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3-17 新聞.元氣新聞
搜尋
溝通
共找到
2368
筆 文章
-
-
2022-03-17 新聞.元氣新聞
部分負擔調整預告出爐 大醫院領第二次後慢箋免付百元
健保部分負擔調整出爐,衛福部今正式預告調整方案,包括急診、藥品、慢性處方箋、檢驗檢查均有所調整。健保署原方案為到大型醫院領取第二次、第三次慢性處方箋,需加收部分負擔100元,最新預告版本為確定不收。在檢驗檢查部分負擔部分,基層診所、地區醫院的起徵點從原先規畫的100元,調升至500元,超過500元,才需多收一成,最多收取一百元。此方案預告14天,預計5月前正式上路。至於,急診部分負擔原規劃檢傷分類第四、第五級患者,若到醫學中心、區域醫院急診就醫,將多付800元、600元部分負擔,這部分維持原案。檢驗檢查費用方面,將依分級醫療收取,如基層診所、地區醫院檢驗檢查費用500元以下免收,而500元以上則依費用10%收取,上限為100元。區域醫院則依10至20%比率收取,經轉診上限為150元,未經轉診為300元;醫學中心經轉診上限為200元,未經轉診為400元,據了解,調整原因為許多基層診所、地區醫院主張,檢驗檢查為多是服務偏鄉民眾,若起徵點為100元,將造成弱勢民眾就醫障礙,因此起徵點調升至500元以上。藥品費用方面,於基層診所、地區醫院一般藥費為100元以下免收,而100元以上則依藥費20%收取,上限為200元,而醫學中心、區域醫院一般藥費依20%比率收取,上限為300元,第一次慢籤領取費用比照一般藥費。此外,健保署原規畫方案為,到大醫院領取第二次後慢性處方箋需加收部分負擔100元,而最新預告版本為確定不收,一旦收取影響人數預估高達700萬人。衛福部長陳時中為順利推動健保部分負擔調整,2月底、3月初積極與健保會醫界人士、付費者代表及民間相關醫療改革及監督健保團體會面溝通,如今預告公布後,顯見陳時中多納入醫界意見,不僅取消到大醫院領取第二次後慢箋不收費,基層診所、地區醫院檢驗檢查部分負擔起徵點也提高。醫界人士表示,衛福部是從善如流。「健保資源有限,民眾已認知使用者付費的觀念。」新光醫院副院長洪子仁說,健保部分負擔調漲歷經兩年多,民眾多已體認到健保資源有限,可能必須多付一點錢,讓大家更加珍惜健保資源,這次雖然取消到大醫院領取第二次後慢箋部分負擔,但或許往後可以再討論擬具共識,相信大家對調整方案都是予以支持。
-
2022-03-17 癌症.抗癌新知
需要化療代表已經癌症末期?化療一定會讓頭髮掉光?醫師替你破除4大化療迷思
癌症長年來高居國內十大死因首位,現在治療的方式愈來愈多元,然而許多病人提到化療就很恐慌,因為聯想到嚴重難耐的不良反應,或是和癌症末期畫上等號。藥害救濟基金會訪談高雄長庚紀念醫院血液腫瘤科吳佳哲醫師,破除臨床上常見的化療迷思,他強調化療在癌症治療扮演重要角色,與醫師正確溝通,了解使用化療的時機與注意事項,才能有效抗癌。癌症化療的四大迷思迷思一:使用化療代表疾病已經到末期?化學治療是利用化學藥品來摧毀或抑制癌細胞,是癌症的治療方式之一,醫師會依據癌症的種類、腫瘤的分期來選擇不同的治療方式(例如手術、放射治療或化學治療),以及選擇不同的化學治療藥品。例如開刀主要針對局部處理,若腫瘤已經離開原發部位,甚至轉移到其他器官,就必須藉由化療做全身性治療;然而像白血病這類血液癌症,化療則是治療的優先選項,而且反應非常好。因此,並非癌症末期才使用化療,現在,化療甚至普遍運用在早期癌症來增強手術的效果:比如在手術前先做化療,讓腫瘤縮小以增加手術成功率;對於乳癌或肺癌這類容易轉移的癌症,手術後追加輔助性化療,可降低日後腫瘤轉移或復發的機會。迷思二:化療的不良反應一定會讓頭髮掉光?化療是透過化學藥品阻斷癌細胞的生長,讓癌細胞凋亡,但同時也會傷害到正常細胞,常見不良反應包括大量掉髮、嘔吐、口腔黏膜破損等。其實不同化療藥品產生的不良反應不盡相同,以乳癌為例,俗稱小紅莓的化療藥品(doxorubicin)打1至2個療程後,掉髮的發生率幾乎100%,但使用另一個化療藥品vinorelbine(如:溫諾平、威若賓),其不良反應主要為白血球低下及腸胃症狀,但幾乎不會嚴重掉髮。病人可以和醫師先溝通最擔心什麼不良反應,在達到治療效果的前提下,有機會選擇適當的治療方案,以避開特定不良反應的藥品。迷思三:化療一定要住院才能治療?早期鉑金類化療藥品可能造成嚴重的嘔吐不適,病人會非常虛弱,往往需要住院;但現在有許多藥品可大幅降低嘔吐的不良反應,因此做化療未必一定要住院,而是視病人的身體狀況而定。又如大腸直腸癌患者使用5-FU化療藥品,由於要持續輸注24小時甚至48小時,早期必須要住院治療,但現在可選擇用化療奶瓶(攜帶式化療輸液器),可以隨身進行化療,病人仍可兼顧工作或是家庭照護,進而提高生活品質。迷思四:化療過程感到不適只能勉強忍耐?化療的療程雖然有預估計畫,但往往隨病況變化去調整治療步調,醫師會定期替病人抽血監測,若預期繼續用藥可能產生併發症,就會延後治療或暫停治療。有些不適感是很主觀的,像是化療造成的疲倦感,醫師很難明確知道有多嚴重,建議病人可以透過症狀的描述,讓醫師去評估如何調整治療方向。事實上過程中若有任何難耐的不良反應,都可以跟自己的主治醫師討論後續治療要如何調整,例如施打劑量減少、延長施打頻率、抑或是單純處理不良反應就好,醫師會在療效與不良反應當中去取得平衡。治療選擇由醫病共同決策 維持體重助抗癌吳佳哲醫師強調,罹癌後的治療選擇需要醫師與病家共同討論,除了衡量有哪些治療武器跟可能面臨的不良反應,還要考量病人年紀、身體狀況、疾病別、器官剩餘功能等,才能量身打造最符合需求的個人化醫療。他建議病人做化療時放輕鬆,比如有些針劑一次要打3小時,可以帶本書去看來轉移注意力,更重要的是要讓自己維持體重及體力,這是抗癌基本的要件,因此如果治療後味覺變得不好,未必要堅持清淡飲食,而是要想辦法讓病人能正常吃飯,比如吃些重口味食物增加味道,或是採取少量多餐的方式。如果真的吃不太下去,才退而求其次藉由配方營養品來補充。若有醫病溝通的相關疑惑,歡迎瀏覽醫療爭議關懷資源專區或洽詢醫療關懷諮詢專線:(02)2351-0740。
-
2022-03-16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回首四十載與命運拔河的歲月,展望未來自閉兒被關注的社會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自閉症」。一位特教老師分享自己如何照顧兩位自閉症子女的經驗與期待;一位自閉症孩子的母親分享自己與一些家長共同組成病人團體,開啟與公部門斡旋的的各種心得;台大醫院宋維村醫師以多年研究、教學與照護這種病人的經驗,寫出這篇幫忙社會大眾以及醫療團隊更了解「自閉症」的文章。希望他們的共同努力,可以使促使社會大眾更了解過去以為「可望不可即」的「星星兒」,並給予支持。【延伸閱讀:醫病平台/一個特教媽與兩個自閉症孩子的故事】【延伸閱讀:醫病平台/自閉症是神經發展多樣性的表現】1945年中日戰爭結束,稍有能力的家庭想方設法送子接受教育,窮困家庭的優秀青年大都考上免繳學費的師範學校,而有心智障礙或感官障礙者幾乎進不了學校大門,家有障礙者的父母為顧及顏面會盡量隱藏而不被發現,有的甚至用籠子關了起來,有的就任其四處流浪被兒童追逐、戲謔。左鄰右舍偶有人竊竊私語,卻沒人會同情或關心,在當年的價值觀真的是一件不名譽的事。1981年一個先天有障礙的自閉兒闖入我的世界。他的眼睛不看人不理人,無言無語成天沉迷於旋轉的物品,一副與世隔絕的怪樣子,我無法面對一個有障礙的孩子,只能怪天怪地怪自己前世是否造了孽?佛徒說:是「因果報應」公公說:「祈求神明保佑,孩子會變好。」老公說:「大隻雞慢啼。」不管怎麼說我總是心亂如麻,終日以淚洗面,負面的情緒更沾滿了哀傷的心靈,理智告訴我孩子無辜,我也無辜。1983年從醫學寶典看到「早期發現,早期療育,預後良好」的立論依據,才兩歲就送進日托中心接受訓練,天天等待奇蹟出現,但日子一天天過也看不到進展;要駕馭一個小小孩只不過是吃喝拉撒、開口說說話、學學生活本能,但孩子的障礙程度卻難以突破,有天負責的老師建議我北上至台大醫院日間病房,幸運地得到由宋醫師給的一帖良藥:「馬上要一對一的密集訓練。」不到半年光景就看到一線曙光,光只是開口說話的動機,就足以讓家人雀躍不已。俗語說「同病相憐」,這可是一群與命運拔河的家長最好的解藥。1989年我與大高雄地區幾位求助無門的家長組成「高雄市自閉症協進會」,開啟與公部門斡旋的途徑,跟隨宋醫師倡議將自閉症納入「殘障福利法」,並緊跟劉俠女士倡議立法增加社福預算而撬開社會福利大門的經歷。義務教育的普及並未嘉惠身心障礙者,尤其是伴隨情緒障礙的自閉兒。我兒得力於宋醫師的輔導評估可進普通班,在融合的教育環境,費心改變老師的觀念,指引老師如何帶領學生幫助自閉兒。當年的自閉症學生猶如燙手山芋,從普通班丟到特殊班;特殊班丟到啟智學校。家長團體洽借學校場地辦理特殊教育或親職溝通講座時,亦遭學校高層的奚落,對自閉症家庭的不友善,讓自閉症家庭遭受第二次的傷害。老師害怕自閉症學生也是情有可原,高雄市教育局基於實情,特別委託家長團體培訓自閉症種子老師,歷經三個階段後也成立自閉症資源班,教學問題逐漸有解,俟特教法修法納入自閉症類,後來才有普遍的師資。自閉兒的行為模式千奇百怪。椅子沒排好,他會去排整齊或者你翹腳他會走過去把腳扳好,是好意但會嚇到別人;有的會直盯著喜歡的對象傻笑(常常不會分歐巴桑或小姐)引起他人的不舒服,口語表達不足的可能緊貼或依著對方,拉小手或熊抱。還有的聽了廣告詞喜歡上成人紙尿褲,趁機跑進安養中心拿幾塊紙尿褲塞進背包而被當成現行犯處理。前年有位在外工作自閉症青年看到女生亮晶晶的鞋子,因為喜歡而俯身觸摸,當下被懷疑性騷擾,女生就糾眾毆打他。一般人對自閉症者認識不足,無法理解行為背後的意義,而其特殊癖好所衍生的行為問題造成社會事件者屢見不鮮。即便星星兒的世界難以企及,仍不乏經由教育、家庭、社會合力而融合成功的例子。住屏東的小文,剛入學在座位上半分鐘都待不了,普通班老師招架不住,屢次抗議校方的安排,心理處於歇斯底里的狀態,經過團體出面溝通輔導後,老師調整接納的心態,再由專業老師的介入,家長的努力陪伴。小文的轉變讓老師刮目相看,如今小文已是小有名氣的藝術家。自閉症者因先天上大腦神經系統損傷,好像被鎖進了密閉的空間,為了打破那道牆,為人父母者莫不竭盡所能,耗盡財力、物力、精力,堪稱無所不用其極,還經常幻想著,有一天能翻轉命運,可是等啊等啊,無法等到那一天的到來,因而開始未雨綢繆在西元2000年集資成立「星星兒社會福利基金會」,針對自閉症者的成年後的人生,希望孩子未來有尊嚴的過好每一天。三十多年來在倡議路上,見證政府在身心障礙政策上的修正蛻變。從早療評估系統、特殊教育個別化合併融合教育的方向、社會福利多元化服務的安置模式、職訓及就業方案的促進,種種為身心障礙者量身訂造的政策,對障礙者的助益顯而易見,且有目共睹。唯獨對自閉症者特殊障礙特質,尚未發展特別解決方案。近十年來,陸續接觸離開教育體制的成人自閉症者,空有就業能力卻未能融入就業市場,多數還殘存情緒行為困擾而不易被雇主接納;如果與其他身障者相較,自閉症者成功的就業率真是少之又少。職訓局如能有一至二年的職訓課程,針對自閉症特質而設計擘劃,其實會創造有潛能的自閉症者的就業機會。桃園有家科技大廠晉用十多位高功能自閉症者,負責影印機的品管工作,另聘兩位諮商心理師就近輔導,結果為企業創造極佳的業績。有些自閉症者擁有天賦異稟的音樂、繪畫才能,經過家長組織,數十年有家長陪伴的努力學習,已經培養出稍有自食其力的技能,勞政單位應支持以非典型就業的模式,給予支持性就業輔導的人力,但現況是沒有支持系統,無法減輕家長的負擔。一直很納悶為什麼歷經二十幾年從早療、特殊教育、社會福利的雕琢,仍無法讓大部分的自閉症者有更穩定的情緒及具備融入社會的條件,這或許是老師專業工作人員及家長要深入探討的課題。台灣已加入「國際身心障礙權利公約(CRPD)」,公約的目的是要保證身心障礙者跟其他人一樣,有相同的權利。身為家長莫不期待,我們的社會大眾都能秉持平等的人權概念,讓子女能生活在不被歧視的社會。而實際上伴有嚴重情緒行為的自閉症者,在尋找安置機構往往都碰一鼻子灰,所以期許政府正視自閉症及其家庭困境,成立情緒行為中心或中途之家,並投入自閉症相關研究。無論如何,我們期盼社會大眾對這群星星兒有更多的認識、關懷與接納。很多父母真正擔憂的是「自己老了、走了」,孩子還能在社區自由自在的生活嗎?
-
2022-03-15 養生.家庭婚姻
催生、不尊重媳婦⋯韓國婆婆是大魔王?大S再婚考驗才正開始!
