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4-06 養生.生活智慧王
搜尋
樹葬
共找到
23
筆 文章
-
-
2024-04-04 養生.人生智慧
骨灰罈震落,骨灰全混在一起怎麼處理?該先買塔位嗎?納骨塔買賣前先問8件事
今(3日)上午7點58分花蓮大地震,全台有感,也陸續傳出多處災情,其中包括許多地方的納骨塔被震到骨灰罈、骨骸甕掉落破碎,骨灰全撒出混在一起。目前各地傳出災情的納骨塔都陸續通知家屬前往處理。遇強震,骨灰全混在一起怎麼處理?適逢清明掃墓時節,各地納骨塔都在最近舉辦清明法會,納骨塔塔位大多已開放,沒想到今天碰上921以來最大地震,許多骨灰罈遭強震震落,掉落的骨灰全混在一起。更有許多骨灰罈出現移位情形。目前受災的所方皆表示陸續通知家屬前去協助處理,也會請法師安排法事與再進塔事宜。由於這幾天餘震可能持續,管理單位也會清查是否有快掉出來的骨灰罈骨骸甕,有些仍在櫃內的可能也已移位,方位有差,也會通知家屬來調整位置。骨灰罈掉落及移位,可能對於某些人而言是很嚴重的事,彷彿對祖先不敬,移位也可能造成風水的改變。民俗專家林茂賢也曾受訪指出,民間有些骨灰罐移位時要看日子。事實上,一般骨灰(骸)罈罐的置放,管理單位也不能任意遷移、移位,家屬要遷移也需事先申請,才能進行。該先買塔位嗎?買賣前務必詳細了解此外,許多人會在生前就先替自己及家人買好塔位,根據「臺灣殯葬資訊網」資訊指出,墓園/寶塔的買賣猶如不動產交易,買賣前應先詳細了解,以下事項務必注意,以免日後產生糾紛。納骨塔/靈骨塔買賣注意8事項1.注意經營者之產權是否清楚?2.消費者購買的是使用權還是所有權?3.有無產權憑證?是使用權憑證還是所有權憑證?是政府機關、私人單位或個人發給產權憑證?憑證有無明確標示墓基或塔位地點(位置)?所有權或使用權有無時間期限?4.骨灰(骸)遷進或遷出有無限制(很多是有限制的)?骨灰(骸)遷出後是否仍然擁有所有權或使用權(很多是遷出後即喪失使用權)?5.有無做好日常環境清潔?環境景觀的維護管理?6.有無做好日常安全管理,如預防骨灰罈失竊等。7.有無早晚舉行宗教儀式(如誦經、彌撒或禮拜)?定期舉辦大型宗教儀式?8.有無代祭拜服務(如子女在國外)?(資料來源/臺灣殯葬資訊網)清明連假掃墓之際,許多人也在思考自己以後的身後事想要怎麼樣的型式。以前老一輩人的土葬現在幾乎已經很少見,目前最普遍的是火葬。而近年來因環保意識高漲,樹葬、花葬、海葬等方式也已被愈來愈人所接受,因為既環保又省事,也不至於給後代子孫添太多麻煩。還有國外較常見的「閃葬」,是指將親友的骨灰製成鑽石,常伴指尖;也有人製成項鍊。【延伸閱讀】.5種環保自然葬怎麼申請?費用怎麼算?優缺點一次看.身後事怎麼辦?花葬、海葬還不夠省事!網友天馬行空提「這些新奇葬法」【資料來源】.臺灣殯葬資訊網 .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2024-03-06 焦點.生死議題
溫昇豪交代身後事,考慮樹葬、花葬! 「綠色環保葬」夯,提早為身後事做安排
由劉亮佐推動的筋斗云創劇本創投平台,孵化許多戲劇創作作品,日前藝人温昇豪參加第7屆發布會,除了分享近視、老花雷射手術的心得,也透露因擔任劇本評審,看了以喜劇包裝生命議題的劇本後,深深省思「身後事」。温昇豪交代身後事 考慮樹葬或花葬雖然才46歲,温昇豪已經買足保險,對所愛的家人有保障。他已經考慮好樹葬或是花葬,因為不希望過世之後,還讓下一代有負擔,逢年過節都要準備三牲四果祭拜,只要在心中懷有思念就好。綠色環保葬夯 提早為身後事做安排現代人對於死亡的觀念逐漸開放,對於環保葬的接受度逐年上升,台北市殯葬管理處副處長陳智豪說,「綠色環保」風潮漸起,加上名人效應,帶動環保葬議題,不少人早早就為自己的身後事做好安排。台北市自2013年開辦第一次海葬,之後成立樹葬區「詠愛園」以及花葬區「臻善園」,皆已快要額滿,預計再規劃新園區。陳智豪表示,環保葬方興未艾,凸顯民眾的祭祀觀念,不再只是選擇墓地或塔位,而且不婚、不生、少子化效應,環保葬回歸自然將成趨勢。以台北市的環保葬人數資料來看,2013年為1424件、2023年共完成9603件,10年間成長8、9倍之多,而疫情期間,更是大幅成長。陳智豪強調,環保葬不需要墓地、也不造碑,可以讓土地持續循環利用,符合環境永續。目前台北市推動的環保障有樹葬、花葬、海葬,皆免收使用規費,且可以另申請多元環保葬鼓勵金。目前選擇樹葬的人數最多,海葬則因受限海象及季節風向,需在政府規定的合法海域內進行拋灑,統一「北北桃聯合海葬」合作辦理。陽明山上的花葬園區及樹葬園區設置了步道、休憩設施,環境清幽供後人追思。藝人李麗鳳、「小鬼」黃鴻升皆長眠於此;「國民阿嬤」陳淑芳、資深藝人譚艾珍也已表達人生畢業的環保葬意願,讓生命回歸自然。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1-31 癌症.癌友故事
「飛越比佛利」女星香儂道荷蒂乳癌復發,了解乳癌復發的危險因子有哪些?面對死亡幽谷有哪些環保葬可選擇?
曾主演經典偶像劇「飛越比佛利」而大受歡迎的女星香儂道荷蒂,罹患乳癌接受化療,一度抗癌成功,後來又發現復發,且已經是第4期,她雖然依舊勇敢面對、並沒有灰心喪志,還盡情在過自己的人生。台灣乳癌患者復發的情況:患者是復發高風險者,治療需改變策略台灣早期乳癌患者中約有七成都屬於較輕症的荷爾蒙陽性,也是以「治癒」為前題,可是一旦復發後,治療的目的就成了「延長生命」。台北榮總外科部部主任曾令民指出,荷爾蒙陽性的患者在接受治療後,仍有二到三成會遇到復發的問題,而在這群復發患者中,大約有五成的癌友在術後三年內復發,七成癌友在術後五年內復發。美國國家癌症資訊網及美國臨床腫瘤醫學會也建議,針對荷爾蒙陽性、且為高復發風險族群的患者,前兩年的術後輔助性治療,建議可選擇荷爾蒙治療搭配細胞週期抑制劑,可降低三成復發的風險。早期乳癌復發的危險因子有哪些?醫師會從「淋巴結感染與否」、「腫瘤大小」、「腫瘤細胞分化程度」、「Ki-67指數」來判斷;只要四顆以上淋巴結感染,或是一到三顆淋巴結感染加上以下任一條件,如腫瘤≧五公分、腫瘤細胞分化程度第三級、Ki-67指數≧百分二十,都是屬於高風險族群。面對生死坦然面對,葬禮只要真正愛她的人參與很多人會覺得還活著就談到死,很不吉利,香儂卻沒啥禁忌,表示希望自己的葬禮是一個關於愛的盛宴,前來出席的都是真正愛她、喜歡她、真心想來跟她道別的人。她說道:「我想一定會有很多人參加的人是我不希望他們在場的,我不想他們來的理由是他們沒什麼好的原因出席,他們又沒那麼喜歡我,可是這樣子符合政治正確,他們還是會出席,他們不想看起來像壞人。」近期卻也在podcast節目裡透露,如果是哪一天先離開了,想要火葬,然後與愛犬和父親的骨灰都混在一起,永遠相伴,儘管還沒想好要葬在哪裡,卻覺得樹葬是個不錯的方式。友善環境,5種環保葬方式據內政部定義,環保自然葬指的是對環境更友善的安葬方式,「當人死亡後,將遺骸火化成骨灰,骨灰經再研磨處理後,於政府劃定之區域內進行樹葬或骨灰拋撒,之後不做永久的設施、不入塔、不立碑、不設墳,不記亡者姓名。」環保葬的種類:‧花葬和樹葬:將骨灰埋入公墓內的穴中,於上種植花苗或樹苗,差別在於生長出來的是樹或是花。‧海葬:將火化的骨灰經再研磨處理後,盛裝於可分解棉紙袋內,置於安息盒中,於追思會後出海,將安息盒拋撒入海,是最環保且節省土地資源的殯葬方式。‧植存:遺體火化後,骨灰研磨再處理,裝入無毒易分解環保容器,如種植般,於專區內挖洞埋藏覆蓋,並不作任何記號或立碑,數月後自然融入大地,土地可循環使用。‧灑葬:灑葬是在公墓內,將處理後的骨灰拋撒,讓骨灰歸為土地的一部分,永續循環於世上。環保自然葬不影響慎終追遠,安葬後變成花樹養分,化為春泥更護花,骨灰回歸大自然,想緬懷可在家中設立牌位,追思紀念靈魂與精神,同樣達到效果。參考資料:聯合新聞網:女星患第4期癌症 已規畫葬禮:這些人我不想看到他們來元氣網:安葬之地自己做主,體貼子孫生前交代怎安葬!5種環保葬方式,回歸大自然環抱元氣網:2023癌症論壇/早期乳癌防復發 定期追蹤淋巴結感染情形
-
2023-11-02 焦點.生死議題
金鐘導演陳慧翎選擇樹葬回歸大地!5種環保自然葬怎麼申請?費用怎麼算?優缺點一次看
捧紅吳慷仁、讓吳建豪演藝事業創新高峰,曾獲5座金鐘獎的導演陳慧翎因子宮頸癌復發病逝,享年48歲,她的家人在臉書上發文透露:「熱愛自由的慧翎,選擇不設靈堂也不辦告別式,會以樹葬的方式回歸大地。」臉書全文:各位關心慧翎的好朋友們,大家平安慧翎在今天(11.1)下午三點病逝於台北萬芳醫院她走得平順,沒有痛苦這些年來她堅強地與病魔奮戰以超乎常人的意志和堅忍撐過了一次又一次的難關不只是為了自己更為了捨不得她的人一直努力奮戰到最後臨走前,她最愛、和最愛她的人都陪在她身旁她不孤單,因為她知道任何時候都有一群撐住她的親友謝謝慧翎帶給身邊每個人,如此強大的能量她總是像太陽一樣永遠照耀著身邊的人謝謝曾經所有的相遇謝謝她的勇敢謝謝她的燦爛謝謝她如此熱愛這個世界她的人生功課提早完成了即將啟程前往下一個目的地熱愛自由的慧翎,選擇不設靈堂也不辦告別式會以樹葬的方式回歸大地也請關心、愛護她的朋友給予她的家人一些安靜追思的空間後續會再向大家告知身後事的安排謝謝大家對慧翎的愛希望當我們想起她永遠都是她最燦爛美好的笑容5種常見環保自然葬近幾年很多人都選擇樹葬、植葬的方式為人生最後畫下句點。自然葬環保、簡約、不麻煩別人,以最輕盈的姿態回歸自然。而不止樹葬,「環保葬」包括樹葬、花葬、灑葬、植存、海葬等。以樹葬、花葬來說,目前許多縣市都有公有園區提供免費申請,不僅對環境友善,也不為後代環境及祭祀徒增負擔。根據內政部全國殯葬資訊入口網「環保自然葬專區」資料指出,常見環保葬的種類及進行方式如下:樹葬與花葬:樹葬與花葬是指於公墓內將骨灰藏納於土中,再植花樹於上,或於樹木根部周圍埋藏骨灰之安葬方式。實施樹葬之骨灰須經研磨裝入容器,其容器材質應易於自然腐化,且不含毒素成份。目前多使用玉米澱粉製作、可分解的骨灰罐。樹葬流程很簡單,遺體火化完,家屬至環保葬區將骨灰倒入樹葬穴覆土,最後親朋友好們一起進行默禱追思,即完成樹葬儀式。海葬(海上骨灰拋灑):海葬是將研磨處理過之骨灰(或裝入無毒性易分解材質之容器)拋灑於政府劃定之一定海域。火化後的骨灰,需經過再處理,使其成為小顆粒或細粉,目前的作法是用雙層環保袋包裹盛裝,並加入五彩石增添重量,當船行駛至外海,由家屬為亡者做最後祝福祈語後,將環保袋伴隨鮮花拋向海中,於眾人默禱下,目送骨灰沉入海中。海葬因要配合海象及船隻安排,時間與人數有較多限制,參與家屬人數通常限2~5人以內。.北北桃縣市聯合海葬.中彰苗雲聯合海葬.其餘各縣市政府也會舉辦聯合海葬。灑葬(公墓內骨灰拋灑)、植存(公墓外骨灰拋灑或埋藏):在政府劃定的特定綠化地點、花園或森林,以拋灑或埋藏骨灰之方式進行,不立墓碑不設墳,不記亡者姓名,以供永續循環使用,並彰顯人於往生後一律平等之觀念。