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08 該看哪科.婦產科
搜尋
肺部
共找到
1254
筆 文章
-
-
2020-07-08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吸菸恐致新冠肺炎重症 研究:引重症風險比未吸菸高2倍
新冠肺炎國際疫情仍延燒,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今也表示,全球疫情已連幾天新增個案數在20萬例以上,顯示疫情仍持續上升中。不過有研究指出,「吸菸是新冠肺炎重症的危險因子」,而據最新研究發現,相較於非吸菸者,吸菸者罹患新冠肺炎引發重症風險提高2倍;使用電子煙會也增加新冠肺炎感染及死亡風險。台大醫院家醫部醫師郭斐然表示,據發表於「鄉村健康雜誌(Journal of Rural Health)」的最新研究,分析美國2020年4月間的新冠肺炎盛行率,結果發現吸菸、非裔人士、肥胖及年齡介於25至49歲之間比率較高的地區,新冠肺炎的盛行率較高,且吸菸率每增加1%,10萬人盛行率增加0.59人。顯示吸菸及其他影響因素,與新冠肺炎感染明顯相關。而有關電子煙的影響,郭斐然則以美國羅徹斯特大學醫學中心在論文網站「medRxiv」所發表的論文指出,美國各州的電子煙使用率介於2.86%至6.42%之間,每增加1%的電子煙使用率,新冠肺炎感染人數增加為2.06倍,死亡人數增加為2.35倍,顯示使用電子煙會增加新冠肺炎感染及死亡風險。台北榮總家醫部醫師賴志冠也表示,尼古丁與海洛因、古柯鹼同屬第一級成癮物質,新型菸品中尼古丁濃度不僅已超過傳統紙菸且愈來愈高,尼古丁成癮者容易出現暴躁、坐立不安、情緒失控,長期造成焦慮、失眠與憂鬱,引發各種癌症與重大疾病。郭斐然強調,吸菸和使用電子煙都會增加新冠肺炎感染、重症、惡化與死亡的風險,吸菸者改用電子煙不僅無法戒除菸癮,更無法免於新冠肺炎威脅。董氏基金會菸害防制中心林清麗主任表示,國際研究顯示,相較於非吸菸者,吸菸者罹患新冠肺炎引發重症風險提高2倍、住院治療兩周後持續惡化風險增加14倍。過去有不少人開始接觸電子煙,但世界衛生組織已嚴正提醒,吸菸或吸食電子煙會減弱肺部功能,提高感染肺炎風險外,而在吸菸室吸菸恐無法維持社交距離,也是防疫缺口。 ※ 提醒您:抽菸,有礙健康
-
2020-07-07 科別.婦科
剖腹產肺栓塞風險較高 醫推御守籲孕婦產後速下床活動
孕產婦要小心肺栓塞,且產後越早下床越好,一個半月前生第二胎的39歲李小姐,就在鬼門關走一遭。為給寶寶最好養分,她懷孕期間沒有節食,體重高達112.5公斤,但因是剖腹產,因疼痛而第一天沒有下床,第二天下床由老公協助如廁所解尿後,竟一陣暈眩、兩分鐘後癱軟在地,更在半小時內心跳停止,還好醫師及時處理才撿回一命。台灣婦產科醫學會今提出警訊,據台灣生產事故救濟年報分析,孕產婦肺部靜脈栓塞僅次於羊水栓塞及產後大出血外之重要死亡原因。不少人都是長時間臥床後才一起身想上廁所就休克倒地。醫學會提醒,自然產建議6到8小時內、剖腹產則建議24小時內就要盡早下床。理事長黃閔照表示,從2016年6月以來,已有14名產婦因肺部靜脈栓塞喪命,上述李小姐的例子是典型的肺栓塞,當孕產婦長時間臥床時,血液循環會比較差,當一起來活動,末端血液往肺部、腦部跑,而肺部循環沒辦法獲得氧氣時,就會出現栓篩,導致產婦在床邊或如廁時倒地,甚至逾五成到院前死亡,急救都來不及。台大醫院婦產部醫師林芯伃說,孕婦懷孕期間血流較慢,加上生產會有傷口,癒合時凝血功能被活化,產生血栓風險為非懷孕期間的8至10倍。故所有準媽媽應認知此風險,只要是家族史、體重較重(孕後BMI值大於30)、超過35歲以上高齡產婦、做過試管嬰兒、多胞胎、抽菸及長期臥床者,皆是高危險族群。建議生產前就可穿彈性襪、產後越早下床越好,不要因為怕痛而一直臥床。黃閔照說,肺栓塞跟羊水栓塞一樣危險,死亡率可高達三成,不過這是可以預防的。台灣婦產科醫學會正推動ROPE(Reduce Obstetric Pulmonary Embolism)救命繩計畫,發送「安產御守」小卡,提醒孕婦產後盡早下床,自然產建議6到8小時內、剖腹產建議24小時內就要盡早下床,若因傷口疼痛不便下床者,也要勤翻身;高風險者也要穿著彈性襪,避免長時間不活動,來減少血栓形成。
-
2020-07-05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醫生操作變熟練...新冠患者使用呼吸器 死亡率從80%降到35%
美國各地確診人數不斷增加,但統計研究發現,使用呼吸器的患者存活率卻逐漸提高;一般呼吸器都是在新冠肺炎療程的最後一個階段使用,過去一直給人們一種迎向死亡的警訊。專家認為,隨著他們對新冠病毒的研究和了解愈深入,醫護人員就能愈熟練地操作治療的流程;而他們也發現,使用呼吸器也並非必要的選擇。根據中國武漢及義大利的研究報告,當患者已經嚴重到需要使用呼吸器時,絕大部分都無法戰勝病魔;雖然美國的疫情仍在持續,但死亡率卻逐漸下降,甚至和其他罹患肺部疾病的人幾乎相同。愛默雷大學(Emory University School)的醫學教授,同時也是重症醫療學會(Society of Critical Care Medicine)主席的馬丁(Greg Martin)與同仁在5月26日發表的一篇報告指出,新冠肺炎患者使用呼吸器的死亡率為35.7%,和疫情早期的80%相比大幅下降。此外,使用抗病毒藥物瑞德西韋(Remdesivir),以及口服類固醇藥物地塞米松(Dexamethasone),都能有效幫助病患減輕病症。加州大學雷根醫療中心也同時在進行相關研究,該醫學中心的重症醫師布爾(Russell G. Buhr)指出,使用呼吸器患者的死亡率約落在30%至50%,他表示:「現在我們對新冠肺炎已經了解更多、也更懂得如何治療。」聯邦疾病防治中心(CDC)表示,雖然目前仍未掌握實際上有多少新冠肺炎的患者使用過呼吸器,以及使用呼吸器後的存活率,但許多醫療研究單位,如國際嚴重急性呼吸道與新興感染協會(ISARIC)等,仍持續在國際間追蹤相關研究的紀錄。
-
2020-07-04 癌症.肝癌
治療晚期肝癌 長庚質子併免疫療法
60多歲的林先生兩年前體重驟降,腹瀉、食欲不振,體重一下子掉了8公斤,但他自認身體硬朗,不願就醫。家人苦勸下,兩年後終於就醫檢查,發現原來體重驟降等徵兆竟與肝癌有關,一確診就是肝癌晚期,癌細胞已轉移肺部。為了提高存活率,他接受質子併免疫治療,8個月後肝臟腫瘤消失。林口長庚醫院血液腫瘤科助理教授級主治醫師侯明模表示,林先生被檢查為肝癌後,先接受化學栓塞治療,但效果不彰,病情持續惡化,轉診至林口長庚時,肝癌已經轉移,為了幫助患者消滅肝癌,決定先接受質子治療,縮小肝腫瘤,再配合免疫療法。林口長庚醫院質子暨放射治療中心主任張東杰表示,以質子治療搭配免疫療法治療晚期肝癌,過去三年,該院總計收治25例,控制率達八成,患者存活率也提升。侯明模說明,免疫治療搭配精準控制能量深度的質子射線,對晚期或較大腫瘤、肝功能稍差的患者有較好的治療效果。林口長庚自2015年底開始啟用質子治療,從接受質子治療的600多位肝癌病患成功經驗發現,由於質子具有精準的特性,病患治療後兩年內肝癌局部控制率達94%。對於比較棘手、大於5公分的肝癌,控制率亦可達到93%;但大的腫瘤有比較嚴重的皮膚及腸胃道的副作用。對於腫瘤第四期、較大腫瘤、肝功能差及年紀較大等不能進行其他治療的病人,可考慮接受質子治療。侯明模呼籲,肝癌晚期也不要放棄希望。
-
2020-07-04 橘世代.健康橘
開口大聲唱歌 訓練你的吞嚥力
「吞下去有這麼困難嗎?」一位失智者的太太每日都這樣問先生,三餐幾乎像打仗,照顧早已失去耐心。台灣聽力語言學會常務理事蕭麗君說,這是罹患失智或臥床長者常見的「吞嚥困難」,例如吞藥困難、食物卡喉、吃飯耗費時間過久、不明原因體重減輕等,都可能是吞嚥困難的潛藏症狀,也可能是長者已經無法辨識出食物所致。想要預防老後吞嚥困難,她鼓勵健康長者「多開口唱歌」,大聲、拉長秒數等變化,只要有趣好玩,連國歌都能唱,鍛鍊咽、喉、舌根等部位,增加肌力。桃園長庚失智症中心、桃園市失智共照中心、聯合報健康事業部共同主辦「2020長智論壇」,以「失智者的吞嚥照護」為主題展開實體活動與線上直播。桃園長庚失智症中心主任徐文俊表示,論壇貼心照顧到瘖啞人士的需求,由長庚團隊開發Zoom手語視訊服務,同步直譯內容。短短一個多小時共觸及3萬多人。湯匙下壓舌頭 冰涼食物刺激蕭麗君說,吞嚥困難指的是食物從口腔進入胃的過程發生困難,可能食物會錯跑進呼吸道,引發嗆咳,或食物往上跑到鼻腔、含在嘴巴遲遲吞不下,還有長者就算食物擺在眼前,也無法分泌唾液、沒有吃的欲望,又或手部操控能力出狀況,導致難以進食,必須尋求吞嚥訓練的專業協助,找回吞嚥能力。吞嚥困難症狀依據不同時期:口腔準備期、口腔期、咽部期、食道以及認知期,有不同的改善對策。蕭麗君舉例最常見的阿茲海默症,因長者記憶力衰退,無法認知食物,因此進食時可以用湯匙下壓舌頭,或用冰冰涼涼的食物稍作刺激,引發吞嚥的動作。失智難辨食材 不適合吃火鍋她以自身經驗為例,若家中有失智長者,吃火鍋就不是一個好的選擇,因為食材有生肉、蔬菜、湯水、調味料等各種選擇,太複雜,長者無法清楚認知哪些食材該如何食用,也會造成進食障礙。至於血管型失智症,則因為長者可能有偏癱、難維持用餐的動作,因此除了吞嚥訓練之外,愉悅的用餐環境、改為糊狀、濃稠狀等食物的質地,都有助於進食以及攝取營養。很多長者用餐時容易嗆咳,通常是出現在咽部期,但還有一種更危險的是「靜默式吸入」,指的是食物跑入呼吸道,長者不見得有明顯的嗆咳反應,照顧者必須觀察長者是否發生低燒、餵食過程意識不清楚、嗜睡、痰多等現象,必須到醫院做吞嚥攝影檢查,或胸部X光檢查是否有肺部浸潤現象。簡易訓練吞嚥運動「愈晚餵食糊狀食物愈好」,蕭麗君建議盡量增加長者自己進食的能力,例如平常多做簡易的口腔、咽部、舌根等運動,可以有效預防吞嚥障礙。一、活動度運動:舌頭盡量伸愈長愈好,往前、左、右、上活動。二、阻抗運動:1.在舌頭前方拿壓舌板往內推,讓舌頭盡量往外頂,接著朝左、右兩側、往上頂。2.嘴唇咬壓舌板後緊閉,以手試圖抽出壓舌板。以上的訓練次數要密集、數量足夠,才能有效訓練到肌力。三、喉部上抬運動:1.身體躺平,頭部抬起看腳尖,維持至少30秒到1分鐘,休息1分鐘,以上動作做3個輪迴。2.接著頭部抬起1秒後、躺下,共做30次。四、頭頸部放鬆:1.雙手抱頭看肚子,維持5秒鐘。2.放鬆。接著再做一次。活動詳情:https://health.udn.com/health/story/7755/4524289報名網址:https://reurl.cc/arMYeG更多吞嚥運動可參考「呷百二,吞嚥健康操」影片,有國、台語版。【延伸閱讀↘↘↘】。有圖/別讓「骨質疏鬆」摔壞生活,跟著治療師練骨力。你,65歲了嗎? 把握健康慢老4大重點 立即加入橘世代 50歲後的你想要怎麼樣的人生?還在煩惱退休、健康、生活嗎?加入「橘世代」找出屬於自己的老後生活,從現在開始為你自己的人生而活!>>現在立即加入
-
2020-07-03 新聞.健康知識+
醫師的第三隻眼 「急診超音波檢查」知多少!