一通橫跨了20年的電話情節,大S再婚許多網友直呼劇本都不敢這麼寫。然而比較理性的網友,再看到大S再婚對象家庭時,都認為也許考驗才正開始。因為具俊曄不僅和媽媽同住,據傳,大S的新婆婆具媽媽,是一為超級傳統的韓國媽媽!大S再婚的消息一傳出來,隔日老公具俊曄馬上搭飛機來台,就為了見愛妻一面,這樣的行動力與20年的初戀情,也讓大家直呼好浪漫!但大S在上一段婚姻曾說過,婚後的生活並不是粉紅色泡泡,大S至今都尚未與新婆婆見上面,異國戀本就會因為文化差距,而在相處上有更多需要包容、適應的地方。異國戀+婆媳問題 大S再婚,網友全都捏把冷汗有網友找出具俊曄媽媽,好幾年前上韓國相親實境節目《戀愛的滋味》中的舉動,都很替大S擔心,作風相當傳統的新婆婆,是否會因為文化差異,遇上嚴重的「婆媳問題」。.婆婆與配對女嘉賓一起吃飯,全程嚴肅無表情節目環節中,具俊曄與一名麵包西餅店的女嘉賓配對成功,具媽媽親臨現場與「準媳婦」會面並一起吃飯,但全程表情冰冷、不苟言笑,讓氣氛相當嚴肅尷尬。.婆媳同住,生活勢必有摩擦具俊曄目前和媽媽一起住在漢江第一排的豪宅內,由於具媽媽個性相當傳統,幾乎每一餐都是她親手熬煮,也會準備早餐給具俊曄吃,未來如果大S到南韓去,三餐、生活習慣⋯⋯肯定都會成為一大挑戰。.新婆婆抱孫欲望強,封肚大S恐卡關當初為了生孩子差點連命都沒了的大S,育有兩子後,未來也不打算生小孩。但具媽媽在去年綜藝節目《ON&OFF》上當眾催生,向兒子說「你現在生孩子的話,60歲時小孩就上小學了!」可見非常嚮往抱孫的未來。韓國媳婦認證:韓國婆婆真的「毛」很多韓國婆婆為什麼令人聞風喪膽?曾有位韓國媳婦用自己的親生經驗出了一本書,書裡詳細記載了「韓國婆婆的奇耙行為」,連身為韓國人的自己,都感到不可思議。.婆婆像班長,媳婦得按時回報家庭狀況因為重男輕女的文化在韓國根深蒂固,婆婆便曾要求她得對老公使用尊稱。且「孝順」這件事,完全與男人無關,必須由媳婦全權負責。婆婆三不五時會打電話給她,詢問兒子、孫子的狀況,此外也要求她必須照三餐問安,回報家裡狀況。.韓國媳婦惡夢:祭祀、拜拜每到祭祀、拜拜的節日,就是韓國媳婦惡夢的開始,韓國婆婆很愛叫媳婦負責全部祭拜事宜,祭祀用品、參拜後全家的三餐……全都必須由媳婦親手打理,耗費的時間24小時都不夠用,但老公只要悠閒的在旁翹腳看電視就好。具有些韓國媳婦說,如果祭祀的東西準備不夠好,沒有達到婆婆的標準,還會被當場痛罵⋯⋯.媳婦和親家,地位永遠低一等很難想像韓國的重男輕女文化,不僅是針對媳婦,更會延伸至媳婦家人們。許多韓國婆家都有瞧不起娘家的心態,而娘家人都會有一種觀念「只要自己女兒能受公婆寵愛,爸爸媽媽委屈一點也沒關係」。如果遇到媳婦回娘家,婆婆也會在旁說刻薄的說,怎麼敢回娘家啊?老公小孩都不顧了嗎?等刺耳話語。.韓國婆婆之間愛比較,外面受氣回家轉給媳婦韓國婆婆間超愛比較誰家媳婦又生小孩,在外面比不過,面子掛不住的婆婆,回家就會把氣出在媳婦生上,會開始在媳婦面前不斷催生!此外在教養方面,也出現很大的衝突,有些婆婆會當著孩子的面前講媽媽的壞話,或是也會說出台灣媳婦常聽到的萬年金句「我們以前都是這樣養的」。其他像是不尊重媳婦、窺探隱私⋯⋯等,都讓韓國媳婦對婆婆敢怒不敢言,許多媳婦都表示,自己家中只剩下「喂!」這個詞能代表自己,徹底被抹去姓名的感受,令人感受到壓抑。婚姻中,溝通包容很重要即便再多的婆媳狀況推敲,我們也都不知道真正相處的氣氛是什麼。而對於女兒再婚全然不知的徐媽媽,現在仍怒氣未消。希望大S在勇敢抓住愛情的時候,可以收穫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狀態,畢竟大家都希望他們浪漫的愛情,可以有一個幸福的結尾啊!※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催生、不尊重媳婦⋯韓國婆婆是大魔王?大S再婚考驗才正開始!※更多文章請見媽媽寶寶,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
2022-03-15 新聞.長期照護
長者功能異常? 6大指標可評估
你家中長輩在非刻意減重的情況下,過去三個月體重是否減輕三公斤或以上?看電視、聽收音機時,常常音量開太大聲?衛福部國健署公布「長者功能評估六大指標」,提醒家人多關心長輩身心狀況,若有異常,應陪同就醫。國健署慢性疾病防治組長吳建遠表示,六大指標分別為認知功能、行動能力、營養、視力、聽力及憂鬱,長者可自我檢視,家人也能從旁協助,初步評估。南投縣76歲莊阿嬤活潑健談,白天大都一人在家,生活尚可自理,最近家人發現,阿嬤午餐食量變少,動作也變慢。孫女幫忙評估打勾,發現她在行動、聽力及憂鬱狀況異常,而陪同至附近診所就醫。就診檢查後發現,阿嬤因聽力退化,以致無法與家人和朋友溝通,導致心情低落,進而影響食欲。在醫師建議下,配戴助聽器,改善聽力,現在恢復以往外向健談,參與社區活動。國健署110年招募約460家院所試辦,專業人員協助長者評估六大功能,累積7.7萬人,結果發現,約1.2萬名長者至少一項功能異常,以行動、認知及視力等指標異常比率較高,分別占總服務人數的7.6%、4.1%、3.3%。吳建遠說,內政部資料顯示,全台65歲以上人口已於111年1月底占總人口比率16.9%,正式邁入「高齡社會」。希望所有老年人都能長壽,更能健康老化,將身心功能維持在最理想的狀態。國健署長吳昭軍建議,65歲以上長者,每三個月或自覺身心功能狀況衰退時,可勾選「長者功能自評量表(https://www.hpa.gov.tw/Pages/List.aspx?nodeid=4602)」,瞭解身心狀況。
-
2022-03-15 該看哪科.泌尿腎臟
台美居家透析論壇/疫情助攻 居家透析新契機
台灣已經成為洗腎王國,在洗腎盛行率及每年新增洗腎人數,均位居世界各國之冠,如未能有效防治,洗腎人口即將突破十萬大關。為提高末期腎病患者的生活品質,降低健保支出,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與美國在台協會攜手召開「台美居家透析政策交流論壇」,與會學者專家建議,政府應盡速擬定新式支付方案,提供誘因,讓醫療院所願意投入腹膜透析,民眾了解自己擁有多元治療的選擇。延伸閱讀:美國經驗 提供以人為本透析選擇與會專家還指出,疫情促使遠距模式神速開展,現在該是檢視居家醫療政策的時機。台灣人口快速老化,因慢性病醫療、長期照護帶來的財務負擔只會更嚴峻,勞動力不足,如何讓民眾願意擔負更多自我照護的責任,降低醫護負擔以及染疫風險,國家應通盤考量人力、物力、財政、科技導入等面向,明定醫療給付政策,輔導醫護團隊遵循,多方共同來降低國家在洗腎費用的負擔。近十萬人洗腎 占健保總額一成聯合報執行董事項國寧致詞時表示,感謝美國在台協會在醫療及衛生等領域,與台灣緊密交流。聯合報長年關注聯合國二 ○三○永續發展目標(SDGs),千里之行,始於足下,「促成對話是改變的開始」,希望透過經驗分享,嘉惠更多腎臟病友。聯合報將善盡媒體責任,為讀者的健康發聲。衛福部次長薛瑞元說,慢性腎臟疾病嚴重威脅國人健康,如未能及時治療,到了末期,就需透析,除影響個人生活品質,也讓健保承受極大的負擔,二○二一年全台透析病友達九點五萬人,二 ○二二年健保編列四三 ○億元預算,用來支付相關費用。健保署署長、成功大學醫學院外科教授李伯璋以「提升腎臟病人照護品質與面臨透析費用持續增加之挑戰」為題,發表專題演說,他表示,自己當住院醫師時,一年約兩萬三千多人,現在當了署長,去年洗腎人口竟逼近十萬大關,多達九點五萬人。李伯璋說,慢性腎臟疾病位居健保支出的第一名,約有十分之一健保總額用來支付透析費用,而洗腎人數增加幅度始終高於一般醫療支出的成長率,「如何減少洗腎人口,這將是很大的挑戰」。近年來,健保及相關學會積極推廣腹膜透析,但血液透析與腹膜透析仍有差距,以二 ○二一年為例,血液透析人數八萬八千兩百九十七人,但腹膜透析僅六千五百五十一人。二 ○二○年血液透析八萬六千五百五十二人,腹膜透析六千五百四十八人。專家盼提高腹膜透析點值給付李伯璋說,在台推廣居家透析(腹膜透析)是一大挑戰,健保總額體系下,部分醫療院所「衝量」,從經營角度,血液透析有持續收入。因院方添購設備,聘請醫護人力,為固定支出,須考量回本。國衛院高齡醫學暨健康福祉研究中心執行長許志成說,照健保支付度,幫患者做一次血液透析,可獲約三千八百點值,每周三次計算,一整年下來,保守估計,醫療院所約可獲取五、六十萬元。相較之下,腹膜透析的健保支付較少,一個月支付八千多點,一年申請十二次,換算下來,一年還不到十萬,差不多只有血液透析的六分之一。「居家透析已經成為一種氛圍。」台北醫學大學副校長吳麥斯說,受到新冠疫情衝擊,在家上班、居家醫療成為一種趨勢,其中也包括居家透析。建議腎臟科醫師在面對不得不洗腎的患者時,應詳細告知相關訊息,讓病人思考後做出選擇。延伸閱讀:創新模式 在家洗腎也能視訊聊天政大財政學系教授、台灣健康經濟學會理事長連賢明建議,健保署擬定新的支付制度,並制訂配套措施,藉此逐步提高腹膜透析比率,希望五年內能將占比從一成拉至一成五。台中榮民總醫院內科部主任吳明儒指出,希望健保支付制度能提出足夠的誘因,提高腹膜透析的點值給付,讓醫院聘請個管師,提供充分衛教資訊。立委林靜儀認為,疫情開啟台灣推展居家透析契機,此時應落實分級醫療,醫學中心執行急症洗腎,讓病患回到基層醫療;另鼓勵家醫科、內科醫師投入腹膜透析,將醫療行為納入居家醫療照護。醫病共決助病人多元治療選擇衛福部醫事司司長劉越萍表示,洗腎是等待腎臟移植之前的不得不的選項,希望臨床醫師能夠提供「多元選項」,在病人面臨透析抉擇時,做好醫病溝通、醫病共享決策(SDM)。政府可用小型試辦計畫來驗證成果,未來實施會更具信心。成大醫院內科部副部主任宋俊明持同看法,因為醫師只要多講一句「有風險」,就可能影響病患的治療決定,因此臨床醫師要謹慎評估患者的病情、生活習慣及背景,做好醫病溝通。對於學者們各項建議,李伯璋表示,除了擬定新的支付標準,還將推廣洗腎前的醫病共享決策模式,醫師應提供足夠的訊息,讓病人了解血液透析及腹膜透析的優缺點,擁有多元選擇的權利。延伸閱讀:數位轉型 提升腎友的自我照護能力聯合報副總編輯洪淑惠表示,透過這次論壇希望促動居家透析試辦計畫,甚至成立跨部會工作小組,提升慢性腎臟病治療、照護品質。延伸閱讀:做對的選擇 去想去的地方延伸閱讀:洗腎照常工作 自信奔向勝利人生
-
2022-03-14 該看哪科.眼部
翻白眼會視網膜剝離嗎?為何眼科醫師有不同說法
讀者Sadern在2022-3-8利用本網站的「與我聯絡」詢問:「林教授午安:我們和小孩彼此喜歡用誇張的表情來取樂、溝通,翻白眼也是常用的表情之一。近日讀到下列立場相反的文章:個人是傾向認為翻白眼不致於造成視網膜剝離,但又無相關醫學背景及知識可以佐證。加上擔心小孩未來視力發展,想請問林教授是否對這個狀況有看法或建議呢?謝謝!」這位讀者寄來的第一篇文章是中時新聞網在2021-8-20發表的常翻白眼真的會視網膜剝離!眼前閃光等4症狀恐失明,而有關翻白眼的一段話是:「珍世明眼科診所院長王孟祺醫師指出,……。值得注意的是,民眾常會有翻白眼的習慣,若轉動太過急速,也可能拉扯到視網膜,呼籲最好別動不動就翻白眼。」這位讀者寄來的第二篇文章是健康雲在2017-10-26發表的翻白眼會視網膜剝離?醫打臉…這4大種人才是高危險群,而有關翻白眼的一段話是:【多數人都知道「視網膜剝離」是失明主因之一,近日有媒體報導「翻白眼」會增加視網膜剝離風險,但這種說法被眼科醫師大大打臉!新竹國泰醫院眼科主任陳瑩山指出,翻白眼「完全不可能」造成視網膜剝離,……。】請注意,那篇說翻白眼會網膜剝離的文章是發表於2021年,而那篇說翻白眼「完全不可能」造成視網膜剝離的文章則是發表於2017年。所以,2017年那篇文章所說的【近日有媒體報導「翻白眼」會增加視網膜剝離風險】,當然不可能是2021年那篇文章。那,「近日有媒體報導」指的到底是什麼報導呢?我自己上網搜索,還真被我搜到。它是華視新聞在2017-10-25發表的少翻白眼! 嚴重恐視網膜剝離。也就是說,華視新聞在2017-10-25發表少翻白眼! 嚴重恐視網膜剝離,而隔天健康雲就發表翻白眼會視網膜剝離?醫打臉…這4大種人才是高危險群。華視新聞那篇文章的主要內容實際上是一個1分49秒的影片,而本文的插圖就是拷貝自這個影片。在影片裡,王孟祺醫師拿著一個眼球模型做說明,他說:「翻白眼的時候眼睛這個上直肌要非常劇烈的一個收縮,那眼球往上方極度的一個旋轉,這個下方的下直肌,它要做一個放鬆。那如果這個下直肌沒有完全放鬆的時候,其實這樣太激烈的一個收縮,也有可能讓這個眼球有變形的一個機會。」接下來的影片是川普總統演講時翻白眼,惹得大家哈哈大笑,而華視新聞的播音員就說:「眼球轉動幅度太大會拉扯肌肉,也會拉扯視網膜,還可能會造成視網膜剝離。」這個華視新聞播出後,健康雲就立刻發表「打臉」文章,它說:【陳瑩山醫師指出翻白眼「完全不可能」造成視網膜剝離】。然而,四年後,中時新聞網就又發表常翻白眼真的會視網膜剝離!。這篇文章所說的「真的」,應當是針對健康雲那篇「打臉」文章,而它是有獲得王孟祺醫師的許可,因為王醫師有把它公佈在他診所的網站以及臉書,請看王孟祺醫師-眼科最前線。那,翻白眼真的是如王孟祺醫師所說,會造成視網膜剝離嗎?我用eye rolling(翻白眼)及retina detachment(視網膜剝離)做搜索,搜不到有任何文章說翻白眼會造成視網膜剝離。我也查看了許多大規模醫療機構所提供的有關視網膜剝離的資訊,但還是看不到有任何一個說翻白眼是視網膜剝離的危險因子。如果您想自己查看這些資訊,請點擊下面提供的網路連結。我想,翻白眼會造成視網膜剝離,應該只是王孟祺醫師個人的推理,而非根據實際發生的案例。至於中時新聞網那篇文章所說的「真的」,很明顯地不是真的。美國視網膜專家協會美國國家眼科研究所美國眼科學會耶魯大學史丹佛大學梅約診所克里夫蘭診所WebMD英國國家健康服務原文:翻白眼會視網膜剝離嗎,眼科醫師互槓
