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5-04 新聞.元氣新聞
搜尋
社工
共找到
505
筆 文章
-
-
2022-04-30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疫情升溫!街友防疫台南備妥快篩、量體溫及定點沐浴車
因應疫情升溫,為保障弱勢民眾健康,台南市啟動加強防疫保護措施,優先關懷中高危機的獨居長輩、身心障礙者及街友等約3000名弱勢民眾,市府已備好10萬片口罩,由市府團隊陸續發送,同步加強關懷服務,全面保護弱勢族群。針對街友防疫工作,南市社會局已安排每日定點沐浴車,提供街友盥洗並量測體溫,叮嚀街友注重身體清潔,以減少病毒感染;另也針對列冊街友備妥快篩試劑,定點進行快篩檢測,一旦發現確診者立即聯繫衛生局進行隔離治療;若街友需居家隔離,社會局也已備妥床位20床,並結合餐飲業者進行送餐,以確保街友安全健康。市府表示,去年三級警戒開始,即指示社會局對街友關懷訪視不間斷,由社會局各區社會福利服務中心、台南市街友服務委辦單位慈聯基金會等社工人員,每日為街友量測體溫並宣導防疫。也持續安排並鼓勵街友接受篩檢、施打疫苗,全力守護街友及全體市民的健康社會局表示,南市列冊街友共計226人,對於街友發送口罩部分,自去年年5月17日起至今年4月22日已累計出動社工共1660人次、已訪視1萬4101人次、發放口罩2萬4104片,同時也規勸街友配合防疫措施及接受安置,街友接受安置前,均需進行採檢陰性,全力防止防疫漏洞。民眾若發現有急需協助的街友,可主動撥打1999市民專線進行通報,或洽社會局12區社會福利服務中心,社會局會立即提供必要協助。
-
2022-04-2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逾5成兒少害怕新冠肺炎 學者:孩子的焦慮源自家人
COVID-19疫情爆發至今,疫情轉變人們的生活、學習、社交方式,無形間替孩子們創造一個不同的世界。台灣世界展望會與台大社工系教授陳毓文合作參與22國組成的「跨國兒童研究福祉研究調查計畫」,針對台灣近2000位10至12歲兒少採網路問卷抽樣。調查指出,51%兒少對新冠肺炎「非常害怕」,43%「非常害怕」染疫死亡,陳毓文也觀察到,孩子的焦慮通常來自同住家人,由於近日疫情有蔓延趨勢,展望會提醒家庭照顧者宜穩住心情,傳達適度的疫情資訊給孩子,減少陷入過度恐慌所致負向身心狀況。調查指出,55%經濟弱勢兒少自認非常害怕新冠肺炎,48%非常害怕自身染疫失去性命,因疫情造成負向身心感受高於一般兒少。去年學校停課期間,14%弱勢兒少面臨每天沒有足夠食物可吃的困境,22%在家上課連線經常遇到斷線等網路問題,而原民弱勢兒少更仰賴捐贈或外界提供的數位工具資源(電腦、平板、網路等)。此外,超過兩成經濟弱勢兒少提到父母因疫情失業且未獲補助,68%弱勢兒少擔憂疫情期間家裡錢不夠用。而停課在家期間,經濟弱勢兒少獲得的家庭支持更低於一般兒少。展望會表示,疫情爆發前,學校、社福機構及社工合力的支持系統,協助弱勢兒少度日,反映出的生活滿意度甚至不亞於一般兒少。調查反映出,每逢疫情停課,許多家長為安排孩子在家學習、飲食及教養負荷大感吃不消,孩子在家也備感壓力,調查中不分社經地位的兒少生活滿意度皆明顯下滑,61%停課孩子經常期待回到學校上課。另一值得關注的是國內孩子瀰漫對疫情的恐懼氛圍,調查指出,51%兒少坦言對新冠肺炎「非常害怕」,43%「非常害怕」自己染疫死亡。陳毓文觀察到,孩子的焦慮通常來自同住家人,「在家學習的孩子們暴露在各種疫病資訊中,其實根本沒有認識染疫者,仍很焦慮自己染疫或傳染他人。」展望會建議,疫情蔓延的高峰期,防疫安全不能輕忽,但家庭照顧者宜穩住心情,規律運動及作息,傳達適度的疫情資訊給孩子,或陪孩子聊聊紓解情緒,關注生活的正向事物,以減少陷入過度恐慌所致負向身心狀況。
-
2022-04-23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285元變350元?快篩試劑悄漲價 民批政府放任趁火打劫
本土疫情爆發,民眾搶購快篩試劑,但近日新竹縣卻有民眾發現才短短一周,藥局內的快篩試劑不僅缺貨,還悄悄變貴了。就連協助街友快篩的社福協會也有感,指出一周前到藥局買快篩試劑,每劑還能用285元會員價買到,現在換成每盒兩劑裝卻要700元,等於每劑就要350元,怒批政府說好降價,事實卻放任廠商「趁火打劫」。新竹縣中華照顧者關懷協會與臺灣愛的萌芽福利協會,鑑於轄內近百名造冊街友,因大多沒有手機門號,就算足跡重疊或被匡列也不自知,於周一起於縣內各街友出沒熱點啟動街頭快篩,總共篩了81名街友結果全數陰性,當協會最近想將此活動推廣至新竹市,正要開始籌備快篩試劑時,卻發現坊間藥局快篩試劑悄悄漲價。臺灣愛的萌芽福利協會理事長劉志枰今日在臉書PO文,大酸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是「故障時鐘老師」,以股票投資漲停板,諷刺現今藥局販售快篩試劑大漲價,並指出,上周採購單劑才買285元,今天藥局買馬上350元,漲幅23%,更強調自己有發票,不是造謠。劉志枰說,為了籌備新竹市街友快篩活動,他自費到藥局採購,卻看到快篩試劑不只限購還漲價,不解明明都是差不多的試劑怎麼會突然漲這麼多,相比政府說要降價,感覺自己像冤大頭,差點也買不下手,隔壁更有民眾看到要花700元才買得到快篩試劑,乾脆直接不買了走人,直呼「實在太誇張!」。劉志枰也提到,自己屬於外展社工,常在第一線與個案接觸,家裡有4歲女兒,看到這波疫情有許多家長因為有打疫苗所以就算染疫也是輕症或無症狀,可能不知不覺就把病毒帶回家,可是4歲女兒卻沒有疫苗打,冒著可能染疫中重症的風險,令他非常憂心,呼籲政府「別再跟人民開玩笑!」,放任疫情與病毒共存,讓有年幼孩子的家庭都藏著未爆彈。
-
2022-04-19 活動.健康聚樂部
【元氣一日課】讓你神經不再大條!專家教你活化腦部,預防腦退化從現在開始
只要是人,都會有變老的時候,手腳不再靈活、膝蓋總是隱隱作痛,皮膚粗糙、下垂,頭髮變白、變少等等老化現象,這些老化現象可透過保健品、保養品的補充改善,但是,民眾卻經常忽略大腦的老化,大腦的退化不像皮膚、骨骼,容易在生活中被察覺,一旦錯過保養大腦的好時機,就會在不知不覺中喪失記憶力與專注力!除可透過「三動」來預防,所謂三動讓身體持續動維持體能、常用腦讓大腦持續轉動、維持與人互動社交連結📢再教你 6 招,攝取均衡營養|活絡筋骨|增強人體心肺功能!快跟著元氣網一起登入學會。你注重健康嗎?還是你有健康意識,但卻不知道如何開始?【元氣網一日課程】聚集最豐富的專家群,告訴你生活健康大小事,並透過一日健康學習表,按照自己的步調輕鬆學,發掘自己不一樣的潛能,成為更好的自己!📢快來元氣網,體驗獨家免費一日健康課程,不受時間地點限制,隨時隨地輕鬆學習!【主題簡介】培養生活好習慣 避免養出不健康的大腦老了就會不靈光?如何到老都能健康有活力、獨立不依賴他人、有清晰的頭腦?振興醫院精神科醫師袁瑋說明,研究證實若持續堅持良好的日常生活習慣,可以預防、延緩或改善已經退化的身體或頭腦功能。(資料來源:振興醫訊第298期)【專屬你的健康學習表】元氣網提供主題式影音課程、內容,可參考健康學習表自主分配個人生活作息時間,並陸續完成目標,無觀看時間與次數限制。📝目標Get:✅ 完成 2 個自主運動(促進手眼協調,增強心肺功能)。✅ 學會 1 個生活技巧(攝取均衡營養,促進腸胃蠕動)。✅ 進行 1 個健腦活動(活絡筋骨、腦袋清楚)。✅ 閱讀 3 篇健康知識(教你如何預防憂鬱、延緩失智)。★完成學習目標後,元氣網還會不定期寄送客製化學習包、優惠訊息電子報給你!★【立即開啟你的一日學習】● 09:00-10:00【運動】活力晨操● 10:00-12:00【閱讀】居家活動● 12:00-13:00【技巧】食在美好● 13:00-14:00 午休時光● 14:00-15:00【運動】醒腦運動● 15:00-16:00 下午茶時光● 16:00-18:00【活動】放鬆活動● 18:00-19:00【技巧】食在美好● 19:00-20:00【閱讀】洗澡沐浴● 20:00-21:00【閱讀】一夜好眠● 21:00 準備就寢⏰ 09:00-10:00【運動】活力晨操居家運動,羽球有氧運動:運動專家 何宏胤👉課程來源:WaCare遠距健康⏰ 12:00-13:00【閱讀】食在美好老年防憂鬱失智 做好身動、腦動、互動據統計,全球有7%及5%老年人口深受憂鬱症及失智症所苦,憂鬱和失智威脅老年人的身心健康,罹患憂鬱症的長者自殺率高,失智症則讓長者喪失活動能力,增加對照顧者的依賴。董氏基金會呼籲,透過「三力」、「三空」、「三好」照顧自己身心。台北榮總精神醫學部老年精神科主任蔡佳芬表示,可透過身動、腦動、互動「三動」,來預防老年憂鬱與失智。身動是活動身體維持體能與肌耐力,腦動是轉動大腦維持腦力並轉換情緒,互動則是與人維持連結互動避免孤獨,可預防老年憂鬱與失智,也有助改善患者的憂鬱症狀,延緩失智程度。👉《點此看全文》老年憂鬱和失智恐加速其他疾病惡化,醫提醒「三動」不能少,樂享老後生活⏰ 12:00-13:00【技巧】食在美好腸胃保健,飲食消化問題:醫師 謝名宗👉課程來源:WaCare遠距健康⏰ 13:00-14:00 午休時光⏰ 14:00-15:00【運動】醒腦運動國民健康署 健康九九:我家也是健身房(故事篇)👉課程來源:健康九九網站⏰ 15:00-16:00 下午茶時間⏰ 16:00-18:00【活動】練習才藝⏰ 18:00-19:00【技巧】食在美好吞嚥機能強化訓練:專家楊光榮嗓音耳鼻喉科診所 語言治療師 蕭麗君👉課程來源:WaCare遠距健康⏰ 19:00-20:00【閱讀】洗澡沐浴洗澡竟變成酷刑? 原來有一種痛是「洗澡頭痛」「醫生,你有遇到洗澡竟然會變成酷刑的例子嗎?」「所以你洗澡時發生什麼事情?」 聽起來是不尋常的症狀,腦神經內科 林志豪醫師開始發揮追根究柢的精神。聽著患者說明,「大約十天前,有一次很疲累的時候要去洗澡,但當水往我身上沖時,瞬間覺得那水好像化成一個巨大的榔頭往我頭狠狠的敲下去,當下覺得腦快爆裂了。由於來得太突然,以前從來也沒有這樣過,就馬上到醫院急診。急診醫師當下擔心我是腦出血,馬上排了腦部掃描,甚至還做了腦脊隨液的化驗,結果都是正常的。由於後來我頭再也沒有痛了,休息一陣子後,就先回家。本來覺得可能是那天太累了,再來回到家後也都沒有頭痛,於是鬆了一口氣。沒想到隔天晚上,我在洗澡的時候,那惡魔又降臨了,我頭痛欲裂,所以趕快離開浴室。因為昨天才去急診,我決定先在家裡休息看看,頭痛真的就緩解下來了。隔天早上人也都覺得好好的。後來發現,我的頭痛只有洗澡的時候才會發作。因此接下來好幾天,我幾乎不敢洗澡。」聽完之後,醫師心中大概已經有些可能的診斷,馬上請她做進一步的腦部以及血管攝影,果然,血管攝影顯示她有幾段血管痙攣的現象,於是給她一些緩解血管痙攣的藥物。經過一段時間回診時,洗澡時會誘發頭痛的現象好了許多,她終於又可以享受洗澡時的放鬆時光。誘發頭痛的原因很多,醫揭背後原因有這些。👉《點此看全文》洗澡也誘發「頭痛」發生? 神經內科醫師:這類女性要小心⏰ 20:00-21:00【閱讀】一夜好眠睡不好是失眠還是睡眠不足?專家:2者不是同件事失眠是最主要也最常見的睡眠障礙,大約有三分之一的成人都睡不好,十分之一左右的成人患有慢性失眠,以致長期睡眠品質不佳,白天還會出現疲勞、易怒、注意力不集中和缺乏動力等情況。然而,失眠不只是一種身體病況,也是一種症狀,例如甲狀腺機能亢進或特定藥物治療都會引發失眠。此外,失眠也可能是精神疾病的特徵,比方說焦慮症、憂鬱症或躁鬱症等。失眠有很多種,雖然聽起來很奇怪,但不是每個失眠患者都有睡眠不足的困擾。失眠和睡眠不足經常被混為一談。目前已有很多資料詳述睡眠不足對健康的危害,以及不好好睡覺會帶來什麼樣的負面影響,例如死亡率較高、體重增加、高血壓、糖尿病……不及備載。幾十年來都睡不好一定會打亂健康,造成非常嚴重的後果對吧?事實上,失眠與睡眠不足完全是兩回事。👉《點此看全文》失眠睡不著?快來了解你是哪種失眠類型?⏰ 21:00 ~準備就寢————本課程規劃參考————※運動時間點:根據《什麼時候是好時候:掌握完美時機的科學祕密》一書提及,於在早上運動,可以藉此達到,減重、提振心情、保持習慣、增加力量的效果;而下午到晚上運動,則可避免受傷、發揮最佳表現、略為提高運動快感,因為此時肌肉有彈性,不易受傷,心肺機能也較佳。※居家活動安排:天主教失智老人社會福利中心社工主任陳俊佑指出,2013年法國有大型老人世代研究,追蹤3675位健康長者20年,結果發現,相較於不玩桌遊組,每周至少玩一次桌遊、棋類、牌類等遊戲的玩桌遊組,20年後認知測驗表現較佳、罹患憂鬱症機率較低,罹患失智症的風險降低15%。還有更多健康主題粉絲專頁,歡迎加入了解更多!📍 元氣網📍 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 那些癌症教會我的事📍 全銀運動 | 銀髮族遠距健康
-
2022-04-14 名人.謝向堯
謝向堯/到底該急救或放手?人生最後一哩路如何決定
