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5-10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搜尋
肺部
共找到
1312
筆 文章
-
-
2022-05-10 新聞.元氣新聞
高醫大團隊研究 傳統中藥「金銀花」有助抗新冠病毒
台灣本土確診數急速攀升,輕症患者及居隔者要如何增強抵抗力對抗新冠肺炎?高雄醫學大學熱帶醫學碩士學位學程客座特聘教授劉校生團隊經實證研究證實,傳統中藥「金銀花」能增強抵抗力,取得也方便,除了對抗新冠病毒,對登革熱及腸病毒也有功效。高醫大表示,台灣的中醫與生技團隊陸續推出多種中藥方劑,如清冠一號、清冠二號、淨斯本草飲、淨冠方等,當中的藥物成分多有重疊,但有一種具抗疫功效的重要藥材「金銀花」卻被忽略。金銀花在中醫典籍以及坊間茶飲等應用已有很長歷史,臨床上也無顯著對人體危害的案例。高醫大特聘教授劉校生、副教授李英瑞、陽明交通大學特聘教授黃奇英、基隆長庚醫院中醫科醫師葉沅杰和成功大學,共同合作經由人體試驗,結合細胞和小鼠研究,證實飲用金銀花茶可以誘導人體內某些「微小RNA」的大量產生,經預測有3種「微小RNA」(包括let-7a),能夠識別登革病毒、腸病毒(EV71)和新冠病毒(SARS-CoV-2)基因序列。飲用金銀花萃取液,能誘發let-7a上升,抑制登革和腸病毒的複製,被感染小鼠的病毒量和疾病癥狀均得到緩解,存活時間也延長。實驗也證實,金銀花與另一傳統中藥「黃耆」,均可誘導宿主細胞產生關鍵「微小RNA」對抗新冠病毒的吸附(ACE2受體)與複製(Mpro蛋白酶)、抑制細胞激素風暴,甚至可對抗變種病毒株。值得注意的是,金銀花也可以降低被登革熱病毒感染的風險。高醫大表示,這些創新發現為傳統中藥經由調節「微小RNA」增加免疫力,來預防和治療新冠病毒、登革病毒和腸病毒的感染,開啟了嶄新的觀念與選擇。以上研究共產出3篇論文刊登於國際期刊上。團隊也研究探討黃耆防止肺部纖維化發生的可能性,過去文獻報導let-7a可以抑制肝纖維化,且嚴重肺纖維化的患者體內let-7a偏低,實驗結果顯示黃耆誘導的let-7,可以抑制促發炎的細胞因子,推論有助於避免細胞激素風暴或肺纖維化,並緩解具有呼吸窘迫症候群(ARDS)病患的病情。劉校生表示,系列研究證實中藥不一定要像西藥一樣,衝進戰場殺光所有壞人,反而可以溫和地誘發人體的自我防禦機制微小RNA群來抵禦病毒。研究團隊指出,感染初期症狀輕微或沒有症狀者,可以參考使用金銀花與黃耆;感染後期或重症患者,在中醫師辨證論治後,也可以斟酌加上這個藥物組合,來抑制病毒複製,或改善肺部纖維化。但也提醒民眾金銀花性寒涼,孕婦及經期中之婦女不宜飲用,民眾使用前還是要先諮詢醫師。
-
2022-05-10 新聞.元氣新聞
脫線離世!享耆壽90歲「佛祖召喚我了」 誤信友人偏方喝草藥 4年前開始洗腎
脫線昨離世,享耆壽90歲,他出生於新竹,在台語片時期取了藝名脫線,23歲時和老婆林玉貞結婚,兩人共生了5名子女,但長子後來不幸夭折,他生前受訪透露兒子當時常生病,醫生抽脊髓液檢查,抽完狀況不好,兒子竟在一次餵藥中噎死,令他悲痛欲絕。後來中視開播,脫線在中視主持「今日農村」,也演出脫口秀喜劇「妙人妙事」,他常以吊帶西裝褲及黑框圓眼鏡的造型現身,也因此外界常拿他和西方喜劇泰斗卓別林相提並論,後來國民黨禁說方言,他轉戰歌廳秀,深受中南部民眾的歡迎。1987年,脫線在台東鹿野買下土地,開始經營「脫線牧場」,先後種了椰子和養羊都均告失敗,還欠下債務,後來他改成養雞,本來也沒有太大起色,但921大地震時,他帶50隻「讚鬥雞」慰勞救災人員,也因此打響知名度,他的雞場從2萬隻繁殖到有20萬隻,接著還開了餐廳,他的牧場自此也成為台東的觀光景點之一。2018年脫線因誤信友人偏方,喝下不明草藥,沒想到引發腎衰竭、心臟功能也跟著衰退,陷入昏迷,讓他在鬼門關走了一遭,他自此開始洗腎,體力大不如前,他去年10月因肺部感染入院,上個月也住院7天,他事後還開直播向粉絲報平安,但沒想到昨天還是撒手人寰。
-
2022-05-10 名人.張金堅
張金堅/哪些人是Omicron致重症高危險群?圖解病情惡化原因
截至5月9日全球已有5.14億人確診,且有626萬人死亡,大部分個案均屬無症狀或輕症,目前在台灣境外確診個案人數持平,已有下降趨勢,可能反映出國外已接近社區族群保護力的水準,反觀國內確診人數激增,目前每日確診已連續三天超過四萬。近日中重症人數升至100人上下,其中重症十人左右,另有大約十人上下死亡,整體而言中重症比率佔比仍低,國人不必過份恐慌。根據美國疾病管制署針對此波Omicron疫情已於今年3月30日的官網明訂居家隔離指引(如表一),英國則針對醫護人員確診者在今年3月中旬亦有復工指引(如表二及圖一)。兩個國家均朝鬆綁政策進行,居隔天數減少並有配套措施,以維持醫療量能,使醫療不中斷。反觀國內,雖亦朝鬆綁及放寬措施進行,但由於中央與地方的意見不甚一致,大家對一些關鍵問題仍然有所疑惑,諸如:(i)哪些族群是易導致中重症甚至死亡的高危險群?(ii)為什麼這些高危險群會導致中重症,人體免疫方面有什麼特殊變化?(iii)對於輕、中症確診者,可否使用口服抗病毒用藥?成效如何?(iv)5歲至11歲兒童適合打疫苗嗎?成效如何?(v)目前的居隔政策是否仿效英、美兩國適時鬆綁?本人收集最近國外發表相關的學術期刊,綜合整理分述如下,與讀者分享。(1)根據美國Peter Smits等人的統計從2020年12月至2022年1月10日止,利用Truveta電子健康紀錄,探討基礎二劑接種共2106893人後續發生突破性感染,以長者、共病患者及免疫功能低下者居多,從1.07至1.34倍不等,同時也造成重症住院比率增加從1.37至2.22倍不等。另所謂共病患者包括慢性腎病、慢性肺病、糖尿病、高血壓及癌症等,另外據Branda F 等人,在義大利的統計發現如施打疫苗第三劑追加劑,則感染率下降,住院ICU使用率及死亡率亦下降。此外,以色列在今年4月27日於medRxiv發表,如果再施打第四劑,對65歲以上的人非常有效,但對65歲以下則效果不佳。所以第四劑,目前只考慮在年長者、共病患者及過度肥胖者才考慮使用,反觀目前在台灣,在65歲以上長者,第三劑的施打率仍低,政府衛生單位應該思考如何提升施打率至80%以上,是迫切需要進行的重大事項。(2)為什麼年長者、共病患者、過度肥胖及免疫功能低下者,容易導致中重症,甚至死亡?根據Qing Y 及 Judy Lieberman、Smriti Mallapily 在2020年(J. Infection)及今年4月(Nature,自然醫學雜誌)發表的學術期刊中,他們認為正常人的免疫反應正常,對Omicrion等病毒來襲,都有適當、適量、適時的免疫反應,防止病毒複製,但在上述族群(包括年長及共病患者等),其血液中的單核球及肺部的巨噬細胞,反應過於激烈,肺部的巨噬細胞是負責清除肺中的雜質與病毒碎片,但在重症者肺部中25%巨噬細胞受病毒入侵,並活化細胞內發炎路徑。另外在血液中之單核球受病毒入侵並活化發炎路徑造成細胞死亡,因而釋放大量發炎物質,並引發劇烈發炎反應,造成細胞激素風暴,終究導致呼吸窘迫及器官衰竭,甚至死亡(圖二、三)。此種重症病患者,所佔比例極少,約萬分之2至4,包括在75歲以上老人、肥胖病人,慢性病(如如高血壓、糖尿病、癌症病人),及洗腎患者,或有免疫疾病及神經疾病患者。不管國內外的專家均認為上述具有共病患者,(如慢性腎病、慢性肺病、糖尿病、免疫功能低下者等)均應優先接種疫苗追加劑。(3)輕症確診者是否使用口服抗病毒藥物?默沙東、輝瑞二家藥廠先後研發出新冠口服抗病毒藥物Molnupiravir(莫納皮拉韋)及Paxlovid,莫納皮拉韋已在去年11月初獲英國授權,而輝瑞的Paxlovid亦在11月22日獲美國FDA學會使用授權,二者確可針對高風險患者提供保護,可使死亡率風險降低八成以上,效力強大且副作用輕,抗病毒效果輝瑞之Paxlovid效力較佳,但二者均可以針對12歲以上高危險族群病人使用。截至目前為止,根據Hammond及Bernal二位學者分別在今年NEJM(新英格蘭醫學期刊)發表對於輕中症確診者,發病五天內給於此等口服藥可以在4天內自述症狀緩解。使住院及死亡率降低70至80%,所以建議政府衛生主管單位,能夠下放權力給專責醫院或基層診所能夠使用此等口服抗病毒藥物,應是當務之急。(4)兒童施打疫苗有效嗎?根據Klein Nicola 在 MMWR 2022之研究報告指出,5-11歲兒童使用輝瑞疫苗二劑接種(14-67天間隔)可增加約51%的效益,減少住院死亡比率約68%。根據Ann M, Hause在MMWR 2022之報告,在800多萬名兒童接種輝瑞疫苗者,只有100名有發生嚴重不良反應,其中只有11名發生心肌炎,其中7人已康復,4人在治療中,發生率為每十萬人有0.1375人極為罕見,所以可以放心施打。至於莫德納在青少年(12-17歲)及兒童(6-11歲)及6個月至6歲以下根據Third Annual Vaccine Day UPDATE 2022年3月24日的報告(表三),已有多國授權使用,至於6個月至6歲以下,在今年4月28日已申請歐盟(EUA)具條件學會授權,目前在台灣已於5月初通過在6~11歲兒童進行施打。結語目前Omicron確診案例持續上升,匡列及居隔趕不上病毒傳播速度,當務之急,應該比照歐美之居隔指引,縮短局隔時間。防疫醫療方面,一定要堅守輕重分流政策,廣設防疫急門診,使輕症確診者領藥(症狀緩解用,如發燒、腹瀉等)服用,不必住院。對一些高風險輕、中症確診者,可以考慮准予相關醫院及基層診所從寬認定(當然要有規範),給予口服抗病毒劑,避免防疫專責醫療擠爆,影響其他疾病之醫療運作。要能隨時維持醫療量能,使第一線防疫醫護人員不至於工作負荷超載,當然還未施打第三劑的長者(大於65歲)、共病患者(慢性腎病、慢性肺病、糖尿病、過度肥胖、免疫功能低下患者)一定要儘快施打第三劑。台灣才能度過疫情的高峰期,在大家同心協力之下,方能揮別疫情與病毒共存,疫後新常態應可期待。
-
2022-05-09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一走就喘、乾咳不停 檢查發現肺比身體老20歲
病友故事/放下壓力積極治療 與病共存16年56歲的陳先生罹患原發性肺動脈高壓已有16年,他表示,自己是在40歲時確診,當時和妻子爬壽山,結果走沒多久就喘不過氣、臉色慘白,到高雄榮總就醫後,發現「身體40歲,但肺部已60歲。」因當時無藥可醫,只能等待肺臟移植,半年後他仍持續乾咳,爬半層樓梯就得休息,再度回診轉介到心臟內科,剛好有新藥可用。陳先生說,一開始得知這病是心臟的癌症、平均活2~3年,覺得自己就快死了而悶悶不樂,一年瘦了5公斤、意志消沉,在妻子、親友和醫師鼓勵下,再加上孩子才2歲多,他決定積極配合治療。而一系列檢查如心導管、抽動脈血、食道超音波等,都讓他吃足苦頭,甚至有次因為咳血住院三天。在使用吸入性劑型搭配口服血管擴張劑治療後,他曾打個噴嚏就流鼻血,而腹瀉、腹脹等副作用,則一直持續到現在。不過喘的症狀的確有改善,現在可以爬一層半樓梯才休息,只要不爬坡,身體並無大礙,但變換姿勢從坐姿到躺下時,仍需使用氧氣。陳先生感嘆,和他同期發病的病友大多已不在,他算是很幸運的病人,這都要感謝妻子的照顧與扶持。他呼籲病友應放寬心與病共存,不要給自己壓力,也期許政府能多照顧弱勢罕病,在申請藥物上盡量幫忙。解密1/什麼是肺高壓?肺高壓是指肺部的動脈,因病變造成壓力上升,正常的肺壓小於15mm/Hg(毫米汞柱),平均數若超過20mm/Hg以上,即是肺高壓。台北榮民總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宋思賢說,一般的高血壓會危及左心,肺高壓則會危及右心,這是因為肺動脈在病變後,因血管壁增厚,血管管徑變小、血流變細,右心必須更用力擠壓把血打出去,久而久之就會造成心肌肥厚,影響心肺功能。解密2/肺高壓會有多嚴重?依美國紐約心臟協會(NYHA)心衰竭分類以及右心變大程度,可以分為四級:● 第一級:日常活動不會喘● 第二級:爬樓梯會喘● 第三級:輕微活動就喘● 第四級:連坐著都會喘解密3/肺高壓有哪些種類?肺高壓可分成五大類,其中第一類稱為肺動脈高壓,還可再分成原發性和次發性兩種。宋思賢表示,原發性肺動脈高壓原因不明,僅兩成跟基因有關;次發性指的是找得出原因的肺動脈高壓,例如紅斑性狼瘡、硬皮病和混合性結締組織等免疫疾病、先天性心中膈破洞、肝硬化、HIV(人類免疫缺乏病毒)感染等造成。第二類是左心衰竭或瓣膜問題引起;第三類是慢性血中含氧不足或肺部疾病引起;第四類是血栓型,可能因腫瘤、慢性血栓或寄生蟲等塞住血管形成肺高壓;第五類為其他疾病或因素引起的肺高壓。
-
2022-05-09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喘咳血腫暈 恐是肺高壓警鈴響
肺高壓是指肺部的血管病變,造成肺的血管產生高血壓,嚴重恐心肺衰竭猝死。常見症狀包括喘、咳、血、腫、暈,因不具特異性,容易被誤以為是其他疾病。肺高壓其中有一類稱為肺動脈高壓,過去沒藥醫平均活不到三年,現在有三大類藥物可使用,十年存活率高達八成,還有新療法正在研發中,提醒五種症狀中有一到兩種,就該提高警覺,越早介入治療,病情可望反轉。病友案例40多歲的A小姐有糖尿病和甲狀腺問題,長期追蹤中,本來以為是因為胖才喘,結果近一年愈來愈喘,甚至不適到急診,雖緊急轉送加護病房,第二天就用上葉克膜,但撐了三周仍不幸離世……。醫師解析台大醫院心臟內科醫師林彥宏表示,上述個案起因於未能及時診斷並接受治療,導致肺高壓症狀急速惡化,造成心肺衰竭和猝死。台北榮民總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宋思賢說明,肺高壓患者常見五大症狀:喘、咳、血、腫、暈,其中最常見的就是容易喘,症狀輕微時是運動才喘,嚴重時可能連坐著都喘,若本來爬兩層樓才喘,變成爬一層樓就喘,就應該提高警覺;咳嗽,尤其是乾咳,也是常見症狀,甚至因用力咳嗽而咳出血絲,或是咳到血管破裂而吐血,另外腿腳和脖子處的靜脈也可能水腫,或因為活動時肺壓升高,血打不出去而暈倒。五種症狀中以咳血和暈倒最為嚴重,而只要有其中一種症狀就要警覺,若喘又合併水腫、心跳快、活動時容易頭暈,更要注意,應盡早就醫確診與治療,以降低猝死風險。
-
2022-05-08 醫療.心臟血管
【肺高壓】喘、咳、血、腫、暈五症狀,原因可能是肺動脈高壓,你沒聽過的心臟癌症,嚴重恐猝死!
