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0-30 活動.精彩回顧
搜尋
照護
共找到
4196
筆 文章
-
-
2023-10-30 失智.失智專題
97歲失智阿嬤升格電影咖 家屬這樣做讓患者保持長年輕症
97歲失智奶奶,竟然是全台最「長青」網紅?個性開朗的「中壢一朵花」,在鏡頭下化身為爆笑諧星,以一支模仿饒舌歌手的趣味短片,意外爆紅並獲邀至桃園失智症關懷協會進行演出。在孫女導演徐紫柔的異想天開下,召集了鄰居與奶奶拍攝一部阿公阿嬤金剛戰士大戰殭屍的B級片 《記憶戰隊》。在這笑料不斷的拍攝現場中,他們能度過重重難關完成電影嗎?高齡97歲的蔡鍾景妹在10年前罹患失智症,當時家人及早發現且積極治療,多年來維持在輕症的狀態,除了短期記憶有缺損外,多數時間仍可自理。她的外孫女、紀錄片導演徐紫柔,以自家經驗為出發點,將外婆的失智過程拍成正向、溫馨的紀錄片《邀阿公阿嬤拍B級殭屍片》,顛覆失智症給人沉重的刻板印象,「其實輕度失智症的陪伴沒有這麼困難,可以做更多有趣的事情,一起表演、創作,留下回憶。」蔡鍾景妹剛出現失智症徵兆,是由兒子、也是主要照顧者蔡瑞洲察覺的。他說,媽媽手上經常抓著錢包找錢包、拿著眼鏡找眼鏡等一般人認為的「老化現象」,經朋友提醒,帶媽媽去醫院檢查才確診是輕度失智。所幸早期發現,靠著藥物及家人的陪伴,讓媽媽能盡量維持穩定狀況。不苛責,保持失智者身心愉快家人會常跟景妹奶奶開玩笑,替她取各種可愛的綽號,如「中壢一朵花」、「美女」、「小妹」、「阿龜」等,把奶奶逗得笑呵呵,讓失智者時常保持愉悅的心情,對於延緩病程有正向幫助。有時候景妹奶奶會忘記事情,但家人不會予以苛責,反之,當她憶起往事時,家人會給予讚美、鼓勵。不像失智症家屬給人灰暗的感覺,蔡家人以正向、開放的態度面對失智症,家族也會討論奶奶的病況該如何處理,不怕去談論。徐紫柔形容,因為大家知道感冒會有哪些症狀,所以有症狀會去看醫生,但因為大家不知道失智症有哪些症狀,所以常常會忽略看醫生。 讓失智者發揮所能獲得成就感徐紫柔從日本攝影師淺田政志的家族照片集獲得拍片靈感,決定以幽默且自然的方式呈現外婆失智的過程,並透過影像傳遞給更多年輕人,現在聽到失智症,年輕人覺得「不關我的事」,中高齡覺得緊張害怕,「最可怕的其實是我們沒有好好認識它」。在拍攝紀錄片《邀阿公阿嬤拍B級殭屍片》過程中,劇組配合景妹奶奶量身設計台詞,每句只有5到7個字,一次只給一個行為指令,導演也會在鏡頭外擺出表情讓外婆模仿,瞬間捕捉到景妹奶奶的俏皮神情。蔡瑞洲說,拍戲能激起媽媽對於生活的欲望,不會感覺自己不中用了,讓失智者發揮現有的能力,獲得自信感。小編側記採訪過程中,受過日式教育的景妹奶奶始終面帶笑容,對採訪人員說鞠躬說謝謝,給人溫暖的長者形象,失去短期記憶的她,在家人陪伴下依舊把日子優雅又快樂。失智症或許無法治癒,但我們能以不恐懼的態度面對,減緩患者的症狀,讓他們跟景妹奶奶一樣享有快樂的晚年,正如徐紫柔導演所言,「其實輕度失智症的陪伴沒有這麼困難,可以做更多有趣的事情,一起表演、創作,留下回憶。」📽️更多電影資訊詳見「邀阿公阿嬤拍B級殭屍片」臉書粉絲團🧠想了解更多失智相關資訊,請鎖定「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粉絲專頁
-
2023-10-30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難忘的教師節
【編者按】:這星期三位老一輩的醫師,與社會大眾分享他們所關心的台灣醫學教育與醫療環境的問題。一位醫學院院長,在教師節寫出他與一位願意以自己的疾病幫忙醫學生學習的病人及家屬的互動,醫師讓醫學生學習到如何使用聽診器傾聽病人的心音,同時也見證醫病的互動,可以透過關懷、溫馨的對話,建立彼此的尊重與信任。剛從6年8個月健保署署長的崗位退休下來的醫學院教授語重心長地道出:「我認為台灣醫療改革一定要落實『分級醫療』、『醫藥分業』,要有『使用者付費的部分負擔』做配套,如此才有機會減少不必要的醫療行為,也才能有效減少醫療體系人力的負荷。」一位曾經當過醫學院院長、參與教育部醫學教育與醫學院評鑑多年的老醫師,分享兩篇美國關心醫學教育的社論,《美國醫師的道德危機》指出過度企業化的管理凌駕醫療專業,造成美國醫師的「道德危機」,另一篇《社會對醫師的觀感:騎士、騙徒或士兵?》,激發醫界、教育界以及社會大眾集思廣益,如何營造理想的行醫環境。在「教師節」(9/28)與「醫師節」(11/12)的期間,在「醫病平台」討論醫師的培育,我們希望能聽到更多的關心台灣醫療環境的醫療團隊成員、醫學院師生以及病人團體的心聲。2023/09/28今天是教師節,分享一段奇緣,表達對老師的敬意!多年以來,我每個月都會在台北榮民總醫院心臟內科作兩次床邊教學,在教學的前一兩天,總醫師會從住院中的病人邀請一名心臟衰竭患者參加床邊教學。教學當日,我會帶著實習醫學生一起去看病人。我先自我介紹,表明來意,然後介紹學生,接著示範如何運用身體診察來診斷心臟衰竭,在示範的過程中,我會徵求病人的同意,讓學生們也練習各項身體診察的技能。本月一如往例,心臟科總醫師事先邀請了兩名住院病人參加今早的床邊教學,我選擇了其中一名病人傅先生,因為他曾經參加過三次床邊教學,居然還願意再度參加同樣的床邊教學,這是機率極低的緣份。另一方面,他因為心臟衰竭反覆住院,我很關心他的病情惡化程度。2018/11/29 與傅先生第一次相遇今天早晨總醫師安排了一名嚴重二尖瓣閉鎖不全的男病人傅先生參加床邊教學,他和妻子親切地接待我和一大群學生,真令人感動!我發現他的兩腳已經沒有水腫,四肢並不冰冷;中央靜脈壓不高,但hepatojugular reflux仍呈現陽性反應。我和學生們仔細觀察他的前胸壁,看不見明顯的搏動點,我溫暖雙手之後進行觸診,也摸不到任何搏動。我拿出聽診器,利用聽診第一心音來確認心尖的位置,發現心尖已經向外偏移,再運用扣診敲出心臟的左緣,確認心臟擴大了!他的第一心音非常微弱,表示左心室的收縮力嚴重受損,加上觸診時沒摸到心尖搏動,我可以想像他的左心室收縮功能應該非常差,幾乎是akinesis,符合擴大性心肌病變的診斷。他的第二心音在肺動脈瓣區非常重,音調比其他聽診區域明顯提高,表示肺動脈的壓力升高了。出乎意料地,我在心尖部位只聽到第一度至第二度的收縮期雜音,與心臟超音波報告所題的嚴重二尖瓣閉鎖不全似乎有很大的落差。男病人很客氣,同意讓每個學生都聽診。我注意到有些學生聽不見收縮期雜音,我就接手重覆再聽,發現要努力尋找,才會在特定的位置聽到微弱的收縮期雜音,比我初次聽到的雜音又變小聲了!原來,男病人的二尖瓣閉鎖不全的雜音會呈現動態的變化,有時很清楚,有時很微弱,為什麼呢?其實,多年前就有研究指出,收縮功能嚴重受損的心臟衰竭病人,若合併嚴重二尖瓣閉鎖不全,可能有超過一半以上的病人會聽不到任何雜音(J Am Soc Echocardiogr. 2006 Dec;19(12):1458-61.High prevalence of clinically silent severe mitral regurgitation in patients with heart failure: role for echocardiography.) 。所以,聽不到雜音的同學請不要失望。傅先生正在服用entresto和concor,所以血壓很低,血管擴張劑和低血壓,也會改變二尖瓣閉鎖不全的嚴重度和雜音強度呢!如果傅先生原來的雜音很大聲,現在聽到雜音變小聲了,很可能表示目前的治療已經開始發揮效果了,這可是令人振奮的好消息唷!2021/08/26 與傅先生第二次相遇今天的床邊教學,只有一名醫學生,我問他,兩週的心臟科實習快結束了,還有什麼沒有學到?他說,他想學如何處理呼吸困難和休克的病人。我說,很好!正確的診斷,才會導致正確的處置,我們就來學如何診斷一名呼吸困難或是休克的病人,是否是因為心臟衰竭所導致。我就帶著他去看一位男病人傅先生,真巧!我們再相遇了!他的右下肢有輕度的水腫,中央靜脈壓略為升高(11.5公分),hepatojugular reflux (+),左下肺有極少許的crackles,我們判斷他仍有輕度的體液過多現象。他的心尖搏動點範圍很大,直徑超過6公分,位置已向外側偏離至左中腋線,扣診所得的左心邊緣亦顯著外移,支持心臟已經明顯擴大了!觸診心尖,可以摸到LV heave,第一心音非常小聲,幾乎聽不見!再加上大範圍的心尖搏動,雖然沒有聽到第三心音,我們還是可以判斷,他的左心室收縮功能嚴重受損了!此外,我們在心尖的部位聽到一個第二度的收縮期雜音,雖然不是典型的全收縮期雜音,我們推測是二尖瓣閉鎖不全所造成;同時,我們發現在肺動脈瓣區的P2顯著增強,表示有嚴重的肺高壓!此時,全程在旁的傅太太提問說:傅先生有二尖瓣閉鎖不全,後天要作mitral clip手術,這個昂貴自費的手術能夠有效減輕症狀,改善生活品質嗎?我依據我現場身體檢查的結果回答說:「二尖瓣閉鎖不全的嚴重度和心雜音的強度之間並沒有很好的相關!」有時,嚴重的二尖瓣閉鎖不全反而雜音很小聲,甚至聽不見(silent mitral regurgitation)!男病人的雜音很小聲且很短,同時有嚴重的肺高壓,這可能表示二尖瓣閉瑣不全很嚴重,且正處於去代償的狀態呢!此時,若能經由mitral clip手術減輕二尖瓣閉瑣不全,病人的呼吸困難的症狀應該有機會顯著改善。傅先生和傅太太聽了就立即釋懷了,我們也預祝男病人手術成功,順道結束了這一場愉快的床邊教學。2023/07/06 與傅先生第三次相遇傅先生因為呼吸困難和水腫而住院治療,這已經是第八次因為心臟衰竭惡化而住院了。傅太太看見我,立即親切地打招呼說,教授,我們又見面了!我們已經參加過好幾次床邊教學了,真是有緣啊!今天早晨我再度檢查他的心血管狀態,發現他的下肢幾乎沒有水腫了,四肢也溫暖,但CVP很高,約15公分。因為頸靜脈的波型是典型的giant V waves,而且可以摸到類似動脈的脈搏,我就告訴學生,這表示他有嚴重的三尖瓣閉鎖不全!當有嚴重的三尖瓣閉鎖不全時,CVP必然升高,而此時,就不能用CVP升高來判斷體液過多了。我告訴學生,嚴重的三尖瓣閉鎖不全會導致下腔靜脈鼓漲;果然,我壓肚子,就看見頸靜脈就變得更漲了(positive hepatojugular reflux)。由於嚴重的三尖瓣閉鎖不全會導致肝臟腫大,也可能會摸到肝臟的搏動,我就順便用視診觀察,發現肚腹鼓漲,肚臍上凸,表示有腹水;用觸診,可以摸到內側肝臟的下緣,但沒有明顯的搏動,表示三尖瓣閉鎖不全可能是中度至重度嚴重;他的心尖搏動隱約可見,範圍很大,直徑約7公分,位置顯著外擴,超越左前中腋線,幾達左中腋窩線;觸診郤摸不到明顯的搏動,這是hypokinesis to akinesis,表示左心室顯著擴大,左心室收縮功能嚴重受損了!運用扣診敲出心臟左緣亦顯著外擴,符合左心室顯著擴大的判斷。在他的三尖瓣區可以聽到一個第二度高頻率的收縮期雜音,這是三尖瓣閉鎖不全的收縮期雜音,第一心音被雜音遮閉了,只能聽到第二心音;將聽診器的探頭逐步移向心尖時,收縮期雜音快速消失,只聽見第二心音,非常專注時,才能聽到微弱的第一心音,表示mitral clip治療成功,二尖瓣閉鎖不全改善了;因為第一心音非常微弱,顯示左心室收縮功能嚴重受損,我想,這才是傅先生反覆住院的最重要因素吧!在他的肺動脈瓣區可以聽見高頻的P2,表示他有明顯的肺高壓;肺高壓時,三尖瓣閉瑣不全的雜音頻率會升高,雜音就比較容易聽見。最後,我再聽診他的兩側肺底,呼吸音均清澈,表示肺水腫已經顯著改善了。完成教學,正準備離開病房時,傅太太跟我請教了一些用藥的問題,然後跟我表示,傅先生被我的教學熱忱感動,未來準備將自己的大體指定捐給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醫學院,我聽了大為感動!傅先生已經參加了三次床邊教學了,未來還要參加大體解剖教學,真是令人尊敬的老師啊!2023/09/28 告別傅先生今天早晨,傅太太依然熱情的歡迎我和學生到來,但她的眼神充滿了感傷!傅先生非常虛弱,腹水嚴重,靜脈點滴吊著升壓劑,但他還是親切地配合教學需求,讓我和三名學生完整的檢查他的心血管狀況。他的下肢有輕微水腫,四肢末端冰冷,橈動脈的脈搏已經摸不到了,頸靜脈壓力很高,CVP 18 cm,頸靜脈博動呈現巨大V波,心尖位置外擴至左前腋線和左中腋線,直徑擴大至5cm,觸診可以摸到LV heave,扣診敲出心臟左緣也是顯著外擴;他的第一心音幾乎聽不見,P2增強,在三尖瓣區可以聽見一個第二度的收縮期雜音,兩側肺葉呼吸音大致清澈,只有右下肺略有一些crackles。整體而言,這是末期的擴大性心肌病變,心臟擴大,收縮功能嚴重受損,合併肺高壓,三尖瓣嚴重閉鎖不全,心因性肝硬化和嚴重腹水,正在接受安寧照護。完成教學,傅先生再提起要捐大體的心願,傅太太焦慮的說,她已經填送了所有的資料,但最近與捐贈中心連絡時,對方表示陽明交大的冰櫃在維修,無法接受大體,問傅太太是否可以捐贈給其他學校?但傅太太沒有同意,她必須尊重傅先生的心願。由於接下來三天連假,如果傅先生走了,假日連絡不到捐贈中心,她擔心會捐不成,請我協助。離開病房後,我立即與解剖學科鄭主任連絡上,確定陽明交大的冰櫃沒有問題,解剖學科的同仁會主動與傅太太連絡後續的運送事宜,我就再回病房,告知傅太太這個好消息,傅先生捐贈大體給陽明交大醫學系的心願一定可以達成。傅太太非常感動,熱淚盈眶,我的眼眶也濕了!我用雙手握著傅先生的右手,告訴他,今天是9月28日教師節……接著我就哽咽說不出話了。傅先生卻平靜地看著我,對我說:「教師節快樂!」我再用哽咽的聲音接著說:「您是最好的老師!在生前,您用自己的身體教導實習的學生,將來,您還要用自己的身體教導三年級的學生,謝謝您,祝您教師節快樂!我是基督徒,願主耶穌基督記念您的大愛!願您一路好走!」今天是教師節,我祝福全天下的老師們,尤其是用自己的身體教育學生的老師們,教師節快樂!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10-29 焦點.長期照護
張慶光/讓智慧科技化解社交孤立與寂寞
老人孤單問題可能比你想像的嚴重。少子化加上高齡化,老人可能要面對長達30年的空巢期;數位落差更加劇長者社交孤立;身體的退化則導致長者對外活動減少,獨居在家時間大幅延長;鄰里間的互動減少,感情淡薄,社會的安全網有很多漏洞,愈來愈多「孤獨死」的案例……。最近有很多新聞節目報導高齡社會議題,共同場景常是客廳裡獨坐的長者,有些一天只有公益團體來送餐時才有機會說上幾句話,有些則是一個禮拜只有照服員來家裡服務時才能踏出家門。孤獨是21世紀老人的黑死病,長期孤獨會對老年人的身心健康造成深遠影響。一整天沒有跟人講話,腦子沒有活動,記憶及認知功能當然會下降;一整天坐在椅子上沒有運動,身體機能當然會退化,讓長者提早步入失能。因為孤獨問題,英國及日本分別於2018及2021年在內閣新設了「孤獨事務大臣」,希望針對人民感到孤獨、與社會隔離等問題提出一套全面性的對策。這兩國在設置孤獨大臣後是否有具體改善未知,不過我倒是發現一些科技公司設計出幾個貼心的產品,以下跟大家分享。日本有一家Ory實驗室,創辦人小時候曾因病在家休養一段時間,他因此感受到離群索居的孤單。長大後,他就以解決孤獨為出發點,希望設計機器人解決此問題。他的發想不在設計一款機器人來陪伴人,而是希望透過機器人讓人與外界互動,讓身障者或高齡者找到自我存在價值。他所設計的第一款機器人叫OriHime,可算是遠端操控者的「數位分身」,透過人形機器人的眼睛,讓身障者即使不方便出門,也可看到外界的景象,並且即時透過通訊功能與人交談。這家公司還因此開設了一家數位分身咖啡館,在裡面服務的機器人會到客人桌邊點餐及服務,而操控者是在遠端工作的身障者,他們透過OriHime可以立即回應客人需求、介紹餐點,即使他們是長期臥床者。事實上這家咖啡館訓練了60幾位他們稱為機師(Pilot)的身障員工,這些身障者有些是重度身障臥床者,過去他們的世界就是房間與床。現在他們透過OriHime重新參與社會、認識朋友,並且依靠自己的服務獲取薪資。這樣的機器人不是在取代人的功能,而是在創造人的價值。當超高齡社會來臨,人力資源短缺,若能透過此機器人讓長者重回社會與人產生連結,是不是一舉數得的創意設計。另外,也有廠商為孤單在家的長者設計了可以辨識語音與人互動的電子孫子。它是以6歲小朋友為原形而設計,可以識別28種常用語,用6歲孩童的口吻與人對話,若20秒內沒有和它對話,它會進入自言自語模式,講一些可愛的童言童語,但是每隔10到30分鐘,它會說一次「你在做什麼?」和「我餓了」之類的話來與你互動,也會提醒起床和吃藥或其他行程,也可以請它唱幾首老歌給你聽。這樣的機器人算是療癒系玩具,不僅陪伴長者,同時也激發長者生存的意志。隨著AI科技的發達,相信未來的對話會更精彩,也更擬真。國內有很多科技廠想踏入銀髮產業,不過設計的功能多是從照護著眼,較少從被照護者的角度來設計。若能換個角度思維,也許能擄獲高齡者的心,也能減少寂寞孤單所帶來的傷害。
-
2023-10-29 癌症.肺癌
降低肺癌死亡率兩大關鍵 如何早期發現及避免風險因子
