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5-21 該看哪科.呼吸胸腔
搜尋
老人
共找到
2505
筆 文章
-
-
2021-05-21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 照顧老人的守護者 長照裡的「新家人」
【編者按】這星期的主題是有關台灣急速「老化」的社會,不能忽視的老人照顧問題。蔡哲雄教授以醫師的立場呼籲,我們需要一套規劃維護身心機能衰退的老人,希望社會各界人共同努力訂出一套更完整的保護措施。曾道雄教授以本身童年時代照顧年邁祖母的感人回憶,期盼政府盡速制定出完善的長照政策。長照政策學者郭慈安教授則提出一些數據支持這種長照計畫的必要性,同時介紹這幾年快速老化與長照政策的同時推動下,其實身旁多了各種「新家人」參加老人的守護,給大家帶來一些遠景。相較於西方社會,我們來自於一個以「家」為中心、群體議和的社會。而傳統的台灣社會,有大家庭、三代同堂,四合院、同住一村互助合作的組合,但是這樣的景象隨著快速的社會變遷與人口結構的改變,每個家戶人口都開始變少,世代共住的情況也起了變化。舉例來說,以2013年與2017年的「老人狀況調查」比較分析,台灣65歲以上人口,三代同堂的家庭從38.4%下降到33.6%;兩代的家庭從25.8% 上升到32.8%。另外在同樣年份的比較下,65歲以上人口期待與子女同住的比例,從65.7%下降到 54.3%,而僅與配偶同住的比例從16.0%提升到 26.2%。這些數據顯示,台灣有許多家庭是處於「家人」不同住的狀態,相對的,傳統上子女在身旁的景象與時常心理上認為兒孫滿堂在家含飴弄孫的期待,目前已不存在。因此,每當我到社區與長者互動,或是在醫院的臨床工作,都會聽到看到長者心口矛盾的說到,一方面期待家人多多來訪,又一方面體恤家人忙碌不想成為負擔。於是,當老化的過程產生了變化時,健康的狀況(如患病或疾病控制變得不理想)、住家需求的改變(如修繕或搬遷)、生活關係的改變(如社會參與或親友離異),第一時間想到的是「家人」,但突然間又發現「家人」不在身邊一種常態,期待「家人同在」的心情卻依然存在。久了之後,對生活造成的身、心以及社會層面的影響,隨著時光的消逝並沒被大家所注意。於是這幾年快速老化與長照政策同時推動下,其實身旁多了很多的「新家人」,他們默默在守護著我們。第一類的「新家人」是入家協助維持基本生活的照顧服務人員,例如協助把家裡打理乾淨、確保每天需要的飲食、行動、清潔都顧好顧到。這些「新家人」可說是第一線直接與家人互動,他們的存在直接影響生活的品質與安全維護。第二類的「新家人」負責顧「心」與顧「關係」,他們可能到宅關心聊天,也可能帶家人到附近社區參與活動。家人可以參加社區照顧關懷據點、巷弄長照站、樂齡學習、長青學苑、延緩失能的各項活動與課程。不僅如此,中午時間有時還可共食,偶爾相揪出遊,維持了心理與社會互動。第三類的「新家人」是在家戶之外照顧家人的醫療與長照體系,有著醫事人員、長照專業、個管與資源提供者。他們以自己的專業跨域連結,形成一個照顧守護網絡。第四類的「新家人」來自遠方,往往需要飄洋過海來到家人身邊。這些移工看護在台灣已經快要30萬人了,他們擔負起許多家人無法在身旁陪伴安全看護的工作。第五類的「新家人」是另一種靠情感溝通的毛小孩、陪伴機器人。雖然他們和人類有不同的基因組合或組裝配件,但是當家人落入孤寂、憂鬱、認知障礙或是需要肢體復健時,這些「家人」會給予非常重要的非語言溝通與神奇力量!為什麼需要重新定義「家人」與認識「新家人」呢?因為台灣已經快要進入超級老人國(2025年)。當每個家庭都會有家人面對衰老,可能也會面對無預警的狀況,獨居或僅與配偶同住的家庭繼續增加時,每個人都應該開始思考:當社會變遷與人口結構導致家人無法顧及時,平常與「新家人」們建立良好關係並接納他們成為生活中的重要人物,那整個長照佈建才能進入一個連續並「守護不漏接」的真正功能。
-
2021-05-21 名人.陳旺全
預防方法/睡不好有失智風險 3撇步助好眠
新冠疫情升溫,防疫壓力大增,導致許多人的身心焦慮,影響睡眠品質,老年人容易引發失智風險。中醫權威、中醫師公會全聯會名譽理事長陳旺全19日首次舉辦線上課程,請民眾務必掌握「每晚11點到隔日清晨4點半」的黃金睡眠時間,這期間褪黑激素分泌最旺盛,若能按照生理時鐘、調整好睡姿睡好覺,可以放鬆身心,遠離失智症。養生睡眠防心血管疾病陳旺全以「睡不好會有失智風險,用養生睡眠姿勢助好眠」為題開講,並傳授三招助眠穴位按摩,線上聚集百位民眾同時觀看,互動熱絡。他指出,如果睡眠品質不好、腦神經受損、活力不足等,都可能加劇失智症發生。若是長期積存壓力,更要小心會有腦溢血、心臟病危機,但靠一招可以預防,就是「睡好覺」。陳旺全表示,腦神經細胞無法再生,有「壓力荷爾蒙」之稱的可體松,會隨著壓力增加而濃度上升,進而導致大腦中的海馬迴細胞死亡,引發失智症。血管型失智症是由腦血管疾病所引發,因腦內類澱粉斑過度囤積,造成神經受損壞死,且無法再生,連帶影響睡眠、記憶力衰退、情緒低落、憂鬱等。每日睡眠至少應7小時如何睡得好?陳旺全指出,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每日睡眠至少應7小時,每晚11點前入睡最好。睡眠姿勢依個人體質、基因、環境有所不同,睡前嚴禁吃太飽、喝刺激性飲料如茶或咖啡,避免睡太久造成腦部渾沌,好的睡眠品質,不僅可以紓壓,並有助體力恢復、活化腦力、增強記憶力。•課程採用「線上」以及「即時」兩大特點,民眾均無需外出,且可即時與專家提問互動。衛福部桃園部立醫院院長徐永年24日中午將上線解惑「醫院真的危險嗎?安全就醫指南」。其他專家包括北榮心臟內科醫師鄭浩民談「疫情上升造成胸悶不適,該怎麼處理?」、成大醫院老人科主任暨感染科主治醫師張家銘告訴大家「該如何保護長者?老人該打疫苗嗎?」等主題。完整課表、時間可查詢可查詢元氣網:https://pros.is/3gamvr或是WaCare遠距健康平台:https://reurl.cc/9ZMYLV。
-
2021-05-19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 在急速「老化」的社會 長照移工是我們的家人
【編者按】這星期的主題是有關台灣急速「老化」的社會,不能忽視的老人照顧問題。蔡哲雄教授以醫師的立場呼籲,我們需要一套規劃維護身心機能衰退的老人,希望社會各界人共同努力訂出一套更完整的保護措施。曾道雄教授以本身童年時代照顧年邁祖母的感人回憶,期盼政府盡速制定出完善的長照政策。長照政策學者郭慈安教授則提出一些數據支持這種長照計畫的必要性,同時介紹這幾年快速老化與長照政策的同時推動下,其實身旁多了各種「新家人」參加老人的守護,給大家帶來一些遠景。來自東南亞的移工,在我們長照工作中的重要角色:「但若抽離了這些辛勞、甚至犧牲青春的熱帶天使,醫病雙方和社會都將承受巨大的壓力,一些病家也可能就會崩解。」在一次難得的機會中,我遇見專研這項問題的郭慈安教授,我才深切領悟到長照在台灣,以及其他已開發國家,所衍生的家庭結構和社會倫理的變化,甚至關係到國力與國安的問題。大地繁殖生命,也埋葬生命,肉體身驅的老化與敗壞,有的如冰融,有的如雪崩,但儘管時間過程有快慢,最終殊途同歸,死神會來拿走最後的籌碼。我們只有在這白駒過隙的存在中,老幼相互扶持,展現生命的光景,創造生命的價值。長照的工作,最主要在人口老化與無法自理的慢性病,它不是短跑,而是馬拉松,這期間有人退場放棄,有人不支倒地,甚至照顧者反而比被照顧者先走,最悲慘的是,兩老在完全無法相互扶持之下,選擇一起離開。郭慈安教授說:我們平均每人需要的長照是7.9年,其中如身智嚴重障礙或俗稱的植物人狀況,則高達9.9年需求的平均值。這些潛在的因素浮現在社會的現實面,逐漸加重我們的生活壓力,於是我們看到子女因請長年假照顧父母,而失去再回職場工作的能力,若中生代須要工作,這也是國家生產力的主幹,則年輕的第三代就得提早加入長照的服務,有的還耽誤了自己的功課與成長學習。澳洲幅員廣大,他們政府已把這種城鄉因長照衍生的現象,視同影響國力與國安的嚴肅問題。日本的政府亦然,他們結合社工人員作長照醫療服務,例如定時載獨居老人和病患赴醫院看病和洗腎,即為一例。台灣的長照與隔代的照顧問題,其實早在1960-70年就已隱性存在,只是農村社會稀釋了這個現象而不具突顯。筆者小時候的經歷或可說明此一事實。我小學中年級時,因父母在外經商,我就和祖母兩人住在鄉下,1953年進了初中後,母親和幾個妹妹也回到老家,但祖母卻罹患重病無法自行起身,晚上我都睡在祖母旁邊,半夜抱她起來大小便,這樣也可減輕母親的負擔,而我的熟練反應,甚至可邊睡邊做都不會出錯。但初中生的反抗期,我在學校愛打架,讀了公民課的「民權初步」後,還身體力行,率同學在班會上罷免導師,而且還真的通過 ! 班導師堅持要把我送進田中八卦山下的少年感化院,但很多老師都出面保護我,後來才以兩大過兩小過留校查看收場,也給導師有個面子。當時我不清楚進感化院是什麼情況,我只是擔心真的去了,晚上就沒人可以抱祖母起來小便,我知道我母親一定抱不動。台灣的長照制度雖然起步較晚,但不落人後,且逐步迎頭趕上。長照1.0由扁政府開始正式實施,那十年確實努力積極,也奠立了基楚。後扁時代雖略有遲緩,但蔡政府上來後即開啟了長照2.0,行政院也成立了長照研究小組,隨時根據現況與需求,作靈活的應變與調整,包括縮短城鄉長照的差距、健全外勞制度、保障移工的權益,並且大幅提高補助低收入戶的長照負擔,讓照顧的長路上更安心。
-
2021-05-19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10大抗疫專家今起遠距救急 部桃院長徐永年教安全就醫
新冠肺炎本土案例日日暴增,醫院已出現院內感染死亡個案,呼籲民眾非必要疾病得延後就醫,「醫院真的危險嗎?」「疫苗打不到,該如何保護高風險的長者?」度過44天部桃疫情危機的衛福部桃園部立醫院院長徐永年,將首次現身解惑「醫院真的危險嗎?安全就醫指南」。因應升溫疫情,民眾面臨身心巨大壓力,聯合報、元氣網、WaCare遠距健康平台聯手開出「疫情緊急,遠距救急」線上live衛教課程,今天起至27日起天天免費開課,十位專家橫跨公衛、感染、運動、護理以及藥師等領域,希望陪伴民眾度過疫情警戒期。徐永年24日受邀參與線上課程,他直指,這波疫情為英國變種病毒,傳染力更高,無症狀個案多,勝過部桃事件的美國變種病毒株,一般人難以辨識感冒、肺炎或染疫,他提醒「家中老人只要會喘,就趕緊送醫」。但疫情期間醫院真的危險嗎?徐永年指出,安全就醫務必要做到兩原則,一是「口罩戴好戴滿」,二是「手部隨時消毒、勤洗手」,直接用手指去碰觸電梯數字按鍵是大忌諱,醫院內商店傳染風險也高,隨時想到用酒精消毒、肥皂洗手就對了。此外,徐永年表示,疫情期間需要化療、洗腎以及如主動脈剝離急症病患,不能間斷到醫院,例如部桃針對這群需到院就醫病患,要求先快篩再做醫療處置。他還將在線上課程提醒長者最容易忽略的大小事。課程採用「線上」以及「即時」兩大特點,民眾均無需外出,且可即時與專家互動。其中包括衛福部桃園部立醫院院長徐永年將首次現身,解惑「醫院真的危險嗎?安全就醫指南」、北榮心臟內科醫師鄭浩民談疫情上升造成胸悶不適,該怎麼處理,還有成大醫院老人科主任暨感染科主治醫師張家銘告訴大家「該如何保護長者?老人該打疫苗嗎?」等主題。此系列線上課程完整課表、時間可查詢元氣網:https://pros.is/3gamvr或是WaCare遠距健康平台:https://reurl.cc/9ZMYLV
-
2021-05-19 名人.余儀呈
免費報名/10大抗疫線上課程 陪你度過警戒期