現代超音波被譽為醫師的第三隻眼,在各科都蓬勃發展。急診所做的超音波檢查稱為重點式照護超音波(Point-Of-Care-Ultra Sound, POCUS),可以說是急診醫學近年來發展最蓬勃的領域之一。「重點式照護超音波」符合急診專科的幾個特色●跨系統評估病患來急診,常有各式各樣的主訴,其常見的症狀包含:胸痛、腹痛、腰痛、喘、外傷...等,評估這些不同的症狀需要跨很多身體的系統,例如:心臟血管系統、肺部呼吸系統、肝膽腸胃統統、腎臟泌尿系統、肌肉軟組織系統,這些都可以用超音波進行初步的評估。因此急診團隊日常使用的POCUS評估也不限於單一系統,可以說是從頭掃描到腳,是跨領域、跨系統式的掃描。●重點式檢查,而非全身體檢急診POCUS與其他次專科執行的超音波不同點在於,急診POCUS強調的是要找出造成病患症狀的主因,尤其需要緊急處理的疾病,讓病患能夠盡快接受到確切的治療,所以會特別針對覺得有問題的部位,或是急診團隊想到最有可能的幾種診斷去做檢查,而不是詳細全面的健康檢查。例如:對POCUS來說良性的血管瘤可能不是重點,但會造成發燒的肝膿瘍則是POCUS需要診斷的重點。更重要的是整合臨床資訊與POCUS,決定下一步的治療是什麼,例如:可以先回家吃藥就好、或需要安排其他進一步檢查後如需再安排斷層掃描、或甚至需手術治療...等。●輔助侵襲性檢查或治療,讓病患更安全除了評估外,POCUS也是輔助急診醫師執行侵入性治療的工具,透過超音波即時性的看到病灶或針的位置,讓病患更安全地接受侵襲性檢查或治療。例如:最常見的腹水或胸水引流,到其他更進階的治療包含:心包膜液抽取、神經阻斷術、中央靜脈導管置入...等。超音波還有許多其他的好處,包含可重複執行檢查追蹤病人狀況,且沒有輻射曝露的風險。●輔助評估治療效果及病情追蹤使用急診POCUS在某些治療後,可以評估治療成效,例如:對於水分不足之病患,在給與輸液治療後,經超音波觀察下腔靜脈來決定是否持續給予輸液治療,又如在腹水引流後,追蹤剩餘的腹水,再決定是否再次引流等。急診POCUS常用的流程●重點式外傷超音波 (Focus Assessment of Sonography in Trauma, FAST)FAST可以說是急診重點式照護超音波(POCUS)中最廣為人知的,顧名思義就是用來評估外傷的病人。就如他的名字「快速」,FAST是個非常方便及快速的評估工具,可以在短短的幾分鐘內完成。掃描的位置包含兩邊側腹、下腹以及劍突下方。主要是要看有沒有內出血或是心包膜積液。有些急診醫師會額外檢查兩側胸部是否有嚴重的氣胸及血胸。如果病患血壓不穩定,配合著急診POCUS有看到內出血,急診醫師更能快速啟動大量輸血,並早期啟動創傷團隊,使病人更快速地得到確切的治療,如直接讓病人去開刀,讓病人的出血盡快得到控制等。●休克、低血壓的評估休克常常分為四種不同的休克(低血容性休克、心因性休克、阻塞性休克以及分佈性休克),不同類型的休克所需接受的治療都不太一樣。低血容性休克的病人需要接受輸液或輸血,心因性休克可能需要打強心針或是去做心導管治療,阻塞性休克則須儘快排除掉循環阻塞的原因,而分佈性休克則是給予輸液、升壓藥或抗生素。因此快速及準確判斷其休克的原因常關係著病患的存活。使用POCUS去評估休克的病人,急診團隊不僅可以準確的判斷病患情況,更能給予適當的治療,而不是血壓低就一味地給點滴。急診POCUS未來●超音波導引止痛疼痛是急診很常見的主訴之一,尤其是外傷患者常合併骨折的情況,傳統上急診團隊使用靜脈或肌肉注射的止痛藥物控制疼痛,如鴉片類的止痛藥。在部分病患的適當情況下,使用超音波可以辨別出相對應的神經,並在超音波導引下給予麻醉藥物的注射,可以有效減輕病患的疼痛,也可以減少鴉片類止痛藥的使用劑量,提供病患更人性化的疼痛控制。心肺循環停止的患者經食道超音波評估評估心臟的超音波有兩種,包含胸前超音波和經食道超音波。經食道超音波類似胃鏡,從病人口中放入食道,從後方去看心臟的狀況。過去,大多在開刀房由麻醉科醫師執行,協助心臟血管外科醫師手術的進行。近年來,經食道超音波也開始被推廣到急診,由急診團隊執行,主要評估的對象為最嚴重的心肺循環停止的患者。經食道超音波雖然執行的難度較高,但是較不會打斷壓胸的進行,也可以評估壓胸位置,主動脈及心臟的狀況...等,來提供更精準及個人化的治療。隨著時代的進步,超音波變得更輕巧更方便,也漸漸成為急診醫師手中有力的工具。有了POCUS的輔助,急診醫師能夠更快、更正確做出判斷,並且選擇對病患最好的治療。所以,下次掛急診時急診醫師說要幫你掃超音波,請不要再跟他說「我又不是孕婦,為什麼要掃超音波?」囉!
