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7-07 癌症.抗癌新知
搜尋
攝護腺癌
共找到
331
筆 文章
-
-
2023-07-02 癌症.抗癌新知
生殖系統癌症改變親密關係 癌症治療手術後還能有性生活嗎?
罹癌後,不只生活出現大幅度變化,親密關係也可能悄悄改變。無論婦癌、乳癌、攝護腺癌等生殖系統癌症,治療過程或療程結束後,都可能因身心變化影響親密關係。癌症希望基金會近期將針對婦癌與乳癌患者,協助癌友面對親密關係課題,即使罹癌後身體狀況不如過往,仍可在親密關係中滿足彼此需求,更不再是不能啟齒的事。「他可能不愛我了」,太太憂心手術後不再有性生活。40多歲女性小雅(化名)罹患子宮頸癌,子宮頸經切除後長度縮短,她和先生感情一直都很好,性生活也非常融洽,但在手術後,她與先生就再也沒有性行為。她開始萌生各種憂心「為什麼不碰我?」「他開始嫌棄我了嗎?」「怕我傳染給他嗎?」「我的女性魅力不再了嗎?」「是不是他出軌了?」「他已經有新對象了?」小雅說,內心各種疑問,每天都環繞在腦中,某天詢問其他病友,病友告訴她「不要怕,一定要試試看」。當晚她硬著頭皮,嘗試與先生恢復性行為,但術後子宮頸功能不像過往,潤滑程度不如生病之前,那一晚小雅與先生的經驗很差,讓小雅更為沮喪,她哭著打給當初給予建議的病友說「怎麼辦?先生可能真的不愛我了。」「太太活下來就很好了」,先生壓抑自我需求。荷光性諮商專業訓練中心團隊成員、慈恩心理治療所所長邱似齡說,性議題對於亞洲人本來就難以啟齒,更何況是癌友。有些夫妻自訴性生活融洽,並不是真的融洽,而是沒有發生問題,但是否滿足彼此,都是「猜測」而已。許多夫妻會說「我們都有談呀」,看似有溝通,但他們口中的談,是確認兩人今晚同意性行為、約好時間,至於怎麼進行才能滿足彼此?「幾乎沒有談過」,也因此,癌友更難向伴侶開口,提出對性生活的需求。邱似齡說,小雅夫妻後來參與諮商,先生說,他不是不想跟小雅有性行為,而是不知道太太治療結束後,什麼時候可以怎麼開始。當太太在術後主動表達需求,但結果卻沒有獲得很好的回饋,他也很挫折,甚至告訴自己,太太能活下來就已經很好了,至於性生活,「沒有就是沒有了」,安慰自己並壓抑需求,他也不敢再提,擔心一開口,成了太太心中的衣冠禽獸。類似案例非常多,邱似齡說,年輕夫妻對性溝通上優於長者,比較有機會在罹癌後,溝通出適合兩人的模式,但是對於保守的50到60歲族群,也是罹癌高峰年紀的夫妻來說,「根本沒辦法這麼細緻的溝通」。生育年齡罹婦癌,事先與醫師討論,仍有機會生小孩。癌症希望基金會副執行長李佩怡說,多數癌友面對癌症的當下都很茫然,一聽到「癌症」二字,內心剩下的只有恐懼,且馬上聯想到死亡,沒有看到現在的醫療已經讓癌症走向慢性病,也沒有思考到罹癌得同時準備維持生活品質,或是直接判定自己是沒有機會生育、擁有性行為,但實際上這些都可以維持。癌症希望基金會服務全癌症病人,議題多元也牽涉各面向。李佩怡說,乳癌病人多數面對切除乳房、失去性徵後的自我認同課題,伴侶怎麼看待自己?自己該怎麼面對各界觀感?婦癌患者,除了子宮頸癌,還包含卵巢癌,卵巢癌患者可能因為化療,提早停經面對更年期,也可能無法再生育。本來有計畫生育的女性,可能沒想到可以先與醫師討論,如何讓自己還有機會擁有孩子,只想到癌症恐讓小命不保,直接先手術化療,術後再來討論卻已經來不及。男性化療影響精子品質,須提早做好規畫。不只女性,男性也有類似課題,攝護腺癌患者因為化療,可能影響精子製造,或精子品質不佳,同樣也可能不孕。李佩怡說,如果病友能提早認知,這些事情都可以談,癌症希望基金會能給予資源協助,癌後也能維持有品質的生活。癌友的生育計畫美國癌症醫學會曾建議醫師面對癌症病患,必須將生育能力列入治療考慮因素之一。.卵巢癌、睪丸癌,手術切除癌細胞後,男性保留一側睪丸,就還能製造精子。女性卵巢左右兩側輪流排卵,只要留下一側卵巢,基本上還有排卵能力。.如果因子宮內膜癌或子宮頸癌,需要切除子宮,患者就得找代理孕母,才可能生育。.化療藥物對精母細胞、卵母細胞這類分裂中的細胞來說,影響最大,可能導致不孕或受孕機率下降。但現在化療種類繁多,毒性差異很大,並非所有化療藥都有強大殺傷力,有些懷孕時也能用。.懷孕三個月內的胚胎很脆弱,這個階段不能化療,但三個月後,寶寶成形,器官慢慢成熟,孕婦有機會接受化療。現在愈來愈多懷孕病人可兼顧治療和寶寶。.若經濟能力許可,趕在治療前把卵子取出來冷凍。HOPE癌友常見生育問題懶人包:https://hopecancerfertility.pse.is/fertilitylazybagpdf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6-22 醫聲.領袖開講
雨後彩虹 白袍良醫/罹癌才知生病苦痛 郭漢崇喊癌友同學:別怕有我在
在診間傾聽患者的病情及苦難,診斷開藥,擬定治療策略,這是醫師日常。但醫師也會變成病人,一旦罹患急重症,從診間換至病房,人生角色瞬變。與死神擦身而過,對病人切身之苦,更能感同身受;經歷人生低潮,迎接雨後彩虹,重新投入醫療服務,成為更了解病人的醫師。希望這系列報導讓民眾了解真實醫界,也為重症醫師們加油。「自己身歷其境,才真正體會到生病的苦痛。」花蓮慈濟醫院泌尿部主任郭漢崇兩年多前罹患攝護腺癌,從自我檢查、確診攝護腺癌,到住院接受手術,以及術後種種痛苦考驗,他坦言對其人生的啟發很大,是行醫生涯中重要的轉折點。治療掉髮 警覺發現攝護腺癌郭漢崇是國內權威泌尿科醫師,專精於功能性泌尿學、攝護腺肥大的治療。30年前,因為頭髮有點禿了,他開始長期服用「波斯卡」治療掉頭髮,但缺點是可能會讓攝護腺長出高惡性度癌症的風險,因此,他很小心每年定期追蹤檢查自己的攝護腺特殊抗原指數(PSA)的變化。波斯卡是一種專門治療攝護腺肥大的藥物,同時具有遏止頭髮繼續掉落的功效。他吃了20幾年效果很好,攝護腺也不再長大,但近幾年PSA突然有點緩慢上升,沒想到三年前一檢查PSA發現真的稍微上升,隨後檢查游離性攝護腺特殊抗原指數(FREE PSA),竟然低於10%,癌症風險很高。之後連續兩個月檢查PSA指數都繼續上升,因此立即做核磁共振(MRI)找到病灶。決定開刀 癌細胞清除仍追蹤經直腸切片檢查確診,病理報告是低惡性度的攝護腺癌,當時65歲的郭漢崇,考慮到未來的生活及工作規畫,「我的個性又很乾脆,不希望有一個癌症一直存在身體裡面,讓我有不確定的感覺,或是不知何時會發生轉移。」因此他決定開刀,將它拿掉。2020年10月10日上午,由郭漢崇的好友、童綜合醫院研發副院長歐宴泉主刀,為他施行達文西機械手臂攝護腺癌根治手術。在很短的時間裡,完美地將他的攝護腺拿得非常乾淨,並且保留了必要的神經血管,手術相當成功。術後第三天,病理報告證實他當初決定開刀是正確的選擇,這是一個3加4分的攝護腺癌,它侵襲到攝護腺被膜外面,因此是3B攝護腺癌。郭漢崇說,基本上這樣一個侵襲性的癌症,通常會建議病人考慮再加上放射線治療,以確保癌細胞完全治癒。不過,由於手術已將癌細胞清除得很乾淨,沒有淋巴腺轉移,郭漢崇出院後,選擇觀察追蹤PSA指數,第一年是每個月追蹤PSA,第二年起每三個月追蹤PSA至今。如果未來發現PSA上升、癌細胞有復發跡象,就趕快再做放射線治療。這一次的生病開刀,對郭漢崇的人生啟發很大,真正體會到「原來生病的苦痛是多麼的痛苦」,現在他當了病人,知道生病身體不適的感受,這不是當醫師的人所能體會的。他的人生觀因此改變,不會因為生病而等著老去,反而更積極,應該「把握有限的人生、有限的時間,把想做的事情趕快做完。」這才是比較正確的人生觀。體貼病人 樂觀分享親身經歷生病之後,郭漢崇說,他對病人會更好,開刀的時候會更加細心,傷口更小。當病人在生病的時候,都是很脆弱的,真的很需要大家的支持與照顧,唯有醫師親切的問候,護理人員溫柔的照顧,才能讓病人心靈和身體的苦痛減輕一些。郭漢崇很樂意分享生病的經驗、對於開刀的樂觀態度,鼓勵了許多很怕生病的人、很怕開刀的人,可以勇敢地面對疾病。「我與病人的互動一直很好。」他分享最近一件有趣的事,一位檢測出PSA很高的病人,切片確診攝護腺癌,病人一聽到罹癌,就變得很沮喪、精神渙散、吃不下、睡不好,郭漢崇以個人經歷告訴病人:「你現在和我是同學,你在怕什麼?你的同學當醫師為你看病,還煩惱什麼?」他用自身樂觀健康的樣子,讓病人體會「原來開了刀,也可以這麼快樂、有精神,就不會怕了。」很多人因此更積極、更快決定接受手術治療。即便郭漢崇生病時在白板上寫了「知止」兩字,自我勉勵在生活上要知止,但好像做不到。「其實要做的事永遠做不完,只能盡量在有限的時間做完。」他不僅對工作,對家庭也很盡責,笑說「我每天都在工作,周一至周五是為了病人工作;周六、周日也在工作,是陪著太太出去玩的工作。」郭漢崇小檔案●現職:花蓮慈濟醫院泌尿部主任、佛教慈濟醫療財團法人副執行長●年齡:68歲●罹患疾病:攝護腺癌●發病時間:2020.05攝護腺特殊抗原指數上升、游離攝護腺特殊抗原指數低於9%,懷疑罹癌2020.08攝護腺核磁共振找到病灶2020.09攝護腺切片檢查,確診低惡性度攝護腺癌●症狀:無症狀●治療方式:達文西機器手臂攝護腺癌根治手術想告訴病友的一句話:人免不了會生病,但有病就要趕快治療,要好好的面對它、治療它、解決它,才能放下它,這件事情才能從身上消失,生活才會回到正軌。
-
2023-06-21 醫療.消化系統
連3天吃粽竟腸阻塞!臨床4症狀 未留意可能引發腸穿孔
吃粽子,小心腸堵塞,76歲陳姓男子長期飽受慢性便祕之苦,日前友人送來粽子,他連續三天以粽子代替正餐,不料,腹脹疼痛,連續六天無法排便,被家人送至急診,檢查結果為腸阻塞,所幸服用藥物後促進腸胃蠕動,才還他暢快人生。台北慈濟醫院肝膽胃腸科主治醫師龔子翔表示,南粽、北粽或鹼粽的主要食材均是糯米,因纖維量較少,且烹煮後產生膠質,吸水率強,黏性極高,年長者務必謹慎食用,否則將造成腸胃負擔。龔子翔指出,每年端午節前後,都會收治腹痛腹脹等腸胃不適個案,嚴重時合併腸阻塞,如未妥善處理,可能引發腸穿孔、腹膜炎與敗血症等嚴重併發症。留意腸阻塞4症狀腸阻塞是指食物與水分無法通過小腸進到大腸,因而堆積於小腸,導致小腸脹大,出現疼痛、嘔吐、腹脹與便祕等四項臨床症狀。一般及時服用藥物後,促進腸胃蠕動,就能舒緩不適。不過,部分長者感覺神經較為遲鈍,容易延誤就醫,一旦小腸累積過多腸液,損及腸黏膜屏障,以致腸道內細菌穿過屏障,侵襲正常的組織和器官,造成棘手的併發症。以陳先生為例,本身有糖尿病史,因罹患攝護腺癌接受放射線治療,術後出現慢性便祕,必須長期服用軟便劑。原本腸胃功能就不好,卻連續三天將粽子當成主食,導致腹脹疼痛,六天無法排便,嚴重腸阻塞。三高患者吃粽每餐限半顆龔子翔建議,罹患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以及慢性腎臟病等銀髮族群應謹慎食用粽子,每餐以半顆為限,並取代白飯,成為主食。若腹脹疼痛,務必尋求專業腸胃科醫師協助。腸阻塞如何預防.多攝取纖維質和水分,並規律排便,以及養成運動的習慣,且應避免食用不易消化的食物。.規律作息、保持身心放鬆,也有助於預防腸阻塞。.針對長期臥床的病患,則可以適度地進行腹部按摩。》看詳細疾病(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6-19 醫聲.醫聲要聞
後疫情時代新威脅!抗藥菌風暴 恐年奪逾3萬人命
新冠走入後疫情時代,兩大感染醫學會憂心「抗生素抗藥性疫情」風暴隱然成形。專家指出,一旦染疫合併感染抗藥菌,住院時間可能延長二至三倍,若抗藥性問題持續惡化,未來包括化療、幹細胞移植治療等都可能受到衝擊。國外研究發現,近三成醫師認為五年內癌症治療選擇就可能因抗藥性而受限。衛福部疾管署長莊人祥表示,抗生素抗藥性是全球都重視議題,不只造成病程延長也衝擊經濟,預估全球GDP將減少2%至3%;2050年推算台灣每年有3萬3千人死於抗藥性病菌感染,相當於肺癌、肝癌、腸癌、乳癌、攝護腺癌與口腔癌等前六大致命癌症造成的死亡總和,經濟損失達5千2百億元,醫療支出9百億元。國際研究顯示,自2020年初新冠疫情爆發後,部分抗藥性細菌盛行率暴增約兩倍。林口長庚兒童感染科教授邱政洵說,對比2013年與2022年,我國醫學中心與區域醫院加護病房抗藥性百分比持續上升,以克雷伯氏肺炎菌CRKP(KP菌)為例,醫學中心從14.8%上升到38.4%,區域醫院則從12%上升到48.9%。邱政洵先前收治一名51歲婦女,因感染新冠雙側肺浸潤住院,卻又先後感染綠膿桿菌及KP菌,一度出現敗血症、腎功能低下等,所幸使用後線抗生素才脫險。社區中也有抗藥性細菌風險,邱政洵指出,日前一名12歲男童因右臀部疼痛和間歇性發燒就醫,發現感染多重抗藥性金黃色葡萄球菌,經一個月藥物及手術治療才出院。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王復德以棒球賽譬喻抗生素與抗藥性的關係。他說,投手相當於「抗生素」,打擊者就像「細菌」,野手是「免疫系統」。如果比賽一直使用同一個投手,投手習性會被打者摸熟、能力就會變弱;而免疫力不好的人就是防守能力差,一但被打擊出去免疫系統就會受到威脅。王復德說,造成抗藥性疫情升溫的原因,包括民眾未依照醫囑使用,醫療院所未落實感染管制、抗生素未合理使用,研發速度趕不上細菌變異,再加上政策不利抗生素取得、給付不利感染專業人力充實,都讓抗生素抗藥性更加嚴重。邱政洵也說,美國傳染病學會2004年也公布「六大逃脫菌」分別為金黄色葡萄球菌、克雷伯氏肺炎菌、綠膿桿菌,與屎腸球菌、鮑氏不動桿菌、腸內菌屬,取英文字首合稱為「ESKAPE」。台灣僅3種抗生素獲藥證 感染管制學會:現有藥物已捉襟見肘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王復德引用美國商會《2023台灣白皮書》建議,我國增加創新且可負擔抗生素藥物投資。他也說,新冠疫情下感染科醫師短缺,十年來報考人數減半,建議提供合理報酬,並且呼籲專科醫師的付出可以給予合理健保給付。台灣感染管制學會理事長陳宜君表示,現有抗生素藥物已經捉襟見肘,自2017年以來,全球只有12種抗生素獲得批准,更只有3種在台灣獲得藥證。她說,抗生素使用應該把握對症下藥、究因解決、因人而異、因時制宜四大原則;對抗同一種細菌也並非所有人都適用同一種抗生素。門診中常遇到病人同時懷孕、患有肝腎疾病或過敏,使用既有藥物出現明顯的副作用,家屬上網搜尋發現國外有更好的新藥,詢問醫師卻獲得「國內沒有引進」的無奈回覆。陳宜君也說,期盼食藥署加速抗生素新藥引進且以合理價格納健保,讓感染專科醫師有更多種類的抗生素選項。另一方面,兩大感染醫學會共同提出「抗微生物製劑管理及感染品質改善計畫」,透過結構面、過程面、結果面三面向評估,包含攬才、留才制度等,希望帶來病人、醫院、社會三贏。疾病管制署長莊人祥說,目前已經有國家抗生素抗藥性的管理計畫,以及醫療照護感染管制計畫。由醫學中心帶動區域醫院跟診所,執行勤洗手或是抗生素管理等計,因為診所等地的感染人員除了要照顧病人之外,較沒有能力做指引 。另外,莊人祥表示,疾管署也跟農委會合作一起針對人類、動物如何減少不適當抗生素使用,並且也利用也世界手部衛生日、世界抗生素周等機會讓民眾了解抗生素抗藥性的重要;而衛福部亦有跨司署的推動,如,食藥署縮短新上市抗生素時間以及健保署透過計畫讓專業人員納入健保給付。(責任編輯:周佩怡)
-
2023-06-19 養生.聰明飲食
預防癌症、有益心血管!該怎麼吃番茄才能提高茄紅素吸收率?
