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0-18 醫療.消化系統
搜尋
排便習慣
共找到
130
筆 文章
-
-
2023-09-22 養生.聰明飲食
你的飲食決定你的健康!台灣腸癌患者日增,中醫師教你如何選擇一日三餐
當一位精力充沛的體育老師突然失去了平常的體魄,你會想到什麼?阿強,五十多歲,平時體格健壯,卻在短短半年內減重了十二公斤。每當他看到帶血的便便,他都認為那是因為火氣太大引起的痔瘡。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在家人的堅持下,阿強終於去了醫學中心進行檢查,結果震驚了所有人:他患有大腸癌二期。扶原中醫體系總院長郭大維和資深醫藥記者王瑞玲在《讓腸胃動起來》這本書中,不僅談到了這個真實的故事,還深入探討了如何維護腸胃健康。大腸癌全球奪冠,名人如豬哥亮遺憾留世界大腸癌又稱「結直腸癌」,多年來在台灣的發生率始終是癌症排行榜的第一名,更是高居全球第一。會發生原因與飲食習慣、運動量少、菸酒、遺傳基因、肥胖有極大的關聯。在演藝界或政商界等名人如豬哥亮、賀一航、李國修、汪笨湖皆因罹患大腸癌而離世,可惜的是,他們都是拖到末期,轉移至腹腔、肺臟或是肝臟,最後不幸併發肝衰竭或者是多重器官衰竭而過世。多元化飲食,成為罹癌致病殺手現代人的飲食習慣早已和我們過去小時候不同,有著很大的改變,也因現代人生活步調快、選擇多元,快速的飽餐一頓遠比均衡飲食來得重要,因此像速食、燒烤、油炸類等飲食便相當盛行,相對的蔬菜水果的攝取量就經常被忽略,這也是為什麼大腸直腸癌的人數是一年比一年多的,甚至已連續多年蟬聯國人十大癌症的第一名。便便小改變,大腸癌先知道?大腸癌在早期往往不呈現明顯症狀,但透過某些體徵,如排便習慣的改變、便便的形狀或質地的變化、便血、排便時伴隨黏液、不明原因的貧血或體重減少等,可以提早識別。而大腸癌的高危險群包括五十歲以上的男女、曾患有大腸癌或其他特定疾病的人、一等親中有相關疾病歷史者,以及生活習慣如經常攝取不健康飲食或嗜菸酒的人。為了自己的健康,我們必須密切注意上述的警示跡象,並針對高危險群的特質進行自我檢視。預防大腸癌發生,應從飲食著手要預防大腸癌,首先要從飲食開始。雖然補充膳食纖維和吃多蔬果被認為是健康的選擇,因為它們可以促進腸道蠕動和有抗氧化的作用,但僅依靠這些方法並不能保證免於大腸癌。有些長期吃素的患者,身體狀況反而不佳,如免疫力低、經常感冒,甚至嚴重貧血。這種狀況可能會導致腸道細胞長時間缺氧,影響身體對抑制癌細胞的自我檢測機制,使得大腸癌風險增加。此外,流行的生食習慣,特別在女性中,也帶來風險。生食蔬菜不僅可能帶有感染的風險,還可能藏有生物性的危害,如寄生蟲和蟲卵。對於特定群體,如免疫力弱的病人、老人和小孩,生食更是不建議,熟食更為安全。紅蘿蔔是「小人蔘」,菠菜助面色紅潤,養血養顏對於腸癌患者的飲食,本身以能強健中焦(脾胃)為主,促進腸道的吸收力。蛋白質可以提供能量、紅蘿蔔營養豐富,素有「小人蔘」之稱譽,內β胡蘿蔔素為脂溶性營養素,不怕長時間加熱,營養不流失。菠菜中含有大量的β胡蘿蔔素、鐵,也是維生素B6、葉酸、鐵和鉀的極佳來源。其中豐富的鐵對腸癌貧血有改善作用,能令人面色紅潤、養血養顏。做成粥品,也符合腸癌患者飲食宜好消化吸收之目的。郭大維推薦中藥粥品:肉蛋健中粥材料:雞蛋一個,紅蘿蔔三分之一根,菠菜一份,米飯一碗,雞肉湯二分之一杯,鹽巴少許,做法:①將紅蘿蔔和菠菜煮熟後並切成碎丁狀,雞蛋打散備用。②將米飯、雞肉湯和切丁的胡蘿蔔及菠菜倒入鍋中同煮。③煮沸之後再放入蛋糊並攪拌均勻,酌加適量鹽巴調味,即可食用。延伸閱讀:.癌逝妻子留下紙條!其中「一句話」讓人動容 每年做1件事不留遺憾.失去至親如何走出悲傷?心理師教你「怎麼好好說再見」.無繳交期限!病危教師板書「最後的回家作業」:未來相遇時請告訴我你完成了本文節錄:《讓腸胃動起來:暖男中醫師教你順時養生術+養腸操,遠離胃痛、腹脹、便祕、食慾不振》一書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9-21 醫療.消化系統
便秘不是狂吃菜就好,記得多加「一物」才有用!5件事改善便秘,調整作息最重要
現代人常因工作或生活壓力大、步調節奏快、與時間等因素,需要長期外食,導致便秘已經成為現代人的通病,因而導向依賴藥品幫助解便,但長期服用藥物容易加重腸道的負擔。長期便秘的人,通常都伴有纖維質攝取不足的情形,本食譜含有豐富高纖維質,除了可刺激腸道蠕動幫助排便。並且有許多女性,尤其是媽媽們,因需要兼顧職場與家庭雙重壓力下,情緒容易不佳,也沒有時間可以好好吃飯、照顧自己,本食譜除了可以幫助排便,攝取營養之外,也有緩解情緒的功效。便祕常見症狀與原因便秘,是無論男女都會發生,常見的症狀表徵有:排便次數減少、排便困難、甚至3至4天才解一次大便;排便時疼痛或有便血;常患腹脹、頭暈脹、腹痛、口臭、急躁、疲勞等症狀。一般常見導致便秘的主因例如:有不良的生活習慣、情緒過度緊張、工作壓力太大;飲食不正常、或常吃刺激性飲食,燒烤、炸、辣等食物、水份不足;缺乏運動、或是久坐少動;營養不良、甚至減肥不當等諸多因素,進而造成腸道蠕動緩慢。改善便祕,首要調整生活作息因此,要先從調整飲食習慣及生活作息開始做起。即使是外食族,也要注重營養的均衡攝取,有便秘困擾的人,除了可以食用較多纖維質的食物以外,水份的攝取也要充足。當纖維質量足夠,但是水份卻不足時,反而會導致腹痛,想排便又排不出來。但也不要為了多吃纖維質而忽略人體所需要的其它營養。有人會說,那我可不可以多吃纖維質,其它靠綜合維他命或營養保健食品補充呢?相信大家都知道「藥補不如食補」,原形食物還是最重要的營養來源。生活作息上,「規律的睡眠時間」、「好的睡眠品質」及「三餐定時定量」是非常重要的。即使是上大夜班,也要盡量讓自己有規律的生活作息,並漸漸讓自己養成固定排便習慣。例如:早晨起床時喝一杯溫開水,可以刺激腸道蠕動,增強便意。當有便意時,就要去上廁所。當想上沒去上時,糞便中的水份會被腸道吸收,排便會愈顯困難,同時,腸道反射到腦部的神經就會變遲純,久而久之,排便的天數就會逐漸拉長,導致習慣性便秘。排便「要專心」 坐太久反而容易痔瘡排便有一個容易讓人忽略的細節就是「要專心」,很多人習慣在上廁所時看書或滑手機,這樣長期下來,會養成在馬桶上坐太久的習慣,反而容易導致痔瘡,更加得不償失。隨著我們的年齡逐漸增長,慢慢地,腸道平滑肌的蠕動就變得緩慢無力,因此,建議盡量在年輕時養成良好排便習慣。做6件事改善便秘1.早晨一杯水養成每日固定時間排便的習慣、早晨起床可以喝一杯溫開水,以利排便。2.墊椅子排便排便時可拿小板凳墊在腳下,膝蓋超過肚子,此使身體往前傾。這個姿勢使的直腸與肛門角度會呈現90度被拉直,增加腹部壓力,進而放鬆恥骨直腸肌,讓肛門與直腸角度變直,排便時就會更好出力、更加順暢。3.穴道按摩幫助排便的穴道有:魚際穴,位於大拇指與手腕的中點;支溝穴:手腕背面之4指寬處;曲池穴:手肘彎曲後,外側手肘末端處;氣海穴:肚臍下兩指處;天樞穴:肚臍左右各兩指處。4.多吃高纖維質食物促進排便也可多吃含高纖維質的蔬菜和水果,例如:菠菜、地瓜葉、蒟蒻、香蕉、木瓜、柳丁、麥片、糙米等;盡量避免容易造成便秘食物,例如:燒、烤、炸、辣、馬鈴薯等。5.多運動每天至少走路 30 分鐘,一天至少飲用 1,500 cc 以上的水,且少量多次慢慢喝。6.吃點好油每天攝取適量好的油質,例如:堅果、冷壓橄欖油、酪梨油、苦茶油、魚油等。食療順暢秘方:紅棗銀耳露準備食材:紅棗2-3顆、新鮮白木耳1朵(大)、紅冰糖(黑糖亦可)適量、玫瑰花2-3朵。料理方式:1.白木耳洗淨切碎,備用。2.紅棗洗淨切開去籽,備用。3.玫瑰花清水沖洗一下,備用。鍋子加入800-1000CC水,加入上述食材,放入電鍋,外鍋加3杯水,跳起趁熱加入冰糖調味即可食用,夏日可放入冰箱冰涼食用。食材介紹:•白木耳:性平溫潤,味甘淡,可幫助排便,維持消化道健康;含有豐富膳食纖維對於排便順暢很有幫助,也是好的益生元,可幫助腸道菌生長,維持消化道健康;其水溶性銀耳多醣體,可提升保護力;白木耳性平溫潤,春夏生津潤喉,秋冬溫潤補身,且豐富的植物性膠質,是天然的養顏美容食材。•紅棗:性味甘溫,含多種抗氧化劑,亦可抗發炎,可抗氧化及增強免疫力;具有豐富纖維質,可以促進腸道蠕動;有護腦功效,對預防高血壓及心血管疾病亦有助益。•玫瑰花:其氣味清香,可舒肝解鬱,減緩憂鬱情緒;可改善腸胃道問題,對腸胃不適者亦有助益。食用說明•喝法:此飲品可一週吃三次,每次量以一碗份即可,於冬日可溫熱喝以暖身,也可夏日冰涼食用。•注意事項:無論是對身體多有益處的食物,都要適可而止,不可過量。
-
2023-09-17 癌症.大腸直腸癌
大便有血是痔瘡出血還是大腸癌前兆?醫曝左右側腫瘤症狀差異
在門診,常會有病患因為血便來就診,也有一些人是因為排便次數變多、變細、有黏液,擔心會不會和大腸癌、直腸癌有關而來的。事實上,除了疾病,還有其他可能會造成糞便顏色和排便型態改變的原因,以下我們就來進一步談談。造成血便的原因為何?一般來說,正常的糞便應是黃褐色,不過有時受到疾病、飲食、生活習慣等的影響,可能會出現不同顏色的血便,常見如下:.鮮紅色血便:通常是肛門附近出血,例如肛裂、痔瘡所造成。糞便是正常的黃褐色,但有鮮血沾在糞便上,或是僅流鮮血。.暗紅色血便:可能是下消化道 (包括小腸、大腸及直腸 ) 出血所造成,例如左側大腸出血;也有可能是因為吃了火龍果、紅蘿蔔或番茄。因為血液會在腸道中與糞便混合,所以糞便會呈現暗紅色。.瀝青黑色血便:可能是上消化道 (包括食道、胃及十二指腸) 出血所造成,例如胃出血、十二指腸潰瘍出血;也有可能是有服用鐵劑、吃了豬血或動物肝臟等食物。因為胃酸會和血紅素中的鐵質作用,所以糞便會呈現瀝青黑色。肛門口良性疾病也可能造成血便排便後擦拭時看到鮮血或糞便上沾有鮮血、感覺肛門口疼痛,都是我們最常可以直接察覺不適的狀況,而以下2種疾病最常造成這些狀況。1.痔瘡:血管靜脈叢的靜脈曲張表現,屬於良性組織,可以分成內痔和外痔。當內痔大到一定的程度,靜脈就會曲張、比較腫脹,此時如果糞便比較硬 (例如便秘時),就容易在經過時摩擦出血,形成內痔出血。通常內痔的出血量會比較大,但比較不會有疼痛感,屬於無痛性的血便。相對而言,外痔因為有血栓,就會造成肛門疼痛。2.肛裂:乾硬的糞便經過肛門口時,所造成的撕裂傷口。一般而言,肛裂會合併肛門疼痛及血便,而且會持續疼痛,排便的時候傷口會刺痛,感覺像有刀子在割。另外,當肛門口被硬便撐開而產生傷口,復原後又反覆發生,就會形成慢性的傷口。大腸癌有哪些症狀?大腸可以分成右側和左側來看,比較早期的大腸癌或是腫瘤還沒有很大顆時,因為沒有造成腸道阻塞,因此就不會有排便習慣的改變,使得早期症狀不明顯。此外,腫瘤出現在右側或左側大腸,可能出現的症狀也有些差異。.腫瘤在右側大腸:糞便在此處時還沒有成形,因此通常腫瘤要長到很大顆,甚至造成腸道阻塞,才會有症狀。症狀則是常以慢性貧血表現,比方說可能是先發現血紅素低,進一步檢查才發現有右側大腸癌。另外,也可能會有腹部腫脹、體重減輕等症狀,不過出現這些症狀時,腫瘤通常已經長到很大了。.腫瘤在左側大腸:通常腫瘤已經造成腸道部分阻塞時,才會出現以下症狀:血便、排便變細、排便習慣改變、排便次數增加、解不乾淨、裡急後重等。然而,大腸癌與飲食、生活習慣造成的排便習慣改變,表現的方式有些雷同。因此,若長期有排便習慣改變的問題,建議進一步透過大腸鏡檢查來確認原因。總結而言,糞便顏色和排便型態改變可能與疾病、飲食和生活習慣有關,於平時可作為自我觀察的參考,不過若想確認原因或診斷,仍需以胃鏡或大腸鏡檢查來排除其他消化道的問題、大腸癌的可能性等。【本文獲問8健康新聞網授權刊登,原文標題:【謝孟樵醫師】大便有血!是痔瘡出血還是大腸癌前兆?】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9-16 醫療.消化系統