-
2020-07-02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唯一P3實驗室挑大梁 無名英雄甘願為疫苗
為了研發新冠肺炎疫苗,國衛院實驗室一群無名英雄守著病毒或檢體,每個數據的背後,都是包著防護衣數小時不吃不喝不上廁所的付出,風險及辛苦非外人能體會。新冠肺炎(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台灣第1個病例在1月21日出現,自1月31日之後,台大、疾病管制署、長庚等團隊,相繼成功分離出新型冠狀病毒,可做為研發藥物、疫苗的重要材料,產學界之振奮。實驗室是研發生技新藥疫苗的基礎建設,新冠病毒屬於高傳染性的病毒,相關研究可不是想做就做,只有經疾管署認證的生物安全第三等級實驗室,也就是俗稱的「P3實驗室」,才能進行具生物危害風險的試驗,以免不慎污染、外洩,釀成人禍,過去也確曾發生過SARS實驗室人員感染的事件。目前P3實驗室在國內12間,能進行動物實驗者僅有3間。2月份宣布啟動武漢肺炎疫苗研發的國家衛生研究院便有其中之一,其他2間在農委會家畜衛生試驗所、國防醫學院預防醫學研究所,各自擔負人類與動物瘟疫、生物武器的研究使命。國衛院的P3實驗室獨立於竹北生醫園區邊陲,遠離人群,實驗室隨時處於負壓狀態,確保裡面再微小的東西都不會漏出去,實驗人員則穿著正壓裝備,確保不會接觸吸入實驗物。因此空氣過濾、管路消毒、廢棄物處理採最高規格,實驗室造價加上設備就接近億元,每個月電費也要數十萬元,寸坪寸金,門禁森嚴。正因要與窮凶惡極的病原體直接交手,只有經過訓練的人員才能操作實驗,每次作業至少以兩兩一組,互相監督,進入實驗室前要先穿上全套防護裝備,包得密不透風,所有實驗只能在生物安全櫃裡操作,並且全程錄影記錄。國衛院疫苗研發團隊中,最熟悉P3實驗室的莫過於杜鴻運,他是國內結核病領域專家,平時總和傳染力極強的結核桿菌打交道,長期待在P3實驗室已是他們研究生活的日常。但僅僅6人的研究團隊,根本無法應付武漢肺炎疫苗龐大的實驗人力需求,因此杜鴻運緊急召集感疫所12名研究人員,花了一週時間操兵,18人兵分兩路,一組負責培養病毒,另一組負責做動物實驗。動物實驗是疫苗研發過程中最關鍵的環節,自然由杜鴻運的6人團隊擔綱,有10年動物實驗經驗的許志豪,是這次動物實驗的研究人員之一。他笑說,接到這次任務時,長官只說了一句「未來有場硬戰要打」,從此開啟沒日沒夜的加班模式,當時他的孩子才剛出生不久,每天忙到三更半夜,回家還是得「值夜班」照顧孩子,所幸太太是護理師,即便知道他面對的是充滿未知的武漢肺炎,也並未恐慌。疫情爆發之初,全球一窩蜂投入研究,每天都有新的疫情訊息、新的研究報告出爐,動物實驗的進行方式也因為這些不斷更新的訊息,被迫「朝夕令改」,原本前一天決定好的實驗方式,可能被隔天的文獻全盤推翻,整個動物實驗直到4月底才總算定案。當時一篇文獻發現,倉鼠具有和人類相似的病毒受體,可望作為動物實驗模型,讓過去使用量不多的倉鼠一夕爆紅,引發各界瘋搶,也成為國衛院團隊初步動物實驗的實驗對象。實驗團隊預計仿造人類感染病毒的方式,讓倉鼠從鼻腔吸入病毒,並且每天觀察倉鼠的體重變化、活動情形,感染一定天數後解剖,觀察肺部損傷、檢驗病毒量多寡。許志豪說,動物實驗最難的不是實驗本身,而是要穿著全套防護裝備、隔著玻璃窗,在重重限制下操作,就像在下雨天穿著全身式雨衣,同時戴著全罩安全帽、口罩、手套、眼鏡做實驗。所有人進入實驗室前,都要換上類似急診室護理人員的服裝,並且穿上全身式防護衣,套上頭套、髮帽、腳套、雙層手套、口罩以及正壓呼吸器,確保外部空氣不會進入防護衣,被實驗人員稱為「太空衣」,光是穿上這身裝備就要花15分鐘,一踏出實驗室就必須全部丟棄,這一穿一脫就是千元起跳。正因每次進出實驗室都具有風險且成本不菲,實驗人員會事先分配好工作,保持最佳生理狀態,因為一旦踏進P3實驗室,恐怕就要有待上2到4小時的心理準備。許志豪說,每次走出實驗室,除了耳朵痛、頭髮打結,眼鏡早已滑到鼻梁,加上正壓呼吸器的風不斷從頭頂往下吹,眼睛總是乾澀不已,模樣有多狼狽就有多狼狽。最令他難忘的是第一次犧牲倉鼠那天,原本預計上午9時開始實驗,4小時內就能做完,想不到倉鼠展現堅強的求生意志,注射麻醉藥物後原已失去意識,正當他準備下刀解剖之際,倉鼠突然醒了,而且對麻醉藥耐受性愈來愈好,加上倉鼠的皮實在太厚,後續處理整整花了一倍以上的時間,做到正壓呼吸器電量亮起紅燈,才趕緊將實驗收尾。「踏出實驗室,天都黑了。」原來,實驗團隊整整做了8個小時,全程滴水未進,連廁所都沒上,幸好實驗結果相當成功,確認倉鼠真能感染新冠病毒,而且實驗團隊選定的劑量相當適合後續研究,眼看努力沒有白費,所有人都鬆一口氣。許志豪說,過去半年緊鑼密鼓地安排、做實驗,壓力真的很大,所幸老天保佑,讓他們關關難過、關關過。說起這段時間的心情,他嘆了一口氣說:「真的好累啊!」
-
2020-07-01 科別.呼吸胸腔
胃血管闖進肺臟 婦咳血長達10年竟是罹患罕見「游離肺」
60歲黃姓婦人咳血、喘的症狀長達10年,一直被當作支氣管擴張症治療,一次電腦斷層檢查發現左下肺葉3公分黑影,追蹤近兩年又長到1倍大,且咳血次數增加,肺部也反覆發炎感染,必須住院打抗生素治療。但病情未見好轉,黃婦轉院到台中慈濟醫院胸腔外科,安排電腦斷層動脈血管攝影,驚見病人左下肺與橫膈膜中間存在一條異常血管,確認為極為罕見的「肺內游離肺」。台中慈濟醫院胸腔外科醫師柯志霖表示,「游離肺」是先天肺部發育異常疾病,分為「肺外游離肺」及「肺內游離肺」。「肺外游離肺」通常發生新生兒,因症狀明顯易被診斷,「肺內游離肺」則發生在成人居多。「肺內游離肺」病人近8成是肺臟除了肺動脈供應血液,還多出一條胸主動脈分支的血管,由於主動脈血壓血流大,致肺臟積血,進而產生咳血、喘、肺部反覆發炎等症狀。柯志霖指出,黃婦的游離肺個案之所以「極為罕見」,因為大多數游離肺病人致病的血管是從胸主動脈過來,而黃婦致病機轉則是因胃的左胃動脈跑上來到肺臟,形成游離肺。柯志霖說,一般人胸主動脈進入腹腔後會分支為左胃動脈,但黃婦的左胃動脈卻又出現異常分支,並在腹腔繞了一個髮夾彎,經橫膈膜鑽回胸腔進入肺臟,多出來的血管使肺部出現多種症狀。柯志霖採單孔式胸腔內視鏡微創手術,替黃婦切除左下肺葉,縫合左胃動脈血管,處理胸腔多處沾黏,手術歷4小時完成,手術傷口直徑約4公分,出血少、恢復快,切除病灶後不再有咳血症狀。柯志霖指出,游離肺國際案例近10年頂多100例,像黃婦這樣的特殊案例更是很難找到第2例,他在外科醫學月會發表黃婦的罕見案例,在場醫師都嘖嘖稱奇。他強調,引起咳血病因很多,通常是咳嗽太用力,口腔或咽喉的黏膜破裂而出血,一般人不需特別擔心。
-
2020-06-29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拯救新冠肺炎重症婦 抑制發炎生物立功
細胞激素風暴是新冠肺炎感染者夢魘,北榮今天分享一名重症婦的康復經驗,使用治療類風溼性關節炎的生物製劑,逆轉嚴重肺發炎反應,讓插管、裝葉克膜的病人可成功返家。新冠肺炎患者感染病毒後,免疫系統產生大量的細胞激素,一旦失控造成過度的發炎反應,就會害到自身無辜的細胞,導致組織器官受損,即所謂的「細胞激素風暴」,嚴重可能致命。台北榮民總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蔡長祐上午接受媒體聯訪時分享,今年3月收治一名病況嚴重的新冠肺炎確診老太太,從他院轉來,當時病況很糟,插管且必須用葉克膜。經過數度開會討論,決定用抗細胞激素風暴、作用於介白素-6的生物製劑試試看。北榮過敏免疫風濕科主治醫師廖顯宗則說,當時病人狀況很差,除了呼吸器、葉克膜,也給了強效、廣效抗生素和升壓劑,但反應不佳。經過討論認為,可能是一次感染後導致細胞激素風暴,影響心肺和血壓,決定用專門對抗發炎疾病的生物製劑治療。廖顯宗說,病人使用之後,原本整片發白的肺部X光顯著改善,且後續也成功卸除呼吸器和葉克膜,順利康復。北榮是在4月初時給病人使用此生物製劑,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近日也將此藥物列入新版治療指引。作用於介白素-6的生物製劑是治療類風溼性關節炎的用藥之一;蔡長祐表示,過去臨床也發現,類風溼性關節炎中一部分病人會有肺部發炎,後續的發炎反應可能造成組織嚴重破壞。使用此生物製劑抑制過度的發炎反應,有助降低重症風險。釀細胞激素風暴是因病毒不斷持續複製時,被感染的細胞會持續產生如腫瘤壞死因子、介白素-6等多種細胞激素。這些細胞激素是免疫系統中重要的傳令兵,幫忙呼叫免疫細胞打擊敵人,但若細胞激素分泌太多,招引太多免疫細胞,反而讓身體無法承受。今年唐獎生技醫藥獎頒發給3名研究細胞激素的國際學者,其中得主岸本忠三發現介白素-6是調節抗體產量的細胞激素,證明介白素-6和許多發炎性疾病的成因有關。岸本忠三也在感言中提到,細胞激素的相關研究可望成為治療武漢肺炎的新希望。根據指揮中心新冠病毒感染臨床處置暫行指引第七版,小規模觀察性研究顯示,患者接受作用於介白素-6生物製劑後發炎指標(CRP)明顯下降,但僅約3成臨床改善。
-
2020-06-28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CDC列孕婦為高風險族群 排除年齡因素
在美國部分地區新冠病例增加之際,聯邦疾病管制中心(CDC)修正感染新冠肺炎後出現重症的高風險群體名單,除增加懷孕婦女外,也將年齡因素排除;另外,關於容易讓新冠肺炎惡化的慢性疾病,CDC也做出調整,增加遺傳性鐮刀型紅血球疾病(Sickle-cell disease),並降低肥胖患者的風險。儘管目前確診的範圍中,部分證據指向非裔、拉丁裔和原住民,無論是感染、重症或死亡的比率都相對較高,但並未將種族列入重症風險因素。疾病防治中心表示,這項更新是由CDC進行醫療研究所獲得的結果,選在7月4日美國獨立紀念日前公布,是希望民眾能提高警覺,避免讓自己在國慶假期中,暴露在高風險環境。CDC主任芮斐德(Robert Redfield)表示:「針對這些高風險族群,我們建議盡可能降低與人接觸的機會,或是盡量讓自己保持在人數較少的活動範圍內」;芮斐德同樣提醒和高風險族群同住的民眾,也依照一樣的方式降低自己感染的風險。CDC先前的建議是,65歲以上的老年人、需要長期照護且住在療養院的人士、罹患心臟疾病、肥胖、糖尿病、腎臟或肺部的慢性疾病患者,及免疫力低弱的人容易成為新冠肺炎重症高風險的族群。然而,經過修改後,CDC認定高風險族群為罹患慢性腎臟疾病、慢性肺部發炎、肥胖、嚴重心臟相關疾病、第二型糖尿病、遺傳性鐮刀型紅血球疾病,及器官移植導致後天免疫力衰弱的患者;另也調降了肥胖的重症風險指數。另外,CDC重新歸納「可能帶有高風險」的族群名單,列入懷孕婦女、吸菸者、患有氣喘的人、血液流動異常導致囊性纖維化、高血壓、癡呆、肝病、肺部受損、第一型糖尿病、地中海型貧血、以及愛滋病或其他病因導致免疫系統衰弱的患者 。經過實驗確診的新冠肺炎患者當中,有9%為適孕年齡的婦女,其中5%已懷有身孕;此外,雖然年齡因素已經被排除在外,但CDC表示年紀愈大風險仍愈高。