如果已經可以預知自己的命運將不長久,你將如何決定你的人生?在連續劇的場景,病人躺在病床上奄奄一息,家屬拜託醫師「無論如何救到底」、或是「不要讓她太痛苦,讓她好走」是常見的橋段。如何選擇是對病人最好的?取決於家屬的想法、也跟家家戶戶的現實狀態有關;甚至不能免俗的,家人之間的恩怨情仇、財產分配等因素,也可能會左右患者的命運。『病人自主權利法』是台灣前幾年制定,以病人自主為宗旨的法律;也是亞洲第一部相關法律。對於病人而言,最大的好處是在意識清楚時,能夠預先決定自己的未來。誰都不知道自己會不會突然飛來橫禍,陷入昏迷狀況,需要被插氣管內管或急救?甚至需要漫長的維生醫療系統卻無生活品質可言?對醫療團隊而言,有別於以往聽照顧者的話(通常是家屬)決定對患者急救或是放手,當患者依本法簽署了意願書後,便能以患者的意願為優先;此外也不必像連續劇一樣,刻意隱瞞病人病情,而是要在適當的時機、用適當的方法告知病人病情。總而言之,此法案保障病人對自己的病況有知情權與決策權。這套法案或許在許多國民與專家眼裡,尚稱不上圓滿,但我覺得它已經相當程度能夠保障個人和醫療團隊的決策不受他人干擾。於是我除了參加安寧緩和條例的訓練課程之外,也在數年前參加病人自主權利法的訓練,取得種子教師資格。對我而言,能保障一些人的受醫權,就像是作功德;於是我甘之如飴。會與高先生結緣,全仰賴一位本科教授的牽線。高先生約五十來歲,任職於科技業,因為漸進式步態不穩、全身顫抖而來求醫。乍看臨床表現,會誤以為是帕金森氏症候群。最後高先生被診斷為多發性系統性萎縮症(Multiple system atrophy;MSA)。這類疾病的臨床表現,初期有點類似民眾印象裡的帕金森氏症候群,但隨之而來的症狀更多樣化,病程惡化又太快,日後會出現大小便控制不佳、姿態性低血壓等等自律神經失調情況。有些患者只需兩三年就會退化到不良於行、需人照顧;最後通常因為反覆嗆到而感染、或是器官衰竭而走向死亡。高先生在得知這個診斷,據說十分沮喪,畢竟他還有大好人生,且女兒們剛讀大學,仍需他挑起家庭重擔。他的情況比起我曾照顧過的患者更嚴重,發病短短一年餘就出現言語障礙、吞嚥困難、眼震,且已臥床;但他沒家族病史,可能跟個人體質或基因異常有關。國內外對於此類嚴重疾病不乏許多臨床試驗。起初在高先生要求下,教授介紹他到其他醫學中心參加新藥的臨床試驗,可惜效果仍不佳。高先生看遍數家醫院後,最終還是回到本院來就醫。高太太是教育界出身,夫婦兩人都是高學歷。她在高先生病情日益加重後便辦理退休,負責照顧全家人。他們主動打聽有關於病人自主權利法的事宜,據說也瀏覽過相關衛教影片。因為他們詢問如何預立醫囑,所以教授才情商我出馬。我每次到加護病房去開安寧緩和家庭會議,面對的多是家屬,討論意識不清患者之命運。病主法的對象卻不同,會來參加預立醫療照護諮商(ACP)的,都是相對健康、清醒且能表達自主意識的人。我們會分析所有主角日後可能面臨的各種假設狀況,並請他們審慎考慮屆時該如何處理,以便提前預立醫療決定(AD)。這趟是我們團隊的新嘗試。以往病主法的諮商都是在特別門診進行,事先預約時段、有完整討論與思考環境。但高先生的情況不同,如果我沒趁著他這次因肺炎住院期間完成他的心願,而是等他出院後再專程安排到病主法諮詢門診,應該是難上加難、甚至可能沒機會了。病主法中提到的五種臨床條件為:1. 末期病人,例如各種已經到處轉移的癌症;2. 不可逆的昏迷;3. 永久植物人狀態;4. 極重度失智;5. 其他經中央主管機關公告之罕見、不可逆疾病或情況:目前已經公告十一種疾病,其中八種是神經科相關疾病。當簽署醫療決定的意願人不幸符合前述幾種條件時,才能依病主法來執行他本人簽署之意願。像高先生這樣,已經罹患特定疾病後才提出諮詢的,我是第一次遇上;特別是他罹患的是多發性系統性萎縮症,已經是病主法第五類條文中,政府公告的罕見與不可逆疾病。換言之,我這回將幫他做的醫療諮商,不是「萬一你以後遭遇這五類情況,你想要怎麼辦?」而是「你已經是第五類疾病了,你勢必會遇到這些情況,打算怎麼辦?」他做的決定,將直接影響他現在與未來的生活品質。我去探視前,社工與安寧共照師早已探訪過患者及家屬,安排前置作業,包括讓家屬看了衛教影片、說明病主法精神。相信家屬已經調適心情,願意尊重意願人的想法。只是當我去到病榻,看到高先生肢體不定時出現陣發性痙孿,且勉強抬起手腳時因為神經系統退化而抖得厲害,還是不免覺得心酸。我先向高先生自我介紹,以及確認今天來探視他的目的是「為了做醫療諮商」。他含著眼淚,發音非常含糊的詢問我:「這個病,沒有藥物可以醫了喔?」我鎮定的點點頭說:「是的,很遺憾,目前沒有藥物能治癒;相信前面求診過的教授也這樣對你說。」抓住浮木,是一種本能。雖然已經知道他是第五類臨床疾病,我還是得照本宣科,從第一類疾病起,依序詢問他對每一種治療的決定。假如罹患這類疾病時,要不要接受維持生命治療?廣義而言,就是平常急救裡的心臟按摩、插管、電擊、或血液透析等等;以及是否願意接受人工營養及流體營養?如靠鼻胃管灌食、或注射點滴等。當然每種選項裡,患者願不願意接受也都有四種程度的差別。患者可以選擇「無論甚麼時候都不接受該種治療」、「當已經治療一段時間後(期限可以自訂)卻看不出成效時,就不要再繼續接受該項治療」、或「當自己變成意識不清時,交由醫療委任代理人決定」、以及「無論如何都要接受上述治療(就是救到底)」。因為每個人的病情、家裡狀況、對「痛苦」的解讀都不同,所以對於疾病的想法與餘生的期待也可能會有很大差異。在醫師、諮商團隊詳細說明後,患者可以選擇全部由自己決定、或是將其中某些項目交由醫療委任代理人決定。而最後諮商完畢後,院方會將患者的預立醫療決定(AD)(記錄患者意願的表格)傳到健保局去。只要患者清醒,日後仍可改變心意,修改其中內容。高先生看來非常敏感而脆弱,我在說明時十分小心,怕他崩潰。他在我敘述每種維持生命治療的選項時,都很堅決表示「無論甚麼時候都不接受該種治療」。看來他早已全盤想過。而在討論人工營養及流體營養選項時,他原本也是很篤定的表示「無論甚麼時候都不接受該種治療(包括不插鼻胃管)」。但站在他身旁,貌似堅強的高太太此時突然問了一句:「如果他到時候昏迷了、或無法進食了,卻沒插鼻胃管,一定會有飢餓感吧?」這問題很難回答周全。我只好說:「如妳所見,他這個病會造成吞嚥困難,如果他口咽部虛弱到無法進食時,的確會有飢餓感。但是大多數患者進展到那時候,身體代謝機能會下降,其實也不需要那麼多營養了。」其實我稍微講得圓融,試圖不讓高太太覺得愧疚。插鼻胃管這件事在華人社會裡,一直是個心理障礙。有少部分家屬會認同「插鼻胃管的人很可憐」,但絕大多數家屬會有「如果不讓患者插鼻胃管,形同放任他活活餓死」的內疚。直至今日,我仍然覺得要安撫每位家屬對這件事泰然觀之,何其不易。高先生原本堅持的意念,似乎也在高太太這聲質疑裡有了動搖。他看看我,又勉力轉頭看看高太太的表情,最後對我表示,將「插鼻胃管」選項勾選為「當我意識不清或無法自行表達意願時,由我的醫療委任代理人決定」。所以原本他堅持所有項目都自己作主,變成要請高太太當醫療委任代理人;只有當可能須斟酌使用鼻胃管的情況時,才交給高太太作主。我想,他是怕高太太不捨吧!身為專業人員,我不能干涉或誘導意願人的決定。無論他是出於尊重、或怕太太覺得遺憾才轉變態度,我都照實記載他的意願。真正諮詢的時間並沒有太長,其實高先生多有了定論。他只是無法接受現況,又期待能夠讓自己生活品質更好一些。在高太太與兩位女兒的全程陪同下,我們完成了高先生的ACP和AD。在我宣佈所有內容無誤後,高太太突然掩面痛哭;然後全家人相擁著哭成一團。我和社工、安寧共照護理師、宗教師及病房護理師等人就靜靜站在一旁,讓他們宣洩情緒。釋放感情很難,但揹著重病往前走,心裡更苦。如果家庭成員之間藉由這次醫療諮商,都認同讓高先生照他的意願走,那就是一種幸福。我告訴他,雖然目前沒有藥物能根治此病,仍然可以嘗試改善現有症狀。例如他口水很多、四肢會陣發性痙孿、失眠、手抖等,都有相應的藥物可以稍微緩解。也許是因為當天的氛圍所致,家人們稍後也提出要求,希望一併在這天做ACP 與AD。高太太及女兒們的決定,都是「當罹患病主法所列舉之五大類疾病裡的任一類時,拒絕接受所有維生醫療系統、及人工營養或流體營養治療」。我並不意外,這幾乎是我聽過絕大多數民眾在作AD時的考量。但沒有甚麼回答是絕對正確或一成不變的;只要人清醒,隨時都可以修改意願。至於高先生是否應該轉去安寧病房,其實依安寧緩和醫師的判斷,高先生是符合入住條件的。只是他目前神經學相關症狀太多,我也怕安寧醫師應付不來,故向高先生提議繼續調整幾天藥物後再轉過去。人生走到最後,總是會有許多症狀,且帶著不適與不甘。醫者有時候能做的真的有限。在最後一段路,我能努力的無非是把路鋪平,讓他走得舒坦些。這是我的志業與期盼。後記:高先生治好肺炎後,先回家去調理。但聽說沒多久他的呼吸更費力,也更常嗆到;家人看了還是於心不忍,將他送至本院安寧病房。在我幫他做AD後不到兩個月,聽說他就在家人陪伴下,逐漸昏迷,沒插鼻胃管的情況下圓滿的離開人世。
-
2022-04-08 活動.健康聚樂部
【元氣一日課】高溫其實比低溫更容易誘發心血管疾病?小心冷熱溫差的極端變化
春天氣溫變化大,一下子豔陽高照如夏天,沒幾天又降到低溫10幾度,提醒注意溫差變化,以免在不知不覺當中誤踩了心血管疾病地雷,面對氣溫下降而導致的溫差大,建議務必要加強身體的保暖,並維持室內的空氣流通,避免門窗完全緊閉,適當補充水分及身體的活動等📢除了注意身體保暖,再教你 6 招,提升心肺耐力|保護血管降三高食物!立即登入學會護心訣竅。你注重健康嗎?還是你有健康意識,但卻不知道如何開始?【元氣網一日課程】聚集最豐富的專家群,告訴你生活健康大小事,並透過一日健康學習表,按照自己的步調輕鬆學,發掘自己不一樣的潛能,成為更好的自己!📢快來元氣網,體驗獨家免費一日健康課程,不受時間地點限制,隨時隨地輕鬆學習!【主題簡介】護心訣竅跟著做 讓心血管變年輕近期有名人因心血管疾病,而導致心肌梗塞、腦中風等,甚至造成無法挽回生命的現象,相當令人惋惜,常見誘發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普遍缺乏規律的運動習慣,加上喜歡高油、高納、高糖的飲食習慣,導致慢性疾病的發生,建議平常可以多瞭解自己的身體狀況(確認是否有三高或其他疾病等問題),及早發現、及早預防,以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專屬你的健康學習表】元氣網提供主題式影音課程、內容,可參考健康學習表自主分配個人生活作息時間,並陸續完成目標,無觀看時間與次數限制。📝目標Get:✅ 完成 2 個自主運動(促進心血管健康,還能提升心肺耐力)。✅ 學會 1 個生活技巧(教你這樣吃,遠離三高危機)。✅ 進行 2 個健腦活動(環境徹底清潔,降低細菌孳生風險)。✅ 閱讀 3 篇健康知識(教你喝水、保溫,遠離心血管疾病)。★完成學習目標後,元氣網還會不定期寄送客製化學習包、優惠訊息電子報給你!★【立即開啟你的一日學習】● 09:00-10:00【運動】活力晨操● 10:00-12:00【活動】居家活動● 12:00-13:00【閱讀】食在美好● 13:00-14:00 午休時光● 14:00-15:00【運動】醒腦運動● 15:00-16:00 下午茶時光● 16:00-18:00【活動】放鬆活動● 18:00-19:00【技巧】食在美好● 19:00-20:00【閱讀】洗澡沐浴● 20:00-21:00【閱讀】一夜好眠● 21:00 準備就寢⏰ 09:00-10:00【運動】活力晨操居家運動 心肺有氧訓練:運動專家 許貴婷👉課程來源:WaCare遠距健康⏰ 10:00-12:00【活動】居家活動浴室髒又臭易長霉!譚敦慈:這2個不衛生的行為先改掉:林口長庚臨床毒物科護理師 譚敦慈⏰ 12:00-13:00【閱讀】食在美好長者高溫外出忘記喝水 專家:嚴重恐致心肌梗塞專家分享,一名八旬有慢性病的老人,近期上午出門運動,因為疏於補充水分,出現胸悶不適症狀,就醫後經診斷發現已產生血栓。台灣老人急重症醫學會理事長葉宏一指出,隨著氣溫升高體表血管擴張,心臟負荷增加,再加上夏天流汗,身體水分蒸發讓血液變得濃稠,容易出現冠狀動脈堵塞,嚴重時恐會導致心肌梗塞,建議天氣熱飲水不足需注意,若有症狀要盡快就醫。👉《點此看全文》高溫下感到胸悶、胸痛、冒冷汗?小心可能是心臟功能出狀況⏰ 13:00-14:00 午休時光⏰ 14:00-15:00【運動】醒腦運動預防中風與有氧訓練:愛迪樂健康促進團隊 職能治療師 林鈺祥👉課程來源:WaCare遠距健康⏰ 15:00-16:00 下午茶時間⏰ 16:00-18:00【活動】聽喜歡的音樂⏰ 18:00-19:00【技巧】食在美好飲食保健,三高飲食注意事項:營養師 張雁雲👉課程來源:WaCare遠距健康⏰ 19:00-20:00【閱讀】洗澡沐浴長照常見問題 如何讓長輩能舒適洗澡?洗個舒服的澡是所有人共同的嚮往,也是安撫疲憊整體的身心最好的方式。但是洗澡對於許多長輩而言,其實是個非常複雜又繁瑣的過程,特別是大腦記憶力退化,或是體力不佳的長輩,每次洗澡可能都是大工程。如何讓長輩能夠舒適的享受洗澡過程,又不會因為時間拖延太久,或是水溫不適合而著涼或燙傷,也需要家屬和專業人士協助。👉《點此看全文》家中長輩無法順利洗澡?中醫師教4招,幫助長輩舒服享受洗澡⏰ 20:00-21:00【閱讀】一夜好眠睡覺放件外套助防心肌梗塞 醫籲防範天冷6疾病風險溫度變化過大,例如太冷或太熱,像是在較冷的浴室洗熱水澡,又或者是洗完澡後從溫暖的浴室回到較冷的房間等,這些情況,年長、三高等慢性疾病者、有心、腦血管疾病史者等風險族群更要注意血管收縮,容易引起心、腦血管疾病的問題。因此防範中風、心肌梗塞等,醫師提醒,平時應做好保暖,除了適度添加衣物外,頸部禦寒也很重要。洗澡前建議先用熱水暖暖浴室再進入然後脫衣;洗澡時先用溫熱水暖暖手腳再沖身體;洗澡後則先穿好衣服再出浴室。睡覺時,也建議放件外套於伸手可及之處,以利夜間上廁所時做好保暖。👉《點此看全文》早晚溫差大,嚴防心血管疾病猝發!醫傳授3技巧,保護好自己⏰ 21:00 ~準備就寢————本課程規劃參考————※運動時間點:根據《什麼時候是好時候:掌握完美時機的科學祕密》一書提及,於在早上運動,可以藉此達到,減重、提振心情、保持習慣、增加力量的效果;而下午到晚上運動,則可避免受傷、發揮最佳表現、略為提高運動快感,因為此時肌肉有彈性,不易受傷,心肺機能也較佳。※居家活動安排:天主教失智老人社會福利中心社工主任陳俊佑指出,2013年法國有大型老人世代研究,追蹤3675位健康長者20年,結果發現,相較於不玩桌遊組,每周至少玩一次桌遊、棋類、牌類等遊戲的玩桌遊組,20年後認知測驗表現較佳、罹患憂鬱症機率較低,罹患失智症的風險降低15%。還有更多健康主題粉絲專頁,歡迎加入了解更多!📍 元氣網📍 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 那些癌症教會我的事📍 全銀運動 | 銀髮族遠距健康
-
