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9-30 醫療.消化系統
搜尋
腹痛
共找到
1120
筆 文章
-
-
2022-09-29 醫療.消化系統
飯後腹痛誤為胃潰瘍吃胃藥沒用,就醫才發現膽管結石!4種族群要特別注意
基隆一名年約70歲的男性,某天覺得右上腹隱隱作痛,不以為意,但過了5天都沒改善,尤其飯後特別不舒服,誤以為老毛病胃潰瘍又犯了,吃胃藥也沒減輕,就醫進行腹腔電腦斷層攝影,才確認有結石卡在總膽管末端。這名男性病人至衛生福利部基隆醫院肝膽腸胃科門診評估後,胡果正醫師安排理學檢查、血液分析、胃鏡及超音波檢查,發現病人的肝膽指數上升,有輕微黃疸,胃部僅有潰瘍的疤痕,但膽囊結石與總膽管擴張。胡果正研判,可能為膽管發炎導致,並高度懷疑膽管有阻塞,於是馬上安排腹腔電腦斷層攝影,並確認有結石卡在總膽管末端。請病人住院治療,先針對病人因膽管結石引起的急性膽管炎與膽管阻塞,使用抗生素治控制細菌感染,以及安排內視鏡逆行性膽胰管造影術(ERCP),順利取出數顆超過1CM的結石。術後病人復原良好,不適症狀明顯改善,肝膽指數與黃疸下降,並於術後第3天康復出院;術後一周回診追蹤驗血,所有指數及身體機能皆已恢復正常。胡果正今天在記者會表示,膽結石相當常見,好發於女性、中老年人、肥胖或有家族病史者。絕大部份膽結石都在膽囊裡生成,若未造成任何不適症狀,其實就不需要特別處理。一旦結石從膽囊掉入膽管,由於膽管的出口細小,容易讓膽汁無法順利排出,進而引發膽管炎或胰臟炎,臨床表現除了上腹痛外,也可能會出現黃疸與發燒,嚴重時會合併細菌感染造成敗血症。胡果正指出,由於上腹痛容易讓人誤以為是胃部不適,民眾若僅服用胃藥,而未就醫檢查,容易耽誤治療黃金時機,而讓情況更加惡化。治療膽結石的方式,傳統是以外科手術切除膽囊為主,但若合併膽管結石,首要治療目標則是疏通膽管,這時通常也會有急性膽管炎或胰臟發炎,在病況較為複雜時,ERCP是治療方式首選,且與外科手術相比風險相對來得較低。
-
2022-09-28 焦點.用藥停看聽
小朋友拉肚子吃成人止瀉藥致腸破裂 專家教4重點給予正確照顧
秋冬時節除了流感,小朋友也常見感染輪狀或諾羅病毒而造成腹瀉、拉肚子。但有些爸媽當孩子一拉肚子,就自行將家中常備的止瀉藥給孩子服用,小心反而造成更嚴重的症狀,甚至可能危及生命。一名兩歲男童在家中上吐下瀉,爸媽見狀將家中常備的成人止瀉藥(Loperamide)對半給小朋友服用。沒想到持續一兩天後,小朋友腹痛加劇,到急診就醫因為止瀉藥讓小朋友腸胃蠕動減慢,不但導致腸阻塞,甚至出現腸破裂,而需要手術治療。分享個案的北市藥師公會藥師蘇柏名表示,小朋友出現上吐下瀉主要原因包括細菌性腸胃炎和病毒性腸胃炎,其中秋冬最常見的是病毒性腸胃炎,包括諾羅病毒和輪狀病毒。病毒性腸胃炎並無特效藥,且無法使用抗生素治療,因此治療重點在緩解症狀和避免小朋友拉到脫水。其中止瀉藥品機轉在於抑制交感神經、減緩腸胃道蠕動。除了因小朋友的肝腎功能尚未發育完全,藥品吸收的程度也和大人不同,若一味地認為將大人的藥品對半給予孩童服用,可能因為劑量太高而有反效果。以分享的個案為例,原本上吐下瀉也是身體將毒素排出的機制之一。但因為使用成人的止瀉藥,導致小朋友腸胃蠕動過慢,毒素積聚,加上繼續喝水、吃東西,才會導致腸阻塞的後果。蘇柏名表示,小朋友的腸胃藥品通常以水劑為主,方便調整劑量、濃度。且小兒腸胃藥多為處方用藥,因此必須經由醫師診斷,再到藥局購買。另外,補充水分和維持電解質平衡也是治療小朋友腸胃炎的重點。蘇柏名表示,小朋友出現上吐下瀉時,可先短暫禁食,並持續讓小朋友補充適當水份或到藥局購買口服電解質液,維持身體水分和電解質平衡。他也提醒,運動飲料含糖且電解質比例不同,可能因為刺激胃酸,讓腹瀉加劇,因此不建議以市售運動飲料取代電解質液。秋冬時節,好發輪狀病毒、諾羅病毒,其中常伴隨上吐下瀉症狀,讓家長焦頭爛額、無所適從。食藥署提醒下列四點,正確給予幼童妥善照顧。瞭解引起上吐下瀉之原因:上吐下瀉是身體健康出現警訊的一種症狀,必須瞭解發生之原因,才能對症下藥。因此,當幼童出現不明上吐下瀉時,應立即就醫治療,以免延誤疾病之治療。適時補充水分:病毒性腸胃炎之治療重點在於避免脫水,急性期可先短暫禁食,讓腸胃得到足夠的休息,再逐步以少量多餐方式,給予易於消化的食物,如:吐司、粥。重要的是,應讓小孩持續補充適當水分,亦可至藥局購買口服電解液,以維持身體水分及電解質之平衡,避免發生脫水。另外不建議飲用市售運動飲料,以避免攝取過多糖分,讓腹瀉加劇。正確使用藥品:針對輪狀病毒、諾羅病毒等病毒性腸胃炎,目前並無專門的治療藥品,臨床上以支持性療法為主,重點在緩解症狀、避免脫水。因此,使用醫師開立之藥品,應確實遵照醫囑及藥袋標示使用,切勿為了讓小孩完全止吐或止瀉,而過量使用藥品,可能反而造成不良反應之發生。妥善清潔:病毒性腸胃炎具有傳染性,可透過糞口傳播,例如與病人分享食物、接觸病人的嘔吐物或排泄物等。因此,病人的嘔吐物及排泄物,應小心處理,避免汙染周遭環境,並且可使用適當稀釋後之漂白水,適時清潔與消毒被污染之環境,其他同住家人應勤洗手,尤其是進食或準備食物之前,以避免交叉感染。
-
2022-09-26 養生.運動健身
跑步突然肚子痛是吃太飽惹的禍?專家曝真相及預防方法
為了追趕公車,小美(化名)馬上快速奔跑起來,但跑到一半,肚子卻開始感到疼痛,而且痛在上腹!這樣的狀況很多人都有經驗,有人認為是「剛剛吃太多」,還有人說是「橫膈膜抽筋」,還有網友搞笑回應「以為是肚子裡的賽咧滾」,究竟真相是什麼?家庭醫學科醫師闕壯理表示,其實真正原因「實際上要複雜得多」。誰最容易跑步引發腹痛呢?跑步到跑到一半肚子痛的情況,闕壯理指出,其實有個專業術語,稱之為「運動相關的暫時性腹痛」(Exercise-related transient abdominal pain,ETAP),任何人都有可能發生:一、年輕人比較會痛根據研究統計,小於20歲的人有77%都痛過,反之,超過40歲的人只有40%痛過。疼痛的頻率、嚴重度、性別等等都沒有統計差異,結論就是ETAP是年輕人常見的毛病。二、任何人都有可能雖然有運動習慣的人發生比例比較低,然而ETAP在專業的運動員身上仍會發生,身材精壯結實的人也會發生。有人統計運動強度的影響,然而並不明顯。三、統計結果容易誘發ETAP的運動和「身軀的延展」有關。統計下來,壓倒性第一名是跑步,再來是游泳、腳踏車。 運動前飲用「高濃度的液體」也容易誘發,譬如太甜的飲料或是太鹹的湯。ETAP原來和「這原因有關」闕壯理說明,從2000年開始有許多針對運動相關的暫時性腹痛的研究,其中的理論包括,橫膈膜缺血(Diaphragmatic Ischemia)、內臟韌帶的機械壓力(Mechanical Stress on the Visceral Ligaments)、腸胃道干擾(Gastrointestinal Disturbances)、肌肉抽筋(Muscular Cramp)、內側弓狀韌帶症候群(Median Arcuate Ligament Syndrome)、神經痛(Neurogenic Pain)。然而,上述這些理論仍不足以證明是否和ETAP有絕對關係,闕壯理表示,「接著有個理論出現了:壁層腹膜的刺激(Irritation of the parietal peritoneum),乃因壁層腹膜受到摩擦,造成的疼痛性質、易誘發的運動屬性、飲食影響等等都和ETAP吻合,可以說是目前有根據的理論。」,而腹膜是保護內臟的膜,可以分為內層的臟層(visceral)和外層的壁層(parietal)要怎麼預防和治療呢?面對這樣的腹痛,也有辦法可以解決,闕壯理說明,「運動前2小時避免大量飲食」,尤其是高濃度的液體,可以選擇小份量且定時的方式進食;鍛鍊核心肌群以及增加身體素質皆有幫助。如果在運動時發作,建議停下運動、深呼吸、揉壓疼痛的部位,但「很可惜這也只是經驗談,因為目前沒有專門的治療方式。」,闕壯理坦言,「運動相關的暫時性腹痛就是一個生活中的小毛病,很少人因此就醫,或是說根本沒有。補充一點小知識,讓你和跑友多一個新話題,還不賴吧?」(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延伸閱讀: ·健走會讓小腿變粗? 醫揪「常見錯誤」:走來走去不算運動 ·吃飯前後腹痛恐是消化性潰瘍! 小心「7個示警症狀」:狂打嗝也上榜
-
2022-09-24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連續5天病例數下降!3歲男童MIS-C,臉部軀幹出疹一度住ICU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天公布國內新增3萬8371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3萬8157例本土個案及214例境外移入;另確診個案中新增51例死亡。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今天新增病例數較昨天減少1612例,降幅4.1%,相較上周六減少1237例,減少3.1%。指揮中心表示,今日新增之38,157例本土病例,為17,596例男性、20,541例女性、20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以上,個案分布為新北市(7,844例),台中市(4,742例),台北市(4,368例),桃園市(4,152例),高雄市(3,441例),台南市(2,250例),彰化縣(1,920例),新竹縣(1,062例),新竹市(987例),屏東縣(962例),雲林縣(922例),苗栗縣(904例),宜蘭縣(900例),南投縣(777例),基隆市(684例),嘉義縣(682例),花蓮縣(534例),嘉義市(441例),台東縣(307例),金門縣(142例),澎湖縣(118例),連江縣(18例)。指揮中心指出,今日新增51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29例男性、22例女性,年齡介於40多歲至90多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48例具慢性病史、43例未接種3劑以上COVID-19疫苗。確診日介於今(2022)年5月29日至9月21日,死亡日期介於6月4日至9月21日。指揮中心說,今天新增214例境外移入個案中,為118例男性、96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80多歲,分別自越南(16例)、美國(5例)、柬埔寨(4例)、新加坡、南韓、泰國及菲律賓(各3例)、英國、日本及馬來西亞(各2例)、荷蘭、奧地利、冰島及德國(各1例)。另167例感染國家調查中。入境日期介於今年8月24日至9月23日。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17,512,069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相關通報(含11,293,915例排除),其中6,211,093例確診,分別為33,569例境外移入,6,177,470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2020年起累計10,794例COVID-19死亡病例,其中10,778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2,262例、台北市1,207例、台中市1,095例、高雄市1,009例、桃園市824例、台南市818例、彰化縣629例、屏東縣429例、雲林縣341例、南投縣318例、苗栗縣278例、嘉義縣258例、基隆市233例、宜蘭縣223例、花蓮縣188例、嘉義市175例、新竹縣172例、台東縣153例、新竹市115例、澎湖縣31例、金門縣20例;另16例為境外移入。指揮中心再次呼籲,民眾應儘速完成疫苗接種,落實手部衛生、咳嗽禮節及佩戴口罩等個人防護措施,減少不必要移動、活動或集會,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場所,或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並主動積極配合各項防疫措施,下載及使用「臺灣社交距離APP」,共同嚴守社區防線。中重症+184例 3歲男童MIS-C、臉部軀幹出疹 一度住ICU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公布新增184例中重症個案,包括中症136例、重症48例,及51例死亡。特殊重症為一例兒童MIS-C,確診後1個月出疹,到急診就醫時因血壓偏低等,一度住加護病房,經過治療後目前轉至一般病房。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一例特殊重症個案為3歲男童,沒有接種過新冠疫苗,沒有慢性病史,8月16日確診,9月16日起陸續有發燒、腹痛、嘔吐,9月19日臉部和軀幹出疹,9月20日到急診,檢查有結膜炎、血壓偏低,診斷MIS-C住加護病房,使用免疫球蛋白等藥物治療後,病況改善,9月23日轉出加護病房到一般病房治療。截至今日國內12歲以下兒童重症累計223例,31例腦炎、24例肺炎、3例敗血症、11例哮吼、142例MIS-C、1例心肌炎、3例共病(腦腫瘤、癲癇重積)及8例到院前死亡;上述個案已有33例死亡,12例腦炎、7例肺炎、1例心肌炎、2例敗血症、2例共病、1例哮吼及8例到院前死亡。
-
2022-09-22 醫療.消化系統
經常腹痛、血便狂拉,當心腸炎變腸癌!一次看懂潰瘍性結腸炎
