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5-13 科別.心臟血管
搜尋
肺部
共找到
1317
筆 文章
-
-
2020-05-13 科別.骨科.復健
骨癌勤學獲總統教育獎難過放棄會考 她:化療擊倒不我
總統教育獎今天公布,中正國中九年級葉以欣罹患骨癌,已轉移於肺部,雖然常常要住院化療,她更在身體狀況尚可下,堅持回到學校和同學一起上課學習。惡性腫瘤壓迫到視神經,她目前視力暫時尚未完全恢復,雖然為了本月的教育會考努力與堅持了很久,但最終只能難過地選擇放棄應考。葉以欣為原住民排灣族,父親多年前中風無法工作並領有重殘手冊,母親需照顧丈夫的生活起居並撫養3名兒女且為低收入戶身分,雖然生活困頓,她還是奮發向上,參加學校的田徑隊為校爭光;她也獲選班長,成為班上同學的好榜樣沒想到天意弄人,1年前在某次田徑練習時,她的右膝突然抽痛無法跑步,經過多家醫院的檢查後,證實罹患骨癌並已轉移於肺部,對她有如晴天霹靂。必須常住院化療,葉以欣沒有被打敗,她申請床邊老師服務,學校老師也不時到院關心、鼓勵,為她補課,幫助她在家、在醫院完成學校的相關課程與評量。葉以欣更在身體狀況尚可下,堅持回到學校和同學一起上課學習。同學都很感動,有一次在黑板寫上「歡迎回來」,大家都十分不捨。導師呂英蘋老師不捨地說,她行動很不方便,但只要來學校,一定不遲到、不早退,有時後看她氣色不是很好,希望她可以提早回家休息,但她總是堅持到放學後。葉以欣說,「我會繼續和癌症戰鬥,一次次的化療擊倒不了我」,她喜歡學習,會盡可能回學校和老師、同學一起上課,雖然右腳有時痛到無法忍受,但是我絕對不會放棄讀書。校長黃明智指出,他告訴以欣不要勉強,可以多多休息,但她回答真的很喜歡上課。黃明智想跟她說,「校長知道妳一直都在戰鬥,但是癌症真的太壞了,其實輸了也沒有關係」,他知道她的個性,再痛都不會放棄的。黃明智說,雖然榮獲2020總統教育獎,但此時醫生發現她的癌細胞已經轉移到腦部,目前她剛動完腦部手術,正在進行化療中。然而惡性腫瘤壓迫到視神經,因此目前視力暫時尚未完全恢復,雖然她為了本月的教育會考努力與堅持了那麼久,但最終只能難過地選擇放棄應考。黃明智表示,全校師生祈禱以欣能夠戰勝病魔,她真是位一直面對逆境、處理逆境、克服逆境的班長。由於家境窘困,如有各界善心人士願意提供以欣經濟上的協助,可聯絡基隆市中正國中輔導室教育儲蓄戶專線:(02)24282191#40、41。
-
2020-05-12 名人.林靜芸
林靜芸/老人需防各種肺炎 3個習慣教保命
林董70歲,還沒退休,白天上班,晚上應酬,過著忙碌的生活。林董商場的朋友很多,他們人生提早退場的原因不外是癌症、心肌梗塞或是中風。林董每年體檢,很驕傲自己除了感冒以外,沒有大毛病。所以今年過年前公司忘年會上,林董喝得很高興,回家倒頭便睡,應該是著了涼,隔天打噴嚏,流鼻涕,林董沒當一回事,晚上繼續跑攤。十天之後林董發燒,食慾不振,跑去掛急診,醫師診斷他得了細菌性肺炎。不幸的是,他感染的細菌有抗藥性很難治療;林董併發多重器官衰竭,二星期後往生。新冠病毒(武漢肺炎)肆虐,老人的致死率較高。各個國家無不呼籲老人自我隔離,很多民眾以為老人只需特別防範武漢肺炎。根據衛福部台灣十大死因統計,肺炎的排名持續往前移動,民國107年肺炎已經是第四大死因。老人由於免疫力差,感染肺炎後症狀常較晚出現;如果平時身體健康就在臨界點,加上多重用藥等等問題,肺炎容易導致死亡。所以,老人想保命需預防肺炎。老人感冒容易變成肺炎,老人避免感冒需注意生活作息,睡眠,心情,運動,飲食等等大家熟知的道理。根據耳鼻喉科的研究,鼻腔和胸腔內部有好幾百萬類似船槳般的徵細纖毛,以非常協調的擺動將飛沫(病毒、細菌、毒物)等往後送到喉嚨,吞到胃中分解破壞。這個動作可以保護下呼吸道免受感染。如果纖毛的活動降低,飛沫在上呼吸道停留時間變長,致病原濃度增加,往下呼吸道移動的機會增高,感冒就可能發展成肺炎。纖毛的活動受許多因素影響,老人最該注意的是溫度及濕度。太冷或太熱纖毛運動變差,所以老人清晨外出運動或是季節變天,除了身體保暖以外,最好戴口罩,保暖上呼吸道。武漢肺炎疫情當前,民眾勤戴口罩,健保局的統計,因感冒至診所求診的人次減少20-30%,戴口罩除了預防飛沫傳染,還能保持口腔的濕度與溫度,很值得向大家推薦。老人怕頻尿上厠所,出門不敢多喝水,呼吸道濕度降低,也會影響纖毛活動力。為了健康,即使出門仍應該持續喝水,保持體內水分 ,夜間若開空調,也要注意濕度。人過了40歲,咽喉肌肉退化容易嗆到。正常狀況鼻腔進來的空氣通往氣管,嘴巴進來的食物通往食道,二者進入咽喉,吞嚥的瞬間,咽喉上升,會厭軟骨蓋下,氣道關閉,食物往後走向食道。如果吞嚥動作沒有如此順暢完成,口水或食物進入氣道,就會嗆到。根據研究,老人的肺炎容易致命與嗆咳有關。加上年紀大吞嚥障礙,口腔內的細菌食物,包括牙周病的病原,假牙的污垢等等,可能被吸到肺部。這種細菌性肺炎毒性很大,困難治療,因而老人需要防嗆,平常需練習吞嚥肌肉群。最簡單是常發KA、 TA、 PA的音。也可以平躺床上,肩膀不動,作抬頭看腳趾的頸部肌肉運動,也都是日常可作的小訓練。
-
2020-05-1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研究證實:新冠病毒可從眼睛入侵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School)最新研究發現,新冠病毒帶有一種感染後會連結細胞的蛋白質,能進入人們的眼中;新冠病毒可入侵人體中名為ACE2的細胞膜受體,而這些細胞融容易進入人的呼吸道或肺部。由於人眼能主動製造ACE2,故容易成為冠狀病毒攻擊的目標,若眼睛沾染到帶有新冠病毒患者的飛沫也會遭到感染,這也能解釋為何有些新冠肺炎的患者會出現結膜炎的症狀,因為除了飛沫眼淚也能成為病毒的傳染媒介。該研究團隊由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眼科部醫師周玲麗(Lingli Zhou,音譯)所主導,他們對照並分析十名非死於新冠肺炎的死者眼睛中, ACE2的擴張程度,得知若人體內ACE2細胞較多也會承載較多的病毒。此外,該研究團隊也分析人體另一種可以和病毒結合的蛋白TMPRSS2發現,ACE2和TMPRSS2若存在同一個細胞中,病毒就能有效率的進行複製;周玲麗與其他研究同仁都認為,這些研究證實眼球表面的細胞包含結膜都能感染新冠病毒,也成為病毒的另一種傳染途徑。研究報告也指出,雖然病毒主要的傳染途徑仍以口鼻產生的飛沫為主,但新冠肺炎的患者中出現結膜炎症狀的人約有30%,科學家也證實眼睛絕對能感染新冠病毒;同時,研究人員也解釋,病毒可能經由患者的呼吸道擴散到眼睛,成為新冠肺炎的第二種併發症。周玲麗也表示:「這項研究顯示防疫的過程中,除了以口罩遮住口鼻,眼睛的保護也相當重要」;但其實今年1月疫情最初在中國武漢爆發時,就有醫師警告新冠病毒會感染眼睛,目前前線的醫護人員都盡可能配戴口罩和護目鏡,但民眾要做到同等級的防護可能相對困難。
-
2020-05-08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新冠病毒太狡詐!從頭到腳都攻擊 連醫師也摸不透
67歲的盧梭(Garvon Russell)因身體不適,到紐約市一家醫院掛急診,結果確診感染新冠病毒;但他的身體從頭到腳都遭病毒攻擊,令醫師不解。盧梭對抗病魔期間,出現肺浸潤、血管缺氧、腎衰竭、左腳血栓塞而臃腫等症狀;已退休的他兩周後幸運出院,說道:「住院期間很無聊。」隨著新冠肺炎患者人數增加,醫師也在學習新冠病毒如何從感染肺部,可能造成肺炎和急性呼吸窘迫症;有些病患則像盧梭會出現較嚴重的症狀,病毒轉移並攻擊腦部、腎臟、心臟、血管和消化系統。部分病患會出現突發性中風、肺栓塞或心臟病症狀,也有人腎衰竭或腸道發炎。病毒也會感染神經系統,引發痙攣、產生幻覺或失去味覺和嗅覺,造成孕婦流產等。新冠病毒的影響遠超過醫師對病毒感染的認知,紐約-長老會醫院/哥倫比亞大學厄文醫學中心(NYP/CUIMC)腎臟學醫師瑪雅‧拉奧(Maya Rao)說: 「新冠病毒似乎攻擊許多系統,我們不清楚每個人會發生的症狀。」拉奧正在醫治出現腎衰竭症狀的新冠肺炎確診病患。波士頓貝斯以色列醫院(BIDMC)神經學醫師薩林(Magdy Selim)收治出現中風症狀確診病患;他說:「有時候,每個嚴重的感染看起來都類似這種,但並非所有症狀都發生在同一名患者身上,這些是病入膏肓的病人。」部分年輕的病患的症狀表現不明顯,身體也相對健康;部分兒童則出現類似「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的症狀,出現心臟和腸道急性發炎。嚴重發炎是大多數新冠肺炎嚴重病例的普遍臨床症狀,可能造成血栓塞等併發症,就算是年輕力壯的病患也會因為迅速且廣泛的栓塞導致中風和肺栓塞。荷蘭一篇發表於「血栓形成研究」(Thrombosis Research)期刊的報告顯示,49%入住加護病房的新冠肺炎確診患者出現栓塞併發症,大多為肺栓塞但也有部分中風病例;出現前述併發症的病患,死亡機率為出現其他併發症病患的5.4倍。研究第一作者、萊登大學醫學中心(LUMC)內科與血管藥物專家克洛克(Erik Klok)說:「我們對於所見情況相當訝異,這不是一般流感會出現的情況。」研究中訪問的33歲的確診病患賽琴‧亞歷山卓(Sagine Alexandre)沒有中風病史,她的復原情況良好,不僅左臂恢復力氣,還能下床走動;她自4月1日住院起就沒再親自見過家人,「缺乏親友陪伴,很難對抗病魔,多虧了視訊電話,那是我(接受治療期間)所擁有的全部。」
