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4-17 醫聲.癌症防治
搜尋
肺癌
共找到
1043
筆 文章
-
-
2023-04-17 醫聲.癌症防治
2023癌症論壇/國衛院長司徒惠康:免疫治療是治癌趨勢
未來,癌症仍然是國人頭號殺手,國衛院長司徒惠康指出,國衛院與中研院、成大合作的「免疫治療」計畫,在2月通過食藥署臨床測試許可,將收治膽管癌、口腔癌等癌症患者,進行「樹突細胞免疫療法」研究,以客製化設計癌症用藥,誘發體內免疫反應,替未來癌症治療提供更有效的方案。美國癌症防治協會去年公布,全球的罹癌人數在2040年將達到2,800萬人,比現在增加了1,000萬人,死亡率也會攀升。司徒惠康認為,未來「肺癌」仍是癌症死亡主因,女性則是「乳癌」,大腸癌過去30年增長了一倍,癌症年輕化也成為趨勢。司徒惠康表示,過去癌症治療上主要有兩種概念,一種是手術,第二種則是化、放療及標靶治療等方式;但未來的治療走向,「誘發體內既有免疫系統」以清除癌細胞。司徒惠康說明,「自然殺手細胞」、「殺手T細胞」、「記憶T細胞」是人體內第一線的「捍衛戰士」,但要啟動它們需要「吹哨人」,如樹突細胞、B細胞、輔助T細胞,目前相關研究已啟動,將替未來癌症治療帶來新方向。👉🏻【更多精彩內容】2023癌症高峰論壇線上策展👈🏻
-
2023-04-16 慢病好日子.慢性呼吸道疾病
慢病主題館【肺纖維化】關注肺老化 只做胸部X光不夠 你有做過肺功能檢查嗎?
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理事長王鶴健指出,廿五歲後肺功能開始下降,建議提高民眾肺部健康識能,早期檢測並建立「健康履歷」,避免變成慢性肺疾,增加醫療負擔。王鶴健說,肺是沉默的器官,幾乎沒有神經的分布,早期肺疾很難發現,主要是民眾常常會自以為是感冒或體力不佳,加上「過兩天就沒事」的心態,結果導致肺部疾病確診時,多半已是晚期且不可逆轉,全民的肺部健康識能相當不足。延伸閱讀:三周以上「咳、喘、痰」 快看這邊彰化基督教醫院副院長林慶雄表示,肺疾病程進展緩慢,以COPD為例,病患就醫時,往往已是中後期,且可能伴隨心血管疾病、骨質疏鬆、糖尿病、肺癌等共病。據全國性電話民調顯示,台灣有高達六.一%的人口可能罹患COPD,其中接受肺活量測定者不到二%,無法提早診斷與治療,後續導致社會和個人沉重的醫療負擔。【Q1:什麼是肺功能檢測?】A:肺功能檢測是一種使用肺量計評估肺功能的方法,原理是請患者吸飽氣,再測量肺部呼出的氣體量和速度。透過肺量計可協助測量肺部呼出的氣體量以及速度。臨床上可以協助診斷慢性阻塞性肺炎(COPD),或是患者開刀前後的肺功能狀況評估。王鶴健說,每個人的肺功能資本不一樣,有人天生肺功能異常得好,有人先天不佳,建議二十到三十歲的民眾,先確認自身肺功能是否屬於先天異常,建立肺部健康履歷,了解自己的資本有多少,若肺功能異常,就會有警覺,減少後天傷害,再加上定期追蹤就診,即可常保肺部健康。一般人常以為只有透過X光、抽血或電腦斷層,才能揪出肺部病灶。王鶴健表示,其實只要做肺功能檢測,採用肺量計,透過呼出的氣流量來監測肺功能,就是診斷COPD最準確可靠的方法,也有助於評估肺部疾病的嚴重度、進展及預後。王鶴健提醒,肺功能檢測無侵入性,而且過程簡單,但負責檢測的醫事人員教育訓練很重要,一定要指導受測者「吹好吹滿」,才能確保檢測品質。【Q2:肺功能檢測怎麼做?】A:民眾用力吸飽氣後,用力吐氣,就可以測量總肺量、肺活量、吸氣量等八項結果。最常運用的肺功能檢測數據:📍用力呼氣肺活量( FVC)📍用力呼氣一秒量( FEV1)透過這兩種數據評估呼氣氣流受阻的程度,可以提供醫師客觀判斷包含氣喘、慢性阻塞性肺炎(COPD)、特發性肺纖維化、間質性肺病、肺積水的肺部疾病。Q3:哪些人需要做肺功能檢測?A:20歲到25歲健康民眾可檢查一次肺功能,建立健康履歷。若結果健康,40歲到50歲可以再做一次,一般民眾自費健康檢查時,可增加肺功能檢查項目。【Q4:在家能夠檢視自己的肺部健康狀況嗎?】A: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建議民眾可從最簡單的一分鐘登階測試做起,若一分鐘內無法爬樓梯三十階,即屬高風險,要盡快就醫,若只能登階三十至五十階,則屬中度風險,須持續注意肺部健康。【加入Facebook社團】肺纖維化(菜瓜布肺) 慢病好日子邀請病友及家屬加入社團,在這不但能了解其他病友罹病經驗、生活小撇步,還能提出問題,也會不定期提供醫療知識,讓我們一起勇敢面對疾病,與肺纖維化共存!延伸閱讀: 醫:一分鐘爬不到30階樓梯 快到胸腔內科檢查聽聽專家怎麼說>>>【空汙世代】肺功能檢測論壇/專家:25歲應測肺功能 建立健康履歷【空汙世代】肺功能檢測論壇/關注肺老化 避免呼吸器相伴餘生 【空汙世代】肺功能檢測論壇/「吹好吹滿」才有效 肺功能檢測重品質【空汙世代】肺功能檢測論壇/提升存活率 專家促建跨部會單位【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3-04-14 醫聲.癌症防治
新利器預防診斷癌症 選對檢測時機點 打造個人化療程
黃秀芬:整合生物資料庫 助病人免費試新藥精準醫療蓬勃發展,研究人員找出不同的癌症生物標記,標靶藥物相繼問世。國家級人體生物資料庫整合平台(NBCT)執行長黃秀芬說,建構人體生物資料庫,蒐集患者的癌症組織、基因資料等資訊用於研究,是精準醫療發展重要基石。她指出,NBCT整合全台32家人體資料庫,逾82萬筆患者生物資料及治療資訊,讓資料運用更便利,加速醫療科技發展。「癌症精準醫療及生物資料庫整合平台合作示範計畫」是NBCT首個示範計畫,由產業界提供基因檢測及標靶藥物資源,收案癌別包括非小細胞肺癌、食道癌、膽囊癌、胃癌、膽管癌、胰臟癌。黃秀芬表示,若患者屬癌症末期,且尚未接受治療,即可參與計畫,無償接受基因檢測,並取得標靶藥物用藥機會;此計畫已收案逾700例,獲贈藥者比例達10%。黃秀芬指出,不同癌別也會有相同基因變異,是否給藥沒有指引、也無前例,故在收案醫院設有癌症精準醫療臨床小組(MTB),將綜合評估患者病況、藥物作用及副作用,決議患者是否適合用藥。除了保障患者,也讓臨床醫師累積用藥經驗,優化台灣精準醫療環境。李健逢:NGS正確診斷少見癌軟組織肉瘤或骨骼腫瘤是非常少見的癌症,由於骨骼腫瘤分類多達70種,軟組織腫瘤分類達200種,對於醫師來說,診斷就是一種壓力,沒有好的診斷就不知道如何治療。國衛院癌研所研究員級主治醫師暨奇美醫院醫學研究部部長李健逢指出,以軟組織肉瘤為例,會長在身體任何地方,包括脂肪、肌肉、血管或筋膜等,有些個案會轉移,有些能和平共處十幾年,由於惡性或良性的鑑別診斷不太容易,因此做正確診斷很重要。由於案例非常少見,故國衛院已建立檢測平台,讓全台的疑似個案能透過台灣病理學會的諮詢系統,將病理組織送至國衛院癌研所及合作的奇美醫院精準醫學核心實驗室,利用次世代定序基因檢測(NGS)進行精確診斷,這對個人化醫療極有幫助。曾有位兒童肉瘤的患者,經由次世代定序基因檢測,發現患者有NTRK3基因重組,就找出健保有給付的相對藥物;也有青少年的個案找到ALK基因重組,都能讓孩子們得到更好的治療機會。對於乳突狀甲狀腺癌的復發者,放射碘治療無效後,在分子檢測的協助下,近九成患者能找到可治療的標靶藥物,曾有患者連吞嚥都有困難,經過治療後已能跟醫師對談自如,這對患者是很大的幫忙。婁培人:HPV疫苗 男性更該接種過去只會聯想到子宮 頸癌的人類乳突病毒(HPV),實際上也引起陰莖癌、肛門癌、頭頸癌,尤其是口咽癌。台大醫院副院長暨耳鼻喉科特聘教授婁培人指出,英國、美國的HPV相關的口咽癌發生率已超過子宮頸癌,男性發生率高於女性,台灣的現象也是如此,需要警覺,建議男女都可以施打HPV疫苗,預防相關癌症。日本傳奇音樂大師坂本龍一多年前罹患口咽癌,之後又身患大腸直腸癌,抗癌多年後於今年3月多離世,好萊塢影星麥克·道格拉斯也因HPV感染導致咽喉癌。婁培人指出,男性發生HPV相關頭頸癌比例遠高於女性,除了男性容易感染病毒,加上血清轉換率低,不容易產生抗體,也因為性生活較活躍且是發動者,才會造成此現象。他說,雖然HPV病毒常見於性行為接觸,但器械 汙染等也會感染,曾遇過患者因牙科的吸唾管清潔 不全導致口中長菜花的案例。近期婁培人主持台灣健康成年男女的口咽帶有 HPV陽性率報告,調查顯示2,560名健康成年男女, 分別有2.1%及1.6%比例是陽性帶原者,換算全台約有 50萬人口咽帶有HPV病毒。他提醒,口咽癌並無篩檢方式,但是能透過疫苗 施打提早預防,特別是男性接種疫苗後,可有效降低HPV相關感染致病的發生機會。洪逸平:跨癌別治療救命新法癌症是動態的疾病,治療已進入精準個人化醫療,加拿大Princess Margaret癌症中心於2016年發表的研究顯示,依照基因檢測結果選擇對應的藥物時,腫瘤縮小的病患比例提高將近1倍。台北榮民總醫院腫瘤醫學部藥物治療科主治醫師洪逸平指出,依據研究,採取傳統醫療依癌別給予相同治療,腫瘤縮小約32%;若依基因檢測對症下藥,腫瘤可縮小約62%。而且分子醫學愈來愈精準,某些變異蛋白質及基因會出現在不同的癌別上,也有機會跨癌種找到更多治療選擇。伴隨性的檢測及用藥應用最廣是在肺癌,洪逸平指出,肺腺癌患者約有七成至七成五可以找到標靶用藥。至於治療上一直無法突破的腸胃道腫瘤,在精準治療上也露出曙光,以膽道癌為例,也發現多個跨癌別的基因突變,找到可以治療的藥物。跨癌別治療在精準醫療的發展下將成未來新趨勢,洪逸平表示,曾有位58歲胃腺癌四期患者,被發現時已侵犯到胰臟無法開刀,經化療後腫瘤沒縮小,最後進行400個基因的篩檢,發現微衛星不穩定狀態(MSI-H),經由免疫藥物治療後,病情已獲得控制,2年來維持良好的生活品質。洪逸平認為,目前基因檢測有兩個主要目的,一是在癌症治療上,找出最適合的用藥;另外,在癌症監控上,可以追蹤抗藥性及早偵測復發。黃柏翔:精準診斷能算病改運「精準治療最核心的概念,是更能精準分類癌別。」台大醫院腫瘤醫學部主治醫師黃柏翔表示,相較於傳統醫療根據部位、期別分類癌症,且只用一體適用的治療,透過人的基因或蛋白質檢測,來預防或診斷疾病,並選擇適合藥物、療程,就是精準治療的核心,所以又稱「個人化治療」。目前最新檢測方法則已進展到次世代定序基因檢測(NGS)。黃柏翔指出,過去癌症治療會根據粗略的分類,給予一體適用的治療,但其實該治療對部分病患可能無效,甚至造成嚴重副作用,「基因檢測、精準診斷與治療如同算命與改運。」透過基因篩檢,找出各癌症特殊的生物標記,算出後續治療成效,再量身打造出適合治療,例如細胞中的DNA一旦受損,有專門機制修復,其中BRCA扮演重要角色,而BRCA基因突變有關的乳癌、卵巢癌、前列腺癌、胰臟癌,可適用PARP抑制劑,用對藥,就有機會提升存活率。至於何時接受基因篩檢?黃柏翔說,不同階段都有適合的時機點,癌友可與醫師多討論。另一方面,有癌症家族史、目前尚未罹癌的民眾,若經濟允許,他認為也可去基因醫學相關科別詢問,「不過之後如何預防仍有待醫療發展。」
-
2023-04-14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醫病平台誠懇的向醫學院校師生邀稿
編者按:這星期的主題是「醫學生如何成為良醫」。高雄醫學大學一位資深肺癌專家以病人的照護,說出許多富有哲理的話,「除了這些藥物治療之外,我們其實還有很多可以幫病人做的事」、「醫療工作很忙所以很重視效率,但這樣久了會失去對病人的敏銳和溫柔」、「每一個病人都有他自己的故事,無論是誰,都希望你們能放慢腳步,蹲低下來看看這些跟你不同世界的人,多了解他們才能夠真正幫助他們」。接著一位臨床實習醫學生更睿智地指出,處處以「醫病對立」的立場,只怕「如果不這麼做,會被告」,反倒可能被告,唯有發揮「同理心」,隨時「將心比心」,才能根本性翻轉醫病對立的關係,預防醫療糾紛的發生。最後,醫病平台回顧當年成立這電子報就是為了改善醫病關係,而誠懇的向各醫學院校師生邀稿,分享各校對改善醫病關係的努力。自從2016年6月1日我們開始成立「醫病平台」這電子報,希望能在醫療團隊(包括醫師、護理以及所有醫療志業的同仁)與社會大眾(包括病人、家屬)有個「平起平坐」的園地,彼此說出在醫療場域的感觸與心得。利用這機會,我們彼此可以翻越醫病之間的鴻溝高牆,透過對話,了解對方的感受與需求,進而彼此有機會自省,改善醫師看病人以及病人就醫的態度。當時是因為一位台大醫學院剛畢業的醫師在即將服役之前與我分享他對選擇習醫的後悔,使我感到非常震驚。他沉痛地告訴我,七年前他考上台大醫學系時,他的高中同學都非常羨慕他,但現在當他畢業時,這些中學同學們大多早已大學畢業,進入職場有穩定的工作,而他卻因為台灣醫病關係的日見惡化,而後悔學醫。他說他剛進入台大醫學院之初,每年都主動回去他的母校建國中學,鼓勵學弟走向習醫之路,將來能夠享受服務人群的成就感。但自從四年級下學期開始走進醫院臨床實習,他親眼見證到一些認真工作的學長姐(住院醫師)遭受到病人或家屬的語言暴力,有時甚至肢體暴力。辛苦工作的老師,又要看門診、照顧住院病人、開刀、教學、研究,蠟燭多頭燒,有時還要應付醫療糾紛。上法庭後萬念俱灰,深感受辱憤怒,讓醫學生看在眼裡十分不忍。他不覺自問,畢業服役歸來後,難道還要走這行醫之路嗎?他語重心長地說,「我希望老師不要再誤導我們了,行醫這條路在台灣已經不像您所說的那麼理想了。在醫學院的最後兩年,我已不再回母校勸學弟們學醫了。事實上,我現在會對學弟們說,做醫生這條路已經不像我過去所想的那麼理想。台灣的病人與家屬的不合理,已讓我警覺到,學醫這職業已經變成需要處處提防被告或遭受暴力的危險工作。」最後他說「過去羨慕我的中學同學現在都同情我」,而流下淚來。就因為這位年輕醫師給我上了這堂「震撼教育」,我們老、中、青三代的七位醫師以及關心台灣社會的三位有心人(音樂家、小說家與一位在醫院專門處理醫療糾紛的牧師)共同商量之下開始了「醫病平台」。這幾年來我們有幸得到許多醫療團隊不同領域的醫護人員分享他們在各自的醫療崗位的心得,同時我們也得到許多社會大眾與我們分享他們的就醫經驗。這些資料也幫忙了我們這些關心台灣醫學教育的老師們,藉此了解我們過去在「培養良醫」的路上,疏漏了哪些重要的「知識」、「態度」、「行為」方面的指導與討論。我們也注意到,有些醫學生在「醫病平台」分享他們的臨床實習心得,最讓我們備感珍惜的是他們對病人與家屬的感恩,這些赤子之心所表達的醫病之間的感恩、珍重、尊重、信任正是我們台灣目前醫病之間越來越看不到的溫馨關係。最近「醫病平台」刊載了三個醫學大學師生分享的教與學的分享:台大醫學院的老師與兩位醫學生(視病猶師、床邊教學讓漸凍人感受到自己生命的價值、看見病人的「疾病」,更要傾聽病「人」的故事)、中山醫學大學醫師老師與兩位醫學生(欲為醫者,必先為人也、醫學系新生的醫學人文體驗、從醫學生與病人的交會中一點一滴成為醫師),以及本星期高雄醫學大學的老師與一位醫學生(一步一步陪著病人慢慢走、打破醫病對立的自我實現預言)的共同努力,希望能藉著醫學人文的課程與臨床的實習,使醫學系學生真正學到如何做個好醫生。也希望我們能陸續收到其他醫學院在「醫病平台」分享他們的努力,同時我們更期待能有更多的病人或家屬願意分享他們在生病時接受醫學生的照護的心得與建議。如果我們的醫病關係能夠達到彼此尊重信任,而醫學生也能在社會大眾(病人與家屬)願意讓醫學生參與照護而學到寶貴經驗,使更多有志學醫的有愛心有抱負的年輕人能以他們的聰明才智,奮力用功以紓解病人的病痛為其目標而在他們的志業找到成就感,那將是我們「醫病平台」夢寐以求的目標。
