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0-20 焦點.杏林.診間
搜尋
老人
共找到
2508
筆 文章
-
-
2022-10-20 醫療.牙科
缺牙一定要補嗎?醫:當心造成7大後遺症,固定牙橋、活動假牙、植牙...教你如何選擇
擁有一口健康的牙齒,可以自在的吃東西,自在的大笑,是再自然不過了。但隨著年齡增長,牙齒的問題可能越來越多,稍有不慎就可能演變成缺牙的問題。根據國民健康署2017年國民健康訪問調查結果,12歲以上的國人平均缺4.1顆牙,其中 65 歲以上平均缺了 13.4 顆牙, 而 80 歲以上有 80.4%口內剩不到 20 顆牙齒; 63.2%的長者因為牙齒狀況、咀嚼或吞嚥問題,而限制吃東西的種類。缺牙不是年長者的專利,年輕人也可能因為不同的原因造成缺牙,對生活造成或多或少的困擾。為什麼會缺牙?‧外傷:造成牙齒脫落、斷裂至無法重建、嚴重移位至無法保留。‧蛀牙範圍過大無法重建。‧先天缺牙。‧牙周病:牙齒周圍的齒槽骨因為牙周病而破壞,如同地基流失,太嚴重的時候就可能因為搖動度太大自行脫落或是必須拔除。‧因為疾病必須拔除:例如:口腔癌侵犯到牙周。「遇缺不補」有關係嗎?很多人缺牙後,因為還可以用剩下的牙齒進食,或是因為費用的考量、害怕看牙,或是老人家就醫不便,能拖就拖。如果缺牙不補會有下列問題:1.缺牙區鄰近的牙齒會往缺牙區傾倒,對面的牙齒因為失去對咬牙而過度生長,造成牙齒移位,咀嚼時出現咬合干擾卡卡的。也因為齒列凌亂,使得某些牙縫變大更容易塞食物,導致後續的蛀牙和牙周病的問題。等到將來真的想做假牙的時候,往往因為空間不夠或是鄰牙角度歪斜,讓假牙的製作變得非常麻煩。2.缺牙區的齒槽骨萎縮塌陷,等將來想做假牙時牙床條件更差。3.吃東西時因為能咀嚼的牙齒變少,咬力集中在少數牙齒上,以至於這些牙齒受力太大,反而更容易造成搖動度增加或嚴重磨耗等損害。4.勉強用剩餘的單側或前牙咀嚼,長期下來可能因為下顎不正常的咬合造成顳顎關節的不適,咀嚼肌或是關節疼痛,臉型歪斜。5.長期沒有辦法仔細咀嚼食物,囫圇吞的結果造成胃部不適;或是吃的食物選擇變少,營養缺乏,失去享受美食的樂趣。6.缺牙造成發音的困難和改變,說話漏風。7.缺牙範圍太大造成咬合高度縮短,嘴巴閉合時口水容易積在嘴角造成口角炎。缺牙了,我該選擇哪種假牙呢?1.固定牙橋:利用缺牙區前後的牙齒當作「橋墩」,修磨後做成相連的牙橋。缺點是必須將鄰牙修磨套起來,可能增加蛀牙的機率,牙縫和橋體下也必須用牙間刷或牙橋穿透線等特殊的工具仔細清潔,否則殘留的食物殘渣會造成蛀牙和牙周病的問題。固定假牙的材質分為金屬、金屬燒瓷和全瓷。隨著材料的進步,合併數位製程的全瓷冠已經可以兼顧美觀和強度了。但是當缺牙的範圍太多顆,或是支柱牙角度傾斜、牙周狀況不良時,考量支撐力可能就不適合採用固定牙橋。2.活動假牙:顧名思義就是活動式可以自己取下裝上的假牙。當缺牙範圍較廣,不適合以牙橋重建、不想修磨自然牙、不想植牙,或是需要撐起軟組織(唇、頰)時,就可以考慮做活動假牙。可以將所有缺牙部分一次補齊,費用相對較經濟。缺點是體積較大會有異物感,咬力也會較弱,需要較多的時間適應。鉤子勾住的牙齒負擔較重,附近也比較容易卡食物,清潔比較花時間;另外時間久了可能會有鬆動的問題,或是本身的牙齒又出狀況,需要再就醫調整假牙。 3.植牙:在缺牙區植入人工牙根,製作固定式假牙或覆蓋式活動假牙。如此就不需要犧牲好的牙齒,咬合比較接近自然牙;或是提供活動假牙更好的固著力。植牙前需要仔細的檢查,包括排牙空間大小、電腦斷層影像檢查齒槽骨的條件、評估植入角度、其他牙齒的牙周狀況、咬合、身體是否有其他系統性疾病等等;有需要時會合併補骨手術。要考量的項目很多,絕對不是看到缺牙就植入那麼簡單。完成後的口腔清潔、飲食習慣和長期追蹤也非常重要。維持口腔衛生,定期檢查牙齒牙齒有狀況必須及時處理,是最重要的口腔保健方法。一旦真的發生問題,每個人的情況不同,請儘快諮詢您的牙科醫師,詳細評估各項條件,討論出最適合您的重建方式。各種方式都有它的優缺點,每天使用的東西也絕對沒有所謂的一勞永逸,成功與否取決於口腔的條件、假牙型式和材料的選擇、日常保養的工夫,以及定期追蹤,缺一不可。天然ㄟ尚好!預防勝於治療,找個時間做個全口檢查吧!防範於未然。
-
2022-10-19 養生.聰明飲食
對抗老化、預防三高 專家詳解抹茶有哪些功效:3類人可能不適合
抹茶是非常健康的一種飲品,因為抹茶含有豐富的兒茶素、維生素C、膳食纖維等植化素,而且外觀鮮綠、味道甘美,現在廣受全世界的喜愛。而且現在不只拿來單純的飲用,還加在各式各樣的甜點或花式飲料裡,如抹茶拿鐵、抹茶冰沙、抹茶蛋糕、抹茶湯圓等等,廣受大人小孩的喜愛。抹茶以及茶道現在是以日本為主流,但是喝綠茶這件事是起源於中國,而且實物證據至少可以倒推到將近兩千年前的漢景帝,參考前文:找尋世界上第一個喝茶的人。而且抹茶的點茶法,其實源流於宋朝團茶的點茶或鬥茶法,點茶表面會形成一層如同奶霜般的細末,宋朝茶人還會拿來拉花使用,如尋找世界第一個拉花的人-千年歷史的點茶是拉花鼻祖,甚至400次咖啡的奧秘,居然與宋朝點茶有關?!所以喝茶知道真是博大精深又饒富趣味。之前有多篇媒體刊登標題非常聳動的新聞,說某營養師說「抹茶粉是蠶寶寶大便」「抹茶的綠色是由蠶沙裡的的銅葉綠素製成(蠶寶寶的糞便又稱蠶沙,是一種中藥材)」。頓時新聞裡報導很多消費者哀號,說以後不知如何再面對抹茶,韋恩告訴大家這當然是謠言。抹茶有其嚴格定義抹茶的原產國日本對抹茶有嚴格定義(緑茶の表示基準,公益社団法人日本茶業中央会,2019),抹茶指的是以覆蓋栽培生產、不經揉捻、再以碾茶爐乾燥得到的碾茶,再以茶臼等器具製成的微粉狀茶「碾茶(覆下栽培した茶葉を碾茶炉等で揉まずに乾燥したもの)を茶臼等で微粉末状に製造したもの」。所以抹茶從種植到製茶生產有以下一連串的關鍵,就是這樣精細的功夫,才讓抹茶美味、精緻而高價,高級抹茶的價格可以高達一公斤數十萬日幣。覆下茶園種植碾茶抹茶用的茶葉叫做碾茶,碾茶與玉露綠茶一樣,要採取覆下茶園的方式栽種。所謂覆下茶園,就是茶樹栽種時要很費心的以遮光網或是稻草架在茶園的上方,好遮去大量陽光,這樣一來可以讓茶葉的葉綠素提高,因此茶葉會呈現柔潤的鮮綠色,而且茶葉的甘味與旨味會提高,澀味會降低,同時也形成一種抹茶特有的青海苔香。碾茶荒茶ー蒸菁不揉捻抹茶完全不經過發酵,所以採收後就要與時間賽跑。茶葉採收進廠後要以最快的速度,以大約只有20秒的短時間通入高溫熱蒸氣,也就是「蒸菁」的方式將茶葉蒸熟,以求立即停止所有細胞裡的酵素活動。蒸熟的茶葉不經過揉捻,以散茶的樣態即刻進行吹風冷卻,同時吹散附著在茶葉上的多餘水氣。乾燥蒸熟的潮濕茶葉會送入多段熱風乾燥機,以大約180-200度的乾燥熱風進行乾燥,乾燥機內部分為3到5層,最下層也是最熱的地方,投入的是剛送入最濕的茶葉,可以進行急速加熱,再較乾燥後就會吹送到上層持續進行乾燥。此階段完成的稱為碾茶荒茶。碾茶仕上茶ー仔細分級碾茶荒茶算是半成品的話,碾茶仕上茶就是很接近抹茶成品了。碾茶荒茶需要切碎,然後靠著風力、電棒等方式挑出不需要的茶枝、茶莖、葉脈等部分,有必要的話會進行很多次的循環挑選,以求得到的是茶葉味道最好的葉肉部分。此階段完成的稱為碾茶仕上茶。石臼磨茶磨取抹茶算是抹茶最精細的功夫,一般為了保存抹茶的品質,貯藏時會以碾茶仕上茶的形式進行,直到要出貨前才會磨成抹茶,這一點與咖啡的道理很像,因為磨成細粉後表面積大增,尤其是抹茶研磨之後,粒徑小到5-10微米而以,所以吸水、吸氧、吐出香味的速度都會快上幾十倍,因此品質的劣變會非常快。也因此,抹茶的研磨非常怕熱,所以高級的抹茶一定使用石磨或是石球進行慢速研磨,這樣比較不容易發熱,而且研磨的場所也要保持20度左右的低溫與相對溼度40%的乾燥環境,好讓葉綠素保持鮮綠色,茶粉的顆粒也保持維繫且均一。抹茶要怎麼泡?抹茶有一種特殊定義的香氣叫做「覆香(Ooika)」,是一種綠色蔬菜、草香、而且有高湯般的旨味,所以要把這樣的纖細的香氣重現,又能保留最多的青綠色,抹茶的泡茶法要特別下一些功夫。抹茶的泡法特別叫做點茶法,其實與宋朝的鬥茶法是一脈相承。量茶一杯(碗)抹茶所需要的茶粉量約為2茶杓、或是1茶匙,重量大概等於1.5-2克。備水一杯(碗)抹茶需要大約70毫升的水,水溫不要過高,70-80度最佳。過篩抹茶因為粉末很細,很容易因為靜電作用而形成假性結塊,所以使用之前可以先過篩一次,好將茶粉打散,這樣泡起來才會均勻。沖少量的水茶粉倒入杯(碗)中,先加入少量約10-20毫升的水,以茶筅慢慢的將底部的抹茶與熱水攪拌均勻。加入剩餘的水把剩下的水倒入,使用手腕將茶筅前後擺動,最後將慢慢的講茶面調整,緩慢的將茶筅離開茶面,如果有大顆泡沫,用茶筅將其打散。抹茶表面如浮有像奶霜般的細小泡沫的話,即已完成。抹茶要怎麼保存?抹茶因為粉末細小,以食品化學的角度看是很容易與周遭產生化學變化的狀態,而且其味道非常精緻,所以稍有變化就會造成價值大為降低,所以抹茶的保存非常重要。前面已經提過,最好的保存方法是以碾茶仕上茶方式保存,接近使用時再加以磨粉。不過現在技術進步,粉狀抹茶也可以好好保存,保存期限試各家包裝而定,大致上都可以超過6個月以上。抹茶保存基本原則為:避光光照會造成葉綠素氧化,抹茶顏色會變紅,味道也會走味。防潮濕氣會造成抹茶變質或腐敗。冷凍或冷藏低溫會大大降低化學反應的速度,所以對保存有利。只是冰的抹茶在室內反倒會很快吸潮,所以一定要回溫後再打開,並且開封後盡快用完。避開氣味重的其他東西抹茶粉的相對表面積大,所以很容易吸味道,如果存放空間裡有其他較重味道的東西存在的話,抹茶那纖細的香氣就會被汙染了。脫氧許多抹茶包裝內會附脫氧劑,對降低氧化作用很有幫助。抹茶有哪些成分抹茶與一般茶葉的不同之處在於,一般的茶葉喝的是茶湯,所以我們只能攝取到茶葉裡的水溶性成分。但是抹茶則不同,抹茶是整個茶葉的成分都一起喝了下去,所以可以說是充分攝取了茶葉的完整營養。抹茶的營養成分包括:兒茶素(茶多酚)兒茶素是綠茶裡最具代表性的優良抗氧化成分,也是茶的澀味來源,因為抹茶完全未經過發酵,所以兒茶素完整的保留下來,不像全發酵的紅茶,其兒茶素都轉化成了茶黃素或茶紅素,當然茶黃素還有其他的健康效果,參考台灣茶的茶黃素抑制新冠肺炎病毒?小心分辨新聞的渲染成分。兒茶素因為具有很好的抗氧化效果,所以對於預防癌症、調整血脂、調整血糖、降低體脂肪、預防肥胖都有很多的相關研究。一杯抹茶含有150毫克以上的兒茶素。維生素C抹茶因為未經發酵,所以保留了大量維生素C下來,維生素C含量是所有茶類最高的。根據分析,每100克的抹茶含有212毫克的維生素C(資料來源:食品營養成分資料庫)。維生素C有助於抗氧化作用,也有抗發炎以及調整免疫的功能。維生素A抹茶含有豐富的類胡蘿蔔素,裡面包含β-胡蘿蔔素、維生素A、葉黃素這些家族成員,根據分析,每100克的抹茶含有18166 IU的維生素A (資料來源:食品營養成分資料庫)。類胡蘿蔔素都具有很好的抗氧化效果,葉黃素、維生素A對眼睛的保護力更是重要。膳食纖維抹茶是膳食纖維的寶庫,每100克的抹茶含有34.7毫克的膳食纖維 (資料來源:食品營養成分資料庫)。膳食纖維可以幫助排便,也可以做為益生質幫助益生菌生長、調整腸道,更有利於排毒如排除膽固醇、重金屬等效果。茶胺酸綠茶最特別的是含有茶胺酸這個特殊的胺基酸,抹茶也含有很高的胺基酸,茶胺酸特別的地方是可以幫助紓壓、幫助失眠的人入睡。因此日本有一些飲料如百事可樂對抗疫情的睡眠問題,推出含茶胺酸的助眠機能水 Driftwell,刻意添加茶胺酸來幫助心情舒緩、提升睡眠品質。葉綠素葉綠素對於口氣清新,去除口臭一向很有幫助,更有研究顯示,葉綠素也有助於降低體臭,連便便的臭味都可以降低。維生素K根據分析,抹茶的維生素K1含量很高,一杯的抹茶大約含有25微克的維生素K1,根據衛福部「國人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建議,19歲以上的成人每日維生素K建議攝取量,男生為120微克、女性為90微克,所以一杯抹茶就可以提供20%-30%的每日所需。維生素K可以促進骨質的鈣化,對維持年長者行動力有很好的幫助,與維生素D有協同作用。維生素K也有助血液正常的凝固功能,所以正在服用抗凝血藥物如Warfarin的人要注意,避免維生素K抑制抗凝血藥的效果。抹茶有哪些功效?因為抹茶含有豐富的功效成分,所以對人體有很多健康效果,主要的有:對抗老化因為抹茶有兒茶素、維生素A、維生素C等抗氧化劑,所以有很好的抗氧化效果,因而有助於預防癌症、以及老人失智、記憶力衰退等氧化性傷害。預防三高日本大規模研究顯示,綠茶可以有效降低死亡率,一天一杯綠茶的族群中,曾經有中風經驗的人可以下降35%死亡率,曾經有心肌梗塞經驗的人可以下降34%死亡率。預防肥胖許多研究顯示,飲用綠茶可以調節血糖與血脂,預防體脂肪堆積,降低內臟脂肪量。預防便祕因為綠茶有豐富的膳食纖維,所以可以幫助腸道蠕動、幫助腸道益菌生長。因此許多日本青汁產品,現在也會添加抹茶成為配方之一。而抹茶裡的咖啡因也有刺激腸道蠕動的作用。美白作用兒茶素與維生素C都有很好的抗氧化作用,對於抑制黑色素生成有一定的效果。去除口臭與體味抹茶含豐富葉綠素,葉綠素在許多研究裡證實可以幫助口氣清新、去除體味、甚至便便的臭味也可以降低。飲用抹茶有那些需要特別注意的人?抹茶的飲用歷史已經上千年了,從漢朝皇陵找到的大批茶葉就可以推斷人類飲用茶的歷史有多悠久(參考前文:找尋世界上第一個喝茶的人),所以適量的飲用抹茶是安全的,除非飲用過量才要考慮是否有副作用的問題。只是某些特殊體質的人還是要注意抹茶的一些特性:咖啡因抹茶100克約含有3克咖啡因,所以孕婦、小孩等對咖啡因敏感的人需要注意,而且避免睡前喝。服用抗凝血藥物的人一杯的抹茶大約含有25微克的維生素K1,而維生素K具有抑制抗凝血藥的效果,所以有在服用抗凝血藥的人要注意。肝、腎功能較弱的人抹茶含有鉀,所以腎臟較弱的人要注意,這也同時會影響到肝功能。抹茶的謠言:抹茶的綠色不是來自蠶大便的銅葉綠素日前多篇媒體刊登標題非常聳動的新聞,說某營養師說「抹茶粉是蠶寶寶大便」「抹茶的綠色是由蠶沙裡的的銅葉綠素製成(蠶寶寶的糞便又稱蠶沙,是一種中藥材)」。頓時新聞裡報導很多消費者哀號,說以後不知如何再面對抹茶。這當然是個以訛傳訛的網路偽消息,只是被掛著專家頭銜的人背書後,讓大家信以為真。至少在台灣,抹茶也不可能添加蠶沙,更不可能添加銅葉綠素,銅葉綠素現今的作法也不太可能是來自蠶沙。所以這一系列全都是錯誤的資訊,卻可能造成台灣消費者不喝抹茶或綠茶的心理影響,甚至這消息如果傳去日本,也可能大大影響台灣出口綠茶粉到日本的產業,因為台灣因為生產優質的綠茶,每年都會出口優質的綠茶粉到日本去,是日本綠茶粉的大供應來源,這又是台灣另一項隱形冠軍。如今這些產業,可能就被未經查證的專家以及這些渲染過的文章所毀,所以身為茶葉界與食品界一份子的韋恩,不得不出來澄清,也希望媒體與該營養師看到此一正確訊息之後能夠出來更正。什麼是銅葉綠素首先,銅葉綠素是什麼?依照食安法的定義,它是食品添加物中的著色劑,也就是大家俗稱的色素。它帶有鮮明的綠色,是合法可以使用的。葉綠素本來是食物裡最天然的綠色,也是大家喜歡的顏色,只是葉綠素怕熱、怕酸,一下子就會失去綠色變成褐色,所以不耐存放加工,因此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專家從植物中提取葉綠素,經化學方法部分修飾(或穩定),以銅取代該分子的核心,而得到穩定的著色劑,這就是銅葉綠素。