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9-03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搜尋
確診
共找到
9847
筆 文章
-
-
2021-09-03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嚴防Delta病毒 林智堅:竹市同步升級二級加強警戒
桃園有機師與機師兒子確診共3人,很可能是傳染力強的Delta病毒,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天宣布,由於確診3人都住桃園,即日起自9月9日,桃園市升級二級加強警戒;新竹市也如臨大敵,市長林智堅今天宣布,竹市同步加強防疫,即日起至9月9日,也強化COVID-19第二級疫情警戒措施,呼籲大家一起嚴守社區防線。確診機師都已打完2劑疫苗,仍確診屬於突破性感染,目前基因定序還未出爐,但極有可能是Delta病毒,引起地方關注,確診的機師在自主健康管理期間,在桃園、竹縣與苗縣都有公共場所足跡,雖然竹市沒有相關足跡,但面對疫情,市府仍不敢大意。林智堅今天下午表示,因應桃園市傳出疑似境外移入Delta變異株疫情,秉持區域聯防,竹市同步加強防疫,即日起至9月9日,也強化COVID-19第二級疫情警戒措施,包含縮減集會活動上限室內50人、室外100人;加強賣場與超市人流管制;醫院及長照機構將停止開放探病及探視,陪病及陪伴者限一人。「市府料敵從寬、禦敵從嚴!」林智堅強調,即日起進行7天強化防疫措施,並同樣視疫情適時滾動式調整,也特別呼籲,請民眾務必落實個人防疫,包含外出戴口罩、進出場所實聯制,保持室內1.5公尺、室外1公尺的社交距離。
-
2021-09-03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影/機師兒確診 同校學生曝進度:逐班採檢後統一放學
-->桃園某機師兒子確診,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天公布為案16122,並將針對學校接觸者將採擴大匡列及隔離措施。案16122就讀桃園某高職,今天仍有不少學生到校上課,一名學生下午出面受訪表示,狀況突然,目前正在逐班採檢,採檢之後會統一放學。該名學生與一群同學趁下課出面受訪,被媒體問到「(有人確診)會不會怕怕的」,該名學生還樂天地說「不會啊,很爽」,另也提到一班一班採檢已經正在進行了,學校說採檢後會統一放學,目前大家還是正常上課,會有人來班上通知採檢事宜。該名學生也說,確實是很突然的狀況,大家也不知道實際確診情形,家長們也不知道這個狀況,目前就是等候採檢,還說大家都在學校沒有離開,但有些人因為中午放學先離開,但因為要採檢被學校臨時召回。
-
2021-09-03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嚴防Delta入侵 指揮中心:桃園市即日起升二級加強警戒
長榮航空近期出現三名機師「突破性感染」,其中一名機師的小孩也確診,其就讀於桃園市某高中今天因此停課,下午進行全校採檢。為嚴防Delta病毒入侵台灣,指揮中心即日起加嚴機組員檢疫規定,指揮官陳時中也宣布,由於確診三人都住桃園,因此即日起自9月9日,桃園市升級二級加強警戒。陳時中表示,機師小孩案16122,為一名高中生,先前對於學生確診,原是一位確診全班停課,兩人確診全校停課。但此案例高度懷疑是Delta,因此謹慎處理,全校都需要停課,包括同班同學家人集中檢疫,跨班同學是集中檢疫14天,預防性集中檢疫,採檢完畢後,確定不會傳給家人,預防性集中檢疫可以提早解隔離。陳時中表示,因為3人都住在桃園,主要足跡都在桃園較多,除了有兩個足跡在新竹縣,有一個足跡還有苗栗縣,會請他們擴大採檢隔離。而桃園市本身加強警戒,集會活動的上限改為室內50人、室外100人,賣場超市加強人流管制,醫院長照停止探病探視,陪病等縣一人,我們觀察七天之後滾動式檢討。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天表示,因應境外移入Delta變異株疫情,宣布自即日起至9月9日,強化桃園市COVID-19第二級疫情警戒相關措施,請民眾落實遵循。強化措施如下:一、集會活動人數上限降為室內 50 人,室外 100 人,若超額得提防疫計畫報請桃園市政府核准後實施。二、賣場與超市加強人流管制。三、醫院及長照機構除例外情形,停止開放探病及探視;陪病及陪伴者限1人。指揮中心表示,除上述措施外,也請民眾持續落實第二級警戒其他措施,與政府共同努力,嚴守社區防線。
-
2021-09-03 新冠肺炎.疫情數字
圖表/0903確診個案數、分布縣市、死亡病例一覽
0903確診個案數、分布縣市
-
2021-09-03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長榮5天3機師突破性感染 工會急籲高風險場站暫停派飛
一名長榮航空機師,打過兩劑AZ疫苗且滿14天後仍確診,成為首例機師「突破性感染」個案,其基因定序為Delta變異株。今天又傳出,長榮還有兩名打完兩劑AZ疫苗且超過14天的國籍機師,從澳洲返台後確診,恐怕又是突破性感染,等於五天就有三機師確診,引發外界恐慌。對此,桃園市機師職業工會今天再提出呼籲,希望未找出感染源前應對高風險場站暫停派飛,拒絕成為破口。工會說,昨天才發稿,公開呼籲指揮中心,在未能有進一步有效防止Delta病毒傳染的具體措施前,應儘速宣布長程航班(外站隔夜)機組員,返台後居檢天數比照一般旅客14天,更應規範航空公司於機組員檢疫期滿前,不得提前再次派飛執勤,未料今再度傳出兩名長程航班機組員確診,且兩人皆已施打兩劑疫苗,其中一名機組員疑似遭同飛機組員傳染,此消息已造成長程航班機師高度恐慌、人人自危。工會說,為確保機組員與台灣國人健康安全、避免傳染力更強的Delta病毒成為防疫破口,緊急提出呼籲,在完成嚴謹相關疫調與基因定序、同時提出具體且有效降低外站感染風險前,應對高風險場站暫停派飛。工會指出,今年6月17日,已發文予指揮中心,主動提醒包括歐美等國的機場外站因陸續解封或防疫措施降級,甚至已出現當地工作人員不再強制配戴口罩的情況,染疫風險恐將高於往常,當時並懇請指揮中心能在機組員檢疫天數未滿期間勿允許再度派飛執勤,以降低染疫及機組員交叉感染風險。