-
2020-05-08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突破新冠病毒研究:抗凝血劑治療可提升存活率
根據「美國心臟病學會期刊」 (JACC)6日發表的研究報告指出,透過紐約市2733名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的治療紀錄中,初步發現使用抗凝血劑有機會增加存活的機會。該研究報告的作者之一,同時也是紐約西奈山醫院(Mount Sinai hospital)的主任醫師福斯特(Valentin Fuster)表示,這項觀察是透過病例審查和嚴格且廣泛的的隨機研究所獲得的結果;該研究目前顯示,使用抗凝血劑治療新冠肺炎是有希望的。福斯特說:「我的意見很保守,但我必須說我認為有希望,這替我們對新冠肺炎的研究開啟一扇門。」自3月以來歐洲和美國就相繼傳出一些患者出現血栓病症,血液呈現凝膠或半固體的狀態;病患的驗屍報告中顯示,一些死於突發性休克的屍體肺部中帶有微凝血塊,反而沒有出現典型症狀造成的損傷。「新英格蘭醫學期刊」(NEJM)上個月發表的一項報告顯示,有五名30歲至40歲新冠肺炎的患者被列為異常案例,他們都出現嚴重中風的症狀。儘管如此,根據西奈山醫院自3月14日至4月11日之間的研究,針對各家分院沒有使用呼吸器的病患中,使用抗凝血劑治療的患者死亡率,和未使用抗凝血劑患者的死亡率相去不遠,但使用抗凝血劑者可存活較久,中位數介於14天至21天。另外一項重要的研究也發現,使用抗凝血劑是相對安全的治療,由於抗凝血劑可能產生嚴重的副作用,包括血液出現抗凝血物或血流不止,但研究結果顯示無論是否使用抗凝血劑,這些副作用在患者身上並沒有相對嚴重的結果。福斯特根據研究的結果表示,幾天前醫院開始改變新冠肺炎的治療標準程序,並開始提供患者更高劑量的抗凝血劑。
-
2020-05-08 科別.呼吸胸腔
肺炎奪命! 除了咳嗽,還有四個症狀
頻繁的咳嗽或者是輕微的喘息,很多時候都無法及時注意,可能會覺得這是小感冒,或是隨著年齡增長出現的變化。然而,這些看似尋常的小症狀,往往都是肺部疾病的徵兆。若不提高警覺,最後就會變成嚴重的肺部疾病,其中影響我們最大的疾病,包括肺癌、支氣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肺炎,以及肺結核。了解一些肺部疾病的早期徵兆,可以幫助我們及早預防疾病的發生。除了咳嗽,肺炎還有四個症狀◆慢性咳嗽咳嗽是身體正常的保護機制,它可以幫助呼吸道清除被吸入的煙、塵或異物,保持呼吸道暢通及維持肺臟功能。所謂的「土水師怕抓漏,醫師怕看咳嗽」,這是因為咳嗽的原因很多,從抽菸、感冒,到肺結核、肺炎、肺癌等,甚至胃食道逆流等非呼吸道、肺部相關疾病都有可能,所以不容易診斷,也就不容易醫治。一般人最感到困擾的是「慢性咳嗽」,所謂的「慢性」指的是咳嗽症狀已經超過三個禮拜,而且經過治療仍沒有見效。這是一個重要的早期症狀,預示著你的呼吸系統已經有些問題了,需要特別注意。◆多痰痰是抵抗感染或防禦刺激對肺部損傷的屏障,也是一種警告信號。當有細菌進入肺臟,人體想要與之對抗的話,就是轉化成痰再咳出來,一般來說經常運動、肺活量好的人,就比較容易把痰咳出來,反之,咳不出來時,就很容易積痰,造成肺部發炎。痰液的顏色是評斷肺部健康與否的指標之一。一般痰液呈現白色泡沫狀,就可能是慢性支氣管炎;若帶有黃色可能是細菌性感染所造成;假使痰液中含有血絲,常見於肺結核、肺癌患者。◆呼吸困難喘不過氣只是因為年紀變大、體力變差?呼吸困難是一種需要比平常更用力,才能吸到空氣的症狀,令人感到十分痛苦。長時間有呼吸困難的狀況,可能就是慢性病的徵兆,例如潛在的心臟、肺部或肥胖疾病。細菌、病毒感染是喘氣、呼吸困難的原因之一,其中不乏可能致死的肺炎、肺結核,需多加注意!◆胸痛只要一呼吸就會痛?常見胸痛原因有心臟血管、肺臟、腸胃等因素,因此胸痛不只是心臟病的徵兆,也可能與肺部疾病有關。當肺部疾病影響到肋膜就會引起胸痛,甚至會感到呼吸困難,在這之前可能不會有明顯的痛感,容易被忽略,因此應留意胸痛症狀,同時可能伴隨咳嗽、易喘、呼吸困難等症狀,如果發現自己變得易喘,或是慢性咳嗽三週以上,還開始有胸痛的情形,須趕緊就診。◆胸悶總是覺得胸口悶悶的,但不會疼痛,像是被什麼東西壓住一樣!胸悶可能是心臟造成的問題,但是當肺臟的氧氣量不夠時,也會產生胸悶的現象,如:肺積水、氣胸等情形,因為壓迫到了肺臟而吸不到氧氣,就會感覺胸悶;如果積水量不多或氣胸情況不嚴重,就可能會延遲就醫。以下為容易患病的危險因子或高危險群:˙上呼吸道感染(感冒)˙抽菸˙空氣汙染˙長期臥床˙營養不良˙慢性疾病(如:糖尿病、心臟病、腎臟病、癌症等)˙吸入帶有病菌的異物(如:食物、液體等)防疫安心.自救抗病肺炎位居國人十大死因第三名,若能及早就醫,治癒率愈高,若沒有好好醫治,可能會產生嚴重的併發症,如心肺衰竭等,不可不慎!(本文摘自博思智庫《超強心肺免疫力:養心淨肺抗病排毒》)書籍簡介 功能醫學權威醫師、營養師聯手進駐你家,提供強健心肺功能的營養飲食與生活提案!★呼吸道門戶,竟成萬病之源? ──隱形殺手躲在呼吸道源頭,防堵自淨,減少百病威脅……。☆過勞世代,心室顫動高猝死? ──補血顧氣,遠離冠心症、中風、心衰竭、心肌梗塞、自體免疫疾病……。★呼吸困難,原來是肺發火!──避免肺阻塞、肺纖維化、肺氣腫……。
-
2020-05-08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世衛專家:染疫病癒復陽 應非復發
新冠肺炎患者痊癒後檢測呈陽性,就是所謂的「復陽」,原因成謎。南韓衛生官員四月通報超過一百起這樣的病例,引發病癒患者可能二度感染的憂慮。但世界衛生組織專家說,這可能是患者肺部在排出死亡的細胞,並非復發。世衛發言人六日接受法新社訪問時說:「我們知道有些患者在臨床上康復後,採檢呈陽性反應。」發言人表示:「就目前所知,而且是根據很新的資料,這些患者似乎在排出肺部殘餘的物質,這是康復階段的一部分。」世衛公衛緊急計畫專家、傳染病流行病學者范科霍芙(Maria Van Kerkhove)近期接受英國廣播公司訪問時解釋,肺部在康復過程中,有些死亡細胞的部分會冒出來,實際上就是這些肺部碎片檢測呈陽性反應。她說:「這不是會傳染的病毒,也不是復發,這實際上是病癒過程一環。」世衛組織表示,康復患者在採檢呈陰性反應、數周後再度採檢卻呈陽性反應的狀況,還需要更多研究。世衛發言人說:「我們需要系統性地從康復患者身上蒐集樣本,以便更瞭解他們需要多少時間才能排出活病毒。我們也需要瞭解這是否意味他們還能把病毒傳染給別人,畢竟攜帶活病毒不一定表示病毒還能傳人。」研究顯示,感染新冠病毒的人會在感染或發病約一周後產生抗體。但專家也說,目前還不清楚人體是否會自動形成足夠免疫力去阻擋新一波病毒攻擊,也不確定這樣的免疫力能持續多久。
-
2020-05-08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我近八成患者順利出院 張上淳揭台灣獨到模式