-
2023-04-12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打破醫病對立的自我實現預言
編者按:這星期的主題是「醫學生如何成為良醫」。高雄醫學大學一位資深肺癌專家以病人的照護,說出許多富有哲理的話,「除了這些藥物治療之外,我們其實還有很多可以幫病人做的事」、「醫療工作很忙所以很重視效率,但這樣久了會失去對病人的敏銳和溫柔」、「每一個病人都有他自己的故事,無論是誰,都希望你們能放慢腳步,蹲低下來看看這些跟你不同世界的人,多了解他們才能夠真正幫助他們」。接著一位臨床實習醫學生更睿智地指出,處處以「醫病對立」的立場,只怕「如果不這麼做,會被告」,反倒可能被告,唯有發揮「同理心」,隨時「將心比心」,才能根本性翻轉醫病對立的關係,預防醫療糾紛的發生。最後,醫病平台回顧當年成立這電子報就是為了改善醫病關係,而誠懇的向各醫學院校師生邀稿,分享各校對改善醫病關係的努力。延伸閱讀:醫病平台/一步一步陪著病人慢慢走「為什麼我們治療病人要照著準則走呢?」這個問題當我在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就讀藥學系的時候,老師們的答案大多會圍繞在準則集結了最佳的實證,能最有效的改善病人臨床實效。但是在台灣,從我過去這六年在醫學系上課的經驗,老師的回答大概會是:「如果不這麼做,會被告啊!」的確,加拿大跟台灣的人文風情不同,藥師及醫師所面對的訴訟風險也不同,台灣的醫師或許被告的機率比較高。但是回過頭來,老師的這種回答方式,難道不會造成一種「自我實現預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的現象嗎?「自我實現預言」是社會學家Robert Merton所提出的一個著名理論,內容是指一個人害怕某事情發生的想法會使他改變他的行為模式,但是這個改變卻間接地增加了原本他所害怕的事情發生的機率。舉例來說,某人非常害怕得到癌症,於是注重健康身體,熱衷健康生活。同時他也堅持純天然飲食,拒絕西藥及西醫治療,因為擔心其化學物質及輻射線會傷害身體。但卻也因此錯過了早期癌症的診斷發現機會,最終可能仍然死於他當初所害怕的癌症。現今台灣的醫學教育與醫療爭議之間的關係正是一種「自我實現預言」的現象。有些老師們以切身經驗,立意良善地提醒同學們注意醫療糾紛,卻在不經意間傳達了「醫病對立」的觀念。久而久之,醫學生習慣站立在病人的對立面,無法同理病人的需求。然而許多研究卻一再顯示,同理心才是預防醫療爭議事件的關鍵。缺乏同理心的醫療人員有更高的機率面臨醫療糾紛,當醫療糾紛增加時則又加深了最初那個要隨時提防醫療糾紛的想法。這個惡性循環持續在台灣發生,醫病關係始終得不到改善。從「自我實現預言」的角度去思考,改善醫病關係、降低醫療糾紛的關鍵,正是從醫療人員的養成教育開始,打破醫病對立的關係。可是具體又該如何著手呢?我認為最重要的是多接觸病人,花時間和他們說話、相處,不只醫「病」,更是醫「人」。但是現實上,醫療人員整天忙到焦頭爛額,最能有時間跟機會改善關係的正是臨床醫學生的階段,從主要照顧開始。以下,我想簡短的分享一個我主要照顧過的病人,他是第一個讓我萌生夥伴感受的病人。這是一個我在當實習醫學生第一年時在外科遇到的病人。病人因為手術的併發症在醫院多待了一個多禮拜,眼睜睜看著和他同時間入院,開一樣刀的病人一個個出院了,只剩下他一個人仍在住院,身體狀況依舊沒有好轉,病人逐漸感到沮喪。有一次我去病房看他的時候,他忍不住用有點不耐煩的語氣問我:「我到底還要這樣多久才能出院啊?」當時,身為一個連聽診器都會拿反的菜鳥實習醫學生,我只是愣在那邊,不知道要回答什麼。還是對方自己回答,化解我的尷尬。他說:「唉,我講這些也不是要讓妳不好受,我知道妳只是學生可能也不懂,只是妳每天來我這裡,我就把妳當朋友這樣,我心裡有什麼想法就直接跟妳講,抒發一下,這種事情我又不敢去跟醫生他們講。」這一番話瞬間轉換了我跟他的對立關係,我發現醫生不用處處跟病人進行攻防戰,而是可以當病人的朋友,多點傾聽就會產生同理心。尤其是醫學生,身為醫療團隊中較有時間陪伴病人的人,我們可以給病人最多的支持與陪伴,在養成教育中扭轉醫病關係。沒有人希望發生醫療糾紛,但是當我們因為害怕而封閉自我,將病人定義為「敵人」時,這只會助長更多的醫療糾紛透過「自我實現預言」的方式發生,使這個惡性循環不斷上演。當我們打開心胸,用對待一般朋友的方式去了解、認識病人時,我們才能開始建立同理心。也許以法律攻防戰的角度所發展出的防衛性醫療,能幫助醫療人員打贏醫療糾紛的官司,但是唯有發揮「同理心」,隨時「將心比心」,才能根本性翻轉醫病對立的關係,預防醫療糾紛的發生。
-
2023-04-10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一步一步陪著病人慢慢走
編者按:這星期的主題是「醫學生如何成為良醫」。高雄醫學大學一位資深肺癌專家以病人的照護,說出許多富有哲理的話,「除了這些藥物治療之外,我們其實還有很多可以幫病人做的事」、「醫療工作很忙所以很重視效率,但這樣久了會失去對病人的敏銳和溫柔」、「每一個病人都有他自己的故事,無論是誰,都希望你們能放慢腳步,蹲低下來看看這些跟你不同世界的人,多了解他們才能夠真正幫助他們」。接著一位臨床實習醫學生更睿智地指出,處處以「醫病對立」的立場,只怕「如果不這麼做,會被告」,反倒可能被告,唯有發揮「同理心」,隨時「將心比心」,才能根本性翻轉醫病對立的關係,預防醫療糾紛的發生。最後,醫病平台回顧當年成立這電子報就是為了改善醫病關係,而誠懇的向各醫學院校師生邀稿,分享各校對改善醫病關係的努力。一個住在恆春,小細胞肺癌以Lambert-Eaton syndrome來表現(這是一個小細胞肺癌造成的近端肌肉無力的疾病)的中年未婚男性,原本是煙酒檳榔都來的水電工,最常做的娛樂就是在後壁湖潛水抓魚,但現在肌肉乏力從神經內科轉過來,連走路都很困難。檢視過報告和影像,我坐在床旁的陪客椅和他聊天,他有點緊張和焦慮,除了解釋現在的病情和未來的治療策略之外,復健和陪伴應該是很重要的事。「我請少年醫學生陪你走走(台語)」,於是請實習醫學生陪他用助行架(walker)在護理站慢慢走,陪他一步一步復健,就像小時候我們蹣跚學步,爸爸媽媽在旁邊看著的樣子一樣,也叮嚀學生在病人快要跌倒的時候要保護他,在這緩緩走路的過程,也希望醫學生能夠跟他聊聊天,瞭解在常規的病歷紀錄下病人還有沒有什麼我們不知道的事情,病人得到這樣子的惡疾會不會心情鬱悶?會不會擔心別人異樣的眼光?短期他應該沒有辦法工作了,會不會因為沒有做水電工所以沒有錢過生活?家裡還有其他人可以照顧他?還是他需要照顧家裡年邁的父母?定期要從恆春來高雄看診接受化療有人可以定期帶他嗎?學生覺得有點疑惑,我們照顧的重點不是應該擺在最新論文上提到使用傳統化學治療合併昂貴的免疫治療對於擴散期的小細胞肺癌可以改善他的存活率嗎?不應該只是這樣子的。如同我常常跟學生說的,我們必須不斷讓自己在醫學知識上變強,才不會帶病人走錯路,但除了這些藥物治療之外,我們其實還有很多可以幫病人做的,醫療工作很忙所以很重視效率,但這樣久了會失去對病人的敏銳和溫柔。以你們的才智,讀書很容易,報告可以做得很漂亮,甚至很多的面試都可以講的頭頭是道,你們每天在醫院都走得很快,如同你們在學校總是努力爭第一拿冠軍,深怕走慢就落後了。你們是臺灣升學制度下的人生勝利組,未來一片光明,但你們真的知道醫師這個職業要照顧的人是誰嗎?可能是那些又老又窮無理咆哮甚至毒癮煙酒檳榔樣樣都來,平常你不會想多看一眼的族群;也或許只是疾病造成生活困頓的普通人。但請記得,每一個人都有他自己的故事,無論是誰,都希望你們能放慢腳步,蹲低下來看看這些跟你不同世界的人,多了解他們才能夠真正幫助他們。這些病人因為生病了才與你相逢,人一旦生病就變得很脆弱,如同他在跟我們講話有點畏懼的樣子。因為關心他,所以每天要仔細觀察病人,也試著幫他解決問題,每天要為病人念點書看看要怎麼樣做才能讓他好一點,在適當的化學治療、放射治療、藥物調整、積極復健外,我們是不是還有能夠幫他做的事情?例如考量到他的行動不變,我們是不是可以主動幫他寫巴氏量表找移工照顧他或長照系統的協助,而經濟負擔的部分可以請社工師尋求或社會資源協助,至於憂鬱的部分可以請精神科或者是腫瘤心理師協助,這些都是在癌症治療之外很實質的幫忙。我也知道有些醫療上的努力和支持只是徒勞無功,病人也不見得能活得比較久,但是相信有我們的陪伴,病人在抗癌的這個路上是不孤單的,有時候只是默默聽著他的故事抱抱他就是很棒的事情了,在肺癌還沒有走到無可挽救之前,我們可以多給他一些好好治療的勇氣。「以後病如果好一點的話,你來恆春,我下海抓魚給你吃。」「好啊,我們一言為定。」兩個男人相視而笑,希望會有那麼一天,我期待。
-
2023-04-09 醫聲.癌症防治
2023癌症論壇/揪團癌篩免費服務 精準篩檢及診治正夯
2023癌症高峰論壇「擁抱您 不會一個人」9日上午將重點放在癌症的預防與診斷,無論預防或診斷都進入精準化,利用次世代定序基因檢測進行診治是未來趨勢,由於受疫情影響,國健署推出的癌症篩檢,民國110及111年減少約50萬人次,國健署推出「揪團篩檢」免費到職場服務,希望可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根據國健署癌症登記報告,台灣全癌症標準化發生率整體波動不定,標準化死亡率下降,且有慢性病化的趨勢,國健署署長吳昭軍表示,目前國健署進行「五癌篩檢」補助,為了更有效的進行癌篩,也推出篩檢服務到職場,尤其是企業的女員工,只要符合乳房X光攝影檢查資格,揪團20人就能到職場免費服務。至於口腔粘膜檢查,國健署補助營建工地揪團30人,可到工地提供免費篩檢服務,吳昭軍指出,111年共有130場工地口篩活動,陽性率約13.8%,為一般受檢者的1.4倍。論壇中,台大醫院副院長暨耳鼻喉科特聘教授婁培人也帶來最新研究,針對國內2560名健康成年男女,進行口咽帶有HPV(人類乳突病毒)陽性率的調查,發現健康男女有2.1%到1.6%比例是陽性帶原者,換算全台約有50萬人的口咽帶有HPV病毒,而口咽癌發生率已超車子宮頸癌,值得注意。婁培人說,50至60歲是HPV感染高峰,可能是因為年輕時感染HPV,但免疫系統並未將其完全清除,到了中老年,免疫系統較差,病毒再度活;或是30歲左右感染HPV病毒,歷經較長的潛伏期,50、60歲又冒出來。日本傳奇音樂大師坂本龍一多年前因HPV感染導致罹患扁桃腺癌,抗癌成功後又罹患大腸直腸癌離世,HPV導致的相關癌症,除了子宮頸癌外,也包括頭頸癌、陰莖癌、肛門癌,婁培人建議,無論男女都可接種HPV疫苗,來預防相關癌症。至於什麼人適合接種疫苗?婁培人指出,HPV疫苗的適應症為9至45歲,是依照臨床試驗收案條件訂定,超過45歲者須適應症外使用,如病人有意願施打,經醫師告知後,仍可自費接種。在癌症的診治上,多位講者提及精準醫療的重要性。加拿大Princess Margaret癌症中心於2016年發表的研究顯示,依照基因檢測結果選擇對應的藥物時,腫瘤縮小的病患比例提高將近一倍。台北榮民總醫院腫瘤醫學部藥物治療科主治醫師洪逸平指出,依據研究,採取傳統醫療依癌別給予相同治療,腫瘤縮小約32%;若依基因檢測對症下藥,腫瘤可縮小約62%。而且分子醫學愈來愈精準,某些變異蛋白質及基因會出現在不同的癌別上,也有機會跨癌種找到更多治療選擇。國家衛生研究院分子與基因醫學研究所研究員級主治醫師、國家級人體生物資料庫整合平台(NBCT)執行長黃秀芬則指出,取得患者癌症組織等生物資料,是推展精準醫療發展重要基礎,NBCT串接全台32家人體生物資料庫,已取得82萬筆患者的生物資料及治療資訊。「癌症精準醫療及生物資料庫整合平台合作示範計畫」是NBCT首個示範計畫,黃秀芬表示,收案條件包括非鱗狀非小細胞肺癌、食道癌、胃癌、肝外膽管癌、膽囊癌、和胰臟癌共6癌別,無償提供符合資格者基因檢測,患者還可獲得免費贈藥的機會。除了常見的癌別適用基因檢測,方便醫師對症下藥,罕見癌症也是受益對象。以軟骨肉瘤或骨骼腫瘤為例,由於骨骼腫瘤分類多達70種,軟組織腫瘤分類達200種,對於醫師來說,診斷就是一種壓力,沒有好的診斷就不知道如何治療。國衛院癌研所研究員級主治醫師暨奇美醫院醫學研究部部長李健逢指出,由於軟骨肉瘤惡性或良性的診斷不太容易,國衛院已建立檢測平台,讓全台的疑似個案能透過台灣病理學會的諮詢系統將病理組織送至國衛院癌研所及合作的奇美醫院精準醫學核心實驗室,利用次世代定序基因檢涉進行精確診斷,這對個人化醫療非常有幫助。次世代定序基因檢測除了進行少見癌的診斷及找出相對應藥物,進行精準治療;對於乳突性甲狀腺癌的復發者,也能利用伴隨性檢測及用藥,讓患者擁有再治療的機會。一般人可以進行基因檢測嗎?黃秀芬表示,基因檢測是針對患者進行腫瘤組織的基因檢測時,協助診斷及治療,若癌症與家族史相關,家族成員再去檢測就相對合理,若癌症與家族遺傳未必有足夠的科學證據,不要盲目進行基因檢測,否則會讓患者及家人陷入緊張。今年癌症論壇邀請到知名主持人楊月娥及17歲就罹患血癌的女兒小蓁,分享當初診斷、治療中的點點滴滴。對於年輕愛女罹癌,楊月娥直呼「驚嚇度破表」,但事後回想,覺得患病看似是爛禮物,實為帶來重新思考人生的機會,「陪伴要趁早,快樂要及時。」「雙方都是受害者,都很痛苦,所以不要情緒勒索。」小蓁說,媽媽時常打著「為她好」的旗幟要求她,但經由溝通,一起想辦法解決,才能找到雙方的平衡點,她也鼓勵癌友抱持信念堅持下去,如同拉肚子一樣,過了就會好了;楊月娥則提醒年輕人,不要將健康視作理所當然,要好好珍惜身體。2023癌症高峰論壇是由國家衛生院與聯合報、中央健康保險署、國民健康署、元氣網、那些癌症教會我的事粉絲團及多個病友團體共同舉辦,邀請2位知名癌友家屬分享照顧歷程、21名癌症相關專家開講。
-
2023-04-09 醫療.呼吸胸腔
指甲末端呈圓鈍狀是肺癌、慢性肺阻塞症狀?出現杵狀指代表肺部有狀況嗎?