然而,指揮中心於7月5日回函,僅表示因已要求主管機關落實「外站零接觸」等措施,除非機組員往返於被列入重點高風險國家(不包含美國),指揮中心將維持檢疫天數未滿前得再次派飛執勤規範。工會說,許多長程航班機師近期都曾反應,包括美國各機場在內的外站,因已進入解封狀態,防疫層級大幅降低,包括卸貨、清潔甚至海關人員,都已出現高比例未配戴口罩情況,且美國疫情近期再次攀升。工會也曾在3月與7月與航空公司召開會議時,反應包括芝加哥、安克拉治、布里斯本等外站作業人員上機未配戴口罩,然而航空公司僅表示無法強制要求外站人員配戴口罩。工會說,於疫情高風險國家長時間執勤風險,絕不應僅由基層機組員承擔,必須極為嚴肅提出以下四大訴求:1. 指揮中心與航空公司應儘速完成調查工作(包括疫調與基因定序等)。並參考奧運模式,由指揮中心派出防疫官員全程監視並稽核外站防疫流程。2. 指揮中心、主管機關與航空公司應針對外站(尤其美國各地航站)解封後之情況與風險,同時考量國際新一波疫情發展,儘速提出積極、科學、且有效降低機組員日後於出入外站再遭感染風險的政策與辦法。3. 在連續確診組員感染源未確定之前,應暫停派飛該疑似高風險場站。4. 為避免重蹈此次同班機組員交叉感染覆轍,組員居檢期間,不得再次派飛、執勤,指揮中心與航空公司應秉持防疫原則,保護組員免於染疫風險與恐懼。
-
2021-09-03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獨/長榮機師兒確診 全校逾2千人PCR⋯同學不敢吃午餐
桃園某機師傳出新冠肺炎確診,他的兒子就讀桃園的學校,校方今晨接到消息,緊急通知該班所有學生停課不必到學校。一名學生向本報表示,校方將對師生PCR篩檢,對此衛生局也證實會進行PCR。至於放學時間,校方強調會依照衛生局指示。學生表示,學校前幾天是由機器自動量體溫,但是今天就改成人工用耳溫槍來量,上午原本都照常上課,但10點校方透過廣播先宣布,下午的課程包括體育課一律改在室內上課,過沒多久,老師又拿出紅色大塑膠袋讓學生裝東西,要同學先做好停課準備。學生表示,衛生局後續透過廣播,向師生衛教宣導,表示接下來14天要改採遠距教學,並要學生自主健康管理,據他了解,校方已準備好快篩試劑,但後來決定全面改採PCR篩檢。他說同學們對於消息都非常震驚,不知道這兩天有沒有產生傳播鏈,很多班級中午也嚇到不敢吃飯。由於衛生局衛教時指出不得搭乘公共交通工具,有些住比較遠的同學只能請家長接送,或自己騎youbike回家。另也有一名學生家長上午11時許接到學生電話,內容只說學校要停課,心裡想過跟疫情有關,來到學校接人,學生再次來電說要快篩完才能離開。對於外傳學校下午會提早放學,校方強調是誤傳,下午學校會正常上課,放學時間則依照衛生局指示,由於這次事件市府相當關注,衛生局已規畫PCR篩檢也準備快篩包,如果有做PCR,全校師生共兩千多人,應該也會需要一些時間,校方全力配合。
-
2021-09-03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我的經驗/沒穿背架護腰也沒開刀 脊椎滑脫靠運動自癒
數年前因腰背痠痛、屁股與腳痠麻,連提物、行進都感困難,朋友認為問題出在脊椎,建議至醫院檢查。初次到某地區醫院檢查,醫師檢查後吿知,可能脊椎與肌肉受損,建議再觀察並穿上背架護腰,但工作繁忙與痠痛仍在容忍範圍,所以未穿戴背架,每天仍依習慣晨運健走,一個多月後,腰部疼痛指數上升,又再趕赴醫院就診。走久了 疼痛居然消失這次改看另一位醫師,做了電腦斷層掃描,診斷為「脊椎滑脫」,必須開刀治療,原想配合醫療,但考量年關將近,許多待辦事項,擔心開刀影響工作進度,於是選擇年後再就診。但我還是忍痛工作、早晨持續健走,雖然步履蹣跚,誰知走久了疼痛感居然消失,開刀之事就此擱置。年後因女兒工傷腰間痠痛陪同就醫,正好是同位醫師看診,我順便請教醫師,確診了脊椎滑脫,現在為何不疼痛?醫師回覆說:「也許運動久了,腹部肌肉緊實,讓腰部包覆緊密,脊椎壓力減輕,進而改善疼痛。」不同醫師 診斷結果不同我非固執也非輕視醫師專業的人,只要身體病痛都會遵照醫師指示,只是為何同醫院不同醫師的診斷,竟會有如此南轅北轍的診斷結果,真是讓人無所適從。我很幸運,靠著持續運動,擺脫鐵甲衣的束縛與開刀的折磨,現在還跟常人一樣,腰無疼痛感、活動無礙。有此親身經歷,建議身有病痛當然交由醫師檢查,有重大病情可多方諮詢,讓自己多個選擇,說不定幸運之神會給予眷顧。
-
2021-09-03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AZ+BNT打3劑 仍突破性感染
國內昨新增五例新冠肺炎確診案例,一例本土、四例境外,其中一名境外移入案例,AZ混打兩劑BNT,施打三劑仍染疫。昨增一名死亡案例,六月廿七日即因新冠肺炎確診死亡,日前家屬於台北市請領慰問金才發現醫院沒通報。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昨說重話「請北市好好督導醫院是否確實即時申報」。八月廿六日自美國入境的六十多歲本國籍男性(案一六一一三)於九月一日採檢確診。他先前已接種過一劑AZ疫苗,並於八月初混打一劑BNT疫苗,八月底再接種第二劑BNT疫苗。雖接種第三劑未滿十四天,但仍符合突破性感染的定義,指揮中心目前研判該案是在國外染疫。同為境外移入確診個案的四十多歲俄羅斯籍女性(案一六一一四)是目前首位接種二劑俄羅斯「衛星五號」(Sputnik V)滿十四天仍發生突破性感染的案例。昨新增一例死亡案例為六十多歲的男性(案九九三三),有慢性病史以及萬華區活動史,五月廿一日出現喉嚨刺激感、咳嗽等症狀,五月廿七日就醫採檢並住院治療,六月三日確診,六月廿七日死亡。該案延遲兩個多月通報,陳時中解釋,因收治死者的醫院並未申報,導致家屬向北市請慰問金才發現,強調已請北市督導該院申報要確實。根據指揮中心統計,自五月十一日至八月卅一日累計公布一萬四七九六名確診案例,已有一萬三六九二人解除隔離,解隔離人數達確診人數的九十二點五%。
-
2021-09-03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心血管患者顧忌疫情不回診 醫提醒恐心肌梗塞