茄紅素因為有很好的抗氧化力,所以有很多健康效果,但是在這眾多功效裡,男生、女生期待的效果可能很不同,因為男生吃了茄紅素對攝護腺有益,女生吃了可以預防肌膚老化、保持美白。當然其他如保護心血管、預防癌症的功效對男女都有益處。茄紅素是一種天然的植物色素,與beta胡蘿蔔素、葉黃素、蝦紅素一樣同屬類胡蘿蔔素家族的成員,許多天然的蔬果例如番茄、西瓜、紅肉葡萄柚、甜椒、木鱉果等都含有豐富的茄紅素。茄紅素是一種很強的抗氧化劑,它的抗氧化力高達同一家族的beta胡蘿蔔素的2倍,以及維生素E的100倍,因此具有很多種的健康功效。義大利的俚語說「番茄紅了,醫生的臉就綠了」就是在形容番茄因為含有茄紅素、以及維生素A、維生素C、礦物質、纖維等成分,所以有很好的健康養生效果,但是在眾多成分中,茄紅素絕對要占很大的功勞。研究分析顯示,義大利人平均每日從飲食裡攝取高達7.4毫克的茄紅素,遠高於英國的1.1毫克,西班牙的1.8毫克,這跟義大利菜這種地中海型飲食裡充滿了番茄丁、番茄泥、番茄糊、番茄醬等等有很大的關係。茄紅素的功效茄紅素展現了非常好的抗氧化性,可以有效抵抗身體中自由基的影響。自由基是一種有害的化學物質,會對細胞造成損傷,加速細胞老化和疾病的發生,甚至會誘導癌細胞的發生。壓力、吸煙、紫外線、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等原因都可能導致自由基過度增加,因此自由基就會損害體內的蛋白質、脂質、DNA,而對身體產生不良影響。因為茄紅素可以中和自由基,所以可以保護細胞免受損傷,展現許多健康功效。幫助心血管系統研究顯示,茄紅素可以降低心臟病風險。此外,也有許多研究認為茄紅素可以降低血液中的LDL(壞膽固醇),同時提高血液中的HDL(好膽固醇)。這些因子都有助於降低動脈硬化與心臟病的風險。預防癌症茄紅對於預防癌症的效果受到各界學者的重視,而許多研究顯示,茄紅素可以抑制癌細胞的生長和擴散,同時還可以刺激免疫系統的功能,增強身體對抗癌症的能力,因此對特定癌症如肺癌、胃癌、前列腺癌、乳癌等具有降低風險的效果。改善眼睛健康茄紅素的抗氧化力對眼睛健康很有益處,研究顯示,茄紅素可以對抗紫外線與藍光的氧化作用,因此預防視力退化。此外,茄紅素還可以減少白內障的發生。保護皮膚茄紅素的抗氧化作用可以保護皮膚免受紫外線(UV)的傷害,紫外線是皮膚老化和皮膚癌的主要原因之一。根據研究,茄紅素可以對抗日曬對皮膚的傷害,減少皮膚受損傷產生曬傷、紅腫、膠原蛋白流失的現象。所以可以視為是皮膚內部的防曬劑,因此也有美白的效果。保護攝護腺體外實驗顯示,茄紅素有助於預防攝護腺上皮細胞的過度增生。同時也有研究顯示,茄紅素也有助於降低攝護腺癌的風險。茄紅素安全嗎?有什麼禁忌?茄紅素是食用歷史很長的食用成分,安全性很高。只是茄紅素屬於脂溶性成分,代謝速度較慢,容易累積在體內,所以如果長期攝取大量的茄紅素或是富含茄紅素的食物,會讓皮膚呈現黃橙色的現象,對此現象還有個專有名詞形容,叫做「茄紅素血症(lycopenemia)」。這時候需要暫時停止食用,讓身體慢慢代謝,即可恢復正常。如何從天然食物攝取茄紅素?茄紅素屬於黃橙色的天然色素,所以在黃橙色的水果或是深綠色蔬菜都可以見得到它的蹤影,而以下蔬果是含有茄紅素較高者:提高茄紅素攝取率的飲食技巧因為茄紅素屬於脂溶性的成分,不容易溶於水,在植物體內又被纖維所控制,所以只要掌握它的特性,就可以藉由一些飲食小技巧,提升珍貴茄紅素的攝取率。與油一同攝取由於茄紅素易溶於油中,因此料理時加入橄欖油等優質食用油脂,再一起攝取,可有效提高人體的吸收率。經過加熱食用學者曾經實驗,番茄經過熟食如煮成番茄醬或燉煮等方式進行加熱調理後食用,可以提高茄紅素的攝取率,因為加熱可以破壞蔬果的纖維細胞,釋放出茄紅素,有利於人體吸收。此外將蔬果打汁也可以破壞纖維細胞,有助於茄紅素的吸收。不過要注意,過度加熱茄紅素反倒會造成茄紅素的破壞,所以建議以蒸、煮為優先,避免高溫的煎、炸。原文出處:韋恩的食農生活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6-16 癌症.攝護腺癌
屁股坐籃球滾動可防攝護腺癌?醫:「攝護腺按摩」不是那樣做!
你可以先知道(1)跨坐在籃球上,在地板上以前後等方向滾動,會過度刺激攝護腺、導致血精症。尤其是攝護腺手術後的病患絕對禁止。 (2)存尿是膀胱的有效容量指標,攝護腺肥大會使存量增加、排尿不順,必須透過吃藥、開刀治療。攝護腺按摩是攝護腺發炎的檢查方式、不是治療方式。 網傳「買一顆籃球吧」的貼文及影片,片中男子坐在籃球上,以籃球在胯下的方式,前後、順時鐘方向滾動,貼文提及攝護腺癌由存尿而來,宣稱這樣做對攝護腺障礙、攝護腺癌保證有效、免開刀。專家表示,攝護腺癌與存尿無關,這樣的動作過度刺激攝護腺,恐導致「血精症」,預防攝護腺癌最好的方法是每年定期檢查。 坐著籃球滾動護攝護腺? 原始謠傳版本:買一顆籃球吧 這筆錢一定要花 分享所有有攝護腺障礙的好保证有效,免除開刀、努力作一天比一天好!攝護腺癌由存尿而来,作了就無存尿,實証作了的人改善好结果,廣傳出去,大家做好事喔! 主要流傳這段影片,並在社群平台流傳。查證解釋攝護腺手術後病患 恐扯裂傷口 書田泌尿科眼科診所副院長、泌尿科醫師洪峻澤表示,影片中坐籃球前後滾動宣稱能保養攝護腺絕對是錯誤的行為,保養不成反而還會壓迫到攝護腺,就像腳踏車的坐墊擠壓到會陰部一樣,一般人像影片中這樣做並沒有好處,更嚴重的是剛做過攝護腺肥大雷射手術,或是因為攝護腺癌、剛做過根除攝護腺達文西手術的病人,絕對不可以做這樣的動作,開刀的傷口就在攝護腺裡,膀胱的接口會因為不當擠壓而被扯裂,所以攝護腺肥大手術的病患至少 6 周內哪能騎腳踏車,而根除手術病患必須 1 年之內都不能騎腳踏車,這是攝護腺手術病人出院時一定會被交代的衛教。 傳言說那樣做對攝護腺具有保護作用,洪峻澤強調這是錯誤說法,坐在籃球上隔著一層脂肪,按摩會陰部效果其實一點都不好,談不上什麼加速血液循環,坊間常常提到所謂的「攝護腺按摩」,但攝護腺按摩並不是從會陰部做,而是醫師戴手套手指從肛門伸進去,這樣才能摸得到攝護腺,然後用手指按壓攝護腺,病人被擠出來的攝護腺液用來做發炎檢查,洪峻澤提醒民眾,攝護腺按摩是一種檢查方式,並不是治療方法,千萬不要搞錯。 攝護腺按摩是檢查方法 不是治療方法 洪峻澤指出,攝護腺癌跟存尿是完全沒有關係的,餘尿就是尿完之後、膀胱裡面還會有一點點的殘留尿、就叫做餘尿,就像水塔水全部放光了,還是會殘留一點點水位,一般人的膀胱容量大概 400 C.C.,餘尿 50 C.C.以下算正常,但攝護腺肥大病人排尿不順,餘尿會慢慢增加到 100、甚至更多,合併做尿流速檢查整體評估,若餘尿 150c.c. 已算嚴重,吃藥沒有改善就必須開刀,因為這樣的病人即使膀胱很漲、裝滿 400 C.C.,但每次排尿只能排掉250、剩下150,整個膀胱的有效容量變得很小,一下子就漲膀胱,很想尿但又尿不乾淨。 洪峻澤表示,餘尿絕不是導致攝護腺癌的原因,醫學上已經被證實的攝護腺癌主因為人種及遺傳,例如美國黑人最高、其次白人、再其次黃種人,黃種人攝護腺癌的機率只有美國黑人的5分之1到10分之1;但如果父親是攝護腺癌患者,則因為遺傳因素,罹患攝護腺癌的機率會比一般人多一倍,但還是跟餘尿完全沒有關係、這是完全錯誤的說法。 攝護腺癌與餘尿無關 應定期檢查 PSA 至於攝護腺疾病的預防之道,洪峻澤強調,醫學的事實是其實沒有什麼動作可以保護攝護腺,反而不要過度刺激或過度壓迫攝護腺才是最好的方法,例如不要長途騎腳踏車,曾有病患騎北宜一路騎到宜蘭,鐵屁股的結果就是騎到「血精症」,那就是過度刺激的結果,其他有關於環境或食物的因素,目前並不夠明確,所以洪峻澤呼籲,預防攝護腺癌最好的方法就是定期追蹤,臨床的建議是 50 歲以上的男性應該每年做一次攝護腺腫瘤標記檢查(Prostate-Specific Antigen,PSA),如果有家族史的人那就應該提早到 45 歲就開始每年定期檢查,這才是預防攝護腺癌的正確之道。 結論 坐在籃球上滾動,會有類似騎腳踏車、坐墊過度刺激攝護腺的問題,尤其是開完攝護腺肥大雷射手術 6 周內,或是根除攝護腺達文西手術 1 年內的病患,都絕對禁止這樣的危險動作、以免扯裂體內的傷口。醫學已證實的攝護腺癌成因為人種及遺傳,與膀胱餘尿無關。 【資料來源】國健署(國健局改制)- 攝護腺癌篩檢手冊 【諮詢專家】書田泌尿科眼科診所 泌尿科醫師 - 洪峻澤(本文轉載自《MyGoPen》查證參考:https://www.mygopen.com/2023/06/basketball.html)(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6-13 醫聲.醫聲要聞
去年國人10大死因統計 癌症蟬聯首位、新冠第3名「疫情致14667人死亡」
衛生福利部統計處昨公布去年國人死因統計結果,受人口老化與疫情影響,去年總死亡人數首度突破廿萬人,達廿萬八四三八人,創下歷史新高,而死亡人數年增百分之十三點二,也是史上最高,與前年相比,去年死亡人數增加共二萬四二六六人,主因為新冠死亡人數暴增,共一萬四六六七人。二○二二年十大死因排行榜,依序為惡性腫瘤(癌症)、心臟疾病、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新冠肺炎)、肺炎、腦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性疾病、事故傷害、慢性下呼吸道疾病、腎炎腎病症候群及腎病變。值得關注的是新冠肺炎,二○二一年僅八九六人死亡,二○二二年多達一萬四六六七人,首度入榜就位居第三名。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表示,去年是國內本土疫情最大的一波,超過萬人死亡「很遺憾」。英、美、加等國在主要疫情流行年,新冠死亡人數躍升當年度死因第一至第四名之間,台灣與國際相似。今年迄今累積五一五七例新冠死亡個案,羅一鈞預估,新冠仍會在今年十大死因中,可能第六、第七名。8千多人死亡 與疫情間接相關至於去年是否因為疫情嚴峻,導致送醫延誤、醫療排擠,造成超額死亡?羅一鈞表示,去年一萬四六六七人死於新冠肺炎,為二萬四二六六人的六成四,其餘八千多人死亡原因與新冠疫情有間接相關,例如,篩檢延遲、民眾疫情期間不敢就醫都可能導致悲劇發生;同時高血壓、糖尿病等死亡數也都有所成長,原因仍待分析。癌症(惡性腫瘤)連續第四十一年位居國人死因第一名,去年每十分七秒就有一人死於癌症,死亡時鐘比前年快了三秒鐘,累計五萬一九二七人死於腫瘤,等於每四名死亡人口中就有一人罹癌身亡。十大惡性腫瘤依序為氣管、支氣管和肺癌、肝和肝內膽管癌、結腸、直腸和肛門癌、女性乳癌、攝護腺癌、口腔癌、胰臟癌、胃癌、食道癌、卵巢癌。受限疫情 72萬人中斷癌症篩檢國健署副署長賈淑麗表示,近年來死亡人數上升較多癌症為大腸癌、胰臟癌、攝護腺癌、卵巢癌,其中大腸癌蟬聯多年新增人數最多的癌症;去年受限於疫情,共七十二萬人中斷癌症篩檢,以大腸癌及口腔癌最為明顯,令人擔憂。去年自殺排名第十二,較前年下降一個名次,但十五至廿四歲、六十五歲以上自殺死亡率都回到疫情前水平,去年分別有二六四名年輕人自殺死亡、一一三八名六十五歲以上長者自殺死亡。衛福部心理健康司司長陳亮妤說,已建立校園通報衛生局轉介流程,將引進澳洲「精神急救包」,明年提出更詳細的自殺原因分析報告,研擬解決方案。★珍惜生命,若您或身邊的人有心理困擾,可撥打安心專線:1925|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張老師專線:1980
-
2023-06-12 癌症.抗癌新知
111年十大死因公佈,惡性腫瘤居首!肺癌更是穩居癌症死因頭號殺手
衛生福利部統計處今公布111年國人死因統計結果,惡性腫瘤仍居冠,其次為心臟病,新冠肺炎首度擠進前10,從前一年排名19躍升至排名第3。衛福部統計處指出,受新冠疫情及人口老化影響,111年死亡人數較110年增2萬4,266人。十大死因死亡人數合計15萬7,267人,占總死亡人數75.5%,與110年相較,111 年死亡人數均呈增加,年增率以 COVID-19最為顯著。111年十大死因(1)惡性腫瘤(癌症)(2)心臟疾病(3)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4)肺炎(5)腦血管疾病(6)糖尿病(7)高血壓性疾病(8)事故傷害(9)慢性下呼吸道疾病(10)腎炎腎病症候群及腎病變與110年相較,111 年死亡人數計20萬8,438人,較110年增加2萬4,266人,增加13.2%,主要受 COVID-19疫情及人口老化影響。死亡率(死亡人數除以年中人口數)為每十萬人口 893.8人,增加13.9%;以WHO2000年世界人口結構調整後之標準化死亡率為每十萬人口443.9人,增加9.5%。主要死因前三位:惡性腫瘤、心臟疾病與COVID-19十大死因死亡人數合計15萬7,267人,占總死亡人數75.5%,與110年相較,111 年死亡人數均呈增加,年增率以 COVID-19最為顯著。其次依序為高血壓性疾病(+10.6%)、心臟疾病(-8.3%)、糖尿病(+7.3%)。若就年齡別觀察,1-24歲死亡人口以事故傷害居死因首位。25-44 歲以癌症與自殺居前2名,45歲以上則以癌症與心臟疾病居死因前2名。癌症死亡8成7集中於55歲以上111 年癌症死亡人數為5萬1,927人,占總死亡人數24.9%,死亡率為每十 萬人口 222.7人,較110年上升1.2%,標準化死亡率為每十萬人口 116.0人,,下降1.8%。就年齡觀察,111年癌症死亡有8成7集中於55歲以上族群。COVID-19死亡8成6集中於65歲以上111年 COVID-19 死亡人數為1萬4,667人,年齡主要分布在65歲以上, 占8成6。死亡年齡中位數為82歲,較110年增加10歲。111年十大癌症死因十大癌症死亡率依序如下,十大癌症死因順位同110年。(1)氣管、支氣管和肺癌(2)肝和肝內膽管癌(3)結腸、 直腸和肛門癌(4)女性乳癌(5)前列腺(攝護腺癌(6)口腔癌(7)胰臟癌(8)胃癌(9)食道癌(10)卵巢癌癌症死亡時鐘快轉三秒 大腸癌篩檢率下降13.5%【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衛生福利部統計處今公布十大死因,癌症蟬連死因之首,去年癌症死亡發生時鐘為十分七秒,比前年十分十秒快了三秒鐘。癌症時鐘每年往前撥 大腸癌蟬連發生人數最多癌症國健署副署長賈淑麗表示,癌症時鐘每年都在往前撥,大腸癌是蟬連發生人數最多的癌症,去年接受癌篩的人數相較於108年下降了14%,共有有72萬人中斷篩檢,又以大腸癌和口腔癌下降幅度最大,這次已經反應在死亡數字。賈淑麗表示,癌症已經41年蟬聯十大死因之首,因為癌症死亡人數是5.1萬人,去年又上升2百多人,死亡上升比較多的包括大腸癌、胰臟癌、前列腺癌、卵巢癌,大腸癌是蟬連發生人數最多的癌症。賈淑麗指出,去年癌篩人數相較於108年下降了14%,有72萬人中斷篩檢,大腸癌下降13.5%,從此反應到早期發現或延遲治療的過程,死亡率的發生也會看到一些數據的相關性。要呼籲民眾在疫情解封的今日,應注重篩檢規律性對於健康的保護。賈淑麗指出,110年來看十大癌症篩檢,針對50歲以上到74歲每兩年一次補助糞便潛血反應檢查,發現100人會有7個陽性,大約1/22有早期癌症,另外一個受到疫情影響最嚴重的是口腔癌篩檢,因為需要目視口腔,不論服務提供者都對於此檢查有延遲,篩檢下降比例最高。賈淑麗表示,乳癌和子宮頸癌篩檢部分,疫情趨緩後有回穩,但口腔癌和大腸癌回穩速度較慢,呼籲符合資格者踴躍篩檢。更多癌症資訊,請見元氣網疾病百科(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6-08 癌症.抗癌新知
