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5-08 新聞.生命智慧
搜尋
老人
共找到
2505
筆 文章
-
-
2021-05-07 養生.抗老養生
台灣長者逾6成牙口不好 國健署推質地調整飲食
母親節將至,在家庭聚會享受美食是一大樂事,但許多長輩可能因為牙口問題,無法大飽口福,據統計,台灣有超過6成長者牙口不好。國民健康署為提升高齡者進食意願,推動質地調整飲食,攜手三大飯店業者,建構高齡友善飲食環境。國健署今天舉行「飲食質地推廣計畫」記者會,署長吳昭軍分享,他曾經拜訪接受送餐服務的獨居老人,看到有年長者數次將便當盒開了又關,便提醒肚子餓要吃飯。未料,長輩是因為咀嚼功能不好,不知道從何開始吃起。國健署調查發現,65歲以上長者牙齒情形,以28顆齒為基準,有70.6%部分缺牙,21%的長者認為,自己的牙功能(含假牙)狀態不好,甚至有63.2%的長者因為咀嚼吞嚥問題,吃東西有所限制,甚至造成營養不良。吳昭軍表示,牙口不好會造成飲食不均、營養攝取不足外,不僅是「吃」的問題,嚴重者還有可能肌少、衰弱的情形,所以如何兼顧健康安全,又讓長輩吃得下是政府應改變方向。事實上,國健署自民國108年起,推出高齡營養質地調整飲食,透過食材挑選、改變切割烹煮技巧,就可以自己做出適合長者「軟硬度」的飲食。這次首度透過計畫推動,招募包含台北福華大飯店、淡水將捷金鬱金香酒店及宜蘭礁溪老爺酒店等3家業者,參與改善高齡飲食。業者建議,魚肉烹調可以去骨只取魚肉,切小塊後和其他配料(菜)蒸熟,肉品則可以透過久燉幫助入口,蔬菜則可以去除比較硬的菜梗,留取菜葉烹調食用,另可搭配乳品、水果補足營養。
-
2021-05-06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異物千奇百怪吞食經常後果嚴重 醫籲特別留意老人小孩
異物吞食常造成嚴重後果,吞下的物品也千奇百怪。高雄榮總台南分院常有不小心吞下異物個案,最近的例子是96歲林姓老榮民一不小心把牙刷吞了下去,呼吸急促送急診。分院內科醫師何珮瑜表示,未及注意可能產生窒息、吸入性肺炎甚至丟失性命,因為有些老人家可能失智或不善表達,民眾要特別小心。這名呼吸困難送醫的老人家經醫師檢查,在上消化道以內視鏡看到平常潔牙用的海綿牙刷卡在氣管,取出後呼吸明顯改善,不會再喘。何珮瑜指出,成人異物吞食95%左右是意外,經常造成意外的食物例如魚刺、雞骨頭等;易導致異物吞食的高危險群則是年紀大、有精神或神經相關疾病如失智症、憂鬱症或酗酒者。另監獄住民、毒癮者或運毒者也會發生。因吞食異物需要內視鏡移除者約占5分之1,其中少數約1%的人需要手術移除,常見症狀是感覺喉嚨卡卡的、有異物感、拒絕進食、流口水、胸痛、胸口灼熱、胃酸逆流、哮喘與口水中有血絲。如果忽略不處理,異物可能會卡住呼吸道,造成呼吸困難,或是異物能會劃破消化道,造成食道或是胃腸破裂,這種狀況就需要緊急手術治療。何珮瑜說,病史詢問與影像檢查十分重要。X光跟電腦斷層是醫師常用工具,可以幫助找出確定異物是甚麼東西,異物卡在身體的哪個部位;尤其孩童也常發生異物吞食,有些東西例如電池或者有磁性的物質、或卡在食道,長度大於5公分,寬度大於2公分的尖銳物,都需要緊急處理,盡快夾出。因為孩童表達常不是很清楚,家長的觀察便十分重要;呼籲如果有上述的物品不慎誤食,盡快就醫。
-
2021-05-05 該看哪科.腦部.神經
74歲婦人走路一直跌倒 醫:莫名頸部疼痛趕緊就醫
一名74歲婦人最近走路一直跌倒、四肢無力,只能以輪椅代步,長安醫院經神經外科醫師李漢忠診斷為「後縱韌帶鈣化」透過椎板成形術並搭配積極復健,才又可以跟朋友到處趴趴走。李漢忠提醒,出現莫明手和腳同時無力,應懷疑可能是脊髓或腦部問題,建議立即到醫院檢查,避免錯過治療的黃金時期。這名婦人說 ,之前好好的,最近發現走路會一直跌倒,後來開始四肢無力,最後要用輪椅代步,害她那一陣子都不能去老人會找朋友了。後來還是老人會朋友介紹,她才趕緊就醫診治。李漢忠說,後縱韌帶鈣化致病原因不明,可能與病人先天性體質有關,初期症狀,可能僅有頸部痠痛、或是偶爾手麻等;中期後,可能產生四肢無力、走路不穩等頸部脊髓壓迫的症狀。他指出,通常神經損傷是不可逆的,若錯過治療黃金時間,就算手術其改善效果也是有限,所幸婦人在當下有問題立即就醫,才能恢復近9成,大約兩周就可以從不能走到行動自如!李漢忠說,後縱韌帶鈣化發病年齡層多在50歲至70歲,如有出現莫明嚴重的頸部疼痛、四肢無力等症狀,盡早就醫檢查,千萬不要去推拿按摩,以免導致更嚴重的損傷。他也呼籲,平常要多運動、減少勞動、不做低頭族,才能讓脊椎適當的放鬆,維護脊椎健康。
-
2021-05-05 養生.運動天地
急診科醫師的「沒時間健康法」!醫師公開適合上班族效率最好前5名運動
真的沒時間?科學建議最有效的運動要人整日不帶手機,不看電腦,是強人所難。我們有太多工作其實就是在這些3C用品上一面進行。好在醫學研究也開始發現,的確是有一些運動非常省時有效,相當適合忙碌的上班族。一般來說,增進健康為主要目地的運動,具備以下幾個特徵:一次會運動多組肌肉、隨時可以做、接近日常生活會用到的動作功能,以及高強度。以下我就跟大家列舉能讓你在最短時間得到最大健康效益的幾種運動。❶走路:每天走七五〇〇步,可以得到最大健康效益別懷疑,走路仍然是最適合大忙人的運動,不但隨時隨地都可以進行,而且負擔不大,相當適合男女老少,如果可以搭配好空氣跟好風景就好了。在辦公室坐久了,起身去茶水間晃晃或是找同事講講話,經常是上班族唯一的選擇。依據一份2019年發表在《美國醫學會內科學》的研究報告,高齡女性走越多步,死亡率跟著下降,更好的消息是,當一日總步數大過七五〇〇步,死亡風險其實就不太降了,代表能夠每天走七五〇〇步,就可以得到最大的健康效益。❷深蹲:做一次深蹲,可以運動到大部分肌肉深蹲能在短時間內得到極大健康效益的運動,而且還符合上述的四個條件。深蹲是一種全身性的運動,做一次深蹲幾乎可以運動到全身的肌肉。而肌肉量的維持跟壽命息息相關,在老年人尤其重要。此外,類似深蹲能夠同時運動到很多肌群的運動,例如弓箭步跟伏地挺身,都有類似的效果。❸核心肌運動:預防跌倒、降低臥床和運動傷害機率核心肌包括了腹部、背部跟骨盆大部分的肌肉群,是維持身體姿勢,也是保護脊椎最重要的幾大肌群。發達的核心肌可以預防跌倒,對於降低老人家臥床甚至是死亡,非常重要。常見的核心肌訓練動作,包括:仰臥起坐、棒式(或稱平板式)、挺背,以及這些運動衍生的變化。做對這些動作,帶來的運動效果比你預期的大!因為核心肌往往躲在身體的深層, 常常被忽略。尤其, 如果希望降低運動傷害的機率, 好的核心肌也是不可或缺的。❹高強度間歇運動:減脂、降血糖、穩定情緒如果在Google搜尋「最省時的運動」或是「best exercise for busy people」,高強度間歇運動(high-intensity interval training,簡稱HIIT)肯定占了搜尋結果的一半以上。所謂高強度間歇訓練,例如跳繩、波比跳(英文為Burpee,可同時訓練肌耐力、心肺、燃脂以及核心肌的全身性訓練)、戰繩(英文為Battling Rope,透過一條對折一半的繩子,由雙手握住兩個端點以不同動作創造出來的全身性運動)等等是利用需要爆發力的動作,讓心率至少到達最大心跳率的80%,接著休息讓心率降回最大心率的65%,如此反覆大約四至六次。的確,太忙是現代人不運動最常見的理由,HIIT跟著就應運而生。HIIT相關的研究也不少。相較於連續性的有氧運動,HIIT能夠在更短的時間內達到類似的運動效果,例如改善間歇性跛行、減脂、降血糖、穩定精神疾病、改善冠心病、人的心臟功能等等。值得注意的是,HIIT在許多種慢性病以及癌症病人身上看起來都是安全的。事實上,現在運動醫學界正在進行不少相關研究,在不同慢性病以及身體狀況族群身上,測試HIIT的安全性,因為HIIT是很多人能夠抽出時間做的一種運動。❺打網球或羽球:降低近50%死亡率近年連續有兩個研究發現,需要球拍的運動對長壽最有幫助,裡面又以網球最明顯。一個是在英國進行了十四年的研究,發現經常打球拍運動(網球、羽毛球等等)的50歲左右成年人,死亡率可以下降47%。另一個則是丹麥連續二十五年的研究,發現網球可以延長九.七年的平均餘命。由此可見,除了心肺跟肌肉的鍛鍊,運動裡面另一個重要的元素就是人際間的互動,以及相互支持,這是獨自跑跑步機無法獲得的。給不同忙碌程度現代人的運動建議首先跟大家說一個好消息,就算你一個禮拜只有時間慢跑一次,壽命一樣可以延長。近期研究者彙整了十四份報告,發現有慢跑比起不慢跑降低了27%的死亡率,而且有慢跑的這一組人,不管跑得多勤快,從每天跑到一個禮拜只能跑一次,死亡率都無法再進一步改善。可見,比起不運動,偶爾動一下其實也很有益!但如果你希望放下手機,好好在工作之餘規劃自己的運動型態,以下是針對不同忙碌程度我為你推薦的運動處方。❶工作生活還算平衡、游刃有餘型:做五休二交替做不同運動大部分跟我諮詢運動問題的朋友都是屬於這一型。一般來說如果你工作型態是朝九晚五,在上班前或是下班後都還可以至少撥出一個小時的時間來運動,那你可以在運動計畫中放入上述五種運動。建議你一個禮拜各做一到兩次多肌肉群的重量訓練、核心肌訓練,以及高強度間歇運動。然後,帶起計步器,每天都讓自己走滿七五〇〇步。這類型的朋友反而要留意多撥出一些時間來休息,讓身體恢復,例如每周運動五天、休息兩天。❷馬不停蹄、社會中堅型:一周二次全身肌力訓練或高強度間歇運動這類朋友在作運動計畫時會面對較大的時間壓力,在我的門診中也不少見。通常他們都是家庭中的經濟支柱。雖然時間會剝奪不少可用來運動的時間,但這類的朋友通常也是最願意投資時間跟金錢在運動的人(或是完全反過來,根本不運動)。建議這類朋友一周最好可以抽出至少兩個一小時的時段,各做一次全身的肌力訓練跟有氧(或高強度間歇)運動。記得在運動前要有充足的睡眠,這樣不但避免運動傷害,也可以最大化運動的效果。❸披星戴月、早出晚歸型:每天十分鐘高強度間歇運動30歲以下,剛出社會的年輕人常常是這個類型。在這個日漸競爭的社會,超長的工時正逐步的侵蝕我們運動跟休閒娛樂的時間。在我的診間,偶爾會出現在竹科工作的年輕人,由於年輕,他們身體的問題通常不多,但看到他們的日常生活安排,不禁要令人擔心他們的年輕本錢究竟可以撐到什麼時候。通常我給這類年輕朋友的運動建議會是:能夠站就不要坐、能夠動就不要靜。如果每天能夠有十分鐘運動,準備一條跳繩,或者是好好的作波比跳吧。通常這類的朋友心血管狀態也比較健康,所以做起高強度間歇運動安全的疑慮也比較低。高強度間歇運動,是當你只能作一種運動時最好的選擇。❹空中飛人型:隨時做重量訓練或高強度間歇運動我覺得特別提出這一類是有必要的。隨著商業活動步入全球化,我們身邊真的不乏這一類型的人。常常要到國外,代表你得花許多時間在旅途上以及旅館裡。這時請你多學會一些徒手就可以作的重量訓練以及高強度間歇運動(例如波比跳)。別忘了,你自身的重量就是最好的啞鈴喔。書籍介紹書名:急診科醫師的沒時間健康法:忙碌跟養生不衝突,給每個沒時間的你!作者:張適恆出版社:新自然主義出版日期:2020/08/24作者簡介/張適恆我專長生活型態醫學、慢性病治療、以及急重症的處理。以上三者,恰好就是一個人由完全健康,逐漸進展到亞健康,以及疾病的三部曲。我的熱情,在於幫助每個追求健康人生的你,不但讓疾病遠離你,更能夠脫離亞健康。延伸閱讀: 馬偕院長告白:20多年來,我一直在想那個因我誤診而出生的重症寶寶,現在好嗎