疫情期間,許多有心血管疾病患者因擔心染疫而未回診,出現服藥空窗期,甚至因此引發心肌梗塞送醫急救,比以往夏天時多了許多。醫師強調,心血管疾病患者不可擅自停藥,尤其已經放置心臟冠狀動脈支架的患者更須小心,避免心肌梗塞突然報到。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心臟檢查室主任潘泓智說,受新冠疫情影響,原本追蹤治療良好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因擔心染疫風險而不敢至醫院回診,連帶也中斷服用藥物,造成心臟冠狀動脈支架內急性血栓,所幸經緊急進行心導管手術後,才撿回一命。他指出,心臟疾病長期位居國人十大死因第二名,確診後除了必須配合調整不健康之生活型態,更應該接受長期藥物治療。若自行停藥,很有可能產生高死亡風險的心血管急症,就算救回一命也會留下後遺症,影響日常生活功能。擅自停抗血小板藥物,可能併發急性心肌梗塞,停心臟衰竭藥物,有肺積水呼吸衰竭的風險,停降血壓藥,嚴重的患者甚至有腦出血或主動脈剝離的可能。此外,一般民眾如果有心臟疾病常見症狀,如胸悶、氣喘、心悸、下肢水腫等,很有可能因為疾病初期症狀不嚴重,不願意至醫院診治。拖了幾個月後,直到症狀無法再忍受才來就醫,但這種狀況往往一到醫院就十分嚴重危險,錯失治療黃金期。潘泓智說,對於心血管疾病的患者而言,擅自停藥往往會造成不可忽視的生命風險,所以要減藥甚至停藥,都一定要先跟醫師討論。如果日常生活中出現心血管疾病常見症狀,也千萬不能輕忽,早期診斷才能早期治療控制,預防憾事發生。他提醒,在疫情嚴峻的狀況下,善用醫院的視訊門診或電話門診,也不失為一個兼顧防疫及心血管健康的好方法。
-
2021-09-02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打3劑疫苗仍確診!國內首見俄羅斯疫苗「突破性感染」
國際疫情嚴峻,指揮中心今公布,新增4例境外移入中,其中一人曾打過三劑疫苗,包括一劑AZ與兩劑BNT,但近期仍確診,另外一例則首見俄羅斯疫苗,兩例皆符合突破性感染。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說,案16113在4月底接種過AZ疫苗,8月又打過2劑BNT疫苗,入境後於9月1日採檢,今日公布確診,已經超過接種第三劑滿14天,是符合突破性感染的定義,研判應在8月26日入境前就在國外感染,8月26日雖還沒滿第三劑14天,但仍屬於突破性感染。羅一鈞說,案16114分別在7、8月初,分別打過俄羅斯衛星V疫苗,是首次有俄羅斯疫苗入境旅客,8月31日採檢確診,超過第二劑14天,符合突破性感染定義。發言人莊人祥補充,今境外移入四例中,Ct值分別為21、28、33.5、21。國內未來疫苗佈局,是否年底會達到第二劑涵蓋率目標?指揮官陳時中說,要看進貨速度和量,才知道精確數目,目前先滿足第一劑覆蓋率。
-
2021-09-02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本土確診1例、境外4例 死亡案例請慰問金才知沒通報
國內新增5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1例本土及4例境外移入,另確診個案中新增1例死亡。中央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今天新增死亡案例,死者是6月27日死亡,但就診醫院沒有通報,一直到家屬和台北市請領慰問金才發現,未來會請北市督導該院確實申報,目前解隔離率為92.5%指揮中心表示,今日新增之1例本土病例(案16112),為30多歲男性,因其他原因就醫採檢,於今日確診(Ct值37.5)。個案為無症狀感染,衛生單位已啟動醫院及社區調查與防治,已匡列接觸者1名,餘疫調中。指揮中心說明,今日新增1例死亡個案(案9933),為60多歲男性,有慢性病史及萬華區活動史,5月21日出現喉嚨刺激感、咳嗽等症狀,5月27日就醫採檢並住院治療,6月3日確診,6月27日死亡。指揮中心指出,近期確診個案解隔離情形,5月11日至8月31日累計公布14,796位確診個案中,已有13,692人解除隔離,解隔離人數達確診人數92.5%。指揮中心表示,今日新增4例境外移入個案,分別自美國(案16113、案16115)、俄羅斯(案16114)、南非(案16116)入境,入境日介於8月19日至8月27日。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2,733,767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相關通報(含2,716,052例排除),其中16,006例確診,分別為1,424例境外移入,14,529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2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另累計110例移除為空號。2020年起累計 837例COVID-19死亡病例,其中827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410例、台北市317例、基隆市28例、桃園市26例、彰化縣15例、新竹縣13例、台中市5例、苗栗縣3例、宜蘭縣及花蓮縣各2例,台東縣、雲林縣、台南市、南投縣、高雄市及屏東縣各1例;另10例為境外移入。指揮中心再次呼籲,民眾應落實手部衛生、咳嗽禮節及佩戴口罩等個人防護措施,減少不必要移動、活動或集會,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場所,或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並主動積極配合各項防疫措施,共同嚴守社區防線。
-
2021-09-02 焦點.元氣新聞
56歲男吸電子煙兩周身體急速變差 想戒斷卻發現肺壞了