同樣類似的作法,也可做成他的兄弟,銅葉綠素鈉。銅葉綠素可依據我國「食品添加物使用範圍及限量暨規格標準」之規定,作為著色劑添加於所規範適用的食品中。依規定銅葉綠素得添加於口香糖及泡泡糖、膠囊狀、錠狀食品;銅葉綠素鈉則可用於乾海帶、蔬菜及水果之貯藏品、烘焙食品、果醬及果凍、調味乳、湯類及不含酒精之調味飲料、口香糖及泡泡糖、膠囊狀、錠狀食品。合法使用銅葉綠素或銅葉綠素鈉之食品,其成分標示應詳實揭露該添加物之名稱,不可以標示、宣稱為「天然色素」、「天然葉綠素」。另外,說銅葉綠素來自收集的蠶大便,因為蠶大便裡有很多葉綠素。我翻遍目前食品業銅葉綠素製造商,沒找到有人使用蠶大便作為葉綠素來源的。葉綠素在世界上並不稀奇,蔬菜植物裡面就很多了,何必自找麻煩去收集衛生很有問題、收集成本也很高的蠶大便呢?我看到葉綠素來源不是綠藻、菠菜、就是羊茅、苜蓿,這些來源都是天然食品,根本合理多了。而如果有哪家銅葉綠素是來自於蠶大便,也請提論者舉證。抹茶不可能添加銅葉綠素所以法規寫得很清楚,銅葉綠素只能添加於三類食品:口香糖及泡泡糖、膠囊狀、錠狀食品。其他食品都不准用,用了就是違法,因此抹茶是不可能使用銅葉綠素的。如果大家還記得2013年時造成大眾驚慌的黑心橄欖油事件的話,惹禍的主角正是銅葉綠素。當時,位於彰化的大統長基食品廠,就是被查獲在大統特級橄欖油產品標示宣稱「100%特級橄欖油」卻在裡面混加了低成本葵花油,而為了遮掩顏色不對的情形,所以它又違法添加銅葉綠素。因此大統長基的負責人高振利被起訴後認罪,並與部分盤商和解,二審判高振利12年徒刑,大統長基罰金3800萬元確定,高振利並於2020年獲得假釋。如果高振利早知此一說法,在法庭上堅稱添加的是蠶寶寶大便,難道就可以脫罪嗎?經過了這十年,他會不會覺得扼腕呢?(笑)。我相信台灣抹茶業者一定也是不齒高振利的行徑,不會做同樣添加銅葉綠素的違法手段的。茶的顏色是判定品質的重要依據所以很明顯,不在准許之列的食品,是不得添加銅葉綠素的,這樣的立法目的就是為了避免以添加色素來魚目混珠,讓低品質的產品混充為高品質的產品,因為很多產品的顏色是品質判斷的重要依據。因此,以綠色為品質分級重要關鍵的抹茶當然也是同樣道理。其實不單是抹茶,應該是在台灣所有的茶葉都沒允許添加色素,我想理由都很類似,欣賞顏色是喝茶食很重要的一項享受,顏色也是判斷茶葉品質一項重要的依據,所以不該以人工著色來干擾。就像韋恩前文食安謠言的手法-人造的美麗誤會,從泰式奶茶的橘色談起說明過,為何在泰國喝到的泰式奶茶是特別的橘紅色,而為何在台灣買到的泰國茶包泡不出這個顏色,因為泰國紅茶添加了色素,而不是廠商宣傳的泰國土質呈酸性,所以茶葉含氧化鐵(鐵鏽)泡出就是這個顏色。這種宣傳的渾話,與這次的抹茶事件是不是有異曲同工之妙?銅葉綠素同樣不能添加於烘焙、甜點等食品然後我猜有人會想狡辯(因為我看到某些新聞有點警覺不太對勁,把標題由抹茶偷偷改為抹茶粉),說這裡的抹茶指的是抹茶風味粉,是添加在抹茶冰淇淋、抹茶蛋糕的裡面的調和粉,就像泰式奶茶粉包就可以添加色素了不是嗎? 這邊我還是會說「你還是在亂說」。因為銅葉綠素就只能添加於三類食品:口香糖及泡泡糖、膠囊狀、錠狀食品,其他烘焙食品、甜點都是不能加的,請不要再亂牽拖了。我想最直接的證明就是,請說出抹茶有添加銅葉綠素的人提出證明,請提出市面上有這種產品、或成分裡有銅葉綠素的標示,沒有證據就亂攻擊,只會讓整個茶葉界落入如大統長基一般黑心製造商的臭名。假消息不宜一傳再傳其實我追溯這條消息來源,遠從2000年左右的日本網路論壇就看得見,而且近年來很多日本網路上的討論也是對這條嗤之以鼻,也有人認為是受到了紅色色素胭脂紅來自仙人掌上的胭脂蟲的影響而改編的胡說故事。所以台灣消息很可能就是從日本網路上不求甚解的抄了過來,翻譯的語句還不太通順,而因為沒有專業知識,所以就信以為真,文中也一直將銅葉綠素與天然葉綠素混淆。媒體見到這麼獵奇的題目,也就大肆轉載,落的消費者、產業都被這種假消息風評被害,這是社會的不幸。原文出處:韋恩的食農生活
-
2022-10-19 活動.精彩回顧
精彩回顧/重陽節慶登高望,百名長輩疫後強勢回歸
「銀向健康.活力young起來」2022全國福氣盃-槌球錦標賽今天於台北市田徑場盛大展開。由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指導,中華民國老人福利推動聯盟(老盟)主辦,該活動初賽於今年6至8月於全國20縣市舉辦,並派出優勝的前2支隊伍在台北進行總決賽,同時邀請來自不同縣市的代表隊,為在場觀眾帶來精彩的「創意走秀」,包含來自屏東的黑鮪魚元素,台東、花蓮的原住民舞蹈及新竹的客家歌曲等多項特色演出,一展不同地區的特色民俗與文化風華,現場共計420人齊聚球場,不只切磋球技,更不畏風雨為舞台展現疫情後最活耀的長青元氣。老盟理事長吳清同表示,活動因疫情歷經一年停擺,今天終於再度繼2020全國福氣盃賽後,重新將專屬高齡長者的一大運動盛事搬回舞台。更特別邀請新北市永和區民權社區發展協會,由總幹事李後存率領5位樂齡健康促進老師,帶動全場數百位長輩齊跳活力健康操,為一整天的陰雨綿綿注入活力;而賽場上的比拚更是朝氣蓬勃,不僅有25位80歲以上的資深銀髮球員齊聚一堂,還有4位錦標賽的銀髮活力大使,分別為來自新北的林招財(95歲)、王慶雲(92歲)、宜蘭的張添丁(94歲)以及南投的謝宗熙(90歲),受邀與現場的嘉賓們一同以推擊槌球的方式揭開活動的序幕。擔任開幕致詞貴賓,也是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副署長李臨鳳說,長輩最重要的人生分數就從「健康」開始,只要守住健康,任何想要做的事情都可以再加上去把分數提高,除了對長者表示關心,也提倡高齡健康促進的重要性,更帶出老盟與衛生福利部共同舉辦活動的初衷,亦即期望在快速進入超高齡的台灣社會中,可以藉由此活動,透過「肌力、智力、美力」的競技與交流,讓長輩可以擁有伸展的舞台以及自由揮灑的第二青春;現場嘉賓立委吳玉琴、臺北市體育局副局長蔡培林也指出,大家應朝向「活躍老化、延緩失能」的目標共同努力,將台灣打造為一個活躍老化、高齡友善的好所在。
-
2022-10-18 養生.家庭婚姻
老母打官司索扶養費,政府還補刀要錢!女怒吼:7個月就被她拋棄
「天下無不是的父母」這句話在現代社會已非鐵律,有時制度可能還讓未盡義務者不勞而獲。一個拋家棄子數十年的媽媽,年老後不僅上法庭要求女兒履行扶養義務,政府還要求女兒每月付出1萬多元的安置費,不僅當事人憤慨,外人也大抱不平。一名女網友在臉書社團「匿名公社」發文,提到她7個月大時,就被「追求自己的生活」的媽媽拋棄,沒想到等她長大也成為人母之後,生活陷入困頓的媽媽申請法扶律師將她告上法院,要求1個月1萬元的扶養費,最後法官判女兒減輕扶養義務。但是,官司結束後事情並未了結,5年後女兒又收到社會局公文,每個月須支付母親的安置費1萬多元,令她氣憤不已,卻也無可奈何。對於此案例,律師林智群在臉書發表看法,分析出這個故事有兩個法律上的重點。一是母親打官司,即使輸了,判決也能做為扣除女兒財力資產的依據,她去申請低收入戶或社會福利時較容易通過。二是老人若無依靠,政府會將她送往安養院,之後再發函要求女兒繳納代墊的安置費,若女兒不給,社會局可以直接移送行政執行,「從你的銀行帳戶內把錢扣走!」如此一來,面臨相同情況的子女,是否就只能認命付錢呢?林智群提供解套方式。他指出,政府要求子女付安置費的通知,是一個行政處分,若有疑義,須在收到通知後30天內提出「訴願」,等政府駁回後,在收到駁回決定的兩個月內打「行政訴訟」,告政府機關,接著子女就可以主張無扶養義務,拒絕負擔這筆錢,這也是最高行政法院101年度判字第562號判決的主旨。但林智群也說,若子女被法院認定有「部分」扶養義務,就無法免除負擔。他形容遇到失格父母就像「拔虱目魚刺一樣」,只能一步一步把問題解決。網友們對案例中的女兒也深表同情,「這對那女兒來說真是三度傷害,被遺棄,被告,最後還要付錢養她」、「沒有盡到養育的恩情,老了才要小孩養,真的無法理解」。另有網友提醒,若身邊有失格的父母或兄弟姊妹,滿18歲就可以去申請免除扶養義務,「保護未來的自己」。
-
2022-10-17 焦點.杏林.診間
第32屆醫療奉獻獎/牙醫師藍英哲改善受刑人口腔衛生 「不要再染黑」也改變他們的生命
屏東縣萬巒鄉衛生所、大門前面的公車站,幾位從衛生所看完病出來的老人家正在等公車。當地公車幾個小時一班,老人家忍耐著南台灣的烈日照射,不曉得要等多久才有車可搭。一位穿著醫師白袍的男士忽然出現在衛生所門口,招呼老人家們等一等他,說休診時間到了,他去換掉醫師袍,開車載大家。老人們很開心,紛紛大聲嚷著「多謝多謝藍醫師」。藍英哲醫師,民國77年起在萬巒鄉衛生所擔任牙醫師,不但是整個萬巒鄉唯一的牙醫師,負責照顧全鄉人的牙齒;還經常兼任鄉間長者看診後的司機,開車一一送他們回家。彼此結成好朋友。利他精神早萌芽,從醫後號召偏鄉醫療團。這樣的利他精神,藍英哲似乎天生就有。中學在台北念建國中學,又在台北醫學院念牙醫系,畢業實習他原本還是留在台北的,卻因為班上一位越南僑生想在台北打工賺生活費,藍英哲便將機會讓給那位僑生。兵役退伍後回家鄉屏東開業,卻又因為萬巒鄉衛生所的牙醫師去世,萬巒鄉沒了牙醫師,藍英哲竟將自己的診所收了,下鄉接棒去了。在萬巒鄉衛生所期間,藍英哲需要支援其他偏鄉。偏鄉貧瘠的醫療,進一步催促藍英哲在屏東縣牙醫師公會發起山地離島偏遠地區巡迴醫療團,並出任第一任團長。這個醫療團後來榮獲醫療奉獻獎團體獎。似乎可以說,從號召醫療團開始,藍英哲以「組織」型態落實他的利他精神;因此,後來成為虔誠的佛教徒後,藍英哲加入福智文教基金會當志工,甚至「變本加厲」成為全職志工,組織福智義診團,帶領各科醫療人員往山地偏鄉義診。藍英哲不諱言,自己全副心力投入志工,曾經掀起家庭風暴。那時他大概45歲,執業收入一個月幾十萬。全職志工,銳減至每個月兩萬元不到,而且忙得幾乎完全忽略兩個還在中小學的孩子。孩子年紀小,無法理解「為什麼別家醫師的孩子可以過好日子」,也不諒解父親的選擇。藍英哲靠著福智團體的課程,才終於逐漸改善緊繃的親子關係。孩子現在都長大了,也有了很好的事業,藍英哲回顧往事,覺得那是孩子對父親的考驗,自己「因而學習了如何真誠、耐心的幫助他人」,對於日後為受刑人診治助益很大。偶然開啟診治受刑人之路,至今已七年。藍英哲是七年前偶然的因緣下開啟「進出獄所、診治受刑人」的特殊生涯。起初只在台東的矯正機關泰源技能訓練所為受刑人診療口腔疾病,不久後台東東成技能訓練所「慕名而來」,於是一個禮拜有三天,藍英哲在台東的獄所開六個診。前兩年又增加屏東監獄看診,今年再增加台東監獄、岩灣技訓所。可以說,已長達七年,藍英哲的病人幾乎都是受刑人。替受刑人看診,這是多數同業避之唯恐不及的苦差事,獄所因此非常缺乏醫師。藍英哲答應到泰源技訓所看診之前,泰源技訓所同時間有兩百多位受刑人病患等待治療,從提出就診需求到實際看到診,至少等三個月。前往技訓所路途周折,一來一回奔波400公里。泰源技訓所位置偏僻,藍英哲從屏東前往,路途相當周折。他要透早出門趕早上七點的火車,花兩小時從屏東到台東;再搭一小時接駁車,抵達泰源技訓所;或者搭20分鐘接駁車到東成技訓所。一來一回奔波400公里、車程六個小時,收入還遠不如一般開業。藍英哲卻說自己既然發心,自不計較「本益比」,堅持了下來。也有許多人不解「幹嘛辛苦幫忙犯了罪的人」,藍英哲的回答很簡單:「醫師是救護者而不是懲戒者;受刑人既然是病人,幫助有病痛的人減輕病痛,天經地義。」即使屏東監獄收容有愛滋病患,藍英哲做好防護後如常看診。這麼些年與受刑人接觸下來,他確實瞭解到受刑人有許多值得關懷、需要幫忙的地方。像有一個病患,胸前戴了一個小女生的相片,不離身。原來,女兒才四個月大,他就進了監牢,父女十年來沒見過幾面,非常生疏。病人述說時語氣表情充滿懺悔,藍英哲趕緊鼓勵他未來好好努力補償:「希望我這樣說能帶給他們一些溫暖、光明和希望,未來不再沉淪。」「不要再染黑了!」一語雙關感動受刑人。「看牙不是只幫助受刑人口腔衛生改善,而是生命的真正改變,」藍英哲說。受刑人有的吃檳榔、抽菸,累積大量牙垢,幫受刑人洗牙的時候,他藉機勸受刑人戒菸。有一名受刑人將他的話聽進去,半年後再來洗牙,跟他說:「請幫我把菸垢清乾淨,我戒菸半年了,還有一個月就要出獄。」藍英哲欣慰又感動,看診結束時刻意說道:「我幫你清乾淨了喔,不要再染黑了。」這名受刑人聽懂了他的一語雙關,站起身,回過頭,恭敬的對藍英哲一鞠躬:「醫師,謝謝您!」藍英哲說,要改變一個人很難,「但是只要有一個人願意改變,你所做的就有價值。」有溫暖互動也有遺憾,他曾灰心又再奮起。然而,藍英哲心中也有遺憾。「藍醫師,您是我生命中的貴人,這一生很感謝您。」一名受刑人出獄前寫給藍英哲這樣的小卡片。這名受刑人五十多歲,已入獄十幾年,上顎牙齒全無,下顎僅剩零星幾顆,幸運的得到做假牙的批准。藍英哲協助他裝好假牙,預約出獄後引他接觸學習團體。受刑人在今年一月體面的出獄,藍英哲曾特地北上探望,邀他等學習團體開課了去參加,慢慢修復與家人的關係。可惜沒有來得及,他出獄不滿三個月就自殺了。藍英哲難過的思考:為什麼十幾年牢獄都熬過了,出來了反而踏上絕路?醫師大多對到監所看診有所畏懼,台東東成技能訓練所衛生科長徐志民說,藍英哲單純將受刑人當成病人,認為法律已經給予他們適當懲罰,不能另外剝奪他們就醫權利,應該讓受刑人得到應有人權。徐志民讚美藍醫師體恤受刑人,幫受刑人做假牙,只收材料費用。藍醫師自己卻因長期工作,手部握拳出現板機指。他曾提醒藍醫師適度休息,但藍醫師不願受刑人久等,不肯間斷看診。民國103年,藍英哲疑因過度勞累且有家族性高血壓沒控制好,發生腦幹中風,就醫後奇蹟式復原。許多人勸他,不要再長途奔波這麼累,藍英哲承認有時體力透支,但他拒絕棄捨使命:「生命的價值不在長短,而是一生中做了多少利益別人的事。」對於獲得個人醫療奉獻獎,藍英哲說,得獎是策勵,提醒他不要浪得虛名,要能名實相符。他很感謝牙科團隊、家人一路相伴支持。藍英哲曾遭受刑人提告,目前仍在法院審理。他坦言,知道的當下很錯愕、灰心,但之後調整心態,當成一種學習,「學習如何增長智慧去面對這樣的人」;並且仍然相信絕大多數病患都是感恩的,期勉自己幫助他們的心永不退失:「我清除的是他們牙齒上的汙垢與病根,他們則是給予我機會清除自心的雜染與無明。」藍英哲小檔案年紀:66歲出生地:屏東學歷:台北醫學院牙醫學系現職:寶建醫院牙科負責醫師法務部矯正署屏東監獄特約醫師台東泰源技訓所特約醫師台東東成技訓所特約醫師經歷:人安牙醫診所負責醫師萬巒鄉衛生所牙醫師高雄慈悅牙醫診所屏東縣牙醫師公會山地偏鄉離島地區巡迴醫療團第一任團長得獎紀錄:衛福部健保署頒發104年感謝解決矯正機關收容人牙科就醫問題中華民國牙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頒發111年特殊貢獻獎銅質獎主要事蹟:●近7年來,每周屏東往返台東,深入台東獄所幫收容人看牙。●深入偏鄉醫療,1998年屏縣牙醫師公會發起山地離島偏遠地區巡迴醫療團,擔任第一任團長,帶著簡陋器材到山上為學童看診。●成為福智志工後,籌組福智義診團,每月到偏鄉山區看診、衛教宣導。
-
2022-10-16 焦點.健康知識+
自由基是引起老化的元凶?補充抗氧化劑能延緩衰老嗎?
