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07 醫療.精神.身心
搜尋
新冠肺炎
共找到
11902
筆 文章
-
-
2023-03-07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整理包/「疫苗加一」 上路,十大QA 一次看!這幾個縣市施打可拿500元禮券
今天(6日)是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疫苗加一,解封安心」政策施行首日,指揮中心建議國民2023年都至少打一劑疫苗,這次活動為鼓勵民眾施打次世代疫苗,包括雙北、基隆市、桃園市、新竹市等多縣市都端出500元禮券或等值衛教品的好康吸引民眾。元氣網整理「疫苗+1」 十大QA,疫苗資訊一次掌握。指揮中心指出,疫苗接種後保護力非永久,「疫苗加一劑」可提升預防保護力,尤其可有效降低染疫後住院、重症及死亡機率。行政院長陳建仁說,2022年Omicron進入台灣後,台灣有較多人感染,那階段全民打預防針的覆蓋率相當高,至今台灣新冠肺炎疫苗的覆蓋率,在世界仍是排名前端。不過由於疫苗接種20天後,抗體會逐漸消退,因此呼籲尚未接種疫苗,未完成基礎劑或1歲以上今年還沒接種過BA.4 、BA.5.次世代疫苗的國人都能踴躍接種,這樣才能得到好的保護。「疫苗+1」 十大QAQ1:活動實施期間?A:本次接種運動實施期間自112年3月6日至4月30日止,期間各縣市將增加接種可近性(如設置社區接種站等),民眾可於此期間踴躍接種。Q2:「疫苗加一,解封安心」適用對象?A:「未曾接種任何一劑」、「尚未完成基礎劑」及「6歲以上於今年1月1日起未接種過莫德納BA.4/5次世代疫苗」者。Q3: 「疫苗加一,解封安心」不適用對象?A:今年1月1日起,已打過BA.5次世代疫苗者。Q4:若在活動實施期間確診,後續還能打疫苗嗎?A:若於實施期間無法接種的民眾,後續仍可至各地方政府安排/指定之合約醫療院所接種疫苗。Q5: 曾確診可以施打嗎?A:接種疫苗時間須與確診日期間隔3個月、84天以上;若已打過至少兩劑,接種疫苗時間須與前一劑疫苗間隔3個月、84天以上。Q6:去年曾接種莫德納BA.4/5次世代疫苗,這次可以「疫苗+1」嗎?A:可以,去(111)年接種雙價BA.4/5次世代疫苗間隔3個月(84天)以上這,可再接種1劑雙價BA.4/5次世代疫苗。Q7:若符合實施對象,追加劑可選擇接種Novavax嗎?A:可以,Novavax疫苗核准適用年齡為12歲以上,亦提供民眾接種選擇。Q8:有哪些疫苗可以選擇?A:依照指揮中心上月底資訊,目前剩餘莫德納疫苗12萬7630劑、BNT 246萬7208(包括幼兒劑型136萬5610劑、兒童劑型94萬9450劑、成人劑型15萬2148劑)、Novavax 19萬9490劑、BA.1次世代疫苗89萬7650劑、BA.5次世代疫苗155萬3250劑。Q9:「疫苗加一」實施期間結束後,疫苗之後續規劃?A:目前接種作業為民眾接種追加接種雙價BA.4/5次世代疫苗,「疫苗加一」接種運動結束後,將再就112年後續接種作業進行評估,亦將參考目前國際間規劃以每年1劑、長者等高風險對象每年2劑之方向考量研擬推動。Q10:「疫苗+1」各縣市有什麼獎勵民眾接種活動?A:多個縣市都有提供特定族群施打可獲得500元禮券的獎勵,活動詳情依各縣市實際規劃為主:【資料來源】.疾管署官網「疫苗加一,解封安心」專區
-
2023-03-05 醫療.骨科.復健
膝蓋退化換人工膝關節非一勞永逸 醫籲防磨損也要勤練肌力
【本文重點】年長者可能因下肢衰弱而出現膝蓋疼痛,常見原因包括退化性關節炎、外傷、痛風、肌少症和病毒感染。退化性關節炎初期症狀包括關節晨僵、蹲下困難和上下樓梯卡卡,建議及早就醫。外傷急性期應減少膝蓋承受壓力,建議冰敷和就醫,退化性關節炎可使用熱敷。修復期可增加肌力訓練和伸展運動,多走路和游泳,穩定期則應減少膝蓋疼痛機率。--by ChatGPT許多人退休後,期待能上山下海趴趴走,不過隨著年齡老化,下肢會開始衰弱,漸漸地出現膝蓋疼痛,行走變得困難,當下肢開始無力、膝蓋腫脹、路走不遠,一定要警覺膝蓋的健康正在流逝,即時就醫加上適度運動,才能延緩退化。Q:膝蓋疼痛到什麼程度需要接受積極治療?造成關節疼痛的原因多種,常見原因為外傷、退化性關節炎、痛風、肌少症以及新冠肺炎引起的病毒感染等。退化性關節炎初期症狀為關節晨僵(早晨起床感覺僵硬)、蹲下困難、上下樓梯卡卡,建議初期症狀出現時,就應該就醫。外傷或是痛風引起的關節疼痛,也需要立即接受治療,否則會讓關節腔積水嚴重,連走路都有困難。Q:緩解膝關節疼痛的方式有哪些?● 外傷急性期建議減少膝蓋承受壓力,少動多休息。如果膝蓋紅腫熱痛,可冰敷,每次冰敷時間約15分鐘,每天可多次冰敷,平躺時將枕頭墊高雙腳,稍微抬高膝蓋,減緩紅腫程度。同時建議就醫,服用止痛藥物等。如果是退化性關節炎引起的疼痛,建議熱敷、不要冰敷。● 修復期增加肌力訓練,伸展運動,保持運動習慣,可以搭配物理治療師的課程,增加膝蓋周邊肌力,達到減緩膝蓋疼痛的機率。可以多走路、游泳。● 穩定期減少增加膝蓋疼痛的機率,包含減重、找尋合腳的鞋子,如果關節已發炎,應針對不同傷害等級接受治療。Q:注射玻尿酸是如何進行?多久打一次?對每個人都有效嗎?隨著年紀老化,關節腔內的潤滑液逐漸流失,導致退化性關節炎。如果屬於退化性關節炎初期,建議可以施打玻尿酸,玻尿酸施打的方式是直接從膝蓋注射進關節腔。玻尿酸常見劑型有每周注射一劑,一個療程為三到五周,療效可持續幾個月,目前也有半年或是一年施打一次的劑型。目前健保給付的條件是保守治療超過半年沒有效,即可給付患者使用。Q:PRP注射是什麼?與玻尿酸有何不同?誰適合?PRP是指「自體濃縮血小板」,與玻尿酸不同,PRP具有讓組織再生的功能,同時可減緩發炎疼痛、軟骨細胞壞死。建議軟骨受損初期使用,如打籃球受傷、體重過重造成關節壓力大所致的軟骨磨損,或是跌倒扭傷等,特別是軟骨受損,關節間隙尚未擴大,又不想要進行內視鏡手術,可優先嘗試施打PRP。如果要接受半月板或是軟骨修復手術,建議在手術中也能施打PRP,手術中施打後,半月板約2到3個月後可以癒合、軟骨約半年後才能癒合。Q:膝蓋退化到什麼程度需置換人工膝關節?膝關節分內側、外側、髕骨三個關節,當三個主要關節中有兩個壞掉,建議進行全人工關節置換。不過近年愈來愈倡議不要全換,也能採取「單邊人工關節置換」。依照健保給付條件,膝蓋需嚴重磨損到骨頭才會給付。如果只是膝蓋的半月板破裂,可以做俗稱「保膝手術」的高位脛骨截骨手術。Q:換了人工關節就可以自在行走跑跳、一勞永逸?人工膝關節置換後,仍建議增加膝蓋肌力,降低磨損的狀況。人工關節的平均壽命為15年,通常不建議更換第二次,人工關節墊片會因為長期置入在體內出現碎片,骨頭會將其侵蝕掉。二次置換的人工關節壽命會更差,通常要置換全人工關節,都建議年紀超過60歲以上再置換,否則就建議先做保膝手術,調整O型腿或是X型腿。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3-04 養生.聰明飲食
運動後吃吸收較好更容易胖?空腹運動會增加燃脂?營養師教你運動前中後怎麼吃
【本文重點】提供運動前、中、後的聰明飲食選擇建議,讓讀者能更有效地恢復體力、降低腸胃不適和避免過度攝取熱量。首先,運動強度與時間決定了補充飲食的需求,並不是所有運動都需要額外補充能量。其次,在運動前補充營養有助於調整身體狀態、避免腸胃不適、提供所需營養,主要攝取簡單易吸收的碳水化合物,如醣類食品,以補充肝醣。最後,在運動後,補充足夠的蛋白質可幫助修復肌肉、恢復體力,並且補充液體以保持身體水分。--by Notion AI這三年台灣因為新冠肺炎疫情的關係,讓許多本來擁有運動習慣的人也被迫暫停或改為居家運動,大家不禁懷念起在球場上穿梭、在跑道上奔馳、在健身房大汗淋漓的快感,而隨著疫情解封、口罩也解禁,許多人也要重回運動的懷抱?今天《PrimePlus健康設計家》品牌營養師Evelyn 就來告訴大家運動前、中、後該怎麼吃才是聰明的選擇,讓你重回運動場上可以更快恢復自信喔!在開始之前你要先知道的事首先要給大家一個觀念,「並不是所有運動都需要額外補充能量」,有時候你只是散步15分鐘、或是仰臥起坐20下這種低強度運動,可能都還沒有喘就已經完成了,那麼其實是不需要再額外補充能量的,因為有可能你吃進去的熱量一不小心就會大於運動時所消耗的熱量,反而給身體徒增負擔喔!所以,是否需要補充、補充什麼、補充多少其實主要是取決於你運動的強度以及時間,並不是絕對的喔!運動前怎麼吃?根據美國營養與飲食學會(AND)、加拿大營養師協會(DC)與美國運動醫學會(ACSM)共同發表的一篇論文內提到,運動前補充營養有幾個目的:.將你的身體調整成準備運動的狀態(例如:原本在執行斷食,需要在運動前補充足夠的能量好應付運動所需).避免運動中的腸胃不適.提供運動時所需的營養 運動前的補充主要是簡單好吸收的醣類(碳水化合物)肝醣是肌肉很重要的營養來源,當我們需要大量使用到肌肉的時候,體內肝醣的儲存量就會顯得特別重要。我們可以把身體想像成是一台汽車,要有足夠的燃料(肝醣)才能支撐它持續往前行駛,因此在運動前攝取足夠的醣類來將燃料加滿,可以提高運動的狀態以及體驗並減少疲勞感。不過就像前面所說,並不是所有的運動都需要額外補充能量,基本上如果低強度的運動持續超過1小時以上或中高強度的運動才需要補充喔!.補充原則:1-2小時進行補充。以醣類為主、蛋白質為輔,小份量且好吸收為原則。運動前30分鐘可以以好吸收的液體作補充。而補充的量則依照不同運動會消耗的熱量多寡來決定。.小範例:1-2小時:饅頭夾蛋 | 30分鐘:果汁運動中怎麼吃?運動中的補充著重在少量多次的補充水分及電解質運動中補充的目的在於要補充流失的體液。我們在流汗的同時也會流失掉大量的水分及電解質,若沒有加以補充會導致身體脫水、出現疲乏、影響運動的耐力及表現等等。.補充原則:15-20分鐘補充150-350 c.c.的水分。若是持續超過1小時的低強度運動或中高強度的運動則可以選擇含電解質的運動飲料來補充。.小提醒:運動過程中要有意識地停下來喝水,千萬不要等到「覺得口渴了」才開始補充,因為到那個時候身體可能已經缺水一段時間了,體內的各個生理功能也已經開始受到影響囉~另外,大量流汗時除了補充水分,也別忘了要補充電解質才不會造成失衡喔! 運動後怎麼吃?運動後把握黃金30分鐘補充黃金比例的醣類及蛋白質快速恢復肌肉經過一段時間的運動之後肌肉會呈現疲勞的狀態,前面所提到的燃料(肝醣)也被耗盡,這時候若沒有立即補充能量的話很容易讓疲勞感延續,影響下一次的運動表現。所以運動後補充的重點在於能夠立即為肌肉補充能量,越快補充則吸收的效果會越好、肌肉恢復能力也會越佳。主要補充醣類來源的食物,再搭配適量的蛋白質攝取,很多人會認為要訓練肌肉只要補充大量蛋白質就可以了,但其實運動後缺乏足夠的醣類是會導致肌肉流失的喔!所以在運動後正確的時間補充正確比例的醣類及蛋白質能夠幫助修補耗損的肌肉並且減少脂肪的堆積。.補充原則:30分鐘內,以醣類:蛋白質=3:1的比例補充,可以吃正餐或點心,若為點心,則熱量控制在250-300大卡左右。.小範例:1.地瓜搭配無糖或低糖豆漿、2.御飯糰搭配茶葉蛋。 你是不是想問…1.空腹運動會增加燃脂?其實這個說法並不是錯誤,只能說這樣的結論可能不夠完善。有研究顯示空腹運動確實能夠提高身體脂肪的利用,但由於沒有足夠的燃料(肝醣),因此會大幅影響運動表現以及耐力而沒辦法達到預期的運動強度,若運動持續一段時間還可能導致身體開始分解肌肉組織來產生足夠的能量以應付運動所需,會導致肌肉流失。因此一般來說是不建議空腹運動的唷!2.運動後吃吸收較好更容易胖?很多人擔心在這個時候吃更容易胖,但其實是相反的,運動後吃才更不用感到罪惡!由於運動後身體處在能量耗盡的情形,因此吃進去的熱量主要都是幫忙修復受損的肌肉喔!至於是否會胖就取決於你吃的熱量多寡,控制得宜的話並不會造成身體額外的負擔,但如果胖了就代表你真的吃太多囉! 看完今天的文章,對於運動前、中、後的飲食有沒有更多的了解了呢?這些補充的原則雖然沒有辦法讓大家變得「頭好壯壯」!擁有正確的觀念、正確的飲食補充才能讓你在運動時達到最好的效果,也更能事半功倍!趁著現在運動正夯,你也來試試看吧~本文為《PrimePlus健康設計家》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3-03 醫療.風溼過敏免疫