-
2020-06-2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新冠病毒攻擊性強 專家: 就算康復也可能影響生活品質
路透報導,科學家對於新冠病毒所引發的各種健康問題才剛開始有初步認識。新冠肺炎造成的後遺症未來可能對患者和衛生系統產生持續不斷的影響。除了呼吸問題之外,新冠病毒也攻擊許多器官系統,甚至造成災難性的傷害。心臟學專家、加州斯克里普斯研究中心主任托波爾(Eric Topol)表示,「我們以為這只是呼吸道病毒。結果發現這個病毒會攻擊胰臟、心臟、肝臟、腦部、腎臟和其他器官。這是我們在初期沒有預料到的狀況」。除了呼吸問題外,新冠肺炎病患可能經歷血栓導致中風,出現嚴重發炎狀況,多處器官系統遭攻擊。病毒也可能導致神經併發症,包括頭痛、暈眩、失去味覺、嗅覺、癲癇或精神錯亂等。新冠肺炎恢復期可能緩慢、不完整且昂貴,對生活品質造成重大衝擊。心臟學專家可汗(Sadiya Khan)表示,這個病毒令人驚訝的地方是它在肺部以外產生的併發症。從新冠肺炎康復的民眾可能在未來承擔龐大醫療支出和負擔。
-
2020-06-27 癌症.肺癌
炒菜油煙會致癌! 日常「這些」習慣都榜上有名
別以為只有吸菸才會有肺癌,小心罹病不自知!65歲陳小姐與丈夫一起經營自助餐將近20年,處於大火油煙的高熱環境下,常讓她戴不住口罩,直接面對油煙。回家後又繼續煮飯給家人吃,也忙得忘了開抽油煙機,2年前丈夫才因罹患肺癌1年多就急速過世,讓她突然意識到長期的呼吸不順可能並不單純,趕快做了肺部檢查才發現已經有0.3公分腫瘤。台灣癌症基金會副董事長彭汪嘉康表示,台灣研究發現,肺癌患者中不吸菸者大於吸菸者的比例占53%;我國女性罹患肺腺癌者,有90%沒有吸菸行為,男性亦有40%不吸菸,足證明肺癌除卻吸菸的行為之外,不吸菸的族群依舊不能免除肺癌的襲擊,顯示在抽菸率持續下降的今天,除了吸菸、肺癌家族病史之外,環境因子是現代人生活中下1個無聲殺手,如:二手菸、廚房油煙、交通廢氣、致癌工作環境(重金屬、輻射、石綿接觸等)。彭汪嘉康強調,肺癌是全球罹患人數最多的癌症,去(2018)年新增逾2百萬名肺癌患者,發生率為每10萬人口就占22.5人,台灣最新公布的2016年癌症登記報告,我國肺癌發生率竟高達36.00 ,且超過一半是在晚期發現,比對WHO GLOBALCAN統計數字,赫然發現台灣排名世界第3,發生率超過北美地區。同時觀察台灣肺癌死亡率,不僅是癌症10大死因之冠(2018,死亡率為22.8),亦高於全球平均值(18.6)甚多。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補充,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對於肺癌患者的治癒有很顯著的成效,肺癌在1公分內以手術切除的治癒率為95%,由此可見,定期篩檢非常重要,尤其針對肺癌高危險族群。透過低劑量斷層掃描篩檢(LDCT)可偵測到小於0.3公分的肺部病灶,是臨床證實最有效之早期肺癌檢測工具。賴基銘提醒,LDCT基本上針對高危險族群,包括有家族病史、吸菸者、長期暴露二手菸環境者,以及曾經罹患肺結核與肺部慢性疾病、在特殊致癌環境工作族群所提供,因為無論再安全的斷層檢查,還是有輻射線劑量,也因為偵測的靈敏度,容易造成偽陽性的誤植,必須仰仗專業醫師的判讀,方不至造成健康者的疑懼。台灣癌症基金會自2014年開始,與公益伙伴一同推廣「愛妳不肺力」-肺癌防治專案,鼓勵全台民眾建立自主篩檢和肺癌預防的知識,並且鑑於女性肺癌人口的上升,特別為了女性健康,推出清寒/高危險婦女肺癌篩檢補助,鼓勵有經濟困難之40歲以上高危險族群女性申請「肺部低劑量斷層掃描篩檢」(LDCT)補助,積極照顧自己的肺部健康。(圖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肺癌元凶藏廚房! 煮飯時3個NG習慣要改掉 用吃殺死癌細胞! 15種物美價廉抗癌食材報你知 最新!國人10大死因糖尿病居第5位 糖友營養補充選對了嗎? 缺血性腦中風不分季節如未爆彈 炎炎夏日怎麼預防?
-
2020-06-25 科別.耳鼻喉
醫病天地/她咳2個月 竟是對養貓過敏
一名28歲女子租屋在外、養貓相伴,因咳嗽超過2個月,看過幾次醫師,症狀仍無改善,尤其夜裡特別容易咳,嚴重影響睡眠品質,導致白天上班精神不濟。近一周來因為咳到會喘,經過敏原篩檢才知是對塵蟎與貓毛嚴重過敏,醫師給予藥物治療及請她勤加清掃環境,症狀已獲得改善。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胸腔內科醫師林育生指出,女患者養了兩隻貓作伴,每天一下班就趕回家與貓咪相處,但近兩個月來卻飽受咳嗽所擾,多次赴醫檢查,有時診斷為鼻涕倒流引起,有時則懷疑是胃食道逆流。但咳嗽狀況仍時好時壞,尤其晚上睡覺特別容易咳,睡眠品質不佳,白天上班總是呵欠連連,同事誤以為她是熬夜追劇。近一周來,患者咳到出現喘的症狀,經詢問,她每到這個時節,都會至少咳2至3個月才會停止,且奶奶和堂姊都有氣喘病史;進一步抽血化驗,發現她的過敏性免疫球蛋白超出標準值上限5到6倍,這才發現患者對塵螨和貓毛嚴重過敏。經提醒返家後務必清掃環境,尤其要經常洗滌枕頭套、被單、曝曬枕頭,且儘可能剪短貓毛,不要讓貓跑到臥房,同時也透過吸入型類固醇和支氣管擴張劑治療,咳嗽症狀很快獲得改善。林育生建議,診斷上除了需照胸部X光排除肺部實質病灶,還需借助肺功能檢查、過敏指數與過敏原檢測確診,而治療上大多會合併使用吸入型類固醇及支氣管擴張劑,若咳嗽超過8周不癒,應赴醫透過詳細病史詢問,搭配適當檢查。
-
2020-06-24 養生.聰明做健檢
用健檢遠離疾病 把握3要點
民眾面對項目眾多的健康檢查常有不知該如何選擇的困擾,及健檢後如何才能發揮最大的疾病預防功能,成大醫院健康管理中心醫師陳泓裕說,健檢絕對不是只有光看紅字,從事前的項目選擇、結果的判讀,到衛教的協助,都相當重要。陳泓裕表示,想要藉由健康檢查遠離疾病,需要理性的選擇項目,有3大要點要把握,第一健檢不是一次萬能的,第二沒有最好的健檢,要挑適合的,最後是不只做檢查,要看懂報告。陳泓裕說,有些疾病從發病開始到被篩檢工具發現,有一定的時間間隔,如碰巧在這時間點檢查,就會以為沒有疾病太過安心,但就像世界上不可能永遠沒有壞人一樣,警察定期巡邏可以達到嚇阻效果,「定期」健檢自然重要。更重要的是,不只是做檢查求安心,更要能讀懂報告。陳泓裕說,例如某些異常指數僅是生理變化或老化影響,疾病相關異常項目須後續追蹤及治療,此外接受心臟或肺部電腦斷層等高階影像檢查者,則須專科醫師解說,才能清楚了解檢驗結果。陳泓裕表示,健康檢查報告不應只是由受檢者自行解讀紅字有無,如果缺乏醫師介入衛教,沒有藉著健康檢查來進一步改變自己的生活型態、減少危險因子,避免疾病真的發生,健康檢查就流於盲目可惜。
-
2020-06-24 科別.骨科.復健
百分之八十停經女性,都是骨質疏鬆的高危險群?
「天啊!骨質疏鬆難道是女性的天敵嗎?」美國統計資料粗估顯示,三億人口中約有一千萬的美國人被確診為骨質疏鬆症,當中就有高達百分之八十是女性!回頭檢視台灣,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資料顯示,六十歲以上的人口中,百分之六十患有骨質疏鬆症,其中百分之八十都是女性!當心!賺少花多的低骨本狀態骨質疏鬆以女性比例偏高,主要是荷爾蒙改變的關係,因為停經導致保護骨頭的雌激素大幅減少,少了這個天然的保護傘之後,就會容易加速骨質流失。骨折發生率前四名,分別是脊椎、髖關節、手腕和肩膀,臨床上的女性患者的骨折也多集中在這四處,特別是五、六十歲的停經婦女,因跌倒時手腕撐地,導致手腕骨折;到了七、八十歲,因為上肢反應變慢了,屁股直接跌坐在地,導致髖關節骨折;若是後仰躺,使腰部著地,脊椎骨可能就應聲折斷了。除了女性因停經導致骨鬆問題之外,大多數的人都是處於一種「低骨本」的狀態,就是銀行存款不足,有點入不敷出的概念。儘管這群人還沒嚴重到骨質疏鬆的地步,但是骨頭裡面的鈣質含量降低了,處於一種「賺得少、花得多」且持續流失的時期。過去教科書上稱為「骨質缺乏」,容易誤導民眾以為是什麼疾病,如今已經不再這麼說,儘管這不是一種病症,卻是一種值得注意的趨勢,會隨著年紀或身體狀況而下降的低骨本。透過積極介入之後,可以延緩或逆轉這個過程,讓自己的骨本至少不再流失,或是減緩流失的速度。流行病學調查,髖關節骨折致死率節節升高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公告,骨質疏鬆症已經成為全球第二大的重要流行病,僅次於心臟血管疾病,發生嚴重的骨折,還可能導致死亡。臨床門診上,骨質疏鬆的個案,男女比例相差很大,但根據資料統計,一旦發生髖關節骨折,一年內的死亡率,女生大概占百分之十五,男生則是百分之二十二。「為什麼男性的死亡比例更高?」相信是很多人的疑問。有些男性患者菸不離手,本身肺部就不夠好,加上髖關節受傷開刀後,變成長期臥床的狀態,久躺之後產生褥瘡,容易感染,或是積痰形成肺炎,最後併發敗血症,導致多重器官衰竭而死亡。仔細推敲之下,可以發現死亡的關鍵在於「臥床」,因為面對年紀較大的病患,通常會提醒家屬:「記得盡快脫離臥床的狀態,能坐就不要躺,能站就不要坐,讓身體維持在一個正常的生理功能。」如此一來,就能避免因骨折所導致的高死亡率。相較於其他癌症與流行疾病,政府民間機構都會不斷宣傳大家早期檢查、早期治療,骨質疏鬆卻沒有積極的宣導和防護機制?原因就出在,即便目前有健保,骨質密度檢查都是需要自費的項目。回歸到「預防醫學」的範疇,其實骨質疏鬆症比起癌症治療,相對簡單多了,只要投入一些資源,把骨本照顧好,就能減少骨折的機會。以家庭社會負擔而言,若是家中有老人發生骨折,勢必會造成家庭照護的問題,使病患與照顧者陷入生活與經濟的困境。因此,就全民福祉的長遠性來看,國家政策的積極介入,進行大規模的骨質疏鬆症預防,確實有其必要性!(本文摘自博思智庫《超前部署!遠離「肩」苦人生,骨科醫師的肌肉反向拮抗術》) 書籍簡介 ➤首位合併兩療法完治冰凍肩的醫師-石頭醫師,結合「肩關節擴張術」以及「徒手關節鬆動術」兩種療法,告別硬肩膀,痠、痛、麻、僵、凍一次通通OUT!久坐族、家庭婦女、運動健將,各個年齡層都必備的保「肩」專書!