癌症前兆有哪些?8早期症狀是警訊,做好7事可遠離癌
根據衛生福利部公布的國人十大死因,癌症佔據第一超過40年,110年的報告指出,台灣有5萬人因癌症而死亡,發現癌症時鐘再度撥快,平均每4分20秒就有一人罹患癌症,因此預防癌症是人人都該關心的事。但癌症是一種慢性病,癌症發生之前通常會有一些徵兆來敲門,有一些症狀一直治不好,或是反覆發生,時間持續1至2個月,這可能是身體發出的警訊哦! 癌症前兆通常讓大家意想不到,那就讓我們繼續看下去吧。 ▎癌症前兆總是出乎意料可能因為基因、長期飲食習慣、生活習慣與環境的差別,而身體每個部位都會有產生癌細胞的可能,早期發生的症狀也大多有所不同,不過根據癌細胞的特性,仍可找出許多癌症共通的早期症狀,以利及早治療。 1.身體長出不明原因的腫塊可能正在產生發炎反應,長出硬塊腫塊,以此發出求救訊號。腫塊出現於脖子兩側、腋下、鼠蹊部或是鎖骨上方等等淋巴結的位置,是癌細胞在轉移時使淋巴結腫大而容易被察覺的地方。在此提醒大家,感冒、蛀牙或身體受到其他感染時,脖子淋巴結也可能因對抗病菌的免疫反應增加而腫大,不要太過惶恐。 2.不明原因發熱發燒、夜間盜汗、異常疲勞的頻繁感冒感冒或是異常疲憊似乎只是免疫力不好,但其實免疫力下降也是癌症前期的症狀之一,可能是免疫系統遭到破壞,身體無法抵抗病菌,尤其是肺癌。因為肺部除了提供身體氧氣之外,還會維持身體的免疫。又或者是淋巴癌,因淋巴系統受癌細胞攻擊造成損傷,所以人體防禦功能漸漸失效,引發虛弱、發炎的徵兆。如果在1個月內感冒2~3次以上,每次感冒會維持1星期,初期很容易被忽略,如有以上情況發生,建議盡早至大醫院檢查。 3.大便、小便不正常 想大便卻大不出來,肚子裡面充滿便意、很急迫的想要上廁所,但卻有種大便堵在肛門口的感覺,如果大便帶有血,可能是大腸息肉或是大腸癌的機率很高。 另外,如果年齡已經超過50歲,才出現排便拉肚子、便秘交替等症狀,那也要注意可能是大腸癌,建議及早去做檢查。有很多人會以為拉肚子、便祕、常常放屁、大便很臭,可能就是大腸癌,不過其實通常是其他的腸道疾病。小便如果有血尿,則要留意泌尿道上皮癌,包含膀胱癌、輸尿管癌、腎盂癌、尿道癌、腎臟癌或是男性攝護腺癌的風險。 4.皮膚不明原因出現搔癢、紅疹 皮膚某些部位止不住癢,而且持續數週以上,超過3個月出現不明搔癢、紅疹,但是近日並沒有觸摸到過敏物質或被蚊蟲叮咬,則需要留意可能有皮膚癌或淋巴癌風險。淋巴癌細胞會釋放特殊化學物質,引發病患皮膚癢。肝癌、腎癌的患者,也可能因為有毒物質累積在體內,造成皮膚癢。不過,肝腎癌症造成的癢,通常會是全身性的,而非局部性的。 5.皮膚上的黑痣外觀有變化赫然發現自己身上有某顆痣,越看越奇怪而感到焦慮嗎?如有形狀不對稱、邊緣不平滑甚至突起或凹陷、痣的顏色不勻稱、黑痣大小直徑超過0.6公分且持續長大、黑痣發生出血、潰瘍等,很有可能是皮膚癌的跡象。 6.食慾不振、噁心想吐、體重在1個月內快速下降癌細胞是一個不正常且快速分裂的細胞,因此需要非常多的血液、氧氣及營養素,迅速帶走身體所有的養分,因為這樣體重會非常明顯的下降。若沒有刻意減肥,1個月內減少超過原本體重的10%,就要當心留意了。在腸胃道、肺部下方、肝臟、胰臟等腹部的腫瘤,因容易壓迫到中樞神經或是腸胃道系統,導致噁心想吐、胃口不佳,食量甚至比以前少很多很多,所以持續性的食慾不振或是吞嚥困難都是需要注意的前兆。 7.不正常的出血、瘀血腫瘤在體內增長時,會生成新的血管,是不成熟且脆弱的,所以輕輕碰撞就會瘀血、流鼻血不止、刷牙出血明顯。如果是更年期停經女性,要特別當心陰道出血,延續好幾週甚至幾個月的話,這很可能是子宮內膜癌造成的,建議到婦產科評估檢查。血癌(白血病)可能會導致身上憑空出現許多紫斑、紅點,或許是血小板、凝血功能不好的徵兆,如發生在小孩子身上,要特別留意。8.乾咳、聲音沙啞、吞嚥困難如果最近沒有長時間說話、大聲講話或感冒失聲,但聲音突然變沙啞,時間持續兩個星期以上未恢復時須多加注意,要小心可能腫瘤組織侵犯到喉部神經或是壓迫聲帶,導致沙啞情況發生,形成咽喉部位的癌症,例如喉癌、甲狀腺癌、食道癌等。 ▎日常生活7件事遠離癌細胞 已有許多研究報告顯示,腫瘤的發生是可以預防的,癌症也是可以藉由早期發現治療而治癒的,因此除了隨時觀測自己的身體狀況,想要預防癌細胞崛起也要從日常生活做起,以下介紹幾種生活方式,如果能確實做到,就可以幫助降低6~7成因癌症死亡的機率,趕快掌握訣竅,你也能打造出不罹癌的體質。 1.正確的飲食正確的飲食是營養均衡,並且要低脂、高纖、多蔬果,避免煎炸、燒烤、煙燻、醃漬、發黴的食物,多吃高纖全麥、糙米或是新鮮蔬菜、水果,遵循蔬果579,兒童一天要攝取5份、女性7份、男性9份,除了攝取足量份數,也要搭配多種顏色的多樣化的蔬菜及水果,因為蔬果中抗癌分子們植化素,存在於五顏六色的蔬果中,藉此攝取到不同作用的植化素,大幅減少癌症發生的機率。2.天天運動30分運動是抗老防癌第一道防線,每天運動30分鐘,讓身體的呼吸頻率變快,吸氧量增多,使體內氣體交換加速,並且大量流汗,提升新陳代謝,降低癌症的發生,如爬山或有氧跑步、游泳等等任何類型的運動,將有助於防止乳癌與大腸癌的發生。只要每週5天,每次運動流汗30分鐘或以上,就能降低罹癌的發生。3.維持健康體重維持身體質量指數-BMI值介於18~24之間,避免過重或過輕。肥胖是癌症的危險因子之一,研究顯示大量的脂肪細胞會製造並釋放過多的荷爾蒙,有可能會促使大腸直腸癌或是乳癌發生,肥胖及體重過重都將是提高癌症罹患的風險。4.注意酒精過量攝取避免酒精含量過高的飲料,但如果想要喝酒,建議男性每天不超過2份酒精當量(如:750c.c啤酒、60c.c威士忌),女性不超過1份(如:375c.c啤酒、110c.c紅酒)。有證據顯示飲酒會增加各種癌症風險,如口腔癌、食道癌、咽喉癌、肝癌、大腸直腸癌等。雖然飲酒有助於預防心血管疾病,但仍要適量為宜,如果酗酒又過度抽菸,可能會增加頸部癌症的發生。5.避免吸菸及二手菸的環境吸菸更是致癌的主因之一,所有癌症的死亡約有25%與抽菸相關,因為香菸中含有很多已知的致癌物,可能會直接引發肺癌、口腔癌、頭頸癌、食道癌等等,而間接引發的癌症包含血癌、胃癌、肝癌、大腸癌、子宮頸癌等。而且不只吸菸者本身有風險,吸到二手菸的人同樣也暴露風險之中。戒絕香菸、避免接觸二手菸,開始抽菸者應及早戒除。6.避免過度日曬日光中的紫外線不只會造成曬傷、加速皮膚老化,更是皮膚癌最大的危險因子,應該避免過度日曬。通常早上十一點至下午三點,是一天中陽光最炙熱的時候,記得使用防曬乳並穿著保護衣物做好防曬準備。7.早期篩檢及治療建議定期健康檢查以及做防癌篩檢,尤其是高危險族群的民眾,則必須針對可能罹患的癌症做例行必要的防癌篩檢。此外,女性朋友也應該學會如何做乳房自我檢查,年輕男性則必須注意如何做睪丸定期健康檢查,所有人都要必須留意做好自己的全身皮膚檢查。如果自我檢查時有發現任何癌症早期徵兆或警訊時,要儘早諮詢專科醫生,以免耽誤治療時機。 心中隨時要自我提醒:多吃蔬果、多喝水、多運動、保持愉快的心情,指引身體的每個細胞找到正確的新陳代謝路線,打造健康的生活型態,將癌細胞拒於門外,減少讓腫瘤趁虛而入。(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6-07 癌症.飲食與癌症
快避開高脂肪食物! 研究:採這飲食方法易患攝護腺癌
近期1項研究發表於《BJU International》(英國泌尿外科醫師協會官方期刊),此研究結果發現富含肉類和奶製品的西方飲食,恐會提高罹患攝護腺癌的風險,可說是促進了對飲食與癌症等慢性疾病間的深入研究。什麼飲食方法易引攝護腺癌?科學家進行長達17年的研究找出解答科學家利用歐洲癌症和營養前瞻性調查(EPIC)西班牙分部的數據,針對西班牙15,296名男性的飲食內容與癌症間的關係進行分析,同時也參考了其他數據,包含有關身體活動、酒精、吸菸、教育程度和過往病史等。研究結果發現,在所有男性的研究對象中,有609人在長達17年的研究期間內,出現了攝護腺癌的症狀,而這些人的飲食模式包括西方飲食、謹慎飲食以及地中海飲食。所謂西方飲食內含大量高脂肪乳製品、無糖飲料、加工肉類、精製穀物與方便食品等;謹慎飲食則由大量攝取蔬菜、水果、全穀物、低脂乳製品和果汁所組成。至於地中海飲食,則著重在大量食用豆類蔬菜、水煮馬鈴薯、水果、橄欖油、植物油、魚類和少量果汁。少吃加工肉類、高脂肪食物! 研究發現此飲食方式易致癌研究結果指出,謹慎飲食模式和地中海飲食模式,與癌症的關聯性為零,而西方飲食被發現,對惡性腫瘤的發展帶有負面的影響,但對非惡性腫瘤則沒有影響。根據《Veg News》的報導,從1項研究中發現,用蔬菜、水果和全穀物代替高脂肪飲食和加工肉類,可能會降低罹患攝護腺癌的機率。該研究的共同作者Marina Pollán博士表示,以地中海飲食模式取代西式飲食模式,也可降低罹患其他慢性疾病的風險。延伸閱讀:.85歲李家同自曝罹癌!PSA指數超標是攝護腺癌?醫教2習慣+7食物預防.有攝護腺肥大問題該做哪些檢查?詳解泌尿科常見各項檢查項目.50歲後一半男性有「攝護腺肥大」困擾!如何改善與治療?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6-03 醫療.泌尿腎臟
50歲以上男性注意!攝護腺肥大拖久恐傷腎,夜尿多、尿不乾淨要當心
55歲王伯伯,近日開始出現頻尿、小便變細,甚至解尿困難症狀,晚上睡覺也因急尿感起床2到3次,影響睡眠品質;白天上班時小便解不乾淨,需常跑廁所,造成工作上的困擾。因此至泌尿科看診,經診斷為攝護腺肥大引起的排尿障礙,在服藥控制後,症狀已大幅改善。輕忽症狀 錯失服藥控制時間攝護腺肥大引起的排尿症狀,對於50歲以上的男性是個惱人的問題。根據美國統計指出,排尿障礙是年長男性前三大就診原因,而亞洲的男性常輕忽了這些症狀,到了尿不出來或腎臟功能受到影響時才去就診,通常只能接受手術的治療,而錯失可以用單純服藥控制的時間。病患門診時,一般會安排基本檢查,包括指診、尿液檢查及抽血檢查攝護腺指數。指診可初步評估攝護腺的大小及是否有摸到腫塊,配合抽血檢驗攝護腺指數,可以偵測出是否有攝護腺癌的風險。如果服藥後症狀仍無法完全改善,可能會加做尿流速檢查,或直接用下腹部或經直腸超音波來評估攝護腺的大小。兩種藥物 按照個人情況評估目前治療攝護腺肥大的藥物主要有二種,一種是甲型交感神經阻斷劑,另一種是5-甲型還原酶抑制劑,各有其優缺點。該使用何類藥物或合併一起使用需由泌尿科醫師針對個人的情況來做評估。■甲型交感神經阻斷劑:可以幫助攝護腺放鬆,作用效果快,通常服藥一周後會有明顯的改善,壞處是可能有降低血壓的風險,造成頭暈現象,但它並無法讓攝護腺縮小,所以如果過大的攝護腺或服藥後經過一段時間,可能效果就不顯著。■ 5-甲型還原酶抑制劑:在於減少男性荷爾蒙在攝護腺的作用,可讓攝護腺縮小,缺點在於服藥後六個月攝護腺大小才會有明顯變化,也可能影響性功能。藥效變差 兩種手術方式治療如果服藥一段時間後,藥物的效果變差,或有反覆泌尿道感染或尿滯留等併發症,經過重新檢查評估後,可能需使用手術治療,目前常見手術有二種。■傳統內視鏡電刀刮除手術:使用電刀將攝護腺肥大壓迫到尿道的部分刮除,需住院5至7日,手術中出血及電解質不平衡的機率較高,所以有中風、糖尿病、心臟疾病或有其他合併症的病患較不適合。■內視鏡雷射剜除手術:住院及拔除尿管的時間較短,出血及電解質不平衡的機會低,長期復發機率較低,但健保不給付,需自費耗材。雖然大部分解尿的症狀並沒有立即性的風險,但攝護腺問題可能造成男性生活睡眠品質及工作上的影響,如果放置不理,更有可能造成尿滯留及腎功能損傷。所以50歲以上的男性,如果有泌尿道的症狀,建議每一年定期檢查攝護腺指數及門診評估,以期達到早期發現及治療,改善長期的生活品質。延伸閱讀:.頻尿、尿不乾淨…攝護腺肥大症狀超困擾,為何寧放尿管不動手術?.85歲李家同自曝罹癌!PSA指數超標定是攝護腺癌?醫教2生活習慣.尿不出來頻送醫很困擾!避免憋尿、規律性行為…8招預防攝護腺肥大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6-01 癌症.飲食與癌症
茄紅素要怎麼吃、吃多少才可以防癌?醫師教一口訣秒懂重點