使用電子煙短短兩周竟引發嚴重肺損傷。一名56歲男子一天一包菸,連續抽38年,有天老菸槍想嘗試電子煙,短短吸兩周後發現,運動開始會喘、乾咳,甚至食慾開始變差。他的症狀持續兩個月後,決心要戒菸,赴門診檢查發現,肺部已經泛白浸潤,有發炎現象,肺功能降到同齡者的6、7成,確診肺損傷。電子煙危害不在話下,其成分複雜,因個人體質造成的危害也不同。台灣胸腔暨重症醫學會理事長王鶴健說,電子煙油含丙二醇、甘油、尼古丁與其他化學品,如水果味、薄荷味、 焦糖味,等化學香精與增溶劑,已知有近 1萬6千種添加物用於煙油調味。電子煙油加熱後,釋放出甲醛、乙醛,分別為一、二級致癌物,還有重金屬,像是鉻、錳、鎳、鉛。澳洲研究,電子煙可檢出超過164種有毒物質,造成人體嚴重傷害,尤其是肺部。美國則是在2007年允許電子煙進入市場,幾年後發現肺部新興疾病,美CDC特別在2019年,正式將電子煙引發的肺部疾病,如肺部損傷等,命名為「EVALI」 。收治這名男子的王鶴健說,肺損傷是否為「EVALI」,必須先排除新冠肺炎,或相關感染引起,而醫師在問診時,也會特別詢問是否有抽菸習慣,並加問是否吸食電子煙,因為民眾會認為,電子煙根本不算是菸品。該男子經檢查發現,肺部確實有異常,肺功能降到同年齡層的6、7成,肺容量已明顯變小,氣體交換變差,甚至住院沒有改善,進一步切片發現,肺部有纖維化現象。王鶴健提醒,電子煙成分不明,有些不良業者甚至會加入大麻油成分,這都是加速急性肺損傷的因素。另外,美國在電子煙進入市場後發現,有20%的青少年使用過相關產品。王鶴健呼籲,電子煙是青少年使用紙菸的入門,使用電子煙的兒童與青少年,未來吸紙菸動機更是高出兩倍,除增加一般心血管疾病風險外,也增加罹患新冠肺炎與重症風險。 ※ 提醒您:抽菸,有礙健康
-
2021-09-0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防Delta入侵! 醫:關鍵5萬人打第3劑 建立人肉防火牆
國內外頻傳接種2劑疫苗仍染疫案例,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昨日證實,日前確診個案16066為已接種2劑疫苗的長榮航空機師,基因定序為Delta變種病毒,成為國內機組員首例「突破性感染」個案。萬芳醫院精神科醫師潘建志認為,第一線工作人員應優先施打第3劑疫苗,完成環狀接種,建立「人肉免疫防火牆」,隔絕Delta變種病毒進入國門。潘建志今在臉書發文指出,長榮航空機師案16066打過2劑疫苗仍確診,基因定序確定是Delta變種病毒。國外流行九成以上為Delta變種株,打2劑疫苗防不了其突破性感染,而台灣四面環海,病毒必須要經由人體才能傳染,若國境被攻破,只有一種可能,就是經由第一線接觸到境外確診個案人員,再傳染進入社區,實例已在中國發生。潘建志認為,第一線工作人員包含機師、公服員、機師海港工作人員、清潔人員、檢疫人員、過境旅館、檢疫所、防疫旅館、航警保全、照顧境外確診者醫師、護理師、檢疫巴士計程車司機等,有必要打到第3劑疫苗,最好是mRNA疫苗如BNT或莫德納,另也支持施打過2劑AZ疫苗的醫護人員,第3劑混打。潘直言,如果Delta變種確診傳進來,台灣勢必要付出非常重大的社會成本才能控制下來,而要讓全體打疫苗,達到群體免疫還要很久的時間,建議可先採取環狀接種策略,「我估計讓關鍵5萬人先施打第3劑mRNA疫苗,就能有效完成環狀接種,建立『人肉免疫防火牆』」,爭取讓更多社區民眾接種疫苗的時間。潘建志說,別以為國境不會再淪陷,紐西蘭清零好幾個月,嚴厲的檢疫隔離方式一直很有用,但近期仍被Delta變種病毒突破,Delta一旦進入,紐西蘭只能再度風城,經濟損失巨大。醫界已經認可已接種第3劑疫苗防堵Delta變種病毒,以色列排入排程、歐美許多國家也開始推廣。潘表示,環狀接種也是正統流行病學控制傳染病的手段,一個環不夠,甚至可以打疫苗打到兩個還,像是第一線工作人員的同住家人,「5萬劑疫苗,成本比三級或四級警戒,可以說非常非常的低,莫德納還有庫存,BNT又飛來,是一星期內能完成的可行方法,希望指揮中心這次也能接受建議。
-
2021-09-02 該看哪科.兒科
腸病毒增多 開學戴口罩勤洗手
學校開學讓家長擔心新冠肺炎疫情,台中慈濟醫院小兒科醫師李宇正提醒,最近腸病毒就醫、住院的學生呈現增加趨勢,提醒家長叮囑孩子戴口罩之外,也要正確洗手,感染腸病毒也要避免到校,避免交叉感染。腸病毒往年在5、6月流行,今年沒有相關個案,最近卻突然出現病例,李宇正推測,應是5月中全國停課,小朋友缺少人際接觸,因此5、6、7月,幾乎沒有腸病毒個案。直到最近,門診才發現多個腸病毒病例,李宇正指出,9歲女童持續高燒數日,診所診斷為扁桃腺發炎,小朋友後來出現吃不下東西的情形,來台中慈濟醫院急診,發現後咽出現許多小水泡,才確診是腸病毒感染,隨即收治住院。另外有2歲多幼童才剛到幼兒園上課一周,家長發現孩子發燒、食慾不佳,到台中慈濟醫院門診就醫,發現除了咽喉有許多小水泡,手、腳也有小水泡,診斷也是腸病毒。李宇正推測腸病毒個案增加,應是幼兒園陸續開始恢復上課,加上不少人趁微解封,在暑假結束前帶小朋友出去走走,才使腸病毒個案增加。台中市衛生局表示,台中市上周腸病毒急門診就診人次為157人次,較去年同期269人次略低,也遠低全國流行閾值1.1萬人次,代表全國尚未進入流行期。適逢各級學校開學,李宇正建議,幼兒園老師除幫小朋友量體溫,可多注意學童咽喉有無小水泡。如診斷感染腸病毒,應落實生病不上課,以避免因與其他幼童接觸造成交叉感染。酒精殺不死腸病毒,家長要落實兒童飯前、便後用肥皂徹底洗手,用漂白水消毒居家環境,陽光曬棉被、煮沸餐具餐巾,藉高溫抑制腸病毒活性。
-
2021-09-02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擬取消醫院免費PCR 柯文哲:疫情幾乎已消滅
台北市長柯文哲今天表示,北市本週目前只有一例解隔前確診的個案,已經許多天沒有不明感染源的確診者,可以說疫情幾乎已經消滅掉了,正考慮是否繼續提供免費PCR服務。台北市政府下午舉行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防疫因應記者會,柯文哲說,台北市今天新增一例個案,不過市民不用緊張,這例個案是之前一個確診者的家人,在解隔離之前確診。柯文哲表示,這例個案的症狀很輕微,又有明確感染源,是安全的個案,且台北市本週目前只有這一例個案,已經有好幾天的時間沒有發現社區感染者,可以說台北市的疫情幾乎是已經消滅掉了。柯文哲指出,台北市提供免費PCR核酸檢測的醫院昨天共協助1992人採檢,全數為陰性,因此他慢慢在思考,如果做了幾萬個才抓出一例個案,但每做一個人要花費新台幣3000元,必須考慮一下這個成本值不值得,免費PCR要做到什麼時候。柯文哲強調,目前還在觀測期,社區裡可能還是有1、2個潛伏個案,今天又有28萬名高中以下學生開學,瞬間人流上升,所以還是要小心謹慎。台北市副市長黃珊珊補充,今天新增的個案(案16110)是之前懷孕台電員工(案16001)的婆婆,與孫子從8月19日開始在家裡居家隔離,當時採檢是陰性,解隔離前轉為陽性。黃珊珊說,案16110沒有任何接觸史,所以沒有匡列對象,也沒有擴散出去的狀況,所以即便社區裡面還是有潛藏的感染源,市民可以不用像之前那麼緊張,把自我防護做好就可以了。
-
2021-09-02 新聞.元氣新聞
呼吸治療師獎勵爆被欠一年 衛福部官員這麼回應...
