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15 焦點.元氣新聞
搜尋
溝通
共找到
2376
筆 文章
-
-
2024-11-15 醫聲.癌症防治
肺癌早期治療迎變革 中山附醫肺癌團隊攜手精準治療拼治愈
藝人汪建民日前因肺癌過世,據統計,肺癌新增個案數年年破萬,面對肺癌新國病,國健署推動肺癌篩檢補助政策,早期患者從兩成增加到四成五。不過,據統計早期患者術後五年內仍有四到七成的復發風險,對患者來說為不可忽視的威脅,也是我國在肺癌防治的重要課題。如果復發進入晚期肺癌,存活期會大大降低,死亡率則會明顯提高。肺癌患者若能及早發現並接受完善的治療,有助於良好的預後生活。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肺癌診治研究中心主治醫師陳焜結指出,早期患者可由肺癌專科治療團隊評估,於手術前後採取免疫輔助療法降低復發,這也是現今的國際治療趨勢。治癌技術大躍進,治療除了為晚期病人延長存活為目標,現更往早期精準治療降低復發率為出發點。一名第三期肺癌患者,因腫瘤位置及範圍大,加上淋巴結轉移,在醫療團隊評估後,胸腔外科醫師認為先開刀有其風險,中山附醫肺癌診治團隊就決定讓患者先進行術前前導式治療,採取免疫加化療三到四個月,手術後再單用免疫療法,成功在手術前縮小腫瘤,並且預後效果佳。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肺癌診治研究中心團隊成員、外科部部長夏君毅指出,肺癌三期之前,我們就是以「疾病治癒」為方向,一般而言,第一期B至三期,若腫瘤大於四公分或有淋巴結轉移,會依個案狀況建議可進行前導式輔導性治療,因為,癌細胞很狡猾,有可能術前就「微轉移」,但手術當下肉眼是看不見的,先治療也能縮小腫瘤,讓手術更好切除,提高完整取出腫瘤組織的機會,手術後再轉給腫瘤內科繼續進行免疫治療,消除剩餘的癌細胞,降低復發的可能性。這種包圍式的治療方式於國際間被稱為「早期肺癌圍手術免疫治療」,也是近年國際治療指引中,早期肺癌輔助治療的建議首選。陳焜結指出,這種包圍式治療從術前到術後療程約一年,但時間長短得依個人而訂,目前研究顯示,術前採化免疫加化療完全反應率約兩成,比起單純化療只有百分之四,效果顯著、預後狀況佳。根據研究,使用免疫輔助治療的患者,追蹤四年的整體存活率接近七成,相較傳統只進行化療者,提高了百分之十五。夏君毅及陳焜結都提醒,癌症治療的工具已愈來愈多,內外科團隊合作可提升病人的整體存活率,以中山附醫為例,整體肺癌的五年存活率達七成二,比全國平均的五成高出許多,這也代表患者在有機治癒之前,內外科共治共開處方,能溝通的醫療團隊就是對病人最好的治療方式。
-
2024-11-15 焦點.元氣新聞
每日腹瀉多次卻不以為意?小心發炎性腸道疾病找上門
李小姐是一位22歲的年輕女性,因嚴重虛弱感、頭暈、容易喘氣及下肢水腫等症狀就醫。初步檢查發現血紅素只有3.8,遠低於一般女性標準值11-13。因為嚴重貧血,李小姐被轉至血液科門診且診斷為缺鐵性貧血;然而,針對缺鐵性貧血補充鐵劑、輸血治療之後,仍不見起色。後來糞便潛血檢查,發現為陽性,所以再轉診至消化內科門診評估。進一步詢問之下得知李小姐常常每天多次腹瀉,糞便中偶爾可見少量血絲,且伴有腹痛情形。後來醫師透過大腸鏡檢查、還有綜合臨床症狀及病理切片檢查結果,終於診斷為克隆氏症。起初她使用口服類固醇與抗發炎藥物,症狀即獲改善,但數月後開始出現臉部變圓(月亮臉)及體重增加的副作用。經醫病溝通,改用生物製劑治療,除副作用改善外,也在安全用藥之下良好控制病情。至今兩年期間,不論是臨床症狀或是大腸鏡追蹤的結果,都顯示病情受良好控制,達到緩解狀態。IBD分兩類 潰瘍性結腸炎與克隆氏症臨床表現有差異發炎性腸道疾病(IBD)是一種慢性持續性的腸道發炎情況,可分為潰瘍性結腸炎、克隆氏症兩大類,成因面向多,涉及遺傳因素、免疫系統的異常反應、腸道微生物失衡、環境因素等複雜的相互作用。(1)如何區分潰瘍性結腸炎及克隆氏症?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癌醫中心分院綜合內科部陳彥年醫師表示,潰瘍性結腸炎發炎僅侷限於大腸,且以直腸段最常被影響,發炎主要在黏膜層,且為連續性的發炎現象,症狀上以腹瀉及血便最常見。而克隆氏症的發炎範圍包括了整個消化道,從口腔到肛門都可能是受影響部位,病灶呈不連續之跳躍狀分佈,發炎會影響全層的消化道組織,常有腹痛、腹瀉、也可能出現程度不一之血便;除此之外,克隆氏症患者的腸道組織在長期嚴重發炎後可能會產生廔管;且在組織修復結疤時也可能造成腸道狹窄,甚至會有腸道阻塞之症狀。IBD不只腸道出問題 其他系統症狀其實有跡可循陳彥年醫師提出,若腹痛、腹瀉持續超過三個月,合併有血便、貧血、體重減輕及下肢水腫等情形,就建議跟醫院的專科醫師討論是否要做進一步檢查。20到45歲的青壯年如果出現類似症狀(2),發炎性腸道疾病必須列入可能的鑑別診斷,建議儘早就醫檢查較有保障。「由於IBD是自體免疫疾病,免疫系統出問題時,不單單只會攻擊腸胃道,其他腸道外的表現也會讓我們去思考患者是否也會合併有IBD的情況。」陳彥年醫師補充,關節炎、眼睛的葡萄膜炎,特殊的皮膚發炎如結節性紅斑及壞疽性膿皮症,還有某些肝膽系統異常如原發性硬化性膽管炎等都可能與發炎性腸道疾病有關。藥物治療可控制病情 注意生活型態才是根本之道如何治療IBD?陳彥年醫師強調,隨著近年來的醫療進步,多數患者都能透過各種藥物的治療讓發炎情況有所改善甚至達到完全緩解。倘若傳統的氨基水楊酸類藥物、類固醇或是免疫調節藥物對疾病的控制不理想,現在也有生物製劑及小分子藥物能用來治療。妥善控制病情,可以減少腸道狹窄與阻塞、廔管及相關感染症的發生,也有助於降低日後罹患大腸癌的風險。然而除此之外,一旦出現較嚴重的併發症,如毒性巨結腸症、明顯腸阻塞、腸穿孔或大腸癌,也是要祭出最後手段,請外科醫師協助將受影響的腸道進行手術切除。此外,發炎性腸道疾病的患者也需要注意平時日常生活的壓力與飲食習慣,因為這些生活型態和疾病的活動性息息相關。陳彥年醫師指出,病友應儘可能避免酒精、咖啡、茶、大蒜、辣椒、胡椒等刺激性飲食,容易造成脹氣的食物如地瓜、豆類、洋蔥和韭菜等也要視個人情況避開。再來是生活壓力管理,作息不正常也容易導致免疫系統的活性異常,甚至引發難以控制的發炎情形。但如果遭遇相關症狀也請不用擔心,只要儘早就醫、跟專科醫師討論,好好配合治療,病情通常可以再次獲得良好的控制。
-
2024-11-12 焦點.健康知識+
明明在休息反而很累?營養師曝「損耗氣血」5個習慣 90%第一項就中標
生活中明明已經在休息,為什麼反而愈休息愈累?先前有朋友問營養師大崔每天只睡五、六小時為什麼看起來還是很有精神,而自己睡八小時以上白天卻還是昏昏沉沉,疲乏提不起精神,甚至腦霧嚴重。大崔反問是不是有以下幾種習慣,對方承認幾乎每天都有做,大崔指出這些習慣看起來好像在休息,實際上非常耗人氣血。1.邊吃飯邊追劇邊吃飯邊盯著手機或看電視,身體的氣息會跟著劇情起起伏伏,這樣子會影響到氣息或者吸氣的深度不夠、呼吸的節奏被打亂。人的注意全部投注手機或電視上,精氣自然就向上挺聚,這樣的身體不知道你在吃飯,食物消化運行肯定不好,久而久之就會傷害到脾胃。脾胃乃氣血生化之源,也是人體代謝的核心器官,脾胃傷了之後氣血自然就會不足了。2.長期喝冰的飲品或食物冰品實實在在傷害人體陽氣。陽氣好比把人體看成一個充電電池,電池裡有多少電就是陽氣有多少,因此一個正常人有充足陽氣的情況之下,一邊可以做很多事;而一天做一件事都覺得很累,那就是你的電量明顯不夠用,代表陽氣明顯不足了。冰飲料、冰水、冰淇淋這些進到身體之後是零度左右,但出來的時候可是熱呼呼的37度,那就需要消耗身體的陽氣去給這些冰的食物加溫。久而久之陽氣就被耗損了,寒氣內聚,慢慢地體內就有了淤堵,血壓到不了四肢的末端,就會出現手腳冰涼的症狀。而到了這階段想要恢復如初,需要很長的時間去調理。3.滑手機現代人無論工作、生活、娛樂還是溝通,無一不用到手機。早上醒來第一件事情是要看手機,晚上睡覺前的最後一件事情還是看手機。中醫講。久視傷肝血,如果肝血不足眼睛就會容易乾澀。很多人一看手機就幾個鐘頭過去了,滑完之後是不是感覺到更累了?就是因為耗損了氣血。4.葛優躺很多人以為這是放鬆的最好的方式,實際上不然,在剛剛開始葛優躺的時候,可能會覺得很舒服,全身都很放鬆。但隨著越躺越久,是不是感覺到身體好像似乎越來越沒有勁?這不是錯覺,這是因為中醫認為久臥傷氣,你會覺得越躺越沒有力氣,四肢也會沒有勁,這樣是選錯了休息的方式。5.參加沒價值沒意義的社交活動大家都想跟同頻率的朋友做輕鬆、愉快、真誠交流的社交方式。而有些聚會帶來的是虛無、渙散、或者很表面的東西,極大耗損精氣神。所以對於一些無用的社交,大可以直接拒絕,將精氣神集中在自我內心,做一些真正自己想做的事情,全身心的愉悅放鬆自己。氣血也會自然暢通。大崔表示如果在生活當中盡可能規避以上五個習慣,可以很大程度的減少氣血的耗損。像自己平常電腦、手機用得夠多了,吃飯的時候就只吃飯,專心體驗食物的味道,這件事其實不難辦到。資料來源/大崔帶你健康瘦
-
2024-11-08 醫聲.Podcast
🎧|現代父母必看!如何理解新世代孩子的想法,專家教你「這三招」
「我的小孩不聽話、不受教,身為父母,到底該怎麼做,才能避免小孩闖禍?」無論在網路上、醫院診間,常有父母提出這類疑惑,而十月中,台北市內湖區一名15歲少年因無照駕車釀成重大傷亡,新竹也有一名17歲少年無照駕車,造成意外,青少年無照駕駛問題與教養問題,更引發關注。🎧立即收聽 按右下角播放鍵↓三軍總醫院研究副院長、台灣兒童青少年精神專科醫師葉啟斌觀察到,這年齡的孩子,做事往往很衝動,加上近來不少父母工時越來越長、壓力越來越大,因時間、體力有限,和孩子互動時,往往只聚焦於課業、成績表現,沒時間、體力好好傾聽孩子的心聲,隨著孩子長大,逐漸發現自己在教養上使不上力,便會感覺挫折、沮喪。葉啟斌建議,面對孩子急欲尋求肯定、做事衝動,父母、家長教養小孩時,可以把握三原則:第一,平常可多傾聽孩子的生活、交友點滴、多了解孩子作息,而非僅聚焦於課業、成績表現;第二,當孩子想做些事情引發大人關注,卻有點危險、不適合,可以先肯定孩子的努力,再說明自己的擔心與勸阻的理由,小孩會比較聽得進去;第三,陪伴孩子花時間運動,若養成運動習慣,對減少衝動、增加自我控制能力,可以產生不少幫助。舉例來說,有的孩子有過動傾向,坐公車時,可能手拉上面拉環、懸空擺盪,而家長在勸阻時,可以先告訴孩子:「你可以這樣擺盪,表示你臂力很好。」代表自己有注意到孩子的行為,接著告訴孩子,這樣做可能帶有危險性,導致自己、他人受傷,上面的拉環,也可能拉壞,讓孩子理解大人的考量、憂慮,小孩這樣的行為,就會慢慢減少。此外,有些小孩不擅長與其他人互動,平常去速食餐廳點餐,用點餐機比較自在,想買東西,無論離商家距離多近,都要花錢請外送送到家,這種現象常讓家長百思不得其解。對此,葉啟斌也建議,這是世代、新科技所造成的差異,孩子背後原因各不相同,有的孩子是不喜歡和別人互動,有的孩子則是寧願多花錢,只求快速、方便,當家長理解孩子背後的原因、動機,自然就能好好溝通、陪伴,與孩子互動時,衝突、摩擦也可以逐漸減少。葉啟斌小檔案現職:三軍總醫院研究副院長三軍總醫院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經歷:三軍總醫院精神醫學部部主任三軍總醫院基隆分院院長學歷:美國耶魯大學醫學院研究員國防醫學院醫學科學研究所博士Podcast工作人員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製作人:韋麗文主持人:蘇湘雲音訊剪輯:陳函腳本撰寫:蘇湘雲音訊錄製:周佩怡特別感謝:三軍總醫院
