大廳設置鋼琴,讓醫院成為社區的好朋友,也帶給人溫暖,陪伴彼此走過漫長的時光。「關渡學人」成健康長壽的宜居代名詞陳亮恭持續開創關渡成為健康長壽的宜居代名詞,結合關渡社區ヽ人文ヽ環境與健康的生活哲學,以深厚科學基礎,結合歷史ヽ人文與地理環境,逐步形成「關渡學人」的生活型態,協助長者體力強化、腦力強化、營養強化、社交學習強化,進而與慢病管理及預防保健結合,逐步邁向健康長壽的宜居關渡。午後的天氣忽晴忽雨,微弱的陽光照進醫院大廳,在柔和明亮的智慧照明下,氣氛格外溫暖,關渡醫院樂齡據點的長輩們早已坐滿大廳。當吳承澐在鋼琴前,彈奏著經典樂曲時,長輩們熱情的跟著哼唱一首又一首,讓吳承澐也忍不住滿臉漾起笑意。「已經分不清,誰是付出者、誰是收穫者。」台積電慈善基金會執行長彭冠宇感動的説,吳承澐的故事與真誠的夢想,很讓人感動。而關渡醫院樂齡據點的長輩們,才是這場音樂會的主體,原本期待充滿魔力的音樂療癒長輩,當長輩們投入的一起哼唱,連表演者自己也被感動,這是一場最美的音樂會。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9-04 醫聲.醫聲要聞
肝腫瘤僅拿到胃藥吃 受刑人腫瘤破裂亡/圍欄內的醫療2
高雄女子監獄上個月發生一名女受刑人晚間身體不適,緊急送醫卻不治,外界質疑是否因過勞而暴斃,獄方則解釋發現該名女收容人在舍房內昏倒,隨即就通報送醫。只是,死者是否生前已罹患什麼疾病、是否在獄中獲得即時的治療,確切死因仍待解剖釐清,但再度凸顯受刑人在獄中能否及時就醫的問題。類似的案子不是唯一。澎湖監獄前年曾發生一個內4名受刑人在獄中死亡案件,其中一人因誤食除鏽劑身亡,另有兩人分別因惡性肝腫瘤及心肌梗塞死亡,事後調查發現,患有惡性肝腫瘤的受刑人,早就出現腹部明顯腫大的病症,但監獄內的醫師一開始都只開立胃藥讓他服用,直到肝腫瘤破裂才緊急送醫,但仍回天乏術。此外,花蓮監獄在2018年2月曾發生徐姓、蘇姓兩名受刑人疑似呼吸道感染,送醫仍不幸死亡事件。其中一名受刑人妹妹後來透過民間團體發布聲明稱,在加護病房見到哥哥時,哥哥第一句話就說已在監獄裡面咳到吐血多天。監察院事後調查對花監提出糾正,認為監方未能適時安排戒護外醫、隔離感染受刑人,延誤送醫治療,導致疫情在監獄內傳播,並直指相關人員有疏失。不少在獄中生病送醫後死亡的家屬批評,即使犯罪者要關到監獄,但罪不至死,不該因監獄延遲送醫而枉死。不過,矯正人員也說,包括剛入監或在監的受刑人,常常以身體因素要求戒護就醫或保外就醫,但有些人後來被發現是裝病、或病情沒有嚴重到保外就醫,一旦保外就醫後在外惹事,外界又會批評監所縱放。
-
2023-08-24 癌症.頭頸癌
抗癌20多年 花蓮前市長蔡啟塔病逝!口腔癌8大症狀 「一檢查」高危族群必做
縱橫花蓮政壇數十年,曾任花蓮市長、縣議員的蔡啟塔,抗癌多年,今天清晨不幸病逝,享壽65歲,地方人士、親友聞訊相當震驚,今早已有不少人前往上香致哀。蔡啟塔是花蓮政治世家蔡家班的要角,曾任2屆花蓮市長、2屆縣議員,也曾擔任國民黨花蓮縣黨部主委,市長任內完成花蓮市區鐵道商圈規畫。2014年他獲得國民黨提名投入花蓮縣長選舉,但敗給尋求連任的無黨籍傅崐萁,2018年參選第19屆第一選區縣議員當選,當時兩個兒子蔡翼鍾與蔡翼陽也雙雙當選市民代表,蔡翼鍾本屆轉戰縣議員失利,蔡翼陽成功連任市民代表。不過,在縣議員任內,蔡啟塔因13年前擔任市長時涉貪收受工程回扣,被依公務員共同犯經辦公用工程收取回扣罪等4罪判刑15年、褫奪公權7年,2020年6月遭解職並入監服刑。蔡啟塔罹患口腔癌20多年,他積極治療,也很重視身體健康,原本還算穩定,但入獄後,半年前病況惡化,獲保外就醫,身形變得相當消瘦,今天不敵病魔辭世,讓親友震驚不捨。口腔癌8大症狀1.口腔黏膜變白2.口腔出現紅白斑或紅斑3.口腔腫塊4.口腔潰瘍久不癒合5.口腔不明出血6.頸部硬塊7.舌頭知覺喪失8.舌側緣出現周圍變硬的腫塊或潰瘍疾病百科/口腔癌口腔癌免費篩檢國民健康署補助30歲以上嚼檳榔(含已戒檳榔)或吸菸民眾,(嚼檳榔包含已戒之原住民可提前至18歲起接受檢查),每2年1次口腔黏膜檢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進而降低癌症的發生和死亡。》全國特約醫療機構篩檢院所查詢(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8-13 養生.聰明飲食