根據國人十大癌症死因統計,「肺癌」已連續13年排名第一,堪稱為「第一名中的第一名」。值得注意的是,吸菸仍是導致肺癌的最主要原因,約占所有病例的85%,但不吸菸的肺癌患者,卻占全球癌症死因的第七位,因此如何迎戰無聲的肺癌,已是全民關注的議題。元氣講座邀請三位專家教導民眾如何避免致病風險因子,以及透過篩檢及早治療,積極對抗肺癌。隨人口老化,因癌症死亡的人數逐漸增加。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健康管理中心主任吳玉琮說,肺癌死亡的人數最多,主要是因為大多是「晚期」才被診斷出來,因此如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才有機會提高存活率。也因此肺癌預防的方針都著重在「如何早期發現」以及「避免風險因子」。台灣女性肺癌患者,多數不吸菸,引學界積極研究。臨床上肺癌被粗分為二類:「有吸菸」與「沒有吸菸」。吳玉琮說,國際上做過一個非常著名的研究,如果從吸菸與不吸菸的肺癌患者,分析占全球癌症死因的比例,結果發現吸菸的肺癌患者,占全球癌症死因的第一位、不吸菸的肺癌患者則是占全球癌症死因的第七位。在台灣,女性肺癌的患者,大多是不吸菸的肺癌,也是台灣學界積極研究的目標。9種基因突變與肺腺癌相關,成為治療關鍵鑰匙。早期的肺腺癌,若尚未轉移,可以手術切除,但晚期幾乎沒辦法透過開刀治療。不過隨著基因解碼,截至2023年底,醫學界總計發現9種與肺腺癌相關,而且可以治療的基因突變類型。台北癌症中心副院長暨胸腔內科主治醫師邱昭華說,「這完全是上天送給肺腺癌患者的禮物」,找到對應的基因幫助藥物研發,也等於是找到對抗基因突變肺腺癌的治療關鍵鑰匙。9種肺腺癌的基因分型中,最大宗的肺腺癌基因突變類型為「EGFR」基因突變,占整體的40%到55%;其次是「KRAS」基因突變,占8%到12%;第三位是「ALK基因突變」,占5%到7%。邱昭華表示,具基因突變的肺腺癌類型,如果有對應的標靶藥物可以選擇,治療效果會相當好。多專科團隊合作,醫病共決,找出最適合的治療計畫。此外,肺癌的治療透過多專科團隊的合作,為病人發展出最適合且完善的治療策略與照護也逐步成為趨勢。邱昭華表示,以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為例,肺癌多專科團隊除包含臨床與支援團隊外,院內更獨特設有「領航師」,幫助初確診病患更快熟悉院內系統。另外,「個管師」則是密切與病患及家屬溝通的橋梁,協助患者與不同科別醫師溝通,以討論出最適合自己的治療方針,不再僅侷限病人聽從醫師的建議,而是讓患者徹底了解各種方案後,與醫療團隊討論出最適合的治療方法。透過基因檢測,精準醫療大大提升治療成功率。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研發副院長周德盈表示,精準醫療已成為現今醫療的新標準模式,提供病人量身打造的治療設計,大大提高治療成功率。想得知自己的腫瘤是哪一種基因突變,可以透過「次世代基因定序」等精準醫學檢測,找出患者腫瘤是否有特殊基因突變,若有則可以給予相對應的標靶藥物。例如,亞洲人的肺腺癌大多有EGFR基因突變,歐美則大多有KRAS基因突變。周德盈表示,目前腫瘤基因檢測可以採取組套的方式檢測,不需要做到「全基因篩檢」,且如果符合健保的條件,也有部分檢測健保能夠給付。通常第一次被診斷有腫瘤,醫師評估用藥時,就會建議做基因檢測。目前次世代基因定序這一類的精準醫學檢測,主要使用在癌症患者身上,目的是更精準的使用藥物,尚未足夠成熟到可以當做健康人的癌症篩檢工具。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助高風險族群及早發現病灶。吳玉琮說,針對健康人的肺癌篩檢,現在以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為主,它是一種胸部電腦斷層,可作為肺癌早期篩檢的工具,可以偵測1公分以下的肺部結節,及早揪出、及早治療,等到肺癌出現症狀後才被診斷,通常已經是晚期。免費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衛福部從111年7月起,針對肺癌高風險族群提供每兩年一次免費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檢查,符合資格之民眾可就近到醫療院所受檢。高風險族群是指:● 家中具有肺癌家族史:50歲到74歲的男性或45歲到74歲的女性,且其父母、子女或兄弟姊妹經診斷為肺癌之民眾。● 有重度吸菸史者:50歲到74歲吸菸史達30包-年以上,有意願戒菸或戒菸15年內的重度吸菸者。
-
2023-10-29 醫療.新陳代謝
糖尿病及初期慢性臟病照護整合方案 DKD品質獎勵金獲獎院所
收案人數前3名台南游新診所醫師、營養師、衛教師/多管齊下 掌控糖友病情游新診所統計患者資料發現,單純糖尿病或合併腎臟病變,40歲(含)以上就佔90~96%,女性略多。111年台灣腎病年報,病人洗腎前一年,近八成有高血壓、四成糖尿病、三成高血脂,因此控制三高是必要手段。游新診所院長游新表示,診所內有七位醫師、專任營養師和多名護理衛教師,病友除了和醫師討論病情,在候診廳、抽血處及衞教室都能接收到關懷與專業建議。診所還設計許多衞教單張,讓病患帶回複習,讓醫療事半功倍。坊間許多不實醫藥廣告,診所也積極幫病患釐清真相,並協助檢舉。國民營養健康變遷調查指出,國人營養概念不足、活動量不夠、飲食過於精緻、飽和脂肪酸及鈉攝取過多、膳食纖維攝取過低,加上20年來含糖飲料攝取過多,營養失衡,升高肥胖、慢性病風險。因而衛教從學童開始非常必要。另外,特定基因體質易得糖尿病、腎臟易受損。三高、心腦血管疾病、代謝症候群及腎臟病家族史,或服用腎毒性藥物,都是慢性腎病高危險群。護腎8守則:三高控制、健康飲食、規律運動、體重控制、避免服用不當藥物、多喝水、不抽菸及定期檢查腎功能。收案人數前3名彰化員榮醫院/及早控管血糖、血壓 預防腎臟受損的關鍵彰化縣員榮醫療體系員榮醫院獲健保署111年糖尿病、慢性腎臟病照護品質獎勵。員榮醫院腎臟科、新陳代謝科及心臟科與個案管理師合作,進行糖尿病共病照護,包括控制糖尿病、降低血壓、控制蛋白尿等,早期控管預防,是防止腎功能受損的關鍵。員榮醫院腎臟科醫師王奕中表示,國人腎衰竭兩大原因是糖尿病和高血壓,高血壓控制不良,會造成腎功能惡化,而腎功能衰退也會造成高血壓,共病關係密切。有些病患是因為血壓高,到心臟科檢查才發現腎功能已有問題,因此腎臟科和心臟科得密切配合照護腎臟病、糖尿病患者。王奕中說,民眾也應重視健檢,如有泡(泡泡尿)、水(水腫)、高(高血壓)、貧(貧血)、倦(倦怠)極可能是腎臟病警訊。雖然糖尿病、腎臟病也和遺傳有關,但控制飲食和運動習慣仍能有效預防或減緩腎功能惡化,尤其如「限鹽」的飲食對於高血壓和腎臟病的控制非常重要。曾有病患體重130公斤,血壓很高,已是糖尿病前期,但在體重減了30公斤後,可以不必吃糖尿病藥,高血壓藥物也因此減量。預防和管理糖尿病、腎病變需要綜合的健康管理計畫,患者應與醫療人員合作,制定個人化治療計畫,減少腎臟受損風險。品質前3名高雄市立大同醫院/患者搭配個管師 APP協助自我管理糖尿病與腎病經常存在共病關係,高醫從2012年承接高雄市立大同醫院經營以來,即針對每位到院體檢者,找出糖尿病、腎病患者進行列管,建立完整個案管理系統。大同醫院腎臟科主治醫師鈕聖文說,以111年為例,高雄市立大同醫院所列管的糖尿病患者有1萬3,380人,列管的早期腎病變與慢性腎臟病患者有6,205人,每位患者都有個管師,且下載醫院APP,個管師會提供患者保健資訊,追蹤治療情況,APP則可讓患者方便查看最新檢驗報告,與衛教講座等訊息。早期腎病變多無聲無息,等到發病,可能已是末期腎病變,因此,需透過定期健檢來杜漸防微,尤其是有糖尿病、腎病家族史者,更要定期抽血了解血糖、腎功能。目前政府提供小一、小四生尿液普篩,若查覺有蛋白尿等,一定要抽血驗肌酸酐等數值,了解是否有腎絲球病變等病況。印象深刻的是曾有位20歲女大生,因噁心、嘔吐掛急診,照胃鏡無異常,抽血一查竟是因尿毒症誘發,腎功能剩下不到5%。由於腎臟損傷病況已不可逆,接下來只能長期洗腎,並列入等腎臟移植名單,若她能及早做健檢,可望延緩或阻止腎衰竭速度,不致年紀輕輕就洗腎。品質前3名台南龍崎區衛生所/地方獨居長者多 加強衛教協助自我照護根據健保署111年糖尿病、慢性腎臟病照護品質獎勵的資料,台南市龍崎區衛生所榮獲地方品質前三名的殊榮。龍崎衛生所所長兼任醫師王琦瑩說,衛生所是區內唯一開業的醫療院所,僅一名家醫科醫師看診。所內糖尿病就診患者共56位,有八成六加入全民健保糖尿病醫療給付改善方案收案照護。其中4位同時有糖尿病及腎臟病,平均年齡62歲。王琦瑩表示,當地患者多獨居長者,最需要詳加教導疾病自我照護的技巧與用藥順從性。對於共病患者,醫師、護理師及營養師組成照護團隊,安排患者接受定期衛教追蹤、營養諮詢,更提供完整眼底及足部檢查,並鼓勵加入糖尿病病友團體課程。王琦瑩說,為幫助患者了解自我血糖監測的重要性,今年引進智慧型血糖機,醫護人員可從APP平台追蹤患者的血糖變化,照護個案每3到4個月需接受血液及尿液檢查,監測控制情形。至於如何找出隱藏的共病患者,王琦瑩說,執行社區整合性健康檢查時,都會發現蛋白尿患者,他們同時有高血糖及血壓異常,排除其他造成腎臟疾病的原因後,就診斷為糖尿病腎病患者,即可進行收案照護。若發現腎功能指數為3B分期以上,就進一步將患者轉介給腎臟病專科醫師。110-111年糖尿病及其共病之就醫人數和平均年齡
-
2023-10-29 慢病好日子.糖尿病
慢病主題館【糖尿病】共病糖友的一天,一天要吃最少8顆藥!
露露姐60歲女性,患有糖尿病、心臟病、高血壓三種慢性病。18年前因易喘胸悶而檢查出冠狀動脈心臟疾病,隔年檢查出高血壓,再過二年確診糖尿病。目前皆由同一位醫師診斷開藥、定期回診檢查,各科的慢病藥物加在一起,一天要吃最少8顆藥。目前慢性共病控制穩定,在飲食、運動、服藥都有配合醫師建議,與疾病和平共處中。【飲食篇】8:00 吃早餐不同疾病吃藥的時間都不同,一下飯前、一下飯後,我可以怎麼做?成大醫院糖尿病衛教護理師鄭巧雯指出,依據疾病不同,需要在不同時間點服藥,對病人常帶來困擾,對患有不同慢性疾病的人來說,吃藥時間和方式可能帶來挑戰。專科醫師會盡量根據病人的生活習慣開立藥物,幫助病人簡化用藥方式,讓慢性共病病人在飲食和用藥上達到一定的平衡。對於糖尿病患者而言,鄭巧雯強調均衡飲食的重要性,包括定時定量、少油少鹽,及減少加糖食物的攝取。她提到,每天應攝取六大類食物,全穀雜糧、豆魚蛋肉、蔬菜、水果、乳品及油脂和堅果類。這個飲食原則對患有多重慢病的人同樣適用,但特別要注意的是合併患有慢性腎病的糖友。鄭巧雯說,有些人認為麥片和五穀粉是健康選擇,因為它們不含糖,但事實上,未經精製的全穀雜糧含有高磷,對於腎臟疾病病人不利。她建議這些病人應該避免攝取高磷食物,可以選擇低氮澱粉(冬粉、米粉和米苔目)、白飯等全穀類,吃得更安心。鄭巧雯也提醒糖友,過多的水果攝取可能導致血糖急劇升高,進而對血管和器官造成損害,甚至引發併發症。她建議每次只吃一份水果,約棒球大小。對於糖尿病監控,空腹、飯後血糖和糖化血色素是重要指標。如果病人發現自己儘管飲食控制得當,但血糖仍難以控制,建議使用連續血糖監測儀或每周測量一次配對血糖,以找出控制不佳的原因。延伸閱讀:慢病好日子-享學糖->破解迷思!「吃甜食」是罹患糖尿病的主因?【治療篇】10:30回診 得了糖尿病後,腎臟也出現問題,好擔心其他方也壞掉,可以怎麼預防?「唉…我有三種慢性病,每天吃的藥一大把,聽鄰居說有慢病整合門診,但是到醫院網站查資料卻遍尋不著,也找不到地方掛號,到底整合門診是什麼?我可以去看嗎?」「隔壁盧太太說她最近在看慢病整合門診,醫師會一次看完所有疾病,我也想試試,但打開Google搜尋發現有專科中心的整合門診,也有成人慢病的整合門診,看半天也看不懂,我可以問誰呢?」台大醫院副院長、家庭醫學部主治醫師黃國晉教授說,台灣邁入高齡社會,老年人口增加,慢性病的盛行率也逐漸上升,而且罹患「共病」也愈來愈多,尤其糖尿病盛行率越來越高,若沒有控制好,患者容易有併發症產生,例如大小血管病變、神經病變和足部病變。但在確診糖尿病前,可能就已經存在的疾病,進一步造成腎臟功能惡化,稱為「多病共患」。黃國晉強調,併發症與多病共患的因果關係不同,再加上老化會造成身體功能的退化,需要經過整合診斷找出原因、控制疾病。黃國晉說,為因應多重慢性病人的醫療照護,健保署陸續制訂整合性照護計畫,從基層到各層級醫療院所,目的是希望避免重複領藥及藥物交互作用。再者,以病人為中心的門診整合,提供多重慢性病人有效率的醫療服務,以「守門人」制度整合的看診需求,一次就診完成糖尿病、腎臟病、心血管疾病及三高追蹤管理,包括疾病治療、篩檢項目及提高健康識能等,建立全人照護醫療模式,保障多重慢性病人的醫療權益。但黃國晉表示,即便整合門診有其好處,也不盡然適合每一位多重慢病患者,還是有許多患者個人化、家人照顧者等時空背景因素須考量。以「高齡醫學整合門診」為例,患者收案前,醫師會先進行周全性的老年評估,先了解長者身體狀況及疾病脈絡,甚至探索心理層面,才會確認收案。黃國晉建議民眾多了解多重慢病資訊,提前做好健康管理,了解共病的關聯及危險性,與醫師配合討論共享決策。雙向配合才有機會改變現況、打破專科界線,將患者的需求視為一個整體,設定照護目標降低死亡率、改善疾病、提升生活品質,達到慢性病防治及延緩。【檢查篇】15:00 看報告檢查報告上數字這麼多,到底哪幾個是重要的?我要注意哪些?「除了糖尿病,我還有心臟疾病和高血壓,每次回診報告都密密麻麻一大張,擔心慢病惡化,到底要怎麼看這些數字啊?」成大醫院內分泌新陳代謝科主任歐弘毅說,糖尿病管理要看的數值很多,雖然控制血糖是預防及延緩併發症的不二法門,但不僅是血糖數值而已。廣大慢性病友都應該要注意,長期治療追蹤慢性病的過程中,都應該要認識和重視各項數據,及其背後代表的意義,尤其心、腎、糖慢性病的患者,更要注意其間的交互作用。以糖友為例,其可能引發的各種急、慢性併發症具不可逆性,可能演變成洗腎、失明、截肢、心臟衰竭,病友不能掉以輕心。歐弘毅說,三個月的定期回診檢查中,更應該要好好的認識檢查項目和數據,例如和大血管病變相關的ABC數值:A糖化血色素、B血壓、C血脂;以及小血管病變如腎臟功能(尿液白蛋白、腎絲球過濾率)、視網膜檢查等,當發現身體功能有異常衰退時,需要即時和主治醫師討論、調整治療用藥。歐弘毅說明,因為慢性疾病之間有很強的關聯性,為強化防治工作,全台積極推動糖尿病共同照護網絡,以及不同慢性科別的共同照護,跨科、跨領域追蹤管理病況。看診前,先由護理師、營養師提供衛教,了解日常生活型態及過去病史,先揪出潛在問題,協助醫師看診時快速找出共病因子,或可能產生併發症的高風險群。另外,「血糖降下來,是不是可以停藥或減量?」歐弘毅說,國人擔心傷腎而不敢吃太多藥,或認為血糖狀況穩定是就可以停藥,其實都是不正確的迷思,務必配合醫囑定期用藥,才能有效控制糖尿病以及避免共病發生。目前的糖尿病藥物有助降低心血管疾病、保護腎臟,聽信偏方才是讓病情雪上加霜的原因。若想要減少藥量,或擔心糖心腎共病的藥物過多,可轉介至整合門診進行看診及多項檢查,透過跨科別醫師的共同照護,提升疾病控制效果。【睡眠篇】21:30 休息衛教師鄭巧雯指出,衛教門診常有病人抱怨睡眠問題,可能因為睡眠品質不佳或疾病症狀干擾夜晚安眠。她建議,應著手檢視日常作息和飲食習慣,因很多睡眠問題起源於生活方式。例如,糖尿病友可能因睡眠不足或質量不佳而導致血糖波動。露露姐分享,剛得糖尿病時,血糖控制不穩容易夜尿影響睡眠。鄭巧雯建議,除了按時服藥外,可以在白天安排活動,以避免長時間午睡,時間不超過30分鐘;晚上保持固定入睡時間,同時避免下午3點後攝取含咖啡因的飲品。如果這些方法無法改善,病人應主動與醫師討論,共同探討包括藥物服用時機等其他治療方式,或透過定期運動來提高睡眠品質。延伸閱讀:【慢性共病防治】生活習慣病 個人、家庭應負責,分享健康資訊 實踐建康永續個人SDGs【慢病94愛你慣】壞習慣總改不掉?專家手把手教你走向健康之道【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3-10-29 醫療.新陳代謝
健保大數據/威脅「腎」鉅 糖友小「心」 合併慢性腎臟病平均年齡69歲
愛吃紅肉、嗜喝手搖飲,又坐著不動,體型當然肥胖,這也讓台灣糖尿病患人數逐年增加。健保統計顯示,109年糖尿病就醫患者達241萬8,922人,110年則增加至249萬3,347人,到了111年則來到256萬8,890人,平均每年新增7萬人,速度驚人。糖友共病最常見慢性腎臟病、心衰竭,人數逐年增加。健保署醫務管理組專門委員呂姿曄表示,糖尿病為新陳代謝疾病,主要與不良生活形態有關,例如,偏愛甜食、精緻澱粉、晚睡、熬夜、久坐不動、缺乏運動、睡眠不足等,而這些都是國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因此,糖尿病盛行率愈來愈高,這是可以預期的。糖尿病患者人數變多,如以2300萬人計算,不到10人就有1名糖友,如果未能妥善控糖,就可能導致共病發生。健保數據顯示,糖尿病友常見共病為慢性腎臟病、心臟衰竭,其中不乏兩者兼具,糖友同時罹患慢性腎臟病、心臟衰竭。數據顯示,109年合併慢性腎臟病的糖友為31萬3,573人,隔年則有33萬5,389人,到了111年,則增至36萬2,412人。合併心衰竭的糖友同樣逐年上升,分別為9萬8,195人、9萬9,980人、10萬5,050人。至於糖尿病、慢性腎臟病、心臟衰竭等三者兼有者,則增加幅度更大,109年為3萬3,110人、110年3萬4,049人、111年3萬6,148人。呂姿曄認為,這代表部分糖尿病患者並未規律用藥,嚴格控制飲食,以致共病纏身,不僅增加洗腎風險,降低生活品質,也加劇健保財務負擔。進一步分析糖尿病及共病就醫病患年齡層,台灣糖友平均年齡約在64歲,糖尿病合併慢性腎臟病患者平均年齡則在69歲,糖尿病合併心衰竭者平均年齡為72歲,至於三者共病者則是73歲。延伸閱讀:糖友不可不知!糖尿病與心衰竭的距離糖尿病友需定期回診,就近在基層診所就醫者最多。在患者就醫方面,不管是糖尿病或是相關共病,均以基層診所為主。以111年為例,130萬5,503名糖友選擇在基層診所就醫,其次為區域醫院83萬2,141人、醫學中心62萬2,823人、地區醫院57萬3,946人。呂姿曄表示,糖尿病患者必須定期回診,因此大部分病友選擇鄰近住家的診所,可以節省部分負擔及交通費用與時間。此外,許多診所醫師在治療糖尿病領域上,已有不錯口碑,提高糖友就醫意願。值得注意的是,在共病診治上,用來檢測心衰竭的血液檢查項目(NT-ProBNT)檢查人數並不多,至於涵蓋多種適應症(心衰竭、腎臟病、糖尿病)的SGLT2藥品,也非共病患者的主要用藥。延伸閱讀:無症狀也應定期檢測 糖尿病友慎防心臟衰竭致命去年起推動「代謝症候群防治計畫」,目的在減緩糖尿病上升趨勢。糖尿病及其共病人數明顯增加,嚴重威脅國人健康,為此,健保署與國健署於111年起,攜手合作「代謝症候群防治計畫」,由健保總額支付健康管理等相關費用,當年度為3.08億元,112年則有6.1億元,金額看似不高,在七、八千億元總額的占比極低,但其中意義非凡。「這是1995年健保創辦以來,首次以總額支付疾病初期管理。」呂姿曄說,健保總額支付疾病醫療,本次更跨足疾病前期管理,為了降低新陳代謝疾病對於國人的健康威脅,目的就是希望減緩糖尿病上升趨勢,以期有效減少共病人數,相信日後也能省下數倍的健保支出。「品質獎勵金」鼓勵醫師參與計畫,糖化血色素數值為良率的指標之一。為了鼓勵醫師參與該項計畫,健保署祭出「品質獎勵金」等誘因,希望提高整體良率跟進步率。醫務管理組醫務規劃科長黃怡娟舉例,糖化血色素(HbA1c)數值即為良率的指標之一,而進步率則是跟自己之前數值做比較,改善愈多,進步率就愈高。擔心有些醫療院所為了衝量,而忽略照護品質,黃怡娟表示,收案量名單是從「獲品質獎勵名單中挑選」,而各項數據看來,朝著正向改善,與其他病友相較,參與防治計畫的病患者在疾病控制及照護品質上均有較好的數字。為了進一步照護共病個案,健保署積極推動「糖尿病合併初期慢性腎臟照護整合方案(DKD)」,初步成效不錯,以111年為例,參與病友大都在基層診所接受治療及照護,累積5萬4,110人,地區醫院則有1萬7,257人,區域醫院1萬323人、醫學中心3,598人,從追蹤各項數值變化,均有明顯改善,大幅降低洗腎風險。延伸閱讀:慢病好日子/共病糖友的一天,一天要吃最少8顆藥!
