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14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搜尋
篩檢
共找到
3735
筆 文章
-
-
2020-04-14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類包機檢疫出關 幼童卡片畫新冠病毒死掉:你快走吧
滯留湖北、搭乘「類包機」第二批返台的214名台胞,當中有58名兒幼童,於北部集中檢疫所隔離14天,今天凌晨0時「出關」,其中凌晨共124人分別透過親友接送、遊覽車包車及交通部接駁車方式離開,第二批90人今天早上也陸續由親友接送離開,共有3輛大型巴士於早上7點多陸續進入檢疫所,8點發車離去;而孩童也寫下或畫下感謝卡片祝福醫護人員。現場指揮官、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副總院長黃遵誠受訪表示,這次較為特殊的是,檢疫所負責的214人中有58名學齡前兒童,最小者僅10個月大,另還有3名孕婦,因此有安排小兒科團隊協助;檢疫隔離期間,共3人發燒分送地區醫院,篩檢後呈陰性又送回檢疫所,都健康無虞。黃遵誠今天也秀出孩童的感謝卡,有卡片畫著「掛掉」的新冠病毒,寫著「你快走吧」;還有小朋友畫地球遭新冠病毒入侵,全球作戰,有人舉著反新冠病毒的旗幟,卡片也寫下「全世界加油!」「germ(細菌,實為病毒) don't come」。另有孩子寫「台灣加油!我真棒!」並畫上醫護人員阻絕新冠病毒的圖案;也有小朋友寫下「希望白衣天使能安安全全回家,不要出事^v^」...等加油或謝謝的文字。
-
2020-04-1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封城斷航停工何時解除?陳秀熙:發展抗體快篩是關鍵
台大公共衛生學院今舉辦第十次疫情說明會,會中副院長陳秀熙表示,台灣圍堵感染有成,但全球確診個案已經快要突破兩百萬,而且致死率隨人數增加而上升,康復人數卻無法突破二成五。這是一個壞消息,代表全球經濟必然遭受衝擊和損失。運用抗體快篩技術,找出最安全的、可以恢復正常生活的人口,是每個國家的減災計畫決定何時劃下句點的關鍵。陳秀熙表示,根據四月十二日全球疫情最新統計,新冠肺炎致死率是6.2%。一般來說,傳染病發展這樣一段時間,康復率應該要至少達到40%,但新冠肺炎的康復率現在卻還不到25%,只有23%。同時間南美洲、非洲等醫療體系比較脆弱的國家,疫情還正在興起,令人擔心。如果疫苗和藥物發展不及,可預期這些國家將有大量人口死於新冠。陳秀熙說,正因為這是一個世界流行,每個國家為了控制疫情,都做了各種大動作大規模的管制。然而,每個人都在問,現在這些什麼時候可以解除?何時可以返回工作、上學、正常營業?航空業觀光業集會活動可以復甦?可以解除社交距離措施和口罩?陳秀熙建議,針對還沒有大規模感染的國家,如台灣,快篩找抗原(病毒)是很重要。因為偵測感染是控制感染的第一步,也是治療的基礎。對於已經有發生感染的國家或地區,快篩找「抗體」,知道哪些人已經對這個疾病具備免疫力,找出最安全的一群人,可以回到工作崗位,是讓社會回到正軌的關鍵。陳秀熙舉例說,德國的大規模社區篩檢模式,是目前全世界最具前瞻性的篩檢方式,不只找抗原,也找抗體,同時阻止流行爆發,也為將來社會的恢復做好準備。陳秀熙預估,抗體的快篩,是全世界現在就在思考,也是台灣最快五六月以後就無法迴避的議題。
-
2020-04-1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流病專家:台灣已「廣篩」 有這3種情況再擴大篩檢
台大公共衛生學院今舉辦第十次疫情說明會,會中台大醫院急診醫學部副教授、哈佛大學流行病學博士李建璋表示,終結疫情只有四大策略,包括疫苗、藥物、群體免疫、廣篩隔離。李建璋分析,疫苗至少還要一年半到兩年、最受矚目的瑞德西韋藥物研究短期內也不會有結果,如果要等待群體免疫發揮保護力,代價是台灣有三分之一至一半人口感染、一萬多到兩萬人死亡。因此廣篩和隔離,是最目前最可行的一條路。廣篩要篩什麼?李建璋說,許多國家都犯了「抓重放輕」的錯誤,其實輕、重症病毒量一樣高的,輕症傳染力也不容小覷,因此所有病例都務必做好隔離,是防疫的關鍵之一。至於針對抗原(病毒)的篩檢要奏效,則需建立在對於病毒分佈和變化的知識基礎上,才採得到足夠的病毒量。李建璋說,研究顯示新冠病毒在症狀出現前一兩天及發病前一兩天,病毒量最高,病毒量最高的是痰,所以建議醫師採檢疑似病例時,如果發現病人有痰,在通風良好的戶外採檢站,最好的作法就是請病人咳出痰來送驗。病毒量次於痰液的是唾液,在發病初期,每毫升唾液有十萬個病毒,核酸檢測一定可以驗出來。病毒量再次之的是鼻咽、喉咽。台灣篩得夠廣嗎?李建璋分析,澳洲韓國是撒下大網,陽性率是每50人找到一個,以此讓疫情降溫。美國目前疫情嚴峻之下,平均每10人就有1人確診,單看紐約州陽性率更高,平均每兩個人就有一個人陽性。另外有些國家,如英國、瑞典,雖然有很好的醫療保險,卻因篩檢率太低,無法有效控制疫情。以台灣目前的檢驗量來看,大約是每篩查120個人,會找到一個陽性,這樣的陽性率,等於是「已經在廣篩了。」李建璋根據數學模型預估,至少有三種情況是警訊,其中任何一種發生,都代表台灣勢必要再擴大篩檢規模。這三種情境包括,當不明感染源的本土病例增加、檢驗的陽性率下降到小於1/50、出現超級傳播者。因為一個超級傳播者可能引發整個城市的疫情,一定要以他為圓心,篩檢他身邊的所有人,包括無症狀者。台灣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已超過380例,根據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截至4月9日的統計,高達72%確診病例是輕症,僅大約三成是中重症。李建璋表示,研究顯示輕症和重症的病毒量一樣高,發病前、後一兩天內病毒量最高,每毫升唾液可高達十萬個病毒。另外,三分之一病例體內病毒可存在超過20天,可能成為「慢性低濃度的傳播源」。因此,雖然台灣現在要求連續三次採檢陰性才能出院,導致病例的康復率落後其他二採陰或症狀改善就算康復的國家,但李建璋說,「這是很光榮的落後。」
-
2020-04-1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獨/台灣快篩研發超前部署 為何錯失搶攻國際盃良機?
除了新北市長侯友宜建議政府對入境者全面普篩外,也有多位防疫學者疾呼應擴大採檢,包括歐美及中國大陸皆已研發並使用快篩試劑,攔下可能的感染者,但是台灣盡管生技能量充沛,但直到現在都沒有國產快篩試劑,國衛院、中研院、工研院等近日雖都宣布已投入開發或啟動技轉,只是距離上市總是差了最後一哩路,令不少國人感到納悶。疫情不斷蔓延,研發快篩試劑是跟時間賽跑的事,為何台灣本土快篩試劑從研發要走到量產、上市的最後一哩路卻走得這麼久,除了台灣的篩檢法主要屬於「慢篩」,樣本須回實驗室檢測核酸((RT-qPCR),從採樣、萃取核酸樣本至少要等4小時之外,更和藥事法使用緊急授權法規、公部門積極程度有關,專家認為台灣前後浪費掉了近3個月時間,錯失了台灣生技業可以快速搶攻試劑國際盃的良機。更多內容請看【聯合報專區】 快篩試劑研發 台灣為何最後一哩路卡這麼久?https://udn.com/news/story/120884/4488024
-
2020-04-1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澳媒赴台取經 蘇益仁:勿輕信中國及WHO數據