關於自由基可能會引起老化這種看法,源於一九五○年代,由美國的生物學家哈曼所提出。因為哈曼根據自己過去在石油製造業研究自由基化學得到的經驗,他認為這些反應活性很高的帶氧或是帶氮分子片段(活性來自於丟掉或是得到一個多的電子),也會攻擊細胞裡面的重要分子,像是DNA跟蛋白質之類。哈曼認為自由基最終會因為損害細胞而導致老化。從哈曼提出這個原始構想至今,半世紀過去了,很多理論也都跟以前不一樣了。現在我們可以確定地說,這理論是錯的。不過另一個較精巧的版本則有可能是正確的。有兩件事情是當初哈曼所不知道的,事實上他也不可能知道。第一件就是,自由基分子不只是單純地反應性高而已,它同時也被細胞利用來優化呼吸作用,或是當作危險信號。它有點像是煙霧啟動的火災警報器一樣。自由基分子並不會隨機攻擊細胞裡的DNA跟蛋白質,它會活化(或抑制)少數幾個重要的訊息傳遞蛋白質(包括TOR在內),由此來調節數百種蛋白質跟基因的活性。現在我們知道自由基分子的訊號,在整個細胞生理裡面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因此我們才開始了解為何抗氧化劑(可以吸收自由基)的害處不比好處少。雖然還是有很多人相信哈曼最原始的預測,認為抗氧化劑具有減緩老化以及預防疾病的效果,但是持續不斷地臨床實驗已經證實了它並沒有效。原因就在於抗氧化劑會干擾自由基的訊號傳遞。壓抑自由基訊號就像是關掉火災警報器一樣。為了預防這件事發生,身體會將血液裡面的抗氧化劑濃度嚴格控制在一定的量以內。過量的抗氧化劑若不是被排掉,不然一開始就根本不會被吸收。身體裡面的抗氧化劑濃度會一直維持在固定濃度,以確保警報器隨時準備好作用。第二件哈曼當年不知道的事情(因為這要在二十五年以後才會被發現),則是細胞的預設死亡程式。在絕大多數的細胞中,預設死亡程式是由粒線體所整合,也是它們在二十億年以前,把這整套系統帶進真核細胞裡。對細胞來說,導致它們自我了結的主要訊號之一,就是粒線體漏出的自由基量增加。接受了這些自由基訊號之後,細胞就會啟動自己的死亡裝備,默默地把自己從組織中移除,同時它曾經存在過的痕跡也會被一併銷毀。不同於哈曼所預測,細胞死後會留下一大堆分子碎片,這套安靜的死亡機器會持續地像無情的前蘇聯特務KGB一般,用極高的效率消滅各種證據。因此,當初哈曼預測中的兩個關鍵假設,一是隨著年齡增加,各種受傷的分子會持續堆積到災難性的地步,以及抗氧化劑可以減緩這種過程因而延長生命,都完全是錯誤的。不過,我們很可以看看另外一個比較精巧的理論版本,大致上來說很有可能是正確的,雖然內容裡還有很多細節需要好好整理。第一件同時也是最重要的一件事實就是,幾乎在所有物種身上,壽命長短都跟自由基漏出速率有關。自由基漏出得愈快,動物壽命愈短。簡單來說,自由基滲漏的速率,跟新陳代謝速率,也就是細胞的氧氣消耗速率有關。小型動物的新陳代謝速率高,牠們的每個細胞都竭盡所能地消耗氧氣,心跳就算在休息時也可以跳到每分鐘一百多下。伴隨著這種快速的呼吸速度,牠們的自由基滲漏速率也很高,而壽命則十分短暫。相反的,大型動物新陳代謝速率較低,有比較緩慢的心跳速率與自由基滲漏速度,也活得比較久。有幾個例外的例子更加證明了這個規則的可信度。比如說許多鳥類,活得都比根據牠們的新陳代謝速率看起來「應該要有」的壽命,久了很多。像一隻鴿子可以活到三十五歲,遠遠超過一隻大鼠壽命的十倍左右,但是鴿子跟大鼠的體型大小差不多,新陳代謝速率也很相近。根據西班牙馬德里大學的生理學家巴哈,從一九九○年代開始所做的一系列突破性的實驗結果顯示,這種差異絕大部分都跟自由基的滲漏程度有關。與氧氣消耗量對照來看,鴿子的自由基滲漏程度,比相同大小的哺乳類動物少了約十倍左右。蝙蝠也是類似的情況,也可以活到不成比例地久。蝙蝠跟鳥類很像,牠們的自由基滲漏程度也相當低。目前我們仍不知道這到底是因為什麼原因,在我的前一本書裡我曾主張過,這是為了飛翔所需能量的關係。不過不管原因為何,擺在眼前的事實就是,不論動物的新陳代謝速率為何,自由基滲漏程度愈低,壽命愈長。而跟自由基滲漏程度有關的不只是壽命長短,健康長短也是一樣。我們前面已經說過老化性疾病的發生與絕對時間過了多久無關,而是跟生物年齡有關。像大鼠會得到跟人類一樣的疾病,但大鼠會在幾年之內發病,人類則要等到好幾十年以後才會。有時候,相同的基因突變會在兩者身上造成一模一樣的退化性疾病,但是大鼠跟人類發病的時間卻永遠不一樣。那些被梅達瓦認為與老化有關的異常基因,同時也是現代醫學汲汲於研究的對象,應該是被老化細胞內的某一種狀態所啟動的才對。英國愛丁堡大學的生物學家萊特與他的團隊,曾經指出這所謂的「某種狀態」就跟自由基滲漏速率有關。如果自由基滲漏得快,那麼退化性疾病發生得就快;如果滲漏得慢,那發病時間就被延緩,甚至完全不會發病。以鳥類為例,牠們幾乎不會得到任何哺乳類動物共通的老化相關疾病(當然,蝙蝠一樣也在例外之列)。因此合理的假設應該是,自由基滲漏會慢慢地改變細胞的狀態,讓它們「變老」,而這樣改變後的狀態就會讓老年表現基因的壞處顯現出來。自由基是如何在老化的過程中改變細胞的狀態?我們幾乎可以確定應該是啟動了某些意外的訊息傳導途徑。利用自由基訊號可以在年輕的時候優化我們的健康狀況,但是卻有可能在老一點的時候產生害處(如同威廉斯所主張的拮抗多效性)。隨著細胞裡的粒線體群愈用愈舊開始破洞,自由基的漏出量也慢慢增高,改變或許很小,但是最後終於超過了啟動火災警報器的極限,並且會一直持續下去。這時候會有數百個基因被啟動,只為了讓細胞保持在正常狀態,雖然最後仍是徒勞無功,結果卻引起極為輕微而慢性的發炎反應,而這正是許多老年疾病的特徵。這個輕微而持續的發炎反應會改變許多其他蛋白質與基因的性質,結果讓細胞處在更大的壓力下。我認為正是這種「原發炎」的狀態,啟動了像是 ApoE4 這類老年表現基因的負面作用。面對這種情況,細胞只有兩條路,或者能妥善處理這種慢性的壓力狀態,不然就是束手無策。不同種類的細胞處理能力都不一樣,這跟它們本來做的「工作」有很大的關係。關於這方面的研究,我看過做得最好的是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的藥理學先驅孟卡達。他曾指出神經細胞與它們的輔助細胞―星狀細胞,兩者會走向完全不同的命運。神經細胞很依賴粒線體,如果它們無法從粒線體獲得足夠的能量,那細胞裡的死亡裝備就會啟動,將自己安安靜靜地消滅殆盡。阿茲海默病人早期症狀開始明顯的時候,大腦可能都已經萎縮了將近四分之一了。相反的,星狀細胞就算沒有粒線體也可以活得十分快樂。它們可以改變能量供應來源(稱為醣解轉換),同時變得對預設死亡程式有抵抗力。這兩種極端的細胞命運或可解釋,為何退化跟癌症兩者會同時發生在老年。如果細胞沒有辦法轉換使用替代能量,那它們就會死亡,結果就是組織跟器官退化並縮小,賦予其他倖存下來的細胞更多的責任與工作。相反的,如果細胞能夠轉換使用替代能量,就可以逃避死亡。但是因為不斷受到發炎反應的刺激,它們會增殖,同時快速累積突變,最後終於掙脫正常細胞周期的枷鎖。如此,它們就會變形成為癌症細胞。這樣說起來,我們毫不意外神經細胞幾乎不會變成癌症細胞,就算有也十分罕見,而星狀細胞則是比較常見的兇手。從這個觀點來看,我們或可了解如果能夠早開始進行熱量限制的話(早於粒線體開始破洞,中年還算可行),為何可以保護我們免於老化相關疾病。因為熱量限制可以降低粒線體滲漏,強化粒線體的膜免於傷害,增加粒線體的數量,熱量限制很像將生命時鐘「重設」回年輕狀態。在這個過程中,它可以終止好幾百個發炎基因,讓基因回到它們年輕時代的化學環境中,並且強化細胞抵抗預設死亡的能力。綜合上述這一切,可以同時抑制癌症以及其他退化性疾病,並且減緩老化的過程。其實在這整個過程中很可能還有很多其他因子參與其中(比如直接抑制免疫系統或是抑制TOR的功能),但是基本上熱量限制最大的好處,可以用降低自由基滲漏來一言以蔽之。熱量限制讓我們的生理趨近於鳥類。有一個讓人非常振奮的證據指出,這整套機制確實如上述預測般地在運作。在一九九八年時,日本岐阜縣國際生技研究所的田中雅嗣團隊,曾經檢查了許多日本人的粒線體DNA,他們想知道某個常見的粒線體DNA變異(至少在日本人裡面算常見,如果不是在全世界都普遍的話,那真要算其他人的不幸),會如何影響這些人往後的壽命。這個變異只改變了一個DNA字母。變異結果是稍微降低了一點點自由基滲漏,其程度之輕微,以至於平常很難量測出來,不過這影響會持續終生。然而改變雖然輕微,結果卻相當驚人。田中的團隊分析了數百個魚貫進入醫院的病人身上的粒線體DNA序列,結果發現在五十歲的病人身上,這兩群人(所謂「DNA正常」族群與「DNA變異」族群)進醫院的比例沒什麼差別。然而在過了五十歲之後,差距就漸漸拉開來了。到了八十歲的時候,不知為何,帶有DNA變異的族群,上醫院的比例只有正常族群的一半左右。帶有DNA變異的老人不上醫院的原因,並非因為他們已經死亡或是有其他問題。田中的團隊發現帶有DNA變異的老人活到一百歲的機率,比正常族群多了一倍左右。這也就是說,帶有DNA變異的族群發生任何老化性疾病的機率,是其他人的一半而已。我再強調一次:一個小小的粒線體變異,就可以降低任何因為老化相關疾病而住院的機率達到一半,並且讓我們活到一百歲的機率增加一倍,我還不知道在當代醫學上,可有任何其他能夠與之比擬的驚人例子。如果我們真的想要認真對付這個高齡化時代,愈來愈嚴重又昂貴而讓人苦惱的老年健康問題,這才是應該著手的方向,我們應該要大聲疾呼這個論點。我並不想低估未來在科學上會面對的挑戰,也無意貶低那些以減輕某個特定老年病為終身職志的科學家所做的努力。若是沒有他們來揭開這些疾病的遺傳與生化機制,若是少了他們這些偉大的貢獻,就不會有更全面的觀點。但是,當前的醫學研究有忽略從演化角度去思考問題的傾向,不論是有意或是無意的,這都相當危險。如俄國演化學大師杜布贊斯基所言:「若無演化之光來啟發,任何生物學現象皆無意義。」果如此,那醫學研究又更糟了:關於這些疾病的現代醫學觀點,不論是什麼,不談演化的話,那就一點意義也沒有。我們知道一切的價格,卻不知道它們的價值。如同我祖父那一代人習慣吃苦耐勞,他們總是用「這些疾病是用來試煉我們」的說法安慰自己,但是當他們漸漸凋零殆盡,我們的疾病苦難才剛開始,摧殘著我們的生命,其無情的程度連聖經啟示錄裡面的四騎士都相形見絀。現在是一場對抗癌症或是阿茲海默症的「戰鬥」,而在這場戰鬥裡,我們知道,有一天我們終將敗下陣來。※ 本文摘自《生命的躍升:40 億年演化史上最重要的10 大關鍵》。《生命的躍升:40 億年演化史上最重要的10 大關鍵》作者:尼克‧連恩 譯者:梅苃芢出版社:貓頭鷹出版日期:2021/06/05
-
2022-10-16 養生.人生智慧
帶90歲老爸老媽一起旅行!Denny:父母的老去不等人,別等到在病床前才陪伴
編按:「子欲養而親不待」,是許多50世代心中的遺憾。今(2022)年63歲的Denny有感於高齡90歲父母逐漸年邁、健康狀況也不如以往,決定提前退休、陪著爸媽一起去旅行,把握還能相伴的珍貴時光。他說,如果醫師是治病、家人就是療心,而旅行就是最好的陪伴與回憶。「其實我做的不只是旅行,而是像粉絲頁名稱一樣,希望因為我的陪伴、彼此相處,能在他們的生活中留下一段愉快的時光。」成立「帶著老爸老媽一起Funlife」粉絲專頁的Denny,在臉書上分享了許多他們在台灣各地一起旅行的模樣。Denny的父親今(2022)年93歲、多年前曾經做過心臟的繞道手術,85歲的母親則是在5年前罹患卵巢癌,目前仍在持續追蹤階段。有感於父母的健康不能等,他決定在不到60歲時就提前退休,以換取更多和父母相處的時間。「多陪著老人家到處走走,除了可以適度活動身體、也能減少他們的孤獨感,醫生可以治療疾病、但有家人的愛,是心情上的療癒。」Denny說。帶行動不便的長者出遊,食衣住行有哪些方面要注意?眼看父母漸老 人生無常不想有遺憾時間跳轉回7年前。當時56歲的Denny,在還沒有退休以前,和爸媽的相處機會,大多就是逢年過節、生日時的例行聚餐或聚會,連平時碰面的機會都不多,更不要說是一起旅行了。然而,步入中年後,Denny逐漸開始經歷身邊一些親朋好友、職場同事的離世,「以我的岳母來說,她在70幾歲開始逐漸失智,往後的日子就是要在護理之家度過了。人生會發生什麼事無法預料,人愈到老、愈不知道自己還有幾年可以健康地活。」「當時長官、同事其實都希望我至少做到60歲,但我認為自己很難在同時工作的狀態下好好地陪伴爸媽,我不希望等到退休以後,只能在病床邊陪伴他們,而是可以在他們還健康的時候一起創造回憶;對我自己來說,也想開始早點過第三人生。」很多事情沒辦法等,爸媽的健康與彼此之間的緣分更是如此。「表達對父母的愛,一定要及時、要趁早。所以我決定提早離開職場、轉職成『愛的志工』。」Denny笑說。帶行動不便長者出遊 食衣住行安排有秘訣Denny說,父母親在剛退休、身體狀況還不錯的時候,也喜歡到國內外各地旅行,閒來沒事時,他們也會到附近的郊外、登山步道走走,算是懂得安排自己生活的人。「但差不多到了近10年、爸媽陸續過了70歲的時候,就逐漸發現他們的活動力、身體狀況不如以往。特別在我退休之後,因為相處時間多了,那感受更強烈,老人家的身體一旦開始走下坡,衰老的速度其實真的很快。」除了罹癌之外,Denny的母親因為有脊椎脫垂的症狀,無法久站、走路超過5分鐘,大多時候在外行動必須要靠輪椅;父親則是耳朵、視力有些退化的現象,走路也不太穩。帶著2位行動不甚方便的長輩,該如何安排旅行?他歸納出以下幾個重要的原則和注意事項:1. 行程規劃以一日遊或半日遊即可重點是讓長輩有「出門走走」的感覺,安排太多景點或是路程太遙遠,反而可能是體力的負荷。2. 中途要有可如廁、暫停的休息點若是行程所需的車程稍長,記得適時停靠可以讓長輩下車活動活動筋骨、上個廁所的地方,最多不超過一個半小時就要讓長輩稍作休息。3. 備妥個人藥物、用品和備用衣物長輩多數有慢性病需服藥的問題,除了平常固定在吃的藥一定要帶足分量,也要隨身攜帶白開水作為服藥和補充水分用。衣服以方便穿脫、行動即可,並準備保暖用的外套以免天氣溫度變化著涼。4. 安排用餐要定時定量長輩可能有血糖不穩的問題,不像年輕人可以有一餐沒一餐,除了要預先規劃用餐時間和餐廳名單,也要隨身準備一些應急用的點心,需要時可先墊墊胃,外食的口味選擇也不宜太過重油重鹹。在移動的時候,Denny會適度讓父親負責推母親的輪椅。「這不是說我們不孝順虐待老人家,而是因為老爸平常也大都是扶著助行器走路,推著輪椅剛好能有輔助的效果。」「我在安排景點的時候,會特別注意安全、方便和衛生這3個條件。像是腳下路途不好走的、設施或服務不完善,或是吃東西感覺不太乾淨的,可能就不太適合。」為使旅途更完善圓滿,Denny習慣會在實際出發前先到現場勘查過一遍,也了解沿途有些什麼景點、餐廳、商店等休息點可利用。為了方便攜帶個人用品,以及隨時保留行程的彈性,Denny習慣開著車帶兩老出門,「但如果長輩的健康和行動狀況許可,其實大眾運輸也沒問題。」重溫回憶的旅行更有感 讓老爸老媽重拾童心至於長輩們喜歡去什麼地方?Denny說,除了一些季節性的自然美景、像是春夏時節的各種花季、秋季賞楓,其實長輩們很喜歡「自己曾經有過回憶」的地點。像是小時候住過的左營眷村、年輕時曾經工作、居住,或是某次印象深刻出遊的地點。舊地重遊勾起他們的過往記憶,就會自然地講起年輕時的事,「我這才知道很多以前從沒聽過的,爸媽的小秘密。」像是某次一行人開車經過某個風景區,Denny的母親就突然指著路邊的站牌,一臉懷念地說:「有次我和你爸來這邊玩,結果錯過巴士,我們就在這裡等了一個多小時。」他也觀察到,旅行中的父母親,有時幾乎像是回到孩子般的天真,會隨著街頭藝人的演奏哼起歌,有次父親還開玩笑地推著母親的輪椅追著路邊的鴿子玩。「你可以感覺到他們是真的很開心、很享受,我就覺得什麼辛苦都值得了。」只要跳脫日常生活 隨時隨地都有旅行感「對我來說,帶著老爸老媽一起出門其實不在目的地,而是享受那個過程。」有時候老人家甚至不需要真的長途跋涉到哪裡「旅行」,即使只是隨意走走,也會很滿足。近來Denny就會在帶著兩老去醫院看病、回診後,順道去吃一頓下午茶,或是就近到市郊、公園散散步。「就像小孩子吃完藥之後給他一顆糖,久而久之,他們就不會討厭去醫院,反而會有期待感。」而帶著長輩旅行,除了有助於調劑心情,也讓他們更在乎自己的健康。特別是經歷過照顧罹癌母親的2個多月後,他們就成為「配合度很高」的長輩,「因為他們很清楚要身體健康,才有體力出門玩。」作為父母的主要照顧者,Denny說,當然也會有疲累、倦怠的時候。「如果感覺到自己在體力或心情上狀態不是很好,我會選擇暫時休息一兩天,如果擺著一張臭臉或是人在心不在,那真的不如不要給自己和對方壓力。畢竟陪伴爸媽的初衷,是為了要讓他們開心。」不過唯有一件事情是不變的:即使是沒有出門旅行的日子,Denny也養成每天晚上9點會和媽媽視訊電話的習慣。除了聊聊這天的日常瑣事,也順道確認兩老的狀況是否都還安好。「現在每多做一點,未來就少一分遺憾。」抱持著這樣的心情,Denny和老爸老媽持續一起旅行、生活,一點一滴累積愛與回憶。原文:帶90歲老爸老媽一起旅行!Denny:父母的老去不等人,別等到在病床前才陪伴
-
2022-10-15 退休力.活躍好學
助人是最快樂的學習!72歲熱血志工洪春坡給將老的大人5建議,永遠保持追夢的熱忱
電影「一路玩到掛」探討夢想與生命,兩個原本互不相識的陌生人,在旅途中慢慢實踐人生清單。現年72歲的洪春坡,熱中擔任志工,在服務過程中找到自我、提升學習能力。臉上隨時掛著笑容,把「助人是最快樂的學習」奉為圭臬,身邊親友都有心頭暖洋洋的感覺。個頭小小、笑起來很可愛的洪春坡,被大家稱為「坡哥」,親和力十足,完全體現了「笑容是最佳抗老利器」這句話。這位「人人好」的可愛老人,不是正在志工執勤服務,就是在前往玩樂的路上,除了騎摩托車環島,也徒步親近自然,偶爾臨時起意騎車探訪朋友,也會不小心把遊程拉長,隨心所欲享受下半人生。看展買唱片 捐錢結下公益緣活潑開朗的坡哥,在笑容背後,其實有著艱辛的過去。自幼家境貧寒,父母親做粗重的農活養育7個子女,窮歸窮,雙親諄諄教導為人處世的道理,一切都要對得起良心。17歲時,坡哥從屏東北上謀生,因工作之便,信義區剛啟用的世貿只要舉辦展覽就會抽空參加,對所有事物充滿好奇。當時非常喜愛聲樂家簡文秀,展場販售的唱片只要購買就捐贈10元給慈善團體,自此與公益結下緣分。後來,下了班就去當志工,到醫院、公益基金會服務,既可以奉獻自我能力,又能讓自己成長。洪春坡經常穿梭在各大醫院服務民眾,現在還多了社區據點,陪伴獨居老人,問他為什麼這麼熱中呢?他笑說,「很喜歡觀察別人」擔任醫院志工,其實不只是負責說明科別及路線那麼簡單,還要懂得安撫他們的情緒,把不安減到最低。當初為了想觀察人、幫助人才報名當志工,沒想到愈做愈喜歡,看到很多人情世故及人間冷暖,更重要的是交到了志同道合的朋友。坡哥視所有人為貴人,即使是不友善者,也要警惕見不賢而內自省、磨練自己要更強大,或一笑置之就過去了。樂當和事佬 處事感恩正能量坡哥熱心助人的個性,還顯現在當「和事佬」上。他跟《張老師月刊》的總編輯是初中同學,喜歡請益身心輔導、心理諮商等問題,所以常排解同事紛爭,或是主動幫忙協調工作,甚至擔任媒人角色,撮合好幾樁親事。1991年,坡哥擔任桃園市蘆竹區的小學工友,他很惜福感恩,盡心處理各種大小事,包括幫外縣市來的老師找房租屋。工友職做了25年,來來去去的教職員至今都還有聯絡,他說只要需要幫忙,一通電話使命必達,無私的助人精神成為他的個人特色。曾有低潮的時候嗎?他坦言一定會有,只是一旦發現有負面想法時,就提醒自己不忘微笑,保持心情愉快,就能將正向情感傳染給周遭的人。洪春坡很感謝父母的身教、言教,以及教導學會感恩、懂得惜福,面對低潮與苦難,帶著笑容熬下去,善良會以其他形式回饋到自己身上。雖然經濟不富有,心靈卻很富足,家人朋友也都被這股熱忱感染,有時間就會跟著一起參與志工活動,因為只要有他在的地方就有歡笑聲,幫助大家放鬆心情、帶來滿滿的正能量。學習與玩樂 環台開拓新眼界洪春坡2016年退休後,因為經濟關係,曾到麥當勞打工,這對他又是另一種體驗,顧客都很喜愛這位溫暖的店員,飢腸轆轆時看到彌勒佛般的喜樂表情,暖心又暖胃。這二年因為疫情,很多志工執勤停頓,連醫院也無法去,坡哥將重心轉移到學習與玩樂。「能玩盡量玩!」他說過去為生活奮鬥,但個性積極,如今卸下工作重擔,應該好好為自己而活,現在想用機車追逐夢想、用雙腳踏遍台灣每個角落。數年前透過擔任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志工結識許多朋友,和志同道合的夥伴相處,聊天話題源源不絕,有時到長照關懷據點服務,看到長輩們開心的表情,感受到當志工的意義與價值。弘道舉辦的「不老騎士」和分段徒步環島一次次成功達陣,坡哥融入活動的圓夢毅力與助老精神,一路前進,留下更多餘裕欣賞身邊的人和風景。看著身上穿的「我環島,我驕傲」T恤,坡哥說:沒有什麼事是過不去的,遇到煩惱的事沒必要過分糾結,換個視角,心情也會跟著改變,這也是每天都能笑看事物的原因。給將老未老的大人建議1.人生知足常樂,只要生活不虞匱乏,就不要為錢財拚命。2.抱持開放的心態,多認識不同領域、不同年齡層的朋友。3.多聽少講,不要倚老賣老,相處要互相尊重、相互體諒。4.要懂得圓滑與寬容,心情好、常常轉念,身體自然健康。5.人生70才開始,不要被年齡限制,永遠保持追夢的熱忱。
-
2022-10-15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國門要開,賁門、幽門、肛門也要保持暢通!