-
2023-10-29 醫療.新陳代謝
健保大數據/三分之一糖友合併腎病變共病問題 健保沉重的負擔
健保資料顯示,111年全台共有256萬名糖尿病友,最常見共病為慢性腎臟病,約36萬人,醫療費用驚人,糖尿病費用402億元,急性腎衰竭、慢性腎臟病的健保支出更達587億元。健保署長石崇良表示,在所有非傳染性疾病(NCD)負荷中,除了癌症,第一名就是「糖尿病」,而心血管疾病、慢性腎臟疾病也與糖尿病息息相關,這三者共病問題嚴重,已成台灣健保負擔最重的疾病,有必要謹慎擬定照護政策。今天的「聰明就醫╳健保大數據」,深入探討國內糖尿病患者的共病照護現況。臨床顯示,如長期血糖控制不佳,約三分之一糖友合併腎臟病變。為此,健保署去年推出「糖尿病合併初期腎臟病(DKD)整合照護方案」,希望延緩糖尿病患者走入腎臟病,降低洗腎風險。DKD整合照護方案,目前只涵蓋十分之一糖友。「政府推動糖尿病共同照護網,但收案量仍未達預期。」石崇良指出,全台超過250萬名糖尿病友,但僅十分之一被涵蓋在該共照系統中,仍有很大的成長空間;大部分糖友僅到醫療院所就醫、拿藥,每三個月回診追蹤,無法在患者出現共病之前,介入預防。為何共照網收案人數低於預期?石崇良表示,DKD共病共照網在收案時,設有條件限制,參與共照網的醫事機構須組成照護團隊,成員包含醫師、護理人員及營養衛教人員,參與專業人員必須受訓,經過共照網認證合格,這影響醫療院所加入共照網的意願,導致收案情況不盡理想,占率偏低。獎勵積極投入共照治療的醫師,提高參與意願。收案比率偏低,這代表很多黑數個案流落在外。石崇良表示,大部分糖友三個月回診一次,監測糖化血色素,調整治療方針,但晚期糖尿病患常合併腎臟、腦血管、視神經病變等問題,「在這連續且複雜的病程中,必須提早做準備、因應。」延伸閱讀:【慢病共病防治】人、財、識能3缺 醫籲各科打破城牆石崇良說,這正突顯出「大家醫計畫」的重要性,只要符合共病條件者,就可優先納入此照護計畫,由專責醫師提供治療、健康管理。此外,醫師如果積極投入共照治療,經評比後,成效良好,將額外獲得獎勵,藉此提高參與的意願。此外,為讓醫師加強收案,主動找出更多慢性共病患者,家醫大平台提供數據雲端、個案管理、即時反饋、客製化建議等功能,不過,這需「通訊診察治療辦法」盡速完成修法。明年度「大家醫計畫」,擴大科別以照顧共病病友。健保署擴大明年度「大家醫計畫」,石崇良表示,希望所有糖尿病友都能獲得完整的照護,以糖尿病作為平台中心,納入共照計畫、個管計畫,盡力整合各計畫,蒐集糖尿病友散落在各點的就醫資料,在「主責家庭醫師」協助下,提供一站到位的醫療照護。「家醫計畫」上路迄今,已近20年,目前共有5600多家診所、7800多位醫師參與這項醫療政策,醫師科別涵蓋了內、外、婦、兒及家醫科等,至少以五家診所組成社區醫療群,共同提供全人全程醫療照護。為了讓妥善照護糖尿病友、慢性腎臟病、心臟疾病等共病患者,石崇良指出,將逐漸擴大科別,例如,糖友容易有黃斑部病變、視力變差等問題,此時,眼科醫師愈顯重要,有必要加入「大家醫計畫」醫療團隊。平台提供多項檢查數據,密切監測病人治療效果。透過家醫大平台系統,固定一位主責家庭醫師負責病友的治療、衛教,系統主動監測相關數據,如有異常,及時提醒醫師、個管師聯繫病患,提前回診追蹤;另提醒醫師有關收案追蹤管理訊息,以期找出潛在患者收案照護。石崇良表示,家醫大平台至少提供血糖、尿蛋白、血脂、視網膜、血壓、戒菸、癌篩、疫苗、BC肝篩檢、營養運動睡眠等10項數據,作為醫師監測病人治療效果,掌握未來可能發生的共病,讓共照網更加完備。延伸閱讀:【慢病共病防治】善用AI「算病」 更精準個人化
-
2023-10-28 醫療.心臟血管
心律不整怎麼吃?6飲食原則與禁忌一次看,多吃富含2類營養素食物助改善
你有心律不整的問題嗎?根據衛福部統計處公布十大死因第二名為心臟疾病。正常成人的心跳速率每分鐘在60至100次之間,心臟跳動是有規律的,並隨著身體狀況加快或減慢。心律不整大致可分為「跳太快」的快速心律、「跳太慢」的慢速心律以及「跳的忽快忽慢」的不規則早期收縮。有些較嚴重的心律不整每天都會發作,有些可能一年發作不到一次,持續時間的長短也各有區別。心律不整並不一定會出現症狀,但一些較能被察覺症狀如:心悸、全身倦怠、呼吸困難、暈眩等,嚴重時可能昏倒,甚至有猝死的風險。心律不整的6飲食原則與禁忌心律不整的病患平日飲食應攝取適當熱量、忌食刺激性食物,並以低油、低鹽份飲食習慣為主。飲食原則如下:1.均衡攝取6大類食物,多吃蔬菜、水果、全穀類食物。多吃蔬果不但有益心臟健康,也可以維持健康體重,避免過多熱量,一天至少要吃五份蔬果。建議早上可以來一碗全穀燕麥粥或糙米粥,一天可盡量達到攝取六份全穀類目標。2.減少高膽固醇含量食物攝取,如蛋黃、蝦卵、蟹黃、海鮮、動物內臟。3.減少脂肪攝取,並以植物油取代動物油。少吃油炸、油煎或油酥的食物,烹調食物也禁用油炸方式。4.多吃魚類食物,含不飽和脂肪魚類有助減少心臟病風險,可保護心臟,降低心律不整機率。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建議,民眾一星期至少吃2次魚,煮魚時,最好多採用水煮、清蒸、烤箱烘烤等方式。5.忌刺激性食物。飲食宜清淡,忌辛辣、避免菸、酒、濃茶、濃咖啡。6.限制鹽分攝取,攝取過多鹽份容易引起高血壓,而高血壓會增加心律不整風險,並讓症狀更難控制。建議一天鹽份攝取量最好少於2400毫克,因此選購食品時,最好看一下成分標示。避免高鹽分食物及鹽漬食品、即時濃湯、臘味、罐頭加工肉品等含鹽量高的食品,烹飪食物及吃東西時也不要加太多鹽。心律不整可以吃什麼改善?攝取足夠的鎂與鉀,有助於平衡鈣的作用以減緩心跳及心肌收縮,以改善心搏過速發作。.含鎂食物:豆類、核果類、麥麩.含鉀食物:香蕉、番石榴、葡萄乾、蘋果、莧菜、海帶、牛肉、鱈魚心律不整如何調養、照顧自己?1.維持健康生活型態:充份休息與睡眠,維持情緒的穩定,讓心情能放鬆及生活步調穩定。2.飲食方面儘量清淡均衡不要過度油膩。3.避免抽菸,香煙中的尼古丁容易造成血管硬化、血管收縮、心律不整。4.切勿亂服藥、減肥藥或興奮劑。5.學習自我監測脈搏次數(1分鐘)及跳動形式並記錄,每天固定測量脈搏、血壓,觀察脈搏是否規則,並在日常生活中多觀察自己的心搏,以便發作時及時覺察。常測量脈跳的部位如(1)腕動脈:手腕外側、(2)動脈:手肘內側、(3)頸動脈:喉結兩旁頸6.請依醫師處方服用抗心律不整藥物,同時應定期心臟內科門診追蹤。抗心律不整藥物偶有副作用,必須配合醫囑服藥,勿自行調藥或停藥,以免發生意外。7.洗澡時間不宜過長、溫度不宜過熱。8.適當運動可增強心肌功能,養成每日運動的習慣,不勉強做劇烈運動。看完以上介紹的6個飲食原則與禁忌、幫助改善症狀的食物,及平日8種調養好習慣,知道要怎麼做避免發作了吧。但除了預防外,每當病況發作時應立即停下手邊工作讓身體休息,不要硬撐著不舒服的身體,充份的休息與睡眠是停止發作的最佳方法。延伸閱讀:.心跳幾下是正常?心跳過快或過慢會怎樣?如何正確測量心率?.黃小柔老公胸悶送院查出心跳慢!每分鐘心跳僅51下正常嗎?.心律不整不治療真的會猝死?必知4種惡性心律不整及預防5方法參考資料:.台北榮總護理部健康e點通-心律不整之照護.新北市藥師公會-防心房顫動,飲食3妙招.南投衛生福利部醫院-認識心律不整.烏日林新醫院-心律不整
-
2023-10-27 醫療.骨科.復健
漸凍症不可逆,治療重點在延緩疾病進展!復健7大方向助維持行走的能力
報載美國女星珊卓.布拉克男友布萊克.藍道,最近與漸凍症抗戰三年後,仍然不幸辭世,,令人感傷。知名的物理學家和宇宙學家史蒂芬.威廉.霍金,也是漸凍症患者,在2018年時去世,當時76歲 。世界五大絕症之一 台灣每3天新增1位漸凍人漸凍症是世界五大絕症之一,目前無法治癒。廣義的漸凍症,其實是包含一群不同診斷的運動神經元疾病,只是目前大家習慣把「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ALS)當作漸凍症代表。漸凍症從發病算起,一般餘命約3到5年,由此來看,霍金博士的壽命算是一個特例。目前平均全世界每 90分鐘就有人被診斷出漸凍症和因此而死亡,90%的病例沒有家族史,發病年齡通常在 40 至 70 歲之間,至 2040 年全球漸凍症患者人數預計增加 69%。在台灣平均每 3 天就新增 1 位漸凍症患者,俗稱漸凍人,即每年新增患者人數大約有460名,這個疾病不只是病人本身的悲劇,對於每一位漸凍人家庭來說更是絕望的打擊。漸凍人(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 ALS)是一種進行性運動神經元疾病 ,從發病開始,就會發生漸進性肌萎縮,而且廣泛地影響到全身肌肉,最後連呼吸肌肉以及吞嚥肌肉等都受到影響 ,以至於維持生命都有問題 。家族遺傳性ALS患者的發病年紀大多較早,偶發性ALS的病因仍不明確,重金屬中毒、病毒感染、腫瘤、自體免疫、輻射及雷擊都被懷疑是危險因子。運動神經元疾病漸失能 復健規畫7大方向疾病在進展過程會面臨逐漸失能的困境 ,面對這無法根治的疾病時,全方位的復健規畫變得十分重要。復健醫療的介入以功能為出發點,包含功能損失評估、恢復訓練、代償措施、輔具應用、甚至到無障礙環境等。 以下是復健治療規畫的幾個大方向介紹:• 物理治療和運動治療:物理治療師設計特定的運動和肌肉強化計劃,以維持肌肉功能和關節靈活性。這有助於延緩肌肉無力的進展,提高生活質量。• 職能治療 : 一旦出現職能表現(日常活動、工作或生產性活動、休閒或娛樂)操作之功能障礙時,職能治療師可以提供相對應的訓練及輔具製作內容。• 語言治療:由於運動神經元疾病可能導致說話和吞嚥困難,語言治療師可以協助患者找到改進說話和吞嚥的方法,包括使用溝通輔具。• 呼吸肌肉訓練:特定的呼吸肌肉訓練可以幫助患者在呼吸方面更有效地工作,延緩呼吸困難的出現。• 輔助性設備:輔助性設備如輪椅、行動具和電動床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便利性和獨立性。• 心理支持:面對慢性疾病的挑戰,心理支持也很重要。心理治療師可以幫助患者處理情感和心理健康問題,並提供支持。• 營養諮詢:由於吞嚥困難和肌肉萎縮,營養諮詢師可以建議患者應該如何維持適當的營養,以減輕體重損失和保持身體健康。漸凍症不可逆 持續復健延緩疾病進展漸凍人的復健是一個持續且多學科團隊合作的過程,團隊包括醫師及上述專業人員。復健的目標是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緩解症狀,延緩疾病進展,並提供綜合的支持,以應對這些失能問題。因此,需要患者與其醫療團隊合作,制定個別化的復健計劃,以滿足其特定的需求和目標。四十出頭的王小姐, 幾年前被診斷為漸凍症,接著就在醫學中心持續追蹤、藥物治療與運動訓練。後因病程漸進惡化, 走路不穩定,也使用了支架與拐杖。她擔心一旦功能退化到需要使用輪椅,將導致其社區行動、上下班、還有社交生活等,都要被迫改變。雖然知道自己的疾病有不可逆性,仍在醫師評估建議後開始接受復健治療合併水中運動訓練。 在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後 ,王小姐恢復部份體力並維持了走路穩定狀態,也暫時不用輪椅輔助了。水中運動有助訓練平常少用的肌肉群水中運動訓練(water-based exercise training)主要是利用浮力、阻力、水壓及溫度等特性,訓練到平常少用的肌肉群,同時可避免已經受損的運動神經元疲勞,在國外經常用在運動功能受損的訓練及心肺功能訓練, 只要能注意安全性,一般的溫水泳池也能當成訓練場所。 對這類病人,如合併其他復健治療並行應有助益,當然其切入點也有適當的階段。近幾年醫藥界在漸凍人藥物研發上已有些進展, 在美國有數種特效藥經FDA批准上市 ; 目前使用時間用較長的特效藥-銳力得(Rilutek),臨床上可以增加存活時間,但效果也是有限,通常可以讓病人多活幾個月,功能上則沒有明顯助益;因此, 上述非藥物介入處置仍然是十分重要。在全人醫療模式下,社會角色改變也需列入醫療規劃考量。我們一方面希望患者繼續執行肌耐力訓練,來改善疲勞跟無力的情形,另一方面又要求患者要節省使用及保護肌力避免繼續惡化,這兩個看似衝突的醫療指令,其實常常令患者無所適從。為了省力與保護, 患者被要求開始使用支架、拐杖或者是使用輪椅,都使其社會角色印象做了很大的改變,產生一定的衝擊跟影響。如果能試著摒除以單純醫療技術應用為主的思考邏輯, 而進一步全盤考量,或許更能兼顧病患生命生活需求跟生活品質維持。漸凍症復健需個別規畫 3原則遵循綜合上述,復健目標應依病患狀況個別化規畫,但是還是有以下原則可以遵循。 一、肌力問題:對於過度使用而疲勞的肌肉群,在適當保護、休養跟治療之後,還是可以列入訓練計劃之中,然後擴展代償作用的肌肉群;特別要強化核心肌肉, 增加代償功能。二、相關症狀處理:像是失眠,酸痛或感冒等造成暫時性失能(體力衰退)等,就個別化以症狀治療處理這些問題; 而呼吸或吞嚥功能衰退到一定程度時,輔助設備就有必要使用。三、儘量保有患者目前在職場及家庭的運作功能,減少這個疾病對其社會角色的衝擊。維持和增加患者可以行走的能力,這是最理想的治療目標,輔具的適時應用或暫時應用上仍然是非常重要的一環 。總之對於漸凍人等運動神經元疾病的治療需求考量,應兼顧個人、家庭、社會需求來做整體規劃; 我們樂見漸凍症的醫療有藥物可給予幫助 ,但同時也強調整體醫療應包含以全人醫療及復健規劃來主導治療計劃。(本文轉載自台灣復健醫學會,原文網址:漸凍人失能, 復健可以幫忙?!)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10-27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當兒童疾病末期照護經驗遇見CALM(Managing Cancer and Living Meaningfully)照護模式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晚期癌症的身、心、社會、靈性照護模式:Managing Cancer and Living Meaningfully(CALM 模式)」,由安寧療護團隊的醫師、臨床心理師、護理師分別介紹這一般人比較陌生的領域。對CALM有多年經驗的醫師介紹他如何與首創CALM 的Dr. Rodin結緣,介紹CALM的四個面向:症狀處理與醫療團隊溝通、自己與重要他人關係的改變、靈性,生命意義與目的,面對死亡與保持希望,並分享在國內舉辦工作坊的心得。→想看本文臨床心理師發現使用CALM架構的會談,就像行進中有張地圖引領,有助於團隊與病人在龐大的情緒與訊息量中不至迷航,也能讓每次的談話都更聚焦討論的精要。→想看本文兒童緩和醫療照護團隊的護理師在與家屬貼近的生活和訪談,更深入的了解照顧者的需求與經驗,才發現家屬所經歷的遠比她過去在兒童病房工作中所想得更為艱辛,而發現Rodin的教學使她「驚呼連連,太多我不知道為什麼的事,找到了根據,這麼一來,才有機會在未來工作中發展出更多具個別性的照護」。一個研討會的際遇中遇見充滿關懷與熱忱的莊永毓主任,在主任的分享中參與這次CALM的工作坊,起初聽到此照顧模式以學習的心情,抱著跟老師們學習的想法完成報名,直到收到課程內容的講義,我在心裡不斷放著煙火,激動不已……這幾年加入兒童緩和醫療照護中,和家屬貼近的生活和訪談,更深入的了解照顧者的需求與經驗,才發現家屬所經歷的遠比我過去在兒童病房工作中所想得更為艱辛,這段日子猶如沒帶氧氣筒潛入深海的感受,對孩子和父母的敬畏也更重。近年因著撰寫論文,花了長時間反芻母親經歷喪子女的內心話與閱讀哀傷相關書籍,不斷反思臨床工作如何從結果來改善未來兒童安寧緩和醫療的照顧,一堆的「為什麼」在腦中盤旋:「為什麼要這麼做?」 「為什麼要同在?」內心很多個「為什麼」,知道做這些都很重要,但卻不理解背後的原因。尤其在教學上好像只能經驗分享的感覺,很多安寧緩和醫療相關的理論與知識與兒童暨家庭的照顧似乎又不完全貼近,畢竟兒童不是大人的縮影,照顧孩子與成人的照顧者負荷更是不同,但也在學習的過程中,發現親子的依附理論目前也開始運用在哀傷陪伴,開始摸索依附理論運用在重大傷病兒童及家庭的可能,但在解釋照顧者的身心反應,似乎又少了些什麼……直到參與了CALM工作坊,如同久旱逢甘霖,課程中Dr. Rodin的教學更是讓我驚呼連連,太多我不知道為什麼的事,找到了根據,這麼一來,才有機會在未來工作中發展出更多具個別性的照護。CALM關注四個面向:一、疾病症狀管理與醫病溝通:與兒童安寧緩和醫療重要的照護指引中醫病共享決策(SDM)以及預先照護計畫(Advance Care Planning)有相輔相成的部分。二、自我及與重要他人關係的改變: 兒童正值建立自我概念之際,遇到重大疾病突襲,將影響了這群孩子如何看待自己以及未來的自我照顧能力、親子建立依附關係期間,因治療產生的困境,也為安全依附帶來壓力,不僅於此,家庭中各角色因孩子住院之故需要彼此分工及協調等調整,也成為家庭中的挑戰,等等諸多的衝擊與改變。三、靈性、生命意義和目標:兒童的靈性發展及生命意義因年齡及認知發展有很多不同,如何了解兒童的需求外,照顧者及華人文化對兒童死亡,有著惋惜與不捨,我們也常聽父母親們嘆息孩子生命的短暫,只到這世界承受治療辛苦等,Dr. Rodin課程中說道提供支持性的積極傾聽,幫助個案更多的分享找出意義,與我們熟悉的敘事護理的精神也很類似。四、未來、希望與死亡:兒童面臨死亡威脅時,較大的孩子常常出很多點子讓大家一同與他完成;當然也會遇到無法接受此狀態的父母,我們也協助孩子完成,在未來留給爸媽;對父母來說,談論孩子面對死亡更是一難題,但透過正視及接納的態度,能幫助家庭保有更多積極生活經驗的空間。在課程中反思如何參考成人照護模式基礎,來調整成為兒童暨家庭照護好用的工具,正當我想破頭之際,課後很開心聽到Dr. Rodin正在發展適用兒童照護的相關架構,真是值得期待! 理論或架構都是幫助臨床工作者更有系統及更全面的提供醫療照護,不論何種模式,最重要的我想都是不違背身為醫療工作者的初心,陪伴經歷疾病困難的人一起走過這段曠野,成為彼此生命中的啦啦隊,我相信不論是助人或是受助者,在彼此的生命旅程中的相遇都能成為沿途美麗的風景。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10-27 焦點.元氣新聞
中國前總理李克強心臟病發猝死,享壽68歲!心臟病為什麼來的這麼快?