2022-04-08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催生一座「有溫度的臺灣腦庫」:病友協會的呼聲與期盼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介紹台灣腦庫」,由兩位台灣神經學教授與一位民間團體領袖共同執筆,與我們分享「台灣腦庫」如何由一群病友的家人發起的民間團體,鼓勵病人主動在過世之後捐贈腦神經組織,期待科學家研發治療藥物,可以使目前醫師仍束手無策的進行性腦萎縮退化症找到疾病的原因與機轉,而發展出有效的治療。由他們所敘述的故事可以領會罹患這種無藥可救的病人與家屬的痛苦與無助,了解他們的期待。讓我們傾聽這些有心人的誠摯建言:期待政府可以仿效先進國家,提供長期的經費支持「臺灣腦庫」,讓這些腦神經相關疾病得到精準的早期診斷與治療。小腦萎縮症為神經退化性的罕見疾病,分為遺傳型及散發型。目前遺傳型的致病基因已知多達近50型,散發型大多為不明原因所造成,而小腦為中樞神經系統中一個重要構造,影響所及包括動作協調、走路平衡、吞嚥、舉筷用餐等基本生存功能。患有小腦萎縮症的病友們,初期常出現走路容易跌倒、失去平衡感、說話表達不清等狀況,末期則容易吞嚥困難、終至臥床不起,但其意識卻一如常人,如同有知覺的植物人,因此心中的無奈與痛苦,自是一般人所無法體會和承受。目前在協會服務的426戶家庭中多為家族顯性遺傳,藉由基因的傳遞造成代代相傳,發病率超過50%,如創會理事長朱穗萍一家7姐弟6人發病、更有一連三代40人皆患病的情形發生,照顧與經濟壓力伴隨而至,使整個家庭陷入永劫不復。民國90年,在一群體悟生命痛處的病友及家屬的努力下,發起組織病友團體,正式成立「中華小腦萎縮症病友協會」,秉持相互扶持自助助人的精神,除落實直接服務並提供病友相關資源外,同時呼籲政府重視遺傳疾病防治宣導,讓社會大眾知道病友們對醫療的迫切需要,以及對經濟、心靈、安養的需求,一切的努力都是為了了讓生命傳承不再是悲劇的延伸,並減輕家屬長期照護的壓力。在協會服務的過程中,我們發現病與貧是兄弟,主要照顧者不僅需提供經濟來源,又要承擔照顧的責任,蠟燭二頭燒,當求助無門時,有的病友自殺,有的家庭離婚,有的照顧者得了重度憂鬱症,家族陷入愁雲慘霧中。第一屆創會理事長朱穗萍女士有鑒於協會當時並沒有專業人員可以協助病友及其照顧者處理相關的心理問題,於是邀請陳美燕(Amy)老師,以美國L.羅恩赫伯特先生所著「戴尼提:現代心靈健康科學」技術為基礎,幫助病友及家屬,清除心靈痛苦情緒。而我當時任職秘書長,用這套技術寫一份三年計畫方案,申請聯勸補助,聘請協會第一位社工員,奠定了協會邁向提供專業服務的道路。透過戴尼提技術,病友可以坦然面對自身的問題後,也開始協助走不出傷痛的新病友,並擔任協會的代言人,成為協會最佳的校園宣導講師,用生命說他的故事,啟發年輕學子良善的心及愛惜健康的身體。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協會病友許先生,他在年輕時就發病,已經坐輪椅,導致不能工作而自卑,說話變口吃,經過「聽析技術」清除心靈痛苦情緒後,他說話恢復口齒清晰,身體疼痛的情況也消除了,我便請他擔任心靈科學課程的講師,讓他恢復了自信心;我個人也因為這套技術做後盾,讓我有能力在最短時間內解決工作問題,並有能力當一個管理者,把對的人放在對的位置,並十足授權,讓每個人都有能力發揮潛能,讓協會的服務更貼近會員的需求。協會一位企業家病友袁先生,希望醫學研究能在他有生之年,找到可以治療的藥物,,捐款總額台幣500萬元專款專用「辦理醫療研究」。民國93年5月與中央研究院協辦第一屆國際醫學研討會「罕見疾病及小腦萎縮症研習會與生物科技研討會」;另為鼓勵更多醫學院學生投入此項研究,於94年10月、95年、98年與101年連續辦理四屆國際醫學研討會暨SCA論文壁報獎,期待藉由鼓勵醫療研究的方式讓他們能投入小腦研究的領域進而找到疾病的解方。在國際醫療研討會會後,聽到中研院陳儀莊博士說,他從國外進口的腦組織竟然有被用過的二手腦組織,而且西方人和東方人的基因也不同,這也開啟了時任副理事長的張棟樑先生成立「臺灣腦庫」的構想,他是腦庫的第一位推手)。腦庫的起源是21年前為推動「腦庫」,協助小腦萎縮症病友死後在台北榮總捐腦,並希望能在死後6小時取腦,放入負80度冰箱,以防止腦細胞內的蛋白質、RNA溶解,造成腦組織研究品質不良,阻礙腦科學研究;因此,為克服「解剖人體屍體解剖條例」規定的時間限制:即人死後,須將解剖屍體報告書送達該管檢察官六個小時,始得解剖屍體。張棟樑副理事長邀監事張忠慶及秘書長的我等三人,拜會台北榮總轄區管轄的士林地方法院襄閱主任檢察官,請他幫忙將六小時給予通融,但礙於法令及倫理,又涉及衛生署與法務部的權責與協調,非單一地檢處所能決定。為了能盡速可以找到治療方法,中華小腦萎縮症病友協會很多病友都願意在往生後,捐出自己的腦組織供醫學研究,但礙於法令及台灣沒有正式的腦庫可儲存,而失去許多願意捐腦的意願與個案。民國92年3月本會病友劉先生於台北榮總捐出全台首例的小腦萎縮症腦組織。民國94年1月多系統萎縮症病友張先生(張棟樑副理事長的弟弟) ,成為協會第二位捐腦者。第三位捐腦者:病友曹先生,腦組織存放於台北三軍總醫院。民國106年時任理事長的高宜鳳與顧問張棟樑商議,共同邀請時任台北榮民總醫院的醫師也是陽明大學教授宋秉文醫師,廣邀國內神經領域的專家學者組成「台灣神經罕見疾病學會」,由中華小腦萎縮症病友協會贊助費用50萬元,一起為神經退化性相關疾病包括小腦萎縮症、運動神經元(俗稱漸凍人)、帕金森氏症、舞蹈症、類澱粉周邊神經病變、失智症……等眾多神經退化疾病而努力,共同討論出為台灣建構「四庫一中心」的構想。「四庫一中心」內容為腦庫、疾病模式轉基因鼠庫、神經罕見疾病病人iPSC(誘導式多功能幹細胞)細胞庫、RNAi的RNA庫(提供基因治療研究之用),且將四庫整合為「虛擬的科研中心」,由「台灣神經罕見疾病學會」協助台灣神經科學家投入科研。其中建置「臺灣腦庫」便是目標之一。中華小腦萎縮症病友協會透過與病友互動傳達四庫一中心以及腦庫成立的目的,許多身受其害的病友,因為對生病的無奈與痛苦有切身之痛,希望以後的人不要再承受他們一樣的苦,紛紛表示願意在死後捐贈腦組織。這四年來立法院邱泰源立法委員及其特別助理趙堅醫師的認同與努力,邀請中研院劉扶東副院長、王惠鈞副院長,以及許多享譽國際的神經科學家,在立法院召開多次中央跨部會的協調會,並在法務部與衛福部部內多次開會協商,最後衛福部作出行政解釋,啟始了「臺灣腦庫」的開端。其間最要感激的,是台大醫學院副院長謝松蒼醫師,在台大醫學院,組成「腦庫工作小組」,結合病友的大愛與社會公益、專業團體的努力,每個月定期舉辦工作會議、協調會、討論會等,瞭解與協調腦庫設立的法規困難,規劃臺灣腦庫的工程、硬體、與軟體建置,並舉辦多次腦庫國際研討會,目標是設立一座「有溫度的臺灣腦庫」,滿足病友的期盼與提供科學家研發藥物治療的契機。在近五年的奮鬥過程中,成果豐碩,感謝檢察系統的多次協調;感激中華民國律師公會及律師學院、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國家衛生研究院、衛生福利部、陳建仁院士的指導與支持「在臺灣設立第一個腦庫」的構想。能夠由病友期待的構想,落實為真正存在的腦庫,最需要感謝的是台大醫學院與台大醫院(張上淳副校長、倪衍玄院長、吳明賢院長),提供場地與工程經費,讓所有病友的腦神經組織,有了永遠的「家」,鼓勵腦科學家的研發。腦庫緣於病友的大愛,感動熱心人士、團體,為臺灣腦庫的成立,作出不朽的貢獻,在大家群策群力,見證了臺灣人「善的循環」。民國 110年 病友劉小姐同意捐腦,身體力行,站出來呼籲政府,讓政府看到了「臺灣腦庫」的重要性,劉小姐捐腦成為「臺灣腦庫」第二個重要的推手。我國的醫療研究在國際一直是位於前段班的資優生,科學研究所需要的人力與資金非常龐大,並非一般社會團體所能長期支持,我們誠摯的呼籲政府能藉「台灣神經罕見疾病學會」,建構「四庫一中心」,組織一個針對腦神經研究的一支科學研究團隊,並結合「中研院」與「國家實驗動物中心」等學術研究單位一同聯合研究。在這些構想中,特別是台灣第一次成立的「臺灣腦庫」,是實體的腦組織資源庫,需要持續的經費支持,才能永續存在。先進國家,都是由政府編列經費、不間斷地補助腦庫的運作,因此病友團體誠摯建言:期待政府可以仿效先進國家,提供長期的經費支持「臺灣腦庫」,讓腦神經相關疾病得到解決與終止,不只是病友們的殷殷期盼,也是2400萬台灣人民之福。
-
2022-04-08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社區藏不明感染源 鄭文燦:提高長者、長照疫苗覆蓋率
桃園市長鄭文燦今天下午表示,目前社區當中可能有潛在不明感染源,和無症的確診者形成黑數,因此要提高疫苗的覆蓋率,桃園市在65歲以上長者疫苗覆蓋率無論第1、2、3劑都是6都最高,而且高過全國平均值很多,不過還是要繼續提高覆蓋率,尤其是第5類長照機構是高風險族群,希望提高這些機構的疫苗覆蓋率,降低重症的風險。市政府針對第5類提高疫苗覆蓋率規畫專案,計畫花1個月的時間到5月15日執行完畢,原則上每一個機構都要有合約醫療院所進入服務,市政府會給3000元的作業費,服務人員除了可以領取健保提供的給付,市政府也會發給每人200元獎勵金。鄭文燦說,市政府還要推出到宅接種的服務,只要完成1位到宅接種服務,會發給醫療院所500元獎勵金;另外,只要是機構住民(不限年齡)和65歲以上的長者完成接種,就發給700元的禮券,鼓勵還沒有接種的長者和機構住民,從現在開始執行一直到5月15日。鄭文燦說,根據香港的經驗,長者和長照機構的住民仍然是高風險族群,因此要再提高疫苗覆蓋率,之前提貨到獨居長者可以由社工員提供1對1的到宅服務,接送長者到醫療院所打疫苗,也可以安排復康巴士,由居家照服員陪同。
-
2022-04-01 癌症.肺癌
罹患肺腺癌 醫病互信讓她們撐過存活期
「一步步接力,持續邁進,定能看見隧道盡頭的光」,53歲時被宣判罹患肺腺癌且僅能存活兩年的淑芬,從化療、標靶治療到參與臨床試驗,她分享自己能夠健康存活的關鍵是相信專業團隊的治療計劃及家人陪伴的力量,鼓勵癌友不需害怕,繼續向前。53歲生日當天,淑芬得知自己罹患肺腺癌第四期,雖然具社工背景的她相當鎮定,卻不忍看到先生崩潰痛哭,「原以為能相守到老,卻被宣告約剩兩年存活,我心中很不捨」。起初在醫師建議下採取化療,沒想到一個月後卻產生抗藥性且轉移至脊椎、肝臟,這讓一直以來堅強的她,淚灑診間,「我這麼努力,卻還是這樣的結果」。對於這個突如其來的打擊,淑芬依然堅強面對,並積極地與醫師討論。「把這些病痛交給醫生,相信專業很重要」,在醫師規劃下,建議她開始接受第一或二代標靶藥物,後續即有機會接續採用第三代標靶,延長了壽命,甚至後來她也參與台大臨床試驗,目前病情持續穩定控制中。罹癌已3年的她,不想每天待在家中,報名了社區大學繡花課,沒想到一繡就是三年,看到自己的繡花作品讓她很有成就感。回首來時路,她告訴病友們,當處於陰暗時,不要害怕,繼續往前走,定能看見陽光。淑芬和多數的病友一樣,剛得知罹患肺癌時,心中對於存活期、如何治療等問題產生許多疑慮。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肺癌團隊負責人夏德椿醫師說明,針對EGFR基因突變患者的治療,第一線用藥通常以二代標靶治療居多,而當出現抗藥性、產生T790M基因突變時,患者不需灰心,可進一步申請健保給付的三代標靶進行治療,這樣的接續型雙標靶治療能讓患者擁有較優質的生活品質,進而提升病友的治療意願。「FB肺長壽社團」:結合國內外肺癌機構及各界人士,共同推廣肺癌防治及篩檢觀念;並加強肺癌患者間的交流,提升肺癌治療之相關知識。 >>加入Facebook「肺長壽社團」: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Lung.Longlife
-
2022-03-27 該看哪科.兒科
熱血兒醫築保護網追真相 不讓孩子走得不明不白
屏東4歲男孩「小豪」 去年3月被送到高雄長庚醫院已昏迷,檢查發現是急性腦出血,小小身軀布滿瘀青,生殖器有遭綁傷痕,兒科醫師徐美欣直覺不尋常,經通報後,疑似是加害者的男童父親遭收押,家中另一名2歲女童緊急安置到寄養家庭。這一個案讓醫師揪心,無法搶回小生命,也要追真相給亡者遲來正義。再過幾天就是兒童節,卻不是每個孩子都能在安全無憂環境下成長,「小豪」這一家人經濟困窘借住友人神壇,年初女主人疑病死,不到1歲么子早夭,4歲男童極可能是受虐奪命,這家庭一年走了3人,其中2個是來不及長大的孩子。徐美欣觀察,類似「小豪」身處險境的孩子,有太多隱身在社會各角落,高雄長庚醫院平均每年受理超過400件兒保案例,重大兒虐案件有6至8件,因暴力傷害或疏忽照顧而就醫的兒童,近年整體案量下降,但重大兒虐上升,去年1至12月,高雄長庚受理兒保案有222件,重大兒虐占16件。「不能讓孩子死得不明不白!」42歲高雄長庚醫院兒童神經內科醫師徐美欣是四寶媽,也是高雄長庚醫院「推動兒少保護區域整合醫療整合中心計畫」主持人,她對每一名小病患視如己出,希望自己可以做得更多,109年獲得長庚醫院公益基金會董事長支持,高雄長庚醫院成立「兒童發展暨保護中心」,整合院內兒童醫療次專科,優化受虐兒童照護模式,善盡醫療端職責。110年獲「推動兒少保護區域整合醫療整合中心計畫」補助,成為高雄市、屏東縣、澎湖縣區域的兒保區域醫療整合中心,為擴大服務能量,徐美欣主動出擊找隊友,串連社政、司法人員、社區、衛生所、社福機構等夥伴,讓保護網更堅實、更有力量。高雄長庚處理的兒少保護案件,有一部分來自屏東,屏東縣長潘孟安109年出席兒童發展暨保護中心開幕時,深有感觸地說「孩子無法選擇出生,但身旁的人適時扶一把,就能改變孩子一生」。徐美欣坦言,許多家內施暴案最後常查不下去,難讓真相大白,第一時間強化兒虐驗傷鑑定精準度是重中之重,團隊涵蓋兒科、骨科、眼科、放射科及心智科醫師,讓鑑定過程看得更深更廣,協助檢察官釐清兒童受虐始末。醫療團隊也透過多波域光源燈等工具輔助,判斷孩子是否遭受虐待,曾有一名幼童內出血,背部有轉淡瘀青傷,燈照下讓母親惡性現形,查出是被母親用腳狠踹,造成脾臟等器官出血。衛福部資料顯示,110年全台18歲以下374萬3264人,兒少保護案通報4萬3503件,六都中,以高雄市通報數、通報率最高,兒少保護案通報數是6822件,屏東科技大學社工系教授趙善如說,這意味著高雄市民對兒保事件有高度敏感度與辨識度,也勇於通報,有助減少黑數。趙也說,高雄市受虐兒少被積極通報,需要更多社工員投入與社區資源布建,也少不了兒童醫療團隊攜手,在兒少身心受傷害時,熱血兒醫點亮那盞走出黑暗隧道的光,將影響孩子一生。