環保葬申請方式1.本人身前事先申請2.家屬或受託者填寫委託書申請只要備齊相關証件(死亡證明、火化證明等),就可以到有辦理環保葬的直轄市、縣(市)政府或鄉鎮市公所民政單位辦理登記申請,沒有資格限制,往生者不必要是該縣市市民、也不必一定要是往生後多久之內才能申請。環保葬費用根據《台灣殯葬資訊網》資料指出,各縣市「環保葬」規定費用不盡相同。以樹葬及花葬來說,如雙北不限本市市民,皆可免費,台中與台南每個穴位則要收取3千元費用。自然葬者還須增加骨灰再研磨處理的額外負擔,但費用便宜,且因自然葬者不必使用價昂的傳統玉石骨灰罈(罐),僅用紙袋或簡單的玉米盒(罐),整體花費相對低廉。.各縣市自然葬園區使用費用價格表海葬的話,若參加縣市政府的聯合海葬為免費。但自辦海葬則有雇用船隻的費用。環保葬地點樹葬、花葬、灑葬、植存都是在各縣市政府指定的公墓或生命園區。樹葬、花葬地點多於公墓內;植存是於公墓外「政府畫定的特定綠化地點」進行骨灰拋灑或埋藏。.台灣各縣市自然葬設施列表.全國可實施地點海葬則不論是參加聯合海葬或自辦海葬,都須依法將骨灰拋灑於政府畫定的海域,並不是自辦就可隨處灑。環保葬優缺點1.費用節省或免費,還有多元環保葬鼓勵金,對後代較不會造成經濟負擔。2.不占用土地空間,有助環境綠化,也讓土地資源永續循環使用。3.不記名、不立碑、不立墳,後續的祭祀上沒有實體的塔或碑等得以祭拜。但以葬區地點多於類似公園的開放園區,親朋好友隨時可去追思,不需要在特定哪一天。4.樹(植)葬是否會有疊葬問題?有些喪葬禮儀公司會提醒,因骨灰尚未能完全分解於土中,但以樹葬區通常每幾年會翻土重複利用,這就可能造成骨灰被翻出地面、與其他往生者的骨灰產生疊葬的問題。但事實上,樹葬、植葬園區在進行時都是有方向性的依序使用,也會固定進行地質養護,休息時間約半年至一年,才再繼續進行下一次的環保葬。一般選擇環保葬的家屬及本人,多能接受設施、土地皆循環使用的方式。若事先考量無法接受則不適合環保葬。5.樹(植)葬會有骨灰結塊不化的問題?根據《台灣殯葬資訊網》訪問專家指出,骨灰在埋藏前的處理最好能夠磨細,並拌入土壤,溶磷菌,有機物等,以加速骨灰分解。而包括土壤環境、骨灰埋藏方式、植被種類等等,都會影響骨灰被分解與否或是被分解的速度,都應該有專業性規畫,才能達到「回歸自然」與「重複使用」的目的。環保葬無定點 慎終追遠在人心「輕輕的我走了, 正如我輕輕的來」,無論自己或家人選擇哪一種葬法,大家都應該尊重。人終究是整個宇宙自然的一個小點,能以最原始的方式回歸大自然也是一件美事。對於還在的人而言,如果相信慎終追遠在於人心,無論有無實體地點,何處何時都可追思。【環保葬相關資訊及網站】.內政部全國殯葬資訊入口網「環保自然葬專區」.台灣殯葬資訊網
-
2023-05-19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夜空中的星星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國防醫學大學師生團隊分享他們對醫學人文「教」與「學」的心得。廖老師以家庭醫學科醫師的背景,非常貼切地道出醫學人文課程的設計,是希望能夠帶給不同階段的醫學生與醫師醫學課本以外的能力。醫學系二年級學生著重於醫病之間的人性之「愛」,而由這階段的醫學生親自寫出人文老師的開導改變了她的「視角」,而會體察別人的立場,是一篇非常珍貴的醫學生對人文課程的回饋。接著一位醫學系六年級學生分享她在照顧病人所表現的投入,「剝除只看見『病』的表面關係,更貼近理解每位病人作為『人』的獨特經歷與需求。」這句話真是令人感動。同時她還以畫圖的方式說明與病人的相對位置,令人深感學生體貼入微的一面。值得一提的是國防醫學大學這幾十年來持續有醫學生選擇加入longitudinal integrated clerkship,這種「縱貫式」學生必須長期追蹤病人的病況,包含住院與出院後都非常負責任的追蹤病人與表達他們的關心,而令人激賞的是這篇文章的作者就是選修這種「縱貫式」的醫學生。某日稍晚才結束了實習,走回宿舍的路上,看得見很清楚的獵戶座的腰帶,才想到已經進入了春季,也讓我回憶起曾經遇到的一位病人。他是一位換肝多年後患上肝膿瘍的中老年男性,因為反覆的發燒與感染多次來院,掛著一條留置引流管的他昨日才剛住進來,經歷了一年多的醫院實習,我已經能透過抽血結果嗅聞出來他的命運:敗血性休克。作為一顆稱職的螺絲釘,我在住院醫師學長的指派下會診了感染科,替他換了使用的抗生素,醫療團隊也撲了上去安排相對應的處置,到了隔日早上,替沮喪的他換藥被拒絕,聽他悲觀地說這可能是最後一次住院了,妻子也提及主治剛剛過來解釋過要打最壞的心理準備,因此兩人只想安靜度過最後的時光,於是換藥車質量守恆、順從地被推出去。我在五年級時曾選擇校內的縱貫式學習課程,這個課程除了平時的醫院實習,也鼓勵我們與願意加入課程計畫的病人培養長期關係,讓我們不只片面地接觸住院過程,而是能「縱向」地追蹤病人的返家與回診情形,以及可能同時存在的他科治療計畫。此外,亦安排了醫學人文的課程,由老師定期與我們討論臨床的學習情形,讓我們在與追蹤個案的相處過程裡,剝除只看見「病」的表面關係,更貼近理解每位病人作為「人」的獨特經歷與需求。兩天過去,在抗生素與肉體的努力下,他拿掉了升壓藥,生命徵象還能維持穩定,隨著抽血追蹤的感染指數下降,人也不再發燒了,只見查房時主治一面與他打氣,一面囑託要換掉週末暫時開上的嗎啡。我則是因著先前縱貫式課程曾追蹤病人的經驗,暗暗觀察這個病人的情緒變化,也怕他心情繼續低落,會在換藥進入病房時與他和他的妻子多聊幾句。隨著熟悉感與關係的建立,某日病人主動向我抱怨:即便被告知不用每日更換、貼著防水敷料下、為了留置引流管而無法癒合的傷口時常抽痛,他定位著管子周圍的疼痛區域,與我說著門診時被建議的換藥方式與住院做法不同,我猜想著是引流的分泌物留置在管路附近產生刺激,便也在和主治醫師報告後將其排入每日換藥的名單。於是每天一次,由我負責到床畔替他的傷口塞進細細的抑菌敷料和蓋上紗布,多半是我拿著最小的棉棒在洞裡探路消毒,經常是他在洞外與我探討人生哲理。他會和我說他最屬意的是樹葬,也希望有機會半場生前告別式,能向他所愛之人完整地道別。引流管的出口在他的右上腹部,於是那些豁達的生死觀便自我較靠近他的左耳進,病人和他的妻子總不好意思向我道歉又道謝,而我則盡力讓他偶爾低落的念頭右耳出。 更換紗布的舉動在最初始確實能將疼痛頻率降低,然而隨著我對換藥過程越發熟悉,每次換藥後所減緩疼痛的時間卻快速遞減著,那是陽光透過明窗輕柔灑進房間的幾個早晨,還沒到查房時間,護理師就會在走廊攔下剛到醫院的我,輕聲問我有沒有空、能不能先替嚷著疼痛的他看一下?又或是彼時準備著比賽的我,若因競賽的訓練還留在醫院,那便是雙人房裡僅點著床頭小夜燈的幾個夜晚,我會抓著紗布和換藥棉棒躡手躡腳摸進房間,輕拍皺著眉頭、飆著冷汗的他,就這樣在清晨與夜晚不吵醒妻子的狀況下,與他持續著換藥的「約會」。從一天一次、兩次、三次,直到換藥完不到十五分鐘又疼起來,也直到我與某個學長聊天時提起這件事,才被嚴厲地提醒想要解決病人的問題,有診斷、能定位也沒有更換疼痛的形式,便應該在傷口清潔完還是疼痛時去檢視使用的止痛藥,於是在研究了病人的肝腎狀況與副作用,跟老師討論與其同意過後改了醫囑,並在當日下班前去跟他解釋調整了止痛藥。忐忑睡了一覺後,隔天便急著一大早就去看他,沒想到迎來他一抹笑容。我從來就不是期待病人把感謝掛在嘴邊的人,畢竟太常看到人們前一秒客客氣氣、後一步生生氣氣的樣子了。但當他說著好久沒有睡得這麼平穩舒服,並重述著希望我之後務必要繼續帶著謹慎和果決照顧病人。一面看著病人妻子揉著他終於鬆開及乾爽的眉頭,心裡有一股說不出來的感覺慢慢湧上來,原來作為醫者可以做的事情真的好多好多,原來這就是傳說中行醫的成就感與滿足感,原來能真正感受到的道謝其實可以不用夾著謝謝。感謝縱貫式學習鼓勵我們主動接近病人,讓我們在學生階段就能學習貼近病人內心,能較忙碌的醫師前輩們更早地察覺這些病人不知如何描述的訴求,也讓我在進入六年級、學習與掌握了更多的臨床知識後,能更高效率、高機率地解決這些並不致命、卻著實扎心的困擾。他還感性地說,上天派給了他一顆星星,那顆星星就是我。但菜鳥螺絲釘忍著沒跟他開玩笑說:「那顆星星,其實是叫Tramadol的止痛藥。」延伸閱讀:5/15-醫病平台/你的病人不是你的病人 他們是我們生命的老師5/17-醫病平台/化繭為蝶——醫學人文之旅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04-04 焦點.生死議題
身後事怎麼辦?花葬、海葬還不夠省事!網友天馬行空提「這些新奇葬法」
清明連假掃墓之際,許多人也在思考自己以後的身後事想要怎麼樣的型式。現在海葬、樹葬、花葬等已經愈來愈被大家所接受,因為既環保又省事,甚至網友們還提出如植葬在家中盆栽、燒一燒直接丟掉等,比植葬更加省事的諸多方法。多元葬法 樹葬、花葬、海葬、閃葬…你有想過你走了之後,身後事想要什麼樣的處理方式?以前老一輩人的土葬現在幾乎已經很少見,目前最普遍的是火葬。而近年來因環保意識高漲,樹葬、花葬、海葬等方式也已被愈來愈人所接受,因為既環保又省事,也不至於給後代子孫添太多麻煩。還有國外較常見的「閃葬」,是指將親友的骨灰製成鑽石,常伴指尖;也有人製成項鍊。身後事處理 網友天馬行空《元氣網粉絲團》一則關於身後事如何處理的貼文,許多網友紛網留言多種更為簡便的方式。例如有網友提到「植葬,在家的盆栽花園裏,更環保更守護家人。」、「灑在我家的水溝也行」、「火化後直接倒掉」、「燒一燒隨風飛就好」、「火化後不處理最好」…。還有人天馬行空想要「馬桶葬,燒了完了骨灰倒進去按一下沖掉就好,方便以後隨時都能對著馬桶掃墓,簡單又方便。」、「車葬,可以每天環遊四海。」、「燒完直接丟垃圾車,以後要拜看到垃圾車就可以拜了,還可以天天拜。」、「去殯儀館登記聯合公祭。簡單又不用花錢。」也有人認為怎麼葬都無所謂,好好活著最重要。「忘了死,好好活,珍惜現在的每一天。」、「什麼葬都好,好走最好,人死了什麼都是空的。」、「不要為難幫忙處理後事的人,不必執著處理方式,只要活著的當下快樂舒心就好。」》加入討論,或看更多精采留言不婚不生變多 現代人不想麻煩別人這些看似天馬行空的留言,反映出現代人不喜歡麻煩後代及親人的想法。隨著生活型態的改變,現在單身、不婚、少子或不生育的人愈來愈多,因此很多人認為沒必要麻煩親友,不辦喪禮、不留骨灰、不要墓地祭拜,人生歸零的「零葬」,又比樹葬、花葬來得更簡單。與其想死後怎麼葬怎麼拜,不如在世時多珍惜與家人朋友相處的時間。人與人之間,互相記得在世時的美好,逝去了就放在心底想念。葬與不葬、拜與不拜,只要有心,每天都是清明節。【參考資料】.元氣網粉絲團「海葬、樹葬都不要,他選擇最浪漫的「閃葬」做貼身的永恆紀念」.花葬 植存 太空葬… 你最想要哪種安葬?