-
2021-05-05 新聞.元氣新聞
減肥也要看年齡!高聯醫成立肌少症骨鬆門診延緩老衰弱
減肥也要看年齡!一名68歲婦女參加高雄市立聯合醫院的老人健檢,發現體重過重、膽固醇偏高的情形,回診追蹤時,醫師發現她的體重、膽固醇都有改善,患者卻說自己變得很疲倦。原來拿到健檢報告之後,她嚴格實施「減肥計畫」,不吃肉和澱粉;雖然檢查數值改善了,節食減肥卻讓自己流失了大量肌肉,肌肉力量減少,相對下肢功能較差,人就會顯得無力、疲倦。高雄市立聯合醫院今天起每周二、五下午,開設「肌少症及骨質疏鬆特別門診」,歡迎民眾多加利用。院方表示,愈來愈多研究證實,肥胖和糖尿病、高血壓、中風甚至癌症有關,為了美觀、健康,減重風氣很盛行;但是隨著年紀越長,建議50歲以上的民眾應該將「減重」的觀念,改為透過正確的飲食與運動,來「増肌減脂」。高雄市立聯合醫院家醫科醫師陳宏益表示,民眾常常因為變胖了而有警覺,但老人家營養不良,卻少有自覺。長期熱量攝取不足,身體就會靠分解肌肉來提供能量,造成肌肉質量減少。適當的補充蛋白質,搭配規律的抗阻力運動,才能促使肌肉生長,維持生活機能。陳宏益說,「肌少症」是一種與年齡相關的肌肉質量與功能減少的現象,從30歲開始,人體每10年約減少3-8%的肌肉質量;70歲以後,肌肉質量更以每10年減少15%的速度大量流失。因為在老化過程中,年長者常有多重慢性疾病及身體功能缺損導致活動力下降,會加速骨骼肌肌纖維減少。隨著勞動力喪失、自理能力下降,年長者可能會面臨跌倒、失能、住院甚至死亡等風險。陳宏益指出,肌肉和骨骼相輔相成,肌少症和骨質疏鬆症也常常合併發生。「肌少症及骨質疏鬆特別門診」希望提升對長者的全面照護,初期透過肌力、行動能力及肌肉質量測試,使用精密肌肉質量儀器判斷長者的肌少及骨質疏鬆程度;診斷後針對症狀進行中、西醫治療或是轉介飲食、運動衛教。整合家庭醫學科、骨科、中醫科、復健科、營養室及護理科資源,統一由特別門診為患者進行篩檢、診斷、治療一條龍服務。高市聯醫院長馬光遠說,台灣在2025年將邁入超高齡社會,肌少症與骨質疏鬆症的預防刻不容緩,聯合醫院期望開設肌少症及骨質疏鬆特別門診,以提高年長者的生活品質,同時也能降低醫療與照顧成本。
-
2021-05-03 名人.精華區
柯富揚/讓中醫參與長照 成為預防醫學支柱
根據國發會去年公布的「中華民國人口推估(2020年至2070年)」報告,台灣總人口已在西元2020年轉為負成長,預估西元2025年將進入每5人就有1位65歲以上老人的超高齡社會;到了2034年,台灣半數以上都是超過50歲的中高齡者,政府必須思考伴隨而來的醫療照顧需求。中醫具簡便及成本效益人口老化衝擊醫療資源分配與國家經濟發展,高齡人口醫療使用年平均數及各項醫療費用支出,均遠勝年輕族群,高齡人口容易出現不當用藥危機、平均住院次數更是65歲以下民眾的3倍以上。中醫強調「精準醫學」與「預防醫學」,具簡便、緩和及成本效益高等優勢,實為長期照顧政策的最大支柱。住宿式機構增中醫駐診日本因應超高齡社會的照顧問題,施行「介護保險」、「在宅醫療」、「社區總體營造」等制度,期以達到資源整合、完整服務、在地老化、居家善終等目標。台灣既有的中西醫療體系,比日本更具優勢,如能完善中醫在宅醫療系統,促成居家醫療與長期照顧資源整合,配合各專科醫師跨科別合作,是極為有效且經濟的選擇。中醫參與長照模式,除在傳統居家照顧、住宿式機構、社區等類型外,另可於中、大型住宿式機構增設中醫駐診空間,以及發展日間照顧、社區養生、巡迴醫療等具中醫特色的方案。此外,尚可於福利機構設置中醫診間,建立中醫照顧模式,都是效能極高的長照選項。發展遠端照護智能管理中醫蘊藏人類千年的醫學智慧,若能進一步結合大數據與AI發展,必可擦出新火花,例如發展中醫遠端長期照護計畫,導入智能管理,開發作業平台,即時反映受照顧者身體問題,將個案舌診、脈診、病灶等數據及影像,按時上傳雲端資料庫,提供社區中醫師掌握病況動態,便於安排訪視診察,有效提升高齡者的健康保障。中西醫雙軌發展更具優勢中西醫雙軌發展的醫療制度更是長期照顧政策的優勢後盾,中西醫合作參與門診、復健與日間照顧,發揮彼此強項而整合,能大幅縮減醫療支出、明顯改善受照顧者生活品質。許多有中醫特色的養護措施,諸如藥浴、薰洗、灸法、中醫衛教、經絡穴位按壓、藥膳食療指導、體質調理等,也應納入長照服務內容。人口老化是嚴峻的國安問題,國內長照需求與日俱增,被照顧者的身體常併有多重障礙,需要整合型的照顧與跨科別的合作,台灣擁有獨步全球完善的中、西、牙三師體系,應讓這些醫療元素均融入長期照顧體系,才是對國人健康最有助益的照顧模式。
-
2021-04-30 新聞.杏林.診間
我的經驗/照顧生病長輩 人生變黑白
一起共事的同事最近離職了,因為他的父親毫無預警地突然生了一場大病,需要悉心的照顧。即使有心,也很難真正兼顧家庭和工作。父母撫育我們成長,照顧父母到終老,反饋養育之恩乃是天經地義之事。然而同事氣的是,父親躺在床上不能動,醫師建議要復健,但是老人家意願不高,也不肯配合,甚至無法面對現實而自暴自棄。同事當然知道中風後的復健是漫長而辛苦的歷程,中風患者容易提不起勁、疲累,但父親面對復健時的心態如此消極,這讓假日無休、全天24小時照顧父親的他,身心俱乏,好像被榨乾了似的,覺得很不值得。另一位同事也有感而發,她忍不住在群組裡抱怨。原來她的母親身體狀況本來就不好,作息還不正常,結果因為急性過敏掛急診,她和妹妹為了照顧她,也是工作與生活蠟燭兩頭燒、分身乏術。她怨「一人住院全家倒」,更氣媽媽不愛惜自己的身體,但血濃於水的親情又無法割捨不管。我以為,「健康是本,顧好自己是一種責任,有了健康並不等於有了一切,但沒有健康就等於沒有了一切。」聽了同事的親身經驗,只希望每個人都能好好學習、好好照顧自己,讓病痛遠離,別讓親人掛心。
-
2021-04-30 失智.長期照護
臥床照護/肌肉萎縮怎麼辦?2大預防重點,關節運動要每天做
近年來研究發現,在體重穩定的人身上,40歲後肌肉質量大約每10年減少8%;從70歲開始,肌肉質量的減少更會提高至15%,而因疾病導致長期臥床的長輩其退化的幅度更為加劇。肌肉萎縮常見4因子有許多原因容易造成肌肉萎縮、骨骼肌減少症的發生與持續惡化,就臨床上常見的因子,可以歸納為以下四點:一、神經系統方面:隨著年齡增長而運動神經功能下降,將導致所涵蓋的肌纖維數目運動單位少。二、內分泌部分:隨著年齡增加而睪固酮 (testosterone) 與腎上腺皮質雄性,因老化而對食物攝取降低,造成身體所需營養素不足,導致骨骼肌減少,進而容易肌肉萎縮。 三、營養攝取:因老化而對食物攝取降低,造成身體所需營養素不足,導致骨骼肌減少,進而容易肌肉萎縮。四、若是在生活中,不從事身體的活動與運動,也會造成此病症。 ● 肌肉萎縮的速度,與活動限制的程度及肌肉負重的多寡有關已有研究指出:肌肉在活動受到限制六小時後,蛋白質便會快速分解,並在三天後達到高峰-肌質量將減少7%;五天後則降低20%;七天後約減少35%;在無負重的狀態兩週後,肌質量的減少將達45%;若運動過低的情形持續42天,則肌質量的減少更達55%。 ● 長期臥床將導致肌肉日漸萎縮因此在活動限制的情形下,肌肉萎縮進展十分快速,而最先受到影響的,便是位於下肢與背部的抗重力肌。其他肌肉也會因為肌肉負重的改變,跟著陸續受到影響;再加上站立本身即是維持肌肉結構與功能的重要刺激源,所以當降低了腿部肌肉的負重後,肌肉質量也將快速地減少,故需要長期臥床的老年人,肌力下降和行動不便等現象,也就接踵而至。只要躺在床上不動,肌肉便會開始萎縮、失去力氣,且骨頭裡的鈣質也會逐漸流失;甚至各個關節也開始僵硬,漸漸地,失去獨立活動的能力。即使身體康復後,也可能會變得無法自理生活,進而使身體功能越來越差;有些長者即便扶坐在椅子上,也很容易傾斜倒下,造成日後活動上的障礙與家人的負擔。 ● 怎麼預防肌肉萎縮呢?1. 增加營養食物隨著老化,蛋白質的合成速率較年輕的成年人來得慢,而蛋白質合成速率的降低會造成肌肉質量的流失。此外,不當的營養攝取,也可能造成肌肉減少症的因素之一。有些老年人的卡路里與蛋白質攝取不足,難以維持肌肉的質量。且老年人較少感到饑餓,吃的較少或是飲食較為單調,餐與餐之間較少吃零食,也較快感到飽足感;80歲的老人與20歲的年輕人相較之下,其每日所攝取的平均能量可減少超過30%以上,所以在飲食量上,許多老年人的蛋白質攝取量都未達到每日建議攝取量。 ● 蛋白質攝取不足與肌肉質量的流失有高度的相關,而逐漸發展成肌肉減少症或肌肉萎縮。 2. 持續的運動維持或獲得肌肉力量和功能是很重要的,尤其是缺乏肌肉超負載以及阻力運動的情況。以同樣是臥床不活動28天的情況為例,老年人腿部肌肉質量的流失將是年輕人的3倍。所以隨著老化身體的總活動量減少,培養持續運動的習慣,對於老年人而言更是重要。國泰醫院職能治療師沈明德表示,長期臥病的人的各部位關節很容易退化,必須常用(運動)才能防止攣縮退化。但是並非所有的運動都可以避免肌肉萎縮,如果運動的強度與時間不足,仍然可能會造成快縮肌的萎縮,而演變為肌肉減少症。 ● 照顧者或家人應多鼓勵臥床的長者每天都要做關節運動,讓長者維持最大的關節活動度,以預防關節攣縮、肌肉組織缺乏彈性、四肢末端血液循環不良等情況。 被動關節運動.被動關節運動的重要性:維持關節周邊組織、肌肉的活動度、柔軟度及彈性;以避免攣縮、沾黏的產生。維持循環及維持潤滑的功能,預防深部靜脈栓塞。.需要被動關節運動者:昏迷、不能起身走動或半邊嚴重癱瘓的長者,皆需要進行被動運動。由照護者藉著翻身、移位、拉筋、按摩、牽引,協助臥床長者盡可能翻身、餵飯、刷牙、洗臉、穿衣等動作,以延緩長者失去自理能力,或關節肌力功能的速度,更重要的是,這些動作也可以防止關節僵硬、退化、預防褥瘡。.被動關節運動重點:無論主動或被動關節運動,目的都是希望讓臥床的長者盡可能地拉開筋骨進而活動到全身的每個關節。關節運動可以增加平衡感,避免長者跌倒,所以若是有一些長者能夠獨立做到的事,例如穿衣服、洗臉、刷牙及吃飯等行為,就儘量讓他們自己完成,以維持關節及肌肉的正常運作。● 若時間允許,建議每天最少做三次關節運動,每個關節做十下,即能達到靈活關節的目的。在進行「被動關節運動」時,若長者的關節出現疼痛或僵硬的問題,可以在進行運動前,先幫長者在關節處熱敷15 - 20分鐘;或是建議在洗澡後再進行被動關節運動。照顧者應儘量協助臥床長者每天進行關節運動,且儘量達到長者關節的最大活動程度;並在長者可忍受的疼痛範圍內,緩慢地進行運動。運動的介入,可以減緩老化所帶來的改變,在維持或提升肌肉量的原則下,有策略性的增加運動量,就可以減少臥床、肌肉萎縮的可能。 參考資料:1.僧伽醫護-請你跟我這樣做2.彭美姿(1998)護理雜誌‧活動受限與復健運動-以下之損傷的骨科病人為例‧45(4),77-833.陳竑廷、吳慧君、廖智雄、鍾雨純(2015)文化體育學刊‧老年人肌肉減少影響功能性體適能及衰弱程度文獻‧第21輯,1-104.徐錦興;曹德弘(2009)中華體育季刊‧骨骼肌減少症及肌力訓練對老年人肌肉適能的影響‧23(2),20-26
