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6-28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搜尋
死亡風險
共找到
847
筆 文章
-
-
2022-06-27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兵臨城下!上周境外定序結果BA.4、BA.5過半 計126例
上周境外移入個案定序,Omicron亞型變異株BA.4、BA.5超過一半,檢驗120例驗出61例變異株個案,包括53例BA.5、8例BA.4。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不論BA.4及BA.5都以美國最多共16例,其次為法國7例。目前BA.4及BA.5已累計攔截到126例,包括107例BA.5及19例BA.4。不過,國內5、6月已完成的443例本土個案定序,仍為BA.2。羅一鈞表示,上周針對6月10日至18日入境的個案進行定序,國內境外移入個案中新增檢出8株OmicronBA.4及53株Omicron BA.5,個案分別為40例男性、21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10歲至60多歲,入境日介於今年6月10日至6月18日。其中檢出Omicron BA.4個案分別自美國(3例),新加坡(2例),法國、馬來西亞及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各1例)移入;檢出Omicron BA.5個案分別自美國(13例),德國及法國(各6例),新加坡(4例),英國(3例),泰國、土耳其、丹麥(各2例),西班牙、馬來西亞、日本、韓國、波蘭、奈及利亞、印尼、荷蘭、印度、比利時、挪威、沙烏地阿拉伯、肯亞、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各1例),另1例感染國家調查中。羅一鈞表示,根據6月22日世衛統計已有62國檢出BA.5,累計占全球25%,58國檢出BA.4占9%。病例雖然正增加中,但沒有爆炸性成長,BA.2還是主流,因此會繼續觀察國際疫情。而依現有研究顯示,BA.4及BA.5致重症機率尚無明顯較高,但傳染力已提高,仍需嚴密監測,並提高疫苗接種率。接種COVID-19疫苗可降低因感染COVID-19造成之重症、住院或死亡風險,指揮中心呼籲民眾儘速完成疫苗接種,以獲得保護力。羅一鈞表示,因應變異株,指揮中心從驗到境外首例開始,便請地方衛生局針對個案的同行者、居家檢疫同住家人若發現確診,需再次採檢,以了解可能的傳播範圍,屬擴大監測的一部分,但目前沒看到境外移入個案傳給國內家人的情形。目前境外移入個案九成都是無症狀,輕微症狀的都是以發燒、流鼻水、咳嗽為主,沒有特別的不同的症狀。
-
2022-06-27 名人.精華區
洪子仁/三大方向 降低確診重症與死亡率
台灣本土疫情自4月初爆發至今,Omicron確診人數突破340萬人,約占人口數14.6%,本波疫情最高點是5月27日的9萬4808例,6月起未再突破高峰,且緩步下降,死亡人數則在高點的14天後,即6月9日至11日,連續3天超過200位,之後未再出現200位以上,表示疫情已過高原區。台灣疫情 將於7月底趨緩觀察亞洲鄰近國家,如韓國經驗,韓國今年疫情自1月15日起大幅上升,3月17日到達頂峰,每百萬人口7千人染疫,直至5月31日回復爆發前水準,每百萬人口200人染疫,前後歷時4.5個月,台灣預估與韓國趨勢相近,預測疫情將於7月底、8月初趨緩,病例約單日6千至2萬例之間。台灣Omicron全人口死亡率目前為萬分之2.1,即全國2321萬民眾中,每萬人有2.1人因確診COVID-19死亡,與台灣疫情相近的紐西蘭,死亡率為萬分之2.6,南韓萬分之3.6,英國高達萬分之4.6。相同的病毒變異株流行,為何於不同國家造成死亡高低差異?計算方式不同 影響死亡率2019年底COVID-19全球流行以來,通常首波較具規模的社區流行發生時,皆會造成易感及脆弱族群染疫甚至傷亡,像英國已來到第五波感染,易感及脆弱族群可能在前幾波就已不幸染疫或死亡,留下來的居民都是相對健康的群體,但今年Omicron疫情可算是台灣第一波大規模社區感染,這可能是影響死亡率高低差異的原因之一。另外,探討COVID-19死亡率時必須了解,不同定義及計算方式也影響高低差異,各國對死亡率計算方式與定義不同,這些因素都會直接影響數據,疫情期間解讀死亡率數據,一定要嚴肅看待。黑數未通報 死亡率就高估以該國家全人口估算死亡率,因人口數固定、母數大,平均後死亡率較低;若以通報確診Omicron人數進行計算,數值即偏高,這是因為部分真正在社區中感染的人數未通報,就是媒體所謂的「黑數」,未通報病例數愈多,就會造成COVID-19死亡率被高估的狀況。無論如何,現階段降低確診者重症與死亡率乃當務之急,建議「三大方向」:首要目標是持續提升長者疫苗覆蓋率,目前全台仍有61萬多名65歲以上長者未完整施打兩劑疫苗,以目前各國疫情趨勢了解,染疫對長者重症與死亡風險高,若長者疫苗覆蓋率能持續提升至與日韓相當的90%以上,可大幅減少重症與死亡風險。長照機構長者 增快篩密度其次是必須加強對長照機構監控,適度增加長照機構長者快篩密度,尤其快篩陰性但有症狀的長者,應接受PCR檢測早期找出確診者,盡早掌握長者是否染疫,及早投予抗病毒藥物避免重症跟死亡。第三是盡速針對5歲以下嬰幼兒疫苗接種,美國FDA及CDC已通過5歲以下嬰幼兒施打疫苗,透過嬰幼兒疫苗接種,一方面保護其避免重症,另一方面避免幼兒將病毒攜帶回家傳染。
-
2022-06-26 名人.楊定一
楊定一/吃好、吃飽 找回代謝的靈活性
這兩三年來,COVID-19一直是全世界健康議題的焦點,相關的公共衛生辯論也是熱門話題。但很少人注意到肥胖、代謝異常、慢性病體質正是影響患者發展成需要住院的中重症、甚至提高死亡風險最主要的共病因子。一般人通常認為只要到了某個年齡,就逃不了體重和腰圍增加、體力和活力衰退、血壓、血脂肪、血糖指數不良的命運。然而,這幾十年來,代謝異常的問題越來越普遍,年齡層也不斷下降,說明這些狀況與年齡增加無關,而是可以從生活習慣著手,讓自己從不健康的狀態跳出來。我們這些年來仔細觀察,很容易看到一個矛盾現象「愈想吃得健康、卻愈不健康」。許多朋友飲食講究低脂、高蛋白,但落實在生活步調過快、過度依賴加工食品的現實生活中,卻反而吃成了高糖、高碳水化合物、不斷刺激胰島素分泌的飲食。許多朋友不知道胰島素的主要功能是刺激細胞取得營養和熱量,降血糖只是附帶效果。也因為認知裡缺少這一塊拼圖,自然避不開以低脂飲食減重、卻愈減愈無精打釆、到最後根本瘦不下來的陷阱,更別說精神和注意力還會隨著用餐前後血糖高低而跟著震盪起伏。也有些過重的朋友會自嘲意志力薄弱,根本沒想過是「低脂健康」飲食讓身體缺乏精力、不想動,減重失敗只是必然結果。此外,一般人在沒有急迫減重需求下,多半吃的比身體消耗的多,從早餐、點心、零嘴到消夜沒停過。頻繁進食讓消化道和內分泌都沒機會休息。身體沒有休息淨化的空檔,讓現代人幾乎都有發炎和過敏問題,而糖尿病、心臟病和癌症發生率也很難降下來。現代人的主要健康問題可以說都是吃出來的。如果希望有效地調整飲食,首先要對飲食和內分泌的關係有一個基本的認識,並敞開心胸一一實驗以下「吃好、吃飽」的減醣健康飲食原則。遠離只要加熱三、五分鐘就能吃的過度加工食品,飲食以天然的原型食物為主。別忘了綠色蔬菜,無論從植化素、微量元素和腸道健康來看,這都是一個人追求健康最好的飲食選擇。在飲食調整的時候,關鍵並不是控制熱量,而是在減醣的同時要懂得採用熱量密度足夠的食物,例如好的飽和脂肪。足夠的飲食脂肪就像一種天然的保護,一方面讓身體習慣吃少少就能得到滿足感,也同時在重新設定飲食的內分泌和神經迴路,讓身心遠離愈吃愈容易餓的匱乏循環。建立一個容易滿足的飲食迴路後,就算是偶而沒時間進食,也不會讓血糖不穩定。接下來我會建議少吃一餐或兩餐,讓身體不進食的時間夠長,而能刺激體內自我修復的療癒和淨化機制。這可以說是預防慢性病的關鍵。當然,要具體執行有效的飲食調整,還有許多細節要談。我也在《療癒的飲食與斷食》用許多親身經歷幫助讀者理解飲食調整的重點,用最輕鬆、最不費力、最滿足的方式──吃好、吃飽,將代謝和體質問題徹底扭轉。要活得幸福,大可不必被動等待疾病發生,或任由自己承受各種後遺症,現在就可以主動投入健康和快樂的生活習慣。敞開心胸親自驗證習氣轉變的結果。全面改變飲食、運動,懂得壓力和心情管理,接下來把自己交給身體的療癒力,把代謝的靈活性找回來,讓生命恢復它本來不費力的健康、歡喜和正常。
-
2022-06-25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逾百萬名孩童已打1劑疫苗 指揮中心:2男童出現心肌炎
國內5月起開放5至11歲兒童接種新冠疫苗,包括莫德納及輝瑞BNT疫苗,近日也開放間隔4到8周後可接種第二劑。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目前兒童疫苗第一劑已接種超過100萬劑,目前有2例心肌炎,近日剛開始開放兒童第二劑施打,有1例心肌炎個案,今日將會通報。莊人祥表示,莫德納、BNT疫苗接種後,較年輕的男性皆屬於心肌炎好發族群,包括目前通報2例皆是男性。至於高雄一名8歲男童接種第二劑莫德納疫苗後,疑似出現心肌炎等不良反應,收治於高雄長庚醫院。莊人祥說,此例個案今會通報,該案屬於輕症已康復出院。莊人祥表示,美國先前統計,男性接種疫苗發生心肌炎機率,第一劑為每百萬劑分之0.2出現,第二劑為每百萬分之2.6人。台灣則為百萬分之1.8,男性發生機率較高。莊人祥表示,目前還在社區流行階段,希望兒童施打疫苗後避免感染、出現重症死亡風險,ACIP委員會也會針對施打疫苗議題討論,施打疫苗仍是利大於弊,專家會揭露相關資訊,讓家長評估了解目前現狀。媒體詢問,住宿機構今年至今已有3萬多人染疫,6月13日至19日增加139人死亡,致死率2.2%,是否相較他國更高?指揮官陳時中表示,根據國外資料,英國長照機構染疫致死率約5%,香港6%,現在無論各種機構,都希望可做例行性快篩,及早找出病人,及早給藥,降低重症及死亡。陳時中表示,新冠造成世界各國高疫情,若要比較各種特別族群的風險,包括年齡等需要統計、校正,否則相對意義較低。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這波Omicron疫情觀察他國長照機構致死率,英國5.5%,香港6.9%,疫情發生時間點比我國早,且投藥及疫苗涵蓋率不同,基礎點不同,其染疫致死率約5到7%左右。羅一鈞表示,針對機構住民近一周300多個死亡案例分析,平均年齡為80多歲,若看中重症、致死率,我國一般國人80歲年齡層致死率約2.47%,與機構致死率2.2%是相當的,雖與全年齡層比較高,但機構死亡個案中約58%都是80歲以上,不適合用全年齡層比較,因全年齡死亡個案20至50歲最多,平均下來恐讓致死率下降。若以致死率來看,70歲以上年齡層占多數。