辦公室同仁要聚會,但有些人比較謹慎,怕被傳染。同事甲:「國門快要打開了,還怕什麼?」同事乙:「對啊!國門要開,我們賁門、幽門也要打開啊!不然怎麼活下去?」同事丙:「我比較謹慎,我主張我們還是保持肛門打開,每天可以照常排便即可。」食物入口,食道與胃交接處有一個括約肌叫賁門,這個賁門要打開,食物才能進入胃,進一步消化,等到消化完,幽門打開,這些消化完的食物流入小腸內進一步處理,分解成各種基本營養成分,再經大腸吸收水分,形成大便,再由肛門排出體外。因此,人要消化吸收食物,這幾個消化道的門是要密切配合的,否則即使國門開了,但食物進入食道,賁門不開,食物堵在食道內梗住,就會吐出來;或者賁門開了,胃也初步消化食物了,但幽門不開,食物也會經由嘴巴嘔吐出來。如果食物已經小腸進一步分解吸收完成,大腸也吸收了水分,但肛門不開,形成便祕,肚子也會脹大起來,嚴重時甚至嘔吐出來。什麼時候賁門會不開?最常見的原因是食道末端長了癌症,影響賁門括約肌的功能,而食道癌發生的原因與酗酒、燒烤食物、抽菸及胃食道逆流有關。什麼時候幽門打不開?在以前沒有很好的制酸劑時,當胃潰瘍接近十二指腸處的幽門,引起幽門狹窄,近年來由於制酸劑藥物的進步,這種情形已非常少見,比較多的情況是胃靠近幽門處長了癌症,讓幽門處的括約肌失去正常的功能。什麼時候肛門不開?原因之一是大腸癌長在靠近肛門處,影響肛門括約肌。近幾年比較常見的是老人家或巴金森氏症病人神經控制失調,肛門括約肌肉本身是好的,但控制的神經網絡出了問題。總而言之,國門開了,賁門、幽門、肛門也要保持暢通,才能在疫情之後保有彩色的人生。●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定期出版好心肝會刊、並發行B型C型肝炎暨肝癌治療小手冊,最新的好心肝會刊已出版,歡迎來電索閱。若您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本會免費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肝病相關資訊。
-
2022-10-15 失智.失智資源
失智資源亮點城市/新北不老長智村讓平溪長輩在地安老
「隔壁一位阿嬤罹患失智,一天過來買三次蔥,她的媳婦都覺得困擾,我就說沒關係就讓她買,再拿過來退就好了。」新北市平溪老街上的「温泉商店」李老闆分享的故事,也是當地日常。平溪是全國人口老化嚴重程度最高的社區,新北市衛生局準備三年在此打造首站「不老長智村」,透過專業訓練,讓7%以上的居民具備失智識能、二分之一的商家成為失智友善商家,未來也希望將這套模式沿用於都會區的板橋,讓長輩在熟悉的社區安老。新北市衛生局介紹,「不老長智村」會落腳於平溪區,除了當地老年化嚴重、平均每三位就有一位是長者,背後推手是新北市平溪區衛生所前主任林太仁,秉著神經科的專業,結合各大資源透過衛生所居家訪視、鄰里長的通報及老人健檢等,對長者進行全面性的失智篩檢,同時醫院合作建立綠色通道,有效掌握區內失智長輩的人數,截至今年八月底,總計確診失智個案99人,失智者獲得確診的比率為72%。新北市衛生局說,考量到平溪偏鄉就醫不便問題,以衛生所為主體連結資源服務,並媒合私人企業導入公益協尋科技化行動,推出的智能手錶讓長輩戴上後,就能隨時分享定位給五到六位家屬,還能追朔三十天內的軌跡,預防走失。為了補足偏鄉專業人力資源不足問題,新北市衛生局也派「樂活健腦巴士」到社區,搭配職能治療師,主動至偏鄉巡迴提供認知保健活動等服務。在地居民的失智識能也不可或缺,新北市衛生局投入失智友善訓練、宣導等失智友善的計畫,目前平溪區有7%以上的居民具備失智識能,且在地罹患失智人口有7成以上獲得診斷及服務,也因為社區居民整體失智友善識能的提升,平溪區有2分之1商家成為失智友善商家,交織成屬於在地的溫馨互助網絡。新北市衛生局分享,菁桐老街上的「巧門西點蛋糕店」林老闆娘,就是某次聞到隔壁鄰居家中飄散瓦斯味,才發現是長輩忘記關火就直接睡覺,所幸及時救援避免發生意外,這也成為她積極參加失智友善訓練、了解失智相關症狀的契機。長年將高齡照護作為施政重點的新北市府,深知轄區幅員遼闊、醫療資源分布不均的窘境,因此首要任務就是將現有資源最大化利用。新北市衛生局說,目前新北共有16家失智確診醫院,當中有13家成為共照中心,可提供民眾專業諮詢及個案服務,只要依照就醫習慣前往共照中心接受檢查及診斷,確診後就由個管師後續追蹤。同時,新北市加碼補助共照中心辦理非藥物介入及其家庭照顧者健康管理計畫,藉由辦理工作坊,使個案及其照顧者得以盡早獲得照顧資源及緩解身心壓力。另外,新北市也徵求民間單位辦理失智社區服務據點,在都會區的板橋、三重等,目標就是設立5到6家,偏鄉地區則至少1家,並且出動「樂活健腦巴士」服務偏鄉,新北市衛生局補充,為找出更多潛在的失智者及服務資源不足地區,「樂活健腦巴士」提供偏鄉篩檢服務及大腦保健和認知刺激課程,使得各區獲得失智相關服務。多項的失智照護計畫當中,新北市衛生局希望能以平溪的「不老長智村」作為示範起點,盼能加以調整,運用在板橋等都會地區,目前初步規劃是在板橋區亞東醫院的周邊鄰里開始,逐步拓展到附近社區。隨著台灣在2025年要邁向「失智友善777」目標,新北市衛生局指出,失智症的社區篩檢經過實證,造成的偽陽性過高,反而民眾會有焦慮、就醫資源壅塞等問題,因此,新北市邀集中醫、西醫、牙醫等基層醫療院所及社區藥局合作,成立失智友善守護站,「以轉診替代社區篩檢模式」進而發掘社區中高風險個案,截至目前已有1039家投入。新北衛生局表示,這項計畫從2018年開始,便加碼提供額外獎勵,邀請基層診所及社區藥局加入,未來也會持續與各醫師公會、藥師公會合作,並提供獎勵誘因,鼓勵拓展設立。(新北市衛生局關心您 廣告)
-
2022-10-14 活動.精彩回顧
精彩回顧 /9堂零基礎肌力訓練課 在家也能養成好肌力
肌肉的力量關乎到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事情,舉凡開門、提重物、甚至起立坐下,都牽動著身上的每一塊肌肉。不只年長者,近年來愈來愈多年輕人「肌」弱不振,肌力的流失絕對不會只是老人家的事情,年輕人與中壯年族群因為懶得動、不想動,讓肌肉在無形之中悄悄流失,最終可能會影響到生活中的各種運動表現,讓你更不願意動起來。想要終止這樣的惡性循環,就從簡單的零基肌力訓練課程開始!元氣網特別推出9堂零基礎的肌力訓練課程,由兩位運動專家教你在家利用唾手可得的小道具,簡單在家動起來,同時以淺顯易懂的教學方式,讓零基礎的您也可以在家養成好肌力!肌力的訓練絕對不是為了健美外觀,而是為了訓練我們的肌肉力量,讓老年時不會因為肌力退化而容易跌倒或手腳無力,保障我們的生活品質。|適合對象|➡️覺得自己體力大不如前,想透過運動加強鍛鍊。➡️覺得出門運動很麻煩,但想在家運動緊實身形。➡️對此課程感興趣的一般民眾。|上完這系列課程,你的收穫是...|➡️有效的增加肌肉力量。➡️養成肌力訓練習慣、雕塑體態。➡️增加肌肉強度和耐力、讓平衡感變好、肢體更協調。|如何報名課程|➡️此系列課程共有9堂課。➡️此為免費課程,登入會員後報名填寫資訊即報名完成,即可免費觀看課程。➡️登入報名後,影片可隨時隨地回放觀看。|系列課程重點導讀|課程一:燃燒脂肪必做!跟著專家學如何有效減重多數人運動只減掉了水分,專家教你有效的減掉體脂肪*循序漸進三步驟,持續燃燒脂肪*搭配專家詳細解說步驟*不分年齡都適合的爆發力訓練是關鍵👉點此進入課程頁課程二:瑜珈伸展躺著輕鬆做,教你如何緩解腰酸背痛、改善駝背躺著也能做運動!靠著簡單的瑜伽伸展姿勢解決背部問題*適合初學者的躺式瑜伽*全身關節的訓練運動*專家不藏私的加碼眼球放鬆運動👉點此進入課程頁課程三:坐著就能做!增加肌力、平衡感的坐式瑜珈坐著也能做運動!利用瑜珈幫助伸展,並活化五臟六腑,達到身體淨化的效果。*坐在椅子上搭配呼吸的伸展運動*從頭到腳的完整伸展*訓練心肺功能的椅子健身操👉點此進入課程頁課程四:在家輕鬆做,7招減緩肌力流失七大動作教學,讓你安全且循序漸進的鍛鍊肌力。*七大類核心動作*硬舉、深蹲、弓步、推、拉、核心抗旋轉、負重運動一次學*肌力流失的原因由專家解釋給你聽👉點此進入課程頁課程五:不分年齡都適合的簡單阻力訓練 延緩肌肉量流失搭配專家一邊動作一邊詳細解說,阻力訓練很簡單。*完整從熱身開始的訓練*可以自由依自身情況加強進階訓練👉點此進入課程頁課程六:居家運動一條毛巾就搞定!改善肌肉痠痛,強化身體肌肉力量拉伸訓練外搭配簡單的反應訓練遊戲,達到強化肌力力作用。*利用簡單椅子、水平、毛巾等小道具即可在家運動*依照自身狀況調整運動強度以及小道具擺放高度👉點此進入課程頁課程七:在家簡單做有氧與肌力訓練 提升心肺功能以靜態肌力訓練加上有氧運動,提升肌力並同時訓練心肺功能。*利用不同手腳動作訓練協調性*多次且循環的練習搭配休息,達到更佳的運動效果👉點此進入課程頁課程八:椅子簡易伸展操 促進血液循環及心肺功能訓練坐在椅子上的全身關節訓練,透過自我控制運動的速度達到血液循環的訓練效果。*安全有效的在家利用椅子運動關節(椅子須注意防滑)*利用椅子做旋轉動作運動,強化腰腹肌肉*踝關節、膝關節、肩關節、軸關節、髖關節等運動練習👉點此進入課程頁課程九:預防跌倒的平衡訓練 同時增進肌力及關節柔軟度以簡單的道具來訓練腳步的敏捷度,同時訓練反應力。*利用水瓶在家訓練腳步反應,以提升敏捷性*拳擊有氧動作訓練心肺功能*利用椅子與水瓶同時運動到關節及腹部力量👉點此進入課程頁|講師資訊|何宏胤 運動專家●國際特奧運動生物力學講師●漢來國際商務俱樂部體適能督導長●AGAIN國際兒童體適能創辦人●衛福部肌力強化與失能預防指導員●全國教師總聯合會體適能老師葛厚函 運動專家●Under Armour/運動行銷●緯來體育台/企劃製作、文字記者●LP Support - Taiwan /運動行銷●台北市銀髮族運動會/暖身教練●交通部-觀音山登高趣開幕活動/暖身教練●經濟部-新現代五項科技運動會/轉播賽評●研華股份有限公司/體適能教練●信源企業股份有限公司/體適能教練●遊戲種子娛樂有限公司/體適能教練●廣達電腦公司/體適能教練●和平體育館/活躍樂齡體適能教練
-
2022-10-13 焦點.杏林.診間
第32屆醫療奉獻獎/放棄美國高薪優渥生活 名醫汪海波返鄉在「遠得要命王國」逐夢
服務偏鄉是汪海波就讀國防醫學院時,就深埋在心底的夢想,但直到過了耳順之年,才得以逐夢,讓心中的這棵芽冒頭茁壯。為了做自己想做的事,九年前,他放棄在美國高達150萬美元年薪的優渥生活,回台定居,投入埔里基督教醫院山地巡迴醫療至今。素有「遠得要命王國」之稱的仁愛鄉,及一些最偏遠的部落,都可見他的身影。為何年過60才邁步逐夢?汪海波表示,成功的人生有三種,一是終身能過不用為錢煩惱的生活;二是做個正直、俯仰無愧的仁者;三是資助弱勢回饋社會的實踐者,「人的一生每個階段有不同使命,當家業安定、經驗充足後,才能無慮的實踐初心。」掛心台灣偏鄉,棄高薪返台投入山地醫療。73歲的汪海波出身軍醫體系,當年公費就讀國防醫學院期間,就曾參與山地醫療團,1974年畢業後分派前往金門,任中尉醫療組長。一次演習彈藥意外爆炸,大量士兵受傷,身在離島,眼見生命的存續「決定在醫師與時間拔河的這雙手」,讓他進一步體悟到「偏遠地區更需要醫師」。1980年汪海波因軍中內科人力、設備不足,成了救急「先鋒」,被派往高雄醫學院接受洗腎培訓,隔年再到台北榮總胸腔科。完成學習的汪海波將所學帶回海軍總醫院,先後成立洗腎室、肺功能室,並多次支援高雄偏鄉醫療,服役七年就集滿三大功,獲頒海風獎章。軍醫體系服役十年期滿後,汪海波考量孩子教育及成長環境,偕母親、妻兒前往美國發展,但他並未忘記從醫初衷,想著要精進醫術、累積經驗,讓自己成為更全方位的醫師,再回國前進醫療貧瘠的偏鄉,實踐習醫的夢想。「把一切歸零」,他從接受住院醫師訓練開始,先後取得美國心臟、內科專科醫師證書,美國婦產科、家醫科的醫師資格及執照,開業行醫24年,曾榮獲美國婦產醫界最高榮譽的婦產科學院院士頭銜。旅美行醫期間,他始終關心台灣偏鄉醫療發展,2012年得知衛福部延攬旅外專科醫師返鄉服務,隔年便投身響應,帶著94歲母親和妻子回台定居,當年鮭魚返鄉的旅外醫師共三人。汪海波沒忘記軍醫生涯對偏鄉亟需醫療的體悟,同時在校時期曾受陽明醫學院創院院長韓偉、埔里基督教醫院創院院長謝緯感召,鼓勵他去窮鄉僻壤服務「做個史懷哲」。汪海波捨棄都會,選擇到南投縣,加入埔基山地醫療行列。前進南投仁愛鄉,一周跑遍近20個部落看診。在埔基擔任內科醫師期間,汪海波遇到一位血糖值老是居高不下的部落阿嬤,更加堅定自己走入偏鄉定期看診的決心。來自仁愛武界部落的這名阿嬤輕度失智,血糖值曾高到爆表無法測量,住院治好返家,沒有多久又因血糖飆高回來。汪海波追根究柢,才知阿嬤回山上後,不但沒改變飲食習慣,更沒定期用藥。而阿嬤所在的武界,路程崎嶇沒有大眾運輸工具,長輩看病得等兒孫接送,來回一趟就是一天,對抱病的老人家來說更是煎熬。「這樣不是辦法,得前進偏鄉定期追蹤才行。」汪海波為此全心投入山地醫療,每周前進仁愛鄉各部落看診及居家醫療。仁愛鄉幅員遼闊,海拔從600至3559公尺,汪海波一周五天輪流跑遍翠巒、力行、紅香、武界等近20個部落,並支援魚池鄉日月潭急診站,九年如一日,從不喊苦。除了平日的山地醫療,汪海波有時周末也主動參加部落居民癌症篩檢,或至埔里「炫寬仁愛之家」為失智弱勢者看診;若遇到合歡山雪季、國際馬拉松賽等山區特別活動,更是熱心參與緊急醫療救護任務,從未推辭。醫術高超又親民,詳細問診、認真傾聽。正因為如此,同事眼中的汪海波,不但醫術高超,配合度更是沒話說,只要時間允許,任何班表及工作全然接受。埔基副院長陳恒順也說,汪海波留美還當到院士,卻沒任何醫師架子,面對患者善於傾聽,不厭其煩細心的解釋。日月潭的一些店家談起汪海波也讚聲不絕,說他看病特別仔細,每個病人都要花20、30分鐘問診。有趣的是,日月潭醫療站還派有其他醫師輪流駐診,但不少店家都誤以為只有「汪醫師」駐診,因為他們只記得「汪醫師」的看診時間。汪海波回憶,有次前往慈峰部落看診,途中看見路旁有輛小貨車很眼熟,認出是一名糖尿病患者的車,「他怎會停在這種地方?」心中起疑趨前查看,患者果真昏迷在車內。情急下他破窗打開車門,將患者拖放到路旁打點滴,還好及時伸援,患者恢復意識,交由救護車送醫。還有一名居民小腿受傷,傷口潰爛約10公分大,因欠醫院費用不敢下山治療,加上不禁菸酒,傷口一直好不了。這名患者只願到山地門診換藥,每次換藥總是微醺,他不忍苛責,只能耐心叮嚀。歷經10個月,患者傷口癒合前來道謝,這是他第一次見到患者沒喝酒,令他印象深刻。不畏風雨與爛路,堅守原鄉與居民同舟共濟。巡迴山地醫療多年,最大的挑戰就是路況,不僅汪海波,整個埔基醫療團隊都認為,橫亙在他們與部落之間的投89線力行產業道路,堪稱「全台最爛道路」,很容易受風雨影響交通中斷,每遇天候不佳,團隊就得繞路,甚至要為受困山區做好準備。2015年蘇迪勒颱風襲台,汪海波說,蘇迪勒是穿心颱,團隊已能預期災後路況,一旦交通中斷,部落成了孤島,更需醫護人員駐守,他與團隊自備五天的便當上山。「要做就不要怕!」他記得那一夜,山谷中風雨颯颯,大雨如傾盆般潑灑在鐵皮屋頂,不時夾雜碎石撞擊聲,屋頂漏水還斷電,但按作業規定,發電機只能在有病患時才可起動運轉,一夥人就靠手電筒和燭光照明。不久村長出現了,原來村長在巡邏時摔車被鐵釘扎傷了腳;更晚時,陸續有患者冒著風雨前來求診,有發燒的孩童、氣喘發作的老先生,還好醫療團隊早先進駐,得以及時處理。近年來,埔基山地醫療服務範圍不斷擴大,除了仁愛鄉、日月潭,並擴及信義鄉,但汪海波與醫療團隊的服務熱忱不曾減少,因為盡己之心是醫護的基本,看見病患康復後的笑容,就是團隊最大的回報。「山上的醫療故事,就像天上的星星說不完,有的明、有的暗。」汪海波笑說,他會繼續守護偏鄉,分享居民的喜悅與辛酸,更期許餘生能有更多的發揮,點亮偏鄉醫療這盞燈。汪海波小檔案年齡:73歲出生地:台北市學歷:國防醫學院醫學系現職:埔里基督教醫院山地醫療主治醫師經歷:陸軍93師衛生營中尉醫療組長左營海軍總醫院代主任醫師紐約曼哈頓下城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美國婦產科學院院士國防醫學院美洲校友會會長布碌崙婦產科兼內科及不孕症手術中心院長主要事蹟:●成立海軍總醫院洗腎室及肺功能室●響應衛福部鮭魚返鄉計畫投入山地醫療前進南投原鄉偏遠部落●參與合歡山雪季醫護、弱勢義診等救護任務
-
2022-10-13 失智.大腦健康
腸道不健康,竟會傷害記憶力? 防失智不只靠飲食,還要多做一件事
腸道不健康,竟會傷害記憶力?近年來,越來越多研究顯示,腸道細菌生態與大腦健康有關,其中,根據國外研究人員進行動物實驗,先用抗生素將實驗鼠的腸道菌殲滅,再將實驗鼠分兩組,一組是飲食健康,另一組則相反,飲食很不健康,一段時間後,研究人員將飲食不健康的實驗鼠糞便移植到飲食健康鼠腸道,沒想到這些糞便一進入飲食健康鼠體內,這群實驗鼠的記憶力竟開始衰退,且腸道、大腦都出現發炎反應,這代表腸道細菌生態很可能影響大腦健康。做有氧運動,可同時照顧腸道、大腦健康除了上述研究,加拿大羅特曼研究所(RRI)團隊分析多項研究文獻後,進一步發現,不只是飲食,運動也會影響腸道菌叢生態,進而左右失智風險、大腦健康,尤其是有氧運動,對護腦更有好處,當一個人開始做有氧運動,這人的大腦、腸道菌叢同時都會產生正向改變。這些研究成果已發表於「老人醫學期刊:A輯」期刊(Journals of Gerontology: Series A)。根據衛福部國健署資訊,想預防失智,可以多動腦、多運動、飲食均衡、多與社會互動,並維持健康體重。此外,也要預防高血壓、高血脂與高血糖等三高問題,且不抽菸、避免頭部外傷,也要盡量遠離憂鬱。要有動力,長輩才可能動起來振興醫院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暨該院銀光學苑主任袁瑋表示,許多民眾都知道健康飲食、規律運動很重要,不只可以保護心血管健康,也可預防失智症,像地中海飲食、得舒(DASH)飲食的好處,常廣為人知,但很多人就是做不到,特別是獨居老人,由於一個人生活、一個人準備食物,更難有動力採行健康飲食、規律運動,有時可能下個麵,淋點醬油、醋,便解決一餐,「如果有憂鬱情緒,情況更是雪上加霜,可能根本不想出門、動不了」。若要解決上述難題、減少年長者失智風險,袁瑋建議,家人可以先陪長輩參加固定團體活動,協助長輩適應、交朋友,當長輩逐漸與團體成員熟悉,結交朋友相伴,此時採行健康飲食、運動就會有動力。另外,家人也可幫長輩準備兩、三天份健康食物,進行冷凍保存,讓長輩逐日食用,長輩飲食就會更均衡、健康。
-