肺高壓的原因是肺部的血管病變,造成肺的血管產生高血壓,嚴重恐致心肺衰竭猝死;常見五個症狀包括「喘、咳、血、腫、暈」,因為不具特異性,容易被誤以為是其他疾病,提醒以上症狀中有一到兩種,就該提高警覺,越早介入治療,病情可望反轉。「一名身材微胖的40多歲年輕女性,有糖尿病和甲狀腺問題長期追蹤中,本來以為是因為胖才喘,結果近一年愈來愈喘,甚至不適到急診,雖緊急轉送加護病房,第二天就用上葉克膜,但撐了三周仍不幸離世……。」肺高壓五字訣「喘、咳、血、腫、暈」,一有症狀警鈴就要響台北榮民總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宋思賢說明,肺高壓患者常見五大症狀,其中最常見的就是容易喘,若本來爬兩層樓才喘,變成爬一層樓就喘,這時應該提高警覺;咳嗽,尤其是乾咳,也是常見症狀,甚至因用力咳嗽而咳出血絲,或是咳到血管破裂而吐血,另外腿腳和脖子處的靜脈也可能水腫,或因為活動時肺壓升高,血打不出去而暈倒。五種症狀中以咳血和暈倒最為嚴重,而只要有其中一種症狀就要警覺,若喘又合併水腫、心跳快、活動時容易頭暈,更要注意,應盡早就醫確診與治療,以降低猝死風險。【延伸閱讀:喘咳血腫暈?竟是肺動脈高壓上身!】肺高壓解密:原因、分級與分類肺高壓的原因為何?肺高壓是指肺部的動脈,因病變造成壓力上升,正常的肺壓小於15mm/Hg (毫米汞柱),平均數若超過20mm/Hg以上,即是肺高壓。台北榮民總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宋思賢說明,一般的高血壓會危及左心,肺高壓則會危及右心,這是因為肺動脈在病變後,因血管壁增厚,血管管徑變小、血流變細,右心必須更用力擠壓把血打出去,久而久之就會造成心肌肥厚,影響心肺功能。造成肺動脈高壓的原因,及體循環與肺循環運作的血流路徑。資料來源/財團法人全民健康基金會Infogram肺高壓會有多嚴重,如何分級?依照美國紐約心臟協會 (NYHA)心衰竭分類以及右心變大程度,可以分為四級:第一級:日常活動不會喘第二級:爬樓梯會喘第三級:輕微活動就喘第四級:連坐著都會喘肺高壓的分類有哪些?肺高壓可分成五大類,其中第一類稱為肺動脈高壓,還可再分成原發性和次發性兩種。宋思賢表示,原發性肺動脈高壓原因不明,僅兩成跟基因有關;次發性指的是找得出原因的肺動脈高壓,例如紅斑性狼瘡、硬皮病和混合性結締組織等免疫疾病、先天性心中膈破洞、肝硬化、HIV(人類免疫缺乏病毒)感染等造成。第二類是左心衰竭或瓣膜問題引起、第三類是慢性血中含氧不足或肺部疾病引起、第四類是血栓型,可能因腫瘤、慢性血栓或寄生蟲等塞住血管形成肺高壓、第五類為其他疾病或因素引起的肺高壓。有肺高壓症狀該怎麼辦?跟著指引走就沒錯第一站:肺高壓症狀警示Q:我經常乾咳,而且爬2層樓就會喘,會不會是肺高壓?喘、咳、血、腫、暈是肺高壓常見症狀,只要有其中一種或合併兩種症狀以上,就要提高警覺,台北榮民總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宋思賢表示,肺動脈高壓好發族群包括:1.年齡20到50歲民眾2.女性3.若有家族史還可能帶有基因問題,目前已知八個常見基因,其中BMPR2基因帶原終身有1/4機會發病,而EFI2AK4基因帶原者病程進展相對快速,最終可能需要肺臟移植4.免疫疾病患者如紅斑性狼瘡、硬皮病和混和性結締組織疾病者宋思賢提醒,民眾若是肺動脈高壓好發族群,一旦出現相關症狀,應立即向相關科別醫師反應,如 心臟科、風濕免疫科或胸腔科,以便盡早確立診斷。此外,曾經有靜脈血栓或肺栓塞者,是血栓型肺高壓好發族群,這類肺高壓有機會可手術治癒,務必配合治療。第二站:到正確科別看診治療Q:我擔心自己有肺高壓,到底要看哪科?高雄榮總肺高壓專業治療中心主任黃偉春說,肺高壓症狀很容易跟其它科別混淆,例如:喘跟咳可能會找內兒科診所或胸腔科、家醫科等,容易與感冒或肺氣腫等疾病混淆;腳水腫則可能被當成腎臟疾病或女性月經周期賀爾蒙造成水腫;至於頭暈或昏厥則可能在急診處理,通常從有症狀到確診,要半年到四年時間,有的病人逛了好幾家醫院才找到病因。肺高壓症狀也因人而異,有的因身體代償作用,像溫水煮青蛙,症狀慢慢出現,或是因為感冒、腎功能變差等加劇因子,才出現急遽惡化,因為症狀不具特異型,所以不容易被發現,只能靠自己警覺,有相關症狀可以看心臟內科、胸腔科或全台有肺高壓治療團隊的醫院,及早診斷、預後較好。第三站:治療整合團隊Q:看對科別有助良好預後,哪裡有專門看肺高壓的門診或團隊呢?肺動脈高壓可能牽涉心臟、肺臟、肝臟、風濕免疫疾病、甚至可能因病況危急需要急診或肺臟移植,成功大學附設醫院心衰竭暨肺高壓團隊召集人許志新說,全台部分醫學中心設有肺高壓特別門診,集結跨科別醫師、個管師、護理師、藥師、營養師、心理師和社工師等,提供整合性疾病諮詢與衛教、跨科治療等。肺動脈高壓治療團隊全台分布,民眾若懷疑自己有相關症狀,建議尋求專門整合團隊治療。Infogram資料來源/高雄榮總肺高壓專業治療中心主任/中華民國心臟學會肺高壓暨循環委員會主任委員/社團法人中華民國肺動脈高血壓關心協會理事長黃偉春【延伸閱讀:心肺要兼顧 肺動脈高壓患者逆轉人生】第四站:配合檢查,確診治療Q:若我懷疑有肺高壓,每項檢查都要做嗎?馬偕紀念醫院心臟內科資深主治醫師兼肺高壓醫療小組召集人吳懿哲解釋,要確立診斷民眾是否為肺高壓,最重要的做心導管檢查,但因為是侵入性檢查,通常第一步會做心電圖和X光,觀察是否有特徵性表現,例如右心是否變大,肺血管是否有粗脹、擴張現象等。第二步再做心臟超音波,透過三尖瓣血流流速估算肺壓是否過高,不過因超音波的推算只是預測值,因此最終仍需以導管測得實際的肺動脈血壓才能確診。第三步進行右心導管檢查,從脖子或大腿靜脈置入導管,經過右心之後抵達肺動脈,當壓力大於20mm/Hg (毫米汞柱)就是有肺高壓現象。而為了取得健保藥物給付,當懷疑有肺高壓時,都必須做右導管檢查,才能申請藥物。第五站:肺高壓治療方法-藥物、手術Q:我被確診為肺高壓,有哪些治療方式?吳懿哲表示,第一類肺動脈高壓患者,因為血管內的平滑肌細胞像癌細胞一樣不斷增生,讓血管管徑變小,因此治療上必須抑制平滑肌細胞增生,並促進血管擴張。他解釋,目前藥物共有三大類:第一類是內皮素拮抗劑,因為內皮素會促進平滑肌細胞增生,使用拮抗劑可減少內皮素,減緩血管壁增厚速度,副作用包括貧血和肝毒性;第二類是一氧化氮作用途徑藥物,因一氧化氮可以同時抑制平滑肌細胞增生,並讓血管擴張,副作用包括頭痛、胃痛和腹瀉等,第三類則是前列腺環素,可抑制平滑肌增生,刺激血管擴張、降低血流阻力,它屬於主動式藥物、效果快,但相對副作用大,因為前列腺素會造成身體發炎疼痛,前列腺環素就是其中一種,所以不管是針劑或吸入劑型,都會造成發炎或疼痛。第二類左心衰竭或瓣膜問題及第三類肺氣腫或肺部疾病引起的肺高壓,須針對根本問題治療,才能降低肺高壓。而第四類血栓型肺高壓,可以使用第一類的藥物治療,降低整體的肺動脈壓力,也可以採用手術治療,近端的肺動脈,可以用內膜剝除術把血管內像纖維的結締組織慢慢剝離後取出;中端的肺動脈則可以利用導管做氣球擴張術,用氣球撐開血管內纖維化的內膜;至於最遠端的血管就只能使用藥物。第五類是多重病因造成的肺高壓,在治療上相對來說比較複雜,須針對病因進行治療。第六站:肺高壓健保給付條件Q:原發性肺動脈高壓的健保藥物,該怎麼申請?國立臺灣大學附設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林彥宏表示,一旦確診肺動脈高壓後,醫師會將患者的右心導管檢查等各種檢查數據,整理好之後向健保署申請事前審查,通過後才能給付藥物,初次只能使用一種藥物,之後每半年或一年需要再次審查,醫師會安排患者在回診時檢查以下項目:1.抽血看心衰竭指數(每3到6個月一次)2.六分鐘步行距離測試(健保給付一年兩次)3.做心臟超音波估算肺壓(病情穩定者每半年一次)4.若藥物效果不佳,視情況增加右心導管檢查林彥宏說明,醫師提供數據二次審查後,方能加上第二種藥物;若治療效果還不理想,才會加上第三種藥物。國外的用藥規定則相對寬鬆,三種藥物可同時使用。第七站:病團支持Q:肺動脈高壓被稱為心臟癌症,罹病後我該怎麼調適?高雄榮總肺高壓專業治療中心主任黃偉春表示,肺動脈高壓已經有三大類藥物可治療,存活10、20年以上的大有人在,且藥物進展持續研發中,台灣也在國際新藥臨床試驗占有一席之地,還有基因和幹細胞治療在發展中,患者可以與醫師討論治療方向。林彥宏提醒,原發性肺動脈高壓患者盡早規律服藥,有五到六成的人,指數可在安全的綠燈範圍,自體免疫疾病引起的肺動脈高壓患者,也有六到八成的達標率,好好治療五年存活率高達七至八成。另外,也有不少醫院提供個管師24小時諮詢服務,並有病友支持團體透過Line群組及時解答病友疑惑,甚至在病友到外縣市時有狀況,都可以及時幫忙轉介該地的醫療團隊緊急處理,群組內也有營養師、護理師等解答生活大小事。諮詢醫師,依姓氏筆畫順序排列。Infogram病友現身說法-肺高壓治療路病友一:挺過肺高壓藥物副作用 鼓舞病友別輕易放棄成功大學附設醫院心衰竭暨肺高壓團隊召集人許志新分享,病友之間的相互鼓勵、經驗分享,也能給同病相憐的患者借鏡,曾有一名年輕媽媽,因罹患肺高壓惡化速度快,全台就醫走透透,每一到兩個月就住進加護病房。而她的丈夫是一名職業軍人,從來不懂浪漫,卻在情人節前夕,申請半夜12點進加護病房探視,只為給愛妻送上鮮花和戒指,因為不知道這會不會是最後一次情人節。命懸一線時,她想起才3歲和5歲的兩個孩子,忍不住哭求醫師,助她活著陪孩子長大。女子後來接受針劑藥物,打在皮下又痛又不適,但她有家人的愛支撐,挺過一次又一次的副作用,她也在母親節時,撐著下廚做菜,用滿滿的愛餵養孩子,現在孩子已經就讀高中,她也成為全台病友團體最活躍的代表性人物,以自己的故事,鼓舞病友別輕易放棄。病友二:放下壓力積極治療 與肺動脈高壓共存16年56歲的陳先生罹患原發性肺動脈高壓已有16年,他表示,自己是在40歲時確診,當時和妻子爬壽山,結果走沒多久就喘不過氣、臉色慘白,到高雄榮總就醫後,發現「身體40歲,但肺部已60歲」,因當時無藥可醫,只能等待肺臟移植,半年後他仍持續乾咳,爬樓梯半層樓就得休息,再度回診轉介到心臟內科,剛好有新藥可用。陳先生說,一開始得知這病是心臟的癌症、平均活2~3年,覺得自己就快死了而悶悶不樂,一年瘦了5公斤、意志消沉,在妻子、親友和醫師鼓勵下,再加上孩子才2歲多,他決定積極配合治療。而一系列檢查如心導管、抽動脈血、食道超音波等,都讓他吃足苦頭,甚至有次因為咳血住院三天;在使用吸入性劑型搭配口服血管擴張劑治療後,他曾打個噴嚏就流鼻血,而腹瀉、腹脹等副作用,則一直持續到現在,不過喘的症狀的確有改善,現在可以爬1層半才休息,只要不爬坡,身體並無大礙,但變換姿勢從坐姿到躺下時,仍需使用氧氣。陳先生感嘆,和他同期發病的病友大多已不在,他算是很幸運的病人,這都要感謝妻子的照顧與扶持;他呼籲病友應放寬心與病共存,不要給自己壓力,也期許政府能多照顧弱勢罕病,在申請藥物上盡量幫忙。
-
2022-05-08 新冠肺炎.居家隔離怎麼伴
最難忍受的不適!三千位確診居隔過來人告訴你Omicron「魔王級症狀」及緩解方法