因新冠肺炎疫情警戒升級,公共活動停止,就醫受限,但民眾在健康照護仍有許多擔憂和疑問,為讓更多民眾抗疫從保護自己、了解疫情衛教開始,因此由聯合報、元氣網與WaCare遠距健康平台合作,自19日起至27日推出「疫情緊急 遠距救急」專家線上支援系列,課程採用「線上」以及「即時」兩大特點,專家與民眾均無需外出,且可即時互動。疫情緊急 遠距救急課程表5/19(三) 15:00 主題:在家上班比坐辦公室還累!5動作趕走腰痠背痛講師:練健康-運動安全督導 鄭宇劭物理治療師報名網址:https://bit.ly/3v0XwVA5/20(四)15:00主題:疫情爆發,社區資源有哪些,藥師報你知,安心不恐慌講師:臺灣年輕藥師協會常務監事 李懿軒藥師報名網址:https://bit.ly/3461yAd5/20(四)19:00主題:防疫太緊張?調適衰弱長輩健康不退化 講師:奇美醫院老年醫學科主任 蔡岡廷醫師報名網址:https://bit.ly/3oq6E3g5/21(五)19:00 主題:護理師的防疫法 教你安心健康宅在家 講師:奇美醫院附設永康居家護理所護理長 陳乃菁 護理師報名網址:https://bit.ly/2S591wh5/24(一)15:00 主題:疫情升溫心慌慌,小心沒染疫,先得焦慮症 講師:芝山診所負責醫師 余儀呈醫師報名網址:https://bit.ly/33PWwaT5/25(二)中午12:30 主題:醫院真的危險嗎?安全就醫指南講師: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家庭醫學科 徐永年 院長報名網址:https://bit.ly/3eX6qxO5/25(二)19:00 主題:防止新冠病毒跟回家,居家環境與衣物如何清潔?講師:宜家居家護理所/長照機構執行長 李姉穎 護理師報名網址:https://bit.ly/3tWRK5N5/26(三)10:00 主題:疫情上升讓你胸口悶痛嗎? 掌握要點分辨心臟疾病 講師:台北榮總心臟內科 鄭浩民醫師報名網址:https://bit.ly/3oss4Ny5/26(三)16:00主題:疫情大爆發,老人疫苗該不該打?專家幫你一次釐清 講師:成大醫院老年科主任兼感染科主治醫師 張家銘 醫師報名網址:https://bit.ly/3v7vnfi5/27(四) 10:30 主題:正念瑜珈也可防疫, 隨時隨地為心靈減壓 講師:精神復健機構抒壓瑜珈講師 林淑鈴 瑜珈老師報名網址:https://bit.ly/3u0zuZk
-
2021-05-19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北榮禁老人健檢至6月8日 報告危急者逐一電話通知
因應本土疫情擴大,台北榮總今天說,即日起至6月8日起,暫停台北市老人免費健檢服務,後續將配合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規定辦理。北榮表示,已受檢且預約回診看報告的長者,請配合暫勿來院,如有特別異常危險的檢查結果,健檢單位將逐一電話通知,請長者注意自身健康及安全,如有任何不適請儘速就醫。
-
2021-05-18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全台停課「阿公阿嬤電話響起」 陳志金籲別托嬰護長輩
連續4天本土確診案例破百例,全台已形成一大條傳播鏈,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宣布,明起全國各級學校及公私立幼兒園停止到校上課,且兒童課後照顧服務中心、補習班等各類教育機構亦同時配合停課。新制宣布同時,全台的阿公阿嬤電話也同步響起,家長急忙找爸媽照顧孩子,奇美醫院加護醫學部主治醫師陳志金馬上於粉絲專頁呼籲「請勿把小孩送到阿公阿嬤家,保護長輩」,呼籲請防疫照顧假。教育部長潘文忠今於指揮中心記者會宣布「明起全國停課」包含補習班、課後輔導等。必須要上班的家長,短時間內完全找不到照顧替手,網友瘋傳,宣布全國停課同時,阿公阿嬤的電話也同步響起。陳志金趕緊在第一時間於臉書粉絲團呼籲,「全台停課,保護家中長輩!」請勿將小孩送到阿公阿嬤家,因為人口大量流動,將會造成更大的流行,老人家扺抗力差,感染易造成重症,他知道這項呼籲「的確很難做到」,但是,還是要提醒,以免發生遺憾,他也補充說明,無法在家照顧或在家學習者,仍可以到校,另外也希望家長能請防疫照顧假,一起待在家中守護台灣。
-
2021-05-18 名人.潘懷宗
潘懷宗/眼淚是珍珠!一滴眼淚竟可篩檢血糖、驗乳癌和失智症?
健康檢查的目的,就是希望能夠及早發現疾病,及早治療。但每項檢查都有其長處,也有其短處。這中間牽扯到的因素很多,像是價格高低、輻射線多寡、靈敏度大小、侵入性深淺和耗時長短等等。因此,科學家們從未停下腳步,每天持續努力地,想要開發更方便、更便宜、更迅速且無任何傷害的篩檢方法,來守護大眾的健康。2021年4月26日英國每日郵報健康版記者奈許先生(John Naish)專題報導了利用眼淚、耳垢、汗水和鼻粘液,來當作健康檢查的項目?你能想像得到嗎,一滴眼淚中,不僅僅是含有鹽分而已,其實還含有人體內眾多循環化學物質的痕跡,如果能善加利用,潛力無窮。專門致力於眼淚成分分析的劍橋大學生物系研究生巴馬達同學(Anis Barmada)就告訴記者說,眼淚在不久的將來,很快就會有更多的診斷應用,因為眼淚中存在有許多生物標記物,雖然這些標記物通常是在血液中被科學家先發現,但其實更容易從眼淚中獲得。以下先針對利用眼淚來篩檢血糖、乳癌、乾燥症和老人失智症的方面,來為大家介紹。首先,為了防止糖尿病引起的併發症,至關重要的是要保持嚴格的血糖控制,而血糖控制又需要經常抽血測血糖,目前所有監測血糖的方法都是侵入性的,就算只是在家用細針刺一下手指,也會產生傷口。日本東京大學的相原正一(Masakazu Aihara)博士在2020年9月的歐洲糖尿病研究協會的年會上表示,眼淚中糖蛋白(glycoalbumin)的水平可以反映前2週的平均血糖水平。他們招募了100名糖尿病患者進行研究,並同步收集了眼淚和血液樣本進行分析,證明了眼淚中糖蛋白含量和血糖之間存在顯著的相關性。相原博士說,他們將持續優化測量條件並開發商業用的簡易測量設備,並擴大驗證利用眼淚來當作糖尿病監測方法的有效性和實用性。接下來是利用眼淚篩檢乳癌,這項技術是由日本神戶大學(Kobe University) 工程學研究院竹內教授(Toshifumi Takeuchi)團隊所開發出來的,只要使用特製的螢光芯片來收集100µL的淚水(大約2~3滴),然後將其放在搭配的掃描儀中,就可以分析眼淚中所有《外來體組》(exomes)的基因序列,如果發現是和乳癌細胞有關的話,就可以盡早予以治療。目前,像是乳房X光攝影是普遍被用來篩檢乳癌的方法之一,由於它需要的檢查設備體積較大,所以必須去醫院或出動X光攝影車,加上有些婦女同胞在檢查時,會被擠壓得有些不舒服,另外,解讀圖像也需要特別的放射科專家才能勝任,整個檢查也需要一定長度的時間,造成許多日本婦女因為繁忙的生活或因為檢查時的小小痛苦而沒有去做篩檢,造成日本因為乳癌而死亡的人數持續增加。如果只要在家收集眼淚,就可以完成檢查,根本不需要去醫院,不僅對於工作忙碌的人們來說很具吸引力,同時在此新冠肺炎的特別時期也可以避免感染。日本竹內教授所發明的TearExo®檢測系統,是利用螢光芯片和一台自動分析儀所互相搭配而成的,利用這套檢測系統,一般的操作人員就可以快速,超靈敏的進行檢測(比當前的免疫測定靈敏度高出約1000倍),只需10分鐘就能完成,沒有冗長的樣品前處理程序,一次要價約為台幣1,300元整。另外,科學家在乳房切除術前後分析同一位病人淚水內的《外來體組》基因序列時發現,手術後的基因序列與健康人相同,已經沒有來自乳癌細胞的基因,這更進一步表明TearExo®還可以用於監視患者治療後的恢復情況,相關研究已經發表在2020年美國化學學會的官方期刊上(Journal of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根據《日經新聞》報導,神戶大學已經開始大規模的臨床研究,期望在明年(2022年)申請將該項檢測技術合法上市。第三項利用眼淚來篩檢的疾病是修格蘭氏症候群(Sjogren's Syndrome),這是一種以侵犯淚腺、唾液腺等外分泌腺體為主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通常造成多器官損傷。當損害淚腺,導致腺泡萎縮淚液分泌明顯減少就會出現嚴重的角膜、結膜乾燥,當侵犯到唾液腺、呼吸道、胃腸道和泌尿生殖道黏膜上皮時,也會引起相應的臨床表現,發病率約1%~2%,好發於停經期或停經後女性,男女比為1∶9,發病年齡45~60歲。科學研究發現,眼淚中含有一種叫做ATG5的蛋白質,可以比現行的標準診斷測試更準確地查明那些人已經罹患修格蘭氏症候群。 這項研究已於2021年2月發表在《診斷》(Diagnostics)雜誌上,是由韓國天主教大學漢城聖瑪麗醫院的鍾秀香教授(So-Hyang Chung)所領導完成的。他們發現,在患有修格蘭氏症候群的患者眼淚中ATG5的水平會飆高,但如果只是一般乾眼症患者的眼淚中就不會有ATG5升高的現象,因此可以做出鑑別診斷。研究人員也使用了其他現行的眼部檢查方法,像是測量眼睛上的淚液蒸發速率(TBUT)、Schirmer I測試(確定眼睛是否自己能產生足夠的淚液以保持濕潤)和眼部染色評分(OSS;用於衡量眼睛已經有多少的傷害),結果顯示眼淚中的ATG5篩檢修格蘭氏症候群的能力,比起其他測試方法毫不遜色,甚至更好。韓國這次的研究,共有86名參與者入選,其中包括55名患有修格蘭氏症候群患者(平均50.7歲)和31名一般的乾眼患者(平均55.7歲),互相比較之下,有修格蘭氏症候群的患者比較年輕,而且有更為嚴重的乾眼症狀。經統計後發現,利用眼淚中的ATG5來區分修格蘭氏症候群的準確性為98.4%,比其他現行三種眼部檢查的準確性來得高(落在81.7%至50.8%之間),另外,此方法的靈敏度經計算後為94.6%。第四項是利用眼淚測試是否罹患阿茲海默症,這是由匈牙利德布勒森大學(University of Debrecen)醫學系生化學科的切斯教授(Éva Csősz)所提出的,同時也已經發表在《PLOS One》的國際期刊上。阿茲海默症是最常見的神經退行性疾病之一,科學界目前猜測,患有阿茲海默症患者的大腦中負責記憶的神經細胞之所以死亡,有多種假說,第一種假說則是因為有澱粉樣蛋白β(amyloid β)在大腦中形成斑塊(plaques)所造成的, 第二種假說是因為許多蛋白質打結(protein tangles)在一起所造成的,而蛋白質打結的起因是tau蛋白質聚集。這兩個現象在病患腦中均有被科學家發現,互為影響,尚未完全明瞭。當病患出現症狀後,醫學界才會使用昂貴的腦部掃描儀器,以及抽取龍骨水來偵測這兩個蛋白質,以便確定診斷。另外,醫生也可以利用「記憶力測試」來檢查患者的認知能力下降是否與阿爾茨海默氏症的典型分數相符合。但是利用腰椎穿刺(lumbar puncture)取得腦脊髓液或使用正子斷層掃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scan),一個是太侵入性,另一個又太昂貴,所以如果有其他更簡便的測試方法,當然會大受歡迎,目前科學界已經開發出使用血液來篩檢,或是利用本文所介紹的---眼淚來篩檢。切斯教授利用定量蛋白質組學的方法,比較有阿茲海默症和沒有阿茲海默症患者的淚水內所有蛋白質譜的變化情形,認為同時使用四種蛋白質來當作生物標記物時(淚脂質運載蛋白lipocalin-1,皮離蛋白dermcidin,溶菌酶-C和乳淚糖蛋白lacritin),可以用來當作篩檢工具,而且經過研究,達到的篩檢敏感度為81%,準確性為77%。另外,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的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維斯教授(Andres Herane-Vives)利用耳垢分析皮質醇水平來篩檢憂鬱症以及壓力大小(已發表在國際期刊《Heliyon》上),美國加州理工學院醫學工程系高偉教授(Wei Gao),利用汗水來偵測尿酸濃度,進而預測痛風發作時間(已發表在《自然生物技術》期刊上),或是美國華盛頓特區味覺與氣味診所負責人亨金醫生(Robert Henkin)所發展的利用鼻粘液中的D-二聚體蛋白(D-dimer)來當作心臟病患的血栓警訊等等,都是非常有趣且先進的健檢方式,不久的將來,如果市面上出現了這些健檢項目時,讀者也不會太驚訝了!
