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7-15 醫療.中醫
搜尋
畏寒
共找到
233
筆 文章
-
-
2023-06-24 焦點.健康知識+
發冷、發燒、盜汗,為什麼會「畏寒」?原因超過10種!醫師教你畏寒時如何分3階段處理
畏寒不只會感到寒冷、全身肌肉不斷發抖,也可能合併間歇性發燒和雞皮疙瘩。不少人應該都曾碰過「畏寒」的狀況,但畏寒的原因其實有很多可能。畏寒不只會感到寒冷、全身肌肉不斷發抖,也可能合併間歇性發燒和雞皮疙瘩,狀況可間歇性地持續數小時到數天。畏寒,通常也意味著身體的某些嚴重感染,例如泌尿道感染、細菌性腸胃炎等等,持續嘔吐或是環境低溫也都是可能原因。小孩因為感冒等原因發燒的時候,也容易伴隨畏寒發冷的症狀。女星嚴立婷過去就曾分享自己畏寒的經驗,她說,某晚自己突然無預警畏寒、發高燒,半夜還全身爆汗。但神奇的是,隔天醒來就痊癒了,讓她嚇得上網尋求大家意見:「請問昨晚那段畏寒到發高燒到底是有鬼還是怎樣?」女星嚴立婷過去曾分享自己畏寒的經驗。該PO文也引起不少網友共鳴,紛紛留言分享經驗,表示可能是腎盂腎炎,或經前症候群、細菌感染等原因引起,建議她就醫檢查清楚。到底畏寒的時候該怎麼辦?原因有哪些?會和確診有關嗎?面對各種成因和症狀又該如何解決?與畏寒有關的問題一次解答!畏寒的原因有哪些?在一般正常的溫度下,如果還是會感到身體發冷、發抖,常見的原因有2個,一是長期過度疲勞、睡眠不足;二是飢餓。美國醫界在1988年時,已經將「長期為疲勞倦怠所苦,卻又無法找出真正原因的狀況」定義為「慢性疲勞症候群」(CFS),而診斷慢性疲勞症候群的第一項次要條,就是輕度的發熱或怕冷。牛津大學所進行的研究也發現,睡眠不足會導致體內荷爾蒙升高,血液會集中流向最需要的部位如主要器官,皮膚溫度自然會下降,產生寒冷的感覺。至於人在飢餓時,身體需要的營養供給不足,沒有足夠的物質來產生熱量,人也會容易感到身體發冷。幾種疾病可能出現畏寒的症狀此外還有幾種疾病,也可能出現畏寒的症狀,整理如下:1.甲狀腺功能低下甲狀腺位於於頸部喉結下方,是人體影響最廣的內分泌腺,身體每個器官的新陳代謝都受到甲狀腺的影響。如果甲狀腺體無法製造足夠的甲狀腺激素,或是身體無法有效處理這些激素,就可能得到甲狀腺功能低下疾病,而最主要的病徵之一就是感覺寒冷。2.血液循環不良/血管疾病由於人藉由血液的流動為全身帶來熱量,當血液循環變差、熱量不足時,就會導致畏寒狀態。血管疾病有動脈硬化(血管狹窄)、凝血疾病、雷諾氏病(手指或腳趾動脈痙攣,肢端膚色呈現蒼白),而血管出問題的症狀之一,就是感覺皮膚濕冷或乾冷、手腳冰冷。3.糖尿病部分糖尿病患者在治療期間也會出現身體發冷的症狀,主要是血糖持續升高損傷周圍神經引起的。而腎臟因糖尿病受到損害的糖尿病腎病變,其中一個症狀也是感到寒冷。4.肌肉量少肌肉扮演為身體製造熱量的角色,若運動量不足、很少活動肌肉,將會造成熱量不足,身體持續處於畏寒狀態。5.自律神經失調持續累積壓力與不規律的生活習慣,可能導致自律神經失調。若自律神經失調,將無法發揮調節體溫的功能,甚至出現上半身發熱、下半身卻熱量不足的狀態,而伴隨失衡狀態,同時也可能出現腿部冰冷、心臟莫名怦怦跳和頭痛等症狀。6.貧血血紅細胞負責給身體各部位輸送氧氣,貧血後,血液會優先供氧給心臟和大腦等重要器官,導致體表血管關閉,造成身體寒冷的感覺。7.荷爾蒙失衡相較於男性,畏寒較常發生在女性身上,主要原因在於荷爾蒙是否平衡。排卵與生理期時,荷爾蒙容易失衡,造成血液循環變差,出現畏寒的症狀。8.感冒發燒畏寒時還會出現哪些症狀?一般常見的畏寒症狀為手腳冰冷,但有些人因常期勞累、熬夜、嗜吃冷飲,導致氣血虛弱,進而使得身體產生疲勞、手麻、肩膀僵硬的隱性畏寒症狀。以下是畏寒時容易一起出現的症狀:1.容易腰酸背痛2.容易手麻3.長期肩頸僵硬4.吃了寒涼食物易拉肚子5.女性婦科易發炎6.體溫較低 (低於36℃)7.容易疲勞或眼睛乾澀8.腳易浮腫或有沉重感9.男性頻尿畏寒會和新冠確診有關係嗎?有可能。例如毒理學專家招名威近日在臉書分享自己確診的經驗,表示自己確診前就出現手腳冰冷、畏寒顫抖的症狀,但一直快篩不出病毒;等病毒潛伏3天後,才終於快篩出確診,可見畏寒的確可能與新冠確診有關係。至於新冠確診如何和一般感冒、流感做區別?雖然都可能出現發燒症狀,但新冠肺炎和Omicron可能還會多出乾咳、乏力疲勞、失去味嗅覺等症狀。畏寒時怎麼辦?書田泌尿科眼科診所家醫科主任醫師康宏銘表示,正常人早、晚體溫並不相同,下午會比早上高一點;早上6點時,口溫大約是37.2℃;下午4點時,口溫則約為37.7℃,所以平均體溫為37.5℃,如果量得體溫超過這個溫度,就表示發燒了。畏寒發燒也可以分成發冷期、發熱期及退熱期三個階段,處理方式會不太一樣:1.發冷期:全身發抖、手腳冰冷此時的照護應以保暖為主,預防打寒顫。若有口渴現象,應補充溫水。此階段不可進行物理性降溫,如溫水拭浴、躺冰枕等,否則反而刺激體溫中樞燒得更厲害。發冷期時的照護應以保暖為主,預防打寒顫,並適當補充溫水。2.發熱期:全身溫熱、呼吸心跳變快、頭痛、倦怠等此時應注意水分的補充、營養的攝取,並留意是否出現脫水症狀,可視病人狀況給予退燒藥或物理方式降溫。建議在服用退燒藥30分鐘後,體溫若持續高溫時,再以物理方式輔助降溫,減輕病人不適。3.散熱期:流汗、體溫稍降體表會藉排汗來散熱,所以應補充水分、注意適當保暖,並且把汗水擦乾,換穿寬鬆、易吸汗的衣物較佳。畏寒和拉肚子有關係嗎?有,且會和細菌性腸胃炎較有關。急性腸胃發炎通常可分為「病毒性腸胃炎」和「細菌性腸胃炎」,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醫學院講座教授兼副院長吳俊穎表示,兩者略有差異的地方是,病毒性腸胃炎雖然會發燒,但很少出現發冷、畏寒;細菌性腸胃炎則比較容易合併出現發燒、畏寒,而且細菌性腸胃炎也較常合併有血便、膿便。至於一般暴飲暴食或刺激性食物引起的急性腸胃炎,通常不會出現發燒症狀,必須有病原菌感染入侵,身體受到毒素刺激,才會啟動身體自我保護機制,體溫上升,出現發燒現象。延伸閱讀: 11種「含鋅食物」排行榜大公開!「含鋅蔬果」有哪些?缺鋅13種症狀一次看 硅藻土地墊瞬間吸水的秘密》水分都到哪裡去?真能除濕防霉?清洗保養大公開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6-02 焦點.元氣新聞
解封後感冒作祟 三大崩潰情境靠伏冒小綠盒即刻救援
口罩令終於走入歷史,終於得以和朋友、同事以真面目相見歡,Party、酒局、出國旅遊輪番上陣,但卻不幸感冒而被逼取消?每天上班已經很鬱悶,加上身體不適,導致口罩解封、愉悅心情卻「解不了封」!感冒來襲要立即舒緩症狀,建議搭配伏冒小綠盒,30分鐘見效,一錠就能針對不同症狀對症下藥,讓各位有依靠,不用擔心自己變成「無局上班族」!上班族感冒三大崩潰情境解密 到處受困好難受!你是不是也這樣?每天不到八點就要梳洗出門,接著又要趕上擠滿人潮的公車、捷運,到辦公室後打開電腦看到各種待辨事項,真的好崩潰。若這時候突然感冒來襲,流鼻水、鼻塞、咳嗽、喉嚨痛樣樣來,不僅無法好好工作,連約好的局都只能取消,讓美好生活受限。以下盤點了三大疫後上班族感冒的崩潰情境,你中幾項情境呢?● 情境一:通勤上班,剛趕上捷運,喉嚨卻傳來有搔癢感,鼻水也快止不住、不斷往下流,讓你備感緊張。這種想咳不敢咳、想擤不敢擤的心情,擔心一咳、一擤就遭白眼,有苦不敢言。已經感冒了,忍耐只會更痛苦,通勤時擔心別人眼光而不能隨心所欲,感覺備受限制好難受!● 情境二:WFH結束回歸正常上下班的日子,但每天忙忙忙、會議趕場趕不停,連工作量也報復性多了起來。但這時卻遭感冒來襲,身體的各種不適讓進度被拖慢,工作效率大下降,讓工作狀況受限!● 情境三:身為Party King/Queen,疫後各種約、出遊、開趴已填滿行事曆,這時候煞風景的感冒卻來攪局,發燒、頭痛、鼻塞等症狀逼得你只能聚餐喊減一,即使解封還要關在家,社交活動受限,無法好好去玩。面對上述各種情境,讓生活被感冒影響而受到限制,看著同事、朋友們荒唐又快樂的限時動態,卻只能困在被窩中被不同症狀逐漸擊垮,這種委屈有誰懂!被感冒困在家?伏冒小綠盒讓感冒症狀通通緩解 快速回到精彩狀態!感冒一般會維持七到十天,其中中期通常是症狀最為明顯的時期,像是咳嗽、鼻塞、發燒、喉嚨痛、肌肉痛等。可是忙碌的日常卻沒有時間等你,也許明天白天就有一場重要的會議、晚上就要與曖昧對象約會,若沒有即時處置症狀,更可能讓三大崩潰情境一次發生!建議搭配下列三重點,可有效讓生活不受感冒限制,維持好狀態。第一、視情況維持戴口罩習慣,建議身體不舒服以及人多時的通勤期間還是將口罩配戴完整,如遇真的很想咳嗽、打噴嚏時,則需將口鼻遮掩。第二、上班時間忙、下班還續攤,行程總是太滿易使身體被感冒突襲,好好調整規律作息,讓身體得到充分休息,才不容易被感冒擊垮。第三、面對多元的感冒症狀時,對症下藥是關鍵,建議選擇能緩解綜合型症狀的伏冒小綠盒,30分鐘有效舒緩感冒不適,讓你不論會議、約會都能安全上陣,面對窘境也不再崩潰!疫後感冒新對策讓生活不受限 通勤、工作、享樂不中斷伏冒小綠盒有多種選擇,適用於不同的感冒病程與症狀。伏冒加強錠含醫師常用處方成分*,30分鐘快速有效緩解常見的各種感冒症狀,包含鼻塞、喉嚨痛、咳嗽、畏寒、發燒、頭痛、肌肉酸痛等。若有流鼻水的症狀,可選擇伏冒綜合鼻炎錠,含有抗組織胺能抑止流鼻水及打噴嚏的症狀。此外,到感冒後期,其他症狀都改善了,就只剩咳嗽咳不停,這時候就比較適合使用伏冒治咳錠,含有可抑制咳嗽的成份,舒緩不舒服的症狀。讓你通勤時不再擔心尷尬的咳嗽,工作上不會頭暈腦脹導致效率降低,也不會因為發燒無法出席早就約好的朋友局,讓通勤、工作、享樂時刻皆不中斷,精彩生活不受限!疫後感冒新對策,現在就購入伏冒小綠盒,成為家中的常備藥吧!* 乙醯胺酚(Acetaminophen)為醫院/診所常用止痛藥退燒成分。(寰宇藥品資料管理(IMS)2011台灣地區醫院 /診所開立之成分)使用前請依醫師或藥師指示用藥,並詳閱說明書警語及注意事項/英商葛蘭素史克消費保健用品股份有限公司台灣分公司/台北市忠孝西路一段66號24樓/衛署藥輸字第023784號、025297號/衛署藥製字第051386號/北市衛藥廣字第112050255號 Trade marks owned or licensed by Haleon. ©2023 Haleon or licensor. PM-TW-PCF-23-00041
-
2023-05-19 醫療.泌尿腎臟
別再吃「腰子」補腎!腎虧與腎功能無關 正確5招保腎
「祖傳秘方包治腎虧」地下電台常以治療腎虧之名,兜售不明藥品。常會強調腎虧會出現的症狀有:腰不適、膝蓋痠軟、頻尿,再帶到不舉,最終讓人誤以為腎不好就會導致下半身「整組壞了了」。不僅強化民眾購買來歷不明藥物的動力,也加深民眾關注「補腎」知道。中醫師提醒,腎虧並非是指腎臟虧損,而是指陽痿、不孕。中醫上所指的「腎虧」與腎臟無關,「淋病」也不是「性病」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傳統醫學科主治醫師蘇柏璇表示,腎虧在中醫領域的解釋是指「性功能障礙」,中醫所提及的「腎」與西醫所說的人體臟器「腎臟」完全不同,中醫所說的「腎」是指生殖、內分泌、泌尿等系統,西醫所提的腎臟則是負責泌尿系統。蘇柏璇表示,患者被診斷陽痿、不孕,病歷上並不會下「腎虧」的診斷,因為腎虧並不是中醫診斷的正式名稱。如果男性陽痿早洩,通常以症狀判定,診斷會寫「腎陰虛」、「腎陽虛」或「腎氣不足」等。造成「腎陰虛」可能是過度縱慾、用腦過度、壓力過大所致,同時還可能會有頭暈、耳鳴、口乾舌燥、全身發熱、盜汗等症狀;「腎陽虛」的起因也可能是性行為過盛,導致腎臟陰液耗損,也有可能是過度勞累所致,腎陽虛還會有畏寒、四肢冰冷、四肢水腫等症狀。蘇柏璇表示,中醫領域談論臟器腎臟的疾病,通常不會出現「腎」字,主因仍是中醫都是以症狀論病,腎臟病變引起的疾病,會稱為:蛋白尿、尿液混濁、尿結石等。蛋白尿的中醫診斷就是「尿濁」,尿路結石則會稱「淋病」。中醫的「淋病」也不是西醫所稱的性病,「淋」在中醫的說法就是結石,「石淋」就是指腎結石、「膏淋」則是攝護腺或輸精管阻塞發炎、「血淋」是尿結石引發血尿。西醫不會使用「腎虧」一詞,腎臟損傷就會導致「腎功能異常」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腎臟內科專任主治醫師高治圻表示,西醫並沒有「腎虧」的說法,單就字意找尋相似的診斷詞彙,僅有腎臟損傷,腎臟損傷可以分為急性與慢性,急性腎臟損傷可能是外力導致腎臟結構受到傷害,或是中毒導致腎功能急性受損;慢性腎臟損傷通常是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病引起,其餘原因還可能是免疫系統讓腎功能異常,或是遺傳導致的多囊腎,都會讓腎功能下降。