-
2022-03-25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防疫兩年來成為另類社工 陳時中感覺壓力很大
「衛福部相關工作很多,兩年來又要防疫,壓力是很大,成為另類政策性的社工。」4月2日是台灣社工日,陳時中今與電視劇「通靈少女」主角原型、台灣首位棒球女裁判,更是一位助人專業的社工人員劉柏君,一起直播暢談社工的甘苦。陳時中說,社工很辛苦,也很了不起,請大家看到我們做的好的地方,如果做不好,可以給予批評指教,但不要過度責備,希望大家一起加入社工。行政院日前宣布,通過建置社會安全網第二期計畫,預計5年投入400億元經費,並聘請1萬名志工,強化社會安全網運作。陳時中說,社會安全網是維護社會安全,以往政府單位各有不同的體系照顧弱勢族群,但彼此網路串連不佳,而政府希望把網絡串連起來,不要漏接,希望做好社會安全,當然新增一萬名社工是不夠的,但人力需要培育,再從各方面投入。「以往是由家庭維繫一個社會,但現代家庭弱化需要專業的人幫忙處理。」陳時中說,尤其是脆弱家庭常有經濟、家暴安全等問題,需要有保護性社工、心理社工師等,讓弱勢家庭得到保護,因此社工的工作其實非常多。劉柏君說,高中三年期間的晚上都在公廟服務,幫大家問事情,當時以為是在幫助人,但對於大學要念什麼科系,完全沒有想法,後來看到社工系,感覺神壇牆上一邊掛著玉皇大帝諭旨,另一邊是社工師證書,且都是助人的專業,但讀大學接觸到諮商輔導等課程。「這時才發現一個人會出問題,不見得是自己的問題,也可能是家庭、社會等影響。」劉柏君說其實一個人不順利,不見得是鬼神的問題,而是方方面面的,就讀社工系、擔任社工也是療癒自己。陳時中說,社工薪水低,服務案量大,導致處理問題只能表層化,且無法回饋成就,感謝主計總處增加社工薪水,同時透過資訊系統幫助社工,不讓社工單打獨鬥,給予志工更多的保護。劉柏君說,要為社工請命,希望多增加薪水留住社工,主因是社工處理的問題都不是真、善、美,服務範圍更是從出生到死亡、搖籃到墳墓,如兒童家暴案須提供支持性、保護性、替代性服務。 如她在拍片期間,還曾經手上抱著案主,無法送去安置只好帶去片場,那時真的很累,就小睡一下。民眾真的應要多給予鼓勵。社工的人都有夢想,但要面臨很多問題,可是民眾常有迷思,認為把問題直接丟給社工即可。陳時中說,社工一定要專業久任,才能把事情做好。如在立法院備詢時,接觸一個漏接的案子,當時外界要求咎責,但不應從咎責的角度,而是想到社工的辛苦,必須要除錯才能進步,而不是出事就要找替罪羔羊,「這是不對的」,要互相體序讓制度進步。劉柏君說,像她擔任棒球裁判也是有誤判的時候,會遭到球迷謾罵,但如果罵的有用, 她就上大聯盟當裁判了,大家需要的是社會正向支持的力量,讓環境一起變好。
-
2022-03-25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醫療的不確定性,兼論以病人為中心的醫療
【編者按】一位中年主治醫師回顧自己為「病人最後的願望」所做的積極努力,以及面對實習醫學生的「為何不以緩和醫療讓病人在最後的人生享有生活品質」的提問,而分享自己內心的天人交戰,「對這個病人來說,選擇安寧照顧的確可能是最好的選擇,但如果接受細胞治療是他的人生最後願望,那想辦法完成他最後心願,就是主治醫師的責任。」一位自稱「過了耳順之年」在美行醫多年的癌症醫師語重心長地說:「我們同意對於一個不可能治癒的癌症,治療的首要目標是減輕癌症的症狀(疼痛、缺乏食慾、體重下降)、改善生活品質,其次才是延長生命。」 「在全有和全無之間從容緩和地走完人生最後旅程。」 「協助病人想像死亡,承諾病人盡量不受苦地離開,也許才是真正的好死之道。」 一位具有緩和醫療多年經驗的身心科醫師認為醫療就是有不確定性,透過說明溝通,建立良好互信的醫病關係,醫療端提供專業資訊與治療,病人端可以表達他的期望與價值觀,讓醫病雙方建立共識、攜手合作,是醫病雙方應該一起努力的目標。「這樣的選擇不是二分法,繼續抗癌治療的同時,也可以接受緩和團隊的會診,協助一些症狀的緩解與控制。」非常感謝這三位作者分享他們的「智慧」,我們更期待不久能有病人的家屬分享如何陪伴心愛的家人走完全程的心得。【延伸閱讀:醫病平台/病人最後的願望】【延伸閱讀:醫病平台/協助病人與家屬對迫在眉睫的死亡威脅時,勿錯把稻草當繩索】「病人最後的願望」真是一篇值得探討的文章 讓我們看到醫者內心的天人交戰,以及「以病人為中心醫療」的複雜度。陳醫師的天人交戰是來自於對病人真誠的關心,當病人疾病來到末期治療選項不多時,原本醫師的工作應該相對單純,因為不管是單就疾病治療的專業來說,即使用上了免疫細胞療法勝算也不大;加上如實習醫學生的疑問,就醫學倫理的考量,讓病人接受安寧照顧,應該是大多的醫療人員會做的決定。可是陳醫師聽到了病人的呼喊,希望還可以最後一搏,於是陷入了天人交戰。後來決定依著病人的要求,存著最後一絲的希望,朝向免疫細胞治療來努力。但是醫師終究不是神,無法預知治療的結果。然而即使最後病情的演變不從人願,陳醫師也尊重病人的善終希望,協助撤除支持性治療,讓病人的身體自然的停止運作。最後的時刻病人的太太感謝病人「這一輩子陪伴我們,給我們一個幸福的家」,看到這裡,不只陳醫師寫到「我眼眶濕潤地離開病室」,我也是。當醫師盡所有能力去符合病人想要的治療,而事不可為時,也能尊重病人意願,轉向安寧緩和照顧,讓病人與家人有機會道謝、道別,我想這是「以病人為中心的醫療」與符合醫學倫理的最佳表現。因為在緩和團隊工作,我有時會被同事會診,因為癌症治療團隊不捨末期病人承受著強大副作用的折磨,而療效又不佳,希望我去說服病人接受安寧緩和照顧,而不要再繼續抗癌治療了。我通常會跟同事說,我是去了解病人的想法,試著溝通看看,而非說服病人。有些病人及家屬在溝通確認病情後,就轉向選擇安寧緩和照顧。但也有些病人或家屬,即使已經清楚病情,可是還是選擇拚看看,因為他們一輩子的價值觀與生活態度,就是要奮戰至最後一兵一卒。我告訴病人及家屬會尊重他們的選擇,幫他們轉達給治療團隊,同時提醒他們這樣的選擇不是二分法,繼續抗癌治療的同時,也可以接受緩和團隊的會診,協助一些症狀的緩解與控制;如果抗癌治療的療程中,覺得療效不如預期,副作用又讓病人痛苦,隨時可以中止當時的治療,轉為安寧緩和照顧。臨床上,我十分贊同陳醫師在文章中提到的,「希望結束一切痛苦的意願更強了!這時,病人其實不是主角了,而是他的家人。如何放手真的是個人生藝術」。有些病人其實是因為家人的無法放手,硬撐著接受明知效果不好的治療。這時醫療團隊需要有極大的同理心與耐心,好好的與家屬溝通,需要的話請社工師、心理師支持關懷家屬,讓病人可以接受最適切的照顧,家人也可以避免「沒有盡最大努力」的罪惡感。很感謝陳醫師能把他的心路歷程分享出來,我想每個醫療人員在治療病人時,都希望最好的結果可以發生,可惜雖然醫學研究的結果可以提供預後的機率數字,但是醫療就是有不確定性。好好的說明溝通,建立良好互信的醫病關係,醫療端提供專業資訊與治療,病人端可以表達他的期望與價值觀,讓醫病雙方可以建立共識,攜手合作,是醫病雙方應該一起努力的目標。
-
2022-03-24 新聞.元氣新聞
精神衛生法修法 強制住院改健保給付 專家:甩鍋行為
立法院今天舉行「精神衛生法」修法公聽會,與會各界專家、學者多關注「精神衛生法修正草案」強制住院費用改由健保給付,取消原有的公務預算支應,有專家認為,這是甩鍋、不負責任的作法,另有專家關注,精神疾病患者家屬的支持體系,建議應建立家庭及這照顧者支持中心等,也有助於節省後續醫療支出。衛福部長陳時中說,這些議題都可以再來討論、修訂。與會專家、精神科診所協會監事陳炯旭說,精神障礙者強制治療費用,其他國家皆由政府編列公務預算支付,但修正草案卻將此納入健保,他不客氣的說,這是甩鍋行為,因健保有太多不可控制因素,且長年來給付標準偏低又未修訂,這是壓榨醫界及精神醫療,是不負責任的行為。另修正草案中,當無法查明是否屬精神病人,主管機關應派員到現場。陳炯旭說,派員通常是指精神專科醫師,但除台北市、花蓮縣的精神專科醫師人數較多,其他縣市人力不足,執行上會有很大、很大、很大的困難,因為真的很困難,所以說三次,而這應要有其他支援來處理。新北市康復之友協會總幹事謝詩華說,檢視「精神衛生法修正草」,多著重在醫療端,對於如何提供家屬支持甚少關注,一名精神疾病患者若要回歸社區生活,醫療應是占很小的部分,更需要其他生活資源,於家屬照顧、支持方面應有支持方案,如此可節省後續醫療支出,雖然「精神衛生法」無法成為「精神衛生福利法」,但決不是「精神醫療法」。台大醫學教育暨生醫倫理委員會副教授吳建昌說,衛福部修訂「精神衛生法」是依「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CRPD),盼促進身心障礙者完全及平等的享有人權與基本自由,降低在社會上的不利狀態。但修訂草案中,雖規範有多元連續性的社區服務,但政府應盡力提供充足財力、物力、人力資源,建置足夠且實際的互連服務網絡,提升病人及其家屬、親友的支持。陳時中在公聽會後表示,專家意見讓衛福部對修法理念有更多的反思,包括強制住院費用應維持公務預算支應、法官保留等議題,另對社區支持服務相關措施,也有專家認為應名列的更加清楚,這都可以再來討論、修訂。陳時中說,有專家指出,「精神衛生法修正草案」應是以病人及病人家屬為中心的法案,而目前修正草案希望以解決病人問題為切入點,再滿足其他需要為目標,如各地心理衛生中心的社工是骨架,再銜接NGO培力計畫,並與醫療、就業服務等資源互相連結,提高服務效率。
-
2022-03-17 活動.健康聚樂部
【元氣一日課】沒時間運動?腰背、肩頸痠痛,體脂肪狂飆!7個生活訣竅,助你快速燃脂又健康
長大後才發現,保持健康不是件容易事,多數上班族三餐外食,不愛喝水、成癮於手搖飲料,久而久之身體也累積出各種大小毛病,對沒時間運動的你,建議你每天做一分鐘深蹲,CP值極高的運動,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臀部、腳踝和脊椎的靈活度,還能鍛鍊到核心肌群📢除了深蹲運動,再教你 6 招,訓練心肺、肢體平衡|舒緩腰背痛|養成健康習慣!快跟著元氣網一起登入學會健康生活訣竅。你注重健康嗎?還是你有健康意識,但卻不知道如何開始?【元氣網一日課程】聚集最豐富的專家群,告訴你生活健康大小事,並透過一日健康學習表,按照自己的步調輕鬆學,發掘自己不一樣的潛能,成為更好的自己!📢快來元氣網,體驗獨家免費一日健康課程,不受時間地點限制,隨時隨地輕鬆學習!【主題簡介】1日健康養成術!培養這4個好習慣 讓你的健康覺醒「我想好好吃飯,但沒時間;我也想好好運動,但沒時間。」關於照顧自己的健康,我們總覺得是一件耗時的事,的確,健康生活不只是喝杯綠奶昔、每天半小時伸展瑜珈,或是上健身房做重訓那麼單純,健康生活對每個人的意義不同,無論你的目標為何,快跟著專家學習簡單的健康習慣,可以協助你讓每一天更平衡、更有活力。【專屬你的健康學習表】元氣網提供主題式影音課程、內容,可參考健康學習表自主分配個人生活作息時間,並陸續完成目標,無觀看時間與次數限制。📝目標Get:✅ 完成 1 個自主運動(帶動有氧,訓練心肺功能以及肢體平衡)。✅ 學會 3 個生活技巧(背肌訓練動作,遠離腰痠背痛)。✅ 進行 2 個健腦活動(魔術輔療改進身體靈活度,協調聽力、視力和認知技巧)。✅ 閱讀 2 篇健康知識(正確走路法,防失智、增血管彈性)。★完成學習目標後,元氣網還會不定期寄送客製化學習包、優惠訊息電子報給你!★【立即開啟你的一日學習】● 09:00-10:00【運動】活力晨操● 10:00-12:00【活動】居家活動● 12:00-13:00【技巧】食在美好● 13:00-14:00 午休時光● 14:00-15:00【閱讀】醒腦運動● 15:00-16:00 下午茶時光● 16:00-18:00【活動】放鬆活動● 18:00-19:00【閱讀】食在美好● 19:00-20:00【技巧】洗澡沐浴● 20:00-21:00【技巧】一夜好眠● 21:00 準備就寢⏰ 09:00-10:00【運動】活力晨操抗疫運動-樂活健康帶動跳:運動專家 許貴婷⏰ 10:00-12:00【閱讀】居家活動魔術輔療-魔術超級變變變:愛迪樂健康促進團隊職能治療師 鄭凱文⏰ 12:00-13:00【技巧】食在美好夜市美食多!直腸外科醫師揭5個最易致癌的地雷小吃:臺安醫院大腸直腸科外科主任 糠榮誠⏰ 13:00-14:00 午休時光⏰ 14:00-15:00【閱讀】醒腦運動你怎麼走路,看出老後失智機率!醫學博士公開「正確走路法」防失智、增血管彈性世衛組織認定,走路是「世界上最好的運動」,走路可以刺激神經迴路,有助活化腦部,還能利用肌肉的收縮與伸展,刺激肌肉包夾的血管,增加血管的彈性,可預防罹患心腦血管疾病。👉《點此看全文》簡單跨大步,預防失智提早上門!越年輕開始訓練,腰腿越有利⏰ 15:00-16:00 下午茶時間⏰ 16:00-18:00【活動】讀一本好書⏰ 18:00-19:00【閱讀】食在美好只要1分鐘就有巨大改變 專家曝22個簡單健康習慣如果你沒有運動習慣,那先從輕度的活動如每天爬一段樓梯開始,之後再逐步增加鍛鍊的強度。如果你喜歡待在戶外,就找一項安全又舒適的活動。如果你喜歡互動,各地的運動中心也都有提供相關的團體課程。如果你不喜歡到公眾場合做運動,也可以在家練習深蹲,強化雙腿的肌力,改善臀部、腳踝和脊椎的靈活度,並增加全身血流量,也能鍛鍊到核心肌群。只要跨出一小步,你的生活型態就會帶來改變,養成運動習慣,讓它變成日常作息。👉《點此看全文》懶散地癱坐椅子上,易使背部的肌肉和韌帶拉傷!醫教「這招」簡單舒緩⏰ 19:00-20:00【技巧】洗澡沐浴浴室清理 保持乾燥別掛毛巾:林口長庚臨床毒物科護理師 譚敦慈⏰ 20:00-21:00【技巧】一夜好眠躺平時背超痛?醫教你如何改善方式:運動醫學名醫、聯新國際診所院長林頌凱⏰ 21:00 ~準備就寢————本課程規劃參考————※運動時間點:根據《什麼時候是好時候:掌握完美時機的科學祕密》一書提及,於在早上運動,可以藉此達到,減重、提振心情、保持習慣、增加力量的效果;而下午到晚上運動,則可避免受傷、發揮最佳表現、略為提高運動快感,因為此時肌肉有彈性,不易受傷,心肺機能也較佳。※居家活動安排:天主教失智老人社會福利中心社工主任陳俊佑指出,2013年法國有大型老人世代研究,追蹤3675位健康長者20年,結果發現,相較於不玩桌遊組,每周至少玩一次桌遊、棋類、牌類等遊戲的玩桌遊組,20年後認知測驗表現較佳、罹患憂鬱症機率較低,罹患失智症的風險降低15%。還有更多健康主題粉絲專頁,歡迎加入了解更多!📍 元氣網📍 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 那些癌症教會我的事📍 全銀運動 | 銀髮族遠距健康