台灣抗疫表現再次受到外媒肯定。澳洲主流媒體派遣記者前來台灣實地了解,並專訪前衛生署疾管局長蘇益仁,報導台灣抗疫保持領先的經驗。澳洲最具影響力的報刊之一,「雪梨晨驅報」(Sydney Morning Herald)和墨爾本「世紀報」(TheAge)今天同時刊登標題為「一個與澳洲人口相當但冠狀病毒感染病例少得多的地方」(A population thesame as Australia's but a fraction of thecoronavirus cases)的報導。兩大報駐坎培拉國會線記者巴格修(Eryk Bagshaw)稍早赴台灣,專訪前行政院衛生署疾病管制局(現已改為「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局長蘇益仁。巴格修在報導開頭提到,蘇益仁指中國政府不可信任,而且在世界衛生組織(WHO)具有影響力;所以,面對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疫情,包括澳洲在內的世界各國,必須搶先於中國之前採取行動。報導提到,蘇益仁自從2003年抗SARS之後,就開始針對可能來自中國的傳染病疫災,每年進行定期演練。蘇益仁強調,台灣今天的應變能力,是17年來演練的結果。他解釋,台灣距離中國很近,要是中國疫情爆發,台灣將會首當其衝。報導指在蘇益仁在任期間,已經開始主導台灣的抗疫準備工作;比澳洲開始得早,而且做得充足得多。報導舉例,台灣專門提供呼吸照護的醫療院所擁有數以千計的呼吸器,而全國更有近萬張加護病床(ICU)。澳洲人口2500萬,和台灣大致相同;但台灣擁有的相關醫療資源是澳洲的4倍。而台灣抗疫的成績,也比澳洲好得多。報導又指出,台灣早在去年12月就針對來自武漢和廣東搭飛機入境台灣的旅客實施篩檢和隔離;並且早在今年1月便禁止來自中國旅客入境,並且展開保持社交距離措施。蘇益仁在訪問中表示,當中國傳出疑似人傳人的消息時,台灣就意識到,中國一定是在消息傳出之前,就已經爆發人傳人疫情。他指出,歐、美國家之所以在疫情中受到較嚴重衝擊,是因為西方國家缺乏台灣的經驗。蘇益仁提到,早在去年12月武漢初現疫情跡象時,台灣就已經派遣專家前往武漢。蘇益仁說,台灣發現,當時來自中國的數據並不透明,所以台灣決定搶先採取行動。蘇益仁還指出,連世界衛生組織(WHO)所掌握的數據,都落後於實際情況;所以WHO和中國的數據只能當參考用。據台灣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網站公布最新數據顯示,台灣目前有388人確診,6人死亡。依澳洲衛生部公布數據顯示,截至13日早上為止,澳洲有6322人確診,61人死亡。
-
2020-04-1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新冠肺炎無症狀感染者必知五件事 醫師認為超重要
新冠肺炎疫情中,最讓防疫專家擔憂的是無症狀感染者,可能因此成為防疫重要的破口,台南市立安南醫院副院長許秉毅指出,根據醫界現有研究,無症狀感染者的比率約占所有感染者的5-18%,而且雖然其傳染力可能比有症狀者低一點,但因為沒有症狀容易被忽略,在社區裡趴趴走,傳染力是不可小覷的。胃腸肝膽科醫師許秉毅並整理了最近有關新冠病毒無症狀感染者「你必須知道的5件事」,他指出,國內近期新增的個案中,台師大第二名確診男大生是沒有症狀的,而案382男性病患也是無症狀的。整體而言,目前國內新冠病毒的受感染者中,有21例沒有症狀,約佔了5.5%。面對新冠病毒「無症狀感染者」的存在,民眾必須知道以下5件事,才能更知道如何不被病毒纏身 :1. 何謂新冠病毒的「無症狀感染者」?所謂新冠病毒的「無症狀感染者」是指:受新冠病毒感染的人雖然沒有出現任何身體不適 (例如咳嗽、流鼻水、發燒、腹瀉、嗅覺喪失等症狀), 但卻在身上取出之檢體 (如痰液、咽喉分泌物、口水、糞便)中發現有新冠病毒的存在。因此,在新冠病毒流行期間,與人講話時,即使對方沒有任何臨床症狀,仍然不能排除是新冠病毒的被感染者,最好能夠與其保持適當的社交距離或戴口罩講話。2. 有多少比例的人受到新冠病毒感染後,不會產生症狀?目前是研究顯示 : 有5%到18% 的新冠病毒感染者是沒有症狀的。 (由一篇來自北京急救醫學中心的報告顯示 :有5% 的新冠病毒感染者是沒有症狀的 ; 而由最近Mizumoto 等學者在「歐洲監測期刊」上的一項研究顯示:日本鑽石公主號上的遊客與船員經大量篩檢後,所發現受感染的遊客或船員中,有18% 是沒有症狀的 !)3. 無症狀感染者會有傳染性嗎?無症狀的感染者的確具有傳染性喔!(有一篇來自山東大學的報告顯示:有一位至武漢旅遊返回北京的新冠病毒受感染者,雖然從頭到尾未有任何症狀,卻把身上新冠病毒病毒傳染給4位家人。而這4位受害的家人中,有3位有明顯的症狀,有1位也是無症狀的!)4. 無症狀的感染者傳染性比有症狀的感染者低嗎?有關這個問題目前並沒有很好的研究。(一般認為無症狀的感染者傳染性要比有症狀的感染者低一些!但值得注意的是:無症狀的感染者不易讓自己與他人產生警戒心,反而容易成為家族與社區傳染的「隱形炸彈」!)5. 無症狀的感染者隔離14天夠嗎?這個問題目前也沒有很好的答案。(但有研究顯示:有一位無症狀的感染者,在第一次被發現罹患新冠病毒感染後,到了第15天,身上取出之檢體中仍有新冠病毒之存在。因此,無症狀的感染者隔離14天後,還是可能具有傳染性!)
-
2020-04-1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以為鼻塞只是過敏 過敏體質者問怎分辨是否患新冠肺炎
昨新增一例本土個案為廿多歲男性,因本身鼻過敏,被女友感染後,一直以為鼻塞、流鼻水只是過敏症狀,直到解除隔離,恢復上班後的第三天,因被擴大採檢確診,而國人呼吸道過敏者眾,此例一出,引起許多過敏體質者關切,要如何分辨是否中鏢。疫情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今年呼吸道就醫人數只有去年同期的六成,大家可以寬心。如有疑慮,可向醫師請教或詢問一九二二專線。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則建議,過敏者不用特別擔心或篩檢,但如與檢疫或確診者有過接觸史,應主動告知醫師,讓醫師評估是否採檢。林口長庚兒童過敏氣喘中心主任葉國偉表示,鼻過敏症狀和感冒很像,均為流鼻水,打噴嚏,但鼻過敏較常合併鼻子癢、眼睛癢,時間常固定在早晚,這與感冒不同,呼籲過敏族不用太恐慌。這名確診個案應該屬於無症狀,所以自覺只有過敏症狀。據了解,這名本土個案曾和案一五九的女友,在未確診前的三月十九日吃飯,期間都沒有戴口罩。因本身有過敏症狀,很難釐清發病確切日期。
-
2020-04-1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名家破解新冠肺炎/侯明鋒:抗疫持久戰 不能鬆懈
新冠肺炎疫情延燒全球,台灣現階段防疫成績優異,被譽為模範生,但清明假期四天連假各大景點湧現人潮,令人擔憂。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院長侯明鋒說,「這會是一場持久戰」,台灣在這場防疫作戰,上半場打了好球,國人一旦鬆懈,形成防疫破口,恐掀起大規模社區感染。強化感控 醫院是最後一道防線侯明鋒指出,這場世紀防疫之戰最後一道防線在醫院,關鍵是第一線醫師及護理人員,為此,四月五日晚間,高雄附醫內部調查上千名員工旅遊史,十幾名員工需自主健康管理,多名有症狀的護理人員接受採檢。侯明鋒說,為了做好院內感控,急診必須嚴格把關,最近一、兩天急診就醫人數明顯增加,除了一九二二專線送來的疑似個案、出現不適症狀居家檢疫者,也有不少人因逛了景點、夜市出現呼吸道症狀而赴急診接受篩檢。侯明鋒指出,未來一、兩周各大醫院急診患者人數應會暴增,各大醫院應謹慎面對,國內負壓隔離病房、專責病房等醫療容量有其上限,一旦發生大規模院內感染、社區感染,醫療體系就可能被壓垮。抗煞專家助陣 打造緊密防護網十七年前台灣發生SARS疫情時,侯明鋒為高醫開刀房主任,他表示,那時醫療院所並未重視院內感染,以致醫界付出慘痛代價,不少醫護人員因此喪命。這次面臨新冠肺炎,許多當年在第一線抗煞的醫師、醫療人員居各醫療院所領導階層,有抗煞經驗也知道院內感控重要性,早就提前部署,擬定防疫策略,嚴格分艙分流。此外,指揮中心擬定作戰方針,曾參與抗煞的防疫專家如何美鄉、葉金川、蘇益仁等人貢獻心力,加上運用電腦科技資訊、健保資料庫串聯勾稽及民眾超高配合度,打造出緊密防護網,穩住陣腳。減害措施 能降低社區感染風險侯明鋒說,醫院採實名制管控人員進出,民眾必須保持社交距離、量體溫、戴口罩,儘管有些擾民,但種種減害措施才能降低社區感染風險,民眾應多忍耐,「前端多花精神,從嚴防杜,從公衛及經濟等角度來看,絕對是划算的」。侯明鋒認為,民眾仍可在細節處多加留心,例如,小吃攤販、餐廳店家多鼓勵消費者外帶,減少內用,不要坐下來用餐就可減少接觸傳染。硬幣、紙鈔也可能是傳染途徑之一,建議民眾防疫期間多以信用卡付費,商家則可針對硬幣紙鈔消毒殺菌,讓民眾安心。
-
2020-04-1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影/籲胸部X光列急診必要檢查 醫師:較不易有漏網之魚