高治圻表示,腎臟負責排除人體內多餘的水分、代謝物,幫助體內電解質平衡、穩定血液酸鹼值,製造紅血球生成素促進造血,調解人體內的鈣磷平衡。過去比較多長輩會被「腎虧」二字誤導,誤以為是腎臟疾病。近年民眾醫學知識增加,臨床上鮮少會有因為自覺是「腎虧」患者,赴腎臟內科求診的案例,避免腎臟受損,生活作息與飲食型態格外重要,減少熬夜和多喝水,避免增加腎臟負擔。腎虧「以形補形」大可不必,過量進補反傷腎國人常有「以形補形」的觀念,蘇柏璇表示,誤以為「腎虧」是腎臟疾病,而常常吃腰子(動物腎臟)的民眾,需要格外注意,不僅沒辦法改善腎虧,解決陽痿不孕的問題,過量食用動物臟器還可能會傷害到真正的腎臟。蘇柏璇表示,動物腎臟或睪丸,除了富含蛋白質外,還富含賀爾蒙,動物的賀爾蒙沒辦法達到壯陽的效果,反而會影響人體,加上過量蛋白質,可能會增加體內血脂。並且動物臟器常會累積重金屬,加上搭配高湯一起食用,普林也會增加尿酸累積,最終都是造成人體腎臟的負擔。改善陽痿不孕,應多吃「黑色食物」較安全如果單純要改善陽痿不孕,則建議可以多吃一些「黑色食物」,如黑木耳、黑豆、黑芝麻,長期食用可以補腎氣,若是要透過中藥材來補腎氣,必須由醫師處方後使用較為安全,常見的補氣藥材有黃耆、丹參。壯陽、不孕的健康食物,像是黑芝麻,黑豆或黑木耳這些黑色食物,長期食用對於補腎氣是有幫助的,畢竟是食物,主要以調養的作用為主。以中醫的角度要改善腎虧,有時也會使用壯陽的藥物,如淫羊藿,菟絲子,但必須要適量使用。蘇柏璇表示,地下電台販售的產品也許會有類似成分的中藥,但藥品來路不明,農藥、重金屬恐超標,負責代謝毒物的腎臟,長期下來恐負擔不了,最終造成腎臟細胞壞死,就可能真的導致腎臟病,得不償失。腎臟5招保養方式1.每天飲水量足夠,約2000毫升以上2.避免吃來路不明的藥物3.遠離三高、肥胖4.飲食採少鹽、少糖、多蔬果策略5.規律運動、生活作息正常(資料來源/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腎臟內科專任主治醫師高治圻 製表/陳雨鑫)(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5-11 養生.保健食品瘋
女健身選手眼發黃、腹痛,竟是「麩醯胺酸」引發肝毒性
本文重點:正如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 From Bed to Bench 雜誌 2020 年發表的一項案例研究報告的那樣,服用「麩醯胺酸」(Glutamine)補充劑,一種在癌症患者和健身愛好者中流行的保健品,卻導致肝毒性。一位35歲的健身愛好者每天攝入麩醯胺酸後,三週出現腹痛、眼睛發黃、厭食、噁心、嘔吐、發燒和皮膚發黃等症狀。停止補充劑兩週後症狀消失。麩醯胺酸是一種支持免疫系統、蛋白質合成和腸道功能等的胺基酸。--by ChatGPT在癌友、健身圈很夯的保健食品「麩醯胺酸」(Glutamine),攝取過量竟會引發肝毒性!國外一名年約35歲的女性健身選手有一日因連續三天腹痛、眼白發黃就醫,醫師追問發現,這名健身選手已服用「麩醯胺酸」粉狀保健食品三周,肝功能檢查與影像學檢查都顯示,這名選手的肝臟功能已受破壞,眼白發黃則是黃疸引起,而這可能是麩醯胺酸所引發的肝毒性反應。2020年〈從臨床到實驗室腸胃病學與肝臟學〉期刊(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 From Bed to Bench)首度刊登一名使用麩醯胺酸導致肝損傷個案,一名女選手聽從健身教練建議,每天服用10公克含麩醯胺酸保健食品,等於一天服用170毫克純麩醯胺酸,結果出現腹痛,眼白發黃、嗜睡、厭食、噁心、嘔吐、發燒、畏寒、膚色轉黃、尿液變黑等症狀在食用麩醯胺酸這段時間,她沒有服用任何其他保健食品,也沒有特殊飲食計畫,過去也沒有其他疾病病史。這名女選手在症狀出現8天後就診,在停止服用麩醯胺酸兩周,經過密切追蹤,症狀終於好轉,這是首次病例研究報告顯示大量「麩醯胺酸」可能引發肝毒性,對肝臟健康造成傷害。「麩醯胺酸」是甚麼?有哪些好處?「麩醯胺酸」是胺基酸家族成員,我們的身體本身就會製造麩醯胺酸,在血液中,含量非常豐富。麩醯胺酸主要作用如下:‧幫助體內蛋白質製造。‧支持腸道系統的運作。‧支持免疫系統的運作。‧為白血球等提供養分。‧保護口腔、食道黏膜。在2023年聯合報癌症高峰論壇中,台大醫院乳房醫學中心主治醫師、乳房醫學會常務理事郭文宏指出,根據2019國際癌症支持性照護學會暨口腔腫瘤國際協會(MASCC/ISOO)所出版的臨床治療指引,頭頸癌病患若接受化療、放療,適量攝取麩醯胺酸或用麩醯胺酸漱口,可幫助保護口腔黏膜,即使出現口腔黏膜炎,也可減少疾病嚴重程度,這對接受化療、放療的癌症病友,是一大福音。基礎研究也發現,乳癌或其他正接受Paclitaxel(俗稱太平洋紫杉醇)治療的病友,若服用麩醯胺酸保健食品,或可幫助預防神經受損。這些天然食物 都含有麩醯胺酸許多天然食物,像牛肉、豬肉、雞肉、鴨肉、牛奶、優格、起司等動物性蛋白質食物,或生芹菜、高麗菜等蔬菜,都含有麩醯胺酸。癌友、民眾吃太多麩醯胺酸,會不會有危險?科學家很早以前發現,麩醯胺酸會滋養癌細胞生長,過去研究顯示,當麩醯胺酸、麩醯胺酸合成酶的濃度偏高,可能增加肝細胞癌的轉移機率、復發率。一旦癌友攝取太多麩醯胺酸,或不管有沒有症狀都持續服用麩醯胺酸保健食品,時間一長,不僅可能引發血尿、膚色改變、下背痛等副作用,還可能引發其他癌症復發疑慮。除了癌友 還有哪些族群要留意?‧肝臟、腎臟疾病病友,服用麩醯胺酸保健食品,可能讓症狀加重。‧罕見疾病雷氏症候群(Reye syndrome)病友,也不宜服用麩醯胺酸保健食品。‧有些年長者的腎功能正衰退,服用劑量可能需要減少。‧患精神疾病,或有癲癇病史族群要留意,部分研究認為,服用麩醯胺酸保健食品可能讓情況惡化,使用需特別謹慎。哪些藥物、食品可能產生交互作用?國外學者提醒,服用麩醯胺酸保健食品時,可能增加體內氨濃度,這時服用滲透性瀉藥「乳果糖」(Lactulose),乳果糖的效果就會有所打折。如果是大腸癌病友,又正接受化療藥物Doxorubicin(俗稱小紅莓)、Methotrexate (滅殺除癌錠)或5-fluorouracil(5-Fu)的治療,服用麩醯胺酸保健食品可能增強化療效果,而化療藥物副作用則可能減輕。服用劑量、時機建議癌症希望基金會學術委員、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營養部主任黃孟娟提醒,癌友普遍聽聞麩醯胺酸可修復口腔黏膜,但例行補充麩醯胺酸與血液腫瘤再發疑慮有關。建議使用劑量以0.5克/公斤/天為限,可多次漱口後食用緩解症狀,但僅有症狀短期使用,不宜例行補充。重要叮嚀:癌症病友在服用麩醯胺酸保健食品前,一定要詢問醫師,特別是正在接受化療的病友,千萬不可以在未諮詢醫師的情況下擅自服用麩醯胺酸,以免干擾療程、產生負面影響。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03-24 醫療.感染科
美CDC示警耳念珠菌「驚人速度傳播」,近半患者3個月內死亡!台累積3例
新冠疫情趨緩,但美國聯邦疾病防治中心(CDC)近日發表研究,具有抗藥性及致命性的「耳念珠菌」(Candida auris),在疫情期間以「驚人速度」傳播,有近半數的患者會在感染90天內死亡,CDC更將耳念珠菌視為緊急公共衛生威脅。我國疾病管制署副署長羅一鈞表示,台灣曾有3例耳念珠菌病例,其中2人輕症、1人重症,3例皆不屬於多重抗藥性,疾管署也將持續和醫院合作進行防治。耳念珠菌具多重抗藥性羅一鈞表示,耳念珠菌感染的危險因子大致與其他念珠菌相似,包括皮膚有傷口、黏膜破損者、具有多重慢性疾病者、住院患者、洗腎或使用侵入性靜脈管路(如氣管內管、鼻胃管)等,皆屬感染高風險群。耳念珠菌一般情況下,使用抗黴菌藥物治療即可,但若感染具有多重抗藥性菌株,藥物選擇上較受限,增加治療困難度,但台灣目前尚未發現多重抗藥菌株,與美國正在流行的多重抗藥性菌株不同。台灣三病例我國第一例耳念珠菌病例,為一名南部50多歲男性,有糖尿病和天疱瘡而服用類固醇及抗生素治療,於2018年4月時,因皮膚感染引發蜂窩性組織炎,在門診採檢培養出耳念珠菌,無特殊抗藥性,在門診治療追蹤,屬於輕症。第二例為南部60多歲男性,越南台商,有糖尿病、中風病史,2021年5月因意識混亂,診斷為敗血性腦病變,收治於當地醫院,7月轉診回到台灣,因有洗腎及中央靜脈導管等管路,住院3周後因發燒、血壓偏低,血液培養檢出耳念珠菌,因無特殊抗藥性,使用注射型抗黴菌藥物後培養轉陰性,病況改善轉出加護病房。第三例為南部40多歲男性,本身有外耳道膽脂瘤病史,曾因復發多次手術,2022年2月因耳漏、耳鳴、聽損、頭暈1個月,就醫培養檢出耳念珠菌,因無特殊抗藥性,在門診治療追蹤,屬於輕症。美CDC示警:近半患者90天內病逝美國CDC發表研究指出,耳念珠菌是一種真菌,依附在皮膚及衣物上,具有高度傳染性,通常會侵害免疫系統較弱的年長者,症狀包括發燒、畏寒等,短時間內病情就會加重,如果不幸擴散到血液或心臟等器官,可能直接死亡。據統計,感染耳念珠菌的患者有三分之一在90天內病逝,但數據過少,難保證是耳念珠菌直接致死。美國自2016年至2022年,已有2377人感染耳念珠菌,目前擴散美國華府及30個州,推估病例增加與新冠肺炎有關,耳念珠菌透過附著護理袍、手套及其他個人防護裝備傳播。CDC將耳念珠菌視為緊急公共衛生威脅,也警告耳念珠菌對全球健康構成嚴重威脅。認識耳念珠菌特性:依附在皮膚及衣物上,具高度傳染性、高度抗藥性。症狀:發燒、畏寒傳播方式:主要透過醫院受污染的介面,會黏附在靜脈注射導管和壓脈帶上,且難以清除。高風險群:皮膚有傷口、黏膜破損者、具有多重慢性疾病者、長期住院患者、洗腎或使用侵入性靜脈管路(如氣管內管、鼻胃管)患者、配戴呼吸器患者、免疫力差之癌患。死亡率:約在30%至53%之間【延伸資訊】.新興抗藥性念珠菌的威脅:耳念珠菌(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3-01 醫療.感染科
猴痘出現2本土個案!發燒、頭痛可能不是感冒或新冠肺炎,感染猴痘注意6大項症狀
疾管署今(3/1)公布一例高雄市猴痘確診個案,為20多歲本國籍男性,高雄市衛生局經疫調並無出國旅遊史,研判可能為本土個案。累計國內新增兩例本土個案,分別為北部40多歲和南部20多歲本國籍男性;去年至今已累計7例個案。而因應本土出現猴痘個案,疾管署除持續進行疫調之外,明天也會召開專家會議,討論暴露前預防疫苗的接種對象。猴痘主要透過親密接觸傳染猴痘於去年6月23日公告列為第2類法定傳染病,潛伏期約5到21天,主要是透過親吻、按摩、擁抱、性行為等親密接觸傳染,或接觸猴痘病患使用過但未消毒的物品、接觸感染的動等,此波疫情以親密接觸的人際傳播為主。疾管署慢性傳染病組副組長詹珮君表示,猴痘雖與禽流感同樣是人畜共通傳染病,但自從開始出現人傳人後,其傳染力較禽流感更好,在台灣主要透過親密接觸、粘膜、呼吸道等傳播,較少因為接觸感染物或是接觸動物而感染。詹珮君指出,感染猴痘要注意六大項症狀,包括皮疹水泡、淋巴結腫大、發燒、頭痛、肌肉痛和極度倦怠等,其中以臉部、四肢和生殖器出現皮疹、膿皰、結痂等疹子症狀最為明顯,因此民眾如果有這些症狀,一定要戴上口罩再就醫。高市衛生局也提醒,如果曾到猴痘流行的地區旅遊或國內高風險場域,都應落實自我防護,避免出入可能與不特定人士密切接觸之社交活動,就醫時務必主動告知旅遊史、職業史、接觸史、群聚史。關於猴痘Q&AQ:感染猴痘會出現什麼症狀?A:猴痘感染後症狀包括發燒、畏寒/寒顫、出汗、頭痛、肌肉痛、淋巴腺腫大(如耳週、腋窩、頸部或腹股溝等處)、極度倦怠。發燒一至三天後出現皮膚病灶,通常自臉部蔓延致身體其他部位,四肢比軀幹更常見。皮膚病灶出現後會依斑疹、丘疹、水泡、膿疱階段變化,最終結痂脫落,嚴重病患疹子數目可達數千。症狀持續14至21天,致死率低於10%,大多數個案可於幾週內康復。兒童及免疫功能低下者尤其容易重症,併發症包括繼發性細菌感染、肺炎、敗血症等。Q:一般民眾如何預防猴痘?A:一、降低人畜共通傳播風險:前往猴痘病毒流行地區時,避免接觸齧齒動物和靈長類動物以及生病或死亡動物,所有食物必須徹底煮熟後才能食用。二、降低人際間傳播風險:避免與猴痘感染者接觸。醫院照護疑似或確定病例時依循標準防護措施、接觸傳染防護措施及飛沫傳染防護措施。針對陽性個案應啟動接觸者追蹤,並隔離曾接觸之哺乳類動物寵物。三、如有任何疑似症狀,應及時就醫,並告知旅遊史與接觸史。Q:猴痘的致死率高嗎?哪些人感染後要注意?A:猴痘對大多數人的的症狀通常輕微,症狀持續14至21天會痊癒。第二分支(II)猴痘病毒株,也就是目前全球疫情主要流行株,其致死率為1%;但第一分支(I)病毒株致死率則高達10%。免疫功能低下族群,孕婦及幼童感染後要特別當心。Q:猴痘確診個案於解除隔離後,懷孕或發生性行為,是否仍有傳染風險?A:女性個案若於痊癒後再懷孕,胎兒並無感染風險。男性個案痊癒後精液中之病毒是否具有傳染力目前仍未知,因此美國CDC與WHO建議,痊癒後一段時間內避免性行為或全程使用保險套是確保性伴侶安全之高規格做法。我國根據上述指引,建議男性個案於出現症狀後3個月內避免各種性行為,或全程使用保險套。Q:猴痘確診個案於解除隔離後,應注意事項?A:確診個案於解除隔離後,可正常生活,因研究資料指出,男性個案痊癒後精液中之病毒,是否具有傳染力目前仍未知,故建議於出現症狀後3個月內避免性行為或全程使用保險套。若出現持續或新的症狀時,應及時尋求醫療協助。>>更多QA問題請見疾管署