腸腸出狀況、治療不能輕忽!小芸(化名)從20歲時開始嚴重腹瀉,有便祕宿疾的她,原本心想「趁機把大腸清一清」也沒什麼不好;沒想到從腹瀉演變成一天多次血便,吃完東西就拉血。直到發燒昏倒送醫、血色素不到正常值的一半,住院一個多月期間經詳細檢查才確診為「中重度潰瘍性結腸炎」!潰瘍性結腸炎若未治療,不只影響生活品質,更會增加腸穿孔、狹窄,甚至是大腸癌的風險。 目前健保針對中重度潰瘍性結腸炎給付多種生物製劑,病友可以和醫師討論使用的可能性,幫助盡早達成停類固醇、規律用藥、黏膜癒合等3大治療目標,找回快樂自在的生活。 潰瘍性結腸炎好發青壯年族群!可能與其他疾病混淆 台灣發炎性腸道疾病學會理事長王鴻源指出,「潰瘍性結腸炎」是發炎性腸道疾病的一種,好發於20-40歲的青壯年族群,主要是因為人體腸道免疫系統過度反應與錯誤識別,導致腸道過度及持續性的免疫發炎反應。 依據健保重大傷病登記,我國潰瘍性結腸炎盛行率每10萬人口約有13名。近年發生率及盛行率逐年上升,盛行率14年大幅增加5.1倍,推測除了與國人飲食西化、環境變遷有關,王鴻源理事長認為,「國人對發炎性腸道疾病認知提升」也是重要原因。 值得注意的是,潰瘍性結腸炎疾病症狀包括持續腹瀉、腹痛、血便、大便解不乾淨感覺等,並不具特異性,與大腸激躁症、感染性腸炎,甚至大腸癌等疾病症狀類似,以致部分患者未能警覺與及時就醫。 其實,臨床醫師在診斷潰瘍性結腸炎時,除了問診了解患者過往病史、臨床表現之外,會透過大腸鏡檢查黏膜發炎與潰瘍的分布,加上病理組織切片確認診斷,並排除其他感染性腸炎。必要時,還需加上核磁共振、電腦斷層等影像檢查,才能確定診斷。 反覆發作、未妥善治療 當心併發腸癌+腸道外疾病 林口長庚醫院胃腸肝膽科系副教授李柏賢指出,發炎性腸道性疾病若沒有在早期接受有效的治療、好好控制發炎,腸道就會因為反覆發炎、潰瘍,產生膿瘍、瘻管、狹窄、阻塞、穿孔或是癌症等嚴重併發症,進而需要切除部分腸道。 其中潰瘍性結腸炎導致大腸癌的風險又比克隆氏症高,但是隨著腸道發炎程度的改善,腸癌風險也大幅下降,進而減少腸道手術。此外,在生物製劑的年代,潰瘍性結腸炎病友的腸切除率下降一半以上。顯示積極有效、精準控制發炎,可以大大改善疾病預後,有效避免併發症發生。 最常侵犯器官為關節、皮膚及眼睛,會造成周邊關節炎、脊椎炎、結節性紅斑、壞疽性膿皮症、眼睛虹彩炎。此外,有些研究指出長期慢性發炎也會增加心腦血管以及周邊血管阻塞的風險,所幸這樣的風險會隨著全身性發炎的控制而下降。值得注意的是,腸道外症狀四分之一出現在診斷發炎性腸道疾病之前,因此若有相關症狀合併三個月以上肚子痛、拉肚子、血便、貧血以及體重減輕,則需盡早就醫,排除發炎性腸道疾病的可能性。 中重度潰瘍性結腸炎健保武器多 3大關鍵助達標 對於輕度潰瘍性結腸炎病友,傳統用藥就足以達到良好的疾病控制;中重度發炎的病友則可接受生物製劑治療,達到更有效、更安全的發炎控制。隨著生物製劑在發炎性腸道疾病及相關併發症治療上,扮演愈來愈關鍵的角色,許多新的生物製劑也陸續被納入健保,提供醫師及病患更多的選擇。在選擇生物製劑方面,除了考量共病、有效性以及安全性外,不同施打途徑(靜脈、皮下)、頻率(每兩周、四周、八周或十二週打一次)更是提供充分的彈性及方便性。讓病友可以在與醫師討論後,依照個人工作型態、施打能力及就醫可近性共同決策,選擇適合自己的用藥。 中重度潰瘍性結腸炎治療有3大關鍵,包括: ・盡早停類固醇,減少副作用 ・方便用藥,提高治療配合度 ・臨床沒症狀,加上內視鏡黏膜癒合無發炎。才能避免復發、住院、手術以及併發症,迎回健康人生。 拒絕被馬桶綁架人生,台灣發炎性腸道疾病學會呼籲潰瘍性結腸炎病友積極與醫師配合,規律治療,追求早日治療達標。同時,提醒民眾如有腹瀉、腹痛、血便、貧血和體重減輕等症狀持續三個月以上,應提高警覺,盡早就醫尋求協助,以利早期診斷與對症治療,避免腸炎變腸癌。
-
2022-09-22 醫聲.領袖開講
開卷有醫|別再遇漲則反!張鴻仁:「這些人」將屆退,2030健保必漲
我大膽的預測說二○三○年是健保大限,前提是整個社會還在用傳統思考在想健保。什麼叫做傳統思考?首先,就是「遇漲則反」,我們的民眾很有趣,只要漲價先反對再說,更有趣的是政府也一樣,不喜歡漲價,台灣公立醫院的破舊,很多人沒感覺,我不點名了,因為我看過日本、美國、瑞士、德國、加拿大、澳洲、紐西蘭的醫院,我們的醫院真的「差粉多」,長期營養不良、不投資,再撐十年,就是英國上世紀末的破敗景象。我們前面說過英國後來不知花了多少兆元,十年後才恢復生氣,亦由低支出國變成高支出國。全世界沒有低支出國,可以長期有效、質優的辦理全民健保的,我沒有把握未來會有第二個李明亮及第二個楊志良,不過我們漲個價,真的需要這樣嗎?我們在反抗什麼?其次,很多人說,因為醫院把我們的錢都A走了,這樣想的人還不少,我們來看統計,二○一八年,最賺錢的二十家醫院(只計醫務收入,股利、停車場、美食街都不計),二○一七、二○一八合計不過賺了八十億左右,連「茅山道士」電子代工業的毛利率三〜四%還不如,獲利這麼低,為什麼我們覺得錢都被這些醫院「A走了」?二○一五年自由時報以「支出破兆,肥了醫院」為題,大作文章,不過已經是五年前的往事了。退休潮我生於一九五六年,剛好是戰後嬰兒潮的中間,我的前輩一九五五年以前出生的,都已屆退休年齡,通常外科要體力,所以封刀早,退休後看診的當然不少,但是許多名醫去了像「醫者診所」一樣只有自費,脫離健保體系的醫院。我六十歲之後,班上同學已經有一些人退休,開始雲遊天下,明年六十五歲,在公立醫院會全數退下,十年後,我相信我的同學,如果還在看診,應該是極少數。而戰後嬰兒潮的最後一班一九六五年出生者,二○三○年剛好屆齡退休,我們以那年為基準,說明這二十年間出生的世代最具生產力的醫師,大部分已經退出市場。我說「最具生產力」不是說我們的下一代沒有生產力,而是這一個世代早就不跟社會計較,不計較超低診察費,所以用性價比而言,這是最具生產力的一代。而這一代奉獻完了,接下來就沒有了,沒有願意用這種低價奉獻的好醫師?當然不是,永遠有「笨蛋」願意犧牲奉獻,但是一個制度不能靠少數人的犧牲與奉獻。二○三○年 全民健保大漲戰後嬰兒潮的最後一代醫師,在二○三○年滿六十五歲都會退出江湖,所以「二百元醫師診察費」必須結束。這個道理很簡單,怎麼可能一個被社會認為是菁英的這一群,每天做牛做馬,犧牲奉獻,卻連房子都買不起,然後社會期待他們安心看病,開刀不出錯!所以我鐵口直斷二○三○年健保大漲,在這之前大約還剩幾年的好光景。如果這次財務危機,在處理的過程中,社會上主流的民意對醫界是正面的,那麼危機可能暫時不會來到;如果不幸又重演過去「逢漲必反」的戲碼,那麼,還在醫學院或剛出道的醫師會接受到一個過去二十年來醫學院的「反健保」傳統訊息,就是健保其實是個爛制度,政治人物用這樣的制度來壓榨醫護人員,然後製造健保便宜又好的假象,這個看法有沒有道理?當然有,尤其對年輕醫生/醫學生非常有說服力,只是在醫師用腳投票之前,在戰後二十年內出生的這個世代,還是看病主力時,問題是被掩蓋住的。其實年輕一代已經開始出走,第一波就是放棄大科,造成「五大皆空」,第二波是飛往對岸,第三波走向產業,第四波天下何處無芳草,走向全世界。十年後的世界會非常不一樣,沒有公平合理的待遇,要求醫護人員做牛做馬,一定不可能,這是我的預測。能考上醫學院的人,頭腦都很好,沒有生存問題,只有選擇做什麼的問題,而最容易用腳投票的,當然愈年輕愈好。所以我們愈早打破他們「診察費」有一天會合理化的美夢,愈有利於他們做「出走」的決定。同樣是開刀,不能領美元,至少領人民幣,怎麼會有很多人只領台幣還要受氣?我講的太直接嗎?一個高級知識分子,社會長期壓低他們的價值,而希望這群人永遠當大家的僕人?您真的覺得這是合理的期望?看一次病應該付多少錢?很多醫師一個診次(三小時),可以看五十個病患,有人犧牲吃飯時間看到午餐後,可以超過百人,這其中,最多是拿藥,非常簡單的診療,這是簡單型;在基層,感冒、腸胃不舒服最常見,流感流行,內兒科、耳鼻喉科擠滿病人,一個晚上,幾十個上百個病人不少見,但是二○二○的武漢肺炎一流行,大家突然都不敢隨便上醫院,感冒自己處理不是壞事,全世界大部分地方皆如此。所以如果未來,大部分醫生看診,複雜型例如:不明胸痛、腹痛、慢性肝炎、心肌梗塞、小兒過敏性疾病、老人各種慢性病夾攻,看診時平均要二十至三十分鐘,那麼一個診次,十個人就很多了,這時候,難道診察費不應是一千元以上?醫護人員這些主要成本都是倍數起跳,健保費當然要加倍!不過,漲一倍聽起來很可怕,但是漲價之後,台灣依舊全球最便宜,那麼到底是哪裡出錯?健保費率為什麼需要加倍?首先,未來的醫師需要兩倍的預算以上,才能滿足民眾的基本需求,第一,醫師已經開始通用《勞基法》,所以到了時間,不是加班費加倍,就是人力加倍,其次,醫師診察費,不可能還是二百多元,我估計,至少漲五倍,但未來看診將區隔簡單和複雜。未來如果有下一代的醫師,要追隨許金川醫師做超音波,難道超音波的健保給付不該漲幾千元?魏福全院士是個特例,但是接生、手術,我們還有可能用現在全世界都視為不可思議的超低價?所以說,光是醫師的成本就至少要好幾倍,那護理人員呢?護理人員的問題主要是護病比太低,也就是一個護士要照顧的病人太多,我去年接受了一個小手術,住了三天,仔細觀察了護理人員的辛苦,她們一接班就像作戰一般,八個小時一分鐘都無法休息,還要交接班、寫病歷、做報告,到了小夜/大夜,大家都希望平安,只要一、兩床病患有狀況或急診轉來一個病患,人手馬上就人仰馬翻。台灣的護病比太低,所以有陪病文化,人手不足靠家屬、靠外勞,歐美國家那種不准陪病的制度一旦全面施行,人力也是兩倍以上起跳。除了護病比,我認為護理人員的薪水太低,低多少?新進人員至少要調百分之五十,有經驗的資深同仁應該加倍,還有全球超低的病房費,一天五百多元,用美元算也不貴。其他各種手術,需專業人員操作的檢查,沒有多少是合理的,所以,成本增加超過一倍,健保費當然要漲一倍。我們在前面的一章節分析過,全民健保的便宜,是來自於贏在起跑點,在上世紀開辦時,沒有多花錢就完成全民納保,同時領先全球採用大數據管理,每年省數百億至千億,加上總額預算的管制,二十年下來,基期加上成長率的複利率,雙重效應下,我們少花了幾兆元。單以今年來看,用韓國為標桿GDP八.一%左右,二○二○年我們應該多支出九千億,那要漲多少才夠,我認為五年要多花一兆以上,健保費率要翻倍,您一定想,這怎麼可能?漲個五%、十%就吵翻天,怎麼有可能翻兩倍?我同意,所以我說二○三○健保大限,因為要說服國人接受漲價,難上加難,所以嘜憨了!子孫自有子孫福!漲多少才叫做大漲?這個世代的台灣人,沒有經歷過健保費大漲,所以我們先來看看美國,下圖(圖13)是美國一九九九年到二○一八年這二十年間的平均醫療保險費的增加情形,以家庭費率為例,一九九九年大約六千美元,二○一八年已逼近兩萬美元,如果用台美國民所得和物價指數來調整,以五比一來看台灣,根據中央健保署的統計二○一八年,受雇者平均投保薪資四萬三千左右,雇主負擔百分之七十,受雇者負擔百分之三十,如以一家四口計算,每年大約三萬也就是約一千美元。 許多有在海外就醫經驗的人都知道,台灣醫療費用的便宜,不是算百分比的,而是算倍的,同樣的金額,在海外就是用美元、歐元、英鎊計算,這麼大的差距,十年後要補足缺口,基本上健保費至少要漲一倍以上!您一定說:「有沒有開玩笑?漲百分之五就幾萬人上街頭,所有Call-in罵翻,怎麼可能漲一倍?」我今天寫這段話,並不是要教政府如何漲價,而是說從了二○二○年,保費沒有加倍,到了二○三○年會找不到醫生和護士,到時全民健保自動崩潰,大家回到上世紀的八○年代,自己吃自己!公立醫院崩解長期缺乏足夠資金挹注的系統會先在哪裡出問題?首先是公立醫療體系,上世紀的一九七、八○年代,我們曾經迎來公立醫院崩壞的時代。我的好友在二十年前被榮總派去宜蘭醫院當院長的唐高駿醫師,分享過一個有名的故事,他本身是急重診的專科,長年服務在台北榮總,他說:「從實習醫師到主任數十年如一日,救護車的聲音只有一種,由遠而近,然後停止,然後聽到救護員推床進急診室。」他到宜蘭的第一天,救護車由遠而近,然後呼嘯而過,逐漸遠去。他說:「這一輩子,沒有感覺更大的挫折,空有一身功夫,病人過門不入。」這是因為這間日據時代宜蘭人眼中的大病院,到了一九八○年代已經爛到不行,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長期缺乏資金的投入。要把醫院轉虧為盈,需要先投資要買新設備,請來好的醫生,所以要先虧,做出名聲之後,病患回流,醫院做起來了才開始賺錢。最有名的例子是上世紀九○年代的台南的奇美醫院。但是公立醫院很難,政府不會先給一大筆錢,不過,長話短說,唐院長由於急重診的能力,加上管理的天分,在短短的幾年內,把宜蘭醫院起死回生,現在是陽明大學的附設醫院,是守護蘭陽地區健康的重要中心。我舉這個例子是說,曾經有大約二十年的時間,公立醫院都很爛,原因是「低薪,缺乏投資」,那個時代是私人醫院大幅成長的時代,因為台灣開始經濟成長,需求就上來,供不應求,民間自然會投資來滿足市場需求。勞保當年給低價,所以那個時代的醫療就「兩級化」。兩級化各位有沒有發覺,過去十年來,自費項目愈來愈多?這兩年有一種很夯的血糖測量儀,亞培的瞬感(Freestyle Libre),可以連續測十四天,用貼的,不必扎針,全亞洲只有台灣買不到。這一個大約三千元台幣,可以用十四天的產品,在電子業非常流行,大家都是去日本或香港帶回來的,這只是冰山一角。台灣長期被國際藥廠定位為「低價、規模小」的市場,所以新產品先在中日韓星港上市,東南亞經濟起飛之後,我們還要排在後面,而更大的影響是健保兩級化。兩級化,這是什麼意思?就是未來全民健保會變成「基本保險」的代名詞,很像當年的勞保單,要開好一點的藥都要自費。基本保險就是經濟艙的意思。未來許多藥品/醫材都要自費,如果全民健保還不大幅調高醫師診察費,也應該讓醫師自由訂價,由民眾自付差額。病房費也不該再管制,政府只負責足夠的保險病房,不管制非保險病房,由醫院自由訂價。或許大家比較喜歡這樣的制度,健保就像吃大鍋飯,營養夠、卡路里充足就好了。想吃好料自己加菜或到高檔餐廳。我認為台灣的社會雖然支持分享,但也要注重個人責任,因為有了責任,浪費的問題自然大幅減少。我個人認為一個社會的高度在於分享,然而民主國家,人民當家作主,我只有一票,花了這麼多篇幅在說明一件事,未來若健保長期營養不良,那麼整個健保體系就會如同一九八○年代的公立醫院一樣,房舍老舊、人才出走,以保險的角度看,就是兩級化。侯署長愛說笑曾任衛生署署長,現任新光醫院院長,骨科聖手侯勝茂醫師喜歡說一個笑話:「有一個病患去就診減肥,醫師開了藥之後,他每天作夢,都夢見在追美女,幾個星期下來就瘦了!這個病患的朋友聽到這麼有效,也去求診,但是作的夢不一樣,他每天夢見被怪獸追,幾個星期下來,也瘦了!第二個病患就問醫師,為什麼和他朋友作的夢不同?醫師回答他說:『你的朋友用的是自費,你的是健保,效果雖然相同,但是感覺差很多!』」不過如果不只是感覺差一點呢?大家知道到今天,健保只給付傳統鼻胃管,材質好一點的要自費?這才多少錢?我們摳了二十幾年,什麼現象都有,未來醫師在手術室還要備電鍋,所有口罩重複使用,比較省?別說笑了。我的結論是,全民健保不會倒,但是會兩級化,有錢人自費用好的藥、好的材料,付不起的用基本品,一樣有效,維持低保費,如果輕病看診再管制的嚴一點,會比較像「台式的新加坡制」,優點是抱怨浪費的聲音會愈來愈少,因為大部分花自己的錢。戰爭尚未結束這不是結局,也不是結局的序幕,或許是序幕的結束。—溫斯頓.邱吉爾(This is not the end, this is not even the beginning of the end, perhaps it’s the end of the beginning.—Winston Churchill)二○二○年四月二十八日,抗疫指揮官陳時中在指揮中心請媒體記者吃龜苓膏,慶祝「三零」—連續三天零確診,同時連續十六天零本土病例,以及零社區傳播。當天,我在植物園,一群大砲級的攝影愛好者,在捕捉春鳥的鏡頭,剛整修完的南海學園到處是家長帶著小朋友,許多餐廳人氣回籠,我在一間大飯店的餐廳,看到一家似乎沒有訂位而被服務人員請走的父親,一臉訝異的表情,似乎是說「怎麼會客滿」。二○○三年參與過抗煞的同仁,都記得當年我們太早宣布三零,之後和平醫院封院的黑暗歷史。我剛好讀到比爾蓋茲對這次的疫情投書《經濟學人雜誌》(The Economist)。最後他引用了邱吉爾在二次世界大戰第一次打敗德軍時的名言:「這不是結局,也不是結局的序幕,或許是序幕的結束。」台灣抗疫團隊先發投手陳時中投滿六局,已經取得了勝投候選人的資格;不過,誠如美國棒球名人尤吉.貝拉(Yogi Berra)所說:「在比賽結束之前,都不算結束!」在棒球賽中,現在很像我們以三:○領先對手,但是抗疫的戰爭,不論先發、中繼或終結者,隨時會被打爆,一個失投、一個失誤、一個運氣不好,立刻翻盤。而二十五歲的全民健保,在世界的歷史上,還非常年輕。我們苦熬了這麼久,拿到許多「世界第一」,而接下來會怎麼樣?我沒有答案,如同這次的武漢肺炎,今年夏天會平靜下來?秋天再捲土重來?只有天知道!※ 本文摘自張鴻仁《二○三○健保大限》,印刻文學出版。 《二○三○健保大限》作者:張鴻仁出版社:印刻文學出版日期:2020/06
-
2022-09-21 焦點.用藥停看聽
瘦瘦針恐釀急性胰臟炎?食藥署提醒:這些降血糖新藥有風險
