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6-21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搜尋
死亡人數
共找到
547
筆 文章
-
-
2022-06-21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免疫低下族群防新冠 提高保護力新解方
截至6月20日,今年累積新冠肺炎本土病例達330萬2192人,儘管輕症比率達99.61%,但累積1萬2920名中重症個案,已經造成4512人死亡,其中約30%屬於免疫低下的病友,死亡人數僅次於老年人。台中榮民總醫院內科部主任吳明儒表示,美國CDC一再提醒,肥胖、失智、孕婦、慢性三高病友等,因本身免疫力較差,在染疫之後,容易出現併發症,引發重症,死亡風險比一般人來得高,務必評估接種疫苗的必要性,以降低中症重症風險。至於「高感染風險、高併發疾病風險」等民眾,則令醫界、公衛學界擔憂,包括洗腎、器官移植、骨髓移植、肺阻塞、肝硬化、癌症以及愛滋感染者,這群病患在接種疫苗後,體內所產生的免疫力仍不盡理想。打3劑疫苗 抗體仍不足吳明儒表示,中榮最新臨床研究發現,打完三劑疫苗後兩個月抽血,產生抗體的比率,洗腎患者可達99.5%,而腎臟移植患者只有74%。吳明儒說,免疫力低下族群即使施打兩劑到三劑疫苗,很多患者的抗體保護力仍明顯不足。如何讓免疫低下族群免於新冠病毒的威脅?吳明儒表示,一項有關長效單株抗體的大規模臨床研究證實,免疫力低下族群在接種長效單株抗體的雞尾酒療法後,六個月內將可降低83%感染風險,且重症、死亡機率也較低。最新療法 獲歐美緊急授權長效單株抗體的雞尾酒療法已在美、澳及歐盟取得「緊急使用授權」(EUA),並在英國獲得有條件的上市許可,主要適用對象為免疫功能嚴重不足,及施打疫苗後容易產生嚴重副作用的族群。此外,亞太地區新加坡、日本、韓國也正在審查長效單株抗體雞尾酒療法的緊急使用授權。我國食藥署尚未核准長效單株抗體,吳明儒表示,期待台灣未來也會有多家醫學中心參加該藥物的臨床試驗,日後如果能通過食藥署核准,在台上市,將成為高風險族群的另一項自保考量。
-
2022-06-21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單日確診降回3萬例 死亡數居高不下
六都確診病例 均降逾三成新冠肺炎本土確診人數昨天新增三萬五五九六例,是五月五日以來首度降至三萬多人,指揮中心代理發言人羅一鈞說,「減少的趨勢有出來」,六都均降了三成以上,預估本周單日病例數將在五萬以下。不過,昨新增一四四例死亡、二九五例中重症個案,累計中重症一萬二九二○例、死亡四五一二人。新光醫院副院長洪子仁表示,本土確診數持續緩降,中南部正脫離高原期,但近兩周單日死亡人數幾乎維持一五○人左右,居高不下;紐西蘭確診數達高點後的一個月,死亡數才略降,但仍在高原徘徊,預估國內死亡個案在短時間內仍難以明顯減少。另外,機場邊境採檢又攔截Omicron新亞型變異株BA.4及BA.5境外移入確定病例,共十男、七女。還出現首例本國籍小於十歲幼兒個案;幼兒Ct值廿七、無症狀,基因定序BA.4,為目前第二例亞型變異株兒童案例。累計已攔截到六十五例新亞型變異株,包括十一例BA.4及五十四例BA.5,不論BA.4及BA.5,均以美國抵台者最多。2.5萬人入境總額 暫不調整部分專家認為,BA.4、BA.5恐將於二到四周內入侵國內社區,羅一鈞不認為會這麼快,但指揮中心嚴陣以待;為避免變異株入侵太快影響醫療量能,邊境防疫無法短期內進一步鬆綁,本周暫不調整每周二點五萬人次入境容額上限,將視六月十五日起入境檢疫「三加四」新制執行狀況再討論是否調整。羅一鈞表示,目前BA.2仍為國內強勢主流病毒株,被BA.4、BA.5取代需有兩大條件,一為BA.2流行明顯下降,再者是疫苗施打如果出現停滯狀況;目前一、二劑兒童疫苗接種速度較快,七月將開放六個月至六歲幼兒接種莫德納疫苗,因此國內在面對BA.4、BA.5變異株入侵時,有著不錯的利基。兒童BNT第二劑 明將開打昨新增死亡個案中,年紀最輕為廿多歲男性,曾接種三劑疫苗,有神經疾病和氣切病史,十三日確診,住院檢查發現肺炎和呼吸衰竭,十七日不治。另增一名兒童重症,患慢性心肺及神經系統疾病的一歲男童,十一日發燒快篩陽性、十三日咳嗽及活力下降,十五日因嗜睡及呼吸急促就醫,仍在加護病房救治。十二歲以下兒童重症累計六十三例,有十八名幼兒死亡。食藥署日前通過六個月以上到六歲幼兒莫德納疫苗EUA,羅一鈞表示,本周將舉行ACIP專家會議討論接種政策,預計七月初到貨四十五萬劑,供九十萬名幼兒接種。昨第三批兒童BNT疫苗到貨五十點四萬劑,加上前兩批剩餘的卅萬劑,有八十多萬劑可供兒童施打第二劑,預計六月廿二日開打。
-
2022-06-19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中南部確診減少 疫情緩降
昨新增本土案例五萬三六四三例,境外移入六十四例,死亡案例一八一例。指揮中心代理發言人羅一鈞表示,新增本土病例數較前一日下降百分之二點八,病例數最多的台中市、高雄市,也降到八千例以下,目前整體趨勢往下走,中南部確診人數也下降,皆呈現緩降情形。新冠肺炎死亡累計死亡人數破五千例大關,自二○二○年起,新冠肺炎累計奪走五○四九條人命,除了十五例境外移入,其餘都是本土案例。在本土五○三四例死亡個案中,其中四一九六例在今年死亡,占八成三。昨新增一八一例死亡案例,一○二例男性、七十九例女性,介於廿多歲至九十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個案。最年輕的廿多歲男性,有慢性病史,無接種疫苗,感染後不幸死亡,死因為新冠肺炎、心衰竭併心因性休克;另有二名卅多歲死亡案例,為一男一女,分別有神經系統疾病、癌症等。中重症新增四○二例,包括二四二例中症、一六○例重症。昨新增二例兒童重症,一歲男童出現哮吼,無慢性病史,五月廿九日發燒、咳嗽、流鼻水、聲音沙啞,隔日快篩陽,卅一日呼吸困難、胸凹,送急診呼吸窘迫插管,在加護病房使用瑞德西韋、類固醇等,六月一日拔管,六月九日康復出院。另一為六歲男童,無慢性病史,六月十日接種第一劑輝瑞BNT,隔日因接觸者身分快篩陽,六月十二日發燒到卅九度,出現咳嗽、腹瀉,六月十三日呼吸困難送急診,有胸凹、喘鳴聲,胸部X光兩側肺炎,呼吸窘迫插管用呼吸器,住加護病房,使用瑞德西韋、類固醇,目前仍在加護病房治療中。國內兒童重症累計六十一例,十七例死亡,其中腦炎廿一例、肺炎(含細支氣管炎)十二例、哮吼六例、敗血症三例、家中死亡五例、MIS-C十二例、共病二例。
-
2022-06-1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獨/因應BA.4、BA.5疫情 張上淳曝未來監控要做這件事
國內新冠疫情逐漸趨緩,但Omicron亞型變異株BA.4、BA.5的挑戰,隨之而來。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台灣大學副校長張上淳說,目前看來BA.5比BA.4更占優勢,依國外經驗,未來再有第二波疫情,「這是很有可能的事情。」張上淳建議,現在就是努力監測,除邊境監測外,當BA.4、BA.5進入社區後,也會針對確診者周邊接觸者進行病毒基因定序檢測,期望能夠早一點「減災」,延緩疫情傳播。張上淳今參與國衛院與聯合報共同舉辦的「2022高齡心理健康照護論壇-銀向樂齡生活的必修課」接受訪問時,特別分享對疫情的看法。張上淳說,要完全阻隔BA.4、BA.5不進入國內,「那是不太可能的事情」,尤其此波BA.2疫情尚未完全趨緩,若BA.4、BA.5又進入國內攪局,那麼疫情可能會再向上攀升、再往上疊加,「那就不是很好」,因此現在一定要先讓BA.2疫情趨緩,即便往後BA.4或BA.5進入社區再有一波疫情,但或許會比現在這一波小一點。因此目前入境者採「3+4」檢疫期,還無法放寬至「0+7」。張上淳說,當時專家諮詢小組提供給指揮中心建議,就是不能馬上放寬至「0+7」,而是先採取「3+4」檢疫期,前3天是禁止外出,後4天若沒有緊急事情,原則上也最好不要外出,但商務人士不得不外出,那就是快篩監測,避免病毒擴散。而何時可以放寬為「0+7」,張上淳說,至少要等這一波疫情過去。張上淳說,國內新冠疫情前年爆發,當時採用圍堵防疫措施,為的是要爭取時間,等待新冠疫苗及治療藥物問世,即使圍堵不成功,也採用減災方式,減少病毒傳播,一樣是在爭取時間,並期待疫苗出來後,接種率若達到6至7成應有群體免疫效果,阻止病毒傳播。