-
2023-04-01 焦點.生死議題
樹葬、花葬…5種環保葬比一比!17縣市收費標準、政府鼓勵金及追思方式一次看
清明節掃墓,選擇環保葬該如何追思、掃墓呢?近年來,環保意識抬頭,越來越多人選擇環保葬讓生命回歸自然。在台灣有5種環保葬,包含:樹葬、植存、花葬、海葬、灑葬等,不同於土葬及火葬,環保葬將遺骸火化成骨灰後,不另做設施、不放納骨塔、不立碑也不造墳。本篇帶您了解5種環保葬、收費標準以及追思方式。5種環保葬:樹葬、樹存、花葬、海葬、灑葬1. 樹葬將骨灰研磨處理後,裝入可被大自然分解的棉布袋或紙內,不另立墓碑也不記姓名,並存放於樹木根部,與自然合而為一。根據《殯葬管理條例》第二條第十一款,樹葬:指於公墓內將骨灰藏納土中,再植花樹於上,或於樹木根部周圍埋藏骨灰之安葬方式。2. 植存不同於樹葬,植存需在「公墓外」的政府指定地點,如新北市金山環保生命園區、新北三芝櫻花生命園區等。在屬於「政府劃定的特定綠化地點」拋灑或埋葬骨灰,過程中,可用花瓣代替冥紙,相較傳統喪葬模式環保許多。3. 花葬與樹葬相同,在公墓內,裝入可被大自然分解的棉布袋或紙內,唯一差別在將逝者「化作春泥更護花」,種植在上面的是花,不是樹。而現在臺灣目前多屬於樹葬,提供花葬的地點較少。台灣提供花葬地點較少,全台僅有9處,雙北各有一處,分別在陽明山第一公墓臻善園及新店區公所四十份公墓。4. 海葬根據《冬瓜行旅》指出,海葬是將亡者骨灰研磨處理後,以「環保棉紙袋」盛裝,放於「安息盒」中,乘船至港口防波堤最外端向外延伸6,000公尺之海域,家屬先向先行者告別,再將「安息盒」 伴隨鮮花和花瓣拋灑大海,於眾人默禱下,目送骨灰沉入海中。於每年5月由台北市、新北市和桃園縣共同聯合辦理「北北桃三縣市聯合海葬」,除了官方代辦海葬之外,也有不少人選擇透過殯葬業者代為規劃及安排。5. 灑葬在公墓區內,將處理後的骨灰拋撒,讓骨灰歸於土地,永續循環。全台實施環保葬地點、收費,可參考 《內政部全國殯葬資訊入口網》及《台灣殯葬資訊網》。環保葬的缺點根據《晶品禮儀公司》指出,樹葬、花葬、植存及灑葬有以下缺點,分別為:1. 骨灰分解疑慮過去有部分殯葬業者反應,翻土重複使用環保葬地區時,因土質關係常見結塊的骨灰被掘出地面,以及舊有的骨灰被翻至表面上與新骨灰翻攪,再一起使家屬有所疑慮。2. 傳統觀念衝突環保葬不記名、不立碑、不立墳,無法慎終追遠,且傳統觀念上,有祖先墳墓風水影響後代子孫運勢一說。3. 沒有反悔餘地環保葬一旦進行就無後悔餘地,骨灰如同覆水難收,撒出後難再找回。海葬常見缺點則為:雇用船隻所支付的費用(若參與官方海葬則免費)、實施海域有限、因安全疑慮而限制人數、環境衛生疑慮以及無法慎終追遠。乘船至港口防波堤最外端向外延伸6,000公尺之海域,家屬先向先行者告別,再將「安息盒」 伴隨鮮花和花瓣拋灑大海,於眾人默禱下,目送骨灰沉入海中。環保葬收費標準及政府鼓勵金採行環保葬者,在「殯」的花費,從身故到出殯,各項喪禮事務與傳統喪禮並無不同,安置遺體、豎靈、入殮、出殯、火化等,也需使用壽衣、棺木、告別式場和抬棺等各項人力花費。不過,採行環保葬者,大都以簡單為原則,因此在「殯」的實際花費,較傳統喪禮降低許多。《台灣殯葬資訊網》提供各縣市自然葬園區收費表參考。各縣市自然葬園區收費表台北市多元環保葬鼓勵金臺北市政府鼓勵民眾參與海葬、樹葬及花葬等環境保護概念之治喪儀程,特訂定《臺北市多元環保葬鼓勵金發放作業要點》。其中,北市殯葬管理處推出「多元環保葬鼓勵金」,自塔位遷出改為環保葬,有1至2萬元鼓勵金。申請對象及方式:1.自本處經管之骨灰(骸)存放設施領回寄存之骨灰(骸)者,於領回之次日起2個月內,於環保葬區域完成多元環保葬,得申請多元環保葬鼓勵金。 ※環保葬鼓勵金之申請人原則上為骨(灰)骸存放設施寄存遷出證明所示之原申請人;但骨灰(骸)由代理人代為遷出者,則鼓勵金之申請人應為晉塔之原申請人。2.申請本鼓勵金者,應於完成多元環保葬之次日起1個月內填具申請書,並檢附下列文件至本處第一、二殯儀館服務中心、陽明山臻善園或富德靈骨樓辦公室提出申請;由代理人代理申請,另應檢附代理人之身分證明文件及委託書。 3.如申請文件不足本處將通知申請人限期補正,逾期未補正者,即無法受理。應備文件: 1.申請書及領據。2.環保葬主辦機關(構)開具之完成環保葬證明文件。 3.骨(灰)骸存放設施寄存遷出證明影本(骨灰(骸)由代理人代為遷出者,另應檢附原申請人出具之遷出委託書影本)。 4.申請人身分證明文件(影本乙份留存,正本核對後發還);由代理人代理申請,另應檢附委託書(含代理人之身分證明文件)。 5.申請人金融機構帳戶影本。清明祭祖,環保葬如何追思?基本上,選擇環保自然葬的民眾,大多跳脫傳統掃墓的形式,清明節不需實際的「掃墓」動作,如整理或清潔納骨塔位等,該天可視為慎終追遠,全家相聚、共同追思的節日,意在追思而不在掃墓。並可用以下方式追思亡者:1.舉辦家族追思2.紀念亡者聯誼聚會3.撰寫書信4.到海邊或具有懷念意義的處所緬懷5.依照各自宗教信仰緬懷追思參考資料:.內政部全國殯葬資訊入口網.台灣殯葬資訊網.臺北市多元環保葬鼓勵金發放作業要點.北市殯葬管理處冬瓜行旅【延伸閱讀】 秦老闆的當鋪故事:92歲老太太,用4件「傳家之寶」教我的人生智慧(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3-25 焦點.生死議題
百歲成為台灣人的神父捐大體遺愛人間!遺願令人動容
【本文重點】2023年3月22日輔仁大學大舉行「大體老師慰靈公祭」,感謝大體老師將遺體捐獻給醫學院的大愛。輔仁大學校長江漢聲、醫學院葉炳強院長等率師生舉行隆重莊嚴的感恩追思禮,鼓勵醫學系學生將大體老師的愛轉為對未來患者的同情。--by ChatGPT輔仁大學在2023年3月22日舉行「大體老師慰靈公祭」 冀望學生化大愛為對病人的關愛天主教輔仁大學於22日舉行「大體老師慰靈公祭」,感謝老師們將寶貴的身體奉獻給醫學院。校長江漢聲、醫學院葉炳強院長等率師生舉行隆重莊嚴的感恩追思禮,江漢聲校長致詞時除了向大體老師致敬,也多次勉勵學生要將老師們的大愛轉化為日後對病患的關愛,葉炳強院長則重申醫學最重要的是仁愛與利他。今年的慰靈公祭大體老師除了張宇恭神父,還有馬美蘭、張恩惠、劉天輝、謝惠明等總計五位,輔大醫學院學生自製一段影片,介紹每位大體老師的生平行誼、人生故事,除向每位大體老師表達崇高的敬意,也向到場的家屬們表達謝意。其中最特別的是張宇恭神父,本人是前輔仁大學副校長,於2019年2月8日辭世,享耆壽94歲。林全前行政院長在擔任閣揆期間自介「最感謝的師長」即為張宇恭神父,「因為神父會拿玩具水槍噴水,叫醒包含他在內的賴床學生」。張宇恭為林全就讀輔大經濟系時的個體經濟學老師。賴甘霖神父百歲才拿到台灣護照,以遺愛進行最後的身教目前大體尚在進行防腐的賴甘霖神父,1917年出生在西班牙,醫學院畢業後進入耶穌會,並以修士身分取得馬德里大學醫學博士學位。1947年賴甘霖神父前往當時社會動亂的中國傳教,1952年離開中國,先後「暫留」於菲律賓9年、東帝汶8年,最終於1969年來到台灣,他口中的「第4個女友」也是一生摯愛。賴甘霖神父有醫學、神學雙博士學位,專長是斷層攝影、運用於脊椎部分的放射線醫學。賴甘霖神父在台灣醫療資源極度缺乏的時候不遺餘力照料病人,在台大教授醫學倫理30年以上;2016年,賴甘霖神父過99歲生日,他在生日時許願「希望能成為台灣人」,隔年終於在100歲高齡之際獲得中華民國身分證,當時在身分證頒發典禮上,賴甘霖神父激動說:「我是台灣剛剛出生的一位100歲的嬰兒!」而且一拿到身分證,賴甘霖神父甚至興奮得唱起歌來。2022年6月15日,賴甘霖神父於輔大神學院頤福園蒙主恩召,享嵩壽105歲,他的遺體遵照生前遺願捐贈予輔仁大學醫學系,預計2023年7月後完成防腐工作,2025年9月舉行大體老師啟用禮。賴甘霖神父在世時最常跟大家說的一句話就是「犧牲自己,為別人服務,就是快樂,所以他每天都很快樂」;而他一生最大的職志就是實踐基督全人關懷精神,啟迪醫學倫理,所以輔大醫學系也設立「賴甘霖神父醫學倫理教育獎勵金」,詳情請見輔大醫學院網站。其他醫學院也會對大體老師表達追思與崇敬之意台灣大學:向學生簡介大體捐贈者生平事蹟,以喚起學生對大體老師之尊敬,培養視病如親之醫德。大體教學啟用前和入殮時,醫學系師生有追思儀式。大體火化後可選擇處理方式:晉塔骨灰安奉於臺北市陽明山臻愛樓(需設籍臺北市,可安厝50年)、或花葬(陽明山臻善園)、或樹葬(富德生命紀念園---詠愛園)或海葬(每年臺北市聯合海葬)。家屬若欲領回骨灰,請事先告知受贈醫學院。台灣大學每年清明節前均舉辦慰靈公祭並邀請家屬參加。慈濟大學:大體老師於解剖教學結束後,全身器官必須歸回原位,並用手術縫針仔細縫合皮膚,保持身軀之完整,再用白布包裹全身,並穿上靜思精舍師父特製之長衫,之後,由靜思精舍師父帶領師生及家屬進行入殮、送靈及火化儀式。延伸閱讀:陳家兄弟同成大體老師的暖意:完整瞭解捐贈大體的QA與流程
-
2022-04-17 養生.人生智慧
安葬之地自己做主,體貼子孫生前交代怎安葬!5種環保葬方式,回歸大自然環抱
罹癌的小陳在安寧病房進出長達半年多,看清自己時日不多,他在臨終前選擇樹葬,妻子小玲非常尊重這決定,但小陳父母卻無法接受,認為樹葬沒立碑、不像塔位有「家」能永留存……,面對這類安葬的問題,應該如何選擇呢?《橘世代理財攻略小組》特別整理常見的安葬方式,帶你一次了解眉角,提前規畫讓子女不操心!體貼子孫 生前交代怎安葬生死關懷教育推廣協會理事長郭慧娟分享上述真實故事,並點出「這是目前台灣社會對環保葬最大的迷思」,對多數老一輩來說,抱持著「入土為安」的傳統觀念,要接受各類環保葬的安置,心態上轉變著實不易。死亡是每個人都必須面對的課題,臨終前若能夠清楚交代安葬方式,對後代子孫不啻是一種體貼,也不需為安葬方式吵翻天。知名導演李安的父親李昇,生前交代死後希望骨灰能撒至海中,完成遙望大陸故鄉,守護台南的心願,想念父親時,李安會到海邊走走緬懷。事實上,目前台灣除了傳統的土葬、火葬入塔,隨著時代改變,民眾對多元環保葬的接受度也愈來愈高。墓地有限 納骨塔也難維護殯葬業者郭憲鴻(小冬瓜)也道出長年觀察,「多數長輩具強烈的傳承及祭祀文化保留意識,年輕世代卻不然,因此重點在於『世代間的深度溝通』,以及思考祭祀文化的本質為何?」他分析,這並無標準答案,僅有適不適合,畢竟每個家族擁有其信仰、價值觀等考量。不過,從政策面觀察,隨著環境改變以及高齡化社會來臨,郭憲鴻表示,冰櫃、禮堂數量有限,蓋新殯儀館、火葬場時民眾抗議聲浪不斷,跨縣市火葬案例屢見不鮮。郭慧娟分析,台灣地狹人稠,早期到處是墓地,嚴重影響土地利用,加上地價漸昂貴,從傳統的土葬改為火葬進塔,當時大家也無法接受,但現在火化率九成以上,漸漸地連納骨塔都難維護,常是納骨塔滿了或年久失修,還得花錢進行塔位管理。而建築物壽命大約50年,因此也是推廣環保葬的原因。根據台北市殯葬管理處指出,自104年至110年2月,台北市多元環保葬累計人數達2萬4千人,相較過去92年至103年間累積人數7587人,成長幅度超過3倍,顯見推動環保葬政策逐漸獲得民眾認同,願意選擇回歸自然,但火化進塔仍是主流,環保自然葬接受度則以都會區最高。友善環境 5種環保葬方式據內政部定義,環保自然葬指的是對環境更友善的安葬方式,「當人死亡後,將遺骸火化成骨灰,骨灰經再研磨處理後,於政府劃定之區域內進行樹葬或骨灰拋撒,之後不做永久的設施、不入塔、不立碑、不設墳,不記亡者姓名。」