-
2021-05-18 新冠肺炎.防疫懶人包
實聯制該怎麼做才最有效?防疫線上實聯制懶人包
現在因應雙北進入三級防疫階段,其實全台都繃緊了神經,防疫指揮中心給民眾提出許多指引措施,最重要的其實是在公共場所採取了實聯制,也就是必須留下足跡(電話號碼與姓名),以協助疫調。實聯制做得好是幫助自己,也是幫助別人,也幫助政府不用下達如封城這種更加嚴格的管制,所以請大家多多配合。只是目前實聯制方法很多,有電子式的也有紙本式的多種方法。紙本式雖然只需要紙筆這麼簡單,但是其實有好些缺點,一方面如果是用公用的筆,就又增加皮膚接觸筆上病毒的機會,這還使人相當緊張;另一方面寫字總是要花點時間,大家如果排隊等,那又造成一種群聚的可能。所以比起紙筆來,還是電子式的一刷就好,比較快速又比較安全。只是實聯制應用太廣,大家看得實在霧沙沙,所以韋恩自己研究了半天,順便整理出目前與線上實聯制最實用的跟大家分享,讓大家在食衣住行育上都用得到,這樣就可以安心宅在家防疫了。1.大眾交通工具-一卡通/悠遊卡/icash2.0記名實聯制時如果想要快速通過匝門或上公車,最好趕快進行電子票證記名。一卡通/悠遊卡/icash2.0的電子票證記名即具有實名制的作用,可以記錄自己搭乘捷運、公車、YouBike等大眾運具的足跡,也可落實疫調追蹤。一卡通記名網頁(https://www.i-pass.com.tw/Page/CardRegister)悠遊卡記名網頁(https://ezweb.easycard.com.tw/eccl2/apply.action)iCash記名網頁(https://www.icash.com.tw/Register/Register1)除了網上登錄,也可以用QR code刷進去登錄。2. 購物消費- QR code與台北通目前各餐廳與通路連鎖業者如四大超商、超市、量販店也都陸續實施實聯制了。雖然未攜帶手機的人還是可以用紙本方式進行登記,但是還是以利用手機掃描各家餐廳、零售門市入口處提供的 QR Code,能夠最快速地完成實聯制登記,也做到最少的接觸。掃描QR code後,大致上會需要填寫該店店名、時間、姓名、手機或市話號碼、含個人之同行人數等等資訊。但是如果覺得這樣每次填寫很重複、很慢,大家也可以下載「台北通」App 並註冊會員,就可以取得專屬代表自己的身份驗證 QR code,只要註冊一次,完成註冊後,就能取得隨行碼會員身份。開啟 App 會自動顯示隨行碼,這樣進入台北市各大百貨公司、量販超市就可以快速通關,不需要每次手寫或上傳資料,立即就可以掃碼入場。台北通 Taipei Pass (iOS、Android)下載處 https://mycode.gov.taipei/dl3. 紀錄足跡-Google Maps-你的時間軸對於疫調來說,足跡記錄是個重要工具,而且現在很多公司也會主動要求員工紀錄足跡。自己用航海日誌式的紙筆紀錄足跡當然也可以,但是一般人記憶力未必很好,就怕掛一漏萬,而且只怕大家根本懶得記。所以用「Google Maps-你的時間軸」這個工具就可以輕鬆紀錄每天的足跡。一般人用到Google Maps多半是導航或是規畫路線,其實只要開啟你的時間軸這個隱藏版功能,就可以藉由定位紀錄把足記完整記錄下來,無論是上下班、旅遊、去過那些店家、搭車怎麼走,只要是走過的路線都一清二楚,可以說凡走過必留下痕跡,而且如果想回顧歷史行蹤時,只要篩選日期,就可以會列出當天的所有行程。使用Google Maps-你的時間軸進入Google Maps App,選單打開後選取「你的時間軸」接下來「設定」處,記得在定位位置處設定「你的時間軸」允許取用位置要選擇「永遠」。4. 與確診者的安全距離-台灣社交距離最近「台灣社交距離」App爆紅,這款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的「台灣社交距離」App,上架近1個月以來,在工具熱門免費項目排行榜位居第1名。「台灣社交距離」APP主要利用手機間的藍牙訊號,來記錄最近14天內的接觸史,一旦使用者當中有人確診並上傳資料,只要曾經與確診者距離2公尺,或是接觸2分鐘以上,App就會發送通知。下載地點iOSAndroid5. 停課不停學雙北地區今宣布明(5/18)起全市國高中以下停課到5月28日,但是雖然停課,學生還是可以透過線上居家學習上課。台北市主要會利用臺北酷課雲進行線上教學,臺北酷課雲是臺北市政府教育局設置的官方學習網站提供國小到高中師生相關的教學、學科、主題課程、大考等豐富的課程。現在主要使用防疫不停學的專區 https://sites.google.com/view/cooc/學生可以使用學校配發「臺北市校園單一身分驗證服務」帳號登入。外縣市學生也可以使用教育雲端帳號或新北教育局單一認證入口(限新北市學生)登入。採用酷課OnO線上教室,以利記錄學生學習歷程。班級課程由任課教師按照課表線上授課,提供即時同步課程或非同步錄影影片,讓學生上線上課。學生需要具視訊鏡頭的電腦或平板、搭配耳機麥克風、夠快的網路,使用 Adobe connect 或Microsoft Teams 程式使用。臺北酷課雲 https://cooc.tp.edu.tw 防疫不停學專區 https://sites.google.com/view/cooc/溫馨小提示: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15日表示,因應目前國內COVID-19疫情持續嚴峻,雙北地區(臺北市、新北市)陸續發生感染來源不明的病例及群聚事件,研判社區傳播已有擴大趨勢,自即日起至5月28日提升雙北地區疫情警戒至第三級,加嚴、加大限制措施,以防範發生大規模社區傳播,措施如下:一、全國性措施:1.關閉休閒娛樂場所,包括歌廳、舞廳、夜總會、俱樂部、酒家、酒吧、酒店(廊)、錄影節目帶播映場所(MTV)、視聽歌唱場所(KTV)、理容院(觀光理髮、視聽理容)、指壓按摩場所、健身休閒中心(含提供指壓、三溫暖等設施之美容瘦身場所)、保齡球館、撞球場、健身中心(含國民運動中心)、室內螢幕式高爾夫練習場、遊藝場所、電子遊戲場、資訊休閒場所、麻將休閒館及其他類似場所。2.全國宗教祭祀場所活動部分,全面停止進香團與遶境相關活動,包括寺院、宮廟、教堂(教會)及其他類似場所之活動應落實實聯制與社交距離並加強清消。3.全國中、小學校園停止對外開放。4.全國社團停止交接活動。二、第三級警戒區域(臺北市、新北市)措施(時間5月15日至5月28日):1.除關閉休閒娛樂場所外,同時關閉觀展觀賽場所,包括展覽場、電影片映演場所(戲院、電影院)、集會堂、體育館、活動中心、展演場所(音樂廳、表演廳、博物館、美術館、陳列館、史蹟資料館、紀念館)、室內溜冰場、室內游泳池、遊樂園、專營兒童遊戲場及其他類似場所。以及教育學習場域,包括社區大學、樂齡學習中心、訓練班、K書中心、社會教育機構(社會教育館、科學教育館、圖書館)及老人共餐活動中心等其他類似場所。2.外出時全程佩戴口罩。 3.避免不必要移動、活動或集會。4.停止室內5人以上、室外10人以上之家庭聚會(同住者不計)和社交聚會。 5.自我健康監測,有症狀應就醫。 6.營業場所及洽公機關(構)應落實人流管制,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 7.職場及工作處所應遵守企業持續營運指引之防疫規定,落實個人及工作場所衛生管理,啟動企業持續營運因應措施,如異地或遠距辦公、彈性時間上班。8.餐飲場所應遵守實聯制、社交距離、隔板等防疫措施,無法落實則採外帶。 9.婚、喪禮應落實實聯制與社交距離並加強清消。10.公共場域、大眾運輸加強清消。原文出處:韋恩的食農生活
-
2021-05-17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醫病關係如果有「第三者」會如何?
