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01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搜尋
篩檢
共找到
3735
筆 文章
-
-
2020-04-0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柯文哲老是「逆時中」?台大醫:這件事柯P說的對
防疫當頭要「順時中」,還「逆時中」?台北市長柯文哲日前指出「紐約比武漢還危險」,批評中央對湖北專機全面檢疫,卻對歐美採取寬鬆標準。日前台大醫院創傷醫學部主治醫師許立民也在臉書呼應同意柯P,「病毒是不分國藉的,對武漢回來的我們用高規格防護,集中隔離檢疫,對於從歐美回來的,就應比照辦理。」目前台灣只針對從武漢回來的人集中隔離檢疫,近日大批從歐美回台的僅實施居家檢疫。這一二周台灣境外移入確診案例不斷暴增,日前柯文哲就呼籲中央不要無限制放人回國,並批評中央對湖北專機全面檢疫,卻對歐美採取寬鬆標準。而台大醫院創傷醫學部主治醫師許立民也在其臉書PO文表示,雖然現在大家都笑稱要「順時中」,但「病毒是不分國藉的,對武漢回來的我們用高規格防護,集中隔離檢疫,對於從歐美回來的,就應比照辦理,落實:1.視居家隔離管控能力限制入境,或2.集中隔離檢疫,才能真正保護台灣。而針對柯P的建議,陳時中日前也回應表示,目前仍針對特定風險篩檢,但針對疫情特別嚴重的高風險區,未來不排除採取特別的方法。
-
2020-04-0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X光有異狀就通報 治療勿用類固醇
「我們希望將篩檢範圍擴大到所有肺炎,以免有確診病例的漏網之魚!」疫情中心專家小組召集人張上淳31日分析,國內確診案例307與322都經過至少2次就醫才通報,因此經由專家討論後決定,未來只要肺部X光有肺炎症狀都可以通報。另外,如果有類似症狀,也不要輕易用類固醇治療,怕類固醇會加劇肺炎病情。張上淳表示,雖然國內還沒有針對確診族群的職業類別進行分析,不過目前看來是以學生、旅遊團與退休族群居多。另外,他們也發現從歐洲回來的確診病例轉重症的機率會比較高,有媒體問這是否代表歐洲可能有病毒變異的可能?張上淳回應說,還不確定原因,會持續研究。另外他也說,國內至30日為止有306例確診案件,其中有24個出現味覺、嗅覺喪失的狀況,因此專家會議已決定將這些病徵加入治療指引中。而31日的案307跟案322則是因為肺部X光發現肺炎症狀而進行通報,因此它們也修訂治療指引,只要X光有出現任何肺炎症狀就可以通報,希望減少漏網之魚。張上淳還說,目前有確診病例因服用類固醇,使身體降低免疫反應而延遲就醫。因為類固醇會降低身體的免疫反應(如發燒、流鼻水),因此如果醫生在看診時認為有需要通報,就不要用類固醇治療,如果確診還用類固醇治療,反而會降低身體免疫力,重症風險可能會更高。【更多精采內容,詳見】
-
2020-03-30 科別.新陳代謝
防疫如何兼顧病情?糖友看病攻略看這裡
中國大陸一份最新數據顯示,糖尿病患者罹患新冠肺炎後的死亡率,比一般患者高出8倍。但隨國內疫情持續延燒,糖友對進醫療院所回診開始卻步,有院所都少了不少的老病人。醫師提醒,這段期間更應控好血糖,落實分級醫療,建議篩檢可選社區診所;若有併發症,仍需到醫院監控才有保障。糖尿病關懷基金會董事兼執行長蔡世澤表示,第二型糖尿病患者年紀較大,免疫力較差,常併發心血管疾病,如果糖友自身有血糖控制不佳情形,染疫後更容易出現狀況,因此,疫期加緊監控血糖,就顯得格外重要。然而,許多民眾因疫情不敢至醫療院所回診,如有疑似糖尿病民眾不敢求醫接受診斷,或糖友因為病情變化而耽誤治療,則相當得不償失。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理事長、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總院長黃建寧表示,可能罹患糖尿病的民眾,血糖篩檢除了有必須喝糖水等待2小時的精細版抽血篩檢,也可暫時選擇在社區診所檢測不必喝糖水的空腹血糖值或糖化血色素。除了疑似糖尿病民眾,專家提醒還有三大族群恐受到疫情嚴峻,耽擱就醫或回診,例如必須長期監控血糖指數的糖友、正接受居家檢疫或隔離的糖友、疑似出現新冠肺炎症狀的糖友,建議需遵守醫師的不同指引,避免成為疫情下的另類受害者。針對須長期監控的糖友,黃建寧表示,「確實出現未按時回診的現象」,有人真的因為害怕進醫院而中斷持續回診,然而,國內多家醫院已設「藥來速」,由藥師送藥到醫院門口,病人或家屬已可免入院拿藥。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彰化基督教醫院糖尿病健康e院院長杜思德也說,該院約少一成老病人,調查發現他們多居住於外縣市,過去為了看病遠道而來,現在則盼醫師開連續慢性處方箋,他們在社區藥局領藥就好,以免在長程搭乘大眾交通工具時,暴露於未知的感染風險之中。宜蘭糖尿病診所院長游能俊近日就收治有地緣關係的幾名新病人,游能俊認為,糖友只要與原本的主治醫師討論後,再選具糖尿病照護網認證的診所,一樣能得到很好的照護。杜思德與游能俊認為,最好找熟悉且長期照護的醫師回診,「因為他最懂你,醫病之間的信任度也最高。」特別是當糖尿病控制不良且有嚴重併發症,還是到大醫院治療尤佳。深入了解糖友中斷回診的原因,也有人是被政府通知必須居家檢疫或居家隔離,依規定不可外出。黃建寧說明,只要撥1922防疫專線,衛生局即會安排「通訊診療」,由醫療團隊利用視訊了解患者狀況,再請家屬到醫院領藥,病人不用自己來。游能俊還提醒,糖友若出現倦怠、呼吸道症狀及發燒等疑似新冠肺炎症狀,第一選擇一定要去政府指定的醫院篩檢,這些醫院可上網查詢。因糖友免疫力差,建議體溫達37.5度就要有警覺。黃建寧也呼籲,凡逾40歲且具糖尿病家族史者,應每三年定期接受一次篩檢,逾65歲者為每年一次。BMI值逾24、及曾罹患心血管疾病者也是高風險群,切莫因疫情而輕忽血糖控制的重要性。另外,因西化飲食影響,糖友有年輕化趨勢,他們多是家庭經濟支柱,因此也需留意控糖,避免容易被新冠肺炎找上門。
-
2020-03-30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台大公衛警告:未保持社交距離 1人1月傳400人
台大公共衛生學院今天舉行記者會,依據全球對新冠肺炎疫情的預估和我國疫情資料的分析,提出台灣在社區傳染期的防疫需求。台大公衛學院副院長陳秀熙表示,只要台灣能像南韓將快篩成本從一人1500元降低到600元,就能讓擴大檢疫的整體成本低於症狀檢疫。他建議政府擴大檢疫,措施包括採入境者全面檢疫、在社區設「一病特區監測站」進行快篩檢測,讓感染者早做分流。台大公衛學院院長詹長權分析保持「社交距離」的功效;根據研究,若人與人之間未保持一公尺以上的社交距離,感染新冠肺炎者可在五到六天傳給二點五人;如果讓人與人保持社交距離,便可減少七成五的傳染。政府若不做社交距離的控制,一個人一個月可傳給400人;做控制,一個月只會傳給兩個人。陳秀熙表示,台灣目前執行的是症狀檢疫,一天檢測量為1500到2000人。美國和南韓、德國則採擴大全面檢疫,美國在短短一周內篩檢80萬人,迅速降低死亡率。以不同的防疫措施介入作成效模擬,發現症狀檢疫可將致死率下降78%、擴大檢疫則可下降89%。陳秀熙分析擴大檢疫與症狀檢疫的差別。擴大檢疫可以找出無症狀者、輕微症狀者,提高個人居家隔離警戒,避免進入急性呼吸窘迫症,杜絕社區爆發流行。缺點是需較多人力與物力部署監測站採檢,而輕症者住院也會增加醫療負擔。再計算兩者的成本。若快篩成本為1500元,每減少一個感染人數,擴大檢疫得花98萬元;症狀檢疫則為37萬,台灣可以負擔。但若能像南韓將快篩成本減少至600元,擴大檢疫的整體花費反而比症狀檢疫更省錢。陳秀熙以新加坡設置「疫病特區監測站」為例,在873個基層診所設置檢測站,免費發放三個月的個人防護物資、六周預防藥物,並做發燒篩檢和病人分流。
-
2020-03-30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台大公衛學者發表研究 新冠肺炎純靠症狀篩檢效果有限