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台灣公共衛生學會、台灣急診醫學會,今(12)日聯合召開新冠肺炎疫情專家線上研討會,分析目前台灣整體的防疫情形,台大公衛學院副院長陳秀熙針對是否該施行入境者全面普篩的議題,表示目前境外移入人數一天僅千人上下,全部做RT-PCR(核酸檢測)是可行的辦法,且費用僅3500元,比居家檢疫14天總額補助1萬4000千元還划算,因此呼籲如果負擔得起,就可以實施。由於最近檢疫過程中,出現有患者無症狀,但照X光發現有肺部浸潤的情況,篩檢後是陽性確診,台大急診部主任黃建華在會議中建議將X光列入急診的檢查項目,他表示因為發現有病人只是腰痛、肌肉痠痛來求診,結果照X光後,發現肺部有發炎的白色影像,最後採檢也是呈陽性反應,希望能將X光一併放入急診檢查流程之一,對於防範無症狀感染者,才會有比較完整的效果。
-
2020-04-1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五一可以鬆綁了?防疫醫師:再等一周再說也不遲
國內近幾天的境內新冠肺炎病例不多,有人認為清明連假過後,原本大家擔心的疫情另一波高峰,應該可以放心了,但感染專家認為至今要觀察兩周,目前才過一周,還不能完全放下心來。而針對病例不多,中央疫情指揮中心公布的五一連假管制措施是否應該放鬆?有公衛背景的台南市長黃偉哲表示,五一距離現在時間還久,至少應該還要再觀察一到兩周,再考慮是否放鬆五一的管制,是比較恰當的。黃偉哲表示,如果從4月5日計算,至少要到19日之後,才能看出來清明連假到底有沒有造成疫情的擴散,「居家檢疫都要14天,看疫情怎麼能只看一周」,現在說放心還太早,反正指揮中心的反應都是很迅速的,再看一到兩周,再來討論五一管制都還來的及,現階段可以先行試辦管制。而成大醫院感染科醫師陳柏齡表示,台南最近發燒篩檢站的病患並沒有明顯增加,可能北部增加的情況比較明顯,而最近雖然確診病例不多,但至少要看兩周,不過第一周的病例不多是好事,可以再等一周看看。
-
2020-04-11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到底有多少無症狀藏社區 陳時中:疫情穩定擬社區抽樣
我國無症狀確診者約占5%,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各界都提到社區的無症狀感染者會占有一定的比例,他認為公衛專家會有一定的推斷,未來當疫情趨穩時,我國不排除對社區抽樣,並對行業別做一了解,不過這是最後階段才會採取該行為。被問及此舉是否為社區普篩,陳時中表示,是針對特定對象、特定風險、特定行業做一抽樣,此舉在公衛上有一定意義,看怎麼樣是效率最高的,好讓我們看清楚社區情況,供我們政策參考。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此項抽樣主要是研究型,檢測社區內的民眾是否具有抗體,他提及2009年我國流感大流行後一年,也做過類似的抽樣研究。他說,當年會從全國的數據中,包含健保資料,以及特殊職業別等,針對一般人口去做抽樣,抽驗一千位民眾的血液,發現體內有抗體的人比例相當高,也代表無症狀感染比例高於篩檢量。莊人祥表示,流感的這項抽樣非常合理,他也相信目前台灣的無症狀感染者一定會大於篩檢,不過若是這些民眾都具有高度傳染力,台灣早已爆發大規模社區感染,他也呼籲民眾外出要保持社交距離,戴口罩。
-
2020-04-11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新冠肺炎確診後喪失嗅味覺 張上淳:多數7到10天改善
新冠肺炎確診患者部分會出現嗅味覺喪失情形,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表示,回溯過去一周北北基有37位解除隔離的確診案例,其中有11人出現嗅味覺異常,多數7到10天就會出現改善,少數尚未恢復。張上淳表示,他同時身為台北區指揮官,目前正在回溯先前的個案是否有嗅味覺喪失的狀況,過去一週也檢視北北基解除隔離的確診案例,總計有37位,其中11人有嗅味覺喪失,有些是二者全部喪失,有些僅其中一種,不過多數都是二者同時喪失。張上淳表示,大家也都非常擔心確診後嗅覺味覺是否可能無法回覆,觀察這11人的資料,多數在7到10天就有改善,嚴重者需要拖到2到3周,11位當中有兩位出院三周都還沒有完全恢復。至於擴大社區篩檢不是只針對去過景點民眾,有嗅味覺狀況沒有旅遊史也可以採檢送驗。張上淳說,連假過後,指揮中心也跟醫界與民眾呼籲,有特別到照些景點盡速就醫,曾經去過這些景點當然可以跟醫師說明,由醫師判斷是否需要採送院。這個禮拜當中每天一千五百多件以上採檢送院,由醫師根據這樣的狀況採檢送院,其中有肺炎者不多,多數是發燒呼吸道症狀。
-
2020-04-11 癌症.肺癌
多年居國人癌症死亡率第一名,肺癌第三期怎麼辦?醫師圖文解說
我們每天呼吸空氣來獲取足夠的氧氣,並排出二氧化碳,雖然感覺不到它的存在,但肺臟健康事關重大,肺癌已經蟬聯國人癌症死亡率第一名多年,一起來了解。癌症起源於細胞的變異,肺癌細胞不像正常細胞那般依照正常週期成長、死亡,而會形成腫塊,侵犯鄰近組織,甚至經由血液或淋巴轉移到身體其他地方。根據細胞的樣貌,我們把肺癌區分成兩種類型。一種是「小細胞肺癌」,另一種是「非小細胞肺癌」;「小細胞肺癌」的患者比較少,約八成五的患者罹患的肺癌屬於「非小細胞肺癌」,非小細胞肺癌裡面又包含了肺腺癌、大細胞癌、鱗狀細胞癌。我們先針對非小細胞肺癌的部分討論。 發現肺癌之後,醫師會先替患者安排適合的檢查,確定癌症分期。癌症分期代表著目前癌細胞進展的程度,我們需要根據電腦斷層、支氣管鏡等各種檢查,評估腫瘤(Tumor)的大小和侵犯位置,了解淋巴結(Nodes)受影響的程度,並找出癌症是否轉移(Metastasis)到其他器官。我們取這三項指標的英文字第一個字母,合稱為「TNM分期」,將腫瘤侵襲的程度分成四期,第一期為初期局部侵犯,第四期為轉移的癌症。了解患者癌症處於哪一時期,再合併考量個人身體狀況後,醫師才能制定出適合患者的治療計畫。非小細胞肺癌分期依據肺癌第三期屬於「局部廣泛性」肺癌,這時癌細胞尚未轉移到全身各處,但腫瘤本身可能比較大、或侵犯胸壁;或是癌細胞侵襲到超出原始腫瘤肺臟之外的淋巴結。以下幾種狀況都屬於非小細胞肺癌的肺癌第三期:1. 淋巴結侵犯屬於N0或N1,代表淋巴結侵犯尚未超出原本腫瘤生長處的肺臟,但腫瘤狀況較嚴重,像是腫瘤較大,於同側肺臟有次發的腫瘤形成,或腫瘤已經侵犯胸壁、支氣管、或縱膈腔。2. 淋巴結侵犯屬於N2。代表癌細胞已經侵犯縱膈腔靠腫瘤同惻肺臟的淋巴結,或是侵犯氣管下方的淋巴結。3. 淋巴結侵犯屬於N3。代表癌細胞已經侵犯縱膈腔靠腫瘤對惻肺臟的淋巴結,或已經是侵犯到鎖骨附近或頸部附近的淋巴結了。肺癌第三期一般來說,治療癌症的方式可以分為「局部治療」和「全身性治療」。「局部治療」包括了「手術」和「放射治療」。手術治療可以切除癌症組織,移除可能受癌症侵襲或已有癌症的淋巴結。放射治療則是利用高能量的放射線來擊潰癌症細胞,通常簡稱為電療。「全身性治療」有大家常聽到的「化學治療」、「免疫治療」、及「標靶治療」。「化學治療」是靠藥物影響癌細胞的生命週期,讓癌細胞無法複製增多,簡稱為化療,是大家最耳熟能詳的癌症治療方式。「免疫治療」則會活化身體的免疫系統來攻擊癌細胞。「標靶治療」能避免癌細胞取得營養或增生訊號,藉此影響癌細胞的存活。面對第三期肺癌,通常不會單獨使用一種方法。醫師可能會建議同時進行兩種治療,或是安排一系列的治療過程。肺癌第三期的治療由於肺癌第三期處於局部晚期癌症,代表某些癌細胞可能「不安於室」,正在蠢蠢欲動的往外擴張勢力範圍,這時的治療方式就不一定能單靠手術將腫瘤切除乾淨,而需要採用化學治療、免疫治療等全身性治療方式控制癌細胞。肺癌第三期對照表如果沒有縱膈腔淋巴結的侵犯,也就是屬於IIIA的肺癌第三期,可以先進行手術切除肺癌腫瘤與淋巴結,再視檢體邊緣是否有癌細胞,輔以同步化療加電療,或單用化學治療。手術前可能先進行數個療程的化學治療,讓腫瘤縮小以利手術進行。如果患者身體狀況或腫瘤狀況不適合手術的時候,考慮先用同步根治性化療加電療,再配合十二個月的免疫治療。如果已經有縱膈腔淋巴結的轉移,屬於IIIB或IIIC,主要就得先做同步根治性化療加電療,再配合免疫治療。萬一患者是先接受了手術,在手術取下的淋巴結裡發現有縱膈腔淋巴結的轉移,而發現為N2的狀況,就需在術後追加做化療與電療。肺癌第三期的治療流程近幾年蓬勃發展的免疫治療,已被運用到多種癌症,也可提升肺癌患者的存活率。我們的免疫系統是用來防衛身體的「私人部隊」,只要發現不屬於自己身體的細菌、病毒、或細胞,都會活化免疫系統加以攻擊。但是有部分癌細胞卻能藉著偽裝,躲過免疫系統的攻擊。「免疫治療」就是幫忙免疫系統解除癌細胞的偽裝來增強免疫系統攻擊癌細胞的能力。