指揮中心統計指出,國內累積440例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其中347人解除隔離、6人死亡,其餘持續住院隔離中,我國近八成患者順利出院,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表示,台灣病例多能康復出院,與確診患者輕症比例高,且台灣醫療體制未崩盤有關。張上淳說,在新冠肺炎未研發出特效藥的情況下,台灣醫療能做到的事大概與國外醫療沒有什麼特別不同之處,但我國醫療環境設備量能充足,病人有使用新冠肺炎治療指引中建議的抗病毒藥物,加上我國確診患者近八成為輕症,本身復原機制較強,順利康復比例就會比較高。以國內347人解除隔離患者而言,張上淳表示,目前未發現因新冠肺炎造成永久性傷害病例,以國內現有個案分析,新冠肺炎應不太出現永久傷害的狀況,即使因新冠肺炎病毒導致肺部傷害,剛開始可能會呼吸衰竭,但一段時間就會逐漸改善。近日有國外報導,新冠肺炎患者出現皮膚神經刺痛表現,張上淳說,國外有部分文獻提到,新冠肺炎患者會出現疹子或腳趾長水泡,國內有部分患者有類似症狀,但並不常見,但據了解,國內沒有任何醫院的主治醫師有回報新冠肺炎患者出現神經刺痛等相關症狀。針對桃園醫院經血液淨化技術,一名重症患者治療一個月後,已轉往普通病房,張上淳表示,該治療的構思是,當疾病急性發作時,除與病毒有關外,也可能是免疫過度反應,也就是「細胞激素風暴」,可透過血漿置換,就可以把激素去除掉,但是否通用於所有個案,需更多證據。荷蘭研究人員發現新抗體單株抗體,可阻止病毒刺突蛋白結合受體,可抵擋新冠肺炎病毒,張上淳說,病毒性疾病找到特異性抗體有兩個作用,診斷及消除病毒,讓身體復原。因科技進步,抗體可在體外大量製造,再治療病人。荷蘭跑得比較快,國內也正朝此方向發展。過去國內曾針對A肝、登革熱進行血清流行病學,這次新冠肺炎疫情趨緩後是否也有類似規劃?張上淳說,「我們不排除任何調查,但最好在一定流行後再開始,若全國只有幾百個個案時,抗體陽性者會很少,「血清流行病學是很重要的工具,學術上有興趣當然也可以做。」
-
2020-05-08 科別.呼吸胸腔
細菌.病毒性肺炎 嚴重者致呼吸衰竭? 6習慣預防肺炎侵害
在所有呼吸道疾病中,影響我們最大的還是肺炎莫屬,它是我們十大死因的第三位,其中大多數為六十五歲以上的年長者,但其他年齡層的人也不可以掉以輕心!一旦發生感冒或抵抗力下降時,肺炎就有可能趁虛而入,若沒有好好醫治,後續可能會產生嚴重的併發症。細菌、病毒性肺炎,嚴重者致呼吸衰竭?肺部發炎會令肺泡囊內充滿膿和水,使氧氣不能進入血液,影響到氣體交換,當血液中的含氧量減低時,身體的細胞不能正常運作,最後引發呼吸衰竭、敗血症,最終導致死亡。肺炎是指致病原入侵下呼吸道導致的肺部發炎反應,以「細菌性」和「病毒性」為比較常見的肺炎類型,比較少數的肺炎病患是因為真菌或寄生蟲所引起。◆細菌性肺炎:受到肺炎鏈球菌等典型細菌等病菌跑到肺臟當中,引起肺臟的感染,一年四季都可能發生,冬季到春季為主要流行季節。以老年人、幼童、慢性病患者最容易受到感染,不過細菌感染的肺炎可以靠施打疫苗預防。◆病毒性肺炎:奪走多條人命的SARS(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MERS(中東呼吸症候群冠狀病毒感染症),以及二○一九年底爆發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就是病毒性肺炎。◆吸入性肺炎:吸入被細菌污染的口咽部或胃的分泌物,所造成的肺部感染,常見的包括在嘔吐後吸入嘔吐物或胃酸,或是因吞嚥功能障礙,將分泌物反覆吸入肺裡。年長者常因器官功能退化、共病症多、服用藥物增加、長期臥床、鼻胃管餵食及營養狀況不良等,成為吸入性肺炎的危險族群。為了防止吸入性肺炎,年長者進食時,最好採取坐正,同時將頭稍向前傾,這種姿勢的吞嚥功能最好,有些中風患者無法坐起身體,便可以讓他斜躺約六十度,避免嗆到。同時還要注意進食後三十分鐘不要躺下,以免發生食道逆流,導致吸入性肺炎。另外,食物調理成易吞嚥的形式,保持口腔清潔、吃飯時不說話,都可以有效避免產生吸入性肺炎。除了疫苗之外,想要想要預防細菌、病毒入侵肺部,減少微生物進入呼吸道、並提升個人抵抗力,要從生活做起,你可以這麼做:少與病菌接觸、戴口罩、保持環境通風、均衡飲食、保持運動習慣,以及戒菸!肺炎常來得又急又快,讓人防不勝防,重要的是平時應維持良好的生活習慣,攝取足夠營養、多運動,增強自身抵抗力,才能抵擋細菌、病毒的威脅。(本文摘自博思智庫《超強心肺免疫力:養心淨肺抗病排毒》)書籍簡介 功能醫學權威醫師、營養師聯手進駐你家,提供強健心肺功能的營養飲食與生活提案!★呼吸道門戶,竟成萬病之源? ──隱形殺手躲在呼吸道源頭,防堵自淨,減少百病威脅……。☆過勞世代,心室顫動高猝死? ──補血顧氣,遠離冠心症、中風、心衰竭、心肌梗塞、自體免疫疾病……。★呼吸困難,原來是肺發火!──避免肺阻塞、肺纖維化、肺氣腫……。
-
2020-05-0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康復新冠患者又復陽!WHO:處於肺部排出死細胞過程
世界衛生組織(WHO)6日表示,已宣告康復的新冠肺炎患者之後採檢仍呈陽性反應,可能是因為體內仍在排出死亡的肺部細胞,而非再度感染。法新社報導,對此,世衛發言人解釋,「我們知道有些患者在臨床上康復後,採檢呈陽性反應」。發言人說,「就我們目前所知,而且是根據近期的資料,這些患者似乎在排出肺部殘餘物質,這是康復階段的一部分」。他表示,「我們需要從康復患者身上系統性地蒐集樣本,以便更瞭解他們需要多少時間才能排出活病毒」。他說,「我們也需要了解這是否代表他們還能把病毒傳染給別人,畢竟攜帶活病毒不一定表示病毒還能傳人」。
-
2020-05-07 名人.潘懷宗
潘懷宗/為何新冠肺炎輕症多、重症少?看細胞激素風暴、免疫系統、病毒的三角關係
身體內的白血球大致粗分為吞噬細胞(一般部隊)和淋巴細胞(特種部隊)兩種。一般部隊見了壞人就會把它吞掉,這種打出娘胎就具備有吃壞人能力的白血球(先天免疫),武功相對也平平,遇上太多或太強的敵人,就會打不贏,需要求救。而放出去的求救訊號就是細胞激素,請記住:細胞激素是訊號,不是作戰部隊。特種部隊方面,可以區分為將軍部隊(T細胞)和武器研發部隊(B細胞)兩種,整個特種部隊都必須要遭遇過敵人後(後天免疫),才能按照敵人的特點產生打擊力,通常是施打過疫苗或得過病活過來的人,才會擁有擊殺特定敵人的能力(產生抗體and/or產生精準快速打擊部隊)。抗體是武器,不是部隊,黏住敵人後,可以大幅度降低敵人的攻擊力,讓原本武功平平的一般部隊,可以迅速認出被標記的敵人並且輕易將其消滅,這稱之為體液免疫。另外,精準快速打擊部隊(毒殺型T細胞)的武功超級厲害,是由將軍細胞演變而來的(稱之為細胞免疫),一槍一個敵人,如同神兵降臨。往後只要是同一種敵人(病毒不變異),敢再來,一定剷除殆盡,一個不留(部隊有記憶力)。正常人身體內如果有100個白血球的話,淋巴球大約佔20出頭,平常大部分待在淋巴結和脾臟(兵營)。不像另外80個吞噬部隊在血液中和臟器中巡邏。特種部隊(淋巴細胞)中,T細胞約佔80%,B細胞約佔20%。【註1】細胞激素是身體內的求救訊號,求救訊號可以來自受感染的體細胞(無辜平民百姓),也可以來自戰鬥中或陣亡的白血球(軍隊求援)。細胞激素總共分成六大類。這六大類求救訊號共同調控了軍隊(白血球)的增兵、調動、武器研發等等的平衡。例如:細胞激素可以燃起狼煙,向部隊示警,同時標示被感染部位,放訊號吸引軍隊向目的地靠攏。也可以傳訊息給兵工廠,要求趕快製造武器(抗體),傳令迅速訓練快速打擊部隊(細胞免疫),下令要求微血管擴張,使道路變寬,讓大量部隊能夠迅速向病毒攻擊地點集結等等(紅腫熱痛)。這些現象全部加在一起,就叫做發炎反應。而皮膚、黏膜、白血球、和細胞激素全部合起來就叫免疫系統。發炎反應則是免疫系統為了對抗敵人,全體動員起來的表現。劇情是這樣演的,新冠病毒攻破鼻腔或口腔黏膜防線(鼻塞、流鼻水、喉嚨痛、發燒、嗅味覺喪失等等,甚至無症狀),PCR篩檢陽性,病毒攻入肺臟(毛玻璃狀肺部X光片),病毒殘殺肺部善良百姓,附近巡邏的吞噬細胞(一般部隊)會先過去戰鬥,但顯然不是對手,於是,百姓和部隊都會相繼發出求救訊號(釋放出細胞激素),於是大量部隊就會趕過來(發炎反應),若病人免疫系統極佳,幾天內,新武器迅速製造出來(抗體;B細胞負責),快速打擊部隊及時出現(細胞免疫;毒殺型T細胞),病毒就會被清除乾淨,於是PCR篩檢轉成陰性,發炎反應消失,病人康復,最後完全無症狀,劇情是Happy ending,大約80%新冠肺炎病人是這樣好的結局。但不幸的是,有大約5%的病人,在求救訊號大量放出後,趕過來的部隊不禁打(老弱殘兵)、不夠多(無法持續增援)、或是新武器遲遲不研發(武器研發部隊渙散)、甚至快速打擊部隊根本沒錢沒人訓練(沒有年輕的將軍部隊)。這時候病毒壓制不住(如果有特效藥,另當別論),愈生愈多,肺臟百姓幾乎傷亡殆盡,氧氣開始吸不進來(氧氣飽和度低),就會產生要用機械呼吸器的情況(急重症),必須住進加護病房。假使援兵還是遲遲不到,求救訊號就會持續增強,如同肺臟百姓集體下跪求援,仰天哭泣,驚天地泣鬼神,這時候就叫做細胞激素風暴,也就是求救訊號極限放大,細胞激素濃度很高的意思。