國內超過220萬糖尿病患者,而糖尿病藥物發展快速,近年2款新型降血糖藥物「SGLT-2抑制劑」和「GLP-1受體促效劑」,除了不易出現低血糖副作用,還有心血管保護及減重效果。不過食藥署提醒,新一代降血糖藥物近年有接獲疑似藥物引起急性胰臟炎的個案,建議民眾服藥前應諮詢專業人員,並配合醫囑按時服藥。食藥署藥品組科長洪國登表示,我國糖尿病患者中以第二型糖尿病較多,且男性發生率較女性高。而有糖尿病患者,同時也可能有高血壓、高血脂、癌症等共病存在。近年糖尿病初次發病更有年輕化趨勢。食藥署指出,新一代降血糖藥品「鈉-葡萄糖協同轉運蛋白-2抑制劑(SGLT2 inhibitors)」和「類升糖素胜肽-1受體促效劑(GLP-1 receptor agonists)」,除不易出現低血糖的副作用,還額外提供心血管保護及減重的效果。雖副作用較低,但近年接獲疑似因GLP-1受體促效劑導致急性胰臟炎之藥害救濟申請案。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王治元表示,患者使用GLP-1受體促效劑,可能伴隨腸胃道不適,像是噁心、嘔吐、腹瀉等副作用,若有家族性髓質甲狀腺癌、多發性內分泌腫瘤症候群的患者,因禁用GLP-1受體促效劑類之抗糖尿病藥物。且服藥期間,若有胰臟炎等症狀,應儘速就醫檢查。使用SGLT2抑制劑或GLP-1受體促效劑,雖然可以達到降低血糖及控制體重的效果,但SGLT2抑制劑可能會提高生殖器和泌尿道感染、骨折和酮酸中毒的風險。王治元提醒,若出現頭暈、噁心、嘔吐、腹痛及不尋常的疲倦、嗜睡或昏迷等症狀,應儘速就醫檢查。若使用SGLT2抑制劑後,出現呼吸急促、全身倦怠、痠痛等,也要告知臨床醫師,求證是否為藥物副作用。SGLT-2抑制劑:為新一代口服降血糖藥,透過抑制腎臟回收尿液中的葡萄糖,讓糖分經由小便排除人體外,進而達到降血糖的效果。SGLT-2抑制劑除了可以降血糖之外,還會透過減少腎絲球壓力等機轉,直接達到保護腎臟的效果。不過用藥後血中的糖類濃度降低,會增加食慾,2015年的一項研究發現,患者使用藥物2年後食慾增加,體重反而回升。GLP-1受體促效劑:為新一代口服降血糖藥,又稱為「瘦瘦針」,透過2種機轉方式達到減重效果,包括「讓胃排空時間延長,不覺得飢餓」,另一則是「抑制下視丘食慾中樞,降低吃東西慾望」。不過一但停藥,體重可能因「溜溜球效應」反彈回來。控制糖尿病要多管齊下,不只靠藥品,仍須配合規律飲食和運動、控制體重。王治元建議從睡眠、運動及飲食3面向改善生活型態,晚上9、10點即可就寢,每日要睡7到8小時,根據過去研究,中午稍作10到30分鐘午休,也是良好生活型態之一;根據研究,每天運動累計20到30分鐘,即可預防身體退化及慢性病,像是走操場、公車捷運站提早一站下車,簡單走路10分鐘都是很好的運動。飲食習慣也是控制血糖重要因素。王治元說,現在營養控制與過往不同,不再用規範「吃幾碗飯」、「吃什麼菜」,而是依照個人愛吃、常吃的食物類型,從中抓取適合分量來控制血糖,達到健康生活型態。食藥署呼籲,凡藥品必有其風險,需透過合法管道取得,不可為達到快速效果而私下購買、自行併用藥品。SGLT2抑制劑和GLP-1受體促效劑皆屬於醫師處方用藥,使用前應諮詢醫療專業人員,了解用藥的風險與效益並主動告知醫師目前所有服用的藥品、藥品過敏史、病史,配合醫囑按時服藥,才是確保用藥安全之道。食藥署提醒用藥安全五重點:1.正確且安全地使用合法藥品2.凡藥品必有其風險3.發生藥品過敏或不良反應時立即回診就醫4.用藥期間注意身體反應5.藥害救濟有保障提醒民眾在合法正當情況下使用藥品,若導致副作用或住院、死亡,可申請藥害救濟。藥害救濟諮詢專線:02-2358-4097或上藥害救濟基金會(www.tdrf.org.tw)官網。家人有使用降血糖藥,是否含有SGLT-2抑制劑和GLP-1受體促效劑?根據食藥署提供資訊,SGLT2 抑制劑常見藥物成分名包括Canagliflozin、Dapagliflozin、Empagliflozin與Ertugliflozin。如果您或家人有使用降血糖藥,若想查詢服用藥品是否含有SGLT2 抑制劑,歡迎查詢元氣網藥物百科。例如:‧查詢含「Canagliflozin」成分藥物‧查詢含「Dapagliflozin」成分藥物‧查詢含「Empagliflozin」成分藥物‧查詢含「Ertugliflozin」成分藥物GLP-1受體促效劑藥物成分包括:Dulaglutide、Exenatide、Semaglutide和LIRAGLUTIDE。透過元氣網藥物百科查詢:‧查詢含「Dulaglutide」成分藥物‧查詢含「Semaglutide」成分藥物‧查詢含「Liraglutide」成分藥物若您或家人有使用藥品問題,想查詢服用藥品成分,歡迎查詢元氣網藥物百科。
-
2022-09-18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今新增本土3萬9330例、境外239例 莊人祥:較上周增23.5%
今新增本土3萬9330例、境外239例 莊人祥:較上周增23.5%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公布國內新增3萬9569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3萬9330例本土個案及239例境外移入;另確診個案中新增39例死亡。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與昨日相比減少64例本土,降幅0.2%;但較上周日增加4776例,增幅23.5%。指揮中心表示,今日新增之39,330例本土病例,為18,395例男性、20,917例女性、18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以上,個案分布為新北市(8,607例)、台中市(4,951例)、台北市(4,511例)、桃園市(4,097例)、高雄市(3,147例)、台南市(2,352例)、彰化縣(1,831例)、新竹縣(1,149例)、新竹市(1,037例)、宜蘭縣(1,014例)、屏東縣(1,012例)、苗栗縣(867例)、基隆市(865例)、雲林縣(853例)、南投縣(786例)、花蓮縣(644例)、嘉義縣(604例)、嘉義市(433例)、台東縣(294例)、金門縣(139例)、澎湖縣(118例)、連江縣(19例)。指揮中心指出,今日新增39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24例男性、15例女性,年齡介於50多歲至90多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36例具慢性病史、24例未接種3劑以上COVID-19疫苗。確診日介於今(2022)年8月27日至9月15日,死亡日期介於9月3日至9月15日,詳如新聞稿附件。指揮中心說,今日新增239例境外移入個案中,為131例男性、108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70多歲,分別自越南(9例)、土耳其(5例)、美國(3例)、泰國、柬埔寨及印度(各2例)、新加坡、香港、希臘、孟加拉國、日本、荷蘭及韓國(各1例)移入。另209例感染國家調查中。入境日期介於今年8月19日至9月17日。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17,168,035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相關通報(含11,190,431例排除),其中5,970,438例確診,分別為32,194例境外移入、5,938,190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2020年起累計10,548例COVID-19死亡病例,其中10,532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2,220例、台北市1,184例、台中市1,064例、高雄市985例、桃園市805例、台南市803例、彰化縣618例、屏東縣423例、雲林縣329例、南投縣307例、苗栗縣267例、嘉義縣250例、基隆市228例、宜蘭縣218例、花蓮縣183例、嘉義市171例、新竹縣168例、台東縣148例、新竹市112例、澎湖縣30例、金門縣19例;另16例為境外移入。指揮中心再次呼籲,民眾應儘速完成疫苗接種,落實手部衛生、咳嗽禮節及佩戴口罩等個人防護措施,減少不必要移動、活動或集會,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場所,或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並主動積極配合各項防疫措施,下載及使用「臺灣社交距離APP」,共同嚴守社區防線。增157例中重症 2歲男童MIS-C又染黴漿菌肺炎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公布新增157例中重症個案,以及37例死亡個案。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今日新增一名MIS-C特殊兒童重症個案,8月13日確診,9月10日診斷黴漿菌肺炎以及疑似MIS-C,經抗生素治療後,目前病況好轉,預計今日出院。莊人祥指出,今日新增的特殊重症為2歲男童,7月26日曾打過一劑疫苗,沒有慢性病史;8月13日確診,9月5日出現發燒、咳嗽、流鼻水、鼻塞、腹瀉等症狀。莊人祥說,男童於9月10日送至急診,X光顯示兩側輕微肺炎,抽血檢驗為肺炎黴漿菌、IgM陽性,診斷為黴漿菌肺炎,住院接受抗生素治療,期間有持續發燒、腹痛、紅眼症狀,診斷一次MIS-C,9月15日轉至醫學中心,病況好轉,預計今日出院。莊人祥表示,該個案先前雖診斷為黴漿菌肺炎,但發生MIS-C主要是因個案8月13日確診過,只是剛好有染到黴漿菌肺炎。截至今日國內12歲以下兒童重症共213例,包括腦炎31例、肺炎23例、心肌炎1例、敗血症3例、哮吼11例、家中死亡7例、MIS-C有134例、共病3例(腦腫瘤、癲癇重積)。上述個案已有32人死亡,12例腦炎、7例肺炎、1例心肌炎、2例敗血症、2例共病、1例哮吼及7例到院前死亡。昨日疫苗接種,6個月到4歲幼兒,有3773人接種莫德納疫苗,其中第一劑接種967人次,第二劑接種2806人次;輝瑞幼兒疫苗第一劑3464人接種。該年齡層疫苗接種涵蓋率第一劑35.8%、第二劑接種率6.1%。昨日共2萬7509人次接種新冠疫苗,國內疫苗涵蓋率第一劑93.4%、第二劑87.3%、第一次追加劑72.9%、第二次追加劑11.2%,65歲以上第二次追加劑接種率35.9%。80.3萬劑莫德納次世代疫苗今晚抵台 累計到貨160.7萬劑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表示,今年採購之第二批Moderna次世代雙價疫苗80.3萬劑,將於今日晚間抵達桃園國際機場,預計10月起配送各縣市政府,優先提供65歲以上長者、長照機構住民及18歲以上免疫不全及免疫力低下者接種追加劑使用。本批效期至2023年3月29日。指揮中心指出,我國已於去(2021)年7月22日與美國Moderna公司簽署2年共3500萬劑COVID-19疫苗之供應合約,今年預定供應2000萬劑疫苗,包含本批疫苗目前共有1124.3萬劑到貨。加上本月16日到貨的首批莫德納次世代雙價疫苗80.4萬劑,將於今日晚間抵達桃園國際機場,加上今晚預計到貨的80.3萬劑,共計抵台160.7萬劑疫苗供第一階段、第二階段民眾施打。莫德納次世代有望開放年輕人?莊人祥:打氣不佳有機會今晚預計到貨的80.3萬劑莫德納次世代疫苗,目前指揮中心如何規畫施打?指揮中心莊人祥說,會先把首批的80.4萬劑分出41萬劑配發下去施打,10月上旬再配發剩下的30多萬劑,待此批打完後,再酌視情況規畫。莊人祥說,今晚預計到貨的疫苗,不論封緘檢驗狀況如何,都要先看首批配發的疫苗狀況,雖說第一、二階段符合資格民眾約有678萬人,若到第二階段施打情形仍未打完160多萬劑的疫苗,都有可能會往下年齡層開放。同時,678萬位符合第一、二階段資格民眾也尚未扣除接種間隔未到者、確診3個月內者。不過,莊人祥預估,民眾對於此次莫德納次世代疫苗到貨情形相當期望,可能打氣不會太差。莊人祥也說,月底前莫德納次世代疫苗300萬劑都會送達,想要接種的民眾都能夠打得到,不必過於擔心。先前指揮中心採購的1萬劑Evusheld單株抗體,首批1728劑單株抗體已抵台一周有餘,莊人祥說明臨床使用狀況,目前Evusheld使用量為40份,多用於免疫低下者,由於存量僅1728份,也需要經醫師評估使用,目前多配送至大醫院使用。隔離遇強震怎麼辦?莊人祥:有「生命危險」就快跑台灣連兩日地震不斷,今下午又發生6.8級的強震,全台皆有感,但本土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升溫,每天3、4萬人確診,許多民眾必須在家居家隔離。若地震發生時,隔離民眾該如何逃生?離開隔離處所是否會遭罰?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今表示,民眾只要主觀認定有「生命安全危險」,就應盡速逃生。根據「傳染病防治法」,居家隔離或檢疫期間擅自外出將處新台幣10萬至100萬元不等罰鍰,近日台灣地震不斷,全台皆有感,今日又發生6.8級的地震,許多正在隔離的民眾擔心,遇到地震這種緊急狀況下逃出隔離處會被罰錢。對此,莊人祥今表示,隔離民眾只要主觀感覺到「生命安全危險」,就應該盡速逃生,若懷疑有地震因此逃出,事後再向地方主管衛生單位回報即可。不過,莊人祥也說,因應緊急狀況外出避難,並不能跑太遠,期間也應注意保持安全社交距離,不能夠趁著避難跑出來,然後去便利商店買東西,或去他處遊玩,只要危機解除就要趕緊回到隔離處所,繼續隔離。根據「行政罰法」第13條規定,發生天然災害或事故且有緊急避難需求時,居家檢疫者或隔離者可戴上口罩暫時離開居家檢疫、居家隔離處所,待危險狀況解除後儘速返回即可,無須擔憂因緊急避難而受罰。
-
2022-09-11 癌症.其他癌症
打嗝一個月沒好竟是「癌王」作祟 醫:治不好就是警訊
彰化縣76歲陳姓男子打嗝一個月,求醫服用腸胃藥沒改善,進一步檢查竟是罹患胰臟癌,且癌細胞已轉移肺部和肝臟,治療後病情仍不樂觀;醫師指出,陳男胰臟腫瘤壓迫腹部橫膈膜神經導致經常打嗝,如果民眾腸胃道異常吃藥半個月無效,就要趕快檢查。陳男喜歡吃甜食,有糖尿病史,近年服用藥物、節制飲食加上每天運動,血糖控制得很好。3個月前陳男開始每天多次打嗝,空腹也打嗝,飯後也打嗝,做伸展運動或聽信偏方喝醋、大口吃飯都無效,打嗝一個月後求治。醫師詢問日常飲食,陳男說以蔬食為主,肉類不多,也很少食用糕餅糖果。醫師判斷是腸胃道蠕動不良,開給藥物,陳男服用一周沒改善,回診做腹部超音波掃出胰臟有腫瘤,再深入檢查確認胰臟癌四期。衛福部肝膽腸胃科醫師蔡安順今天表示,胰臟癌初期幾乎沒症狀,到了出現症狀,可能上腹痛、後背痛或腹瀉,一旦腫瘤漸大,長在胰臟上半部會壓迫肝和膽囊,膽汁或胰液排不出來,病人出現黃疸,若長在胰臟下半部會壓迫腸胃道,病人容易脹氣甚至腹瀉,壓迫橫膈膜就會發生像陳男這樣的打嗝症狀。蔡安順提醒民眾,要是腸胃道不舒服,到醫院診治和拿藥服用1至2周都沒改善,一定要回診仔細檢查,胰臟癌被稱為癌王,其實早期可透過超音波掃瞄膽管有沒有擴張、肝臟有沒有腫大及有無腹水,作為研判的依據,萬一確診,醫師會按照胰臟癌腫瘤的種類給予治療。如何遠離胰臟癌?蔡安順認為,首先遠離精緻食物,特別是甜食,在糖類部分,白糖、冰糖、代糖屬於精緻糖,黑糖、砂糖優於白糖等精緻糖,如果能改為較天然的海藻糖、甜菜根榨出會比較理想;此外,平日常吃高油脂、高蛋白食物,例如蛋糕、糕餅都加重胰臟負擔,不利胰臟健康,所以中秋節要忌口減少甜食和高油脂、高蛋白等燒烤食物。
-
2022-09-09 醫療.消化系統
出旅途中腹瀉、便秘、消化不良怎麼辦?如何預防與做好萬全應對以免掃興!