-
2020-06-23 科別.呼吸胸腔
女子咳了兩個月 醫師查出和養貓有關
一名28歲女子租屋在外、養貓相伴,因咳嗽超過2個月,看過幾次醫師,症狀仍無改善,尤其夜裡特別容易咳,嚴重影響睡眠品質,導致白天上班精神不濟。近一周來因為咳到會喘,經過敏原篩檢才知是對塵蟎與貓毛嚴重過敏,醫師給予藥物治療及請她勤加清掃環境,症狀已獲得改善。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胸腔內科醫師林育生指出,女患者幾年前養了兩隻貓作伴,每天一下班就趕回家與貓咪相處,但近兩個月來卻飽受咳嗽所擾,多次赴醫檢查,有時診斷為鼻涕倒流引起,有時則懷疑是胃食道逆流。但咳嗽狀況仍時好時壞,尤其晚上睡覺特別容易咳,睡眠品質不佳,白天上班總是哈欠連連,同事誤以為她是熬夜追劇,主管也頗為不諒解。近一周來,患者咳到出現喘的症狀,經詢問,她想起近幾年來,每到這個時節,都會至少咳2至3個月才會停止,且奶奶和堂姊都有氣喘病史;進一步抽血化驗,發現她的過敏性免疫球蛋白超出標準值上限5到6倍,這這才發現患者對塵螨和貓毛嚴重過敏。經提醒返家後務必清掃環境,尤其要經常洗滌枕頭套、被單、曝曬枕頭,且儘可能剪短貓毛,不要讓貓跑到臥房,同時也透過吸入型類固醇和支氣管擴張劑治療,咳嗽症狀很快獲得改善。林育生說,慢性咳嗽除了肺部本身例如肺結核、支氣管擴張症或肺部腫瘤等造成,若排除上述病灶,且肺部X光檢查也未發現顯著肺部病灶,一般就會懷疑是胃食道逆流、鼻涕倒流和潛在性氣喘為發病原因,其中潛在性氣喘引起的慢性咳嗽,症狀表現不像典型氣喘會明顯聽到喘鳴音,故容易被誤以為是其他原因造成。他建議,診斷上除了需照胸部X光排除肺部實質病灶,還需借助肺功能檢查、過敏指數與過敏原檢測確診,而治療上大多會合併使用吸入型類固醇及支氣管擴張劑,因主要作用於呼吸系統,所以不會有口服或針劑類固醇的長期副作用。若咳嗽超過8周不癒,應赴醫透過詳細病史詢問,搭配適當檢查;若為環境不潔所致,則應減少暴露於過敏原的機會,預防再次發作。
-
2020-06-19 癌症.肺癌
退休才知罹患塵肺症 醫助七旬隧道工獲職災給付
南投縣國姓鄉78歲張姓老翁過去從事隧道工程,長時間暴露在粉塵彌漫的環境,年過6旬出現呼吸困難。近年症狀加劇,赴台中榮總埔里分院才確診為塵肺症,判定與職業有關;他雖已退休,院方仍協助申請職災認定,且通過獲失能給付。台中榮總埔里分院指出,與總院職業醫學科合作,自去年11月至今,接連認定4名職業性塵肺症患者,並協助申請職業病失能給付,2人已獲通過。埔榮胸腔科主任王俊杰說,塵肺症是一種肺部纖維化疾病,從事隧道、採礦、陶瓷、打石等勞工為高風險群,因長期吸入二氧化矽粉塵,卻無法分解,導致細胞死亡,惡性循環下,造成肺部纖維細胞增生,形成纖維性結節,且無法康復。張姓老翁開鑿隧道長達26年,後期雖轉職,但粉塵對肺部已造成不可逆傷害。60歲時發現自己稍活動就氣喘吁吁,近3年症狀加劇,連走平路或從坐站起都呼吸困難,就醫確診是塵肺症,透過氣管擴張劑和氧氣治療,生活品質才獲改善。但王表示,塵肺症對肺的傷害無法治癒,重症患者得靠氧氣輔助,而長期治療也是一筆開銷;台中榮總職業醫學科主任詹毓哲團隊因此協助提供完整職業病報告書,協助張翁與縣府社勞處申請勞保職業病相關給付,以減輕家庭經濟負擔。埔榮則表示,勞動部去年10月公告「呼吸防護計畫及採行措施」,預計將在7月1日施行,未來僱主須提供勞工適當的呼吸防護具,並改善施工環境;也呼籲勞工應落實定期健檢,若有呼吸急促、易喘等症狀,應盡速就醫接受檢查或治療。
-
2020-06-18 癌症.肺癌
煮飯油煙竟釀罹癌危機?!專家籲:預防肺癌必做2動作
65歲陳小姐,與丈夫一起經營自助餐將近20年,大火油煙的高熱環境,常讓她熱得戴不住口罩,直接面對油煙。回家後,繼續煮給家人吃,也忙得忘了開抽油煙機。兩年前丈夫發現肺癌,才一年多就過世了。她也突然意識到,自己長期呼吸不順,似乎不太對勁。做了肺部低劑量斷層掃描篩檢(LDCT),發現0.3公分的腫瘤,因陳小姐屬於高危險工作環境,所以還要定期追蹤檢查。健康科學文教基金會董事暨台灣癌症基金會副董事長彭汪嘉康表示,肺癌是全球罹患人數最多的癌症,然而在台灣,最新公布的2016年癌症登記報告,我國肺癌發生率竟高達每10萬人口36人,位居全球第15名、亞洲第2名。肺癌致病原因複雜。台灣研究發現,肺癌患者不吸菸者多於吸菸者53%,女性罹患肺腺癌,有9成沒有吸菸行為,男性亦有4成沒有吸菸,足證明肺癌除卻吸菸的行為之外,不吸菸的族群依舊不能免除肺癌的襲擊。彭汪嘉康指出,因肺部是呼吸器官,「吸菸」是最危險的致病因素。吸菸行為不僅傷害自身,同樣會危害他人健康,二手菸即是不吸菸者罹患肺癌的最重要原因。因為燃燒的菸草會釋放出多達7000種的化學物質,其中,有70種會致癌;而化學因子經由二手菸發散出去,讓吸二手菸如同吸菸。此外,有肺癌家族病史(直系親屬),罹患肺癌風險較高,建議積極進行早期篩檢;或曾經罹患肺部慢性疾病,如肺結核、慢性肺炎、肺氣腫等,在其病灶結疤處較容易引發細胞的其他變異;以及肺部曾接受過放射線治療者,可能因為放射線之故,而引起癌變。空氣污染也是罹患肺癌的主要原因。包括室外污染,如工業區的廢污燃料排放、不完全燃燒之汽機車廢氣等;室內污染,需關注的是廚房油煙,居家煮食一定要在廚房裝上抽油煙機,以及夏季室內開冷氣,仍必須與室外空氣進行適度的換氣。常暴露於重金屬或是輻射環境下,如工作必須接觸石棉、暴露放射環境、或必須接觸柴油、砷、鉻、鎘、二氧化矽等;另外,生活或工作於「氡氣」的自然放射性氣體中。在美國,氡氣為吸菸外的最大肺癌成因,該氣體亦被WHO認定為最危險的致癌物質之一。而如何減少肺癌的發生與死亡?彭汪嘉康指出,除了遠離上述的高危險致病因子外,最重要的還是要進行「早期篩檢」。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暨萬芳醫院內科教授賴基銘強調,因肺癌在1公分內以手術切除,治癒率為95%,因此,定期篩檢非常重要。而「低劑量斷層掃描篩檢(LDCT)」可偵測到小於0.3公分的肺部病灶,是臨床證實最有效之早期肺癌檢測工具。
-
2020-06-18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傳鮭魚成北京新疫情感染源頭 張上淳:機會很小
北京傳出在鮭魚砧板上驗出新冠肺炎病毒,且為歐洲病毒株,讓外界擔心病毒透過魚傳播。病毒專家張上淳今天表示,除非進口的魚有相當程度汙染,否則透過魚傳播機會小。北京地區新冠肺炎(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疫情捲土重來,陸媒報導,這次確診病例大多和新發地批發市場有關,不僅有在鮭魚砧板上驗出病毒,加上病毒疑為歐洲株,讓外界擔心進口鮭魚成為病毒感染源,引發民眾恐慌。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今天下午在記者會中表示,目前指揮中心對於北京疫情的訊息,除了少數來自中國政府,其餘多數訊息都是從相關報導看到。張上淳說,北京最初出現群聚個案時大多和北京的新發地市場有關,經環境採檢後,不只在鮭魚砧板,很多地方都驗出陽性結果,他認為隱藏的確診個案造成環境汙染可能性比較大。至於鮭魚砧板為何出現陽性反應,張上淳坦言有2種可能性,一是在同環境中,有很多人帶有病毒,導致環境被汙染;其次就是鮭魚造成砧板被汙染,按理來說,鮭魚沒有肺部組織,應該不會感染新冠肺炎,因此有可能是鮭魚輸出國處理人員造成魚的表面汙染。張上淳說,出口的魚貨大多是冷凍保存,確實可以延長病毒存活時間,但如果是透過魚把病毒帶到其他國家去,解凍後再汙染到裝盛的器皿或食品,必須有相當程度汙染才會造成接觸者也被感染,風險相對小,必須有更明確的證據證實。張上淳指出,由於各國人來人往,每個國家都可能發現其他國家的病毒株,無法單以鮭魚砧板上驗出歐洲病毒株來證明病毒的傳播途徑。
-
2020-06-17 慢病好日子.慢性呼吸道疾病
慢病主題館【肺纖維化】與新冠一樣都會肺纖維化的硬皮症 不再無藥可醫
