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8-14 焦點.元氣新聞
搜尋
看護
共找到
588
筆 文章
-
-
2022-08-07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戰疫堡壘/飯店投入防疫 化解各界歧見
首座飯店檢疫所高雄高新檢疫所/飯店投入防疫 化解各界歧見新冠疫情在全球擴散,許多家庭無法相聚。體會到海外遊子與臺商希望與家人團聚過年的心情,2020年底,疫情指揮中心與衛福部旗山醫院院長李永恆及同仁四處勘察高雄飯店,最後選定高雄市區首座擔任檢疫所的飯店﹘﹘高新集檢所,期間化解了居民反彈及同仁的分歧意見,同心肩負起返臺國人隔離檢疫的重要任務。平撫居民反彈、溝通人員配置,成為醫護的助力。李永恆指揮官指出,徵用飯店初期的最大困難,是附近居民反彈,以及衛生組、後勤組、安全組等來自不同單位的人員,因此,溝通與磨合相當重要。他先與當地里長溝通、說明,接案時更請保警身穿便服,避免引起注目,並向居民說明檢疫所防護措施嚴謹,才逐漸平息危機。在人員互動上,初期也各有意見,但他認為,醫護原本的工作便需要高度抗壓,因此,只要發現問題,便由醫護出面協調,經過溝通與合作,彼此逐漸產生默契。防疫不僅是醫護的工作,高新檢疫所後勤組員許瀞心說,剛開始會擔心感染,但一切依照標準程序,疑慮逐漸消失,且飯店人員和保警平常就有民眾問題的處理經驗,因此,在面對住民的疑難雜症,溝通時得心應手,成為醫護很大的助力。護理師細心,從「想喝檸檬水」揪出確診案例。另一項需要溝通的問題是,高新所收住許多移工。旗山醫院護理科主任蘇美曲說,移工剛入住時,會不停打電話詢問,例如不會使用熱水瓶等問題,因此,工作人員錄製操作影片教學解決問題。此外,檢疫所護理師的細心與敏銳觀察更不在話下,一名住民提出想喝檸檬水,專責護理師陳依鈴察覺不對勁,仔細詢問發現,原來是住民有喉嚨癢症狀,雖尚未發燒,為求謹慎,立即採檢,最後確診為陽性,及早攔截。蘇美曲分享,有位菲籍移工離去前用LINE告訴檢疫所人員,他很慶幸自己身處臺灣這個安全的地方,給予防疫工作很大的力量。百萬級檢疫所桃園雙連坡檢疫所/營區房舍大改造 收住移工難在溝通「給你一個環境,你就要去創造它。」雙連坡集檢所指揮官、國軍桃園總醫院副院長詹正雄說,這裡雖然不是最豪華的檢疫所,但肯定是抵擋新冠肺炎最「樸實真誠」的堡壘。委請任職於醫院的看護移工協助翻譯。雙連坡集檢所原為陸軍二一砲指揮部官兵所駐營區,經過兩次大幅整修改造,讓原本獨立房舍的大通鋪,變成有設置獨立衛浴的單間套房,且每一間浴室的排泄物都重拉獨立管線,排到戶外化糞池,避免可能的病毒傳播風險。2020年2月24日雙連坡檢疫所整建完工,八棟房舍共設置了128間套房,迎接返臺民眾隔離檢疫。2020年3月,新冠肺炎在國際間延燒,臺灣在27日宣布,新聘的社福類移工及返鄉探親的產業類移工來臺,必須入住檢疫所,隔天雙連坡成為臺灣第一個收住移工的檢疫所。詹正雄說,移工專案遇到最大的問題是資訊溝通,他們委請任職於醫院的印尼、泰國籍看護移工,協助檢疫所翻譯,將入住須知錄製成音檔,並加入各自LINE群組,由醫院看護移工代為回答問題,他們的愛心付出,給予檢疫所強而有力的支持。收住許多「百萬元罰金的違規隔離者」,挑戰更高。此外,雙連坡所也收住許多「百萬元罰金的違規隔離者」,不過,不少違規者因付不起高額罰金,進到檢疫所後,不但暴怒且配合度低,甚至有人吞藥揚言自殺。為此,工作人員針對不願在群組回報身體狀況的住民,穿上防護裝備走至房門口敲門、敲窗戶,希望住民有所回應。詹正雄也親自出馬,透過電話聯絡,請他們為了身體著想,一切等隔離結束再想辦法解決罰金的事。「國家有難,這時候我們要扛起來。」當臺灣疫情嚴峻時,衛福部醫福會執行長王必勝(現亦為衛福部次長)對詹正雄說了這句話。於是,雙連坡所承接了更艱鉅的任務,升級成加強版檢疫所,面臨一次次全新的挑戰,只為了守護臺灣而努力。
-
2022-08-02 失智.照顧喘息
把失智者當孩子照顧,但別一直逼問:「我是誰?」
照顧失智者,是一條漫漫長路,需要有過人的體力與耐力,尤其面對失智長者的記憶一點一滴隨時間消褪,家人及其照顧者都需要具備正確的醫學知識,才不會有太大衝擊,也較不會無所適從。但其實照顧失智長者若能轉換用照顧孩子的心情去面對,就可能有不同感受,因為我有機會照顧失智的母親,我更知道自己將來要怎麼活!我失智的母親於2021年7月離世,但她的笑容永遠留在人間,留在我心中。回憶之前與母親相處的日子,我花了大把時間陪她說笑、唱歌,嬉戲。她像兩歲的孩子似的,無憂無慮的過生活。有一回,居家醫療探訪回到家,晚飯前叫母親起床,發現復健褲裡有大便,看護幫她洗個澡及洗頭,母親不喜歡別人碰她身體,坐下來吃飯時心情不好,跟她說說話,逗她開心,等情緒緩和後,還是願意把一碗蒸蛋吃完。其實順著她的心,失智老人還是很可愛的。許多人在網路上看過我分享與失智母親互動的生活點滴影片,不論是陪伴母親聊天、唱歌、看電視、玩球、讀報認字等等,或許在別人看來是平凡無奇的日常,對我來說卻是珍惜感恩、含有溫度的情感。用照顧孩子的心情,是甜蜜的負擔也更有警覺心從事失智照護臨床數十年,來到診間求助或是居家醫療接觸的個案家庭背後,都有不為人知的辛酸史;當年發現85歲的母親生活開始無法自理,退化症狀逐漸嚴重,母親也變成失智病患,我更能深刻體會家屬所承受的勞煩與壓力。我把自己當作「母親的母親」,反過來把母親當成「老小孩」般照顧和陪伴她一起玩,例如帶著母親唱一首她熟悉的「小小羊兒要回家」,我帶頭唱、她就跟著和聲,拍手唱著母親熟悉的童謠和老歌,有時她能跟著哼唱幾句:頭腦清楚時,反應速度就會快一點,有時又會變遲鈍。陪她說說話,她也一樣很開心。母親聽懂幾句話,例如:「您叫什麼名字?」、「今年多大了?」、「您是哪裡人?」輕鬆自在的相處,這個「老小孩」心情愉快,回報我們的自然就是笑容滿面。然而在照顧「老小孩」的日常生活,我們也要懂得觀察留意一些生活細節,例如吃飯不想用筷子夾、喝湯不愛用湯匙、希望別人餵食;再例如說話和動作比以前遲鈍,若有出現失智症的10大警訊或異狀,就要有高度警覺,帶他們去醫院就診找出原因。👉推薦閱讀:來了解失智症的10大警訊有哪些!及早發現、及早診斷。因為我深刻體悟,子女照顧高齡父母,絕不可能像新手父母照顧新生寶寶那樣機靈敏感、小心翼翼。照顧新生兒,父母會思考「寶寶為什麼一直哭不停?」想趕緊找出原因、解決困難,但換作照顧年邁長者,縱使父母出現身心衰退的症狀,也可能只是把這些身體異狀或是行為異常,當成是老化現象,反而輕忽了這些身體警訊,以致可能會讓病情加重。記得有個晚上陪母親吃飯,察覺她筷子拿不穩、手會顫抖,我用筷子夾菜餵她,她張嘴不夠大;量她體溫沒發燒,說話時笑容不燦爛;加上這兩天觀察她走路步履蹣跚,懷疑可能身體不適,於是直接帶去急診室,檢查結果是泌尿道感染,輕度脫水,需要住院治療。母親曾多次因泌尿道感染住院治療,因為小便失禁,穿上紙尿布,尿道感染的機會就高了。尤其當症狀是發炎、沒發燒時,得更用心觀察一舉一動,例如走路動作是否比平常遲緩、飲食有無異常等來判斷。重度失智的老人跟兩歲的孩子似的,並不會主動表達身體不適。失智者忘了自己的身體狀況,不會煩心,但會把心思轉移到照顧者家人身上。照顧者笑,她們就笑。照顧者愁,她們就愁。因此陪伴失智長者就醫也需要智慧。一般人就醫尚且徬徨不安,何況是失智長者,只要有一個她熟悉信賴的人在身旁,她就像嬰兒看見父母親一樣,她就能安心的接受醫療!(本文出自原水文化《超越認知障礙 曹爸有方:保有快樂記憶、忘得輕安自在,有尊嚴安老終老》曹汶龍著)
-
2022-08-01 焦點.長期照護
什麼是理想的長照?林依瑩和伯拉罕團隊如何讓80歲臥床阿公拔管、恢復行動能力
編按:理想的長照,是讓病人有好的生活品質,甚至能脫離需要被照顧的失能狀態。前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執行長林依瑩,在卸下台中市副市長職位後成立伯拉罕共生照顧勞動合作社。跨職種的團隊合作,如何落實專業照顧,讓病人從失能走向復能?人失能以後,還能逆轉退化,找回正常的生活嗎?採訪這日,伯拉罕共生照顧勞動合作社理事主席林依瑩,談起她最近照顧的一位重症案例:50多歲的女性,因腦瘤開刀後,術後帶著鼻胃管、尿管和氣切管住進護理之家。然而,住在機構期間,病人傷口復原不佳,又因營養不良,體重只剩30公斤。林依瑩形容,當時病人已是臥床狀態:「整天睜大眼睛,但沒辦法和人互動。」在女兒的委託下,病人回到家中,由伯拉罕團隊接手24小時照顧。幾個月後,病人不僅傷口癒合狀況良好,還拿掉鼻胃管、尿管,可以由口進食,能說話表達自己的意願。「我早上幫她刷牙洗臉,都讓他自己選要用哪條毛巾!很高興看到她恢復狀況這麼好!」林依瑩說。在伯拉罕團隊照顧的案例中,這樣的故事並不罕見。最好的長照,是讓病人從失能走向復能,脫離需要被照顧的生活。翻轉「失能等於不可逆退化」的觀念,伯拉罕團隊如何做到?前副市長當照服員的觀察! 成功的照顧,絕不可能「各做各的」49歲的林依瑩,深耕長照領域多年。她曾任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執行長、台中市副市長。在2018年卸任副市長後,她考取照服員證照,親自到照顧現場工作。隔年年底,她在台中達觀部落成立伯拉罕共生照顧勞動合作社,提供創新的長照服務。經歷過長照1.0、2.0的時代,林依瑩觀察,政府近年雖挹注不少資源開拓長照服務,但並未真正滿足民眾的需求。許多家庭仍仰賴外籍看護,且照顧負擔依然沈重。其中,最關鍵的問題便是照顧資源缺乏整合。她舉例,近年她擔任長照機構的評鑑委員時,常問負責人:「你們服務個案,有多少人接受居家醫療?」通常,機構無法回應具體的數字,只能說:「好像有」。若再進一步追問,「照服員會不會和居家醫療的醫師討論如何照顧?」答案更是「從來沒有」。「醫師到案家做了衛教指導,結果沒人落實。一週後再去,病人情況一模一樣。」林依瑩憂心,在照護現場,倘若醫師、護理師、照服員、物理治療師、營養師等不同職種「各做各的」,彼此缺乏溝通,終將導致照顧看不見成效。24小時、跨職種的密集照顧 80歲臥床阿公從「不想活」到自理生活成立至今,伯拉罕團隊已照顧超過100個個案。團隊強調「All in One」的服務,每當接到新案時,專職護理師和居家醫療醫師、照服員等相關專業合作,全面評估病人的身心、用藥、飲食等需求,並成立個案的照顧群組。照服員有任何問題,都可以向醫師、護理師尋求協助。林依瑩強調,病人要成功復能,照顧團隊必須合作無間。每位照服員會詳細記錄自己當班時的情況,讓團隊的其他成員掌握資訊,落實專業照顧。她舉例,臥床病人臀部皮膚潰爛,可能是頻繁拉肚子導致。若交接記錄不確實、無人協助病人解決拉肚子的問題,照服員就算不停換藥,傷口也很難好轉。伯拉罕曾照顧過一位80歲的柏山阿公,因為感冒引起的肺炎,進行了氣切手術。接上呼吸器後,身為低收入戶的家屬又無力安排阿公進行復健。時間一久,他的手腳攣縮、身體功能快速退化。林依瑩還記得,她前往護理之家探望阿公時,他已臥床一年。阿公身上有鼻胃管、尿管、氣切管,無法言語。人雖然有意識,卻只能整天望著天花板。他在筆記本上寫下:「我不喜歡,太累了,不想活。」在居家醫療醫師傅華國的支持下,林依瑩和伯拉罕團隊決定實現阿公的心願,讓他回到部落的家中。團隊的護理師認真鑽研阿公的病情,和醫師討論照顧計畫,教導照服員正確的照顧方式。一週後,阿公已能拔掉鼻胃管,自己吃早餐。2週後移除尿管、40天後拿掉氣切管。林依瑩指出,現在,柏山阿公的失能程度已從最重度的8級,進步到輕度失能的2級。他不僅恢復語言和行動能力,甚至可以自行走上位於二樓的教會,有時還會自己做飯呢!「聽起來很驚人,但我們不會說這是奇蹟。其實,只要做到跨專業整合,這樣的個案不會少。」如何留住照服員、真正解決案家困擾? 充分專業支持,落實全方位照顧伯拉罕服務的個案,初期幾乎都是24小時輪班照顧。林依瑩指出,全天候服務最久的個案,至今已長達2年4個月。在照顧人力普遍不足的現場,這並不容易。但她認為,在照顧前期,一定要全面落實專業照顧。不論餵食、復健、清潔、用藥等,「有一個環節沒做好,病人就會一直臥床。」辛苦的照顧工作,如何留得住人?林依瑩指出,除了提供合理的薪資外,照顧專業支持同樣重要。在北歐、日本等長照服務成熟的國家,照服員的訓練往往需要數年,而台灣照服員考取證照所需的訓練課程卻僅有100小時。照服員的專業訓練不夠充分,派案單位又無法提供協助,工作時遇到狀況只能自行解決,更遑論協助個案復能。她以臥床阿公為例,當初阿公想返家的一大阻礙,就是無人可以協助他抽痰。多數的照服員並沒有相關證照,也不具備為重症病人抽痰的能力。幸好,部落有幾位年輕照服員願意上課。拿到證照後,再由護理師全天候督導3天,才敢放心讓照服員為阿公抽痰。「照顧缺乏專業支持,個案狀況很難改善,照服員會覺得挫折。就算薪水不差,他們還是做不久。」林依瑩說。有次評鑑,一位照服員告訴她,平時會幫個案阿公按壓腳掌。但是每次一壓,阿公的臉就爆紅。而這套照服員以為有效的「復能方法」,竟然是自己看Youtube影片學來的!國內照服員缺乏專業支持的情況,由此可見一斑。此外,照服員和案家之間的衝突,也是長照現場留不住人的另一常見因素。林依瑩觀察,大大小小的衝突,常和「界線」有關。長照2.0的制度設計,每項政府給付的照顧項目都有一個代碼。照服員進入個案家中,只能做被核定的服務項目。於是,照服員在工作現場,便不停地劃分責任:「我只能掃阿公住的這間,不能掃其他房間;只能煮飯給阿嬤吃,不能煮給孫子吃。」然而,照服員只做核定的服務項目,很難完全滿足被照顧者的需求。她以自身在照顧現場的經驗為例,原本照顧管理專員、個管師只核定陪伴服務,但她進入個案家中,發現阿嬤因為失禁,身上沾滿排泄物。「因為沒有核定協助沐浴,我不用幫她洗澡,難道就眼睜睜看阿嬤被大小便淹沒嗎?」她認為,照顧服務應該更有彈性,才能真正提升被照顧者的生活品質。例如,長照2.0給付的備餐服務,僅限於幫個案備餐。但在部落,祖父母也想和放學回家的孫子一起吃晚餐。伯拉罕團隊會詢問案家是否有意願自費使用服務,讓照服員可以同時準備孫子的餐點。設法創造雙贏的解方,讓照顧者、案家都不委屈。長照費用高,無力支付怎麼辦? 公費、自費混搭,結合時間銀行互助目前,在長照2.0制度下,照服員的時薪最低為每小時200元。換算下來,一天的照顧成本為4800元。若需要24小時的照顧,案家每月約需支付14萬元。即使扣除失能等級最高的補助3萬多元,案家仍須支付超過10萬元的費用。對多數家庭而言,是一筆不小的負擔。尤其部落許多案家是低收入戶,根本無力支付。面對這樣的挑戰,林依瑩指出,伯拉罕共生照顧勞動合作社是以社會企業的形式經營。團隊的服務經費來自長照2.0的補助、案家自費和公益募款,盡可能以多樣收入支付照顧成本。此外,照服員也可以選擇提供志願服務,儲存時間銀行的時數。未來自己需要被照顧,再提領時數。林依瑩指出,在部落生活圈,人與人之間的互助並不罕見。例如,照服員自願幫長輩剪頭髮、小朋友幫忙大人撿拾公共區域的垃圾,都可以登記時間銀行的時數。需要24小時照顧,又無力自費的重症個案,有時伯拉罕團隊也會安排照服員提供一定時數的志工服務。「照服員看到我們努力的成果,會願意當志工。因為他知道,以後自己需要被照顧時,會有人幫他。」林依瑩說。她很清楚,這套照顧模式無法創造巨額的利潤。然而,看見個案的驚人進步、照服員的成就感,讓她相信這是一條值得走下去的路。「好照顧、好專業、高復能,這是我們期待的長照!」原文:讓80歲臥床阿公拔管、恢復行動能力!林依瑩和伯拉罕團隊,如何以好照顧逆轉失能?
