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6-17 養生.運動健身
搜尋
日語
共找到
39
筆 文章
-
-
2024-04-27 醫聲.領袖開講
院長talk/攔截骨折骨鬆!劉有漢翻轉中老年人輪椅文化
梓榮醫療社團法人弘大醫院院長劉有漢是骨科權威,弘大在他帶領下,26年來朝向骨科專科醫院發展,以「成為社區民眾值得信賴的骨科、健康促進醫院」為使命,提供專業醫療服務。踩飛輪騎單車 168飲食養生劉有漢喜歡踩飛輪健身,每周3天踩飛輪,以較劇烈、高強度的運動發汗,強化心肺功能並培養肌力,天氣好也會和朋友一起騎單車走錫隘隧道。生活作息規律的他,每天清晨5、6點起床騎單車晨運,7點回來,晚上11點就寢,中午一定午休約1小時。近年開始以蔬食為主、少吃肉,對澱粉量攝取特別節制,維持168的飲食方式。旅遊、爬山、散步、小酌,都是劉有漢的抒壓方式。每年他會安排和家人一起出國自助旅行,旅遊地點以歐洲為主,因為每個國家都有不同特色,因此每次只選一個國家,像去義大利看教堂藝術,或到西班牙看城堡。平日偶爾會與友人小酌,周日則陪伴家人,與子女參加活動,有空就爬山、散步。三代行醫 他服務苗栗鄉親劉有漢的祖父、父親都是醫師,祖父是台北日本總督府醫學校出身,父親在台大前身的台北帝國大學學醫,他從小傳承將來要當醫師、行醫救人的觀念,早已認定當醫師是他人生必走之路。高醫畢業、服役結束後,劉有漢即到日本東京大學攻讀骨科專業,取得醫學博士學位。由於他個性比較傾向當外科醫師,因此選擇走骨科專科。返台後,他在中國醫藥大學、高醫大擔任骨科副教授一段時間。30多年前他回到苗栗家鄉行醫,並且在老家的土地上創設弘大醫院,服務鄉親至今已26年,對他來說特別有成就感。骨科聯合照護 獲國際認證劉有漢訂定的醫院發展目標,是打造弘大成為以骨科為重點的優質醫院,目前院內骨科醫師有6位,還有其他不同科別醫師搭配。除骨科要持續精進,弘大也率先在苗栗加入「骨科聯合照護計畫」並取得國際認證,同時有跨科別團隊介入評估,一起「攔截骨折骨鬆」,希望在病患發生骨折前就提供防護。苗栗老年人口已近20%,弘大去年成立「健走杖推廣中心」及「弘大不倒翁學校」,希望藉由健走杖運動推展和練習,循序漸進,讓老人「站起來、走得穩」,翻轉中老年人常見的肌少症問題及輪椅文化。2022年,劉有漢獲頒「日本整形外科學會」認證整形外科專門醫,成為台灣唯一擁有日本整形外科學會頒發的證書,相當於台灣骨科醫學會頒發的骨科專科醫師證書。他解釋,日語所謂的整形外科,並非一般人認知的美容外科,其實就是骨科。「醫病醫心」的核心價值,劉有漢認為,醫師要懂得關心病患,心中有「仁」,眼中才會有病患這個人,病人知道醫師是真心關心他的病痛、肯傾聽他的話,醫師能把關心傳達出去,病患真的會好起來,醫療一個人不只醫表面上的病,用心治療病人,就能得到正向回饋的快樂。劉有漢每周都會安排一次「總查房」,帶各科主治醫師一起查房關心病患,也要求院內醫師參加學會汲取新的醫療技術,每年還提供2名員工以公假騎單車環島,一些「抽中」的員工往往會認為不可能完成環島行程,但最後都通過挑戰。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3-06 退休力.自在獨立
中年被資遣很可恥?過來人分享,大哭過後你一定要做的一件事
當了20多年金融業菁英白領,「嫺人」在2017年被退休,那年她49歲,比心目中的理想退休年齡提早了6年。還沒做好準備就退休,嫺人度過了一段暗黑的適應期,但她整頓財務、書寫心情、出發旅行,不但出版「提早退休說明書」,更到處演講分享提早退休的心得。嫺人最近在臉書發表,原來她也曾經因為被資遣而憂鬱,在家裡站也不是,坐也不是,連朋友都不想見。但她終究領悟,「中年被資遣,是發生在很多人身上的事,並不可恥。」,以下是她的分享。 有朋友跟我說被資遣了,感覺快陷入憂鬱。明明為公司建過汗馬功勞。下面是我跟他分享的話。「你說的我懂。但是,過幾年,你終究會要放下。再多過幾年,慢慢你就會發現,世界沒有絕對的公平正義,好人不一定長命,敢的人會活很久,會活得好好的。並不是你優秀就一定有好結局。好人有好報是騙人的。你現在可以心情低落,因為這是正常的感覺。我有好幾年的時間不想見朋友、親戚,就是活在自己的世界裡,去做自己有興趣的事,除了架網站,我還有去考英日語導遊領隊考試,用這個做為學日文的目標。我考了好幾個考試,在考試當中度過了兩三年才慢慢比較好,開始再見親戚不覺得尷尬,是這一兩年的事。人生不是一直線,會有不順利,都是正常的。我們這輩子生來就是來解決問題打通關的。想清楚這一點,會讓自己比較釋懷。放下面子問題。中年被資遣,是發生在很多人身上的事,並不可恥。我有陣子在家裡覺得站也不是,坐也不是。你的感受我懂。退休半年多有次大哭兩週之後離家出走。需要的話,去尋求宗教的慰藉。這需要時間。讀書考試,對我來說有忘憂的功效。找件事讓自己忘記煩惱,不只是被資遣這件事,以後的人生還有更大的挑戰。需要找到能讓自己忘憂的事,一輩子都受用。沒想到當年暗黑版提早退休濠淘大哭的我,這幾年在一些和我類似經歷的朋友的人生剎那,扮演一點點的角色。我覺得人生每一次遇到一個大轉折,其實是老天爺在給你做選擇的練習。遇到叉路時,要選哪一邊?一直不斷練習選擇。說不定槁木死灰般離開職場後又有機會去上班,而且更有成就,我的好幾位朋友是如此;人的一生是蓋棺論定,別太早給自己下結論。也許我當年就是太早給自己下結論,覺得自己回不去了;但是,那又如何?偏離習慣的軌跡,走到另一條叉路上,還是可以選擇不放棄自己,不間斷充實自己,一直向前走,誰知道最後會如何?我並不是要再追求功成名就,但我活得快活,忠於自己的價值觀,做自己有興趣的事,我能選擇想做的事和不想做的事,每一天都可以。我該珍惜難得的幸福,這不是金錢和成就可以度量。在那當下,要立刻快樂起來並不是說說就可以,但是這幾年遇到低潮,看書、進修對我幫助很大。不用跟不值得的人爭辯和過不去,永遠不要放棄提升自己,才是更重要的事。認識作者「嫺人」嫺人的好日子部落格:tmmperfectlife.comFB粉絲頁:www.facebook.com/tmmperfectlife/嫺人的中年人咖啡館~聊退休&中年危機FB社團:www.facebook.com/groups/307637179950056(本文經臉書《嫺人的好日子》授權轉載)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2-08 養生.聰明飲食
蒟蒻吃多恐腸胃道阻塞…年節必吃7大類零食 熱量、食用禁忌總整理
農曆年節總是少不了吃吃喝喝,而常見的零食多具有高油脂、高鹽、高糖特性,重點是,有些食物看似無傷大雅,但可能對某些族群有其危險性,如蒟蒻、果凍可能造成腸胃道阻塞,堅果類有嗆食、噎到的可能。《元氣網》整理春節常見零嘴熱量及禁食族群,讓大家過年放心吃喝。第一類:蒟蒻、果凍特色:熱量低、富含膳食纖維地雷:1.蒟蒻不容易消化,必須要充分咀嚼再吞下去,才能從胃部進入小腸,是整塊誤吞,可能造成腸胃道阻塞。2.千萬別以為蒟蒻熱量低就可以狂吃,蒟蒻被加工製零食時,如蒟蒻果凍,因蒟蒻本身沒味道,所以會加入大量糖份,因此仍要注意別吃多。禁食族群:老人與小孩吃的時候要特別當心,若吞嚥功能不佳則不建議吃。第二類:加工肉品類魷魚絲、肉乾、肉紙、牛肉乾、鮪魚糖特色:魷魚絲、肉乾、肉紙等加工肉品類零食,口感及風味都讓人很「涮嘴」吃個不停,不止過年,平常也很多人愛吃。地雷:1.魷魚絲需要一直嚼,如果一直不停吃不停嚼,可能出現張口困難、臉部痛、偏頭痛等症狀,造成顳顎關節炎。2.加工肉品零嘴會添加大量的油脂、糖及鹽等調味料來提升口感,含較多蛋白質,鈉含量不低。熱量預估:.豬肉乾:81大卡(25克,一片約手掌大小).牛肉乾:64大卡(20克).魷魚絲:43大卡(15克)禁食族群:腎臟病、高血壓、心血管疾病患者,及飲食需要限制蛋白質患者需小心食用。第三類:堅果類開心果、堅果、腰果、瓜子、花生等…特色:堅果富含維生素E及不飽和脂肪酸,對於降血脂及減少心血管疾病發生有益。地雷:堅果種子屬油脂類,也算高脂肪和高熱量的食物,攝取過多容易造成肥胖。熱量預估:45大卡(3顆核桃或10顆開心果)。以國健署每日飲食指南一天一份堅果約45大卡來討算,一般大小的堅果/杏仁大約5顆=核桃3顆=開心果/花生10顆。市售堅果類零食,多添加鹽、糖,建議優先選擇無調味的堅果。禁食族群:1.不要讓5歲以下幼兒及老人吃花生、堅果、核桃、開心果、瓜子等核果類零食,易發生氣管異物阻塞、嗆食的危險。2.高血壓、心血管疾病患者選吃無調味堅果。第四類:海苔特色:日語稱紫菜為海苔,富含維生素A、E、B1、B2及菸鹼酸含量。當零嘴吃的海苔,就是以紫菜為原料,經烘烤、調味後製成。地雷:加工後含有較多糖、鹽和鮮味劑,鉀、磷、碘含量偏高,建議食用量一天吃4~5片。禁食族群:1.腎臟病患食用時要節制。2.甲狀腺機能亢進患者也要避免。3.高血壓患者可以吃原味海苔,要避免食用過鹹的海苔。第五類:麻荖(芝麻、花生)特色:麻荖是台灣傳統年節拜天公的甜食供品,有各種不同口味,有特殊香氣及口感。地雷:屬油炸類零食,且麻荖外皮沾有糖粉、芝麻、花生、又裹上麥芽糖,容易吃進過多熱量。熱量預估:2顆約100大卡。禁食族群:高血壓、心血管疾病患者避免。第六類:芝麻糖、花生糖、牛軋糖、核桃糕地雷:這類風味極佳的糕點,都是高糖、高油、高熱量、富含碳水化合物及脂肪。熱量預估:牛軋糖一顆的熱量就有50多大卡。芝麻糖 、花生糖等,3小塊約有100大卡。禁食族群:糖尿病患、減重者。第七類:果乾(乾燥蔬果)特色:脫水蔬果乾類雖標榜由天然食材脫水製成,但製作過程通常經過油炸及加工調味,實則在製程中已流失大量營養。地雷:果乾體積小且常會額外加糖,成了隱形高熱量零嘴。熱量預估:蔬菜片 20克╱100大卡香蕉片 19克╱100大卡芭樂乾 30克╱100大卡芒果乾 30克╱100大卡禁食族群:糖尿病患、減重者。【註】衛福部國健署建議,女性一天約需1450至1900大卡熱量,男性一天需攝取1800至2400大卡熱量,一天攝取零食的熱量不要超過一天應攝取總熱量的10%。成人每日鈉攝取量為2400毫克,建議控制在每日2000毫克(當於5公克鹽)較健康。【資料來源】.吃飯嘴巴張不開、臉頰兩側發出喀喀聲 顳顎關節卡住了.零嘴解饞 高尿酸者 肉乾豆干要忌口.營養師提醒:這方式吃堅果,等同喝下600毫升沙拉油.少鹽少油 專家建議四大類健康零食.紫菜/相傳可催乳 鐵營養豐富.衛福部國健署-熱量來源
-
2024-01-31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孝順又感恩的生命鬥士
【編者按】:本週有兩篇文章是繼最近討論過的主題,由兩位醫師抒發他們在行醫中遇到的「令醫師敬佩的病人」的故事,→想看本文而第三篇文章是由編者寫出在下週開始為期兩週春節休刊之前的「歲末感言與前瞻」。僅此祝大家龍年事事如意。 這是一位我已經照顧二十多年的女病人。她從年輕時就開始有癲癇發作,常常會有清楚的預感,好像嗅到一種很不舒服的味道,有時還會有種很難形容的「似曾相識」的奇怪感覺,而後就會做出一些自己事後都記不得的事,有時甚至會演變為全身抽搐、喪失知覺、咬破舌頭或小便失禁的「大發作」。她的這種「複雜性局部型癲癇發作」一直很難完全控制,也引起在工作方面一些誤解與遭受歧視。我依稀記得她本來是電腦公司技術員,但因為父母年紀大、身體不好,而哥哥已經自己成家立業、無法照顧父母,所以單身的她就辭掉職務,在家全職照顧兩位老人家。後來父親中風、無法自行走路,母親經過肺癌手術後,兩老生活上的起居照顧都落在她一人身上。父親過世以後,接著母親被發現患有「腦下垂體腫瘤」,已經開過五次刀、雙目失明,她是唯一全職照顧她的兒女。她必須無時無刻地隨侍左右,母親才不會跌倒受傷。令我特別佩服的是她雖然每天生活在緊張的壓力下,只要稍微不注意,媽媽就會自己下床,然後跌倒受傷,好幾次她都緊張得失眠,癲癇發作加劇,而母女哭成一團。但她從無半點怨尤,每當提及從未回家探望父母的唯一哥哥,她都會充滿感激地說,幸虧哥哥每個月提供經濟上的支持,不然她們母女不知如何過活。她因為一直是獨身未婚,反而有父母陪伴,生活上也比較不寂寞。在長年照顧這位病人,我才發現她非但沒有被自己的疾病打倒,更是一位關懷母親的孝女。她家住宜蘭,來新北市看門診是一件大事。但她在門診都要求掛第一號,而且是數十年來沒有遲到過的好病人。她說,她都搭第一班車到台北再接捷運,掛第一號的時間比較容易掌握,不會因為前面的病人遲到或處理上比較棘手而延誤,而且一清早出門時,母親通常都還在睡覺,她前一天就已提醒母親,一定要等到她看病趕回來後才能下床。母親經過幾次驚險的經驗之後,也深知自己雙目失明,在女兒不在家時,絕對不敢自己下床。她這幾年來病情穩定,只要按時服藥,已經多年沒有癲癇大發作,但經過我改用好幾種其她藥物,都仍然無法完全控制的「複雜性局部型癲癇發作」,不過因為都有預感,可以讓她及時坐下或躺下,而且她很少外出,所以在家裡熟悉的環境下,很少因為這種「小發作」而受傷。最可佩的是她非常用心訓練自己,她認為自己將來不可能像父母生病之後,都有女兒可以依賴,所以她做了一些非常不尋常的自我訓練。容我在此分享這幾年所看到的這位生命鬥士是如何地自立自強:一、「我看到父親中風偏癱的問題,我就決定自己一定要訓練自己左右手都能做事。」她從刷牙開始訓練自己,目前已經能夠左右開弓地刷牙洗臉。她有時會與我分享她如何訓練自己的左手,發現經過這種用心的訓練,過去一種常常擔心將來自己怎麼獨自生活的她,變得更有信心。她說,自己過去的心神不寧也已豁然開朗。二、「我看到父親中風以後喪失語言能力,我想如果我多學另一種語言,也許將來萬一中風,台語、華語都不會時,也許我可以用另一種語還可以與人溝通。」於是有一陣子她就開始自修日語。