【本文重點】杵狀指是臨床診斷的症狀,代表身體長期處於「慢性低血氧」狀態。杵狀指可能是因慢性肺阻塞、間質性肺病、心衰竭等疾病所致。若出現杵狀指已是疾病晚期,因此需遠離風險因子、定期做肺部掃描,及早發現、切除病灶可預後良好。肺癌早期沒有明顯症狀,若出現呼吸道阻塞、肋膜積水、肺塌陷以及身體其他症狀時才就醫多已晚期。若是有相關症狀的人可定期做低劑量電腦斷層追蹤。--by ChatGPT「杵狀指」是一種臨床診斷的症狀,患者指甲末端呈圓鈍狀,通常代表著身體心肺功能出狀況。不過,醫師提醒,杵狀指背後可能的疾病多元,一旦發生時,代表著疾病已影響身體「很長一段時間」,疾病走入晚期。因此,日常生活中就應該及早遠離風險因子,別等到杵狀指出現才就醫。杵狀指代表身體長期處在「慢性低血氧」狀態。「杵狀指」是從指甲端出現異常弧度,由於手指形狀腫脹看起來像杵,因此被稱做杵狀指。新光醫院胸腔內科醫師徐培菘表示,杵狀指是因為身體長期處在「慢性低血氧」的狀態下,不只在肺癌患者身上出現,嚴重慢性肺阻塞(COPD)、間質性肺病、嚴重心衰竭都可能會導致,在COPD的患者身上最常見。徐培菘指出,肺癌早期沒有明顯症狀,相當難診斷,當出現呼吸道阻塞、肋膜積水、肺塌陷,甚至咳嗽、喘、運動困難時才就醫,此時多已是中晚期;有時是癌細胞開始轉移到骨頭上,或出現腦神經學症狀,例如,突然講不出話,類似中風的症狀出現,患者才被確診。杵狀指不等於肺癌,可定期做低劑量電腦斷層追蹤。發現自己出現杵狀指怎麼辦?徐培菘說,民眾不太需要擔心,一方面臨床判斷有其專業性,若自行判斷手指腫大就是肺癌,很容易自己嚇自己。以臨床來看,也並非所有肺癌病友都會出現杵狀指。況且如果出現杵狀指,都已是肺疾中晚期了,在此之前,可能早就有其他更明顯的症狀出現。有相關症狀的人,如果很擔心自己是否有肺部疾患,徐培菘建議,可以定期進行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LDCT)追蹤肺部健康狀況。尤其近來的肺癌臨床診斷上,愈來愈沒有共病可循,不少患者日常生活不菸不酒,照樣罹患肺腺癌,「但若有抽菸習慣,則絕對是罹患肺癌、COPD的重大危險因子。」肺癌惡化進程快,杵狀指多「來不及」出現。「三親等內有家族病史者也要注意。」徐培菘指出,雖說肺癌不一定都是基因遺傳,但三等親內有病史,若在相同的生長環境下長大,「環境」確實可能成為一項風險因子。另外,罹患過肺結核的病友,也可能因為肺部纖維化的病灶,留下的疤痕造成癌變,但整體機率並不高。徐培菘強調,人體要出現「杵狀指」,需有兩項前提,身體得「慢性」、「長期」處於低血氧狀態才會導致,因此在COPD患者身上較為常見。反觀肺癌患者,等相關症狀出現、且可輕易觀察到時,多已晚期,惡化速度也相當快,杵狀指可能在整個病程中「來不及」出現。高風險族群定期監測,及早發現切除病灶,預後良好。要防治肺癌、COPD等肺疾其實相當困難,愈來愈多不處於風險環境中的患者確診。徐培菘表示,民眾只要呼吸道症狀持續出現,慢性咳嗽、喘超過三周就要趕緊就醫,千萬不要諱疾忌醫。若診斷出慢性肺病,則要遵從醫囑,藥品要規律服用,吸入型藥劑也需規律使用,而非等到身體不舒服才用,對病情的控制相當不好。若民眾能早期監測早期發現,初期肺癌多在兩公分以內,只要切除後定期追蹤即可,預後狀況多半良好,能夠重拾正常生活。
-
2023-04-09 醫聲.癌症防治
2023癌症論壇/高價新藥納健保 健保署多管齊下控藥費
【本文重點】為加速給付癌症新藥,健保署採用前瞻式預算、建立登錄系統及多元風險分攤制度,並將研議癌症新藥差額部分負擔及醫療保險附加醫療險。此外,也積極推動精準醫療,專注於基因檢測及針對基因變異位點給予藥物治療。癌症醫療花費逐年增加,癌藥費用已超過健保總額每年成長率4%。健保給付癌症藥費快達400億元,未來還會持續增加。--by ChatGPT癌症連續40年為國人十大死因之首,癌症藥費屢創新高,健保給付藥費如何把關?衛福部健保署長石崇良今參與「2023癌症高峰論壇」表示,目前採用「真實世界依據(RWE)」與「藥品給付協議(MEA)」兩大機制,在法規授權下商價管控藥費,當藥物有效時,健保加碼給付,若是無效,廠商必須還款,110年已為健保節省藥費近50億元,健保計畫給付CAR-T細胞治療,也將採取此一模式評估。2023癌症高峰論壇由國衛院、聯合報主辦,今年為第五屆,主題是「擁抱您,不會一個人」,癌症照護不只有醫療,還包括患者心理、照顧者、社會結構、文化背景及國家政策等,藉由論壇進行全方位探討,提供病友更深入、更直接、更有效率的幫助。石崇良今以「健保癌症治療政策及展望」,在論壇中發表專題演講。石崇良說,傳統藥品需經三期人體臨床試驗,收案人數達數百人以上,但醫療科技進步,許多癌症新藥在二期臨床試驗就取得藥證,如治療急性白血病的CAR-T細胞治療;正在審核中的的基因治療罕病藥物,一劑6000萬元,三期臨床試驗也僅收案20多人。為加速癌症新藥給付,健保署首先採用前瞻式預算,希望廠商提早提出新藥納保申請,再經醫療科技評估及病友意見,透過專家會議、共擬會議,進而與廠商議價,價格採多元風險分攤制度,如限定價格範圍、折扣、價量協商、價值導向等,再經真實世界依據(RWE)資料評估,最後完成議價。石崇良說,真實世界依據資料為針對癌症新藥建置登錄系統,蒐集病人資料、追蹤用藥成效,並定期檢討給付,藥物有效時健保可以加碼,無效時廠商還款,藉由此制度110年為健保節省藥費近50億元。健保預計給付CAR-T細胞治療,目前廠商開價一千多萬元,正擬定相關登錄系統,價格也在協商中。另外,石崇良表示,為了幫助癌症新藥納入健保,短期政策是加速給付收載及建立退場機制,如新藥給予兩年暫時性支付,有效就繼續給付,無效就退出。長期策略為藥品差額部分負擔,提升新藥可及性,將蒐集、諮詢各界意見,以評估可行性;同時針對高價藥品,研議獨立多元支持基金或預算。另外,也透過健保協同商保,讓醫療保險更到位。石崇良說,目前商業保險無法帶病投保,且實支實付醫療險需要住院,並有投保上限及額度限制,而醫療險多為儲蓄險或其他險種附加,未來希望健保附加醫療險,但也需要諮詢各界意見,了解未來要如何開發保單。健保署也積極推動「癌症精準醫療」照顧,也就是個體差異治療模式,目前一年約給付兩億多元於白血病、乳癌、肺癌、大腸癌等基因檢測,針對基因變異位點給予藥物治療,現以肺癌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的伴隨性檢測及用藥較多。依健保署統計,從2014至2022年,癌症醫療花費逐年增加,從783億元增至1334億元,其中癌藥費用從180億元上升至402億元,上升達2.3倍,每年癌藥平均成長率約10%,已超過健保總額每年成長率4%。石崇良指出,健保給付癌症藥費400多億元,共照顧83萬名癌症患者,每年新增癌症患者約12萬人,未來癌藥支出還會持續增加。
-
2023-04-09 醫聲.癌症防治
2023癌症論壇/贏在起跑點 血癌乳癌精準治療新希望
2023癌症高峰論壇「擁抱您,不會一個人」8日下午進行「抗癌新藥曙光」的議題發表,與會專家們帶來血癌最新治療趨勢,以往血癌治療只能使用化療及幹細胞移植,但現今已進入個人化精準醫療。另外,女性頭號殺的乳癌,早期患者如何避免復發、晚期乳癌的三陰性患者,都能隨醫療科技進步帶來治療希望,甚至利用次世代定序基因檢測找到突變基因,進行跨癌別治療。隨著醫療科技進展,在血癌方面,尤其急性血癌及多發性骨膸瘤都有新治療,提升患者存活率。台大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侯信安表示,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是成年族群中最常見的急性白血病,治療上卻面臨「存活時間短」、「年長者治療效果差」的瓶頸,從100年到104年統計有8千名病友,平均存活時間8個月,年長者僅3至5個月。「精準治療的時代已來臨。」侯信安指出,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相當複雜,正確診斷、分類對治療計畫擬定至關重要,而「次世代定序基因檢測」帶來新希望,可依據基因變異點、年紀、共病、預後預測等因素進行綜合判斷,判斷是否要化療結合標靶治療,或是及早進行造血幹細胞移植,讓治療「贏在起跑點」,擬定最佳個人化醫療。「不要因為年紀,限制繼續享受人生的希望…」亞東紀念醫院血液淋巴腫瘤團隊召集人、腫瘤科暨血液科主治醫師余垣斌說,隨國人平均壽命延長,愈來愈多年長淋巴瘤患者治療後痊癒,繼續享受生活。治療淋巴瘤,化療是主要的治療方式,化療沒有想像中可怕,每三周一次,每次2到3小時,反應率高達八成,效果不錯,減量也有效,但要小心感染風險,研究也發現,化療併用標靶藥物,效果更理想。另外,像新一代標靶藥物口服BTK抑制劑,對於某些淋巴瘤的治療,這類藥物可做為化療失敗後的救援治療,甚至取代化療成為第一線治療,對年紀大的病人來說,比化療更安全。不過,無論是哪種治療,病患、病患家人都必須與醫師充分溝通,並尊重醫師專業建議,不亂服用偏方,治療才會順利。花蓮慈濟醫院幹細胞與精準醫療研發中心主任李啟誠表示,急性淋巴性血癌未來可能「完全免化療」,免疫力好壞是關鍵之一;患者治療過程相當漫長,不論成人、孩童都要先經過一個月的誘導性化學治療,高風險族群先進行「異體造血幹細胞移植」後,再進入25至30個月的鞏固性化療,小孩成功率八成五、成人則低於五成。「第三代口服標靶藥物結合新世代抗體注射藥(BiTE),有機會達到完全免化療」,李啟誠說,花蓮慈濟五年前協助標準療法後復發的病友,透過BiTE結合CAR-T控制血癌細胞並恢復體內T細胞,並將細胞改造成為更強的CAR-T細胞,對抗血癌同時也預防復發,如今已5年,狀況良好,患者每天都能正常上班。「多發性骨髓瘤是過去10年來,血液惡性腫瘤中最蓬勃、迅速發展的疾病。」台中榮總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滕傑林說,過去罹患多發性骨髓瘤被認為是悲傷的,「因為治不好,對病人衝擊很大」,患者與家人、照顧者非常辛苦,尤其患者可能因為頭痛、骨折、骨裂等,連站都站不住。滕傑林指出,多發性骨髓瘤不難診斷,但症狀不典型,民眾應多注意高血鈣、腎功能不良、貧血及骨頭病灶四大症狀,當中貧血為最大宗,約占7成,其次是頭痛約占6至7成,高血鈣、腎功能不良約各占3成。滕傑林指說,多發性骨髓瘤第一線治療是自體幹細胞移植,但國內僅20%患者進行移植,統計指出,若自體幹細胞移植後,再搭配單株抗體標靶治療,相較沒有未接受標靶治療的患者,18個月疾病不惡化存活時間高達8成,且9成患者可以存活約3年,病情不惡化、生活品質佳。在乳癌治療上,台灣早期乳癌患者多,患者治療對於復發相當憂心。台北榮民總醫院外科部主任曾令民表示,在台灣,乳癌發生率是全癌別第一名,而乳癌亞期分類眾多,以荷爾蒙陽性(HR+/HER2-)占7成最高,雖然確診時多為早期,預後良好,但高風險患者有3成以上在術後前2年復發,高達7成在術後前5年發生,且3成患者有多部位遠端轉移。曾令民提醒,高風險族群指有四顆以上淋巴結感染,或一到三顆淋巴結感染,加上腫瘤大於等於五公分、腫瘤細胞分化程度第三級、Ki-67指數大於等於百分之廿,不過,隨著醫療科技進展,該族群可以選擇荷爾蒙治療搭配「細胞周期抑制劑」,相較傳統治療,能有效降低30%以上復發風險,達到治癒的目標。對晚期乳癌也不再束手無策,台大醫院乳房醫學中心主治醫師、乳房醫學會常務理事郭文宏說,晚期乳癌病患的五年存活率為36.2%。事實上每4名乳癌病患,有1人為HER2陽性,惡化速度快,死亡風險更高。近來發現,HER2弱陽性病患占55%,由於新一代「抗體藥物複合體(ADCs-俗稱魔術子彈)」出現,除了為HER2陽性病患帶來希望,也可針對2弱陽性癌細胞精準攻擊,加上旁觀者效應,讓周遭癌細胞也承受「池魚之殃」,晚期病患因此更有機會繼續存活。癌症治療進入精準醫療時代,台大醫院腫瘤醫學部主治醫師黃柏翔表示,「基因檢測、精準診斷與治療如同算命與改運。」先透過基因篩檢,找出各癌症特殊的基因表現,算出後續治療成效,藉此量身定制出每一位癌友的治療,對症下藥,精準打擊癌細胞,同時減少副作用,提升生活品質。目前最新的檢測工具是次世代定序基因檢測,已找出乳癌、肺癌、大腸直腸癌等特殊基因表現,經過標靶治療後,均能提升存活率。黃柏翔以乳癌為例,若BRCA基因突變,將減損DNA修復能力,累積更多DNA損害與癌化風險,此基因也與卵巢癌、前列腺癌、胰臟癌有關,但若接受對應的標靶藥PARP抑制劑,就有機會得到好的預後成果。論壇中,民眾關心次世代定序基因檢測是否可以用在健康人,黃柏翔強調,基因檢測不便宜,不同癌症檢測的項目不同,需與醫師討論,至於有家族遺傳史的人,若已罹患癌症或高風險者,可以與醫師討論,但一般健康人不建議篩檢。另外,醫師們也提醒,癌症治療需要很強大的神隊友,需要醫療團隊、照顧者及病人一起配合面對,吃好、睡好、心情好,就是最好的抗癌利器。2023癌症論壇由國家衛生研究院、衛福部健保署、衛福部國健署、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聯合報元氣網、那些癌症教會我的事粉絲團共同舉辦。
-
2023-04-03 焦點.健康知識+
電線、牙刷...家裡7種看不見的毒!譚敦慈教你清除「臥室、浴室、廚房」潛在地雷
生活中處處都暗藏著毒素,不只大家可能知道的廚房抽油煙機、浴室發霉,其實連每天使用的牙膏、電線,也都暗藏毒物陷阱!究竟,廚房、浴室、臥室裡還有哪些易被我們忽略的毒物?就由林口長庚臨床毒物中心護理師譚敦慈來一一替大家解惑,幫助大家遠離生活毒物!廚房的危害:抽油煙機、清潔劑油煙、化學洗劑,其實都是污染環境的問題。現在台灣罹患肺癌的女性較過去多,許多人會認為和「油煙」有關,因此廚房內盡量不要造成過多的煙霧。烹調方式最好是「冷鍋冷油」、不要有爆香的動作,因為只要一有油煙,就會產生有毒物質,然而再吸入人體後,就會造成身體很大的傷害。抽油煙機還有,抽油煙機也是一大重點。在開火前,就要打開抽油煙機,熄火後5~10分鐘後再將它關閉。台大公共衛生研究所曾做過研究,若熄火後立刻關閉抽油煙機,PM2.5還可能就會蔓延至家中的客廳。也會有人認為,下廚時只要開窗通風即可,但其實接近抽油煙機的地方反而不要開窗,要開遠離抽油煙機的窗戶。因為開了靠近抽油煙機的窗戶,會影響抽油煙機的吸力,甚至也可能造成抽油煙機的排煙管沒有確實排出,進而有肺癌的風險。所以抽油煙機的乾淨程度很重要,其中油垢一定要定期清洗,若油垢卡太多也會有火災的風險。清潔劑我自己在家會放空氣偵測器,有次就發現才噴了兩下清潔劑在爐台上,空氣偵測器便嗡嗡作響。所以我平時清洗爐台不用清潔劑,都是在熱熱的狀態馬上擦,便可以擦乾淨了。另外,清潔劑的使用上,建議先將窗戶打開通風,再來就是由上往下噴,如此一來才不會吸入自己的身體。還有,因疫情的關係,許多人會使用漂白水,這時要注意的是,漂白水不和酸性物質混在一起,否則可能會中毒、造成身體的危害,所以在使用時也要將窗戶打開通風。另外,洗碗機也是自己認為很重要的產品之一。很多人覺得洗碗機很費水,其實不會,因為可將所有的鍋碗瓢盆放入,而且放入洗碗機前,會先用矽膠刮板將油刮除,再放進洗碗機洗,因此清潔劑的使用量也會相對節省。1.先用矽膠刮板將鍋碗瓢盆的油刮除2.將鍋碗瓢盆放進洗碗機,加清潔劑3.洗完後將洗碗機的門打開,讓水氣散去浴室的危害:洗沐用品、牙刷洗沐方面,建議不使用有香精的沐浴乳、洗髮精。我自己在挑選上,會以無香味的為主。除此之外,我自己最要提醒的是「別把全家的牙刷都插在同個杯子裡」,牙刷之間的接觸,可能會感染幽門螺旋桿菌,導致胃癌。但並非使用牙刷架就不會有風險,若牙刷架發霉,就會有黃麴毒素的風險。客廳的危害:電線、冷氣濾網電線你多久沒清了?是不是積了許多灰塵?曾有人將電線上的灰塵化驗,發現上面有許多有毒物質,因此常常的清潔非常必要。至於要怎麼清潔?像我自己會用除塵的抹布先擦過,覺得不夠乾淨再用濕布擦,最後用乾布再擦一遍。為什麼要多乾布這一步驟?因為濕布擦完後灰塵容易沾黏,所以最後用乾布擦過,就不會黏灰塵了。冷氣的濾網過去有研究發現,冷氣的濾網沒有清,冷氣開啟後室內的細菌病毒量會上升四成左右,所以很多人一開冷氣便會打噴嚏就是這個原因。臥室的危害:香氛房間最要注意的應是「濕度」,我自己會在每個房間放濕度計,只要高於60左右就會開始除濕。而我的除濕機使用方式是:1.關閉對外窗、打開房內所有的櫃子2.除濕機放在房間正中央後開啟如此一來除濕的效果才會好!但是過去曾有除濕機燒起來的案例,因此沒有人在家時不建議使用除濕機,可改用冷氣的除濕。另外,許多東方人會焚香拜佛,我認為戶外空汙已經很嚴重,因此家裡就盡量不燒香、蠟燭。像是蠟燭的燭心會有硬度,便是因為有泡過鉛,因此蠟燭燃燒時,我們可能就把鉛吸進體內。而且燃燒香氛也是許多現代人的生活儀式感之一,成大曾做過研究,研究顯示在室內點一些這些冒煙的東西,會讓室內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上升。因此還是建議,若要燒蠟燭、香氛,保持通風很必要。當然使用空氣清淨機也有一定的幫助,但許多人在使用空氣清淨機時會認為,出門前開啟,回家後就會有好空氣?錯!空氣清淨機回家時開、放越靠近自己的地方越好。搬新家、新屋,小心存在有毒物質若有搬家、住新房需要的人,也要留意是否使用無甲醛、安全認證的標章。我自己在九年前搬回台北前,裝潢雖然都有挑了無甲醛的建材,但是裝潢好後我會先用洗碗精加一點水,擦拭家中的裡裡外外,接著再用清水擦拭一遍,最後將櫃子、窗戶通通打開,整整對流了三四個月才搬入。因為這些有機化合物、甲醛等物質,對人體有傷害,過去還有人因為住進有這些裝潢的房裡,甚至罹患血癌的案例,因此不可不慎。延伸閱讀: 1年半瘦32公斤!心臟權威創「3階段長壽飲食法」,改善發炎又降膽固醇 起床後喝水、高纖飲食反而刺激腸胃!中醫師:5個你以為健康習慣,其實很傷胃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4-03 養生.運動健身