民眾注意,若常出現咳嗽、筋骨痠痛、水腫、呼吸急促等不適等症狀者,有可能是罕見的硬皮症,免疫風濕科醫師表示,硬皮症已不再「無藥可醫」。今年65歲的林先生,52歲時出現全身水腫、咳嗽等不適,原以為是腎臟出現問題而就醫,但卻找不到病因,而後他連爬樓梯都喘、什麼事都不想做;後經另一家醫院檢查才知罹患硬皮症,並發現下肺葉已纖維化,接受醫師治療而改善。收治林先生的台大免疫風濕過敏科主任謝松洲表示,硬皮症與類風溼性關節炎、紅斑性狼瘡同屬自體免疫疾病中的一種;常見症狀多與皮膚有關,會使皮下結締組織增生,導致患者在沒有傷口的情況下不斷結痂,最終導致纖維化。謝松洲說,不同於肉眼就能發現的皮膚病變,硬皮症也會併發間質性肺病變,但早期症狀並不明顯也不特殊,當患者出現咳嗽、呼吸困難時容易被忽略,等到狀況加劇時,通常肺部纖維化已相當嚴重,如林先生症狀般,民眾應多留意。北榮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蔡長祐表示,硬皮症發生原因仍未知,主要與自體免疫功能差、易發炎有關,好發於30到60歲壯年族群,且女性比例遠高於男性,約四比一,患者常因肺部併發症死亡,台灣目前約有近3000名原發性硬皮症患者。蔡長祐說,一般人在受傷時才會產生纖維組織修補傷口,但硬皮症患者卻因免疫功能失調,誘發體內纖維組織不斷增生,皮膚逐漸硬化萎縮、失去彈性而喪失正常功能;而硬皮症影響部位幾乎是全身,包含皮膚、內臟、肺部等器官。他表示,早期患者可能有「雷諾氏現象」,手呈現白紅紫色三階段,而後會出現手指浮腫、皮膚變硬等階段,而內臟器官也會硬化,若未及早治療,很可能演變成心臟、肺臟或腎臟衰竭。且九成病患都會有肺纖維化的問題。蔡長祐說,過去硬皮病「無藥可醫」,過往多透過免疫調節、類固醇與抗發炎等藥物來減少硬皮症的惡化,但無法有效阻止肺纖維化的進展;但所幸今年起已有抗肺纖維化的標靶藥物出現,可用於減少患者肺功能下降、延緩疾病進程,目前健保也有條件給付。6月29日是「世界硬皮症日」,謝松洲說早期診斷很重要,建議民眾可透過電腦斷層檢查,確認是否有肺部功能問題、纖維化等併發症,民眾若出現乾咳、喘、疲累且兩個月未改善者,應主動就醫反應,把握治療良機。【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94愛你慣粉絲團
-
2020-06-1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英國研究:全球有1/5人口 恐染COVID-19重症
根據今天公布的研究分析,估計全球逾20%人口(約17億人),因罹患肥胖和心臟毛病等基礎疾病,而有感染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重症的風險。法新社報導,因既有疾病受苦的患者,感染新型冠狀病毒重症的風險特別高。第一波新冠病毒疫情已在全球奪走超過42萬人性命。英國倫敦大學衛生暨熱帶醫學院(London Schoolof Hygiene and Tropical Medicine)一個專家團隊分析包括糖尿病、肺部疾病與愛滋病毒等全球數據,來估算多少人會有感染COVID-19重症的較高風險。研究人員發現,多達1/5民眾擁有至少一項基礎疾病,讓他們的處境更危險。儘管並非所有感染者都會發展成重症,但研究人員表示,全球約4%人口(約3億5000萬人),病情可能會嚴重到需要住院治療。研究人員克拉克(Andrew Clark)說:「隨著各國逐漸解封,但病毒仍在傳播,政府得想辦法保護最脆弱族群免於感染。」他說:「這可能涉及建議有基礎疾患民眾,採取對應自身風險層級的社交距離限制。」克拉克表示,當疫苗問世後,這項研究或許有助於政府決定那些族群應優先施打疫苗。
-
2020-06-16 癌症.抗癌新知
40年不變!肺、肝癌蟬聯癌症死因前兩位
衛福部今天公布去年國人十大死因,癌症已38年連續居於首位,且每10分27秒就有一人因癌症死亡,死亡時鐘快轉12秒。其中,肺癌及肝癌更是連續40年排名前二名,卵巢癌則將子宮頸癌擠下成為癌症死因第十位。對此,醫師表示,肝癌雖然仍佔死亡率第二位,但死亡率逐年減少,掉出前兩名「是遲早的事」。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副院長、肝膽胃腸科主治醫師簡榮南表示,肝癌主要還是和B、C肝有關,喝酒、脂肪肝導致肝癌則較少。因感染B、C型肝炎病毒並演變成為慢性肝炎,肝臟會反覆發炎導致肝硬化及肝癌。但是簡榮南表示,我國目前35歲以下B、C肝帶原率已從15%降到1%,且現在抗病毒的治療也有很大的成效。另外,早期罹患肝癌後存活期可能只有三至四年,現在也有好的標靶藥物和免疫治療,甚至可延長到十年。因此儘管肝癌仍位居癌症死因第二位,但隨著發生率和死亡率下降,簡榮南認為,掉出前兩名是遲早的事。但他也提醒,雖然B肝在國家政策下已全面接種疫苗,但仍有40%的民眾不知道自己為B肝帶原,因此建議民眾如有抽血檢查,一定要驗B、C肝,若是早期發現,還是小型肝炎時,仍可靠藥物改善,甚至痊癒。除了肝癌,肺癌則長年位居癌症死因首位。台北榮總一般胸腔科主任陳育民表示,肺癌主要仍與吸菸、空汙環境、油煙和職業曝露有關,另外有些肺部疾病、慢性肺炎也可能導致肺癌。然而我國一直都有針對菸害、空汙進行防制,為何肺癌死亡仍居高不下?陳育民說,抽菸佔肺癌的人數比例雖已從九成降到約一半,但仍佔大宗。另外,空汙環境不是改善後要在十幾年後才會看到明顯成果,因此一兩年內不會看到死因排名有顯著的改變。但陳育民說,雖然肺癌死亡排名居高下,但從研究上可以看到存活率也在上升,因此除了避免吸菸和到空汙嚴重的地方外,抽菸、直系親屬有肺癌的高風險族群若曾早期篩檢、早期發現,也能延長生命。另外,今年卵巢癌也將子宮頸癌擠下,成為癌症十大死因第十位。馬偕醫院婦產部婦科癌症學科主任、台灣婦癌醫學會秘書長張志隆表示,近年在臨床上,確實發現卵巢癌患者相較於子宮頸癌患者有增加且年輕化的趨勢,過去教科書上,卵巢癌平均是50歲到60歲才會出現的癌症,但現在在臨床也曾發現20多歲的卵巢癌患者。張志隆表示,台灣卵巢癌患者增加,可能的原因非常多,但與飲食、生活習慣的改變有絕對的關係,特別是現在女性喜吃高熱量食品、乳製品等,另外,環境賀爾蒙的刺激,也都是增加罹患機率的原因;同時,台灣的就醫性便利,也讓早期卵巢癌的患者被發掘,臨床上早期卵巢癌與晚期卵巢癌各占一半,歐美則是高達七成為晚期卵巢癌。張志隆表示,卵巢癌症狀多數不典型,患者常反映的症狀如時常腹痛、腹脹、便秘、消化不良等,建議女性若長期有這些非典型症狀,腸胃內科又查不出原因,可以懷疑可能是卵巢癌在作祟。張志隆表示,面對早期卵巢癌可以透過手術、藥物治療,而晚期卵巢癌患者,過去藥物的進展緩慢,近年才有突破性的發展,已有新的標靶藥物可以幫助卵巢癌患者,不像過去僅有化療可以選擇,五年存活率也從原本的三成,增加到五成。
-
2020-06-16 醫療.呼吸胸腔
輕則腸胃不適、重則急性呼吸窘迫 醫籲不應使用電子煙戒菸
電子煙成為嚴重問題,全台估計有超過5萬名國高中生吸食電子煙,且女性吸食率高於男性。臺中榮民總醫院成立「電子煙戒菸門診」,戒菸治療管理中心主任傅彬貴指出,電子煙吸食者已經出現不良反應,輕則腸胃不適、重則急性呼吸窘迫、肺部發白,在國外已有47名吸食者死於電子煙。醫師呼籲,準備戒菸者,不應該使用電子煙戒菸。菸齡超過30年,今年48歲的鄭先生戒過好幾次菸,卻是愈抽愈多,朋友推薦他新潮的電子煙,說是「抽電子煙可以戒菸」,於是他改抽電子煙,「剛開始抽確實不錯,嘴巴沒有臭味了,打牌時也可盡情使用,不會被大家嫌棄,之前抽菸的時候,都要偷偷摸摸的、見不得人的感覺。」但他抽著抽著覺得開始胸悶、頭暈、咳嗽,就醫後,透過戒菸門診才真正戒菸成功。除了戒菸者使用電子煙戒菸,電子煙也吸引眾多青少年。根據衛福部國健署公布的「108年青少年吸菸行為調查結果」,青少年紙菸吸菸率10年來首度上升,推估有8.1萬名吸菸;另推估有5.7萬名青少年使用電子煙,其中高中職生電子煙使用率5.6%,比107年增加六成。傅彬貴說,電子煙有加熱器、煙油、霧化器,外型很酷炫,吸引青少年的注意,但在台灣電子煙是不合法的,其中的賦形劑維他命E,在常溫下雖無危害,但是溫度升高後,會使維他命E變成非常的黏,吸到肺部中,黏在呼吸道,黏在肺泡,身體的白血球將其視為攻擊物,吞噬細胞也發動攻擊,因此導致急性呼吸道窘迫。
-
2020-06-14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新研究:降血壓藥不會增加新冠病毒感染風險
一份新研究為全球高血壓病患提供可靠證據,部分專家擔心抗高血壓藥恐增加感染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的風險並不會發生。路透社報導,自從美國疾病管制暨預防中心(CDC)4月通報,65歲以上的新型冠狀病毒住院患者高達72%罹患高血壓後,血管收縮素轉化脢抑制劑(ACEI)與血管收縮素受體阻斷劑(ARB)這兩款降壓藥便受到嚴格檢視。部分專家認為,ACEI與ARB會觸發跟新型冠狀病毒攻擊肺部活動一樣的生物途徑。英國牛津大學研究人員先前曾建議部分患者停止服用這兩種藥物,直到醫界更了解它們的風險;然而部分專家則持反對意見,認為患者應該繼續服用藥物。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University)藥物安全與藥效中心一位專家甚至稱「這是最重要的臨床問題之一」。這份今天公開發表的新研究發現,服用降壓藥ACEI或ARB在感染COVID-19或住院的機率上,和其他第一線降壓藥物相比,並沒有臨床上顯著增加的風險。研究作者建議,患者不該停用藥物來預防感染新型冠狀病毒。目前全球逾765萬人染疫,超過42萬人病故。研究共同作者、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生物統計學家蘇恰德(Marc Suchard)說:「研究結果相當可靠。關於感染COVID-19的風險,無論是服用ACEI還是ARB,都和其他第一線降壓藥一樣安全。」這份研究分析美國與西班牙110萬名服用降壓藥患者的電子病歷,不過研究尚未經同儕審查。