事實上,環保葬又分為花葬、樹葬、海葬、植存、灑葬。‧花葬和樹葬:將骨灰埋入公墓內的穴中,於上種植花苗或樹苗,差別在於生長出來的是樹或是花。‧海葬:將火化的骨灰經再研磨處理後,盛裝於可分解棉紙袋內,置於安息盒中,於追思會後出海,將安息盒拋撒入海,是最環保且節省土地資源的殯葬方式。‧植存:遺體火化後,骨灰研磨再處理,裝入無毒易分解環保容器,如種植般,於專區內挖洞埋藏覆蓋,並不作任何記號或立碑,數月後自然融入大地,土地可循環使用。‧灑葬:灑葬是在公墓內,將處理後的骨灰拋撒,讓骨灰歸為土地的一部分,永續循環於世上。郭慧娟表示,環保自然葬不影響慎終追遠,安葬後變成花樹養分,化為春泥更護花,骨灰回歸大自然,想緬懷可在家中設立牌位,追思紀念靈魂與精神,同樣達到效果。雙北免費 回歸大自然環抱內政部官網指出,目前公立納骨塔位單價約5~10萬元,私立納骨塔位單價由數萬元甚至上百萬元不等,為鼓勵民眾採環保葬,目前雙北的環保葬免費,其他縣市費用上千元至萬元不等。北市殯葬管理處指出,往生前可提前申請環保葬,填好申請書可預選安葬園區,但區內位置則無法挑選;家屬亦可火化當天前往園區報到、選區選位。為鼓勵環保葬,只要設籍北市火葬費可減免。管理流程會視園區是否滿位,滿位就封區,安置半年後依骨灰溶解程度、翻土後,重新使用。郭憲鴻強調,環保葬與火葬最大的差別是燒成骨灰後的安置方式,其他則都相同,同樣有冰櫃需求、可舉行告別式等流程。環保葬最終目的在解決「土地跟殯葬設施使用不足」的問題。安葬方式隨著時代流動轉移,郭憲鴻認為,環保葬不會完全取代火化靈骨塔,但逐漸淘汰是必然,傳統殯葬業的轉型儼然成為下一個課題,未來10年、20年環保葬非常可能變成主流。
-
2021-11-20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為什麼吃素,膽固醇還是過高?壓力大也上榜,營養師點名3種「非飲食」原因
膽固醇指數過高會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為了降低膽固醇很多人開始留意起飲食,並盡量減少富含膽固醇食物的攝取。但為什麼已經不吃蛋黃、海鮮等高膽固醇食物了,膽固醇還是過高?膽固醇不是來自動物性食物嗎?為什麼吃素,膽固醇仍過高?到底問題出在哪裡?膽固醇過高到底該怎麼辦才好? 膽固醇是打哪裡來的? 膽固醇僅存在動物性食物中,它是身體相當重要的建材之一。膽固醇不僅構成細胞膜、可轉化為膽酸幫助脂肪的消化吸收,它還是身體合成維生素D、男性荷爾蒙、女性荷爾蒙和壓力荷爾蒙等固醇類荷爾蒙的原料,所以為了確保身體有足夠的膽固醇原料來執行上述功能,身體也會合成膽固醇。事實上,70~80%的膽固醇是由身體自行合成,飲食僅占20~30%,故即使沒有吃任何膽固醇食物,也可能會有膽固醇過高的問題。 想要降低膽固醇食物該怎麼挑~認識升膽固醇指數(CSI)! 除食物所含的膽固醇外,還有許多飲食因素會影響血膽固醇值,例如脂肪種類及蔬果中的水溶性纖維等: *水溶性纖維能吸附膽酸,減少膽酸的再吸收,進而達到降膽固醇的目的(這也是燕麥的降膽固醇機制)。 *脂肪中的飽和脂肪和反式脂肪會增加膽固醇,不飽和脂肪則有助降低膽固醇。所以使用富含不飽和脂肪酸的油脂(如大部分植物油,椰子油例外)來取代富含飽和脂肪的油(如牛油、豬油等大部分動物油)有助降低膽固醇。 為了讓一般人更容易上手,快速了解食物對血膽固醇的影響,而有所謂升膽固醇指數(Cholesterol Saturated fat Index,CSI)可做為我們選擇食物的參考。 公式:升膽固醇指數(CSI)=膽固醇含量x0.05+飽和脂肪含量x1.01 從此指數我們可發現,飽和脂肪的影響遠比膽固醇高。而「升膽固醇指數」越高的食物,對心血管疾病的危害就越大,所以有血膽固醇過高者,宜盡量挑選「升膽固醇指數」較低的食物來攝取。 小技巧:簡單判斷食物的升膽固醇指數(CSI) 一.植物性食物 由於膽固醇只來自動物性食物,主食類(五穀根莖類),肉類中的豆製品、蔬菜類及水果類等植物性食物因不含飽和脂肪與膽固醇,所以「升膽固醇指數」都很低;但因飽和脂肪會影響膽固醇,故富含油脂的植物性食物的「升膽固醇指數」會較一般植物性食物高。 在富含油脂的植物性食物中,大豆油、橄欖油等一般植物油,以及堅果種子等食物的「升膽固醇指數」較低,可安心使用;但椰子油(九成以上為飽和脂肪)、植物奶油(經氫化反應故含大量飽和脂肪),和高油酸棕櫚油等則因富含飽和脂肪而導致「升膽固醇指數」很高,因而不建議使用。 那些食物要特別小心? *椰子油與椰子相關製品 *植物奶油和高油酸棕櫚油 *高純度黑巧克力與相關製品 *加工食物(要留意產品的飽和脂肪、膽固醇和反式脂肪含量) 二.動物性食物 奶類、蛋類、魚貝海鮮類、家畜/家禽類和動物油脂不僅含膽固醇,且含飽和脂肪,所以會影響血膽固醇。但由於飽和脂肪對血膽固醇的影響大於膽固醇本身,所以飽和脂肪酸含量較低的動物性食物,例如鮮奶、一般魚貝海鮮類或瘦肉(或吃肉類時去皮、去肥肉)的「升膽固醇指數」相對會比較低。 那些食物要特別小心? *內臟及富含神經的組織(如豬腦) *卵(魚卵、鯔魚精囊等)、蛋(各種家禽蛋)及蛋相關製品 *高脂肉類(因富含飽和脂肪) *乾料肉類(如魚干、蝦米)與乾料奶類(如起司,奶粉) *加工食物(要留意產品的飽和脂肪、膽固醇和反式脂肪含量) 補充說明:儘管蛋的膽固醇偏高、「升膽固醇指數」也不算低,但含豐富營養、卵磷脂,及有助降低膽固醇的單元/多元不飽和脂肪酸,且飲食膽固醇僅血膽固醇1/4左右,所以健康人每日一顆雞蛋是沒問題的喔,並不需要在吃蛋時去掉蛋黃只吃蛋白喔。 Q&A 膽固醇只存在動物性食物中,為什麼吃素膽固醇卻還超標? 儘管膽固醇只存在動物性食物,但除了膽固醇外,飲食中的飽和脂肪、反式脂肪等也都會影響膽固醇;另外,由於膽固醇是合成壓力荷爾蒙的原料,故壓力過大,或抽菸、肥胖等非飲食因素也會導致血膽固醇的上升。所以,如果吃素或飲食中很少吃含膽固醇的食物,但健檢時膽固醇還是超標,就要過濾是否是因上述因素所造成的喔! 作者簡介_Stella從事營養工作20年以上,曾任減肥中心、診所、美商公司及健康學習中心營養師,專精飲食營養、保健營養、減重等領域。專長:減重/疾病/懷孕等營養諮詢、保健營養品諮詢、文章撰寫、訓練教材編寫、演講授課。 著作:《減肥新發現:不用算卡路里的減肥法》、《黃金比例好身材:營養師的纖體處方》、《抗病養生高免疫蛋》。 延伸閱讀: 「把我的遺體燒成灰,樹葬就行了!」吳念真給兒子的「生前遺書」:比起骨灰被放寶塔,被子孫記住更重要
-
2021-07-21 養生.人生智慧
父驟逝沒留遺囑,他催生「遺囑產生器」:給生者一封情書是種溫柔體貼
律師劉韋德在2019年推出「777遺囑產生器」,提供民眾免費下載使用,被稱作佛心App而聲名大噪。他形容,生命就像一場旅行,終有結束的一天,立遺囑不僅涉及後事安排、財產分配,更是留給生者的一封情書,一份最後的溫柔與體貼。 今年重大意外、疫情接踵而至,生命如斯脆弱,誰都可能與親愛的人驟然離別。 「立遺囑永遠不嫌早,因為你永遠不知道自己什麼時候會走。」劉韋德多年來在市府、區公所提供免費法律諮詢,觀察到民眾對遺產的諮詢普遍,2年前推出免費App「777遺囑自動產生器」,迄今已超過3萬次下載。 一份遺囑,就是一個故事 近百則使用者留言,道盡滿滿感謝,還有許多來信詢問遺囑細節,拜託劉韋德幫忙解惑。他滑著手機翻出最近一封來信:「這位小姐說幼年被父親、兄長虐待,所以不願給父兄繼承,請我幫她看看遺囑…,唉~人生故事很多。」 一份遺囑就是一個故事,屬於劉韋德的,則是對父親驟逝的遺憾。 台大法律系畢業的劉韋德,目前是信義房屋客戶服務部執行協理,他從入行以來一直利用公暇提供民眾諮詢。「大學的時候,老師就提過台灣人忌諱寫遺囑,法院遺產訴訟多,不只豪門恩怨,平民百姓爭產糾紛也非常多。」 他從義務諮詢經驗觀察,遺產諮詢量約在3成左右,「民眾對遺產繼承的糾紛比率很高,當時就在想:有沒有比較簡單方式教民眾寫遺囑?」這念頭一埋就是20多年,直到父親9年前亡故,逐漸具體浮現。 劉韋德嘆道,雖然自己是律師,但父親走得突然,仍不免留下懸念。當時,69歲的父親因血尿到醫院檢查,隨即診斷為膀胱癌,老人家第一個反應是否認、抗拒,拖了1個月才找其他醫院複診,但癌細胞已轉移擴散至肝臟,短短3個月便撒手人間。 父親罹癌驟逝,他重新反省生命 「醫生說他時間不多了,他卻不知道,做人子女也很難啟齒,要他趕快把遺囑寫一寫。」父親臨終那天,正好輪到劉韋德照顧,他見父親熟睡,決定回家洗個澡,沒多久就接到母親來電,說父親走了。 過去見天災意外報導,雖傷感卻難感同身受,直到父親驟逝,「那距離真的很近很近,對生死會有一種反省,假設自己有一天也走到這個地步,是不是把很多事情交代清楚?」 2016年,行政院拍板《民法》繼承編修正案第1189條,提及「除自書遺囑外,亦得以電腦或自動化機器製作之書面代之」。儘管法案至今仍躺在立院,卻讓他推動遺囑產生器的念頭再度浮現,認為可將遺囑模版、科技化,透過電腦程式供一般民眾使用。 「一開始我以為簡單寫個程式,5萬、10萬元就能好,結果找資訊界朋友一起討論,他們說網頁已經不是時代主流。那主流是什麼?是App!」 App方便使用,長輩能輕鬆語音輸入 他解釋,雖然手機較難編輯長篇文字,但App下載方便,即使是長輩也能輕鬆語音輸入,「下拉式選單只要勾勾選選,不用寫,除了一些個人資訊得自己填入,其他都很容易編輯。」 劉韋德也說,雖然台灣人忌談生死之事,但觀念逐漸開明,倒是因為牽涉法律條文,讓許多人對立遺囑感到遲疑。另一個是不急,「但生死就是這樣,誰也不知道自己的時間什麼時候會到。」以4月發生的太魯閣號出軌事件為例,罹難者就有不少年輕生命。 「到了一定年紀,立遺囑不僅僅是一種權利,也是一種義務。」劉韋德說:「如果財產有幾億,爭來爭去也就算了,但有時候明明不多,大家卻要為了這點錢而鬧,那不是更冤枉嗎?」 他建議,年輕人若非從事危險職業,也不必太早立遺囑,但可下載App,透過範例去省思人生重要排序。過了60歲,則應趁早規劃,「反正立好可以隨時改,平常沒事想一下,當成遊戲來玩也OK。」 練習讓自己思考,怎麼安排身後事 練習的過程中會逼著你去思考,「有一天當你需要,就會很快知道怎麼做。」劉韋德說,除非一窮二白,否則總有一點資產可以分配,其他如喪葬採取何種宗教儀式?火葬、樹葬、海葬、要不要辦公祭等,都可在遺囑中寫明。 「遺囑,就是死者意志的一種展現。」儘管法律對繼承權仍有規範,但還是可以在最大限度內保障想照顧的人。 好比夫妻沒有孩子,且雙方父母皆已離世,若其中一方過世,遺產是由配偶與對方兄弟姐妹各分一半,而非全數由未亡人繼承。但若先預立遺囑,則可將手足繼承範圍限於特留分,其餘財產則留給配偶。 說來說去都是錢,但劉韋德為了這支App花費近百萬元,雖取得專利,卻無償提供大眾下載,考量倒是無關金錢了。 51歲的他笑言,自己有形的損失就是這100萬,但過程中幫助到許多人,「也許有來說感謝、也許沒有,都沒關係,至少50年、100年以後,大家還會知道這個App發明人是劉韋德,這也是一種遺產。」 ●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夫妻關係,不是「放軟態度」就會改變!陳安儀:打開內心所有抽屜,才能擁抱真幸福.得巴金森氏症,也有光鮮亮麗的權利!生病並不可恥,需要的是別人的幫忙不需要憐憫.想當「上流老人」,現在就讓自己過得好!中年後打造「優老計畫」,從這一步開始做起