雖然中腦動脈的栓塞有時會影響掌管語言的大腦部位,會使病人喪生語言的表達或了解的能力,而且我們的確看過不少會說多種語言的人,中風引起失語症之後開始恢復時,最先學會的「母語」優先恢復,但她所說的在她這種年紀才學另一種新的語言,到底會有什麼好處,我實在也看不出有神經學上的根據。但反過來說,她這樣做不一定能幫忙萬一中風失語時的應變,但對這整天在家照顧母親度日如年的她,能夠因此多學一種語言,找到生活的樂趣,又可以減少自己對無法預測的未來的不安,又可以增加一種語言能力,也不失為很好的心靈調適,所以我也極力贊同她的想法。有一陣子,她在診間見面或離開時的幾句日語的問候,我雖然日語程度極差,但還可以回他幾句日語,不覺帶來診間一陣歡笑。這也讓我學會了,只要對病人沒有壞處的,我們也不要濫用白袍的權威給病人「潑冷水」。三、耐心的溝通是醫病關係的磐石。當我為了寫這文章而打開電腦翻閱她在這我所服務的醫院這二十幾年來的紀錄時,才發現了一段難忘的「軼事」:她因為牙痛在宜蘭就醫時,牙醫師做了一些口腔小手術之後給了她一些抗生素,之後那幾天她感覺暈眩想吐,而打電話給我。我當時想到也許是牙醫師所開的抗生素與她所服用多年的抗癲癇藥之間的「交互作用」。所以我要她問牙科醫師所用的抗生素的名字,並告訴她我所知道的一種常用的抗生素「紅黴素」會抑制肝臟對某些抗癲癇藥物的代謝,使抗癲癇物的血中濃度增高,因為她所抱怨的暈眩、想吐是她所服用的抗癲藥血中濃度太高時所呈現的副作用。想不到不出所料,她就是使用這種抗生素,她抗癲藥的血中濃度果然比過去所驗的數字高很多,經過兩天的暫時降低抗癲癇藥的劑量以後,一切就恢復風平浪靜的日子。記得那次回診時,她說我在電話中料事如神,證明她找對了醫師,但她都沒有絲毫責怪牙科醫師,因為她沒有主動告訴牙科醫師她在服用抗癲癇藥。我也實話實說地告訴她,這種藥物的「交互作用」是所有的神經科醫師都知道的常識,但那次的經驗也使我深信耐心的溝通是醫病關係的磐石。我何其有幸能夠認識這位令我佩服的病人,從她身上我學會了許多做人的道理。延伸閱讀:1/22 我心目中的英雄——一位正向的病人1/24 活得精采、面對死亡從容無畏的病人1/26 創造微笑的再世華陀與積極樂觀的小女孩1/29 坦然接受生命裡的變故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4-01-13 退休力.社會連結
鐵道、郵輪...65歲以上樂齡旅人好選擇!身體狀況維持好,才能看更多好風景
觀光署估算,熟齡旅遊年產值可達四百億元,直言「六十五歲以上樂齡族是未來旅遊市場的重要客群」。新世代熟齡族旅遊,不再把行程塞滿到處打卡,而期待留白與深刻體驗,除了放鬆,也期待知性學習。65歲以上樂齡族是未來旅遊市場重要客群台灣二○一八年進入高齡化社會,每五人就有一人超過六十五歲,參團旅遊比率也是全台最高。觀光署曾估算,台灣樂齡旅遊年產值可達四百億元,並直言「六十五歲以上樂齡族是未來旅遊市場的重要客群」。當觀光署到旅行社,都將目標瞄準熟齡旅人,有誰真正觀察熟齡者的旅遊需求?雄獅旅遊董事總經理黃信川表示,雄獅於二○一三年曾參與十家企業聯合進行的初老調研,連續三年投入四千五百萬元,總結歸納就是三要點、九個字:退休的熟齡族群「怕孤單、好學習、愛分享」,他笑說,「每個字價值五百萬」,「看似簡單,但透過調研,我們更精準的知道熟齡旅人想些什麼、需要哪些服務」。退休變身生活分享家例如近年各地興起的觀光工廠,透過產業學習,熟齡旅人可在大自然無圍牆學院「學中玩、玩中學」,接下來雄獅計畫將熟齡旅人變身為「最懂生活的分享家」,讓退休的熟齡旅人再上場,既享有旅行的快樂,又有職場的成就感。「軌道觀光也是熟齡族的好選擇」,黃信川指出,熟齡旅人最擔心的就是如廁問題,軌道觀光具有準點不塞車、時程短、交通方便等優勢,恰可解決所有煩憂,加上低碳排,也能提供更友善服務。近年市場除了中高端的鳴日號,也有懷舊版的藍皮解憂號、鐵道加鐵馬的「兩鐵旅行」,以及登山火車等,海外更不乏列車觀光,「火車就是風景」,黃信川透露,內部服務加上策展概念,會更有吸引力,「接下來郵輪市場也是重要版塊」。燦星旅遊日本線經理何冠毅也認為,熟齡旅客更喜歡深度的慢旅行,因此因應推出系列專屬行程,例如四國慢遊,融入在地風味美食、文化體驗和火車旅遊。他也發現,熟齡旅客偏好朝九晚五的固定行程,以及在高品質飯店連住多晚。不必趕路 吃玩重健康黃信川認為,熟齡旅人的需求,並非無障礙設施、輪椅、拐杖等,而應注意熟齡者不適合高冷地區、特殊路線,還有景點不要太多,無需趕路,「熟齡旅人要的是慢生活、慢旅遊」,「還有很重要的,非貴即好,熟齡者更在意吃與玩得更健康」。他也透露雄獅在熟齡旅遊「細節服務」中的一項, 例如「大人囡仔俱樂部」固定採用雙導遊,可提供更多關懷,也會邀請參團者加LINE,練習與小編對話,也可開展社群交友。保養身體 看更多風景有七年領團經驗的薛永南認為,熟齡定義很廣,因為旅客身體狀況差異很大,與年紀並無太大關聯,他整合熟齡團的三大服務要點,分別是廁所必備、禮貌要有、絕不能有摔倒的可能。他也建議進入熟齡或正值熟齡、又熱愛旅遊者,肌耐力訓練很重要,身體狀況維持好,才能看更多好風景。數位版看這裡 獨旅 怎麼開始? 在日本,偏好「一人旅遊」的民眾僅次於「夫婦旅行」,獨旅是日本熟齡新的旅行趨勢,一個人旅行,彈性又自由,也不用顧慮旅伴喜好心情。從未獨自旅行、日語五十音都唸不全的王玉華,兩年前退休後開始到日本「獨旅」,一玩就是廿幾天。熟齡獨旅,如何開始?進數位版看看王玉華的經驗。熟齡旅遊夯/用App「聊天」交朋友?退休族獨旅不孤單 10撇步教你如何開始延伸閱讀:.幾歲開始老很快?醫曝3年紀是斷崖式衰老關鍵,6方法延緩老化.長壽最佳步數不是1萬步? 歐洲研究:走「這個步數」可降低死亡風險.當70歲時想過什麼樣的生活?6種生活態度讓你更健康長壽、自在圓滿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1-13 退休力.社會連結
熟齡旅遊不再把行程塞滿!定點遊「留白與體驗」享受與伴侶家人的共處時光
熟齡旅遊不再把行程塞滿到處打卡,而期待留白與體驗,享受與伴侶家人的共處時光。許多人偏好「一站式服務」,一個定點就能解決旅行的多數需求,近年來受熟齡青睞的郵輪旅行即是。熟齡旅遊定點遊夯 被稱「郵輪一哥」的孫珣恒五十歲才開始郵輪旅行,六年玩下來,現在他不只自己玩,也會帶郵輪團。孫珣恒和太太愛旅行,以往都是自由行,到每個城市拉著行李,動輒走上兩、三萬步,中年後他跟太太說:「不要再這樣玩了,我們已沒那個體力了。」坐了郵輪後發現新世界,立志和太太坐郵輪環遊世界,可分段完成、又不用拉行李奔波。以前孫珣恒認為郵輪是有錢人的消遣,但現在已經是大眾化的旅行方式。「把它當成移動飯店的思考就對了。」飯店有一星到五星、房型有簡約到豪華,都可以依預算找到適合的房型。他舉例,從台灣出發的郵輪,若是是淡季又選最便宜的內艙房,四、五天的行程可能不到兩萬元,費用包吃包住包移動,效益非常高。孫珣恒說,若時間和預算允許,他建議飛到國外搭乘,因為從台灣出發的船旅客多是台灣人,行程多是日本、南韓,從國外登船會有許多外國人,光是登船的氣氛就不同,郵輪停泊點也比較多元。一站式服務免奔波 位於雲林斗六的「紅螞蟻生態世界」則是另一種一站式服務的旅遊形式。五百元入園費,可以看表演、有吃不完的食物,還有園區的植栽、自然生態、風景可以四處遊走。不少長輩跟著遊覽車來過一次後,發現這樣玩真是舒服,便帶著家人來,家庭旅行一家三代,甚至到五代,在這裡待上四小時,沒有趕行程壓力,尤其不用去餐廳匆匆忙忙吃一頓飯。園區員工廖科宏說,他們最高齡的客人是一位一○五歲的爺爺。另外有一○三歲林璋阿公,還有一位一○二歲的李陳邊阿嬤,都是園區常客。去年一○三歲阿公還和他的兒子與孫子特地來園區過生日。數位版看這裡 獨旅 怎麼開始? 在日本,偏好「一人旅遊」的民眾僅次於「夫婦旅行」,獨旅是日本熟齡新的旅行趨勢,一個人旅行,彈性又自由,也不用顧慮旅伴喜好心情。從未獨自旅行、日語五十音都唸不全的王玉華,兩年前退休後開始到日本「獨旅」,一玩就是廿幾天。熟齡獨旅,如何開始?進數位版看看王玉華的經驗。熟齡旅遊夯/用App「聊天」交朋友?退休族獨旅不孤單 10撇步教你如何開始延伸閱讀:.幾歲開始老很快?醫曝3年紀是斷崖式衰老關鍵,6方法延緩老化.長壽最佳步數不是1萬步? 歐洲研究:走「這個步數」可降低死亡風險.當70歲時想過什麼樣的生活?6種生活態度讓你更健康長壽、自在圓滿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1-13 退休力.社會連結
10位女子花6小時走11公里!熟齡旅遊「純女子登山隊」找回大學時代的純真美好
旅遊,有人意在輕鬆,愈方便愈放鬆,有人則反其道而行,自立自強,不怕麻煩,人生所有的樂趣、探索、新的情感連結,都落在麻煩的細節裡。「純女子登山隊」就是一個這樣的團隊。「純女子登山隊」探索人生樂趣二○二一年的春天,從小就是大路痴的莫昭平第一次當登山嚮導,退休又創業,現為「OPENBOOK閱讀誌」理事長的她帶隊踏上新店越嶺木柵山路。行程不困難,但菜鳥領隊以勤補拙,無數次探勘,規畫路線、選好休息/午餐/廁所地點、計算腳程、提供離線地圖、詳查氣象預報、預做雨天備案、告知交通資訊,連沿途的點心都去試吃過,才敢帶大家上路。「純女子登山隊」目前成員三十五人,緣起於二○一九年底疫情期間,原本素不相識但都熱愛登山的邱淑華和郭綺雯在淡蘭古道邂逅,相偕爬了許多台灣高山。有天兩人談起,何不組個女子登山隊,讓體力較差、走得較慢的女子,也能享受山林之樂。「純女子登山隊」於是成立,訂每月第二個周三爬台北郊山,她們決定,每次不論人多人少都成行。兩人廣發英雌帖,二○二○年九月開始爬山,一開始果然只有一人,直到第九次,還是只有三、四人加入,但每月一山之約從未食言。隨著登山次數愈來愈多,愈來愈多人加入,難度也從郊山升級到台北大縱走,也有過夜行程。截至去年底,登山隊已經爬了六十幾次山。限定純女性 找回大學時代的純真美好為何要限定純女性?創辦人覺得,同為女性,生活中的喜怒哀樂和話題相近,沒有男性的場合,更自在。獨自帶完隊後的莫昭平深刻體認到,沒有男性更能脫離依賴,學習自立自強。莫昭平回想帶隊那天,十位女子花六小時走了十一公里,「那種純真美好歡樂,彷彿回到大學時代」。數位版看這裡 獨旅 怎麼開始? 在日本,偏好「一人旅遊」的民眾僅次於「夫婦旅行」,獨旅是日本熟齡新的旅行趨勢,一個人旅行,彈性又自由,也不用顧慮旅伴喜好心情。從未獨自旅行、日語五十音都唸不全的王玉華,兩年前退休後開始到日本「獨旅」,一玩就是廿幾天。熟齡獨旅,如何開始?進數位版看看王玉華的經驗。熟齡旅遊夯/用App「聊天」交朋友?退休族獨旅不孤單 10撇步教你如何開始延伸閱讀:.幾歲開始老很快?醫曝3年紀是斷崖式衰老關鍵,6方法延緩老化.長壽最佳步數不是1萬步? 歐洲研究:走「這個步數」可降低死亡風險.當70歲時想過什麼樣的生活?6種生活態度讓你更健康長壽、自在圓滿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12-23 養生.家庭婚姻
日本「週末婚姻」正當紅!夫妻分居以工作優先,一周見幾次面就好,意外保持新鮮感
透過英國廣播公司報導,約86.7%的20到30歲的日本女性,越來越能接受「週末婚姻」的生活型態,究竟這是怎麼樣的婚姻關係,一起來看看!週末婚姻是甚麼?「週末婚姻」跟遠距離婚姻可是有所不同的,「週末婚姻」其實是一種夫妻分居的關係,每週只需要見面幾天的婚姻生活,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這種婚姻關係在日本卻意外受到歡迎。根據日本總務省公佈的數據顯示,日本雙薪家庭逐年增加,妻子無業的比例,在2017年攀升至64%。這樣的現象不難發現,越來越多日本女性走出家庭投入了職場!畢竟結婚之後或是成為媽媽之後,擁有經濟獨立的能力才能逐漸搭築想要的生活,想信這一點,全世界的母親都一樣,不僅僅是日本女性而已。週末婚姻的生活方式究竟週末婚姻的生活方式是怎麼樣?在日語中,週末婚姻也被稱為「分居婚姻」或「shumatsukon」,在日本像竹田這樣的家庭越來越多,儘管他們擁有一個蹣跚學步的孩子,但夫妻兩人依然執行週末婚姻,分開好好生活。首先,這對夫婦的家相隔一個小時,每週只會見面兩到三次。當被問到為什麼選擇這樣的生活方式時,他們夫妻兩人侃侃而談說到,都是因為彼此不同生活方式的關係,老婆弘美是健身房老闆兼教練,每天早上4點就必須出門上班,而身為商業顧問的老公Hidekazu,則是早上7點再起床就可以。讓夫妻各自擁有事業為什麼越來越多人選擇這樣的婚姻生活呢?日本生活方式網站Domani中的一篇文章中就點出,「週末婚姻」的優點之一,是允許夫妻優先考慮他們的事業,並可以保持夫妻關係的新鮮度。而缺點則是潛在的經濟負擔,因為夫妻兩人都必須獨自支付自己的帳單;另一個缺點則是溝通問題,畢竟週末婚姻可能會限制了彼此面對面交談的機會,因而容易種下誤會的隱憂。相較很多夫妻,都是由老婆一手扛起家務重任,Hidekazu就坦言說道,當他的妻子管理她的事業同時,還需要做家務這件事,確實讓他會感到內疚;另一方面,妻子弘美也補充說,她並不想因為家庭而失去工作的自由。這樣的關係對於尚未走進婚姻的男女來說 ,究竟怎麼想的,日本婚介顧問Tamako Sawaguchi發現,女性可能比男性更了解「週末婚姻」。正因為如此,大部分的女性都表示很羨慕,並且「也願意這樣做」。聽起來這倒不失為維持夫妻關係正面積極的一種生活方式啊,其實,夫妻相處久了難免會有摩擦,「週末婚姻」可能還會因此拯救不少岌岌可危的婚姻關係呢!延伸閱讀:.妻產後想去月子中心,夫認為浪費錢,請媽煮月子餐就好!網友怒.夫妻吵架翻舊帳、冷戰...「10個吵架後不該做的事」你中哪些?.全職媽媽不返回職場是寄生蟲?呂秋遠中肯分析女性嫁人生子「穩賠不賺」※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
-
2023-12-21 養生.運動健身
說到2023 你最先想到的流行語是什麼?