痔瘡會自然好嗎?和大腸癌「大便流血」差在哪?醫解析痔瘡成因、高危險群、預防治療
痔瘡又分為外痔、內痔以及混合痔,大多數的患者都為內外混合型的痔瘡。痔瘡(Hemorrhoids)是很常見的疾病,根據統計,台灣人罹患痔瘡機率竟高達86%,盛行率高到有「十人九痔」的說法。痔瘡是肛門部位的良性疾病、血管軟組織老化的症狀,有時問題並不大。到底痔瘡會自己好嗎?什麼狀況一定要看醫生?要看哪科?快讓大腸直腸外科醫學會的常務理事、林口長庚醫院大腸直腸肛門科醫師謝寶秀一次告訴我們:為什麼會有痔瘡?痔瘡是每個人都有的肛門組織,肛門組織(也可說是痔瘡組織)是在括約肌和肛門黏膜中間的那一層,它的成分最主要就是血管叢(靜脈叢)、結締組織,以及平滑肌纖維。正常的痔瘡組織在人體當中扮演著緩衝的作用,如排便或排氣時肛門打開及閉合,這時痔瘡組織的作用就是不讓糞便或氣體溢出,就如同氣密窗的軟墊一般。但若是肛門組織的老化、血管叢發炎、擴張,或是其中的結締組織鬆脫、滑動,才會變成「有症狀的痔瘡」。痔瘡的分級痔瘡又分為外痔、內痔以及混合痔,大多數的患者都為內外混合型的痔瘡。內痔、外痔又要如何區分?內痔位於肛門內的齒狀線(離肛門口大概一兩公分的地方)之上,而從外面就能看見的辨識外痔。痔瘡的分級.第一級:痔瘡組織在肛門內.第二級:痔瘡會脫出肛門口,且會自動縮回.第三級:痔瘡會脫出肛門口,需要靠外力推回去.第四級:痔瘡完全脫出肛門口,且無法縮回痔瘡症狀有哪些?其實痔瘡的症狀並非都是很明顯,像是軟墊滑脫出來,造成痔瘡露在外面,就像有一塊肉塊。還有,我們的肛門黏膜會分泌分泌物潤滑肛門周邊組織,若血管叢發炎,造成分泌物變多,就會刺激肛門周邊組織,演變成搔癢。當發炎較嚴重時,大便時就可能引發黏膜破裂(血管叢發炎充血,因此表層的黏膜就更容易被摩擦),導致流血及肛門搔癢的狀況。那內痔、外痔的症狀又會有所差異嗎?內痔的症狀通常不太明顯,通常是出鮮紅色的血、肛門搔癢;外痔的症狀則可能有疼痛、腫脹、異物感等。有時候外痔的血管破掉、積血,造成血栓,這時會伴隨著急性產生的疼痛。和大腸癌的「大便流血」差在哪?有人會問說,大腸癌也會大便流血,那要如何分辨?痔瘡出的血為「鮮紅色」;大腸癌的出血通常比較偏「暗紅色」,但也是要看腫瘤的位置,若腫瘤靠近肛門,也有可能出現鮮紅色的血便。若是這種情況,我們會建議患者來門診評估,觀察流血的量、顏色,以及有無合併其他症狀。如肛門破皮、肛裂,大便時也可能會痛、流的血也為鮮紅色;若是腫瘤,可能還有會大便習慣改變的狀況產生。但是我們評估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年齡」了,通常腫瘤比較常發生在5、60歲人身上,年輕人比較少,所以如果你大便流血是鮮紅色、同時還是年輕人時,理論上我們會先懷疑是痔瘡流血的機會比較高,但如果經治療一個月後症狀無改善,就會建議到大腸直腸肛門科再做更進一步的檢查。哪些人是高危險群?根據長庚醫訊資料顯示,會造成痔瘡的原因一般有:1、年齡2、長期便秘3、長期腹瀉4、懷孕5、久坐、久站6、飲食習慣不良:如低纖維飲食、常吃辛辣食物、酒精攝取痔瘡可以做哪些治療?痔瘡的治療,大部份用藥膏、塞劑就可以了,目前市面上的藥膏跟痔瘡的塞劑有抗發炎、止血的效果,建議在有症狀時使用,因為大部份的藥膏含有類固醇,不建議長期使用,用幾天後沒有症狀了,就可以停止使用。至於是否要開刀去除?並非到了第四期一定要開刀,主要還是要看自己的症狀是否會影響生活,倘若使用藥物、改善生活習慣後沒有改善,就建議可以手術將之去除。1、橡皮筋結紥:使痔瘡缺血萎縮乾枯脫落,用於輕微內痔。2、雷射/紅外線:燒灼痔瘡組織,使痔瘡萎縮,用於內痔血管叢。3、傳統痔瘡切除術:將內外痔組織完全切除,缺點為術後傷口較為疼痛4、超音波刀:對組織傷害比較少,疼痛也相對比較低。痔瘡可以怎麼預防?如同剛剛提到,若出現有症狀的痔瘡就需要擦藥,待症狀改善,但痔瘡不可能永遠不見,因此保養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環。提到保養,要做的便是:1、改變生活習慣,如有充足的睡眠、避免刺激性飲食2、排便習慣:避免便秘、拉肚子。拉肚子時,肛門會用力,就可能使肛門組織脫出,一天拉兩、三次都沒有問題,但一天拉肚子超過十次可能就要注意。3、排便避免久坐:蹲馬桶時肛門會一直用力,就可能讓原本有痔瘡症狀的人惡化。我們建議蹲馬桶不超過5分鐘。有生產過的婦女也因為骨盆腔組織較疏鬆(包括子宮、肛門組織下墜),排便可能會比較排不乾淨,這時便不需要強求一定要排到完全乾淨。4、上廁所不要擦太多次,建議不超過三次。過度摩擦恐會破皮、濕疹,導致搔癢的狀況。若感覺擦不乾淨,建議用水沖、或免治馬桶、濕式衛生紙(不要有消毒、芳香等功能)即可。參考來源:長庚醫院:什麼!人人都有痔瘡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痔瘡其實不是問題延伸閱讀:.健忘、代謝差、便祕...6大初老症狀你中幾項?營養師曝抗老必吃食物.每天觀察自己大便!出現4大便是腸胃警訊!醫曝「7便便形態」這種最危險.久坐族的2大危機!醫師告訴你為何便秘和痔瘡容易找上門原因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9-12 醫療.消化系統
久坐族的2大危機!醫師告訴你為何便秘和痔瘡容易找上門原因
前言40歲的王先生擔任某公司的行銷企劃,他的日常生活是這樣的:一早就被安排了滿滿的會議,從客戶、小組到主管會議常常開到超過午餐時間;開完會老闆交付了許多任務,由於時間緊迫,午餐選擇吃快餐、狼吞虎嚥完就回到座位繼續坐下來辦公;而為了把想法變成正式的報告只好一路加班到晚上,連坐了12小時後下班再買個鹹酥雞當宵夜,回家當沙發馬鈴薯躺著追劇。這樣長期久坐、運動量不足且飲食不均衡的狀況讓王先生出現了便祕和痔瘡的困擾,加上業績壓力加重了病情,讓他趕緊來就醫。王先生「久坐、久站、工作壓力大與三餐不正常」的久坐族日常,是否跟您很像呢?小心!便秘和痔瘡很有可能找上門喔!第一危機:便祕便秘的症狀?便祕是一種因人而異的症狀,根據每個人習慣的排便頻率、感受而有不同。但臨床醫學上會認為,如果出現以下幾種情況就可能是便秘了:.正常排便頻率為1天3次~3天1次,如果頻率更低就需要注意了.排便需要很用力、不太順暢,且會有大不乾淨、殘便的感覺.大便形狀乾硬、一粒一粒誰容易便祕?便秘是一種常見的功能性胃腸疾病,世界盛行率約為20%。在美國,便祕盛行率為16%,隨著年齡增長盛行率越高,大於60歲的盛行率為33%。而根據台灣營養基金會統計,全台超過525萬人有便祕困擾,國人一年甚至要吃掉4.6億顆相關藥物,其中台灣前10大飽受便秘之苦的行業囊括行銷、活動企劃人員 (57.9%)、助理及秘書 (57.1%) 和專櫃銷售人員 (54.5%) 等久坐上班族。其中女性與男性的患病率為3:1,女性更需注意便秘問題。為什麼會便秘?便秘可分為原發性便秘和次發性便秘。纖維攝取量不足、水分不足和腸胃蠕動緩慢歸類為原發性便秘,蔬菜水果中的纖維能幫助腸胃道蠕動、加速排便,而水分能夠潤滑大便避免過乾或過硬,因此缺少纖維或水都有可能導致便秘;而坐姿不良和活動量不足使得腹部血流循環不順將加劇腸胃蠕動緩慢的問題。生活壓力大造成緊張焦慮等情緒因素也會讓便秘不時發生。次發性便秘較不常見,定義是由藥物或是其他疾病間接引起。老年人過度依賴瀉劑,只要短暫停藥反而會有「反彈性便秘」,或是某些精神科藥物的副作用也會影響排便狀況。 第二危機:痔瘡痔瘡的症狀?痔瘡可依生成的位置分為「內痔」與「外痔」。內痔長在直腸內,肉眼是看不到的,因為那裡的神經分布較少,所以通常疼痛度是不明顯的,排便時有可能出血;外痔長在肛門外,肉眼可見,除了排便出血,會較疼痛、異物感明顯、有血栓的風險,讓人坐立難安,連分手的痛都沒有痔瘡痛。一般來說會漸漸從內痔發展到外痔,也就是「脫垂」讓痔瘡從肛門內慢慢跑出來到肛門外,病程可分為四級,只有第一級可以自癒。大部分的人對痔瘡的印象基本上都知道會痛,其實痔瘡的症狀還包含:.排便時出血.直腸部位搔癢和刺痛.疼痛、不舒服.肛門四周腫脹.肛門周圍出現團塊誰容易得痔瘡?全世界痔瘡的患病率約為4.4%。 在美國,每年有150萬筆痔瘡相關的處方。 痔瘡的患病率隨著年齡的增長而上升,45-65歲的人發病率最高。根據台灣健保署108年的統計得痔瘡者有39萬人,以50~59歲為好發族群,男女比例相近。其中第三級痔瘡患者最多,第四級最少。近年來由於大家喜歡邊上廁所邊滑手機,在馬桶上久坐讓痔瘡有年輕化的趨勢。為什麼會得痔瘡?大家對痔瘡的成因認知可能是由肛門附近的靜脈曲張引起,但目前已推翻那項假設,目前被學界最廣泛接受的是「肛門軟墊學說」(anal cushions theory)。肛門附近有由血管組織 (如小動脈、小靜脈、微血管)、平滑肌纖維 (如Treitz肌) 和被肛管上皮細胞覆蓋的結締組織所組成的軟墊組織,主要幫助肛門肌肉更好的收縮和封閉以防液體、氣體和固體外漏。正常的生理組織因久坐、不良的排便習慣而有不當的擠壓摩擦和壓力,導致組織滑出體外 (脫垂)、腫脹出血等情況,才是我們所說的「痔瘡」。解決危機的四個妙招1.健康飲食 腸保健康預防便秘和痔瘡的最佳方法之一是增加纖維的攝取量,有助於軟化糞便使其順利通過大腸排出,也可維持消化道中細菌的生態平衡。纖維分成兩種:可溶性和不溶性,兩者都能預防便秘。 可溶性纖維的來源包括豆類、水果和燕麥, 不溶性纖維則可以在全穀物食品和蔬菜中找到。根據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 (NIH) 的建議,成年人每天應該攝入22~34克纖維。要注意的是,纖維量要逐漸添加,以避免腹脹和不適。2.多喝水沒事 沒事多喝水充分補水和多吃纖維能發揮 1+1 >2 的作用。大腸會在糞便排出體外之前連水分 (大約0.3公升) 一起從糞便中排出,才不會讓大便過於乾硬。因此若身體裡沒有足夠水分,最終可能會排出硬而乾燥的糞便。標準來說,正常成人每天應喝 1.5-2.0 公升的水。除了水之外,也可以補充果汁、蔬菜汁或是非咖啡因類液體。3.補充益生菌 腸腸有好菌益生菌是食用後對健康有益的活微生物,通常被稱為「好的細菌」為你的身體和大腦提供各種強大的益處:改善腸胃道健康、提升免疫力、促進新陳代謝和加速腸胃道蠕動。