疫情逐漸趨緩,大家紛紛計畫外出旅遊,出門在外總是會較無節制的吃當地美食,這時候腸胃就有可能出現小狀況,包括腹瀉、便秘、消化不良,不想讓旅程不盡興,那麼快點看看當出現這些症頭時,有什麼解決方式吧!1.腹瀉:腹瀉、拉肚子是外出旅遊最常見的症狀。通常會出現稀便、水樣便。腹瀉常因吃進被細菌或腸道寄生蟲污染的食物或水引起的感染引起的,或本來就有慢性腹瀉患因為環境改變或壓力誘發腹瀉。如何預防腹瀉:最好的方式就是避免受污染的食物、水,及經常洗手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另外,還要保持水分充足,還要避免冰塊,因為製成冰塊的水可能不乾淨;食物選擇要注意,只吃煮熟還要趁熱吃完、水果和生菜一定要在用水清潔過後、去皮才能吃。腹瀉時如何處置:多數腹瀉會在幾天後緩解,並在五天內結束。但如果出現血性腹瀉、嚴重腹痛、發燒,或者腹瀉持續時間超過一兩週,這時候一定要就醫找到確切病因。腹瀉時可以這樣做,有助緩解不適:補充電解質:飲用含有電解質的水和減糖的運動飲料來避免脫水。使用非處方產品:洛哌丁胺 (Imodium)、次水楊酸鉍 (Pepto-Bismol, Kaopectate)有助於減少稀便、水樣便的頻率並緩解痙攣。2.便秘:發生在作息不規律,像是長途車程或是飲食不規律。便秘可持續一兩天或更長時間。如何預防便秘:增加膳食纖維和液體攝取。富含纖維的食物包括許多水果,如蘋果(帶皮)、覆盆子和梨;全麥食品。當纖維攝取足夠,有助於糞便更柔軟、更順暢。不過也不要一次吃進過多的纖維,因為纖維會導致腹脹和脹氣;另外,還需要喝足夠的水。便秘時如何處置:非處方口服瀉藥可以緩解。散裝劑:聚卡波非鈣 (FiberCon)、甲基纖維素 (Citrucel) 和歐車前 (Metamucil)。食用時要搭配大量水一起。大便軟化劑:藥物與糞便融合並軟化,有助於順利排便。3.消化不良:出門在外就是想要大喀當地美食,往往會比平常吃得還要多,但胃可能會出現消化不良,像是胃痛、腹脹和胃灼熱。如何預防消化不良:出門在外會打亂平時的飲食習慣,所以盡量控制飲食。例如:避免易觸發消化不良的食物:有大腸激躁症的人,對於FODMAP(可發酵寡糖、二糖、單醣和多元醇的縮寫)含量高的食物,會在腸道中會發酵產氣、造成過多的水分移動到腸道中,造成脹氣、腹痛、腹瀉、痙孿等症狀。常見的FODMAP食物是奶製品、綠花椰菜、豆類、小麥、大蒜、洋蔥、蘋果;不要暴飲暴食;少量多餐,例如,一天四次小餐,而不是三餐;吃東西速度放慢,吃得太快或吃飯時說話,易吞下過多的空氣,同時也會產生過多的氣體。消化不良可以這樣做,有助於緩解:消化不良通常會在短時間內自行消失,但有一些方法可以緩解。使用非處方藥:抗酸藥或液體胃部不適藥物:如鹼式水楊酸鉍(Pepto-Bismol,Kaopectate)緩解胃灼熱的酸阻滯劑:例如質子泵抑製劑,如奧美拉唑 (Prilosec) 或蘭索拉唑 (Prevacid),或 H2 阻滯劑,如法莫替丁 (Pepcid, Pepcid AC)、Gas-X 等含有二甲基矽油的抗毒藥。
-
2022-09-07 癌症.其他癌症
胰臟癌擴散肝臟造黃膽 醫手術讓他減痛度最後時光
1名75歲男子腹痛、食慾降低且體重下降,檢查發現罹患胰臟癌,且癌細胞擴散到肝臟,後續又出現阻塞性黃疸。醫療團隊評估後,決採用「膽道金屬雙支架」引流膽汁,術後黃疸指數順利恢復正常值,不僅減緩痛苦,也讓他能維持在清醒狀態,讓家屬感謝不已。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腸胃肝膽科醫師許樹湖說,胰臟癌預後普遍不佳,未接受治療者若出現黃疸,平均存活更可能不到半年,即使可接受手術治療,平均存活時間也僅約一年,最好的處理方法就是早期預防、早期治療,若發現自己或親友突然莫名暴瘦、腹瀉、上腹痛及背痛,或者出現阻塞性黃疸等症狀,都建議盡快就醫,避免症狀惡化。他說,患者年初突然莫名感到腹部漲痛,加上經常消化不良,家人建議到門診就醫,經抽血發現腫瘤指數高達315 U/ml (正常值應低於37U/ml),加上又有暴瘦、腹痛、黃疸等症狀,懷疑可能與胰臟癌有關。切片證實為胰臟頭部惡性腫瘤,合併肝臟多處轉移,情況危急。患者積極抗癌,雖評估不適合手術切除,但仍接受多次化放療及試驗新藥,可惜後續出現嘔吐、敗血症等強烈副作用,效果並不顯著。且肝臟轉移腫瘤不斷腫大,其中有一顆腫瘤就位在肝門區,正好就是左右兩肝及膽道匯流部位,造成膽汁淤積,衍生嚴重阻塞性黃疸併發症,若未適當處置,恐怕會引發敗血症、出血傾向甚至肝腎衰竭。許樹湖說,經置入肝內膽道金屬雙支架,可引流肝內75%以上膽汁引流量至腸道,所幸過程十分順利,術後患者黃疸指數也恢復到正常值,腹脹也改善,且身上沒有外引流管的累贅,大幅提升生活品質外,住院期間更減少身體不適,同時有效延長治療時間,也讓全家人得以陪伴患者享受最後時光,對於醫療團隊感謝不已。
-
2022-09-07 癌症.血癌
兒癌最常見急性淋巴性白血病 有8大症狀應就醫
台灣每年約新增500名兒童確診癌症,其中又以急性淋巴性白血病占25%最多。醫師提醒當出現骨骼或關節疼痛、淋巴結有觸壓無痛感腫塊、瘀青與流血不止等8大症狀,應就醫檢查。每年約有500例新發病癌症兒童,為鼓勵癌症家庭不要放棄希望,成立40週年的兒童癌症基金會今天起至9月18日,在國立台灣科學教育館舉辦親子共學圖文特展。兒癌衛教大使、新手爸爸黃子佼特別到場支持表示,他看到女兒健康報告數值有點異常都會緊張不已了,更何況孩子罹癌的家長,鼓勵闔家一起觀展,家長有警覺心是好事,遇到問題就勇往直前面對。和信治癌中心醫院小兒血液腫瘤科醫師、兒童癌症基金會執行長陳博文致詞指出,所有兒童癌症中,又以兒童急性淋巴性白血病占比最高,發生率高達25%,平均每4個癌童就有1人罹病。陳博文表示,急性淋巴性白血病好發於未滿18歲的兒童,以3歲至5歲之間的兒童為最多數,成人發病機率較低,且兒童急性淋巴性白血病病程發展快速,但初期的症狀卻不典型,容易與病毒或細菌感染、撞傷、生長痛等搞混。陳博文提醒,當出現骨骼或關節疼痛、蒼白疲勞虛弱、淋巴結出現觸壓無痛感的腫塊、皮膚紅疹、莫名發燒、腹脹腹痛、瘀青與流血不止、食慾不佳等8大症狀,應提高警覺,及時帶孩子就醫進行骨髓與血液檢查。台大醫院小兒部血液腫瘤科醫師、兒童癌症基金會副執行長周獻堂說,目前有化療、標靶治療、異體幹細胞移植、細胞免疫治療4種療法,大約有8成病童可以治癒,卻仍有1到2成孩子對化療治療反應不好,需要嘗試異體幹細胞移植。周獻堂表示,現在最新的治療突破是細胞免疫治療,美國10年前臨床試驗階段就成功治癒一名女童,至今沒有復發,台灣今年通過藥證之後,正式進入可治癒難治急性淋巴性白血病病童的新時代,已有成功首例,盼未來能納入健保給付。兒童癌症基金會董事長林東燦表示,兒癌絕對不是絕症,只要早期發現,8成可治癒,急性淋巴白血病治癒率更高,也不會傳染,希望透過圖文展覽,幫助更多人了解這個疾病,讓學校師生也能了解,減少孩子面臨疾病污名的機會。
-
2022-09-06 癌症.血癌
最常見兒癌「急性淋巴性白血病」8大症狀家長必須記
台灣每年約有500名兒童被診斷出癌症,其中每4個1個就有急性淋巴性白血病(簡稱pALL)。成立40年的台灣兒童癌症基金會今起在國立台灣科學教育館舉辦圖文展,提醒家長注意8大症狀,若能及早就診,現在平均治癒率達8成,今年4月起台灣也核准細胞免疫治療,可治癒1、2成病情復發難治的孩子。兒癌衛教大使、新手爸爸黃子佼特別到場表示支持,鼓勵闔家來看展,他說「家長對各種狀況都有警戒心是好事!遇到問題就勇往直前面對,相較之下沒睡飽都算小事了!」兒童癌症基金會執行長、和信治癌中心醫院小兒血液腫瘤科醫師陳博文表示,pALL好發於1到5歲幼兒,發病高峰在2到3歲,「我自己就有兩個孫子在這年齡,可想見若孩子罹癌,對家庭衝擊有多大。」pALL的孩子骨髓不正常,製造出生長快速的異常細胞,導致正常白血球、紅血球、血小板減少,也會侵犯淋巴組織,導致孩子出現常見的8大症狀。陳博文指出,紅血球減少會導致「蒼白疲勞虛弱」,癌細胞侵犯淋巴組織會導致「淋巴結出現觸壓無痛感的腫塊」,白血球及免疫系統異常可能導致「莫名發燒」,血小板減少會導致容易「瘀青和血流不止」。陳博文提醒,平常感冒時腋下和鼠蹊部可能會有一、兩公分的小腫塊,壓了會痛,但pALL的淋巴結腫塊不同,不但明顯比較大顆,壓了也不會痛。此外,疾病可能侵犯皮膚,導致「皮膚紅疹」,可能侵犯肝臟、脾臟、腸胃道淋巴結,所以孩子可能會「腹漲腹痛」、「食慾不佳」。骨髓中有不正常的淋巴細胞,也會導致「骨骼或關節疼痛」,醫師觸診可能會壓小腿脛骨、胸骨,病童可能一壓就會痛。上述8大症狀出現時,陳博文建議家長可帶孩子找小兒科或血液腫瘤科醫師做進一步診察和檢查。現在家長警覺性高,如果醫師夠細心,通常發病後3、4個月內就能診斷出來,治癒率也已經從40年前的30%提高到80%以上。但要是遲遲沒有就醫接受治療,pALL病情惡化很快,孩子可能只是用力排便就會造成腦出血,發病6到9個月就可能會不幸逝世。台大醫院小兒血液腫瘤科醫師、兒童癌症基金會副執行長周獻堂表示,pALL目前有化療、標靶治療、異體幹細胞移植、細胞免疫治療四種療法,大約有8成病童可以治癒,但仍有1到2成孩子對化療治療反應不好,需要嘗試異體幹細胞移植。周獻堂說,移植關關難過,任何一個環節出錯都可能導致功虧一簣,治療期間病童和家長心情就像坐雲霄飛車一樣,從移植前找到配對者就不容易,移植中要打高劑量化療、接受放射治療殺滅癌細胞,可能導致少數孩子痊癒後出現次發性的癌症。移植後也要常年服用免疫抑制劑,需要時時刻刻注意避免感染,生活受到限制,這些都是目前異體幹細胞移植所面臨的瓶頸。周獻堂表示,現在最新的治療突破是「細胞免疫治療」,美國10年前臨床試驗階段就成功治癒一名女童,至今沒有復發,台灣今年通過藥證之後,正式進入可治癒難治pALL病童的新時代,也已有成功首例。此治療費用高達數百萬以上,對病人負擔不小,目前藥廠已經向健保提出申請,希望健保能給付於成人及兒童的「急性淋巴性白血病」以及「瀰漫性B細胞淋巴瘤」。陳博文表示,依循pALL治療指引,台灣各地治癒率都已經與歐美並駕齊驅,超過8成,但現行各種療法都有部分藥物尚無健保給付,讓家長不僅要煩惱孩子的生活照顧、學業,也常面臨經濟壓力。基金會持續透過小額捐款來幫助台灣癌症兒童家庭,有相關補助方案可申請,每人每年最多補助100萬元,有需要的家長可上網查詢或來電諮詢。兒童癌症基金會董事長林東燦表示,兒癌絕對不是絕症,只要早期發現,八成可治癒,急性淋巴白血病治癒率更高,也不會傳染。希望透過圖文展覽,幫助更多人了解這個疾病,讓學校師生也能了解,減少孩子面臨疾病污名的機會。
-
2022-09-06 養生.聰明飲食
颱風季選吃「這1類」蔬菜不怕菜價起伏!照營養師的食譜煮,飽足更健康
又到了颱風季節,葉菜類蔬菜容易隨著天氣和物價波動而漲價,但包括常見的馬鈴薯、地瓜、芋頭、山藥、玉米……等食材,卻是這個季節價格平穩少波動的「根莖類蔬菜」,就跟著營養師來看看,這些蔬菜的營養成分以及該如何美味料理。 馬鈴薯 熱量低又有飽足感平價美味的咖哩飯,或是炸薯條、洋芋片等,都以馬鈴薯當成主要食材,因此,馬鈴薯經常與垃圾食物、變胖、不健康畫上等號;康寧醫院營養師陳詩婷澄清,馬鈴薯若不經過高溫油炸,是非常健康的天然食物;它雖然被歸於澱粉類,但卻含有高量的抗性澱粉,每一顆煮熟約有3.2克抗性澱粉。研究發現,抗性澱粉不容易被人體消化吸收,熱量低又有飽足感,能減少脂肪的堆積,而且若放到冰箱冷藏後再吃,還能提高其含量;另外,有三高問題的人,拿它取代平常的白飯、白麵包,再適合不過。馬鈴薯大部分的維生素、礦物質、類黃酮、纖維質都在皮上面,所以最好連皮一起吃馬鈴薯炒豬肉絲食材:2顆馬鈴薯切絲、豬肉片100克、醬油1匙,鹽、胡椒、蔥花皆適量。作法:❶豬肉撒上鹽跟胡椒,放在冰箱半小時入味。❷熱油鍋,將豬肉炒到變色,放入馬鈴薯絲炒熟。❸加入醬油拌炒,最後撒上蔥花後,即可享用。洗選存用宜忌:馬鈴薯為茄科植物,生長過程會產生茄鹼,發芽後茄鹼會增加6倍,即使烹煮也難以破壞毒性,誤食會有嘔吐、腹痛、腹瀉等症狀。所以,馬鈴薯一旦發芽,應整顆丟掉,不要只將發芽處挖除。挑選:選擇圓形或橢圓形、表皮完整、大小適中的馬鈴薯,不要選表皮發綠或發芽的馬鈴薯,以免茄鹼中毒。保存:乾淨的馬鈴薯可用報紙包住或放進深色紙袋中避免陽光直射,置於通風良好的陰涼處即可。蓮藕 幫助膽固醇代謝、穩定血糖蓮藕是澱粉類食物,富含蛋白質、維生素C、維生素B1、膳食纖維、鈣、磷、鐵、丹寧酸等物質,加上它容易消化、生熟食皆可,適合各年齡層的人滋補用。值得一提的是,每100克蓮藕含有約5克的膳食纖維,且水溶性跟非水溶性的纖維都有,一來可以增加糞便含水量、軟化糞便,二來能幫助膽固醇代謝、穩定血糖。另有研究發現,蓮藕表皮的多酚類及銅,可刺激神經細胞,改善神經功能。涼拌蓮藕食材:蓮藕600克、西洋芹1條、九層塔3朵、洋蔥1/3顆、醋適量、醬油適量、香油適量作法:❶蓮藕洗淨煮熟,切成蓮藕片備用。❷將所有配料切成絲。❸將所有食材調和在一起,加入醋、醬油、香油拌在一起(若喜歡辣味的民眾,可滴幾滴辣油)。洗選存用宜忌:中醫認為,生蓮藕性寒,具涼血、散瘀功效,適合上火之人解清熱;不過蓮藕煮熟後,性質由寒轉溫,可以滋補五臟,適合胃腸虛弱或消化不良者食用。挑選:選擇藕身無傷口、沒臭味為佳;藕身肥胖飽滿,代表有熟成,口感較好;如果蓮藕已切開,切面氣孔比較大的口感較好。保存:將有帶土的蓮藕(帶土蓮藕保存較久)包入報紙,再放進去塑膠袋,置於冷藏,可保存約一星期;若蓮藕已經被洗乾淨或有切口,建議趁新鮮食用。洋蔥 強大抗氧化力,能保護心血管洋蔥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鉀、鈣、含硫胺基酸、含硫化合物及槲皮素,在歐美被譽為「蔬菜皇后」。陳詩婷解釋,槲皮素是一種類黃酮化合物,具有強大的抗氧化力,能保護心血管,也有降低脂肪生成的作用。其中,槲皮素含量最多的是洋蔥的外皮,若想多攝取些槲皮素,建議可以將洋蔥洗淨,表皮以果汁機打碎,再將洋蔥表皮的湯汁加入菜餚一起烹煮。此外,洋蔥的熱量相當低,每100公克約只有30~40大卡,很適合作為肥胖者的減重佳品。洋蔥拌木耳食材:洋蔥半顆、木耳150克、甜椒1個、香菜1根、蒜頭適量、鹽1茶匙、醬油1湯匙、麻油1湯匙、黑醋1湯匙、糖適量作法:❶木耳洗淨,放入滾水汆燙3~5分鐘後,取出沖冷水備用;洋蔥、甜椒洗凈切絲;蒜頭切末;香菜切段備用。❷將所有食材及調味料拌勻即可享用。(若擔心洋蔥太嗆辣,可以先切絲,放入冷開水泡半小時再冷藏)洗選存用宜忌:洋蔥屬較刺激性的蔬菜,不管是生熟食,都容易造成脹氣,腸胃較敏感者建議少量攝取為宜,也最好少生吃洋蔥。挑選:選擇表面光滑、乾燥、沒有霉斑、水傷或擠壓痕跡;重量比較重的,代表含水量充足;洋蔥尖頭紮實較為成熟、甜度較高。保存:生洋蔥應該被存放於陰涼、通風良好的乾燥環境中,同時避免陽光直曬;儘量不要放在冰箱,因為洋蔥容易吸水,冷藏環境會讓它變濕,就會更容易發霉白蘿蔔 促進腸道蠕動,減緩消化不良白蘿蔔又名「菜頭」,有取得好彩頭之意。陳詩婷說,白蘿蔔富含硫化物、酚和萜類化合物,研究發現,有助降低GOT與GPT(肝發炎指數),避免脂肪肝或肝炎持續惡化;白蘿蔔特有的芥子油苷與異硫氰酸酯,也被證實可以促進腸道蠕動,減緩消化不良及脹氣的作用,日本便當裡經常會放一片白蘿蔔就是這個道理。芥子油苷也被發現可以清除自由基,誘導癌細胞凋亡;不過,若加熱時間過久,或以水煮方式烹煮,容易造成芥子油苷的流失,且比例高達90%,建議可以用蒸煮、涼拌等方式,有助於保留最多的芥子油苷。蘿蔔絲餅食材:白蘿蔔1條、青蔥適量、中筋麵粉200克、胡椒粉2匙、水260克、鹽巴適量、蛋2顆作法:❶白蘿蔔刨絲,用少許鹽抓出水。❷將麵粉、胡椒粉、水、雞蛋打成麵糊,接著加入蘿蔔絲與青蔥拌勻。