苦瓜助便秘、降血糖,越苦營養價值越高!專家教你挑這顏色的
瓜類是「最水」的食物,夏天正是吃瓜的季節,可以消暑降溫、清熱利濕、補充水分,與其喝冰涼的飲料,不如吃瓜解身體的渴。雖然瓜類熱量偏低,但其屬性較寒,在吃瓜時還是有些眉角要注意。苦瓜顏色愈深愈苦 營養價值也愈高苦瓜為我國常用蔬菜,南部全年都可生產,而中部則以夏秋兩季為主。苦瓜被認為有降血糖功效,夏日佐餐解熱可促進食欲。苦瓜約可分白大米、青大米、翠玉苦瓜、山苦瓜四大類,其中外皮白色的「白大米」最常見,約占市面七成,口味較不苦;顏色淺綠的「青大米」約占兩成;深綠色的「翠綠苦瓜」約占一成。另有「山苦瓜」僅占1%,顏色較深,口感較脆但也比較苦。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花蓮區農業改良場副研究員吳岱融表示,一般而言,苦瓜顏色愈深愈苦,但食物營養價值也愈高。花蓮改良場則是針對山苦瓜改良,加強如維生素C、葉酸等食物機能,也針對腎細胞的過氧化逆境保護作用等研究。降火、富含軟纖維,痔瘡、便祕者可多吃。營養師李婉萍說,苦瓜營養價值高,但因苦瓜性質偏寒,因此有傳言認為,苦瓜跟山竹等同屬寒涼性食物一起吃會拉肚子,雖說這類說法屬於「大數據」搜集後的結果,但若搭配冰涼食物一起吃,確實可能拉肚子,不過只要少量攝取,應不致於發生。她也提醒,若是體質虛寒者,建議一周吃兩次即可,一次攝取量約為一個米杯的份量。由於苦瓜屬性寒,李婉萍建議容易上火或有痔瘡、便祕的人可以多攝取。苦瓜纖維含量在瓜類中相對算高,每100公克約有2.8公克的纖維,是高麗菜的兩倍之多。有痔瘡、便祕的人往往缺乏纖維,不過若攝取大量粗纖維,如廁時用力,粗纖維恐會刮傷痔瘡,此時纖維軟、含量又高的苦瓜就特別適合。高鉀可平衡鈉,有利高血壓患者血壓調節。李婉萍說,苦瓜也適合高血壓患者食用。血壓高的人需注意鈉含量攝取不可過量,而鉀可與鈉產生調節作用,苦瓜在瓜類中鉀含量算高;再加上部分高血壓患者是因為火氣大造成,而苦瓜也具降火氣作用。至於苦瓜是否能降血壓?她說,雖然有醫界認為無效,但就自身觀察病人狀況,確實有改善,因為多吃苦瓜也代表蔬菜攝取增加,多吃原型食物對身體也有益處。苦瓜營養機能佳,李婉萍說,一般認為葉酸多存在於綠色蔬菜中,但常見的白色苦瓜也富含葉酸,葉酸可幫助心血管病人控制同半胱胺酸(評估心血管疾病的指標之一),同時也富含維他命C。李婉萍說,苦瓜口感依照料理方式不同,口感變化多,可以脆也可軟,不只涼拌也適合煮湯。料理時若要去除苦味,可以先挖開去籽,再去除內膜、切薄片,接著再把苦瓜加鹽浸泡後瀝乾,最後汆燙後過冷開水,即可去除苦瓜苦味。苦瓜選購TIPS.最好挑選表皮光亮飽滿,沒有病斑、傷疤。白裡透出橘黃的苦瓜偏熟,口感較甜,但也較為軟綿,不適宜涼拌,可以滷、做苦瓜醬或苦瓜露。.愈綠、愈嫩的苦瓜通常愈苦。喜歡「吃苦」的人,可以挑選體型較小、果皮較綠、果瘤較小粒的苦瓜,不喜歡苦味重,則可以挑選大白苦瓜。冬瓜富含鐵質 可與高C水果一起吃冬瓜為菜餚上常見角色,幾乎全台都有種植,以春季至秋季盛產,不只煮菜入湯,更常被作為加工食品,如醬菜或鳳梨酥內餡等。另一方面,冬瓜熱量低,每100克僅有11大卡,卻含有豐富鐵(0.3毫克),惟相較於其他瓜類,屬於不帶味道的蔬菜。李婉萍說,冬瓜的鐵質在瓜類算高,吃完冬瓜後,可以補充當季維生素C含量高的水果,如芭樂、奇異果、鳳梨等,幫助身體吸收鐵質。李婉萍說,「冬瓜」與苦瓜同屬性寒食物,可以搭配肉類等燥熱食物一起煮,例如冬瓜滷肉或是冬瓜排骨湯等,一來可以平衡食物屬性,避免身體過寒,也可以補足冬瓜味道較淡的特性。她也提醒,冬瓜雖具營養價值,但是「冬瓜茶」跟冬瓜的性質已經大不相同。冬瓜茶是經過一連串化學製作處理,先是加上氧化鈣,讓冬瓜裡的蛋白質分解成胺基酸,並產生梅納反應等。冬瓜選購TIPS.一般家庭購買冬瓜時,多是購買切片而非一次買一整條,因此需留意冬瓜切片表面是否有爛掉,可以優先挑選表皮較深綠者。而冬瓜上會有白色粉末的「白霜」,是冬瓜成熟的象徵,不需要過度擔心。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8-09 醫療.心臟血管
總是疲累,小心是心臟引起!826聽心音,找心病,讓心更健康!
