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3-28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搜尋
篩檢
共找到
3720
筆 文章
-
-
2020-03-28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英研究:各國嚴格抗疫 全球恐仍破180萬人病死
根據英國倫敦帝國學院今天公布的一份研究,即使採取快速、嚴格的措施來阻止席捲全球的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新冠肺炎)大流行,逾180萬人今年內仍可能染疫死亡。但研究人員同時預估,若政府迅速行動,採行嚴格公衛措施,例如篩檢、隔離和廣泛要求保持人際距離等,數千萬條人命可因此得救。倫敦帝國學院(Imperial College London)先前的研究曾促使英國政府加強抗疫措施。該學院公布這份最新研究的同時,法新社基於各國資料與世界衛生組織(WHO)數據所作的統計顯示,全球已有50多萬人確診感染新冠肺炎,其中超過2萬4000人不幸喪命。倫敦帝國學院的模擬計算結果,是根據傳染力和預估死亡率等病毒嚴重性,配合人口與社會因素等當前資料所作成。據研究估計,假設完全沒有干涉作為,放任新冠肺炎四處傳播,今年內幾乎所有地球人都會中鏢,4000萬人將失去性命。這份報告接著關注不同程度的防疫行動,包括自發性保持人際距離,以及某些疫情嚴重國家現正實施的封城措施,並且對全球202個國家的潛在公衛衝擊進行預測。模型估算結果顯示,若能及早實施嚴格防疫限制措施,使死亡率維持在每週每十萬人口0.2人,總計今年將有186萬人染病死亡,將近4億7000萬人感染。但如果較晚才採取相同措施,使死亡率來到每週每十萬人口1.6人,預估死亡人數將大幅增至1045萬人,感染人數也將遽增至24億人。
-
2020-03-2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美國華盛頓大學醫學院分析:美國疫情6月前難趨緩 未來4月恐奪逾8萬命
根據美國華盛頓大學醫學院(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School of Medicine)資料分析,新冠肺炎疫情接下來4個月恐會在美國奪去逾8萬1000人生命,且6月前疫情恐難消退。路透社報導,全美住院病患人數預估將在4月第2週飆上顛峰,部分州的時間點可能會略遲。根據這項分析報告,7月底仍可能還有人會死於新冠肺炎,不過死亡人數最晚6月會低於一天10人的流行疫情標準。這項運用政府、醫院和其他來源資料的分析預測,美國新冠肺炎病故人數範圍甚廣,從最少約3萬8000人到最多約16萬2000人。領導這項研究的華盛頓大學健康計量評估研究中心(Institute for Health Metrics and Evaluation)主任莫瑞(Christopher Murray)表示,造成數字出現如此大差距的原因,部分是由於病毒在不同地區傳播速率迥異,專家仍在想辦法解釋原因。莫瑞說,這代表擴大社交距離措施實施的時間可能需要比原先預估的還長,不過若美國能對病人實施更有效率的篩檢和隔離檢疫措施,那麼最終也許可以放寬相關限制。這項分析也凸顯醫院將面臨的沉重負擔。疫情顛峰期間,患者人數可能比可用病床數量多6萬4000,且需要使用約2萬台呼吸器。紐約市等疫情重災區的呼吸器已經逐漸出現短缺。莫瑞表示,病毒在加州擴散速度趨緩,代表病患人數高峰點可能落在4月底,加州的擴大社交距離措施將有必要延長實施。他還說,路易斯安那州和喬治亞州預估將出現高傳染率,可能對當地醫療系統形成特別沉重的負擔。這項分析是在假設人人都有密切遵守聯邦、各州與地方政府防疫措施的情況下做出。莫瑞在聲明中表示:「民眾如果愈來愈沒遵守保持社交距離措施或其他預防措施,大流行疫情趨勢將出現變化,而且是嚴重惡化。」根據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 University)資料,目前美國累計確診病例8萬5505例,1290人死亡。
-
2020-03-27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三總新冠快篩試劑拼上市 加速檢驗時間
我國新冠肺炎確診案例快速攀升,目前的檢驗方式以「RT-PCR」為主,但檢驗時間需4小時,三總院長蔡建松昨日表示,該院將開發新冠肺炎的快篩試劑,以及抗體新藥。而快篩試劑標的敏感度高,15到20分鐘就能初篩體內是否有病毒,後續再搭配RT-PCR使用,將力拚在此次疫情內上市。蔡建松表示,現行快篩試劑大多是針對病毒最外層的蛋白質分子逐一測試,不過,外層的蛋白質分子很容易因為病毒突變而有所變化,以新冠病毒為例,外層的蛋白質分子,有S蛋白、M蛋白、E蛋白等,可能在病毒突變後,蛋白質分子的結構可能顛覆過去的認知。如何確定新冠病毒的變化,以及抗體有多少種類,將成為研發快篩試劑的決勝點。目前已知新冠病毒外層的S蛋白,會與人體內的ACE2蛋白結合,以達到入侵人體的效果,因此設定的快篩標的為S蛋白,與中研院的標的核酸N蛋白不同。預估快篩的速度可以達到15到20分鐘內顯示結果,若再能找出阻斷S蛋白與ACE2蛋白結合的方式,就能研發出新冠肺炎的新藥。蔡建松表示,現階段能夠執行RT-PCR檢驗的醫療院所有限,主要是RT-PCR需搭配高階實驗室,若快篩試劑能夠力拚在近期上市,就能將快篩下放到診所或是其他沒有高階實驗室的醫院,做初步篩檢後,如有異樣,再轉診至大醫院,做RT-PCR檢驗,不但能減少大醫院檢驗的量能,也能舒緩第一線防疫工作的壓力。目前三總實驗室積極執行快篩試劑以及新冠肺炎新藥的臨床檢測與動物試驗,一旦確認效果,希望能夠力拚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內上市。
-
2020-03-2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歐美借鏡亞洲要學對!專家曝防疫重點:不要只懂得封城
2019冠狀病毒疾病大流行,歐美疫情升溫,紛紛借鏡亞洲的防疫措施,但專家呼籲別搞錯重點,光是封城絕對不夠,還須配合系統性篩檢與落實隔離,才能有效控制疫情。「華爾街日報」報導,專家指出中國湖北省的武漢與鄰近城市於1月23日圍城封閉後,雖有助減緩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俗稱新冠肺炎)擴散至其他省分,但武漢本身疫情並未趨緩;由於當地醫院超載,無力收治所有病患,部分感染者只好返家,病毒持續在家庭內部傳染。武漢疫情的真正轉捩點是在2月2日之後,當局採取更積極而有系統地隔離措施,把疑似患者、輕症患者、甚至健康但與確診病患密切接觸過的人送至臨時醫院與暫時隔離所,情勢才整個扭轉。中國的策略是把數百間旅館、學校與其他場所改造為隔離處所,並興建雷神山、火神山兩座有負壓隔離病房的醫院,還在公共建築增闢14處收治輕症的方艙醫院。此外,中國也意識到病毒篩檢能力的重要性,地方當局的每日篩檢量在1月底僅有200例,到2月中旬之前就提升到7000例。在許多遭疫情重創的西方城市,這些措施超乎設想之外。因此,許多醫師與專家認為美國及歐洲近期的封城或居家令,若真落實,或許能減緩病例增加趨勢,但仍不足以遏止疫情,或預防許多醫院被爆量病患湧入壓垮的情況,一如疫情初期的武漢。蘇格蘭的愛丁堡大學(University of Edinburgh)全球公衛教授斯芮達(Devi Sridhar)說:「諸多教訓都沒學到。封城有助於爭取時間,但要奏效,唯有實際去追蹤回溯並找出感染病毒的人。」斯芮達表示,若想控制疫情,英、美與歐洲各國終究得像武漢一樣建立大量的臨時醫院與隔離處所,「我不覺得還有其他辦法,我們的方向對了,但動作太慢」。武漢的協和醫院是收治新型冠狀病毒重症的指定醫院之一,急診科主任張勁農表示,最重要的是把感染者與健康者隔離,並建議利用旅館當作隔離處所,每個人都能單獨待在個別房間,「只須關掉中央空調即可」。張勁農還說,近日看到部分患者在不知道自己被感染的情況下生出抗體,這顯示武漢可能已進入「群體免疫」階段。許多專家表示,武漢在2月2日以後採取系統性隔離與篩檢的做法,韓國與新加坡也有類似措施,且都顯現出效果。世界衛生組織(WHO)突發衛生事件執行主任萊恩(Mike Ryan)警告,封城不足以控制住大流行,各國政府應聚焦於篩檢出感染者,並隔離感染者及接觸者。他說:「這不光是保持人際距離與封城。在中國、新加坡、韓國,他們真的很努力落實整體防疫策略。」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傳染病專家李普金(Ian Lipkin)曾於1月前往中國,給予當地官員一些防疫建議。他表示,美國應即刻採取全國性的居家令,然後實施分組隔離,直到疫苗完成。李普金說:「我們必須把染病急需就醫者、確診但無症狀或輕症者、有接觸史的疑似感染者及健康者都加以分隔。」武漢的同濟醫院也是重症收治指定醫院之一,院內醫師近期一份研究顯示,武漢在1月23日封城前,平均每名感染者可傳染給3.68人,到了2月2日到2月18日這段期間,已降至0.32人。在流行病學上,這個數字壓在1以下,疾病傳播就可獲得控制。
-