-
2024-11-08 焦點.生死議題
安樂活自然死 自己決定如何善終
日前有上海網紅赴歐洲進行安樂死,究竟安樂死、協助自殺及台灣正在推動的「病人自主權利法」(簡稱病主法)哪裡不一樣?財團法人器官捐贈移植登錄及病人自主推廣中心副執行長柯彤文指出,這三種方式最大差別在於,病主法是強調自然死,安樂死及協助自殺都屬加工死亡,「安樂活、自然死,是安寧緩和醫療及病人自主的核心,不應去加工結束生命,也不會去縮短病人應有的生命長度。」荷蘭安樂死 屬於加工死亡柯彤文指出,安樂死是醫師藉由藥物幫病人結束生命,合法國家例如荷蘭、盧森堡等;協助自殺則是醫師開立處方,由病人自己投藥,合法國家例如瑞士,傅達仁就是協助自殺的案例,但兩種都屬於加工、加速死亡,並非自然死。目前台灣正在推動的「病主法」,則是病人對於維持生命醫療或人工營養等醫療處置,可以選擇拒絕也可以接受。柯彤文表示,病主法的核心,就是可以預立書面文件,簽署「預立醫療決定書(AD)」,一旦簽定後,在臨終前,醫師不會違背病人的意願,給予藥物或強加治療,回歸最終的自然死亡。跟家人討論 預立醫療決定書預立醫療決定書可以讓民眾拒絕或接受特殊醫療的決定,包括維持生命醫療,例如:插氣管內管急救,使用呼吸器等;還有人工營養、流體餵養,像管灌餵食、鼻胃管、胃造廔、點滴等,只要不是自然的由口進食,都可以事先在預立醫療決定書上表明拒絕或接受。預立醫療決定書前,必須與醫療團隊及家人共同溝通與討論,這種過程稱之為「預立醫療照護諮商(ACP)」,柯彤文指出,討論是為了讓家屬了解病人的意願,決定自身最後的醫療權利,不再發生病床前吵鬧不休,讓做決定的家屬為難及內疚。為了因應家庭關係的改變,法規也設置醫療委任代理人,由親朋好友來幫忙執行曾簽署的醫療決定書,除了因病人死亡得到利益者,不能擔任醫療委任代理人外,其他成年、有行為能力的人皆可擔任;醫療委任代理人的責任就是在需要醫療決定時,聽取病情、簽署各類同意書,代理意願人表達意願,且不得違反意願人的意願。近年天災不斷,一名90歲的老爺爺在花蓮大地震後,打電話詢問如何預立醫療決定,關心未來應該如何「好走」。柯彤文提到,在社區據點常接觸一些長者,其實對死亡並不避諱,反而是子女們不願談、不想面對,但善終本來就不是能瞬間決定,而是由持續溝通累積而來,家人在這期間互相討論、尊重,能讓留下來的人也可以得到慰藉。不過,法規上仍有無法涵蓋之處。日前一名太太打電話到中心,告知自己照顧昏迷先生十餘年,已經筋疲力盡,後悔當初沒在先生仍有行為能力前就預先簽署意願書。柯彤文表示,這就是法規上的限制,簽署預立醫療決定書,須在個人清醒情況下簽署,若成為植物人前並未簽署及表達意願,親友則無法幫忙執行。ACP須自費 4族群健保給付目前簽署預立醫療決定書約8萬人,以全台成年人口來看,簽署率仍偏低,原因之一在於進行ACP須自費3,000多元,門檻相對較高。今年7月起健保署給付四大族群,包括65歲以上有重大傷病的安寧收案者、輕度失智者、病主法的五項疾病、居家醫療照護整合計畫的收案對象,每人有一次ACP免費諮詢,針對一般民眾也有不少醫院推出優惠方案,讓民眾減輕負擔。★珍惜生命,若您或身邊的人有心理困擾,可撥打安心專線:1925|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張老師專線:1980
-
2024-11-07 癌症.抗癌新知
費用高達200萬 細胞療法貴又療效不明
細胞治療或免疫治療費用昂貴,部分病患或病家貸款、賣房,但治療成效不明。消基會、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和台灣癌症免疫細胞協會呼籲衛福部,醫療院所應該定期公布相關治療資料,讓病患及家屬在資訊充分透明下,有所決定和選擇。消基會董事長吳榮達表示,目前衛福部核准通過細胞治療的案數為273個,費用在100萬至200多萬,費用驚人,但成效隱晦不明,衛福部僅在5月公布存活天數中位數,其他資訊一片空白。吳榮達指出,現階段僅4家診所通過衛福部審查,可執行再生療法,但網路上至少18家診所宣稱已獲得醫策會細胞治療品質認證,且醫療範圍寬廣,從皮膚疾病至癌症,均提供治療。呼籲衛福部制訂懲處機制,讓違規業者獲得懲戒及罰金。「細胞治療到底是神藥?還是潘朵拉的盒子?」台灣癌症免疫細胞協會理事長紀君霖要求衛福部公布更詳細的細胞治療結果數據資料,提供病患與家屬選擇參考,否則現有資訊難以證明細胞治療的確實效果。衛福部今年5月公布「特定細胞治療技術癌症部分結果摘要」,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執行長林雅惠說,網站資訊少,無比較相關治療的存活指標,病人無法從簡略的資料中判斷是否值得花錢買希望,這與民眾期待的落差太大。對此,衛福部醫事司副司長劉玉菁指出,目前細胞療法仍由特管辦法管理,再生醫療雙法雖已通過,但尚未上路,目前正研擬相關子法,力拚在年底前完成並公布,讓再生醫療雙法盡速上路;等完成子法後,就會討論再生醫療相關資訊如何公開、包括哪些內容等細節。林口長庚醫院血液腫瘤科系主任張文震表示,細胞療法屬於正式藥證外,病患有實際需求,但卻沒有達到藥證的嚴格要求時,給予特別處理方式,理應讓民眾瞭解療效,但定期公布治療效果,於實務執行上有其困難。提醒患者,在選擇再生醫療之前,應與醫療團隊做好溝通,以免花大錢,卻換來虛幻的希望。
-
2024-11-07 焦點.長期照護
老盟孤獨處方箋 幫社區獨老找朋友
一名被社區判定滋擾案的長輩,經常製造噪音且雜物亂堆放,鄰里居民都很反感,後來運用「孤獨處方箋」介入,由「幸福好朋友」關心他、帶他走出來,沒想到,竟然從頭痛人物變成願意幫忙做送餐服務的志工,對長輩個人、對社區所有的人都是很好的轉變,這是社區互助共好的案例之一。老人福利推動聯盟秘書長張淑卿表示,推展「孤獨處方箋暨社區共好」實驗方案邁入第三年,至今已與全國各地共20個社區發展協會共同開發,並以「幸福獨居好朋友」推動互助服務模組,盼解決超高齡社會隨之而來的困境,讓社會大眾對高齡者的想像,從負資產轉變成正資產。有能力的長輩 陪伴需幫助的獨老獨居常被貼上負向的標籤,但只要有很好的生活安排,獨居代表獨立自主,是個人居住選項之一。不過,確實有一部分獨居老人沒有能力走出來,跟社會脫節,需要由另一群人來帶他們重新跟社會連結,這項任務過去由志工擔任,訪視獨居老人就只問三件事:「最近有沒有好好吃飯、睡覺以及就醫情況?」且多數人認為年紀大了不能當志工,其實這些觀念都過時了。孤獨處方箋完全不同,是讓有能力的長輩去帶需要幫助的長輩,將志工定位為「幸福好朋友」。張淑卿指出,好朋友就是要一起玩、互相作伴,帶來正向的、快樂的資訊,但年紀愈大愈難交朋友,生活封閉的高齡者就更困難。而孤獨處方箋就是用孤獨來解決孤獨,先將社區中有能力的長輩找出來,透過輔導讓他們的能力獲得再利用,去陪伴需要幫助的獨居老人。目前老盟有10幾名專家定期到社區輔導,協助轉變觀念。敲門14次 從被拒到進家裡聊天「長輩成為幸福好朋友之後,有些人原本因為孤獨而感到憂鬱或生病,但是看到要陪伴的老人過得更不好,反而會振作起來。」張淑卿說,這群經過訓練的幸福好朋友就像小蜜蜂,把訊息帶給另一群走不出來的獨老,有很多感人的故事。像為了幫助躲在家裡的獨居長輩,幸福好朋友曾經最高紀錄敲門13次,從剛開始被直接拒絕到後來可以在門外聊天,最後在第14次終於能夠進到家裡,後來還成為互相陪伴就醫的好朋友。獨老家包水餃 客廳變小型據點另一個案例,則是幸福好朋友把食材帶到獨居老人家裡一起包水餃,把客廳變成一個小型據點,讓不方便出門的獨老也可以參與社區活動;或是看到70歲教80歲的長輩使用手機,好處是兩人都有很多時間慢慢摸索。幸福好朋友因為年齡相仿、文化背景相似,比較能溝通。張淑卿指出,這些過程都讓社區互助、永續的量能最大化,打造出一個安全互助的社區網絡。老盟長年關注「獨居長者」及「社區共好」議題,將於11月23日舉辦成果分享研討會,邀請各方專家以及種子社區以論壇形式分享經驗並共同討論,激發孤獨處方箋推動,並呼籲民眾重視獨居以及在地安老議題,並提前思考自己未來想要終老的社區,也期盼每個社區都能成為長者在地幸福安老的好所在。孤獨處方箋成果分享研討會時間:11月23日(六)上午9時30分至下午4時30分地點:台大醫院國際會議中心401會議廳 (北市中正區徐州路2號)報名網址
-
2024-11-05 退休力.論壇活動
2024退休力論壇/為生命畫下優雅句點 90歲爺爺提前規畫「善終」
每當天災人禍來襲,我們不禁思考,生命的終點究竟該如何準備?財團法人器官捐贈移植及病人自主推廣中心(簡稱器捐病主中心)副執行長柯彤文指出,花蓮大地震後,有位90歲的爺爺撥打至器捐病主中心,詢問如何預立醫療決定書,他表示「經歷這麼多天災,希望先做好準備,不讓家人為我煩惱。」道出許多人面對生命終點的心聲。柯彤文強調,「善終不是一瞬間的選擇,而是需要持續溝通與共識的結果。」許多長者其實對於死亡並不避諱,反而是子女不願面對、不敢討論,「善終,不僅是病人的選擇,更是所有人都該面對的共同課題。」善終不只是個人的選擇「善終絕不是一個人的事。」柯彤文指出,現在很多專家提到「關係自主」,也表示著病人的決定,與醫療團隊、照顧者、親朋好友息息相關,善終更需要多方的理解與支持。「病人自主權利法」的推行,更強調了個人對於生命終點的自主決策。「以防萬一終活筆記本」正是一個媒介,讓人們在預立醫療決定時,能夠透過書寫,與親友、醫療團隊進行更深入的討論和交流。這本淺白的手冊,不僅讓病人能清晰表達自己的意願,也讓相關的人士有機會參與,並理解病人的選擇。生命指南審視終老規畫終活筆記本就像是一份生命指南,幫助使用者在安靜的時刻,仔細思考並記錄自己對未來的期許與安排。分「預見未來的自己」、「我的醫療情報」、「認識善終」、「寫遺囑」及「安排告別式」等章節,每一章節都從不同的角度引導使用者審視自己的生命規畫。柯彤文指出,這本筆記本在編寫過程中,特別強調淺顯易懂,將法律條文轉化為日常語言,讓每個使用者都能輕鬆理解並運用。「筆記本不僅幫助使用者釐清思緒,更促進家人開誠布公對話,減少未來可能的爭端與內疚。」使用者藉由與家人的討論,進而面對生命的終點,讓過程不再沉重,而是充滿愛與理解。「善終,不是自己好死就好,而是要讓身邊的親人,也能夠平靜接受這一切。」柯彤文的話語中,充滿了對善終的深刻理解。透過「以防萬一終活筆記本」,每個人都能在最自然、坦然的方式下,為自己的生命畫下完美的句點,不僅能夠記錄下對未來的期待,更能透過它與家人展開溝通,學習如何面對與安排生命的終點,讓生命的最後一程,充滿理解與愛。聯合報將於11月9日舉辦「2024退休力論壇」,主題為「延遲轉大人─XYZ的人生使用說明書」。論壇將邀請各界專家分享理財規畫、人生3.0的高年級實習生故事,器捐病主中心執行長蔡宏斌、樂活大叔施昇輝,將在論壇中分別分享「為自己許下一個善終的願望」及「告別難,善終更難」,介紹如何好死終老,並贈送「以防萬一終活筆記本」,幫助參與者在面對終活,有更充足的準備。2024退休力論壇暨博覽會日期:11月9日(六)上午10時至下午4時30分地點:政大公企中心 北市大安區金華街187號報名:02-8692-5588轉5616或5871udn售票網購票連結
-
2024-11-05 焦點.健康你我他
如何照護老寶貝/三代同顧老寶貝 照護路上更穩妥