選錯時間跑=慢性自殺!要避空汙危害,一文看懂慢跑建議時間、地點、空汙指數查詢
世界衛生組織在2013年將空汙訂為一級致癌物,在歐洲許多城市可以發現,空汙指數越高(如紅、紫爆),民眾罹患肺癌的比例就越高,因此在空汙中慢跑也是慢性自殺的行為。近年,擁有良好運動習慣的人口比例逐年提高,運動對健康的好處也是人人皆知,但是「空汙(如PM2.5)」卻是讓越運動越不健康的地雷!我們人體最大運動時的換氣量可達每分鐘100公升,約比安靜狀態下多20倍,如此一來,我們可能在運動時不知不覺將廢氣、髒空氣吸入體內,造成危害。到底外出運動時我們該注意什麼?空汙多少要注意?有哪些分類?空汙造成的危害蘇一峰醫師指出,「空汙的微粒從肺部微血管進入血液循環之後,會進一步破壞血管內壁造成發炎,時間一久,造成動脈硬化和產生血栓,血栓發生在心臟的冠狀動脈就造成心肌梗塞,塞到腦血管就造成中風。」我們可以發現,空汙不僅會造成肺癌,或是心血管疾病和腦部問題外,長久吸入汙染的空氣,還會造成全身性的發炎。肺癌權威陳晉興醫師也表示,世界衛生組織在2013年將空汙訂為一級致癌物,在歐洲許多城市可以發現,空汙指數越高(如紅、紫爆),民眾罹患肺癌的比例就越高,因此在空汙中慢跑也是慢性自殺的行為。空汙中如何運動?因此外出慢跑,或是進行騎單車、跑馬拉松等較激烈的運動,出門前最好先查看空氣品質預報,陳晉興醫師說,若PM2.5在50,甚至是在35以下就是對身體有好處的。在《空汙世代的肺部養護全書》一書中,環境醫學專家陳保中教授提到自身的運動方法,「我的方法是早點出門,通常早上6點多就到醫院,避開高空汙時段;下班時我會選擇走比較少空汙的『路線』,盡量避開大馬路,改走小巷弄」早上六點不只避開交通尖峰時段,走小巷也能盡量避免汽機車排放的揮發性有機溶劑。對於場地,陳保中教授也有一番見解,「河濱公園是蠻好的運動場地,車少、空曠,河道旁風大,有風流動能加速改善空汙;另外,台灣山林豐富,不必特別去挑戰大山岳,鄰近的小山丘也不錯,像台北近郊就有很多條親山步道,也是假日運動的好選擇。」綜上所述,選擇淸晨時段慢跑,避免上、下班時段(早上空汙濃度高但持續時間短/下班時間分散,空汙濃度低、但持續時間長);選擇靠近公園、水邊等樹木較多的地區,避免在大馬路邊跑步、運動;且留意PM2.5大於50微克/立方公尺時,就應避免戶外運動,才可以較有效的避免空汙危害。空氣品質指標(AQI)與健康影響及活動建議空汙的分類空氣汙染實際上到底存在哪些物質?以下分為6大類:一、氣狀污染物硫氧化物(SO2及SO3合稱為SOx)、一氧化碳(CO)、氮氧化物(NO及NO2合稱為NOx)、碳氫化合物(CxHy)、氯化氫(HCl)、二硫化碳(CS2)、鹵化烴類(CmHnXx)、全鹵化烷類(CFCs)、揮發性有機物(VOCs)。二、粒狀污染物總懸浮微粒(指懸浮於空氣中,所有粒徑之微粒)、懸浮微粒(指懸浮於空氣中,粒徑10微米以下之粒子)、細懸浮微粒(PM2.5,指懸浮於空氣中,粒徑在2.5微米以下之粒子)、落塵(指粒徑超過10微米,能因重力落下之微粒)、金屬燻煙及其化合物(指含金屬或其化合物之微粒)、黑煙(指以碳為主要成分之暗灰色至黑色微粒)、酸霧(指含硫酸、硝酸、磷酸、鹽酸等微滴之煙霧)、油煙(指含碳氫化合物之煙霧)。三、衍生性污染物光化學煙霧:指經光化學反應所產生之微粒狀物質而懸浮於空氣中,能造成視程障礙者;光化學性高氧化物:指經光化學反應所產生之強氧化性物質,如臭氧、過氧硝酸乙醯酯(PAN)等(能將中性碘化鉀溶液游離出碘者為限,但不包括二氧化氮)。四、有害空氣污染物氟化物、氯氣(Cl2)、氨氣(NH3)、硫化氫(H2S)、甲醛(HCHO)、含重金屬之氣體、硫酸、硝酸、磷酸、鹽酸氣、氯乙烯單體(VCM)、多氯聯苯(PCBs)、氰化氫(HCN)、戴奧辛、致癌性多環芳香烴、致癌揮發性有機物、石綿及含石綿之物質。五、異味污染物:指具有氣味,足以引起厭惡或其他不良情緒反應之污染物。六、其他經中央主管機關公告之物質。【延伸閱讀】 長輩要防肌少症,只吃蛋白質根本沒效!日本研究證實:加上「這3種營養素」才能長肌肉(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4-03 焦點.健康知識+
交通空污對大腦功能的破壞,比想像中還要快!僅2小時大腦就有反應
我們很習以為常地認為:「應該適時開窗通風一下」,但是交通空氣污染的危險性,恐怕已經超乎我們可以想像的!一項哥倫比亞大學所做的研究發現,交通工具產生的空氣污染對大腦的破壞不必等很久,而是馬上吸到、馬上受害。提醒在汽車行進間不要隨意搖下車窗,住在馬路邊的人別開窗以外,更要善用空氣清淨機以策安全,研究刊登在《環境健康雜誌》。 空氣汙染和全身健康有關過去大家都在說,都市環境中的空氣污染與心血管、呼吸系統和大腦健康狀況不佳有關,但是,都只是觀察,而無法直接給予證據;而實驗室動物研究的影響,也被認為無法直接顯示對人體的影響。為了解空氣污染對人體大腦的損傷,哥倫比亞大學的研究人員招募了25位民眾,利用動態式磁核共振(fMRI)對他們進行大腦檢查,以了解空氣污染對大腦有何影響。 在實驗室中,讓這25名健康自願受試的成年人,暴露在柴油廢氣或過濾空氣中兩個小時,並在每次暴露的前後,使用fMRI測量他們的大腦活動。研究主要是觀察受試者的大腦皮質,在知、記憶和情感中的「預設模式網路(Default Mode Network,DMN)」的變化,DMN就像是汽車的「自動駕駛」功能,讓人體在發呆時依然能維持身體的自動運作。 交通廢氣損害大腦細胞研究人員發現,和接觸過濾後的空氣後檢測的大腦反應相較之下,人在短暫接觸汽車廢氣之後,DMN的活動減少。研究人員表示:「我們知道DMN功能連接的改變與認知能力下降和抑鬱症狀有關,因此看到吸入交通污染廢氣後會中斷這些網絡令人擔憂」!研究人員說,雖然這還需要更大規模及更長的進一步研究來證實,但從他們的研究可以看出,交通廢氣確實可能損害人們的大腦或工作能力,因此,提醒大家應更重視空污帶來的影響。(本文摘自480期)【延伸閱讀】。她無病史、不菸不酒、生活習慣良好卻得肺癌!竟是「外出無1習慣」害的 初期0症狀 。非全來自排氣管!騎機車「1動作」也會排放空汙 讓人意想不到
-
2023-04-03 焦點.元氣新聞
奧斯卡獎得主坂本龍一不敵病魔,日前因直腸癌逝世
日本著名配樂大師坂本龍一因直腸癌逝世,享壽71歲。坂本龍一在2020年被診斷出罹患直腸癌,但仍堅毅地面對病魔,進行多次手術治療。直腸癌和大腸癌的症狀不同,直腸癌最常見的症狀是肛門出血,而右側大腸癌以腹痛最常見,左側大腸癌則是大便習慣改變。By Notion AI曾幫電影《末代皇帝》配樂而榮獲奧斯卡獎、日本著名配樂大師坂本龍一(Sakamoto Ryuichi)在上個月28日(2023/03/28)因直腸癌病逝,享壽71歲。事實上,坂本龍一事實上,曾經在2014年曾經罹患咽喉癌,在治療的過程中,他自己陳述這段過程:我遭受到非常痛苦的過程,我幾乎無法進食,甚至無法吞口水。而在經過治療後,在2015年時逐步恢復健康,他說:「我現在感覺好多了,感受到能量回來了,但我不知道癌症什麼時候會回來找我。」沒想到一語成讖。2020年時,坂本龍一被診斷出罹患直腸癌,而且是第4期,但他仍堅毅地面對病魔,進行多次手術治療,但癌細胞仍然擴散到肺部,當時他在官網上寫下:我已經70歲了,不知道還能活多久,但我還是想要像我的偶像巴赫跟德布西一樣,創作音樂到生命的終點。因此在2022年12月時,他進行了一項特殊的線上音樂會,他說:「我的體力大幅下降,已經無法負荷60到90分鐘的音樂會,所以我把這些音樂一首首錄製下來,然後串成一場音樂會。大家好好享受吧!」什麼是咽喉癌?咽喉癌是一個通用術語,適用於在喉嚨(咽癌)或喉頭(喉癌)中發生的癌症,屬於頭頸癌的一種,主要發生在男性。喉部結構複雜,包括9塊軟骨和各種軟組織,是呼吸道的重要部分,上下分別與口咽和氣管相連接。若喉癌細胞擴散,可能侵犯周圍部位,影響正常生理功能運作。咽喉癌可根據其發生部位分為聲門癌、聲門上癌和聲門下癌,其中最常見的是聲門癌,佔所有咽喉癌超過60%的發生率,其次是聲門上癌,發生率超過30%,而聲門下癌的發生率則較低,不到10%。咽喉癌的症狀包括喉嚨痛、聲音沙啞等,這些症狀發展緩慢,且與其他疾病相似,因此患者經常忽視早期症狀,最終可能延誤發現的時間。》看更多咽喉癌診斷方式直腸癌和大腸癌有何不同?大腸直腸癌發生的初期沒有明顯症狀,尤其是右側的大腸癌,初期只會出現大便潛血,根本一點感覺都沒有;而左側的大腸:包括降結腸、乙狀結腸和直腸長出的癌症中後期後比較會有大便習慣改變和血便等症狀,可是一般人又很容易把這些症狀誤認為痔瘡,因此延後就醫。不幸的是,當症狀嚴重就醫時,常常已經末期,也就是已經有淋巴腺、肝臟、肺臟或甚至骨骼轉移。事實上,大腸直腸癌幾乎都是從良性息肉演變而來,經過10年的時間慢慢從良性的息肉演變成惡性疾病甚至轉移,所以基本上大腸直腸癌癌細胞惡性度不像胃癌、肺癌或是肝癌那麼高,所以是一種治癒率較高的癌症。大腸直腸癌依發生位置約可大略分左側大腸癌、右側大腸癌、直腸癌,不同位置的症狀也有些許不同。根據國家衛生研究院癌症研究組、臺灣癌症臨床研究合作組織出版的《大腸直腸癌診斷與治療之共識》手冊指出,直腸癌因最接近肛門,最常見的症狀是肛門出血,會有血便、裡急後重(有便意但解不出來)、排便習性改變等症狀。而右側大腸癌以腹痛最常見,體重減輕、腹脹、貧血次之;左側大腸癌最主要則是大便習慣改變,腹痛及直腸出血次之。而直腸癌也因為離肛門最近,病人還常面臨一個問題,就是肛門能不能保留的問題。照片出處:By Joi Ito - originally posted to Flickr as Ryuichi Sakamoto, CC BY 2.0,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4023636參考資料Composer Ryuichi Sakamoto diagnosed with bowel cancerRyuichi Sakamoto, fighting cancer, livestreams what may be final concert「霹靂火」編劇鄭文華咽喉癌逝 一次了解成因、症狀與預防中研院士朱雲漢直腸癌逝享壽67歲 直腸癌和大腸癌有何不同?
-
2023-03-31 醫聲.癌症防治
疫苗防癌時代將至!國衛院客製化癌症疫苗取得重大進展
癌症不再是令人聞之色變的絕症,癌症「慢性病化」時代已經來臨。國家衛生研究院院長司徒惠康指出,國衛院在新藥探索上有完整生態系,在新藥開發、老藥新用、處方改良三大方向著力,並透過健康大數據資料庫建置,蒐集真實世界數據,加速藥物開發、藥品上市登記及健保納保評估。目前國衛院一項跨癌別的「癌症疫苗」計畫今年初獲衛福部食藥署核可,現正展開臨床試驗。基因分析工具 助力研究新冠疫情期間,疫苗話題掀起熱潮,免疫學家出身的司徒惠康表示,過去30年不少單位投入癌症疫苗研發,但因專一性癌症抗原不易尋找,發展「癌症疫苗」並不容易。過去十年因為基因分析工具進展,科學家較容易找出癌細胞與正常細胞不同的抗原表現,進而設計出癌症疫苗。司徒惠康指出,國衛院癌症研究所團隊歷經二年的努力,在今年二月取得食藥署核可,開始進行一項癌症疫苗的臨床試驗。該研究以胰臟癌、膽管癌為主,藉由精密基因定序及AI技術找尋出癌細胞中特定的突變抗原片段,以及分離出患者自身抗原呈現細胞「樹突狀細胞」,兩者結合後經過培養,再打回患者身上,預期可在患者體內誘發免疫反應,進而有效清除癌細胞。兩種腫瘤 動物驗證有效國衛院感染症與疫苗研究所自行開發並取得專利的「脂質化重組蛋白」及「靶向抗原」兩種技術,也將用於開發癌症疫苗。司徒惠康說,靶向抗原技術是利用大多數腫瘤都會有高表現的生存素為抗原,預期可應用到不同種類的癌症治療。目前已在兩種腫瘤的動物模式驗證其療效,並完成初步毒理試驗驗證其安全性,持續朝臨床研究邁進。此外,國衛院同步進行mRNA與DNA的癌症疫苗開發,在肺癌研究上顯示具有抗癌能力,將持續提升其抗癌效果、測試其他癌別治療,並合併傳統治療方法,希望盡速進入臨床試驗。司徒惠康表示,國衛院設有生技與藥物研究所、癌症研究所,以及生醫工程與奈米醫學研究所,是國內少數在新藥探索上具有完整生態系的機構,也正積極進行新藥開發研究。處方改良 可減少副作用司徒惠康指出,國衛院在過去20餘年,研發出至少十個以上針對不同疾病的候選藥物,目前已有七個進入臨床測試階段,其中不乏癌症新藥,「再經過一段時間,就有機會找出針對不同癌別的有效治療藥物。」「國人罹患癌症的基因突變型態,跟國外未必相同,國際的標準治療方式不見得適用於國內患者。」司徒惠康表示,藥物的「處方改良」係針對國際行之有年的標準處方進行優化,透過更改使用的藥物種類,降低藥物副作用,並提升療效。過去膽道癌國人罹病後預後極差,國衛院團隊近期開發一項膽道癌的處方改良,明顯減少副作用,患者的存活率及存活時間皆有上升,「提供國內癌症患者最直接的幫助。」2023癌症高峰論壇 擁抱您 不會一個人時間:4月8日(六)上午10:00至16:004月9日(日)上午10:00至15:00地點:集思交通部國際會議中心3F(台北市中正區杭州南路一段24號)
-
2023-03-28 醫聲.癌症防治
2023癌症論壇/國衛院示範計畫 無償基因檢測助患者免費用藥