「番茄紅了,醫師的臉就綠了!」這是ㄧ句廣告台詞。番茄對身體帶來的好處,人不生病,醫生的病人就減少了。番茄真的對人體這麼好嗎?答案:是的!醫學文獻報導:茄紅素是一種強效抗氧化劑,具有降膽固醇、抗癌、抗粥狀動脈硬化、降低各種慢性疾病風險等作用。因此在預防癌症及心血管疾病方面扮演重要的角色。茄紅素是強效抗氧化劑 橙紅色蔬果大多有「茄紅素」雖然以番茄為名,但並非只有番茄才有。許多橙紅色的蔬果類都含有豐富的茄紅素,像是:南瓜、胡蘿蔔、紅西瓜、紅番石榴、葡萄柚、草莓、櫻桃、李子、木瓜、柿子等。一般來說,攝取含茄紅素的食物,經過消化 → 水解 → 茄紅素 → 吸收 → 運送到睾丸、肝臟、攝護腺、腎上腺、腎臟、脂肪和卵巢等器官貯存起來。然而,隨著年紀越大,茄紅素含量也會下降。所以上了年紀的人,要不斷地多攝取茄紅素食品,才能發揮茄紅素的功效。 多攝取茄紅素可降攝護腺癌發生率 Pohar 等人研究指出,罹患攝護腺癌的病人與少吃番茄有明顯的關係,如果每月攝取 8 ~ 16 份番茄茄紅素的人,可以降低 15%攝護腺癌發生的機率。我個人解讀是:攝取含茄紅素食品少,攝護腺含茄紅素濃度也少,抗氧化效力降低,當然罹癌風險就會增加。 美國很多有名醫療研究機構,包括:MD安德森癌症中心、中北部癌症治療群(NCCTG, The Northern Central Cancer Treatment Group) 都加入「國家臨床試驗計畫(NCT)」進行茄紅素對攝護腺癌預防或治療的臨床試驗,他們的研究結論對茄紅素都持非常正面的看法。 如何才能吃到豐富的茄紅素我們在家常吃番茄炒蛋,去餐廳沙拉吧吃小番茄常加一些醬汁,為什麼?除了口感之外,還有沒有其他醫學方面的好處?不同烹飪方法又會不會得到不同的結果?這引發我進一步探討的動機。 我的實驗室同仁從超市買牛番茄回來進行研究,共分八組進行萃取茄紅素,因實驗過程冗長,只說結果:「番茄+油+醋」水煮組萃取出茄紅素含量最高,比「單獨番茄」沙拉組(只吃番茄)高出約 7 倍。如何才能吃到豐富的茄紅素?教大家一個好記的口訣:『加油添醋再加熱,15 分鐘 100 度』醫學新知茄紅素為40碳直鏈結構,存在番茄的細胞壁「加熱」破壞細胞壁,使之分離出來;「加醋」可以打斷(水解茄紅素化學鍵,使它容易游離;「加油」的是因為茄紅素為親油性,容易溶解並提高身體的生物利用率加熱時間>15分鐘,茄紅素逐漸被破壞,含量反而減少。茄紅素要吃多少才可以防癌?根據美國癌症學會的資料:每天攝取 30 毫克以下的茄紅素是安全無虞。又根據醫學文獻報告指出,有效的茄紅素補充品劑量每天必須至少15 毫克,對於人體才有保護作用。以我們的實驗數據換算,每天要吃 300 公克(半斤)番茄且需『加油添醋再加熱,15 分鐘 100 度』烹飪方式,才能達到 15 毫克。如果你天天吃番茄,吃膩了!可以換成等重量的南瓜、胡蘿蔔、紅西瓜、葡萄柚、草莓、櫻桃、木瓜、柿子等富含茄紅素的蔬果。小叮嚀·美國癌症學會:每天攝取30毫克以下茄紅素是安全無虞。·醫學文獻報告:茄紅素每天必須至少15毫克,才有保護作用。·我們實驗數據换算:每天要吃半斤番茄且需『加油添醋再加熱,15分鐘100度』烹飪方式,才能達到15毫克。茄紅素對乳癌細胞的分生研究 我也對茄紅素在乳癌細胞做了一些的分生研究,結論是:茄紅素可以提高「凋亡蛋白」和降低「抗凋亡蛋白」 的雙重效應,使粒線體釋放出的「凋亡誘導因子(AIF)」進入細胞核內,造成 DNA 斷裂 ,最終導致細胞凋亡。 我做了許多天然植物研究,發現許多植化素(包含茄紅素)對正常細胞有保護效果,對癌細胞又有抑制增長作用,這種「雙向效應」真的很奇怪,是上帝的傑作嗎?(本文出自《腫瘤科賴易成醫師手札》粉絲團,非經同意請勿轉載)(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5-28 養生.營養食譜
做菜抗癌三寶是常見3種辛香料 營養師曝防癌飲食的重要3訣竅
【本文重點】添加辛香料到餐點中有助於預防癌症。青蔥含微量元素硒,抗菌、抗發炎、舒張血管、維持腸道健康;薑的成分可抑制腫瘤生成;大蒜富含蒜素、類黃酮,具防止腫瘤增生的效果。此外,每日攝取足夠膳食纖維與益生菌可降低腸癌的發生率。飲水量應為體重x30。以上方法皆有助於排毒,增加代謝功能。--by ChatGPTTIP1 每天添加辛香料到餐點中•青蔥含微量元素硒,可降低胃液內的亞硝酸鹽含量,對預防胃癌有功效。硒也能幫助合成麩胱甘肽,麩胱甘肽有抗氧化的作用。常有人不喜歡蔥的刺激性氣味,這味道來自於有機硫化物、蒜素的揮發性成分,可以降低體內氧化壓力,幫助代謝有害物質,降低癌症的罹患率。另外,青蔥還有抗菌、抗發炎、舒張血管、維持腸道好的菌相⋯⋯等好處。•薑它的抗癌活性成分有薑酚、薑辣素、薑醇。其中的薑辣素進到人體後,有抗發炎與抗氧化的功能,有助抑制腫瘤生成。有些研究發現薑醇的功能可以抑制癌細胞移轉。一般市場上常分為:嫩薑、老薑、乾薑,其中老薑的薑辣素含量較嫩薑多,而乾薑外皮粗厚,通常搭配中藥材一起煎煮。•大蒜有人稱它抗癌之王,富含的蒜素、類黃酮具有防止腫瘤增生的效果,可抑制致癌物亞硝胺,還能增強免疫力,對於胃癌、大腸癌等有預防作用。吃蒜最有效的方式是生食,而且要蒜素跑出來必須先把大蒜切開,所以早期媽媽煮菜會把大蒜拍裂,這樣做是對的;再等10到15分鐘之後,也剛好是備料的時間,蒜素就會產生。吃西式餐點時,會碰到把大蒜泡在橄欖油裡,有研究發現,大蒜保存在橄欖油中,可以加強植化素的功能,大家也可以試看看自製。TIP2 每天攝取足夠膳食纖維與益生菌膳食纖維促進腸道蠕動,幫助有毒物質排出,降低腸道黏膜病變風險,減少腸癌的發生率。高纖食物來源:•全榖雜糧類:燕麥、薏仁、全麥饅頭、地瓜等。•豆類:豆漿、豆干、毛豆等。•蔬菜類:花椰菜、地瓜葉、香菇、黃豆芽、黃秋葵等。•水果類:柳丁、芭樂、奇異果等。很多的研究都發現腸道的健康跟癌症呈現正相關性,所以膳食纖維加上蔬果攝取不足,可能跟很多癌症都相關,例如:乳癌、肝癌、胰臟癌、攝護腺癌、肺癌、胃癌等等。所以,在此鼓勵外食族群真的要好好保養自己的腸道,如果無法攝取足夠的蔬果,也可以輔助適當的益生菌保健食品來照顧好腸道環境的健康。TIP3 每天水分要足夠水是身體最重要的解毒成分,參與人體消化、吸收、循環、代謝等運作,我們身體各個器官都需要水分運作,所以喝水對抗癌非常重要。成年人每天要喝多少水?健康成年人每天飲水量計算:體重x30例如,女生50公斤一天總水量是:50x30=1500c.c.這些水分,包含食材中的水跟額外喝進來的湯湯水水,如果遇到流汗更多的時機,可以再多補充水分,來達到排毒增加代謝的功能。薑黃花椰菜炒甜椒材料:白花椰菜100克、甜椒50克、蘑菇60克、薑黃粉1小匙、蒜頭3瓣、橄欖油15c.c.、鹽適量、黑胡椒適量作法:1.乾鍋煎蘑菇,稍微軟後加橄欖油、蒜片爆香。2.加入白花椰菜、甜椒炒熟。3.撒上薑黃粉、鹽、黑胡椒調味即完成。●虱目魚菲力燴蔬菜材料:冷凍虱目魚菲力150g、水60c.c.、金針菇60g、洋蔥¼顆、胡蘿蔔5公分段、薑絲5g、水60c.c.、醬油1大匙、味醂1小匙、蘿蔔泥50g作法:1.胡蘿蔔去皮切絲;洋蔥切絲;金針菇去蒂頭後對半切;虱目魚菲力撒上鹽靜置15分鐘。2.起一油鍋,將虱目魚菲力煎至表面上色起鍋備用。3.同一油鍋,薑絲、洋蔥續下胡蘿蔔和金針菇拌炒。4.加入下水、醬油味醂一大匙煮滾。5.續下煎好的虱目魚菲力煮一下,起鍋前下蘿蔔泥拌一下即完成。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5-22 焦點.元氣新聞
「質子治療之父」洪志宏63歲庫賈氏症病逝!庫賈氏症是什麼病?
畢生致力推動台灣第一座質子治療中心的「質子治療之父」、林口長庚醫院副院長洪志宏,3年前被診斷罹患罕病,5月8日於家中逝世,享壽63歲。遺孀李心馨表示,洪志宏的病情發展迅速,並且在3年後辭世,醫界對此表示不捨,感念洪志宏在質子治療上的勇敢先行,永遠感謝他的貢獻。洪志宏推動全台第一間質子中心成立籌備了20年、耗資逾50億,2015年11日全台第一間質子中心在洪志宏的努力下於林口長庚醫院啟用。當時洪志宏說,台灣是繼日、韓、大陸後的第四個亞洲質子治療國家。2014年9月起進行臨床試驗6位患者,分別是腦瘤、攝護腺癌、舌癌及口腔癌各1人,肝癌2人,治療狀況不錯,均未引發嚴重副作用。洪志宏2020年診斷罹患罕病庫賈氏症,今年5月8日於家中離世,今舉行告別式,醫界對於洪志宏離世,表示不捨。長庚醫院決策委員會主委程文俊表示,洪志宏對於長庚醫院質子中心成立的貢獻不可磨滅,是質子治療的先行者,「我們永遠懷念、感謝他的貢獻。」;也因為長庚質子中心推動得早,許多臨床案例對世界的醫療都有所貢獻。回想洪志宏推動質子中心的種種,程文俊說,「洪副的團隊相當有企圖心。」很短的時間內就把質子治療的標準化、指引建立完善,對後來國家設立質子中心也有所助益;4年前高雄長庚醫院也成立台灣第二間質子中心。前長庚決策委員主委張昭雄表示,洪志宏是台灣放射領域「開創性泰斗」,讓台灣放射治療領域站上國際最前端的地位;對於放射治療的基礎研究、深入探討都相當嚴謹,對於團隊內的醫師、護理師、治療師都無私地傳授訓練。張昭雄說,台灣從引進質子治療機、硬體建置、人員培訓,到大量治療病患,不可忽視洪志宏統御領導管理長才,更以是病如親的風範感染整個團隊。長庚決策委員會名譽主委陳昱瑞說,洪志宏領導的放射腫瘤科,不僅提升癌症治療的研究及服務,也能夠支援鄰近醫院,率團至美國、日本的質子中心參訪,進而促成台灣首座的質子中心;創辦人王永慶也時常讚賞洪志宏的報告。子女感傷:爸爸生病後才有時間與我們相處洪志宏女兒洪于婷表示,在製作爸爸告別式的文集時相當匆促,但收到的照片、文字遠比想像中多,很驚訝爸爸的生命影響那麼多人;小時候爸爸都忙於工作,相處時間不多,直到生病前一兩年,爸爸開始把重心放到家庭上,也才有機會不是因為工作與爸爸出國旅遊,但幸福的日子好快就結束了,如今,這三年眾人與爸爸已經打完這一仗了,相當感謝大家。洪志宏兒子洪偉哲則說,成長過程中,爸爸因為工作煩忙,往往很晚才回到家,跟爸爸最多相處的時間,是在電視機前面吃著媽媽做的麵,一起看政論節目;偶爾爸爸會與他單獨去吃生魚片丼飯,或挖掘新的無菜單料理餐廳,那是爸爸愛的語言,也是與爸爸獨享的回憶,至今依然清晰。妻:丈夫生病三年是在默默陪伴我李心馨緬懷當時,一開始只以為洪志宏是普通感冒後的體虛,但後續診斷出庫賈氏症,病情又發展迅速,快到沒有時間思考,短短兩周時間內,連每天通勤上班經過的圓山飯店也認不得;本來最長一年的存活時間,後來卻能夠相伴1000多個日子,照護過程中也相當痛心疾首,一度想要跟著一起走。後來突然明白,這三年是洪志宏再度默默陪伴她成長,等她準備好了才離去。認識庫賈氏症庫賈氏症為疾管署公告之第四類傳染病。這是由一種具感染性的變性蛋白質(普利昂蛋白,prion)快速增加,而造成神經細胞死亡,使大腦皮質產生空洞狀退化,大腦組織呈現海綿樣。最初在1920年代被發現,是一種罕見的神經性退化性疾病,全球年發生率約為百萬分之0.5-1。依發生病因分為四種:1、散發型2、遺傳型3、醫源型4、新型庫賈氏病 (new variant CJD,v-CJD) ,其中新型庫賈氏病與牛海綿樣腦症 (Bovine spongiform encephalopathy;BSE,即俗稱狂牛症)有高度相關。庫賈氏病發病初期會出現記憶力衰退、行為異常等類似失智症狀及步態不穩。隨著病程進展,除了上述症狀會逐漸惡化,患者的四肢與軀幹會有劇烈抽動、發生視力模糊、肢體無力、麻木感、癲癇等。末期會出現較為嚴重的痴呆;且此病在病發後,病程發展快速,大部分患者在一年內死亡,而不像老年失智症可以存活數年。(資料來源/疾管署)(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5-12 癌症.攝護腺癌
85歲李家同自曝罹癌!PSA指數超標一定是攝護腺癌?醫教2生活習慣+7食物預防
【2023/5/11編註 】知名作家李家同教授在臉書發文告知大家自己近期檢查發現罹患攝護腺癌,但癌細胞是否已經擴散,要看以後的檢查才知道。知名作家、曾任國立清華大學教務長、靜宜大學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校長、暨大資訊工程學系及資訊管理學系教授李家同,今(11日)在臉書發文指出,前些日子做了一次攝護腺切片檢查,被醫生告知攝護腺癌。至於癌細胞是否已經擴散,要看以後的檢查才知道。很多好友知道後對他表達關懷,這讓他感到有一些罪惡感,「因為我實在沒有資格受到如此關懷的。」他表示自己畢竟已經是85歲的老翁,且攝護腺癌也不是什麼非常可怕的癌症,他目前沒有任何不舒服之處。一向關心教育的李家同希望大家不妨多多關心那些家境不好的孩子們,讓他們有更好的競爭力。PSA指數超標,一定是攝護腺癌?醫師教你2種生活習慣+7種食物助預防【 聯合報/楊雅棠、吳貞瑩、宋凌蘭/報導】攝護腺癌高居國人癌症十大死因第6位,台灣每年新增5千多名攝護腺癌患者,其中30%發現時已是晚期、轉移性攝護腺癌,有80%至90%病人轉移的部位是到骨頭。臺北榮民總醫院泌尿部一般泌尿科主任張延驊醫師表示,因攝護腺癌初期沒有明顯症狀,若有症狀也與攝護腺肥大相似,容易被忽略,導致確診攝護腺癌時,已為晚期且合併骨轉移的機率偏高。但與其它癌症相比,攝護腺癌的死亡率相對較低,攝護腺癌第一期到第三期患者,經診斷和治療後,10年存活率可達95%,但如果到了第四期已轉移後才發現,10年存活率就下降到48%。攝護腺癌有什麼症狀?早期攝護腺癌沒有明顯症狀,當腫瘤逐漸侵犯尿道、膀胱頸時,則會發生解尿不順的症狀,如頻尿或尿液難以排空,由於症狀與攝護腺肥大相似,因此常被忽略。嚴重者也可能出現血尿、尿失禁等。若更晚期發生癌細胞骨轉移時,會有骨頭疼痛、甚至行動不便的情況發生。攝護腺癌成因與高危險群書田泌尿科眼科診所泌尿科主任周固表示,攝護腺癌的直接原因不明,一般推斷與下列因素相關:1.性荷爾蒙:與男性荷爾蒙(雄激素)有關。2.基因遺傳:如果父親或兄弟患有攝護腺癌,男性罹患攝護腺癌的可能性即會加倍,目前醫界認為遺傳因素扮演了重要角色。3.種族:攝護腺癌是美國男性癌症中最常見的癌症,美裔黑人佔所有罹患攝護腺癌的六成,亞洲人的發生率則較低,但台灣患者近年有上升趨勢。4.年齡:男性罹患攝護腺癌風險隨著年齡而增加,一般而言,男性50歲前較少發生攝護腺癌,但過了60歲後,發生率便急劇升高,以六、七十歲發病最多,且年齡愈大,罹患攝護腺癌機率愈高。