前言:你一個人在家在房間裡居家隔離嗎?你並不孤單,這裡有三千多人陪著你。新冠新病例數每日暴增中,UDN元氣網和WaCare遠距健康共同成立「居家隔離怎麼伴?」Line社群,立即成為確診和居家隔離者支持取暖的熱門社群,至今已有超過三千位朋友在此互相打氣、交換經驗和訊息,自動產生學長姊制提供解答,成為Omicron肆虐下的大規模病友暖心支持團體。只是隨著參與者激增,互動熱烈快速洗版,加上新進者急於想要尋求過來人和同樣遭遇者解答,訊息更迭太快,需亟整理。所以,元氣網在保護當事人個資等前提下,將嘗試把群裡可供新進居隔確診者的訊息,陸續依主題不同做一整理。每天除了指派管家在群組裡陪伴大家度過一個又一個的10+7或3+4,元氣網也希望在這個專欄裡,幫大家記下無數滿是善意的抗疫經驗,及許多可能難再重現的生命重要片段,也試著尋訪專家解答疑惑。 雖然數千人彼此不相識,但或能藉此讓過來人幫助未來人,並留下另類的台灣抗疫日記。三千位確診居隔過來人告訴你 Omicron最難忍受的症狀新冠疫情病例數進入大爆發,元氣網彙集超過三千位居家隔離及居家照護輕症者最常提及的症狀發現,相對Delta病毒,這波感染者中較少有人味嗅覺喪失或改變。最早最常出現的症狀是喉嚨癢痛,其次是咳嗽、發燒、鼻塞流鼻水和頭痛等。被評為最不舒服且令人難以忍受的症狀當屬喉嚨劇痛,有的人甚至痛到「像被榴槤割」。其次是就屬咳嗽,有人形容,咳到吐了,快把內臟咳出來了,咳到解隔後依然在咳。(編註:本篇著重成人感染症狀)有很多幸運兒即使和家人密切接觸依然是陰性,有人說「我女朋友確診,我百毒不侵」、「我確診我媽確診,我爸跟我老婆神功護體沒事」。雖然有人猜測是家人去聚餐後「回家散播歡樂散播愛順便散播病毒」,但有更多人是不知道自己是如何感染。有人說,拚命上酒店時沒事,疫情緊張後天天兩點一線乖乖回家反而中了。居隔者歸納Omicron常見症狀:輕微發燒、喉嚨腫痛確診過來人分享,剛開始症狀或有不同,有的流鼻水,有的打噴嚏,但最多人提到喉嚨怪怪的或乾癢,會口渴口乾想狂灌水。喉嚨乾痛也是很有指標性的感染症狀,不少人都說「喉嚨不舒服喝水會痛,趕快測也陽」。有病友總結,剛開始「輕微發燒,喉嚨腫痛,幾乎可確認之後可能陽性」。有些人則是從咳嗽開始,或「感覺吸不到空氣,再測就中標了」。但也有少數確診經驗是,都快出關了才開始喉嚨痛。至於發病周期症狀,有過來人描述「起初是流鼻水、喉嚨痛、打噴嚏、輕微咳嗽,後來第三天頭超痛,今天第七天,剩輕微喉嚨痛跟流鼻水」,清楚記載常見的發病歷程。關於發燒,每個人發燒情形各異,有人「發燒,到第三天還在微燒」,有的人是「高燒一天、低燒兩天」,有的人燒得全身痠痛,得靠退燒藥才能緩減。有些人確診一周後仍會低燒。有的人則是明顯的疲倦無力,頭暈、「全身軟軟的」。喉嚨痛+咳嗽 確診者形容為Omicron「魔王級症狀」如果有喉嚨痛又加上厲害的咳嗽,則屬魔王級的症狀。症狀輕的只是微咳或咳得睡不好,嚴重的病友形容其間的難受:「喉嚨乾癢、爆痛及狂咳」、「喉嚨前兩天痛死,像被割喉,裡面有榴槤一樣」。最令人生氣的是家人同感染確診,沒打疫苗的無症狀,反而猛咳的苦主完整打了疫苗。有的人咳到擔心「會獨自一人死在家裡」。有人呼應說「我是咳到肺都快掉出來了」、「咳到內臟快出來了」、「我咳到吐,都快哭了」、「咳到肺癆」。有的人確診半個月之後還在咳。有人在逐漸康復後,憶及之前喉嚨痛到讓人想哭,仍覺驚恐。讓人害怕的症狀還有人說:「擤鼻涕出來都是血+鼻涕」,比以前的重感冒都嚴重「有點可怕」;有病友回應說:「我前幾天喉嚨還吐出血塊」。還有人說自己難受到「快要死掉了」,可見不少人在家照護,實則病症並不輕。感到心悸、胸悶甚至呼吸困難,也是不少見的,「心跳快」也是常有的。有病友說自己「有兩次睡到呼吸困難醒來」。不少人都說確診後,心跳會加速,喉嚨劇痛;到後期仍微咳心悸,還會有點喘。有的人看到家人感染10天後爬樓梯會喘,很是憂心。看來病毒確實會使部分人的心臟與肺部的功能,受到不小的影響。頭痛到想去撞門 另個讓確診者擔心的Omicron症狀另個令病友們擔心的常見症狀是頭痛或偏頭痛,或合併厲害的肌肉痠痛,有的說腰痛好幾天,但吃止痛藥也沒啥用。頭痛的天數不一,有的說三天,有的說前五天都會頭。有的人頭痛到想去撞門,被其他的病友勸阻說「門很貴,別撞」。很多人都自述會「鼻塞卡痰」,或痰多到吐不完,有的則是嘴破。其他會被提及的症狀還有手臂或身上如胸口皮膚會出現一點點紅疹,有的還蕁麻疹大發作。有人說,線上看診後吃了清冠一號,紅疹也好多了。同有皮膚症狀的病友分享中醫師的看法說,這波感染確實會引發疹子,因為依中醫理論「肺主皮毛」,Omicron病毒傷肺自然也傷皮膚。腹痛、拉肚子是另一個困擾,甚至一天可以拉到五六次。但拉肚子常不是最早出現的症狀,有的人會在確診三、四天之才「突然烙賽」。食慾似乎也會有變化,有人留言問「有人從確診後一直拉肚子很餓的感覺,這是嚴重副作用嗎」,有人是「忽冷忽熱⋯⋯頭暈、痛、沒食慾」,有人本來以為居隔在家應該會發胖,但有人居隔完反而瘦了五公斤,猜測與胃口不好有關。有人則說,會一直不想睡覺。有的人說自己是身體熱熱的,有的晚上睡覺會盜汗。其他症狀是,有人說自己瘋狂掉髮甚至圓形禿,Line群友們都安慰說,應該是居隔確診壓力太大了。只有很少病友留言有味嗅覺改變,例如「有嗅覺但還有味覺的,第四天嘴色很苦,喝水都苦」。面對這些Omicron帶來的症狀,有的人視之為感冒,認為慢慢會好起來,有的以頭療刮痧按摩穴位來紓緩頭痛,有的會燉白木耳加紅棗來滋補肺部。但是有病友分享說,吃冰對喉嚨痛有緩解奇效,還說是醫師建議的。有病友說,已連吃三根冰棒。至於最被推薦的自療方法,是多喝水,有確診者大推說,對應喉嚨痛一定要「多喝水,一定要喝很大量,我後來痛到喝不了水很後悔」。有些人則苦於嘴破,過來人建議多吃維他命B或C,也可用蜂膠。不過不少確診者經過「健康益友」視訊看診,以公費或自費取得中藥「清冠一號」。服用的經驗,多數病友認為有效,有的人一喝症狀全消。也有的是喝了燒退了,但依然狂咳且多痰。有的人認為還是西藥退燒藥有用,一吃人就舒服許多了。至於咳嗽解方,中西化痰藥都有人推薦,也有人說傳統中藥枇朳膏有用,「一天三次, 也比較舒暢」。輕症者:即使篩陰 仍有不少新冠症狀一時半刻好不了如今隨著許多人慢慢居隔期滿,許多輕症者分享,即使篩陰了,仍有不少症狀一時半刻好不了。例如「確診八天後依然會拉肚子、會喘會咳半個月了依然還有咳嗽和痰、鼻塞、流鼻水」。有的人以為快好了只剩一些鼻涕,「結果今早起來喉嚨感覺跟發病前很像,卡卡的」,或是「以為是空氣太乾,但多喝水也沒比較好」。有人說,聲音會沙啞很久。有的確診者兩周後依然會心悸、喘 、微咳、拉肚子。有人提到第十天解隔還在頭「巨痛」,有的人逾一周頭仍隱隱作痛,躺一躺還忽然暈眩,得靠止痛藥來幫忙。有些人接近解隔仍一直覺得有痰,心臟偶而刺痛。輕微的咳嗽和胸悶似乎是很常見的解隔後症狀。甚至有病友說,自己快篩轉陰依然頭痛鼻塞,讓他都要懷疑是否「快篩壞掉了」。所以,不少病友都覺得,即使已解隔離,但都共同感受,Omicron可能比一般流感傷身,都說可能得調理一陣子,才能真正恢復元氣。除了身體的症狀,很多病友說居家照護時很焦慮很無助,「心很累」,尤其求助無門更讓人心煩。很多居隔者都說彷彿被遺忘、被拋棄,一人獨自隔離,各種專線都打不通,連健保快易通的填寫方式跟陳時中部長示範的不一樣,「生病了還要處理這些,真的讓人很頭痛」。誠如一位居隔者分享說,他沒有什麼症狀,如果有,就是「心酸無助感」。【加入Line社群】「居家隔離怎麼伴Line社群」以上資料整理歸納自「居家隔離怎麼伴Line社群」,感謝眾病友及居隔者提供自己的真實經驗及感受。也歡迎有需要的朋友,一起加入。
-
2022-05-03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清冠一號確診沒症狀能服用嗎?可做預防性用?中醫師破解常見迷思
這段時間確診人數暴增,前來門診詢問清冠一號的民眾明顯增加,也有很多民眾想先屯著清冠一號以防不時之需,或者是拿來保養以預防染疫,有幾個門診常常遇到的問題,專業的周宗翰中醫師來幫您解答。1.當PCR陽性的病友如果沒有症狀,是否可服用清冠一號?答:絕對是可以的,「臺灣清冠一號」核准的適應症為「外感時疫」,當PCR陽性代表體內病毒潛伏在身體裡,隨著每個人的免疫功能不同反應出來的症狀也大不相同,除了咳嗽,打噴嚏,流鼻水外,也常伴隨腸胃道症狀,或是更有大部分的人是無症狀,中醫認為在感染初期,就要以「透邪外出、截斷病勢」的方式來治療患者,防止發病,專業的中醫師也可針會不同體質在清冠一號的處方上酌量增減,更能發揮清冠一號的效用,加速pcr陽性轉陰性的時間,也可減少中重症的可能,保護台灣的醫療量能。2.服用清冠一號是否也可配合服用西藥,如退燒藥,卻痰藥,抗病毒藥?答:由於新冠肺炎的傳染力非常強,一旦感染之後,對於免疫低下以及老人與幼童症狀變化和病情發展相當快速,極少數的人會突然轉成中重症,擁有專業藥師資格的周宗翰中醫師建議,對於這類族群積極主動的「預防性投藥」有其必要。清冠一號對於中重症有明顯減輕感染症狀的效果,搭配西藥有一加一大於二的功效,很多民眾很愛買日本的成藥,對於日本的成藥效果讚譽有加,其實日本很多成藥裡面都含中藥與西藥共組成分,臨床上中藥加西藥產生藥物不良反應的可能性非常低,一般建議兩種用藥間隔一個小時即安全,因為中藥對於腸胃的負擔較小,使用藥物的時機中藥可飯前,西藥宜飯後,所有用藥的目的在於縮短患者的康復時間。3.「臺灣清冠一號」可以做為「預防」性質隨時來使用嗎?答:不可以,清冠一號是荊防敗毒散的變方,主要成分黃芩、魚腥草、北板藍根、栝樓實、荊芥、薄荷、桑葉、厚朴、炙甘草及防風等10種中藥材,而清冠2號則是針對中重症,是清冠一號的加強版,裡面的中藥材以清肺熱,宣肺化痰為主,藥材是偏寒涼,對於肺炎產生的呼吸道症狀有寬胸利氣的功效。但是平時並無肺熱的症狀,也沒有感染的跡象,就不適合隨時來補充清冠一號來增強免疫,相反的,因為處方屬性偏寒涼容易造成肺氣虛的可能,就像民眾沒事不會隨便服用荊防敗毒散當保養,同樣的也不該拿臺灣清冠一號當保健用品,清冠一號是屬於積極「治療」處方,而非「保健」茶飲,對身體體質偏虛寒的兒童、老年,或腸胃比較敏感的人,也有可能出現輕度胃悶、腹瀉、乏力的現象,使用任何中藥前須經由專業中醫師診斷為佳。4.打完疫苗後,預防感染,我還能怎麼做?答:勤洗手、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提升免疫力從調理腸胃做起,《黃帝內經》:「正氣存內,邪不可干。」如果有足夠的免疫力對抗病毒,就不容易感染或是感染後症狀較為輕微,中醫的方劑玉屏風散與桑菊飲有調節肺部免疫功能的效果,許多中藥例如西洋參、黃耆、茯苓、大棗、枸杞、當歸、人參等對人體免疫力有提升的作用,中藥不僅可以「扶正」,中藥成分例如魚腥草,連翹,金銀花,大青葉也可以有抑制病毒的「祛邪」作用,但是所有的中藥也必須經由中醫師診斷來使用,而小孩及老人在以中藥增強免疫前,務必確定不是在急性發炎的過敏期,因為補益藥會使發炎的免疫系統變得更嚴重。正所謂病從口入,調節免疫的關鍵不是在於你必須吃什麼,而是在於你避免吃什麼,腸胃保健攸關免疫調節,減少加工與醃製食品,飲食建議採低脂、高蛋白質、適度纖維質,減少過酸、甜、油或辛辣食物。周宗翰中醫師建議,避免睡前進食或吃宵夜,勿暴飲暴食,盡量少量多餐,養成良好飲食習慣有助於您安全度過疫情。
-
2022-05-01 該看哪科.百病漫談
母親節送不只要送禮給媽媽 先懂她的健康關鍵數字
