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9-0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搜尋
新冠肺炎
共找到
8666
筆 文章
-
-
2022-09-07 醫療.骨科.復健
用3C肩頸痠痛 微創內視鏡可改善
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下,居家遠距上課及上班的族群增多,因為長時間使用3C產品,對頸椎的負擔日益增加,引發所謂「科技文明病」,如頸部後方或肩膀肌肉痠痛,甚至造成頸後、肩膀、手臂及手指不時的麻痛,嚴重影響日常生活。長期低頭姿勢不正確,容易導致頸後兩側肌肉長期收縮,引起肩頸痠痛外,也因頸椎壓力負擔過大,逐漸發生頸椎椎間盤的退化、骨刺增生,嚴重會壓迫脊髓神經或神經根,可能會導致手腳無力,甚至在外力撞擊或跌倒後造成癱瘓。如果肩頸痠痛屬於初期輕症時,除了要改變不良姿勢外,可以用藥物來緩解疼痛,並且搭配復健治療,就會有不錯的改善效果。但如果經長期復健治療,神經阻斷或藥物治療無效的病人,則改採微創內視鏡手術治療會是不錯的選擇。一名65歲男性,多年前接受了前側頸椎第四至第六節減壓及融合手術,術後有左前臂到大拇指痠痛麻感,多年使用藥物及復健治療皆未改善。經X光檢查及核磁共振造影發現,他的頸椎第五及第六節左側仍有剩餘的未移除椎間盤,因而壓迫到神經根造成手臂的痠痛麻,於是病人接受內視鏡頸椎第五節至第六節頸椎椎間盤切除手術,手術後症狀完全消失,也不需要復健,當日就下床出院。相較於前側頸椎減壓及融合手術,或前側人工頸椎間盤置換手術,若凸出的頸椎間盤在兩側神經根的位置時,建議可考慮微創內視鏡頸椎椎間盤切除手術。此手術是從頸椎後側一公分的傷口,透過內視鏡把壓迫到神經的椎間盤移除。如此一來,不僅能保有剩餘健康的椎間盤外,頸椎的活動度皆不受影響。過去傳統手術可能要休養兩周到數月,且後續要配合復健治療及頸圈配戴;但經內視鏡手術的病人,在手術後當天就能下床,術後觀察24小時即可出院,完全不影響作息。
-
2022-09-07 醫療.耳鼻喉
9歲童打疫苗前發燒、流黃鼻涕 一檢查竟是急性鼻竇炎
國內持續為兒童接種新冠疫苗預防感染,不過一名9歲的阿噹(化名),最近預計接種兒童新冠肺炎疫苗時,體溫量測37.8度,且一早就開始頭痛、近3天也有鼻塞、黃膿鼻涕等症狀,醫師建議暫緩接種,先至門診評估,經小兒科醫師檢查後,診斷為急性細菌性鼻竇炎。書田診所小兒科主治醫師蘇軏表示,急性細菌性鼻竇炎常發生在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後、或過敏性鼻炎患者身上。鼻腔及鼻竇黏膜因呼吸道感染、過敏,發炎而腫脹,分泌物增加,一旦鼻竇出口阻塞,分泌物無法排出,細菌就容易滋生,進而引起急性細菌性鼻竇炎。蘇軏說,急性細菌性鼻竇炎常見症狀,包括鼻塞、黃膿鼻涕、臉部腫脹疼痛、嗅覺異常,部分患者也會合併發燒、頭痛、咳嗽、口臭等。可透過病史、理學檢查及X光片檢查進行鑑別。蘇軏表示,以這名幼童患者狀況,口腔內有多顆蛀牙及補綴痕跡,喉嚨後壁有鼻涕倒流,敲擊左側顴骨周圍會疼痛,近一步安排X光片檢查,發現左側上頷竇不透明度增加,診斷為急性細菌性鼻竇炎,給予抗生素治療,並建議在症狀改善後,再安排疫苗接種。急性細菌性鼻竇炎治療多以藥物緩解症狀,常見藥物有抗組織胺、化痰、止痛藥等,同時須配合10至14天的抗生素療程,並依醫師指示回診以確認治療反應,不可症狀稍有改善便自行停藥,以免治療效果不佳,甚至併發蜂窩性組織炎,嚴重的話會有影響視力的風險。急性細菌性鼻竇炎患者日常照護建議?蘇軏說,除補充水分外,鼻涕特別濃稠時,會擤鼻涕的孩童盡量把鼻涕排出,3歲以上能配合憋氣和用嘴巴呼吸的孩童,可用洗鼻器進行鼻腔沖洗,或是透過洗澡時的熱蒸氣,加速排除鼻腔中濃稠的分泌物,同時遵照醫囑用藥,緩解身體不適。蘇軏提醒,過敏性鼻炎患者或是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後,出現黃膿鼻涕、臉部腫脹疼痛等急性細菌性鼻竇炎相關症狀時,應盡早就醫鑑別診斷,降低產生併發症的機率。
-
2022-09-06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BA.5疫情再起「逛夜市」可否邊走邊吃? 指揮中心:已不禁止,但建議不要長時間邊走邊吃
本土新冠肺炎疫情在四五月達高峰時,指揮中心曾禁止民眾在夜市邊走邊吃,如今BA.5疫情再起,民眾關心是否會再次訂定相關規範。對此,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已經廢除不得邊走邊吃的規定,除非地方政府或夜市管理單位另有規定,否則不會禁止。但一直拿下口罩會增加感染風險,因此仍建議民眾不要長時間邊走邊吃。羅一鈞表示,經濟部提供的傳統市場、夜市防疫管理措施建議指引中,從去年12月到今年7月29日修正前,確實都是禁止邊走邊吃。但目前已經修訂公告,這條規範已在新版中拿掉。但夜市人潮擁擠,仍建議沒吃東西時還是要戴好口罩,若要吃東西也建議定點吃完。他表示,,口罩一直取下狀況,會增加感染風險,因此不要連續長時間邊走邊吃;但這是原則性建議,不是規定。另針對入境檢疫何時從「三加四」開放成「〇加七」,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還有很多關卡,例如機場唾液篩檢需要改變、機場運輸也需解決,也必須看到整體疫情達到高峰後有看到明顯下降,才會有後續顯著的邊境開放策略。莊人祥表示,這周疫情上升幅度沒有前一周大,針對疫情低推估9月中下旬達到高峰、高推估會在10月上旬會達高峰。
-
2022-09-06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疫情升溫 開放次世代供長者接種第五劑
新冠肺炎變異株再掀一波本土疫情,昨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決議將該次世代雙價疫苗視為追加劑接種,包括作為「第五劑」。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不管過去打滿基礎劑、第三劑或第四劑,都可以接種次世代疫苗;其中第五劑只能接種次世代疫苗。次世代疫苗將分兩階段接種,第一階段接種對象為65歲以上長者、長照機構住民、18歲歲以上免疫不全及免疫力低下者。第二階段則包括,第一類醫事人員、機場港埠、居家檢疫相關工作人員及航空機組員船員、機構與社福照護系統相關工作人員、50至64歲成人,以及18歲以上因外交、公務、洽商等工作需求需出國者。首批次世代疫苗將進貨約200萬劑,莊人祥表示,第一階段約283萬人符合資格、第二階段約395萬人符合資格。這些都是前一劑疫苗接種完三個月以上者,包括第四劑接種三個月,可接種第五劑的民眾。不過莊人祥表示,次世代疫苗可作為各種追加劑接種,不論是打滿基礎劑、第三劑、第四劑,只要滿三個月就可以接種;但若要接種第五劑只能打次世代疫苗,沒有開放使用一般疫苗作為第五劑接種。針對其他國家是否也已開放接種第五劑,莊人祥說,尚不確定以色列是否已開打第五劑疫苗,美、日可能近期開打次世代疫苗。目前全國疫苗接種率第一劑為93%、第二劑為86.9%、追加劑第一劑(第三劑)72.4%、追加劑第二劑(第四劑)9.7%;其中65歲以上第四劑接種率為34.6%。六個月至四歲接種率,第一劑為30.4%、第二劑為3.6%。
-
2022-09-06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疫情緩升...確診再回三萬例! 本土+3萬6393
疫情緩升...確診再回三萬例! 本土+3萬6393國內今天新增3萬6393例本土個案、314例境外移入個案,另確診個案中新增21例死亡。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確診數和上周二相比,增加5000多例,上升16.7%。今日新增3萬6393例本土病例,為1萬6699例男性、1萬9670例女性、24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以上,個案分布為新北市(7,795例),台北市(4,606例),台中市(4,574例),桃園市(3,588例),高雄市(2,894例),台南市(2,183例),彰化縣(1,540例),新竹縣(1,045例),屏東縣(993例),苗栗縣(925例),新竹市(894例),宜蘭縣(884例),雲林縣(854例),花蓮縣(758例),基隆市(660例),南投縣(581例),嘉義縣(555例),嘉義市(369例),台東縣(331例),澎湖縣(186例),金門縣(156例),連江縣(22例)。今日新增21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13例男性、8例女性,年齡介於10多歲至90多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20例具慢性病史、13例未接種3劑以上COVID-19疫苗。確診日介於今年7月4日至9月3日,死亡日期介於8月25日至9月3日。今日新增314例境外移入個案中,為166例男性、148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80多歲,分別自越南(22例),韓國(9例),印尼(7例),新加坡(6例),泰國(5例),德國(4例),馬來西亞(3例),以色列、柬埔寨、香港、美國及印度(各2例),西班牙、紐西蘭、孟加拉國、土耳其、加拿大及菲律賓 (各1例)移入,另242例感染國家調查中。入境日期介於今年8月6日至9月5日。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550萬3725例確診,分別為2萬9391例境外移入、547萬4280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2020年起累計1萬0115例死亡病例,其中10,099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2,148例、台北市1,134例、台中市1,015例、高雄市946例、台南市778例、桃園市767例、彰化縣594例、屏東縣411例、雲林縣320例、南投縣297例、苗栗縣246例、嘉義縣237例、基隆市222例、宜蘭縣203例、花蓮縣及嘉義市各166例、新竹縣159例、台東縣143例、新竹市100例、澎湖縣28例、金門縣19例;另16例為境外移入。16歲少女長期臥床 染新冠後住院七天亡國內今天新增新冠肺炎中重症49例、死亡21例,其中出現一例青少年死亡個案,為16歲少女,本身有慢性神經系統疾病,住院七天後仍不治死亡;死因為肺炎和新冠病毒感染。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今新增21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13例男性、8例女性,年齡介於10多歲至90多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20例具慢性病史、13例未接種三劑以上疫苗。確診日介於今年7月4日至9月3日,死亡日期介於8月25日至9月3日。其中一名16歲少女本身有慢性神經系統疾病、於機構長期臥床,未接種疫苗。8月22日快篩陽性確診,27日因背部有蜂窩性組織炎急診住院,檢查同時有肺炎,經治療後仍病況惡化於9月2日死亡,死因為肺炎和新冠病毒感染。目前累計13至18歲青少年中重症共14例,包括8例肺炎,皆有慢性病史、3例MIS-C、2例共病,以及1例心肌炎;其中死亡共五例。另無特殊兒少中重症個案;從一月至今中重症個案累計2萬4537例,其中死亡9261例。
-
2022-09-0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COVID-19為何會引發長新冠?專家發現血液出現「3大特徵」