-
2022-03-16 該看哪科.精神.身心
做家事有益身心 醫研究:男性投入家務可降低自殺率
國內外統計,男性自殺率皆高於女性,台灣男性自殺率更是女性2倍,醫師研究發現,男性投注於家庭照顧工作較高的國家,其自殺率低,且男性投注家庭照顧工作,可減緩經濟不景氣對男性自殺率上升造成的衝擊。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教授、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身心醫學科主任陳映燁醫師,日前與美國、香港學者合作研究,發表於《社會精神病學和精神病學流行病學》(Social Psychiatry and Psychiatric Epidemiology)期刊,以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數據資料,分析20個國家中,男性投入家庭照顧及失業、自殺率間關係研究。研究發現,男性投入家庭照顧工作,可有效防治自殺,可能原因是投入家庭照護工作,能讓男性的性別角色「多元化」,不再侷限於傳統在外拼搏、賺錢養家的陽剛角色,男性投入照護子女、父母,能讓生活注入柔情與溫暖,豐富生活的意義、促進家庭的凝聚,也拓展生活視野與彈性。陳映燁指出,過去統計在經濟不景氣時,會導致自殺率上升,尤以經濟困頓時,男性自殺率增加比女性明顯。若男性角色侷限於賺錢養家,失去工作時對男性是重大打擊,頓失社會地位與收入;回到家中若不熟悉家務、無法協助帶小孩等,恐讓男性感覺對家庭無貢獻,價值感低落。根據台灣2019年主計處公布,男女無酬家庭照顧所費時間,其中35至44歲婦女,每日平均花4.2小時做無償家庭工作,是同年齡男性的3倍,顯現台灣對於家務分工仍有明顯性別刻板態度。陳映燁提醒,過於涇渭分明的性別界線有礙身心健康,恐造成女性過勞,剝奪男性參與家務,展現愛與柔情的機會。有別於傳統社會學觀點,認為女性投入職場恐讓男女壓力增高,自殺率上升,陳映燁先前透過研究駁斥,發現在社會發展成熟的國家中,只要給予女性與男性優質的職場育兒環境,女性投入職場有助於角色多元化、促進兩性價值觀,對男女性皆有益處。她呼籲,家的歸屬感會讓男性更強大、更有韌性,碰到職場烽火連連、經濟不景氣或工作失意,仍可在家中獲得撫慰,並降低自殺率。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秘書長陳景寧表示,此研究相當重要,提醒傳統華人社會中,強調「男主外、女主內」的刻板印象,導致男性顯少接觸家務,甚至一輩子沒煮過菜,如果退回家庭可能不被家人諒解或支持,導致男性巨大心理壓力;又或是當男性想開口求助時,遇到社工、服務人員多為女性時,求助的意願難提升。在「高負荷家庭照顧者轉介指標」中,家總關注到「男性照顧者」是重要指標。陳景寧指出,男性在台灣性別角色分工中,較少具備照顧準備,很多中年男性照顧者必須從頭學起,家總也多與男性支持團體合作,盡可能提供男性專業人員,讓「學長」來帶「學弟」,借助男性照顧者的力量互相鼓勵。
-
2022-03-10 活動.健康聚樂部
【元氣一日課】少吃多動還是瘦不下來?這些技巧助你促進消化又能瘦肚,輕鬆解決肥胖問題
你是否也覺得明明已經少吃多動,卻還是瘦不下來嗎?小心用錯方法增加復胖危機又傷身!營養師分享「長壽飲食法」,教你利用喝低熱量的蔬果汁、少量的正餐,加上規律的運動,不碰糖類、酒及辛辣食物,達到快速瘦身目的📢除了「長壽飲食法」再教你6招,改善雕塑曲線|調整均衡飲食|舒緩焦慮情緒!快跟著元氣網一起登入學會健康瘦身妙招。你注重健康嗎?還是你有健康意識,但卻不知道如何開始?【元氣網一日課程】聚集最豐富的專家群,告訴你生活健康大小事,並透過一日健康學習表,按照自己的步調輕鬆學,發掘自己不一樣的潛能,成為更好的自己!📢快來元氣網,體驗獨家免費一日健康課程,不受時間地點限制,隨時隨地輕鬆學習!【主題簡介】意想不到!專家傳授這些技巧讓你輕鬆擁有好身材「減肥好難~」應該是很多人的共同心聲,尤其工作後身材越來越容易走樣,長時間久坐、沒時間運動,小腹凸、游泳圈、蝴蝶袖樣樣來,陷入減肥的無限輪迴,但明明已經少吃多動,卻還是瘦不下來,為什麼總是如此呢?快跟著專家學習這些技巧,助你促進消化又能瘦肚,輕鬆解決肥胖問題。【專屬你的健康學習表】元氣網提供主題式影音課程、內容,可參考健康學習表自主分配個人生活作息時間,並陸續完成目標,無觀看時間與次數限制。📝目標Get:✅ 完成 3 個自主運動(暢通氣血、提升免疫力,鍛鍊理想體態)。✅ 進行 1 個健腦活動(多與人互動、多動腦,幫助活化大腦,預防腦力下降)。✅ 閱讀 4 篇健康知識(健康飲食讓血糖控制平穩,抗發炎,還能降血壓)。★完成學習目標後,元氣網還會不定期寄送客製化學習包、優惠訊息電子報給你!★【立即開啟你的一日學習】● 09:00-10:00【運動】活力晨操● 10:00-12:00【閱讀】居家活動● 12:00-13:00【閱讀】食在美好● 13:00-14:00 午休時光● 14:00-15:00【運動】醒腦運動● 15:00-16:00 下午茶時光● 16:00-18:00【活動】放鬆活動● 18:00-19:00【閱讀】食在美好● 19:00-20:00【閱讀】洗澡沐浴● 20:00-21:00【運動】一夜好眠● 21:00 準備就寢⏰ 09:00-10:00【運動】活力晨操中醫健身-八段錦基礎: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中醫師 林宏恩⏰ 10:00-12:00【閱讀】居家活動預防大腦退化,堅持這4個生活習慣,遠離失智老了就會不靈光?研究證實,若堅持對大腦與身體都好的4項「多方位生活習慣」,可以有效預防、延緩或改善已經退化的身體或頭腦功能,快跟著專家了解如何將習慣入生活,預防腦退化,從現在開始!👉《點此看全文》減重也能改善腦功能?原來「這些改變」能延緩腦部與身體機能退化⏰ 12:00-13:00【閱讀】食在美好熟齡減重該怎麼做? 營養師傳授「長壽減重法」,掌握4原則瘦身並不難!減肥的方式相當多,如何不為難自己,又能達到減肥的目的,讓生活趨向更健康、更快樂?建議減重可掌握4原則(低醣飲食 / 避免精製糖等加工品 / 水果不可以吃到飽 / 規律運動),從飲食和運動下手,而各原則也都有該注意的細項,快跟著專家了解如何提高身體基礎代謝率,不再復胖!👉《點此看全文》減肥計算熱量迷思!營養師教減肥時該吃的食物,讓你不再瘦不下來⏰ 13:00-14:00 午休時光⏰ 14:00-15:00【運動】醒腦運動促進消化又能瘦肚 陳淑麗教你2招瑜伽:資深藝人 陳淑麗⏰ 15:00-16:00 下午茶時間⏰ 16:00-18:00【活動】與家人談天⏰ 18:00-19:00【閱讀】食在美好吃到足夠營養素、血糖控制平穩 專家揭CP值最高的健康飲食方式一天24小時,幾乎一半以上的時間都投入工作,被工作纏身的社畜,幾乎沒有時間照料自己的健康,三餐時常有一餐沒一餐,飲食均衡更是難以兼顧。北醫附醫營養師、運動教練皆建議CP值最高的健康飲食方式「先吃菜、肉,再吃飯」,不僅能吃到足夠的營養素,也能減少澱粉攝取,讓血糖上升的速度變慢。👉《點此看全文》醫師推薦每週喝「這杯茶」,緩解現代人常常用腦過度,達到補氣、提升免疫力!⏰ 19:00-20:00【閱讀】洗澡沐浴運動後馬上沖冷水澡?心臟科醫師:身體吃不消運動後習慣馬上沖個冷水澡嗎?馬偕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葉宏一建議,運動後不要立刻洗澡,因為此時身體處於興奮狀態,洗冷水澡會讓擴張的血管急速收縮,血壓上升、洗熱水澡會讓體熱無法下降,血管持續舒張,血壓過低,運動再加上洗熱水澡大量流汗使體內水分不足,這些都造成身體不適。👉《點此看全文》洗澡時千萬別戴「這商品」,恐造成細菌入侵雙眼!⏰ 20:00-21:00 【運動】一夜好眠放鬆舒緩-舒眠瑜珈幫助入眠:運動專家 白芳齊⏰ 21:00 ~準備就寢————本課程規劃參考————※運動時間點:根據《什麼時候是好時候:掌握完美時機的科學祕密》一書提及,於在早上運動,可以藉此達到,減重、提振心情、保持習慣、增加力量的效果;而下午到晚上運動,則可避免受傷、發揮最佳表現、略為提高運動快感,因為此時肌肉有彈性,不易受傷,心肺機能也較佳。※居家活動安排:天主教失智老人社會福利中心社工主任陳俊佑指出,2013年法國有大型老人世代研究,追蹤3675位健康長者20年,結果發現,相較於不玩桌遊組,每周至少玩一次桌遊、棋類、牌類等遊戲的玩桌遊組,20年後認知測驗表現較佳、罹患憂鬱症機率較低,罹患失智症的風險降低15%。還有更多健康主題粉絲專頁,歡迎加入了解更多!📍 元氣網📍 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 那些癌症教會我的事📍 全銀運動 | 銀髮族遠距健康
-
2022-03-03 活動.健康聚樂部
【元氣一日課】失眠睡不著好痛苦,傷身又傷腦!跟著這樣做,助眠補腦,一覺到天亮
有時睡了感覺像沒睡,或常常睡醒還是覺得很累?這其實都是失眠的一種表現。睡不好,心情也就不會好、抗壓性變差、自律神經功能惡化📢教你7招,伸展深層肌肉,舒緩下半身痠痛不適|調整均衡飲食|減緩焦慮及改善情緒!快跟著元氣網一起登入學會助眠妙招。你注重健康嗎?還是你有健康意識,但卻不知道如何開始?【元氣網一日課程】聚集最豐富的專家群,告訴你生活健康大小事,並透過一日健康學習表,按照自己的步調輕鬆學,發掘自己不一樣的潛能,成為更好的自己!📢快來元氣網,體驗獨家免費一日健康課程,不受時間地點限制,隨時隨地輕鬆學習!【主題簡介】睡多睡少有學問 這樣睡最補腦你是否曾經一夜沒睡好,隔天注意力變差、沒耐心、也沒辦法專心做手邊事情的經驗?睡眠的時候,大腦可以幫我們清除白天用腦後產生的代謝廢物,所以長期失眠會傷害大腦,對大腦有害的代謝廢棄物質會持續在腦內累積,加速腦細胞的死亡,增加罹患失智症、阿茲海默症的機會,有失眠困擾的你,可透過改變生活習慣,鍛練身體與腦部,遠離疾病發生。【專屬你的健康學習表】元氣網提供主題式影音課程、內容,可參考健康學習表自主分配個人生活作息時間,並陸續完成目標,無觀看時間與次數限制。📝目標Get:✅ 完成 2 個自主運動(伸展深層肌肉與筋膜,舒緩下半身不適)。✅ 學會 2 個生活技巧(助眠食物,幫你輕鬆養成好眠習慣)。✅ 進行 2 個健腦活動(透過音樂,減緩焦慮及改善負面情緒)。✅ 閱讀 2 篇健康知識(選對洗澡時間,避免失眠和誘發腦血管疾病)。★完成學習目標後,元氣網還會不定期寄送客製化學習包、優惠訊息電子報給你!★【立即開啟你的一日學習】● 09:00-10:00【運動】活力晨操● 10:00-12:00【活動】居家活動● 12:00-13:00【閱讀】食在美好● 13:00-14:00 午休時光● 14:00-15:00【運動】醒腦運動● 15:00-16:00 下午茶時光● 16:00-18:00【活動】練習才藝● 18:00-19:00【技巧】食在美好● 19:00-20:00【閱讀】洗澡沐浴● 20:00-21:00【技巧】一夜好眠● 21:00 準備就寢⏰ 09:00-10:00【運動】活力晨操動一動 高齡有氧健康操: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職能治療師/組長 鄭又升⏰ 10:00-12:00【活動】居家活動音樂輔療深得你心!跟著熟悉的節奏來擺動:活力大衛音樂輔療團隊執行長 項朝梅⏰ 12:00-13:00【閱讀】食在美好冬天反而容易失眠?醫師教你從9樣食物中找回好眠在冬天特別容易想睡,但其實在冬天反而容易失眠,醫師分享:「冬天日照較短,體內的褪黑激素較難轉換為血清素,容易造成情緒不穩定、容易失眠。」👉《點此看全文》睡不好?醫揭多吃這「9樣食物」找回好睡眠⏰ 13:00-14:00 午休時光⏰ 14:00-15:00【運動】醒腦運動居家運動-腿部關節瑜珈伸展:運動專家 白芳齊⏰ 15:00-16:00 下午茶時間⏰ 16:00-18:00【活動】練習才藝⏰ 18:00-19:00 【技巧】食在美好飲食保健-對抗失眠飲食對策:營養師 徐佳靖⏰ 19:00-20:00 【閱讀】洗澡沐浴錯的時間洗澡反而睡不著!這3個時間最好別洗澡研究發現體溫降到特定溫度時,人才會有睡意,如果體表溫度升高,會影響睡眠。洗澡會促進血液循環、舒緩疲勞,但也會讓體表溫度升高,抑制褪黑激素的分泌,使得人不容易想睡,這就跟不建議睡前做激烈運動同樣道理,都會讓體溫太高。醫師建議洗澡至少要在睡前1小時,水溫控制在攝氏37~39度,這樣到了睡覺時間,體溫已降到適合的溫度,比較容易入睡。👉《點此看全文》洗錯恐缺氧、暈倒!醫提醒這「3時間點」不適合立刻洗澡,洗越多越傷身⏰ 20:00-21:00 【技巧】一夜好眠醫師教你失眠可以這樣做:芝山診所醫師余儀呈⏰ 21:00 ~準備就寢————本課程規劃參考————※運動時間點:根據《什麼時候是好時候:掌握完美時機的科學祕密》一書提及,於在早上運動,可以藉此達到,減重、提振心情、保持習慣、增加力量的效果;而下午到晚上運動,則可避免受傷、發揮最佳表現、略為提高運動快感,因為此時肌肉有彈性,不易受傷,心肺機能也較佳。※居家活動安排:天主教失智老人社會福利中心社工主任陳俊佑指出,2013年法國有大型老人世代研究,追蹤3675位健康長者20年,結果發現,相較於不玩桌遊組,每周至少玩一次桌遊、棋類、牌類等遊戲的玩桌遊組,20年後認知測驗表現較佳、罹患憂鬱症機率較低,罹患失智症的風險降低15%。還有更多健康主題粉絲專頁,歡迎加入了解更多!📍 元氣網📍 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 那些癌症教會我的事📍 全銀運動 | 銀髮族遠距健康