-
2022-07-27 焦點.長期照護
銀髮健身俱樂部 長者練肌力:步伐穩了、夜尿少了
長者多運動,可有效延緩失能。90歲老先生熱愛寫書法,但因老化手部力量退化,寫書法時會顫抖而減少書寫次數,近日他參與「銀髮健身俱樂部」課程,透過握力、肌耐力訓練,他的精神恢復,愈寫愈起勁,每天寫上一整張書法都沒問題。91歲輕微失智奶奶,平常行走時需拄著拐杖,也要看護在旁攙扶,因認不得健身教練,隨身會攜帶小本子記錄,上銀髮健身俱樂部課程後,不僅步伐愈來愈穩,現在進教室也會主動與教練、同學打招呼。台灣2025年將邁入超高齡社會,老年人口超過20%,台灣長期照護專業學會理事長、國立陽明交大衛生福利所教授吳肖琪表示,國發會推估2020到2044年間,台灣人口將減少200萬人,但老年人將增加300萬人、年輕人減少400多萬人。吳肖琪說,新增300萬老年人需要近1200萬人協助照顧,但未來沒有那麼多年輕人,為維持老年人健康,避免跌倒骨折或中風太快進入醫療、長照體系,應及早從活躍老化、健康老化、有為老化、成功老化4面向預防。國健署社區健康組組長羅素英表示,國健署推行以長者健康整合式功能評估(ICOPE)評估長輩身體狀況,若評估為衰弱等級,須盡早量身定做個人照顧計畫,包括運動指導、觀察進步狀況及監測長輩體況,運用社區資源做串連。吳肖琪說,ICOPE測試坐下起立5次時間超過12至14秒,就需要運動。「有長輩本來需要2手抓握才能拿起鍋子,現在只需要單手就可以拿起來。」「容易夜尿的長輩,經由運動練習大腿內側肌肉,現在夜尿次數減少。」羅素英表示,俱樂部是長輩第二個家,長者在這找回歡笑與健康,成就不老健康人生。
-
2022-07-18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如何接住墜落的你
【編者按】這星期邀請中生代的三位良醫回憶「教我人生的病人」。一位重症醫學專科醫師追述因為家人不捨而醫療團隊勉強違背病人的意願插管之後,情況未見改善,最後病人竟然在醫院自殺,引起她深切的自省,「在科技的進步之下,藥物、檢驗技術、開刀器械都可以發展神速,但唯有承接病人無法治癒的痛苦這件事情,沒有辦法被取代。」一位心臟內科醫師回憶在第一年當主治醫師時留下深刻印象的兩位病人,一位「恙蟲病」病人使他見證了病人真的就是醫師最好的老師,同時病理學老師由切片的結果及時給他的指點使他深感師恩難忘;一位原住民的年輕病人的不治過世,但病人母親對醫師的溫馨互動使他說出「前輩醫師常教導我們視病猶親是醫師的天職,而我更認為醫療服務是一個沒有終點的旅程,一旦出發了就不應該停下來。」然而相對的另一位長期照顧失智老人的醫師卻語重心長地道出,「醫師不該將病患或是家屬的正向回饋過於放大,那些溢美之詞不過是他們所熟悉的人情世故,但醫病關係或者醫生與病人家屬的互信,也要有所保留。所謂視病『猶』親,而非視病『為』親,有了精準的拿捏,醫病之間才能有長久的和諧。」 在我一路以來的生命中,時會聽說曾認識的人自殺,可能未遂也可能死亡。我閱讀過相關書籍,也曾經一度想要走身心醫學科,但直到我看到報導說明,自殺成功的病人當中,過去幾個星期都曾經於診所、急診或是醫院就醫,雖然不一定是以精神情緒不穩定為主訴,但最少他們曾經離醫護人員這麼近過。於是我期勉自己,仍然要走我最喜歡的內科,但絕對不要忘記去感覺我眼前這個人的情緒,即使他是我的長輩、平輩或是晚輩。 無奈,一路走來,即使已經保持高度的敏感性,但還是無法挽回一些傷心的事實。在一次學長燒炭自殺死亡,而我想起前一天照會他來看病人時,我們有過簡單的對話,但我事後怎麼想,卻想不起他有任何的不對勁,直到現在,我仍然記得當時和他對話的場景,以及隔天在原地一模一樣的地方聽到的噩耗。於是,我更要求自己:「不要急,所有走到你眼前對話的人,都要用心感受他。進入重症領域之後,這件「感受身邊人的感受」這件事情,變得更是時時刻刻很分明的存在且必要,這些對象包括病人、家屬、團隊的所有成員、甚至是我自己。於是我很常、也很喜歡坐在剛從呼吸衰竭恢復的中年病人旁,聽聽他的故事;也不介意陪著正在經歷告知壞消息之後崩潰的父母親一起掉淚。我可以很敏感的發現,生病的後面其實已經有一連串個案早已經承受不起的痛,而不是只是我們表面上看到的疾病而已。重症加護內科中,不乏很多肺阻塞末期的病人,他們苦於平日氧氣依賴、虛弱與喘,在一絲氣息中遊走在活著與死亡的邊緣。幸運一點的病人,可能已經有胸腔內科與緩和科協同治療,但大部分的人可能甚至沒有人跟他們說過後面會發生的事情以及可以的選擇。數年前的夏日午後,一位肺阻塞末期的病人,在他所有女兒跪在急診求他插管後,入住到加護病房。經過十天治療之後,病人仍然無法脫離呼吸器,因此也是時候該重新再面對這個議題了。於是我們找了家人與清醒卻插管的病人,一起在床邊開家庭會議,討論後續的照顧計畫。原以為在十天多前已經打定主意寧願死不再插管的病人,在此時也猶豫了起來,矛盾於極差的生活品質但卻有一口氣尚存,而家人的哀傷反應,也在經過這十多天看到父親插管後的不適與憤怒之後,理解了父親當時的決定。對重症醫師而言,眼看兩方的意見就快要走到一塊真是滿心的感動,即便無法立即馬上脫離呼吸器,但病人與家屬的一致共識再花時間嘗試一次脫離呼吸器,之後若是再度呼吸衰竭則不要再插管了,並接受安寧緩和治療。於是病人在住院第十八天轉至呼吸加護中心訓練。轉出到別的單位,仍然獲知,病人在呼吸加護中心裡還是不改往常的躁動、憤怒和憂鬱,但在經過幾天練習之後也終於脫離呼吸器,改用陽壓面罩協助,同時口服的低劑量嗎啡,使其減低肺阻塞的喘所造成的不適。病人脫離呼吸器之後,仍然不時會咆哮,又喘又要罵人,我想一定是極其憤怒,要不然大部分的病人是很虛弱的躺著。考量到女兒陪伴也許會讓病人心情稍微好一點,於是病人就轉至普通病房,白天女兒會來陪她,晚上則由外勞照顧。雖然我並沒有持續照顧病人,不過在追蹤他的照顧後,心理猜測這病人應該可以順利的在某個未來的日子解脫,也許在解脫前,還有可以出院回家看看電視說說笑笑的日子呢。就在數天之後,晨會剛結束,一位護理師臉色詫異地告訴我說,那位病人自殺了,用床頭燈的拉繩再加上一小段繩子,把自己吊在床頭,無聲無息,護理師半夜交班時,大驚失色,叫醒了床旁睡得正熟的外籍看護,沒有進行心肺復甦術,請家屬趕到,通知警察等族繁不及備載的手續。當然事後各種說法都有,但我腦海裡卻留下第一個聽到的聲音:「吳醫師,你知道他自殺了嗎?」我知道他會走,我也想像過他走的樣子,在我預期中應該要很完美的結束這一生,環繞著家人,而不是現在這樣,留下著詫異、疑惑、遺憾等各種說不出口的抑鬱在腦海裡。心理學家馬斯洛(Abraham Maslow)提出,人類的五個層次的需求,依序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歸屬 (社會) 需求、尊重 (自尊) 需求及自我實現需求等。對於這位肺阻塞的病人,我相信他的金字塔已經崩垮到連最底層的生理需求都失去了,無法控制的喘、虛弱始終無法獲得控制。在插管時無法瀟灑地選擇安寧拔管,但如期拔完管後卻也仍然沒有讓生活品質改善,回復到他想像的生活,不得不用尋死來抗議這一切,對於當時已經涉獵重症安寧緩和治療的我來說,無疑是一大打擊。很多的制度和照護面的流程,也在這次事件之後,檢討改善,但我相信很多病人一樣很苦,只是沒有做出和這位病人一樣激烈的事情來。這種痛苦,有心理的有生理的,就正式宣告著有我們仍然不被機器和科技取代的空間。在科技的進步之下,藥物、檢驗技術、開刀器械都可以發展神速,但唯有承接病人無法治癒的痛苦這件事情,沒有辦法被取代,這提醒著我們,要更有溫度和能力把他們擁抱著,雖然這意味著悲傷痛苦的情緒也可能會被傳染,但誰知道你會不會就是那個在墜落前最後接住他的人呢?