「我們也都在第一線,為什麼連清潔人員都拿到獎勵津貼,我們卻被遺忘。」一位於新北市服務的呼吸治療師忍不住發聲,批評衛福部沒有照顧呼吸治療師。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企業工會秘書高若想表示,初步統計多家醫院並未對呼吸治療師造冊,即使造冊獎勵也未核發,而有造冊通過衛福部審核,也只發到去年6月,後續的獎勵,完全無消無息。衛福部醫事司司長劉越萍回應,去年度團體獎勵已在8月底全數發出,今年上半年的獎勵,礙於加照顧「疑似」案例也可領取獎勵,重新撈健保資料,預計9月會陸續發放。高若想表示,照顧確診患者,衛福部給予的有兩大部分,一部分是津貼,一部分是獎勵。呼吸治療師並未有專屬的津貼,而大部分的津貼發放都有準時發給。獎勵的部分,衛福部給每一個專責病房之病室,獎勵費用上限10萬;專責加護病房之病室獎勵上限為15萬;依照收治個案以及佔床率給予獎勵費用,每一個病室每月一萬,應有15%以上,分配給病房的相關工作人員;依收治個案數、病情嚴重度及住院天數給予獎勵費用,且應全數分配予第一線及共同照護之醫事人員:肺炎患者每人日3000元,使用呼吸器或高流量氧氣鼻導管全配系統患者每人日1萬元。高若想表示,呼吸治療師大多沒有拿到獎勵,日前詢問衛福部,對方指出因為醫院在呼吸治療師的造冊名單錯誤百出,直接調閱健保資料,只要有使用呼吸器就編列獎勵給醫院,8月已經把獎勵發給醫院,醫院一個月內要把獎勵發放給員工。高若想表示,目前最大的問題是,衛福部還是希望醫院能提供造冊名單,以確保未來有呼吸治療師未拿到獎勵時可以核對。反之,若沒有呼吸治療師反應,醫院到底有沒有把獎勵發下去給呼吸治療師,不在他們監測範圍中,很多醫院目前沒有工會,導致呼吸治療師的力道很薄弱,後續會提醒所有呼吸治療師,向醫院詢問獎勵金,確保自身權益。劉越萍表示,針對呼吸治療師的獎勵,原本109年的規定是僅給予照顧確診者,今年2月左右工會爭取將照顧疑似病例也應該納入獎勵,衛福部同意後,原本僅撈確診的健保碼,目前還在整理照顧疑似案例的資料,近期資料會統整,今年上半年的獎勵金將會在9月左右發放,比照去年用上半年、下半年各發一次的方式,發放給各家醫院。劉越萍表示,津貼的部分每個月都有陸續發放,獎勵才是採取半年一次發放。獎勵發放的方式,衛福部會先撥款八成給醫院,醫院核對名冊後,確認符合,將院內造冊的名冊提供給衛福部,衛福部會將後面的二成全部提撥給醫院;今年八月底已將去年下半年所有的團體獎勵金都發給醫院,員工可以向醫院詢問,實際發放時間。
-
2021-09-02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10人在台灣完整接種疫苗仍染疫 皆為輕症個案
指揮中心今天公布,目前有10例在台灣完整接種2劑COVID-19疫苗,仍發生突破性感染個案,為8例本土病例與2例境外移入,但皆為無併發症的輕症個案。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統計,截至8月29日,共計逾88萬人已接種2劑COVID-19疫苗,但接種後滿14天、符合完整接種定義的約66萬人,分別為44萬人接種阿斯特捷利康(AZ)疫苗、22萬接種莫德納(Moderna)疫苗。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目前統計10例突破性感染個案,皆是接種AZ疫苗,但都屬無併發症的輕症個案;另目前尚未出現完整接種莫德納疫苗後仍染疫的個案。莊人祥說,10例突破性感染個案,包含8例本土個案與2例境外移入;10例當中有5例完成定序,包含4例最早在英國發現的Alpha變異株,以及1例最早在印度發現的Delta變異株,為日本境外移入個案。此外,指揮中心今天公布新增5例境外移入個案,其中3人曾接種疫苗。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說明,其中2名本國籍人士7月自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入境,2人都在今年1到2月間接種中國國藥疫苗,但雙雙皆於5月在杜拜確診染疫。羅一鈞表示,2人當初返台入境及檢疫期滿採檢皆為陰性,但8月30日因工作需求採檢確診,但檢驗Ct值高,代表病毒量低,研判是先前確診過導致,根據病史與疫苗接種狀況屬突破性感染。而另名曾接種疫苗仍染疫的個案,是自尼加拉瓜入境的50多歲本國籍女性,羅一鈞說,這名女性曾於8月下旬接種1劑嬌生(J&J)疫苗,但接種後尚未滿14天,因此並非完整接種後突破性感染個案。
-
2021-09-01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突破性感染國內有8例皆接種AZ!莫德納暫無發生
國內近期因機師確診案例,為機組人員首例出現突破性感染,國內案件統計突破性感染案件也備受關注。中央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指出,所謂突破性感染,為完整接種後十四天仍確診者,目前根據資料庫統計結果,本土個案中已接種滿十四天仍確診者目前有八例,突破率為0.000012%。莊人祥表示,目前不看國內疫苗施打的廠牌來看,已接種兩劑接種後十四天目前有8例傳出突破性感染,經過定序之後都是Alpha變異株,另有一例為Delta變異株是日本境外移入。針對8月15日接種後14天已有66萬人完成第二劑,突破率是8除以66萬人,突破率為0.000012%。他指出,另外還有2例境外移入,也是突破性感染,不納入此統計。目前8例突破性感染,主要都是AZ完整接種後發生的,要算突破發生率就是8除以44.1萬人,莫德納目前沒有在國內發生突破性感染。