一名28歲、曾確診新冠的女性上班族坦言,「確診康復後,身體比以前更疲倦,每天下班回家倒頭就睡,不知道自己怎麼了?」這般心聲也是許多染疫康復者碰到的困境,感覺身體狀態大不如前!全球也出現不少患者康復後出現疲倦、呼吸道症狀、胸悶痛、睡眠問題、腦霧等不適症狀,醫界將其稱之為「長新冠後遺症」(long COVID),為何新冠病毒會引發長新冠症狀?台北醫學大學嚴明芳教授表示,研究發現患者血液中出現三大特徵,顯示長新冠與「低皮質醇、T細胞耗損與EB病毒活化」。 長新冠定義尚未定論 目前台灣採WHO定義 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陳秀熙教授表示,目前全世界對於長新冠的定義未有定論,而國內則採用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的定義──「可能或已確診 COVID-19 者感染後3個月內產生症狀且持續至少 2 個月,常見症狀包括疲勞、呼吸急促、認知功能障礙等,通常會對日常功能產生影響,症狀可能在急性 COVID-19 恢復後產生,也可能為最初疾病持續存在。」 而在國際期刊《Nature》定義則為COVID-19急性期後4週以上出現持續症狀或長期併發症;英國期刊《NICE》為COVID-19感染期間或之後出現持續超過12週持續症狀。 長新冠在血液中的機轉 究竟新冠病毒在人體內如何造成長新冠後遺症?嚴明芳教授說明,根據《Science》科學雜誌整理發現,長新冠個案的血液裡有三個特徵: 一、低皮質醇濃度 嚴明芳教授表示,皮質醇是一種壓力荷爾蒙,「通常壓力來時,人體會產生對抗的機轉,使得皮質醇濃度上升。過去有研究發現,發生急性感染時,皮質醇濃度也會降低,新冠也不例外。」 皮質醇會將飲食中脂肪和蛋白質立即轉化為能量,可以提高身體能量效率,但當皮質醇降低,就會影響患者正常對抗壓力的功能,因此「長新冠患者會感到很疲累」,因為本來應正常轉化體內能量以對抗壓力的機制已經變得低下。 二、T細胞疲勞 T細胞是一種免疫細胞,像軍隊一樣負責攻擊入侵體內的病原體。嚴明芳教授表示,研究也發現,有些染疫患者隨著病程進展到尾聲,透過篩檢已測不出病毒,但其實體內還有病毒殘留的分子,所以一直刺激免疫細胞,造成T細胞疲勞。 三、喚醒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 EB病毒是引發鼻咽癌的重要危險因子之一,而這類病毒通常會存在於人體內,只是沒有被活化,因此不會產生症狀或使細胞癌化,嚴明芳教授表示,在患者血液中發現,過去曾對抗體內EB病毒或其他皰疹病毒的激素活性仍存在,使得體內長期處於慢性發炎的狀態,「發炎是系統性的,且與體內平衡、疾病發生有很大關係。」 嚴明芳教授解釋,這項實證來自美國一項評估長新冠顯著免疫反應及生物機轉的研究,蒐集人口學、生活品質量表、長新冠相關症狀、血液樣本及免疫學特徵進行探討,其中長新冠患者及染疫康復者兩組的個案,感染新冠肺炎的時間均超過一年。發現研究者在生活品質、健康狀態、呼吸困難、疲勞、憂鬱、疼痛、睡眠障礙、認知疾病及慢性疲勞的整體表現,皆為「長新冠組高於染疫康復組,再高於健康組。」 其中,長新冠組最常見的症狀,包含全身性症狀的疲勞(87%)及與神經相關症狀的腦霧(78%)、記憶困難(62%)及混亂(55%)。三組個案血液及免疫反應特徵,可看出長新冠的皮質醇濃度較低、CD4+/CD8+反應較高、且個案體內的抗EB病毒反應較高,顯示長新冠與低皮質醇、T細胞耗損與EB病毒活化有關。 【延伸閱讀】金融理專長新冠 腦霧險丟工作7成台灣兒童有長新冠!第一名症狀竟是「它」【資料來源】 健康醫療網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
2022-09-06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次世代疫苗視為追加劑 第一階段二種對象優先
新冠肺炎變異株再掀一波本土疫情,衛福部食藥署上周五通過莫德納次世代雙價疫苗(原始株+BA.1)緊急使用授權(EUA),昨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決議將該次世代雙價疫苗視為追加劑,將分兩階段開放接種,第一階段對象六十五歲以上長者及免疫力低下者,第二階段則開放給第一類醫事人員和機場港埠、及五十至六十四歲等族群,預估六七八萬人符合資格。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九月底將有超過兩百萬劑次世代雙價疫苗抵台,但兩階段開放接種的時間和條件未定,將視疫苗到貨數量,以及第一階段接種情形而定。如以原本接種間隔五個月計算,符合接種人數共六百萬人,ACIP決議間隔縮短為三個月,估計符合資格者更多。第一階段接種對象為六十五歲以上長者、長照機構住民、十八歲歲以上免疫不全及免疫力低下者。第二階段則包括,第一類醫事人員、機場港埠、居家檢疫相關工作人員及航空機組員船員、機構與社福照護系統相關工作人員、五十至六十四歲成人、十八歲以上因外交、公務、洽商等工作需求需出國者。ACIP召集人李秉穎表示,考量疫苗到貨數量,無法同時開放給所有民眾。研究指出,年輕、健康族群接種第四劑效果並不顯著,且各國都未建議年輕人接種,因此不會開五十歲以下族群接種第四劑。在昨天會議中,專家也討論青少年疫苗接種,決議建議開放十二至十七歲歲族群接種Novavax疫苗,包含第二劑與第三劑,二劑間隔至少四周以上,建議以同製程疫苗完成基礎劑接種;亦可提供作為追加劑接種使用。外界批評國內BA.5疫情日趨嚴峻,但這次通過EUA、預計十月開打的次世代雙價疫苗卻是「原始株+BA.1」而非「BA.5雙價疫苗」。行政院首席防疫顧問張上淳表示,根據臨床試驗資料,無論是否曾經感染新冠病毒,接種「原始株+BA.1」次世代疫苗,對抗BA.4、BA.5的中和抗體幾何平均效價比值(GMR)為第一代疫苗的一點六八倍,「從中和抗體效價及第一代疫苗重症防護效果推估,對新變異株仍有很好的效果。」指揮官王必勝強調,「原始株+BA.1」次世代疫苗對目前病毒株有效,臨床資料也較完整,且可預估到貨期程。至於美國日前審核通過BA.5雙價疫苗,仍無充足資料供審查,日後只要審查完畢也會購買,但無法掌握供貨期程。
-
2022-09-05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今新增本土2萬3931例!40多歲男發燒、喉嚨和肌肉痛 首例BA.4重複感染
本土疫情連續六天破三萬後略降,今天國內新增2萬3931例本土個案、172例境外個案;另確診個案中新增死亡31例。指揮中心疫情監測組組長周志浩表示,確診數略降研判是假日效應,但與上周一相比確診數增加18.7%。另從趨勢圖可看到疫情已經連續三周增加,明顯進入下一波流行中,提醒最方便的預防方式是打疫苗。今日新增本土病例,為1萬1118例男性、1萬2807例女性、6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以上,個案分布為新北市(5,329例),台北市(3,016例),桃園市(2,884例),台中市(2,528例),高雄市(1,862例),台南市(1,400例),彰化縣(994例),新竹縣(856例),新竹市(619例),屏東縣(611例),苗栗縣(610例),雲林縣(494例),宜蘭縣(493例),花蓮縣(460例),基隆市(433例),南投縣(327例),嘉義縣(323例),嘉義市(218例),台東縣(204例),澎湖縣(124例),金門縣(122例),連江縣(24例)。今日新增31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17例男性、14例女性,年齡介於40多歲至90多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29例具慢性病史、21例未接種3劑以上COVID-19疫苗。確診日介於今(2022)年5月21日至9月2日,死亡日期介於5月26日至9月2日。今日新增172例境外移入個案中,為87例男性、85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10歲至70多歲,分別自越南(6例),印尼及香港(各3例),日本及泰國(各2例),中國、土耳其、韓國、新加坡、德國、菲律賓及印度(各1例)移入,另149例感染國家調查中。入境日期介於今年8月5日至9月4日。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546萬7059例確診,分別為2萬9076例境外移入,543萬7929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2020年起累計1萬94例COVID-19死亡病例,其中10,078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2,146例、台北市1,130例、台中市1,014例、高雄市945例、台南市777例、桃園市764例、彰化縣592例、屏東縣411例、雲林縣319例、南投縣297例、苗栗縣244例、嘉義縣236例、基隆市222例、宜蘭縣201例、花蓮縣及嘉義市各166例、新竹縣158例、台東縣143例、新竹市100例、澎湖縣28例、金門縣19例;另16例為境外移入。中重症+101 40歲女快篩陽未就醫 病發二日亡新冠肺炎今天新增死亡31例、中重症101例。其中死亡個案中較年輕個案為40多歲女性,快篩陽性後未就醫,隔天在家被發現意識改變、昏迷不醒,當天送醫即不治,死因為新冠肺炎併呼吸衰竭。今年以來中重症累計2萬4488例、死亡9240例。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今天新增死亡個案年齡介於40多歲至90多歲以上,為17例男性、14例女性,29例具慢性病史、21例未接種3劑以上COVID-19疫苗。確診日介於今年5月21日至9月2日,死亡日期介於5月26日至9月2日。其中一名40多歲女性本身有慢性腸炎,曾接種三劑疫苗。8月28日在家快篩陽性,但未視訊診療。隔天,8月29日在家被家人發現意識改變、昏迷不醒,緊急送醫急救,仍因病況惡化過世,死因新冠肺炎併呼吸衰竭。另中重症包括68例中症、33例重症。羅一鈞表示,新增一例孩童多炎症症候群(MIS-C)。個案為一歲男嬰,未接種疫苗,曾於7月13日確診。8月27日起出現發燒、腹瀉等症狀,8月30日就醫檢查發現肝指數、發炎指數及血栓指數皆升高,診斷疑似MIS-C,於8月31日住院。住院後經心臟超音波顯示冠狀動脈擴大,給予低劑量阿斯匹靈等藥物治療,治療後病況好轉,於9月2日出院。目前國內12歲以下兒童重症累計201例,29例腦炎、22例肺炎、3例敗血症、10例哮吼、MIS-C增至126例、1例心肌炎、3例共病及7例到院前死亡;上述個案已有29人死亡。40多歲男發燒、喉嚨和肌肉痛 首例BA.4重複感染新冠本土疫情升溫,但變異株BA.5本土個案佔比持平。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BA.5上周新增50例,全國占比為37.9%。另新增一例BA.4本土病例,為重複感染個案;目前BA.4本土個案累計四例、BA.5236例。羅一鈞表示,新增的變異株本土個案,為50例BA.5及1例BA.4。其中BA.5個案占上周所有已定序之132例的37.9%,為24名男性、26名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分布為北部35例、中部8例、南部5例、東部2例,確診日介於今年8月15日至8月26日。另1例BA.4本土個案為北部40多歲男性,於8月23日確診,為本土首例重複感染BA.4個案。個案於6月27日第一次確診,8月22日出現發燒、喉嚨和肌肉痛,隔天快篩陽性,經過PCR檢驗陽性、Ct值為19.3,後續定序出BA.4,為首例重複感染的BA.4個案。羅一鈞表示,疫情以來截至9月3日重複感染個案共9833例,自七月修改定義以來則有4414例,比例仍低。曾染新冠肺炎者在BA.5疫情中仍會有重複感染情況發生,但確診過的人感染BA.5的機率比未曾感染過者低八成,風險比沒確診過的人低。另外,國內境外移入個案中新增檢出1株BA.4、32株BA.5,個案分別為24例男性、9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60多歲,入境日介於8月11日至8月27日。其中檢出BA.4個案自越南(1例);BA.5個案分別自美國(5例),越南(6例),印尼、新加坡、英國、泰國、韓國及菲律賓(各2例),瑞典、匈牙利、愛爾蘭、馬來西亞、瑞士、印度、荷蘭、阿拉伯聯合大公國、澳大利亞及比利時(各1例)移入。指揮中心強調,依現有研究顯示,BA.4及BA.5致重症機率尚無明顯增高,但傳染力已提高,仍需嚴密監測。為加強本土個案Omicron BA.4、BA.5等變異株病毒監測,指揮中心已增加本土個案變異株型別檢驗及定序比例,並著重於COVID-19兒童腦炎等重症及重複感染個案呼吸道樣本基因定序作業,另規畫以現行呼吸道病毒合約實驗室監測網絡加強社區中個案之監測。網紅醫稱BA.5潛伏期僅兩天 羅一鈞打臉:無正式統計受新冠肺炎變異株BA.5影響,本土疫情再起。網紅醫師黃軒在臉書粉專發文表示,BA.5潛伏期天數大幅減少,縮短為兩天,更容易加速病毒傳播。不過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該醫師的文章沒有引述資料來源,且潛伏期的縮短天數並沒有正式的統計,是否真的縮短為兩天仍有待觀察。羅一鈞表示,目前看到相關資料是七月中旬有日本報導觀察資料認為潛伏期從2.8天縮短為2.4天,但沒有實際的正式統計。而BA.5在國際已流行一陣,觀察潛伏期仍是三天左右,並沒有比BA.1或BA.2短,因此指揮中心不會只參考小規模的地方數據調整相關管制措施。羅一鈞也表示,四到六月曾感染過新冠者產生的保護力正陸續衰退,重複感染新變異株的機會也提高,感染後仍可能再度出現症狀,也可能出現中重症,但這主要還是和個案本身是否有慢性病或高風險因子有關。而重複感染病症與初次感染類似,也是以咳嗽、喉嚨痛、流鼻水、發燒等耳鼻喉症狀為主,因此提醒民眾儘速採實體或視訊就醫確診,讓醫師可根據風險高低開立症狀藥物或口服抗病毒藥物。而針對下周中秋節北市宣布禁戶外烤肉,羅一鈞也表示,指揮中心沒有針對特定場所要求不可以辦聚會烤肉等活動,但如果要在公共場域營業場所烤肉聚會,就要符合量體溫、員工健康管理、環境清消等相關規定。至於各縣市是否能妥善管理和執行,或允許特定場所是否開放相關聚會,則尊重地方裁量。