但多變的新冠病毒帶給公衛界、醫界諸多挑戰,超乎大家預期。張上淳指出,新冠病毒容易突變,這是大家都知道的,但疫苗問世後,雖然減少了重症、死亡,但對阻止病毒傳播不夠理想,幫助有限,因打了疫苗還是感染,這是他感到遺憾的事,若疫苗可有效阻止病毒傳播,國內疫情會更好。張上淳說,打疫苗目的為減少感染及傳播,如B肝疫苗等,但新冠疫苗無法阻擋病毒傳播,造成今年國內面對疫情挑戰,這只能說新冠病毒演化真的「超級快」,以及病毒與疫苗間互相作用的結果。張上淳強調,高齡者等脆弱族群仍一定要接種疫苗,符合資格者應打第4劑疫苗,雖然有人認為,第4劑追加劑的免疫反應與第3劑差不多,但對脆弱族群仍有保護力,若擔心疫苗副作用至今還沒有打疫苗的人,食藥署已核准蛋白疫苗Novavax就非常適合,它就是傳統蛋白疫苗,常見副作用就接種部位痠痛等。往後台大也會針對Novavax疫苗是否可當作追加劑進行研究。至於新冠疫情何時流感化?張上淳說,這須看未來疫情發展情形,當感染人口愈來愈多,重複感染者也增加,但症狀卻愈來愈輕微,重症患者沒那麼多,就像每年流感來臨的狀況,如現在南非就是如此,該國人口幾乎已百分之百染疫。而傳染病分類何時從第五類降為第四類?張上淳說,最好的降級時機就是看全民對死亡人數的看法如何,再來就是當台灣像美國一樣,對確診者不用再強制隔離,視為感冒在家自己休養時,就有降級的可能。國內防疫2年多來,雖然現今社會上對疫情管控有些雜音。但張上淳認為,面對這一波疫情,台灣死亡率還是很低,2年來,台灣表現一直很好,他請大家回想一下,2年前歐美各國面對疫情災難時,醫療體系崩潰的狀況,現今台灣是處在2年前的歐美情形,但醫療狀況並沒有那麼糟糕,這段期間,台灣也有藥廠研發出疫苗,這對國家是很重要的。面對即將到來的暑假,大家是否可以放心旅行,張上淳建議,這端看個人對疫情的態度,是可以稍微放心,但不代表不會感染,若民眾認為可與病毒共存,承擔一些風險,心情上就能放鬆一些。
-
2022-06-18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台灣確診趨緩!但致死率續升達萬分之13
昨天新增本土病例五萬五一八七例,境外移入七十四例,死亡案例一五四例。指揮中心代理發言人羅一鈞表示,各縣市新增病例數皆未超過九千例,整體病例數下降約百分之十二點六,六都病例數多,但下降幅度也有百分之十,下降趨勢明顯,期盼下周起可穩定控制本土病例數在單日五萬例以下。中南部仍在疫情高原但今年死亡病例達四○一五人,致死率約萬分之十三,是否續升備受關注。羅一鈞表示,死亡人數是落後指標,待疫情過後一至二周才會呈現出來,目前與國內外疫情比較,致死率有增加趨勢,且中南部仍在疫情高原期,屆時還可能通報死亡個案,但待每日新增染疫人數降低後再結算,較為客觀。新增中重症四四六例昨天新增中重症案例四四六例,包括中症二九四例、重症一五二例,死亡案例一五四例。最年輕死亡案例為四十多歲男性,本身有心血管等多重慢性疾病,曾施打兩劑疫苗,六月四日確診,十一日過世,死因為肺炎併心肺衰竭。青少年增一例重症,為十八歲男性,六月五日車禍外傷,合併氣胸、骨折、動脈及肝腎損傷,住院安排手術,手術前驗出新冠確診。另增兩例兒童重症,包括四歲腦炎女童,為我國第廿一例兒童腦炎個案;另一名七個月大男嬰出現肺炎,但已出院。國內青少年重症七例,三例死亡;兒童重症五十九例,十七例死亡。針對國內醫療量能,羅一鈞表示,六月十六日指揮中心發文給北部醫療院所,包括台北區及北區,針對先前要求五百床規模醫院需加開專責病床數到二成,現在可降低到一成五,空出病床可以有效運用,收治其他病人。歐美國家近日以Omicron BA.4及BA.5為主流,目前邊境攔截新變異株共四十八例,BA.5四十例,BA.4八例。羅一鈞表示,雖然歐美兩種變異株同時流行,但BA.5比BA.4更具傳播優勢,「看起來與國際趨勢一致」。境外移入16例為BA.5昨境外移入新檢出十七例,包括一例BA.4,來自美國,其餘十六例皆為BA.5。新增的十七例,其中一例為小於十歲的美國籍男童,六月九日入境,經唾液採檢陽性,確定為BA.5,男童沒有施打疫苗,也無症狀,Ct值廿七,此案為境外移入首見兒童感染BA.5且無症狀案例。五歲以下可打莫德納繼六月下旬開放兒童接種新冠疫苗第二劑,衛福部食藥署昨天舉行專家會議,同意莫德納疫苗適用六個月至五歲兒童接種,施打兩劑,每劑○點廿五毫升(含廿五微克mRNA),施打間隔廿八天;另食藥署也核准Novavax疫苗專案輸入,是繼高端疫苗後,我國第二支次單位蛋白疫苗。
-
2022-06-18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對年長者,這是不好的時代」 死亡病例逾4千 以高齡居多
截至六月十六日,本土病例累計達三一○萬七千多例,中重症一萬一千多例,死亡病例四○一五例,致死率為萬分之十三,死亡個案以高齡者居多,九十歲以上致死率達百分之五點八九。專家呼籲,兒童、年長者不可輕忽,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表示,「對年長者來說,這是不好的時代,新冠病毒的威脅會一直都在。」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指出,分析年齡,七十歲確診者十三萬八千多例、死亡八七九例,致死率約萬分之六三;八十歲確診六萬一千多例、死亡一三五九例,致死率萬分之二二二;九十多歲一萬五千多例,死亡九一九人,致死率萬分之五八九。黃立民推估,Omicron致死率約於萬分之十三至十五,目前疫情趨緩,醫療量能較為寬鬆,加上已有經驗,有利治療,關鍵是早期快篩確診、早期給藥,不要拖延至三、四天後給藥,並依患者病情開立免疫調節劑治療,同時加強加護病房患者治療,就可降低死亡人數。新光醫院副院長洪子仁與黃立民皆認為,此波疫情再持續兩周就會明顯下降,屆時死亡人數就會減少,但目前受到日前中南部疫情影響,死亡人數還是會增加一些。洪子仁表示,若只觀察Omicron致死率,可能受到黑數影響而有偏差,採用全人口致死率較爲精準,目前國內受新冠病毒影響全人口致死率為萬分之一點六,預估往後致死率約介於紐西蘭的萬分之二點五及南韓萬分三點六之間;至於Omicron致死率,有可能維持在萬分之十五至廿。黃立民說,全球年長者的致死率都很高,感染後幾乎都是去掉半條命,原因是年長者身體虛弱,免疫反應差,染疫後病毒繁殖不受控制,幾乎很難治療「能做的十分有限」。臨床發現,八十歲以上長者確診後,使用瑞德西韋治療二至三天,PCR檢測Ct值仍低,病毒量也只能減少一半,顯示藥物抑制病毒效果不佳。
-
2022-06-18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Omicron致死率將再創高 專家曝此波疫情結束時間點
Omicron疫情延燒,指揮中心最新統計,今年截至六月十六日,國內本土病例累計達310萬7千多例,中重症1萬1千多例,死亡4015例,依各年齡層分析感染率及致死率,全年齡致死率為萬分之13,死亡個案以高齡者居多,90歲以上致死率達5.89%。國內專家表示,此波疫情約再持續兩周就會結束,死亡人數就會減少,但兒童、年長者不可輕忽,務必避免感染,降低引發重症致死風險。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說,最新年齡層分析,70歲確診者達13萬8千多例、死亡800多例,致死率約為0.63%;80歲年齡層確診6萬多例、死亡1300多例,致死率2.22%;90多歲年齡層確診1萬5千多例,死亡900多人,致死率5.89%。黃立民預估,此波疫情,致死率再高也有限,推估Omicron致死率約介於萬分之13至15,而目前疫情趨緩醫療量能較為寬鬆,有利於病人治療,且治療也愈來愈有經驗,只要能落實早期快篩確診、早期給藥,不要拖延至3、4天後給藥,並依患者病情開立免疫調節劑治療,同時加強加護病房患者治療,就可降低死亡人數,往後應該有2個月的好日子。新光醫院副院長洪子仁及黃立民都說,目前疫情正逐步趨緩、下坡中,約再持續兩周就會結束,屆時死亡人數就會減少,但目前受到日前中南部疫情影響,死亡人數還是會增加一些。洪子仁說,若只觀察Omicron致死率,可能受到黑數影響而有所偏差,因此採用全人口致死率較爲精準,目前國內受新冠病毒影響全人口致死率為萬分之1.6,預估往後致死率約介於紐西蘭的萬分之2.5及南韓萬分3.6,至於Omicron致死率,有可能維持在萬分之15至20。「對年長者來說,這是不好的時代,新冠病毒的威脅會一直都在。」黃立民說,全世界年長者的致死率都很高,感染後幾乎都是去掉半條命,原因是年長者身體虛弱,免疫反應差,染疫後病毒繁殖不受控制,幾乎很難治療「能做的十分有限」;臨床發現,80歲以上年長者確診後,使用瑞德西韋治療2至3天,PCR檢測Ct值仍低,病毒量也只能減少一半,顯示藥物抑制病毒效果不佳。避免確診者染疫死亡,黃立民及洪子仁均提醒,年長者及身邊家人應要打滿3劑疫苗,如果符合資格也應盡速打第4劑疫苗,平時落實戴口罩、勤洗手避免染疫。