父親罹癌期間,吃喝拉撒都在床上解決,母親體弱多病難有餘力照料,子女們各自有家庭要養要扛,曾想過申請長照資源或聘外籍看護,但因條件嚴苛諸多限制,以及兩位老人家的遲疑抗拒而作罷。每當犯病時,才急送醫院,同住的兒子、媳婦兩頭燒,生活作息和工作收入都大受影響,不時衍生嫌隙抱怨。母親與我較能說些心裡話,經常扮演兩代人之間的溝通橋梁,所以能明白年輕一輩的辛苦、理解老一輩的無奈,各自有立場和考量,雙方都沒有錯,那是無解的人生習題。老人病痛長期照護,不只折磨人的身體,也會讓心累出病來。幾經不斷調整磨合,重新分配人力財源,將孫輩也納入規畫中,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沒錢沒力的挪出時間,在眾人齊心協力下,才讓照護老病長者這條路能走得穩妥些。我們家人不少,尚能承擔一病一老的照護重擔,但下一代人丁愈來愈少,甚至不婚不生,當老了病了時,要仰賴誰來照料?每每想到這裡,就愈發覺得健康的重要,對自己和子女都好。養兒防老已經過時,面對超高齡寡居新世代,老寶貝無人照顧的情形會愈嚴峻,除了自己努力延緩老化外,健全的社會福利和醫療體系都將成為強力後盾。讓人生最後一哩路,走得有尊嚴、從容、安心,「老有善終」,是最圓滿的生命終點。
-
2024-11-03 名人.劉秀枝
感染力比打哈欠還強 劉秀枝分享開懷大笑對健康有什麼好處
我參加了一個向心力超強的英文KTV課,能幹的班長安排大家排練一首歌的快閃活動。那晚出席15位,分為4組,每組唱一小段,中間穿插了幾段合唱,輪到唱歌的同學要快速從低矮的長沙發站起來,唱完立刻坐下,有時還得全體一起站起來。動過腰椎手術的我永遠慢半拍,現場像是此起彼落的「蘿蔔蹲」,變成運動訓練了,因為畫面太好笑,我一笑不可收拾。看到我笑得涕淚橫流,很多同學也跟著笑起來。後來班長改變策略,輪到唱歌的那組往舞台走,之後再從舞台走下來,有同學說好像是阿公阿嬤的「頭七禮數」,童言無忌,大家笑得更厲害了。每個人的笑相不一,包括捧腹大笑、眉開眼笑、以雙手或以歌譜遮臉大笑等,笑聲洋溢整個教室。當晚,我一路笑著走回家,笑著入睡。笑是世界通用的溝通工具,不僅有親和力,且有很強的感染力,能增加團體的凝聚力。笑的感染力比打哈欠還強,可能來自於人類的模仿力。不僅是看到,聽到別人的笑聲也可能跟著笑,所以有些節目會使用「罐頭笑聲」來誘發觀眾的情緒。六個星期大的嬰兒就會微笑,老一輩的人說是「床母在逗他笑」,四個月大的嬰兒開始與人互動地笑,惹人疼愛。如果看到有人對你微笑走來,你也會不自主地揚起嘴角相應。即使在疫情期間,人人都戴口罩,也可看出對方瞇著眼裡的笑意。笑,不僅有益人際關係,大笑時幾乎全身都在動,包括臉部、喉腔、胸腔與腹部肌肉,可以增加肺活量。醫學文獻報導,笑時腦中釋放出腦內啡以增進幸福感,降低體內的皮質醇濃度約三成而能放鬆、減低壓力,並且與罹患冠狀動脈疾病呈負相關,可見有保護作用。腦部功能性影像研究顯示,人類笑時,除了大腦額葉的前扣帶皮質區與運動輔助區被活化,還動用了許多其他腦區的神經細胞,並經由腦幹的神經傳導,傳到臉部等肌肉。所以有些腦幹的病變如中風,病人有時會出現「病理性笑聲」,即毫無理由的突然笑或哭出來,但其心裡並不覺得歡樂或悲哀。還有一種少見的「發笑性癲癇」,出現無法控制的短暫性笑聲,大多是腦部的下視丘或顳葉的病變所引起的一種癲癇。我很欣賞「淡然一笑置之」,但更喜歡自我解嘲而引起眾人大笑,化被動為主動,幽默地引領大家一起歡笑。例如百歲醫師麥加莉在她的《人間值得》,提及她還是學生時上台自我介紹,因為太緊張,跌了一跤,裙子裂開。這時,趁著所有人還在驚嚇中,她站起來,拋下尷尬說道:演講者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吸引聽眾的注意,希望你們喜歡這個表演!笑是會感染的,帶來欣悅、放鬆、快樂與健康,讓我們互相傳播吧。FB粉絲團請搜尋:劉秀枝joy筆記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11-02 焦點.健康你我他
如何照護老寶貝/謝外籍看護大愛 陪伴我的老媽媽
母親90歲後體力虛弱,肢體失能,日常生活無法自理,需要24小時照護,只得請外籍看護支援。起初母親拒絕陌生人照顧,極力反對與排斥,但兒女都有點歲數了,無法長期承擔照顧工作,最後總算勉強答應。第一位照顧外籍看護來自印尼,不會閩南語,只會簡單國語,造成溝通上的困擾,加上吃不慣她烹調食物的口味,母親常食欲不振,堅持在村子裡另請一位歐巴桑來煮飯,雖然增加開銷,但只要能讓母親開心,我們都願意做。家裡的外籍看護來來去去已換了3、4位,母親漸漸習慣,她們認真學習台式料理,照顧母親體貼細心,跟我們相處像家人一樣親近,我們也放下心頭的大石。美國社會學教授薩托表示,「未來照顧年長父母的時間,可能會比撫養一個小孩長大的時間還長。」醫學科技的進步,延長人類的壽命,需要照顧老年的時間會愈來愈長。我的母親民國8年生,今年105歲,為人子女要盡孝道陪伴,讓她安享晚年。雖然她已經不認得我是誰了,但是總不停地問我「吃飽沒?」握住她的雙手,溫暖的傳遞,母親一定能感受到。外籍看護離鄉背井來照顧沒有血緣的長輩,這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人間大愛,人與人的相遇都是緣分,應真心相待有緣的人,讓愛溫暖人間。
-
2024-11-02 醫聲.領袖開講
院長講堂/彭家勛行醫30多年 難忘病人手寫卡片
台北榮總桃園分院院長彭家勛今年7月底走馬上任,他承諾,桃榮將向醫學中心看齊,為醫院勾勒出新藍圖,做桃園市民最強的後盾,顧好市民的健康。專精神經醫學 作基因研究彭家勛是神經醫學的權威,專精於神經學研究,包括基因與酒癮、腦中風疾病及巴金森氏症。畢業於國防醫學院醫學系的他,就學期間就對神經解剖學有興趣,發現神經內科疾病的應用發展空間很廣,因此畢業後投入神經內科醫學領域,並先後獲得尹士俊、胡漢華、洪昭雄三位教授指導提攜。尹士俊是國際知名學者、國防醫學院生化所教授,在基因及酒癮的研究相當出色;胡漢華則是台灣腦血管超音波血流動力檢查的先驅研究者。彭家勛結合兩位教授的研究,進一步探索與中風之間的關聯,在國際腦中風知名期刊發表研究結果,顯示酒精代謝基因差異與腦中風發生有關。彭家勛2003年赴美進修,接受國家環境健康科學研究所暨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洪昭雄教授指導,以巴金森症老鼠模型探討神經保護藥物的作用,進而將神經保護概念應用在急性腦中風及慢性神經退化性病人的治療上,對病人有相當程度的幫助。自美返台後,彭家勛在全國積極推動急性梗塞性腦中風治療,在擔任台灣神經學學會理事長任內,與健保署溝通改善神經科醫師進行血栓溶解治療時的各種困境,包括提高執行給付和延長治療黃金時間,讓急性腦血栓溶解治療成為標準治療,幫助許多急性中風病患免於終生殘障臥床之苦。推取血栓聯盟 搶治療時間「今年腦中風治療工作重點,是爭取有效黃金治療時間,推動區域整合取血栓聯盟」,彭家勛說,桃榮是北榮在大桃園地區唯一的區域級醫院,他上任後即和鄰近有取血栓技術的醫院,如林口長庚醫院等聯盟,讓在地中風病人都能獲得最及時完整的治療。上任三個月的彭家勛,為桃榮擘畫未來的發展方向。首要是戮力讓桃榮成為桃園在地重要區域醫院,分擔北部地區榮民醫療體系的照護重任,結合桃園榮服處與4所榮家(桃園、八德、台北、板橋),以智能化醫療管理系統,提升榮醫體系醫養合一,長期照護榮民與在地鄉親的健康。重視智慧醫療 北榮當標竿其次,以Digital Health為規畫藍圖,以北榮總院為標竿,導入相關智能化醫療服務系統,讓桃榮成為在地榮醫體系的急、重、難症治療中心,因此急診室將擴建更新,並建立癌症治療中心,初期以肺癌、乳癌、腸胃道相關癌症治療為主,也逐步引進高階檢查與治療設備,網羅與培訓相關人才,落實醫療在地化與國際化的發展目標。行醫30多年的彭家勛,有一位女性中風病人最令他難忘。她中風接受治療後,每年都會寄親手繪製的卡片賀節,卡片上的構圖用色,讓他感受到病人滿滿的正能量,也使他更有信心去幫助中風的病人。彭家勛是基督徒,聖經對他的幫助很大,例如在照顧失智老人時,會想到「不可嚴責老年人,只要勸他如同父親;勸老年婦女如同母親」的經句,提醒自己對老人家的態度要溫和包容。飲食作息規律 讀聖經紓壓他的養生要領很簡單,每日規律生活作息、均衡飲食,休閒活動以跑步、爬山為主。面對壓力時,則以禱告、讀聖經進行紓壓,他很感謝心靈導師李敏椿牧師,每天傳給他聖經的話與教導,讓他能保持身心平安,面對每天的挑戰。在院長室牆上,掛著一幅建院以來書法家朱振南的墨寶─范仲淹「岳陽樓記」,彭家勛說,似乎欲引用文中「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期勉桃榮同仁要有胸懷天下憐憫蒼生的志向與抱負。彭家勛● 年齡:61歲● 專長:神經醫學、腦中風疾病、巴金森氏症、失智症、神經退化性相關疾病、酒精性相關神經疾病、各式神經痠痛等疾病● 現職:台北榮總桃園分院院長、國防醫學院神經學科教授● 學歷:國防醫學院醫學科學研究所博士、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研究員● 經歷:三總基隆分院院長、三總神經科部部主任、三總副院長、國防醫學院教育長、台灣腦中風病友協會理事長、台灣神經醫學會理事長、台北榮總新竹分院院長給病人的一句話:期望每位病人都能照顧好自己的身體,珍惜健保資源。
-
2024-11-02 焦點.元氣新聞
【延遲轉大人】百歲人生 XYZ世代都想老不休
高齡社會是全球趨勢,研究指出,餘命延長讓每個世代皆出現「延遲轉大人」現象。青春期從原本十到十五歲,延至廿五歲才結束,目前定義六十五歲是老年,但愈來愈多國家,擬將老年定義延至七十歲,也因為人類年齡不斷延長,也讓人生方式變得變化多端且更具挑戰。Z世代 歲還在青春期「廿五歲前,可能都還沒擺脫青春期。」馬偕醫院兒童青少年心智科主治醫師劉惠青表示,Z世代被稱為「數位原住民」,出生即是3C世代,當大把時間都花在3C,也因此喪失部分能力。劉惠青說,青春期是邁向獨立自主的階段,也是孩子最常與父母爭執的階段,這時的爭執並不是沒有意義,孩子透過每一次爭執,找到自己的心之所向,同步察覺自己需要具備什麼能力,成為獨立的大人。但是Z世代的孩子,幾乎每天都會分配時間在使用3C,排擠掉與父母溝通、爭取自我、與同儕建立現實關係等的時間。Z世代多數缺乏「人際互動能力」,團體合作能力較差,有孩子以為線上遊戲打團戰就是深度關係,但與人接觸需要理解肢體語言、表情動作的意義,以及付出與接納等面向,需要透過一次次實作,才有機會習得。Z世代青春期的結束,通常是在出社會後,他們會發現辦公室文化,需要相互合作,例如旺季時要請假需先溝通協調,即使請假是權益。Z世代出社會後最常聽到反映職場人際受挫,即是這個原因所致。Y世代 延長職涯成挑戰Y世代現正落在卅歲到四十五歲間,剛好是社會上定義的「中壯年時期」。開業諮商心理師羅惠群表示,過去中壯年族群到了四十五歲左右,並不太會思考「中年轉職」,通常都是一份工作做到退休,但對現在Y世代來說,四十歲左右開始思考創業或是轉職、兼職,都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而且受到通膨、房價等因素影響,該世代族群踏入職場後,幾乎沒有力氣去思考其他事,也不敢想退休,實踐人生目標似乎僅剩下工作。以前卅歲到四十五歲階段的男女,多數會進入婚姻,學習維持婚姻關係與養育孩子的方式,羅惠群說,進入婚姻或是生小孩,當然是一種人生選擇,但也不一定是每個人都必做的清單。拜醫療進步所賜,也讓有意願投入婚姻或是生育的男女,可以選擇延後進入關係,不需要再像過去趕在廿幾歲就得做選擇。X世代 要主動開闢資源而X世代正準備進入退休階段,羅惠群說,近年諮商現場有愈來愈多五十五歲以上,甚至六十五歲以上的民眾求助,過去餘命不像現在這麼長,六十五歲退休後,平均剩下十年左右餘命,但現在可能還有廿年、甚至卅年的壽命,很多準退休族到現在還是子女的經濟支柱,還有些是孫輩的主要資助對象。羅惠群說,X世代來到諮商現場,多在焦慮退休金不足、未來生活該怎麼規畫、疾病如何尋找照顧者等,他認為現在的X世代,晚年得更主動積極開闢資源,不再是被動等待子女照顧。羅惠群說,因為壽命延長,讓每個年齡時期拉長,像是老年,已有不少國家認為七十五歲才算老。超高齡化的社會,不僅只有面對健康或照顧的議題,每個世代連帶面臨挑戰。數位版看這裡/不同世代抓人生重點XYZ世代如何看待百歲人生,不同世代人生使用說明書有哪些重點?聯合報數位版一次看。高齡社會催生「延遲轉大人」現象 XYZ世代該怎麼面對老