-
2022-07-17 失智.失智100問
財務問題/賈永婕揭「親舅奪失智母財產」 專家建議失智症患者做好三道防火牆
近日失智者的財產保護問題受到關注,「防疫女神」賈永婕的母親失智五年,她的弟弟為保護母親財產,不惜與親舅對簿公堂;郁方也感同深受,在臉書自曝自己母親因糖尿病而洗腎也遇到類似的狀況。失智症患者因認知功能逐漸退化,避免有心人覬覦,建議做好三道防火牆,包括「監護宣告」、「金融註記」和「自益信託」。延伸閱讀:失智者的法律防線 專家教你「12式」保護財產賈永婕於16日表示,「媽媽五年前已失智,經過醫院醫生診斷確認給予失智症證明,並喪失認知及判斷能力,判定無法財產自理!這也是舅舅、舅媽均明確知道的事實。」但舅舅和舅媽在明確知情的情況下,帶著賈永婕媽媽去保險公司解除七張即將到期的高收益投資保單。「之後把解約的款項換成美金96萬匯往國外供舅舅個人戶頭購置不動產買房,行徑非常可疑,不合情理,嚴重侵害我母親的權益。」「弟弟發現後的第一時間我們就帶著母親去報案。同時之間我們清查母親名下的財產,發現他們甚至意圖變賣母親名下房產,而母親完全不知道自己的財產已減損消失,名下戶頭幾乎完全清空。」發現大事不妙的賈永婕姊弟,馬上跨海委託美國律師提出訴訟。美國銷售方的房地產經紀公司法務人員也認定這筆錢的金流來源有嚴重問題,不予成交,請舅舅應解約匯回。賈永婕說,雖然這筆現金已匯回,但是目前還有數百萬現金流向不明,遭到侵占,現在正在訴訟處理。「很遺憾的是我母親失智了,在此狀態下,她很容易受到旁人引導,重複旁人對話。舅舅、舅媽引導母親說出我們不孝對話的錄音,甚至引導錄音同意借款於舅舅買房。」賈永婕憤怒說:「到底是什麼樣的意圖要在對話中刻意錄音,有沒有經過剪接,無從得知。一直以來父母親的生活費用、購屋、和弟弟出國的學費都有我大力支應,目前媽媽是由我們姐弟在照顧,並沒有什麼不理會,不孝的狀況。」面對媽媽的狀況,賈永婕不會退讓,和弟弟將持續追究法律責任,陸續追回其他損失,她也希望社會大眾還有法律重視失智老人的權益。目前據她所知,媽媽和弟弟並未收到不起訴處分。郁方則在17日一早於臉書發文透露,她的母親因為糖尿病而洗腎,最後的日子裡頭腦已經混沌不清,但是二舅與三舅卻不斷慫恿讓母親把房子過戶給外婆,而母親也真的過戶了,之後驚覺不對,把這件事告訴她的姊姊,但是外婆不肯把房子還回去,大舅勸說也無效,最後給外婆兩百萬,才總算把房子拿回來。失智者的錢財為何容易被騙,應該如何避免?失智症協會指出,失智症患者在病程中逐漸會對金錢、財產以及生活上的基本行為失去辨識與處理能力。導致患者不自覺的揮霍財物,特別容易遭到詐騙集團有計畫的詐騙、侵佔與非法移轉財產等事宜,進而引起許多法律糾紛。因此不管是患者或其家屬多認識與瞭解法律知識和資源,將可保護其自身的財務安全與權益保障。延伸閱讀:「失智者法津須知」下載 如何透過法律保障來保護失智者的財產?高灣高等檢察署提供以下建議,包括監護或輔則宣告、金融註記和自益信託: (1)監護宣告如有因精神障礙或其他心智缺陷,不能與他人溝通或不了解他人表達的意思時,聲請人可以聲請法院對其為監護的宣告。此時該受監護宣告者為無行為能力人,法院除了同時選出一位監護人來擔任其法定代理,也會再選一位適當的人跟監護人一起,開具受監護宣告人的財產明細清冊。監護人應尊重受監護人的意見,並考量受監護人身心狀態及生活狀況,執行對監護宣告人的生活、護養療治及財產管理。(2)輔助宣告如有精神障礙或其他心智缺陷,造成與他人溝通或對於他人表達的瞭解程度,比一般人稍顯較弱,容易被人詐騙利用時,聲請人可向法院聲請對其為輔助之宣告。法院為輔助宣告時,會同時選輔助人幫助受輔助宣告人處理事情,受輔助宣告人的某些特定行為,如消費借貸、訴訟等,要經過輔助的同意才生效。(3)金融註記家屬擔心失智症患者遭不法人士利誘前往金融機構開戶、申辦信用卡或信用貸款,可至財團法人聯合徵心中心下載「當事人辦理註記申請書」,以郵寄或臨櫃方式,向金融機構申請「不再申辦信用卡及貸款」等業務。完成金融註記後,一旦有人意圖想要冒名申請,金融機構可審核後予以拒絕,若金融機構疏忽未及注意仍予受理,即未盡善良管理人注意義務,損失由金融機構自行承擔。(4)自益信託為了保障失智患者財產權益,家屬可以協助失智患者辦理自益信託,以失智患者為信託人及受益人,將財產交給信託業者或銀行信託部門代管,信託業者依契約約定,將資金投資在穩健的理財商品,例如定存、基金等,理財商品產生之孳息,再依照契約約定提供做為生活費、安養費、看護費等。延伸閱讀:高等檢察署 如何保護失智患者之財產?
-
2022-06-26 失智.長期照護
照顧者的煎熬 該送失智父母到安養院嗎?
「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粉絲團是台灣規模最大的失智症粉絲專頁。在粉絲團的互動中,「該送失智父母到安養機構嗎?」每隔一段時間就躍為熱門討論話題,這幾乎是所有失智家庭都必須面對的問題,也是為人子女心中的痛。專長失智照護的社工師游純瑜提醒,失智症的照護涉及認知障礙,當患者出現異常行為時,照顧者其實非常恐懼,長期承擔龐大的壓力,自責無助甚至積累成憂鬱症。送長輩去機構,沒有必然對錯問題,她建議先屏除「送父母到照護機構就是不孝」先入為主的想法,和家人就以下項目蒐集資訊、討論,唯有家人達成共識,協力合作、多使用照顧資源,才能給予最適切的照護。Q該不該送父母到安養機構?建議評估自身狀況,包括照顧者的體力、工作模式、家人經濟狀況,選擇居家照顧、安養中心、養護中心、日間照顧等。Q如何跟家人有共識?兄弟姊妹和另一半共同討論,列出選擇清單,考量地點和距離,方便探視。照護費用方面,盡量由父母的年金與存款支應,或彼此均攤並善用政府資源,避免主要照護者一同倒下。另外,分配探望時間,讓手足維持良善的關係。Q如何選擇安養機構?首先認識機構類型,失智、失能者可選擇護理之家、長照機構、安養中心。經由醫生評估長輩的健康狀況後,家人一起討論,挑選最合適的照顧方式。透過多方管道蒐集機構資訊,包括親友間的經驗、相關團體機構、政府單位評鑑等。Q決定安養機構前,有哪些前置準備?●和長輩一起參觀機構,請社工、護理師到家訪視,雙方完善理解。●告知即將更換住宿環境,安撫長輩情緒。●短期試住安養機構,循序漸進熟悉陌生環境。●準備玩偶、照片等個人物品,布置床邊環境降低不安。●購買常用的尿布、復健品等備品,避免銜接落差。Q還有哪些政府資源可以申請?可使用衛福部的長期照顧服務計畫,或聘雇外籍看護進行居家照護,另外還有住宿式照顧機構。各縣市政府也提供失能老人機構公費安置、傷病住院醫療及看護補助,以及身心障礙住宿式照顧機構補助方案。
-
2022-06-22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獨/飆天價!顧染疫長輩看護費1天1萬 隔離至少噴10萬
國內截至6月19日已有1494家住宿機構通報染疫,共3萬4942名住民染疫,6月13日至19日新增138名住民死亡,經計算致死率為2.2%。專家直指,機構感染狀況未減,若長輩確診引發中重症送醫治療,恐因看護費暴漲到24小時要價1萬元天價,家屬若要請看護至少得花10萬元。台灣長期照顧發展協會秘書長余志松表示,住院看護難請,新冠疫情讓此問題雪上加霜,過去24小時看護約2200至2400元,如今漲價到2500至2600元,且只是顧一般病房病人,若顧染疫的長輩,看護費24小時已經喊到1萬元,「有染疫長輩住10天,家屬只能花10萬元」。並非每個家屬經濟能力都能負擔,有的家屬會來要求機構幫忙出錢。余志松表示,有台南的機構碰到家屬要求分攤住院看護費,承擔來自家屬的壓力,兩方因此處得不愉快,「Omicron真的很難防,不是機構量能可以解決的問題」。余志松說,有些家屬迫於無法負擔高額看護費,也不可能帶回家照顧,乾脆「擺著」不請看護,也不陪病,長輩住院就丟給醫院,如此便造成專責病房護理師照顧壓力,尤其部分長輩衰弱容易壓瘡,加上新冠病情而引發敗血症等,種種因素形成惡性循環。高齡長輩皮膚薄,幾乎是「彈指可破」,若沒有定時翻身、拍背,一個姿勢維持過久,幾個鐘頭就可能產生壓傷,壓傷導致血液循環差,若長輩剛好又有糖尿病,該處皮膚會開始變黑、變硬接著破皮,接著變為褥瘡,若免疫力不好,導致傷口感染引發敗血症,小小傷口就致命。余志松表示,機構平常做的身體照顧,包括翻身、拍背、換尿布等,都為了避免出現皮膚問題、起尿布疹等,然而在醫院內護理師照顧多名確診病人,分身乏術,然而看護價格昂貴,家屬也負擔不起,每個長照問題環環相扣。若比對指揮中心上周公布數據,近一周全台機構住民新增4522人染疫,工作人員增加1166人確診,余志松認為,雖近期看到確診數往下走,但住宿機構疫情尚未趨緩,機構內即便有2成的住民已確診,但仍有8成尚未確診,感染可能一波接一波,對機構來說最困難時期尚未度過。
-
2022-06-22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機構住民染疫致死率達2.2% 專家:最困難時期尚未度過
昨天新增五萬六三三九例本土個案,相較於前天三萬五五九六人,暴增兩萬多人,指揮中心代理發言人羅一鈞表示,推估本周單日新增個案數應可降至五萬例以下。確診人數雖逐日下降,但「成人多系統發炎症候群」(MIS-A)備受關注,昨天公布最新統計顯示,住宿機構住民自四月一日至六月十九日共七五四人死亡,致死率達百分之二點二。台大醫學院急診醫學科臨床教授李建璋指出 ,國內確診人數逐日下降,但確診後二至十二周可能產生MIS-A個案,致死率高達一成,比MIS-C高出許多。羅一鈞表示,國內已接獲二例疑似MIS-A個案通報,初判後不符美國通用病例定義。指揮中心昨公布最新住宿式機構住民疫情概況,累計染疫機構數一四九四家,九千多名工作人員,以及三萬四九四二名住民染疫,自四月一日至六月十九日共七五四人死亡,致死率達百分之二點二,較上周的百分之二點○略微增加。機構住民死亡率偏高,致死率超過整體國人的十幾倍,羅一鈞表示,住民送醫後死亡數目屬於落後指標,會晚於疫情反映,不過,住民投藥率已達八成九,可降低重症及死亡風險。台灣長期照顧發展協會秘書長余志松表示,近一周全台機構增四五二二人染疫,累計三萬四九四名住民染疫,約占所有機構住民兩成,「感染可能一波接一波,對機構來說最困難時期尚未度過。」余志松說,醫院看護人力不足,廿四小時照顧染疫長輩,已經喊價到日薪一萬元,住院十幾天就需花上十幾萬元看護費,部分機構住民家屬經濟困難,無法承擔看護費用,除增加專責病房護理師照護壓力,少了拍痰等照護,也可能提高重症風險,種種因素形成惡性循環。有醫師預估,當全台染疫人口達一成七(三九○萬人)時,單日確診數有望掉到萬例以下,可望在兩周後達標。對此,羅一鈞說,「個人沒這麼樂觀」,因近幾星期周末人流持續增加,加上隨天氣轉熱,民眾戴好口罩情況不佳。新增個案分布依然以中南部為主,最多為台中市八三四一例,其次為高雄市八○四八例、新北市六八七八例、台南市五五二七例、彰化縣四六二五例。昨新增一一五例死亡個案、二○九例中重症個案,死亡個案為六十九例男性、四十六例女性,年齡介於卅多歲至九十多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個案,其中一〇七例具慢性病史、七十二例未接種三劑疫苗、五十四人超過八十歲以上。在中重症個案中,再增兩例兒童,均為肺炎重症,分別為四個月大男嬰、兩歲男童,仍在加護病房治療中;國內兒童重症已達六十五例,其中包含十二例「兒童多系統發炎症候群」(MIS-C)案例。為降低兒童重症及死亡風險,第二劑兒童BNT疫苗於今天開打,指揮中心統計,已有七十八萬名兒童接種過一劑BNT疫苗,羅一鈞表示,家長可自行帶接種第一劑滿四周的小朋友到合約醫療院所接種第二劑,此外,各縣市政府預定於六月下旬到七月初安排校園接種。
-
2022-06-20 名人.精華區
陳景寧/住院看護納健保 不能再等
全民健保被譽為台灣之光,但自1995年上路至今始終存在一個落伍又難解的現象:「住院照顧不關醫院的事,家人得自己想辦法。」住院看護費 日逾兩千元台灣每年大約有200萬人住院,根據本會與菱傳媒今年5月間進行「國人住院陪病經驗調查」發現,83.6%的受訪者有照顧住院家人經驗,其中76.4%由家人自顧,23.6%聘請看護,平均一天看護費用約2211元。關於家人住院照顧的困擾,大家應該都不陌生:「說好家人輪流顧,結果都推給我」、「哪裡可以找到看護」、「看護臨時說不做就不做了」、「看護費一天兩千多元,比我薪水還高,但又不能請假,不然工作不保」。近八成在職者的工作受影響,而沒受訓練的家人硬被逼上陣,病人的照顧品質也堪虞,有85.6%受訪者表示,「對如何照顧好病人感到困難或焦慮」。更不用說,醫院人來人往增加感染管控風險、醫護也必須收拾看護不專業的麻煩,百害而無一利。奇怪的是,如今高度民主化的台灣,各項施政作為都被放大檢視,唯獨這麼明顯可見的弊害,政府不作為,全民也選擇集體隱忍,或許受制傳統觀念。由醫院協助 八成人贊同調查發現,47.2%的受訪者認同「住院陪病是一種孝順的表現,不應該假手他人」。但回歸現實面,有85.6%受訪者認同「住院看護應由專業人員負責 」;89.8%認同「由醫院負責訓練、排班及管理的住院看護,更有品質」;91.4%同意「住院看護納健保後,較不用擔心時間拖長的衝擊」。由此可見,孝順是一個假議題,也不應該再成為醫院不需當責的藉口。幸好政府終於行動。衛福部照護司於去年9月在健保會提出「建立住院整合照護計畫」,預計以3年時間編足158.7億元預算,全面推動住院看護納健保給付。未來,看護由醫院培訓、管理,採兩班制、一對多照顧,全面提升勞動條件與照顧品質。民眾每天約增加1.87元健保費(每月約56元),每天住院能獲得750點看護費,其餘自負差額,除大幅減輕經濟負擔,也不再受自找、自雇、自管看護所苦。政策現曙光 卻又傳雜音不幸的是,又有雜音出現,「現在不是處理問題的好時機」。事實上,20多年來,政府曾多次嘗試全責照護、共聘等名目,SARS時期也曾誓言解決問題,但斷斷續續好幾回,總遇阻撓、總有各式各樣理由,說穿了,要不要做,只是「決心」問題。最近防疫專責病房看護費喊到每天5千元,新冠疫情讓長年未解的住院看護問題更顯荒謬。根據本次民調,81%受訪者願意增加保費推動「住院看護納健保」,「100元以下(29.1%)」、「101至150元(23.1%)」、「151至200元(15.9%)」、「201元以上(12.9%)」。民氣可用,期待有更多國人共同關注參與連署,促使全民健保相關部門盡速解決沉痾。