「醫師,我最近很容易疲勞、胸悶、體力很差,走幾步路就很喘,怎麼會這樣?」一位年約70歲的阿伯因為容易疲勞、體力差等症狀就醫,看診時,當醫師用聽診器仔細傾聽他心音,驚覺他的心跳聲音不對勁,疑似有「嚴重主動脈瓣狹窄」問題,馬上安排進一步檢查,才終於確診。聽心音 是醫師問診重要一環在臺灣介入性心臟血管醫學會理事長,同時也在台中榮民總醫院擔任心臟血管中心主任的李文領診間,常遇到像上述阿伯這樣的病例,後來在李文領的建議下,他接受「經導管主動脈瓣膜置換術」(TAVI),當主動脈瓣功能恢復正常,這位阿伯的全身血液循環明顯改善,整個人很快就從精神萎靡、穿著稍微不整轉化成神采奕奕,穿著講究,走路也抬頭挺胸、精神抖擻,前後差距之大,令李文領印象深刻。李文領指出,對醫師來說,「聽心音」是基本功,也是問診流程中很重要的一環,透過聽心音,可獲得許多寶貴資訊,像中高齡病患常見的主動脈瓣狹窄問題,就可以透過聽心音迅速揪出,只要一確診,就有機會透過手術進行治療,經過治療,多數病患都可恢復健康、正常生活,像這位七旬病患,就是透過「聽心音、找心病」問診流程,搭配適合療程而重獲新生。聽心音及早發現病灶 才能減少心衰竭、心猝死遺憾主動脈瓣狹窄是退化性疾病,屬於瓣膜性心臟病一種,年齡越大,發生率越高,像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等三高患者、腎功能不好的病患,也都是高風險族群,對這問題,更要提高警覺。「當出現主動脈瓣狹窄,心臟血液打不出去,就會影響全身血液循環,造成種種症狀…」李文領分析,主動脈瓣位於左心室、主動脈交界處,就像一扇門,可影響心臟至主動脈血流,一旦主動脈瓣出現狹窄、功能異常,血液循環就會受到干擾,全身血氧供應不足,自然就容易產生容易疲勞、胸悶、易喘、體力差等症狀。「對看診醫師、就診民眾來說,聽心音都是很重要的一個步驟!」李文領進一步解釋,隨主動脈瓣狹窄情況惡化,病患會開始呼吸喘,有時爬幾階樓梯、走幾步路就累,甚至出現心臟衰竭、心因性猝死等重大危機,當病灶開始出現而病患還沒有感覺,醫師就可藉由聽心音及早發現異常,盡早展開治療。全台多家醫院 826攜手「聽心音、找心病」為了提醒所有科別醫師、民眾有關「聽心音」的重要性,臺灣介入性心臟血管醫學會推動在8月26日於全台北中南東多家醫院聯合舉辦「聽心音、找心病」活動,其中台中榮總更是共襄盛舉、積極響應。李文領表示,當天台中榮總在台中科博館右側廣場特別安排聽心音義診活動,衛生主管單位也會共襄盛舉,民眾只要到現場,就可以接受專業醫師聽心音服務,而聽心音包括傾聽心臟的心跳頻率、有無雜音等,像主動脈瓣狹窄病患的典型心雜音就與正常人很不相同,只要醫師仔細傾聽,一定可以聽出差異,如果有心雜音,現場就會安排進一步的超音波檢測。醫界呼籲:趕快把握黃金時機 及時掌握心臟健康!透過826「聽心音、找心病」活動,民眾也可初步了解自身心跳與心臟健康情形,以台中榮總所舉辦的活動為例,當天也會安排病友現身說法,民眾便可體認到聽心音真的可以找出心病,當發現異常,也可及早就診、擬定治療方針,並展開治療,讓人生重新翻轉,生命也可以更多采多姿。.「聽心音 找心病」義診活動 主辦醫院名單:新北輔大、淡水馬偕、板橋亞東、林口長庚、台中榮總、嘉義榮總、高雄榮總、花蓮慈濟等.各家醫院時間地點資訊,歡迎至活動網站查看▸ https://bit.ly/3QiFbk0.「聽心音 找心病:遠離瓣膜疾病」FB粉絲專頁:https://pse.is/55h76n
-
2023-08-04 癌症.攝護腺癌
每2到3年都做全身健檢,怎麼還會得到攝護腺癌?醫曝漏掉「這項」關鍵檢查很致命
據統計,台灣男性平均壽命比女性少6到7歲,攝護腺疾病、性功能障礙、性病是常見危害台灣男性健康的疾病。林口長庚醫院泌尿科主任陳建綸說,美國攝護腺癌患者7成是早期患者,台灣則是7成屬於晚期,台灣男性接受自費健檢比例雖高,但多數沒有檢測攝護腺特異抗原(PSA)指數,一查才知健檢包套幾乎沒這項目,讓台灣男性深陷攝護腺癌危機。攝護腺癌位居台灣男性十大好發癌症第五位,每年約7100多名新診斷患者,發生率約為每十萬人口35.83人。陳建綸表示,美國攝護腺癌患者,屬於第一期、第二期約為70%,第三期、第四期約30%,台灣數據則完全相反。「幾乎每2到3年做一次全身健檢,怎麼還會得到攝護腺癌?」陳建綸指出,台灣男性多數不知道什麼是PSA指數,確診攝護腺癌前,幾乎從未驗過PSA,不少患者常會反應「幾乎每2到3年做一次全身健檢,怎麼還會得到攝護腺癌?」原因是常規的男性健檢套餐中,根本沒包含檢測PSA。抽血驗攝護腺特異抗原(PSA)攝護腺特異抗原(PSA)存在於腺體上皮細胞中,當發生癌病變時,會增加滲漏進血中的量而使血中濃度上升。PSA正常值在0至4毫微克/毫升(ng/ml),如果PSA超過正常值,罹患攝護腺癌的機率增加。以60歲男性為例,PSA通常在4毫微克/毫升( ng/ml)以內,若數值高於4,在4到10毫微克/毫升間,罹患攝護腺癌機率則增高20%至24%。早期攝護腺癌大多沒有症狀童綜合醫院泌尿科主任許兆畬說,早期攝護腺癌大多沒有症狀,僅部分患者因攝護腺肥大引起尿道阻塞、頻尿、血尿等,才可能及早被發現,若攝護腺癌早期發現,及早治療,可以治癒。