-
2022-06-23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快篩陰等同康復?清冠一號要吃多久?醫親揭「解隔後」必知3大QA
新冠確診者在解除隔離後快篩陰性,一般就認為自己可以恢復以往正常上班上課、自由進出公共場所的生活,但快篩陰性就等於已恢復健康了嗎?要如何殺死體內殘存的病毒並自我修復?台北市中醫師公會名譽理事長、中醫診所院長陳潮宗提醒,其實快篩陰性後,真正的問題才剛剛開始。以下是陳潮宗解答: Q1、解隔後快篩陰,病毒對身體就沒有影響了? 答:隨著確診人數增加,已打過3劑疫苗者約99%會順利康復,但仍有1%的病人可能得到重症,甚至有死亡的風險;若未打疫苗者,約10%可能轉為中重症,2%具死亡風險,且可能會留下長新冠後遺症,對身體造成永久性的傷害。 快篩陰性是否就等於已恢復健康?其實不是的,真正的問題才剛開始。快篩陰性只是證明病毒濃度已下降到不會傳染給他人的程度,但對自己身體的傷害,仍可能持續留下併發症及後遺症。新冠肺炎的併發症如:咽喉痛、一說話就咳嗽不止等;後遺症如:腦霧、心悸、神經系統影響等。 Q2、快篩陰後,清冠一號需要繼續吃嗎? 答:使用清冠一號治療新冠肺炎,對於一般輕症民眾都具顯著效果,但其實快篩陰性後,就不建議再繼續使用清冠一號。 這是因為清冠一號有退燒、紓解肌肉痛、治療關節痛的作用,類似西藥如:普拿疼、阿斯匹靈的作用;既然已經退燒了,且肌肉關節也不再酸痛,後續只要使用清熱解毒的輔助藥方,將病毒在體內的濃度快速降到最低。「清熱解毒湯」包含:金銀花、倒地蜈蚣、黃連、黃柏等中藥,都是用來殺病毒、降低削弱病毒毒性的最佳藥物。 此外,新冠併發症最常見的就是咳嗽、喉嚨癢、一說話就咳個不停,是由於病毒從呼吸道侵入,對黏膜組織造成的傷害最大,需要一段時間的新陳代謝才會痊癒;建議可利用五味中藥:連翹、甘草、菊花、蒲公英、黃芩等,來繼續殺病毒,臨床實證上仍具有很強抗病毒的作用。 新冠病毒與體內的免疫系統作戰,會消耗很多人體身體的能量及水分津液,為了預防產生併發症及後遺症,此時應補充水分多的水果,例如水梨、西瓜、柑橘等,也可用運動飲料以1:1兌水飲用,亦是補充體內水分既方便又快速的方法;且須少吃油炸、辛辣的食物,避免讓病毒滯留體內、傷害健康,充足的睡眠、少說話都會是不錯的選擇。 Q3、病毒仍會殘存體內28天,如何改善發炎反應、呼吸症狀? 答:新冠肺炎對人體的傷害,在確診者快篩陰性之後,仍會持續影響至少1個月,所以在快篩陰的28天以內,仍屬病毒的高峰期,約需1個月後體內病毒量才會逐漸降低;且在這段期間,人體肺功能是處於持續受損的狀態。 該如何修復呢?可用「聖肺愈喘湯」,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肺功能衰退現象。此藥方近年多用於治療氣喘疾病,但亦對肺功能衰退、走路容易氣喘吁吁、或患過敏性呼吸道疾病者有良好的療效。 「聖肺愈喘湯」成分包括:人參、白朮、陳皮、麻黃、桂枝、柴胡、黃芩、荊芥、防風、甘草、生薑、桑枝、大棗等13味藥組成。其中的人蔘鬚、白朮、甘草、紅棗、陳皮,有培元固本、理氣養肺、補腎氣、開胸利膈的作用;麻黃、柴胡、桂枝、荊芥、防風、生薑、桑枝、黃芩則可宣肺平喘、清熱化痰,全方可達到養陰補氣及解除風鬱的效果。 此外臨床上也證實,其藥方具有幫助呼吸順暢的功能,同時也藉由降低發炎細胞激素、提升抗發炎細胞激素,來達到降低肺臟發炎的效果,對於治療新冠肺炎後遺症有穩定療效。【本文獲uho優活健康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網址:https://www.uho.com.tw/article-58172.html】
-
2022-06-22 癌症.乳癌
乳癌成文明病每36分鐘增1例 妙齡女4大問題釀病纏身
乳癌逐漸成為「文明病」之一,世界衛生組織(WHO)最新統計,去年全球乳癌新增病例數,首度超越肺癌,成為全球最常見癌症。醫師指出,除遺傳性乳癌、老化等,年輕女性因晚婚或未生育,及抽菸喝酒、不健康飲食、缺乏運動及肥胖等4大生活型態問題,加劇乳癌發生。世衛指出,乳癌為女性最常見癌症,2020年將近70萬人死於乳癌。衛福部109年死因統計,有2655名女性死於乳癌,平均每天7.3人死於乳癌,是婦女癌症死亡率的第3位;108年癌症登記年報資料顯示,新診斷乳癌個案為1萬4856人,是婦女癌症發生率的第1位;平均每36分鐘有1名女性罹患乳癌。造成乳癌的危險因子包括:老化、基因變異、生育因子(初經早、停經晚、未曾生育、晚生育、未曾哺乳等)、具有乳癌家族史、相關病史(卵巢癌或子宮內膜癌等)、抽菸、飲酒、不健康飲食、缺乏運動及肥胖等。其中菸、酒、飲食、身體活動等因素,可以透過健康的生活型態加以預防。根據美國癌症研究所(American Institute for Cancer Research)指出38%的乳癌是可以被預防,同時呼籲女性朋友們在年輕時就要養成健康的生活型態,包含:飲食均衡、規律身體活動、維持理想體重、遠離菸酒等致癌因子、適時釋放自我的身心壓力等台灣乳房醫學會理事長、台北榮總外科部主任曾令民表示,乳癌逐漸成為「文明病」之一,觀察全世界愈發達如歐美國家,其乳癌新發生數是緩步增加,每年約以3到5%幅度成長;台灣每年新增1.4萬名新診斷乳癌個案,發生中位數也逐漸老化,趨近西方,至今未見下降趨勢。曾令民表示,各年齡層女性發生乳癌比例皆增加,若觀察20、30歲女性族群,因不少職業女性晚婚、未生育,即產生危險因子,且加上酒精、菸品、精緻飲食等不健康生活型態,加上不運動、肥胖等,導致乳癌發生機率增加。國內女性生育第一胎平均31歲,曾令民說,乳癌患者完成必要治療後,仍須服藥5至10年,若30歲罹患乳癌,治療完成大多超過40歲甚至45歲,他呼籲年輕乳癌患者,治療前應評估是否做生育力保存,包括凍卵、卵巢組織保存等,避免啟動治療計畫後影響生育力。預防乳癌,可透過乳房X光攝影,偵測乳房的鈣化點或微小腫瘤,發現無症狀的零期乳癌;根據我國實證研究,大規模篩檢能降低41%的乳癌死亡風險,並減少30%的晚期乳癌發生率。根據104至108年新診斷乳癌的5年期別存活率,第0期及第1期乳癌的5年存活率逾94%,但是第4期乳癌的5年存活率僅約35%。曾令民表示,另針對遺傳性乳癌,目前多以預防性切除乳房並定期追蹤,避免引發罹癌風險,不過國際藥廠正積極研發治療藥物,未來有機會透過藥物改善治療效果,抑制癌細胞不易惡化,提供患者除預防性切除以外更多治療選擇,但仍需評估藥物費用及副作用。國健署提供45歲以上至未滿70歲女性,或是40歲以上至未滿45歲具乳癌家族史的女性,均可接受政府補助的每2年1次乳房X光攝影檢查。女性朋友們可下載「全民健保行動快易通–健康存摺APP」,或攜帶健保卡至乳房X光攝影檢查醫療機構,先確定自己是否符合檢查資格。國民健康署核可220家「乳房X光攝影檢查醫療機構」與167家「乳癌確認診斷、治療醫院」,期望早期篩檢、確認診斷、進行治療。
-
2022-06-22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機構住民染疫致死率達2.2% 專家:最困難時期尚未度過
昨天新增五萬六三三九例本土個案,相較於前天三萬五五九六人,暴增兩萬多人,指揮中心代理發言人羅一鈞表示,推估本周單日新增個案數應可降至五萬例以下。確診人數雖逐日下降,但「成人多系統發炎症候群」(MIS-A)備受關注,昨天公布最新統計顯示,住宿機構住民自四月一日至六月十九日共七五四人死亡,致死率達百分之二點二。台大醫學院急診醫學科臨床教授李建璋指出 ,國內確診人數逐日下降,但確診後二至十二周可能產生MIS-A個案,致死率高達一成,比MIS-C高出許多。羅一鈞表示,國內已接獲二例疑似MIS-A個案通報,初判後不符美國通用病例定義。指揮中心昨公布最新住宿式機構住民疫情概況,累計染疫機構數一四九四家,九千多名工作人員,以及三萬四九四二名住民染疫,自四月一日至六月十九日共七五四人死亡,致死率達百分之二點二,較上周的百分之二點○略微增加。機構住民死亡率偏高,致死率超過整體國人的十幾倍,羅一鈞表示,住民送醫後死亡數目屬於落後指標,會晚於疫情反映,不過,住民投藥率已達八成九,可降低重症及死亡風險。台灣長期照顧發展協會秘書長余志松表示,近一周全台機構增四五二二人染疫,累計三萬四九四名住民染疫,約占所有機構住民兩成,「感染可能一波接一波,對機構來說最困難時期尚未度過。」余志松說,醫院看護人力不足,廿四小時照顧染疫長輩,已經喊價到日薪一萬元,住院十幾天就需花上十幾萬元看護費,部分機構住民家屬經濟困難,無法承擔看護費用,除增加專責病房護理師照護壓力,少了拍痰等照護,也可能提高重症風險,種種因素形成惡性循環。有醫師預估,當全台染疫人口達一成七(三九○萬人)時,單日確診數有望掉到萬例以下,可望在兩周後達標。對此,羅一鈞說,「個人沒這麼樂觀」,因近幾星期周末人流持續增加,加上隨天氣轉熱,民眾戴好口罩情況不佳。新增個案分布依然以中南部為主,最多為台中市八三四一例,其次為高雄市八○四八例、新北市六八七八例、台南市五五二七例、彰化縣四六二五例。昨新增一一五例死亡個案、二○九例中重症個案,死亡個案為六十九例男性、四十六例女性,年齡介於卅多歲至九十多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個案,其中一〇七例具慢性病史、七十二例未接種三劑疫苗、五十四人超過八十歲以上。在中重症個案中,再增兩例兒童,均為肺炎重症,分別為四個月大男嬰、兩歲男童,仍在加護病房治療中;國內兒童重症已達六十五例,其中包含十二例「兒童多系統發炎症候群」(MIS-C)案例。為降低兒童重症及死亡風險,第二劑兒童BNT疫苗於今天開打,指揮中心統計,已有七十八萬名兒童接種過一劑BNT疫苗,羅一鈞表示,家長可自行帶接種第一劑滿四周的小朋友到合約醫療院所接種第二劑,此外,各縣市政府預定於六月下旬到七月初安排校園接種。
-
2022-06-22 醫療.呼吸胸腔
打呼聲突然不見了?醫教4招觀察睡眠呼吸中止症,防死亡風險