-
2021-01-11 新聞.生命智慧
陪83歲媽媽在家斷食善終!醫師畢柳鶯:愛的極致是放手,瀟灑地走勝過痛苦地活
編按:近年來,前體育主播傅達仁赴瑞士安樂死、皇冠集團創辦人平鑫濤插管爭議等新聞,帶動了台灣社會關於善終議題的討論。儘管認同善終理念的人多,臨終時真能平靜離去的人卻有限。前臺中市立復健醫院院長畢柳鶯,在去(2020)年2月底,陪伴罹患小腦萎縮症的媽媽自主斷食,最後平靜離開人世。生命的最後,豁達說再見。2020年冬天,前臺中市立復健醫院院長畢柳鶯帶著厚重的行李,從台中自宅回到台北娘家。65歲的她,即將展開行醫30幾年來最奇幻的一趟旅程────陪伴83歲的媽媽斷食,走完人生最後一哩路。近年來,受前體育主播傅達仁赴瑞士安樂死、皇冠集團創辦人平鑫濤插管爭議等新聞影響,台灣社會出現了不少關於「生命自決權」的討論。儘管認同善終理念的人多,臨終時真能平靜離去的人卻有限。畢柳鶯回想,聽到媽媽宣布斷食,家人起初也感到非常不捨。老人家雖然活動能力退化,但意識還很清楚、精神頗佳,為什麼不願意活下去?故事得從畢媽媽的一生說起。人生75歲才自由 活著卻沒有尊嚴有何意義?在兒女的記憶中,畢媽媽是個聰明、善良,人生卻非常坎坷的女性。畢柳鶯指出,外公重男輕女,媽媽雖會念書但不擅做家事,常被斥責笨手笨腳。加上外婆早逝,嫂嫂為她準備的便當多半是韭菜拌醬油,同學和老師都看不起家境貧窮的她。儘管考上了師範學院,家裡卻不願意支持她就學。17歲時,畢媽媽就嫁給長她近20歲的國小老師。好不容易離開原生家庭,先生卻是個大男人。畢柳鶯形容,爸爸在世時,「我們家沒有人可以跟他有不一樣的意見。」孩子們長大後才知道,媽媽一直不快樂。因為爸爸和外公一樣,習慣性地罵她笨、更常對太太情緒勒索。例如,媽媽出門運動,沒有準時回家,爸爸就不停怪罪。「他說他愛媽媽,媽媽晚回家他會擔心。但我們都覺得那是種控制。」畢柳鶯說。長期活在父親和丈夫的陰影下,讓畢媽媽有很長一段時間毫無自信。她不敢照鏡子、習慣低著頭走路。直到先生過世,75歲的她才首次獲得精神上完全的自由。但此時她已經罹患小腦萎縮症11年,逐漸不良於行。畢柳鶯指出,小腦萎縮症的典型症狀是平衡感變差,起初走路不穩,後期影響手部動作,進而吞嚥困難、口齒不清。所幸發病時間愈晚,病情惡化愈慢。64歲確診小腦萎縮症後,畢媽媽非常積極地鍛練身體。她每天早晨在家做瑜珈1小時,下午到公園運動、晚上做氣功。不僅自行料理家事,還要照顧中風的先生。直到發病後期平衡感變差,才請外籍看護幫忙。原本,瑜珈和裁縫,是畢媽媽生活的兩大重心。她曾經靠著出色的裁縫手藝,拉拔家中3個孩子長大。即使手部協調功能退化,只要有人幫忙穿針引線,她還能自行縫紉。然而到了82歲時,畢媽媽先是無法做裁縫,接著不會走路,更後來連瑜珈也無法做了。不論體力或心情,都因此大受影響。瀟灑地走勝過痛苦的活 愛的極致是放手「生活中有意義的事愈來愈少,身體的不適愈來愈嚴重。」畢柳鶯描述媽媽生前的最後半年:早上起床就打開電視看股市開盤、看三台重播的老八點檔,中午吃過飯,等股市收盤後睡午覺。起床後讀讀書、晚上看談話性節目,一天就這樣結束了。日子可以過,但沒有樂趣。最困擾畢媽媽的是吃東西容易嗆咳,咳起來像要窒息一樣。此外,病況惡化後,她連自行翻身都有困難。老人家睡眠品質本就不好,若夜裡沒有人幫忙定時翻身,長期維持同一姿勢的身體會非常不舒服。偏偏畢媽媽又不愛麻煩別人,總是撐到凌晨5、6點,才敢叫醒看護。「她睡不著只能一直看時鐘,覺得度日如年。她形容自己像廢物。」畢柳鶯不捨地說。2019年秋天,畢媽媽和家人們提起了斷食善終的念頭。眾人起初看她雖行動不便,但仍耳聰目明,也曾希望老人家回心轉意:「多出去走走心情會比較好」、「活下來看曾孫長大嘛!」但畢媽媽心意已決。她認為自己活到80多歲,此生責任已了。該做的都做了、該玩的也玩了,三個孩子都大了,心中已無牽掛。畢柳鶯記得,母親很早就表明,自己不要為活而活。30幾年前,她看到養姊罹患白血病,做化療後大量掉髮,又常噁心嘔吐。第一次治療成功後,短時間內又再度發病。雖然生命延長了3年,過程卻非常折騰。畢媽媽告訴兒女,若是自己得病,絕對不要受這樣的折磨。身為復健科醫師,畢柳鶯也知道,媽媽的病接下來只會持續惡化。她看過太多患者、身邊的長輩,接受良好的醫療照顧卻生不如死。像是她公公因為失智無法自主進食、排泄,被插上了鼻胃管和尿管,臥床長達12年。而婆婆日日隨侍在側,待公公離世時已經80幾歲了。「這麼長的臥床時間,犧牲的是照顧者的青春呀!」她感嘆。了解媽媽的決心,三姊弟不再勸母親打消念頭。妹妹常回娘家陪媽媽聊天,弟弟則買了許多書給媽媽讀。畢柳鶯開始蒐集斷食相關資料,也諮詢了安寧照護專家,準備陪媽媽完成人生最後一個願望。斷食3週在家人陪伴下遠行 為生命畫上圓滿句點性格獨立的畢媽媽,連告別世界的時間都是自己決定。她決定2月底過完83歲生日,就要正式展開斷食。先從一日三餐減到兩餐,過了1、2天後又減為日食一餐。接下來不吃食物,只喝蓮藕粉水和南瓜籽油。最後一週則是滴水不沾。有人好奇,不吃不喝,長輩是否會感到痛苦?畢柳鶯解釋,老人身體衰弱、消化能力變差,食慾本就會降低。日本臨終醫學名著《大往生》的作者中村仁一醫師曾提過,斷食、脫水以後,身體的營養耗盡,大腦會分泌嗎啡,使人進入昏迷狀態。最後呼吸變弱、血壓降低,安詳離世。採取漸進式斷食的前10幾天,畢媽媽吃得少,精神反而好。不只3個兒女天天在家,孫輩也輪流回家和她聊天。到了晚上,兒子還會陪她看恐怖片,母子倆又叫又笑。「我不敢看恐怖片,在書房念佛經。聽到他們的尖叫聲都覺得很超現實!」畢柳鶯笑說。在媽媽快要離世的一個晚上,家人們眼見她身體逐漸衰弱,決定舉辦一場生前告別式。儀式由畢柳鶯的長子主持,以一張張照片帶大家回顧阿嬤的一生:辛苦的童年、養育3個子女長大的堅毅、苦盡甘來後到世界各國旅遊……。家人們除了感謝,也不停讚美畢媽媽:「你很善良、節儉又環保」、「你超會做瑜珈」、「你買股票賺錢很厲害,而且都捐出去助人」。「我們覺得媽媽這樣走很有福報。家人有更多時間可以陪她、讓她說出遺憾,也療癒她一直以來的心結。」畢柳鶯提到,在告別式的最後,媽媽開心地說:「我很滿足。」家人的愛與關懷,她確實感受到了。畢柳鶯也提醒,人到生命末期若要採取斷食,應先向醫院或居家醫療診所的安寧照護團隊諮詢,才能為各種情況預做準備。例如,因為吃喝得少,斷食者容易便秘、排尿困難、口腔、皮膚則可能變乾燥,下肢也會水腫。斷食期間,畢柳鶯每日為媽媽活動關節、定期抬高下肢,用棉棒沾水濕潤嘴唇、清潔口腔。媽媽無法大小便時,則藉由按壓小腹、使用甘油球等方式協助她排尿和排便。若非專業醫療人員,也可請安寧照護團隊協助。生前告別式結束後,畢媽媽因為滴水不沾,身體急速衰弱。居家安寧療護團隊到家中,為媽媽施打鎮靜劑,讓她陷入長時間的昏睡。在斷食3週後的一天早上,畢柳鶯摸摸媽媽的脈搏,發現她已經在睡夢中安詳離世了。家人們齊聚一堂,畢柳鶯親了一下她的額頭,說:「媽媽,你要開開心心地跟佛陀走,阿嬤跟阿姨在等你喔。」平靜面對死亡 母親留給孩子的最後一份禮物畢媽媽過世後,子女們遵從她生前的意願:不入冰櫃、不發訃聞、不辦儀式、不燒香和金紙。媽媽離開後第3天,就完成火化、樹葬。家人們雖難免感傷,但沒有人哭泣。他們知道,捨不得的情感愈強,媽媽的靈魂愈不容易離開。畢柳鶯說,她最欣慰的是媽媽在最後的日子沒有罣礙。子女們也都能放手、尊重其意願。家族中的年輕一輩,更能藉此機會,學習如何平靜而認真的面對死亡。失去至親,是每個人一生必經的課題。畢柳鶯看過不少身邊的朋友,總要一年半載才能稍稍緩解喪親後的悲痛。朋友的爸爸罹癌後治療3個月在醫院過世,她長達半年的時間笑不出來。也有同學的媽媽,在游泳時意外身故。「之後那2、3年,她連跟我講電話的音調都不同了。」畢柳鶯感歎地說。喪禮過後,畢柳鶯夢到媽媽好幾次。每次在夢中,媽媽都很年輕、活動自如,快樂地和其他人聊天。有時,她會突然想起媽媽已經不在了。但又隨即意識到,如今媽媽不再受苦,而是無憂無慮地生活在另一個世界。她也相信總有一天,母女一定會再相見。「人的軀殼會毀壞,可是精神和靈魂永遠留在我們心裡。」畢柳鶯說。陪伴母親走過生命最後一段,3姊弟說好了,未來要支持彼此沒有痛苦地離開。於是,我們採訪的這天,看見畢家的桌子上放著幾張已經簽好名的預立醫療決定書。這是遠行的畢媽媽,留給孩子們的最後一份禮物。原文:陪83歲媽媽在家斷食善終!醫師畢柳鶯:愛的極致是放手,瀟灑地走勝過痛苦地活
-
2020-10-03 寵物.寵物長照
讓路殺毛小孩善終 7縣市專業處理
車禍路殺的犬貓遺體,以往常被當作廢棄物丟棄,雙北、台中、桃園、雲林和嘉義等縣市,都已建立讓路殺毛小孩獲得善終機制,幫助毛寶貝走完最後一程。台北市2018年底即推出「街道犬貓遺體處理作業流程」,是全國第一個為流浪動物辦後事的城市。環保局製作犬貓遺體專用禮箱、犬貓遺體冰櫃,並建立街道死亡犬貓處理SOP。動保處動物救援隊長吳晉安表示,若犬貓在街道不幸亡故,清潔人員會先使用專用禮箱,盛裝運送至冰櫃冰存,並通報動保處派員至冰櫃掃描遺體晶片。若可確認飼主,由動保處運回動物之家通知飼主;沒有晶片的犬貓遺體,則由環保局委託專業寵物殯葬業處理後事。新北市去年4月建立路殺專案機制,中市府則在今年3月推動「台中市街道犬貓遺體處理作業流程」,都是先確認死亡毛小孩身分,有主人的通知飼主領回。對無主毛小孩,新北依無主動物屍體處理流程,統一由動保處集體火化。中市則由市府出資,委託專業寵物生命紀念業者處理後事,與廢棄物分開火化。今年2月,新竹市也推動流浪動物的後事處理,對死亡無主犬貓委託專業寵物殯葬公司代辦後事。嘉義縣4月起,接獲民眾通報街道犬貓遺體,會由清潔隊將遺體以「往生被」及文疏包覆送交家畜所確認犬貓身分,視寵物登記有無,通知飼主領回遺體妥善處理或焚化,甚至設碑讓民眾祭拜。另輔導設置寵物骨灰樹葬區,已核可中埔鄉公所、新港鄉公所申請。
-
2020-09-25 新聞.生命智慧
樹葬、花葬的好處在哪裡? 不需墓地、造碑且零花費,以最美麗的姿態凋零
