肋膜胸腔積水
肺臟位於胸腔兩側,正常時如同氣球般脹滿胸腔內整個空間,肺臟由兩層肋膜包裹,與胸壁間的空間稱為肋膜腔。正常情況下,兩層肋膜靠在一起,中間只有少許液體(約5-15cc),做為肺擴張與收縮的潤滑劑,當液體體積超過正常數值時, 會使肋膜腔壓力增加,造成肺臟組織壓迫,稱為肋膜積水。
- 症狀: 胸悶 咳嗽 發燒 呼吸急促 呼吸困難 胸部刺痛 全身水腫
- 併發症: 肺萎縮 積液感染 呼吸衰竭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肺臟位於胸腔兩側,正常時如同氣球般脹滿胸腔內整個空間,肺臟由兩層肋膜包裹,與胸壁間的空間稱為肋膜腔。正常情況下,兩層肋膜靠在一起,中間只有少許液體(約5-15cc),做為肺擴張與收縮的潤滑劑,當液體體積超過正常數值時, 會使肋膜腔壓力增加,造成肺臟組織壓迫,稱為肋膜積水。
肺癌指的是肺部組織內細胞生長失去控制的疾病。肺癌通常分成兩大類型:「小細胞型肺癌」和「非小細胞型肺癌」。「小細胞型肺癌」多發生於男性,且與抽菸有密切關係。「非小細胞型肺癌」是最常見的肺癌。
肺纖維化是一種不明原因的慢性、漸進性纖維化間質性肺炎,「喘、咳、累」持續八周以上為典型症狀,當肺臟受到侵害產生大量異常纖維進行修復,原本像海綿一樣的肺部漸漸變得像菜瓜布沒有彈性,影響肺功能運作,所以肺纖維化也稱為菜瓜布肺。肺纖維化是不可逆的疾病,患者預後差、存活率低,比一般癌症還可怕。 →想看更多:自體免疫與肺纖維化 →想看更多:慢病主題館【肺纖維化】硬皮症患者面無表情 想笑卻笑不出來
慢性阻塞性肺病是一種因為呼吸道長期發炎,而導致呼吸氣流受阻的病症,典型的症狀為「咳、喘、痰」,且是一種不可逆的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病屬於國內十大死因之一,更是全球第四大死因。根據國民健康署的資料,90%的慢性阻塞性肺病,都是由吸菸或接觸二手菸而引起;吸菸者更是每四人就有一人罹患慢性阻塞性肺病。
氣管狹窄是指氣道管徑縮小造成呼吸困難,可分為先天性氣管結構異常,或外傷、感染及腫瘤後天性因素所致。
肺泡蛋白沉積症是發生於肺部的罕見疾病,每百萬人中僅有約6-7人會罹患此疾病。其疾病特徵為肺部中累積大量的脂蛋白,這些脂蛋白是一種表面張力素,當肺部的巨噬細胞沒有辦法將其清除時,就會導致過量脂蛋白沉積而發病。約有1/3肺泡蛋白沉積症患者屬於無症狀患者。
當肺部靜脈液體滲出的速度,高過肺部排除積水的能力,液體累積在肺間質與肺泡中,即稱為肺水腫。與常被混合稱為肺積水的肋膜積水不同,肺水腫的特徵是液體累積於肺臟內。肺水腫嚴重的患者,可能因為肺部功能受影響,導致血氧過低,進而造成患者缺氧、呼吸困難。