-
2022-06-17 癌症.抗癌新知
晚期肝癌免疫組合延命大突破 無奈高藥費阻礙治療路
新冠肺炎疫情侵擾,各大醫院醫療量能緊縮,許多民眾自覺身體異常,也難以及時就醫,60多歲陳先生就是典型個案,腹部腫脹,容易疲累,食欲變差,但遲遲未就醫,等到疫情和緩,到院檢查才發現,肝腫瘤竟17公分,比壘球大,且癌細胞「吃到」肝臟主要血管,確診為晚期肝癌,肝功能異常,無法開刀。台北榮民總醫院胃腸肝膽科主任黃怡翔表示,依據國健署最新統計,肝癌名列國人十大癌症排行榜的第四名,每年新增人數近萬人,但在癌症死亡人數排行卻高居第二位,主要原因在於超過六成患者於確診時已到了中晚期。黃怡翔說,受到疫情衝擊,最近新增肝癌患者晚期比率明顯增多,不少人跟陳先生一樣,到了診間時,病程已到晚期,加上肝功能指數不佳,無法動刀切除病灶。在晚期肝癌治療上,以「多重激酶抑制劑」標靶藥物和免疫治療為主。因為化療成效不佳,患者過去大都只能使用多重激酶抑制劑類的標靶藥物,但反應率不高,僅約一至兩成,平均存活期大約只有一年。不過,臨床顯示,晚期肝癌病友接受免疫療法合併抗血管新生抗體標靶組合治療,反應率可提高到三成以上,存活期大幅提升至接近兩年。為此,BCLC巴塞隆納臨床治療指引將免疫合併抗血管新生抗體標靶藥物組合,納為晚期肝癌的第一線選擇。黃怡翔說:「臨床經驗確實如此。」血管新生抑制劑可以阻斷肝腫瘤新生血管,而免疫治療則能喚醒自身免疫細胞對抗癌細胞,相互搭配,有助提升治療反應率。不少晚期肝癌患者接受免疫與抗血管新生標靶的組合,療效顯著,以陳先生為例,使用合併療法後,肝功能逐漸恢復正常,就有機會透過栓塞或外科手術來清除病灶。不過,黃怡翔指出,儘管已有病友持續接受免疫與抗血管新生標靶的合併療法,成效顯著,但能夠長期自付如此昂貴的藥價者畢竟是少數。因此,他在提供治療意見時,更為謹慎,大都只針對肝功能尚未異常且經濟能力許可的患者提出這項治療建議。國外指引建議,免疫與抗血管新生抗體標靶的合併療法如果有效,應持續治療兩年,不過,目前國內健保並未給付這兩類藥物,昂貴的藥費絕非一般家庭所能負擔,事實上,健保署於2019年4月實施「免疫療法給付試辦計畫」,當時曾將晚期肝癌納入試辦範圍,但一年之後卻暫停給付晚期肝癌。黃怡翔表示,國內晚期肝癌的免疫治療成效與國外研究相近,去年10月健保署曾邀請國內專家開會討論肝癌免疫治療給付,但目前尚未確定。肝癌免疫治療已是國際認可的晚期肝癌第一線治療,若是能盡快將免疫療法納入健保給付,將可延長癌友存活期,並提高生活品質。
-
2022-06-16 癌症.頭頸癌
檳榔汁吐掉就不會罹癌? 醫師:纖維摩擦口腔也會癌變
台灣每年約有8千人罹患口腔癌,死亡人數約有3千多人,其中檳榔是導致口腔癌發生的主要危險因子。不過,有些人認為「吃檳榔把汁吐掉,就不會罹癌」、「吃特幼、菁仔不會有事」。牙醫師公會全聯會理事黃明裕則表示,這都是錯誤觀念,除了檳榔子本身的生物鹼有致癌性外,檳榔的粗硬纖維不停在口腔摩擦,也會導致口腔黏膜癌化,甚至磨耗牙齒,造成牙周問題。黃明裕表示,嚼食檳榔就像「把菜瓜布放到嘴巴裡」,透過機械性的嚼食摩擦和嚼食過程產生的化學性致癌物刺激,使口腔產生癌變。因此就算把檳榔汁吐掉,仍然有致癌風險。除此之外,如同剪刀用久了會磨到鈍,牙齒不斷嚼食檳榔粗硬的纖維,也會造成牙齒耗損、味蕾異常,甚至有些人因為咀嚼肌不停用力,出現顳顎關節障礙,嘴巴根本張不開。不過戒了檳榔就不用再定期檢查、 追蹤了嗎?台灣頭頸部腫瘤醫學會理事長朱本元則表示,嚼食檳榔最大的問題在於可能發生多部位的癌變,除了口腔還包括咽喉,甚至可能癌化後癌細胞轉移到其他部位。因此如果有嚼食檳榔,尤其還有飲酒、抽菸的習慣,最好每半年至一年定期檢查,早期檢查、早期治療,可以提高治癒率達九成。他分享臨床曾診治一名60多歲男性個案,抽菸、喝酒、嚼食檳榔長達十年,後來發生口腔潰瘍診斷為舌癌第一期。由於還算早期,手術治療後一個月即可正常上班且可正常主持會議。但個案術後第三年,下咽部黏膜也發生紅斑病變,因屬早期原位癌,以手術治療後即痊癒。朱本元表示,個案並無明顯症狀,僅偶而出現喉嚨痛、吞嚥疼痛等症狀,所幸舌癌後仍定期追蹤治療,才能在早期發現並且治療,而有很好的成效。國健署癌症防治組組長林莉茹則提醒,國健署針對30歲以上有嚼食或已戒除檳榔民眾、吸菸民眾,以及18歲以上至未滿30歲嚼食或已戒除檳榔的原住民,提供每兩年一次免費的口腔黏膜檢查。
-
2022-06-1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有長者不想在醫院孤獨死去」 陳秀熙估1至5月376人死而未報
截至昨天,這波疫情已造成三六九三人死亡,另有多少「死亡黑數」呢?台大公衛流病與預醫所教授陳秀熙表示,受到疫情衝擊,今年一到五月超額死亡三一八七人,其中八成八通報,一成二屬於「死而未報」的黑數,約有三七六人。什麼情況下會死而未報?青年公園居家醫療團隊負責人、萬華衛康內科診所院長鄭維理表示,疫情期間,確診者一旦住院就看不到家人,如果病況惡化,想見最後一面,則需依賴醫護人員安排視訊或見面,難度較高。鄭維理說,大多數人都不想要在生命倒數之際孤單地離開,因此,部分體弱長者就算快篩陽性,也不想找醫師,選擇不通報、不治療,自己戴好口罩,與家人保持距離,至少還能擁有待在家人身邊的自由,不想在醫院孤獨死去。分析各類已知死亡人數,陳秀熙表示,五月之前約三七六人感染死亡,卻未通報,死亡未通報率為一成二,通報正確率為八成八,仍屬高規格。根據此數學模式推估,預計六月底單日重症死亡人數將降低至五十人以下,恢復背景死亡值的範圍。對於死亡黑數,指揮中心代理發言人羅一鈞表示,從死亡到公布結果的過程中,需蒐集病歷資料和審查,「未通報的人數(三七六人)可能還在待審中。」至於可否比照去年作法,公布全死因死亡數字,指揮中心考慮定期公布「排除死亡」個案數字,但不會每天公布相關數字,以免民眾混淆。健康生活型態可降低染疫風險,台大公衛流病與預醫所教授陳秀熙團隊成員林庭瑀指出,國外大規模研究顯示,醫護人員如果過勞,則染疫風險提升二點六倍,只要晚上多睡一小時,則可降低百分之十一染疫風險。再者,偏重靜態休閒,缺乏運動,則會提高染疫機率,國外大規模調查發現,在看電視、用電腦、駕駛等靜態活動中,以看電視最不健康,如果每日看電視時間二點八小時(一六八分鐘),將提升百分之八的感染風險,以及百分之五十五住院、百分之八十八重症等風險。
-
2022-06-1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台大公衛:1至5月超額死3187人 約376人確診死未通報
今年爆發Omicron本土疫情,今年指揮中心不公布全死因死亡數,僅公佈審查認定死因有關之通報數,截至昨天已公布3550例。台大公衛流病與預醫所教授陳秀熙今表示,妥善照顧56至75歲戰後嬰兒潮545萬人口是控制「超額死亡」關鍵,今年1到5月超額死亡為3187人,其中87%(2765人)發生在5月,但換算僅超額比率僅4%,低於日本(5%)、新加坡(15%)、南韓(25%)等同樣受戰後嬰兒潮影響之國家。有關社會大眾所關切之「死亡黑數」,根據指揮中心日前唯一一次於6月8日公佈「經審查排除之確診死亡人數」,陳秀熙推估「死亡未通報率」為12%,目前可能約有376人感染死亡未通報。不過陳秀熙說,在住院數這麼高的情況下,通報正確率88%仍屬高規格。「超額死亡的定義,是觀察全死因死亡數(Observed)減去預期全死因死亡數(Expected),簡稱『O-E』。」陳秀熙表示,每個國家都要有這樣的資料,才能夠正確反映疫情對人民健康的衝擊。陳秀熙表示,世界衛生組織、刺胳針期刊、經濟學人雜誌,都相當重視超額死亡的計算和校正,世界衛生組織也曾提醒,各國應努力「減少低報」,以免錯估防疫監測、出入境管制、疫苗分配策略。可惜的是,目前全球資料集中於Detla時期,世衛報告也未包括台灣。陳秀熙團隊決定自行實際估算台灣去年Delta疫情與今年Omicron疫情的超額死亡。結果顯示,2020至2021年「O-E」是負941人,代表Alpha及Delta疫情未造成超額死亡。但2022年1至5月年「O-E」是3187人,分屬1至3月405人、4月16人、5月2765人。陳秀熙強調,Omicron疫情下幾乎沒有國家還能達到負超額,幾乎都是正數。