根據大陸央視新聞報導,中國共產黨第17屆、18屆、19屆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前總理李克強,近日在上海休息。2023年10月26日因突發心臟病,經全力搶救無效,於10月27日0時10分在上海逝世,享壽68歲。通常來得又快又急的心臟疾病主要有心肌梗塞與主動脈剝離,這兩種疾病常見於高血壓病患,以及大於45歲的族群,其中男性高於女性。心肌梗塞為什麼又快又急?心肌梗塞是因為心臟冠狀動脈突然阻塞,導致供給心臟肌肉的血流中斷,導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壞死,如果嚴重、大面積的心肌壞死,心臟就會停止跳動,這樣的過程非常短暫,經常在1小時內就會結束,這時候病患也會死亡。臨床表現上,持續性胸痛、盜汗和呼吸困難是典型的病徵,但約有一半以上的心肌梗塞患者,病發前沒有任何症狀。心肌梗塞患者在症狀和影響的程度上也有所不同,輕微者可能只感到胸悶,嚴重者則會造成心肌細胞永久性的損傷,引發如心律不整或心臟衰竭等併發症。急性心肌梗塞更是令人措手不及,患者通常在發病後1個小時內猝死,是一種死亡率相當高的急症。主動脈剝離是「模仿大王」,常會造成誤判影響救治主動脈剝離是罕見但高致死率的急症,常需及時的緊急手術治療以挽救病人生命。急性主動脈剝離在第一時間如果沒有進行手術治療,至少有50%的病人於發生後的48小時內會死亡,約71%的人會在2個月內死亡,一旦破裂甚至連進開刀房的機會都沒有,病人可能在短短幾分鐘內因出血過多而過世。主動脈是將心臟血液輸送到全身的大血管,結構包含內、中、外三層,當內層有破裂使血液跑到中層及外層之間,血流便會將主動脈撕裂剝離成兩個腔室,造成主動脈剝離。若不幸血液從假腔破出,主動脈便破裂大量出血,是猝死常見的原因之一。國內主動脈剝離的發生率約每年十萬分之五到十,每年大約有近2‚000人發病。主動脈剝離根據發生時間分為「急性」與「慢性」,從有症狀到診斷出主動脈剝離在十四天以內稱之為急性,若超過十四天則屬於慢性。主動脈剝離與冠狀動脈心臟病都屬於心血管疾病。這兩個心血管疾病,都有共通的症狀「胸悶」。臨床上,如果沒有豐富的經驗及高警覺度,當患者主訴「胸悶」時,又沒有額外照心電圖、胸部X光、電腦斷層,很可能會被誤判為心肌缺血的冠狀動脈心臟病。想要避免心臟病突然發生,需要這樣做…這兩種急性心臟疾病有一個共通點,就是:高血壓。所以想要避免急性心臟疾病時,一定要控制好自己的血壓。這樣做預防高血壓:●養成定時定期測量血壓的習慣,並做記錄。●心血管疾病高危險群建議定期到醫院做健康檢查。●飲食方面,少吃高澱粉、油炸類的食物,多吃新鮮蔬果及富含高纖維的五穀雜糧。採低鈉飲食(盡量少碰醃製類、罐頭類、甜點類、調味料等),並減少攝取會導致高膽固醇的食物,如內臟、卵、有殼海鮮等。●適度的規律運動以維持理想體重,如體操、游泳、各種有氧運動、健走等。●杜絕吸菸喝酒的習慣。●充足睡眠與休息,避免過於疲勞及熬夜。●放輕鬆過生活,常保愉悅的心情,可多從事休閒活動以調節緊繃情緒,讓壓力有多方面紓解的管道。當你有高血壓時,你該這樣保養:●高血壓並不是一種經治療後就可以將其拋之腦後,它是一種終生都需要控制的慢性病。●高血壓的照護通常從改變生活方式開始,包括減少飲食中的鹽分、必要時減輕體重、戒菸、減少飲酒和規律運動。●除了改變生活方式外,定期服用藥物也很重要:藥物可以協助降低血壓,避免猝死風險。目前有幾種治療高血壓的藥物,每種藥物都有相關功能和風險,應該和醫事人員仔細權衡後進行服用。要記住:高血壓是一種長期存在的疾病,通常很少或沒有症狀,因此定期服藥非常重要!參考資料疾病百科:心肌梗塞高血壓傷心血管 主動脈剝離一發生九成恐奪命疾病百科:主動脈剝離疾病百科:高血壓
-
2023-10-26 活動.精彩回顧
《失智照護免費線上課程》失智照護不孤單 照護難題我照你
你曾擔心長輩在家中跌倒受傷嗎?或是曾因為長輩吃不下飯而絞盡腦汁的想讓長輩進食?面對這些照護難題,到底該怎麼做才能有效解決呢?聯合報與WaCare舉辦失智照護系列課程,邀請各界專家線上開講,從發現問題、認識原因到解決困境,WaCare將一步步帶你透過專家介紹與數位工具的輔助,找出問題的解答,讓照護情境中的難題不再是造成困擾的壓力來源。👉給照顧者家屬更多支持,您需要知道的都在這▶https://muk57.app.goo.gl/zTS6● 時間:2023/12/06 (三)● 講師:徐宛菱 健康產業室內設計師● 課題:【簡單改造更安全,居家防跌安心住】你知道嗎?其實看似安全的家裡危機四伏,不論是尖銳的桌腳,或是濕滑的浴室,都有可能增加家中長輩跌倒受傷的機率。身為家屬的我們,該如何調整家中的環境,把家變成一個能讓長輩安心活動的地方呢?本堂課 WaCare邀請到專業的健康產業室內設計師來跟大家分享,居家改造的方法與資源,讓你透過簡單的改造就能改善居家環境。課程知識性滿滿,不容錯過!👉輕鬆學會居家改造,降低長輩跌倒風險你可以學到//💡居家跌倒風險小檢視-何時該幫長輩改造居家環境💡居家環境改造防跌指南-輕鬆學會改造小技巧💡分享居家環境改造生活、社會資源-有問題可以找誰協助、哪裡買● 時間:2023/12/07 (四)● 講師:黃鉌淳 諮商心理師/護理師● 課題:【別把自己累垮了,照顧者的自我照顧】身為照顧家屬的我,平時上班要花時間處理工作,下班回到家還要照顧家中長輩,就連睡覺時也要時時注意長輩有沒有任何狀況,幾乎等於24小時都要隨時處在高壓的狀態......。這樣的生活好累人、壓力好大,這樣的日子還要持續多久。以上的狀況,其實正發生在很多照顧家屬的身上,身為家庭支柱的他們,其實也需要有適當的紓壓方式與管道,來釋放自己的情緒與壓力。本堂課WaCare特邀黃鉌淳 諮商心理師/護理師分享如何在這樣的情境下照顧自己的情緒,也會帶來專屬的「五行自我照顧卡」讓大家學習自我照顧的技巧,趕快點擊下方的報名按鈕報名此課程吧!👉學會認識自己的情緒,更好的調節照顧壓力你可以學到//💡聽見心理的聲音-察覺自我情緒的重要💡不同角度了解自己的處境-五行自我照顧卡💡照顧者自我情緒照顧的技巧與建議💡自助助人找資源● 時間:2023/12/13 (三)● 講師:高子媖 營養師● 課題:【長輩吃不下飯?營養師傳授飲食妙方】隨著年紀漸大,有的長輩會慢慢出現食慾不振,不愛吃東西的問題,有時候可能是牙口不好,咀嚼食物對他們來說是一件不舒服的事情;有時候是因為覺得食物不好看、不好吃,所以覺得沒有胃口。讓營養師來告訴你增加長輩食慾的技巧,幫助長輩重新喜歡上吃飯這件事。成功報名此課程還能加碼再抽「明治明倍適」,快來報名課程,挑戰成為中獎的幸運兒吧!👉善用備餐小撇步,促進長輩的食慾你可以學到//💡了解銀髮長輩食慾下降的原因💡介紹利用感官「五感」讓長輩愛吃飯(視覺、味覺、嗅覺、觸覺、聽覺)💡備餐小技巧-三好一巧顧健康(吃得下、吃得夠、吃得對、吃得巧)● 時間:2023/12/14 (四)● 講師:林育安 運動專家● 課題:【壓力大失眠有解方,舒眠瑜珈好入睡】你也有失眠的困擾嗎?有時候明明忙了一整天,帶著疲累的身體躺到床上後卻發現怎麼樣也睡不著;或者是明明睡了一夜,但起床卻又覺得像沒睡一樣疲憊不堪,這些狀況有可能是壓力過大所導致,帶著壓力上床,容易造成失眠、睡眠品質不佳的問題。遇到這樣的狀況,或許你可以考慮試試「舒眠瑜珈」,透過瑜珈運動經幫助自己心情放鬆,減少壓力,重新找回一夜好眠。👉學會舒眠瑜珈,改善睡眠品質你可以學到//💡認識 舒眠瑜珈 如何放鬆心情,舒緩壓力💡舒眠瑜珈實際演練教學-全身放鬆好入睡💡說明做瑜珈的注意事項● 時間:2023/12/20 (三)● 講師:江俊宜 神經科醫師● 課題:【失智長輩愛囤物,家屬應該怎麼辦!】當家中長輩出現失智情況後,常常會出現易怒、暴力等跡象,這些狀況是長輩故意搗亂嗎?其實並不是,這些狀況是由於腦部的退化或是病變影響導致的,腦部受損會造成失智長輩的認知與精神狀況改變,變得更情緒化,而這些改變可能連他們自己也都沒有察覺。本週WaCare 邀請 江俊宜 神經內科醫師前來分享,面對情緒化的失智長輩,我們可以透過什麼樣的方式或藥物來改善,有類似狀況的你千萬不要錯過!👉學會應對情緒的,降低失智照顧困難 你可以學到//💡認識失智症如何影響大腦情緒💡失智者常見的情緒變化💡治療方法-非藥物及藥物(何時需要就醫服藥)● 時間:2023/12/21 (四)● 講師:潘人豪 WaCare創辦人● 課題:【數位工具來幫忙,改善失智照護困境】當家中有失智長輩,許多相關的問題都會一一浮現......家中有那麼多的兄弟姐妹,該由哪些人分擔照護工作?若是聘請外籍看護後,要如何與看護順暢溝通,又要如何確定長輩在家中與外看的相處狀況呢?在這數位化的時代,其實有許多數位工具能夠幫助我們完成這些事情,本週我們邀請到WaCare創辦人 潘人豪 前來跟我們經驗分享,同為失智照顧家屬的他,是如何透過數位工具解決照護過程中所遇到的困境與難處,課程內容相當精采,身為照護家屬的你們千萬別錯過了!👉分享及學習如何透過數位工具輔助解決不同照顧問題你可以學到//💡分享照顧失智長輩時,不同情境遇到的照顧困難💡分享不同照顧困境的問題,如何透過數位工具輔助💡實例照顧經驗分享交流● 時間:2023/12/27 (三)● 講師:黃詠耀 聽力師● 課題:【長輩總是聽不到? 照顧秘笈傳授給你】當家中長輩把電視、手機開得越來越大聲,跟你說話時也需要重複幾次才能讓他聽得清楚時,我們可能會直覺地認為長輩只是單純的隨著老化出現了「聽不到」的狀況,不過其實這些情況也可能是受認知功能而出現「聽不懂」的狀況。那麼我們該怎麼分辨長輩的狀況屬於哪一種呢?本週我們邀請 黃詠耀 聽力師來告訴我們,當家中長輩有類似狀況時我們可以如何檢測,還會教你超實用的溝通方法,讓你不用大小聲也能順利與長輩溝通!👉學會重聽照顧技巧,降低長輩溝通障礙你可以學到//💡認識聽力對大腦健康的影響-增加失智風險💡介紹聽力出現問題的跡象💡介紹照顧重聽長輩的輔助用具(如助聽器)💡介紹重聽治療尋求的管道及資源● 時間:2023/12/28 (四)● 講師:謝宇姍 芳療師● 課題:【精油穴位按摩,紓壓放鬆心情】長期的照護壓力,容易使人身體緊繃、心情沉重,覺得身心都已到達臨界值、不堪負荷了。很多照護者面對這樣的狀況,會覺得無力、不知道該怎麼辦,就讓壓力繼續存在,其實你可以試著使用精油來紓壓。透過精油穴位按摩的方式,讓自己的肩頸放鬆,同時也讓沉重的心情得到舒緩。本堂課WaCare邀請 謝宇姍 芳療師分享紓壓精油的使用方式,讓快被壓力壓垮的你,能夠透過精油舒壓,好好的讓自己放鬆。👉學會運用精油按摩,舒緩疲憊的身心靈你可以學到//💡認識精油穴位按摩對健康的影響💡介紹按摩紓壓的穴位及按摩方式💡說明紓壓精油作用及使用方法點擊免費報名👉失智照護線上課程
-
2023-10-26 活動.活動
【免費展覽】無國界醫生互動體驗展
展覽資訊•展覽地點:華山1914文創園區 中4B 1F•展覽日期:2023.11.3(五)- 11.12(日)共10天,免費入場•開放時間:週一至週四 11:00 - 19:00 / 週五至週日 11:00 - 20:00(首日開展時間為13:00)•展覽更多資訊請點:https://bit.ly/3PYjpR3你想過,生病了,到最近的診所要徒步走兩個星期?你想過,全村都束手無策的傳染病,原來靠一劑疫苗就可以預防嗎?你想過,你會因為身分、因為怕被歧視,而不敢去看醫生嗎?這些人道醫療需求的所在,就是「行動之所在」。在戰爭衝突、天災、流行病與傳染病等危機中,處於弱勢的人群首當其衝。無國界醫生在超過75個國家和地區,展開行動,提供必要的醫療。這次,我們需要你加入行動,化身醫療和非醫療人員,見證前線醫療的缺口,突破關卡完成任務。你將前進行動之所在,成為支持人道醫療的關鍵力量。五大展區介紹第一區:「衝突中,傷痛不分派系種族」第二區:「43 秒的天搖地動後,該往哪裡去」第三區:「在這裡絕跡,在他處肆虐」 第四區:「生病受傷,卻求醫無門」第五區:「參與你的第一個無國界醫生行動」每位觀展者會隨機獲得「行動臂章」,並在展區體驗「醫生」、「心理學家」、「後勤與供應鏈人員」及「人資財務人員」四角色在前線所進行的任務,依照「行動護照」上指示完成指定任務。透過這種互動方式,人們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人道醫療救援不僅需要各種不同專業背景的人才,而且是一個充滿合作的工作。【第一區】戰火下的傷口包紮 你知道在武裝衝突區,想要接受無國界醫生治療的唯一條件是什麼?本區將請你拿起急救包中的繃帶,感受衝突中前線工作所面對的迫切緊張,為痛苦害怕的民眾包紮戰火下的傷口。【第二區】天搖地動後的行動 43秒天搖地動的地震後,你能逃去哪?此區你將走進無國界醫生的醫療帳篷,看看地震災後重建的第一線醫療模樣。除了治療傷患,還有更多非醫護工作要在執行醫務前完成!【第三區】流行傳染病大對抗 除了新冠肺炎,全球還有許多你不知道的傳染病疫情此時此刻正在快速傳播著。本區你將看見無國界醫生應對各式各樣傳染病的醫療行動,透過疫苗預防和治療,幫助感染風險較高的國家和地區對抗疫情。【第四區】被遺忘的呼救聲我們很難想像生病了卻只能束手無策的情況。在世界的某些地方,有些身處弱勢的人們,陷入危難,卻得不到關注;呼求幫助,卻不被聽見。此區邀請你一起聆聽這些被世界忽略的求救聲。【第五區】提供醫臂之力過去的你來不及參與,但現在的你可以馬上行動!最後,邀請你參與你的第一個無國界醫生行動。無國界醫生只有醫護人員嗎?10件加入前線救援,你不可不知的事! 《前線人員分享會》現場自11/ 6開始將連續四天舉辦各兩場「前線人員招募分享會」與「心理健康工作分享會」(可選擇現場或線上參加)▶前線人員招募分享會你曾經想過加入救援行列嗎?兩位無國界醫生前線救援人員將在當天分享前線的工作實況,讓你了解更多前線的工作與申請資格。歡迎醫護與非醫護人士參加。▶心理健康工作分享會你知道全球每四人就有一人遭受某種心理健康問題,但60%患者不會尋求幫助?兩位前線心理健康救援人員將分享如何幫助經歷過天災與戰爭的人們治療心理創傷。歡迎心理健康領域工作者、學者與組織,以及人道救援工作者參加。分享會場次報名第一場:心理健康工作分享會|羅興亞難民(中文)時間|2023年11月6日(一)19:45 - 21:15主講|曹月麗心理學家▶ 線上&現場參加:按此報名曹月麗心理健康救援分享會|羅興亞難民場次 講者曹月麗(Sarah)現任職於無國界醫生檳城專案的心理健康活動經理和性與性別暴力的負責人。自少年時期,她已接觸到在馬來西亞移民和難民的困境。在擔任難民培訓師8年多後,她看到了弱勢群體在心理健康領域的巨大需求。從那時起,她決定攻讀臨床心理學碩士學位並致力於馬來西亞難民和移民的心理健康和社會心理支持等領域。第二場:心理健康工作分享會|烏克蘭(英文)時間|2023年11月7日(二)19:45 - 21:15主講|Jessa Pontevedra▶ 線上&現場參加:按此報名Jessa Pontevedra心理健康救援分享會|烏克蘭場次 講者現任無國界醫生菲律賓的醫療專案統籌,Jessa已加入無國界醫生前線救援工作超過10年, 任務地點包含查德、葉門以及伊拉克。Jessa擔任緊急醫療統籌主要負責衝突地區的專案計畫與管理,並於2022年在烏克蘭的任務中負責規劃與實施為難民提供醫療以及心理健康照護的專案。第三場:前線人員分享會|醫護人員場次時間|2023年11月8日(三)20:00 - 21:35主講|王伊蕾婦產科醫師 ▶ 線上&現場參加:按此報名王伊蕾 婦產科醫師前線人員分享會|醫護人員場次 講者王伊蕾醫師是台灣第一位婦產科無國界醫生,在執業20年後,2018年加入無國界醫生。王醫生於2018年至2019年期間前往阿富汗與伊拉克的專案提供婦產科服務,目前在台北市執業。第三場:前線人員分享會|非醫護人員場次時間|2023年11月9日(四)20:00 - 21:35主講|張薇儀電機工程師 ▶ 線上參加:按此報名 張薇儀 前線電機工程師前線人員分享會|非醫護人員場次 講者張薇儀於2016年加入無國界醫生擔任醫療專案後勤人員。工作內容包含機械工程、能源電力、建造施工、水利衛生及採購與庫存管理等。參與救援任務:獅子山共和國、馬拉威、阿富汗、奈及利亞、南蘇丹與烏克蘭。現任無國界醫生(台灣)資深前線人資專員。現場參加名額有限,請於2023年11月2日(四)前報名,報名確認信會於2023年11月6日(一)前寄送至您留下的電子信箱。
-
2023-10-25 醫療.新陳代謝
65歲以上注意!老年糖尿病人死亡率1.27倍 3類運動助延長壽命、減緩併發症