如果還是無兵增援,肺臟全部淪陷,其他臟器跟著衰竭(休克),病人將走向死亡。想一想,如果細胞激素風暴是因為援兵不來,才會加大求救訊號,那麼這叫做免疫系統過強嗎?應該只是求救訊號過強。另一方面,也有可能,病毒已經變少了,援軍也到了,但求救訊號依然加大(The battle cry continues even after the invading pathogen begins to retreat),這種與事實不符,也就是產生假訊號的細胞激素風暴,你認為可以叫做免疫系統過強嗎?所以,細胞求救訊號和部隊增兵打勝仗,是免疫系統中的一個翹翹板,打贏了,求救訊號應該減弱,打輸了,求救訊號就應該增強。這是一個極其精密的調控平衡狀態,任何的失控,都是免疫力差勁的表現,或叫做不平衡的表現,或稱之為過激的表現,但絕對不應該是免疫力太強,不是嗎?當病人發生細胞激素風暴時。科學家嘗試找出那些過度表現的細胞激素會害死病人,那些細胞激素不能隨便壓制,否則影響痊癒。目前認為介白素1號(IL-1)和腫瘤壞死因子(TNF)過度放大訊號,會造成組織破壞,在某些情況下還會引起休克、敗血、和死亡。嘗試阻斷IL-1或TNF的過度訊號,在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病人中已獲得高度成功,但在敗血症患者中顯然沒有令人滿意的結果。抗細胞激素療法用在10,000多名患者身上後,雖然28天生存率有高度一致的小幅增長(2%至3%),但在統計學上沒有差別,由於難以確定哪些患者可以從敗血性休克的抗細胞激素治療中受益,因此目前還是只能使用支持性療法,期待病人自行康復。【註1】為求簡化,白血球中許多更細分的細胞,如自然殺手細胞、樹突細胞等等,不在文章中提及,合先敘明。
-
2020-05-0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世衛:染疫病癒採檢仍陽性 可能歸因肺部排出死細胞
世界衛生組織(WHO)今天表示,染上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又宣告康復的患者,之後採檢仍呈陽性反應,有可能是因為體內仍在排除死亡的肺部細胞,而非再度感染。韓國衛生官員4月通報超過100起這樣的病例,引發病癒患者可能二度感染的憂慮。世衛組織發言人接受法新社訪問時說:「我們知道有些患者在臨床上康復後,採檢呈陽性反應。」這名發言人並未特別提及韓國的病例。發言人表示:「就目前所知,而且是根據很新的資料,這些患者似乎在排出肺部殘餘的物質,這是康復階段的一部分。」世衛組織的公衛緊急計畫專家、傳染病流行病學者范科霍芙(Maria Van Kerkhove)近期接受英國廣播公司(BBC)訪問時解釋,肺部在康復過程中,有些死亡細胞的部分會冒出來,實際上就是這些肺部碎片檢測呈陽性反應。她說:「這不是會傳染的病毒,也不是復發,這實際上是病癒過程一環。」世衛組織則表示,康復患者在採檢呈陰性反應、數週後再度採檢卻呈陽性反應的狀況,還需要更多研究。世衛發言人說:「我們需要系統性地從康復患者身上蒐集樣本,以便更瞭解他們需要多少時間才能排出活病毒。」「我們也需要瞭解這是否意味他們還能把病毒傳染給別人,畢竟攜帶活病毒不一定表示病毒還能傳人。」研究顯示,感染新型冠狀病毒的人會在感染或發病約一週後形成抗體。但專家說,目前還不清楚人體是否會自動形成足夠的免疫力去阻擋新一波的病毒攻擊;另外,如果這樣的免疫力形成,又能持續多久。2019冠狀病毒疾病已在全球奪走25萬7000多條人命,正式統計近370萬人感染,但因僅有較嚴重的病例獲得採檢,一般認為實際感染人數遠多於此。
-
2020-05-07 癌症.癌友加油站
他10年來2癌輪流復發 因定期追蹤治療安然度過
宜蘭一名男子罹癌10年,甲狀腺癌、直腸癌多次復發,頻繁進出醫院,經歷超過50次的化療、25次的放療,至今仍與癌共處,還是安然度過他,意志力外,羅東博愛醫院大腸直腸外科醫師余盈輝分析,重點在於定期追蹤、積極治療,成功抗癌,絕非偶然。羅東博愛醫院指出,這位抗癌勇士69歲患者2011年確診甲狀腺癌第三期,2014年確診直腸癌第三期,截至2018年之前,直腸癌每隔1年多便復發1次,2018年8月也發現甲狀腺癌的復發,他積極接受放療、化療與手術切除。怎料才安心沒多久,今年3月又發現直腸癌復發,經正子電腦斷層掃描後發現腫瘤轉移至右肺部。確認病灶後,他積極進行治療與手術切除,3月底出院回家休養,罹癌10年,他頻繁進出醫院,至少經歷超過50次的化療與25次的放療,至今仍與癌共處,令余盈輝醫師也稱讚「病人意志堅定、勇於積極接受治療,是真正的抗癌勇士。」余盈輝分析原因表示,癌症的治療除了必須透過醫療單位跨團隊的合作之外,病人按時追蹤與積極接受治療也有機會讓癌症持續得到控制,「患者因為定期接受追蹤,讓復發的情況在短時間內被醫療團隊掌握並即時切除復發處的腫瘤,是戰勝癌症的關鍵。」余盈輝說,在發現直腸惡性腫瘤時,醫師通常會先確認腫瘤的臨床期別,如果是侵犯較深或是直腸繫膜淋巴結疑似轉移,就必須先透過放療與化療縮小腫瘤,待腫瘤縮小,再以外科手術切除腫瘤,之後輔以預防性的化療藥物做後續治療,若沒再復發,後續只要定期追蹤即可。余盈輝表示,大腸直腸癌屬於預後較好的癌症,如果早期發現,治癒率極高,術後的保肛率也超過百分之95,幾乎無需做肛門切除手術及永久性人工肛門(腸造口),長期存活率非常樂觀,且由於該種癌症化療藥物毒性較低,帶給病人的不適感與副作用較小,即便是第四期,病人仍可維持一定的生活品質。余盈輝提醒,大腸直腸癌的初期沒有症狀,除透過國健署提供50到75歲成年人,每2年1次的糞便潛血檢查外,平時若發現排便次數有改變(無論變多或變少)、糞便的形狀呈現細、短、小,且色澤有暗紅色的血絲時,務必盡快就醫檢查。
-
2020-05-06 科別.呼吸胸腔
流感併發重症恐致死 預防6方法告訴你
新聞報導:「本季流感重症近千人創五年新高!」一旦發生流感,若未及時接受治療,可能引起各種併發症,不可不慎!最常見為肺炎、中耳炎、腦膜炎、器官衰竭等,更嚴重的話,甚至須要進入加護病房進行插管治療,尤其是高危險群(六十五歲以上長者、嬰幼兒、慢性病患者、心血管疾病患者、免疫功能不全者)出現嚴重重症機率高,更應該少出入公眾場所,小心謹慎面對季節流感。久病不癒,不可忽視的併發症流感併發重症的機率較高,若是症狀持續了兩週,還是沒有好轉的跡象,就要小心病毒是否擴散到其他呼吸器官,造成感染,引發併發症。一旦發生併發症,治療會更加棘手,且有一定的死亡率,需要特別注意。◆鼻竇炎:化膿性鼻涕、發高燒、鼻塞、頭痛。當鼻炎(鼻涕、流鼻涕、鼻塞)的症狀超過十天,不僅沒有好轉,還出現黃綠色的濃稠鼻涕、嗅覺改變,再加上三十九度的高燒,甚至頭痛的情形,多半是原本的感冒病毒感染後,細菌造成二度感染的「急性鼻竇炎」了。◆支氣管炎:久咳、咳出濃黃痰、發燒、呼吸喘感冒若久久不癒,反覆咳嗽,還感覺胸骨後方有刺痛感,到底怎麼回事?當咳出的痰變得厚重、濃黃,再加上發燒、呼吸有喘鳴的現象,就要提高警覺,盡快就醫照X光診斷是否為支氣管炎了。◆中耳炎:耳鳴、高燒不退、耳朵疼痛中耳炎是因為病毒從鼻腔或咽喉,經由歐氏管進入中耳腔,造成中耳的感染。耳朵內有阻塞感,甚至出現聽不見的情況,也會引起耳朵疼痛、耳膜紅腫,還可能合併發燒、全身疲倦、頭痛等症狀。◆肺炎:高燒不退、咳嗽加劇、呼吸急促、痰液帶血絲因為細菌或病毒引起的肺部發炎,主要是肺泡受到影響,常見的症狀包括高燒不退、呼吸急促、呼吸困難、有痰的咳嗽、胸痛。肺炎往往是根據症狀以及醫生聽診,評估是否有異音來判斷,再加上胸部X光,查看是否有浸潤的現象。若確診為肺炎後,就必須使用抗生素進行治療,病情嚴重的話,就需要住院治療了。◆心肌炎:心搏過速、胸痛、心悸、昏厥、氣喘心臟肌肉受到病毒、細菌、毒素等侵犯,或自身免疫反應引起,導致心臟肌肉發炎甚至壞死,臨床症狀多變,從沒有症狀到猝死都有可能。較常見的症狀,包含沒有原因的心跳加快、腹痛或嘔吐等腸胃道症狀;其他症狀諸如:胸痛、心悸、氣喘、發燒、心雜音等。一開始症狀不明顯,初期類似感冒或腸胃炎,看似輕微的感冒或腸胃炎,卻可能演變成致命性的心肌炎。防堵疾病破口,預防小秘訣告訴你當有人罹患流感時,若沒有良好的防護配套措施,病毒便會隨著感染者的活動範圍持續往外擴散,造成另一波疫情。病毒的傳染途徑,主要透過感染者咳嗽或打噴嚏時產生的飛沫,將病毒散播給周圍,甚至是三米之外的其他人,當空氣不流通的密閉空間,更容易造成傳染。由於流感病毒可以短暫存活在物體表面,所以也可能透過接觸進行傳播,最常見的是手接觸到物體表面上的黏液,再觸碰自己的口、鼻或眼睛而感染。想要預防不小心被感染的情況,平時就要注意自身衛生習慣,多洗手、出入人多密閉的公共場合時,就要戴口罩,避免被傳染;當早晚溫差變化大時,就要注意穿著、充分休息,身體太累就會導致抵抗力降低,難以抵禦病毒的侵襲;均衡飲食也是老生常談,卻很少人真正做到。流行病毒預防6方法1.戴牢口罩:在密閉空間必戴,防止人與人之間的飛沫傳染。2.掩住口鼻:打噴嚏時,以手帕或衣袖遮掩口鼻,避免飛沫傳染。3.勤加洗手:濕洗手一分鐘,乾洗手三十秒,降低接觸傳染機率。4.不亂碰觸:雙手不碰眼口鼻,避免接觸感染。5.避免擁擠:減少去人潮擁擠的室內場所。6.良好作息:睡眠充足、多運動、均衡飲食,增加免疫力。 (本文摘自博思智庫《超強心肺免疫力:養心淨肺抗病排毒》)書籍簡介功能醫學權威醫師、營養師聯手進駐你家,提供強健心肺功能的營養飲食與生活提案!★呼吸道門戶,竟成萬病之源? ──隱形殺手躲在呼吸道源頭,防堵自淨,減少百病威脅……。☆過勞世代,心室顫動高猝死? ──補血顧氣,遠離冠心症、中風、心衰竭、心肌梗塞、自體免疫疾病……。★呼吸困難,原來是肺發火!──避免肺阻塞、肺纖維化、肺氣腫……。