-
2022-03-01 新聞.元氣新聞
摔傷脊椎癱瘓成口足畫家 江永旭畫卡募愛助防疫與傷友
脊損傷友江永旭19歲時傷及脊椎,造成胸部以下癱瘓,原以為餘生僅能攤在床上,意外接觸到油畫,成為口足畫家。習畫近三年,現已有固定收入維持生計,感念一路來幫助他的每分恩惠,由台中慈濟醫院協助,自今天至14日止,舉辦獻愛義賣活動,歡迎社會各界共襄盛舉。江永旭(40歲)師從畫家阮麗英,加入「藝點亮身障油畫班」,學習以口作畫近三年,如今作品已獲私人機構收購,是有固定收入維持生計的口足畫家;阮麗英說,去年底精選學員佳作印製畫卡,鼓勵身障學員開拓自我行銷能力,所得全歸學員,銷售情形不錯,學員們也更有信心。江永旭提供的畫卡12張一套200元,想以「藝點亮身障油畫班」畫卡套組的方式募心募愛,所得一半捐贈慈濟基金會供作疫苗基金、一半捐贈給畫室購買顏料,供如他同樣學習畫畫謀生的學員使用,因為「想要感恩的人太多太多」。回首19歲那年,江永旭不慎從高處跌落,頸椎損傷、胸部以下癱瘓,臥床的日子天天望著天花板,臥床一眨眼15年,曾以為就癱在床上度餘生,遇見社區慈濟人到宅關懷,發現他雙腳嚴重潰爛,就醫困難重重,轉而通報台中慈濟醫院協助,在慈善與醫療雙管其下的幫助中開啟重生希望。慈濟醫院院長簡守信親自探視幫他換藥,並促成後續完成居家無障礙環境、申請電動輪椅、居家服務員協助等,持續的關心與鼓勵,成了他突破心牆重要關鍵,成功走出家門、自己前往醫院復健,讓江永旭探索全新的生活經驗。江永旭在阮麗英老師指導下,於2019年初次接觸油畫。陌生的色彩、構圖,學習口咬著長長畫筆,在畫布上堆疊油彩,不但嘴又痠又痛,還直流口水,但他堅持不放棄,全神貫注咬著畫筆,慢慢克服困難,以最短將近兩個月,甚至更久時間完成一幅作品,一點一滴為新生命塗上豐富色彩,揮別過往陰霾。江永旭表示,拿到「藝點亮身障油畫班」畫卡時,特地商請台中慈濟醫院社會服務室社工師幫忙義賣,將來所得分為2份,捐做慈濟疫苗基金以及供畫室添購顏料,表達感謝與回饋,也希望鼓勵其他傷友不要向命運低頭。台中慈濟醫院社會服務室高專吳宛育表示,認識江時是躺床的病人,到現在已默默成為口足畫家,此次義賣畫卡所得捐給疫苗基金與傷友,希望貢獻一己之力,良善發心令人感動,也請大家支持。填單預購網址(https://forms.gle/BVFr1taqpwy8Uv9W9),卡片到貨通知親取;院外大德也可直接在社會服務室櫃檯繳款親取。
-
2022-02-26 新聞.元氣新聞
失智並不丟臉!精神科醫師變失智家屬,分享照護切身經驗
根據衛福部統計,花蓮縣失智人口推估有4400多人,門諾壽豐分院失智共照中心邀請台大精神科醫師吳佳璇,以專業醫師與失智家屬2種身分,分享親身經歷,提到失智父親因生病行為異常,在路邊撿寶特瓶的照護歷程,更讓現場聽眾感觸良多。門諾醫院與壽豐分院失智共照中心近年來積極在花蓮衛教及宣導,喚起大眾對失智症的重視。昨邀台大精神科醫師吳佳璇現場分享「當精神科醫師變失智家屬」的切身經歷。吳佳璇的母親罹癌過世,後來父親行為出現異常,方向感、判斷力,認知功能都下降,她知道「爸爸生病了」,並確診為失智症。當她分享父親受失智症所苦,行為異常在校園路邊撿寶特瓶,親身經歷更讓聽眾有許多感觸,其中一位陳爺爺,70歲的妹妹被確診為失智症,他得知門諾辦理講座,專程從宜蘭搭火車來參加。陳爺爺說,聽了吳醫師以身為病患家屬的分享,對於照護和陪伴更有心得。門諾壽豐分院失智共照中心社工師林家慧說,臨床上對失智病症常見症狀歸納有5項,包括記憶力喪失足以影響生活記能、經常做的事情卻做不好、突然斷片搞不清楚時間或忘記回家的路、物品錯置像是把鑰匙放在冰箱裡、情緒行為異常變化,若發現家人出現其中2項,就應該立刻到身心科或神經內科做檢查。林家慧說,失智症是進行性退化的疾病,期盼透過衛教與宣導,幫助患者、家屬 瞭解失智症的病程與症狀,做好相關準備。「失智並不丟臉」,林家慧強調,對於失智症,唯有家人更多關懷與察覺,才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減緩病情,相關問題可電洽(03)8664620門諾壽豐分院失智聯合照護中心。
-
2022-02-26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228連假3天 苗栗新冠疫苗接種不打烊
苗栗縣政府加強社區防疫,228連假3天將動員縣內合約醫院、診所及部分鄉鎮市衛生所開設假日疫苗接種站,提供隨到隨打服務。此外,部立苗栗醫院、為恭紀念醫院及大千綜合醫院已獲中央核定開設關懷染疫康復者整合門診。苗栗縣衛生局指出,228連假開設的假日疫苗接種站,提供隨到隨打的接種服務,為鼓勵民眾施打疫苗,只要接種新冠肺炎第1、2劑疫苗就贈200元超商禮券,活動到3月31日。衛生局表示,為服務確診解隔離後6個月內出現新冠肺炎急性感染後徵候群相關症狀者,提供跨科別整合門診及住院整合照護服務,由醫院定期評估日常生活功能、生活品質、呼吸、疼痛、心理、營養狀態及追蹤改善程度,並由社工評估家庭支持功能,協助轉介適當的社會福利資源,保障個案後續康復照護需求;到2月25日中央已核定縣內3家醫院,包括部立苗栗醫院、為恭紀念醫院及大千綜合醫院擔任計畫的承作醫院。衛生局指出,苗栗縣連續5天無新增本土確診個案,目前縣內第3劑施打率雖已超過3成,仍請鄉親加緊第3劑疫苗施打。為服務可能因工作關係無法接種疫苗的民眾,已協調各合約醫院、診所夜間及假日開設供「不必預約、隨到隨打」的疫苗診次,民眾可多利用。
-
2022-02-25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昂貴的新藥是帶來希望或造成負擔?望醫病雙方善用資源,杜絕濫用昂貴藥物的治療
【編者按】本週主題是「昂貴藥物面面觀」。隨著醫療科技的發達,人類戰勝疾病的機會激增,帶來絕症病人新希望,但也同時引起空前未有的新問題。一位最能了解病人與家屬因為醫療帶來經濟壓力的社工師,寫出自己以家屬的經驗以及專業上看到病人與家屬所面臨的困境。一位血液腫瘤專科醫師寫出面對病人與家屬的兩難:一方面殫思竭慮盡其所能地思考如何治療,一方面卻不忘治療可能帶給對方難以面對的經濟困境。一位介入國內新藥通過程序多年的資深專業藥師,分享政府在通過新藥上市的過程,如何戒慎恐懼面面俱到的用心。希望醫病雙方珍惜善用資源,並杜絕濫用昂貴藥物的治療。【延伸閱讀:醫病平台/自費醫材的昂貴藥物治療,是病人的希望還是負擔?】【延伸閱讀:醫病平台/ 除了自費的昂貴免疫療法藥物,是否有第二種經濟上可負擔的選項?】昂貴的新藥是帶來希望或造成負擔?醫院的臨床倫理委員會,日前討論了昂貴的新藥,對於罹患致命性,甚至是晚期的重大疾病的病人與家屬,究竟是帶來了一線希望,或是將成為沉重的負擔?我以長期參與健保新藥收載審議的經驗,也加入探討這個現代社會不算少見的兩難議題。新藥審議從臨床表現前進到費用議題二十多年來在國家級新藥審議委員會的參與學習,我見證到新藥評估的主軸思考,從單元到多元,甚至演進到今日的多角度多層面。曾經,醫藥專家們可以根據不斷發表的醫學文獻,單純從新藥的臨床表現,例如療效與安全性、做出收載與否,以及核價建議。對於不斷追求新知飽讀最新文獻的專家們,這就是科學的決定,沒有困難,也不會有疑惑。這大約是健保開辦前十年的光景。第二個十年,健保開始面對逐漸浮現的財務問題,其中較明顯的是,為了管控藥品費用的成長,我們看到了健保署定期調降藥價,降幅的決策者是在衛福部。然而,這是事後的管控,對於防範未然,醫藥專家們在審議新藥的時候,健保署也開始邀請醫療科技評估的成員,事先提供書面資料,並陪同出席會場備詢,協助委員們進行各案的參考討論與決議。藥品在安全性與療效以外的面向我擔任醫院藥局主管後,在院內外教學時,常常告訴學生,如果只需要用兩個面向-「療效」與「安全性」,去認識或選擇治療藥物時,無論對於醫師或藥師,相對是容易的。但是,如果出現了不能迴避的第三個因子——「費用」,整個故事就開始變得複雜了。這個複雜的故事,不只專屬於特定的病人與家庭,更因為台灣有國際矚目的健保制度,民眾深切寄望獲得健保的周全照顧,所以故事的複雜性,會牽涉到國家與社會資源的利用與分配。健保藥品專家諮詢會議,除了評估新藥的安全性與臨床療效之外,也會去了解與計算每個月或每個療程的費用,整體療程費用,成本效益,以及所謂的ICER/QALY值 (incremental cost effectiveness ratio/quality adjusted life year),也就是幫助每位病人多活一個經品質校正的存活年,健保需要額外花多少錢,或是相當於多少GDP(國內生產毛額)等。此外,還要預估新藥開放後的未來五年,每一年可能的費用,以及所造成的財務衝擊。這些資訊確認且齊備了,才可能促成具有決定權的藥物共同擬訂會議,做出通過與否的決議。治療的選項很難單純考慮臨床療效台灣每位醫藥護人員都被要求定期修習倫理學分,而現代倫理的核心議題之一,已納入分配正義 (distributive justice)。也就是,對於醫療資源的分配與使用,應該以病人之醫療需求(medical need)為考量,而非社經地位或其他因素。然而,昂貴的新醫療科技,尤其新藥,在健保尚未通過給付之前,對於多數的病人與家屬都是沉重的負擔。例如癌症新藥,每月花費至少都超過十萬,每年動輒超過百萬。我們都很清楚,當擬使用的新藥有健保給付時,醫師、病人與家屬在做選擇或決定時,困難度相對較低。如果新藥已經進入給付審議階段,尚未有定論,三方都會有高度期待以及與生命賽跑的焦慮感。如果新藥還沒有取得國家藥品許可證,或是尚未申請排入健保審查議程,當下的決定與取捨是最艱難的。承擔得起多少錢是一件事,未經評估未知全貌的新藥,究竟會對特定病人帶來多少療效又是另一件事。費用可能高不可及,療效充滿不確定性,如果不是因為至親的生命無價,這項痛苦的抉擇是不會出現的。相關團體都必須參與努力以取得共識為了讓真正有效益的新藥可以儘快幫助台灣的病人,健保署聘任的三十多位專家,從早上九點半到下午兩點,每個月至少花四個半小時開會,根據上述各種考量做出建議案,其中九位還需出席下一階段的「藥物共同擬訂會議」,來說服與會代表能接受他們之前用心費時所建議的方案。這九位專家平均每年超過一百小時,平均每個月有八個半小時是在健保署開會,期待好的新藥可以有機會嘉惠民眾。來自醫藥品查驗中心的醫療科技評估小組,則是根據申請案內容,以及專家提出的各種情境,做出財務分析提供參考。藥界朋友則需要為國人向國際總部努力爭取優惠的價格,並與健保署簽訂與給付相關的協議,盡量減少財務衝擊,讓健保財務不致捉襟見肘,健保署的同事們更是承擔了全年無休的行政事務,包括檢查資料是否齊備、邀請主審、安排會議、與廠商議價與簽約,並監測給付規定與合約內容是否被確實執行等等。名單公開在官網的藥物共同擬訂會議代表們,則是以嚴格的態度來審議從健保署提出的建議內容,這個會議基本上是全天會議,即便在疫情期間。兩難不只在診間與病房,也存在各層級會議室我參加過無數場次的醫學研討會,上半場大多由臨床醫師做科學文獻的回顧,分享全球醫療科技進展的成效,為病人獲得最佳治療請命;下半場通常是請衛福部或健保署官員,或是參與審議的代表,從總額、藥學經濟或成本效益與財務衝擊等角度切入,分享觀點。上下場的轉換當下,常讓人有聽到故事的另一面的感覺。因此,這種兩難甚至兩惑,不只是出現在診間或病房,醫師與家屬之間,其實也發生在健保署的三階段會議——專家會議(做出建議案)、共同擬訂會議(負責決議)以及健保會(負責總額協商與分配),畢竟每個人都可能成為病人,每個人都可能會有親人生病了。結語:現代醫療常在盟約/契約式忠誠尋找平衡點倫理學,包括醫學倫理,提到忠誠度(fidelity)。在教學時,個人會分享以下觀念:忠誠度有兩種,一種是盟約式的忠誠 (covenant commitment),一種是契約式的忠誠 (contractual commitment)。自古以來,民眾對醫療服務者的期待,是屬於盟約式的忠誠,來自內心的、心靈的、真誠的承諾與信守;但是面對健保制度、管理法規、財務控管等,醫療院所需要遵守契約式的忠誠,所作所為符合一條一條的合約與規範。因此,醫療人員,尤其醫師們,一手被盟約式的忠誠牽繫,一手被契約式的忠誠規範,經常陷入兩難之間。身為具有為保護民眾的排他性專業證照人員,我們時時刻刻要在兩難之間取得平衡,這也是我們一生的功課。
-
2022-02-24 活動.健康聚樂部
【元氣一日課】常胸悶胸痛、呼吸不順、頭暈?恐是「心肌梗塞」徵兆,這些方法助你保護心血管