肺癌免疫治療的原理正常狀況下,我們的細胞會有生命週期,並在適當的時機凋亡,稱為「程序性細胞死亡(Programmed Cell Death)」。癌細胞為什麼可以不斷增生,擴張勢力範圍,又躲過免疫系統的攻擊呢?其中一個原因就是癌細胞透過增加表面的PDL1並與T細胞上的PD-1結合,這樣一來就能關閉免疫系統,癌細胞因此不受T細胞攻擊死亡。PD就是programmed death的縮寫,L代表Ligand配體,所以癌細胞表面的PD-L1就像個啟動剎車的開關,當癌細胞表面的PD-L1與T細胞的PD-1結合,就像啟動T細胞的剎車,T細胞就放過了癌細胞。當科學家找到這個讓癌細胞存活的狡猾機制後,當然就能加以反制啦。免疫治療的藥物可以是先去找癌細胞的PD-L1,或是去找T細胞的PD-1,以阻止癌細胞的PD-L1與T細胞的PD-1結合,讓癌細胞無法啟動剎車、矇騙T細胞,身體免疫系統辨認出癌細胞後,便能發動攻擊殺死癌細胞。簡單來說,癌細胞有躲避被身體免疫系統認出的能力,而免疫治療就是破解癌細胞躲藏的方式,讓免疫系統認出並攻擊癌細胞。目前免疫治療的藥物需要靠靜脈輸液導入體內,以目前第三期非小細胞肺癌無法手術的病人來說,同步放化療結束後,若無立即的病情改變,患者約每兩星期注射一次,一次注射六十分鐘,共使用一年,能延長之前治療帶來的效果。大部分的病人接受免疫治療治療時,常見的副作用是覺得很疲憊很累,即使睡眠充足還是不見改善。並且可能出現咳嗽加劇、皮疹、皮炎、噁心、腹瀉、食慾下降、便秘感。偶爾會出現肌肉和骨頭疼痛。肺癌第三期-同步放化療結合免疫治療在免疫治療的過程中,可能出現肺部、腸道、肝臟、皮膚等器官發炎之副作用,要特別留意。另外,孕婦或哺乳者無法接受免疫治療,否則會傷到小寶寶。接受癌症第三期的治療過程可能比較辛苦,但在更多元療法的幫助下,目前的治療成效已比過去有長足的進步。患者記得要按時回診檢查並作影像追蹤,大約在治療後的前三年,要每三個月到六個月之間回診,並做一次胸腔的電腦斷層。平常除了注意肺癌發展的情形之外,血壓、血脂、血糖狀況也得多加留心。若想要施打流感、皮蛇(帶狀皰疹)、肺炎鏈球菌等疫苗前,請記得向醫師諮詢。當然,患者還要定期找牙醫洗牙和檢查口腔,並注意其他種類的癌症篩檢。肺癌第三期治療後的追蹤平時要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規律運動,飲食均衡,喝足量的水,萬一治療後食慾太差或體重過輕,可以找營養師調整飲食。患者要避免喝太多酒,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是「務必戒菸」,戒菸真的很難,但為了肺臟和其他器官的健康,請務必戒菸。維持健康的生活習慣,也能提升治療的效果呢。原文:
-
2020-04-10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名家破解新冠肺炎/林恒毅:輕症未必要住負壓病房
台灣確診近四百例,以輕症個案居多,但各醫院仍採高規格收治模式,即使沒有症狀,患者也須住在負壓隔離病房,三天採檢一次,連續檢驗三次,均為陰性,才能出院。天主教耕莘醫院院長林恒毅提醒,如果未來輕症患者暴增,仍維持現有處置模式,國內醫療體系恐將崩盤。林恒毅觀察,不少輕症患者大喊「無聊」,整天被關在負壓隔離病房,不能活動,只能盯著平板、手機來追劇,認為疫情那有這麼可怕,但實際狀況確實比想像中還嚴重,因為「新冠病毒可是緊緊抓住人體器官組織,這一抓就是很久、很久。」新冠病毒與SARS病毒雖是同一家族,林恒毅說,「這個最新家族成員可是聰明多了」,人類被感染後,還沒出現任何症狀,就具有傳染力。臨床觀察發現,病毒進入體內後,牢牢抓住器官,想要徹底清除,必須花很久的時間,平均陽轉陰,長達三、四個星期。輕症全住負壓房 醫院負擔大林恒毅以「黏在手裡、很難甩掉」來形容輕症患者對醫院所造成的負擔,他說,目前全國僅剩幾百床負壓隔離病房可用,如果輕症人數暴增,而收治原則不變,全住負壓隔離病房,這一住就是近一個月,勢必造成醫院極大負擔。林恒毅指出,最近半個月來,指揮中心放寬篩檢標準,由醫師自行決定是否篩檢,國內篩檢數量逐日增加,找出不少輕症個案,雖然造成醫院負擔,但如果院內感控良好,配合隔離治療,只要數量不要暴增,相信就可安然度過這一波疫情。醫院若出現破口 疫情將擴散如果輕症人數眾多,且重症個案也隨著暴增,勢必超過醫療院所負荷,如同紐約、西班牙、義大利、英國等地,壓垮了最後一道防線,醫院出現防疫破口,疫情就會反轉直下,迅速擴散,林恒毅說,「這是最不願意見到的結果。」林恒毅警告,輕症患者應該愛惜生命,為了自己,更為了社會大眾,耐心住院,等到病毒全數清除。此外,指揮中心應隨著確診人數的變動,修正收治準則,一旦輕症患者突然變多,不一定非得住在負壓病房,可以轉至專責病房。至於重症患者,林恒毅表示,現階段並無特效藥物可用,僅能施以支持療法,給予症狀治療。臨床試用「紅黴素合併奎寧」,因副作用較高,而重症個案年紀偏大,且常有慢性疾病,因此,不見得適用這類組合用藥。十七年前,國內爆發SARS時,林恒毅擔任耕莘醫院胸腔科主任,親自診治SARS患者,當時好幾名耕莘醫護人員也被感染,住院治療,他說,「這是人生第一次覺得自己可能會陣亡。」但面對父母關心時,還是得裝沒事,內心異常煎熬。林恒毅說,新冠肺炎病毒恐將流感化,天氣一冷,就會捲土重來,而疫苗研發需要一段時間,如果又缺乏特效藥物,防疫過程將非常艱辛,國人應該做好長期抗戰準備。
-
2020-04-10 性愛.性福教戰
不僅女性 男性也有黃金生育期!
近期一對年紀相差43歲的夫妻檔,因妻子遲遲未懷孕而前往生殖中心求診。男方為71歲吳姓老翁,去年與28歲邱姓妙齡女子步入禮堂,兩人終成眷屬便希望能盡快擁有自己的孩子,吳姓老翁表示,自己雖已古稀之年,但身體健壯且無不良嗜好,沒想到求診之下才發現因年紀大,而導致精子活動力差、數目少,造成生育力降低,最終是透過第三代試管嬰兒技術,妻子才順利懷孕。25至35歲男性精子品質佳 此階段為黃金生育期接獲治療的中山醫院生殖中心負責人李世明醫師表示,男性雖不像女性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漸喪失生育能力,但仍會因為年紀較高影響生育,據臨床統計,35歲以下男性配偶成功懷孕率高達75%,而40歲以上男性僅剩下37%,具明顯差異,其原因除了常見的性功能障礙外,年紀愈大也會導致精子品質下降,如精蟲活動力差、型態不正常、數目不足等,造成胚胎染色體異常率高,增加流產率及不孕機率。因此不僅女性,男性也有黃金生育期,年齡正介於25歲至35歲的青壯年期,此階段精子最為旺盛且質量較佳,能夠提高受孕機率。第三代試管+AI智慧 篩選優良胚胎助好運李世明醫師提及,受孕機率與雙方年紀均有關係,即使吳姓老翁保有良好體力,但精子品質和DNA的完整性仍會因年齡增加而下降,均可能造成男性不孕、增加流產率及後代異常,建議採取第三代試管嬰兒的方式,進行胚胎染色體的篩檢(PGS)與胚胎著床前的基因診斷(PGD),過濾掉染色體異常的胚胎,再植入母體。李醫師也建議,夫妻雙方若差距20歲以上,且男方大於60歲,則可額外做羊膜穿刺,確保染色體正常。而去年年底中山生殖醫學中心更引進胚胎縮時攝影監控培養箱,這台大數據人工智慧,靠著每15分鐘替胚胎拍一張照,透過縮時攝影技術,可24小時監控胚胎成長,挑選出優質胚胎,大幅提升著床率與受孕率。男性年紀大保有生育力 日常保健維持精子品質李世明醫師表示,無論是爺孫戀或是現晚婚,都已是現今常見的現象,男性因年紀大而不孕的案例不在少數,因身體老化導致精子品質下降雖無可避免,但仍是有機會透過現今醫療技術成功受孕,也呼籲男性可透過日常保健來維持精子品質,如少抽菸、飲酒、熬夜、避免穿著過於緊身的褲子、避免輻射及過熱環境等,並少攝取香腸、火腿等含有和脂肪的加工肉品,這類食物會干擾賀爾蒙作用,導致精子品質下滑;尤其高齡男性想生子,更需重視日常生活的保健,醫師也提醒,無論是自然受孕或是人工生殖技術,若要孕育出一個健康的寶寶,雙方皆具有良好的身心健康,無疑是最佳要素。【延伸閱讀】照顧好自己的健康 就是愛家最好的禮物
-
2020-04-0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研究稱貓咪易染冠狀病毒 WHO將調查寵物染疫案