壓力大 作息亂 易誘發皮蛇!超過「這年紀」罹患機率也大增
俗稱「皮蛇」的帶狀疱疹,是水痘病毒引起,一旦免疫力下降就容易再度發病。台灣疫苗推動協會理事長黃玉成表示,50歲以上有9成民眾都身帶皮蛇病毒,壓力大、作息紊亂的民眾更容易發病。帶狀疱疹好發於春秋 免疫力下降易誘發帶狀疱疹好發於春秋,患者涵蓋各年齡層。初次感染症狀表現為水痘,亦屬同一種病毒,之後該病毒長期潛伏在脊髓末根神經節,當免疫力下降時就誘發病毒再度生長繁殖,沿周圍神經波及皮膚,出現群聚呈帶狀的水泡,並伴隨不同程度的神經痛、發癢等。50歲以上、免疫功能不全或低下者、抵抗力較弱、過勞、壓力大等族群,甚至新冠肺炎確診者,都是罹患帶狀疱疹的高危險群;急性帶狀疱疹症狀表現為沿皮節分布單側、疼痛、水泡性皮疹,通常併發帶狀疱疹神經痛、眼部帶狀疱疹,甚至引發心血管與腦血管問題、皮膚疤痕、顱神經受累等症狀。黃玉成分享,他的太太、兒子因生活作息紊亂、壓力過大,因而罹患帶狀疱疹。帶狀疱疹屬老年疾病 超過50歲罹患機率大升「很特殊的是,帶狀疱疹算是老年疾病,通常年齡超過50歲,罹患機率就會急遽上升。而且,年齡愈長、受到感染後的症狀也會更嚴重。」根據統計,50歲以上的成年人,超過九成的人都有帶狀疱疹病毒,這是由於老化,免疫功能下降,導致罹病機率上升。帶狀疱疹除了會讓皮膚冒出水泡、破皮,還會造成相當嚴重的神經痛,黃玉成指出,預防帶狀疱疹,除了正常作息、不要過度疲勞,及早接種疫苗也是預防的關鍵。黃玉成建議,疫苗的預防效果仍十分重要,舊皮蛇疫苗屬活性減毒疫苗,保護力約六成,保護效果可維持八年;新款皮蛇疫苗則為次蛋白疫苗,保護力約九成,同時配搭較強佐劑,五至六成施打部位紅腫疼痛、一成發燒,但適合免疫低下族群。(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3-03 醫療.感染科
九成50歲以上民眾帶「皮蛇」病毒! 醫:帶狀疱疹壓力大時易發病
俗稱「皮蛇」的帶狀疱疹,是一種病毒引起的皮膚病,初次感染症狀表現為水痘,之後該病毒長期潛伏在脊髓末根神經節,一旦免疫力下降就容易再度發病。台灣疫苗推動協會理事長黃玉成表示,50歲以上有9成民眾都身帶皮蛇病毒,他自己的家人也深受其苦,尤其壓力大、作息紊亂的民眾更容易發病。「帶狀疱疹」免疫力下降時易發病帶狀疱疹是由水痘帶狀疱疹病毒所引起的皮膚病,好發於春秋,涵蓋各年齡層。初次感染症狀表現為水痘,亦屬同一種病毒,之後該病毒長期潛伏在脊髓末根神經節,當免疫力下降時就誘發病毒再度生長繁殖,沿周圍神經波及皮膚,出現群聚呈帶狀的水泡,並伴隨不同程度的神經痛、發癢等。50歲以上的過勞族群是高危險群50歲以上、免疫功能不全或低下者、抵抗力較弱、過勞、壓力大等族群,甚至新冠肺炎確診者,都是罹患帶狀皰疹的高危險群;急性帶狀皰疹症狀表現為沿皮節分布單側、疼痛、水泡性皮疹,通常併發帶狀皰疹神經痛、眼部帶狀皰疹,甚至有心血管與腦血管事件、皮膚疤痕、顱神經受累等症狀。台大兒童醫院感染科主治醫師李秉穎曾表示,皮蛇很難早期治療,因為前幾天甚至前幾周,根本看不出是什麼病,等到水泡出現,才知道是皮蛇,這時候已經到了疾病中後期,就算吃抗病毒藥物,也只是讓水泡快點乾,對於神經痛的治療效果不好,沒什麼機會改善神經痛的痛苦。年齡愈長、受到感染後的症狀也更嚴重黃玉成分享,他的太太、兒子因生活作息紊亂、壓力過大,因而罹患帶狀疱疹。「很特殊的是,帶狀疱疹算是老年疾病,通常年齡超過50歲,罹患機率就會急遽上升。而且,年齡愈長、受到感染後的症狀也會更嚴重。」根據統計,50歲以上的成年人,超過九成的人都有帶狀疱疹病毒,這是由於老化,免疫功能下降,導致罹病機率上升。及早接種疫苗是預防的關鍵帶狀疱疹除了會讓皮膚冒出水泡、破皮,還會造成相當嚴重的神經痛,黃玉成醫師指出,預防帶狀疱疹,除了要保持正常作息、不要過度疲勞,及早接種疫苗也是預防的關鍵。李秉穎表示,第一代皮蛇疫苗是活性減毒疫苗,保護效果不超過十年,平均保護力七成,第二代皮蛇疫苗保護效果超過十年,保護力也有九成左右。新型疫苗加入免疫佐劑,可以加強淋巴球T細胞反應,增強對於水痘病毒的壓制能力,缺點是局部反應比較強,大約有一成人打完會發燒,兩到三成會局部紅腫痛,但相較於皮蛇長期的劇痛,打疫苗的痛算很輕微了。延伸閱讀:‧美研究發現:50歲以上確診者 恐增加罹患帶狀皰疹風險‧別以為皮蛇不會找上你 感染「全身像螞蟻在爬」超痛苦‧免疫力低下易患帶狀皰疹 醫籲:50歲以上施打疫苗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3-02 醫聲.醫聲要聞
投票|學者預估新冠肺炎5月降級 下一步將解散指揮中心
口罩令鬆綁後,輕症免隔離也可望在三月底實施,但傳染病分類何時可以降級?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可何時解散?疫情解封 超額死亡歸零是關鍵台大公衛流病與預醫所教授陳秀熙今表示,「超額死亡歸零」是解封的重要依據,這代表醫療量能運作已恢復到疫情發生前。他預估2月超額死亡會因升高到14%至43%之間,希望5月傳染病降級、6月超額死亡歸零,這時可以解散指揮中心,由疾管署常規監測地方流行即可。不過,疫情三年來,包括英國、丹麥、瑞士等先進國家都有監測並定期公布超額死亡資訊,但指揮中心沒有這麼做。台灣超額死亡現況如何?能否如學者預估順利歸零?外界都無從檢驗。死亡通報分3類 超額死亡反映醫療量能「不能只看新冠死亡,一定要看範圍更大的死亡軌跡。」陳秀熙指出,通報死亡案例可依死因分為三種類型。第一種是直接死於新冠,占BA.2死亡之63%、BA.5之70%、BA.2.75之64%。第二種是本身有共病又得到新冠而死,占BA.2之37%、BA.5之30%、BA.2.75之36%。至於第三種,就是死於新冠以外疾病的「超額死亡」,代表醫療量能不足。陳秀熙今表示,「超額死亡歸零」是解封的重要依據,這代表醫療量能運作已恢復到疫情發生前。他預估2月超額死亡會因春節假期而升高到14%至43%之間,之後會慢慢下降。陳秀熙說,現在口罩令已由硬性以改為自主配戴,他希望5月傳染病降階,讓民眾就醫恢復正常、醫療院所可以更精準照顧慢性病和癌症,達成6月「超額死亡歸零」的目標,達標後可以解散指揮中心,由疾管署常規監測地方流行即可。
-
2023-03-01 醫療.感染科
猴痘出現2本土個案!發燒、頭痛可能不是感冒或新冠肺炎,感染猴痘注意6大項症狀
疾管署今(3/1)公布一例高雄市猴痘確診個案,為20多歲本國籍男性,高雄市衛生局經疫調並無出國旅遊史,研判可能為本土個案。累計國內新增兩例本土個案,分別為北部40多歲和南部20多歲本國籍男性;去年至今已累計7例個案。而因應本土出現猴痘個案,疾管署除持續進行疫調之外,明天也會召開專家會議,討論暴露前預防疫苗的接種對象。猴痘主要透過親密接觸傳染猴痘於去年6月23日公告列為第2類法定傳染病,潛伏期約5到21天,主要是透過親吻、按摩、擁抱、性行為等親密接觸傳染,或接觸猴痘病患使用過但未消毒的物品、接觸感染的動等,此波疫情以親密接觸的人際傳播為主。疾管署慢性傳染病組副組長詹珮君表示,猴痘雖與禽流感同樣是人畜共通傳染病,但自從開始出現人傳人後,其傳染力較禽流感更好,在台灣主要透過親密接觸、粘膜、呼吸道等傳播,較少因為接觸感染物或是接觸動物而感染。詹珮君指出,感染猴痘要注意六大項症狀,包括皮疹水泡、淋巴結腫大、發燒、頭痛、肌肉痛和極度倦怠等,其中以臉部、四肢和生殖器出現皮疹、膿皰、結痂等疹子症狀最為明顯,因此民眾如果有這些症狀,一定要戴上口罩再就醫。高市衛生局也提醒,如果曾到猴痘流行的地區旅遊或國內高風險場域,都應落實自我防護,避免出入可能與不特定人士密切接觸之社交活動,就醫時務必主動告知旅遊史、職業史、接觸史、群聚史。關於猴痘Q&AQ:感染猴痘會出現什麼症狀?A:猴痘感染後症狀包括發燒、畏寒/寒顫、出汗、頭痛、肌肉痛、淋巴腺腫大(如耳週、腋窩、頸部或腹股溝等處)、極度倦怠。發燒一至三天後出現皮膚病灶,通常自臉部蔓延致身體其他部位,四肢比軀幹更常見。皮膚病灶出現後會依斑疹、丘疹、水泡、膿疱階段變化,最終結痂脫落,嚴重病患疹子數目可達數千。症狀持續14至21天,致死率低於10%,大多數個案可於幾週內康復。兒童及免疫功能低下者尤其容易重症,併發症包括繼發性細菌感染、肺炎、敗血症等。Q:一般民眾如何預防猴痘?A:一、降低人畜共通傳播風險:前往猴痘病毒流行地區時,避免接觸齧齒動物和靈長類動物以及生病或死亡動物,所有食物必須徹底煮熟後才能食用。二、降低人際間傳播風險:避免與猴痘感染者接觸。醫院照護疑似或確定病例時依循標準防護措施、接觸傳染防護措施及飛沫傳染防護措施。針對陽性個案應啟動接觸者追蹤,並隔離曾接觸之哺乳類動物寵物。三、如有任何疑似症狀,應及時就醫,並告知旅遊史與接觸史。Q:猴痘的致死率高嗎?哪些人感染後要注意?A:猴痘對大多數人的的症狀通常輕微,症狀持續14至21天會痊癒。第二分支(II)猴痘病毒株,也就是目前全球疫情主要流行株,其致死率為1%;但第一分支(I)病毒株致死率則高達10%。免疫功能低下族群,孕婦及幼童感染後要特別當心。Q:猴痘確診個案於解除隔離後,懷孕或發生性行為,是否仍有傳染風險?A:女性個案若於痊癒後再懷孕,胎兒並無感染風險。男性個案痊癒後精液中之病毒是否具有傳染力目前仍未知,因此美國CDC與WHO建議,痊癒後一段時間內避免性行為或全程使用保險套是確保性伴侶安全之高規格做法。我國根據上述指引,建議男性個案於出現症狀後3個月內避免各種性行為,或全程使用保險套。Q:猴痘確診個案於解除隔離後,應注意事項?A:確診個案於解除隔離後,可正常生活,因研究資料指出,男性個案痊癒後精液中之病毒,是否具有傳染力目前仍未知,故建議於出現症狀後3個月內避免性行為或全程使用保險套。若出現持續或新的症狀時,應及時尋求醫療協助。>>更多QA問題請見疾管署
-
2023-02-26 醫療.風溼過敏免疫
健保大數據:痛風愛找中老年男患者 用這藥代表尿酸未控制好