-
2023-03-01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 最後的愛是手放開?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醫者面對困境的感觸」 一位年輕醫師列舉多種醫者感到無能為力的醫療情境,而最後慨嘆「長存信、望、愛」,並自我勉勵:「遺憾的有一天可以圓滿,離散的有一天都可以團圓。因為人世間最大的仍然是愛。」一位中年醫師深深體會面對病人的痛苦,不是單純的醫學能夠解決的,也需要佐以同理心來傾聽家屬及病人的需求及感受。行醫路上,即使有些病人無力救治,但在行醫的過程中,希望能讓醫護、病人及家屬三方盡量沒有遺憾。一位在美行醫多年、年近退休之齡的癌症專科醫師更提出老年病人有各種不同的人生態度,強調行醫需要了解並尊重病人自己對生命的態度以及家人對病人病情的了解與看法,而後量身定做。 延伸閱讀:醫病平台/ 才剛出院,現在要不要再送醫?自從下鄉以來,所服務的族群老年人佔的比例在八成以上,衍生出許多在醫療上及與病人、家屬溝通上的難題。在醫療上所常遇到的難題大多是因為年紀大造成身體器官機能逐漸衰退,常常有種類似老舊車輛這個零件壞了,好不容易修好了,沒多久就換另一個零件壞了,如果能修得好算是幸運的,如果修不好對家屬及醫護雙方都是種遺憾。大約兩年前,接到復健科同仁的會診,病患為九十多歲的男性病患,因為脊椎手術術後在復健科接受復健的治療,因為突發性的發燒、畏寒及右上腹疼痛,超音波看起來膽囊腫脹及有膽結石,很明顯地病患罹患急性膽囊炎併發敗血症,因為考慮到年紀大,擺放經皮穿肝膽囊引流管將感染的膽汁引流為首要考量。於是幫忙放了引流管後,復健科同仁希望能將病人轉給我做後續的照顧,他們仍舊會輔助幫忙做後續的復健治療。一開始的照顧還蠻順利,直到過了幾天後,看護在早上查房時反應病人昨天開始尿量逐漸減少,在驗了腎功能指數之後,發現有腎前性急性腎衰竭,於是將點滴調整並會診腎臟科同仁,高度懷疑是顯影劑造成的腎臟損傷,又將點滴增量。但點滴增量後最常發生的現象就是病人身體會開始水腫,家屬通常很在意這現象,經過溝通之後,治療加入白蛋白讓水腫有稍微地改善,只是腎功能經過治療仍未有起色,而且有食慾不振、噁心、嘔吐等尿毒的症狀。在與腎臟科同仁討論後與家屬溝通,建議先血液透析讓症狀減緩,度過急性腎衰竭之後再觀察腎臟功能是否能恢復,再決定之後是否需要長期洗腎。病患家屬們討論後希望轉到醫學中心看看是否有其他的治療方式。轉院後,約過了一週的時間,家屬中有位在醫院工作的同仁告訴我病人在幾天前就過世了。轉院去的醫院也建議他們洗腎,後來決定讓病人安詳地離開。聽完之後,內心真的覺得有種遺憾的感覺。約三年多前,剛下鄉到目前醫院服務沒幾個月所遇到的病人,病人因為肺炎住院,因為胸部X光片發現右側橫膈明顯升高,以及肝臟酵素上升而來做腹部超音波。當探頭一放到肚子上,右肝就看到一個十幾公分的腫瘤。做完超音波後,建議做電腦斷層及驗胎兒蛋白、肝臟一些凝血功能及膽紅素,還要查是否有病毒性肝炎造成的肝硬化及肝癌。沒ㄧ會兒,胸腔科同仁就發會診單來希望能夠接手後續肝癌的治療,肺炎部分都已改善,剩下肝癌的部分希望轉過來治療。病人為99歲男性,入院前與兒子媳婦同居可以輔助日常生活功能,尚可以稍微行走,所以向兒子解釋電腦斷層及抽血結果,很明顯是B型肝炎造成的肝細胞癌。依年紀及目前狀況,可以做肝癌血管栓塞但是不建議,怕栓塞後影響生活機能,恐怕造成衰退的更快速,保守緩和治療似乎比較適合目前的狀況。可是兒子一聽到是肝癌後,腦中似乎呈現一片空白,直呼怎麼可能、他是我爸爸不能只有這種無法根治的治療、可不可以開刀切掉的重複話語。我知道當下,說什麼他可能也聽不進去,就讓他冷靜一下思考,再來好好地討論及面對問題。隔天他還是依然想知道開刀有沒有機會,開刀後復原是一個問題,但更重要的是開完刀一定馬上會遇到的問題就是急性肝衰竭,因為整個右肝都是腫瘤要整個拿掉,開完刀無疑是讓病人更早離世且造成莫大的痛苦。但是他就想要相對積極的治療方式,而肝癌血管栓塞就成了他想要的治療方式。雖然我不是很同意他的想法,但他對年老父親的孝心令我感動,就幫他找了專長血管栓塞的放射科醫師來評估栓塞的可能性。放射科醫師認為年紀大但精神及肝功能都算還不錯,而且他覺得這個病例不難處理。所以就替病人安排了肝癌栓塞治療。術後情況還不錯,有些噁心的情況,給予點滴止吐後有減緩的情形,但我還是會提心吊膽,深怕哪天會有什麼無法預期的情況發生。還好一切都順利,等兒子把家中一些輔助設施完備後就先讓病人出院回家。只是好景不常,回家後生活機能衰退,吃飯的時候不小心嗆到引起吸入性肺炎又送來住院。住院期間,鼻胃管置放讓這位老人家痛苦萬分,兒子媳婦不忍讓他痛苦,於是要求醫護將鼻胃管移除,他們會小心地餵食避免嗆到。我去探視他的時候,也有跟他們提醒嗆咳導致吸入性肺炎的嚴重性,絕對不能躺著餵食、餵食後不能讓病人躺下等衛教內容。然而,遺憾還是無法避免,後來還是發生嗆咳吸入性肺炎而被插管送到加護病房。後來才了解整個過程,是因為病人突然嘔吐而嗆到,造成血氧一直無法維持而併發急性呼吸衰竭。經過治療,雖然有拔管轉出加護病房,但整體狀況仍是不佳,最後家屬也不忍病人再經歷諸多痛苦,再次呼吸衰竭就不再插管積極治療,讓病人安詳地離世。最後檢視整個醫療過程,從肝癌栓塞到病人往生的時間為期一個半月,如果當時讓病人接受緩和保守療法,這一個半月應該可是有更好的生命品質?有時候想起來,是不是我的不忍心害了這位享有嵩壽的長者?醫療常常要站在十字路口做決定,即使現在醫療發達,各個專科都有許多治療指引,但仍有許多問題在治療指引內找不到解決方法,如同以前常聽過前輩們說:醫療是一門藝術。面對病人的痛苦,不是單純的醫學能夠解決的,而是需要佐以同理心來傾聽家屬及病人的需求及感受。行醫路上,很感謝遇到從前教導過我的師長,以及接受過我治療過的病人,即使有些病人無力救治,但在行醫的過程中,希望能讓醫護、病人及家屬三方盡量沒有遺憾。
-
2023-02-22 醫療.消化系統
被魚鱗、蝦殼刺傷非小事 醫曝這些人當心海洋弧菌致命風險
隨著疫情解封,許多民眾恢復享受美食、大啖海鮮,但是醫師提醒,罹患慢性肝病者吃海鮮要注意,接觸海鮮,例如下廚、剝蝦殼時,要慎防皮膚被魚鱗、蝦殼刺傷,以免海洋弧菌經由傷口乘虛而入,若嚴重感染,引起併發症,需要截肢,甚至會危及生命。當心海洋弧菌經傷口感染書田診所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康本初指出,海洋弧菌(又名創傷弧菌)是存在於鹽水中的細菌,一般感染海洋弧菌途徑,包括食用被海洋弧菌汙染的食物,以及身上傷口接觸到遭海洋弧菌汙染的海水、被海洋生物刺傷等。【延伸閱讀:魚市場髒水濺到腳 小命差點休】什麼是海洋弧菌?別稱:創傷性弧菌地點:常見於河海交界、亞熱帶淺海岸寄宿:海水、魚類、貝類、岩石等都可能存有海洋弧菌病症:健康民眾感染會上吐下瀉、腹痛等;免疫力較差民眾感染會引起發燒、畏寒、皮膚壞死,壞死性筋膜炎,也可能造成全身器官衰竭,致死性高免疫力正常者感染海洋弧菌後,大多是輕微腹瀉、腸胃炎、嘔吐或局部傷口感染,但慢性肝病如肝硬化、慢性B型肝炎、C型肝炎、脂肪肝炎等患者,或是免疫力較差、長期使用類固醇、糖尿病患者等高風險族群,感染後可能引起嚴重併發症。肝病患者應避免生食海鮮康本初解釋,慢性肝病患者因肝臟無法正常發揮作用,會影響體內的代謝、免疫等功能,一旦吃到被海洋弧菌汙染的食物,或是傷口接觸到帶有病菌的海水、魚蝦,海洋弧菌就可能直接進入血液中,造成全身性的影響。一開始可能是發燒、傷口處腫痛,皮膚出現水泡,嚴重時有蜂窩性組織炎、肌肉組織壞死,甚至敗血性休克而有致命危險,必須截肢保命。【延伸閱讀:手指遭海鮮刺傷,發黑腫脹截肢險喪命!4方法避免致命海洋弧菌】康本初提醒,肝病患者應盡量避免生食海鮮,在下廚及剝殼時,都要小心皮膚被魚鱗、魚鰭、蝦殼、蟹殼刺傷,若手有傷口,連食材浸泡的水、流出的汁液都要避開,謹慎一點可以戴上手套,以免海洋弧菌乘虛而入。也要定期追蹤治療,避免熬夜,維持生活作息正常,均衡飲食,讓肝臟維持正常功能,才能降低海洋弧菌的威脅。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2-17 焦點.健康知識+
感冒只能多喝水?營養師推薦「4種飲料」補充營養加速康復
每當生病感冒時想喝東西,只能「多喝水」嗎?雖然對於正在和病菌戰鬥的身體來說,的確需要補充水分能加快恢復速度,但除了多喝白開水之外,其實還可以喝「這4類飲品」也有幫助,尤其時出現出汗或發燒症狀,需預防身體脫水時,更加重要。除了清淡無味的白開水之外,是否還有其他適合用來補充水分的飲食呢?營養師李婉萍在臉書粉絲頁發文指出,以下「4類飲品」包含果汁、茶飲、湯類,除了可以補充水分外,還能補充營養,讓身體提高免疫力: .維生素C果汁:檸檬汁、柳橙汁等 .無咖啡因茶飲:花草茶 .蜂蜜水:助改善咳嗽、好睡 .雞湯:補充蛋白質維生素C果汁:有助縮短感冒時間 李婉萍表示,維生素C有助縮短感冒持續的時間和嚴重程度,在開水裡滴幾滴新鮮檸檬汁、柳橙汁,或使用油甘鮮果粉泡水喝,都能攝取到維生素C。也可使用發泡錠補充,不過市售保健品得留意過量問題,每人每天維他命C建議攝取最高上限是2,000毫克,過去曾有患者喝太多檸檬汁,結果感冒沒好,反而引起胃潰瘍復發掛急診。 無咖啡因茶飲:緩解感冒不適症狀 在身體康復之前,應盡可能避免飲用任何含有酒精、咖啡因或含糖量高的飲品,以免導致脫水。可選擇不含咖啡因的茶,例如洋甘菊、薄荷、玫瑰花等花草茶。熱熱喝還能幫助舒緩畏寒、疲倦、流鼻涕、咳嗽和打噴嚏的症狀。蜂蜜水:改善咳嗽、幫助睡眠 李婉萍指出,在開水或上述飲料中加入少許蜂蜜,也有改善咳嗽和睡眠的作用,特別是針對兒童的上呼吸道感染。有文獻指出,吃蜂蜜可減少孩子夜間咳嗽和生病睡不好的情況。但要注意,未滿1歲的嬰兒因免疫力尚未完全,不能食用蜂蜜。雞湯:增進食慾、補充蛋白質 如果因為感冒而食慾欠佳時,不妨利用雞肉和新鮮蔬菜煮湯來獲取身體需要的熱量,也能補充蛋白質和維生素、礦物質,增強免疫力。過去曾有一項研究發現,雞湯中的成分能減少緩解體內發炎、提升免疫系統對病原體的免疫反應。 此外,雖然前面提到,應盡量避開含有咖啡因的飲料,但平日就有喝咖啡習慣的人若擔心突然沒喝反而會引發頭痛,仍可適量飲用。不過李婉萍也提醒,因咖啡具有利尿效果,喝完後別忘了要再額外多補充水分,才不會讓身體水分快速流失。【本文獲uho優活健康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網址:https://www.uho.com.tw/article-59957.html】
-
2023-02-02 醫療.感染科
今年首例境外移入瘧疾 早期症狀類似流感 嚴重可能肝腎衰竭、肺水腫
國內出現首例境外移入瘧疾個案,為一名出差來台的50多歲瑞士籍男性,入境即有頭痛、發燒等症狀,一開始懷疑為新冠肺炎,後才確診為瘧疾。疾管署副署長莊人祥表示,由於新冠疫情間每年也都有兩例境外移入個案,因此國境開放是否讓境外移入個案增多,還有待觀察;提醒民眾前往瘧疾流行地區前一個月,可先至旅遊醫學門診諮詢,服用預防藥物。莊人祥表示,該名50多歲瑞士籍男性,去年12月下旬至今年1月6日曾至西非象牙海岸共和國,1月9日入境台灣當天即出現頭痛症狀,隨後發燒,於1月17日才就醫。一開始懷疑是新冠肺炎,但未確診,症狀持續。1月19日二度就醫才懷疑有可能是瘧疾,檢驗血檢驗發現疑似瘧原蟲,並於20日確診感染惡性瘧 (又稱熱帶瘧)。所幸治療後個案已出院。依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2019至2023年累計14例確診,均為境外移入病例,感染地區以非洲國家為多,檢出病原體以熱帶瘧為主,其次為間日瘧。莊人祥說,2019年通報7例,2020至2022年每年都通報2例,因此接下來是否因國境開放而導致病例增多,還有待觀察。瘧疾早期症狀與流感類似 嚴重可能肝腎衰竭、肺水腫疾管署指出,瘧疾是由感染瘧原蟲的瘧蚊叮咬人類而傳染,分為間日瘧、三日瘧、惡性瘧 (又稱熱帶瘧)、卵形瘧。其中以間日瘧及惡性瘧最常見。大多數人感染後,症狀可能於7天至30天內出現,早期症狀與流感類似,主要為發燒,也可能出現頭痛、肌肉痛、關節痛、噁心、嘔吐和疲倦等症狀,如未接受適當的治療,發病數天後會出現間歇性或週期性的畏寒及顫抖、發燒及出汗等症狀,嚴重者可能導致脾腫大、黃疸、休克、肝腎衰竭、肺水腫、急性腦病變及昏迷。瘧疾症狀早期症狀:發燒、頭痛、肌肉痛、關節痛、噁心、嘔吐和疲倦等。如未治療:發病數天後出現間歇性或週期性的畏寒及顫抖、發燒及出汗等。嚴重:脾腫大、黃疸、休克、肝腎衰竭、肺水腫、急性腦病變及昏迷。此外,間日瘧跟卵形瘧可能潛伏在肝臟數星期或甚至數年後再復發,所以在治療完血液瘧原蟲之後,必須要加用primaquine服用14天做根除治療,以避免間日瘧或卵形瘧復發。莊人祥提醒,民眾前往瘧疾流行地區,請至少於出國前一個月,至國內旅遊醫學門診諮詢,並依醫師指示於出國前、出國期間及返國後持續不中斷服用瘧疾預防藥物。旅遊期間應盡量穿著淺色長袖長褲,塗抹政府機關核可的防蚊藥劑,並住在有紗門紗窗的房舍;返國後如出現疑似症狀應儘速就醫。