若想解決便秘問題,可以尋找以下菌株的補充保健品 (這些菌株已被證明可以改善糞便的稠度):.Bifidobacterium lactis - 最常見的雷特氏B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 - 植物乳酸桿菌.Streptococcus thermophilus - 嗜熱鏈球菌.Lactobacillus reuteri - 洛德乳桿菌.Bifidobacterium longum - 長雙歧桿菌,又稱龍根菌除了保健品之外,也可以從天然食物中攝取:泡菜、康普茶、納豆、豆豉和酸菜等發酵食品都含有豐富的有益細菌,以及大量其他重要營養素。4.起來動一動有氧運動 (例如:跑步、慢跑、游泳、瑜伽) 會加快你的呼吸和心率,有助於刺激腸道肌肉的自然收縮,快速排出糞便。而運動也可以帶動腸道和骨盆的血流,使血液循環更順暢,就減少得到痔瘡和便祕的風險。在辦公室坐太久可以考慮做筋膜伸展運動、深蹲或是站起來走個10到15分鐘,幫助身體和消化系統達到最佳狀態。以上四招教大家擺脫久坐族的惡夢!意識到自己的生活習慣需要改善已經是邁向健康的第一步,適當配合飲食和運動,便秘和痔瘡就不會再困擾你囉!參考資料:1.Medscape >Drugs & Diseases > Gastroenterology > Constipation (Updated: Mar 30, 2020)2.Vazquez Roque M, Bouras EP. Clin Interv Aging. 2015 Jun 2; 10: 919-30.3.American Gastroenterological Association; Bharucha AE, et al. Gastroenterology. 2013 Jan; 144(1): 211-7.4.Medscape > Drugs & Diseases > Emergency Medicine >Hemorrhoids (Updated: May 31, 2022)5.eMedicineHealth >Constipation: Foods to Eat, Foods to Avoid. Reviewed by John P. Cunha, DO, FACOEP on October 25, 2017.6.U.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and U.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2015–2020 Dietary Guidelines for Americans. 8th Edition. December 2015.7.Wojtyniak K, Szajewska H. Eur J Pediatr. 2017 Sep; 176(9): 1155-1162.8.Yoon JY, et al. Dig Dis Sci. 2018 Oct; 63(10): 2754-2764.9.Dimidi E, et al. Am J Clin Nutr. 2014 Oct; 100(4): 1075-84.【本文獲問8健康新聞網授權刊登,原文標題:【陳致一醫師】久坐族的兩大危機!近一半的久坐族有以下困擾!】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9-06 癌症.大腸直腸癌
貧血、腹痛竟是腸癌!大腸鏡篩檢懶人包
「有沒有可能下一次檢查就變陰性?搞錯了?」馬偕紀念醫院大腸直腸外科暨中華民國大腸直腸外科醫學會理事長劉建國醫師指出,國健署目前針對50-74歲民眾補助每兩年一次定量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幫助民眾可透過偵測出糞便中微量的出血反應、腺瘤性息肉。但常常糞便潛血檢測結果若為陽性,許多民眾會希望醫師再做一次,並懷疑是否可能檢驗有錯。劉建國醫師建議,「若為陽性,請直接做大腸鏡檢查,最保險!」根據統計,早期的大腸癌如果妥善治療,存活率高達90%以上。但腫瘤長在腸道不同處,病徵表現不同,「若貧血非痔瘡出血或月經過多造成,各種檢查亦無法解釋,要懷疑是否為口徑較大的右邊盲腸有腫瘤持續出血所造成;若是腫瘤長在口徑較狹窄的左邊大腸,即可能因腸道阻塞會有排便習慣改變,並且腹痛或有解便解不乾淨『裡急後重』的狀況;若腫瘤長在最後一段的直腸,除解不乾淨,也會合併糞便出現鮮血,此時用直腸鏡即可診斷是痔瘡或直腸癌。但糞便潛血檢查就是早期篩檢的指標。」台灣每天都有47人確診大腸直腸癌,大腸直腸癌已蟬聯台灣癌症榜首14年,劉建國醫師說明,「就像是抹片做得多、子宮頸癌人數會增加,但可以提早發現及早治療,若能將糞便潛血檢查從原本補助50歲以上,降低至40歲起即補助,整體國人罹患大腸癌的比率到一個階段時,就會往下掉。數據顯示,每2年一次糞便潛血篩檢可降低35%大腸癌死亡率,若再輔以大腸鏡檢查,相信可以幫助更多國人。」劉建國醫師指出,「超過八成的大腸直腸癌與大腸息肉相關,若是增生性息肉會像細胞增生自然脫落,但若是腺性息肉,不僅不會脫落,還會越長越大,甚至從良性變成惡性,因此僅能透過大腸鏡檢查,及早發現並移除息肉,才可有效降低癌症風險!」研究指出,家中如果有一位一等親罹患大腸直腸癌,其罹患大腸直腸癌的風險比一般大眾多2到3倍,「臨床上會建議一等親若有大腸直腸癌,子女30歲以前就要接受首次大腸鏡的篩檢,並且定期到醫院接受大腸鏡檢查,若有發現較大息肉可以當下移除,更建議次年要再回來進行大腸鏡檢查追蹤。」目前大腸鏡檢查除了健保給付施打一針麻醉劑,民眾若怕痛,目前也有採朦朧麻醉民眾可在半夢半醒之間檢查的「減痛大腸鏡」,或像是完全睡著的「無痛大腸鏡」,就不用擔心民眾因為害怕而邊檢查邊痛苦地叫,或過程中因會扭動而導致難以讓醫師好好檢查。雖然需要自費,但幾千塊不僅可以降低罹癌風險,醒來時也已經移除息肉,換取無價的健康。劉建國醫師指出,目前臨床治療技術持續精進,以基因檢測決定個人化治療的同時,以多專科團隊合作擬定治療策略,即便是確診大腸直腸癌,晚期病人也有機會恢復健康。「曾有一位五十多歲的國小老師,確診時已是第四期大腸癌,有肝臟轉移不能立刻開刀,不然整個肝臟都要切掉…腸道因腫瘤阻塞,先放『大腸支架』撐開腸壁狹窄處以有效疏通堵塞,並進行標靶治療。不僅肝臟腫瘤縮小至可以手術切除,甚至也因腸道腫瘤縮小後,支架無須再撐開任何空間,已自行掉出體外。術後持續進行標靶一陣子、輔以口服化療。持續定期以電腦斷層追蹤已經超過五年,恢復正常生活。」【大腸癌懶人包】衛教傳送門>>立刻點擊M-TW-00004180
-
2023-08-28 醫療.消化系統
「軟便劑」一天能吃幾顆?5大副作用要注意!先試試10大助排便食物
許多人飲食西化、生活不規律,深受便秘之擾需要使用軟便劑、瀉藥才能順利排便,但長期使用藥物輔助,會使身體產生依賴性甚至可能讓腸道失去原有機能,造成日後需仰賴藥物輔助才能順利解便。曾有醫師分享,一名30歲女性,因長期便秘,必須靠瀉藥、酵素才能順利解便,在就醫做大腸鏡檢查時,發現全大腸粘膜呈現「豹紋」顏色黯淡、黑黑的,變成「黑腸症」。軟便劑是什麼?會有副作用嗎?一天吃幾顆?什麼時候吃?軟便劑使用須知一次搞懂。軟便劑是什麼?5大副作用要注意軟便劑有暫時緩解便祕之作用,根據臺大醫院藥師邱千慈解釋,軟便劑代表藥物為含docusate sodium成分藥品,是一種介面活性劑,可在腸道中促進混和脂肪和水,使糞便軟化,更容易排出,但效果不強,因此通常與其它藥物合併使用,以及有些人在使用軟便劑時,可能會產生以下不良反應及副作用: 腹瀉 腹痛 發疹 肝毒性 尿液/糞便變色3種常見軟便劑便秘的定義為一週排便次數少於3次,主要是腸道蠕動緩慢不足、攝取水份不足使糞便變硬,或是壓力、藥品、疾病等因素導致,當發生便秘或因水分攝取不足導致排便困難、疼痛,有些人會選擇使用軟便劑或瀉藥幫助排便。根據衛生福利部台北醫院外科醫師周則中指出,治療上常用的軟便劑有以下3種: 由於軟便劑藥效溫和,通常與刺激性瀉藥合併使用,約在服用後1~3天才會發揮藥效作用,且不可與礦物油類瀉藥同時使用,使用軟便劑期間應多喝水。在使用軟便劑時,應大量喝水。4原則正確使用軟便劑軟便劑僅能暫時緩解便秘症狀,想要徹底改善便秘,應調整飲食習慣及生活作息才能根本解決。正確使用軟便劑,應注意以下4項原則:1. 先了解排便習慣在使用軟便劑前,應先了解自身排便規律,並確定是否其它疾病或藥物而導致便秘。馬偕醫院胃腸肝膽科醫師王蒼恩表示,有些人一天排便三次或是三天排便一次,只要排便沒有困難就不算便秘,真的不得已再來服用這類藥物,且只要症狀有改善即可停藥。2. 使用時間不超過7天不建議以軟便劑作為長期排便輔助,臺大醫院藥師邱千慈指出,由於軟便劑會改變腸壁細胞的穿透性,會使原本一些難以吸收的廢物吸收進入體內,建議使用軟便劑不連續使用超過七天。3. 先試溫和型藥物大腸直腸外科醫師鍾雲霓建議,使用軟便劑的原則應先從嘗試溫和型口服藥物開始,並每天攝取2000c.c以上的水分、充足纖維質以及搭配運動。4. 勿自行增量鍾雲霓醫師也提到,如果使用軟便劑後還是一樣有便秘問題,應先尋求專業醫師建議,使用間接輔助藥品,不得自行增量,且不該長期使用任何改善便祕藥物。推薦10大食物助排便想改善便秘,除了運動、多喝水之外,調整飲食習慣也很重要。營養師程涵宇發文推薦10大食物,不使用軟便劑也可以達到排便自由。 黑棗:含有非水溶性纖維可增加糞便體積並軟化糞便易排出、山梨糖醇可留住腸道內的水分,以及含有酚類化合物有助刺激腸道好菌生長。 蘋果(帶皮吃):除了含有非水溶性纖維也有水溶性纖維,經腸道菌發酵形成短鏈脂肪酸後,可幫助腸道吸收水分,將糞便軟化並加速排出。 奇異果:含有天然酵素、寡糖能促進腸胃蠕動,改善便秘和脹氣。奇異果含有天然酵素、寡糖,有助於促進腸胃蠕動,改善便秘問題。 無花果:無花果素有助促進蠕動、軟化糞便。 柑橘類:富含可溶性果膠纖維,可加速結腸運轉時間進而減少便秘,並含有柚皮素,可增加腸道水分含量,使糞便順利排出。常見柑橘類如柳丁、葡萄柚、橘子等。 地瓜:富含不溶性纖維增加糞便體積助排便,以及水溶性果膠有助糞便軟化,同時含有一種難以被小腸吸收、熱量低的澱粉「抗性澱粉」可促進腸道好菌生長,增加糞便體積。 奇亞籽:纖維密度高和水接觸後,會形成凝膠稠狀,有助糞便軟化容易排出。 亞麻籽:除了含有豐富纖維,還能增加糞便體積、縮短通過腸道時間之外,且因所含油脂含量高,對腸道有潤滑作用,也可幫助糞便順利排出。 燕麥:研究指出,每日飲食中加7~8克的燕麥,可代替瀉藥,以達到解便效果。 火龍果:含豐富膳食纖維、果膠及水分,適合想解便秘且易水腫者。【延伸閱讀】 20多年抗癌成功!陳月卿教你:「全食物」這樣吃,每天清除癌細胞
-
2023-08-16 癌症.大腸直腸癌
男身體無異狀卻罹大腸癌!每天「吃飯一習慣」就是致病關鍵
