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27 醫療.呼吸胸腔
搜尋
確診者
共找到
2437
筆 文章
-
-
2022-11-2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腦霧、疲勞、睡眠障礙...長新冠多久才會好?研究揭6類人消退較慢
國內新冠疫情雖然逐漸趨緩,但仍有不少確診者受新冠病毒後遺症所苦,北市聯合醫院中興院區整合醫學照護科醫師姜冠宇就在臉書上分享到,在追蹤門診時最常被問到「醫生,我後遺症會持續多久?」,而關於這個問題,根據國外研究,現在有了答案「大多一年內消失」。而在研究中也發現每種持續症狀的消退時間並不相同,有6項延緩COVID-19後遺症消退的因子。近9成新冠後遺症個案 1年內症狀消失《JAMA Network Open》期刊上刊載了一篇法國研究,在這項研究中他們針對2020年5月1日至11月30日的COVID-19血清反應陽性個案進行調查,共有3972參與者。在這些參與者中,有2647人在COVID-19急性感染期時,就至少有一種持續性症狀,其中32.5%(861人)在急性期過後仍有症狀,且症狀持續2個月以上。研究團隊針對這861人進行追蹤隨訪一年半的時間,他們發現1年內持續性症狀完全緩解的大約有89.9%。醫師姜冠宇表示,關於新冠病毒後遺症會持續多久,我們之前都是臆測,因為實際上這樣的研究非常難做,要完整追蹤需要非常久的時間,之前研究從未有超過10個月的隨訪,此篇研究價值在於它隨訪了1年半以上,而根據這項研究,後遺症大多會在一年內消失,但大約有10%的人在1年後仍有症狀。研究曝後遺症消退較慢 與這6個因子有關根據法國這項研究顯示,最常見的持續症狀是記憶力減退(40.0%)、睡眠障礙(36.6%)、嗅覺喪失或聽力障礙(27.0%)、關節痛(26.9%)、呼吸困難(26.5%)、注意力或專注力障礙(22.3%)、虛弱無力(20.6%)。而且每種持續症狀的消退時間各不相同,研究顯示延緩症狀消退的影響因子,包括年齡、性別、BMI、癌症史、抽菸史,以及急性期症狀多寡,根據研究調查,年齡大於60歲、女性、BMI大於30、有癌症史、有抽菸史、急性期有4種以上的症狀,這6項與後遺症消退較慢有關。雖然這是國外的統計研究,但姜冠宇指出,國內後遺症追蹤制度尚不完善,流失很多重要案例,要小心國內長新冠盛行度和嚴重度都低估,目前能做的就是依循既有資料,不要因為新資料不足夠就輕忽問題,各科門診要提高警覺,並鼓勵追蹤,告知病人儘管生活工作有長期困擾,痊癒還是有希望、有終點的,也可以趁休息改變生活習慣,如戒菸、降低BMI等等。資料來源:姜冠宇醫師 Pro'spect【延伸閱讀】重複感染症狀不會更輕?美研究曝重症率還高3倍 王必勝:待觀察後疫情與長新冠共存,BBC建議:從營養補充開始【資料來源】 健康醫療網
-
2022-11-24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王必勝再次保證室外可免戴口罩! 12月初上路
原先本周要宣布的第一階段口罩解禁方案,指揮中心指揮官王必勝昨天改口,下周宣布的機會比較大。王必勝傍晚上廣播節目再次被問及口罩解禁事宜,表示第一階段口罩解禁將於12月初實施,室外可免戴口罩;至於第二階段還要看疫情發展,可能會晚一點。王必勝赴廣播節目「POP大國民」訪問時指出,台灣和日本對口罩的遵從度很高,但有些國家很注重外型,不想戴口罩;也有人覺得有病才要戴口罩,觀念差別大。但他表示,「(口罩規範)一定會越來越鬆,總不能一直戴下去」,第一階段解禁是「室外不戴、室內戴」,預計12月初上路。第二階段則是規定特定場所需要佩戴,如大眾運輸、醫院、長照中心,因較為擁擠或是有脆弱族群,需要保護。至於實施時間要看疫情發展,但因為冬季(呼吸道)傳染病較多,因此會晚一點。而對於周六登場的選舉,王必勝表示,如果有人確診仍搞不清楚前往投票,或被人檢舉都不會在投開票所現場處理,會讓民眾投完票,事後再做懲處。至於發燒、有症狀者也提供特殊動線,防疫指引也要求投票民眾戴好口罩,投開票所也會不斷消毒,相信可以把染疫風險降到最低。王必勝說,雖然外界從學理提到「確診者不能投票違憲」,但憲法中也提到投票不能影響他人權益,「雖然這是我們的見解,但行政機關也有所本」。至於訂出這樣的規定究竟是否合憲,則日後交由大法官解釋。
-
2022-11-21 醫療.精神.身心
失眠睡不好 小心其他疾病擾亂生理時鐘
●長新冠後遺症常見出現失眠困擾●染疫之後呼吸道系統更脆弱,導致睡不好●後疫情與病毒共存,保持平靜、減低焦慮「醫師,我已經好幾天睡不好了,一下夜咳、一下鼻塞,反反覆覆無法一覺到天亮,是不是得了長新冠?」林口長庚睡眠中心臨床心理師黃彥霖說,疫情造成恐懼情緒,不少確診者康復一段時間後,會有呼吸道症狀,很擔心體內是否殘留病毒。面對一波波疫情,不論是害怕染疫或是擔心確診的後遺症,想抗疫應該先顧好心理健康。黃彥霖表示,不少人因為胸悶、咳嗽、喉嚨痛、流鼻水等症狀而急著求醫,擔心長新冠找上門,其實心悸、肌肉痠痛、呼吸困難、睡眠障礙都是典型的焦慮症狀。尤其在睡眠困擾方面,民眾常反應輾轉難眠、睡眠中斷、睡眠品質下降、晚上睡不好導致白天嗜睡等。壓力大作息亂 更會睡不著心理學「墨菲定律」表述:愈害怕發生的事情,就愈會發生。適度焦慮有助於防疫,提醒自己勤洗手、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過度恐慌反而會出現身體不適,若有鼻塞過敏、緊張型頭痛等症狀,容易因為緊張加重生理症狀。黃彥霖強調,壓力大、作息亂,都是導致失眠原因,若有自律神經失調、睡眠呼吸中止症者,睡眠受干擾的狀況會更嚴重。黃彥霖分享失眠障礙的治療原則,急性失眠可使用短期藥物,超過3個月的慢性失眠可進行非藥物的「認知行為治療」。認知行為治療是一種心理治療方式,透過了解新冠肺炎、癒後復原養生的「認知」,嘗試睡前閱讀、音樂紓壓、呼吸冥想等方式,可讓身體各部位的肌肉放鬆,慢慢改善睡眠習慣,練習一步一步解除壓力源。白天多多運動 睡前放輕鬆認知行為治療主要是協助民眾重新建立睡眠規律,除了睡前放鬆,非睡覺時間也要避免躺床、增加白天的運動量、保持規律生活作息,鼓勵自己自律並徹底執行。黃彥霖建議,寫下「睡眠日記」追蹤睡不著的原因,重建「應該」、「必要」做的事情,學習控制煩惱的技巧。過度擔心、焦慮的「過度激發狀態」容易適得其反,試著放掉對「睡著」的期待,不讓干擾睡眠的思緒湧上來,也許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後疫情時代如何身心安適1 將注意力放在能讓自己內心安定的事情上。2 規律運動、均衡飲食,提升身心免疫力。3 練習冥想、靜坐、呼吸,幫壓力找出口。4 維持勤洗手、戴口罩的習慣,做好防疫。課程資訊:https://pse.is/4l6rxj
-
2022-11-18 焦點.元氣新聞
姑姑確診竟擅自進門!家中還有3月大女嬰 她怒飆髒話反被罵
新冠肺炎肆虐,確診者須遵守指揮中心的防疫規定,隔離期間不得外出與人接觸,否則觸法可依法處罰。有網友抱怨,她的姑姑不顧家中有三個月大的嬰兒,確診期間竟擅自進入家中,還找一堆藉口開脫,讓她氣到大罵髒話,想不到她的爸爸還反過來指責她「家教失敗」。一名網友在臉書社團「毒姑九賤婆媳討論區」發文表示,她的姑姑一家人與自家住在隔壁,兩家各有彼此鑰匙,幾個月前正逢疫情高原期,姑姑全家確診,為了請她的弟弟幫忙到藥局拿藥,便要求姑姑家將健保卡放在門口鞋櫃上,避免傳染疑慮。想不到姑姑不顧家中有三個月大女嬰,竟直接進入家中,經過客廳穿過走廊後,直接走到弟弟房內,弟弟傻眼問「妳確診怎麼過來?」姑姑還回答「健保卡消毒過了啊」,當時女嬰人就在客廳玩耍,相當危險。該網友的媽媽得知後便致電姑姑,姑姑則謊稱「按電鈴沒人應,打給弟弟都沒接就過來了」,她氣到直接對姑姑開罵髒話,想不到爸爸知情後沒有責怪姑姑,反而回過頭來罵媽媽「沒有教好小孩,家教失敗又對長輩無禮」,讓她氣到不行。其他網友則留言「今天是沒出事情,如果有一個萬一呢?你爸還會說風涼話嗎?什麼叫過去、白目的行為不會因為時間過去就沒事的」、「欠罵啊你沒錯」、「很多長輩仗著自己是長輩都做些讓人匪夷所思的事」、「就是有這種白目的長輩!自己確診還覺得無所謂!真的是欠罵」。
-
2022-11-18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口罩第二階段鬆綁 張上淳:等春節後
近期日本、中國疫情再起,國內最近也爆發公司尾牙後卅多人確診,指揮中心預告月底開放第一階段戶外口罩令,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表示,第一階段開放評估不會高於先前BA.5疫情,第二階段鬆綁建議在明年春節後。學者建議確診隔離天數應從五天再縮至二天,他說,為保護脆弱族群不建議再放寬,確診者再忍忍。張上淳表示,疫情再起是國內早晚要面對的問題,再次爆發的時機取決於「國外流行規模」、「民眾自律程度」,但依照過去經驗,疫情雖會再起,但影響社區的程度會一波低於一波。他認為,台灣下一波無論是流行XBB還是BQ變異株,都不會高於目前BA.5疫情,口罩後續雖不強制管制,只要入境旅客與國人能自動自發配合,傳播速度不會這麼快。本月底鬆綁戶外口罩令後,第二階段將放寬到僅正面表列場所需配戴,張上淳說,第二階段推行的時機點,應等到農曆春節過後。要視社會對於保護脆弱族群的共識程度,再來決定推行的時機。張上淳表示,因為現在年長者次世代接種率還不理想,如果覆蓋率沒有達到九成以上,致死率再怎麼低,還是會有脆弱族群死亡,目前逾半死亡個案未曾接種疫苗,超過三分之二死亡個案沒打滿三劑。確診隔離天數是否更縮短,也是一樣的道理,張上淳說,確診者還是要忍耐一下、少出去、多在家。
-
2022-11-17 失智.像極了失智
染新冠年輕族易腦霧、高危險群長者恐失智 醫籲3方式助腦新生