在準備送媽媽禮物之前,你了解媽媽的健康狀態嗎?媽媽幾公斤?腰圍多少?血糖血壓正常嗎?三餐內容都吃些什麼?是否攝取足夠的蛋白質?關心媽媽的健康,不是買個禮物送給她就算達成任務,在回家吃飯的時候、在一起散步的時候,都可以是了解媽媽健康狀態的機會。元氣周報今天帶你關心四件事,把關媽媽的健康。血壓標準值:收縮壓140/舒張壓90 (mmHg)以下(不同疾病、年齡會有不同標準)醫師叮嚀:民眾在健檢或就醫當下量測的血壓通常稱為「診間血壓」。由於血壓易受到心理、前一天生活作息及外界環境影響,較容易偏高且波動較大,此時的正常值應落在140/90mmHg以內。建議回到家中及身心放鬆的地點,早晚自行測量一個月,觀察血壓變化,正常值應為135/85mmHg以內。若為糖尿病、慢性腎病患者,應控制在130/80mmHg內,醫師會根據不同疾病、設定不同血壓標準。若血壓長期處於高點易引起腦中風、心梗塞、冠狀動脈硬化等。血糖/糖化血色素空腹(飯前)血糖:標準值70~100mg/dL糖化血色素:標準值5.7%以下慢性病患者不超過8.5%醫師叮嚀:一般血糖測量可了解一段時間的血糖波動,正常「飯前標準值」落在70~100mg/dL。而測量「糖化血色素」可了解2到3個月內的血糖平均值,一般標準值落在5.7%以內;而罹患糖尿病、癌症末期、低血糖、年紀大或器官衰竭者,糖化血色素會稍微放寬,但不應超過8.5%。若經過量測發現糖化血色素超過8.5%,就醫當下也會判斷是否要立即給藥或者三個月後抽血追蹤。腰圍、BMI女性:腰圍80cm以內、BMI值18.5~2465歲以上長輩:建議正常BMI值 22.5~26較佳醫師叮嚀:根據老人醫學的定義,體重不能過輕,但如果因上了年紀有代謝問題,一定需要觀察長時間的BMI值變化。舉例,若65歲長者BMI值25以上,如果過去有肥胖代謝問題,但因運動逐步從27、28降到25,進行刻意減重,仍然屬於健康範圍。若以前BMI值只有20,但近期出現暴飲暴食,導致BMI值增加到25,小心胰島素功能退化而出現糖尿病。如果長輩有其他代謝疾病,BMI值會建議控制在24以下較佳。膽固醇總膽固醇:應小於200mg/dl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應小於130mg/dl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能保護心血管,男性應大於40mg/dl,女性應大於50mg/dl三酸甘油脂:應小於150mg/dl醫師叮嚀:控制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壞膽固醇),避免引起血管壁窄化、硬化等阻塞風險;而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好膽固醇)能保護心血管。三酸甘油脂若高達200mg/dl,對於心血管疾病及胰島素阻抗產生壓力,心肌梗塞跟糖尿病風險也會增高。骨質密度正常骨質密度:T值大於-1.0 骨質密度缺乏:T值- 1.0 ~ -2.5骨質疏鬆:T值小於-2.5醫師叮嚀:醫師建議量測骨質基礎紀錄的時間約51歲至55歲左右,此時為婦女停經時間。由於停經後,骨質流失速度會增加3倍以上,建議停經後需做一次骨質密度基礎紀錄,往後每隔三到五年檢查一次即可。可藉此了解骨質密度是否流失過快,可以增加維生素D及鈣質補充,減少骨質流失。這些檢查也要做乳房超音波如果一、二親等沒有乳癌家族史,建議45歲以上每兩年做一次乳房攝影檢查,45歲以前可每年做超音波檢查。若有乳癌家族史,可提早至40歲前進行超音波檢查及乳房攝影檢查,並根據檢查結果呈現的陰影、腫塊大小和形態進行後續追蹤,或做核磁共振檢查。子宮頸抹片只要有性行為就應該做子宮抹片檢查。衛福部補助「四癌篩檢」中,30歲以上婦女可每年檢查一次;30歲以下婦女則可每兩年篩檢一次;而性行為較早、有不明分泌物出現,則建議每年檢查一次。即便是65歲以上長輩少有行房,同樣可以篩檢,有異常情況需要回門診追蹤。高年齡層必做篩檢70歲至75歲的長者要多加注意癌症篩檢,至少國人前三名癌症「肺癌、肝癌、腸癌」一定要檢查,如肺部低劑量電腦斷層、大腸內視鏡篩檢、肝臟腹部超音波等。此外,有慢性病及血管鈣化風險,可考慮高階心血管篩檢,如冠狀動脈攝影及腦部核磁共振。諮詢/新光醫院健檢中心家醫科醫師柳朋馳
-
2022-04-29 新聞.元氣新聞
全麻手術最怕術後併發症 釀心血管疾病72小時內恐喪命
國內全身麻醉手術需求量大,根據109年健保醫令申報量統計,台灣全年全身麻醉的申報量超過250萬例,換算每日平均約13秒就有1次全身麻醉。專家表示,醫療進步下手術技術純熟,手術成功關鍵在於有無出現「術後併發症」,需注意的是,臨床上常見術後出現心血管、肺部併發症,往往帶來致命風險,術後照護格外重要。台灣術後加速康復學會理事長郭書麟表示,患者進行重大手術時,最擔心手術成功率、術後恢復及併發症風險。研究數據顯示,術後心血管併發症如心律不整、心肌梗塞等,致命性高且病程速度快,發生率將近5成,住院天數增加2、3周,嚴重者術後72小時內就會喪命。郭書麟指出,術後併發症第二名為術後肺部併發症(PPC),發生風險約2成以上,其住院天數恐拉長到17天,相較沒發生PPC的患者,死亡率僅0.2至0.3%,但若發生嚴重PPC的患者,約14至30%的人術後30天內死亡,因此許多醫師無法保證開刀後何時可出院,因取決於是否出現併發症,連帶影響後續治療效果。台灣術後加速康復學會積極推動「術後加速康復療程(ERAS)」,希望在重大手術前、中、後有全方位準備及照護,可減少術後併發症發生,也降低病患術後不適,據統計可減少5成術後併發症、縮短3成住院天數,適用族群包括大於65歲長者、有肺部慢性疾病及BMI大於30等高風險群。郭書麟表示,ERAS為整合醫療,採部分健保給付及自費,今年2月衛福部公告將ERAS列入手術必要安全項目中,各大醫學中心皆陸續啟動計畫,若加總自費項目,價格約落在3萬元上下。台灣心臟胸腔暨血管麻醉醫學會榮譽理事長鄒美勇表示,近5年台灣麻醉專科人力成長幅度是所有專科的第3名,僅次於急診科、泌尿科,目前麻醉專科醫師人數有1360位,他提醒病患及家屬,任何需要全身麻醉的手術,小至闌尾炎、大至心血管、神經外科手術和癌症手術,都不能輕忽可能潛在的風險,應慎選有麻醉專科醫師的醫療院所。隨著麻醉發展愈加精準及個人化,鄒美勇表示,醫師會評估患者身體狀況,使用最適合的麻醉處置,相較傳統的麻醉藥,術後20分鐘後仍有近2成的患者無法脫離肌肉無力狀態,近年新研發的處置方式,平均可在3分鐘內恢復肌力,有效降低噁心嘔吐、術後呼吸道併發症等副作用。
-
2022-04-28 焦點.元氣新聞
比陳時中菸齡更久 他96歲菸齡78年、日吞22顆藥決心戒菸
今年69歲的衛福部長陳時中,從17歲開始就抽菸,菸齡高達52年,今年下定決心擺脫「老菸槍」,率先參加國健署、董氏基金會及各地衛生局每2年舉辦1次的「戒菸就贏比賽」。董氏基金會表示,近日一位高齡96歲、菸齡78年的桃園中壢梁老先生完成報名,打破過去10屆共23萬組報名戒菸者紀錄,成為最高齡、也是菸齡最長的參賽者。董氏基金會菸害防制中心主任林清麗指出,梁老先生的兒子梁勝崑擔任不吸菸見證人,他透露103年1月26日爸爸外出訪友,返家時卻光著腳,卻完全沒有痛覺,就醫竟確診小中風;3天後的半夜,梁老先生氣喘吁吁,無法平躺、免強端坐入睡,清晨家人送急診,又被診斷患有肺氣腫,醫生再三叮嚀老先生要按時服藥且不能再吸菸,近來老先生每天早、中、晚要吞服22顆藥,病況暫且穩定,但仍無法戒菸。今年4月初,他的兒子聽到桃園電台播出藝人隋棠代言的戒菸比賽廣告,趕緊錄下來播放給老爸聽,沒想到梁老先生立刻就說「我要報名戒菸」。梁老先生從4月6日起戒菸至今超過3周,讓家人相當開心。梁老先生表示,若自己沒有中獎,就是別人中獎,別人會開心,若我抽到獎,那就捐回給基金會,「因為辦戒菸比賽應該很辛苦!」另外一位住台中的劉先生,今年3月31日剛結婚,年僅23歲的他卻有7年菸齡,每天菸量高達40至50支,太太預產期是10月,他在醫院門口看到隋棠的戒菸比賽廣告布條,為了當負責任的先生與爸爸,當下上網報名戒菸就贏比賽,拚「結婚、生子、戒菸成功」三喜臨門。台大醫院家醫部醫師江建勰指出,面對染疫人數破萬,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強調「吸菸者新冠重症風險提高1.5倍」;江建勰說,英國牛津大學的研究也證實,吸菸者感染新冠病毒後,住院風險為不吸菸者的1.8倍,如每日吸菸超過20支者,染疫後死亡風險更高達6.1倍。台北榮民總醫院醫師賴志冠說,研究發現,吸菸者的手指可能碰觸受病毒汙染的菸品,吸菸時手指與嘴唇不斷接觸,增加了病毒的手口傳播機會。賴志冠說,吸菸者容易群聚,摘下口罩近距離吞雲吐霧,只要其中一人染疫,將無一倖免,上周台東就有2位新冠肺炎確診者是因在同一個場館運動,並且脫下口罩吸菸,於是先後確診。還有研究發現,吸菸會影響免疫系統,降低抵抗力,進而引發呼吸道或肺部疾病。林清麗表示,過去每屆平均有6千至1萬組報名,今年受疫情影響,目前完成報名僅4450組,呼籲民眾把握時間報名「2022戒菸就贏比賽」,報名時間到5月1日午夜12點,吸菸與不吸菸要一起報名,兩人一組上「華文戒菸網」報名(http://www.quitwin.org.tw ),5月2日起完全不吸菸,就有機會一起抽中獎金30萬元或6萬元(六組)獎項。台北市有專屬加碼獎,只要就讀臺北市國小、國中、高中職的學生,都可以擔任「特別見證人」幫家人親友報名戒菸,成功戒菸組就可以再抽臺北市學生專屬的3萬元(三組)。 ※ 提醒您:抽菸,有礙健康
-
2022-04-24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孩童輕重症如何辨別?小兒科醫師來解惑 重症早期恐有這些症狀
隨著孩童染疫人數增加,不少居家照護的家長憂心,不知該如何辨別孩童症狀的輕重,及是否有緊急就醫必要,市府今天防疫記者會上,找來高雄醫學大學小兒感染科醫師李杰明說明,孩童症狀觀察辦法,替家長釋疑。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統計,今年1至4月本土病例分析兒童0至19歲占確診個案20%,大部分都輕症,99.8%都輕症無症狀,僅0.2是中重度個案,比照美國兒童感染,同占19%和台灣差不多。本土疫情小朋友與成人症狀不同,小於12歲大部分是發燒咳嗽,成人青少年是喉嚨痛、咳嗽,症狀不典型難從症狀判斷,因此,任何發燒呼吸道症狀,則需透過就醫或快篩,來查出是否確診。至於該如何及早發現孩童重症,李杰明說,若小於1歲、神經相關疾病、代謝相關疾病、先天心臟病、肺部疾病、肥胖及早產兒等都是進展成重症的危險因子,重症的早期症狀則有高燒39度,意識出現變化、呼吸淺快、腹瀉嘔吐等,有這些早期症狀者,爾後變重症的可能性較高。李杰明建議,在家照護孩童,每天可算2到3次,每分鐘呼吸次數,11個月以下嬰兒大約每分鐘大於50次,1到4歲大於40,就是呼吸急促,可觀察呼吸時是否有胸凹及呼吸費力等現象,或透過膚色、唇色觀察是否缺氧,檢查四肢是否冰冷,或多換幾次尿布來觀察尿量,從中了解症狀與情況。因在家照護是現在政策方向,中央也訂出5大警訊表徵,6大緊急送醫條件,5大警訊出現任何1項就應該聯繫居家照護單位,或視訊診療或就醫;若出現6大緊急送醫的其中1項,就需撥打119或緊急送醫。李杰明還說,輕症兒童通常1周就康復,極少數染疫後,2至6周會出現小兒多系統發炎症候群,但美國發生率10萬分之2,黃種人更少,若真出現罕病症狀,就需要就醫尋求協助。另家長可透過「兒童評估三角」,從A外觀,B呼吸及C循環來評估,兒童的狀況是否良好。
-
2022-04-23 新聞.科普好健康
不抽菸會罹肺癌?空汙、油煙、家族病史也是罹癌因子 低劑量CT篩檢及早發現病灶,減死亡風險!