-
2022-03-13 新聞.元氣新聞
現代版「鴉片戰爭」? 加熱菸叩關 立院審議3大變數
開放加熱菸的「菸害防制法」草案即將進入立法院審議,外界形容是現代版「鴉片戰爭」,各方勢力神鬼對決,加熱菸能否叩關仍存在三大變數。從行政部門到國會,包括菸商及董氏基金會的遊說二○一四年就已展開,董氏基金會去年十二月拜會立院黨團,還以香港宣布對加熱菸、電子煙「二禁」為例,質疑民進黨政府「香港做得到,台灣為何做不到?」不過,菸商力道、資源皆更勝一籌。民進黨團內部原先規畫,前年下半年即要啟動修法,但修法節奏被開放萊豬打亂了套,為避免新增戰場而延後。推動加熱菸闖關,菸商主要用力在官方和民代兩大環節。知情人士指出,生產加熱菸最大的國際菸商從財政部、衛福部、行政院到執政黨關鍵人士都透過管道接觸,部分跨派系的民進黨立委更透過質詢、記者會表達立場,相關人士穿梭立院,更不乏立委前助理為菸商發聲。衛福部前年十月將菸防法草案送至行政院後,政院對於菸防法至少開過數十場大小會議,包括吸菸年齡、是否納入溯及既往條款等,甚至連法案中體例、用字遣詞等枝微末節都曾吹毛求疵。面對行政部門「最後一哩路」,業界加強直達高層的溝通力道,最後突破「重大關鍵」,政策隨即轉向;行政院會今年一月通過菸防法修正草案,提出須經「健康風險評估」條件,為開放新興菸品埋下伏筆。如今「大魔王關卡」行政院都打通,第二關立法院,正反勢力對決將白熱化。據指出,菸商已做好準備,只要修法通過,「三個月內就可全面鋪貨」。「健康風險評估」是第一道變數,美其名是「健康風險」,其實就是「開放門檻」,究竟要依歐美或台灣標準?哪些人或團體可參與評估?誰來監督?第二道變數在立法院,今年適逢大選年,民代能堅定開放立場,不顧「不要讓菸品危害下一代」的訴求?台灣社會能接受開放新興菸品叩關?第三道變數在於競爭對手,四大菸商競逐台灣每年上千億的菸品市場,根據日本經驗,加熱菸長期穩占百分之十七的市場,是傳統菸品的最大威脅,競爭對手是否對修法扯後腿,一場「菸商內戰」蓄勢待發。開放新興菸品就像打開「潘朵拉的盒子」,背後藏著太多不能說的秘密和利益。 ※ 提醒您:抽菸,有礙健康
-
2022-03-13 該看哪科.精神.身心
發現自己精神出軌怎麼辦?心理師3招解套:自我坦承是關鍵
出軌以常人價值觀來看違反道德,發現自己精神出軌的人,往往更是感到恐慌、自責,卻又像中毒般深陷泥沼、不知該如何是好。不過其實精神出軌並不罕見,畢竟是個心理的想法,很多人都有發生過,只是他人未必知道。心煦心理治療所楊乃樺臨床心理師表示,精神出軌未必是自己願意的,多的是自然出現的感覺,更重要的是如何妥善應對及處理。 我有精神出軌嗎?心理師:可從4點觀察 楊乃樺心理師表示,精神出軌和好朋友、好姊妹、好兄弟非常相似,常會讓人分不清楚,不過還是有幾點可以觀察,包括在乎對方,這種在乎甚至比其他朋友還多,想多關心對方、了解對方、多和對方相處或互動,甚至接觸等。再來,心中的優先順序會逐漸改變,例如新的事情、重要的事情,或是空暇時想出遊會先找對方而非自己的另一伴。接著,也常見和自己的另一伴漸漸疏遠,甚至感到不耐煩、為了一些小事就大發脾氣、吵架等。值得注意的是,精神出軌因為對一般人而言非常考驗道德,畢竟沒有人會希望自己是渣男、渣女,在參雜著不同的情感、不好多聊的狀態下,也常見出現「掩藏」,例如無法和自己的另一伴分享這位朋友,甚至不敢讓身邊的朋友知道,又或者聊到時會感到不自在。若有上述這些情況出現,可以合理的懷疑自己是否有精神出軌的狀況。 為什麼會精神出軌? 心理師指常見4面向 「為什麼會精神出軌?」、「怎麼會這樣?」不少人在發現自己精神出軌時會驚訝地問自己。楊乃樺心理師指出主要可從4個面向觀察,包括外在吸引、內在吸引、尋求刺激、自我證明等。 外在吸引指的就是受到美色、身材、臉蛋等外表吸引,又或是權勢、家世背景等,而這點也可與性慾、虛榮心等有關,例如帶著稱頭的另一伴出席很有面子。內在吸引則指的是內含,包括因自身缺乏衍伸出的渴望,例如對方擁有原關係當中所缺乏的溫柔、良好互動、自信、多采多姿的生活等,像是經常吵架的伴侶,會經常吵架就是因為核心問題沒有解決,無解的狀態更容易感到心煩,就容易受他人的溫柔所吸引,且此情況常見原本的疙瘩不斷擴大、漸漸無法下手,進而尋求外面的溫暖。而尋求刺激,指的是有些人會對周遭平凡無奇、太安逸、太規律等感到厭倦,會想尋求新鮮感、刺激感。至於自我證明,許多自戀、自信者,會不自覺地為了證明自己魅力不減、魅力非凡,即便有另一伴、結婚了、年紀大了還是一樣有人喜愛,常會以出軌來提升信心、證明自己。而自我證明這件事,也不單是指有自信、自戀者會出現,也包括了缺乏自信者,試圖以此來證明自己其實不差。這主要的4大面向,都可以再繼續探索真正的原因出自於何。 發現自己精神出軌怎麼辦? 心理師3招解套:自我坦承是關鍵 自我坦承:楊乃樺心理師表示,精神出軌雖然普遍不被接受,但理性的來看,它其實是個中性的感受和想法,並沒有不對,後續的選擇才是關鍵。就像日常不高興時,不免會出現一些不好的想法,但可以選擇做和不做。精神出軌和真的出軌就在選擇的一線之隔。而在那之前就得先對自己坦承,就像日常解決問題最重要的就是承認並正視問題,當發現自己精神出軌時也是如此,這樣才會有助於評估並選擇後續的路,這些都關係著接下來如何面對、如何處理。 舉例來說,許多人會因為發現自己精神出軌感到羞愧、自責,進而不願面對,甚至安慰自己、欺騙自己「不,我沒有,這不是精神出軌。」,但卻因為壓抑反而助長這份情感得到反效果。 全面分析:楊乃樺心理師更進一步說明,在對自己坦承後,便是做好全面的思考和評估。除了原關係的優點,也包括確認自己為什麼會精神出軌,如前述提到的尋求原關係中所沒有的、或是原關係破碎等、自己是否有何問題。例如認為關係破碎,但其實出自於自己的控制慾,控制慾即便換個對象也還在,且對還沒交往的對象並無法顯露,和新對象真的交往時就有可能出問題。若這些沒思考清楚,問題依舊存在,便有可能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現精神出軌,這也是常見為何人人常說「出軌有一就會有二」,因為問題沒有解決。 妥善選擇:全面分析後接著是選擇方向,若是選擇新的對象,便建議和原關係好好分開,避免雙方更加受傷、甚至影響新的關係。若是選擇原關係,關鍵會在中斷精神出軌的狀態,以及修復根本問題,例如檢視感情中不斷爭吵的關鍵,尊重、友善且有效的作良好溝通,並提醒自己和精神出軌的對象盡可能保持距離等。 若發現自己精神出軌,也找不到原因、不知道該怎麼辦、不敢或不想和另一伴說,也可以尋求心理師協助,在專業人士以中立且保密的狀態下聆聽、分析、提供建議,更有助找出背後真正的原因,幫助突破當前的困境。 《延伸閱讀》 .感情、婚姻不順怎麼辦?如何好聚或好散?心理師道破關鍵! .另一伴是恐怖情人嗎?該怎麼辦?心理師教觀察2重點!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2-03-12 該看哪科.耳鼻喉
跟長輩溝通有困難,當心是聽力退化!專家:做好3招溝通技巧,讓長輩看懂聽懂更無礙
當長輩變得難溝通時,並非是固執、耳根子硬,或許是聽力出了問題;這時家人多一點的陪伴、鼓勵與耐心,用對方法減少溝通障礙。一份由華科慈善基金會公布的「高齡聽力篩檢報告」顯示,國內65歲以上的長者失能性聽損盛行率達40%,高於世界衛生組織所發布的33%。聽力受損的傷害不小,不只會造成溝通障礙,是導致長輩與社會隔離的主因,甚至有愈來愈多的研究實證指出,聽損會提高失智風險因子;台灣已進入高齡化社會,讓有聽損困擾或配戴助聽器的長輩也能和一般人一樣溝通無礙,非常重要。愛耳行動 避免超音量超時台北市聽力師公會秘書長黃詠耀指出,老年性聽損是生理自然的退化歷程,從年輕開始養成好習慣,或許可以讓自己晚一些進入聽損的困境。首先,避免超量超時聆聽行為:關鍵為管理聆聽音量與時間。運行中的交通工具、施工中機具、工廠產線、卡拉OK、夜店、演唱會、電影院等都是生活中聲音相對較大的情境。最被忽略的是聆聽耳機,尤其到吵雜環境中不知不覺調高音量特別危險。這些外在因素一點一滴慢慢的傷害聽力,因此必須養成良好的聆聽管理,例如:聆聽耳機遵循音量不超過60%、聆聽時間少於60分鐘,並且少暴露在噪音量大的環境等,是保養的第一步。其次,控制心血管功能:供應內耳養分的血管細微,相當敏感,若血壓、血脂、血糖控制不當、糖尿病等,發生聽力損失的機率也較高;因此若能好好控制三高,對維護聽力有一定的幫助。黃詠耀說,所有對於血液循環不佳的生活型態都要盡量避免,包括避免飲食過於重口味、過油,維持好的睡眠品質與運動習慣。此外,壓力也是導致突發性聽損的原因,通常發生於單側,一旦發現突然聽不到、不平衡、耳鳴等,務必及早就醫治療。視線範圍 讓長輩看清嘴型 聽力損失通常很難被察覺,這時候需要家人多一點觀察與關心,若發現家人在一隻手臂距離一般音量說話時,對方常說「蛤?」、「聽不清楚」,或雞同鴨講,可能就是聽力損失的徵兆。建議與聽損長輩溝通前,可以先去除背景干擾聲音,如電視、收音機、洗衣機等,同時盡量在長輩視線範圍內,讓他能清楚看見嘴型、表情,並放慢說話語速,溝通的效果會愈好。黃詠耀提醒,每個人都有一個聆聽泡泡模型,即以頭部為中心向外延伸圍繞的距離;聽力正常者聆聽泡泡超過半徑3公尺,而對於聽損者來說建議小於1.5公尺,距離愈遠、聆聽效果愈差,理想的溝通應保持一個手臂展開的距離。當然更重要的是要讓對方聽得懂自己說的話,包括可以一個字一個字慢慢說、聽不懂的語詞可以換句話說。溝通技巧 濃縮3招更無礙聽:讓他聽清楚,保持耐心慢慢說,聽損長輩的聆聽解析度較差,放慢語速、減低背景噪音干擾,有助於提升溝通。見:讓他看見你,保持耐心別大吼;保持理想溝通距離,並讓他看見你的嘴型、表情,更有助於溝通。愛:我們常在提高音量跟聽損長輩溝通時,不自覺語氣急促、表情猙獰,反容易被誤解,導致溝通效率更不理想。保持同理心,友善的對待,溝通無障礙。戴助聽器 聽能復健至少需3個月對於聽損長輩來說,最有效率的介入方案是選配合適的聽覺輔具,從選配助聽器到有良好聆聽成效,是一段專業的聽覺復能過程,包括聽能評估、選配、驗證、適應、訓練等。黃詠耀指出,一段專業的聽覺復能歷程通常需要3到6個月,建立合理的期待,得到家人的支持才能達到良好的聆聽成效。好消息是,針對有聽損的族群,國內已有提供「助聽器銀行」服務的基金會與醫院,透過聽力師的專業服務,提供14天免費試戴,並可提供相關的諮詢與支持服務,讓有聽損困擾的長輩不再溝通有「礙」。
-
2022-03-12 該看哪科.泌尿腎臟
男人也有更年期!醫:出現肚子大、性慾低、易疲勞3症狀要當心,教你如何改善男性更年期