但近40年來,台灣攝護腺癌發生率增加約70倍、死亡率增加20倍,因此需格外被關注。台灣泌尿科醫學會與長庚醫院四大院區、童綜合醫院、國軍台中總醫院、花蓮慈濟等聯合舉辦「守護男性泌尿器官、健康一路發」關懷月活動,積極推廣PSA檢測。台灣泌尿科醫學會理事長馮思中說,除了攝護腺癌,男性的泌尿疾病盛行率也愈來愈高。像男性結石發生率高於女性,其中男性達14%、女性僅4%。40歲以上男性勃起功能障礙盛行率約17.7%,推估有近百萬病人,只有一成多願意就醫,其中90%是看泌尿科,剩餘一成則是尋求民俗療法,馮思中呼籲,男性千萬不要恥於就醫,及早介入治療才有機會改善,預防疾病惡化。攝護腺癌如何預防?1.定期健康檢查、直腸指診、抽血篩檢(前列腺特異抗原 PSA),以期早期發現及早診斷治療,尤其是老年人在健康檢查時,應特別注意前列腺情況。2.控制飲食中蛋白質、脂肪和膽固醇的含量,多食用豆類食品和蔬菜,尤其是番茄、橘子等,可以降低發生前列腺癌的風險。3.食物中攝入足量的硒,人體血液中硒濃度高的男性患前列腺癌的機率會低至4~5倍。4.規律性行為,能減低前列腺癌風險。疾病百科/攝護腺癌(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7-20 醫聲.高齡社會
失智專責型機構少 資源應重新盤點檢視/失智調查2
失智人口逐年增加,失智症已成為高齡化社會的一個重要挑戰。台灣失智症協會秘書長陳筠靜表示,政府雖然努力布建資源,但仍然有許多失智者未使用,現在是失智症政策的關鍵時期,呼籲衛福部重新盤點資源使用狀況。衛福部長照司副司長吳希文表示,失智症照顧目前是跨部會共同推動,也會請地方政府針對區內資源盤點並布建據點。根據衛福部統計,失智共同照護中心共117家、社區服務據點535家、失智日間照顧共845家、團體家屋29家。而我國「失智症防治照護政策綱領暨行動方案2.0」將執行至2025年。陳筠靜說,現在是失智症政策的關鍵期,政府應該把過往的據點使用情形以及服務量能盤點,同時檢視是否開拓布建狀況。台灣失智症協會(依據國發會2020年的人口中推估),推估2031年失智人口近46萬人,屆時每百位國人即有兩位失智者;等到2070年失智人口恐逾84萬人,每百位台灣人有5位失智者。陳筠靜表示,未來的20年中台灣失智人口數以平均每天增加近48人、約每30分鐘增加一位失智者的速度成長,政府及民間都應及早準備。陳筠靜說,當前的失智症的服務應該增加與長照服務之間連結,不只是患者,家庭照顧者等需求也應該考慮,如喘息服務等。她舉例,有些失智症患者可能會用到長照的交通服務或是輔具,希望在長照服務與失智資源可以有更好的串連。此外,失智症日間照顧又可區分為專責型及混合型,專責型僅36家且苗栗、台東、花蓮、南投、金門、連江等地都沒有,而混合型日間共有809家,服務對象有超過4成屬於失智個案。陳筠靜說,目前失智症患者雖然可以進入巷弄長照站,不失為失智症患者增加服務可近性的選擇,但失智症患者與一般長照服務使用者可能仍有不同,速度可能跟不上或是溝通方法有落差,因此還是有專責型機構仍有存在必要,或是混合型機構內要打造共榮、友善環境。陳筠靜說,雖然政府努力拓展社區據點,但不少專家認為特別是在重度失智上的家庭仍稍顯不足,現在也還有很多家庭使用外籍看護,呼籲政府應該妥善盤點資源,加強中重度失智家庭的資源布建。衛福部長照司副司長吳希文說,失智症政策綱領二點○為跨部會推行,針對失智照顧、資源布建、友善社區等強化,讓失智症患者進入長照體系中,有日照、住宿機構可以使用。失智未 失能者亦有共照中心、社區據點可提供服務,也會請地方政府盤點區內資源並布建據點。
-
2023-07-14 醫聲.醫聲要聞
新生兒患唇顎裂...未諮詢「僅1成5留寶寶」 諮詢後增至8成
當知道肚裡胎兒唇顎裂,對爸媽來很煎熬。國內顱顏治療除長庚體系,近年北醫附醫也加入行列,北醫附醫與專長胎兒異常診斷的台兒診所合作數年,共同打造「胎兒唇顎裂聯合門診」,北醫附醫顱顏中心主任陳國鼎表示,過去曾統計,若有唇顎裂胎兒的父母經諮詢了解後續治療細節,約80.6%會將寶寶留下,未來諮詢者,僅15.4%留下。北醫附醫與台兒診所合作「胎兒唇顎裂聯合門診」,由產檢醫師與整形外科醫師共同會診,於唇顎裂新生兒出生前擬定治療計劃,安撫準父母的焦慮。新生兒誕生後,醫師與協調師隨即前往各個醫療機構,現場教導護理師唇顎裂新生兒照顧技巧,減少因照護問題而轉送醫學中心的風險。陳國鼎表示,唇顎裂此疾病必須從出生應付到18歲,中間經歷多次手術、治療及照顧負荷,每一次小朋友就醫都需要家長陪伴。台灣90年代末期,當時顱顏家庭多集中在長庚醫院治療,雖然使得醫師醫學實力提升,但治療網絡有限難擴及各縣市,家長當時跑醫院頻率從每1至2週一次,也有每月、每年一次,十分辛苦。陳國鼎說,後續隨著北醫成立顱顏中心,經過統計發現,超過6成的家長照顧負荷高。而父母第一次聽到唇顎裂後,多半心情受到衝擊,因為沒人知道「什麼是唇顎裂」,因此產檢諮詢對家庭來說很重要,像是清楚瞭解後續有唇手術、牙槽植入手術等,訂定明確治療目標,減少手術次數、提高治療成果,就能減少照顧負荷,通常諮詢後80.6%的家長會選擇把寶寶留下,如未諮詢僅15.4%會選擇留下。