2022-10-12 養生.生活智慧王
地震來時,腳麻跑不動、關節退化跑不了怎麼辦?消防專家授「保命6神招」
近期地震頻頻,今(11日)凌晨3時24分,花蓮發生規模5.9強震,地震發生深度只有17.9公里,許多民眾睡一半被震醒,地震發生時,如果老人糖尿病腳麻跑不動、因退化性關節炎跑不了或行動不便坐輪椅,該怎麼辦?行動不便者 保命6神招內政部消防署災害管理組科長史明元提醒,地震發生當下,走路不穩、行動不便的老人一定要「就地掩蔽」、「姿勢壓低」、「保護頭頸」、「遠離砸落物區域」、「不要驚慌走動」,若坐輪椅,則要「開輪椅剎車、將輪椅固定」,才能避免跌倒、受傷。根據內政部消防署消防防災館網站資訊,如果是使用拐杖者,建議馬上趴下、掩護、穩住,對於使用行動輔具者,則建議先將輔具固定,然後拿枕頭、坐墊保護頭頸,並穩住身體。至於坐輪椅者,則需要固定輪椅,接著進行掩護,同樣也要讓身體穩住。網站中也建議這些族群要「趴下、掩護,用手或包包護住頭部及頸部,並確保手杖在手邊,以便震後移動需要使用」,同時地震時身體要壓低,並保持彎腰姿勢,直到地震停止。史明元指出,如果家中有行動不便老人,居家安全措施更是重要,舉例來說,酒櫃、櫥櫃一定要固定在牆上,且要避免裝水晶燈、吊扇等,若沒有上述安全措施,地震來襲則要遠離這些危險區域,以免酒櫃、櫥櫃倒下,或水晶燈、吊扇砸落造成危險,另外,也要避免躲在玻璃窗下面,過去就有民眾因玻璃窗遭震碎而受傷。睡夢震醒 翻身呈「嬰兒式」、枕頭護頭頸這次發生地震的時間在凌晨、半夜,許多民眾正在睡夢當中。史明元建議,若平常睡覺習慣仰躺,地震搖晃時,可翻身,改成背部朝上,雙腳縮起,模倣瑜珈「嬰兒式」,並用枕頭保護頭頸部。此時千萬注意,要遠離搖晃衣櫃,一旦衣櫃倒下剛好砸在床上,很可能造成重大傷害。平常床頭也要避免放玻璃飾品、重物或點蠟燭精油,否則地震一來,玻璃飾品或蠟燭精油砸落,後果也是不堪設想。「地震來的時候,老人家千萬不要驚慌亂走或急著起身、開門離開!」史明元強調,地震時,地在搖、門在晃,半夜又一片漆黑,老人一走動,很容易跌倒,有貧血問題的話更是危險。最重要的是,在平常,也就是地震發生前,就要特別留意居家擺設、裝潢與各項安全設施,地震發生時,較不容易受傷或引發不幸事件。【資料來源】內政部消防署
-
2022-10-11 醫療.感染科
婦幼保護力/南台灣缺乏兒童急重症 台南呂維胤、高雄黃秋瑛盼整合醫療資源
衛福部長薛瑞元點出,新冠疫情凸顯兒童醫療網脆弱問題,有意在新設立「兒童司」前,會先優化國內兒童醫療,其實,在南部不少當地民意代表長年發聲,盼能在台南、高雄等處興建兒童醫院。台南市議員呂維胤指出,台灣新生兒死亡率高達千分之4.5,高於鄰近的日本、韓國;又以台南而言,提升新生兒存活率外,也要兼顧孕婦產期及新生兒照護資源。高雄市議員黃秋媖也多次在議會爭取設立兒童夜間急診服務、增加兒科專科醫師看診,希望能重視兒童醫療權益。呂維胤指出,台南市自107年至110年出生人口從12379人跌至9634人,截至今年八月底更僅有6千多名新生兒,再攤開衛福部的統計,18歲以下兒少三大死因,當中周產期的呼吸疾病、感染等特定病況,先天性畸形變形及染色體異常,都與新生兒存活率息息相關。他也拿出數據,目前台南市共有28萬2617位兒童,約佔台南市15%人口,兒科醫師竟只有182人、兒科診所129家、病床數410床,更何況還有18個行政區沒有任何一位兒科醫師,醫療資源區域分配嚴重失衡,加上幅員遼闊,偏鄉孩童恐無法及時就醫。呂維胤認為,台南市位處嘉義、高雄、屏東之間,市府應該和成功大學和奇美等大型醫院合作,比照成大老人醫院模式,打造「國家級南部兒童專責醫院」,提升新生兒、早產兒和早療兒病床數及醫療設備,同時鼓勵兒科臨床醫學研究,增聘兒科專科人力,改善兒科醫療人力不足、資源分配不均等問題。往南走到高雄市,同樣面臨兒童照護資源不足的窘境,黃秋媖分享,曾有一對年輕夫妻半夜求助,他們的小孩在三更半夜發燒、嘔吐,送到診所卻無法收治,最後輾轉送往高雄岡山醫院急診,經過治療小朋友已康復出院,這件事情反映出需要強力盤點醫療資源。多次針對兒童醫療召開會議的她說,目前正在籌設的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高醫岡山醫院,就希望爭取設立兒童夜間急診服務,甚至增加兒科專科醫師看診,同時也建議,高雄在地的醫院像是長庚、榮總、義大等,能在未來成立夜間聯合急診的衛生聯盟,藉此補足兒童醫療量能。
-
2022-10-10 養生.聰明飲食
100%阿拉比卡一定是比較好的咖啡嗎?專家解析如何喝咖啡才健康
咖啡可以說是現在全世界最受歡迎的嗜好性飲料,本文想以食品科學的角度看看咖啡的豐富世界,首先讓我們一起來看看以下一些有趣的咖啡統計數字,就會覺得咖啡的世界既深奧又有意思。⚫全世界每天大概喝掉20億杯的咖啡,平均2人喝一杯(我相信很多小孩跟老人不喝咖啡的,所以扣掉這些人之後,成年人平均喝咖啡的數量更高了)。⚫咖啡是世界第一大的農產貿易品,全球生產量達1000萬噸。⚫世界咖啡生產最大的國家是巴西、越南與哥倫比亞(咖啡原產地的非洲國家都沒擠進來)。⚫世界咖啡消費量最大的地區是美國、德國、義大利及日本(都不是咖啡主要的生產地)。⚫每人喝最多咖啡的國家是芬蘭、挪威、丹麥與美國(是不是北歐夜晚特別長,需要咖啡提神?)。咖啡有哪些種?我們喝的咖啡其實不是同一物種,而是屬於茜草科Rubiaceae、咖啡屬Coffea下的幾十種(有人說是上百種)的不同物種。因為咖啡的原生地在衣索比亞一帶,那邊散落了上百種的咖啡野生種,只是大多數都不具商業價值,所以我們現在消費的大多數咖啡,是商業種植而來。物種之分目前咖啡主要主要來自三個種:阿拉比卡(Coffea arabica)、羅布斯塔(Coffea canephora)、賴比瑞亞(Coffea liberica)。⚫阿拉比卡是目前量最大的咖啡,也被宣傳為品質最佳的咖啡,所以現在是市場的主流,價格也最高,產量佔了所有咖啡的65%以上。⚫羅布斯塔據信是源流自阿拉比卡的變種,但是具有強壯、抗病、容易栽種、產量大的優點,但是口感較為苦、重、香氣比較弱、咖啡因較高,所以價格便宜,市場上沒那麼受歡迎,目前產量約占全世界的30%。⚫賴比瑞亞現在很少有人種了,市場上量其實很小,它的豆身大顆、但是滋味平淡,所以不受市場重視,但是據說馬來西亞白咖啡的源流就是用了賴比瑞亞咖啡,才有那特殊的風味。品種之分而因為阿拉比卡全世界大量種植,所以各地人為選育出了很多具有特殊風味、特色的品種,如鐵比卡、波旁、卡度拉、卡度艾、藝妓(geisha)等等,但不管他們有怎樣的特徵、口味差別,都是屬於阿拉比卡的這個物種。因為中文的不精確,或是被人亂用,品種這個名詞常被跟物種弄混。品種應該指的是人類在栽種作物時,刻意選拔出來具有特殊性狀的種類。就像貓有分美國短毛、日本貓、暹羅貓、波斯貓等等,他們具有不同的外表特徵(毛長、體格、個性)等等,但都屬於家貓這個物種,而且可以互相交配產出下一代,只是特徵性狀會因為混種而亂掉了(可能就叫米克斯了)。混種但是以上的物種之間,也會天然或人為出現一些例外的混種,所以阿拉比卡與羅布斯塔有混種出現,這些混種很多繼承羅布斯塔的優點,對於咖啡葉銹病有比較好的抵抗力。這些混種比如說有帝汶混種(Timor Hybrid)、阿拉布斯塔(Arabusta)等等。在學術界的嚴謹說法下,學名的表示方法會是帝汶混種Timor hybrid (Coffea arabica x C. canephora)。不會叫阿拉比卡,也不會叫羅布斯塔。但是Timor hybrid 又陸續與阿拉比卡育種出下一代如卡第摩catimor 薩第摩sarchimor等等,卡第摩在世界上栽培量其實很大,被廣泛接受稱為阿拉比卡豆,但是它也有25%羅布斯塔的血統。所以韋恩其實也很贊同維基百科的分法,端看定義為何,生物學學術上,我認為它是個interhybrid(雜交混種),但是商業上叫它阿拉比卡豆是大家可以接受的。接枝許多園藝學家為了解決抗葉銹病或其他理由,也開發出接枝的技術,這就像台灣比較常見的高接梨技術一樣,比如說將阿拉比卡的枝條接在羅布斯塔的樹身上。但是這樣不會生出阿拉比卡與羅布斯塔的混種,物種還是不變的,之前西雅圖咖啡企圖拿這個理由來解釋混用咖啡豆的不當行為就太牽強了。100%阿拉比卡一定是比較好的咖啡嗎?其實未必,這恐怕是被行銷出來的概念,羅布斯塔也有它強烈的風味,許多義式混合豆也會在配方裡添加若干比例的羅布斯塔豆,提供強烈的基底,所以風味還是看怎麼創意發揮,喜好更是因人而異。喝咖啡對健康的益處喝咖啡到底對健康是好是壞其實一直是個爭論,根據最新的一些研究來說,適量喝咖啡對身體是有好處的,也就是利大於弊。咖啡因為含有許多抗氧化物,還有多酚類以及維生素B2丶B3、 與鎂丶鉀等營養成份,所以對健康有很多益處。韋恩在咖啡的5大健康益處裡,統整喝咖啡有5大好處:喝咖啡有助降低死亡率一項在美國進行非白人族群的研究指出,每天一杯咖啡的人,死亡率可以降低12%。而另一份刊登在英國醫學期刊上的研究顯示,有喝咖啡的人比不喝咖啡的人死亡率低17%。另一篇對歐洲各國的研究顯示,咖啡愛好者的死亡率比不喝咖啡的人,死亡率明顯較低。詳細有關咖與死亡率的關係,可以參考前文一天一咖啡,死神遠離我。咖啡有助預防糖尿病一項針對48,000人的研究發現,連續喝6年的咖啡可以降低11% 第二型糖尿病的風險。咖啡有益心血管健康研究指出,喝咖啡的人可以降低11 %發生心臟病的機會,同時也有幫助降低血壓的效果。我在有的研究裡發現,喝無過濾的咖啡(如義式)反而比較會使得膽固醇上升,這點必須注意。 咖啡對肝有保護作用很多研究指出,喝咖啡對脂肪肝丶肝纖維化有預防作用,甚至也可以降低膽結石的發生機會。同時也有助於預防肝癌。咖啡有助於腦部健康2017一項統合研究指出喝咖啡有助於預防憂鬱等狀況,也有助於預防巴金森氏症的發生。咖啡的丙烯醯胺會致癌嗎?不過之前有人提出警告,美國加州宣布要求包含星巴克等的咖啡業者必須標示警語,說明咖啡含有致癌物丙烯醯胺,網路上一時又嘩然。其實韋恩分析喝咖啡不用怕丙烯醯胺,大家每天咖啡喝的量遠遠不及累積丙烯醯胺會造成健康傷害的量,所以一般喝咖啡是不用擔心的。如果要避免咖啡裡丙烯醯胺的危害,還有幾個原則,依據學者研究:⚫重焙咖啡裡的丙烯醯胺低於淺焙咖啡⚫阿拉比卡的丙烯醯胺低於羅布斯塔⚫以其他食物幫助肝臟代謝掉丙烯醯胺,要幫助肝臟代謝掉丙烯醯胺,也可以配個大蒜或是配個藍莓,有助加速代謝速度。咖啡會讓人膽固醇升高?在過去許多研究中發現,喝咖啡確實會造成某些人總膽固醇(尤其是壞的膽固醇 LDL)升高,這對健康當然是不利的因素。經過研究,這主要是咖啡裡含有雙萜咖啡豆醇(diterpenes kahweol)及咖啡醇(cafestol)等增加膽固醇的物質所造成。但是其實不用太擔心,這與咖啡的泡法有關,使用濾紙泡的美式咖啡,會大大降低咖啡醇這類物質的含量,因為濾紙本身會吸附咖啡醇而移除,根據分析結果,使用濾紙泡的咖啡,咖啡醇可以降低為只剩1/30。因此歐洲心臟病學會依據歷時20年的研究結論發表Coffee consumption and mortality from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and total mortality: Does the brewing method matter?,以過濾方法例如濾紙去沖咖啡對心血管是最健康的。因為濾紙能夠大大降低這個風險,大家就可以更放心享用咖啡了。咖啡冷泡好還是熱泡好?咖啡的抗氧化物既然這麼好,那要怎麼喝呢?這邊有一些科學數據告訴大家(更詳細分析可以參見前文熱泡的咖啡比冷泡有更多的抗氧化物)。以一篇刊登在Scientific Report的研究告訴我們許多冷泡咖啡的事實,證明之前許多咖啡界或美食界對冷泡咖啡的觀念,其實許多是一種迷思。以下是該研究經過對五種產地(巴西、兩款衣索比亞、哥倫比亞、緬甸、墨西哥)分別進行熱泡與冷泡後再加以分析,所得到的比較結果:⚫pH值(熱泡略低):4款熱泡的pH都比冷泡低⚫酸度(熱泡高):熱泡的可滴定酸都比冷泡多⚫咖啡綠原酸(熱泡高):經過分析,熱泡咖啡含有較高的咖啡綠原酸⚫抗氧化力(熱泡高):經過分析,熱泡咖啡的抗氧化力明顯比較高所以如果是為了喝到更多抗氧化物,建議要熱泡咖啡。但是冷泡咖啡有截然不同的風味,想要變化享用咖啡的方式的話,冷泡咖啡當然也是一種好選擇。喝咖啡容易排便?有許多人有這樣的經驗,喝咖啡以後特別容易有便意?不管拿鐵或是黑咖啡都是。所以與含不含牛奶(拿鐵)無關,尤其是冰咖啡特別明顯。分析文獻來看,應該是咖啡因的效果,因為咖啡因本身可以刺激腸道蠕動的反射作用,也會刺激直腸的便意,尤其在低溫下更為明顯,也無怪乎有這麼多人深有同感。或許這也是早餐大冰奶有同樣跑廁所效應的原因,因為濃紅茶也是高咖啡因含量的(其實茶的咖啡因含量裡,紅茶高於烏龍茶或綠茶)。台灣創新的米麴咖啡,或成頑固便便的殺手所以台灣有家新創生技公司,以最新產品【麴米咖啡】獲選2022年經濟部工業局舉辦的新味食潮獎,勇奪【其他綜合食品】【潔淨高值特別獎】。所謂麴米咖啡是以特殊的發酵米麴工法,將米麴與咖啡做結合,讓咖啡擁有之前都沒有的香味深度。此外,米麴也可加入許多活性酵素,以冷泡的手法泡這個麴米咖啡,喝完確實有肚子的咕嚕感,特別適合有消化不良問題、或是有堅強而頑固便便的人。想要更了解米麴咖啡可以參考前文:台灣創新的米麴咖啡,或成頑固便便的殺手。一天可以喝多少杯的咖啡?咖啡雖然有很多機能性成分,但是因為也含有咖啡因所以必須要適量,這個適合的量可能因人而異,因為有的人可能對咖啡因較敏感,或是也要因咖啡而異,因為濃縮義式咖啡與美式咖啡裡的咖啡因濃度差異是很大的。而且對於心血管疾病、骨質疏鬆、失眠、腸胃疾患等慢性病民眾,過量飲用咖啡將對健康造成影響。所以最近的研究報告建議每天不超過2到3杯。依照現在衛服部的建議,成人每日咖啡因攝取量以300mg(毫克)以下為宜,所以對於咖啡因的標示有法規上的要求。包裝飲料的咖啡因標示對於包裝的含有咖啡因成分之飲料,應於產品外包裝標示咖啡因含量:⚫每100毫升所含咖啡因高於或等於20毫克者,其咖啡因含量標示要以每100毫升實際所含咖啡因含量進行標示。⚫每100毫升所含咖啡因低於20毫克者,其咖啡因含量以「20mg/100mL以下」進行標示。⚫如每100毫升所含咖啡因等於或低於2毫克者,得以低咖啡因標示。現煮咖啡的咖啡因標示而對於現煮咖啡,考慮因為沖泡條件可能變異比較大,以紅黃綠燈標示:⚫紅色代表每杯咖啡因總含量200毫克以上。⚫黃色代表每杯咖啡因總含量100-200毫克。⚫綠色代表每杯咖啡因總含量100毫克以下。台灣的咖啡歷史軼事其實台灣也曾經是日本時代重要的咖啡產地,一棵台東百年咖啡樹,牽起日本與台灣的咖啡情緣裡為大家介紹了,其實台灣種植咖啡的歷史可是超過了一百年,而台灣的咖啡曾經暢銷日本,當年如果沒有世界大戰,台灣可能繼續成為世界上重要的咖啡出口國,而日本知名咖啡品牌 Key Coffee,其實是發跡自台灣的。而二次世界大戰時,台灣因為物資供應日本軍隊吃緊,所以也有做過山寨咖啡的有趣黑歷史!?咖啡替代摻假的黑歷史-台灣也出過土裡長的咖啡,收集到可愛阿嬤回憶當年的山寨咖啡製作歷史!最後我們終於明白了事情的真相,當時候阿嬤們不知道什麼是咖啡,把樹薯粉炒一炒,再研磨後泡熱水後便成為「混濁液體」,顏色像是咖啡。當時代的村莊裡面,誰都沒喝過咖啡,只知道那是杯時髦的飲品;見到那杯阿嬤泡的「茶」,便認為是咖啡。於是一傳十十傳百,最後知道豐田產咖啡豆的日本人也聽聞了,於是請阿嬤他們的「咖啡工廠」將豐田出產的「咖啡豆」製成咖啡,為日本前線吃緊的戰事與緊縮的物資作出貢獻……。資料來源:社團法人花蓮縣牛犁社區交流協會咖啡摻假的黑歷史咖啡身為世界上數一數二重要的經濟作物,所以不免有許多人動了摻假偽冒的歪腦筋,畢竟殺頭生意有人做,賠錢生意沒人做。黑心咖啡的歷史恐怕超過了兩百多年,這可是從19世紀就有很多明確記錄的。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黑心業者與執法者/食品專家幾百年來一直在鬥法,也使得黑心摻假手法層出不窮,讓人嘆為觀止。韋恩分析,摻假偽冒的黑心咖啡主要有以下手法:咖啡摻假的源頭- 菊苣自從1820年代,德國化學家阿庫姆就在倫敦成為食物打假專家的先驅,阿庫姆首先指出,當時倫敦店裡的研磨咖啡粉,很多都摻入了烤過的菊苣粉,菊苣粉用的是菊苣這種植物的根,菊苣的葉子一般是當蔬菜用,而其肥大的根本來沒什麼用,後來黑心商人發現它富含澱粉與醣類,所以烤乾磨碎後,就可以充入研磨咖啡粉裡面增量,而另外想讓顏色更像一點的話,就再加入黑糖來調黑一點。這可能就是有史以來第一種的黑心咖啡配方了。當時英國很多人就在抱怨,來自印度的咖啡根本沒有不摻菊苣粉的。1856年的泰唔士報曾經寫道「我們要咖啡,卻得到菊苣根粉末,我們要菊苣根粉末,卻得到燒焦的胡蘿蔔和馬肝粉。」咖啡摻假的大宗- 穀類根莖澱粉咖啡摻假的獲利實在太高,所以讓咖啡黑心商人們仍前仆後繼,用其他各種東西來摻假,其中最常用的還是各種穀類或是根莖澱粉,比如說小麥、大麥、橡實、杏仁、玉米、蒲公英根等等。德國在一次世界大戰時,因為物資缺乏,還由政府大力推動民眾選用代用咖啡,這個代用咖啡就是用橡實做的,由政府統一配給。咖啡摻假- 豆類與種籽咖啡摻假還有一個派系,就是用各種豆類或種籽,比如說大豆、綠豆、鷹嘴豆、棉籽、羽扇豆籽等等,在美國的南北戰爭期間,大豆做的「假」咖啡就曾經盛行於物資被封鎖的南方陣營。事實上,南方陣營曾經出現過各式各樣的咖啡替代品,而這種「假」咖啡,被統稱為林肯咖啡,因為南方人認為他們得喝這種咖啡都是林肯害的,當時甚至連炒熟的葡萄籽都被用做咖啡替代品之列。大豆(黃豆、黑豆)替代咖啡其實一直源流到現在,因為不含咖啡因,反而受到現代一些消費者的歡迎,當然如果有清楚告訴消費者,那當然不叫摻假了。食物以外的黑心咖啡填充物近年來,越南成為世界上數一數二的咖啡出口國,很多研磨咖啡粉出產自越南。只是之前越南也出現過聳人聽聞的黑心咖啡案件,居然是黑心廠商回收舊電池, 然後打開電池取得裡面的電池芯粉,然後甚至摻上泥土、石粉,再加入劣質咖啡豆中,製成黑心咖啡粉銷往越南各地。該項產品雖然沒有流入台灣的跡象,不過也是嚇到許多人如驚弓之鳥了。結論綜合來說,喝咖啡心情好,喝咖啡聊是非,有有助於社交,對健康也大有益處。只要注意咖啡因攝取不要過量,一天不要喝超過2杯咖啡,其他就放開心好好享受咖啡吧。原文出處:韋恩的食農生活
-
2022-10-10 焦點.健康知識+
左側睡能減少胃酸逆流!哪種睡眠姿勢最健康?專科醫師這麼說