肺癌蟬聯癌症死因榜首超過十年以上,發生率也居高不下。肺腺癌屬於非小細胞肺癌,是肺癌中最常見的類型,由於腫瘤通常長在肺部周邊,患者多半沒有自覺症狀。肺癌分成小細胞肺癌及非小細胞肺癌兩大類型,兩種類型的癌細胞生長、分化及擴散速度不相同,臨床治療也不同。 肺腺癌在東亞地區,包括台灣有獨特的特色,肺腺癌患者以不吸菸者(尤其是女性)居多,在臺灣有50%以上的肺癌病患並不吸菸,超過九成得肺癌的女性都不抽菸,而且近十年有年輕化的趨勢。 中研院於109年7月發表研究結果,中研院化學所所長陳玉如與台大醫學院內科教授楊泮池團隊發現,肺腺癌和人體體內APOBEC酵素突變特徵的高低,以及致癌物曝露有關,如可能受到加工食品添加物、環境因素等影響;同時也發現一個新亞型肺癌及其致癌基因突變的差異,有助早期發現潛在的高風險肺癌患者,該研究刊登在頂尖期刊《Cell》封面。 肺腺癌的危險因子包括吸菸及二手菸、炒菜油煙、基因突變、家族病史還有空汙,從事金屬業、冶礦業、接觸石綿、放射線等特定行業,也是高危險群。 早期肺癌常常沒有任何症狀,通常因接受健檢或腫瘤轉移後引起的某些症狀才被發現。大部分症狀不具特異性,這是肺癌難以早期發現的原因。肺癌的症狀視癌細胞所在位置而不同: 咳嗽:是最常見症狀,通常是生長在支氣管內腫瘤 阻塞空氣的進出,或刺激氣管壁而造成。 咳血:腫瘤侵入支氣管黏膜血管,引發咳血情形。 厭食:在短時間內體重減輕很快。 呼吸困難:當腫瘤阻塞支氣管時,導致肺臟萎陷,減少肺活量,造成胸悶、呼吸困難。肋膜腔積水或心包膜積水也可能造成呼吸困難。 肋膜積水:若腫瘤擴展到肋膜,不僅會引起胸痛,也會出現惡性肋膜積水,導致呼吸困難。 聲音嘶啞:若腫瘤壓迫到喉頭的迴返神經時則可能會造成聲帶麻痺,導致聲音嘶啞。 吞嚥困難:若腫瘤擴散轉移到食道旁的淋巴結,而壓迫到食道則會造成吞嚥困難。 疼痛及無力感:若腫瘤位於肺尖壓迫到臂神經叢,會引起肩膀、手臂或手的疼痛及無力感。
吸入性肺炎是指因為嗆咳,導致上呼吸道的分泌物、逆流的胃酸、嘔吐物、食物等嗆入肺部造成的肺炎。 吸入性肺炎區分為兩類: 細菌性肺炎 反覆將上呼吸道的分泌物嗆入,造成細菌從上呼吸道跑進肺部,引起肺炎。病原菌除了常見的革蘭氏陰性桿菌及金黃色葡萄球菌外,還常包含厭氧菌。臨床症狀常合併咳嗽、痰量增加、呼吸窘迫、發燒等症狀。 化學性肺炎 如嗆入胃酸等有害物質造成急性的肺部損傷,臨床表徵有突然出現呼吸困難、低氧血症、心搏過速等。
肺炎是指肺部出現炎症,可由多種感染因素造成,包括病毒、細菌或真菌。由細菌引起的肺炎可用抗生素治療。而根據感染源的不同可分為院內感染型及社區感染型。肺炎是可以預防及治癒,但如果沒有處理好,嚴重者可能導致敗血症和急性呼吸衰竭症候群。在診斷上與其他呼吸道感染疾病最重要的判斷在於,肺炎會出現肺部浸潤現象。
肺栓塞是指由心臟通往肺部之肺動脈的血流被血管內的血塊、脂肪或空氣塊形成的栓子所阻塞,導致肺臟組織血液灌流不足,血中含氧量降低、肺部血壓提高的情形。因肺臟無法正常進行氣體交換,病患會感覺易喘及呼吸困難,病程後期可能引發胸痛的症狀。最常見的原因是下肢靜脈血液回流不暢,形成下肢深層靜脈血栓所引發的肺栓塞。若血塊較大,可能堵住整條肺動脈引發急性肺栓塞,導致心肺衰竭,休克猝死。