-
2023-01-18 醫療.骨科.復健
脖子痛會自己好轉嗎?專科醫師告訴你頸部疼痛怎麼辦
以往頸部疼痛比下背痛少見,但隨著電子產品的普及以及工作環境的原因,每年頸部疼痛的病人數量正逐年上升,而且有年輕化的趨勢。雖然大部的頸部疼痛會自動好轉,但是全球十億人中有超過三分之一的人有至少持續三個月的物理性頸部疼痛,所以當您頸部疼痛有合併下列情形者,需要進一步求醫和治療。 一、有神經學上的病變或缺失時(例如:手腳無力或感覺喪失),可能表示神經有受損。 二、持續疼痛且合併胃口不好、體重減輕、噁心嘔吐、發燒畏寒等現象時。頸部疼痛的症狀頸部疼痛大部份是頸部肌肉扭傷引起的,也有一部份是頸椎結構退化所造成的症狀,以下先依症狀來討論頸部疼痛。急性頸部疼痛 大部份的急性頸部疼痛是因為肌肉扭傷或肌腱受傷引起,來自急性外力衝擊(例如:車禍或摔倒等意外)或扭到脖子(例如:睡姿不正確造成落枕或提重物造成肌肉拉傷)。大部份輕微肌肉、肌腱拉傷會在數天或一週內自動好轉,只需保守治療,包括:冷熱敷、藥物、物理復健等。如果庝痛持續超過兩星期甚至三個月以上,而且還合併上肢疼痛和發麻時,就需要進一步檢查。慢性頸部疼痛 一、頸部疼痛合併肩膀手臂疼痛:往往由於頸椎間盤突出或頸椎神經孔狹窄所引起的,這種疼痛可能突然發生或經過一段時間逐漸惡化,會合併上肩疼痛或手麻。頸椎間盤突出的治療是依據疼痛的程度、神經根或頸脊髓神經受壓迫的情形來決定治療方針,大部份症狀是暫時的而且保守療法(例如:藥物、物理復健)即具療效,如果經過6至12週的治療後仍然無效,再行考慮手術治療。頸椎間盤突出是肩頸疼痛最常見的原因,往往會因咳嗽或打噴嚏造成椎間盤往正後方或後側邊突出會壓迫到神經根引起不適症狀;在臨床上,依據發麻的部位作為定位的參考,例如:頸椎第六節神經根病變引起手部大拇指發麻。大約只有四分之一的頸椎間盤突出病人除了麻的症狀外還伴隨感覺的喪失,有三分之一的頸椎間盤突出病人會肌無力。檢查包括臨床神經身體評估、頸椎X光以及頸椎磁振攝影等。二、某些動作或姿勢造成的頸部疼痛:由頸椎神經孔狹窄引起的疼痛,特色是歷時數年逐漸惡化而且與某些特定的動作或頸部姿勢有關,大部份的原因是來自頸椎關節退化。一般以保守療法為主,除非持續不能忍受的疼痛或功能受影響才考慮手術治療,而頸椎神經孔狹窄可能來自頸椎間盤退化變窄所造成,主要的症狀來自於單側的單一神經根被壓迫到,它的主要症狀是間斷慢性進展的頸部疼痛。三、頸部及上肢疼痛合併肢體行動不穏:疼痛從頸部延伸至上臂,有時候是一陣一陣地刺痛,還伴隨著手腳的行動不便,若是難以完成精細動作時,就要考慮頸椎狹窄是否已壓迫到脊髓神經,而造成脊髓神經的病變。而脊髓神經病變是屬於一種深層節段性疼痛,與神經根疼痛不同,比較不尖銳,也比較難定位出疼痛的範圍,經由檢查會發現節段性的肌肉萎縮以及深腱反射的改變。一般這些症狀進展很慢,疼痛可能是間斷性的,而肢體行動的不便會很慢地進展。保守療法可以解決慢性疼痛,但只有手術才能徹底解決脊髓神經被壓迫的情形以及肢體行動的不便。四、與時間有關的頸部疼痛:往往在清晨起床和晚間比較疼痛,而且溫暖的氣候可減緩症狀,病患往往伴隨膝或髖關節的退化,所以這種頸部疼痛有可能來自於頸椎關節退化。頸椎關節軟骨退化合併頸部疼痛好發於60歲以上的老人,也適用一般的保守療法來治療。 五、除了以上情形外還有一些較少見的情形,例如緊縮型頭痛所引發的頸部疼痛,就要同時治療頭痛才能改善頸部疼痛的症狀。 六、非神經病變所引起的頸部疼痛:風濕性關節炎往往發生在頸椎第一節和第二節的關節,而造成脖子的僵硬和疼痛。風濕性泛肌肉痛、纖維肌痛症、僵直性脊椎炎等,病患會全身無力合併大腿和肩膀痛,血中發炎指數會增加,或常常合併清晨僵硬、睡眠問題和焦慮等其他問題。頸動脈剝離,常常是因為外傷所引起的,它的疼痛包括頸部和同側的頭以及眼眶痛,一般需進一步安排血管攝影、頸動脈超音波檢查確認。頸部腫瘤或放射線治療後所造成的頸部疼痛,往往會合併腦神經的痲痺與病變。治療方式 如果患者是頸椎退化性關節炎造成肩頸疼痛,而沒有明確的神經學變化,那麼保守治療,例如:熱敷、藥物(止痛藥、肌肉鬆弛劑)、復健等,再加上日常生活好好的保養(不要過度使用脖子、不要持續過久同一姿勢、多做舒緩的運動等),將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緩解。但是如果神經壓迫嚴重,或引發嚴重的神經學變化,那麼就必須考慮外科手術治療了。手術治療:經藥物或物理治療三個月以上,仍無法改善神經症狀或持續性神經功能喪失,疼痛明顯加劇,醫師會建議進行手術治療。一般而言,手術的方式大致上可分為兩大類,即從前方開刀及後方開刀。從前方開刀( Anterior Approach) 適應症:如為頸椎椎間盤突出、骨刺壓迫等,就可以考慮從前方來達到減壓的目的。手術的方式包括前融合術、椎間盤切除術、骨釘骨板固定或是人工椎間盤植入等。 優點:傷口較小,組織破壞較少,也就是說手術後比較不痛,能夠早點下床活動等。 缺點:如同上述,傷口小代表的是手術時可看到的範圍就比較小,也就是說可減壓的範圍就相對較小;由於較精細所以需要的經驗也比較高。同時可處理的節數也相對較少。從後方開刀(Posterior approach) 適應症:一般來說,如果病灶從後面來的時候,例如:黃韌帶鈣化、關節老化,或是有問題的節數超過三節以上時,就可以考慮由後方來處理。手術的方式包括有:椎板切除術、椎板整型術、後融合術併骨釘骨板固定等。 優點:相對來說可以達到較大的減壓效果,對於整條脊髓本體可以達到連續性的減壓,同時可以一次處理較多節數的問題。 缺點:傷口較大,對肌肉及其他的軟組織破壞較多。術後一般來說多需臥床三至四天左右,術後的恢復期較長,部分病人長期會有脖子酸痛的問題。植入物的選擇主要是用於前融合術,主要可以分為固定用的自體骨、椎籠(Cage)、金屬釘及板、以及可以保留活動度的人工椎間盤。以下分別說明其各自的優缺點及適應症。 一、自體骨:一般是由本身骨盆腸骨取出一小塊骨頭來做為融合的材料。優點是融合的能力最好,缺點是增加手術的疼痛及感染機會,現在較少採用。 二、椎籠( Cage):主要的材質包括鈦金屬、PEEK、鉭金屬等,植入的目的是為了要融合。優點:取得較容易、不會增加病人額外的傷口及疼痛,融合的能力也很好。缺點:融合之後,比較容易引起上下鄰近活動關節的退化。 三、人工椎間盤:目前最新的植入物。優點:是目前最為仿真(人體椎間盤)的植入物,因為可以有限度地活動,也就是說可以保留手術關節的活動度,也比較不會造成上下鄰近活動關節的退化。缺點是價格太高,健保不給付;一個人工椎間盤的費用約需新台幣二十五萬左右。 而且對於年紀太大或過度退化的病變並不適合使用。依據衛福部規定,自2022年3月1日起有限制性的開放給付,限制頸椎C4/5或C5/6節段使用,且該節段無椎間盤高度降低,禁忌症則包含(一)椎體後髓神經壓迫病灶,如後縱韌帶鈣化(Ossification of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 OPLL)、黃韌帶骨化等。(二)脊椎關節病變,如僵直性脊椎炎、類風濕性關節炎等。(三)明顯不穩定,如前屈、伸展(flexion-extension)側面X光椎體間位移3.5毫米(mm)以上,或脊椎側彎測量COBB角度11度以上的改變。(四)頸椎後突變形(kyphosis)或曾接受椎板成形術(laminoplasty)、椎板切除術(laminectomy)手術者。(五)骨質疏鬆、代謝性骨疾病或腎因性骨病變(bone mineral density(BMD)T—score分數小於負1.5)。 (六) 脊椎感染。(七)脊椎腫瘤。(八)對裝置材料過敏。(九)嚴重脊椎退化或同一椎節小關節病變。如何保養頸部? 針對高危險的工作族群,包括:長時間伏案的上班族、使用電腦螢幕、繪圖工作者……等,由於這些職業工作者長時間固定姿勢且容易過度使用頸椎,造成職業傷害,務必要特別留意頸部的健康保養。 避免不良姿勢:通常是指人體頸部前屈超過20度,後仰超過5度,或者過度扭轉的姿勢。另外也要避免頸、肩部長期固定姿勢,因為頸部肌肉會一直處在緊繃的狀態,而影響局部的血液循環,讓頸、肩部的肌肉容易疲勞。 養成固定的運動習慣:運動可以強化肌力、改善體能、增進呼吸功能、 促進血液循環、增加骨質密度、增進睡眠品質並紓解壓力。運動的選擇以全身性的有氧運動為佳,依照個人的身體狀況選擇散步、快走、游泳、 跑步等。(本文轉載自振興醫訊)
-
2022-12-22 養生.抗老養生
冬至不一定吃湯圓,這些食物也能顧腎氣!養生4原則,保暖首重「頭、腳」
一到冬至除了吃湯圓之外,也是進補祭五臟廟的好時機,然而在冬至過後就會有不少腸胃不適、嘴破、口乾、便祕、痘痘暴增、皮膚癢甚至是失眠的患者來報到。沒錯,這些都是沒有忌口或亂補補錯造成的,那麼在冬至到底該如何吃得開心又吃得養生呢?讓我們一起看下去。冬至後 陰氣漸衰、陽氣漸盛冬至,是一年24個節氣中最重要的一個節氣,也是全年裡日照最短的一天,這天太陽繞行到南迴歸線上,使得北半球的白天最短,黑夜最長。冬至過後,日照向北迴轉,白晝漸長,黑夜漸短,氣溫也隨之漸漸回溫,因此冬至在氣候上有從寒到溫的轉折意義,《史記.律出》云:「氣始於冬至,周而復生」,過了冬至,陰氣會盛極而衰,陽氣則自始旺盛,大地醞釀著無限生機,意謂春回大地。冬至進補 營養過剩別再隨意補進補的習俗則是由於以往農業社會,歷經春、夏、秋三季的農耕後勞力支出過多,但糧食取得不易、營養補給往往不足,因此趁冬藏時休養進補來修復五臟六腑。冬至為陰陽氣轉變最重要的時間點,天地萬物陽氣初生,人體內也是陽氣初動,古人相信如果能把握這個時間點精心調養,使先天陽氣豐滿充足,便有助於新的一年祛病延年。一說到進補,大家一定馬上想到羊肉爐、薑母鴨、麻油雞等,不過,現代人營養攝取狀況跟以往農業社會已有很大不同,現代人大多是營養過剩,若再隨意進補很容易「補過頭」而上火, 所以進補前必須先了解自己的體質是否適合。不適合進補的體質•「脾胃濕熱」型:平時大魚大肉,大多是中廣型身材,體脂肪偏高,大便黏膩、口氣重。•「肝火旺盛」型:壓力大、常熬夜、睡眠品質差、嘴破舌頭破、易怒,進補反而是火上加油。•「氣血過虛」型:像是剛生產完或是經歷大手術後,中醫有句話是「虛不受補」,吃豐盛油膩的食物反而會加重腸胃的負擔而脹氣、便秘。適合進補的體質•「陽氣虛弱」者:常手腳冰涼,小便清長,畏寒怕冷,夜尿頻繁,大便稀溏 ,女性則可能有月經量偏少、容易經痛•「患有季節性疾病」者:易在冬天好發氣喘、過敏性鼻炎、關節炎等,冬至進補能把身體調養到最佳狀態,使得季節變化時疾病不易發作。•「年老體弱」者:老人、經常感冒者、貧血等虛損性的慢性疾病患者,但三高或心臟病的患者應避免,否則容易導致血壓飆升,進補不成反倒加重身體負擔。一般而言進補還是以「平補」、「清補」為主,可以用蘿蔔、山藥、冬瓜或是少量參鬚來燉煮雞湯,不用熱性的藥材,而用平和的藥材薑片、大棗、枸杞、杜仲、荸薺等燉湯,食材方面使用烏骨雞可健脾補肝腎,同時有蛋白質豐富、脂肪負擔較低的特性,而素食者可以各種菇類替代,因其含豐富多醣體、胺基酸,可增加身體免疫力。除了食補,冬至養生也可以這樣做1.去寒就溫 ,保衛陽氣《內經》說冬天養生重「去寒就溫」,也就是保暖,身體暖了,氣血就會暢通。俗話說「寒從腳下起、風從頸後入」,所以保暖首重「頭和腳」,襪子和圍巾絕對不可少!2.早臥晚起,切忌熬夜《內經》主張冬天應「早臥晚起」,和天地陽氣同步。冬天要早睡,起床則要等到陽氣回溫、日光照臨大地時。俗話說「唯早眠晚起,以避霜威」,睡眠是人體養精蓄銳、儲存能量的一種方式,太晚入睡容易使陽氣下降,影響身體後續調理。3.養腎防寒,固本養陽腎是人體生命的原動力,是人體的「先天之本」,補養腎精腎氣至關重要。泡腳是很好的補腎方法,尤其適合怕冷、四肢冰冷、易感冒的人。黑色食物對應腎臟,比如:黑豆、黑芝麻、紫黑米、香菇、黑木耳、烏骨雞、黑海參等不僅營養豐富而且不燥不膩是入腎補腎好食材。 4.避開生冷食物飲料生冷食材多屬陰,冬至食用易損傷脾腎陽氣,換句話說吃了生冷食物會需要消耗更多體內的氣血能量來消化。看了這麼多冬至進補原則與禁忌,還有推薦食材,是不是想來一碗暖暖補湯好好犒賞五臟廟了呢?雖然冬天進補對養生很重要,還是別忘了注意食用量,適量吃才能真的清爽養生,過一個健康不發胖的冬至哦!