新冠肺炎延燒,台大公衛學院教授林先和今天在台大公衛學院的記者會上發表「台灣本土接觸者追蹤分析」。他指出,根據台灣接觸者的追蹤研究,發現新冠病毒傳播力的時間變化趨勢和SARS不同,是在症狀出現早期最高,而後隨時間遞減;純靠症狀篩檢效果有限,需要更廣泛的防治手段林先和表示,新冠病毒傳播時間趨勢與SARS非常不同,因此需要不同的防治思考策略。SARS是在患者症狀出現第五天之後,才開始有明顯的傳播力,因此利用症狀篩檢跟隔離病患,有明顯成效。但新冠病毒早期症狀多半輕微且不明顯,卻在症狀早期甚至在症狀出現之前就有很高的傳播力,純靠症狀篩檢效果有限,需要更廣泛的防治手段僅聚焦在有發燒感冒症狀的人,容易出現漏洞。此一發現與國外病毒學研究一致,也與先前的流行病學觀察吻合。世界衛生組織因此主張,接觸者調查應從指標個案症狀出現日之前開始調查。林先和指出,新冠肺炎病毒的實際可傳播期間,可能發生在主要症狀七到十天之內,前輕症患者的住院期間都遠高於此。未來如果發現大量病患,可考慮在症狀出現兩周後,將輕症患者從負壓病房傳至一般病房,減輕醫療體系負擔。隨著疫情升溫,林先和建議,應考慮近距離接觸都要戴口罩,尤其是室內,全面性的「社交距離」應該拉大。
-
2020-03-30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5口訣防治新冠肺炎 養成好習慣一同抗疫
【編者按】這星期我們延續與上週同樣的主題「新冠肺炎」,我們非常感激領導全國抗疫團隊的衛生福利部同仁,在這緊要關頭特別為我們撰寫他們對台灣社會大眾的呼籲;接著國內兒童精神醫學大師宋維村教授及時寫出他對兒童精神科病人的關懷,詳談我們面對疫情的壓力,要如何幫助兒童,尤其是特殊兒童,使兒童在疫期能繼續學習成長,不會有新的情緒行為問題。最後音樂家兼作家的蔣理容老師特別與我們分享,她以身為病人在這人心惶惶之際,需要時時進出醫院的經驗,道出令人感動的病人心聲:「我們應該做好個人健康管理,盡自己的本分,不要加重全民醫療資源的負擔才是。」防堵病毒勤洗手疫情防杜口罩外做好檢疫家中留得道多助資源足好整以暇全民勝面對COVID-19疫情,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3月24日引用孫子兵法所說的「毋恃敵之不來,侍吾有以待之」,遵從蔡英文總統責成以全國人民健康為首要,帶著全國各部會一起分秒必爭面對防疫工作各種難關,一次突來的COVID-19疫情讓台灣全國人民動起來,各行各業也投入智慧及心力,讓我國的防疫工作完善且超前部屬,獲得全球各國關注。從去(108)年底,自中國湖北省武漢市發現不明原因病毒性肺炎病例,隨著全球的病例數增多,也多了相當多了解COVID-19臨床症狀及傳染途徑的參考資訊,加上台灣之前SARS防疫經驗,我國早在今(109)年1月20日成立「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統籌各部會資源與人力,在很快的時間採取邊境防疫及口罩管控等防疫相關措施,每項決策的背後都需動用相當大的心力將相關人事時地物準備好,也透過每日至少一次的全國直播記者會布達最新決策及疫情情況,增加部屬效率及減少民眾恐慌,才能全民上下同心有效防止COVID-19疫情在國內蔓延,全力守護國內防疫安全,確保國人健康。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臨床表現主要為發熱、喉嚨不適,少數病人呼吸困難、胸部X光片呈雙肺浸潤性病灶。目前對COVID-19完整傳播途徑尚未完全瞭解,亦未有疫苗可用來預防COVID-19感染。從發病個案的流行病學角度觀察,高度懷疑可藉由近距離飛沫、直接或間接接觸個案的口鼻分泌物或體液而增加人傳人的感染風險,所以提倡民眾進餐前後、出入公眾場所前後、接觸非個人物品後都要用肥皂洗手30秒以上,未洗手前不觸摸臉部五官,出入公眾場所需戴口罩,儘量避免出入人潮擁擠、空氣不流通的公共場所,規律生活作息,維持正常免疫力。為了讓口罩資源有效分配,從超商配送、健保卡配額購買、健保藥房販售、口罩地圖、到網路預訂、超商領取,線上統計線下購買,善用網路效能,讓口罩資源普及,加上管控防疫物資(如:非接觸式體溫測量儀、防疫酒精、防護衣等)生產及配送,使防疫工作不因物資短缺而形成防疫破口,同時避免物價哄抬,更感謝國人多數都有養成防疫好習慣,才能有效延緩疫情進入社區。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面對境外移入病例增多及考量COVID-19潛伏期長、無症狀者亦可能有傳染力,為防止演變為社區感染,每日觀測各國疫情發展,對於國外旅遊分級警示,要求返國民眾不同等級防疫措施——自主管理、居家隔離、居家檢疫,確診病人的詳細疫調,後續因應不同情況設立醫院人力分層分流措施、成立專責隔離病房、全國設立隔離檢疫所、防疫旅館、建立手機電子柵欄監控、志工關懷專線等,並增加COVID-19篩檢量能及效率,以縮短民眾等待檢驗結果出來的時間。鑽石公主號郵輪加強隔離檢疫措施、二次專機接回中國武漢的台商等,都大大降低疫情擴大的可能性。每項作為及決策,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在直播記者會上也許只是短短一句話說明我們做到了什麼事,背後卻是指揮中心內外部龐大的討論及準備,感謝每一位為這次防疫工作付出心力的人!危機的背後就是轉機,面對這次疫情,台灣各產業因此精進,全國民眾也更加感恩、更珍惜台灣。一飯之恩當記終身,滴水之恩湧泉以報,讓我們用感恩的心攜手守護國人健康!台灣真好,歡迎回家!
-
2020-03-30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台大公衛建議擴大檢疫 若不做社交距離一人一月傳400人
台大公共衛生學院今天舉行記者會,依據全球對新冠肺炎疫情的預估和我國疫情資料的分析,提出台灣在社區傳染期的防疫需求。台大公衛學院副院長陳秀熙表示,只要台灣能像南韓將快篩成本從一人1500元降低到600元,就能讓擴大檢疫的整體成本低於症狀檢疫。他建議政府擴大檢疫,措施包括採入境者全面檢疫、在社區設置「一病特區監測站」進行快篩檢測,讓感染者早做分流。台大公衛學院院長詹長權分析保持「社交距離」的功效;根據研究,若人與人之間未保持一公尺以上的社交距離,感染新冠肺炎者可在五到六天傳給二點五人;如果讓人與人保持社交距離,便可減少七成五的傳染。政府若不做社交距離的控制,一個人一個月可傳給400人;做控制,一個月只會傳給2個人。陳秀熙表示,台灣目前執行的是症狀檢疫,一天檢測量為1500到2000人。美國和南韓、德國則採擴大全面檢疫,美國在短短一周內篩檢80萬人,迅速降低死亡率。以不同的防疫措施介入作成效模擬,發現症狀檢疫可將致死率降低到78%、擴大檢疫則可降至89%。陳秀熙分析擴大檢疫與症狀檢疫的差別。擴大檢疫可以找出無症狀者、輕微症狀者,提高個人居家隔離警戒,避免進入急性呼吸窘迫症,杜絕社區爆發流行。缺點是需較多人力與物力部署監測站採檢,而輕症者住院也會增加醫療負擔。再計算兩者的成本。若快篩成本為1500元,每減少一個感染人數,擴大檢疫得花98萬元;症狀檢疫則為37萬,台灣可以負擔。但若能像南韓將快篩成本減少至600元,擴大檢疫的整體花費反而比症狀檢疫更省錢。陳秀熙以新加坡設置「疫病特區監測站」為例,新加坡徵收五星級飯店作為隔離場所,收容從英美返國的新加坡人民。並在873個基層診所設置檢測站,免費發放三個月的個人防護物資、六周預防藥物,並做發燒篩檢和病人分流。
-
2020-03-30 癌症.肺癌
持續咳2週沒好,就醫驚罹肺腺癌!原因竟出在同住家人身上
50歲李媽媽為家庭主婦,因丈夫、兒子都是老菸槍,每天被迫吸二手菸,日前因持續咳嗽兩週就醫,醫師安排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意外發現左下肺葉有一處約0.8公分的毛玻璃結節,所幸早期發現,透過微創手術治療後並未擴散,切片檢查也確診為肺腺癌第一期,全家因此決定戒菸,保護彼此健康。 根據衛福部統計,癌症位居十大死因之首已37年,最近10年肺癌更高居癌症死亡率之首。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胸腔外科主治醫師劉柏毅表示,早期肺腺癌沒有症狀,等到出現持續性咳嗽、咳血、胸悶或胸痛、呼吸喘、吞嚥困難、體重下降、極度疲倦等症狀時,通常已是肺腺癌第三至第四期,此時多半無法透過手術治療,故早期發現對肺腺癌治療相當重要。 國內臨床患者中,以非吸菸者居多,且年齡層有下降趨勢,所幸除了新藥物的出現外,「低劑量電腦斷層」(Low-Dose CT)也可協助偵測早期不易發現的肺腺癌,成為檢測癌症的利器。  劉柏毅說明,「低劑量電腦斷層」的輻射劑量約為傳統胸部電腦斷層檢查劑量的六分之一到十分之一,而在偵測肺部小結節功能上,不遜於傳統電腦斷層檢查,且因目的為篩檢肺部小結節,對於胸廓等軟組織成像的要求並不嚴格,所以無須注射顯影劑,即便腎功能不佳的患者也能執行檢查。 要長保肺部健康,除遠離危險因子,劉柏毅建議,年紀大於55歲,每天抽一包菸,菸齡達10年、有肺癌家族史、肺結核及肺纖維化者,發現肺癌機率較一般人高,此外,慢性阻塞性肺病、長期處於二手菸環境及居住於空氣品質不佳的環境、暴露在油煙環境下、職業暴露(如礦坑工作者或長期石綿暴露者)等,都是肺癌高危險群,建議每一至兩年做一次低劑量電腦斷層肺部篩檢。 延伸閱讀: 肺癌元凶藏廚房! 煮飯時3個NG習慣要改掉 肺癌、普通感冒咳嗽有差別! 咳超過「這天數」別再拖
