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還要玩嗎?」「不要,我要睡覺。」看到六歲兒子整個早上發高燒還說他頭痛,連平時最愛的Switch都只玩一次就意興闌珊,和信醫院一般內科主治醫師蔡淑怡坦言驚嚇。從四月下旬,首例新冠確診重症併發腦炎的兒童病逝後,兒童腦炎重症或不治消息幾乎不斷,讓經常支援急診、身經百戰的醫師都怕。
「還好老天保佑,兒子隔天症狀大有改善,第三天就完全退燒了。」這次驚魂記,是蔡淑怡和兒子第三次居家隔離。蔡淑怡說,先生每周三天在宜蘭工作,平時大多只有她和孩子在家,前兩次居隔都是因學校或才藝班有同學確診,為了照顧兒子,蔡淑怡不得不陪同隔離。
初次隔離十天,當時疫情不嚴重,蘆洲衛生所每天早晚打電話提醒各種事情;第二次居隔在四月底,疫情已經起來,衛生所忙翻,無暇再分神關心被匡列隔離的未確診者。蔡淑怡則開始煩惱,二度隔離導致醫院門、急診同事工作負擔變重,得想辦法降低再次被隔離的風險才行。
蔡淑怡先向學校請假,讓兒子只參加才藝班,其餘白天時間就待在公婆家。她想,才藝班時間短,不用脫口罩吃飯,總會比較安全,不會再被隔離吧?因為讀完《疫苗商戰》這本書,蔡淑怡也一掃原本疫苗猶豫的心情,決心第二次隔離期滿就趕快安排兒子去打疫苗,但當時沒有大型接種站,不容易預約。
沒想到,就在預約到疫苗的那個禮拜,蔡淑怡又得第三度居家隔離,這次是母子雙雙確診。
5月20日早上,本來就有過敏性鼻炎的蔡淑怡忽然聲音沙啞,下午聲音就正常了,她不以為意。5月21日一早,兒子發高燒,但身體不舒服的孩子特別抗拒快篩,採檢可能不夠確實,結果是陰性,但蔡淑怡自己的快篩試劑出現兩條線。她連忙帶兒子去醫院做PCR,果然確診,兩人回家開始隔離。
整個早上,兒子體溫都在39度徘徊。蔡淑怡把家裡所有效期內的退燒藥都拿出來,排排站,從藥效強的開始給。如果退燒情況不理想,四小時後藥效一退,她就換一種退燒藥再試。蔡淑怡也打電話給同為醫師的一位鄰居,討論症狀和用藥,好心鄰居還特地送藥到家門口。
「畢竟想到最近孩子腦炎的新聞蠻多的」蔡淑怡說,每次兒子又燒上去,她就有點緊張,但她仍然努力保持冷靜,在腦海中沙盤推演最壞情況,並且打電話給住附近又可幫忙開車載孩子去醫院的朋友,預先求助。
雖然看到兒子放下Swich、一直睡覺,蔡淑怡也會害怕和心疼,但看到他每次燒退都願意喝水,可以溝通也可以配合,這些訊號讓她安心:至少孩子不會脫水,意識也還清楚。5月22日,兒子退到38度,偶爾畏寒,但精神活力都好多了,蔡淑怡心想「應該過關了吧。」
5月23日,兒子完全恢復正常,在蔡淑怡身旁吱吱喳喳、調皮搗蛋,母子倆又重回前兩次吵吵鬧鬧、平平安安的居家隔離生活。從宜蘭回到新北市的先生已先借住公婆家,每天和蔡淑怡保持密切聯繫,也會送物資到家門口,是母子專屬的外送員。
居隔期間一直無症狀,沒有不舒服的蔡淑怡,在家持續幫忙醫院排班等行政工作。處理到解隔離當天,剛好有位同事確診,臨時要找人代班,於是她解隔離當天晚上就趕回醫院上班了。蔡淑怡笑著說「可能是居隔期間睡得比較多,我覺得蠻有元氣的!」
「現在又會擔心小孩有沒有MIS-C,」蔡淑怡說,樓下鄰居年僅兩歲的孩子確診,原本都恢復了,之後又忽然發燒,她知道經歷孩子確診驚魂後,還得提高警覺一段時間。如果是不會說話的小小孩,家長要特別細心觀察;年紀比較大的孩子,也要提醒他們,有不舒服要趕快跟爸爸媽媽說。
蔡淑怡建議,家長能做的,就是把物資、資訊、流程都做好準備,不要恐慌。家裡有足夠食物,有常見症狀的兒童用藥。記得應注意的警示症狀,如果警示症狀沒出現,盡可能在家照顧,因為去醫院要等更久,孩子也會很不舒適。家長也要預先沙盤推演過送醫流程,包括先找好能幫忙開車送醫的親友,在隔離過程中與親友保持聯絡。
醫師小檔案
姓名:蔡淑怡
頭銜:和信醫院一般內科醫師
確診時間:5月21日
如何感染:可能被孩子傳染
症狀:聲音沙啞、畏寒
治療方式:服用緩解症狀藥物、休息、多喝水
給確診者的一句話:保持警覺但不需過度恐慌,做好自己能做的,大部分確診者都會康復,但如果出現警示症狀要及早尋求醫療評估。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