2020-03-26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未接觸患者就沒事?一張圖告訴你病毒在物體殘留時間
隨著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在全球蔓延擴散,從去年底起(2019年12月)爆發至今仍未有緩和趨勢,歐美國家也持續不斷傳出確診人數,我國確診人數也在近日已超過百人。目前已知的傳染方式為飛沫傳染、接觸傳染、糞口傳染。而最普遍的預防方式就是配戴口罩預防飛沫傳染,北投健康管理醫院蔡聰聰主任醫師指出,還要需注意「清潔」的重要性,不管是環境上或個人的衛生清潔都需落實行動,降低感染新冠肺炎的可能性。大多數人都會不自覺地用手頻繁接觸口、鼻、眼睛。澳洲新南威爾斯大學(The University of New South Wales)曾做過研究,藉由攝影錄下醫學院學生上課時的情況,計算學生摸臉的次數,經統計後發現,這些學生每小時摸臉的次數高達23次,這些不自覺的行為無形之中也為自己增添不少感染的風險。根據The Journal of Hospital Infection 《醫院感染雜誌》2020年三月期刊的文章發表,目前已發現可感染人類的冠狀病毒皆可以在無生命狀態的表面上持續生存,依照材質的不同,生存時間也有所不同,病毒可在金屬、玻璃與塑膠等表面停留最短 5 分鐘,甚至可長達到9天,因此,不要以為沒有直接面對新冠肺炎患者就代表沒事。該發表也公布可藉由含62~71%乙醇(ethanol)、0.5%過氧化氫(hydrogen peroxide) 或0.1%次氯酸鈉(sodium hypochlorite)即漂白水的消毒劑,可快速在1分鐘內有效清除冠狀病毒。建議可使用濃度75%酒精或1:100(500ppm)的稀釋漂白水加強擦拭周遭環境做好消毒清潔,個人的清潔衛生上也該勤加洗手,以防病毒殘留的接觸感染。然而,「預防勝於治療」這是現代人面對疾病都應該有的觀念,不管是現今全球流行的「新冠肺炎」病毒感染或是位居我國十大不分區癌症名單的第一名癌症「肺癌」,都在提醒注重肺部健康的重要性。蔡聰聰提醒,除注重個人及環境清潔衛生、3C產品(手機、電腦、滑鼠等)的消毒清潔、避免出入人潮擁擠的地方、非必要避免到醫療場所、搭乘大眾交通工具或在密閉空間配戴口罩、保持室內通風等以降低病毒的傳染可能;平日也要避免菸害(抽菸或二手菸)、空污問題、油煙、工業化學、留意是否有家族病史及40歲以上民眾可安排每2~3年一次肺部篩檢,來做好肺部的健康管理。延伸閱讀: 別被免疫力拖垮!三餐「主食」你吃對了嗎? 疫情期間怕就醫? 因病非就診不可必做5重點 武漢肺炎疫情釀心理焦慮? 專家教你幾招穩定情緒
-
2020-03-25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武漢返台者回家!小男童、女童親筆感謝台灣抗疫英雄
第二批武漢包機返台人員結束14天隔離期滿,蘭陽檢疫所112人今天一早搭乘遊覽車返家,每個人歸心似箭,難掩興奮心情。有人說,這14天是「人生當中難忘的經驗」,也有人感謝提供完善照顧,「抗疫英雄太棒了」。其中25人有家屬開車載回家,其他人上車前對著照顧人員揮手道謝,還有人對窗外錄影拍照留存紀念。一名9歲小男童與母親跟弟弟入住,特別畫了一幅畫,畫中是入住時望著窗穿著隔離衣的護理工作人員情景,寫著「謝謝你們一直用心的照顧我,加油」,左上方還有一個暖和太陽。醫護人員看到小朋友天真的鼓勵,窩心極了。另一名13歲女童也寫了張感謝紙張,「謝謝叔叔、阿姨14天以來需微不至的照顧,無論是幫忙收垃圾的工作人員或是醫護人員,你們辛苦了」。小女生另外感謝所有防疫指揮中心同仁,陳時中部長還有許多無名英雄,持續努力,「台灣會打贏這場戰疫」。這批武漢台胞10日深夜由華航包機載抵國門,11日凌晨4點15分進入位於宜蘭的蘭陽檢疫所。檢疫所是以舊眷舍改裝而成,最多可住150人,這次安置112人不會太擠;每房配有電視、空調、桌椅及衣櫃俱全,還有洗衣機,算是很不錯的環境。「終於可以回家了」,每個人歸心似箭,有部分家屬開自家車急著載人提早回去,但依規定只能清晨6點統一離開檢疫所。今天除了自家車輛載回者,其餘隔離人員分乘四輛遊覽車,其中三輛開往台北、一輛在宜蘭轉運站及火車站放人,再轉搭大眾交通工具回家。家住湖北的向先生元月中帶妻小返鄉探親,發生疫情後就回不來,太太是彰化人,事隔2個多月終於可以回家。他很感謝台灣的醫護人員把他們照顧得很好,「你們辛苦了」。他說,檢疫所裡提供三餐便當,食宿都很好,也安排小朋友畫畫等娛樂活動,不會感到無聊。另一位戴小姐也說,裡面非常好,很多人協助他們,大家都辛苦了。陽明大學附設醫院醫護人員負起這112人的照顧責任,入住期間的三餐由中央負責張羅,縣政府與員山鄉公所每天進行環境消毒,減少附近居民擔心傳染問題。據了解,在這段隔離期間曾經有人出現感冒等上呼吸道症狀,但經過醫師檢查篩檢後,並非新冠病毒,總算有驚無險度過14天。
-
2020-03-2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專家觀點/美洲恐成第3波攻擊來源
新冠肺炎全球疫情嚴峻,繼歐洲掀起第二波疫情高峰,專家近日推測美洲可能成為第三波攻擊來源。這兩天美國返台的病例已占境外移入病例四成,專家建議,比照歐洲返國人士,擴大回溯採檢。另外,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昨天公布,目前國內兩百多名病例中,有十一位無症狀感染者,後續值得觀察。指揮中心日前要求有歐洲旅遊史,且有肺炎、呼吸道症狀就醫史者主動採檢,但對於美國,僅追溯三月八日至十八日入境後曾就醫者,無症狀者僅自主健康管理。專家擔心,美國已有廿七州具社區傳播疫情,確診數位居全球第三,美國境外移入病例恐成為社區傳播隱憂。長庚醫院兒童感染科教授級主治醫師黃玉成指出,美國一開始病例新增幅度不及歐洲,可能與當時篩檢自費有關,待篩檢有補助後,美國病例大量上升。考量篩檢率提升,美國過去疫情確實有被低估的可能。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黃立民表示,擴大回溯美國返台者,對社區較有保障,但要考量居家檢疫、檢驗量能。另外,針對新冠病毒出現無症狀感染者,黃立民表示,這是這次新冠肺炎疫情難以控制的挑戰,一般人若感染後出現症狀,除了就醫,也會加強衛生措施,如戴口罩、手不要亂摸等,但若沒有症狀,就難以設防。不過,目前不認為無症狀者帶有病毒會持續很久,在一段時間後,病毒應會消失。案十八為我國首例「無症狀高病毒」案例,他和父母及哥哥赴義大利自由行,沒想到雖無症狀,但體內病毒量高,但三採陰性後已於三月六日解除隔離、三月八日出院。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感染科主任王任賢認為,無症狀者通常病毒量不高,但我國並無廣泛的查篩,無症狀感染者人數應被低估。
-
2020-03-2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美返台無症狀者恐成社區破口 專家:可考慮回溯檢疫
新冠肺炎全球疫情嚴峻,專家指出,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過去幾波回溯採檢,對歐洲顯然較美國嚴格。專家建議,如果人力許可,最好趕快加強管理美國入境而無症狀者,以免不知不覺在社區造成傳播。指揮中心除了主動採檢歐洲旅遊史且曾就醫者,也要求無症狀者主動回報、列管其每日症狀。至於美國,僅追溯3月8日至18日入境後曾就醫者,無症狀者只要自主健康管理,專家擔心成為台灣社區傳播的隱憂。我國3月19日起禁止所有外籍人士入境,今起進一步禁止在台轉機,不過境外移入病例持續以每20幾例的速度增加。觀察上述境外移入病例,以曾去過美國者比率增加最快,這兩天已占境外移入病例四成,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最新公布之國際重要疫情亦載明,美國已有27州有社區傳播疫情。長庚醫院兒童感染科教授級主治醫師黃玉成日前曾預警,繼歐洲掀起第二波國際疫情高峰,美洲很可能成為第三波國際疫情攻擊來源。黃玉成指出,美國日前病例新增速度沒有歐洲那麼劇烈,但這可能與當時美國篩檢要自費有關,後來篩檢有補助,美國病例才開始大量上升。指揮中心過去根據美國當時疫情設定相關檢疫措施,但考量到篩檢率的提升,美國過去的疫情確實有被低估的可能,或許當時就已經是27州社區傳播了。台大醫院小兒部主任、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黃立民表示,美國是高風險地區,這點已經沒有爭議,確實應該要回溯這塊無症狀者,對於社區會比較有保障。但問題是台灣現在做不做得來?黃立民建議指揮中心可評估現有居家檢疫管理人力、檢驗量等相關資源,若量能足夠,最好要做。
-
2020-03-25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疫情對醫護人員的衝擊有多大?從SARS學到的一堂課
