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隆小吃店群聚延燒,累計已有九十一人確診,指揮中心宣布將替基隆卅六萬市民進行「類普篩」,何謂類普篩各界毫無所悉。基隆市長林右昌昨晚解釋,類普篩將以特定族群為對象,且非強制方式執行。但非強制性質如同設置社區篩檢站,讓國內專家對於類普篩的效益感到悲觀,且基隆市現在還在做事前準備,批評現在不快做根本沒用。
指揮中心屢創新名詞,類普篩讓不少專家開始「猜燈謎」,直到昨天傍晚林右昌及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王必勝才先後針對類普篩一詞,做出名詞解釋。林右昌表示,類普篩一定不是強制性的,應該是要以自願為主,組織性的安排為輔,在基隆絕對不可能一次做卅六、七萬人的篩檢。王必勝則說,類普篩會以特定族群為篩檢對象。
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推動類普篩,是基隆社區有隱藏、無症狀的傳播鏈,光靠社區採檢站或是診所發放快篩都不夠普及,要以較普遍的篩檢去找病人,從基隆開始「試辦」,若效果好再推廣到其他有疫情區域。
台灣感染症醫學會名譽理事長黃立民表示,類普篩還在規畫,而且還在等試辦,他說「要做就要趕快,動作太慢也沒有用了」。類普篩會有一定的效果,但非強制篩檢會有多少人願意使用、回報都是關卡,基隆有一半人口願意配合就不錯了。
台大公衛學院教授陳秀熙指出,「類普篩」相較「普篩」最大不同在前者使用居家快篩、後者PCR篩檢。類普篩推出前,社區篩檢站亦是使用PCR篩檢。不過,社區篩檢站須出門採檢不夠普及,類普篩使用居家快篩,能短時間篩出高病毒個案,後續搭配PCR,即時匡列可避免第二波流行。
前疾管局副局長施文儀表示,他一向反對大規模的普篩,血清學調查比普篩更重要,如果不做血清學調查,只能永遠追著疫情跑。
施文儀也呼籲,指揮中心不要只看眼前的疫情,要著手做好「大流行應變計畫」,備妥足量的醫療量能和藥物,同時執行全台血清大調查。
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召集人李秉穎表示,居家快篩診斷正確性不是那麼高但方便,呼籲「基隆年輕人」一定要去篩,盡可能從可能染疫且活動力較高的年輕病例先揪出來,以免病毒竄流到老人或兒童身上。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