【編者按】這星期的主題是有關台灣急速「老化」的社會,不能忽視的老人照顧問題。蔡哲雄教授以醫師的立場呼籲,我們需要一套規劃維護身心機能衰退的老人,希望社會各界人共同努力訂出一套更完整的保護措施。曾道雄教授以本身童年時代照顧年邁祖母的感人回憶,期盼政府盡速制定出完善的長照政策。長照政策學者郭慈安教授則提出一些數據支持這種長照計畫的必要性,同時介紹這幾年快速老化與長照政策的同時推動下,其實身旁多了各種「新家人」參加老人的守護,給大家帶來一些遠景。最近的報紙刊登一些病患或老人就醫,在看護、長照、而引發出來的兄弟、及其他家人甚至與本土或外籍看護人員間,因為在照顧的溝通或照顧的內容、分工上意見不同引發出衝突或是不愉快摩擦的事件。在台灣這類的問題在將來年老人口及家庭結構快速改變。會有更多的體力、意識退化的人口增加,延伸出來照顧這些人的人口也會增加。台灣的家庭結構因受整體社會、經濟,在過去二、三十年間有了很大的改變。少子時代造成家庭成員的改變,子女更獨立,也改變傳統的大家庭相互近距離交流及關懷。因此延伸出來照顧年長的長輩或體能衰退「病人」的需求會因社會人力資源結構改變。負責醫療及財務及關懷,傳統上由「子女」負責。人口老化的趨勢在開發社會是殘酷的現實,家庭支持的力量及財力因為社會變遷而調整的家庭結構改變了傳統照顧年長的長輩的模式。年邁的雙親在就醫上引發出來的醫病關係也引伸出很多的變化。近年來,台灣老年人口的照顧很多都依賴外籍人士來幫忙。這種情況引發出許多醫病關係的問題。外僱人員除了要照顧日常生活外,對於身心健康的維護也多少會被照顧者依賴。醫療看護過程的點點滴滳,從就醫給藥、身體清潔,基本衞生的維持及需求也很多轉由非病人家屬或「法律上認同的關係的家人」幫忙。親人的直接參與或外籍看護人員來參與,全由直系親屬負責有變得更少趨勢。在就醫過程中,病人身心健康的描述及溝通,除非有家屬在,不然醫病關係就多少有些隔閡。尤其是有「多子多孫」由家人「輪值」的家庭,有更多醫病溝通的問題。從醫護人員的角度來說,照護「有病」或「身心」不能自主的人,需要醫藥、生理看護的人,有家人幫助,或是有受過訓練的人員執行是合理的。尤其是給藥時藥物、劑量的確認等更須正確。但是執行這些工作的人員都不是家人的話,如何確認這些看護人員給藥的安全,值得大家深思。在快速轉型及改變的社會,醫病關係從醫護人員與病人及病人家屬之外,又多了第三者介入的社會,尤其是「第三者」——外籍看護人員的參與,許多溝通、生活習慣、宗教觀念不同衍生出的誤解,影響照顧安全問題及摩擦也多少可以在媒體上看到。台灣雖在硬體方面對照顧老人有一些改善,例如日照中心或長照機構建立了法規,但是要緩解少子化及高齡化社會的社會安全制度,需定期檢討修正。從老人照顧的社會保險,到本地看護人員的培訓。除了討論老人福利及安寧老人照顧政策,培訓本土看護人員可以改善溝通及互信,也可以增加一些就業的機會。過去台灣的長輩為了期望下一輩的孩子有「出息」,很多家庭的長者都勤儉一輩子送孩子們出國留學,等到孩子學成、出人頭地之後,很多都留在他鄉就業。一旦年長的長輩體力身體、智能需要他人的幫忙時,「孝順的子女」不能「晨昏定省」。的確很多兒女們輪值回來照顧長者,因「身不由己」而不能親自奉侍也值得同情。但有些人會出「意見」或「主張」表示關心,或是遙控、出主意來批判在家親自奉侍長者的其他家人或「外勞」,甚至參與照顧的醫護人員。家人間在照顧年邁父母有上述的問題時,如果又要跟其他醫護人員溝通,更容易產生溝通不良的狀況。逐漸「老化」的台灣社會,如何有一套維護身心機能衰退弱者的規劃,需要社會各界人士檢討修訂出一套更完整的保護措施。
-
2021-05-17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吸菸、肺氣腫…感染病菌或肺部疾病機率上升!6方式改善肺部健康
肺炎傳染來襲,身體「衰弱」的族群面臨更高風險。隨著年紀增長,身體生理儲備量下降,在面臨外界壓力時無法維持身體恆定,甚至身體平衡被打亂後恢復變慢或不完全就是「衰弱」。根據統計,衰弱的老年人死亡率更高,比起身體狀況強健的老人,死亡率高出3-5倍。 哈佛大學附屬貝斯以色列女執事醫療中心(BIDMC)胸腔重症監護主任Richard Schwartzstein提醒,肺部擁有足夠生理儲備量,才能幫助抵抗感染與慢性疾病,而生理儲備量隨著年齡會逐年減少,尤其吸菸、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氣喘等族群下降速度更快,會使感染病菌或肺部疾病機率上升。平日可透過6種方式維持肺部生理儲備量,有助於改善肺部健康。 中等強度運動 助清除黏液分泌物 Schwartzstein指出,中等強度運動如快步走路,是鍛鍊心臟與肺部機能的良好方式,並且能增加深呼吸時的深度、幫助打開肺部,有助清除肺部內累積的黏液分泌物。肺部中黏液分泌物聚集的部位,是吸入性病毒或細菌沉降、繁殖的良好環境,能清除愈多黏液分泌物,愈能幫助肺部維持健康。 減少吸入煙塵毒素 平日應戴口罩 當吸入愈多外在環境中的毒素,例如粉塵、二手菸、空氣污染,肺部會分泌黏液分泌物包覆這些有害毒素,一旦吸入愈多有害物質,可能導致黏液分泌物過多、呼吸困難。Schwartzstein建議平日戴上口罩,尤其是有氣喘或過敏的族群,在氣溫變化時更容易發生支氣管痙攣等問題。 吸菸無「安全值」 少量也會破壞肺部 吸菸沒有所謂的「安全值」,只要接觸到尼古丁等有毒物質,就會增加感染機會與肺癌風險。Schwartzstein博士指出,即便是少量吸菸,菸中的物質也會以各種方式破壞肺部,引起肺部刺激發炎並增加黏液分泌物。 每天30分鐘深呼吸 幫助肺部舒張 深呼吸是最好的肺部伸展運動之一,能幫助肺部舒張並清除分泌物,同時也能降低血壓和調節心率。Schwartzstein建議每天練習約30分鐘深呼吸,深呼吸運動建議方式:在舒適環境中坐下或躺下,緩慢並深深呼吸,維持肩膀姿勢,腹部向外鼓張,然後呼氣放鬆腹部,動作重複5分鐘。 每小時改變姿勢 增加肺部氣體循環 久坐不動對健康不利,Schwartzstein醫師建議每小時至少改變一次姿勢或起身運動,可以練習簡單的深蹲或彎腰伸展,有助於肺部的氣體循環,也可促進清除黏液分泌物。 過重影響橫膈膜 減肥能減少肺部負擔 體重過重會造成各種健康問題,也會增加肺部肌肉的壓力,尤其是橫膈膜向下運動會因為身體肥胖受到阻礙,使肺部體積無法伸展舒張,Schwartzstein 提醒,適當體重控制能減少呼吸時的肺部負擔。正常成人應盡量維持正常BMI值,成人BMI建議在18.5(kg/m2)及24(kg/m2)之間。 《延伸閱讀》 .盡量別久坐!研究:長時間不運動感染新冠肺炎死亡率增149% .3大族群易感染新冠病毒?中醫師教3關鍵提升免疫力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5-17 退休力.活躍好學
緞鍊退休力/樂齡生活無極限 還有夢想就要追
台灣預估2025年進入超高齡社會,意味著四年後,每五人中就有一名老人。平均壽命延長,退休生活也跟著拉長至10~20年以上,有人一輩子在職場奔波,少了職場生活後,頓時失去重心。但專家指出,追求生命意義,不該等到退休之後。接近退休年齡三至五年前,須開始思考退休後生活。勞動部2019年統計,勞工預計退休年齡平均61.1歲。台灣醫療健康諮商心理學會理事長李玉嬋說,我國高齡就業比率低,退休前因職場舞台能夠認識新鮮人,工作安排也能夠結識新朋友,而退休後接觸新事物機會變少,不是心態變老,而是外在環境的改變。另一方面,退休時也面臨家庭發展歷程轉變,這時子女成家立業離開家庭,昔日習慣的忙碌生活結束。中華民國諮商心理師公會全聯會副理事長羅惠群認為,接近退休年齡三至五年前,必須開始思考退休後生活,包含經濟、社福系統,以及心靈上的依託等。放下既有成見、想法,接納新的聲音與資訊。俗語說「活到老學到老」,保有好奇心,對老年生活的心靈準備度愈佳。一般來說,60歲後會面臨心靈停滯,年長者可能因生命經驗豐富,在自我驗證下,心態上的彈性調節變得困難,最終不再接納新事物。「這時候試著放掉一些堅信的價值。」羅惠群指出,老年人在生命歷程中,成就許多是非標準,例如要交怎樣的朋友、退休生活該如何過。此時要先感受再接納差異,把自己固有的想法休息、停頓,讓新的聲音、資訊能夠進來。別一周五天都排志工,不妨加入各種可能。不過,文化束縛常常讓「老」出現既定印象,可能是容易受傷、身體虛弱,被要求待在家裡,放棄追尋夢想。羅惠群強調「正向老化」的重要性,他認為,只要身體狀況許可,長者可以大膽嘗試登山、勁歌熱舞,別讓刻板印象阻止樂齡生活的各種可能。至於退休生活的安排,有的長者閒不下來,一周安排五天時間擔任志工,羅惠群認為,這並不是一個探索老年生活的好方式。盡早規畫退休生活並非複製以前的生活樣貌,而是思考重拾年輕時、為工作犧牲的夢想,回歸自己內在的聲音。李玉嬋也鼓勵,年少失學的長者,能夠參加社區大學、高齡長青學苑等團體,進入學校學習新知,也可以拓展人際,獲得新朋友的陪伴。調查分析 社大參與率高 女性比男性樂於學習60歲心靈成長逐漸下滑,不再持續成長學習。台灣醫療健康諮商心理學會理事長李玉嬋說,退休以後學習新事物機會變少,並非心態變老,而是外在環境改變,讓退休成為學習新知的分水嶺。女性比男性更喜歡學習,李玉嬋就退休準備指標調查結果分析,女性雖較少接收新知,但通常在「學習新知」意願上大於男性。可在社區活動、社會大學參與率得知一二,主動上課的以女性居多。另一種可能性是,在權力結構下,男性比較容易成為領導、主管,社會文化仍舊較鼓勵男性,他們容易得到滿足,進而影響求知欲。延伸閱讀.調查/5大指標測驗你的退休力.報導/超前部署百歲人生 你準備好迎接「無退休時代」了嗎?
-
2021-05-17 退休力.社會連結
鍛鍊退休力/被需要感隨年齡降低 關係營造 別等退休後
「調查結果相當符合目前社會實情。」台北榮民總醫院老年精神科主任蔡佳芬說,對一般人來說,「被需要的關係」建立在「工作」或「家庭」,以60歲為界,愈年長的人愈認為自己不再被需要,主要還是與生命歷程有關,現在60歲以上多已退休,卸下職務,於是覺得自己不再被需要。研究證實,孤獨感與老人憂鬱、失智有關。此外,在家庭關係裡,孩子漸漸長大,不再需要父母殷殷照顧,再加上現在家庭規模變小、少子化,60歲以上的民眾「帶孫子」的機會也變少,在在被剝奪許多「被需要感」。蔡佳芬說,近年老年精神醫學熱門題目是「孤獨」,許多研究證實,孤獨與老人罹患憂鬱症、失智症有關,若希望老年人健康、有幸福感,就要促進長者社交互動,減少孤獨。而新冠肺炎爆發一年多,長者與他人接觸次數大幅減少,蔡佳芬預估,此時長者擁有「被需要的關係」比率恐再下降。家人是親密伙伴,振興醫院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銀光學苑主任袁瑋指出,退休後與親朋好友的關係是之前的延伸,若希望退休後能有良好的支持系統,「營造關係不能等退休才做。」老夫老妻相伴需要智慧,最好各自保有社交圈。許多夫妻平時相處沒有大問題,但退休後兩個人相處時間拉長,成為關係的考驗。袁瑋說,很多男性或許在外工作職位高,妻子也有工作,但家務主要由妻子負責,不但將家裡打理得好、生活獨立,與老公相處也沒有問題。但退休之後,夫妻相處時間變長,若先生將之前在外工作的狀態帶回家中,矛盾可能一觸即發。「夫妻老了要相伴,很需要智慧。」袁瑋說,除了雙方相處要放鬆,也不能太堅持自己的想法,最好保有自己的社交圈。袁瑋說,女性的社交互動普遍多於男性,老年生活的豐富程度與幸福感也較高,她鼓勵男性適度調整自己,多與他人交朋友,離開職場後的生活品質有機會因此提升。手足相處關鍵在「尊重」,不比較不抱怨,做好照護分工。至於手足,能否相互扶持,關鍵在「尊重」,不要比較收入、職業,也不要比較彼此的小孩或抱怨對方的伴侶等,這樣的關係才會是舒服的;而年齡漸長之後,會遇到照護年邁父母的責任分攤問題,兄弟姊妹間經常會面臨衝突。袁瑋說明,每個家庭狀況不同,出力和出錢,彼此可以協調,若平日無法協助照顧父母起居,假日便可讓平日不方便者輪替照顧,或是以協助事項區分,有的人可以協助帶長者看病,有的可以帶家人外出遊玩等,手足間照護分工應明確並早點定案,才能營造良性家庭氛圍。常聽到人說「老頑固」,指人愈老愈難相處,袁瑋說;有同理心、不堅持己見是與人相處的基石,雖然每個人個性不同,但應該讓自己有調整的空間。建議在退休之前發展多元人際關係,多多與他人相處,了解不同的觀點,也可以透過閱讀、聽演講等,開闊自己的視野。調查分析退休五力中 「社會連結」得分最低根據「2020退休力大調查」,國人社會連結僅51.7分,在退休五力中得分最低。在「退休準備指標」中,社會連結分為社會關係與社會參與,社會關係包括與相互扶持、緊密社交和彼此需要的關係,發展關係的對象可以是家人、朋友甚至寵物。但調查發現,各項關係的建立以60歲為分水嶺,60歲之後普遍下降。在相互扶持的關係方面,20歲30有八成認為自己擁有可相互扶持的對象,但到了60歲降至六成五;社交關係幫助我們獲得支持,建立自信,60歲以下認為自己有緊密的社交關係者達七成,但70歲以上僅有六成。至於被需要的關係,在各年齡層回答的比率普遍都較低,但50歲下回答有被需要的關係者達成五成以上,到了75歲卻僅有二成,顯示年紀愈大,認為自己被需要的比率愈低。延伸閱讀.調查/5大指標測驗你的退休力.報導/超前部署百歲人生 你準備好迎接「無退休時代」了嗎?