-
2021-04-29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八旬婦不「開心」 北榮瓣中瓣術無痛搶救心臟二度狹窄
扮演心臟血流通往全身的大門是主動脈,隨著老化,80歲後狹窄盛行率約2至3%,嚴重恐會心臟衰竭致死。曾置換主動脈瓣膜的病人,再置換率仍有5%,傳統手術卻因易沾黏及嚴重出血,風險不小,台北榮總透過「瓣中瓣」手術,病患不需全身麻醉插管,就可以讓原本瓣膜正常運作,三年來併發症機率僅0.9%,是老人家不用「開心」的低風險選擇。北榮心臟外科主治醫師張效煌表示,經導管主動脈瓣膜置換手術(TAVI)是治療主動脈瓣膜嚴重狹窄的低侵入性手術,而瓣中瓣就是運用TAVI手術,在原本的瓣膜再裝一個支架瓣膜,宛如TAVI的2.0升級版,可讓年紀大的長者迅速恢復健康,降低二次手術風險。現年80歲的唐媽媽,72歲時罹患主動脈瓣膜狹窄合併升主動脈瘤,以傳統開心手術置換主動脈瓣膜,但近期卻因走路爬樓梯會喘再度就醫,發現第一次置換植入的豬瓣膜已退化造成二度狹窄,需再次手術。張效煌說,考量唐媽媽已屆高齡,這次以「瓣中瓣」解決問題,術後三天就出院返家。值得注意的是,TAVI手術一般經由股動脈(腹股溝處)輸送導管到心臟,透過導管植入支架瓣膜,再把瓣膜狹窄的部位撐開,但有些病人可能會因為置放的位置比較深,容易壓迫到心臟的「電傳導系統」,導致心跳過慢,甚至造成心跳停止,需放置心律調節器治療,北榮107年迄今,接受TAVI手術的110位病人,成功率達百分之百,且無任何病人於手術中死亡、中風或其他合併症產生,僅有0.9%患者需置入永久性心律調節器。張效煌指出,TAVI醫材已於今年2月納入健保給付,只要80歲以上患者、曾接受心臟手術,經由二位心臟專科醫師判定開刀危險性過高的患者皆可適用,給付也包含瓣中瓣手術,是瓣膜置換手術治療新選擇。
-
2021-04-29 養生.家庭婚姻
父母強迫兄金援敗家弟...心理諮商師:東方人眼中的家庭和諧,往往是悲劇的開始
關於心理界限的例子,我想再多談一點跟我們近一點的關係。當我們對親近的人失去了心理的界限,又會發生什麼狀況?在我的實務工作中,經常會聽到類似的故事。提款機大哥品冠出生在一個大家庭中,爺爺奶奶生了五個小孩,其中只有品冠的爸爸(是長子也是長孫)和叔叔兩個男生,其他姑姑長大後便陸續出嫁。品冠的爸爸遺傳到爺爺的勤儉、認真,很早就離鄉到臺北打拚,成家立業之後,有了自己的一個小家庭。但是品冠的叔叔,從小就好大喜功,一心想賺大錢、做頭家,創業數次,最後都賠錢收場。即便如此,依舊沒有澆熄叔叔的發財夢。大約在品冠青春期,叔叔又從朋友那打聽到一個賺錢的好機會,但是叔叔身上沒錢,只好轉頭向品冠的爸媽尋求資金。品冠的爺爺奶奶年邁、身上也沒有積蓄,都是靠大兒子奉養,才能有安穩的老年生活。儘管知道小兒子有許多不良紀錄,他們也希望小兒子能儘快像哥哥一樣結婚生子。因此,他們代為開口向大兒子借錢,希望他這個做哥哥的可以幫弟弟一把。其實,品冠爸爸已經不只一次借錢給弟弟做生意,每一次都慘賠,先前的錢也拿不回來。品冠爸爸不甘心,為何自己辛苦賺來的錢,一再地送給別人揮霍,自己卻得節儉度日,也沒辦法給孩子優渥的生活環境。因此,這一次他下定決心,不管爸媽怎麼哀求,他不再幫這個不成材的弟弟。而那些拒絕的話,聽在爸媽耳裡非常刺耳,覺得做大哥的怎麼可以棄自己的家人不顧,兩老斥責、辱罵他沒有擔當、沒有做弟弟的榜樣,甚至賭氣離家,到出嫁的女兒家借住。這件事情傳開之後,品冠爸爸背負莫大的壓力,說他不孝、愛計較的話語,不絕於耳。到最後,品冠爸爸罹患憂鬱症,幾年後,一人離家出走,至今生死未卜。品冠曾告訴朋友:「每次在路上遇見流浪漢,我都會多看兩眼。不知道是不是還有機會見到他(爸爸)。」為了家族的和諧共榮,父母不分是非的要大兒子無條件地支持自己的弟弟,結果造成兄弟間巨大的裂痕,也讓大兒子的下一代還沒成年就失去父親。這件事成了品冠心中很大的陰影,讓他難以對人產生信任感,對很多事情都抱持著負面想法,他花了很長的時間,才慢慢地找回自我。對他來說,家族這個概念,太沉重,也太沉痛。透過這兩個故事,我想和大家談一談文化這個部分。人是活在團體中的,談心理界限就不可能忽略文化的因素。特別是東方社會,以農業經濟為主,而家族又是整個農業活動的核心單位。因此,家族的團結、和諧、興盛就變得至關重要,這些約定成俗的信念與習慣,便漸漸地形成以「家」為重的「家族主義」。像是多子多孫,多福氣、家和萬事興、家醜不外揚等,一套獨特的思考模式與生活準則,規定著家庭成員彼此的權利義務,彼此都熟悉哪些行為是合適的、被鼓勵的,哪些則是被禁止的。目的是讓整個社會,可以用最穩定且有效率的方式運行著,以維繫家族的延續。這些想法和做法並非一定是落後的,放在當時的環境是必然的手段和策略。只是比較麻煩的是,現代人的生活早已脫離了農業型態、進入網路世代,早已不需要這麼多人力、居住空間的安排,也不若農村生活緊密,許多事情不可能再像過去一樣運作。但是幾千年累積下來的傳統和習俗,並不是說改就能馬上調整。因而,造就了許多家庭紛爭以及個人痛苦。特別是以下這兩個觀念,常常讓人在面臨家族問題時,感到非常的棘手、難解。1.重視家族團體家族的團結對我們來說,一直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如果家族內有人「胳臂向外彎」,必定會遭致極大的撻伐與排擠。也就是說,如果我們是一家人,就必須「榮辱與共」、「有福同享、有難同當」,絕對不能置身於事外。只要是有關家族的事情,無論結果好壞,所有人都要一起承擔。因此,清楚的「心理界限」在東方文化是不存在的。甚至是被壓抑、禁止的,如果家族成員太過強調個人需要,將會破壞團體的凝聚力。為了控制每位成員對家族的忠誠度,家族會把同一個姓氏的所有男性子孫和其配偶,以及他們一起共同養育的孩子,全部集結起來,一起過著「同居共財」的團體生活。這種單一經濟體,有三個特色:所有的勞力收入皆歸公庫、每個人的必要開銷也從公庫支出、累積起來的財富是大家共同享有,成為家產。就像我們故事中提到的品冠爸爸,賺的錢不能自己花用,必須奉養父母還要提攜兄弟;而明倫則是賣了房子,錢卻不能放到自己的口袋。當一個人失去經濟自主權,他在人格與自我意識必定得依附團體,依據團體的喜好來決定個人的行為,大家念茲在茲的都是如何讓家族更強大,不能考慮個人的喜好。在這種氛圍下長大的孩子,很難有勇氣說出自己的想法,只能唯唯諾諾、聽命行事。加上我們長久以來重視家族團結的習慣,會讓許多人不敢有太清楚的自我界限,害怕承擔不孝、自私的罪名。可是放到現代人的生活,這樣的思維模式卻會扼殺一個人的創意與自主性。當小孩每做一件事情都要先考慮爸媽會不會答應,他就把一部分的生活掌控權交託出去。因此東方社會中,媽寶的比率特別高。2.強調家族和諧再者,要一群人從早到晚緊密生活,彼此之間一定會有摩擦。對家族來說,關係間的紛爭是一件很危險的事情,因為會破壞家族的和諧,造成不必要的分裂。因此,我們非常推崇「忍讓」這個美德。特別是女性常常扮演家族溝通的橋梁,她能不能把這個角色扮演好,就看她符不符合「溫、良、恭、儉、讓」五大特質。只要她能恪守這些原則,「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義婦聽」並非難事,也能一起成就整個家族的名譽。也就是說,和諧,是家族運作不可違抗的天條,任何人只要有過激的行為,就有可能導致親屬間的不合,而長久、嚴重的紛爭會讓分家的問題提前來臨。站在長輩的角度,分家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因為「大家族」的運作就會分崩離析,並讓他們喪失了家族中的權威地位。所以老人家會努力去除任何會造成分家的危險因素,堅守著能不分家、就不分家的理念。於是,「忍讓」和「犧牲」成為人人必要的修煉,衝突變成可怕的詛咒,人人避之唯恐不及。然而,不分家,看似團結一致、同甘共苦,在這樣的體制下,情緒壓抑久了,往往只會造成更大的悲劇,就像品冠的父親便是家族主義的犧牲品。對照我個人的教學經驗,亦是如此。許多學員之所以無法堅持個人的界限,來自於他太害怕與人有衝突。對他來說,從小家裡就被教導著不能吵架,大家應該相互友愛,不應該太過算計、自我,以至於他遲遲無法學會什麼是有建設的爭執,該如何透過衝突達成共識。書籍簡介書名:心理界限:尊重自己的意願,3個練習設立「心理界限」,重拾完整自我作者:楊嘉玲出版社:采實文化出版日期:2017/11/30語言:繁體中文作者簡介楊嘉玲諮商心理師。熱愛寫作,喜歡透過文字讓人感覺溫暖、獲得療癒。啟點文化負責人。柔順的外表下,藏著一顆冒險的心。政大經濟系畢業,發現自己無法融入冰冷的數字世界,憑藉一顆敏銳的心思,以及對人文哲理充滿好奇心,毅然踏上心理輔導之路。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所畢業,曾榮獲全國優秀碩博士論文獎,本欲往學術界發展,但繁雜的行政和升等壓力,漸漸失去與人好好連結、互動的機會。決定在30歲生日,送自己一份禮物,離開專任教職工作,追求夢想。創立啟點文化,透過經營公司更理解一般人,在真實生活中須面臨的考驗。因此,總能用最淺顯易懂的話語,幫助個案突破盲點。相信心理工作者能帶給世界最好的禮物,是將枯燥艱澀的專業知識,轉化成簡單、有溫度的話語啟發人們思考。在閱讀的過程中,反思生命的處境,找到前進的動力。
-
2021-04-28 該看哪科.皮膚
妙齡女紋眉長50多顆病毒疣 醫:器械只用酒精消毒不夠
台中市一名20多歲女子紋眉後,在眉毛及頸部長出50多顆小肉芽,皮膚科醫師鍾佩宜診斷發現患者因紋眉在眉毛部位的真皮層造成傷口,可能透過紋眉器具感染了具傳染力的病毒性的扁平疣,加上病人手部亂抓,再將病毒再擴散至頸部所致。後來經過「液態氮冷凍治療」及塗抹A酸之後,才控制住病情。茂盛醫院皮膚科醫師鍾佩宜說,病毒疣最常長在手腳趾,極少長在臉上,經詢問,病人說年前曾去紋眉,這些小肉芽是在紋眉後的幾個月內陸續冒出。鍾佩宜提醒病患切忌再亂抓,否則會傳染給他人或是造成自身不同部位的一再交互感染。她說,因為病毒疣數量很多,治療期拉長,原本建議病人採用自費的雷射治療,較不易色素變化並能較快痊癒,但病人選擇健保支付的液態氮冷凍治療方式,副作用是會起水泡,接著再塗抹A酸來進行治療。鍾佩宜說,紋眉的原理其實就是在眉毛的部位進行「刺青」,把染料用針具刺進皮膚的真皮層。臨床上較常遇見患者因不滿意刺青的形狀、外觀,才會前來就醫,通常醫師會建議採用雷射方式來修整。另外,刺青會在皮膚上造成傷口,以致於發生感染的問題,如發生疱疹病毒引發小水泡的感染;再者,刺進真皮層的染料也可能誘發過敏。她說,病毒疣也跟病人的免疫力有關,通常是小孩、老人、糖尿病因免疫力較弱,容易中招。年輕的病人若較晚睡、作息飲食都不正常,也恐無力抵住病毒入侵。建議民眾調理好身體之後,再去紋眉、刺青,避免因免疫力下降感染了病毒疣。另外,病毒疣非常難消滅,一般酒精殺不死,需要用紫消燈至少照射30、40分鐘以上,才能徹底殺死病毒。但坊間業者並不懂這點,只以酒精消毒。再者,多個消費者使用同一套染料,也有被污染的可能性。因此,衛福部108年頒佈「刺青紋身紋眉等消費行為之注意事項」,請業者自主管理,例如應使用一次性的針具與染料,每次為病人施做時要戴手套,也要注意病人施做部位有無傷口。這些也都是民眾在紋眉、刺青前要注意的事項。