又一年要過去了,每個世代都會有代表的流行語、時事梗, 2023這些迷因梗中你知道幾個呢? 趕快一起來測試看看你是不是「真」迷因達人,順便跟朋友們來比拼一下吧!編輯推薦2024年度Pantone色「Peach Fuzz 柔和桃」!5款開架&專櫃唇膏推薦 水潤、霧面全收藏從跑龍套變身流量女王!盤點趙麗穎10大勵志金句「我沒有靠山,我自己就是山!」哇酷哇酷出自於爆紅的 Netflix 影集《SPYxFAMILY 間諜家家酒》中的角色「安妮亞」經典表情與口頭禪,原文為日語的 わくわく ,網友通常音譯為「哇酷哇酷」、「挖苦挖苦」,用來表示興奮、激動的心情。晚安 瑪卡巴卡出自於英國兒童節目《花園寶寶》中,此節目每一集的結尾中,旁白會跟節目中所有的角色道晚安,也因此出現了經典的「晚安,瑪卡巴卡」這個句子。「瑪卡巴卡」後來也被延成「晚安」的意思。要確欸出自於「你要確定欸」、「要確定欸」的縮寫,因此也有「你要確欸」等延伸用法,通常都應用對一個人或一件事傻眼、不敢相信的時候。我沒了看到喜歡的帥哥、偶像、正妹,內心小鹿亂撞時,就能使用此流行語,類似於心臟被爆擊了、暈船了的意思。wml 為本詞的拼音,為相同意思。山道猴出自於 YouTuber 創作者「Eric Duan」,推出一部自創「山道猴子的一生」影片中,內容描述一位在超商工作,平常興趣為玩重機、跑山的年輕人為滿足社群平台的關注、自己的虛榮心,無視財務狀況累積諸多債務,經歷女友的背叛與兄弟離去,最終卻在跑山過程中迎面撞上貨車身亡的故事。影片中的主角稱為「山道猴子」簡稱「山道猴」,通常指在山路騎重機競速、違反交通規則的人。還想知道更多相關內容嗎,趕快訂閱關注女子漾吧編輯推薦2023秋冬眼影盤推薦!精選5盤平價大地色眼影 輕鬆畫出美拉德眼妝【心理測驗】超準!測出你內心深處最恐懼的是什麼?「女子漾」網站全新上線,陪你愛自己的每個樣子!最棒的美食旅遊、美妝穿搭、娛樂話題、運動健康、情慾愛情分享,都能在這裡看到!快點來加入成為創作者!https://woman.udn.comYT:女子漾https://www.youtube.com/@udngpowerFb:https://www.facebook.com/udnGpowerIG:https://www.instagram.com/udnGpower
-
2023-11-06 養生.抗老養生
沖繩島居民以其長壽而聞名,是真的嗎?教授揭不為人知的真相
馬博士是本網站的長期讀者。他在2023-10-12用臉書簡訊寄來一篇2023-9-28發表在The Economist(經濟學人)的文章Places claiming to be centenarian hotspots may just have bad data(聲稱是百歲熱點的地方可能就只是有錯誤的數據)。這篇文章在一開頭說:「沖繩以其居民的長壽而聞名。……因此,尋求長生不老藥的研究人員長期以來一直向沖繩人尋求秘密。富含蔬菜的飲食、保持活躍和有目標感都被建議作為候選者。但一項預印本研究為世界某些地區所報導的顯著長壽提供了一個比較平淡的解釋:數據錯誤。」這段話裡所說的「一項預印本研究」是Supercentenarian and remarkable age records exhibit patterns indicative of clerical errors and pension fraud(超級百歲老人和非凡的年齡記錄顯示出文書錯誤和退休金詐欺的圖案)。作者是國立澳洲大學的研究員Saul Justin Newman。這篇論文分析了世界各地所謂的「藍色地帶」(也就是長壽地區)的種種數據,而得到的結論是數據有問題。有關沖繩的部分它是這麼說:沖繩的「藍色地帶」是日本所有縣中百歲老人數量最多的地區,並且仍以長壽而聞名於世。然而,根據日本統計局的數據,沖繩的人均老年人口最少、人均謀殺率最高、65歲以上撫養比最差、收入中位數第二低、在大約47個縣裡失業率最高。儘管先前聲稱基於蔬菜和地瓜的飲食對健康有益,但沖繩的人均地瓜攝取量卻是最低的,僅為日本平均攝取量的 64%。沖繩還擁有水果、蔬菜、海鮮、芋頭、貝類、根莖類蔬菜、泡菜以及沙丁魚和鰤魚等油性魚類的人均消費量最低的地區。沖繩人均啤酒攝取量排名第二,酒精消費量排名第四,「廉價旅館」最多,「散彈」婚禮最多,人均肯德基攝取量最高,根據美國農業部的估計,沖繩人平均每年吃14 盒的罐頭肉。沖繩縣的兒童貧窮率為 36%,比其他縣高出 15%。沖繩島的死亡率在 50 歲之後出現“交叉”,因此老年人的特定年齡死亡率遠低於全國平均水平:這種圖像表明數據不可靠和誤報年齡。沖繩縣的最低工資第二低(跟最低的只差一日元),家庭儲蓄最低,65 歲以上領取收入援助的比例最高,貧困率最高,平均體重指數在所有 47 個縣中最差。自從藍色區域調查以來,這些排名沒有重大變化,並不代表最近突然偏離傳統生活方式。同樣,熟悉「藍色區域」概念的大量人口統計學家、流行病學家和公共衛生科學家很少提出這些問題,這似乎很不尋常。日本生命登記系統中還有其他眾所周知的錯誤驅動因素。 日本的出生和婚姻記錄不是由中央官僚機構產生的,而是由家庭成員手工記錄為「Koseki」文件,然後在當地市政廳和政府辦公室歸檔。公民自我報告和政府備案的結合允許錯誤傳播,而無需欺詐。在沖繩,這種產生錯誤的廣泛可能性也因不同類別的錯誤過程而變得更加複雜。美國對沖繩的大規模轟炸和入侵摧毀了整個城鎮,抹去了約 90% 的Koseki出生和死亡記錄,宮古島和八重山群島以外的地區幾乎普遍遭受損失。戰後沖繩人隨後利用不同日曆中記憶中的日期,向美國領導的軍政府(基本上不會說日語)請求更換文件。這些替代 Koseki 文件的發布數量是美國轟炸和砲擊強度的替代指標,可以預測沖繩百歲老人狀況變化的 79%。這篇論文是在2020-5-3上傳到bioRxiv預印本網站,而直至今日還沒有被正式發表。這就顯示,它會被正式發表的可能性非常低。奇怪的是,為什The Economist會在將近3年半後才報導這麼一篇可能永遠都不會被正式發表的論文。事實上我有找到一篇遠遠更有意義的相關文章:2023-10-1發表在Salon的“Blue zones" have captivated health and longevity experts. But are they real or statistical grift?(「藍色地帶」吸引了健康和長壽專家的注意。但它們是真實的還是統計上的詐欺?)。作者Philip Finkelstein訪問了Blue Zones(一個專注於長壽議題的組織)的創辦人Dan Buettner。這位創辦人對於那篇論文的意見是:「1999 年,當我在那裡時,沖繩正在孕育出世界歷史上最長壽的人類。從那時起,美國海軍基地、快餐店林立和如今橫跨沖繩的高速公路的影響,給沖繩帶來了美國人的生活方式,也帶來了慢性疾病,沖繩現在已成為日本最不健康的縣。沖繩90 歲以上的人的死亡率仍然很低,因為他們沒有改變自己的習慣,但中年人是最糟糕的。在接下來的幾十年裡,他們會是日本死亡最快的人。」作者也向沖繩長壽科學研究中心的發言人詢問此事,得到的答覆是:「沖繩人壽命縮短的首要原因是缺乏教育,而教育無法戰勝西方的沉重影響……年長的祖父和祖母們沒有教他們的孩子或孫子如何製作傳統食物、吃什麼、為什麼應該吃……長壽生活方式在年長的沖繩人中仍然存在,而且很好——只是沒有得到推廣。」從這兩段話來看,那篇論文所列舉的種種有關沖繩的負面數據是來自近幾年的,所以,用這些數據來推翻數十年前建立的「沖繩島居民最長壽」的論調,顯然並不恰當。這可能就是為什麼這篇論文會拖了這麼久還沒有被正式發表的原因。至於沖繩島居民是否真的最長壽,我個人認為其實並不那麼重要。畢竟,所謂的「沖繩島秘密」也只不過就是「均衡飲食,有恆運動」。台灣衛福部有建立一個健康九九影音資訊平台,目前有1500多個影片,而其中一個就是均衡飲食,另一個是居家運動新模式健康動起來1。原文:沖繩島居民最長壽,真的嗎?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9-30 醫聲.領袖開講
院長講堂/亞東醫院院長邱冠明 微創瓣膜手術讓世界看到台灣 養身之道在於早晨做「這件事」
亞東醫院是新北市第一間醫學中心,2021年疫情期間,邱冠明接任院長,遭逢三級警戒,一上任考驗就接踵而至。他帶領亞東醫院挺過新冠肺炎院內感染危機,收治新冠重症病人數全國第一,充分顯露外科醫師冷靜性格。邱冠明說,外科醫師訓練就是「改變你能改變的事」,他膽大心細,一心想擦亮亞東醫院這塊金字招牌。念外科的料 天沒亮就去巡房邱冠明來自警察家庭,因父親職務調動,童年經常搬家,國小就念了5間,南到屏東、北到苗栗的學校都讀過,直到國中才定居於高雄就讀。由於他在國中、高中的成績不錯,大學就順利考上台大醫學系。一人隻身從南部到台北念書,邱冠明笑說,大一、大二常蹺課、跑社團,心思不在課業上,直到大三上到解剖課,才真正知道自己在學什麼,整學期的解剖課9成以上由他完成,還自嘲是「手賤」,連當時助教都說他一定是走外科的料。1992年,他公費申請到哈佛醫學院見習2個月,分別選了心臟科及血管外科課程,跟著哈佛心血外科總醫師磨練,早上6點天還沒亮就去巡房,那時養成的習慣也一路保持至今。除見習經驗外,希望立竿見影的性格,也進一步推著他往外科走。朱樹勳關門弟子 隨師到亞東邱冠明進入台大醫院當住院醫師後,遇到當時的外科主任朱樹勳,從此走上心臟外科這條路。他因此被視為是朱樹勳的得意門生,他笑說「關門弟子比較符合」。朱樹勳和邱冠明的父親同年,兩人互動亦師亦父,邱冠明用日語稱呼朱樹勳「先生」。在這段期間,他跟著朱P一起動許多手術,經驗快速累積,後來朱P為他背書,讓病人都去找他開刀,這對他來說是一種肯定。1999年,朱樹勳出任亞東醫院院長,邱冠明也跟隨來到亞東,一路從科主任、部主任、醫療副院長到院長,一晃也20幾年。邱冠明認為,兩世代追求的事物不同,上個年代寫歷史,這個世代則要求品質,包括住院時間短、投入資源回報高等,「既然老師開大,我們就開小的」,朝向微創心臟手術發展。設微創瓣膜中心 各國紛取經邱冠明帶領團隊以「內視鏡微創心臟手術」,獲得第15屆國家新創獎的臨床新創獎,並成立全台唯一結合心臟內外科的「微創瓣膜中心」,持續且大量做微創瓣膜手術,連日本、韓國、中國到印度的醫師都來取經。過去亞東醫院名聲不如現在,曾有計程車司機向他吐露對亞東醫院的不信任,他也堅定地告訴對方「我們來就是要讓醫院改變」,6年後亞東醫院就成為醫學中心,董事會加碼蓋新大樓、醫院擴張4倍、醫護人數增5倍,如今規模約4千人。邱冠明認為,亞東醫院營運單純,目標有兩個,一是增加無形資產,如名聲,二是有形資產,增加設備、人員等。希望員工不僅有專業尊嚴,也有幸福感,去年爭取為全院員工每月加薪1千元,等於一年人事成本多支出5千萬元,雖然只是小確幸,但他認為應該為員工爭取。愛跑步爬山 到世界各城晨跑談起養生,邱冠明坦言,沒有太多獨到之處,而是善用父母給的良好基因,近年迷上跑步、爬百岳,也會利用出國開會機會,到各城市晨跑,藉此欣賞異國風光。回顧前半生的求學、職涯經歷,邱冠明認為,醫師是很有意義的角色,當醫師看到病患生活品質變好,很有成就感。邱冠明小檔案年齡:54歲專長:內視鏡微創開心手術、達文西開心手術、不停跳冠狀動脈繞道手術、心臟瓣膜手術、主動脈手術、先天性心臟病現職:亞東醫院院長學歷:台大醫學院醫學系、台大管理學院會計與管理決策組碩士、台大醫學院臨床醫學研究所博士經歷:亞東醫院心臟血管外科主治醫師、台大醫院心臟外科兼任醫師、亞東醫院心血管加護病房主任、重症醫學部主任、心臟血管醫學中心部主任、心臟血管外科科主任、亞東醫院醫療副院長給病人的一句話:選擇你相信的醫師,相信你的醫師。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08-13 養生.營養食譜
鴻時代/台北紅樓美食散策 巷弄裡的老味道
國際旅客逐漸回歸,根據統計,西門町的排隊候位長度可作為旅遊業跨境inbound(入境) 的絕對指標,日語、英文、粵語、國台語交雜。今天為大家介紹不同於一般觀光客認知中的西門町紅樓美食散策。談到紅樓,多數人比較熟知西門町彩虹同志酒吧,時尚小鮮肉聚集在一起青春盪鞦韆,喝下成年後的甜美與哀愁。被形容是「隱藏在後的珍珠」內江街,是城市裡被忽略的日常,和紅樓前方人潮熙攘、國際品牌連鎖店進駐的西門町截然不同,這裡有最在地的小吃,也因為在地而吸引了想要「接觸真實生活」的旅人。早期的紅樓廣場尚未規畫前,是一個凌亂不堪的菜市場,三十多年剛北上報社工作,記憶中的紅樓美食有一家刀具店也有兼賣意麵,生意絡繹不絕,後來隨著時間流轉,加上後繼無人,老味道隨之斷片。老字號鵝肉店,紅樓商圈碩果僅存的長青學院。紅樓人文古早好味道,位在內江街55巷1號的「阿豐鵝肉麵」是其一,這也是在紅樓商圈重整後,經過幾次遷徙後落腳,繼續為在地老客人服務的唯一一家老店。盛夏來此,先叫上一碗滿到快溢出來的綠豆湯透心涼,早期店裡還有老闆到萬大路果菜市場載回來的冰鎮西瓜,現切沾著梅子粉,又甜又沙是最好的消暑方法,可惜近幾年老大爺年紀大了載不動,而把西瓜切片的服務取消。切仔麵湯頭味道不錯,建議大家跟我一樣選擇米苔目湯,帶有濃濃的大骨甜味及豬油蔥,卻不會太油膩;豆芽菜或燙青菜搭配鵝油滷水,不用加醬就有滿滿的鵝湯鵝油香;滷豆干海帶小菜好吃,黑白切給料不手軟;刀工漂亮的鵝肉也給得大盤,佐嫩薑絲沾上特調的蒜蓉醬。老老闆夫婦從年輕力壯做到兒孫滿堂,老夫妻操著年輕時從家鄉帶來台北濃濃的鹿港海口音,笑口常開贏得好人緣。很多老哥們喜歡相約在這裡「啖散」喝小酒嗑牙,算是紅樓商圈碩果僅存的長青學院。「阿豐鵝肉麵」除用餐環境稍嫌克難,在鵝肉品質的挑選及熏製的風味,都不輸給西門町鎮殿之寶「鴨肉扁」,都是台味十足、很有人情味的老字號,這種巷弄古早小店老味道便宜又好吃,吃一次少一次。外省口味眷村麵食,老滷水傳遞歲月的滋味。「西門麵店」位於內江街35號,西門町在地超過60年的老字號,裝潢帶有一點文青復古風,牆壁上有電影海報跟電影手繪,復刻早期人文風格。外場負責招呼的一位男士,很有禮貌也熱情,跟外國人對話很流利。很多人到此想重溫外省口味眷村麵食與小菜,從餛飩貢丸麵到牛肉麵,用的都是不含鹼的陽春白麵,生麵煮熟後,淋上微鹹紅燒味的牛骨湯,半筋半肉的湯裡有蔥花、青菜、Q彈牛筋,軟嫩帶筋牛肉嚼勁十足。店家騎樓擺放的料理台有好幾鍋老滷水,銷魂豬腳飯應該是首推。排隊期間常聽到有人點蛋包滷肉飯,也有很多人大推半熟荷包蛋滷肉飯,無非可以吃得到澆頭裡含著豐富厚實膠原蛋白,再把半熟荷包蛋裡的蛋黃漿跟熱騰的香Q白米飯拌在一塊,送到嘴裡瞬間,有種說不出的幸福感。值得一提的是限量版的菠蘿蛋黃酥,沒錯!麵店有賣蛋黃酥真的很酷,菠蘿的口感酥鬆有致,內餡包覆著紅豆泥與鹹蛋黃,一口咬下直接想再點一個。魚丸老店新開,羹湯真材實料,吸引年輕世代。內江街47之1號的「永富魚丸湯」,也是從台北劇場百年老店到西門町的二代店,重新裝潢、用餐環境明亮乾淨,有一區很像一蘭拉麵的隔閘,不受打擾,很多白領階級跟年輕人常來,老店新概念,台灣古早味的精神被更多年輕世代重新體驗。喜歡它的炒米粉搭配堆得尖尖的豆芽韭菜,淋上滷肉燥的澆頭賣相不錯。除了人氣最高的福州魚丸系列,還有魚酥羹、魷魚羹、赤肉羹、麻醬麵、魯肉飯等,品項基本上都不超過百元價。超人氣的綜合羹真材實料,包含赤肉、魚丸、魚酥、香菇丸湯等,魚酥口感外酥內軟嫩,最讓人驚喜的手工包餡魚丸,趁熱咬下去還會流出甜甜的汁,吃完很有飽足感。以清爽的柴魚高湯為基底,喝起來勾芡感不會太重,加上黑醋調味整體風味更升級。我建議在綜合羹裡加上燙鯊魚皮,五種不同的口感完全被膠原蛋白包覆,濃得化不開。免費提供的辣泡菜,是用高麗菜乾經輕發酵製作,也是店裡的靈魂之一,百搭開胃。
-
2023-07-21 醫聲.醫聲要聞
烏國鄉下老人一段話 引馬偕海外義診團深思
「自己如果都不願意穿上軍服,難道外國人會穿來救你?」今年四月擔任赴烏克蘭義診團長的蔡維德,帶著團員到當地超商準備超音波教學的教材時,訝異於場內陳列好幾排的軍服、軍用品,內心促發了上述的想法。濃厚的戰備氛圍下,他們在烏國鄉間遇到一位對於8千多公里遠的台海局勢十分熟捻的長著。烽火連天,一句「我們的經驗可以分享給台灣。」迴盪在蔡維德、團員們心中。🎧立即收聽 按右下角播放鍵↓不見戰爭片場景 實際走訪烏克蘭才知現實沒有槍林彈雨中執刀手術的場景,義診任務烏克蘭西部城鎮「穆卡切沃」,平靜地風情無異於歐洲某處小鎮,街頭巷弄隨處可見年輕人,毫無戰事的煙硝。蔡維德事後了解,雖然東部正處熱區,但烏克蘭總人口達三千五百多萬,不可能將全數的青壯年送往前線,而逃離到他國的難民也僅約五百多萬人,大部分人民仍留在國內,生活還是得繼續過。「空襲警報又是另一個議題,烏克蘭人不是無感,是已經成了日常生活,只能說自己要小心。」蔡維德說,境內建築多以歷史悠久的石頭堆砌而成,當警報一響,建物厚重的石牆縫隙是最佳的避難場域,「像是我們碰到地震一樣,處變不驚。」他深刻體會,因為不熟悉而做了過度解讀或放大,唯有實際走訪才貼近真實。「她」訪台成新聞熱點 烏國鄉間長者侃侃而談台海政局海外醫療經驗豐富的蔡維德,戰區義診倒是首次,他說,當升級成國家級災難,「一般民眾如何調適心態面對及準備」便顯得十分重要。印象深刻一次看診結束,患者問到「台灣準備好了嗎?」他片刻答不出來,其實烏國人民在開戰前同樣沒有準備,畢竟俄羅斯文化難以切割,孰料,俄國開火侵犯更誇海口要拿下首都基輔,「我們的經驗能分享給你們;和平不是包裝在甜言蜜語之下的蠱惑,而是你要夠堅強、做好準備。」患者最後送了這句話。「同文同種」這字眼對台灣人來說不陌生,放在烏俄之間亦然,蔡維德想起了烏克蘭鄉間一位長者。他說,最後一天的醫療行動站,翻譯剛好去藥局,年約70多歲的長輩前來看診,想說拿起手機點選烏克蘭語進行翻譯,螢幕記錄到一半時忽然停止,此時翻譯人員回來發現,原來長輩說的是俄語「對耶!就好像是我們台灣老一輩會講日語,他沒有惡意或任何政治傾向,用的語言只是過去所受的教育而已。」該位長者知道了義診團來自台灣,和團員們侃侃而談台海局勢之餘,也不忘給予鼓勵,「你們和我們很相似,台灣很勇敢要堅強,不要被中國打敗。」蔡維德也驚訝於鄉下長輩如此熟捻台灣和中國的淵源,一旁的烏國工作人員說到與美國聯邦眾議院前議長裴洛西有關。「台灣的知名度就在裴洛西來台大開,烏克蘭人都在追蹤裴洛西的飛機飛到哪裡,新聞衝上第一。」蔡維德說,高舉反納粹而開戰的俄羅斯,強打心理攻防戰,對外堅稱烏國人民生活困頓,需要大國援助。同時,烏方也想要了解各國的立場,因此,看見遠在東方的台灣小島同樣面臨大國威嚇卻屹立不搖,因此當裴洛西從美國飛來台灣,大大的鼓舞了烏國人民。醫院院長親自接送 年輕是一場文化衝擊十天的任務完成歸國,所見所聞衝擊著團員,再談烏克蘭這個國家,蔡維德下了註解「執行效率極高、嘆為觀止。」台灣義診團剛從波蘭華沙的旅館出發,他們親自開車接駁,「車子開到醫院後,我們想說先和院長見面,沒想到工作人員回答,你們不是已經見到院長了嗎?才知道開車的竟然是院長本人。」蔡維德說,這趟任務窗口是一位年僅29歲的青年,而聖馬丁醫院院長也只有35歲,穆卡切沃市長同樣只有35歲,自1991年脫離蘇聯獨立的烏克蘭,老一輩幾乎都在同年退休,國家要交給年輕人帶領。年輕且親力親為,對於蔡維德與團員來說,這又是深刻的一道文化衝擊。蔡維德小檔案學歷:美國史第爾大學現職:馬偕紀念醫院急診內科主任馬偕紀念醫院國際醫療中心主任經歷:急診醫學會副秘書長 台灣工程與科技應用醫學學會秘書長美國心臟協會(AHA)台灣國際培訓中心總監Podcast工作人員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製作人:韋麗文主持人:邱書昱音訊剪輯:邱書昱腳本撰寫:邱書昱音訊錄製:滾宬瑋特別感謝:馬偕紀念醫院