骨肉瘤顧名思義,指的是生長於骨骼系統中的腫瘤。可分為惡性骨肉瘤、依汶氏肉瘤和惡性軟骨肉瘤…等數種。由於骨肉瘤好發於小孩,加上部分症狀十分相似,因此容易被誤認成生長痛,因而延誤治療。最主要的辨別方式是骨肉瘤有腫塊,且屬於定點疼痛,運動時疼痛感會增加;反觀若是單純的生長痛,則不會有腫塊,疼痛部位不定,且運動時疼痛感會減輕。 骨肉瘤好發的部位包含肩膀、膝蓋上方及下方,以及骨盆腔和手腕、腳踝、脊椎等部位,其中又以膝蓋上方的發生率最高,達41%。這些部位都是日常生活中較常活動的位置,也因此患病後日常生活易受影響。此外,部分病患在症狀發生時會選擇去讓人推拿。然而根據研究,接受過推拿的骨肉瘤患者比起未接受過推拿的患者的五年存活率低了許多。
肺結核屬於第三類法定傳染病,是一種肺臟受結核桿菌侵襲、形成結核的慢性傳染病,主要經由飛沫與空氣傳染給他人。由於肺結核早期並沒有明顯症狀,當病患出現長時間咳嗽、咳痰甚至咳血等情況時,大多已是疾病中、晚期。肺結核依傳染力又可區分為開放性肺結核和非開放性肺結核。即使是開放性肺結核患者,只要接受適當的藥物治療,按規定服藥、定期複查,傳染力很快就能大幅降低,通常是可以痊癒的。
肺氣腫是慢性阻塞性肺病的病狀之一,通常與慢性氣管炎有關。因空氣滯留在受損或失去彈性的肺泡中,使肺內壓力不斷升高,呼吸時,肺泡過度充氣擴張甚至破裂。由於氣體無法有效交換,病患的身體經常處於氧氣不足的狀態,會產生呼吸困難、易喘、胸悶的感受。當肺部組織因肺氣腫而受到傷害時,通常是永久性的,使用藥物也無法完全恢復,又以抽菸為最主要的危險因子。
乳房葉狀瘤是一種較罕見的乳房腫瘤,僅佔乳房腫瘤的1%,可分為良性、惡性,以及介於良性與惡性中間的「邊緣性」三大類;大多數乳房葉狀瘤屬於良性腫瘤。乳房葉狀瘤同時具有「間質成分」與「皮質成分」,當間質成分過度增生,擠壓到皮質成分,產生葉片狀的外觀,故稱為乳房葉狀瘤。乳房葉狀瘤因增生迅速,加上症狀以無痛腫塊為主,患者較不易注意,發現時體積通常較大,可能多達20公分。 癌症轉移,根據世界衛生組織,良性乳房葉狀瘤幾乎不會轉移;邊緣性乳房葉狀腫瘤的轉移機率為4%;惡性乳房葉狀瘤轉移機率較高,可達22%。轉移的部位則以肺部、骨頭、肝臟及胸壁較為常見。
支氣管炎是指連接氣管和肺部的小氣管發炎。支氣管黏膜上有微小的纖毛,會有黏性分泌物潤滑淨化吸入的空氣。當支氣管發炎時,受刺激分泌過多黏液,就會導致咳嗽、咳痰、呼吸困難等症狀。支氣管炎大致分為急性和慢性,另有一種特別好發於三歲以下幼童的細支氣管炎。急性的發炎通常是暫時性的,如果刺激物消失,發炎就會緩解,但如反覆發作或治療不當,也可能變成慢性。
「肺高壓」是指肺部的動脈,因本身或其他相關器官之病變所造成的壓力上升,正常的肺動脈平均壓為11-17mm/Hg(毫米汞柱),數值若超過20mm/Hg以上,即定義為「肺高壓」。 肺高壓患者常見五大症狀:喘、咳、血、腫、暈,五種症狀中以咳血和暈倒最為嚴重,提醒以上症狀中有一到兩種,應盡早就醫確診與治療,以降低猝死風險。 >>【延伸閱讀】【肺高壓】喘、咳、血、腫、暈五症狀,原因可能是肺動脈高壓,你沒聽過的心臟癌症,嚴重恐猝死!