打呼是人之常情,不過被家人告知打呼到一半突然中斷,或是明明沒熬夜卻怎麼睡怎麼累,上班、開會常打瞌睡等,建議得留意是否有睡眠呼吸中止症。國泰綜合醫院耳鼻喉科劉致顯醫師表示前述這些都是部分常見症狀,且據研究此症患者死亡風險往往也相較他人來得高,呼籲若有觀察到相關跡象,盡早檢查為佳。 打呼&睡眠呼吸中止症 兩者之間有何差異? 劉致顯醫師表示,睡眠呼吸中止症可分成「中樞型」和「阻塞型」兩大類型,前者與腦部病變有關,後者則為上呼吸道組織肥大或腫脹、或睡眠時肌肉放鬆造成阻塞,肥胖族群是最為常見的風險族群。 睡眠呼吸中止症常會和打呼一起討論,也有人將其混為一談,原因在於程度上的不同。醫師解釋,兩種同樣是呼吸受阻所引起,打呼因受阻較不完全、留有空隙,呼吸流通造成震動形成打呼聲,而睡眠呼吸中止症則是完全阻塞,因此常會有完全沒聲音、或打呼到一半突然像是被關了靜音,過了許久又會突然像終於能吸到空氣般的聲音。 不過睡覺到一半突然沒聲音、打呼突然中斷也未必也就是睡眠呼吸中止症,一般人也有可能如此,需要以頻率及終止時間長短作為評估。 睡眠呼吸中止症有死亡風險? 醫:更容易中風、心肌梗塞。 不少民眾對於睡眠呼吸中止症會抱有些疑慮,怕是否可能睡到一半窒息死亡。對此劉致顯醫師表示,睡眠呼吸中止症的患者,確實是有可能在睡眠之中過世的,不過主要原因並非是因為窒息,而是心腦血管疾病。 劉致顯醫師解釋,即便是處於睡眠狀態呼吸中斷,身體的防護機制一般而言也不會讓人長時間缺氧而不自覺,中樞會喚醒腦部使人醒來,因此通常不至於在睡眠中因此窒息而死。但是,此症常見的風險族群最常見的就是肥胖,意味著常有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等血管疾病,三者又環環相扣,患者的血管疾病往往不只一個,而睡眠呼吸中止又會形成身體長期慢性缺氧,加重原本的血管健康問題。不少研究發現,睡眠呼吸中止症的患者,腦中風、心肌梗塞的機率比一般人還要高出不少,而在睡眠中發生腦中風、心肌梗塞也不無可能。 4招觀察睡眠呼吸中止症,盡早檢查防中風、心肌梗塞。 睡眠呼吸中止症不只影響健康,劉致顯醫師建議民眾如有發現相關跡象,日常睡覺時可以簡單用手機在旁側錄,或者使用智慧型手環監測,或是詢問家人、枕邊人有無觀察到過相關現象,藉此了解自己的睡眠狀態。 另外,睡眠呼吸中止症也會影響到睡眠品質、間接影響生活,使人即便有睡,起床後往往還是精神不濟、越睡越累,常出現上班或上課時容易打瞌睡、吃完午餐就想睡等情況,雖然這些可能性相當多,但造成白日嗜睡的原因當中就包含了睡眠呼吸中止症,而單以上述睡眠側錄、詢問家人、觀察日常來看,也僅能做為參考依據,詳細還是得經由專業睡眠評估,因此醫師呼籲,若有上述這樣的情況建議盡早作個檢查,看是否為睡眠呼吸中止症所引起,或是另有原因。 劉致顯醫師就指出,診間就不乏有時常疲倦、打呼的患者,原本只是想改善這些情況,並了解是否有睡眠呼吸中止症,經檢查發現原來有情緒障礙、睡眠障礙、血管健康問題等。 改善打呼、睡眠呼吸中止症,劉致顯醫師建議民眾就診可至睡眠中心進行檢查,而此症較為常見的還是以上呼吸道阻塞居多,因此也可以至耳鼻喉科了解,若是有發現上呼吸軟組織較為肥大,如扁桃腺等,可透過手術治療改善。若是經檢查找不到原因或可能為中樞問題所引起,也會再轉至神經內科等相關科別,反之也是如此。因牽涉未必只有單一的科別,現在治療睡眠呼吸中止症不少科別都有參與,跨團隊結合相關科別給予民眾完善的醫療資源,幫助找出原因以助改善。 《延伸閱讀》 .打呼易增中風、心肌梗塞風險!醫教側睡等6招助改善 .睡眠呼吸中止症影響全身,3大症狀盡早檢查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
-
2022-06-21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免疫低下病人打疫苗保護力不如一般人! 醫:國際已有防疫解方
截至6月20日,今年累積新冠肺炎本土病例達330萬2192人,儘管輕症比率達99.61%,但累積1萬2920名中重症個案,已經造成4512人死亡,其中約30%屬於免疫低下的病友,死亡人數僅次於老年人。 台中榮總內科部主任吳明儒表示,美國CDC一再提醒,肥胖、失智、孕婦、慢性三高病友等,因本身免疫力較差,在染疫之後,容易出現併發症,引發重症,死亡風險比一般人來得高,務必評估接種疫苗的必要性,以降低中症重症風險。 至於「高感染風險、高併發疾病風險」等民眾,則令醫界、公衛學界擔憂,包括洗腎、器官移植、骨髓移植、肺阻塞、肝硬化、癌症以及愛滋感染者等,均屬於「易感染、易有併發症」族群,在面對新冠病毒威脅時,更應提高警覺,勤洗手、戴口罩、接種疫苗。 「這正是少部分民眾必須施打基礎加強劑的原因」吳明儒說,指揮中心在公布國內疫苗接種人口涵蓋率時,常提及第一劑、第二劑,以及基礎加強劑、追加劑,其中占比極低的基礎加強劑的適用對象就是指「易感染、易有併發症」族群。 「易感染、易有併發症」族群接種疫苗後,體內所產生的免疫力仍不盡理想,吳明儒表示,中榮最新臨床研究發現,打完兩劑疫苗後兩個月抽血檢驗抗體比率,洗腎患者約95%,但腎臟移植患者僅65%。至於打完三劑疫苗後兩個月抽血,產生抗體的比率,洗腎患者可達99.5%,而腎臟移植患者只有74%。吳明儒說,免疫力低下族群即使施打兩劑到三劑疫苗,很多患者的抗體保護力仍明顯不足。 如何讓免疫低下族群免於新冠病毒的威脅?吳明儒表示,一項有關長效單株抗體的大規模臨床研究證實,免疫力低下族群在接種長效單株抗體的雞尾酒療法後,六個月內可將降低83% 感染風險,且重症、死亡機率也較低。 長效單株抗體的雞尾酒療法已在美、澳及歐盟取得「緊急使用授權」(EUA),並在英國獲得有條件的上市許可,主要適用對象為免疫功能嚴重不足,及施打疫苗後容易產生嚴重副作用的族群。 此外,亞太地區新加坡、日本、韓國也正在審查長效單株抗體雞尾酒療法的緊急使用授權。 吳明儒表示,期待台灣未來也會有多家醫學中心參加該藥物的臨床試驗,日後如果能通過食藥署核准,在台上市,將成為高風險族群的另一項自保考量。 從醫療量能角度來看,免疫低下的病友容易突破性感染,一旦染疫後難以自行清除病毒,恐長期處於確診狀態,以致重症及死亡率較高,醫療支出費用驚人。 目前台灣醫療量能處於飽和狀態,各地專責醫院的醫護團隊疲累不堪,雖有空床,卻可能因為醫護人力不足,而無法收治中重症感染者。 吳明儒說,站在公衛學立場,讓免疫低下族群施打長效單株抗體,確實有其考量的必要性,但最大難題是藥價可能非常昂貴。 多位台灣移植醫學會理監事也表示,器官移植患者免疫力明顯低於一般民眾,即使疫苗打好打滿,但仍有一定風險,非常期待能有價錢合理、安全又有效的長效單株抗體來幫移植等免疫力低下的病患提高免疫力。 我國食藥署尚未核准長效單株抗體,吳明儒提醒,免疫力低下族群應該在指揮中心建議和醫師評估下,盡快接種第四劑疫苗。此外,目前正處於疫情高原期時,病毒就在社區中傳散,務必做好個人防護,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離,並盡量減少至公共場所,如有類似流行性感冒症狀,應即時就醫。免疫低下族群防疫照護
-
2022-06-21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免疫低下族群防新冠 提高保護力新解方
截至6月20日,今年累積新冠肺炎本土病例達330萬2192人,儘管輕症比率達99.61%,但累積1萬2920名中重症個案,已經造成4512人死亡,其中約30%屬於免疫低下的病友,死亡人數僅次於老年人。台中榮民總醫院內科部主任吳明儒表示,美國CDC一再提醒,肥胖、失智、孕婦、慢性三高病友等,因本身免疫力較差,在染疫之後,容易出現併發症,引發重症,死亡風險比一般人來得高,務必評估接種疫苗的必要性,以降低中症重症風險。至於「高感染風險、高併發疾病風險」等民眾,則令醫界、公衛學界擔憂,包括洗腎、器官移植、骨髓移植、肺阻塞、肝硬化、癌症以及愛滋感染者,這群病患在接種疫苗後,體內所產生的免疫力仍不盡理想。打3劑疫苗 抗體仍不足吳明儒表示,中榮最新臨床研究發現,打完三劑疫苗後兩個月抽血,產生抗體的比率,洗腎患者可達99.5%,而腎臟移植患者只有74%。吳明儒說,免疫力低下族群即使施打兩劑到三劑疫苗,很多患者的抗體保護力仍明顯不足。如何讓免疫低下族群免於新冠病毒的威脅?吳明儒表示,一項有關長效單株抗體的大規模臨床研究證實,免疫力低下族群在接種長效單株抗體的雞尾酒療法後,六個月內將可降低83%感染風險,且重症、死亡機率也較低。最新療法 獲歐美緊急授權長效單株抗體的雞尾酒療法已在美、澳及歐盟取得「緊急使用授權」(EUA),並在英國獲得有條件的上市許可,主要適用對象為免疫功能嚴重不足,及施打疫苗後容易產生嚴重副作用的族群。此外,亞太地區新加坡、日本、韓國也正在審查長效單株抗體雞尾酒療法的緊急使用授權。我國食藥署尚未核准長效單株抗體,吳明儒表示,期待台灣未來也會有多家醫學中心參加該藥物的臨床試驗,日後如果能通過食藥署核准,在台上市,將成為高風險族群的另一項自保考量。
-
2022-06-20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國內又攔截到BA.4 BA.5. 美國入境最大宗
國內再攔截到Omicron亞型變異株BA.4及BA.5境外移入確定病例,疫情指揮中心代理發言人羅一鈞今公布,6月5日至12日攔截到17例Omicron亞型變異株,包括3株BA.4及14株BA.5;不論BA.4及BA.5都以美國最多。目前BA.4及BA.5已累計攔截到65例,包括11例BA.4及54例BA.5。國內境外移入個案中新增檢出3株Omicron BA.4及14株Omicron BA.5,個案分別為10例男性、7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10歲至70多歲,入境日介於今年6月5日至6月12日。其中檢出Omicron BA.4個案均自美國移入(3例);檢出Omicron BA.5個案分別自美國(4例)、德國、法國及泰國(各2例)、土耳其、西班牙、馬來西亞及瑞士(各1例)移入。羅一鈞表示,其中一例為本國籍小於10歲個案自美國入境,入境唾液陽性Ct27、無症狀,定序為BA.4,是目前第二例兒童驗出亞型變異株。指揮中心說明,國際上Omicron亞型變異株BA.4及BA.5分別於今年1月及2月首次於南非發現,研究顯示該二株病毒株均有傳染力較高及免疫逃脫特性,具社區傳播能力,今年4月至5月期間已於南非快速引發第五波疫情;世界衛生組織(WHO)於今年6月8日資料指出,目前已超過40個國家分別檢出BA.4 及BA.5,且全球發現該二株變異株感染國家及病例數均持續增加。指揮中心進一步表示,此外,近期BA.5病毒株已造成歐洲地區葡萄牙疫情快速回升,且英國、法國及以色列近期疫情回溫亦評估與BA.4 及BA.5傳播有關;鄰近國家中紐西蘭、澳洲、新加坡、韓國、日本及印尼均有社區感染病例,香港近日發現有BA.4或BA.5境外移入個案,部分曾具社區活動史,可能造成社區傳播風險。依現有研究顯示BA.4及BA.5致重症機率尚無明顯較高,但傳染力已提高,仍需嚴密監測,並提高疫苗接種率。指揮中心再次呼籲,接種 COVID-19疫苗可降低因感染COVID-19造成之重症、住院或死亡風險,請民眾應儘速完成疫苗接種,以獲得保護力。
-
2022-06-20 養生.運動健身
久坐會不會增死亡率和心血管風險?研究顯示收入影響相關程度