-
2021-05-16 退休力.自在獨立
鍛鍊退休力/儲備獨立老的能力 學習當個心肌人
兒孫滿堂、含飴弄孫是傳統觀念中理想的老年生活,但如今受到很大挑戰。內政部去年統計,全台老人獨住戶高達58萬戶,台北市每100戶住宅中,就有9.5戶只有老人居住,高居全台之冠。台灣超高齡社會來勢洶洶,我們必須認真思考如何獨自面對人生下半場,甚至一個人走至生命盡頭。不管是否養兒育女,都要面臨「獨立老」。台灣醫療健康諮商心理學會理事長李玉嬋指出,「養兒不能防老」觀念已進入社會,現在認為不管有無生兒育女,都要開始儲備獨立養老的能力。政大特聘教授別蓮蒂認為,獨立是種習慣,若初老後就靠自己,習慣一旦建立就會持續,獨立生活、與自己相處需要訓練和培養,愈早愈好。比台灣更早面臨老化的日本,早已開始「獨立老」。職場作家、斜槓教練洪雪珍主張,變老是人生必然的過程,只有接受它,想辦法和平共處,把它當作人生的一部分,有意識、有覺醒地過好每一天,在病痛與衰老中、在折磨與不便中,找到小確幸、找到存在感,緩步走向滿天晚霞餘暉。老前準備三件事:有錢、有健康、懂生活。洪雪珍認為,「一個人老去」將是普遍現象,要做的不是找另一個人來照顧自己,而是想辦法照顧自己到最後一天。有錢、有健康,而且懂得生活,是每個人老去一定要準備好的三件事。年長者獨自生活常被稱作「獨居老人」,在長照機構服務的諮商心理師李汶軒說,一個人獨立的老去,如果只是放在孤單層面上,會有比較多的失落,應該追尋獨處而不孤單。「獨立老」儼然成為時下趨勢,李汶軒建議,學習當一個「心肌人」。心是指維持心智活動,可藉由簡單的遊戲,例如數獨來運轉大腦;肌則是訓練肌耐力,超過40歲以後,肌肉量每10年減少8%,肌少症已成老年失能的凶手,長者應適時訓練肌力;人的部分是要保持與他人互動,讓獨老生活更正向,重拾生活的掌控感。及早「預立醫療」,生命盡頭自己決定。適應獨居生活後,隨年紀增長最終必須得面對生命盡頭。李汶軒說,2019年起,我國通過「病人自主權利法」,開始尊重病人的自主,保障患者知曉病情、選擇治療方式,接受拒絕醫療的權力,甚至在意識昏迷之前,可以參與醫療決策。上述法源衍生「預立醫療」決定,李汶軒解釋,預立醫療諮商從醫師、護理師,社工師或心理師,以及個案與其家人,三方溝通死亡前的善終意願,透過醫療討論引導,臨終前可能遇到的狀況,並取得家庭共識。「討論死亡並不可怕。」李汶軒說,許多個案是在身體無恙的狀態下進行諮商,與至少一名二親等家人或醫療代理人討論,傾聽彼此對於死亡議題的看法,模擬個案在無法救治時該如何被對待,闡述各自擔心之處是什麼;且預定醫療決定在特定條件下,患者可不施加維生治療,更有尊嚴的離世。【調查分析】「自在獨立」得分高 87.2%能獨立照顧自己自在獨立在退休五力中是得分最高的項目,平均75.1分。自在獨立分為「自我探尋」與「獨立能力」,自在安老需要學習,具備獨立而不依賴他人的能力,對於退休、老後生活心靈層面準備度較佳。在自我探尋方面,「不管年紀多大,我還是會規畫我的人生,讓生活充實有意義」者占68.4%;「 我樂觀面對生活中遇到的任何困難」者有73%;「我覺得我的人生是有意義(有價值的)」有72.6%;「面對生命的無常與變故(突發狀況),我會想辦法解決」者有百分之77.1%;「我有準備了解生死、面對死亡」者,有69.5%。在「獨立能力」方面,「有自己專注想做的事情,可獨立完成」者有77%;「不需要家人在金錢或照顧上給予協助」者有70%;「能獨立照顧自己」的人有87.2%;「能夠獨處而不感到孤單和寂寞」者,有75%;「能隨心所欲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的人,有80.7%。但各項獨立能力在65歲之後有下降趨勢,年過75歲降至50%。兩性在自在獨立各項分數相當,但女性在金錢及照顧較需要家人協助。【2021-05-16/聯合報/P06版/元氣周報封面Story】
-
2021-05-16 新冠肺炎.防疫懶人包
懶人包/全台堵疫情!13縣市升「防疫準三級」看各縣市禁令規定
疫情急速升溫,今天本土確診案例達180人,雙北宣布警戒等級從15日起到28日升級為第三級警戒,為期兩週。各縣市也嚴正以待,紛紛祭出應變措施,共有13縣市宣布進入準三級防疫,包括桃園、新竹、苗栗、彰化、南投、雲林、嘉義、台南、高雄、屏東、宜蘭、花蓮、台東。基隆則宣布採「等同第三級」防疫措施,台中市、澎湖維持二級。三級警戒:台北市、新北市。準三級警戒:桃園市、新竹縣、苗栗縣、南投縣、彰化縣、雲林縣、嘉義縣、台南市、高雄市、屏東縣、宜蘭縣、花蓮縣、台東縣。二級警戒:基隆市(維持二級,採「等同第三級」防疫措施)、台中市、澎湖。宜蘭 非必要不要外出若出門配戴口罩「宜蘭宣布進入準三級防疫。」非必要不要外出,若出門全程配戴口罩,避免室內5人,室外10人以上的聚會及活動。宜蘭縣16處風景區關閉至6月8日,林務局羅東林區管理處考量轄區鄰近雙北,今天也決定多處景點即起封閉至5月28日,包含太平山國家森林遊樂區、羅東林業文化園區、員山生態教育館、南澳生態教育館、冬山生態館,以及自然步道。...more基隆採「等同第三級」防疫措施林右昌說基隆維持在第二級警戒區域,沒有繼續升高到第三級,這表示基隆的防疫工作做的非常的確實跟徹底。今天全台有180例確診,而基隆仍然僅僅維持只有增加了一例,很不容易。林右昌表示,北北基桃是一個首都生活圈,基隆在2天前就已經提升防疫作為,並且採取了等同第三級警戒區域的防疫因應措施,也就是除了「停止室內5人以上、室外10人以上之家庭聚會(同住者不計)和社交聚會」以及「關閉電影院」之外,都已經徹底落實。...more桃園宣布「準三級」 四大夜市停業、宗教社團活動全停桃園市宣布桃園市防疫警戒提升到「準三級」,呼籲市民避免群聚、餐會或各種聚會,「這個時間,在家是最好的方案」。有文化場館、運動場館、社福場館和休閒娛樂場館,以及桃園、八德、中壢和龍潭等4大夜市,即日起均停業到5月28日,其他營業場所如維持營業,要嚴格執行「實名制」,並採取滾動式檢討,如果有傳播風險,視狀況調整。...more新竹縣 特定行業及場館停止營業20大休閒娛樂場所從今晚6時開始停業至6月8日,包括歌廳、舞廳、夜總會、俱樂部、酒家、酒吧、酒店、MTV、KTV、理容院、指壓按摩場所、健身中心、保齡球館、撞球場、室内螢幕式高爾夫練習場、遊藝場所、電子遊戲場、資訊休閒場所、休閒麻將館。縣府則擴大辦理包含5類行業,釣蝦場、陪侍小吃部、護膚店、夜市、溫泉業及其他類似高風險場所,同樣從今晚6點開始停業。社會處則說,托嬰中心謝絕訪客、托育資源中心暫停對外開放,兒少、身心障礙、老人住宿型機構及長照機構原則暫停探訪,社區關懷據點和長青學苑均暫停運作,並要求社運、身心障礙、婦女及新住民團體等辦理各項補助活動,全面停止辦理。...more苗栗縣 9大防疫指引苗栗縣政府傍晚宣布啟動「準」第三階段相關管制措施,即日起依照中央疫情指揮中心警戒三級規範相關措施辦理,需遵守 9 大防疫指引,關閉縣內休閒娛樂中心、禁止進香團繞境,國中、小學校園停止對外開放及社團停止交接活動。...more台中3禁令 今起11大場所、夜市、宗教暫停營業活動未宣佈升級三級,但即日起實施「三大措施」,包含11大場所暫停營業、11處夜市暫停營業、宗教場所暫停團體活動且禁止大型遊覽車進入停放,原則實施至6月8日止,並視疫情發展滾動調整。。...more南投30項管制 限制公務員到雙北南投決議升級管制30項新措施,力求在最低限度影響民生的考量下,升級「準三級警戒」,除遊客流量管制、限制縣內公務員赴疫情縣市開會和前往雙北。縣管風景區採總量管制、遊艇業限乘5成、螢火蟲季活動取消;餐廳鼓勵外帶,採實聯制加強清消安全社交距離;四大超商關閉用餐區鼓勵外帶;文化局藝文活動暫緩或取消,電影院依照中央要求加強管制清消實聯制,游泳池管制暫停開放,社區大學、部落大學、婦女大學、老人大學停課。...more雲林縣 推行12項管制禁令措施雲林縣府今天下午召開緊急防疫應變會議,作出十二項防制和禁令措施,全縣進入準三級的防疫應變,禁止進香或夜市等群聚,尤其運銷台北萬華一帶的西螺果菜市場人車務必嚴格管制,運菜到台北的車子返鄉前務必落實清消才能回鄉,以保安全。...more嘉義縣祭11項措施 夜市和特定行業停業祭出11措施,勒令特定行業停業至6月8日,各觀光景點也應全面落實實名制,全面防堵疫情。公務人員非必要性不要到雙北洽公、活動,必要參加者,務必做好防疫措施。...more防疫警戒11項措施:一、外出全程戴口罩,避免參加集會及活動。二、關閉休閒娛樂場所(視聽歌唱、理容業、健身中心等)。 三、關閉夜市。四、人民團體及合作社停辦集會活動。五、停止進香團與遶境相關活動。六、宗教祭祀場所活動應落實實聯制與社交距離並加強清潔消毒。七、停止校園對外開放及停辦校外活動。八、觀光景點及場館應落實人流管制,無法管制者一律要求關閉。九、職場及工作處所須落實防疫規定。十、宴席活動建議延期或停止辦理。十一、啟動醫療應變防疫SOP。嘉義市 夜市攤販即日禁止營業至28日本月28日前,戶外教學畢旅一律停辦,夜市攤販暫停營業,公務員及市民不鼓勵到三級警戒區洽公、旅遊。...more台南 娛樂場所停業到28日5月15日到5月28日,各類娛樂場所即日起停止營業,民眾外出時全程戴口罩、避免不必要移動、活動或集會。其他未限制的場所必須採取實名制、分流控管,並維持中央指揮中心指示。夜市雖暫時未關閉,但防疫單位特別要求店家禁止內用、一律改採外帶,禁止邊走邊吃,學校畢業典禮採線上、不邀請家長參加,畢旅取消,國中小不開放民眾進入,操場、館舍也都不外借。...more高雄市8大行業關閉 請民眾儘量不到雙北高雄包括八大行業及觀展場所都要求暫時關閉。他強調,國內已是一日生活圈,尤其南北雙城更是往來頻繁,因此強化防疫,也建議業務往來,以視訊替代,一般民眾近期盡量不到雙北。宗教部分全面停止進香團與遶境,寺院、宮廟、教會等活動應落實實聯制與社交距離。高中職以下校園停止對外開放,取消畢業旅行,畢業典禮改為線上舉行,亦停止社團及跨縣市交流。...more屏東 宗教場所落實實聯制縣立圖書館及社福等公有館舍、社區關懷據點、原鄉文健站暫停開放,一切以防疫為優先。休閒娛樂場所也關閉、停止進香團及遶境活動、宗教場所落實實聯制、國中小學校園停止對外開放、社團停止交接活動等外,防疫全面提升。...more花蓮 東大門夜市、公有館舍明起關閉明天舉行的春季集團結婚、原住民族聯合豐年節大會舞徵選決賽都將延期,東大門夜市今起僅能外帶,明天開始東大門與縣內流動夜市都停止營業,後續視疫情狀況,滾動式修正。...more台東 取消多項活動即日起至6月8日關閉全縣休閒娛樂場所,包含小吃部、禁止宗教寺廟進香及繞境活動、中小學禁止對外開放。另5月22日關山親水公園熱氣球首航及6月5日長濱最美星空音樂會活動取消。...more
-
2021-05-16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雙北升三級警戒 台大率先宣布「降載」停非緊急刀
我國新增180例本土案例,其中雙北個案最多,台北市89例、新北市75例,宣布即起雙北升級疫情警戒第三級。台大醫院今下午緊急宣布,從今起,台大醫院「常規營運降載」停止或延後非緊急住院、手術或門診手術、檢查、治療、預約自費新冠疫苗接種、健康檢查(包含台北市老人健檢)等服務。台大醫院表示,已預約接種自費新冠疫苗的民眾,強烈建議延後施打,所有預約後續均可憑預約單來電改期。台大也強調,配合疫情所需,無法逐一通知。不過,後續均可憑預約紀錄來電改期。台大醫院表示,為防疫需求,降低院區人流,5月17日起,建議持台大二、三次連續處方箋之病友於健保特約藥局領藥,若有特殊用藥需返本院領藥,請利用台大連續處方預約領藥系統,以加速領藥,減少於院區停留時間。
-
2021-05-15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和平院區成應變醫院 北市:與中央協調設第二家