-
2023-03-26 養生.抗老養生
吃對食物成養生之道!專家揭日本人長壽祕密:天天吃5種食物
【本文重點】日本人壽命偏長,全國有9萬多名百歲老人。很多人從小被教導「把食物當成藥品」,吃對食物成了當地盛行的養生之道。援引日本政府數據,9萬526位年齡至少100歲的百歲老人中,小面積離島沖繩是全球百歲老人密度最高的地區。宮下麻子為CNBC旗下生活資訊網站make it撰文,介紹日本養生飲食五大秘訣,包括日本紫甜薯、味噌湯、白蘿蔔、海藻和魚類等。--by ChatGPT日本人壽命偏長,全國有9萬多名百歲老人。很多人從小被教導「把食物當成藥品」,吃對食物成了當地盛行的養生之道。日本政府負責醫療衛生和社會保障的政府部門「厚生勞動省」(Ministry of Health, Labour and Welfare)2022年數據顯示,該國有9萬526位年齡至少100歲的百歲老人,是20年前的五倍多。小面積離島沖繩(Okinawa)更是長壽天堂,是全球百歲老人密度最高的地區。媒體CNBC旗下生活資訊網站make it營養學家作者宮下麻子(Asako Miyashita)追蹤傳統日式飲食,列出她本人和家人天天吃、維持健康長壽的五項食物。1. 日本紫甜薯來自沖繩的紫甜薯(日語中稱為“imo”)通常被當作零食或甜點食用,富含健康的碳水化合物和花青素,這些成份是普遍存在紅色和紫色蔬菜中的抗氧化劑,可抗衰老,而且有助於改善血糖水平、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2. 味噌湯日本常見含發酵食材的菜餚,味噌湯就是其中之一,備受歡迎,味噌由發酵大豆和穀物製成。發酵食品中富含益生菌、活細菌或酵母,有助於平衡腸道健康、增強免疫系統。研究發現,食用最多大豆發酵食品(如味噌、豆腐和豆豉)的男性和女性,早逝機率比很少食用這類食物的人低10%。3. 白蘿蔔根莖類蔬菜是很普遍的日本食材,提供多種獨特的健康要素。蘿蔔富含維生素C,可預防感冒、增強免疫系統,一個蘿蔔含有每日維生素C攝取量的 124%。其他根莖類蔬菜也有豐富營養成分,包括胡蘿蔔、甜菜、歐洲蘿蔔(parsnips,防風草根部)和圓頭狀的大頭菜(turnips)。4. 海藻海藻富含鐵、鈣、葉酸和鎂等重要礦物質,每天吃有助於添加纖維,而攝入足夠纖維可降低心臟病、中風、高血壓和第二型糖尿病的患病風險。此外,海藻含有岩藻黃質和岩藻依聚醣等抗氧化劑,有助於抗發炎、抗衰老和抗癌。5. 魚類宮下麻子經常在日常飲食中加入蛋白質,尤其鮭魚等高油脂魚類,魚肉的Omega-3脂肪酸有助於降低血壓及三酸甘油酯、緩解炎症。日本人飯前常說「itadakimasu」,意思是「我謙卑接受」,對動物和農民表達感激之情。宮下麻子相信,這樣的正念飲食也助於健康、提高生活品質。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2-24 焦點.長期照護
年輕照顧者的悲歌!夢想因照顧重擔被打斷 年輕人做出犧牲是必要之責嗎?
二○一五年十月十四日,位於京都市的男性照顧者援助會「TOMO(友)」(註:「Tomo」是日語中「友」字的羅馬拼音,意為「朋友」。)的聚會在京都市中京區的咖啡店舉行。為使照護中的男性能有輕鬆交流聚會的場所,京都市的照顧者們於二○一○年創立了「TOMO」。會員每月會在咖啡店等聚會一到兩次。30歲日本年輕照顧者的辛苦和煩惱這一天,約十人參與聚會。此時,在多數中老年參與者中,我們看到了一名看上去二十多歲的年輕人。那位年輕男性在聚會開始三十分鐘左右便中途離開了。會後,我們詢問了一名參與者:「中途離開的那個年輕人,是研究照護問題的大學生還是研究人員?」「不,他也是照顧者。他正在照護外祖父。」「那他也太年輕了啊。」「他們似乎被稱為『年輕照顧者』。看來照護已經與年齡關係不大了。年輕人也有自己的辛苦和煩惱啊。」在以中老年照顧者為中心,彼此發發牢騷、交流傾訴的聚會中,特地前來參加的年輕人,究竟有著怎樣的經歷呢?我們想聽一聽他的心聲。五個月後,二○一六年三月六日,我們採訪了朝田健太(30歲),他是京都市上京區的一名公司職員。健太言談謙遜禮貌、用詞得體,看上去是一名很普通的年輕人。他充滿朝氣、外表清爽,完全無法想像他正因照護而飽受困擾。然而,他所描述的親身經歷令人悲痛。事情要從二○○七年五月七日的深夜講起。「喂!誰來救救我啊!」一開始健太以為是自己在做夢,但是,熟悉的聲音卻不斷傳來。於是他起身來到走廊。聲音似乎是從樓下外祖父的房裡傳來的。78歲外祖父罹患失智症 症狀一下子加重走下樓梯,健太戰戰兢兢地打開外祖父的房門,只見七十八歲的外祖父淳一(化名)正拿著棍子呆站著一動不動。「有熊啊。看,就在那裡。你看不到嗎?」看著淳一在自己熟悉的房間內害怕熊,整個人情緒激動,健太甚至懷疑起自己的眼睛來。「……熊已經逃走了……」健太下意識地脫口而出,撫慰著淳一的情緒。隨後,淳一被確診為失智症,但當時還未出現棘手的症狀。當時大學四年級的健太,與淳一、母親和兩個妹妹共同生活。母親身體羸弱,兩個妹妹也正面臨考試壓力。此後,當外祖父在半夜起床,也都是由健太照顧。健太從小就夢想成為學者,在淳一病發後的第二年,他進入研究所學習,研究日本史。新的學生生活開始後,健太的心中充滿期待。然而,正在那時候,淳一的症狀卻一下子加重了。淳一每晚都會起床,有時來到二樓健太的房間,有時又作勢要出門。深夜還會頻繁上廁所,每次都需要健太陪同。某天晚上的真實情況如下:「我現在去公司了。」淳一說著,便準備要出門。「今天已經晚了,明天再去吧。」健太安慰道,淳一便回到自己的房間。健太心裡想著,淳一應該不會就此乖乖睡覺。不出所料,不一會兒,淳一便來到了健太的房間,說道:「雖然不知您尊姓大名,但非常感謝您能讓我住在這兒。」之後,淳一便回房睡覺,但隨後他又再次醒來。他來到健太的房間,這次不由分說怒吼起來:「你這傢伙是誰啊!未經我的允許,到我家裡來做什麼?」淳一一到晚上就彷彿被什麼神祕的事物附身一般,不斷做出各種怪異舉動,一直持續到早晨。健太不知經歷了多少個這樣的夜晚。「他不知道我是誰,有時會以親戚的名字稱呼我。我只能順著他的話說,安撫他的情緒,除此之外別無他法。」淳一外出遊蕩的情況也變得頻繁起來。有時外出一會兒,他就會若無其事地回到家中。為能及時知曉淳一外出的舉動,健太在玄關上安裝了一個大鈴鐺。門被打開時,鈴鐺便會叮鈴作響,將睡夢中的健太吵醒,他會立刻下樓,趕到玄關查看情況。「那時候,外祖父即使安靜地睡著,我也無法入睡。腦海中一直迴響著鈴鐺的聲音和外祖父起床時發出的聲響。」沒人能設身處地聽他訴苦 夢想因照顧重擔被打斷這般疲勞的照護生活,對健太的研究生活也造成了影響。由於睡眠不足以及疲勞,健太的研究毫無進展。每天他都會在沒人的研究室內打瞌睡,同時,因為自己的研究進度落後於人,他變得愈發焦躁不安起來。有時候他也會向研究所同學和朋友抱怨照護的疲勞,得到的答覆大同小異。「你真不容易啊。」「為什麼一定要你來照顧外祖父呢?」有時候友人也會邀請健太去喝酒,但他總是提不起興致來,便婉言拒絕了。「因為我的研究進展緩慢,研究夥伴為照顧我,將發表的順序做了調整。但如果我一再趕不上進度,大家對我的態度就會開始改變。『學業與私事要分開啊。』有時會有這樣的議論。」參加高中同學聚會時,有的朋友會向大家彙報近況,說著「在公司被上司罵了呢」這樣的話,聞言,健太不由感到擁有這樣單純的煩惱,是多麼幸福啊。而朋友們總是對他說:「照護生活很辛苦吧。加油啊。」對於諸如此類鼓勵的話語,他除了強顏歡笑以外,無言以對。沒有人能夠設身處地地聽他傾訴,給出中肯的建議。之後,健太打算休學,教授甚至懷疑他得了憂鬱症。雖然能夠延畢,但此時他對於研究的熱情已蕩然無存。「這樣下去,會毀了自己。」二○一一年,健太放棄成為學者的夢想,離開了研究所。年輕人因照護而做出犧牲,是必要之責嗎?像健太這樣,年紀輕輕便開始承擔照護任務的孩子或年輕人,被稱為「年輕照顧者」或「Young Carer」。有照護需求的老年人正在與日俱增,因此有相當數量的年輕人在家中分擔起照護、家務等勞動。對於年輕照顧者而言最大的苦惱是,自己得不到同齡人及學校的理解,並且照護工作還會對學校生活、就職就業造成影響。據稱,年輕照顧者因疲於照護而無法專注學業,會導致成績下降。有時候人際交往也會變得困難,於是漸漸失去了朋友。他們承受著同齡人冰冷的視線,既心痛又無助,逐漸陷入孤獨,甚至失去未來的夢想和目標。英國從二十多年前開始,就將未滿十八歲的照顧者定義為年輕照顧者,並由民間組織等為他們提供援助。不僅是照護,在貧困家庭中,必須分擔家務的兒童也是援助對象之一,預計總人數達到了七十萬人以上。為了對這一群體提供支持及援助,社會各方做出各種努力,如召開集會,宣導讓兒童遠離照護工作,以及動員校方,對有困難的學生多加關照,讓其能夠兼顧家事及學業等。「年輕人因照護而做出犧牲,究竟是不是自己的責任?」二○一六年三月五日,在我們對健太進行採訪的前一天,他正在岡山大學(岡山市)的教室中,手持著麥克風進行演講。在由校方主辦的照護座談會「當你成為『照顧者』──你能夠兼顧照護與學業、工作嗎?」中,健太受邀擔任講師。出席的學生約二十人,健太向他們講述自己的親身經歷,作為年輕照顧者的煩惱,以及渴望得到理解的心情。他告訴我們,此次演講或許能為第二天的採訪提供參考,於是我們也出席了座談會,與學生們一起傾聽他的故事。經歷照護生活後 比以前更認真地面對人生健太離開研究所後在超市工作,但他想從事與照護相關的工作,於是來到現在的公司。同時,為了讓更多人瞭解因照護而煩惱的年輕族群的存在,他開始四處演講。健太目前仍繼續照護著淳一,他現在的目標是成為一名社工,獲得國家資格,為身心障礙者提供專業援助。健太這般說道:「作為年輕照顧者,最痛苦的事,莫過於因照護而破壞與朋友及同學間的關係。但是,也有好的一面。在經歷了照護生活後,會比以前更認真地面對人生,努力過好每一天。」失智症這個疾病會改變患者家屬的生活及人生。就連健太這樣極其普通的年輕人,竟也從某一天起,突然受到這疾病的波及,原本平靜的生活掀起巨變。據厚生勞動省的資料顯示,二○一二年日本的失智症患者人數為四百六十二萬人(推算)。至二○二五年,這個數字預計會達到七百萬,屆時將有五分之一的老年人身患此疾病。照護已與年齡無關,但是社會卻尚未認清這個沉重的現實。本文節錄:《無人知曉的房間:長期照護下,走投無路的家人的自白》一書
-
2023-01-09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爸爸不是病了,是老了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當父母步入晚年時」。一位侍父至孝的資深藥師寫出父親在母親過世後的身心變化,道盡老年的辛酸與子女的無助。一位醫事放射師以兩篇文章分別道出子女對母親的「病」與「死」的錯綜情緒。感謝這兩位醫療團隊的作者分享他們的經驗,一方面使讀者更體會到「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同時也使社會大眾更了解當醫療人員面臨父母的「老」、「病」、「死」也都與一般人同樣的無助、惶恐、憂心。希望這三篇文章可以幫忙醫病之間「將心比心」,發揮「同理心」,帶給醫病之間祥和與體貼。一位醫師同事幾個月前因病失去了摯愛的妻子,近日收到他一如往年的年節禮物時,我用簡訊向他致意。他回覆我,過年期間將會與兩個孩子同遊日本。我不禁想起家裡進行中的故事。面對爸爸喪偶的痛孩子們成年後的數十年,恩愛的爸媽總是同出同遊。十多年前,媽媽因為心肌梗塞,在發病幾天後過世,我們都措手不及,很難接受這個突如其來。爸爸當天晚上淚流滿面地告訴我,媽媽幫他生了四個好孩子。當時家裡設置簡單靈堂,爸爸都親自在場,一一向來上香的親友答禮。告別式後某天,車子還在停車場,但爸爸不見了,手機也不接,我一直懇求神明保佑,最後爸爸總算接了電話。他在陽明山某處,我立刻明白,他是去那裡回憶以前經常與媽媽和好友們爬山吃青菜洗溫泉的日子。我拜託爸爸不要移動位置,和先生開車沿路去找他。看到爸爸孤單的站在路旁,我心痛的把他帶回車上,他一路上都沒說話。當時讀高中的兒子說,以後我們出國都帶阿公去,他願意和阿公睡同一個房間。爸爸一直是同學會同事會的主辦人,沒有媽媽同行後,妹妹和我陪了幾次,寒暑假則是兒子自願陪阿公參加,餐敘地點都是同一家日本料理店。問兒子菜好吃嗎?他說肚子好脹。問為什麼,他回阿公阿嬤們一直把菜分給他,他們說年輕人應該多吃一些。我問為什麼不告訴他們已經吃飽了,他說,怕阿公沒面子。帶爸爸去旅行找故友第二年夏天,我們陪爸爸去他與媽媽最熟悉的日本旅遊,還帶他去探望日治時代的上司太太,即便上司已經過世,他們都保持聯絡。當天妹妹們與兒子去市區購物,先生帶著我陪伴爸爸一路換搭地鐵到東京郊區,上司的兒子開車來接我們到他們美麗的家。我永遠不會忘記,經由屋內電梯進入二樓客廳時,九十幾歲的上司太太,戴著閃亮的珍珠項鍊,穿著美麗整齊,等著我們到來。媳婦說,婆婆已經多年臥床不起,知道爸爸要來看她,早早就起身穿衣,用心打扮漂亮。我們六人就在窗外玻璃爬著樹藤,窗內布置溫暖的客廳,享用上司媳婦準備的精緻點心,一張一張回顧昔日的照片。爸爸從台灣帶來的伴手禮,包含了日本人最愛的烏魚子。上司兒子與媳婦會一點點英語,先生和我不會講日語,上司太太與爸爸則是沒有停止過流利的日語交談。我們在美食與笑聲中,度過一個終生難忘也必然是此生唯一的下午。傳真機是爸爸的聯絡工具回到台灣後才想到,爸爸究竟如何與老太太聯繫,因為這個會面是爸爸自己安排的,先生和我只是負責陪伴。我非常驚訝,原來九十歲的老太太已經不方便用電話溝通,因為這個年紀都有某程度的重聽。所以,關鍵竟然是傳真機。爸爸用信紙寫日文信,傳真到對方家裡,老太太也用傳真機回覆,這種方式的溝通,竟然讓這趟海外拜訪故友的行程,如此完美溫馨。媽媽過世,爸爸變成了媽媽媽媽離開後,爸爸變成了媽媽,開始扮演媽媽的角色。我們都住隔壁或附近,爸爸每天為我們準備早餐,打理晚餐。前幾年爸爸都是親自買菜來煮,又切又洗,即便當時已經八十多歲。後來我們勸爸爸,晚餐訂便當即可。飯後孩子孫子們經常一哄而散,爸爸就整理廚餘分類。有次週末帶爸爸去之前常全家同行的火鍋店,爸爸邊吃邊流眼淚,因為不知情的老闆娘問,阿嬤呢?後來我們就改買外帶回家吃。爸爸視力很好,97歲還能拿針線自己縫衣褲,沒有要我們做。爸爸也會開車去買孩子孫子們的零食與水果,幫我們拿衣服去送洗或修改。爸爸從中年開車,或許老年後視力仍好,持續一直開車,包括幫忙接送孫子上下學。爸爸九十歲後,還經常開車去接某位同學去另一位同學家敘舊,或是一起去餐廳吃飯,尤其台北車站的微風廣場。爸爸告訴我,他每次去接同學時,大樓管理員就笑說:「一個敢開,一個敢坐 (台語)。」哥哥妹妹很擔心,指定要我處理。經過多次協商後,爸爸在強烈的失落感下,答應我們在滿94歲那天,就不再開車了。後來妹妹承認,爸爸不開車後,生活能力開始有退化跡象。爸爸再也無法自理生活曾經讓我們多麼驕傲的健康爸爸,終究還是老了。連續幾次外出購物摔跤後,幾個月前某日清早下樓拿報紙,或許搭電梯上樓後換鞋子時,不慎摔跤了,同住的妹妹聽到很大的撞擊聲,發現爸爸摔在樓梯間,趕緊到隔壁喊我,一起將爸爸扶起。那天晚上,我們還帶爸爸參加他擔任六十年志工的廟會吃桌餐,兩天後也去大飯店,為他就讀常春藤名校的長孫,因疫情沒有實體畢業典禮,穿畢業袍與家人拍照留念。幾週後,我們發現爸爸的生活能力開始明顯退步,包括行動變緩,語言能力變差,生活無法自理。我們開始面對以前從未認真思考的問題,包括是否請外勞,是否申請長照,以及如何照顧陪伴爸爸,因為他再也無法一個人過日子了。爸爸的年代,不常談遺囑,不常談身後事。幸好,哥哥曾與爸爸聊過,爸爸只有一個簡單的心願:「與媽媽在一起。」三個月後,哥哥與我將媽媽在萬里的骨罐,移到觀音山的雙塔位,空著一個位置等著爸爸團聚。我還在工作尚未退休,但休假時間變得不穩定,配合著照顧爸爸的需要。如今,看到照顧長者的書籍或文章,我會停下來,想想爸爸,想想未來的自己。我也會關心周遭朋友是否遇到類似情況,發現幾乎每個家庭都存在照顧老人的問題,每位看似積極投入工作的朋友,其實背後可能面臨相同的問題。爸爸不是病了,是老了知情的朋友,有時會關心:「妳爸爸好些了嗎?」我總是回答,「我爸爸不會好,他不是病了,他是老了。病可能會好,老了不會好。謝謝關心。」
-
2022-12-15 焦點.生死議題
如果有這樣的機會,人生的最後一句話你想對誰說?想再見誰一面?