-
2021-04-28 新聞.用藥停看聽
您正在服用降血壓藥嗎?血壓3C藥注意
高血壓是心血管疾病、腦中風、糖尿病、腎臟病等重大慢性病的共同危險因子,根據國民健康署訊息,成年人正常血壓值的收縮壓應小於或等於120 mmHg(毫米汞柱),且舒張壓應小於或等於80 mmHg。當收縮壓達130 mmHg 或舒張壓達85 mmHg,即為高血壓前期,須注意生活型態,改善飲食;當收縮壓達140 mmHg或舒張壓達90 mmHg以上就為高血壓,宜及早就醫。血壓3C藥注意高血壓成因複雜,治療藥品種類繁多,醫師會考量病患血壓數值、成因與其他潛藏慢性疾病等,開立適合的藥品。高血壓病人平時宜養成良好生活習慣,遵循「血壓3C藥注意」原則,早晚定時量血壓,按時服藥。回診時,也應清楚說明居家血壓紀錄、用藥狀況,以利醫師開立適合的藥與劑量。食藥署呼籲:天氣變化時,要注意室內外溫差、做好保暖,並多關心家中老人及高血壓患者身體狀況。此外,應做好血壓3C自我管理。若有任何用藥問題,可向醫院或社區藥局藥師諮詢,尋求用藥指導。原文引用自: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
2021-04-28 失智.長期照護
臨終照護/用感官的接觸和活動陪臨終的失智者走到最後
失智症老人的臨終照護在這個階段,老人已經終日臥床,仰賴你進行所有的個人照護。他們需要你幫他們發聲,關心和注意他們身體和心理的需求。即便是已經踏上最後一程的失智老人,跟他們有意義的互動仍是可能的,經由感官的接觸和活動,盡管他們無法說出對你的感謝,你帶給他們的益處是顯著的。 • 試著幫他們做手部和腳部的按摩,溫柔的觸摸,可以幫助他們放鬆。 • 輕輕地幫他們梳頭或整理頭髮,動作要非常的緩慢,讓他們感覺舒服。 • 隨著音樂,稍微動動他們的手臂和腿部,保持他們四肢仍有彈性。 • 在枕頭上噴點他們喜歡的味道,以讓氛圍清新,或是帶一束芬芳撲鼻,盛開的花朵到房間,還可以燃起溫暖的肉桂,松樹氣味的冬日蠟燭。 • 帶一些意外驚喜到他們的空間,吹一些泡泡,戴一頂奇特的帽子,用小小的幽默跟他們連結。 • 讀一個他們喜歡的故事給他們聽,或是他們最愛的詩,來自他們親愛家人的信或電郵,唱首搖籃曲。 • 播放小鳥歌唱的錄音或他們喜歡的音樂給他們聽。 • 確定太陽不要直接曬到他們的臉上。 • 將燈光調弱,考慮帶一盞充電的,會變色的燭光燈到房間。 • 整天提供營養補充和飲料,持續的供應水分能夠減少,有時候甚至完全解除尿道發炎。 • 你可能聽不懂他們在說什麼,或是他們到底要什麼,然而不少研究顯示,有些嚴重失智的人,會忽然變得非常清醒,還一一跟周遭的人道別,或是完整的敘述,他們見到了死去的親人,所以請不要輕忽他們,以為只是胡言亂語。當我罹患阿茲海默症的爸爸臨終的時候,他有一天卻像完全康復似的腦筋清楚,我們可以跟他說所有我們想說的話,實在是太驚訝,太美好的奇蹟,我覺得我終於可以準備好,往前邁進。——阿比吉兒,照護者疼痛管理管理疼痛與不適,需要經常的查看和評估微妙的,非語言的跡象。些微的行為改變,都在顯示未滿足的需求。將觀察到的現象,時間和事件寫下來,對於理解老人的疼痛狀態,是很好的線索,確保這樣的疼痛評估表是隨時更新的,如果病人的痛苦很明顯地增強了,請不要遲疑,馬上報告給相關人士,晚一點再寫進表格裡。跟老人緊密的在一起,不要隨意的留他們在房間裡,只因為他們看起來「好像沒事」。他們仍需要你的全然關注,否則可能為時已晚。輕柔緩和的碰觸,按摩,音樂,香味和聲音,都可以降低他們的疼痛。你可以嘗試不同的方式,然後觀察老人的反應。我站在他的房間門外,聽到他們幫他更換時,他慘痛的嘶吼,我要求他們增加一些嗎啡的劑量,但他們告訴我,那會導致他進入半昏迷狀態,我實在不知道這怎麼會是問題,他們似乎不理解,他們應該要把我爸爸當成一個臨終之人來照料,而不是一個有希望復原的人,你連對動物都不至於如此,放任它們痛苦哀號。這件事讓我心很痛。——大衛,照護者請準備好確認親友了解,若在生命末期使用強烈的止痛藥物,他們所愛的親人會進入昏迷狀態,因此,任何重要的對話,應該在事先進行,很多時候,因為溝通不良,導致親友陷入沉痛的悲傷,他們失去了說聲再見的機會。
-
2021-04-27 該看哪科.泌尿腎臟
84歲翁患慢性腎病常搔癢難耐抓破皮 醫囑低磷飲食改善
苗栗市84歲張姓老翁患有慢性腎臟病,定期回診,最近他到衛福部苗栗醫院回診時,醫師發現老翁不時抓膚,身上露出許多抓痕、脫屑還有些破皮、色素沉積,老人家表示常全身癢,尤其背部和手臂搔癢難耐,家人說因想控制好老人家的血糖,三餐主食由白飯換成糙米飯,老翁牙齒不好,每餐都要配湯才吃得下;老翁抽血報告的血磷數值高達6.2mg/dl,醫師認為可藉由控制血磷改善,經苗醫腎臟團隊照護及提供低磷飲食指導,老翁再回院抽血檢查,血磷已降至4.8mg/dl,皮膚抓痕也變少,搔癢症狀獲得 改善。苗栗醫院腎臟科主任吳文中指出,台灣腎臟病發生率居高不下,常見慢性腎臟病患因皮膚癢,抓到體無完膚,生活品質大受影響。腎臟病友往往因尿毒累積、皮膚乾燥、高血磷、副甲狀腺素增加等因素,引發皮膚癢症狀,提醒及早就醫改善,以避免病情加重並減少感染風險。吳文中表示,臨床通常依病人狀況建議採用低磷飲食、服用鈣片、尿毒素吸附劑來緩和皮膚搔癢情形,若持續嚴重搔癢不適,建議至皮膚科就醫。苗栗醫院營養師林昱蓁說,磷是骨骼牙齒生長及合成身體能量的重要礦物質,高血磷可能是腎臟功能衰退,造成飲食中攝取過多的磷無法從尿液排出,造成血中的磷蓄積,適度控制飲食磷的含量,可延緩腎功能衰退,並預防腎骨病變發生;慢性腎臟病人建議每日磷攝取量為800至1000毫克,常見高磷食物如一般乳製品、全穀類、乾豆類、內臟類、堅果類、芝麻、肉鬆、加工食品、火鍋料都應避免食用,而低蛋白飲食其實也是一種低磷飲食原則,建議依慢性腎臟病期別,適量控制蛋白質攝取,也可達到避免高血磷的風險。吳文中提醒,及早藉助專業醫療衛教與追蹤介入,可有效延緩腎功能退化和避免皮膚搔癢不適等問題,部苗腎臟照護團隊提供相關保健諮詢服務,歡迎鄉親利用,洽詢專線037-261920轉2184周慧琴衛教師。
-
2021-04-26 養生.家庭婚姻
養3孩月噴7萬元! 律師大嘆:養小孩就是燒錢
台灣是全球生育率倒數第一,社會已轉為少子高齡化型態。投資達人「銀行家尼莫」日前曬出家中女兒的註冊費明細,光是每學期註冊費就高達1.8萬元。律師林智群則表示,家中3個小孩還要學英文、游泳、音樂,加上幼稚園學費,一個月就噴掉7萬元,直呼「養小孩就是燒錢」。銀行家尼莫日前發文表示,目前就讀幼稚園大班的女兒帶著小學ESL(以英語為第二語言或外語)入學辦法回家,其中老師要求家中須看清楚收費明細,包括每學期註冊費1.8萬、月費7000元、作業簿本費一學年4500元、午餐每餐50元、交通每月1200元、安親課輔每月3000元。高額花費讓不少網友直呼「養小孩跟養老人都是個負擔了」、「真的燒錢 …越來越貴」、「到底幾本作業簿可以寫到4500元?」,也有網友認為,「和台北對照,這費用算便宜了」。律師林智群也在臉書轉發該文,直呼「這個價格還算便宜」,他表示,「我們家三個小孩英文課、游泳課、音樂課,一個月就噴掉3萬元,加上兩個小的幼兒園一個人一個月2萬,總共4萬,三個小孩一個月至少7萬元,還沒算帶他們出去玩的錢」。林智群直言,「這不是台北居大不易,而是養小孩就是燒錢,住哪裡都一樣,燒多燒少而已。我小時候什麼都沒補還不是順利成長」。有網友留言「雙胞胎的也是把幼稚園當大學唸,才小班就噴了45萬」、「再怎麼補都是被動式學習,不如培養閱讀習慣」、「孩子就是碎鈔機」、「我2個小孩一個月的學費加起來差不多25萬」、「以後還要負擔長輩的費用,不只小朋友」。
-
2021-04-26 養生.人生智慧
朱慧芳/思念種櫛瓜的她
淑華託她姊姊送來兩顆栗子南瓜給我,剩下的一顆南瓜還端坐在我家廚房,躺在醫院的淑華已經離開,不像過去一樣,在醫院長長短短的住上幾天,然後出院回家,休息幾天又掛著便袋笑瞇瞇的往田裡去。我把南瓜慎重地放在窗前供著,打算能放多久就放多久,等到出現腐壞再埋入土堆,滋養其他的生命。大腸癌末期,她樂觀相信自己是幸運的那一個。差不多是四年前,元氣周報的主編得知淑華種的有機櫛瓜滯銷,卯起勁的團購,助她解決難關。當時淑華已經是大腸癌末期的患者,但還是樂觀地相信自己會是幸運的那一個。畢竟距離發現病徵已經三年,切了這個、那個,做了人工造口,還是可以像往常一樣作息,可以下田工作,繼續吃想吃、愛吃的鹹酥雞。除了作息沒什麼改變之外,因為有健保給付,再加上之前買的保險,每一次的住院、開刀,都可以領到幾萬至十幾萬的重大傷病理賠。過去幾年,全家的生活都是靠她開腸破肚,賺取理賠,她好像不怎麼在意所謂的「血肉錢」。只要有治療就可以領錢,不健康的輪迴已經變成七年來的常態。而她自己也甘之如飴,覺得如果可以這樣繼續活下去,也是個不錯的方式。靠開刀養全家還樂觀面對,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一次又一次從她姊姊那兒聽到她又住院的消息,總是讓我質疑保險這件事的正確性。沒有人喜歡生病,可一旦購買了不怕生病的保險理賠契約,生病反而變成了確幸,而且病情越嚴重理賠越大條,就像是黑色的荒謬劇。我聽說,躺在護理之家靠插管殘活的老人家,有些是家屬不肯同意拔管,才維持著植物人的狀態,因為只要還有一口氣在,就可以繼續領取保險理賠或是退休撫卹津貼。不能自主決定是否要拔管,以及像淑華這樣,靠開刀養全家還樂觀面對,才是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金剛經》裡提到一個故事,佛說他在前幾世時曾經被歌利王割截身體,因為心中沒有嗔恨,隨即又長出新的手腳,因此得到歌利王的衷心信服。過去幾年,淑華體內的癌細胞轉移到其他器官,腹腔內器官割了再割,原來的主治醫師曾跟她說,「不要再來了,我們這裡沒法醫妳,妳還是轉院吧!」最後她在台大醫院得到了照顧,幾乎每個月都在化療,醫師還鼓勵她,說她是打不死的蟑螂。而她也以為,自己就是這樣的命。旁人不可承受的苦,她卻是永遠的樂觀。病重還惦記南瓜沒賣完,她是單純開朗的生命勇者。聽她姊姊說,淑華兩歲的時候從樓梯摔下,頭破血流人卻無大礙,全家都說她該死沒死,必有後福。那份後福,可能就是她一生不愛計較,寬厚待人也憨厚地相信生命、享受人生。那兩顆最後的栗子南瓜,一顆已被我切割料理,一半做南瓜濃湯、一半做海鹽烤南瓜。她姊姊說,人都病成那樣了,還惦記著南瓜沒賣完,剩下的南瓜要怎麼辦!我想,日後若是看到南瓜或是櫛瓜,都會讓我想到她,一位單純開朗的生命勇者,賴淑華。
-
2021-04-25 名人.劉秀枝
劉秀枝/現代銀髮族常超乎你的想像