-
2020-03-30 醫聲.數位健康
健保給付/李伯璋: 健保與醫界共用資源 齊心抗疫
新冠肺炎疫情席捲全球,很多國家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確實措手不及,疲於減災及防堵。台灣在第一時間利用「健保醫療資訊雲端查詢系統」當作平台,提供醫療院所病人旅遊史的「即時警示」資訊,在疫情防堵上建立了強大的防火牆,獲得肯定。診所發燒篩檢+掌握旅遊史兩個多月前,疫情開始蔓延,當時有南部診所醫師向行政院副院長陳其邁表達,醫療院所若僅靠發燒篩檢,對病人診治判斷是不夠的,必須讓第一線醫護人員充分掌握就診病人旅遊史,協助診斷。衛福部長陳時中交代馬上執行,健保署花了一天的時間完成系統程式建置。三年前,為了落實「分級醫療」,必須提升健保醫療資訊雲端查詢系統功能,凡在大醫院做過的檢驗檢查報告及影像,可由各家診所的電腦馬上調閱,民眾就能相信「厝邊有好醫師,社區也有好醫院」,因此我們在106年底著手改革網路光纖傳輸的頻寬問題。院所頻寬補助、口罩實名制 感謝中華電信支持,並獲陳時中部長同意取消頻寬補助門檻,以及健保會付費者代表支持預算編列。截至108年底,全台各醫學中心及區域醫院均獲頻寬補助,地區醫院獲補助比率也由98%提升99%,西醫基層診所由24%提升至94%,中醫診所由17%提升至91%,牙醫診所由21%提升至85%,特約藥局由26%提升至82%。這讓許多民眾到超商買不到口罩時,行政院改採「口罩實名制1.0」,健保特約藥局支持使這個販售平台平息「口罩之亂」。不少醫療院所在防疫期間看診人次明顯下降,申報點數減少下,可能面臨資金周轉不易,健保署比照去年同期核定的暫付款金額給付,協助院所維持正常營運。台灣健保採「總額預算制度」,理論上,病人最近就醫次數降低,醫療行為點數減少下,點值自然升高,以整體而言,收入應該影響不大,這也是我們一再強調減少不必要醫療行為來改善醫療品質,讓醫院不再血汗是健保改革目標。 視訊診療 降低社區感染風險因應居家隔離、居家檢疫民眾若有就醫需求,在衛福部醫事司與健保署合作下,各地方衛生局規畫「視訊診療」服務,截至三月廿六日,參與醫院共281家,包括醫學中心23家、區域醫院78家、地區醫院181家,診所3454家。健保署提供給付,並爭取特別預算給予遠距醫療門診診察費加成。我們也已錄製「視訊診療」SOP影片供醫界參考,請見下方QR code。居家隔離或居家檢疫的民眾若需就醫,務必主動撥打1922聯絡衛生局,切勿自行離開居住所,醫界、民眾及健保署三方共同合作,降低社區感染風險。新冠肺炎疫情嚴竣,各部會通力合作全力防疫,希望大家共同善用醫療資源,民眾給予醫界正面肯定,一起祈福,一起努力。
-
2020-03-30 癌症.其他癌症
2020精準防癌高峰論壇/雞尾酒化療 膽道癌與胰臟癌患者現生機
晚期胰臟癌因死亡率高,被稱為「癌王」;膽道癌雖然少見,也因早期難發現且惡化迅速,殺傷力強。這兩種惡癌可被擊敗嗎?國家衛生研究院癌症研究所利用全身性雞尾酒化療,有效縮小胰臟癌和膽道癌腫瘤,提高病人存活率,呼籲病患勇敢接受化療,就有機會打敗「癌王」。國衛院癌症研究所所長陳立宗表示,胰臟癌沒有好的篩檢工具,早期也無明顯症狀,症狀出現時,醫師和病人警覺性低,鑑別診斷就慢一步,以致確診多晚期,五年存活率低於百分之十。治療上,因晚期病人多,不適用局部治療的外科手術或放療,仍以毒殺性化療為依歸,不少癌友聞化療而色變,憂心各種副作用。陳立宗強調,胰臟癌目前有幾組不錯的全身化療藥物處方,臨床證實,能讓腫瘤縮小率達四成,穩定率達三成,中位數存活期達十二個月。他的病人利用這樣的方式治療,縮小病灶後再切除,預後至今不錯。國衛院癌研所主治醫師暨成大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姜乃榕說,治療膽道癌,過去僅三到四成患者能開刀治療。為了找到更好的治療策略,國衛院癌研所利用現有化療藥物排列組合,開發出雞尾酒化療,發現能有效縮小膽道腫瘤,增加接受手術的機會。國衛院目前也有合併標靶或免疫治療的臨床試驗進行中,姜乃榕鼓勵癌友,應積極嘗試臨床試驗、接受新的治療方法,就有機會看見一線生機。■防疫待在家 抗癌新知線上看
-
2020-03-30 癌症.抗癌新知
2020F/精準醫療抗癌 大數據添助力 國衛院打造癌症基因資料庫
國內每年新增十一萬名癌症患者,一年七十多萬名癌友接受治療,癌症藥物及手術費用昂貴,健保支出相當驚人,一○八年每六元健保費,就有一元用於癌症。透過大數據來落實精準醫療,幫癌友找到最適合治療方法,成為關鍵議題。國衛院與聯合報健康事業部、健保署、台大公衛學院及血液病學會於三月廿八日共同舉辦「二○二○精準防癌高峰論壇」,十八名學者專家及病友代表齊聚。•防癌論壇 七大網路平台直播國衛院長梁賡義表示,國家級癌症基因資料庫作業已開展,我癌症治療與預防水準即將與歐美並駕齊驅。聯合報社長游美月表示,實體論壇改為七大網路平台直播,讓民眾線上觀看,防疫期間也不影響吸收重要的癌症知識。梁賡義以「建構精準健康照護體系」為題,說明在產官學研攜手合作下,國衛院啟動「國家級精準健康照護體系先導計畫」,經衛福部長陳時中籌畫及支持,國衛院尋求國際藥廠及多家本土生技公司合作,預計五年內,與七大醫學中心合作蒐集一萬名特別癌友基因資料。梁賡義表示,在先導計畫中,國家級人體生物資料庫整合平台扮演關鍵角色,在眾多生技業者合作下,已收集卅一家人體生物資料庫,內含四十六萬名病友、四百五十萬件基因檢體。另結合健保、社福、醫學影像、電子病歷等資料,打造前所未有的國人健康大數據資料庫,提供「真實世界證據(RWE)」,加速癌症新藥通過及給付,嘉惠數十萬名癌友。•健保治癌 前年花掉289億健保署長李伯璋指出,台灣罹癌總人數及新確診人數逐年增加,治療費用愈來愈高,一○八年共有七十五萬七千多名癌友接受治療,健保支出一千一百零八億元,等於每六元健保預算就有一元用在癌友身上,抗癌藥費二八九億元,其中標靶藥物一百七十一億元,占比最高。李伯璋表示,大數據跨進癌症醫療領域,精準分析國內各大醫院癌症治療數據,舉例來說,台大、林口長庚在乳癌治療上成果優異,進一步分析,療程中用了哪些藥物、癌友存活期延長的原因,就能提升國內治療品質。李伯璋說,精準醫療有其必要性,新藥費用昂貴,健保署必須積極開源節流,現透過雲端影像,癌友至另一醫院尋求第二意見,不必再重新檢查,節省影像檢查費用,也減少輻射風險。台大公衛學院副院長陳秀熙進一步指出,擁有大數據,更能掌握乳癌危險因子,研究發現,如長期暴露於DDT環境汙染,乳癌風險增加四倍,影像檢查發現這類患者乳房鈣化嚴重,大都集中於乳管組織,以致存活率較差。在治療上,陳秀熙指出,透過大數據可做到精準醫療,選擇適當的治療工具,預測最佳治療方式,例如手術時切多少乳房組織,術後是否化療;也建構簡易乳癌風險預測系統,民眾只要輸入資料,就可以預測日後乳癌風險。•全方位癌症基因檢測 效率高目前健保僅給付傳統基因檢測,過程耗時,常延誤治療時機,台大醫院腫瘤醫學部主治醫師梁逸歆指出,歐美、日韓等國家陸續給付全方位癌症基因檢測,只需一次篩檢,就能取得很多資料,作為日後癌症治療研究基礎,希望我健保也能逐步納入給付。國衛院癌症研究所副研究員、奇美病理中心部長李健逢表示,同時檢測數百個基因遺傳性癌症基因,約數百萬個定序反應,速度比傳統定序快數十萬倍。一開始單一基因檢測,最近進展至次世代定序腫瘤基因圖譜,不僅擬定抗癌策略,選擇藥物,還能評估自己及家族罹癌風險。
-
2020-03-29 養生.抗老養生
挽救肝苦人40年!肝病權威許金川:人生要爆笑,不要爆肝