與鄰近國家相比,台灣超額比率只有大約4%,低於日本5%、紐西蘭9%、新加坡15%、澳洲20%、南韓25%、香港38%。陳秀熙說,台灣1946至1954年出生的戰後嬰兒潮人口,在2015年後急速進入新冠重症高危險的高齡層,2020年達到545.4萬人。這些人是否受到妥善照顧,對於新冠死亡率有重大影響,因此建議跨國比較時,應著重與同受戰後嬰兒潮影響的日、韓、星比較。若進一步分類死因,5月死亡的2846名確診者當中,有1438人是感染Omicron直接死亡(占51%),1408人是感染Omicron背景死亡(占49%)。陳秀熙表示,期望可藉由抗病毒藥物介入及醫療量能調整,減少感染Omicron的直接死亡。上述死亡數值分析要正確,前提是死亡通報要正確。台灣死亡通報正確率高嗎?陳秀熙分析後認為,答案是肯定的。陳秀熙指出,今年1到5月超額死亡3187例,扣掉2208例有公布的,再扣掉經死因審查去掉而沒公布的603例,可得到約有376人可能確診死亡而未通報的,未通報比為12%。換句話說,死亡通報正確率高達88%,陳秀熙表示,在感染率高、住院數量大的情況下,這仍屬高規格。陳秀熙表示,目前死亡到通報大約有6天間隔,根據模式推估,預計6月底單日重症死亡人數就會降低的50人以下,恢復背景死亡值的範圍。台灣整體染疫率已達到11.5%,北北基桃、新竹縣/市、苗栗、花蓮、宜蘭疫情趨勢都在下降,台南、高雄、台中、台東全年齡感染率也趨於平緩。陳秀熙強調,在抗病毒藥物介入和醫療量能調整後,重症死亡的下降是「指日可待」。
-
2022-06-1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BA.4、BA.5將侵台 醫揭3件應知事情:早確診早治療
Omicron亞型變異株BA.4與BA.5今年4月首部於南非被發現,尤其BA.5被預測將成為全球主流株。針對新變種病毒,北市萬芳醫院精神科醫師潘建志除了分享3點應知道的事情,也表示台灣境管可適度放鬆,但仍須加強變種病毒基因定序的監測,「早篩早確診早治療,降低住院及死亡率」。潘建志在臉書發文表示,針對新變種病毒應知道的3件事,第一,全球疫情平緩,位於波谷,南非第5波未爆發,英國、美國僅小幅波動,可以先鬆一口氣。第二,Omicron變異株BA.1和BA.1.1已消失,目前全球感染比率最高的是BA.2,達33%;第三,強勢崛起的新病毒株BA.2.12.1,在過去45天內感染人口增加2倍,占17%、BA.4增加4倍,占8%、BA.5則增加4.3倍,占13%,需保持關注。潘說,由於全球才經歷過Omicron變異株BA.2大流行,群體平均中和抗體較高,因此新病毒株尚未有指數型成長,也未見到住院及死亡人數大量增加。潘建志總結,全球疫情趨緩,島內病毒比島外多,境管可適度放鬆,增加防疫韌性,但台灣仍須加強對境外、境內變種病毒基因定序的密切監測,提高疫苗及抗病毒口服藥物覆蓋率、建立高風險病患及幼兒系統係造冊、進行追蹤和衛教,以及供給可靠的免費快篩試劑,「早篩早確診早治療,降低住院及死亡率」。
-
2022-06-15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憂不良反應「怕死」不打疫苗 專家曝接種死亡真正人數
國內新冠疫情正從高原期慢慢趨緩,可是對於65歲以上民眾威脅仍在,特別是對沒有打疫苗的長者染疫死亡風險更高。國內專家觀察發現,許多不願意接種疫苗長者為擔心疫苗不良反應,「怕死」而不敢打疫苗,但依最新統計發現,從去年開打疫苗至今年5月底,真正因疫苗接種致死案件,應僅有數十例,因此仍建議65歲以上民眾基於公民責任仍要盡速接種疫苗,做好防護避免感染。前疾管局副局長施文儀說,以台灣近幾年無疫情,也未打疫苗的背景分析,每天死亡人數平均約500人,若打疫苗後12天死亡都認為與疫苗不良反應有關,台灣普遍施打疫苗時,12天至少接種150萬人,這150萬人就算不打疫苗,平均每天也有30多人往生,12天下來少說也有300多人因病或自然死亡,其中不乏死者家屬懷疑為疫苗致死而通報。施文儀經審閱「台灣疫苗不良事件通報系統」最新報告發現,從去年開打疫苗至今年5月底,國內民眾已接種5500萬劑疫苗,共接獲1.9萬多件通報不良事件,其中死亡通報共1497案,死亡通報率最高年齡群是65歲以上長者,平均為每10萬劑有10.9件,死亡年齡中位數72歲,接種後天數死亡中位數12天。施文儀指出,結果顯示,不分疫苗廠牌的各年齡層性別通報死亡事件數,皆未高於預期死亡事件數。換句話說,這一年來國內65歲以上長者約近400萬人接種疫苗,共打916萬劑,以施打後12天内死亡觀察,其中自然病死估計約在1200至1400人,通報1497案中,1240個案有慢性病或重大傷病史。因此,通報疫苗接種死亡事件,若扣除符合時序性因果關係死亡數,真正因疫苗接種致死案件應有數十例,但其中多因基礎病未獲控制,而倉促接種疫苗或急性過敏所致。建議65歲以上民眾基於公民責任仍應接種疫苗,做好防護避免感染。●致全國僧伽勸種疫苗書(二)各位尊敬的法師:阿彌陀佛末學日前發出「致全國僧伽勸種疫苗書」之後,幾位菩薩大德慈悲告知末學雖用心良苦,但方向可能錯了。他們告知末學,法師們不願意接種疫苗並非源於疫苗無效,而是「怕死」,而「怕死」並非害怕染疫而往生,而是疫苗的不良反應,因媒體也報導多起因接種疫苗而往生的事件,因此大家心生恐懼,加上有人見縫插針,詆毀疫苗是「毒針」,才導致全台寺廟道場有「拒打疫苗」的流行主張。末學很感激菩薩大德的提點,畢竟教內少有人敢直言「怕死」不諱。感動之餘,今再發第二封公開信說明,除盼稍解僧伽疑慮外,對勇於直言之菩薩大德給予功德回應。經由資料統計來看,末學分析結論,通報疫苗接種死亡事件,若扣除巧合符合時序性因果關係死亡數,真正因疫苗接種致死案件,應在數10例之譜,其中多因基礎病未獲控制而倉促接種疫苗或急性過敏所致。末學以為,見性行者自不怕死,而怕死者自未見性。見性與否,皆無礙於打疫苗、做好防護避免感染之措施,不是怕死,而是基於公民責任及随緣度眾之所當為;行者於世間,自當依世間法中正規醫學及流行病學之研究分析,了解科學上對疫苗致死風險評估,決定自己是否打疫苗?何時打疫苗?打何種疫苗?即已決定,就如永嘉大師證道歌中所言,縱然面對鋒刀毒藥,心也是坦坦閒閒,不生煩惱。更何況真正疫苗致死案例容有也稀,亦可以個人定業或别業觀之,將更入宗入理。試觀,摩托車車禍往生者是打疫苗後往生之數倍,但只聞教內有「毒針」之說,卻未聞有「毒車」之評,豈不怪哉。末學學法未精,法理未通,幸從事公共衛生工作及僧伽醫護數10年,公評此事自有幾分把握,以為吾輩學佛之人非為「怕死」而打疫苗,亦非「怕死」而不敢打疫苗,事前客觀分析,随緣受諸受,要打就打以平等心,不打就不要打以平常心,沒煩惱,縱使聽得末學分析有理,仍不想打也是正常,但若有怕,有嗔之受想行,即落邪見,更以道聽旁門歪理詆毀疫苗,宣傳或叫人不要打,則恐有妄語之嫌,不可不慎。未來半年台灣可能面臨新型亞變種BA.4或BA.5的流行,此時打疫苗,保護力最好,正是時候。僅此以疫苗不良事件分析稍解眾疑,期盼譇山長老和尚法師大德等明察並廣宣之,以護我僧寶健康。祝大家心平行直財團法人佛教僧伽醫護基金會常務董事(前疾管局副局長)施文儀恭敬合十
-
2022-06-15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已逾3萬住民染疫 機構染疫致死率2%為一般人13倍
指揮中心昨首度公布住宿式機構住民染疫死亡通報狀況,共三萬四二○名住民染疫,造成六一六人死亡,機構住民染疫致死率約百分之二,遠高於整體致死率百分之○點一五;專家提醒,長照機構染疫可能不止一波,政府應重視機構防疫,加速確診、加速給藥,避免死亡數再增。截至今年六月十二日為止,包含長照、護理之家、精神照護、社福、兒少身障老人住宿機構等確診工作人員為七九七二人,確診住民三萬四二○人。衛福部社家署署長簡慧娟表示,從四月起,機構中重症送醫人數為二六六五人,確診個案送醫後死亡人數,自四月一日至六月十二日共六一六人,其中六月一日至昨就新增二六四人死亡。台灣長期照顧發展協會秘書長余志松解析數據,若自疫情以來,全台逾二九八萬例本土個案,其中四三八八例死亡,染疫死亡率為百分之○點一五;住宿機構住民三萬四二○人確診,死亡六一六人,染疫死亡率為百分之二,約為一般民眾的十三倍。相較韓國機構住民死亡數占總體染疫死亡數三成五,台灣總死亡四三八八例,機構住民死亡六一六人,機構住民死亡占比為一成四。余志松表示,比起韓國,我國長照機構守得不錯,但仍有檢討空間。台大醫院急診部臨床教授李建璋指出,長照機構等住民多患有中風等慢性病,言語表達有困難,現在問題已不是給藥延遲而是診斷延遲。為避免長照機構等住民染疫,最好是每隔二至三天就進行全體PCR採檢,找出無症狀確診者立即投藥,降低長照機構住民的死亡率。余志松直言,四月底到五月中,全台機構處於「混亂期」,嚴重缺乏快篩、N95口罩、防護衣,一爆發感染,無法快速篩檢、分艙分流,也影響到抗病毒藥物的用藥時間點。簡慧娟指出,住宿長照機構、一般護理及老人福利機構住民年紀偏長,六月六日至十二日確診住民在機構安置人數為五三六四人,其中開立抗病毒藥物有四六二九人,占所有確診百分之八十六,比起四月十四日機構住民投藥率為百分之五十六,明顯提高許多。台灣護理之家協會理事長周矢綾表示,機構長輩有慢性病或插鼻胃管,大多無法使用倍拉維(Paxlovid),只能用莫納皮拉韋(Molnupiravir),希望指揮中心能穩定供藥,降低染疫長輩重症的機率。