中央宣布雙北防疫升為三警戒,台北市政府舉辦舉者會說明管制措施,各大場所機關都會關閉,市長柯文哲強調,市民應盡量待在家中,沒必要別外出,若要外出也一定要戴口罩,別出現飛沫傳染的機會,原則上也不要在外頭飲食;另外,衛生局說,和平院區將儘速恢復量能,成為應變醫院,也會與中央協調設立第二家應變醫院。副市長黃珊珊表示,包括展覽場、體育館、展演場所音樂廳、美術館活動中心、室內溜冰場與游泳池、遊樂園、社區大學、圖書館、老人共餐等全部暫停開放,營業場所與洽公機關落實人管制、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餐飲店落實實聯制、隔板、社交距離,若無法落實就採外帶。北市也正在研議二殯是否開放公祭或只限家祭,週一會再公布。黃珊珊提到,篩檢站人潮眾多,民眾等待務必要有耐心,拿到號碼牌就回家等候,黃說採檢站每天都開設,也會盡量找帳棚、電扇等消暑設備,讓民眾等候,稍安勿躁。黃珊珊說,任何集會在28日前都要停止,室內5人、室外10人以上禁止集會,公共場所、大眾運輸加強清消。衛生局長黃世傑指出,聯合醫院和平院區最快速度恢復量能,將啟動為應變醫院,也會和中央協調,設立第二家應變醫院,並擴大開放專責病床由77床增加為120床、其他醫院開放由112床增為254床,共可開放374床。另外,黃世傑說,負壓病房和一般隔離病房共開放429床,未來會視疫情發展狀況,要求台北市內所有醫院陸續擴大開放專責病床至最大量。
-
2021-05-15 新冠肺炎.防疫懶人包
懶人包 /雙北即起升級第三級 全國地方各自規範細節圖卡一次看
因應社區傳播有擴大趨勢,指揮中心自即日起至5月28日提升雙北地區疫情警戒至第三級,加嚴、加大全國相關限制措施,嚴守社區防線。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表示,因應目前國內新冠疫情持續嚴峻,雙北地區陸續發生感染來源不明的病例及群聚事件,研判社區傳播已有擴大趨勢,自即日起至5月28日提升雙北地區疫情警戒至第三級,加嚴、加大限制措施,以防範發生大規模社區傳播,措施如下:一、全國性措施:關閉休閒娛樂場所,包括歌廳、舞廳、夜總會、俱樂部、酒家、酒吧、酒店(廊)、錄影節目帶播映場所(MTV)、視聽歌唱場所(KTV)、理容院(觀光理髮、視聽理容)、指壓按摩場所、健身休閒中心(含提供指壓、三溫暖等設施之美容瘦身場所)、保齡球館、撞球場、健身中心(含國民運動中心)、室內螢幕式高爾夫練習場、遊藝場所、電子遊戲場、資訊休閒場所、麻將休閒館及其他類似場所。全國宗教祭祀場所活動部分,全面停止進香團與遶境相關活動,包括寺院、宮廟、教堂(教會)及其他類似場所之活動應落實實聯制與社交距離並加強清消。全國中、小學校園停止對外開放。全國社團停止交接活動。二、第三級警戒區域(台北市、新北市)措施(時間5月15日至5月28日):除關閉休閒娛樂場所外,同時關閉觀展觀賽場所,包括展覽場、電影片映演場所(戲院、電影院)、集會堂、體育館、活動中心、展演場所(音樂廳、表演廳、博物館、美術館、陳列館、史蹟資料館、紀念館)、室內溜冰場、室內游泳池、遊樂園、專營兒童遊戲場及其他類似場所。以及教育學習場域,包括社區大學、樂齡學習中心、訓練班、K書中心、社會教育機構(社會教育館、科學教育館、圖書館)及老人共餐活動中心等其他類似場所。外出時全程佩戴口罩。避免不必要移動、活動或集會。停止室內5人以上、室外10人以上之家庭聚會(同住者不計)和社交聚會。自我健康監測,有症狀應就醫。營業場所及洽公機關(構)應落實人流管制,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職場及工作處所應遵守企業持續營運指引之防疫規定,落實個人及工作場所衛生管理,啟動企業持續營運因應措施,如異地或遠距辦公、彈性時間上班。餐飲場所應遵守實聯制、社交距離、隔板等防疫措施,無法落實則採外帶。婚、喪禮應落實實聯制與社交距離並加強清消。公共場域、大眾運輸加強清消。
-
2021-05-15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新竹縣宣布18大行業停業 今晚6時實施
國內疫情單日暴增180例本土病例,新竹縣長楊文科稍早宣布不止8大行業停業,新竹縣18類的營業場所都將從今天晚間6點關閉,停業至6月8日,包含KTV、釣蝦場及夜市;目前縣府正在召開防疫會議,討論是否進一步進入「準三級」警戒預備。新竹縣府表示,為提升防疫等級及落實防疫管理,易傳染高風險營業場所,從晚間6點停業至6月8日。易傳染高風險營業場所包含1.視聽歌唱業、2.三溫暖業、3.舞廳業、4.舞場業、5.酒店(家)業、6.酒吧業、7.特種咖啡茶室業、8.電子遊戲場、9.釣蝦場、電子遊戲、KTV、複合店、10.網咖、11.夜店(PUB)、12.理容按摩視聽複合店、13.按摩、油壓、養生舘、14.陪侍小吃部、15.護膚店、16資訊休閒業(主題餐廳)、17.休閒麻將舘、18.夜市。新竹縣府也已宣布端午節龍舟競賽停辦、2021竹夏星夜季延後、游泳館暫停開放,及縣府補助的所有社團活動和旅遊,即日起至6月底一律停辦,從今天開始加強學校、公園、商圈、車站和市場等各公共場所全面消毒;此外,兒少、身心障礙、老人住宿型機構及長照機構暫停探訪。社區關懷據點和長青學苑均暫停開放。
-
2021-05-14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記憶力一點一點的被拿走,裸露出你原本的樣!失智可以是病也不算是病
【編者按】編者按:這星期的主題是「失智老人」。一篇來自專門評估「認知功能」的神經科心理師,以她多年對這種病人與家屬的觀察,提出對家屬及照顧者的寶貴意見;一位資深身心科醫師,進一步說明失智老人的精神症狀可能引起家人與照顧者的困擾,尤其目前在台灣的許多家庭,這種照護工作常會落在具有語言與文化隔閡的外籍看護,更容易衍生出許多問題;最後一位神經科資深醫師追憶父親的年老、凋零帶給他的人生哲學,並由多年陪伴失智的老母,說出寓意深遠的這幾句話,「失智是一個現象,它可以不是一個問題,它可以是病,也不算是病。這個答案還需要有智慧的你親自去解答。」人生下來就開始面對死亡。小時候隨父母親從大陸來台灣,住在屏東市區的空軍眷村。共十四排房子,一排約十二戶,一戶接著一戶,一戶有四到五個孩子。集中在不到兩個體育場的範圍。家家戶戶互通消息,一家炒菜十戶香、一家罵孩子九家都聽到。村子裡都是年輕人跟小孩,沒有老人,只有生的,沒有死的。十八歲到台北讀書,寒暑假回家就陸續聽到鄰居的湯伯伯走了、宋伯伯走了、李伯伯走了。走的都是癌症、肝病,年齡也就在五、六十歲,就沒聽說誰失智的。如今這些長輩們走的走、老的老,沒剩幾個了,我也七十了。老人家晚年都幸福,孩子個個孝順,陪在身邊。父親是軍人,參加過西安事變、上海保衛戰、南京保衛戰,出生入死,養成堅毅不屈的精神。記得小時候,有一次父親在鄰居家喝酒,大醉,被扶回家,躺在床上,吐了。大聲的哭嚎說:「娘啊,兒子不孝啊,不能事奉您啊!」那是第一次看到父親的哭。第二次哭是大妹結婚,妹夫來家迎娶時,他又大哭,嚇得妹夫立刻跪下,說了好多安慰保證的話。老年,我們一起生活,我到那工作,他就陪我到那住。屏東是他在台灣的老宅。他跟著我住台北,又住花蓮,再搬到嘉義鄉下。我們父子倆有35年住在一起。日常生活都很規律,活到一百零一歲,安祥的走了。父母一輩他們年輕時吃盡辛苦,從大江南北來到台灣,人生地不熟,群聚在一起,相濡以沫,用盡心力把孩子拉拔長大,他們沒有侍奉過父母,我們也沒有被爺爺奶奶疼過。如今他們老了,記憶退了,眷村的房子也拆了,早年的記憶也空了。留下一個勤勞的身體及規律的生活。她們都生下四、五個孩子,每個孩子都是自己帶,沒有親戚幫手,養成獨力自主的個性。養兒方知父母恩,她們見不到父母,只得專心到孩子身上,訓練自己把父、親戚、老家從心裡抹平。也就因爲環境的磨練,讓她們養成了隨遇而安的個性。母親如今也已是九十歲的老人,記憶力退了,最近的記憶忘了,以前的記憶也平了。早餐過後讀讀報,走到附近的便利商店買包蛋捲,回來看點電視,睡個回籠覺。她不會說要回娘家,她已經很早就把那個老家放下了。她跟我住,我就是她的家。我陪她上菜市場,那是她最熟悉的地方,好多攤販都跟她打招呼。她還會選最好吃的魚。她以前很會做菜,如今什麼都吃,問她虧吃不吃?她笑著說:虧不吃。台灣,現在的人活得夠老,動不動就到九十,子女也六七十歲。請了外勞,一夜有人照顧。做飯家中雜物有人打理,分擔了子女的壓力。失智老人能住在自己熟悉房子,有專人照顧生活起居,還有兒女在旁陪伴。這樣的生活豈是日本、歐美可比,大概是台灣、香港獨有,照顧失能失智的父母是子女的責任,所以外勞存焉。不過我等60至70歲小老人,照顧90歲老老人,有外傭在旁幫忙。20年後我等生活失能,如何自理?子女何在?政府何在?所以靠人不如靠己,如何安排老年生活?就從現在開始!例如尋找老伴,老來ㄧ起互伴生活,範圍在一碗湯的距離。常常一起吃吃飯,走走路,喝茶聊天,同歡笑,共病苦,相扶持到終了。我認為,年輕,大概就是七十歲能做六十歲人的事,就年輕十歲;七十歲能做五十歲的事,就年輕二十歲;七十歲能做四十歲的事,就年輕三十歲;七十歲在做四十歲的事,就能活它到百歲。孔子說,不知老之將至,就是因為他做不停啊!而人總是要走的,不想得癌症、中風、心臟病,活得夠老,就會與失智為伍。現在大家都愛做健康檢查及吃高血壓、高血酯、糖尿病的藥,不就是再為失智症準備嗎!失智是一種腦部退化的過程。你的記憶力會一點一點的被拿走,裸露出你原本的樣子。其實失智的人看不到她現在的樣子,她還是繼續的過生活,只是在旁邊照顧的家人看不懂老人家的行,用自己熟悉慣習的思維來相處,產生磨擦與苦惱,又迴向給父母,讓失智的父母看到的是不能溝通的子女,雙方的面貌就變得不好看了。人老了,記憶力還好時,能不能學習訓練把記憶力慢慢的磨平,把日常生活變的簡單規律。如此,當失智來臨,你的日常生活機能需要的不多,因此在日益減退的功能下,仍然能輕安的過日子,平靜的走完這一生。失智是一個現象,它可以不是一個問題,它可以是病,也不算是病。這個答案還需要有智慧的你親自去解答。(本文轉載自民報醫病平台2017/9/29)
-
2021-05-12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失智症的家人與醫病互動——回應「陪父母做失智檢查,心情好複雜?」
【編者按】這星期的主題是「失智老人」。一篇來自專門評估「認知功能」的神經科心理師,以她多年對這種病人與家屬的觀察,提出對家屬及照顧者的寶貴意見;一位資深身心科醫師,進一步說明失智老人的精神症狀可能引起家人與照顧者的困擾,尤其目前在台灣的許多家庭,這種照護工作常會落在具有語言與文化隔閡的外籍看護,更容易衍生出許多問題;最後一位神經科資深醫師追憶父親的年老、凋零帶給他的人生哲學,並由多年陪伴失智的老母,說出寓意深遠的這幾句話,「失智是一個現象,它可以不是一個問題,它可以是病,也不算是病。這個答案還需要有智慧的你親自去解答。」很高興有臨床心理師分享執行認知功能評估的經驗,這項檢查不只是疑似有失智跡象的人,還包括已經確診為失智症,需追蹤認知功能變化的病人,也會安排做這項檢查。特別是已經有明顯記憶力問題的病人,如果再加上長輩們有重聽,或是語言功能不佳時,這些認知功能評估經常需要花相當的時間,因此也需要臨床心理師十分有耐心來完成。筆者是身心科醫師,有時在門診或是病房會診,遇到懷疑有認知功能障礙的病人,有時會以簡易智能檢查(Mini-Mental Status Examination)來做初步篩檢,短短五個大項目的檢測,因為病人聽力不佳或是注意力無法集中,需要大聲地重複問題,一個測驗花個15到20分鐘不是少見的事,更何況要做完一整套測驗。因此向來對於執行認知功能評估為日常業務的臨床心理師十分欽佩敬重。除了林心理師文章中描述,因為擔心母親無法順利回答問題,而焦慮無助的家屬,我在臨床上也觀察到主要照顧者常承受極大壓力。有些失智症病人的家庭,會由子女們輪流照顧,或是由其中一位負責照顧。但是不論何種情況,主要照顧者常承受極大的壓力。因為如果病人開始出現失智症狀,或是原有的症狀惡化,主要照顧者會被其他家人責怪沒有照顧好病人,好像失智症就是因為照顧的人疏忽才造成的,尤其當主要照顧者是媳婦的時候,這現象更明顯。但是我們知道失智症是大腦逐漸退化的疾病,隨著時間進展本來症狀就會逐漸惡化,一昧的指責照顧者是不公平的。有時候失智症的病人還有一個現象,就是對著不住在一起的其他家人抱怨照顧者,沒有按時讓他吃飯,對他態度不好等等。但是這些指控往往不是事實,而可能是失智症病人記憶力不好的症狀。例如剛吃過飯可是他自己忘記了;或是出了家門找不到路回家,照顧者只好限制他的行動。又例如我們常看到外籍看護受到失智老人胡亂抱怨「偷錢」、「偷吃」等指控,但是因為語言的困難無法辯駁而受到許多委屈,直到最後家人發覺錯怪了外勞,賣力工作的外勞才獲得家人的體諒信任。因此家人需要多一點信任與體諒,少一點指責,否則失智症病人的主要照顧者身心不堪負荷的新聞時有所聞。醫療人員也需要給照顧失智症病人的家人支持與鼓勵,即使就醫時病人的記憶等認知功能已有明顯障礙,醫師或其他醫療人員也不適合說:「為什麼拖到現在才來檢查?」因為如此一來除了讓照顧者覺得被指責,也可能使其他家人誤以為照顧者拖延病情。更何況有些與失智症相關聯的認知功能、情緒障礙,或是行為症狀,在沒有醫學背景的照顧者看來,可能只是正常老化的健忘、鬧脾氣,或是原本固執的個性更厲害而已。此外,為了幫助執行認知功能評估的臨床心理師能夠更有效率地完成測驗,轉介測驗的醫師以及家人都可以幫忙。例如醫師可以在轉介單上面稍加敘述病人的疾病史、臨床症狀、慣用語言以及教育程度等,如此一來臨床心理師就可以較為快速了解病人的概況,認知功能評估的目的與重點,以及預期會遇到的問題。當然現今的醫療現況,上述的情境只是理想中的情形,醫師通常忙碌到無法詳述心理師需要的資訊。這時陪同前來的家人就可以幫忙補充說明,除了上述的資料之外,家人也可以告知心理師這次認知功能評估的目的。例如是初次評估,目的是為了做失智症診斷的依據之一,以便接下來的治療;或者是追蹤評估,以了解現有失智症治療的效果。就像文章中陪同媽媽就診的焦慮無助的兒子,有時候家屬或許是擔心萬一認知功能評估的結果不如預期,健保就不再給付媽媽正在服用治療失智症的藥物了。因此醫病彼此雙向的溝通是重要的,如同文章所言,「家屬如果能以信任代替質疑,以尊重代替干預,以開放合作的心態與醫療人員互動,相信整體醫療品質將有所提升,也能夠大大降低溝通不良產生的誤會,增進患者的福祉」。而醫療人員也可以設身處地去了解焦慮不安的病人或家屬,在緊張激動的表象之下,背後未說出口的擔憂,促進醫病雙贏。