今年超過800萬名國人確診新冠肺炎,不少年輕人確診後容易「腦霧」,包括記憶力、工作能力變差,醫師指出,年輕人與中年人腦部可塑性高,確診後可以透過調整飲食、運動及生活習慣,逐步改善腦霧狀況;值得注意的是老年人,尤其是已有輕微失智症狀的高危險群,確診後恐加速神經退化,提醒民眾若確診後3至6個月症狀沒有明顯改善,應儘早就醫做相關檢查。台北榮民總醫院失智症治療及研究中心主任王培寧表示,不少年輕族確診新冠肺3個月內感覺「腦子不好使」,出現工作能力下降、反應速度變慢、記憶力不佳等,但尚未到完全不記得,並不會造成生活、工作過大的影響。她表示,年輕人、中年人的腦部可塑性非常高,確診後若加強運動,根據研究發現,運動可增加腦部血流、帶氧量,增加腦細胞新生,搭配良好生活習慣,可大幅減少腦霧問題。王培寧說,根據臨床觀察,若持續進行復健、運動及良好飲食習慣,約3成的確診者症狀會在確診3個月內明顯改善,而少部分患者的症狀會持續半年至1年時間。她建議,良好飲食習慣包括地中海飲食,可多吃蔬菜、水果、穀類、魚類、豆類及五穀雜糧等;另應維持良好生活習慣,最忌諱確診後持續熬夜,每日應有充足睡眠修復身體。王培寧提醒,相較年輕或中壯年人,中老年人確診較令人憂心,尤其原先已有輕微失智的高危險群者,確診新冠後恐加速神經退化,加上體力變弱、活動量減少,體力及腦力同步衰退,且因年紀大老化問題,腦部細胞再生能力並沒有年輕人好,更容易朝失智症發展,家屬觀察家中長者確診後3至6個月症狀若沒有明顯改善,建議應至醫院做檢查。台灣推估已有31萬名失智症患者,王培寧表示,預防失智症的不二法門為3動「身動、腦動、互動」,尤其「社交活動」結合上述3面向,像是安排計畫、空出時段、選擇出門交通工具、與人互動談論話題、學習新事物結合原有經驗等,一般民眾透過參與社交活動得到自我滿足,而失智症患者參加社交活動,更能加深自己是社會一份子的概念,更有助於延緩失智症進展。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營養師羅于姍表示,地中海飲食著重於蔬果、全穀雜糧、海鮮、堅果和橄欖油,飲食原則包括每天要吃全穀類、水果、蔬菜、豆類、堅果類及健康的油脂(特別是橄欖油),每週吃2次魚、海鮮及至少2份豆類、豆製品;每週適量吃乳製品、蛋、白肉;少吃紅肉、加工製品與甜食;每天多喝水及健康的運動。羅于姍表示,這類食物富含天然抗氧化物,例如Omega-3不飽和脂肪酸、維生素B群、葉酸、β胡蘿蔔素、維生素C、E等,選用天然的辛香料,像是九層塔、蔥、蒜、薑、香菜、茴香等,可以減少鹽份攝取。多攝取這些天然的抗氧化物,對於失智症預防及延緩是相當有程度的影響。安聯人壽今年與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攜手啟動第15屆失智老人募款活動,並再度與霹靂布袋戲合作,舉行「憶見美好 霹靂樂齡生活」,邀請霹靂一哥素還真像大眾推動失智症防治概念。活動詳情請洽「樂齡 A Go Go」或天主教失智老人社會福利基金會官網。
-
2022-11-16 醫聲.領袖開講
院長級真心話大冒險:交棒之際專訪國衛院兩任院長
新冠疫情近三年,國衛院推動快篩、疫苗、藥物研發等,是防疫最佳後盾,「安民心」是國衛院長梁賡義的核心理念。接任院長以來,梁賡義一直以任務導向推動國衛院為國家最高衛生智庫,如今將屆齡退休,行政院已核定現任副院長、中研院士司徒惠康接任。本報專訪兩任國衛院長,談國家最具公信力的研究單位,如何發揮整合的力量。國衛院是科學與政策、教育的橋梁,連結國內醫學研究單位和生技產業。過去癌症研究各自為政,梁賡義透過研究計畫,由國衛院主責開展深度整合,選定八個癌別,邀請所有醫學中心參與,擬定標準化流程。以血癌研究為例,台大和林口長庚是國內實力堅強的兩個隊伍,現在彼此合作,願意把珍貴的基因檢測樣本提供給對方驗證。「發揮槓桿的最大力量,就是國衛院最大的價值。」負責審查上述計畫的司徒惠康表示,台灣研究資源有限,互相合作才能更有影響力。國衛院大約只有150到160個研究計畫領導人,但台灣所有大學、醫院、研究人員都可申請國衛院研究計畫,國衛院於是整合各領域佼佼者,推動頂尖團隊合作。站在國家角度 找出迫切議題不只是整合,司徒惠康指出,國衛院站在國家角度,找出最重要、迫切,有前瞻性的議題,邀集國內專家一起找出最能發揮關鍵效益的研究方向。例如健保在慢性腎病和糖尿病的支出最高,國衛院邀請相關醫學會歷任理事長、具有影響力的意見領袖,一起討論哪些問題值得研究、哪些制度可以強化,一起訂出研究計畫申請條件。疫情以來,全國各醫院都有不少確診者的血液檢體。司徒惠康表示,2020年時的衛福部長陳時中就請國衛院召集會議,邀請各醫學中心感染科主任、胸腔科主任,訂出標準作業流程,各醫院也願意分享檢體,不但因為這是國家需要,更因為國衛院開放、中立,所以能夠整合。梁賡義表示,國衛院已在癌症、心血管、肥胖、神經學領域深耕,但對於增能、預防醫學、早期診斷,也擘畫藍圖;對於老年和兒少,去年也成立高齡醫學暨健康福祉研究中心,補足缺口;至於兒少,經費相對較少,但未來也希望成立研究中心。推Podcast 深耕在地科普教育國衛院也在科學和公眾間搭起橋梁,「聽說我們國衛院的Podcast是公部門收聽率最高的喔!」梁賡義表示,有鑒於現在訊息繁多,卻不盡正確,國衛院應善盡社會責任,所以推出Podcast頻道。國衛院近年也鼓勵研究人員開記者會,學習用大眾理解的語言說明研究成果,梁賡義鼓勵大家,科學家也要嘗試與社會對話。曾任陽明大學校長,梁賡義看重教育的價值,談起國衛院深耕在地科普教育,他說,國衛院座落苗栗,希望回饋當地,於是研究人員帶著儀器走訪偏鄉學校,也舉辦科學嘉年華、小論文等。苗栗的孩子們因此得到激勵與指導,還曾經拿下全國大獎,大家都很開心,「如果一千個學生裡有十幾位願意投入生命科學研究,我們就很滿足了。」梁賡義是「廣義估計公式」的設計者,早已享譽全球,在國衛院創院院長吳成文邀請下,捨棄美國優渥的薪水、學術環境,在SARS肆虐的2003年6月回台出任國衛院副院長。「當時想,自己在台灣出生、長大,能在台灣做點事情,感受很不一樣,這不是能用金錢量化的。」梁賡義回憶。兩任院長的真心話大冒險梁賡義曾「三顧茅廬」邀請時任國防醫學院少將校長的司徒惠康擔任國衛院副院長,終於在2018年等到他。兩任國衛院長淵源甚深,感情甚篤,究竟梁賡義與司徒惠康眼中的彼此是什麼模樣,以下的「真心話大冒險」可見分曉。Q1最欣賞對方的一件事?梁賡義:司徒副院長負責院內「聘審委員會」,國衛院是學術單位,研究人員的聘用、升等審查非常重要,他扮演把關的角色,做事腳踏實地,花很多精神,也非常盡責,深深感受到他用心良苦。司徒惠康:梁院長是無可救藥的理想主義者,只要設定好目標就全力以赴。看似困難的事情,帶著我們衝,例如建置疫苗二廠的經費高達卅億元,經院長不斷奔走,試著說服行政院高層、業界人士,終於取得資金來源。Q2共事期間歧見最大的一件事,如何取得共識?梁賡義:我們出身學界、教育界,很多理念、價值觀相似。一定有一些小隔閡,但討論後很容易達成共識。司徒惠康:近期唯一稍有意見不同,就是院內同仁調薪。我擔心調薪導致財務負擔過大,院長則認為應鼓勵同仁。後來拍板比照公職人員調薪4%,近年物價飛漲,年輕同仁確實需要經濟支持。至於經費來源,我們再去籌措、設法撙節。Q3請用歷史人物形容對方。梁賡義:我用「趙子龍」、「岳飛」來形容司徒副院長。趙子龍不惜單槍匹馬、血戰沙場,也要護送阿斗。司徒從小在花蓮長大,從基層做到國防醫學院校長,中間有太多人找他出任其他職務,他都為了國醫推辭;岳飛精忠報國,非常孝順,司徒與母親同住,盡力照顧母親。兩位歷史人物都有軍事背景,司徒正是一位儒將。司徒惠康:人有很多面向,我用兩個人來形容院長:「墨子」和「張良」。墨子主張科學實證以及兼愛、非攻,強調平等,院長對待基層與資深主管,一視同仁;還有張良的執行力和謀略,張良為推翻秦國、為父報仇,賣光家產找大力士暗殺秦王,雖未成功,但沒有放棄,後來跟著劉邦,成就漢朝霸業。
-
2022-11-14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口罩解禁下周宣布 王必勝:專家建議再觀察一周
新冠肺炎疫情持續降溫,連續五周下降,上周總病例為14萬6512例,單周病例降至15萬以下。對於口罩第一階段解禁時間,指揮中心指揮官王必勝表示,專家建議再觀察一下,因此會再視這周疫情狀況,有機會下周宣布。指揮中心日前表示,口罩解禁將分三階段,但第一階段口罩鬆綁時間還沒出爐,要觀察三大面向。一是確診者是否單周低於15萬例,二是確診者是否降到一天兩萬例以下,第三則是觀察冬季流行疾病的狀況。如今單日病例數已連兩天跌破兩萬外,周總病例也從19萬7149例降至14萬6512例。王必勝表示,目前看到數據確診數降到低點,且冬季容易流行的呼吸道傳染病還算穩定、醫療量能也還可以,看來已達成條件。雖然條件是確實達成,但專家也建議,口罩對防疫的影響大的,且鄰近的日本疫情開始上升,韓國也是,因此擔心是否有反彈狀況,專家建議再觀察一段時間再做決定。因此指揮中心也同意繼續觀察病例數和呼吸道監測狀況,是不是穩定往下或持平。由於口罩令有望在大選前解除,王必勝對此表示,口罩令鬆綁和選舉沒有關係,防疫是以專業角度和全民健康為考量, 大家不要連結在一起。
-
2022-11-14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新冠康復後容易失眠?醫師告訴你原因及終結睡眠障礙方法