台中一名60歲的男子愛吃肉到「無肉不歡」的程度,他日前參加國健署糞便潛血檢查,檢查結果異常呈現陽性,自己有警覺性馬上到醫院就診,經過大甲李綜合肝膽腸胃科主治醫師曾宇辰的建議後,進一步安排大腸鏡檢查,檢查竟罹患大腸癌,自己嚇一跳,幸好早期發現,接受治療。每餐必吃大量的肉,很少吃青菜曾宇辰表示,患者自述平常很喜歡吃肉,幾乎每餐都一定要吃兩份以上的肉才可以,也很少吃青菜,參加國健署免費的大腸癌篩檢,呈現陽性,主動掛號到門診就診,他告訴換患者,糞便潛血呈陽性,常見的原因包括大腸息肉、腫瘤或痔瘡出血,患者一聽後,願意安排大腸鏡檢查,沒想到檢查出來,意外發現罹患大腸癌,立刻安排開刀治療。「我身體平時都沒怎麼樣,也沒有什麼徵狀,怎麼會發現腫瘤!」患者說,自己身體很硬朗,在檢查出罹患大腸癌前,也沒有任何病痛,不明白為什麼會罹癌,經過醫師追問,發現患者飲食習慣,就是愛吃肉,每一餐一定要吃大量的肉,研判蔬菜吃得太少或沒吃,造成罹癌的原因之一。大腸癌早期無症狀 大便有異狀應留意曾宇辰說,大腸癌早期無症狀,定期接受大腸癌篩檢能夠提早發現病狀,可有效降低大腸癌死亡率2至3成。50歲以上的民眾,要多加利用國健署每2年1次定量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如果自已發現大便中有血、大便中有黏液、排便習慣改變、大便變細小,或是經常性腹瀉或便秘、體重減輕、貧血,持續出現超過2周以上,應立即就診。喜歡吃肉記得多補充蔬果依國際癌症研究總署指出,每天攝取超過50克的加工肉品或100克的紅肉(豬、羊、牛)會增加17%罹患大腸癌的風險。曾宇辰提醒,喜歡吃肉要記得多補充蔬果,纖維質攝取不足,罹患大腸癌的機率也相對提高,一定要正確飲食、規律運動、控制體重,定期篩檢、拒絕菸酒檳,才能降低罹癌風險。9招預防大腸癌1、增加腸道內的益菌,多吃蔬果增加纖維質攝取量,每天至少吃7種蔬果,男性每天應吃9份蔬果。2、少吃紅肉與加工食品,避免食用高溫燒烤的食物。3、多吃富含礦物質、蛋白質的「黑五類」食物,例如:黑豆、黑糖、黑木耳、黑糯米、黑芝麻等。4、晚餐不要吃太飽,避免食物未消化在腸胃中堆積、發酵。5、50歲以上之中老年人,應每3到5年接受大腸鏡檢查。6、培養樂觀的情緒,保持良好的心情。7、維持健康體重,過重及肥胖會增加大腸癌風險且干擾許多荷爾蒙的代謝功能。8、增加身體的活動量,可降低大腸癌的發生率。9、不吸菸,飲酒勿過量。》疾病百科/大腸癌(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7-16 醫療.消化系統
胃也會抽筋!胃痙攣怎麼辦?可以吃什麼?胃痙攣症狀及飲食建議一次看
現代人生活步調快、壓力大,胃是消化器官,易受情緒影響,一旦情緒緊張、焦慮便可能出現胃痙攣症狀。胃痙攣是什麼?胃也會抽筋?胃痙攣俗稱「胃抽筋」,指的是胃部不適的症狀表現而非一種疾病。造成胃痙攣的原因眾多,有可能是胃發炎、胃潰瘍、日常飲食、心因性壓力甚至癌症等,疼痛時間可能持續數分鐘或數天。由於現代人生活步調快、壓力大,胃是消化器官,易受情緒影響,一旦情緒緊張、焦慮便可能出現胃痙攣症狀,不可不慎。胃痙攣俗稱胃抽筋根據《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解釋,胃痙攣(Gastrospasm)不是疾病而是形容臨床症狀或感覺的通用術語。胃痙攣是指在腹腔發生鋒利、間歇性收縮或疼痛不適的感覺,之所以胃部會有如「抽筋」般的感覺是因為迷走神經受刺激,造成腹腔平滑肌不自主收縮而產生肌肉抽蓄。 不少人工作壓力大,生活步調快速,都有胃部疼痛的情況,由於精神情緒經常處於緊繃狀態,總覺得胃痛忍一下或吃胃乳、胃藥就好。不過,有時候以為自己是胃痛,其實是胃痙攣引起的疼痛感。胃痙攣原因胃痙攣可能的原因眾多,任何腹腔器官問題或疾病,都可能有胃絞痛的狀況發生,甚至有些靠近腹腔但腹腔外器官的問題,也可能出現胃絞痛,如肺部下葉、腎臟、膀胱、子宮或卵巢等疾病。所以胃痙攣發作,不一定表示是胃的問題、消化道疾病。胃痙攣常見原因,可歸類於以下幾種:1.飲食不當生冷、油膩、酸辣食物都可能刺激胃部,造成胃部絞痛。不規律飲食、暴飲暴食,也會造成胃酸分泌增加、胃部發炎,以至於胃黏膜對疼痛忍受度降低,更容易發生胃痙攣。2.菸酒刺激長期抽菸會降低胃腸血流和前列腺素生成,導致腸胃道分泌粘液能力減弱,胃部保護力變差,只要稍微酸辣食物刺激,便導致劇烈疼痛;過度飲酒也會影響腸胃道分泌。3.藥物影響控制高血壓的鈣離子阻斷劑、治療肺氣腫的氣管擴張藥物等,可能影響腸胃道蠕動,由於胃排空能力減弱,容易造成胃部發炎,以及關節炎等長期服用止痛藥物之患者,容易破壞胃黏膜,胃痙攣發生機率便有可能提升。4.婦科疾病流產、子宮內膜異位症、經痛、卵巢囊腫、骨盆腔發炎、泌尿道感染等,也可能誘發胃痙攣。5.情緒壓力壓力大、情緒緊張、焦慮,容易引起胃部收縮,嚴重者便會引起胃痙攣。6.肝膽腸胃疾病腸胃炎、胃發炎、胃潰瘍、腸躁症、便秘、闌尾炎、腸阻塞、大腸癌、肝炎、肝硬化、肝衰竭、膽結石、膽囊炎、胰臟炎等,都有可能引起胃部收縮、出現疼痛。胃痙攣症狀胃痙攣痛起來是一陣陣地疼痛,可能發生局部疼痛(如下腹部、或上腹部胃的位置)或整個腹部疼痛,並時常伴隨噁心、嘔吐等症狀。根據不同的病因,胃痙攣可能伴隨其它症狀,主要可區分為消化道症狀、非消化道症狀兩大類: .消化道症狀噁心嘔吐、打嗝腹脹、食慾不振、消化不良、放屁、排便習慣改變、腹瀉、腸臑動增加等。.非消化道症狀發燒及冷顫、類似感冒症狀、不尋常陰道出血、不尋常陰道分泌物或月經過期等。 胃痙攣多久會好?怎麼緩解疼痛?根據引起胃痙攣的病因不同,疼痛時間可能持續數分鐘或數小時甚至數天不等,如女性生理期,胃痙攣便可能持續數天。如果連續或週期性發生胃痙攣,則可能與大腸癌相關,建議至腸胃科進行檢查。如果胃痙攣伴隨下列症狀,可能危及生命,需緊急就醫:黑便或血便、呼吸困難、頭暈、意識改變、嗜睡虛弱、發高燒、吐鮮血或咖啡色物質、皮膚及眼白變黃(黃疸)、腹部有搏動性腫塊、嚴重腹痛或腹脹等。由於胃痙攣多為急發性劇烈疼痛,多半民眾會選擇掛急診,急診醫師多會先施打副交感神經抑制劑,以放鬆平滑肌舒緩症狀,並讓其臥床休息或局部熱敷,再建議至腸胃科門診進一步檢查,有需要時,腸胃科醫師會建議「胃鏡檢查」或「腹部超音波檢查」確認病因。胃痙攣發作時,建議先讓胃休息,不要進食並喝溫開水,若疼痛程度尚可忍耐,在家可先側躺並熱敷腹部,放鬆身體有助緩減疼痛感。馬偕紀念醫院中醫內科主治醫師高晧宇也表示,胃痙攣有兩個方法可以緩解疼痛:.側臥、熱敷:整個人縮起來側臥,並在疼痛處熱敷。.按壓穴道:按壓位在膝蓋外側上緣兩寸(三橫指)的梁丘穴。胃痙攣發作時,建議先側躺並熱敷腹部,放鬆身體有助緩減疼痛感。胃痙攣可以吃什麼?情緒放鬆降低發作頻率調整飲食習慣,有助降低胃痙攣發生率。刺激性食物如過酸、辛辣、油膩、冰冷、精緻糕點等食物要避免,以及糯米類如湯圓、粽子、飯糰等,因不易消化會在胃中長時間停留,會造成胃酸分泌增加建議酌量食用。以下提供減少胃痙攣發生的三種方法:1.調整飲食選擇簡單、好消化食物如蔬果類,料理方式採取清蒸汆燙,不油炸、避免大量醬料之料理。高晧宇醫師建議,胃痙攣患者平時可多吃秋葵、生薑、山藥養胃,以及細嚼慢嚥,每一口飯建議咀嚼15至20下,吃飽飯後先走10至15分鐘,有助減少胃痙攣發作。胃痙攣患者避免辛辣食物等刺激性食物,可降低胃痙攣發生頻率。2.情緒放鬆減輕壓力來源,不加班、睡眠充足,保持心情愉悅,避免情緒緊繃。戶外踏青、健行都是抒壓的好方式,心情放鬆、戒菸、戒酒,維持生活好習慣便能降低胃痙攣發作頻率。3.藥物、補品謹慎使用藥物、補品別亂吃。如果有長期服用止痛藥需求,最好諮詢腸胃科醫師,甚至安排胃鏡檢查。胃痙攣2大QAQ、胃痙攣,可以吃止痛藥緩解嗎?A:《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解釋,胃痙攣發作時,不建議吃止痛藥。若有胃炎、胃潰瘍等胃部疾病,服用止痛藥更傷胃。建議側躺休息、局部熱敷、就醫治療才有效。 Q、吃辣會吃到胃痙攣?A:辛辣食物會刺激胃部黏膜,甚至造成胃黏膜受傷。當食物或胃酸刺激傷口,會造成胃部收縮引起胃痙攣。參考資料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胃也會抽筋?胃痙攣讓你劇痛 2方法緊急緩解 延伸閱讀:.便秘按肚子!中醫教你按「14個護腸胃穴道」緩解不適、改善脾胃功能.「胃脹氣、胃潰瘍、胃食道逆流」哪些人是高危險群?有這些症狀要當心.胃食道逆流、腸躁症...7種「常見腸胃道問題NG食物」大公開!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6-24 癌症.大腸直腸癌
久坐不動易罹癌!平均每31分鐘,就有1人確診大腸直腸癌
中研院院士朱雲漢傳罹直腸癌過世,享壽67歲,再度引發國人對此疾病的關注。大腸直腸癌連續15年蟬聯10大癌症首位,且有年輕化趨勢,除與飲食習慣有關,久坐不動也是危險因子。平均每31分鐘 就有1人確診大腸直腸癌根據衛福部統計,大腸直腸癌是台灣最多人罹患的癌症,平均約31分鐘就有1人被診斷為大腸直腸癌。醫師提醒,要遠離危險因子,少吃紅肉、避免久坐不動,定期做糞便潛血檢查,早期發現並治療,大腸癌是治癒率很高的癌症。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消化內科主任蕭奕宗指出,大腸為ㄇ字型,大腸直腸癌依發生位置可略分為右側大腸癌(升結腸、盲腸)、左側大腸癌(降結腸、乙狀結腸)、直腸癌,症狀有些許不同。右側大腸癌以腹脹、腹痛、貧血最常見;左側大腸癌則以大便習慣改變、細便、血便為主,因阻塞關係會有腹痛表現。直腸離肛門近,最常見的症狀是出血、排便改變等,一般人容易誤認為痔瘡,因而延誤就醫。大腸癌發生率高 「久坐」也是危險因子為什麼國人罹患大腸癌機率居高不下?有幾項危險因子要注意,包括有大腸癌或大腸瘜肉家族史、肥胖、抽菸。飲食方面,應避免油炸燒烤的烹調習慣,並減少紅肉與加工肉品的攝取,可多補充蔬果以及膳食纖維,刺激腸胃蠕動。要注意的是,「久坐不動」也是致癌危險因子。根據研究顯示,每天增加2小時坐著的時間,會讓大腸癌風險增加8%、肺癌增加6%、子宮內膜癌增加10%。蕭主任解釋,現代人工作及生活型態都偏靜態,上班坐在辦公桌前,回家坐在電視或電腦前,耗費的體力較少,久坐會讓腸道蠕動跟著變慢,增加腸道發炎機會,加上因活動不足而導致肥胖,新陳代謝變差,成為癌症的高風險族群。此外,長時間待在室內,會減少曬太陽的頻率,人體中合成的維生素D就會缺乏,而維生素D已被證實可保護腸道、降低腸炎或腸癌發生的機率,建議上班族要抽空起身動一動,午休到戶外曬曬太陽,補充維生素D。如有家族史 40歲以上定時做糞便潛血檢驗大腸直腸癌幾乎都是從瘜肉演變而來,如果發現瘜肉該不該切除?蕭奕宗醫師說,瘜肉分為增生性、發炎性及腺瘤性,其中腺瘤性瘜肉最有可能癌變,若發現超過1公分的瘜肉,建議都要切除,尤其年紀愈大,腺瘤性瘜肉的機率愈高。大腸直腸癌是一種治癒率較高的癌症,第1期的5年存活率可達90%,第2期有80%,第3期則為65%,早期治療非常重要。無論是否有大腸癌或大腸瘜肉家族史,建議40歲以上每年就要做糞便潛血篩檢,目前政府補助方式為50至74歲每2年免費1次糞便潛血檢查。此外,要養成良好的排便習慣,以及每周規律運動(每周3天、每次30分鐘以上、平均心跳達每分鐘130下以上),假日多從事戶外活動以紓解壓力,保持身心健康。延伸閱讀:.台灣一地區大腸癌盛行率第1名!「8種罹癌食物」台灣人幾乎全吃過.大腸癌的糞便是什麼顏色?藍莓色大便又是什麼問題?名醫教觀察糞便.長年吃素怎麼還會得大腸癌?營養師曝:要挑對食物種類和烹煮方式才有效★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6-20 醫療.消化系統
一緊張就肚子痛想大便?6招改善腸躁症,4症狀早就醫防腸癌!