-
2022-12-20 養生.聰明飲食
健康暖身 營養師教冬季飲食5原則
寒冷的冬天來了,最近是否胃口大開、比較容易飢餓?其實這是人的自然本能,生物會在寒冷季節到來時儲存能量、減少活動,像熊、蝙蝠、蛇等動物,也會在冬季來臨前飽食,再進入冬眠。不過,現代人跟古代人的生活習慣差很多,如果盲目進補,反而會製造更多問題。如何在冬季吃對食物?只要掌握5原則可讓你從體內暖和起來。1.適量添加辛香料冬季是一年當中陽氣最弱的時候,尤其女性及老年人,常會有畏寒、手腳冰冷狀況,不妨可以吃點能夠刺激身體發熱的食物,譬如在菜餚裡適量加點蔥、薑、蒜、咖哩等辛香料一起烹煮,或吃點紅豆、桂圓、麻油等食材,都有助身體的血液循環,讓人比較不怕冷。2.慎選火鍋湯底冬天大家都喜歡吃火鍋。提醒您,火鍋湯底儘量選擇較清淡的,例如昆布鍋、番茄鍋,再加幾片薑及紅棗、枸杞一起燉煮,就是一道老少咸宜的湯底;少選麻辣鍋、沙茶鍋、牛奶鍋等高油的湯底,尤其本身有三高、慢性病、腎病、痛風、正逢感冒、體質燥熱的人不宜吃;湯底煮肉後,肉的油脂會融進湯裡,讓人不知不覺吃進過多熱量、油脂及普林,若要喝湯,儘量在湯底煮肉前喝。最後,儘量挑選新鮮的食材,少吃高鈉高油的加工火鍋料。3.避免吃生冷食物冬天是身體最需要儲存熱能的時候,此時若大量食用生冷食物,會造成體內能量加速流失,反而不利冬天的健康狀況。常見的生冷食物,譬如各類冰品、冰淇淋、冰水、冰飲等,還有各種生食的生魚片、生蠔、蝦子、螃蟹、生菜沙拉等,以及屬性比較寒涼的蔬果,例如西瓜、哈密瓜、橘子、蘆薈、白蘿蔔、竹筍等都應該少吃。4.多吃黑色、深色蔬果冬季宜固腎。因應四季五色飲食療法,黑色對應腎,冬天應該多吃黑色食物才最順應天時,如黑芝麻、黑豆、黑木耳、黑米、茄子、桂圓、紅豆、核桃等深色食物,都有助補腎壯骨。也可以將黑豆、黑米、黑芝麻、紅豆煮熟後,以黑豆1:黑米1:紅豆1的比例,打成黑豆漿,再灑點黑芝麻及幾顆核桃當早餐或點心。5.適量吃堅果種子類食物堅果種子類是傳遞生命的起源,富含維生素E、B群、鐵、鋅及各種微量礦物質,有助於脂肪代謝、血液循環。不過,堅果種子類屬於油脂類,每日建議攝取湯匙一平匙,如核桃3顆、腰果5顆、杏仁5顆等。
-
2022-12-07 養生.抗老養生
「大雪」保暖首重頭腳!進補看體質,加這些食材可去油解膩
大雪是一年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二十一個節氣,也是冬季的第三個節氣,約在每年12/6-12/8之間。台灣因地理位置的關係,平地降雪機率較低,但此時適逢冷氣團及寒流來襲,氣溫會明顯下降,根據健康署102年委託研究結果發現,冬天因心血管疾病就醫比率增加1-2成,所以提醒民眾務必注意保暖。特別是有高血壓及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的患者。因氣溫驟降會導致人體周邊血管收縮,加上冬季飲食偏好重鹹重辣,如麻辣鍋、薑母鴨等,加上身體活動度下降,會增加中風及心肌梗塞的風險。有三高的患者應每日監控血壓、血糖,並按時服藥,出外運動、泡溫泉時應避免暴露在溫差過大的環境,如有身體不適,應立即就醫。 冬季養身秘訣:早睡晚起、注意保暖中醫經典《黃帝內經》裡提到:「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意思是我們的飲食及生活作息都應順應自然,守常規、有節度,就能常保健康。又在《素問.四時調神大論》中提及:「冬季應早臥晚起,必待日光」,因北半球冬季日短夜長,所以建議民眾冬天時可以比平常提前半小時入睡,並晚半小時起床,等太陽出來、氣溫回升後再出門,一方面養足精神,更可以避開夜晚及清晨最寒冷的時段。冬季保暖首重頭腳,以中醫觀點來看:「頭為諸陽會,寒從腳下生。」除了多添加衣物之外,出門多戴頂毛帽、穿雙厚襪子,更能防止風寒入侵體內,晚上以溫熱水泡腳也是個不錯的選擇。 3穴位按摩,幫助滋陰補腎過好冬中醫說「冬不藏精,春必病溫」,所謂藏精就是指藏腎精,中醫稱腎精為生命之根、身體之本,意思是冬季養生應先補腎,精氣充盈後,提升身體機能來抵抗外來的邪氣,隔年身體就會好。在這邊教大家按壓幾個穴道,可以滋陰補腎好過冬!1.太谿穴:位於腳內踝尖與跟腱之間凹陷處。屬於足少陰腎經,此穴經氣最旺,具有滋腎陰、補腎氣、壯腎陽、理胞宮(子宮)的功用2.湧泉穴:把腳趾向下捲起,腳底板的前1/3中央會出現一個凹陷處,就是湧泉穴。屬於足少陰腎經,此穴可以養腎精、消除疲勞、改善手腳冰冷。3.足三里穴:位於外膝眼直下四橫指處。屬於足陽明胃經,具有健脾和胃、補益氣血的功效,可改善腸胃機能,促進營養吸收及代謝,提升免疫力。冬令進補停看聽,你的體質適合嗎?冬天的街道總是充滿著撲鼻的中藥香,也是傳統進補的好時機,常見的藥膳如薑母鴨、當歸羊肉湯、藥燉排骨、十全大補湯等等,民眾常會有以下疑慮:「哪種藥膳適合我? 我的體質適合吃補嗎?」以下幫大家簡單的分成兩類:1.不適宜進補的體質:平時容易口乾舌燥、口瘡、便祕、臉頰冒痘、肥胖體質、過敏體質、感冒、發炎性疾病以及有高血壓、高血脂等慢性病者。若屬於此類的民眾抗拒不了美食的誘惑,建議可在藥膳裡多加點蔬菜及白蘿蔔等涼性食材來去油解膩降火。2.適宜進補的體質:畏寒、手腳冰冷、疲倦乏力、營養不良、面色蒼白。此類患者進補時也不宜過度食用,適性適量即可,中醫有所謂「虛不受補」之說,意即不是身體虛就可以不忌口的亂吃補,小心導致上火及體內痰熱、濕熱堆積,造成脾胃運化的問題。現代人普遍營養均衡、甚至過剩,建議進補時機可以選在寒流報到時,以一星期不超過3天為度,適當的進補可促進身體新陳代謝,達到溫暖身體、增加血液循環的效果,飲食上要把握少鹽、少油、少糖、少辣的原則。提醒您,若對於藥膳飲食或體質上有疑慮,建議諮詢專業的中醫師來替您辯證論治,根據體質開立適合的食補藥膳。
-
2022-12-03 醫療.皮膚
反覆發燒9天快篩陰! 27歲男自曝活動史才知得「恙蟲病」
雲林一名27歲男子日前反覆發燒以為自己確診新冠肺炎,但快篩結果呈陰性,四處求醫卻找不到病因,令他心慌不已,後求診慈濟斗六分院才驚覺罹患可能致命的恙蟲病,經對症下藥治療後,救回一命。該男反覆發燒長達9天,看遍醫生、吃了多次退燒藥,病情始終未獲改善,甚至快篩數次結果也無異常,但身體愈來愈虛且無力,很擔心自己是否得了怪病。耳鼻喉頭頸外科主任黃俊豪表示,男子到診時,脖子皮膚有塊黑色結痂,周圍有泛紅小點,手、腳也發現類似結痂症狀,進一步詢問得知男子前陣子曾到新竹戶外爬山,綜合症狀都可能和恙蟲病有關,抽血檢查後確診。 黃俊豪說,恙蟲病是由帶有立克次體的恙蟲,叮咬而感染的急性發熱性疾病,蟲體主要在夏天大量繁殖,出沒山區、野外、雜草叢生等處,不過台灣相當少見。然而,隨地球暖化,今年的秋、冬季仍相當悶熱,以致恙蟲數量變多,不同以往,民眾仍得小心秋冬季也有發生可能。 黃俊豪說,恙蟲病約有10至14天潛伏期,不會有症狀,後續才會出現黑色結痂、周圍泛紅,易讓人以為單純被蚊蟲叮咬,直到潛伏期過後開始出現反覆發燒、畏寒、淋巴結腫大等症狀才有警覺。而恙蟲病嚴重時甚至立克次體還會跑到全身各處,除淋巴結,還會擴及肝臟、脾臟等造成器官腫大,若到心臟時則將導致心肌炎或腦膜炎、結膜炎等,延緩治療的話可能意識昏迷、抽搐甚至死亡,黃俊豪提醒,患者應把握黃金時間治療,從事戶外活動時穿著長袖、長褲,避免蚊蟲叮咬。
-
2022-11-07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類小鎮的晚輩醫師——最純樸的醫病關係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偏鄉小鎮的醫者心聲」。一位年輕的醫師來稿,敘述在小鎮照顧兩位老病人,在他們過世前後與病人及家屬互動的溫馨故事。感動之餘,我們邀請一位關心致力於故鄉的醫療服務與改善社區環境長達四十多年的醫界典範分享他的一則感人故事,以及一位中生代醫師分享他由台北轉到台東的心路歷程。希望這三篇文章不只可以感動更多的醫界同仁以及政府單位了解偏鄉小鎮的醫療需求,更能建議培育醫學系公費生的教育單位,鼓勵醫學院提供機會讓學生有機會了解這些捨棄大都市的誘惑,默默行醫助人之典範的內心世界。自從因公費下鄉服務後,從醫學中心離開到了區域教學醫院,病人族群由中壯年人而變成了以高齡長輩為主,而長輩們常有較多的共病(如糖尿病、高血壓、心衰竭等),也需要更用心地以晚輩對待長輩的心境來服務病人及追蹤病況。分享近日與兩位長輩維繫最純樸的醫病關係,很遺憾地,雖然兩位長輩已經逝世,但在照顧他們期間的點點滴滴也將會成為行醫中的養分。首先,是一位將近九十歲的身形瘦小且佝僂的阿婆,本身因脊椎疼痛的問題,長期服用止痛藥。和她結緣是因為她在家突然吐大量咖啡色液體後吐鮮血而來住院,早上查房時建議要做胃鏡檢查,以便診斷出血點以及以內視鏡止血,但阿婆依以往做胃鏡的恐懼經驗而抵死不從,我就以如果請麻醉科醫師幫忙麻醉而達到無痛舒服的境界以減輕做胃鏡的極度不適感來勸阿婆接受內視鏡治療。起初,她也以印象中有在麻醉下做胃鏡,而感到痛苦萬分而拒絕,但在我和她兒子的勸說下,最終同意在麻醉科醫師的幫忙下同意接受胃鏡檢查。胃鏡伸進胃中,發現有個血塊覆蓋的大潰瘍,經過移除血塊後電燒止血,發現潰瘍深度快要到穿孔的程度了,於是用了止血夾將傷口密合。在中午,到病房看她時,她就用一種不好意思的語氣跟我道歉說:「先生,歹勢!早上不該這樣跟你說話,這次做胃鏡真的沒有感覺。」接下來幾天的觀察,沒有出血的跡象以及腹痛情形也改善了,阿婆也很想要回家,於是就讓她帶藥回家吃。返家後,我對阿婆的病情還是有點擔心,所以也常打電話去她家裡問候病情狀況。阿婆接到電話也是很開心地說:「先生,這麼晚還沒下班?謝謝你這麼關心。」我聽到阿婆的病況穩定,心裡也是有種如釋重負的感覺,而且感覺她講話的語氣以及瘦小的佝僂身形很像在我國小時就去世的祖母,所以能照顧到她覺得有種特殊的緣分,內心希望她能就此穩定甚至不用來拿藥了。只是,好景不常,直到兩週前,她又開始嘔吐吐出咖啡色胃液跟解黑便了,做裝潢的兒子(莊大哥)就停下手邊的工作,帶她來醫院就醫,我建議做胃鏡以及住院治療,只是阿婆很猶豫,希望能再吃藥看看就好。於是,我就跟她兒子建議,如果狀況一直沒改善甚至人更虛弱就要趕快來急診就醫。隔沒幾天後,她因為持續嘔吐及吃不下且吐出黑色胃液,疑似上消化道出血被兒子帶到急診就醫,而且脫水很嚴重有低血壓及急性腎衰竭的現象。此外,因嘔吐有吸入性肺炎以及肺容積因脊椎及腸胃道的擠壓而有呼吸衰竭的情形,與莊大哥商量後,我建議先到加護病房治療甚至可能要到插管使用呼吸器的地步。經過加護病房的同仁一番努力後,急性腎衰竭有改善,但呼吸衰竭部分,因為阿婆本人強烈拒絕插管使用呼吸器,只用高流量鼻導管氧氣治療,血氧濃度就起起伏伏不是很穩定,莊大哥有與我討論這個部分,我向他分析:目前腎衰竭情況已經有改善了,但呼吸衰竭部分目前是需要插管,插管後也比較能執行胃鏡檢查,如果不插管的話可能病況比較沒機會可以挽回,是比較可惜的地方。莊大哥聽完之後,表示要回去再跟其他家屬討論。後來,家屬與阿婆本人要採取以緩和減輕疼痛的治療方式而簽署放棄急救同意書。莊大哥跟我解釋說:主要是母親的意願,而且如果插管後,要拔管的機會不大,如果萬一幸運可以拔管的話,要恢復到以往可以日常生活機能自理的機率也很低微。聽完之後,其實內心感到有點不捨,也對接下來阿婆的病情不甚樂觀。接下來幾天,每次去加護病房看她時,雖然虛弱,但精神還不錯,還會問我什麼時候轉出加護病房和回家?我要她多加油,如果狀況不錯的話就出來普通病房治療,內心真的希望能出現奇蹟。只是,在她離世的前一天,我在做檢查的時候,接到莊大哥的電話,他說加護病房看阿婆病況還算穩定,可能要先轉出到普通病房,他覺得有點擔心。我向他解釋,主要還是尊重加護病房醫師的決定,我還是會再跟加護病房的醫師再討論看看是否適合到普通病房治療。下午查房時,我到加護病房看阿婆時,神智開始變得不清楚了,動脈血檢驗發現血中二氧化碳(PaCO2)數值高達100mmHg,所以我就跟莊大哥說:目前狀況又不穩定了,這次真的不樂觀了,如果不插管的話,可能就這一兩天的時間就會離世了!在隔天晚間時,護理師就打電話來告知阿婆已經走了,我也第一時間傳line向莊大哥哀弔,要他節哀並保重。幾天後,莊大哥傳訊息來感謝這十多天來對阿婆的照顧,我也在週日依照他傳給我的訃聞上的地址找到他們家,向阿婆上香致意,跟莊大哥感謝有緣份在阿婆的生命中最後一段時間照顧她。離開後,在回家的路上,突然烏雲密佈,下起了傾盆大雨,讓我回憶起小時候祖母離世的情景,也將這段誠摯的醫病關係放在心中珍藏。第二位也是位將近九十歲脾氣倔強的阿公,跟他結緣是因為他在別科住院時發生急性膽囊炎,而會診我幫他放置經皮穿肝膽囊引流管。出院後回診時,希望能移除引流管,雖然向他解釋移除管路後可能會膽囊炎復發或者膽汁流到腹腔造成腹膜炎的可能性,他還是堅持希望能夠移除管路。於是,拔除後沒幾天,他就因腹痛又來醫院,因此住院處理後,腹痛明顯減緩。但很奇怪的是,竟然出現間歇性呼吸急促伴隨著血氧濃度下降,雖然病人本身有慢性阻塞性肺病及心臟衰竭,但從臨床症狀及胸部X光評估都不像是這兩種疾病造成的。在幫他找原因時,這位阿公一直吵著要出院,而且住院期間他覺得睡不好和常常會看到一些有的沒的人影(孫子陪病卻說沒看到),雖然臨床醫師常把這現象稱為譫妄,但還是依照同理心傾聽他的需求,希望他能再給我一些時間幫他查呼吸困難的原因。於是,當證據偏向可能是肺栓塞後,幫他安排肺血管電腦斷層就揭曉答案了,也開始了抗凝血劑的治療,低血氧及呼吸困難也改善了,阿公就很高興,本來還擔心回家後要租氧氣使用,高興之餘,就送了兩箱葡萄給大家吃以感謝大家對他的照顧。大約二個月前,他又因為發燒及畏寒有敗血症的情況住到加護病房。得知他住院,我也常到加護病房去探望他,只是他一直要求我幫忙拜託加護病房的同仁讓他下床上廁所,也不要約束他的手腳。我也以加護病房的規則委婉地向他表達這方面有點困難。於是,在某個週末的時候,他就發脾氣要求家人把他轉到其他醫院了。週一時,看加護病房的名單上已經沒有他的名字後,看紀錄才知道他已經轉院了,於是,就打電話跟他兒子聯繫當下原因,得知是因為又發脾氣要求轉院和聽其他家人的意見後才做此決定,目前在其他醫院接受治療,當下病況還算穩定,也沒住在加護病房,心情有比較好了。於是,隔一段時間我就會打個電話向他兒子詢問病況,也得知,後來好像覺得治療沒有進步而自行要求出院回家療養。直到上週,又想到這位老人家,於是,再打電話去問看看近況,沒想到這位長輩已經過世已經兩週了,他兒子也向我道謝這麼關心他,老人家生前也知道我們有用心照顧他,點滴在心頭。聽到時,內心真的突然一陣鼻酸。在行醫的途中,與這些長輩結緣,其中的經歷與感觸也成為建立好的醫病關係的養分。有時候,會覺得何其有幸可以成為醫師,可以幫病人解決病痛,如果看到病人痊癒後的快樂神情,就覺得很高興,但是病人病情不穩定時也會感到焦急。在這種單純且純樸的關係下行醫,是我下鄉後服務的最大體會,雖然不像電視上演的小鎮醫師那樣,鎮上的病人都認識。但是,可以和來求醫的民眾建立良好的互信關係,也是行醫歷程最大的收穫。