有「台灣阿肝」之稱的許金川,個性如同電影「阿甘正傳」的主角,踏實又樂觀。身為台大醫學院內科名譽教授、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董事長,扭轉國人的肝病是一條辛苦且漫長的路,而他72歲了,行醫逾40年,至今沒想過要退休,只想著再更努力一點,更多「肝苦人」就不必這麼苦了。名醫領帶不超過50元,以父親木工的精神行醫沒有例外,許金川現身時,總是一身整齊的襯衫配上領帶,這是他表達尊重的方式。事實上,他有好幾條領帶輪流搭配,圖樣花色各異,卻有個共同點——價格都不超過50元。不僅如此,名醫身上的行頭,也全然不見名牌,他穿著舊皮鞋,幾百元的襯衫,西裝破損也捨不得換,如此勤儉,卻總是笑口常開,因為比起清苦的童年,現在的日子,已經好過太多。許金川來自屏東東港的貧寒家庭,家中7個孩子,連肚子也填不飽,他對念書特別勤奮,深刻體會民間故事敘述的情景:「鑿壁借光的故事是真的」,鄉下孩子竟一路考上台大醫科。父親是一名木工,手腳俐落,而他似乎也遺傳這方面的天分。擔任住院醫師時,學習到「超音波」醫學時,邊動手邊觀察,竟可以早期發現肝癌,讓他立志走向肝膽腸胃科。愛喝飲料埋下糖尿病病因,同理患者心情許金川求學時如拚命三郎,自述「喜歡打破沙鍋問到底」,他認為看病重在經驗累積,如同麵包師傅,不跟在老教授身邊虛心求教,等於放棄大好學習機會,因此,再晚再累都值得。而他在當醫師時,也同時體會身為病人的感受。當年在台大醫學院讀博士班,自恃年輕力壯,常熬夜趕功課,肚子一餓就灌飲料,裡頭添加的都是高果糖成分,當時卻缺乏危機意識,連喝了幾年,加上日常飲食毫不忌口,種下糖尿病的危險因子。他常自嘲:「40歲以前都不吃藥,50歲吃5顆,60歲吃6顆,再依此類推。」因此,對於慢性病患者,特別能將心比心,還會從口袋掏出藥來,告訴患者說:「我們吃一樣的藥欸,你要放心。」把病人當作老師,如福爾摩斯觀人相他把病人當作是自己的老師,「自己養細胞要花很多時間,病人照顧好自己,再來讓我們看,就有學習。」許金川回想,行醫後學習的第一課,不是專業技術,反而是「人際溝通」。求學時自己性格木訥,加上念男校,根本不敢和女孩子說話,畢業後卻發現,護理師都是女生,如果不敢溝通,自己有再好的學識,工作也是困難重重。他特別喜歡觀察周遭的人,尤其用在看診上,更容易讓患者安心,「就像福爾摩斯探案,要觀人相,了解是何方人物、誰陪你來、有哪些疾病、在煩惱什麼?每個人是活生生一本書。」但也有碰壁的時候,一名中年肝硬化患者,許金川多次問診,對方都愛理不理,緊皺著眉頭,看診結束時,卻聽他猛然冒出一句:「醫生你明明看起來比我老,還叫我歐吉桑。」事後一看,該名患者78歲,確實年紀比自己大一些,許金川這才醒悟:「有些人並不一定接受自己年齡。」對他來說,這都是持續學習的經驗。看過太多肝苦人,與恩師創立肝基會許金川沒有宗教信仰,但常把改編自國父的名言掛在嘴邊:「保肝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如同他人生最大的使命感。許金川看過無數「肝苦人」,與恩師「台灣肝炎之父」宋瑞樓教授,合創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推動肝病篩檢與研究,勤快下鄉舉辦上千場衛教講座,目前已幫60萬人免費檢查,揪出不少高危險群。創立基金會像創業,從醫師到管理者,他坦言是「被迫成長」,有點阿Q精神地說:「遇到困難不要埋怨,這是在考驗你的智慧。」所以別人很難看見他的愁容,而他也很容易欣賞別人的長處。他形容,許多病友都是「貴人」,為他解答醫學以外的疑難雜症,「我們再努力,也只是360行的其中一行,一定要謙卑。」接著開啟了順口溜模式:「人就是要謙卑、謙卑、再謙卑,謙卑(千杯)不醉。」周圍又是一陣爆笑。提到2020年初榮獲「吳尊賢愛心獎」公益服務獎項,他直言原本要婉拒,並沒有期待再拿任何獎項,但轉念一想,「可以宣傳肝病防治理念,讓更多人知道」,又把全數獎金分別捐給恩師宋瑞樓和連文彬教授的基金會。疫苗口服藥上市,仍有百萬肝苦人許金川回顧,在醫療資源匱乏的年代,肝病在台灣有「國病」之稱,到了1986年,出現一個重要轉折點,宋瑞樓推動新生兒施打「B肝疫苗」全面上路,使帶原者逐步降到1%以下,但至今仍不能掉以輕心。「肝苦人還會持續一陣子」,許金川解釋,對「肝硬化」患者而言,即使把病毒消滅,肝臟已經產生質變,「泥土已經變質,容易長雜草,你把蟲害消滅,可是土地破壞已經造成。」目前能根除C肝的口服藥已經上市,但他推斷,若要明顯減少肝硬化和肝癌患者,至少要等到10、20年後。以往看過許多家庭,因為一人罹患肝病,全家都被經濟、照顧等重擔拖垮,他看著心痛,卻提醒自己看診時要「過濾情感」,哀傷情緒先往後擺,才能做出對病人最好的專業判斷。肝臟無痛易被忽略,提倡主動篩檢肝臟問題總是來得無聲無息,因此特別難以招架,許金川感歎:「我想是上帝造人沒想到,所以忘了在肝臟裝感覺細胞。」如有年輕力壯者,偏偏就是肝臟功能特別差;打過疫苗,卻沒產生抗體的也有。因此,若等到出現症狀時,才開始防治肝病,通常為時已晚。在疾病之前人人平等,誰也無法鐵齒,他強調:「肝病不痛不癢容易忽略,教科書上該教的觀念是定期篩檢。」許金川提出:「用愛保肝」,對比曾流行一時的口號「用愛發電」被視為空談,他說的用愛保肝,卻是警世提醒。正因為醫師不是神,醫護力量終究有限,他說的「愛」代表及時關懷與行動,即使是一般民眾,若能提醒周遭親友:去做超音波檢查吧!或許就能揪出病因。習慣記笑話在手機裡,人應該爆笑不爆肝許金川有獨特的幽默感,遇到嚴肅的大老闆,挺著一個大肚腩,他會摸摸對方的肚子,說:「小心脂肪肝喔」,下一秒,老闆也會不好意思地笑著,快速卸下心防。他常把「帥哥、美女」掛在嘴邊,遇到老奶奶,先談:「有幾個孫子啊」,眼前是中年婦女,他誇:「髮型很漂亮哪」。簡直像見招拆招的聊天高手,也讓許多人才發現,做檢查不是這麼可怕,醫病之間的距離,也不是這麼遙遠。許金川的手機裡,有個專門記載笑話的紀錄,內容推陳出新,嚴肅的肝病話題也變得生動起來,他認為,「要用爆笑的方式,讓人記得不能爆肝」:「別人用過的棉被,即使再新,心裡的疙瘩還是一直存在;感染過B肝,即使有了抗體,同樣也要心存警惕,記住自己還是肝癌危險群。」「『維他命』就是維持他人的生命,幹嘛要吃?要維持自己的生命,就要保肝,新鮮均衡飲食,其他別亂吃!」「為何說『扶不起的阿斗』?答案是因為阿斗太胖了。同樣的C肝患者,肥胖者也容易產生肝癌,讓旁邊的人都很辛苦。」工作樂在其中,快樂態度會傳染72歲的許金川,把「肝苦人」的苦,視為自己的責任,「退休」2字還不在目前的生涯規劃中。他說,自己對「到處去玩」並沒有興趣,也不喜歡舟車勞頓。真要說,最大的興趣或許就是工作,如今每週看診,仍樂在其中,尤以鉅細靡遺的問診著稱,「一個病人沒用心看,就只是應付。」他不改認真態度。「就像2個開計程車的司機,一個每天抱怨載到奧客,一個心想怎麼有那麼好的工作,能帶自己去不同地方,還有錢賺。你要當哪一種人?」他反問。他常開自己玩笑,在捷運上被讓座也不以為意,「我現在年紀不小,常常過目即忘,助理都暗示我要去做失智測驗。」看待年齡,他其實很豁達,認為「造物者都安排好了」,肝臟或其他器官都放了隱形的密碼,時間到了自然就會衰退。許金川的英文名字呼應「川」字,取作「Water」,他自嘲:「我是從水溝跑出來的髒水啦。」其實他保有清澈的眼光,深入民間底層,看透百姓疾苦,因而這水,川流不息,流入惡土與乾涸之處,終能帶來盎然生機。原文:挽救肝苦人40年!肝病權威許金川:人生要爆笑,不要爆肝
-
2020-03-29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媽媽我咳嗽了! 一同檢疫的母親多夜難眠