你想過自己的身後事該怎麼辦嗎?台灣社會普遍避諱談論死亡,就連死亡一詞都有相當多的同義詞,如「過世」、「往生」、「作古」、「升天」、「駕鶴歸西」、「登鬼錄」等說法借代死亡,因此也更少人會在生前就想到如何規劃自己的身後事。過去常見的傳統葬禮不外乎土葬以及火葬。然而,「火化遺體」後再以土葬或是靈骨塔的的方式安置遺骨,對台灣這個小島來說,依然會耗盡太多土地資源。就土葬而言,一般常見的墳墓小則3-4坪,豪門家族動輒購地上百坪也很常見。目前法規已規定不得超過8平方公尺,以長遠眼光來看,即使是土葬或是增建靈骨塔都不是好辦法,因為會造成太大的土地負擔,因此近年來政府也逐步推廣環保葬。環保葬成為趨勢,10年來成長20倍!環保葬是近年來才興起的概念,英國早在1993年就推動環保自然葬,是最早推動的國家,後續環保葬的概念又慢慢推行至美國、北歐、日本、紐澳等國家。日本在2008年時,火化率就達到99.85%,為世界第一,同年瑞典及丹麥火化率皆達75%以上,英國為72.45%,紐西蘭70%,澳洲則為65%。而各國因民情不同,環保葬盛行的方式也不同,例如日本靠海因此不少民眾採用海葬,而丹麥、瑞典、挪威三國除了紀念花園之外,也設置海岸墓園,供民眾提供多元選擇。就內政部資料顯示,國人到104年底為止全國火化率已達95.65%,可見經過長年推廣,「火化遺體」這概念已逐漸為大眾所接受。2015年推動環保自然葬計9,136件,為94年之20倍,其中又以樹葬居多,顯示獲得愈來愈多民眾認同環保葬的概念。什麼是環保葬?其實環保葬在火化遺體前的處置與傳統葬禮無二致,真正的差異是遺骨的存放方式:不做永久留存的設施,也不放進靈骨塔。也就是說,在人死亡後不立碑、不造墳,可以採用樹葬、灑葬、海葬、花葬、植存等方式安置遺體。就地點而言,環保葬可分為公墓內以及公墓外兩種。公墓內的土埋方式有樹葬與花葬。是指將骨灰埋入穴中,再種植花苗或樹苗於上,或於樹木根部週圍埋藏骨灰。灑葬則是以拋灑或埋藏骨灰的方式,不立墓碑、不設墳、不記亡者姓名,讓骨灰歸為土地的一部分,永續循環於世上。而植存則是指在政府劃定的特定綠化地點進行骨灰拋灑或埋葬,與灑葬的差異只在地點的差異(公墓外),植存需在政府指定的地點進行,例如新北市的金山環保生命園區及三芝櫻花生命園區等地。同樣歸類在公墓外的環保葬還有海葬,是指火化後的骨灰研磨成小顆粒或細粉,再將處理過的骨灰裝到無毒易分解的容器中,拋撒於政府劃定的海域。環保葬的好處在哪裡? 環保葬的好處是什麼?為什麼值得我們採用新的葬禮方式?就環境面而言,環保葬不需要墓地,不需要造碑,土地可持續循環利用,因此不會造成死人跟活人搶地的奇景。若選擇花葬、樹葬或植存等方式,火化後的骨灰會直接置入植存穴中,對環境來說是更好分解,也更友善的做法。就文化面而言,其實環保葬在火化遺體前的禮俗選擇彈性很大,可以遵循傳統禮俗,家屬也可選擇使用線上祭拜以簡化流程。差異只在火化後的遺體不立碑,不造墳,是對土地來說更友善的方式。就經濟面來說,一般公墓約8千元起,造墓至少也需6萬元起跳;出殯相關費用約10萬元起;公立骨灰塔位平均也需約2萬元。而各縣市推廣環保葬都有一定補助,以新北市來說,推廣期間免使用費;若參加聯合公祭,從追思會,火化,到植存都是免費,且政府會事先安置好環保葬前置作業,民眾可省下一筆費用。有些人可能會疑惑,採用新式環保葬的場地是不是不多?要不要跑很遠?目前總共有台北、新北、宜蘭、桃園、苗栗、台中、彰化、南投、雲林、嘉義、台南、高雄、屏東、台東、花蓮、金門等16個縣市提供環保葬,範圍涵蓋北中南東及離島。以新北市為例,包括金山環保生命園區、三芝櫻花生命園區及新店四十份公墓皆提供環保葬服務,另外每年還與北市、桃市舉辦聯合海葬,以便利性來說交通方便、選擇性也不少。若擔心採用環保葬,沒有實體墓碑、塔位難以追思故人,新北市前年成立「電子追思」網站,提供線上追思及祭拜,留言寫下對故人的思念,網站會以動畫形式將你的思念寄往天上。另外,因焚燒紙錢容易造成空氣汙染,該網站也提供電子祭拜服務,透過網站進行拜土地公、燒紙錢等。讓追思不再受時間、地點限制,畢竟比起形式,有心更重要。以最美麗的姿態凋零近來也有不少名人利用自身影響力,採取環保葬的方式安排後事,期望影響更多民眾。例如藝人李傑聖的父親就以海葬的方式拋灑骨灰;而最知名的莫過於法鼓山的聖嚴法師圓寂後,就以植存的方式葬在新北市金山環保生命園區,為眾多台灣人示範了不建墳塚、不立碑石的環保葬禮,也是對空無禪理做出最好的身體力行。若以感性面思考,其實環保葬的方式決定自己死亡的姿態,也是一種環保美學-讓遺體以最自然的方式回歸大地,除了不為後代環境留下負擔外,也能免除家人每到過年過節一定得聚在一起祭拜的禮俗,其實望著海邊遙祭親人,或是對著美麗的花朵樹木緬懷過世的親友,也是一種亡者對於家人的體貼。※本文經「Big Data Group 大數聚」授權提供,未經授權,請勿轉載。原文請點此
-
2020-06-19 癌症.癌友加油站
名醫與疾病的對話/「等死這句話把我敲醒」 陳淑媜挺過2癌重生
「我是定期自我檢查而發現乳癌的患者。」陳淑媜說,「我不想讓一個壞細胞在自己身上,我當時跟主治醫師說,如果是惡性,就請在外面等待的家人簽改變手術同意書,全部切除,包含淋巴。」乳房摘除21顆腫瘤手術是早上九點鐘,陳淑媜出手術室第一句話就問護理人員說:「現在是幾點了?」護理人員回:「下午四點。」陳淑媜聽了之後,心裡就有底了,她知道切除結果是「壞東西」,才花費如此長的時間,主治醫師總共摘除21顆腫瘤,還說後續要做追蹤、電療及化療。手術後,她找當時擔任花蓮慈濟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的高瑞和醫師幫忙檢查。接下來,每半年固定檢查一次,前前後後檢查四次,很順利都沒發現問題。2009年,陳淑媜第五次檢查時,發現左邊乳房有一顆接近一公分的腫塊,醫療團隊再次作腫瘤切除檢查。不過這次,當醫療團隊告訴她腫塊確定有問題的當下,陳淑媜被嚇到了,想一想,該是有心理準備的時候了。心境「過一天、算一天」「後事都已經想好了。」陳淑媜說,包括照片的選擇、樹葬等等,也和先生及兩個小孩做好溝通與心理建設。那時的心境,就像隨時準備走完人生最後一程,時間到就去治療、上班,過著「過一天、算一天」的日子。「先生和小孩比我害怕。」陳淑媜說,最親的家人得癌症,身邊的人不擔心害怕是騙人的。當初告訴兩個孩子她得了癌症,孩子三不五時跑到她身邊說:「媽媽妳會不會離開我們?」先生表面上很堅強,內心卻很擔心。乳癌又罹子宮內膜癌這樣的日子一晃眼又拖了好幾年,2018年12月,陳淑媜健康檢查時,發現子宮代謝異常、子宮內膜增厚,切片檢查結果為子宮內膜癌第一期,需接受六次化療。這次罹病連醫師同學都非常緊張。提到治療過程,陳淑媜說,抗癌藥物吃到第八年,身體開始出現狀況,一開始腳部血管不舒服,因為自己愛走路,所以出現下肢栓塞和喘的現象,連爬樓梯都會喘得難以呼吸,甚至還昏倒。肺動脈壓增高昏倒有一次在醫院走樓梯上樓拿資料,突然間胸口很悶,整個天旋地轉,呼吸也愈來愈急促,當時心想該不會就這樣走了吧!過了3分多鐘,才慢慢緩和下來。另一次是在家裡,坐在客廳沙發上,起身時整個人一陣昏眩就倒了下去。檢查後,結果是肺動脈壓增高。之後她非常注意身體,因為她知道吃抗癌藥會有副作用,也可能有罹患其他癌症的風險,所以每兩年做一次磁振造影檢查。面對接二連三的癌症伏擊,陳淑媜沒有被擊敗,是什麼樣的力量讓她堅持下去?「一次偶然上教會,聖經內容讓我重生。」牧師說,老鷹在牠40歲的時候,牠的喙變得又彎又長,無法輕易啄物;指甲變得又長又彎,無法有效抓取獵物;牠的毛變得雜亂厚重,影響飛行。這時,老鷹必須做出選擇,一是「等死」,二是「改變」。牠必須飛到無人能及的懸崖峭壁,以老喙敲打岩石,讓它脫落,等候新的喙長出來;再把指甲咬掉,直到長出新的指甲來。有了新的喙、新的指甲,老鷹才能飛得更快、抓取獵物,繼續存活。了解「從心得力」真義「『等死』這句話,把我敲醒了,因為我覺得自己的狀態就像在等死。」陳淑媜說,她罹病時剛好40幾歲,且在乳癌復發後,就做好「等待死亡」的準備。牧師講道的當下,感覺就好像神在告訴她,必須有所行動,而不是在原地等死。「我這時才從心、深刻的了解這句話,何謂『從心得力』的真義。」她也從此時才被喚醒,因為疾病而發現信仰的力量,開始研讀聖經,心靈才真正的平靜了下來。(本文摘自《我是醫生 我得癌症》:第一本12位醫師、公衛專家的抗癌聖經。)陳淑媜小檔案現職:台東基督教醫院家庭醫學科醫師暨優活健檢中心主任癌別:乳癌三期、子宮內膜癌一期抗癌歷程:13年學歷:台北醫學院醫學系專長:健康檢查和諮詢、一般內兒科疾病、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等慢性病、腹部超音波檢查、口腔黏膜檢查經歷:台北榮民總醫院台東分院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玉里榮民醫院社區醫學科主任中華民國家庭醫學會專科醫師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會員台東縣糖尿病共同照護網醫師立即購書》.udn買東西:https://bit.ly/2YNNdW2.博客來:https://bit.ly/3fzwnRw
-
2020-06-05 養生.樂活人生
老公意外過世,黃越綏成單親媽媽「像我這麼幹練的女人都受苦,別人呢?」
經歷政治世家由興到衰而扛起家計、婚後因老公被綁架撕票而成為單親媽媽─長年照顧弱勢、投身婦運的作家黃越綏看盡人生多少風雨,一樣微笑以對;這些人生苦難甚至轉化為她投身大愛的推進力量。她的有情有愛,讓烏雲消散;邁向熟齡之後,她的朗朗晴空,給予眾人溫暖陽光,只要轉念,希望總在不遠處。「人生的苦難夠多,你的溫暖就會打開,所謂關關難過關關過,碰到關卡不要被它關住,我的最後一關,只是閻羅王!任何的關卡都不要建立牢房,因為原本你可以假釋的,何必判自己無期徒刑。」 妙語如珠、快人快語的黃越綏,出生政治世家、參與社會運動、長年扶持弱勢,意氣風發的她像是俠女,卻帶著包容萬物的悲天憫人,今年已經72歲的她,還四處奔走,為單親家庭募款,有情有義,對臺灣更有豐沛的愛。 哪裡有需要,就往哪裡去!「被騙我也心甘情願」 「早年我爸爸從政到做生意破產,我算看盡風華、人情冷暖,大我5歲的哥哥先出國後,因為我是長女,又是大姐,負責帶大下面6個弟弟妹妹。成年人的痛苦、未成年的需要,我都要一肩承擔,我這一生,最老的朋友都超過60年了,我可能因此懂得關照人,也比較寬容。但我的付出,都是基於我的意願,所以就算被騙,我也會心甘情願。」 「我能跟你們說這些,來自我的閱歷,更大的是我對我的價值觀盡一份心力,不求名利!過去民運時期,我在國外發現臺灣是一黨專制,對於民主有危害;所以關於政治,我告訴自己不要投入, 但身為臺灣人需要參與。投入婦運,是因為我認為婦女只有人格獨立,但感情、經濟沒有獨立,會永遠是弱勢;身為一個女人,我不該缺席。」 千萬別以為有氣魄的黃越綏很大女人,「我反對大女人主義,無論男大女小、女大男小,都不是好現象。」黃越綏是真女人,她是活出自己的真性情。 一個人能付出多少,要衡量他有多大的雅量,但看來黃越綏的雅量大概有太平洋那麼大。她覺得社會有需要她的時候,她一定發聲! 面對單親,「像我這麼幹練的女人都受苦,別人呢?」 「我會投入社運,是因為我一向扶持弱勢。但社會對於單親有著歧視(覺得我們歹命),離婚就是不好的女人,未婚生子就是不貞。我也是單親,像我這麼幹練,都覺得辛苦了,那其他躲在角落哭泣的女人有多少?」 「所以我在1995成立國際單親兒童文教基金會,到今年已經25年了,在7年前成立麻二甲之家,照顧200多位單親媽媽、100多位失親小孩。你知道嗎?最小的媽媽才13歲。」 黃越綏的語氣中透露著不捨,因為每個受傷的靈魂,也經常讓她心如刀割。 說她是國民媽媽嗎?其實她已經快晉升為「國民阿嬤」。人生在世,誰都期盼一雙溫暖有力的手,支持我們度過大大小小的難關。 人生不能卡關,要破關!歷經苦難後更達觀 當年,老公因故被綁票撕票後,一夕之間家破人亡。她放下3名年幼子女,艱辛地努力拼事業,回首往事,她只說:「我讓他們受委屈了…」人生的磨難,她不只懂得多,還懂得深,但就如她所說,人生不能卡關,要破關! 「我常覺得『計畫趕不上變化,變化趕不上老天爺的一句話』,我用幽默來看待自己,我是達觀不是樂觀(太樂觀會白目、不負責任)。我不減肥、不節食、不運動、不保養,一塊水晶肥皂洗全身,別人送我什麼,我就用什麼,我沒有退休的時候。」 