指揮官王必勝則提醒,未接種疫苗的長者、免疫不全者和幼兒還是建議不要參加這類活動,避免感染。張上淳:BA.1雙價疫苗對抗BA.5 中和效價高1.68倍先前媒體人趙少康抨擊指揮中心,Omicron BA.5疫情正流行,但食藥署只通過BA.1的次世代疫苗EUA。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今說明,美國等多國在BA.4、BA.5疫情流行期間,即使沒有雙價疫苗,施打過3劑疫苗的18歲以上民眾的保護力都相當不錯。趙少康日前批指揮中心不買BA.5的雙價疫苗,王必勝該打屁股,質疑:「難道是指揮中心已經買了對抗BA.1的疫苗,硬逼我們打?」張上淳回應,對莫德納疫苗的採購合約,有任何新疫苗開發台灣隨時可以採購,開發過程、新資訊指揮中心、食藥署都保持密切溝通。張上淳表示,食藥署上周五依照廠商送交的內容進行EUA審查,內容包括製造過程、動物試驗、人體臨床試驗,完整齊備資料後,專家審查後認定符合國內EUA相關推定,因此通過審核;但臨床試驗資料仍在初期,受試人數三、四百人規模,主要還是看施打追加劑後,滿28天的中和抗體效價變化,對照原始株的單價疫苗比較。「雙價疫苗比原型株疫苗接種者,中和抗體效價高出1.68倍。」張上淳說明,受試者如果不曾感染過新冠,雙價抗體效價為776、原型株458,高出了1.69倍。因為是初期臨床試驗資料,受試者人數關係,也無法直接推算能夠產生多少保護力。不過,從外國整體疫情推斷,張上淳指出,美國BA.4、BA.5疫情流行期間,沒有雙價疫苗,但對於有打過3、4劑的18歲以上民眾,完成3劑原始株疫苗在預防重症住院效果,4個月內保護效果有49%,4個月以上有34%;若打第4劑,50歲以上成年人,2個月內預防BA.4、BA.5重症住院效果有60%,2至4個月有56%,是相當不錯的。張上淳強調,對於免疫不全的病人,施打3、4劑疫苗,預防住院保護效果分別為31%、41%,換句話說,專家和各國都認為,對於目前的流行狀況即使沒有雙價疫苗,還是鼓勵施打3、4劑,以預防重症死亡。張上淳也推估,即使雙價疫苗只有BA.1和原始病毒,對於台灣BA.4、BA.5疫情流行下,在防範住院、重症、死亡上還是有很好的效果。
-
2022-09-05 名人.李伯璋
李伯璋/健保資料庫 研擬雙贏遊戲規則
憲法法庭就爭議十年的健保資料二次利用釋憲案作出判決,一時成為輿論焦點,也為資料利用與隱私保障樹立長遠標竿。全民健保為強制納保,民眾就醫資料隨同醫院申報費用,一併進入健保資料庫,而無從經其同意。但可否事後退出以健保資料從事學術研究等二次利用範圍,判決宣示應以法律賦予民眾得請求停止利用,即退出權,明定行使的主體、事由、程序、效果及例外不允許退出情形,並於三年內立法;倘未及時完成,民眾可逕行請求退出。加密後供學術研究 九成同意本案尚未宣判前,健保署為事先評估未來退出權法制化後可能面對的規模及因應,今年四月進行民調,民眾對於健保資料加密後供學術研究,高達九成同意;同樣加密後供產業研發運用,也有八成同意。高同意率是民眾長期對健保的支持與信賴,健保署也確實藉由資料研究引進療效好的藥品、醫材及新醫療手術等,並訂定合適價格與給付條件;以民眾資料研究,協助健保署正確決定,進而使民眾享有更好的醫療,形成善的循環。在此代表健保署表達對民眾支持的誠摯謝意。健康存摺 研究設立退出選項立法作業是不小的挑戰,但健保署正面看待時代加強隱私保障的趨勢,除啟動立法準備作業,進行相關研究,並同步推動運用科技方式,例如於健康存摺設立退出選項,方便民眾藉由手機即可表達意願。上開判決也宣示應就健保資料目的外利用,以法律明定組織與程序上防護機制,包含資料庫儲存、處理、對外傳輸及對外提供利用主體、目的、要件、範圍及方式等,健保署除將現行作業規範及安全防護措施擇其要項,以法律明定以符法律保留原則外,也將通盤檢討資料利用實務與法制面需求。並邀集法律、公衛、醫療、資訊等領域專家及人權團體表達意見,期待多方折衝溝通後,凝聚共識,使健保資料利用如浴火再生,在隱私保障與醫療衛生促進之法益拉鋸中,謀得可長可久的平衡。立法尚未完備前,對於申請學術研究之案件,健保署除要求具備IRB外,也會邀請學者專家參與審查,並檢視資料利用,以期公正周延。健保資料 有利醫療科技研發健保資料對醫療科技研發具舉足輕重地位,近期就新冠肺炎確診者資料進行深度分析,精準訂定染疫康復者門住診整合醫療計畫,幫助長新冠民眾獲得更好且更有效能的治療;長遠之例則有肝炎治療、追蹤、藥品療效評估等,對於藥品研發及治療方式進步有很大幫助。以健保署的立場,將致力訂定可以讓醫界、學界安心使用健保資料,民眾也能信賴的遊戲規則,研究的成果也將幫助台灣甚至其他國家的醫療進步與民眾健康。在本案判決前,有學者表示某些學術研究「不急迫」,應一概不允,但健保署較不贊成以研究目的急迫區分,汝之蜜糖,彼之砒霜,病患及家屬受病痛所苦,必定期待相關研究愈快愈好,但無此疾者通常較無急迫感;何況有些先驅性研究,日後發現對臨床醫療大有價值,不得不佩服前輩們卓越識見。憲法法庭判決引起學界、醫界等新一波的論辯,意見雖有不同,但都是希望健保資料利用在制度上更加健全,健保署都將正面看待,將之內化為長遠發展的養分,與全民共享。
-
2022-09-0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新冠mRNA疫苗造成免疫系統失靈?專家揭MIT研究的真相
非營利的FactCheck(事實查核)2022-7-29發表COVID-19 Vaccination Increases Immunity, Contrary to Immune Suppression Claims(COVID-19 疫苗接種可提高免疫力,與抑制免疫的聲稱相反)。我把其中有關那篇所謂的MIT研究論文的部分翻譯如下:mRNA COVID-19 疫苗會使免疫系統識別和對抗冠狀病毒,從而大大降低一個人感染嚴重疾病的可能性。沒有證據表明疫苗會損害免疫力,縱然有一些人毫無根據地聲稱,包括福斯新聞的Tucker Carlson在內。保守派電視主持人Tucker Carlson認為疫苗可能會損害免疫系統。在 7 月 21 日福斯新聞的廣播中,他使用可疑的消息來源和精心挑選和歪曲的數據而得出錯誤的結論,即「疫苗看起來可能會抑制免疫系統」。Tucker Carlson的主要證據是一篇備受批評的食品和化學毒理學論文。該論文是由幾位以反對疫苗接種或傳播健康錯誤信息而聞名的人撰寫。第一作者 Stephanie Seneff 是麻省理工學院的一名電腦科學家,她錯誤地聲稱疫苗會導致自閉症,並提出除草劑草甘膦會導致新冠肺炎的理論,以及其他毫無根據的科學觀點。通訊作者 Peter McCullough是一名內科醫生,他一再傳播有關新冠肺炎治療和疫苗的錯誤信息。另一位作者 Greg Nigh 從事自然療法,這是一種經常採用偽科學方法的替代醫學形式。當這篇論文在四月份首次發表時,許多專家學者都予以譴責,有些人甚至呼籲將其撤回。但這項努力被拒絕了。值得注意的是,該期刊的總編輯曾呼籲提供「關於新冠疫苗的潛在毒性作用」的論文,而之後Stephanie Seneff的論文就出現在該期刊上。該論文沒有提出任何原創性研究,而是對疫苗不良事件報告系統VAERS的數據進行分析的綜述。VAERS是美國用於檢測疫苗可能存在的安全問題的預警系統。任何人都可以提交 VAERS 報告,無需經過準確性審查,也不意味著報告的症狀一定是由疫苗引起;這些數據經常被用來錯誤地聲稱疫苗是危險的。專家告訴我們,該論文的一些文獻綜述是正確的,但作者得出的關於疫苗接種後免疫功能的結論是沒有根據的——而 VAERS 分析存在缺陷,正如賓夕法尼亞大學生物統計學家 Jeffrey S. Morris 在 Twitter 和他的部落格上所解釋的那樣。Jeffrey S. Morris說:「這篇長篇評論介紹了有關各種生物學途徑的許多細節,但它們與 mRNA 疫苗的聯繫幾乎完全是推測性的。在某些情況下,它們與其他疫苗、舊的 mRNA 技術或 COVID-19 感染有關,但與 mRNA 疫苗沒有直接關係。事實上,他們的很多證據是來自關於嚴重 COVID-19 感染的論文,而不是疫苗接種。文中的許多內容可能更適合指出嚴重 COVID 感染的潛在下游危險,而不是對 mRNA 疫苗接種發出警報。」該論文的核心主張之一是 mRNA COVID-19 疫苗會抑制先天免疫系統,特別是 I 型干擾素反應。但研究干擾素的專家說這是胡扯。波士頓兒童醫院的免疫學家 Ivan Zanoni 曾研究感染冠狀病毒的患者的干擾素反應。他在一封電子郵件中告訴我們:「我不知道有任何報告證明了新冠疫苗會抑制干擾素反應的聲稱。這與我們對疫苗及其工作原理的了解沒有任何意義,對我們對免疫系統如何工作的了解也沒有任何意義。」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的分子生物學家 Elina Zúñiga 表示同意,她研究干擾素並審查了干擾素在 COVID-19 中的作用。她在電話採訪中告訴我們:「作者建立了一些聯繫來推測一種可能性,但沒有數據或科學證據支持這種說法,即干擾素信號在接種疫苗的個體中受到抑制。事實上,現有證據顯示,在因 COVID-19 住院之前接種了一劑輝瑞/BioNTech 疫苗的人比未接種疫苗的人具有更好的抗病毒干擾素反應。」為了聲稱疫苗會抑制干擾素,Stephanie Seneff的論文引用了一項未發表的研究。但是,該研究的通訊作者,紐約大學格羅斯曼醫學院的免疫學家Sergei B. Koralov 在電子郵件裡告訴我們:「這是對我們的研究結果的錯誤解釋。我們的數據中沒有看到任何暗示積極壓制的東西。我們手稿的主要信息是,即使在感染過程中沒有發現炎症,疫苗接種也會引發強烈而持久的免疫反應。」相關文章:mRNA 疫苗讓免疫系統失靈?科技新報散播謠言疫苗讓數十億人生命處於危險之中,電腦博士又一虛擬研究接種2劑疫苗的人免疫力比未接種的人低?原文:新冠疫苗造成免疫系統失靈?MIT研究的真相
-
2022-09-04 醫療.精神.身心
疫情下工作經濟壓力逼人 154萬人有情緒困擾
台灣自殺防治學會今舉辦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報告自殺統計最新數據。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理事長、台大護理學系暨研究所教授吳佳儀指出,今年最新調查推估,全國154萬人有情緒困擾,39.1萬人過去一年曾認真想過自殺,4成因疫情感到壓力的民眾當中,每5人就有1人壓力來自工作和經濟。去年各年齡層自殺死亡率雖是下降或持平,65歲以上和15至24歲自殺死亡率卻上升,後者達近13年最高。今年7月,全國自殺防治中心針對全國15歲以上之2101位民眾,進行「心理健康及自殺防治認知與行為」電話調查,吳佳儀今報告調查結果。結果顯示。7.6%民眾有情緒困擾(估約154萬人口),比例高於去年和前年。交叉分析發現,25至34歲、無業或待業、未婚或離異喪偶、東部地區民眾、曾有自殺念頭者,都有10%以上有情緒困擾問題,此外,12.2%民眾這一生曾有自殺想法(約247.2萬人口),另有1.9%曾於一年內認真想過要自殺(約39.1萬人口)。約44.4%(去年為45.4%)表示自己過去一個月因疫情關係至少感到一項壓力,壓力項目前五名為工作經濟(23.7%)、日常生活(23.4%)、身體健康(15.9%)、家庭人際(15.3%)、心理健康(13%),每一個壓力項目當中都有約2到6%受訪者認為壓力已到達嚴重的程度。吳佳儀表示,疫情下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會交互影響,可透過多元方法減少心理衝擊。例如鼓勵青少年維持社交網絡、規律運動、戶外活動,練習正念靜心和放鬆,提供專線求助電話。年長者也應維持線上或實體的社交團體,維持閱讀腦力激盪及戶外活動,也別忘了持續透過定期訪視、關懷電話、書信連繫、網路連結,關心長者心理健康。至於去年最新自殺死亡數據,吳佳儀指出,去年全國死殺死亡率約為每10萬人11.6人,其中男性自殺死亡率為女性的1.5到2倍,其中65歲以上和15到24歲去年自殺死亡率上升,分別達到每10萬人27.6人、每10萬人9.6人,後者為近13年最高。根據全國統計,自殺原因超過一半是憂鬱、第二名是家庭成員因素、第三名是感情問題第,顯示家庭為重要的環境風險。吳佳儀表示,過去通報量大約每兩年成長1萬人,通報增加是樂見的結果,去年15到24歲自殺通報人次激增近2000人,0到14歲、25到34歲也有明顯增加。年輕人自殺通報人次高,代表校園有相當高的警覺性,但仍須關注少子化之下0到14歲自殺通報人數增幅的現象,分析6到21歲自殺死亡案件發現,高處跳下最多,上吊居次,燒炭第三。去年30天或90天內再通報再自殺率雙雙為近7年最高,分別為10.5%、14.3%,吳佳儀表示,通報後應進入關懷系統並連結必要醫療和有效治療,以避免再自殺。吳佳儀表示,青少年自殺死亡率逐年升高,原因以人際問題、憂鬱、校園學生問題為大宗,其中校園學生問題呈現上升趨勢。建議應加強校園自殺防治制度建立及醫療資源轉介,包括辨識自殺警訊、加強青少年心理健康促進、保持求助管道暢通、高風險個案輔導等,學校及家庭都要投入很多努力。年長者部分,吳佳儀說,住院的年長患者有些合併精神健康問題,卻沒有被發現,9成於醫院自殺的長者生前曾經在各科就醫,但大多都不是看精神科。醫院內應更加落實自殺防治並且辨識重點族群,針對高風險群推動精神共照制度,同時也應建立醫院員工的心理健康促進制度。※ 提醒您:若您或身邊的人有心理困擾,可撥打1925(依舊愛我)安心專線
-