肺癌位居國人十大癌症死因之冠。肺癌若能在第一期診斷並接受手術治療,五年存活率可達80%,若遲至末期才發現,五年存活率降至10%以下。但早期肺癌沒有症狀,大多數病患因不適才被診斷出肺癌已是中晚期,因此,每年台灣新診斷肺癌病患中,只有不到30%可接受手術切除。LDCT可測小於一公分結節傳統上常會利用胸部X光進行肺癌篩檢,但是對於肺部小結節的偵測敏感度太低,無法達到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目的。近幾年篩檢早期肺癌工具有了突破性的發展,「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LDCT)」可偵測小於一公分的肺部結節,具有更高的敏感性,有機會早期發現肺癌,並且及早接受「亞肺葉」手術切除,可降低肺癌死亡的風險。根據2011年美國全國肺部篩檢試驗、2020年荷蘭比利時肺癌篩檢試驗皆證實,低劑量CT篩檢可降低肺癌死亡率,受益的族群有兩大類:一類是年齡在50至74歲之間,現仍吸菸者或戒菸不足10年,每天吸菸超過15支、持續25年以上,或每天吸菸超過10支、菸齡超過30年;另一類是抽菸史超過一年30包,戒菸短於15年。不抽菸罹癌 合併基因突變除了「抽菸」與否,是決定接受低劑量CT篩檢的重要因子外,由於台灣的肺癌病患有超過半數以上不抽菸,女性病患更高達93%不抽菸,根據中研院團隊分析,這些不抽菸者的肺癌,常合併某些基因突變,可能與空汙、油煙有關,患者有明顯家族病史,若父母與手足曾患肺癌,罹癌機率高出五倍,建議應盡早接受低劑量CT篩檢。篩檢發現了早期肺癌,該怎麼辦?肺癌手術的標準方式,除了將病變的肺葉切除外,還要做淋巴結的廓清,希望能完整的切除及取得確切的病理分期。然而,肺臟切除後不會再生,此類手術對病患肺功能影響較大,影響生活品質。由於國內低劑量CT篩檢的推動,許多肺癌得以在很初期就被發現,這類小於二公分的小型肺癌(例如最常見的肺腺癌)是否也需要做到肺葉切除,一直是胸腔外科學界探討的熱點。早期肺癌 肺節或楔狀切除近年幾個大規模臨床試驗顯示,這類早期小型肺癌,手術切除範圍不需要像從前一樣進行肺葉切除手術,可採行肺節切除或楔狀切除的「亞肺葉」手術切除,就足以達成完整切除的目標。相較於肺葉切除,病人得以保留更多的正常肺組織,更多的肺功能,對於手術後肺功能的影響較少,病人的生活品質也會較佳。以胸腔鏡手術進行楔狀切除,病人需於術前透過斷層掃描攝影予以勾針或注射染料定位後,再進開刀房手術。然而,此術式要讓定位與手術之間無縫銜接非常困難,無論從X光室完成定位後轉送至病房,或是從病房轉送至開刀房,都需要很多等待時間,轉送過程中偶爾會發生勾針脫位及氣血胸等併發症。此外,由於定位是在清醒下進行,常易造成病患心理及生理上的不適。長庚腫瘤定位 可降低氣胸長庚團隊於2016年開發影像導引胸腔鏡手術,讓病患在複合式手術房全身麻醉後,將病灶定位及手術切除做到無縫接軌,使病人獲得最佳手術結果及舒適度。且將手術前中後的流程優化,根據病患體型、腫瘤特性,為每位病患量身打造「個人化」腫瘤定位切除策略,定位所需時間從最初100分鐘降至平均16.5分鐘,氣胸發生率從過去的25%降至6%,術後住院天數也從5至7天降為2至3天。這個優化的治療方式多次被引用為治療指引,長庚團隊也完成世界第一個術中對比術前肺腫瘤定位之隨機臨床試驗。
-
2022-04-19 癌症.胃癌
出現什麼症狀要懷疑是胃癌?什麼情況該做胃鏡?醫詳解胃鏡檢查步驟
胃癌發生率,東西方大不同胃癌在近幾十年的發生率以及死亡率不斷的在下降當中。美國男性胃癌的死亡率從0.028%下降到0.0074%,女性更是從0.027%下降到0.0024%。然而這是美國的數據,胃癌在亞洲國家的發生率卻比西方國家高出許多,全世界每年診斷出超過一百萬例胃癌。胃癌是世界上第 5 大最常見的癌症,也是第 7 大流行的癌症。全球從出生到 74 歲發生胃癌的累積風險在男性中為 1.87%,在女性中為 0.79%。這樣的數據不禁讓我們有一個疑問,那些像是亞裔美國人的胃癌發生率是接近美國的數據還是亞洲的數據呢?流行病學的研究告訴我們答案,第一代從高發生率地區移民到低發生率地區的人民,胃癌的發生率會接近他們家鄉的數據,然而他們的後代的胃癌風險則是趨近他們移民後的區域,這樣的發現代表胃癌發生與否其實與早期的環境暴露有關,也許食物中的致癌物質也有影響。胃癌在開發中國家較常出現,可能與飲食有關。已開發國家有較佳食物保存技術、減少食物中致癌物(亞硝基化合物、苯芘)、增加抗氧化蔬果的攝取,使發生率較低。胃癌有多種,但大部分都是腺癌根據惡性腫瘤分化來源的細胞不同,我們可以把胃癌大致區分為▸腺癌(adenocarcinoma)、▸淋巴癌(lymphoma)、▸腸胃道基質細胞瘤(GISTs)▸以及極為罕見的惡性平滑肌肉瘤(leiomyosarcoma),其中大部分(90%)的胃癌都是腺癌。腺癌當中,依據Lauren’s分類,其中一種叫做腸道型(Intestinal type)胃癌,另一種則稱為瀰漫型(diffuse type)的胃癌,腸道型胃癌的邊界明顯,好發於年長的男性,而瀰漫型胃癌好發於中年的女性。這兩種分類和癌細胞轉移的方式也有關聯性,腸道型胃癌常透過血液轉移,而瀰漫型胃癌則是較常透過淋巴進行轉移。出現什麼症狀要懷疑是胃癌大部分的初期胃癌其實是沒有症狀的,一些很常見的症狀諸如上腹痛、腹脹、胃食道逆流,大多數的情況也不是胃癌造成的,甚至胃部腫瘤進展到才會造成食慾不佳、噁心、餐後腹脹,甚至是從腹部摸到腫塊的情形。當然,若您仍有疑慮,建議諮詢專業醫生,進一步安排檢查。胃潰瘍放著不管,可能變胃癌!?胃幽門桿菌有可能是造成腸胃蠕動異常進一步胃痛的元兇,幽門螺桿菌通常通過唾液在人與人之間傳播。細菌也可以通過糞便污染食物或水傳播。在發展中國家,未經處理的水、擁擠的環境和糟糕的衛生條件共同導致了幽門螺桿菌感染率的升高。它會造成我們的胃部處於慢性發炎的狀態,藉由產生尿素酶中和胃酸,讓它們可以在胃裡繁衍,更進一步這種細菌在長期破壞胃部的環境後,可能導致胃部淋巴癌(MALToma),幸好,透過早期發現與早期治療,可以經由抗生素根治幽門桿菌的感染,並且將這一類型的淋巴癌治癒(只有少數需要進展到化療),現在我們有碳-13尿素呼氣檢查很簡單的能知道病患是否有胃幽門桿菌的感染。什麼樣的情況要做胃鏡呢?做胃鏡的適應症有很多,這邊列出一些情況1.經過治療後,上消化道的症狀沒有緩解2.在五十歲以後有新出現的上消化道症狀3.反覆發生的胃食道逆流4.未知原因的反覆嘔吐5.懷疑有腫瘤、潰瘍或上消化道的狹窄6.消化道活動性出血或是慢性出血造成缺鐵性貧血7.手術後的追蹤等不過除了上面這些原因之外,若是醫生依照他的臨床經驗認為有做胃鏡的必要性,也會以胃鏡作為後續醫療處置的依據,因此若是有「為什麼醫生不幫我做胃鏡?」的疑問,可以和你的醫生討論一下他的判斷是什麼,並且討論是否有胃鏡以外的診斷方式。做胃鏡之前,要做什麼準備?做胃鏡前有一些注意事項,首先要至少空腹八小時,因為胃鏡就是要看食道、胃壁有沒有病態的變化,要是胃裡有食物,胃鏡進去以後的鏡頭會被食物殘渣擋住便會影響判讀;另外執行胃鏡檢查時若有食物因嘔吐進入肺部會有贈成吸入性肺炎的風險,所以維持適當的空腹時間,是做胃鏡的必要步驟之一。 一般來說,我們吃的食物大約在胃部會停留半小時到六小時不等,蛋白質食物停留較慢,豬肉可能會停留270分鐘,而帶有脂肪的食物停留最久,可能會在胃部停留6~8小時。至於清水的攝取在鎮靜的胃鏡檢查前,在一個115人的研究當中指出,檢查前的兩個小時服用200 C.C.的清水是不會有影響的,然而還是需要跟您的麻醉科醫師做進一步的討論。胃鏡檢查的步驟首先,做胃鏡之前檢查室的技術員會給患者飲用消泡劑(Simethicone),是一個白白、苦苦、稠稠的液體,以減少胃裡的氣泡。此外還要在手臂注射減緩腸胃蠕動的藥物以利內視鏡檢查的進行。因爲這個減緩蠕腸胃道動的藥物屬於抗乙醯膽鹼(anti-cholinergic)的藥,有口乾舌燥、心跳加速的生理反應是正常現象,不過若是本身具有青光眼、攝護腺肥大或心臟疾病,請務必在接受注射之前告知醫生。鏡檢前,醫師會在受檢者喉部噴局部麻醉劑避免胃鏡放入的嘔吐反射,噴入後需要把藥物含在舌後再慢慢吞下,這樣才能使麻醉藥物穿過粘膜,產生作用。除了藥物之外,另外請受檢者以咬著咬口器以避免胃鏡鏡身傷到牙齒,而且建議使用單次咬口器以避免交叉感染。檢查時,為了避免嘔吐嗆入氣管,醫生會請受檢者以左側臥,同時也是配合醫生的方向讓鏡頭可以放入檢查。做胃鏡的過程當中,配合醫師的指令,用鼻子吸氣、嘴巴吐氣,儘量讓口水自然流出,切勿做吞嚥的動作,以免嗆到氣管造成吸入性肺炎。執行內視鏡檢查的同時,如果看到疑似腫瘤的病灶,可以直接做切片化驗,同時切片過後的傷口可能會有小出血,但通常都可以自行止血。另外如果發現疑似胃炎的情況,也能經由內視鏡執行幽門桿菌切片作為後續處置的參考。胃鏡之後要注意什麼?一開始噴的局部麻醉藥在檢查做完之後還會持續一陣子,因此在檢查後一小時禁止喝水或是吃東西以避免嗆咳。如果有做切片,禁食的時間可能還需要再增加。返家之後,若發生嚴重的腹痛、吐血,或是解黑便要儘速向醫師報告或是尋求醫院急診室的協助,這有可能是胃鏡的併發症,像是穿孔、出血不止等少見情況。參考資料:1.Mary E. Klingensmith - The Washington Manual of Surgery 2.Robbins and Cotran Pathologic Basis of Disease 10e p.774 3.Harrison’s Principles of Internal Medicine, Twentieth Edition p.567、p.568 4.Aaron P. Thrift, Hashem B. El-Serag,Burden of Gastric Cancer,Clinical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 Volume 18, Issue 3, 2020, Pages 534-542 5.Wong MCS, Huang J, Chan PSF, et al. Global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of Gastric Cancer, 1980-2018. JAMA Netw Open. 2021;4(7):e2118457. 6.Bray F, Ferlay J, Soerjomataram I, et al. Global cancer statistics 2018: GLOBOCAN estimates of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worldwide for 36 cancers in 185 countries. CA Cancer J Clin. 2018;68:394–424. 7.Kayali, Stefano et al. “Helicobacter pylori, transmission routes and recurrence of infection: state of the art.” Acta bio-medica : Atenei Parmensis vol. 89,8-S 72-76. 17 Dec. 2018 8.Ganong’s review of medical physiology 26e p.1138 9.Koeppe, A.T., Lubini, M., Bonadeo, N.M. et al. Comfort, safety and quality of upper gastrointestinal endoscopy after 2 hours fasting: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BMC Gastroenterol 13, 158 (2013).【本文獲問8健康新聞網授權刊登,原文標題:【盧柏文醫師】胃癌初期症狀類似胃病!談胃鏡檢查】
-