美國醫學會期刊JAMA Cardiology(心臟學)前天(2022-6-15)發表Association of Sitting Time With Mortality and Cardiovascular Events in High-Income, Middle-Income, and Low-Income Countries(高收入、中等收入和低收入國家的久坐時間與死亡率和心血管事件的關聯)。首先,我需要解釋,Sitting Time的意思是「坐著的時間」,但為了簡單明了起見,我把它翻譯成「久坐」。這篇論文共有32位作者。他們是來自21個國家的研究人員,而第一作者是北京協和醫學院的Sidong Li。研究的對象是來自21個國家的105677人,而其中58.6%是女性。這些人在研究開始的時候(2003-1-1)年紀是在35到70歲之間,而他們是被研究人員隨訪直到2021-8-31。這些研究對象的國家被分成下列4個收入等級:高收入國家:加拿大、沙烏地阿拉伯、瑞典、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共14511人中高收入國家:阿根廷、巴西、智利、馬來西亞、波蘭、南非、土耳其,共30907人中低收入國家:中國、哥倫比亞、伊朗、巴勒斯坦、菲律賓,共49926人低收入國家:孟加拉、印度、巴基斯坦、坦桑尼亞、津巴布韋,共10333人。這些研究對象每天坐著的時間被分成(1)小於4小時,(2)4到6小時,(3)6到8小時,(4)大於8小時。從上面的兩個圖表可以看出,全因性死亡率和心血管事件是跟每天坐著的時間成正相關性,而此一相關性的程度是與收入成負相關性。也就是說,儘管久坐的時間相同,但收入較高的人卻比較不會有健康的問題。至於為什麽收入高低會影響久坐與健康的關聯性,這篇論文的解釋是:關聯的差異可能是由於不同收入水平的人有不同的久坐行為。例如,看電視時間較長在社會經濟地位較低的人群中比較常見,並且與結果的關聯性更強。這可能是由於同時存在的不良營養習慣和長期不間斷的久坐模式。相比之下,由於職業需要而久坐的人通常有更高的社會經濟地位和更健康的生活方式,這可能會改變與久坐時間相關的過度死亡風險。因此,在社會經濟水平較高的人群中,久坐時間與健康問題的關聯可能不太明顯。例如,Whitehall II 研究就有發現,經常運動的白領階級的人,他們的久坐時間與死亡率之間沒有相關性。原文:久坐會增加死亡率和心血管事件,但程度是與收入高低有相關性
-
2022-06-19 醫療.骨科.復健
輕忽骨鬆恐增長照負擔!醫:友善居家環境,適度運動及補鈣
一位80多歲的老太太,半夜起床時不慎跌倒,發生嚴重的骨鬆性骨折,呼救了一整夜,重聽的老伴第二天一早才發現,但當他急著打電話求助時也不幸摔倒而骨折,兩位長者從此行動不便,生活無法自理,造成家人的沉重負擔。醫師提醒,骨鬆是長者容易忽略的疾病,常在跌倒骨折後才發現,家屬平時一定要有警覺。初期沒有症狀 定期檢查骨密度義大醫院骨科部長馬景侯表示,骨鬆初期沒有症狀,易被忽略,尤其是一些居家照護中的長者或慢性病患者,往往出現嚴重的背痛或意外跌倒時才發現骨鬆,但這時骨鬆已經很嚴重。因此骨鬆應該提早預防,只要女性逾65、男性逾70歲就要做骨密度檢測,或是當長者出現駝背、背痛或關節變形時,就要留意可能是骨鬆的症狀。很多年長患者在跌倒後發生骨折,形成骨鬆性骨折。馬景侯指出,最棘手的是髖部骨折,根據健保資料庫論文資料顯示,發生一年內有20%的患者會死亡,死亡主因都來自併發症。他解釋,髖部骨折病患因疼痛無法改變姿勢而須長期臥床,會引發肺炎、泌尿道感染和褥瘡等併發症,死亡風險增加,再加上患者的肌肉萎縮、行動不便,生活無法自理,會形成照顧者的沉重負擔。雙親髖部骨折 校長兒退休照顧例如前述的老夫婦,家中無子女同住,兩人同時髖部骨折後,手術期間和術後的藥物治療,都需遠在外地的子女趕回老家照料,最後擔任國中校長的兒子還決定提早退休,回鄉照顧父母。馬景侯說,大家平日忙碌,常見年輕人外出工作,長輩們留守家中,臨床上更看過80多歲的阿公照顧同齡的髖部骨折阿嬤,沒有人可以幫忙,只能每天親自為妻子料理生活起居甚至沐浴上廁所,非常辛苦。友善居家環境 適度運動及補鈣馬景侯並提醒,長者常會半夜起床上廁所,但因視力不佳且周遭黑暗,如果再加上居家環境雜亂,很容易在下床時絆倒而發生骨折,家屬應為長者打造友善安全的居家環境。馬景侯也說,一旦檢測確定骨鬆,建議要有良好的生活型態、適度運動及日曬,以及補充維生素D及鈣,並同時就醫與醫生進一步諮詢,因為其他疾病或用藥也與骨鬆有關。若發生骨折,術後更須配合抗骨鬆藥物治療且不可隨意停藥,目前的藥物包括口服和針劑,而臨床上抗骨鬆藥物的醫囑遵從性及對腎功能的限制也是必須考量的因素。他強調「每一種藥都有各自特色,必須依據病患的狀況使用,家屬和病患一定要尋求專業醫師的意見。」
-
2022-06-18 醫療.骨科.復健
不可忽視的慢性病:骨鬆,輕忽恐增長照負擔
一位80多歲的老太太,半夜起床時不慎跌倒,發生嚴重的骨鬆性骨折,呼救了一整夜,重聽的老伴第二天一早才發現,但當他急著打電話求助時也不幸摔倒而骨折,兩位長者從此行動不便,生活無法自理,造成家人的沉重負擔。醫師提醒,骨鬆是長者容易忽略的疾病,常在跌倒骨折後才發現,家屬平時一定要有警覺。義大醫院骨科部長馬景侯表示,骨鬆初期沒有症狀,易被忽略,尤其是一些居家照護中的長者或慢性病患者,往往出現嚴重的背痛或意外跌倒時才發現骨鬆,但這時骨鬆已經很嚴重。因此骨鬆應提早預防,只要女性逾65、男性逾70歲就要做骨密度檢測,或是當長者出現駝背、背痛或關節變形時,就要留意可能是骨鬆的症狀。很多年長患者在跌倒後發生骨折,形成骨鬆性骨折。馬景侯醫師指出,最棘手的是髖部骨折,根據健保資料庫論文資料顯示,發生一年內有20%的患者會死亡,死亡主因都來自併發症。他解釋,髖部骨折病患因疼痛無法改變姿勢而須長期臥床,會引發肺炎、泌尿道感染和褥瘡等併發症,死亡風險增加,再加上患者的肌肉萎縮、行動不便,生活無法自理,會形成照顧者的沉重負擔。例如前述的老夫婦,家中無子女同住,兩人同時髖部骨折後,手術期間和術後的藥物治療,都需遠在外地的子女趕回老家照料,最後擔任國中校長的兒子還決定提早退休,回鄉照顧父母。馬景侯醫師說,大家平日忙碌,常見年輕人外出工作,長輩們留守家中,臨床上更看過80多歲的阿公照顧同齡的髖部骨折阿嬤,沒有人可以幫忙,只能每天親自為妻子料理生活起居甚至沐浴上廁所,非常辛苦。馬景侯醫師並提醒,長者常會半夜起床上廁所,但因視力不佳且周遭黑暗,如果再加上居家環境雜亂,很容易在下床時絆倒而發生骨折,家屬應為長者打造友善安全的居家環境。馬景侯醫師也說,一旦檢測確定骨鬆,建議要有良好的生活型態、適度運動及日曬,以及補充維生素D及鈣,並同時就醫與醫生進一步諮詢。因為其他疾病或用藥也與骨鬆有關。若發生骨折,術後更須配合抗骨鬆藥物治療且不可隨意停藥,目前的藥物包括口服和針劑,而臨床上抗骨鬆藥物的醫囑遵從性以及對腎功能的限制也是必須考量的因素。他強調「每一種藥都有各自特色,必須依據病患的狀況使用,家屬和病患一定尋求專業醫師的意見。」
-
2022-06-18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當醫師確診時/染疫後靠吃Paxlovid快速緩解!比照「克流感」…王宏育建議抗病毒藥應更易取得!
新冠本土疫情席捲全台,堅守第一線的醫護人員無法倖免於難,醫師公會全聯會理事王宏育正是這波疫情中的確診者之一。對王宏育來說,確診後的挑戰不是症狀不舒服,而是七天的隔離期間,病人該如何安排。王宏育在高雄岡山地區經營內科診所。身兼高雄縣醫師公會理事長的他,平時除了看診,每天晚上也需要與高雄市長陳其邁、高雄市衛生局一起開會,商討高雄防疫事宜。他回想,5月14日大兒子先在學校染疫,當時自己就先「3+4」居家隔離。「21日上午還快篩陰性,沒想到晚上開始咳得厲害,再做一次快篩就陽性了」。王宏育說,也許是被兒子傳染,也可能是被病人傳染。所幸當時65歲以上已可快篩陽性通報確診,自己正好66歲,於是「自己幫自己診斷、自己幫自己通報」。協助轉診 感謝鄰近診所幫忙七天隔離期間,病人該如何安排?這是王宏育最掛心的事。五月底高雄疫情正升溫,許多人趕著到診所接種疫苗,他的診所接下來一周排了近150位預約接種民眾,周六更高達40人預約。「禮拜一、二、三、五的病人拜託盧榮福,而禮拜六病人太多,吳宗慶診所有比較多醫師排班,四、六的病人就拜託他」,所幸王宏育的好人緣很快地找到轄區內鄰近診所協助,加上確診當晚剛好是周六,他趕緊將病人的聯絡方式拍照,傳給診所內護理師,利用周日幫忙通知。但有些病人手寫聯絡電話,如7和1填寫不清難以辨識,仍有許多病人聯繫不上;加上護理師們用自己的手機聯絡,有些病人不敢接電話,隔天還是來到診所。所以「每天早上都拜託一位護理師在診所招呼病人,協助轉院」。王宏育說,雖然工程浩大,但仍在大家協助下完成艱困的工作。抗病毒藥 診所配發救了自己談到自己染疫症狀,王宏育表示,抗病毒藥物的可近性非常重要。因為用藥的重點,一是輕症、二適用於高風險族群、三是早期使用。他5月15日參與高雄市防疫會議時,就力推Paxlovid應該放在診所,當作流感用藥「克流感」使用,減少九成以上重症、住院和死亡風險。他說,雖然指揮中心5月5日開始將Paxlovid下放到核心藥局、專責醫院,但以高雄為例,核心藥局只有兩家,「哪有人有那個美國時間去拿藥!」王宏育表示,許多65歲以上長者、慢性病人都在社區的內科診所定期看診、拿藥,還好高雄市欣然接受當時他在防疫會議上的提議,將分配給醫院的四萬盒Paxlovid 撥兩萬盒,下放到500家專門照顧輕症病人的核心診所,每家可領到五盒。「我66歲是適用族群,診所剛好有五盒藥,可以拿一盒來吃」,王宏育說,診所配發藥物剛好救了自己,他服用後也了解藥物療效和副作用。確診當天原本咳得很厲害,晚上服用抗病毒藥物後,隔天症狀即緩解了;上一個周六確診,周三再快篩就陰性,「真的像仿單所寫,嘴巴有苦苦的感覺,只好靠布丁、蜂蜜緩解」。這也幫助到長期來診所的慢性病人,一位患者平時住燕巢,因染疫無法前來,鄰近藥局的抗病毒藥物已被領完。所幸診所剛好有藥物,加上對方是老病人,了解其慢性病史, 評估後給予Paxlovid,但減量使用,還幫忙送藥和衛教。居隔期間 每天仍開視訊會議隔離期間,王宏育不像其他人可以好好休息,仍然一刻也不得閒。居隔期間每天有開不完的視訊會議,包括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會議、高雄市防疫會議、醫師公會全聯會防疫應變會議等。似乎一切如常,但等到居隔真正結束,他表示,心境還是有所差異。「知道三個月內不會再被感染,尤其高雄疫情正要嚴重,而我可以做更多事」,不論是幫其他診所打疫苗或是看病人 ,王宏育笑說,「我就是不敗之身」。他解隔離後,趕緊和家人到屏東走走、透透氣,雖不能在餐廳用餐,仍買了紅豆餅、臭豆腐在車上吃,「享受自由的空氣」。面對台灣這波疫情,王宏育認為台灣人其實很幸福,有疫苗、抗病毒藥物可以使用,也能視訊診察開立緩解症狀的藥物,可謂有多道保障。期盼民眾先將疫苗接種這件事做好,一但染疫,依照指示看診、拿藥,不需過於緊張。 醫師小檔案姓名:王宏育頭銜:醫師公會全聯會理事確診時間:5月21日如何感染:可能被大兒子傳染,也可能接觸病人症狀:咳嗽咳得很厲害治療:服用Paxlovid,隔天症狀即緩解給其他確診者一句話:「台灣人其實很幸福」,有疫苗、抗病毒藥物,也能視訊診察;先將疫苗接種做好,一但染疫依照指示看診、拿藥,不需過於緊張。
-