-
2024-11-01 醫聲.Podcast
🎧|上海網紅赴歐安樂死,它和協助自殺哪裡不一樣?專家告訴你台灣可以做得更好
日前有上海網紅赴歐洲進行安樂死,幾年前體育主播傅達仁也是如此。安樂死、協助自殺及台灣正在推動的《病人自主權利法》到底哪裡不一樣?財團法人器官捐贈移植及病人自主中心副執行長柯彤文指出,這三種方式最大差別在於病主法強調的是自然死,安樂死或協助自殺都屬加工死亡,「我們強調的是安樂活、自然死,這也是安寧緩和醫療及病人自主的核心,不要去加工結束生命,也不會去縮短病人應該有的生命長度。」🎧立即收聽 按右下角播放鍵↓柯彤文指出,安樂死是醫師藉由藥物幫病人結束生命,合法國家如:荷蘭、盧森堡等;協助自殺則是醫師開立處方,由病人自己投藥,合法國家例如:瑞士,傅達仁就是協助自殺的案例,但這兩種都屬於加工、加速死亡,並非自然死。而目前台灣正在推動的《病人自主權利法》,則是病人對於維持生命醫療或人工營養等醫療處置,可以選擇拒絕也可以接受,柯彤文表示,《病人自主權利法》的核心,就是可以預立書面文件,也就是簽署「預立醫療決定書(AD)」,一旦簽定後,在臨終前醫師不會違背病人的意願給予藥物或強加治療,回歸最終的自然死亡。預立醫療決定書可以讓民眾拒絕(或接受)特殊醫療的決定,包括維持生命醫療,例如插氣管內管急救,使用呼吸器等;另外,包括人工營養、流體餵養,像是管灌餵食、鼻胃管、胃造廔、點滴等,只要不是自然的由口進食,都可以事先在預立醫療決定書上表明拒絕或接受。但實際上執行時,也不是所有疾病都適用,《病人自主權利法》規定末期病人、不可逆轉昏迷、永久植物人、極重度失智及政府公告的十二項重症及罕病皆無法適用。不過要預立醫療決定書之前,須與醫療團隊及家人共同溝通與討論,這種過程稱之為預立醫療照護諮商(ACP),柯彤文指出,從討論的過程中,讓家屬真正了解病人的意願,也讓自己決定最後的醫療權利,不再發生在病床前吵鬧不休,讓做決定的家屬為難及內疚。而為了因應家庭關係的改變,法規也設置醫療委任代理人,由親朋好友來幫你執行自己曾簽署的醫療決定書,醫療委任代理人的責任就是在須要醫療決定時,聽取病情、簽署各種同意書,是代理你表達意願,且不得違反意願人的意願。因此,柯彤文指出,意願簽署者都可以委託醫療委任代理人,除了因你的死亡得到利益者,不能擔任醫療委任代理人外,其他成年、有行為能力的人都可以擔任;但這人的特質一定是要了解你的,也因為要幫忙執行醫療決定,所以也不能距離你太遠,更重要是必須有能力捍衛你的醫療權利,尤其現今天邊孝子很多,不能因為他人的吵鬧就違背意願人的醫療決定。而近年天災不斷,也讓國人開始了解預立醫療決定書的重要性。日前花蓮大地震就有一名九十歲的老爺爺,打電話詢問如何預立醫療決定,柯彤文說,老先生決定在經歷這麼多的天災意外後,開始關心未來應該如何「好走」;表示在社區據點常接觸一些長者,他們對於死亡並不避諱,反而是子女們不願談、不想面對,但善終本來就不是僅有點狀的一瞬間,而是由持續的溝通累積而來,家人在這期間互相討論、尊重,讓留下來的人也可以得到安慰。不過,法規上仍有些無法涵蓋的部份。日前一名太太打電話到中心,告知自己照顧昏迷的先生十餘年了,已經精疲力盡,現在很後悔當初的決定;另外一位女士則是急迫的想知道,對於已經臥床3年且失去意識的先生,是否能代簽意願書以幫他拔去身上的鼻胃管…言談之間,有對於沒在親人仍有行為能力前,就預先簽署意願書而感到遺憾,也有看到法規上路,就如同看到浮木一般希望能讓彼此解脫的。柯彤文表示,這就是法規上的限制,簽署預立醫療決定書必須要在個人清醒的情形下簽署,若植物人之前並未簽署及表達意願,親友是無法幫忙執行的,這也就是希望民眾可以事先決定好,最後一哩路想要的醫療決定,不要留下為難與遺憾給自己的親人。目前簽署預立醫療決定書約8萬人,以目前全台灣成年以上人口來看,簽署率偏低,原因之一在於進行ACP須要自費3,000多元,在沒有急迫性的狀況之下,仍會考量避免增加家庭的負擔。今年7月起健保署給付四大族群,包括65歲以上有重大傷病的安寧收案者、輕度失智者、病主法的五項疾病、居家醫療照護整合計畫的收案對象,每人有一次ACP免費諮詢,針對一般民眾,目前也不少醫院推出優惠方案,讓民眾減輕負擔。柯彤文小檔案現職:財團法人器官捐贈移植登錄及病人自主推廣中心副執行長經歷:振興醫院院長室 管理師國泰醫院品管部 管理師萬芳醫院品管部 組員學歷:銘傳大學國企所Podcast工作人員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製作人:韋麗文主持人:蔡怡真、許凱婷音訊剪輯:擎天信使音樂製作有限公司腳本撰寫:許凱婷音訊錄製:擎天信使音樂製作有限公司特別感謝:財團法人器官捐贈移植登錄及病人自主推廣中心
-
2024-11-01 寵物.寵物故事
紅貴賓離世不想變成「蒼蠅」回來:想用紙錢在天堂蓋房收留其他動物
上一篇提到的純情紅貴賓「少爺」,對於姐姐不忍牠繼續受苦而提早讓祂睡覺一事,有獨到看法:「姊姊,雖然有一瞬間少爺覺得這樣離開很可惜、很遺憾,但認清事實後,我就回歸喜樂,不用再面對後面更難堪的日子了。」「姐姐幫我像跳棋一樣,把後面最苦的那段跳過去,也是一個方法」,「因為我知道離去後就將與老婆「妹妹」相認,我也是要面子的!」因要面子而想當男子漢的「少爺」,最後那段時間,明明後腳已經無力,只能趴著,也要硬著自己站起來;剛挺過老年拔牙的風險,醫生建議吃飯要用餵的,牠也堅持要自己吃,當時姊姊覺得「少爺」真是既倔強又愛逞強,會心疼的唸牠幾句,現在才知道,原來少爺的堅持,都是想有天跟老婆「妹妹」在天堂重逢時,可以保持一點尊嚴呀。當姊姊問「少爺」,「妹妹頭七有變成一隻金蒼蠅回來看我,怎麼都沒有看你變成小動物回來呢?」少爺說:「我不知要變成什麼好,因為我怕姊姊唸我說,怎麼變成不可愛的小動物回來」、「妹妹挑的那個漂亮顏色,這裡沒有了,我也不想變成『那個』(蒼蠅)啦」、「我寧可選擇你們看不見的方式,繼續參與你們生活」、「因為我怕姊姊如果感覺到我,會不會又回想到醫院那天,會更傷心。」最後這句真是戳中姊姊的內心,讓她淚崩:「送牠那天,在診間最後看我的眼神,我真的不敢想起。」姊姊哽咽地說。但突然間,少爺像想起什麼似的:「姊姊,我想不起來到底有沒有吃最後一餐呀?」「那時候嘴痛得要命(下巴骨折),我是不是沒有享受到最後一頓啊?」不待姐姐回答,少爺就提議,讓姐姐如往常般幫祂準備最後一餐,但怕姊姊誤會祂是餓著肚子上路,又忙著解釋:「吃東西是肉體最快樂的事啊,我想再回味一下肉身的快樂」、「也希望姊姊精心準備完後,可以閉起眼睛,用心回想我平常享受美食的樣子,就當作我們告別的儀式,了卻你的掛念、我的心願。」姊姊欣然答應,誰不想幫自己的離世寶貝再多做一點事呢!只怕祂沒有要求。那「元寶跟紙錢有收到嗎?」姊姊繼續關心。少爺說:「有哦,我想要拿來在天堂蓋房子,蓋一間跟家裡一樣的房子,因為我很想大家。」祂繼續說道:「但我有點貪心的想要更多」,後面還有一句祂先是含在嘴吧裡囁嚅著,即刻改口說「量力而為啦,『不定時、不定額』燒給我就可以了」,「等我有能力把這裡的房子加大,我想跟姊姊一樣收留其他動物(的靈魂),把一半的福報給妹妹!」「不定時、不定額」燒金紙的說法,簡直讓姊姊笑噴,我告訴姊姊,其實祂原本想說而吞回去的話是「定時定額」。原本一場以為會充滿淚水的溝通,最後變成姊姊不斷笑著說:「祂真的很欠揍」。在這麼多離世溝通的案件當中,「少爺」是少數會跟姊姊提出具體要求的,只是繞來繞去,多半都還是想到老婆「妹妹」,難怪姊姊說:「牠果真很做自己」。--作者柚子貍,寵物溝通&生命教練,酷愛寫作、樂於分享溝通過程觀察的點點滴滴跟體悟。嗨,我是柚子狸,在你心中,是否也有一段你和毛孩的故事 每到晚上就讓你想起祂呢?我想聽聽你和你的毛小孩的故事,歡迎來到柚子狸的臉書專頁,與我們分享你心中最愛的祂,和你們的故事,如果您身旁有朋友需要這方面的訊息,也歡迎您分享,讓我們一起幫助他。柚子貍 心靈捕手&生命教練所粉專https://www.facebook.com/shomanto柚子貍 寵物溝通粉專https://www.facebook.com/lovelifebeaPodcast從0到1媒體人X斜槓(柚子貍&安妮動物園)https://open.firstory.me/user/shomanto/platforms
-
2024-10-30 焦點.健康你我他
我是高年級實習生/學當調解委員 重回社會「活過來」
我53歲退休,自覺體力尚可、頭腦清晰,可以做點利人利己的事,除了在家陪伴老母親讓她安享晚年外,也自告奮勇到住家附近的育幼院教鋼琴,希望在院童的心田播下小小的音樂種子。之後,教育部為了豐富高齡長輩的生活,在各地辦理樂齡學習中心,我因教育背景關係,接受樂齡教育師資培訓,因此投入樂齡教育,與一群大哥大姊切磋琢磨,教學相長快樂充實無比。兩年後,88歲的母親髖關節骨折手術成為輪椅族,我從此擔任照護的角色,無從實習馬上成為照服員,與外籍看護一起照顧,希望母親的最後一哩路能安心度過。母親93歲仙逝後,約一年時間情緒仍沉浸在不捨中,剛好所屬鄉公所調解委員會缺一位委員,徵詢我是否去試一試,思索5年來幾乎與社會脫節,該讓自己「活過來」,於是加入社會服務的行列。委員會中我是名副其實的「高年級實習生」,憑著一股好學與熱情,調解前一定上網查閱相關的法律知識,參加研習與閱讀書籍,調解案當日提前1小時到,將文案詳細閱讀,尤其是申請「車禍調解」的初判表與交通圖,看不懂的就虛心向前輩請教,調解時靜聽前輩的溝通技巧,回家後將案例與調解結果在電腦上作紀錄,就這樣不斷學習與練習,一年半的時間,自覺有進步不再那麼害怕了。
-
2024-10-26 焦點.元氣新聞
【學習傳承】重視時間觀念 李成家:早到比準時更重要
從白手起家,到坐穩染髮市場龍頭,再到成立懷特生醫、安克生技,李成家一步一腳印,秉持著父親的家訓「一點點哲學」累積正能量,凡事比別人多努力一點、提早一點,領先一小步就能一路領先。美吾華成為本土美髮產業龍頭,李成家有許多成功心法,例如他強調,早到比準時更重要,這一點應用在行銷業務上,可以讓合作夥伴留下好印象。而在做決策時,多一點思考,幫助設定目標方向,才不會慌了手腳。他說:「約了別人就要守時!我都多提早一點點。」這是李成家數十年如一日的生活準則,在公司開會、主持工商團體會議、跟親友間聚會皆如此,喝喜酒也是,一定提早到,預留充足時間跟新人合照、觀禮,獻上祝福。李成家非常重視家庭,看著一大家子燦笑的全家福,他非常自豪:「我在這裡(家庭)拿到的分數很高喔!」他認為,事業有成的人忽略家庭,是不可思議的事情。一個人有再大的成就,如果無法帶給家人快樂,就稱不上圓滿。過去李成家不管多忙,每周都會舉行「家庭周會」。他認為家庭成員懂得溝通,很多衝突都可避免,全家共同動腦想辦法,問題已解決了一半。如今女兒大了不開家庭周會,但會盡量找時間一起聊聊。李成家對孫輩也同樣關心,在國外念書的第三代比較洋派,有時跟他打招呼說:「哈囉,阿公!」他會忍不住提醒:「阿公就好,不用哈囉!」數位版看這裡 人生的經驗與智慧傳承,可幫助年輕人少走冤枉路。美吾華創辦人李成家說:傳承的重點不在於「告訴」年輕人如何行事,而是給他們足夠的空間去探索與實踐。最重要的是,要相信年輕人有能力創造屬於他們的時代。企業接班一定內鬥?美吾華董座李成家花13年交棒曝秘訣企業傳承一定出現兄弟鬩牆、父子內鬥、母女對簿公堂的戲碼?來看看成功交棒的李成家有什麼心法,如何用人生金句帶領女兒和集團前進。