2019 年新冠狀病毒(COVID–19,即武漢病毒)快速蔓延,全中國幾乎淪陷。病毒亦傳播至全球,包括台灣、日本、韓國、香港、新加坡、美國、法國、義大利、澳洲等。至目前為止,確診者超過八萬一千七百人,死亡病例亦達 2,800 例。而台灣確診人數已累計至 32 例 ( 以上統計數字均截至民國 109 年 2 月 27 日 ),更有多人因有旅遊史或接觸史,需居家自主隔離。2019年新冠狀病毒的爆發,造成不僅中國,甚至全世界的焦慮潮(Anxiety Wave)。雖然制定了種種防疫措施,來對抗 COVID–19 之散佈,然而對於醫護同仁之精神心理健康的照護,卻如一片沙漠。筆者願意將 2003 年 SARS 爆發時,針對醫護照顧者(Care-giver)之精神心理狀態的觀察及研究與大家分享,並期提供醫療上層在面臨此生物災難(Biodisaster)時之重要參考,建議必要時針對心理創傷者進行介入性之精神醫療。SARS 對醫護人員的衝擊2003 年 3 月,SARS 侵襲台灣,導致 1 萬 3000 人遭到隔離、356 人受到感染,其中 73 人死亡。當時台灣民眾聞之色變,經過各界的努力之後,疫情才在當年 7 月初獲得控制。受到 SARS 疫情影響最大的首推醫療護理人員,他們除了身體上可能受到感染的威脅之外,在心理精神層面也會出現災難後經常見到的精神疾病,包括: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重度憂鬱症、恐慌、害怕以及失眠症。我們以某醫院的醫護人員為研究對象,將接觸 SARS 的程度定義為不同劑量,以劑量效應(Dose-Response)的方式來探討其身心問題,劑量最低的是被隔離的醫護人員,中度劑量的是直接照顧 SARS 病患者,重度劑量的則是罹患 SARS 的醫護人員。我們追蹤了 107 位劑量最低的醫護人員,並發現有 5~17% 的人在 SARS 流行被隔離時發生了精神症狀,其中以失眠、恐慌症、憂鬱、焦慮症狀以及 PTSD 為主。在 SARS 過後的第三個月,發生率下降一半,六個月時,幾乎完全消失,僅有一位有憂鬱症,少數幾位仍有較輕微的恐慌、焦慮症狀及失眠。在 SARS 盛行期間,這些被隔離者很擔心他們的親人也會遭到感染,在工作、社交與家庭上的互動關係上,受到中等程度的干擾。然而研究也發現,家庭的支持提供了保護因子,可以降低受隔離者的身心壓力。特別的是,在 SARS 後的六個月,我們發現這 107 位被隔離者的身心狀態,比對照組的 122 位醫護人員來得健康,顯示小劑量的壓力,可能使心理、精神相對增強。第二個研究是在 SARS 盛行時,針對在 SARS 病房(分為一般病房與 ICU 重症病房)直接照顧病患的 70 位醫護人員,進行為期一個月的身心狀態評估。同時以非 SARS 病房(亦分為一般病房與 ICU 重症病房)的 32 位醫護人員做為對照組。結果發現,SARS 病房的憂鬱症發生率,比非 SARS 病房高出 13 倍,而失眠的發生率則高出 4 倍。此外,在 SARS 病房與非 SARS 的一般病房,具 PTSD 症狀者平均為 29.7%,而在非 SARS 的 ICU 病房工作者卻僅有 11.8%,表示後者在 SARS 盛行時,極少有機會被調至 SARS 病房工作,因而害怕、恐懼、噩夢及驚嚇等 PTSD 症狀相對減少。進一步的觀察發現,SARS病房的醫護人員在工作一個月之後,對 SARS 的知識和經驗逐漸增加,其情緒、失眠及對 SARS 的負面感受也隨之降低,在心理層面上漸漸適應,血液中的壓力激素「皮質醇」(cortisol)濃度也在一個月後逐漸恢復正常。顯然在疫病流行時,有組織的工作環境和條理分明的照護步驟是避免感染、增加安全保護的最佳良方。此外,直接與 SARS 病患接觸的照護者,應該盡量降低其危險因子,例如:避免讓有精神疾病史、年紀較輕以及對 SARS 持有負面感受的工作同仁參與。不可諱言的是,正向、樂觀的對應態度,和社會與家庭的強力支持,可以增強醫護照顧者對抗急性壓力的侵襲。第三個研究是針對 22 位在照顧 SARS 病患時受到感染的倖存者,進行一年半及四年半的追蹤研究,內容包括:精神症狀、認知功能、壓力激素及腦造影(腦神經細胞活動的測量)。結果發現,在 SARS 盛行時,三分之二以上的個案都得到急性 PTSD 及重度憂鬱症,一年半之後降低至三分之一左右,四年半後僅 3 ~ 4 位仍有輕微的殘餘症狀。而原本在 SARS 盛行時發生的害怕及恐慌症狀,於一年半及四年半追蹤時均已消失,然而少數個案的精神症狀卻變得十分脆弱,對媒體的災難報導十分敏感,導致症狀復發,有兩位個案甚至出現短暫的躁鬱症,而認知功能的測驗則發現,患者的語言記憶在四年半後仍較對照組差。在壓力系統的挑戰試驗亦顯示,罹患 SARS 的醫護人員在注射皮質醇挑戰試驗後,相較於對照組,有功能失調的現象,而且其左側海馬迴的神經細胞活動力也比對照組低。這些結果更進一步證實,罹患 SARS 的病患長期處於低氧狀態、使用大量類固醇以及精神嚴重創傷的聯合效應,在四年半後,腦部的海馬迴及杏仁體仍有殘留損傷,這種腦神經的脆弱禁不起生活壓力衝擊,容易導致精神症狀再度發作。然而,他們的生活機能、人際關係以及生活品質,在四年半後大致均已恢復正常。「針對 2019 新冠狀病毒爆發,快速及時之精神健康照護是急需的」,這是中國澳門大學的項玉濤博士(Yu-Tao Xiang)及其同仁所發表於 The Lancet Psychiatry 的一段話,且有下列之建議:1. 政府上層醫療官員應定期清楚地將 COVID–19 之最新正確的訊息,公告給醫療工作者和病患及其家屬,以降低其害怕及不確定感。2. 精神醫療之工作者應定期篩檢疑似和確診之個案及其健康照顧者是否有憂鬱、焦慮和自殺傾向。3. 在區域及國家層級上應建立精神健康之多重團隊,包括精神科醫師、護理、臨床心理和其他工作者,並提供給病患和其照顧者精神醫療的支持。4. 可利用電子設備提供感染病患及其家屬和大眾之心理諮詢,以期利用此溝通管道,鼓勵病患和家屬聯繫,以下降其隔離感。在任何生物災難發生時,人們心理的害怕、不確定性和被污名化,是十分普遍的,從過去嚴重爆發的新型病毒肺炎及病毒流行病對心理社會的衝擊所得到之經驗,從而發展精神醫療的特色包括:評估、支持、治療和服務,是在此 COVID–19 的疫情中主要且必須的目標。參考資料蘇東平,走過 SARS 創傷,對抗 SARS 的第一線醫護人員,遭受的心理創傷有多嚴重?科學人 2009 年第 89 期 07 月號Tung-Ping Su et al, Prevalence of psychiatric morbidity and psychological adaptation of the nurses in a structured SARS caring unit during outbreak : A prospective and periodic assessment study in Taiwan, 2007, J of Psychiatric Research 41(1-2):119-30Xiang, Yu-Tao et al, Timely mental health care for the 2019 novel coronavirus outbreak is urgently needed, 2020, Feb. 4 Lancet Psychiatry
-
2020-03-23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從SARS到新冠肺炎的聯想
【編者按】這幾個月來世界各地籠罩在「新冠肺炎」的陰影下,台灣因為地理位置,更是飽受驚惶。非常感謝政府及時成立「中央疫情指揮中心」,各種防疫與安定人心的措施使社會大眾受益匪淺。醫病平台本週也以這主題邀請三位醫師寫出他們的看法:一位剛退休的資深醫師回憶2003年台灣經歷SARS的洗練,並對目前如火如荼的疫情寫出他的看法;一位在美國行醫多年的癌症專科醫師分享目前美國的疫情以及社會大眾的反應;一位資深身心科醫師分享「疫情中的身心安頓之道」。我們更期待可以接到更多的社會大眾與我們分享他們心得。從今年初開始沸沸揚揚的武漢肺炎、疫情在1月23號武漢封城開始,益發顯得不可收拾。雖然每年秋天開始都會有流行性感冒,而身為醫務人員,為了照顧病人的需求,我們也都會習於接受疫苗的預防注射。從一開始叫做「不明、嚴重呼吸道疾病」,我們就心裡有譜;等到世界衛生組織的公告冠上了「新型冠狀病毒」,就表示這是全新的,和十七年前的SARS一樣,是大家過去從來沒有經驗的新型病毒感染。這次,不但我們還摸不清它的路數,所以沒有疫苗、不清楚什麼藥可用。中國的掩蓋疫情、「資訊不透明」始終一致;而WHO成了中國的附隨組織,完全無法讓人信賴,都得靠各國自己判斷!強烈的不信任、讓台灣提高警覺,做了正確的準備跟決擇!2003年4月24日,我們正在研究SARS究竟是何種疫症?晴天霹靂,傳來和平醫院封院的訊息!我服務於癌症醫院,病人的免疫力比較需要被保護,因此防疫團隊立即啟動,成員每天聚會一次、商討疫情與對策,直到8月31日疫情宣佈結束為止。我身為放診科的主管,發燒篩檢站的設立,人員的調派與組訓自然責無旁貸。在醫學院的時代我們對於細菌跟抗生素耳熟能詳,但是對濾過性病毒的疾病跟防治則是相對陌生;SARS讓我們吃盡苦頭!除了飛沫之外,接觸傳染是全新的概念。如何防護、避免污染變得十分重要!為了未雨綢繆,所有人員必須演練,光是穿著防護裝就得十五分鐘,進入負壓隔離室、發燒篩檢站的動線熟悉又要十五分鐘;只要錯了一步,就有可能讓防疫破功,後果就是讓自己跟伙伴被隔離,甚至罹病!因此每一位同事都是戒慎恐懼、戰戰兢兢!SARS的鑑別症候是發燒、肺炎,因此發燒篩檢站成為進入醫院的重要關口,診斷確立必需靠X-ray。所幸半自動、數位化X-ray機剛開始普及,但是更換片匣還是必不可免的步驟;為了片匣的進出、更換,還是傷了不少腦筋!