2022-06-17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BA.4、BA.5邊境攔截+17 其中16個BA.5首見兒童感染
Omicron BA.4及16株Omicron BA.5大舉來台。指揮中心代理發言人羅一鈞表示,邊境持續檢測及定序,今新增17例BA.4及BA.5,入境日從6月4日至6月12日之間,並非新制開放「3+4」後才驗出。新增的17例中,BA.4只有一例,來自美國,其餘16例都是BA.5,與國際趨勢一致。指揮中心表示,國內境外移入個案中新增檢出1株Omicron BA.4及16株Omicron BA.5,個案分別為13例男性、4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10歲至70多歲,入境日介於今2022年6月4日至6月12日。其中檢出Omicron BA.4個案為自美國移入;檢出Omicron BA.5個案分別自美國6例、土耳其2例、日本、匈牙利、法國、南非、英國、泰國、越南及新加坡移入。羅一鈞表示,雖然兩種病毒株都在歐美進行傳播,但BA.5傳播力高,占比也高,目前在境外攔截到新變異株共48例,其中BA.5有40例、BA.4有8例。另外也首見兒童感染新變異株BA.5。羅一鈞說,他是小於10歲的美國籍男童,6月9日入境,經唾液採檢陽性,確定為BA.5,男童沒有施打疫苗,也無症狀,Ct值27,此案為境外移入首見兒童感染BA.5且無症狀的案例。指揮中心說,國際上Omicron亞型變異株BA.4及BA.5分別於今年1月及2月首次於南非發現,研究顯示該二株病毒株均有傳染力較高及免疫逃脫特性,具社區傳播能力,今年4月至5月期間已於南非快速引發第五波疫情。他說,WHO於今年6月8日資料指出,目前已超過40個國家分別檢出BA.4 及BA.5,且全球發現該二株變異株感染國家及病例數均持續增加。此外,近期BA.5病毒株已造成歐洲地區葡萄牙疫情快速回升,且英國、法國近期疫情回溫亦評估與BA.4 及BA.5傳播有關;鄰近國家中紐西蘭、澳洲、新加坡、南韓及日本均有社區感染病例,香港近日發現有BA.4或BA.5境外移入個案,部分曾具社區活動史,可能造成社區傳播風險。他說,依現有研究顯示BA.4及BA.5致重症機率尚無明顯較高,但傳染力已提高,仍需嚴密監測,並提高疫苗接種率。指揮中心再次呼籲,接種 COVID-19疫苗可降低因感染COVID-19造成之重症、住院或死亡風險,請民眾應儘速完成疫苗接種,以獲得保護力。
-
2022-06-15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再攔截BA.4、BA.5 羅一鈞:針對邊境人員考慮接種第4劑
國內再現BA.4、BA.5變異株!指揮中心代理發言人羅一鈞今天公布,新增26例邊境攔截Omicron亞型變異株BA.4及BA.5境外移入確定病例,主要來源國為美國、德國和西班牙;目前累計共31例亞型變異株,包括7例BA.4、24例BA.5。針對亞型變異株,羅一鈞也表示目前防治有兩大作為,一是邊境人員定期篩檢,二是評估是否針對邊境人員實施第四劑疫苗接種。他表示,邊境部分針對機場港口人員施行定期篩檢,篩檢陽性工作人員評估國內感染機率,若可能是入境端被國外旅客傳染會做後續定序,研判是否有傳染可能性。另外,將針對邊境工作人員跟防疫旅館,提案請ACIP委員討論是否接種第四劑疫苗,若專家同意,6月即可施打第二次追加劑。羅一鈞表示,國內境外移入個案中新增檢出6株BA.4及20株BA.5,個案分別為16例男性及10例女性,年齡介於10多歲至60多歲,入境日介於今年5月30日至6月5日。其中BA.4個案分別自美國及泰國各二例,澳洲、英國各一例;BA.5個案分別自德國六例,美國及西班牙各四例、新加坡三例,澳洲、南韓及薩爾瓦多各一例。他表示,邊境檢出的主要來源國為美國、德國、西班牙,可以看到和國際上疫情攀升的國家類似。但除了歐美,邊境也攔截到新加坡、泰國、韓國等地入境的旅客,因此除了歐美,BA.4及BA.5有向外擴散到其他地區的狀況,但目前監測到攔截的病例都以無症狀、輕症居多。國際上Omicron亞型變異株BA.4及BA.5分別於今年1月及2月首次於南非發現,研究顯示該二株病毒株均有傳染力較高及免疫逃脫特性,具社區傳播能力,今年4月至5月期間已於南非快速引發第五波疫情。WHO於今年6月8日資料指出,目前已超過40個國家分別檢出BA.4 及BA.5,且全球發現該二株變異株感染國家及病例數均持續增加。此外,近期BA.5病毒株已造成歐洲地區葡萄牙疫情快速回升,且英國、法國近期疫情回溫亦評估與BA.4 及BA.5傳播有關;鄰近國家中紐西蘭、澳洲、新加坡、南韓及日本均有社區感染病例,香港近日發現有BA.4或BA.5境外移入個案,部分曾具社區活動史,可能造成社區傳播風險。依現有研究顯示BA.4及BA.5致重症機率尚無明顯較高,但傳染力已提高,仍需嚴密監測,並提高疫苗接種率。接種疫苗可降低因感染COVID-19造成之重症、住院或死亡風險,請民眾應儘速完成疫苗接種,以獲得保護力。
-
2022-06-1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業者盼解除國旅3劑疫苗限制 專家曝打不打疫苗關鍵因素
為振興國內旅遊,旅行業者呼籲取消接種3劑疫苗才能參加國旅團限制,交通部已提交相關取消限制計畫。指揮中心副指揮官陳宗彥昨說,目前傾向同意,正在草擬相關規範。國內專家表示,參加國旅團多為不特定對象仍有染疫風險,但若距離接種第2劑疫苗間隔3個月內,體內疫苗保護力還在,可以免打疫苗,但若已超過3個月,體內疫苗保護力已變差,仍建議要先接種疫苗再旅遊,或待疫情趨緩再出遊。前疾管局副局長施文儀說,參加國旅團成員須長時間搭乘遊覽車,此為密閉空間恐增加染疫風險,因此,若接種2劑疫苗後兩個星期,體內抗體上升具有保護力,參加旅行團就不需太過擔心,可以視同打滿3劑疫苗方式,但若是接種第2劑疫苗已超過3個月,雖然疫苗可以降低染疫死亡風險,但面對傳染的保護力仍是不佳。因此,如果真的很想參加國旅團的民眾,建議等到這波疫情從高原期更加趨緩後,再外出旅遊,可是如果Omicron亞型變異株BA.4、BA.5疫情再起,可能又不太適合外出旅遊。施文儀說,民眾要不要打疫苗為個人意願,不可能強迫大家,如果不願意打疫苗的民眾,面對疫情就是要躲好,務必做好防護。施文儀也建議,國旅業者應在遊覽車上備妥快篩試劑及緩解發燒、咳嗽等症狀的家常藥物,當團員出現疑似新冠肺炎症狀應不要隱瞞,立即快篩,一旦確診應立即中止旅遊行程,讓確診者盡速就醫,其餘團員也應要快篩,並進行分艙分流,降低交互傳染風險。如果要更嚴密管控,應於出發前對每位團員進行快篩,確診者就不可參加,另在行程中每2天對全體團員快篩1次,讓團員旅遊更安心。施文儀說,國旅必然要開放,一方面是國人受疫情影響真的悶太久了,另一方面是國旅業者需要振興,而目前是與病毒共存階段,可以利用快篩等科學方法進行防疫,讓國人在疫情期間不用一直悶在家裡,還可以出遊欣賞風景。
-
2022-06-15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憂不良反應「怕死」不打疫苗 專家曝接種死亡真正人數
國內新冠疫情正從高原期慢慢趨緩,可是對於65歲以上民眾威脅仍在,特別是對沒有打疫苗的長者染疫死亡風險更高。國內專家觀察發現,許多不願意接種疫苗長者為擔心疫苗不良反應,「怕死」而不敢打疫苗,但依最新統計發現,從去年開打疫苗至今年5月底,真正因疫苗接種致死案件,應僅有數十例,因此仍建議65歲以上民眾基於公民責任仍要盡速接種疫苗,做好防護避免感染。前疾管局副局長施文儀說,以台灣近幾年無疫情,也未打疫苗的背景分析,每天死亡人數平均約500人,若打疫苗後12天死亡都認為與疫苗不良反應有關,台灣普遍施打疫苗時,12天至少接種150萬人,這150萬人就算不打疫苗,平均每天也有30多人往生,12天下來少說也有300多人因病或自然死亡,其中不乏死者家屬懷疑為疫苗致死而通報。施文儀經審閱「台灣疫苗不良事件通報系統」最新報告發現,從去年開打疫苗至今年5月底,國內民眾已接種5500萬劑疫苗,共接獲1.9萬多件通報不良事件,其中死亡通報共1497案,死亡通報率最高年齡群是65歲以上長者,平均為每10萬劑有10.9件,死亡年齡中位數72歲,接種後天數死亡中位數12天。施文儀指出,結果顯示,不分疫苗廠牌的各年齡層性別通報死亡事件數,皆未高於預期死亡事件數。換句話說,這一年來國內65歲以上長者約近400萬人接種疫苗,共打916萬劑,以施打後12天内死亡觀察,其中自然病死估計約在1200至1400人,通報1497案中,1240個案有慢性病或重大傷病史。因此,通報疫苗接種死亡事件,若扣除符合時序性因果關係死亡數,真正因疫苗接種致死案件應有數十例,但其中多因基礎病未獲控制,而倉促接種疫苗或急性過敏所致。建議65歲以上民眾基於公民責任仍應接種疫苗,做好防護避免感染。●致全國僧伽勸種疫苗書(二)各位尊敬的法師:阿彌陀佛末學日前發出「致全國僧伽勸種疫苗書」之後,幾位菩薩大德慈悲告知末學雖用心良苦,但方向可能錯了。他們告知末學,法師們不願意接種疫苗並非源於疫苗無效,而是「怕死」,而「怕死」並非害怕染疫而往生,而是疫苗的不良反應,因媒體也報導多起因接種疫苗而往生的事件,因此大家心生恐懼,加上有人見縫插針,詆毀疫苗是「毒針」,才導致全台寺廟道場有「拒打疫苗」的流行主張。末學很感激菩薩大德的提點,畢竟教內少有人敢直言「怕死」不諱。感動之餘,今再發第二封公開信說明,除盼稍解僧伽疑慮外,對勇於直言之菩薩大德給予功德回應。經由資料統計來看,末學分析結論,通報疫苗接種死亡事件,若扣除巧合符合時序性因果關係死亡數,真正因疫苗接種致死案件,應在數10例之譜,其中多因基礎病未獲控制而倉促接種疫苗或急性過敏所致。末學以為,見性行者自不怕死,而怕死者自未見性。見性與否,皆無礙於打疫苗、做好防護避免感染之措施,不是怕死,而是基於公民責任及随緣度眾之所當為;行者於世間,自當依世間法中正規醫學及流行病學之研究分析,了解科學上對疫苗致死風險評估,決定自己是否打疫苗?何時打疫苗?打何種疫苗?即已決定,就如永嘉大師證道歌中所言,縱然面對鋒刀毒藥,心也是坦坦閒閒,不生煩惱。更何況真正疫苗致死案例容有也稀,亦可以個人定業或别業觀之,將更入宗入理。試觀,摩托車車禍往生者是打疫苗後往生之數倍,但只聞教內有「毒針」之說,卻未聞有「毒車」之評,豈不怪哉。末學學法未精,法理未通,幸從事公共衛生工作及僧伽醫護數10年,公評此事自有幾分把握,以為吾輩學佛之人非為「怕死」而打疫苗,亦非「怕死」而不敢打疫苗,事前客觀分析,随緣受諸受,要打就打以平等心,不打就不要打以平常心,沒煩惱,縱使聽得末學分析有理,仍不想打也是正常,但若有怕,有嗔之受想行,即落邪見,更以道聽旁門歪理詆毀疫苗,宣傳或叫人不要打,則恐有妄語之嫌,不可不慎。未來半年台灣可能面臨新型亞變種BA.4或BA.5的流行,此時打疫苗,保護力最好,正是時候。僅此以疫苗不良事件分析稍解眾疑,期盼譇山長老和尚法師大德等明察並廣宣之,以護我僧寶健康。祝大家心平行直財團法人佛教僧伽醫護基金會常務董事(前疾管局副局長)施文儀恭敬合十