許多人在緊張、生氣、焦慮、焦躁等情緒上來的時候,便會想要上大號,或是出現腹脹、腹痛、腹瀉等排便型態改變,這很有可能是腸躁症正在作怪。國泰醫院消化內科主治醫師鍾鴻鼎建議這樣的族群平時可多從生活調整進行改善,必要時醫療協助,並注意其他相關症狀以防腸癌。一緊張就肚子痛、想大便?醫指腸躁症診斷4症狀! 鍾鴻鼎醫師表示,身體機能與自律神經息息相關,腸道也包含在其中,許多人情緒上來時便會有想上廁所的衝動,這是人之常情。 不過腸躁症的患者是在情緒上來、腸道受到交感神經刺激時,就會出現腹痛、腹脹等問題,腹痛是必要的診斷症狀,排便模式則可能出現型態改變,包括腹瀉或乾硬糞便呈現,也可能次數增加,並也有可能放屁不斷。這樣的情況持續達三個月即為腸躁症,若僅是如考試、面試等壓力較大時出現一兩個禮拜,這樣的情況則未達診斷標準。 腸躁症雖然常見,又以50歲以下女性偏多,不過確切原因還有待研究,目前較多醫學研究認為主要和遺傳、家族史有關,自律神經失調、身心科方面疾病、情緒、壓力則是誘發因子。而本身原本沒有腸躁症的民眾,也有可能因長時間壓力影響腸道,使得腸道的菌叢出現改變,進而引起腸躁症。 治療腸躁症腸道、心理一起治!醫教6招生活調整有助改善。 鍾鴻鼎醫師表示,腸躁症目前認為主要與遺傳有關,尚無根治方法,治療方面,腸道會以患者的表現症狀進行以改善,並建議從也心理治療雙管齊下,可尋消化內科、腸胃科、身心科等相關科別尋求醫療協助。 日常生活除了改善壓力之外,飲食也與腸道息息相關,建議腸躁症患者盡量避免油炸、高糖、加工食品、辣物等刺激性食物,以及花椰菜、高麗菜、豆製品等高產氣的食材,以免增加腸道負擔。另外,若本身也有乳糖不耐症的患者,也建議避免牛奶,可以植物優格等取代乳製品攝取。飲食習慣也建議細嚼慢嚥,以利腸道吸收,也減少吞氣造成腹脹的機率。另外,日常培養運動習慣、適度的運動,也可以培養腸道良好的蠕動。 排便改變是腸躁症?還是大腸癌?兩者易混淆,4症狀盡早就醫! 鍾鴻鼎醫師也提醒,腸躁症雖然據目前研究不會有增加大腸癌等其他腸道疾病的風險,但是腸躁症和大腸癌一樣都會有出現排便習慣改變的症狀。換句話說,若有出現長時間排便習慣改變的族群,也得提高警覺不是腸躁症而是大腸癌的可能性,建議先盡早檢查排除腸癌可能,並注意日常是否有容易疲勞、頭暈等貧血症狀,以及不明體重減輕,這些都是腸癌的不明顯症狀,而若是出現血便更是應盡快就醫,以利防範大腸癌。 《延伸閱讀》 .是腸躁症還是大腸癌?醫:合併貧血、頭暈等症狀速就醫 .全民抓腸癌2檢查超重要!醫:血紅素濃度高更要提高警覺。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6-19 醫療.消化系統
一表看20種胃腸疾病常見症狀及可能出問題的器官!就醫說的愈清楚愈有利醫師診斷
胃腸疾病的症狀可說五花八門,診斷起來相當複雜,而且有時候病人自己也可能覺得症狀反覆,正當感覺舒服多了,過一陣子又突然疼痛不已,因此在求診時經常會無法精確描述徵狀。下列表格大致歸類了各種症狀,希望能協助讀者先行自我檢視,並且將症狀記錄下來,包括持續時間、症狀出現時期的飲食狀況或生活情況,求診時將這些紀錄搭配自我主訴,醫師便更能針對你的徵兆進行診斷!常見症狀小解析自我觀察與記錄• 腹部疼痛腹部疼痛是最常見於各種胃腸疾病的症狀。掌管腸胃道感覺的神經不如身體表面的體神經靈敏,所以造成的疼痛往往沒有專屬特異性,例如只是隱隱作痛、悶痛、脹痛等。如果你感覺到非常劇烈的疼痛,那麼要懷疑可能是腹膜炎、腸穿孔,或是更嚴重的癌症等。一般腹部疼痛依照部位可分成上腹部與下腹部:• 心灼熱感心灼熱感是一種燒灼、縮緊或灼熱的感覺,通常發生在胸骨下端靠近胃部上端的區域,有時這種燒灼感會向上延伸到咽喉、頸部或者後背。病人會感覺到帶酸性的食糜或胃液向上滿溢,而膽汁或胰液等消化液雖然不是酸性,但流經食道同樣會產生心灼熱感,又稱為火燒心。經常發生的時間點多半在飯後一小時內,尤其是暴飲暴食後或甚至加重,此外,頭低腳高的姿勢也可能引發心灼熱感。• 胃酸逆流胃酸逆流是指口中突然出現食道或胃的內容物,而感到苦苦的或者是酸酸的現象。此時與嘔吐的感覺不同,因為病人不會感到噁心,而且通常只有少量的物質存在口腔中。發生胃食道逆流的原因通常是下食道括約肌的緊縮力不夠,或者食道有異物阻塞。罹患胃食道逆流疾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的病人,其中約有百分之六十會出現胃酸逆流的症狀。• 胸骨後方疼痛與食道疾病有關的胸骨後方疼痛,可能是不正常的食道收縮或擴張所引起,也可能是由酸性物質直接刺激食道黏膜所導致。胸骨後方疼痛的症狀需要注意的地方是和心肌缺氧引起的心絞痛做區隔,此外這種疼痛也可能與精神性或筋骨肌肉疾病有關。這種疼痛有許多成因,所以要仔細辨別並與醫師討論。• 吞嚥困難吞嚥困難是一種主觀感受,也是胃腸疾病中常見的症狀之一。這是一種食物堵在胸口的感覺,因為吞嚥是一項複雜的動作,由口腔、咽喉與食道三個部位相輔相成,所以當發生吞嚥困難時,很有可能是這三個部位之一發生病變或是協調功能出狀況。多半醫師會詢問幾個重要問題:引起吞嚥困難的食物型態是什麼?液體或是固體?也有可能兩種都會造成吞嚥困難。另外,吞嚥困難的發生是持續性或是間接性?這也會影響醫師的診斷,而且有沒有合併心灼熱感或者胸痛、體重減輕等異常情況,因此若出現吞嚥困難,建議將當時所有的狀況進行記錄,於就診時一併告知醫師。• 消化不良腸胃科最常遇見的問題就是消化不良,但其實這是一個籠統、含混不清的名詞,舉凡上腹痛、吃不下、脹氣、噁心等不舒服,全部都可以被稱作消化不良。許多病人長期受苦,在不同醫院的診間流浪、求診一間換過一間,重複接受各種檢查包括胃鏡、超音波、上消化道攝影等,但是都無法找到根本原因。這一類患者的罹病正確名稱極可能是「功能性消化不良」,與一般人所熟知的「消化不良」的不同之處在於,依照不同的臨床型態,可以再將複雜症狀細分歸類成三種:• 食慾不振食慾不振經常造成體重減輕,但是引發食慾不振的原因有兩種:1、中樞神經系統的問題:想吃食物的念頭降低了,或是因為癌症的合併症狀。病人常見的狀況是沒有胃口、看到東西都不想吃,如果勉強自己吃一些東西,可以吞下,不會吐出來。2、食道或是胃腸系統的問題:常見病人吃東西後覺得吞不下去,有時甚至會將未消化的食物吐出來,或者吃進食物後整個食道、腸胃都更不舒服,因而停止繼續吃東西的念頭。• 便祕便祕是常見的大腸運動功能失調的毛病。雖然排便習慣因人而異,實際上一位正常成人每週的排便次數是3至20次。一般說來,若每週排便次數少於2次、排便時會費力解便、解出較硬甚至如顆粒狀的糞便,就稱為便秘,但還是以個人習慣為準。造成便祕的原因不外乎是纖維質攝取不足,或是運動量不足、工作型態或生活壓力抑制了正常便意。另外,也可能是疾病因素造成長期臥床、情緒刺激等等,也都會造成排便不正常。• 腹瀉相對於便秘,如果一個人的排便次數比平常明顯增加,而且糞便中水分變多甚至形成液態,就可能是腹瀉。腹瀉可分成急性與慢性:前者是指症狀時間為六週內,後者則是持續腹瀉六週以上。急性腹瀉:常見原因是病菌感染,因為各種微生物感染,刺激腸胃道蠕動過快,導致排便次數增加、水分吸收不及。食物中毒、飲水不潔或是藥物作用,都可能造成急性腹瀉。另外,東方人經常有乳糖不耐症,也就是身體對於牛奶以及乳製品無法分解,缺乏這一類酵素,所以吃進這些東西後就容易拉肚子。慢性腹瀉:多半是特殊的感染情況所造成,例如寄生蟲、結核菌或是原生動物等感染,病人會長期腹瀉持續很久,可以說是經年累月不堪其擾。• 裡急後重排便後才沒過多久又想解便,經常有解不乾淨的感覺,很可能就是肛門附近有病灶,但有時大腸直腸癌也可能出現這樣的情況。另外,消化道癌症的症狀可繁複多樣:(本文摘錄自堡壘文化出版、林肇堂醫師著《腸保健康好胃來:台灣消化權威林肇堂教授,許你一個順暢人生》)
-
2023-06-12 癌症.大腸直腸癌
大腸癌的糞便是什麼顏色?藍莓色大便又是什麼問題?名醫教你觀察糞便
大腸有機械性作用,也有化學性作用,但機械性作用更為重要。蠕動到了大腸就從變成分節運動,目的是要把被消化吸收掉、沒有營養成分而進到大腸的原便都排出體外,因為裡頭含有食物殘渣、纖維質等所有不能吸收的物質。大腸的排遺作用本身並沒有吸收營養的功能。而大腸最重要的功能是吸收水分,一天分泌上千毫升的腸液與胰液還要再加上喝下的水量,這些水分、電解質到了大腸部位都將回收,提供糞便裡細菌的養分,最後到肛門括約肌後排出。糞便最重要的成分是許多細菌,但是不見得都是壞菌,其中還包含一些無法消化的纖維質。所以經常聽聞要多吃青菜、水果,這是為了提供腸道菌叢的平衡,這些物質在口腔、胃、小腸都不能被消化,卻是糞便最重要的堆體資本,少了這些就容易引發大腸癌。大腸呈現ㄇ字型,全長約90至150公分,分成右、上、左共三段,分別是升結腸(上行結腸)、橫結腸(橫行結腸)與降結腸(下行結腸)。在升結腸的一端是盲腸,最末是闌尾,一般所稱的盲腸炎其實不是盲腸發炎,是闌尾發炎,因此會右下腹會相當疼痛。在降結腸的末端有轉彎處是乙狀結腸,呈現S型,通過這裡後才會進入直腸,直腸是肌肉最厚的地方,此處有俗稱大腸頭的括約肌。直腸最末端是肛門口括約肌,這一段約有10公分,也是容易發生腫瘤、癌症的部位。大腸癌發生在不同段會出現不同症狀,最不容易發現的部位是在盲腸及升結腸,預後的狀況最差;最容易發現的部位則是直腸,再來是直腸上方的乙狀結腸。若要及早發現大腸癌,觀察糞便是有效方式,下列不同的糞便狀況會呈現出不同腸子部位的狀況。一、糞便有鮮紅血覆蓋或流出鮮血:可能是痔瘡出血。因為痔瘡位置在最末端的肛門口,通常糞便前段是正常的黃褐色,到最後一段通過肛門時因血管磨破,所以覆蓋在糞便末段的血是鮮紅色,血色不會與糞便混合。而且可能肛門口還有出血,所以衛生紙擦拭時會見紅色鮮血。另一種情況則是上廁所時沒有解出糞便,卻排出鮮血,有可能是肛門口附近的痔瘡磨破所導致,以衛生紙擦拭時也會見紅色鮮血。二、糞便混合鮮血或解血便:可能是直腸、乙狀結腸、降結腸之癌症或出血病變。當腫瘤長在直腸造成直腸變狹窄時,病人會提到近兩、三個月的糞便比較細,像鉛筆一樣,有時沾血、有時沒沾血。經過檢查卻沒發現痔瘡,那麼就要懷疑可能是直腸癌。乙狀結腸癌的情況也一樣,特別是轉彎處,腸道孔徑變窄,糞便就會變細。三、藍莓色(暗紅色)糞便:可能是小腸、盲腸、升結腸的癌細胞所導致。盲腸與升結腸的管腔很大,裡頭是乳糜狀的原便浮在腫瘤上。若腫瘤出血,原便混合均勻血紅素繼續往前推進,就會變成像藍莓或是蔓越莓的顏色。糞便不會變細,但是很明顯能看出糞便顏色與平常不同。這個部位發生的癌症必須特別留意,有可能癌細胞已經長的很大,糞便也不會有任何改變,甚至出血很厲害時自己也會忽略觀察、不曾察覺,不知不覺中就貧血了。