-
2024-10-25 醫聲.Podcast
🎧|哪些人適合在家接受治療?健保署署長告訴你什麼是在宅急症照護
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下稱健保署)今年7月1日推出「在宅急症照護試辦計畫」,讓因肺炎、尿路感染或軟組織感染而需要住院治療的居家個案、照護機構住民或失能不便外出就醫患者,可以選擇在家或照護機構內接受治療。試辦計畫已滿3個月了,到底成效如何?病人及醫療團隊都滿意嗎?健保署署長石崇良指出,在宅急症照護可減少患者因感染頻繁往返醫院及住家,還能跟長照資源結合,減少住院看護費用的負擔,目前看來初步成果很好,明年預計會擴大試辦計畫。🎧立即收聽 按右下角播放鍵↓超高齡社會來臨,失能者眾,根據健保署統計,居家照護個案中,約有三分之一至四分之一人每年住院一次以上,八成原因是肺炎、泌尿道、軟組織等感染症,舟車勞頓、寸步不離、工作請假是患者及照顧者的真實寫照。計畫減少就醫不便及費用 商保理賠條件討論中為減緩此現象,繼105年居家醫療照護整合計畫後,健保署今年再推出在宅急症照護試辦計畫,由加入計畫的醫療團隊,針對罹患上述三類感染症的居家醫療病人、照護機構住民、急診個案,評估收案並在家給予抗生素治療、衛教等,意即將住院場景搬進家中或照護機構,省去患者移動、重新適應環境的不便,也舒緩醫院壓力,讓「重症留院、輕症在家」治療。對於民眾擔心家中設備、照護知識不若醫院齊全,石崇良表示,試辦計畫除了有醫師、護理師、藥師、呼吸治療師組成的照護團隊,也可透過遠端生命徵象相關監控設備,即時監測患者生命徵象,若發生緊急狀況時有24小時諮詢服務,必要時由醫護人員緊急訪視或安排後送就醫,試辦計畫也連結長照資源,協助患者生活起居。「急性住院部分負擔10%以上,但居家照護僅5%。」石崇良說,加上可節省住院的看護費用,能減輕民眾的經濟負擔,且在宅急症照護結束後,長照服務仍可依需求延續;至於民眾擔心在宅急症照護是否不符商業保險理賠條件?目前健保署正與金管會、保險公司溝通中,有望比照白內障門診手術,給予理賠。試辦計畫九成個案可在宅完成治療 也減護理壓力試辦計畫上路至今三個多月,肺炎平均照護天數6.9天、尿路感染5天、軟組織感染5天,且近九成個案在家就能完成治療,僅少數病情嚴重者需透過綠色通道後送到醫院,顯見在宅急症照護的安全性。此外,石崇良說,疫情後疲勞、就業選擇多,造成護理人力吃緊,但試辦計畫提供彈性工時,讓護理師可以在照護空檔接送小孩、照顧長輩、處理家務等,兼顧工作、家庭與生活,是種多元職場發展;現在參與試辦計畫的醫事人員就有37%來自基層診所、居護所等,等於也減少醫院醫護壓力。未來安寧也適用 醫護夜間、假日給付將研議加成試辦計畫回饋佳,石崇良表示,明年預計將擴大收案範圍至安寧個案,如給予癌末病患感染、惡性體質、疼痛、營養等照顧,「他們不見得失能程度高,但免疫力差,到院反而容易感染、加重病情。」據統計,住院安寧與居家安寧共計3.3萬人,是未來在宅急症照護主要新增納入收案對象。為鼓勵更多醫護加入,石崇良說,將研議針對較辛苦的夜間、假日緊急訪視,給予給付加成;持續與產業界合作,發展商業模式,最大化遠距設備協作範圍;參考雲林加值方案,研擬設備租賃模式,由醫院或地方政府提供X光、超音波、心電圖等檢查設備給基層團隊,降低團隊加入計畫的資金門檻。目前已有161個團隊加入試辦計畫中,多數情形為團隊主動找尋適合的個案納入計畫,不過,民眾若覺得自己的家人也很適合,欲進一步了解該計畫照護小組與參與院所名單,可至健保署全球資訊網「全民健康保險在宅急症照護試辦計畫」專區查詢。健保署將持續收集各界意見,優化民眾端的照護服務及醫護端的給付制度,期望實踐在地安養。石崇良小檔案現職: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署長經歷:衛生福利部常務次長衛生福利部醫事司司長學歷:國立臺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健康政策與管理研究所博士私立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Podcast工作人員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製作人:韋麗文主持人:蔡怡真、周佩怡音訊剪輯:風華錄音室腳本撰寫:周佩怡音訊錄製:風華錄音室特別感謝: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
-
2024-10-25 醫療.皮膚
蕁麻疹別忍 頻繁發作恐憂鬱上身
蕁麻疹是國人常見的皮膚病症,全台約16萬人飽受慢性蕁麻疹困擾。當症狀持續超過6周,就可能罹患了「慢性蕁麻疹」,患者全身皮膚會出現形狀不規則、大小不一的紅疹,醫師提醒,發作時千萬別覺得「忍一下」就好,若頻繁發作,容易合併甲狀腺炎、焦慮症、憂鬱症和自體免疫疾病等病症,憂鬱症風險更是一般人的6倍。 蕁麻疹有急性、慢性之分,以慢性自發性蕁麻疹為大宗,患者從出現症狀到確診,平均長達2年,女性罹病風險為男性的2倍。長庚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陳俊賓表示,持續壓力、過度憂鬱會加劇慢性自發性蕁麻疹症狀,國外研究發現,症狀嚴重程度與憂鬱、焦慮呈顯著正相關,得到憂鬱症風險是一般人的6倍之高,可見心理問題與症狀環環相扣。 台大醫院皮膚部主治醫師卓雍哲表示,慢性自發性蕁麻疹為皮膚免疫系統過度活化,當壓力、慢性發炎等誘發因素出現時會出現症狀,曾經有位40歲左右的「三明治世代」女性,開始出現不明紅疹、排除過敏原後仍持續發癢,卻沒有警覺,直到下屬以無法承受她的情緒為由提出離職,她才驚覺壓力和紅疹,已對生活造成影響。 慢性自發性蕁麻疹的治療,卓雍哲說,第二代長效型抗組織胺為第一線用藥,須每天服藥,若治療效果不彰,可考慮增加長效型抗組織胺的劑量,或加入生物製劑進一步治療,患者在用藥過程中,要持續記錄蕁麻疹檢測表,並與醫師溝通討論最佳藥物治療策略。同時應透過調整生活節奏與作息,紓解壓力,幫助改善病情。 台灣皮膚科醫學會理事長趙曉秋指出,台灣皮膚科醫學會推出LINE官方帳號,整合「國際通用UAS7蕁麻疹檢測表」、「蕁麻疹治療共識」等衛教資訊,加強民眾對慢性自發性蕁麻疹的認知,了解患者治療控制程度。
-
2024-10-21 焦點.元氣新聞
健康名人堂/醫療性凍卵補助將上路 盼政府提供癌友指引
自112年來,各縣市陸續推出凍卵補助措施,對於有意願生育但尚在準備中的女性,無疑是多一顆定心丸;有些縣市更進一步針對癌症病人提供凍卵專案,國健署長吳昭軍近日受訪表示,國健署自去年起持續討論補助「醫療性凍卵」的可能性,正徵詢專家意見、規畫方案細節、醫療院所指引等,也參考日本等地經驗,希望年底前公告上路。這對處於育齡且有凍卵需求的癌友而言,無疑是個好消息,否則凍卵初估需要花費10萬元以上,對於需要接受後續治療的癌友來說,是一筆不小的開銷。癌友生育能力保護 漸受重視衛福部最新癌登報告,111年新增約12萬癌友,其中約16%介於15至49歲,相當於每6位新診斷癌友,就有1位處於育齡階段。以女性發生率最高的乳癌為例,15至49歲病友4840人,占所有病友31.3%。這些年輕癌友,在醫師評估不影響治療的前提下,可以藉由凍卵、凍精、凍胚胎等方式,保留生育能力。國際上針對癌友生育能力保護相關議題,已經有諸多討論,主要提倡醫病溝通不孕風險、生育能力保護方式,並納入診療常規,如美國臨床腫瘤學會(ASCO)提供關於癌症病人生育保存的綜合資源和指南。歐洲腫瘤醫學會(ESMO)則指出,癌症治療如化療和放療,可能對病人生育能力產生重大影響,為了減少這些影響,建議多種生育保存選項;美國國家綜合癌症網路(NCCN)指引也提到,癌症診斷時,應與正值育齡的存活者討論因治療引起的不孕症風險。在國內,多個重要醫學會,包含中華民國婦癌醫學會、中華民國血液及骨髓移植學會、台灣生殖醫學會等,也將癌友生育能力保護議題納入年會、繼續教育課程及跨科討論,可見此議題逐漸受到各界的重視。癌症希望基金會於2020年首創「癌友生育健康資訊平台」,希望協助癌友釐清對生育的想法,2022年則與乳房、血液、泌尿、生殖等五大醫學會合作推出各自科別的「生育能力保護共識宣言」,作為臨床參考指引。癌友生育諮詢 醫院制度不一值得注意的是,即便中央即將推動醫療性凍卵補助政策,現今台灣並不是所有醫院都具備完善的癌友生育諮詢流程及跨科整合制度,恐無法幫助育齡階段癌友周延思考並做出決策。癌友生育能力保護的重點,並非鼓勵生育,而是每一位處於生育年齡的癌友,對於癌症治療可能對於生育的影響,都應有「知」的權利,並在跨科醫療團隊,包括醫師、個管師、心理師、社工師等協助下,做出最適合自己的決定。盼望除了全國性的醫療性凍卵補助,政府能與醫學會攜手合作,將癌友生育能力保護議題納入醫療常規,建立癌友生育能力保護的醫療指引,從告知治療對生育的影響、若癌友有意願則進行跨科協作、諮詢、評估是否進行生育保存等,期待醫療院所對癌友生育能力保護服務與流程一致,真正落實並保障癌友生育權益。
-
2024-10-19 活動.精彩回顧
重陽千歲球員與裁判齊聚打球趣 老盟籲長者活耀老化
明年(2025)台灣即將進入超高齡世代,因應老年人口上升趨勢下,中華民國老人福利推動聯盟(以下簡稱老盟)與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共同辦理「2024銀齡健康.活力100全國福氣盃槌球錦標賽」,共全國21個縣市高齡者球隊42隊伍共襄盛舉,逾450人參與今日賽事。不僅打造高齡運動賽事舞台,更希望長輩持續活耀。「運動」是健康老化的重要一環。老盟新任理事長方力脩表示:健康自主、健康促進與活耀老化,一直以來都是高齡議題中的關鍵,球賽可以提供長輩適當的運動場合,也是提升社會連結的媒介之一。本次活動指導單位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田基武主任秘書也親臨現場支持,表示台灣將邁入高齡新世代,今天的活動就是提升高齡者社會參與的最佳例子,透過推廣高齡族群槌球運動,成功讓長輩走出家門,藉由運動讓長輩更健康,充分展現成功老化、健康老化精神,實在令人敬佩及感動,充分展現長者在晚年活得健康、快樂、有尊嚴,政府將與老盟齊心為高齡者打造全方位健康幸福的人生。槌球是肌力的比拚也是腦力的挑戰,兼具動、靜特質,且比賽過程中必須透過團隊的合作與溝通才得以勝出,對於長者而言有益身心且有趣。現場球員及裁判平均年齡近70歲,其中更有23位80歲以上資深球員,來自新北市林口槌委隊今年97歲林招財先生依然馳騁於運動現場。開幕活動中各縣市球員進場也頗具創意,有屏東縣為祝賀老盟30歲的祝賀團進場表演,有台東縣原住民吟唱表演入場亦有基隆市歌舞團表演入場,各隊球員球衣更具特色,如台中市為讓高齡者球員越打越年輕,特別以紅彩繽紛球衣著裝,活力十足明顯少十歲,相當具有各地高齡文化特色與創意,展現相當的創意與活力。國家面臨2025年超高齡社會的到來,老盟成立30周年,為展現未來高齡新氣象與發展,老盟秘書長張淑卿表示社會大眾需翻轉對高齡者思維,活化高齡者將其變成國家社會重要資產,老盟未來期待國家應有完整的高齡成功老化支持政策與法案,每位高齡者應學習設計自己幸福的第三人生,創造五安(安適、安康、安心、安居、安全)生活,社會應減少年齡歧視、提升社會對高齡者健康識能、推廣財務適能、平等參與就業市場、打造高齡者安全生活環境等等,守護長者能享有安心自在的生活!