-
2021-05-12 該看哪科.泌尿腎臟
腎友治療也要工作 盼友善環境
台灣罹患慢性腎臟病人數近四十萬人,一旦進入末期腎衰竭就只能選擇透析或腎臟移植治療,其中洗腎人數已高達九萬二千人。儘管醫界認為最理想治療方式為腎臟移植,但仍有超過七千人在等待換腎,緩不濟急。因此腹膜透析或血液透析等替代療法仍是末期腎衰竭的主要治療選擇。台灣腎臟醫學會理事長黃尚志說明,採取血液透析的腎友一周至少要到醫院三次,每次須耗時四小時,不過好處是可由專業醫護人員執行;若選擇腹膜透析,時間則較有彈性,並可視情況在工作地點進行治療,且體內毒素每天慢慢排除,對身體的負擔較小。若是老人家採腹膜透析治療,可透過照顧者或家人從旁協助。我國腎友九成採取血液透析治療,黃尚志說明,可能因血液透析由專業醫療人員執行較令人安心、可執行的醫療院所眾多,前往治療較為方便等。然而根據本次調查顯示,採取腹膜透析的腎友相較採取血液透析的腎友有更高的就業比例;且在透析後收入及工時縮短的影響也相對較少。腹膜透析治療又分為全自動腹膜透析(APD)及連續性可攜帶式腹膜透析(CAPD),前者腎友可利用晚上睡眠時間進行治療,後者則為利用白天空檔進行,一日需換液四到五次,每次廿至卅分鐘。台灣腎友生活品質促進協會理事長蕭志忠指出,採取全自動腹膜透析的腎友,白天的空檔得以安心工作;然採取連續性可攜帶式腹膜透析的腎友則可能須在上班期間進行換液。蕭志忠表示,執行腹膜透析換液的空間其實很簡單,只要乾淨、方便操作小房間或角落即可,經治療後,腎友的職場表現和一般人無異,盼社會大眾以支持與鼓勵態度,給腎友更加友善環境。●想知道更多透析資訊,請點選:https://bit.ly/3dVVDn3
-
2021-05-12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疫情警戒升至二級 竹縣宣布即日起至6月8日畢旅停辦
新竹縣長楊文科今天傍晚召開防疫一級應變會議,決議提高竹縣防疫警戒標準,6月8日以前竹縣學校畢業旅行停止辦理;縣內桐花祭活動取消茶席、市集取消飲食。縣府指出,即日起至6月8日停辦室外500人以上、室內 100 人以上之集會活動,包括畢業典禮、校園活動、研習需符合室內100人以下,室外500人以下,且遵照防疫指引,否則改為線上或停辦。學校室內外場地除常態性租借或已租借者外,停止對外開放租借,租借者需符合室內100人以下,室外500人以下,並送防疫計畫後實施。縣轄9家醫院及18所護理之家除例外情形,全面禁止探病,陪病者僅限1人;托嬰中心也謝絕訪客、托育資源中心限制人數開放;兒少、身心障礙及老人住宿型機構限家屬採預約探訪;關懷據點及社區式長照機構強化防疫作為,據點共餐改領餐方式辦理。文化局圖書館自修室即日起也將關閉,圖書館控制在100人以下,各項活動比照人數管制規定辦理;演藝廳6月8日前的所有演出皆延期或取消或,改為直播方式辦理;縣內桐花祭活動則取消茶席、市集取消飲食,5月22日在文化局戶外園區舉辦的「新竹遶桐花」系列活動改線上直播。另針對即將來臨國中會考,休息區需符合室內100人以下規定,用餐提供隔板。縣府也將加強公共場所、車站、市場及大眾運輸交通工具消毒頻率,請民眾配合以上各項防疫措施。
-
2021-05-12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嚴防社區感染侵入 南投縣府傍晚啟動新防疫應變
因應疫情升級,南投縣傍晚啟動防疫應變作為,宣布5月15、16日國中會考全縣6處考場照常,但考生進出考場管制動線,進入考場前量體溫、全程佩戴口罩。另不開放考生家長進入考場陪考,試場冷氣全面開放,但開啟試場內四個角落的窗戶;另英語聽力照常施測,考場維持各試場及休息區通風、加強消毒。6月畢業季來臨,各校辦理畢業典禮要求採採梅花座位、實聯制、全程佩戴口罩、禁止飲食。10家醫院及長照機構即日起至6月8日止,停止開放探病及探視,陪病及陪伴者為1人。原則上停辦室外 500 人以上,室內 100 人以上集會活動,同時啟動電子遊戲場、KTV及八大行業防疫稽查,重啟風景區、觀光景點、夜市、傳統市場、黃昏市場防疫宣導。衛生局長黃昭郎表示,即日起提高集會活動管制,縣內10家醫院及長照機構含一般護理之家計17家、精神護理之家3家、精神復健之家4家、老人福利機構19家、身心障礙福利機構5家、住宿長照機構3家,全面停止開放探病及探視、陪病及陪伴者為1人;電子遊戲場、KTV及八大行業稽查重點著重在民眾進入場域應佩帶口罩,建立實聯制,執行體溫量測、手部消毒、環境清潔等。黃昭郎並說,目前疫苗供應量充足,尚餘1295劑,明日將再配送500劑,符合施打對象縣民可到19個疫苗接種醫療院所施打;13鄉鎮市衛生所實名制口罩販售點,每日提供成人口罩 2000片、兒童口罩200片,另有92家健保特約藥局也持續販售,口罩供應量充足,請民眾勿恐慌。
-
2021-05-12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防疫升級 台南傍晚宣布35家醫院長照禁止探病
國內社區感染風險大增,南部目前雖未傳出疫情,仍繃緊神經,台南市衛生局傍晚宣布,台南35家醫院、長照機構及有住院病人的診所,全面禁止探病,陪病及陪伴者限1人,並請民眾遵照各項升級的防疫措施。衛生局表示,配合疫情台南市今天舉辦第6次的即時線上協調指揮中心會議 ,會中決議為防社區感染擴大,即日起到6月8日,全市提升疫情警戒至第二級「出現感染源不明之本土病例」,並對於個人及外出、集會活動、營業場域、大眾運輸實施、醫療院所及長照機構之相關限制措施如下:(1) 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場所,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民眾須依規定全程佩戴口罩,未遵守規定且勸導不聽者將嚴格開罰。(2) 所有集會活動需落實確保民眾維持社交距離或全程佩戴口罩/使用隔板,並落實「實聯制」、體溫量測、消毒、人流管制、總量管制、動線規劃等措施,否則應暫緩辦理。(3) 原則上停辦室外500人以上,室內100人以上集會活動,但上述集會活動若能採固定座位且為梅花座、實聯制、全程佩戴口罩、禁止飲食,得提報防疫計畫報請地方主管機構核准後實施。(4) 營業場所及公共場域應確保民眾維持社交距離或全程佩戴口罩/使用隔板,並建立實聯制,執行體溫量測、手部消毒、環境清消、人流管制、總量管制、動線規劃等防疫措施;無法落實前述措施之場所應暫停營業。必要時,將強制關閉休閒娛樂相關之營業場所及公共場域。(5) 餐飲業應落實「用餐實聯制」、環境定期清潔/消毒,從業人員佩戴口罩、勤洗手,並協助顧客量測體溫、手部消毒、公筷母匙等個人防護措施;非特定對象併桌共餐時,需維持適當區隔/使用隔板;無法落實前述措施之業者,建議民眾外帶用餐。(6) 雙鐵(臺鐵、高鐵)、客運等大眾運輸禁止飲食;5月15日起,雙鐵城際列車禁站票。(7) 本市35家醫院、長照機構(護理之家、安養護機構、老人安養護機構、教養機構)及有住院病人之診所,全面禁止探病,陪病及陪伴者限1人,應配合實名登記及相關管理措施,建議家屬改採電話或視訊方式關懷家人。倘醫院加護病等如有特殊探視需求,經醫師專業評估,有其急迫性、必要性,可由醫院視個案同意探視;長照機構倘住民出現嚴重身心不適症狀,或經機構評估有必要探視者,機構得同意實地探視住民。(8) 進出醫院請攜帶健保卡進行實名聯制、戴口罩、量體溫,並依據預約時間報到就診。衛生局表示,民眾若是符合施打公費COVID-19疫苗接種對象者,請至10家合約接種院所及5家衛生所(學甲區、六甲區、歸仁區、新化區、玉井區)注射疫苗;如符合商務人士、出國工作、留學、就醫等自費注射對象者,請線上預約成大醫院 COVID-19 疫苗旅醫門診。COVID-19疫苗接種能有效降低感染風險,保障自身及周遭人員的健康。
-
2021-05-12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桃龍舟賽停辦、畢典改線上 鄭文燦:未來防疫只有加碼
中央疫情指揮中心宣布提升防疫等級,相關活動管制到6月8日。桃園市政府今天下午緊急開防疫會議,國、高中6月初的畢業典禮改採線上方式舉行,老人會、長青學苑、關懷據點和共餐服務暫時取消,原定6月12日舉行的龍潭龍舟賽也因訓練受影響而取消。桃園市衛生局表示,因應社區傳播風險升高,中央疫情指揮中心即日起至6月8日,提升疫情警戒至第二級,針對個人、集會、營業場所和大眾運輸共有6項要求,室外500人以上、室內100人以上活動必續提報防疫計畫並由地方主管機關核准,大眾運輸禁止飲食,集會活動也要有人流和動線管制。面對疫情,桃園市長鄭文燦要求市府團隊做好心理準備。他表示,這次防疫等級是大幅提高,因為社區有不明的感染個案,而且會不會只有這幾件還不知道,所以未來只有加碼,不會減碼,請大家心理要調整過來,這個防疫的挑戰非常大。鄭文燦指示,管制期間內,相關活動能延期就延期、能縮小規模就縮小規模,如果能取消,最好也要取消。桃園自5月3日停止社區老人關懷據點和共餐服務,因應疫情,將延續到6月8日;國高中的畢業典禮因疫情關係改採線上舉行,學校戶外教學活動也取消;原定6月12日舉辦的龍潭龍舟賽,因為開放訓練時間在管制期內,現場聚集人數恐超過管制人數,因此今年也停辦,經費保留到明年使用。本周末要舉行國中會考,桃園市教育局要求各考區學生考完試就直接在考場休息,不要再進到大型休息區;桃園市運動會的選手選拔也改採無觀眾方式進行;另外,室內舞廳、KTV由中央疫情指揮中心統一決定。
-
2021-05-11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柯文哲開第一槍 北市即日起取消畢旅、探病、老人共餐
華航機師、諾富特群聚擴大,台北市長柯文哲今在三點記者會前,也在臉書搶先宣布,新北、宜蘭出現不明感染源本土病例,已達群聚感染標準。台北市從即日起,至6月8日,台北市室內100人以上、室外500人以上活動停辦。柯文哲於臉書表示,台北市防疫升級,醫院探病、畢業旅行、老人共餐活動也必須因應防疫而禁止,國中會考則是防疫升級。至於台北市新防疫計畫與管制內容3點準時線上直播。柯文哲今天市政會議前,也嘆一口氣「現在危急了,這麼多(確診)...」,「我跟你講,華航要停飛這麼多(天)....不得了。」
-
2021-05-10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陪父母做失智檢查,心情好複雜?