2022-09-04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連6天破3萬!今新增本土3萬4126例 較上周上升29%
連6天破3萬!今新增本土3萬4126例 較上周上升29%國內新冠肺炎連六天破3萬例,今天新增3萬4126例本土個案及232例境外移入;另確診個案中新增35例死亡。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今天確診數較昨天增加1500多例,上升4.9%;較上周增加多例7600多例,上升29%。今日新增3萬4126例本土病例,為15,771例男性、18,347例女性、8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以上,個案分布為新北市(7,636例),台北市(4,219例),台中市(3,973例),桃園市(3,918例),高雄市(2,555例),台南市(2,040例),彰化縣(1,403例),新竹縣(1,034例),新竹市(1,024例),屏東縣(829例),苗栗縣(818例),基隆市(750例),宜蘭縣(727例),花蓮縣(647例),雲林縣(630例),南投縣(529例),嘉義縣(474例),嘉義市(324例),台東縣(278例),澎湖縣(163例),金門縣(135例),連江縣(20例)。今日新增35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19例男性、16例女性,年齡介於50多歲至90多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32例具慢性病史、22例未接種3劑以上疫苗。確診日介於今年5月19日至9月1日,死亡日期介於5月22日至9月1日。今日新增232例境外移入個案中,為132例男性、100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80多歲,分別自越南(10例),印尼(6例),泰國(5例),新加坡及菲律賓(各4例),法國及日本(各3例),柬埔寨、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印度、香港及馬來西亞(各2例)、緬甸及韓國(各1例)移入,另185例感染國家調查中。入境日期介於今年8月6日至9月3日。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544萬2981例確診,分別為2萬8905例境外移入,541萬4022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2020年起累計1萬63例死亡病例,其中1萬47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2,140例、台北市1,127例、台中市1,009例、高雄市940例、台南市777例、桃園市760例、彰化縣590例、屏東縣411例、雲林縣318例、南投縣297例、苗栗縣244例、嘉義縣235例、基隆市221例、宜蘭縣201例、花蓮縣166例、嘉義市165例、新竹縣157例、台東縣142例、新竹市100例、澎湖縣28例、金門縣19例;另16例為境外移入。今年疫情兒童重症累計達200例 新增2歲童MIS-C國內今天新增新冠肺炎中重症68例、死亡35例。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新增一例孩童多炎症症候群(MIS-C)個案,仍在一般兒童病房觀察中。今年新冠肺炎本土疫情以來,兒童重症已達200例。新增35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19例男性、16例女性,年齡介於50多歲至90多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32例具慢性病史、22例未接種3劑以上疫苗。確診日介於今年5月19日至9月1日,死亡日期介於5月22日至9月1日。另新增68例中重症,包括38例中症、30例重症。其中出現一例兒童MIS-C個案,為兩歲女童,無慢性病史也未接種疫苗。曾於7月11日確診,8月25日起出現持續發燒症狀,8月30日手腳出疹至急診就醫,檢查有喉嚨紅腫、發炎指數升高、凝血功能異常,疑似MIS-C收治住院。莊人祥表示,目前個案已無發燒且發炎指數下降,仍在一般病房治療中。目前國內12歲以下兒童重症累計200例,29例腦炎、22例肺炎、3例敗血症、10例哮吼、MIS-C增至125例、1例心肌炎、3例共病及7例到院前死亡;上述個案已有29人死亡。另外,幼兒疫苗昨天莫德納第一劑接種913人、第二劑接種6209人;BNT接種6282人。該年齡層接種率第一劑為29.5%、第二劑為3.3%。全國疫苗接種率第一劑為92.97%、第二劑86.84%、追加劑第一劑(第三劑)72.4%、追加劑第二劑(第四劑)9.57%;其中歲以上長者第四劑接種率為34.3%。本周單日確診數恐破4萬? 莊人祥:預估這周累計24萬BA.5變異株導致本土新冠肺炎疫情再起,單日確診數已連續六日破3萬例。8月28日至9月3日的周累計確診數較上周(8月21日至8月27日)上升23%,增幅持續擴大;但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說,預估這周增幅應會下降,周累計確診數約24萬例。本土疫情連續三周明顯上升,原本截至8月14日當周微升0.9%、疫情持平,接著每周以1.3%、13.7%、23%的增幅增加。莊人祥表示,預估這周的確診數增幅不會那麼大,估計約確診24萬例,增幅約17%。若確診數增幅如預期趨緩,表示疫情逐漸達到高峰;但如果一路飆升,就表示離疫情高峰還有一段時間。至於這周的單日確診數是否破四萬,莊人祥表示,若以每周二、三較高的確診數來看,這周單日確診數確實有可能破4萬,但平均起來單日確診數應不至於那麼高。
-
2022-09-04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mRNA疫苗讓免疫系統失靈?教授告訴你為何不用擔心
昨天早上,關鍵評論的資深編輯 朱家儀小姐來函詢問:「林教授您好,我今日看見這樣的報導,指愈來愈多研究揭開 mRNA 疫苗對人類自然免疫力帶來的傷害。不知道您有無觀察到這樣的論述?這可以推論到目前的新冠疫苗上嗎?」朱小姐所說的報導是前天發表在《科技新報》,標題:mRNA 疫苗爭議浮現,MIT:自然免疫系統失靈。我大致看了一下這篇文章,就立刻給朱小姐回覆。我是寄給她一篇我今年5月發表的文章。到了下午,讀者Shine wu也來函:「又一則另人擔心的新聞:mRNA 疫苗爭議浮現,MIT:自然免疫系統失靈,做為一般人真的沒有辨別的能力,還祈望林教授您能解惑,謝謝!」。我也一樣寄給她那篇我今年5月發表的文章。那篇《科技新報》文章的第一段是:「疫苗跟不上病毒變種速度,打疫苗除了防止感染的能力遠低於最初預期,最近愈來愈多研究揭開 mRNA 疫苗對人類自然免疫力帶來的傷害。麻省理工學院研究發現,疫苗接種會嚴重損害 I 型干擾素信號,改變先天免疫系統運作,對人類健康產生多種不利影響,荷蘭研究也發現,疫苗可能會改變適應性免疫系統,減弱人類失去對抗疾病的最強武器」。文章的最後有提供兩篇論文的連結:⚫ The BNT162b2 mRNA vaccine against SARS-CoV-2 reprograms both adaptive and innate immune responses⚫ Innate immune suppression by SARS-CoV-2 mRNA vaccinations: The role of G-quadruplexes, exosomes, and MicroRNAs第一篇的作者是一個荷蘭的研究團隊,所以也就是《科技新報》所說的「荷蘭研究」。這篇論文是去年5月6日發表在預印本平台medRxiv,直到今日還沒正式發表。那,為什麼,一年又4個月了,還沒通過審核,還沒正式發表?引用這樣的論文,安的是什麼心?第二篇論文的第一作者是MIT的研究員,所以也就是《科技新報》所說的「麻省理工學院研究」。有關這位MIT的研究員,我在今年5月發表的疫苗讓數十億人生命處於危險之中,電腦博士又一虛擬研究,是這樣說:Stephanie Seneff是電腦科學博士,目前在麻省理工學院(MIT)的 Computer Science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Laboratory (電腦科學與人工智能實驗室,縮寫成CSAIL)擔任資深研究員。我用Seneff為關鍵詞在公共醫學圖書館PubMed做搜索,共搜到15篇論文,而她是其中7篇的第一作者。從這15篇論文的期刊,標題,和文摘就可看出,它們都是用電腦程式來推演某一物質和某一疾病之間的關係。也就是說,它們的結論頂多也就只是「假說」。但很不幸的是,這些假說全都是與實際臨床證據相左。在Stephanie Seneff的維基百科裡有一個項目是Response from scientists and academics(科學家和學者的回應),而它的內容是:【臨床神經科醫師Steven Novella 批評 Seneff使用有限數據的廣泛統計推斷來做出「相關就是因果關係」的假設,……。藥物化學家 Derek Lowe 博士批評 Seneff 的論文扭曲了其他研究的結論,……。倫敦國王學院研究人員撰寫的一篇論文批評Seneff的草甘膦健康風險研究是「一種基於三段論的演繹推理方法」和「充其量未經證實的理論、推測或根本不正確」。消費者聯盟高級科學家Michael Hansen博士形容Seneff和她的草甘膦研究為「瘋狂」、「真正精神錯亂」和「危險」。】真的是很巧,今天讀者KenSu在我那篇5月發表的文章的回應欄留言:「最近有人也去查了這篇報告相關作者以及編輯的背景,查到的結果很有趣:1. 掛名的幾個作者跟期刊的編輯也有問題。這篇報告投稿的是食品與化學相關的期刊Food and Chemical Toxicology,責任編輯Jose Luis Domingo也是反疫苗人士,曾經在期刊上徵求疫苗潛在毒性的報告。2. 通訊作者Peter A. McCullough是反疫苗的心臟科醫師,Greg Nigh是自然醫學的執業者(我不想用醫師來稱呼這種人),其他我就懶得吐槽了,基本上看到自然醫學就可以明白又是一則謠言。」註1:《科技新報》是一再發布錯誤資訊,請看水果酵素改善飛蚊症?紅肉,禽肉,牛奶,癌懷孕期間的維他命 D 水平與孩子的智商有關?破產的斯里蘭卡,ESG評級幾乎是完美?商周錯了註2:讀者Elliot剛剛在回應欄留言:【接種四劑mRNA疫苗的老父親也被這篇報導嚇壞(親戚的叔叔伯伯們轉發散佈給他),焦慮急著問我是不是真的。不久後叔叔傳訊息給我:「人家MIT說打疫苗會破壞免疫系統,就叫你不要給爸爸去接種,然後補了一句『天然的最好』,附加了陳◯◯自然醫學博士的影片『補充◯◯◯對抗COVID』之文體在賣補充劑提升自然免疫力“」。腦海瞬間浮現教授的書名「健康謠言與它們的產地」,一整個就是多條產線生產,且產能充沛。另一篇針對該報導的「闢謠文」,大家也一起補腦補腦!「mRNA 疫苗爭議浮現,MIT:自然免疫系統失靈」這篇文到底有多少錯?】原文:mRNA 疫苗讓免疫系統失靈?科技新報散播謠言
-
2022-09-04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疫情累計至今破萬人死亡! 本土+32529 境外+283 死亡+42