● 新冠肺炎康復後遺症,失眠困擾最多● 心理壓力是主因,易現失眠焦慮症狀● 找出問題對症治療,不再輾轉難眠一名30歲的年輕男性,確診後隔離在家,原本就超標的體重又飆升5公斤,直逼破百大關。就醫主訴得到新冠肺炎之後,失眠症狀變嚴重,不僅躺床超過3小時才入睡,睡眠常中斷、醒來上廁所2至3次,導致白天精神不濟。隨著疫情趨緩,確診者陸續反映康復後出現腦霧、咳嗽、胸悶、肌肉痠痛、睡眠障礙、呼吸困難、容易疲倦、專注力下降等,這些持續二個月以上的中長期症狀又稱為「長新冠後遺症(Long COVID)」。其中,以影響日常生活作息的睡眠問題最令人困擾。林口長庚醫院睡眠中心主任莊立邦說,根據台灣睡眠醫學學會調查,確診康復的病患,約二成五的比率有睡眠異常狀況。染疫後導致全身性的發炎為什麼染疫後有這麼多的症狀出現?莊立邦表示,COVID-19病毒會透過呼吸系統上皮細胞表面的ACE2受體影響身上重要器官,造成全身性的發炎反應。多數確診者在兩周內就會從急性感染到完全康復,而引起長新冠症狀原因,則可能是體內病毒尚未完全清除,或染疫後免疫系統失調,產生輕重程度不一的後遺症,需要一段時間才能恢復。許多原本睡眠品質就不穩定的民眾,疫情引起心理恐慌,害怕確診、擔憂染疫後遺症,過高的壓力荷爾蒙分泌也會干擾生理時鐘。莊立邦分享門診個案,有三高、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或肥胖的民眾,容易因慢性發炎而導致各種不適症狀,產生憂鬱、焦慮等情緒失調。若還要面對確診後的工作業績壓力,會更睡不好。睡眠不佳易反覆惡性循環確診期間,生活作息亂了套,想吃就吃、想睡就睡,居家隔離或在家工作有可能變得不規律,加上沒有運動,這些都是造成失眠的原因。莊立邦強調,確診後的咳嗽、胸悶、呼吸困難也會中斷睡眠,睡到一半突然喉嚨乾癢或喘不過氣,造成睡眠片段化、續睡困難而無法維持整夜睡眠,白天變得更不舒服、容易疲倦,反覆惡性循環。多數感染新冠病毒的患者會痊癒,莊立邦建議,若有長新冠後遺症或是擾人的睡眠問題,應就醫找出病因。是否為睡眠呼吸中止症、不寧腿症候群、個人心理變化等,給予藥物治療或非藥物的認知行為治療。更重要的是,讓自己回到常規生活,規律運動、正常飲食、適度放鬆,有任何異常,記得及早就醫,以醫療專業解決症狀。●元氣網邀請林口長庚醫院睡眠中心主任莊立邦、心理師黃彥霖分享長新冠的失眠問題,推出【哄大腦睡覺:如何改善失眠,晚安長新冠】免費線上直播課程,於12月1日(四)、12月8日(四)上午10:00,用2堂線上直播課程跟大家解說引發長新冠失眠的原因、改善的方法。課程資訊:https://pse.is/4l6rxj
-
2022-11-13 醫療.精神.身心
高虹安「身心俱疲」住院吊點滴 醫推2方法有助紓壓
民眾黨新竹市長候選人高虹安日前因「身心俱疲」住院吊點滴,但隔日卻請假外出,赴新竹縣政府會面縣長楊文科,手上還留有靜脈留置針,遭酸生病「要掛楊文科」,更被質疑占用醫療資源問題。衛福部長薛瑞元今表示,「身心俱疲」若沒有身體上的疾病徵兆,其實休息就好。醫師也建議過度忙碌者,可聽音樂放鬆或冥想休息緩解。三軍總醫院家庭暨社區醫學部主治醫師謝嘉娟認為,身心俱疲的症狀多樣化,有些人比較個人完美主義者,會時常壓力太大,若像高平常跑行程早出晚歸,睡眠不足也容易身心疲倦。另外,女性也可能因婦科問題例如子宮肌瘤症,或月經量大貧血也會很累,有的人則是甲狀腺功能低下,身體呈現低轉速運行,建議可先赴家醫科檢查評估,吃藥調整即可,身心俱疲不一定是與身心或精神科相關。謝嘉娟表示,近期許多確診者欲後留下長新冠症狀,慢性疲勞也可能是其中之一的原因;有些人本身有B、C型肝炎卻沒有追蹤,病毒突然活化也會肝指數爆高;或是腸胃炎拉度子到脫水、電解質異常也會疲倦,在急性期必須盡快處理。她建議民眾,若真的出現身心俱疲、不舒服症狀,且症狀持續沒改善,仍然要就醫檢查。謝嘉娟建議,如果平常工作忙碌、行程很多的人身心俱疲,真的建議要好好休息,包括睡覺、冥想等較輕鬆靜態的;但若坐辦公室的民眾身心俱疲,反而要去運動,例如做瑜伽等,用健康的活動舒壓,身體、精神才會同步變好。此外也不建議民眾狂吃B群、喝咖啡或能量飲提神,因為身體疲勞「還是要還」,建議高可以在跑行程空檔中,搭車期間聽輕鬆音樂、或稍微獨處冥想,釋放一些能量。
-
2022-11-12 醫聲.疫苗世代
肺炎鏈球菌來襲/具抗藥性、病程快 高風險族群應接種疫苗!
全台染疫人數超過七百萬,如加上黑數,恐逾千萬,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王復德提醒,確診者於康復後,若不慎感染流感病毒、肺炎鏈球菌,可能提高肺炎重症風險,建議儘速施打流感、肺炎等疫苗,平安度過這波免疫負債的大考驗。王復德說,這幾年全民落實戴口罩、勤洗手等防疫措施,呼吸道感染病人明顯減少,許多醫師幾乎不曾收治流感病人,但這也令人擔心,一旦病毒、致病細菌群起反撲,甚至多重感染,則診斷、治療將更為棘手。王復德表示,感染病毒、細菌、黴菌,均可能引發肺炎,而肺炎是感染症中最難掌控的疾病,死亡率也是最高,曾連續多年穩居我國十大死因第三名。「肺炎鏈球菌為引起肺炎的最常見原因。」王復德說,主要侵犯對象是年長者、慢性病患、免疫不全者、幼兒,初感染時,症狀不太嚴重,但病程變化極快,可能在短時間內惡化,醫師戒慎恐懼,謹慎以對。在治療肺炎鏈球菌侵襲性感染,最大的挑戰為「抗藥性」,早期治療肺炎鏈球菌所引起的肺炎,盤尼西林效果顯著,隨著細菌抗藥性愈來愈強,治療會 益加困難。另一項挑戰為多重感染,王復德表示,如果病人同時感染細菌、病毒,一時之間,找不到病因,無法精準治療,病情很容易急速惡化,預後情況變差,影響活動能力。看似平常的肺炎,卻可能奪人命,王復德說,「最好的作法就是防患未然,不要得到肺炎,而接種疫苗絕對是有幫助的。」不管是流感疫苗、肺炎鏈球菌,高風險族群均應踴躍接種。舉例來說,在十名流感肺炎重症住院患者中,平均八到九人沒打過流感疫苗,肺炎鏈球菌重症個案也是如此,沒打相關疫苗的比率更高。王復德強調,肺炎鏈球菌是導致肺炎最重要的致病菌,幼兒、年長者、慢性病患、免疫不全者更應接種疫苗。王復德表示,流感疫苗、肺炎鏈球菌疫苗已經上市多年,技術成熟,安全性高,絕大多數人打完都沒什麼感覺,頂多是注射部位局部紅腫,沒有其他副作用。如家中高風險族群成員因某些原因,不適合打疫苗,建議其他家人接種疫苗,進而建築一道穩固防疫系統,保護沒打疫苗者。
-
2022-11-0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肝移植患者染疫服抗病毒藥險喪命 醫提醒5類人用藥易交互作用
日前台中慈濟醫院收治一名確診新冠肺炎的肝移植患者,在服用診所開立的抗病毒藥Paxlovid後,與抗排斥藥發生嚴重副作用。台灣移植醫學學會理事長吳麥斯指出,該藥會與多種藥物產生交互作用,需密切追蹤藥物濃度多達35類用藥,病人更應主動告知用藥史,醫師在開立口服抗病毒藥時,應先上雲端藥歷了解患者使用的藥物,才能避免憾事發生。服用抗病毒藥 產生副作用台灣每天仍有2至3萬名新冠肺炎確診個案,為了減少對醫療量能的衝擊,政府鼓勵民眾使用視訊看診、拿藥,但是遠端看診的醫師有可能不清楚患者原本的用藥情形,在開立口服抗病毒藥後,與原本使用的藥物產生交互作用,造成病人危及的狀況。這情形不只台中慈濟醫院出現,林口長庚藥劑部主任陳惠玉指出,日前也有新冠肺炎確診者在服用診所開立口服抗病毒藥Paxlovid後,產生藥物交互副作用緊急送急診的個案,這提醒醫師在開立口服抗病毒藥時,若患者本身有慢性病需要特別小心。醫師上雲端 了解患者用藥由於Paxlovid是身體中一種酶(CYP3A)的抑制劑,可能會增加經由這種酶代謝的藥物的血漿濃度,該藥禁止與10大類藥物使用,並與35類藥物會產生交互作用,健保署也列表提醒醫師。吳麥斯說,這些藥物種類很多,包括多種心臟血管用藥、抗癌藥、抗凝血藥、抗痙攣藥、抗痛風藥、HIV與C型肝炎等抗病毒劑、免疫抑制劑等等,因此,病人要主動提醒醫師自己的用藥資訊,但不能共用的藥物實在太多也記不住,最好的方法還是醫師得先上雲端藥歷,了解患者的用藥情形。五類患者用藥 易交互作用陳惠玉說,要醫師記住會交互作用的藥物也是辛苦,因此,在第一時間,林口長庚的處方箋系統就設下把關機制。民眾接觸最多的基層醫療院所,醫師或藥師更要上健保雲端系統,利用藥物管核表避免藥物間的交互作用。吳麥斯提醒,有五大類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發生藥物交互作用的機會大,包括癌症病患、HIV感染者、服用免疫抑制藥物者、移植病患、透析病患等。雖然患者可經由調整藥物劑量,但以移植病人為例,要患者先暫時停止服藥恐怕不易,因此,就改開另一種口服抗病毒藥Molnupiravir,若用藥的過程,仍持續有症狀,也會考慮住院接受針劑瑞德西韋的治療。
-
2022-11-08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投票當周確診者違規外出會開罰 ! 莊人祥:可罰20萬至100萬元
九合一大選剩下不到三周,雖然中選會規定確診者不能外出投票,但各地方選委會方法不一,有的縣市要提供確診隔離者名單給投票所,避免確診者領票,有的縣市則強調涉及個資隱私,不提供確診者名單,但若被檢舉將開罰。對此,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目前並無規畫將確診者名單給中選會,但如果有確診者違反規定外出,會請地方衛生局開罰,最高可罰100萬。莊人祥表示,指揮中心並無規劃將確診者名單給中選會,中選會也沒有要掌握確診者名單進行勾稽。目前中選會正對要提供名單的縣市進行了解,將請這些縣市依照全國一致作法,不做確診個案勾稽處理。但請國人依照屆時將實施的「5+n」規範,在五天居家照護期間內遵循不得外出的規定。如有違反,將請地方衛生局裁罰,依照外出時間長短,可處新台幣20至100萬元罰鍰。
-
2022-11-08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台南28歲女不到3個月確診2次 最讓她崩潰的是這一點
隨著染疫人數不斷攀升,愈來愈多的民眾在3個月之內重覆感染,台南市28歲的小mo,8月底剛染疫、本月初再次確診,由於月底月初都是辦公室最忙的時候,她連續請假多日,工作都由同事分擔,讓她相當崩潰,直言自己疫苗乖乖打,平時不亂跑,「無敵星星跑哪去?我是天棄之人嗎?」,內心小劇場讓親友都笑翻。小mo對本報記者表示,自己雖然不是職場裡最菜的那一個,而且同事很多人輪流染疫,大家都相互幫忙度難關,但自己得一次不夠,3個月不到就第2次確診,辦公室因為疫情本來就人手不夠,再次請假在家居隔,薪水又照領,實在覺得對不起大家,「我真的不是故意的」。她表示,自己有乖乖打疫苗,已完成3劑,但8月底時同事一起外出工作辦活動,隔天就覺得喉嚨痛,警覺心很高,馬上快篩果然確診,家中同住的還有爸媽等4人,因為她趕緊躲進房內,過程中不斷消毒,家人都安全無事。她表示,可能因為有打疫苗,第一次染疫症狀並沒有很嚴重,有些同事確染康復後仍咳個不停,但她在居隔期間就已沒什麼症狀,唯一的是喪失味覺,一直到隔離結束,幫家人煮飯菜,自己吃了覺得沒味道、家人卻覺得太鹹,才讓她發現味覺怪怪,還好幾天後就恢復。最近媽媽在職場染疫,她幫媽媽量體溫、快篩,結果陽性,隔天她也跟著確診,向媽媽撒嬌「都是你害我的啦」,她視訊看診詢問醫師「為何不到3個月就再次染疫,我的無敵星星呢?」,醫師則表示,病毒不斷變異,小mo兩次確診可能是不同型別的病毒。小mo說,第二次症狀更輕,但確診也不敢亂跑,只能乖乖待在房間裡,辦公室同事忙得昏天暗地,她也不敢閒著,能透過線上幫忙就盡量,「第二次確診最讓人崩潰的就是對同事太抱歉了」,目前她與媽媽都還在居隔中,「下次真的要更小心,再有第3次可能同事都要翻臉了」開玩笑說。根據中央疫情指揮中心的統計,全台確診者中,約有3萬多人是在3個月內再次確診,其中又有約2%是在不到1個月內再確診,專家表示,不是染疫後3個月內一定有無敵星星保護,可能仍要視感染的病毒量、個人免疫反應及是否接種過疫苗等3項因素,評斷3個月內再次確診的機率。