❸熱油鍋,舀入麵糊,兩面煎熟即可享用。洗選存用宜忌:白蘿蔔較寒涼,腸胃比較敏感的人,吃多容易腹瀉,建議可以與薑同食,抵銷其寒味。此外,白蘿蔔含有特殊的異硫氰酸酯,會抑制人體對於碘的吸收,甲狀腺功能低下的人,避免大量生食白蘿蔔。挑選:購買表皮無裂痕、沒有黑心、空心、葉柄新鮮、手指彈有輕脆聲為佳。保存:買回家可以用保鮮膜包好,放冰箱冷藏可保存一周以上。牛蒡 幫助益生菌生長、促進腸道蠕動牛蒡的粗纖維除了有飽足感外,還可以幫助益生菌生長、促進腸道蠕動,而且熱量又低,是減肥的良物。此外,牛蒡富含多酚類(主要在牛蒡皮上),研究證實可以幫助肝臟解毒,還能吸附並代謝膽固醇和脂肪,讓血管不易形成動脈粥狀斑,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因此,本身有三高問題的人,不妨可以將牛蒡融入三餐的菜餚中;另外,牛蒡的礦物質含量也高,像是鈣、鎂、鋅等,有助穩定神經,緩和情緒。牛蒡野菇炊飯食材:米2杯、紅蘿蔔1條、香菇3朵、牛蒡半條、鴻喜菇100克、醬油1匙、清酒1匙作法:❶牛蒡及紅蘿蔔削皮切絲備用。❷菇類清洗乾淨,與牛蒡及紅蘿蔔下鍋清炒。❸米洗淨,加水兩杯。❹將炒好的配料放入電鍋中和生米一同攪拌均勻,再加入醬油及一匙清酒,按下電鍋開始炊飯,跳起燜10分鐘,拌一拌即可享用。洗選存用宜忌:牛蒡性質較涼,腸胃敏感之人,吃太多可能導致腹瀉;另外粗纖維多,也可能導致消化不良。挑選:未削皮帶有泥土、鬚根少較為新鮮(鬚根多代表出土時間長,較不新鮮);拿在手上沉,代表富含水份肉質緊實;尾端自然彎曲有彈性,口感較鮮嫩。保存:牛蒡買回可以用報紙包起來,放在陰涼處或冰箱保存;若切過剩下的,可以在切口抹點鹽避免氧化,再用保鮮膜包覆防止出水,儘量在3天內用完。 地瓜 有助維持視力,降黃斑部病變機率地瓜好處相當多,橘紅色的地瓜,含有豐富的β-胡蘿蔔素,有助維持視力,降低黃斑部病變機率,同時能夠抵抗自由基生成。地瓜大量的膳食纖維,有助降低體內膽固醇,減少心血管疾病,同時促進益生菌生長;陳詩婷還說,地瓜屬於主食類,適合取代營養價值較低的白飯、白麵條等;但別忘了地瓜主要成分仍是澱粉,吃多也會發胖、導致血糖不穩。地瓜芝麻豆奶食材:熟地瓜1條、黑芝麻2湯匙、無糖豆漿150c.c.、牛奶150c.c.作法:將所有食材置入調理機攪拌均勻即可享用;腸胃功能不好的人,建議把豆漿跟牛奶加熱到40℃再飲用為佳。洗選存用宜忌:地瓜因糖分較高,吃太多身體來不及消化,停留在腸道發酵,容易引起脹氣、放屁,容易消化不良的人,不宜一次吃太多。挑選:選擇表皮完整,形狀圓胖為佳;發芽的地瓜代表已採收一段時間,口感跟營養價值都較差;如果地瓜表皮出現褐色或黑色斑點,也不要購買,很可能是受黑斑病菌污染所致,會使地瓜變硬變苦,對人體肝臟會造成損害。 保存:地瓜最好放在乾燥陰涼處,讓它透氣可以放比較久;夏天溫度高容易發芽,可以用報紙包起來放入冰箱,或直接蒸熟或烤熟,放冷凍慢慢取用。山藥 有助於吸附膽固醇、穩定血糖吃起來口感滑黏的山藥,富含蛋白質、膳食纖維、維生素B群等營養素。陳詩婷說,山藥的黏液是一種醣蛋白,有助於吸附膽固醇、穩定血糖,對於三高問題有助益,且此黏液還含有消化酵素,可以幫助消化。山藥所含的必需胺基酸「麩胺酸」也很高,研究證實可以幫助黏膜修復,以及傷口的復原,有胃潰瘍、黏膜破皮等人,可以適量攝取;山藥還富含雌激素,有助改善女性更年期的不適。山藥煎餅食材:山藥200克、高麗菜100克、蛋2顆、胡椒鹽適量作法:❶山藥去皮,用調理機打成泥;高麗菜切小塊、蛋打勻備用。❷將所有食材混和,撒上胡椒鹽。❸熱油鍋,舀一匙山藥泥,稍微整形,待煎到山藥泥表面出現氣孔,翻面再煎約1分鐘,即可享用。洗選存用宜忌:每100公克山藥僅約80大卡,比白飯低,糖尿病患可以取代白飯,有助平衡血糖;不過山藥的鉀離子跟蛋白質較高,慢性腎臟病人不宜多吃。挑選:選擇外觀完整、鬚根少(與一般根莖類不同,山藥鬚根多表示成熟度不足)、沒有腐爛為佳;越新鮮的山藥,黏液會越多。保存:買回的山藥若整支完整,用報紙包覆,放在陰涼處即可;外表皮較薄的日本山藥,因水分較多,建議用保鮮膜包起放在冰箱冷藏。芋頭 排除身體多餘的鈉,有助降血壓芋頭口感綿密,深受大家喜愛,不僅可以當主食,也可以入菜;陳詩婷說,芋頭的鉀含量很高,有助排除人體多餘的鈉,有助降血壓,減少心血管疾病;芋頭還含有豐富的皂素,具有抗氧化作用,能降低血液中的壞膽固醇,延緩老化。芋頭是鹼性食物,常大魚大肉的人,不妨可以將芋頭當成主食,可以中和體內酸性物質。不過,市售芋頭產品經常添加色素,注意!煮熟的芋頭應該是灰白色,而非紫色,民眾應多留意,以免吃進過多添加物。芋香米粉湯食材:米粉2坨、絞肉50克、韭菜200克、香菇4朵、蝦米1小把、油蔥適量、排骨4塊、鹽適量、白胡椒適量、日式醬油適量作法:❶米粉泡水軟化、芋頭切適口大小、韭菜切段、香菇泡過切成絲、蝦米與排骨洗淨備用。❷排骨先煮成高湯備用。❸絞肉入鍋炒到變白,放入香菇、蝦米、蔥頭、芋頭,一起炒香。❹放入米粉,高湯蓋過米粉,加入韭菜煮熟。❺最後撒上醬油、白胡椒及鹽巴,即可享用。洗選存用宜忌:芋頭高鉀,有慢性腎臟病的人,不宜多吃;芋頭本身歸屬於澱粉食物,吃多容易消化不良,血糖不穩者也要注意不可吃過量。芋頭在中醫看來是為發物,有過敏體質的人,不宜多吃。挑選:外觀呈現橢圓形、飽滿、表皮上帶有泥土、沒有凹洞較佳;若指甲摳芋頭表面,呈綿粉狀,代表煮後比較鬆,若摳起來太硬或感覺水水的,很有可能會久煮不爛。保存:芋頭尚未料理前,應放陰涼處保持乾燥;或可將芋頭削皮,切成方便料理的大小直接冷凍,要用時不用解凍即可料理。(備註:有些人會對芋頭黏液過敏而發癢,削皮時最好戴上手套。)豆芽菜 有助保護眼睛、維持視力豆芽菜幾乎是所有麵攤都會出現的食材,豆芽菜是黃豆、黑豆或綠豆發芽的別稱。陳詩婷說,黃豆俗稱「田園裡的肉」,屬於蛋白質含量高的食物,發芽成黃豆芽後,雖然蛋白質會變少,其膳食纖維、維生素A與β-胡蘿蔔素則會增加,尤其是維生素A,相較於黃豆,會多了數十倍,有助保護眼睛、維持視力,還能避免黃斑部病變。澱粉類綠豆蛻變而來的「綠豆芽」也是歸屬於蔬菜類,不僅與黃豆芽一樣熱量低,且不含脂肪,維生素C含量甚至比許多水果還高,是一款可以增加飽足感、營養價值高、價格低廉的好物。涼拌三絲食材:黃豆芽1包、黑木耳200克、胡蘿蔔半條、黑醋2匙、芝麻油適量、辣油1小匙、醬油2匙作法:❶將黑木耳泡水發開,切成絲;胡蘿蔔切絲備用。❷取熱水將黃豆芽、黑木耳絲、胡蘿蔔絲燙熟。❸瀝掉水後,置入保鮮盒,接著將所有調味料倒入。❹最後搖晃保鮮盒,直到醬汁充分拌勻即可享用。洗選存用宜忌:黃豆芽纖維比較粗硬,腸胃功能不佳者,不宜攝取過量;綠豆芽性質較涼,有清熱作用,不過體質虛寒之人,不宜攝取過量。挑選:挑選有鬚根、顏色不會過度潔白、個頭不會太粗壯的豆芽為佳。採買時也可以聞一下味道,新鮮的豆芽帶有清香,若有臭味或嗆味,則代表有添加其他保存劑或不新鮮了。保存:黃豆芽建議以塑膠袋包好,放到冷凍庫保存,可以放比較久;綠豆芽則可以先攤開,用紙巾吸乾水份後再包起來,可以放約3天。玉米 有助抗自由基、降低膽固醇玉米是主食的一種,陳詩婷說,大概一食指長的玉米,約等於四分之一碗飯,但它比白飯營養許多,含有維生素A、維生素C、維生素E、葉黃素、玉米黃素、α-胡蘿蔔素及鐵、鈣、鎂、鉀等營養素。特別是天然的維生素E,有助抗自由基、降低膽固醇、保護肌膚;而豐富的膳食纖維,則可以刺激腸胃蠕動,預防便秘及大腸癌;玉米的玉米黃素、葉黃素,則可以預防眼睛老化、減少黃斑部病變。九層塔玉米水餃食材:水餃皮1包、絞肉600克、玉米粒1罐、九層塔1大把、黑胡椒適量、鹽巴適量、醬油適量、香油適量作法:❶將九層塔切成小片狀,與玉米粒、絞肉、黑胡椒、鹽、醬油一起拌勻(可倒入玉米罐頭湯汁,味道比較香甜)❷撒上香油再拌均勻。❸餡料完成後放冰箱冷藏,讓食材充分融合調味料。❹取一盤子撒上麵粉,取一餃子皮,將餡料包進去,開口捏緊即可。可煎可煮。洗選存用宜忌:玉米粒不好消化,所以腸胃功能不好的人,吃玉米建議細嚼慢嚥,否則容易增加腸胃負擔。挑選:購買時可以觀察玉米粒是否排列整齊、飽滿;接著用手惦惦重量,越重代表水分多、甜度佳;也可以觀察玉米鬚,若還是綠色代表此玉米還沒成熟;購買前,也建議先開玉米外葉,檢查有沒有被蟲咬的痕跡。保存:玉米不用清洗,只需要將外葉拔除,放在塑膠袋密封冷藏可保存5天,冷凍可半年;或者煮熟後再冷凍保存,更方便。延伸閱讀: 。五穀雜糧健脾養胃 搭配2種食物還能助消化、改善疲勞 。芋頭 助消化、提高免疫力(本文摘自常春月刊474期)
-
2022-09-05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道聽塗說對醫病關係的影響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非主流醫學帶給醫病關係的困擾」。一位年輕的主治醫師分享因為病人與家屬道聽途說,要求一些與主流醫學迥異的治療引起的挫折感。一位資深的精神科醫師寫出他的看法,「我們思考的是本於專業,對於病人的病情最好的治療建議。不管在哪個層級的醫療院所,所有的醫療人員都是經過嚴格而漫長的教育訓練與考核,才能站在第一線服務病人。」一位長年在美國大都會行醫的資深癌症專家也分享她所遭遇的追求非主流醫學的華人病家帶給她的困擾。「這樣深植的印象影響許多台灣病人遅疑就醫,特別在面對癌症時,選擇中藥治療,甚至千里迢迢地尋訪中藥神醫,因而喪失治病的最佳契機。」希望這三位醫師發自內心的呼籲,可以讓台灣社會更了解主流醫學是有深厚學理根據,也希望民眾重新評比另類醫學、中醫藥及主流醫學的長短處,做明智的醫療決擇。自從在臨床工作後,遇過許多形形色色的患者,每人的想法不盡相同,於是要建立良好的醫病關係需要雙方的努力,近日遇到幾起因道聽塗說而造成建立醫病互相信任有相當的困難。有位將近五十歲的中壯年男性,因長期酗酒導致酒精性肝硬化,時常因反覆性腹水及雙下肢嚴重水腫而住院,近來因腹水大量累積於右側肋膜腔造成呼吸困難,於是在右側肋膜腔置放引流管,而且搭配利尿劑使用,而且向他及家屬衛教需要限制鹽分而且要戒酒。雖然口頭上說好,但病人本身住院期間飲食還是沒有按照醫囑,由家屬從外帶重鹹重口味的餐飲。向病人及家屬告誡後,病人的母親反而以她覺得病人應該是肚子裡火氣大而喜歡喝大量冰水且質疑為什麼沒有給他開所謂的「消水藥」及「退火氣」的藥物?我向她解釋消水腫的藥物已經有注射的白蛋白配合利尿劑,而且劑量都有再調整,至於「退火氣」的藥物並不存在,她卻說:「這麼大的醫院,怎麼會沒有藥?聽別人說某家醫院就有這種藥。」爾後幾天的查房時間,也都是在這個議題上打轉,經過了幾天的治療,雖然雙下肢水腫有明顯改善,但肋膜積液就維持在那個不上不下的範圍,只是病人母親不滿意為什麼治療都沒有很顯著的效果。於是,我建議她及病人本身是否有意願換到他們有所謂「退火氣」藥物的醫院接受治療?經過他們和親友的一番討論後就轉至親友介紹的那家醫院接受治療。此外,檢查室有位護理師在空閒時向我提及她有親朋好友到家裡作客,在聊天時,親戚中有人心律不整長期在心臟科門診追蹤治療服藥,期間有位親戚就說:「為什麼不裝電池(心律節律器)?應該是醫院規模不大,沒有能力跟設備可以裝吧?」像他自己本身就是心律不整去台中的大型醫學中心置放心律調節器.護理師當下聽到是覺得有點不置可否,只是礙於是長輩不好意思說些什麼不禮貌的話。之後,家人向她問及醫院是否沒有在放心律調節器?是否真的要再去台中的醫學中心就醫?聽完之後,深深地覺得要建立互信的醫病關係真的是有段很長的路要走,很容易因為一些道聽塗說的消息而造成醫病之間的不信任,每一個醫療決策尤其是需要侵入性的檢查跟治療更需建立在醫病互相信任的前提之下,疾病的治療有其標準的治療方式,像是心律不整也有好幾種形式,治療方式也是大大的不同,有符合需要置放心律調節器的適應症才需要置放,有些心律不整甚至需要做心導管去定位燒灼。以前聽過一句俚語:「先生緣,主人福。」一直以來,我都不明白其中的含意,直到最近,我才慢慢可以體會其中的意涵。病人來求治時,以真誠的態度對待他們,用心地幫他們解決病痛。如果超出自己能力的範圍也會找尋其他專家甚至介紹給其他醫院的醫師幫忙處理,甚至也會後續打電話關心詢問病況是否有好轉,病況變好了也替病人開心。如果遇到不信任自己的病人時,也當是沒這個緣分,也不強求一定要病人接受自己的治療。也曾經遇到一位病人,膽結石併發急性膽囊炎及有結石掉到遠端總膽管及胰管開口處併有急性膽管炎及胰臟炎,住院打抗生素及止痛藥讓症狀有緩解了。因為假日,故向病人解釋先置放膽囊引流管引流感染的膽汁後,隔天再膽道鏡取石,但病人堅持要用他所認知的、聽說過的體外膽囊碎石術治療,如果沒有這種治療方式就要自行出院。經過一番解釋說目前不接受治療怕會演進至嚴重敗血症甚至有生命危險以及他太太也勸他要接受正規治療,他還是堅持他的腹痛好多了,堅持要辦理出院。所以深感醫病之間信任關係的建立,真的需要雙方的努力,以及有所謂的緣分,需要醫療端的努力以及願意配合治療的病人端,這樣的關係才能讓彼此間的關係更美好,讓醫病之間的關係有雙贏的局面。現今網路發達,在網路上可以查到很多醫療資訊,有些是真實的,有些是錯誤的,因為病人對醫療知識認知的不對等,當有病人拿錯誤消息來詢問時,應該要以坦然的態度來向病人解釋,在雙方建立互信的關係下的治療,才會達到雙方面都心安的最佳狀況。
-
2022-09-04 醫療.風溼過敏免疫
過敏致命1/全身型過敏黃金救援僅30分 籲廣布救命針點
一名9歲小孩因氣喘到診所做減敏治療,某次療程打完針出現全身型過敏反應(Anaphylaxis),沒幾分鐘就呼吸困難、躁動、失去意識,被緊急送到醫學中心急診室時已經陷入昏迷,瞳孔放大。緊急插管後送到兒童加護病房,醫療團隊傾全力照顧,仍在16天後因併發敗血性休克而死亡。林口長庚醫院兒童過敏科教授姚宗杰表示,全身型過敏反應發作時,症狀來得又快又急,有時只是皮膚出疹、粘膜腫脹、腹痛腹瀉嘔吐,較不危及生命,但也可能導致呼吸困難、心律不整、低血壓、休克,無論成人兒童都可能致命,死亡率約1至1.4%,從發病到呼吸心臟衰竭,黃金救援時間只有短短5到30分鐘,對病人或醫師都是猝不及防的恐怖經驗。姚宗杰說,曾經發生嚴重過敏反應的病患,都應該隨身準備救命針「腎上腺素自動注射器(Epipen)」,以便即 自救。只要從大腿外側打進肌肉,可快速擴張氣管、收縮血管,幫助病人暢通呼吸道、提高血壓,有大約13.8%病人發作後需要打兩支。有打和沒打,到了醫院可能就是「急診觀察後回家」和「入住加護病房」的天壤之別。不過,腎上腺素自動注射器並無健保給付,一支要4000到5000元,不好買,買到效期還可能只有一年。姚宗杰建議,希望健保納入給付,或比照AED方式佈建於高風險場域,「畢竟人命關天,應考慮別讓病人全自費。」姚宗杰指出,全身型過敏反應不罕見,歐美推估終生盛行率達0.5至2%,男性比女性風險高,常見誘因包括藥物,約占5成、食物約三成、蟲螫毒液和不明原因各一成。他分析2001到2013年健保數據發現,台灣發生率約為10萬分之7.3,發生率逐年增加,每年以5%速度成長,很快可追上歐美。「兒童發生率增加最快,以每年9%的速度成長,主要來自於食物過敏的增加。」姚宗杰說,至於長者,70歲以上全身性過敏反應超過一半需要住院,住院者有一半得住到加護病房,有心血管共病者嚴重度也會增加。姚宗杰估算,台灣每年約新發生1700例全身型過敏反應,致死率1%換算就是17條人命。若健保給付一人一支4000元的腎上腺素自動注射器,等於花760萬就能挽救17條人命,還省去後續重症照護的費用。另外,也希望衛福部考慮像布建AED一樣,依法請教育部買給學校,並要求養蜂場、登山隊、一定規模的公共場所都要將之納入基本常備急救物資。【延伸閱讀】過敏致命2/全身過敏救命針有望納健保 過敏急救三重點
-
2022-09-02 醫療.消化系統
大便有血?醫師傳授3招分辨:你是單純痔瘡、還是腸癌?