-
2022-06-16 失智.像極了失智
記憶力變差、詞不達意就是失智?10項真實「失智症症狀」大公開
最近記憶力不好,常常找不到東西、忘記與別人的約會?原本熟悉的動作,像開瓦斯爐、門鎖也不會了?某個詞語突然想不起來該怎麼說?當這些情況頻繁出現的時候,會讓人不禁懷疑身邊的人,甚至是自己,是不是得了失智症。這裡就結合失智症照顧者的真實經驗,幫你整理出有關「失智症症狀」的常見問答,讓你全方位了解「失智症症狀」。Q:怎麼發現身邊的人、自己失智?A:失智症一開始的症狀很難察覺,就算身邊的人出現反常行為,大家也可能只當是一時忘記、特殊事件,而不當一回事,都要等到更嚴重才意識到可能是疾病影響。所以讓我們從失智症患者家屬分享的親身經驗中,來看看他們當初是怎麼發現家人失智,如果自己或身邊的人有類似行為,就能及早注意、提高警覺。他們觀察到的行為分成以下幾類:1.認不出、認錯人:當一個人開始認不出、認錯熟悉的人,而且經常發生時,就可能是失智的警訊像是當爸爸看著女兒的臉說:「你是誰?」,看到兒子都要想很久,或是把外籍看護錯認成小三等情況,在有失智者的家庭都會發生。2.忘記事情:由於記憶出現問題,忘記事情也是常見的徵兆,從忘記日期、跟人的約會,甚至到熟悉的例行公事都有可能。像是突然不會打電話、關水龍頭,或是本來很會料理,卻突然不會,明明連續買了一個月衣服卻一直説沒衣服穿⋯⋯。3.遺失物品:經常遺失物品或是懷疑有人偷取他的錢財,也是很多家屬一開始會注意到的跡象,由於記憶出現狀況,會讓失智者記錯或忘記東西在哪,而懷疑被別人偷竊。舉例來說,像是東西壞了就說被人弄的,身分證、健保卡一年掉6次,每次都說是人家偷的。還有家裡出現很多新的東西,患者說人家送的等等。4.幻覺:幻聽、幻覺也是一個徵兆,他們可能會看到一些看不到的人,講一些天馬行空、不存在的事,疑心病也感覺變重了。例如某位家屬的婆婆,只要公公不在家,情緒就焦燥不安,甚至會哭鬧懷疑公公有外遇,之後才發現是失智症引起的。5.性情大變:原本性情溫順的家人,突然變得多疑情緒暴躁,甚至會攻擊打人;平時看電視喜歡邊看邊罵,卻變得安靜呆滯,原本外向熱情,反而不再與人社交,這種極大的性格改變,都可能是失智的徵兆。 Q:什麼症狀是失智症的早期徵兆?A:隨著老化,智能也會減退,許多人分不清楚這與失智症的差別,如果自己、家人或身邊的親友,於日常生活中出現以下10種症狀、情境,就要提高警覺、意識到可能為失智症,並立即就醫接受完整檢查和診斷。 1.記憶力減退影響到工作:忘記頻率高,即使提醒也想不起來。2.無法勝任原本熟悉的事物:例如英文老師忘記ABC、銀行行員無法數鈔票。3.言語表達有問題:想不起來,甚至以替代方式來說明簡單詞彙。4.喪失對時間、地點的概念:搞不清楚早晚、年月,找不到回家的路。5.判斷力變差、警覺性降低:借錢給陌生人、一次吃下一週藥量等等。6.東西亂擺錯位:將物品放置在不合理的位子,如鞋子放在冰箱之類的。7.抽象思考有困難:對言談中的抽象含義無法理解,聽不懂操作機器的指示。8.行為與情緒改變:情緒起伏大,一下哭一下罵人,出現買東西不付錢等異常行為。9.個性大變:變得疑心病重、口不擇言,也可能沈默寡言或失去自我控制能力。10.喪失活動力與開創力:對原本的興趣、嗜好失去動力。Q:真的得了失智症,會有哪些症狀?A:當確診為失智症後,早期出現的病症會以「認知功能」障礙為主,而認知功能症狀包含5大面向。 1.記憶:早期失智症病人會有記憶喪失的現象,像是忘記近期重大的事件,而且連提示都無法回想起來,這種情形還會持續惡化。2.語言:某些病人的症狀表現以語言功能障礙為主,他們常無法說出物品的正確名稱,而以替代詞代替,逐漸減少語言表達,整體溝通能力變弱。有些病人則是理解力下降,也因此被誤以為重聽。3.推理和判斷:病人的判斷力大不如前,做決定變得猶豫不決,會無法了解生活中潛在的危險、處理複雜的事,或解決突發的小狀況。4.視空間:在視覺上,病人可能無法辨識熟人的面孔或認不得物品。在空間上,病人可能認不得周圍環境,而常有迷路的狀況。5.個性和行為:病人的個性會有巨大轉變,像是變得退縮、被動,或出現重複行為、不恰當的社會行為等等。後續則會出現各種「精神行為症狀」,常見的「精神症狀」如妄想、幻覺、錯認;「行為症狀」如重複行為、迷路、攻擊、日夜顛倒、漫遊、貪食,或是出現譫妄、日落症候群;而情緒上則可能出現,如焦慮、憂鬱、淡漠等症狀。●重複行為:失智症患者常出現言語、行為的重複,像是重複提問同樣的問題,或是一直重複說一樣的話。除了言語也能出現重複進食的情形,因為失智者的記憶、判斷力喪失,使得他們忘了自己吃過東西,而反覆吵鬧、生氣。●日落症候群:黃昏症候群又稱日落症候群,它並不是一種疾病或診斷,而是一群行為的總稱。多好發在包含阿茲海默失智症等各種失智症患者或意識混亂長者身上,在傍晚或夜晚來臨前,患者出現行為或意識上的混亂,或是原有的精神行為症狀變得更嚴重,包括躁動、踱步、攻擊、不安、焦慮、沮喪、遊走、注意力不集中、尖叫、幻覺等症狀。●日夜顛倒:失智症患者因為大腦功能退化,逐漸失去分辨時間的能力,所以可能出現日夜顛倒的情況。加上患者對於環境刺激與外界噪音更加敏感,一點風吹草動就容易醒來,睡眠環境需要費心經營打造。Q:失智症有不同類型?不同類型的症狀也不一樣嗎?A:失智症的種類主要可分為:退化性(阿茲海默氏症屬於其中一種)、血管性、混合性(阿茲海默症與血管性並存),以及其他因素導致的失智。不同類型的失智症出現的症狀也有所不同。1.退化性失智症:●阿茲海默症:1906年由德國Alois Alzheimer醫師發現並命名,是最常見的失智症。阿茲海默型失智症的特性為兩種以上認知功能障礙,主要以記憶力不好,經過暗示也想不起來,但並無意識障礙,屬進行性退化。●額顳葉型失智症:退化性失智症中,容易被忽略是額顳葉型失智症,其早期症狀包含言語及人格變化、不合常理行為(拾荒癖)或重複動作,如不停開關抽屜等;與阿茲海默症較大不同是,初期極少出現時空混亂或健忘,但因發病年紀較輕,初期短期記憶不受影響,難被周遭的人發現或誤認是其他精神疾病,確診時間易延誤。●路易氏體失智症:特性為除認知功能障礙外,重複地無法解釋的跌倒、時好時壞起伏變化大、對抗精神藥物十分敏感、鮮明的視或聽幻覺、每次發作持續數周至數月。另外還有巴金森氏病、進行性上核神經麻痺症與合併其他中樞神經系統退化性之病變。2.血管性失智症:腦中風、多發性血梗塞失智症、心衰竭引起缺氧症等。3.嚴重創傷:拳擊性失智症、頭顱大腦傷害等。4.特殊感染:後天免疫不全症候群、進行性多發性血腦病變等。Q:失智症有幾個階段?不同階段症狀也不一樣嗎?A:失智症是一種會不斷退化的疾病,最早期出現的是輕度認知障礙或及早期失智症,接下來分為輕度(初期)、中度(中期)、重度(晚期)三個階段。不同階段的症狀也不一樣,身體機能會隨著病程逐漸惡化。1.輕度(初期):記憶力、語言能力、判斷力等已經出現問題,對工作和社交能力造成影響,無法處理太複雜的事物,情緒、行為也有所轉變,但大部份日常生活仍可自理,時常因症狀輕微而延誤就醫。2.中度(中期):記憶、認知功能、生活能力等更退化,能明顯發現異狀,需要仰賴他人協助,才能處理日常生活瑣事。由於尚有行動力,走失的機會增加,生活中也有吃壞掉的食物、藏東西、日夜顛倒等狀況出現,反而增加照顧的困難度。3.重度(晚期):幾乎認不得自己和家人,認知與日常生活功能更是嚴重退化,只會講簡單的字句,行動能力、吞嚥能力也退化,基本上要完全仰賴他們照顧。Q:容易與失智症混淆的病症有哪些?A:失智症(Dementia)、譫妄(Delirium)和憂鬱症(Depression)最容易發生在老年人身上,因某些症狀相同而忽視了譫妄或憂鬱症。「譫妄」的症狀與失智症很類似,常見的現象有注意力分散、意識混亂、說話語無倫次,出現幻覺及妄想、情緒起伏變化大、行為激躁不安等等。但失智症和「譫妄」兩者最大的區別是疾病發作的時程,失智症是緩慢、持續的腦功能退化,譫妄則是急性發生的精神狀態變化。前者較不易察覺,常被誤認為「人老了就是這樣!」後者則因為是突發性的,照顧者馬上就能發現異狀。「憂鬱症」也經常與失智症混淆,老年憂鬱會引發假性失智症,不定時發生陰霾般的低潮情緒籠罩,連日常生活瑣事都受到影響。其症狀常伴隨記憶力變差、無法專心、食欲不振、體重減輕等,因為表現狀況跟失智症非常相似,讓人難以察覺是憂鬱症所引起。另一個相似的疾病是「巴金森氏病」,兩者都是腦部疾病,雖然某些症狀相似,但發病初期的病症還是不太一樣。巴金森氏病常見症狀包括行動遲緩、不靈活、四肢僵硬、手腳顫抖、駝背等,雖然患者動作障礙、變慢,但智能未受影響,不會出現判斷力減低、問題一再重複、忘記現在何年何月、疑神疑鬼等失智症症狀。但巴金森氏病到了後期,約有三到四成的患者會出現失智症的狀況,所以兩項疾病常讓人分不清。立即加入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粉絲專頁!無論你是否為失智者,我們都期盼能認識你。我們提供專業醫療資訊和交流平台;而你來告訴我們,那些關於失智的故事。加入>>
-
2022-06-15 新冠肺炎.防疫懶人包
整理包/今起入境「3+4」 9大QA一次解惑
今天起入境的航班旅客,改為3天居家檢疫及4天自主防疫,每周限額2萬5000人次。雖然檢疫天數放寬,但是仍透過「登機前檢附48小時PCR檢驗證明」、「入境先做深喉唾液PCR採檢」。聯合新聞網整理相關QA,幫助讀者解惑。問:我可以請家人到機場接我嗎?答:入境至檢疫處所除搭乘防疫車隊外,也可由親友或機關團體車輛接送,並參照防疫車隊防疫規範,落實各項防疫措施。機場公司表示,接機民眾亦可至入境大廳親友等候區等待,與入境旅客打過招呼後,因旅客尚須進行唾液篩檢,此時接機親友可移動至停車場取車。待入境旅客唾液篩檢完畢,可與親友約好時間,於第一航廈親友接送區(入境路緣11-15號)和第二航廈親友接送區(入境路緣31-33號)上車離開機場。問:我跟親人一起返台,居家檢疫可以住同一間防疫旅館房間嗎?答:同日入境的家屬、同住者,可以選擇一起住防疫旅宿、一人一戶的自宅或親友住所,該同住者是指於國外共同生活者,也包括固定提供生活照護的看護人員。問:居家檢疫「3+4」,我可以前3天在防疫旅館,後4天自主防疫回家嗎?答:入境檢疫3+4天新制以同一地點完成為原則,後4天自主防疫期間非必要不可外出。後4天如要在自宅或親友住所進行自主防疫,須獲得自主防疫所在地的縣市政府同意,符合一人一戶才能移地檢疫。填寫入境檢疫系統時,如後四天要更換地點,應是向民政單位提出申請,這部分將在入境檢疫通知書上敘明。問:前三天住防疫旅館、後四天回家,需要申請更改檢疫地點嗎?答:在機場時填寫地點只需要前三天的檢疫地址,後續不需要申請更改檢疫地點。問:為何後4天自主防疫也須一人一戶?不能比照國內「居家隔離」,與家人同住?答:國內流行病毒株相同,一人染疫,同住家人染疫可能性大;入境者可能來自不同流行株地區,為保護國內社區,需採取較嚴格的「一人一戶」措施。問:4天自主防疫,外出有什麼限制?我可以在餐廳內用嗎?答:若因工作或需外出採買生活用品,應提出2天內快篩陰性證明,外出時全程佩戴口罩及保持社交距離;原則上要回到原本居檢場所,但非必要不外出,且全程要配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可因商務履約上班、參訪、演講,但全程也要戴口罩、維持社交距離,若為商務履約到餐廳用餐,則需要獨立空間或與特定對象用餐,但建議應有隔板或維持社交距離。問:自主防疫期間,移工可以工作嗎?學生能否上學?答:考量移工、漁工及學生採共同生活模式,群聚感染風險較高,由目的事業主管部會督導於原檢疫處所完成自主防疫,且於自主防疫期間不得到校上課、工作,非必要不得外出。問:可以搭大眾運輸工具嗎?答:只要能戴好口罩、維持社交距離,自主防疫期間可搭乘捷運、高鐵等大眾運輸工具,但飛機等航空器則不建議。問:完成前三天檢疫,後四天自主防疫期間想回離島,可以搭飛機嗎?答:因離島的醫療資源比較稀少,建議仍留在本島不要移動;如果一定要飛往離島,還需和離島縣市再商談。資料來源/指揮中心、機場公司