-
2024-10-18 焦點.杏林.診間
醫療奉獻獎/安寧照顧基金會 推廣安寧觀念34年 教你我好好說再見
「八○年代開始推動『安寧療護』時,連醫護人員都不知道怎麼做,民眾更不了解,辦宣導活動才剛進入主題,許多覺得忌諱的人聽見『安寧』兩個字立刻起身離開。」安寧照顧基金會前執行長林怡吟說,經過基金會30多年提倡安寧觀念後,「現在,社會不但普遍了解『安寧療護』是生死議題,甚至主動邀請基金會辦理講座。」台灣的安寧療護緣起於馬偕醫院鍾昌宏醫師等幾位醫療人員在美進修時接觸到「安寧療護」(hospice),回國後在各自的領域推廣。1990年馬偕醫院在淡水分院設置全國首個安寧病房,於12月成立安寧照顧基金會,向全國推行。不只隸屬基督教長老教會的馬偕醫院,其他醫院及非營利組織,例如「安寧之母」趙可式教授於天主教康泰基金會及耕莘醫院;「安寧推手」陳榮基教授在台大醫院和佛教蓮花基金會,都為安寧療護奔走。早期推安寧 民眾常誤會林怡吟將基金會34年歷程,以10年為界分三個階段。第一個10年第一道障礙在「名稱」,有民眾誤會安寧是指納骨塔,或以為安寧等於死亡。因此基金會早期辦活動時,盡量拿「美好的未來」等說詞模糊帶過,努力讓社會認識安寧療護,也邀請醫界到國外取經,學習開設安寧病房,從照顧癌末病人起步。第二個10年,安寧療護出現進展,包括「安寧緩和醫療條例」公布施行、安寧療護納入健保及收案對象從癌症病人、漸凍人擴大至八大非癌的末期病人。林怡吟表示,醫療人員的養成教育,大多側重新技術及新藥物,未必關注安寧療護這一塊,加上醫療進步、台灣就醫可近性高,民眾更難放手。但是,死亡為自然的過程,醫療有其極限,末期病人應在意識清楚時,先認識並接觸安寧療護資訊,否則當生命終點來臨時,家屬在慌亂中無法了解病人心意,往往只能做出艱難的決定,使病人陷入不必要的痛苦。30年努力 談生死成顯學第三個10年,社會對安寧的看法有極大轉變,多數人不再避談生死。林怡吟說,以前基金會發函詢問機關行號,是否需要安排安寧相關的免費講座,回應不踴躍。現在卻是企業及機構主動邀請,還希望安排系列講座,以瞭解安寧療護的全部內容。「民眾對安寧療護的認同,也推著醫療端往前走,有時候民眾觀念跑得比醫療人員還快。」林怡吟指出,據統計,加護病房中的醫療處置17%是無效的,因此在生命抵達最後關頭時,第一線醫療是否應跳脫常規框架,看到病人及家屬曾經的期待與需求。救不救 醫病溝通不簡單林怡吟說,急診室醫護常脫口而出問家屬「救不救?」但醫病的溝通並非那麼簡單,在極短且慌亂的時間內,家屬若不知道完整的資訊,很難有合適的回答。基金會為此辦理多場專業課程,幫助醫護人員學習在面對不同情境與家庭背景的病人時,如何進行有效的醫病溝通及換位思考。基金會近年更關切照護者的需要,設立線上諮詢室,照護者隨時可以諮詢醫療決策、照護技巧、社會資源,也可獲得悲傷撫慰。林怡吟舉例,有一位諮商申請者的爸媽在三個月內相繼離世,作為女兒的她無法走出自責和悲傷,經過基金會線上諮詢室三次專業的諮詢與輔導後,她的情緒才歸於平靜。生命教育 自在面對死亡每年10月第二個周六是「世界安寧日」,安寧照顧基金會也推出各式活動,2016年的世界安寧日,基金會和導演吳念真的綠光劇團合作,演出以美國小說改編的《當妳轉身之後》,用劇場來傳達醫病如何溝通、臨終病人身心靈的痛苦等。林怡吟說,安寧不只是拔不拔管、急不急救,而是「更自在地面對死亡,才能好好活著」的生命教育。中華民國(台灣)安寧照顧基金會小檔案成立1990年12月,馬偕基金會與台灣基督教長老雙連教會共同發起成立「財團法人中華民國安寧照顧基金會」,2007年更名為「財團法人中華民國(台灣)安寧照顧基金會」。服務事項●積極對社會大眾推動安寧療護及生命教育之理念,辦理各式宣導活動與社群經營。●結合安寧理念,對社會大眾進行生命教育,強化生命尊嚴及預立醫療自主的觀念。●製作並提供各式文宣、手冊、繪本、練習冊、影片、桌遊等生命教育教材。●辦理安寧療護繼續教育課程、預立醫療自主繼續教育課程及工作坊。●針對不同病家需求提供醫療費用補助、住院及居家看護費、安寧居家交通費、急難救助及悲傷撫慰費用等補助。●與醫療院所及長期照顧機構合作,提供必要支援,協助更多需要安寧療護的病人獲得適當之照護及關懷。
-
2024-10-17 慢病好日子.更多慢病
慢病最愛問【就醫疑問】為什麼媽媽的醫師鼓勵我們全家都在同一個地方看診?
專家告訴你回覆專家: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副秘書長/同心海華診所家庭醫學專科醫師 林義傑鼓勵全家在同一個診所看診,是家庭醫學科的一大特色和優勢。家庭醫學科醫師不僅照顧個人,也強調家庭整體的健康狀況。當一個家庭的所有成員都在同一個診所就診,醫師就可以更完整地掌握家庭病史、生活環境和遺傳因素等關鍵,這有助於醫師提供更具針對性的治療與建議,特別是在預防慢性病和遺傳疾病方面,避免醫療照護變得片段和碎片化。當家庭醫學科醫師長期照顧一個家庭時,醫病關係會變得更緊密,醫師能更全面地瞭解家庭成員的健康習慣、心理壓力來源及生活方式。這樣有助於提升治療的精準度,也讓醫病溝通更加順暢。醫師可以協調全家的預防保健計畫,如疫苗接種、癌症篩檢等,讓健康管理變得更有系統,避免分在不同院所就醫所造成的重複醫療或是管理漏洞。家庭醫學科也重視心理健康,如果家庭成員因彼此的影響造成情緒或身心的壓力,甚是有焦慮,恐慌等情況,醫師也能在第一時間瞭解,提供即時有效的治療,最重要的是,當全家都看同一位醫師,不但能節省時間,簡化就診流程,避免多次轉診或重複的檢查,也能讓治療更精準,醫病關係更溫暖互信。【慢病主題館】名家專欄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致力於推動家庭醫學研究、專科醫師培訓與基層醫療發展,並加強與國際間的交流合作。學會通過舉辦學術研討會、推動家庭醫師制度等,提升全民健康水準,並積極輔導教學醫院設立家庭醫學科,為社區居民提供更貼心的醫療服務。官方網站|更多文章【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4-10-17 焦點.元氣新聞
支持小陽光揮灑畫筆 中醫大兒童醫院提供身心全方位照護
為了喚起社會對燒燙傷議題的關注,並鼓勵顏損兒從繪畫中獲得自信,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攜手陽光基金會、台灣輝瑞藥廠,共同舉辦「神彩輝陽,藝起有魔法」巡迴畫展,展期為113年10月14日~18日,希望讓更多人看見陽光孩子們的生命故事與堅韌精神,並支持臉部平權的社會價值,用愛攜手陪伴陽光孩子勇敢迎向未來。繪畫抒發小陽光感受,舉辦畫展放鬆緊繃身心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周宜卿行政副院長表示,燒傷及顏損兒需要的不只有外表上的重建,還有心靈上的支持協助,而藉由藝術創作可以了解孩子的心理狀況,尤其是年紀尚幼的小陽光們,常無法清楚表達對疾病的看法,但卻可以透過繪畫抒發感受,達到雙向溝通的目的。此外,這次特別選在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舉辦畫展,也盼能夠營造舒適友善的環境,讓前來醫院就診的孩子放鬆身心,緩解緊張、害怕的負面情緒。跨專科團隊查房會診,提供傷友全方位照護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整形外科醫師暨燒燙傷中心吳卓翰醫師指出,燒燙傷患者不只需要整形外科醫師做傷口重建,還需要各專科醫師一起多方位協助。中醫大附醫燒燙傷團隊每週都會舉行跨專科會議,包括整形外科、小兒科、感染科、復健科、精神科、營養師、藥師、物理治療師、呼吸治療師、護理師、社工師等各科專家一起查房,不只強調傷口照護,還提供全方位服務,照顧患者的身心,目標是協助傷患重返生活崗位。吳卓翰醫師補充,中醫大附醫和陽光基金會合作已久,陽光基金會不僅有專業的社工師提供傷友心理建設,還有多位物理治療師提供免費復健,幾乎所有在中醫大附醫診治的燒燙傷患者都會轉介到陽光基金會;很感謝陽光基金會在傷友出院後接續照顧,幫助他們為重返社會做準備,甚至還替不少傷友進行工作媒合,希望民眾可以給予更多同理與支持。如果我有魔法,藝起突破外表限制!陽光基金會中區中心翁禎穗主任說明,今年畫作主題是「如果我有魔法」。小陽光的畫作不僅是孩子創作力的展現,更是孩子們的生命故事。對於每個陽光孩子來講,要經歷數不清的手術和漫長的復健,甚至常因外表不同而遭受異樣眼光,成長歷程是非常辛苦的,但這些辛苦並不影響他們的創作天賦及無窮的想像力。透過他們的故事也告訴我們,不管遇到甚麼困難,都應該勇敢面對,並努力追尋自己的夢想。陽光一直在推廣臉部平權,主張不管顏面外觀如何,每個人都應該獲得平等的對待與公平的機會。邀請大家藉由這次畫展,更認識燒傷顏損朋友外,也一起創造友善平權的社會環境。響應臉部平權,助小陽光重拾信心台灣輝瑞藥廠劉鎧維營運長提到,醫院往來的病友及家屬很多,感謝院方無償提供場地展出畫作,希望藉由此次作品展出,可以讓更多人看見小陽光們無窮的生命力,進而了解這群與眾不同的孩子,帶給小陽光更多溫暖與希望。透過畫作展出,對小陽光來說是莫大的榮耀,能夠幫助他們重拾信心,更有勇氣面對外來的挑戰,誠摯邀請民眾一同響應臉部平權,營造多元友善的社會。
-
2024-10-15 醫聲.慢病防治