因此每個輪班得有兩位放射師搭配,同時為了減少人員消耗,每一位放射師得不吃不喝待在篩檢站工作半天。一向被認為是二線單位的放診科,此時成了防疫急先鋒。身為全部四十多位成員的主管,朝夕掛在心頭的事,除了隨時接收疫情最新的訊息外、還要牽掛著同事的安危,並且定期把感染控制的新知跟新規定,傳達給所有同仁;後者是相當重要且能穩定人心的必要功課!四個多月的期間,所有人員同心協力、共渡難關;最難得的是全部團隊安然而退;對同事宣佈任務結束後,我心中的一塊石頭才放下來,其中的激盪、只有自己知道……如今回想、心中依舊澎湃不已!退休不到一年,又遇上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流行,這次疫情似乎更為嚴峻。醫院,除了原先的病人,還要兼顧防疫,這是全面的戰役,所謂的前線與後方,界線再次模糊!將心比心,我完全可以體會醫務人員的壓力,看到所有行政團隊及疫情管制中心的努力,我再次以身為醫業為傲!這期間,聽聞有被隔離者到處趴趴走、有醫護同業的孩子在校被排擠、有人拒送便當給醫療院所的同業;這些都是少數、一時的現象,我覺得原因是:大家忽略了「同理心」。如果社會大眾肯定這些「被隔離者」是為了疫情及早被控制而做的「自由限縮」,他們能「乖乖地待在檢疫所或家裡」是值得敬佩的,或許趴趴走的人會比較少!「主動自律」勝過「被動他律」,也讓人覺得情操提升,是應該被鼓勵的!醫務人員長期以來都忙於工作,極少主動提及這份工作的辛勞面,SARS發生時曾有學生家長到教育部、衛生署抗議:「我們送孩子學醫,不是為了冒險犯難的!」當時,也有很多醫學生主動到醫院繼續工作、學習;後來教育部醫學教育室還為此舉辦了一個研討會、出了專書。這份工作,其實不是只有社會大眾所簡化認為的「只有好的」,其實「也有很高的風險得承擔的」,只有疫情發生時,才會突顯這些事實!事實上,我們是訓練來承擔風險、保護社會安全的一支專業團隊;過去,由醫師、護理師概括承受,如今擴及藥師、放射師、醫檢師、心理師、社工師,甚至還有正在研議中的「公衛師」……這次CDC要求的一線醫事人員在六月底前,若無重大必要暫時停止出國,也是一個很值得敬重的犧牲,目的是為了保全醫護照顧能量,與個人權益無涉,它也是一種「博愛」!醫業真的很特別,平時要求倫理、道德,危難時必須自我限縮「自由、平等」,不說,還真的很多人不知道!您說,這些人能不好好珍惜嗎?他們的家人能不尊重、愛惜嗎?防疫,是全民運動!也是公民素質的體現。我已退休,如今能做的是:做為傳譯者的角色、把自己的想法分享給大家,及早讓社會回復安定、健全。
-
2020-03-2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直言集/鎖國難鎖人心 防疫先自律
新冠肺炎疫情未歇,雖然政府穩定控制情況,但隨著世衛組織宣告全球大流行、我國感染案例日益增加,台灣進入防疫關鍵期,也讓部分民眾陷入恐慌。有民眾開始搶購、囤積物資,也有民眾不適應檢疫措施,甚至不惜冒險出國旅遊,不論是無心或故意,都可能害人害己。既然是非常時期,民眾就不能以平常心對待,平常可以舉辦的路跑、電音趴、媽祖遶境,防疫期間就應自我約束。政府不可能成為防疫的唯一防線,更需要全民的配合與支持,團結都未必能抵抗病毒,自私勢必助長疫情。面對災變,民眾容易回歸本能反應,但一股腦競搶物資,意圖自保,卻只會助燃恐慌的火苗。唯有在理性的狀態,社會才能夠維持秩序,保證市場運作及物價穩定,才是最保險的生存策略。至於有人認為出國休假是權利,這一點固然沒錯,但個人出國享受的風險,沒道理要其他人一起承擔,防疫絕對不是個人的小事,而是整體社會要一起面對的大事。除了不危害他人的同理心,也必須有體諒他人的同理心。例如,國內輿論近來譴責在篩檢前逃跑、不願就診的失聯移工,若是社會可以理解外籍移工失聯的苦衷,同時願意給予包容、赦免,或許移工就會減少逃跑的機率。政府傾全國之力防疫,疫情若再蔓延卻可能動搖國本。政府有責任保護人民,法律卻不可能限制所有事情,封城、鎖國也不可能封鎖人心,面對疫情,民眾必須先自律,找回文明人的理性與同理心,才是對抗疫情的長久之計。
-
2020-03-22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每脫一件消毒一遍...醫護重裝支援前線 不喊累
新冠肺炎在全球持續擴大,國內境外移入確診案例激增,不少旅外國人在這幾天回國,疾管署調派部立醫院的醫護人員到桃園機場支援,旅客只要表示有發燒症狀,即被帶往發燒篩檢站,負責採檢的醫護人員表示,穿上全套防護裝備後,有四小時的時間都不能喝水及上廁所。根據疾管署的採檢站規定,採檢人員把全套裝備穿好最快也要花七、八分鐘,脫下來也要自己來,且每脫一件都要用酒精消毒一次。支援採檢的基隆醫院感染科醫師陳惠蘭表示,這兩天全球返台的人數比較多,到機場一個班約九小時,從昨天早上八點到下午五點,一來就穿著全套防護設備,平常在醫院只有看病才會穿,且採檢完就脫下,但是在採檢站當班的話,從早上要穿到中午才會脫下。陳惠蘭的搭檔護理師林惟婷說,因為疫情滿嚴重的,所以自己利用放假日志願來幫忙,也是給自己一個學習機會,雖然穿上防護設備後,整個早上不能喝水,也不能上廁所,要到吃飯時才能脫下裝備,但在醫院有參加訓練課程,知道這種感覺,只是脫下口罩及面罩,會看到臉上有美麗的勒痕。對於家人是否會擔憂,陳惠蘭表示,家人知道自己要來支援,也很支持,身為第一線醫護人員,疫情有需要會全力支持。林惟婷則說,家人知道也支持自己來,他們相信自己是第一線的醫護人員,會作好措施保護自己,來過的學姊及疾管署人員也會分享經驗,如果疫情有需要,會願意再前來。衛福部護理及健康照護司司長蔡淑鳳表示,日前司裡同事透過友好群組召募,全國有八百六十名護理志工報名,她們全都不領薪水,且百分之七十八都是在職,大家都是利用下班時間到機場支援。
-
2020-03-22 癌症.乳癌
台大醫院/基因檢測 精準用藥大大提升治療成效
乳癌治療 4大特色醫療院所儘管乳房外科手術人數略少於林口長庚醫院,但台大醫院在乳癌治療成績仍位居全國醫療院所之首,接受放療以及標靶藥物、免疫療法的癌友人數最多。這也代表,至台大醫院就醫的乳癌患者大都已到中晚期,治療難度較高。國健署一項調查發現,台大醫院所收治的乳癌患者五年存活率高於全國平均,台大外科部主任、乳房醫學中心主任黃俊升表示,近兩、三年來,郭台銘先生所屬永齡基金會捐贈全基因篩檢,嘉惠許多乳癌病友,更能精準用藥。黃俊升指出,基因檢測技術日益精進,乳癌已經進入精準醫療,標靶、免疫療法等抗癌武器愈來愈多,提升治療成效,也更有機會抗癌成功。舉例來說,透過全基因檢測,得以精準預測荷爾蒙受體陽性、標靶受體陰性的癌友們化療的反應率,如果細胞分化不錯,腫瘤又小,就有很高機率可以不用化療。反之,如果細胞分化不良,腫瘤又較大,淋巴數目多,就建議化療。黃俊升分析,對於許多乳癌患者來說,化療是一大折磨,現在只要接受全基因檢測,就能預估化療的必要性。目前台大正著手進行臨床研究,希望基因檢測結果也能用來評估放療的必要性。目前這項篩檢無須自費。
-
2020-03-22 癌症.乳癌
健保大數據/台灣乳癌年輕化 乳房重建研議納入給付
乳癌居台灣女性癌症發生率第一位、死因第四位,每年新增逾萬人確診。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相當於每天有31位婦女被診斷罹患乳癌、6位婦女因乳癌而失去寶貴性命。相較於歐美,乳癌在台灣女性有個獨特之處,那就是「年輕化」。今天的「聰明就醫×健保大數據」,深入分析乳癌患者就醫數據,提供女性朋友防癌與治療參考。乳癌近三年新確診人數逐年增加,已經從106年的1萬5381人上升到1萬6178人。其中40歲以下約占8%,40到49歲和60到69歲這兩個年齡區間各占24%,50到59歲占近三成,等於有將近62%台灣乳癌病友年齡不到60歲,明顯較西方國家年輕化。健保署長李伯璋分析,背後的原因很複雜,包括遺傳基因、生活環境及飲食當中的環境荷爾蒙或化學物質,都可能扮演一定的角色。在原因未明之前,每個人能做的就是盡量減少暴露於風險物質;政府能做的就是支持科學化公費篩檢,幫助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再者就是努力跟上新藥新科技的腳步,讓國人能夠接受符合實證的有效治療。打擊女性自信 動搖親密關係台灣乳癌患者的確診年齡大多不到60歲,不少甚至不到50歲,也有30幾歲的。這些女性有的未婚、有的新婚正準備懷孕、有的剛當上媽媽,她們不僅是全家人的支柱,也是職場的中堅主力,診斷出乳癌會衝擊整個家庭,手術切除乳房也會打擊女性的自信心、動搖伴侶之間的親密關係。李伯璋曾擔任器官捐贈移植登錄中心董事長,他記得有個年輕女性同事罹患乳癌,當時很多藥物都要自費,不是一般上班族負擔得起。他深知,要幫助這些病人度過難關,健保就需要做出調整。乳癌治療的藥物多、更新速度快,病友常苦於負擔不了高價標靶藥,或是等到病情惡化,健保才給付。對此,李伯璋說,健保署一直相當重視,也持續研議放寬或新增給付的條件和範圍。今年已放寬雙標靶藥物使用條件,新增口服標靶藥物。乳房重建很重要 卻被列入「美容手術」另外,關於術後乳房重建,李伯璋表示目前健保沒有給付,是因為基於健保法規定不給付「美容外科手術」,但他認為這應該重新研議。李伯璋身為外科醫師,以前也做過乳房手術,他回憶,很多病人在切除乳房後,人際關係都遭遇疏離,特別是與伴侶之間的變化,只有自己點滴在心。病人都知道這些變化是人性,但還是感到受傷,有時候會忍不住對醫師透露心裡的矛盾和憂鬱。李伯璋說,乳癌手術後的乳房重建,和一般人的隆乳不同,理論上不算美容外科,而是心理健康的一環,美容與重建兩者的區分是可以討論的。如果能將多餘的影像檢查費用省下來,拿來補乳房重建這部分的需求,應是綽綽有餘。乳癌檢查工具乳房攝影:使用低輻射劑量X光透視乳房,可偵測乳房內微小腫瘤、鈣化點或無症狀的零期乳癌,是目前經醫學實證有效的篩檢工具。但乳房攝影仍有限制,乳腺緻密度愈高,準確度會受影響,臨床通常搭配超音波檢查。目前國健署提供45至69歲婦女、40至44歲二等血親內曾罹患乳癌婦女,每2年1次乳房X光攝影檢查。乳房超音波:非侵入性、無放射線疑慮的檢查,可顯示乳腺各層結構、腫塊形態及質地,對癌症診斷有一定幫助,也可用來導引細針抽吸細胞檢查或粗針組織切片,並可針對乳房X光攝影所發現的腫塊,做進一步檢查。通常年輕女性乳房腺體成分比率高,乳房攝影反而對異常組織不易區分,此時超音波檢查可輔助。乳房磁振造影檢查:除了用於發病部位或病兆不只一處的多發性乳癌,也能協助找出臨床檢查或傳統乳房影像檢查不易發現的乳房病變,也適用有高危險乳癌家族史及乳腺組織緻密的女性及隆乳後的乳房檢查。不過,乳房磁振造影敏感度高,可能出現假陽性,臨床需再進一步評估。