這是一種少見的癌症,源發於肌肉、骨骼、神經、軟骨、肌腱、血管、脂肪或結締組織。惡性軟組織肉瘤分類上相當複雜,若依組織型態分類約有五、六十種不同的型態,最常見的組織型態包括脂肪肉瘤、惡性纖維性組織細胞肉瘤、纖維肉瘤、平滑肌肉瘤、滑液囊肉瘤、惡性周邊神經鞘瘤及無法分型的肉瘤等。治療要依據惡性肉瘤的種類、惡性程度、分期、及手術切緣是否乾淨而定。 惡性軟組織肉瘤初期可能沒有什麼症狀,等到腫瘤長大到一個程度向外侵犯或壓迫造成神經疼痛或器官壓迫時,往往腫瘤體積已經相當巨大,不易以手術完整切除,造成治療上的困難;而且這類腫瘤惡性度也相當高,非常容易經由血液轉移到遠端器官,如肺臟及肝臟等,預後不良。
氣喘是一種支氣管慢性發炎的疾病可由過敏原、運動,天氣改變、接觸刺激物及病毒感染所誘發。造成咳嗽、喘鳴、胸悶、呼吸困難及不同程度的呼氣流速限制,並會反覆發作。症狀及呼氣流速限制可隨時間改變嚴重度,可能自動消失或因治療而改善,氣喘可能有呼吸道過度反應之情形,也可能因治療而改善。
腎臟位於後腹腔脊柱的兩旁,主要負責生成尿液和排泄尿液。廣義的腎臟腫瘤包含了血管脂肪瘤,腎囊腫等良性腫瘤及惡性腫瘤。其中惡性腫瘤佔1~5%,又稱為腎臟癌。
前列腺屬於男性生殖系統,主要功能是製造與貯存前列腺液,並在射精時成為精液重要的一部份,前列腺癌是發生在前列腺的惡性腫瘤,發病率隨年齡而增長。
是指肌肉組織產生了發炎的現象,進而導致肌肉纖維的損傷,其臨床表現主要是漸進性肢體近側肌肉無力。皮肌炎比多發性肌炎多了皮膚症狀,初期以為是單純過敏.肌炎好發的年齡在青春期之前及四十歲左右,在台灣皮肌炎比多發性肌炎發生率高,年輕成人女性比男性多,此症不明原因,年齡越大者預後越差。確切原因不明,可能與遺傳、病毒感染、自體免疫、環境、藥物有關。 這個疾病不論是小孩或成人,也不論是男性或女性皆可罹患,而男女的比率約為1比2。至於罹患成人型的皮肌炎者或多發性肌炎者,其合併發生惡性腫瘤的機會比一般人高出許多,尤其是以合併鼻咽癌為最多。此病年發生率約為人口的百萬分之五,因此台灣每年大約會出現一百多位新病人。
女性的子宮由內而外,可分為子宮內膜層、肌肉層、漿膜層,子宮惡性肉瘤是生長在肌肉層中。子宮體癌又可以分為子宮內膜癌和子宮惡性肉瘤,後者佔子宮體癌比約2~5%,相當罕見,占婦科女性生殖道惡性腫留的1%,子宮惡性肉瘤又可以細分為子宮內膜基質惡性肉瘤、平滑肌惡性肉瘤、癌惡性肉瘤(惡性苗勒氏混合腫瘤)、未分化惡性肉瘤…等數種。然而預後較差且復發率高,早期患者五年存活率約為25%至76%,若是發現的晚,存活率最低僅約10%至15%。子宮惡性肉瘤常被誤認為子宮肌瘤,因為兩者在超音波檢測時無法分辨,然而後者屬於良性腫瘤,因此常有延誤就醫之情形。
主要分為原發性及續發性骨質疏鬆症: A.原發性骨質疏鬆症 a.停經後婦女:>50歲婦女,蝕骨細胞活性上升,骨質疏鬆比例超過35% b.老年後:>50 歲老年人,造骨細胞活性下降,骨質疏鬆比例超過30% B.續發性骨質疏鬆症 a.長期服用藥物: b.生活習慣不良: c.內分泌失調: d.骨折高危險者: 症狀: (1) 髖骨骨折:台灣髖骨骨折盛行率全球第一, 因為骨折後長期臥床會增加肺部及泌尿道感染率, 須小心以對。 (2) 脊椎骨折:伴隨駝背, 背痛等, 須作椎體成型或是內固定減壓手術,不然可能會有心肺功能的影響及相伴的神經症狀。 (3) 手腕骨折:僅影響日常生活。 骨質疏鬆症為無聲疾病,早期沒有症狀如果疼痛發生,建議儘早就醫接受檢查。