-
2022-11-08 新冠肺炎.防疫懶人包
染疫沒錢領了?11/7起防疫險不賠密切接觸者 但還有「6種理賠」
隨居家隔離走入歷史,今(7)日起,確診者同住接觸者不再適用「3+4居家隔離」,一率實行「0+7自主防疫」,這也代表未來民眾無法再領取「居家隔離理賠金」和「防疫補償金」。不過實際上,除了上述2種途徑外,尚有6種理賠金可以申請。今日起,確診者同住家人或密切接觸者雖無法再向保險公司申請「居家隔離理賠」,也無法領取疫情指揮中心發放的3,000元防疫補償金,但還可以透過以下6種方式申請補償。1.疫苗險突破性感染一次金若被保險人在接種疫苗後確診,需要住院或喪葬費用等補償,可留意投保的疫苗險內是否包含「施打疫苗後一定時間內仍被感染」的理賠項目,若有則可申請理賠。此外,有些保險公司會在保單內要求出具診斷證明「是因為疫苗而引起」,故申請前應備齊相關證明。2.防疫保單確診理賠金雖然不再理賠密切接觸者,但防疫保單依然適用確診COVID-19者,以及因接種COVID-19疫苗引發不良反應而就醫的民眾。3.實支實付醫療險理賠金若經醫師診斷後必須入院,且經正式辦理住院手續並在醫院接受治療,即可向保險公司申請實支實付型醫療險理賠,補償健保給付以外的自費醫療費用。4.住院日額住院日額不同於實支實付主要補償治療雜費,而是按照「住院天數X日額保險金」進行給付。不過防疫險中的住院理賠變得較為嚴格,國泰產險、中信產險即宣布,將參照醫療行為證明文件、用藥內容是否為抗病毒藥物來判斷是否比照住院日額給付。兆豐產險也公告,除了以下7種抗病毒藥物外均不再理賠:·倍拉維(Paxlovid)·默沙東莫納皮拉韋(Molnupiravir)·台灣清冠一號·瑞德西韋(Remdesivir)·安挺樂(Actemra)·羥氯奎寧(Hydroxychloroquine)·阿奇黴素(Azithromycin)5.包含上述4種在內的醫療險理賠金凡是包含「疫苗險突破性感染一次金」、「防疫保單確診理賠金」、「實支實付醫療險理賠金」、「住院日額」的醫療險,均可依上述說明申請理賠。6.勞保普通傷病給付一旦勞工因確診住院,或因家人確診必須請假照顧,無論是提報特休、病假、事假等假別,只要沒有領到原有薪資皆可請領。不過須留意,若是公司福利優於勞基法,請假期間仍支付全薪,就無法請領傷病給付。專家也提醒,民眾只要在保單有效期間內曾被依法隔離,即可申請理賠,不必趕在11月7日前遞件。另外,因11月7日後不再有居家隔離,保戶可主張危險減少,要求重新核定保費。
-
2022-11-07 新冠肺炎.防疫懶人包
防疫鬆綁一次看 今起取消3劑令、確診者7+n 上路
五大項防疫規定今天起鬆綁,包含取消健身房、遶境等活動的3劑令、公共場所不強制量體溫、港澳團客、陸籍研修生開放來台;確診者改為「7+n」,11月14日起,確診者居家照護再縮短為5天。●確診者隔離7+n今天起,確診者7+7的後7天自主健康管理,調整為7+n,n天數介於0至7天,隔離滿7天後,快篩陰性可提前解除自主健康管理。第2階段5+n方案於14日起上路,確診者隔離天數縮短至5天,期滿無論快篩結果,皆可自由外出,須全程配戴口罩。●同住接觸者0+7自主防疫同住接觸者3+4居家隔離改為實施0+7自主防疫。未來無論是否完成疫苗追加劑,同住接觸者均採「0+7自主防疫」。最後接觸日為第0天,隔天為自主防疫第一天,匡列為接觸者當天快篩一次。●取消場所3劑令民眾參加宗教活動、團體旅遊及或是進出健身房、八大行業等「會接觸不特定人士或無法持續有效保持社交距離」性質活動或場域,不受疫苗接種劑次及快篩結果限制。●不強制公共場所體溫量測移除營業場所及公共場域體溫量測之強制性規範,各場所(域)仍可視其營業/服務性質及需要,自行決定健康監測之方式。另考量長照機構住民屬於脆弱族群,醫院、長照機構等,不會隨之鬆綁,入內維持量體溫。●港澳團客、陸籍研修生開放來台開放可依規定申請入境的港澳人士,包括來台就業(以白領應聘為限)、宗教活動(含傳教弘法及研修教義)。另外,港澳人士可以團體方式來台觀光,由交通部觀光局核准之旅行業代為申請,每團人數為5人以上40人以下,在台可停留15天。至於陸籍人士方面,此次僅開放陸籍研修生申請入境。有關在台就讀學位陸生之入境申請程序,主管機關已於10月13日解除邊境管制恢復常態,便利在台陸生往返兩岸。
-
2022-11-02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11/14起「5+n」自主管理不論陰陽都可出門! 王必勝:投票受影響者少
指揮中心今天宣布,將於11月14日調整確診者隔離天數從「7+0」縮短為「5+n」,外界詢問是否為大選考量?指揮中心指揮官王必勝表示,若加上這周,疫情已連續四周下降,下降情勢明確且看起來「有加速的意味」,才能考慮隔離縮短這件事。而民眾只要能出門就可以投票,加上疫情趨緩,受影響的人一定會愈來越少。王必勝說,專家針對病毒間隔幾天有多少傳染力做了討論,「5+0」實施日也在專家建議下,等11月7日實施上周宣布的鬆綁措施後,等一周後、11月14日再實施。王必勝表示,「5+n」後面的自主健康管理期不管篩陰或篩陽都可以出門,只是篩檢陰性不用自主管理、篩檢陽性需要自主管理,例如不可聚餐或到人潮聚集場所等。他表示,不是篩檢陽性就一定有傳染力,目前臨床發現隔離一段時間傳染力就會下降,之前看到Ct值都很高,雖然陽性但病毒量低。至於未來是否會再把隔離期從五天繼續往下修,王必勝也表示,這和疾病特性有關,若病毒株都以BA.5為主,在一定天數內還是有一定傳染性,要再往下修的機會比較少一些。
-
2022-10-29 醫療.感染科
流感疫情持續升溫 基層醫師少做這事確診人數恐被低估
新冠疫情尚未完全趨緩,流感、類流感也在社區流行,依衛福部疾管署最近一周流感監測發現,近4周檢出流感病毒A型占84%,其中以H3N2為主,B型占16%,而門急診類流感就診人次也呈上升趨勢,總就診人次為5萬664人,已高於前兩個流感季同期。小兒科醫師表示,面對新冠及流感病毒雙重威脅,許多基層診所醫師仍不敢為病人進行流感篩檢,流感疫情及確診人數恐被低估,提醒國人應速接種疫苗以防感染。依疾管署今年第42周、10月16日至22日監測發現,自今年10月1日流感季至今,已出現一例流感併發重症死亡個案,對比上一個流感季則無流感併發重症病例,而肺炎及流感死亡人數趨勢略升,死亡數以65歲以上長者最高。基層醫療協會理事長、小兒科醫師林應然說,每日新冠確診人數約為3萬至4萬人,人數仍多於流感病患,在新冠及流感病毒雙重威脅下,許多基層診所不願幫病人進行流感快篩,主要是採檢需要穿防護衣及戴口罩、面罩及手套等全副武裝,並受限於診所空間有限,病人又常有打噴嚏、流鼻水、咳嗽等症狀,若篩檢出不是流感,而是感染新冠病毒,包括診所醫護人員、候診室民眾都可能要被隔離。林應然說,如果患者篩檢出是感染流感,大家感覺還好,就是請患者多保重,好好休息,但如果是篩劑為新冠確診者,大家多會退避三舍,呼籲民眾出現流鼻水、咳嗽等症狀時,應在家先用居家快篩篩檢,結果為陰性再到診所就醫。禾馨醫療兒科醫師陳映庄說,針對到院就醫的發燒患者,如果沒有在家先做新冠快篩,就會要求於就診前進行新冠快篩,檢驗陰性才可進入診間看診,此時再評估患者症狀,若是症狀模糊或難以確診時,才會採取流感、呼吸道融合病毒等篩檢,而基層診所要不要為民眾進行流感快篩,可能要視診所有無進貨流感快篩試劑及診所空間配置等情形。不過,台灣兒科醫學會急診委員會主委吳昌騰說,許多基層診所醫師現在面對發燒、咳嗽病人,常認為不一定是感染新冠病毒,特別是近期到診所就醫患者多,有時一天就有200至300位病人,據他了解,部分開業診所醫師還滿積極的為病人進行流感快篩,但仍並非每位看診病人都會加以篩檢,因此面對目前流感疫情及感染人數,確實有可能被低估。
-
2022-10-29 醫療.泌尿腎臟
腎友確診日記五/腹膜透析者確診,告訴你莫納皮拉韋使用狀況,居家隔離垃圾、衣物該如何處理