2022-04-18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胃造口與我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鼻咽癌」。今年二月介紹「透視攝影導引胃造瘻術」時,我們曾邀請病人與家屬與我們分享使用這種胃管的心得。有位病人寫出一篇非常詳盡的罹患鼻咽癌的親身體驗,經得他的同意,當時只節錄部分,而這次終於有機會登出他的全文。這次還邀請一位資深血液腫瘤科醫師解釋鼻咽癌的臨床症狀表現,以及介紹目前常用的化學藥物療法與其副作用。另一位資深放射腫瘤科醫師,則由正常的吞嚥步驟,談到放射治療對頭頸部癌症病人的影響以及需要注意的生活細節。希望這種由病人的現身說法,加上該病專科醫師的解釋,可以使國人對這台灣常見的疾病更加了解。我1973年出生,是鼻咽癌生存者,現在使用胃造口於生活中,後面是我的胃造口生活分享。我是2004年發現頸部有腫塊,發現的是家人。當時坐在家裡客廳看電視,家人發現頸部有腫塊,觸摸後又不會疼痛。家人覺得不好建議我去檢查,我自小就有鼻子過敏反應,早上起床一定噴嚏打不停,晚上常鼻涕逆流,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因咳嗽而晚上睡不好,所以在脖子發現腫塊前。我已經發生中耳積水不退的症狀(腫瘤塞住耳咽管導致耳朵分泌物無法排出),一開始只以為單純積水,到醫院耳鼻喉科檢查抽水後,隔天又有水積累的狀況發生,恰巧當時正是SARS在台灣造成肆虐,台北市立和平醫院封鎖時期,所以不覺是緊急事件沒有很積極求醫。脖子腫塊出現後,我到署立仁愛院區去檢查,醫生內視鏡檢查時發現有腫塊,於是當下安排做切片,此外發生一段插曲,我先前健康狀況一直穩定,頂多偶感風寒看看家附近診所、拿拿藥,鮮少出入醫院,對醫院流程不甚清楚以致發生烏龍事件。鼻腔切片後我以為等看報告時才收費,便離開醫院,隔了七天都沒收到任何通知,打去醫院問才發現因為沒繳費,所以切片沒有送檢驗,才急忙重新切片檢驗,一週後門診看報告時,被醫生請上座,很慎重要跟我說結果,當下心裡嘀咕,不會是不好的結果吧?頂多是癌症唄!隨後醫生讓我不要緊張激動,最後宣布切片檢查結果是鼻咽癌,其實當下我沒有很震驚,只是想,真的如心裡所猜想最差狀況(現在回想起來真是不知者不懼),後面與家人討論後選擇至醫院治療,最終確認是鼻咽癌第三期接近第四期,後面在醫師的專業治療下,我在一年治療後康復,並回歸一般生活。康復後生活逐步恢復正常,一開始除了口水少了需要常補充水分,吃東西也要多搭配湯品外,沒什麼不便之處,隨著癒後時間越來越長,當初放射治療前醫生說明的後遺症影響也隨時間增大。我大約在2016年開始發現喝水與吃東西容易嗆到而且頻率越發頻繁,對應措施就是吃飯速度放慢,我從小吃飯速度快平均一餐大概15至20分鐘用完,到後來我吃一餐要一個小時甚至一個半小時,因為用餐速度太慢導致後來我只好減少攝取的量,來符合一般用餐時間,後面開始發生一些狀況,如吃得少體重當然一直掉(我療程結束是77公斤,後來一直維持在70至72公斤左右,後來進食少了,體重最低到58公斤),另外水攝取少,我也迎來人生第一次的舍利子(腎結石),其實最嚴重的是我開始發生吸入性肺炎,吸入性肺炎就是吃東西喝東西時,因為吞嚥能力不好導致食物、飲料跑到肺部引起發炎,原本好發於長輩甚至造成死亡(前總統李登輝先生就是喝牛奶造成吸入性肺炎引起併發症才過世)。最嚴重一次是2017年我跟朋友到馬來西亞旅遊,最後一天行程喝肉骨茶當下就嗆到,結果我是在返程班機上發燒(還好當時還沒有發生新冠肺炎疫情,不然我連飛機都上不了),落地後在朋友協助下是坐輪椅推著過海關,立即返回醫院急診並住院,治療五天後才出院,後續又發生幾次類似狀況,終於在醫師建議下安排進行胃造口安裝。我應該屬於反應遲緩的人,其實一開始醫師建議我裝胃造口,我心裡還有些猶豫,後來醫師為了我從國外回來隔天立即為我處理的推力下,我才同意進行手術安裝,本以為要花一點時間,沒想到過程不超過三十分鐘,我整個人都還沒反應過來流程就結束,後面住院三天是術後觀察及護理方面的維護教育,在醫師與護理師評估我可以自己灌食,且能維護清潔傷口後,便出院恢復原本的生活。其實現在想起來應該感謝醫師的專業建議,因為比起鼻胃管胃,造口更容易維護,而且不會像安裝胃造口而不敢外出,也不會造成鼻腔的不舒服,這些都是自己事後搜集資料並實際使用後才有深刻體會。接下來就是我的使用心得,與有相同需求的朋友分享。胃造口其實是為進食困難的人除了鼻胃管外的另個選擇,早期健保沒有補助,費用比較高,現在健保補助,每半年換一次就可以,與鼻胃管不同,它是透過透視機器導引於胃部打一個小洞放入灌食管與餵食口即完成,而且因為在腹部,所以穿上衣服幾乎看不出來,不像鼻胃管整個明顯。加上半年才更換一次更換頻率比鼻胃管低,使用者不用忍受鼻胃管更換產生的鼻腔不適等狀況,現在歐美地區灌食患者的主要選擇。一開始當然是有些不習慣,腹部卡了跟管子,飲食也與以往完全不同,現在全部經由管灌處理,還好住院期間護理人員耐心的教導,並帶領我與家人學習如何照護造口處的衛生維護,其實只要用棉花棒沾酒精或碘酒幫造口處消毒清潔,並注意保持造口處清潔乾燥,不要拉扯到管線就可維持。管灌時注意不要有渣滓殘留在管子裡,保持管子的通暢,就能維持日常生活。另外因為腹部有傷口所以水下活動要避免,泡溫泉可以請不要太頻繁且每次時間不要太久,造成傷口感染。我自己也發生過一些狀況跟大家分享,狀況一是胃造口處有瘜肉,因為是管線與傷口,雖有固定但日常活度難免造成摩擦,有時候傷口會產生瘜肉,我一開始沒有,到了第三年開始,第一次傷口邊緣有瘜肉產生,原本以為是發炎趕快掛急診回去請醫生檢查,醫生檢查後說明這只是傷口與管線摩擦造成瘜肉,只要沒有流血並疼痛,持續日常清潔消毒是無大礙,若覺不美觀心裡過不去再用雷射燒灼去掉即可,當下選擇和平共處,等到下次更換胃管時就神奇消失了。狀況二是接口損毀,我睡覺時一般是仰著睡,但有時因為鼻塞等因素我會側睡,可能是姿勢變更時沒有注意灌食的接口,時間久了接口就被我壓裂,有天我因為騎機車停車為了挪空位搬機車時手頂在身體上把我的餵食接口壓斷,當下胃裡裡的胃液、水順著管子往外流,整個人腹部至腳都濕了,最後也是回醫院急診更換接口。狀況三是胃管掉到十二指腸,這個跟當初護理人員教導我要量測管路長度有關係,我一直覺得納悶,為什麼要量測管路長度,後來透過切腹之痛終於了解,我到第四年有天發現灌食後肚子好像消化不良整個胃不舒服,甚至胃痛,飲用水灌食不會灌食配方食品時才發生,本以為是食品問題,更換了兩三種都不見改善,後來回醫院做檢查照X光,發現是腹部胃管尾端掉到12指腸,腸道受不住營養品的油膩才會產生疼痛,這時護理人員問我:「你的管線長度呢?」才知道原來這個是避免管線沒有固定好,或是活動早上改變造成管路變化,神奇的是這個在我造口生活裡發生了兩次,第二次我就警覺趕快回醫院請醫生檢查處理,第二次還因此急診重做造口手術更換管線。經過這段時間的胃造口生活,我自己的體認是胃造口比起鼻胃管來說進食比較方便,自己一個人就可以處理不用麻煩家人,胃造口在腹部,衣服穿著掩蓋就不明顯,不像鼻胃管整個裸露,出門都還怕嚇到路人,對自己的社交生活影響比較小(自己臉面比較掛得住)。胃造口半年才須更換,而且每次只花30分鐘左右,相對鼻胃管更換頻率低很多,每次更換也不會不舒服(畢竟有麻醉)。傷口維護上其實也是自己就能處理,傷口的清潔消毒與保持乾爽,這個自己就能處理不會造成家人額外負擔,我自己本身在術後跟朋友出國了兩次,2018到泰國旅遊、2019到韓國旅遊帶著營養品與灌食針筒及消毒清潔工具,兩次旅程都很順利,平時稍留意一些細節就不會對日常生活有太多干擾,我認為自己進行胃造口決定是正確的,如果未來有朋友面臨跟我一樣抉擇,我會推薦選擇胃造口代替鼻胃管。
-
2022-04-1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以全球染疫死亡率推算 醫估我恐有50童確診亡
我國出現首例兒童重症,專家推估,以全球染疫死亡率估算,我國恐有五十例兒童確診後死亡。指揮官陳時中考慮訂定「兒童送醫指引」,專家則建議簡化送醫流程,高燒不退、呼吸困難的幼兒盡量在廿四小時內送醫;政府應盤點兒科醫療資源,未來兒童染疫人數勢必增加,但國內兒科急重症人力較少,應及早因應。衛福部食藥署今舉行專家會議,討論國內兒童疫苗施打。長庚大學醫院系小兒科教授林奏延說,以全球染疫死亡率估算,我恐有五十例兒童確診死亡,「社會可以接受嗎?」呼籲盡速討論幼兒打疫苗,並建議第一劑疫苗以mRNA疫苗為主,減少兒童重症機會。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表示,孩子確診新冠肺炎的症狀與大人類似,若連續三天高燒不退、呼吸困難、活力變差,以及確診幼童為一歲以下,應於廿四小時內就醫。香港有報告指出,兩名小孩染疫引發腦炎死亡,日本也有不少病毒攻擊孩童腦部案例。病毒攻擊腦部,症狀包括高燒不退、腦壓升高、突然抽筋或昏迷等,黃立民說,政府應簡化送醫流程,現在國內對兒童確診經驗不多,一線人員也需要經驗累積,建議住院條件放寬,由醫師判斷,不要讓症狀拖太久。黃立民也說,先前有很多人憂心兒童青少年施打疫苗會發生心肌炎等副作用,但五至十一歲孩童發生風險並沒有比較高,與青少年差不多。陽明交通大學醫管所兼任副教授洪子仁說,以色列去年一項研究指出,在小朋友尚未能施打疫苗前,若父母親皆施打BNT疫苗,對小孩防範Delta變異株有百分之五十八的保護力;在小朋友尚未打疫苗前,家中成人完成疫苗接種,可以保護小朋友。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說,小朋友有抽蓄、意識不清、意識改變、腦炎或全身性感染等警示徵兆要特別注意,若呼吸困難有影響呼吸、急性胸口痛悶,表示有影響肺部,而冒冷汗、嘴唇發青等,表示有休克、缺氧情況,有類似症狀應立刻送醫。
-
2022-04-16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預防兒童確診轉重症 羅一鈞:7大症狀盡速送醫
國內首度出現小朋友本土染疫重症,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呼籲,應避免跟不特定人接觸,家長也要防護,因為小孩防護力低,與不特定人接觸有風險。確診新冠肺炎常見四大症狀,包括喉嚨痛、流鼻水、鼻塞、咳嗽、發燒,警示徵兆:(1)喘/呼吸困難、(2)持續胸痛/胸悶、(3)意識不清/抽搐、(4)皮膚/嘴唇/指甲床發青。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常見四大症狀包括咳嗽、流鼻水、鼻塞、發燒、喉嚨痛,以及全身倦怠等。若有以下警示徵兆要注意,像是小朋友有抽蓄、意識不清、意識改變、腦炎或全身性感染等。而呼吸困難有影響呼吸肺炎、急性胸口痛悶,表示有影響肺部,而冒冷汗、嘴唇發青等,表示有休克、缺氧情況,有類似症狀立刻打119通報送醫。
-
2022-04-1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疫情名家觀點/躲好躲滿就沒事?亞東醫院院長邱冠明:防疫關鍵,疫苗要打好打滿
「診間並不少見老人家對疫苗猶豫,認為自己能躲好躲滿。」心臟外科權威、亞東醫院院長邱冠明說,新冠疫情持續在各國延燒,近期以東亞最嚴重,截至二月底統計,韓國單日確診22萬人,香港每日確診破萬、死亡數三位數起跳冠全球之首,當中三成都是未完整接種疫苗的65歲以上「資深公民」。完整接種 防醫療體系崩潰邱冠明表示,心血管疾病患者與80歲以上的長者皆是染疫高風險族群,只要在門診遇到「一劑都沒打」的老人家,寧願花時間也要說服。在台灣逐步邁向與新冠病毒共存的目標下,他也坦白告訴病患2022年恐怕躲不過病毒找上門。近月亞洲國家新冠疫情嚴峻,邱冠明指出,香港每日死亡數高達三位數,且90%都是老人家,剖析其中原因,包括65歲以上民眾完整接種率差、追加劑(第三劑)比率難提升等,都是讓香港確診數、死亡數暴增的致命點。邱冠明表示,台灣在嚴守邊境管制下,加上國民防疫意識高,積極配合戴口罩、打疫苗,很幸運地擁有「時間差」,能領略他國在防疫上的「答案卷」。以全球施打第三劑比率,截至三月新加坡超過六成、韓國已達五成,台灣也逾五成,即便如此,韓國一天仍有20幾萬確診數,代表施打疫苗無法避免感染,但可以防止醫療崩壞。他強調,若已接種疫苗卻不幸確診,目前也有新冠藥物可治療,能避免重症發生的風險。非染疫死亡 人數也增加邱冠明指出,疫情期間因醫療資源、人員調度、挪移、安置等都以防疫為優先,導致常規醫療處置無法正常運作。快篩、PCR核酸檢測也使等待就醫的時間增加,加上民眾害怕前往醫院就診等,醫療可近性降低,形成「醫療排擠」。如慢性病患者因害怕染疫而停止回診領藥、癌症的早期診斷或需定期治療的患者也可能因不願前往醫院而中斷,疫情期間非染疫死亡人數自然也增加。邱冠明強調,病患對於醫療剛性需求不應該被犧牲,眼下最希望的是完整接種疫苗率提高,建立防止國家醫療體系崩壞的防護網,使長者及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疾病患者能安心前往醫院,恢復過去的定期回診的就醫習慣。慢性病患者 應恢復回診邱冠明說,以目前國內外資料顯示,新冠病毒針對全身性多系統攻擊,發炎反應影響面向廣泛,雖尚未有充足資料顯示病毒是否透過血管媒介,但已知會攻擊肺部、呼吸道,及造成心血管、腦部、腎臟、腸胃道等全面性影響。邱冠明提醒,心臟外科病人大多開過心臟手術,與長者皆屬染疫重症高風險群,且心血管疾病患者本身更是新冠肺炎易感染族群,除了個人生活作息、行為模式需改變,內部防護包括營養攝取充分、完整接種疫苗、保持原先藥物使用習慣以及定期回診等基本功,都要於生活中落實。
-
2022-04-15 該看哪科.罕見疾病
出生就治療 龐貝氏症兒變泳將
小學二年級的「棠棠」最愛畫畫,而且她游泳很厲害,蝶式、仰式都難不倒她,最近還被老師指派為體育長,帶領同學做體操;但其實她出生的第八天,便被判定罹患罕見疾病龐貝氏症,八年來定期進行藥物治療,並在生活中積極融入復健。她的父母堅信,努力得越早,未來就會越好,女兒長大後更能成為一個對社會有貢獻的人。每年四月十五日是世界龐貝氏症日,台灣龐貝氏症協會提前於十日舉行病友聚會與醫療講座,來自全台近百位患者與病童家長參與。台灣龐貝氏症協會理事長鄧慧娟說,全台龐貝氏症患者約九十人,從嬰幼兒到成年人都有,她的十五歲兒子也是患者,協會成員有六十九戶病家,大家都不曾放棄希望,只期望在健保給付的藥物治療下,可以正常生活,順利成長。棠棠媽媽說,女兒出生時透過新生兒篩檢發現異常,轉院至台北榮總確診是龐貝氏症,隨即展開藥物注射治療,八年來,她帶著棠棠定期北上到北榮接受治療,從初期的兩週一次到現在每周一次,風雨無阻。媽媽說,為了訓練肌力和強化呼吸與肺部功能,棠棠兩歲半開始學游泳,畫畫課則是幫她強化細部肌肉功能,她還會騎單車,最近更吵著要學舞蹈,各項發展與活力完全不輸給正常孩子。在病友團體的聚會中,棠棠在陽光下又跑又笑。媽媽說,因為有健保給付,讓棠棠順利接受治療且快樂成長,即使周一到周五的晚上都排滿了復健、游泳、畫畫等課程,她也樂在其中。「我們很堅持,現在付出最大的努力,盡量維持最好的狀況,未來對社會的負擔就愈小,一個手心向上的孩子,會長成一個手心向下的大人。」家住中部的「弟弟」十一個月大,出生時看似一切正常,四個月大時卻出現心臟肥大、發育遲緩等問題,還住進加護病房三個多月,直到今年北上到台大醫院,才找出原因是龐貝氏症。「弟弟」的媽媽說,「弟弟」展現強韌的生命力,一次次度過病危關頭,住進台大醫院後開始接受藥物治療,又做了氣切、胃造口、人工血管和胃折疊術,即使喉嚨還插著氣切套管,也有胃造口要每天灌食六次,但已明顯進步,更出現以前沒有過的舒服微笑和咿咿呀呀聲;他們會帶著兒子勇敢走下去,也期盼新藥帶來更好的治療成果,再加上國家協助,有健康美好的未來。醫學辭典/龐貝氏症 全身肌肉遭破壞龐貝氏症是先天性罕見疾病,患者因為第十七對染色體上的酵素基因突變或缺失,導致人體內負責轉化肝醣為葡萄糖的酵素GAA活性降低,無法分解肌肉中的肝醣。肝醣的累積會造成肌肉肥大引發病變,肌肉功能逐漸受損,出現肌肉張力降低、無力等情形,最後甚至影響心臟和呼吸道肌肉。