一頭銀髮的我,有次應邀到電視台錄影,經過美容師的巧妝,自覺年輕不少,可是回到家,和來幫我安裝新事務機的陳先生一碰面,他卻輕聲問:「妳今年有80歲了嗎?」果然,再美的裝扮也抵擋不住歲月,而且一般人總覺得別人看起來比較老,他只是實話實說罷了。我不以為意,笑說:「我的年紀比我的外表,以及你所想的還要年輕。」接著發現我獨居,又問:「妳沒有請人照顧妳嗎?」我一愣:「你看我有哪裡需人照顧嗎?」陳先生無言,開始安裝,把列印、掃描、傳真與複印功能與我的電腦和手機以無線網路連接。看著我熟稔地操作電腦與使用手機,他連連讚嘆我好能幹,我則頻頻回答:「這很平常啊。」剛好,最近讀了2020年7月《美國老年學期刊(the journals of gerontology:series B)》的一篇論文,它回顧75年來社會對老年看法的演變,從1946年發表在其創刊號的一篇論文開始,那個年代稱「老年是人類社會的問題」。西方國家認為老人生產力低、體弱多病,需人照顧,是社會的負擔。亞洲國家雖然敬老,認為老人是智慧與經驗的寶庫,但隨著工業崛起、生活步調加快、知識取得容易,老人也不如以前受到重視。1969年甚至出現「老年歧視」(ageism)的名詞,更給老人貼上負面標籤,讓人恐懼變老。但隨著醫藥與公共衛生進步,生活環境改善,壽命提升,1974年有學者發現75歲前的「年輕老人」(young-old)仍健康有活力。1997年更提倡「成功的老年」,鼓勵老年人維持身體、心智、心理和社交功能,年老而不衰老,即使有慢性病也不失能、失智。這篇論文讓我覺得與陳先生互動的一個多小時內,他對我的老年印象彷彿穿越了時空75年,從一開始只見我外表的老化,到最後對我的上網能力稱讚有加。現今,使用3C產品如電腦、平板和手機等是活力老年的指標之一,透過網際網路能知天下事、學習新知、管理財務、處理文書、傳遞相片、觀看影片,以及與不同社群交流等等,尤其是與遠方的兒女、孫輩以視訊交談,擴大年長者的生活圈。一篇來自亞洲大學,發表於2017年《健康照顧傳播期刊(journal of healthcare communications)》的論文,在2013年對臺灣22個鄉鎮市、50歲以上居民抽樣,並以電話調查,發現7157位受訪者中,有43%使用網路,且與年齡、性別、職業、收入和教育程度等相關,其中65歲以上的2525位受訪者中有18%、1790位70歲以上受訪者有15%使用網路。戰後嬰兒潮(1946-1964年出生)的前半段人口已踏入老年,這個年齡層普遍受教育、生產力高,大都跟得上科技進展,在捷運上看到許多老人也不停地滑手機,就知道上網的老人愈來愈多,相信不少跟上時代的老人聽到Apple時,除了想到香脆好吃的蘋果,一定知道它也是一家電腦的廠牌。可見,現代銀髮族已經超乎你的想像了。歡迎瀏覽作者網站:http://blog.xuite.net/hcliujoy/blog
-
2021-04-25 養生.人生智慧
40年當鋪老闆的體悟!秦嗣林:真正貧窮的人生,是賺到錢卻失去家人的愛
編按:人生在世,怎麼樣才能幸福?大千典精品執行長秦嗣林,經營當鋪超過40年,看遍各種有錢的人、缺錢的人,以及為錢所苦的人。當鋪客人的故事,教會他人生的道理:生命中真正重要的財富,是錢所買不到的。大千典精品執行長秦嗣林的當鋪裡,有許多閃閃發亮的寶物。小巧的花型鑽戒,曾是愛情的見證;老派的鐵力士手錶,蘊含了父親對孩子的心意;晶瑩剔透的琉璃刀,則來自某個大老闆跑路前的珍藏……。寶石切面如鏡子,映照出人性的愛恨嗔癡。62歲的秦嗣林,可能是台灣最有名的當鋪老闆。17歲那年,父親的營建生意失敗,他輟學到當鋪當學徒。從零開始,一手打造出屬於自己的當鋪天下。近年來更常上電視節目,為民眾鑑定寶物真偽。40多年的時間,他見證了台灣經濟起飛,也從為錢奔走的人們身上看盡人生百態。典當,是一門歷史悠久的生意。隨著時代演進,台灣人的生活愈來愈富裕,當鋪卻始終屹立不搖。在秦嗣林的客戶中,更有不少人一生為錢所苦,從年輕跑當鋪到老。為什麼客人借了錢,生活問題卻沒解決?秦嗣林露出了一抹意味深長的笑容,「缺錢是一輩子的事呀。」當鋪裡的人生觀察 再多錢也補不了人心的缺口位於台北行天宮附近的大千典精品吉林店,是秦嗣林的「起家鋪」,客人大部分是來往多年的市井小民。老客人家中有事,總習慣往他的店裡跑。「有人一條項鍊當了40年,少女都變阿桑了。」他感歎地說。出於關懷,秦嗣林也會詢問這些常客缺錢的理由,得到的答案不外乎:「被親戚騙」、「另一半、小孩生意失敗」。年紀再長一點,理由則變成:「孫子出事、需要用錢」。即使旁人再怎麼苦勸,當事人仍難以看破。「他們很像善男信女,每個月固定來送錢給我。」秦嗣林半開玩笑地說。秦嗣林觀察,一生缺錢的人,心中多半有缺口──對某種欲望的執著。有人是貪,為了賺更多錢而上了有心人的當;有人是不甘,眼見事業快要倒閉,卻仍想借錢再賭一把。也有人一頭栽進感情,被愛蒙蔽了雙眼。他曾見過一位工程師,明明收入不錯,卻要典當名錶。只因熱戀中的女友以家人發生意外為由,前後向他借了700、800萬。在所有上當鋪的人當中,最執迷不悔的,當屬為人父母者。秦嗣林看過許多富二代,揮霍雙親的大筆財富,卻絲毫不懂珍惜,甚至因為有錢而走上歪路。他曾遇過一位年輕人,拿著要價不菲的女用首飾到店裡典當。事後才知道,這位年輕人的父親是貿易業的大老闆,平常喜歡買跑車炫富,還常開派對、花大錢買禮物追求女生。等到付不出錢,才向心軟的媽媽求助。這樣的傻爸爸、傻媽媽,在當鋪裡一點也不罕見。不少老客人常向秦嗣林叨念「我命不好」。但勸他們放手別管小孩,客人又頑固地堅持「不行啦!」當事人不願清醒,外人當然無計可施。該怎麼擺脫為錢所苦的輪迴?秦嗣林比喻,錢就像商品庫存,需要分門別類管理。在他心中的「錢倉」,有許多櫃子,上頭寫了親朋好友的名字。例如,點頭之交的抽屜有2萬,女兒的抽屜則是200萬。在額度內的錢,他會盡量借,沒還也無妨,但借完就沒了。即使親如父女,也不應再有金錢糾葛。喜歡不一定要擁有 欲望低才會快樂多開設當鋪40年,秦嗣林經手過形形色色的物品。早期民生物資缺乏的年代,棉被、衣服,都能換錢。相機、電視等家電也曾是常見的抵押品。事過境遷,這些物品儘管用途不變,市價卻早就不復以往。許多人喜歡拿收藏品問秦嗣林,「這值多少錢?我有沒有花冤枉錢?」看過太多人為了投資被騙錢,他建議,一件東西值不值得買,自己認定的價值遠比市場決定的價格重要。他舉例,近年來茶餅的價格被炒作,陳年茶餅可以喊價上千萬元。然而,古人製作茶餅,主因是往日交通不便,茶葉曬乾、壓製過,香氣才不容易變質。今日製茶技術進步,隨時隨地都能喝到新鮮的好茶,何必花大錢瘋搶茶餅?他強調,擁有一件物品,開心最重要。買得到很好,買不到欣賞就好。熱愛水上活動的他,也曾和船隊的朋友合買過一艘名貴的戰鬥型帆船戰艦。沒想到看來氣派的戰艦,其實相當不易保養。冬天時船底會長貝類,夏天船身被太陽曝曬會損壞,苦撐幾年後,他提議把船賣掉,大家都鬆了一口氣。「全世界大概只有萬分之一的物質你能擁有,大部分東西都是你沒能力擁有的。」秦嗣林說。當鋪裡有頂級的名錶、鑽石、珠寶,他卻穿著普通的襯衫,身上沒有任何首飾。全身上下最值錢的行頭,是女兒送的萬寶龍鋼筆。一輩子與金錢為伍,他深知人必須和自己的欲望和平共處。「欲望低,快樂多。欲望多,你就永遠活在壓力下。」秦嗣林說。欲望升級,往往只會讓煩惱跟著紛沓而來:有了一輛超跑還想要第二部,有了限量款的皮包還要特製款……。「人只要有飯吃、有衣服穿,還需要什麼呢?」他反問。中年危機後自省 :沒有家人的愛,就是最貧窮的人看淡金錢,是秦嗣林經商多年後的自省。年輕時一窮二白,他一心想賺錢翻身。曾有10年的時間,當鋪24小時營業,鐵門終年沒有拉下的一天。他白天上班,晚上應酬,連睡覺都在當鋪內解決。財富累積的速度愈來愈快,中年過後,他不只財富不虞匱乏,還擁有名車、豪宅等奢侈品。然而,有錢和幸福無法畫上等號。55歲那年,他突然感到一陣空虛。打拚了大半輩子,現在的他可以輕易吃美食、搭遊輪、住在寬敞的大房子,心中卻沒有任何的興奮感。他自問,「難道我有錢就比較開心嗎?沒有。」「我失去的東西,錢永遠買不回來。」秦嗣林說。在商場打滾久了,心態難免變得功利,習慣以錢衡量事物的價值。例如,女兒生日和重要的應酬撞期,以前的他會毫不猶豫地選後者。反正,「生日明天也可以過,幹嘛計較?」就這樣一日拖過一日,等到他終於有空,家人早就失去了興致。然而,親情不同於金錢,必須在漫長的歲月中一點一滴的累積,沒有一夕致富的捷徑。秦嗣林感歎地說,他近年終於有了時間,想和孩子聊天,卻常常不知該怎麼開口。他曾問孩子:「你們怎麼不理我?怎麼不跟我講話?」孩子們只回覆:「以前你有跟我們講過話嗎?」他直言,「沒有家人的愛,就是最貧窮的人。」年過半百,他體悟到榮譽、名利都是過眼雲煙,唯有親情才是此生留得下的財富。他開始努力修復和3個孩子的感情,即使過去的遺憾已無法彌補,仍希望盡可能在孩子心中多留下一點溫暖。此生最大的財富是太太 感謝上天給予的美好我們問起秦嗣林,如今他最珍視的財富是什麼?「我太太。」他毫不猶豫地回答。秦嗣林和太太結婚37年,婚後和爸媽同住的日子也長達30年。秦爸爸個性相當大男人,對媳婦有不少意見。太太不只要打點公婆的生活起居,還不能和男主人一起上桌吃飯。秦嗣林也自承,他年輕時脾氣不好,又常在外風花雪月,著實讓太太受了不少委屈。然而,多年以來,太太從未對公婆有任何一句抱怨。秦嗣林回憶,太太不管再怎麼辛苦,總是任勞任怨地照顧父母,直到老人家過世為止。秦爸爸、秦媽媽晚年都非常感謝媳婦的孝順。「爸媽走了,我才發現太太是一個非常棒的人,我很感激。」這幾年,他開始會送太太禮物。以往舉凡太太生日、結婚紀念日,他一概不記得。常常是岳父提醒,「今天我女兒生日。」他才驚覺自己沒做任何準備。現在,他會提前在行事曆上標註,請秘書事前買好太太喜歡的花。儘管太太從不開口,他也會主動留心漂亮的鑽石、寶石,送給另一半當禮物。「現在開始,我要做太太的『寵物』。不只是聽她的話,還要做讓她開心的事、帶她到處走、到處玩。」秦嗣林感性地說,太太對他的付出與愛,是自己此生最大的虧欠。但有餘生,只希望能盡力償還,和太太相守到白頭。夫妻一場,不留遺憾。身為佛教徒的他,時常雙手合十。這個姿勢並非祈求,而是感謝。這些年來他看遍各種客戶,有錢或缺錢,大家都在人生路上徬徨掙扎。其實,生命中真正閃亮的寶物,花再多錢也買不到。有幸擁有的美好,不是個人造化,是上天的祝福。因此,「人生只能感恩,一再地感恩。」他說。原文:40年當鋪老闆的體悟!秦嗣林:真正貧窮的人生,是賺到錢卻失去家人的愛
-
2021-04-18 醫療.整形美容
長斑是皮膚老化的開始 醫師教你如何微整形不顯老