-
2022-06-14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指揮中心首公布長照染疫狀況 4月以來累積616死
指揮中心今首度公布住宿式服務機構通報狀況,今年截至今年6月12日為止,包含長照、護理之家、精神照護、社福、兒少身障老人住宿機構等確診工作人員為7972人,其中確診住民共有3萬420人,而從4月開始中重症送醫人數為2665人,確診個案送醫後死亡人數,從4月1日至6月12日累計616人,6月1日至6月12日新增死亡人數為264人。另外,在投藥情形部分,衛福部社會及家庭署署長簡慧娟說,由於住宿長照機構、一般護理及老人福利機構,都屬年齡較大長輩,投藥情形在6月6日至6月12日,確診住民在機構安置人數為5364人,其中開立抗病毒藥物為4629人,占所有確診86%。簡慧娟表示,4月14日開始投藥率從56%,到6月12日已經達到86%,代表目前醫師開藥部分已經很及時且及早投藥,讓住民能即時恢復健康,較不會轉成中重症。
-
2022-06-14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Omicron變種株侵台攔截5例 年底疫情恐再起
歐美受Omicron變異株的新亞型BA.4及BA.5影響,疫情再起,國外專家預測BA.5將成為全球新冠主流病毒株。國內昨天首度驗出BA.4及BA.5,共有五例,皆為機場入境攔截個案,指揮中心安排相關接觸者採檢,尚無擴散情形。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相較於BA.1、BA.2,新亞型BA.4、BA.5的傳播力約增加二成至三成,且具有很強的傳染力跟免疫逃脫,一旦進入社區傳播開來就會造成社區流行,可能提高民眾二次感染風險。毒性未較高 專家籲別恐慌長庚大學新興病毒研究中心主任施信如說,「台灣檢測到BA.4和BA.5一點都不意外」,這仍屬於Omicron變異株,預期台灣年底疫情可能會再起,但規模不會像現在這麼大,無須過於擔心。中國附醫副院長黃高彬表示,之前我國嚴守邊境,BA.1和BA.2依舊在國內造成大流行,而BA.4和BA.5的毒性並未較高,只要監控重症和死亡的人數,不須過於恐慌,應學習「和病毒共存」。全台確診人數 占人口12%昨天本土個案新增四萬五○八一例,一○九例死亡、中重症三七八例,新增個案為一個多月來新低。指揮中心疫情監測組組長周志浩表示,恐因前一天為周日關係,確診、死亡人數都較少,但疫情仍呈現北部降溫、中南部高原期的趨勢。各縣市新增病例皆未破萬,前六名為高雄市七一八四例、台中市六六九四例、新北市五四七○例、桃園市三九七一例、台南市三九六九例、彰化縣三五四五例。目前確診人數占人口比率百分之十二點四四,六都感染率以新北最高,超過一成八,其次為桃園市近一成六。新亞型變種 40多國檢出機場攔截五例BA.4、BA.5變異株為四男一女,年齡分布為三十至六十多歲,BA.4為智利入境的女性,BA.5二例來自美國、一例來自土耳其、一例來自波蘭,均為男性。Omicron新亞型變異株BA.4及BA.5分別於今年一月及二月於南非被發現,社區傳播能力超強,以致四至五月南非又掀起第五波疫情。WHO六月八日資料指出,已有四十多個國家檢出BA.4及BA.5,且全球發現該二株變異株感染國家及病例數均持續增加,包括葡萄牙、英國、紐西蘭、新加坡、韓國、日本、香港都有出現案例。研究顯示,BA.4及BA.5傳染力雖高,但致重症機率無明顯較高。
-
2022-06-14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確診者經驗/像普通感冒?一咳嗽肺部劇痛、清冠一號無處拿…「與病毒共存」是騙局?
【前言】新冠肺炎疫情襲捲兩年來,台灣從「防疫模範生」排名迅速下墜,只因政府說「我們要與病毒共存」,五月廿七日這天確診數達頂峰有九萬四千多人,既然確診幾不可避免,聯合報工會出版的《聯工月刊》邀請會員以「過來人」身分談談,他們是怎麼從疫病中活過來的……。在與「病毒共存」的大旗下,新冠肺炎被政府形容成「就像感冒一樣」,民眾只要做好自我防護,就可以過正常的生活。但真實染疫後才知道,感染新冠病毒症狀,和普通感冒絕不一樣,眼見政策朝令夕改、行政效率低落有多可怕!宅在家也確診原以為,我居家上班,平時又很少趴趴走,應該不容易染疫。沒想到,5月底和老婆兩個人出去吃頓飯,隔天晚上就開始鼻塞。做了快篩,T線就好像鉛筆寫字用橡皮擦擦掉後一樣,痕跡非常的淡,一度懷疑這真的是陽性嗎?但我還是預約了PCR,隔天到汐止區公所前的PCR站檢驗。篩檢站沒有太多人潮,花500元簡單看診、拿三天份的藥,一個半小時左右順利解決。生病前兩天,症狀的確很像感冒,發燒、頭痛、鼻塞、輕微咳嗽,吃了藥症狀稍微緩解,所以就撐著繼續居家上班。到了第三天,有點不太對勁了:首先,感覺喘不過氣來,講話上氣不接下氣;其次,一咳嗽肺部就好像被人狠狠揪住一樣劇烈疼痛;此外,血氧僅96,數值偏低。同一天,我老婆也出現症狀,一篩就是深深的兩條線。守法的人像笨蛋由於老婆屬於密切接觸者,正在居家隔離,但已經兩天了還沒收到居隔單,如何診斷確診成為一大問題。她先打電話問1922,對方表示,可以去現場做PCR、也可以視訊看診,但去現場做PCR要叫防疫計程車,還要請新北市衛生局解除電子圍籬,所以建議視訊看診。於是,老婆就預約附近的診所視訊看診,還找好外送員幫忙付錢、拿藥。沒想到,我和老婆看完診後,醫師說一定要有居隔單才能開確診證明,但她一上午打了好幾通電話,卻沒有任何人跟我們說一定要有居隔單才可以通報確診,到頭來都白忙一場。她只能趕緊預約防疫計程車,隔天一早去做PCR。確診晚一天,隔離多一天,所有的工作行程都大亂。由於政府政策模糊不清,很多狀況很難從網路資訊中判斷,一定要打電話問人才清楚。但是,指揮中心的1922專線只是個「轉接中心」,不但提供模糊的資訊,很多問題也答不上來,不然就是「我們也不清楚,要等中央指示」,要不就叫我們去問地方衛生局;去電地方衛生局,不是打不通,打通了也不見得能解決問題。染疫原本就身體不適、心情緊張,再碰到中央、地方互踢皮球,更讓人一肚子火。確診第5天症狀加遽病情走到第五天,我的狀態依然不是很好,咳嗽、胸悶、胸痛還很嚴重,老婆的第三天,症狀也開始加劇,朋友建議我們,應該要找「清冠一號」來吃。但由於「清冠一號」缺貨,不是每家診所都有,從北到南找了好幾家,才問到能開公費藥的診所,當天晚上預約,要到隔天下午才能看診。看診當天,老婆大人已出現昏睡、呼吸急促等症狀,所幸醫師即時問診給藥,據稱藥效「非常好」,服藥兩、三個小時後,就覺得有力氣了許多,之後的恢復狀況也很好。而我當時確診已經超過五天,醫師根據規定,已無法開清冠一號,另外也考量體質問題,最後只能拿到調養身體的科學中藥,但用藥幾天後,病情造成的疲累、胸悶、咳嗽等後遺症仍困擾著我。這讓人不禁思考,如果在確診的當下,就能夠拿到抗病毒藥物的話,是否在生病的過程中可省去許多的痛苦呢?Omicron死亡數從來不低現在台灣每天七、八萬人確診,一百多人死亡。如果重回兩個月前,知道代價如此高昂,民眾還會願意「與病毒共存」嗎?至今政府還在告訴我們,Omicron致死率低、有機會達到群體免疫,但美國的情況則是,Omicron的死亡人數已經超越Delta,而且染疫後仍有機會二度染疫,沒有所謂「群體免疫」。所以染疫不是拿到「無敵星星」,「與病毒共存」也不輕鬆愉快,戴口罩的日子將持續很久,政府並不可靠,只有人民做好自主防疫、互相幫助,才可能撐過漫長的疫情。(本文轉載自聯合報《聯工月刊》378期,未經同意請勿自行轉載。)
-
2022-06-13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新變異株BA.5再起恐影響國門開放步調 一表看症狀、傳染力 曾染疫還會感染嗎?