-
2021-09-01 新冠肺炎.疫情數字
圖表/0901確診個案數、分布縣市、死亡病例一覽
0901確診個案數、分布縣市
-
2021-09-01 癌症.肝癌
萬人迷王光輝過世 專家:肝癌高危險群應定期篩檢
前兄弟象總教練、有「萬人迷」之稱的王光輝前天癌逝,王光輝去年確診肝癌末期,肝癌初期無症狀,當出現腹脹腹痛、疲倦、食慾不振、黃疸、腹水等症狀時往往已是肝癌晚期,醫師提醒高危險群應定期篩檢,才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衛福部南投醫院院長洪弘昌是肝膽腸胃科專家,他說,癌症連續39年國人十大死因之首,肝癌為癌症死亡率第2位,患者早期通常沒有症狀,易被忽略,被發現時大多已是晚期,肝癌因此稱為「沉默殺手」。不過醫學進步,肝癌治療多元,晚期病人仍可獲得不錯的治療成效,別輕言放棄。洪弘昌說,慢性B、C型肝炎、肝硬化、酗酒、代謝性疾病、長期攝入黃麴毒素及肝癌家族史等皆是肝癌的危險因子。高危險群可以透過定期返診,利用腹部超音波掃描、血液檢查(甲型胎兒球蛋白)來篩檢肝癌。醫師也會視病人情況安排其他影像學檢查,例如核磁共振、電腦斷層或者血管攝影,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手術切除是目前最主要及有效的肝癌治療方式,不過並非每個患者都適合手術治療。不適合開刀時,會依個人的病情及腫瘤的狀況來安排射頻燒灼、動脈栓塞、藥物注射、肝臟移植等治療方式。洪弘昌也提醒平時應規律運動、控制體重、不飲酒、不熬夜、注意營養均衡攝取,減輕肝臟的負擔。
-
2021-09-01 該看哪科.泌尿腎臟
年輕人高血壓別輕忽!患多囊腎52歲得洗腎染新冠恐致死
年紀輕輕出現高血壓,恐是「多囊腎」來惹禍!根據統計,目前全台9.2萬洗腎人口,大多以為是糖尿病、或飲食習慣引起,不過醫師指出,有2至3%洗腎病患罹患「多囊腎」遺傳疾病,常出現高血壓、腰部疼痛、血尿等症狀,若多囊腎患者感染新冠肺炎,恐因腎功能驟降引起重症與死亡。中華民國多囊腎腎友協會理事長、天主教輔仁大學附設醫院腎臟科醫師高芷華表示,多囊腎正式名稱為「自體顯性多囊性腎臟病」,又稱泡泡腎或PKD,為一種慢性腎臟病,有九成原因來自遺傳,男女遺傳機率相同,只要父母有一人患病,自己就有五成機率罹病,且未來一定會發病。高芷華指出,多囊腎患者發病後進入病程,腎臟上會長出充滿體液、無功能的囊腫,就是俗稱的「水泡」,以平均每年超過5%速度變多變大,可能膨脹到正常腎臟的20倍。她表示,一般正常腎臟約12公分,有些較小約9.5公分,多囊腎患者可能變大到20公分,造成腎功能下降,相較一般慢性腎臟病患平均67.3歲才洗腎,多囊腎病友約52歲就洗腎,足足提早了15年。國家衛生研究院暨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腎臟科醫師黃道揚表示,多囊腎發病初期大多無症狀,但腎臟囊腫進入快速生長期後,會出現高血壓、腰部疼痛、血尿、泌尿道感染、腎結石等五大症狀,一旦腎臟受損,血壓調節功能就會降低,超過五成患者不到30歲就會出現高血壓,若沒有及時控制,有5至10%機率出現腦出血。黃道揚說,巨大如「橄欖球」的腎臟,可能壓迫腹腔器官,導致長期腰痛,若擠壓到胃會降低食慾,營養不良引發肌少症。若囊腫破掉導致血尿、泌尿道感染,囊腫甚至會阻礙排尿,引發腎結石,他強調,多囊腎不僅衝擊腎功能,還會引起全身併發症,導致腦中風或死亡。建議若出現以上五症狀,應進行影像、血液、尿液、基因等四種檢查,特別是有家族史、腎臟有囊腫者或洗腎者等三類為高風險族群,須至腎臟科進一步檢查。台中榮民總醫院內科部腎臟科主任陳呈旭指出,多囊腎患者擔心將疾病基因遺傳下一代,中斷結婚或生子計畫,若年輕就開始洗腎,也會影響工作表現及生活,更有六成的患者陷入憂鬱。他表示,目前有口服藥物可抑制腎臟囊腫增長,有助於守住腎功能,延後洗腎時機點。有些患者服藥後會頻尿,多半可在服藥2至3周後習慣,也建議可早起服藥,延長最後一次服藥與睡眠間隔,解決夜間頻尿問題。一名44歲胡先生,22歲時確診多囊腎,阿嬤與父親皆為多囊腎患者,阿嬤發病後,因當時洗腎技術不普及,40歲因腎臟衰竭過世,父親則是52歲開始洗腎,61歲出現包囊性腹膜硬化症罕見副作用,69歲離世。目前胡先生透過藥物控制,治療2年半病況穩定。高芷華提醒,感染新冠肺炎後,人體可能會發生細胞激素風暴,導致全身器官受傷害,多囊腎患者本身腎功能不佳,若不幸感染新冠肺炎,恐因腎功能驟降,引起重症或死亡,提醒患者疫務必主動打疫苗,平時也要穩定服藥、積極回診、多喝水,選擇低鹽飲食,降低血壓及腎臟負擔,控制血壓、血糖、血脂,避免激烈運動或撞擊腰部。
-
2021-09-01 該看哪科.兒科
疫情降級再見小兒腸病毒 醫師提醒開學也要勤洗手
今天開學,家長擔心新冠肺炎疫情時,台中慈濟醫院小兒科醫師李宇正提醒,最近因腸病毒就醫、住院的小病人呈現增加趨勢,提醒家長叮囑孩子戴口罩之外,也要正確洗手,萬一感染腸病毒,也要落實生病不上課,避免交叉感染。腸病毒往年在五、六月流行,今年卻幾乎看不到相關個案,最近卻突然出現多位病例,李宇正醫師推測,應是五月中全國三級警戒全面停課,小朋友缺少人際接觸,因此五、六、七三個月,醫院幾乎看不到腸病毒個案。直到最近,李宇正醫師在門診發現多個腸病毒病例,李宇正指出,9歲女童持續高燒數日,起初居家附近診所診斷為扁桃腺發炎,小朋友後來出現吃不下東西的情形,來台中慈濟醫院急診,發現後咽出現許多小水泡,才確診是腸病毒感染,隨即收治住院。另外有2歲多幼童才剛到幼兒園上課一周,家長發現孩子發燒、食慾不佳,到台中慈濟醫院門診就醫,發現除了咽喉有許多小水泡,手、腳也有小水泡,診斷也是腸病毒。李宇正推測腸病毒個案增加,應是隨7月27日疫情稍降,幼兒園陸續開始恢復上課,加上不少人趁微解封,在暑假結束前帶小朋友出去走走,都可能使腸病毒個案增加。適逢各級學校開學,為避免腸病毒透過學童頻繁互動傳播,李宇正醫師提出兩個建議:一、雖然疫情期間,要小朋友脫下口罩張嘴比較困難,仍請幼兒園老師,除了幫小朋友量體溫,可多注意學童咽喉有無小水泡。如診斷感染腸病毒,應落實生病不上課,以避免因與其他幼童接觸造成交叉感染。二、酒精殺不死腸病毒,所以家長要落實兒童飯前、便後必須用肥皂依序完成「溼、搓、沖、捧、擦」徹底洗手,用漂白水消毒居家環境,一一消毒門把等重點,陽光曬棉被、煮沸餐具餐巾,藉高溫抑制腸病毒活性。