研究發現,80歲以上男性約八成有攝護腺癌。做什麼檢查可以發現攝護腺癌?國防醫學院院長、三軍總醫院泌尿外科主治醫師查岱龍說,通常攝護腺癌可透過肛門指診和抽血檢驗「攝護腺特異抗原」(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 , PSA),最後加上切片來確診。1.藉肛門指診檢查有否硬塊攝護腺位於膀胱尿道交界處,以手指伸入肛門約4公分處即可觸及,正常攝護腺組織應該是柔軟有彈性的,如果摸到有如結節般的硬塊,甚至堅硬如石頭,則可能是罹患攝護腺癌,需要做進一步的檢查。但是肛門指診無法摸到太小的病灶,攝護腺特異抗原(PSA)檢測彌補了這項缺點。2.抽血驗攝護腺特異抗原(PSA)攝護腺特異抗原(PSA)是一種攝護腺產生的水解酶,功用是液化精液讓精蟲易於游動。PSA存在於腺體上皮細胞中,當發生癌病變時,會增加滲漏進血中的量而使血中濃度上升。通常PSA正常值在0至4毫微克/毫升(ng/ml),如果PSA超過正常值,罹患攝護腺癌的機率增加。以60歲男性為例,PSA通常在4毫微克/毫升( ng/ml)以內,若數值高於4,在4到10毫微克/毫升間,罹患攝護腺癌機率則增高20%至24%。3.切片確診攝護腺癌最終的確定診斷,須要靠病理切片,透過針刺切片檢查是否有癌細胞。但即使病理切片結果是良性組織,病患仍須提高警覺,在門診繼續追蹤。PSA指數升高代表一定有攝護腺癌?查岱龍強調,PSA的值異常並不代表就是罹患攝護腺癌,攝護腺發炎、攝護腺良性肥大或尿道發炎,也可能讓數值上升。周固指出,除攝護腺癌致PSA升高以外,還有許多因素會影響PSA數值,如年齡、攝護腺大小、尿路感染、攝護腺炎、射精、攝護腺受傷、攝護腺受傷以及接受內視鏡檢查或手術。此外,檢查前有性行為,甚至騎馬、騎車多次摩擦,以上原因都可能導致PSA短期或持續的升高,所以PSA升高不用太擔心,但要積極找醫師治療。周固提醒,影響PSA的因素多且PSA代謝慢,一般民眾檢查數值若偏高,可隔3至4個月檢查,若數值仍高,需定期追蹤。期間需控制影響數值的其他因素,如不要去騎腳踏車、馬拉松比賽等摩擦攝護腺的活動,避免影響檢查結果。攝護腺癌各期治療策略 攝護腺癌手術有哪些方式,如何選擇?1.傳統手術:出血多恢復慢 已少使用傳統攝護腺手術,健保雖有給付,但因耗時較久(需四小時以上),傷口大(至少12公分)且恢復期長,甚至還有可能有三成以上機率會漏尿、七成會出現勃起功能障礙,所以部分患者不願治療。台灣男性學醫學會理事長、台大醫院泌尿部主任張宏江指出,在臨床上,傳統攝護腺手術出血量高,加上腹腔鏡、達文西機械手臂手術陸續問世,明顯優於傳統手術,大部分醫學中心醫師不會選擇傳統攝護腺手術。 和信醫院泌尿外科主任張樹人也持相同看法,攝護腺傳統手術時,在病患肚臍下方開一道約12公分傷口,然後分離攝護腺上的性神經,進而完整將攝護腺與膀胱、陰莖、血管等組織分離,進行單獨摘除處理後,才能縫合。 傳統手術術中易大量出血,且開完刀後,患者因傷口劇痛,至少需住院一周外,且會尿失禁至少三到六個月,所以和信醫院幾乎不開傳統手術,他近年來僅開了四例。2.腹腔鏡手術:傷口小 需純熟技術與經驗張樹人表示,腹腔鏡手術與傳統手術相較為二度空間(2D),透過內視鏡讓視野放大約三、四倍,醫師只需在患者腹部上開四、五個約一公分的小孔,以人工方式操作器械,有著失血較少、傷口小、復原時間較快的優點,雖需自費,但耗材等費用比達文西手術低。但張樹人也說,從技術門檻來看,腹腔鏡比達文西手術還要複雜困難,器具無法像手腕一樣旋轉,醫師必須有純熟經驗及技術,才能勝任。3.達文西機械手臂:出血少,但耗材費用高昂與腹腔鏡不同的是,達文西機械手臂為3D空間,相較簡易,張樹人解釋,達文西由醫師操作機器人手臂輔助來執行外科手術,透過高放大倍率鏡頭,放大病灶組織,有助減少對組織造成的傷害,且出血量更少、降低感染機率及尿失禁。張樹人以自己執行手術經驗為例,執行達文西手術時,手術時間都在兩小時內,失血量可以控制在100cc,大幅降低術後疼痛感,復原時間及住院時間均較短,術後三至四天就能出院。 不過,張樹人強調,依國外研究顯示,腹腔鏡與達文西手術在攝護腺癌的治療效果上,並無明顯差別。值得一提的是,健保目前以「未列項方式」給付達文西切除攝護腺癌,給付5萬966點值,患者必須自付耗材費用,約在20至30萬之間,台大醫院約25萬元,和信醫院約23萬元,如果多使用一隻機械手臂,就多收一至二萬。放射線療法-可用於不適合手術的高齡患者 查岱龍指出,早期攝護腺癌通常侷限於器官裡,建議手術切除,但有時病人身體狀況不好、年齡太大,或本身不願意接受手術,即便是早期患者,也可選擇放射線療法。查岱龍說,「有些病人會選擇兩種以上治療方式。」早期攝護腺癌可做根除性治療,用外在的力量將攝護腺、儲精囊、以及骨盆腔淋巴結切除。除了開刀手術外,放射線治療(俗稱電療)也是另一種常見的根除方式。林口長庚泌尿腫瘤科主治醫師馮思中指出,手術切除的範圍較大,儘管現在已有達文西手臂微創手術,但由於攝護腺癌的病人年齡層較高,手術仍有一定風險。因此,使用放射線治療便是不錯的選擇。此外,針對非早期攝護腺癌,或再發風險高的個案,也會選擇使用放射線治療。每次15分鐘 無傷口無疼痛攝護腺癌放射治療是將高劑量輻射線集中於攝護腺腫瘤和儲精囊、骨盆腔淋巴結等高風險區域,破壞分裂繁殖的癌細胞,屬於根除性治療。放射線治療不用住院,但需要每天到醫院照射一次,每次約15分鐘,持續約七到八周。治療過程中,病人只要在治療室床上靜躺不動,機器自動旋轉定位,並在每個方位進行照射,因此治療中不會流血,不會痛,也沒有傷口。可能傷及直腸和膀胱攝護腺位於骨盆腔裡,放射線可能會造成直腸和膀胱的傷害,並可能影響神經組織的功能。少數人可能會發生出血性膀胱炎或出血性直腸炎、血尿或大便有血等。馮思中表示,雖然放射線治療並非照射全身,而是針對局部,但傳統光子輻射照射範圍較大,可能傷及其他器官造成副作用。現在技術日新月異,目前健保給付包括傳統的強度調控(IMRT)或3D順型(3DCRT)治療模式,以三至七個角度照射治療。許多醫院也有自費項目,如質子治療,可以將劑量集中在某一深度,讓周圍的組織維持在極低的劑量;或是搭配導航式影像放射,讓定位更加精準,以減低副作用。荷爾蒙療法-暫時壓抑癌細胞,主要用於晚期攝護腺癌。在攝護腺癌的治療中,荷爾蒙療法也是常見的治療手段。馮思中說,荷爾蒙療法不是常規的根除治療,只是輔助性療法,僅能暫時壓抑癌細胞,主要用於晚期攝護腺癌,或透過輔助放射治療,控制癌細胞的生長和擴散。男性荷爾蒙是攝護腺癌細胞的「營養」,若要讓癌細胞縮小,就是「把營養拿掉,讓它沒有養分」。給藥簡單 八成晚期患者有效台灣男性學醫學會理事長、台大醫院泌尿部主任張宏江說,荷爾蒙治療的優點是給藥方式較簡單,可隨時停止,且能延緩癌細胞生長,三期以上患者八成有效,病情約可延緩兩年。荷爾蒙治療為也是所謂的「去勢療法」,目的就是盡量消除男性荷爾蒙的產生,主要有切除睪丸和藥物使用兩種方式,前者常讓病人產生閹割的恐懼,造成挫折感,因此現在較常使用化學去勢,意即藥物的方式進行。研究顯示,化學去勢和手術去勢對於攝護腺癌的控制效果差不多。常有副作用 影響骨質、肝功能書田診所院長蔡培斌表示,荷爾蒙療法藥物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控制中樞神經的腦下垂體,進而抑制全身性荷爾蒙產生;另一類是阻斷男性荷爾蒙和其受器結合,達到去除男性荷爾蒙對攝護腺癌細胞的作用。兩大類藥物有口服或針劑,選擇性多,只要符合適應症,大部分健保都有給付。荷爾蒙療法常有副作用,例如,男性女乳化、熱潮紅、骨質變差、心血管疾病等,也要注意肝功能的狀況。化學治療-最後手段 減輕癌症疼痛一般在癌症治療中常見的化學治療,在攝護腺癌的治療較不常聽到。馮思中解釋,並非沒有使用化療,只是因為攝護腺癌對荷爾蒙治療的反應太好了,多半等到荷爾蒙療法失效,且開始有其他部位的轉移,才開始化療。合併骨轉移的晚期患者如何治療?張延驊醫師指出,即使是晚期合併骨轉移的攝護腺癌,仍有不同治療方式可提升生存率。一位72歲的林老先生,出現頻尿、尿流細小等症狀,以為是老化現象而忽略就醫,後來因骨頭開始劇烈疼痛、影響生活品質,才到醫院檢查,確診為晚期攝護腺癌,並已發生骨轉移。起初林老先生採用荷爾蒙療法,以藥物抑制男性荷爾蒙對攝護腺癌細胞的刺激,但約一年後產生抗藥性,骨頭又開始劇烈疼痛,攝護腺癌復發。後來採用近年較新的「同位素療法」,在完成鐳-223的療程後,林老先生已能自由行走,恢復生活品質。張延驊醫師分析,攝護腺癌合併骨轉移時,會產生生骨性病灶,癌細胞破壞骨骼結構,骨頭變得脆弱、疼痛,易發生病態性骨折、脊椎塌陷嚴重,不少晚期病患即因骨折離世。同位素療法是將二氯化鐳Ra-223經靜脈注射至體內,因鐳223與骨骼合成重要成分「鈣」化學結構相似,所以會跑到有骨骼轉移的病灶,鎖定癌細胞,釋放強大的放射線,引發高頻率的能量讓雙鏈DNA斷裂,殺死癌細胞。同位素療法便利性高、無痛,副作用多為腹瀉,適合發生骨轉移且骨頭疼痛的病人,但不適合轉移到其它內臟器官的患者。如何預防攝護腺癌?1.避免高油、高熱量的西式飲食書田診所院長蔡培斌表示,高油、高熱量的西式飲食(western diet)為攝護腺癌的風險因子,應該盡量避免。至於坊間相傳茄紅素、南瓜子和石榴,只能做為飲食上的參考,對單一病人來說並沒有真正的療效。2.減少紅肉、燒肉等富含動物性脂肪的食物,少吃油炸物。和信醫院泌尿外科主任張樹人說,減少攝取紅肉、燒肉等富含動物性脂肪的食物,尤其高溫油炸物,容易產生致癌物質;另外,近期有研究發現,糖尿病、高血壓患者也是攝護腺癌高危險群,男性須留意。張樹人表示,近三年門診發現,攝護腺癌患者有年輕化趨勢,一成多為50歲以下,且多數一來就是末期,扣除年齡因素,主要與致癌環境、飲食西化有關。他舉例,許多年輕人喜歡吃火鍋,吃牛肉時,偏好雪花牛、和牛等油花漂亮肉類,富含油脂,口感較佳,但長遠下來對身體的影響難以估計,因此,他自己專點全瘦、沒有油花的肉片。7種食物 預防攝護腺癌好幫手美國男性罹患攝護腺癌的普遍程度,僅次於皮膚癌,七分之一男性將在有生之年得此癌。但是飲食有助預防,這些食物可保護攝護腺:1.番茄英國布里斯托大學的研究顯示,一周吃10份番茄,可把得攝護腺癌的風險降18%。該研究不止包括番茄,也納入番茄汁和加入番茄同煮的豆子2.綠茶綠茶含豐富的抗氧化物多酚,被證明是抗癌好幫手。凱斯西方儲備大學的研究發現,綠茶不僅防範細胞氧化,也可阻止癌細胞擴散,因為促成細胞自然死亡。3.咖啡「腫瘤科年報」系統性審查發現,含有抗氧化物的咖啡,喝得愈多,致命形式的攝護腺癌就愈少。不過,審查未能確定咖啡是否預防攝護腺癌。4.地瓜葉含有豐富多酚的另一種食物是地瓜葉。研究顯示,地瓜葉精的多酚含量,比菠菜多42%。此外,地瓜葉還有豐富的維他命B、β-胡蘿蔔素、鐵、鈣和鋅。5.十字花科蔬菜高麗菜、綠花菜、孢子甘藍、白花菜,都屬於十字花科蔬菜,含有豐富的營養素和有抗癌效用的植物化學成份。實驗發現,攝取較多十字花科蔬菜,攝護腺癌大幅減少。6.魚類舊金山加州大學的研究發現,奧美加-3脂肪酸提升大腦健康,也降低攝護腺發炎。每月吃1到3份,男性風險大降36%。但是這並不表示所有含奧美加-3脂肪酸的魚都有用,瑞典研究顯示,鹽漬的魚或燻魚反而提高得攝護腺癌的風險。7.核桃s對老鼠的實驗發現,含有多量整粒核桃或核桃油的飲食,放慢攝護腺癌的生長。核桃含奧美加-3脂肪酸,但它其他成分似乎也有抗癌作用。【參考資料】李家同臉書
-
2023-05-11 癌症.飲食與癌症
研究顯示喝這種茶確實能防癌!尤其對乳癌、攝護腺癌最顯著
植化素防癌系列之一:茶多酚有人說『植化素(phytochemicals)』是 21 世紀的維他命, 是植物本身「量身訂做」的一種化學物質,不同植物製造不同植化素。它提供植物自我保護功能 --- 抵抗昆蟲、細菌、紫外線等種種傷害。例如:「大蒜硫化物」味道可以驅蟲、「花青素」顏色可以招蜂引蝶 …。科學研究發現這些『植化素』還可以保護人類對抗疾病。 「植化素防癌系列」我們先談大家都耳熟能詳的『茶』, 相傳古代神農氏嚐百草,「一日遇七十毒,得茶而解之」,老祖宗早就發現茶有解毒功效。依製茶方法的不同,可分成:「不發酵」綠茶、「半發酵」烏龍茶及包種茶、「全發酵」紅茶。發酵愈多所含『茶多酚』就愈少,『兒茶素』是茶多酚最主要的活性成份,也是茶苦澀味來源。『EGCG』是兒茶素 4 種成份中,含量最高且生物活性最強的植化素。關於『EGCG』癌症基礎研究以及美國國家臨床試驗(NCT00516243):『EGCG』癌症基礎研究.『EGCG』作用的分子靶點:p53,p73,p21,Bax,EGFR, AKT, NF-KB, Bcl-2, cyclin D1, COX-2, VEGF,MMP-2/9, STAT3, ERK1/2, IL-12, CD8 T-cell o.『EGCG』可以調控這些分子靶點訊息傳遞,能抑制大腸直腸癌、胃癌、攝護腺癌.非小細胞肺癌、胰臟癌、乳癌、膀胱癌、慢性淋巴性白血病等腫瘤細胞的生長;同時對於抗藥性的攝護腺癌細胞亦有增敏效果。.『EGCG』也具有免疫調飾功能,調控毒殺性T細胞、介白素12,有利於預防癌症及自體免疫疾病。哥倫比亞大學綜合癌症中心2014年發表一篇多中心臨床試驗:實驗組分為茶多酚E膠囊,每天 EGCG 800毫克(4顆,早晚各2顆,約4~6杯綠茶)、1200毫克(6顆,早晚各3顆,約6~9杯綠茶)、1600毫克(8顆,早晚各4顆,約8~12杯綠茶)。【結論】茶多酚E膠囊都能降低血中 HGF 及 VEGF 濃度。前者指標顯示乳癌患者治療的預後較佳,後者指標顯示乳癌患者轉移的機會較低(見下表):另有一篇國外研究報告指出,早期攝護腺癌和乳癌患者只要每天 EGCG 800 毫克,連續 2 ∼ 6 週,可以降低血中 HGF 及 VEGF 濃度。若以防癌、抗癌、保健為目的,每天 2~3 杯綠茶,從不間斷,就能維持茶多酚在血中一定的濃度。(本文出自《腫瘤科賴易成醫師手札》粉絲團,非經同意請勿轉載)(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5-08 養生.聰明飲食
草莓受歡迎卻被封為最髒水果 驗出農藥殘留超標需要恐慌嗎?