讀者william480113在2022-9-29在側睡能預防老人痴呆?的回應欄留言:「林教授,您好:文中所謂的側睡是有分左或右嗎?前天同學傳來,睡左側好處:(1)淋巴系統排毒-由於人體主要的淋巴系統位於左邊,靠左側睡可以藉由重力減輕血液和淋巴引流的壓力,促進淋巴過濾廢棄物。(2)有益心臟功能-靠左側睡可以改善心臟血液循環,減輕心臟壓力,促進主動脈血液流出。(3)幫助消化-靠左側睡能避免胃酸逆流進食道, 也使大腸廢棄物更容易進入下結腸,有助醒後排便 。(4)結構觀點-靠右側睡,人體的胃部容易對胰臟造成壓迫,阻礙其功能。(5)促進脾臟功能-睡左側有助血液回流脾臟,脾臟有淨化血液的功能,能提升免疫力。有人做過這樣的研究嗎?謝謝!」在這五點裡面,只有第三點算是部分正確,其他4點則都是沒有科學根據。所以,在接下來的文章裡,我只會討論「左側睡能避免胃酸逆流進食道」。(註:「避免」是錯誤用詞;正確的說法是「減少」)這位讀者附上的一篇文章是2018-9-20發表在元氣網的你是左側睡還是右側睡? 這種睡姿容易引發癌症。這篇文章總共有六段,但後三段卻是跟睡覺姿勢毫不相干,所以文章的標題雖然吸睛,但卻是以偏概全。不管如何,文章的前三段是:(1)睡覺的姿勢影響你得癌症的機率?睡眠醫生江秉穎,日前出版新書「自己的睡眠自己救」。他在書中指出,根據美國研究,習慣右側睡的人,容易引發食道癌。(2)江秉穎指出,睡姿以放鬆為宜,每個人根據自己感到舒適的狀態來調整。會打呼者或睡眠呼吸中止症患者,一般以側臥為宜。(3)但有些研究報告提供不同身體狀況者參考,根據「美國腸胃科醫學」雜誌的研究顯示,長期身體右側臥,容易引發食道癌,因為胃部比食道位置高,食道與胃相接的肌肉變得鬆弛,胃酸回流容易造成胃病,甚至流進食道,使食道酸性時間變長,而左側臥的食道酸性時間最短。《美國腸胃科醫學期刊》總共發表了三篇跟「左側睡能減少胃酸逆流」相關的論文。1999年:Influence of spontaneous sleep positions on nighttime recumbent reflux in patients with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自發睡眠姿勢對胃食道逆流病患者夜間臥位逆流的影響)。2000年:Effect of different recumbent positions on postprandial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in normal subjects(不同臥位對正常人餐後胃食道逆流的影響)2022年:Associations Between Sleep Position and Nocturnal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A Study Using Concurrent Monitoring of Sleep Position and Esophageal pH and Impedance(睡眠姿勢與夜間胃食道逆流之間的關聯:一項同時監測睡眠姿勢和食道 pH 值和阻抗的研究)。這三篇論文的確都表明「左側睡能減少胃酸逆流」,但卻都沒有提起「習慣右側睡的人,容易引發食道癌」。我花了幾乎一整天的時間搜索,也搜不到有任何研究聲稱「習慣右側睡的人,容易引發食道癌」。所以,很顯然,此一說法應該是名醫的想像力太過豐富。其實,名醫所講的另一句話才是最重要的,但可惜它既不危言聳聽,也不天花亂墜,所以不會有人有興趣分享轉傳。這句話是「睡姿以放鬆為宜,每個人根據自己感到舒適的狀態來調整」。是的,「根據狀態調整」,而且這種調整是自然發生的,而不是可以用意志力控制的(睡著了還會有意志力嗎?)。不信的話,請看上面那篇2022年的論文。在這項研究裡,接受調查的57 名志願者都有佩戴一個記錄睡覺姿勢的儀器,而結果發現他們的睡覺姿勢是仰臥,右側臥,左側臥,差不多各佔三分之一的時間。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的睡眠醫學專科醫生Atul Malhotra在接受Snopes訪問時說:「大多數人輾轉反側,因此僅以一種姿勢睡覺通常是做不到的。」那,您還需要煩惱哪一種睡覺姿勢最健康嗎?您還要相信名醫說的「習慣右側睡的人,容易引發食道癌」嗎?原文:右側睡容易得癌,名醫說的
-
2022-10-08 焦點.長期照護
「我沒用了」…媽跌倒後不敢走動 該如何幫她?
3歲的媽媽前些日子曾經跌倒,現在已經完全恢復了,但變得不敢走動,活動力下降,開始常常躺著昏睡,或是呆坐在椅子上,了解後也不是身體上真的有什麼不適,可是卻不願意動,還會不時說一些負面的話「我老了沒用了」,我擔心她肌力會越發下降,怎麼幫助媽媽突破心理障礙,願意增加活動力呢?(新北 高小姐)照顧高齡父母不容易,看到心愛的家人跌倒後活動力下降,身為子女的難免焦慮憂心,欣明心理成長中心所長謝玲玉表示,不論是生理上和心理上都要觀察細微,才能知道怎麼幫助母親。謝玲玉表示,70幾歲的長輩在跌倒後,首先要釐清跌倒詳細的原因,肌肉和肩頸受傷是我們已知道的結果,可是有的是因為地面有高低差才跌倒,但有的是平地就暈眩導致跌倒,情況不同,原因要特別觀察,是腦部退化,還是沒有力氣?長輩通常跌倒時只有片段記憶,無法了解到細微情節,或許可以到身心精神科就診確認生理上是否有問題。角色調適挫敗 會說「我沒用了」她指出,如果以上都釐清了,跌倒後心情低迷,或許是五、六十歲以上面臨角色轉換,從工作職位退下來,子女又長大獨立,媽媽角色功能「淡化」,這時候如果跌倒了,會更加感覺自己不太有什麼能力,心理上容易產生障礙,才會說出「我老了沒用了」負面的話。謝玲玉表示,身為照顧者,感受到媽媽的負面情緒,壓力會很大,或許多給點安慰「你不會沒用啦!多去走走」,但對跌倒的當事人來講,以前的認知都是勤勉和對人要有貢獻才有用,現在受傷了當然會感到挫敗與沒用,面對鼓勵的話,還是覺得自己不想走,兩人會在同樣的迴圈中溝通。跳脫健康話題 聊些開心懷舊事「叫她轉換角色困難,不如幫助她轉換情緒。」謝玲玉建議,不要繞在原本的身體限制中討論,「懷舊話題」就是個很好的主題,年紀大的父母對於新的事物難以記住,但對於年輕往事往往特別有感,以前遇過的人們像是同事、鄰居、親戚,也都是可以和媽媽一起聊的話題。她強調,雙方能維持愉快氛圍,母親的心情會比較正向,不要一直提醒她會退化,這是一個事實,可是對媽媽來說並沒有促進健康的效益,任何會讓她擔心的事情,簡單帶過就好,當她舒服愉悅,也比較願意做些什麼。每天做點復健 白天勿昏睡太多謝玲玉指出,如果想要媽媽增加活動力,像是復健運動,只要讓她每天做一點點,有進步就多加鼓勵,比較有心可以為媽媽做紀錄,有一點變化都清楚之外,也知道媽媽做到什麼程度就會累,調整活動適當的時間和強度。謝玲玉表示,子女可觀察昏睡的狀態,如果是因為累、體力不行才要睡,不只是「想睡」,不要給予媽媽太多期待,如先前提到的,就醫後才能區別跌倒後活動力下降的原因,再來就是老人家在白天若有人陪伴,盡量幫助她在白天時不要昏睡太多,免得晚上睡不著,若只有晚上才能見得到面,可以讓她有些活動,例如和她聊天,能幫助睡眠。
-
2022-10-08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肌少症、「雞」小症 都要鍛鍊
80歲阿公由阿嬤陪同前來看診,主訴四肢無力,看完診。醫師:「是肌少症。」阿嬤:「『雞』小症?年紀那麼大了,『雞』小一點也沒關係,反正也很少用!」人是動物,就是要「動」的物,因此,上天設計,肌肉沒有動,肌肉纖維就慢慢萎縮,也因此老人家一旦臥床沒有動,四肢肌肉就會越來越萎縮,如果不做肌肉運動,通常就會一直癱在病床上了。年紀大了,肌肉量就會慢慢流失,這是不少老人家發生肌少症的原因,因此多多運動,攝取適量的蛋白質,也可以降低肌少症的發生。至於「雞小症」,也是老人家常有的現象,其原因與老人家的肌肉萎縮,海綿體纖維化以及「用進廢退」不常使用有關。肌少症厲害,體能減退,容易跌倒,造成意外。雞小症,夫妻性生活不美滿,也會影響感情,當然,目前有壯陽藥可補強,也可以局部打震波改進。肌少症可以藉由運動、肌力訓練改正,尤其重力訓練這幾年來幾乎成為全民運動,但運動傷害造成不幸也時有所聞,因為目前任何人都可以做健身教練,但如果病人有心臟病或高血壓或動脈硬化等隱疾,如果操之過急或用力不當,可能會產生意想不到的副作用。例如有人做重力訓練引起肋骨骨折,也有人引起心臟瓣膜斷裂,也有人發生主動脈剝離,都是活生生的案例。總之,了解人體生理的知識,如何防範肌少症或雞小症,都是保有中老年人健康幸福人生的必要條件。●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定期出版好心肝會刊、並發行B型C型肝炎暨肝癌治療小手冊,最新的好心肝會刊已出版,歡迎來電索閱。若您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本會免費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肝病相關資訊。
-
2022-10-08 養生.聰明做健檢
很多癌症都是在50歲被發現!30、40、50、60歲健檢最該注意的事
誰都不想生病,但在還沒生病之前,每個人對健康的定義卻是相當主觀,我們醫師常被問到的一個問題:「我x歲了,要做全身健康檢查嗎?」這反映許多人在自以為健康的前提下,不知道如何判斷自己適合的健檢,其實可以用年齡做區分,不同的階段,身體、生活型態、人生角色都不一樣,答案也是相對的。 通常我會用「30~50歲」跟「50~70歲」兩個階段來看待。其中,30~50歲這個階段我又會分成「30~40歲」跟「40~50歲」兩個小階段。 30~40歲的人們多半已工作數年,因工作壓力的累積,身體出現新變化,特別是男性,在工作壓力大的前提下,容易因為飲食不正常、外食多、少運動而肥胖,也因而種下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此外,壓力大刺激交感神經,長期壓力也會使得腎上腺皮質素過度分泌,容易造成血糖升高、脂肪堆積、三高等慢性病都是經年累月的結果,因此從30歲起,建議一定要有要有新陳代謝方面的血液生化檢查,即使是員工體檢,都不要忽略。 30歲起的的健康檢查也可增加一些常見的腫瘤部分,特別是有癌症家族史者,例如女性的乳房超音波;男性若有抽菸習慣,則可早期進行肺部檢查,甚至因為飲食不正常,則可做腸胃鏡檢。 40~50歲跟30~40歲階段很類似,但除了主動的態度之外還要積極,這階段小孩可能還小,加上有父母要照顧,可以說是壓力最大的一個階段。 40~50歲,除了定期健康檢查外還要多從事健康促進活動,如健康均衡飲食、運動等,也建議開始收集健檢報告的習慣,讓未來的檢查結果有比較的基礎。我常跟人家說,學生時代陽春不過的健康檢查可能都有參考價值,例如有些人膽紅素本來就比標準值稍高,但若有紀錄可循,他向來是如此,知道是個人體質之故,就不會覺得意外及焦慮。 由於多數癌症發現的年紀約從50歲開始,因此,40~50歲這個區間,若沒有做過一次較完整的健檢,在這個階段可以考慮做一次,可能可以早些發現腫瘤或做為日後身體構造比對的基礎。 很多人對精密影像健檢會有鴕鳥心態,認為不知道反而沒事,但很多腫瘤一開始是沒症狀的,若檢查結果正常反而才不會對身體發生的一些小症狀疑神疑鬼,就算有發現也大多是早期病竈,還比較容易治療。 50~70歲可以說是健康檢查下個階段的分水嶺,其中,以乳癌為例,雖然乳癌在特定族群有年輕化的趨勢,但50歲左右仍是發生率最高的年齡,這時癌症篩檢就不能忽略。 到了50~60歲時,小孩也開始大了,有較好的經濟基礎,要多久做一次全身健檢呢?這其實是沒有標準的,這好比保險,有人想保1千萬,但有人只保100萬,端看你對人生風險的態度。 在50~60歲這個階段,檢查的結果常常是發現身體有一些毛病,因此必須保持主動面對的心態,該治療就治療,該追蹤就定期追蹤,該改變生活型態就應該生活規律。 隨著人口老年化,60~70歲以後的健康檢查要怎麼做呢?我認為要看當時的健康狀態。有人70歲了,還是活力十足、社交頻繁,這時候反而要把這樣的老人當50~60歲看待,若原本就有健康檢查習慣,可以維持自己既定的頻率,繼續維持良好的健康生活型態。 80歲以後腫瘤發生率反而降低也較不須積極治療,因此,積極的全身影像健康檢查較不建議,反而中風心肌梗塞的發生風險仍持續增加,積極防治三高,健康促進仍屬必要。 大體上,所謂的定期健康檢查可以分階段來看,30~50歲是我們人生工作、經濟、家庭負擔的重要時期,而50~70歲則是規劃退休生活,不管哪一個階段,維護健康的重點方法雖可不同,身體健康一樣重要。 作者簡介韋朝榮 副院長/主任醫師 Chao-Jung Wei專長:放射診斷科現職:臺北市北投健康管理醫院 副院長/主任醫師學歷:美國杜克大學病理學博士,國立陽明大學醫學系經歷:台中榮民總醫院磁振造影健檢中心主任醫師,台北榮民總醫院放射部主治醫師,國立陽明大學醫學院助理教授,教育部頒定助理教授專欄簡介/北投健康管理醫院臺北市北投健康管理醫院,為國內首家命名「健康管理」之健檢醫院,提供高階影像健康檢查、美容醫學,融合假期微旅,全方位照顧您與家人的身心靈。本院延攬榮總、北醫、長庚等醫學中心經驗豐富醫療團隊,透過高科技精密儀器提供專業判讀,在醫檢分離的優質環境,享用營養師調配、北投老爺酒店主廚設計的健檢餐,安心完成一日健檢、醫師當天一對一詳盡解說,有效提供健康管理、諮詢及轉診服務。http://www.tpehealth.com/延伸閱讀: 下半身循環好,自然就變瘦!一天3分鐘,她靠「轉轉腳踝」6個月瘦15公斤
-
2022-10-07 退休力.理財準備
拒當下流老人!財經作家江季芸:不管親友、子女借錢,一次是底線
今年揮別職場的助理教授江季芸,40多歲就開始自己的退休大計,穩健朝年領百萬股利的路上邁進!她說,賺錢與投資固然重要,可是想要退休後高枕無憂,最重要是「懂得守住錢」。 她看過父執輩有太多人,因為金錢借貸而撕破臉,到最後落得手足、親友形同陌路。「有些人因為心太軟、太善良把錢借給親友,最後要不回來,反而讓自己陷入經濟拮据,甚至還要向別人借錢來過日子!真是有苦難言、後悔莫及。」 拒當下流老人,借錢一次是底線 在江季芸的退休理財計畫中,並沒有特別界定出所謂的「金錢界線」,但內心卻有一把尺在衡量,不只是為了自己,也是為了讓對方著想-「讓對方為自己的財務、人生負起責任。」 「我有思考過,若真有親友向我求援時,我會提供的底線金額大致是多少。而且我會明確告知,就算這次在金錢上援助,也只會給一次機會,之後絕對會堅定拒絕!畢竟自己的退休金自己存、自己的退休金自己保護。」 那如果是自己的子女,江季芸的「這把尺」也是同樣原則嗎? 她的答案是肯定的,「留錢不如留下觀念,就算是只買一支原子筆,我也會讓他了解各種文具的價格區間,定價多少算是落在合理範圍。什麼樣的價格偏貴?什麼樣的價格是便宜?我告訴他,股票價格也會有類似這樣的高低起伏波動。」 江季芸在孩子小時候,就開始教導「生活理財」,讓孩子練習記帳和分配預算,因為理財不只是股票投資,日常生活中的食衣住行育樂,都和金錢息息相關。她很早就灌輸孩子觀念-長大後必須為自己的人生負起完全責任,包含對自己的財務負責。 「而且我會讓孩子知道,媽媽是說到做到的人,我是玩真的。如果你犯了錯誤,你就要自己去承擔後果。」 不幫還債,別讓孩子有錯誤期待 江季芸說,她曾看過一位女生,不停辦卡、刷卡成了卡奴,負債越滾越大,積欠近2百萬元卡債。她的父親不得不出面與銀行協商,幫她還了債,但這女生完全沒學到教訓,後來又欠了幾十萬元,而一輩子省吃儉用的父親只得再度出來幫忙,「這樣的故事絕對不是少數!」 「後來這女生跟著別人去投資期貨,以為很好賺,又欠了將近30萬元,這次不敢跟年邁的父親伸手要錢,所以到處借錢。你覺得她有學到教訓嗎?我覺得沒有。她是萬惡不赦的人嗎?她也不是,她只是一個無知、沒有金錢觀的人,所以讓自己落入了這樣的下場。」 江季芸提到,如果不想老後落得為子女還債的下場,最好從小就要教導子女財務觀念。 「當子女長大後才不會有錯誤期待,以為哪天他們負債了,父母會幫他們清償。也別不好意思去婉拒親友要求,畢竟退休後如果想要有尊嚴、不倚賴子女的自在生活,我們最好還是好好守護自己辛苦存下來的老本。 」 她說,若子女成長過程裡,都被父母「顧牢牢」,甚至予取予求,未來當父母年邁無法再負擔時,可能還會引爆家庭的財務危機。江季芸補充道,父母財力足夠時,當然樂意為心愛子女出錢出資,但資助金額與範圍最好能「事先說清楚」,以免親子之間的想法有落差,最後反而傷錢又傷感情。 忌談金錢,反而傷錢又傷感情 「我發現亞洲人常不好意思開口講錢,甚至以為『談錢傷感情』。其實,看過身邊很多例子以後,才發現如果一開始不把錢講清楚,到最後才會真正傷到彼此。」 江季芸說,許多成人親子之間,對於父母是否應出資協助子女買車、買房而產生衝突,其實這大多來自彼此的錯誤期待,「金錢常是造成親子關係緊張、甚至決裂的原因。」 好比子女理所當然覺得父母會幫忙錢,最後卻落空而心生不滿;也有爸媽覺得子女不體貼他們退休、已無金錢收入來源,卻還要來挖錢而埋怨不孝,這些案例司空見慣,甚至引發社會案件。 她說,現在多數人已無「養兒防老」的心態,但千萬不要落入「養老防兒」的窘境!「我們這一代人要懂得自我照顧,同時也要讓子女懂得照顧自己,當然,也包括金錢。」●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搭上計程車後,懷疑司機想繞遠路,出聲請司機聽我的!下車後察覺司機是對的.她罹精神病、善忘,卻60多歲看起來像30歲!擁有忘記智慧,活在自己快樂裡,好過活在別人眼裡.認識死亡,有助了解人活在世上的意義!面對生命終站5大要點:不爭不奪、多施多捨,永保赤子之心
-
2022-10-06 焦點.杏林.診間
在榮民伯伯的褥瘡裡找到行醫的價值…陳威明,將心比心的骨癌仁醫