-
2020-03-22 癌症.乳癌
健保大數據/乳癌手術集中大型醫院 中西醫整合多在中小型醫院
台大醫院外科部主任、乳癌權威黃俊升表示,乳癌好發年齡在五十幾歲,比其他常見癌症年輕許多。而因為基因和生活環境等因素差異,台灣乳癌盛行率還是低於歐美,不過因為近年篩檢普及、整體壽命延長,台灣乳癌患者的年齡和人數增加,趨勢已與歐美無異。手術方式 局部略多於全切根據健保署統計,108年有1萬4245名乳癌患者接受乳房部分切除或全切除手術。乳癌患者幾乎都去區域級以上醫院動手術,其中半數在醫學中心,另外四成三在區域醫院,只有不到一成在地區醫院。手術方式以部分切除佔五成六,另外四成四是全切除。乳癌手術人數最多的醫學中心前五名依序為林口長庚、台大醫院、中國附醫、台北榮總、高雄附醫。區域醫院的部分,手術人數前五名的醫院依序是和信治癌、台北附醫、北市聯醫、澄清中港、新竹台大。地區醫院手術人數最多的是義大癌治療醫院、輔大附醫、亞大附醫、鹿港彰基、長安醫院、斗六成大、新竹國泰。根據健保大數據發現,目前乳癌患者接受乳房保留手術的比率略高於乳房全部切除。對於女性來說,保留乳房可能讓罹癌的傷痛稍微降低,但國防醫學院外科教授、三總乳房外科主治醫師俞志誠指出,不論是全部切除還是部分切除而保留乳房,最主要的考慮包括避免復發、是否適合接受放療等因素。俞志誠說明,過去美國乳癌患者接受乳房保留手術和全部切除手術的比例約七比三,但近年有拉平的趨勢,主要是部分患者接受磁振造影檢查後,發現乳房有多發性腫瘤,因此不建議接受乳房保留手術。對於應接受乳房保留還是全部切除手術,建議患者依個人狀況,詳細諮詢主治醫師後決定。藥物治療 去年高達10萬人在放射治療方面,108年有1萬1684名乳癌患者接受放射治療,醫學中心和區域醫院各占一半。醫學中心以台大醫院最多;區域醫院人數最多的是和信治癌醫院;地區醫院則是郭綜合及義大癌治療醫院。乳癌患者需要長期藥物治療,108年接受藥物治療人數高達10萬1803人,其中52%在醫學中心、47%在區域醫院、1%在地區醫院、0.5%在基層診所。黃俊升表示,七成乳癌病人是荷爾蒙受體陽性,要接受五到十年不等的荷爾蒙治療,荷爾蒙治療藥物相對便宜,不過這些人可用的標靶藥,給付範圍就受侷限。黃俊升指出,歐美日韓中等國都全面給付第一代標靶藥,台灣早期乳癌患者卻只有淋巴轉移才給付,不符條件的病人一年得自費80、90萬。第二代和第三代標靶藥也是類似情況。實證建議早期服藥,預後較好。術前化療 有增加趨勢分析108年乳癌患者領藥人次發現,化療藥占最多,其次是荷爾蒙治療藥物,再者是標靶藥、免疫治療藥物較少。俞志誠分析,過去乳癌患者診斷後,若能接受手術,通常就希望盡快拿掉癌細胞。但近年術前化療的比率增加,主要是先打化療,可以觀察腫瘤對於藥物的反應,而腫瘤治療後縮小,也讓患者接受乳房保留手術的機會增加。俞志誠指出,過去乳房腫瘤大於五分公才會建議做術前化療,現在對於三陰性乳癌患者、腫瘤大於二公分,或HER2陽性、腫瘤大於二公分患者,即建議接受術前化療。除了可觀察腫瘤對藥物的反應,也可減少不必要治療,他舉例,若三陰性乳癌患者先接受紫杉醇治療,效果不錯,也許就不用再打小紅莓。中醫輔助 改善治療副作用西醫治療過程常伴隨腸胃不適、眩暈、落髮、口腔潰瘍或癌性疼痛等副作用,健保署為此推動中西醫整合方案,去年度有兩千七百多名乳癌患者參與中醫門診加強照護計畫,另有近千名因癌症住院治療的患者接受中醫輔助醫療。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科主治醫師周宗翰表示,中醫能針對患者體質辨證論治,以中藥與針灸緩解不適且固本培元。李伯璋表示,中西醫整合方案近年來在病人端廣受好評,每年預算執行率超過百分百。今年健保會加碼通過經費,並且放寬領藥天數達56天。目前中西醫整合概念是「西醫為主,中醫為輔」,改善患者的生活品質,同時不會延誤治療時間。縱觀中西醫整合計畫的乳癌患者收案人數,可發現中小型醫院嶄露專長優勢。只有「特定癌症中醫門診加強照護計畫」還集中於醫學中心,「西醫住院中醫輔助醫療計畫」及「癌症患者中醫門診延長照護計畫」的主力在區域醫院。
-
2020-03-22 癌症.乳癌
乳癌候選人是妳?乳房外科醫:這些習慣都是致癌因子
乳癌嚴重威脅國內女性建康,每年新增一萬五千多名乳癌患者,且年輕族群罹癌比率愈來愈高。台灣乳房醫學會理事長曾令民提醒,抽菸、喝酒、肥胖、不運動、家族史、不良生活形態為致癌因子,如果這些危險因子都集合在一身,幾乎可說是乳癌候選人。乳癌五大類型 致病因素多樣曾令民指出,常見的乳癌五大類型,包括,管腔細胞A型、管腔細胞B1型、管腔細胞B2型、HER2陽性類型,以及三陰性乳癌。前三者均屬於荷爾蒙陽性受體範疇,約占所有乳癌的六成五,至於治療棘手的三陰性乳癌則約占一成五。國民健康署統計報告顯示,乳癌危險因子眾多,包含,初經早、停經晚、未曾生育、30歲後才生第一胎、未曾哺乳,以及具有乳癌家族史者、罹患卵巢癌或子宮內膜癌等。至於與生活型態有關的危險因子,則以抽菸、飲酒、不健康飲食及缺乏運動為主。天天一罐啤酒 罹癌機率飆升曾令民說,抽菸與喝酒和乳癌息息相關,如果染上菸酒習慣的年紀愈輕,則罹癌風險愈大。以飲酒為例,一項長期追蹤研究發現,如果長時間持續七天內飲用三瓶罐裝啤酒,則乳癌風險會比不喝酒者高出一成五。如果天天喝一瓶罐裝啤酒,則罹癌風險再加上一成,喝得愈多,風險愈高。曾令民解釋,攝取過多酒精,主要影響荷爾蒙受體陽性的乳癌病友,因為酒精會增加體內雌激素濃度,破壞DNA結構。再者,酒精熱量極高,如經常飲酒,難免肥胖,這更提高罹癌風險。BMI大於35 風險增加近六成研究顯示,與正常體位女性相較,體重過重及肥胖的女性乳癌罹患風險較高,當身體質量指數(BMI)大於25,罹患乳癌風險增加一成七;BMI大於30,罹患乳癌風險則增加三成七;BMI大於35,則罹癌風險增加近六成。曾令民進一步分析,肥胖時間點與乳癌型別也有關連性。如果是停經前肥胖,則罹患三陰性乳癌的風險較高;停經後肥胖,以荷爾蒙受體陽性型別的風險較高。停經前肥胖 三陰性乳癌惡性高曾令民說,三陰性乳癌惡性高,具有發現晚、易復發、易轉移等特點,且無相對應的標靶藥物可用,傳統上僅能使用化療,如化療失效,患者就無藥可用。近幾年,化療搭配免疫療法,可延長平均存活期逾兩年,但健保尚未給付,藥費昂貴,絕非一般家庭所能負擔。因此,曾令民強烈建議停經前的女性,務必好好控制體重,不要讓自己過重、肥胖,且應戒菸、少喝酒、少熬夜,生活作息正常,才降低罹患三陰性乳癌的風險。罹癌後仍肥胖 更容易復發值得注意的是,罹癌之後,如果繼續肥胖,治療後復發風險也偏高。研究發現,與一般體型癌友相較,BMI大於30的胖胖癌友死亡風險高出三成八,日後遠端轉移風險更是高達五成。「肥胖嚴重危及女性建康。」曾令民建議,婦女朋友應維持健康體位(18.5≦BMI<24),透過飲食控制、養成運動習慣來維持正常體重。國外研究發現,有規律運動習慣的女性,罹患乳癌的機率要比不愛運動者降低二至四成。近四成乳癌 可以預防研究證實,近四成乳癌是可以預防的。曾令民說,「女性應該把預防乳癌當成一輩子的要務。」盡量遠離危險因子,還需配合定期篩檢。目前國健署針對45至69歲及40至44歲具乳癌家族史的女性,提供每兩年一次乳房X光攝影檢查,符合資格者,應該踴躍受檢。國健署署長王英偉強調,拒菸、避免飲酒、均衡飲食、規律運動及維持健康體位等健康生活型態,有助於預防乳癌。預防乳癌應從日常生活做起,唯有養成健康的生活型態,適時釋放身心壓力,才能遠離乳癌風險。
-
2020-03-22 橘世代.健康橘
當「每月好朋友」不再光臨!50+女男都要修的1堂課