男人性慾降低是睪固酮惹的禍?醫師說影響最大是這裡
老男人最怕被嫌只剩一張嘴,這意謂著性功能開始衰退,只會碎碎唸,認定是男性荷爾蒙搞得鬼。實際上,男性在40歲之後,男性荷爾蒙睪固酮開始下降,主要影響的是認知功能、肌肉量下降、情緒化,性慾下降影響最小,台灣男性學暨性醫學醫學會祕書長張奕凱醫師指出,很多中壯年若同時出現體力變差、情緒易怒疲勞,可以抽血檢驗睪固醇,有研究指出,補充睪固醇2年後,不只可能情緒平穩,還能減少4成的第二型糖尿病發生的機會。日前一名50餘歲的銀行員因過於爆怒、全身倦怠影響到家庭及工作,常和老婆起爭執,老婆覺得不太對勁,將先生帶至診間檢查,張奕凱醫師幫患者抽血檢驗睪固酮,發現正常數值為350-400ng/dl,但患者只有一半200ng/dl,後來跟患者溝通說明後,體外補充凝膠睪固酮後,患者精氣神都回來了,生活品質好很多,夫妻都滿意。張奕凱指出,很多人認為睪固酮只影響性慾,但實際上最響最大的是身體肌肉量及脂肪分泌及認知能、骨密度,但中壯年後身材走樣體力變差,總認為「年紀大,體力變差是正常」,因為疲累性慾也跟下降,甚至記憶力思考能力都變差,由於影響肌肉脂肪比例,三高及肥胖的情形就跟著發生,逐漸影響身心健康。男性須「保養」身體,才能維持生活好品質很多男性認為,這些都是自然老化現象,不用理它,但張奕凱強調,睪固酮隨著年紀開始減少,適時補充不只可以改善身心疲累情形,減少與家人的爭執,主要是能維持生活品質,男性要用「保養」身體的概念來看待睪固酮的補充。日前,澳洲有一份研究認為,補充睪固酮還能減少第二型糖尿病的發生,張奕凱指出,男性睪固酮下降會造成肥胖,增加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機會,澳洲的研究將被診斷患有糖尿病前期或是初確診糖尿病的個案分成兩組,實驗組為接受睪固酮治療的男性,每3個月注射一次長效型針劑睪固酮,治療2年後,發現比起安慰組有接受治療者,可以降低41%的糖尿病發生機會,這也代表糖尿病前期患者被治療後可逆轉。目前體外補充睪固酮的方式,有塗抹經皮吸收、長短效針劑、鼻粘膜內製劑等,各有優缺點,睪固酮若低於350ng/dl且有合併症狀,健保可以給付每二到三週打一針的針劑型,其餘劑型得自費使用,由於補充睪固酮有可能影響造精功能,若有生育問題須小心使用,另外,也會長期追蹤PSA數值及血比容數值。張奕凱認為,男性在50歲之後,在進行健康檢查可以檢驗睪固酮,若不足就應該與醫師討論補充,很多男人即使自費用藥後,體會到用藥好處後,多數不會停藥而是繼續使用,以維持良好的生活品質。
-
2024-10-14 寵物.寵物故事
紅貴賓病逝反而開心報喜訊「我見到那口子了」:見到她比什麼都重要
這次主人給的問題很少,一般碰到這種狀況我通常會婉拒,因為萬一離世寶貝也是省話一哥,那彼此能傳達的東西有限不是很可惜嗎?!多次跟姊姊確認是否還要再增加問題,或是要不要寫封信給毛孩?姊姊回我,心情有點亂,怕說多了孩子會牽掛走不開。最後我為何還是接下,因為在跟姐姐互動過程中,我隱約覺得這孩子想跟姊姊說說話,不是通靈,就是一種直覺。只是我沒想到,這孩子還真「搞威」,自己可以說個沒停。難怪姐姐說,「我們家『少爺』不像一般紅貴賓愛叫,是一隻很會用自己方法表達意見的狗狗,幫牠選安親班時,會用『嘆氣』表示不喜歡;看我吃東西,會用打嗝暗示牠也想吃。」因為太有個性,姐姐出於關心,常常會念牠,像小中風腳腳已經無法站立,牠還是逞強要自己爬起來就是,果然在中元節家人忙著拜拜時,牠摔傷弄斷了下顎,成為壓垮身體的最後一根稻草。姊姊說,一直細心照顧就是希望牠可以活到壽終正寢,沒想到遇到這種意外,面臨了要決定牠生死的痛苦抉擇。下顎骨折對年輕的狗狗來說也許不是大問題,但「少爺」年紀大了,無法進食恐怕撐不了多久,加上腦部開始異常放電,醫生建議現在放手對牠更好。少爺近期晚上無法入眠,就是腦部異常放電,姊姊必須半夜起來抱著牠安撫,這一摔後還會開始大叫,姊姊非常理解牠的辛苦,因此希望「少爺」能諒解選擇讓祂提早睡覺的無奈。一連上線,「少爺」就傳給我祂乘著一團浮雲過來的畫面,「姊姊,我有好多話要跟你說,因為在醫院就突然關機了,來不及說再見。」我先表達了姐姐的抱歉,祂卻是來報喜訊的,兩者情緒的落差,讓姊姊忍不住笑出來說:「祂真的跟平常一樣很欠揍ㄟ。」其實,一開始「少爺」還是有點感性的,「姊姊,少爺理解,只是沒有心理準備。」「我有聽到你問醫師,怎樣可以讓我不要不舒服,雖然我不太清楚這樣就會走,但至少姊姊出發點,我聽起來是為我好的呀」、「也許再活很久很久,是很天真的想法,畢竟我已經老扣扣了,只會更差,不會更好,對大家都是辛苦的事」。說完後面就開始曬恩愛了。「姊姊,我很願意為你們努力,但你們放手了,我更開心,因為終於可以跟我的小情人、小可愛再見面了,我真的想死我的寶貝了」、「是天意吧,老天知道我想我家老婆,給我一個可以更快見到祂的機會。」 一開始姊姊還搞不清楚誰是祂老婆,少爺繼續說:「我見到我那口子了呦,好開心!」姊姊說「這句話怎麼聽了這麼耳熟」,才想起以前媽媽就常形容家裡另一隻狗狗是少爺的那口子,姊姊懂了。18年前姊姊先收養了被遺棄的少爺,兩年後又收編了長得像博美但其實是吉娃娃的「妹妹」,也許同病相憐,「妹妹」不乖時,家人假裝凶牠,少爺都會護著「妹妹」。姊姊說,七年前妹妹過世時,家裡氣氛跟國殤一樣,連少爺都受到很大的打擊,三個月都沒啥食慾,爆瘦到需要看醫生,半年後才恢復正常。七年後,家人又再度經歷他們最怕的「國殤」,妹妹是下床30秒突然離開的,沒受什麼苦,但少爺的情況則是一種無奈的選擇,更是讓姊姊難過到失眠好幾夜,不知祂們此刻可都安好?「姐姐,你是成全了我想要來見寶貝的心願ㄟ」,「她在這裡等我這麼多年,說真的,對我來說,見到她比甚麼都重要,所以我很快接受了提早離開這件事」,「姊姊比較可憐,沒有我們陪睡了。」「只要想到你兩個最愛的寶貝在月亮團圓,姊姊還會不捨跟難過嗎?」「當你抬頭看月亮的時候,記得笑一個跟我們說祝福的話哦!」我趕快提醒姊姊,溝通當天正是中秋節,記得抬頭看月亮!--作者柚子貍,寵物溝通&生命教練,酷愛寫作、樂於分享溝通過程觀察的點點滴滴跟體悟。嗨,我是柚子狸,在你心中,是否也有一段你和毛孩的故事 每到晚上就讓你想起祂呢?我想聽聽你和你的毛小孩的故事,歡迎來到柚子狸的臉書專頁,與我們分享你心中最愛的祂,和你們的故事,如果您身旁有朋友需要這方面的訊息,也歡迎您分享,讓我們一起幫助他。柚子貍 心靈捕手&生命教練所粉專https://www.facebook.com/shomanto柚子貍 寵物溝通粉專https://www.facebook.com/lovelifebeaPodcast從0到1媒體人X斜槓(柚子貍&安妮動物園)https://open.firstory.me/user/shomanto/platforms
-
2024-10-12 焦點.元氣新聞
橘世代/兒退學玩音樂一毛都不給 郭葉珍「你是為自己活」養出不啃老的孩子
「也要有人願意讓他啃,他才有得啃!」國北教大幼教系副教授郭葉珍如是說。郭葉珍有一對成年兒女,常在臉書粉絲頁發表教養文章,今年按讚、留言、分享最多的文章是「如何養出具有自給自足能力與態度的成年子女」,此文的標題原本是「養出不啃老的孩子」,談的她和兒女同住,各管各的飯,各洗各的衣,關係是室友,而非親子,她的態度是陪伴但不插手,放手不放生。孩子的自立之路沒那麼理所當然,兒子高中、大學沉迷電玩,廿歲從大學法律系退學找人生方向,一直到卅歲搬離家,經歷了十年。兒子退學玩音樂 一毛都不給時間回到兒子廿歲那年,兒子說要退學,想學音樂,郭葉珍說:「恭喜你出社會了,我支持你去做想做的事,學音樂很棒,就去學吧,但我一毛錢都不會給。」於是兒子去麵店煮麵、去團練空間當櫃檯,賺取學音樂的學費,住家裡但自給自足,郭葉珍經過兒子工作的地方就拎著食物去探班聊天。兒子退學三年後,郭葉珍父親過世,在父親的喪禮上,她聽到兒子為喪禮做的音樂,這是他第一次聽到兒子的音樂作品,大為驚豔,跟兒子說:「你學音樂要什麼,我買給你。」兒子訝異:「不是一毛錢都不幫我出嗎?」郭葉珍解釋,這不是資助孩子,而是投資好產品。退學五年後,郭葉珍聽到兒子為台北時裝周做音樂,更成熟了。但這次她說:「半年內請搬出我家。」兒子生氣:「你是懲罰我成功!」郭葉珍平靜地解釋:「在媽媽心中,你從『自學大學』畢業了,要更上一層樓了。」沒有要妥協的意思。結果六個月後,兒子不但沒有搬離,還帶著女友住進家裡。有人問:「這算啃老嗎?」郭葉珍想過,她沒有損失,而且兒子跟她溝通,他想要買房子,如果一直租房根本存不了錢,跟媽媽約定好五年後搬出去。女兒國考不工作 只寬容一年女兒又是另一故事。女兒國考第一年沒考上,跟郭葉珍說要考第二年,她說:「媽媽支持妳,但第二年沒考上一定要去上班。」女兒聽到第一時間也是嘟噥抗議。勇敢追夢,但要務實為自己負責,是郭葉珍從小就從原生家庭學到的,她笑著說,小時候忘記帶便當,媽媽不會送;她成為媽媽後孩子生病,她的爸媽依然照著原訂行程去打球,她得自己想辦法。她的父母教會她,妳是為妳自己活的,爸爸媽媽也為自己活。但她強調,這些看似很「狠」的話,其實都奠基在家人間的甜蜜互動,相互陪伴、聆聽煩惱,不吝讚美,時時在生活裡「撒糖」,感受到彼此的愛,她在生活上給孩子支持,盡己所能的提供穩定的情緒環境,所以當她說出那些話、立下那些界線時,孩子知道那是媽媽的人生界線與生命哲學,不會做惡意的解釋。
-
2024-10-12 性愛.性福教戰
另一半熱衷鍛鍊很健康很好?細數毀掉你性生活的10件事,吃飽再性愛難高潮!