「媽媽!我咳嗽了!」小君被同在檢疫中的女兒打來的電話吵醒了,雖心慌,但嘴巴故作鎮定,安慰說沒事,一路電話相伴;兩夜擔心到難以入眠,昨天確定陰性,鬆了口氣。但受氣氛影響的小兒子,也執拗說頭痛、咳嗽,而她也一度擔心自己有受感染,為人母的煎熬,盡在默默忍受中。小君日前帶著小兒子從加拿大「逃回」台灣,女兒也和研究所同學,穿著尿褲,從美國坐飛機逃回台灣,一路不吃不喝、不上廁所。目前她暫住弟弟家,孩子則和父親住一起,分開居家檢疫。3天前小君在睡夢中接到女兒的電話,告稱身體不舒服,並且咳嗽,這一通電話把睡意拋到九霄雲外,心頭重重的挫了一下,但為了不讓孩子害怕,很鎮定地問孩子狀況,「這不是和妳每次回台灣,都會過敏的狀況一樣嗎?」女兒很擔心感染而波及家人,打電話通報並被安排到醫院就診;為了穩定女兒情緒,小君前程用電話和女兒聊天,直到就診、篩檢完畢。說不擔心是騙人,當下就是惶恐;自己有兩個夜晚沒有好好睡,半夜還爬起來上網,查疾管署最新檢驗資料。最遲28日,篩檢結果就會出來,電話端聽出女兒和家人的擔心。小君說,但一分一秒過去,都沒有來電通知;「若有感染,早就打電話來,可能沒有確診吧!」心裡安慰性想著,果然中午12點多,衛生單位來電說陰性。但為人母的操心還沒放下,因為與姊姊同住的小兒子,可能受到緊張的氣氛影響,兩天前就常打電話,拗著媽媽說他不舒服、頭痛,有時候也會咳嗽。其實孩子是自己帶大,是否過度緊張還是「蠻皮」,比醫生更了解。小君說,因為小兒子之前感冒了2、3次,都曾出現這樣症狀,甚至有喘不過氣來的情形,因此要兒子多量體溫,並分析可能的狀況;也特別提醒,若要就醫,必須告訴醫師,去年以來,感冒時會有喘不過氣來的情形。小君承認,也曾擔心自己被感染。因為前幾天也有喉嚨不舒服症狀,但下雨後,空氣狀況改善,喉嚨較為舒服,也較為放心。她說,因和孩子分開檢疫,看不到、摸不到,連擦個藥都沒辦法,自然會擔心,也是種遺憾。
-
2020-03-29 癌症.抗癌新知
精準醫療能幫癌友做些什麼? 名醫告訴你
電腦人工智慧AI潛力無窮,近年來,在AI大數據協助下,抗癌精準醫療再進化升級,從單一基因檢測,迅速進展至次世代定序腫瘤基因圖譜,同時檢測數百個基因遺傳性癌症基因,約數百萬個定序反應,速度比傳統定序快速數十萬倍。國家衛生研究院癌症研究所副研究員、奇美病理中心部長李健逢於「2020精準防癌高峰論壇」中,發表「以病患為核心精準醫療檢測」最新抗癌趨勢,精準醫療檢測任務就是找到標靶,例如,乳癌患者HER2陽性,隨後精準用藥。「癌症治療就是一場對抗癌症的漫長戰爭」李健逢說,癌細胞相當聰明,總會找到適合自己生存的環境,所以在治療各種癌症時,必須先認清對手,選擇適當武器、合適的攻擊方式。精準醫療就是以病人為核心,擬定最佳治療策略,選擇最佳抗癌藥物。不過,傳統基因檢測無法在很短時間完成報告,曠日廢時,甚至延誤病人治療時間。現在透過AI大數據,大幅縮短基因篩檢時間,偵測各種標靶基因變異,甚至偵測遺傳性基因變異。李健逢指出,在使用特定抗癌藥物之前,先幫癌友檢測特定的基因,以確定療效,及預估副作用高低,如果副作用偏低,就可提高藥物劑量,提升治療效果。至於遺傳性基因變異,則可協助民眾自我健康管理,李健逢指出,在得知體質、基因狀況,就能提前部屬,舉例來說,喝酒後臉紅,就代表某基因異常,喝酒就容易傷肝,因此,這類的人就不應該喝酒。此外,這套基因篩檢台平也可用來檢測代謝體或微量元素,有助於擬定癌症患者的微營養補充計劃,以及協助病患度過艱困的化學治療副作用。許多文獻證實,補充高劑量維他命C、D、微量元素鋅、硒,可以緩解癌友化療不適症狀,但治療期間,病患食慾不佳,很難攝取足夠營養素,透過精準醫療檢測,就能動態監測病患體內缺乏的微營養,適時補充。
-
2020-03-29 癌症.抗癌新知
單株抗體 精準對抗癌細胞骨骼轉移
肺癌患者出現骨頭轉移,相當痛苦,患者走也痛,躺也痛,還會破壞骨質,造成骨骼脆弱容易骨折。近年一款單株抗體藥物可對抗癌細胞骨轉移後的惡性循環,減輕晚期癌友噬骨之痛。高雄長庚醫院肺癌團隊召集人、胸腔內科主治醫師王金洲表示,肺癌發生率和死亡率居高不下,一般建議50歲且具抽菸史、家族史或環境職業暴露史者,應接受低劑量電腦斷層篩檢,一旦確診,應接受及早治療。隨精準醫療發展,肺癌治療近年來不只是發展標靶藥物,包括晚期肺癌遠端轉移出現的疼痛治療,也開始被重視。王金洲以骨轉移為例,約三到四成晚期肺癌患者,其癌細胞會透過血管或淋巴系統侵犯至骨頭,並出現噬骨性。肺癌骨轉移的患者存活率通常只有一年,因骨頭被癌細胞吃掉,不只疼痛,也會脆弱易骨折,更使存活率降低。為協助骨轉移癌友提高生活品質,近年出現單株抗體藥物,經皮下注射,可對抗骨轉移後的惡性循環。王金洲說,臨床證實,骨轉移確診後持續使用,能延緩骨骼疼痛及併發症,但副作用為為血鈣不夠,治療期間必須多補充鈣質。
-
2020-03-28 癌症.抗癌新知
常喝咖啡較長壽 AI大數據研究發現平均餘命多2.1歲
AI大數據能做的事情,比一般人所能想像的多更更。台大公衛學院近幾年來,透過AI大數據完成許多研究,有些結果出人意外,例如,與不喝咖啡的人相較,常喝咖啡者壽命多出2.1歲,另外,經常做癌篩的人平均壽命遠多餘不做癌篩的民眾。台大公衛學院副院長陳秀熙出席「2020精準防癌高峰數位論壇」,以「癌症智慧健康照護」為主題,專題演說,他說,AI大數據讓更多癌友能夠接受精準醫療,治療效果更好。陳秀熙為精準醫療做了明確定義,那就是利用有限資源,產生最大的效用,將昂貴抗癌藥物用於最需要、成效最顯著的癌友身上,提高平均餘命。全民健保人人誇,有效率且可近性高,現在有了健保大數據,落實精準醫療,更能走得長長久久。陳秀熙以乳癌為例,擁有AI大數據後,更能掌握乳癌危險因子,研究發現,環境污染、DDT暴露,乳癌風險增加四倍,而影像檢查發現,這類乳癌患者鈣化嚴重,集中在乳管上,以致存活率較差。在治療上,透過大數據可以做到精準醫療,選擇最適當的治療工具,預測最佳治療方式,例如,手術時切多少乳房組織,術後是否需要化療。另已建構簡易乳癌風險預測系統,民眾只要輸入資料,就可以預測日後乳癌風險。除了癌症治療之外,陳秀熙指出,AI大數據分析,也能掌握飲食與健康之間的關係,例如,研究發現,與不喝咖啡的人相較,經常飲用咖啡的人平均餘命多出2.1年,不過,作用機轉為何?則待進一步研究。此外,台大公衛學院一項名為「台灣社區民眾生活習慣及山與健康服務行為」研究結果發現,經常參加癌症篩檢的民眾平均餘命較長,但各縣市結果明顯有異。例如,在基隆地區,與從未接受癌篩的居民相較,常接受癌篩者平均餘命要多出九年,至於彰化地區,則多出10.6年,台南地區最為明顯,兩者平均餘命差距11.7年。
-
2020-03-28 癌症.癌友加油站
超級好朋友兼癌友 前衛生署長葉金川、楊志良告訴你善終好方法
眾所皆知,前衛生署署長楊志良與葉金川是超級好朋友,不只兩人都是公衛學者,也當過同樣的官職,還是癌症病友,今天兩人在聯合報與國衛院舉辦的「2020精準防癌高峰論壇」中分享當癌友的心得。兩人共同認為,一生中不死在癌症上也會死在別的疾病,而癌症就是一般疾病並不用在意,還比高血壓好處理。比葉金川大四歲的楊志良,一上舞台就跟老友用手肘打招呼,他們說,沒辦法新冠肺炎疫情嚴峻,這樣打招呼最安全。楊志良開玩笑地說,一個人遲早要得一個病,都不得也很奇怪,若一生中要得到一個癌症,那我寧願是攝護腺癌,它的預後是最好的,我至今都沒有任何感覺,也不覺得自己是癌症病人。談及當初罹癌,楊志良說是在亞洲大學教學時體檢發現,經過兩次的檢查後確認是前列腺癌,我第一時間就跟老婆、媽媽及女兒告知病情,「我叫她們上google查下,就知道這個癌症沒什麼……還是她們不愛我,怎麼一點都不緊張。」楊志良哈哈大笑。而先後罹患淋巴癌及基底細胞瘤的葉金川,看似比較「不幸」,被兩種癌症纏身,實際上。葉金川認為,「男人終其一生有五成的機會得到癌症,女人是四成,只要活得夠久都有機會,因此,對待癌症就當一般疾病看待就行。」反而自自己得到癌症後,開始想像未來癌後的生活。葉金川認真的想,「每個人對生命要有個臨界點,若年紀太大的癌友要花太多時間、金錢去跟癌症搏鬥,那還不如去跟世界搏鬥,但年輕人得到癌症,因生命還很長,當然是要跟病情全力一搏。」葉金川一直認為自己65歲得到癌症是太早了點,因此,他積極治療,先花100元解決基底細胞瘤(皮膚癌的一種),也開始認真的過生活,登山爬百岳、嘗試高空彈性等挑戰性的運動。看著老友積極對抗癌症,楊志良笑笑地說,「一個人能活多久的預測因子是什麼?其實,是可以自己決定的,像老葉(葉金川)就想活很久,就積極治療癌症,又去爬山又看美女,才能更快樂活得更好。」兩人對於目前醫療教育的推廣也有些建言,葉金川認為,很多癌友都發現太晚了,有時候早期發現後就是先去求神拜拜,等回到醫療體系就醫時都太晚,癌症預防宣傳應該要像防疫宣傳清楚又明白,常常都看能得到,讓大家知道癌症也提早預防,先戒菸酒檳榔,檢驗B、C肝檢測,加上國健署的四癌篩檢及多運動,就可以解決六到七成的癌症。楊志良也有相同地感慨,國家有給付的癌症篩檢為何不做,自己的哥哥就是如此,拖到最後才發現是大腸癌末期,後來我們就選擇緩和安寧醫療,讓哥哥可以好好的跟親友告別,醫療的目標是讓人「好死」,並不是只活得久,而緩和安寧條例及病主法,都是讓人在積極治療得不到好結果時,可以讓人善終的好方法。
-
2020-03-28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疫情當前美1女子超市故意狂咳 糟蹋食物值百萬