-
2022-06-14 焦點.元氣新聞
住院看護納健保 81%民眾願多付保費
國人住院時,76%都由家人陪病照顧,以輪流照顧居多,只有不到四分之一請得起平均日薪2200元以上的住院看護。最新一份調查顯示,疫情期間找看護難度上升逾三成,照顧責任更集中單一家屬,八成照顧者工作大受影響,逾九成民眾希望住院看護納入健保,81%願為此多付健保費。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秘書長陳景寧指出,疫情前五成受訪者已覺得看護難找,疫情後增加到66%。疫情後陪病人數有限,單一家人陪病比率從43%上升到56%,61.7%得請假、26.7%減少工時或換工、4.6%離職、3.5%留職停薪,才能照顧家人。若要請看護,以主計處2021年公布的平均薪資55000元換算,國人平均日薪才2500元,每天平均2211元的住院看護費,讓需要顧老又顧小的「三明治世代」壓力沉重。老人福利推動聯盟主任蔡文玲表示,隨老年人口快速成長, 雙薪家庭照顧人力不足,加劇老老照顧或獨居長者無人顧的狀況。衛福部照護司去年九月曾提出「住院整合照護計畫」,預計用三年逐步編足158.7億元預算,可涵蓋所有醫院,將住院看護全面納入健保。計畫規定醫院需提供一對多的日夜班專業看護,由健保出750元,使用者每天僅需自行負擔約900元。中正大學社會福利所教授鄭清霞表示,國人每年住院約353.3萬件,平均住院9.29天,以坊間每天約2400元聘僱看護費推估,每年住院看護支出高達787億元。 若健保能以「社會保險」的精神,由全民共同分擔風險,雇主跟勞工都更有保障。「改革不能再等!」家總理事長、中山醫學大學醫學系副教授郭慈安表示,近來疫情專責病房給照服員的每日補助高達5000元,必對未來看護喊價造成影響。建議衛福部今年積極溝通並通過「住院整合照護計畫」,及早協助醫院全面布建。
-
2022-06-13 焦點.元氣新聞
平均日薪付完住院看護剩300元!民團籲納健保部分負擔
當家人住院,76%都是由家人陪病照顧,以輪流居多,只有不到四分之一請得起平均日薪2200元以上的住院看護。最新一份1782人的調查顯示,疫情期間不但找看護難度上升逾3成,照顧責任也更集中於單一家屬,近8成工作受影響。逾9成民眾希望住院看護納入健保,由醫院負責訓練,逾半數每月願意為此多付100元以上的健保費,多個民間團體今召開記者會呼籲健保會趕快通過、全面上路,「民眾等不了!」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秘書長陳景寧指出,調查發現,疫情前約5成受訪者覺得看護很難找,疫情後增加到65.7%。疫情前42.9%採家人輪流顧,僅29.9%一位家人顧,疫情後因陪病人數限制,一位家人照顧比例上升到56%。近三分之二照顧者原本有工作,因此需要請假(61.7%)、減少工時或換工作(26.7%),甚至離職(4.6%)或留職停薪(3.5%)。少數請得起看護的民眾當中,高達98%對於每天平均2211元的費用備感壓力,又以40歲以上,需要顧老又顧小的「三明治世代」最沈重,高達66%經濟壓力非常高。畢竟,以主計處2021年公布的平均薪資55,000元計算,國人平均日薪也才2500元。中正大學社會福利所教授鄭清霞表示,國人每年住院約353.3萬件,平均住院9.29天,以坊間每天約2400元聘僱看護費推估,每年住院看護支出高達787億元。衛生福利部照護司去年9月曾於健保會提出「建立住院整合照護計畫」,預計用三年時間編足158.7億元預算,將住院看護全面納入健保,但很遺憾並未通過。根據照護司計畫,台灣5.8萬張急性病床,如果由醫院培訓並提供白班、夜班兩班看護,人力比約為1比2到4、1比6到8,每人每天由健保給付750點,其餘由使用者負擔,就能大幅減輕民眾負擔,也能有制度地培訓並管理照顧服務員,預估編列158.7億元即可涵蓋所有醫院。「民眾自掏腰包787億元的事,健保只要用158.7億元就能做得更好!」鄭清霞強調,勞工因住院照顧需求而請假,不但不利職涯發展,企業經營也面臨不確定性。若健保能以「社會保險」的精神,由全民共同分擔風險,雇主跟勞工都更有保障,而且158.7 億元換算下來,每人每天才增加 1.87 元保費。家總理事長、中山醫學大學醫學系副教授郭慈安表示,近來疫情專責病房給照服員的每日補助已喊到5000元,一定會對未來看護喊價造成影響。「改革不能再等!」,她建議衛福部今年及早溝通俾通過「住院整合照護計畫」,及早協助醫院全面布建。台北市產業總工會邱奕淦理事長表示,月薪4萬1000元以下的勞工就佔全體勞工的一半,月薪只夠請得起半個月看護,遑論更低薪的底層勞工。與其「一人住院、拖垮全家」多數會員可以接受每月增加50到100元健保費,但希望調漲的健保費一定要落實在增聘人力、支付訓練,提升基層護理人員及照服員的勞動條件,以免最後沒人要做從事照顧工作。
-
2022-06-13 焦點.元氣新聞
居服員防疫減工作 人力更吃緊
高雄居服員6千多人,居家服務對象卻超過2萬6千人,有居服員憂心照護對象染疫後無人照顧,主動陪同住進集中檢疫所;不過,居服員雖不怕照顧染疫者,但怕染疫者隱瞞,不知不覺中把病毒帶給下個服務對象。居家照顧服務員協助服務對象沐浴、如廁、陪就醫、採買、備餐,因居服員要深入各家戶服務,許多居服員為了避免把病毒帶進身體虛弱者加護,疫情期間主動降低工作量或不接案,讓原本吃緊的人力更緊繃。高雄市74歲謝媽媽洗腎5年,每周3天要自己搭計程車到醫院報到,她申請長照2.0,居服員會協助採買、備餐。謝媽媽月初跌倒住院,住外縣市的獨生女想自費請居服員陪伴洗腎,但照顧機構卻抽調不出人力,最後連找4、5家人力仲介公司,找到可提供全日照顧的台籍看護,一天2700元,但「能請到看護就鬆口氣」。單親媽媽陳嘉齡照顧極重度腦性麻痺孩子「比比」,照服員到府幫忙,5月底「比比」染疫,陳嘉齡讓居服員休息,直到「比比」轉為陰性才讓居服員恢復服務。「服務染疫者不可怕,最怕是對方不願告知實情!」高市衛生局長期照顧中心主任林妙玲說,居服員和服務對象近身互動,若照護對象染疫無人照護,居服員還是會著防護裝備提供服務,有的甚至自願陪同入住檢疫所協助照顧,敬業精神感人。但就怕服務對象隱瞞,在不知情狀況下帶著病毒趴趴走,後果不堪設想。林妙玲說,有居服員得知服務對象染疫要住集中檢疫所,憂心病患,還自願陪同入住協助照顧,敬業精神感人。市府有提供快篩試劑給居服員及被服務對象,有症狀時趕緊篩檢,早期發現。
-
2022-06-13 焦點.元氣新聞
護佐薪資、人力不足 新制2難題
「住院整合照護計畫」即將於下半年擴大試辦,已經參加二年多「照顧共聘試辦計畫」的新光醫院表示,新制能否順利上路,關鍵在於護佐薪資待遇,希望健保可提高給付;人力業者則樂觀其成,但擔心看護人力不足,成為最大阻礙。新光醫院總務部課長徐妤姍說,衛福部二○二○年六月起要求各醫院進行「照顧共聘試辦計畫」,並列入醫院評鑑,新光醫院由神經科、護理部、總務部、照服中心合作,以服務中風患者為主,一名照服員照顧兩名患者,在護理人員指導下執行餵藥等照護項目。徐妤姍說,照服員收費必須取得平衡點,目前坊間一名廿四小時照服員平均收費二千五百元,新光則是家屬自費一千五百元,其餘由醫院補貼,直到患者出院為止,但醫院賠錢照護病人。「住院整合試辦計畫」將由健保支付每天點值七五○點,希望健保署提高給付,藉此降低病人家屬及醫院負擔。提供看護照顧服務的皖美實業公司副總李金祥說,疫情期間,許多人無法進入醫院照顧患者,加上不少看護不願進入醫院,確實人力供需不平衡。「住院整合試辦計畫」立意良佳,但最大阻礙就是人力哪來?政府應提供誘因,讓更多照服員願意參與計畫。疫情嚴峻,指揮中心高薪聘照服員到專責病房照顧中重症患者,一天三班、每班八小時,照顧六名患者,每日津貼為五千元,相較下,「住院整合照護計畫」誘因不足。衛福部護理及健康照護司蔡淑鳳說,指揮中心單日五千元高薪聘用照服員,這是因應疫情暫時性的照顧需求,待疫情趨緩,確診病人逐漸減少,醫院專責病床開設比率回歸正常,照服人力就會退場。
-
2022-06-13 焦點.元氣新聞
健保補助住院合聘看護 費用省近半
病房看護人力不足,且費用昂貴,衛福部下半年將執行「住院整合照護計畫」,多名病人合聘一名護理佐理員,如以急性一般病房為例,每床每日費用一六五○元,健保支付七五○元,民眾只需負擔九百元,大幅減輕病患及家屬經濟負擔。國內每年住院患者高達三五○萬人次,看護需求居高不下。民間監督健保聯盟推估,國內醫院每年看護聘顧費用需求達六六一億元,為有效運用住院照護人力,衛福部去年於健保會提出「全民健康保險住院整合照護試辦計畫」,今年以三億元試辦此項提案。衛福部護理及健康照護司長蔡淑鳳說,許多病患住院時請不到看護,家屬就需輪流到院陪病,常出現「一人住院、全家住院」等窘境,有時同一間病房中二至三名病人均聘請看護,也讓看護人力未能有效運用。「住院整合照護計畫」因而將由醫院安排照護人力,聘請護理佐理員,費用由住院患者及健保共同負擔。近日衛福部健保署通過此計畫,預計七、八月間公開徵求試辦醫療院所。蔡淑鳳說,「住院整合照護計畫」為二至三名病人聘請一名護理佐理員,每個病人所需照顧項目不同,擬定每日每人看護費降低為二千至二千六百元的四至五成間,而健保補助每天七五○點值。若估算急性一般病房人力成本,並加計行政成本,每床每日費用約一六五○元,扣除健保支付,患者僅需自付九百元。「現在推動此試辦計畫,機會很好,這是一個開始。」健保署長李伯璋說,疫情期間,家屬進入醫院照顧患者多有不便,下半年推動相關計畫後,可讓家屬不用煩惱陪病問題,還可減輕負擔。據了解,若此試辦計畫成功,一旦全面納入健保,屆時每人每月健保費約增六十至七十元,以降低高額住院看護聘顧費。
-
2022-06-13 焦點.元氣新聞
獨/看護人力不足 住院整合照護計畫最大隱憂
衛福部護理及健康照護司下半年試辦「住院整合照護計畫」,由醫院統籌安排住院患者照顧人力,聘請護理佐理員照顧住院患者。對此,已實施2年多照顧共聘試辦計畫的新光醫院表示,新制上路順利與否仍與護佐薪資待遇密切相關,希望健保可以多加給付;人力業者對新制上路樂觀其成,但看護人力不足恐成最大阻礙。新光醫院總務部課長徐妤姍說,衛福部2020年6月起要求各醫院進行照顧共聘試辦計畫,並列入醫院評鑑,該院由神經科、護理部、總務部、照服中心合作,目前選定神經科的中風患者等,安排一名照服員照顧兩名患者,在護理人員指導下進行餵藥等照護項目。至於收費,家屬希望照顧費用少一些,而照服員則希望費用高一點。徐妤姍表示,照服員收費必須取得平衡點,目前坊間一名24小時照服員平均收費為2500元,該院收費方式為家屬自費1500元左右,其餘由醫院補貼,照顧到患者出院為止,但如此一來,醫院必須賠錢照護病人。「住院整合試辦計畫」將由健保支付每天點值750點,徐妤姍說,希望健保署給付提高,可降低病人家屬及醫院負擔。至於患者照顧時間分配,在收案時就會評估,原則上會把兩名病情、治療時程相似的患者配對,讓照護時間較為平均。自2020年6月起,新光已服務20名患者,但疫情嚴峻時,受限於醫院管制嚴格,若未完整接種疫苗,進入醫院必須先快篩取得陰性證明,許多照服員不願意一直採檢,加上染疫不願意到醫院服務,造成人力短缺,有時必須暫停收案。提供看護照顧服務的皖美實業公司副總李金祥說,疫情期間,許多人無法進入醫院照顧患者,加上看護不願進入醫院,確實人力供需不平衡。他認為住院整合試辦計畫立意良佳,但最大阻礙就是人力哪裡來? 李金祥也說,部分家屬想加入試辦計畫,但看護人力將會是很大的問題,如果又分為兩班制或三班制,人力更缺,屆時找不到人恐引起民眾反彈,增加看護人力是衛福部當務之急,政府應提供誘因,讓更多人參與。 目前新冠疫情嚴峻,指揮中心規畫照服員進入專責病房照顧中、重症患者,一天3班、每班8小時,照顧6名患者,津貼為5000元。衛福部護理及健康照護司蔡淑鳳說,「住院整合照顧計畫」照服員服務於一般急性病房,與專責病房不同,兩邊人力確實可能互相流動,但已考量平衡性,盡量降低人力互相影響。蔡淑鳳說,依各家醫院開設的專責病床數不同,照服人力需求也有所不同,這是因應疫情暫時性的照顧需求,疫情趨緩或渡過高原期後,確診病人逐漸減少,醫院專責病床開設比例回歸正常,醫護人員壓力減輕後,照服人力就會退場。
-
2022-06-10 焦點.杏林.診間
大疫醫奉/楊婕妤力排眾議 呵護愛滋、移工寶寶