這一波Omicron疫情來勢洶洶,腹膜透析腎友雖然不必經常出入醫院,但由於疾病影響,免疫力較低,染疫及重症風險也比較高,因此需要加強疫苗接種。但目前的疫苗對於防止Omicron感染的效果比較差,主要在降低住院重症風險,因此就算腎友疫苗打好打滿,還是有確診的可能。這一陣子,相信許多腎友也都多少有著擔心可能染疫的不安情緒,因此中華民國腹膜透析腎友協會特別邀請一位熱心的確診腎友分享經驗,希望對大家有幫助哦!【註】作者確診日為5/14,相關資訊以最新公佈政策為準哦!--------------------------------------------腹膜透析腎友確診日記 之五(完結篇)【莫納皮拉韋使用狀況】藥物適用對象是具有重症風險的患者,並且必須在發病五日內未達重症者投放,我大約已經在第四天才取得藥物,藥物也是每人限定一次的療程,所以也沒什麼好考慮的時間,就開始按時服用。膠囊如圖示,外觀有那麼一點像拿百磷,根據醫院給的藥指引,藥劑是可以單獨吞食或與食物混用,另外也提供方便對吞食膠囊困難的患者,可以拆解錠劑泡製混合液的指引。由於每次服用間隔12小時,所以第一次用藥千萬留意時間,別選到一個可能是在就寢的接續用藥時間點。我自己是抓在上午10點跟晚上10點服藥,直接四顆膠囊分次吞服,而我的病程最嚴重的階段,也剛好就大概在這幾天處於比較高頻率的咳嗽與多痰,所以也說不準是症狀本來就輕,或是抗病毒的藥物有發揮抵禦免於重症的作用。用藥指引中提到可能副作用包含腹瀉、噁心、暈眩,我個人對噁心稍微有感,連帶對於食慾稍微有些影響,在藥物服用完畢後也逐漸恢復正常。【垃圾處理】成功取得專用處方藥大概就是初期較具難度的挑戰,接下來就是日復一日規律的休養、按時用藥,以及防疫隔離日常,會逐漸形成習慣進而駕輕就熟。不過由於足不出戶的緣故,也開始要來面對生活垃圾與替換衣物的問題。在最早期的垃圾處理方針,是要聯絡村里幹事或是居住地清潔隊後,將垃圾確實密封且表面消毒後,在指定時間約定放置門口,由專責的人員收取。慎重其事,我透過地方防疫專線轉介到地區清潔隊詢問,因應疫情發展快速相關規定也進行更新,我所在地清潔隊表示確實密封與消毒後,可與一般居家垃圾一同處理。手邊資源充足的狀況下,多套了兩三層垃圾袋,並且打包完成用酒精噴灑消毒表面,最後簡單做了一個小把手,方便家人拿取,也順利完成垃圾清理。【衣物處理】而衣物清理的部分,根據指引建議不與家人衣物混洗,也因此我最早的計畫是解隔離之後,把所有衣物一併帶回台北處理。但最後評估要帶的行李必須減量,所以也只好從必要的衣物,先委請家人單獨清洗一次。做這決定之前,也有參考近期天候較為穩定,盥洗後的衣物得以獲得充分日照消毒,加上隔離的浴室內,有很早以前就購置的紫外線消毒燈,方便在不使用衛浴設備時,簡單對衣物進行表面消毒。所以就把適量的衣服消毒後,放進也完成過表面消毒的箱子裡,請家人在做好充分防護的前提下協助清洗。【防疫關懷包】由於之前實在沒有身邊親友走過確診流程,本來一直幻想以為,會有專人來訪視評估居家隔離可行與否,進而順便提供關懷包之類的,後來也是自行應變找到答案。所在縣市使用得來速的機制,由委託者攜帶確診者的證件正本或是影本,就可以快速領取。另外,隔離地的關懷包亦同時提供同住者快篩領取,而且在認定上感覺為了便民較為寬鬆,除非是同住領取超過4人份,需要提供電話以便日後查核外,跟據家母領取的經驗,出示身分證後告知同住者為兩人,就直接拿到關懷包與同住者的快篩了。基本上關懷包最初設立目的,應該是要幫助確診者挺過隔離初期,無法及時準備食物、乾糧、生活必需品的緊急備援物資。但以現況來說,大多上述需求也有替代的外送平台或是鄰里服務系統可以提供必要協助,加上各都市在面對案例暴增的時間點有所不同,所以我覺得也不用特別去比較哪個都市提供的速度或是關懷包內容如何,就當是地方政府的關懷心意即可。【解隔準備】在最後的倒數兩天,除了隔離日常外,也逐步開始整理生活環境,除了浴室的周邊消毒,也把房間內常接觸的書桌、床位、地板,慢慢排程進行清潔與消毒作業,行李也都盡量收納到行李箱、整理箱中,方便完整密封、表面消毒與安全搬運。交通部份,針對確診者第八天起的自主健康管理,到底允許怎麼樣程度的外出與人際互動,我實在很難找到一個明確的準則,特別是我的工作需求,有搭乘高鐵往返各都市的需求,實在不想造成防疫上困擾或造成周邊的人增加染疫風險。於是我跟所屬的地方衛生局諮詢,直接詢問我能否在第八天(自主管理第一天),直接使用大眾運輸工具返回台北住處。對方只能回答「建議在離峰時段使用大眾運輸,盡量減少與不特定對象接觸機會。」嗯…,在我來看既沒有不行,也沒有完全無顧慮使用,感覺就是第八天起就是自行判斷的良心防疫。考量之後工作的行程,很像不太容易避免在人多的時候使用各種大眾運輸,加上需要帶回台北的行李偏多,只好協調家裡的自小客車,決定自己開車北返。【後記】由於在家隔離獲得非常充分的支援,加上公司也給予相當適切的安排,特別調整勤務可以讓我在家上班,感覺上只是當了一個禮拜的宅男,對於解隔期滿來臨沒有特別的感受。但我也確實因為活動減少,感覺體能、肌力有些許退化。回想起來確實有因為呼吸道不適的關係,除了平常工作久坐外、會有點抗拒簡單運動維持日常的基礎消耗,所以隔離期間整體熱量攝取較平常低,體重有因此下降2公斤左右。解隔當天,甚至覺得平常爬上爬下的樓梯,有那麼點陌生的負擔。所以會建議隔離期間,還是要培養在家能簡單維持體能的活動,幫助自己維持作息與體能的正常。另外,我個人的症狀,在咳嗽與痰多的狀況較為顯著,即使是快篩陰性、確診後的1個月都還是受到影響,特別是在晚上或是在空調過於乾燥的環境,會比較容易刺激喉嚨的不適感。在對症用藥的部分,醫師也都是按照確診第一次的門診處方持續投藥,大約到接近1.5個月起,上述症狀才逐漸消失。另外在確診的第二天,剛好在腎臟病友群組裡,有位病友的媽媽遇到了病友快篩陽性不知該如何是好的狀況,趁著自己也剛經歷過無頭蒼蠅的摸索階段,就私訊對方提供必要的資訊協助。在問答來回的過程中,真的可以感受到愈是在資訊發達的現在,不管是城鄉或是年齡的差距,無形間都在加劇數位落差的存在,特別是在本土案例激增的現實下,更多時候需要確診者或親屬靠自己找答案。所以對於年長者、或是沒有習慣使用數位平台、智慧型手機的民眾來說,從確診到通報乃至後續取得必要醫療與生活資源,以符合正確防疫規範的前提下進行合法隔離,可能會是頗具難度的挑戰。所以,經過自己確診的歷程,更能清楚並且同理確診者或同住者的心境,也真心認為,在沒有感染風險的疑慮下,能力範圍內主動給予確診者關懷,並提供其協助,在這個較為嚴峻的時刻裡,是非常必要的互助行為。也因此期望透過自身經驗,能夠讓同為腎臟病友,在遇到類似狀況時可以有所參考,也祝福大家能夠平安的挺過邁向共存的過渡時期。【延伸資訊】📌透析腎友取得新冠肺炎口服抗病毒藥物「莫納皮拉韋」注意事項fb.com/7730624490344198📌腹膜透析腎友確診日記之一 👉 fb.com/5038008519587896之二 👉 fb.com/5040836505971764之三 👉 fb.com/5060589207329827之四 👉 fb.com/5062372730484808(本文內容由中華民國腹膜透析腎友協會粉絲專頁授權提供,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
2022-10-26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無法比照日韓讓確診者投票! 中選會說分明
各界關切為何日、韓等國可以實施確診者投票,台灣仍無法實施,以及國內大考與選舉投票尚有不同,中選會今天說明,國內法律對不在籍投票等制度尚乏規範,因此不在籍投票或特設投票所的實施,仍於法無據。中選會表示,日、韓等國採行通訊投票、特設投票所投票、提前投票等方式,是有法律依據,與我國尚有不同;另依公職選罷法第17條規定,選舉人,除另有規定外,應於戶籍地投票所投票,其中「另有規定」,是指投票所工作人員可在工作地投票所投票,因此其餘選舉人均應在戶籍地投票所投票。中選會表示,因依現行公職選罷法,選舉人須在戶籍地投票所投票,並未有特設投票所的制度,此與大考中心可設特別考場,有顯著差異,仍請國人了解;再者,確診者也應依傳染病防治法規定辦理,中選會呼籲國人如已知自己確診時,允遵守防疫措施規定,以保護自己與他人的身體健康權利。中選會表示,投票為公民的法定權利,至確診者的投票權利,與2300萬全體國民、1930萬的選舉人及30萬選務人員的健康權利,均應依傳染病防治法與公職選罷法等規定併同考量。中選會表示,大考中心辦理特別考場是法律所許,因其不受戶籍地限制,故可尋覓特定少數適當地點進行相關作業,但年底全國投票所數為17649所,依法又須分布於各村里,甚至1村里也設多個投票所,與大考中心得設少數特定考場明顯不同。不僅如此,如針對確診者特別設置投票所,除法律依據有欠缺外,若某投票所僅有1、2位選舉人確診,其法定投票秘密又該如何維護等,也不無疑問,而非僅防疫措施規畫執行的問題。中選會重申,投票為公民法定權利,均受憲法及法律保障;感謝疫情期間國人遵守各項防疫措施規定,讓各項選舉、投票均得以順利辦理,持續深化國家的民主政治。國家整體防疫措施由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持續監測國際及國內疫情發展據以因應,如經指揮中心評估調整防疫政策,中選會自當配合指揮中心政策持續滾動檢討選務防疫措施。
-
2022-10-24 名人.精華區
黃金舜╱電子處方箋 大幅提升醫療可近性
近期新冠肺炎確診人數雖微幅上升,民眾已接受「與病毒共存」的疫後新生活模式,藥師為確診民眾送藥也成為例行業務。近期傳出政府有意持續並擴大遠距看診的範疇,藥界對此全力支持並期待優化,希望政府別錯過此時推動電子處方箋的絕佳時刻。電子處方箋 今年4月啟用一次成功的送藥,除了末端完成交付,一開始的處方箋順利傳遞釋出,更是關鍵流程。今年四月起,指揮中心和健康益友App合作,提供民眾視訊看診服務,看診後產出電子處方箋,交由民眾自行選擇調劑藥局,保障上萬確診者的用藥權益。細部觀察整個處方箋傳遞流程,民眾一開始僅可收取用藥明細供藥局確認,待藥局確認同意並完成處方箋遞送後,該處方箋將立即鎖定無法二次傳送,確保藥局有充足藥品可供調劑,並避免一張處方箋多次傳送;另外,電子處方箋傳遞全程採用密碼保護以維護民眾隱私,並結合電子簽章技術防止偽造變造,考慮周到,足見台灣資訊實力可執行電子處方箋,搭配電子處方箋方得完善視訊看診就醫流程。遠距醫療目的縮短病患與醫師間的距離,增進就醫可近性,倘若民眾於看診後需返回醫院領取處方箋,有違提升醫療可近性的目標,若由醫院寄送處方箋給民眾,大幅增加醫院人力成本;另一方面,民眾收受電子處方箋後,可前往鄰近藥局調劑,加深與藥師間的信任度,也是政府一再倡議分級醫療的實現。再來,電子處方箋可降低謄打錯誤,避免紙本遺失隱私外漏的風險,有效防止偷竊、仿冒、竄改,資料數位化後,更可提升用藥紀錄歸檔效率,整體而言利大於弊。歐盟日本 先後推動此制度參照他國經驗,歐盟已推動跨境電子處方箋,預計2025年前有25個國家逐漸施行,包含法國、德國、波蘭、荷蘭等;另英國早於2005年開始執行「電子處方箋系統」計畫(the Electronic Prescription Service;EPS),由衛生單位指導其他政府部門組織合作推動。鄰近的日本,則於2016年與2020年分別發布「電子處方箋運作指引」第一版及第二版,並於2021年進一步探討數位處方箋、線上診療、線上用藥指導的數位整合措施,預計2023年正式實施電子處方箋。由此可見,電子處方箋在國際是必然趨勢。當發生確診民眾無法外出的情況也無須擔心,全台健保特約藥局多達7026間,2020年台灣平均每萬人口之藥師人數13位,高於OECD國家平均值1.5倍,我國藥師人力充沛,可提供送藥到府服務,針對偏鄉地區,藥師公會協調由專責藥局負責,提供民眾完善藥事服務。建立平台 疫後正是好時機歷經疫情試煉,結合遠距醫療、電子處方箋、藥師送藥三者的運作模式,已廣泛受到各層級醫院和民眾接受,相信政府積極運用大數據、AI科技、電子簽章、去識別化等技術,建立統一的電子處方箋平台,將獲得大多數醫藥界與民眾支持,如有特殊個案情況,藥界也願意傾注全力配合送藥協助創造全民共贏。