美國賓州一名女子故意在超市內對貨架上價值逾3.5萬美元(約新台幣105萬)食物狂咳,超市被迫得丟棄遭汙染食物。警方表示女子涉犯包括製造恐怖威脅等4項重罪。美國國家廣播公司新聞網(NBC News)報導,業者法蘇拉(Joe Fasula)25日在他共同經營的連鎖超市吉瑞蒂(Gerrity)臉書(Facebook)專頁上寫道:「按警方說法,這名社區長期以來的問題人物女子,走進我們一間連鎖店,故意對著蔬果、小部分烘焙區、生鮮肉品和食品雜貨狂咳。」漢諾威鎮警察局(Hanover Township PoliceDepartment)26日發布聲明表示,確認犯嫌身分為35歲的契爾科(Margaret Cirko),她對著食物咳嗽和吐口水,還揚言自己染病。警方表示:「契爾科在多條貨價走道持續犯行,店員在她企圖偷走一打啤酒時將她趕出。」契爾科隨後遭逮捕,被控兩項恐怖威脅重罪,一是使用「生物媒介」威脅,另一是刑事損毀,此外還面臨其他輕罪指控,包括偷竊零售商品未遂和妨害治安。警方表示,契爾科25日已經過精神狀態評估。法蘇拉則表示,有關當局也要篩檢她是否染上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法蘇拉寫道,超市員工預估遭到汙染的食物「遠超過3萬5000美元。」「我對食物被糟蹋感到反胃。浪費食物一向令人遺憾,在很多人擔心當前食品供給能否正常之際,這(丟棄汙染食品)更加惱人。」
-
2020-03-28 癌症.抗癌新知
台大醫發表全基因篩檢演說 盼健保納給付
「癌症與螃蟹之間有什麼關係?」、「全基因篩檢對於癌症治療有什麼好處?」台大醫院腫瘤醫學部主治醫師梁逸歆上午出席「2020精準防癌高峰數位論壇」,專題發表「透過基因檢測打造個人化癌症醫療」,以深入淺出方式讓民眾了解基因檢測的重要性。梁逸歆指出,以前對於惡性腫瘤不清楚,那時以為腫瘤就像是螃蟹爬在人類身上,吃出大洞,癌症英文Cancer就是從螃蟹Crab一詞而來。提到癌症治療,大家都會聯想到化學治療,梁逸歆說,化療已經發展60年,到現在大部分人都還以為是化學藥物治療,但用詞不夠精準,應該正名為「細胞毒殺治療」,透過藥物阻止癌細胞分裂、繁殖。梁逸歆說,許多人對於化療都存有迷思偏見,認為「好壞通殺」,事實上,正常細胞對於化療的耐受性較高,但仍會出現許多副作用,只能說「這是為了治療癌症所付出的代價」。為此,標靶治療應運而生,瞄準特別基因受體,阻斷癌細胞傳遞訊息,讓壞東西不再分裂、繁殖,透過基因篩檢,選擇最佳的藥物,這就是癌症精準治療的起源。不過,標靶治療也有其侷限性,例如,被驗出有A基因突變,可以使用A標靶藥物,B基因突變則可選擇B標靶藥物,但如果都沒有突變變異,那該怎麼辦?是真的沒有突變?還是沒有檢驗到?近十年來,免疫治療成為最夯的癌症治療,起初研究發現,只要體內帶有MSI-H基因,不管哪一種癌種,對於免疫治療都具有不錯的反應率,研究證實,反應範圍不少,至少包括18種癌症,包括,子宮內膜癌、大腸癌、胃癌、直腸癌等。相較之下,NTRK融合/錯位基因突變,則常見於罕見癌,梁逸歆指出,這話講起來有些繞口,但卻是如此,像是罕見的幼兒腫瘤、分泌性乳癌、甲狀腺癌等。但事實上,在常見癌症病友身上,NTRK融合/錯位基因也可能突變,但機率相當低,例如,大腸癌病友僅有0.2%,等於1000名患者只有兩人此基因變異,免疫療法可能就是這兩人的救命藥物。梁逸歆說,如果單從投資報酬率來看,癌友檢驗NTRK融合/ 錯位基因突變,因為機率極低,因此,絕大部分癌友不可能篩檢此基因,但沒有篩檢,就可能關閉了一扇希望之窗。此外,傳統基因檢測耗時,缺點不少,例如,篩檢一次約需近十天工作天,平均篩檢一次,約等兩周才得知結果,梁逸歆說,等於浪費了癌友兩周寶貴的生命,如果一併計算切片取樣時間,則延誤治療風險更大。為此,包括歐美、日本等先進國家,都已改為全方位癌症基因檢測,梁逸歆說,全方位篩檢只需一次篩檢,就能取得很多資料,可說是提供診斷、預測用藥的捷徑,梁逸歆說,如果全方位癌症基因檢測也能在台灣逐漸普及,且納入健保給付,相信對於癌友來說,將是一大福音。梁逸歆指出,日韓兩國從去年開始支付癌友全基因篩檢,原因在於蒐集大數據,作為日後癌症治療研究基礎,全基因檢測費用仍需要自付,希望健保給付也能逐步納入給付。防疫待在家,抗癌新知線上看。
-
2020-03-28 癌症.其他癌症
想打敗「癌王」胰臟癌 全身化療證實有效延長生命
胰臟癌被稱為「癌王」,令人聞之色變,主因是不少人確診時已是晚期,死亡率近九成。但「癌王」真的無法被擊敗嗎?國家衛生研究院癌症研究所所長陳立宗表示,全身化療是晚期胰臟癌最主要的治療方式,腫瘤縮小後再切除,臨床已證實可有效延長中位數生存期達12個月,呼籲病患勇敢接受化療,就有機會打敗「癌王」。聯合報與國衛院、中央健保署、台大公衛學院及血液病學會共同舉辦「2020精準防癌高峰論壇」,陳立宗以「冰與火:不死的癌王?」為題演講。因應新冠肺炎疫情,論壇全程以多平台數位直播方式進行,陳立宗也戴起口罩配合防疫。陳立宗表示,胰臟癌被稱為癌王,最主要原因是無好的篩檢工具,長在腹腔也無明顯症狀,以致當病人腹痛時,醫師和病人的警覺性較低,慢一步進行鑑別診斷。然而,胰臟癌一旦發生就惡化很快,進入晚期後預後也很差。依2014年癌症登記數字,胰臟癌新診斷病例為2108人,死亡病例為1890人,死亡率達89.6%,等同10個病人就有1人會在一年內死亡,五年存活率更是低於10%。陳立宗將這「癌王」比喻為美國電視劇《冰與火之歌》裡面的「夜王」。美劇中的夜王遠匿北方雪地,還率領殭屍兵團,不只是水火不侵,還不留活口,但夜王在劇中最後還是被人類打敗。「夜王可被打敗,癌王一樣也有不錯的治療選擇。」陳立宗說,胰臟癌治療選擇包括有外科手術、放射治療、與藥物治療。手術和放療是局部治療為主,因晚期病人多,最主要仍是依靠毒殺性的化學治療。胰臟癌目前有幾組不錯的全身化療藥物處方,包括抗癌妥(Irinotecan)、益樂鉑(Oxaliplatin)、5-氟尿嘧啶(5-Fu)的三種藥物組合,或是用健擇(Gemcitabine)和Nab-紫杉醇(Nab-Paclitaxel)的兩種藥物組合。臨床實驗證實,全身化療能讓腫瘤縮小率達四成,穩定率達三成,中位數存活期達到12個月。陳立宗也以他收治的4名病人為例,均先全身化療結束,再將縮小之病灶進行外科手術切除,而病理科檢查結果,均是沒看到惡性腫瘤。「可見,外界認為的癌王,一樣可以有好的治療。」只是,部分化療藥物需自費,無健保給付,而且癌友聞化療而色變,害怕化療副作用。陳立宗強調,目前胰臟癌的化療藥物特性,其副作用已有相當程度的降低,即便出現副作用,現在也有不錯的藥物去減緩或預防,呼籲病患勇敢接受治療,才有機會打敗癌王。●防疫待在家、抗癌新知線上看
-
2020-03-28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影/台大研發!30秒快篩無症狀肺炎
2019新冠狀病毒肆虐全球,台大醫學院醫材影像研究所林世明、曾文毅與李嗣涔三位教授率師生與時間賽跑研發出30秒篩檢無症狀肺炎病人檢測儀,只要有肺部浸潤與積水程度的病人即使毫無症狀都無所遁形,可望應用在SARS及2019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病人的篩檢與病程監測使用,若不幸需進行全民篩檢,亦可有效解決核酸檢驗量能負擔過重的問題。
-
2020-03-28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英研究:各國嚴格抗疫 全球恐仍破180萬人病死
根據英國倫敦帝國學院今天公布的一份研究,即使採取快速、嚴格的措施來阻止席捲全球的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新冠肺炎)大流行,逾180萬人今年內仍可能染疫死亡。但研究人員同時預估,若政府迅速行動,採行嚴格公衛措施,例如篩檢、隔離和廣泛要求保持人際距離等,數千萬條人命可因此得救。倫敦帝國學院(Imperial College London)先前的研究曾促使英國政府加強抗疫措施。該學院公布這份最新研究的同時,法新社基於各國資料與世界衛生組織(WHO)數據所作的統計顯示,全球已有50多萬人確診感染新冠肺炎,其中超過2萬4000人不幸喪命。倫敦帝國學院的模擬計算結果,是根據傳染力和預估死亡率等病毒嚴重性,配合人口與社會因素等當前資料所作成。據研究估計,假設完全沒有干涉作為,放任新冠肺炎四處傳播,今年內幾乎所有地球人都會中鏢,4000萬人將失去性命。這份報告接著關注不同程度的防疫行動,包括自發性保持人際距離,以及某些疫情嚴重國家現正實施的封城措施,並且對全球202個國家的潛在公衛衝擊進行預測。模型估算結果顯示,若能及早實施嚴格防疫限制措施,使死亡率維持在每週每十萬人口0.2人,總計今年將有186萬人染病死亡,將近4億7000萬人感染。但如果較晚才採取相同措施,使死亡率來到每週每十萬人口1.6人,預估死亡人數將大幅增至1045萬人,感染人數也將遽增至24億人。