冬日清晨,天色微亮,台北榮總的手術室外,傳來新任院長陳威明的腳步聲,他已換上全身手術服,準備為病人做關節重建手術。趕在一大早七點多開刀已是陳威明的習慣,因為每天總有無數行政工作等著他,只能盡量利用一早的時間、中午的時段或是會議間的空檔,履行與病人之間的承諾。今年1月剛升任北榮院長的陳威明,是國內外推崇的骨科名醫。投入骨科領域30多年,至今完成3萬多例骨科手術,為骨癌患者重新找回生命的光。尤其對許多骨癌病童來說,他不只是醫師,更是真心付出關懷的「陳爸爸」。2018年他獲得台灣義行獎,2021年又獲頒公務人員「傑出貢獻獎」個人獎,不論醫術、學術或社會貢獻,都被各界肯定。在榮民伯伯的褥瘡裡 找到行醫的價值走上骨科腫瘤這條路,原本不在陳威明的生涯規劃裡。從小生長在台南六甲的他,少年時功課不錯,國中一畢業便北上考進了建中,後來因父親的期待選擇丙組,就讀陽明醫學院。但他笑說,大學一、二年級時不是很用功,平常很愛去釣魚及參與戶外活動,幸運的是他認真追求到一位用功的女朋友(後來成為妻子),兩人是同班同學,女朋友常幫他補習,讓他順利應付課業。直到三年級接觸到臨床科目後,陳威明覺得非常有趣,開始用功讀書。大六那年,他到台中榮總實習時,開始學習照顧病人,才一步步地從病人身上,找到了身為醫者的使命與價值。陳威明回憶,在中榮實習的第一個月,外科有位榮民伯伯,身上的褥瘡比巴掌還大,病房充滿腐肉的味道,奇臭無比,醫護人員每天為他換一次藥,但褥瘡依然腐爛發臭,「那時我很心想,如果改成一天換藥三次,會不會比較好?」於是,避之唯恐不及之際,陳威明卻每天照三餐進出病房為老人家換藥。他戴上三層厚厚的口罩,花很長的時間與無比的耐心,幫老人清洗傷口、上藥、剪掉腐肉。他的想法很單純:「他是我的病人,我就應該幫他的忙,幫他改變這種狀況。」在陳威明的細心照護下,病房裡的臭味日漸淡去,一個多月後老人的傷口竟然重新長出粉紅色的新肉。榮民伯伯的女兒非常感動,流著眼淚對陳威明千謝萬謝,還親手寫了一張感謝卡給他。這讓他非常震撼——原來,幫病人戰勝病魔,讓他們重拾正常生活,就是行醫的真諦。事隔三十五年,陳威明說起當年依然感動。「那位榮民伯伯,我到現在還記得他的名字,不是因為我幫過他,而是因為他和家屬真誠的感謝,幫助了一個年輕的醫師,奠定了行醫的使命感。」從此,陳威明對行醫有了全新的體悟,他開始認真的在各科實習,畢業時還獲得最佳臨床實習醫師獎。走進偏鄉 意外拿起手術刀醫學院畢業後,陳威明因為是公費生,必須先抽籤去偏鄉服務,感嘆一輩子籤運都不好的他,來到了北榮花蓮鳳林分院。而原本立志想走的腫瘤科,但因報到的時間較晚,鳳林分院的內科已無缺額,只能改走外科。當時花東有花蓮、馬蘭、太平三個榮民之家,常常有跌倒骨折的老榮民就醫,陳威明常常要跟著泌尿外科的鍾主任開骨科的刀,但他愈開愈覺得自己所學不足,幫不了病人,所以他主動向主任提出,讓他回台北榮總的骨科受訓。而那幾個月,也成了陳威明人生的轉捩點。他向學長們拜託:「只要肯教我,讓我做牛做馬都沒關係。」之後他每天待在北榮的手術室十多個小時,心裡只有一個念頭——全力學會基本骨科的開刀技術,好回去幫花蓮的榮民和鄉親們。4個月的訓練結束後,陳威明帶著所學的技術回到花蓮,全心全意投入骨科手術,1年多的時間完成了數十台骨科手術,也沒有出什麼併發症。他最難忘的是,有一回花蓮鳳林附近發生進香團的翻車車禍,十多名傷患送到鳳林分院。「我們外科只有少少的四個醫師,但沒有人轉到花蓮市,四個人花了兩天兩夜,把手術開完!」幸好,每位傷患都獲得妥善的照顧。 這樣的堅持與付出,讓陳威明和當地居民建立了很深的感情。他說,直到現在,不時還有花蓮的患者到北榮找他開刀。即使陳威明已升為院長,但在他們眼中,他始終是當年那個全力為花蓮人拚搏的「陳醫師」。相對地,陳威明的人生也轉了大彎,從沒想過要當骨科醫師的他,花蓮兩年的經驗讓他開刀開出了興趣,1990年6月公費下鄉結束後,北榮的骨科主任、也是陳威明的恩師羅惠熙同意他回台北榮總接受骨科住院醫師訓練。陳威明完成了5年住院醫師訓練,正好有位骨腫瘤的主治醫師轉換跑道,讓他順利接下骨腫瘤主治醫師的任務,他心裡很興奮:「上蒼怎麼對我這麼好?我竟然可以同時從事骨科和當初想走的腫瘤治療!」回顧這段歷程,陳威明的笑容裡充滿著人生的智慧。他說,從鳳林到北榮,每一次的轉折都來得很意外,都不是自己原定的目標,卻讓他領悟:原來人生不需要自我設限,也不必急著立下多麼遠大的目標,只要盡力把眼前的事情做好,隨順因緣,就會有許多意外的驚喜降臨,讓你找到屬於自己的春天和桃花源。93病房的陳爸爸走進骨腫瘤的領域,陳威明再度面對全新的挑戰。他說,1990年前,骨肉瘤(即俗稱的骨癌)是一種讓人聞之色變的癌症,好發年齡集中在10至25歲,患者以兒童及青少年居多,患者必須做截肢手術,而且術後的存活率也只有二成左右。【疾病百科】骨肉瘤骨肉瘤指的是生長於骨骼系統中的腫瘤。可分為惡性骨肉瘤、依汶氏肉瘤和惡性軟骨肉瘤…等數種。由於骨肉瘤好發於小孩,加上部分症狀十分相似,因此容易被誤認成生長痛,因而延誤治療。>>看詳細為了搶救這些孩子的未來,北榮在1998年底率先成立骨骼肌肉系統腫瘤治療團隊。陳威明認為,骨肉瘤的治療雖然困難且漫長,但守護生命是醫師的天職,「再難,也要為病人拚一場。」除了透過醫學專業為孩子們對抗骨癌,陳威明更以慈愛與溫暖澆灌小病人的心。每當有孩子確診骨肉瘤時,他總會在診間摸摸孩子的頭,或握拳與孩子的小拳頭相抵,鄭重地向孩子承諾:「陳爸爸會陪著你,一起對抗病魔。」而為了罹癌兒童設的專屬「93病房」,那裡是陳威明最疼惜的地方,平時即使行程緊湊,他也要擠出一點點時間去看看。看到孩子們的康復與進步,總能讓他忘卻工作的辛勞。(本文獲《醫學有故事》授權刊登,完整內容請看>>精采全文)
-
2022-10-04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感染新冠住院長者逾5成有吞嚥困難 專家教「軟食力」5大策略
● 染疫住院長者,逾5成吞嚥困難● 吞嚥困難影響營養攝取,體重減輕、預後不佳● 餐食應維持色香味形,增加進食意願台灣2025年邁入超高齡社會,長者除了老化因素容易出現吞嚥困難,國外研究更發現,確診新冠肺炎後,新冠病毒也會直接影響長輩的吞嚥功能。若要改善長者的吞嚥困難,醫師建議,應及早尋求醫療協助,搭配吞嚥功能訓練,並調整長者的餐食口味,只要掌握料理食物5祕訣,可以提高長輩進食意願。康復後半年 2成吞嚥困難根據「美國臨床營養學雜誌」統計資料,因染疫而住院的長者中,51.7%長者出現吞嚥困難,且住院的長者因攝食狀況不佳,住院兩周出院後體重平均下降10公斤,即使輕中症的長者都遇到吞嚥、營養不良、體重減輕等問題。住院康復後半年,仍有23%長者存在吞嚥困難問題,包括進食時間愈來愈久、進食時咳嗽,或食物在口中久嚥未吞等情況,不僅影響營養攝取,也影響長者預後。老年醫學專科醫師、翔展診所院長傅裕翔表示,台灣長者人數逐年增加,研究顯示,社區中的健康長者有12.8%出現吞嚥困難;醫院、長照機構更有近四成長者出現吞嚥困難,像口腔癌、肺炎、急性腎衰竭等疾病,或久病臥床者也會引起吞嚥困難。可能導致厭食 加速失能若因吞嚥功能退化,加上不良飲食習慣及多重用藥,可能讓長者厭食,導致飲食不均衡、營養不足,進而引發衰弱、肌少症、體重下降,會加速長者失能及臥床。傅裕翔指出,有吞嚥困難長者應及早尋求專科醫師治療,由語言治療師協助吞嚥訓練,也可以透過調整餐食口味,提高長者想吃的意願。營養師蘇哲永提醒,許多家屬會把長者的食物煮軟爛、糊狀,或攪打成流質,恐破壞食物色香味,降低營養密度,如此作法易導致長輩營養不良,且食物未經過特殊處理,容易殘留口腔或咽喉,增加嗆咳風險。建議家屬備餐時,除增加蛋白質及長輩所需營養外,也要注重食材風味搭配,才能有效促進食欲。良好的營養搭配復健訓練,可逐步改善吞嚥功能。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中心主任許惠玉建議,家屬製備銀髮友善料理時,可採取「軟食力五大策略」,包括香一點、軟一點、小一點、濕一點、固體與液體分開飲食,可以將食物煮得軟嫩,又兼顧營養、保留食物色香味形、讓長輩好咬、好吞、安全喝。介護美食 讓長者開心吃國際吞嚥障礙飲食標準(IDDSI)從飲品到食物共分成0到7級,包括稀薄、流質、糊狀、軟質、易咀嚼等不同層次。較早步入超高齡社會的日本,廠商依照長輩需求研發「介護食品」,如鮭魚、野菜、雞肉等口味,雖台灣也有引進日本介護食品,但對台灣長者來說並不是熟悉的家鄉味。近年台灣新創團隊以在地美食開發老人介護食品,像砂鍋魚頭、蒜香蛤蠣、剝皮辣椒、香菇芋頭等,用氣味連結長者深層記憶。例如有一名80多歲失智奶奶,有嚴重吞嚥困難,用電刺激、改變姿勢都不願開口吃,直到聞到蒜香蛤蜊粥,終於開口吞食,順利攝取一整天的營養。
-
2022-10-02 焦點.長期照護
張慶光/90歲還能有性福嗎?
最近有一則新聞報導,場景是老人安養機構請辣妹在一群坐著輪椅的阿公面前大跳艷舞。活動引來立場不同的兩方極大的爭議。反對的人認為不尊重女性、會使女性照服員面對更多性騷擾;贊成者則認為能讓長者產生興趣就是好活動、老人也有性需求。不過在輿論壓力下,主辦單位出來道歉,承諾未來會改善。是是非非各有道理,不過,我比較關心的議題是老人是否還有性需求?老人可以有性需求嗎?老人若仍有性需求,如何被滿足?記得樂齡網剛開業不久,就有子女在我們網站留言,說其父親已90歲,還是每天有性需求,問我有沒有好的建議,留言下面還有很多人回應也有同樣的困擾。我雖沒有好的建議,但能理解這樣的需求是確實存在的。一般人總以為年紀大了就沒有欲望,事實上性需求是一種本能,不因年紀增長而消退。也許生理上無法達到年輕時的標準,但內心的渴望是一直存在的,只是可能伴侶不在了、社會道德觀約束或對於自己逐漸老去的身體沒有自信,而壓抑此需求。幾年前有一部電影「愛你在心眼難看開Something's Gotta Give」,由傑克尼克遜及黛安基頓主演。傑克尼克遜扮演一個玩世不恭的花花「老」子,黛安基頓的女兒是他的新歡,有一天他們一起回到女方的家,在幾天的相處中,傑克尼克遜與黛安基頓逐漸產生情愫,有一晚二人天雷勾動地火,一翻雲雨後竟讓女方重新感受到許久不曾有過的高潮。熟年男女的性愛也許不如年輕時猛烈,但只要適度引導,放開矜持,仍可以享受魚水之歡。由於國情及宗教的影響,許多年長者對於此方面的需求不好意思啟齒,尤其女性更是有很高程度的自我壓抑。男性若對此有需求或過多關注,往往會被貼上「老不修」的標籤;女性若打扮得稍微花枝招展,則常要面對不正經的評語。若在年輕男女的生日會邀請辣妹猛男跳舞,大家只會認為好玩,無傷大雅;若換成在阿公阿嬤前面跳艷舞,則被認為敗壞風俗,好像老人家只能坐輪椅,玩一些益智遊戲。事實上,根據醫學與健康期刊在2022年所刊登的「中老年人性需求及其相關因素之初探」論文,就顯示性需求有沒有被滿足與老人憂鬱呈正相關。另一英國研究也顯示「老年人保持性活躍、更能促進心理健康。性欲愈高的女性,身體愈活躍、很少或根本沒有服藥。」一個對性愛仍有渴望及需求的長者,會努力讓自己生氣勃勃,保持身心在健康的狀況以吸引異性的注意。只是台灣對高齡者的性需求一直是漠視的,壓抑的結果,不僅老人不快樂,外籍女看護被性騷擾也時有所聞。有些阿公還有行為能力跑到阿公店或尋找地下性工作者,那行動不方便的怎麼辧?以前有一部電影「性福療程」由海倫杭特主演,她就是扮演協助身障者或高齡者的性輔導師,協助無法享受魚水之歡的人滿足他們的需求,這其實是非常值得尊敬的職業,透過肌膚的接觸及引導,讓這些行動不便者仍能享有愛與被愛的感覺。只是,在台灣可能很少人願意從事這樣的工作。台灣即將邁入超高齡社會,人類社會從來沒有承載過那麼多的高齡者,其所衍生的問題,不是只有長照一項,我們必須更全面的關照老齡議題,才能迎接即將襲來的高齡海嘯。
-
2022-10-01 退休力.自在獨立
《台北物語》導演黃英雄授75歲長壽秘訣:隨興自在做自己,要活就要動,持續學習不懈怠
我們將邁入史上最長壽世代,每個人都希望不只活得久,也要活得健康快樂。活得健康,需要鍛鍊身體,那活得幸福快樂呢?10月1日是國際老人節,《橘世代》將陸續報導年逾70仍享受人生的可愛老人,請他們分享快樂祕訣。人生扮演過那麼多角色,最喜歡哪一個?「我像『水』一樣,水流到哪裡我就做什麼;機緣到了,命運自然就會成就那件事,並不強求。」黃英雄笑呵呵地說。75歲的黃英雄,有著一言難盡的人生經歷。他大半輩子都在寫電視劇本,從早期的劉伯溫傳奇、包青天、歌仔戲,到近期的布袋戲、兒童劇劇本,還曾經是玩具工廠的老闆,也是電影弁士(說電影的人)、民宿主人。多元身分 精采人生閱歷不只寫劇本,黃英雄也教劇本寫作、教打太極、演講生活唯識論;早年還將已經停止活動十多年的耕莘實驗劇團重新復團,現在,更有朋友找他在電影軋一角,身分多到很難用一句話來形容這位可愛的「資深國民」。讓黃英雄一戰成名的,是2017年由他編導的電影《台北物語》,被認為是「爛得有特色」的奇葩神片,也有人評為是台灣難得的另類電影,之後連續幾年都有粉絲包場回顧,在劇院內一起譙、一起笑。採訪當天見到導演本人,才理解這部電影最終想呈現的,是與黃英雄一樣隨興、不照牌理出牌、卻有著滿滿道理的人生閱歷。看透生死 穿著凸顯性格40多年前父親驟逝,生命無常的領悟讓黃英雄鑽研唯識論,並把唯識論的寓意應用在生活及作品當中,從此看透生死。「生命就是要詮釋,才能凸顯性格。」這從黃英雄的穿著打扮能略見一二;只要在鏡頭前,一定是標準的麻紗上衣、巴拿馬草帽及雷朋圓框眼鏡,這是加深印象的第一眼,也是自內心散發出來的自我認知,他說:「生活中的每個選擇都不能馬虎,」舉手投足都必須像創作,把創作融入生活,生命就有特殊呈現。他認為,對生命的看透與了悟,也是一種詮釋。他想起一個40歲的癌末女學生,在安寧病房內感嘆生命即將結束而無奈,向他尋求解答。「把身體交給醫生、把心靈交給自己。」他直言,人要看透生命中有永遠不死的存在,才能活出真自我。保持動力 做過就不放棄對黃英雄來說,創作力是生命中很重要的事,可以藉此保持生命的動力。他把人生起伏比喻成股票三波浪理論,認為人一生中大概每10年會有一次向上的生命周期,必須把握且超越那次的高峰,「不斷自我提升,才不會被打倒。」如果能造就生命中的3次上波,要活到90歲就不困難。他自己保持動力的方式是,「不勉強一定要做什麼,但只要做過的事情,都不會放棄。」比如寫作,至今每年仍至少會寫一套劇本,雖然不一定會演出或出版,卻是對自我的激盪。另外,看完電影後,也一定要用鋼筆在稿子上寫出3000字的導讀與感想,現在《黃英雄電影部落格》中已有超過1000多部電影解說,這是要讓後人快速查找並進入電影世界的通道。接著,他還想要拍一部關於「真我」的紀錄片,要從不同的宗教來看真我的意義;甚至希望能完成一本台語俚語書,教現代人認識台語的奧妙。資深國民養成記 要動更要學 不必在意批評不少長輩因為大半輩子投入家庭與社會,到年老時只想退休養老,黃英雄的想法則是:「老人不能待在家裡,要出門活動才行。」他認為人要活就必須要動,要持續學習不懈怠,做個資深的國民,而不是老人。年輕時曾有神父送給黃英雄一枚戒指,戒內刻著「此生都要與良善在一起」,他至今戴著並常用這句話勉勵自己;也因為看了黑澤明的電影,又思考到人文精神的重要,所以在作品上放了很多「永遠抱著關心別人的態度」的相關議題及素材,樂此不疲地分享人生閱歷。當被問到如何面對批評、克服困難時?他說:「不要被任何事情打倒,要養成一個不必在意批評的人。」他始終認為,這個世界沒有誰應該要對得起誰的道理,只需要對自己負責就好。人生遇到低潮與困難時,他便閱讀,而且是將內容一個字一個字念出聲,「心情平靜後自然就轉運了。」另外,看電影也很重要,「電影是被濃縮、最精粹的人生,可以從那裡快速找到答案,成為生命中的花朵。」歲月的淬鍊會讓人成長,歷經的挫折會成為生活的養分,看來黃英雄的人生不只精采,更像是一部勵志傳奇史。
-
2022-10-01 退休力.自在獨立
全台灣各角落都有需要幫助的人!台積電公益董事長張淑芬用經營企業思維助人,讓公益最大化
施比受更有福,分享是最大的幸福,全台灣各角落都有需要幫助的人,但憑一己之力往往力有未逮,透過眾人的力量結合,更能將公益大愛發揮得更全面,這一點,從台積電慈善基金會董事長張淑芬身上,可以看見溫暖的光芒。大家都以為這位「公益董事長」,手中有充沛資源,但她笑著說,一開始台積電一毛錢都沒給,原來「做公益要靠智慧」,用經營企業的思維,讓公益最大化。親力親為 最沒架子的公益董事長談到張淑芬,大家都知道是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的妻子,但她同時也是台積電慈善基金會董事長,總是走入人群、穿梭在第一線,關懷老人、推廣孝道、關心偏鄉教育,在高雄氣爆、花蓮地震現場,都能看見她的身影,完全沒有架子,握過一雙雙需要的手,給予一個個有力量的擁抱。如果說,張忠謀創造了台積電的硬實力,張淑芬便是台積電軟實力的重要舵手。張淑芬走上公益之路是無心插柳,本來是一位全職照料家庭的企業家夫人,在一次偶然的機會被邀請擔任台積電志工社社長,當時僅是公司內部的組織。「對我來說,要做就要做到最好。」不當一個掛名的社長,張淑芬親自帶領台積電志工進入榮民之家服務,從老人家身上她發現,那發自內心的笑容,就連原本與機器為伍的工程師志工們,也拾起了工作之外的溫暖與熱情。向外找資源 借力使力把愛放大助人與分享成為張淑芬「人生下半場的永續專案」,帶領大型企業的基金會,在全台拓展公益之路,張淑芬透露,一開始張忠謀並沒有給很多資源,她只能靠自己的能力,努力向外找資源。因此,如何將資源串聯就是一門智慧,包括攜手食品業、食物銀行把外觀不好看、但營養不減的「格外品」送到偏鄉學校;攜手冷氣業者大金空調,提供技職學生實習修繕冷氣的機會,為偏鄉孩子培養一技之長等,都是最佳實例。《橘世代》邀請「台灣最有智慧的公益董事長」張淑芬首次開課,推出「張淑芬的智慧公益課」,從企業公益的思維出發,跟大家分享公益資源串聯的實際感想與心路歷程,特別適合中小企業主、企業家夫人、企業社會責任部門,以及想發揮公益影響力的企業,運用1+1大於2的力量,讓全台需要幫助的人被大家看見。欲了解更多課程資訊,請掃QR code或電洽02-2649-1681按2。
-
2022-10-01 醫療.巴金森病
手抖、行動緩慢,就是巴金森氏症?4個生活指南助改善
手抖、行動緩慢本來就是老人常見的情況,所以罹患巴金森氏症常被忽略,家人要提早發現並不容易。神經細胞會分泌一種名為「多巴胺」的神經傳導物質,能夠協調人體的運動功能,但隨著年齡增長,神經細胞的數量逐漸減少。台大醫院巴金森症暨動作障礙中心主治醫師戴春暉表示,這類神經細胞只要退化超過80%,患者就會出現巴金森氏症臨床症狀,包括:手抖、四肢無力、動作緩慢等。一旦確認為巴金森氏症,一定要配合使用藥物控制,這種退化性疾病無法逆轉,只會隨時間直線退化,積極治療可以讓活動力改善到接近正常人,提升生活品質。家人應多鼓勵病患運動,適度的活動或復健訓練可以減緩肢體僵硬,改善動作的協調,像是太極拳、氣功都是不錯的選擇。巴金森氏症患者生活指南1.日常生活:在家中通道及樓梯兩旁裝置扶手,通道上不要有障礙物。2.運動:游泳、散步、種花、太極拳、氣功等。3.飲食:多吃高纖食物,例如蔬菜或是全麥食物,多攝取水分,防止便秘。4.盥洗:在臥室、浴室安裝緊急鈴,在浴缸底部放一塊防滑墊。
-
2022-09-30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從法律觀點看「斷食善終」──是「自殺」還是「生命自主」?