李伯伯上星期覺得頭暈想睡,這幾個月體重減輕至醫院就診,經過醫師檢查,才知道自己得了糖尿病,醫師向李伯伯解釋,糖尿病是因為胰臟分泌的胰島素不足或者胰島素阻抗,胰臟功能會隨著年紀增長而衰退,但是透過飲食運動和藥物的配合下,也能將血糖控制好。高齡者(65歲以上)糖尿病,跟非糖尿病的人有什麼不一樣?.死亡風險高:65 歲以上新發病糖尿病病人,死亡相對風險高於非糖尿病患者,台灣本土健保資料庫發現高齡者如果有糖尿病,死亡率會增為 1.23-1.27 倍。.血管併發症風險高:發生心血管併發症相對風險也高於非糖尿病患者1.54-1.70 倍。.低血糖風險高:隨著年齡增加,長者對於低血糖自覺(hypoglycemia awareness) 的閾值 (threshold) 會下降,所以長者一旦發生低血糖,會來不及反應,更容易發生認知功能障礙。高齡糖尿病患者可能因為日漸衰退的肝、腎功能、或腸胃吸收影響到原本代謝降血糖藥物的效果、多重藥物間交互作用、認知功能障礙影響飲食行為模式、或高齡家庭照護上的問題等,使其更容易引發低血糖風險。除了控制好血糖以外,低血糖常造成更大傷害,平時要多注意避免低血糖發生。.老年症候群風險增高:高齡糖尿病人常伴有多重藥物使用、日常生活功能下降、認知功能障礙、憂鬱、尿失禁、失眠、視力障礙、衰弱、肌少症、跌倒與骨關節退化,即所謂老年症候群,研究證實高齡糖尿病患者發生老年症候群的機率會增加,而且與其預後與死亡率有關。.衰弱症及肌少症:肌肉量隨著年齡的增加會慢慢流失,研究指出糖尿病人具有 3 倍以上的骨骼肌肉質量減少的風險,高齡糖尿病人的衰弱症比率約為32-48%,高於非糖尿病老年人的5-10%,一旦身體的肌肉減少,就會影響肌肉儲存能力和利用葡萄糖的能力,更不容易控制血糖。高齡糖尿病人血糖、血壓、血脂控制都很重要血糖、血壓和血脂控制目標,會隨著健康狀況而有不同,下表提供參考:如何安排運動據美國糖尿病與運動醫學學會指引認為高齡患者與年輕族群無異,但要特別考量安全性,有心血管疾病患者,應先請醫師評估心肺功能,起始選擇低強度的運動,如周邊神經病變或自主神經病變者,須額外注意足部的保護與姿勢性低血壓等風險。如何安排運動:.有氧運動:每週150分鐘,例如:快走、腳踏車、慢跑、有氧舞蹈…等,慢慢開始進行再逐漸增加運動強度,避免造成低血糖或運動傷害。 .阻力運動:每週2-3次,有助於增加肌耐力和肌肉量,例如:使用寶特瓶、彈力帶…等,簡單的器材來訓練大腿和手臂肌肉。.伸展和平衡感運動:每週2-3次,有助於改善柔軟度、平衡感,也能預防跌倒例如:瑜珈、太極…等。均衡攝取營養牙口不好、腸胃吸收功能下降、食慾不佳等問題,都會影響高齡者熱量攝取不足和營養不均衡,有肌少症的長者,除了熱量要攝取足夠之外,每餐也要吃一個手掌心大小的蛋白質,像是蛋、豆製品、魚、雞豬牛肉及牛奶,若是牙口不好可以選擇豆腐、蒸蛋、無糖豆漿、瘦絞肉…等較軟的食物,建議至少每年一次營養師的飲食評估與建議,降低低血糖及肌少症的風險。隨著全球人口快速老化與糖尿病治療上的進展,日益增多的高齡糖尿病患者,在防治與健康照護上更是重要,照顧高齡糖尿病人除考量減緩併發症進展與延長壽命外,更需同時兼顧長者日常功能的維持與生活品質的提升,讓我們為高齡長輩良好的行動能力和認知能力努力,一起健康老化。延伸閱讀:.糖尿病7大飲食禁忌!這些食物不要碰,進食3口訣有效減緩血糖上升.高血壓與高血脂關係密切!「7大飲食禁忌」一次公開 .有三高怎麼吃?可以水果多吃?「飲食11原則」遠離高血糖、高血壓、高血脂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10-25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這些年,我們與理想有約!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晚期癌症的身、心、社會、靈性照護模式:Managing Cancer and Living Meaningfully(CALM 模式)」,由安寧療護團隊的醫師、臨床心理師、護理師分別介紹這一般人比較陌生的領域。對CALM有多年經驗的醫師介紹他如何與首創CALM 的Dr. Rodin結緣,介紹CALM的四個面向:症狀處理與醫療團隊溝通、自己與重要他人關係的改變、靈性,生命意義與目的,面對死亡與保持希望,並分享在國內舉辦工作坊的心得。→想看本文臨床心理師發現使用CALM架構的會談,就像行進中有張地圖引領,有助於團隊與病人在龐大的情緒與訊息量中不至迷航,也能讓每次的談話都更聚焦討論的精要。兒童緩和醫療照護團隊的護理師在與家屬貼近的生活和訪談,更深入的了解照顧者的需求與經驗,才發現家屬所經歷的遠比她過去在兒童病房工作中所想得更為艱辛,而發現Rodin的教學使她「驚呼連連,太多我不知道為什麼的事,找到了根據,這麼一來,才有機會在未來工作中發展出更多具個別性的照護」。CALM(Managing Cancer and Living Meaningfully)是Dr. Gary Rodin針對晚期癌症病人與家人發展的心理照護模式。第一次與CALM的相遇,是在心理腫瘤照護的聖經Psycho-Oncology這本書中。猶記當年初識CALM模式時內心的欣喜,更是對學者能將複雜又多變的晚期照護議題,透過四面向進行如此清晰有條理的整理,感到甚為驚艷。2019年,在台灣心理腫瘤醫學學會與亞太心理腫瘤學交流基金會的努力下,Gary第一次來台授課,我與幾位科內同仁參與了這場兩日工作坊,也算是正式開啟了對CALM模式的學習。後來幾年,我們持續參加了線上工作坊、加入跨國督導的行列,直至2023年九月的這次課程,回頭一看原來我們已前行了好些時日。感謝一路有夥伴同行,才能恣意享受學習的風景,不畏其中的挑戰與艱難。社會心理學家艾瑞克森將人生分為八大階段,並認為每階段都有其發展的任務與挑戰。「圓滿或失望,反省並接受自己的人生」被歸為是「老年─死亡前」階段的中心任務,然卻非每個生命都是走著「終老」的劇本。事實上,當個體遭逢重大疾病,感知生命消逝的威脅時,就已不得不轉向投入生命整合的任務。這種因病而起的跳躍式發展,可能發生在各個年齡階段。特別是年輕的病人,身處與原先生命期待的巨大落差中,無論是疾病調適還是關係安頓都顯得更為困難。接受督導的這段時間,幾次以CALM照護模式接應年輕病家的需要,都能看見病人與家屬的轉變,也讓人對生命升起了更多的信心與希望。原來方向對了,病人與家屬可以如此「不費力」地生活著,那些因疾病衝撞而奮(憤)起的力量也能被導向更為適切的需要。要知道在時間、體力與精力相對受限下,「守能」是何等奢侈的盼望。這不僅只是減少了關係中的掙扎,更讓那些被省下的時間與精神,能轉為持續追求希望生活的力量。以CALM模式進行的會談,內容涵蓋了四個面向:●疾病症狀的管理與醫病溝通●自我及重要他人關係的改變●生命的意義或靈性和目標●未來或死亡與希望。此架構從實際的身體舒適照護到對生死雙重覺知的討論,不僅是涵蓋生、心、社、靈的整全照護,也是聚焦當下、連結過去與未來的整合照護。使用CALM架構的會談,就像行進中有張地圖引領,有助於我與病人在龐大的情緒與訊息量中不至迷航,也能讓每次的談話都更聚焦討論的精要。這架構同時也可被視作會談時的核對清單,它讓人們得以如過往遠行出發前,一一檢視行囊中,有無遺漏的重要品項。會談中流動且循環式的討論,亦是大腦認知重塑的訓練,一次次的會談導引建立了病人新(心)的慣性思維,讓病人即便從醫院離開回返居所,也能自行校正內在羅盤,持續地朝心中的目標生活前行。回顧CALM的學習與督導,除了會談四個面向架構的熟悉,CALM模式還相當重視治療的歷程,特別是治療關係中各式隱而未顯的訊息與關係的流動。特別是透過影像中視域的位移、時間的定格、思辨性對話等方式進行督導討論,對治療歷程進行覺察與反思,這些都有助於會談中彈性的拓展與情感關係的調節。而其中依附理論觀點與生死雙重覺知的重要概念提醒,亦讓不同病人的晚期癌症心理照護有了更適性與細膩的個別化走向。那天當病人在與家人完成影像拍攝、家族旅遊與家服設計等目標後,說著「面對死亡,我想這次我們都會不一樣時」,我看見了她眼中閃爍的光芒。那瞬間我明白了,無論生命此刻身處何時,一旦在關係中真誠地開啟對話,即便話題是惱人的生死大事,都是在進行關係的調整與照顧,而那些愛與祝福亦會以不同形式再次相伴在側。在台灣,心理腫瘤與安寧照護的議題日漸被看重。期盼CALM照護模式在經歷兩次工作坊的推動後,能更廣為眾人所知。未來我們也將持續投入CALM照護模式的深耕。這些年,我們與理想有約!期盼在更多醫療從業夥伴的加入後,能為台灣晚期病人與其家庭的生活品質做出更多的照護貢獻。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10-25 焦點.長期照護
65歲年長者超過1/10有吞嚥困難,常見症狀有哪些?可能的原因有哪些?
【本文摘要】:吞嚥困難是老年人常見問題,嚴重時有可能會致命。台灣地區約有12.8%的65歲以上長者有輕度以上的「吞嚥異常」,會增加吸入性肺炎風險。吞嚥困難的常見症狀:吞嚥時疼痛或想咳嗽、喉部有異物感、食物從鼻孔嘴巴跑出來和吃飯時間延長等。吞嚥困難成因可能是神經肌肉功能異常或結構性因素。花蓮慈濟醫院在2023年10月24日啟動「咀嚼吞嚥健康中心」,目標改善花蓮地區老年人吞嚥困難的問題。-----整理自ChatGPT年長者發生吞嚥困難會有哪些常見症狀?該到哪科就醫治療?「吃」是生物最重要的本能,如果「咀嚼」、「吞嚥」都成問題時,人生隨之變成黑白。曾有腦中風的病人,手腳活動好轉之際,卻因吞嚥功能不佳,導致食物或口水被吸入肺部,引起吸入性肺炎,嚴重時會導致病人死亡。花蓮慈濟吞嚥障礙科葉映廷主任指出:臺灣約有 12.8% 的 65 歲以上長者,經評估為咀嚼吞嚥異常,相當於每 10 位高齡者,就有 1 位有輕度以上咀嚼吞嚥障礙,而若是咀嚼吞嚥異常,可能會提升長者罹患吸入性肺炎風險。吞嚥困難常見症狀有:●吞嚥時發生疼痛●吞嚥後喉嚨仍有異物感●吞嚥時想咳嗽、嗆咳●食物從鼻孔、嘴巴跑出來●吃飯時間大幅拉長●口腔留有食物●腐肉惡臭如果年長者有上述的症狀,就可能遇上吞嚥障礙,可就近到能處理「吞嚥困難」的復健科醫療院所就醫,尤其是有「吞嚥障礙特別門診」的醫院進行診斷與治療,找出可能的原因,協助病友重新找回「食」力。年長者引起吞嚥困難的原因有哪些?花蓮慈濟林欣榮院長根據醫學研究指出:吞嚥困難的可能原因可歸為兩大類:神經肌肉功能異常及結構性因素。引起吞嚥困難的原因:●神經肌肉功能異常:包括腦中風、腦外傷、退化性的神經疾病(例如:巴金森氏症的病人等)和年長者肌力退化●結構性因素:例如下咽喉癌、舌癌、食道癌等頭頸部腫瘤病人,都可能因病導致吞嚥障礙,能透過專業的復健訓練來得改善。此外,食道受損後組織結疤癒合後引起狹窄,或因魚刺異物等傷害造成結疤,也都可能會引起吞嚥困難的問題。如何診斷吞嚥困難?葉映廷主任表示,吞嚥困難並不容易檢查,主要根據國際吞嚥障礙飲食標準,利用分級調製出「吞嚥標準化檢查餐」,透過不同質地、顏色食物輔助影像檢查,幫助病人找出食物殘留或掉到氣管的原因。有時需要許多精密的儀器配合,才能找出原因,例如吞嚥內視鏡、吞嚥透視攝影、舌壓檢測器、食道壓力檢測器、生理回饋電刺激等。醫院端若能提供長照病人全程的照護,包括出院後的吞嚥追蹤、轉介和就診服務協助、一站式檢查與治療、居家吞嚥訓練,幫助病人持續治療吞嚥不中斷。此時需往往要跨科別的合作:神經內外科、影像醫學科、復健科、牙科、耳鼻喉科、腸胃內科、身心醫學科、老年醫學科、小兒科、營養科等,才能有整合式醫療和服務。花蓮慈濟醫院特別選在2023年敬老重陽節隔日10月24日舉辦「咀嚼吞嚥健康中心(Interprofessional Swallowing Center)」啟動儀式,目的在協助花蓮地區腦中風、腦傷或頭頸癌等導致咀嚼吞嚥困難的病人獲得改善,提供整合式的醫療服務,讓病友吃得順、吞得好,安心活到老!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10-24 名人.優照護
居家照顧中最需費心費力的對象是誰?照服員的答案竟不是臥床病患
在居家照顧中,最費心費力的對象是哪一種?許多有經驗的看護(照顧服務員)的答案,可能不是你想像中的中風、癌末等病患,而是越來越常見的失智症者。他們指出,像中風這樣臥床的病患,雖然多數的事情都要旁人代勞或協助,但照顧起來比較單純,而失智雖然很多人都行動自如,甚至生活上也不太需要旁人協助,但應對他們的行為模式卻相當費心,如果不是非常有耐心的人,可能無法堅持下去。照顧失智者跟一般病患有所不同,必須先理解失智不同時期的狀況,並依此來對應,才能減少照顧上的問題與壓力。早期:短期記憶力下降、言語表達有困難、原本熟悉的事物漸漸無法勝任、情緒不穩定、不愛與人互動。中期:長期記憶力受損、重複相同的問題、自理功能變差、認錯親朋好友的名字和長相、不願洗澡、自行外出找不到路回家。另外還會出現妄想、幻覺,懷疑別人要加害他、配偶不忠,錢財被偷等等。晚期:行動能力大幅退化甚至整天臥床、大小便失禁、吞嚥困難、無法正常說話、現實感消失、忘記自己是誰。早期的失智照顧偏重於陪伴互動,如果能找到一些合適的小活動,例如下跳棋、撲克牌減紅點、片數不要太多的拼圖等等,搭配簡單的健康操,不僅可以延緩失智惡化的速度,對情緒穩定也很有幫助。中期時,最大的挑戰往往來自於情緒上,例如面對重複的問題、莫名其妙的懷疑、指責,對應上千萬別以糾正或爭論的方式,用其他事物轉移注意力,並且正向的鼓勵,才比較能緩解這類狀況。另外,在居家設計上也需要有些配合,來強化病患的記憶,減少生活上出現的問題,尤其是日夜顛倒、遊走迷失等。這些狀況往往是拖垮一個家庭的主要因素,唯有家庭與照顧者付出更多心力才能預防。失智後期由於自理能力已經喪失,跟許多臥床的病患更接近,要注意臥床翻身或改變使用的床墊,來避免褥瘡的發生,還有吞嚥困難的情況,需要改變飲食的處理方式,嚴重的則需要採鼻胃管還協助進食。而且因為無法正常表達需求,需要更細心的觀察與照顧,才能讓患者維持較好的生活品質。失智的照顧負擔相當大,雖然有許多家庭採取自家人照顧,但專家建議不要只由一個人承擔,藉助外在的專業力量,或是兩者互相搭配,往往對照顧雙方都有明顯的好處。如果要找尋失智的照護人力,以下三點不妨先參考:一、優良的失智照顧需要具備許多經驗、知識與技巧,因此在找照顧服務員時,最好先確認對方是否有足夠的經驗?最好是有受過專業的失智照顧訓練、能出示相關的受訓證書的照顧服務員。二、照顧失智患者時需要應對個別不同狀況,照顧服務員也需要一些時間來觀察對象的行為,嘗試各重種的方式來協助受照顧者,期間可能會遭遇不少狀況,這些都是需要家屬的理解。在照顧服務員遇到困難時,家屬應給予支持,並提供自己所知的訊息,雙方良好的溝通,才能給予失智者最好的照顧。三、失智照顧的難度高、壓力大,多數人力仲介會請有需要的家庭先明示,讓照顧服務員評估是否可以接案,在服務費用上可能也會有不同。目前有些照顧服務的平台,可以按需求選擇照顧服務員,並且能事先溝通說明,這樣會讓找人的過程會順利許多。(本文獲「《優照護》」授權轉載,原文刊載於此)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10-23 活動.精彩回顧
失智症其實也可以很可愛 《邀阿公阿嬤拍B級殭屍片》扭轉刻板印象
「記得從來不是理所當然,而是萬分珍貴」,失智症在高齡社會的台灣儼然成為是一件持續發酵的重要議題。現今政府倡導「2025 失智友善台灣777,失智家庭照顧者有7 成以上獲得支持和訓練,罹患失智症的人口有7 成以上獲得診斷及服務,全國民眾有7%以上對失智有正確認識及友善態度」。《邀阿公阿嬤拍B級殭屍片》絕對是最佳正確認識及友善態度的傳遞媒體。失智症也可能是一份禮物您相信嗎?一位失智症家屬的愛可以號召全人、全家、全社區參與94歲失智症奶奶憶起的旅程,帶給社會莫大的正向能量。透過本片,讓更多照顧者及失智者見證守護記憶的驚喜!當您看到徐紫柔導演在沒有任何資金、資源的贊助,為了守護失智症奶奶和家人的夢想,不斷和社區博感情,「參加接力比賽」、「躲避球賽」、「挨家挨戶的拜訪」等,您就深感佩服「失智」這個禮物,讓我們激昂的看見「愛的力量」。小小的夢想逐步踏實,成就了不凡的傳奇。全力支持失智症家屬快樂的照護失智者桃園長庚紀念醫院失智症中心、共照中心、社服組連袂失智共照中心輔導之四家失智社區服務據點(怡仁愛心基金會-愛琳社區服務據點、桃園市家庭照顧者關懷協會-龜山智樂學堂、歡喜學堂推廣協會、旭登護理之家)與徐紫柔導演共同邀請所有關心失智症近兩百位的民眾一同進電影院欣賞《邀阿公阿嬤拍B級殭屍片》。許多民眾現場分享發現「失智症其實也可以很可愛」、「光是記得就很忙了」、「知道原來自己可以用不一樣的方式照顧」,貼切又真實的紀錄影像,帶給大家翻轉「害怕失智症」的觀念。桃園長庚失智症中心陳怡君主任表示,失智者透過家人、社會對失智症的正確認識與了解,就能讓失智者安心的在家、在社區裡活動,讓照顧這漫長的旅程充滿更多愛的能量。當你我發現身邊有人疑似失智時,切勿對他說「你就是失智症」,而是應該透過關懷及適切的引導,鼓勵其到醫院神經內科或精神科做相關檢查。當大家對失智症更了解時,就能適時調整「溝通的方式」,透過準確的評估、及時診斷及治療,才能達到延緩的目的。更多相關資訊:記憶戰隊ep 1https://youtu.be/51m0ijlQiqU?si=ucmlfjUWTQZITgvf記憶戰隊ep 2https://youtu.be/uyP1Ckki5fw?si=4pgd-Ta1dfujT5vZ記憶戰隊ep 3https://youtu.be/3F8OjjaV-Bc?si=2spDTNqpIzkUBZmE《邀阿公阿嬤拍B級殭屍片》粉絲專業桃園長庚失智共照中心
-