-
2020-05-05 科別.呼吸胸腔
怕染疫不回診 氣喘者亂停藥恐惡化
「春天後母心」,氣候乍暖還寒、忽冷忽熱,容易誘發氣喘發作,不過,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出入醫院的人數明顯下降,氣喘病人回診和領藥的順從度也變差了,頗令人擔心。專家指出,未按時服藥是導致病情惡化的重要因子,而氣喘病情惡化是非常危險的,呼籲病人務必要按時用藥。彰化基督教醫院副院長林慶雄表示,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三個多月,醫院氣喘門診人次已下降近兩成,領慢性處方箋的人次也下降了近一成。醫院為了防疫,對出入人員有所管制,包括人數限制、出入口管制、插卡確認旅遊史等,可能令民眾倍感麻煩,加上擔心醫院有交叉感染的可能,氣喘病人按時回診和領藥的比率就降低了。如果病人家裡的存藥已經用完又沒有回來領藥,未來氣喘相關的就醫急診率或住院率,很可能會上升。林慶雄指出,氣喘控制指標包括平時夜間發作次數、發作是否影響日常生活、平常是否常需使用急救型藥物等,如果上述指標分數不是很好,就需長期服藥。氣喘病情惡化的誘發因子,包括上呼吸道感染、空氣汙染,但其中一個最重要的因素是「沒有按時使用控制型藥物」。一旦急性惡化,氣喘患者面臨危險,包括呼吸困難、咳嗽、胸悶、呼吸衰竭、缺氧,如果未及時處置,恐危及性命。現在氣喘已經有很好的控制型藥物,可以有效預防急性惡化的發生,如果控制良好,生活可與正常人無異。大部分病人發作時,易出現胸悶、黏痰、咳嗽等症狀,當這些症狀出現時,有些人會自行服用一些感冒藥而未就醫,但若有喘鳴聲,就醫比率才會比較高。林慶雄提醒,即便是還沒有出現喘鳴聲,肺功能恐已下降而不自覺,建議如果感覺氣喘發作,可使用急救型藥物或控制藥物噴兩、三次,若無法緩解,立即就醫,由醫師謹慎診斷治療。如果氣喘症狀較重又沒有控制好,而其肺功能本來就差,若是又得到專門攻擊肺部的新冠病毒,併發症和死亡率一定會更高。
-
2020-05-03 新聞.健康知識+
紓解避疫困在家裡的壓力 研究建議做這件事可護心護腦
想紓解避疫困在家裡的壓力,最好辦法可能是泡個澡。最近「心臟」雜誌發表的新研究報告發現,每天泡個熱水浴與降低中風和心臟病死亡的風險有關。研究人員分析逾6萬1000名沒有癌症或心血管疾病史的日本中年人(40至59歲)的數據,包括生活習慣(例如洗手頻率)的詳細問卷後,發現他們與每周洗澡一至兩次、或根本不洗澡的人相比,患心臟病的整體風險低28%,中風的整體風險低26%。研究發現,水溫也有影響,溫水澡和熱水澡分別使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降低26%和35%,這顯示熱水浴對心臟健康有益,但水溫和中風風險沒有顯著關係。典型的日式沐浴是浸在攝氏40至42度的水中,並且要浸至肩膀以上,有些人甚至浸在攝氏43度的水中。研究人員指出,這可能是對健康有益的關鍵因素。把身體浸至頸部,水壓和阻力會迫使你進行更長、更深的呼吸,從而使肺部更強和容納更多空氣,再加上水的熱力,能使心跳加快,使更多氧氣在身體循環。更重要的是,有些研究發現,處身熱環境中會增加核心體溫、心跳率和血液流量,與做運動相似,並且熱水浴可以紓緩一天工作或鍛鍊後的肌肉疼痛和痠痛,而熱水浴也是眾所周知的紓壓方法。睡前洗熱水澡,也能幫助更好入睡。如今,在新冠病毒大流行威脅民眾生命和生計的情況下,誰不能花20或30分鐘放鬆身心浸泡熱水浴?不過,熱水澡也會帶來風險,尤其老人和孕婦要小心。
-
2020-05-0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肺纖維化可不可逆? 張上淳用H7N9病人來證明「可以」
新冠肺炎患者是否未來會飽受肺纖維化後遺症困擾一輩子?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今在每周六的「張教授時間」,分享他在門診中長期追蹤的一位H7N9患者的經驗,證明感染後,肺纖維化是可恢復的。2013年我國爆發H7N9疫情,張上淳表示,他收治了我國首例H7N9案例,他在2013年4月從中國蘇州飛經上海,最後飛抵台北,起初出現發燒、咳嗽症狀,醫院採檢流感結果為「陰性」,但該案後續卻因為呼吸衰竭送至台大就醫,檢查發現為H7N9個案,也是全球首例從中國移至境外的H7N9案例。張上淳表示,當時他因為呼吸衰竭一度使用到葉克膜,後續經過治療幫助他脫離葉克膜,出院前他電腦斷層的結果,顯示肺部有肺纖維化狀況,後續追蹤約半個多月,他的肺纖維化狀況明顯改善,3個月後幾乎都已經乾淨了,半年後幾乎達到正常。張上淳表示,台灣醫療照顧能力非常好,即使這一次新冠肺炎的患者已經需要插管或是使用葉克膜,不少患者都能順利脫離,都是仰賴醫護人員的照顧。
-
2020-05-03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台首例H7N9病人分享 肺纖維化可逐漸痊癒
外界一直關心新冠肺炎康復者仍會有肺纖維化的後遺症;指揮中心專家張上淳今天分享在他門診長期追蹤的H7N9病人經驗,證明感染後的肺纖維化可逐漸恢復。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下午在記者會說,他1日看門診,一名7年前確診H7N9的個案回來追蹤,獲病人同意分享治療經驗。這名病人是台灣2013年時首例H7N9個案,當年4月,個案從中國蘇州工作經上海回到台灣,剛開始有發燒、咳嗽,醫院也很警覺,測流感是陰性,又因呼吸衰竭送到台大,結果檢查發現H7N9陽性,這是全世界第一個從中國大陸移到境外的個案。此個案因呼吸衰竭使用呼吸器,隔天用葉克膜,用了葉克膜後,除抗流感藥物,也不得已使用洗腎方式維持電解質平衡毒素排出。治療後陸續停用葉克膜且停止洗腎,但出院前X光確實比較乾淨,但電腦斷層顯示,肺部確實有肺纖維化狀況。張上淳說,但再經過半個多月後,肺纖維化狀況改善,3個多月後幾乎都已經乾淨,意即剛出院時看起來有肺纖維化,但後來就改善了。在剛出院時,肺功能非常嚴重,氣體交換能力只有正常人38%,但一段時間後恢復到46%,半年以後逐漸恢復到正常。張上淳表示,新的病毒性的感染常常是這樣的狀況。台灣醫療照顧能力品質非常好,這次武漢肺炎插管的病人或使用葉克膜的病人,不少人都可以順利脫離,就是靠這些醫護人員的照顧。張上淳也說,從台北區傳染病防治醫療網(台北、新北、基隆、宜蘭)來看,共有212例,幾乎佔全國一半。許多醫院的第一線同仁共同分擔照護,才有現在武漢肺炎低死亡率的好結果。
-