俗話說得話好,女人的性欲是30如狼,40如虎,50時坐地能吸土。但是大部分的男人,過了40歲卻只剩一張嘴。而造成只剩下一張嘴的原因呢?就是「男性更年期」。高醫師跟大家說明男性更年期發生的來龍去脈,以及如何保養身體,讓你的生活與工作都恢復到以往的狀態,雄壯威武,恢復往日的自信。高醫師指出「男性更年期」3症狀:肚子變大、性慾降低、容易疲勞,如果有出現以上三個症狀,就應該去尋求醫師診斷與治療!更年期不是女性獨有,男生也會有,跟男性賀爾蒙分泌逐漸減少有關,就像溫水煮青蛙一樣。男性賀爾蒙有什麼功能呢?1、維持肌肉強度2、維持骨骼強度3、減少體脂肪的比率4、促進紅血球生成5、促進性慾男性更年期的病人主要有三種症狀:1、大肚腩:男性賀爾蒙下降會造成體脂肪上升,主要會堆積在內臟脂肪,會造成肚子變大。首先,會不好看,第二肚子變大,也會造成心血管疾病上升。2、性慾低:男性賀爾蒙是維持性慾的關鍵。有很多中年病患,不管太太如何挑逗,還是一樣不動如山,夫妻生活不協調,最後都是被太太壓著來看診。3、易疲勞:原本是活躍職場菁英,但是過了中年之後,卻突然每天不想上班,只想待在家裡,什麼事都不想做,原本是職場戰鬥機,現在卻變成生活的弱雞。如何改善男性更年期?經專科醫師診斷,為男性更年期之後,接下來就要接受治療,高醫師說治療分成三個面向,包括飲食、運動、補充男性賀爾蒙1、食療:首重均衡飲食,不要過多或是過少,這才是維持健康的不二法門。因為男性賀爾蒙低下的人,同時會有三高的問題,所以吃東西就會畏首畏尾,有時甚至不敢吃油,但油裡面的脂質,其實就是男性賀爾蒙的原料,所以你不吃油脂,反而男性賀爾蒙會下降,狀況會變得更嚴重。2、運動:像是有氧運動、無氧運動,兩者都要並進。有氧運動像是跑步、騎腳踏車或是游泳,長時間的運動,可以燃燒肚子裡面的脂肪,可以避免男性賀爾蒙,在脂肪中被轉換成女性荷爾蒙,進而造成肥胖。無氧運動像是深蹲或去健身房鍛鍊核心肌群,可以改善肌肉的血流及骨盆腔的血流。在性行為的時候,可以增強反應。3、補充男性賀爾蒙:市面上目前有針劑、凝膠以及鼻噴劑等。直接補充男性賀爾蒙,在數週到數月之後,會使男性賀爾蒙上升,肌肉也會跟著上升、骨骼肌會維持並增加性慾。像是立竿見影的效果。但是在補充之前,一定要與醫師溝通,因為補充外來的男性賀爾蒙,會造成血容比上升,可能會造成一些心血管的疾病,而且補充外來的男性賀爾蒙,可能會惡化原本攝護腺癌的狀況,所以在補充之前,務必經過醫師專業診斷及諮詢,才能去補充。高醫師教你如何戰勝男性更年期運動「深蹲」深蹲,首先雙腳打開與肩同寬,腳底板平放地上,重心位於整個腳底板,臀部像坐椅子一樣,向下坐,這時候要注意,膝蓋千萬不要動,坐下去的時候,上半身維持抬頭挺胸,並且吸氣;站起時,保持上半身抬頭挺胸,緩緩吐氣。這樣就完成了一個深蹲循環。最後高醫師不忘提醒,在使用男性賀爾蒙之前,醫師會先評估病患是否可以使用,因為外來的男性賀爾蒙可能會造成不孕,或是讓攝護腺癌有惡化風險。而除了服用荷爾蒙之外,飲食與運動也要一起加入,減緩更年期症狀。
-
2022-03-12 性愛.愛情診療室
分手就是不愛了?劈腿、性生活不合、金錢觀差異...10大分手理由你遇過哪種
在3月14日「白色情人節」前夕被分手,與情人節或生日前夕被分手一樣令人難過。分手的理由五花八門,每個都令各位男女天天以淚洗面。在2021年,最受熱議,最常見的分手理由又有哪些呢?《Social Lab社群實驗室》本次透過《OpView社群口碑資料庫》追蹤過去1年內「分手理由」話題的網路聲量表現,帶您了解網友熱議的一段關係結束的理由有哪些。劈腿問題最大 成為感情破裂主要原因觀察分手理由的相關討論發現,位居聲量冠軍的,就屬「劈腿」。有網友提問到「有人是被劈腿分手的嗎?」,吸引許多過來人分享自身的悲痛經歷,如「我們都拍完婚紗了,然後他跑去跟別人結婚」、「發現男友劈腿分手後,結果才發現我竟然是小三」等等,各式各樣的故事也讓網友感嘆,真的要先培養看清楚一個人的能力。而「外貌」居然也是不少人「被分手」的熱門原因之一,許多民眾提到「前任說我太胖,帶出去沒面子,於是就分手了」、「說我單眼皮不好看跟我分手,既然一開始不能接受幹嘛交往?」等,種種理由也被網友總結「真的不愛了,什麼都是理由」,表示不需要因此而失去對自己的信心,保持自信一定會找到真正適合的那個人。「我們不合!」 性生活、金錢觀都不合至於「性生活」方面,許多人提到頻率、情趣不一等等,時間長久下來無法磨合,最終只好分手,這情況也很常見。有網友就說到「性生活不是唯一,但絕對也是感情關係中很重要的一部份」,直言若真的不適合,還是儘早分手對彼此都好。「感情冷淡」、「遠距離」、「前任」、「異性關係」等相處上甚至是有他人介入的問題,也是許多情侶最終選擇離開彼此的原因,就有網友提到「因為疫情無法見面,感情也越來越淡」、「真的不要相信有另一半跟異性有純友誼,我就是這樣分手的」。而「金錢觀」不合、沒有「上進心」等現實層面的問題,也是不少人心灰意冷為感情畫下句點的理由。網友就提到「勤儉很好,可是每餐都要去計較2百塊,久了真的很煩」、「看到另一半遲遲沒有進步,雖然提分手很殘忍,但還是必須狠下心」等;也有人分享因「家人反對」而無奈分手的經驗,像是「媽媽覺得男友長太兇,超瞎」、「家境比較差一點,被對方家長嫌棄」等,引起一片譁然。最後網友也紛紛建議還在交往中的情侶,應該要溝通才可以了解問題並解決,兩個人相愛不易,不需要因為一些還有機會解決的理由就無奈放棄。分手後或許會有一段時間傷心失落,但最重要的還是從中了解彼此的問題,收拾好情緒後,將這段感情經歷化作自己的養分,重新迎接新的旅程。★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2-03-11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民眾正確就醫——健保永續基石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病人的感受、醫者的立場以及醫療費用的考量」,首先由一位剛畢業的醫師寫出他與醫學生在醫學人文個案討論會裡,對一位慮病症病人罔顧醫師的專業意見,執意要求更多的實驗室檢查,以探討「病人自主」與「醫療專業」的拉鋸;照顧這位病人的資深主治醫師語重深長,提醒習醫者謹記以同理心對待病人的感受;最後健保署署長指出不必要的就醫行為會影響醫療體系的健康運作,呼籲民眾正確的就醫態度是健保永續的基石。【延伸閱讀:醫病平台/ 尊重、同理病人感受的重要】【延伸閱讀:醫病平台/以病人為中心?——「病人自主」與「醫療專業」的拉鋸】台灣健保帶來國人健康保障,是民眾最滿意的公共政策,110年滿意度91.6%創歷史新高,但醫療人員的滿意度卻僅3成,成功抵抗COVID-19、守候國人健康的醫護是否得到合理的報酬呢?分析健保開辦至今的醫療支出分配,給付醫療專業的診療費、診察費占率逐年下降(分別由42.3%降到35.1%;23.8%降到16.8%),靠機器施行的檢查(驗)費用占率由3.4%大幅上升到12.7%;藥費支出占率亦高,其他先進國家最多約16%,我國則高達28.9%。健保醫療給付是總額管控,醫護服務的給付受到藥費、檢查(驗)、特材等費用高漲擠壓,造成血汗的醫療生態,我是醫界出身的健保署署長,一定要務面對及解決這個問題。不必要的就醫行為影響醫療體系健康運作台灣就醫的便利造就了平均每人每年15.9次的門診,遠遠高出其他國家,有民眾一年就醫甚至高達839次,這樣的就醫習慣,耗用了許多不必要的資源,更讓醫護疲於奔命! 在此我要呼籲社會大眾,除了珍愛健保,也要疼惜辛苦付出的醫療體系。曾聽說病患就醫時向醫師要求多開幾條藥膏、多安排幾項檢查(驗),醫師認為不需要時,還會遭病患抱怨「人家某某醫師都會開給我……」。健保開辦初期,健保醫療支出一年僅約2,000億,而111年已破8,000億大關,成長高達4倍。醫療費用若未獲得有效控制,未來勢必要從民眾口袋拿出更多錢來支付醫療費用。過去我們對醫界施行「斷頭」、「攤扣」等財務管控來控制醫療支出,這絕非長久治本之道,務實作為仍需醫界及民眾與健保共同努力,讓醫療體系健康且永續的發展。我們期許醫療體系基於醫學專業、醫療倫理規範,提供符合民眾健康所需的醫療服務,避免因機構營運、績效考量,或配合病患要求提供非必要的醫療服務;我們亦呼籲民眾培養正確的就醫行為,尊重醫療專業,與醫師充分討論醫療處置必要性,檢查(驗)不是作越多越好,藥品不是拿越多越好,許多民眾家中有囤積不吃的藥,堆起來N座101大樓,浪費全民繳納的健保費!「使用者付費的部分負擔」的一生懸命擔任臨床醫師40餘年的我,非常珍惜台灣的醫療資源,期許醫界同袍能得到合理的醫療給付,期許所有國人在健保照護下能得到完善的健康照護。有人說「健保不倒,台灣不會好」,我擔任署長已超過5年9個月,是目前任期最長的健保署署長,對健保的營運有充分掌握,我確信「使用者付費的部分負擔」是完善台灣健保醫療制度的最後一哩路!我國門診部分負擔佔醫療費用的比率,從民國96年的9.9%,持續降低到109年的6.2%,遠遠低於健保法規定,顯示民眾就醫部分負擔的責任一直降低,這對很少就醫的年輕族群,卻要承擔相對高的財務責任是不公平的。部分負擔調整的目的絕非是為了收取更多醫療費用挹注健保財源,而是期許能引導民眾正確的就醫習慣,輕症或是慢性病儘量在地區醫院、基層院所就醫或拿藥,急重症再前往醫學中心或區域醫院就醫,落實「分級醫療」及「醫藥分業」制度。經濟學家提出的「0元效應」(zero price effect)指出,消費者將0元(免費)視為一個特別的價格,對0元附近的微小價格變化很敏感,若從免費變成要付費,也能顯著降低需求。我所主張的部分負擔調整即是應用這樣的理論,讓一些不必要的醫療行為能因此下降,讓醫療資源使用在民眾健康更需要的地方,醫療體系運作得以正向循環。健保資訊公開協助民眾就醫選擇常聽說民眾骨折就醫,出院時自費支付高額醫材,1組骨板骨釘要價約5萬,醫師表示健保醫材易鬆脫且不符合人體構造,用自費比較牢靠,民眾表示自己什麼都不懂,應該相信醫師,沒錢也要去籌!後來得知鄰居換了健保給付的人工膝關節,只繳26,000元部分負擔。心裡疑惑醫院收的自費合理嗎? 根據健保資料統計,自費醫材逐年增加,109年民眾選擇全額自費醫材的費用是103年的5倍,民眾經常質疑為何健保不給付新式醫材?健保給付與自費醫材如何判斷選擇?在醫療高度的專業下,如何協助民眾正確選擇、聰明就醫呢?我們要再次呼籲,醫材不是貴就是好,使用自費醫材前應該要求醫師提供使用的醫材品項名稱、與健保給付品項之療效差異、需自付的金額、產品特性、副作用等。應思考健保給付項目是否已可滿足需求,是否真的需要使用自費醫材,考量自身狀況並與醫師共同討論,再選用合適的產品。為協助民眾瞭解自費醫材的院所收費價格,本署於103年建置「醫材比價網」,提供健保特約院所自主上傳醫材收費資訊,以便民眾查詢各院所收取醫材之自費價格,作為就醫參考。110年10月1日更全新改版上線,讓民眾更易查易讀(路徑:健保署全球資訊網(https://www.nhi.gov.tw)/健保服務/健保藥品與特材/健保特殊材料/醫材比價網)。透過提升資訊透明,強化民眾知能,選擇真正合適自己的醫材,做出CP值最高的決定。結語台灣健保走過了1/4個世紀,過去我們與醫界共管共營,提供台灣的人民負擔得起的醫療服務,但每年高達15.9次的門診以及部分負擔佔率持續下降提醒我們,民眾應負起管理自我就醫行為的責任,不因就醫部分負擔低廉就過度耗用珍貴醫療資源,也不因就醫便利、院所選擇多,就對醫療體系提出各式要求,可能造成醫病關係緊張,對健康照護未必帶來正向影響。健保永續才是全民之福,期許民眾在醫療自主的前提下,培養正確的就醫習慣、尊重醫療專業判斷,與醫師妥適溝通切合需要的醫療照護,避免過度耗用醫療資源,與健保及醫界共同努力,建構台灣永續的健保醫療體系。
-
2022-03-11 焦點.元氣新聞
慢病放大鏡【肺纖維化】肺纖維化治療見曙光!內質網蛋白扮演關鍵角色