過去新藥上市仰賴臨床試驗,耗時較長,近年以真實世界數據作為藥物研發及上市依據漸成趨勢。國家衛生研究院研究員級主治醫師暨國家級人體生物資料庫整合平台執行長黃秀芬表示,國衛院「癌症精準醫療及生物資料庫整合平台合作示範計畫(簡稱示範計畫)」,除了提供符合資格的6癌別患者免費基因檢測及用藥機會,所收集建立的基因與醫療大數據,就是屬於真實世界數據,除了有助於基礎基因研究,更可以做為提供新藥上市或申請健保給付之基礎,也「讓台灣在開發癌症用藥的步調可以跟上國際。」癌症精準醫療快速進展,不少癌別均找到致癌基因,相對應的標靶藥物也陸續研發成功。然而,標靶治療要價不菲,患者還需自費數千至十餘萬不等進行基因檢測以決定用藥。黃秀芬指出,示範計畫對癌友的最大助益是無償提供基因檢測,並將報告提供給病患和主治醫師;預計找尋肺癌、食道癌、膽囊癌、胃癌、膽管癌和胰臟癌6大癌別末期患者,只要是初診斷及首次復發後尚未接受化學治療、標靶治療的20歲以上患者,都可以到與本計劃合作的12家醫療機構參與。「患者如果可以儘早接受基因檢測,找到致癌基因,接受最適合的治療方式,常可以少受很多苦。」即使沒找可以用藥的基因標的,至少也有助於了解最適合自己的治療方法。黃秀芬透露,曾有一位肺癌患者因年事已高,擔心化療帶來的諸多副作用與不適,原已放棄治療數個月,在醫師建議下參與本示範計畫,發現其腫瘤的基因突變有適合的標靶藥物,不須進行化療,而且還可以取得免費贈藥,此患者因此改為願意積極治療,是個很幸運的成功案例。示範計畫預計收案2000例,規模全台最大,且有4家國際藥廠共同加入贈藥,將依基因檢測結果,提供合適的標靶藥物給參與計畫的病患。黃秀芬表示,透過跨癌別的全方位基因檢測、智慧化分析,讓醫師據以進行精準臨床醫療決策,再搭配精準醫療用藥,對癌症病人是莫大助益。「我們希望讓精準醫療發展更快速,台灣提早跟上世界潮流。」黃秀芬指出,示範計畫使用的基因檢測套組可一次定序324個基因,讓此計畫建立的基因與醫療大數據更有「未來性」,除了能用於後續基因研究,對於未來推動運用真實世界證據作為藥物研發、藥品上市登記及健保給付評估都將有所幫助。她也說,這個基因與醫療大數據,因為是儲放在國家級人體生物資料庫整合平台,將會是個公共財,讓所有專家學者都可以申請分析運用。● 黃秀芬執行長現職:國家級人體生物資料庫整合平台(NBCT)執行長國家衛生研究院分子與基因醫學研究所研究員級主治醫師● 「給神隊友的一句話」「一定要永遠懷抱希望,未來會變好 !」聯合報健康事業部響應今年 #世界衛生組織 的新計畫,除了關注癌症本身外,更要重視癌友、家人與醫療團隊,因此我們邀請2位知名癌友家屬分享照顧歷程、20位癌症權威開講,讓這些神隊友提供癌友身心靈全方位的支持。👉🏻目前活動報名已額滿截止!後續精彩內容將持續更新在2023癌症高峰論壇-「擁抱您不會一個人」活動策展網頁!👈🏻
-
2023-03-27 醫聲.癌症防治
2023癌症論壇/吃錯增加癌症復發風險!營養師:保健食品挑選把握2原則
不少癌友會在常規治療之外,服用營養品、健康食品等。癌症病團調查,國內超過8成患者曾在罹癌後使用保健食品。癌症希望基金會學術委員暨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營養部主任黃孟娟呼籲,癌友服用保健食品需注意劑量與均衡2原則;根據國際研究發現,罹癌病人單一營養品服用劑量過高,甚至有可能增加癌症復發風險。黃孟娟表示,癌友治療過程中,若副作用還不至於影響正常攝食,建議仍以六大類飲食均衡攝取為主,不必特別服用保健食品。她指出,癌友食物選擇應把握「質重於量」的原則;化療過程中體力勢必受到影響,建議攝取魚肉蛋豆類 (如: 鮭魚、鱸魚、豬里肌、雞胸、豆腐等常見食材)等優質蛋白質,補足「必要胺基酸」,可幫助組織修復,也能讓免疫細胞合成更有效率。癌症治療期間,「除了一般劑量,即符合膳食營養素建議攝取量的綜合維生素礦物質補充劑以外,比較不建議常態、重複或較高劑量補充保健食品。」黃孟娟表示,根據美國癌症研究基金會等機構的治療指引,癌症患者在治療期間僅建議使用維生素礦物質補充劑,且劑量與健康成人相同即可,民眾可上國健署網站查詢適合本身年齡的合適的用量。她表示,國外曾有研究顯示,患者食用過量的維生素A,或維生素A、E的複合劑,反而可能增加肺癌再發的風險。黃孟娟也說,麩醯胺酸雖可幫助患者粘膜修復,但也有國際研究指出,服用過量導致血癌復發風險增加。她說明,此類保健食品建議只在黏膜潰瘍症狀嚴重期間使用,若症狀緩解即應停止補充,不可作為常態性使用。坊間流傳靈芝、冬蟲夏草及牛樟芝等多醣體成分可防癌、抗癌。黃孟娟表示,多醣體的作用是提升患者免疫能力,並無法直接殺死癌細胞,所以接受癌症治療(如: 手術或化放療) 是相當重要。她指出,若病人希望提升免疫力,可以多吃杏鮑菇、猴頭菇、金針菇、黑白木耳等常見菇類,這些天然食物中就含有十分豐富的多醣體。此外,黃孟娟指出,市面上常見的癌症配方、腫瘤配方等多為「均衡營養品」通常含有較高的蛋白質,也有均衡的維生素礦物質,某些腫瘤配方會添加能夠刺激免疫力的營養素,如: 抗氧化營養素或魚油等,如果是政府認證過的特定疾病配方食品可在食藥署網站查詢,使用時不必擔心劑量問題,「是安全的營養補充方式」。她表示,此類營養品通常兩罐可以抵一餐,具有飽足感,患者食慾不佳時可進行補充。一般也可以加入咖啡、巧克力粉與水果攪打成汁汁以變換風味,也可以打成冰沙,都能更好入口。● 「給神隊友的一句話」「營養給力,治療順利 !」聯合報健康事業部響應今年 #世界衛生組織 的新計畫,除了關注癌症本身外,更要重視癌友、家人與醫療團隊,因此我們邀請2位知名癌友家屬分享照顧歷程、20位癌症權威開講,讓這些神隊友提供癌友身心靈全方位的支持。👉🏻點擊報名2023年癌症高峰論壇【擁抱您,不會一個人】👈🏻報名人數:共計100名。(依網路報名優先順序決定錄取及備取順位,需待主辦單位確認順序後,以簡訊發送報名成功通知為主。)📍時間:DAY1:04月08日(六)上午10:00至16:00 (09:30開放入場)DAY2:04月09日(日)上午10:00至15:20 (09:30開放入場)*備午餐餐盒📍地點:集思交通部國際會議中心3F (台北市中正區杭州南路一段24號)💡主辦單位:國家衛生研究院、中央健保署、國民健康署、聯合報健康事業部、元氣網、那些癌症教會我的事粉絲專頁
-
2023-03-23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確診前的不安與徬徨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醫學生從病人學習到的心得」。一位醫學生在即將離開實習醫院時,寫出自己六個月來如何從教室、課本,在臨床老師的指導下,應用到醫院、病人的心路歷程,並且給「醫病平台」帶來作者別具匠心畫出的「插圖」。另外兩篇是由一位有一段時間沒有聯絡的學生,仍舊不忘以「敘事醫學」的方法,追述自己一位病人由最初無法接受診斷到後來欣然同意接受治療的故事,以及聆聽病人分享治療引起的副作用。這些都是只有透過病人才能學習到的重要醫學知識。希望這三篇醫學生的動人敘述可以使社會大眾更了解醫學教育需要病人與家屬的參與,將來我們的子孫生病時才有好醫生可以照顧他們。延伸閱讀:醫病平台/ 內科實習之震撼教育 試劑緩緩爬過快篩盤,我皺著眉,下午開始咳嗽,痰更逐漸累加上去,在新冠肺炎升溫的時代,我幾乎都可以猜上這回凶多吉少。 「拜託,希望是陰性啊。」 狹小的空間裡,我十指緊扣,彷彿在告解室尋求得到一絲救贖。 命運笑了一下,沒在跟你諒解的,標示「T」處的紅線沒幾秒就浮現,清楚告訴你:「認命吧,關進小房間,開始隔離吧!」 我苦笑地步出廁所,喔不,如果我還笑得出來的話。 同行的夥伴看著我,他們在等我的答案。 「是陽性。」盤子上兩條平行的紅線,像極了他們和我那不再交集的生活。 「你就是愛玩,早就跟你說不要去,現在你害到同學怎麼辦?」 「為什麼你的電話都打不通?接電話!」 家人透過視訊通話,把那些不滿丟出。 捷運不定時轟隆隆地從上方駛過,輾壓我奮力辯護的話語──即使身上已經沒水的我喉嚨乾得都要紅腫發炎。 沒人願意生病,而一場突如其來打亂計畫的病更奪走了我的發聲權。 我帶著滿滿的抱歉,和同學討論完宿舍可能被迫遷出,但還是得去醫院實習的後續處理,然後在昏黃的路燈下,騎著機車駛進那已不再熱鬧的黑夜。 「醫生,我這一定是肺癌嗎?」 來到醫院實習遇到的第一個病人,用那圓圓的眼睛盯著我。咳了數個月的她,肺部X光顯示著六公分大的腫塊。與影像亦十分不熟的我,只能尷尬的說著自己也還在學,不清楚這代表什麼,由主治醫師說明可能比較好。 「像我這樣沒抽菸,但是得到癌症的人多嗎?」 胸腔科醫師說明這麼大的腫塊,有九成機率是癌症後,她又這麼問道。 我仍舊答不出來,只覺得這消息對她來說實在過於突然,任誰都難以馬上接受。 她以經濟困難為由,拒絕了肺部穿刺的檢體化驗。後來打了電話關心,她說目前確診了,隔離結束後會再處理──語調裡,我不確定那是不是僅是推託之詞,而我終究不知道那一成的機率,是不是渺小得擊垮了她對身體健康的信心。 「張醫師嗎?我跟你報一床病人。她平常就有在用使蒂諾斯,因為明天要動乳房手術,現在很焦慮,看看你們是不是可以開一點幫助睡眠的藥給她。」夜間學習時接到護理師打來的電話,簡單看過資料後,我便前往病床。 推開門時,她正盤腿滑著手機,和原先想像的緊張崩潰截然不同,我甚至懷疑自己是不是走錯房間。 「你好,我是今天晚上值班的實習醫學生。」在我簡單的開場白後,她放下了手機,勉強笑著,希望我們給些安眠或抗焦慮的藥,讓她這兩天可以好好安心的睡覺。 詢問之下,發現她平常過了午夜十二點才會上床睡覺,可大概是太緊張了,理當睡前才服用的安眠藥,竟然今天下午六點就把它吃了。「我感覺到你為明天的手術很擔心,不過藥物也有劑量限制,我們不希望因為藥物過量造成其他副作用,這方面我會回去和學長姐和老師討論看看。」 「嗯嗯,再麻煩你了,吃的不行的話,打針也可以。反正就讓我可以好好睡就好。謝謝你喔!」她臉上的笑容過於殷情,讓我分辨不清是真的看見了希望,還是為了拿到藥而做出的討好行為。 和PGY學姐討論後,我們決定先讓她做些事情轉移焦點,接近睡眠時間若需要藥物再行開立。 再次推開病榻房門時,我告知了方才討論的結果。 「好,沒關係,那我吃自己帶來的藥。」雖然仍掛著笑容,她的態度卻急轉而下,那一刻,我突然覺得是不是身為實習醫學生的身分不夠有公信力,讓她無法接受我說的話。 「也許,我們可以來聊聊你擔心的是什麼。」 「擔心手術的結果啊!」她一副理所當然地僵笑著,見我仍未將視線移開,她頓了一下繼續說道:「我怕是不好的結果。」聳了一下肩,她說自己原本只是陪媽媽做身體檢查,哪知道她竟被告知可能罹患了乳癌。 「聽起來這對你來說太突然了,你一定很難接受。」 問起平常面對焦慮緊張的時候會做什麼,她回道:「工作,專注做一件事時,就不會想東想西了。」但那卻是一件她現在無法做的事,而且男朋友也回家處理事情去了。 我沉默了一晌,覺得她在工作表現上一定是個優秀的人,然而現在能讓她擁有成就感的事物卻被拒之門外,彷彿自我價值也飄散於無形的空中,怎麼也抓不牢──如一座孤島,在生活習慣被剝奪的狀態裡,載浮載沉地漂泊於無助的大海之中。 最後我依舊沒有妥協,未同意讓她馬上再吞一顆助眠藥,即便如此,在話題結束之際,我似乎在她微笑的眼角裡看見了微微的反光:「謝謝你,你們好溫暖。」 「不會,也謝謝你願意告訴我這麼多。」 每場病帶給人的不只是身體上的不適,有更多心理上的壓力,不侷限於自己,還有很多經濟、家庭或事業上的不安。 因為新冠肺炎確診在家隔離,我有幸同理病人的感受,並記錄這些心頭上的故事。但願那些令人未知的恐懼,最後都能有好的結果,即便不是,也希望我們都能有勇氣面對並克服它們。後記: 實習結束那天,心仍懸著的我打了最後一通公務機電話。 熟悉的聲線裡,當初以經濟為由拒絕肺部穿刺的她,說起後來到別家醫院就醫,嘗試了正子治療的新方法,腫塊大小神奇地從六公分減至兩公分,也不再咳嗽;事業上仍未明朗,但隨著疫情趨緩希望能慢慢回升。 「太好了。」我開心地說,她也謝謝我們這麼照顧她。 像是放下了一顆大石頭,我也就這樣結束了大五的Clerk生涯。
-
2023-03-21 醫聲.癌症防治
2023癌症論壇/台灣癌友自殺率高居不下 醫籲罹癌前3年投放心理資源
癌患易因治療帶來的身體疼痛、經濟壓力而產生輕生念頭,導致確診前3年自殺風險高於一般人、憂鬱症患者,且相較世界各國,台灣情況特別嚴重。對此,亞太心理腫瘤學交流基金會董事長、台北馬偕紀念醫院精神醫學部資深主治醫師方俊凱表示,減少癌症患者痛苦、重建信心是關鍵,政府應重視癌症帶來的心理困擾,並給予醫療團隊足夠的支持。根據多個研究,美國癌症患者自殺死亡率僅約一般人的2倍(標準化死亡比),台灣約為2.47倍以上,但是在1985到2007年間,台灣癌症病人,每年每十萬人平均約110名死於自殺,這個數據是相當高的。方俊凱分析,高自殺風險起因於華人的傳統觀念根深蒂固,認為癌症即絕症,害怕痛苦也怕連累他人。細探癌症患者自殺樣貌,可發現確診前3年、尤其是半年至1年間是患者自殺高峰期,患者會因治療不順、沒資源支持,而選擇趁尚有體力之際自我了結,打破「久病厭世」的既定印象。尤其與生理需求有關的癌症,如胰臟癌、肺癌、胃癌、口腔癌、食道癌等是自殺高風險者。為扭轉罹癌必死無疑的成見,方俊凱建議,提供患者類似地圖的治療指引,告訴患者可以做哪些治療、治療的內容及預後,藉此制定出適合患者的治療方式,增加患者的求生意志及治療意願。另外,台灣心理支持系統多著重後端的安寧療護,忽略罹癌前期的身心壓力,無法及時接住陷入情緒風暴的患者;即使患者轉而想尋求專業幫助,又會因單次動輒數千元的自費諮商退縮,導致不到十分之一的患者真正接受相關醫療資源。方俊凱建議,政府應將心理腫瘤獨立成一個診斷碼,可促進心理師進修心理腫瘤相關教育訓練,也鼓勵健保、保險業者將其納入給付範圍,「若是擔心出現濫用情形,可像復健那樣限制次數,或先由精神科確定是否進一步諮商。」心理腫瘤也應納入健保給付,醫院才有誘因增聘專業心理師,方俊凱指出,年度新診斷癌症人數大於5百人以上需聘一位專職心理師,逾2千人以上,每2千人增加1名心理師,其中一半須為專職,每年健保僅需多付1億多元,便能滿足有需求的癌症患者。● 「給神隊友的一句話」「醫療團隊合作,就像金鋼合體,一起全心打倒病魔 !」聯合報健康事業部響應今年 #世界衛生組織 的新計畫,除了關注癌症本身外,更要重視癌友、家人與醫療團隊,因此我們邀請2位知名癌友家屬分享照顧歷程、20位癌症權威開講,讓這些神隊友提供癌友身心靈全方位的支持。👉🏻點擊報名2023年癌症高峰論壇【擁抱您,不會一個人】👈🏻報名人數:共計100名。(依網路報名優先順序決定錄取及備取順位,需待主辦單位確認順序後,以簡訊發送報名成功通知為主。)📍時間:DAY1:04月08日(六)上午10:00至16:00 (09:30開放入場)DAY2:04月09日(日)上午10:00至15:20 (09:30開放入場)*備午餐餐盒📍地點:集思交通部國際會議中心3F (台北市中正區杭州南路一段24號)💡主辦單位:國家衛生研究院、中央健保署、國民健康署、聯合報健康事業部、元氣網、那些癌症教會我的事粉絲專頁
-
2023-03-18 醫聲.領袖開講
院長講堂/台灣首批腫瘤科醫師張俊彥 不捨病患化療神經痛動念鑽研,10年開花結果