-
2020-06-14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研究發現:禿頭男染新冠肺炎 重症機率高
心臟、肺部和血壓等相關疾病可能增加感染新冠肺炎的機率,民眾的健康意識相對抬頭;然而,還有更讓人意想不到的原因造成感染機率提升,最新調查指出,具有男性型態性禿髮(male pattern baldness)的人感染新冠肺炎嚴重症狀的機率較高。該研究探討男性禿頭和新冠肺炎的關聯性,主導人為布朗大學美容皮膚科研究主任萬畢爾(Carlos Wambier),他向英國的「每日電訊報」表示:「我們真的認為,禿頭是染疫嚴重程度的一項重要指標。」萬畢爾博士在美國皮膚醫學會期刊發布的研究指出,到醫院就診的患者中,有男性型態性禿髮的人比例異常高:在西班牙馬德里的三家醫院中,122名新冠肺炎的患者為禿頭男性的比率高達79%;如此高的比率也讓萬畢爾認為,禿頭應列為新冠肺炎的高風險因素之一。這樣的徵兆被稱為「加賓徵兆」(Gabrin sign),以美國第一名死於新冠肺炎的急診室醫師加賓(Frank Gabrin)命名,加賓也是禿頭。自疫情爆發以來,許多研究顯示男性死於新冠肺炎的機率為女性的兩倍,主要的原因除了行為因素,基因的遺傳可能也有相當程度的關係。各醫療單位和公衛專家也開始發現,雄性激素不止導致掉髮,也可能影響男性對抗新冠肺炎的能力,萬畢爾說:「我們相信,雄性激素是新冠病毒進入人體細胞的入口。」雖然目前研究都還在初期的階段,但每日電訊報指出,萬畢爾的研究也延伸出其他可能用於治療新冠肺炎的方法,例如抑制賀爾蒙的療法可能放慢病毒威力,讓患者有時間對抗,類似的治療方式也被用於治療禿頭或前列腺癌。
-
2020-06-13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自體免疫「網內互打」 小心肝受牽連!
醫生:「你有自體免疫病!」病人:「什麼叫自體免疫?」醫生:「自己的免疫細胞攻擊自己的器官,簡單說,就是網內互打!」網內互打的自體免疫疾病,好像越來越多,一方面是由於醫療診斷的進步,另一方面不知何因,也許與環境、或飲食方式、或現代人壓力大有關。自體免疫疾病中,最為惡名昭彰的就是紅斑性狼瘡,這種疾病會攻擊全身器官,尤其是腎臟、心臟、肺部,在以前無特殊藥物治療,許多病人只能靠長期服用類固醇來控制病情,因此重症病人一定每個人都是月亮臉,久了還會引起骨質疏鬆、胃出血、肥胖等併發症,到後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往往抑制不了,病人因而往生。類風濕性關節炎會有莫名其妙的引起關節痛,關節發炎.例如有些人早上起來手指僵硬、腫脹,如沒治療,久而久之,指關節變形,此外,其他各部關節也會相繼受波及。以攻擊腺體為主的自體免疫疾病,例如乾燥症,引起眼乾、口乾、舌燥,這種病人可能要隨身攜帶人工淚液,或要時常多喝水,才能減輕症狀,必要時還需服用抗自體免疫藥物治療。在肝臟方面,這種疾病也會攻擊肝臟引起自體免疫性肝炎,或攻擊肝臟的膽管,引起膽汁性肝硬化。有不少病友,肝指數升高卻一直找不到原因,其中一部份就是因自己免疫細胞攻擊自己的肝細胞,「網內互打」之故。看病猶如算命,但算命有點玄,但看病就要有各種學理依據,為醫者要能明察秋毫,視病猶親,才能為病人做正確診斷,解決其痛苦。●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定期出版好心肝會刊、並發行B型C型肝炎暨肝癌治療小手冊,最新好心肝會刊89期已出,歡迎來電索閱。若您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本會免費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肝病相關資訊。
-
2020-06-12 名人.潘懷宗
潘懷宗/6個不尋常的新冠肺炎症状
2020年5月7日美國科學家雜誌(The Scientist)知名記者克萊爾·賈維斯(Claire Jarvis)報導了一則新聞,內容提到愈來愈多不尋常的新冠肺炎症狀在病人身上被發現,於是醫學界不得不對這個新出現的疾病花更多的時間去了解。首先,在疾病的初期,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把發燒(fever)、咳嗽(cough)、和呼吸急促(shortness of breath)列為新冠肺炎的標準症狀。但該機構隨後發現到,反復寒顫(repeated shaking with chills)、肌肉疼痛(muscle pain)、頭痛(headache)、咽喉痛(sore throat)、以及嗅味覺喪失(loss of taste or smell)【註1】,也都可以是新冠病毒感染後的症狀。隨著全世界以驚人的速度增加感染人數的同時,醫學界也觀察到更多不尋常的症狀,而且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該疾病的症狀表現和患者的年齡、種族、體質都有一定的關聯性。雖然有的症狀相當少見,甚至有些症狀還不確定是否直接就和新冠病毒有關,但小心謹慎總是上策。6個不尋常的新冠肺炎症狀1.多系統發炎症候群(Multi-system inflammatory syndrome)2020年5月4日,紐約市衛生局發出警告,有15名年齡在2到15歲之間的兒童,因多系統發炎症候群住院治療,懷疑可能與新冠肺炎有關,衛生局描述的症狀類似於中毒性休克(toxic shock)和川崎症(Kawasaki disease)的混和型。全部15位兒童都有發燒,其餘症狀尚有皮膚紅疹(skin rashes)、腹部疼痛(abdominal pain)、紅眼睛(red eyes)、和嘴唇破裂(cracked lips)等等。這些小孩的PCR核酸測試有些呈現陽性(4人),大部分卻呈現陰性(11人)。另外,在抗體檢測部分,有6位兒童呈現陽性,表示確實感染過新冠病毒。根據義大利的統計,兒童罹患新冠肺炎後出現多系統發炎的比例很低(約千分之一),因此在疫情初期除了沒有注意到這種出現在兒童身上的罕見症狀外,也不確定是否和新冠病毒有關,但因為出現這個症狀的有些兒童可能危及生命,所以必須特別注意。最近在英國就有一位14歲男孩因為多系統發炎而死在伊芙莉娜倫敦兒童醫院(Evelina London Children,s Hospital),全英國目前約有75~100位的兒童因為此症狀而接受治療中。2020年5月13日義大利貝加莫省(Bergamo)帕帕喬瓦尼第23醫院的兒科主任丹蒂加教授(Lorenzo D,Antiga)發表在柳葉刀的文章證明多系統發炎症狀和新冠病毒高度相關,因為該城市過去5年來,每三個月僅有一名兒童出現此免疫系統過度反應的症狀,而自從新冠病毒爆發後,每個月飆升至10位兒童出現此症狀,足足暴增了30倍。川崎症主要影響五歲以下幼童(infants),會導致急性全身性血管發炎,雖然急性死亡率不高(0.03%),但會導致後天性心臟病(原本20~25%),適當的治療可以預防潛在的致命性冠狀動脈瘤(降低到5%),目前產生的原因尚不清楚,但應該是被外來物感染後的免疫系統過度發炎反應所造成的。這次新冠病毒所導致類似川崎症的病例大幅度增加,卻是大部分來自學齡兒童(schoolchildren),而非來自嬰兒。自從第一個病例在英國報導以來,在美國、法國、西班牙、義大利和瑞士相繼又出現了相當多的病例。2.中風和血栓(Strokes and blood clots)科學家已經觀察到新冠肺炎和血管栓塞之間的關聯性【註2】,即使在醫學界認為是血管栓塞低危險的患者中也會因為感染新冠肺炎之後造成血管栓塞,特別是白種人。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的最新報告中,研究人員描述了紐約市5名年齡在33歲至49歲之間的患者,他們因新冠肺炎入院時有嚴重的中風症狀。其中只有一個病人有中風病史,其他都沒有。另外,4月份在《血栓研究》期刊中發表的研究結果顯示,在荷蘭加護病房中有高達31%的新冠肺炎患者得到“血栓併發症”。另外,除腦部血管會阻塞外,肺部血管也不例外,愛爾蘭醫生發現新冠病毒感染可以導致肺部「數百個小阻塞」。這些血塊阻塞當然會損害肺臟功能,發生呼吸困難,導致血液中氧氣飽和度降低,許多器官承受低氧壓力,最終導致器官衰竭並死亡。2020年5月7日,美國西奈山醫院的心臟科主任法斯特醫生(Valentin Fuster)於《美國心臟病學院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發表了一篇論文,抗凝血藥物可以減少新冠患者體內的血栓形成(clotting),增加患者的存活率。