一名退休老師,過去一年因疫情無法出國,乾脆把旅遊的錢省下來做皮秒雷射除老人斑,還打了肉毒桿菌,改善魚尾紋、法令紋,整個人煥然一新,年輕好幾歲。後來老公也跟著進廠保養,夫妻倆互看變年輕的臉,心情跟著大好。皮膚科醫師表示,退休熟齡族夯微整,已是疫情下的醫美新寵。新光醫院耳鼻喉科、醫學美容中心醫師邱昱勳表示,比起年輕人較敢於接受動刀整形,40、50歲後的熟齡族,對微整形接受度相對較高。尤其隨著年紀漸長,動刀需考量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病可能造成的風險,相對的,微整形比較沒有恢復期的問題,單純、簡單許多。TOP1 除斑皮膚老化從長斑開始,「雷射除斑」詢問度第一。醫學科技進步,微整形項目琳瑯滿目,但其實都不脫雷射、肉毒、玻尿酸三大項。國泰醫院整形外科主任、醫學美容中心主任蒲啟明表示,當歲月開始在臉上留下痕跡,「長斑」通常是皮膚老化的開始,雷射除斑是目前熟齡族詢問度第一名的療程。隨著儀器推陳出新,雷射種類五花八門,光看名稱常不知從何選起。更常見坊間用「幾堂一組」的誘人包套吸引民眾。蒲啟明表示,除斑的雷射療程因波長不同,治療目標並不一樣,建議民眾要找專業的皮膚科醫師先行評估,才能了解適合自己膚況的品項。一般來說,比較淺的斑或只是想改善皮膚暗沉,脈衝光就有不錯的效果;若有痘疤則可施打飛梭雷射;若是較深層的顴骨斑或肝斑,可以試試目前較新穎的皮秒雷射,反黑率較低。但醫師提醒,不管用哪一種雷射除斑,「清潔、保濕、防曬」絕對是雷射術後必做的三大配合。TOP2 除皺最在意「三八紋」,施打肉毒桿菌、玻尿酸可改善。除了長斑,隨著年紀的增加,臉上膠原蛋白流失、組織彈性鬆弛,「皺紋」也是所有女性老化過程最害怕面對的問題,「三八紋」更是熟齡族在意的紋路。邱昱勳表示,所謂「三八紋」就是指淚溝、法令紋和嘴角的木偶紋,從臉部上到下,剛好呈現三個八字形。紋路一深就容易顯老,若要解決這樣的困擾,可按照皺紋嚴重程度施打肉毒桿菌或注射玻尿酸,兩者的差別在於動態紋或靜態紋。動態紋是做出表情、肌肉收縮時才會出現;但皮膚老化後,即使沒有做表情,皺紋也會存在,就是靜態紋。當三八紋是動態紋時,可透過肉毒桿菌改善,機轉在於肉毒桿菌可阻斷神經與肌肉之間的連結,進而導致肌肉麻痺達到除皺效果。如果紋路上的膠原蛋白大量流失造成凹陷,就得施打玻尿酸進行填充。另外,抬頭紋、魚尾紋,還有明明沒生氣卻看起來兇巴巴的皺眉紋,這些紋路初期也可透過肉毒改善,若太嚴重就用玻尿酸填補。一旦臉皮過於鬆弛,也有熟齡女性在預算許可的前提下,施打音波拉皮或電波拉皮,透過熱效應刺激臉部膠原蛋白重組,達到臉部緊實的目的。整形是條不歸路?醫師破解迷思:微整失效後 不會變更老無論是除斑、改善紋路或拉提,這些都是效益快、花費相對低的投資。邱昱勳說,很多人稱微整形為午休美容,意思是不需要恢復期,但他提醒仍要尋求專業合格經驗的醫師操作,以免微整變「危整」。譬如玻尿酸注射,原本想打出蘋果肌,若劑量不當小心變成麵包超人;若額頭注射過量,小心變成「南極仙翁」;鼻子的山根也常常傳出玻尿酸施打過量,外擴變成「阿凡達」。預期的心態也很重要,邱昱勳表示,老化是自然的過程,永遠凍齡不可能,「適度的減齡」才是健康想法。因此建議循序漸進做該做的事情,不要因為廣告就心動,有些人年紀輕輕就作音波拉提,雖說歡喜甘願沒有不好,卻不見得是必須。有些人擔心微整是一條不歸路,一旦沒有持續做,就會打回原形、甚至更老?蒲啟明笑著表示,這是微整族的迷思,事實上,不做之後,頂多恢復原來的樣子,你只是忘了自己原本該老的樣子,不可能突然間變老。
-
2021-04-18 該看哪科.皮膚
為什麼有「老人味」?皮膚科醫師揭3大臭味來源
「加齡臭」源自於日文,指的是隨著年齡增長而自然出現的一種體味,就是「老人味」。主要是皮膚表面分泌油脂、老廢角質與汗水,和空氣接觸氧化後所產生的氣味,成了加齡臭的主要原因。臭味來源1油脂氧化、被細菌分解,加上老廢角質堆積。台北市聯合醫院中興院區的皮膚科主任潘企岳醫師指出,人的皮脂腺會分泌油脂,尤其是臉部、頭皮和胸口,更容易分泌大量皮脂,和空氣接觸久了,經過氧化作用再被細菌與微生物分解,人的身上就會冒出油耗味。除了油脂,老廢角質也是加齡臭的氣味來源之一,潘企岳說,皮膚會不斷新陳代謝,身上有皮屑,要定期清洗,把老廢角質層洗掉,否則這些角質久了也會有氣味,如果再混雜油耗味、汗臭味,那體味就會相當難聞。臭味來源2牙周病、口腔衛生不佳,或有呼吸道疾病。另外,有些老年人口腔衛生不佳,牙周病纏身,口腔會有異味;而呼吸道疾病也是身體異味的元凶,從肺部呼出來的氣體,無論是鼻腔或口腔,也會散出加齡臭。老人味的狀況,在臨床經驗中,男性通常多於女性,潘企岳表示,男性的皮脂量本來就比女生多,容易出油,有加齡臭的機率就會高一點;而40歲以上的女性,因女性荷爾蒙分泌降低,男性荷爾蒙反而開始活化,也會使皮脂增加,而出現加齡臭。但說也奇怪,明明同樣會產生油脂,為什麼年輕人沒有油耗味?潘企岳說,人類體內抗氧化物質會防止細胞氧化,年紀大後,會讓皮脂氧化增強,會進一步增加老人味程度。臭味來源3與飲食相關,肉食主義者體味較重。在飲食部分,不直接影響油耗味,而是和汗味有關。潘企岳表示,肉食主義者因為攝取較多動物性蛋白質,使體內的氨含量提升,氨透過汗腺排出體外,就會讓汗味濃度提高,可能產生狐臭或汗臭、汗酸味。至於「加齡臭」的出現,到底是不是身體出現問題的警訊?潘企岳坦言,臨床經驗沒有碰到相關的案例,過去也沒有課程內容是教學生以氣味判斷疾病,目前尚無相關研究,但基本上兩者沒有直接關係。不過洗腎的患者體味會比較重,因為身體氨濃度高,所以分泌的油脂、汗水氣味會特別重。解決方案1.找出異味來源,解決根本問題。無論如何,要防止加齡臭最好的方法,就是注重個人清潔衛生。潘企岳說,如果異味是源自口腔,那就得做好口腔清潔、治療牙周病,氣味就會漸漸消失。2.慎選清潔用品,不能只用清水洗。有些長輩認為清潔用品有化學物,習慣以清水洗淨身體,潘企岳提醒,別以為這樣就能做好清潔,光用清水是沒有辦法去除多餘的油脂、老廢角質和汗垢的,長期下來身體就會累積一股怪味,所以一定要使用適合自己膚質的清潔用品。3.經常更換衣物、床單。貼身的衣物、枕頭、床單、棉被等,一定會沾附皮屑、油脂、汗水,要經常清洗更換,才不會讓寢具和衣物充滿異味。4.若皮膚不乾燥,一天可清潔兩次。一天要清潔幾次比較適合?潘企岳說,至少兩次才夠,視油膩程度增減,只要洗完皮膚不會太乾燥,能把多餘的油脂清洗掉,身體就不會有老人味。潘企岳認為,只要注重個人衛生,不管年紀再大,都不會散發出難聞的氣味。噴香水除臭 小心氣味更驚人當身體已經有濃厚的體味,無論是老人味或是年輕人的汗臭味,都不建議噴香水或除臭劑,因為臭味加上香味會更可怕、更難聞。「車子也是要洗乾淨才能打蠟。」潘企岳說,最好的辦法就是加強清潔,再噴香水。至於止汗劑則是適合容易流汗的人,可以把汗孔堵住,減少汗臭味產生。
-
2021-04-15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換人工膝關節後想及早復原 治療師建議這3招
老人置換人工膝關節已是常態,但有人擔心術後亂動,可能影響傷口癒合,專業物理治療師黃富明表示,接受手術的患者術後就開始運動,反而才能及早復原。有名70歲阿公接受醫院指導的三招躺著做的運動,大幅降低水腫,也恢復肌力與活動度,復原更快。黃富明表示,這名阿公因右膝蓋退化性關節炎,疼痛且變形,經保守治療沒改善,才決定接受人工膝關節置換,但術後他卻擔心影響傷口癒合,不敢活動。黃富明說,需置換人工膝關節的民眾以退化性關節炎及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為主。此外,肥胖、長期負重、運動員或曾車禍的民眾,因為膝蓋磨損,關節損害,嚴重影響行動與生活,也是需考慮動手術的族群。三招運動助復原其實,換人工膝關節的民眾,經醫師評估,術後能開始做運動,他建議三招躺著就可以做的運動,第一招「腳踝幫浦」動作,患者在患肢小腿墊上毛巾(或較硬質枕頭),腳踝往上勾、之後往下壓,每回做30到40下。可幫助血液打回心臟,降低術後水腫。第二招「股四頭肌收縮」,在患肢膝窩墊上毛巾,膝蓋往下頂,每次撐5秒,一次做10到15下,可增加大腿肌力,避免術後肌力下降。第三招「下肢滑行」躺著或坐著做都可以,患肢的腳跟往後滑行,角度維持在膝蓋不疼痛的範圍,每次做15到20下,維持關節活動度。黃富明說,這三招運動每天做三回,有助置換膝關節的患者及早復原。
-
2021-04-15 養生.運動天地
動脈硬化能逆轉嗎?1項運動最有效 失智風險都降低
根據衛福部公佈106年十大死因,心臟病及腦血管疾病分別高居國人十大死因第二及第四位。其中,動脈硬化是引發心臟病的關鍵因素。其實動脈硬化主要是低密度膽固醇過多,只要搭配適當的飲食、運動,硬化問題是能夠改善的。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原因,常是血中的低密度膽固醇濃度過高,附著在主動脈的血管壁上,導致血管堵塞、動脈硬化,進而引發心肌梗塞、冠狀動脈心臟病、血栓等病。逆轉動脈硬化,「糖分」一定要忌口因此,讓血脂肪下降就是逆轉動脈硬化的關鍵。新光醫院心臟內科洪惠風主治醫師就指出,研究發現低密度膽固醇越多,動脈硬化的速度就越快,當低密度膽固醇控制在70-80 mg/dl的標準值時,動脈會停止硬化,往下降到65 mg/dl時,動脈硬化甚至能得到逆轉。想要減少膽固醇,可以再飲食上多採用清蒸、水煮、滷、烤、拌炒,取代油煎、油炸,並且選擇富含單元不飽和脂肪酸的橄欖油、苦茶油、芥花油、芝麻油; 少用飽和脂肪酸含量高的椰子油、棕櫚油、豬油、奶油。另外,「糖分」也是導致血脂上升的關鍵之一,由於過多碳水化合物造成的糖化反應,會使糖分黏在血管或器官的蛋白質上,也會增強合成脂肪的酵素活性,增加體內壞膽固醇的含量,進而使總膽固醇升高,可能加速動脈硬化。因此,精緻甜食也必須要忌口。做運動改善動脈硬化問題!研究:每天「有氧運動」最有效美國德州大學西南醫學中心針對70名年長患者進行為期1年的實驗,發現相較於每天從事伸展、拉筋運動的參與者,已有輕度認知障礙的老年人在進行中強度或高強度有氧運動1年後,不但大腦血流量增加,連帶動脈硬化程度也獲得改善。相關研究成果已發表於2021年3月份的《阿茲海默症期刊》。過去的實驗已證實,若流入大腦的血液量低於正常,便容易造成通往大腦的動脈硬化、輕度認知障礙與失智症。研究還指出,定期有氧運動可改善健康老年人的認知與記憶力。研究團隊進一步召集70位年齡介於55歲至80歲的老年男性與女性。所有參與者分為2組,一組執行中等強度或高強度有氧運動,另一組進行伸展運動。運動頻率為每週3至5次、每次30至40分鐘。結果發現,相較於伸展組,在經過1年的訓練後,有氧運動組參與者的頸部動脈硬化程度下降,流向大腦的血液量增加,失智症狀降低;且隨著最大攝氧量的提升,動脈硬化與大腦血流量的改善就愈明顯。越來越多研究證實,運動有助於減緩老人記憶力衰退與失智的發生;這項研究不但證明了有氧運動可以改善大腦問題,連帶著對心血管也有好處。有氧運動會使心跳加快,促進血液循環。建議大家一開始可以先從緩和、時間較短的運動開始練習,再逐漸增加運動強度和拉長時間,給身體階段性的適應。參考資料:One-Year Aerobic Exercise Reduced Carotid Arterial Stiffness and Increased Cerebral Blood Flow in Amnestic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延伸閱讀:冠狀動脈硬化容易誘發心臟病!台美合作找到基因治療預防方式
-
2021-04-12 失智.照顧喘息
失智故事/失智父親表達愛意的方式是將零食緊抱懷裡留給家人...