黃越綏隨性自在的態度,反而更受年輕人歡迎,經常在臉書粉絲團上替他們解答感情問題;連搭高鐵時,都曾經遇過坐在隔壁的年輕學子握住她的手,尋求黃越綏的安慰與人生解答。她也經常鼓勵年輕人,要走出人生困局。 地球是圓的,分手失婚也不要口出惡言 「有時候看到年輕人陷於『情關』我會很不忍心。我認為朋友就算要絕交,也不要口出惡言;感情如果走不下去,分手也沒關係。但要記住地球是圓的,不要醜話說盡,還是有再相逢的機會,做人,不要趕盡殺絕。」 「分手或失婚,往往是『被嚇到了』,因為不願意接受,反倒變成了壓力和障礙;可以有情緒 但不要失去理智,沈澱下來思考:我們接下來要怎麼做?這不會是我人生最後一次感情啊!」 在未來的日子裡,黃越綏除了繼續投入公益,用她的人生智慧為大家解答:兩性、婚姻、教養等等難題,她還想做兩件事:舉辦「生前告別式」,和寫一本「女性小說」。 盡其在我、活出幸福感覺!最後,用我喜歡的方式告別 「我們的出生,通常是由不得自己來決定,但至少關於『死』,不妨給自己留一個可以自作主張的機會;至於以女性為主角的小說,一直有在構思,想把它寫出來。」 這兩件未來進行式,會怎麼發生呢?我們拭目以待,但既然計畫總趕不上變化,也許黃越綏會帶給我們更大的驚喜也不一定。 至於讓黃越綏最感幸福的事是什麼呢? 「給我五支寧夏夜市的雞屁股,我就覺得很滿足了,在滿足中感到自在,就是我的幸福!沒有人能告訴誰,什麼是幸福,因為幸福是當下的心態,隨時會改變的。」 「我記得有次在台北大橋頭請寒士吃尾牙,遇到一位被倒債、被關而妻離子散的街友,我偷偷在棉被裡包一罐酒和菸給他, 他流著淚說:『我好幸福喔!』是酒或菸讓他感到幸福?還是被在乎感到幸福?抓住那份感覺就對了!」 黃越綏一直以來的解憂攻略,都是協助大家如何轉念:「天下沒有真正解決不了的事,只有繞不過自己的那道鴻溝」;關於幸福,則是感受此時此刻當下的美好就足夠,畢竟人生,沒有第二次。 ●原文刊載網址 ●延伸閱讀:.焦慮、心悸、脾氣差,卻不是更年期?可能是「甲狀腺亢進」!8大症狀看這裡.經歷人生起落,已看開生死 老夫妻:簽預立醫療決定書,自主善終,是留給孩子的愛.爸爸住院4個月就離世 吳若權:原來死亡這麼近,交代好「3遺」後,我要以樹葬告別
-
2020-06-04 養生.聰明飲食
晚上不要吃泡菜?維護身體免疫力,中醫師:6食物最好別在夜間吃
COVID-19(武漢肺炎)疫情持續延燒,民眾除了配戴口罩、勤洗手,養成良好衛生習慣之外,也要提升自己的免疫力。中醫師建議,透過飲食與經絡養生,就是增強免疫力的好方法。衛福部南投醫院中醫師張慈文表示,從中醫角度來說,人體的防禦來自兩道路徑,分別從飲食吸收,以及從經絡輸送。 少吃涼性食物,維持氣血充足 身體前側的氣血供應主要是來自腸胃吸收營養,然後往上送到心肺,再打出去送到全身。當天氣變化大時,補充溫暖的飲食就很重要,可供應身體及時的氣血流通。 此外,可再配合使用適量的黃耆、乾薑、大棗泡茶喝,加強身體基本的防禦力。 比較涼性的食材,例如:蓮霧、橘子、西瓜、哈密瓜、火龍果、泡菜,就避免在晚上或是下雨天時食用。 淋雨後洗熱水澡,對抗寒濕邪氣 至於身體後背的防禦力,則主要來自膀胱經由下往上輸送氣血來完成。因此,出汗之後記得把汗擦乾、避免後背吹風,以免影響經絡中氣血的運輸能力。遇上下雨天如果淋雨,衣服也要趕快換掉,或者洗個熱水澡,減少寒濕之邪入侵身體的機會。 提醒民眾,保持均衡飲食、規律運動、充足睡眠、適當抒發壓力,並養成勤洗手的習慣,才能有效提升免疫力,因應短期內仍無法緩解的疫情。 ●原文刊載網址 ●延伸閱讀:.焦慮、心悸、脾氣差,卻不是更年期?可能是「甲狀腺亢進」!8大症狀看這裡.經歷人生起落,已看開生死 老夫妻:簽預立醫療決定書,自主善終,是留給孩子的愛.爸爸住院4個月就離世 吳若權:原來死亡這麼近,交代好「3遺」後,我要以樹葬告別
-
2020-05-25 橘世代.健康橘
人生必修課/放下恐懼,我們來聊聊「你想要的死亡」
人會生,即會死,過去死亡多半被視為禁忌話題,但就像所有我們害怕的事情,愈認識,愈可遠離恐懼。在歐洲,死亡逐漸以較開放的方式被討論,且因為環保理念風行,喪葬儀式也變得多元化,讓死亡不是只有哀傷,也帶來另一層省思。今年4月1日,一位長年合作的編輯因車禍離開人世,得知訊息後我一時之間不知如何應對,感覺頭痛欲裂,只好先將訊息關上,假裝這是愚人節騙人的伎倆。可惜,它是個事實。死亡一事對大部分人來說,似乎都是沉重的、害怕的、讓人不想面對的。在台灣人的日常生活中,或許我們會拿死亡來和朋友開開玩笑,甚至有些人會用「你去死啦!」當做罵人或嘲笑別人的話。但在大部分傳統家庭裡,死亡並非像結婚生子一樣,可以當成茶餘飯後的話題,甚至許多人避之唯恐不及,又或者想開口,卻不知從何說起。我對於死亡這個話題,一直都抱持疑惑與想更了解的興趣,在法國生活的這段時間,與許多人聊過死亡。有些人和年輕時的自己一樣,對死有極大恐懼,很擔心家人朋友或自己會突然消失在世界上;又有一些人的想法與做法很豁達,他們會與自己的家人聊身後事,至少了解長輩會希望以什麼樣的方式離開人世。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在法國最嚴重的恐攻事件裡,有許多無辜的人死去,社會氣氛憂傷憤怒,但網路世界裡,也有很多人傳達了一句標語:「我根本不怕(Même pas peur)」整體來說,西方人對於死亡的看法,大體上是比較開放的,這當然也跟他們的民族性、自身個性與家庭風氣有很大影響,而他們所提出的想法,也成為影響世人看待死亡的趨勢想法之一。死亡咖啡館活動盛行 觀念改變落實還有一段距離例如先前在台灣出現的死亡咖啡館,這個邀請大眾在開放場合一邊喝茶聊天、一邊談論死亡的聚會活動,推出後受到相當大的迴響。這項活動最早是一位瑞士社會學家Bernard Crettaz發想,並於2004年首次舉辦,幾年後他在巴黎辦過相關座談;但計畫真正風行於全球,是Jon Underwood於2011年在倫敦開始進行數場大受歡迎的聚會,進而設立網站推廣理念後才開始。至今,已有超過65個國家舉辦相關的活動。死亡咖啡館為何在倫敦一試而紅,或許也跟英國當地的社會風氣有很大關聯,當地的安寧照護國家議會(National Council for Palliative Care, NCPC)在2011年做了一份調查,他們發現有高達6成4的英國人在討論死亡議題時,並不會感到不自在。雖然如此,大部分人並沒有認真思考身後事,在這份調查中,僅有3成左右的人有撰寫遺囑、入葬與儀式舉辦方式。一個名為Dying Matters的慈善機構認為,討論死亡與準備後事的相關行動之間,有相當大的鴻溝。該組織過去常舉行關懷鄰里長輩、陪伴長者過聖誕等慈善活動,但鼓勵長者進行後事安排,確保他們的遺囑順利執行,更是他們重視的內容。為何人們不願意認真思考後事的安排呢?在安寧照護國家議會的調查中,他們發現了一個現象,這跟人們害怕死亡有所關連。事實上,超過5成的受訪者都表示對死亡感到害怕,而訂定遺囑,似乎讓他們與死亡的距離更近,更別說要明確寫到是否捐贈大體、放棄急救等細節。然而不思考後事,萬一真的臨時離開,留下的不僅是遺憾,也常讓後代因為想法不同而出現紛爭,造成家人困擾。那麼,有沒有可能不害怕死亡呢?又或者,我們害怕的其實是生病的疼痛、身體的老化、家人的擔憂,而非死亡?如果,我們從小就帶領孩子認識死亡,會不會他們老了之後,對死亡會有完全不同於我們的看法呢?在我生活的法國,關於這樣的思辨開始出現於校園裡、課堂上、家庭中,尤其是在2014年巴黎恐怖攻擊後,孩子們對於死亡、病痛、戰爭等相關的問題不斷出現,大人們急需一個方式來面對孩子的問題。一種溫柔的、哲學性的討論成為了一個方式,畢竟很多時候,大人自己也很難面對這些問題,心中也沒有任何解答。有機環保喪葬——冰葬、水葬、墓園森林在開始撇開禁忌,較開放的探討死亡之時,西方人對於身後遺體的處理,以及下葬的方式,也出現了一些變化,尤其是有機環保概念的盛行,也讓各地出現更多元的喪葬選擇。畢竟傳統的火葬會汙染空氣,增加碳排放量,土葬則因為遺體放入防腐液等化學藥劑,入土後反造成水源等環境汙染。於是在瑞典,生物學家蘇珊妮(Susanne Wiigh-Mäsak)研究出冰葬方式,藉由使用攝氏零下200度低溫的液態氮,來冷凍及分解遺體,過程結束後將人體粉碎成粉末,放進可分解的袋子即可。另外,剛在英國議會通過,在美加等國已開始執行的水葬法,也逐漸受到重視,這種藉由鹼性化學液體將遺體溶解成液體和骨骸的方式,被採用的家庭認為是種溫柔的離去方式,並且,水葬法的碳排放量僅是火葬十分之一。在美國西雅圖,一位名為卡崔納(Katrina Spade)的設計師則提出城市逝者計畫(Urban Death Project),在這個正在逐步落實的計畫裡,遺體最終會成為堆肥,之後被使用於自家的菜園或城市綠地,只是在分解的過程中,所有逝者會待在同一個分解槽。有些人或許會有芥蒂,若真這樣想,義大利的安娜(Anna Citelli)與若爾(Raoul Bretzel)兩位設計師則提供了一種更浪漫的方式:讓遺體化成一棵樹,讓墓園成為一座森林。他們的設計是讓逝者就像在母親肚子裡時一樣,以抱膝的動作進入蛋形的有機棺材,入土後,有機外殼就會破裂開始分解,進而讓氧氣與碳進入,碳可平衡人體富含的大量氮氣,進而提高分解效果,最後種在上方的樹苗,便可逐漸長成一棵樹。在歐美各國出現各種喪葬處理方式之際,法國人的步調顯得較為緩慢,現今超過6成的逝者仍是土葬為主。不過2014年,法國尼歐爾地區(Niort)成立了第一座有機墓園,引起一陣討論。所謂的有機,指的是傳統墓地可見的大理石碑、混凝土、人造花等,都不會出現在這座墓地。安置逝者的棺材與骨灰甕都是可分解的,例如未加工的木材或是紙竹藤等天然材料,若需上漆或黏著,還得使用經過認證的可分解產品。當然,逝者遺體不得注入化學物質,身上的壽衣也要是天然成分。總之,在這片墓園裡,一切都得是自然環保的,就連園內的灌木叢也是從郊外荒地移植而來,供人休憩的板凳或是美化園區的雕塑藝品,不是自然材料,就是回收材料。介於傳統與前衛的喪葬方式不過比起台灣樹葬需要隔幾年就翻土,較難符合後輩追思的需求,尼歐爾地區有機墓園的墓地,仍保有此功能。在這座占地4000平方公尺,內有大量綠草樹木的墓園內,逝者有30到50年的歲月可在此長眠,在其上方,設有一塊小型石灰石紀念板,至少在這段時間內,他親近的人還可到此緬懷。在我看來,這樣的喪葬方式正好介於傳統與前衛之間,讓人在接受自己將與其他遺體一起分解,或被水葬後成為液體排進排水溝前,選擇一個傳統卻對環境不會帶來過多負擔,同時擁有追思功能的喪葬方式。事實上,在我剛寫好的遺囑上就註明了,若不幸在法國離世且無法回台,鄰近我家的尼歐爾市有機墓園會是最佳的選擇之一。當然我並不希望這會成真,因為在此之前,我還希望有更多時間,好好思考死亡這件事。更多精采內容,請見《熟年誌2019年7月號(NO.88)》【熟齡精選延伸閱讀↘↘↘】。10個慢老單字:關於老年,你該有的10個態度。郭慧娟:引進死亡咖啡館聊生死 正面看待人生最後一哩路 橘世代FB立即按讚! 張曼娟:「我正經歷一場關於「老」的學習」、于美人:「保有追求快樂與相信日子,才是人生最重要力量」、吳若權:「人不可能不怕老,學會接納怕老的自己,就能對生命更加安心自在」,當一個不等「老」的橘世代,讓自己生命豐富跟得上時代!>>【立即加入】