「風吹過就痛!」痛風是一種關節發炎疾病,雖不會致命,但發作彷彿要人命,嚴重還可能喪失活動能力。痛風好發於中年以上、男性族群,隨著台灣將邁入超高齡社會,更是民眾不可輕忽的慢性疾病。今天的聰明就醫╳健保大數據,深入剖析民眾痛風就醫情況,帶您了解痛風發生原因、如何提前預防,避免疾病上身。健保署統計,就醫診斷為痛風的人數,108年有95萬394人,109年為96萬2,643人,110年上升到97萬9,803人。進一步分析就醫率,自108年至110年,就醫率從每十萬人4,026.56人、4,085.71人,一路上升到4,191.61人。過去三年雖然碰上新冠病毒疫情,影響許多民眾就醫意願,但根據健保署就醫資料統計,痛風民眾就醫情況仍逐年增加,並未減少。台灣平均每23人就有1人痛風,高達75%為男性。健保署長石崇良分析,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全民加強防疫作為,大幅減少呼吸道疾病發生,因呼吸道疾病就醫的情況也下降。但痛風屬於慢性疾病,仍有一定就醫需求,經過通盤考量後,健保署110年底也將遠距照護費用納入健保給付,慢性病人在家透過視訊看診,讓疾病獲得良好照護,因此疫情期間痛風就醫情形未減少。每年近100萬人因痛風就醫,全台約2,300萬人口,平均每23人就有1人痛風。以性別區分,痛風患者高達75%為男性。石崇良表示,痛風人數不算少,值得關注的是,七成痛風患者皆為40歲以上,尤其以60歲族群占比最高近24%,是中年族群以上、尤其男性民眾不可輕忽的慢性疾病之一。痛風症狀有哪些?.急性關節炎.腳大姆指關節(或其它關節)紅腫及灼熱劇烈疼痛.多個關節發炎.關節僵直.關節變形.腎臟或軟組織內結石》看更多痛風相關資訊痛風者多就近治療,醫學中心可處理病情較複雜者。石崇良指出,痛風發作原因與基因遺傳有關,也受到生活型態影響。造成痛風的主要危險因子為高尿酸血症,因普林代謝異常,導致尿酸長期堆積、難以排泄,尿酸結晶沉積於關節上形成痛風石,出現急性關節炎、甚至尿路結石,長期下來可能造成關節變形,嚴重者更可能引發心血管、腎臟病變。石崇良說,痛風患者透過調整生活習慣,例如健康飲食、多喝水、適當運動等,已穩定服藥者不隨意停藥,都能大幅減少痛風發作。痛風患者大多就近至醫療院所回診追蹤,像基層診所、地區醫院或區域醫院,不一定要到醫學中心,不過分析就醫資料,有7%的痛風患者是來自醫學中心診斷,可能屬於頑固型痛風、病情複雜或衍生其他併發症,需合併多科別處理。40%用秋水仙素,代表尿酸未控制好,易急性發作。痛風治療用藥主要分兩大類,包括急性發作使用的秋水仙素(Colchicine),及控制降尿酸藥物。石崇良分析,痛風患者中有40%使用秋水仙素,代表民眾「容易急性發作」,進一步可解釋為「尿酸沒有控制好」。他提醒,平時需控制尿酸值不宜過高,但無論尿酸值高低,血中尿酸濃度只要急遽變化,例如大吃大喝、劇烈運動、不當減肥等,還是有可能引起痛風。》看更多秋水仙素相關資訊健保已給付基因檢測,避免特定藥物引發過敏。其中一款降尿酸藥物異嘌呤醇(Allopurinol),容易使亞洲人發生過敏反應,嚴重恐引發史帝芬強森氏症候群(SJS)、毒性表皮溶解症(TEN)等嚴重藥物不良反應,出現全身脫皮等症狀。石崇良表示,近年精準醫療進步,診斷痛風患者可透過基因檢測,了解是否對該款藥物過敏,健保署去年6月納入健保給付,新診斷痛風的民眾不必再「試藥過敏才換藥」。》看更多異嘌呤醇相關資訊痛風發作多有徵兆提早就醫 避免跑急診健保部分負擔新制,今年預計分兩階段上路,第一階段調整急診、藥費,最快4月實施,而檢驗、檢查部分負擔仍待討論。石崇良表示,部分負擔與醫療支出「基本上是同步增減」,推部分負擔主要鼓勵民眾正確就醫,抑制浪費,也希望醫師協助病人從前端預防,包括定期衛教、檢視用藥,醫師、病人各自有責任控制疾病,維持健康,健保的角色應該是「最後一道安全網」。以痛風疾病而言,石崇良表示,痛風患者雖然大多於半夜發作,影響部位多以腳趾、手指等關節為主,有時痛到得跑急診,但其實痛風發作前多半有徵兆,建議民眾可預先警覺,赴診所就醫治療。健保署除了推行部分負擔,也力推家庭醫師整合照護計畫,家庭醫師定期提供痛風患者衛教建議,搭配生活習慣、正確飲食概念,有助於痛風患者控制疾病。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2-24 醫療.感染科
咳好久不只是新冠後遺症,小心黴漿菌作祟!醫建議做好1件事預防
除了新冠肺炎和流感會造成呼吸道疾病,讓人不停咳嗽外,黴漿菌也是造成久咳不止的兇手之一。有網紅醫師在臉書指出,「梅江俊這位壞同學,最近有(又)開始到處出沒害人」。中華民國基層醫療協會理事長林應然表示,黴漿菌和流感雖然都會造成咳嗽,但和流感不同,病程來得慢、去得也慢,且咳嗽時間拉很長,通常會拉到兩周左右;但通常以紅黴素類的抗生素治療就能達到很好的治療效果。咳好久 小心黴漿菌作祟台大醫師李秉穎今天在疫情記者會上表示,目前兒童傳染病疫情持平,由於過去採取嚴格防疫措施,很多傳染病都不流行了。但對於新生兒由於這三年都沒感染過相關的疾病,特別容易產生大規模流行規模,如呼吸道融合病毒前陣子有很多病例,所幸沒有太多重症個案,並未造成醫療過度負擔;另外,如腺病毒、黴漿菌病例開始上升,也和解封有關,但並無免疫負債問題,疫情流行狀況並未叫疫情前高。林應然說,從去年五月新冠肺炎大爆發後,慢性咳嗽的人數就大幅增加,針對這些長期慢性咳嗽者,醫師除了判斷是新冠肺炎後遺症外,也會「順便」檢驗是否為黴漿菌感染;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因為感染新冠肺炎後,免疫力下降,導致民眾進一步感染,因此臨床上會看到「感染人數增加」。由於現在正是流感的流行季節,一但咳嗽常會和黴漿菌搞混。林應然說,兩者還是有很大的不同。流感主要流行在秋冬季節,且來勢洶洶,一但感染除了呼吸道症狀外,還會出現精神不濟、發燒、頭痛、全身痠痛等症狀;尤其疲倦症狀明顯。以克流感等抗病毒藥物治療。黴漿菌一整年、不分年齡 都可能感染黴漿菌則一年到頭都可能感染,且不分年齡都可能感染。感染時雖也會發燒,但多以低燒為主,且咳嗽期拉得很長。雖也可能因免疫力低下造成肺炎、腦炎住院,但治療上不難,主要以紅黴素類的抗生素治療。林應然表示,由於過去三年因新冠肺炎緣故,民眾口罩戴得牢實,不容易感染相關呼吸道疾病,現在隨著防疫鬆綁,加上過去都未感染,可能造成免疫負債,因此容易得到流感或是黴漿菌,因此建議民眾還是戴好口罩,預防各類呼吸道疾病。延伸閱讀:‧咳嗽咳不停到底是什麼問題?醫師列舉5項可能疾病‧感冒久咳不癒可能是黴漿菌感染 應儘速就醫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2-19 焦點.用藥停看聽
喉嚨痛吃喉糖舒緩可能更痛!醫曝4大陷阱:是食品不是藥
雖然現在確診已經不像前兩年那樣駭人聽聞了,但還是會讓你不舒服好幾天,有些人在轉陰之後,喉嚨會持續不舒服很長一段時間,於是會利用市面上常見的喉糖來讓喉嚨舒服一些。但你用對了嗎?服用喉糖緩解喉嚨痛 4大注意事項三峽恩主公醫院泌尿科高銘鴻主治醫師在《大禹治水 恩主公醫院 高銘鴻醫師 三峽北大鶯歌泌尿科》指出,幾個使用喉糖的注意事項:1、是食品不是藥市面上的喉糖(尤其超商能買到的那些)基本上都是無法宣稱具療效的「食品」。它們會用薄荷、甘草、川貝等成分,達到舒緩疼痛的效果,但不能當作藥。2、注意含糖量市面上很多喉糖的成分都含糖,可能會造成蛀牙、吃進太多熱量等問題,而吃太多糖也可能讓喉嚨更不舒服,建議選擇含糖量低的產品。3、別忽略保養不要因為吃了喉糖一時覺得比較舒服,又開始大聲、大量說話。適度讓喉嚨休息,才是根本之道。4、必要時就醫如果喉嚨痛得很嚴重,吃喉糖也沒有改善甚至更不舒服,那就別再拖了,還是趕緊就醫尋求專業協助!延伸閱讀: ·「10大止咳食物排行」曝!常用來熬湯1食材奪冠 甜甜的蜂蜜也在內 ·喉嚨如刀割痛爆! 營養師點名「2樣地雷食物」:小心吞口水就崩潰
-
2023-02-15 醫療.感染科
情人節不帶套當心感染性病!性行為前做好3件事自我保護
今天是浪漫情人節,但疾管署提醒一夜激情別忘了安全性行為,尤其這三年淋病和梅毒等性病的年輕族群感染人數正悄悄緩升,且九成以上都是非安全性行為導致。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表示,顯示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民眾多注重戴口罩等呼吸道的防護,卻忽略了性病防治措施。羅一鈞表示,雖然愛滋感染人數下降,但根據疾管署統計,2020年至2022的本土淋病感染人數,一路從7082例、7381例上升到8015例;梅毒則從8800例、9413例上升到9631例。經進一步分析,淋病新增感染者有71%為35歲以下年輕族群、活性梅毒的年輕族群則佔59%;且超過九成的危險因子是不安全的性行為。延伸閱讀:正確使用保險套 專家教你7大要訣性行為前做好3件事疾管署除了提醒民眾需注意發生性行為應主動要求對方或自己全程正確使用保險套,並搭配水性潤滑液外,定期篩檢可以早期發現疾病、早期治療。梅毒和愛滋 可透過定期篩檢發現羅一鈞說,由於梅毒和愛滋都是無症狀感染,可透過定期篩檢發現。現在性病防治雖以愛滋篩檢為主,同時也可做梅毒的篩檢。至於淋病如果沒有症狀難以檢驗出來,因此如果有泌尿道症狀,可以就醫,由醫師評估進行適合的檢查。疾管署建議,只要曾有性行為者,都建議至少進行一次愛滋篩檢,若有不安全性行為者,則建議至少每年篩檢一次。全國有82家醫事機構提供愛滋匿名篩檢諮詢服務,以匿名方式進行,並由專人提供衛教諮詢、確認檢驗及轉介就醫等相關服務。民眾也可透過人工發放、自動服務機及網路訂購超商取貨等三大通路取得愛滋自我篩檢試劑,在家或於安心的處所進行自我愛滋篩檢,愛滋篩檢結果若呈陽性,無須過度驚慌,儘速至愛滋指定醫療院所進行確認檢驗,可至愛滋自我篩檢專區查詢相關諮詢與服務資訊。另外,針對有感染愛滋風險的民眾,也鼓勵透過服用PrEP藥物,使體內有足夠的藥物濃度來預防感染,保護效果可達90%以上,全國有63家公費PrEP服務醫療院所提供愛滋感染者的配偶或伴侶及35歲以下年輕族群整合型服務,也有95家醫療院所提供自費PrEP服務,有需求者請至疾管署網站PrEP專區查詢。疾管署表示,相關資訊可使用LINE平台訂閱「疾管家」,選擇「我想要了解傳染病」的「愛滋病」,即可定位使用「性健康資源地圖」查詢身邊方便的自我篩檢、匿名篩檢、PrEP、性健康友善等相關資源,亦可至疾管署全球資訊網、或撥打國內免付費1922(或0800-001922)防疫專線洽詢。延伸閱讀:如何增加持久度?多打手槍有用嗎?醫教3招鍛鍊助延長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2-12 醫聲.領袖開講
院長講堂/強化腫瘤與罕病治療資源 急診出身的彰濱秀傳醫院院長顏鴻章目標邁向醫學中心