女性年過半百,卵子按月提領一空,身體失去潤澤,就像一部老舊筆電,螢幕亮度變暗淡,運轉速度常卡關,感覺諸事不順,原來是更年期來敲門。更年期是自然過程,不是疾病,但身心難免受影響。義大大昌醫院院長、台灣更年期健康學會執行長張基昌說,以台灣女性目前平均餘命83歲計算,女性一生有三分之一時間在停經後,更年期是熟齡女性都要面對的課題,掌握更年期保健要領,平常心面對,就能讓垂暮之年活得有品質、有尊嚴。大部分女性在48歲至52歲之間進入更年期,但近年有年輕化趨勢,現代女性面臨職場、育兒、家庭、社會期待等壓力,誘發卵巢早衰,導致更年期提前到來。更年期前期症狀如經期不規律、熱潮紅、盜汗、失眠、腰酸背痛、記憶力變差、容易疲倦、情緒焦慮或暴躁等。過度期出現亂經,直到一整年月經都沒來,即為停經。張基昌說,女性、男性都會面臨更年期,但身體變化卻大不同。好比男女手牽手走樓梯登上高雄85大樓頂,女性步入更年期的生理變化,像是直接從85大樓跳下的暴落式改變,男性賀爾蒙流失速度不至於又急又猛,是緩步走下樓梯的腳程速度。也因為男女生理變化不同,張基昌常會提醒女性要認識自己身體,男性也要多理解另一半,才能相互扶持一起慢慢變老。現年60歲、早年從事媒體業的陳姓女子,性格獨立,外型仍閃閃動人。她透露,剛面臨更年期考驗時,內心難免不安,畢竟更年期是女性身體明顯出現變化的分水嶺,起初很難接受變老的事實,情緒紊亂,求助婦產科醫師後,透過補充大豆異黃酮、賀爾蒙,也練瑜珈幫助身心放鬆,大大改善睡眠品質,也體悟到原來更年期不可怕,關鍵在於接受它。一名年約50歲、外貌散發自信風采的婦人,某日走進張基昌的婦產科診間,她談到月經1年多沒來,偶爾不規則出血,她當亂經不以為意,但最近月經又出現了。張基昌警覺判斷是子宮內膜癌,幸好及早發現,術後恢復良好。張基昌提醒,女性停經後骨質疏鬆比例高,可透過骨密度檢查,掌握是否已經有骨鬆危機,也要留意婦癌疾病,包括子宮頸癌、子宮內膜癌、卵巢癌、乳癌等,都是常見的婦癌。張基昌談到,子宮抹片是針對子宮頸癌做篩檢,更年期女性每年建議要安排肝功能、腎臟功能、腹部超音波、婦科超音波、骨質密度檢查,「愛自己,就從守護健康做起」。除身體健康,心理健康也不能忽視。張基昌說,更年期女性可能正面臨空巢期,頓失兒女重心,仍要追求個人生活與團體生活品質,可多走到戶外踏青,規畫旅行、約朋友談心、聽演講學新知等,才能夠身心都美麗。【面對更年期 你應該要知道的更多事↘↘↘】。更年期如何補充營養?專家教你 9大飲食原則!。如何度過更年期的調適期? 醫師教你這樣吃。面對親密關係 女性更年期都值得更加幸福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健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3-22 失智.像極了失智
家人疑失智 建議及早就診評估
醫界推估台灣失智人口超過27萬人,衛生福利部金門醫院精神科主任曾杏榕建議如果家屬有疑慮,可帶長者到醫院診斷評估,才能及早規畫治療。「醫師,我爸爸最近晚上都不睡覺,在房間走來走去」、「婆婆懷疑我在飯菜中下毒,最近都不吃我煮的東西」…如果發現家中長者有類似情況,可能已罹患失智症。2018年台灣65歲以上人口比重突破14%,從高齡化社會跨入「高齡社會」,推估2026年超過20%會邁入超高齡社會。醫界指65歲以上老人失智盛行率為8%,失智人口推估目前已超過27萬人,但民眾對失智症了解仍相當有限,常誤認失智症是正常老化一部分,而非疾病,普遍缺乏對失智症危險因子的認知,常導致延誤就醫。曾杏榕表示,失智症除造成記憶功能減退,常會合併其他行為與精神症狀,包括情緒起伏變大、睡眠情形惡化、妄想或幻覺等,將造成患者生活功能退化及家屬照顧的沉重負擔。曾杏榕說,如果家中有疑似失智症患者,建議及早至醫院精神科或神經科就診,藉由醫院團隊完整評估,可及早介入失智症治療,協助辨識失智症的危險因子,減輕患者失智症行為與精神症狀。符合失智症藥物適應症患者也可獲得藥物治療,延緩失智症進程。立即加入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粉絲專頁!無論你是否為失智者,我們都期盼能認識你。我們提供專業醫療資訊和交流平台;而你來告訴我們,那些關於失智的故事。加入>>
-
2020-03-22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新冠肺炎不能自費採檢有原因 條件一次看懂
新冠肺炎延燒,不少人希望普篩、自費採檢,指揮中心都未點頭,主要就是擔心偽陰性患者成防疫破口,但對於有疑似症狀者也採取相當寬鬆的採檢條件,避免任何漏網之魚。新冠肺炎(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延燒全球,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雖大幅放寬採檢條件,但隨疫情延燒,很多民眾即便沒有出國,看著連日飆升的確診數字也感到心驚驚,不少民眾希望比照韓國全面篩檢,也有人開放自費採檢的聲浪傳出。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多次強調,不會跟進韓國普篩,尤其台灣疫情仍在可控制範圍內,普篩、自費篩檢只會增加「偽陰性」個案,不僅不利防疫,反而可能造成防疫漏洞。他以鑽石公主號郵輪為例,日本最初篩檢部分個案,發現旅客陽性率相當高,因此決定對全船旅客進行篩檢,有部分旅客檢驗當下可能因病毒量低、得到陰性的結果,也就是所謂的「偽陰性」患者,這些人自認安全便到處趴趴走,一旦病毒量變高,反而成為傳播者,導致全船有近2成旅客感染。正因如此,經專家多次討論,仍將採檢條件鎖定為高風險對象,並大幅放寬採檢條件,疑似症狀者(非確診者)也依風險高低分為2大類進行通報,分別是風險較低的「疑似新冠病毒感染」通報以及風險較高的「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通報。指揮中心社區防疫組副組長莊人祥接受中央社記者訪問時說,「疑似新冠病毒感染」有2點通報定義,一是曾接觸來自國外有發燒或呼吸道症狀人士且醫師高度懷疑為新冠肺炎者,二是有發燒、呼吸道症狀群聚者。醫師收治這兩類患者後,可進行一次咽喉擦拭液採檢,沒有肺炎的患者採檢後可直接回家自主健康管理,檢驗結果出爐前不可外出,若檢驗結果為陰性則繼續自主健康管理,若檢驗結果為陽性則立即住院隔離。至於一開始就有肺炎者,或從旅遊疫情建議第三級國家返台且出現發燒、呼吸道症狀者,一律以「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通報,按照原本規定,患者出現症狀後必須立即住院隔離,等待二次採檢陰性後,才能回家繼續居家檢疫。莊人祥說,考量國內境外移入病例數激增,指揮中心已將全球旅遊疫情建議提升至第三級,即全球均為新冠肺炎疫區,為了避免症狀輕微的疑似病例塞爆醫院,已立即調整相關規定,凡是無肺炎、經醫師評估不需住院者,而且家中同住者沒有老年人、心肺疾病患者等高風險族群,只要到醫院進行一次採檢,就可直接回家居家檢疫或隔離,採檢後就能直接回家隔離或檢疫,除非確診或症狀惡化才需住院或安排二採。
-
2020-03-2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輕症改一採 黃立民:未來防疫應從「防堵」轉「減災」
新冠肺炎全球大流行,所有入境者只要出現發燒、咳嗽等症狀,都會被列為疑似病例,必須住院採檢。為防疑似個案塞爆醫院,指揮中心對醫界發出通函,昨宣布修訂「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通報個案處理流程」,未來經通報但無肺炎、經醫師評估不需住院的輕症患者,僅需一次採檢,即可居家檢疫或隔離;另因國內流感疫情已逐漸趨緩,通報個案也不必再做流感快篩。對此,台大醫院小兒部主任、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黃立民今下午受訪表示,隨新冠肺炎疫情發展,未來防疫重點應從「防堵」轉為「減災」,建議開始調查感染率,如在北、中、南部找民眾捐血檢驗抗體,來掌握國內感染狀況。黃立民說,近日確診患者增加,過去凡是疑似病例,通報採檢期間都要住院隔離,但隨全球疫情升溫、通報個案與採檢數暴增,醫院已開始出現擁擠狀況。若讓輕症患者一採就出院,的確可讓醫院空出空間。他說台灣近日禁止外籍人士入台等相關作為,都是防堵境外移入,但擴大篩檢應該也要同步進行,如可對社區以捐血的方式來定期普查,以便得知多少人有抗體,進而揪出近一個月感染者,可每隔一段時間、一至兩個月做一次,才知道陽性率有沒有提升。不過輕症採檢從兩次縮短為一次,是否可能「先陰後陽」造成防疫破口?黃立民雖說有可能,但他也強調「這是一種妥協」 ,因為民眾一開始症狀不嚴重,若真要完整採檢,應要採三次才更嚴謹,但隨著通報人數變多,還是要以檢驗量能吃得下來為考量。【相關閱讀】‧獨/建議醫界取消對輕症者二採及住院隔離 昨已上路
-
2020-03-2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新冠肺炎單日檢驗能量有剩 醫師仍不建議開放民眾自費
台灣強力圍堵從國際反撲而來的新冠肺炎,並大規模回溯追蹤或採檢以防無症狀的漏網之魚。19日單日的檢驗量創下新高,但不到我國單日檢驗能量的一半。有專家建議不一定開放民眾自費,但可考慮擴大篩檢、或具呼吸道、發燒、頭痛等症狀者醫師就可主動篩檢。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表示,有限的醫療資源還是要先用在高風險民眾身上。指揮中心昨表示,防疫單位目前最大檢驗量能是單日3400份,而19日單日就篩檢了1400份,為目前單日最大量。台北醫學大學醫療暨生物科技法律研究所助理教授張濱璿表示,政府雖已禁止外籍人士入境,但由於新冠肺炎病毒的症狀初期與其他呼吸道感染症狀類似,甚至可能沒有症狀,目前為止均是以旅遊史、接觸史合併發燒及呼吸道症狀進行篩選後,才進行轉診或採檢。張濱璿說,日前已出現過幾例無症狀,且已在社區活動後才發病的個案,接觸者有可能遭受不同程度感染,甚至向外傳播。他認為,僅以接觸史及旅遊史作為診斷依據似乎已有所不足。建議政府可對疫情考慮擴大篩檢,或參考像流感般,具較嚴重呼吸道、發燒、頭痛等症狀者民眾就醫時,醫師就可納入主動篩檢的對象。此舉仍建議在醫院端,診所端因恐無相關設備,則透過轉診方式進行。至於是否開放民眾自費篩檢,他說,民眾容易因疫情增長情況而感到畏懼擔心,造成一窩蜂篩檢,使檢驗端更辛苦。指揮中心疫情監測組組長周志浩表示,雖然目前還有量能、也持續擴充當,但有限的醫療資源還是要先用在高風險民眾身上,故目前資源還是要先鎖定可能遭感染的高風險族群。至於快篩,目前的確還沒有成品上市,若開發出來,希望能商品化來供檢驗上大量使用。