-
2020-03-2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美國華盛頓大學醫學院分析:美國疫情6月前難趨緩 未來4月恐奪逾8萬命
根據美國華盛頓大學醫學院(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School of Medicine)資料分析,新冠肺炎疫情接下來4個月恐會在美國奪去逾8萬1000人生命,且6月前疫情恐難消退。路透社報導,全美住院病患人數預估將在4月第2週飆上顛峰,部分州的時間點可能會略遲。根據這項分析報告,7月底仍可能還有人會死於新冠肺炎,不過死亡人數最晚6月會低於一天10人的流行疫情標準。這項運用政府、醫院和其他來源資料的分析預測,美國新冠肺炎病故人數範圍甚廣,從最少約3萬8000人到最多約16萬2000人。領導這項研究的華盛頓大學健康計量評估研究中心(Institute for Health Metrics and Evaluation)主任莫瑞(Christopher Murray)表示,造成數字出現如此大差距的原因,部分是由於病毒在不同地區傳播速率迥異,專家仍在想辦法解釋原因。莫瑞說,這代表擴大社交距離措施實施的時間可能需要比原先預估的還長,不過若美國能對病人實施更有效率的篩檢和隔離檢疫措施,那麼最終也許可以放寬相關限制。這項分析也凸顯醫院將面臨的沉重負擔。疫情顛峰期間,患者人數可能比可用病床數量多6萬4000,且需要使用約2萬台呼吸器。紐約市等疫情重災區的呼吸器已經逐漸出現短缺。莫瑞表示,病毒在加州擴散速度趨緩,代表病患人數高峰點可能落在4月底,加州的擴大社交距離措施將有必要延長實施。他還說,路易斯安那州和喬治亞州預估將出現高傳染率,可能對當地醫療系統形成特別沉重的負擔。這項分析是在假設人人都有密切遵守聯邦、各州與地方政府防疫措施的情況下做出。莫瑞在聲明中表示:「民眾如果愈來愈沒遵守保持社交距離措施或其他預防措施,大流行疫情趨勢將出現變化,而且是嚴重惡化。」根據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 University)資料,目前美國累計確診病例8萬5505例,1290人死亡。
-
2020-03-27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三總新冠快篩試劑拼上市 加速檢驗時間
我國新冠肺炎確診案例快速攀升,目前的檢驗方式以「RT-PCR」為主,但檢驗時間需4小時,三總院長蔡建松昨日表示,該院將開發新冠肺炎的快篩試劑,以及抗體新藥。而快篩試劑標的敏感度高,15到20分鐘就能初篩體內是否有病毒,後續再搭配RT-PCR使用,將力拚在此次疫情內上市。蔡建松表示,現行快篩試劑大多是針對病毒最外層的蛋白質分子逐一測試,不過,外層的蛋白質分子很容易因為病毒突變而有所變化,以新冠病毒為例,外層的蛋白質分子,有S蛋白、M蛋白、E蛋白等,可能在病毒突變後,蛋白質分子的結構可能顛覆過去的認知。如何確定新冠病毒的變化,以及抗體有多少種類,將成為研發快篩試劑的決勝點。目前已知新冠病毒外層的S蛋白,會與人體內的ACE2蛋白結合,以達到入侵人體的效果,因此設定的快篩標的為S蛋白,與中研院的標的核酸N蛋白不同。預估快篩的速度可以達到15到20分鐘內顯示結果,若再能找出阻斷S蛋白與ACE2蛋白結合的方式,就能研發出新冠肺炎的新藥。蔡建松表示,現階段能夠執行RT-PCR檢驗的醫療院所有限,主要是RT-PCR需搭配高階實驗室,若快篩試劑能夠力拚在近期上市,就能將快篩下放到診所或是其他沒有高階實驗室的醫院,做初步篩檢後,如有異樣,再轉診至大醫院,做RT-PCR檢驗,不但能減少大醫院檢驗的量能,也能舒緩第一線防疫工作的壓力。目前三總實驗室積極執行快篩試劑以及新冠肺炎新藥的臨床檢測與動物試驗,一旦確認效果,希望能夠力拚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內上市。
-
2020-03-2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歐美借鏡亞洲要學對!專家曝防疫重點:不要只懂得封城
2019冠狀病毒疾病大流行,歐美疫情升溫,紛紛借鏡亞洲的防疫措施,但專家呼籲別搞錯重點,光是封城絕對不夠,還須配合系統性篩檢與落實隔離,才能有效控制疫情。「華爾街日報」報導,專家指出中國湖北省的武漢與鄰近城市於1月23日圍城封閉後,雖有助減緩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俗稱新冠肺炎)擴散至其他省分,但武漢本身疫情並未趨緩;由於當地醫院超載,無力收治所有病患,部分感染者只好返家,病毒持續在家庭內部傳染。武漢疫情的真正轉捩點是在2月2日之後,當局採取更積極而有系統地隔離措施,把疑似患者、輕症患者、甚至健康但與確診病患密切接觸過的人送至臨時醫院與暫時隔離所,情勢才整個扭轉。中國的策略是把數百間旅館、學校與其他場所改造為隔離處所,並興建雷神山、火神山兩座有負壓隔離病房的醫院,還在公共建築增闢14處收治輕症的方艙醫院。此外,中國也意識到病毒篩檢能力的重要性,地方當局的每日篩檢量在1月底僅有200例,到2月中旬之前就提升到7000例。在許多遭疫情重創的西方城市,這些措施超乎設想之外。因此,許多醫師與專家認為美國及歐洲近期的封城或居家令,若真落實,或許能減緩病例增加趨勢,但仍不足以遏止疫情,或預防許多醫院被爆量病患湧入壓垮的情況,一如疫情初期的武漢。蘇格蘭的愛丁堡大學(University of Edinburgh)全球公衛教授斯芮達(Devi Sridhar)說:「諸多教訓都沒學到。封城有助於爭取時間,但要奏效,唯有實際去追蹤回溯並找出感染病毒的人。」斯芮達表示,若想控制疫情,英、美與歐洲各國終究得像武漢一樣建立大量的臨時醫院與隔離處所,「我不覺得還有其他辦法,我們的方向對了,但動作太慢」。武漢的協和醫院是收治新型冠狀病毒重症的指定醫院之一,急診科主任張勁農表示,最重要的是把感染者與健康者隔離,並建議利用旅館當作隔離處所,每個人都能單獨待在個別房間,「只須關掉中央空調即可」。張勁農還說,近日看到部分患者在不知道自己被感染的情況下生出抗體,這顯示武漢可能已進入「群體免疫」階段。許多專家表示,武漢在2月2日以後採取系統性隔離與篩檢的做法,韓國與新加坡也有類似措施,且都顯現出效果。世界衛生組織(WHO)突發衛生事件執行主任萊恩(Mike Ryan)警告,封城不足以控制住大流行,各國政府應聚焦於篩檢出感染者,並隔離感染者及接觸者。他說:「這不光是保持人際距離與封城。在中國、新加坡、韓國,他們真的很努力落實整體防疫策略。」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傳染病專家李普金(Ian Lipkin)曾於1月前往中國,給予當地官員一些防疫建議。他表示,美國應即刻採取全國性的居家令,然後實施分組隔離,直到疫苗完成。李普金說:「我們必須把染病急需就醫者、確診但無症狀或輕症者、有接觸史的疑似感染者及健康者都加以分隔。」武漢的同濟醫院也是重症收治指定醫院之一,院內醫師近期一份研究顯示,武漢在1月23日封城前,平均每名感染者可傳染給3.68人,到了2月2日到2月18日這段期間,已降至0.32人。在流行病學上,這個數字壓在1以下,疾病傳播就可獲得控制。
-
2020-03-26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未接觸患者就沒事?一張圖告訴你病毒在物體殘留時間