專精急診醫學的彰濱秀傳醫院院長顏鴻章,去年8月接掌院長,將帶領彰濱秀傳的團隊朝向醫學中心品質前進。顏鴻章認為,醫療需要有人灌溉,外來的刺激對地方有正面幫助。顏鴻章是急診人出身,參與過921大地震、SARS、八八風災、八仙塵爆、新冠肺炎抗疫等國內重大災難救護。他說,選擇站在醫療的第一線,是希望多學一點,救多一點人。「秀傳醫療體系有很好的基礎能邁向醫學中心,預計3到5年內達到醫學中心品質。」顏鴻章指出,彰化秀傳或彰濱秀傳都是重度級急救責任醫院,區域醫療和基層醫療的連結密切,尤其微創中心長期與國外體系頂尖教授合作,國際醫療備受肯定。彰化秀傳與彰濱秀傳分別是社團法人與財團法人,顏鴻章說,未來將強化腫瘤與罕見疾病治療資源,頂尖醫療部分須廣納菁英並進行培訓,當務之急要努力達到醫學中心品質,才有助於突破法規面,達到醫學中心目標。顏鴻章以自身的經驗,點出民眾對醫院品質的要求,包括心臟停止要恢復心跳、呼吸衰竭要自然呼吸、意識昏迷要完全清醒、氣喘須穩定呼吸、疼痛能不再疼痛、吵鬧者能安靜休息,癌症能治癒或延長生命且生活品質優良,罕病提供特殊治療等。扮演北榮連結橋梁 建立交流平台曾任台北榮總急診部主任的顏鴻章,更扮演兩院連結橋梁,建立臨床、教學及研究交流的平台。顏鴻章說,先從會議開始,外科到內科一步步建立,頂尖醫療部分可嘗試讓病人不動、醫師動,患者就近治療,但因牽涉到資源報備、法規面、對病人的責任等,需要雙方磨合與信任。顏鴻章認為,北榮個案較多元性,彰濱秀傳的病人較高同質性,讓主治醫師交流,能進一步影響學生到不同層級醫院看看,住院醫師互相學習,彰濱秀傳微創手術訓練中心的機器手臂、內視鏡、達文西手術等能讓北榮醫師也來學習精進。學生時就很自律 強調「審時度勢」顏鴻章從學生時期就很自律,強調「審時度勢」的重要,適當的時候做適當的事、講適當的話。他說,現在的急診環境與過去相比改變很多,急診壅塞常被討論,但應該重視的是在患者人數多時的醫療處置是否適當,這又回歸到醫療品質問題。國內歷經新冠肺炎疫情,顏鴻章指出,面對看不到的敵人,執行醫療業務、轉送病人等,所有流程須花2倍的人力和時間,這些標準流程其實就在教科書裡,但走過這一遭,可讓醫療人員更加謹慎。養生祕訣/急診權威常保笑容 愛打球爬山顏鴻章是急診醫療權威,常保笑容,讓人倍感親切,這也是他紓壓的方式,笑一笑就放鬆,睡飽就有工作動力。念書時期愛運動的他,最愛打網球,當時的興趣持續到現在,讓他受用無窮,因此有健康的身體,使他願意接受許多挑戰。興趣廣泛的顏鴻章,能動能靜,最快樂還是打球,小時候踢足球、打羽毛球,高中打桌球、大學打網球。因為有網子和對方有點距離,較不會有運動傷害,因此對網球最投入,一路打進大學校隊、獲全院冠軍,還代表參加醫學盃打到前三名。多元化興趣讓顏鴻章見識較廣,因此選擇當急診醫師,他建議每個醫學生都要了解自己個性和強項,選擇要做一輩子的科別投入,興趣也要適性而為,且要經營才會長久。現在顏鴻章即便忙碌,也會刻意花時間走路,他還常與同事登山,北醫急診醫師高偉峰是他的師兄,當時在北榮兩人自稱瘋子與傻子,常一起爬山,一路爬了玉山、雪山、大霸尖山、奇萊山等好幾座山。顏鴻章回憶,爬台灣第二高峰雪山時,一大早出發,中午從武陵農場上山,隔天到雪山,當天下山回台北已凌晨兩點,隔天早上8點還是繼續上班,體力實在很重要。顏鴻章當主治醫師後,也常當隊醫隨歷任北榮院長出國;2019年9月台灣關渡宮董事長陳玉坤帶著極光打擊樂團到去美國舉辦3場打擊樂表演,他擔任隨隊醫師10多天,一起幫孩童圓夢,他說,有意義的事都很值得去做。顏鴻章小檔案年齡:59歲專長:急診醫學、重症醫學、毒物學現職:彰濱秀傳醫院院長、陽明交通大學急重症醫學研究所兼任副教授學歷:中山醫大醫學系、陽明交通大學臨床醫學博士經歷:衛福部金門醫院院長、台北榮總急診部主任、急診醫學會理事長給病人的一句話:急性醫學保生命、預防醫學保健康
-
2023-02-11 醫療.新陳代謝
肥胖是一種病!蘋果型、梨型、沙漏型...你屬於哪種?營養師授10招減重小撇步
新冠肺炎(COVID-19)的疫情仍然持續中,這段時間以來疫苗接種已經成為了世界各國都關注的議題,「打了究竟有沒有效?」、「打了會增加什麼風險」之類的問題便是大家最為好奇的。先前就已經有許多研究指出,肥胖者不僅較健康人更容易罹患新冠肺炎,且演變成重症以及不良的預後機率也更高。日前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杜思德也提醒,肥胖、內臟脂肪過高者,打疫苗的效果可能會打折扣,這也讓大家開始擔心自己是否也是肥胖的體位而影響疫苗的保護力。世界衛生組織(WHO)指出「肥胖是一種慢性疾病」,呼籲大眾正視肥胖對健康所造成的危害。根據衛福部統計,國人體重過重與肥胖的盛行率為45.4%,雖然上升的趨勢較前幾年已有趨緩,但比例仍在增加中,代表「肥胖」已經是我們必須好好正視與面對的問題。今天《PrimePlus健康設計家》品牌營養師Evelyn就來帶你認識一下什麼是肥胖?肥胖又會造成哪些問題呢?以及教你一些小撇步讓控制體重不再是難事喔! 肥胖的定義首先我們要認識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BMI),WHO建議使用BMI來衡量肥胖的程度。BMI的公式為體重(公斤)除以身高(公尺)的平方。下表列出由BMI分類各種體位,在台灣,BMI介於24~27 kg/m2被定義為體重過重,27 kg/m2以上則為肥胖。範例:身高170公分,體重60公斤的人計算BMI計算:BMI=60/1.72 =20.76 (kg/m2) 3方法評估自己是否有肥胖的問題另外,我們也可以使用以下這些方法,來評估自己是否有肥胖的問題:• 體脂肪率體脂肪重量占身體總重的百分比,男性的正常體脂肪率為15~25%,女性則為20~30%,超過這個範圍就算是肥胖喔!• 腰圍衛福部定義男性腰圍>90公分、女性>80公分者為腰圍過大,意指腹部脂肪過多,罹患代謝相關疾病的風險也會變高喔!• 腰臀比腰臀比是由腰圍除以臀圍計算得來的,這個數值更能夠初步的看出脂肪分佈的位置,因此近年來腰臀比也成為重要的參考依據。當男性腰臀比>0.9、女性>0.85時就算是異常喔!肥胖的種類常見的肥胖依照脂肪分佈的部位不同有三種類型,而不同類型在減重時要著重的地方也不同喔!• 蘋果型蘋果型肥胖的特徵是脂肪通常堆積在腹部及腰部,主要為上半身的位置,體型就像是一顆蘋果一樣,通常男性肥胖屬於這個類型。蘋果型肥胖因為脂肪常分佈於內臟,因而容易提高心臟血管疾病的風險,減重時應著重在「飲食控制」會更加容易喔!• 梨型梨型肥胖的特徵是脂肪通常堆積在腹部、臀部及大腿等下半身的位置,因體型類似一顆西洋梨而得名,通常女性肥胖屬於這種類型。梨型肥胖罹患心血管疾病風險雖不像蘋果型一樣高,但風險相較於一般人仍是比較大的,且仍會增加雙腿的負擔因此容易有靜脈屈張、關節相關的問題。而這類型的肥胖主要需要對抗「頑固脂肪」所以不容易減重,建議除了飲食控制外,最好著重在下半身的肌力訓練才更有效果喔!• 沙漏型沙漏型肥胖是蘋果型與梨型的綜合,常發生在停經後的女性身上。通常是本來就有梨型肥胖,停經後因為少了雌激素的保護,囤積脂肪的速度更快,造成上下半身都胖的狀況,內臟脂肪也增加,因此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也跟著增加了!沙漏型肥胖者減重時建議飲食控制與肌力訓練等運動並行,會有更好的效果呦!影響肥胖的因子造成肥胖的原因是很複雜的,有些不單單只是熱量攝取過多的問題,可能還跟生活習慣、疾病…等等其他的原因有關係。在執行減重之前,一定要先知道造成自己肥胖的真正原因有什麼,才能正確的減重喔!• 遺傳參與人體體重調節的基因與神經因素很多都是受遺傳影響,這也是為什麼常常會有「一家人都胖」的現象產生,當然這一部份也跟共同的生活習慣及環境相關,但遺傳也是決定肥胖很重要的因素之一喔!• 飲食習慣經常過度飽食、三餐不定時、宵夜習慣、經常外食、偏食等等不佳的飲食習慣,常常會造成熱量攝取過多、營養不均,也容易造成內分泌或神經失調,進而導致肥胖喔!• 活動量(運動)活動量多寡是決定每天熱量消耗的一大因素,在同樣的飲食攝取下,久坐不動的人熱量消耗低,容易造成熱量盈餘,體重也會上升喔!另外,運動有助於增加肌肉量,進而提高基礎代謝率,讓每天消耗的熱量更提高喔!• 睡眠習慣睡眠時間不足會影響飢餓以及食慾的內分泌調節,晝夜顛倒或是習慣晚睡也會影響褪黑激素的分泌,造成脂肪堆積進而導致肥胖喔!• 疾病有許多內分泌或代謝相關的疾病都會造成肥胖,例如:甲狀腺功能低下、多囊性卵巢等等,必需先改善疾病的狀況才有機會改善肥胖的問題。• 藥物有些藥物可能會影響體內的代謝系統而造成肥胖,例如:部分糖尿病藥物、類固醇等等。• 心理因素情緒及壓力因為容易影響內分泌以及個人行為,在失調的狀況下容易會導致肥胖。肥胖可能引發的健康問題衛福部公布的109年國人十大死因的結果,其中就有惡性腫瘤(癌症)、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性疾病、腎炎腎病症候群及腎病變、慢性肝病及肝硬化等7項與肥胖有關,肥胖確實造成了許多健康上的不良影響,WHO也提出了肥胖可能會提高罹患以下疾病的風險:• 心血管疾病(主要為心臟病及中風)• 糖尿病• 肌肉骨骼疾病(特別是骨性關節炎)• 部分癌症(包括大腸癌、乳癌、肝癌、前列腺癌等等)而除了上述這些疾病之外,由於肥胖會導致體內代謝異常,進而引發一連串的健康問題,因此肥胖還有許多「併發症」,包括我們常說的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或是近幾年很常聽見的「代謝症候群」,這些疾病除了跟生活型態相關,其實也都跟肥胖有著非常大的關係。有許多研究都證實,肥胖者只要能夠減輕5%~10%的體重(例如90公斤的人,減少5公斤),就能為健康帶來許多益處,也減少上述這些風險喔!此外,除了生理上的問題,肥胖可能也會導致心理上的影響,由於出現肥胖的年齡層已經越來越低,在心智都未發展成熟的孩童階段,體重過重以及肥胖的孩子可能會要承受許多同儕間歧視的眼光,甚至是到了成年後進入社會,仍有許多人因為身材問題而飽受冷嘲熱諷。種種原因讓肥胖防治成為現今非常重要的課題。減重小撇步-成功不再是難事相信嘗試過的人一定知道,減重必需非常有恆心毅力才能成功,除此之外還須具備正確的觀念,才能「健康的瘦」。許多人往往因為沒辦法堅持下去而放棄,導致體重一直停在原地甚至復胖,這邊就來教大家一些減重小撇步,讓你的減重之路不再看不到終點喔!1.設定「可以達成」的目標及合理的速度,每週以減輕0.5~1公斤為原則較適當,並將目標階段化,達成一個階段就可以給自己一些小獎勵,提高堅持下去的動力。2.選擇適當且自己有興趣的運動,除了能夠事半功倍之外也要能持之以恆3.訂定「能夠執行的」飲食、運動計畫,太高難度或短時間內大幅度改變的計畫很容易造成執行上的困難導致失敗4.尋求專業的醫師及營養師協助制訂減重計畫及菜單,並詳細紀錄每日的飲食及運動狀況,不要使用來路不明的藥品或偏方5.食用保健食品須選擇正確且經過認證的6.飲食相關: ✓ 三餐定時定量,且不偏重任何一餐,避免宵夜及點心 ✓ 細嚼慢嚥,增加進食的時長(最好超過20分鐘) ✓ 用餐順序可以將湯、蔬菜及水果往前擺 ✓ 學習拒絕親友遞來的非計畫內食物7.在可能過度進食的時間計劃做點別的事、培養新的興趣,轉移注意力8.保持良好的心情,並避免利用進食來抒發情緒9.充足睡眠,每天睡滿7小時10.同居者、親友間的支持及肯定很重要看完這篇文章後有沒有更認識肥胖了呢?將自己的身體保持在最好的狀態,才能讓疫苗發會最好的效果喔!如果你正在被體重問題所困擾著,也可以多看看我們其他的文章,由營養師帶你認識不同的減重飲食,一起來戰勝肥胖吧!本文為《PrimePlus健康設計家》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
2023-02-08 失智.大腦健康
空氣汙染、心血管疾病增加罹患失智症風險!保護大腦健康這樣做