-
2022-06-0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台灣染疫死亡速度全球第2快 專家點出防疫關鍵
COVID-19疫情走向引發關注,台大公衛教授詹長權分析數據發現,國內染疫死亡數平均13天就翻倍,高居全球第2快,呼籲政府加強分析本土數據找原因,降低死亡數是現階段防疫關鍵。國內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進入高原期,每天的確診人數大多落在7萬例上下,疫情何時將轉折往下,備受矚目。台大公衛學院教授詹長權今天在臉書發文表示,世界各國採用快篩陽性視同確診的政策後,由於快篩陽性者不一定誠實通報,有些人即便快篩陰性仍可能是確診者,每日確診數已無法完全預測疫情走向,必須加入染疫死亡率作為防疫指標參考,也更能看出疫苗、藥物等措施帶來的防疫成效。詹長權統整去年5月中到今年6月7日,台灣、韓國、日本、新加坡等4國的每週和每2週COVID-19死亡人數,藉此觀察各國疫情加速或放緩的情形,發現沒有任何國家的趨勢曲線和另一個國家完全相同。詹長權接受中央社記者訪問時說,台灣的流行期來得最晚且還在進行當中,但死亡人數的上升趨勢和韓國類似,死亡率的高峰也逼近韓國,上升速度相當快。他表示,進一步比較世界各國的死亡數倍增速度,台灣位居第2名,以目前速度來看,染疫死亡數平均13天就會翻倍,遠比韓國81天、新加坡約192天、日本約298天高出許多;以現在的死亡速度來看,如果沒有更強的防疫作為,台灣的染疫死亡數平均每2週就會翻一倍。詹長權認為,最近許多人常常單憑單日的確診數,就推測疫情何時會翻轉,這樣的做法會誤導民眾,尤其未來若要與病毒共存,染疫死亡速度、死亡數將成最主要應該關注的指標,尤其不該拿國外經驗完全套用到台灣身上,台灣應分析本土的疫情數據,找出根本原因來減緩死亡速度。詹長權說,在疫情本土流行期間,指揮中心應擺脫過去清零的思維,記者會不應只報病例數、重症數,而是要分析更多數據,抽絲剝繭找出防疫不足的地方,發現問題所在,也應釋出數據讓學研界共同幫忙分析。他舉例,若要看疫苗保護力,應分析各年齡層死亡個案接種疫苗情形、死者接種的疫苗分布、接種時間與間隔是否過久導致保護力不足;口服藥方面也能分析死亡個案是否服用口服藥、第幾天用藥等數據來了解口服藥效果;居家照護的部分也應分析傳播途徑,瞭解家庭群聚是否大多由家人傳染給小孩,小孩再傳染給年長者增加死亡風險,如果都沒有,未來推行0+7措施也會更有把握。有關最近爭議不斷的火化、無法見最後一面等議題,詹長權也認為,這都是清零時期的思維,應當有所轉變,目前越來越多科學證據證明,只要接觸者有做好適當保護,即便接觸到染疫死亡個案屍體,染疫風險也非常低,防疫思維應轉變並兼顧人權。
-
2022-06-0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研究證實 運動可抗疫 降低死亡率
全球新冠疫情邁入第三年,該如何展開與病毒共存的新常態生活?英國、美國、南韓、南非等國研究證實,「運動」抗疫效果好。南韓萬人研究發現,同時做有氧和肌力兩種運動,可降低76%死亡風險;巴西研究證實,運動能提升免疫低下者接種疫苗後的抗體反應。台大公衛流病與預醫所教授陳秀熙研究團隊統整多國研究證據、公衛學者林庭瑀根據最新刊登於《美國運動醫學雜誌》及《英國運動醫學雜誌》的研究建議,應該將「運動」納入防疫措施。運動不足會讓染疫風險大增,死亡風險可能增六倍。林庭瑀指出,英國研究分析38萬人大數據發現,體能活動不足,會增加32%染疫住院風險;美國4萬8440人研究則證實,持續不運動的人,住院風險增加2.26倍、重症增為1.73倍、死亡增為2.49倍;西班牙針對552名住院患者做回溯性研究,發現久坐生活型態,會讓死亡風險增加六倍。該做什麼運動、強度多強,才能獲得防疫的好處?建議應做中等至激烈強度的運動,每周運動150分鐘以上,而且最好是有氧運動和肌力訓練都做。英國分析8萬2253人資料發現,每天30分鐘中等到激烈的運動,可以減少37%女性新冠重症、減少16%男性新冠重症。南韓1萬2768人研究顯示,有氧運動和肌力訓練都有做的人,相較於都不做的人,感染風險減少15%,重症風險減少58%、死亡風險減少76%。南非6萬5361人研究發現,疫情發生前兩年,每周做中強度運動150分鐘以上、持續3個月以上的人,在這次疫情中受到較少的傷害。每周中強度運動150分鐘以上,即便有免疫低下疾病,接種疫苗的保護力也會比較強。巴西研究把758名類風濕性關節炎病人分成運動組和不運動組,運動組是每周做150分鐘中等到激烈的體能活動,結果發現接種兩劑科興疫苗六個月後,相較於不運動組,運動組的血清抗體值平均效價高了43%。
-
2022-06-0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日抽1包菸染疫死亡風險增6倍 醫師曝3關鍵因素
根據世衛組織說法,吸菸者感染COVID-19後,恐增重症及死亡風險。台大醫師彙整國際研究分析出3大關鍵主因,更強調1天1包菸死亡風險將暴增6.1倍,呼籲民眾趁疫情把菸戒了。全球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持續,世界衛生組織去年公布的「戒菸的百個理由」當中,將「吸菸者若染疫後,罹患重症及死亡的風險更大」列為首要戒菸理由。台大醫院家醫部醫師郭斐然近期也彙整各國研究,證實吸菸確實會抑制肺部免疫力,增加染疫、重症及死亡風險,其中涉及3大原因。郭斐然說,首先,吸菸會抑制氣管上皮細胞纖毛擺動,降低排痰的功能,使得肺部免疫力下降;其次是吸菸會抑制白血球移動功能,增加感染風險,也使得重症風險大增;然後是COVID-19主要透過開啟ACE-2受體這個「門鎖」來感染人體,而吸菸會增加ACE-2受體表現,增加感染機會。很多人好奇,吸菸對於染疫後併發重症或死亡的風險究竟影響多大。郭斐然指出,英國研究團隊運用42萬人的生物資料庫結合流行病學統計與基因研究,成為全球第一個證實吸菸與COVID-19重症有因果關係的重要研究。他表示,研究發現吸菸者染疫後的住院風險是沒有吸菸者的1.8倍,更凸顯吸菸的數量與死亡風險之間有劑量效應,每天吸1至9支菸死亡風險約增2.1倍,一旦超過20支菸,死亡風險將暴增至6.1倍。台灣菸害防制暨戒菸衛教學會與董氏基金會指出,疫情嚴峻,正是戒菸最好時機,民眾可撥打免費戒菸專線(0800-636363)並下載「戒菸就贏APP」搜尋附近的醫事機構,帶著健保卡就能以正規方法戒菸,找回健康。
-
2022-06-08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4縣市疫情高峰已過 陳秀熙估全台疫情6月底前獲控制
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陳秀熙今日分享基隆、台北、新北、桃園4縣市年長族群感染曲線已呈現下降趨勢,樂觀預測全台疫情將開始下降。他也表示,從各國情況來看,在流行到達高峰後,致死率將無法表現出真實死亡情形,建議改為以每10萬人口的累積死亡率來監測。累計至6月5日為止,台灣感染Omicron的累積死亡率控制在每10萬分之8,以各國平均的每10萬分之20來看,仍列居全球前段班。陳秀熙透過年齡別感染率進行分析,發現年輕族群會較早達到流行感染高峰,而年長族群則會較晚 ,其中基隆、台北、新北、桃園4縣市已呈現下降趨勢,推估高峰已過,其他像是新竹、苗栗、台中、彰化等14縣市,則即將開始下降,對於疫情仍抱持樂觀預測。陳秀熙表示,當疫情久了,不同國家自然會出現防疫適應力(Resilience),會根據抗病毒藥物介入及醫療量能調整等因素開始下降,其中脆弱族群包含兒童、長者、共病症的適應力較低,達到適應時間也較久,而中年及青壯年則較高,不過在流行高峰過後,脆弱族群的適應力就會隨著時間演進增高改善。陳秀熙說,在致死率方面,在疫情達高峰後會出現誤差,以英國、加拿大及丹麥為例,因為通報個案數已有大幅度下降,導致致死率高漲達千分之10以上,因此在流行後期已無法作為死亡評估指標,較難反映真實死亡情形。陳秀熙預測,台灣6月底整體疫情將得到控制,但同時他也建議長者仍要接種第3劑追加劑,對於中症感染族群可下降29%死亡風險,因此針對脆弱族群,仍應持續加強疫苗施打率。
-
2022-06-08 養生.抗老養生
美國醫學會期刊研究:沒有婚姻關係的人死亡率高15%
美國醫學會期刊JAMA前天(2022-5-31)發表Association of Marital Status With Total and Cause-Specific Mortality in Asia(亞洲婚姻狀況與總死亡率和特定原因死亡率的關係)。這篇論文共有43位作者,分別來自日本、中國、新加坡、美國、韓國、台灣、和意大利的34所院校。參與這項研究的三所台灣院校是輔仁大學、中央研究院、和國家健康研究院。Asia Cohort Consortium(亞洲隊列聯盟)是一個亞洲國家間從事健康研究的組織,而它的目的是在通過建立隊列或人口實驗室來了解遺傳、環境和病因之間的關係。這篇JAMA論文裡的研究對象(樣本)就是來自這個組織。更精確地講,這次研究的對象是在1963 年到2015 年期間來自日本、中國、新加坡、韓國、和台灣的自願參與者(隊列)。共有 623140 名參與者被納入分析,其中296743 名為男性(47.6%),326397 名為女性(52.4%)。他們在基線時的平均年齡約為 53.7歲,而有婚姻關係的人約佔86.4%。在平均15.5年的隨訪中,確定死亡 123264 人,其中 37394 人是死於循環系統疾病,8013 人死於冠心病,14563 人死於腦血管疾病,41362人死於癌症,13583人死於呼吸系統疾病,7795人死於外因。與有婚姻關係的人相比,沒有婚姻關係的人的全因死亡風險增加 15% 。其中,單身(從未結婚)是增加 62% ,分居是增加 35% ,離婚是增加 38%,而喪偶則是增加 9%。與有婚姻關係的人相比,沒有婚姻關係的人的腦血管疾病死亡率增加12%,冠心病死亡率增加20%,循環系統疾病死亡率增加17%,癌症死亡率增加6%,呼吸系統疾病死亡率增加14%,外因性死亡率增加19%。年齡也顯著影響婚姻狀況(未婚或單身)與總死亡風險之間的關聯性:65 歲以下的人的風險是增加79%,而 65 歲及以上的人的風險則只增加11%。這樣結果可以進一步推理為,越年輕時就單身,死亡風險就越高。性別也顯著影響婚姻狀況(未婚或單身)與總死亡風險之間的關聯性:未婚或單身與男性死亡率較高有關,但與女性死亡率無關。所以啊,男人如果想活得久一點的話,就要對老婆好一點。原文:沒有婚姻關係的人死亡率高15%
-
2022-06-0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為什麼我們無法像消滅天花那樣 靠疫苗根除流感和新冠病毒?