根據臨床研究統計,纖維化造成的癌症、器官衰竭等疾病,佔已開發國家死亡率約45%,顯示許多現代的重大疾病都是由器官或組織纖維化所引起。心臟纖維化會導致心臟衰竭、Covid-19造成的肺纖維化也會導致肺部功能惡化、呼吸衰竭;肝硬化所導致的肝炎、肝癌,也都是肝纖維化所造成;慢性腎病變所導致的洗腎主要原因也是腎臟纖維化。楊鎧鍵本身是台大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對於心臟病的觀察和治療有數十年的經驗,他表示,心臟衰竭有一個十分難解決的問題:心臟纖維化,目前全世界沒有任何藥物可以抑制或治療心臟纖維化,因此,團隊最初就是希望找到新的機轉,進而開發出可以抑制或治療心臟纖維化的藥物。研究團隊從各種生物資源、動物和人類的心臟研究當中,找到一種內質網蛋白thioredoxin domain containing 5(簡稱TXNDC5),根據研究發現,TXNDC5在心臟纖維化的過程中扮演很重要的角色,可望為心臟纖維化治療提供新方向。研究成果刊登於國際頂尖期刊經過多年研究,楊鎧鍵醫師團隊在2018年發表了第一篇論文;2020 年 8月又有一篇研究論文刊登於國際頂尖期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引起各界關注。研發團隊認為,既然許多疾病都與纖維化有關,那這項研究的成果,應該有機會運用於肝臟、肺臟和腎臟等因纖維化而產生的疾病,因此相繼投入其他器官纖維化的相關研究。團隊運用基因編輯技術將TXNDC5剔除之後,初步證實這些疾病都可以獲得相當程度的改善。 由於新藥研發是一個漫長且高風險、高投資的過程,因此,楊鎧鍵醫師團隊的策略是先切入發展孤兒藥,在臨床上驗證藥物的功效,再發展其他類似機轉的新適應症。例如,同樣是與器官纖維化有關的特發性肺纖維化(IPF),這是一種致命的間質性肺病,常導致嚴重呼吸衰竭而死亡,目前可用於治療的藥物選擇很少,且療效有限,病患在用藥後,仍需要進行心肺移植,因此,研發團隊選擇先投入特發性肺纖維化孤兒藥作為藥物開發的第一步。不僅挽救生命 也可以創造龐大商機器官纖維化是組織受損後,身體自然的修復反應,但持續而過度的纖維化卻也是造成器官功能喪失,甚至走向衰竭的重要原因,目前器官纖維化仍缺乏專一而有效的治療藥物,因此,開發延緩或治療器官纖維化藥物可以滿足未被滿足的醫療需求,不僅可以挽救許多病患的生命,也可以創造龐大的商機。楊鎧鍵指出,以往醫師都是在等待藥廠和生技公司所開發出來的藥物,現在我們團隊開始投入疾病機轉的研究和藥物的開發,透過和生技中心的合作,將想像力一步步建構出夢想的藍圖。尤其生技中心吳忠勳執行長給了很大的幫助,不僅提供給研發上的寶貴建議,且協助進行商化、布建專利、市場分析等,這些都是以往當醫師沒有接觸過的事情。未來研究團隊將持續開發抑制TXNDC5活性的藥物,可望作為器官纖維化疾病的新治療藥物,為心臟衰竭、慢性腎病變及肝硬化治療帶來新曙光。安靜的人不會成功「不要怕失敗、不要太早下結論或被一時的失敗擊倒!」楊鎧鍵分享一路走來的心得。團隊在跌跌撞撞中學習、前進、另闢蹊徑,原本以為是錯的假設,卻在轉彎出看見新契機。他說,研發初期思考要使用哪一種藥物去抑制這個蛋白時,一直遭遇技術上的瓶頸,有一次去聽了楊泮池校長的一場演講,會中聽到他與幾位學生在討論開發一個肺癌藥物,嘗試用配適體(Aptamer)去篩選的機制,突然茅塞頓開,找到新的方向。「科學是逐漸的累積,不是一條直線,不會憑空出現,當時若非受到楊泮池校長因緣際會一席話的啟發,我們也無法突破這個瓶頸!」楊鎧鍵說道。「安靜的人不會成功,要勇於去表現自己,去溝通、闡述是你的想法,然後獲得別人的回饋、鏈結別人的資源,不斷改進調整自己的想法,往既定的標邁進。」Box 台灣大學藥理學研究所楊鎧鍵醫師團隊由醫學院藥理所副教授楊鎧鍵帶領研究團隊,發現內質網蛋白TXNDC5在肺臟纖維化形成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為肺臟纖維化的治療提供了新方向。實驗室的核心研究人員還包括博士班、碩士畢業生,以及合作夥伴林頌然教授、林水龍教授、曹伯年教授、芝加哥大學Yun Fang副教授。【加入Facebook社團】肺纖維化(菜瓜布肺) 慢病好日子邀請病友及家屬加入社團,在這不但能了解其他病友罹病經驗、生活小撇步,還能提出問題,也會不定期提供醫療知識,讓我們一起勇敢面對疾病,與肺纖維化共存!【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94愛你慣粉絲團
-
2022-03-11 養生.家庭婚姻
出現婆媳問題怎麼辦?專家:婆媳關係解套4原則,媳婦、先生、婆婆還可以這樣做
人人都不希望遇到婆媳問題,但能遇到好相處的婆婆與媳婦可遇不可求,若真的無法符合自身期待,又該如何面對?身為先生又應如何扮演好隊友的角色,讓關係有正向的發展與良好維繫?掌握專家分享的4大原則,讓和諧的婆媳關係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婆媳關係不等同於家人或親子關係,陳彥琪心理師提醒,婆媳互動時,必須先放下對於這段關係有過多的期待,才不會在關係中產生失落感與衝突。 婆媳問題解套4原則遇到婆媳問題時,陳彥琪心理師建議,不論身為媳婦、先生或是婆婆都能嘗試掌握以下4個原則:1.保持距離.劃清界線首先探索自身的心理界線,了解自己在什麼樣的狀態下最自在,例如:媳婦思考是否與公婆同住、哪些事需要婆婆協助、哪些不需要等,並保持最讓自己最舒服的距離;婆婆在面對媳婦或兒子過分索討、要求幫忙照顧孩子時,也可嘗試善意的合作討論,與兒子、媳婦談妥是否該付保母費用、該做到哪些協助等,雙方才能就事論事,也較不容易有過多期待,而動輒為生活上的小事引發衝突。2.夫妻相互支持夫妻間應相互成為隊友,時常透過討論來達成共識、共同想辦法解決問題,在面對有些無法解決的婆媳問題時,也要能相互支持,當夫妻間關係夠牢固足以支持媳婦時,媳婦不必強迫自己和婆婆有同樣的觀念,也不需要為努力符合婆婆的期待而感到委屈,應該是讓夫妻與長輩間有更多的討論空間。3.思考共同目標在面臨對孩子教養、家事與生活上的觀念不同時,一般做法多會想透過說服與改變對方來解決問題,但這時容易陷入爭吵與拉扯。建議先思考雙方的共同目標為何,才能開啟有效溝通的大門,例如:雙方教養觀念不同,婆婆認為孩子不乖就得打罵,媳婦則覺得孩子知道錯在哪裡更重要,若能了解彼此的共同目標都是為了孩子好,即能在所建立的共識下,相互討論哪些方式才是對孩子是最好的,且不致陷入雙方各持己見、相互攻擊的情況。4.尋求專業支援面對婆媳問題時,建議應適時尋求他人的傾聽與專業資源,和姐妹、好友訴苦,或藉由心理諮商師引導來幫助開啟正向溝通的習慣、累積好的溝通經驗,未來有其他問題產生時,就能以更為健康的心態來面對,也能找到有效解決問題的方法。媳婦、先生、婆婆還可以這樣做除了上述大原則,陳彥琪心理師也分別針對3方提出建議,當出現婆媳困擾,可以嘗試這樣做,讓自己以更好的心態與方式來面對,也避免讓關係惡化。◎媳婦照顧自己.減少批判在婆媳關係中,身為媳婦並不需要時時刻刻隱忍,而有滿腹委屈,試著多照顧自己一些,並和先生擁有良好溝通,也能維繫與婆婆間最舒服的距離。.自我照顧:照顧孩子有時已經讓身心疲憊,若同時希望能於婆媳關係中扮演好媳婦角色,也會無法負荷,這時媳婦先允許自己休息、照顧自己,並放下被婆婆認可的期待,無須要求自己成為一百分的媳婦,放寬心、有些事未符合婆婆的期待、被婆婆嫌不夠好也沒關係!如此才能正向面對關係的挑戰,並有良善的溝通。.不插手先生的親子議題:若媳婦觀察到先生與公婆間有親子議題需要去解決時,儘量不插手處理,只要支持先生去面對即可,例如:遇到金錢上的問題,婆婆認為兒子給的孝親費太少缺乏安全感,但媳婦認為應該要劃清界線,不能任由婆婆無止境地索討,這時媳婦要避免插手或想辦法說服婆婆,而是由先生來和婆婆溝通,讓先生去解決自己原生家庭的問題。.和先生討論:出現婆媳問題時,夫妻共識是首要條件,當媳婦認為婆婆的行為讓自己感到不舒服,或想表達自身的想法與觀念時,建議都和先生溝通討論,當夫妻達成一定共識,才能共同面對與解決,太太也才能擁有先生足夠的支持。.減少批判:媳婦不以批判的角度來否定婆婆的觀念或行為,認為婆婆觀念老舊、沒有接受新知,不斷以修正、訂正錯誤觀念的方式來對待,婆婆也會反抗。◎先生避免當法官.好人讓給太太當先生若能夠成為太太的好隊友,幫助婆媳關係融洽,自己就不會夾在媽媽與太太之間,時常被迫選邊站而陷入兩難。.避免迫於解決問題:陳彥琪心理師表示,出現婆媳問題時,先生常會陷入要解決問題的狀態,「那你就跟我媽說就好」、「你就不理他就好」或是「順著他的意就好」這些話會讓太太更生氣、難過;「媽你不要這樣」、「媽你這樣不好」也會讓媽媽無法接受。過於急迫想解決問題時,不僅會有永遠解決不完的問題,例如:談好小孩不能喝養樂多,轉頭卻又發現奶奶給了孩子棒棒糖等,也容易兩邊不討好,先生自己也會背負極大壓力。多給太太支持,讓她感受到兩人是隊友,可一起解決許多困難,有時,只要先生願意理解或表達支持,就能增加和太太一起解決問題的意願與能力。.不急著下定論:不急於下定論或當法官判定對錯,才有機會看見彼此的需要。例如:媽媽極度想要干涉自己的生活,這時不先否定媽媽,而是找到長輩在此行為背後可能有「被需要」的動機與需求,才會想表達意見與介入,這時,可以和太太一起思索能做什麼來滿足長輩的需求,如此就不會一直在抵抗上浪費力氣,例如:為長輩安排其他活動,讓他們感覺自己是有功能、被需要的。.成為好隊友.好人讓太太當:家人間可能因想法上的不同而有所爭執,而況對於婆婆而言,媳婦是外人,若直接來批判自己自然會觀感不佳,加上婆婆對於兒子的想法較能接受,因此,先生要做好太太與媽媽間的溝通橋樑,將和太太討論後的共識,以自己的需求與立場來的表達,媽媽就不會將所有的責任怪在太太身上。另外,也能幫助太太在媽媽面前建立好形象,例如:每逢過節送禮時,先生與太太可以共同挑選媽媽喜愛的禮物,再由先生告訴媽媽,禮物是太太堅持選的,好人讓太太當,可以讓婆媳關係更加和諧。婆婆嘗試放手.尋找新的生活重心想改變已經執行了五六十年的生活習慣,對婆婆而言並不容易,面對子女以批判的角度質疑自己時,更無法進行溝通。婆婆適時尋找生活新重心,相信兒子有獨自成家的能力,減少介入、給予尊重,讓自己與晚輩的關係不再緊張兮兮。.嘗試放手與休息:有些婆婆會認為,自己辛苦一輩子,還幫媳婦照顧孫子、處理家事,做了很多卻仍被指責、嫌棄而感到不開心,存了一輩子的積蓄,幫兒子買房卻發現兒子不會為自己留下長輩房,而覺得孤寂,陳彥琪心理師鼓勵身為婆婆的長輩,可以嘗試讓自己休息,並相信兒子有承擔責任的能力,將生活重心放在自己身上,過自己想要的老年生活。.參加活動滿足心理需求:邁入老年後,婆婆會因為失去了收入來源而缺乏對金錢的安全感、兒子結婚失去生活重心或感覺自己不再被需要,建議可以在生活中尋找其他能夠滿足這些需求的方式,例如:加入社區活動、團體等,也可以和另一半一同上長青課程、爬山等,讓自己的老年生活更加豐富多采,當這些需求能夠藉由活動來滿足時,婆婆也就能減少向兒子索討或想管兒子或媳婦的念頭,婆媳問題自然也會減少許多。溝通小技巧.三明治法 陳彥琪心理師表示,通常兩人意見不同時,第一個念頭便是說服、修正對方,「你哪裡錯」時常成為爭執的開端,建議在婆媳關係中能使用三明治溝通法來溝通,先肯定對方的付出,再提出內心真正的需求,最後再表達希望對方能怎麼做,例如:媳婦希望婆婆減少給孩子吃糖,可先感謝婆婆幫忙照料孩子三餐,接著告訴婆婆,因為醫師表示孩子一直吃甜食容易蛀牙,必須減少糖分攝取,最後提出下次由自己自備點心或水果盒等,將自己也能接受的選項提供給婆婆,彼此再多做溝通,如此對於雙方而言都會是較能接受的方式。
-
2022-03-10 新聞.元氣新聞
新藥前瞻性評估應發揮功能 病團籲健保署勿設上限
衛福部今年一月完成健保總額核定,金額正式突破8000億元,為了讓總額分配更公平,健保署今年首度採用前瞻性評估(Horizon Scanning,HS)了解新藥方向並預作準備。健保署醫審及藥材組長戴雪詠表示,以往採用過去5年藥費、替代率等推算未來新藥預算,容易失真,因此引進先進國家HS概念,建置台灣的HS系統,對仍在發展中的新藥進行資料蒐集分析,作為財務衝擊的早期預警。更新平台 降低難度財團法人醫藥品查驗中心醫藥科技評估(HTA)組長黃莉茵表示,團隊2017年開始協助健保署研究HS可行性,2020年建立登錄平台,今年首度使用該資料。她解釋,各國HS不盡相同,有的是為預知新醫藥科技可能帶來的整體衝擊,例如加拿大發現基因修飾的細胞治療CAR-T上路後,需要法規、實驗室規範等配套,因此提早因應,才讓CAR-T順利上路;台灣HS則與英國較相似,偏重預算編列。第一年登錄時常有資料填錯、不知道該填哪一欄或重複填寫等問題,後來更新平台,用較為直覺、更清楚的欄位,降低難度門檻。今年HS資料共納入一百多項藥品,半數是癌症新藥,依照不同模擬情境計算,例如,若每項藥物財務衝擊上限為新台幣2億元,總額是多少、若沒有2億元限制又是多少、若依照過去不同藥品通過率推算又是多少,利用不同情境推估新藥預算,供健保署參考。應落實HS精神 依現實狀況編列健保署藥物共擬會主席陳昭姿表示,今年利用HS提出新藥34億元預算,但最後僅通過22億元,讓各界有些氣餒。以癌藥為例,雖有該領域專家討論排序,但執行原則僅是優先排入專家會議議程討論,不代表優先給付,最源頭問題是新藥預算不足,台灣健保支出佔GDP僅3.5到3.6% (經常性醫療支出約6.1%GDP),遠低於美國經常性醫療支出約17%,但兩國藥費都約為1%GDP,若以此標準,台灣藥費佔比沒有特別高,只能期待執政黨能多撥出預算,為人民健康做更大的投資。另外,來自新藥協議還款金額,去年高達26億元,如果能回歸新藥給付,或許是解方之一,但此事還未能取得共識。台灣病友聯盟理事長吳鴻來呼籲,健保署應落實HS精神,原則上不應齊頭式設立財務衝擊上限,應依照現實情況編列,才能貼近實際狀態做出調整。她強調,能體諒健保署的財務壓力,但編列預算跟總額協商是兩回事,以111年度健保總額協商為例,第一關預算編列已經以2億元財務衝擊為上限先砍一波,第二關醫院總額部門草案協商又因超出總額成長率上限再齊頭式的打六折,再砍一波,這是非常可惜的事,病團也擔心會成為常態。「理想上病友們希望新藥新科技都能納入健保,HS相對替代率來說是較科學的方式,當然希望可以用合理的方式去預估與呈現真實狀況。」吳鴻來也認為,科技日新月異、開發成本高,新藥新科技不會是便宜的,不巧的是健保財務隨著少子化和高齡化壓力越來越大,總額成長又有限,這兩者間的落差應思考如何突破;調漲保費、檢討部分負擔都將是不可避免的,而政府預算支出也不要只用在醫療與治療,可加強預防端,減少疾病發生造成健保沉重負擔。療效未定 需更謹慎戴雪詠認為,HS只是估算模式、提供給付方向感,最後還是框在總預算內協商,所以今年仍以財務衝擊2億元為門檻,未來也會持續採用;對健保署來說,藥物療效才是最重要的考量,她舉例,很多癌藥因牽涉緊急救命被加速核准,不過英國研究2008到2012年間被歐洲醫藥品管理局核准的新藥,其中有67%加速核准,最後僅有14%證實療效比現有藥物好,突顯新藥療效高度不確定性,再加上健保給付價格會影響自費價格訂定,所以要更謹慎。編列預算 滾動修正戴雪詠也強調,110年藥費已佔健保總額28.9%,達歷年新高,相較日、韓、美、法都在11到16%間,台灣藥費支出已達極限,不論廠商有沒有登錄HS,都會以藥物療效證據為給付考量。若未來申請的新藥在真實世界數據療效顯著,且有醫療急迫性,即使廠商沒登錄HS,健保還是會考慮用剩餘款給予給付。至於HS的計算公式跟算法都有公布,也召集醫界代表、專家等組成研究工作小組,每季定期開會檢討,讓這項制度更符合國情。黃莉茵表示,透過HS可以讓預算編列有所本,未來是否參考國外執行方式,藉由HS進行藥品優先順序,尚須各界溝通取得共識,而登錄平台也會持續精進。台灣藥物經濟暨效果研究學會理事長柯博升認為,HS是相對科學的方式,但未來需要滾動式修正,台灣HS雖然和國外應用不盡相同,但因為台灣健保本來就具獨特性,剛開始不必大張旗鼓排序,漸進即可。他也強調,採用HS評估預算是否能完全貼近實際情況,還要一到兩年時間驗證。