乾燥症正式名稱為休葛蘭氏症候群,是一種全身性的自體免疫疾病,就是一種發炎性的疾病,是自體免疫疾病中最高比例的一種,全世界約有1%的人得到乾燥症,近0.5%的女性會有此問題,但很多人不自覺。 男女比例為1:9,通常好發於四十歲以上,症狀多為口乾、眼乾等粘膜乾燥。可能和其他典型的自體免疫性疾病同時發生如類風濕性關節炎、全身性紅斑狼瘡、硬皮病。 引起乾燥症的原因目前還不清楚,只知道與自體免疫有關。像是眼乾就是因為淚腺被自己的免疫系統攻擊而失去功能,口乾就是因為唾液腺被自己的免疫系統攻擊而失去功能等等。
口腔癌為發生在口腔的惡性腫瘤之總稱,大部分屬鱗狀細胞癌,可出現在口腔的任何部位,包括唇、舌、口腔底、頰黏膜、齒齦、硬腭部、臼齒後區及軟腭部。絕大多數的口腔癌是由黏膜上皮的鱗狀細胞惡化所形成。
我們的心臟有兩層膜包覆,像袋子一樣保護著心臟,這兩層膜稱為臟層和壁層,合稱心包膜,兩層膜之間為心包腔,內含約30毫升液體,稱為心包膜液,幫助減緩心臟跳動所產生的摩擦力衝擊,當心包膜發炎,便產生心包膜炎,心包膜一旦發炎,很容易造成刺激、腫脹與疼痛不適。如果因發炎導致過多液體,就會壓迫心臟,沒有及時穿刺引流,很可能導致死亡風險。 心包膜炎主要分急性、慢性,以急性心包膜炎佔多數,發生率約為每年十萬人二十八例。在發達國家,八到九成病因不明,並被認為是病毒性的。細菌與黴菌感染等都可能引起急性心包膜炎,其他心臟病像急性心肌梗塞之併發症、心臟手術等因素,尿毒症 ,腫瘤,輻射線也都可能造成心包膜發炎,而引發慢性心包膜炎或心包膜炎反覆發作的因素,則包括結核病,紅斑性狼瘡、類風溼性關節炎等自體免疫疾病。此外,關於心包膜炎引起心包膜積水,也可以是漏出性,滲出性 ,出血性或者化膿性成分。 無論是急性心包膜炎或慢性心包膜炎,都可能干擾心臟功能,雖然多數是輕症,在有些罕見情況,心包膜炎還是可能造成心律異常、死亡等嚴重後果,因此還是要留意相關警訊,治療原則以消炎、止痛為主。 一旦出現心包膜炎,胸痛是最常見症狀,病患通常感覺劇痛或刺痛,有些病患會感覺悶痛、隱隱作痛,或胸口悶悶的,好像有一股壓力壓在胸口。 心包膜炎造成的胸痛,常出現在胸骨後方,或出現在胸部左側,這種疼痛也可能擴散至左肩、脖子,在咳嗽、躺下或深呼吸的時候,往往感覺更痛,當坐直或身體往前傾,疼痛就會減輕。 除了胸痛,其他症狀還包括乾咳、倦怠、全身虛弱無力、腿部腫脹、低燒、心悸、躺下時會喘與腹部腫脹等。當胸痛情況改變,或出現新症狀,務必盡快就醫,心包膜炎的許多症狀與其他心肺疾病類似,因此不管出現哪種胸痛,都建議就醫接受進一步評估、檢查。
腦中風可分為出血性中風和缺血腦中風兩類。出血性腦中風是指血管硬化引起腦部血管破裂,導致顱內出血。依出血原因又可分為兩大類:腦內出血和蜘蛛膜下腔出血。雖然出血性中風的發生率較缺血性腦中風低,但起病急、病程發展迅速,故死亡率和致殘率相當高。好發於中老年人,也與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及吸菸有密切關係,又以長期控制不良之高血壓,為該病發生最主要的原因。症狀包括突然出現頭痛欲裂、眼歪嘴斜、單側身體無力、與人交談時失語等病徵。一旦中風發作,要把握3小時的黃金時間,盡速將病患送醫治療。