-
2020-05-16 橘世代.健康橘
「人生70 有一半在做公益」陳淑麗:看淡生死沒遺憾
談生死,對於已進入人生下半場的陳淑麗而言,是再自然不過的事了。70歲的她,人生有一半時間都在公益這條路前進,對她來說,已沒有任何遺憾,會這麼坦然,有一部分是從媽媽身上學到的智慧。陳家有2位很年輕就離開的親人,1位是陳淑麗的弟弟、1位是姪子,陳媽媽從當母親到阿嬤,經歷了白髮人送黑髮人的心痛,但她堅毅的性格,深深影響了陳淑麗。陳淑麗說,「大概20年前,姪子在美國突然過世,眼看已讀大三沒多久就能畢業的孩子,卻因意外離開,我飛往美國幫忙善後,一方面不捨邁入中年的哥哥喪子,也不忍老母親的哀痛,只能告訴自己要冷靜面對」。陳淑麗原本以為自己可以堅強面對,沒想到卻哭到媽媽反過來安慰她,「妳不能再這樣哭了,就當做孩子去英國念書…」,陳淑麗才驚覺,原來媽媽比她想像中更堅強,比自己更有韌性。年輕時,陳媽媽也經歷過送別小兒子的心痛,當年她必須撐起自己、撐起整個家,後來陳淑麗才知道,媽媽的心還是缺了一小塊,而這種痛,在2014年母親過世時,陳淑麗深深的體會到了。2018年好友李麗鳳及喊了30年「爸爸」的孫越相繼離開人世,讓她對生死愈來愈坦然,母親走的那時,她剛好是台北市多元環保葬的代言人,她幫母親選擇海葬,讓母親重回最熟悉的大海;好友李麗鳳則是選擇樹葬,回歸天地。陳淑麗說,自己的後事也是同樣的選擇,更希望走到盡頭的那一天無病無痛,能像媽媽一般,平靜的離開,一生也沒有遺憾了。【延伸閱讀↘↘↘】。陳淑麗談母/從一言九頂到I love U,媽媽的珍貴禮物 橘世代FB立即按讚! 張曼娟:「我正經歷一場關於「老」的學習」、于美人:「保有追求快樂與相信日子,才是人生最重要力量」、吳若權:「人不可能不怕老,學會接納怕老的自己,就能對生命更加安心自在」,當一個不等「老」的橘世代,讓自己生命豐富跟得上時代!>>【立即加入】
-
2020-04-18 橘世代.健康橘
談死亡的8個時機 聆聽是最好的溝通
在「死亡咖啡館」裡,郭慧娟聽過很多家庭故事,他們都在親人離開後留下許多遺憾。其中最常見的版本是,突然有天父母倒下,兄弟姊妹親人家屬都回來了,很多事情是第1次遇到,一談,家庭隱藏的議題浮現,計較也來了。先是吵醫療決定,接著吵喪葬方式,「海葬?為什麼你知道我不知道?」然後開始爭產。即便不吵,臨終、喪葬來得那麼突然,沒有太多時間思考與準備就得決定,許多人在多年後想起來仍感覺痛:「我當初為什麼不插管?」「這真的是爸爸要的嗎?」但臨終不能重來,遺憾就一直跟著。「好好聊過,知道他心裡想要什麼,遺憾才會少一點」,郭慧娟說,死亡無法邊做邊學,在它來到之前,我們就有功課要做,第1步就是用平常心和家人談死亡。談死亡的8個時機聊死亡是需要挑時機,但也不是那麼難開始,郭慧娟提出幾個適合的機會。1.看到新聞事件、名人的故事時。傅達仁安樂死、戴勝益預立遺囑、張曼娟簽預立醫療決定…都會是很好的開場。2.家人主動談到身後事或死亡議題時,把握機會聆聽,切莫打斷。3.利用探病機會討論醫療決定、臨終準備。4.利用參加告別式機會討論身後事及喪葬禮俗。5.藉由大自然和四時變化談論死亡的自然性。例如當家人看陽台的花感嘆,「這盆一直長,那盆卻救不活了」,就可以順勢接:「就跟人一樣,壽命有長有短。」6.參加生死相關講座後,與家人分享心得。7.邀請家人參加生死相關講座或活動,會後彼此分享看法。8.自己創造機會,編個故事試探家人的反應。「我有個同學今天line我說他爸爸過世了,用海葬…,我覺得還滿不容易的耶。」談死亡的7個原則「只要你做好心理準備,一定會有機會。」郭慧娟認為,每個家庭文化不同,有人能聊有人不能,但掌握一些原則,會讓這件事比較容易開始。1.談「他死」,不要談「你死」、「我死」談死亡有時會觸及「你在提醒我即將死亡」的難過心情,但談別人的事心情就會輕鬆許多,當家人說,「我覺得他那樣做不好!」往下問他心裡想什麼。2.目的是「為什麼」,而非「做什麼」比「我要樹葬」更重要的是,為何想要樹葬?了解家人生命的尊嚴、態度;這是分享、不是交代。3.重點是氣氛而非話術,別期待一次到位一旦被打斷、發現家人不想談,就先停下來,再找其他機會。若從未談過,本來就不容易開始,要有耐心。4.肯定與稱讚當爸媽主動談起,多一些正面肯定,且不帶任何評價聽他的意見。5.願意談的先開始先跟能談的子女談,談的過程中,其他子女也會聽到。如果不能談的是爸媽,那麼派那個跟他們比較能聊的、他比較寬容的孩子先去談。6.要能同理還沒做好準備談死亡的心情不要強迫所有人去面對,不要去貼標籤,不願意談只是還沒做好準備。7.要做功課關於死亡的種種,有龐大的知識系統:末期醫療決定、遺囑、遺產、安葬方式、喪葬儀式…等等,事先去了解,當家人想聊的時候,才不會錯失良機。【從容老後系列】。郭慧娟:引進死亡咖啡館聊生死 正面看待人生最後一哩路。談 死 亡 的8個時機 聆聽是最好的溝通。人生最後一件大事 超前面對不遺憾。身後事安排你須知的5件事 有備無患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健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4-11 橘世代.健康橘
張曼娟:人生很少有事情可以自己作主,生死大事自己作主,簡直太奢華、太幸福了!
出發前,張曼娟問「我們要去哪裡?」輕微失智的母親答:「去醫院,決定自己要怎麼走。」張曼娟和父母期待這天很久了,他們老早打了電話去醫院預約時段,要去簽署「預立醫療決定書」。時間約好後,老人家不時提醒張曼娟別忘記這件事,當天一早,父母親穿戴得整齊漂亮,3人歡喜到了醫院。「預立醫療決定書」是在2019年初「病人自主權利法」上路後,給予末期病人的醫療保障,確保簽署人在生命最後一哩路,能夠選擇與決定醫療方式。為了確保簽署者及親人都了解「預立醫療決定書」的內容,當事人在簽署前,必須帶著2名二親等內的親屬一起諮商,簽署時也需要2個見證人。張曼娟一家3口一起諮商、互為見證人,完成了人生大事。「人生很少有事情可以自己作主,如果在這生死大事上可以自己作主,簡直太奢華、太幸福了!」張曼娟如是說。生離與死別是人間最難受的,許多人諮商時,談到生死交關時刻要急救或是放手,都會不捨地流下眼淚。「我們沒有,沒有傷心」。張曼娟形容整個過程像是辦喜事,她心裡漾起「圓滿」的感覺:「當年爸媽迎接我來這個世界,現在他們又幫我簽了這個」,張曼娟把此當成父母送給她的禮物。其實,在好幾年前,張曼娟和父母都已經簽署了「預立安寧緩和醫療暨維生醫療抉擇意願書」。先是張曼娟與工作夥伴互為見證簽署,而後將簽署書帶回家放在餐桌上,什麼話也沒說。父親看完後開心地說:「這個太好了!我們必須要簽」,因為父親有幾位插管或臥床的朋友,每次父親探視他們回來就痛哭,不只一次跟張曼娟說:「如果我有天發生這樣的事,我絕對不要插管,也不要急救,躺在那裡,比死還難過。」因此,病主法立法前,張曼娟和父親就很關注,立法後雖然沒有馬上行動,倒是有些朋友先去簽了,張曼娟還會拿著決定書,和父母一條條討論,對於自己或家人在生命末期需要做醫療決定、期待什麼醫療行為,3人很有共識。張曼娟不僅和父母討論「怎麼走?」也聊死後期望在什麼儀式下「被送走」,他們討論各種可能性,跟彼此約定好,死後要用簡單的儀式,不需要告別式,希望是樹葬。能夠如此「日常」的討論死亡,張曼娟說,她受到道家思想影響很深,相信生老病死就像春夏秋冬四季更迭一樣自然,因此對死亡毫無畏懼。若是摯愛過世,張曼娟也會非常悲傷, 但卻不會悔恨,「我每次和摯愛的人相處,我覺得我已經沒有遺憾了」。認真去愛、瀟灑離開,這是張曼娟面對生死的態度。 【張曼娟系列報導】。張曼娟:沒有一個時刻讓我覺得,此刻最好。張曼娟:「長照2.0應該留給更需要的人!」 沒想到,這真的不只是錢的問題...。張曼娟:照顧者才懂的旅程「辛苦也幸福」。「一間小屋與友為鄰」張曼娟:無子老後,不憂不懼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健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4-11 橘世代.健康橘
花葬 植存 太空葬… 你最想要哪種安葬?
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動盪,改變許多人的生活習慣,甚至是身後事安排的觀念,「你最想要哪一種安葬方式?」此時也許正是思考並與家人討論的機會。橘世代「民意大聲公」百無禁忌,在10天內透過網路調查共回收755份問卷,結果傳統土葬已少有人考慮,取而代之是樹葬、花葬、植存,有人形容「化作春泥更護花」,總共占近53%;太空葬、天葬等非典型葬法也有人提出。「樹葬、花葬,希望給孩子以後能有一個說心裡話的地方」、「植存,我想和媽媽一樣~」、「我想用花葬,想葬在父母在的那個公墓中」、「孩子方便處理的方式就行了」,還有網友提到是自己母親帶著簡介,才了解花葬,因為「簡單、省事,意義更完整」…。照顧者心聲 想伴父母長眠這一連串留言,都是來自真實照顧者的心聲,他們心繫父母恩情,無論自己選擇哪種安葬方式,網友們都願意陪伴父母長眠。有照顧者選擇灑脫的安葬方式,甚至因沒有子女,認為不必要為難親友,海葬、灑葬等都很令人嚮往。例如有人說「樹葬、花葬都可以,如離世,希望身後事不超過3天」、「樹葬或花葬,也不用牌位,塵歸塵,土歸土,環保!清明節不用掃墓了」。「可以的話樹葬或花葬,如果太麻煩就灑葬,別為難在世幫忙我們的人!」、「喜歡高山樹林灑葬~永遠住在高山中,最嚮往的方式:樹葬或海葬」,還有照顧者選擇樹葬與花葬,想像「葬在紅花風鈴木、阿勃勒樹都好,開花時節可以賞美麗的花,平日可遮蔭,野餐…」。閃葬製鑽石 親人留存骨灰無論樹葬、植存、花葬等都是與自然為伍,但也有人發問,這些方式都需要火化,仍然不夠環保,也有人不太理解植存和樹、花葬有哪些不同。比較特別的是,有照顧者提出閃葬、太空葬、零葬,引來其他網友好奇。閃葬是指將親友的骨灰製成鑽石,常伴指尖;太空葬也並非幻想,有網友解惑是用火箭將骨灰送往太空,亡者伸手摘星被認為是最浪漫的告別方式;還有人提出零葬,也就是不辦喪禮、不留骨灰、不要墓地祭拜,人生歸零。環保葬樹葬與花葬:是指於公墓內將骨灰藏納於土中,再植花樹於上,或於樹木根部周圍埋藏骨灰之安葬方式。海葬(海上骨灰拋灑):是將研磨處理過的骨灰(或裝入無毒性易分解材質容器)拋灑於政府劃定的一定海域。灑葬(公墓內骨灰拋灑)、植存(公墓外骨灰拋灑或埋藏):在政府劃定的特定綠化地點、花園或森林,以拋灑或埋藏骨灰方式進行,不立墓碑不設墳,不記亡者姓名,以供永續循環使用,並彰顯人於往生後一律平等觀念。資料來源/內政部全國殯葬資訊入口網(https://mort.moi.gov.tw/)看更多報導:《橘世代》【更多不可不知的生命大小事↘↘↘】。延長壽命有跡可循!做到了,女延10年壽命、男延7年。于美人預想生命退場 不用孝道勒索兒女。迎接死亡的生命教育 如何讓孩子學會道別?。跟世界好好道別,Home Hospice陪走人生最後1哩路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健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