-
2022-03-09 養生.人生智慧
在人生轉彎處,看見不一樣的風景!日本的地方阿嬤與貓,成為拯救小漁村滅絕的功臣
日本高知縣西部有個不起眼的小漁村矢井賀,人口只有兩百二十八人,當中約六成居民都是六十五歲以上的老人。但是,這個原本死氣沉沉的漁村,因為一個單身中年女子的出現,有了新的轉機。 住在東京的井川愛,今年四十二歲,從小由阿嬤帶大,出社會之後,她擔任過 OL 以及婚禮主持人等工作。 三十八歲那一年,她因身體過勞而病倒了。療養期間,她反覆思考沉澱這些年來的生活,下定決心離開步調繁忙的東京。二○一六年秋天,她帶著自己的愛貓 Orca 搬到了矢井賀這個安靜的小漁港。 為了愛貓健康 搬家至漁村自製鮮魚健康小點心井川愛會想到搬到高知,跟她所養的貓 Orca 有關係。有一天 Orca 被檢查出患有糖尿病,醫生告訴井川愛必須調整 Orca 的飲食,但是 Orca 在生病之前吃的都是高卡路里的飼料,對於井川 愛準備的健康食物一點都提不起食慾來,最後甚至因此造成血糖過低,差點送掉了小命。經過這件事之後,井川愛決定自己製作 Orca 愛吃的健康小點心。知矢井賀這裡有美麗的大海,她所嚮往的優閒自在生活,還可以買到便宜的鮮魚給 Orca 吃。 以往有些捕獲之後因為損傷或是魚腥味過重而被市場退貨的鮮魚,漁夫都會從船艙中清出來後丟掉。當井川愛告訴這些漁夫們,她要買下這些被當成垃圾丟棄的漁貨時,許多漁夫都半信半疑。 井川從漁港買回這些魚貨後回家加工,從切塊、烘烤到包裝,每包大約十公克的貓咪天然零食「烤鮮魚」就這樣完成了。Orca 當然是這些烤鮮魚究竟能不能過關的最佳品管,經過反覆的測試,總算調整到了 Orca 可以接受的口味。接著井川愛嘗試著透過網路販售這些天然貓食, 沒想到意外地獲得不錯的回響。這時候她才發現自己一個人根本忙不過來,那些漁村裡的阿嬤就成了最好的幫手。以後,只要確定漁船準備進港,她就會打電話給阿嬤們,問她們有沒有空過來幫忙。 善用老人力,解除滅絕危機 井川愛的地方新創事業 Yaika Factory 就在這群從七十四歲到八十五歲的阿嬤們支持下誕生了。 但是,公司剛成立的時候並不順利,許多鄰居都覺得井川愛想把矢井賀變成另一個貓島,對她沒什麼好臉色,井川愛只好挨家挨戶地逐一溝通說明。 在井川愛的計畫裡,透過向漁民們購買準備丟棄的魚貨,不僅可以增加漁夫們的收入,善用漁村閒置的人力製作烤鮮魚零食,讓年紀大的老人家們有個一邊工作一邊聊天,並且賺點零用錢的管道,可說一舉兩得。而在銷售通路上,井川愛也花了一些巧思,她在網路上集單之後,固定出貨給幾間簽約的貓咖啡中途之家,請消費者到指定的地點取貨。目的是讓愛貓族能夠跟貓咖啡中途之家有更緊密的互動。 在她鍥而不捨的奔走下,總算讓矢井賀的當地居民們知道,這個「漁港的貓與阿嬤計畫」對於 整個漁村的未來發展是大有幫助的。現在 Yaika Factory 的烤鮮魚販售所得,都會捐出一定比例給貓咪中途之家等組織。井川愛的這項計畫不但活化了當地的勞動力以及地方經濟,同時也替保護貓咪不被人們無情地撲殺,提供了一筆長期支援的經費,形成正向的循環。【延伸閱讀:離婚不是悲傷的終點,是追尋幸福的開始!「家政婦」隱忍30年終離婚,流淚月餘後重啟新人生】
-
2022-03-07 癌症.抗癌新知
2022癌症高峰論壇/肝癌是四大癌唯一下降癌症 無效治療者NGS找機會
肝癌是國內前四大癌症中,唯一逐年下降的癌症;原因在於8成患者都由慢性肝炎引起,在B肝疫苗及C肝藥物效果佳的狀況下,已有8-9年的時間,肝癌患者每年都減少百餘位。肝癌的診斷相較於其他癌症是相對容易,但仍有少數患者診斷不易且治療效果不佳,此時可藉由次世代基因篩檢(NGS),找尋下一步治療的機會。 大腸癌、肺癌、肝癌、乳癌這四大癌症,每年都至少各自奪走一萬多人性命。台大癌醫中心分院癌症防治中心主任林宗哲指出,這四大萬人癌症中,只有肝癌有逐年下降的趨勢,預估在未來20年肝癌的致病因子會從BC肝等慢性肝炎,改成脂肪肝、酒精性肝炎及代謝症候群。曾經是國病的肝癌在診斷上,若B型肝炎帶原者,可靠長期追踨,包括抽血驗胎兒蛋白及腹部超音波,林宗哲指出,但兩者還是有盲點存在,胎兒蛋白在小於2公分的肝癌患者身上數值不高,即使5公分以上的肝癌,也有約兩成的比例指數不會上升。至於腹部超音波的敏感度高,是病人必需定期追蹤的重要項目。不過,仍有少數長在邊角或類似良性組織的局部顆粒增生,容易造成誤判;若浸潤型的肝癌也不易發現。少數的診斷盲點、B肝帶原者疏於追蹤或從沒進行BC肝篩檢的患者,成了臨床上獨漏的肝癌患者。林宗哲指出,隨著科技進步,肝癌的治療已有多種治療處方,但仍有特殊病人或極惡性患者無藥可用,此時可進行醫病共決討論是否該進行NGS檢查,而NGS的檢查就像大魚網一樣,一次檢驗幾百種基因,或許能找出蛛絲馬跡協助治療,不過,因肝癌不若肺癌有明顯的生物標記及相對應的藥物,NGS也非萬靈丹,因此進行檢查前需詳細溝通。【癌症心聲大調查】填問卷抽好禮.【2022癌症高峰論壇】免費報名 https://pse.is/423qsw電話報名:(02)8692-5588 #26982022癌症高峰論壇/無畏・癌症教會我的事 精彩活動內容
-
2022-03-07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以病人為中心?——「病人自主」與「醫療專業」的拉鋸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病人的感受、醫者的立場以及醫療費用的考量」,首先由一位剛畢業的醫師寫出他與醫學生在醫學人文個案討論會裡,對一位慮病症病人罔顧醫師的專業意見,執意要求更多的實驗室檢查,以探討「病人自主」與「醫療專業」的拉鋸;照顧這位病人的資深主治醫師語重深長,提醒習醫者謹記以同理心對待病人的感受;最後健保署署長指出不必要的就醫行為會影響醫療體系的健康運作,呼籲民眾正確的就醫態度是健保永續的基石。診間裡,主治醫師留下我先獨自為這位六十歲的女士做初步診察,此時她冷不防地拿出了一張由另外一位醫師所開、下週預排的自費檢驗單,上頭幾乎囊括了已知的各項癌指數,還湊上我耳邊說:「我知道那些大醫師之間彼此都是好朋友,不會願意跟我講真話,年輕人你幫我看看,這張檢查單有沒有漏開的項目呢?」當下的我十分吃驚,一時不知如何應對。「以病人為中心」的理念是近年來醫界的主流,其實這本就應當是醫療的職責所在,經由醫界與公眾們在多年的檢討與反思後,進一步被訂定追求目標與推廣。這項理念強調我們作為醫療方,應當深入了解與尊重病人的背景環境、價值喜好以及特殊需求後,達成醫病共享決策。不過,在病人的要求與醫者的專業判斷有著巨大扞格時,究竟怎麼樣的做法,才能夠符合病人最佳的利益而達到雙贏的溝通呢?經過兩個月在外院受訓,十一月時我正式在此醫院履新,是我步入職場後以新身分首次跟診,不同於學生時代的教學門診著重在病史、理學檢查等基本功,真實的門診,形形色色的病人,情緒的安撫同理、要求的應對得宜、資源的有效把關與法規的權衡進退……必須面對的是全人的課題。當時負責訓練我的整形外科陳醫師,在門診時經常給予我第一線為病人診察的機會,而在第二週時,就遇上這一次令我印象深刻的經歷。這位看診的女士在八個月前、約莫年初的時候,在另一家醫院被診斷右手掌背鱗狀細胞癌動過病灶切除手術,三個月後因為懷疑復發,轉而來我們醫院接受陳醫師施行手術化驗,結果為良性,全身性的影像與病理檢查也排除了轉移與復發的證據,之後她就拒絕繼續回診接受追蹤;這段期間,她陸續因為擔心其他惡性疾病,例如口腔癌、甲狀腺癌、乳癌等等,而到不同科別的門診看病,但在經過檢查後都排除了惡性的可能。預先回顧病歷過後的我十分好奇她過了大半年後回診的目的。她的主訴是右側頸部與腋下的腫脹感,並自訴擔心皮膚癌復發與淋巴轉移;但在經過初步診視後,病人兩側頸部與腋下對稱、沒有水腫或可觸摸腫塊,肩頸手臂的活動也無任何受限。在醫學統計上,皮膚鱗狀細胞癌發生淋巴轉移的機率微乎其微,我詳實的向病人說明診視結果以及相關醫學根據,卻平復不了她的不安,認為自己生活習慣良好卻得到這種少見的癌症,是因為自己體質易於罹癌的緣故;她跟我回顧起年初時發現皮膚癌的歷程,對於自己及早發現異常,在發於至微之時早謀於醫,感到相當自豪;在敘述的過程中她也反覆地指出身上其他部位的懷疑病灶,初步診視判斷都是良性老人斑與櫻桃血管瘤。我對病人的機警表示同意與讚賞,同時思索如何說明才能讓她可以接受現在的狀態不必過於擔心,她突然拿出他處開立的預排自費檢驗單,單上臚列CA-153、CEA、CA199……各種癌症指數可說是應有盡有,她要求我逐一解釋各項指數所偵測的癌症,並且質疑一定還有疏漏甚或錯誤的項目希望我幫她找出來。腫瘤指數在醫學實務上主要用於確診病人治療後的追蹤指標,不是診斷工具,更不會是近似於健康檢查的項目;當下的我可以想像前一位醫師是如何被這位病人百般拗不過,才無奈的在病人強烈要求且願意自費之下開出這張檢驗單。我秉持著耐心持續向她說明腫瘤指數的正確應用時,陳醫師這時回到診間接手拯救我這隻菜鳥。陳醫師再次就腫瘤指數的應用作解釋,並且說明基於不了解她在別的門診看診的實際情形,我們不能隨意幫另一位醫師說明其處置的目的,遑論指出錯漏,她對此不置可否。而對於她提出的其他疑似病灶,陳醫師則建議持續觀察即可,但位於後背的兩處斑塊因視線難以觸及,可以安排局部麻醉的小手術切除化驗,病人最後接受了這項建議。下診後,我查閱了慮病症有關的資料,根據DSM-5的診斷準則,這位病人有諸多相符之處,對於這類型的病人,文獻中強調應讓病人感受到他們的焦慮被我們所認同與體會、建立足夠的信任、確實安排追蹤處置,以及於必要時轉介相關專科醫師,因此我認為,在病人要求且願意自費做檢驗的狀況下,先順從病人要求,在取得正常的結果之後,順勢安撫病人的焦慮情緒是個可行的做法。但若要回歸到健保給付,我們還是要謹慎審酌檢查之必要性,為公共醫療資源把關。我將此次的案例提報到由賴教授主持、且有醫學生參與的醫學人文討論,針對我的淺見,第一輪的討論中大家也覺得似乎沒有更好的辦法,但幾經激盪與沉澱,學弟妹們陸續提出了不同的觀點!首先有位成大學弟提出,以把關醫療資源為出發點,有健保或者自費的分別嗎?在病人要求自費做專業判斷上非必要的檢查時,明知該檢查對我們診斷或後續治療是沒有幫助的無謂消耗,難道還是得順從病人予取予求、有錢最大?就算病人願意自費不用顧慮健保核刪,若是換位思考,當自己是病人或家屬,難道不會盡力溝通說明檢查的成本效益,避免多餘的開銷?秉持專業應當一視同仁!在當時與我一同跟診的陽明學妹則回憶,那位病人對於自我及早發現疾病相當驕傲,表現出來的態度像是對自身的健康狀況已經有先入為主的定見,她來求醫的目的,很大的可能是尋求醫師的認同、檢查結果合乎她的判斷,讓她更加篤定自己堅持的想法。一位成大學妹在聽完分享後則認為,既然病人是為了尋求認同,我們順應了病人的要求做了過度的檢查,就算取得正常的結果,病人是否會覺得自己的「信念」受到挑戰,反而為了捍衛信念而更強硬的要求其他進一步的檢查,直到檢查結果有異常證實她的信念為止,而這個過程中是否因為我們已經答應她做檢查起了個頭,若要中斷這可能無止盡的醫療消耗,反而進退失據?