2020-05-02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五一連假首日入境破千人 創近幾月最高紀錄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日公布國內新增三例境外移入病例,「7零」紀錄夢滅,自國際疫情嚴峻,引爆返台避難潮,2月19日創下單日萬人入境,但最近返國人數僅200至500人不等,正值五一連假,指揮中心表示,5月1日單日入境達1257人,是最近這幾個月最高入境紀錄。今天新增的三例境外移入個案(案430至案432),在飛機上都有做好個人防護,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目前機上乘客都需配戴口罩,其接觸者均有匡列到同機旅客,如案430機上接觸者初步匡列6人、案431、432接觸者11名。莊仁祥表示,新增的三例個案在登機時是否有症狀暫時不太清楚,但都有勾過去幾天有症狀、有主動在機場接受採檢。指揮官陳時中表示,機上防疫最重要的是健康聲明書是否有據實填報,入境時能如實填寫就是好事。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表示,鑒於海外新冠肺炎疫情持續,自台灣時間5月4日零時起,自海外入境民眾,登機前除了應填寫「入境健康聲明暨居家檢疫通知書」,也須確認住處是否符合居家檢疫條件,以確保國內防疫安全。返國民眾若同住者有65歲(含)以上長者、6歲(含)以下幼童、慢性疾病患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或肺部疾病等),或無個人專用房間(含衛浴設備)者,入境後應入住防疫旅館;經查資料申報不實者,最高可罰15萬元。海外返國者不符合居家檢疫條件,需入住防疫旅館,自4月14日主要是針對歐美與亞洲返國者,今天加強至所有返國者,是否評估海外疫情將持續、或為開放海外交流做準備,陳時中表示,如此安排是降低因環境不利居家檢疫、增加傳染可能性,將境外風險對社區影響減到最低。
-
2020-05-02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下周一起入境檢疫處須通報 偷與慢性病患同住罰15萬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日表示,鑒於海外新冠肺炎疫情持續,自台灣時間5月4日零時起,自海外入境民眾,登機前除了應填寫「入境健康聲明暨居家檢疫通知書」,也須確認住處是否符合居家檢疫條件,以確保國內防疫安全。指揮中心表示,返國民眾若同住者有65歲(含)以上長者、6歲(含)以下幼童、慢性疾病患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或肺部疾病等),或無個人專用房間(含衛浴設備)者,入境後應入住防疫旅館;經查資料申報不實者,最高可罰15萬元。指揮中心指出,全球已有186個國家/地區出現確診病例,且總確診數已達338萬人以上,顯示國際疫情仍然嚴峻。請符合上述條件的民眾返國後直接入住防疫旅館,避免在自家居家檢疫期間發病,並不慎傳染給同住家人。防疫旅館可收住床數為6933床,截至4月30日止,收住1,860人。指揮中心再次呼籲,民眾居家檢疫期間應落實肥皂勤洗手、避免觸摸眼鼻口,及做好咳嗽禮節;如有發燒或咳嗽等不適症狀,不可自行外出就醫,應主動聯繫所在縣市衛生局或地方關懷中心,並依指示就醫,切勿搭乘大眾運輸工具,違反居家檢疫規定者,最高可罰100萬元。
-
2020-04-30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連篩7次均陰性、隔離29天無症狀 因這點變化確認染疫
大陸吉林省公布截至29日24時新增境外輸入確診病例1例,這名31歲女患者3月31日與丈夫搭乘飛機從莫斯科出發,1日經綏芬河口岸入境大陸,隨後進行集中隔離,之後的一個月內經歷了7次核酸檢測均為陰性,最終因肺部CT(電腦斷層掃描)有影像改變,確診患病。澎湃新聞報導,截至4月29日24時,吉林省累計報告境外輸入確診病例18例,已連續66天無新增本地確診病例,無新增疑似病例。該境外輸入確診病例是長春市九台區人,現年31歲,3月31日與丈夫乘坐SU1700B次航班從莫斯科出發,4月1日到達海參威,當日乘坐海關大巴車經綏芬河口岸入境,經海關進行首次核酸檢測和血清抗體檢測,結果為陰性。她於4月2日由當地專車轉運至綏芬河市集中隔離點,進行隔離醫學觀察(與丈夫同住一房間),4月10日進行第二次核酸檢測和血清抗體檢測,結果為陰性。4月11日她丈夫因核酸檢測結果陽性,被轉送定點醫院隔離診治,診斷為確診病例。同日女患者進行第三次核酸檢測和血清抗體檢測,結果為陰性。4月19日進行第四次核酸檢測和血清抗體檢測,結果為陰性,4月25日經綏芬河市解除集中隔離,由舒蘭市120救護車單獨轉運回舒蘭市集中隔離點繼續進行集中單獨隔離醫學觀察,4月25日進行第五次核酸檢測,結果為陰性,4月26日進行第六次核酸檢測,結果為陰性。4月28日進行第七次核酸檢測,結果為陰性,血清抗體檢測IgM和IgG均為陽性,當日被轉運至舒蘭市人民醫院發熱門診隔離診治。不過,當日她肺部CT檢查突然有影像改變,4月29日經省、市專家組會診,診斷為確診病例。
-
2020-04-30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對抗新冠病毒 營養師建議多吃這幾種含「硒」食物
醣類、蛋白質、脂肪是人體的主要能量來源;維生素、礦物質則協助身體正常運作。但除此之外,還有一群「微量元素」包括鉻、銅、鐵、錳、鉬、鋅、硒,它們每日建議攝取量雖然低於100毫克(0.1公克),但卻是維持正常生理機能及免疫系統正常運作的重要小尖兵。其中「硒(Slenium)」更被研究證實,與對抗RNA病毒的免疫系統調控相關。RNA病毒是什麼?這需要另一篇專文說明,但只要記得,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就是一種RNA病毒。2011年美國研究發現,人體若有適量充足的硒,在面對RNA病毒攻擊時,肺部細胞能產ROS (Reactive oxygen species,活性氧類) 反應攻擊該病毒,同時誘發人體一連串的免疫信號清除病毒。體內缺乏硒的人,不僅無法啟動免疫機制,若長期缺乏硒,更可能會增加病毒在身體內變異的機率。因此,想要增加硒在體內的含量,除了飲食中可增加硒含量豐富的食物攝取,如:巴西堅果、沙丁魚、蝦子、火雞肉、雞肉、蛋…等之外。若是飲食容易不均衡的外食族、消化吸收較差的年長者,或目前處於生病、高壓工作、日夜顛倒等特殊生理壓力情況下,建議可諮詢醫師或營養師,評估是否需由營養針劑或口服營養品來補充。
-
2020-04-29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 什麼是善終? 一位護理師母親和死亡的相遇
【編者按】這星期的主題是「喪親之痛」。一位老醫師分享自己如何在父母過世時,以文章宣洩心中鬱積的回憶與遺憾,而走出憂傷深谷;一位安寧照護的資深護理師細數年輕的女兒過世前,自己在護理師和母親的角色中「拔河」的心路歷程;長期旅居國外的學者則在經歷一年之間父母雙亡的打擊,寫出他的心得。2019年10月我的女兒因紅斑性狼瘡合併敗血症過世!孩子住院期間,我不斷地在護理師和母親的角色中拔河,閉上眼,孩子受苦的模樣歷歷在目,我無法想像自己讓孩子經歷我在護理職涯中最無法接受的狀況——插管、洗腎、葉克膜、電擊、全身水腫皮膚破損,四肢末稍發紺壞死,最後肺出血離開。 我問自己什麼是善終?為什麼我讓自己的孩子經歷這些臨床上痛苦的醫療處置?孩子剛過世的第一個月我不斷檢討自己,每天做夢的情境都是在加護病房,耳邊都是生理監視器的警示聲;這一個月我很少哭,因為我覺得身為護理師我沒把孩子照顧好,直到某天早晨我在女兒房間窗外,看見陽光與藍天白雲時,我才停下來感受陽光,如同孩子的名字—家晨—家裡第一個晨起的陽光,充滿溫暖和希望。而此時窗外的陽光和白雲,似乎告訴我——孩子妳一直都在……我慢慢停下苛責自己的聲音,進入時光隧道回想過去陪伴病人經歷死亡的一切……大三暑假實習時,我照顧一位不知道病情的末期肝癌病人,在照顧病人的一個月中,我花了很多時間跟家屬溝通,終於家屬願意讓我跟病人談談病情,於是我跟病人約定下一次實習時到空中花園散步喝咖啡;實習前,多次和指導老師沙盤推演如何跟病人談病情,如何在病人情緒低落時陪伴病人。但病人在約定的前一天因為食道靜脈曲張出血而死亡;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感受到與死亡擦身而過的巨大威力,我為不能赴約而充滿遺憾,更遺憾病人來不及跟家人說再見。因著這份遺憾,畢業後,我進入安寧病房工作,也期許自己未來可以讓每位病人能遠離痛苦,當疾病無法治癒時,病人和家屬能做好心理準備,彼此能互相道愛、道別後再離開,在安寧病房工作的自己,與團隊一起為每一段即將進入死亡的旅程做準備,雖然病人的離開仍讓我不捨,但是當病人在家屬陪伴下平靜的闔上雙眼時,我都感謝上天給我機會成為護理師,有幸參與每個病人和家庭最重要的時刻。此時,我覺得死亡可以在醫療團隊努力下成為一段美麗而平安的旅程。 護理師職涯的第二階段,我進入血液腫瘤科與血液幹細胞移植病房,在這裡的死亡常讓我措手不及,曾經我和醫療夥伴們為家屬的盼望,違背病人的意願,勸一位18歲的大男孩插管,家屬期待插管後有機會跟淋巴癌賽跑,讓移植的抗腫瘤效應產生效用;我也曾在病人簽署DNR後,因家屬在病人突然停止呼吸時,跪下來哭著要我們救病人,於是,啟動急救團隊開始急救,當壓著病人胸口同時,我的心也在淌血,心裡不斷吶喊對不起,也懇求老天爺讓家屬願意喊停;但這過程讓我在最後面對病人死亡時,心裡充滿著自責與矛盾。