六月十五日零時起,我國入境檢疫改為「三加四」,適用所有旅客,但歐美近期BA.4及BA.5變異株疫情再起,恐將影響國門開放步調;專家表示,歐美地區BA.4、BA.5疫情雖緩慢上升,但之前一波BA.1、BA.2變異株的疫情對其有交叉保護力,威脅應該不大,但建議新制上路後應觀察至少一個月,再決定是否逐步鬆綁至「○加七」。至於外界質疑入境檢疫,將改為「三加四」是為衛福部長陳時中參選解套。行政院長蘇貞昌昨天表示,國外已與病毒共存,國內疫情正走向將回復正常生活的關鍵時刻,「我們不是為選舉考慮,是用疫情為同胞做事」。Omicron的亞種BA.4、BA.5亞型再起,是否因入境鬆綁而影響國內疫情。新光醫院副院長洪子仁表示,BA.4和BA.5出現已超過兩個月以上,但並未席捲世界,且南非的BA.4、BA.5疫情已經結束,年初世界流行的BA.1和現在台灣流行的BA.2仍是最需要擔心的亞種變異株。洪子仁說,目前國內疫情高於世界,國門開放應不會造太大衝擊;檢疫措施從原本「七加七」改為「三加四」,而非直接跳到「○加七」,就是謹慎作法。林口長庚副院長邱政洵表示,雖然認為BA.4、BA.5的傳播力高於BA.1和BA.2,但歐美疫情上升速度緩慢,研判感染BA.1、BA.2之後,對BA.4和BA.5應具有交叉保護作用;另實驗室的血清數據也看到類似結果,朝邊境逐步開放的方向應沒有問題。邱政洵建議,「三加四」措施實施後觀察一個月以上是必要的,藉此觀察變異株在其他國家後續發展情形。再者,也應考量國內醫療量能,並調降新冠肺炎為第四類傳染病。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表示,國門開放,勢在必行,否則經濟難以負荷。但應在重症、死亡人數確實下降且藥物及醫療量能充足,才有本錢將國門再往下開放。
-
2022-06-12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本土死亡破3000例 四成一確診三日內亡
本土死亡案例昨累計突破三千人。發病到死亡天數,背後代表確診、給藥及醫療照顧速度等,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昨公布最新確診三日內死亡人數占比,六月十日為四成一,與六月九日的四成六相比已降低。指揮中心分析死亡中位天數已延長,但專家認為,數據還是沒揭露發病到給藥天數,仍舊沒辦法找出改善問題的關鍵。指揮中心從今年初統計至六月十日,累計有二九四四例本土死亡案例,確診三天內死亡,占總體四成一,確診四到七天死亡占二成六,確診超過七天死亡占三成三。發病到死亡中位數為六天,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與先前三至四天相比,死亡中位數天數已有延長趨勢。哈佛大學流行病學博士、台大醫院急診部臨床教授李建璋表示,確診三日內死亡數據一天少五%,屬於變動範圍,可再觀察,不過下降是好的趨勢,代表病程變長,只是指揮中心數據仍未揭露「發病到給藥天數」,該數據才是死亡天數是否延長最直接證據。專家相繼呼籲指揮中心應公開染疫死亡者「發病到給藥天數」、「符合條件用藥比例」、「疫苗施打組合」等三數據,指揮官陳時中表示,公布疫苗組合意義不大,確診到領藥時間不好統計,而我國給藥的總量比國外多,像昨天給藥率就超過一成。李建璋表示,每位發病病例記錄都有記載發病日,中央的系統也都有記載給藥紀錄,他相信指揮中心有能力也能很快統計出來。現行的給藥率是將總確診數當分母,應調整為「符合用藥條件確診者」當做分母。
-
2022-06-1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確診3日亡比例降是好事 專家:發病到用藥天數更關鍵
國內統計新冠病毒確診3日內死亡人數佔比,6月9日佔46%,6月10日減少為41%,一天內降低5%,確診到死亡天數已逐漸延長。專家認為,單日下降5%屬於變動範圍,可以再觀察,不過有下降是好的趨勢,他提醒應揭露「發病到用藥天數」,才是各界能努力改善的明確目標。哈佛大學流行病學博士、台大醫院急診部臨床教授李建璋表示,確診3日內死亡數據下降是好的趨勢,代表病程變得較長,但該數據並未揭露「發病到用藥天數」,患者出現症狀3天內給藥,這是最關鍵「直接證據」,且病例記錄都有記載發病日,指揮中心很快能統計出來。針對抗病毒口服藥給藥率,指揮官陳時中表示給藥率超過一成。李建璋認為,給藥率現在用總確診數當分母計算,但應調整為「符合用藥條件確診數」當做分母,算出有多少比例仍待加強給藥,降低死亡率,此方式合乎學理,雖國際上尚未有這些統計,但台灣應要有進步的想法。李建璋表示,用符合確診條件總數當分母,算出來數據學界才比較有感,才能凝聚大家力量一起進步,否則以現行計算方式,給藥率即使超過10%,但不知進步幅度、該加強給藥目標在哪,透過可控制參數釐清問題,各界一起努力降低死亡率,不會說只有指揮中心的責任。抗病毒口服藥現行規定12項要件才能領用,但臨床上就碰到沒打疫苗的年輕人染疫,卻無法用藥的窘境。一名年約27歲研究生,日前剛接種第一劑疫苗,未有完整保護力前便染疫,因持續3、4天高燒39度,每天睡覺10幾小時未改善,因現行規定下他無法使用藥物。該名研究生一度想方設法取得藥物,像是稱自己有抽菸,但抽菸要件目前未列入使用條件內;甚至想讓超過65歲歲的媽媽假裝「快篩陽」去領藥,但被媽媽拒絕,因確診要關7天很不方便,研究生最後只能喝清冠一號,試著緩解確診症狀的不適。我國訂購100萬份抗病毒口服藥,目前僅用10多萬份。李建璋表示,在美國只要臨床醫師判斷,即可提供確診者抗病毒口服藥,但台灣現行規定下,即便有藥物,只要不符資格,連自費也無法購得,彷彿是懲罰沒有疫苗的人,「這在醫學倫理上是嚴重挑戰」。確診者吃口服藥物是否較好?李建璋表示,輝瑞藥廠最新期中報告分析,相較第一階段以高風險群試驗,第二階段以沒慢性病的一般人試驗,結果顯示,實驗組及對照組降低死亡率數值僅差0.01,但用藥後的症狀天數、病毒量皆改善許多。李建璋表示,上述研究以醫學角度來看,一般人使用抗病毒藥物即有效降低死亡率,但統計上卻被歸類無顯著,這是數學問題。國內疫情可能在一、兩個月走下坡,屆時將過用藥時效性,若及早開放更多人使用口服藥,以部分負擔方式,較有公平性也避免浪費藥物。針對專家呼籲放寬口服藥使用條件,指揮官陳時中今表示,若有特殊案例可提到專家委員會討論,無論是藥廠或世界衛生組織都強調,口服藥無法預防,疫苗才能疫苗,若醫師認為特殊情況且證據力足,用藥不違法,但建議到專家會議,加上相關用藥指引較安全。
-
2022-06-11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陳時中怒批「死亡翻倍說」 專家:指揮中心應公布全死因
國內疫情處於高原期,台大公衛學院教授詹長權引用國際數據,指出台灣染疫死亡數十三天內翻倍,位居全球第二快,籲指揮中心應分析死亡數攀升原因。但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昨罕見動怒,批評死亡翻倍天數應是自己跟自己比,分子亂、分母也亂「根本亂比一通」。對此,詹長權至截稿為止,都未出面對此回應。陳時中昨針對死亡翻倍數僅十三天,台灣位居全球第二快,花費近七分鐘解釋,他指出,稍微有學過算術都了解,過去國內染疫死亡數少,近期死亡數較多,導致死亡翻倍的速度就會快,如果以前死亡數多,後續翻倍的時間就會拉長。數字只能表示現階段台灣疫情比前段時間嚴重,「不是比較各國誰的疫情嚴重,是自己跟自己比。」陳時中表示,若拿先前防疫有成的國家相比,比如紐西蘭、香港。紐西蘭在疫情處於高峰期時,若從四月四日回推翻倍時間為三月廿五日,翻倍天數為十天;香港疫情高峰期則是從三月十四日,若回推是在三月三日,翻倍的天數為十一天,他強調「台灣十三天並沒有比較快」。哈佛大學流行病學博士、台大醫院急診部臨床副教授李建璋說,觀察整體疫情狀況,應以總染疫人數及總死亡人數來看,不太會比較死亡數上升速度,指揮中心應公布全死因,觀察是否有超額死亡,才是疫情控制好壞的關鍵數字。李建璋表示,我國給藥率達到五%,全球排名前位,但國內確診死亡中,有四成六是確診三天內死亡,代表病患確診後期才診斷、給藥,即便給藥率高,但後期給藥效果不佳,我國訂購一百萬份抗病毒口服藥,至今只用十多萬份,尚餘九十萬份未使用,應適度再放寬給藥條件。台大兒童醫院長黃立民說,目前致死率約為萬分之十左右,仍在預期內,無需執著死亡翻倍數,一周後國內死亡人數應會逐步降低,現階段重點觀察是致死率能否維持在萬分之十。再者應分析,發病到死亡在一周內的個案,是否有診斷速度太慢或照顧不佳等問題。據指揮中心統計,目前每百萬死亡人數為一四三人,中研院生醫所兼任研究員何美鄉表示,疫情延燒至南部,整體疫情又處高原期,相信疫情時間會拉長,預估每百萬人死亡可能會增至四五○人,若每百萬人死亡人數超過四五○人,就是不滿意的數字,除長者外,也應關心青少年及兒童染疫情形。
-
2022-06-11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指揮中心公布新數據 90歲以上致死率達5.31%、每19人就有1人染疫亡