「咪咪!咪咪!」一張張東南亞面孔的孩子們,稚嫩聲音此起彼落喊著類似「媽咪」的「咪咪」名字。「誰要去公園?要去的要乖喔!」被孩子們開心圍繞的楊婕妤,像媽咪般溫柔地回應著。創辦關愛基金會 力排眾議接納愛滋患者關愛基金會創辦人楊婕妤,35年前從照顧第一位愛滋病患開始,到收容愛滋寶寶,而今在藥物的發展下,台灣愛滋寶寶早已「+0」,她持續將觸角擴及照顧失聯移工與寶寶,有如這些孩子們在台灣時的「臨時媽咪」,「我現在都可以在這裡幫忙接生了。」一句話道出她多年來的付出。當台灣社會對愛滋病、非法移工議題還處於不了解,甚至排斥的氛圍時,楊婕妤力抗社會異樣的眼光,打開大門接納照顧這群被社會遺忘的邊緣人。「我原本以為只會照顧一、兩個人,心想一雙碗筷難不倒我,沒想到是上千人。」35年來,她陸續照顧了台灣20多名愛滋寶寶、大陸及柬埔寨500名到600名愛滋寶寶、800名失聯移工寶寶,以及落難外籍人士超過一千人,他們得到關愛基金會提供的屋簷、床鋪、棉被、食物和水,得以暫歇一下腳步,繼續邁向接下來的人生。回想過去的日子,楊婕妤說,當時社會對愛滋寶寶的接受度極低,根本毫無捐款可言,撐得苦哈哈,直到她獲得第16屆醫療奉獻獎,甚至在領獎後一個月發生「奶粉事件」,再加上社會對愛滋及移工的逐漸理解,楊婕妤和這些孩子們才漸漸熬過苦日子。再談及奶粉事件,楊婕妤始終在乎的不是自己,而是擔心照顧的病人和寶寶會因此蒙羞。她回憶,那時只顧著嗷嗷待哺的孩子們,「沒錢,急啊!」腦中只想到拿了罐奶粉及濕紙巾回去給愛滋寶寶使用,也不管是否有監視器,就硬著頭皮匆匆離去。沒想到,事件曝光後,社會輿論轉而理解與體諒,也讓當時的關愛之家受到矚目,捐款開始進來,財務困難逐漸獲得紓解,「也不知道算不算是因禍得福?」楊婕妤苦笑著說。見證愛滋藥物發展 愛滋病毒漸消失翻閱著基金會珍藏的一張張照片,楊婕妤清楚記得每一張照片的故事。「這是我們為三對愛滋病患辦的同志婚禮,我的想法走在很前面,也不會有偏見。」而當照片翻到一名已故的愛滋感染者,「這一個個都充滿了血淚呀!」她手指著其中一名年輕人說,這是「標標」,在讀大學時期感染愛滋,後來和楊婕妤一起赴中國照顧愛滋病患,最後因癌症過世,「那裡資源少,非常辛苦,要是沒有他們接棒照顧這些感染者,這項工作很難持續。」楊婕妤眼睛停留在照片上,思緒也飛到多年前和夥伴們奮鬥的年歲裡。照顧愛滋病患及寶寶,讓楊婕妤遭受許多壓力,不過,隨著愛滋治療藥物的發展,包括愛滋媽媽在孕期6到7個月的預防性投藥,以及新生兒的預防性投藥,近10年來,台灣幾乎沒有愛滋寶寶的誕生。「藥物對愛滋病的改變,百分之百的重要!」楊婕妤見證愛滋病演變的歷史,她認為,愛滋病毒將漸漸消失,期盼全世界再過5至10年,不會再有愛滋新病例的出現。從愛滋到新冠肺炎 同理心是最好的解藥只不過,楊婕妤當初為了照顧愛滋病人與愛滋寶寶,承受外界不理解的壓力,時光流轉經過數十年,「現在電視每天報導新冠肺炎案例CT值多高、是否PCR檢測陽性、某案例是防疫破口……這似乎讓愛滋病漂白了。」她解釋,大家現在都知道,同樣是傳染病,新冠肺炎的傳染力非常快速,每個人都有被感染的可能;而經過長久的宣導,不少人也明白,愛滋病是經過血液接觸、親密性行為傳染。由此可證,民眾對傳染病的知識愈充足,也愈能理解愛滋病毒不可怕。新的疫病什麼時候會來?人類無法控制。楊婕妤認為,人們應該摒除歧視,以同理心去對待不同的疾病或疫病。不論是照顧愛滋寶寶或失聯移工的寶寶,楊婕妤總是走在社會之前,伸出援手,卻也飽受質疑,為何收容非法移工媽媽及寶寶?然而,她的信念是:「不管外界想法如何,基於人道及助人的角度,並沒有非法或合法的問題」。無論年幼或年長者 無私照顧弱勢移工楊婕妤坦言,不僅非法移工,有愈來愈多合法移工準媽媽也會找上門,因為她們懷孕後,非常擔心被雇主以各種理由遣送回國,所以乾脆跑掉或躲起來。然而她倡議的是,不論本國或外籍勞工,均應享有和一般人平等的生育權益,甚至他們的孩子在照顧或醫療上有急需時,更應給予協助。「正在看電視的是4歲的Mozha。」楊婕妤指著躺在輪椅上、插著鼻胃管的Mozha,眼睛又大又清亮的Mozha之前活蹦亂跳,還能唱歌跳舞,沒想到3個月前卻發病、腦子長了腫瘤。楊婕妤說,Mozha的媽媽是失聯移工,輾轉來到基金會尋求協助,因孩子的醫療費需要200萬,楊婕妤實在無法放著他們不管,目前已募得近26萬元款項,孩子也持續穩定回診並接受治療中。多年來,關愛基金會提供緊急醫療協助的非本國籍兒童不在少數。楊婕妤繼續轉進另一間臥室,一名臥床的年長婦女哭喊著:「我什麼時候可以回家?我很想女兒。」楊婕妤緩緩走到這位75歲阿嬤身旁安撫她,「我們在等通知,你不要擔心,不要難過了。」楊婕妤說,這名台裔菲律賓籍婦女,來台逾期居留多年,非法工作賺錢養家,而今年邁中風,心心念念只想著回老家,此案件雖已過了法律追訴期,目前仍在進行移民署的法律程序中,「阿嬤辛苦了一輩子養家,兒女都長大了。」楊婕妤不清楚她能不能回家,但在這裡至少能暫時獲得安穩照顧。對於這些來台後淪為弱勢族群的朋友,楊婕妤指出,所有的外籍人士均是為台灣奉獻,以看護工來說,台灣如果沒有外籍看護,如何穩定這麼多的台灣家庭?他們確實是安定台灣社會很重要的力量。正因如此,不論他們遭遇任何問題,我們有責任及義務協助解決,尤其很多的失聯移工仍在不同角落替台灣付出勞力,政府相關單位是不是也應該考慮如何讓他們合法化。台灣處處有愛心 存在為社會奉獻的人多年來,楊婕妤沒有停下腳步,持續為這些被遺忘的人奔走。不過,楊婕妤也特別提到,其實社會中還有許多人默默付出,卻不求任何回報,這些人更值得受到表揚。其中,最讓她敬佩的是一位耳鼻喉科的謝醫師,因為關愛基金會長時間收容這麼多寶寶及成人,難免需要各種醫療協助,而謝醫師幫非本國籍的孩子們看診長達十年,從不收費用,「過去有時候,我會一次帶30、40名感冒的孩子請他看診,他不僅有耐心,甚至會叫我坐計程車去,由他幫忙付錢,讓人很感動。」楊婕妤說。台灣社會處處充滿愛心,和這位謝醫師一樣,楊婕妤過去有17年的時間,全靠自己的平面設計工作賺錢補貼,對比過去,現在擁有那麼多人的捐款和協助,「這條路當然要繼續走下去!」楊婕妤以一貫的微笑,堅毅地展示她的信念與決心。全球對抗疫情兩年多,厚生會、聯合報系與吉立亞醫藥共同製作「穿梭古今大疫的身影─新冠疫情下的醫奉獎得主」報導,聚焦努力消除傳染病的醫奉獎守護神,他們再度把熱情投注百年大疫,當年守護台灣公衛及民眾健康,如今不忘初衷,在新冠疫情之下接受新挑戰。「穿梭古今大疫身影」精彩內容:https://bit.ly/3bokMHY
-
2022-06-06 新聞.長期照護
解開照顧枷鎖回響/失能長者住機構 補助將提高
聯合報與願景工程基金會推出「照顧殺人」專題報導後,衛福部次長薛瑞元接受專訪回應,正規畫提高失能者入住長照機構補助,由現行的一年六萬元,提高到十二萬元或十八萬元,金額未定,依失能等級補助,且會連同身心障礙機構補助一起考量,正由長照司及社家署評估中。「照顧殺人」專題指出,重度失能的照顧有時已超過家庭負荷,但「送機構」卻不在現今長照2.0的公平選擇之中,目前機構補助平均一個月五千元,但實則收費動輒四萬起跳,若能比照居家服務,一個月最高可有三萬多元補助,那麼家屬再出數千元就能負擔機構服務。薛瑞元承諾,有家暴史的家庭選擇照顧者時,長照專員應可以勾串保護司的家暴資料,如果有家暴史,到老「只有兩人生活,風險很大」,勾串資料後,如果家庭中也沒有其他人可以接手照顧,社安網就介入處理,隔離開來,評估送機構。許多北漂族無法與父母同住,又怎麼親自照顧?薛瑞元呼籲:「不要用孝道綁架年輕人!」他反問:「什麼是最好的照顧?不要廿四小時陪著、讓老人家保持原有的能力,能自己的生活、走出門,才是最好的照顧。」薛瑞元認為,很多人對照顧的觀念需改變,比如「照顧不離職」,花一點錢,多用長照2.0服務,讓照顧者保有自己的生活。提倡「新家人關係」:給老人家新觀念,照顧讓專業的來,子女就是打電話問安、常回家探視。許多照顧悲劇的家庭拒絕外界協助,執念「家人就是要自己顧」,或是打了長照專線一九六六,評估後又不使用。依衛福部統計,還有四成五長照需求家庭未使用長照2.0。薛瑞元指出,這些不使用的家庭「為什麼不用」,值得了解,應該「了解照顧家庭的期待是什麼」。長照司副司長周道君指出,依照專評估停用原因,包括死亡、失能惡化住進機構、轉請外籍看護等。薛瑞元說,將會以照顧者需求擴大積極輔導。「不知道他的期待,就須去了解。」對高負荷照顧者卻拒絕協助,「必須進一步理解為什麼」。▌延伸推薦:他們是一群不一樣的殺人犯。不是天生心狠手辣,或者作奸犯科的惡徒;相反地,他們從無前科,可能是家中最有責任感的那個人,照料因病倒下的至親。「照顧殺人」數位專題報導1:看見照顧殺人「照顧殺人」數位專題報導2:解開長照枷鎖【照顧殺人】系列完整報導及後續迴響請見願景工程基金會官網
-
2022-06-06 新聞.長期照護
解開照顧枷鎖回響/月付10萬找嘸看護 「老顧老」增多
疫情期間全國看護大缺工,不管是居家照護或醫院病房看護均相當搶手,有時即使加錢也難找到好幫手。由於找不到看護員,「老人照顧老人」的悲慘場景愈來愈多。五十多歲黃小姐表示,家中長者失能失智,最近想請外籍看護,不料前端手續費用三級跳,原本僅六、七萬,現漲至十二萬,移工上工後第一個月,至少得付十五萬元。黃小姐說,人力仲介公司說法為「外籍看護入境台灣後,必須在檢疫旅館隔離七天,外加自主健康管理七天」,期間所有住宿、伙食費用,均需由雇主支付。聘用外傭費用水漲船高,七十幾歲陳媽媽心有戚戚焉,她表示,上月是穆斯林的齋戒月,這是伊斯蘭教徒的新年,自家印尼外傭也請假,回到家鄉過節,沒想到回台之路困難重重,必須在防疫旅館待滿七天,另外還要七天自主健康管理。 陳媽媽不解的說,外傭在台灣已打滿三劑疫苗,這次入境前也持有當地PCR陰性報告,想不通邊境管制為何還如此嚴格,等於外傭搭機入境後須兩周後才能開始工作。這段時間,她照料已失智失能多年的另一半,但先生體重七十多公斤,光是從床上挪到輪椅,對她來說,就是一件大工程,才幾天就讓她腰傷宿疾復發,苦不堪言。原本還可申請照服員,以時薪方式居家照護,幫忙洗澡,但最近不少照服員染疫,人數不足,申請好久,好不容易才到府服務,但先生失智,意識不清,出手打人,遭長照中心列入拒絕往來戶,讓她求助無門。 至於生病住院,想找全天候看護,費用更暴增,外籍看護至少四萬元起跳,如果想找本國籍看護,一個月花上六、七萬可能還找不到人,部分醫院一般專科病房甚至喊到月薪十萬。如果為新冠肺炎確診者處境更悲戚,南部一家地區醫院表示,專責病房滿床,但幾乎沒有看護工願意照顧確診者,而家人也擔心入院陪病,可能被感染,以致醫護人員工作量暴增,除打針送藥、抽痰等原有醫療照護,還得幫年老患者餵飯、洗澡、翻身。為此,新北市亞東醫院最近高薪招募專責病房人員,一日工時十二小時,薪資七千五百元,時薪高達六二五元,資格卻異常寬鬆,六十五歲以下,曾確診、已解隔者,施打三劑疫苗,最意外的是「無需有醫護背景」。 指揮中心也看到專責病房缺工困境,決定以高薪募集專責病房照護輔佐員,每班八小時,單日薪資五千元,換算時薪也是六二五元,為目前最低時薪一六八元的三點七倍。台北一家區域醫院護理長表示,政府祭出高薪,對於確診者及家屬來說,當然是一件好事,但對於因其他疾病住院的患者來說,卻更無助,不少看護轉至專責病房工作,人力更為短缺,家屬只能請假至醫院陪病。▌延伸推薦:他們是一群不一樣的殺人犯。不是天生心狠手辣,或者作奸犯科的惡徒;相反地,他們從無前科,可能是家中最有責任感的那個人,照料因病倒下的至親。「照顧殺人」數位專題報導1:看見照顧殺人「照顧殺人」數位專題報導2:解開長照枷鎖【照顧殺人】系列完整報導及後續迴響請見願景工程基金會官網
-
2022-06-06 養生.人生智慧
罹腦瘤連一張衛生紙都拿不住…英特爾前總經理接受生命大禮:不再賣命,把時間花在喜歡的事
【編按】出身貧寒、從小唱「那卡西」賣藝貼補家用;為了砥礪自己擺脫貧窮、在書桌上刻下「女工」二字;最終從小業務助理,一路爬升為全球最大半導體廠台灣總座…。如此戲劇化的故事,是公信電子總經理吳惠瑜的真實人生。1963年出生的吳惠瑜,37歲成為英特爾台灣分公司最年輕、也是首位女性總經理,卻在事業高峰時罹患腦瘤,一度連一張衛生紙都拿不起來。她說:「我決定不要再為錢賣命, 要把時間花在我真正喜歡的事情上。」 「你把我放在哪個環境,我就一定能奮力向前,因為我始終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在成年之後,我便立志做個快樂的人,我也始終相信:既然人活著,就要好好地過每一天!」吳惠瑜說。 所以即便已經近退休之齡,她仍說:「我其實沒有很明確的退休計畫,我會繼續貢獻心力到最後一刻,我的人生也沒有遺憾,若說有『心願清單』,我在41歲就已經全都實現,我此時此刻,非常滿足。」 為家計成小歌女,爸媽的愛成她追夢動力 吳惠瑜成長在淹水時得把豬推開才有床睡的家庭,5歲為家計去學藝,爾後更到處唱那卡西貼補家用,直到小學5年級才終結「小歌女」生涯。 談起童年走唱賣藝,她卻沒有半點悲情,「我記得媽媽催促我把功課寫完後,就要坐9號公車去表演,接著在巷子口吃3碗花枝羹;收入比較高時,媽媽還會帶我去西餐廳吃排骨飯......這些『好料』的回憶,我一輩子都忘不了。在我的記憶裡,一點都不會辛苦,我心裡全都是與父母美好的回憶。」 家人始終如一的愛,是支持吳惠瑜勇敢追求夢想的動力。她回憶,自己從小就睡在爸媽中間,睡前聽爸爸說枕邊故事,或是在父母聊天聲中睡去。「我還記得4、5歲時,爸爸牽著我的手,爸爸的手掌好厚、好溫暖;那手心的溫度,永遠刻在我腦海裡;而媽媽不管多忙碌,始終是愛的教育。他們沒有上過學,就是用『身教』。」 身體過度承擔,事業高峰突罹腦瘤 父母對她的信心,成就她在職場上歷練打拼,甚至敢以非理工科系跨足電子業。她說,「厲害的環境會讓你更厲害」,乘著時勢在科技業裡成熟,但也付出極大心力。 「我的意志力一直認為自己能夠應付壓力,卻忽視了身體長期過度的承擔,以至於生命送來『大禮』,這一記當頭棒喝,讓我及時領悟。」 那是15年前,時任威盛副總經理的吳惠瑜,為拓展海外業務,一年需要往返歐亞多達四十次,工作模式非常高壓,期間還不斷劇烈頭痛,甚至出現了「靈魂出竅」的情況!經過檢查才發現,原來,自己腦部長了6公分的腫瘤,讓她不得不從緊湊的行程中暫停下來。 「即使因為腦瘤而要開腦蓋,但家人給我滿滿的安全感,讓我深信自己一切都會好轉。可是有一天在醫院裡,看護要協助我喝粥,我卻有整整40秒鐘、恍如一輩子的震撼教育。」 因為開刀後、腦部放電之故,吳惠瑜身體左半部短期失去反應,當看護要餵她喝粥,她卻一口都吞不進去,還從左邊嘴角流出來…。當時看護遞衛生紙給她擦拭,吳惠瑜卻怎麼都抬不起手來,她在心中默數40秒後,才終於恢復能力,一切彷彿有人按了暫停。 「一旦沒有了健康,那些榮華富貴、滿屋名牌都毫無用處;如果你連一張衛生紙都拿不起來,那麼賺那麼多錢又有什麼意義?」 之後她下定決心,把所有買來的名牌包都送出去。但神奇的是,大家還是以為她拿的是名牌。「所以我想,真正的名牌就是『自信』。有自信的女人,無論穿什麼在身上,都會發光。」 人生劃4等分,接受不同階段重心 如今的她,坦然接受「女強人」的稱謂,但也自認擁有鄰家小女孩的天真、為人妻的傳統,「這些也同時是我,無法切割。」 「對我而言,人生可以畫成4等份:工作、社會關係、自我、家庭。不同階段的分配比例不同,要有捨,才有得。」她舉例,決定要結婚,就得願意犧牲部分的自我,想清楚了就不會哀怨。 「我相信時間就像是一張網,你的重心放在哪,成果就在哪。隨著時間的運轉,了解這個階段『我的主軸是什麼?』其他都是枝微末節。」 一如年過半百的吳惠瑜,迄今仍維持從小跟著爸爸打拳的習慣,每星期固定練太極拳、有氧舞蹈等運動。自律的她說,「要有好的下半生,先要有好的下半身」,不管未來的退休計畫是什麼,練就強韌的身心,才能走得更遠。●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熬過負債、婚變…她走過人生巨震,55歲華麗轉身!生菜女王告白:「沒有他們,我就倒了」 .職棒怪物大谷翔平: 撞上牆,我就更加努力去嘗試.年紀愈大後才發現:過去曾奮不顧身投入、在乎、重視,一廂情願付出,終將失衡,不會有好結果