本土+32529 境外+283 死亡+42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3)日公布國內新增32,812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32,529例本土個案及283例境外移入;另確診個案中新增42例死亡。我國新冠疫情今年共累積9174例死亡個案,自2019年來累計3年,全台共累計10012例本土死亡個案。疫情監測組組長周志浩表示,昨天新確診32529位本土個案,跟前天差不多,但比上週增加20%,顯示疫情增加趨勢相當確定,提醒民眾該接種就接種,沒接種趕快接種,沒打滿趕快打滿,其他防疫措施都要落實。指揮中心表示,今日新增之32,529例本土病例,為14,895例男性、17,624例女性、10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以上,個案分布為新北市(6,902例),臺北市(4,104例),臺中市(3,823例),桃園市(3,667例),高雄市(2,485例),臺南市(2,045例),彰化縣(1,305例),新竹縣(1,115例),新竹市(966例),苗栗縣(816例),屏東縣(805例),雲林縣(777例),宜蘭縣(660例),花蓮縣(646例),基隆市(577例),嘉義縣(471例),南投縣(459例),嘉義市(327例),臺東縣(225例),澎湖縣(179例),金門縣(155例),連江縣(20例)。指揮中心指出,今日新增42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19例男性、23例女性,年齡介於40多歲至90多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39例具慢性病史、35例未接種3劑以上COVID-19疫苗。確診日介於今(2022)年5月27日至8月31日,死亡日期介於5月30日至8月31日。指揮中心說明,今日新增283例境外移入個案中,為161例男性、122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80多歲,分別自越南(27例),泰國(11例),香港(4例),日本(3例),印尼、新加坡及韓國(各2例),印度、阿聯、英國、菲律賓、義大利、法國、土耳其及美國(各1例)移入,另224例感染國家調查中。入境日期介於今年8月3日至9月2日。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16,346,624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相關通報(含10,929,979例排除),其中5,408,641例確診,分別為28,676例境外移入、5,379,911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2020年起累計10,028例COVID-19死亡病例,其中10,012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2,136例、臺北市1,123例、臺中市1,006例、高雄市936例、臺南市772例、桃園市760例、彰化縣588例、屏東縣408例、雲林縣316例、南投縣295例、苗栗縣243例、嘉義縣234例、基隆市221例、宜蘭縣201例、嘉義市165例、花蓮縣163例、新竹縣157例、臺東縣141例、新竹市100例、澎湖縣28例、金門縣19例;另16例為境外移入。指揮中心再次呼籲,民眾應儘速完成疫苗接種,落實手部衛生、咳嗽禮節及佩戴口罩等個人防護措施,減少不必要移動、活動或集會,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場所,或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並主動積極配合各項防疫措施,下載及使用「臺灣社交距離APP」,共同嚴守社區防線。中重症+140 1歲男童腦炎、抽搐嘴唇發紫「收住ICU」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公布140例,包括中症97例、重症43例。死亡個案新增42例,最年輕為40多歲女性。另新增1例兒童重症,確診後持續抽搐、意識改變、嘴唇發紫,一度住加護病房,後續轉至一般病房治療中。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死亡個案40多歲女性,沒接種疫苗,有慢性神經系統疾病(外傷性腦病變),長期臥床,8月14日出現發燒、呼吸喘,經過快篩陽性,視訊確診後開立莫納皮拉維藥物,8月18日出現呼吸困難、血壓偏低而送急診,X光顯示肺炎,住院給予瑞德西韋、類固醇、抗生素治療,不幸病況惡化,8月29日過世,死因新冠肺炎及外傷性腦病變。新增一例兒童腦炎重症,為1歲男童,無慢性病史,未接種疫苗,8月30日出現發燒,快篩陽性,當天因持續抽搐、意識改變、嘴唇發紫,至急診後恢復意識,頭部電腦斷層顯示輕微腦腫脹,疑似腦炎,收治加護病房,給予抗癲癇藥、瑞德西韋等藥物治療後,9月1日轉出加護病房,病況改善,目前在一般隔離病房治療中。國內12歲以下兒童重症累計199例,包括29例腦炎、22例肺炎、3例敗血症、10例哮吼、124例MIS-C、1例心肌炎、3例共病(腦腫瘤、癲癇重積)及7例到院前死亡;兒童累計29人死亡,包括10例腦炎、6例肺炎、1例心肌炎、2例敗血症、2例共病、1例哮吼及7例到院前死亡。
-
2022-09-03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疫後醫療1/醫療院所愈開愈多 專家抨擊將衝擊健保財務
隨著國內人口移動、新創業園區發展等因素,全國各縣市醫療資源配置正悄悄發生變化。台北市新光醫院昨宣布將興建新醫療大樓,桃園市也將設立清華大學附設醫院、桃園亞東醫院,屏東則有屏東義大醫院、高雄榮總屏東分院正在興建中,而成大醫院將在台南籌設沙崙分院及老人分院。專家表示,各縣市政府為民眾爭取醫療資源,不能予以苛責,建議衛福部應著手解決各縣市病床數不均問題,增加醫療高品質病床,並及早因應新設醫院對健保財務的衝擊及挑戰。近年來,各縣市政府均希望可以新設醫院,增進民眾就醫可近性。衛福部次長石崇良說,依「醫療法」規定,每兩百萬人設置一家醫學中心,就醫療網計畫分為六大醫療區,目前台北市、新北市、基隆市、宜蘭縣所屬的台北區已有八家醫學中心屬於超載情形,而北區的桃園市、新竹縣市、苗栗縣總人口數已逾兩百萬人,但僅一家醫學中心,因此還有一家醫學中心餘額。石崇良說,目前全國新籌設醫院縣市多以南部為主,如屏東正在興建高雄榮總屏東分院、義大醫院屏東分院,以往屏東人要看病多到高雄看病,但屏東人願意接受嗎?因此,新設兩家醫院可以讓屏東人在屏東看病,而隨著人口老化應提倡在地老化,在地就能獲得醫療服務。新光醫院副院長洪子仁說,新冠肺炎疫情後,患者對單人房需求增加,該院新建醫療大樓在確保衛福部要求的健保床數下,將單人病房數量極大化,滿足民眾需求,另會擴增心臟內科、泌尿科、骨科等科別,符合人口老化的就醫需求。新設醫院不斷增加,恐影響健保財務。石崇良說,新醫院會帶動醫療需求,並結合人口老化、新醫療科技等因素,健保支出一定會增加,但希望增加速度不要太快,增幅不要太高,過程中不會降低健保支出、減少醫療服務,而是從降低醫療需求著手,鼓勵民眾應重視預防保健、癌症防治,減少失能、生病機會。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附設醫院副院長周穎政說,當都市持續發展造成人口聚集,該地區就有醫療需求,地方政府期望新設醫院「不能予以責怪」,這對地方政府來說這是對的,如大台北地區整體醫療資源足夠,大型醫院多集中在台北市,但現在新北市人口已超過台北市,還要求新北民眾過河看病「這樣公平嗎?」而在新醫院增加時,呼籲政府應著手解決病床數不均問題,增加醫療高品質病床,淘汰品質不佳病床,如此才能提升整體醫療品質。健保署長李伯璋說,新建醫院不困難,但醫院為了營運賺錢,一定會收治更多病人,而健保總額有限,當整體健保點數上升,點值就會下降,且部分負擔新制預計今年底前上路,使用者付費概念也可能影響民眾就醫意願,新醫院要多方思考如何在營運與收治病人數間達到平衡。洪子仁表示,新醫院設置後增加醫療可近性,誘發民眾醫療需求,醫院申請健保點數勢必上升、點值下降,若健保總額不持續增加,醫院將「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影響醫療服務,衛福部應對健保財務及早研議及因應,思考國內醫療區域發展的需求及醫療網計畫。
-
2022-09-03 焦點.科普好健康
記憶力變差以為長新冠後遺症?原來是大腦動靜脈畸形 醫:出現這些症狀必盡早檢查!
15歲的阿華上個月新冠確診,沒有嚴重的肺炎現象,治療後恢復正常作息,但是一直覺得記憶力變差,事情容易忘記,媽媽懷疑是不是長新冠的後遺症?因此到診所檢查打針吃藥,但症狀都沒有改善,日前他騎腳踏車出去,不久就摔車被送醫了。不記得摔車 檢查發現原因阿華的外觀只有身體擦傷,但問他什麼情況摔車的?阿華卻想不起來。急診醫師因此安排了腦部掃描,發現有蛛網膜下出血(圖一),一般來說顱內出血的機轉應該要有頭部外傷才對,於是會診了神經外科醫師,針對此不尋常的狀況安排了注射顯影劑的腦部電腦斷層掃描,才發現原來是大腦動靜脈畸形出血(圖二),經加馬刀治療後,症狀獲得改善,慢慢就恢復正常生活。大腦出血 誘發癲癇反應顱內出血的原因必須有合理解釋,如果是頭部外傷造成的顱內出血,一般都會有頭部撞擊產生的挫傷、撕裂傷,甚至顱骨骨折,但阿華沒有;如果有意識不清或失憶症的情況發生,就必須懷疑腦震盪而需要進一步安排腦部掃描。像阿華如果不是車禍送急診檢查,發現是大腦動靜脈畸形出血誘發癲癇反應而摔車,很可能會被誤認為新冠肺炎的後遺症而延誤治療,嚴重出血會有致命的危險。依病灶位置 有不同症狀大腦動靜脈畸形是一種先天性的疾病,因缺少微血管的調節,大腦相接的靜脈長時間會變得粗大,管壁變脆弱,就容易破裂出血,引發出血性中風。這是年輕族群中風的重要原因之一,若出現爆炸性的頭痛,必須進一步檢查顱內血管病變的可能。但若是動靜脈畸形,依其在大腦的位置而有不同症狀。常見的症狀,往往是因腫塊效應,造成肢體無力、語言困難、記憶力減退,甚至是情緒異常。若是出血而產生極劇烈的頭痛,或誘發癲癇、視力下降或意識混亂等症狀,就必須緊急就醫。常聽到年輕人在打球中突然倒下,除了心臟病之外,就必須考慮是否是大腦的血管病兆。這時必須緊急送醫才有救回的可能。若大片出血 就必須開顱手術治療是動靜脈畸形治療的唯一辦法。目前針對穩定的患者,可以加馬刀放射手術或介入性血管栓塞手術治療;但是如果已經大片出血壓迫腦組織時,就必須開顱手術,清除血塊減壓。若有不明原因失語症、癲癇症、年輕型中風、記憶力莫名減退或突發性爆裂頭痛等相關症狀,必須盡早到神經外科進一步檢查及診斷,及早接受適當的治療。
-
2022-09-02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這3類補助簡訊都是假的 指揮中心:沒提供相關急難補助
詐騙猖獗,近期不少民眾收到「偽紓困補助網頁」、「確診者補助金」、「防疫補貼」等簡訊,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再次宣導,衛福部目前都沒有因應疫情,提供急難紓困相關補助,「上述簡訊都是假的,小心被騙」。指揮中心指揮官王必勝表示,衛福部不會以電話、簡訊或外部不明連結,主動通知申請。也不會詢問銀行帳號、身分證字號等個資,或要求匯款、保管帳戶。目前已知的偽冒網站,皆通報165反詐騙專線,由刑事警察局通知電信業者進行阻擋。關於「釣魚訊息詐騙流程」,詐騙集團會透過「發送」防疫舒困補貼簡訊、「引誘」民衆點入釣魚網頁、「騙取」民眾輸入個資、「僞冒」、遭僞冒開立電子支付會員、「盜轉」帳戶款項遭盜轉,五步驟等進行詐騙。若收到詐騙簡訊,也建議可以「關閉網頁」,如點入釣魚網頁,請立刻關閉網頁、如曾輸入信用卡號或銀行,帳號,請盡速連繋發卡銀行,辦理停卡、換卡或帳戶止付。以及「確認網址真僞」, 政府機關網址為「.gov.tw」,不會在「gov」前冠上其他英文或數字,切勿點擊不明連結網址及輸入個資。「檢舉管道」若接獲釣魚簡訊,請截圖上傳至165官網線上報案或檢舉。王必勝說,若有相關補助問題,可撥打1957福利詢專線,1988紓困振興免付費專線詢問。
-
2022-09-02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本土+3萬3483 境外+336 死亡+36 連4天增破3萬例
本土+3萬3483 境外+336 死亡+36 連4天增破3萬例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2)日公布國內新增3萬3819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3萬3483例本土個案及336例境外移入;另確診個案中新增36例死亡。指揮中心疫情監測組組長周志浩表示,昨新增新冠肺炎確診個案3萬3819例,包括本土個案為3萬3483例,與前天數目差不多,但與上周五略有增加,反映疫情是在上升趨勢,民眾該做的防護及施打疫苗應加快動作。指揮中心表示,今日新增之33,483例本土病例,為15,162例男性、18,303例女性、18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以上,個案分布為新北市(7,153例),台北市(4,292例),台中市(3,979例),桃園市(3,779例),高雄市(2,595例),台南市(2,034例),彰化縣(1,429例),新竹縣(1,041例),新竹市(935例),苗栗縣(874例),屏東縣(811例),雲林縣(689例),宜蘭縣(676例),花蓮縣(661例),基隆市(608例),南投縣(481例),嘉義縣(475例),嘉義市(357例),台東縣(252例),澎湖縣(190例),金門縣(150例),連江縣(22例)。指揮中心指出,今日新增36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25例男性、11例女性,年齡介於40多歲至90多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33例具慢性病史、24例未接種3劑以上COVID-19疫苗。確診日介於今(2022)年5月5日至8月30日,死亡日期介於5月30日至8月30日。指揮中心說,今日新增336例境外移入個案中,為163例男性、173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80多歲,分別自越南(19例),菲律賓(9例),日本(6例),美國(5例),新加坡、泰國、瑞士及韓國(各3例),帛琉、柬埔寨及法國(各2例),印度、中國、阿拉伯聯合大公國、馬來西亞、香港、德國、英國及紐西蘭 (各1例)移入,另271例感染國家調查中。入境日期介於今年5月24日至9月1日。