台兒竹北東平診所院長楊子儀表示,門診中的超音波診斷,會清楚照出胎兒唇、牙槽、顎骨裂的程度,不會只有唇顎裂三字帶過,因為唇裂與唇顎裂治療都不同,在產前將診斷分得更仔細,與父母溝通治療計畫過程,可以清楚知道出生到18歲需要哪些手術,需要在哪些科別追蹤,都會讓父母心情更穩定,也較能冷靜思考是否可以迎接孩子出生,「超過9成父母會選擇把寶寶生下,若未與聯合門診專家諮詢,超過7成選擇終止妊娠,重新來過」。北醫顱顏中心亦與台灣胎兒醫學振興會合作,開辦唇顎裂照護認證課程,教導醫療機構與產後護理之家唇顎裂照護技巧,準父母們無須四處奔波,輾轉尋覓適合的醫療機構與產後護理之家。台灣胎兒醫學振興會理事長張東曜表示,透過聯合門診,讓唇顎裂寶寶不但在媽媽肚子裡就能診斷出精確分型,甚至出生前就能夠擬定0到18歲的治療計畫書,這種貫通產前到產後的診斷和醫療模式,是業界先驅。北醫也與全台醫療機構成立「台灣唇顎裂治療網」,包括中山醫附醫、花蓮門諾醫院、嘉義聖馬爾定醫院等團隊合作,針對治療頻率較高的牙科、耳鼻喉科、復健科,病童均可就近得到治療,減少舟車勞頓。北醫附醫也特地成立顱顏基金,贈送家長包含鼻模、矽膠片、打孔器、脫膠抹布等多種照顧輔具的「十全十美禮盒」,提供單親家庭住院喘息服務、交通補助,減少唇顎裂家庭經濟與時間的負擔。另外,團隊建立專業衛教網站,並利用社群軟體,及時給予專業回覆,提供家長心理支持。
-
2023-07-10 名人.好食課
都是同種植物?詳解毛豆、黃豆、黑豆的營養素差異及該怎麼吃
紅豆、綠豆、毛豆、黃豆、黑豆各式各樣的豆,是不是讓你搞不清楚哪些蛋白質多,又有哪些澱粉、碳水化合物比較多呢?營養師也常常碰到民眾分不清楚「豆」的分類,在營養學上紅豆、綠豆是全穀雜糧類,澱粉較高;而毛豆、黃豆、黑豆則因蛋白質含量豐富,因此被歸類在豆魚蛋肉類中,今天的專欄就要解析這三種的差異。問題一⟫毛豆、黃豆、黑豆的差異?解析一⟫毛豆、黃豆、黑豆都是大豆種的植物? 黃豆、黑豆都是大豆(Glycine max)的一種,依照種皮的不同有黃、綠、褐、黑四種顏色,分為黃豆、青皮豆(青豆)、黑豆等,毛豆是未成熟時的大豆,也就是大豆的小時候。解析二⟫毛豆長大後會變成黃豆、黑豆?台灣的大豆大多在春、夏、秋種植,毛豆是生長期65至85天收割的未成熟大豆,大豆則是種植至全熟。不過,這是以植物成長觀點,實務上是針對毛豆或黃豆用途分品種種植。1.毛豆用途:高雄7、8、9、11與12號2.黃豆用途;高雄9、10號、花蓮1、2號與台南10號3.黑豆用途:台南3、5、8、9號、高雄7號等各家農產與食品公司會再依據產品屬性使用不同品種的黃豆或黑豆。問題二⟫毛豆、黃豆、黑豆的營養素差異?解析一⟫毛豆、黃豆與黑豆都富含蛋白質乾黃豆與黑豆的蛋白質佔比,大約是35-37%,生鮮毛豆約有14.6%,含量十分豐富,因此在營養學被當成豆魚蛋肉類的食物。解析二⟫黃豆與黑豆含豐富維生素E維生素E是人體很重要的抗氧化營養素,以國民營養調查的數據而言,我們目前維生素E攝取量都低於建議量,這也與一些發炎、氧化等問題有關。黃豆與黑豆的維生素E含量不錯,每百克乾豆約有19毫克的維生素E,每天只要吃50克就達到一天建議量的81.6%!解析三⟫黑豆的維生素A與葉酸更高,是黃豆的40倍不少人吃黑豆來養身,黑豆真的比較營養嗎?每份的黑豆(大約一湯匙)比黃豆多了40倍的維生素A,可滿足成人一天32%的需要量,每份黑豆的葉酸可達需要量的36%,除此之外黑豆也富含花青素,對於抗發炎、抗氧化有良好的作用。問題三⟫該怎麼吃黑豆與大豆?解析一⟫每天要吃多少大豆呢豆魚蛋肉主要營養素為蛋白質,依據脂肪量及多元飲食,營養師建議攝取的優先順序為豆、魚、蛋、肉,因為提供的營養素相近,因此大多數人常常會攝取過量,其實每餐加起來的份量大約吃一個手掌的大小就足夠!解析二⟫針對需求,吃對大豆食品大豆的營養相當豐富,而且應用性極廣,從直接食用的汆燙毛豆到蜜漬黑豆,也可以再加工成其他豆製品,如果想要補充蛋白質,這些大豆製品都是不錯的食物,但如果是想要補充到鈣質,要選擇傳統豆腐型態的豆製品,才能補到鈣質!解析三⟫ 多一步驟提高大豆異黃酮活性?聰明的煮豆漿可以讓我們攝取大豆滿滿的營養,煮豆漿前先用50度的水泡豆8小時,不要小看這個步驟它可以提高6倍大豆異黃酮的活性,再來就是打碎黃豆、加水煮滾,黃豆中有一種蛋白質分解酵素的抑制劑,會阻礙人體吸收蛋白質,因此我們需要將黃豆充分加熱。解析四⟫能喝豆漿補鈣嗎?能取代牛奶?乳品類也是蛋白質的良好來源之一,雖然兩者都提供優良的蛋白質,但牛奶有吸收率高的鈣質,每一杯的鈣是豆漿的14倍,可以滿足一天25%的需求量,其他的維生素及礦物質也大不同,因此建議大家可以輪替喝,攝取不同的營養素。【本文獲好食課授權刊登,原文標題:營養師最新解析⟫毛豆、黃豆、黑豆品種、營養差異懶人包】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7-09 養生.營養食譜
鴻時代/細數看海的日子 品嚐一年一度鮪魚祭