這項研究顯示抗凝血藥物可能在新冠肺炎照護上扮演重要角色,可讓患者免於發生新冠肺炎的致命症狀,包括心臟病(heart attack)、中風(stroke)和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目前歐美醫界已經開始給予新冠病患預防性的抗凝血劑。3.新冠腳趾(COVID toes)新冠肺炎感染竟然會在腳趾頭出現類似凍傷的紅色或紫色的發炎性局部水腫,而且是好幾個指頭在一隻腳上或兩隻腳都有,尤其是好發在健康的年輕人(young adults)和十幾歲青少年(children teen)身上,病患主述相當疼痛,而且會有灼燒感和癢的感覺,皮膚科醫生建議,如果發現有新冠腳趾症狀的人,就算沒有其他新冠肺炎症狀,也應該進行新冠病毒篩檢。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醫學院皮膚科的福克斯醫生(Lindy Fox)說,每年到了寒冬,她通常會遇到4~5位的病人因為手指或腳趾頭凍傷來看診,可是這陣子新冠肺炎爆發,明明在春天接近夏天,熱得要命,卻有幾打的人跑來看凍傷,而且全都說這輩子從來沒有凍傷過。不光是福克斯醫生,在波士頓麻州綜合醫院負責遠程醫療診所(Telemedicine clinic)的全球健康皮膚科主任弗里曼醫生(Esther Freeman)說,她的門診幾乎都是來看腳趾頭的,因為腫起來,會痛,又不知道為什麼,病人多到她認為應該專門開一個腳趾頭門診,一點也不誇張。過去已知病毒感染就可能會引起小血管發炎,導致類似的凍傷的紅紫色水腫,專家認為這就可以用來解釋新冠腳趾的發生原因。所幸這樣的症狀會在1~2周後消失,病人並沒有出現生命危險。目前正在邀集有這樣症狀的病人,進行持續性的PCR篩檢,以便了解症狀與病毒存在之間的關係。由於新冠病患有時也會服用多種藥物,所以當出現新冠腳趾的症狀時,也要能鑑別診斷出到底是藥物引起的,還是新冠病毒引起的。4.沉默的缺氧(Silent hypoxia)呼吸困難是新冠肺炎的典型症狀,但也有許多輕症患者完全沒有抱怨呼吸困難或急促,可是等到第一次就醫時,醫生才發現病人已經嚴重缺氧。新罕布夏州里托鎮地區醫院急診室列維坦醫生(Richard Levitan)說,有些病人第一次到達醫院時,他的血氧含量就低於50%,遠低於正常人的95~100%之間,而只要低於90%就屬異常。照理說患者應該已經神智不清,甚至昏迷不醒才對,但病患自己卻完全察覺不到,還能繼續跟門診護理師聊天,等到醫生看到X光片發現病患已有嚴重肺炎,甚至某些病患需要人工呼吸器維生,這種狀況醫學界稱之為「沉默的缺氧」。因此,醫生建議在家隔離的輕症新冠患者,應該使用小型的血氧檢測儀(留在美國定居的潘老師同學說,美國的網站上都有在賣),監測血氧濃度,避免憾事發生。科學家目前也正在加緊腳步,研究為什麼新冠病毒會導致這種異常的沉默缺氧。另外,急診室醫生建議,所有已經診斷出新冠肺炎的住院患者,不論病人有沒有抱怨呼吸困難或急促,在入院後的前14天內,每天都要使用脈搏血氧儀,以定期檢查他們的氧氣水平。他們還建議所有咳嗽,疲倦和發燒的疑似病人都應進行脈搏血氧儀監測,即使他們尚未進行病毒檢測,或者是他們的拭子檢測呈現陰性,因為這些檢測的準確率並非100%。通過這樣做,就可以在肺部損傷嚴重之前就識別出並及早治療,就可以降低美國目前的死亡率。 5.腸胃道問題(Gastrointestinal issues)2020年4月份,加州史丹佛大學的研究人員在《胃腸病學》期刊上發表了一篇針對116名新冠肺炎患者的研究,發現總共有32%的人出現胃腸道的症狀,其中包括食欲不振(22%)、噁心嘔吐(22%)、和腹瀉(12%)。已知新冠病毒會利用人類的ACE2受體來感染人類細胞,因為ACE2在胃腸道和身體的其他部位廣泛分布,所以可以解釋為什麼有些人在感染新冠肺炎之後,會出現腸胃道的症狀。當有腸胃道症狀時,用PCR測糞便的樣本時,就應該會呈現陽性,與沒有腸胃道症狀的人相比,體內清除病毒的時間會比較長,而且由於營養吸收較差、食慾不好,要特別注意營養補充。研究人員表示,在他們目前的患者中,所有患者都是在出現胃腸道症狀之前,先出現呼吸道症狀,而目前尚未發現患者在出現呼吸道症狀之前就出現胃腸道症狀。因此,如果出現呼吸道症狀的患者,緊接著又出現了腸胃道的症狀,就大大提高了患者得到新冠肺炎的機率。但相反的,如果你只是單純的腸胃道症狀,就不要自己嚇自己,以為是新冠病毒,窮擔心。6.譫妄症(Delirium)譫妄症是一種急性專注力及認知功能障礙的病症,在老年人中,有發現新冠肺炎患者伴隨著“迷失方向”和“感到困惑”的症狀。英國倫敦大學醫學院精神病學教授羅傑斯醫生(Jonathan Rogers)表示因冠狀病毒而住院治療的重症患者,出院後約1/3的人出現譫妄症、意識模糊、和躁動等的精神疾病,他在醫學期刊(Lancet Psychiatry)中,針對SARS和MERS兩種冠狀病毒的病人進行了回顧型研究,發現確實有這樣的傾向。但目前針對3550名新冠肺炎患者,大部分尚未出現精神問題,仍需要進一步的研究。洛桑大學醫院的研究人員在《瑞士醫學雜誌》中發佈了用於診斷老年新冠肺炎的臨床指南。他們強調老年人得新冠肺炎的常見症狀包括發燒、胃腸道疾病、跌倒、以及譫妄症。另外,老年患者的尿路感染和譫妄症之間的關聯性也需要加以注意。【註1】嗅味覺喪失是新冠肺炎患者大腦被感染的警訊。【註2】大量血管阻塞是白人新冠肺炎死亡原因之一。
-
2020-06-11 科別.呼吸胸腔
影/電子煙碰不得 48歲男上癮了花4個月才戒掉
台中榮總戒菸治療中心今天揭牌,48歲鄭姓外匯操盤手到場分享,他因壓力大,戒菸戒不掉,在朋友建議下,用電子煙戒菸,沒想到胸悶、頭暈、咳嗽都來了,直到求助醫師後,才發現電子煙不能幫助戒菸,還花了4個月才戒除電子煙,他也以過來人身分,建議年輕人,「菸不要碰、電子煙更碰不得!」台中榮總戒菸治療中心主任傅彬貴說,過去在英國等國家,電子煙曾被拿來做戒菸,但去年起,美國疾管署去年發現很多人吸食電子煙會造成肺部損傷,建議吸食電子煙者若出現危害,要盡早停止使用,並改回傳統的戒菸方式,包括尼古丁貼片、口含碇、藥物治療等。鄭姓外匯操盤手說,他菸齡有30年,因工作關係,菸愈抽愈癮很大,一天超過一包,戒菸多次都不成功,朋友介紹現在很多人拿電子煙戒菸,於是他也嘗試,發現抽電子煙後,開始胸悶、頭暈、咳嗽,感覺依賴性更大,求助醫師、衛教師說明後才知道,電子煙不能幫助戒菸,他還花了4個月戒菸。鄭姓外匯操盤手指出,他在戒電子煙期間,每天透過散步當運動,並且透過其他方式紓解壓力,現在體力和精神都變好了。69歲陳姓戒菸大使說,他從15歲開始抽菸,每天最少兩包,為了小孫女的健康戒菸,但戒菸很難,也參加了許多次的戒菸療程但一直無法成功,直到接受中榮戒菸團隊醫療輔助,才戒除成功,他現在可以驕傲跟孫女說「我戒菸成功了!」台中榮總院長許惠恒說,中榮在戒菸治療推動不遺餘力,2019年榮獲「國際無菸醫院金獎」的殊榮,成為當年度獲獎醫療院所中唯一的公立醫學中心;台中榮總戒菸成功率超過40%,去年也榮獲台中市戒菸治療醫學中心組績優醫院,未來將持續推動提供戒菸醫療協助,守護中部民眾健康。※ 提醒您:抽菸,有礙健康
-
2020-06-0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WHO向全球癮君子警示 吸菸者染新冠肺炎風險較一般人高
六七大解封後,不代表不會再有感染者出現,落實「保持社交距離、勤洗手、戴口罩」健康行為是關鍵,但「癮君子」卻可能因一些習慣,無形成為防疫破口,甚至連世界衛生組織(WHO)證實,因吸菸者手指會不斷接觸嘴唇,還喜歡與菸友共抽菸品,吸菸者容易感染新冠肺炎。國健署菸害防制組簡任技正呂孟穎表示,WHO日前於向全球癮君子警示,吸菸者手指及可能受污染的菸品需不斷的與嘴唇接觸,另外,平時下班或休息期間,可見癮君子喜歡三五好友邊抽菸邊聊天,沒有保持適當社交距離,或是有共用菸品的行為,也可能增加傳染的風險。呂孟穎引用台大醫院家醫科主治醫師郭斐然研究數據,指出抽菸者罹患新冠肺炎重症風險是一般人的2倍之高,據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統計,截至六月七日,國內確診443例新冠肺炎個案,其中7人死亡,國健署未來將與指揮中心合作,釐清國內確診者吸菸比例與重症關聯。因吸菸者可能已經患有肺部疾病或肺活量降低,馬偕醫院家醫科主治醫師黃麗卿解釋,抽菸易造成慢性肺阻塞、肺氣腫或肺部組織病變,一旦肺部纖毛細胞受損,就會造成咳痰能力不好,無法排除痰或異物,就會容易引起肺部感染,會大大增加新冠肺炎患者重症風險。黃麗卿提醒,一起拒絕菸品,是提升免疫力、阻擋新冠肺炎的不二法門;呂孟穎說,醫院、衛生所、診所、牙醫診所、社區藥局等近4000家合約醫療機構的專業醫師及戒菸衛教人員可提供協助,還有免費戒菸專線0800-636363,制定合適的戒菸計畫,協助遠離菸害,重拾健康。 ※ 提醒您:抽菸,有礙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