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當主管機關進行市售或進口蔬果檢驗時,草莓經常榜上有名,即使鮮豔欲滴的草莓是國人喜愛的水果之一,卻也因為農藥問題而被列名為「最髒水果」之一。但檢驗出農藥殘留超標真的需要很恐慌嗎?一起來了解檢驗標準的意義!從我國主管機關邊境查驗或市售蔬果抽驗的農藥檢驗結果,到美國非營利環保組織Environmental Working Group(簡稱EWG)每年列出受農藥污染最嚴重的12種農作物名單,「草莓」總是長踞榜單上。在媒體大幅報導下,你是否也對這鮮豔欲滴的草莓感到心情複雜?明明是國人最喜愛的水果之一,草莓季到果園採果是最受喜愛的親子活動,手搖飲與甜點相關草莓產品推陳出新,但在大口食用同時,又總是害怕農藥殘留問題?2023年4月22日台灣農業化學會主辦的「2023食安論壇 食農教育推廣與分享系列活動:農藥在台灣」邀請到聯合國人類健康組織首席科學家暨馬里蘭大學化工及生物分子工程學系客座教授羅揚銘、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業藥物毒物試驗所技術服務組組長陳妙帆、美國榖物協會駐台代表盧智卿、2021第二屆永續善農獎得主的苗栗大湖健生農場劉秉竑一起分享農藥使用與管理原則。為什麼草莓經常被驗出農藥殘留?用藥真的很嚴重嗎?栽種草莓時的用藥為什麼容易比其他水果來得多、導致最終的殘留量超標?劉秉竑表示,草莓因為沒有果皮所以本身就比其他農作物脆弱,因此受到病蟲害威脅的風險也比較高。在田間面對的生產難題包括劇烈天候變化、害物(病蟲草)發生又快又強、新型害物出現、防治藥劑成效不彰等,「過去有很多農友在噴藥之後發現沒有效果,所以就一直噴,也容易造成最後的檢驗無法過關。」農藥是治療手段 仍須以科學為基礎來使用與管理大家聽到農藥就很容易產生恐慌,但是換個角度想,農藥其實就是農作物的「藥」,跟人生病時會吃藥治療一樣,農作物生病時噴灑農藥也是為了讓它快速恢復健康,但是重點是需要「對症下藥」,而這也需要仰賴農友的知識與經驗判斷,以及主管機關對於農藥的把關管理。陳妙帆表示,我國推動「農藥登記審查」,重點就是為了兼顧農業生產的正面效應,也要對人類與環境取得平衡。台灣農業化學會理事長李坤達進一步說明,農藥的發展是基於實際田間需求而來,但是每種農藥的開發還是有科學根據的,且為了達到糧食安全、有足夠的供應量和好的品質,基本的用藥還是有必要,且必須以科學為基礎來使用與管理。農民需培養正確用藥觀念 以免對環境與人體造成危害對於用藥的知識不足與方法不對,也是市售蔬果農藥超標的源頭問題之一,長期在各國推廣正確農業用藥觀念的羅揚銘就表示,知識較為不足的農民會在沒有防護的情況下噴灑藥劑,把農藥向上噴果樹,殊不知自己也被農藥灑滿全身,還以為噴藥後想睡覺是正常現象。當農藥超量噴灑或錯用農業,就會讓農藥累積於土壤中、對環境造成危害,對於農民的人體也會造成急性(如頭痛、皮膚過敏)或慢性(提早發育、攝護腺癌等)中毒。預防勝於治療 減用農藥不是夢劉秉竑認為目前國內草莓的農藥殘留狀況已經降低很多,是因為農藥也會推陳出新、讓農友不必用量過多就能達到治療效果,而政府也有提供農藥自主送驗的資源,可供農友自我把關,「田間用藥是有科學方法可以管理的」。劉秉竑強調,用藥並非唯一手段,應該要思考的是「噴藥沒有效,會不會不是農藥的問題?」不是發現植株長不好時就只是一味噴藥,而是得要從最基本的栽培方式去檢視與解決問題,例如土壤、水份管理、肥料。「很多人以為投入更多肥料、給更多營養,就能得到更多的收穫回報,但事實上可能適得其反。就像人類飲食如果大量攝取高糖高油,健康會出狀況,草莓也是一樣。」這也是劉秉竑認為國內植物醫師制度與人力應該趕快趕上的原因。導入病蟲害整合管理技術 精準用藥為了推廣正確的病蟲害管理、不以農藥為唯一解方,劉秉竑與志同道合的農友夥伴成立「莓事團隊」逐步協助大湖地區草莓農園朝此方向邁進,導入草莓病蟲害整合管理(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簡稱IPM)技術,基本原則有三點:1、將害物之族群維持於經濟危害水準之下,而非趕盡殺絕。2、盡量採用非化學製劑之防治方法。3、當藥劑之應用已無可避免時,宜慎選藥劑,將其對有益生物、人類及環境之影響降至最低。「化學製劑的防治要適時,用最低投入量達到最好的防治效果。」劉秉竑強調必須觀察植株病蟲害發生規律與徵兆,提早介入,針對病蟲害精準用藥、清園以減少害蟲藏匿地方、進行健康種苗處理(種苗病毒檢測)、適地適作適時適量適法地合理化施肥,並且做預防監測。「不是不用藥,而是精準用藥」劉秉竑說明,目的是在最少的總投入量獲取最大的防治效力與經濟收穫。「農藥超標」真的很嚴重嗎?先來了解什麼是「農藥最大殘留容許量(MRLs)」在農民正確地精準用藥同時,政府也需要把關各種農藥的用藥標準。羅揚銘說明,每個國家的農藥監管機構都會進行風險評估,為所有新鮮食材和加工食品確定「農藥最大殘留容許量(MRLs)」,此標準會考量「每日可接受攝取量(ADI)」以及國人飲食習慣,其中ADI是代表一個人每日攝入某種化學物質,終其一生都不會有健康風險的估算值。「考量食物消費模式很重要,當地人民食用某種食物較多時就需要考慮食用後的交互作用。」羅揚銘強調。在各國在訂定MRLs標準時,是為了管理所需,但該標準距離真正會對人體造成危害的劑量仍有相當大差距。陳妙帆解釋,如果ADI是100%,那麼控制所有攝取量的總和會在ADI的80%以內,但是訂定MRLs會在考量國人飲食習慣後再下修到40%左右,是相當嚴格的把關。也就是說如果真的有食材或食品被檢驗出農藥超標,也僅代表超出MRLs的法定標準,但是距離會造成危害的程度還有相當大的差距。為什麼進口水果會有那麼多農藥超標案例?此外,飲食習慣因各國不同,綜合因素考量也導致各國的MRLs會各有差異,也因此就會出現日本進口草莓在海關頻頻被驗出超標的情形,就是因為日本MRLs標準比台灣較為寬鬆,也因此傳出日本交流協會曾向我國提出放寬農藥殘留標準的消息。長年投入國際榖物貿易的盧智卿表示,各國MRLs是依照科學為本去看個別國家的最大容許量,雖然在進口時也會進行貿易談判,但是還是會以科學為證據,並不會說開放就開放。而雖然台灣頻頻因農藥超標而退運或銷毀日本草莓,表示當你到日本旅遊時就不能吃當地的草莓嗎?當然並非如此,就跟在台灣驗出草莓農藥超標的狀況一樣,超標只是超過行政管制標準,距離人體健康危害還有很大的差距,只要在清洗草莓時注意要在「保留蒂頭」時以「流動水」仔細清洗每一顆果實,洗後才剝除蒂頭,如此即可安心食用。延伸閱讀▶美國公布「十二大最髒蔬果」名單讓你嚇到了嗎?對農藥殘留放大的恐懼可能讓你什麼都不敢吃▶草莓真的農藥很多嗎?怎麼吃才安心▶怕農藥殘留?重要的是你怎麼清洗蔬果!(本文獲「《食力》」授權轉載,原文刊載於此)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5-05 醫療.泌尿腎臟
出現血尿要再觀察嗎?一情況盡早檢查,不痛的更危險!
日常出現血尿,有些人會有所警覺,有些人可能看會不會痛、再多觀察幾天。台北市聯醫忠孝院區泌尿科程威銘醫師指出血尿主要原因,並提醒不論是否疼痛、或過幾天,只要出現一種情況就應盡早檢查。 出現血尿可能是哪些問題?醫指原因防範惡性腫瘤。 哪些地方出問題?程威銘醫師表示,泌尿道系統只要有任何一處出問題就有可能出現血尿,包含了腎臟、輸尿管、膀胱、尿道,以及男性的攝護腺。除此之外,女性也常會因為陰道或子宮等生殖系統出血、不規則的月經,而被誤認為是血尿。 可能是哪些問題?引起的原因可分為病理性及生理性兩大類。病理因素可以進一步區分為良性或惡性因素,良性因素如良性腫瘤、結石、感染、抗凝血劑服用過量,或是因外傷碰撞到泌尿系統,導致器官受損出血等。惡性則是泌尿系統或臨近器官的惡性腫瘤,是大家最為擔心害怕的原因。如果經檢查排除上述病理性因素,血尿可能是生理性因素造成,如發燒、運動,或家族遺傳等因素。 也可能不是出血?不過同樣是紅色液體,也需要釐清是否真的是泌尿系統的器官問題而出血,例如上述提到的女性陰道的經血,或是因為吃了火龍果等含有色素的食物,而使得尿液呈現紅色。而因為過度運動所導致的橫紋肌溶解症,也會因為尿液中含有肌肉細胞溶解後的肌紅蛋白,而使尿液呈現紅色。因此若發現尿液顏色偏紅,醫生會需要先釐清是否有這些可能。 出現血尿要再觀察嗎?1情況早檢查,不痛的更危險。 若確認為血尿,有許多民眾也會再多觀察個幾天,程威銘醫師提醒,若確定不是經血或飲食影響所造成,出現血尿都不是什麼正常的事情,不宜再多觀察,應盡早檢查。 醫師指出,民眾觀察的主要重點不外乎是否疼痛或血尿出現的頻率,但血尿未必是會一直出現的,也有可能間歇性出血,若以惡性腫瘤來看也有可能發生此情況,例如今日出現但隔日沒有出現。 另外,血尿也可分成會痛的和不會痛的兩種,會痛的反而比較安全,因為民眾通常會有所警覺而及早就醫,且大多是良性因素所引起,例如泌尿道結石或感染等。相較之下不會痛的血尿就危險許多,有較高的機率為惡性腫瘤所引起,尤其是有抽煙習慣、工作環境會接觸到有機溶劑,以及環境汙染等。反覆出現無痛性血尿,卻再多觀察一陣子,反而容易延誤就醫。因此程威銘醫師再三提醒,患者只要有肉眼看到一次血尿就應就醫檢查。 婦出現血尿不會痛早就醫,正確觀念保障身體健康! 程威銘醫師也分享,日前就有一名婦人出現血尿但不會痛,不過因平時有特別關注健康議題,了解有出現血尿就應盡早檢查,索性經檢查之後發現僅是個很小的結石。醫師表示,血尿的問題可大可小,都需經由醫師檢查了解才能得知,而非自己觀察,且不論症狀如何往往都代表著身體出現問題,繼續觀察僅會讓問題日趨嚴重,呼籲只要有發現一次就盡早就醫,以確保身體健康。 《延伸閱讀》 .男頻尿檢查竟發現攝護腺癌!醫指6不明顯症狀,50歲起應定期檢查。 .頻尿、夜尿、一直跑廁所?醫指常見10原因,3種情況盡早檢查!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
-
2023-05-05 癌症.飲食與癌症
有實證醫學的植化素!研究指「這種水果」有效預防攝護腺癌復發
植化素防癌系列之「石榴」 一位攝護腺癌併骨頭和肺臟轉移的老先生回診看癌指數報告及續拿荷爾蒙標靶藥物,發現PSA有慢慢上升,我建議家屬是否在現階段的治療外,再加上有實證醫學的植化素試試看。「石榴」大家應該不陌生,是秋天盛產的水果,果實裡面多室,每室有許多紅色子粒漿果,吃起來多汁、甜而帶酸,植化素就在這個可食用部份。 關於「石榴」的癌症基礎研究以及美國醫療機構進行國家臨床試驗計劃: 「石榴」癌症基礎研究・「石榴」的作用分子靶點至少有16個(NF-B、Bcl-2、BAX、BAK、VEGF、cyclin、CDK、JNK. AKT, MTOR, ERK. COX-2、iNOS,p21、p27.p28.・「石榴」在攝護腺癌、乳癌、大腸直腸癌、惡性黑素瘤等,抑癌生長的機轉是經由許多不同的訊息路徑傳遞,包括:抑制細胞核轉錄因子、誘導細胞凋路徑、抑制腫瘤血管增生、調控細胞週期素及其依賴性激酶、抑制哺乳類Rapamycin標靶路徑、抗發炎及細胞外調控激酶路徑等。國家臨床試驗計劃「石榴」對攝護腺癌的預防與治療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 2006 年發表一篇二期臨床試驗『石榴果汁對男性攝護腺癌手術或放射治療後PSA上升的二期研究』,總共 46 位患者進入研究,實驗組患者每天喝石榴果汁8盎司(約236毫升),直到病情惡化為止。【研究結果】1、喝石榴果汁的癌指數PSA上升一倍時間約為54個月,沒有喝石榴果汁僅15個月,說明喝石榴果患者有較好的疾病控制,復發時間由15個月延長至4年半,二組比較有明顯的統計差異(p < 0.001)。 2、喝石榴果汁與沒喝石榴果汁抽血檢驗比較:1)以患者血液做攝護腺癌 LNCaP 細胞體外培養,前者血液的細胞生長減少 12%(p < 0.0048),細胞凋亡增加 17%(< 0.0004)。也就是說,喝石榴果汁患者血中含有石榴植化素, 可以抑制癌細胞生長。2)前者血中之一氧化氮含量增加 23%(p = 0.0085),血中脂質氧化狀態也明顯減少(p < 0.02)。說明喝石榴果汁患者血液中的石榴植化素,具抗氧化能力,可以清除自由基(相片五)。 【結論】「石榴」是有效預防攝護腺癌復發的化學預防劑(chemoprevention agent)。(本文出自《腫瘤科賴易成醫師手札》粉絲團,非經同意請勿轉載)(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4-20 醫聲.數位健康
ChatGPT、AI風潮 吹進國際製藥業
ChatGPT的問世與AI新科技的導入不僅影響一般人的生活、工作,這股風潮也吹進全球製藥產業。在2023年3月拜耳集團德國總部年度西藥部媒體日活動中,拜耳西藥事業部影像診斷業務全球負責人蓋德‧克魯格(Gerd Krueger)表示,將產品服務擴大至AI領域,可進一步站在市場有利位置,而這也遵循著拜耳的使命,也就是為病患、醫師提供以疾病為導向的解決方案。蓋德‧克魯格更指出,在拜耳加速數位轉型的過程中,放射科業務的轉型擴張為關鍵因素。這過程策略性地運用了數據科學與高階分析,並貫穿整個價值鏈。此外,在場專家、學者也表示,ChatGPT在醫師與病患溝通的過程中,或可扮演重要角色,除了給予更結構性的建議、衛教知識,也讓醫師、病患的溝通,有更完整的框架可供依循。研發高價值創新藥物 對抗癌症添利器事實上,在拜耳的年度西藥事業部媒體日,重要的亮點之一,就是該公司宣布最新研發策略聚焦於腫瘤、心血管、神經醫學與罕見疾病,以及免疫學等領域。主要目標是將資源特別分配至美國,讓腫瘤學、心臟病學業務可以有所成長,而拜耳團隊的腫瘤治療組合已雙倍成長,近三分之一的新分子品項正在研發、邁入實驗過程,以幫助對抗癌症。拜耳西藥事業部董事會成員兼研發部主管克里斯汀‧隆美爾(Christian Rommel)指出,癌症發生年齡越來越年輕,因此拜耳團隊持續努力,針對不同癌症病患族群研發更友善的治療方式,為了因應疾病日趨複雜,從病患的需求到精準治療的精進,乃至科學、科技的進展,都正快速進化,因此該公司也將研發策略與執行模式聚焦於差異化、高價值創新藥物。「往後,我們將把早期研究工作聚焦於核心策略領域,也就是腫瘤學、心血管、神經學&罕見疾病,以及免疫學等,在這些領域,相信我們將可以為我們服務的病患盡可能創造最大差異。」克里斯汀‧隆美爾強調。拜耳西藥事業部董事會成員兼腫瘤學策略業務單位負責人克莉絲汀‧羅德(Christine Roth)表示,拜耳團隊想成為頂尖的腫瘤學公司,為了廣大癌症病患,該公司正投資於有潛力帶來變革的治療與新興模式。聚焦專精領域 解決未被滿足醫療需求拜耳團隊表示,拜耳的目標是成為攝護腺癌治療領域的領導者。目前研發團隊正將心力放在標靶放射藥物、次世代免疫腫瘤學與精準分子腫瘤學等研發工作,此外,在2021年,拜耳收購生物醫藥公司Vividion Therapeutic,這也包括一項化學性蛋白體學平台,這讓研發團隊有機會篩選、找出新藥物選項,以滿足更多未被滿足的醫療需求。另外,拜耳也收購美國生技公司AskBio,進而發展基因治療,以治療充血性心臟衰竭。克里斯汀‧隆美爾補充,該公司團隊也正推展不同組合項目,以找出病患未被滿足的高階醫療需求,並形塑心血管治療的未來,未來所運用的各項創新治療方法和新型儀器,將是現在的三倍之多,往後就可以將焦點放在過去無法用藥的病理現象、機轉。
-
2023-04-19 醫聲.癌症防治
「痛到想撞牆!」堅強癌父忍痛求生,都為了「這原因」
晚期攝護腺癌骨轉移的痛,剛開始常受忽視或遭隱忍,林口長庚泌尿腫瘤科主任虞凱傑醫師呼籲,面對骨轉移,一察覺症狀便及早就醫,才是問題正解。「那種痛,是痛到想撞牆,要不是為了後輩序細(台語,後生晚輩),真想一了百了!」攝護腺癌病友劉先生曾因癌細胞骨轉移而痛不欲生,甚至連行走、坐下、起身都出現困難,談起那段記憶,劉先生百感交集。當人生邁入六十大關,劉先生確診罹患攝護腺癌,不過生活一如往常,一段時間後,他感覺腰酸背痛、骨頭隱隱作痛,為了怕家人擔心,他能忍則忍,直到有一次去推拿,推拿師認為不對勁,提醒盡快就醫,才發現癌細胞已骨轉移,劉先生開始接受治療,病情穩定了一段時間,不料一年後,情況有了變化。癌細胞反撲,「新型放射性同位素」神救援隨著癌細胞反撲,並在骨頭不斷擴散、侵蝕髖骨、大腿骨等部位,劉先生的疼痛加劇,PSA(攝護腺特異抗原)也飆升到5,000多,比正常值4以下超標許多。原本他痛到想輕生,但想到還有家人、女兒要照顧,劉先生燃起求生意志,積極求診於林口長庚紀念醫院泌尿腫瘤科主任虞凱傑醫師。在醫師建議與鼓勵下,劉先生接受新型放射性同位素等療程,PSA也有獲得控制而下降,骨頭上的癌細胞也得到控制,目前他已擺脫劇痛,不需要坐輪椅,行動恢復自由,心情也比較穩定。罹癌長輩腰痠背痛,有時是骨轉移警訊據虞凱傑醫師觀察,門診中,像劉先生這樣的病患不在少數,攝護腺癌病患以65-75歲長輩居多,不少長輩「擔心去醫院會麻煩到其他家庭成員」,往往因為怕兒女擔心,或不希望兒女、晚輩請假陪伴而耽誤工作、學業,所以常隱忍症狀。此外,有的病友把解尿困難、腰酸背痛當一般老化現象而忽視,因此延誤治療時機。 虞凱傑醫師提醒病友家人、兒女可多留意,發現長輩行動不太對勁,或有異常反應,一定要鼓勵長輩去醫院門診檢查、找出原因,並積極接受治療,病痛才不會一再糾纏。目前治療晚期攝護腺癌的療程越來越多,一旦攝護腺癌出現骨轉移,代表進入第四期,即使如此,還是有藥可用,此時標準治療以荷爾蒙治療為主,其他像新型放射性同位素、化療到新一代荷爾蒙藥物等,都是標準治療選項之一。有症狀,積極就醫才能解決問題!以新型放射性同位素為例,虞凱傑醫師指出,這類藥物已納入健保給付,除了可抑制癌細胞,對於減輕骨頭疼痛,或預防骨骼癌病變所造成的病理性骨折,也可產生明顯治療、保護效果,病患的骨頭疼痛症狀、骨折發生率因此大幅減少,更能享受優質生活。與止痛藥僅止於舒緩當下疼痛相比,效果也更持久、更全方位,即使需要使用止痛藥,藥物劑量、頻率也會下降。全球臨床研究顯示,接受新型放射性同位素搭配標準治療的病患,不僅存活期延長、死亡風險明顯下降,生活品質也因骨頭疼痛減輕、骨折風險下降而改善許多。另有亞洲研究發現,即使是在亞洲族群中,這類放射性藥物的治療效果亦非常顯著。「不管有任何不適、疼痛、疲倦,或指數的異常,大家都要及早就醫!」虞凱傑醫師再次呼籲,對於晚期攝護腺癌治療,目前治療選項增多,像新型放射性同位素治療等也已納入健保給付,病患若積極、勇敢就醫,與醫師配合,癌症便有機會得到控制,生活品質也會向上提升。更多疾病資訊請點擊連結前往 攝護腺癌的「腺」身前兆?有症狀請大聲說!