所幸仍可以透過大腸鏡的檢查,及早發現,及早治療。四、烏黑色糊狀(瀝清狀)糞便:可能是上消化道(口腔、食道、胃、小腸)的癌症或出血病變。糞便表面有油性光澤,有時帶有血腥味,與瀝青相似,所以又稱為瀝青便、柏油便。上消化道出血若比較慢一些,除了解出瀝青便之外,病人口中可能會吐出黑色或咖啡色的嘔吐物;若大量出血又急又快,可能會解出血便或甚至吐出鮮血。上消化道出血的原因很多,過去青壯年族群可能是因為感染幽門螺旋桿菌造成消化道潰瘍出血,但現在檢查與及早治療幽門螺旋桿菌己經非常普及化,使這類患者數減少許多。不過銀髮族要特別注意,使用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或者抗凝血劑等預防中風以及心血管疾病藥物,反而成為上消化道出血的常見原因之一。腸胃科醫師非常重視糞便的觀察,因為糞便能釋出重要警訊。除了留意自己的排便習慣之後,可以自我檢視身上有無其他病徵,像是臉上皮膚有無變黃、身上有無黴菌感染或念珠菌感染、吞嚥困難等。這些症狀可以整理後列表記下告訴醫師,都是自我診斷的小撇步。闌尾炎小知識闌尾發炎的原因是,從小腸經過迴盲瓣進入盲腸時,分節運動會一邊脫水一邊將食糜等原便推送而至盲腸。因重力關係會使部分物質如細菌掉入闌尾,若運動順暢會擠出,但如果不順暢(如有糞石或其他阻塞物),就會堆積在闌尾造成闌尾炎。另外,大腸中也有許多憩室(空間),若開口塞住了就會變成憩室炎。(本文摘錄自堡壘文化出版、林肇堂醫師著《腸保健康好胃來:台灣消化權威林肇堂教授,許你一個順暢人生》)
-
2023-06-08 醫療.泌尿腎臟
長期便秘竟是大腸無力症?醫指常見6大原因,飲食調整等3招助改善
便祕是日常相當常見的問題,建議盡早檢查釐清原因,例如「大腸無力症」,這種便秘往往會比一般的便秘更加嚴重些。禾馨醫療大腸直腸科陳威智醫師指出常見原因,並教檢查出此症的民眾如何改善及治療。 長期便秘竟是大腸無力症?醫指常見6大原因。 便祕和大腸無力症的關聯?陳威智醫師指出,一般人排便的次數可為1天至3天一次不等,超過3天沒有排便就可以視為便秘,而大腸無力症則可能達到5-7天或是更久,且需相當用力或以藥物輔助,而結果往往也差強人意。 大腸無力症常見6原因:大腸無力症原因大多還有待研究,目前許多研究認為大多和遺傳有關,例如左下腹的乙狀結腸較長,此處為大腸主要吸收水分、堆積糞便之處,較長也就難以推進、容易堆積糞便。其他引起大腸無力症的因素也包括腸道神經節較少、或是運動較少、人體老化等,使得蠕動的速率、頻率較低,形成無力。另外,自小沒有養成固定排便習慣、或是生活工作等形成的心理壓力、以及荷爾蒙影響也都有可能有所關連,荷爾蒙影響也正是為什麼便祕較常發生在女性族群身上。 長期便祕可能增加腸癌發生率?提醒民眾,便秘情況不論是否為大腸無力症,糞便毒素長期累積在身體當中,都有可能形成慢性發炎、甚至增加腸癌發生機率,應盡早改善。 如何飲食改善大腸無力症?醫指3方向調整有助改善! 陳威智醫師表示,即便是診斷出大腸無力症,一樣可以透過飲食方式進行改善。飲食方向需每日攝取足夠的水分,一日至少2000c.c.。攝取高膳食纖維蔬果,可選擇鳳梨、奇異果、火龍果、草莓等。另外油脂也相當重要,許多減重者、特別是女性,常會因為控制飲食而缺乏攝取油脂,但油脂也是人體必需營養,缺乏也容易造成便秘,建議每日應至少攝取30c.c.,這從雞胸肉上也能攝取得到。並也建議避免油炸、手搖飲、辣物等高油脂、高糖份等刺激性食物,以免增加腸道負擔。 治療便祕、大腸無力症3方向!醫籲盡早檢查排除常癌可能。 藥物治療:陳威智醫師也表示,治療便秘、大腸無力症最基本的第一步建議就醫檢查找出原因,上述飲食調整若遲遲未見改善,接下來就會是藥物治療,例如增加腸胃蠕動的軟便劑、或較激烈一點、刺激腸道的灌腸。不過也得留意部分藥物可能使腸道出現依賴性,停藥腸道蠕動可能就又下降。因此用藥前還是鼓勵民眾先進行檢查,並與醫師詳細討論後開立藥物為佳。 手術治療:若藥物也還是無法改善,接下來則可考慮進行手術治療:截腸手術,顧名思義就是截下其中一段腸道,縮短排便所需經歷的過程,達改善便秘的效果,切除的部位大多是較長、引起大腸無力症的乙狀結腸。陳威智醫師表示,這項手術常見也運用在腸癌治療,視醫師技術通常相當安全、後遺症機率可說近乎於零,現也隨醫學進步,手術有別於以往的開腹手術,多以腹腔鏡微創手術進行,在經驗充足的醫師手術下,無傷害到輸卵管等器官不會造成不孕。 陳威智醫師也提醒,便祕的原因其中也包括腸癌,因腫瘤阻塞腸道而引起便秘,提醒若發現自己排便習慣改變,應盡早檢查,以例排除腸癌的可能性。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延伸閱讀:.大腸癌篩檢男比女少原因曝!糞便潛血檢查8步驟在家自己做.台灣一地區大腸癌盛行率第1名!高敏敏曝「8罹癌食物」台灣人全吃過!.一圖看懂大腸鏡需多久做一次?應從幾歲開始做?醫:3高危險族群需當心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5-31 癌症.大腸直腸癌
發現「血便」該懷疑是痔瘡還是大腸癌?醫師教從症狀分辨差異,解析何時該做大腸癌篩檢
俗話說「十人九痔」,生活習慣改變,久坐、久站、飲食西化等因素,幾乎人人都有輕重不一的痔瘡問題。痔瘡最常以「血便」症狀被察覺,並不是所有的血便,背後代表的都是痔瘡,也可能是大腸癌引起。「鮮紅色的血便」就一定是痔瘡?醫提醒:用糞便紅色程度初步判斷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大腸直腸外科專任主治醫師陳嘉哲指出,當排便發現出血時,第一時間先觀察糞便中所夾帶的血液顏色,是鮮紅色還是暗紅色?如果是鮮紅色,可能有以下二種情形:其一是便便太硬導致肛裂、衛生紙擦拭太過用力;另一種就是痔瘡的血管破裂。鮮紅色的血便大多不會威脅到性命,也有可能是左側的大腸出血所引起,因位置靠近肛門口,糞便也會呈現鮮紅色的血便。左側大腸出血就有可能是大腸癌的症狀之一,建議可在觀察一周後,排便時仍出現鮮血直流,此時應盡速就醫。血便上的血液顏色屬於「暗紅色」,表示在糞便一開始產生時,糞便就已與血液接觸,很可能是上消化道出血、大腸直腸出血。陳嘉哲指出,如果是上消化道出血的糞便顏色,通常會幾近「黑色」,但出血量超過60㏄ 以上,且血液未經過消化液作用就排出,出血量愈大顏色就會愈鮮紅。如果出血位置是在小腸或右側大腸,糞便多呈現「暗紅色」。【看更多血便的資訊】疾病百科/血便痔瘡、大腸癌除了血便外,還會伴隨有哪些症狀?痔瘡常見的六大症狀.血便.肛門有腫大的異物感.肛門口有搔癢或灼熱感.直腸肛門會觸痛或持續疼痛.有塊狀物從肛門脫出.貧血(整理:記者陳雨鑫 資料來源:陳嘉哲醫師)【看更多痔瘡的資訊】疾病百科/痔瘡大腸癌發生血便症狀,伴隨的症狀有:.排便習慣改變.血便有黏液.體重減輕.排便不乾淨.時常腹痛.貧血(整理:記者陳雨鑫 資料來源:陳嘉哲醫師)【看更多大腸癌的資訊】疾病百科/大腸直腸癌(大腸癌)大腸癌發展需要一定時間,發現血便時大多已進入後期陳嘉哲指出如果大腸癌已經出現上述症狀時,特別是「血便」,通常都已經來到晚期。大腸癌的形成需要一定的時間,大腸癌的發生與細胞基因改變有關,當生活習慣改變,嗜吃紅肉等,都會刺激腸道,腸道細胞病變初期一開始會先形成管狀腺瘤,管狀腺瘤形成後約三到五年才會繼續發展成癌症。形成大腸癌腫瘤後,就容易開始發生「出血」的現象,初期僅是微量出血,等到出血量變大時,發現有明顯的血便,或腫瘤大到讓病人有感覺,此時癌細胞通常都已轉移,其餘症狀包含體重減輕或排便不乾淨等,都難讓病人主動察覺,因此早期篩檢格外重要。大腸癌篩檢公費補助糞便潛血檢查,2情況可提早做大腸鏡篩檢大腸癌好發於50歲以上的民眾,國健署補助50歲到74歲民眾,每兩年可免費做一次糞便潛血檢查。陳嘉哲表示,糞便潛血檢查準確度高達九成以上,現行的糞便潛血檢查是採取抗體方式偵測紅血球,不會因為吃了豬血、鴨血等食物造成誤判。不過,糞便潛血檢查的結果,無法判別是痔瘡造成的出血,還是腫瘤造成的。揪出早期大腸癌最佳的方式仍是照大腸鏡,可以透過大腸鏡監測腸道內是否有息肉,透過切片等方式確認息肉是惡性還是良性,就可達到早期發現,早先介入治療。陳嘉哲建議,如果家族沒有大腸癌家族史,30歲後,可以自費檢查一次大腸鏡,沒有大腸息肉,可以五年後再檢查,如果有息肉則建議每二年再檢查一次。大腸癌有年輕化趨勢,預防大腸癌注意以下4重點近年大腸癌的患者有年輕化的趨勢,與飲食及生活習慣改變有相當大的關係,陳嘉哲建議,大腸鏡檢查的年紀應下修,50歲以上民眾一定要檢查至少一次,後續則建議每兩年檢查一次。日常生活4重點避免大腸癌和痔瘡上身.平常應保持運動習慣.少食用紅肉.多喝水.飲食方式採「天天五蔬果」方式,纖維攝取多一些,減少便祕的發生(整理:記者陳雨鑫 資料來源:陳嘉哲醫師)
-
2023-05-27 醫聲.領袖開講
院長講堂/朱光恩曾胖到110公斤,靠168斷食瘦25公斤!養生靠固定重訓,出國旅遊調劑生活
大腸癌發生率連續15年居我國十大癌症之首,有年輕化趨勢。專精於大腸鏡檢查的昕新智慧診所院長朱光恩表示,政府針對50至74歲民眾,提供2年1次公費大腸癌篩檢,年輕族群也不可輕忽,尤其有大腸癌家族史的民眾,更應定期做篩檢,及早發現早期治療。養生祕訣/斷食減肥 固定重訓 常出國旅遊近年許多人瘋168斷食,昕新智慧診所院長朱光恩也是其中一員,目前他回到85公斤左右。朱光恩是易胖體質,最胖曾到110公斤,不過,他並非刻意執行168斷食,而是工作型態讓他自然執行,也發現短暫的斷食可減少胰島素分泌,對身體有益。朱光恩每天早上8點上班,早餐會喝杯黑咖啡及水,直到中午12點才用午餐,晚上8點後不吃東西只喝水,並於晚間11點就寢。不喜歡外食的他,大多自行料理,常使用小電鍋、蒸鍋、烤箱及微波爐做菜,像蒸蔬菜、蒸魚肉,撒點鹽巴作調味,煮個白飯就完成一餐;他愛吃義大利麵,也會自製義大利麵醬。朱光恩每周上2次健身房重訓,維持骨骼、肌肉量,也會用跑步機維持心肺功能。飲食、運動是重要養生方法。對朱光恩來說,旅遊更是最棒的生活調劑,過去只要有3天以上休假,常一人飛出國旅遊,他曾走訪非洲、南美洲、中美洲、歐洲等,因為曾赴日求學,最喜歡到日本旅遊。除了是大腸鏡專家,朱光恩也喜歡設計塗鴉,今年兔年診所的「昕新向榮」紅包袋,上頭的小兔子由他親自操刀設計,500個特製紅包袋廣受喜愛。朱光恩自揭有潔癖,要求東西一定要放在固定位置,像放筷子的方向、微波爐不能歪等,就是喜歡整體整齊感。他也將這習慣帶到工作中,像一天要洗數次手,做檢查前工作盤中的超音波探頭針頭、紗布或藥物,必須朝向同一方向,長短粗細也要按順序排整齊,工作起來才順手,也增加病人安全。