「一名30出頭的周姓年輕男子,在某科學園區擔任研發工程師,工作壓力不小、時常熬夜加班有內痔病史,一年多前,他突然因為持續兩個多月的腹痛向我求診,透過無痛大腸鏡檢查發現直腸處有惡性腫瘤,化驗結果為直腸癌二期,正值打拼奮鬥年紀的他當然無法接受,甚至驚訝不已,他告訴我一開始血便以為是痔瘡復發,就近跑去住家附近小診所拿塞劑處理,要不是腹痛難耐,恐怕還找不到真正元兇…..」 痔瘡是現代人的文明病之一,有許多痔瘡患者因為沒有症狀沒就醫不知自己有痔瘡,然而,隨著大腸癌年輕化,許多少年得痔的年輕人可別再痔瘡、腸癌傻傻分不清,除了有痔要伸(就醫),也要小心,像周姓男子這樣的個案下一個可能就是你。 痔瘡跟腸癌本來一點關係都沒有,痔瘡不是腫瘤,它是長在肛門附近的血管組織的一種病變,處理得當,跟痔和平共存相守到老也是沒問題。然而,痔瘡引起的出血,跟大腸癌症狀非常類似,導致兩者時常被患者甚至醫師誤判,臨床經驗來看,其實有以下幾個方法可做區別: 1. 血便型態痔瘡通常發生在肛門附近,受到糞便擠壓出血的顏色會是鮮紅色多;若是大腸癌,除非腫瘤位置靠近肛門口才會有鮮紅色的血便,但若不是肛門附近的腫瘤,腫瘤越往大腸內部出現的血便顏色則越暗紅。 2. 便血量與血液型態 痔瘡是靜脈血管的病變,當肛門用力導致痔瘡出血時,血量往往較大,嚴重起來會連續好幾天,用衛生紙一擦也有明顯的血跡,好比我們抽血打針,血管一旦受到注射外力被弄破卻沒有用棉花按住,就會造成明顯的血量。 如果是腸癌引起的血便,因為腫瘤與糞便混在一起,除了出血血量不大,也比較黏稠,類似我們表皮破皮出血,出血頻率多半時有時無,正因為如此,有不少痔瘡病人甚至醫師誤判斷是痔瘡復發,用外用藥膏或塞劑診治初期是有效(血便不見)而輕忽。 3. 疼痛症狀 痔瘡的疼痛只在肛門外部,人家常常說的坐立難安,正是形容痔瘡太大引起的不適;然而,腸癌除非腫瘤位置靠近肛門才會難以「坐」人,如果伴隨持續的腹痛,就千萬一定要往腸癌方向考慮,這是因為腸道被腫瘤阻塞,提醒一下,通常出現腹痛的腸癌,期數都不樂觀。 最後,要注意的是:有痔瘡不一定是大腸癌,沒有痔瘡也可能有大腸癌,當兩者並存時,除了用血便與疼痛做區別判斷外,沒有出血的痔瘡,也還是有大腸癌發生的風險喔,這種狀況多出現在大腸右側的腫瘤,這個部位多半是剛形成的水狀糞便,腫瘤出血容易包在糞便內不易看到,除非進行糞便潛血,或者用更精確的無痛內視鏡檢查才被揪出,總之,癌症要早期預防,還是定期透過正確工具檢查最好。 延伸閱讀: Novavax疫苗開打!它適合當第四劑嗎?為何專家說Novavax疫苗比莫德納、BNT安全?六都預約管道一次看
-
2022-08-30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相隔49天重破三萬!本土新增3萬1178例、27人死亡,30女接種三劑新冠確診才發現罹癌
相隔49天重破三萬 本土+3萬1178例新冠肺炎本土疫情明顯升溫,國內今天新增確診3萬1178例本土個案,是7月12日以來、相隔49天再度站回三字頭。另新增310例境外移入個案、死亡個案27例。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和上周二相比增加5083例,上升19.5%,增幅符合預期。今日新增3萬1178例本土病例,為1萬4345例男性,1萬6822例女性,11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以上;個案分布為新北市(6,631例),台北市(3,896例),台中市(3,761例),桃園市(3,138例),高雄市(2,573例),台南市(2,026例),彰化縣(1,320例),苗栗縣(869例),新竹縣(816例),屏東縣(811例),雲林縣(767例),宜蘭縣(696例),新竹市(673例),花蓮縣(578例),嘉義縣(512例),南投縣(511例),基隆市(509例),嘉義市(385例),台東縣(345例),金門縣(181例),澎湖縣(160例),連江縣(20例)。今日新增27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12例男性、15例女性,年齡介於30多歲至90多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26例具慢性病史、17例未接種3劑COVID-19疫苗。確診日介於今(2022)年5月30日至8月27日,死亡日期介於6月9日至8月27日。今日新增310例境外移入個案中,為149例男性,161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80多歲,分別自越南(21例),馬來西亞(9例),新加坡(7例),柬埔寨及日本(各4例),紐西蘭(3例),韓國、香港及美國(各2例),法國、緬甸、菲律賓及英國(各1例)移入,另252例感染國家調查中。入境日期介於今年7月30日至8月29日。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527萬3449例確診,分別為2萬7608例境外移入,524萬5787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2020年起累計9893例死亡病例,其中9,877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2,107例、台北市1,110例、台中市990例、高雄市924例、台南市765例、桃園市746例、彰化縣576例、屏東縣407例、雲林縣313例、南投縣294例、苗栗縣234例、嘉義縣233例、基隆市217例、宜蘭縣197例、花蓮縣163例、嘉義市162例、新竹縣155例、台東縣140例、新竹市98例、澎湖縣27例、金門縣19例;另16例為境外移入。新冠新增27人死亡 30女接種三劑新冠確診才發現罹癌新冠肺炎今天新增死亡27例、中重症56例。其中死亡個案中較年輕個案為一30多歲女性,新冠肺炎住院後才發現罹癌,死因為新冠肺炎併敗血性休克及癌症轉移。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今天新增死亡個案年齡介於30多歲至90多歲以上,為12例男性、15例女性,26例具慢性病史、17例未接種三劑疫苗。確診日介於今年5月30日至8月27日,死亡日期介於6月9日至8月27日。其中最年輕死亡個案為一名30多歲女性,本身有缺鐵性貧血等慢性病史,已接種三劑疫苗,六月曾因一般肺炎住院,出院後6月30日快篩陽性。因腹痛噁心咳嗽等症狀7月3日至急診,診斷為新冠肺炎收治隔離病房治療。後經電腦斷層掃描發現胸部及腹部有多處轉移性癌症病灶,後因敗血性休克急救無效,不幸於7月17日死亡,死因為肺炎合併敗血性休克及癌症轉移,現在才通報是因新冠肺炎從其他死因轉為主要死因而補提列。今年1月至今中重症累計2萬3762例,其中死亡累計9039人。另指揮中心今天公布,自今年1月1日至8月28日住宿式長照機構住民累計4萬9083人、確診工作人員數為1萬3804人。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機構內致死率維持2.26%,採檢陽性率也維持工作人員0.5%、機構住民陽性率0.6%。據指揮中心統計,上週新增252名工作人員確診及587名住民確診,自今年1月1日至8月28日,通報機構間數達1630家,確診住民人數為4萬9083人、確診工作人員數為1萬3804人。BA.5疫情升溫 指揮中心調升專責病床比例新冠肺炎升溫,指揮中心也備戰調整病床數。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雖然全國空床率還有六成,但台北區空床數降到37.5%,因此要求應變醫院釋出專責病床最高到30%。羅一鈞表示,針對應變醫院要求雙北加開專責病床至20%到30%,其餘地區皆調升至15%至20%。另外針對500床以上醫院的醫院,也要求台北區,如雙北、宜蘭等地從原先的5%調升至10%到15%,北區如桃竹苗從原先的5%到10%調升至10%;中南部及東部暫不調整。至於用藥方面,羅一鈞也表示,隨著BA.5疫情升溫,服藥人數出現回溫情形。昨天開藥5174人份,包括倍拉維(Paxlovid)4186人份、莫納皮拉韋988人份,是從7月19日6000多人份領用後,又回到五千多人,顯示國內確診增加,開藥也增加。不過藥物儲存量非常足夠,醫師遇到確診個案,符合服藥高風險就能開立,降低中重症死亡機率。
-
2022-08-29 醫療.消化系統
腸胃炎吃粥、白吐司才好得快? 醫:要攝取蛋白質才對!
COVID-19防疫期間人人戴口罩、噴酒精,抑制飛沫型病毒傳染,但透過糞口傳染的病毒性腸胃炎卻防不勝防。腸胃炎一年四季都可能發生,以腹瀉症狀最為常見,許多病患只吃稀飯、白吐司避免油膩飲食。湯瑪士親子兒科診所主治醫師許修平則指出,近來腸胃炎支持性療法的新觀念是:補充「蛋白質」才有助於腸道黏膜修復,服用益生菌亦可縮短病程。 許修平表示,腸胃炎期間反覆腹瀉會造成腸道的表皮黏膜受損、影響消化吸收,清淡飲食雖能減少腸道刺激,但攝取的營養不夠,會使腸黏膜修復變慢,降低對乳糖的吸收能力,當病患以為症狀好轉後,開始喝牛奶、吃含糖製品後又會腹瀉。因此,針對腸胃炎病患,建議應補充含有蛋白質營養素的食物,如:瘦肉、蒸蛋等,有助於腸道細胞修復。 此外,急性腹瀉期間,益生菌能充當「緊急救兵」發揮作用。當腸道發炎而破損時,腸道黏膜易被壞菌入侵占,此時補充高劑量益生菌(至少10億菌株以上)搬救兵,能抑制壞菌生長與附著,減緩腸道發炎、促使腸道細胞修復與腸黏膜生長,改善腹瀉症狀並縮短病程。 許修平強調,市售益生菌的種類繁多,有針對過敏、腸胃或急性腹瀉等,對人體有著不同作用,並非每種益生菌都能抑制急性腸胃炎,當前諸多研究證實,醫療級乳酸桿菌(或可稱LR益生菌)能溫和調整腸道菌叢環境、舒緩輕度腹瀉及腹痛困擾,調整排便。 民眾在選用益生菌時也可諮詢醫師,或認明PIC/S GMP藥廠製造且經衛生福利部認可、多家醫療院所使用的品項,且單一菌種至少有10億以上的活性益菌。 一天當中什麼時候吃益生菌最有效?許修平建議「睡前服用」。因腸胃道此時不在消化階段、蠕動較慢,吃下肚的好菌才有機會慢慢附著在腸道上,此時間也較能避免與白天服用的其他藥物產生互相干擾作用。許修平說,腸胃炎的發生大多是未注意飲食衛生引起。以病原體區分,可分為細菌性腸胃炎及病毒性腸胃炎。嚴重的細菌性腸胃炎會出現腹痛、血絲便、膿便等需住院治療;症狀相對輕微的病毒性腸胃炎則採用支持性療法,病患可先休息一到兩餐、補充水分及電解質讓腸胃道充分休息,當體力稍有回復便可吃含有澱粉的白飯搭配蛋白質,但要避免乳製品及甜食。 急性腹瀉一開始也應避免自行服用止瀉藥物,因為無論哪一種腸胃炎,「腹瀉」都能將病菌從腸道排至體外,啟動身體保護機制,服用止瀉藥反而導致病菌無法排出。若腹瀉超過四次以上,為避免腸黏膜受損太嚴重,可在醫師指示下服用止瀉藥物。 許修平提醒,抵禦病毒性腸胃炎的自我保護方式,是正確的衛生觀念。為嬰幼兒、老年人更換尿布或處理排泄物後、準備餐點前一定要洗手,飯前飯後也要清潔雙手、蔬果清洗乾淨,避免生食生飲等,就能有效預防病毒傳播,遠離病毒性腸胃炎。【免疫資訊報你知】換季感冒季?流感總是找上門?時常腹瀉又脹氣,影響生活品質?空氣不好時,眼角、鼻子癢不停?你也有這些症狀嗎?當心免疫系統出問題!「免疫大小事」會將艱澀難懂的免疫資訊用轉譯給大家,讓我們一起增強免疫力、邁向健康。更多免疫小知識->免疫大小事臉書粉絲團
-
2022-08-27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本土+2萬5621 境外+280 死亡+40 新北5千例最多
本土+2萬5621 境外+280 死亡+40 新北5千例最多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天公布國內新增2萬5901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2萬5621例本土個案及280例境外移入;另確診個案中新增40例死亡。指揮中心表示,今日新增之25,621例本土病例,為11,493例男性、14,115例女性,13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以上;個案分布為新北市(5,539例),台北市(3,167例),桃園市(2,976例),台中市(2,952例),高雄市(2,076例),台南市(1,545例),彰化縣(977例),新竹縣(767例),新竹市(733例),苗栗縣(653例),屏東縣(620例),宜蘭縣(567例),雲林縣(516例),花蓮縣(509例),基隆市(440例),南投縣(396例),嘉義縣(371例),台東縣(272例),嘉義市(271例),澎湖縣(132例),金門縣(119例),連江縣(23例)。指揮中心指出,今日新增40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22例男性、18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38例具慢性病史、24例未接種3劑COVID-19疫苗。確診日介於今(2022)年5月15日至8月24日,死亡日期介於6月11日至8月24日。指揮中心說,今日新增280例境外移入個案中,為140例男性、140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70多歲,分別自越南(29例),日本(10例),美國及泰國(各4例),菲律賓(3例),荷蘭、新加坡、英國及馬來西亞(各2例),印尼、德國、斯洛伐克及印度(各1例)移入,另218例感染國家調查中。入境日期介於今年7月22日至8月26日。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15,989,094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相關通報(含10,786,388例排除),其中5,194,850例確診,分別為26,700例境外移入、5,168,096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2020年起累計9,813例COVID-19死亡病例,其中9,797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2,101例、台北市1,101例、台中市983例、高雄市917例、台南市761例、桃園市737例、彰化縣561例、屏東縣405例、雲林縣311例、南投縣291例、苗栗縣233例、嘉義縣230例、基隆市217例、宜蘭縣196例、嘉義市160例、花蓮縣156例、新竹縣154例、台東縣139例、新竹市98例、澎湖縣27例、金門縣19例;另16例為境外移入。指揮中心再次呼籲,民眾應儘速完成疫苗接種,落實手部衛生、咳嗽禮節及佩戴口罩等個人防護措施,減少不必要移動、活動或集會,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場所,或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並主動積極配合各項防疫措施,下載及使用「臺灣社交距離APP」,共同嚴守社區防線。重症+179例 2歲男童打1劑疫苗 確診3天後家中昏迷猝死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公布新增179例中重症個案,包括138例中症、41例重症。另新增40例死亡個案,特殊死亡個案為一名2歲男童,有慢性神經系統疾病史,8月4日接種一劑疫苗,8月17日抗原快篩陽性,8月20日家人發現昏迷,緊急救護車送醫,到院前已無呼吸心跳,急救無效死亡,死因為呼吸衰竭、新冠病毒感染。發言人莊人祥表示,另今天新增2名兒童重症個案,皆為MIS-C,均無慢性病史,也無接種疫苗。10個月大男嬰,7月13日確診,8月22日起有發燒、紅眼、軀幹有皮疹,8月23日至急診,疑似MIS-C收住院,檢查有冠狀動脈擴大情形,目前狀況平穩,仍收治於一般病房住院中。11歲女童,6月7日確診,8月19日起持續發燒5天,喉嚨痛、腹脹、腹痛3天,8月23日臉部、四肢軀幹開始出現皮疹,8月24日到急診,疑似MIS-C住院,收住兒童加護病房,目前生命徵象穩定,續住加護病房治療中。
-
2022-08-26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本土+2萬6409 境外352、45死 疫情升溫將持續一段時間
本土+2萬6409 境外352、45死 疫情升溫將持續一段時間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天公布國內新增2萬6761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2萬6409例本土個案及352例境外移入;另確診個案中新增45例死亡。疫情監測組組長周志浩表示,延續近期發展趨勢,昨天新增26409例,跟這幾天趨勢一致,病例數增加,預期會持續一段時間,比起上週五數字增加17%,比起昨天差不多,境外新增352例,跟昨天差不多,死亡45例跟昨天比差不多。指揮中心表示,今日新增之26,409例本土病例,為11,988例男性、14,415例女性,6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以上;個案分布為新北市(5,680例),臺北市(3,041例),臺中市(2,994例),桃園市(2,954例),高雄市(2,102例),臺南市(1,624例),彰化縣(1,084例),新竹縣(865例),新竹市(779例),苗栗縣(755例),屏東縣(671例),宜蘭縣(606例),雲林縣(595例),花蓮縣(511例),基隆市(495例),嘉義縣(397例),南投縣(394例),嘉義市(279例),臺東縣(262例),澎湖縣(144例),金門縣(121例),連江縣(56例)。指揮中心指出,今日新增45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21例男性、24例女性,年齡介於40多歲至90多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43例具慢性病史、29例未接種3劑COVID-19疫苗。確診日介於今(2022)年6月15日至8月24日,死亡日期介於5月18日至8月23日。指揮中心說明,今日新增352例境外移入個案中,為183例男性、169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80歲以上,分別自越南(32例)、新加坡、馬來西亞及菲律賓(各6例),英國及荷蘭(各5例),泰國、美國及紐西蘭(各3例),香港、柬埔寨、日本及澳大利亞(各2例),緬甸、巴基斯坦、印度及印尼(各1例),另271例感染國家調查中。入境日期介於今年7月26日至8月25日。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15,944,505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相關通報(含10,767,733例排除),其中5,168,997例確診,分別為26,425例境外移入,5,142,518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2020年起累計9,773例COVID-19死亡病例,其中9,757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2,087例、臺北市1,100例、臺中市980例、高雄市912例、臺南市756例、桃園市735例、彰化縣561例、屏東縣405例、雲林縣308例、南投縣290例、苗栗縣232例、嘉義縣228例、基隆市216例、宜蘭縣196例、嘉義市160例、花蓮縣156例、新竹縣154例、臺東縣139例、新竹市97例、澎湖縣26例、金門縣19例;另16例為境外移入。指揮中心再次呼籲,民眾應儘速完成疫苗接種,落實手部衛生、咳嗽禮節及佩戴口罩等個人防護措施,減少不必要移動、活動或集會,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場所,或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並主動積極配合各項防疫措施,下載及使用「臺灣社交距離APP」,共同嚴守社區防線。增116中重症 40多歲男1劑都沒打染疫隔天亡 增3童MIS-C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公布新增中重症116例,包括中症77例、重症39例,以及死亡45例。最年輕死亡個案為一名40多歲男性,沒有接種過疫苗,本身有慢性神經系統疾病,8月22日發病,出現發燒、呼吸困難而送醫,當天確診住院,隔日過世。死因為肺炎併敗血性休克。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另外新增3例MIS-C個案,分別是1、2、3歲,三人都沒有接種過疫苗,皆已出院。一歲女童,7月14日確診,8月10日出現高燒,8月12日到急診,檢查有皮疹、發炎指數升高、凝血功能異常,疑似MIS-C住院,給予類固醇、免疫球蛋白藥物治療,8月19日出院。兩歲女童,5月10日確診,8月14日起發燒、腹痛,8月16日到急診,檢查有結膜炎、草莓舌、血壓偏低,疑似MIS-C住院,給予類固醇、免疫球蛋白藥物治療,8月21日出院。此案是確診後間隔96天MIS-C發病,間隔96天是目前最久。