2023-10-23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談晚期癌症的身、心、社會、靈性照護模式(Managing Cancer and Living Meaningfully, CALM 模式)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晚期癌症的身、心、社會、靈性照護模式:Managing Cancer and Living Meaningfully(CALM 模式)」,由安寧療護團隊的醫師、臨床心理師、護理師分別介紹這一般人比較陌生的領域。對CALM有多年經驗的醫師介紹他如何與首創CALM 的Dr. Rodin結緣,介紹CALM的四個面向:症狀處理與醫療團隊溝通、自己與重要他人關係的改變、靈性,生命意義與目的,面對死亡與保持希望,並分享在國內舉辦工作坊的心得。臨床心理師發現使用CALM架構的會談,就像行進中有張地圖引領,有助於團隊與病人在龐大的情緒與訊息量中不至迷航,也能讓每次的談話都更聚焦討論的精要。兒童緩和醫療照護團隊的護理師在與家屬貼近的生活和訪談,更深入的了解照顧者的需求與經驗,才發現家屬所經歷的遠比她過去在兒童病房工作中所想得更為艱辛,而發現Rodin的教學使她「驚呼連連,太多我不知道為什麼的事,找到了根據,這麼一來,才有機會在未來工作中發展出更多具個別性的照護」。第一次遇到Dr. Rodin是在2017年在柏林舉行的世界心理腫瘤醫學大會上,那時他在演講中發表了有關於CALM治療模式,用於晚期癌症病人的研究成果。對於各種心理治療模式來說,要做到隨機分配,並且有實驗組對照組的研究是很不容易的。令我非常敬佩的是研究結果顯示,CALM的治療模式可以減少病人的死亡焦慮以及減輕憂鬱症狀。因為我非常了解,對於晚期癌症病人跟家人的心理照顧本來就不容易,而這個模式跟只是接受一般照護的對照組比較,可以有顯著效果,實在難能可貴。我當時參加大會的目的除了個人的學習之外,也肩負著想要找到一個方式,可以推行當時我們醫院想要發展的「早期緩和醫療照護(early palliative care)」。大家可能比較熟知的是末期病人的安寧照顧(hospice care),然而在實際臨床照護上,常常發現等病人轉介到安寧照護時已經太遲,病人的身體狀況與意識狀況太差,除了提供身體症狀的照護之外,其他與生死別離有關的,例如與家人關係的處理、預期性哀傷與失落的照顧、生命意義與靈性議題的探討等,經常因為病人狀況已經接近臨終而來不及處理。再加上醫院的安寧病房床位有限,只有少數的病人與家庭可以入住到安寧病房接受完整的末期照顧。而且近年來因為癌症治療的進步,即使發生了癌症復發或是轉移,病人還有後線的化療、標靶或是最新的免疫治療可以選擇。所以不少病人是留在癌症治療團隊中,繼續接受照顧。緩和醫療(palliative care)是除了照顧生命末期的病人之外,把照護的時間更往前推,當癌症病情出現變化,除了協助身體症狀的緩解,也可以提供病人與家人在心理或整個家庭衝擊的調適。不少病人在這個時候就會去反思,這麼辛苦的治療而且又要面對生死無常的不確定性,對於生命意義與價值的探討不由得會浮現在心中。但是癌症治療團隊為了不打擊病人的信心,通常對這些比較嚴肅的生死議題,選擇沉默而不討論。病人的家屬們也通常是這樣的想法,所以有不少病人便把這樣的困擾埋藏在心底。因此「早期緩和醫療照護(early palliative care)」就是希望在病人的病情發生變化時,除了積極的抗癌治療之外,早一點提供對病人及家人的身體、心理、社會、靈性的全方位照顧。可是理論上說來容易,實際上要如何開啟這個話題,又不會讓病人覺得我們在放棄他或是暗示他治療可能不成功,就是早期緩和醫療介入的困難之處。所以聽完Dr. Rodin的演講之後十分的興奮,覺得終於找到一個可以切入的模式了。在聽完演講之後便衝去找他,想要知道可以如何學習這個模式。所以從2018年起,只要Dr. Rodin開辦工作坊,不管是線上或是實體,我一定參加。2019年我們更第一次請他來到臺灣教學,兩天的工作坊除了一個小時的演講之外,大部分的時間就是以實際的會談錄影,以及現場的模擬病人做實地演練與討論,非常的扎實。2020年開始,我跟和信的夥伴取得了可以接受他親自督導的資格,開始為期兩年多的線上督導。我們把與病人、家屬會談的過程錄影下來,Dr. Rodin就影片中會談的內容,與我們討論以及給與建議。這兩三年我們不只是接受督導,也開始在臨床服務上運用CALM的治療模式。就這幾年的經驗,我感覺CALM治療模式,讓我在面對晚期癌症病人與他們的家人,要開啟一些重要且敏感性話題時,更有信心與勇氣。因為我們知道他們要面對的,不只是必須與癌症治療團隊溝通治療的選項,還牽涉到每個人不同的價值觀,以及對於治療副作用的反應。更重要的是,怎樣的選擇才會無憾。這些都不是單單提供治療成功率的百分比,這些冰冷的數字就可以達成的,我們必須更貼近病人的想法與需求。所以跟病人與家人討論時,CALM模式的第一個面向──「症狀處理與醫療團隊溝通」,我常常協助病人去澄清他自己的想法以及家人對這個事情的看法,這樣病人與家人們才有辦法跟治療團隊討論出共識,而不是單方面的由治療團隊告知或決定而已。其實醫病關係也會因為彼此了解而更靠近,醫療團隊也可以不用好像要單方面去承擔病人生死抉擇的重任。所以討論第一個面向「症狀處理與醫療團隊溝通」,常常就會引出CALM的第二個面向──「自己與重要他人關係的改變」。癌症的衝擊所影響的必然不只於身體症狀的改變,病人本身可能要從一個原本在家中是重要的支柱,病情惡化後反而變成被照顧者;其實家人們也是,原本可能是家庭主婦的角色,變成要身兼數職,既是經濟的支柱,也還要同時扮演太太與媽媽角色;年輕的孩子們,也要被迫提早成熟獨立。在臺灣我們常常看到,家人之間因為彼此疼惜,多數是忍著自己的需求,而為別人著想,但彼此之間又不敢說出心中的話,有時候情緒壓抑久了,陳年舊賬會被翻攪出來,說不定在哪個時間點就引爆出來。所以CALM的模式,透過與病人及家人的對話與探索,幫助他們去覺察自己因為生病受到了什麼衝擊與改變,對於自己或是對方的需求又是什麼?我們發現這可以幫助這一家人,去瞭解彼此那些沒有說出口的愛與期待,還有為彼此的犧牲。我的經驗,是經過這樣的對談,一家人的關係會變得更緊密,而能繼續攜手向前。CALM的第三個面向──「靈性,生命意義與目的」,則是在晚期病人與家屬一定會在心中盤桓卻難以開口的重要議題。癌症病情的變化會提醒著我們生命無常,治療這麼的辛苦而且也不確定會不會成功,那我這麼努力地想要活著,承受著病情與治療副作用的痛苦,又是為了甚麼?回顧這一輩子,我沒做什麼壞事,為什麼會得這樣的病?我的生命意義又是什麼呢?然而這麼重要的議題,在臨床上卻是很難開口的。在CALM模式中,則是藉由幾個簡單的問句,去協助病人反思。例如:「你自己怎麼看這些發生在你身上的事?」 「對你來說,生命中重要的東西是什麼?」 「生病之後,你生命中的優先順序、或者價值觀有改變嗎?」看似輕輕的幾個問句,卻能探討出病人在意的存在問題。有趣的是,我發現對大多數的病人來說,生命最大的意義就是愛,特別是對家人的愛。CALM的第四個面向──「面對死亡與保持希望」,也是一個病人、家屬、照護團隊都很想了解,但很難開啟探討的議題。病人常跟我反應,每次他想討論這個事情,例如他想交代萬一過世之後,家人們應該如何安排葬禮等身後事,以及保險理賠等實際的問題;又或者是如果治療無效,他不想要浪費太多錢,他希望家人把錢留著好好過以後的生活。但是病人都會說只要他一開口,總會被家人阻止,不要想這些事情要他好好專心治病就好,所以這一些很珍貴想要表達的事,就這樣埋藏在心底。其實家人們也是,但怕一開口好像在詛咒病人,希望他快點死。所以CALM的模式也是用一些簡單的問題,鼓勵病人與家人們好好彼此的了解與準備,例如:「你在想到、或者想像未來的時候,腦中出現的畫面或想法是什麼?」 「你會去想關於死亡的事情嗎?」 「是什麼讓你害怕?」 「你覺得有什麼是可以協助你面對之後的事情?」除了這個之外也會提醒病人與家人,既然現在還活著,雖然身體狀況可能不好,但有沒有哪些想要做的事情呢?同時覺知死亡的可能性與活著的事實,在CALM模式中稱為「雙重覺知(double awareness)」,做好死亡準備的同時也有意義的活著。所以病人跟家人給我的回饋經常是,「謝謝醫師,感謝你提到了這個議題。這在我心中已經埋藏了很久,都沒有機會讓家人知道與家人討論。我不是怕死,而是擔心家人在我過世以後過得不好,我好希望他們能夠了解我的心意。」經過CALM模式的訓練之後,我對於與病人及家屬討論這些議題更有自信與自在。CALM模式強調營造一個支持性的機會與氣氛,提供反思的空間,讓病人及家人們可以安心的探索內心的感受,彼此支持。而不是要強加什麼答案在病人與家人的身上,醫療團隊的傾聽與了解,對他們就是最好的支持。所以Dr. Rodin曾經問過我,由西方發展出來的CALM模式是否也適用於東方呢?我的答案是非常肯定的,因為面對晚期癌症的身、心、靈性各個面向的艱難挑戰,不分種族與文化,是所有人類共同的。所以我也回饋他,CALM模式讓我想到老子道德經中的一句話「道常無為而無不為」。CALM模式經由幾個簡單的問句對談,透過真誠的關懷與尊重,給予病人與家人安全的空間與機會,從而探討了晚期癌症病人與家人所要面對的各方面的挑戰,同時也深入對於生與死的價值與意義的探討,是真正對生命的關懷。我們很高興Dr. Rodin在今年再度於臺灣舉辦工作坊,而且不只是精神科醫師、心理師、社工師參加,也有緩和科醫師、護理師等一起參與。後續我們也會以線上讀書會、個案討論會等活動繼續精進深入。樂見臺灣近年對於癌症治療的長足進步,也期待對於晚期癌症的病人與家屬,除了治療成功率提高、存活期更長,在心理、家庭、靈性意義與生死議題,能提供全方位的照護與關懷。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10-22 名人.鄒頡龍
鄒頡龍/〈從電影看醫學〉從《蒼鷺與少年》 談頭部外傷
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少年在一場大火中失去母親。和父親搬到鄉下,迎接他的是阿姨,也是懷了他父親孩子的繼母。少年蒼白而孤寂,進入新的學校,無可避免受到鄉下孩子的欺負、霸凌。回家的路上,少年拿起一塊石頭,狠狠朝自己頭部敲下去。這樣的頭部重擊,少年終於可以逃避不友善的同學、難以面對的繼母,卻也陷入好幾天昏迷;那頭上的傷疤,成為「惡意」的象徵。以上故事出現在宮崎駿今年復出的作品《蒼鷺與少年》。這部電影非常特殊,未曾做商業廣告或宣傳,卻在日本上映首日,票房便突破4億日圓。頭部外傷是指頭部遭受外力而造成的損傷。要判定頭部外傷嚴重的程度,需要了解格拉斯哥昏迷指數(Glasgow Coma Scale):包括睜眼反應,說話反應,與運動反應,正常人的指數是滿分15分,昏迷程度越重者的昏迷指數越低分,最低為3分。根據台灣神經外科醫學會的頭部外傷治療準則,可分為:嚴重 : GCS 3-8分中度 : GCS 9-12分輕度 : GCS 13-15分其中低危險性輕度頭部外傷是指:GCS score15分,病人並無意識昏迷、失憶症、持續性嘔吐及頭痛等症狀。中度或是嚴重的頭部外傷需要進一步醫療甚至手術。民眾較為關心的是「低危險性輕度頭部外傷」,醫師可能會請患者出院自行觀察。根據衛生福利部醫院「頭部外傷急診返家居家照護」建議事項如下:1.回家24小時內應每2小時叫醒病人一次,以確定病人清醒。至少觀察72小時,如發現無法叫醒,應馬上就醫。但極少數腦出血或後續症狀可能會延遲出現,故建議最好觀察3個月,尤其是年長者。2.常見有噁心、嘔吐、頭痛現象,請依醫師指示按時服藥。3.若是意識清醒,24小時內可先給予少許的流質食物。4.進食後如持續有嘔吐現象,則應盡速求醫並停止進食。不論進食與否,若有持續嘔吐(連續嘔吐大於等於兩次),則應盡速求醫並停止進食。5.多休息,避免過度用力及劇烈活動。6.若有意識不清,嗜睡,單側無力,視力模糊,複視等神經學症狀,應儘速就醫。另外,有心血管及腦血管疾病患者,自身用藥內容一定要告知醫師(例如抗凝血藥物),要注意本身可能有容易出血的狀況。《龍貓》、《魔女宅急便》,宮崎駿的動畫伴隨多少人度過童年。大師82歲了,今年再度推出《蒼鷺與少年》,令人驚喜!在這部動畫中,「現在-過去」、「善-惡」、「生-死」不再是對立的兩面,而是融為一體。片中讓我印象深刻的:手持武器的軍人竟然是鸚鵡!當高塔崩塌,這些軍人從那奇幻世界飛出的瞬間,又變回五彩繽紛可愛的鸚鵡。宮崎駿是不是暗示:這些鸚鵡軍人原本和你我一樣,只因參與戰爭,才在體制下滿手血腥?在筆者寫稿的時候,以色列與巴勒斯坦的戰爭正以殘忍的方式進行。但願《蒼鷺與少年》中片尾的場景能夠出現:仇恨與殺戮終將結束,藍天和煦暖風再現,和平能夠到來,用愛延續生命。(本文關於頭部外傷部分,承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急診部助理教授余紹華醫師閱稿,謹此致謝)
-
2023-10-22 醫聲.醫聲要聞
補社安破網 衛福部加據點增社工 120萬身障者受益
隨人口高齡化,社區身心障礙人口增加,身障者照顧及支持服務卻不足,導致社安網漏洞百出。為補破網,衛福部社家署12日表示,已規劃「身心障礙照顧服務資源布建」5年計畫,並在12日於行政院會向院長陳建仁報告。計畫內容將增加身障者社區支持服務據點,提升教保員、生活服務員待遇,並新增逾千名社工投入服務。衛福部指出,計畫分4大策略「減輕家庭照顧者負擔」、「擴增社區式服務」、「擴增及多元化身心障礙福利機構服務」及「改善服務人力之勞動條件以留才久任」,預計5年投入逾480億餘元預算,增加1355名社工、社區居住及日間照顧據點增加服務1萬4572人,逾120萬名身心障礙者受益。社家署副署長張美美表示,針對高照護負荷的身心障礙者家庭,目前照護據點數量不足,未來除將與長照據點結合,讓社區中長者、身障者共榮、共照,也將拓展家庭照顧者服務據點,從現行35處,增加至200處。身障者拿到身障證明後,會由社工員入家評估,篩出高照護負荷或有嚴重情緒行為者,開始提供服務。為提升篩選量能,社家署計畫增加身障服務中心的社工人力。目前各縣市共670人,至117年聚劑增加至2207人,以符合高齡化社會相應增加的照護需求。目前身心障礙者教保員、生活服務員薪資較低,導致願意投入者少、媒合困難。張美美指出,生活服務員原先薪資為2萬6千元,將由計畫的「久任機制」提升至3萬3700元,教保員薪資則從3萬4千元提升至3萬7700元。此外,亦補助社福機構營運服務費、管理費,以期增加人力,減少身障者照護家庭負擔。社區身障者支持服務也計畫增加。張美美指出,身障者自立生活中心目前全台22縣市僅有台北、屏東、彰化3處,預計新增至25處,讓每縣市至少有一處。此外,社家署將與國家住都中心合作,利用社會住宅空間拓展社區居住、小作所、日間照顧據點,預計布建在19縣市,共增加57處據點,服務人數增加1萬4572人。精障者社區支持服務則由社家署與衛福部心健司合作,社家署之協作模式方案至114年共計將布建49處精障者會所;心健司則將設置精神病人家庭支持方案及自立生活方案,至117年由目前的10項方案,增加至71案,並在全國增設71處心理衛生中心。
-
2023-10-20 醫療.呼吸胸腔
肺炎是如何造成的?高危險群是哪2種人?肺炎照護居家保健4原則
我們常聽到身邊某人因肺炎感染產生各種嚴重併發症狀。肺炎到底是什麼造成的,誰容易感染?又該怎麼照護及防範?元氣網整理關於肺炎的種種問題。肺炎是什麼造成的?新竹馬偕醫院胸腔外科醫師曾受訪指出,肺炎由多種感染因素造成,依照病原可分為細菌性肺炎、病毒性肺炎及吸入性肺炎三類。根據感染源的不同則分為院內感染型及社區感染型。在診斷上與其他呼吸道感染疾病最重要的判斷在於,肺炎會出現肺部浸潤現象。【延伸閱讀】疾病百科/肺炎1.細菌性肺炎「細菌性肺炎」指的是肺臟受細菌感染所引起的肺炎。臨床上根據病患染病的地點,可分為「社區型肺炎」及「醫院型肺炎」。社區型肺炎常見的感染菌種有肺炎鏈球菌、流感嗜血桿菌、黴漿菌等,其中以肺炎鏈球菌最常見,且最易感染65歲以上的民眾,年輕的病患較常見黴漿菌感染。醫院型肺炎指的是在住院48小時後所引發的肺炎。常見的感染菌種有金黃色葡萄球菌、綠膿桿菌、大腸桿菌,甚至醫院內特有「抗藥性細菌」引起感染。常有抗藥性,嚴重度較高,致死率也較高。2.病毒性肺炎由病毒所引起的肺炎稱為「病毒性肺炎」,主要由A型流感與B型流感病毒、呼吸道融合病毒、腺病毒等引起。多年前爆發的SARS及現在的COVID-19新冠病毒,都會引起病毒性的肺炎。一般成人若發生病毒性肺炎,通常可自行痊癒,老人及慢性病患者不只容易感染,且容易引發重症甚至死亡,每年造成全球高達50萬以上的患者死亡,需要透過注射疫苗來預防。3.吸入性肺炎指的是因食物嗆到、吸入胃部逆流的食物或分泌物及嘔吐物,所造成的肺部感染。臨床上常見年長者因吞嚥功能退化,或是曾經中風過,導致意識狀態不佳以及吞嚥功能不良,因此成為吸入性肺炎的高危險族群。酒醉者也常因酒醉後嘔吐且意識不清,而導致吸入性肺炎。吸入性肺炎會導致很嚴重的肺炎問題,感染的菌種常常不只一種,治療上相對困難。哪些人容易感染肺炎?1.有三高、肥胖、缺少運動、肌肉無力等問題的年長者。2.幼童。3.常期吸菸者。4.酒精中毒者。5.吞嚥有問題或使用藥物致咳嗽反射受抑制。6.長期臥床者。7.有肺部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病等。以下就感染肺炎最多的前2名族群說明。老人肺炎肺炎有「老人隱形殺手」之稱,因老人家免疫力較年輕人差,秋冬容易因為上呼吸道感染引起咳嗽、打噴嚏、發燒,嚴重時甚至引發肺炎。不過也並非年長者都容易得肺炎,若有三高、肥胖、缺少運動、肌肉無力、或抵抗力較差的長者,一旦遭病毒感染,才比較容易發病導致肺炎。長者罹肺炎就算痊癒,仍可能留下後遺症,造成不可逆傷害。包括臥床、插管限制病人活動,會造成重症後肌無力、肺部功能受損,體力大不如從前,除需他人照顧,還要長期心肺功能復健。若未妥善治療,會導致活動力變差,若需長期臥床嚴重併發症可能導致死亡。