-
2021-09-01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接種後死亡增7人 高端3例
國內昨日新增三例本土確診案例、一例境外移入、一例死亡個案。中央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日前確診機師(案一六O六六)為突破性感染,採檢接觸者廿六人,全數陰性,對社區影響不大。發言人莊人祥表示,疫苗不良接種後死亡解剖個案新增七人,分別為接種二例AZ疫苗、二例莫德納疫苗及三例高端疫苗。接種高端後死因包含二例主動脈剝離(桃園陸姓作家及基隆女性),另一例為冠狀動脈硬化心臟病合併心肌梗塞。二例接種AZ疫苗後死因為氣管咽塞、支氣管肺炎,接種莫德納後死因為心肌病變及主動脈剝離。台中市衛生局統計,本土確診個案死亡人數累計五例,但疑注射疫苗後死亡人數卻達一○一人,是確診死亡人數廿倍,雖多數是年長者、慢性病患者,但也不乏健康無虞的年輕人。衛生局指出,這些疑注射疫苗後死亡者雖已提出藥害救濟,但至今仍無一人獲得賠償。國內新增三例本土病例,均非居家隔離期間陽性者,二男、一女,個案分布為新北市二例、台北市一例,其中二例關聯不明,一例疫調中,將持續進行疫情調查,以釐清感染源。
-
2021-09-01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徵召日記/當「確診」從新聞名詞變成工作日常…親愛的,我要去支援萬華篩檢站了!
疫情期間,隨時可能會有非自願、預期之外的旅程,像是被確診、被匡列,立馬得坐上防疫公車直赴旅館或醫院,連行李也來不及收。同樣的忐忑不安,我的旅程卻是自願的,儘管不知道何時會結束。2021年6月6日,宣布三級警戒再次延長至6月28日的前一日,苗栗京元電機群聚的PCR檢測出爐,共有195人確診,大批穿著白色兔寶寶裝的醫療人員進駐竹南科學園區的快篩站,當天本土確診人數含校正回歸就有343例,全國各地頻傳確診案例,人心惶惶。疫情無比嚴峻,此時我拿到了一張疫情限定入場券,不是坐在第一排搖滾區,而是直接站上最危險的防疫第一線:支援篩檢站。疫情限定的意外旅程是的,我參加了台北市退職、退休醫護人員徵召令。一方面心疼長期在疫情中苦撐的醫護人員,而剛好最近轉職唸書,還有點空擋餘力可以支援前線,就上網填了報名表。5月底被通知面試,印象最深的就是主考官用很沉重的語氣說,「在檢疫所,你每天要直接面對確診病人」、「在篩檢站,你要面對的是可能被確診的人」……,「確診」這個在新聞裡令人心驚膽跳的名詞,將是我工作的日常面試後隔了一週多音訊全無,我以為自己被刷掉了還有些傷心,結果週日晚上就被電話告知要去支援篩檢站。我不大清楚倒底招募了多少人,根據報載,雖然報名者有上千人,經過篩選、面試後留下來不到200人,負責篩檢站業務的共有30人,主要支援當時疫情熱區的萬華篩檢站(也就是大家都覺得怕怕的)地方):剝皮寮、中興及和平院區篩檢站。徵召過程如緊急令本來我還擔心疫苗有副作用不想打,但接下來的徵召過程又快又急,常常是突然一個命令下來就要立刻去做,根本沒時間讓你猶豫。譬如訓練課程前兩天以電話及簡訊通知,或是一早10點多接獲電話通知,下午3點前要趕到聯合醫院忠孝院區附近的市場3樓打疫苗;拿到班表1~2天後要上班,大家都慌了,因為事情還沒安排好,最後商議統一改成6月7日開始上班。後來聽說,疫情期間突發狀況、緊急命令(或朝令夕改?)早已是醫療同仁的日常,他們的心臟已被訓練得很大顆。命令來得急,但執行面卻容不得馬虎,因爲牽一髮動全身,自己保護好,才能確保團隊及民眾安全。譬如訓練當天約莫百人(含防疫所)齊聚劍潭青年活動中心禮堂,每人進場前會拿到一大包防護裝備,有手套、N95口罩、防護面罩、腳套、兔寶寶、隔離衣等,我們邊看著舞台上的學姐示範穿脫防護衣,邊在台下跟著穿脫一遍,後方有一整排穿便服的資深護理師緊盯坐鎮,氣氛肅殺,我們一有猶豫或卡關,她們立刻上前指導「你這個要這樣穿……」,比如衣服綁帶袋要綁側邊比較好拉等。負責訓練的護理師告知,「目前的防護裝備很缺,請大家妥善保存,可能第一天上班會用到。」(還好,上班是穿全新的啦!)之後篩檢站和檢疫旅館分組各自帶開做工作說明,像我們就是實際操作演練篩檢流程,每個人輪流做角色扮演,練習了好幾遍才結束回家。坦白說,不害怕是騙人的。離開醫院多年,我拿筆打電腦的時間遠比打針發藥多好幾倍,因此上班前天天在家練習穿脫口罩、手套及三層防護衣(在有冷氣的房間還是汗流浹背,真的好悶熱),練習到手套都破了,另外還錄影下來請曾任職開刀房,感控觀念超強的同組同學幫忙再三確認無誤,然後收拾行李準備上陣。
-
2021-09-01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防疫車隊司機遭爆雙北兩邊跑躲隔離14天 業者這樣說