-
2022-10-15 失智.失智資源
失智資源亮點城市/彰化縣失智共照中心 協助跨科別轉介
衛福部訂定2025年全台「失智友善777」目標,彰化縣在失智症確診率指標已於111年達84%,領先其他縣市超前達陣。目前彰化縣10家失智共同照護醫院均設立失智共同照護中心,能協助失智者跨科別的轉介,未來將再針對相關的照護人員加強專業訓練及提供失智、失能者復能計畫。加強橫向科別轉介,才能找出更多隱形失智症確診者,早期介入照護彰化縣失智共同照護中心是由設有神經內科或是精神科門診之醫療院所成立,包括彰化基督教醫院、秀傳紀念醫院、彰化醫院、彰濱秀傳紀念醫院、鹿港基督教醫院、員林基督教醫院、員榮醫院(員生院區)、二林基督教醫院、道周醫院、卓醫院等,只要疑似患者到任何科別的門診就診,都能提供失智者跨科別橫向轉介,個案管理師也會協助疑似個案後續確診治療、轉介以及提供家屬照護衛教。據點能更普及化,失智專責日照中心有亮點彰化縣目前已設有10間失智共同照護中心、31處失智社區服務據點,以提供個案管理、人才培訓、認知促進、緩和失智、照顧者照顧訓練及照顧者支持團體等。專責的失智日間照顧中心在全國仍不多見,彰化縣已設立3家,其場地是改造醫療院所及社區內的閒置空間,例如位於埔心鄉衛生所樓上的失智日照中心,空間設計以「海洋世界」為主題;大村圖書館二樓,打造成北歐鄉村的風格;還有一間日照中心以懷舊為主軸,讓失能、失智者能在舒適的環境下快樂的學習延緩失能。衛生局為了使彰化境內50家日照中心進行全面性照護品質提升,今年與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合作,推動失能、失智長輩的復能計畫,期望日後日照中心的長輩也能經由復能計畫的介入達到功能的改善。現行失智症照護的重要課題使用篩選失智症的工具來找出失智症患者,有助於早期發現、早期給予支持及照顧,彰化縣是全國第一個於長照C據點提供失智篩檢服務的縣市。失智症篩檢量表需要額外的人力,有些題目還需要患者的親友家屬才能作答。另外,失智症不像其他疾病,可以用測試肢體強度、抽血、儀器檢查等找出疾病問題,失智症需要針對認知功能方面來評估,使用篩檢量表,異常者再轉介至醫師確認。除了篩檢之外,失智症流行病學調查應考慮由中央主政進行,以掌握失智症的罹病率及照護需求。目前失智症與失能患者的照護有「重疊」現象,照服員專業訓練以及政府投入的補助預算,應該重新盤整。例如日照中心內的長輩會有失能合併失智,不同程度的失能者可能同時罹患失智症。失智症的照護需要專業的技巧及訓練,但台灣目前在長照體系內的照服員這方面技能仍有待提升,除了可參加失智共同照護中心所辦理的居服員訓練課程外,較少有相關訓練課程,反觀國外在這方面已有一套教育訓練模式。照顧失智症患者也是需要照顧技巧,「曾經有失智症的長輩吃完飯後,又說還沒有吃,要怎麼處理?」 衛生局分享參訪機構時工作人員的照護方法,就是將餐盤放著,讓長輩隨時就能看到餐盤內的食物,以減少長輩有爭執發生;也有住宿機構將屋內設計成迴遊動線,行走也不會擔心迷失方向。但即使有這些創意小撇步,照服員對於失智症專業訓練的普及仍迫在眉睫。再以長照2.0的C級巷弄長照站與失智據點相比,C級巷弄長照站的長輩通常未達失能等級,很多仍可自行來到據點參與共餐、唱歌等社交休閒活動,中央也有補助專車接送等服務。而失智據點的長輩通常需要專業人力的服務,且招收的人數也要符合一定比例的限制等,失智據點的運作經營難度及成本遠較長照C據點高,但中央的補助相差不大,也影響了失智據點佈點的速度。在縣府團隊的合作下,彰化縣失智據點已佈建31家,未來將提升失智症後續照護及照服員培訓等,組織成緊密完善的照護網絡,普及佈建更多失智據點,以減少醫療及家人照護負擔。(彰化縣衛生局關心您 廣告)
-
2022-10-14 新冠肺炎.防疫懶人包
防疫險變動/確診7種公費抗病毒藥物才理賠!理賠變嚴格的有這幾家
隨著新冠肺炎本土輕症確診日趨普及,防疫險業者理賠壓力也很大,近期包括國泰產險、中信產險、兆豐產險都公告,確診者須提出醫療行為證明文件,例如「公費抗病毒藥物」等,才可給付住院日額。究竟公費抗病毒藥物指哪些?又有哪些保單業者已調整規定,《元氣網》以下整理防疫險近期最新變動。已公告理賠回歸常態之防疫險之前本土疫情嚴重,多家產險公司因共體時艱配合政府防疫政策,防疫險理賠也配合從寬辦理。不過隨著疫情漸緩,政府政策及國門也開放了,理賠將回歸之前保單既有之規定來認定理賠。但仍會視疫情發展狀況,動態檢視與調整。目前已確定防疫保單理回歸常態之防疫險業者如下:國泰產險國泰產險表示,自111年10月1日起受理之賠案,會依確診者提出的醫療行為證明文件,如用藥內容(是否為抗病毒藥物),由國泰產險依照申請內容審核判斷是否比照住院日額來融通給付。原則如下:1、有關「防疫險」確診居家照護期間比照住院,融通給付住院日額措施(實際上依照條款,需要有住院事實才符合住院日額理賠),是在前段疫情嚴峻時刻,考量病床醫療量能侷促,為共體時艱,對於確診僅能採居家照護接受診療與用藥者,視診療內容採取從寬融通理賠審核方式處理。2、目前隨疫情演變且仍然輕症居多(無症狀、輕症達99.5%以上),且醫療量能已恢復常態水準(專責+負壓病床的空床率有53.3%),政府政策也日趨開放,例如開放國門,同時參酌各家同業融通措施,故本公司自111年10月1日起受理之賠案,依確診者提出的醫療行為證明文件,如用藥內容(是否為抗病毒藥物),由本公司依照申請內容審核判斷是否比照住院日額來融通給付。>>看詳細中信產險中信產險公告,10月4日起調整理賠原則如下:1、依確診者提出的醫療行為證明文件,如用藥內容(是否為抗病毒藥物),由公司依照申請內容審核判斷是否比照住院日額來融通給付。此外,僅融通給付一次,第二次再確診者,住院日額給付依條款約定辦理。2、在集中檢疫所、防疫旅館施行隔離治療者,須有醫師開立的診斷書為依據,並提供44條之確診者隔離治療通知書、解除隔離通知書。事故日以居家照護或隔離治療期間的起隔日為準。3、若屬於確診後三個月內被匡列隔離者,隔離費用將不予理賠;但取得第48條居家隔離通知書者,不在此限。>>看詳細兆豐產險兆豐產險於10/5在官網公告,隨著疫情演變,目前COVID-19確診為輕症或無症狀者達99.56%,且國內醫療量能已恢復常態水準,自2022年10月6日起確診COVID-19保戶,須有公費抗病毒藥物作為判斷是否符合住院日額給付標準,如清冠一號、瑞德西韋、安挺樂等七種藥物。>>看詳細和泰產險原本即規定,需在居隔期間透過視訊看診拿到新冠抗病毒口服藥,才可申請住院日額理賠。暫維持理賠之防疫險南山人壽、中壽、台壽等目前仍是不限藥物理賠,但也不排除有可能會跟進。富邦產險富邦產險於今年7月13日官網的最新消息指出,只要居家照護期間有醫師診斷並開立抗病毒處方藥物,除目前衛服部已公告之Paxlovid、Molnupiravir及公費台灣清冠一號等抗新冠病毒藥物外,本公司對其他抗病毒藥物亦從寬認定, 即比照住院予以理賠。前述抗病毒藥物,以政府公告者為準,嗣後如有增加或調整時,亦同。本公司對於住院日額保險金從寬認定,並參照公會理賠作業指引辦理給付,履行保險公司應有的責任。>>看詳細公費7種COVID-19 抗病毒藥物1. 倍拉維(Paxlovid)2. 默沙東莫納皮拉韋(Molnupiravir)3. 台灣清冠一號4. 瑞德西韋 (Remdesivir)5. 安挺樂(Actemra)6. 羥氯奎寧 (Hydroxychloroquine)7. 阿奇黴素(Azithromycin)【備註】以上整理自各家產險業者近期公告資訊,實際理賠及更新變動,請以各家業者規定為準。
-
2022-10-13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睽違9百多天開國門!快篩發放區調整,一圖看懂機場檢疫最新流程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邊境歷經900多天後終於解封。指揮中心指揮官王必勝表示,今天預計入境總數約1萬2千多人。機場除了還需要發放四劑快篩外,其他都回到疫情之前的狀況。但流程稍微改變,上午視察都很順利,旅客再多都沒有問題。邊境解封實施入境「0+7」規定後,每周入境人數也調整為15萬人次。王必勝也在今天凌晨到桃園國際後機場視察邊境解封的準備狀況。他在下午記者會表示,快篩發放區略有調整,從原本的行李轉盤區調整到下機後,非洲豬瘟查驗前發放。另針對確診者同住家人的隔離措施是否近期也會調整為「0+7」,王必勝表示,將看疫情狀況陸續調整,包括密切接觸者是否從「3+4」、「0+7」雙軌改成「0+7」,還有確診者從「7+7」改為「7+0」,都會依照疫情調整。至於國外出現BF.7等變異株可能很快進到台灣,王必勝表示,應該不只會進到台灣,現在全世界開始恢復流通,新變異株會進入每個國家,但現在對新變異株的特性等資料都不完全,要等到資料較完整才能和大家報告。王必勝表示,雖然現在機場不在要求落地採檢,但仍會針對有症狀者進行PCR採檢,一天約30至60人接受採檢。而有症狀者驗出陽性比例約三成,將會就這些陽性檢體送到實驗室定序,藉以監測是否有新的變異株出現。
-
2022-10-12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獨/家人陪病就不能用呼吸器!重度身障確診者當場嚇哭