你是否也常感到胸悶胸痛,肩頸痠痛?上班族、低頭族長時間久坐不動,小心隨時引發血管栓塞!📢教你7招,改善身體柔軟度|調整均衡飲食|放鬆舒緩情緒!快跟著元氣網一起登入學會護心招數。你注重健康嗎?還是你有健康意識,但卻不知道如何開始?【元氣網一日課程】聚集最豐富的專家群,告訴你生活健康大小事,並透過一日健康學習表,按照自己的步調輕鬆學,發掘自己不一樣的潛能,成為更好的自己!📢快來元氣網,體驗獨家免費一日健康課程,不受時間地點限制,隨時隨地輕鬆學習!【主題簡介】從根本預防 讓心血管健康每次聽聞有人猝死的消息,總令人惋惜及感嘆人生無常,也會擔心有天發生在自己或家人身上,對於猝死,我們真的無法防範也束手無策嗎?若莫名胸悶胸痛、頭暈,這可能是身體發出的求救訊號,教你從日常保養開始,遠離心血管疾病!【專屬你的健康學習表】元氣網提供主題式影音課程、內容,可參考健康學習表自主分配個人生活作息時間,並陸續完成目標,無觀看時間與次數限制。📝目標Get:✅ 完成 2 個自主運動(增加身體柔軟度,讓血管變年輕)。✅ 學會 1 個生活技巧(按按穴位解決失眠,降低心血管風險)。✅ 進行 2 個健腦活動(透過脊椎運動,緩解痠痛、加強肌力)。✅ 閱讀 3 篇健康知識(教你護心食物這樣吃,遠離心血管疾病)。★完成學習目標後,元氣網還會不定期寄送客製化學習包、優惠訊息電子報給你!★【立即開啟你的一日學習】● 09:00-10:00【運動】活力晨操● 10:00-12:00【活動】居家活動● 12:00-13:00【閱讀】食在美好● 13:00-14:00 午休時光● 14:00-15:00【運動】醒腦運動● 15:00-16:00 下午茶時光● 16:00-18:00【活動】放鬆活動● 18:00-19:00【閱讀】食在美好● 19:00-20:00【閱讀】洗澡沐浴● 20:00-21:00【技巧】一夜好眠● 21:00 準備就寢⏰ 09:00-10:00【運動】活力晨操護心訣竅 心臟病預防:物理治療師 沈湘苓⏰ 10:00-12:00【活動】居家活動居家運動-脊椎運動與大腦遊戲:愛迪樂健康促進團隊職能治療師/執行長 鍾孟修⏰ 12:00-13:00【閱讀】食在美好預防心肌梗塞多吃6類食物!營養師開「護心一日菜單」當氣溫驟降時容易心肌梗塞發作,尤其三高患者、抽菸或體重過重的族群,都應嚴防心肌梗塞的發生,及早做好「護心」準備。台安醫院體重管理中心營養師組長劉怡里指出,預防心肌梗塞發生,平時應有健康飲食、規律運動,加上用藥與定期檢查,她還設計「護心一日食譜」,供民眾養護心血管健康的參考。👉《點此看全文》營養師分享預防心肌梗塞必吃6大類食物大公開⏰ 13:00-14:00 午休時光⏰ 14:00-15:00【運動】醒腦運動降低焦慮、舒緩情緒的伸展運動:行動職能治療師 陳姵君⏰ 15:00-16:00 下午茶時間⏰ 16:00-18:00【活動】聽喜歡的音樂⏰ 18:00-19:00 【閱讀】食在美好比素食健康!《歐洲心臟期刊》推一飲食法護心效果佳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指出,心血管疾病是全球死亡的頭號殺手,每年都造成全球約1,710萬人死亡,佔全球總死亡人數31%。分析數據顯示,比起吃紅肉或者禽肉,只吃魚肉與心肌梗塞、中風、心衰竭等多種心血管疾病的發病風險下降有關。這種只吃魚肉、不吃紅白肉的飲食方式也有一個專門名詞——「魚素(pescatarian)」。👉《點此看全文》你聽過「魚素主義」嗎?研究:魚素主義者,心血管疾病風險下降最顯著⏰ 19:00-20:00 【閱讀】洗澡沐浴保護心血管 冬季洗澡謹記三大要訣根據統計,每年11月到隔年3月,是心血管疾病發病的高峰期,冬季不時有冷氣團來報到,忽然驟降的低溫易導致身體的血管明顯收縮,若血管本身就有硬化或是彈性較差的問題,氣溫造成的冷熱交替壓力會使得血管承受過大的壓力,一旦壓力過大就可能引起心肌梗塞或是中風等情況。除了外在環境的氣溫變化容易使得血管收縮起伏過大,不少人喜歡在冬季泡溫泉或洗熱水澡,醫師提醒4泡澡注意事項,使血管不會承受過大的壓力。👉《點此看全文》洗錯恐引發中風、心肌梗塞風險!醫師教你「4泡澡注意事項」⏰ 20:00-21:00 【技巧】一夜好眠舒緩放鬆-初階舒眠穴道按壓:緻宸中醫診所中醫師高羿宸⏰ 21:00 ~準備就寢————本課程規劃參考————※運動時間點:根據《什麼時候是好時候:掌握完美時機的科學祕密》一書提及,於在早上運動,可以藉此達到,減重、提振心情、保持習慣、增加力量的效果;而下午到晚上運動,則可避免受傷、發揮最佳表現、略為提高運動快感,因為此時肌肉有彈性,不易受傷,心肺機能也較佳。※居家活動安排:天主教失智老人社會福利中心社工主任陳俊佑指出,2013年法國有大型老人世代研究,追蹤3675位健康長者20年,結果發現,相較於不玩桌遊組,每周至少玩一次桌遊、棋類、牌類等遊戲的玩桌遊組,20年後認知測驗表現較佳、罹患憂鬱症機率較低,罹患失智症的風險降低15%。還有更多健康主題粉絲專頁,歡迎加入了解更多!📍 元氣網📍 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 那些癌症教會我的事📍 全銀運動 | 銀髮族遠距健康
-
2022-02-24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89家醫院設染疫康復者門診 跨科看診免奔波
不少COVID-19染疫者飽受後遺症所苦,因症狀遍及全身,患者需在不同科別間奔波。衛福部今天宣布,全台89家醫療院所將推出整合門診,保障後續康復照護需求。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延燒超過2年,許多患者雖從鬼門關前救回一命卻留下後遺症,國內經驗、國外研究都顯示,染疫患者可能留下輕重不等的副作用。根據衛福部疾管署統計,染疫後遺症遍及全身各處,包括皮膚症狀如掉髮、紅疹,呼吸系統如呼吸困難、肺纖維化,心臟症狀如心悸、胸痛、心肌炎,另也可能產生糖尿病、月經週期變化、靜脈血栓、急性腎損傷等多系統症狀。衛福部健保署醫務管理組參議黃兆杰今天下午在疫情記者會中表示,疫情發生期間,確實接獲不少醫院、病人表達由於症狀遍及不同科別,經常需要奔波於不同科別間就醫,還得負擔多次掛號費、部分負擔。黃兆杰說,衛福部去年12月13日公告辦理「COVID-19染疫康復者門住診整合醫療計畫」,邀集國內醫院針對染疫康復後6個月內出現COVID-19急性感染後徵候群相關症狀者,提供跨科別整合門診及住院整合照護服務,未來只要掛一次號,就能由跨科別醫師看診。黃兆杰指出,截至2月23日已有89家醫療院所加入整合醫療計畫,染疫康復者就醫後,將由醫院定期評估日常生活功能、生活品質、呼吸、疼痛、心理、營養狀態及追蹤改善程度,並由社工師評估家庭支持功能,協助轉介適當的社會福利資源,保障個案後續康復照護需求,提升COVID-19染疫康復者日常生活品質。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目前看來,全台各區都有醫院加入,整體醫療費用將由健保給付,其他費用則由醫事司支付。為了讓民眾了解計畫內容,衛福部也於官網開設「COVID-19染疫康復者門住診整合醫療計畫網頁專區」(https://reurl.cc/8Wz6qX),不僅能查詢醫院名單、整合科別、開診時段等,也有懶人包等計畫內容說明。
-
2022-02-23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染新冠後遺症多? 長新冠未來只需付一次掛號費
新冠肺炎疫情雖日漸趨緩,但有許多康復者仍持續後遺症,也就是所謂的「長新冠」。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衛福部辦理「COVID-19染疫康復者門住診整合醫療計畫」,針對解除隔離後六個月內出現新冠肺炎急性感染後徵候群相關症狀者,提供跨科別整合門診及住院整合照護服務,民眾只需負擔一次掛號費、部分負擔。中央健康保險署醫務管理組參議黃兆杰表示,因為染疫病友急性感染後常需要跨科協助,隔離後六個月內需要各科門診的病人可參與計畫以胸腔感染科為主,如果需要皮膚科、心臟科等都可在兩科別主責醫師視需要安排會診,不需要跨科就診,只要掛號整合門診就有一次性服務各科別會診,也可用一次掛號費、部分負擔就解決問題。截至今年2月22日止,已完成核定89家向健保署申請擔任本計畫的承作醫院,各承作醫院名單、整合科別、開診時段,網頁連結及諮詢窗口電話,可透過同步公布於「染疫康復者專區」查詢。由承作醫院定期評估日常生活功能、生活品質、呼吸、疼痛、心理、營養狀態及追蹤改善程度,並由社工師評估家庭支持功能,協助轉介適當之社會福利資源,保障個案後續康復照護需求,提升新冠肺炎染疫康復者日常生活品質。本計畫由核定醫療院所收治染疫康復者個案,整合門診、住院整合照護,提供醫療服務,增加民眾可近性;疾管署提供COVID-19染疫康復者指引、解除隔離資訊;醫事司編列本計畫健保醫療費用以外之費用預算;心口司提供心理衡鑑評估量表;長照司提供轉銜長期照顧資源;社工司轉介全國社會福利和救助資源。
-
2022-02-23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 除了自費的昂貴免疫療法藥物,是否有第二種經濟上可負擔的選項?
【編者按】本週主題是「昂貴藥物面面觀」。隨著醫療科技的發達,人類戰勝疾病的機會激增,帶來絕症病人新希望,但也同時引起空前未有的新問題。一位最能了解病人與家屬因為醫療帶來經濟壓力的社工師,寫出自己以家屬的經驗以及專業上看到病人與家屬所面臨的困境。一位血液腫瘤專科醫師寫出面對病人與家屬的兩難:一方面殫思竭慮盡其所能地思考如何治療,一方面卻不忘治療可能帶給對方難以面對的經濟困境。一位介入國內新藥通過程序多年的資深專業藥師,分享政府在通過新藥上市的過程,如何戒慎恐懼面面俱到的用心。希望醫病雙方珍惜善用資源,並杜絕濫用昂貴藥物的治療。【延伸閱讀:醫病平台/自費醫材的昂貴藥物治療,是病人的希望還是負擔?】【延伸閱讀:昂貴的新藥是帶來希望或造成負擔?望醫病雙方善用資源,杜絕濫用昂貴藥物的治療】半年前,我的門診來了一位中年男性,夫妻一起進來我的診間,想要尋求癌症治療的第二意見。這位先生罹患了第四期的肺癌,在前一家醫院經過了數個月的治療後,效果很好,癌症病情控制的很穩定,只是最近一次的追蹤檢查發現癌症又有蠢動的現象,他的主治醫師建議他需要再度開始治療。乍聽之下,這個診療的過程十分合理,他的醫師也把他的病情控制的很好,那他為什麼想到另一家醫院諮詢治療的第二意見呢?細細探究之下,這位先生是一位受雇的勞工,負責家中主要的經濟來源,前一階段的治療,他的主治醫師建議他除了標準的化學療法外,應該加上自費的免疫療法藥物,用以增加治療的效果。他與妻子討論之後,接受了主治醫師的建議,也順利的達到了癌症控制的目的。只是這階段的治療,已經將他幾十萬元的積蓄花費殆盡,這次他的主治醫師仍然要他再繼續自掏腰包接受免疫療法藥物的治療,但是他已無力負擔,從他滿是無奈的語氣之中,可以理解爲什麼他選擇諮詢第二家醫院的醫師,尋求除了自費外,是否有第二種經濟上可負擔的選項。在癌症的領域照顧病人超過二十年,猶記得肺癌的第一個口服標靶藥物艾瑞莎(IRESSA®)問世時,在健保尚未將其納入給付的年代,病人一個月需要掏出近十萬元來取得藥物,一天一錠,就像高血壓或是糖尿病,看不到治療的盡頭。如果治療效果很好,就需要每個月不斷的支出這筆費用,如果療效不佳,煩惱的將是下一個治療在哪裡?癌症可以控制嗎?要接受化學療法嗎?當時醫院的同事都認為,病人當下若不用面臨生命的困境,也要面對經濟的困境。現在艾瑞莎早已納入健保的給付,甚至第二代與第三代的口服標靶藥物也同樣有條件的納入給付的範圍,免除了很多罹病病人家庭的經濟困境。然而免疫療法的問世,再度讓病人面臨生命與經濟的兩難。若病人的疾病不在健保有條件的給付範圍內,一次治療負擔的費用將超過15萬元,四次治療就要60萬元,這還只是基本的療程。從藥物發展與疾病治療的歷史看來,藥物只會愈來愈高價,經濟的困境仍然持續。2017年7月,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核准了諾華藥廠的CAR-T治療,這是全世界第一個採用細胞基因治療癌症的產品,定價一個療程47萬5千美元,這還只是藥物的費用,若加上醫師、護理、住院等費用,預計超過50萬美元,折合新台幣1500萬元。2019年5月,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再度核准諾華的一款基因療法ZOLGENSMA®新藥,用以治療脊髓性肌肉萎縮症這個罕見疾病,這種一次性的基因療法費用竟高達212萬5千美元,折合新台幣約6375萬元,成為世界有史以來最昂貴的藥物。藥價不斷創歷史新高,令人憂慮,但是藥價只是醫療的一環。從人均健康的支出來看醫療花費,也能窺見一二。世界銀行(The World Bank)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全球健康支出資料庫(GHED: Global Health Expenditure Database)的統計(https://data.worldbank.org/indicator/SH.XPD.CHEX.PC.CD?end=2018&start=2000&view=chart),全球人均健康支出從公元2000年的480美元逐年增加至2018年的1110美元,十九年中增加超過一倍。而從台灣衛生福利部於2021年1月發布的國民醫療保健支出年報得知(https://dep.mohw.gov.tw/dos/lp-5071-113.html),台灣人均健康支出也從2000年的741美元(台幣23143元)逐年增加至2019年的1575美元(台幣49011元),同樣的在二十年中也超過一倍。在這份衛福部的官方報告裡,我們發現藥物的支出二十年來每年都約佔總支出的20%,這表示不是只有藥物的價錢節節攀升,醫療中的其他支出也同樣一年高過一年。再看全世界醫療花費最高的美國,在癌症治療的現況。美國醫學協會(AMA: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的官方網路開放醫學期刊(JAMA Network Open)於2021年10月6號刊登了賓州癌症研究所(Penn State Cancer Institute)放射腫瘤科Zaorsky醫師的研究(doi:10.1001/jamanetworkopen.2021.27784),從MarketScan的資料庫與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年度報告(SEER: Surveillance, Epidemiology, and End Results)中發現,在2018一整年中小於65歲的私人保險病人同時罹患前15種常見癌症的人數共402,115人,推估癌症相關治療的支出將達到1562億美元,平均每個癌症病人當年度將花費388,446美元在癌症治療上,折合台幣將達到1165萬元。所有醫療的進步與發展,目的都是為了讓病人可以從疾病中康復。若病人的疾病是不治之症,也希望藉由現代的醫療技術,緩解病痛,延長有品質的生活,進一步維持生命的尊嚴,然而,高價的醫療是不是一定都朝向醫療初衷的方向前進,值得我們反覆思考?現代醫學已經發展成一門十分複雜的科學,醫療工作者今日面臨的責任只有比過去更重大。