政府去年起推出防疫計程車,但有投訴人爆料,台灣大車隊旗下司機利用台北及新北市管制空隙,躲避14天自主隔離規定,恐成防疫破口。但北市交通局表示,若該司機健康無虞,且是到新北開防疫計程車,就沒有違反規定,如果是接送一般乘客,最高罰9萬元;台灣大車隊表示,都有嚴格排班,不會有台北司機跑到新北跑車的行為,後續會加強管理司機排班情況。投訴人指出,防疫計程車駕駛需自主隔離14天,之後才能繼續接送居隔者,舉例來說,8月份在台北接送居隔者,原訂9月1日至14日需自主健康隔離,最快9月15日才能繼續開車。由於隔離完結束後半個月也就過去了,所以幾乎是「做1個月、休1個月」的循環。投訴人表示,台灣大車隊旗下不少防疫計程車司機為了能無痛接軌繼續開車賺錢,在台北市及新北市主管單位沒有互相比對防疫計程車駕駛的名單下,台北跑完後,即刻轉往新北繼續載送居隔者,而負責造冊的經理梅耀宇也默許並協助駕駛逃避居隔14天的規範,質疑司機若確診,其足跡恐遍及雙北各角落。台灣大車隊表示,台北防疫計程車/專責防疫計程車造冊司機,依照規定為上班30天,每天工作約6小時,接獲衛生局通知後,防疫計程車專門載送採檢陰性的居家隔離者回家或到防疫旅館,專責防疫計程車則載送採檢陽性的確診者至醫院。台灣大車隊表示,由於雙北負責管理防疫計程車/專責防疫計程車的單位不同,加上有造冊及嚴格管制,原則上不會出現台北司機跑去新北載送居隔或確診者的情況。司機每天上班時,系統會啟動機器司機才能發車,輪到14天自主隔離時,機器就會關閉,司機不可能有辦法開車去其他縣市載客。北市交通局表示,北市防疫計程車/專責防疫計程車是與台灣大車隊簽約,目前約有40輛,會視疫情狀況增減,過去疫情嚴峻時,雙北有協議可互相支援,但只可載送需居隔或確診者,不能接送一般乘客。針對自我隔離14天規定,其實可彈性調整。交通局表示,不管防疫計程車司機是跑30天後,在家自主隔離14天,還是跑60天、90天後再隔離14天,只要做好防護,健康狀態無虞,並在一段時間後進行自主隔離、休息14天即可,倘若違規接送一般民眾,不管是台北司機去新北載送,還是新北司機到台北跑車,雙北市府都有權利依照公路法,處9000元至9萬元。
-
2021-09-01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金門宣布9月1日起 解除公務員「禁台令」、餐飲取消隔板
因國內新冠肺炎疫情漸趨穩定,金門縣長楊鎮浯今天宣布明日起縣內大小餐飲內用,取消隔板及不同桌之人員間保持1.5公尺以上間距的防疫規定,回復原本的用餐環境,在疫後全力加強經濟的復甦。另外,也放寬公務員可赴台洽公。楊鎮浯表示,疫情趨緩、中央也將警戒也降至二級,加上金門一直維持零確診,截至8月29日統計,常住人口第1劑新冠肺炎疫苗覆蓋率已達86.4%,44910人施打疫苗,完成第2劑者也逾一成約5552人。金門縣府強調,因地制宜的適度鬆綁餐飲場所內用規範,期盼地方經濟可以跟著動起來;另外,考量縣府員工多已接種疫苗,為維持公務正常運作及赴中央單位爭取建設預算,自9月1日起放寬可赴台洽公。據了解,這是本月18日澎湖縣宣布取消餐廳內用隔板外,金門算是第2個跟進的,聽到這項政策,金門不少餐廳都叫好,但也有業者擔憂,接下來是金大生返校上課的日子,會有大批的金大生與家長從台灣各地來到金門,有業者就說,既然隔板已經做了,還是會徵詢客人意願,再決定是否使用。
-
2021-08-31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高市餐酒館可內用了 但嚴禁現場表演活動
高雄市長陳其邁召開線上防疫會議會後記者會表示,7月至今,高市針對各從業人員,包括社區長照機構、教育、美容等行業已進行1萬3175個公費快篩,基層診所自費快篩至今也有93例,目前高市社區為安全社區。陳其邁再次呼籲民眾接種疫苗,「不分廠牌,只要是國家認可的疫苗都有保護力,可預防重症死亡率。」市府今也公布餐酒館內用防疫規範,陳其邁表示,基本上比照餐廳規範,且不開放現場表演活動。需落實實聯制、體溫監測、使用隔板、維持社交距離等。陳其邁指出,近日國內外都發生突破性感染,也就是打完兩劑COVID-19疫苗仍確診者。他強調,打疫苗不是不會染疫,但大大降低重症死亡率,也能降低最容易發生的家戶傳染狀況。明天就是高中職以下學校開學日,高市校園已完成清消,陳其邁提醒,校園最需要注意的是教室通風問題,另也提醒校方不要忽略廁所清潔,因廁所有把手、較不通風且多人使用。明日陳其邁與副市長等人也至學校勘察。高雄市從1月至今,新冠肺炎境外移入境外移入確診個案共有境外移入確診個案共有141例,7月與8月有26例境外移入,其中有10人為Delta病毒株。
-
2021-08-31 新冠肺炎.疫情數字
圖表/0831確診個案數、分布縣市、死亡病例一覽
0831確診個案數、分布縣市
-
2021-08-31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台中打疫苗後死亡有101人 確診死亡者20倍且無人獲理賠
台中市本土確診個案累計至今有202例、死亡人數5例,但疑注射疫苗後死亡人數卻達101人,是確診死亡人數20倍,其中雖然多數是年長者、慢性病患者,但也不乏身體康健、年輕人,且最年輕者僅42歲。而且,據衛生局指出,這些疑注射疫苗後死亡者雖已提出藥害救濟,但至今仍無1人獲得賠償。因此盼中央盡速釐清死因,讓民眾早日安心。對於因接種後而死亡,且有疑慮者,衛生局除持續協助家屬提出藥害救濟申請,也協助蒐集相關病歷資料,提送中央審議;若確定因預防接種致死,最高將獲得救濟金6百萬元。衛生局統計,截至30日上午8時,台中市完成AZ疫苗接種77萬2616人次、莫德納疫苗39萬3714人次,疫苗不良反應通報共544案;疑似接種AZ後死亡的有84例、而莫德納部分則有17例。另外,接種高端疫苗後不良反應至上午則有12人,而疑因接種疫苗有不良反應而仍住院者,尚有22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