台北醫學大學台北癌症中心院長張俊彥,投入癌症領域完全陰錯陽差,卻在臨床工作中找到從醫的目標:「找出化療引起神經痛的解方」,一頭栽下去就是十多年,研究也在今年開花結果,找到具潛力的藥物。張俊彥去年十月底接任院長後,盼能助北醫體系完成更多癌症研究,拓展實力。張俊彥曾任三軍總醫院腫瘤科主任、國衛院癌症研究所所長、國衛院生技與藥物研究所所長、成大醫學院院長及成大副校長等,其經歷都與「癌症」相關。台灣腫瘤科醫師 他是首批當初張俊彥投入腫瘤科完全是誤打誤撞。在醫療專科化剛起步的年代,腫瘤科的前身是血液科,是當年的冷門科系,他不想投入競爭極強的外科領域,選擇了血液科,後來又分出腫瘤科,成為現代的顯學。他是三總第一批的腫瘤科醫師,也是台灣第一批的腫瘤科醫師。三總看診期間,癌症患者一年比一年多,看到患者化療後產生的副作用令他相當苦惱,特別是化療後的神經痛,用盡各種方式都無法改善患者的不適感。病患化療神經痛 動念研究十多年前,一位罹患肺癌的女性患者,化療後出現嚴重的手部神經痛,每次門診都說:「醫師,我的手好麻、好痛!」他只能開藥給她使用,但藥物完全沒效,卻還是要給藥,後來這位患者手的麻痛感更嚴重,幾乎已經影響生活。那時他開始思考,有沒有辦法為這些患者做一些事。在醫院內做研究不容易,第一次嘗試宣告失敗,在國衛院癌症研究所所長時,第二次嘗試還是失敗,到成大擔任醫學院院長,終於蒐集到各種資源,加上原本國衛院資源,持續進行研究。經過十年,終於有結果。張俊彥說,某些患者化療後,因為體內特殊基因,才會出現化療後的神經痛。再經過六、七年找尋可以改善神經痛的藥物,在今年找到具有潛力的合成藥物,並申請專利,將論文發表在頂尖期刊「藥物化學」 (Journal of Medical Chemistry) 中。後續開始臨床試驗,希望能看到最終的結果。張俊彥接任台北癌症中心最重要任務,結合北醫大體系三家附設醫院的臨床研究,目標走向醫學中心,臨床研究是基礎,同時得加強教育。因疫情而備受討論的mRNA疫苗,原本研究目標是作為癌症疫苗,但因疫情嘗試做新冠疫苗,未來癌症疫苗的研發將是癌症研究領域的重頭戲。養生祕訣/不把工作帶回家 減量飲食早睡早起北醫大台北癌症中心院長張俊彥說,工作如果做到沒辦法再突破,就會想換一份工作。接受新挑戰,總會有各式各樣的壓力,他調整壓力的方法,就是「提前把工作做完」,不把工作帶回家;休假時,摸個兩圈麻將,和朋友聊聊天,就是他的紓壓養生法。無論是工作、生活,都要符合「人性」,才能在壓力中找到快樂的方式。工作減壓是很重要的事,能幫助工作效率提高。張俊彥的工作減壓原則是「絕對會把事情提前做完」,拖延只會讓自己很焦躁,按部就班完成,不僅能讓同事好做事,自己內心也舒服,回家也不必再想著還有工作沒做完而焦慮。不過這不一定適合每個人,他說,找到快樂的養生法之前,得先認識自己。過去他曾著迷打高爾夫球,但每一次開球都是凌晨五點,不喜歡遲到的他,隔天如果要五點開球,他會擔心睡過頭,焦慮到整晚睡不著,加上左手因為打球姿勢不對,出現五十肩,最後索性不打了。現在則是下班散散步,偶爾跟太太外出走步道,加減運動。為了維持體態,現在會吃得比較少,以前吃一碗飯,現在改吃半碗,餐盒也從一盒改吃一半。張俊彥說,現在少吃一些,目的不是減肥,「我是要維持體重」,他很滿意現在微胖的身材,他笑稱,「微胖」才有本錢消耗,如果沒有熱量就沒有長肌肉的空間。飲食上沒有特別忌口,好吃的東西照吃,肥肉這麼好吃一定要吃,只是以前吃一盤,現在吃一、兩塊,採取「減量飲食」。其餘甜食、飲料,他本來就不愛,並沒有特別調整。而他最堅持的則是「早睡早起」,規律的生活作息,是他有意識地刻意練習來的,讓自己有辦法可以順利工作,好好生活。張俊彥小檔案年齡:66歲專長:癌症療法及抗癌藥物研發、各式惡性腫瘤、腫瘤急症、癌症計畫書設計和血液疾病現職:台北醫學大學台北癌症中心院長、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台北醫學大學講座教授、台北醫學大學癌症轉譯研究中心主任學歷:國防醫學院醫學系醫學士經歷:三軍總醫院腫瘤科主任、國衛院癌症研究所所長、成功大學醫學院院長、國立成功大學名譽教授、國立成功大學副校長、國衛院生技與製藥研究所所長給病人的一句話雨過天晴,人生仍是充滿希望的。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3-18 焦點.健康知識+
微波爐、氣炸鍋...3種家電恐致癌!醫:標榜「臭氧」最危險,使用多1步驟可防範
【本文重點】常用家電恐致癌!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胸腔內科主治醫師蘇一峰提醒,家電與電器也可能是室內空氣污染的來源,微波爐、氣炸鍋、電鍋、印表機等都有產生燃燒,釋放出PM2.5微粒的風險。另外,主打「臭氧消毒」的家電,如洗碗機、烘碗機、洗衣機,也會成為室內空氣污染的來源。使用這些家電時,要注意通風環境、空氣流通,避免選擇主打臭氧消毒的產品,並儘量避免在室內密閉空間使用。--by ChatGPT長期吸菸、廚房油煙,會導致罹患肺癌的機會大幅增加,但就算不吸菸、不進廚房煮飯,「空氣污染」也可能導致肺癌。蘇一峰提醒,多數人認為室內空氣污染的來源可能,是家裡有人抽菸跟二手菸或是煮菜的油煙,但其實很多的家電、電器所產生的空氣污染反而容易被忽略,是家裡的隱藏空污地雷,來看看有哪些家電會導致空氣污致癌。3類家裡常見電器 是空污致癌地雷1.加熱食品的家電許多家裡的電器是空氣污染的元兇,除了家裡煮菜開火會造成油煙,不開火的電器也可能會有空污的危害。蘇一峰提醒,有加熱過程電器其實就會產生燃燒,如微波爐及氣炸鍋,或是其他食品加熱的工具,都有風險。而家家戶戶必備的電鍋,也有空污風險!電鍋在加熱的過程中,外面水蒸氣蒸乾後就是加熱燃燒,此時就會有空氣污染微粒跑出來。2.「臭氧消毒」的家電除了加熱食品的電器,蘇一峰也提醒,看到有標榜「臭氧消毒」家電,更要特別注意,像是洗碗機、烘碗機、洗衣機,這些在消毒過程若產生臭氧,也是室內空氣污染來源,會引起呼吸道發炎反應、經攣,甚至氣喘發作等不舒服的症狀發生。3. 印表機不少公司、家裡常用印表機,蘇一峰表示,印表機的使用過程中會產生很多碳粉噴墨,除了會造較多的空氣污染,使用時候旁邊碳粉濃度會非常高,等於無形中吸入許多PM2.5,甚至運作時在旁邊都可以聞到異味。針對家中易造成空汙的電器,根據tvbs報導,蘇一峰表示,這些家電對身體的危害程度,過去研究沒有那麼清楚,只能說危害嚴重度大概類似於吸二手菸。他提醒使用這些電器時,儘量在通風環境、注意空氣流通,可以同時開抽油煙機或開門窗。也建議避免選擇主打臭氧消毒的非生活必需電器,至於其他的家電由民眾自主選擇。如果會很在意家電所產生的空汙,民眾可於烹調時戴上口罩,但口罩大概只能防範一半的PM2.5,主要的防範還是「防止製造家中空氣污染」。延伸閱讀:.把室內盆栽當作天然的空氣清淨機?結果可能令你失望.做家事常吸到灰塵,這會成為肺癌高危險群嗎?.塑膠包裝到底能裝熱食嗎?一文看懂塑膠種類及是否含有塑化劑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3-09 醫療.腦部.神經
「殯葬天王」龍巖集團李世聰神經膠質細胞瘤逝!醫:幾乎是惡性,8症狀要懷疑腦瘤可能
聯合報報導,龍巖集團總裁李世聰今天(8日)驚傳病逝,享壽65歲。龍巖集團已證實此訊息,並表示相關治喪事宜籌備中。【相關新聞】·「殯葬業大亨」龍巖集團總裁李世聰今辭世 享壽65歲·名嘴陳立宏也是腦腫癌逝 醫:病程兇存活期短其實早在2021年即傳出李世聰罹神經膠質細胞瘤(GBM)第4期。元氣網疾病百科介紹,腦瘤大致可分「原發性」及「轉移性/續發性」。原發性亦即腫瘤於腦中自然生成,最常見的類型為膠質細胞瘤,依照發生的位置以及細胞特性,可再細分為「髓母細胞瘤」、「腦膜瘤」、「腦下垂體腫瘤」、「神經鞘瘤」等。轉移性則是由其他部位之癌症細胞轉移而來,臨床上多由肺癌與乳癌轉移而來。【延伸資訊】·疾病百科/腦瘤另根據國泰綜合醫院醫訊謝政達醫師、張志儒醫師撰文指出,所有腦瘤中神經膠質細胞瘤占一半以上,幾乎都是惡性的,且惡性程度還特別高。當有下列的8症狀時,必需懷疑腦瘤的可能1. 視力逐漸模糊,視野逐漸狹窄:這是因為腦瘤造成腦壓增高,壓迫視神經,引致視力模糊,看東西迷濛而不真實。至於視野的缺損,則多在兩側,好像有布簾遮住般。少數視力差的老年病患,在接受白內障手術後,視力並未獲得改善,也是因為長腦瘤之故。2. 眼睛外觀變形:包括眼皮下垂、眼球外突、眼睛無法往外看等,這是因為負責眼球運動的腦神經受損,問題在腦部而不在眼睛。3. 單側聽力變差:先是平衡及聽神經(第八腦神經)受壓,有陣發性的耳鳴、聽力逐漸變差、有可能伴隨著同側臉麻,接著腦幹處負責顏面感覺的三叉神經(第五腦神經)以及負責吞嚥的舌咽神經、迷走神經及腦幹受壓迫,造成吞嚥困難、步態不穩、甚至視力模糊,這是典型聽神經瘤引起的症狀。4. 吞嚥困難以及步態不穩:吞嚥食物(尤其是流質)時常會嗆到,聲音沙啞,無法大聲,下肢緊繃,無法大步邁開,容易摔倒。這些是後顱窩腫瘤壓迫舌咽神經、迷走神經以及腦幹所引起的症狀。5. 單側肢體麻木或者無力:類似中風的症狀,但不及中風來得急遽,而是漸進性的。這是因腦中負責運動功能的錐體束系統,受到壓迫所造成。6. 人格的改變:大腦的額葉或者顳葉受到侵犯時,會有記憶明顯變差、情緒失控、行為舉止錯亂、答非所問等異常的症狀。7. 荷爾蒙的異常:年輕婦女無故停經及乳汁過度分泌;手腳、鼻子、下巴慢慢變大,鞋子逐漸穿不下;月亮臉、水牛肩、身軀肥大、四肢瘦小,這些都有可能是腦下垂體腺瘤不正常的分泌荷爾蒙所致。8. 癲癇的發作:也有部分腦瘤是以癲癇形態表現:嘴角抽搐、手腳痙攣、然後全身性發作。以上是腦瘤可能產生的特殊症狀,至於一般常見的頭痛、頭昏、失眠、記憶衰退等,為功能性障礙,不代表有腦瘤的存在。而針對腦瘤的治療,以外科手術切除為主,必要時以放射線治療或化學治療,加強或輔助之。
-
2023-03-07 癌症.抗癌新知
只要變老體內就會有癌細胞 專家揭癌症戰勝免疫系統的3個關鍵
【本文重點】癌症形成需要三個不同的系統發生特定的突變,從而破壞這些共同防止癌症發生的系統。第一個關鍵突變出現在致癌基因中,導致快速生長;第二個突變發生在腫瘤抑制基因中,導致細胞失去自我修復的能力;最後一個突變破壞讓細胞以自我毀滅方式死亡的基因。只有同時有多個基因發生非常糟糕的變異,癌症才會發生。在細胞進行優化以在惡劣環境中生存和發展的演化中,這些變異可能積累起來導致癌症。--by ChatGPT要形成癌症,細胞只需在三個不同的重要系統中發生適當的突變,就會對這些共同防止癌症發生的系統造成特定的破壞。防止癌症發生的系統如何被破壞?第一個關鍵突變必須出現在致癌基因(oncogenes) 中,這些基因負責監控細胞的生長和增生。例如,其中一些基因在你還是胚胎,也就是一小團細胞時非常活躍。要在短短幾個月內將一個原始細胞變成數兆個細胞,需要快速地分裂和生長,才能形成一個微小的身體。當有足夠的細胞去形成一個差不多完整的人時,這些快速生長的基因會被關閉。幾年或幾十年後,當一個突變再次開啟這些致癌基因時,被破壞的細胞可以開始迅速分裂和增長,就像它試圖在子宮內創造一個新的人類一樣。所以第一個突變造成了快速增長。第二個關鍵突變必須發生在負責修復遺傳密碼的基因中,它們非常恰當地被命名為腫瘤抑制基因(tumor suppressor genes)。這些基因產生防護和控制機制,不斷掃描DNA 是否出現差錯和因複製而產生的錯誤,並馬上修復它們。所以,如果這些基因被破壞或有缺陷,細胞基本上會失去自我修復的能力。但這兩個特定的突變仍然不夠。細胞通常可以識別遺傳密碼已被危險地破壞並有失控的風險。如果突變即時被發現,會觸發自我毀滅進而將自己殺死。所以最後一組需被破壞的基因,是讓細胞以細胞凋亡進行自我毀滅。我們已經談過幾次細胞凋亡,是大部分細胞結束自己生命的方式—這是一個不斷自我循環的過程,防止細胞隨著時間的推移積累太多錯誤。如果在時機成熟時細胞失去了自殺的能力,就無法修復自然累積在遺傳密碼中的錯誤。細胞開始不受限制地生長,然後會變成癌症和危險。當然我們在此做了一點簡化。這三個系統中只產生一個突變通常是不夠的,必須同時有多個基因發生非常糟糕的變異。這是癌症發生的基本原理。從某種意義來說,一旦這些損害累積起來,一個細胞就會變成一個癌細胞,變成了別的東西。有一點舊成分,也有一點新成分。數十億年來,演化塑造細胞進行優化,以利於在惡劣的環境中生存和發展。細胞彼此互相爭奪資源和空間,直到出現一種非常新穎且令人興奮的生活方式—合作。這種合作方式允許細胞彼此分工合作和專業化,就群體而言讓一切變得更成功。但合作也需要犧牲。為了讓多細胞生物能夠存活,團結和集體的福祉勝過單一細胞的生存。癌細胞退出了這個過程,並在某種意義上,停止成為群體的一部分,再次成為個體。理論上這無所謂。身體可以處理幾個我行我素的細胞,甚至與它們和諧相處。但不幸地,癌細胞通常不會對做自己的事感到滿足。它們會不斷分裂。再次由個體轉變為一個群體,像是體內的新生物。它仍是你的一部分,但也不完全是你。它們會奪取你用於生存的資源,破壞過去自己所屬的器官系統,並開始爭奪居住空間。有人可能認為演化應該早就處理好這種破壞。但由於人們通常是在過了生育年齡後才會罹患癌症,演化幾乎沒有動力去進行優化和形成針對癌症的良好防護。在2017 年只有12% 的癌症死亡發生在五十歲以下的人身上。所以,如果你有幸變老,體內幾乎肯定會有一些癌細胞,只是其他東西可能有機會比癌細胞更快將你殺死。因為癌症是一種持續存在的危險並對生存產生威脅,一般來說,人體實際上很擅長處理它。更確切地說,免疫系統很擅長處理它。幾乎可以肯定的是,當你在閱讀前面幾段文字時,免疫細胞會殺死你身體某處的一些癌細胞。免疫系統和癌細胞的爭鬥在一生中,一些癌細胞甚至可能已經長成小腫瘤,但最終會被防禦系統消滅。這有可能在今天發生,而你完全沒有意識到它已經發生了。你可以放心,因為在我們一生當中,絕大多數的癌細胞會在你無意識的狀態下被殺死。雖然這很棒,但我們不關心這99.99% 一切順利的狀況。我們只在乎那一次年輕癌細胞突破了免疫系統變成一個真正威脅生命的腫瘤。所以讓我們來看看免疫編輯(immune editing),關於免疫系統和癌細胞爭鬥的來龍去脈。一般來說,是這樣進行的。1. 淘汰階段恭喜,你有一個真正的癌細胞。它不再受監控也無法修復遺傳密碼,不再能自殺,它已經失去了所有控制並開始迅速繁殖。伴隨著每一代,產生更多突變。這不是很好,也不是很糟。幾週之後,細胞不受控制地自我複製。首先,創造數千個,然後是數萬個副本,直到形成一塊很小很小的癌症。這種快速增長需要大量的養分和資源。所以微小的腫瘤開始從身體竊取營養,透過下令新血管的生長來滋養自己。所以癌細胞因為它自負的行為而造成傷害。在它附近,健康的身體細胞開始餓死。但正如之前所瞭解的,平民細胞非自然的死亡會引起關注。因為這會引起發炎,並讓免疫系統處於高度警戒的狀態。讓我們來描述一下這裡發生的事情。想像一下布魯克林的一群人決定他們不再是紐約市的一部分,現在成為一個名為腫瘤鎮的新聚落(很微妙,我知道),恰好佔據了相同的空間。腫瘤鎮的新市議會野心勃勃,希望創建一個令人驚嘆的新市中心。新市議訂購了大量建築材料,比如鋼梁、水泥、樓板和石膏板,開始在以前稱為布魯克林的地方建造新公寓大樓、便利商店和工業區。當然,這些新建築和結構都不是按照規範建造的—它們的計畫並不周全,而且易碎、危險,有著鋒利邊緣和危險地歪斜,看起來也很醜。這一切也沒有清楚的邏輯,新建築是建造在街道中間、遊樂場上方和現有的基礎設施上。為了連接所有的新建築物,舊社區被拆除或是過度地建設,以騰出空間給新的高速公路,並將車流和遊客從紐約導向腫瘤鎮。許多以前布魯克林的居民被困在其中,一些老奶奶也被牢牢地困住,沒辦法去採買日常雜貨,因而開始挨餓。這種情況持續了一段時間。直到有一天,因為接到許多人抱怨死去的老奶奶發出惡臭的通報,紐約建築稽核員和警察才出現,尋找進行建造工程的人。如果將這一切帶回身體,不受控制生長的癌症引起的騷動吸引了第一個免疫細胞前往腫瘤並侵入它—巨噬細胞和自然殺手細胞希望瞭解到底是怎麼一回事。現在,癌細胞的特徵顯示出「不健康」的跡象。例如,沒有展示櫥窗或只有很多壓力分子在細胞膜上。自然殺手細胞會直接開始工作,殺死癌細胞並釋放導致更多發炎的細胞激素。於此同時,巨噬細胞進行清理屍體的工作。透過來自自然殺手細胞的訊號,樹突細胞意識到危險的存在,因而活化並進入危險模式。它們收集死亡癌細胞的樣本,並開始活化淋巴結中的輔助和殺手T細胞。你可能想瞭解後天免疫系統如何擁有對抗癌細胞的武器,因為它們是身體的一部份。正如一開始所說,癌細胞總是伴隨著一些特定的基因損害,導致損壞的蛋白質產生。一些後天免疫細胞擁有能連結到這些蛋白質的受體。無論如何,當後天免疫細胞到達時,腫瘤已經生長到數十萬個細胞,但這一切即將改變。T 細胞首先阻止新血管的增生,使得許多癌細胞直接被餓死或至少讓腫瘤很難長久持續地生長。想像一下腫瘤鎮的建築稽核員設置了路障,並停止將遊客和資源轉運到非法的新城市。殺手T 細胞掃描腫瘤細胞的展示櫥窗,確認是否有畸型或不該存在的蛋白質,進而命令細胞自殺。自然殺手細胞則會殺死隱藏MHC 分子櫥窗的癌細胞。當癌細胞無法隱藏,也沒有辦法從血液中取得新鮮的養分,腫瘤將會崩毀。這是一場大屠殺,成千上萬的癌細胞死去。它們的屍體被巨噬細胞清理和吞噬。想像一下,就像紐約市拆除了非法建築,身體將腫瘤銷毀。只是事情並不如計畫般地進行。2. 平衡雖然戰鬥似乎已經結束,但天擇卻破壞了你甜蜜的勝利。免疫系統最初的反應非常有效。免疫細胞殺死了那些好心呈現出自己有嚴重問題的癌細胞。這正是細胞的原始設定—它們應該發出已遭受破壞的訊號—這實際上象徵著它們尚未完全被破壞。在正常的情況下這已足夠,腫瘤會被消除。但如果出現問題,癌細胞就有更多的時間進行破壞,這有點像之前遇到的病毒。它們在不受限制下迅速增生,尤其是在自我修復機制已經損壞的狀態下,基因有更多機會出現新的錯誤密碼。