指揮中心今公布新冠肺炎中重症及死亡比率,目前中重症個案累計9192名,其中2944名死亡。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指出,目前全年齡層致死率為0.11%,但90歲年齡層致死率高達5.31%,相當於每19人染疫就會有1名死亡。羅一鈞說,今年1月至6月9日,共累積266萬5809例,中重症9192人,佔0.34%,死亡人數2944,無症狀及輕症比例為99.66%。全年齡層致死率達千分之1.1,70歲以上長者,無論是中重症比例或致死率,皆高於其他年齡層,特別是90多歲年齡層,致死率可達5.31%。羅一鈞說明,許多確診死亡個案接種疫苗皆未滿3劑、或未接種疫苗,指揮中心持續呼籲盡速施打疫苗。至於0至9歲兒童累計15例染疫後死亡個案,此年齡層致死率為0.005%。
-
2022-06-10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國內染疫死亡翻倍為全球第二快? 陳時中:黑數亂比一通
國內新冠疫情處在高原期,今年5月染疫死亡人數1.7萬人,對比去年同期暴增許多,同時染疫死亡翻倍速度快,為全球排名第二致死率高。台大兒童醫院長黃立民指出,新冠疫情死亡率中當作分母的確認人數有黑數,死亡人數的分子也有黑數,應從加護病房照護品質、醫護比、給藥速度等方面改善。指揮官陳時中說,國內醫療品質一直是國人驕傲的一環,也獲得世界認證,賴以全體醫護人員維持,這是無庸置疑。陳時中說,黑數、黑數,大家講黑數滿天飛,包括分母、分子都是黑數,其實各國都一樣,大家都會評量這裡面,沒有被評量出來的趨勢比例,相關統計專家都會考慮進去,至於數字不清楚,可能是檢測量能或通報量能及規定等,都可能會出現黑數,但這應是為統計值的誤差。陳時中說,對於染疫死亡翻倍速度為世界第二快,這是有代表性的統計解釋,第一個時間點是用6月8日,死亡數於13天翻倍,學過算數都了解,這是因為台灣染疫成長最高,以前數目小,要乘以二,速度就是快,若以前案例多,翻倍時間就長,用一個時間點回推一半,比較誰快誰慢,只是表示現在這段時間,比過去時間快,不是跟全球比,是自己跟自己比,台灣疫情現在相對是高峰與以前沒辦法相比。陳時中說,整體上升速度須觀察,高峰往下降至一半要多久時間,這就有相對基礎,這段時間從5月26日至6月8日是13天,死亡數依紐西蘭統計,3月25日至4月4日剛好高峰下降至減半為10天,台灣沒有快很多,曲線差不多,香港3月3日至14日也是差一倍,這也是差不多的,這都是前一段時間防疫相對好,若防疫不好,時間就會拉長。陳時中說,台灣以前每百萬死亡為35到36人,現在是143人,紐西蘭3月25日前,每百萬人死亡人數約10至11人,因母數很小,翻倍很快,香港也是每百萬死亡人數28人,現在翻倍也快,三個國家來講,台灣13天、紐西蘭10天、香港11天翻倍,因母數小相對就是快。陳時中說,現在哪些國家染疫死亡人數翻倍慢,如歐美國家都會慢,因去年、前年累積一定的死亡人數,如果要更了解,去年應不列入計算,前段時間確診率等也都是兩回事,把兩個變異株一起統計就會失真,要從今年1月開始,從Omicron疫情來看更清楚一點。陳時中說,現在再講13天死亡人數翻倍,下標為死亡率上升最快,全球第二名,這說明統計上需要檢討,如果把分母、分子黑數亂比一通,得到一個奇奇怪怪的結論,影響民心、影響判斷,也不是好事情。
-
2022-06-10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603例不計新冠死亡 醫:判定武斷
Omicron疫情來得又快又急,染疫人數已逼近二六○萬人。去年新冠肺炎死亡數將「全死因」納入統計,但今年卻增加六大排除原則。截至六月七日為止,國內共有三一二三例新冠肺炎死亡通報,因六大排除原則,將其中六○三例排除,其中「死亡診斷書未列新冠」或「新冠列於其他死因」就占四九八例,遭專家質疑判定過於太武斷。六○三例未列入之案例包括,死亡診斷書之死因未列新冠肺炎二二七例、新冠列於其他死因二七一例、資料不全五十例、意外或自殺卅九例、經判定死因與新冠不屬同一病程十六例。指揮中心疫情監測組組長周志浩說明,死亡診斷書上有「甲、乙、丙、丁」四個欄位還有一個「其他」欄位,只要列於「甲、乙」且不是到院前死亡或到急診很快就死亡,都會列入統計。若寫在「其他」欄,經防疫醫師初審或專家複審,確信無關,則會排除。其餘排除原因則是,解隔後一段時間才死亡,審查確信非同一病程,以及自殺或意外、死亡診斷書沒寫到新冠、資料不全,統統都會排除。台大醫院急診部臨床教授李建璋表示,中央衛生機關過去曾發文提醒醫師盡量以「慢性死因」為主要死因,可能許多醫師都習慣把癌症寫在主要死因,把新冠肺炎寫在間接死因,若指揮中心因此將其排除新冠死亡人數,最後呈現的統計數字有點可議,且未寫到新冠肺炎可能是遺漏。他認為,當代醫學是「條件式的判斷」不能自由心證,應把排除新冠死因的標準公布,既嚴謹也能接受外界檢驗。
-
2022-06-10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死亡數13天翻倍 詹長權:是警訊
國內死亡人數不斷攀升,而台大公衛學院教授詹長權指出,台灣死亡數在十三天內翻倍,且現在位居全球第二快,在這一場死神及病毒之間的競速賽中,詹長權表示,翻倍數是個警訊,若不找出根本問題,死亡數會繼續翻倍,籲政府應公開重症及死亡個案資料,近一步分析才有辦法找到阻止死亡數攀升方式,不該再「天天報數」而不做研究。根據「Our World In Data」網站公開資料,台灣五月廿六日累計一六五八例死亡,六月八日累計三三七三例死亡,十三天內死亡數翻倍,名列全球第二。南韓八十二天翻倍名列全球第八,累計二萬四千多人死亡、香港八十五天內翻倍位居第九,累計九千三百多人死亡、新加坡一九三天名列第廿七,累計一千三百多人死亡。詹長權表示,當全球開始採取「快篩陽即確診」,都會陸續出現難以用確診數分析疫情走向的問題,因快篩陽者不一定誠實通報,或有偽陰性確診者,因此死亡率可以補充難以單一用確診率判斷防疫走向的指標之一。只是指揮中心每天用幾張表格來呈現重症及死亡數,資訊有限,先進國家都是將完整資訊透明公開,攜手學界尋找解方。如今天天報新增案例,指揮中心也未深入分析資料,難以探究近期國內死亡數不斷攀升的原因。詹長權表示,從死亡數翻倍來看,台灣的疫情流行期來得晚,且還在持續流行中,死亡人數上升及高峰值類似南韓。現階段應要找尋各種有效的防疫方式,降低死亡率的發生。北醫附醫胸腔內科主任周百謙表示,死亡數快速成長原因多,確診到死亡若在三天內,可能是醫療資源不到位,或是給藥速度慢,又或是確診者共病多。指揮中心應提出相關的統計數據分析,才有辦法釐清,並解決問題。他也批評,「每天只公布數字卻不看原因,是沒辦法改變節節攀升的死亡數。」台大公衛學者陳秀熙不贊同以死亡數翻倍討論疫情,此舉不但無法釐清疫情中直接死亡和間接死亡的原因,也會導致民眾恐慌,影響邊境解封。他建議,應以死亡率控制在十萬分之廿以下為監督目標,另應改列第四類法定傳染病。若不快調整,醫療量能吃緊,恐怕增加間接死亡的案例。
-
2022-06-0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台灣染疫死亡速度全球第2快 專家點出防疫關鍵
COVID-19疫情走向引發關注,台大公衛教授詹長權分析數據發現,國內染疫死亡數平均13天就翻倍,高居全球第2快,呼籲政府加強分析本土數據找原因,降低死亡數是現階段防疫關鍵。國內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進入高原期,每天的確診人數大多落在7萬例上下,疫情何時將轉折往下,備受矚目。台大公衛學院教授詹長權今天在臉書發文表示,世界各國採用快篩陽性視同確診的政策後,由於快篩陽性者不一定誠實通報,有些人即便快篩陰性仍可能是確診者,每日確診數已無法完全預測疫情走向,必須加入染疫死亡率作為防疫指標參考,也更能看出疫苗、藥物等措施帶來的防疫成效。詹長權統整去年5月中到今年6月7日,台灣、韓國、日本、新加坡等4國的每週和每2週COVID-19死亡人數,藉此觀察各國疫情加速或放緩的情形,發現沒有任何國家的趨勢曲線和另一個國家完全相同。詹長權接受中央社記者訪問時說,台灣的流行期來得最晚且還在進行當中,但死亡人數的上升趨勢和韓國類似,死亡率的高峰也逼近韓國,上升速度相當快。他表示,進一步比較世界各國的死亡數倍增速度,台灣位居第2名,以目前速度來看,染疫死亡數平均13天就會翻倍,遠比韓國81天、新加坡約192天、日本約298天高出許多;以現在的死亡速度來看,如果沒有更強的防疫作為,台灣的染疫死亡數平均每2週就會翻一倍。詹長權認為,最近許多人常常單憑單日的確診數,就推測疫情何時會翻轉,這樣的做法會誤導民眾,尤其未來若要與病毒共存,染疫死亡速度、死亡數將成最主要應該關注的指標,尤其不該拿國外經驗完全套用到台灣身上,台灣應分析本土的疫情數據,找出根本原因來減緩死亡速度。詹長權說,在疫情本土流行期間,指揮中心應擺脫過去清零的思維,記者會不應只報病例數、重症數,而是要分析更多數據,抽絲剝繭找出防疫不足的地方,發現問題所在,也應釋出數據讓學研界共同幫忙分析。他舉例,若要看疫苗保護力,應分析各年齡層死亡個案接種疫苗情形、死者接種的疫苗分布、接種時間與間隔是否過久導致保護力不足;口服藥方面也能分析死亡個案是否服用口服藥、第幾天用藥等數據來了解口服藥效果;居家照護的部分也應分析傳播途徑,瞭解家庭群聚是否大多由家人傳染給小孩,小孩再傳染給年長者增加死亡風險,如果都沒有,未來推行0+7措施也會更有把握。有關最近爭議不斷的火化、無法見最後一面等議題,詹長權也認為,這都是清零時期的思維,應當有所轉變,目前越來越多科學證據證明,只要接觸者有做好適當保護,即便接觸到染疫死亡個案屍體,染疫風險也非常低,防疫思維應轉變並兼顧人權。
-