國內BA.5小波疫情還在高原,流感等其他秋冬呼吸道傳染病正在興起,許多大醫院急診都爆滿,連一般人要住院都一床難求,需要人照顧的身心障礙者要是確診需住院,更是弱勢中的弱勢。上周三有一位重度肢障、吃飯如廁都要協助、晚上睡覺必須使用呼吸器的19歲脊髓肌肉萎縮症(SMA)病友,在台北馬偕醫院急診室當場嚇哭。因為醫院堅持,他只能從「住成人專責病房但家人不得陪病照顧」和「住兒童專責病房但不能用呼吸器」這兩個選項當中選一個,但沒解釋非這樣做不可的理由,還對病人說「你要自己獨立。」接到家屬求救電話的台灣身心障礙兒童權利促進會理事長周淑菁說,SMA病人連感冒都非常容易引起肺炎,所以醫院不敢放他走,卻也遲遲無法收住院。病人在急診隔離室苦苦待了三天,家屬竭盡所能與醫院協調,都不被採納,最後病人自願離院,只能祈禱回家病情不會惡化。根據指揮中心訂定之「醫療機構因應COVID-19感染管制措施指引」,專責病房僅容許必要的工作人員進入,但若病人有特殊照護需求,醫院得依實務狀況訂定相關配套措施與協助機制,提供病人照護。另陪病人員應全程佩戴口罩,並落實手部衛生、呼吸道衛生及咳嗽禮節等感染管制措施。衛福部醫事司最新統計(至10月11日下午2時40分)兒童及成人專責空床率,分別是40.6%、48.6%,兒童及成人專責加護空床率則分別有59.4%、22.9%。既然指揮中心規定容許有條件陪病,空床也應該還很多,為何醫院如此堅持?原來問題出在三個地方。首先,就算有成人專責空床,如果床是在「多人病房」,很可能就不容許陪病。再者,兒童專責加護空床率看似很高,但這是全國總和數據,部分地區或醫院的兒童專責病床,可能已滿到一床不剩。第三,身心障礙者常需要用呼吸器,醫院考量氣流逸散有感染風險,障礙者只能久候,因為每間醫院的專責單人房或專責加護病床都是寥寥可數。馬偕兒童醫院院長許錦城表示,中央要求兒童醫院要開出5床兒童專責,3床兒童專責加護,馬偕兒童醫院已經加倍開設,共有10床兒童專責、3床兒童專責加護,但最近仍很容易滿床,可能是因為小孩疫苗覆蓋率沒有大人高。馬偕兒童感染科主任紀鑫說,這10床兒童專責是2床一間,共5間病房,上周好幾天都全滿,因兒童需要照顧,容許家屬陪病,但是不能使用呼吸器。紀鑫表示,需要使用呼吸器的病人,不能住多人專責病房,因為呼吸器有氣流逸散,會把病毒吹出去,增加醫護人員的感染風險,只能安排住單人的專責加護病床,但這種床數更少,只有3床。紀鑫為難地說,許多罕病病友一出生就在馬偕看診,醫院一定責無旁貸、力求妥善照顧,只是最近床位調度很吃緊,不只是新冠肺炎,還有好多呼吸道融合病毒、副流感病毒的孩子,病床都滿滿的。周淑菁表示,呼吸器對於很多罕病或身心障礙者來說,都是必要的維生設備,上述規定導致醫院專責加護病房動輒爆滿, 也讓障礙者等床難如登天,等於是「用他的障礙去阻止他應得的服務」,明顯違反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CRPD)。今年8月國際專家審查CRPD時就發現,台灣政府擬定這麼多因應疫情的指引,卻沒有一個與保障身心障礙者及其照顧者權利相關,「這算超前部署嗎?」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身心障礙族群大型傳染病(COVID-19)因應指引」已完成「草案」的撰擬,也已送到行政院,身心障者權益推動小組委員及公共衛生專家剛完成審查,專家的修正意見還在作業中,為求前後一致性,還需要一些時間修改,預估今年底可能可以公布。
-
2022-10-11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指揮中心證實 公費清冠一號新增3風險因子+產婦產後適用
清冠一號公費使用對象於9月15日限縮後,外界關注是否再擴大使用對象。中醫師公會全聯會理事長柯富揚於10月7日透露,經四度修正,決議增加3項重症風險因子對象,分別為「控制不良高血壓者」、「出血性/消化性潰瘍」、「精神疾病患者」,此外產婦產後也可使用。中醫藥司司長黃怡超則說,會議討論事項正彙整資料中,待指揮中心核定後正式對外公布。今日疫情記者會上,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根據中醫藥司提供資料,10月7日所召開公費補助對象適用範圍研商會議,有做成關於適用對象的初步共識決議,包括:第一,產婦確診者經中醫師評估產後狀況,可以使用公費清冠一號;第二,輕症確診者重症風險因子增列三項:控制不良高血壓,出血性消化性潰瘍,有精神疾病患者。羅一鈞表示,上述操作型定義與詳細內容,正在研議簽辦中,程序完備後會透過函文方式,提供醫療院所依循,目前不確定哪一天完成程序公布,實施日期會儘速。柯富揚日前表示,先前與衛福部討論清冠一號公費適用對新範圍,重症風險因子增3項,分別為「控制不良高血壓者」、「出血性/消化性潰瘍」、「精神疾病患者」,同時也從寬認定重症風險因子的解釋,包含有過敏史的民眾,如過敏性鼻炎、異位性皮膚炎、氣喘;慢性肝病,如病毒性肝炎、脂肪肝;心血管疾病,如高血脂、高尿酸;失能,如癲癇。柯富楊表示,先前不斷爭取孕產婦及12歲以下兒童使用公費清冠一號,上周會議僅通過開放「產婦」使用公費清冠一號,即婦女產後可用,但對於懷孕中的孕以及12歲以下兒童,需待衛福部中醫藥司及國家中醫藥研究所研議後,再決定是否開放。他說,12歲以下染疫兒童目前沒有相對應藥物可使用,截至今年7月底,已有7萬多名兒童使用清冠一號,也未有明顯副作用,盼衛福部未來能持續開放。
-
2022-10-09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如何成為天選之人?網友熱議「三個字」!天選之人究竟是超級健康還是相反
全台新冠染疫人數破六百萬,還有許多「黑數」未通報,到現在都還沒確診被稱為「天選之人」,最近討論度非常高。先是中醫師王大元在臉書表示,天選之人並非超級健康,反而代表身體比一般人還糟糕。但同樣到現在都沒有染疫的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有不同見解,認為不需要把天選之人和身體虛弱的畫上等號。如何成為天選之人?答案竟是「不可說」到底怎麼樣才能成為天選之人?元氣網粉團日前進行小型民調,「請問這裡有天選之人嗎?」 希望請還沒有確診的人分享防疫撇步。沒有想到,收到最多的答案竟是「不能說」。元氣網之友們分享:「就像不可以說都不會感冒ㄧ樣,說了就破功,說破了!」、「確實不說還好,一說馬上就中,莫非定律。」、「真的不能嘴秋,之前有人才講完不會中鏢,沒幾天就中了」。「就算還沒確診過也不能太張揚自詡為天選之人,我的同事自豪說自己是天選之人後,沒多久也中鏢了。」也有人分享小心不讓自己染疫的心得:「生活簡單、單純,少外食,少到處亂逛,戴口罩,注意清潔。」有人自嘲自己是邊緣人,「少亂跑,得健康」;有人說「自認趕不上流行,所以有空都宅在家。」更有人說:「是沒去驗出,不是沒確診」、「沒有二條線無法在江湖行走。」顯然覺得確診是常態,一點都不意外。天選之人超級健康 中醫師:比一般人身體更虛弱確診是常態,但中醫師王大元在臉書指出,有位女患者發現身邊同事一個個中獎,自己每次有呼吸道症狀,但快篩都是陰性,認為自己是天選之人,「是不是超級健康啊?」對此引用英國研究,這樣其實代表身體比一般人還糟糕。王大元表示,病毒之間也存在競爭關係,「勝者為王,敗者為寇」在病毒間一樣適用。一般感冒可由鼻病毒(rhinovirus)感染,常見症狀包括發燒、流鼻涕、頭痛等,免疫低落時會反覆感染,不會「一次中獎,終生免疫」,而且鼻病毒很「自私」,不願意和其他病毒分享空間,因此當身體的千千萬萬細胞被鼻病毒寄居,其他病毒就可能被拒於千里之外。當然,感冒好了後,還是可能再次被其他病毒感染。他也援引最新英國倫敦帝國學院研究指出,長時間被其他的感冒病毒感染,有助於抵抗新冠病毒。總結來說,有感冒症狀但篩檢結果一直是陰性,可能不是天選之人,因為天選人之頂多只有3%,而是比一般人的身體更虛弱,早被其他感冒病毒捷足先登了。【延伸閱讀:沒確診過以為自己是「天選之人」? 醫師打臉:身體可能比一般人還糟】到現在都沒有確診?羅一鈞提出三種機轉在十月七日的疫情記者會,媒體提問:天選之人代表身體比一般人還糟糕?指揮中心指揮官王必勝先是笑說,「周志浩署長和羅一鈞副署長都沒有得過,看起來身體不錯」,並進一步請羅一鈞作說明解釋。羅一鈞提出,有三種機轉,是讓民眾尚未確診的原因。機轉一:先前曾感染冠狀病毒的免疫反應,產生交叉保護力羅一鈞表示,根據今年1月發表於「自然通訊」期刊的英國研究,研究對象為2020年的「確診個案接觸者」,並找了52名接觸者,其中26名曾感染過、26名沒感染過,抽血比較兩者後免疫系統變化。研究推論,曾感染過冠狀病毒者,所產生的免疫反應、交叉保護力比較高,也因此接觸確診者卻不受感染。羅一鈞表示,這也是所謂「天選之人」或自然抵抗力的眾多機轉之一。機轉二:遺傳基因多樣化 ACE2遺傳受體表現較低羅一鈞表示,第二種機轉則是,先前台大兒童醫院感染科醫師黃立民曾提過的「遺傳基因多樣化」,新冠病毒感染細胞必須要透過ACE2這個受體,但有些人天生身體ACE2遺傳受體表現較低,因此比較不容易被病毒感染,這也是最常被提及「自然抵抗力」的來源。機轉三:區域中多種病毒,產生交叉保護力至於另外一種「自然抵抗力」來源,羅一鈞表示,在某些地理區域、社區中,本來就充斥較多傳染病,隨著演化適應,民眾同時期感染到其他病毒,會影響免疫系統、出現干擾素等,來抑制新冠病毒或其他新興病毒感染;也可能因感染的病毒多,容易產生後續交叉保護力,可對付新型病毒。未感染者身體虛弱 ? 研究未下如此結論不過,羅一鈞說,後兩者的支持性研究較少,而前述英國研究雖有提供證據,但研究結論也提及,因樣本數僅有20多個、9成是白人、研究期間也不是Omicron流行期,若要延伸性推論可能不容易,而此研究也未下結論稱這群對象身體較虛弱。羅一鈞說,俗稱「天選之人」可能因為上述機轉產生天然抵抗力,但後續可能因病毒變化,或原有的自然抵抗力慢慢消退後,還是有可能染疫。最重要的抵抗力來源,應該還是接種疫苗所帶來的保護效果,及曾感染過者短期內有保護效果,如果屬於還沒感染過者,建議減少接觸,也可以將疫苗打好打滿,繼續維持自己的抵抗力。【延伸閱讀:沒確診過「天選之人」身體較差? 羅一鈞提3機轉破除說法】天選之人?可能只是無症狀感染者根據羅一鈞提出的三個機轉中的「遺傳基因多樣化」,有些人天生身體ACE2遺傳受體表現較低,因此比較不容易被病毒感染,這樣的人非常稀少,可能全人口中僅3%。黃立民指出,並非所有未染疫者都是天選之人,許多人都說自己沒有得過新冠肺炎,但其實還是要經過抽血檢驗,觀察其S抗體、N抗體,才能確定是否真的不曾感染。所謂天選之人,很可能只是無症狀感染者。黃立民指出,新冠病毒傳播力強,很難完全避免感染,可能因為暴露在病毒的環境時間不長,或是進入體內的病毒量很低,因此成為無症狀的感染者,在這樣的前提下,就不是所謂的天選之人。黃立民說明,真正的天選之人,並不是因為免疫力特別強,因此不會被新冠病毒感染,而是「基因」中的病毒受體較少,因此即使感染了新冠病毒,沒有足夠的蛋白質供應,因此病毒就無法順利繁殖,造成感染。不管是不是天選之人 加強免疫力最重要是不是天選之人不重要,重要的是加強免疫力。黃立民表示,免疫力強能夠避免染疫後產生重症,因此首要是「減少大量病毒感染」,不要跟病人近距離、長時間接觸,同時也要戴好口罩、多洗手,生活環境要定期清潔,做到這些原則,就不大會被大量病毒感染。若免疫系統不佳,黃立民則提醒,有慢性病像是高血壓、糖尿病,應控制好病情,避免染疫後的免疫反應,定期運動、營養均衡、情緒穩定,避免壓力、憂鬱等,這些會影響重症發生率。青壯年人也不可掉以輕心,建議攝取大量維生素、微量元素,增強抵抗力,更有利對抗病毒。【延伸閱讀:BA.5疫情也未染疫是天選之人?黃立民曝原因:並非免疫力特別強】