做過多次病情解釋的我,從未聽聞家屬拒絕器官捐贈的理由如此悲傷。你曾經想過嗎?如果在人生的最後一刻有機會,你想再見誰一面?你的最後一句話,想對誰說?//阿菊嬤由於肺炎住進加護病房。沒多久卻因肺炎與敗血症導致病況惡化,呼吸衰竭到需要插管的程度。在插管之前,我問同仁們:「在我們幫阿菊嬤插管前,可以讓她的家人進來和她說說話嗎?因為阿嬤已經八十歲了,身體也不是很好,插管後不見得拔得掉,所以這有可能是她最後一次和家人說話了。我們能在阿嬤的身體狀況還允許的情況下,先讓她的家人進來,再插管嗎?」同仁們雖然有些擔心有什麼臨時狀況,但也都同意這麼做。阿菊嬤的先生俯在病床前,用日語輕喚著妻子的名字,手一邊輕梳著她的劉海,像在哄孩子睡覺般。阿公的聲音裡含著悲傷,像是害怕妻子會一覺不醒。阿菊嬤閉著的眼睛滲出了淚水。兒孫輩輪流進來和阿嬤說話,阿公始終陪在她身邊。最後大兒子再度走進來,問她:「阿母,你還有什麼要交代的嗎?」原本始終閉著眼的阿菊嬤,這時突然睜開眼,斷斷續續,艱難地說:「要……顧……好……你……阿……爸……」阿公聽了,忍不住大哭起來,加護病房裡的我們都跟著鼻酸。為阿菊嬤插完管後,護理師曉燕學姐問我:「唐唐醫師,你為什麼會想到在插管前,讓阿菊嬤的家人進來和她說話?我以前從沒遇過醫師這麼做。可是我覺得這樣子很好,感覺很暖。」我想了想,回答她:「可能和我在前一間醫院工作時遇過一位喝鹽酸的病人有關吧。直到現在我都還很後悔,那個病人,我沒有讓她和家人說到最後一句話就幫她插管,後來她卻再也沒有機會說了……」//那是個假日午後,消防隊說要送來一名喝鹽酸自殺的婦人阿春姆。由於我們醫院沒有能力處置這樣的病人,所以我立刻請他們直接將病患送去可以處理的醫院。但因為能夠轉送的醫院都距離太遠,因此消防救護人員最後還是先把阿春姆送來我們這裡。阿春姆的聲帶被鹽酸灼傷,說話有嘶吼聲,明顯呼吸急促而且費力,胸口快速地上下起伏,一看就是過不了多久就要喘到沒力的樣子。我當下判斷需要先插管再後送,會比較安全。在徵得阿春姆和她的家屬同意後,我並未多想便直接準備插管。在插管之前,阿春姆一直掙扎著想和家人講什麼。不過因擔心她一旦說話,會讓已經受損的聲帶更腫脹,造成後續的插管困難,所以我不斷喝止她,不讓她講話。插完管後,阿春姆順利地被轉到後送醫院。然而在開刀時才發現她的內臟已遭到鹽酸嚴重腐蝕,根本無法動手術,醫師只好將她的肚皮縫合,送進加護病房。兩天後,阿春姆過世了。聽到她走了的時候,我一直在想,如果我在插管前不阻止她開口就好了,如果那時讓阿春姆再和她的家人說些什麼就好了,如果……雖然理智告訴我當初的決定沒有錯,因為如果那時候讓病人繼續說話,情況真的很可能會惡化到困難插管,甚至根本沒有辦法將她轉到後送醫院。可是在情感上,我就是過不去!因為那可能是這輩子她能對家人說的最後一句話。或許是懺悔,也可能是一聲「我愛你」,也許是一句讓她和家人心裡都不會留有遺憾的話。我一口氣傾訴這段往事。一旁的阿銘學長聽了,拍拍我的肩,對我說:「唐唐,我覺得你當下做的決定一點錯也沒有。假如我是你,也會跟你做出一樣的選擇。雖然你覺得阿春姆最後沒有和她的家人說到話有遺憾,但其實你那時候做出的選擇就是最好的了。你要相信你自己啊!」學長的這番話,讓我想起自己曾開導救護技術員阿信的一段戲劇台詞:「你做了當時你認為最好的處置。即使那是錯的,你在當時仍認為那是最好的。你不能改變做過的決定,所能做的就是不要讓它毀了你。你要學會原諒自己。」曉燕學姊接著說:「對啊,唐唐,而且你也從阿春姆身上學到了一件事,不是嗎?你讓阿菊嬤的家人進來看她,和她說話了啊。如果有一天我像阿菊嬤這樣了,能遇到像你這樣的醫師,我會很感謝的。」//其實我是非常討厭碰觸生死議題的人。醫學生見習時,每每聽老師告知病人罹患了癌症的那個當下,我總是無法直視病人悲傷而震驚的神情,也難以為他們做後續的心理輔導與建設。所以後來選科時,我選了最不需要碰觸癌症的心臟外科。沒想到陰錯陽差地,最後反而走了更需要在第一線面對猝不及防「生死一瞬間」的外傷與重症外科。不過走在這條路的過程中,有許多人陪伴著,像是阿銘學長和曉燕學姐溫柔、和善的回應,讓我心裡那塊過不去的硬石崩塌了。雖然他們說我的舉動很暖,但事實上,真正被溫暖到的人是我啊。我也不停地學習、成長,讓自己不再那麼害怕面對生死。但願未來遇到每一位像阿菊嬤的病人,在可以有選擇的情況下,都有機會讓他們與家人見到最後一面、說出想說的話,然後,不留遺憾地前往另一個世界。(本文摘錄自寶瓶文化出版《昏迷指數三分:社會破洞、善終思索、醫療暴力……外傷重症椎心的救命現場》)
-
2022-12-12 退休力.理財準備
2022退休力/為了獨立變老做準備 專家建議40歲就該開始
超單身世代,一個人已是趨勢,但一個人變老卻充滿了挑戰。知名YouTuber、台日混血的「鈴木」徒步環台,在他發布的影片中,有一天回到媽媽故鄉屏東鄉下探視九十二歲獨居的阿公。阿公初時不認得他,經與媽媽視訊認證,原本一口客語的阿公秒切換日語。鈴木問候阿公,阿公說自己身體健康,但希望有一台代步三輪車,鈴木送上阿公的喜歡紅豆麵包當作伴手禮。92歲獨居阿公 心繫要工作身為砧板師傅的阿公信奉「活著就是要動」,與孫子相認後,第一句話就是「你現在有工作嗎?」。阿公再三強調,「一定要有工作,身為男人必須要有工作。」、還說因為一直工作,所以身體健朗,甚至在小本子寫著「老後仍要工作」等字句。鈴木當睌原本要睡阿公家,卻被老鼠走路的聲音嚇到,半夜去便利商店過一夜。隔天鈴木重回阿公家,阿公非常惦念孫子,但鈴木接下來要繼續徒步台灣的旅程,阿公拄著拐杖送他出門,依依不捨。鈴木一直回頭揮手,在公車站等車回屏東時,也說一定要再找時間回來看阿公。鈴木探視阿公的影片逾七十萬人點閱,也有電視台報導,獲得極大回響,也引發了一些討論。祖孫互動感人,鈴木離開阿公的畫面讓人不捨落淚,但也有人指責,認為阿公居住環境不佳,家屬未善盡照顧責任,至少該請照服員或協助打掃環境等;還有人批評,阿公想要代步三輪車,結果金孫只送了紅豆麵包。一個人的老後 需支援系統一個人變老已成趨勢,但從鈴木阿公的例子不難發現,一個人想獨居,需要家人的配合與尊重,家人可能因此被批評不孝,壓力不小。也有些事情可能力有未逮,需要他人協助,例如打掃環境,需要代步車等,一個人的老後需要支援系統。討論熱烈,連鈴木的母親也來回應,解釋孩子成長環境中沒有老鼠、蟑螂,所以不怪他去便利商店過夜。也說鈴木一直認為自己有個了不起的外公,高齡仍然堅持工作的信念非常難得,感謝兒子的影片為父親留下紀錄。但她也說,父親獨居是他自己的選擇,雖然帶給家族擔憂和不捨,「但是他自己的人生、我們就尊重他的決定。」目前已有照服員定期到家,家人常常輪流回去看他,也幫老人家改善居家環境,目前沒有老鼠出沒了。「獨居是人生的一種選項,不應標籤化、問題化。」台北護理健康大學長期照護系教授陳正芬表示,許多人一聽獨居老人,常聯想到可憐、孤單、沒人照料等,這是一種汙名化,如果經濟無虞且身體健康,「一個人」 不該與可憐、沒人愛等負面標籤畫上等號。為了老後準備 40歲就開始靜宜大學社工系退休教授紀金山創立好好園館,讓跨世代體驗共居,他持相同看法,一個人生活的重點不在於「有沒有房子住」,而是「有沒有人關心你?」對於一個人,紀金山給了一個符合時代意義的詮釋,「獨立是可以一個人搞定生活所需,包括健康及經濟,但獨居不等於孤獨、孤老,應該好好過日子,迎接各種挑戰。」「年輕時就應妥善理財投資、培養興趣,為老後準備」。年逾四十的上班族必須定期接受勞工健檢,陳正芬建議企業主協助經濟健康檢查,讓員工瞭解現階段財富、投資及保險能否撐起老後人生;也請大家正面看待一個人的老後,尤其自己能夠不成為子孫們負擔,應該開心才是。
-
2022-11-23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探討「病人的母語」在醫學教育與醫療照護的重要性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尊重病人的母語」。中山醫學大學的黃馨葆醫師寄來師生「四手聯彈」的文章,一位醫學生與老師分享自己童年時會以客語與阿嬤交談,最近在照顧一位客家老太太時,因為能用幾句客語與病人交談,獲得溫馨的回饋,黃老師也分享他從語言、傾聽與陪伴拉近醫病之間的距離。另一位醫師也分享幾十年來如何體驗到「病人的母語」在照顧病人的重要性。同時也邀請一位剛從陽明交通大學醫學院畢業的醫師,以他不尋常的背景(父親是日本人,母親是台東排灣族人,他成長於日本,能說日文、英文、中文,以及排灣族語,可以與台東母親的家人溝通無礙),介紹原住民看病的語言與文化。我們希望這三篇文章可以讓醫療團隊體恤不諳華語的病人和家屬看病的辛苦,願意以尊重病人的母語為念,鼓勵醫學生多學習台灣人的話語與文化。醫病平台/師生的四手聯彈----從語言、傾聽與陪伴拉近醫病之間的距離我開始領悟到「病人的母語」在醫學教育的重要性是在1998年回國,參加慈濟醫學院醫學教育工作以後。記得當時慈濟醫學院還沒有醫學系畢業生,醫學系最高年級是五年級。那天早上我帶著一群五年級醫學生看一位前一天由警察送來住院的原住民獨居老人。因為病人一句話都說不出來,護理人員說是「失智症」,學生説是「失語症」。但看到病人時,直覺地我不認為他是個失智病人,因為他個人的衛生照顧還不錯,也沒有尿失禁的味道。但他也不像一般失語的中風病人,他沒有偏癱或臉部麻痺歪斜。然而病人就是一問三不知,只是瞪著眼,一副茫然無助的樣子,檢查起來也看不出不正常的肌腱反射,一些簡單動作也可以跟著我做,只是從頭到尾說不出一句話。突然想到這位原住民老人會不會是因為我們會說的國語或台語他都聽不懂,但我們又沒有人會講原住民話,靈機一動,想到大部分原住民老人都會講日文,於是我就用自己只會的幾句日文,問他:「你會說日文嗎?」突然這老人眼睛一亮,馬上以日文流利地回應,並且開始口若懸河地說了許多他為什麼被送來醫院的理由。我不得不請他講慢一點,因為我的日文程度很差,聽不懂他講的話。透過他娓娓道來的傷心史,才了解他是因為兒子與媳婦都到外地工作賺錢養家,留下兩個孫子要他照顧,孫子都不會講原住民語,只會講他聽不懂的「國語」。孫子們對他非常不尊重,自己覺得生不如死,說得涕泗縱橫。我用了最大的努力,以我幼稚園程度都不到的日語,免強能為他做了基本的神經學檢查,確定他沒有肢體麻痺或感覺異常,視力聽力也都正常,走路穩定。我們就這樣一起上了一堂非常珍貴的課:「病人的母語」是醫療照護非常重要的第一步。接著,我在2004年到高雄醫學院參加一場「醫學台語學術研討會」,探討大學的台語文教學的現況與展望,我應邀以「醫病溝通與語言使用之重要性」為題做一場專題演講。回來後我忍不住在自由時報的「自由廣場」以「用我的母語看病」寫出病人的心聲。我認為醫生與病人的溝通包括病人有時需要告訴醫生自己的隱私、醫療上常有不可避免的不確定性、醫病間醫學知識的鴻溝、病痛生死的緊張時刻,以及醫病之間醫學理念的差異(西醫、中醫、民俗療法)等等因素,如果再加上醫病之間語言未能充分溝通,對病人而言,將是非常大的痛苦。同時我也引用契些爾醫師(William P. Cheshire)所說的名言,「雖然高科技、電腦可以使醫療錯誤降低,但是從病人身上獲得精確的病史以及教導病人醫學知識,人的語言與接觸是無法以機器取代的。任何人都知道從藥房拿到有關藥物副作用的清單時,病人心裡的感受會有多不舒服,所以沒有人解釋的訊息對病家是會產生非常大的負擔。」這幾句話充分地道出語言在醫療的重要。最後,我提出如何藉語言來落實醫學教育對病人自主權的尊重,是我們當前醫學教育所不容忽視的課題。並說出我誠懇的呼籲,「不要泛政治化地排斥醫學院推動醫學台語的教學。如有可能,客家話或原住民話也都能列入選修,充分讓醫學生有能力應付台灣本土多元化的文化背景。我衷心地盼望有一天台灣的病人都能夠用自己的母語看病,而不必在病痛加身之際,還要擔心自己是否能聽懂醫生所講的話,或擔心醫生有否聽懂自己所講的話。」想不到這篇文章發表之後,還一度因為標題引起一些友人的誤會,他們指出這可能會引起讀者誤以為我是以醫師的立場說「用我的母語看診」,其實我是說我多麼希望台灣的病人可以用他的母語看病。最近在大學醫院的例行床邊教學時,因為學生所報告的病史不是很清楚,使我擔心學生很可能與病人的溝通有問題,甚至有些學生懷疑病人有認知能力的問題。當我與學生一起到病房看這病人時,我以台語自我介紹,而病人十分愉悅地與我在幾分鐘之內就告訴了我許多與學生所了解的病史大有出入的訊息。最後我們回到討論室以後,學生就主動告訴我,這病人之前的態度完全不像今天這般友善,而深有挫折感。於是我利用這機會,勸這些年輕人應該努力學習使用病人的母語看診。但我也注意到有些學生似乎沒有意識到「病人的母語」在臨床醫學的重要性。於是我決定與他們分享自己四十多年前初到美國接受臨床醫學訓練時,因為對美國文化、語言(尤其是病人慣用的「美國俚語」)的陌生,而使病人遭受到痛苦的憾事。我回憶當年因爲自己無法了解一位病人在我執行腰椎穿刺的檢查時,大叫一聲Charley Horse ,當時雖然短暫地停下檢查,但因為實在不了解這句從沒聽過的美國俚語,所以我就繼續穿刺的步驟,造成病人非常痛苦憤努而不能見諒。後來我才知道這是美國人廣用的俚語,意思是「抽筋」,病人的盛怒在我心中留下不可磨滅的記憶,而這個充滿歉疚的經驗,使我非常重視「病人的母語」。這些醫學生聽了這故事,也比較能了解我的心路歷程。我後來又在「自由廣場」寫出我對「尊重病人的母語」如何「更上一層樓」的領悟,同時也非常感激報社主編將我的主題改為更生動的「從Charley Horse談使用病人的母語看診」。最後,我想分享這幾年來有關「病人的母語」的觀察。當我問病人或家屬他們使用台語或華語比較方便時,許多人在第一時間都表示兩者都一樣,而我因為考量年輕的醫學生可能台語不太熟悉,所以就順著病人或家屬「兩者皆可」的回答,一直使用華語。然而當我們談到較激動的話題時,病人或家屬常會改用台語,這才使我注意到許多人雖說兩種語言都一樣,但事實卻顯示出,當他們談到激動的話題時,還是用比較「輪轉」的母語才能表達心內深處的聲音。後來我就不再直接問哪一種語言比較習慣,而逕自先以台語自我介紹,如果病人或家屬以華語回應時,我就很自然地改用華語交談,這也成了我對諱莫如深初次見面的病人的開場白。行醫已過半世紀,雖然我對突飛猛進的醫學新知瞠乎其後,但我還是堅信「尊重病人的母語」是醫師對病人的關懷與尊重所不可或缺的態度,也鼓勵醫學生多學台語、客語或原住民語,讓自己能夠照顧不同族群的國人。