另一位陽明的學弟進而也發現我這個看法的兩難,今天順應病人做自費檢查,乃是因為我們在醫療判斷上有信心她無異常,但是腫瘤指數本來就不是高特異性的診斷工具,造成它的升高可能有很多的干擾因素,這也是為什麼它不能作為診斷工具而是用於後續追蹤的原因,如若因為不相干的因素,在檢驗結果發現異常,我們豈不更難向病人做圓滿的解釋?致使病人更加認定自己有其猜測的嚴重疾病而「乘勝追擊」地要求更多進階的無謂處置?在與這群優秀且思考活潑的學弟妹們集思廣益之下,我們發現若順應病人的要求,非但幫助病人平復慮病問題的可行性值得商榷,更可能使問題益形擴大、適得其反;從更高的層次來看,檢查處置的安排也不應因為選擇健保與自費而有不同的考量,應當根據我們的專業從一而論。與會的王教授是身心科的專家,他的看法是慮病問題的解決根本還是在於建立醫病間的信任關係!適當的談話技巧、同理病人的焦慮,讓病人感受到我們認同她的看法,雖不濫用非必須的醫療資源,但定期的回診安排與合理的檢查處置,可以使病人相信我們有將心比心地重視她的不安,進而願意接納我們專業的意見,甚至在必要時,委婉的轉介身心科醫師釐清慮病症並給予合適的治療。對於慮病者適當的溝通方式,亦是一門需要藉由經驗累積用心琢磨的課題!門診遇到的這位女士,就很難找到彼此的交集,病人本身相當堅持自己的意見,我們本著醫療專業又礙難完全配合,她若得不到真正令她滿意的答案,儘管表面上同意接受我們的意見,步出診間之後,也許她將帶著相同的問題到另一位醫師的門診插卡。在門診當下,陳醫師針對她擔心的皮膚病灶安排手術,對病人傷害極小外,病灶也確實需切除化驗才能獲得最肯定的診斷,或許可以期待在後續處置與追蹤中的一來一往之間,建立長期醫病信任,不啻為改善慮病的切入點。「以病人為中心」的醫療,雖然尊重病患的自主性,但並非對病人的主張照單全收,做為醫者,設身處地的提供資訊,引導病人做出最適當的決定,我們在此間仍有一定的能力與責任,縱使可能最終在病人堅持下,我們不得不為了避免衝突,以不造成生命健康侵害為原則做出讓步,但求自身盡力為病人著想重視,而非僅是當作偶發的難題打發過去。只要用心假以時日,面對有慮病情形的病人總會更有智慧與方法。
-
2022-03-06 名人.鄒頡龍
鄒頡龍/從「斯卡羅」 談「熱病」(瘧疾)
近日天氣回暖,身邊竟出現蚊子……一隻、兩隻,還有一隻躲在天花板。它們在身邊形影不離,入睡時在耳邊嗡嗡作響,一不注意,吸飽了血揚長而去,在我們身上留下又腫又癢的痕跡。打擾睡眠和皮膚搔癢還無傷大雅,萬一蚊子在叮咬的同時還帶來傳染病,那就不是鬧著玩的。 在2021年公視電視劇「斯卡羅」中,19世紀南台灣的蚊子也為劇中人物帶來深遠的影響。「斯卡羅」由陳耀昌醫師的歷史小說《傀儡花》改編,記述了1867年羅妹號事件及南岬之盟。那一年美國商船在台灣南部恆春半島擱淺,船上13人上岸求生,卻慘遭原住民洗劫殺害。人命關天,美國任命廈門領事李仙得來台調查,大清也派兵協助,然而當地氣候炎熱,官兵接連得到熱病(瘧疾),尚未開戰即有大量官兵死傷。甚至連劇中的女主角蝶妹也命在旦夕……瘧疾是一個古老的疾病,公元前2700年中國就有關於周期性發燒的歷史記載。受到感染的人會陣發性的發燒、冒冷汗、發抖抽搐,因此有「打擺子」的俗稱。重症通常是惡性瘧原蟲引發嚴重的併發症,可能導致死亡。醫學界直到1880年才發現瘧疾患者的紅血球裡有寄生蟲。還好有治療功效的「奎寧」已早一步被發現。秘魯原住民將金雞納樹的樹皮入酒治療發燒,後來發現它也能治療瘧疾,該療法在1640年傳入歐洲。因此在斯卡羅影集中,大批軍人受熱病所苦,急迫地要求英國醫師拿出奎寧救命,藥物卻已用磬。可以想像當女主角蝶妹也身染瘧疾反覆高燒、顫抖,最後昏迷在床上,沒有任何藥物也沒有點滴的環境之下,身邊的親友只能無助的向蒼天祈求。瘧疾對人類的危害已經過去了嗎?依據世界衛生組織(WHO)資料,2020年全球瘧疾感染人數約2.41億,死亡人數約62.7萬人。臺灣光復初期瘧疾感染極為嚴重,1965年才列入瘧疾根除地區。目前台灣雖沒有瘧疾,不過到有瘧疾的國家旅遊,還是要防護。觀看「斯卡羅」是特殊的經驗,為了忠實呈現那個時代,劇中演員說著客語、閩南語、原住民語、北京官話、英語,還有法語。在「耳花撩亂」之餘,也能深刻感受到那是無比混亂的年代,來自各方不同背景的人共同生活在台灣,努力扎根。資源有限,鬥爭殺伐無法避免,溝通與談判才是族群延續的契機。劇中女主角蝶妹有客家與原住民血統,能說原住民、閩南、客語還有英文,是各方都需要爭取的通譯,卻因族群認同的糾葛反讓她成為各方的眼中釘。蝶妹想保護母親的原住民部落,也想保護藍眼睛的洋人,然而蝶妹是誰?是屬於山上的番人?還是平地的漢人,她有無比的掙扎和痛苦,最後在返回部落的路上被刺殺。是誰殺了蝶妹?蝶妹之死代表了什麼?她的血是否能洗淨不同文化與利益糾葛纏繞的仇?「斯卡羅」的年代過去了。現在造訪恆春半島,享受從南方吹來溫暖的風,那碧藍婆娑的海洋是如此平靜美麗。而筆者撰稿此刻,遠方烏克蘭的戰火響起,依舊是族群、生存與利益之戰。但願人們有足夠智慧讓征戰停息,讓子子孫孫都能在美麗的土地上繁榮幸福地生活。(FB搜尋:鄒頡龍醫師聊生活,談健康)
-
2022-03-06 新聞.元氣新聞
調整部分負擔 醫改會促先公開健保10資訊
為了最新健保部分負擔調整方案,衛福部長陳時中上周邀民間團體溝通,與會的醫療改革基金會表示,已向陳時中提出十項應公開的資訊清單,盼部分負擔調整要有實證基礎;部分健保會委員則指出,調整部分負擔應整體考量,不要增加經濟弱勢者的就醫門檻。對於醫改會要求提供十項應公開的資訊清單。健保署長李伯璋指出,陳時中已要求健保署調閱資料,將盡快提供。陳時中上周與醫界代表會面,醫學中心、區域醫院反對收取慢性病連續處方箋第二、第三次領藥部分負擔。醫改會董事長劉淑瓊表示,若衛福部決定改變方案,一定要把道理說清楚。醫改會要求公開十項資訊,包括慢性病連續處方箋開立率與釋出率、急診假日與夜間不同檢傷分級統計與變化、基層假日開診率等趨勢。她舉例,根據新方案,醫學中心、區域醫院急診部分負擔對檢傷分類第四、第五級輕症患者,最高加收八百元。劉淑瓊說,健保署應先提供夜間及例假日到大醫院急診就醫的輕症患者人數,若人數比平常日多,凸顯可能是夜間及例假日時,基層診所開診率不高等因素,造成民眾須到大醫院急診就醫。健保會委員胡峰賓指出,站在分級醫療角度,領取第二次後慢箋於基層診所、社區藥局免收部分負擔,這是合理的;急診部分負擔若僅針對第五級輕症患者收取,希望藉由分級醫療合理運用醫療資源,減少輕症患者到大醫院急診就醫。台灣病友聯盟理事長吳鴻來說,慢箋第二次部分負擔免收,健保署應提供更詳細試算數據,讓付費者代表充分討論。急診部分負擔僅收第五級患者,應是考量對患者衝擊小,但要充分教育民眾善用急診,不要增加經濟弱勢的就醫門檻。
-
2022-03-06 醫聲.數位健康
數位醫療論壇/擴大遠距 石崇良:4月電子病歷上路
隨科技進步與新冠疫情爆發,遠距醫療受到大眾重視。衛福部常務次長石崇良指出,遠距醫療在2020年納入健保給付後,過去「通訊診療治療辦法」僅開放5種特殊情況可使用,未來將擴大到10種型態使用。另外今年4月將開放電子病歷,讓遠距醫療不受阻。聯合報健康事業部今舉辦「數位醫療應用未來健康趨勢」論壇,立委張育美、衛福部次長石崇良、高雄醫學大學校長楊俊毓、台灣數位健康產業發展協會理事長陳良基、台中榮民總醫院院長陳適安、台北市立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副院長戴嘉言、Wacare遠距健康執行長潘人豪、天晟醫院董事副院長鄭貴麟等專家與會分享。石崇良表示,疫情影響下,全球遠距需求大幅增加,世界各國紛紛就遠距醫療檢討,包括法規鬆綁、如何規範及給付、透過媒介平台、資安隱私保護及線上開藥等,台灣於2018年推出「通訊診察治療辦法」,在去年疫情爆發「特殊情形」下,開放使用通訊診療。「通訊診察治療辦法」明定五種特殊情形得以使用通訊診療,包括:健保居家醫療照護整合計畫、家庭醫師整合照護計畫者、急性住院後三個月內區密切追蹤、住宿型長照機構住民、國際醫療等病患。石崇良表示,遠距醫療在去年社區感染爆發後應用較多,包括詢問病情、診察、開給方劑、開立處置醫囑、原有處方之調整指導、衛生教育等。但過程發現不少障礙,包括工具便利性、民眾資訊能力、溝通互動感受落差,甚至就醫流程無法連貫,從預約看診、線上診療、刷健保卡到領處方簽、繳費、領藥等,必須做到「無縫接軌」,遠距醫療才算到位。為擴大遠距醫療應用,石崇良表示,未來將開放至10種型態。包括「長照」、「居家醫療」、「急性後期醫療整合照護(PAC)」、「慢性病照顧」、「受限空間、地理就醫及國際醫療」等。未來遠距醫療不能侷限於保險給付,像國人到海外出差,可結合商業保險提供醫療服務。石崇良表示,「醫療機構電子病歷製作及管理辦法」在110年12月已預告,未來電子病歷透過雲端授權,讓遠距醫療無障礙。不過資安也相當重要,會先以受委託機構管理病歷系統、交換平台,並以標準格式進行病歷交換或使用,確保診斷正確性。在病歷全面電子化之下,更能讓醫院無紙化完成最後一哩路,預計3月將開2次會議,彙整各方意見,4月即發布上路。
-
2022-03-05 新聞.元氣新聞
獨/陳時中昨晚溝通部分負擔 醫改會提10項應公開資訊
健保部分負擔調整進入緊鑼密鼓階段。衛福部長陳時中為了解各界想法,昨晚邀請民間團體會面溝通,會面時間約兩個多小時。參與會議的醫改會董事長劉淑瓊說,昨與陳時中會面暢談部分負擔調整議題,陳時中態度十分開放,但現場並未提出衛福部目前可能考慮調整的腹案,但醫改會具體親自向陳時中提出10項應公開的資訊清單,盼部分負擔調整應要實證基礎,再來說服民眾。劉淑瓊說,昨與陳時中會面親自表達,陳時中本周一與醫界代表會面後,因醫學中心、區域醫院反對第二、第三次慢箋部分負擔多收100元,但沒過幾天,陳時中就公開透露可能不收的訊息,最後若真的不收,「那一定要把道理說清楚」,調整方向為何與當初健保署提出方案的利基點不同?不然為何僅聽醫界的意見,不顧民間團體對部分負擔調整的看法。「如果沒有任何證據、數據支持陳時中調整部份負擔,那他做的任何決定都會被抱怨、被指責。」劉淑瓊說,衛福部「開大門、走大路」這是十分重要的,不應藉由私下交換或有人抱怨,政策就加以轉彎,希望衛福部提供相關數據作為部分負擔調整的依據。舉例來說,醫學中心、區域醫院急診部分負擔,將針對檢傷分類第四、第五級輕症患者加收800元及600元。劉淑瓊說,提出此調整項目時,健保署應先提供夜間及例假日到醫學中心、區域醫院急診就醫,且屬於第四、第五級患者人數,若人數比平常日多,凸顯可能是夜間及例假日時,基層診所開診率不高,同時未教育民眾平時自我照顧的重要性,造成民眾生病時,須到醫學中心或區域醫院急診就醫。「如果真的是這樣,那調整第四、第五級患者部分負擔,這樣說的通嗎?」劉淑瓊說,調整部分負擔時,若只是溝通,沒有相關實證數據,陳時中是無法給出承諾的,且可能進退失據,被外界認為是大小眼。昨晚會面時,醫改會也向陳時中提出10項應公開資訊。劉淑瓊說,經盤點各界要求健保署應公開資訊,包括,第一、2002、2005、2017年歷次部分負擔整後,其醫療利用的轉變、政策成效分析與影響報告;第二、慢性病連續病處方箋開立率與釋出率,近年趨勢及檢討報告;第三、慢性病連續處方箋上開立不可替代章的現況。第四、不同疾病就醫需求或民眾就醫習慣,在政策調整後,會增加多少醫療費用;第五、應就受調整影響為高風險特定群體,如經濟上的邊緣戶、領慢箋的病人、多重慢性病人等,提出就醫可近性、公平性的風險評估報告。第六、提出在健保重大政策調整實施,如費率調整、部分負擔調整後,不同層級在五級檢傷分級的急診醫療利用情況。第七、假日與夜問不同檢傷分級之統計與變化,及基層假日開診率等趨勢與檢討報告;第八、教育民眾自我照護與就醫識能的指引;第九、近年檢驗檢查支付費用上升,對健保總額財務影響的原因分析、評估報告與改革;第十、針對藥品與檢驗檢查,非必要(並不一定是重複的)統計報告。劉淑瓊說,台灣是多元民主社會,「健保部分負擔調整是屬於一種政治決策,這都可以接受。」但做政治決策應是要建立在理性、科學實證的數據分析上,才能達到真正溝通的成效。
-
2022-03-05 養生.人生智慧
退休後的時間你怎麼規畫?桂雅文中年轉職赴美深造,在博物館覓得一生摯愛