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16,297,108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相關通報(含10,912,605例排除),其中5,375,883例確診,分別為28,394例境外移入、5,347,435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2020年起累計9,986例COVID-19死亡病例,其中9,970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2,132例、台北市1,121例、台中市1,002例、高雄市930例、台南市770例、桃園市753例、彰化縣586例、屏東縣408例、雲林縣316例、南投縣295例、苗栗縣236例、嘉義縣233例、基隆市220例、宜蘭縣200例、嘉義市165例、花蓮縣163例、新竹縣155例、台東縣140例、新竹市98例、澎湖縣28例、金門縣19例;另16例為境外移入。指揮中心再次呼籲,民眾應儘速完成疫苗接種,落實手部衛生、咳嗽禮節及佩戴口罩等個人防護措施,減少不必要移動、活動或集會,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場所,或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並主動積極配合各項防疫措施,下載及使用「臺灣社交距離APP」,共同嚴守社區防線。中重症+131 40多歲男肝硬化住院染疫敗血性休克亡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公布新增131例中重症個案,包括97例中症、34例重症,以及新增36例死亡個案。最年輕死亡個案為兩名40多歲患者,皆為共病死亡。另外今日新增2名兒童重症MIS-C個案,其中一人仍在住院治療中。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新冠死亡其中一名40多歲男性,有癌症、肝硬化等病史,有接種2劑疫苗,8月份因肝硬化有細菌性腹膜炎住院治療,住院期間8月11日因肺炎、採檢確診,使用瑞德西韋藥物治療,不幸於8月29日過世,死因為新冠肺炎、菌血症合併敗血性休克,以及癌症合併肝衰竭。另外一名40多歲女性,有高血壓病史,曾接種3劑疫苗,5月18日出現發燒、噁心症狀,就醫診斷急性胰臟炎住院,同時也確診新冠病毒感染,持續住院到7月,因急性胰臟炎惡化成壞死性胰臟炎,住院持續治療併發症,不幸於7月11日過世,死因為壞死性胰臟炎併多重器官衰竭及新冠肺炎重症。此案近期醫院修改死因診斷,8月底重新提報指揮中心。羅一鈞表示,今天另外新增2例兒童MIS-C個案,包括一名4歲女童,無慢性病史,沒接種疫苗,7月4日確診,8月24日起出現發燒、右頸疼痛、紅眼、眼皮浮腫、全身出疹,8月27日至急診,疑似MIS-C住院,經心臟超音波檢查顯示冠狀動脈發炎變化,經免疫球蛋白、類固醇治療後病況好轉,已於8月31日出院。兒童重症0到5歲占三分之二最多 當中8成6沒打過疫苗國內BA.5疫情升溫,累計至今已有198例兒童重症,最多為MIS-C有124例、腦炎28例、肺炎22例等,其中29例死亡。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兒童重症198例中,0到5歲多達131例、占三分之二最多,其中未接種疫苗有170例、占比86%,呼籲家長應盡速帶兒童施打疫苗,降低罹患重症及MIS-C的機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昨日6個月至4歲幼兒接種莫德納疫苗有2533人次,包括第一劑1059人次、第二劑1438人次;另輝瑞疫苗昨日接種第一劑3982人次。該年齡層第一劑接種率為27.5%,第二劑是2.2%。昨日接種疫苗人次達3萬7701人次,國內疫苗涵蓋率第一劑接種涵蓋率為92.8%、第二劑86.7%、追加劑72.3%、第二次追加劑為9.5%,而65歲以上民眾第二次追加劑涵蓋率為34%。羅一鈞表示,今年累積至9月1日,總共530多萬名確診病例,其中輕症及無症狀比例為99.54%,此波疫情上升約1至2周,輕症及無症狀比例沒有明顯變化,各年齡層致死率也沒有明顯變化,本周各年齡層致死率從0.174%降至0.172%,其中70至90歲族群,致死率略降0.02至0.03,此為誤差誤差範圍,致死率沒有升高,且有略降的情形,值得後續觀察。
-
2022-09-01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美通過新型次世代疫苗 莊人祥:美國做法較特殊 觀察中
新冠肺炎疫情再起,美國FDA宣布批准BNT和莫德納二價疫苗,是第一個針對目前最主流的Omicron變異株BA.4及BA.5的加強針,而國內明天將審查針對原始株和BA.1變異株研發的次世代疫苗。對於美國此舉是否會影響國內審查或採購規畫,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美國做法比較特殊,還在觀察了解中。美國FDA核准BNT和莫德納最新次世代疫苗,併下訂1.05億劑的輝瑞及6600萬劑莫德納次世代二價疫苗,且9月9日前就可先供應1500萬劑疫苗。而我指揮中心指揮官王必勝昨天表示莫德納疫苗的審查文件已補齊,將於明天審查EUA。由於國內將審查的是針對原始株和BA.1變異株研發的次世代疫苗,因此外界關心是否會影響國內的審查和採購。莊人祥表示,美國和其他國家不一樣,他們用BA.5跟原始病毒株的雙價疫苗動物實驗資料,加上BA.1的臨床試驗資料,最後給予核准EUA的是BA.5的雙價疫苗。至於英國、澳洲所通過的是針對原始病毒株加上BA.1的雙價疫苗,台灣正規畫要審查的也是原始病毒株加上BA.1的雙價疫苗,因此還是會依照原來規畫進行,美國做法比較特殊,還在觀察了解中。
-
2022-09-01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夜間盜汗是BA.5新症狀? 羅一鈞:非主要表現症狀
新冠肺炎BA.5變異株疫情升溫,而有外電指出夜間盜汗是BA.5常見的症狀。對此,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這並非國際研究,只是有愛爾蘭的免疫學家接受當地廣播節目採訪提及觀察到有夜間盜汗現象,而非根據研究結果得出的主要表現症狀。羅一鈞表示,不論是Alpha、Delta到現在的Omicron變異株,新冠肺炎的病程中夜間盜汗都不是主要症狀。若民眾對於夜間盜汗有疑慮,可就醫確認是否其他病徵的表現。另外,羅一鈞也表示,有些民眾染疫出現心因性休克,因為血壓偏低、交感神經興奮,加上體溫偏低,就容易出現冒冷汗情形,但這是警訊,而非只在夜間出現大量流汗的「夜間盜汗」,需要特別區分。而針對今天死亡兩例20多歲女性無慢性病且接種三劑疫苗仍死亡的個案。羅一鈞表示,一位是住院中意外發現腦下垂體中風,和新冠肺炎屬於兩個獨立事件;另一個案可能和免疫風暴反應有關。至於是否會再有其他變異株,羅一鈞表示,Omicron也是去年11月底才突然出現,依目前趨勢來看,病毒變異仍在進行中,「希望沒有,但不能過於樂觀」,回持續加強境外移入個案的病毒序列偵測。
-
2022-09-01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本土+3萬3875、境外+243 「較上周增25.6%」 指揮中心呼籲:中秋「這2族群」避免聚餐活動
本土+3萬3875、境外+243 「較上周增25.6%」國內新冠肺炎持續維持3萬多例,今天新增3萬3875例本土個案、243例境外移入個案;另確診個案中有36例死亡個案,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較上周四增加6908人,總共上升25.6%。今日新增例本土病例,為1萬5491例男性、1萬8372例女性、12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以上,個案分布為新北市(7,415例),台北市(4,317例),台中市(3,990例),桃園市(3,536例),高雄市(2,710例),台南市(2,074例),彰化縣(1,495例),新竹縣(1,086例),新竹市(965例),苗栗縣(915例),屏東縣(783例),雲林縣(684例),宜蘭縣(626例),花蓮縣(616例),基隆市(616例),南投縣(577例),嘉義縣(507例),嘉義市(377例),台東縣(249例),澎湖縣(160例),金門縣(158例),連江縣(19例)。今日新增36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15例男性、21例女性,年齡介於20多歲至90多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33例具慢性病史、20例未接種3劑以上COVID-19疫苗。確診日介於今(2022)年5月15日至8月29日,死亡日期介於5月15日至8月29日。今日新增243例境外移入個案中,為113例男性、130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70多歲,分別自越南(27例),菲律賓(7例),南韓、印尼及美國(各5例),泰國(3例),馬來西亞、香港及法國(各2例),奈及利亞、瑞士、土耳其、英國、柬埔寨、捷克、緬甸、中國、澳大利亞及新加坡(各1例)移入,另175例感染國家調查中。入境日期介於今年8月2日至8月31日。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534萬2106例確診,分別為2萬8061例境外移入、531萬3991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2020年起累計9950例死亡病例,其中9,934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2,122例、台北市1,119例、台中市995例、高雄市927例、台南市769例、桃園市752例、彰化縣581例、屏東縣408例、雲林縣314例、南投縣295例、苗栗縣236例、嘉義縣232例、基隆市218例、宜蘭縣200例、花蓮縣及嘉義市各163例、新竹縣155例、台東縣140例、新竹市98例、澎湖縣28例、金門縣19例;另16例為境外移入。疑新冠引發猛爆性心肌炎 20歲女接種過三劑疫苗染疫7天亡國內今天新增新冠肺炎中重症154例、死亡36例。其中較年輕的死亡個案有兩名20多歲女性,其中一例個案發病後七天死亡,死因為心肌炎併休克以及新冠肺炎,懷疑是新冠病毒感染引起猛爆性心肌炎。另新增一例兒童MIS-C個案,所幸已於8月25日出院。今年以來中重症累計2萬4048例,死亡9096例。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今新增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15例男性、21例女性,年齡介於20多歲至90多歲以上,33例具慢性病史、20例未接種3劑以上疫苗。確診日介於今年5月15日至8月29日,死亡日期介於5月15日至8月29日。其中較年輕的死亡個案為兩名20多歲女性,皆無慢性病史、接種過三劑疫苗。其中一例個案8月21日出現噁心、嘔吐、冒冷汗、全身無力、咳嗽症狀,至急診抽血檢查發現心肌酵素升高,於當天住院。入院後出現心因性休克、心臟收縮力弱,疑似心肌炎,檢驗PCR陽性確診,Ct值18。給予個案瑞德西韋、免疫球蛋白等藥物治療,經過積極治療仍病況惡化,不幸於8月27日過世,死因為心肌炎併休克及新冠肺炎,懷疑為新冠病毒感染引起猛爆性心肌炎。另一例個案於8月22日出現頭暈、畏寒、噁心、頭痛等症狀,8月23日發燒,使用快篩陽性,服用一般藥物症狀曾一度好轉。8月27日再度發燒,出現嗜睡、意識改變情形,當天到急診收治住院,體溫40.1度,抽血檢查發現血小板低下,頭部電腦斷層有腦下垂體中風合併腦內出血,經積極治療仍不幸於8月28日過世。羅一鈞表示,個案死因為新冠肺炎併敗血性休克及血小板低下,另有腦下垂體中風合併出血。而新冠和中風兩者可能是分開兩件事,其中嗜睡、意識改變症狀可能是因為腦下垂體中風所致。幼兒疫苗接種率2成6 指揮中心呼籲:中秋「這2族群」避免聚餐活動高中以下學童已於周二開學,其中幼兒接種率備受關注。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六個月至四歲幼兒接種率第一劑為26.8%、第二劑2%。另因應中秋節民眾有許多聚會活動,指揮中心也再度呼籲未接種疫苗的長者、幼兒不建議參加。莊人祥表示,6個月至四歲幼兒昨天莫德納疫苗接種共2881人,包括第一劑1195人、第二劑1686人;BNT疫苗則接種6664人。至於全國疫苗接種率第一劑為92.8%、第二劑86.7%、追加劑第一劑(第三劑)72.3%、追加劑第二劑(第四劑)9.4%。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則表示,下周就是中秋節,民眾有烤肉聚餐等活動。因此再次提醒民眾應勤洗手、戴口罩,與不特定人士保持社交距離。另應遵守現行戴口罩規定,除例外情形如飲食需求、拍照等,得免戴口罩;外出應全程佩戴口罩,如有症狀請勿參加。未接種疫苗之長者、幼兒則不建議參加,以降低重症風險。營業場所也應該做好量體溫、員工健康管理和加強環境清消,餐廳則應提供洗手設備和消毒用品,且不得敬酒。