-
2020-03-21 科別.精神.身心
新冠肺炎全球大流行 5精神症狀你中了幾項?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王女士是一名泛焦慮症病人,原本長期在精神科就醫,病情穩定。自武漢肺炎疫情出現後,病情明顯惡化。除了擔心口罩及酒精不夠使用,也購買拋棄式手套以便出門時使用。2個月前剛從日本旅遊回國,最近只要輕微咳嗽就害怕自己是否染病,頻頻要求醫師進行新型冠狀病毒篩檢。台大醫院新竹分院精神醫學部醫師詹仁輝表示,武漢肺炎疫情爆發後,相關新聞幾乎攻占各類媒體版面。因病毒傳染力極強,部分患者甚至出現重症及死亡風險,為了避免被傳染,許多人都取消了旅遊行程,也減少親友間的聚會,外出也會戴上口罩,形成少見的景象。各國政府及團體紛紛宣布防疫政策,除了生活上的限制,人們的心理也受到了一些影響,例如:1. 不安及恐懼:手機上及社交媒體每天都能看到疫情相關新聞,令人恐慌,有人因此瘋狂購買口罩、酒精,深怕自己防護不足而染病,甚至也擔心家人出門的安全。2. 對未知的無助及挫折感:武漢肺炎疫情至今沒有緩和跡象,各行各業的營業額下滑,伴隨而來的股市及經濟震盪,也令投資人不知所措。3. 被隔絕及孤獨感:一般民眾減少了外出及聚會,接受居家隔離及居家檢疫的人也被限制了活動處所,都會令人出現失去自由、孤獨感及被社會隔絕的感受。4.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染病後的病人及其家屬或照顧的醫療人員,可能會出現過度警覺、注意力不集中、作惡夢、逃避、疏離人群等症狀。5. 醫護人員的壓力:醫護人員如臨大敵,除了要做好防護措施,避免院內感染,也要應付因防疫而增加的臨床工作、會議及行政工作。詹仁輝進一步說明,近期的精神科門診,有許多原本就患有焦慮、憂鬱、恐慌、失眠的病人表示病情加重,看到新聞後心情更加沮喪,平時也不敢出門,擔心接觸到感染源,非不得已要到醫院,也擔心碰觸到的物品是否附著病毒,洗手多次仍無法心安。目前因為尚未研發出對抗武漢病毒的疫苗跟治療性藥物,個人的健康管理就顯得十分重要。到公共場所要戴口罩、勤洗手、避免用手揉眼鼻已經是常識,但對於疫情引起的不安跟焦慮,民眾該如何自處?詹仁輝建議,對武漢肺炎要有正確的認識,雖然傳染力強,致死率約在0.5%至2%,但多數感染者皆為輕症甚至無症狀,且死亡個案偏向抵抗力不佳的老年人及慢性病患者,故一般民眾只要確實做好防護措施,飲食均衡,生活作息正常,維持運動習慣,增強身體免疫力,無需太過焦慮。若發現自己出現焦慮、胸悶、心悸等症狀,可以先嘗試轉換心情,減少追蹤新聞及社群媒體,從事其他活動轉移注意力;飲食方面,可以多攝取深海魚類、堅果類、維他命B群、雞蛋、優格,對增強免疫力及預防焦慮也有幫助。若發現對未來感到悲觀及缺乏信心,則可設定生活或工作上可達成的短期目標,讓自己產生成功的感受,增強自我效能。若上述方法效果不佳,可考慮就醫,詢問專業意見。原本就有精神疾患的病人,若發現症狀加重,請勿自行增加藥物用量,應回門診詢問主治醫師,評估病情的變化,討論藥物是否需要調整或安排心理治療。(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武漢肺炎疫情釀心理焦慮? 專家教你幾招穩定情緒 呼吸困難、感覺快死掉卻查無病因! 別再以為是心臟病,3特徵跟「恐慌症」有關 
-
2020-03-20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桃園暫不封公有體育館 鄭文燦:市民卡等同實名制
桃園市長鄭文燦上午主持防疫會議,他說,桃園公有運動中心採市民卡,桃園體育局也說下周熱顯像儀將上路,掌握使用者體溫。市民卡等同實名制,不會全面閉館,但會考慮部分密閉場館暫停。桃園市體育局長莊佳佳表示,昨天新北閉館公有場館兩周,台北市朝實名制,桃園體育局建議依實名制處理,若全面關閉,有運動習慣者恐無法掌握未來去向。桃園市衛生局長王文彥說,全面關閉場館可能過於嚴謹,但希望會勘一下,確認開放與關閉部分。至於實名制是否全面能掌握旅遊史,可能無法用健保卡查,需要再做評估。鄭文燦表示,相關接觸史、旅遊史回溯,是為了傳感降低風險,桃園公有體育場館使用市民卡,效果等同於實名制,又加上有發燒篩檢,原則上,維持這個方案。他和衛生局、體育局將到場看,部分涉及封閉室內空間,朝向暫時封閉,因為萬一全面停辦,有運動習慣民眾可能還是會到民間運動中心。
-
2020-03-20 科別.消化系統
鋸齒狀息肉 大腸癌隱形殺手
大腸癌已經數年高居台灣十大癌症發生率之首,民眾也逐漸重視大腸保健的重要性。糞便篩檢乃至大腸鏡檢查,藉由發現高危險性的腺瘤型息肉並將其以內視鏡切除,是降低未來大腸癌風險中最直接有效的方法。然而即使定期追蹤大腸鏡檢查,有時仍無法完全避免大腸癌的發生。可能原因很多,像是先前大腸清腸不佳,過多糞便殘留而影響觀測;大腸鏡因為腸沾黏或過於冗長而無法作至盲腸等;其中還有個隱形殺手,大腸鋸齒狀息肉。大腸鋸齒狀息肉,並不是內視鏡觀察下有著鋸齒般外型,這個名稱主要是在病理觀察下的外觀。它好發於右側大腸,包括盲腸、升結腸及橫結腸等。外觀與傳統型腺瘤很不一樣,主要為平坦、色澤看起來與周遭黏膜相似,常有黏液覆蓋看起來有點半透明,容易被誤認為糞渣而不易被發現。要發現這種息肉,不僅醫師需要細心觀察並沖洗腸道,並且患者本身清腸狀況要良好。有時實在難以判別,醫師們還會以內視鏡特殊窄頻影像技術(Narrow Band Imaging, NBI)來觀測,甚至撒上特殊染劑靛藍胭脂紅(Indigo carmine)來讓息肉現形。這種息肉容易側生,發現時往往不小;加上長在大腸深處,內視鏡切除難度增加許多;息肉邊緣也不清楚,也會有切除邊緣不夠乾淨而有復發風險。所幸,現今內視鏡影像不斷發展,這類型的息肉也逐漸能被發現及切除。鋸齒狀息肉好發於哪些人?其實大多數大腸息肉發生的風險因子都類似,不外乎和基因、愛吃紅肉、少運動等有關,但鋸齒狀息肉更和抽菸、喝酒、高身體質量指數(BMI)有關,也就是和生活習慣息息相關。由於這種息肉,致癌風險並不亞於一般傳統型息肉;加上糞便潛血檢查對於此種息肉並不容易檢測出,因此我們應養成良好生活習慣,有腸道症狀、家族大腸癌病史或是50歲以上患者更應考慮接受高品質的大腸鏡檢查,以期能早期發現癌前腺瘤並接受切除,防止未來大腸癌的發生。
-
2020-03-19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防疫優先 新北公有封閉型場館暫停開放14天
新北市府今天表示,基於疫情嚴峻,防疫優先,20日開始新北市公有的封閉型集會休閒場館,包括運動中心、活動中心、博物館等,都暫停開放14天,未來將視疫情發展再彈性處理。新北市長侯友宜上午前往新莊區新北大道4段,原來的中港大排願景館,參加新北運動聚點試營運時,做以上宣布。他並向參加的員工說「抱歉,今天就暫停營運,暫時無法開幕」。侯友宜說,公有封閉型場館暫停開放14天,是基於疫情嚴峻,確診案例不斷攀高。他也再度呼籲中央,所有從第三級旅遊警示國家回台灣的國人,也要全面篩檢、居家檢疫。中央疫情指揮中心昨天宣布,3月5日至14日間曾到歐洲或在杜拜、埃及、土耳其,即日全數回溯居家檢疫14天,呼籲民眾儘速通報展開居家檢疫。市府民政局統計到昨晚8時約1300多人登記,市府陸續補開居家檢疫通知書。由於宣布封閉型場館暫停開放14天,讓無預警的準備開幕員工有些失望,侯友宜進入運動據點向員工打招呼致意,並強調防疫「阻絕境外、防控境內」的必要性,將來會視疫情發展彈性調整。市府表示,銀髮俱樂部原先早已暫停活動,目前包括鶯歌陶博館、十三行博物館、黃金博物館等封閉型藝文活動場館,與各區市民活動中心、客家文化園區、烏來泰雅民族博物館、甚至國民運動中心,都暫時停止開放14天。新北市府教育局表示,今天(19日)起至本學期結束前,新北高中職以下學校,校園場地暫停對外開放,也不租借,盼望大眾共體時艱,讓學生在更高規格的防疫下,就學環境更安全。教育局說,考量近日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公布武漢肺炎(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感染個案增多,校園場地開放使用對象為不特定人員,經多方考量審慎評估,決定自19日起至本學期結束前,校園場地暫停對外開放。
-
2020-03-19 科別.新陳代謝
蔡世澤/新冠肺炎高危險群 糖友血糖控制不佳易嚴重感染