累積經驗 病人是最好老師前來健檢的民眾多半是消費者心態,認為花了高額費用健檢,要求自然會比較多。不過,對朱光恩來說,無論是受檢者還是病人,「病人就是最好的老師」,病人願意信任醫師,將自己的大腸交給醫師檢查,醫師在檢查中有機會學習、累積經驗,實屬珍貴。朱光恩9歲移民阿根廷,念完醫學院後取得美國醫師執照,1994年返回台灣行醫至今,曾赴日進修,跟著工藤進英教授學大腸鏡一人操作法,並將技術傳回台灣廣受推崇。喜歡聊天 醫病關係良好大腸形狀九彎十八拐,執行大腸鏡檢查,對醫師來說具有十足挑戰,也是讓朱光恩如此著迷的原因。每個人的腸子形狀都不同,且同一個病人每一年的腸子也可能不同,如果飲食、排便習慣改變,或有開腹腔手術導致腸沾黏,都會增加大腸鏡檢查難度。從小在國外長大,造就朱光恩洋派性格,個性活潑、喜歡聊天,常與病人成為好友,不少醫師憂心的醫病糾紛,他幾乎沒遇過。以大腸鏡檢查來說,病人的責任是把大腸清乾淨,醫師責任是做好檢查,他事前會花時間跟病人衛教、溝通,病人了解後配合度都很高,藉此建立良好醫病關係,就能避免糾紛。朱光恩在新光醫院任職29年,一路從住院醫師當到主任,也擔任新光健檢中心主任10年,3年前接下昕新診所院長一職,讓他深感壓力。民眾健檢是「候鳥型」,大多是3年回來檢查一次,因此診所要上軌道,至少要3年時間,正巧診所成立時,碰上新冠疫情大爆發,當時幾乎沒有受檢者,有1年時間是「硬撐下去」,所幸解封後漸露曙光,健檢人數也回流。定期開會 凝聚員工向心力診所與醫院規模不同,經營模式有很大差異。朱光恩表示,醫院有許多部門可協助分派工作,診所得院長親自管理,診所內50名員工平均35歲,是年輕的團隊,他會透過定期開會凝聚向心力,也樂於向年輕人學習,打造優質環境,才能讓受檢者安心。朱光恩小檔案‧年齡:57歲‧專長:內科學、消化系醫學、消化系超音波及相關治療手術、上消化道內視鏡檢查及相關治療手術、全大腸鏡檢查及相關治療手術‧現職:昕新智慧診所院長‧學歷:南美洲阿根廷國立大學醫學系醫學士、美國醫師執照考試(USMLE)合格‧經歷:新光醫院健康管理部主任、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健康管理部內視鏡檢查室主任給病人的一句話大腸癌發生率台灣居世界第一,發生年齡層下滑中,提醒年輕族群、有家族史者,要定期做大腸鏡檢查,及早篩檢、治療。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4-23 醫療.消化系統
吃香蕉有助排便、吃蘋果能止瀉?醫:重點在吃得正確才有效
【本文重點】排便問題是台灣人常見的健康問題,常見原因包括生活型態、壓力以及不良飲食習慣。醫生建議通過養成良好的排便習慣、按摩腹部以刺激腸道蠕動、以及正確飲食等方式改善便祕問題。此外,不同熟度的香蕉對排便有不同效果,可以適當選擇食用。蘋果也有幫助糞便成型和刺激腸道排便的功效,但食用方式也有差異。另外,便祕與心血管疾病有相關性,便秘嚴重的患者應尋求醫療協助。--by ChatGPT排便問題是國人一大困擾,生活型態、壓力、飲食習慣不佳,都是造成便祕的原因。屏東基督教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林群峰表示,便祕原因百百種,養成固定良好排便習慣、適時按摩腹部促進腸道蠕動、正確飲食等,都有助於改善便祕,每天都要注意排便習慣和糞便狀況,若有任何異常應尋求專業醫療協助。Q:吃香蕉可以助排便,為什麼我吃了沒有效果?林群峰表示,食用不同熟成狀態的香蕉,對排便有截然不同的效果,如較生的青香蕉富含「鞣酸」,吃下肚後會與胃裡的蛋白質結合,形成較不易消化的「鞣酸蛋白」,有助於拉不停的急性腸胃炎患者產生止瀉的功用。再者,青香蕉含鉀離子,能補充病人因腹瀉而流失的人體重要元素。而當香蕉愈趨成熟,內含的鞣酸就會消失,產生山梨醇、膳食纖維等促進腸道蠕動的成分,還有能活化益生菌的果寡糖,幫助消化道健康順暢。因此,民眾可以視自身需求,食用不同熟成階段的香蕉。Q:為什麼蘋果同時被稱為「能止瀉」、「助排便」的食物?林群峰指出,蘋果吃法也有學問,單吃果肉可補充水溶性膳食纖維,在人體內形成類似膠質的物質,有助於糞便成型、幫助止瀉;若有便祕困擾的民眾,則可以連皮一起吃,因果皮富含非水溶性膳食纖維,和吃蔬菜是一樣的道理,無法消化的纖維與食物殘渣結合,能擴大糞便體積,藉此刺激腸道、幫助排便,「不同吃法,不同功效。」他進一步補充,蘋果內的「果膠」有助於改善「腸漏」現象,當生病身體不適時,果膠能填補腸道內的小孔隙,避免細菌、病毒「漏」出來,跑進血液或是其他地方擴大發炎反應。甚至有研究指出,果膠能降低人體吸收造成癌症的「galectin蛋白質」,「雖然還是一些假說,不過可以看得出來,果膠對人體是有好處的。」Q:硬要把便便擠出來,對有心血管疾病的人來說,會有危險嗎?林群峰指出,許多研究證實,心血管疾病和便祕有正相關,心血管疾病患者罹患便祕的機率,比一般正常族群高二到三成左右。一部分是因為利尿劑、鈣離子阻斷劑等降血壓藥物,會排出病人體內水分、放鬆血管平滑肌,降低中風、心臟病的風險,但也造成糞便含水量低、腸道平滑肌鬆弛導致便祕。另外,若病人長期臥床,改變排便習慣、腸子降低蠕動,也都會加重便祕的狀況。而當便祕嚴重的病人在困難解便時,平均的血壓又會上升15到29毫米汞柱(mmHg)左右,即使結束排便,升高的血壓也會持續1到2個小時,如此惡性循環。「但不是要病人不吃這些藥物。」林群峰認為,必須尋求其他辦法調整,解決患者的困擾。Q:便祕到什麼程度需要就醫?並非出現排便異常就是罹癌,但林群峰提醒民眾仍須提高警覺。首先是「排便習慣改變」,長期都正常解便或容易腹瀉,突然變成便祕,這就是習慣改變,必須注意。再者,排便伴隨腹脹、腹痛的狀況也要小心。然後是民眾最熟悉的「血便」,若糞便上沾染的是鮮紅色血水,有可能是痔瘡破裂導致;若出現暗紅色、黏稠等現象,再加上體重減輕、食欲不振,就有高風險是大腸癌,需就醫檢查。還有,當患者感覺急需大便,但又無法順利排出,出現「裏急後重」的狀況時,有可能是直腸長了腫瘤,刺激腸道產生便意,若民眾有上述症狀應立即尋求醫療協助。Q:上班族早上趕上班,如何養成定時排便的習慣?「通常建議病人早上排便,我自己也是這樣。」林群峰說,人體腸胃系統存有「胃結腸反射」,由副交感神經主導,屬正常生理反應,當食物進入胃部初步消化後,進入腸道刺激蠕動推送糞便產生便意,「很多人常吃了大餐後會想大便,就是這個道理。」相關研究指出,早晨空腹進食,會刺激該反射活躍,所以建議民眾配合人體自然本能反應,於早上養成排便好習慣。但現代人工作壓力大,早上急著上班打卡,趕著出門沒時間排便怎麼辦?他說,一整天忙完下班後,可在較有餘裕的晚餐後固定排便。他鼓勵有慢性便祕困擾的民眾,要固定時段持續嘗試,一開始可能會很難,蹲個十幾分鐘都沒有效果,「這也沒有關係」,持續每天去蹲15分鐘,培養良好排便習慣,有助於改善便祕。逆時針按摩+熱敷幫助排便順暢林群峰教導一個幫助解便的好撇步,將手從肚臍往右下2分公分的位置開始,面對自己逆時針沿著升結腸、橫結腸、乙狀結腸繞行按壓,每天5分鐘,可搭配溫毛巾熱敷。再者,他也建議勤做凱格爾運動,強化骨盆肌,不只解決女性漏尿問題,也有助於排便。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4-23 醫療.消化系統
為何該把握早餐後排便?醫揭3大便祕原因:改善便祕飲食3重點
【本文重點】由於現代生活習慣,如高工作壓力、缺乏運動和不足的膳食纖維,人們經常會經歷便秘。然而,人們對什麼構成正常的排便存在誤解。據陳樞鴻醫生表示,每三天、三次一天、或一周兩次的排便都是正常的。如果三天沒有排便,或排便困難,可能會懷疑有便秘。如果超過一周沒有排便,可能會提示結腸不動症,這可能需要進行結腸切除手術。--by ChatGPT近期「缺藥」風波鬧得沸沸揚揚,其中軟便用的「氧化鎂錠」也在缺藥之列。根據健保署統計,這款藥物國人每月的健保使用量約二千萬顆,顯示排便問題是國人一大困擾。老化、生活型態、壓力、飲食習慣不佳,都是造成便祕的原因。當便便「硬」是不出來,該怎麼辦?多吃纖維、吃益生菌就有用嗎?讓腸胃科醫師幫你建立正確的觀念。現代人工作壓力大、不運動及膳食纖維攝取不足,常有便祕問題,但對便祕卻有錯誤觀念。汐止國泰醫院一般外科主任陳樞鴻說,許多民眾認為每天排便才屬正常,但其實排便每三天一次、一天三次或一周排便兩次以上都屬正常。若三天未排便或出現排便困難,就應懷疑是便祕;若一周以上都未排便,則可能患有大腸無力症,嚴重時須切除大腸。超過三天未排便,糞便乾硬如羊屎,時間達30分鐘,都算便祕。台安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糠榮誠表示,以廣義便祕來說,如果排便時,糞便過乾、過硬、呈現如羊屎的顆粒狀,或排便時間長達30分鐘,或是排便後一直覺得排不乾淨,也可稱為便祕。許多民眾少吃纖維、少喝水、不運動,門診因便祕就醫的患者愈來愈多。此外,便祕好發族群為年長者,而服用阿茲海默症、精神疾病等藥物都可能引起便祕,若服藥後出現便祕,應與醫師討論更換其他藥物的可能性。而患有大腸激躁症時,也可能出現便祕問題。三大便祕原因:壓力情緒、久坐、纖維吃太少。陳樞鴻指出,便祕好發原因有三:1.工作壓力、情緒影響:如上班時有便意卻無法排便,長期下來,恐引發便祕,因此有便意時應盡速排便。而情緒不佳時,也會影響排便,建議平時應適時放鬆心情、紓解壓力。2.飲食少膳食纖維、少喝水:一般人認為,鳳梨、芹菜等有粗粗的纖維,才算是高纖食物,其實五穀雜糧類也富含纖維,但許多年輕女性為減重而不吃飯,反而多吃餅乾、蛋糕等少纖維的精緻澱粉,且又吃得少,使糞便量少、不易排便。即使減重,也應多吃蔬菜攝取纖維,食量也不宜過少,並每天喝水1500至2500cc,才能有助排便。3.久坐:現在許多工作性質需要久坐,也會增加便祕機會。建議平時每天應快走20至30分鐘,尤其游泳是很好的運動,或是在水中散步,如此全身性的運動對關節傷害低,又可以促進腸道蠕動。年輕女性怕胖吃太少、糞便量不足易便祕。「對於排便,我常建議病人不要在乎量多、量少,只要有上就好。」糠榮誠說,排便量與進食量有關,如果今天吃得少,排出的糞便就少;如果今天去餐廳吃大餐,上的量就多。而許多年輕女性為保持身材,平時吃得很少,相對的糞便量累積不足,排便量少,就有很大的機會引發便祕。但若超過七天沒有排便,應懷疑罹患「大腸無力症」。陳樞鴻說,大腸無力症可能是先天腸道神經傳導異常所致,但也好發於20、30歲年輕女性,原因是長時間控制體重,飲食量少,打亂排便習慣,此時即使吃10顆瀉藥也不會排便。