-
2022-09-0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有些人寧願當黑數!醫:BA.5疫情上升速度太快 4方法自我警覺
國內昨新增3萬4389例本土個案,新北市確診個案數達7607例,指揮中心疫情監測組組長周志浩表示,連續多日破3萬,病例數明顯上升,「正式進入下一波流行」。急診醫師指出,近期1周病例增加速度相當快,到年底有可能再增600萬人確診,政府應開始教育民眾認知疫情流感化。新光醫院副院長洪子仁日前表示,若每日平均增加2.5萬例本土病例,至年底有可能再增加300萬人確診,依照往例確診比例約占總體2成,黑數約為報告病例數1.5倍,估算後增加確診數可能500至600萬人。雖指揮中心指揮官王必勝昨表示,從高、中、低推估數字來看,應該不會那麼多。但國立陽明大學醫務管理研究所兼任教授、亞東醫院外科加護病房主任洪芳明表示,保守估計每日增加2至3萬人,加上黑數,到年底應該會有500至600萬人確診。「BA.5疫情上升速度太快了!」洪芳明指出,亞東醫院是新北唯一的醫學中心,今日正在住院就有53名病人,且還在急診等待一般病床就有60名病人,急診量整個大幅提升,專責病房需求量提升,門診量調降,都有明顯感受。指揮中心8月30日宣布全台醫院調整專責病床開設比例,雙北應變醫院需開設至25至30%,其他縣市應變醫院開設15至20%;而500床以上非應變醫院,專責病房比例需分別提升到10至15%,東區則維持5%。洪子仁說,長者、嬰幼兒疫苗保護力尚未建立,可能引發重症,增加醫療量能負擔,以新光醫院為例,先前病床數降載到5%、33床專責病床,隨著疫情升溫,幾乎7、8成滿床率,近期隨指揮中心規定,醫院快速應變,升載專責病床到15%。不過洪子仁說,希望指揮中心能更貼近臨床需求,像是疫情升溫短時間升載專責病床,疫情趨緩時也能有效率、快速降載專責病床,如此才能讓新冠及非新冠病人床位使用最佳化。洪芳明表示,近期也有不少醫療人員確診,因新冠肺炎仍被歸類第五類法定傳染病,因此無論有無症狀,確診者得進行7天居家隔離及7天自主管理,自主性大大被侷限,或許政府應思考,是否應教育民眾「疫情流感化」認知,病情嚴重者醫院專責照顧、無症狀輕症者自我管理。「有些無法請假的人,寧願選擇當黑數。」洪芳明表示,周邊確診的人數增加,但很多人礙於工作無法請假、沒有保防疫險等,即便快篩陽性、或有症狀,寧願當黑數也不通報確診,雖可以理解民眾行為,但仍呼籲黑數們「要保護周邊的人,不要隨意在外脫口罩」。洪子仁說,我國經歷BA.1、BA.2疫情後,從4月至9月,已經經歷5個月輕症適應期,政府防疫作為、醫院防疫任性、民眾防疫認知已調整最適化程度,但疫情再起,民眾需自我健康檢測、也要提高警覺自我評估風險,「每個人風險程度不一樣」。洪子仁表示,相較20到50歲打滿3劑民眾,感染風險程度較低,但65歲以上長者第4劑施打率僅33.8%,仍然偏低,感染後仍然有可能重症、住院,若沒有完整接種,應該避免頻繁社交活動,「明知道颱風要來,就應該做好防颱準備」,防範疫情侵襲最好的方式就是接種疫苗。洪芳明也提醒4方法自我警覺,包括:一、若感覺到呼吸困難,二、感覺到持續性胸痛或胸悶不適,三、感覺到自己無法保持清醒,或家人注意到你有時有意識不清的狀況,四、看起來臉色蒼白或發青,與平時不同,且感覺不舒服,需要盡速就醫。去年亞東醫院協助新北市政府運營板橋集中檢疫所,共照顧679個新冠病人,其中47個病人直接被轉送醫院,有74個病人住檢疫所後被轉送醫院,洪芳明與陽明交大醫管所學者陳翎、丁俊恩及亞東醫院醫師許志豪等人合作,以深度學習為基礎,設計一套轉住院風險評分系統,該研究已於「Journal of the Formosan Medical Association」刊登。洪芳明表示,上述系統以真實病例數據學習,連續2天輸入血氧、體溫、心跳、血壓(收縮壓、舒張壓)5數據,即可快速分辨新冠病人屬於低、中、高風險。
-
2022-09-01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長新冠氣虛易中暑 少吃冰冷食物
最近高溫炎熱,中暑個案頻傳,中醫師提醒,新冠肺炎確診者屬於氣虛體質,為中暑高風險族群,務必注意室內外溫差大問題,隨身攜帶薄外套,平常可以多喝愛玉、仙草、綠豆薏仁等飲料。亞東醫院傳統醫學科主任林巧梅表示,最近門診收治不少中暑確診者,主訴在曬了陽光後,更容易覺得疲倦、頭痛,擔心是染疫的後遺症,希望透過中醫調理身體。林巧梅說,確診後容易氣虛,易感外邪,包含暑邪,如在大太陽下活動行走,身體躁熱、一身汗時,又進入冷氣房,熱氣被閉鎖在體內,就會造成頭昏、悶熱不適、煩嘔、疲倦等症狀,這就是中暑裡的「陰暑」。導致「陰暑」原因眾多,除了冷熱溫差大,長時間待冷氣房、吃太多冰冷食物(啤酒、西瓜),或是乘涼受寒等,症狀為頭痛、筋骨痠痛、腹瀉、倦怠、鼻過敏等。
-
2022-09-01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女確診後「咽喉如刀割」 中醫這帖藥舒緩長新冠症狀
台中市23歲李小姐上月確診,康復篩陰喉嚨卻出現「痛如刀割」的感覺,豐原醫院中醫科問診發現,患者口咽後壁紅腫、遍佈水泡,以清熱解毒佐疏散風熱中藥,6日後已無疼痛,口咽後壁水泡幾乎消失。李小姐終於能輕鬆飲水、進食,無後顧之憂。截至今年8月底,已經有超過兩成國人確診新冠病毒。豐原醫院中醫科醫師鄭名惠表示,許多確診者已快篩陰康復,但身體仍出現倦怠無力、喘、睡不著、皮膚癢、掉髮、喉嚨有痰,甚至精神症狀等病程,持續超過12周,且沒有其他解釋的症候群。鄭名惠指出,上訴這些就是新冠肺炎後遺症(post-COVID syndrome),大家常聽到的長新冠( Long-COVID)。甚至婦女確診期間遇到月經週期,身體變得非常疲倦,月經量突然變少,或之後週期不規則,都是常見症狀。以中醫觀點來看,新冠屬熱病毒,入侵人體後邪熱亢盛,確診者身體免疫相對被激亢,因此出現發燒、疼痛等發炎症狀。鄭名惠指出,此病毒最棘手的是誘發人體激烈的免疫風暴,邪熱亢盛耗傷人體陰液精氣,恢復期長,是長新冠發生最主要的原因。近來確診者的長新冠症狀為持續疲倦無力、喘咳者,中醫以清補肺氣陰,通常在1周療程即可緩解喘咳,最慢4周症狀消失。至於睡眠不安穩、胃口差、口乾、頭痛、反覆發熱,屬於熱病後期,餘熱未盡,鄭名惠建議,簡單服用清熱安神、芳香醒脾的中藥,能讓患者睡的沉,不會夜半反覆醒來。
-
2022-08-31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9月1日防疫新制上路 5大新規一次看
9月1日起有多項防疫新規,指揮中心放寬邊境檢疫措施,入境者可自駕前往檢疫處所,進行「3+4」隔離,後4天改為「1人1室」即可,若同住家人同時入境,也可多人一室。快篩政策也開放第五輪實名制,讓民眾購買一次最多2份、10劑,65歲以上長者也可免費領取1份、5劑。住院陪病新規也免PCR,減輕陪病者負擔,可以入院前進行快篩,陰性即可入院陪病。詳細9月1日防疫新規如下:第五輪快篩實名制開賣 一次可買10劑因應國內疫情升溫,加上學校已開學及中秋連假將至,民眾交流及聚會機會增加,社區傳播風險上升,指揮中心宣布9月1日起,第五輪實名制快篩開賣。同時,由於目前實名制快篩試劑貨源充足,一次仍可購買2份、10劑的快篩,亦分2次購買,也可親友代購,售價一份5劑500元,持健保卡至健保特約藥局或衛生所即可購買。長者免費領取5劑快篩指揮中心先前公布,9月1日起將給予65歲以上民眾5劑免費快篩,近400萬名符合資格長者可到4600多家健保藥局、衛生所領取。發言人莊人祥表示,凡1957年以前出生者的健保卡,可至各快篩實名制販售據點免費領取1份、5劑的家用快篩試劑,曾購買過實名制快篩的65歲以上長者,仍可再免費領取。因此,若家中有65歲以上長者、0至5歲孩童,再加上實名制快篩可一次購買的2份快篩,一位民眾最多一次可取得10劑免費、10劑1000元,一共20劑的家用快篩試劑。住院陪病者家用快篩即可入院9月1日起放寬住院和陪病規定,原先規範住院和陪病者於入院前2天必須使用PCR或抗原快篩,但明日起可入院當天接受家用快篩篩檢,即可入院陪病。雖開放快篩即可入院陪病,但仍禁止探病,僅允許加護、安寧、精神科、兒童病房或特殊狀況等病人,每天2名訪客於固定一個時段探訪。入境者可自駕返家民航局今宣布,9月1日起開放入境旅客可自行駕車前往檢疫處所,各機場已規畫出自駕車輛所應停放地點,並設置入境旅客專用動線,沿途增設宣導告示引導旅客至停車場取車,其中:桃園機場第一航廈為2號停車場、第二航廈為4號停車場,松山機場為第1、2號戶外停車場,小港機場為國際航廈前停車場(C、D區),臺中機場為地下1樓停車場(自駕停車區)。不過,自駕旅客請須全程佩帶口罩,繳費時注意手部清潔消毒,不可租車方式自駕返家,取車後應儘速至檢疫處所,勿至其他處逗留,勿接觸其他民眾,參照防疫車隊及親友接送防疫規範,抵達檢疫處所後,對全車內外消毒,針對碰觸區域,如車門把手、方向盤、座椅、安全帶、行李放置處等擦拭消毒。入境檢疫後4天改「一人一室」9月1日起指揮中心實施入境檢疫新措施,「3天居家檢疫及4天自主防疫」措施,後4天自主防疫改為「1人1室」,毋需1人1戶或在防疫旅館。莊人祥表示,新制適用範圍,是表定航班抵台時間在9月1日之後的旅客,於9月1日起進入後4天自主防疫者,並不適用。若同天入境的一家人,前3天在旅館居家檢疫已經是住同一間房,後4天回到家還需要「1人1室」嗎?莊人祥表示,同日入境在防疫旅宿同住1室,後4天回家也可以同住1室。若前3天在家「1人1戶」居家檢疫,如果後4天改為在衛浴設備的套房「1人1室」,其他家人是否能回同戶居住?莊人祥表示,一人一戶檢疫期間,家中環境也有汙染風險,所以後4天其他家人不可回家同住;若第4天換另一居住地點,可滿足全部人1人1室,其他家人就可入住。
-
2022-08-31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疫情補貼詐騙訊息你也收到了嗎? 網址留意「.gov」
新冠變異株BA.5疫情升溫,詐騙集團也趁機想轉防疫財,利用簡訊投放關於防疫補貼的假消息。指揮中心指揮官王必勝表示,詐騙集團通常透過網址點擊方式讓民眾填資料進行詐騙,經過調查多為iPhone使用者,因此呼籲民眾可關掉手機中iMessage的功能,或是認清網址。有民眾染疫解隔後不久收到「您得補貼已通過點www.teffgov.com注冊提領(複製網址到瀏覽器打開)」的簡訊。王必勝表示,經過調查多為iPhone用戶並透過iMessage傳遞。因此若想避免收到此類訊息,可將iMessage的訊息功能關閉。但有些人需要用此功能作為聯繫之用,因此可透過網址判斷是否為詐騙訊息。王必勝表示,政府官方網站為「gov.tw」,中間不會有其他英文字,如:teffgov.com,民眾可作為初步辨識。另外針對疫苗採購,王必勝則表示,疫苗採購依照合約所訂保密年限辦理,保密年限期滿即可公開相關資訊。疫苗採購接受立法院監督,並成立疫苗採購調閱專案小組供立法委員調閱;同時接受審計部與監察院查核及約詢監督。他再度強調,外界將簽辦公文的保存年限與簽訂契約的保密年限混為一談。一年多以來指揮中心團隊採購5千多萬劑疫苗,不同廠牌於不同階段提供民眾施打,過程中團隊竭盡全力恪守法規,沒有不法也經得起考驗。現在將進行次世代疫苗購買,希望政治選舉不要影響工作進行。
-
2022-08-31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直播/本土+3萬4389例 新北個案衝破7千 境外+234例