2011年,上海男人孫曉雄46歲,他70歲的父親患上阿茲海默症,逐漸出現失憶、失智、失禁等症狀。正值創業關鍵時期的孫曉雄,最終選擇放棄部分生意,和家人共同照護父親。接下來的9年中,他們和父親一起,展開了一場對抗遺忘、衰老和久病的苦旅。接到家裡打來的電話時,孫曉雄正在昆山出差。母親帶著哭腔:「你爸不見了。」孫曉雄心中慌亂,但還是強裝鎮定地安慰說:「不要緊,他走不遠的。」母親告訴孫曉雄,她已經沿著家所在的揚州路,找遍了父親可能去的所有地方,但都沒找到。幾乎沒怎麼猶豫,孫曉雄決定駕車走高速返回上海。一個多小時後,他抵達父母位於楊浦區弄堂裡的家,大姐、妹妹都在。商議後,他們決定去街道派出所碰碰運氣。趕到派出所,父親孫志雄果然在那兒,衣服髒了,面色驚惶。民警問他的名字,他答「李中玲」,問他家住哪兒,他答「浙江中路」。民警照著他給的答案在浙江中路尋找李中玲,無果。他們便讓孫志雄先吃飯,繼續打電話給附近幾個居委會排查。實際上,黃浦區浙江中路是1941年父親出生的地方。20世紀60年代末,因家庭成分問題,孫志雄和父母妻兒一起被下放至安徽農村,浙江中路的家也被收為公用。90年代,一家人相繼重返上海,在楊浦區揚州路新康里的弄堂中安家落戶,住了20多年。家人們都落了淚。他們謝過民警,把受到驚嚇、已經無法開口說話的父親帶回家。這一年是2014年,父親73歲,患阿茲海默症的第3年,他的大部分記憶已經被疾病抹去。此前,為防止他走失,家人給他買了GPS定位器,戴在他手上,並仿照工牌製作了寫有他姓名和住址的「身分卡」,掛在他脖子上。還列印了厚厚一沓卡片─寫有家中的電話號碼、母親及三個子女的手機號碼,塞在他口袋裡。但父親覺得難為情,總會將定位器、身分卡偷偷扯掉,小卡片有時也隨手丟掉。那時,父親雖然記憶受損,但身體還不錯,走路時腳底生風,動作又輕,常常貓一樣溜出家,無聲無息。這就苦了主要照護他的母親李中玲。這次走失後,母親看護父親時更加小心,後來只能選擇限制他的行動。白天,母親用兩張躺椅堵住家門前的走廊,躺椅沿上放置一排手搖鈴。父親一開門,她就能循聲跟上。夜晚,父親也會夢遊般地走出家門,母親就在睡覺前找一條寬布袋,把兩個人的手綁在一起。父親一起夜,她就跟著醒來。生病前,父親堅持每天去公園跑步,200米的跑道能跑上五六十圈。父親精通文史地理,父親給少年時代的孫曉雄講俄羅斯文學時,問他:「伏爾加河在哪裡?」他答「不知道」。父親就告訴他伏爾加河的地理位置和歷史。曾經,父親能準確無誤地記住一條遙遠河流的相關知識,現在卻連近在咫尺的家門都無法記住。更讓孫曉雄難過的事在後頭。好幾次,孫曉雄回到父母家,父親看到他,不僅問他「你是誰」,還拒絕他進家門。母親在一旁提醒:「這是你兒子啊。」儘管知道父親的反應是生病所致,孫曉雄轉過身,還是哭了。被自己的父親遺忘是一種什麼樣的感受?和至親之人情感連接中斷,安全感喪失,讓他不得不重新打量父子關係。他經常做噩夢。夢裡,他置身公車、地鐵站,場景不一,但一直在找尋,找物件,找妻子,找兒子,找母親,最後遍尋不得,他流著淚從噩夢中驚醒。白天,他煩躁易怒,常和妻子吵架,工廠裡的工人也遭了殃,沒少挨罵。他流淚也是為自己。父親患病時,正值他創業的關鍵時期,經營的床品公司在全國開了22家連鎖店。可是父親需要照顧,他自己的身體也出現了危機,精力不濟,他不得不將店一家一家收回來。讓孫曉雄更感遺憾的是,他曾主動疏遠父親近十年。少年時代,父親是孫曉雄的精神偶像。父親高中學歷,年輕時是個文學愛好者。全家下放至安徽農村時,母親在學校做老師,父親做了一段時間的老師後,開始負責家中的農活。他鼓勵孩子們看書,用俄語朗讀普希金的詩歌。一天的農活結束,他給村裡人繪聲繪色地講《三俠五義》,很受當地人的喜愛和尊敬。90年代,孫家人相繼返回上海,房子、戶口都得重新爭取。回到上海後,母親在幼稚園做老師,兼做家庭教師貼補家用,做了十幾年農民的父親只能在工程隊、飯店做臨時工,往昔的同窗已經成為醫生、老師、工程師…他受到打擊,主動和老友斷絕聯繫。父親清高,一家人的戶口、住房問題全靠母親奔走才得以解決。身為男人,孫曉雄一度瞧不起封閉自我、無力承擔家庭責任的父親。有段時間,看到父親,他連招呼都不打。父子關係破冰發生在孫曉雄的兒子讀五年級時。那天,父親帶孫子出門,孩子牽著爺爺的手蹦蹦跳跳,有說有笑。孫曉雄站在後面─想起小時候,父親教他閱讀、游泳。孫曉雄想:養大一個孩子並不容易。他也漸漸明白,父親是一個被時代捉弄的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父親只是不擅長社交和賺錢而已。他在心裡與父親和解了。瞭解到阿茲海默症具有一定的遺傳性,孫曉雄陷入憂慮。法國作家迪迪埃‧埃里蓬曾描述過作為子女,他在父親患上阿茲海默症後的恐懼。埃里蓬會反覆背誦他爛熟於心的詩詞,以證明自己的記憶力完好無損。只要忘記了一句詩、一個日期、一串電話號碼,他就會陷入焦慮。孫曉雄也一樣。只要忘記什麼事,他就止不住胡思亂想,問兒子:「爸以後會不會也得這個病?」他自己的健康也不容樂觀。父親確診這一年,孫曉雄48歲,糖尿病病史10年,還患有高血壓和嚴重的胃病。母親李中玲的抑鬱症發生在丈夫患病兩年後。兒女要工作,她需要寸步不離地陪伴丈夫,起初,她最憂慮的是他走失─她長期患有關節病的雙腿無法快步行走,每次尋找丈夫都異常艱難。2013年後,丈夫逐漸生活無法自理,她得照看他吃飯、穿衣、吃藥、洗澡、大小便。丈夫大小便失禁的情況愈發嚴重。李中玲有輕微潔癖,只要丈夫一失禁,她就一遍遍為他洗衣、換衣,有時,她一天得給他換洗3次。李中玲原本擁有充實幸福的晚年生活。退休後的10年,她是在社區老年大學度過的:學做中國結和麥秸畫,教其他老人剪紙,她的剪紙作品還被拿去展覽過。丈夫也會陪她一起買材料,看她做這些小玩意兒。他們本是志同道合的愛侶,中學時相識。結婚後,相濡以沫50年,「兩個人好得就像一個人」。她從未想過推脫照顧丈夫的責任,也拒絕將這種承擔浪漫化、崇高化。但她也是女人,需要丈夫的呵護。然而大多數時候,生病的丈夫和外界隔著一堵牆,無法溝通,不見回應。最讓她心灰意冷的時刻,發生在搬到浦東後的一個夏天。她起床後覺得頭暈,渾身癱軟倒在地上。她努力呼喚丈夫,想讓他幫自己將床頭上的手機拿過來。他在屋子裡來來回回走了半天,只遞給她一個空調遙控器…她只能等到自己有了力氣,慢慢爬到手機旁,撥通小女兒的電話,小女兒撥打了120*,她才被送往醫院。李中玲被這種不見盡頭的生活擊潰了。後來,她在家中總是無端流淚,會把家裡好好的東西剪壞,還說想從20樓跳下去。兒女帶她去看精神科醫生,她在醫生面前流著淚長長地傾吐一番,之後又做了3年心理諮詢。因為焦慮,她常常失眠,提出讓兒子給她開一些安眠藥。孫曉雄留了個心眼,他開了許多維C片,替換進安眠藥的藥盒裡,再拿給母親。他至今仍然瞞著她。這是無奈之下的選擇。李中玲唯一的慰藉,是丈夫一直不曾忘記她。一次,他說他第二天要結婚,別人問他和誰,他說「李中玲」。雖然記憶出現錯亂,他不記得他們結了婚,有三個兒女,也有孫子和重孫,但他始終記得,李中玲是他的戀人。2013年前後,隨著父親病情加重,孫家三個兒女商量,分工輪流照看父親,盡量保證有人在父母身邊。2015年後,大家又進一步明確分工:長期在上海的大姐、妹妹常來家中幫助母親,需要經常出差的孫曉雄有空就過來,主要負責父母的生活費和醫療費。兒女分擔了一些工作,李中玲的壓力沒那麼大了。每天早上,她帶著丈夫進行刷牙、洗臉、刮鬍子「三部曲」,晚上睡覺前,將丈夫第二天要吃的藥,按劑量和時間提前準備好。白天,丈夫大小便過後,她在日曆上做好記錄。掌握了時間和規律,到點了,她就會問他是否想去衛生間。家中的男人主動承擔了帶孫志雄洗澡的工作。冬天洗澡要去公共澡堂,孫曉雄和姐夫開車載父親去澡堂。一次,去澡堂的路上,父親在車裡失禁,孫曉雄坐在副駕駛座上,還沒來得及起身,姐夫自然地拿著塑膠袋包好穢物以及父親弄髒的衣物,扔掉了,這一幕讓孫曉雄至今都很感動。家人盡力保持孫志雄外表的清潔和體面,照顧他的尊嚴。妻子李中玲常常溫柔地摸摸丈夫的臉。他動作還算靈敏時,李中玲讓他幫忙做一些簡單的家務:摘豆芽、包餛飩…她相信生病的丈夫依舊需要獲得一種價值感。他們也努力營造出讓孫志雄感受到自己被愛、被需要的氛圍。孫輩們一見爺爺就給他一個大大的擁抱,想著法兒哄兩位老人開心。情人節,孩子們會商量好,分別給爺爺、奶奶買巧克力。有一年情人節,外孫帶爺爺、奶奶去一家網紅餐廳吃飯,餐廳裡坐的都是衣著時尚的年輕人。有人問:「爺爺、奶奶,你們也過情人節?」李中玲就告訴他們:「是啊!我們結婚50年啦。」家中變化最大的是孫志雄本人。從安徽返回上海後,孫志雄感受到某種落差,一度變得封閉沉默。生病後,他的記憶多停留在成年之前,失意的青年和中年時期被遺忘,他反而鬆弛快樂了不少。別人同他搭話,他多報以微笑,用他語言庫中僅存的結構簡單的句子─「我很愛你」「我很喜歡你」「你真漂亮」來回應。一次,他在社區裡遇上一個老太太,開口就說:「你真漂亮,我愛你啊!」李中玲忙不迭地向對方解釋和道歉。對方卻笑了:「我這一輩子,也沒聽過幾句這樣的話。」2018年,他們在松江區分到了幾套回遷房。李中玲和丈夫先搬過去,為更方便地看護父親,住在市區的孫曉雄一家也搬了過去。2019年,經鑒定,父親的阿茲海默症為五級,處在重度認知功能減退階段。醫生建議家人多陪伴父親,鍛鍊他的認知、語言和行動能力。家人買來算術認知卡片和玩具,空閒時陪他練習,住在隔壁的孫曉雄則常去找父親聊天,陪他散步。父親的智商和語言能力逐漸退化成孩童狀態,言行舉止憨直可愛,觀察父親成了孫曉雄的快樂源泉。既然還要同阿茲海默症共處下去,不如換一種心情面對。孫曉雄把父親的搞笑時刻拍下來,先是發到微信朋友圈,後來又發到抖音上,也是留存一份記憶。在孫曉雄的鏡頭下,近80歲的父親自稱「寶寶」,一天中最令他開心的事是吃,蔥油餅、霜淇淋是他的最愛,得不到想要的零食會哭。他同5歲的重孫女嬉鬧,在重孫女手背上咬了個月牙印,最後還是重孫女原諒了她。他常對家人耍小孩子脾氣,但對妻子李中玲言聽計從…這些質樸溫暖的家庭生活片段,慢慢為孫曉雄的抖音帳號吸引了近30萬粉絲。這個團圓和睦的上海家庭,在不斷曝出的關於家庭和養老的負面新聞中,給人們提供了一些啟示。一位不能長久陪伴在爺爺身邊的粉絲給孫曉雄留言:「看見孫爺爺,就好像看到自己的爺爺。」被孫家人對久病父親的耐心與陪伴打動的一位粉絲,發私信告訴孫曉雄,他決定對自己的爸媽耐心一點。2020年10月,孫曉雄開車載父親外出。父親嚷著要吃霜淇淋,孫曉雄心軟了,買了一支給他,又擔心他吃壞肚子,搶過霜淇淋,吃了一半再塞回父親手裡。因血糖高,孫曉雄十幾年不敢吃霜淇淋了,但父親無法理解這種好意,委屈地「哭」起來。這則影片在抖音獲得了34.5萬次按讚。孫曉雄的粉絲中,有不少人也是阿茲海默症病人家屬。他特別能理解這些焦灼無助的親屬。現在,他一有時間就會回復私信向他取經的人:看病要去三甲醫院,不要盲目服藥,最重要的照護是家人的陪伴關愛、不嫌棄。有一次,孫曉雄帶母親去看病,像是知道妻子不舒服,父親一整天悶悶不樂,早飯也沒吃。妻子從醫院看病回來,他委屈地把頭埋進她懷裡,發出啜泣的聲音。孫曉雄逗他:「又假哭了。」等父親抬起頭,家人看見,他眼角真的有淚。孫曉雄堅信,雖然還是常常遺忘家人的名字,但父親一定知道他們是他的家人,那些最珍貴的東西一直留在他內心深處。10月的一個夜晚,孫曉雄睡前不放心,就去隔壁看看父母。推開門,父親正一個人坐在黑暗的客廳,孫曉雄嚇了一跳,打開燈,看見他正在哭。當時已經午夜12點了,他問父親:「你怎麼不去睡覺?」父親告訴他:「我做夢,夢見你死掉了。」孫曉雄心緒複雜,他向父親解釋了好幾遍,自己沒有死,「我們都長命百歲」。父親這才放心去睡了。生病的父親對家人有著自己表達愛意的方式。一次,孫曉雄載父親外出,一位客戶打電話找他,他便帶上父親一起前往。客戶也知道老爺子生病,買來一大包零食給他。離開時,父親坐在車後排,緊緊地把零食抱在懷裡。孫曉雄以為他擔心別人搶,對他說:「你不要抱著,放好嘛!這些都是給你的。」父親不願放,很鄭重地說:「帶回去給中玲吃。」(田龍華/摘自微信公眾號「真實故事計畫」,本刊節選)
-
2021-04-10 新聞.健康知識+
職場太潮濕...勞工沒精神、咳不停 勞安所這招有效