-
2022-04-14 新聞.元氣新聞
「菸害防制法」公聽會 全國9成家長籲雙禁電子煙加熱菸
教育部近日公布校園停課新制,標準再放寬引爆家長怒火,近日家長同樣不滿的還有「菸害防制法」修正草案,經過全國家長會長聯盟調查,全台近9成的家長憂心新型菸品會讓子女成癮、成為吸菸者,家長認為應「禁止電子煙跟加熱菸」,而非中央版本禁電子煙、開放加熱菸。「菸害防制法」將近15年未修法,今年行政院版修正草案送交立法院審查,立法院今召開公聽會,多數專家同意禁菸年齡提高到20歲、擴大禁菸場所、菸盒警示圖文增加等修正;另外禁止菸品部分,無論電子煙或加熱菸,皆已被證實對肺部造成嚴重危害,專家認為應予以禁止。台大醫院家醫科主治醫師、台灣菸害防制暨戒菸衛教學會郭斐然主張,應該雙禁電子煙及加熱菸。原因在於,根據美國統計,發生電子煙肺傷害(EVALI)事件,截至2020年2月,已造成2807名個案住院,其中68人死亡,且個案大多是小於35歲的年輕人。若使用加熱菸,恐會導致急性嗜伊紅性白血球肺炎,郭斐然舉一名16歲青少年案例,使用加熱菸導致嚴重肺傷害,需插管使用呼吸器,並用葉克膜搶救生命。經實驗發現,加熱菸中含有汞、甲醛、乙醛、亞硝胺、鉛等重金屬及致癌物質,與電子煙類似。郭斐然指出,菸商企圖用加熱菸以非燃燒技術混淆視聽,稱其可減害,但電子煙和加熱菸毒物成分相似,同樣會引起肺傷害,一樣會造成尼古丁成癮、吸引青少年使用,讓下一代成癮成為吸菸人口,是菸商的終極目標。郭斐然說,過去有菸商主張,加熱菸太貴,青少年不會使用,但日本現況是青少年加熱菸使用率,從2015年的0.6%到2019年增加到4.8%,這是日本血淋淋的教訓,台灣不能重蹈覆轍。世界和平婦女會秘書長林淑慧表示,網路發展快速,青少年容易購買到新型菸品,尤其在網路上以「果汁」、「果凍」販售,像是2021年苗栗縣議員揭露,在教室內搜出滿滿電子煙,若修法不祭出重罰,對於菸商根本不痛不癢。台師大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教授張鳳琴表示,受限法令未修正,各式新型菸品不斷挑戰教學現場,有學生反映同學戴「電子煙手錶」,甚至大專院校老師反應,沒收學生電子煙,家長竟抗議「你憑什麼法規來沒收?」在教育宣導、執行端上困難重重。張鳳琴說,新型菸品都是有毒物質,都是傷害,呼籲應儘速通過修法,禁止所有新型菸品,更談及曾有孩子在悔過書上寫下「菸品跟毒品一樣」,一時吸毒終身戒毒,不要讓所有家庭來承擔。國健署稱加熱菸需通過「健康風險評估」後方可製造、輸入,但郭斐然直言,由政府公告「指定菸品」,但沒公告者則不必做,此後續將產生爭議及訴訟風險,且健康風險評估標準未明定,無法為人民把關,其他國家也只有「禁與不禁」,我國若用健康風險評估,恐成替菸商掛保證,雖立意良善但後續製造更多問題。立達法律事務所律師杜家駒認為,若新型菸品其目前許可的菸品有顯著差異,可進一步管制,若不知道有無顯著差異存在,應授權行政機關進一步研究。對於加熱菸是否可上市,他認為仍要回歸科學證據,若無顯著差異而管制,可能違反憲法原則。至於加熱菸是否可宣稱減害,目前爭議較大,縱使開放或通過上市,也不能宣稱減害。衛福部次長石崇良表示,加熱菸歸類為菸草因此納管,非菸草類視為類菸品全面禁止。未來加熱菸等菸品將採取審查制度,以及上市後監測跟管控,會嚴格審查菸草柱及組合元件,不能分開販售,若違法則予以撤銷,未來對於嚴禁電子煙及未經審查的加熱菸,違法製造輸入罰則可高達1億,且有10年以下刑事責任。 ※ 提醒您:抽菸,有礙健康
-
2022-04-14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兒童染疫重症風險 感染科醫師提醒家長注意
全台單日COVID-19確診人數攀升,其中不乏12歲以下無接種疫苗的兒童。花蓮慈濟醫院醫師指年齡小於1歲的嬰兒,免疫系統未發育成熟,若感染病毒是可能發展成重症的高風險群。花蓮慈濟醫院今天發布訊息表示,Omicron變異株較Delta變異株的重症率低,但當體內並無抗體的兒童感染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患有先天心臟病、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氣喘,或是肺部、神經和代謝等相關疾病,都是病情進展成重症的危險因子。尤其年齡小於1歲的嬰兒,免疫系統尚未發育成熟,若不幸感染病毒,也是可能發展成重症的高風險群。花蓮慈濟醫院感染科醫師何愉懷指出,據目前已知的個案表現,染疫兒童與成人的症狀反應有些不同,較容易出現發燒、嘔吐、腸胃道症狀,也有部分個案有肌肉痠痛的情形。在感染後的2至6週,染疫兒童有可能會出現「多系統發炎症候群」,會持續發燒3天以上難以退燒,且進一步影響到中樞神經和血管以及心臟、腎臟等器官,造成多系統的炎症反應。不過家長們不必太過擔心,COVID-19引起多系統發炎症候群的機率並不高,若是家中的孩子出現上述症狀,應立即就醫檢查。何愉懷表示,感染Omicron後的症狀,包括咳嗽、喉嚨痛、流鼻水等,絕大多數的案例為輕症,而在部分兒童可能出現高燒至攝氏39、40度,以及嘔吐和肌肉痠痛的情形,推測與孩童沒有接種疫苗、體內並無抗體有關,因此染疫後反應較為激烈。去年中的本土疫情,兒童染疫比例較今年這波還低,何愉懷表示,可能和不同病毒株的傳播速度與強度差異有關,Omicron的多輕症、高傳染性特徵,使疫情在學齡孩童之間蔓延開來。何愉懷提醒,最重要的仍然是勤洗手、戴口罩,盡量使用肥皂或洗手乳清潔,在外不便則可以多利用酒精消毒,降低前往多人場所的頻率,減少染病風險。
-
2022-04-13 醫聲.癌症防治
攤開癌症帳單/64歲確診肺癌第一期,開刀5年沒再復發:「不是每個人像我一樣幸運」
5年前,我64歲,確診肺癌第一期,因為有家族遺傳史,診斷不到一個月,就安排開刀。民國79年冬天,母親出現呼吸道症狀,晚上坐著才能睡覺,但一開始只被當成感冒,還去打「肝精」, 希望把症狀壓下去。隔年春天,因為一直沒有好,母親去醫院照X光,才發現整個肺都是黑的,送大醫院確診肺癌3A期,醫師說即使治療也只剩不到1年的時間,最後選擇安寧治療,3個月後她就離開了。 長年在職場工作,雖然我知道健檢重要,但仍等到民國106年2月才自費做了全身健檢。當時肺部電腦斷層發現,左上肺有3.3公分「肺磨玻璃影(GGO)」,也叫做密度輕度增高的雲霧狀淡薄影,樣子像磨砂玻璃一樣。後續在胸腔內科接受左上肺穿刺,確定為惡性腫瘤。確診後轉到胸腔外科,預備開刀並進行術前檢查,確認腫瘤有無轉移到骨頭或腦部。我從106年3月23日到27日住院,5天做了一系列檢查。因為在職場上多年的習慣,術前讀了很多文獻,了解肺癌治療方法及術後如何保養、飲食等。當時我有兩種手術選擇,包括微創手術跟機器人達文西手術,根據我讀過大量資料,理解到台灣在達文西手術評價不錯,且復原期短、疼痛較輕,在經濟狀況許可下,和先生商量後決定自費做達文西手術。 此次住院手術共花了45萬元,其中達文西就占了30萬元,術前醫師告訴我和先生,會先切除左上肺毛玻璃霧狀的部分,同時化驗,確認左上肺其他部位有無腫瘤。我在29日上午7點進手術房,原本預計下午3點多結束,結果到晚上7點多還沒開完,直到晚上11點才出手術房,出來後我的左胸被畫了18公分的刀口,因為最後還是做了傳統開胸手術。 這個結果讓我有點失望,先生事後轉述,原來手術時,醫師發現左上肺所有淋巴結都要切除,但淋巴結很硬、又多,達文西機器人手臂力量不夠,無法取出。在不得已的情況下,只好徵求先生同意後進行開胸手術,取出淋巴結。我先生說,當時無法不簽,最後只好簽了。 最低潮莫屬術後清醒的第二、三天,身上插了引流管、尿管、鼻胃管等,想跟醫師溝通卻無法說話,用紙筆寫下「請拔掉鼻胃管」,醫師看我意識清楚,才同意卸除。離開加護病房後,我住進特等病房,自費使用止痛藥花了1.9萬元,但晚上卻做一直做惡夢,恐怖畫面歷歷在目。後來,雖然傷口仍感疼痛,但我寧可痛也不敢再吃止痛藥了。 身上10多公分的傷口非常疼痛,轉到普通病房後,我慢慢下床走動,帶著管子走來走去,但這疼痛一直持續許久。有一天去街上買東西,突然痛得要死,疼痛感從整個肋骨左下方蔓延到上方,讓我完全無法動彈,疼痛持續了2、3個月,之後慢慢好轉。雖然手術經過5年了,至今偶爾會隱隱作痛。 開刀後我一直和醫師確認,是否還要進行其他治療,醫師說我是第一期早期(1A),術後不用化療,如果1B就要化療。手術後我沒有再吃其他藥物,每半年回診、照一次電腦斷層追蹤。今年2月我回診,剛好開刀滿5年,癌症沒有復發,醫師說未來維持一年追蹤一次就好。 因媽媽肺癌過世,我又長年負責煮飯,穿刺檢查前,就跟姊姊說,「感覺這是惡性腫瘤」。確診肺癌後,我去看台大醫院網站,尋找術後飲食注意事項的資料,也到肺癌協會網站上,買了他們推薦的台大陳晉興醫師的書,書中清楚地介紹肺癌開刀、化療、標靶藥物、追蹤等,但有幾篇故事我看了很難過,因為癌友的情況嚴重,有幾篇經驗則與我很像,結論是要吃好、睡好、不要有壓力,還要適度運動,這對我非常有幫助。 我一直都有游泳、走路,沒有慢性病,左上肺全切除後,肺部只剩81%,醫師安慰我說,一般人用不了這麼大的肺活量。我在開刀前的住院期間,醫師讓我用呼吸器、氣球增加肺活量,我非常賣力地呼氣,開刀後我也維持運動,也更注重深呼吸,保持肺活量,目前喘不過氣的感覺。 因為信仰,我知道人的時間有限,罹癌雖然會擔心,但沒有驚慌。術前的肺部穿刺檢查,那麼長的一根針在我眼前,加上電腦斷層躺在筒狀空間會有壓迫感,每當恐懼時我就閉眼禱告,祈求神與我同在。 我現在隨時提醒大家,尤其女性都要定期檢查,還有家族有肺癌史的人。一位小學同學去年7月發現肺癌四期,已轉移腦部,其實早在前年,他就出現骨頭痛,但警覺性不夠。我能開刀已經算不錯的,我現在快七十歲,繼續更加珍惜、活好每一天。▌癌友小檔案69ys、女性.診斷:106年診斷肺癌1A.治療:1.達文西機器手臂切除左上肺毛玻璃霧狀部分2.傳統開胸手術進行左上肺全切除.帳單:住院手術共45萬元,其中達文西手術30萬元.健保不給付原因:健保尚不給付達文西手臂手術費用▌鼓勵癌友一段話開刀切除左上肺,無疑是人生中第一次的苦難。追蹤五年後,醫生說:肺部沒有什麼變化,我等於重生了。我的忠言逆耳是「早發現、早治療」。你的健康,要自己來把關,不是每個人都會像我一樣幸運的。曉曉 111年3月31日
-
2022-04-13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陽明交大開發中藥淨冠方 可防新冠
陽明交大傳統醫藥研究所開發的中藥「淨冠方」,被證實可透過蒸氣給藥法或服用方式降低新冠病毒感染,減輕新冠肺炎相關症狀,作為接種疫苗後輔助及減毒防護。陽明交大傳統醫藥研究所教授、北市聯醫林森中醫昆明院區院長許中華表示,該藥物屬於處方用藥,未來可供機組員、醫護人員等前線高風險人員服用,減少病毒感染機會。「淨冠方」是由連翹、黃芩、柴胡、厚朴、藿香五款草藥所組成,許中華說,此藥方具有清熱解毒、清肺火、瘴癘之氣、治腸胃作用,可達到病毒弱化等減毒效果。篩檢站、加護病房、負壓病房等醫護人員,屬於高危險族群,如有類感冒症狀,建議一天可服用一至二帖藥方,每五至七天為一個療程,症狀改善後,可以減少用量,一天服用半帖。陽明交大傳统醫藥研究所教授傳淑玲、藥理所副教授兵岳忻等人所組成的研究團隊在動物實驗中證實,餵食淨冠方的小鼠於兩天後,體內與新冠病毒結合細胞受體的ACE2與TMPRSS2表現量降低,有效的阻斷病毒感染宿主細胞,研究成果更登上了著名醫學期刊《Frontiers in Immunology》。陽明交通大學傳統醫藥研究所副教授林東毅指出,這帖藥方除了服用外,也可以遵循中醫蒸氣法模式,讓鼻腔吸收,藥材迅速進入鼻腔和肺部,進而改善感冒症狀,實驗結果發現,肺臓細胞上與病毒結合的ACE2蛋白受體表現量降低,有效減少新冠病毒於體內複製。傳淑玲表示,目前該藥物為處方用藥,必須經過中醫師開立,其弱化及減毒效果過去台灣尚未大規模時,曾提供給超過千名的前線醫護自願服用,一方面作為自保,也作為症狀改善之用。當時有九成受訪者表示服藥一周後,喉嚨痛、咳嗽及頭痛症狀可獲得明顯改善,且服用後無不適副作用,更有八成六受訪者願意作為防疫用途。陽明交通大學藥物科學院院長康照洲指出,「淨冠方」被證實可以降低病毒感染,後續將循AZ疫苗模式公益授權,未來希望找到適合廠商合作,讓更多需要民眾能夠服用。
-
2022-04-13 癌症.肺癌
老菸槍咳到吐血罹肺癌 積極抗癌扭轉人生