2017和2020年在刺絡針雜誌上所發表的重要研究中,分別指出每個人生命歷程中的9項及12項失智症風險因子與風險比例。而針對區域和國家的進一步研究,可以發現拉丁美洲、印度和中國,在各項危險因子的風險指數,和全球的平均指數,不太一樣。這些其實跟飲食、文化、族群、生活習慣及健康狀況,都有所關聯。最重要的是更明確的告訴大家,失智症可以預防的比例,各國從35%-56%不等;另外,在同一個國家中,各族群的狀況,也會有所不同。2020年新加入的危險因子Infogram以英國為例,少數民族的心血管疾病,或是黑人的失智症風險比例,就相對偏高。所以,倫敦大學學院(簡稱UCL)著名的精神科醫師Dr.Naaheed Mukadam,就建議降低失智風險除了從個人層面去改善外,更重要的是在國家和社會的層次上,是否能夠推行更有效的措施。例如:當民眾就醫時,相關專科醫師可以提醒心血管風險的管理方法、在公共場所禁菸、乘車必須繫安全帶、制定酒類的最低價格、噪音和空氣汙染防制法等。讓民眾在教育、行為標準和環境上,做全面性的改變和調整。這樣才能夠真正減少全民的失智症發生率,和增進大眾的健康。瑞典的Francesca Mangialasche博士,也是全球性失智症預防研究「FINGER」的主持人,她在2022年12月亞太區國際失智症會議「降低風險的科學」這個主題中,談到上述研究的模組是針對營養、運動、認知訓練、社會活動、生物標記和心血管風險管控等多個面向,加上基本的健康建議同時進行。共有1,260名,60-77歲的受測者參加,為期2年。之後,進行5年和7年的追蹤研究,在2022年完成第11年的追蹤。成果包括:1.大腦的認知能力改善2.降低心血管的風險20%3.功能性風險減少30%4.慢性病減少60%5.比較好的健康和有品質的生活6.減少健康方面的財務支出截至2022年全世界已經有45個國家,加入FINGER的研究。亞太區有澳洲、日本、韓國和台灣,都是其中的一員。而台灣的切入點是與家醫科醫師合作,進一步了解每個個案的疾病和共病。各國透過獨立且多方面的研究後,交流分享。然後從彼此的數據分析中,找到同質性或不同介入的組合,讓這個計畫更具全面性和獨特性。目前新的研究模組,正透過國際上的合作,攜手找到更合適的大腦健康促進模式,包括因應疫情的挑戰而建立的E-FINGER團隊,以及FINGER + 藥物介入。也有其他的研究,試著求證寂寞、無求生欲、壓力、睡眠障礙、口腔健康衛生、新冠肺炎感染,是否也是失智症的危險因子。因此,失智症的預防方法,絕對不是從單一方面或個人著手而已。它必須是多面向、多族群、多層級和跨世代,同時經過有效性的實驗證明,才能正確和廣泛的適用更多人種。
-
2023-02-07 養生.健康瘦身
肥胖百病之源,常見風險曝!醫師教1招健康瘦
三十七歲的董先生,近年來體重不斷上升,每年健康檢查的異常項目都是血壓、血糖、膽固醇、肝功能指數等,且腰圍變寬有越來越高的趨勢。這個月董先生一家三口因感染新冠肺炎在家隔離,負責視訊門診的醫師於線上看診時,主動確認董先生的身高體重,並表示可能要開抗病毒藥;因臃腫身形為肺炎重症高風險群 (身體質量指數 [BMI] ≥ 30),醫師還提醒董先生,康復之後要記得打公費流感疫苗,因為肥胖者也容易因流感發生重症住院。肥胖併發症多 常見疾病一次看新竹臺大分院家庭醫學部張哲瑞醫師表示,與肥胖相關的疾病非常多,包含全身各器官系統病症,如三高 (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 與心血管疾病如心肌梗塞、心衰竭、腦中風等都在肥胖病友身上較為常見;甚至多種癌症風險也提高,如消化系統癌症如食道癌、胰臟癌、大腸癌、膽囊癌等,以及甲狀腺癌、腎臟癌、子宮內膜癌、乳癌、多發性骨髓瘤等,肥胖病友的風險也多 1-2 倍。其他與肥胖相關的疾病,包括胃食道逆流、脂肪肝、退化性關節炎、睡眠呼吸中止症、憂鬱症等。另外,有許多想懷孕的夫妻飽受不孕症所苦,而過重和肥胖會增加男女不孕症之機率約 1-2 倍;相對的,減重可增加女性自然懷孕與人工生殖的成功率。肥胖指標這樣評估 快檢查你是否超標?肥胖症是如何診斷呢?張哲瑞醫師說明,一般根據身體質量指數 (BMI) 或腰圍來作評估肥胖的指標。BMI 在 27 以上屬於輕度肥胖,30 以上就屬於中度肥胖;以腰圍來說,若男性 ≥ 90公分或女性 ≥ 80公分也表示腹部脂肪過多,將會影響身體代謝。多數肥胖因多吃少動導致 生活調整能改善除了少數遺傳與內分泌障礙以外,絕大多數肥胖病友都是由攝取熱量過多,或身體活動量不足所導致的原發性肥胖,建議以生活型態調整為第一步,包含飲食控制、規律運動及行為改變等。飲食策略一般以降低總熱量為原則,若以每週減輕 0.5 公斤為目標,每天至少需減少 500 大卡,盡量增加蔬菜攝取,並且少吃油炸類、含糖飲料、甜點、甜食等,並且至少每週量一次體重,以達有效監測。【延伸閱讀】「瘦胖子」是什麼? 糖尿病死亡風險較肥胖者高2倍喝無糖茶越喝越胖? 營養師破解喝茶陷阱【本文獲健康醫療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網址:https://www.healthnews.com.tw/article/56669】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
2023-02-03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室內口罩解封指揮中心突縮手 公衛專家曝最可能原因
指揮中心原預定今天宣布室內口罩解封,但至下午2時疫情記者會,指揮官王必勝表示,基於農曆年後確診病例數反彈、醫院加護病房滿床,且室內口罩解封涉各部會的三大理由,決定延後宣布解封政策。台灣醫務管理學會理事長洪子仁表示,指揮中心預計大幅放寬室內口罩令,僅醫院、長照機構、大眾運輸工具等特定場所需戴口罩,但他研判,民眾內心可能無法馬上接受,讓指揮中心面對解封室內口罩令時突然縮手。暫時不要解除室內口罩令洪子仁說,指揮中心已開放戶外無須戴口罩,但觀察許多民眾在戶外仍戴上口罩,可見對新冠疫情仍不放心,在民眾對疫情仍有疑慮下,指揮中心應思考,除醫院、長照機構、大眾運輸工具需要戴口罩外,包括大賣場、百貨公司及大型演唱會、展覽等,應暫時不要解除室內口罩令,待每日確診人數降至2萬人以下、加護病房醫療量能緩解後,再讓民眾循序漸進脫下口罩。洪子仁指出,當指揮中心決定大幅放寬室內口罩令時,「內心其實大感意外」,雖然指揮中心可能是看到其他國家解封情形,想要快速跟上,但國外解封措施僅供參考,「防疫鬆綁應該要走自己的路,如此放寬感覺速度有點快」,且若指揮中心今宣布室內口罩令,接下來將面臨學生開學後,家長可能會擔心孩子在學校染疫,教室內是否還需戴口罩將引發爭議。鬆綁室內口罩令 應循序漸進「鬆綁室內口罩令,應循序漸進、按部就班。」洪子仁說,如此一來,可以讓民眾內心慢慢接受,而目前仍可開放辦公大樓、辦公室等室內場所口罩令,因這類場域進出人士多為特定對象,可以優先鬆綁。因此先利用2月讓民眾慢慢調適,3月再完全解除室內口罩令,並隨著世界衛生組織(WHO)4月開會可能解除新冠疫情緊急狀態,指揮中心在5、6月調降新冠肺炎法定傳染病等級,6月底《嚴重特殊傳染病防治及紓困振興特別條例》到期,指揮中心就可撤除,回歸正常防疫。衛福部預防接種諮詢委員會(ACIP)召集人李秉穎今接受資深媒體人周玉蔻《新聞放鞭炮》廣播節目專訪也表示,如今新冠疫情染疫者以輕症居多,可以放寬室內口罩令。但李秉穎觀察,台灣民眾戴口罩與歐美國家不同,歐美國家民眾不喜歡戴口罩,當初疫情爆發時,還有人到街頭抗議戴口罩措施,但台灣民眾則是早在2020年,國內尚無爆發疫情,指揮中心也未要求民眾戴口罩時,觀察捷運站人潮,許多人已自主戴口罩。如今歐美國家歷經疫情爆發、接種疫苗,群體免疫力增加,因此口罩鬆綁速度比台灣快,台灣去年才鬆綁戶外口罩令,民眾可能還需要一段時間慢慢適應,往後才會像歐美國家一樣,不再重視戴口罩等防疫措施。
-
2023-02-02 焦點.元氣新聞
緩解菸癮 戒菸噴霧也納入補助
研究證實,吸菸可能增加新冠肺炎、肺癌、慢性呼吸道疾病、肺結核等疾病風險,其所衍生而出的「二手菸」與「三手菸」也很容易導致接觸者生病。為提高吸菸者戒菸的意願,自111年5月15日起,吸菸者可接受戒菸輔助用藥服務,免收部分負擔費用;今年起,為了使戒菸民眾用藥有更多樣化的選擇性,新納入「戒菸噴霧」補助上路。在戒菸服務補助計畫中,尼古丁戒菸輔助用藥補助範圍原本只納入貼片、咀嚼錠、口腔吸入劑、口含錠等劑型,自今年1月1日起,增加納入「戒菸噴霧」,其於口腔內按壓噴入後能即時釋放尼古丁,快速緩解菸癮,方便攜帶可隨時緩解吸菸欲望,適合不宜使用其他劑型的戒菸者選用。由於吸菸時手觸摸到口鼻部位的機會很高,容易造成病菌傳播而感染,吸菸除了傷身,也很傷荷包,長期吸菸累計下來的花費非常可觀,而吸菸導致生病後續所產生的醫療成本更是不可小覷,民眾可多加考慮透過戒菸幫自己「省錢賺健康」。對於戒菸有意願的民眾,可多利用各種戒菸服務,除了求助專業醫療人員,也可撥打免費戒菸專線(0800-636363)諮詢。 ※ 提醒您:抽菸,有礙健康
-
2023-02-02 醫療.感染科
今年首例境外移入瘧疾 早期症狀類似流感 嚴重可能肝腎衰竭、肺水腫
國內出現首例境外移入瘧疾個案,為一名出差來台的50多歲瑞士籍男性,入境即有頭痛、發燒等症狀,一開始懷疑為新冠肺炎,後才確診為瘧疾。疾管署副署長莊人祥表示,由於新冠疫情間每年也都有兩例境外移入個案,因此國境開放是否讓境外移入個案增多,還有待觀察;提醒民眾前往瘧疾流行地區前一個月,可先至旅遊醫學門診諮詢,服用預防藥物。莊人祥表示,該名50多歲瑞士籍男性,去年12月下旬至今年1月6日曾至西非象牙海岸共和國,1月9日入境台灣當天即出現頭痛症狀,隨後發燒,於1月17日才就醫。一開始懷疑是新冠肺炎,但未確診,症狀持續。1月19日二度就醫才懷疑有可能是瘧疾,檢驗血檢驗發現疑似瘧原蟲,並於20日確診感染惡性瘧 (又稱熱帶瘧)。所幸治療後個案已出院。依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2019至2023年累計14例確診,均為境外移入病例,感染地區以非洲國家為多,檢出病原體以熱帶瘧為主,其次為間日瘧。莊人祥說,2019年通報7例,2020至2022年每年都通報2例,因此接下來是否因國境開放而導致病例增多,還有待觀察。瘧疾早期症狀與流感類似 嚴重可能肝腎衰竭、肺水腫疾管署指出,瘧疾是由感染瘧原蟲的瘧蚊叮咬人類而傳染,分為間日瘧、三日瘧、惡性瘧 (又稱熱帶瘧)、卵形瘧。其中以間日瘧及惡性瘧最常見。大多數人感染後,症狀可能於7天至30天內出現,早期症狀與流感類似,主要為發燒,也可能出現頭痛、肌肉痛、關節痛、噁心、嘔吐和疲倦等症狀,如未接受適當的治療,發病數天後會出現間歇性或週期性的畏寒及顫抖、發燒及出汗等症狀,嚴重者可能導致脾腫大、黃疸、休克、肝腎衰竭、肺水腫、急性腦病變及昏迷。瘧疾症狀早期症狀:發燒、頭痛、肌肉痛、關節痛、噁心、嘔吐和疲倦等。如未治療:發病數天後出現間歇性或週期性的畏寒及顫抖、發燒及出汗等。嚴重:脾腫大、黃疸、休克、肝腎衰竭、肺水腫、急性腦病變及昏迷。此外,間日瘧跟卵形瘧可能潛伏在肝臟數星期或甚至數年後再復發,所以在治療完血液瘧原蟲之後,必須要加用primaquine服用14天做根除治療,以避免間日瘧或卵形瘧復發。莊人祥提醒,民眾前往瘧疾流行地區,請至少於出國前一個月,至國內旅遊醫學門診諮詢,並依醫師指示於出國前、出國期間及返國後持續不中斷服用瘧疾預防藥物。旅遊期間應盡量穿著淺色長袖長褲,塗抹政府機關核可的防蚊藥劑,並住在有紗門紗窗的房舍;返國後如出現疑似症狀應儘速就醫。
-
2023-02-01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整理包/各國新冠「降級」有何影響?中美日韓入境新規一次看
新冠疫情至今已3年,各國逐步由最初的封鎖轉向解封、開放,也有國家準備將新冠肺炎「降級」,這些改變不只影響國家防疫標準,國民出國旅遊也需注意入境規範是否調整。《聯合新聞網》茲就中、美、日、韓防疫規定調整整理如下。中國大陸1/8日開放邊境,針對新冠疫情實施「乙類乙管」,即取消入境集中隔離、全面開放邊境口岸,對入境旅客不再進行篩檢與隔離,將原本「防感染」的重心轉向醫療救治和防止症。美國拜登宣布將於5/11結束新冠疫情的「國家緊急狀態」,一旦確認新冠肺炎不再大流行且具有公共衛生威脅,華府相關援助、補助、疫苗研發補貼、相關防疫管制政策等將可能停止。日本5/8起,新冠肺炎降級為「第5類」,與季節性流感等常見傳染病相同。據《NHK》報導,新冠降級後預期改變如下,厚生勞動省將展開研議,後續提出修正措施與實施日期:日本政府無法採取限制行動措施,如宣布進入緊急狀態、建議和命令住院治療、要求感染者/密切接觸者不要外出。放寬口罩規定,未來室內是否戴口罩可能改由個人判斷。未來可能讓非居民無須PCR檢測或隔離即可入境。治療院所不再限定感染症指定醫療機關、發燒門診等部分院所。治療費用也可能從公費轉為自費。原因《預防接種法》而採免費疫苗接種,未來可能不再提供。南韓1/30取消室內戴口罩令,但醫療院所及大眾運輸仍需配戴。據《韓聯社》報導,若疫情預警級別能從「嚴重」降級,並下調新冠法定傳染病等級為「丁類」,5月起有望完全解除口罩令。