這段期間是我護理職涯的黑暗期,我無法接受自己在病人虛弱的身上執行這些侵入性治療。我常想家屬為什麼捨得病人受苦,我覺得來不及說再見的遺憾讓死亡變得好悲傷。 2015年,單位的護理師因診斷白血病進行血液幹細胞移植,但移植過程並不順利,長達三個月的三至四級急性排斥,讓她好幾次想放棄治療,她開始想簽署DNR,不要讓先生在面臨緊急的關頭要做困難的決定;但是,當她想到7歲的女兒時,求生的鬥志油然而生,交雜的複雜思緒突然找到支撐點,她決定為了女兒和先生放手一搏。還記得在她肺部出血的前一天,我們一起聊著孩子和她的未來和理想,隔天早上就因著大出血插管進加護病房,雖然她的先生很不捨她受的苦,也來不及說再見,但是我知道這是她想要的,因為她隨時為死亡做準備,也隨時為侵入性治療做預備。我陪著她經歷診斷、復發以及移植,最後和她的先生、以及所有她帶過的護理師們陪伴著她——我們的好夥伴,眼見著不斷地從氣管內管冒出的血,以及逐漸流逝的生命,在旁的我們不斷在她耳邊輕聲道別,直到monitor上的心跳停止;到現在每一個畫面仍在我腦海裡深深印記著。 溫暖的陽光把我的記憶拉到孩子進加護病房前的情境,意識混亂的孩子勉強唱完一句讚美的、孩子最喜樂的詩歌,接著拉起我的右手跟我打勾勾,不斷向著我比愛心……當時的我好害怕,因為孩子好喘、意識很混亂,我好害怕失去孩子,於是我也不斷告訴孩子,天父爸爸很愛你,媽媽好愛你,爸爸和弟弟都好愛你,孩子還是不斷比著愛心,直到意識昏迷。在加護病房中,孩子的血壓非常不穩定,但是孩子意志堅定地努力著,但是後續止不住的肺出血,再度讓我好害怕。孩子雖然血壓很低,還是努力回應著我和爸爸,我能做的就是在每次有限的會客時間裡,不斷在孩子的手心寫著愛,不斷跟孩子說媽媽跟爸爸好愛你,不斷為你禱告,孩子努力到最後一秒,當醫師宣告孩子的心跳停止時,我看著如同沈睡中的孩子,表情沒有恐懼……我知道此時孩子帶著爸比和媽咪的愛回到天父懷裡。 我想因著孩子的努力和勇敢,我不想放棄所有治療的可能,這麼痛的處置都沒有讓我的孩子放棄,我怎麼可以輕言放棄,雖然加護病房的護理師們勸我放手,拿著DNR要我考慮,但是我仍然堅定的決定努力到最後一刻。經歷女兒生病的歷程後,靜下心來回顧過去面對死亡的經驗,我想我對善終有了重新的詮釋和想法。坦白說,失去女兒的傷痛是一輩子無法抹去的,但是女兒的生命歷程告訴我,我們應該站在病人與家屬的角度思索生命的意義,此時全程的陪伴與同理反而至關重要,因為病人可以在醫療團隊支持中選擇自己想要的姿態與家屬彼此陪伴,雖然死亡看起來是結束,但是支持和陪伴可以讓生命的故事持續延續。孩子喜歡寫詩,她留下來的作品讓我驚豔,也是每天支持我的重要力量:青衣裡的那片白鳥兒群飛,他是跟隨在旁的朋友。天空泛著蔚藍,他是零星點綴的彩紙。宛若縷縷輕煙,宛若朵朵木棉花,白如凝脂,灰如塵,掉下晶瑩淚珠,染上一抹紅, 透出一片霞妖嬈至月明。抬頭看著陽光和白雲時,我知道愛藍天白雲的孩子,可能頑皮的幻化成朵朵木棉花,有時如同晶瑩淚珠,或是美麗的彩霞,在每天的每一時刻活在我的心裡,陪著我直到某天我們相見的時刻。
-
2020-04-2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新冠肺炎常陽患者是否傳染他人 中國專家解惑
新冠肺炎患者康復後,有些人病毒核酸檢測持續呈「常陽」現象,中國專家說,一些病患治癒後體內仍有「死病毒」,這可能是核酸檢測常陽的原因,但這些病毒片段並不是具傳染力的病毒顆粒。新華網今天報導,中國國家衛健委醫政醫管局監察專員焦雅輝目前表示,有個別新冠肺炎(2019冠狀病毒疾病,新冠肺炎)病例存在長期核酸不轉陰的現象,為「常陽患者」。這部分患者只是核酸檢測一直不轉陰,但已無需治療。中國工程院院士張伯禮則說,在對患者體內病毒進行培養和基因測序後發現,一些患者體內的病毒是「死病毒」,也就是病毒死亡後,「屍體」碎片留在人體內形成基因片段,這或許是核酸檢測常陽的原因。不少大陸民眾對於「常陽患者」現象非常焦慮,擔心「他們是否仍具備傳染性?常陽患者是否仍需持續在醫院治療?」對此,上海首批支援武漢醫療隊醫師組組長、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主任醫師周新說,「常陽患者這一概念,指的是符合出院標準,但核酸檢測持續陽性時間比較長的患者」。不過,周新表示,「常陽並非永遠,根據目前疫情發展和治癒時間來算,的確有治癒患者處於核酸檢測陽性狀態,可能持續兩、三個月」。在周新看來,「常陽患者」和之前所說的「復陽患者」情況類似。他解釋,這次新冠肺炎篩查救治期間,大多數採用咽拭子採樣的核酸檢測,但僅能採集到上呼吸道的標本。他說,「新冠肺炎對肺部有較大影響,那麼下呼吸道中,可能仍帶有少量病毒。但這時候的病毒和最初病程期內的不同:之前為具有傳染性的病毒顆粒,而治癒後的患者,體內殘存的是病毒片段,通過基因擴增也可以檢測得出,但無法再繁殖培養」。至於為何之前無法測出,周新坦言,一來可能是咽拭子採樣的局限性,二來核酸檢測敏感性的確只有約50%,「所有出院的新冠肺炎患者,各地醫療機構都有嚴格的14天、28天復診制度,除了核酸檢測外,還有CT檢測等,持續跟蹤治癒患者的病灶吸收情況」。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表示,目前的「常陽患者」概念仍存在爭議,「國際上,對於病毒慢性攜帶的狀態要長達6個月才算常陽。從疫情發生至今尚不足6個月,因此我們還需密切充分關注」。對於「常陽患者」是否具傳染性一事,周新表示,此類患者病程很長,病灶吸收情況也比較好,幾乎不再具備傳染性。
-
2020-04-28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新型冠狀病毒危險併發症 血栓風險高
41歲的美國百老匯男星兼電視演員尼克柯戴羅(Nick Cordero)感染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在加護病房待了近3週,最後醫師們不得不截除他的右腿。尼克柯戴羅的血流因血凝塊而受阻,這是2019冠狀病毒疾病另一項危險的併發症,已在中國、歐洲及美國的第一線報告中陸續出現。可以肯定的是,加護病房患者之中,會基於不同原因出現所謂「血栓事件」,但在2019冠狀病毒疾病患者身上的發生率遠高於其他預期。紐約大學朗格尼醫院(NYU Langone Hospital)重症照護醫師布羅斯納漢(Shari Brosnahan)告訴法新社:「我在加護病房曾有一些40歲的患者,他們手指裡有血塊,看起來像是要截掉,但除了病毒之外,沒別的原因需要截掉手指。」這些患者中,有一人的雙腳和雙手都苦於血流缺乏,布羅斯納漢預料截肢在所難免,否則血管會嚴重受損,最後四肢末端自行脫落。血塊的存在不只是對四肢危險而已,還可能進入肺部、心臟或腦部,並造成致命肺栓塞、心臟病及中風。「血栓形成研究」(Thrombosis Research)期刊近期刊登一份來自荷蘭的報告,研究員發現184名2019冠狀病毒疾病患者中,有31%患有血栓併發症,就算截肢等極端情況很罕見,這也是「非常高」的數字。紐約長老會醫院(New York-PresbyterianHospital)醫師比克德利(Behnood Bikdeli)組織一群國際專家研究這個議題,結果刊登在「美國心臟病學會期刊」(JACC)。比克德利說,專家發現,2019冠狀病毒疾病患者發生血栓的風險很高,可能需要預防性地接受血液稀釋劑,甚至在進行成像測試之前就要這麼做。專家們尚未完全釐清確切原因,但比克德利提出幾點可能的解釋。首先,症狀嚴重的2019冠狀病毒疾病患者通常也患有心臟或肺部潛在疾病,而這些疾病本身的血凝塊發生機率就比較高。其次,接受重症照護會讓患者更易形成血凝塊,因為他們長期待著不動,這就是為什麼專家鼓勵大家在長程班機上多多伸展活動。現在也已知道,2019冠狀病毒疾病與稱為「細胞激素風暴」(cytokine storm)的異常免疫反應有關,一些研究顯示,這種異常反應也與血凝塊發生機率較高有關。此外,新型冠狀病毒本身也可能造成血凝,這在其他病毒引發的疾病中已有先例。醫學期刊「刺胳針」(The Lancet)上週發表一份報告提到,病毒可感染器官及血管的細胞內層,或稱內皮細胞層(endothelium)。理論上,這種現象也可能會干擾凝血過程。
-
2020-04-2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觀察站/緊繃或放鬆…就怕五一連假踩漩渦