蘇花改通車之後,縮短了往返花蓮的交通時間,最近也帶動更多年輕族群前往南方澳烏石港打卡吃小吃,趕在黃昏時來到漁港,更能感受這個季節海邊潮騷的魅力。南方澳吃黑鮪,別忘朝拜南天宮。很多人不知道除了屏東縣的東港,南方澳漁港也是每年5至6月補獲黑鮪魚的北部集散地。每到豐收季節,大小不一的魚獲滿載,還沒上岸很快就有餐廳買家直接購得,搶鮮推出。鮪魚的營養價值高,是一種活躍而敏捷的食肉動物,該物種擁有光滑的流線型身體,也是游動速度最快的遠洋魚類之一。南方澳漁港也是隱形富豪的所在地,魚港口面對「南天宮」,是地方人文薈萃的信仰中心,供奉主神天上聖母,保佑漁民出海平安。特別提醒拜廟的禁忌,不可亂闖直衝正門,一定要從右邊廟門進龍口,有納好運的寓意,不好的運氣再從左邊虎口過運出來,代表能避邪開運。南天宮興建於日據時代,附近店家都是賣小魚乾等乾海產,只有來這裡才買得到保留魚骨頭的罐頭。南天宮旁有一家20多年的冰捲餅店家,以潤餅麵皮包台式叭哺冰淇淋,再加上香菜和現刨麥芽花生粉,是來到港口必吃的古早味小點心。其他小攤以供應各式新鮮炸物為主,其中以蝦餅最受歡迎,隨時備有麵糊與鮮蝦在旁待用,另還有蚵嗲、春捲及蘿蔔糕。老店米糕滋味好,鮪魚鬆來店才吃得到。位於南天宮旁的人氣老店「廖榮川米糕」,有「宜蘭最好吃米糕」的稱號。店家以古早味魚鬆米糕出名,在黏口的長糯米撒上香氣十足爽口的魚鬆,再搭配魚丸、苦瓜排骨湯,就是簡單美味的一餐。美味關鍵是用陳放一年、蘭陽平原種的長纖糯米,口感十足,搭配店家近60年來堅持用鮪魚製作的魚鬆和滷汁,帶點甜味,還有解膩的小黃瓜,整體的味道和口感豐富。早期有內行的客人一口氣買20斤魚鬆分送親友,因為店家能炒出跟工廠流水線不一樣的手作風味,重點在每天供不應求,無需添加防腐劑,完全沒有油耗味。近年因老闆年歲漸長不堪負荷,只供內用客人享用。有些食物看似平凡,實則不然。黑鮪魚大腹生魚片,媲美冰淇淋入口即化。今年的第一口黑鮪大腹生魚片,要感謝家騰建設公司董事長夫人丸子小姐,讓我有好口福,在菊川餐廳搶鮮品嚐如和牛般入口即化的黑鮪魚大腹生魚片和黑鮪滷肉飯。重達300公斤的頂級黑鮪魚生魚片,一入口就感受到入口即化細嫩的口感。「黑鮪魚」俗稱「黑甕串」,產量僅佔所有鮪魚漁獲量之2%,為鮪魚中體型最大的種類,黑鮪魚肚的肉質是生魚片中的極品,媲美冰淇淋,入口即化。粉嫩的顏色、分布均勻的雪白色油花,魚油還富含豐富的DHA,也是台灣有錢講究的食養文化。菊川日料至今已17年,是很早就提供「無菜單台日料理」的餐廳之一,秉持著「沒有客人,只有家人和朋友」的待客之道。很多朋友來朝聖「頂級黑鮪大腹」,只見負責人阿良師滿場飛的桌邊服務,從台幣600到3000的人均預算都可以客製化。魚油、膠原蛋白……黑鮪魚全身都是寶。獨特的黑鮪滷肉飯,是用鮪魚刮下來的肉熬煮,比起一般滷肉飯,較不油膩且營養價值高,對年長者及成長發育的孩童是最棒的食養。黑鮪魚全身都是寶,連大眼骨輪廓鮪魚眼球旁的水晶體都充滿膠原蛋白,是老饕眼中的方物。鰓旁的魚肉不多,但吃得出滿滿的膠質,以煎牛排的方式乾煎黑鮪魚臉頰肉,看得到一絲一絲類似魚翅的纖維、口感極嫩。泡椒黑鮪魚魚尾,有別於一般餐廳做三杯,紅燒風味,特殊的鮮香微酸辣,還看得到厚厚的膠質魚皮。南台灣人愛物惜福,把未成熟的西瓜經發酵製成西瓜綿,我曾在東港吃過用西瓜綿煮的魚骨湯,讓天然的醋酸把魚骨中的鈣轉化為維生素,對人體有幫助,至於鮪魚煮味噌湯對台灣的朋友來說,就太陽春白雪不足爲奇了。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7-09 醫療.骨科.復健
女性停經後骨質流失快 補鈣須長期並搭配運動與曬太陽
骨質疏鬆症是年長者常見慢性疾病之一,但往往因無症狀常被忽略。據2005年到2008年國民營養調查報告,50歲以上骨質疏鬆症盛行率,男性23.9%、女性38.3%。年過30歲後,骨質以每年1%的速度流失,特別是停經後的女性,流失速度為每年3%,如何存骨本,攝取足夠且有效的鈣質,需搶在骨鬆流失前就開始做好功課。骨鬆難察覺,常等到跌倒、骨折才發現骨質已空洞。骨質會隨著年紀增加而流失,台灣正處於高齡化社會,推估全台約有700多萬人口有骨鬆疾病。許多長輩對於骨質疏鬆症「有認知」,但卻不懂得預防來延緩骨鬆發生。臨床上,高比率的骨鬆患者都因骨折就醫,才發現自己有骨鬆,此時往往造成無法彌補的後果。骨鬆骨折好發於三大部位,分別為脊椎、腕部、髖部。有骨質疏鬆症的長者,若不幸跌倒,造成髖關節骨折,死亡率高達20%。只要曾發生過骨折,二度骨折機率是一般人兩倍以上,每次骨折都增加死亡或長期臥床的機率。停經後女性骨質流失快,須定期做骨密度檢查。幾乎所有人都可能出現「骨質疏鬆症」,但有效保養或降低骨鬆提早來臨的風險,能幫助自己進入老年時,仍可擁有勇健的身體。骨鬆有十大風險因子,女性、缺乏運動、吸菸、飲酒過量、缺鈣、家族病史、體重過輕、長期使用類固醇、日曬不足或有甲狀腺疾病等。與男性相比,女性骨質較少,比男性脆弱,加上停經後,缺乏荷爾蒙保護,更容易讓骨質流失。若加上缺乏運動,骨骼缺乏肌肉保護更容易受傷,也增加骨鬆機率。