-
2022-11-07 養生.抗老養生
「立冬」進補,不是每個人都可補!中醫師:3種體質的人當心反效果
立冬補冬的由來立冬,是一年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九個節氣,也是冬季的第一個節氣,通常是國曆11月7日或11月8日。《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記載:「立,建始也。冬,終也,萬物收藏也。」因此,時節適逢萬物避寒,農作物秋收後到冬日收藏以利來年。而民間也有「立冬補冬,補嘴空」的俚語,就是提醒民眾透過食補來補充營養恢復體力,養精蓄銳為年後做準備。可是現今已非傳統農業社會,需要依靠大量勞力,滿街的薑母鴨、羊肉爐、藥膳排骨,讓人隨時食指大動,卻又時常聽到民眾吃補後產生許多不適症狀。青少年吃補結果冒痘痘,青壯年吃補口乾舌燥甚至咽痛失聲或者月經不來,銀髮族吃補失眠便秘或痔瘡出血等,皆是提醒民眾補錯了更傷身,失去了進補養生的初衷。到底該怎麼進補才是正確的呢?如何正確進補1.了解自身體質與藥膳種類中醫將藥膳分為溫補、平補、清補(涼補)三種,依素體體質區分:「虛寒則溫補,不虛則平補,燥熱則清補。」我們可以先將民眾分為兩大類,一是「虛寒體質」,另一部分則為「燥熱體質」。• 虛寒體質常見症狀有:怕冷、手腳冰冷、畏寒、臉色蒼白、精神萎靡、大便稀溏、或白帶多清澈水狀。• 燥熱體質常見症狀有:怕熱、口乾舌燥、易嘴破、情緒煩躁、便祕、白帶多稠且黃綠色。但提醒民眾,體質偏寒或偏熱性,主要是由身體表現而論,但實際狀況還是需要由中醫師望聞問切四診合參而定。中醫的「溫」補「涼」補,指的是食物的屬性,而非溫度。例如常見的羊肉牛肉桂圓就是偏溫性的食物,而螃蟹瓜果就是偏涼性,但經過烹調煮食方法或加入辛香佐料或米酒,食物屬性也有可能改變。2.哪些情況要小心進補提醒民眾如果處於身體不穩定的狀況,例如①感冒、發燒、喉嚨痛、咳嗽有黃痰;②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患者;或③燥熱體質(陰虛內熱)等,則需要避免進補或詢問醫師調整食材種類,以免造成身體不適。進補吃過頭,腸胃不適怎麼辦面對美食佳餚,一不小心吃多引發胃腸不適,腹脹、腹痛、腹重沉墜感,抑或是噁心,這時候可以按摩穴位和搭配茶飲來改善症狀。1.按摩腹部穴位建議每次3到5分鐘,用指腹指尖輕壓點按穴位。可以找肚臍上下左右附近穴位為按壓點,局部點按輕柔,或是以肚臍為圓心順時鐘按摩腹部也行。① 天樞:肚臍左右2寸(三指幅)② 大橫:肚臍左右左右4寸③ 水份:肚臍上方1寸(拇指寬)④ 下脘:肚臍上方上方2寸⑤ 中脘:肚臍上方上方4寸⑥ 氣海:肚臍下方1.5寸⑦ 關元:肚臍下方下方3寸2.按摩肢體穴位能助消化解不適建議每次3到5分鐘,用指腹指尖輕壓點按穴位。① 合谷穴:在手掌橈第一掌骨之中點處。當拇指、食指兩指併合時,虎口部肌肉隆起最高處,往食指側按壓則有感。② 內關穴:位於腕關節內側,腕橫紋上量三指寬(2寸),兩筋之間。內關穴位可以處理胸滿脹痛、噁心嘔吐。③ 足三里穴:位於膝蓋外側向下3大約四指寬處。3.茶飲將所有藥材用過濾袋裝好,放進茶壺中。第1泡,先用少量的水沖洗藥材倒出;第2泡,用600毫升的溫熱水,悶泡10~15分鐘,藥材可重覆加水回沖,直到沒有味道為止。① 山楂陳皮茶山楂健脾開胃、陳皮理氣燥濕化痰化痰、甘草調和藥性。② 玫瑰花茶玫瑰花芳香疏泄,有疏肝解鬱、醒脾和胃、行氣止痛之功。當有胸脅脘腹脹痛或嘔噁食少症狀,可以使用泡茶消除不適。民眾雖可嘗試以上茶飲來緩解腸胃不適症狀,不過每個人的體質有所不同,建議還是由您的中醫師為您把關最安心。
-
2022-10-03 醫療.泌尿腎臟
多汗不等於「腎虛」、女性也有「腎虧」…中醫教5正確方法養腎
總有某些人體質就是容易流汗,溫度稍高就揮汗如雨、衣服全濕,好像淋了一場雨。時間一長,總有同事、朋友開玩笑,「你腎虛吧?」,其中也不乏認真的提醒與關懷,「這樣流汗該補補腎了、這樣流汗是不是真的腎虛」 ?多汗並非一定是腎虛 從「這些」伴隨症狀來判斷如何分辨是否是腎虛引起的汗呢?中醫師吳宛容表示,腎虛主要症狀為心煩易怒、腰膝酸軟、兩腿無力、顴紅潮熱、盜汗、眩暈耳鳴、形體消瘦、失眠多夢、咽干、男子陽痿或陽強不倒、性慾亢進、遺精早泄、婦女經少、經閉、崩漏、不孕、尿短赤黃等。 從上述症狀可以看出,腎虛的確會導致出汗多,「但是容易出汗並不一定就說明是腎虛」。除環境因素外,中醫所說的盜汗與虛汗,一般由肺氣虛、心氣不足所引起,這種汗沒有明顯的酸臭味。那腎虛會不會產生多汗問題呢?答案是會的。吳宛容說明,腎虛引起的出汗常伴隨有其他症狀,如畏寒、夜尿頻多、腰膝酸軟、食慾下降等。 吳宛容強調,單純的多汗,只是人體對外界環境的一種反應,當勞動、運動、情緒激動、緊張等之後出汗都是很正常。有些人的汗孔發達,通常會分布在「腋下」以及「背部」為多,加上這兩處流汗比較容易有異味,會被旁人所觀察到,所以特別引人注目。其實,全身都有可能會冒汗,通常精神緊張或痛覺刺激時,會手心、腳心出汗;吃了某些刺激性食物會臉上冒汗等,這些都與個人體質有關,但是還不算是病態。 病態多汗須注意 與多種疾病相關所謂病態的汗包含甲狀腺分泌過多時,產生的「甲亢」現象,身體會反映出多汗、怕熱、體重減輕等信號;還有糖尿病患者,服用過量降血糖藥導致頭暈、低血糖,這時也會伴隨多汗;心臟病患者如果胸悶伴隨狂冒冷汗,這時可能是心絞痛引起的冒汗,心臟血液的供應不足,使心肌循環不佳、胸部出現持續幾分鐘的疼痛或壓迫感,此外,若疼痛還轉移到肩膀、手臂或後背,建議馬上前往醫院就診。  腎主生殖 醫:養好腎才能逆轉年齡許多人存有誤解,以為「腎虧」是專屬於男人的疾病,但其實很多女性也有「腎虧」的問題。吳宛容指出,腎臟精主生殖,如果精氣充足,女性的生殖系統就會健康,反之如果精氣不足,就會影響到女性的生育能力。以中醫的觀點來看,更年期是卵巢功能由旺盛狀態逐漸轉化至消失的一個過渡時期,起因於腎氣漸衰,腎精虧損,陰陽失調所致,此外,過度疲勞、房事過度,也會造成腎虛多汗,在中醫的調理常常使用六味地黃丸搭配清心蓮子飲來歛汗補腎。 吳宛容提醒,平時的生活作息一定要正常,充足的睡眠對於氣血的生化、腎精的保養起著重要作用。許多腎功能衰竭的患者有過分熬夜、過度疲勞、睡眠不足的經歷。養成良好的作息習慣,早睡早起,有利於腎精的養護。平時也不可以憋尿,膀胱中貯存的尿液達到一定程度,就會刺激神經,產生排尿反射,這時一定要及時如廁,將小便排乾淨,否則,積存的小便會成為水濁之氣,侵害腎臟,也容易引起膀胱發炎。還有務必保持大便通暢,如果大便不暢,宿便停積,濁氣上攻,不僅使人心煩氣躁、胸悶氣促,而且會傷及腎氣,導致腰膝酸軟,神疲乏力。因此,保持大便通暢,也是養腎的方法。 最重要的是避免大量飲用咖啡、酒精,以及不節制的飲食。飲食過飽則傷血耗氣,對腎氣也會造成損害,吳宛容建議,可以多用手掌搓揉「命門」,兩手掌對搓至手心熱後,再分別放至腰部,手掌向皮膚,然後上下按摩腰部,直到皮膚有熱感。建議早晚各一次,每次約200下,「就能顧好你的腎,逆轉你的年齡」。 【延伸閱讀】新冠肺炎後遺症,嗅覺喪失好焦慮 中醫針灸助改善腰痛是腎虛? 中醫師教你五大穴位自救【資料來源】 健康醫療網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
2022-09-27 醫療.感染科
40多歲男反覆發燒誤當確診,就醫一查竟是肝膿瘍!若出現這些症狀要留意
南投一名李姓男子近期反覆發燒、畏寒,懷疑自己是可能確診新冠肺炎,但多次快篩都是陰性,遲未就醫,後因高燒持續不退,身體極為不適才至急診就醫,經診治確認並非確診,而是肝臟有約2.4公分大的膿瘍,及時治療獲改善康復。衛福部南投醫院指出,李男年約45歲到院急診向醫師說明病況,可能確診才會反覆發燒、畏寒,經醫師調閱病歷確認他是糖尿病患者,且快篩為陰性,懷疑可能是其他原因造成,透過電腦斷層深入檢查,果然發現他是感染了肝膿瘍。南投醫院感染科主任廖嘉宏說,李男的肝臟有一顆約2.4公分大的膿瘍,而肝膿瘍是因為細菌或寄生蟲造成肝組織發炎壞死,形成局部膿液聚集現象,研判李男可能因患有糖尿病,本身免疫功能較不佳,使得肝臟容易受到病菌的攻擊所致。而肝膿瘍患者可能會出現全身倦怠、右腹部及右肩疼痛、噁心嘔吐、畏寒、發燒等症狀,因症狀不易察覺,加上疫情肆虐,容易被誤為是感冒或新冠肺炎等感染。廖嘉宏表示,經確認,李姓患者是因細菌感染導致的肝膿瘍,就立刻針對致病的細菌給予抗生素治療,並視他的疾病狀況,安排引流管將膿液引流至體外,經院內醫療團隊積極治療後,其症狀明顯改善,也已康復離院返家。但因肝膿瘍有復發的可能,廖嘉宏呼籲,肝膿瘍患者應遵循醫囑,切勿擅自中斷抗生素治療療程,且需定期返診追蹤;南投醫院也提醒,糖尿病患者應穩定控制血糖,降低感染風險,若有不適應及早就醫,及早治療。
-
2022-09-09 焦點.杏林.診間
名醫與疾病的對話/許詩典罹急性扁桃腺膿瘍,喉嚨痛如刀割,及早發現化險為夷!平日做這幾件事常保年輕
口述/聯新國際醫院院長許詩典「或許醫師當過病人,更能體會同理心、視病猶親的真諦。」醫師看診時常需要和病人講話, 話說多了偶爾會出現喉嚨痛症狀,但這次的情形很不一樣,痛得感覺有刀在割我的喉嚨,經由耳鼻喉科醫師朋友檢查發現,是相當嚴重的「急性扁桃腺膿瘍」,幸好及早發現,開刀將膿引流出來才化險為夷。當醫師天天接觸病人,偶爾受點病氣也是正常的,多年前的某天,喉嚨出現痛癢狀況,想說多喝水休息就能痊癒,怎料第3天早上一起床,喉嚨如刀割般疼痛難耐,一量體溫發現已高達39.5℃,且出現頭暈、畏寒等現象,心想這絕非一般感冒這麼簡單。避免病毒擴散 立即門診手術因為病況不妙,趕緊求助耳鼻喉科朋友看診,發現是嚴重的急性扁桃腺膿瘍,只服用抗生素是無法抵抗細菌的,因此,立即接受門診手術,避免病毒持續往頸部周圍組織及胸腔擴散。未打麻藥 刀一割開其痛無比開刀當下,朋友詢問要不要打麻藥,我還很豪氣地說「不需要」,結果刀一割開其痛無比,我差點直接跳起來,不過說也奇怪,約莫3分鐘後,白色的膿就慢慢地流出來被紗布吸附,疼痛的不適感縮減許多。須吊點滴 每天6小時抗生素急性扁桃腺膿瘍就算開刀後,須住院治療吊點滴3天,每天打6小時抗生素,在術後才簡短的告知太太自己的病情,並沒有讓家人太過擔心,也不需要什麼照顧,就很順利的康復出院。雖然不是什麼嚴重的疾病,卻是我人生唯一一次開刀住院的經驗。許多人感冒會扁桃腺發炎,更嚴重一點會變成急性扁桃腺發炎,若扁桃腺上長膿則為化膿性扁桃腺炎,這種病症吃抗生素約5天就會痊癒,但我得的是扁桃腺膿瘍,除了扁桃腺上長膿外,膿更延伸到周圍的頸部組織產生腫脹,因此會出現吞口水像刀割的情形。若未開刀引流 恐有致命危險大多數出現化膿性扁桃腺炎的人,只有約莫萬分之一的人會嚴重到扁桃腺膿瘍,若不開刀引流、住院打抗生素,膿裂開流到頸部,再往下到縱膈腔會引發縱膈腔炎,恐影響心臟及血管而有致命危險。行醫上曾看過有病患拖太久,開刀傷口復原得花更久的時間,因此,醫師會希望民眾有異樣都要盡早就醫,才能及早治療。常看到報導有社會顯達去登山或運動時,不慎引發心肌梗塞或腦中風等,頃刻之間人就離開了,我總想若能及早檢查發現、及早治療,是否憾事就不會發生了。「我有60歲的外貌、50歲的體能及40歲的心靈。」常保年輕的方法,就是上班常走動,假日空閒時則打高爾夫球,讓自己保有運動習慣,平時多攝取不同種類食物但不過量。預防勝於治療,建議民眾要定期健康檢查,及早發現健康問題、及早治療改善。醫學辭典急性扁桃腺膿瘍很多人因感冒而扁桃腺發炎,大多數人會出現化膿性扁桃腺炎,嚴重惡化則會變成急性扁桃腺膿瘍。患者會出現嚴重喉嚨疼痛、吞嚥困難等症狀,通常幾個小時內頸部就會快速腫脹,造成深頸部感染,產生呼吸困難,並且有致命危機。許詩典小檔案年齡:66歲專長:●醫院管理●醫療資訊●電子病歷●社區醫學●胸腔醫學與呼吸治療●職業醫學●老年醫學●健康管理現職:聯新國際醫院院長學歷:美國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公共衛生碩士
-
2022-09-03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發燒」是確診、感冒?還是白血病、膀胱發炎?醫:若燒三天以上要及早就醫
小孩得怪病,醫師查房,解釋病因。「這是遺傳性疾病!」小孩家長聽了一臉茫然。醫師又補充了一句:「簡單說,就是『種不好』!」一旁的老爸聽了很不高興。醫師趕緊道歉。老爸:「孩子又不是我的,怎麼對著我說這種話!」原來老爸是繼父。俗語說:「冤有頭,債有主。」但常常找錯冤家,找錯債主,這種情形,在醫學上也頗常見。例如在目前疫情時代,一有發燒可能第一個要懷疑是中鏢了,二條線了,但發燒有很多原因,在沒有疫情之際,發燒、喉嚨痛,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傷風感冒,但流感也好,新冠也好,通常發燒幾天內就會退燒,如果發燒多日不退,可能有了併發症,例如併發細菌性肺炎或其他,否則就要想到是其他「債主」了。發燒如果伴有畏寒,忽冷忽熱,通常表示是細菌性感染,因為細菌會分泌內毒素,會使人不寒而慄。發燒超過三星期,醫學上稱為不明熱,有可能是有了白血病,人體的警衛系統崩解了,不正常白血球大量增生,但沒有吞噬細菌病原菌的功能,病原菌在體內增生繁殖,刺激人體產生發燒,也有可能是腫瘤本身會產生發熱物質,例如淋巴肉瘤,也有可能是腫瘤長得太大太快,中間缺血而壞死,引起發燒。例如肝癌太晚發現,長得很大很快引起壞死,就常引起發燒,很容易誤以為是肝膿瘍,等到膿瘍引流了,腫瘤都不會消,燒也不會退,將引流出來的東西送去化驗,才知道裡面有肝癌壞死的細胞,才找到真正的債主。對女性同胞而言,如果小便會痛有灼熱感,同時伴有腰痠腰痛,大概就是膀胱發炎引發腎盂腎炎,常併有發冷發熱。總之,發燒事可大可小,但如何抓到「債主」,如何抓到「冤頭」很重要,因此,有病及早就醫,發燒如果三天以上也要及早就醫,以免誤了關鍵時刻,可能就大事不妙甚至延誤了治療的契機。●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定期出版好心肝會刊、並發行B型C型肝炎暨肝癌治療小手冊,最新的好心肝會刊已出版,歡迎來電索閱。若您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本會免費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肝病相關資訊。