根據今天發布的研究報告,貓咪會感染新型冠狀病毒,但狗似乎有較強抵抗力;世界衛生組織(WHO)表示,將密切關注病毒在人類與寵物間的傳染情況。路透社報導,這篇研究報告刊登於「科學」(Science)期刊網站,發現雪貂也會感染SARS-CoV-2。然而,研究人員發現,狗、雞、豬與鴨子都不太會感染病毒。SARS-CoV-2是引發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的病毒學名。這項研究目的是在辨識哪些動物容易感染病毒,以用來測試對抗COVID-19大流行的實驗性疫苗。2019冠狀病毒疾病自去年12月在中國湖北省武漢市爆發以來,已在全球造成超過8萬3000人死亡。SARS-CoV-2據信是從蝙蝠傳給人類。除了少數的貓咪與狗狗感染病例外,沒有強烈證據顯示寵物是帶原者。美國紐約市布朗克斯動物園(Bronx Zoo)一隻老虎與染疫的動物園管理員接觸後,出現乾咳與食慾不振症狀,5日經篩檢對新型冠狀病毒呈陽性反應。這項研究報告是根據1月與2月在中國進行的研究,研究人員試圖從鼻腔引入病毒粒子以讓動物感染時,發現貓咪與雪貂很容易感染。他們也發現,貓咪可透過呼吸道飛沫讓彼此感染病毒。染疫貓咪的嘴巴、鼻子與小腸有病毒。暴露在病毒中的小貓,則是肺部、鼻子與喉嚨嚴重受損。研究報告作者寫道:「觀察SARS-CoV-2在貓咪體內的發展,應該被視為是在協助根絕人類的COVID-19。」在雪貂身上,病毒是出現在上呼吸道,但不會引發嚴重疾病。抗體試驗顯示,狗比較不會感染病毒,研究人員也沒有在接種過疫苗的豬隻以及雞鴨身上發現病毒株。波士頓布里翰婦女醫院(Brigham and Women'sHospital)傳染病專家庫里茨克斯(Daniel Kuritzkes)說:「爆發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疫情時,麝香貓被指是可能將病毒傳給人類的傳播媒介之一,這點很有意思,也不太令人意外。」他說:「這些數據支持COVID-19患者應與他人保持距離的建議,不只要遠離其他家庭成員,也要與寵物保持距離,以防把病毒傳染給寵物,尤其是貓咪或其他貓科動物。」世衛今天表示,正與夥伴合作,以密切關注寵物在這場公衛危機中的角色。根據目前的證據,世衛流行病學家范科霍芙(Maria Van Kerkhove)在記者會上說:「我們不認為牠們會傳染,但我們的確認為牠們也會被染疫者感染。」世衛突發衛生事件執行主任萊恩(Mike Ryan)呼籲民眾不要因為疫情而報復動物。他說:「牠們是有自身權利的生命,應該受到和善對待與尊重,牠們跟我們其他人一樣都是受害者。」
-
2020-04-0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名家破解新冠肺炎/不敢收治疑似病例 李秉穎:應調整基層醫師防護規定
武漢解封,歐美疫情嚴峻,台灣清明連假人潮聚集,社區中如有輕症、無症狀感染者,恐醞釀出下一波本土疫情。台灣兒童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李秉穎說,最令人擔心的防疫破口就是沒有明顯感染源的患者,而防守戰線的最重要把關者就是第一線醫師。依現行規定,第一線醫師如果沒有隨時戴著N95,病人日後確診,就需隔離十四天,為此,許多基層醫師不敢收治疑似病例,建議調整現行適當防護規定,以免延誤感染者篩檢時機。基層缺防護 不敢收治疑似病例李秉穎分析,第一線醫師面臨多重壓力,首先,疫情當頭,民眾諱疾忌醫,病人銳減,收入也大幅減少,而政府紓困計畫對象令未列入第一線醫師。再者,連假後,採檢範圍擴大,只要符合旅遊史,罹患肺炎均須採檢,按照現行規定,接觸確診病患需要有高規格的防護,例如戴N95口罩。但醫師哪有那麼多N95口罩可戴,如有疑似病人就診,日後被確診,診療時未戴N95的醫師就會被隔離十四天。李秉穎說,過於嚴格的防護規定讓許多基層醫師心生畏懼,不敢收治疑似病例,而這些疑似病例全至大型醫院就醫,增加交叉感染風險。建議適度放寬適當防護規定,比如允許外科口罩加上面罩,且診療過程不看喉嚨,這即視為適當防護,對第一線基層醫師來說,是比較可行的作法。武漢解封後 慎防中國疫情再現李秉穎觀察,國外的海歸潮正在消退,入境後嚴格的居家檢疫措施發揮了作用,近日來,境外移入病例正在減少。台灣本土案例幾乎都是境外移入病例所引起的家戶群聚,儘管部分感染源不明個案仍找不到源頭,但數量遠低於日本、南韓;最重要的是,國人防疫教育落實,正確防疫意識持續提升,養成勤洗手習慣,「台灣不一定會爆發大規模社區感染。」不過,武漢封城解禁,以及中國各地方的無症狀者和輕症者眾多,確實令人憂心。李秉穎表示,中國確診數據令人存疑,以台灣為例,防範嚴密,但確診數仍不可能在短時間內變零;隨著封城令解除,中國疫情是否再現?這是全世界都密切觀察的。海歸潮趨緩 境外移入可望減少此外,歐美疫情也令人擔心,但觀察發現,歐美各國已經慢慢步入疫情趨緩的轉折點,如果好好控制,隨著海歸潮趨緩,台灣的歐美境外移入病例會愈來愈少。至於零星的感染源不明個案,李秉穎說,這是最令人擔心的破口,醫院、診所的第一線醫師應提高警覺。目前指揮中心已修改通報定義,如有肺炎,均需通報採檢,但部分診所缺乏X光設備,光靠聽診、觸診,很難診斷肺炎,建議基層醫師多加留意,如治療效果不好,就要立即轉診。
-
2020-04-08 科別.兒科
藥物過敏恐與寶寶基因有關 兒科醫籲注意六大前兆
許多新生寶寶都會出現過敏、紅疹的情形,可能與本身體質基因有關,使用藥物時出現過敏等症狀。是否需要治療,建議就醫由專科醫師診斷外,兒科醫師表示,藥物過敏有六大前兆症狀,若有嚴重藥物過敏基因的寶寶或民眾,就可能導致過敏現象發生。禾馨民權婦幼診所皮膚科主治醫師蔡昌霖表示,藥物過敏有六大前兆,症狀為:「疹、破、痛、紅、腫、燒」,疹為皮膚紅疹、搔癢;破為口腔潰瘍;痛為喉嚨痛;紅為眼睛出現紅腫、灼熱不適;腫為眼睛、嘴唇腫;燒則是常見的發燒症狀。藥物過敏反應可能使皮膚出現疹子、發癢及潰爛外,嚴重時也有致命風險,不過民眾通常都是「以身試藥」後才發現。至於一樣的藥物,為何大部分患者用藥後沒事,有人就會出現過敏反應?蔡昌霖說,這與基因有關,如據藥害救濟基金會今年2月統計,引發國人藥害賠償藥物中,痛風治療藥物與痙攣癲癇相關藥物包辦前三名,就與體內基因有關。蔡昌霖舉例,如日前電視劇「麻醉風暴」中,引發醫療事故的惡性高熱,病人會出現肌肉僵硬痙攣、呼吸急促等症狀,雖有藥物可給予,但若未察覺並立即治療,恐有致命風險。惡性高熱的發生,就多與遺傳基因有關。蔡昌霖說,精準醫療為近年來醫學研究趨勢,建議民眾除就醫外,可透過基因篩檢,提前了解自己是否有相關藥物過敏基因;而寶寶在新生兒時期也可做,來準確找出藥物過敏反應的基因,讓寶寶一出生就防範於未然。
-
2020-04-08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武漢煎熬76天 台胞被註記、沒健康碼難離開
湖北武漢今起解封,台商二代、來到武漢已經十七年的大陸全國台企聯青委會執行長楊政諭表示,即便解封,武漢小區(社區)的管理依然嚴格,境外人士、包括台灣民眾因沒有健康碼也難以搭乘公共交通工具離開武漢。滯留武漢台胞方面,湖北台灣同胞返台救援會會長徐正文說,當中包括一名患有先天性心臟病的小童、有經常性流產問題的高齡產婦等情況特殊的民眾。被註記 無法自行搭機回台由於滯留台胞依舊被「註記」,無法自行搭機回台,仍須等待專機或類包機,回家之路遙遙無期。一位台灣高齡孕婦林女士(化名)說,她至今兩個月都沒有產檢,非常急迫想要回台做產檢,她的核酸篩檢都合格,社區也開立健康證明。「七十六天真的很難熬,心力交瘁,已經到了幾乎崩潰的邊緣。」林女士說,她之前打電話給市台辦,也打給台灣海基會,都沒有任何包機的訊息,心裡覺得頗絕望的。而有些住在郊區或偏遠地區的台胞,非常辛苦,甚至是「有一餐沒一餐」。她再次向政府呼籲,在沒有妨礙防疫的前提下,請取消註記,讓他們自行搭機返台。另有兩名滯留在當地的台灣幼童,昨天透過錄下短片的方式向蔡政府求救,「蔡總統你快點派飛機來接我,好不好。」另一名小一女童,手上拿著國三哥哥的課本說:「哥哥快要面臨會考了,可是我們還在湖北,恐怕來不及參加會考,我們好想回家。」徐正文表示,有一名在武漢工作的呂姓男子,母親於三月初過世,早前是因武漢封城而無法搭乘包機或「類包機」返台奔喪。武漢解封前,呂姓男子備妥母親死亡證明及武漢當地出具的健康證明,向政府相關單位陳情,希望能循「血友病患童」模式回台,但迄今仍未獲政府回應。沒健康碼 四張紙往來被卡武漢解封後,民眾出行必須出示手機裡的健康碼(綠碼)掃碼才能出行。但湖北的台商與滯留在當地台灣民眾因無當地身分證無法申請健康碼,讓他們出入困難。台企聯一位台商幹部表示,台商沒有健康碼,想在武漢市內行走,只能靠著四張紙便宜行事,一張是做過核醣核酸之後小區給的通行證;一張是所在地居委會的健康證明;第三張是復工證明;最後一張針對台港澳居民發給的健康檢測報告。但就算帶著這四張紙,仍然極不方便,每遇一個出入或往來查驗口,都必須費盡唇舌解釋,還有一些小區、餐廳、超市或商場,乾脆拒絕進入。