【編者按】本週是醫病平台以「斷食善終」為主題的第三次討論。由病人自主權利法的發起人前立委楊玉欣女士發表她對「病人自主」的看法,而後蔡甫昌教授由醫學倫理的角度探討「永久植物人之終止人工營養與斷食善終」,楊秀儀教授從法律觀點看「斷食善終」,是「自殺」還是「生命自主」?我們希望透過這系列,一共九位作者由不同角度探討這重要議題可以增加台灣社會對「斷食善終」有更明確的認識。延伸閱讀:醫病平台/我們的終局是山窮水盡,還是柳暗花明?-奠基於愛與尊重的善終延伸閱讀:醫病平台/永久植物人之終止人工營養與斷食善終夫大塊載我以形勞我以生逸我以老息我以死莊子.大宗師我們都知道「人皆有一死」,但我們並不知道,我們是否足夠幸運能以「壽終正寢」。畢柳鶯醫師的「斷食善終」一書中,他的父親在高齡92歲時壽終正寢,一生受盡丈夫情緒折磨的母親覺得這是一個福氣,因此決定把父親的積蓄都捐給慈善團體,並自己暗暗的許下心願,若自己將來也可以壽終正寢,要加倍的奉獻。在這本書中,我們看到畢醫師的母親,一個出生於農村社會中的苦命女性,坎坷的命運反而磨練出她堅毅的性格,她如何在過了完整的一生之後,因為罹患罕見疾病而不得不完全依賴他人的照護,生活品質日益低落之際,覺醒式的面對自己人生的終點,在摯愛的兒女子孫陪伴之下,在83歲生日過後,以逐漸斷食方式選擇了尊嚴的善終。相較於作者的公公,失智之後臥床12年,家屬雖然努力表達孝心,但在回首過去時,反而認為自己非但不是「愚孝」而是「大不孝」,是否「斷食善終」合乎法律而在未來將成為多數高齡老人一個合法且合倫理的選擇呢?因著公共衛生以及生活條件的進步,在已開發國家的大多數人平均壽命都已經超過80歲,希望在人生的最後階段,能夠安詳善終是合理而正當的期盼。但是,從法律觀點來看,若有人為介入的「善終」,也就是所謂「安樂死」的議題不僅牽涉到病人個體自主權的界限、醫療專業倫理抉擇的兩難,更隱含著社會群體對生命價值的詮釋、文化信仰上對死亡的態度,這種種宗教的、倫理的、社會的因素交互糾結,形成了法律上不可解的難題。台灣的醫界、法界各以不同的角度解析安樂死的議題,20年來,逐漸形成「自主不作為」的善終模式共識,最重要的一個前提,就是善終必須出於病人自己「有意識的」「拒絕」。立法院於西元2000年通過安寧緩和醫療條例,為台灣第一個直接處理安樂死議題的成文法,允許末期病人可以自主拒絕維生醫療,也就是一般所稱的「自然死」(nature death)。但由於「末期病人」的範疇過於狹隘,2016年立法院又通過「病人自主權利法」,將得以拒絕維生醫療的病人範疇放寬到法定5類病人,並設立「預立照護諮商」(advance care planning,一般簡稱ACP)制度,協助病人提前進行「預立醫囑」(advance directives),以確保病人的自主性。雖然新制訂的「病人自主權利法」在促進臨終病人的尊嚴上大大跨進了一步,但其主要允許的,乃是「拒絕治療」類型的消極安樂死,而未觸及國際間目前最激烈爭議的積極安樂死,也就是醫師協助自殺,Physician Assisted Suicide, PAS)。畢柳鶯醫師的媽媽來自於一個有小腦萎縮症病史的家族,她看盡了娘家親人發病之後生活無法自理,纏綿病榻,絕望而死的光景,因此在她自己60多歲也開始有發病徵兆之後,就努力的希望能夠自我照護,不成為他人的負擔與累贅,也叮囑他從事醫療的女兒務必在生命末期的時候協助她安詳離世。一方面深愛著母親,一方面也認同自然醫學中安詳死亡的概念,畢醫師以他的醫師專業,尊重母親的生命自主,協助母親以逐漸斷食的溫和手法離開人世。在一開始,畢醫師的母親只喝蓮藕水,吞一點油(幫助腸道排便),沒想到斷食之後,反而神清氣爽,因此一個禮拜之後連蓮藕水都不喝了,只使用棉花棒沾水潤潤嘴唇並清潔口腔,慢慢地在斷食的21天後離開人世。畢媽媽的行為是自殺嗎?畢醫師的行為是刑法上的幫助自殺嗎?或者讓畢媽媽活活餓死,子女們是否有遺棄罪呢?許多讀者在讀完這本書之後,紛紛有這些疑問。畢媽媽是在意識非常清楚的情況下,深思熟慮之後,以死亡為目的,進行斷食,他的行為(不作為——拒絕食物及水)乍看之下就是自殺,但卻和大多數衝動型、報復性的狂暴式自殺(書中就談到,畢醫師的爸爸中風之後,就常常情緒低落,動輒以要跳樓自殺要脅、情緒勒索家人)迥然有別,在倫理與法律上必須分開評價。由於生命具有神聖性,而死亡具有不可回復性,因此幾乎所有的文化、社會都譴責自殺行為;但是我們也承認,「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因此在特定情況之下,有一些自殺行為是殉道(耶穌上十字架),是捨己救人(消防隊員進火場救火),是追求更高的理想(屈原投江),卻是普遍受到尊重的。因此,在談自殺的合倫理性時,我們必須特別注意自殺的脈絡,而不能夠一概而論。在生命或者疾病的最後階段,以拒絕醫療或是拒絕飲食的方式坦然接受死亡的到來,這是一種生命自主的展現,論者普遍承認這是「自然死」,而非自殺;就算要評價為自殺,也是一種「理性的自殺」。中世紀的時候,曾有一些國家在法律上把自殺列為犯罪行為,不過時至今日,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處罰犯罪,因此自殺雖然不合法但是卻也沒有違法。不過在許多國家卻有明文處罰加工自殺罪。我國刑法275條就有相關規定:「受他人囑託或得其承諾而殺之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教唆或幫助他人使之自殺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畢醫師及其家人是否有可能符合我國刑法275條的教唆或幫助自殺罪呢?經過仔細的法律評價,是不符合的。2016年病人自主權利法通過,法律鼓勵人們進行善終規劃,企圖打破死亡的禁忌,鼓勵家人們彼此互相溝通,因此畢醫師和母親針對生命末期的相關討論正是我們所鼓吹的預立照護諮商,這是值得肯定的,他們閱讀了一些相關書籍,譬如說「大往生」,與「摯愛美好人生告別」,書中有不同人對死亡的想像與規劃,這些當然不能評價為教唆自殺。而幫助自殺一定必須是一個積極的「作為」,比如說給予致死針劑,開立致死處方箋等。由於斷食的方法是漸進且溫和的,更重要的是在斷食過程中,個人隨時享有反悔的機會與權利,因此沒有任何人可以強迫畢媽媽進食,從這個角度而言,就算畢媽媽的行為可以構成是自殺行為,知情的子女們也不會構成幫助自殺。那是否會有遺棄罪呢?從這個例子來看,在斷食過程中家人們緊密的陪伴,並給予無微不至的安寧照顧,更無遺棄可言。正如畢醫師在書中所寫的,斷食善終是坐慢車抵達死亡的終點站。21天的過程中,他們家人必須目睹摯愛母親的虛弱受苦,法律應該開放死亡高鐵嗎?這最後21天的受苦有意義嗎?為什麼不能允許讓人喝一杯藥,或者打一針,就結束生命呢?這就是「醫師協助自殺」——乃是指醫師以積極的「作為」方式,來幫助病人達到「立刻」的死亡結果,我曾上節目和江盛醫師對談,我內心深深尊重這位憐憫病人受苦的醫師,也佩服他願意倡議積極安樂死的道德勇氣,但是我個人並不同意人有死亡的自主權,也不認為台灣目前適合開放醫師協助自殺。德國憲法法院曾在2020年正式承認人有死亡自主權,關於這一點,作為一個長期專研自主權的法律學者我是反對的。我認為,我們可以是人生的「作者」,但不是生命的「主人」,我們並不擁有生命,但是對於屬於我們的人生,我們可以自由譜寫。這最後的21天,畢媽媽和他的家人們譜寫出了深刻動人的最後一章,藉著畢醫師的分享,我們也在翻閱畢媽媽的生命之書時得到滋潤。這21天是有意義的,斷食之後,讓生命取得自己的規律,到底在什麼時候離開人世,這不是由我們個人決定,是生命之流自己朝著永恆之洋奔去。過度強調人有法律上的死亡自主權,是一種驕傲、也蘊含著一種危險,讓人太快的以死亡取代自己可以面對痛苦的能力;更可怕的是,社會也忽略了自己的責任,如何讓受苦的人可以有尊嚴活下去的責任,而太快地把人拋棄在空虛的自主,甚至是死亡自主之中,不可不慎!從這些角度來看,斷食善終,的確是目前高齡社會中最可能體現生命自主的一種選項!
-
2022-09-29 失智.像極了失智
是健忘還是大腦開始退化?小心年輕型失智症
工作精明幹練的王小姐,45歲就升職當上部門經理,處理繁雜工作井然有序,樂於追求自我成長。但是最近熟悉的業務頻頻出錯,連應酬場合也會叫不出客戶的名字。同仁發現異狀,建議就診找出原因,結果醫師直言可能是失智症,王小姐很難接受,驚恐老年人疾病怎麼會提前找上門?●失智不是老人病 出現警訊要及早就醫別以為老年人才會失智!根據台灣失智症協會統計,全台近30萬已確診的失智人口中,其中有1萬4000多人屬於年輕型失智症。什麼是年輕型失智症?其症狀跟一般失智又有什麼相異之處?身心科醫師陳韋伶說,一般失智症發病年齡約在70至80歲,若早於65歲即稱為「年輕型失智症」;而認知功能衰退的症狀並沒有不同,一樣有精神症狀與個性行為改變,最大衝擊是生活多層面的影響。現代人工作繁忙、精神壓力過大,容易忽略年輕型失智症的發病警訊,可能因為病因複雜掛了許多科別,延遲確診時間。陳韋伶提醒,若個性、行為、工作能力與過去有明顯改變,留意可能是失智症徵兆,出現下列症狀要小心。【年輕型失智症的十大警訊】一、記憶衰退:跟健忘不太一樣,常會突然「斷電」忘記下一步要做什麼,到了會影響工作的程度。二、個性改變:原本溫和的個性變得易怒、不耐煩甚至多疑,自己也感覺到心情焦慮,但無法控制情緒。三、溝通困難:表達言不及義,包括書寫也出現問題,說話或書寫不如以往流暢,有人際溝通障礙。四、容易出錯:原本擅長的工作或熟悉的日常事務、活動已無法順利完成。五、時地混淆:因為認知功能開始衰退,不時會忘記時間、忘記自己在哪裡,頻繁出現迷路。六、判斷變差:做出錯誤或不合理的決定,例如採購數量、品項不對,或專案內容不合常理。七、社交退縮:語言表達能力減弱而減少與外界的互動,導致變得退縮、被動。八、被害妄想:常弄丟物品或擺回不正確的位置,因找不到而指責別人亂拿、丟竊。九、空間混淆:難以理解視覺影像和空間的關係,無法判斷物體距離遠近,出現駕駛困難。十、決策障礙:無法訂定工作的策略與規劃,容易因注意力不集中而犯下判斷失準的錯誤。●不只阿茲海默症!失智症還有分類型失智症有很多種類型,65歲以上的失智症患者,主要是阿茲海默症和血管性失智症;65歲以下的年輕型失智症,除了阿茲海默症,可能因疾病、頭部創傷、意外事件缺氧而認知功能惡化。其他還包括額顳葉型失智症、路易氏體失智症,以及營養失調、中樞神經系統感染等誘發病因,陳韋伶表示,要找出病因對症下藥,幫助患者和家屬預做準備,因應失智症帶來的生活影響。【失智症的類型與症狀】👉阿茲海默症:大腦神經細胞退化所造成的失智症,記憶明顯衰退,對人事時地物的辨別認知出現障礙。👉血管性失智症:因腦血管疾病所導致,主要表徵為動作及反應遲緩、身體平衡動作不佳等,合併精神症狀。👉路易氏體失智症:經常出現幻覺、妄想等精神行為,因多發系統萎縮,容易身體僵硬、走路不穩、重複跌倒。👉額顳葉型失智症:管控行為和情緒的額葉出現障礙,常出現焦慮緊張與憂鬱,早期症狀為情緒異常、人格改變。●年輕型失智症不易發現 記憶力大幅減退是警訊電影《我想念我自己》描述擔任大學教授的女主角因罹患阿茲海默症,逐漸失去工作與生活能力,劇情帶出年輕型失智症病程早中晚期的明顯變化。年輕型失智症因為發生年紀早,常被懷疑是更年期、壓力大,或其他心理因素,所以常忽略及早發現。失智症和記憶力高度相關,特別是短期記憶,一轉頭即忘了要做的事;在職場上,原本很熟悉的工作及技能變得常出錯,還有言語或書寫出現困難,都可能是年輕型失智症的表現症狀。陳韋伶叮嚀,65歲以下發生阿茲海默症,大多是因為基因、遺傳,若家族存在高風險遺傳因子,一定要維持健康生活習慣,降低罹病可能性。【如何預防失智症提早來報到】✅改變生活不良習慣:改善抽菸、熬夜等壞習慣,充足睡眠有助於修復過勞的大腦,同時代謝清除對大腦不利的有害物質。✅控制原本的疾病:中風患者要預防二次中風,避免腦部血液循環不良導致腦細胞死亡,引發血管型失智症。✅釋放過多的壓力:長期過度用腦、精神壓力大,易累積β類澱粉蛋白影響記憶,提升失智症風險。✅建立規律運動:運動可以預防腦部的海馬迴萎縮,同時促進血液循環代謝掉β類澱粉蛋白。●失智症不可逆 積極治療可延緩退化失智症屬於持續性、漸進式的腦神經退化疾病,不單只有記憶力減退,認知功能會直接影響人際關係與生活自理能力,整個病程大約15至20年,最後因長期臥床、出現併發症而離開人世。但年輕型失智症的退化速度通常較快、症狀多樣化,且對藥物的反應較差;陳韋伶強調,一定要正視失智症問題,積極治療可延緩退化,加強社交互動、學習新事物,使大腦繼續活化。誰說年紀大才會失智?生活作息不正常、有抽菸和酗酒等習慣,就會增加罹患失智症的機率。失智症絕對不是老年人的專利,雖然無法治癒,但是可以用各種方式改善症狀,發現親友行為異常,應及早陪伴就醫獲得正確的診斷及治療,延緩病情惡化。立即加入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粉絲專頁!無論你是否為失智者,我們都期盼能認識你。我們提供專業醫療資訊和交流平台;而你來告訴我們,那些關於失智的故事。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