主動脈剝離是罕見但高致死率的急症,常需及時的緊急手術治療以挽救病人生命。急性主動脈剝離在第一時間如果沒有進行手術治療,至少有50%的病人於發生後的48小時內會死亡,約71%的人會在2個月內死亡,一旦破裂甚至連進開刀房的機會都沒有,病人可能在短短幾分鐘內因出血過多而過世。 主動脈是將心臟血液輸送到全身的大血管,結構包含內、中、外三層,當內層有破裂使血液跑到中層及外層之間,血流便會將主動脈撕裂剝離成兩個腔室,造成主動脈剝離。若不幸血液從假腔破出,主動脈便破裂大量出血,是猝死常見的原因之一。國內主動脈剝離的發生率約每年十萬分之五到十,每年大約有近2‚000人發病。
水痘是由水痘帶狀疱疹病毒所引發的急性皮膚傳染病。通常經由空氣、飛沫或皮膚接觸傳染,流行季節多在冬季及初春,十歲以下的幼兒童較容易受感染,潛伏期約二到三週,症狀為泛疹出水泡、發燒、全身無力、食慾不振等。病癒之後幾乎可終生免疫,唯要留意的是多年後可能因免疫力的降低而復發,產生帶狀疱疹疾病。
敗血症是指病原菌侵入人體,進到血液循環內大量增生繁殖,產生的毒素循環到身體各組織器官,所造成的急性全身性發炎反應。隨著病程發展,器官功能會逐漸受到損害無法維持,演變成嚴重敗血症、敗血性休克。敗血症的死亡率約為20%,嚴重敗血症死亡率則提高至30~50%,若為敗血性休克合併多重器官衰竭時,死亡率更高達80~90%。敗血症死亡率高的主因在於,感染病原菌後引起體內激烈的免疫反應,使身體組織損壞、器官功能失調。
馬凡氏症候群是一種顯性的遺傳疾病,患有此疾病的患者後代,有50%的機率也會罹患此病症。因為FBN1基因發生致病變異,而導致患者全身性結締組織病變。馬凡氏症的患病機率約為1/5,000~1/10,000;其中約有四分之一的病患是自發性突變,而非來自遺傳。患者因為結締組織病變,外觀上有出現手長、腳長的樣貌,通常身高也會較高,因此常被暱稱為「蜘蛛人」。患者身上出現的症狀因人而異,最嚴重卻也最常見的症狀是心血管方面的異常。
譫妄症是一種突發性的大腦認知障礙,好發於六十五歲以上的高齡住院病患身上,不分內外科,尤有藥物、酒精重度使用者,或有腦傷、腦疾病如失智症患者更易發生。但這並非老年人的專利,有些癌症病患、重症臨終病患、接受大型手術及住加護病房者,也容易出現譫妄。臨床表徵為短時間內(數小時至數天內)出現急性意識混亂狀態,並伴隨諸多精神異常的現象,例如突然對人時地產生混亂,失憶、注意力不集中,無法與他人正常交談,白天昏睡不起,日夜不分,甚至出現幻覺及妄想等,情緒極度不穩定,像變了一個人似的,病情常到了晚間益發嚴重,所以又稱「日落症候群」。 譫妄通常是短暫的現象,治療上會先判定其生理的致病因子,譬如泌尿道感染只要對症下藥,藥物濫用只要停藥,症狀就會解除,唯有少數生理病況無法徹底解決的病患,譫妄可能反覆發作。 特別要與老人常見的另一種疾病失智症做區分,失智症的意識與注意力都是正常的,精神狀態屬漸進性的退化,而譫妄症的意識反覆波動,注意力持續缺損,病程起伏變化大,精神狀態時好時壞。
人的肺臟和胸壁間有一潛在的空腔,名為肋膜腔。此肋膜腔由肺臟的臟層肋膜和胸壁的壁層肋膜所包覆。正常情況下,兩層肋膜是靠在一起,有些微的肋膜液幫助潤滑,肋膜腔內並無氣體;簡單地說,氣胸是指肋膜腔內出現了氣體,如果氣體的量持續增加,會造成了肺葉的塌陷,靜脈血液回流減少。氣體可通過下述三條途徑之一進入肋膜腔,其一肺泡中的氣體由於臟層肋膜破裂進入肋膜腔;其二 經胸壁,膈肌或氣管進入,如胸部外傷後造成; 其三來自肋膜腔的產氣微生物。