磐石艦群聚爆發後,各界如驚弓之鳥。廿四日晚上傳出台鐵列車長接觸確診者後肺部浸潤,嚇得台鐵立即將列車長辦公室及值勤列車從裡到外大消毒;短短半天陸軍又傳出有人疑受敦睦艦隊感染出現腹瀉等症狀,幸好採檢皆呈陰性,結果是虛驚一場。中央疫情指揮官陳時中昨天表示,國內已經連續十三天「零本土個案」,獨立的軍艦群聚事件雖已達確診卅一人,但未被列為本土疫情;陳時中甚至樂觀預估,四月卅日前就能揭曉台灣能否過關。但有專家認為,應延長觀察期至五月十四日。仔細分析,兩個時間差在於,是否橫跨「五一連假」?從防疫觀點而言,最擔心民眾防疫心態也跟著大放連假。回想清明連假,因零確診疫情趨緩,民眾太放鬆而出現景區人潮,又未保持安全社交距離,一度埋下群聚隱憂;要是四月底宣布此次磐石艦的考驗也順利過關,民眾被防疫約束已久的身心,屆時會不會大鬆懈?放眼各國動輒數十萬確診數,台灣截至昨天僅四百廿九名病例,數據看似安全,但別忘了我國還是有找不到感染源的十大本土病例,連磐石艦感染源從何而來,至今也是霧裡看花;此外,國內確診者高達七成是輕症或無症狀感染者,社區存在未被發現的感染者,或許就在你我身邊。美國、義大利等國疫情瞬間爆炸,疫情來得又猛又快,台灣疫情範圍小又零星,大部分民眾沒有被感染,也容易因帳面數字失去警覺。平靜湖水下仍藏著許多未知漩渦,一旦出現變數,就可能驚濤駭浪,目前疫情也許平靜如湖面,千萬別大意翻攪湖水。
-
2020-04-26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陳建仁與母校分享抗疫 施景中:開心這樣的人當副總統
副總統陳建仁昨日應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彭博公共衛生學院之邀,在總統府與該院院長馬侃希(Ellen J. MacKenzie)及美國在台協會台北辦事處處長酈英傑進行視訊會議。陳建仁以「台灣典範:因應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為題,表示台灣願意、也正積極與各國合作共同對抗疫情,創造三贏。台大婦產科名醫施景中昨深夜在臉書對此事發表感想。他說開心台灣有這樣的人當副總統外,並提起在台大醫學系求學時,曾上過陳副總統開的課,課講的很棒,且永遠笑容滿面。施景中說,昨與家人一起吃批薩、炒麵,看新聞。新聞播出美國排名第一的醫學院Johns Hopkins的教授,和我們聖殿騎士大仁哥連線對談,談台灣的防疫經驗。Johns Hopkins也是陳副總統的母校。施景中憶起,他在大三時上過陳副總統開的課,當年沒有用Power Point,他都是用白板筆寫在白版上,手寫字體很恭整很漂亮,看了很舒服。他會盡量坐到前排去,除了看清楚白板的字,更是督促自己不要打瞌睡。施景中說,那時陳已在中研院身兼要職,但還是幫我們這些什麼都不懂的大學生上課;並回想起偶爾在男二舍附近碰到老師,跟他點頭示意,大仁哥永遠都會回報以最溫暖最甜美的笑容。當年這樣的老師不多,大都是點頭快快走過。話題一轉,電視新聞又播出,美國總統川普說要把消毒水打入患COVID病患的肺部,幫助病人解毒。施景中說,他看到坐前排的美國防疫專家,嘴巴張大大地,坐立難安。而正當全球對中國檢查試劑、或醫療用品不符品質需求,紛紛掀起退貨潮的同時,紐約州長古莫宣佈將使用台灣製的COVID檢驗試劑,除了檢驗準確外,也大幅減少操作步驟,更將檢驗時間縮短到一個小時內就有結果。 施景中說,在這最亂的時代裡,他以台灣這塊土地為榮。
-
2020-04-2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研究:紐約新冠肺炎重症 用呼吸器死亡率仍88%
一份研究發現,在美國紐約州最大醫療體系「諾斯威爾保健中心」內,需要用到呼吸器的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重症患者,近88%最終仍告不治。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導,研究發現諾斯威爾保健中心(Northwell Health)收治的確診患者,整體而言21%最終病故;裝上呼吸器的患者中,有88%的人病故。呼吸器能幫助罹患嚴重肺炎或急性呼吸窘迫症、無法自主呼吸的患者把空氣吸入肺部,也被認為是新型冠狀病毒重症病患的主要治療方式之一。另有其他小型報告也指出,需要用到呼吸器的患者不太可能存活。諾斯威爾保健中心范士丹醫學研究所(FeinsteinInstitutes for Medical Research)醫師李察遜(Safiya Richardson)和同僚發現,研究中的患者僅12%需要呼吸器。不過這項刊登在「美國醫學會期刊」(Journal of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的研究顯示,若演變為重症,患者的前景都相當不樂觀。研究團隊檢視諾斯威爾保健中心5700名因感染新型冠狀病毒入院治療患者的電子醫療紀錄,其中有明確結果者(出院或死亡)共2634人。醫療紀錄也映證醫界先前所言,即發展為重症的患者本身多有慢性病:57%的人有高血壓,41%肥胖,34%有糖尿病。研究人員指出,病故者生前若患有糖尿病,較沒糖尿病者更有可能裝上侵入性機械式呼吸器或進入加護病房。此外,研究也證實男性患者死亡比例大於女性,且18歲以下的患者無人死亡。2019冠狀病毒疾病病症仍相當複雜;所有患者中約1/3出現發燒,17%呼吸急促,不到3成的患者需要額外供氧。患者平均住院4天後可出院。14%患者會進入加護病房接受治療,3%需要密集洗腎,21%死亡。不過研究人員表示,由於研究僅能取得約半數患者的結果,仍可能有更多用到呼吸器的患者後來得以存活,如此一來,目前88%死亡率的數字確有可能降低。
-
2020-04-24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吸菸會讓病毒由手向口傳播? 專家說話了!
韓國衛生部長宣布,將吸菸者列入新冠肺炎高危險群並加強管理,美國紐約市長白思豪更點名吸電子菸可能是讓美國年輕人罹患新冠肺炎的元凶!另外,國際多項醫學研究均已證實,使用紙菸、電子煙、加熱菸等任何菸品都是新冠肺炎的高危險群。台灣醫界菸害防制聯盟發起人、國家衛生研究院温啟邦名譽研究員表示,吸菸會促長全身發炎,使白血球增加、C反應蛋白增加,肺部就持續有隱性慢性肺炎,而吸菸也會壓制體內免疫系統,減少抵抗力,進而容易受到感染,所以吸菸者遇上新冠肺炎,身體會很快崩潰。根據實際數據顯示,吸菸者的死亡風險本來就比不吸菸者高,一旦得新冠肺炎,死亡風險更可高達14 倍;另外,美國南卡大學研究也指出,吸菸者容易使病毒侵入人體繁殖,還會導致ACE-2受體增加,而新冠病毒特別會藉由ACE-2受體進入人體,即使能保住性命,肺部也會留下永久損害。臺北榮總家醫部賴志冠醫師表示,義大利是歐洲新冠疫情的重災區,依據英國牛津大學統計報告,義大利新冠肺炎死亡率為12.8%,但吸菸者的死亡率高達24%。美國科學人雜誌指出,評估新冠肺炎的威脅不可只看病毒本身,還需考量個人健康行為,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教授Michael Matthay提醒,使用任何菸草產品或電子菸,不但會增加新冠肺炎感染風險,且患者治療效果欠佳、不易康復,持續惡化比率與死亡率皆顯著高於非吸菸者。美國國家藥物濫用研究院(NIDA)強調,即使不含尼古丁之電子菸氣霧也會破壞肺部結構、加重發炎、降低抵抗感染的能力,而易受新冠病毒傷害。賴志冠進一步指出,除了ACE-2受體外,美國北卡羅萊納大學研究證實,尼古丁刺激肺部蛋白酶分泌,引起肺氣腫與細支氣管擴張,增加病毒感染風險。多數吸菸者患有慢性肺病或肺功能受損,原本就極易受到各種肺部感染侵襲,此外,臺北醫學大學全球衛生暨發展碩士學位學程高志文老師說,在疫情延燒期間,使用菸品或是電子菸時,手指及可能已受污染的菸品都會接觸到嘴唇,提高病毒由手向口傳播的可能性,甚至吸菸者使用水菸時經常會共用口器與軟管,更是促進新冠病毒在公共場所及社會環境中的傳播。此外,高志文進一步指出,吸菸導致吸菸者需氧量增加,或降低身體正常利用氧氣的能力,因此,使得罹患呼吸道感染的吸菸患者出現雙側病毒性肺炎風險較高。 常春月刊提醒您:吸菸有害健康! 延伸閱讀: 吸菸者易染武漢肺炎? 別怕!教你簡單4招擺脫菸癮 肺癌元凶藏廚房! 煮飯時3個NG習慣要改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