-
2022-10-15 退休力.自在獨立
71歲林銀大病後想幫助更多人!從老師退休後改當廟志工,為迷途人「解籤 」打氣
當老師30多年,71歲林銀從陸軍官校教授退休後,仍不忘「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8年前至五甲龍成宮(五甲廟)當志工,經培訓、自學,替人解籤排憂解煩。她說,「這把年紀看盡人生,能夠用自身經歷拉徬徨的人一把,就是一種福氣。」林銀愛看書、讀報,年輕時想出國留學,因此習得流利英語、日語。平時只要發現解籤可用得上的故事,她就會隨手放進筆記。替民眾解籤時,總帶著自製的剪報資料、筆記,「希望能讓低潮的人知道,世上不如意的事很多,但保持正面就有轉機。」教學挫折 曾抽到下下籤「會到廟裡的人通常都處於人生低潮,沒有方向時,你會希望神明拉你一把,解籤師就是替神明鼓勵人的角色。」林銀說,人生無法一帆風順,她20多歲時擔任高職教師,高中生血氣方剛,她又屬雞婆性格,為了學生好教導較嚴格,師生關係轉為緊張,一度遭學生逼退。林銀坦言,那是人生中的重大挫折,「我那麼認真為何學生卻如此討厭我?真心為孩子好,他們卻希望把我趕出校門。」教學壓力讓林銀累出一身病,39歲那年不斷生病,看了無數醫師仍無解。「身體不好人就很難快樂,我走進家附近的五甲廟,希望媽祖能給我一點方向。」林銀說,當時胡亂抽籤,抽中一支下下籤,經廟方人員解說抽籤程序,重抽後仍是同一支籤。「解籤師說這支籤很差,身體會出狀況。」林銀到醫院進行全身檢查,意外發現罹患子宮頸癌,因發現得早,摘除子宮後順利復原。大病之後 想幫助更多人「被媽祖救過一次,退休後也想貢獻所學,幫助更多人。」林銀說,每個人都能對社會付出,絕對不要小看自己的存在,「我都告訴自己,要讓世界因我而更好。」林銀常勉勵人,人生有很多事是安排好的,但不用悲觀,願意到廟裡代表想改變,改變要從自己、從心態做起。回憶這幾年解籤經歷,「每個人都會覺得,為什麼這種事會發生在自己身上,但事實上,人生本來就不公平。」林銀曾遇到一位母親,來求女兒和女婿破鏡重圓,夫妻倆都是醫師,但一場車禍中女兒受重傷,養傷期間,女婿竟外遇,連房子都賣了。林銀當時告訴這位母親說,要求的不是他們的婚姻,而是女兒能好好養病,重新找回自己的人生。林銀不只解籤,也聽信眾訴苦,「人就是要靠述說去排解憂愁,聽別人說的過程我也學到很多,更能了解社會上辛苦的人真的不在少數。」減少物欲 學習也不中斷退休後的林銀,生活更加簡樸,她堅持不使用手機,也時刻要求自己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盡力協助別人,「社會上雞婆的人要多一點,才能及早發現問題。」林銀說,計畫退休一定要有生活簡樸的打算,即使有退休金,仍應減少物欲,才能過得更清心,急難時也才有財務可支應。退休後也要繼續學習,不論學什麼技能,只有不斷學習才會讓生活加味,也要持續與人互動,「年紀雖不可逆,但不是限制,人生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風景能夠欣賞。」
-
2022-08-07 焦點.長期照護
老虐暴增2/老人嚴重受虐事件 衛福部分析有二大原因
衛福部分析歷年通報案件及近年老人嚴重受暴案例,老人因失智、失能衍生的家庭照顧負荷、及施暴者有精神疾病、藥酒癮或長期失業等情形,是老人受暴兩大風險因子。根據衛福部2017年到去年統計,重大家暴案共186件,其中21件為長照家暴事件。新北聯醫板橋院區的陽光學堂為失智長者關壞據點,台灣長期照護專業協會理事長、新北市聯合醫院副院長王祖琪在臨床看過許多高風險案例,郭先生66歲了,一直未婚的他長期照顧90歲嚴重失智的媽媽,每天帶媽媽來,5年從不間斷。郭媽媽睡不好、情緒焦躁,最近郭先生為了照顧媽媽已瘦了5公斤以上。身心俱疲的郭先生曾經想不開說,「想帶媽媽同歸於盡」。王祖琪十分擔心這對母子,不斷勸郭先生帶媽媽就醫,但他說媽媽即使服藥,「也只有好3天」。王祖琪不斷安撫郭先生,希望讓郭媽媽接受治療,母子能好好睡覺,即使只有3天也好。「老人家最怕孤單、寂寞。」郭先生說,大約10年前發現媽媽失智時,病情已屬中度,媽媽情緒不穩定,有次他頭痛不舒服去藥局買藥,為避免媽媽外出把門鎖起來,沒想到媽媽用工具把門鎖敲爛。媽媽個性急躁、固執,失智後又十分黏人,他洗澡、煮飯時,待在客廳的媽媽看不到他,就會催促,甚至開始大吼大叫。「當時與媽媽相處,真的透不過氣。」郭先生說,長期照顧媽媽,看到媽媽失智沒有好轉,加上內心責任感重,精神壓力大,心情十分沮喪,有一段時間確實充滿負面想法。郭媽媽年紀大了,一天上廁所30次以上,郭先生說現在就是盡力照顧,還好自己尋求唱歌紓壓,唱的台語歌、日語歌也都是媽媽會的,有時和媽媽一起唱,多陪伴媽媽,目前也帶媽媽就醫服藥,最近病情穩定,1覺到天亮。這時郭先生緊鎖的眉頭也舒展開來。中正大學犯罪防治學系教授鄭瑞隆說,80多歲長者的子女,年能已經60多歲,「初老」照顧「中老」或「老老」,而長者生活習慣與子女不同,觀念固執,若又因失智症出現幻想或精神症狀,雙方就容易衝突,甚至引起虐待事件,施虐者有時也可能是配偶,如一直給對方吃不喜歡的食物等。台北護理健康大學長期照護系教授陳正芬說,子女長期照顧長者致身心疲累,建議利用長照資源,如居家服務、日間照顧等。此外,民眾面對施虐者常批評並高度指責,日本將照顧者支持立法,只要照顧者訴說照顧壓力,國家可提供援助,不要等到身心俱疲後成為施虐者。王祖琪表示,如果沒有長照服務介入,照顧者壓力爆表卻沒有人可以換手,照顧者可能就出現和被照顧者「大家一起死一死」的負面想法,如此惡性循環,建議長照應與醫療結合,若藉由看診或居家訪視時,一併帶入長照服務,老人家往往較容易接受。
-
2022-05-20 養生.人生智慧
後山緩慢步調,磨出寬容慢活!54歲曹蘭移民台東當小農:不再用美肌拍照,活出真實自我
或許是對青春的追戀,對曹蘭的印象始終停留在「檳榔姐妹花」的絢麗五彩,然而剝掉喧嘩包裝,眼前的她幾近素顏,真實展現「搬來台東滿一年後,不再用美肌拍照」的自在樣貌。 這是曹蘭搬來台東都蘭的第3年,除了偶而北上工作,她與先生幾乎都是待在家裡進行線上日語教學,過著「居家隔離」的生活。「以前會要求自己今天必須完成什麼事情,但現在覺得沒什麼好急的。就像早上我在整理菜園,覺得累、辛苦~那就放棄,明天再弄吧!反正今天做不完,也不會怎麼樣。」 她比劃偌大院子圍起的一小塊菜園,笑說搬來台東後,最大轉變就是慢活(slow life),「你知道無所謂,慢慢來,凡事不用急,你急也沒有好下場。那就OK,有時間、有體力,你想做再做。」 走紅卻不快樂,勇退演藝圈赴日留學 放過自己,是人生進入50後的體悟,但17歲就進入演藝圈的她,曾在工作上把自己逼到筋疲力竭。尤其是以《綜藝萬花筒》中的金賽夫人、宮澤不理惠等百變角色走紅時,觀眾看得過癮,她卻像「三太子上身」,工作結束就虛脫。 她坦言,自己對演藝工作並無太多憧憬,「就像一個公務員,每天朝九晚五上下班,無所謂夢想、理想。」與昔日搭檔姚黛瑋一起上節目時,也曾回憶當時沒日沒夜錄影,雖嚐到成名滋味,卻搞到厭惡自己、不快樂。 因此當外界視她為「小燕姊接班人」時,她反倒在2007年離開演藝圈、去了日本唸書,一待就是7年。後期才以每周往返方式,與王月搭檔主持《生活智慧王》,再度翻紅。 後山緩慢步調,磨出寬容慢活 登出演藝圈多時,繞了一圈再回來,難道不曾後悔?曹蘭卻覺得,正因這番歷練沉澱,才懂得享受工作。 「可能你現在有很多不滿足、很多抱怨,但是當你出去走一圈,也許可以用另一個角度看待原本的工作,會更快樂的接受你原來抱怨的事情。」 她自嘲,轉捩點就是年齡,「年齡到了可以寬容別人的時候,凡事就海闊天空。」正如移居台東之後,原本習慣了速度、效率的她,也被後山緩慢的步調「磨」成slow life。 「因為太多事情你要忍耐,我可能約今天早上9點鐘到家裡修東西,時間到了打電話催他,他說『馬上到』,但是等到下午2點,他的『馬上』都還沒有來。」曹蘭大笑。 從一開始火大、覺得時間被耽誤,到如今坦然,現在對方若說沒法來,她也能笑問:「好啊~那你下次什麼時候有空?」 克服不便,台東爽當自耕農 不再被過去的自己所束縛,一切輕鬆以待,3年前決定搬到台東,她也未曾猶豫過。曹蘭解釋,過去在台北住的是公寓4樓,上下樓梯辛苦,愛犬年紀也大了,「買一個有電梯、讓狗跑來跑去的地方,我們應該也買不起。」 正好有個朋友住台東,邀他們夫妻南下走走,來到都蘭時,兩人立時感覺:這是個可以久居的地方!賣掉台北的千萬房產,他們在都蘭買下1分半農地,再花半年整修房子,儘管得克服只有地下水可用、野生動物不時出現的不便,曹蘭仍說:「搬來這裡一切都值得!」 她常在臉書貼出鄉居生活:穿得像「外星人」除草種菜,和丈夫帶狗兒到海灘散步,享受鄰居分送的龍眼、芒果…,也曾在臉書寫下:「生活很頹廢,因為一直看狗玩,什麼都不做。」 對眾人艷羨眼光,曹蘭笑道:「很奇怪,我搬家到台東,大家會覺得『喔~好厲害、好有勇氣!』但我如果搬家到桃園或五股,都不會有人這麼說,只不過就是個台東啊!」 先把自己活好,才有能力照顧人 這幾年她鮮少出現螢光幕前,笑言是想在退隱江湖前「洗白」,所以少接觸綜藝或遊戲節目,倒是一連接演好幾部電影、電視劇,呈現不同於主持的另一面。她在今年上映的國片《一家之主》當中,出演寇世勳的妹妹,角色出身書香世家,內心卻強烈想賺錢,從火鍋到靈骨塔無所不賣,還要跟香港影后鮑起靜飾演的大嫂過招。 電影劇情圍繞著面對退休老公、失智老母、兒女返家投靠的媽媽(鮑起靜)開展,讓不少承擔家中重擔與壓力的女性格外有共鳴。走出戲外,曹蘭又是怎麼看待家庭關係? 「我覺得這個世界上,不見得什麼事情都是因為你自己在,才會變OK。自己參與其中,當然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但是不需要那麼拼命、把所有事情攬在自己身上。」 她坦言,從小主觀意識強,家裡習慣大小事由她做主張,所以到日本唸書時,也一度放心不下,後來才轉念姊妹可以分擔照顧媽媽的責任,說服自己:「先把自己活好,才有辦法照顧別人。」 如今人生邁入5字頭年紀,曾經有過的焦慮如房貸、害怕自己比愛犬早走一步等,都在一瞬間消失了。「說一句實在話,你需要焦慮的事情非常多,反正過一天是一天,如果真發生什麼事情,就等到發生時再去考慮。」 畢竟人生只有一次,如何過得不後悔,才是更重要的事。「年華老去是一定的,每個人都會有那段路程,只要你活得夠長,一定都會碰到。」她說自己不怕老,對死亡也沒那麼恐慌,「因為一直過著我想要的生活,當你不再遺憾了,也沒什麼好煩惱。」 ●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家裡有人確診COVID-19,我該怎麼照顧?哪些症狀要送醫?事先該準備哪些藥品?.年紀愈大後才發現:過去曾奮不顧身投入、在乎、重視,一廂情願付出,終將失衡,不會有好結果.夫逝三年想再婚,子女怕分不到財產堅決反對!媽媽怒撕贈與契約:我會把錢花光,房子誰也不給
-
2022-02-26 養生.家庭婚姻
《一切都怪筷子拿太遠》胖媳婦和日本婆婆說話倒退三步、用敬語,以「問問題」維繫好關係
「過去曾流傳筷子拿得遠的人會嫁到遠方,大概是因為自己從小這樣的習慣,所以真的遠嫁到了日本吧!」經營臉書粉絲頁《一切都怪筷子拿太遠》的部落客胖媳婦在網頁上這樣寫著。在一篇篇的貼文中,可以看見她嫁入日本後的生活點滴,有時聊工作、有時分享與夫妻孩子的互動,還有許多和婆婆相處時令她印象深刻的事。談起婆媳關係,胖媳婦笑說:自己和婆婆很要好,幾乎無話不談,在日常生活中,婆婆也會關心自己的大小事,和最初對於婆媳關係的想像完全不同。對於完全不會日語的胖媳婦而言,決定遠嫁日本是很大的挑戰,自己也曾為是否能擔任好媳婦的角色擔心無數回。她坦言,日劇中婆婆尖酸刻薄的樣子,會使喚媳婦做所有的家事的畫面總會在腦海中上演,特別是婆婆外表嚴肅,因此,最初對於婆媳關係的期待就是「別太過糟糕」。「不過,結婚後才發現,婆婆沒有自己想像中那麼嚴苛。」除了婆婆是個特別通融的人,也發現因為婆婆對自己的兒子有足夠信任,願意相信與認同自己。胖媳婦表示,由於公婆家開設傳統日式溫泉旅館,是日本代表性的行業,將對婆家而言,媳婦能否勝任女特別重要,但一個外國人能做到嗎?在胖媳婦的心中其實也沒有十足把握,但婆婆相信她的兒子所做的選擇,也願意將這份重要的責任交付自己。成長背景不同.婆婆有期待卻不說雖然胖媳婦的爸媽並未特別叮嚀她成為媳婦後該做哪些事,但從小聽爸媽於車上播放的台語歌《做人的媳婦要知道理》,胖媳婦不免對於媳婦該做到哪些事有了既定想像,如同歌詞提到的:媳婦就是得晚睡早起、梳頭抹粉點胭脂、踏入灶腳洗碗筷等,婚後和公婆同住的她,也會努力去做到這些事,並注重生活上的禮節,但由於成長背景不同,在生活上也難免有無法達成婆婆期待的時候。胖媳婦分享,雖然婆婆都期待著身為媳婦的自己能夠做的好,但婆婆不明講,也不會指導自己該做哪些事,有時也會讓胖媳婦不斷猜想而不知所措。她指出,和公婆同住,雖然有各自的客廳與房間,但一家大小共用衛浴,婚後婆婆從未要求她打掃整個家與廁所,胖媳婦因為工作忙碌,也未留意到該主動做這些家務事,婆婆因此心裡感到不舒服而向先生抱怨,雖然先生擔心自己受傷,過了很久選了一個合適的時機告訴自己,但胖媳婦仍舊會有些許抱歉與委屈,「由於在台灣接受的教育多為被指派任務再去執行,也因此當沒有被指派任務時,也就比較難自己去意識到該做哪些事。若婆婆告訴我,我一定會照著做的呀!」和婆婆說話倒退三步、用敬語.該有的禮儀不可少相較於台灣,日本是一個更為注重禮節的國家,可想見對於媳婦也有許多既定的期待與要求。胖媳婦說,婆婆曾告訴她,在過去傳統中,媳婦和公婆同住且共用一個浴室時,洗澡的先後順序必須按照輩分,男尊女卑,公公要先洗,另外,也特別要求媳婦一定要會做飯。不過,婆婆對胖媳婦並不會硬性規定她該怎麼做,「婆婆是個很願意接受新觀念的人,她也很想要努力配合年輕人的想法與習慣。」儘管婆婆對自己寬容,對很多細節沒有特別要求,但多半時候,胖媳婦還是很在乎,也因此,平時在家中,胖媳婦仍會優先讓婆婆盥洗,由於日本人習慣泡澡,她也會事先幫忙放水;即便結婚至今十幾年,和婆婆說話仍會倒退三步,以敬語來對話,她認為,儘管彼此間非常熟悉,但該有的禮貌不可少,相互不跨越彼此的界線,也才讓自己和婆婆間能夠維持良好的互動關係。