-
2020-04-07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武漢台胞:封城76天很難熬 心力交瘁已到崩潰邊緣
武漢八日解封,根據我方規定,滯留當地的台商解封後若需返台,仍以武漢包機方式返台,且需加以註記,無法自行搭機。這使得武漢台商返台仍然遙遙無期。即將解封的台胞們心急如焚,一方面開心能解封,一方面仍對返台之路遙遙無期而憂心。一名台籍孕婦「林女士」(化名)表示,她是滯溜在武漢的民眾,是一名高齡孕婦,武漢封城76天,至今兩個月都沒有產檢,非常急迫想要回台灣做產檢。她的核酸篩檢都有檢驗合格,社區也開立健康證明,證明她和家人的身體都非常健康。希望能早日回到台灣,等待生產。她表示,76天真的很難熬,心力交瘁,已經到了幾乎崩潰的邊緣。好不容易熬到了武漢解封,但是一樣被政府「註記」無法回台,真的很無力。「在七十六天中,每天都過得很煎熬,有很多政治因素,但不是我們一般民眾去理解和干涉的。自己只希望一切生活如常,也不想干涉政治。」「林女士」表示,希望政府可以不要兩種差別待遇,「我只是想回去,我取得中華民國國籍,生活多年。武漢明天要解封,一周前就已恢復交通,有健康證明就能外出採買。基本上我們被註記,回不去,這幾個月也沒有收入,很辛苦」。她說,透過這件事,看透了很多事,對政府滿絕望。我們百姓的要求其實很簡單。她打電話給市台辦、也打給海基會,都沒有任何包機的訊息。她說:「沒有包機、又不解除註記,是置台胞死生於不顧嗎?很傷感!」在這期間的生活,「林女士」表示,武漢台辦有送口罩、蔬菜、食物,電話關心。社區封閉式管理,生活要採買都是團購,這部分是OK。因為她生活在武漢市區,所以好一些,但在郊區偏遠地區台胞,就非常的辛苦,甚至是「有一餐沒一餐」。她說,我方政府一直強調要「弱勢優先」原則,但第二次武漢包機也沒有排到她,她感到不解。自己是高齡孕婦,在七十六天裡,很害怕懷孕過程出問題,也根本不敢去當地醫院。「林女士」呼籲,在沒有妨礙政府防疫的前提下,政府可以取消註記,讓她們返台回家團聚。陸委會主委陳明通日前在立法院內政委員會強調,武漢市預定四月八日解封後,飛機能飛不能飛,還有很多變數,我方還在持續評估中。武漢包機方面,兩岸民航小兩會仍保持溝通。
-
2020-04-0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兒童多輕症? 專家:家人確診或被匡列 兒童都應採檢
我國新冠肺炎確診病例持續增加,目前373例新冠肺炎個案中,有五名12歲以下兒童確診,其中四名發燒,一人無症狀。昨日傳出染疫祖父母傳給孫,孫又到校上課使幼兒園全面停課,幼兒園感染情形成為社會關注焦點。而國內外實證資料顯示,幼兒感染後的症狀相對輕微,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昨也表示,台灣經驗與國際研究與臨床經驗相符合,比起成年人來說,兒童重症少、症狀較輕微,較無症狀情況下,其病毒傳染力相對低。不過有醫師認為,家中如有成人被匡列為接觸者、進行居家隔離,家中幼兒即使無症狀,也應接受篩檢。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內科部感染科主治醫師王任賢表示,病毒入侵人體時,人體會啟動免疫反應來殺滅病毒;免疫反應提高時,可能回過頭攻擊自身、造成外顯症狀,免疫反應越強,外顯症狀就越嚴重。幼兒的免疫系統發育尚不完全,因此遇到病毒入侵時,免疫反應相對不激烈,外顯症狀就看似輕微。值得注意的是,孩子間的傳染力與成人一樣,同樣會透過飛沫、手摸到病毒再吃進嘴巴而受到感染,但卻可能因為症狀輕微或無症狀而被忽視,因此建議,「家中如有成人被匡列為接觸者、進行居家隔離,家中幼兒即使無症狀,也應接受篩檢」。林口長庚醫院教授級主治醫師、兒童感染科主任黃玉成表示,就目前國際間臨床上個案來說,新冠肺炎在兒童的症狀的確較為輕微、甚至有無症狀個案。如日前國際期刊對香港、深圳都曾出現家庭群聚的研究個案中,其中一家七口(五大兩小)的深圳家庭,由武漢出遊返回深圳後,五個大人都確診外,10歲的小朋友雖確診,但卻幾乎無症狀,是共同採檢而確診,另外一名八歲小朋友則未受感染。不過黃玉成也說,其實不只新冠肺炎,像是之前的SARS、水痘等疾病,也都是兒童比大人症狀要輕微。兒童確診較為輕微、或幾乎無症狀,他認為可能與其免疫力有關,但即便如此,仍有潛在風險,因此他建議若有家人確診或被匡列者,家內的兒童有無症狀都應採檢,避免疫情傳播。
-
2020-04-07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清明連假去過墾丁等景區10人求醫 醫:待篩檢
清明4天連假收假,高雄包括高醫及小港等院急診室傳出共收治10多名去過墾丁等景點身體不適的民眾,擔心自己可能染上新冠肺炎,讓醫護人員也壓力倍增。高醫表示,對有這類旅遊史且發燒的病人,醫院會進行篩檢。小港醫院說,部分民眾掛急診時,主訴自己接觸到去景區等地的旅遊的親友,也擔心染上新冠肺炎。清明連假期間,大批民眾湧入墾丁等11個景點踏青紓壓,卻讓醫界大冒冷汗,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前天以國家級警報,通令民眾別到11處熱門景區,雖然隔天抑止不少人潮,但仍難防漏洞,今天包括高醫及小港醫院,都傳出有去過墾丁的旅遊民眾,因發燒喉嚨痛、腹瀉等不一症狀求診,擔心染疫。高醫表示,對有這類旅遊史且發燒的病人,醫院會進行篩檢。小港醫院則表示,部分民眾掛急診時,主訴自己接觸到去景區等地的旅遊的親友,也擔心染上新冠肺炎。不只民眾去過熱門景區怕染疫,醫院也怕醫護人員去這些景區解悶紓壓後,不慎「中鏢」,折損防疫戰力。包括高雄長庚、高雄榮總,高醫旗下大同及小港等院,義大醫療體系、高雄市立聯合醫院,國軍高雄總醫院,都要求去過的11景區的醫護需做兩周自我健康管理,如有發燒等不適,就請假別上班。高雄長庚表示,醫院今天針對所有就診民眾,都增加詢問11景區的旅遊史,去過的民眾不管就診或領藥,都需到戶外診區及藥來速處理,高醫則要求去過相關景區的醫護需做加強版自我健康管理,體溫量測增從2次增至3次,也暫時別與同仁共餐。
-
2020-04-06 癌症.卵巢.子宮
賴瓊慧/2030年根除子宮頸癌 應降篩檢障礙
世界衛生組織(WHO)宣示2030年根除子宮頸癌,由於人類乳突病毒(HPV)感染是引起子宮頸癌重要危險因子,2030年要達成子宮頸癌發生率每十萬女性四人以下,台灣已開始針對國一女生公費接種HPV疫苗,但距離達標還有很大的努力空間。子宮頸癌為女性癌症死亡率第七位,發生率為每十萬人八點四人,「印度、太平洋根除子宮頸癌策略聯盟」日前已舉行第一次跨國視訊會議,我國代表也在會議中分享台灣篩檢異常診斷治療報告,以及疫苗接種的初步成果。為了達標,印太策略聯盟提出三個防治策略確保初級和次級預防:一、 HPV疫苗接種涵蓋率要提高:15歲的HPV接種率可達九成。二、 篩檢方法要更精準:70%女性一生至少做過兩次精準篩檢。三、 篩檢異常者出來確診、治療:90%篩檢異常者可接受治療。提高未成年HPV疫苗接種率在疫苗方面,台灣針對國一女生提供公費HPV疫苗,目前校園接種率達八成八,但醫療院所接種率偏低,未來國一女生的公費HPV疫苗應統一在校園施打,提高接種率。另外,預算有限,公費HPV疫苗提供二價疫苗,只能讓國一女生接種,保護效果有限。根據澳洲經驗,最好擴大到13至15歲,接種年齡可向上延伸到18歲(高三),讓預防效益最高的人很快得到保護。澳洲率先全球施打HPV疫苗,全國接種率逾八成,男女都接種,HPV透過性行為傳染,全面接種後,少了相互傳染風險,感染機率大幅降低。疫苗接種效益在部分非洲國家更顯重要,因為當地缺乏篩檢系統,必須耗費鉅資和心力重新建立,比爾蓋茲基金會已特別捐助HPV疫苗給非洲國家,保護年輕女性不被感染。成年或已接觸者 加強篩檢至於成年女性及可能已接觸感染HPV者,就要好好篩檢。台灣子宮頸抹片檢查是世界最好的篩檢系統之一,但近年進入停滯期,近六年做過子宮頸抺檢者約七成,無法再突破,臨床上子宮頸癌新確診案例中,半數從未做過篩檢,有些是五年、十年前曾做過。如何接觸到不曾篩檢的婦女或使用更簡便的工具突破瓶頸,是公衛上待克服的課題。近年日本、台灣都曾出現疑以HPV疫苗受害的「痛痛女孩」,這些個案造成醫療爭議,也影響HPV疫苗接種率。HPV疫苗2007年上市至今,學界和WHO曾針對日本、愛爾蘭疫苗受害事件成立專家小組,大規模調查兩次,結論都認定和疫苗無因果關係。「痛痛女孩」的救濟補償預防接種在公衛上有重大意義,但「痛痛女孩」受害情況發生在個人就是百分之百,提供疫苗藥害救濟補償也是方法之一,建議政府成立包括兒童免疫風濕性、神經科、婦科相關專家小組,對案例嚴格審梘,由大家信賴的專家對社會說明,以免恐慌。台灣要達成2030HPV根除目標,除了現行防治政策,如何發展更精準、簡便的篩檢方法,甚至提供可自行在家採檢的工具,降低婦女篩檢及就醫障礙,將是未來更進一步的挑戰。(本文作者賴瓊慧為林口長庚醫院副院長)●健康名人堂邀請國內外醫藥公共衛生專家分享健康觀點與視野,每周一刊出。