-
2022-09-01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本土+3萬3875、境外+243 「較上周增25.6%」 指揮中心呼籲:中秋「這2族群」避免聚餐活動
本土+3萬3875、境外+243 「較上周增25.6%」國內新冠肺炎持續維持3萬多例,今天新增3萬3875例本土個案、243例境外移入個案;另確診個案中有36例死亡個案,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較上周四增加6908人,總共上升25.6%。今日新增例本土病例,為1萬5491例男性、1萬8372例女性、12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以上,個案分布為新北市(7,415例),台北市(4,317例),台中市(3,990例),桃園市(3,536例),高雄市(2,710例),台南市(2,074例),彰化縣(1,495例),新竹縣(1,086例),新竹市(965例),苗栗縣(915例),屏東縣(783例),雲林縣(684例),宜蘭縣(626例),花蓮縣(616例),基隆市(616例),南投縣(577例),嘉義縣(507例),嘉義市(377例),台東縣(249例),澎湖縣(160例),金門縣(158例),連江縣(19例)。今日新增36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15例男性、21例女性,年齡介於20多歲至90多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33例具慢性病史、20例未接種3劑以上COVID-19疫苗。確診日介於今(2022)年5月15日至8月29日,死亡日期介於5月15日至8月29日。今日新增243例境外移入個案中,為113例男性、130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70多歲,分別自越南(27例),菲律賓(7例),南韓、印尼及美國(各5例),泰國(3例),馬來西亞、香港及法國(各2例),奈及利亞、瑞士、土耳其、英國、柬埔寨、捷克、緬甸、中國、澳大利亞及新加坡(各1例)移入,另175例感染國家調查中。入境日期介於今年8月2日至8月31日。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534萬2106例確診,分別為2萬8061例境外移入、531萬3991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2020年起累計9950例死亡病例,其中9,934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2,122例、台北市1,119例、台中市995例、高雄市927例、台南市769例、桃園市752例、彰化縣581例、屏東縣408例、雲林縣314例、南投縣295例、苗栗縣236例、嘉義縣232例、基隆市218例、宜蘭縣200例、花蓮縣及嘉義市各163例、新竹縣155例、台東縣140例、新竹市98例、澎湖縣28例、金門縣19例;另16例為境外移入。疑新冠引發猛爆性心肌炎 20歲女接種過三劑疫苗染疫7天亡國內今天新增新冠肺炎中重症154例、死亡36例。其中較年輕的死亡個案有兩名20多歲女性,其中一例個案發病後七天死亡,死因為心肌炎併休克以及新冠肺炎,懷疑是新冠病毒感染引起猛爆性心肌炎。另新增一例兒童MIS-C個案,所幸已於8月25日出院。今年以來中重症累計2萬4048例,死亡9096例。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今新增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15例男性、21例女性,年齡介於20多歲至90多歲以上,33例具慢性病史、20例未接種3劑以上疫苗。確診日介於今年5月15日至8月29日,死亡日期介於5月15日至8月29日。其中較年輕的死亡個案為兩名20多歲女性,皆無慢性病史、接種過三劑疫苗。其中一例個案8月21日出現噁心、嘔吐、冒冷汗、全身無力、咳嗽症狀,至急診抽血檢查發現心肌酵素升高,於當天住院。入院後出現心因性休克、心臟收縮力弱,疑似心肌炎,檢驗PCR陽性確診,Ct值18。給予個案瑞德西韋、免疫球蛋白等藥物治療,經過積極治療仍病況惡化,不幸於8月27日過世,死因為心肌炎併休克及新冠肺炎,懷疑為新冠病毒感染引起猛爆性心肌炎。另一例個案於8月22日出現頭暈、畏寒、噁心、頭痛等症狀,8月23日發燒,使用快篩陽性,服用一般藥物症狀曾一度好轉。8月27日再度發燒,出現嗜睡、意識改變情形,當天到急診收治住院,體溫40.1度,抽血檢查發現血小板低下,頭部電腦斷層有腦下垂體中風合併腦內出血,經積極治療仍不幸於8月28日過世。羅一鈞表示,個案死因為新冠肺炎併敗血性休克及血小板低下,另有腦下垂體中風合併出血。而新冠和中風兩者可能是分開兩件事,其中嗜睡、意識改變症狀可能是因為腦下垂體中風所致。幼兒疫苗接種率2成6 指揮中心呼籲:中秋「這2族群」避免聚餐活動高中以下學童已於周二開學,其中幼兒接種率備受關注。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六個月至四歲幼兒接種率第一劑為26.8%、第二劑2%。另因應中秋節民眾有許多聚會活動,指揮中心也再度呼籲未接種疫苗的長者、幼兒不建議參加。莊人祥表示,6個月至四歲幼兒昨天莫德納疫苗接種共2881人,包括第一劑1195人、第二劑1686人;BNT疫苗則接種6664人。至於全國疫苗接種率第一劑為92.8%、第二劑86.7%、追加劑第一劑(第三劑)72.3%、追加劑第二劑(第四劑)9.4%。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則表示,下周就是中秋節,民眾有烤肉聚餐等活動。因此再次提醒民眾應勤洗手、戴口罩,與不特定人士保持社交距離。另應遵守現行戴口罩規定,除例外情形如飲食需求、拍照等,得免戴口罩;外出應全程佩戴口罩,如有症狀請勿參加。未接種疫苗之長者、幼兒則不建議參加,以降低重症風險。營業場所也應該做好量體溫、員工健康管理和加強環境清消,餐廳則應提供洗手設備和消毒用品,且不得敬酒。
-
2022-08-16 醫療.自體免疫
暑假衰爆!國中生與家人全台玩透透 沒留意一原因引異膚大爆發
在某一年暑假尾聲,一名15歲國中生在家人陪同下走入國泰綜合醫院皮膚科暨醫學美容中心主治醫師羅陽的診間,雖然戶外豔陽高照,這名國中生卻裹著大浴巾,一掀開浴巾,他的四肢與皮膚觸目所及,都有大量脫屑,且紅腫成一片,更慘的是,由於皮膚一碰就痛,加上有畏寒症狀,這名國中生不得不隨時裹著浴巾保暖,並隔絕外來刺激。這名國中生是異位性皮膚炎病友,過去都控制良好,但在暑假尾聲卻出現異膚大爆發。羅陽問診才得知,原來這名國中生在暑假與家人全台玩透透,遊玩過程中,一家人住進景點當地的旅館、飯店,可能有過敏原窩藏於住房、寢具,導致異膚嚴重發作,後來用藥控制,歷經大約一年時間,好不容易才讓異膚症狀紓緩,他在大熱天裹大浴巾就醫的場景,令羅陽留下深刻印象。生物製劑健保給付擴增 12-18歲、中度成年病友受益羅陽表示,在暑假尾聲、學校開學這段時間,不少國、高中異膚兒因學校大掃除接觸過敏原,或因活動力強、天熱爆汗又沒擦乾等因素而誘發異膚發作。過去,這群國、高中異膚兒若家庭經濟能力有限,無力負擔自費生物製劑,便只能使用抗組織胺、類固醇或免疫抑制劑等藥物,並搭配照光治療。目前,6歲以上異膚族群,都可使用生物製劑,今(2022)年8月起,生物製劑的健保給付條件擴增至12到18歲青少年、青少女,成年病友若要使用生物製劑,健保申請資格也由重度放寬至中重度,需搭配照光治療,這些新给付規定讓異膚青少年、青少女族群與部分成年病友更有機會藉由生物製劑控制病情、提升生活品質。選擇適合用藥 孩子課業表現、人際關係較不受干擾「新的健保給付規定,對這些孩子、成年病友的幫助,真的很大!」羅陽解釋,以青少年、青少女異膚族群為例,有些孩子使用抗組織胺後,容易嗜睡、精神不濟,類固醇則可能影響外觀,而部分免疫抑制劑會引發肚子絞痛、腹瀉等副作用,這些用藥困擾常影響他們的課業學習與人際關係,加上像免疫抑制劑須抽血監控血球指數,更讓許多孩子退避三舍,相較之下,生物製劑較少產生這些副作用,不需抽血監控,青少年、青少女對治療的接受度大為提高,在課業學習、人際關係經營上,也較不受干擾。羅陽建議,除了用藥、照光治療,異膚兒也要勤擦保濕乳液,才能幫助肌膚維持濕潤,減少乾癢刺激。此外,居家環境中的寢具、冷氣濾網、地毯與窗簾等,也要定期清理,避免過敏原作亂,異膚症狀才不會伺機而起。
-
2022-07-16 焦點.元氣新聞
猴痘是什麼?得了會怎樣?WHO為何警示?感染科醫一張圖詳解!
在新冠病毒肆虐多年下,近幾個月世界衛生組織也對猴痘提出警示,台灣也出現病例,民眾對此病毒既陌生也有些緊張,是否又掀起一波病毒疫情? 究竟猴痘是什麼?會有什麼影響?世界衛生組織為何會特別關注此病毒?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內科部感染科主治醫師王任賢逐一解惑! 猴痘是什麼?得了會怎樣?感染科醫師一次詳解! 王任賢醫師表示,猴痘如天花、牛痘同屬痘科病毒,雖民眾較為陌生,但並非新的病毒,早於約1970年就在非洲出現人類病例並流行,因具有猴、齧齒類動物傳人的特性,意味著不易斷根、不易絕跡,值得慶幸的是傳染率並不高、擴散速度也不快。 猴痘潛伏期在4-17天左右,也可至約21天,傳染途徑以接觸傳染為主,尤其是密切接觸,包括損傷的皮膚黏膜或呼吸道黏膜接觸患者的體液、血液等都可能傳染。不過雖和呼吸道黏膜有關,但不像流感或新冠病毒,從2022年這次猴痘現蹤的資料來看飛沫傳染的可能性低。 猴痘在潛伏期時不具傳染力,通常在出現發燒症狀後一至三天出現發疹症狀,此時傳染力最強,大多約持續14-21天左右逐漸康復,疹子結痂有可能留下疤痕。其他症狀也包括了畏寒、冒汗、頭痛、肌肉痠痛、倦怠、淋巴腫大等,若用簡單的一句話形容,大致有如會冒出疹子的流感一般。不過嚴重時也有引起併發症的風險,如肺炎、繼發性細菌感染、敗血症等,也有致死的可能。 猴痘有疫苗打?有藥可治?醫:疫苗、藥物都有不用緊張。 猴痘雖然嚴重時有併發症、致死的可能,不過風險並不高,一般而言免疫不佳或缺陷者會是較為需留意的風險族群,如幼兒、年長者、慢性疾病者等,這類族群各疾病都得留心。 猴痘目前有疫苗可打、也有藥可治,除了避免接觸患者、勤洗手避免病毒殘留外,疫苗也可預防,包括正待開發的新疫苗,痘科病毒的疫苗大多也可相通,現階段可使用牛痘疫苗,有效性約為85%。自從天花絕跡後便無施打牛痘疫苗,民眾普遍無接種過,雖世界各國疫苗銷毀,台灣仍持續保留,因此庫存量足夠,約700萬劑,一劑約可施打於4人。不過疫苗需冷藏,因此也仰賴電力供應,保存的妥善率會是個重要課題。 治療方面以藥物治療為主,不過除了全球病例少、重症也不多、台灣更是少數的現況以外,猴痘死亡率相當低,且可自然痊癒,疫苗也可治癒,因此藥物治療的必要性並不高,而疫苗則是建議留給免疫不佳、缺陷者。也因為尚屬新興傳染疾病,醫界對此認識未必如一般感染疾病來得普遍,若民眾發現自己出現疑似猴痘症狀,懷疑得到猴痘,可至感染相關的專責醫院尋求醫師協助。 WHO為何提出猴痘警示?該緊張嗎?會掀起新病毒浪潮嗎? 既然猴痘傳染率不高、致死率也不高、有藥可治、有疫苗可打、可以痊癒,那麼為何會受到世界衛生組織、世界關注?究竟該不該提高警覺、嚴陣以待?會不會又掀起新一波病毒浪潮? 對此王任賢醫師認為,世界衛生組織之所以會關注此病毒並提出警示,原因在於此病毒以前曾出現並消失過,現在又重現江湖,且曾有一波流行,防範於未然應視為「新興傳染病」看待,另一方面也或許因新冠病毒的前車之鑑更格外謹慎,因此特別留意此病毒。 不過以目前情勢來看,傳染率、致死率都不高,合理的預測並不會又掀起一波病毒疫情,世界衛生組織僅為提醒注意,民眾知道並留意此傳染病即可,尚無需特別緊張。 《延伸閱讀》 .瘦子易免疫低下、感染、生病。營養師簡單3招助健康增胖! .7類營養素助防疫、提升保護力!營養師:有助抗病毒、抗發炎、抗氧化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
-
2022-07-15 醫療.中醫
三伏貼初伏開始!要貼多久?誰不適合?三伏貼知多少
到了夏天,總是會聽到過敏的朋友嘴巴嚷嚷著「我要去貼三伏貼」,或是經過中醫診所經常看到掛著布條「三伏貼開始囉」,那到底三伏貼是甚麼呢?今天帶大家認識: 什麼是三伏貼?三伏貼是使用「冬病夏治」原理,將辛溫的中藥餅敷貼在特定穴位上,來治療易於冬季發作的疾病,其組成通常含有白芥子、延胡索、細辛等祛寒的藥材,再搭配薑汁做成藥餅後,敷貼在穴位2-4小時,可調理臟腑功能、助長陽氣,增加對抗寒邪的能力。 誰適合三伏貼?1.過敏族群:例如過敏性鼻炎、氣喘、異位性皮膚炎2.身體虛弱族群:例如經常感冒者、冬天易手腳冰冷或畏寒者3.慢性症狀族群:例如慢性胃炎、慢性支氣管炎、長期腹瀉、長年痛經、長期疲勞、舊傷經常痠痛 何時貼三伏貼?古時候在陽氣最旺盛的夏季三伏天施行「三伏貼」,三伏天是按農曆計算的,約處在國曆的7月中下旬至8月上旬,而現今中醫診所大多在6月至8月期間進行敷貼,這段期間人體虛弱的陽氣調養恢復之後,到冬天抗病能力就會增強,而且因為此段時期人體氣血趨向於體表、皮膚毛孔開張,也有利於藥物滲透。 三伏貼要貼多久呢?每次到中醫診所敷貼後約2-4小時再撕掉,每星期建議敷貼一次,而完整療程是:夏季時間敷貼次數達六次,並且到冬天(三九天)一樣敷貼六次,連續三年,效果較佳。 三伏貼注意事項?1.三伏貼敷貼期間,盡量避免吃生冷、油膩、辛辣等食物,也要避免浸泡冷水,以免影響效果2.敷貼後皮膚感到微微刺熱癢是正常現象,不用過度擔心;如果有嚴重紅腫、過度搔癢症狀,建議提前拆下藥餅,並塗擦適當的消炎藥膏;若是起水泡,可以回診請醫護人員幫忙處理3.遇到以下情況暫時先不使用三伏貼:感冒、發燒、咽喉發炎、嚴重喘不過氣、背部有傷口等症狀4.敷貼時不建議直接去睡覺,也不建議在陽光下曝曬或從事激烈活動5.敷貼部位皮膚色澤變暗屬於正常現象,隨著時間會慢慢淡化 誰不適合三伏貼?1.孕婦:由於懷孕婦女體質可能隨時變化,因此不適合2.三歲以下小孩:因為小孩的臟腑還未完全成熟,因此不適合3.皮膚受刺激容易起泡過敏者:因三伏貼是由較刺激的藥材組成,若本身皮膚較易發紅、過敏者則不適合