孕吐不是病.婆婆拿過去經驗來比較和婆婆相處久了,也會發現她私底下是個刀子嘴豆腐心的人,過去待的環境,讓她必須戴上面具,當一個有威嚴的人,也因為自己走過的路極為艱辛,雖然不逼迫媳婦和自己經歷相同的折磨,但不免還是會有拿過去經驗來比較的想法。胖媳婦指出,自己懷孕時因孕吐嚴重,常常是無法上班的狀態,當時,雖然婆婆還是讓她在家休息,並常關心她、詢問要不要煮點東西給自己吃,但後來聊天時仍忍不住透露,她認為孕吐不是一種病,自己以前也是邊吐邊工作,多做就會忘記孕吐的難過,也曾告訴她:「現在就那麼難過,以後帶小孩才更辛苦。」雖然胖媳婦並不這麼認同,但也不會刻意去反對婆婆,對她而言,婆婆是長輩,必須敬重,也因為背後有一個男人,一直支持著自己,她能較為坦然面對這些關係中的種種小事。 受委屈時.還好有先生支持即使平時和婆婆兩人感情很好,婆婆不僅時常關照自己的日常生活,也會愛屋及烏,買禮物送兒子,也會送給自己一份,但畢竟兒媳和兒子還是不一樣,尤其婆婆本就寵溺兒子,當遇到偶爾一次的衝突時,胖媳婦仍得背黑鍋。她回憶:「與婆婆正面衝突就這麼一次!」那是她在結束孕吐的崩潰期後,挺著大肚子上班,遇到一位客人希望多付點錢,讓他晚點Check out,雖然溫泉旅館本規定一泊二食,也就是住一晚得包兩餐,但由於當時房間數量仍夠,胖媳婦就徵求先生的同意,讓客人破例晚點離開,沒想到公婆因此大怒,將她叫到面前狠狠訓斥了一番。當下,胖媳婦感到很委屈,心想:「我有問過你兒子,他說可以,為什麼不是怪你兒子?」於是她忍著淚水,回到家後和先生訴苦,還好先生與自己站同一陣線,安慰自己、替自己感到不服,才稍稍緩解了心中的難受。胖媳婦說,先生無論如何都會給自己支持,彷彿成為自己的另一個小小避風港,在難過的時候、面對任何問題時,他都會在前面擋著。面對爭執或誤會.主動認錯道歉或許是婆婆和自己生日差一天,對於和自己同樣星座的婆婆,胖媳婦還是能敏銳的偵測到婆婆的情緒,她表示,婆婆心情好時,在回覆訊息或對話時,都會關心自己,若是自己有一些事情做的不夠好時,婆婆回覆的訊息就會非常簡短,也不會再另起新話題表達關心。當發現婆婆與自己的互動與平常不同時,胖媳婦會先回想自己做了哪些事,是不做得不夠好,並婉轉的跟婆婆道歉。「如果我猜對婆婆生氣的點,婆婆就會很多話,告訴我應該怎麼做,這時就能夠當作一種學習,讓自己有空間成長;若沒有猜對,當下,她就會裝作一副好像沒事的樣子,我就會再繼續想。」透過主動檢視自己,並向婆婆詢問,來化解爭執或誤解,兩人也能對彼此有更多的溝通與了解。 事事請教.和婆婆無話不談問及胖媳婦在孩子的教養上,是否有和婆婆觀念不同的時候,胖媳婦認為,自己帶孩子經驗少,不會堅持一定要怎麼帶孩子,而是會去詢問婆婆的建議,所以,幾乎不會有和婆婆意見不同的時候。加上婆婆同時是自己工作上的主管,若很多事情是婆婆沒有教自己的話,自己遇到問題時也會向她詢問,於是養成了「問」的習慣。胖媳婦很感謝婆婆讓自己有成長的空間,教會了自己很多事,「也因為時常詢問,讓婆婆感受到被尊重與需要,使我們的關係更加緊密,那些和自己的媽媽不會聊的話題,跟婆婆都能聊得上。」不過,她也說,前提是要能夠尊重婆婆。「要是因為我跟她很熟悉了,就換了一種很沒禮貌的講話方式來對她,長輩多少都會介意。」胖媳婦也時常站在婆婆的立場想,並在同理婆婆的心情後,更能去諒解她,有時甚至還會覺得自己不夠好,辛苦了婆婆的忍耐呢!漂洋過海遠嫁日本,即便習慣與觀念有許多差異,但胖媳婦透過敬重與保持舒服距離,也將婆媳關係維繫的很好,看著照片中的兩人展露笑容,我們能感受到在關係中的兩人,正踏實的幸福著! 婆媳相處之道&小撇步1.同理婆婆胖媳婦表示,媳婦適時站在婆婆的立場思考,並同理對方,在婆婆沒有做出過於誇張的行為之下,去思考若自己是婆婆的角色,是否也會有相同的感受。2.保持禮貌與尊重人與人之間,尊重他人才能得到對方的尊重。尤其婆婆是長輩,更是人生中的前輩,必要的禮貌與禮節仍須做到。即使不認同婆婆的某些做法時,也儘量不頂嘴,不需要和婆婆有太多爭執。3.先生支持遇到婆媳問題,有先生的支持就能讓自己擁有更多力量去面對與處理。當先生相信自己時,我們會感受到他站在自己這邊,是很牢固的靠山,就能安慰自己不去介意與婆婆間的爭執。※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一切都怪筷子拿太遠》胖媳婦和日本婆婆說話倒退三步、用敬語,以「問問題」維繫好關係※更多文章請見媽媽寶寶,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
2021-12-25 養生.人生智慧
「不老電競」中最年長選手劉孟德:線上學習不中斷,遇到瓶頸問谷歌都找到答案
75歲的劉孟德是今年「不老電競」中最年長選手,除了打電玩,他也喜歡用影片記錄生活,這兩年來,他的YouTube頻道上傳了30支自己剪輯的生活紀錄,堪稱數位頑童。【延伸閱讀:熱血爺奶尬電競,翻轉老後人生 獲得兒子崇拜的眼光,拉近親子距離!】線上學習不中斷 還能當老師今年中疫情浪潮來得又大又急,劉孟德退休後參加的讀書會和課程統統改為線上,他因此學會使用Zoom、Google meet、Facebook、LINE視訊、U簡報及Discord來上課及開會。疫情致使生活停擺之前,劉孟德參加了兩個日文讀書會,雖然多數成員年紀都比劉孟德輕,但是遇到數位操作問題,例如借閱圖書館電子書,都問劉孟德,他會操作並截圖,在群組線上教學。劉孟德生平首次接觸電腦是用開機片開機,螢幕只有黑白畫面DOS及PE2的年代,當初複雜指令讓他放棄。世界上第一隻智慧型手機在劉孟德45歲時出現,他57歲才擁有智慧型手機。而今,他成為悠遊數位、自己做影片、參加電競比賽的數位阿公,靠的是中年後起的狂熱學習欲望。製作影片自己來 辛苦卻開心劉孟德57歲才開始學習文書軟體如Word、Excel等,邊學邊用,愈學愈有趣,找回對電腦的熱情,65歲還念空大取得管理與資訊學學士學位。後來又報考日語碩士班,親手繕打排版備審資料,有深深的成就感。72歲時,劉孟德對製作影片產生興趣,便學習用「威力導演」軟體,腳本、拍攝、剪接、字幕、音樂、特效都自己完成,「雖然很辛苦,但努力過真好。」他笑著說。遇到瓶頸問谷歌 都找到答案操作數位遇到問題有誰可以問?「問Google(谷歌)就好。」劉孟德一派輕鬆,他也問過兒子,兒子總是回:「你先上網找找看(方法),不會再問我。」幾次下來發現網路上都可以找到方法,也就習慣自學。劉孟德說,任何人對陌生事物會感到懼怕不安,他也是,但是透過科技工具協助學習已是未來不可逆的趨勢,他鼓勵橘世代朋友別害怕,勇敢擁抱科技工具吧。
-
2021-09-16 養生.人生智慧
不讓生活變成生存!日本人的幸福哲學「Ikigai」 讓工作生活都幸福的關鍵詞
對於日本許多上班族而言,每天清早擠在人滿為患的車廂裡,是典型的「一天的開始」。日語中甚至有一個詞專門用來形容這樣的景象:sushi-zume,把車廂裡的通勤者比喻成了壽司飯糰緊緊包裹住的米粒,擁擠而令人窒息。長時間的工作、職場上的等級制度、無可避免的交際應酬等日本職場文化,許多人在這樣的生活中,偶爾也可能感到喘不過氣。然而,近年日本社會也發展出「本物志向派」這樣講究生活品質的一個族群。看似日夜奔波、朝氣殆盡的日本人,又是如何為自己覓得一絲喘息空間,在繁忙的生活裡偷得片刻閒,享受生活「本質的美好」?讓生活和工作幸福滿滿的關鍵詞:Ikigai工作雖繁忙,卻仍然對生活品質有所執著的日本人,漸漸地有了「Ikigai」(點我聽發音)這樣著重生命本質、追求理想生活價值的一套生活哲學。這個詞沒辦法簡單地直翻,但可以藉由回溯日文歷史來一探究竟這個迷人的詞。臨床心理學家長谷川明弘,在與他人合著的一篇研究中把「Ikigai」歸類為每日用語,是日本人日常生活中時常使用的詞。而這個詞由兩部分組成:iki 有「生命、生活」的意思;gai 則用來形容「價值」或「意義」。長谷川認為,這個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日本的平安時代,gai 在當時的日文有「貝殼」的意思,而貝殼在那個時代是具有價值的貴重物品,因此「生活價值」的意義也就隨之衍生而來。讓你每天起床的動力是什麼?光談「生活的價值」或許還有些抽象,為了更精確地解釋「Ikigai」這項生活哲學的概念,其實也可以透過一張文氏圖來理解:在這張文氏圖中,可以看到「你熱愛的」、「你擅長的」、「你能獲得的回報」,以及「這個世界需要的」,而這四個概念的重疊之處,就是「Ikigai」。也就是說,當我們正在做的事情,能夠帶來快樂、成就感、能夠回饋社會,如果還有幸能從中得到相對的回報,那麼就體現了「Ikigai」的核心價值。Ikigai 其實也是找到「生活的價值」,比起單單「幸福」二字,Ikigai 在意義上更多了一種實際踏實感。它可以是完成一項深具挑戰性的工作、對於人生的新目標有了日常中可以實踐的具體行動,也可以是為了某個重視的人,精心地想在特定日子裡帶給對方滿滿的幸福感。它不僅是日日清早起床的動力、疲倦時能展望未來的幸福,也是日常生活中令人充實且滿足的樂趣。從日本人的「Ikigai」生活哲學中,能夠窺見他們在日復一日的工作與生活之間,有著一份「對幸福的堅持」,而這樣的堅持就像在回沖多次的茶裡放入一顆方糖,簡單細膩,就回甘而美好。在繁忙的生活裡,或許我們也能從日本人面對生活的智慧中,找到屬於自己「美好生活」的靈感。參考資料:1.《BBC》:Ikigai: A Japanese concept to improve work and life2.《Sloww》:The True Meaning of Ikigai: Definitions, Diagrams & Myths about the Japanese Life Purpose3.《Savvy Tokyo》:Ikigai: The Japanese Concept Of Finding Purpose In Life※本文由《VidaOrange生活報橘》授權刊登,原文出處:【不讓生活變成生存】日本人的幸福哲學「Ikigai」:讓工作生活都幸福的關鍵詞
-
2021-09-13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結婚68周年的91歲幸福夫妻 先生唸婚前寫給太太的信給她聽,把承諾用一生時間去實現
【編者按】最近我們發現要提高老人醫療的照顧品質,不只醫療團隊需要提供更多的資訊給社會大眾,我們更需要讓醫療團隊有機會了解老人族群身心方面的需求,因此我們陸續以「快樂幸福的老人」為主題,透過他們的筆,讓大家瞭解這些老人的生活以及他們如何追求快樂。這星期我們邀請到三位老人回顧他們幸福的婚姻:一對雙雙已過九十高齡的夫妻與大家分享他們如何在疫情壓境人人自危之際,共同維持身心健康愉快;一對八十幾歲的先生與接近八十的夫人回憶過去的戀愛、結婚,而今仍沉醉於愛情洋溢的甜蜜享受;另一對年齡相仿的夫妻回顧兩人大學時代透過基督教團契活動而認識、戀愛、結婚,分享他們的心得是宗教信仰使他們生活更充實,同時病痛的考驗使他們領悟到夫妻之間互相照護支持更是幸福的泉源。自從COVID-19疫情三級警戒開始,公司不能去,扶輪社的例會、社交活動全部暫停後,我突然發現,當一個宅男也很不錯,完全不會無聊,每天有很多做不完的事情填滿一整天。每天早晨六點,我跟太太、管家一起出門,走路到前台大法商學院,本來疫情嚴重時,我們改到頂樓陽台運動,一陣子就覺得無趣了,還是回到台大較習慣。因為疫情校園不能開放,我們只能沿著圍牆外圈走路運動。清晨散步很涼快,又可以聽到蟲鳴鳥叫的聲音,季節對了還可以賞花,令人身心舒暢。我每天大約走6、7000步,太太3000步,趁她走完休息的時候,我會選在空氣新鮮的地方做體操,才算是完成每天的自我要求。走回家已是滿身大汗,趕快洗澡換上乾淨舒爽的衣服後,再享用管家幫我們準備的營養早餐。其實每天早上最困難的事,是如何讓太太起床。我太太喜歡賴床,我就要動腦筋讓她甘願起床,例如拉開窗簾讓光線照進來讓她慢慢甦醒,我自己躺在床上先做二十分鐘的運動,這樣才有讓她賴床的時間。接著打開音樂,開始跟她講話,因為她很怕我親她,如果她都不動作時,我就會作勢要過去親她,這樣她就會乖乖的起床了。我跟太太同齡快91歲了,我很感恩我們身體都很健康,每天可以一起做喜歡做的事。我以前很喜歡拍照,家裡滿滿的相簿,我跟太太一邊整理,一邊回憶曾經去過那些國家旅遊、參加什麼樣的活動、跟那幾個朋友一起……這麼多的美好回憶,值得一再的回味。我在家裡會播放我們兒時小學、中學時期,1945年戰前的日語歌曲,因為我跟太太都是受日本教育,習慣聽日語歌,15歲以前學到的歌到現在仍然可以朗朗上口,很自然就會一起吟唱。我們每天看日本NHK的節目,最近剛好是東京奧運,我們守在電視機前幫台灣的選手們加油,看到台灣選手的拼勁,今年能在奧運場上大放異彩,真的太令人振奮與感動了。俗話說,活到老學到老,我跟太太到現在還在學習日文的俳句、短歌,每個月一次上課前,都要繳交作業;我們一起做詩,一方面也要想辦法讓太太動動腦,雖然我幫她寫功課可能比較快,但是我還是希望她可以自己創作一點東西出來,只是常常握著筆就開始打瞌睡了。老師幫我們批改好的作業,每個月都要挑一首投稿到台灣歌壇,讓大家選出心中最喜歡的一首,不僅如此,還要寫下喜歡的原因與感想;有時候自己的作品得到高票,還覺得挺高興的。在家裡當然不能只做我喜歡的事,我也會陪太太下跳棋、玩撲克牌,這方面就不是我擅長的領域,常常是太太的手下敗將,看到太太勝利的表情,我也輸的開心。自從太太得到健忘症以來,很多以前的興趣都慢慢消失。以前她們姊妹很喜歡打電話聊天,話閘子一開就捨不得掛電話,現在她連打電話都懶了,變成省話一姊,聊沒幾句就想掛電話。我就會幫她打電話給姊妹們,讓她們跟她聊聊天,增加生活上的樂趣。明年我們就要迎接結婚68周年了,我把結婚前一天寫給太太的信拿出來唸給太太聽,我把對太太的承諾,用一生的時間去實現了。回想當初我去當兵沒多久家業破產,退伍後又失業。想起那時,太太抱著孩子,肚子裡也有個孩子,還要做衣服幫忙家計。很多人看不起她,我很感謝她並未退縮,我們才能堅持到今日。
-
2021-07-08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日本再贈113萬劑疫苗 圓山飯店晚間點燈說謝謝