-
2022-06-06 新聞.長期照護
願景回響/薛瑞元:提高機構補助 別用孝道綁架年輕人
聯合報與願景工程基金會五月中推出「照顧殺人」專題報導後,衛福部次長薛瑞元接受專訪時回應,正在規畫提高失能者入住長照機構的補助,由現行的一年六萬(每月五千元)提高到兩倍十二萬元或三倍十八萬元,兩個考慮:一是依失能等級或齊頭式補助,二是連同身心障礙機構補助一起考量,正由長照司及社家署評估中。薛瑞元說,照顧殺人的悲劇,每個家庭背後都有一段故事,而且每個故事都不一樣;從這些悲劇中是否可以抽出共通的通則?不見得可以,因為這涉及被照顧者、照顧者的關係,還有照顧者與其他家屬之間的關係,為何讓她/他獨自承擔?周遭社區的支持度是不是足夠?他說,衛福部目前沒有進行個案研究,很難歸因。專訪在疾管署會議室進行,協助處理疫情的薛瑞元看來疲憊。「照顧殺人」專題中指出,重度失能的照顧,兩小時翻身、不時拍痰等,已超過家庭負荷,但「送機構」卻不在現今長照2.0的公平選擇之中。目前機構補助平均一個月五千元(平均收費動輒四萬元起跳),若能比照居家服務的補助額度一個月最高可有三萬多元補助,那麼家屬再出數千元就能負擔得起機構服務。薛瑞元也提醒,機構的照顧品質還有待改進,「有些傳統機構,老人住進去,退化愈快」,好的機構應該讓長輩活動、保住原有的功能;但民眾面臨的問題是「好的機構很貴,民眾負擔得起的,品質差」;但全世界長照機構都面臨相同的問題:「服務愈來愈貴」,各個政府也尋求辦法,但看起來是無底洞;問題也在於,政府給了補助,機構就提高收費。「我們現在(民眾選擇送)機構是一年補助六萬,六萬我也是知道是很少啦,平均下來一個月才五千塊。」現在想要做的是讓選擇機構家庭的補助是與失能等級掛勾,失能程度重的,補助多些,讓選擇機構的家庭不會負擔太大。薛瑞元指出,很多民眾對照顧的觀念還需要時間改變,例如傳統觀念是希望家人自己,他舉朋友為例, 為父母請了外籍看護,「兩月就換一個」,最後知道原因是父母不喜歡被外人照顧, 想要兒子、媳婦來照顧。但是「年輕人有自己的工作啊,不可能這樣」。 薛瑞元說,第一個要改變的是孝道觀念,「不要用孝道綁架年輕人!」第二是「照顧不離職」,儘量不要為了照顧,放棄自己的生涯規畫,第三是「新家人關係」。他舉例,比如「照顧不離職」,花一點錢,多用一點長照2.0的服務,維持照顧者自己的前途及人生,保有自己的生活;但是社會對照顧的要求,常是女性、收入少的家庭成員來專責照顧,其他人出錢。「孝與不孝,帽子一壓」就有人成了照顧者,但是「家人給的支持可能不能一直下去」,兄長公司倒了等等,「長期照顧就是很多風險、現實的變化」。他也反問:「什麼叫最好的照顧?不要廿四小時陪著、讓老人家保持原有的能力,能自己的生活、走出門,才是最好的照顧。」所以現在要給老人家新觀念,提倡「新家人關係」:朋友、鄰居這些關係是未來最重要的支持,這樣北漂的子女才能比較放心,照顧讓專業的來,子女就是打電話問安、常回家探視。 薛瑞元也承諾,有家暴史的家庭選擇照顧者時,長照專員應可以勾串保護司的家暴資料,如果曾有家暴史,臨老「只有兩人(獨自)生活,風險很大」,勾串資料後,如果家庭中也沒有其他人可以接手照顧,社安網就介入處理,隔離開來,評估送機構照顧。衛福部長照司副司長周道君一旁補充,長照中心照顧管理專員評估完照顧需求後,再比對家暴資料。薛瑞元說,收案的照專及到宅服務的居服員都要受一點訓練,有能力「辨識家庭裡是否發生家暴」,透由通報,讓保護社工介入。許多照顧悲劇的家庭拒絕外界協助,執念「家人就是要自己顧」,或是打了長照專線1966,評估後又不使用。依衛福部統計,長照2.0覆蓋率約五成五,還有四成五的長照需求家庭未使用。薛瑞元指出,這些不使用長照2.0的家庭「為什麼不用」的原因,是很值得了解的問題,應該「了解照顧家庭的期待是什麼」。周道君解釋,評估就算開案,但案家卻停用時,照專會了解原因,統計顯示原因包括:死亡、失能惡化住進機構、轉請外籍看護等;目前一名照專負責250至300位個案,非常辛苦。對家庭照顧者的負荷,薛瑞元說,給家照者的支持方案,未來會以照顧者的需求,再擴大積極的輔導。「不知道他的期待, 就必須去了解。」如果是高負荷的照顧者又拒絕協助,「必須進一步理解為什麼」; 但有種情況是,對服務的期待「足歹講」,如同餐廳的好惡是非常個人的。台灣正面臨少子化,有一天家人照顧者勢必不會是長照主力。薛瑞元說,解方在於團結力量大,家庭照顧是「一對一」的照顧,未來走向「一對多」是必然。「我有一個夢想」,他希望,規畫「共居住宅」,配有服務的老人住宅,內政部次長花敬群設法解決都市的共居住宅;薛瑞元則是著眼鄉村。他說,鄉下大半是散居,必須長者集中一點,才能有效地提供「一對多」服務;這應搭配「村落再生計畫」,鄉下房子老舊,也沒有無障礙設施,「但這項對未來期待,牽涉多少部會?」但是,他說,老人家安土重遷,很難離開原有住宅,這需要社會文化的改變,這又需要時間,「我這輩子是看不到了。」
-
2022-06-04 失智.長期照護
父親失智怎麼辦?照顧失智患者不硬碰硬,運動、社交都能預防,3道把關防走失
失智症被認為是21世紀人類面臨的最大健康威脅之一。全球有超過5千萬人患病, 預估到2050年有1億5千2百萬人失智,台灣也有超過29萬名失智者。在愈來愈高齡長壽的社會,每個人都有可能罹患失智症,如何對待失智症,攸關了社會的未來,以及每個人能否有尊嚴地老後。《橘世代》將和你在不同的失智故事裡,思考我們如何面對失智海嘯。吳伯伯和女兒去超市採買,結完帳在門口等人,女兒問他等誰?他說:「等你弟啊!」其實弟弟已在國外生活多年。女兒勸說:「年輕人讓他慢慢逛,不要催他,我們先回家。」吳伯伯覺得有理,便回家了。「在失智症患者世界裡,沒有『真理愈辯愈明』這件事。」吳伯伯是遠東聯合診所身心科專任主治醫師吳佳璇的父親,陪伴失智父親多年,每當父親時空錯置,吳佳璇從不指出思路不合邏輯,反而遁入爸爸的世界裡,說他的語言,說服他。她察覺怪異 教授老爸撿回收物父親確診失智症前,大學教授退休、身強體健的他常騎著腳踏車在社區撿資源回收物,堆滿前院;吳佳璇覺得父親不對勁,但那時他還能報稅、旅行、學新東西,她也沒理由要父親就醫。一直到2015年父親因為蜂窩性組織炎到醫院看診,吳佳璇偷偷幫他也掛了精神科,才確診失智症。面對父親失智的現實,「我們沒有很驚訝,反而覺得終於想到辦法幫助他了。」父親是阿茲海默型失智,可以透過藥物延緩退化。吳佳璇知道,如果將功能尚好的父親關在家裡,父親一定會大吵大鬧,更重要的是,足不出戶會讓失智症病患更急速退化,她照顧的原則是,在安全前提下,讓父親盡可能地和世界互動。多重防走失 為他建置友善網絡為了防止父親走失,她先跟父親常上的診所、銀行、店家打招呼,請大家多多關照;並讓父親戴上GPS手表、在門口加裝感應式門鈴、在父親衣服縫上可以聯繫她的QR code、帶父親去警局按指紋備檔,也為父親請了看護。一輩子都在學風自由的大學任教的父親怎可能事事聽從安排?但吳佳璇哄老人家的功力一流,例如父親抗拒GPS手表,她就說:「你平常都不帶手機,我們會找不到你,這手表有手機功能,很方便。」又例如,大門裝了感應式門鈴後,父親很生氣吵著要拆掉它,吳佳璇解釋:「你一個人住要注意安全,這可以防壞人潛入。」她的說法總能讓父親埋單。多重的防走失措施,加上吳佳璇和父親住得近、又有個好看護作幫手,她順利為父親失智的前幾年建構起自由又安全的生活圈。父親那些年參加很多課程、活動,也交到很多新朋友。一直到2019年。防父親失序 反覆用假公文安撫那天,父親出門說要去研究室,竟把腳踏車騎上水源快速道路,被用路人舉報,警局派警車護送他下來。他到附近警局時宣稱那裡是斗南火車站,而剛剛他的腳踏車騎在台三線上,正要回雲林古坑老家。此事踩到了吳佳璇的「安全」底線,而且迷路、時空錯置愈來愈嚴重的父親讓吳佳璇意識到,再讓父親騎車遲早會出意外。吳佳璇將父親的腳踏車藏起來,父親成天吵著要車,吳佳璇就偽造了公文,寫著父親因違規致腳踏車遭沒收,還強調若他強行騎車,子女會被罰巨款。後來只要父親吵腳踏車,吳佳璇和看護就出示假公文給他。這樣的場景反覆數百次,一個月後,父親終於忘記他的腳踏車。推翻魔神仔 不斷研讀相關知識失智退化是不可逆的歷程,目前父親的病程已進到失智末期,今年初已認不出她,也無法自行移動了。這7年多,吳佳璇為了跟上父親的腳步,她複習醫學專業文獻,研讀失智有關訊息,失智照護指引、照顧者的心路歷程、長照政策動向,甚至新科技如何運用於長照,都成為她關心的議題。她當年發現預防走失這件事,國內資訊盡是老人被「魔神仔」抓走的鄉野傳奇,她進而查閱國外資料,找到了日本NHK電視台調查關於失智失蹤的書籍,她許多預防走失的做法就是參考此書,她因此跟出版社推薦,並翻譯了這本書。從專業出發 把小愛擴散到社會投入父親的照護後,吳佳璇發現關於失智,不但臨床醫療能量不足,民眾對於失智的理解與照護觀念也缺乏,發願要做100場演講,至今已分享100多場了。關於失智症患者和照顧者的故事,由吳佳璇口中說出來不是疲憊與心酸,而是精神科醫師女兒,如何從專業出發,隨著父親病情一路鬥智的過程。她不但讓父親得到了妥善照顧,也把愛父親所做的努力,化為給社會的幫助。認識失智症 運動、社交都能預防失智不是健忘、不是正常老化,是疾病,而且不是單一項疾病,是一群症狀的組合。除了記憶減退,其他認知能力像是語言、空間、計算、判斷、抽象思考、注意力也會退化,同時可能出現干擾行為、個性改變、妄想或幻覺等症狀。失智症由腦部疾病、身體系統性疾病、藥物或成癮物質使用所引起。比較常見的失智症包含阿茲海默症、額顳葉型、路易氏體、血管型等,在治療上分為藥物治療與非藥物治療。目前藥物無法恢復已受損的大腦細胞,但可以改善症狀或延緩病程;在治療上會藥物與非藥物並行。運動、地中海型飲食、社會互動、維持健康體重等,醫界認為都能有效預防失智症。3道把關防走失失智症協會建議從三個面向把關,防止失智者走失憾事發生:1居家把關:加裝複雜的鎖、以畫或窗簾遮蓋出入口,減少失智者獨自外出;門上加裝風鈴或感應式門鈴,及時發現失智者外出。2友善社區:讓街坊及商家了解失智者現況,若遇到失智者時,協助告知家人。3增加識別失智者的機會並申辦防走失措施:●家人隨時更新失智者照片、隨身攜帶協尋資訊。●申辦愛的手鍊、緊急聯絡卡等防走失服務,另可購買GPS個人衛星定位器。
-
2022-06-02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獨/確診護理師提前返職場 N95戴8小時吸不到氣險昏倒