記得小時候常見的內兒科診所、甚至內外科通才的診所,如今已不易見到,取而代之的是極度專業分工的眼科、耳鼻喉科、皮膚科、小兒科等等。試想,在這些專業科別之間,就算是醫師,也極為可能不熟悉非自己領域的知識,更遑論是一般人。所以我們或可想像,醫療知識在病人與醫師之間的不對等,差距一定更是巨大。從不對等的基礎出發,顯而易見的,醫療工作者的責任之一就是要在浩瀚如海的醫學資料與證據中,去蕪存菁,替病人與其家人理出一份頭緒,經過討論,採用對病人最具經濟價值的方式,達到病人最想要的結果。對於可以治癒的疾病,當全力以赴;而面對不幸的不治之症,溫柔誠實的告知,盡力維護病人的尊嚴。癌症病人面臨的醫療困境,每日都在上演,不僅在台灣,美國也是。藥物的發展,的確延長了癌症病人的生命,甚至將不可治癒的疾病推進至有機會治癒的境地,令人驚嘆。只是在現實世界裡,當病人面臨重病帶來的膽戰心驚外、負擔不起的昂貴藥物理當不該再成為病人心頭的另一個痛,身為醫療的專業工作者,如何協助病人找到最適合而可負擔的治療方案,維護病人的利益,是迫在眉睫的大事。位於美國田納西州曼非斯的St. Jude兒童研究醫院,是一所以治療兒童癌症聞名全世界的機構,醫院的創辦人是一位美國家喻戶曉的喜劇演員Danny Thomas。他想像中理想的醫院是一所為了「治療所有孩童,無關乎其種族、膚色、信仰或家庭財力;成為用研究照亮黑暗的機構(Entertainer Danny Thomas envisioned a hospital that would treat children regardless of race, color, creed or their family’s ability to pay. A facility where research would shine light into the darkness.)」。他曾說過:「世界上有兩種人——贈與者及接受者,有時候接受者能吃得比較豐盛,但贈與者永遠睡得更加安穩。(There are two kinds of people in this world: The givers and the takers. The takers sometimes eat better, but the givers always sleep better.)」他也說:「最棒的報答就是你曾協助挽救性命的孩子臉上綻放的笑容。(The greatest reward is the smiles on the faces of the children whose lives you’ve helped save.)」這間醫院在這樣的理念下走向世界頂尖的地位,也期許未來,希望不要太久,台灣能處處充滿這樣推動研究與病人福祉的機構。
-
2022-02-22 失智.新手照顧
精神行為/失智者年後情緒不穩 當心黃昏症候群
● 失智症患者或意識混亂的長者,易出現黃昏症候群● 傍晚或夜晚來臨前,常心情沮喪、憂鬱、暴躁● 季節變換可能影響黃昏症候群發生頻率患有失智症的陳爺爺,過年見到許多親戚兒孫很高興,年後卻情緒低落、睡不好,常常在傍晚時分躁動、來回踱步,出現「黃昏症候群」。醫師指出,失智患者在長假過後,經常情緒不穩或出現黃昏症候群,家屬需更多耐心協助,或給予簡單任務讓長輩產生成就感,若情況嚴重,可尋求醫療協助。黃昏症候群又稱日落症候群(Sundown syndrome),不是一種疾病或診斷,而是一群行為的總稱。好發於阿茲海默失智症或意識混亂的長者身上,在傍晚或夜晚來臨前,患者會出現行為或意識混亂,包括躁動、踱步、攻擊、不安、焦慮、沮喪、遊走、注意力不集中、尖叫、幻覺等症狀,也可能因季節變換影響發生頻率。衛福部桃園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邱詡懷表示,失智症是神經退化疾病,整體病程長達數年,可能出現記憶力退化、認知障礙、個性改變、妄想、幻覺,或計算能力下降、生活功能下降、容易迷路等症狀,必須維持規律生活作息,才能穩定病情。年後人減少 失智長者不習慣剛過完春節,因作息尚未調整回到正常,陳爺爺情緒起伏很大。邱詡懷指出,特殊節慶或長假結束,失智長輩常會出現情緒、精神症狀,尤其過年期間許多親戚、朋友到家中拜年,相處時間突然增加,但失智長輩記憶退化嚴重,就會認不得親戚、想不起某些事情,因此易產生挫折感,導致心情沮喪,甚至後續出現憂鬱、妄想、暴躁等症狀,此時要注意是否引發黃昏症候群。台灣失智症協會社工組長陳筠靜表示,過年期間長輩與久違親戚相聚,通常當下心情會不錯,但當親戚紛紛離開後,人減少了、沒有複雜環境,失智長輩可能會出現躁動、不習慣,家屬需協助安撫情緒、穩定正常作息,或用刮刮樂彩券轉移長輩注意力,讓長者還是可以感受到年節快樂氣氛。作息規律化 助長者穩定情緒如何穩定失智者情緒?邱詡懷強調,失智者仍需要成就感,建議家屬可以引導長輩回想舊事,讓失智者能有所掌握,沒有壓力,也盡量讓環境簡單、規律化,或設定目標性工作,在長輩能力所及範圍內,像洗碗、整理家務等,無論是讓長輩獨立完成或與家人一起完成都可以。不過,若情況持續嚴重,家屬可尋求醫療協助。
-
2022-02-21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自費醫材的昂貴藥物治療,是病人的希望還是負擔?
【編者按】本週主題是「昂貴藥物面面觀」。隨著醫療科技的發達,人類戰勝疾病的機會激增,帶來絕症病人新希望,但也同時引起空前未有的新問題。一位最能了解病人與家屬因為醫療帶來經濟壓力的社工師,寫出自己以家屬的經驗以及專業上看到病人與家屬所面臨的困境。一位血液腫瘤專科醫師寫出面對病人與家屬的兩難:一方面殫思竭慮盡其所能地思考如何治療,一方面卻不忘治療可能帶給對方難以面對的經濟困境。一位介入國內新藥通過程序多年的資深專業藥師,分享政府在通過新藥上市的過程,如何戒慎恐懼面面俱到的用心。希望醫病雙方珍惜善用資源,並杜絕濫用昂貴藥物的治療。【延伸閱讀:醫病平台/ 除了自費的昂貴免疫療法藥物,是否有第二種經濟上可負擔的選項?】【延伸閱讀:昂貴的新藥是帶來希望或造成負擔?望醫病雙方善用資源,杜絕濫用昂貴藥物的治療】 十年前,爸爸因為椎間盤突出要進行手術,入院當天醫師詢問是否要使用自費醫材,可能要數萬元,媽媽打電話來問我,是否有「必要」使用,我請教工作醫院的醫師意見後,建議爸爸使用健保給付的醫材就好,謝謝當時手術醫師順利完成手術,讓我的爸爸復原狀況到現在都很好。現在回想,已經忘記當時討論的細節,但是當時決定前的徬徨與焦慮,感覺還是很鮮明,雖然當時我已在醫院工作,但還是會有一點迷思,健保給付的會不會比較不好?也有壓力,身為家中主要經濟來源的爸爸,長年付出勞力為家庭工作賺錢,在「需要」使用自費醫材時,我們卻無法立即答應,還是思考是否「必要」、是否符合「經濟效益」,這樣是否不對。 在工作中,癌症治療的過程也會碰到要討論使用自費藥物的時候,有時是病人主向醫師提出:「只要有幫助,需要自費沒關係。」有時是醫師在提供治療選項時,會給予使用自費藥物的選擇,總覺得這時的選擇會更加的困難,癌症治療的效果會影響生命的長短,治療的療程也不是一次就見效,治療有成效時可能要一直用藥才能維持疾病的穩定,所需花費的金額可能十數萬到百萬都有可能。 病人有知的權利,不因年齡、性別、國籍等而有差別,更不該因為經濟狀況而有所限制,病人有權利知道治療計畫的選項、不同選項的差異、需付出的資源,瞭解清楚後再做出決定,醫師能幫助病人瞭解清楚此項治療的必要性、預期的效果、所需的療程及費用,再讓病人做出決定。以前我會擔心,跟經濟狀況不好的病人討論自費藥物治療,是否會讓他們有被剝奪感,因為沒錢所以不能接受更多的治療,但就實際的工作經驗,健保給付了很多抗癌藥物,多數時候都是從健保給付用藥開始治療,通常都是到了最後才會討論是否要用自費藥物來治療,這個時候都是在爭取一個機會和希望,藉由自費藥物來爭取活久一點的希望,這個希望所產生的經濟負擔是很重的,病人本身是否有足夠的資源(收入、積蓄、保險、親友支援)來支付,能夠負擔的期間有多長,是否有社會資源能夠協助,是否符合被協助的資格,這些都是可以陪著病人討論、進行資源盤點。 如果可以預知結果,不會難做選擇,但往往難做決定的原因,是因為不知道選擇後的結果是否符合期待。若可以事先知道藥物能帶來很好的治療成效,或許只要衡量能否負擔藥物費用就好,也或者懷抱著「活著就有希望」、「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的想法,先投入所有資源換回健康,只要身體恢復,錢再賺就有,但多數的時候,都要先用藥,才會知道是否有效。 做任何決定都會有其信念與價值,藥物「價格」不等於生命「價值」,有病人說過:「此生足矣,使用自費藥物治療,可能只多兩至三個月的時間,對我沒有意義。」也有病人說過:「我孩子還小,如果有機會看他們長大,我要試試看。」有病人覺得錢可以不留子孫,但也不要債留子孫。也有家屬說過:「就算借錢也要治療,能活一天是一天,只要爸爸在,我就有家。」不同的生命故事、家庭文化,會做出不同的選擇,面對生命的態度,每人都不盡相同,有人考慮以自己的需求為優先,有人以家屬的需求為優先,如何選擇沒有標準答案,因為每人衡量價值的秤都不同。做決定之前,先收集客觀資料,詢問醫師自費藥物的治療效果,能減少復發機率、延緩疾病變差,增加存活期;要做幾次才會知道效果,如果有效果是否要一直使用,還是使用幾個療程後就可以停止;如果沒做的話,會遇到怎麼樣的狀況。瞭解這些客觀資料後,方能佐以個人主觀的價值來做出屬於自己的決定。 在癌症治療過程中,不以成敗論英雄,病人能為自己做出選擇就是英雄。家人、照顧團隊成員可以陪伴病人,瞭解病人考量的面向,討論有無解決的方法,支持病人為自己所做的決定。
-
2022-02-21 新聞.元氣新聞
整理包/寒流發威凍死人!全台急病送醫人數激增
寒流發威,今晨台南以北、宜蘭、花蓮都出現10度以下低溫,高山下雪,馬祖首次下冰霰。由於氣溫急遽下降,全台各地急病救護案件也因此激增,不少人送醫前失去生命跡象,由於入夜氣溫還會下探,請民眾注意保暖。寒流來襲,昨天下午起,氣溫就直線下降,到明天清晨,持續影響台灣,對於老人及有心血管疾病者健康不利,台灣北到南,急病救護案件大增,醫院急診人數也上升。各地社政單位訪視街友,發放禦寒物資,開放室內床位,避免戶外失溫。桃園男子體溫僅32度送醫不治寒流來襲,桃園市氣溫在9度徘徊,疑引發民眾身體不適,八德區一名男子凌晨失去呼吸心跳,體溫僅32.3度送醫不治,但確切死因有待釐清,另清晨也有一名女子心臟不適,報案送醫,目前暫無大礙。社會局社工連日夜間訪視街友,發放禦寒物資,並於外展中心提供熱水盥洗、熱食等服務。苗栗2天57人送醫1婦人死亡寒流來襲,氣溫直直降,今天是入冬以來體感最冷一天,苗栗縣亮起非常寒冷的橙色燈號,縣政府消防局統計2月18日、19日共有57件非創傷救護案件,其中,18日凌晨1名長期臥病在床的54歲婦人救護人員據報到場時,已失去呼吸心跳。彰化64人送醫4人到院前無呼吸連日強烈寒流來襲,氣溫驟降,增加急性心肌梗塞風險,彰化縣消防局統計,從昨天上午8時到今天上午8時為止,共受理非創傷性送醫急救案件共64件,其中有4人到院沒有呼吸心跳,其中年齡最高的是北斗鎮87歲男性,最年輕才56歲,消防局呼籲民眾做好保暖,以免引發心血管疾病。南投非創傷送醫51人 4人送醫前無心跳寒流發威,全台氣溫驟降,南投縣消防局統計,昨起至今天下午1時止,南投縣共有3男1女共4人非創傷送醫OHCA,年齡最高的是草屯鎮一名84歲老婦人,最年輕才54歲,雖無法判定是否與天冷有關,但仍呼籲民眾做好保暖,降低心血管疾病,並提醒注意電暖爐及熱水器用電安全。嘉縣61歲中風男倒床旁亡 嘉市救護11件嘉義縣昨天入夜後氣溫急速下降,今天上午平均溫度8至9度,嘉義縣消防局統計,昨中午起截至今中午為止,24小時內共受理21件急病案件,其中3件OHCA(到院前心肺功能停止),年齡介58至92歲,其中嘉義縣六腳鄉61歲盧姓男子,中風獨居,昨天晚間照服員發現他倒臥在醫療床旁邊地上;嘉市今觀測最低溫已經降至10.9度,昨中午到今中午共11件疾病救護。雲林下探10度 4人疑天冷OHCA中央氣象局發布低溫特報,雲林地區昨天開始轉為陰雨天、氣溫下滑,今天清晨9時許直逼10度,消防局統計,全縣已有4人疑天冷呈OHCA(到院前心肺功能停止),其中2名男性、2名女性,最年長是87歲、最年輕是53歲,是否與低溫有關仍待釐清。氣象局說,加強保暖,使用瓦斯熱水器及電暖器具應注意室內通風及用電安全;預防低溫導致之呼吸道及心血管疾病、避免長時間逗留在寒冷環境,確保兒童之頭、頸、手和腳部溫暖,關懷老人、遊民及弱勢族群避寒措施;冬季為流感好發季節,請注意手部衛生與咳嗽禮節,落實生病在家休息;農作物及水產養殖業注意寒害。
-
2022-02-20 新聞.長期照護
阿嬤不用坐地上洗澡了 二手輔具助弱勢高齡身障生活
台東縣長濱鄉7旬陳姓阿嬤,長年洗腎造成身體虛弱,因中風病史,洗澡只能坐在浴室地板,經輔具社工探視,提供他人捐贈的二手輔具椅,陳阿嬤收到直呼洗澡方便多了,真的揪感心。社會處呼籲,民眾有輔具租借、維修或二手輔具捐贈,可洽詢台東縣輔具暨生活重建中心。台東縣政府統計,縣內身心障礙人口數約1萬6600餘人,身障人口比為7.8%,是全國第二高,但台東地形狹長,南北距離達176公里,考量身心障礙者及高齡長者需求,輔具中心除提供9個輔具據點,及每年2次巡迴服務,另配置2名社工,深入偏鄉發掘個案提供輔具服務,期望讓長者也能得到最好照顧。輔具中心社工表示,探訪時發現陳阿嬤雙足乏力、有滑倒風險,雖可申請沐浴椅補助,但居住在偏遠地區,缺乏交通工具,外出採購困難,加上自費額等問題,遲遲無法取得沐浴椅。剛好輔具中心有民眾捐贈沐浴椅,經過紫外線和液態二氧化氯清潔消毒,並由維修技師檢查後,轉贈給陳阿嬤使用。台東縣長饒慶鈴表示,輔具對於身心障礙者生活、外出、參與社會活動非常重要,近年來進行輔具申請流程簡化,積極推動「代償墊付」機制,使民眾取得輔具更加便利,同時不斷擴充臺東輔具中心服務項目,建立一站式整合服務機制。縣府社會處長陳淑蘭指出,為提升轄內身心障礙者及高齡長者生活品質,台東縣輔具暨生活重建中心深入偏鄉地區進行服務,探訪有輔具需求且經濟弱勢之家庭,媒合二手輔具供長輩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