日本再度贈送113萬劑AZ疫苗給台灣,台北圓山飯店今天表示,晚間將點亮日語的アリガト(謝謝),表達感謝日本之意。日本援贈的第2批、約113萬劑阿斯特捷利康(AstraZeneca)疫苗,由日本航空於今天下午2時19分運抵桃園國際機場,這是日本繼6月4日無償提供124萬劑AZ疫苗後再度援助台灣。台北圓山飯店今天發出新聞稿表示,為了感謝日本捐贈疫苗,繼上次點亮カンシャ(感謝)後,今晚將再度點亮日語的アリガト(謝謝),感謝日本的暖心支援。台北圓山飯店說,311東日本大地震已經10年了,當時台灣人民急切想幫助日本朋友,這次日本朋友在當下台灣有困難的時候,也是這樣的心情,日台之間的情誼,就好像兄弟姊妹一樣,當一方有難,另一方會在第一時間伸出援手,互助互愛。台北圓山飯店說,這是良善力量的延伸,也是展現日台齊心抗疫的決心,感謝日本,台灣會好好善用這批疫苗,守護台灣,期待疫情趕快結束,兩國人民早日再相聚。
-
2021-06-02 癌症.抗癌新知
癌症都是養出來的!日本醫師教你「做3件事」,降低9成罹癌風險
當被人問到「你的身體健康嗎」時,你會怎麼回答呢?有人會回答:「因為沒有不舒服的地方,目前應該算是健康吧」,也有些人或許會說:「雖然肚子上有點贅肉,但身體還算健康」、「健康檢查顯示有血糖值偏高的問題,但我精神好得很」。然而上述這些答案,都只是自己「覺得」自己很健康而已,這和實際上健不健康毫無任何關係。所謂的「健康」,到底是什麼意思呢?我認為,健康的狀態就是,體內每個細胞都能充滿元氣地活動起來。那麼「細胞缺乏元氣」又是什麼意思呢?細胞要做的事情其實非常單純,只有「吸收所需的養分」和「排出不需要的東西」這兩件事。當無法吸收所需的養分或排出不需要的東西時,細胞就會出現異常。而細胞出現異常的終極形態,就是癌細胞。癌細胞會無視體內細胞之間的連結網絡,肆無忌憚地增殖。人體中每天都會出現引發異常的細胞(也就是癌細胞的源頭),在免疫功能正常的情況下,這些異常的細胞會被立刻消滅。因此只要我們能保持正常的免疫力,理論上是不會罹患癌症的。過去我長年任職於大學醫院和癌症中心,工作內容以進行大腸癌手術為主。當我和住院患者進行訪談時,發現有許多人在三至四年之內,都曾經歷工作過勞、壓力過大、離婚、與人死別和失去寵物等具有心理衝擊的事情。雖然有些人的癌細胞增殖速度較快,但一般來說,癌細胞要長到肉眼能看到的大小並被診斷出來,通常需要十年以上的時間。也就是說被診斷出罹癌的人,在癌細胞增殖十年以上的期間裡,免疫功能並未妥善發揮作用。身體由你每天的生活塑造而成那麼,造成人體免疫功能低下的原因是什麼呢?二〇〇八年,美國最負盛名的「安德森癌症中心」(MD Anderson Cancer Center)曾發表一篇名為〈只要改變生活型態就能預防癌症〉的論文。到目前為止,癌症一直被認為是高度受到遺傳基因影響的疾病。但這篇論文告訴我們,癌症是一種「生活型態病」,有九〇至九五%的癌症只要改變生活型態,就可以防範未然。然而,像這類的論文,在日本幾乎是乏人問津。如果免疫力低下的結果是得到癌症的話,那麼採行預防癌症的生活方式和提高免疫功能,就可以有效預防癌症。那我們該如何改變生活方式呢?方法就是全面修正飲食習慣、運動、睡眠和壓力管理。・你是否總是不停地在吃東西呢?・你每天都有做運動嗎?・你有沒有犧牲睡眠,該休息的時候不休息,把時間花在玩樂上呢?・你能夠妥善處理自己承受的壓力嗎?改變生活型態需要花點時間,不能操之過急。而且,如果只靠服用健康食品或營養補充品,是不會帶來正向改變的。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想要擁有健康的身體,必須要有健康的腸內環境才行。目前身材屬於肥胖或累積大量內臟脂肪的人,他們的體內正在慢性發炎中,並處於發生高血壓、糖尿病和脂質代謝異常的高風險狀態下。我真希望他們能注意到自己的生活型態已經造成腸內環境惡化,而且使免疫力無法正常發揮。這裡要介紹如何改善激素(荷爾蒙)異常,並同步改善腸內環境,讓大家能夠健康瘦下來,打造一個不用擔心受到傳染病攻擊的身體。這個方法已經有一百多位我線上健康教室的學員正在實踐了。「雖然想要減肥,但就是無法堅持下去......」「體重才剛往下掉,卻又馬上復胖回來......」「已經報名健身房課程了,卻沒去過幾次......」「儘管已經決定要多走路了,但因為覺得麻煩,結果還是選擇開車......」明明已經決定好目標卻經常半途而廢。雖然剛開始的時候也想過要努力試試,可是想持之以恆卻很困難,原因就是出在沒有「把行動習慣化」。在大多數的情況下,挑戰之所以會失敗,是因為我們想要的改變,和至今的生活型態差異過大有關。先改善生活習慣,才能有效改善腸道健康改變長久固定的生活型態,是大腦最討厭的事情。原因在於,當我們想要這麼做之後所採取的行動,就是有意識大幅增加大腦負擔的行為。我們在一天之中的行為,約有五〇%是在無意識的情況下完成的。例如:每天早上我們喝咖啡或刷牙並不需要特別思考,因為這對大腦來說是幾乎沒有任何負擔。在無意識之下所做的行為稱做「習慣化的行為」。有意識去做的行為和習慣化的行為,這兩者在腦中處理的部位並不相同。有意識的行為,是由頭部前方的前額葉皮質來掌管;習慣化的行為,則由位於腦中心部位的基底核來處理。因此,由前額葉皮質掌管的行為,我們可以藉由語言說明及表達,自己為什麼想要做這件事。不過由基底核處理的行為,我們則很難加以解釋,因為這是在無意識且沒有壓力的情況下所完成的。因此,當你想要養成某種習慣時,就必須改變腦中處理行為的部位,使它變成習慣化才行。為了擁有健康的身體,我們必須得培養健康的生活習慣。健康的生活習慣涵蓋了「飲食」、「運動」、「睡眠」、「壓力管理」這四個要素。只要把這四個要素變成自己的生活習慣,身體就會慢慢地開始發生變化。培養運動習慣,就可克服感冒預防感冒除了做日光浴之外,運動也是一種不錯的方法。有研究報告指出,從事中度負荷運動(例如:每天步行二十至三十分鐘、每隔一天上健身房一次、每週騎兩至三次自行車)的人,得到感冒的風險可以降低二三%。即使感冒,也會早三.五天康復。若想利用運動來預防感冒,有運動習慣的人效果會比較好。美國做過一項針對一千個人的研究,內容是調查運動的頻率和在秋冬季節時,出現流鼻水以及咳嗽等症狀天數之間的關係。幾乎沒有運動的人在三個月中,有九天會出現感冒症狀,與之相對的是每週做五次運動以上的人,三個月中則只有五天會出現症狀。或許這個差異並不大,但有做運動的那一組人病情比較輕,較不會為感冒所苦。想改善慢性發炎,就要定期運動每次做運動時,我們的身體都會出現引起發炎的反應。運動對身體來說其實是一種壓力,會使白血球的數量和引起發炎物質(細胞激素)增加。藉由運動讓體內的發炎物質定期增加,反而可以強化人體抑制炎症的機制,讓日後再接觸到相同的刺激時,也不會輕易出現發炎的症狀,讓我們的身體更結實。當我們運動時,肌肉會分泌出「肌肉激素」(myokine),這種激素具有抑制肌肉發炎的作用,此外,還有促進脂肪分解、預防動脈硬化、改善肌肉的胰島素抗性的效果。然而,若是體內有慢性發炎的情況時,遇到像外敵入侵這種關鍵時刻的話,會使免疫力無法完全發揮實力。透過運動來改善慢性發炎的症狀,就能提高免疫力。定期運動帶來的好處,在身材精實的人身上會比身材肥胖者感覺明顯,由此可知,從提升免疫力的觀點來看,在日常生活中甩掉脂肪是非常重要的。書籍介紹書名:吃不胖的免疫力飲食法:吃對食物╳調整腸道╳168斷食法,一定健康瘦下來作者: 石黑成治 譯者: 林巍翰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21/03/23作者簡介/石黑成治(Ishiguro Seiji)消化外科醫師、健康教練。一九七三年生於名古屋市,一九九七年畢業於名古屋大學醫學系。曾在日本國立癌研究中心中央醫院接受大腸癌外科治療的訓練。任職於名古屋大學醫學系附屬醫院、愛知縣癌症中心中央醫院、愛知醫科大學醫院等單位。二〇一八年起以健康教練的身分開始推廣預防醫學。為了普及改善腸內環境和不依賴藥物的健康法,透過電子雜誌、YouTube、Instagram和Facebook等媒介,分享容易理解的知識和資訊。目前YouTube上的Dr.Ishiguro頻道,訂閱人數已達12萬多人(二〇二一年二月為止)。譯者簡介/林巍翰畢業於清華大學和關西外國語專門學校。赴日留學工作數年後於二〇一七年返台。以日語筆譯為志業,目前已出版譯作十餘本,領域涵蓋人文史地、心理勵志和科普類書籍。希望自己的譯作能為讀者提供更良好的閱讀體驗,成為中文世界值得信賴的日文譯者。延伸閱讀: 「沒想到我也會是死亡候選人」餓了就吃泡麵、喝汽水...台大教授的罹癌懺悔:我養出自己的4公分腫瘤
-
2021-01-01 科別.骨科.復健
10天擺脫膝蓋痛!不開刀、手術,不日本治療師教你:4種伸展髖關節方法
編按:高田祐希是位脊椎神經治療師兼醫學氣功師,目前在東京二子玉川開設了「KIKOUKAIRO施術院」,他過去曾有很嚴重的膝蓋痛困擾,不管是攝取營養食品或是求助各大骨科都完全改善不了,所以便想將過去曾試過且大幅改善膝蓋痛的方法,撰寫成書與大家分享。他照著這些方法認真鍛鍊後,沒想到真的改善了!膝蓋的積水消失了,長時間持續的疼痛與發腫也不見了。就算打網球時奮力地到處跑,一直到隔天早上都還沒有復發。高田祐希說,自從發現「讓膝蓋不再疼痛的身體運動基本方法」,無論面對什麼樣的狀況,都能夠應付自如並放心運動身體,不再害怕搭電車、巴士或是任何外出得做的動作,也更有意欲完成必須經常坐下起身等的家事雖然,骨科的治療對症狀嚴重的患者來說,擁有非常棒的效果,但是有些人還沒嚴重到需要動手術的程度,只是想要在惡化前想辦法改善,骨科醫師自然沒辦法給予這些患者太高規格的治療。此外西醫與中醫口徑一致的說法,都是患者也必須自行努力才行。也就是說,想在惡化之前改善的話就只能鍛鍊身體了。 高田祐希也提醒,會導致膝蓋痛的疾病有許多種,其中很多都容易被誤認為退化性關節炎,所以為了兼顧安心與安全,切勿自行判斷,首先仍應前往骨科接受X光或MRI檢查,確認膝蓋的當前狀況。有時初期的膝蓋痛只要伸展髖關節就能夠治癒,「髖關節?我有伸展啊!」態度隨便的話,症狀會在不知不覺間惡化,就算本來不痛也可能遲早痛起來,所以平常請多加留意伸展。有很多運動都能夠伸展髖關節,但是大多數的人都「只是反折腰部」,沒有真的伸展到髖關節。X型腿常見的腰椎過度前彎(腰部反折),就會受到骨盆前傾的影響,乍看伸展了髖關節,實際上卻只是將腰部往後折而已。正確做法還要搭配「縮小腹」,但是縮小腹其實也與踢力有關,所以請一點一滴慢慢拓寬可活動範圍吧。錯誤運動範例這些動作只會造成腰部反折,無法伸展髖關節。伸展髖關節的4種動作跨過平台的髖關節伸展1. 踩在地板或椅子上,以跨過的方式將另一腿伸往後方。透過後腳的大腿外旋、內旋等轉動方向以伸展髖關節,就像伸展鼠蹊部一樣。這時腹部要用力,腰部不要反折。2. 抬起後腳跟會更方便伸展,但要注意別反折腰部,並且要換腳進行。以按壓大腿的方式將整個身體往前挪動,能夠達到「縮伸」的效果。雖然這是伸展髖關節的運動,但是出力時臀部肌肉與膕繩肌也會用力,有助於強化這部分的肌肉。有助於O型腿矯正的髖關節伸展1. 坐在地板後,彎曲前腳、伸展後腳,以轉動後腳大腿的方式,在改變方向之餘伸展髖關節,同時也伸展鼠蹊部吧。這時要注意腹部用力,腰部不要反折。2. 接著要運動前腳膝蓋以下的部位。先讓前腳大腿外旋並彎起膝蓋,接著著重膝蓋以下折起的部位,將膝蓋與後腳跟慢慢挪往正側邊。O型腿的膝蓋以下多半有朝外扭轉的問題,這個動作有助於將腿收往內側。雖然只有以自身重量為負荷時不會有危險,但仍嚴禁勉強執行。因為必須用雙臂支撐身體,所以出乎預料地全身都會用到,甚至能夠實際感受到對腹肌的效果。大腿外旋的單腳深蹲1. 雙腿前後大幅跨開,雙腿的腳尖均朝外打開,骨盆盡可能往前挺出。前腳的膝蓋要彎曲,後腳的則要伸直,雙腿(髖關節)都要朝外轉動。2. 邊吐氣邊彎曲前腳膝蓋,慢慢地將上半身下壓(降下的感覺,不要往前),並避免腰部反折。這裡要將大腿確實往外轉動,但是執行時也要伸展內側肌肉以立起「後腳跟」,所以必須特別留意「從後腳跟到小趾側」的施力狀態。張開雙腿的駱駝姿勢1. 膝蓋打開跪在地板上,並立起腳尖。有拇趾外翻等問題所以大拇趾會痛時,也可以伸直腳趾,讓腳背貼在地板上。2. 手臂往後伸直以抓住後腳跟(抓不到也沒關係)。維持大腿與地板互相垂直的狀態,將上半身往後倒。同時要夾背、挺胸、縮下巴,不要抬高下巴或是身體變形。3. 往後倒至能力範圍內最低處時,就回來原本的位置。當然回來時,也要正確運用肌肉。執行時腹部沒用力的話,可能因為腰部反折造成腰痛,必須特別留意。光憑這個動作就能實現髖關節外旋、伸展,並促成身體後側(臀部、膕繩肌、小腿肚)用力,還可以用到腿側的肌肉。胸膛會更寬廣、背部也會更有力,所以請從稍微往後倒開始嘗試吧。剛開始也可以僅以右手或左手抓住後腳跟,先從單邊開始練習。通常僅伸展髖關節就能夠治癒膝蓋,我自己的初期膝蓋痛,也是透過伸展髖關節治好的。書籍介紹10天擺脫膝蓋痛:不開刀、不手術!3大鍛鍊操 × 5大運動法,專業治療師的膝蓋自癒重生計劃作者:高田祐希譯者: 黃筱涵出版社:采實文化出版日期:2020/11/26作者簡介高田祐希東京二子玉川的「KIKOUKAIRO施術院」院長,同時也是脊椎神經治療師、醫學氣功師。經常從西醫與中醫的角度思考人體,NHK《試過就會認同》節目中,曾介紹其想出的密技「藉耐震墊讓高跟鞋穿起來更輕鬆」而引發話題。從小對自己的雙腿感到自卑,長年持續觀察他人的腿,不僅發現能夠從雙腿形狀看出一個人的運動方式與體型,還可以隨年齡加以分類。指導法中融入了重訓、伸展運動、瑜珈、街舞,提倡「自己的身體由自己打造」。黃筱涵畢業於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應用日語系,從2009年開始從事日文翻譯,翻譯書籍有《居家設計解剖圖鑑》、《極致名宅美學》、《日是居家設計美學》,以及《健身新手重訓攻略》(采實文化)等。責任編輯:林筱庭核稿編輯:呂宇真延伸閱讀: 豆漿的營養價值竟比豆干低!豆漿、豆腐、豆干...營養師告訴你:豆類製品的營養價值,你可能搞錯了 為什麼我為你雪中送炭,你卻希望我家破人亡?一個故事告訴你:沒有原則,你的善良一文不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