新冠肺炎在全球爆發大流行,糖尿病友本來就是感染症常客,面對疫病威脅,令大家更加忐忑不安。身為第二型糖尿病友的奧斯卡金像獎影帝湯姆漢克斯與太太,在澳洲發病隔離治療,立刻掀起話題。「糖友血糖控制好不好,是能否避免遭到嚴重感染的關鍵。」國內歷年流感死亡個案以及最早的幾例新冠肺炎病患都有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病史,這些糖尿病患的血糖往往控制不佳,容易遭到病毒入侵感染而引起併發症、重症,甚至死亡。糖友住院機會多2至3倍「我在年後曾收治一位50多歲的流感病人,他是一位接受胰島素治療的患者,急診入院時血糖值高達1508mg/dL(正常血糖值80至120mg/dL),有酮酸中毒、橫紋肌溶解症狀,經積極治療,最後仍不幸死亡。」因此,如果糖友年紀偏老,免疫力變差,得到流感、非典型肺炎、新冠肺炎的風險自然比一般人來得高,引起併發症造成重症,乃至死亡的機率,也就居高不下。目前台灣約有250萬人罹患糖尿病,盛行率10%。其實不論是年紀大或年輕的糖友,身體器官長期暴露在高血糖環境中,退化得既早又快,所以共病、慢性併發症叢生,連累到免疫系統、導致防禦機制失能,令糖友們更容易招致感染。據健保資料揭示,糖尿病是僅次於慢性腎衰竭,國人醫療花費最多的疾病。一般人的糖化血色素(HbA1C)在6%以內,糖友則力求維穩在7%上下,當血糖控制不好,糖化血色素經常在9%以上,就很容易出事。以往統計顯示,糖尿病人比非糖尿病人住院機會多2至3倍,中大型醫院住院的非重症病人中,已知糖尿病或血糖偏高(>140mg/dL)的,少說也有三成,住進加護病房的比例更高。減少群聚 勤做血糖監測台大公衛學院副院長陳秀熙曾推出一份罹患新冠肺炎危險評估表,其中糖尿病和高血壓,在加分項目50分中各占10分,比重不輕,我相信有其參考價值。台灣的糖尿病人二分之一至三分之二有高血壓,半數的高血壓病人則有糖尿病,這兩種病況互為共病;又因為第二型糖尿病友的平均年齡在60至65歲區間,本來就屬高危險族群,因此,許多同時擁有高血壓冠心症病史的糖友,如果出現咳嗽呼吸急促症狀,應該就醫篩檢。正當全球新冠肺炎「疫」發不可收拾之際,提醒糖友務必淡定,除了潔身自愛減少群聚,更應勤做血糖監測,遇到用藥困擾或病情問題,馬上聯絡諮商照護團隊,如此不僅可以降低罹疫風險,還能維繫優良生活品質,活得和一般人一樣的靜好久遠。【問卷】請分享您的「控糖故事」載入中…
-
2020-03-19 癌症.抗癌新知
第三代肺癌標靶新藥 可望納健保
近年來有愈來愈多肺癌治療新發展,過去第三代EGFR標靶藥物因藥費昂貴,對多數病人來說負擔較大,曾傳出印度、孟加拉等山寨版藥物在台流竄,產生用藥安全及風險的問題。對此,中央健保署初步考量將此藥物納入健保給付方案,對肺癌晚期病患是一大福音。台北慈濟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黃俊耀指出,第三代EGFR標靶藥物,能用於第一線治療,而在第一、二代EGFR標靶藥物產生抗藥性的T790M突變時,也可以選擇第三代EGFR標靶藥物,延長晚期肺癌存活期。延長晚期肺癌患者存活期黃俊耀將於「2020精準防癌高峰論壇」,針對「長治久安:基因突變晚期肺癌治療新突破」進行講演。他指出,從健保資料庫2002到2008年分析,半數的第四期肺癌患者存活時間不到九個月,但隨著標靶藥物的問世,在基因篩檢確認有相關基因突變時給予治療,可以讓晚期肺癌病患的病情得到好的控制,以延長患者整體存活期。基因會再突變產生抗藥性過去在2010年代,因為第一、二代EGFR標靶治療的出現,即使是第四期的EGFR突變肺癌患者,整體存活期也得以延長超過兩年。但是癌細胞非常狡猾,基因還會再突變,病患終究會對標靶藥物產生抗藥性,病患的平均存活期始終無法超過三年。最新數據顯示,第三代EGFR標靶藥物使用在第一線治療,使得第四期EGFR突變肺癌患者整體存活期首度超過三年,可延長患者的整體存活期至將近40個月,相對於現在其他肺癌標靶藥物,有比較好的治療效果,且副作用較小,提供較佳的生活品質,對於腦轉移患者也具效果。討論治療目標勿失信心黃俊耀坦言,臨床上,當病患基因再突變而惡化時,病患往往因為病況惡化而放棄,非常可惜。第三代EGFR標靶藥物的治療新突破,除了給予第一線標靶治療失敗產生T790M基因突變患者新希望外,也針對一線用藥的患者提供一個新的治療選擇。肺癌患者要與醫師討論治療的目標,千萬不要失去信心,才能活得更久、活得更好。2020精準防癌高峰論壇時間:3月28日(六)9時至16時50分論壇現場報名已滿,歡迎線上觀看直播防疫待在家直播線上看
-
2020-03-1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名家看新冠肺炎/周建存:請重視醫護勞動條件
生命轉折,往往瞬間巨變,防不勝防,但事後思索仍有蛛絲馬跡可循。曾罹患SARS的周建存,十七年前是馬偕醫院急診科住院醫師,每日工時達十二小時,輪值大夜班無法睡覺,面對患者生死,情緒長期緊繃。當時年僅廿三歲的他為少數醫界感染者之一,自己分析,應與工作壓力與伴隨而來的免疫力低下有關。二○○三年三月,台灣爆發SARS疫情,醫療體系首當其衝,台北和平醫院、仁濟醫院、關渡醫院、陽明醫院、台大醫院,以及高雄長庚陸續爆發院內感染,所有醫事人員戒慎恐懼。當年罹患SARS 以為會沒命當年五月某天晚上,一名非典型症狀患者到馬偕急診科就醫,院內人來人往,周建存說,記不清與此人如何接觸、接觸多久,或許只是匆匆問過幾句話。半小時後,這名患者胸部X光影像顯示肺部大片浸潤病變,醫護人員這才驚覺「糟了」。數天後,周建存感到全身倦怠無力且高燒,以患者身分回馬偕就醫時,才知除了自己,另兩名護理師與一名批價人員確診感染SARS,而四人都在該名超級傳播者入院當天值班。周建存一度認為自己可能沒命,打電話回家時,才說上幾句,父母在話筒的另一頭哭了。他內心充滿愧疚,想著父母拉拔自己長大當醫師,卻沒能照顧好自己,接著信心喊話「對父母要有責任,不能這麼快死」。借鏡過去經驗 提升醫護免疫力周建存住進加護病房中的負壓隔離室,醫院提供最高等級治療,以氧氣緩解呼吸困難、以高劑量抗生素抑制肺部發炎、高劑量類固醇壓制免疫風暴等。大量使用類固醇,在短短三周內臉部浮腫,認不得鏡中的自己,尖臉變圓臉,嚴重中心性肥胖,手腳肌肉萎縮,連爬樓梯都變成難事。最終,在父母盼望、朋友鼓勵、牧師早晚禱告,以及自己努力下,熬過難關,重獲新生。十七年後的今天,又一波新興流行病—新冠肺炎席捲全球。借鏡過去,周建存呼籲,醫院應更重視醫護人員勞動條件,下修連續上班總時數、減少輪班,且讓日班人力固定上日班、晚班人力固定上晚班,唯有醫護人員生理時鐘穩定,免疫力不降低,才能減少院內感染機率。廣設社區篩檢站 放寬遠距問診新冠肺炎疫情蔓延,隨著國際頻繁交流,反撲回台,出現第二波攻擊。周建存認為,許多輕症患者以為自己只是小感冒,而至基層診所就醫,恐釀成大災難,爆發社區感染;目前指揮中心廣設社區篩檢站,應該廣為宣傳,讓高風險者直接赴特定篩檢院所就診,未來如果疫情擴大,適時放寬遠距醫療條件,藉由視訊問診,降低院內傳染風險。周建存說,以前個性較衝,認為門診工作步調慢,在急診第一線救治病人才有成就感,卻忽視身體負荷。歷劫歸來後,放慢生命步調,固定游泳與健身,好好經營自己的家人與朋友關係。
-
2020-03-18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侯友宜建議總統發布緊急命令 提升疫情戰備
新北市長侯友宜今天建議總統蔡英文發布緊急命令,限制國人前往列為第三級旅遊警告國家,並限制上述國家的非本國人入境1個月;這段時間也不再引進移工,並限制移工出境。侯友宜今天在新北市臨時防疫會議中表示,武漢肺炎(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疫情蔓延全球,連日來境外移入確診個案暴增,情勢危急令人擔憂,必需強化積極作為,嚴格「阻絕於境外、管控於境內」。他說,若傳染病防治法不足以因應目前防疫現況,籲請蔡總統發布緊急命令,「該發布就要發布,因為疫情瞬息萬變、一刻都不能等待」,應該採取強硬措施,保護國人健康。侯友宜接受媒體聯訪時表示,若境外與境內管控好,就可以打贏防疫的勝仗,從疫情變化可發現境外移入的案例升高,且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也針對有歐洲旅遊史的國人回溯篩檢,顯見阻絕境外面臨關鍵,也是觀察的指標。他說,既然要亡羊補牢不如更積極性作為,將決戰點明確告知國人。因此,建議中央在1個月內,「國際旅遊疫情建議等級」第三級警告國家的人民不得入境,國人從這些國入境時做好居家檢疫。侯友宜也呼籲行政院要聽取地方的建議,全力站出來捍衛國人健康,讓第一線的指揮官陳時中有強而有力後盾,地方也會尊重與執行。目前疫情擴散的速度已超過思考的速度,須正面迎戰,一刻都不能等。侯友宜說,中央宣布全球96個國家列為三級警告旅遊區,各民主國家已經祭出境外管制措施,包括歐洲邊境管制、美國部分州封鎖等,甚至亞洲國家也強而有力措施。他指出,台灣擋住第一波的中港澳境外移入,第二波更應該採取強而有力的作為,台灣是海島型國家,該擋就要擋,否則疫情擋不住。他呼籲國人,不要再前往列為第三級旅遊警告國家,新北市府也將照顧移工,也希望這段時間不要引入移工,現有移工居留、限制出境。侯友宜說,因為這些都是地方權限無法做到,若傳染病防治法無法因應,就要發布緊急命令,沒有什麼比台灣民眾的健康更重要的,它是不能等待的,它是須直接面對、直接迎戰,「敵人已經攻進來,為何不全面迎戰,我們等待何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