本土疫情持續延燒,造成醫療資源緊繃,指揮中心日前統計,已有上百名確診醫護提前返回職場,不過有專責病房護理師透露,確診後容易喘、胸悶,返回醫院工作時,因為上班8小時須戴N95口罩,一度吸不到空氣,差點在病房內昏倒。三軍總醫院專責病房某護理師透露,自己在5月時確診,有出現呼吸道症狀,休息7天後解除隔離,繼續返回醫院上班,但因為確診後很容易喘、胸悶、吸不到空氣,上班又都得戴著N95口罩,曾有一次在病房內照顧確診者時,一度無法呼吸,只好靠在牆壁休息,幾分鐘才回過神。該名護理師說,醫療人力的確不足,但為什麼衛福部長陳時中會覺得,確診醫療人員休息7天後就能直接上班,「我覺得這很不好」,確診醫護應有適當休息時間。因家屬不方便進入專責病房陪病,若是臥床確診者,且沒有家屬或看護,護理師就要幫忙翻身、換衣服、抽痰等;要是遇到清醒、但不願配合的確診者,不好好戴上高流量氧氣鼻導管,也不願意趴睡,不僅容易喘、血氧濃度也無法維持,護理師還得穿兔寶寶裝進病房照顧確診者。先前還有一名病人,因為躁動不斷想要下床,某次突然半夜情緒發作,意識清醒下把身上所有管路拔掉,包括動脈導管、尿管、靜脈注射導管等,結果瞬間大噴血,搞得護理師得立刻穿起兔寶寶裝,衝進病房幫病人加壓止血。中央昨宣布招募照顧輔佐人員,前進專責病房分攤護理師重擔。他說,如果順利招募到人力,的確可以協助護理師,但如果沒人來應徵,護理師還是得硬著頭皮做,而中央去年說要發給護理師的津貼,至今只給了6成,不確定新制發給照顧輔佐人員的津貼,是否也得等上1年。耕莘醫院專責病房某護理師表示,因為專責病房內無法任意走動,有些家屬陪著病人關在裡面很久,不時情緒失控,對護理師咆哮,護理師只能盡力給予安撫,但對護理師來說,心理壓力真的很大。也只能奉勸陪病家屬,可攜帶電子產品或書籍,陪病過程可能會感覺好一點。此外,專責病房照顧確診者也必須隨時提高警覺,他表示,之前有一名臥床病人氣切,但突然咳一個太用力,所有管路統統掉出來,且身邊沒有陪病者,幸好當時有護理師正好要去抽痰,發現氣切管路掉落,趕緊請醫師來協助插管,任何時刻都無法放鬆。
-
2022-06-02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專責病房壓力重 護理師一人顧七患者變「看護工」
指揮中心統計,目前近八千名確診者收治住院,專責病房護理師壓力沉重,許多住院患者原本即已長期臥床,有些來自養護機構,高齡合併不少慢性疾病,生活無法自理,染疫住院後,護理師變成看護工,必須協助餵食、排泄、洗澡、換衣服、換尿布等,一人照顧六、七個確診者,可說身心俱疲。為此,指揮中心昨宣布,推動專責病房「Skill-Mixed」照護,高薪聘請照護輔佐人員,每人每班八小時、五千元,主要工作為協助患者餵食翻身、更衣及身體清潔,以照護六床為原則,由醫院協助訓練。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說,現在家屬陪病不方便,但專責病房護理師相當辛苦,若還要照顧確診者生活起居,壓力很大,希望聘用照護輔佐人員之後,減輕護理師負擔。新光醫院護理部主任鈕淑芬指出,高齡、中重度新冠肺炎患者,常需人協助餵食、大小便、洗澡、穿衣,有時護理師餵長輩吃一頓飯,就得花上三十分鐘;部分患者服用清冠一號,經常腹瀉,護理師就得幫忙擦拭、換尿布;工作時穿上兔寶寶裝,幾乎沒有時間吃飯、喝水、上廁所,非常辛苦。此外,護理師還常遇到「奧客」患者及家屬,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專責病房不具名護理師指出,部分家屬以為專責病房可以自由進出,一被制止,還暴力攻擊護理師;護理師分送便當,卻被病人嫌食物已經冷掉,要求重新熱過。三軍總醫院專責病房一名護理師透露,自己五月確診,當時呼吸道症狀嚴重,解除隔離回院上班,仍覺得容易喘、胸悶、吸不到空氣,但上班八小時都需戴N九五口罩,日前照顧確診者時,突然無法呼吸,整個人虛弱地靠在牆壁,幾分鐘後才回過神。該護理師說,指揮中心認為染疫醫護可在確診後的第八天上班,但每個人恢復狀況不一,擔心自己有一天在病房暈倒;此外,「Skill-Mixed」照護看似不錯,但祭出高薪,也不見得很快能找到人力,護理師還是必須硬頭皮當起看護工。
-
2022-06-02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獨/確診者狂咳抽痰 醫院主管要隔壁床家屬「躲去廁所」
今年本土Omicron疫情已超過200萬人確診,指揮中心公布,至今有7991人、近8千人正收治醫院治療,雖稱全國專責及負壓病房空床率還有42.5%,不過一線專責病房護理師直言,真正專責病房早已不夠用,都開一般病房收確診者,因非負壓環境,嚴重影響一線醫療處置。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專責病房某護理師向本報表示,專責病房早就不夠用,都加開一般病房來收治確診者,不僅大人、小孩混住在同一病房,還有家屬搞不清楚狀況,不知道專責病房不能自由進出,一不高興還暴力攻擊護理師。護理師表示,現在只要一上班,幾乎沒時間吃飯喝水,進病房都得穿兔寶寶裝,先前幫病人送便當,還被病人嫌便當冷,甚至護理師餵他也不要吃,搞得護理師得穿著兔寶寶裝「哄」病人1小時,就怕病人不吃飯,血糖低有生命危險。新冠肺炎確診者若要抽痰,依照指揮中心規定,必須在負壓隔離病房才可進行,一般病房不可抽痰,不過現在都用一般病房收治確診者,日前1名病人過世,其中一項原因是痰液無法排出,家屬憤怒怪罪護理師,沒想到醫院也跟著推卸責任,稱「護理師可視情況在一般病房抽痰」。更讓護理師心寒的是,痰液病毒量最多,在一般病房抽痰風險高,抽痰時隔壁床都可能有感染危機,日前一名確診者需抽痰,但隔壁床家屬有疑慮,沒想到醫院主管竟說「那抽痰時,就叫隔壁床的去廁所避一下」,讓他難以置信。護理師認為,醫院病房管理應重新調整,且必須跟家屬說明,例如要抽痰的確診患者集中在一間病房,且家屬都同意隔壁床常常要抽痰的情況,不是醫院一直接病人,隨便放在同病房,還要一線護理師跟家屬解釋。「疫情讓人性面通通藏不住。」護理師絕望地說,先前一位高齡長輩,家屬長期送機構養護,機構有照服員協助翻身、拍背,後來因確診送到了專責病房,不過看護很難請,家屬也不願意進病房陪病,跟護理師學照顧技巧,還嗆護理師「我就是不會啊,不然幹嘛送機構。」護理師悉心照顧長輩,也避免久臥長縟瘡,定時、定點穿兔寶寶裝進去病房幫長輩翻身、拍背,但長輩年紀太大,最後沒能撐過病情不幸過世,家屬第一句就質問護理師「怎麼那麼快就走了,你們沒把他顧好喔?」護理師直言,中央一直說人力夠,但實際一線狀況是,護理師一個月僅休6或7天,即便專責病房護病比現在設定1比7,但一上班就是忙到沒時間吃飯,還要面對這些亂七八糟的事情,從去年至今,單位內已有10多位護理師離職。「我們願意照顧病人,但政府跟醫院應該給我們安全的環境。」護理師指出,中央先前要求確診醫護可提前上班,但一般病房無負壓設備、環境糟糕,中央不如實告訴一般民眾,民眾質疑、生氣時就罵護理師,「不覺得中央跟醫院有在重視我們,只覺得像免洗筷。」
-
2022-06-01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增專責病房照顧輔佐人員 中央今起發放每班8小時5千元
國內確診數持續上升,為緩解一線醫療量能負擔,繼昨日新北亞東醫院招募「確診者看護」一天7500元,指揮中心今也宣布,從今天開始推動專責病房「Skill-Mixed」照護,每人每班8小時發放5000元,平均每位照護輔佐人員以照護6床為原則。指揮中心指出,專責病房「Skill-Mixed」照護推動模式,由醫院安排並完成醫院提供相關訓練(含感染控制)之照護輔佐人員,提供餵食、翻身、更衣及身體清潔等照顧工作。津貼發放每人每班8小時,發給津貼5000元,探3班;每日平均名照護輔佐人員以照護6床為原則,自今起實施。針對醫療資源,指揮官陳時中表示,專責及負壓病床全國空床目前有5909床,空床率42.5%,變化不大。不過專責病房壓力很大,因爲需要警覺性高,加上穿脫防護裝等工作較辛苦,因此採「Skill-Mixed」照顧,希望減輕護理負擔。陳時中說,因為家屬現在陪病不方便,但專責病房護理師照顧已經很辛苦,還要照顧生活起居,壓力很大,因此新制將由醫院安排相關訓練的照顧輔佐人員,提供患者餵食、翻身、更衣、身體清潔等工作,且有些老人家有很多嚴重疾病者,需生活照顧,今起實施希望減輕護理負擔。陳時中指出,昨天有看到新北有些醫院已經在招募相關人員,希望減輕醫院負擔,因此新制希望醫院多多運用。
-
2022-05-31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中過風的人再次中風風險高?留意心房顫動高風險因素
根據衛福部的統計顯示,腦血管疾病已連續六年蟬聯國人十大死因的第四位,平均每年奪走一萬多條人命;除了死亡,腦中風最令人害怕的是失能後遺症,如果落入長照,歷程平均將近10年,肢體癱瘓、認知障礙、失語,甚至臥床等,對於病人與家屬無疑是一沈重照顧負擔。台灣腦中風醫學會、聯合報健康事業部合作,於WaCare遠距健康平台舉辦「不可不知的腦中風大小事」線上課程,特別邀請新竹台大分院神經部主任蔡力凱、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心臟科專科副教授蘇峻弘授課,吸引上千位長照人員報名參與,內容包含認識中風現況、中風與危險因子、中風徵兆辨識及處置、如何預防再次或反覆中風等。腦中風一般分為兩大類:缺血性中風(梗塞)、出血性中風,約有75%的患者為缺血性中風。蔡力凱說,急性腦中風的預後好壞,常決定於是否能即時正確送醫處置,隨著醫療科技進步,缺血性腦中風的治療已可透過靜脈血栓溶解劑或是動脈血栓移除術搶救尚未壞死的腦細胞,在黃金搶救時間內完成治療,可降低肢體偏癱及認知障礙等後遺症。注射靜脈血栓溶劑的治療成效顯著,國際研究顯示,原本的黃金3小時已延長至4.5小時甚至9小時;而若有顱內大血管阻塞,另可進行動脈血栓移除術,能以導管方式直接將血栓取出以打通血管,但最好在8小時內進行(最多24小時),才能有效控制病情。蔡力凱表示,多數腦中風患者會面臨不同失能程度的後遺症,若狀況嚴重,家屬會依家庭及經濟狀況選擇送往長照機構、聘請看護、在家自行照顧或使用長照2.0資源,但所謂的「出院」並非痊癒、休養,而是面臨龐大的醫療支出與精神壓力,因此,預防腦中風與及時就醫處置將有助於提高中風病人康復機率,避免後續沉重的照顧負擔。蘇峻弘提到,臨床研究顯示,每六位腦中風個案,就有一位是因罹患心房顫動造成的。心房顫動是最常見的心律不整,其中造成腦中風機制是因心房產生不規律跳動,血液無法正常流動、容易堆積血塊,流到腦部就會阻塞腦部血管。為預防腦中風發生,應積極注意心房顫動問題。中風後更需要做心率監測、定期量測三高,並與醫師討論予以口服抗凝血藥物治療,預防再度或反覆中風。蘇峻弘補充,以預防中風來說,常透過抗凝血藥物來抑制凝血功能,只是如果碰到緊急狀況需要進行手術時,如果來不及恢復凝血功能,可能會造成失血過多、休克死亡的情形,錯失治療最佳時機。現在藥物進步,已有專屬反轉劑能幫助凝血功能快速恢復,大幅改善以往傳統抗凝血藥物治療的限制,對病人更多一層保障。照服員和照顧者應提醒患者按時用藥控制慢性病(如高血壓、糖尿病、心房顫動等),並隨時記錄復健及用藥狀況,更重要的是提醒個案定期至醫院回診追蹤慢性病是否被控制,以及是否有新的中風危險因子出現,才能降低腦中風再次發生機會。「不可不知的腦中風大小事」入門課從認識腦中風開始,透過線上直播課程即時向專家提問,深化長照人員的專業。課後照服員、照顧者提出許多問題,包括腦中風從預防、急救到照護,以及如何避免再次中風等,上千位報名參與的民眾課後於LINE群組接收測驗連結完成測驗交卷,完成積分資格。更多腦中風線上積分課程資訊可上元氣網查詢,建立基礎照顧技能。為了讓照服員、照顧者能夠了解更多腦中風大小事,元氣網彙整線上課程後Q&A:Q:如何知道自己是不是腦中風的高風險族群?A:國民健康署的「腦中風紅色警報」評估表列出8大危險因子:高血壓、高膽固醇、糖尿病史、心房顫動、抽菸習慣、肥胖、運動習慣、家族史,只要中3項就有中風的潛在危險。Q:如何及早發現中風、正確送醫?牢記「舉手、微笑、說你好、快打119」口訣。A:Face:微笑,觀察兩邊臉是否對稱。Arm:舉手,檢查是否會有一隻手無力下垂。Speech:說你好,口齒是否清晰且語意完整。Time:記下病發時間。若有上述任一徵兆,務必快打119就醫,把握黃金救治時間,降低中風後遺症。 Q:心房顫動與心悸有何不同?A:心悸是一種症狀,不是一種病,心悸的原因非常多,搞不好是害怕,不見得是心律不整或心房顫動。心悸只是心房顫動的一種症狀表現,要確定是否為心房顫動,必須到醫院做心電圖確診。Q:腦中風有可能復發嗎?怎麼預防?A:因腦血管已經受到損害,患者再次中風的機率比未曾中風過的人高出9倍!許多患者因康復程度佳,忘記自己是再次中風的高危險群。醫師提醒,一定要養成良好生活習慣,戒菸、運動,服用抗血栓藥物千萬不能停。Q:若發生腦中風的時間是睡醒後,該怎麼判斷發病時間?A:牢記「起床時間」以及「就寢時間」,告知所有發病細節,醫生會按病人情況安排腦部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掃描,透過影像結果決定最合適的治療方式,千萬不要慌亂。想了解如何降低中風失能風險避免中風、反覆中風?6月28日台灣腦中風學會與聯合報健康事業部合作,於WaCare健康平台針對「不可不知的腦中風大小事」開設進階課程,邀請三軍總醫院神經科部部主任周中興、彰化基督教醫院神經醫學部協同部主任巫錫霖、彰化基督教醫院疾病管理整合中心督導蕭碧如線上授課,提供專業、實用的照護知識,歡迎家庭照顧者、照顧服務員等踴躍免費報名。報名連結:https://reurl.cc/6Zb9lk 延伸閱讀:國內調查,10%的中風患者,一年內會二度中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