-
2023-01-31 醫療.中醫
吃太多中藥要洗腎嗎?針灸有什麼風險?中醫師13個快問快答,破解你對中醫的迷思
【編註】許多人對西醫有顧忌,但對中醫也有不少錯誤迷思。佑昌馬光中醫診所陳昭仁醫師13個快問快答,解答你對中醫的疑問。Q1.為什麼中醫都要長期治療?「有嗎? 難道是在7749天煉丹?」像新冠肺炎最快一週,最多就一個月。特別是中醫常治療棘手的慢性病,試想糖尿病哪有人調一個月就好?Q2.西醫不同症狀都分開看,但中醫好像一個醫生治百病?從心臟到皮膚所有問題都可以跟中醫說疾病的產生很少是單一問題,中醫看待人體是從整體看到個別細項,所以都能找出治療方針;西醫則是分科仔細,從細項看回到整體。中醫專注調整一個問題,其他狀況就可以像骨牌效應順勢而解;比如說過敏性鼻炎者常伴隨有異位性皮膚炎,以中醫「肺主皮毛」的概念治療,就可以治療這兩種疾病。Q3.中醫師是不是都會有自己的堅持?西醫說沒關係還在正常範圍,中醫就說不行這個不正常要調一下疑?好像說反了!!!中西醫對「正常」的定義或症狀會有不一樣的觀點,例如西醫在實驗室數據上,通常有紅字就覺得需要調整;而中醫在看待四肢冰冷上,即使數據是正常,中醫也覺得需要調整。Q4.為什麼很難好的病都要看中醫?像新冠後遺症都說要看中醫調身體。延續上題的回覆,大家一定會遇到,各種數據都正常,但還是有種說不上來的不適感,這也就是「亞健康」的狀態。在疾病還沒成為疾病前,一定有 something wrong;此時中醫的「望聞問切」,反而可以早一步遏止疾病的「成熟」或「生成」。Q5.望聞問切是不是一種統計學的診察方式?當然是啊!統計學是近代的名詞,不過中醫多年的治療經驗,與西醫一樣,也是累積許多資料庫以後成為醫學。Q6.針灸會有什麼風險?該如何避免?瘀青、痠痛、感染,最嚴重就是氣胸。合格的中醫師一定具有危機意識與感染控制的專業素養,患者也必須充分告知原本體況,遵循醫囑,就可以大大降低風險。Q7.中藥是食品還是藥品?跟保健食品的差別?中藥、中醫當然是藥品與醫療。既然會來「調身體」,就表示一定有某處不舒服,緩解不適症狀就是用「藥物」來進行「治療」。而保健食品則屬於「食品」,在台灣法規上除了經過「小綠人」審核認證之外,是「不能宣稱療效」的,坊間看到天花亂墜的廣告詞都有極大機率是違法的。Q8.中藥跟西藥到底能不能一起吃目前對於中西藥的交互作用,還沒有相關詳盡的數據與研究;實務上,大致間隔一小時以上就可以了。但因為新冠疫情,至少可以確定「抗病毒藥物」與「清冠一號」,是不能夠同時期服用的。Q9.科學中藥跟傳統中藥的差異就是奶粉與鮮奶的差別,或是咖啡濃縮顆粒與手沖咖啡或義式咖啡的差別。Q10.為什麼中醫這麼常有自費?自費的藥材真的會比較好嗎?不只是中醫,西醫也常常有自費。因應健保制度,一般疾病與藥物都是健保給付的,但如果是特殊疾病,或是想要效果比較好的藥物,就要自費進行購買。Q11.吃太多中藥要洗腎嗎?不會!!!衛服部都有中醫慢性腎病治療專案計畫了,吃中藥不僅不會洗腎,還可以改善腎臟功能,減少或延後洗腎的風險。 Q12.中藥的枸杞有被染色過嗎?看你在哪裡買的?自行購買來路不明的藥材,然後又懷疑染色,這些叫做「草藥」或黑心食品,與合格中醫診所所開立的「中藥」是不一樣的。Q13.是藥三分毒,所以中藥是補品還是藥品?本來藥物就是矯正人體不正常的狀態而開立的,沒事幹嘛亂吃藥呢?錯誤的藥物當然會有問題,士林夜市的藥燉排骨跟中醫師開立的十全大補湯,完全是不同範圍的討論,看用在什麼地方―對於身體燥熱,但實際上是虛熱的人,開補藥反而可以退火,所以該怎麼定義「補」?
-
2023-01-30 醫療.泌尿腎臟
長新冠後不舉 當心血管健康
新冠肺炎副作用竟是「抬不起頭」無法重振雄風?新竹縣東元綜合醫院泌尿中心近期陸續接獲4名個案,醫師戴順慶檢查確認各項數值正常後,推斷可能與染疫有關,但仍可治療,他並根據國際研究報告指出,染疫後得到性功能障礙風險,較一般高20%。戴順慶表示,4名個案年齡介於40多歲至60歲間,確診當下沒有「性」致,1、2個月後逐漸恢復生活,才驚覺力不從心無法行房,主要求診形態為充血時間變短,或充血不完全造成陰莖彎曲,硬度不足等。戴順慶指出,男性到了50歲可能受到男性賀爾蒙睪固酮不足,影響情緒、活力和性功能,膽固醇、糖尿病、高血壓等三高病人,因血管硬化、 血液循環差,陰莖血管會先堵塞,進而影響性功能表現,但4名個案經檢查後,數值都在正常範圍內,且無睪固酮低下問題,推斷可能與染疫有關。此外,感染新冠後,因身體不適、緊張焦慮、容易疲倦、心情鬱悶及注意力變差等,也可能影響勃起功能。戴順慶說,國際研究報告指出,部分男性感染新冠肺炎後,勃起功能和生殖能力變差,得到性功能障礙風險比正常人高出20%,且病毒在陰莖內皮細胞竟能存活長達8個月;至於新冠病毒對生殖系統的實際影響,仍須追蹤觀察研究,尚無定論。
-
2023-01-29 焦點.健康知識+
要收假了心好累?專家教開工後善做一事就能快速消除疲勞
平日和假日都要維持一樣的生活規律維持睡眠規律很重要我想大部分的上班族,都是以公司打卡上班或通勤的時間來逆推,算出自己起床的時間吧。然而自從新冠肺炎疫情之後,許多人因為改成在家工作,到公司的機會減少了,要幾點開始工作的決定權,便逐漸轉移到個人手上。儘管如此,一個人如果平常都是早上七點起床,但若因為「明天居家上班,能夠睡到十點」,就產生「所以今晚可以熬夜,來追劇吧!」這樣的想法,是完全不對的。一旦人們睡眠的規律被打亂,成長激素的分泌也會出問題,導致身體的疲勞難以消除。不論是在家還是到公司工作,都應該遵守「要在同樣的時間起床和睡覺」的原則。少了通勤所節省下來的時間,我們可以有效地加以活用,例如從事可以提高體力的運動,或一些感興趣的事情,讓自己在工作之餘也能放鬆一下,減輕壓力。不管是假日或平日,我們都應該維持自己的睡眠規律。一個人於假日如果會出現「好想再睡一會兒啊」這種想法,只是證明他在平日沒有睡飽而已。請大家透過重新審視平日起床和睡覺的時間點,來為自己確保足夠的睡眠時間,讓假日不會出現想要賴床的念頭。雖然運動員不一定會在星期六、日休息,但他們會在每週選擇一天作為不從事訓練的休息日。如果問運動員:「你休息日都幾點起床啊」,應該幾乎所有的運動員都會回答:「和平常的練習日一樣」。這是因為運動員都知道,只要睡眠的規律被打亂,疲勞就會留在身體裡,進而對自己的表現造成負面的影響。社交時差造成的影響平常早上七點起床的人,如果在假日因為「想要多睡一下」,起床的時間延後至九點,如此一來,因為早上曬到太陽的時間變晚了,人體的生理時鐘會產生偏差,導致褪黑激素的分泌時間延遲且數量減少,而在晚上不易入睡。假設星期六很晚才睡,結果星期日早上多賴了三個小時的床,直到十點才起來,生理時鐘就會出現延遲。如此一來,就算星期一早上依照平日設定的時間起床,但因為生理時鐘仍維持在延遲的狀態,所以無法除去倦怠感。由於這種情況和我們到國外旅行時會出現的時差很相似,所以又稱為「社交時差」。普遍認為社交時差是造成休假結束之後人們出現「憂鬱星期一」(Monday Blues)這種現象的原因之一。另外,創造出「社交時差」一詞的德國慕尼黑大學教授提爾.羅納保(Till Roenneberg)也曾表示,社交時差的時間越長,則人體與肥胖有關的BMI數值也越容易升高。此外還有研究指出,社交時差容易讓人罹患代謝症候群,而不論肥胖還是代謝症候群,都是會引起疲勞的原因。一旦人們在週末出現社交時差的情況,即使從下週一開始,就把起床和就寢的時間固定下來,但在接下來的一週內,睡意和疲勞的程度也始終會維持在高點。因此就算週末時真的想多睡一會兒,賴床的時間也應該設定在一個小時以內,如此才不至於造成生理時鐘紊亂。善用短暫的午休中餐後睡午覺,能帶來驚人的效果要是你在假日的早上有想多睡一會兒的念頭,不妨活用一下午睡吧。許多人並不知道,運動員其實經常午睡。因為在接受了嚴格的訓練後,就算他們以為自己已經睡得飽飽的,但還是有可能會睡眠不足,此時就得靠睡午覺來彌補了。對運動員來說,最佳的午休時間是在結束上午的訓練,也用完午餐之後的時間帶。在進行午後的訓練之前,他們會找個在體育館或會館裡沒有人使用的地方,鋪上用來做伸展操的墊子,然後躺在墊子上午休。有時館內也會調弱照明燈光的強度,藉此幫助選手們入睡。在吃完午餐後的這段時間,人體生理時鐘的作用會使人想睡。「在午餐過後舉行的會議中,必須努力和睡魔對抗」,相信經歷過這種痛苦體驗的上班族,應該不在少數吧。吃完飯後會想睡覺是人體自然的反應,這是生理時鐘在引導我們要「為了應付今天的下半場,就稍微休息一下吧」,所以此時只需好好睡個午覺就對了。「小睡」可以提高運動員的表現「只要小睡片刻」是睡午覺的重點。如果睡了一個長長的午覺,進入深度睡眠的狀態,醒來後有時會出現「睡眠惰性」的情況,也就是沒有調適好從睡醒過渡到清醒的狀態。另外,如果午覺睡得太久,可能晚上會睡不著,因此午覺時間設定在三十分鐘以內比較合適。運動員的午睡再長也不會超過半小時。午覺睡得太久會造成睡眠壓(睡意)降低,導致晚上睡不著。人體內除了有「天亮了就要起來,天黑了就想睡覺」這種「時間依存」的睡眠與清醒規律外,還存在「累了就想睡覺」這樣的睡眠機制,這種機制就是「睡眠壓」。有研究報告指出,小睡對於消除疲勞、提高注意力和增加工作效率,都能帶來積極正面的效果。只要注意力提高,做事便會更有效率,如此自然能提早完成工作,讓自己有更多睡眠時間。厚生勞動省公布的《打造身體健康的睡眠指南二○一四》報告中也指出,「在剛進入午後的時段,人們若能有三十分鐘以內的午覺時間,就能有效改善因睡意而受到影響的工作效率。」除了假日之外,平常居家上班時,也可以試著睡個三十分鐘以內的午覺。若是要進辦公室上班的日子,只要公司裡有能夠自由使用的休息室或會議室,也可利用這些地方養成短時間午睡的習慣。※ 本文摘自《最強疲勞恢復法:國家級體能訓練師教你對抗慢性疲勞,打造不累的體質》。《最強疲勞恢復法:國家級體能訓練師教你對抗慢性疲勞,打造不累的體質》作者:中野.詹姆士.修一 譯者:林巍翰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22/07/26
-
2023-01-28 焦點.元氣新聞
天冷心血管重症增4成!5大疾病流竄社區,二月初恐有新冠疫情小高峰
寒流來襲,各地急凍,低溫使病毒活躍,也增加急重症發生的機率。醫師公會全聯會理事長周慶明指出,年節新冠肺炎、流感、一般感冒、腸胃炎及過敏,五大疾病在社區齊發;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急診部主治醫師高偉峰表示,近日急重症患者約增加四成,以急性心肌梗塞、心衰竭、腦中風為多,寒流來襲,請大家注意保暖。5大疾病流竄社區 二月初新冠疫情恐有一波小高峰在新北市執業的周慶明指出,「民眾對防疫仍不可掉以輕心。」今年許多基層診所於年節期間開診,以他看診觀察,肺炎、流感患者看診人數約增加二成,另也有一般感冒、腸胃炎及過敏患者,預估初五後診所、醫院陸續恢復看診,新冠肺炎確診人數將持續增加,二月初新冠疫情恐有一波小高峰,民眾不可輕忽。周慶明說,初二至初四他每天上午看診,共看診三二○人次,確診者六十人,其中高風險收案十六人、開立抗病毒藥物十三人;此外,就近日門診觀察,發現流感疫情在社區流行,若民眾出現「發燒、喉嚨痛、厲害咳嗽、聲音沙啞」四大症狀,應盡速就醫。今年春節期間溫差變化大,造成血管收縮、血壓上升土城長庚急診主任薛承君指出,該院除夕到初五急診約一千五百人次,檢傷分類屬第一級需復甦急救四十四人、屬第二級危急一一四人,其中心肌梗塞六人,主動脈剝離六人、急性腦中風十四人。高偉峰表示,年節急重症以急性心肌梗塞、心衰竭、腦中風,及流感、腸胃炎為多,同時也有腦動脈瘤破裂、未規律洗腎引發肺水腫患者。高偉峰日前收治一名五十多歲男子,晚餐後上腹部疼痛,原以為是急性胃痛,沒想到抵達急診不到三分鐘就全身冒冷汗,休克昏倒在地,檢查為急性心肌梗塞。心肌梗塞症狀除胸悶、喘不過氣,或感到「胸口壓大石」外,還需注意上腹部疼痛,尤其四十五歲以上合併吸菸、三高等危險因子,若出現上腹痛症狀,應懷疑可能是心肌梗塞。今年春節期間溫差變化大,造成血管收縮、血壓上升,特別是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的三高患者,血壓一旦不穩定,恐引起急性心肌梗塞、心衰竭、腦中風,若有三高病史者務必按時服藥。周慶明說,近日氣溫下降,應做好保暖,另年節飲食注意少吃大魚大肉,有過敏體質者應遠離過敏原,勤洗手降低腸胃炎、諾羅病毒感染機會。