而為預防肺炎感染,原本71歲以上民眾才可公費接種1劑23價肺炎鏈球菌多醣體疫苗(PPV23),疾管署宣布今年10月2日起分3階段擴大至65歲以上民眾,除了原先PPV23疫苗外,更新增施打1劑13價結合型肺炎鏈球菌疫苗(PCV13),以提供更完整的預防效果及保護力。【延伸閱讀】2023肺炎鏈球菌疫苗懶人包/65歲以上都可打,PCV13與PPV23怎麼選?需跟流感疫苗錯開打嗎?兒童肺炎除了年長者炎,幼童也是容易感染肺的另一高風險族群,依不同年齡好發的細菌也不相同,尤其5歲以前的幼兒有多種病原威脅。接種疫苗可減少感染機率。兒童肺炎常見病原.新生兒時期:肺炎鏈球菌、B型鏈球菌、大腸桿菌等.兒童時期:肺炎鏈球菌、流行性感冒病毒、副流行性感冒病毒、腺病毒、金黃色葡萄球菌等.五歲以上孩童:肺炎黴漿菌值得注意的是,幼童感染肺炎,一開始症狀可能與一般感冒、流感一樣,咳嗽、發燒等,但如病況持續進展症狀加劇,又因幼童表達力可能還不好,照顧者需多加留意。根據三軍總醫院衛教資料指出,如病況進展至呼吸困難、需要氧氣、脫水或吐到不能進食或吃藥、精神食慾大幅下降時,就應盡快送急診。肺炎有什麼症狀?根據衛福部臺東醫院衛教資料,小兒科醫師黃詠嵐撰文指出,不論是病毒或細菌性肺炎,發生的好幾天前,會先有感冒的症狀,像是打噴嚏、咳嗽和流鼻水。由感冒再進展到肺炎,通常會表現出發燒、呼吸喘及呼吸費力(呼吸肌凹陷及鼻翼扇動)。嚴重感染時,甚至可能嘴唇發紫或呼吸衰竭,尤其可能發生在小嬰兒身上。細菌性肺炎在大孩子身上,會以突然的寒顫開始表現,之後伴隨著高燒、咳嗽和胸痛。肺炎醫院及居家照護如由細菌引起的肺炎,可用抗生素治療。其他則依病況不同以祛痰劑、支氣管擴張劑、止痛劑、解熱劑等治療或緩解症狀。肺炎是可以預防及治癒,但如果沒有處理好,嚴重者可能導致敗血症和急性呼吸衰竭症候群。另由於肺炎患者許多有痰液排出的問題,這也是治療期間重點排除的部份,若病況轉好返家後,也要遵循護理人員指示進行,並多休息及補充營養。居家自我保健4原則1.臥床休息,依照狀況大量飲水,注意水份補充。2.藥物方面請勿自行調整藥物劑量,按時服藥以完成抗生素療程,並注意觀察有無出現以下藥物副作用,一經發現請立即告知醫師:嘔吐、腹部不適、過速、顫抖、失眠、抽搐、休克、皮膚發疹、胃腸不適等症狀。3.要有良好的營養狀況、充足的睡眠及適度的運動,以增加抵抗力。4.痰液排出:可應用咳嗽、深呼吸、背部拍痰、姿勢引流、抽吸痰液等,以利痰液排出 維持呼吸道通暢、促進有效換氣。(資料來源/衛福部南投醫院)【資料來源】.衛福部南投醫院.衛福部臺東醫院.三軍總醫院.臺北榮總護理部健康e點通.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2023-10-20 焦點.杏林.診間
第33屆醫奉獎/風雨無阻照顧山友20年!竹山秀傳玉山醫療隊員 每周攀玉山提供救援
如果在周末那幾天攀登玉山,很有可能在過了「玉山登山口」之後,遇見背著醒目大紅色背包的幾位男女,一步一步踏實地踩在山路上前進。雖也是登山裝束,拄著登山杖,但他們不是一般登山客,他們是「玉山醫療隊」的成員,背包的大紅底色上有一個很大的白色醫療十字,說明他們醫護人員的身分。那背包有半個人高、塞得鼓鼓的,輕則8公斤,重的話有13公斤,大半是醫療器材、藥品之類。沉重的裝備背上山之後,他們在「排雲山莊」開門診義診。由於驚訝甚至認為不可思議,常有山友在門診半信半疑問道:「你們是搭直升機上來的吧?」「當然不是,我們也是走上來的,」醫療隊難掩幾分驕傲地這麼說:「我們的願景,就是希望大家能夠安全的登山。」玉山醫療隊以這樣的方式照顧山友已經20年。除非封山等例外狀況,20年來醫療隊每周上山,春夏秋冬、風雨無阻。累計接受醫療的山友已將近5000人次,大約占全部登玉山者的15%。台灣最高海拔的醫療站,隊員須有醫護背景、百岳經驗。玉山國家公園每年至少有來自海內外百萬人次造訪,攀登玉山的山友中時不時出現高山症的、嘔吐、頭暈的山友,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於是和山腳下的南投縣竹山秀傳醫院合作,由竹秀的醫護人員為主力,組成玉山醫療隊。做為台灣的最高山,玉山海拔3952公尺,玉山醫療隊的駐診基地「排雲醫療站」,設在玉山的住宿山屋「排雲山莊」旁邊,海拔3402公尺,順理成章成為台灣最高海拔的醫療站。早期,玉山醫療隊兩周出隊一次。隨著需求增加,已演變為每周出隊一梯次,每梯次五人,包含一位醫師、兩位護理人員、兩位志工。經過多年調整,醫療隊目前的運作模式是:周五在竹秀醫院集合,晚間抵達塔塔加遊客中心,睡通舖過夜,適應高度。周六早上七、八點,人人背上大背包,從玉山登山口出發,不靠背伕(高山協作員),只靠自己一雙腳,步行8.5公里,六、七個小時後約下午兩點,到達排雲醫療站,開始啟動救護作業。晚上六點到八點移至排雲山莊開放門診。常於周日凌晨兩、三點起床陪伴山友登山,隨行照護,直至四個小時後完成攻頂。這樣的「行程」顯然很難輕鬆。竹山秀傳院長莊碧焜也是玉山醫療隊的創隊隊長,曾登上玉山主峰達30次。他說,醫療隊現在開放全國醫護人員報名,但不是有醫護背景自願報名就可以參加,還需篩選:要能通過對高山症等高山緊急醫療的線上測驗,尤其要有攀登百岳的經驗或相當的體能證明,以及理解其間的風險,「醫療隊不是去玩的」。如此組成的高山醫護團隊才是一支兼具體能及高山適應的專業隊伍。高海拔空氣稀薄狀況多,山友經治療後多數大幅改善。莊碧焜強調高山醫療的必要性。他說,高海拔區空氣稀薄,攀登玉山是體力和適應力很大的挑戰,有專業醫師駐診,一旦有症狀,在治療後幾乎都大幅改善;醫護的細心說明也有定心丸的效果。他舉例,今年初一位山友發生較嚴重的高山症,醫療隊出動攜帶型加壓艙(PAC),成功救治。山友的感謝,鼓舞醫療隊將每周服務三天再次延長為四天。依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資料,民國106年到111年玉山山域意外事故統計中,創傷(24.7%)、墜谷(17.4%)、高山症(16.7%)、疾病(11.9%)、迷路(11.1%);初步分析發生原因,大多是初入山林者準備不足,以及缺乏處理緊急狀況經驗。就診紀錄統計則顯示,登山客急性高山症(AMS)發生相關因子,包括近3個月內缺乏海拔3000公尺高山登山經驗、海拔3000公尺以上高山的初次登山者、未使用高山症預防藥物、低血氧飽和濃度及較高的路易斯湖高山症評估分數。登山前務必做足準備,血氧低於80不建議再登頂。玉山醫療隊的統計顯示:大部分病患以急性高山症為主,也曾有被落石擊中頭部、胸部的案例,幸好沒有太大的問題,都能及時送下山急救。較嚴重的案例,則是一位外籍登山客因高山症昏迷而過世。玉山醫療隊護理師黃祉語呼籲,覺得身體不舒服或是血氧已低於80,建議不要再上山。玉山醫療隊建議遊客,來到高海拔的山區時,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身體,因為水平面每上升百公尺、溫度下降攝氏0.6度,因此來到海拔2500公尺的塔塔加步道時,氣溫起碼比平地下降15度,更何況是3402公尺的排雲山莊,甚至攀登3952公尺的玉山主峰。登山前務必做足體能準備及高山適應的準備,否則很容易發生急性高山症、高山肺水腫、腦水腫和上呼吸道感染,以及頭痛、咳嗽、腹脹、虛弱無力等各種突發病症。除颱風天,出隊率近100%,102年起更提供遠距醫療服務。竹山秀傳醫院統計民國93年到111年的19年期間,到排雲服務站執勤的醫護人員共計1890人次。雖醫療隊成立初期出隊狀況不穩定,但除了民國98年八八風災、99年莫拉克風災及100年至102年排雲山莊整建而中斷服務外,醫療隊從102年排雲山莊整修完畢至111年,除遇颱風或封山特殊狀況無法出隊,出隊率幾乎為100%。此外,96至111年之間,參與玉山醫療的醫護人員支援人數,來自全國的醫師就有306人次、護理人員328人次、其他助理人員435人次,共計1069人次,其中由竹山秀傳醫院的醫護參與超過3成、秀傳醫療體系4個院區支援人力約4成、其他醫療參與人力也近3成。竹山秀傳醫院除玉山醫療隊外,102年起並在排雲山莊安裝定點生理量測機器,量測血壓、 血糖、心跳、血氧、心電圖等,當旅客量測時,透過網路傳輸至竹山秀傳醫院的急診部門,由急診醫師判斷數值並提出醫療照護的建議。這樣的「遠距醫療」在山友或醫療隊有需求時,可以即時獲得對外溝通平台及支援。有意加入玉山醫療隊嗎?請洽 竹山秀傳醫院,或搜尋玉山醫療隊官網:http://www.csshow.org.tw/ysnp。團體獎:竹山秀傳醫院玉山醫療隊成 立:竹山秀傳醫院因坐落在玉山山腳下,肩負第一線守護玉山的醫療使命。有感於在高山的醫療有限,民眾常忽略在高山上的危機、也缺乏正確的登高知識,於民國93年認養玉山排雲山莊假日醫療救護站,並在高山醫療領域,面對環境、人員、設備的種種考驗,為能提供高山即時性的診治,促使「玉山醫療隊」成立。服務事項:● 88年起每年支援玉山高山路跑的醫療救護工作,參與玉管處開山封山(淨山、靜山、近山)等活動,其中89年、101年玉山國際奧林匹克高地路跑活動,活動範圍是新中橫公路塔塔加路段,執行預防選手發生高山症或是身體不適任務。● 93年3月獲秀傳醫療體系總裁黃明和的肯定與贊助經費,促成玉山醫療隊成立,支援玉山排雲山莊之醫療救護業務,11月玉山排雲醫療站正式成立,成為全國最高的醫療站。出隊時程演進:●93年至94年每2周出隊一梯(周五、周六、周日)●95年起開始每周出隊一梯(周五、周六、周日)● 112年梯隊天數三天增加為四天(周五、周六、周日、周一)● 102年在玉山實施遠距醫療,除由玉山醫療隊提供支援外,另在排雲山莊安裝定點生理量測機器,使高山上的民眾或醫療隊有需求時,可以即時獲得對外溝通平台及支援。主要事蹟:● 駐診醫療及緊急救護:對山友給予高山醫療諮詢、病症診斷、量測血壓、血氧、給藥、給氧、緩解症狀、與加壓袋等醫療服務。● 服務延伸:至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轄內唯一原住民部落東埔一鄰(東光部落)進行義診。【看更多得獎者故事】.第33屆醫奉獎系列專題報導(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10-19 退休力.理財準備
有實支實付險就安心?專家教如何檢視目前保單,4招補強退休後的保險
在少子化與高齡化下,我國平均退休年齡較鄰近日本、韓國都早,平均壽命及不健康餘命也創下歷年新高,我們正面臨壽命延長風險、扶養比率上升、團體保險及年金結構變動、個人醫療費用增加、及長期看護需求迫切等問題。儘管政府也越來越關注高齡照顧與安養的相關議題,而國人也多透過商業保險為自我老年經濟安全與醫療照護預作準備,但面對長壽的未來,我們如果想要過著更有自主性與有品質的退休生活,勢必需要先瞭解自我狀況並做好資金的安排。 台灣的健保制度常讓國際稱羨,也讓台灣民眾引以為豪。健保自1995年開始實施後,已近28年,但由於醫療技術日新月異,而社會人口老化與青年低薪所造成之結構問題,健保的財務赤字漸漸浮現。因長期健保總額入不敷出,目前政府經加收二代健保補充保費才稍微支撐,未來勢必需緩步提高健保費率或增加部分負擔等措施,才有機會解決根本性的問題。雖然今年度的健保費暫時不調漲,但是延宕已久的「健保部分負擔新制」已實施,這次新制最大的調整是在門診藥品與急診部分負擔費用的調高,民眾可以多加留意這些變動,但同時也提醒我們,除了健保的保障之外,面對高齡與長壽化的到來,我們需要在財務和保險上預做規劃,才能因應未來之需。如何補強退休後的保險面對健保財務惡化以及長壽下的新增需求,民眾仍可以透過投保若干商業保險,以有效分攤個人的醫療風險,茲提供相關商品與參考資訊如下。1、留意實支實付型醫療險(1)可以涵蓋住院或是手術時,使用到的自費醫材及藥物或是治療等等。(2)過去由於民眾平均壽命未如現今長壽,且就醫之自費用藥、醫療材料、手術費等也沒有如此多之選擇,早期投保之舊型實支實付醫療險大多為「定期非終身」,保障年限至60歲、65歲不等,或是額度相對比較低,不足以概括較高額的自費項目。實務上常見到:投保幾十年卻在真正需要保險照顧的時候,保單卻已到期,另也因為身體狀況,無法再增加投保,只好犧牲部分退休金,自掏腰包。(3)因應目前的市場需求,近年來陸續有保險公司朝向終身的實支實付醫療險來設計方案,畢竟年齡越高,體況愈多,若遇需要治療的時候,如有資源能以新式療法、好一些的醫材,也給未來的自己多些保障和更多的選擇。2、可加強補充癌症健康險 初次罹患癌症的一次金給付,可以彈性應用於醫療費用和無需住院的用藥,特別是健保尚未給付的標靶藥物、自體免疫細胞治療或是基因檢測等。3、注意保單條款手術定義—「概括式醫療險」 有些保單對於雜費定義是將特定的項目列舉出來,如此被保險人需要舉證保險事故發生的原因是否在保單承保範圍內,有些則是概括式條款,涵蓋住院期間所發生的必要的醫療行為,因此要避免發生自費項目不符給付的情形。4、應定期檢視保單 由於保險市場就如同我們的人生,每過幾年就會有些許的更動,醫療科技更是日新月異,相對的保單就不能以不變來應萬變了!如同我們的身體需要定期做健康檢查才能了解現況,定期檢視保單,也是為了確認目前保障是否還適合眼前的風險?這樣才能在事故發生時,得到最完善的補償。如何檢視目前的保單1.可能的問題狀況是:家人幫忙投保、早期的人情保、或是因為生活忙碌久久才有時間整理一次自己的保單,導致常常東一本西一本,有時還會因為搬家而遺失了。2.如果不清楚自己有什麼樣的保單,假若能很確定自己是向哪幾家保險公司投保,可直接致電該保險公司的客服中心,或是登入保險公司的網路會員專區,都可以查詢到過去在該家保險公司的保單。最不會遺漏的方式,就是向壽險公會提出查詢申請(可以透過紙本申請,也可以申辦最新版的保險存摺app,資訊較為全面)。3.可查看的保單資料包含:保險公司名稱、險種分類、保單險種、商品名稱、保單號碼、契約生效日期、保額以及保單是否有效、要 / 被保險人資料、下載保單資料 PDF 檔等。4.建議以現有的保單,委請專業的保險經紀人協助檢視,以了解是否符合個人目前階段的需求。保單整理後,如有與自己認知的保障不同,或有損及權益之情形,便可立即做適當之調整。如何做好退休理財依據勞動部的調查,勞工規退休後的生活費用來源,以「自己儲蓄」占最多,其次為「新制勞工退休金」,「勞保老年給付」居第三(全台過半數者領不到2萬元)。顯示多數勞工在退休金準備的觀念上,並非只單靠政府規劃的年金制度,倚賴自己儲蓄更為重要,且將會一代比一代重要。正處熟齡準備樂退的世代,是否也了解可以運用什麼樣的工具,什麼樣的分配,來達到最大化的效益呢?以下幾點建議提供參考。1.資產配置的重新調整除專業經驗豐富的投資人外,一般而言,在屆齡退休時或退休後,理財方式通常會較壯年期相對保守,以維護財務上的安全和穩定收益。此時我們需要增加固定收益投資的比例,留意適當的資產種類和屬性的配置,才能夠降低投資組合的波動性和風險。2.保障齊全和緊急備用金首先應確保我們有足夠的保險外(包括健康保險、人壽保險和意外險),同時建立一個充足的緊急預備基金,用於應對突發的支出或緊急情況。退休金及備用金需是分別開來的專款專戶,以確保勿因意外開支而動用了退休基金。3.定期提取並持續關注財務狀況如果我們有累積的退休金或退休帳戶,應謹慎管理提取方式,同時避免一次性提取可能帶來的財務壓力。雖然採取保守投資可以降低風險,但仍然需要持續關注和審視我們的投資狀況,及定期檢查和重新評估投資組合。4.考慮債券投資盡量避免如高收益之債券、股票期權等,這些產品可能帶來高收益,但同時也伴隨著更大的潛在損失,建議選擇穩健的政府或企業債券,以獲得固定的利息收益。5.善用利變型壽險利變型壽險與傳統壽險最大的不同之處,在於利變型壽險商品提供「宣告利率機制」,若投資景氣佳、市場利率走升,宣告利率將有機會調升,保戶就能獲得增值回饋分享金。「保證利率」機制能在低利率環境的趨勢下,在投保當下就鎖定了最低的利率,終身保證。「轉年金」機制可讓我們在給付期年年領取,不擔心中斷,鼓勵長壽多活一年多領一年 !「雙豁免」機制可保障我們若在規劃期間發生失能風險,除保險公司幫我們繼續繳保費且保單終身權益不變外,另外有一筆安養金。6.留意資產保全及傳承人生退場後,是不是能用想要的方式,把資源留給我們的最愛?根據統計,財富管理的目標中的前三名為 : 1.增值2.保值3.傳承。最佳狀況是能在靈活支配的同時,資產增長(限額內免稅),因為確定性高、變現性佳,也能達到握有自主權,又能為子女預留稅源的功能(須留意受益分配,目前多以保險金指定、信託及遺囑設定之,甚至可能資金不落地,直接匯入海外指定受益人帳戶等)。備好足夠退休金與保險規劃 退休才有保障就東方人的觀點來看,長壽代表著「好命」,但也有人說,「活的健康又長壽」才是真好命。不可否認的是準備好足夠的退休金與保險規劃,才能過著有保障、健康又樂齡的退休生活。個人的理財需求因人、因階段而異,而退休後的理財與保險尤其重要,建議您根據個人的具體情況,隨時檢視並制定合適的全面性策略,必要時也可徵詢專業的理財顧問、財務規劃師,或是保險經紀人等,讓自己能更有準備的因應退休後的保障。(本文轉載自國立臺北大學高齡與社區研究中心發行之《學老誌》創刊號)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10-19 焦點.杏林.診間
第33屆醫奉獎/南投唯一整形外科醫師陳恒常 走在重建整形的路上 復原外貌更撫平受傷的心