疝氣是部分內臟(最多是小腸)經腹壁肌肉或筋膜的破洞或缺損向外不正常凸出的現象。最常發生部位在鼠蹊部、肚臍、腹部等。其中以「腹股溝疝氣」最常見,有些人在幼兒時就被發現,有些人則到成年才發作,活動時會感覺腹部或腹股溝的疼痛及下墜感變明顯,平躺時腹部或腹股溝的凸起可能會消失,當疝氣突然變大或無法縮回腹部時,會導致劇烈疼痛,嚴重時可能造成腸子壞死。 疝氣種類不少,根據位置加以分類: 腹股溝疝氣(發生於腹股溝)、股疝氣(發生於大腿與腹部之間)、臍疝氣(發生在肚臍周遭)、切口性疝氣(發生在外科手術切口或疤痕處)
心房顫動是一種常見的心律不整,由於心臟裡的兩個小房間(左心房及右心房)跳動不正常所導致心跳不規則。正常心跳時,心房正常且規則收縮,每分鐘約60~100下;心房顫動發生時,心房沒有正常收縮,跳得不規則且非常快速,速度可達每分鐘350~600次。 打個比方,心臟好比一台節拍器,規則且按部就班跳動。當心房收縮後,心室接著收縮,構成一次心跳。很多原因會影響心房功能,若心房功能異常時,無法配合規則心跳,就會產生心律不整,最常見的一種就是心房顫動。
「子宮內膜異位症」,是指原本屬於子宮裡的內膜組織,剝落後在體內到處蔓延,若跑到卵巢內生長,則形成所謂的「巧克力囊腫」;跑到子宮肌層的則稱做「子宮肌腺症」;跑到腸胃附近,就容易產生腹瀉、胃腸疼痛及腹腔內沾黏。此疾病十分常見,國內40~50 歲的婦女發生率達30%。 不孕症患者罹患子宮內膜異位症的比例高達25-50%;子宮內膜異位症約有30%-50%的比例會不孕,經治療不但可以解除經痛問題,原本不孕者也多能順利懷孕。子宮內膜異位症的復發率很高、不易根治,治療之後仍應持續追蹤檢查、或持續用藥物治療,而如果患者有懷孕打算,通常醫師會鼓勵把握治療後子宮乾淨的黃金期趕快受孕。
狹心症也稱心絞痛,為冠狀動脈疾病(冠心病)症狀,也可能是心肌梗塞前兆,主要為心血管狹窄引起,當冠狀動脈疾病造成心血管嚴重狹窄,心肌就會血流不足,氧氣供應也會受影響,一旦心肌無法得到足夠氧氣養分,很容易引發心絞痛。 狹心症主要分為慢性穩定型狹心症、不穩定型狹心症、變異型狹心症與微小血管狹心症。其中以慢性穩定型狹心症最常見,當心臟工作負擔加重,便可能引發心絞痛,而慢性穩定型是指疼痛出現模式較穩定,通常在休息或用藥後症狀就會緩解改善。 不穩定型狹心症較危險,除了發病頻率時間增加,心痛胸悶症狀加劇,連靜態休息時也會發作。症狀出現時沒有規律模式可言,未必出現在太勞累或運動過量情境,即使休息、用藥,症狀還是不會消失,當服用舌下錠硝化甘油症狀仍無法緩解,通常是心肌梗塞、心臟病發作警訊,務必盡急診就醫。 微小血管狹心症病灶主要發生於最細小冠狀動脈血管,其成因並非動脈粥狀硬化,而是血管內壁損傷引起痙攣。好發於高膽固醇脂血症,糖尿病,抽菸,肥胖以及高齡者。通常發生於一般日常活動或壓力情境,心絞痛持續時間多變,可持續達十到三十分鐘。 變異型狹心症較少見,常發生在休息時刻,用藥後症狀多半可以緩解。
根據國內長庚醫院的統計數據,糖尿病引起的腎病變大概是一般人的20倍,如果沒有積極治療,糖尿病病人在 10到15年內,有80%機率會併發 糖尿病腎病變。因此,糖尿病病人需密切注意血糖、血壓、血脂的變化,避免讓腎臟處於高血糖的狀況,導致腎絲球被破壞,影響到腎臟排出廢物和過多水分的能力,導致病人腎功能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