-
2022-08-26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斷食善終之我見
【編者按】本週繼續回應上週畢柳鶯醫師與其團隊介紹「斷食善終」的經驗。編者本人藉此呼籲「如何減少生不如死的醫療困境」,並邀請兩位具有虔誠宗教信仰的資深精神科醫師分別探討基督教與佛教對「斷食善終」的看法。【延伸閱讀:醫病平台/如何減少生不如死的醫療困境】【延伸閱讀:醫病平台/生死有時】畢醫師分享她自己以及協助其他的病人家屬完成斷食善終的經驗,醫病平台希望我以佛教徒的立場說一下佛教的看法,我深感惶恐。因為本人才疏學淺,也沒什麼修行,恐怕亂講造成大家對佛教教義的誤解,所以只敢說,以本文分享一下我個人的看法與臨床觀察,期待拋磚引玉,有更多的專家可以回應。佛教的核心信念是「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意思是說萬事萬物,包含各種生命都是由各種條件、因素組合而成。所以當維持我們生命的條件結束的時候,生命就到了終點;而下一輩子會變成怎麼樣,就看我們累積的因緣及條件的結果。因此佛教的生死觀,一直讓我覺得有一種透徹與豁達的感覺,因為死亡變得不是那麼可怕,不是什麼東西都沒有了。只是佛教徒在意的是,如果不能透徹了解這世間萬事萬物的真理,那這種無止境的生生死死就會不斷地持續下去,這就是「輪迴」。而要超越不斷的生生死死,唯一的方法就是去了悟,原來生命不是像我們想的理所當然。「我」這種主體的感覺,是由於各種物質、感官、心意識的活動等等所產生的錯覺。2500年前的悉達多太子透過種種方法追尋真理,最後明白了這個道理,不再漂泊於生死。從不了解事實的真相中覺醒過來,因此人們尊稱他為覺者——佛陀( Buddha),梵文原意是已經覺醒的人。他也把如何覺醒的方法告訴世人,希望大家都能超越無法自主的生生死死。這好像扯得有點遠了,不過我想跟大家分享的是,如果談到「善終」,佛教徒一輩子都在準備善終,因為大家都不想繼續不明所以的無限輪迴。不只希望這輩子結束生命的過程,能夠順利圓滿不要受苦,更希望可以清清明明覺知真相,脫離生死的束縛達到真正的解脫。因此在佛教臨終關懷的目標,「自知時至,身無病苦,心不貪戀,意不顛倒」,是引用宋代慈雲遵式法師所撰寫的迴向淨土發願文︰「一心皈命,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願以淨光照我,慈誓攝我。……若臨命終,自知時至,身無病苦,心不貪戀,意不顛倒,如入禪定。佛及聖眾,手執金臺,來迎接我。於一念頃,生極樂國,花開見佛。即聞佛乘,頓開佛慧。廣度眾生,滿菩提願。」這當中「自主停止飲食」的方法,恰好就可以幫助這些身體功能逐漸走向不可逆衰敗的病人們,「自知時至,身無病苦」,因為我們知道對這些病人來說,一般人所認定的「正常」飲食或是營養的提供,恰恰好就是會延長這些病人的痛苦。如果有技巧、有計畫地減少飲食,反而可以幫助他們平順的結束病苦。而這樣的歷程,也可以幫助病人,在心理上不必承受著那種「到底還要痛苦多久」的擔心,而在專家的計畫指導下,有平靜的心好好準備自己的臨終與親友道別,這樣可以幫助病人「心不貪戀,意不顛倒」,最終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自己要往何處去。當然對佛教徒來說,最終希望可以解脫生死輪迴的束縛,而佛經中用了一個很大膽的字眼,來形容真正的解脫是有多麼的快樂——「極樂」,而這樣的境界是對所有人開放的,那就是「極樂世界」。其實在一些佛教大師的傳記裡面,我們也都可以看到這些大師們,在過世前會自主有意識的選擇逐漸的斷食,來幫助自己臨終的過程,避免身體病苦的干擾。舉例來說,大家所熟知的弘一法師,在他過世前身體生病時,就開始自主的減少飲食,到後來只有少量的飲水。過世前幾天他知道時候到了,就清楚交代弟子,身邊僅存少數的物品要如何處理,以及後事如何辦理,並寫下「悲欣交集」,然後在弟子們念佛聲中安然往生。或許我們無法像弘一大師一樣,能夠自己預知時至。但是對一些病人來說,現代醫學可以告訴我們,他們的身體是否已經走向不可逆的衰退。如果可以預見繼續的給予一般的飲食和營養,無法維持病人可接受的生活品質,只會延長他們的痛苦,那麼在充分的說明與溝通,以及尊重病人的自主意願下,透過專家的協助逐漸的減少飲食,應該是協助這群病人善終的好方法之一。事實上,在臨床提供安寧緩和照顧時,安寧緩和團隊也會與病人跟家屬溝通,當病人的身體無法代謝利用我們從點滴,或是餵食管路所提供的養分與水分時,就會建議減少點滴量與餵食量,避免病人水腫或因肺積水而呼吸困難,或因食物累積太多無法消化,而導致腹脹、腹痛,甚至是胃中食物逆流反嗆而造成吸入性肺炎。雖然不像有計劃的斷食,但實際上也在減少不必要的餵食或是營養給予,避免延長或增加病人的痛苦。當然「斷食善終」如果要做得周延,還是希望在病人意識清楚時,就先進行預立醫療照護諮商,確認病人能夠獲得充分的資訊,了解病人的自主意願,也讓家人之間有機會討論取得共識,並完成預立醫療照護決定,以避免後續的矛盾與衝突。最後,希望這個議題透過醫病平台的討論,能讓更多人能夠預先地思考,讓自己能夠抉擇未來,選擇適合自己的善終方法。
-
2022-08-25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較上周上升16.8%!本土+2萬6967例 境外308例
本土+2萬6967例 境外308例國內今天新增新冠肺炎本土個案2萬6967例、境外移入個案308例;另確診個案新增死亡37例。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今天確診人數較上周四增加3千多人,上升16.8%。今日新增本土病例,為1萬2263例男性、1萬4694例女性、10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歲以上;個案分布為新北市(5,892例),台北市(3,444例),台中市(2,995例),桃園市(2,935例),高雄市(2,138例),台南市(1,765例),彰化縣(1,069例),新竹縣(820例),苗栗縣(716例),新竹市(713例),屏東縣(635例),雲林縣(612例),宜蘭縣(582例),花蓮縣(531例),基隆市(526例),嘉義縣(423例),南投縣(387例),台東縣(251例),嘉義市(242例),澎湖縣(158例),金門縣(126例),連江縣(7例)。今日新增37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25例男性、12例女性,年齡介於30多歲至90多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34例具慢性病史、26例未接種3劑疫苗。確診日介於今(2022)年5月26日至8月22日,死亡日期介於5月19日至8月22日。今日新增308例境外移入個案中,為157例男性、151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70多歲,分別自越南(31例),美國(6例),馬來西亞(4例),加拿大、南韓、菲律賓及日本(各3例),丹麥、印尼及泰國(各2例),印度、沙烏地阿拉伯、阿拉伯聯合大國、新加坡、義大利、奧地利、法國、香港、土耳其及英國(各1例),另239例感染國家調查中。入境日期介於今年7月25日至8月24日。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514萬2279例確診,分別為2萬6072例境外移入、511萬6153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2020年起累計9728例死亡病例,其中9,712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2,078例、台北市1,097例、台中市975例、高雄市906例、台南市756例、桃園市733例、彰化縣558例、屏東縣405例、雲林縣304例、南投縣288例、苗栗縣227例、嘉義縣226例、基隆市215例、宜蘭縣196例、嘉義市160例、花蓮縣155例、新竹縣154例、台東縣139例、新竹市96例、澎湖縣26例、金門縣18例;另16例為境外移入。30多歲女染疫釀胡言亂語、猛爆性心肌炎 急救無效亡新冠肺炎今天新增死亡37例、中重症100例。其中死亡個案中較年輕個案為一30多歲女性,染疫後疑似腦炎出現意識障礙、胡言亂語情形,後因猛爆性心肌炎死亡。另中重症新增三例孩童多炎症症侯群(MIS-C)個案,所幸經藥物治療後病況好轉,皆已出院。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今天新增死亡個案年齡介於30多歲至90多歲以上,34例具慢性病史、26例未完整接種三劑疫苗。確診日介於今年5月26日至8月22日,死亡日期介於5月19日至8月22日。其中一例30多歲女性無慢性病史、曾接種三劑疫苗。8月12日快篩陽性確診,8月16日出現噁心、嘔吐、頭暈、意識障礙、胡言亂語等症狀,當日送醫時於急診發生抽搐情形,疑似腦炎收治加護病房,給予瑞德西韋、免疫球蛋白、類固醇等藥物治療。住院後出現猛爆性心肌炎,經緊急救治仍病況惡化,於8月21日死亡,死因為新冠肺炎併猛爆性心肌炎及癲癇重積症。中重症個案包括65例中症、35例重症,包括三例MIS-C個案。羅一鈞表示,一例為五歲男童,曾接種兩劑疫苗、無慢性病史,曾於7月18日確診。8月15日起出現高燒、嘔吐、腹痛、喉嚨痛、頸部淋巴結腫以及全身皮疹等症狀,8月17日至急診,檢查有結膜炎疑似MIS-C,經心臟超音波檢查發現冠狀動脈擴大,給予免疫球蛋白、類固醇等藥物治療後好轉 ,於8月22日出院。八歲男童無接種疫苗、無慢性病史,六月、七月家人曾確診,本身無確診紀錄,8月10日起發燒、嘔吐、腹痛,12日至急診診斷為急性腸胃炎住院。住院後仍持續發燒,檢查有結膜炎、草莓舌,經快篩、PCR均陰性,但N抗體及S抗體均呈陽性,顯示曾感染新冠病毒。經給予免疫球蛋白、類固醇藥物治療後病況好轉,8月18日出院。另有一例13歲青少女個案,曾接種三劑疫苗、無慢性病史。8月3日確診,8月8日起出現全身紅疹、胸痛、心悸等症狀,8月10日發燒至急診,檢查有急性肝炎等病徵,懷疑MIS-C住院,給予免疫球蛋白、類固醇藥物治療,8月19日出院。目前12歲以下兒童重症累計184例,包括27例腦炎、22例肺炎、3例敗血症、10例哮吼、112例MIS-C、1例心肌炎、3例共病(腦腫瘤、癲癇重積)及6例到院前死亡;上述個案已有28人死亡。
-
2022-08-25 醫療.消化系統
他常應酬吃速食腹部屢隱隱作痛 居然是膽囊「破掉」
一名39歲的男性,因工作需要應酬、喜歡吃速食、披薩等油膩且高熱量的食物,腹部常感覺脹脹的,不舒服、隱隱作痛,有一天突腹痛加劇、全身盜汗,甚至無法行走、站立,才趕緊至衛生福利部基隆醫院急診就醫。檢查發現是膽結石併發膽囊炎,經以微創方式,切除已經壞死的膽囊,清洗腹腔,取出數顆小小的膽結石。部立基隆醫院今天舉行記者會說明,這名男子經安排抽血、理學檢查,初判可能為腹膜炎,且白血球數值正常值是4000/ul至1萬/ul,男子竟高達2萬7000/uL,有敗血症之虞。急診醫師透過腹腔電腦斷層攝影確認,影像顯示膽囊壁水腫,膽囊周邊及肝臟附近有少量的腹水,研判可能是極為嚴重的膽囊炎併發膽囊壞疽,造成膽汁外溢至腹腔內。外科黃寬志醫師會診後建議立即手術。黃寬志採用腹腔鏡的膽囊切除手術,術中明顯可見膽囊因嚴重發炎膽囊壁壞死,膽汁從內滲出引起瀰漫性的腹膜炎,經以微創方式,切除已經壞死的膽囊,並清洗腹腔;膽囊取出後發現裡面有約0.2cm至0.3cm的膽結石,男子因為這幾顆小小的膽結石,而引起了如此嚴重的壞疽性膽囊炎。術後男子接受抗生素治療,於術後2日腹膜炎症狀已消退,並可進食;術後1週進行抽血檢查,報告顯示白血球數值已恢復至正常值,順利出院返家休養,後續定期門診追蹤即可。黃寬志醫師指出,有高達90%至95%的膽囊炎為膽結石造成,民眾可採保守療法如「經皮穿肝膽囊引流取石術」、「溶石術」及「體外震波碎石術」等,但根據統計復發機率高達6成;因此在病人身體狀況允許下,接受手術、切除膽囊會是處理膽結石的首選。黃寬志說,一般民眾會擔憂切除膽囊後,是不是就沒有膽汁了,其實膽汁是由肝細胞分泌,經由膽道流至膽囊內儲存,當有食物進入胃時,膽囊會收縮排放膽汁至十二指腸來幫助消化,所以少了膽囊後,只會降低膽汁的儲存量。膽囊壞疽雖不常見,但是隨之產生嚴重的症狀以及致死的高風險仍不可輕視,黃寬志呼籲,盡早就醫檢查,避免耽誤治療的黃金時機。
-
2022-08-25 醫療.消化系統
經常腹瀉、便秘可能是大腸激躁症!專家詳解大腸激躁症的症狀、原因與治療方式
林小姐今年30歲是朝九晚五上班族,近來常有肚子痛、腹脹、便秘或腹瀉的情形,原以為只是吃壞肚子腸胃炎,經醫師診斷後為「腸易激綜合症(IBS)」。雖然目前還不知道腸易激綜合症成因,但有可能因為壓力、焦慮有關,且曾患急性腸胃炎、性格容易緊張的人,較容易出現。什麼情況容易患腸易激綜合症?目前成因尚未明朗,學界一致認為是由於腸道運作的方式出現問題。1.腸胃感染,即便在腸道感染復原後,症狀還是持續發生,可能是因為正常的好菌過度生長或腸道中生長了壞菌。2.食物不耐或過敏,如果患有嚴重的腸易激綜合症,經治療後情況沒有好轉,醫師可能會進一步檢查是否患有乳糜瀉,主要是對小麥中麵筋蛋白產生嚴重過敏。腸易激綜合徵常見症狀,包括:腹痛、腹脹、肚瀉、便秘、排不乾淨、糞便過硬或呈水狀、時有黏液排出等。腸易激綜合症有3種類型1.腹瀉型腸易激綜合症:大部份時間的糞便都呈糊狀,甚至水狀,少有糞便過硬的情況。2.便秘型腸易激綜合症:大部份時間的糞便過硬或太乾,少有糞便很稀的情況。3.混合型腸易激綜合症:有時糞便很稀,亦有時會糞便過硬。兩者可能交替出現。可以做些什麼來控制腸易激綜合症症狀?大部分腸易激綜合症治療都集中在改變生活方式、攝取食物類型和降低壓力上。1.盡量少吃吃豆類、洋蔥、綠花椰菜、孢子甘藍或高麗菜等易脹氣的食物。2.飲食中攝取更多可溶性膳食纖維,有助於減輕症狀,尤其是便秘的時候。在飲食中攝取膳食纖維之前,應該確保水分補充是充足的。如果液體不足、又增加膳食纖維攝取,反而會使便秘情形更加嚴重。另外,膳食纖維建議從少量開始攝取,再慢慢增加。3.避免會導致腸易激綜合症症狀的任何其他食物。4.適時紓壓,透過放鬆和規律運動可以緩解症狀。5.容易出現腹脹的人,進食時盡量放慢速度,且不要暴飲暴食。6.避免咀嚼口香糖,這會導致吞嚥過多的空氣,容易造成不適。7.避免攝取大量代糖(食品添加劑),因為有時會導致產生更多的氣體,引起腹脹、痙攣和腹瀉。作者/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編譯 資料來源/美國胃腸病學院(ACG)
-
2022-08-24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染疫後留意心血管症候群 醫教你認識9大新冠後遺症、長新冠
資訊來源:國泰綜合醫院心血管中心主治醫師 陳玠宇 長新冠症狀五花八門,認識9大新冠後遺症!台灣逐步走向後疫情開放時代,防疫政策亦逐步鬆綁,當前新冠肺炎流行變種病毒株Omicron之重症死亡率較低,根據目前統計資料,整體死亡率約為萬分之二至十左右,絕大多數感染多為輕症,即便未進入中重症,仍有部分感染者可能會有殘存後遺症,因此世界衛生組織定義,新冠確診者在染疫後3個月內,發生持續性症狀或後遺症長達2個月以上為「長新冠症候群」,目前統計全球約有1至2成感染者,在病毒急性感染康復後會有此現象,涵蓋症狀五花八門,包含各器官、系統或感官病症,常見的有: (1)呼吸系統性:持續呼吸困難、喘、肺部纖維化、呼吸道痰液增多、慢性咳嗽。 (2)心血管系統:心悸、胸悶、胸痛、心肌炎、心律不整、血栓。 (3)腦神經系統:焦慮、憂鬱、情緒失常、失眠、疲倦、腦霧、注意力不集中、認知功能障礙。 (4)骨關節系統:肌肉關節痠痛、骨質代謝異常。 (5)內分泌系統:甲狀腺功能異常、月經週期改變。 (6)腎臟泌尿系統:腎功能惡化、急性腎損傷、排尿改變。 (7)腸胃消化系統:腹脹、腹痛、腹瀉、噁心、反胃、食慾不振、胃食道逆流。 (8)皮膚系統:皮膚紅疹、潰瘍、掉髮。 (9)多系統發炎症候群:包含兒童MIS-C及成人MIS-A。 染疫後留意「心血管症候群」,不尋常胸悶、胸痛提高警覺!針對心血管系統方面,近期美國研究發現,感染新冠肺炎之試驗者,在12個月後與對照組相比,增加併發症發生率。心血管併發症約有4.5%,重大不良心血管事件包含心肌梗塞、中風、總死亡率約為2.3%。心律不整約為2.0%,其中超過半數為心房顫動。其他心血管失常病症,包含心臟衰竭及非缺血性心肌病變約為1.3%。血栓栓塞病症約為1.0%,缺血性心臟病約為0.7%,當中7成3為急性冠心症,而4成為心肌梗塞。腦血管病症約為0.5%,當中7成為中風,0.1%為心臟或心包膜發炎病症,包含心包膜炎與心肌炎。 男出現長新冠症狀劇烈,檢查發現嚴重心律不整!32歲黃先生,無已知之過去病史,今年5月中旬感染新型冠狀病毒,除了有常見的呼吸道症狀外,也併發胸悶、心悸、喘等症狀,嚴重時甚至幾近暈厥,由於症狀加劇,遂至心臟內科門診求診,經檢查發現併發嚴重心律不整,心室頻脈發作持續時間長達將近20秒,經醫療處置及藥物調控後,已漸趨穩定,心肺症狀也逐漸改善。 高風險群慎防染疫後重症,作好防疫勿信謠言保健康!近期亦有研究針對Omicron變種病毒分析演變成重症之危險因子,包含未接種疫苗之個體,尤其是40-64歲男性合併兩種以上之共病症,或是65歲以上多重共病症患者。然而,有接種疫苗之65歲以下患者在感染新冠肺炎後演變成重症風險則較低。 在現今全球逐步解封開放的後疫情時期,新冠肺炎類流感化是必然的趨勢,因此做好個人防疫,增強自身免疫力,以及提早給予高風險病人口服抗病毒藥物,針對病症嚴重患者給予必要之針劑抗病毒藥物、免疫調節藥物、支持性治療與呼吸輔助是當今最重要的課題,切勿聽信網路或坊間謠言,隨意接受未經科學實證之治療或偏方,以免傷身得不償失。 《延伸閱讀》 .腦中風警訊!醫教「微笑、舉手、說你好」檢視。 .慎防心肌梗塞,不明胸痛別大意,醫教3分鐘觀察!