-
2023-01-27 養生.聰明飲食
春天宜養胃護肝保腸!「多攝取6種蔬菜」增免疫力、保腸健胃、抗過敏
春天氣候多變,易受病毒侵擾,罹患感冒、流感、新冠肺炎等呼吸道疾病,或誘發鼻過敏、氣喘等問題。營養師劉怡里建議,春天宜「養胃、護肝、保腸」,飲食清淡,攝取適量蛋白質,多吃蔬食,以提升免疫力,強化保護機制,為全年的健康打底。吃魚和海鮮 提升免疫力過年期間,吃太多大魚大肉,暴飲暴食,容易傷胃傷肝,免疫力下降,劉怡里認為,開工上班後,要好好地養胃護肝,蛋白質攝取要足夠,以食用魚類、海鮮為主,可以提升免疫力、抗發炎,修復肝臟、胃部黏膜的健康。春天也是心血管疾病好發時節,劉怡里建議,可以多攝取富含大豆異黃酮的豆類食物,或喝溫熱的豆漿,以避免血管發炎,預防中風或心肌梗塞的發生。劉怡里說,養胃同時也要保腸、護肝,不可吃得太油膩,應吃清爽料理,多攝取富含維生素A、C及膳食纖維豐富的蔬菜,以顏色較深或黃、紅蔬菜類為優。維生素A是上皮黏膜所需要的營養素,可增強呼吸道黏膜的保養,提高抗氧化的能力;維生素C則是抗體製造所不可或缺的營養素,能幫助提高對抗病毒的能力,增強免疫系統功能。劉怡里指出,盛產於春天的蔬菜中,富含維生素A的蔬菜主要包括韭菜、胡蘿蔔、番茄、紅莧菜、莧菜、萵苣葉、油菜花、豌豆、香菜;富含生素C的蔬菜,像花椰菜、甜椒、辣椒、青蔥等。洋蔥、青蔥等辛香料蔬菜,則含有豐富的維生素B1、B2和B6,是製造抗體所需要的,可提升免疫力,洋蔥又含有類黃酮素、槲皮素,青蔥含有機硫化物,不僅可養胃護肝保腸,對初期感冒有防治效果,可提高對抗病毒的抗氧化能力。春天蔬食的烹調,以少油、好油、低溫為原則,劉怡里說,因為春天所需的營養素維生素A屬於脂溶性,仍需搭配少許油脂,以幫助人體吸收,但不像寒冷的冬天需要較多的油脂來幫助保暖,春天用油宜減量,以免攝取過多熱量,用油適度即可,而且要選擇好的油脂,如橄欖油、亞麻子油、苦茶油、堅果等。溫沙拉、汆燙吃法更營養春天蔬食最適合採用溫沙拉的方式,加少許油醋或灑上一些堅果,毋須用到油脂多的凱撒醬,溫度吃來溫溫的,也可避免吃得太熱或太涼,因為這時天氣雖由寒轉暖,但還不是很熱,不宜吃過於生冷的涼拌菜、生菜沙拉或太冰的食物,腸胃道的適應性還沒那麼好,除可選擇維生素A、C豐富的蔬菜,也可搭配含寡糖的洋蔥、蘆筍等能幫助增加腸道好菌的食材。維生素C特別高的綠豆芽、花椰菜等,不適合採用高溫烹調,怕維生素C流失,劉怡里建議,可快速汆燙,或使用好油以低溫水油炒一下,即可食用。若要喝蔬果汁,不宜用冰水而應使用常溫水,選擇胡蘿蔔、番茄及顏色深的蔬菜,加上水果如哈密瓜、小番茄,再加些堅果,可提升脂溶性維生素的吸收率,主食可搭配有顏色的南瓜、地瓜等,打成常溫綜合蔬果汁飲用。6蔬菜 增免疫力、保腸健胃、抗過敏春天蔬食的最佳選擇,營養師劉怡里建議,以富含維生素A、C豐富的當令蔬菜為主,青蔥、洋蔥等辛香料蔬菜是首選,其他包括芥菜、油菜花、春筍、豌豆莢等,也是春天適合食用的蔬菜,有助抗病毒,保護呼吸道,保腸健胃,提升免疫力,對抗過敏上身。青蔥 緩解胃潰瘍在中式料理中,青蔥是重要的辛香料,劉怡里說,春季是青蔥的盛產期,青蔥膳食纖維豐富,富含維生素A、B群、C、E及β胡蘿蔔素,尤其含有獨特的有機硫化物,有微辣的刺鼻味,有強大的抗氧化力,抗菌力也強,多吃青蔥料理,可改善緩解胃潰瘍症狀,還能降低胃潰瘍發生機率,並有預防感冒、消除疲勞、助排便等功效。青蔥味辛性溫,能殺菌、健胃整腸,稍微汆燙即可食用,但生蔥較為辛辣刺激,消化道潰瘍的人最好勿生食。劉怡里指出,中醫有一道「蔥白湯」食療方,可以改善「風寒型」感冒,或是吃蔥白粥,都有助於緩解改善初期感冒的不適。洋蔥 舒緩過敏症春季是洋蔥盛產季節,洋蔥是一種辛香料蔬菜,含有類黃酮、硫化物兩大特別的營養素,有很強的抗氧化作用,其中屬於類黃酮的槲皮素,可以抗過敏,抑制過敏反應、抗組織胺,舒緩過敏症狀,洋蔥還有降三高、改善輕微感冒、助排便等功效。洋蔥的膳食纖維豐富外,並含有寡糖,可以刺激腸道好菌多,幫助腸道蠕動,有助於排便順暢,改善便祕,腸保健康。不過,劉怡里提醒,雖然生吃洋蔥保健效果好,但因洋蔥含寡糖容易脹氣,又有刺激的辛辣味,老人家及腸胃不好的人要避免生吃,建議應煮熟後再食用。像洋蔥炒蛋就是一道不錯的簡單料理。芥菜 高血壓可吃有「長年菜」之稱的芥菜正值盛產季節,閩南語稱為「刈菜」,富含鉀離子,適合高血壓患者食用,也富含維生素A、B群、C、β胡蘿蔔素、吲哚等,是增強免疫力、抗過敏、防癌的最佳蔬菜。過年吃多了大魚大肉,可搭配多吃清爽的芥菜料理。劉怡里建議,芥菜可與肉類或海鮮一起烹調,有油脂可以帶出維生素A及β胡蘿蔔素的效用,具有保養氣管、對抗氣喘過敏、提升免疫力、防癌等效果。此外,芥菜的膳食纖維多,還有預防便祕功用。油菜花 增免疫力油菜花是營養豐富的十字花科蔬菜,俗稱「油菜籽」,屬於高鉀、高纖蔬菜,尤其維生素A、C的含量相當高,維生素A的含量還是油菜的三倍以上,維生素A具修復黏膜作用,維生素C則有抗氧化、抗病毒功效,因此,常吃油菜花,可以有效提升免疫力,抗過敏效果明顯。由於油菜花的含鉀量很高,具有降血壓作用,但不宜高溫烹調,只適合低溫烹調方式。劉怡里建議,高血壓的人可以汆燙後食用,不過,限鉀的腎臟病人就勿喝汆燙過的湯汁。春筍 適合怕胖族春天是春筍(即孟宗筍)盛產季節,春筍是高鉀食材,有利尿作用,膳食纖維豐富且熱量低,不僅有助降血壓、穩定血糖、降血脂,也適合怕胖族及便祕的人食用。春筍的維生素E、B群含量高,含鈣量也不錯,又是高纖,很適合煮湯食用,劉怡里建議,春天不妨煮雞肉筍湯,不僅可降三高,有助排便順暢,還能保護腸胃健康,但消化功能不好的人,像老人家或兒童,不宜吃過量。豌豆莢 抗老防癌豌豆莢又稱為「荷蘭豆」,不僅高纖、蛋白質含量高,維生素A含量豐富,維生素C及葉酸的含量也相當高,可提高抗氧化作用,有助於預防心血管疾病產生,具抗老化、防癌、降血壓等功效。劉怡里說,豌豆莢甜味獨特,口感爽脆,只要清燙、淋點油即可上桌食用,或是與胡蘿蔔、雞柳、甜椒等一起拌炒,也是不錯的清爽料理。但豌豆吃多了容易腹脹,脾胃不好的人不要一次吃太多。
-
2023-01-24 醫療.感染科
天冷保暖須注意頭與腳 醫提醒乍暖還寒慎防三病一菌
春天到,天氣乍暖還寒,感染科醫師提醒,要嚴防「三病一菌」新冠病毒、流感病毒、呼吸道融合病毒、肺炎鏈球菌的侵襲,避免染疫最佳方式,除了打疫苗,就是增強抵抗力。心臟內科醫師也提醒,若長輩染疫,易增加心臟血管的負擔,影響心肺功能,這個春天,保養打底的功夫千萬不能少。新冠肺炎逐步走向流感化,國泰醫院心血管中心心臟內科主治醫師黃晨祐表示,新冠病毒屬於冠狀病毒,透過人體ACE2作為受體,侵入人體,ACE2受體雖然大量集中在鼻腔與肺部,但是心臟、血管也有ACE2受體的分布,不少感染新冠肺炎的患者,除了肺部受到損傷之外,病毒也可能攻擊心臟血管,引發血栓、心肌梗塞。黃晨祐說,除了新冠病毒外,其餘的感冒病毒,約1%到3%患者感染後,會在一周內出現心肌炎,其機轉不是病毒直接攻擊心臟血管,而是免疫系統失衡所致。整體而言,較少有感冒病毒會直接引起心臟疾病,通常都是「間接影響」,像原本身體就不好的民眾,如三高患者,感冒後誘發全身性發炎反應,就可能引發心血管問題。口味重鹹者 慎防心衰竭天冷血管容易收縮,黃晨祐指出,如果民眾本身血管狹窄而不自知,很容易因為沒有做好保暖,血壓增高,引發腦中風或心肌梗塞;若感冒則可能造成全身性感染,心臟不好的人心臟負擔會增加,可能導致心臟衰竭;愛喝熱湯、吃火鍋、口味重鹹者,會使體內鈉離子增加,也要慎防心衰竭。天冷 更要保暖頭與腳部黃晨祐提醒,天冷保暖必須注意頭部與腳部,三高患者格外需要留意;別以為室內全身發熱到流汗,外出就能擺脫外套,一定要穿好穿暖後,再步出室內環境。根據急診經驗,心血管疾病主要發生在「凌晨三點到五點」,因為凌晨四點到五點人體自律神經在做轉換,準備要清醒時,身體會透過提高血壓,喚醒身體,高血壓患者若沒好好吃藥,此時就可能發生心血管問題;有些長者在這段時間會起床上廁所,棉被內與室溫有落差,血管收縮也可能導致心肌梗塞或發生腦中風。高血壓患者 按時量血壓初春時,避免感冒或心血管疾病上身,最重要仍是加強免疫力。黃晨祐建議,首要定時運動,每天運動30分鐘,以有氧運動為主;高血壓患者已逐漸年輕化,應該維持定期量測血壓的習慣,正常血壓應低於120/80毫米汞柱,居家量測血壓可採722原則,連續7天測量血壓、每天測量血壓至少2次(早晚各一次)、每次至少測量2次並取平均值(每次間隔一分鐘)。如果正值生病感冒期間,不要做劇烈運動。黃晨祐建議,感冒痊癒後一到二周再做運動,恢復到正常的運動習慣,感冒期間就讓身體休息,且有些感冒藥物,像改善鼻塞的藥物,有些會含有血管收縮劑,若又劇烈運動,恐會提高血壓,此時血管狀況不佳,也可能引發心肌梗塞、腦中風等疾病。
-
2023-01-18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春節後疫情恐另一波反彈! 台大醫:免疫力低下病友務必提高警覺
年關將近,入境返台人潮持續增加,本周將步入高峰期,台大醫院內科部感染科教授盛望徽說,農曆過年期間聚會多,加速新冠肺炎的傳染,高風險族群務必接種完整疫苗,並在醫師評估下,使用長效型單株抗體,有效預防感染或作為治療之用。今年1月30日通報30例死亡案例,其中27人患有癌症等重大疾病及有慢性病史,免疫力低下族群占比相當高,盛望徽表示,接種新冠疫苗3個月後,體內所產生的抗體逐漸下降,特別是對於免疫低下的病友來說,即使接種新冠疫苗,體內產生的抗體也是會偏低,例如研究顯示血癌患者相較於一般民眾僅有5成能生成抗體,如果是器官移植病友則更低,僅有3成。盛望徽說,免疫低下病友一開始的抗體量已經不高,而下降速度還比一般人快,以致疫苗保護效果有限,屬於易感染族群,染疫後發生重症的比率、死亡率明顯較高,這正說明了新冠肺炎重症的死亡個案多為高齡及免疫低下病友。免疫低下族群 建議注射長效型單株抗體針對免疫低下族群,疾管署新冠肺炎治療指引建議,40公斤以上、年滿12歲的免疫低下族群可在醫師評下,注射長效型單株抗體,作為暴露前的預防性投藥,藉此提高免疫力,減少感染風險。依據疾管署公告,符合暴露前預防公費條件的免疫低下族群包含:1、曾在一年內接受實體器官或血液幹細胞移植2、接受實體器官或血液幹細胞移植後任何時間有急性排斥現象3、曾在一年內接受CAR-T治療或B細胞清除治療4、具有效重大傷病卡之嚴重先天性免疫不全病患5、具有效重大傷病卡之血液腫瘤病患(淋巴肉瘤、何杰金氏、淋巴及組織其他惡性瘤、白血病)6、感染HIV且最近一次CD4
-
2023-01-17 醫療.呼吸胸腔
不只新冠,肺炎鏈球菌來襲/肺炎高危險群,四群人要當心!