-
2020-04-05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警覺性差很大!解析3個差點釀社區破口的確診個案
從2月中白牌車司機(案19)確診開始,台灣陸續出現11個半個月內沒出國、感染源不明的新冠肺炎確診個案,包括退休婦人、老先生、上班族、自營業者、護理師、大學生、店員。社區裡隱藏的感染源在哪裡?沒人有答案。但回顧目前355個確診個案,其中三組人的確診歷程,清楚揭示「警覺性」,是決定人是否可能成為社區疫情破口的重要關鍵。一對尋常夫妻,難得在3月10日到14日一起到印尼度過五天假期。回國後,50多歲妻子(案290)在22日發現自己失去嗅覺,同日60多歲丈夫案291亦咳嗽、肌肉痠痛、關節痛、全身倦怠。26日妻子一天內到診所、區域醫院急診室共就醫兩次,同日丈夫也到區域醫院急診室就醫一次,兩人都在29日確診。當疫情調查人員詢問這兩對夫妻,回國後接觸過什麼人?他們身體不舒服之下,憑印象想起了一些人,也漏掉一些人,包括一名50多歲的男子(案335),他在20日曾經和案291喝咖啡聊天。三天後,案335開始出現一些感冒症狀,去診所看了兩次,感覺都沒有比較好。3月29日那天,他看到新聞報導,有一名3月10日去過印尼的60多歲男性確診了,而且是一對夫妻,案335心頭一驚,打聽之下確定,確診者就是跟他喝咖啡的朋友。他在31日戰戰兢兢來轉至醫院就醫,並且主動告知醫師自己接觸過確診者,他立刻被通報疑似、收治住院,並於4月2日確診。和案335一樣警覺性高的,還有這名六旬婦人(案355)。案355在2月20日至3月25日參加南美旅行團,同團旅客有一位60多歲女性(案259)在回國當天就於機場因有發燒、喉嚨痛等症狀而被攔截,另一位同團的50多歲男性(案331)也在被列入接觸者的居家隔離期間,出現喉嚨乾癢、全身倦怠等症狀而確診。與上述兩個確診個案同團旅遊的案355,也乖乖度過居家隔離14天,隔離期間始終沒症狀,但期滿出關的時候,她卻不敢放鬆,懷疑自己會不會就是那5%無症狀感染者。於是她打電話給衛生單位,表達想檢驗確認的意願,經衛生單位安排就醫,醫師也認為有必要採檢,結果真如她所料,確診了。案335和案355的警覺和主動,減少了社區傳播的風險。另一方面,也有人警覺性過低,隔離期間出現症狀,還以為自己無症狀,是靠著醫護人員的警覺,才沒有變成破口。案338和案341這對60多歲的夫妻,在3月5日到14日參加了奧地利捷克旅遊團,因為該團包括領隊已經有四位確診,其中兩人重症、領隊病逝,這對夫妻也被要求居家隔離、回報症狀。這位先生隔離第一天就開始陸續出現腹瀉、咳嗽等症狀,太太也在隔離第11天開始腹瀉,但不知道是害怕還是神經太大條,始終未告知追蹤關懷人員。直到隔離期滿,他們兩人自認安全、到大醫院回診心臟科時,因醫護插健保卡發現旅遊史、仔細釐清症狀,兩人才願接受採檢,結果是雙雙確診。長庚醫院兒童感染科教授級主治醫師黃玉成說,因有些病人尚在潛伏期,篩檢陰性,普篩反而製造假性安全感,不能解決問題,最好的方式只能透過「醫師警覺」,有懷疑就通報採檢。黃玉成說,目前透過醫師警覺,已可抓出約九成以上的患者,若要減少漏洞而延長居家檢疫時間或是通通採檢,則必須考量成本問題。黃玉成建議,檢疫單上雖註明有呼吸道症狀者需通報就醫,但新冠肺炎的疑似症狀太多了,或許要更明確和民眾溝通,「有任何不適」都要通報就醫。新北市醫師公會理事長、開業耳鼻喉科醫師周慶明表示,面對就醫多次最後才確診的案例,讓第一線醫師每天都像「提著頭上班」,自費團購面罩、N95口罩以及隔離衣,「全副武裝」。但病人多數是輕微咳嗽、流鼻水,也沒有旅遊史,很難苛責醫師沒有警覺。現在診所看到多次就醫的病患,也大多會有警覺將其轉診到專責醫院採檢。至於旅遊史超過14天自行就醫的病患,是否會在院內趴趴走造成院內感染,黃玉成則說,許多醫院都已須戴口罩且酒精消毒後才可進院,應可降低感染風險。而以長庚醫院為例,儘管超過檢疫期間,報到時仍會知會診間醫師,讓醫師決定是否轉至疫情門診。
-
2020-04-03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聯合報「圖解新冠肺炎台灣病例關係」躍上國際
台灣防疫作為全球囑目,美國公共電視新聞網(PBS)《新聞時刻》(NewsHour)以長達7分鐘的影音報導,介紹台灣抗疫的「成功故事」,其中台灣的數位能力也是報導重點。報導指出,台灣用手機協助防疫,聯合報的「圖解新冠肺炎台灣病例關係」也在報導之列,有助了解確認病例的關係。 「圖解新冠肺炎台灣病例關係」為聯合報新媒體中心作品,透過簡明的方式說明病例之間的關係,推出至今,點閱率已破九百萬次,方便民眾甚至防疫人員查詢了解病例之間的關係。作品切角從「讀者服務」出發,每天聯合報團隊都會根據指揮中心直播,持續更新病例數據,養成讀者收視習慣。往往在政府發布病例數前後幾小時,點閱網頁的同時在線人數都超過萬人。曾有一度30分鐘內湧入4萬人刷網頁觀看的記錄。另外,台灣民眾也踴躍在網頁下方留言,並且提出一些具建設性的建議,聯合報也滾動式修正,是疫情期間讓民眾得以一起參與的專題。•「圖解新冠肺炎台灣病例關係」https://udn.com/newmedia/2020/covid-19-taiwan/台灣因與中國大陸地緣接近,曾被預測台灣疫情可能是全球第二慘,但台灣用自己的實力,證明預測錯誤。《新聞時刻》(NewsHour)的報導中,以視訊連線方式,訪問從英國歸國的台灣人,受訪女子表示,她擔憂英國的防疫措施照顧不了外國人,決定打道回國,新聞中也有從澳洲返台,居家隔離中的受訪者。PBS主播伍德羅芙(Judy Woodruff)介紹,台灣距離中國最近距離僅約130公里,且有數百萬人次人員往來,新型冠狀病毒疾病(武漢肺炎)去年在中國爆發後,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 University)曾預估台灣疫情的嚴重性可能僅次中國,成為全球第2慘。但台灣用實際的防疫成果粉碎這一預測,截至4月1日,台灣只有329例,放眼全球,疫情比台灣慘重的國家與地區至少有80個。基於此一亮眼防疫成績,讓PBS探究台灣是如何辦到。報導以視訊方式分別追蹤了2名自英國與澳洲回台灣的公民。自英國返台的Anna Lee在桃園機場下機後一路連線PBS記者,讓外媒看見從踏入台灣國門那一刻起,政府的系列防疫措施。Anna Lee在機場一開始就要申報健康情況,在主動告知機場人員她先前已感冒後,她又再度量了一次體溫,並進行新型冠狀病毒篩檢,接著搭與政府合作的防疫計程車,花80美元(約新台幣2400元)、費時3小時返家。另一名3月22日自澳洲返台的Micky Du則以視訊方式向PBS展示14天自主隔離的生活情況,除會收到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發送的簡訊、14片口罩,防疫人員也會到府關切。報導指出,台灣用手機協助防疫,不僅可以掌握自主隔離者的行蹤,還開發了app讓民眾知道哪裡可以買口罩、庫存量,也可以透過app了解確診病例曾去過的地方,提高民眾防疫警覺。報導訪問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前署長郭旭崧。郭旭崧認為,2003年爆發的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讓台灣學到教訓並提前為流行病做準備,以致能在中國宣布前就對疫情做出判斷,且醫院必須有30天的醫療用品庫存。報導指出,台灣這次曾派2名醫生前往武漢,了解實際情況,並於1月20日成立了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最後還提到台灣超前部署的秘訣另包括「不相信中國政府,也不相信世界衛生組織(WHO)」。美國在台協會前任處長司徒文(William Stanton)在受訪時說,世衛組織一直站在中國的立場講話,這反而讓台灣認為中國的疫情更加可疑,且中國不准台灣加入世衛,「這是很蠢的事」。
-
2020-04-0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防疫期兒童一發燒就送急診?急診醫良心建議:母湯喔!