▍流感和COVID-19:大流行的威脅我們能不能藉由專門的疫苗接種計畫,根除流感大流行的威脅,就像根除天花那樣?儘管疫苗可能證實愈來愈具有預防作用,新的抗病毒藥物也可能改善流感的療法,但恐怕我們不太可能澈底根除流感。天花能被根除,是因為人類是天花病毒唯一的傳染窩― 但人類並不是流感病毒唯一的天然傳染窩。全世界的水鳥都是流感的天然傳染窩。野鴨、其他水禽,已經窩藏了約十四種不同的H抗原。恐怕這就代表這個天然基因庫已經有潛力產生新的流感大流行病毒株。這些不同的流感病毒都會在野禽的消化道中複製,然後再被這些鳥類排泄到牠們棲息的水生生態系統中。例如,當科學家在冬季從加拿大廣大的湖泊中採樣時,發現不同種群流感病毒的廣泛汙染。然後呢,沒錯,這裡再度出現如同發生在其他病毒與天然宿主關係中的情形:當科學家檢視被流感病毒當成天然宿主的鳥類時,發現流感病毒並未引起明顯的疾病。幾年前,我拜會了亞特蘭大CDC當時的流感部門主任南希.考克斯,討論未來流感大流行的風險。考克斯的說法是:「在人口缺乏免疫力、毒性強大的流行病毒株蠢蠢欲動的情況下,我們觀察到的發展情形相當戲劇性。」考克斯博士辦公室的牆上貼著世界地圖,上面裝飾著四散的輪廓線和各種彩色圖釘。她就像全球其他流感專家一樣,試圖預測何時、何地可能會出現新的流感大流行。她相信過去的行為可能會有蛛絲馬跡,讓她知道未來會發生什麼。因應大流行流感病毒株的專家,多數時間都會像這樣檢視病毒株的行為,追蹤病毒的演化。她的牆壁下半部是一張中國地圖,有六個不同的地點被圈了起來。這些地點都有觀察員密切注意,希望在新病毒株一出現就發現牠們。但中國並不是唯一可能出現病毒的地方,觀察員也在密切注意全球其他地點的情況。二○一七年,H7N9禽流感捲土重來,創下自二○一三年首度出現以來最致命的紀錄,在中國造成七百一十四人重病,死亡率據報超過三分之一。一有新的流感大流行病毒株出現,就是一場戲劇性競賽的開端,目標是盡快將新病毒的適當抗原納入預防性疫苗中。這種大流行病毒株一問世,我們就只有幾個月的時間,能搶在病毒以噴射客機的速度橫掃全球之前,準備、分配足夠的新疫苗。速度和預測的準確性將成為攸關全球人命的關鍵。二○○二年,一種名為「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簡稱為SARS的全新病毒威脅在中國廣東省出現。SARS不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而是由一種名為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冠狀病毒(SARS-CoV)的冠狀病毒引起的。在SARS流行之前,世人已知冠狀病毒會感染動物和鳥類,導致類似感冒的疾病。SARS冠狀病毒讓我們對這類病毒完全改觀:牠引起類似流感的疫情爆發,在三十七個國家感染約八千零九十八名患者,其中約七百七十四人死亡,然後才被嚴厲的公衛干預策略控制。自二○○四年以來,SARS銷聲匿跡,世界各地都沒有疫情回報。但是這種令人安慰的統計數字,隨著新型冠狀病毒 COVID-19 在武漢爆發,一路發展成當前的大流行而瓦解。那麼,我們對冠狀病毒整體、尤其是對 COVID-19 的了解有多少?冠狀病毒這一科的組成病毒與流感不同;兩者唯一相同的地方,就是都具有由RNA編碼的基因組,其他統統不一樣。流感病毒的基因組或遺傳資訊很小、相對簡單,但冠狀病毒的基因組,是所有以RNA為基礎的病毒中最大、最複雜的,意思就是冠狀病毒的生物、遺傳機制也更加複雜。讀者已經見識過,當兩種不同的病毒株在同一宿主身上重組時,會產生能釀成大流行的流感,意思就是個體被感染時,體內的免疫防禦系統面對的基本上是一種新的病毒。因為冠狀病毒具有更複雜的基因組,演化出非凡的重組潛力,這是牠們基因的一部分。兩種不同的冠狀病毒可能和流感一樣重組成新病毒株之外,還能重組表面抗原,不需要將兩種不同的病毒混合成一種。這種能進行演化的內建變化潛能十分驚人,加上極高的傳染性,讓 COVID-19有成為「超級病毒」的潛力,與流感疫情旗鼓相當。冠狀病毒藉由患者咳嗽時噴出含有數十億病毒的飛沫狀液滴,讓附近的人因為吸入飛沫而被感染,造成人際傳播。吸入飛沫後,病毒會直接接觸呼吸道內壁細胞,突棘會與細胞壁上的關鍵受體結合,使病毒能將基因組釋放到細胞內部。病毒在這裡挾持核糖體,就是充斥在細胞內的迷你蛋白質工廠,指示核糖體製造以病毒編碼的蛋白質。受到病毒指示製造出來的第一批蛋白質,是名為RNA聚合酶的關鍵酶。讀者可能還記得著名的PCR,全名為聚合酶連鎖反應(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能大幅強化犯罪現場留下的DNA痕跡,在鑑識科學界掀起革命。病毒聚合酶對病毒基因組RNA的作用相同,也是在受感染的人類細胞內產生數十億子代病毒的第一步。子代病毒身披病毒殼體和包膜蛋白,包括為傳染性突棘編碼的蛋白,讓大量新病毒穿過細胞膜、釋放到宿主氣管中,然後被咳到周圍空氣裡,形成具高度傳染性的飛沫。COVID-19 的傳染與流感非常相似,在人群匯集的地方特別容易發生,例如地鐵、汽車、公車、飛機、遊輪、辦公室、學校、酒吧、咖啡館、劇院、大眾娛樂性音樂會、體育場館,還有,唉,家庭住宅。另外至關重要的一點,就是 COVID-19 還有第二種極其有效的途徑傳播―感染者咳嗽時用手摀嘴,然後將手上的病毒轉移到周圍的表面,如門把、交通工具上的拉桿和圍欄、電腦鍵盤、手機和無數其他表面。相關研究顯示,COVID-19 在飛沫中可存活並具有傳染性長達三小時,在紙板上長達二十四小時,在塑膠和不銹鋼上長達七十二小時。第二種傳染途徑是病毒接觸嘴脣、嘴巴、鼻子、眼睛之後,從這些身體部位設法進入氣管和肺部。不幸中的大幸是,大流行等級的新興病毒非常罕見,但牠們仍為全球政府和國家衛生當局帶來最具挑戰性的困境。那麼,這種威脅性十足的新病毒是哪裡來的呢?在首篇有關COVID-19 的公開科學論文中,中國醫生透露,約百分之七十的個案曾去過湖北省武漢市的海鮮市場―非法交易「現殺野味」在這裡是家常便飯,就是捕獲野生動物後把動物運到市場,在市場當場宰殺取其鮮肉。讀者可以想像一下,驚慌失措的動物(多數是哺乳類)被運到市場,與其他動物和人類密切接觸― 這種危險的親密關係,在野外絕不會發生。後面兩章中我們會發現,這種情況造成的風險,就是病毒可能會與這些動物自然地共同演化,從而跨越物種並感染人類。我已經從漢他無名病毒的行為中學到相關知識,並將這種演化現象稱為「侵略性共生」,表現出這種行為的病毒則稱為「侵略性共生體」。以 COVID-19 而言,即使是症狀輕微或無症狀的人,也能將病毒傳播給身邊其他人。患者會經歷長達十四天的潛伏期,有時甚至更久。但病毒不是一路長驅直入。從病毒入侵開始,人類免疫反應的回擊就愈來愈明顯。常見的早期症狀包括喉嚨痛、發燒、顫抖、不舒服、疲勞、頭痛、四肢和背部疼痛。在輕微的個案身上,病症的發展可能不會超出這些前期症狀太多,與流感的症狀發展相似。但與流感不同的是,COVID-19 似乎在兒童身上不會造成太嚴重的疾病,卻對老人較具威脅性。在較嚴重的個案身上,患者體溫會飆升至攝氏三十九度左右,導致大量出汗。更險惡、令人不安的症狀是呼吸困難,可能代表病毒性肺炎即將開始。到這個階段,患者會因為毒血症(血液中有毒素)而一病不起。在大約百分之二十的個案身上,病毒性肺炎預示著疾病將危及患者性命,因為這種肺炎能抵擋抗生素,對大多數已知的抗病毒藥物可能都具有抗藥性。諷刺的是,這些表示感染已發生的症狀、體徵中,有一部分並不是病毒感染呼吸細胞的直接影響,而是由我們自身奮勇抵抗的免疫反應引起的。病毒入侵會引起白血球(又稱為巨噬細胞和嗜中性球匯集到受感染的組織,製造名為細胞激素(cytokine)和趨化激素(chemokine)的化學物質來發出警報,召喚增援部隊,包括被稱為「士兵細胞」的T淋巴細胞,與病毒戰鬥。「戰鬥」在這裡是名副其實的關鍵字,這些士兵會殺死我們自身被感染的細胞,導致殺戮區嚴重發炎,湧出大量黏液,堵住氣管、引起咳嗽。雖然病毒通常被限制在氣管中,但同樣的化學警告成分會進入血液,引發高燒、頭痛、懨懨無生氣的疲勞感、不舒服的肌肉痠痛。雖然自身的士兵會殺死自己的細胞著實讓人困惑,但T細胞功能下降這樣在老年人或免疫功能不全的患者身上會發生的情形,可能使情況變得更糟,遲遲無法康復,或導致少數病患罹患病毒性肺炎或繼發性細菌性肺炎,兩種都可能危及生命。令人欣慰的是,與季節性流感一樣,大多數 COVID-19 患者只會發展出較輕微的症狀,無需住院即可完全康復。但我們不應低估少數患者可能發展出的嚴重病症;這些患者可能是任何年齡層的人,甚至包括一般的健康人士。不幸的是,這種病毒性疾病已經證實對老年人和免疫功能不全的患者特別危險。這類患者住院風險明顯較高,死亡風險也很大。如貫串本書的說明,傳染病流行、尤其是大流行,基本上都是由致病微生物和宿主之間強烈的演化交互作用驅動的。COVID-19 正是因為事先已演化出這種演化的必要條件,因此牠在人類身上出現後才短短幾個月,就從湖北省開始一路感染了近十萬人;這些相同的必要條件現在正驅使病毒擴展到中國以外的地區,傳播模式變得更全球化。現代世界被恰如其分地形容為是「地球村」,就算是最孤立、遙遠的人群,也可以藉由飛機、鐵路、輪船、機動交通工具而接觸到彼此。到二○二○年三月,由於中國政府嚴厲的圍堵措施,包括湖北省強制封城,有效控制病毒傳播;但與此同時,世界其他地方正開始目睹感染個案節節上漲。許多國家的衛生當局對似乎勢不可擋的統計數字益發感到震驚。這些數字中的感染人數,根據驚悚的數學可預測性,似乎約每三天就會翻一倍。一如預期,較大的市鎮和城市是必然的感染源,因為大量人口在這些地方親密無間地生活、往來、工作。同樣一如預期,人類的天性就是一開始會不相信當下發生的事情,公共與政府部門的回應就會發生各種誤解、延遲、混亂,難以因應一九一八年流感大爆發以降最嚴峻的公衛威脅。※ 本文摘自《病毒圈:從COVID-19、流感到愛滋與伊波拉,全面認識在我們身邊的病毒》。《病毒圈:從COVID-19、流感到愛滋與伊波拉,全面認識在我們身邊的病毒》作者:法蘭克‧萊恩譯者:范明瑛出版社:貓頭鷹出版日期:2022/04/09
-
2022-06-04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研究:不管有否打疫苗 輝瑞新冠藥大幅降低長者重症率