-
2023-04-19 名人.潘懷宗
潘懷宗/飲用水中的硝酸鹽恐致攝護腺癌 多吃「這種蔬果」減少危害
攝護腺癌在全球各地的發生數有愈來愈多的趨勢,2020年估計就有約 1,414,259的新病例產生(佔當年所有癌症中的7.3%),根據台灣衛福部公布,攝護腺癌發生率佔台灣所有癌症中的第六位(每年發生數7,115人),相比於美國,雖然國人的發生率僅為美國的1/7,但死亡率卻為美國的1/3,顯示台灣的死亡率偏高,故需加緊衛教,除及早發現及早治療外,更應進一步地防患於未然,預防其發生才是。攝護腺癌致病原因多 亞硝酸鹽和硝酸鹽也可能影響然而,攝護腺癌致病的原因目前仍然未完全了解,它是國際癌症研究機構 (IARC) 尚未明白確定是何種致癌物(Carcinogenic Agent)所造成的少數幾種癌症之一。目前已知的危險因子是: 年齡、種族和家族史(包括遺傳),攝護腺癌除了有大家所熟知生長緩慢的惰性種類外(Gleason評分小於 8),其實也有具侵襲性和致命性的攝護腺癌(Gleason評分大於 8),但我們仍然不清楚影響其差別的主要原因在哪裡。當然,許多針對攝護腺癌的更多危險因子也已經相繼被提出來,像是抽煙、不健康飲食、超重肥胖和缺乏鍛練等等,以及,接觸到干擾內分泌的化學物質,例如橙劑(Agent Orange;含戴奧辛)和殺蟲劑等等都是,就在最近(2022年)還報導了食品添加劑中的亞硝酸鹽和硝酸鹽與攝護腺癌之間的關聯性。目前,人類飲用水中的硝酸鹽主要是來自於農業栽種所使用的肥料和畜牧業所產生的糞便,它們很容易被雨水沖刷到土壤的含水層內以及河流中,硝酸鹽是一種化合物,也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但人類改變了它的自然循環,破壞了環境平衡,因此,全世界水循環中的硝酸鹽含量正在逐漸上升中,而人體所攝入的硝酸鹽主要是通過食物和飲用水。當攝入的硝酸鹽因為任何原因被還原為亞硝酸鹽後,這時候在胃的酸性條件下,亞硝酸鹽就有可能和胺(amines)或醯胺(amides)發生化學反應形成亞硝基化合物(例如亞硝胺,2A級致癌物)。所以,當身體內的條件容易導致這類反應發生的時候,攝入較多硝酸鹽或亞硝酸鹽時,就有機會對人類致癌。目前,科學界關於飲用水中硝酸鹽暴露量與癌症之間的流行病學研究仍然有限,需要更進一步的研究。另外,飲用水中的含氯消毒劑及其副產物碰到氨(NH3+)的時候,就有機會和氯結合形成氯胺(Chloramines),也可能形成致癌的亞硝胺,因此,科學家就想要了解飲用水中硝酸鹽的暴露量與攝護腺癌間的關聯性。2023年3月8日西班牙巴塞隆那全球衛生研究所,專門從事水污染研究的維拉紐瓦教授(Cristina Villanueva)在國際期刊《環境與健康展望》(Environmental Health Perspectives)上,發表了一篇研究論文。結果表明,飲用水中硝酸鹽的攝入量越高,與攝護腺癌的關聯性就越大。與攝入較低硝酸鹽的參與者相比(一生平均每天少於 5.5毫克),攝入較高硝酸鹽(終生平均每天超過13.8毫克)的參與者,其罹患低侵襲性的攝護腺癌的可能性高出1.74 倍,而罹患高侵襲性攝護腺癌的可能性則更為驚人,高出近2.78倍之多。顯示出一個人在成年後通過飲用自來水和瓶裝水所攝入的硝酸鹽(Nitrate)總量可能是攝護腺癌的危險因素之一,特別是高侵襲性的腫瘤。實驗是這樣進行的,2008~2013年期間,在西班牙總共招募了1,624位年齡在38~85歲之間的男性,其中697人是攝護腺癌病患(97例屬高侵襲性),927人則是對照組(研究期間無任何癌症)。每位參與者從18歲起,飲用水中的硝酸鹽攝入量均需詳細計算,首先是了解他們居住史和飲用水的類型(自來水、瓶裝水,或者井水),如果是自來水,就依據當地市政府或特許公司公佈的飲用水中硝酸鹽的管控標準,如果是瓶裝水,就使用當地最暢銷品牌的分析數據,如果是井水,就會以不同地點的地下水監測數據。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本次實驗中,纖維攝入量較低(≤11 克/天)的參與者中,硝酸鹽攝入量較高會使罹患攝護腺癌的可能性增加 2.3 倍。 然而,在纖維攝入量較高(>11 克/天)的人群中,較高的硝酸鹽攝入量就與前列腺癌的增加無關聯性。多吃五顏六色蔬果 可減少飲用水硝酸鹽負面影響因此,若能多吃纖維、水果、蔬菜和維生素C就可以減少飲用水中硝酸鹽的負面影響,而剛好在2023年3月南澳大利亞大學科學家的最新研究,定期食用五顏六色的水果和蔬菜的男性被診斷出患有攝護腺癌的可能性較小,進一步支持這項發現。水果和蔬菜中的抗氧化劑、維生素C和多酚可以抑制亞硝胺在胃中的形成機會,同時由於纖維有助於腸道益生菌,也可以防止食物衍生出有毒物質,包括亞硝胺。正因為如此,陽明交通大學食安所林怡君教授在2022年召開記者會時就說明,如果硝酸鹽攝入的來源是來自於蔬菜水果,則不必擔心,甚至對心血管有幫助。但需提醒的是,若從培根、臘肉或香腸等加工紅肉吃到的亞硝酸鹽,則仍然還是應該少吃才是。而今天這篇研究論文提醒大家的是,如果硝酸鹽來自於飲用水,就可能和來自於蔬菜水果,必須有不同的考量? 該論文的第一作者多納特-瓦爾加斯研究員(Carolina Donat-Vargas)進一步說道,在歐洲也已經觀察到飲用水中硝酸鹽含量和攝護腺癌之間的關聯性,目前歐盟法規是每升水中硝酸鹽不得超過50毫克,未來應該考慮降低。但她也特別強調,喝到高含量的硝酸鹽的水並不意味著就會得癌症,這篇論文只是提供了該關聯性的第一個證據,往後需要通過更多的研究來加以確定,因此,要斷言因果關係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但作者期望這項研究和其他研究可以鼓勵政府降低飲用水中允許的硝酸鹽含量,以確保對人類健康沒有風險。最後,期望未來更多的研究能有助於提高人們對水中污染物,以及對環境和人類健康的潛在影響加以重視,並能影響政府確保對這種自然循環的保護有更嚴格的管控,像是結束對化肥和殺蟲劑的濫用,並鼓勵減少動物性食品的消費來優先考慮保護地球的綠色飲食,才是王道。參考文獻1.Carolina Donat-Vargas, Manolis Kogevinas, Gemma Castaño-Vinyals, Beatriz Pérez-Gómez, Javier Llorca, Mercedes Vanaclocha-Espí, Guillermo Fernandez-Tardon, Laura Costas, Nuria Aragonés, Inés Gómez-Acebo, Victor Moreno, Marina Pollan, Cristina M. Villanueva. Long-Term Exposure to Nitrate and Trihalomethanes in Drinking Water and Prostate Cancer: A Multicase–Control Study in Spain (MCC-Spain). Environmental Health Perspectives, 2023; 131 (3) DOI: 10.1289/EHP113912.Varinderpal S. Dhillon, Permal Deo, Michael Fenech. Plasma Micronutrient Profile of Prostate Cancer Cases Is Altered Relative to Healthy Controls—Results of a Pilot Study in South Australia. Cancers, 2022; 15 (1): 77 DOI: 10.3390/cancers15010077(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4-15 醫聲.領袖開講
院長講堂/體重改變恐是身體病變警訊!陳修聖養生靠爬山慢跑紓壓、每周量體重
北市聯醫忠孝院區院長陳修聖2019年接任院長,在醫療專業及醫院管理領域,經驗豐富。北市聯醫的泌尿中心及第一台達文西機器手臂,都在忠孝院區,當時在仁愛院區服務的他,經常前往動手術,因此對忠孝院區不陌生,也了解醫院的特色,期盼發展成東區門戶最受信賴的社區型醫院。北市聯醫忠孝院區是位處南港的社區型醫院,陳修聖表示,儘管周邊有不少醫學中心如三軍總醫院,但醫院的設備及資源都不錯,希望透過不同的經營方式,深入社區,得到民眾的信賴。陳修聖養生祕訣/爬山慢跑紓壓 每周量體重年輕時的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院長陳修聖,不曾想過要運動,每天都忙碌於看診、開刀,到了一定年紀後,他才驚覺不好好保養不行。看到來門診的病患,也是對自己的一種警惕,甚至有病患對他說,「醫師,你看起來老了很多耶。」他因此決定要好好運動。現在的陳修聖,常會利用下班或休閒時間去慢跑或爬山,舒緩壓力,每周大約慢跑1到2次,每次跑5至6公里,但他笑說,「我只是休閒玩家,所以沒想過參加馬拉松。」他的爬山地點,則是選擇象山、四獸山等一日可完成的地方。在飲食方面,陳修聖表示,他不挑食,沒有特別的養生,盡量均衡飲食。過去當主治醫師時,經常無法吃中餐,開刀時更沒辦法正常吃,現在當了院長後,反而可以維持三餐正常飲食。平時除了會多注意心跳、血壓外,陳修聖會每周量一次體重。他強調,其實量體重很重要,若發現變重了,就應適時調整飲食,但如果突然體重變輕了,很有可能是身體有病變的警訊,尤其是長者更要多注意。很多人壓力大,會狂喝酒、抽菸,陳修聖認為,這樣的習慣很不好,他沒有抽菸,聚餐時也只會小酌,「所有事情適量就好」。協助病患 藥物整合陳修聖說,很多長輩尤其是獨居老人都有居家醫療的需求,他是泌尿科醫師,有很多長者病患求診,但都需要親友協助拿藥,也有住在沒有電梯的獨居老人因行動不便無法外出就醫,有居家醫療介入可直接到病患家中協助打針、抽血、看診,同時可檢視其居住環境,更重要的是協助病患藥物整合。「很多病患一次就吃20多顆藥,這很恐怖。」陳修聖指出,病患到處就醫,拿到的藥就一起吃,但很多藥效重複,因此協助藥物整合可以替病患省下很多費用,也不讓身體因吃下太多藥物造成負擔。早診早治 逆轉癌症陳修聖說, 過去曾遇到一名剛考上大學第一志願的男生,陪同看診的媽媽說孩子的左側睪丸腫大,其實該男生在準備考試時就發現了,但因為不痛不癢,加上大考在即,就拖延看診。經觸診發現是睪丸癌,再經電腦斷層檢測及切片後證實是睪丸惡性腫瘤第三期,媽媽和男孩都不敢置信,這麼年輕就睪丸癌。陳修聖指出,他只能安慰家屬及病患,建議經濟允許的話,可先把精子存到精子銀行。再經由手術切除腫瘤,加上化療,目前持續追蹤,男孩也順利結婚生子,生育能力完全沒問題。另一名70多歲長者,平時身體無大礙,健檢抽血檢驗發現,該長者的PSA超標懷疑是攝護腺癌,但長者不願意接受切片手術,認為自己吃藥就好,經勸導後、切片確認罹患攝護腺癌第四期,長者一聽嚇傻,所幸經荷爾蒙療法,如今90多歲身體仍十分健康。陳修聖強調,早期診斷、早期治療真得很重要,對於癌症的療效也會比較有效。陳修聖小檔案現職: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院長學歷:陽明大學醫學系醫學士、陽明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博士、台灣大學 EMBA、政大法律系碩士在職專班經歷:台北榮總外科部泌尿科住院及總醫師、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外科部主任、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醫務長、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醫務長專長:微創泌尿腫瘤手術、達文西機器手臂輔助手術 前列腺肥大、泌尿系統結石、排尿功能障礙 男性不孕、婦女泌尿疾病 錄影尿路動力學檢查、直腸超音波 男性結紮及重建給病人的一句話清楚了解自身病情、積極溝通、一起努力對抗病症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3-28 醫聲.癌症防治
2023癌症論壇/台大腫瘤專家抽絲剝繭 終於揭開母女罹癌真相
「黃醫師,我那麼年輕就得乳癌,而且癌細胞已經轉移到肝臟、骨骼,我好不甘心,我好想活下去….」在台大醫院腫瘤醫學部主治醫師黃柏翔的門診當中,一名年約30歲的輕熟女因為癌細胞轉移而沮喪不已。她是三陰性乳癌病患,一年多前診斷早期乳癌,已接受手術及完整的化學治療,沒想到短短一年後,癌細胞竟然大爆發,且已經擴散、轉移到內臟、骨骼,但求生意志很堅強的她,依然不斷尋求活命的契機。遺傳性BRCA基因突變 讓乳癌威脅如影隨形黃柏翔仔細詢問後發現,這名輕熟女的媽媽也是三陰性乳癌病患。由於年紀尚輕便罹患乳癌,加上又有乳癌家族病史,他強烈懷疑這名輕熟女帶有遺傳性BRCA基因突變,因此建議進行基因檢測,結果出爐後一如所料,這名輕熟女的確帶有遺傳性BRCA基因突變,黃柏翔研判,她的母親應該也是類似狀況。目前,晚期三陰性乳癌病患經基因檢測,若證實有遺傳性BRCA基因突變,可健保給付使用標靶藥物PARP抑制劑治療,大幅減輕病患的經濟負擔。在黃柏翔的建議下,這名輕熟女開始服用PARP抑制劑,病情穩定控制長達一年半,在這段時間,這名輕熟女不僅不需忍受化學治療的副作用,更可以正常工作,平常也有體力和朋友吃飯、聊天、上健身房、做SPA,日子充實而精采。精準醫療 就像量身訂製的西裝服黃柏翔在與病患互動時也發現,許多病患、民眾不了解甚麼是精準醫療,也不清楚精準醫療與基因檢測的關聯性。他解釋,傳統治療癌症是採一體適用的方式,診斷出某個癌症,便使用對應的化學治療,有些病患有效,有些病患治療效果較差。這就像直接購買西裝成衣,頂多只能從既有尺寸挑選,無法進行細膩的個人化調整,當然無法每個人都合身。而精準醫療比較像量身訂製的西裝服,希望讓每位病患都找到最適合的治療。在執行精準醫療之前,病患必須先接受基因檢測,再依據基因檢測結果選擇對應標靶藥物。以上述輕熟女病例來說,這樣的治療策略確實發揮了控制癌細胞、延長壽命的效果。相較於化療,標靶藥物的副作用也比較輕微,多數都在可控範圍。破壞癌細胞修復功能 就有機會掌握先機事實上,不只乳癌,BRCA基因突變也與卵巢癌、攝護腺癌與胰臟癌的發生息息相關,這種基因突變跨越多種癌症。黃柏翔進一步解釋,細胞中DNA若受到損害,有專門的機制負責修復,而BRCA是其中最重要的主角。因此,若BRCA或其他負責修復DNA的基因出現突變,細胞修復受損DNA的機制就出問題,進而產生HRD(同源重組修復缺陷)的現象。現在,病患的腫瘤細胞若帶有HRD,或有遺傳性BRCA基因突變,都適合使用PARP抑制劑,如此才有機會有效壓制癌症,爭取一線生機。基因檢測結果 用藥重要參考指標以三陰性乳癌患者為例,約5%-10%有遺傳性BRCA突變,卵巢癌的病患中,約半數腫瘤有HRD表現,腫瘤細胞或遺傳性BRCA基因變異比率則有25%,而攝護腺癌病患當中,DNA修復基因出問題的機率約10%,其中大多是BRCA基因突變,胰臟癌病患則有5% 找到遺傳性BRCA基因突變。以上病患在選擇療程的時候,基因檢測便成為很重要的參考指標。請相信醫師 勇敢拒絕偏方誘惑黃柏翔提醒,家中若有親人患乳癌、卵巢癌,而自己也有類似癌症病變,或年紀輕輕便確診乳癌、卵巢癌,建議主動與腫瘤科醫師討論是否應該接受基因檢測,釐清資訊。當民眾確診患有癌症,也請一定要相信醫師。無論是傳統的化學治療,或是標靶治療,到最新的免疫治療,現在已有多種藥物、療程組合可供選擇,效果都經過實證研究的認可,更重要的是治療副作用已遠比過去減輕許多,實在沒有坊間流傳那樣恐怖。每當看到病患因誤信偏方或害怕正統治療而延誤病情,黃柏翔醫師就會感到非常惋惜,他期待所有癌症病友在與腫瘤科醫師溝通、討論後,都可得到適合的治療,生命也可以持續精彩、發光發熱。● 黃柏翔醫師現職:台大醫院腫瘤醫學部主治醫師● 「給神隊友的一句話」「現在的醫療很進步,要對醫師有信心 !」聯合報健康事業部響應今年 #世界衛生組織 的新計畫,除了關注癌症本身外,更要重視癌友、家人與醫療團隊,因此我們邀請2位知名癌友家屬分享照顧歷程、20位癌症權威開講,讓這些神隊友提供癌友身心靈全方位的支持。👉🏻目前活動報名已額滿截止!後續精彩內容將持續更新在2023癌症高峰論壇-「擁抱您不會一個人」活動策展網頁!👈🏻
-
2023-03-23 醫聲.癌症防治
2023癌症論壇/精準醫療三大疑惑 來聽台大腫瘤專家精闢解說
「醫師,什麼是精準醫療?為什麼精準醫療需要做基因檢測?」「什麼時候需要做基因檢測?」「醫師,我媽媽得乳癌,我需不需來做一下基因檢測?」台大醫院腫瘤醫學部主治醫師黃柏翔看診時,發現不少病患對精準醫療一知半解。上述問題對他來說已司空見慣,他總以淺顯易懂的方式向病患說明,多數病患傾聽他的分析後,也會更願意接受治療。幫病患選適合的標靶藥物「基因檢測、精準醫療,就像算命與改運。」黃柏翔表示,進行精準醫療前,要先做基因檢測,才能根據檢測結果對症下藥。在這過程中,基因檢測像算命,醫師可透過基因檢測算出特定基因訊息,並深入了解病患的疾病是否容易惡化?病患對藥物反應如何?等資訊,進而幫助病患選擇適合的標靶藥物,這就像「改運」,藉由精準化、個人化醫療來扭轉病患的命運。何時是做基因檢測時機?黃柏翔指出,治療癌症病患時,若評估有機會使用標靶藥物治療,就會請病患先做基因檢測,才有用藥機會,但不同癌別適合做基因檢測的時機不同,標靶藥物也不一定能解決所有的問題。建議病患應主動與腫瘤科醫師討論治療選擇,以及是否要做基因檢測。乳癌、卵巢癌與BRCA有關如果家中有罹患乳癌、卵巢癌的病患,或年紀輕輕就罹患乳癌、卵巢癌的族群,醫師就會懷疑與BRCA基因突變有關,或癌細胞可能帶有HRD(同源重組修復缺陷)現象,因此會建議病患接受BRCA、HRD基因檢測。黃柏翔分析,HRD代表細胞DNA修復能力出現缺陷,與多組基因有關,而BRCA基因突變為其中重要原因之一。當基因檢測驗出腫瘤細胞有HRD現象,或找到BRCA基因突變,便有機會使用標靶藥物PARP抑制劑進行精準治療。除了乳癌、卵巢癌,部分攝護腺癌、胰臟癌也與BRCA基因突變有關。找到基因突變對症下藥在三陰性乳癌病患中,約5%至10%帶有遺傳性BRCA基因突變,卵巢癌病患找到遺傳性或腫瘤細胞BRCA基因突變的比率約25%,而腫瘤細胞有HRD現象則高達50%,至於攝護腺癌病患中,找到DNA修復基因出問題的機會約10%,其中最常見的是BRCA基因突變,而胰臟癌病患帶有遺傳性BRCA基因突變的機會則是5%。這些病患經基因檢測找到標的,就有機會從PARP抑制劑治療中得到好處。黃柏翔呼籲,因為精準醫療的進展,目前醫界得以更精準了解癌症基因特性,也有愈來愈多標靶藥物可供治療。請癌症病患相信腫瘤科醫師,多與醫師溝通、討論,才能找到適合策略,癌細胞也才有機會穩定控制。👉🏻點擊報名2023年癌症高峰論壇【擁抱您,不會一個人】👈🏻報名人數:共計100名。(依網路報名優先順序決定錄取及備取順位,需待主辦單位確認順序後,以簡訊發送報名成功通知為主。)📍時間:DAY1:04月08日(六)上午10:00至16:00 (09:30開放入場)DAY2:04月09日(日)上午10:00至15:20 (09:30開放入場)*備午餐餐盒📍地點:集思交通部國際會議中心3F (台北市中正區杭州南路一段24號)💡主辦單位:國家衛生研究院、中央健保署、國民健康署、聯合報健康事業部、元氣網、那些癌症教會我的事粉絲專頁
-
2023-02-26 養生.聰明飲食
各種顏色「防癌蔬果」大公開!營養師授防癌3大重點觀念,多色多樣最健康養生!