台中45歲周姓油漆工菸癮達30年,平常有乾咳,近期痰中帶血、血量增加,還出現後背痛,2個月爆瘦十多公斤,就醫確診為分化不良的肺腺癌,經接受放療、化療縮小腫瘤,再以手術切除,腫瘤幾乎連根拔除,目前持續復健治療,可望順利返回職場。亞洲大學附屬醫院放射腫瘤科主治醫師鍾娜娜說,患者就醫檢查發現,右上肺有一顆6公分X1.2公分的腫瘤,化驗後證實為分化不良的肺腺癌,臨床上屬於肺癌第三期,腫瘤不僅侵犯右側肺門及右側支氣管,更把鄰近右側肺動脈上枝整個包埋住,「形狀有如肺部被惡魔之手緊緊搯住一樣。鍾娜娜指出,考量患者腫瘤位置相當棘手,若手術切除易造成大出血,病理基因檢測顯示也不適合採取標靶或免疫治療,在醫療團隊評估之下,患者接受前導式同步化學治療合併放射治療,先縮小、萎縮腫瘤,再接受手術切除。鍾娜娜說明,患者採取低分次的放射治療模式,減少放射治療次數,但每次給予相對高的放射劑量,並且同步利用秒速級影像導航系統輔助,精準確認腫瘤位置,減少周邊鄰近正常器官受到不必要的輻射劑量,減少副作用。周姓患者接受18次療程(3周半)後,血痰以及背痛逐漸好轉。待腫瘤明顯萎縮,後續接受胸腔外科胸腔鏡肺葉切除及淋巴廓清手術,一舉將腫瘤完整連根拔除,目前恢復狀況良好,現正安排心肺功能復健治療,很快就能返回職場。※ 提醒您:吸菸有礙健康
-
2022-04-12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可阻斷新冠感染!陽明交大開發「淨冠方」讓高危族服用
陽明交大傳統醫藥研究所開發「淨冠方」中藥包,被證實透過蒸汽法或服用方式,能夠有效阻斷新冠病毒感染。陽明交大傳統醫藥研究所教授、北市聯醫林森中醫昆明院區院長許中華表示,該藥物屬於處方用藥,未來可供機組員、醫護人員等前線高風險人員服用,減少病毒感染機會。許中華說,「淨冠方」是依據2003年SARS抗疫經驗、臨床心得所製作,成分由連翹、黃芩、柴胡、厚朴、藿香五款草藥所組成的,可清熱解毒、清肺火、瘴癘之氣、治腸胃,可達到病毒弱化等減毒效果,適合感染風險高者使用。舉凡篩檢站、加護病房、負壓病房醫護等高危險對象,建議一天服用一至二包,約每五至七天可服用一次,症狀有改善可以變成半包。「若初期服用的早,趁病毒還沒有跑到體內,可以越早病毒將排出去,達到『衛氣營血』功效。」陽明交大傳统醫藥研究所教授傳淑玲、藥理所副教授兵岳忻等人所组成的研究團隊在動物實驗中證實,餵食淨冠方的小鼠於兩天後,體內負責與冠狀病毒結合细胞受體的ACE2與TMPRSS2表現量著降低,有效阻斷病毒感染宿主細胞,研究成果更登上著名醫學期刊《Frontiers in Immunology》。副教授林東毅指出,這帖藥方除了服用外,也可以遵循中醫蒸汽法模式,讓鼻腔吸收,讓藥材迅速進入鼻腔和肺部,進而改善感冒症狀,實驗結果也發現肺臓細胞上與病毒結合的ACE2蛋白受體表現量著降低,有效減少新冠病毒於體內複製。傳淑玲表示,目前該藥物為處方用藥,必須經過中醫師開立,其弱化及減毒效果過去台灣尚未大規模時,曾提供給超過千名的前線護自願服用,當時有九成受訪者表示服藥一周後,喉嚨痛、咳嗽及頭痛症狀可獲得明顯改善,且服用後無不適副作用,更有八成六願意作為防疫用途。藥物科學院院長康照洲指出,「淨冠方」被證實可以降低感染病毒感染,更能作為接種疫苗後輔助及減毒防護,後續將循AZ疫苗模式公益授權,未來希望找到適合廠商合作,讓更多需要民眾能夠服用。
-
2022-04-12 該看哪科.呼吸胸腔
【空汙世代】肺功能檢測論壇/專家:25歲應測肺功能 建立健康履歷
空汙已證實影響肺功能,國人大多熟知自身血壓或膽固醇,幾乎無人知道肺功能數值。聯合報與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三月廿五日舉辦「空汙世代的肺疾哨兵」肺功能檢測專家會議,專家指出,廿五歲後肺功能開始下降,建議提高民眾肺部健康識能,早期檢測並建立「健康履歷」,避免變成慢性肺疾,增加醫療負擔。「肺功能檢查」 只做胸腔X光不夠你知道嗎?因疫少出門 須留意室內空品台北醫學大學研發長李岡遠表示,空汙無所不在,從工廠排放廢煙、汽機車廢氣,再到室內的燒香、家具甲醛,甚至窗戶與窗簾之間和影印機,都是空汙來源。李岡遠表示,衛福部雙和醫院進行動物實驗發現,老鼠暴露在交通幹道的空汙環境中,除了會引發嚴重的肺氣腫,半年後掌管記憶的海馬迴就會水腫、腎絲球和腎小管萎縮,影響腎功能。台灣空氣品質健康安全協會理事長、環保署前署長沈世宏表示,近三年,因新冠疫情人人戴上口罩,加上減少戶外活動,室內空汙反而更需要重視。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發現,一九九四年民眾每天約有八成六的時間待在室內,到了二○○○年增加至九成。沈世宏表示,室內空汙如廚房煮食、吸菸等,都可能危害國人健康,室內空氣品質認證應逐步推行。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理事長王鶴健表示,無論是空汙或吸菸對肺部造成的影響,往往到了廿年,甚至是卅年後才出現症狀,但症狀出現之後再治療,不僅對於個人,對整體醫療負擔也相當龐大。王鶴健表示,若能提前偵測肺功能受損,及時介入治療,或讓民眾有所認知與提醒,將能降低後續負擔。延伸閱讀:【空汙世代】肺功能檢測論壇/關注肺老化 避免呼吸器相伴餘生吹一口氣+X光 揪早期肺病英國研究顯示,人的肺功能隨年齡變化,廿五歲時達巔峰,之後慢慢老化一路衰退,直到五十到六十歲才會出現症狀。王鶴健表示,僅需吹一口氣就能得知自身肺功能數值,屬於「非侵入」檢測,相較照胸腔X光與抽血,更能早期發現肺病變。健康效果暨醫療科技教育聯盟理事吳慧敏建議,台灣推動成人健檢多年,也許可優先針對高風險群像吸菸者或機車外送、快遞人員做肺功能檢測,篩檢出肺病者並及早治療,也提高健保支出的成本效益。立法院社會福利及衛生環境委員會立法委員黃秀芳建議,透過肺功能檢測,可早期發現異常,未來可由衛福部、經濟部、交通部等跨部會資源投入,將肺功能檢測納入一般勞工或常規成人健檢項目,透過檢測普及化早期治療,達到延長存活率的目標。延伸閱讀:【空汙世代】肺功能檢測論壇/提升存活率 專家促建跨部會單位專家鼓勵企業納入健檢福利李岡遠建議,肺功能健檢負擔不高,民眾可自費受檢、企業照顧員工可納入勞工健檢,政府經費則可以用在某些特別職業,廿歲到廿五歲就可做一次肺功能檢查,讓自己存有健康履歷,若正常,可四十歲到五十歲再做一次即可。衛福部國健署慢性疾病防治組科長胡怡君指出,成人健檢項目多,每項都經過審慎選擇,針對肺功能檢查納成人健檢,國際文獻多建議有症狀再篩檢,先進國家未採取全面普篩。不過,可針對特殊勞工族群,由勞動部評估是否納入勞工健檢項目。國健署會透過各類宣傳提高國人對於肺部健康的意識與識能。延伸閱讀:【空汙世代】肺功能檢測論壇/「吹好吹滿」才有效 肺功能檢測重品質
-
2022-04-12 該看哪科.呼吸胸腔
【空汙世代】肺功能檢測論壇/提升存活率 專家促建跨部會單位
全球每年有三億多人口死於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據全國性電話民調顯示,台灣有高達六.一%的人口可能罹患COPD,其中接受肺活量測定者不到二%,無法提早診斷與治療,後續導致社會和個人沉重的醫療負擔。延伸閱讀:【空汙世代】肺功能檢測論壇/「吹好吹滿」才有效 肺功能檢測重品質出院後一年 死亡率逾二成彰化基督教醫院副院長林慶雄表示,肺疾病程進展緩慢,以COPD為例,病患就醫時,往往已是中後期,且可能伴隨心血管疾病、骨質疏鬆、糖尿病、肺癌等共病。台灣調查,因COPD急性發作住院的死亡率為四%,而第一次因COPD急性惡化住院病人,出院後一年的死亡率更高達廿二%。林慶雄指出,二○一七年健保實施「全民健康保險慢性阻塞性肺病醫療給付改善方案」,透過醫療資源整合制度,提供病患完整且連續性照護,提升治療品質,並降低急性及加護病房入住率。研究顯示,接受此方案患者,平均每千人中,因COPD急診者減少三點四人、住院者減少六點二人。由此可知,健保的支持與臨床完整照護,可有效提升疾病照護品質並降低醫療資源利用。延伸閱讀:【空汙世代】肺功能檢測論壇/提升存活率 專家促建跨部會單位空汙嚴重 高風險群已改變立法院社會福利及衛生環境委員會立法委員黃秀芳也指出,台灣肺疾醫療支出持續增加,尤其肺癌成因不再只是吸菸,但衛福部國健署建議早期篩檢肺癌的高風險族群,僅針對抽菸超過卅年,五十到八十歲,或具肺癌家族史、肺部疾病史、曾暴露於氡氣環境,或特定職場環境工作者。來自彰化的黃秀芳對空汙感受特別深,她說,中南部空汙危害重,肺疾患者逐年增加,疾病防治不能沿用舊資料,防治肺疾應提高到行政院的層級,統合衛福部、環保署、勞動部、經濟部、交通部等,成立專責單位,制訂針對不同族群的衛教宣導策略。藉由跨部會合作,整合空汙費、碳費、菸捐、健保費等,進一步研議將肺功能檢查納入常規成人預防健檢或一般勞工健檢項目,達成肺癌存活率倍增的目標。台灣空氣品質健康安全協會理事長、環保署前署長沈世宏表示,室內空汙更值得關注,上班族常輕忽辦公室各種事務機器排放的汙染,煮飯油煙或吸菸,也影響健康。台灣二○一二年實施「室內空氣品質管理法」成效顯著,呼籲企業主可依環保署內空氣品質自主管理要點,提升企業形象,維護員工健康。延伸閱讀:【空汙世代】肺功能檢測論壇/關注肺老化 避免呼吸器相伴餘生環署拚空品 國健署多元宣導行政院環保署空氣品質保護及噪音管制處科長陳宜佳說,未來防治重點將集中在季節性和中南部空氣品質,並訂定有害汙染物標準。國健署慢性疾病防治組科長胡怡君說,將逐漸調整宣導方向,如不焚香燒紙錢、空汙季節少外出。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建議,民眾可從最簡單的「一分鐘登階檢測」做起,若一分鐘內無法爬樓梯卅階,屬高風險群,應盡快就醫,登階卅至五十階則屬中度風險,須持續注意肺部健康。延伸閱讀:一爬樓梯就喘,快來檢查自己的肺功能
-
2022-04-12 該看哪科.呼吸胸腔
【空汙世代】肺功能檢測論壇/關注肺老化 避免呼吸器相伴餘生
國人十大癌症死因長年以肺癌為首,而慢性下呼吸道疾病則是一○九年十大死因的第八位,最常見的為慢性肺阻塞疾病(COPD)。專家指出,國外近年開始倡議早期COPD預防篩檢概念,讓民眾盡早建立自我的肺健康識能,才能提早揪出問題,有效防堵肺部疾病。肺是沉默的器官,幾乎沒有神經分布,當肺部產生「咳、喘、痰」的症狀或疼痛時,疾病往往已相當嚴重。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理事長王鶴健說,早期肺疾很難發現,主要是民眾常會自以為是感冒或體力不佳,全民的肺部健康識能相當不足。延伸閱讀:久咳不癒? 「肺功能檢查」 只做胸腔X光不夠健康效果暨醫療科技教育聯盟理事吳慧敏表示,肺病往往需長期治療,以COPD為例,晚期患者須使用呼吸器維生,在健保支出名列前茅,對社會和家庭來說都是沉重負擔。台北醫學大學研發長李岡遠表示,目前在臨床治療肺疾,就是在治療過去廿、卅累積下來的危害,為落實二級預防目標,減少國人未來受肺疾之苦,呼籲推動肺疾早期篩檢普及。延伸閱讀:【空汙世代】肺功能檢測論壇/專家:25歲應測肺功能 建立健康履歷歐美近年積極推廣早期防治觀念,把肺阻塞的關注年齡,從四十歲提早到廿五歲,因為如果等到患者四十歲以後才介入用藥,屆時只能降低發作次數,很難有效治癒。因此,推動肺功能檢測已刻不容緩。吳慧敏希望政府能編列預算,協助進行肺功能檢測,雖然現階段做不到,但建議卅歲到四十歲民眾,在個人定期健康檢查時,額外加做肺功能檢測,若能提早發現問題、早期治療,可說是花小錢省大錢。延伸閱讀:【空汙世代】肺功能檢測論壇/提升存活率 專家促建跨部會單位她也強調,有時要求吸菸的癮君子戒菸並不容易,但如果健檢時加做肺功能檢測,讓他們瞭解自身的肺部健康狀態,就會產生較強的戒菸動力,提升健康意識。延伸閱讀:【空汙世代】肺功能檢測論壇/「吹好吹滿」才有效 肺功能檢測重品質
-
2022-04-12 該看哪科.呼吸胸腔
【空汙世代】肺功能檢測論壇/「吹好吹滿」才有效 肺功能檢測重品質
頭痛兩天或心臟有異樣,很多民眾都會立刻求醫,但負責呼吸功能的肺,如果出現咳、痰、喘或因缺氧而疲累,卻常被人誤認是感冒或體力不好,「過兩天就沒事」,再加上肺功能檢查不像量血壓血糖那麼方便,結果導致肺部疾病確診時,多半已是晚期且不可逆轉,為台灣帶來龐大的醫療支出。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理事長王鶴健表示,早期揪出病灶可降低長期的沉重負擔,他並提出三大策略:肺功能檢測早期篩檢、確保肺功能檢測品質、建立屬於台灣的監測數值。延伸閱讀:什麼是「肺功能檢測」? 不是照胸腔X光就夠了嗎?王鶴健說,每個人的肺功能資本不一樣,有人天生肺功能異常得好,有人先天不佳,每人一生至少應做一次肺功能檢測,建立肺功能履歷,了解自己的資本有多少,若肺功能異常,就會有警覺,減少後天傷害,再加上定期追蹤就診,即可常保肺部健康。他更建議廿到卅歲族群,先確認自身肺功能是否屬於先天異常,一旦建立肺部健康履歷,即可提升對肺疾症狀的自覺。延伸閱讀:【空汙世代】肺功能檢測論壇/專家:25歲應測肺功能 建立健康履歷一般人常以為只有透過X光、抽血或電腦斷層,才能揪出肺部病灶。王鶴健表示,其實只要做肺功能檢測,採用肺量計,透過呼出的氣流量來監測肺功能,就是診斷COPD最準確可靠的方法,也有助於評估肺部疾病的嚴重度、進展及預後。王鶴健提醒,肺功能檢測無侵入性,而且過程簡單,但負責檢測的醫事人員教育訓練很重要,一定要指導受測者「吹好吹滿」,才能確保檢測品質。延伸閱讀:【空汙世代】肺功能檢測論壇/關注肺老化 避免呼吸器相伴餘生以COPD的患者來說,當患者吸飽氣後吐出,用力呼氣的肺活量(FVC)以及用力呼氣一秒量(FEV1)的比值小於七十%時,即顯示肺有阻塞。另外,FEV1數值大於八十%代表著輕度阻塞、八十%到五十%間屬於中度、五十%到卅%屬於重度、小於卅%屬於極重度。王鶴健也指出,肺功能比值是以FVC與FEV1兩者相較,目前的比值標準是根據國外資訊,但肺功能受性別、年齡、身高、種族等因素影響,台灣應訂定屬於台灣人的標準值。延伸閱讀:【空汙世代】肺功能檢測論壇/提升存活率 專家促建跨部會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