隨著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在全球蔓延擴散,從去年底起(2019年12月)爆發至今仍未有緩和趨勢,歐美國家也持續不斷傳出確診人數,我國確診人數也在近日已超過百人。目前已知的傳染方式為飛沫傳染、接觸傳染、糞口傳染。而最普遍的預防方式就是配戴口罩預防飛沫傳染,北投健康管理醫院蔡聰聰主任醫師指出,還要需注意「清潔」的重要性,不管是環境上或個人的衛生清潔都需落實行動,降低感染新冠肺炎的可能性。大多數人都會不自覺地用手頻繁接觸口、鼻、眼睛。澳洲新南威爾斯大學(The University of New South Wales)曾做過研究,藉由攝影錄下醫學院學生上課時的情況,計算學生摸臉的次數,經統計後發現,這些學生每小時摸臉的次數高達23次,這些不自覺的行為無形之中也為自己增添不少感染的風險。根據The Journal of Hospital Infection 《醫院感染雜誌》2020年三月期刊的文章發表,目前已發現可感染人類的冠狀病毒皆可以在無生命狀態的表面上持續生存,依照材質的不同,生存時間也有所不同,病毒可在金屬、玻璃與塑膠等表面停留最短 5 分鐘,甚至可長達到9天,因此,不要以為沒有直接面對新冠肺炎患者就代表沒事。該發表也公布可藉由含62~71%乙醇(ethanol)、0.5%過氧化氫(hydrogen peroxide) 或0.1%次氯酸鈉(sodium hypochlorite)即漂白水的消毒劑,可快速在1分鐘內有效清除冠狀病毒。建議可使用濃度75%酒精或1:100(500ppm)的稀釋漂白水加強擦拭周遭環境做好消毒清潔,個人的清潔衛生上也該勤加洗手,以防病毒殘留的接觸感染。然而,「預防勝於治療」這是現代人面對疾病都應該有的觀念,不管是現今全球流行的「新冠肺炎」病毒感染或是位居我國十大不分區癌症名單的第一名癌症「肺癌」,都在提醒注重肺部健康的重要性。蔡聰聰提醒,除注重個人及環境清潔衛生、3C產品(手機、電腦、滑鼠等)的消毒清潔、避免出入人潮擁擠的地方、非必要避免到醫療場所、搭乘大眾交通工具或在密閉空間配戴口罩、保持室內通風等以降低病毒的傳染可能;平日也要避免菸害(抽菸或二手菸)、空污問題、油煙、工業化學、留意是否有家族病史及40歲以上民眾可安排每2~3年一次肺部篩檢,來做好肺部的健康管理。延伸閱讀: 別被免疫力拖垮!三餐「主食」你吃對了嗎? 疫情期間怕就醫? 因病非就診不可必做5重點 武漢肺炎疫情釀心理焦慮? 專家教你幾招穩定情緒
-
2020-03-25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武漢返台者回家!小男童、女童親筆感謝台灣抗疫英雄
第二批武漢包機返台人員結束14天隔離期滿,蘭陽檢疫所112人今天一早搭乘遊覽車返家,每個人歸心似箭,難掩興奮心情。有人說,這14天是「人生當中難忘的經驗」,也有人感謝提供完善照顧,「抗疫英雄太棒了」。其中25人有家屬開車載回家,其他人上車前對著照顧人員揮手道謝,還有人對窗外錄影拍照留存紀念。一名9歲小男童與母親跟弟弟入住,特別畫了一幅畫,畫中是入住時望著窗穿著隔離衣的護理工作人員情景,寫著「謝謝你們一直用心的照顧我,加油」,左上方還有一個暖和太陽。醫護人員看到小朋友天真的鼓勵,窩心極了。另一名13歲女童也寫了張感謝紙張,「謝謝叔叔、阿姨14天以來需微不至的照顧,無論是幫忙收垃圾的工作人員或是醫護人員,你們辛苦了」。小女生另外感謝所有防疫指揮中心同仁,陳時中部長還有許多無名英雄,持續努力,「台灣會打贏這場戰疫」。這批武漢台胞10日深夜由華航包機載抵國門,11日凌晨4點15分進入位於宜蘭的蘭陽檢疫所。檢疫所是以舊眷舍改裝而成,最多可住150人,這次安置112人不會太擠;每房配有電視、空調、桌椅及衣櫃俱全,還有洗衣機,算是很不錯的環境。「終於可以回家了」,每個人歸心似箭,有部分家屬開自家車急著載人提早回去,但依規定只能清晨6點統一離開檢疫所。今天除了自家車輛載回者,其餘隔離人員分乘四輛遊覽車,其中三輛開往台北、一輛在宜蘭轉運站及火車站放人,再轉搭大眾交通工具回家。家住湖北的向先生元月中帶妻小返鄉探親,發生疫情後就回不來,太太是彰化人,事隔2個多月終於可以回家。他很感謝台灣的醫護人員把他們照顧得很好,「你們辛苦了」。他說,檢疫所裡提供三餐便當,食宿都很好,也安排小朋友畫畫等娛樂活動,不會感到無聊。另一位戴小姐也說,裡面非常好,很多人協助他們,大家都辛苦了。陽明大學附設醫院醫護人員負起這112人的照顧責任,入住期間的三餐由中央負責張羅,縣政府與員山鄉公所每天進行環境消毒,減少附近居民擔心傳染問題。據了解,在這段隔離期間曾經有人出現感冒等上呼吸道症狀,但經過醫師檢查篩檢後,並非新冠病毒,總算有驚無險度過14天。
-
2020-03-2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專家觀點/美洲恐成第3波攻擊來源
新冠肺炎全球疫情嚴峻,繼歐洲掀起第二波疫情高峰,專家近日推測美洲可能成為第三波攻擊來源。這兩天美國返台的病例已占境外移入病例四成,專家建議,比照歐洲返國人士,擴大回溯採檢。另外,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昨天公布,目前國內兩百多名病例中,有十一位無症狀感染者,後續值得觀察。指揮中心日前要求有歐洲旅遊史,且有肺炎、呼吸道症狀就醫史者主動採檢,但對於美國,僅追溯三月八日至十八日入境後曾就醫者,無症狀者僅自主健康管理。專家擔心,美國已有廿七州具社區傳播疫情,確診數位居全球第三,美國境外移入病例恐成為社區傳播隱憂。長庚醫院兒童感染科教授級主治醫師黃玉成指出,美國一開始病例新增幅度不及歐洲,可能與當時篩檢自費有關,待篩檢有補助後,美國病例大量上升。考量篩檢率提升,美國過去疫情確實有被低估的可能。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黃立民表示,擴大回溯美國返台者,對社區較有保障,但要考量居家檢疫、檢驗量能。另外,針對新冠病毒出現無症狀感染者,黃立民表示,這是這次新冠肺炎疫情難以控制的挑戰,一般人若感染後出現症狀,除了就醫,也會加強衛生措施,如戴口罩、手不要亂摸等,但若沒有症狀,就難以設防。不過,目前不認為無症狀者帶有病毒會持續很久,在一段時間後,病毒應會消失。案十八為我國首例「無症狀高病毒」案例,他和父母及哥哥赴義大利自由行,沒想到雖無症狀,但體內病毒量高,但三採陰性後已於三月六日解除隔離、三月八日出院。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感染科主任王任賢認為,無症狀者通常病毒量不高,但我國並無廣泛的查篩,無症狀感染者人數應被低估。
-
2020-03-2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美返台無症狀者恐成社區破口 專家:可考慮回溯檢疫
新冠肺炎全球疫情嚴峻,專家指出,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過去幾波回溯採檢,對歐洲顯然較美國嚴格。專家建議,如果人力許可,最好趕快加強管理美國入境而無症狀者,以免不知不覺在社區造成傳播。指揮中心除了主動採檢歐洲旅遊史且曾就醫者,也要求無症狀者主動回報、列管其每日症狀。至於美國,僅追溯3月8日至18日入境後曾就醫者,無症狀者只要自主健康管理,專家擔心成為台灣社區傳播的隱憂。我國3月19日起禁止所有外籍人士入境,今起進一步禁止在台轉機,不過境外移入病例持續以每20幾例的速度增加。觀察上述境外移入病例,以曾去過美國者比率增加最快,這兩天已占境外移入病例四成,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最新公布之國際重要疫情亦載明,美國已有27州有社區傳播疫情。長庚醫院兒童感染科教授級主治醫師黃玉成日前曾預警,繼歐洲掀起第二波國際疫情高峰,美洲很可能成為第三波國際疫情攻擊來源。黃玉成指出,美國日前病例新增速度沒有歐洲那麼劇烈,但這可能與當時美國篩檢要自費有關,後來篩檢有補助,美國病例才開始大量上升。指揮中心過去根據美國當時疫情設定相關檢疫措施,但考量到篩檢率的提升,美國過去的疫情確實有被低估的可能,或許當時就已經是27州社區傳播了。台大醫院小兒部主任、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黃立民表示,美國是高風險地區,這點已經沒有爭議,確實應該要回溯這塊無症狀者,對於社區會比較有保障。但問題是台灣現在做不做得來?黃立民建議指揮中心可評估現有居家檢疫管理人力、檢驗量等相關資源,若量能足夠,最好要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