說到防癌飲食,民眾會多吃蔬果,不過大多也不大清楚吃下了什麼、是不是真的有利防癌。其實有許多蔬果的營養經研究發現,是確實對於防癌相當有幫助的。嫚嫚營養師依顏色介紹蔬果及其中營養,大家可以適量的添加於生活當中,並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更有利防範癌症找上門! 各種顏色防癌蔬果大公開! 紅色蔬果:嫚嫚營養師表示,紅色的防癌蔬果中,火龍果、紅番茄、草莓、蘋果等都相當出色。紅色的火龍果除了膳食纖維高以外,也含有各種豐富的植化素,有助減少自由基傷害。紅番茄則有更突出的茄紅素,有助於防範癌症,在研究上又以攝護腺癌顯得卓越,對於有利防範大腸癌的研究也不少,另也有助防癌的β-胡蘿蔔素。草莓中特別有鞣花酸成分,有利誘發肝臟解毒系統、幫助致癌物質更快速排出體外。蘋果則有槲皮素,且水溶性、脂溶性膳食纖維都很豐富,特別的是,因水溶性膳食纖維多在於果皮上,因此若有便秘者可帶皮吃幫助排便,腹瀉者則可去皮吃幫助止瀉。反過來說,腹瀉者就不宜帶皮吃,以避免腹瀉情況加劇。 橙色、黃色蔬果:橙色、黃色的蔬果,像是木瓜、南瓜、地瓜、胡蘿蔔等,大多都富含β-胡蘿蔔素,是民眾常聽到有助抗發炎、抗氧化、維持免疫力的營養。另也有β-隱黃質,以及豐富膳食纖維,都對防癌很有幫助。 綠色蔬果:綠色的蔬果如花椰菜、高麗菜、芹菜、韭菜、蔥、菠菜都是很好的選擇。其中高麗菜有異硫氰酸酯、木犀草素,以及β-胡蘿蔔素、芹菜素等植化素,對防癌非常有幫助。奇異果則含豐富維生素C,有助抗氧化,可減少自由基對DNA的危害,也富含水溶性膳食纖維也有顧腸道健康。芹菜則有豐富的芹菜素,以及木犀草素、香豆素,三者都有利防癌。韭菜、蔥味道較重的辛香料有含硫化合物,有助抗菌、抗癌,但不宜吃多,以免噁心想吐、腹部不適。菠菜β-胡蘿蔔素、槲皮素、葉酸豐富,對降低大腸癌而言相當有幫助。 藍紫色、黑紫色蔬果:藍紫色、黑紫色的蔬果,如紫葡萄、藍莓,含有豐富的花青素、鞣花酸有利防癌。而紫葡萄中則又有白藜蘆醇,這是在地中海飲食當中的紅酒為何有利防癌的營養。據傳日前也有研究試圖將白藜蘆醇研發成抗癌藥物,不過白藜蘆醇相當特別,雖有利防癌,但劑量高則有害人體。其實各種健康飲食也有相似的道理,嫚嫚營養師也提醒,即便食材、飲食再健康也得適量,否則便得營養過剩、營養不均、某向營養素超標反而不利健康。 白色蔬果:白色的蔬果可吃白蘿蔔、大蒜、苦瓜、洋蔥等。白蘿蔔的防癌營養在於異硫氰酸鹽,可降低致癌物質於人體的影響。洋蔥也含豐富的槲皮素。大蒜除了槲皮素外,也含有大蒜素,都是知名的防癌營養,不過量不宜多吃,以免造成腸胃負擔。苦瓜特別的是有苦瓜素,刺激肝臟解毒酵素系統活性,有助肝臟排出體內毒素。 蔬果多色多樣才健康養生,營養師指防癌3大重點觀念! 日常當中其實有很多蔬果有利於防癌,但也不是多吃多健康,嫚嫚營養師提醒,良好的防癌飲食應適量,建議每日至少3蔬2果。挑選上也建議以原型食物為主,避免超加工食物。並且養成多色多樣的飲食原則,避免聽說某食材不錯,就單吃某種食物,或只吃某些食物。顏色越多、種類越多,越能攝取到更多不同的防癌營養,對健康更有幫助! 《延伸閱讀》 .吃素卻還是得大腸癌?營養師指6原因,3原則這樣吃更健康! .素食者必知吃法,防缺6營養!避免肌少、掉髮、骨折,更養生!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
-
2023-02-19 醫療.泌尿腎臟
有攝護腺肥大問題該做哪些檢查?詳解泌尿科常見各項檢查項目
李醫師,我懷疑自己有攝護腺肥大的問題,請問該做哪些檢查?李醫師,我吃攝護腺肥大的藥好幾年了,最近發現吃藥的效果越來越不好,是不是產生了抗藥性,我應該接受手術一勞永逸嗎?攝護腺肥大手術有哪些後遺症呢?上面這些問題是我每天門診都會遇到的,接下來就為大家介紹攝護腺肥大的各項檢查,下一篇再告訴大家如何治療且如何預防。關於攝護腺肥大的各項檢查:當懷疑自己有排尿的問題或是有攝護腺肥大的問題,就應該馬上來給泌尿科專科醫師做詳細的檢查。上一篇文章中有提到攝護腺肥大的典型徵狀稱為下泌尿道症候群,而造成下泌尿道症候群的病因有很多,在泌尿科所做的檢查目的就是要排除所有造成下泌尿道症候群的疾病,也包含攝護腺肥大。「只有找出根源,才有辦法對症下藥。」專業的泌尿科醫師一般可能會做的檢查如下:1. 問卷評估IPSS (International Prostate Symptom Score): 請病人先根據這問卷的七個問題自我評估症狀有多嚴重,可用分數來決定之後的治療方式。2. 排尿日記(Voiding Diary):「請病人連續三天記錄24小時排尿的尿量及時間表」如此一來可以很精確的知道病人排尿的頻率與尿量。尤其是針對有頻尿與急尿症狀的病人。3. 理學檢查及肛門指診(Digital Rectal Exam): 理學檢查脫褲子常常可以發現很多與排尿有關的疾病,包含器官脫垂或包莖等等。肛門指診則是標準攝護腺肥大一定要做的檢查,一指就能知道攝護腺有無肥大。4. 驗尿與抽血:驗尿主要可以看是否有尿路感染或血尿,能排除其他可能造成排尿問題的疾病。抽血最重要的的就是抽攝護腺癌症指數PSA,若過高就要考慮做攝護腺切片。「有時排尿困難會造成腎臟受損,當懷疑時可抽血加驗腎臟功能。」5. 超音波餘尿測量(post voiding residual urine):可以精準測出是否有太多尿液存留在膀胱裡面,「一般正常人的殘尿應該要小於50cc。」6. 尿流速檢查(Uroflometry):請病人脹尿到最大後直接尿在機器馬桶內,可精準測出排尿的速度、時間與膀胱的容量。7. 攝護腺超音波(Prostate ultrasound):用超音波探頭從肛門深進去探照攝護腺,可精準的量出攝護腺的實際體積,對攝護腺肥大的診斷很重要。8. 膀胱鏡(Cystoscopy):當懷疑有其他疾病造成的排尿困難,比如說結石、腫瘤等,就需要做膀胱鏡來確認。9. 完整尿動力學檢查(Urodynamic study): 當病人太過年輕(一般小於50歲)或年紀太大而有嚴重排尿困難時,有時會懷疑因神經退化損傷造成膀胱肌肉無力,在手術前應該要做尿動力學檢查,來確認膀胱的收縮功能。這些都是攝護腺肥大的各項檢查,台灣醫療都相當純熟,所以不用太擔心,聽從醫師護士指示即可完成。【本文獲問8健康新聞網授權刊登,原文標題:【李致樵醫師】攝護腺肥大要做哪些檢查?】
-
2023-02-18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醫師,我的下半身就靠你了!
門診一女性病人,主訴下腹痛已有一年多。這位女士看起來很健康,勤於運動,吃得也很清淡,只是一年前開始右下腹隱隱約約作痛,看了好多醫師都看不好。我幫她做了超音波,肝臟、腎臟、膽囊都正常,再仔細看了下腹部也看不出什麼端倪。我再問發現,最近一年來,她大便習慣改變,以前很規則,目前有時一天二、三次,有時二、三天才一次。我說:「很可能是大腸出了問題」。我幫她做了糞便檢查有潛血反應,抽血CEA(癌胚胎抗原指數)也高。我跟她說:「很有可能是大腸長了東西。」安排了大腸鏡,果然大腸長了一個2公分的腫瘤,有破皮出血,病理切片果然證明是大腸癌。手術後,右下腹再也不痛了。術後再回診,看完診對我說:「醫師,我以後下半『身』都靠你了!」我心裡愣了一下:「下半身?我又不是婦產科醫師!怎麼說下半身?」我再想,應該是「下半生」才對。台灣人「身」與「生」發音常常混淆,「下半生」要靠我,我也是壓力很大!要靠我養?或是……?她看我發呆了,趕緊補充:「以後我的健康就要麻煩你了!」人到中年 健康問題漸浮現原來如此,人得了癌症,面臨生命安全之恐慌,才會想到健康的重要。通常人到中年之後,健康的問題開始浮現,其中尤以癌症的早期發現最為重要。例如肝癌、膽管癌、膽囊癌、胰臟癌、膀胱癌、攝護腺癌、胃癌、大腸癌……,何時會出現不知道,如何預防也沒有很好的方法,只能靠定期追蹤早期發現,及早治療。除了癌症之外,就心血管、腦血管的問題,中年以上猝死時有所聞,其中大都是心臟問題,此外,腦中風如腦血管瘤破裂出血或腦出血,或腦血管堵住,是中老年人健康另一大危險。找一位好醫師照顧「下半生」因此,每人到了人生的下半生,就要好好找一位醫師,定期照顧您的身心健康,如此您才有快樂彩色的下半生。此外,平時多與醫師互動打交道,才不會突然要醫師照顧「下半身」或「下半生」,讓醫師受寵若驚!若您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本會免費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肝病相關資訊。(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2-12 醫療.泌尿腎臟
50歲後一半男性有「攝護腺肥大」困擾!如何改善與治療?
65歲的王伯伯是一位退休老師,過去身體硬朗並沒有特別的毛病,然而最近這二個月開始發現小便尿流變細,常常要靠下腹出力才能將尿解完,上完廁所不到一個小時又感覺到尿意需要再跑廁所,有時候一個上午就跑了四、五趟廁所!以前晚上頂多起來上一次廁所,最近則是每晚爬起來二到三次讓他相當困擾,因為晚上睡眠被中斷導致白天精神也變得不好,終於下定決心來給看泌尿科。攝護腺是男性獨有的器官,平時會分泌攝護腺液形成精液的一部分幫助精蟲在射精過程中排出尿道。成年男子的攝護腺大小大概是20克,然而隨著年齡的增加攝護腺的體積也會隨之增加,由於攝護腺的位置就位在膀胱開口跟尿道的交界,一旦攝護腺的體積大到壓迫尿道甚至長進膀胱,就會產生各種下泌尿道症狀。50歲後 一半的男性有攝護腺肥大困擾通常在過了50歲之後,有將近一半的男性會受到攝護腺肥大的困擾,來到80歲之後,攝護腺肥大的盛行率更是高達90%。臨床上我們將攝護腺肥大造成的下泌尿到症狀分為兩類,第一類稱作儲尿症狀包含:頻尿、急尿以及夜尿;第二類則是排尿徵狀像是:尿流變細、解尿中斷、解尿需要出力以及解尿解不乾淨。通常泌尿科醫師會使用一項名為國際攝護腺徵狀評分表(IPSS)的問卷來評估病人攝護腺肥大的嚴重程度。這個問卷會根據上述七項解尿徵狀來打分數:0-7分為輕度,8-19分為中度,20-35分則為重度攝護腺肥大。攝護腺肥大的檢查針對攝護腺肥大的病人,醫師一開始會安排的幾項檢查包含:肛門指診、抽血檢驗攝護腺特異性抗原(PSA)指數、經直腸攝護腺超音波量測攝護腺大小以及安排尿流速和餘尿的檢查。肛門指診的目的是為了要排除攝護腺癌的可能性,如果摸到硬塊或是結節就要高度懷疑攝護腺惡性腫瘤的可能性,另外PSA也是一個必要的檢查之一,經由血液PSA檢查,可確認是否罹患攝護腺癌。經直腸攝護腺超音波可以客觀的告訴病人攝護腺體積的大小。尿流速以及餘尿的檢查則可以幫助醫師判斷攝護腺肥大是否已經造成尿道阻塞,進而使得病人的最大尿流速變慢、餘尿增加。攝護腺肥大的藥物治療目前針對攝護腺肥大有許多的治療方式,泌尿科醫師在評估過後會跟病人討論藥物治療抑或是手術治療。針對攝護腺肥大所引起的下泌尿道症狀的藥物包含傳統的甲型交感神經阻斷劑,這類藥物最主要的作用是放鬆膀胱頸,使得膀胱開口的阻力降低。另一類的藥物則是雄性賀爾蒙阻斷劑,這類藥物可以阻斷一種體內讓攝護腺組織增生的酵素,通常在服用四到六個月後攝護腺的體積會逐漸縮小。然而這二種藥物都有各自的副作用,甲型交感神經阻斷劑效果快但無法縮小攝護腺體積,部分病人可能會造成逆行性射精以及姿勢性低血壓的副作用。雄性賀爾蒙阻斷劑需要服用一段時間後才可以觀察到攝護腺體積縮小,有時候對於已經造成排尿障礙的病人緩不濟急。另外,它最大的副作用就是會降低性慾,因此在服用這兩種藥物之前,醫生必須明確地告知病患藥物的相關副作用。攝護腺肥大的手術治療如果解尿的症狀在藥物治療之後仍然沒有改善則可以考慮手術治療,目前全民健保已經將雙極電刀攝護腺刮除納入給付的項目,取代過去使用單極電刀的手術方式,大幅降低術後發生水中毒的機會。然而,針對高風險的族群像是年紀太大、具有心血管疾病,或著曾經發生中風必須長期服用抗凝血藥的病患,若是攝護腺體積太大就不建議使用雙極電刀刮除攝護腺,因為電刀刮除的手術時間較長,會增加出血需要輸血的風險。近期,有許多關於攝護腺肥大的新穎治療方式包括:使用高溫水蒸氣燒灼攝護腺組織(Rezum ®)、透過高壓生理食鹽水分解攝護腺組織(AquaBeam®),抑或是藉由血管攝影術將攝護腺動脈栓塞(Prostatic artery embolization),使得攝護腺因缺血而達到體積縮小的功效。但是目前歐洲泌尿科醫學會,美國泌尿科醫學會,以及台灣泌尿科醫學會…等,均將這類治療方式視作研究性質的試驗而未將其列為攝護腺肥大的標準治療。經尿道攝護腺刮除手術仍然是治療攝護腺肥大最有效的黃金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