新冠肺炎疫情嚴峻,台灣兒童急診醫學會理事長吳漢屏觀察,防疫期間,一般急診就診較去年同期少三成,兒童急診少五成,但還是有家長因為孩子一發燒、咳嗽送急診,有的是太緊張,也有的是因為「比較快」、「不用等」,令人傻眼。他建議,防疫期兒童若不是病況嚴重、需緊急救護,或有接觸史、旅遊史而出現呼吸道症、發燒,小病優先選擇至診所就醫。吳漢屏提醒家長,雖然疫情期間,醫院病患分流,但急診醫護人員也要協助新型冠狀病毒採檢,應盡量減少到醫院兒童急診就醫的頻率,目前在台灣兒童急診室,需要做新型冠狀病毒篩檢的兒童遠比成人急診室少,兒童感染源絕大多是親人傳染,建議有接觸史、旅遊史出現呼吸道症狀或發燒的兒童,可經由兒童急診來做相關檢測。很多家長詢問「兒童什麼情況該送急診?」吳漢屏說明,例如若發燒超過三天,或到診所就醫、吃了退燒藥,仍出現呼吸急促、呼吸特別費力、走路會喘,或精神萎靡、活力下降、缺氧發疳口唇、手指和腳趾呈紫藍色等異常現象,盡速送醫。一名急診醫師私下分享,有家長發現孩子一發燒很緊張,沒有接觸史、旅遊史,連忙送孩子到急診,結果急診的處置和基層診所完全一樣,這名就醫的兒童吃了退燒藥後就退燒、人也有活力,但讓自己和孩子增加感染風險。
-
2020-04-0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無症狀感染近5% 潛伏2周 腹瀉為轉重症指標
無症狀感染者一直是防疫專家眼中最可怕的噩夢,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昨天首度公布我國無症狀確診患者比率,截至四月一日為止,三百廿九名確診患者中,十五位為無症狀感染者,約占百分之五,無症狀期間長達二周之久。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表示,無症狀感染者並非是「完全無症狀」,有些患者被感染後,在尚未出現症狀前就被篩檢陽性。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胸腔內科專任主治醫師徐上富說,依照國外文獻指出,無症狀感染者分兩種層次,一為尚未出現症狀被確診,即潛伏期被確診,另一是感染到自癒都沒有症狀。徐上富表示,人體被感染後,約三到十四天才會出現症狀,這段期間被稱為潛伏期,不少感染者在潛伏期時被篩出;中國發表研究顯示,完全無症狀者約占整體一成,這也是新冠病毒在全球大流行的關鍵原因。在症狀表現方面,不少確診個案主訴嗅味覺喪失,指揮中心日前修訂通報採檢定義,將嗅味覺異常納入,值得注意的是,昨新增十例確診案例中,四例出現腹瀉、腹痛症狀,張上淳說,確診案例中少數主訴腹瀉,將視後續資料再決定是否納通報定義。其中案335(五十多歲本土案例)腹瀉症狀明確,是少見主訴腹瀉後確診的案例,張上淳說,過去確診案例中也有零星個案出現腹瀉症狀,但單純主訴腹瀉非常少,截至目前為止,僅有此例。徐上富表示,新冠病毒入侵人體主要的受體為ACE2,人體組織中以支氣管、肺部、腸胃道、大小腸的ACE2最多,依照中國及世界衛生組織的觀察報告指出,新冠肺炎重症患者主訴腹瀉症狀的比率,遠高於住在一般病房的確診者,且多數腹瀉症狀都是確診患者較後期症狀,目前臨床上已將腹瀉視為病情轉為重症的指標之一。另,國衛院昨宣布成功以SARS抗體研發出可以檢測新冠肺炎的快篩試劑,十到十五分鐘就能有結果,將進一步確認快篩試劑的專一性及靈敏度,下周啟動招商進行試量產。
-
2020-04-03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曾被預言是全球疫情第2慘 美媒:台灣用行動粉碎看衰
台灣這次的防疫作為屢次攻占外媒版面。美國公共電視網報導,由於兩岸地緣關係,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一開始預測台灣疫情可能是全球第2慘,但台灣用行動粉碎外界看衰。美國公共電視新聞網(PBS)「新聞時刻」(NewsHour)以長達7分鐘的影音報導,介紹台灣抗疫的「成功故事」,並用視訊方式追蹤訪問數名為躲避疫情,而從英國、澳洲返回台灣的公民。主播在一開始介紹,台灣距離中國最近距離僅約130公里,且有數百萬人次人員往來,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武漢肺炎)去年在中國爆發後,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 University)預估台灣疫情的嚴重性可能僅次中國,成為全球第2慘。但台灣用實際的防疫成果粉碎這一預測,截至4月1日,台灣只有329例,放眼全球,疫情比台灣慘重的國家與地區至少有80個。基於此一亮眼防疫成績,讓PBS探究台灣是如何辦到。報導以視訊方式分別追蹤了2名自英國與澳洲回台灣的公民。自英國返台的Anna Lee在下機後一路連線PBS記者,讓外媒看見從踏入台灣國門那一刻起,政府的系列防疫措施。Anna Lee在機場一開始就要申報健康情況,在主動告知機場人員她先前已感冒後,她又再度量了一次體溫,並進行新型冠狀病毒篩檢,接著搭與政府合作的防疫計程車,花80美元(約新台幣2400元)、費時3小時返家。另一名3月22日自澳洲返台的Micky Du則以視訊方式向PBS展示14天自主隔離的生活情況,除會收到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發送的簡訊、14片口罩,防疫人員也會到府關切。報導指出,台灣用手機協助防疫,不僅可以掌握自主隔離者的行蹤,還開發了app讓民眾知道哪裡可以買口罩、庫存量,也可以透過app了解確診病例曾去過的地方,提高民眾防疫警覺。報導訪問前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署長郭旭崧。郭旭崧認為,2003年爆發的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讓台灣學到教訓並提前為流行病做準備,以致能在中國宣布前就對疫情做出判斷,且醫院必須有30天的醫療用品庫存。報導指出,台灣這次曾派2名醫生前往武漢,了解實際情況,並於1月20日成立了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最後還提到台灣超前部署的秘訣另包括「不相信中國政府,也不相信世界衛生組織(WHO)」。前任美國在台協會處長司徒文(William Stanton)在受訪時說,世衛組織一直站在中國的立場講話,這反而讓台灣認為中國的疫情更加可疑,且中國不准台灣加入世衛,「這是很蠢的事」。
-
2020-04-0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名家破解新冠肺炎/蘇東平:重視醫護的精神支持
疫情嚴峻,全民防疫,現在還能歲月靜好,那是因為全體醫護人員負重前行,許多居家隔離與檢疫者嚴守規定。醫護人員相當辛苦,但遭歧視消息卻時有所聞,振興醫院精神醫學部主任蘇東平呼籲,政府及社會應重視醫護人員的精神支持。十七年前抗煞,醫師、護理師、救護人員等殉職的醫療救護人員超過十位, 甚至懷孕護理師染煞過世,這對當時許多醫護人員是不堪回首的記憶。蘇東平記得,那時有些護理人員連家都不敢回,擔心家人因自己在醫院工作被歧視,也害怕自己染病而傳染給家人。抗煞護理師 憂鬱失眠比率超高最直接照顧SARS患者的護理人員,受創最深。SARS時,蘇東平針對醫院護理人員進行研究,發現他們除了受到感染威脅,心理精神層面也出現災難後經常見到的精神疾病,包括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重度憂鬱症、恐慌、害怕以及失眠等。蘇東平以某醫院醫護人員為對象,以「劑量效應(Dose-Response)」定義其接觸SARS的程度,劑量最輕的是被隔離的醫護人員,中度劑量則是直接照顧SARS患者,劑量最重的則是實際罹患SARS的醫護人員。在被隔離的一○七位醫護人員中,百分之五到十七在隔離時出現精神症狀,他們擔心親人也遭感染,在工作、社交與家庭上的互動關係都受到干擾。調查在SARS病房直接照顧病患的醫護人員七十位,評估其身心狀態評估一個月,並與非SARS病房工作的醫護人員相互對照。結果發現,在SARS病房工作的護理人員,其憂鬱症發生率比非SARS病房高出十三倍,失眠發生率則高出四倍。染煞醫護 多年後仍有PTSD另外,針對廿二位在照顧SARS病患時被感染的倖存者,進行長達一年半及四年半的追蹤,發現在SARS盛行時,這些染煞的醫護人員,三分之二以上都有急性PTSD及重度憂鬱症,一年半之後降低至三分之一左右,但四年半後仍有三至四成有輕微的殘餘症狀,且少數個案的精神症狀十分脆弱,對災難報導敏感,甚至聽到就導致症狀復發。調查也發現,護理人員韌性極大,在SARS病房工作的醫護人員,一個月後,因為對SARS的知識和經驗逐漸增加,負面感受也隨之降低,心理層面上漸漸適應,血液中的壓力激素「皮質醇」(cortisol)濃度也在一個月後逐漸恢復正常。嚴守SOP 可以避免感染疫病蘇東平指出,上述研究顯示,疫病流行時,有組織的工作環境和條理分明的照護步驟是可以避免感染、增加安全保護的良方。目前政府已定期將新冠肺炎最新資訊上網公告給醫護人員,蘇東平提醒,公開透明的資訊非常重要,更應給予醫護人員精神支持,提供篩檢和協助,甚至實質的鼓勵。統計顯示,接受居家檢疫或居家隔離人數已有五、六萬,蘇東平指出,這群人心理健康也值得重視與關懷,建議利用電子設備提供心理諮詢,並建立溝通管道,鼓勵聯繫,降低隔離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