2022-06-09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獨/603例新冠死亡排除不計 周志浩說明6大審查原則
去年新冠肺炎死亡採「全死因統計」,即不論死亡診斷書的死因怎麼寫,只要有確診就會算進去,今年則會僅計算經審查認定死因與新冠有關的人數。面對外界頻頻質疑公布死亡數,昨晚間疾管署署長、指揮中心疫情監測組組長周志浩親自說明六大審查原則,並首度公布今年新冠死亡通報總數是3123例,其中2520例有列入公告,603例排除。這603例包括「死亡診斷書將新冠列為其他死因且確信無關」271例、「有死亡通報但死亡診斷書沒寫到新冠肺炎」227例、資料不完整50例、意外或自殺39例、「死亡時間與新冠病程間隔已久且不屬同一病程」16例。周志浩表示,審查過程包括防疫醫師的初審、專家複審,為了減少初審和複審的負擔,防疫醫師和專家有討論確立幾個基本原則,審查原則可歸納為六種情況。只要死亡診斷書在死因的甲或乙欄有新冠肺炎,而且不是到院前死亡或到急診很快就死亡的,統統都會列入,沒有時間逐案「雕花」。第一種情況是意外、自殺或他殺,這些很清楚,原則上先排除,目前排除39例。第二種情況是根據死亡診斷書上「甲、乙、丙、丁」四個欄位還有一個「其他」欄位,只要列於「甲、乙」,而且不是到院前死亡或到一到急診很快就走了,原則上就會統統列進來。這是因為到院前死亡或一到急診很快就死亡,有很多可能的原因,有點難說,這部分會有疑慮。第三種情況是,如果死亡診斷書把新冠肺炎寫在「其他」,可能也需要審查。專家都同意,一般來說如果被醫師寫在這邊,代表並不認為是死因,只是附帶補充說明。這種也是一樣,如果有相當確信就可以排除,如果沒有,還是提到專家審查。防疫醫師和專家會一起討論,確認大家所持的立場都沒有差太遠,這部分目前排除271例。第四種情況是個案確診、解隔離後過了一段時間才死亡的,這就要看病程是否有相關。如果初審有相當的確信病程與死亡有相當的間隔,可以考慮排除,只要沒辦法確信無關,原則上還是要提到專家會議去複審。複審時防疫醫師也會一起,原則上還是尊重專家意見,這部分目前排除16例。第五種情況,是雖然該確診個案被通報死亡,但經過身份比對、調出死亡診斷書之後,卻發現死亡診斷書完全沒有寫到新冠肺炎,這種也會排除,這部分目前排除227例。最後第六種情況是資料可疑、不完整,甚至還需要搜集資料的,這部分目前也還未列入統計,有50例。今年累計251萬2968名確診案例,3123死亡通報,全死因致死率為千分之1.2。哈佛大學流行病學博士、台大醫院急診部臨床副教授李建璋表示,指揮中心應可自信公布全死因死亡數,因為千分之1.2的致死率並未偏離周邊國家太遠,算是一個平均值,加上目前台灣超額死亡還是負數,所以這份數據也可以支持新冠死亡並沒有很多黑數。再者是病程很遠「確信」無關、列於其他死因所以「確信」無關,這並非科學用語,比較像自由心證。李建璋提醒,當代醫學是「條件式的判斷」,建議把「可排除新冠不是主要死因」的標準,清楚列出來,這樣就更加嚴謹,而且可以接受檢驗。例如與創傷、中毒、呼吸系統以外的器官衰竭、與感染症無關之心血管疾病等。此外,一定有很多人的主要死因是寫「癌症」。李建璋說,因為過去在寫死亡診斷書的時候,曾經收到中央衛生機關的公文,提醒要盡量以「慢性死因」為主要死因,所以很多醫師可能會習慣癌症寫在主要死因,把新冠肺炎寫在間接死因,如果光看這樣就排除,也會有點可議,因為有可能是新冠確診間接導致病情惡化。李建璋建議可以把這些排除死亡個案的數字,加上時間軸的資訊,每隔一段時間去檢視,會得到更多有意義的資訊。例如當自殺意外的比例愈來愈高,超過了自然發生率或平行死亡趨勢,那就要去思考,可能新冠確診也導致某些意外。比方說,超高齡長者、巴金森、失智或曾經中風的長者,感染新冠病毒可能發生急性腦功能障礙,有譫妄或妄想症狀;孱弱長者因全身性感染而更衰弱、跌倒,衍生外傷性腦出血。李建璋說,許多長者確診會有非典型症狀,統計死亡人數時候把這些因素都考慮進去,持續透過趨勢分析所產生的洞見回頭去精進歸類方式,數據便能更準確地反應出完整的死亡人數。 自殺,不能解決難題;求助,才是最好的路。求救請打1995 ( 要救救我 )
-
2022-06-09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159死再攀新高 死亡高峰下不來
昨天新增八萬○一九五例本土個案、三四四中重症個案,死亡案例新增一五九例,再創新高。在確診人數分布上,台中市一萬一五八七例,首度躍升全國之冠,其次為新北市一萬一四四三例、高雄市一萬一○四八例。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因台中確診率目前不到一成,每天確診個案數應該還會再往上,但整體疫情應該會在下周下降。北部年長族群 感染曲線降台大公衛教授陳秀熙表示,基隆、台北、新北、桃園四縣市年長族群感染曲線已呈現下降趨勢,新竹、苗栗、台中、彰化等十四縣市也即將開始下降,台灣已從高峰期逐漸往下降,估計六月中下旬整體疫情將得到控制,中重症及死亡比率也會明顯下降,當單日確診數降至三萬時,可開始將新冠肺炎轉為流感化監測,並為解封做準備。連日來每天死亡人數都破百,且一再創新高,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研判,死亡人數維持在高峰應會再延續一陣子。台北市長柯文哲昨說,中央公布死亡案例大概有百分之四十七是三天內死亡,與國外文獻發病到死亡十八天不太一樣,可能還需要一段時間觀察,釐清原因。增一四六例重症 包括三童昨新增一五九例死亡,創單日新高,當中最年輕為廿多歲男性,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說,該個案因癌症轉移,住院治療,六月三日PCR採檢為陽性確診,後續出現肺炎、敗血症、呼吸衰竭,不幸於六月五日死亡。昨天中重症通報三四四例,當中一九八例中症、一四六例重症,再增三例兒童重症,分別為四歲女童,以及十歲和十二歲男童,其中十歲男童為國內首例「孩童多系統炎症徵候群」(MIS─C)個案。目前累計四十二例兒童重症個案,其中十七人死亡。開放邊境 觀光局擬定指引交通部長王國材接受網路節目專訪表示,不久之後可望開放國境,觀光局已經擬定出入境旅客指引,例如,出發兩天前要有PCR陰性證明,須打滿三劑,且團進團出,疫後初期可能要求旅客需持觀光簽證入境。對於國門邊境開放,陳時中說,基本上打過疫苗或相關條件下,可不用檢疫,會先從商務開放,投資客可先入境,再考慮其他旅客。至於觀光部分「恐怕還沒成熟」,就是目前還不會有「○加七」檢疫措施,以逐步縮短檢疫天數來說,目前規畫「三加四」可能性最高。在機組人員檢疫部分,打滿三劑疫苗的長程機組人員擬放寬至「○加七」,意即入境篩檢後免隔離,但須七天自主健康管理。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專家會議已經討論並通過,但何時拍板還在簽核中。
-
2022-06-09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致死率達到「萬分之10防線」 專家:預計6月後才會下降
昨死亡個案數一五九,再創新高,粗估國內致死率達萬分之十,已達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所設定的萬分之十防線。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表示,我國新冠疫情致死率應差不多就是萬分之十,不過,死亡人數維持在高峰的時間,應會再延續一陣子。指揮中心疫情監測組組長周志浩表示,最近死亡人數較多,原因在於死亡本來就是落後指標,將持續觀察變化。指揮中心昨也公布,今年二五一萬二九六八名確診病例,共三一二三例通報死亡(全死因);但這三千多例死亡通報卻只有二五二○例被列入公布的死亡數,其中六○三例沒有列入。未被列入的原因,包括死亡診斷書把新冠確診歸類為其他死因的最多,有二七一例;死亡診斷書沒出現新冠肺炎的有二二七例、資料可疑或還需再蒐集有五十例,意外或自殺有卅九例,另外還有確診時間與死亡隔較長時間的十六例。台大公衛教授陳秀熙指出,六月五日以前大部分感染者為青中壯年,年輕族群染疫人數眾多,例如,廿五到廿九歲染疫率達百分之十五,其次為卅到卅四歲、一到四歲、五到九歲,均為百分之十四,至於五十到五十九歲只有百分之八,六十到六十九歲只有百分之七,七十歲以上只有百分之六,明顯偏低。陳秀熙表示,年輕人染疫率較高,成為整個社會的保護傘,也能保護到年長者及小朋友。目前年長者感染率大約是百分之六到七,確診人數可能還會往上,必須審慎觀察致死率的變化,預期要過六月後,中重症和死亡才會下降。黃立民指出,我國確診人數才逐漸往下降,而死亡會比確診延遲一些,因此,死亡人數維持在高峰應會再延續一陣子,估計再持續到下周,但整體致死比率不太會變動,應差不多就是萬分之十,甚至可能低一些。若以高峰後累積死亡率來看,陳秀熙指出,截至六月五日台灣約十萬分之十,低於全球平均十萬分之廿,目前只有紐西蘭、日本、澳洲、新加坡比台灣還低。至於致死率計算模式,陳秀熙強調,流行高峰過後的致死率計算方式常有謬誤,因為作為分母的確診個案通報數可能下降,以致致死率變高,這在英國、加拿大、丹麥等國都看到類似現象,英國今年四月甚至出現千分之十五的高致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