曾任台北馬偕醫院總院主治醫師兼兩個醫療中心主任的陳恒常,風光行走台灣醫界和國際,卻在57歲那年轉身,放下馬偕長達29年的閃亮資歷,從大都會的醫學中心去了南投山城裡的埔里基督教醫院,成為南投地區僅有的專任重建整形外科醫師。埔基的這11年,陳恒常無數次在整形外科醫師聚集的場合被同行關切詢問:南投人口相對稀少,單一位整形外科醫師究竟能做什麼?怎麼活得下去?陳恒常心底有篤定的答案。傳承醫者仁心,外科父子同獲醫療奉獻獎。陳恒常出身嘉義朴子的醫師世家,父親陳天惠受其義父、當地第一代醫師陳天惠影響從醫,曾獲選第八屆醫療奉獻獎,所主持的外科診所,是朴子、布袋、東石、北港一帶醫術最好的。陳恒常在診所長大,「從小就站在椅子上看父親執刀。」四兄妹出入診間像走廚房,父親常開玩笑說要指定他們以後一人一科。耳濡目染下,四兄妹全踏上從醫之路。陳恒常身為長子,原本想要承繼父親衣缽選擇一般外科,但考慮當時大規模醫療院所逐漸普及,地區性外科恐將式微,而且他愛創意思考,想更深入鑽研專門領域,最終選擇了整形外科。專注於燒燙傷、顱顏畸形治療,創立兒童燙傷基金會。高雄醫學大學時期,陳恒常專注於燒燙傷、顱顏畸形╱骨折、慢性傷口及褥瘡等以重建整形為主的治療,也因宗教信仰,立志照顧弱勢族群,時常利用寒暑假參加山地或外島的醫療隊,到各偏鄉地區義診。1981年醫學系畢業後,陳恒常進入台北馬偕醫院,完成整形外科訓練,成為獨當一面的主治醫師,並赴美在紐約大學醫院顱顏中心進修,又出任馬偕燒傷中心主任、 國際醫療中心主任。他對外也很活躍,參與推動創立我國兒童燙傷基金會;拍攝「沖脫泡蓋送」宣導影片;甚至自費自假至海外義診,泰北部落、西非、中國雲南、四川,都去過。醫學美容颳起風潮,成了賺錢的金雞母。台北馬偕也在2000年由整形外科成立醫學美容中心,陳恒常卻沒感到雀躍,反而想起「到有需要的地方去」的習醫初心,2012這年,他投身南投山城。捨醫學中心到南投山城,讓高齡者活得舒適有尊嚴。「到埔里行醫是緣分,更是神的指引與呼召。」陳恒常回憶當時埔基院長趙文崇將卸任,陳恒常在朴子長老教會的師母是埔里人,告知他埔基在徵院長,建議他嘗試,而他曾受埔基創院院長謝緯感召,謝緯胞兄的兒子又是他同學,重重關係下,陳恒常決定投出履歷,從5名應徵者中脫穎而出。在埔基,除了門診、開刀等工作,陳恒常也指導醫學生在院內短期見習,前往當地社區醫療實習,或去山地部落宣導衛生教育、基本健康檢查及諮詢。南投因人口結構高齡化,整形外科常見的手術是皮瓣手術,多是為了治療臥床出現的褥瘡。對同行而言,健保給付不多,又缺挑戰性,做的意願不高,陳恒常卻樂此不疲,因為他只單純的「想幫忙」,希望能讓高齡病人活得更舒適且有尊嚴。專程至台北商借器械,幫顎裂小兄弟動手術。深耕偏鄉越久就越清楚城鄉差距、就醫不便等醫療困境。陳恒常記得有一對山地部落小兄弟先天顎裂,導致語言障礙,影響人際溝通,但南投沒有相關醫療設備,到外地就醫少說要4小時車程,家長因而放棄,沒讓孩子治療。陳恒常為了這對小兄弟,竟專程去台北商借必要器械回埔里幫他們開刀,成功在偏鄉完成醫學中心也難得一見的顎裂及帆咽閉鎖不全手術,並在當地接受語言治療。還有一對年僅7歲、6歲的馬家小姊弟,2014年全身面積50%深度灼傷,但中部醫療資源不足,只能往南、北部大型醫院送,與死神搏鬥3個月才脫險。隔年又因新北發生「八仙塵爆」,大量燒燙傷病患帶來嚴重的排擠效應,小姊弟安排不到機會可持續復健治療。陳恒常親自前往小姊弟家中,評估兩個孩子的狀況後,決定應用過去在馬偕醫院燙傷團隊的照護經驗,讓他們在地接受疤痕重建治療,不必再舟車勞頓,孩子也得以在熟悉的環境中穩定成長與復原。挺進烏克蘭戰地,伸援手也讓醫療扎根。陳恒常也沒忘了國際醫療,除協助外國人在台就醫,更曾赴布吉納法索、泰國曼谷等地醫院建置醫療系統,今年甚至冒險遠赴烏克蘭,醫治在戰火中爆炸受傷的患者。陳恒常在國外面對重建整形需求時有一特色:更傾向不要全由他動手做,而是盡可能從教育著手,直接在當地教學,甚至協助當地醫師到台灣、美國等地受訓,讓醫療技術在當地扎根。陳恒常對於整形手術有他獨特的哲學。譬如整形外科過去的觀念,是補皮、縫合、皮瓣、顯微手術等由簡而繁的進行重建,但陳恒常認為,基本動作學精準後,在執刀上應該要有邏輯,不必複雜化,而是更要「以病人的利益為最大考量」。他同意「同一個問題,不同人可能有不同方法」,但不該是為了賺錢去開複雜的刀,應該以病人的需求及角度思考:做什麼對病人最好,有沒有能讓病人不用花大錢,又縮短不能工作、上學的時間,或縮短住院的時間,以及有利於往後治療或預後的作法。不只處理患者外觀問題,更要治療受傷的心。有越來越多整形外科醫師朝醫美發展,陳恒常說,有人說整形外科是「拿刀的精神科」醫師。以前的整形外科沒有醫學美容這塊,現在「有市場也需要人才」,但不差他一個。對於各項新穎的醫美技術,陳恒常倒是仍樂於了解新知。有些人為追求個人對美的極致追求,願意花錢受罪開刀,陳恒常說這沒有不對,只不過不是他想做的。他只想秉持初衷,專注在以重建整形為主的治療上,他想解決的不僅是患者外觀上的問題,更要治療患者受傷的心。陳恒常已卸下院長職務,專任臨床。既然家人支持,他就盡力發揮所長,繼續做讓自己感到快樂的事。好奇南投唯一整形外科醫師能做什麼嗎?「當你全心全意想做好一件事的時候,全世界都會來幫你,」這是陳恒常的答案。個人獎:陳恒常年 齡:68歲出生地:台北市學 歷 :高雄醫藥大學醫學系、美國紐約大學NYU醫院顱顏中心擔任clinical observer進修現 職:埔里基督教醫院整形外科主任醫師經 歷:台北馬偕醫院總院整形外科主治醫師╱燒傷中心主任╱國際醫療中心主任、中華民國兒童燙傷基金會(CBF)董事、國際燒傷醫學會(ISBI)西太平洋區域代表、台灣世界展望會董事、埔里基督教醫院院長主要事蹟:●推動全國兒童燒燙傷防治,拍攝「沖脫泡蓋送」宣導影片。●投入偏鄉醫療,深耕南投山城,是唯一專任的重建整形外科醫師。●參與海外醫療,曾至泰國、中國、西非,今年遠赴烏克蘭義診。【看更多得獎者故事】.第33屆醫奉獎系列專題報導(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10-19 養生.家庭婚姻
家裡窮從小吃不飽,長大被討孝親費!兒子:又沒拜託你們生我 養兒防老已過時,提早為老後做6點規劃
養育下一代實屬不易,許多老一輩心中「養兒防老」的觀念根深蒂固,會生很多小孩把他們拉拔長大,等自己老了後再要求孩子替自己養老。這乍看之下沒什麼問題,但一名網友表示,自己出生在條件比較差的家庭,自幼常常三餐無法溫飽、也沒錢讀書,小小年紀就去打工賺生活費,長大後卻被父母以「辛苦養大你要回報」為由,要求上繳一半薪水當作孝親費,讓他無奈表示「又沒拜託你們生我!」。而現代許多年輕人也不認同養兒防老觀念,認為沒錢就不該生小孩,不要用舊時代觀念道德綁架下一代。你認同養兒防老嗎?元氣網在臉書粉絲專頁詢問大家意見,引起大批網友回覆看法。你認同養兒防老嗎?老一輩心中「養兒防老」的觀念根深蒂固,有些長輩生小孩後雖然有辛苦扶養小孩長大,卻沒有替自己的老後做打算,把自己老後寄託全押在小孩身上,但若不幸遇到不孝子,可能養兒防老不成反被「養兒啃老」。對此許多網友表示沒錢就不該生小孩,除了養兒防老外,長輩也要多對自己的老後做打算。部分網友反對養兒防老。「台灣薪水那麼低,若是結婚再生個小孩,負擔很重怎麼給孝親費!」、「老一輩生孩子只是為了防老」、「優生學,自己苦就算了,不要製造麻煩,也苦了下一代」、「現在社會低薪自己都快死了,無奈」、「實話不好聽,但是卻是大實話,現在選擇不生的人為什麼多了,因為懂的選擇生子是父母自己的責任和義務,不是拿孝來壓榨下一代的人也多了,父母可以選擇要不要生,但小孩沒辦法選擇父母」。也有部分網友支持養兒防老。「人要感恩才有福報」、「有沒有錢是一回事,既然來到這個家庭,父母含辛茹苦,把我們養大,長大後要學會感恩!並回報父母恩」、「以前父母再苦再累,都是想著兒女,反觀現在年輕人,自己吃大餐,和朋友聚餐,看電影,手機一支比一支好,吃喝玩樂,這都不是錢嗎?一說要奉養父母,就處處沒錢,斤斤計較,想想父母的不易吧」、「父母沒什麼功勞也有苦勞,自己心存感恩,就不會埋怨能力多少就給他們多少支費,那才是為人子女的榜樣!」、「家裡窮不是父母的錯?没有一個家長,願意讓自己小孩吃不飽飯!」、「做人要有感恩的心」、「父母生下你是讓你看見世間的美好」。有網友表示沒錢就生小孩是階級複製。「沒錢真的不要生,養小孩不是那麼簡單的」、「不要讓上一代的貧窮階級複製到下一代」、「窮人真的不應該生!小孩不是你的延續,也不是養老機器,他們應該擁有至少不要拖累自己的起跑線」、「自己已經過的很苦了,不要在生小孩讓小孩一起跟著苦,不然生了叫小孩一起苦,小孩還會埋怨你把他帶來這世上一起吃苦」、「經濟能力弱者避免製造包袱,經濟優渥者不妨增產報國一下」、「家窮還一直生孩子,生了才來出賣。說孩子能帶財,窮的鬼要拖去了。孩子國小畢,苦的是孩子的未來,吃頭路永遠是底層。」、「真的沒錢跟重男輕女的都別生,我就是受害的那類,父母只顧自己的自私要有兒子,女兒只給吃睡長大還要還債,別造孽了」、「雖然不是絕對,但窮人家的小孩用一生治癒童年的比例比有錢小孩高太多了」。提早為自己的老後生活做6點規劃退休規劃是一個重要的生活議題,不論是否認同「養兒防老」觀念,以下是一些建議,可以幫助個人提早對退休老後生活做計劃,減少對子女的負擔:1.個人財務規劃:提早開始儲蓄和投資,以建立退休基金。這可以包括投資個人退休帳戶、股票、債券、不動產等。諮詢專業理財顧問,確保你的財務計劃符合你的人生目標。2.適當的風險管理:購買適當的保險,包括健康保險、人壽保險和醫療保險,以減少醫療費用和長期照護的負擔。3.生活成本控制:維持節儉的生活方式,控制生活開銷,適應自己的財務能力,這有助於積累更多的儲蓄。4.規劃退休生活:想像退休後的生活,包括休閒活動、旅遊、社交生活等。預先列出退休後的費用,並做相應的儲蓄。5.了解社會安全網:研究國家的退休金制度、社會福利和其他可用資源,確保你充分利用這些機會。6.溝通和家庭共識:如果你有子女,及早與他們討論你的退休計劃,以確保家庭成員對彼此的期望達成共識。提醒您退休準備千萬別忘了要納入「醫療費用」,才不會老了不幸生病時,臨時需要大筆醫藥費卻無法支付。無論你是否認同「養兒防老」觀念,都應該明智地規劃自己的退休生活,以減少金融風險,並確保自己的經濟穩定,這也有助於減輕子女的負擔,讓他們更能追求自己的生活目標。延伸閱讀:.年輕人為何不敢生小孩?眾人點破3原因:養兒防老觀念害慘年輕人.李安:「我從不教孩子孝順」,孝順是一種情緒勒索? 面對情勒6方法解套.富養VS窮養,親眼見證階級複製!網友嘆:小孩不是你的養老機器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10-17 醫聲.癌症防治
找癌症治療、飲食、輔具、就業資訊?可以找「這3個」管道!
癌症蟬聯41年國人十大死因之首,但醫療科技進步,癌友存活率延長。國健署癌症防治組組長林莉茹表示,癌友自醫院返回社區,可透過「癌症資源中心」與104家合作醫療院所進行諮詢,也可藉「台灣癌症資源網」查詢相關治療、飲食、輔具及就業資訊,盼在資訊提供、心理支持、資源取得三大面向,讓癌友返家盡速恢復正常生活。2022年衛福部統計指出,因癌症死亡人數約5.2萬人,占總體死亡人數25%,其中87%罹癌死亡者為55歲以上。不過,隨全球藥物及醫療科技的進步,罹癌存活率與生活品質顯著提升,國健署癌症登記資料顯示,全國罹癌者5年存活率從2005至2009年約50%,提高到2016年至2020年約62%。癌症患者存活率延長,也凸顯出如何協助癌友重返回家中及社區的議題。林莉茹表示,癌友及家屬可至台灣癌症資源網,依照個人的需求查找有關治療、副作用、假髮或補助的資訊。國健署也與癌症希望基金會合作,共推癌症資源中心,現有104家醫療院所參與,每年有超過12萬癌友家庭使用服務。國健署長吳昭軍表示,癌友要能順利完成治療並返回社區,重點在於了解疾病、治療時間及副作用及如何照顧的「資訊提供面」、接受罹癌心理衝擊的「心理支持面」,以及適應經濟與生活改變的「資源取得面」。盼提供相關照護資源與服務,讓癌症患者可順利返回社區,提升生活品質。林莉茹也說,癌症患者及家屬可至合作的醫療單位詢問,希望能對癌友在治療或回歸社區上能有所幫助。癌症資源中心名單:https://pse.is/3lqz36 台灣癌症資源網:https://www.crm.org.tw/癌症希望基金會線上諮詢:https://pse.is/3lvaue
-
2023-10-16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暖陽在心間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醫學生對病人與家屬的感激」。他們真誠地道出開始踏入病房實習,與病人與家屬的互動,學到課堂或教科書所學不到的、成為良醫不可或缺的經驗。我忍不住抄錄幾段醫學生真誠的道白:「未來路上我也會持續精進自己,有一天我也終將獨當一面,不被忘記的將會是在我臨床學習生涯的起步時,一位病人為我上了一堂珍貴的、有關生命韌性、有關醫病互動、有關信賴與無私提攜的人生課。」 「我始終相信一個病人能帶給醫學生的學習不僅限於疾病的知識,病人對於生命的態度、發病過程的情緒、認知變化,就我們旁觀者而言,都將帶來不同的衝擊。」 「身為醫學生的我,從病人身上學習到的永遠不只疾病本身,而是病人因信任願意敞開、分享這段辛苦難受的回憶,使我可以藉著陪伴,學習同理病人的情緒及所經歷的生命試煉,而踏上成長為一位全人關懷醫生的道路。」「聽其輾轉就醫的故事,我設想他過去數年間歷經複雜的情緒轉折,可能從驚訝、否定或憤怒,到如今能平靜微笑著向我展示消瘦冰冷的雙腿,樂觀釋懷和無奈接受或許只是一體兩面。病因不明對醫生和病人來說都是不樂見、折磨人的事,這次照顧陳伯伯的過程我並未學到哪個病的典型特徵,但留下的印象卻比其他診斷明確的案例更深刻。」真誠地盼望社會大眾能因為感動、瞭解醫學生臨床實習的重要而踴躍參與醫學教育。窗外盛夏的驕陽如炙,窗內的神經科病房卻依然在白潔的燈光下,不見四季流轉綠茵蟬鳴的雀躍,反而透露著寧謐、秩序與一絲絲不安的緊繃。多少年的光陰裡人來人去,無數病人家屬的歡欣與悲慟雜揉著一代代醫師與醫學生們身影奮鬥的雪泥鴻爪,在病房靜佇的時空中凝鍊成了無言的肅穆與悄然的見證。時光流轉,又是個新的學年,新的病人、新的醫師與醫學生,也將在同一個場域中,繼續交會互放著對彼此而言獨一無二的光亮。「楊先生,你好!我是這個月的實習醫學生,您今天身體感覺還好嗎?」剛升上大五初入臨床實習的我,持著生澀的語氣便開始了與我主要關照病人楊先生的第一次接觸。每個實習醫學生來到病房,都會分配到一個主要病情追蹤的住院病人,觀察並練習入院病史詢問、身體診察、後續檢查與治療等一系列的臨床醫療照護流程,過程中也會持續地與住院醫師、主治醫師進行多次的病情討論與思維推演,期待能在實務互動中慢慢在專業上與心態上茁壯為一個術德兼備的好醫師。事實上,踏入病房前,住院醫師也早已與我進行了初步的病史討論,楊先生的病史可謂相當罕見:除了這次入院的不明原因脊髓炎致下半身癱瘓外,他也有肺癌併發罕見肌無力症候群及中風、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病史。看到這樣龐雜的資訊心中不禁打一寒顫,倘若是一般人經歷如此多量的不幸與磨難,灰心喪志乃至於棄絕人世者定當大有人在,而身為一個初出茅廬的醫學生,我如何能有足夠成熟的智慧與心態來承接病人可能的大量負面情緒?然而,出乎預想的是,楊先生並沒有因為一連串不幸健康事件而在心態上被擊倒,反而大有千磨萬擊還堅勁、愈挫愈勇之勢,中氣十足地向我娓娓道來其特殊的病史,如何由一個健康的商人一夕間進展到中晚期肺癌併發四肢肌無力,奇蹟似地在醫師積極機警的縝密檢查與治療而完全康復後,又是如何突然再次進展至下半身癱瘓的情況。言談中除了病情之外,楊先生提及最多的便是對主治醫師充分的支持與信任:若過去主治醫師因考量檢查的侵入性與病情的罕見性而並無與之充分討論並安排深入追蹤檢查,便無可能確認定位出肺癌病灶,進而在積極試驗治療中得以痊癒,也便不會再有任何後來人生的點滴故事。另外,在經歷自身的罕見病情後,他也深刻體認實證經驗作為醫學之本的重要意義,尤以罕見病例的治療在經驗上的累積更為緩慢,因此假如他能以一個病人人師的身分,向主治醫師身邊的住院醫師、實習醫學生們分享他的罹病經驗,給予實例表現的身教,則終有一天會有更多成熟的醫師能夠在面對類似罕見的病情時有所經驗上的依循與參考,不啻亦是另一種盡己所能造福社會之舉。與楊先生的對話中便是如此滿溢著對醫師的感謝、對生命再一次機會的豁達開闊,以及對於醫病互動教學相長的深刻體悟,至此我小小的心頭便湧上一股暖流,原先預期陰霾蔽天的沉重情緒悄悄揮散,病房外的豔陽彷彿也在病人的信任與無私分享中照進了心底最幽微的一隅。或許,我與楊先生的兩條生命軌跡,終究只有這近一個月的交錯重疊,但我確信我將永遠銘記著,曾有那麼一個對生命充滿熱情的鬥士,在經歷數次反覆的重大不幸後,依然帶著笑容與自信擁抱每一天的開始,依然在醫病溝通的互動過程中對醫師專業的判斷與治療表現珍貴的信任,依然在床邊教學上願意給予醫學生們細心耐心的病情講述與實例指點。一切一切於我這個年輕的醫學生而言,實是備感感激與幸運,未來路上我也會持續精進自己,有一天我也終將獨當一面,不被忘記的將會是在我臨床學習生涯的起步時,一位病人為我上了一堂珍貴的、有關生命韌性、有關醫病互動、有關信賴與無私提攜的人生課。責任編輯:吳依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