【編者按】這星期的主題是「失智老人」。一篇來自專門評估「認知功能」的神經科心理師,以她多年對這種病人與家屬的觀察,提出對家屬及照顧者的寶貴意見;一位資深身心科醫師,進一步說明失智老人的精神症狀可能引起家人與照顧者的困擾,尤其目前在台灣的許多家庭,這種照護工作常會落在具有語言與文化隔閡的外籍看護,更容易衍生出許多問題;最後一位神經科資深醫師追憶父親的年老、凋零帶給他的人生哲學,並由多年陪伴失智的老母,說出寓意深遠的這幾句話,「失智是一個現象,它可以不是一個問題,它可以是病,也不算是病。這個答案還需要有智慧的你親自去解答。」「認知功能評估」是神經科門診、記憶門診時常開立的檢查項目,許多抱怨記憶力衰退、腦力下降的民眾在就診時,醫師通常會建議接受這樣的檢查;許多疑似有失智跡象的人,也會被安排做這項檢查。身為神經科心理師,我的日常便是執行認知功能評估。由於民眾對此普遍較不熟悉,再加上如果是失智症病人,常伴有情緒及行為症狀,在評估過程難免會有意外插曲。筆者想藉由個人執業經驗,向大家分享一個印象特別深刻的經歷,也一同說明來醫院做認知功能檢查該注意些什麼?如何調整好心態,降低就醫時的緊張感,避免溝通不良,與醫療人員默契互動。焦慮無助的家屬一位年近90歲的奶奶,由兒子推著輪椅進到評估室。我習慣在病人與家屬移動進來的過程快速瞥一下病人外觀大致狀態。眼前的第一印象是:虛弱無力、反應遲滯、情緒低落、沒有動機的高齡長輩。按照正規流程,我請家屬在外等候,待病人完成評估後再請家屬入內。此時這名兒子突然說:「她不行自己在裡面啦!你控制不了,她等一下就會不配合。」「控制不了?」我心裡立即浮現幾個臆測,是會情緒失控叫罵?還是行為失控打人?但眼前這名奶奶的狀態看起來都不像是需要被「控制」。而身為心理師,對於人的下意識語言總是比較敏銳,不禁思考:是什麼會讓這名兒子用「控制」來形容自己的母親?在正式測驗開始前,我通常先用簡單的問題喚起病人的注意力,一方面觀察是否有足夠的溝通能力回應接下來的測驗題目。「奶奶你好,我現在要給你做腦力檢查,請問你叫什麼名字呢?」「……」這名奶奶呈現虛弱、呆滯、神情哀傷。我放慢速度,反覆問了幾次,奶奶才終於說出了自己的名字。「好,那請問你是民國幾年出生的?」奶奶的反應仍然遲滯,停頓幾秒鐘才提起虛弱的聲音:「……我聽不到……聽無!」此時,眼看著奶奶一直回答不出來,一旁的兒子激動著:「媽,人家在問你,你要回答啊!」很多時候,我們在診間最怕的不是病人沒有反應或答不出來。這名兒子扯開嗓子,滿懷不耐的語調,穿透整間評估室。看上去是為了「協助」我做評估,但這樣帶有情緒的高分貝音量反倒讓這名奶奶越來越退縮、膽怯,整個人更是顫抖了起來……「媽!」兒子又一次的大聲疾呼。「沒關係!」我舉起手向這位家屬示意,請他在旁「陪伴即可」。如同上面所述,一般來說我們會請家屬在外等候,視情況同意家屬在旁陪伴,主要是考量到有些病人若一個人容易感到緊張害怕,家屬在旁陪同,病人能夠感到安心放鬆。然而最不樂見的是上述這種情況,家屬在旁陪同非但沒有安撫的作用,更無意間干擾了評估的進行,醫療人員還得一面安撫家屬激動的情緒。這不是賽跑,不需分秒必爭。這不是考試,不需力求完美。其實故事中這名兒子的心情,我當然能夠理解。可能是怕回答得太慢而耽誤時間,可能是覺得沒有回答會失了禮貌,可能是不想被認為程度很差。然而這個現象讓我不禁反思,為什麼病人跟家屬會這麼「高焦慮」?左思右想,歸結出兩大因素:時間壓迫感與文化氛圍時間急促感在這個什麼都講求高效率的社會,我們做什麼都講求快捷。錯過捷運,五分鐘後的下一班讓人感到度秒如年,網購可以早上訂晚上取貨;我們對時間的「經驗感」早已被重新定義。外加上台灣醫療資源的可及性高,特別在台北市,到大醫院就醫並非太困難的事情,掛號大廳每天皆呈現「門庭若市」的狀態。在就醫人數多的情況下,醫療人員在一個病患所能花費的時間自然就被壓縮,許多民眾也養成「速戰速決」就醫習慣。如此一來,需時40分鐘左右的認知功能評估,好像變成一件很奇怪的事情。文化氛圍有些家屬會在評估開始前對長輩說:「待會要給你考試喔!你要認真回答喔!」我理解家屬是出自於求好心切的叮嚀,要長輩配合一些。不知是否儒家文化使然,我們對考試這件事總是格外敏感,許多長輩一聽到要被考試,整個人都緊張起來,評估過程滿頭大汗、臉紅手抖。也碰過幾個小時候未受教育的長輩,認為自己沒念過書而感到相當自卑,覺得自己沒念書一定表現不佳。還有一些長輩則是在評估結束時問道:我考得如何?有沒有及格? 在上述因素的影響之下,病人反而無法表現出真正的能力,就也失去認知功能檢查的意義。做檢查最重要的目的在於了解病人真實的能力水準,好讓醫師能夠給予適切的治療計畫。所以基本上我在開始評估前並不會告知這是一個「考試」。回到剛才的故事,這名奶奶後來在我的引導下漸漸放鬆下來,能夠聽懂並回答測驗題目;原本呆滯的眼神,開始會注意我的反應。我們看到這名奶奶的轉變,從一開始淡漠退縮到能夠進行互動,以下分享一些溝通技巧:1.溫和適當的撫觸:在病人同意的情況下,我會握握老人家的手,一方面喚起他們的注意力,一方面降低他們的緊張感。2.足夠的耐心:失智病人的感知及理解能力比一般人來得「鈍」,一件事情需要重複解釋很多次他們才會慢慢聽懂;他們的反應與表達能力也比一般人來得「慢」,所以需要十足的耐心去理解他們真正的意思。。3.不放大檢視錯誤:答對了,大大給予肯定;答錯了,不特別放大檢視。一旁的兒子看著奶奶的反應漸入佳境,開口對我說:「這次順利很多,你太棒啦!是你的功力好,不然去年帶她來測,不到一分鐘就出來說不行了。」此話一出,我更加能夠同理為什麼這名兒子在一開始進入評估室時,會說出那樣不信任的話,又為什麼會在奶奶答不出來的時候情緒如此激動。給彼此多一份信任,有助於醫病正向互動身為醫療人員,家屬平日照顧病人背後的辛苦與辛酸,我們感同身受。我們想讓家屬知道的是,在評估過程中的一些操作,背後皆有其考量,如同評估時所做的詢問,主要是在蒐集資訊、澄清現況,並非在拷問或身家調查。當醫療人員執行專業工作時,家屬如果能以信任代替質疑,以尊重代替干預,以開放合作的心態與醫療人員互動,相信整體醫療品質將有所提升,也能夠大大降低溝通不良產生的誤會,增進病人的福祉。
-
2021-05-08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被民眾問何時可以打第二劑?黃珊珊:我答不出來
最近疫情升溫,台北市副市長黃珊珊昨在臉書指出,如果沒有第三批疫苗進口的話,在4月20號以後接種疫苗,其實完全沒有機會打到第二劑。黃珊珊上午受訪指出,現在打疫苗狀況沒很踴躍,所以中央開放老人可以打,但接到很多長輩打電話問說要不要打、要打幾劑?她就說兩劑,但被問什麼時候可以打第二劑,就答不出來了。黃珊珊說,不是不夠打,希望大家都去打,但第二劑沒進來的話,鼓勵民眾去打,要清楚告知接下來的效果是什麼?她昨天也是一再確認,疾管署能否回答這個問題,其實地方政府很為難,的確不知道能不能在打完第一劑之後,能在甚麼時間打到第二劑。黃珊珊指出,因為中央第二劑的時間,可能超過有效期間,那時後有沒有第二劑,可能要看有沒有第三波進來,這個是面對民眾疑問的時候,的確不知道怎麼回答,可能要請中央趕快有一個比較具體的內容。黃珊珊表示,如果連她都回答不出來,就不能大剌剌跟大家說「你要趕快打」,這樣有點沒辦法讓人民相信,中央還是應該有一個比較清楚具體的計畫跟範圍,否則這樣會造成地方困擾。至於市府是否還會呼籲民眾去打?黃珊珊說,打當然比不打好,有打第一劑總比不打的保護力高,但如果要說完整的是要打兩劑的話,就要告訴人家,只有打一劑的機會,但保護力還是比較高。黃珊珊強調,中央要告訴大家打了第一劑的狀況,如果打一劑就有一定保護力,也可以說清楚不打第二劑也沒關係,她也沒意見, 但現在是一直都告訴人家要打兩劑,包含柯市長也要打第二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