-
2022-07-09 焦點.健康知識+
猴痘是實驗室洩漏出來?會引發下一波全球流行?4個QA、如何預防,醫師一次告訴你
新冠疫情尚未消失,另外一種病毒-「猴痘病毒」,出現多個非洲以外的傳染病例,再度引發大家的擔憂。猴痘(Monkeypox)是猴痘病毒所引起的一種罕見人畜間傳染病,主要發生在一些非洲國家,然而世界衛生組織(WHO)於5月26日表示,迄今逾20個國家共通報約200起確診病例,令人關心歐美疫情特別是美國、加拿大、英格蘭和蘇格蘭等地區,所幸已知傳染速度相對緩慢,目前疫情主要歐美疫情在親密接觸者,同性間性行為者。目前並無大規模接種疫苗的必要,而且並未建議使用天花疫苗對抗猴痘。猴痘的疫情起源英國5月7日出現第一例,該病人曾經去過猴痘流行地區奈及利亞(西非),推論他在那裏感染病毒後,返回英國發病,迄5月24日英國感染總數累計達到57例。加拿大在5月中發現首例,至月底目前確診猴痘病例累計26例,美國境內迄今在7個州分共發現9起猴痘病例,其他比利時、德國、法國、義大利、瑞典、以色列及澳洲等國亦陸續報告零星病例。早在1958年猴痘病毒是從研究用猴子身上發現的,而人感染猴痘病毒最早是1970年在剛果民主共和國的9歲男孩,此後中非和西非的偏遠地區陸續有個案。過往屬於地區性流行,集中在非洲國家包括:貝南、喀麥隆、中非共和國、剛果民主共和國、加彭、迦納(僅有動物病例)等國。2003年美國出現猴痘病例,是非洲地區之外首次猴痘病例報告,多數患者曾接觸受到猴痘病毒感染的進口寵物鼠而感染。2022年5月14日,英國衛生單位接獲兩例家庭群聚猴痘病例通報,病人並無旅遊史,也無境外移入確定病例之接觸史,隨後歐洲與北美洲其他國家陸續通報確定病例。流行病學資料顯示,個案以男性為主,且大部分為「曾與男性發生性行為者」,均無流行地區旅遊史。2022年5月這波疫情,目前經PCR確診之樣本均為西非分支猴痘病毒。猴痘的臨床症狀猴痘臨床症狀與天花類似,但傳染力較弱,嚴重度較輕微。症狀包括發燒、畏寒/寒顫、出汗、頭痛、肌肉痛、淋巴腺腫大(如耳週、腋窩、頸部或腹股溝等處)、極度倦怠。發燒一至三天後出現皮膚病灶,通常自臉部蔓延致身體其他部位,四肢比軀幹更常見。皮膚病灶出現後會依斑疹(macules)、丘疹(papules)、水泡(vesicles 圖a)、膿疱(pustules圖b c)階段變化,結痂(crust圖e)脫落(圖f),嚴重病人疹子數目可達數千。症狀持續14至21天,致死率低於10%,大多數個案可於幾週內康復。兒童及免疫功能低下者尤其容易重症,併發症包括繼發性細菌感染、肺炎、敗血症等。根據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報告,2022年的疫情病患症狀表現較不典型,包括皮疹最早出現於生殖器或會陰部,且不一定會擴散至身體其他部位,發燒等前驅症狀較不明顯,因此在就醫時容易與其他性傳染病混淆。猴痘的潛伏期約為5-21天,通常為6-13天。猴痘病毒 猴痘病毒屬痘病毒科(Poxviridae),正痘病毒屬(Orthopoxvirus)。主要由齧齒動物(主要)和靈長類動物傳播給人,屬人畜共通傳染病。猴痘病毒可分為中非(剛果盆地)分支病毒和西非分支病毒,中非分支比西非分支病毒更容易傳播和嚴重,中非分支致死率高達10%,而西非分支致死率約為1%。隨著1980年天花消滅和之後停止接種天花疫苗,猴痘成為現存最嚴重的正痘病毒感染症。猴痘的治療照護 大多數猴痘病患的病程為自癒性,因此以支持性療法為主,以減輕症狀和併發症。目前有數種藥物可用於治療,但僅建議嚴重病患或免疫低下者使用。猴痘的預防方法1.降低人畜共通傳播風險:前往猴痘病毒流行地區時,避免接觸齧齒動物和靈長類動物以及生病或死亡動物,所有食物必須徹底煮熟後才能食用。2.降低人際間傳播風險:避免與猴痘感染者接觸。3.如有任何疑似症狀,應及時就醫,並告知旅遊史與接觸史。4.疫苗接種:台灣自1955年起就未曾再有天花病例發生,因此自1979年起即停止牛痘接種,故該年以後出生之臺灣民眾均為未接種族群。提供一些網路常見的Q&A供民眾了解Q1:猴痘是由實驗室釋放/合成/洩漏出來的?A:猴痘病毒是一種已知的病毒,早在1958年被發現確認,當時實驗室研究用的猴子出現類似天花的水皰,是人類首次發現猴痘病毒。Q2:猴痘與新冠疫苗的關係?AZ疫苗是以黑猩猩腺病毒為載體製成的疫苗?A:引發猴痘的病毒與阿斯利康疫苗中的病毒完全不同。而且猴痘病毒主要是存在於嚙齒目動物,而非猿猴。Q3:猴痘會引發下一波全球流行?A:猴痘的症狀獨特且明顯,不像新冠肺炎有無症狀的傳染,猴痘病毒症狀獨特而明顯,患者通常會出現皮膚創傷,此外發燒、嚴重頭痛、淋巴結腫大、背痛、肌肉痛和無力等症狀配合皮膚病灶的PCR也易於此病的診斷。Q4:猴痘目前無疫苗可以施打?A:答:猴痘疫苗很有效,但是目前不需要大規模施打。最初的天花疫苗現在已經不存在了,基於牛痘病毒的第二和第三代疫苗已經被研發出來,這些疫苗展現出能夠對抗天花和猴痘的效果,能夠引發強大的免疫反應抵抗天花和猴痘。
-
2022-07-04 醫療.感染科
猴痘來了!卡介苗、天花疫苗疤痕怎麼分辨?2張圖看懂自己有無保護力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邀請衛福部防疫醫師陳婉青說明猴痘的衛教知識。陳婉青提醒,近期法國出現首例小學生感染猴痘,顯示幼童感染猴痘需格外小心,特別是免疫功能低下的幼童。猴痘潛伏期短 採支持性療法猴痘屬於人畜共通病毒,感染潛伏期約有5到21天,但通常是6到13天;症狀有發燒、畏寒、出汗頭痛、極度倦怠與皮疹等。發燒1到3天後會有皮膚病灶、多是從臉部開始蔓延到四肢。症狀可能持續14到21天。▲猴痘主要透過病患的呼吸道分泌物等方式傳染,飛沫傳染需較長時間且近距離才會發生。(圖/疾管署提供)傳染方式有接觸感染,例如接觸到帶病毒的動物,或是病患的呼吸道分泌物、受傷的皮膚或黏膜,與相關汙染物;另有可能透過飛沫傳染,但這需在長時間共處才可能感染。在疫苗部分,國際都不建議大規模接種,僅建議高暴露風險職業,如實驗室人員;與高感染密切接觸者,如照顧者或醫護。且陳婉青提到,多數人感染後症狀輕微,可透過輸液治療、維持營養等支持性療法降低併發症。且藥物相當多,但這類藥物僅能使用於免疫力低下病患。 預防方法有:前往流行地區,避免宿主動物,所有食物需煮熟、避免與病患接觸,醫護須備妥防護裝備,有症狀需就醫。▲疾管署提供猴痘的預防方法。(圖/疾管署提供)第3代疫苗與藥物採購中 有發生重大事件才會搬出首代疫苗針對抗猴痘藥物與疫苗整備,指揮中心發言人說明,目前需與藥商作採購的詢問,目前都還在討論,只是提醒大家,感染者不一定要服用。「目前主要採購天花第3代疫苗,與許多人打過的第1代疫苗不同的是,第1代副作用極大。未來如發生天花恐怖事件,才需要把戰備的第一代疫苗拿出來。第三代的疫苗副作用低,僅用於醫護人員、實驗室人員以及接觸者才可做接觸後暴露之預防使用。你有打過猴痘疫苗嗎? 看你的左手臂三角肌莊人祥表示,台灣在1979年之前,不少民眾打過俗稱牛痘的天花疫苗;研究顯示該疫苗對於猴痘,具有85%保護力,但「我打這麼久,保護力有沒有85%,就是個問號。」另外有不少人不會分辨卡介苗與天花的疤痕,疾管署說明:曾接種牛痘的手臂,應當有較大的痘疤,多呈現輻射狀,大多數有2痘疤,也有接種在大腿外側的。另外,卡介苗疤多在左上臂三角肌中央,疤痕較小。▲疾管署說明卡介苗的接種痕跡。(圖/疾管署提供)▲疾管署提供接種過牛痘疫苗的疤痕樣態。(圖/疾管署提供)(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重症醫列3點證明「猴痘已加速進化」! 揭「8個感染徵兆」:發燒先出現 ·此波猴痘症狀較不典型!打牛痘疫苗能預防嗎? 美CDC解答...6種人恐重症
-
2022-06-29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當醫師確診時/從藥效強的開始給 內科醫師蔡淑怡授照護確診兒該注意哪些事項
「你還要玩嗎?」「不要,我要睡覺。」看到六歲兒子整個早上發高燒還說他頭痛,連平時最愛的Switch都只玩一次就意興闌珊,和信醫院一般內科主治醫師蔡淑怡坦言驚嚇。從四月下旬,首例新冠確診重症併發腦炎的兒童病逝後,兒童腦炎重症或不治消息幾乎不斷,讓經常支援急診、身經百戰的醫師都怕。「還好老天保佑,兒子隔天症狀大有改善,第三天就完全退燒了。」這次驚魂記,是蔡淑怡和兒子第三次居家隔離。蔡淑怡說,先生每周三天在宜蘭工作,平時大多只有她和孩子在家,前兩次居隔都是因學校或才藝班有同學確診,為了照顧兒子,蔡淑怡不得不陪同隔離。初次隔離十天,當時疫情不嚴重,蘆洲衛生所每天早晚打電話提醒各種事情;第二次居隔在四月底,疫情已經起來,衛生所忙翻,無暇再分神關心被匡列隔離的未確診者。蔡淑怡則開始煩惱,二度隔離導致醫院門、急診同事工作負擔變重,得想辦法降低再次被隔離的風險才行。蔡淑怡先向學校請假,讓兒子只參加才藝班,其餘白天時間就待在公婆家。她想,才藝班時間短,不用脫口罩吃飯,總會比較安全,不會再被隔離吧?因為讀完《疫苗商戰》這本書,蔡淑怡也一掃原本疫苗猶豫的心情,決心第二次隔離期滿就趕快安排兒子去打疫苗,但當時沒有大型接種站,不容易預約。沒想到,就在預約到疫苗的那個禮拜,蔡淑怡又得第三度居家隔離,這次是母子雙雙確診。5月20日早上,本來就有過敏性鼻炎的蔡淑怡忽然聲音沙啞,下午聲音就正常了,她不以為意。5月21日一早,兒子發高燒,但身體不舒服的孩子特別抗拒快篩,採檢可能不夠確實,結果是陰性,但蔡淑怡自己的快篩試劑出現兩條線。她連忙帶兒子去醫院做PCR,果然確診,兩人回家開始隔離。整個早上,兒子體溫都在39度徘徊。蔡淑怡把家裡所有效期內的退燒藥都拿出來,排排站,從藥效強的開始給。如果退燒情況不理想,四小時後藥效一退,她就換一種退燒藥再試。蔡淑怡也打電話給同為醫師的一位鄰居,討論症狀和用藥,好心鄰居還特地送藥到家門口。「畢竟想到最近孩子腦炎的新聞蠻多的」蔡淑怡說,每次兒子又燒上去,她就有點緊張,但她仍然努力保持冷靜,在腦海中沙盤推演最壞情況,並且打電話給住附近又可幫忙開車載孩子去醫院的朋友,預先求助。雖然看到兒子放下Swich、一直睡覺,蔡淑怡也會害怕和心疼,但看到他每次燒退都願意喝水,可以溝通也可以配合,這些訊號讓她安心:至少孩子不會脫水,意識也還清楚。5月22日,兒子退到38度,偶爾畏寒,但精神活力都好多了,蔡淑怡心想「應該過關了吧。」5月23日,兒子完全恢復正常,在蔡淑怡身旁吱吱喳喳、調皮搗蛋,母子倆又重回前兩次吵吵鬧鬧、平平安安的居家隔離生活。從宜蘭回到新北市的先生已先借住公婆家,每天和蔡淑怡保持密切聯繫,也會送物資到家門口,是母子專屬的外送員。居隔期間一直無症狀,沒有不舒服的蔡淑怡,在家持續幫忙醫院排班等行政工作。處理到解隔離當天,剛好有位同事確診,臨時要找人代班,於是她解隔離當天晚上就趕回醫院上班了。蔡淑怡笑著說「可能是居隔期間睡得比較多,我覺得蠻有元氣的!」「現在又會擔心小孩有沒有MIS-C,」蔡淑怡說,樓下鄰居年僅兩歲的孩子確診,原本都恢復了,之後又忽然發燒,她知道經歷孩子確診驚魂後,還得提高警覺一段時間。如果是不會說話的小小孩,家長要特別細心觀察;年紀比較大的孩子,也要提醒他們,有不舒服要趕快跟爸爸媽媽說。蔡淑怡建議,家長能做的,就是把物資、資訊、流程都做好準備,不要恐慌。家裡有足夠食物,有常見症狀的兒童用藥。記得應注意的警示症狀,如果警示症狀沒出現,盡可能在家照顧,因為去醫院要等更久,孩子也會很不舒適。家長也要預先沙盤推演過送醫流程,包括先找好能幫忙開車送醫的親友,在隔離過程中與親友保持聯絡。醫師小檔案姓名:蔡淑怡頭銜:和信醫院一般內科醫師確診時間:5月21日如何感染:可能被孩子傳染症狀:聲音沙啞、畏寒治療方式:服用緩解症狀藥物、休息、多喝水給確診者的一句話:保持警覺但不需過度恐慌,做好自己能做的,大部分確診者都會康復,但如果出現警示症狀要及早尋求醫療評估。
-
2022-06-27 焦點.元氣新聞
法國驚現首例兒童猴痘病例 疾管署:同住家人可能染疫
國內上周出現首例猴痘境外移入個案,為25歲男性。而法國衛生當局在當地25日晚間宣布,巴黎出現一名小學生感染猴痘病毒,成為該國首宗兒童猴痘病例。對於兒童也可能染疫,疾管署防疫醫師陳婉青表示,猴痘主要就是接觸或飛沫,同住家人可能會感染風險,但仍要看後續更多流行病學調查結果;不過小孩可能因免疫較低下,嚴重度高於成人。陳婉青表示,人畜共通病毒感染,潛伏期約為5至21天,症狀包括發燒、畏寒、寒顫、出汗、頭痛、肌肉痛、淋巴腺腫大、極度倦怠、皮疹。通常發燒1至3天後出現皮膚病灶,通常自臉部蔓延致身體其他部位,四肢比軀幹更常見。不過不建議大規模接種猴痘疫苗,國際間通常建議高暴露風險職業,如醫護,或高感染風險密切接觸者可接種疫苗。另前往猴痘病毒動物流行地區時,應避免接觸齧齒動物和靈長類動物及生病或死亡動物、所有食物必須澈底煮熟後才能食用、避免與猴痘病患接觸。針對可預防猴痘的第三代天花疫苗,疾管署副署長莊人祥表示,猴痘抗病毒藥物和疫苗,不需要大規模接種,或感染一定要服用。不過疾管署也在跟藥商進行採購、詢問,一切都還在進行,主要採購第三代天花疫苗。至於庫存的第一代疫苗,副作用比較大,屬戰備使用,以防未來有生物恐怖事件需要大量接種才會啟用。第三代疫苗副作用較低,將針對第一線醫護人員、實驗室、接觸者,做接觸後預防暴露使用;採購進度如有更近一步訊息會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