對你來說,生命裡有沒有無關乎吃飽穿暖住好,卻讓你感受到喜樂豐富的事物?3月《橘世代》要帶你去博物館、美術館看展,打開生命視野;也要為你介紹幾個收藏家的故事,他們將世俗眼光中並不特別值錢的物品視為珍寶,因此感受到真正的快樂。退休後的時間你怎麼規畫?要如何開始新生活、拓展新學習?台灣的博物館、美術館密度高,多數針對退休人士都有票價優惠,或許可以試著從看展中找靈感、延伸生活觸角。《愛上博物館》作者、五觀藝術創辦人桂雅文說,看展從來不是「人生必需品」,但是對於追求人生興味的人,「博物館絕對是你的菜。」每個人看展原因不同,或許找靈感、交朋友,或許希望浸潤成有氣質的人,或許期待心靈SPA,在凍結時間和文化的博物館裡,有著人類走過最美的痕跡,美術、歷史、人類學......,五觀藝術創辦人桂雅文認為,人生想要尋找的東西,幾乎都能在博物館找到。桂雅文 中年轉職找到最愛現年59歲的桂雅文在30歲時才轉身踏入博物館領域。那時她正值職涯轉換關卡,去美國旅行時,在某個社區博物館看見了某個收藏品,「被電到了!」時移事往,桂雅文已經忘記看展細節,卻記住深刻的感動。那一瞬間,她決定成為博物館人。從此博物館成為她的熱情所在。她赴美修習博物館學、回台後創業成立博物館顧問公司,主持大小展覽;她做出版,出了70幾本和博物館相關的書。她甚至因此認識了先生張譽騰,也是一位著名的博物館學者。在博物館領域,她形容自己「一直是在野」,沒有進學術領域或成為館所負責人,卻出版相關書籍,從事藝術普及的轉譯與溝通,與不同的民間單位協作。現在的桂雅文期望自己能夠發展出博物館人的培訓系統。對她來說,精采展覽的關鍵永遠不是哪個展品多稀有、哪幅畫價位多高,而是策展的高手,而策展的專業與品味是可以培養學習的。桂雅文說,精采的博物館,「人」永遠是重點—策展的人、看展的人,其中關於人的故事。她記得一對老夫妻站在畫前討論的畫面、她記得小孫女推著祖母看展的畫面,那種時刻她總會想:「他們怎麼那麼會用時間、那麼會選場合?」對愛聽故事、喜歡人群的桂雅文來說,中年轉入博物館領域,不僅是職涯的轉換,更是她覓得一生的愛的關鍵決定。輕鬆看展 先挑自己喜歡的每次桂雅文坐計程車到兩廳院,總喜歡趁機做市場調查,她問司機:「你去過嗎?」多數司機會反問:「這是我們來的地方嗎?」她感嘆,即便愈來愈多的展覽形式創新、貼近生活,但還是有許多人感到陌生,不把它當生活選項。桂雅文建議,別太嚴肅看待看展這件事,「把展品當成菜單,而非清單。」想像自己去逛夜市,你只會挑想吃的食物品嘗,不會要求自己每道都點,甚至一開始不知道要吃什麼也無妨,就逛逛吧,感受空間的氛圍,有時光是看老闆料理食物的過程就目眩神迷,看展也是這種心情。藝術欣賞 新手入門4撇步對於沒有看展習慣的人,桂雅文建議從四個方式開始:●從最近的開始:地方博物館常常是該地的文化客廳,別捨近求遠,住台北的你是否去過北投溫泉博物館?去宜蘭玩時不妨順遊蘭陽博物館。●從做志工開始:用你的專長或興趣接觸博物館,例如退休的英文老師就可以做英文導覽。●從一窩蜂開始:現在正流行什麼?黃土水還是米勒,或是達文西,從多數人去看的展開始。●從線上展覽開始:拜疫情所賜,全世界博物館用各種形式開放線上館藏、創新展覽,只要打對關鍵字,網路上的展覽非常豐富。除此之外,去豐富自己的生活,無論是學畫、跳芭蕾、沖咖啡……,從零開始學習,找回鬆軟的人生狀態。「任何生活經驗的豐富,都有助於看展。」看懂展覽的同時,也有了更豐富的人生下半場。
-
2022-03-05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桃園取消用餐隔板 部分學校不跟
新冠肺炎疫情趨緩,桃園防疫措施也跟著鬆綁,高中以下各級學校7日起用餐可撤除隔板。教育局表示,中央在228連假前已取消用餐隔板規定,桃園為求安全,多觀察一周才鬆綁;不過,桃園南區部分學校對疫情仍有顧慮,決定維持原樣,暫不考慮跟進。中央疫情指揮中心昨公布桃園新增一例本土確診個案(20831),為米迪幼兒園群聚事件衍生,因陪同確診女兒(20752)居隔及就醫,前天二採發現呈陽性,加上兒子(20619)和妻子(20622),一家四口都染疫;米迪幼兒園群聚事件影響南區多所學校,桃園市觀音國小及附設幼兒園896人昨進行二採,結果今天出爐。考量近日疫情趨緩,社區無不明感染源,桃園決定鬆綁校園防疫規定,下周一起用餐可取消隔板。教育局長林明裕表示,教育部228連假前已同意校園用餐免隔板,桃園為求安全,多觀察一周才決定放寬;雖然政策鬆綁,仍有多所學校持觀望態度。觀音國小受米迪幼兒園事件影響也有群聚感染情形,目前全校停課,已決定復課後先維持用餐隔板;中壢自強國中與青埔國小雖未受事件波及,但考量疫情未完全平息,決定再觀察一周,如果學生想要移除,會與家長溝通討論。桃園市政府昨天公布案20622、20623相關足跡,2人上個月22日上午7時和11時分別去過新屋區歐記早餐、台茂購物中心雪嶽山韓式料理;苗栗縣衛生局則公布案20730上個月26日旅遊足跡,包括中午12時30分漫步雲端森林廚房、下午2時鴨箱寶木雕藝品店和下午2時50分水美街商店。另外,距離清明連假只剩一個月,桃園市民政局為了避免掃墓人潮產生群聚感染風險,除平鎮區預定13日開放外,其他地區的市有納骨塔即日起都開放民眾祭拜。
-
2022-03-05 新聞.元氣新聞
健保部分負擔 最快下周拍板
健保部分負擔怎麼調整,備受各界關注,衛福部長陳時中昨與付費者代表會面。據悉,最爭議的二大問題包括赴醫學中心、區域醫院急診者,原依檢傷分類為第四、五級輕症,需收最高八百元部分負擔,研議僅針對最輕症的第五級患者收取,而於醫學中心、區域醫院領取第二、三次慢箋者,則不多收一百元部分負擔。陽明交通大學醫管所兼任副教授洪子仁推估,若衛福部與各界溝通順利的話,健保部分負擔調整方案,最快於三月中下旬預告,四月公告,五月上路。急診部分負擔調整,原依檢傷分類第四、第五級至醫學中心就醫,將收部分負擔八百元,區域醫院六百元,微調後,第四級維持不變,僅針對第五級患者加收。據統計,全台每年急診就醫人數約六百萬人次,第五級僅十萬至廿多萬人次。不具名醫界人士表示,調整考量應是第一線急診醫師面對第四級患者病情,不易診斷,因此回歸專業,減少爭議。慢箋部分負擔調整,陳時中日前表示,首次領慢箋比照健保署規畫,當藥費在一百元以下時,地區醫院、基層診所免收部分負擔,一百元以上將依藥費比率的廿%收取,上限兩百元。醫學中心、區域醫院均依藥費比率廿%收取,上限三百元。不過若至醫學中心、區域醫院領取第二、三次慢箋,需多付一百元部分負擔,其餘地區醫院、基層診所、社區藥局免收,此規畫遭醫學中心、區域醫院反彈。陳時中研議取消,主要考量加重患者負擔對弱勢患者不利,也阻礙患者赴醫學中心及區域醫院領藥醫院意願,另一考量是將影響對醫囑的遵從性。中央健保署長李伯璋表示,部分負擔調整案將依陳時中最後考量,以核定通過為目標。
-
2022-03-05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279萬劑高端本月20日陸續到期 陳時中承認銷毀可能
國民黨立委萬美玲今於立法院質詢時指出,政府去年5月採購500萬劑高端疫苗,但至今剩下超過279萬劑,恐將到期銷毀。衛福部長陳時中回應,只要超過科學性安全效期,就只好銷毀,大概6、7月就會全數到期。萬美玲今詢問行政院長蘇貞昌,剩下的高端疫苗如果打不完如何處置?蘇貞昌回應,尊重專家。陳時中則表示,新藥出來之後,一開始效期會訂得比較短,隨著上市不斷分批檢驗,會把效期自動延長,但只要超過科學性安全效期,就只好銷毀,陳時中也提到,高端目前是WHO重要試驗疫苗,可能3月底4月初通過後,高端需求量會變大。對於萬美玲質疑,現在還有超過279萬劑高端疫苗,將近23億元,若過期銷毀很浪費,陳時中則說,「對,但也不能說過期不能用又拿來用」,羅美玲則不滿表示,不能接受這樣的回應,應該要檢討為什麼剩下那麼多;陳時中回應,新興疫苗都會有這種情況,不是太多就是不足,過去H1N1也有過這樣經驗。萬美玲追問,剩下的高端疫苗何時到期,陳時中回應,本月20號開始陸續到期,大概6、7月全數到期。至於是否都會浪費銷毀?陳時中坦言,「不是沒有這樣的可能性」。蘇貞昌在一旁補充,政府為了國人健康要做充足準備,也一直呼籲國人提高疫苗覆蓋率,但總會有起先爭取不到狀況,後來夠了,大家不一定全部願意施打,「難免會有夠或不足,沒辦法完全精準」。對於未來是否考慮再買高端疫苗,陳時中則說,目前沒有考慮。至於美國、日本是否不承認高端?陳時中表示,經由外館持續溝通中,現在不在承認清單裡,他也強調,「不承認跟尚未承認不一樣,現在是尚未承認之中」。
-
2022-03-04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逾七成患者不換膝關節 醫師:人工關節選擇三要點,適合的可用10至20年
退化性關節炎是常見的關節疾病,但高達七成五的患者寧願忍痛也不願換膝關節,只因為害怕術後疼痛或可能需要再次換膝關節,甚至有七旬老伯伯拖到失去活動能力,連帶影響心肺、代謝功能,最終無法外出。醫師表示,人工關節經過優化已能大幅減少術後不適,但選擇上應注意三關鍵:區分左右膝、選擇尺寸、版型適合的關節,避免原來的骨頭削掉太多和彎曲角度受限。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骨科部部長黃炫迪表示,台灣65歲以上族群逾半數罹患退化性關節炎。輕、中度的關節炎可使用物理治療或注射類固醇、玻尿酸等藥物治療改善,但重度的關節炎,例如關節磨損嚴重、使用物治和藥物等保守治療二至三個月沒有改善,以及關節疼痛劇烈嚴重影響活動,甚至連睡覺、休息時都疼痛,就必須考慮置換人工關節。許多患者害怕術後疼痛或之後要再次置換人工關節,多採取治標不治本的方式。黃炫迪曾收治一名70歲老伯伯,因為害怕術後疼痛和再次置換,遲遲不願手術,拖到膝蓋劇烈疼痛、失去活動能力,影響心肺與代謝功能,導致體重快速增加、易喘,最終無法外出。郵政醫院院長陳健煜表示,人工膝關節經過持續優化、修正後,已能大幅減少術後不自然、靈活度下降和疼痛等問題,且通常可用10至20年。陳健煜提醒,置換膝關節須做好術前評估,包括心臟功能、慢性病等內科疾病的確認。但人工關節的選擇應注意三大關鍵,包括需區分左右膝、選擇有多元尺寸以及有多種版型的關節,以保留更多人體骨骼結構並減少誤差,以免發生術後產生僵直、磨損,甚至位移、轉向、關節鬆脫等狀況。不過,人工關節畢竟不像衣服、鞋子可以試穿,陳健煜表示,如何選擇適合的人工關節,有賴醫師的經驗以及醫療團隊與病人之間的溝通,以免換上人工關節後愈來愈痛,增加二次手術的機率。
-
2022-03-03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擔心術後卡卡七成五患者不換膝 醫師提醒三要點
活到老卻無法動到老?退化性關節炎是常見的關節疾病,台灣65歲以上族群逾半數罹患退化性關節炎。輕、中度的關節炎還能使用物理治療或類固醇等藥物治療改善,重度的關節炎則需要進行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醫師提醒,人工關節應注意三個關鍵,包括分左右膝,並選擇尺寸、版型適合的關節,避免原來的骨頭削掉太多和彎曲角度受限。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骨科部部長黃炫迪表示,膝關節炎患者的常見症狀中最多的是疼痛,占80%,其次為為痠軟無力,占50%,其他症狀則為僵硬、腫脹、關節變形、發出咯吱聲和周圍肌肉萎縮。輕度的關節炎治療可透過物理治療減少關節使用、運動等,或是使用類固醇、玻尿酸和葡萄糖等藥物治療。但到了重度關節炎,包括關節磨損嚴重、使用物治和藥物等保守治療二至三個月沒有改善,以及關節疼痛劇烈嚴重影響活動,甚至「連睡覺、休息時都不放過」,就必須考慮置換人工關節。但有七成患者擔心術後復原、五成擔心術後疼痛、四成則擔心換了關節後10至20年後需再次置換;高達七成五的患者寧可忍痛、委曲求全,或是乾脆減少移動,採取治標不治本的方式,不願意置換人工關節。郵政醫院院長陳健煜表示,人工膝關節經過持續優化、修正後,已能大幅減少術後不自然、靈活度下降和疼痛等問題,且通常可用10至20年。不過他提醒,在置換膝關節時須做好術前評估,包括心臟功能、慢性病等內科疾病的確認,避免麻醉過程出差錯或是後續感染率高。另外,在置換關節時要注意應保留更多人體骨骼結構,原先的骨本不能削掉太多。關節面也應貼合,若關節覆蓋太大,患者術後會有腫脹感,無法彎曲;若關節面太小,則容易鬆脫。因此關節選擇應注意三大關鍵,一是分左右膝,讓患者能保留更多人體骨骼結構,減少醫師手術中需要截掉的原生骨頭;二是選擇有多元尺寸的關節,減少誤差,尤其人工關節與原生骨頭只要存在過大的誤差,術後就易產生僵直、磨損等狀況;三是選擇有多種版型的關節,避免膝蓋前方內外側填補過多假體,導致膝蓋彎曲角度受限,或是因填補面積過大,使得膝關節與原生軟組織摩擦造成疼痛,甚至位移、轉向,關節鬆脫。不過,陳健煜表示,人工關節置換後分為發炎期、修復期和成熟期,患者需要6至12個月適應。但人工關節畢竟不像衣服、鞋子可以試穿,因此選擇適合的人工關節有賴醫師的經驗以及醫療團隊與病人之間的溝通,以免換上人工關節後越來越痛,反而需要開第二次刀重新更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