近期,隨著邊境解封,防疫措施逐步鬆綁,民眾漸漸回歸疫情前的生活型態。但疫情兩三年來累積「免疫負債」不容忽視,除了流感、新冠肺炎,社區內也充斥著肺炎鏈球菌、呼吸道融合病毒等。75歲阿公近期感染肺炎鏈球菌引發重症,住進加護病房超過一周,家屬多次簽下病危通知書。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高齡醫學科主任林志學表示,阿公患有高血壓、糖尿病,一直以來控制得很好,只是隨年紀增長,免疫力變差,多個月前曾建議阿公施打流感及肺炎鏈球菌疫苗,強化自身的保護力。走過鬼門關後,阿公回診第一句話就說:「真該聽你的打肺炎鏈球菌疫苗」。Q:誰需要打肺炎鏈球菌疫苗?容易感染流感、肺炎鏈球菌主要有4大高危險族群:(1)慢性疾病者(2)外出族(如業務、醫護人員)(3)吸菸族(4)得過新冠肺炎者等林志學說,得過新冠肺炎者更要注意,別以為「陽」過,就獲得全能無敵星星,過去可能身體狀況較差,才有機會被病毒入侵,因此陽過後也得格外注意。小孩、長者也是肺炎的高風險族群,容易引發嚴重併發症>>【延伸閱讀】遠離肺炎 4高危險群宜打2疫苗Q:一旦感染肺炎鏈球菌會有什麼症狀?亞東醫院家庭醫學部主任陳志道表示,臨床上常見因肺炎鏈球菌感染引起的細菌性肺炎病患求診,一旦感染引發肺炎症狀較為嚴重,會出現:(1)咳嗽(2)黃綠色濃痰(3)高燒(4)肌肉痠痛胸痛(5)呼吸困難等若引起中耳炎,則會耳痛、發燒,甚至惡化為腦膜炎,出現頭痛、噁心、嘔吐、腹瀉、頸部僵硬、失去意識等症狀。>>【延伸閱讀】肺炎鏈球菌來襲 高風險群別輕忽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家庭醫學科主任胡松林提醒,呼吸道疾病症狀類似,如果反覆發燒,都是超過39度的高燒,就得高度警覺。曾有患者反覆高燒不退,以為是感冒,僅到診所拿藥服用,直到出現喘、胸痛時才至大醫院求診,一照X光已是嚴重肺炎,持續注射抗生素仍無法控制,最後只能插管治療。胡松林建議,高風險對象可自費施打肺炎鏈球菌疫苗,針對反覆發燒的症狀應提高警覺,別等到「喘」才感受到不對勁,原本可以透過口服抗生素控制的疾病,最後可能因為延誤就醫,得插管治療,且面臨到敗血症等威脅。>>【延伸閱讀】冬天是肺炎好發時節,醫師教你遠離肺炎威脅Q:該如何選擇肺炎鏈球菌疫苗?衛福部疾管署副署長莊人祥表示,近期為流感季,以及新冠疫苗第四劑接種的時節,一般來說,接種疫苗,仍以一隻手臂接種一種疫苗為主,藉此觀察疫苗接種後是否有不適的反應,如果要同一天接種第三種疫苗,如肺炎鏈球菌疫苗,則需視醫師評估。目前針對七十一歲長者,每年提供十萬劑公費廿三價肺炎鏈球菌疫苗,由於施打過一劑後,同一劑型疫苗就不需要再施打,因此,疫苗數量是以每一年新邁入七十一歲的長者人數為基準,目前尚無擴大施打對象計畫。林口長庚副院長、兒童感染科教授級主治醫師邱政洵表示,肺炎鏈球菌分為許多血清型,其中以血清型四、六B、九V、十四、十八G、十九F、廿三最容易引起侵襲性肺炎鏈球菌感染症。成年人可考慮自費施打「十三價結合型疫苗」,隔年再打「廿三價多醣體疫苗」,保護力更為完整,慢性疾病、免疫疾病等高風險者更應自費施打。胡松林表示,針對19到65歲未滿者且從未接種過:●建議先打13價肺炎鏈球菌疫苗●間隔至少8周再接種1劑23價肺炎鏈球菌疫苗●間隔至少5年再接種第2劑23價肺炎鏈球菌疫苗陳志道建議,最好是「左流右肺」,左手臂打流感疫苗、右手臂同時打肺炎鏈球菌疫苗,另搭配打新冠疫苗追加劑,藉此取得更完整的保護力,度過免疫負債的流感大年。>>【延伸閱讀】 肺炎鏈球菌來襲/流感、肺炎鏈球菌多重感染,治療更棘手!Q:平常可透過哪些食物保養自己的肺,提高身體免疫力?台北市社區營養推廣中心 營養師吳家彤表示,保護肺平日應多攝取抗氧化食物,例如:1.新鮮疏果2.全榖雜糧類3.蛋白質方面,則優先選擇豆類4.海鮮類●若是因病沒胃口,可在食物中增加些辛香料,像是蔥薑蒜和胡椒等。●若喉嚨痛則可吃些果凍、冰淇淋、優格等,較好吞嚥,也可以補充蛋白質和熱量,對付疾病的來襲。
-
2023-01-16 名人.精華區
吳明賢/那些新冠病毒教我們的事
全球新冠疫情大流行已逾三年,這是一場無硝煙的戰爭,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隨著疫情的爆發、延燒、趨緩,又因病毒的變異再度擴散、蔓延,幾個回合下來,大家的心情彷彿三溫暖般,起起伏伏,也使人類各方面遭受巨大衝擊。尤其醫療型態面臨了極大的改變,從比較正面的影響來看,過去可能只在某些特殊時空背景才會使用到的遠距醫療、智慧化醫療,都在疫情催化下被提早運用。健康是一切的根本此外,抗疫過程中很多面向值得我們深思。疫情考驗了人性,也讓人類更加明白,「快樂和痛苦之間,富有和貧窮之間,只有一場病的距離」。我想大家更能夠深切體認到健康是一切的根本,假如一個人不能健康地生活,其他都是空談。而醫院固然守護群眾健康,但能夠讓人們變得更健康,只有自己本身。疫情是一面照妖鏡,無論是人性或制度,都在這段時間裡被清清楚楚地映照出來。面對疾病,大家常說台灣有健保所以不用擔心,但也正是因為健保制度,使醫療體系無法保持彈性與韌性。在還未爆發疫情時,醫療院所的醫療量能已相當緊繃;待疫情來襲,足以處理突發狀況的能量就會更有限。癌症、罕病或其他疾病,不會因為COVID-19的出現而不存在,醫院既要增加專責病房的占比,但另一方面還有非COVID-19的病人要照顧,這中間要是醫護人員染疫了,人力就更加吃緊。因此,包括醫療制度、健保制度、醫學教育或是醫師的養成等等,都必須再重新思考、改變。當然,沒有一個制度是完美的,但衷心企盼擬定政策的政治人物或醫界領導者,務必傾聽並考慮站在醫療現場第一線的人所提出的意見。挺過疫情改善不足若說新冠疫情對醫療系統而言是個考試,就結果看,我們可以說已經通過了測試。但是考試的目的絕不僅僅是要求通過而已,更重要的是要檢視有哪些不足的地方,並做出改善。台大的抗疫經驗,我用十六字總結:超前部署、誠實面對、團隊合作、勇敢互信。台大109年過年期間即啓動疫情會議、專責病房,是超前部署;醫療量能降載、院區保淨、物資人力資源盤整、啓動應變計畫、兼具彈性及韌性必須誠實面對;第一線醫護及行政同時動員,目標一致是團隊合作;以科學角度破解恐慌、僥倖、假訊息等三害,用合理的行政管理達到最好結果,要靠勇敢互信。台大抗疫三年出書我們將過去三年台大醫院從成功獲得的經驗,及從挫折領悟的教訓,集結成「台大醫院COVID-19防疫全記錄-那些病毒教我們的事」,希望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希望藉由這本書的出版,提醒民眾正確防疫,繼續適應與病毒共存的新生活模式,也將台大醫院的抗疫經驗分享政府或醫療機構的專業人士,避免歷史重演。
-
2023-01-1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別輕忽新冠確診!「3器官」恐嚴重老化 醫籲切勿重複感染
新冠疫情(COVID-19)仍為完全消退,但如今各國已相繼解封,宣布回歸正常生活,大眾對於確診一事也從原先的恐慌不安到視為常態,然而,近日台中慈濟醫院胸腔內科暨重症醫學專科醫師黃軒出聲警告,切勿輕忽新冠病毒的殺傷力,若重複感染恐導致人體器官加速老化,尤其是腎臟、腦和心臟將首當其衝。胸腔科醫師黃軒今(12日)發文指出,「美國聖錄易斯健康中心」的研究已經證實,感染COVID-19後會使患者器官加速老化,尤其是罹患長新冠患、曾重症住院以及反覆確診的患者,較可能出現腎臟、腦、心臟等器官退化的問題。研究中也舉例說明,一般來說,人體隨著年齡增長,腎功能在3-4年間僅會下降3-4%左右,然而一旦感染上COVID-19病毒,腎功能在一年內就會下降3-4%,意即老化速度將增至3倍。黃軒接著援引「美國加州大學」的研究解釋,多器官老化出自綜合原因,包括病毒抗原可能持續在體內引發體內反覆的發炎反應,造成體內一直產生栓子,容易塞住微血管豐富的器官。此外,也可能是一些體內微生物開始活躍,改變了原本消化道內生存的微生物複雜群落,延長了許多免疫反應,甚至產生自體免疫去攻擊自己的器官。鑑於器官加速老化的嚴重性,黃軒鄭重呼籲民眾,千萬不要以為確診是小事,仍應盡量避免被COVID 19病毒感染,「尤其是反覆的感染,真的會加速老化你的3大器官:心臟、腎臟和腦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