不管你們是夫妻或只是情侶關係,穩定的性生活無疑是長久關係維繫的重要原因。但生活中有太多因素讓性生活中斷,先不討論第三者介入的問題,光是二人之間可能就有許多變化因素,例如另一半運動過度的體能,及家中的毛孩子,都可能成為干擾破壞性愛的兇手之一。元氣網整理《The Guardian》、《HUFF POST》及網友讀者的經驗,歸納出可能毀掉伴侶性生活的10個原因。1.房間太亂了「研究指出,雜亂會扼殺性欲。凌亂無序的空間會造成壓力,不利性生活。」《The Guardian》訪問男性性愛教練Cam Fraser指出,臥室應該像一個「聖殿」,沒有任何壓力和干擾,能讓你完全感到放鬆,隨時可以在其中親密接觸。如何創造這樣的氛圍?首先應該確保床鋪的整潔,那些髒衣服或雜七雜八的東西都該放到該去的地方;並且不要在床上談論諸如孩子或工作的事情,讓這個地方成為只有睡覺及性愛的場域。2.沒有以正確的方式開始你跟伴侶之間的性愛,都是怎麼開始的?這會是能不能成為激發對方慾望的關鍵。如果都是很制式化的要求與進行,有一方可能偶爾會回報以冷淡的對待。此外,如果每次總是某一方的主動要求,也可能會有問題。偶爾讓對方感覺你需要他/她,能讓你們的性愛更能起化學變化。因此無論是何種方式,找到你跟對方的性愛啟動開關,是非常重要的。3.突然闖進來的「孩子」有些夫妻愈來愈少進行性愛,很多都因為小孩,而這孩子不限人類小孩,也包括了「毛小孩」。如果小孩突然闖進來,不但場面尷尬,兩人應該也會嚇得慾望全失。而如果是「毛小孩」在旁邊,你也覺得無所謂嗎?這則要看個人感受,有人可能覺得寵物沒關係,但也有人覺得不自在。兩人應該溝通好,如果另一半在意,請先確保家中的任何「小孩」都已經安頓好再進行。4.另一半過度的運動適度規行的運動是好事,但過度運動也可能影響你的性生活。《The Guardian》訪問的性愛與生殖研究中心《Kinsey Institute》研究員兼性與心理學podcast主持人Justin Lehmiller指出,「長期進行高強度運動的人,其平均性慾低於進行輕中度鍛煉的人。」因為太頻繁的劇烈運動,會導致身體的疲勞和荷爾蒙紊亂。而怎樣算是過度運動?專家指出,如果出現慢性疲勞、精力不足、憂鬱或煩躁情緒、性慾下降、長期疼痛和睡眠中斷等問題,就表示你該減緩運動頻率強度。讓強、中、輕度的運動交錯進行,並保持適度休息,注意不要在運動中受傷,因為這些都會影響你身體性愛的表現。5.晚餐後才做愛大部份人似乎都會先飽餐一頓後再做愛?但《我們這個時代的裸體:大聲談論老年性愛》一書的作者Joan Price指出,這是錯誤的行為,因為,吃飽後血液流向消化系統,而不是流向生殖器官,此時較難被喚起性欲並達到性高潮,這因素對較年長的人影響更多。作者建議幾個較適合性行為的時間點:1.早上或下午精力充沛的時候。2.若只有晚上有空,盡量在晚餐前;若只能晚餐後,多一些時間先消化。3.週末。6.血壓偏高據估計 80% 的勃起功能障礙是由於身體原因造成的,通常是高血壓。對男性而言,血流減少會使其難以勃起和維持勃起,稱為勃起功能障礙,積即一般俗稱的陽痿。勃起功能障礙也可能進一步引發心理的焦慮,變成身體的心理都有障礙。而對女性而言,高血壓會減少流向陰道的血量,導致女性性慾或性興奮降低、難以獲得性高潮、陰道乾燥缺乏潤滑等問題。因此控制好你的血壓,不僅對身體健康很重要,也對性生活健康同樣重要。7.對外表信心不足這較常發生在女性身上。例如老覺得自己不具吸引力,或執著於避免暴露身體的體位,恐會減低做愛的性致。因此,花點時間做讓自己覺得性感的事,例如,偶爾與朋友去跑趴、瑜伽,或做深層按摩,也可提高身體信心。當心理準備好時,提醒自己,盡情享受性愛。8.性愛變成例行公事據調查,已婚夫婦性愛的次數及滿意度高於單身及未婚人士。已婚狀態的性愛並不一定單調,可以帶來更多的舒適和親切感,更何況妳的伴侶知道妳的敏感帶以及如何愛撫妳。而無趣的性愛的確很難帶來美好經驗,當性愛已成例行公事,建議坦承妳的性需求,並嘗試新事物,如適時的使用情趣用品幫忙。9.太過新奇冒險的性招式與上個原因相反,有些伴侶就是想在一成不變的性行為中尋求新奇刺激。然而,太過刺激的轉變,或過度追求性技巧,也可能造成另一半的不適應。性治療師、《慾望剖析:建立聯繫和培養激情的五個秘密》一書的作者Emily Jamea提醒,嘗試新的性行為或姿勢要循序漸進,如果一下子超過熟悉的舒適範圍太多,可能令人產生大量的壓力荷爾蒙,進一步焦慮、封閉。因此,慢慢改變及嘗試,並要隨時察覺對方是否有不適反應。性技巧不好10.不顧慮另一半感受及回饋良好的性溝通,包括可以適時的表達你的各種欲望,也包括接受伴侶的反饋。如果某一方始終強勢的主導,不顧及對方的意願及心情,從不聽從對方的回饋,那最終只是讓另一半對你愈來愈反感。專家建議在性愛前試著問對方「你希望我如何取悅你?」,學會與伴侶談論二人都想要、都可以接受的性行為,將可以更豐富二人之間的性體驗及親密度。 【參考資料】.《The Guardian》Cuddling too much and doing it after dinner: 12 ways you could be ruining your sex life – and how to fix them .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2024-10-12 癌症.癌友故事
《希望之花》為自己畫個圓.小婷的故事
每個女人都是獨一無二的花。以月光的凝視灌溉,在屬於自己的花期裡,靜靜地盛開出最美好的色彩花香,最動人的容顏姿態,疏影凝露暗香浮...癌症介入,成為她們人生中的分水嶺,生命變得和過去很不相同。我的功能就是賺錢身形瘦弱,容顏清麗的小婷,擁有一個小小的、幸福的家庭,那是由疼愛她的丈夫和一個可愛的女兒與她三人所共同組成。但在這之前其實她的人生過得並不快樂,因為她來自一個有著多重問題的原生家庭。小婷在結婚前從來沒有享受過家庭的溫暖,父親有酗酒習慣,自小就對她暴力相向,長期被毆打的她,身上總是帶著瘀血和傷痕,還經常昏倒,在學校自然也被另眼相待,這使她自卑自賤,與外界產生很大的隔閡;而母親不但不曾給過一絲絲溫情和關懷,也從來沒有保護過她,甚至連基本的溫飽都不能滿足,冷漠到讓小婷凡事只能自立自強。對雙親來說,小婷在家裡唯一的功能就是賺錢。在父親過世後,母親更是直接兩手一攤,父親留下的債務和家裡一切所需和支出全都指向小婷,用感情勒索方式強要她承擔一切。對母親來說,身為老大的小婷扛起一家子是命定的責任,照顧弟妹是此生的義務。因此,即使在小婷傷心無助地告知母親自己罹患乳癌,必須暫停工作回家休養的消息時,家人們對她仍然毫無憐惜之情,既沒有人關心也沒有人在意她的健康和心情,就連在治療期間,母親甚至還一臉不以為然地逼迫著她:「得了癌症很了不起嗎?這有什麼大不了的?生病就不用賺錢嗎?妳已經休息很久了耶!那我們房租怎麼辦?妳弟弟妹妹的生活怎麼辦?」確診時的震驚痛苦,也遠遠不及母親淡漠無情的態度傷透了她渴求母愛的心。「媽,我不是感冒了,我是得癌症啊……」如今再度提起當時情景,小婷還是忍不住紅了眼眶。點亮生命的貴人相較於母親的冷漠殘酷,當時已經論及婚嫁的男友也是現在的老公,則是給予她滿滿的關懷和鼓勵。說起與男友的緣分也是很特別,過去小婷的生活已屬不易,感情路上也總是跌跌撞撞的,偏偏又遇到一個糟糕至極的渣男,在心灰意冷之餘打算輕生,當時正好男友經過,一眼就看出她的意圖,便故意取笑她:「妳該不是要自殺吧?現在還會有人要為了感情自殺喔?笑死人了!妳要想清楚,妳覺得那個男的會在乎嗎?」這席話看似玩笑,卻讓她茅塞頓開而挽回一命,也意外地牽起這段不可思議的姻緣紅線。在她罹癌之後,雖然這個從事大型吊車作業、粗獷的男友不善於言辭表達,對她的關心擔憂也總是不願形之於外,內在卻藏著一顆柔軟的心。小婷說:「他在我面前都裝出一副沒事的樣子,在我進診間看報告前,看我緊張得要命,還會拍著我的肩膀嘻嘻哈哈地講笑話給我聽,叫我不用怕……但是我有一次無意間看到他在跟朋友講很久的電話,還講到一副快要哭出來的樣子,仔細一聽才知道原來他就是一直在講我的事情,他跟朋友詢問五年存活率到底是可以活多久,又一直問該怎麼照顧我,該怎麼吃,該買什麼給我……我才知道原來他這麼擔心我。」小婷因為怕自己的病會拖累他,一度想退還訂婚戒指給他,男友卻怎樣也不肯收。「我在醫院心情很不好,對他說出很多很負面的話:『反正我就快要死了,你就走啊!不用可憐我。』他就買了一碗飯,靜靜地坐在我旁邊一直攪拌、一直攪拌。直到我餓到受不了,才跟我說:『很香吧?很想吃對不對?想吃就證明妳還有積極的生命力,記得這種想要吃的感覺,好好維持住求生的意志,不要罵我了,保留一點體力先吃飯啦!』」男友常需要移地工作,但只要一有時間就會前來相陪,對她始終不離不棄,雖然既不浪漫也不溫柔,逕自用他自己笨拙的方式陪伴鼓勵著她;尤其是男友累積20多年菸齡,卻在她罹癌後一聲不響地就戒掉了,這些行動都讓她非常感動。即使如此,小婷仍然因為自己的病而沒有結婚的打算。千辛萬苦 成為一個母親因為自己家庭的不圓滿,小婷其實非常渴望能擁有一個平凡、正常的家庭,她當然想要有孩子,要用自己不曾擁有、一直希望能夠擁有的母愛去好好愛自己的孩子。大概在治療後的五年左右,醫師知道小婷一向很想當媽媽,認為這段時間病情都很穩定,年紀也已經不小,如果真有懷孕的打算,就應該要趁現在試試看。只想有孩子仍不願意結婚的她,本來也已經得到了男友的尊重和諒解,卻因為一位朋友主動積極地為他們籌畫驚喜求婚橋段,讓她半推半就的走上了婚姻的道路,就此兩人攜手往幸福的方向前進。懷孕生子也是個大驚喜,當初醫師只給了她半年停藥時間,而且無法憑藉其他助孕藥物針劑,只能靠自然方式去努力懷孕。「那時我在中部工作,我先生在南部工作。我每天下班後要開車去找他,我們必須掌握體溫、計算排卵時間,把握每個機會,我們還去跟人要各種好孕符……」但肚子就是一直沒動靜,醫師後來甚至安慰她,可能是因為高齡、還有藥物長期壓抑卵巢的關係,懷孕機率本來就不高,勸她不要抱太大希望。但最後一個月,就在小婷已經呈現放棄的心態,準備再過幾天就要回醫院繼續使用抗癌藥了,沒想到在沒有預期要達標的情況之下反而特別放鬆,結果真讓她懷上了孩子,連醫師都感到不可置信。只是難關一關過了還有一關,小婷從懷孕初期就狀況不斷,一開始是找不到胚胎虛驚一場,後來又是出血必須臥床,一度以為會留不住胎兒。接下來開始全身起疹子,然後是嚴重的孕吐。好不容易捱到預產期,卻又始終不見開指,最後終究還是吃了個「全餐」才生下孩子(先歷經自然產產痛的煎熬,卻需剖腹產子,再忍受傷口與收縮疼痛)。術後仍然出血不止:「我覺得大腿好熱,聞得到濃濃的血腥味,耳邊聽到護士說要輸血……但是我根本不在乎出血多少,滿腦子只想著我還沒看到女兒。」小婷提起女兒,慈愛的母性溢於言表:「但是一切都很值得!我女兒是一個天使寶寶,她的哭聲很小聲,就是很柔弱、很讓人心疼,卻不會覺得快崩潰的那種。才剛出生就能睡過夜,也不太哭鬧,就連我有時候忘了餵奶,她也會乖乖的等我。」好險,築起保護牆「我生病了以後,我先生總是告訴我世界很大、很美好,不要整天只想著家裡和工作。他一直都鼓勵我要積極治療,也要我多出去走走。他因為工作的關係沒辦法陪我,所以特地找了朋友陪著我出國玩。」在丈夫的鼓勵之下,小婷開始跨出步伐向外探索世界,當眼界變廣了,心境也變得截然不同。「我後來還能帶媽媽出國玩,至少讓她心情好一點,不要再跟我針鋒相對,我甚至能偶爾跟她撒嬌,媽媽講話也就變得不再那麼尖銳。」小婷的先生在婚前就幫她規畫未來,買了一張癌症保險,當時還被小婷笑罵是不是對她有什麼奇怪的意圖,何必浪費這種錢?沒想到事隔不久就拿到了這筆保險金。「保險公司送來那筆錢的時候,其實我很難過,感覺那筆錢就是要用在我的身後事了……但是我先生跟我說,有了那筆錢,能讓我擁有醫療品質,也讓我擁有尊嚴。我不用再去看人臉色,也不會因為沒辦法工作而放棄治療。」小婷母親則是一看到那筆錢眼睛整個就亮了,還想出很多用錢的方法,要她拿出來買房給弟弟、買車給家裡,要她弄這個弄那個……「但我什麼都不想聽,只覺得很崩潰,得癌症以來,她連一個擁抱一句安慰都沒給過我,那筆錢是我用生命換來的呀!」在一場家庭革命後,小婷決定聽從先生的話,不再將錢投入娘家,而是以自己的名字用這筆錢買下房子後出租。長久以來曾經非常怨恨母親,也痛恨自己出身這樣的家庭,要談寬容何其容易?在買了房子以後,小婷彷彿為自己築起一道保護牆,有了靠山和力量,和家人拉開距離減少見面,也就漸漸減少摩擦,反而能慢慢放下、消弭心中那股怨念,也讓自己更為平靜快樂。沒有感同身受這回事過去的身世遭遇和病痛讓小婷體悟到,外在的一切無論是金錢、房子、父母、丈夫、子女都不可能與你相依永久,真正能夠陪你從生到死的就只有自己。身體是自己的,苦痛只有自己感受、只有自己懂,如果連自己都不心疼自己,還能期待誰來善待你呢?「我很早就體會到沒有感同身受這回事,別人說我好可憐,我只想問,你根本沒受過這種苦,怎麼知道我有多可憐?我覺得我的乳癌就是從小這樣壓抑累積抑鬱所造成的……」以前虛弱無助的內心需要接受別人給予善意,現在她成為一個擁有強韌力量甚至希望能為他人付出的人,小婷一路走來累積許多心得,樂於訴說自己的故事,曾經自己寫了文章投稿,就是希望讓更多癌友知道,最重要就是好好愛自己。她花了好多時間才學會將心力投注於對的事情上,癌症不會是絕症,只要保持樂觀心情受惠的一定是自己,積極治療仍能有重生的機會,她不希望姊妹們走無謂的冤枉路。她留意到癌友相關消息,主動到希望小站捐髮,因而認識了希望基金會,也為自己打開樂活學苑的門,無論是肚皮舞、瑜珈、烘焙或是手工縫紉都積極參與,多采多姿的活動讓她的生活也躍動了起來。此外,由於長期的賀爾蒙治療的副作用造成某些性方面的困擾,在社工建議下,她參與了性福處方團體活動,在私密且安全的情況下溝通交流,了解原來最好的性愛處方其實是彼此真心的相處與陪伴。小婷說:「我在這裡學會了放鬆,學會了好好愛自己,練習專注在彼此互動的感覺。以前的我很內向也很緊繃,根本就不可能去嘗試這樣的事情。」一個自小被家庭壓榨成整天只想賺錢、忘卻自我的工作狂,不知有多少個夜晚曾絕望到想要結束生命,轉變成終於打開視野和心境,學習放慢步調笑看人生的小婷,在這段日子裡,她走上巴黎鐵塔、去沖繩潛水、赴澳洲爬觀光塔……整個人變得更有自信、更有魅力。無數個暴雨的夜晚已經過去,小婷跨步走出那個不可能圓滿的小圈圈,讓溫煦日光照進她的世界裡,不知不覺中,她已經為自己畫出一個屬於自己的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