-
2022-10-0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嚴守醫院1/確診非急症等刀等到哭 一條龍規定動刀好難
新冠疫情朝向感冒化,國內各項管制措施逐漸鬆綁,但對於確診者非緊急手術仍嚴格管制,須解除隔離後才能進行手術。但確診者需要進行非緊急手術,可是醫院一直以沒有病房延後手術時間,等待的煎熬和身體的痛苦,讓他幾近崩潰。主因是確診者手術需要在負壓手術室,再進入負壓隔離病房接受治療,從急診等床和手術、術後照顧,必須打造全隔離和負壓環境。年約六十的男子九月中旬確診後,疑免疫力低下,使幾個月前腳部開刀的傷口化膿腫大,就醫發炎指數達170,標準應在5以下,當下即建議應開刀清創,礙於醫院規定,確診者開刀須使用「負壓手術室」,術後得在「負壓隔離觀察室」,並入住「負壓隔離病房」,只要任一空間不足,手術只能延宕。該名男子的太太說,從入院到正式開刀,足足等了7天,中間三度被告知空腹準備隔天開刀,但最後一刻都落空,不是沒有隔離病房,就是沒有負壓手術室。等待過程中,先生幾乎從「非急症」到「急症」,傷口嚴重化膿,痛到快得到憂鬱症。她說,進入急診等候時,陪病者很多都不是確診者,管控混亂,既然如此,開刀為什麼要堅持一條龍,等同變相刁難。另一名男子,雖然非確診者,但他在疫情期間,睪丸不明原因神經發炎,痛到沒辦法起身,被建議開刀,只是礙於非急症,只能在家裡等,但等待過程「根本度日如年」。● 確診者非急症手術至少延一周 身體轉好才建議動刀新冠疫情影響改變了手術優先順序,這是後疫情時代,醫院、民眾都要面對的問題。台北榮總副院長李偉強說,疫情期間緊急手術不受影響,而該院負壓手術室有一間,進行如Ct值低的確診者緊急手術,包括生產、腦中風、嚴重車禍等,確診者白內障、膝關節置換等非緊急手術,就是等完成隔離,時程約延後一至二周,這不影響病情,主因是確診者七天隔離期間,仍具有傳染力。李偉強說,國內確診患者每日約有四萬至五萬人,甚至還有許多確診黑數,若開放確診者進行非緊急手術,病毒仍有機會傳染給醫護人員。況且確診者常有發燒、發冷、咳嗽等不舒服症狀,此時手術恐影響手術品質、術後復元,身體狀況應是處於良好的情形下再進行手術。三總負壓手術室現有二間,疫情間為安排確診者生產、嚴重骨折、心臟穿刺傷等緊急手術。眼科部一般眼科主任呂大文說,就眼科來說,疫情嚴峻時,視網膜剝離為緊急手術,但白內障、黃斑部皺摺等手術為非緊急手術,確診者等待時間約為兩至三個月,目前疫情趨緩,但確診照者必須完成隔離治療後,才能手術,延後手術時間約一周。林口長庚醫院負壓手術室僅有一間,副院長邱政洵說,依院內規定若確診者執行緊急手術,仍希望在負壓手術室執行,只是如果有其他確診者也有緊急手術需求而負壓手術室有人正在使用,改採取醫護人員用最高規格防護的方式協助進行手術,若非緊急的手術會等患者採檢陰性後再進行。他說,各家醫院的設備條件不盡相同,指揮中心應訂出大原則,讓各家醫院能夠執行。● 替確診者動刀全副武裝 醫師熱到連內褲都濕了新光醫院感染科主任黃建賢說,院方曾設置單獨負壓手術室,但該處並非正規手術室,使用上沒有常備人員、器械,病人運送也都要用救護車載送等諸多限制,後來疫情趨緩,病人開刀需求增加,又改回醫院原本手術室進行,但若是替確診者開刀,仍有諸多限制。黃建賢直言,醫師著防護裝備執行手術很辛苦,原因是防護衣不通風很悶熱,且手套會影響醫師手術技巧、操作精細度,增加手術困難、危險度,甚至有些臨時手術室為了達到負壓等級,必須關掉空調、加裝抽風機將空氣往外抽,內外都熱讓不少外科醫師開完刀「連內褲都濕掉」。對於民眾抱怨,新光醫院副院長洪子仁說,這不是「無的放矢」,但雖疫情已走向感冒化,但是即將結束,而尚未結束,目前也仍為第五類法定傳染病,放寬確診者非緊急手術還需要一段時間,現在只能依靠民眾的公民素質,應等病毒量低一點再進行手術,以保護醫護人員,避免院內群聚感染,影響醫療量能。● 確診者能不能開刀 醫院掌握主要生殺大權台北市醫師職業工會秘書長陳亮甫表示,有些手術雖不緊急不會立刻危及生命,但民眾會不舒服、甚至疼痛,有些傷沒有及時處理,很難確保會不會造成長久不便,醫療界線上難以界定「到底急不急」,但愈早開刀處理越好,包括癌症、泌尿道結石等手術。現在隨著疫情趨緩,許多醫護也確診過,較不擔心處在密閉手術室中會被感染,現在若碰到陽性個案,醫師也有可能戴N95口罩開刀。陳亮甫說,只要過去沒通報的「新確診個案」,即使Ct值很高明顯是舊案,仍得隔離七天,但有些患者即使隔離完,但本身抵抗力弱,病毒量仍然高,醫院憂院內感染、也不一定同意開刀。因此,確診者可否動手術,每家醫院各自為政,政府應明定,如確診者只要隔離完幾天後、Ct值達到多少,就能回到常規處理,也不必強制住專責病房,否則醫院不斷拉高規格,某種程度也會流失病患,且疫情流感化,是否仍須堅守嚴格措施,有必要檢討。● 疫情平穩後 專家:確診者手術可放寬執行台大兒童醫院感染科主治醫師黃立民說,疫情平穩後,負壓手術房的規範其實已經不須這麼嚴謹,嚴防已非必要,應趁現在讓病患趕緊進行手術,不應採取零容忍政策,但完全開放後。恐增加手術室醫護人員的壓力及染疫機會,「開不開放這問題十分困難。」黃立民說,疫情嚴峻時,為防止院內感染,確診者緊急手術須在具負壓環境的手術室進行,但現在院內感染來源為近期放寬的快篩陰入院陪病,手術室嚴防已非必要,因若又迎來下一波嚴重疫情恐持續三個月,而患者手術又得拖上三個月。
-
2022-10-0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嚴守醫院3/調整確診隔離天數 助確診者更快入院治療
13日迎來邊境解封,確診者隔離天數有望調整,調整後,牽一髮動全身,有機會加速入院治療時間。國內確診者目前仍維持「7+7」,7天居家照護及7天自主管理的檢疫規定,日前行政院首席防疫顧問、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透露,專家正討論確診者「7+7」後7天自主健康管理調整方向,有機會優先放寬,如後7天快陰性,即可內用、聚餐或聚會活動。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9月30日在疫情記者會中表示,指揮中心專家會議已做過討論,「7+7」後7天自主健康管理限制確診者不得聚餐、聚會,有調整的必要性,因此目前正在研擬將後7天自主管理,改為一次快篩陰性即可提前解除。指揮中心指揮官王必勝則表示,目前疫情仍處高原期,先前專家有開過一次會議,討論確診者「7+7」調整,未來有可能朝「7+N」,N小於、等於7,屆時後7天篩檢陰性後,後面不用再執行自主健康管理,但何時能篩檢陰性不知道,因此N從0到7天都可能。至於確診者「7+7」的前7,羅一鈞說,在專家會議中,有幾位專家認為隔離期可縮短為5天,但會中尚未達成共識,這部分仍在持續搜集資料與研議中,目前不會調整。確診者「7+7」是否朝「7+N」或「5+N」調整?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成員之一、中國附醫感染管制中心副院長黃高彬表示,目前尚未擬定新制,但理論上Omicron病程約3.3天,從被診斷、出現症狀時起算,到第4天後可能可以篩檢陰性,建議不必隔離太久時間,部分國家像是美國等,現在也採取隔離5天作法。黃高彬認為,台灣政策目前是「7+7」,很難一下子從7天隔離縮短成3天,因為第4天仍有可能篩檢陽性,病毒量仍然不低的情況,如果隔離3天就解除,對社區仍會有一定風險,建議前7天可朝5天做開放,也比較安全。林口長庚醫院副院長邱政洵表示,紐西蘭全面開放後,疫情也沒有太過失控,現階段防疫措施應該回到個人意願上,指揮中心訂定大方向規範,民眾則做好自主防疫措施。台大兒童醫院感染科主治醫師黃立民則說,未來防疫可著重於預防重症、死亡率上,開放邊境對國內疫情影響並不大,國內的檢疫措施確實可以檢討、更改了,但前提是疫情在掌控之中,同時醫療量能需要有彈性,這部分就需要衛福部醫事司來進行調度。新光醫院副院長洪子仁認為,防疫措施隨疫情趨緩應適度放鬆,如取消確診者同住家人、密切接觸者的「0+7」或「3+4」的規定,以及確診者居隔從「7+7」降為「7+0」,再逐步降為「5+0」,讓民眾生活更為便利,不需有太多的管制。指揮中心原訂上周要進行確診者「7+7」後7檢討,但洪子仁表示,目前是疫情高原期,這個時間點若放寬確診者後7規定,「等於讓高原期往上堆疊」,使病毒傳播時間再延長,他告訴指揮中心,不建議這個時間點討論後7放寬。洪子仁建議,應等2個指標出現後,再討論確診者檢疫放寬,包括:一、10月13日境外開放後,對社區風險、醫療量能沒有明顯波動影響。二、本土疫情10月20日出現轉折點,每日新增病例數相較上周同日多減少1%,整體7天移動平均值也會往下降。指標出現後才適合往下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