停經後的女性因缺少女性荷爾蒙的保護,讓骨質流失的速度加快,過去女性平均50歲左右才進入更年期,但近年發現45歲左右的女性就陸續開始出現經期異常,比起過往更早面臨停經的問題。建議40歲以後定期做骨密度檢查,而補鈣對於女性而言,更需要提早開始補充;如已經進入更年期的女性,也應該要避免跌倒發生,減少骨折臥床的機率。長輩牙口不好、腸胃吸收力較差,飲食補鈣效率不佳。花蓮慈濟醫院骨科主治醫師姚定國表示,門診許多骨鬆患者對補鈣有迷思,認為多吃小魚乾、喝牛奶、多運動、曬太陽就足夠。他表示,長輩的補鈣方式與年輕人不太一樣,年輕人可透過多吃含鈣質食物及多曬太陽、多運動補足,但長輩牙口不好,加上胃腸的吸收能力也有限,建議可利用服用鈣片來增加補足機會。姚定國說,鈣片分為結晶鈣與非晶鈣片,前者分子大,後者分子較小,建議長輩可選擇非晶鈣片增加鈣質吸收效率。他於2012年第一次做身體健康檢查時,發現骨密度為-1.5,正常值介於+1.0到-1.0間,他不以為意,第二次再做骨密度檢查,骨密度僅剩下-2.2。見到數字下降,他立刻開始展開補鈣計畫,接觸到非晶鈣,當時每天吃二顆,持續半年,第三次骨密度回到-1.7。姚定國表示,骨鬆是慢性疾病,也是正常老化過程,避免骨質嚴重地快速流失,即時補鈣有機會降低骨質流失速度,但沒辦法短期就恢復,需要長期使用,並且搭配運動、曬太陽等,才能逐步恢復。
-
2023-06-24 退休力.自在獨立
一個人的旅行/52歲遭遇工作瓶頸+健康警訊!小娟透過打工換宿在旅途中重生
「旅行,是為了遇見更好的自己。」已成為走出既定生活、跳出舒適圈的精神標語,旅遊的方式愈來愈多元,不一定要花大錢住飯店,「沙發衝浪」、「打工換宿」、「Au Pair」都是時下興盛旅行模式。52歲打工換宿 到異地旅遊、體驗生活小娟52歲,她選擇打工換宿到異地旅遊、體驗生活,從馬場到旅館業都不辭辛勞。對於旅行她說,「旅行像是叢林裡的種子,等到老樹倒下、照到陽光後,才會發芽。」她也是如此。打工換宿是透過替觀光、民宿、旅館業者提供勞動、專業性質服務,以換取住宿或其他觀光資源的一種旅行方式。打工換宿在年輕族群中相當活躍,更有許多以此為號召的臉書社團,匯集了台灣甚或是世界各地的觀光業者,以及想要打工換宿的群眾。不僅僅是年輕人,中壯年族群其實也是打工換宿的生力軍。過往多是大學生寒暑假期間因為沒有足夠的旅遊預算,因此選擇以打工換宿的方式到異地旅遊;但在社會人是在轉職期的空檔中,也會選擇用換宿的方式離開既定的舒適圈,到往異地,獲得新的啟發。工作瓶頸+健康警訊 以打工換宿方式旅遊「我50又2歲,今年是我重生的第二年。」離開原本待了幾十年的職場,小娟在50歲那年因為在工作上遇到瓶頸,當身心都出現了健康警訊,下定決心要離開原來的環境,但她也說,「現在只是中場休息」,在沉澱過後仍將返回職場。離開職場後的小娟開始四處旅行,她從桃園跑到台南、屏東、花蓮,都是以打工換宿的方式旅遊。她表示,「在僵化的場域中,我的思想無法跳脫循環,」若一直拘禁在相同的區域,就無法把自己倒空,裝入新的東西。在花蓮,小娟到一處生態農場當小幫手,因為農場主理人對自然生活的理念,在那裡學會種菜、育苗,甚至學蓋房子、生火,通通都要自己來。後來到屏東另一處生態園區,協助園主打理園區,但換宿期間得在園區內搭帳棚、燒柴洗澡、三餐自理,但她卻感到相當舒心,但每天醒來就能看到大自然。在台南打工換宿時,小娟同時也到馬場「打工換騎馬」,一周六天在台南的民宿整理房務,一天到馬場幫馬洗澡、清理馬糞,即使相當辛苦她也在所不惜。同時,小娟也喜歡賞鳥、攝影,在台南的日子每天早上六點晨起,騎著機車跑到鄰近的候鳥棲地賞鳥。30多歲熱衷登山 開啟旅遊出走能力小娟旅遊出走的能力其實並非離職後突然長出來的。小娟表示,因為在30多歲時相當熱衷於登山,當時跟著登山團時常直接在柏油路邊,搭著帳篷就睡覺,第一次爬百岳全身痠痛,隔天得吃肌肉鬆弛劑,半夜起床發現旁邊睡的都是不認識的女生;當時對於旅行的要求條件很低,甚至每周都去登山兩次,周末就直接跑到台北車站,看到有登山團在集合,直接向前詢問是否有空位可現場報名,上了廂型車擠到貼在車壁上也要去登山。因為喜歡,所以歡喜做,甘願受。受家庭影響 思考出新的人生方向 家庭對小娟的影響甚深,她說,母親過世前為了多賺錢,總是摸黑做手工,一直久坐又不捨得去上廁所,最後卻驗出三高、糖尿病甚至洗腎住院,賺了很多錢但都用在醫藥費;感覺為他人付出了所有,但自己卻沒有照顧到,即使留下了錢財,也沒有造福到自己。小娟沒有選擇走入婚姻,但她也養了一隻烏龜寵物,旅行的期間都託付給摯友照顧。小娟表示,著實相當感謝朋友義不容辭的情義相挺,讓她能夠安心外出遊玩;而旅行也讓她走到新的地方,旅途中認識新的朋友,透過他們的觀點,找到解決生命遇到的困境,思考出新的人生方向。「一棵老樹倒下,底下的種子才會發芽。」小娟說,旅行、出走一直都是埋在心中的種子,而且早在多年前就種下,因為以前被工作綁住,總覺得自己不能做這個、不能做那個;直到痛定思痛,脫離原本既定的環境後,才讓種子照到陽光,開始萌芽;她也才理解,原來這一路走來,都是為了等待這一次重生的機會。●來測退休力:https://pse.is/3uraub不論是不是一個人,都要準備老後,好好生活。聯合報推出「六種動物測驗你的退休力」,歡迎填寫評估,來看你的退休準備夠不夠。 延伸閱讀:.一個人的旅行/出遊遇混亂!紀金山重新探索自己 「原來我還會這個」.一個人的旅行/誰說熟齡不能獨旅!「大人的冒險」是挑戰也是享受.一個人的旅行/熟齡族自由行怎麼準備?專家建議做好「這幾件事」減少糾紛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6-22 醫聲.領袖開講