本土+3萬4389例 新北個案衝破7千 境外+234例國內新冠肺炎疫情升溫,今天新增3萬4389例本土個案、234例境外移入個案;其中新北市個案數暴增至7607例。指揮中心疫情監測組組長周志浩表示,和預期的疫情走向,病例數上升,正進入下一波流行,提醒民眾還沒有接種疫苗者盡快接種。今日新增例本土病例,為1萬5820例男性、1萬8556例女性、13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以上;個案分布為新北市(7,607例),台北市(4,332例),台中市(4,100例),桃園市(3,780例),高雄市(2,592例),台南市(2,173例),彰化縣(1,416例),新竹市(1,047例),新竹縣(1,044例),苗栗縣(899例),屏東縣(801例),雲林縣(708例),基隆市(702例),花蓮縣(652例),宜蘭縣(614例),南投縣(474例),嘉義縣(446例),台東縣(331例),嘉義市(327例),澎湖縣(184例),金門縣(133例),連江縣(27例)。今日新增21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12例男性、9例女性,年齡介於30多歲至90多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20例具慢性病史、13例未接種3劑以上COVID-19疫苗。確診日介於今(2022)年5月23日至8月27日,死亡日期介於6月12日至8月28日。今日新增234例境外移入個案中,為111例男性、123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80多歲,分別自越南(22例),日本(8例),泰國及美國(各4例),香港(3例),菲律賓、馬來西亞及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各2例),奧地利、瑞典及柬埔寨(各1例)移入,另184例感染國家調查中。入境日期介於今年7月31日至8月30日。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530萬8029例確診,分別為2萬7833例境外移入、528萬142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2020年起累計9914例死亡病例,其中9898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2,110例、台北市1,112例、台中市992例、高雄市925例、台南市768例、桃園市752例、彰化縣577例、屏東縣407例、雲林縣314例、南投縣294例、苗栗縣235例、嘉義縣232例、基隆市217例、宜蘭縣198例、花蓮縣及嘉義市各163例、新竹縣155例、台東縣140例、新竹市98例、澎湖縣27例、金門縣19例;另16例為境外移入。新冠新增4例兒童重症 1腦炎、3MIS-C 皆未接種疫苗國內今天新增新冠肺炎中重症132例、死亡21例。其中新增四例兒童重症個案,分別為一例腦炎、三例孩童多炎症症候群(MIS-C),皆未接種疫苗。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今年以來中重症累計2萬3894例,死亡9060例。今天新增21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12例男性、9例女性,年齡介於30多歲至90多歲以上,20例具慢性病史、13例未接種三劑以上疫苗。確診日介於今(2022)年5月23日至8月27日,死亡日期介於6月12日至8月28日。其中較年輕的死亡個案為30多歲男性,本身有糖尿病史,僅接種兩劑疫苗。6月6日因發燒、呼吸困難、意識改變送急診,採檢PCR陽性確診,X光顯示肺炎。住院使用瑞德西韋、類固醇、抗生素治療,6月12日仍因病況惡化死亡,死因為糖尿病酮酸血症及新冠肺炎。現在才通報是因新冠肺炎從其他死因轉為主要死因而補提列。中重症個案則出現一例兒童腦炎重症。個案為兩歲男童,無慢性病史,未接種疫苗。8月27日出現發燒、腹瀉等症狀,使用家用快篩陽性,8月28日因活力食慾下降、疲倦至急診,體溫檢查40.6度,持續性全身抽搐30分鐘,頭部電腦斷層有腦水腫,診斷疑似腦炎。於急診給予瑞德西韋、類固醇、免疫球蛋白、降腦壓藥,8月29日轉入加護病房治療,病況改善,目前仍在加護病房治療。因應開學+中秋連假 9月1日第5輪實名制快篩開賣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表示,鑑於國內疫情上升,加上學校已開學及中秋連假將至,民眾交流及聚會機會增加,社區傳播風險上升,為因應民眾購買家用抗原快篩試劑之需求,宣布9月1日起,第五輪實名制快篩開賣。指揮中心指出,目前實名制家用抗原快篩試劑貨源充足,為滿足民眾購買之需求,維持至多可購買2份(10劑),並可分成1次或2次購買(可代購),售價仍維持每份(5劑)500元,籲請有需求的民眾,可持健保卡至販售實名制家用抗原快篩試劑的健保特約藥局與衛生所購買。指揮中心說,為因應民眾購買平價之家用抗原快篩試劑需求,指揮中心於今年4月28日推出家用抗原快篩試劑實名制,依循口罩實名制1.0於健保特約藥局及衛生所通路販售,凡是持有健保卡或居留證之民眾,均可至藥局及衛生所購買,每輪每位民眾可購買1份5劑,每份售價500元(醫材原則售出,概不退換)。第二輪於6月6日開始實施,每個販售據點每天配送份數由78份增為117份,並自6月13日起,取消單雙號的購買限制,民眾可自行依需求選擇購買日期,提升購買之方便性。第三輪於7月1日開始實施,每輪每位民眾維持購買1份5劑;第四輪於8月15日開始實施,每輪每位民眾購買數量由原先1份(5劑),增加至多可購買2份(10劑),並可分成1次或2次購買(可代購)。指揮中心表示,除快篩試劑實名制外,8月15日起已開始實施第三輪 0-6歲學齡前幼兒免費領取快篩試劑,領取資格仍為2015年9月2日(含)以後出生的學齡前孩童;另9月1日起亦開放65歲以上(1957年(含)以前出生)長者免費領取快篩試劑,民眾可持尚未領取孩童或9月1日起持65歲以上長者的健保卡,至各快篩實名制販售據點免費領取一份5劑家用快篩試劑,此免費領取份數,不會計入家用抗原快篩試劑實名制的購買資格。猴痘疫苗周五到500多劑 第3例個案已出院自6月24日國內出現首例自猴痘確診病例,目前已累計三例個案。疾管署署長周志浩表示,猴痘疫苗預計9月2日到貨,將到貨500多劑。針對猴痘疫苗,疾管署日前表示,希望於8月底能到貨,今天周志浩則說明確切到貨時間為9月2日,預計到貨500多劑。目前搶貨不易,因此先爭取500多劑,後續再爭取供應。周志浩表示,猴痘並非全民接種,主要接種對象為實驗室操作病毒人員、接觸高風險及免疫低下人員。另針對8月6日公布的第三例猴痘境外移入個案,該名個案已經出院。第三例個案為一名北部20多歲本國籍男性,自美國返台後,於居家檢疫期間發現染疫。而針對猴痘,國內已於今年6月23日公告為第二類法定傳染病,且已購買抗病毒藥物504人份,並於8月14日到貨。
-
2022-08-3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陳秀熙:長者重症死亡率2周增3成 竹苗宜花東感染率居冠
睽違49天,新冠肺炎本土疫情昨天重返單日逾3萬例,BA.4、BA.5疫情已經來襲。台大公衛流病與預醫所教授陳秀熙指出,8月底小波流行逾60%為BA.4或BA.5引起,以竹苗宜花東和北北基桃的感染率上升最快速。過去兩周全國中症率上升37%、重症率上升15%,死亡率上升29%,多數來自50歲以上。建議持續評估脆弱族群接種追加劑、及早投用抗病毒藥的情況,是否都有改善。陳秀熙表示,其他國家BA.4或BA.5流行快結束了,台灣才正要開始,可從中症率、重症率、死亡率三方面來看。首先是中症率,本周50歲以上中症率在上升,50至64歲上升31%、65歲以上上升43%,還好50歲以下持平且開始逐漸下降。至於重症率,過去兩週在所有年齡都是上升趨勢,以50-64歲上升33%最多,其次是0-49歲上升22%,65歲以上則上升17%。死亡率方面,65歲以上上升33%最多,0至49和50至64歲這兩群也都稍微上升約9到10%。分區來看,台灣各地感染率都在上升,但上升趨勢略有不同。陳秀熙指出,在竹苗宜花東地區的感染率,已經高於北北基桃的感染率,感染率第三高的是中彰南高,最低的是投雲嘉屏。受到暑假觀光人潮影響,離島感染率在8月中旬達到高峰,目前已開始緩降。陳秀熙指出,從7月1日到8月31日BA.4/BA.5的佔比大約是40%,但如果單看8月底的小波流行,BA.4、BA.5的比例已經達到60%以上。雖然根據過去研究,BA.4/ BA.5的住院及重症風險,與BA.2相同,沒有更高,但因BA.4、 BA.5傳播力強,如果確診分母增加,中重症個案也會變多。陳秀熙說,打疫苗可有效預防BA.5感染導致住院或死亡,打三劑可減少77%住院和88%死亡,民眾應積極接種疫苗。此外,也應該提高警覺,熟練快篩自我檢測,有助於及早投藥、避免中重症。
-
2022-08-30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相隔49天重破三萬!本土新增3萬1178例、27人死亡,30女接種三劑新冠確診才發現罹癌
相隔49天重破三萬 本土+3萬1178例新冠肺炎本土疫情明顯升溫,國內今天新增確診3萬1178例本土個案,是7月12日以來、相隔49天再度站回三字頭。另新增310例境外移入個案、死亡個案27例。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和上周二相比增加5083例,上升19.5%,增幅符合預期。今日新增3萬1178例本土病例,為1萬4345例男性,1萬6822例女性,11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以上;個案分布為新北市(6,631例),台北市(3,896例),台中市(3,761例),桃園市(3,138例),高雄市(2,573例),台南市(2,026例),彰化縣(1,320例),苗栗縣(869例),新竹縣(816例),屏東縣(811例),雲林縣(767例),宜蘭縣(696例),新竹市(673例),花蓮縣(578例),嘉義縣(512例),南投縣(511例),基隆市(509例),嘉義市(385例),台東縣(345例),金門縣(181例),澎湖縣(160例),連江縣(20例)。今日新增27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12例男性、15例女性,年齡介於30多歲至90多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26例具慢性病史、17例未接種3劑COVID-19疫苗。確診日介於今(2022)年5月30日至8月27日,死亡日期介於6月9日至8月27日。今日新增310例境外移入個案中,為149例男性,161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80多歲,分別自越南(21例),馬來西亞(9例),新加坡(7例),柬埔寨及日本(各4例),紐西蘭(3例),韓國、香港及美國(各2例),法國、緬甸、菲律賓及英國(各1例)移入,另252例感染國家調查中。入境日期介於今年7月30日至8月29日。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527萬3449例確診,分別為2萬7608例境外移入,524萬5787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2020年起累計9893例死亡病例,其中9,877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2,107例、台北市1,110例、台中市990例、高雄市924例、台南市765例、桃園市746例、彰化縣576例、屏東縣407例、雲林縣313例、南投縣294例、苗栗縣234例、嘉義縣233例、基隆市217例、宜蘭縣197例、花蓮縣163例、嘉義市162例、新竹縣155例、台東縣140例、新竹市98例、澎湖縣27例、金門縣19例;另16例為境外移入。新冠新增27人死亡 30女接種三劑新冠確診才發現罹癌新冠肺炎今天新增死亡27例、中重症56例。其中死亡個案中較年輕個案為一30多歲女性,新冠肺炎住院後才發現罹癌,死因為新冠肺炎併敗血性休克及癌症轉移。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今天新增死亡個案年齡介於30多歲至90多歲以上,為12例男性、15例女性,26例具慢性病史、17例未接種三劑疫苗。確診日介於今年5月30日至8月27日,死亡日期介於6月9日至8月27日。其中最年輕死亡個案為一名30多歲女性,本身有缺鐵性貧血等慢性病史,已接種三劑疫苗,六月曾因一般肺炎住院,出院後6月30日快篩陽性。因腹痛噁心咳嗽等症狀7月3日至急診,診斷為新冠肺炎收治隔離病房治療。後經電腦斷層掃描發現胸部及腹部有多處轉移性癌症病灶,後因敗血性休克急救無效,不幸於7月17日死亡,死因為肺炎合併敗血性休克及癌症轉移,現在才通報是因新冠肺炎從其他死因轉為主要死因而補提列。今年1月至今中重症累計2萬3762例,其中死亡累計9039人。另指揮中心今天公布,自今年1月1日至8月28日住宿式長照機構住民累計4萬9083人、確診工作人員數為1萬3804人。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機構內致死率維持2.26%,採檢陽性率也維持工作人員0.5%、機構住民陽性率0.6%。據指揮中心統計,上週新增252名工作人員確診及587名住民確診,自今年1月1日至8月28日,通報機構間數達1630家,確診住民人數為4萬9083人、確診工作人員數為1萬3804人。BA.5疫情升溫 指揮中心調升專責病床比例新冠肺炎升溫,指揮中心也備戰調整病床數。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雖然全國空床率還有六成,但台北區空床數降到37.5%,因此要求應變醫院釋出專責病床最高到30%。羅一鈞表示,針對應變醫院要求雙北加開專責病床至20%到30%,其餘地區皆調升至15%至20%。另外針對500床以上醫院的醫院,也要求台北區,如雙北、宜蘭等地從原先的5%調升至10%到15%,北區如桃竹苗從原先的5%到10%調升至10%;中南部及東部暫不調整。至於用藥方面,羅一鈞也表示,隨著BA.5疫情升溫,服藥人數出現回溫情形。昨天開藥5174人份,包括倍拉維(Paxlovid)4186人份、莫納皮拉韋988人份,是從7月19日6000多人份領用後,又回到五千多人,顯示國內確診增加,開藥也增加。不過藥物儲存量非常足夠,醫師遇到確診個案,符合服藥高風險就能開立,降低中重症死亡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