這些癌細胞存活的時間越長,增生越多,獲得新突變的機會也就越大,躲避免疫系統的能力就會更好。按照演化的原則,當免疫系統盡其所能地摧毀癌細胞,也正在篩選最適合生存的癌細胞。最終,成千上萬的癌症細胞死去,甚至可能是數百萬個。但仍有一個癌細胞存活下來,而且它已經找到了有效的反擊方法。例如,癌細胞為了保護自己免於免疫系統的傷害,它擁有既天才又可怕的方法,就是攻擊殺手T 細胞和自然殺手細胞上的抑制性受體(inhibitor receptors)。抑制性受體,抑制來自這些細胞的,嗯,殺戮。它們是一種關閉的開關,可在殺手細胞攻擊並摧毀一個細胞之前先抑制它的功能—在原則上這是個好主意。我們多次討論過免疫系統有多麼危險,需要有機制來阻止過度積極的免疫細胞,因此抑制性受體在免疫系統複雜的交互作用中肩負著重要功能。但不幸地,癌細胞可以某種方式突變,進而關閉殺手細胞。所以現在有一個能關閉免疫系統的癌細胞。於是新的腫瘤開始生長,生產更多的新殖株,而且不斷發生變化和進行突變。3. 逃脫經過免疫系統的反制對策而塑造出新的癌細胞,最終會導致所有的麻煩。它們以一種反常的方式變成對免疫系統免疫。表面上,它們不會顯示毀壞的性質,也不會釋放許多警告身體的信號。它們安靜地躲在眾人視線之中,透過發送破壞訊號積極地關閉免疫系統。它不斷地成長,隨著腫瘤的擴大,再次開始殺死健康組織,而這引起了注意—但這一次腫瘤不再任人擺布,於是展開了最終的逃脫階段。癌細胞開始創造自己的世界,也就是癌症微環境(cancer microenvironment)。回想一下布魯克林的腫瘤鎮,這一次一切都不同了。整個城鎮已經完成了重建,而新的市議會集結了各種讓紐約市建築稽核員感到困惑的許可證。他們無法再下令摧毀正在緩緩蔓延並取代原有城市的龐大腫瘤鎮。新的路障確保沒有稽核員可以進入快速擴張的非法居留處,檢查這些許可證的真偽。癌細胞創造了一種免疫細胞難以跨越的邊疆之地。如果將這所有事情結合在一起,癌症基本上就贏了,並且成功地馴服免疫系統。所有反擊的途徑都已被關閉,而最終的結果是毫無控制的增長。最後,如果未經治療,這些新的和優化的癌細胞會移轉(metastatic),這代表它們想要探索世界並擴展到其他組織或器官,在那裡持續地生長。如果這影響到重要的器官,例如肺、大腦或肝臟,身體這錯綜複雜的機器將開始崩潰。想像一下,每天在汽車引擎中安裝嶄新卻無用的零件—車子還是會運轉一段時間,但在某個時刻引擎將不再啟動。這就是癌症最終殺死你的方式。藉由佔用許多空間和竊取許多營養,讓真實的自己沒有空間進行正常的運作,因而必須關閉受到影響的器官。簡而言之,這就是癌症征服免疫系統的方式。雖然,正如我們將在本書最後一章討論的,免疫系統也可能成功戰勝癌症,或者至少減少癌症的致命性。但是現在,既然已經在談論癌症,讓我們看看你可能做了哪些事,積極地增加罹患癌症的機會,以及免疫系統在這裡扮演的角色!旁白:吸菸和免疫系統空汙是一件很嚴重的事,每年造成多達五百萬人死亡。但在城市中漫步所吸入的任何東西,都比不上吸一根菸得到的東西。你可能知道吸菸對你非常不利,因為它會導致「某種癌症」。但不只如此!原來在許多方面,吸菸的害處與免疫系統有著密切的關係。簡而言之,保護你免於疾病和癌症侵害的機制遭到破壞,使你更容易得到感染或癌細胞!香菸菸霧中含有四千多種不同的化學物質,其中許多具有至今未知的特性,而且彼此交互作用著。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尼古丁,一種讓吸菸者成癮的神奇邪惡物質,會抑制免疫系統。它讓免疫細胞遲緩而失效。這主要發生在呼吸系統,尤其是在肺部—這應該不足為奇,因為所有的菸都到那裡去了。尼古丁到底有什麼作用?首先,它會影響之前短暫相遇的肺泡巨噬細胞。基本上,它們就只是更冷靜的巨噬細胞,在肺部表面巡邏,撿拾垃圾和偶然遇見的病原體。但在吸菸者的肺部,這些特殊巨噬細胞的數目要比非吸菸者的肺部多上很多。這是有道理的,因為香菸菸霧帶來了各種的微粒和迷人的東西,像是不斷需要被除理的焦油。但由於經常與尼古丁接觸,這些已經和緩的巨噬細胞變得更加遲緩。不再只是冷靜,基本上是常常感到疲累和遲鈍。它們不再有能力要求支助和增援,而且變得很難去殺死敵人。最重要的是,這些可憐的巨噬細胞不只功能失調,還會定期吐出溶解肺部組織的化學物質,意外地損害了肺部。如果有足夠的時間,這些尼古丁中毒的巨噬細胞會破壞大量的肺功能組織,造成傷口並轉變成疤痕組織。如果這情節還不夠明顯—假若你喜歡呼吸,肺部疤痕組織不是好事。肺部傷口還會伴隨著發炎的不幸副作用,活化更多的免疫細胞,然後造成更進一步的破壞。另一個因吸菸變得嚴重遲緩而不那麼活躍的重要細胞是自然殺手細胞。正如我們之前所瞭解的,這是對抗年輕癌細胞的主要對策。這被認為在吸菸者罹患肺癌的高發病率中扮演著相關的角色。這是有道理的—一方面,你讓肺部充滿飽和致癌毒素和一種會讓免疫系統在肺部造成傷口的藥物。另一方面,你讓擔負著殺死癌症任務的細胞失去效率。那麼後天免疫系統呢?雖然,通常吸菸者的血液中有更多的免疫細胞,但它們似乎比較沒效力。T 細胞被活化後更難增生,行為也更加遲鈍。普遍來說,抗體似乎在吸菸者的體液中衰減得更快,後天免疫系統的整體效率也大大降低。這說明了對吸菸者來說,為什麼像流感這樣的感染會更加致命。然而有一個例外是自體抗體,可以引起某些自體免疫疾病的抗體會大大增加。簡而言之,如果你吸菸,免疫系統會對身體造成更多不好甚至傷害的事。同時,與敵人作戰、呼叫增援和阻止入侵者擴散的能力也會變差。另外一個額外的結果是,吸菸者的傷口會變得很難癒合。因為免疫系統受到抑制,會導致無法正常地幫助傷口癒合。即便你今天開始戒菸,免疫系統也會維持抑制狀態一週到好幾個月—所以越早戒菸越好。但是,如果說它沒有正面的影響也是不誠實的。世界不是二分法,有時緩和的免疫系統可能是件好事。發炎是一把雙刃劍,對生存不可或缺,但對健康也可以非常有害。吸菸者罹患發炎疾病的機率比較低,只因為免疫系統表現得像早餐吃了幾個薯餅的蛞蝓一樣遲緩,發炎反應也隨著下調。因此對某些發炎性的自體免疫疾病,例如潰瘍性結腸炎,吸菸似乎能提供某種形式的保護。但下一次,你與母親爭論為何你應該繼續放縱地吸菸時,請不要將這件事作為你反駁的理由。總而言之,雖然吸菸對某些疾病有一定的保護作用,它也會使你更容易感染許多其他的疾病。些微的好處是不值得用巨大的缺點去交換的。這是一個做類比的好地方。為了避免某些疾病而吸菸是多麼愚蠢,但實際上,也許這已經是類比了。以吸菸去稍微降低發炎性疾病的機率是非常愚蠢的。※ 本文摘自《免疫:認識你的免疫系統,45個打造身體堡壘的必備知識》。《免疫:認識你的免疫系統,45個打造身體堡壘的必備知識》作者:菲利普.德特默 譯者:周序諦出版社:鷹出版出版日期:2023/02/01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3-03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年齡與健康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醫者面對困境的感觸」 一位年輕醫師列舉多種醫者感到無能為力的醫療情境,而最後慨嘆「長存信、望、愛」,並自我勉勵:「遺憾的有一天可以圓滿,離散的有一天都可以團圓。因為人世間最大的仍然是愛。」一位中年醫師深深體會面對病人的痛苦,不是單純的醫學能夠解決的,也需要佐以同理心來傾聽家屬及病人的需求及感受。行醫路上,即使有些病人無力救治,但在行醫的過程中,希望能讓醫護、病人及家屬三方盡量沒有遺憾。一位在美行醫多年、年近退休之齡的癌症專科醫師更提出老年病人有各種不同的人生態度,強調行醫需要了解並尊重病人自己對生命的態度以及家人對病人病情的了解與看法,而後量身定做。 延伸閱讀:醫病平台/ 才剛出院,現在要不要再送醫?醫病平台/ 最後的愛是手放開?週末值班,醫院的醫師通知一個血液科會診。這是個69歲的婦女,因為體力愈來愈弱,呼吸困難,兒子敦促她去家庭醫師的診所看病。血液檢查發現非常嚴重的貧血,血色素只有5(正常值大約12-16)。家庭醫師立刻將她轉送醫院繼續診查與治療。急診室給她兩袋的紅血球輸血,血色素上升到8.5(美國的血袋單位大約是450 cc,台灣則是250 cc)。因為她是個老菸槍,又有20公斤體重減輕的病史,急診的醫師也做了電腦斷層檢查,確定沒有癌症的跡象。走進病房,這位仍然很蒼白的病人有各樣老菸槍的特徵:乾燥皺褶的皮膚,低沉的音調,每隔一兩分鐘咳嗽一次——那種很多濃痰的咳嗽聲。她雖然只大我5歲,卻已經諸多慢性病纏身,看來像個89歲的老人。她的故事,我們留到文章的盡頭再敘。容光煥發的「老人」美國影壇的長青樹珍方達,已經很久沒拍電影,但是最近她跟幾個「年紀不輕」的著名女演員拍了一部喜劇電影叫做「80 for Brady」。我好奇地查了一下這四位演員的年齡。雖然演藝人員也許投資很多金錢、時間與精力保持年輕的容顏,有的人還是老的很快,有的人卻青春永駐。珍方達已經85歲,臉上幾乎沒有皺紋,脊骨直挺,身材仍然像個25歲的美女。雖然我稱不上是珍方達的影迷,她多彩豐富的人生是令我讚賞的。她保持青春的秘訣是什麼呢?我猜,不是基因的因素,因為她的父親只活到77歲;而是她積極的人生態度,從反越戰到支持女權及環保,以及運動養生(在80年代,她還以銷售在家運動的錄影帶出名)的緣故。前幾天,美國拜登總統發表他的年度國會報告。他的政治對手及媒體喜歡喧染他的「老態」,嘲諷他行動遅緩,滿臉倦容,常常説錯話。出乎意料的,他的演講很長,內容豐富精要,不同的議題串聯的毫無洩隙。最精彩的是他講到美國國債頂限時,共合黨議員噓聲不斷,卻讓拜登反將一軍,同意絕對不砍退休醫療保險(Medicare)及社會保障給付(Social Security)的預算。一位總統史學者稱讚這場演説積極地與聽眾應對,是三度空間的演講,將會歷史留芳。拜登在兩年前參選總統時,已經78歲,現在是80歲了。他走路的樣子的確露出老態,但是他在週末仍然常常騎單車健身;他的總統行程包括日常的會議、訪視民間、參與國際會議等等,並不比過去的總統輕鬆。很多人,特別是媒體,對拜登總統的年齡大做文章,認為他的年紀太大,不應該下次(2024)競選連任。美國政壇有好幾位超過80歲的人士,卻仍然精力旺盛,智慧滿滿,他們大可以在家含貽弄孫,但是他們熟悉政治議題與政治運作,基於使命感與愛國心,他們持續從政。在我看來他們不是國家的包袱,而是福星。老人與疾病因為癌症的機率通常是跟著年齡上升的,我經常照顧高齡的病人。因為癌症照顧上的特殊情境,病人與醫護人員的情感是親密的,除了常規的病史之外,病人的生活常規、人生的抱負與期待,繪成每個病史的完整圖畫。87歲的A先生,太太在10年前因為卵巢癌過世;他和他17歲的老狗獨居,天天出去散步,兩個女兒經常約他出去吃飯,公寓的鄰居是一對來自德國的科學家與他們的小女兒,是他遠親不如近鄰的良伴。A先生的生活是安定從容的。當他診斷第四期肺癌時,他問了許多好問題,包括選擇不做治療。我們最後決定用副作用低的免疫藥治療。他不僅沒有發生副作用,腫瘤幾乎完全消失了,生活作息大致如常。81歲的C先生也是一位獨居老人,因為他的太太有嚴重的失憶症,住在他家對面的養老院,方便C先生天天探訪。C先生手不離卷,總是帶著他的iPad,立時將他的抽血報告輸入iPad檔案,以便掌握自己的病情。他的骨髓增生不良症候群最後進展成急性血癌,他知道他的預後不好,但是不願意放棄治療。他的太太在這個時候過世。雖然她的死亡不是無預期的,C先生的傷慟令人不忍。一個月後,C先生也在他的子孫環繞中,安然離世。照顧C先生兩年,我們的默契像是知己的朋友。有一天,不忍他一週兩三次要來到診所輸血,他讀了我的肢體語言,主動回答我的問題「Why are you trying so hard?」,他説他一生做事總是堅持到底。我只能盡力地讓C先生走完C先生的人生路。B先生過去在74歲時得過淋巴瘤,接受化學治療,不僅沒有太多副作用,12年來他的淋巴瘤也都沒有復發。B太太是一個退休的護士,是B先生的守護天使及發言人。B先生因為有肺氣腫,右肺的下角有些結疤組織,每年都做一次電腦斷層追蹤。B先生去年8月的電腦斷層在右上肺出現新的腫瘤,右肺門也有腫大的淋巴結,高度懷疑是肺癌,正子攝影發現肝臟也有一個小亮點。後續的診斷過程不太順利,一度考慮要進行手術切片。外科醫師在團隊會議時,質疑以B先生的年紀這樣做值得嗎?就這樣拖了三個月,肝臟的病灶變大了一些,穿刺證實是轉移的肺癌。我認識B先生一家人12年了,知道他絕不是外科醫師所描述的脆弱老人。86歲的他,照顧庭院——夏天割草,冬天剷雪,都是他一手包辦。每個禮拜也定期去健身房運動三、四次。印象中,B先生總是開開心心的,問他有沒有任何不適,他總是回答「Fine and dandy!」。B太太則是寢食難安,心裡明知道四期肺癌的預後不好,卻一直央求我不能退休,要好好地照顧她的「男朋友」,她要他活到百歲。人生的驅動力那位嚴重貧血的病人,幾年前,在她先生因慢性肺病過世後,她沒有煮飯的驅動力(不知道煮給誰吃),於是有一頓沒一頓的,不知不覺的,幾年下來體重掉了20公斤。抽血檢查發現她的維他命B12低到測不出來。B12只存在動物性食物,但是通常我們每日的B12需求量只有1微克(microgram),除非是吃純素,一般人很少因飲食習慣的原因發生B12缺乏的狀況。另外,有時候病人因為血液中有自體免疫抗體,阻擾腸胃道B12的吸收。這還有待進一步的檢驗。但是那種失去人生驅動力的心境,大概是她的健康狀況日走下坡的主要原因。我一生中照顧過的高齡病人不知繁幾。該不該做檢查?該不該治療?每個病例的決定因素可能都不一樣。有時候看似簡單的檢查與治療,到頭來一點也不簡單,讓我遺憾自己先前的決定。多年前,有一個85歲嚴重失智的病人,因為貧血逐漸惡化來看診。她的女兒非常孝順,每天都去療養院看她。我判斷這個病人大概有骨髓增生不良症候群,需要做骨髓穿刺做診斷。在跟她的女兒解釋這個病是如何治療的,以及骨髓穿刺的過程,女兒同意讓媽媽接受檢查。通常,我在操作骨髓穿刺的過程會一直跟病人交談,減輕他們的焦慮,預告他們下一個半分鐘是最痛的時候,但很快就會完成了。這位病人並沒有交談的能力;她在檢查檯上呻吟扭動,讓她的女兒和我很不忍。做完檢查時,她的驚恐的眼神無言地問我:「為什麼妳要傷害我?」雖然她的後續治療只是每週一次紅血球生長素皮下注射,這對失智日易加深的她還是太大的負擔,在一兩個月後,女兒就決定停止治療,接受安寧照顧。結語B先生和B太太將他們的願望與信任交在我手上。我知道B太太説要B先生活到100歲是譬喻不是言實,我們很坦承地長談這個癌症不太可能治癒的事實,但是我答應他們會盡最大的努力照顧B先生,選擇對他的生活品質影響最小、但仍然有好的療效的治療。他11月中開始做免疫化療,雖然比平常疲倦一些,沒有太多其他的副作。上星期的正子攝影報告超過我預期的好。B先生和B太太還有太多人生的計畫,我很高興有機會跟他們合寫下個章節。
-
2023-03-01 焦點.元氣新聞
政府長年健康投資偏低 落後日、韓!專家籲調高醫療保健支出