雨後彩虹 白袍良醫/罹癌才知生病苦痛 郭漢崇喊癌友同學:別怕有我在
在診間傾聽患者的病情及苦難,診斷開藥,擬定治療策略,這是醫師日常。但醫師也會變成病人,一旦罹患急重症,從診間換至病房,人生角色瞬變。與死神擦身而過,對病人切身之苦,更能感同身受;經歷人生低潮,迎接雨後彩虹,重新投入醫療服務,成為更了解病人的醫師。希望這系列報導讓民眾了解真實醫界,也為重症醫師們加油。「自己身歷其境,才真正體會到生病的苦痛。」花蓮慈濟醫院泌尿部主任郭漢崇兩年多前罹患攝護腺癌,從自我檢查、確診攝護腺癌,到住院接受手術,以及術後種種痛苦考驗,他坦言對其人生的啟發很大,是行醫生涯中重要的轉折點。治療掉髮 警覺發現攝護腺癌郭漢崇是國內權威泌尿科醫師,專精於功能性泌尿學、攝護腺肥大的治療。30年前,因為頭髮有點禿了,他開始長期服用「波斯卡」治療掉頭髮,但缺點是可能會讓攝護腺長出高惡性度癌症的風險,因此,他很小心每年定期追蹤檢查自己的攝護腺特殊抗原指數(PSA)的變化。波斯卡是一種專門治療攝護腺肥大的藥物,同時具有遏止頭髮繼續掉落的功效。他吃了20幾年效果很好,攝護腺也不再長大,但近幾年PSA突然有點緩慢上升,沒想到三年前一檢查PSA發現真的稍微上升,隨後檢查游離性攝護腺特殊抗原指數(FREE PSA),竟然低於10%,癌症風險很高。之後連續兩個月檢查PSA指數都繼續上升,因此立即做核磁共振(MRI)找到病灶。決定開刀 癌細胞清除仍追蹤經直腸切片檢查確診,病理報告是低惡性度的攝護腺癌,當時65歲的郭漢崇,考慮到未來的生活及工作規畫,「我的個性又很乾脆,不希望有一個癌症一直存在身體裡面,讓我有不確定的感覺,或是不知何時會發生轉移。」因此他決定開刀,將它拿掉。2020年10月10日上午,由郭漢崇的好友、童綜合醫院研發副院長歐宴泉主刀,為他施行達文西機械手臂攝護腺癌根治手術。在很短的時間裡,完美地將他的攝護腺拿得非常乾淨,並且保留了必要的神經血管,手術相當成功。術後第三天,病理報告證實他當初決定開刀是正確的選擇,這是一個3加4分的攝護腺癌,它侵襲到攝護腺被膜外面,因此是3B攝護腺癌。郭漢崇說,基本上這樣一個侵襲性的癌症,通常會建議病人考慮再加上放射線治療,以確保癌細胞完全治癒。不過,由於手術已將癌細胞清除得很乾淨,沒有淋巴腺轉移,郭漢崇出院後,選擇觀察追蹤PSA指數,第一年是每個月追蹤PSA,第二年起每三個月追蹤PSA至今。如果未來發現PSA上升、癌細胞有復發跡象,就趕快再做放射線治療。這一次的生病開刀,對郭漢崇的人生啟發很大,真正體會到「原來生病的苦痛是多麼的痛苦」,現在他當了病人,知道生病身體不適的感受,這不是當醫師的人所能體會的。他的人生觀因此改變,不會因為生病而等著老去,反而更積極,應該「把握有限的人生、有限的時間,把想做的事情趕快做完。」這才是比較正確的人生觀。體貼病人 樂觀分享親身經歷生病之後,郭漢崇說,他對病人會更好,開刀的時候會更加細心,傷口更小。當病人在生病的時候,都是很脆弱的,真的很需要大家的支持與照顧,唯有醫師親切的問候,護理人員溫柔的照顧,才能讓病人心靈和身體的苦痛減輕一些。郭漢崇很樂意分享生病的經驗、對於開刀的樂觀態度,鼓勵了許多很怕生病的人、很怕開刀的人,可以勇敢地面對疾病。「我與病人的互動一直很好。」他分享最近一件有趣的事,一位檢測出PSA很高的病人,切片確診攝護腺癌,病人一聽到罹癌,就變得很沮喪、精神渙散、吃不下、睡不好,郭漢崇以個人經歷告訴病人:「你現在和我是同學,你在怕什麼?你的同學當醫師為你看病,還煩惱什麼?」他用自身樂觀健康的樣子,讓病人體會「原來開了刀,也可以這麼快樂、有精神,就不會怕了。」很多人因此更積極、更快決定接受手術治療。即便郭漢崇生病時在白板上寫了「知止」兩字,自我勉勵在生活上要知止,但好像做不到。「其實要做的事永遠做不完,只能盡量在有限的時間做完。」他不僅對工作,對家庭也很盡責,笑說「我每天都在工作,周一至周五是為了病人工作;周六、周日也在工作,是陪著太太出去玩的工作。」郭漢崇小檔案●現職:花蓮慈濟醫院泌尿部主任、佛教慈濟醫療財團法人副執行長●年齡:68歲●罹患疾病:攝護腺癌●發病時間:2020.05攝護腺特殊抗原指數上升、游離攝護腺特殊抗原指數低於9%,懷疑罹癌2020.08攝護腺核磁共振找到病灶2020.09攝護腺切片檢查,確診低惡性度攝護腺癌●症狀:無症狀●治療方式:達文西機器手臂攝護腺癌根治手術想告訴病友的一句話:人免不了會生病,但有病就要趕快治療,要好好的面對它、治療它、解決它,才能放下它,這件事情才能從身上消失,生活才會回到正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