-
2022-08-23 癌症.大腸直腸癌
他們都因大腸癌病逝!名醫曝:腸癌嚴重度看腫瘤位置,左比右凶險
余天女兒、藝人余苑綺年僅39歲直腸癌病逝,令人不勝唏噓。大腸癌長年位居國人十大癌症,得到大腸癌的名人也不少,最知名的莫過於2017過世的豬哥亮,其他還有賀一航、李國修、漫威英雄《黑豹》男主角查德維克博斯曼、心海羅盤葉教授、前立委朱高正等人,都因大腸直腸癌病逝。大腸直腸癌病逝名人余苑綺余苑綺2014年發現罹患直腸癌,歷經多次化療手術後抗癌成功,但2019年生下第二胎後直腸癌復發,接著癌細胞擴散到肝臟及淋巴,今年她病情每下愈況,癌細胞擴散到全身。抗癌長達8年後,於2022/08/21病逝,享年39歲。【延伸閱讀】余苑綺直腸癌病逝 專科主治醫師:她已經很努力了朱高正前立委朱高正於2021年10月22日因大腸癌病逝。知情人士表示,朱高正晚年因為大腸癌,膀胱、腎都割了,前後治療已約兩年,前後送萬芳醫院急救三次,在萬芳加護病房急救三次,之後多重器官衰竭。【延伸閱讀】前後治療2年 前立委朱高正大腸癌辭世《黑豹》查德維克博斯曼漫威英雄《黑豹》男主角查德維克博斯曼(Chadwick Boseman),確診時已是大腸直腸癌第4期,抗癌4年仍於2020年8月29日不幸逝世,享年僅43歲。【延伸閱讀】漫威「黑豹」抗癌4年病逝!4個月前暴瘦畫面曝光 惹粉絲心疼賀一航資深藝人賀一航2019年6月3日晚上因大腸癌病逝榮總,享壽64歲。他2011年發現罹患大腸癌第三期,後來決定不接受化療,他曾接受訪問透露,開完刀後3個月回診一次,醫生問我要不要化療?我說我考慮一下,那天起就沒再進過醫院,連健康檢查也沒做過。」如何逃過死神找上門?「我用好吃好睡,生活開心去對抗。」【延伸閱讀】賀一航罹癌不化療 腸癌權威:大腸癌三期病患應化療豬哥亮本土綜藝天王豬哥亮因大腸癌併發肝衰竭,於2017年5月14日病逝。其主治醫師、台大醫院外科部副主任及大腸直腸外科主任梁金銅曾公開談論豬哥亮生前狀況。他表示,豬哥亮當時來就診時已經拖太久,癌細胞轉移嚴重腹水,直腸也阻塞,「吃也吃不下,拉也拉不出來」。【延伸閱讀】主治醫談豬哥亮:就診拖太久 吃不下也拉不出李國修屏風表演班創辦人李國修,2013年7月2日因大腸癌病逝於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享年57歲。生前他特別錄了錄音檔,親口向大家告別,感謝社會大眾對他的無限關愛。腸癌嚴重度看腫瘤位置…左比右凶險而大腸癌的症狀及嚴重度,也與癌細胞發生位置有關,左右大不同。台大大腸直腸外科主任、台灣大腸直腸醫學會理事長梁金銅指出,大腸癌可區分為大腸癌、直腸癌,以位置區分,一左一右,如果右側大腸(如升結腸)罹癌,容易慢性貧血、體力變差、體重減輕。若癌細胞侵犯至左邊大腸,例如乙狀結腸、直腸等,初期症狀為腹痛、血便、大便習慣改變。但無論哪一種,都應早期治療,以提高存活率。【延伸閱讀】腸癌後期快速惡化的原因…左比右凶險《元氣網》疾病百科/大腸直腸癌:https://health.udn.com/health/disease/sole/177295
-
2022-08-22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今新增本土1萬6669、境外242例個案 較上周一增7%
今新增本土1萬6669、境外242例個案 較上周一增7%國內今天新增新冠肺炎1萬6669例本土個案、242例境外移入個案,另確診個案中新增死亡23例。指揮中心疫情監測組組長周志浩表示,比起上周一約7%,但死亡和境外移入個案則和之前差不多。今日新增本土病例,為7728例男性、8937例女性、4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個案分布為新北市(3,470例)、桃園市(2,087例)、臺北市(1,984例)、臺中市(1,832例)、高雄市(1,300例)、臺南市(1,082例)、彰化縣(687例)、新竹縣(529例)、苗栗縣(505例)、新竹市(467例)、屏東縣(424例)、雲林縣(355例)、宜蘭縣(318例)、基隆市(292例)、南投縣(276例)、花蓮縣(273例)、嘉義縣(272例)、嘉義市(177例)、臺東縣(168例)、澎湖縣(86例)、金門縣(83例)、連江縣(2例)。今日新增23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13例男性、10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20例具慢性病史、15例未接種3劑疫苗。確診日介於今(2022)年5月19日至8月19日,死亡日期介於5月19日至8月19日。今日新增242例境外移入個案中,為127例男性、115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70多歲,分別自越南(18例),泰國(8例),美國(4例),韓國(3例),德國及菲律賓(各2例),西班牙、關島、奧地利、新加坡、印度及印尼 (各1例)移入,另199例感染國家調查中。入境日期介於今年7月22日至8月21日。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506萬178例確診,分別為2萬5311例境外移入、503萬4813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2020年起累計9657例死亡病例,其中9,641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2,069例、臺北市1,089例、臺中市969例、高雄市891例、臺南市746例、桃園市731例、彰化縣556例、屏東縣403例、雲林縣302例、南投縣288例、苗栗縣226例、嘉義縣220例、基隆市215例、宜蘭縣193例、嘉義市162例、花蓮縣155例、新竹縣152例、臺東縣138例、新竹市93例、澎湖縣25例、金門縣18例;另16例為境外移入。新冠增一歲女嬰死 發病後四天昏迷猝死國內今天新增新冠肺炎中重症57例、死亡23例。其中新增一例一歲女嬰死亡個案,出現感冒症狀後四天送醫,當天確診即死亡。目前12歲以下兒童死亡個案增至28人。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今年以來中重症累計2萬3019例,死亡8803例;新增死亡案例年齡介於未滿10歲至90多歲以上,其中20人具慢性病史、15例未接種三劑疫苗、9人超過80歲。其中新增一例兒童死亡個案,為一歲女嬰,未接種疫苗、無慢性病史。8月12日開始出現感冒症狀,14日呼吸急促、15日高燒至39度,並於當天在家中昏迷,被家人緊急送醫。送醫時已無心跳呼吸,檢驗PCR陽性確診,當日死亡。法醫相驗為新冠肺炎併呼吸衰竭。中重症個案則出現三例兒童MIS-C個案。一例為一歲男嬰,6月9日曾確診,8月6日起出現高燒、紅眼、皮疹、腹瀉等症狀,8月10日至急診,檢查有結膜炎、喉嚨紅腫、頸部淋巴結腫大,診斷為疑似MIS-C住院。經治療後病況好轉,於8月15日出院。八歲女童,有先天心臟病史、曾接種一劑疫苗,7月22日曾確診。8月14日起出現發燒、頸部腫痛、喉嚨痛、腹痛、嘔吐等症狀,17日至急診診斷為急性淋巴腺炎。住院後持續發燒、血壓偏低,懷疑MIS-C收治加護病房,治療後病況改善,8月21日轉至一般病房。九歲男童,無慢性病史、無接種疫苗,曾於6月2日確診。8月16日起出現發燒、嘔吐、疲倦等症狀,17日至急診檢查有喉嚨紅腫、結膜炎、皮疹,診斷為MIS-C,目前仍在加護病房治療中。目前12歲以下兒童重症累計184例,包括27例腦炎、22例肺炎、3例敗血症、10例哮吼、112例MIS-C、1例心肌炎、3例共病(腦腫瘤、癲癇重積)及6例到院前死亡;上述個案已有28人死亡。新冠Omicron亞型變異株BA.5占比增 全國升至18%國內今天新增34例BA.5本土個案,其中一起家庭群聚為接機感染,其餘皆為散發個案。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目前國內BA.5的佔比約18%,北部約23%、中南部約10%。新增34例Omicron亞型變異株BA.5本土個案,為22名男性、12名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分布為北部26例、中部2例、南部6例,確診日介於8月3日至8月14日。其中兩位為一對北部50多歲夫妻,因前往機場接自新加坡返國的家人,因同車而確診。羅一鈞表示,目前BA.5在國內佔比不高,顯示為先前的疫情仍有一定的防火牆。另國內境外移入個案中新增檢出2株BA.4、57株BA.5、3株BA.2.75,個案分別為33例男性、29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70多歲,入境日介於今年8月3日至8月16日。BA.5個案分別自越南(10例)、菲律賓(5例)、德國、美國及新加坡(各4例)、泰國(3例)、日本、馬來西亞、英國、澳大利亞、法國、加拿大、韓國及土耳其(各2例)、俄羅斯、印尼、義大利、丹麥、塞席爾、紐西蘭、南非、柬埔寨、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瑞士及烏茲別克(各1例);BA.4個案分別自韓國及法國(各1例);BA.2.75個案分別自印度、泰國、美國(各1例)移入。羅一鈞表示,BA.4、BA.5在境外移入個案中已佔85%;BA.2.75占比也來到4.5%,需要關注。截至目前國內累計檢出之Omicron亞型變異株境外移入確定病例:BA.4為78例、BA.5為 605例、BA.2.75為8例、另累計92例BA.5、3例BA.4本土確定病例,尚無BA2.75本土確定病例。指揮中心說明,世界衛生組織(WHO)於今年8月17日資料指出,BA.5變異株現為全球主流株,佔比約為74%,BA.4變異株佔比約為8%,迄今至少121個國家通報 BA.5變異株感染病例,已於歐美及日、韓、紐、澳等多國廣泛傳播,造成病例、住院及重症數增加,鄰近新加坡、中國大陸、香港、泰國、印尼及越南等亦均報告BA.5變異株本土疫情;隨病毒持續演化,BA.5變異株分支(BA.5.X)病例增加,其中以BA.5.1及BA.5.2.1為多,需持續追蹤監測。依現有研究顯示,接種加強劑疫苗對BA.5變異株仍具保護力,且為預防住院、重症及死亡之有效方式,呼籲符合條件對象加速完成接種疫苗。指揮中心強調,依現有研究顯示,BA.4及BA.5致重症機率尚無明顯較高,但傳染力已提高,仍需嚴密監測。為加強本土個案Omicron BA.4、BA.5等變異株病毒監測,指揮中心已增加本土個案變異株型別檢驗及定序比例,並著重於COVID-19兒童腦炎等重症及重複感染個案呼吸道樣本基因定序作業,另規劃以現行呼吸道病毒合約實驗室監測網絡加強社區中個案之監測。另外,接種COVID-19疫苗可降低因感染COVID-19造成之重症、住院或死亡風險。指揮中心呼籲民眾仍須落實勤洗手、戴口罩等個人防疫措施,並儘速完成疫苗接種,以獲得保護力。
-
2022-08-20 癌症.大腸直腸癌
余苑綺病逝/大腸癌蟬聯十大癌症之首,醫師群公開防腸癌大全
編按:余天二女兒余苑綺抗癌長達8年,余天和余祥銓出面證實,余苑綺已於2022/08/21病逝,享年39歲。根據最新公佈的108年癌症登記報告,大腸癌連續14年居10大癌症之首,發生人數多達1.7萬。而近年衛教資訊普及,民眾或許都略為了解大腸癌的前兆和定期篩檢,本文則整理較容易被忽略的症狀警訊和生活習慣的執行細節,對於預防大腸癌就能更有掌握。胸悶、脹氣、頭暈也可能是大腸癌警訊除了排便習慣改變、血便、黏液便、不明原因變瘦、持續有便意感卻排不出來、排便完仍覺得解不乾淨、腹脹、便秘等較常聽到的症狀,還有這些警訊也值得注意:1. 腹部出現不明腫塊2. 不明原因腹痛超過一個月以上,且疼痛位置固定。3. 不明原因貧血、頭暈:右側大腸內有腫瘤通常不易出現症狀,所以容易逐漸長大而導致腫瘤慢性出血,進而引起貧血,但是從排便看不出來。4. 胸悶:若大腸因腫瘤過大導致消化道阻塞,消化道內的廢氣排不出去,橫膈膜擴張空間受限,就會引起胸悶。所以當肚子脹氣又胸悶,請留意排便情況是否伴隨出現前述異常症狀。大腸癌是吃出來的!醫師和營養師教你預防大腸癌的飲食大腸癌的發生率快速攀升和台灣人的飲食模式有密切關聯,例如攝取過多紅肉和愛吃熱食,烹調方式包含大量熱炒、油煎、油炸與燒烤。因此李宜霖胃腸肝膽科指出,除了年齡、遺傳,「青壯年的大腸癌絕大部分是吃出來的。」那怎麼吃能夠最有效的預防大腸癌上身呢?1. 補充鈣質:因鈣質會與膽酸、脂肪酸結合形成不可吸收的鈣鹽,降低膽酸及脂肪酸的促進有機分裂作用,減少致癌機會。早晚可各喝240毫升牛奶,並多吃帶骨的小魚乾、海藻類、蝦皮、深綠色蔬菜、黑芝麻等。2. 攝取富含益生菌食物:如泡菜、味噌、納豆、優酪乳、優格等,可以維持良好腸內菌相。3. 多吃魚:魚類富含不飽和脂肪酸omega3、維生素D、維生素B12 、硒和特殊氨基酸,有助修復受損的腸道黏膜細胞,幫助防癌。基隆長庚胃腸肝膽科醫師錢政弘提到,每週吃二到三份魚和貝類的人,罹患大腸直腸癌的機率少12%;台安醫院體重管理中心組長劉怡里則說,美國一項發表於JAMA內科醫學期刊的研究顯示,如果吃素再配合吃魚,大腸癌發生率可降低43%。4. 避免過量飲酒適度飲酒:研究發現啤酒飲用量越多,罹患直腸癌的機率越高。避免高脂肪飲食以及增加纖維質已經是老生常談,台北榮總營養師舒宜芳進一步建議,除了多吃蔬菜和水果,還可以:1. 把白米飯換成糙米飯或五穀雜糧飯。像是北醫大研究團隊曾發表研究,經動物實驗發現台灣紅藜能有效抑制大腸癌前期病變的生成達到預防效果,而台灣紅藜的蛋白質與牛肉、雞蛋相當,膳食纖維是地瓜的七倍、鈣質是牛奶的七倍,甜菜色素則能消炎、抗氧化。2. 吃蔬菜同時食用菜葉及菜梗。3. 水果洗凈後連皮一起吃,不要用果汁代替新鮮水果。4. 以毛豆、黃豆及一些豆製品取代部分肉類。預防大腸癌,這兩個生活習慣也很關鍵1. 起床喝一杯溫水:台灣基層中醫師協會理事長陳潮宗提到,早上五到七點起是大腸經循行的時間,起床後一杯500cc溫水給大腸一些助力,並補充身體在夜晚流失的水分,幫助腸道蠕動、加速新陳代謝。2. 活動到大肌群的有氧運動:流行病學研究發現,業務等需經常走動的人患大腸直腸癌的機率,比長久坐辦公室工作的人罹患大腸直腸癌的發生率低40%~50%。除了避免久坐不動,桃園長庚體適能中心主任林瀛洲在《健康2.0》推薦三種在家也能防腸癌的運動,包括跳繩、階梯運動和波比跳。因為可以活動到大肌群的有氧運動對於防腸癌最有效,而這三種都是能運用到骨盆底肌和大腿肌群的運動,效果特別好。資料來源: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 - 大腸癌防治概況大腸癌預防飲食腸保健康,遠離大腸癌大腸癌發生,油品與食物烹飪方法更為關鍵「超前部署」防腸癌 名醫教3個運動在家運動也能防腸癌延伸閱讀: 35歲中風,跡象竟然藏在「嘴角」!年輕型腦中風越來越多,3大警訊快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