世衛組織主張「健康是一種投資,而不是成本」,但我醫療保健支出僅占國內生產毛額(GDP)6.1%,低於日、韓,更不及多數已開發國家。台灣醫務管理學會與開發性製藥協會等團體與專家,共同簽署「2023台北健康照護宣言」,呼籲政府在2028年以前,調高醫療保健支出占GDP比率至8%以上。「增加健康投資.強化國家競爭力」高峰論壇上周五舉行,包括台灣醫務管理學會理事長洪子仁、歐洲在台商務協會理事暨健康永續委員會聯合主席余文慧、日本前厚生勞動省醫政局長武田俊彥,還有上騰生技顧問公司董事長張鴻仁、長庚醫管學系暨醫管研究所教授盧瑞芬發表專題演說,說明健康投資的重要。健康投資 政府長年都偏低洪子仁指出,110年國人醫療保健支出占GDP6.1%,與日本11%、南韓8%及多數已開發國家10至17%有一段落差,國人平均餘命、新生兒死亡率、可避免死亡率、主要癌症存活率、急性心肌梗塞住院後死亡率等指標,落後美、英、德,同時也落後日、韓等亞洲國家。洪子仁說,台灣的醫療思維應從「成本控制」改為「價值創造」,尤其經過疫情洗禮,為打造具足夠韌性的醫療照護體系,應把強化健康醫療的公共支出作為投資,政府長年來對健康投資偏低,但是否願意增加健康投資,提升國人平均餘命,取決於政府看待「人命價值」的態度。健保初衷 是互助而非省錢張鴻仁說,20多年來,國內充斥著「調高健保費率,不如抑制醫療浪費」的論調,此樣的說法有違健保立法初衷,因為「全民健保是集全國力量,把大家的錢集中起來,讓所有人,不分年齡、性別、收入都可以享有無阻礙的就醫環境」,健保成立的目的是互相幫忙,並非省錢。政府官員常以不漲保費當作利多。張鴻仁說,健保費率不調漲,許多藥品和醫療項目無法給付,重症患者必須自費,往後只剩有錢人才有能力接受治療。他也感嘆,低劑量電腦斷層有助及早發現肺癌,自費需5000元,但許多人嫌貴,其實吃高檔日本料理、出國旅行的花費都高於這個金額,這樣的現象值得深思。修健保法 盼強化醫療量能盧瑞芬表示,醫療支出是投資財,不是成本,「健康投資絕對有理」,醫療支出影響國民健康,但投資的對象和方向也很重要,美國2020年醫療保健支出占GDP18.8%,但平均餘命77歲,嬰兒死亡率為每千名活產死亡5.4人,斯里蘭卡2019年醫療保健支出占GDP4.08%,該國平均餘命76歲,主要是斯里蘭卡將有限資源投資公共衛生。洪子仁說,期許台灣在2028年以前,比照日本5年內成長2%的幅度,達到醫療保健支出占GDP成長至8%以上,並透過調整健保給付與支付架構、修訂「健保法」、編列合理預算、整合健康、醫療、財政與經濟等跨部會力量,讓台灣成為全球醫藥衛生、生醫創新的先行者。醫師公會全聯會理事長周慶明說,20多年前,韓國醫療保健支出GDP占率與台灣差不多,現在已超過台灣,全聯會將交付「2023台北健康照護宣言」給蔡英文總統,希望政府增加健康投資,強化國家競爭力及醫療量能,守護國人健康。2023台北健康照護宣言我們認同世界衛生組織(WHO)所揭櫫之「健康是投資,不是成本」與「在健康上的支出是一項強化生活品質、幸福與繁榮的投資」理念,籲請政府於2028年前達到醫療保健支出占GDP從6.1%成長到8%以上,使健康投資水準盡速與國際接軌,強化國家競爭力,加速推動台灣為全球醫藥衛生、生醫創新與經濟成長的領頭羊。歐洲商會建議 公私部門合力整合資源麥肯錫報告指出,每投資1美元用於改善健康,可獲2至4美元的經濟回報。歐洲在台商務協會(ECCT)向國發會提出2023年建議書,呼籲行政院成立健康醫療投資策略小組,公私部門合力,探索整合可挹注於健康投資的所有資源;日本曾加強管控藥價,但發現影響新藥引進損及民眾權益,由此可見健康投資的重要。歐洲在台商務協會(ECCT)理事暨健康永續委員會聯合主席余文慧表示,平均餘命與健康投資程度有關,是基礎健康、社會經濟福祉與國家競爭力指標。不過,台灣醫療保健支出偏低,使健保與藥品支出的GDP占比低於日、韓等多數社會保險國家;若增加健康投資,縮小新藥新科技給付與國際標準治療的落差,造福病人,也有利醫療體系、生醫創新生態系與國際接軌,增加競爭力。日人平均餘命84.62歲 世界第一日本醫療保健支出GDP占比,從1996年6%成長至2020年的11%,日本前厚生勞動省醫政局長武田俊彥指出,當前日本人健康平均餘命世界第一,達84.62歲。和歐美國家相比,人口高齡化的日本在醫療費用控制尚屬良好,日本健保制度也致力保障民眾對創新醫藥科技的可近性。武田俊彥表示,近年日本醫療費用成長主要來自持續引進新醫藥科技,政府曾嘗試加強控制藥價,卻引發新藥引進延遲與缺藥的副作用。因此,他特別成立「藥品定價和分配政策研究小組/藥品未來學院」研究小組,要讓各界了解藥品是全球性產品,高品質藥品不能只考量價格,必須給予民眾應有的治療。同時,為了讓民眾長壽也更健康,更要注意65歲以上長者飲食與活動,預防虛弱,維持生活品質。余文慧表示,ECCT 2023建議書在健康永續方面主要有兩個建議,一、以「投資健康醫療」為題,由政府與民間合作進行委託計畫,具體量化台灣投資健康的價值,作為制定醫療政策的基準;二在行政院下成立「健康醫療投資策略小組」,採取「全政府策略」,重新打造健康醫療相關法規政策、獎勵誘因,並探索各種可挹注於健康投資的政府資金、預算或收入來源。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2-27 癌症.肺癌
辜寬敏病逝傳因肺腺癌 醫曝和抽菸相關性小、和家族史關係大
總統府資政辜寬敏今上午病逝,享耆壽97歲,傳出生前罹患肺腺癌。台灣肺癌學會秘書長、林口長庚醫院肺腫瘤及內視鏡科主治醫師柯皓文表示,肺腺癌為非小細胞癌的一種,和抽菸的相關性不大,主要家族史有關。因此最好的方式是定期篩檢,早期治療,或有痊癒的機會。肺腺癌主要跟家族史有關肺癌有新國病之稱,也是醫療支出最高、死亡率最高、晚期發現比率最高的癌症。柯皓文表示,肺癌可分為幾個不同種類,其中肺腺癌屬於非小細胞癌,和一般民眾所知的肺癌風險因子-抽菸,關係不大。他表示,肺腺癌和家族史有密切相關,尤其若家族中有人罹患肺腺癌,研究發現最終有2%的人也會罹患此病。而台灣或其他亞洲地區常看到和EGFR基因突變有關,且容易復發;常常開刀時以為已切乾淨,但三、五年內復發情形較高。以長庚醫院為例,因肺腺癌前來就診的病患中,有高達五六成的病患有此基因突變,但在西方國家這樣的情況連一成都不到。除了EFGR基因突變外,肺腺癌也和其他基因突變有關,例如ALK基因等,少說有數十種,因此難以預防。》看更多肺腺癌成因出現症狀都已是晚期機會較大柯皓文表示,由於肺腺癌難預防,加上早期的沒有特別症狀,但出現症狀時,如咳嗽持續兩周以上、氣喘、胸痛、咳血等,都已是晚期機會較大。因此最好的方式是透過篩檢發現,尤其現在國健署已針對重度吸菸者和有家族史的人補助LDCT(低劑量電腦斷層),可早期發現。根據統計,原本第四期患者約有六至七成,但篩檢增加後,第一期患者大幅上升至五成,第四期換成則降至約五成以下。他說,如果發現時還在肺癌第一期,尤其是1A時,開刀後九成以上的病患超過五年不會再復發,有治癒的可能;1B期雖然復發率升高,但超過五年,也只有二成的機會可能復發。柯皓文表示,肺腺癌除了與家族基因有顯著相關外,流行病學統計也看到暴露於油煙、空汙、放射線或是美髮業者,也可能有發生率較高的現象。因此除了國健署補助的對象外,這些高危險群,只要男性在50歲以上、女性45歲以上,也都建議定期接受LDCT篩檢,最好每兩年一次。》看更多肺腺癌檢查方式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2-27 癌症.肺癌
總統府資政辜寬敏病逝享耆壽97歲 為何肺腺癌是國人常見癌症?
台北榮民總醫院證實,總統府資政辜寬敏今(2/27)上午8時55分於北榮辭世,享耆壽97歲,據媒體人周玉蔻在臉書表示辜寬敏是因肺腺癌病逝。什麼是肺腺癌?台北榮民總醫院胸腔部主任陳育民曾指出,肺癌蟬聯癌症死因榜首超過十年以上,發生率也居高不下。肺癌分為小細胞癌與非小細胞癌,肺癌患者大多屬非小細胞肺癌,又分為肺腺癌、鱗狀上皮細胞癌及大細胞肺癌。國人常見肺癌以肺腺癌居多,約占六成,其次是鱗狀細胞癌,占一成五到兩成,大細胞肺癌僅占百分之五,小細胞肺癌約占一成三。肺腺癌大多發生在較小的支氣管黏膜分泌黏液的上皮細胞,肺部的周邊,腫瘤擴大速度較慢,早期無徵兆,通常診斷出來已是晚期。【延伸閱讀:肺癌分四種 肺腺癌占六成】肺腺癌危險因子有哪些?肺腺癌主要與亞洲人基因、家族史及環境汙染等因素有關。女性肺腺癌患者約有九成都不吸菸,男性患者約三到四成也沒有抽菸史。》看更多肺腺癌成因肺腺癌症狀有哪些?.咳嗽.咳血.厭食.呼吸困難.肋膜積水.聲音嘶啞.吞嚥困難.上腔靜脈症候群.疼痛及無力感早期肺腺癌是「安靜」的癌症,出現咳嗽、咳血、胸悶、胸痛、發燒等症狀時,往往已是三、四期,加上轉移速度快,死亡率較高。如沒來由的呼吸不順、體重減輕、疲倦,或頸部、鎖骨淋巴結出現腫塊、久咳不癒,一定要提高警覺。患肺腺癌該如何治療?台北榮民總醫院胸腔外科主治醫師洪榮志曾指出,早期的非小細胞肺癌,一般指一期及二期肺癌,治療首選是手術切除。第一期非小細胞肺癌手術切除後,預後更佳,根據文獻報導,1A期和1B期肺癌患者術後5年存活率可達83%和71%。【延伸閱讀:五大類肺腺癌 這二型預後差很多】除了以手術切除病灶,為早期肺癌病患首選治療方式之外,其餘治療方式還包括化學治療、放射線治療、標靶治療及免疫治療。》看更多肺腺癌治療方式肺腺癌該如何預防?陳育民在《元氣網》疾病百科指出,定期接受肺部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檢查LDCT對於偵測小於1公分的肺部結節敏感性高,最小可抓到0.3公分的病灶。且對於檢查長在肺臟肺泡旁腫瘤組織(結節)時,清晰度與敏感度不輸標準電腦斷層,且輻射量低,成為篩檢肺癌可行的工具。台北市立聯合醫院胸腔內科醫師蘇一峰曾建議,只要你年紀一過50或55歲,本身又是以下高危險族群,都應該早期定期接受肺癌篩檢。【延伸閱讀:蘇一峰/如何早期發現肺癌】
-
2023-02-18 養生.聰明飲食
春天是「養肝補陽」好時機!除了多吃綠色蔬菜,分三時段吃這些食材提升免疫力
一年之計在於春,養生之道也在於春!養生的最好時節就是春季,而養生就要吃當季獨有的時令食物。《黃帝內經》提到:春季養肝,綠色入肝;夏季養心,紅色入心;秋季潤肺,白色入肺;冬季養腎,黑色入腎。而春天五行屬木,肝也屬木性;在《黃帝內經》裡亦有「肝主春」的記載,說明人體的肝臟與春季相應,肝的功能在春季最旺盛。因此春天是養肝的季節,可多吃養肝的食物加強排毒功能,像是不少深綠色蔬菜都是不錯選擇。飲食重點在於「養肝補陽」建議飲食要清淡、減少油膩食物、多一點甘味、酸味食物。延伸閱讀:踏青有助春養肝 醫曝肝臟保養6重點:按2穴位疏肝解鬱適合春季的5種蔬果到了春天,就該飲食清淡,同時多攝取膳食纖維,幫助身體排毒。康寧醫院營養師陳詩婷推薦適合春季攝取的5種蔬果:1.梅子望梅止渴的典故大家都聽過,意思是一想到酸酸的梅子,口水自然就分泌了。因為梅子含有豐富的有機酸及酚類化合物,能夠促進消化液包括唾液的分泌,達到開胃等作用,當發現食欲不振、吃不下飯時,不妨吃幾顆脆梅、喝點梅子醋,有助打開食欲。梅子因為口感酸澀,不建議生吃,透過醃製、泡醋後,對腸胃較適合。2.枇杷《本草綱目》記載,枇杷具祛痰、潤肺、生津等作用,枇杷葉也有緩解肺熱乾咳的作用,川貝枇杷膏就是以枇杷葉為主要原料加工而成。枇杷的維生素A含量高,有助改善眼睛疲勞、還能幫助上皮組織的正常分化;而且它的熱量相當低,6顆枇杷僅有38大卡,減重的人適量吃,既能補充膳食纖維也不怕胖。3.菠菜每回被霸凌的卜派,只要吃下一罐菠菜,肌肉馬上就能膨脹,雖然劇情誇張,但菠菜有益健康的形象深入人心。菠菜屬黃綠色蔬菜,因含有大量β-胡蘿蔔素,可防止活性氧功能,阻止細胞癌化、抑制癌細胞生長;菠菜富含膳食纖維,有助降低血中膽固醇。但菠菜的草酸含量高,不建議與高鈣高鐵食物共食,否則會抑制其吸收,因此調理菠菜時可先汆燙,以減少草酸,汆燙過菠菜的熱水就不要再使用。4.豌豆豌豆分為軟莢及硬莢兩類,軟莢的豆仁及豆莢都可以食用,清脆爽口;硬莢在生長初期可以連莢一起食用,待豆莢變粗硬後,就不建議食用,取出的豌豆仁則被歸為澱粉類;豌豆富含維生素B群、維生素A、醣類、蛋白質及膳食纖維,能防止人體致癌物質合成,促進腸道蠕動、預防便祕。5.韭菜韭菜含有豐富的抗氧化物質,如硫化物、β-胡蘿蔔素、維生素A及C、膳食纖維等,對胃癌、大腸癌、皮膚癌、肺癌、肝癌等有預防作用;韭菜籽的含鈣量高,有助於骨骼、牙齒的形成,使血管彈性增強,血壓改善。臺灣的春季盛產蔬果而除了上述營養師推薦的5種蔬果,臺灣的春季還有許多當季盛產的蔬菜、水果,順著時令來飲食是最佳養生方式。春天可以吃哪些食材,提升免疫力!春天食材使用可分為三時段(初春、仲春、晚春):1.初春:這個時間點,天氣還沒有太炎熱,此時人體的陽氣,剛開始要引動起來,可以選用較為溫陽、辛散、升發,可以讓身體流汗的食材,像是薑、洋蔥、蒜、韭、豆芽、春筍、蘆筍。另外,多補充優質蛋白質,像是蛋、豆、魚、肉、奶,有助於增加肌力及免疫力提升。2.仲春:氣候已較穩定,此時反而要減少一些酸性食物的攝取,吃些較為甘味的食物,來補脾胃,像是山藥、蓮子、大棗、蜂蜜、綠豆、毛豆。3.晚春:接近夏天,氣溫已與夏天差不多炎熱,而夏天是又容易引發腸胃疾病的季節,所以要提早顧養脾胃。不要吃太重口味食物、盡量飲食清淡讓腸胃休息,吃冰喝涼水會增加腸胃負擔,所以要避免生冷食物。如果有皮膚過敏、皮膚癢的狀況,不建議食用:烤、炸、辣、麻油雞、薑母鴨、羊肉爐。延伸閱讀:為何春天是適合養肝的季節?中醫教養肝穴道按摩延伸閱讀:預防春天過敏發作 營養師授4多2少原則提振免疫力參考資料:‧食令日曆 FOOD FOR SEASON‧國民健康署食民曆手冊‧春天飲食清淡助排毒 營養師建議這5種蔬果可多吃
-
2023-02-15 醫療.耳鼻喉
喉嚨有痰咳不出來怎麼辦?遠離卡痰之苦,4方法有效排痰
許多人都有喉嚨卡痰的經驗,一口痰上不來又下不去,引人想咳嗽,卻又咳不出來,非常惱人。台大醫院內科部感染科護理師楊美嬌說,深呼吸、多下床活動身體,可有效幫助肺部擴張、痰液排出,善用蒸氣溫敷、拍痰、姿位引流技巧也有助排痰;飲食生活上,應多喝溫開水,避開冰、甜、刺激性飲食,注重頸部保暖等。楊美嬌表示,長期抽菸、胃食道逆流、鼻涕倒流、空氣汙染,會導致有些人平常就有痰,常覺得喉嚨癢,如果發現痰液質地或顏色有變化,就要提高警覺。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常在痰液中看到血絲,背後可能是肺結核、肺癌等疾病,必須盡速就醫檢查診斷。從痰的顏色看疾病1.上呼吸道感染者:通常是黃色痰,感染初期到中期痰液偏黏稠;後期進入痊癒階段,痰液會變稀、變透明。2.老菸槍或是塵肺症的人:因肺部有沉積物,例如灰塵、尼古丁、焦油,痰的顏色會偏灰黑,或焦油色、咖啡色。3.肺炎鏈球菌感染者:痰液通常是鐵鏽色。4.綠膿桿菌感染者:痰液是綠色,還會有特殊的氣味。卡痰咳不出來,處理4方法方法1:抽痰楊美嬌說,病房裡常有病人卡痰咳到無法睡覺、肚子痛,還是咳不出來,這時可以抽痰,大部分病人抽完痰後會舒服很多;有些病人咳到血氧都掉了,一口痰仍咳不出來,臉色發青,真的是「咳到快死了」,這時候會直接抽痰,趕快暢通病人的呼吸。方法2:排痰除了抽痰,更要幫助病人排痰,首先鼓勵病人下床。楊美嬌強調,長期臥床會導致肺部擴張不好、纖毛活動不佳,容易積痰,久了就可能會變成肺炎。要避免走到這一步,必須增加肺部擴張,最簡單方法是深呼吸、多下床活動,咳嗽會變得有效率。●深呼吸作法:先做兩次深呼吸,第三次吸氣後先憋氣,身體前傾,雙手掌按在肚子上,手往下壓的同時,用力咳一聲。方法3:蒸氣溫敷化痰如果痰液比較黏稠,服用化痰藥會有幫助,在家可以用溫毛巾做蒸氣溫敷來輔助。楊美嬌說,卡痰比較嚴重的人可能6小時就做一次,一般人8到12小時做一次,建議早上起床時做一次蒸氣溫敷,因為經過一夜的鼻涕倒流和痰液堆積,通常早上卡痰感會比較嚴重,晚上睡前再做一次,有助一夜好眠。●蒸氣溫敷作法:1.取一條小毛巾泡在溫熱水中,水溫與洗澡水類似,再將多餘水分擰掉。2.將溫毛巾輕掩口鼻,呼吸潮濕的熱氣,約10到15分鐘即可。3.做完後,可以嘗試深呼吸、咳嗽。方法4:拍痰和姿位引流針對活動力比較不好,甚至是臥床的病人,拍痰和姿位引流就很重要。楊美嬌指出,先做拍痰,兩邊拍完之後,可以開始做姿位引流,也就是將身體靜止在有助於痰液往外移動的姿勢一段時間。要注意的是,拍痰和姿位引流的時間,一定要在「飯前一小時或飯後兩小時」,以免導致嘔吐。●拍痰作法:1.手掌弓起呈現杯狀,甩動手腕,垂直身體方向由上往下拍,將手掌中空氣的震動傳導到身體,正確拍痰聲是有空氣的「波波波」。2.拍痰時請病人側躺,拍背部和體側有肋骨的部位,避開脊椎,一邊拍5到10分鐘、至少200下即可。●姿位引流作法:1.請病人趴著,在腹部墊著枕頭,讓上半身傾斜,維持這個姿勢約5到10分鐘。2.再坐起來,嘗試深呼吸、咳嗽。避免卡痰,喝溫開水、不吃冰及甜食避免卡痰,楊美嬌表示,容易有痰的人,要常喝溫開水,可以讓痰液不要過於黏稠、更容易咳出來。飲食要避免冰的、刺激性的食物,例如有咖啡因的飲料,會讓人更想咳嗽;盡量不要吃甜食、喝含糖飲,因為甜的食物會讓痰更黏稠,更難咳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