勞動部勞動及職業安全衛生研究所今指出,每逢春季,事業單位可能面臨「室內潮濕發黴、勞工在濕滑地板上跌倒、吸入黴菌孢子誘發過敏反應」的問題,勞安所建議,如果是氣溫舒適卻潮濕的環境,須同時開啟冷氣與除濕機,才能有效防止室內發黴。勞安所副研究員王順志說,每年春季,民眾打來詢問的電話中,高達6、7成都在諮詢職場潮濕問題,其中,更以養護機構、餐廳為大宗。勞安所指出,台灣屬於海島型氣候,一到春天,南風攜帶的水氣凝結在冰涼的室內地板牆壁,黴菌因而得以滋長,有些工廠害怕室內發黴,刻意將辦公室或倉庫密閉,在室內連續運轉除濕機,使室內空氣乾燥,但這樣的作法雖然讓室內空氣變乾燥,但通風不良導致二氧化碳濃度累積增加,可能引起室內工作人員精神不佳或身體感覺不適。王順志建議,當室內有人時,可適度保留對戶外的門窗縫隙,或每小時打開對外門窗數分鐘,也可安裝能促進通風換氣的全熱交換機,如此一來,室內空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就不至於過高。王順志進一步說明, 解決了通風問題,接著就要處理濕氣,建議可搭配使用常見的冷氣機、電暖氣機、除濕機控制室內濕氣,而且,不同天氣型態要搭配不同機器。他解釋,若天氣炎熱潮濕,只須啟動冷氣機,若10度以下的嚴寒,啟動除濕機即可;最麻煩的是溫涼、但很潮濕的春天,除濕機與冷氣機必須要同時啟動,把冷氣機的氣溫、除濕機的相對濕度,分別設定在理想數值,即可控制室內空氣的溫濕度,防止室內發黴。王順志表示,許多養護機構為了省電,且老人家怕冷,冷氣溫度通常設定較高,但當冷氣沒有冷到一定溫度,就不會凝結水氣,導致室內濕度過高,滋生的黴菌孢子會進一步引發長輩咳嗽、皮膚過敏,這個時候必須同時打開冷氣跟除濕機,才能解決過度潮濕的問題。
-
2021-04-08 新聞.用藥停看聽
3種老人常用藥 服用不當反危險
根據統計,在台灣65歲以上長者,高達五成有三種以上共病,使用多重藥物的機率與種類逐年上升。馬偕醫院老年醫學科主治醫師周曉慧指出,最常見的老人不當用藥,分別是胃藥、安眠藥、高血壓藥等三種藥物。這些藥物若未正確用藥,不但會適得其反,還可能引發跌倒、骨折等意外危險。以胃藥來說,周曉慧表示,老年人年紀越大,體內的胃酸相對降低,然而,不少長輩可能有「吃藥傷胃」迷思,經常自行服用胃藥。一位70多歲的婆婆是慢性高血壓、糖尿病患者,照過胃鏡指數正常,但一感覺胃脹不舒服,就服用含氫離子幫浦阻斷劑的強效胃藥,這種胃藥可強效抑制胃酸,但吃過多會讓消化系統變弱,建議停藥換成消化酵素後,她的症狀就獲得緩解。安眠藥也是老人家常見用藥,周曉慧發現,65歲以上門診患者,一半以上曾服用或長期使用安眠藥,值得注意的是,效果愈快愈好的安眠藥,副作用也可能愈多,最常見老年人吃了安眠藥,半夜起來尿尿時意識不清跌倒,骨鬆者還會發生骨折。老人失眠原因很多,可能合併失智、憂鬱、巴金森,或年紀大退黑激素不足等問題,各有不同的用藥,不能只以安眠藥通盤解決。周曉慧建議,吃安眠藥需搭配正確生活作息,讓生理分辨白天、晚上才行,否則真正的睡眠好處沒有得到,吃到後來反影響睡眠周期。台灣的高血壓盛行率高達四分之一,高血壓用藥頗多。周曉慧說,許多長者常吃降血壓藥卻沒有天天量血壓,曾有一位阿公吃到頭好暈,一量血壓才知道血壓降太多,她呼籲,慢性病藥不可能跟一輩子,高血壓用藥要記得搭配量測血壓。
-
2021-04-07 新聞.生命智慧
中年的你如何面對父母離去?眼淚必須適可而止,頹喪只能暫留片刻,因為我們任重道遠…
久違的老同學稍來新年問候,附帶提及過去一年生活裡的經歷種種,包括她母親的辭世,讀著訊息,腦中閃過幾年前大夥聚餐時,老人家爽朗健談的笑顏,無以名之的悵然再度升起,又是一個家庭的生死離別事。已經不知道能用哪些適切的字眼形容這類消息來襲的驚人密集度,從這家到那家,接續發生的速度最快甚至可以時、日來計算,特別是剛剛經過的那短短三、四百天,彼此致哀慰問彷彿成為同輩間生活場景的一部份,當「大事」來得頻繁,竟也自然而然變得尋常,經驗分享降低了處理世間俗務的難度,然而各自的心情仍是必須獨自面對的艱苦,就像是集體悲慟深處裡最難演繹的個人獨白。幼年時,台灣社會還習慣占用巷內公共空間搭布棚設靈堂做法事,形成我對死亡最初的恐懼印象,每次途經鄰居喪家總是低頭快步通過,深怕與裡面的遺像對到眼,不小心與陰界產生連結,當時天真以為生與死的距離遙遠到永不近身,治喪只屬於「別人家的事」,直到成年後目睹父輩揮淚拜別祖輩,而自己也成為身著孝服答禮叩謝其中一份子,方才真正意識到離別只有先後,沒有特權,生命課題裡那些留白的空格,是時候填滿了。恍如昨日的景象才在眼前掠過,轉瞬間,父輩們的身影也倏然模糊了,我們倚靠了半生的巨樹,大量、快速地傾頹消逝,如大陸作家閻連科書寫家族長輩離去「一代人的告別,像一片森林倒下樣。」突然間,前路一片空曠寂然,再無密林遮蔭提供養分,也找不到可靠路徑指引,舉目無依大概就是這種感覺,沒有來處,只剩歸途,僅能憑藉自己的勇氣與運氣繼續前行。這時候強烈感受到,原來中年的悲傷是重重受限的,眼淚必須適可而止,頹喪只能暫留片刻,我們任重道遠,除了繼續摸索前進的正確道路,還要自成另一片堅實濃密的樹林,以庇蔭、導引後方旅者,如同我們曾經受到的護持那樣,大樹之所以長成大樹,既是環境使然迫不得已,亦是自發自覺主動茁壯,時候到了,身歷其境,才能尋得成長之路關鍵的隱密細節,它們總深藏到告別的時刻才會現身。我只用了簡單幾個字回應老友,告訴她「下次見面,請容我給你一個擁抱。」無須太多不著邊際的勸慰,她的母親,你們、我們、他們的父母,以及父母們的父母,早已用一輩子親身示範過何謂責任與堅強了。(本文節錄自方舟文化出版《秋葉落下之前:活在燦盛熟齡時》)
-
2021-04-07 該看哪科.眼部
視力模糊 走樓梯踩空 長者不知有白內障
● 白內障是長者常見的眼科疾病,盛行率達七、八成● 視力模糊、眼睛畏光,恐罹患白內障,易跌倒受傷● 預防之道,應節制使用3C產品、外出戴太陽眼鏡、多吃橘黃色及綠色蔬果一名78歲爺爺走樓梯時,因視線不清,踩空跌倒,送至醫院急診室緊急處理後,才發現早已罹患「白內障」,視力僅剩0.2,因為看不清楚,所以跌倒。嚴重程度 隨年齡攀升白內障在老年族群的盛行率高達七至八成,患病人數與嚴重程度均隨年齡逐步攀升,長者往往患病而不自知。振興醫院眼科部主治醫師呂宜玲建議,高危險群每3個月應至眼科相關醫療院所檢查眼睛,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避免長者因視線不清、重心不穩,導致跌倒受傷。年齡愈大 水晶體愈老化呂宜玲表示,白內障是老年人最常見的眼科疾病之一,與人體自然老化、長期暴露在陽光中的紫外線及頻繁使用3C產品中的藍光有關,年齡愈大,水晶體也跟著慢慢老化,產生硬化、混濁,逐漸造成視力下降、模糊、眼睛畏光等問題。根據衛福部2018年國人死因統計,65歲以上老人事故傷害死亡原因第2名,就是跌倒。呂宜玲說,由於長者走路時,容易重心不穩,罹患白內障後會視力模糊,跌倒風險大增。那位78歲爺爺就是走樓梯時,因視線不清踩空跌倒,經檢查發現已罹患白內障多時,因老翁自身沒有警覺,也未定期做眼睛檢查,才遲遲沒有發現已經患病。換水晶體 視力恢復為0.8患者經白內障超音波乳化手術合併人工水晶體置入術治療,復元狀況良好,視力從治療前的0.2恢復為0.8,如今視線清晰許多,大大降低踩空跌倒的風險。呂宜玲指出,70歲以上長者、高度近視者、眼睛反覆發炎,如葡萄膜炎者、眼睛受過外傷者、接受過眼科手術者、不當使用藥物,如類固醇,以及糖尿病患者等,都是罹患白內障的高危險群,且白內障惡化程度在70歲後愈趨明顯。預防罹患白內障,呂宜玲建議,除應節制3C產品使用時間外,外出也應注意防曬、戴太陽眼鏡護眼。在日常飲食方面,可多吃富含葉黃素的橘黃色蔬果與綠色蔬菜,例如青椒、紅椒、胡蘿蔔、菠菜、花椰菜,以及芥蘭菜等。每3個月 定期檢查眼睛呂宜玲指出,臨床上,不少白內障患者直至病況惡化,導致視力不清,才發現罹患白內障,發生意外的風險大增,提醒高危險群應每3個月至眼科相關醫療院所做眼睛檢查,及早發現、及早追蹤治療。
-
2021-04-07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隔離如永無止盡夢魘 長榮機長險見不到爸爸最後一面
新冠肺炎疫情持續1年多,桃園市長鄭文燦今赴長榮航空訪視機組員防疫狀況,777機長劉應隆透過視訊吐露心聲,直言隔離宛如「永無止盡的夢靨」、「失去自由像犯人一樣」,年初他父親重病,他在檢疫中經層層關卡才見到爸爸最後一面,短短相聚30分鐘,父親才沒有牽掛辭世。劉應隆說,疫情衝擊旅遊與航空業,直到客機載貨後才稍微得到喘息,他擔任777的機長,從客機載貨起與機組人員陷入一場「永無止盡的夢魘」;從上飛機、抵達目的地、進入旅館隔離,再上飛機回台繼續隔離,隔離完再飛出去,一直循環。「沒有自由的日子,就像犯人一樣!」劉說,他沒坐過牢,卻可以體會那種感覺,公司從疫情開始加強措施,去年1月要求戴口罩、勤洗手及量體溫,另包括機場接送分級、不能離開飯店等,現在更要求不能離開房間,重覆循環在被隔離的日子。他表示因為隔離,連吃飯、就醫都成了問題,很多同仁甚至1年多都沒洗牙了;家裡還有老人、小孩,限制就更多。他今年1月家逢巨變,父親心臟、肺部感染,進出醫院好幾次,都由他在高中當老師的姊姊請假帶爸爸就診,自己因居家檢疫無能為力。今年1月初他剛從美國芝加哥飛回來,隔天接到姊姊電話表示爸爸高燒住院,隔2天轉進加護病房,1月8日接到電話說「真的是最後一次可以看到爸爸」;劉應隆馬上打電話給公司,經安排採檢、搭防疫計程車,到機場完成採檢後回家等待結果,直到當晚8點才到醫院,因非一般程序,戒護人員跟隨在側。他度過重重難關才見到父親最後一面,只能有30分鐘相處,回家不久姊姊打電話說「爸爸見到你後,很放心地走了」。劉坦言令他非常難過,過程竟如此困難,之後公司貼心替他修改航班,讓他能做完頭七法會。劉認為防疫期間飛行員部分犧牲是必要的,但不必要的事做的太過了,防疫不是兒戲,該做的都會做,不需要的也不必演給別人看;以他飛美國為例,接觸到特定、不特定人士不超過10人,相對風險並不高,很納悶為何要被關成這樣?他說,「加強」這2字對機組人員很沈重,幾乎什麼事都不能做,婚喪喜慶、百貨賣場都不能去,就醫也成問題。另787機長張掄古也說,人力不夠,周而復始的檢疫、健康管理讓他們身心壓力大,飛香港、名古屋短班又得14天健康管理,日常生活全被打亂;指導事務長張凱為說,身為空服員媽媽,小孩卻因此在學校被貼標籤,希望防疫下也能改善機組人員生活。
-
2021-04-05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常嗆到是肌少症警訊!復健科醫一招讓口咽喉部肌肉更有力
● 研究顯示,肌少症可能影響口咽喉部肌肉群,導致吞嚥障礙● 靠著代償現象,肌少症老人得以正常進食,但小心演變成真正的吞嚥障礙● 吞嚥障礙症狀之一是喝水變慢,幾乎需要一般人雙倍時間70歲的張太太,自從丈夫過世之後就食不下嚥、幾乎足不出戶,一整年下來,整個人瘦了一圈。最近她發現自己瓶蓋扭不開,爬一層樓梯就相當費力,連喝水也出狀況,頻頻嗆到。台灣進入高齡社會,肌少症近年逐漸獲得重視。許多醫師在診間發現疑似病人,便督促其進行肌力訓練,以改善生活品質。肌少症一般透過行走速度或握力下降來診斷,其實也可能與吞嚥障礙有關。輕則變瘦 重則嗆咳釀肺炎吞嚥障礙代表病人平常經口進食發生困難,導致對用餐、飲水產生畏懼,輕則體重減輕、營養不良,重則嗆咳後發生肺炎、高燒濃痰,甚至呼吸困難,有生命危險。正常人能順利吞嚥,仰賴中樞神經系統下指令給口咽喉部的肌肉群,讓口咽喉部肌肉各司其職,將食團嚼碎、混合口水,運送至食道而非氣管。以前,醫師認為肌少症主要影響軀幹跟四肢肌肉,但愈來愈多研究顯示,肌少症也可能影響口咽喉部的肌肉群,導致吞嚥障礙。而肌少症對吞嚥功能造成的負面影響,在惡化到足以影響生活品質之前,其實就可以看出端倪。代償現象 吞嚥障礙的前兆最近台大吞嚥團隊發表研究,針對吞嚥功能正常的老人,分為肌少症和沒有肌少症兩組,測量其吞嚥功能。結果發現,有肌少症的老人即使測驗當下進食無障礙,但吞嚥功能已有負面變化,雖然舌頭的力量沒有改變,但口咽喉部肌肉必須更用力、吞嚥評估量表分數降低,最明顯的是喝水速度變慢,一般人喝水100cc平均約6秒鐘,但是肌少症患者幾乎需要雙倍時間,我們稱為代償現象。口咽喉部肌肉力量減弱,但靠著代償現象,肌少症老人得以暫時維持正常進食。若置之不理,就可能演變成真正的吞嚥障礙。進食減量 規律運動增肌力建議提早處理,避免惡化。首先,攝取足夠蛋白質,培養規律運動習慣,包括肌力訓練,如使用啞鈴、彈力帶,或在家深蹲、抬腿、抬屁股等,預防肌少症。若已發生肌少症,即使吞嚥困難並不明顯,仍建議減少每口進食的量,或放慢進食速度,避免嗆咳。同時開始訓練口咽喉部肌肉。若喝水常常嗆到,甚至對進食心生畏懼,建議至各醫院復健科就診,由醫療人員進行詳細評估。讓口咽喉部肌肉更有力將一顆直徑大約10公分,幼兒遊戲用的軟橡皮球夾在下巴與前胸之間,然後收下巴,試圖去夾緊軟橡皮球。建議每天訓練,一次夾10秒,休息10秒後再重複,如此三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