以色列的最新研究顯示,65歲以上的新冠病患無論是否接種過新冠疫苗,在使用輝瑞公司(Pfizer)的新冠口服藥Paxlovid後,皆能大幅降低住院及死亡風險。路透報導,以色列最大醫療保健供應商Clalit Health Services,在1月9日至3月10日期間新冠病毒變異株Omicron為該國主流病毒株,對近11萬名參與者的數據進行研究。這項未經同儕審查、刊於Research Square平台的預印本報告指出,未打過新冠疫苗或首度染疫的高齡長者,在服用Paxlovid後,重症風險比未服用者低了86%,就算身上已獲免疫力的高齡患者,住院率也能低了60%。研究顯示,65歲以上病患在接受Paxlovid治療後,僅0.6%(2,504人中的14人)需要住院,相較下,未服用Paxlovid的高齡患者住院率達1.89%(40,315人中,約762人住院),高了三倍。不過,Clalit研究員Ronen Arbel說,數據顯示,40-64歲的中年患者無論是否具備免疫抗體,服用Paxlovid對降低住院率沒有明顯效益。至於降低死亡率方面,Arbel指出,服用Paxlovid能幫助65歲以上患者的病故率減少81%,但在年輕人身上並未看到這類效益。美國當局已批准輝瑞新冠口服藥可用於治療高風險患者,以降低重症住院率。隨著美國各地出現新一波疫情,Paxlovid使用量激增。根據輝瑞在Delta病毒肆虐期間的臨床試驗,未接種疫苗的高風險病患在完成Paxlovid療程後,住院和死亡風險驟降90%。但也有傳聞指出,有些病患完成paxlovid療程後症狀復發,且這款口服藥對已接種疫苗者可能沒那麼有效。
-
2022-05-31 新聞.元氣新聞
陳時中戒菸了沒?董氏基金會曝內幕「他對自己太殘忍」
68歲衛福部長陳時中身為50多年老菸槍,今年宣布參與「2022戒菸就贏比賽」,是他人生首次決定要戒菸,不僅找太太孫婉玲幫忙簽名報名表,3月底更親自出席董氏基金會戒菸比賽記者會,也和董氏基金會義工隋棠一同喊口號,不過陳時中忙於工作,壓力過大,疑未成功戒菸。董氏基金會菸害防制中心主任林清麗指出,經過上次記者會後,後續沒有跟部長聯絡,不過部長是50年老菸槍,身邊很多人都抽菸,他原本希望從自己做起,影響周遭人一起戒菸,其實老菸槍是不敢用戒菸這件事來下賭注,但部長受到董氏基金會感動,而願意加入戒菸比賽。林清麗指出,吸菸者開始戒菸,前面會出現戒斷症狀,包括頭暈、整個人抖不停、注意力不好、精神無法集中等,尤其老菸槍更容易出現多種斷癮症狀,使用藥物可較緩和,不會那麼痛苦。她認為部長只靠意志力戒菸「對自己太殘忍」,提醒部長要多喝水,也可以靠藥物協助。戒菸比賽需要戒菸者與見證人組隊報名,且戒菸人在報名前,需要1至2周時間思考。林清麗表示,今年比賽感謝部長的參與,開放報名前幾天,每天有200、300人報名戒菸,許多戒菸者都寫到「老婆看到陳時中參賽,逼我也要參賽」,相當有趣。董氏基金會與國民健康署及各地衛生局,每2年1次舉辦「戒菸就贏」比賽,今年吸引8559組民眾報名戒菸,今年首獎30萬元候選人台南市陳姓夫妻檔,今在記者會雙雙通過進行尿液檢測,順利獲得30萬獎金。董氏基金會執行長姚思遠指出,此次比賽在疫情期間舉行不容易,但我們認為疫情是一時,菸害是一生,希望民眾除了關注新冠肺炎,更要注重菸對人生危害。今年60歲陳先生,從14歲開始吸菸,過去每天吸1包菸,多年前因車禍肺部穿刺傷,曾戒菸10年,後來又開始抽菸,因抽菸的事常與老婆吵架,小孩也時常翻自己白眼,直到今年有同事傳「戒菸就贏」比賽資料,終於下定決定戒菸,他認為「戒菸是愛老婆、愛小孩真正的行動」。陳太太說,自己父親去年肺腺癌過世,全家陪同治療過程中,心理負擔壓力很大,因此一直希望先生可以戒菸成功,但10幾年來反覆,能體會戒菸不容易,這次戒菸過程,先生好幾度想抽菸,身為家屬只能多鼓勵、支持。5月31日為世界無菸日,世界衛生組織(WHO)公布2022菸害防制重點「菸品:毒害我們的地球」。馬偕紀念醫院家庭醫學科主任詹欣隆指出,年長者及老菸槍是新冠肺炎最容易感染族群,英國牛津大學研究指出,吸菸者感染新冠肺炎住院風險,是不吸菸者1.8倍,如果每天抽超過20支菸,染疫後死亡風險更高達6.1倍。詹欣隆表示,戒菸最難的是尼古丁戒斷症狀,包括坐立難安、情緒焦慮、無法專注工作、失眠等,且尼古丁是一種藥物,一但發作類似毒癮發作,若沒有靠藥物緩解,大多難以克服。尼古丁成癮可用行為模式協助改變,例如飯後抽菸或開車抽菸,可改成飯後吃水果、開車嚼口香糖提神。詹欣隆指出,根據馬偕統計,過去僅靠意志力成功戒菸不到1成,若靠藥物輔助,成功率達到3成5至4成。若使用藥物戒菸,1年可進行4個月療程,若跨年可以連續8個月進行,成功率皆大幅提升。目前戒菸多以2類族群,一是年紀稍長有慢性疾病,驚覺身體狀況差,不容許再抽菸;另外還有20至30歲菸齡不長者,因結婚生小孩希望戒菸,以及部分青少年,被家長或教官帶來戒菸。尤其以中年族群更需警惕,因年紀輕、身體健康尚未出問題,且有一定菸齡、難戒掉,這族群最需要戒菸。 ※ 提醒您:抽菸,有礙健康
-
2022-05-28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疫情肆虐兩年多為何仍無法控制?專家曝3點原因:期待總落空
全球新冠肺炎死亡人數已超過600萬人,美國死亡病例破百萬,在台灣也累計奪走逾1,700條性命。為什麼疫情肆虐已兩年多,至今仍控制不住,以致全球經濟和市場隨疫情一波波潮起潮落而震盪不止?去年春季有關疫情消退的預言為何失準?又該如何展望今後不得不與病毒共存的日子?美國南加州大學藥劑學院藥劑衞生經濟學系主任喬伊斯(Geoffrey Joyce)在財經網站MarketWatch撰文說,去年春季輝瑞、莫德納等新冠疫苗擴大供應,民眾接種疫苗加速進行,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CDC)估計全美約三分之一人口已因感染而有天然免疫力,都令人樂觀以為疫情平息指日可待。然而,他舉三點說明期待為何落空。疫情為何控制不了?一,民眾接種疫苗意願低於預期,反映對疫苗倉卒推出疑慮和對副作用的恐懼。二,新冠病毒不斷變異,從Beta到更致命的Delta,再冒出傳染力超強的Omicron及其諸多亞型變種,即使打兩劑疫苗再補上加強劑,雖然降低重症和死亡風險,卻仍止不住感染潮不斷隨新變異株突圍殺出,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三,世界各國紛紛解封重啟,從多方面來看是好事,卻也升高新冠病毒持續傳播、變異的可能性,在疫苗難求和施打率仍低的國家尤然。南非就是明顯例子,該國一大部分人口已染疫,疫苗接種率卻相對偏低,成為Omicron最新亞型變異株(BA.4和BA.5)的製造溫床。研究發現,最近南非、中國大陸等地的感染病例激增,主要是受未打疫苗者驅動,而疫情一旦復熾,不會只局限於世界一隅。干擾斷斷續續恐成常態紐約時報專欄作家曼朱(Farhad Manjoo)也表示,去年Delta、Omicron病毒株相繼來襲,粉碎了還給民眾「自由夏季」的希望,也令人認清一個現實:除非能找到有效遏制新冠病毒之道,否則在可預見的未來,人類與病毒「休兵」期恐怕很短暫,仍會不時令人忐忑不安。不僅世人身心健康飽受揮之不去的疫情威脅,病毒變化莫測也造成國際事務詭譎多變。疲於因應的不只是世界各國的衛生官員,就連美國聯準會(Fed)、中國大陸政府、避險基金和全球大企業也一樣。只要新冠病毒朝無可預知的方向不斷變異,就可能持續撼動政局、衝擊經濟,並妨礙世人同心協力採取行動化解其他全球性的威脅,例如氣候變遷。而且,新冠病毒在世界不同的地區造成不同的影響,可能不定期在全球各地激起漣漪效應。例如中國大陸堅持「清零」的抗疫政策,就導致歐美港口大塞船,也迫使汽車製造商暫停生產。預料未來幾年,全世界恐怕仍得在跌跌撞撞中,學習如何在新冠疫情陰影下度日。隨著新變種病毒傳染力變得更強,民眾愈來愈疲於防疫,對將來會不會變出更駭人的變種,更是不敢想像。務實看待與病毒共存按現況看來,人類對抗不斷冒出的新冠變異株,就像「打地鼠」遊戲沒完沒了。想要「控制」新冠病毒,似乎成了奢望。有沒有比較務實的展望可以期待?喬伊斯認為,人類想制伏新冠病毒並不容易,更可能的發展是「追上新變種病毒冒出的步調」。疫苗必須再進化,除了減輕染疫後果,更要能阻擋感染。療法如單株抗體(monoclonal antibodies)和輝瑞的抗病毒口服藥Paxlovid,必須讓更多人能取得。封禁防疫限制也許會全面撤除,但企業、學校和個人都必須面臨是否繼續戴口罩和採取其他防疫行動的抉擇。這些做法固然有所不便,卻有助於避免突破性感染。對於與病毒共存的日子,喬伊斯表示審慎樂觀。他建議別再預測病毒會如何變異了,更踏實的做法,是要對人類從經驗學習的能力有信心:持續改良對抗病毒的做法,就會改善防疫成效。曼朱也預期,此刻正進行臨床試驗的鼻噴劑疫苗,或許能抑制新冠病毒傳播,封住許多變種病毒入侵人體的管道。讓治療藥物普遍可得,則可減輕染疫後果。也許數年後,新冠病毒可能慢慢演變出某種季節型態,就更容易與之共存了。
-
2022-05-25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長者打疫苗就送兩劑快篩 指揮中心祭新政策催打
打疫苗送快篩!為提升長者疫苗接種率,指揮中心今天祭出催打措施,65歲以上長者及55歲以上原住民6月底前施打疫苗,可免費獲得中央所配發的兩劑單劑型快篩試劑,不過仍視各縣市作業規畫,啟動政策實施時間。指揮中心發布新聞稿表示,因新冠肺炎本土疫情持續升溫,疫苗接種是避免感染及降低因感染造成重症、住院或死亡風險最有效的方法,請尚未完全接種疫苗的65歲以上長者,儘速完成疫苗接種,保護自身及親友健康。民眾可透過「COVID-19疫苗接種院所」( https://reurl.cc/7eW0AQ ),利用各地方政府衛生局提供「COVID-19疫苗接種院所資訊」,或「COVID-19疫苗接種院所地圖」,選擇住家或工作地附近之接種地點就近接種。另各縣市衛生局網頁均有彙整合約醫療院所接種資訊,提供民眾運用查詢。疫苗接種後可能發生副作用,通常輕微並於數天內消失,並隨年齡層增加而減少,若擔心接種疫苗後所產生副作用可先與醫師討論,經諮詢評估選擇合適的疫苗接種。目前接種疫苗疫苗所需的快篩大多已送達各縣市政府衛生局,但因各縣市仍需安排倉儲作業以及將快篩配送到合約醫療院所,指揮中心尊重各縣市啟動政策的時間。請民眾前往接種疫苗前,應備妥健保卡或其他可證明身分證件,如為接種第二劑或追加劑疫苗者,也要記得攜帶「COVID-19疫苗接種紀錄卡」,並於接種前評估時,說明過往疫苗接種史,以利醫生評估。另近期天氣多變,對於近期身體具狀況或慢性病情不穩定者,於身體狀況較穩定後再就近前往接種。接種後多喝水多休息,也請家人協助注意,如有持續發燒超過48小時、嚴重過敏反應如呼吸困難、氣喘、眩暈、心跳加速、全身紅疹等不適症狀,應儘速就醫釐清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