糠榮誠說,一般人吃兩顆瀉藥就已經瀉到不行,門診卻遇過年輕女性吃到50顆瀉藥,或故意吃壞掉的蛋糕都不會排便。七天沒便便,就要懷疑是患「大腸無力症」。大腸無力症為不明原因大腸神經節減少,腸道蠕動速度變慢,幾乎不會排便,發生率約占便祕患者中2%,症狀為腹脹、腹痛,影響生活。治療上多先給予軟便劑及刺激腸道蠕動藥物,當症狀嚴重、藥物治療無效時,就需開刀切除大腸,避免糞便阻塞大腸造成壞死、破裂,引發敗血症,病情嚴重時恐危及生命,手術切除大腸後,將小腸與直腸縫合,可恢復正常排便。陳樞鴻說,長期便祕無法順利排出身體毒素,恐出現皮膚顏色暗沉、長痘痘,或腸道粘膜病變,而出現息肉,若帶有致癌基因,恐引起大腸癌等問題。因此,應養成正常排便的習慣,若超過一個月排便不順,或已出現腹痛、腹脹、食欲下降,影響工作生活時,應速就醫檢查。年輕女性便祕可能是受飲食影響,但年長者卻可能是罹患腫瘤,須及早檢查、治療。忙完再去上?便意不能忍,良機一過只能硬擠。何時是最好的排便時間?糠榮誠說,早上睡醒後常有腸道排便反射,這時可多喝水,吃完早餐後,走動一下,應該就有便意,這時排便比較輕鬆。若是下班回到家才排便,這時多半排便要很用力,就會很辛苦。因此,有便意時應盡速排便,如果忍下來,便意就會慢慢消失,長期來說,大腦反應機制會認為,這個人好像不需要排便,最後只能用「硬擠」的方式,才能把糞便擠出來。陳樞鴻說,建議排便時不要看書、滑手機,時間應控制在5至10分鐘內完成,避免過度用力形成痔瘡、肛裂,民眾應對便祕有自覺,保持正常飲食習慣,多喝水、多運動。國人便祕問題嚴重,最重要的原因是忽略了「飲食金三角」,包括膳食纖維、水分及油脂。營養師劉怡里說,解決便祕問題首先多吃膳食纖維,但國人常有迷思,以為一定要吃非水溶性纖維才有助排便,但水溶性及非水溶性纖維常同時存在,更重要的是吃對高纖食材及份量足夠。另外,水分及油脂也不可少,每天應喝白開水2000c.c.,並攝取橄欖油、苦茶油、堅果類等,以遠離便祕。新光醫院營養課長廖淑芬說,國人膳食纖維嚴重攝取不足,依國健署2013至2016年國民營養調查指出,國人每天蔬果攝取低於3份者占比高達86%,不足2份占比也是86%,全穀雜糧類每天吃到3份以上的也僅有49%,由此可見,國人飲食還是以肉類為主。兩類膳食纖維同時存在,份量吃足最重要。劉怡里說,膳食纖維分為水溶性及非水溶性,其中水溶性纖維食材,包括蘋果、胡蘿蔔、海帶、海菜、木耳、菇類等,可以幫助穩定血壓、降膽固醇。非水溶性纖維食材,包括如糙米、糙薏仁等全穀雜糧類,以及毛豆等豆類、堅果類等,可以增加糞便體積,有助排便。但攝取時,不能完全考量水溶性纖維或非水溶性纖維,原因是這兩者常同時存在。如蘋果皮為非水溶性纖維,但果肉是水溶性纖維;秋葵的皮是非水溶性纖維,其中黏黏稠稠部分則屬於水溶性纖維,吃的時候很難將兩者區分。劉怡里指出,若要預防便祕或讓排便順利,應先從六大類食物中挑選含膳食纖維的食材,並把份量吃足。全穀雜糧類、豆類、蔬果及堅果類,多富含纖維。劉怡里表示,富含膳食纖維食物包括全穀雜糧類、豆類、蔬果及堅果類,從中可選擇每百公克重量含3克以上纖維的高纖食物,或每百公克含纖維2至3克的中纖食物,如全穀雜糧類有糙米、糙薏仁、地瓜、燕麥、綠豆、紅豆等;水果有芭樂、小番茄、奇異果、柑橘類、香吉士等;蔬菜為地瓜葉、空心菜、綠花椰菜、秋葵、竹筍、蘆筍、牛蒡等。此外,豆類可選皇帝豆、毛豆、黑豆、豆漿等,菇類則如金針菇、香菇等。低纖食物則為纖維2克以下,如高麗菜、洋蔥、嫩豆腐、白飯、油麵、白土司等,如果攝取較多的低纖飲食,也不容易排便。一日膳食纖維,三分之一來源須是全穀雜糧類。劉怡里說,攝取膳食纖維的份量也必須足夠,每天應攝取25至30克的膳食纖維。建議設計菜單為每天吃兩碗全穀飯、一杯300c.c.豆漿,高纖蔬菜2碗,高纖水果2碗,以及一湯匙花生或芝麻等堅果類,就可達到應有的攝取量。蔬果份量方面,廖淑芬指出,依國健署建議,女性每日蔬果攝取量為4份蔬菜、3份水果,男性為5份蔬菜、4份水果,換算每餐都應有1至2盤蔬菜,但許多人早餐不吃蔬菜,因此午、晚餐平均要有2至3盤蔬菜。另糙米、地瓜等全穀雜糧類也含有纖維,一天膳食纖維約三分之一來源須是全穀雜糧類,國人應多吃雜糧飯、蔬果,才能避免便祕,而超商販賣的地瓜,就是民眾可隨時取得的膳食纖維。除了足夠纖維,要避免便祕,一定要多喝水。廖淑芬說,每天應喝水2000c.c.,或是依體重每公斤攝取30c.c.水分,如體重60公斤的人,一天需喝水1800c.c.。尤其天氣漸漸炎熱,從事戶外工作、運動時要注意補充水分,但不要以為喝咖啡、茶就是喝水,其實這兩類飲品都容易利尿,反而會增加排尿量,因此還是要多喝白開水。多攝取膳食纖維、多喝水的同時,還要注意適量攝取油脂。廖淑芬表示,如橄欖油、苦茶油、堅果類等,許多年輕女性為減重不吃任何油脂,反成為便祕一族,平時可以用橄欖油拌燙青菜,以潤滑糞便,協助排便順利。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4-18 焦點.健康知識+
打嗝、嗝氣不一樣?愛嚼口香糖易嗝氣 打嗝超過48小時需注意
打嗝、嗝氣、放屁,都是常見的生理現象,也與腸胃道的氣體有關,這麼多的「氣」到底哪裡來的呢?「氣」太多造成困擾如何處理?一名年輕的電子公司老闆,進到診間後,不斷打嗝。需要時常與客戶開會甚至出國視察的他,打嗝已經嚴重造成工作與生活上的困擾。醫師詳細問診後,發現緊湊的工作步調以及龐大的壓力,讓他無法在正常時間好好吃飯,吃東西只能狼吞虎嚥,所幸透過飲食習慣改變並使用控制胃酸與消除緊張、壓力的藥物,便不再打嗝。現代人飲食西化、生活壓力大,下班喝酒應酬、深夜來點宵夜舒壓、週末聚會吃到飽⋯這種種不良的飲食習慣,常引起腸胃脹氣、嗝氣、放屁等症狀,這些「氣」若太多太頻繁,恐造成生活困擾,也可能是身體的警訊之一,除了該重新檢視生活習慣外,如果症狀持續一段時間未改善,可能需要進一步找醫師診斷。打嗝:打嗝原因多且複雜 「吃進去」的氣太多最常見打嗝是一種神經自主的反應,是因為身體控制橫膈膜的膈神經受到刺激,引發橫膈膜肌肉收縮,同時間聲帶緊閉,就會產生「嗝」的聲音。膈神經從中樞神經一路往下來到橫膈膜,這條路上若受到影響,就可能引發打嗝反應。例如吃太多將食道與胃撐大,連帶影響到膈神經;喝碳酸飲料、酒、嚼口香糖、含口含錠讓人不自覺會吞入過多空氣;胃酸逆流、喉頭發炎;亢奮、情緒起伏太大,甚至溫度變化也可能刺激膈神經引起打嗝。如果只是一時的打嗝,各地都有流傳一些偏方,在無害的情況下試試無妨,例如突然被嚇一跳、拿杯熱水慢慢將之吹涼等,然而,若打嗝情況持續48小時未見改善,仍建議就醫。在肝膽腸胃科,因打嗝求診以男性居多,這類型的病人往往因為工作壓力大、吃太快、胃酸逆流而打嗝不斷,造成困擾。在治療上,會建議改變不良的飲食生活習慣,並針對胃酸逆流跟精神壓力合併用藥,就能改善。打嗝超過48小時需注意然而少部分打嗝的成因可能比想像中複雜。若超過48小時尚未緩解稱為「持續性打嗝」,超過1個月以上,醫學定義為「頑固型打嗝」。病患胸腔、胸廓可能因為肌肉拉扯感到不適,甚至連喉嚨、頸部都不太舒服,無法順利吃飯、喝水,影響工作、睡眠。此時可能代表著有更嚴重的問題,需要進一步抽絲剝繭,或利用侵入性的檢查如腸胃鏡、抽血,甚至要轉介其他科別醫師來找出真正的病因,對症處理。頑固型打嗝有可能與代謝、藥物有關,例如有酗酒習慣導致長期營養不良而引起;糖尿病控制不好導致神經病變、肌肉病變;有腎臟病導致電解質不平衡,如低血鉀、低血鈉,常會抽筋,引起神經異常反應。藥物方面,如麻醉用藥、鎮定劑、化療用藥、類固醇,以及一些巴金森氏症的用藥;體內安裝心臟節律器的患者,其中的微弱電流也可能刺激膈神經引起打嗝。而頸部到胸廓的腫瘤,例如甲狀腺癌、食道癌,也可能刺激到膈神經;另外,打嗝也牽涉到迷走神經的自主反射,也可能是中樞神經出了問題,如腦中風、腦部感染發炎、外傷或腫瘤等。不過這類型的病人佔比不大,不必過度焦慮。隔氣:吃太快、愛聊天,吞進太多氣體嗝氣相對打嗝單純些,多半與飲食習慣不良,如吃太快、邊吃飯邊說話,吞進過多的氣體有關。也因此諸如嚼口香糖、口含錠、喝碳酸飲料、抽菸等行為都有可能不自覺吃進更多氣體,引起嗝氣。也有人是因為感染了幽門螺旋桿菌,導致胃出現功能上的異常、較為敏感,如同罹患腸胃炎一樣,時常感覺腹部脹脹的,想把氣排出來。少部分長輩因為假牙不適、牙口差,導致咀嚼功能不好,一口飯一直嚼、嚼不爛又一口吞,也可能吃進過多空氣導致時常想嗝氣。這樣的情況就必須找牙醫師處理口腔問題。有些門診病人因為覺得氣體很多,時常想要嗝掉氣,造成困擾而求診,醫師通常還是會先從病人的飲食習慣問起,再看看是否需要進一步安排胃鏡,檢查有沒有腸胃發炎或感染幽門螺旋桿菌。但嗝氣這種情況多半可以靠一些方法改善,例如飯後多走動,促進消化,讓氣體向下移動排出。相較氣體往上嗝出,氣體向下排是較好的方向,因為嗝氣可能排出的是食道中的氣體、也可能是來自胃部的氣體。若是從胃上來的氣,含有揮發性的酸性物質通過賁門到了食道,食道不像胃有黏膜保護,也很敏感,長期下來就有可能造成食道灼傷。排氣:產氣食物常是元兇排氣(放屁)的氣體來源除了吃東西連帶吃進去的空氣外,在腸道內,食物經過發酵後也會產生氣體,有時食物(尤其碳水化合物)消化不良、殘渣產氣,或者腸道內處於壞菌多、益生菌少的不平衡狀況、便秘等,都可能讓腸道的氣體過多,讓人感覺腹脹不舒服,又或者頻頻放屁。女性因為腸道附近有子宮與卵巢,腸道先天比起男性來得長,也更多彎曲,所以先天上較容易有脹氣問題,就像是折氣球,越長的氣球,彎折愈多氣就容易堵住,容易感到腹脹甚至便秘。如果時常覺得腹脹、頻繁放屁,首先可以檢視自己的飲食是否吃多了產氣的食物,以一週為單位,一樣樣排除,進而在平日飲食避開容易導致產氣的食物。太油的食物也需要避免,有時候肚子裡鼓鼓脹脹的未必是氣,而是吃進不好消化的食物,會讓腸道蠕動速度變慢,產生腹脹的感覺。許多民眾喜歡的無糖口香糖中含有的木糖醇或一些優酪乳、食品中添加的寡醣,分子較大,人體無法分解吸收,可能干擾腸道運作,容易產氣、引起腹脹,也需要格外留意。「氣」能夠有效排解倒還不是大問題,有時脹氣嚴重,不管怎麼動都無法讓氣排出,坐也不是、站也不是、走也不是,讓人難受。 如果患者只是單純脹氣問題,最常用的是消脹氣藥物例如Gascon,具有改變氣泡表面張力效果,讓氣泡凝結在一起,讓吸附在胃腸道的氣體比較可以透過打嗝或放屁等方式排出體外。坊間的益生菌或消脹氣的非處方用藥,偶爾使用無妨,但如果時常感到脹氣、頻繁放屁,造成不適,尤其如果嚴重腹痛、持續性的拉肚子、血便,排便習慣改變(如過去幾十年都是便秘,突然變成拉肚子),體重無原因下降,脹氣導致沒胃口、呼吸不順等,就要趕緊就醫,找出問題,例如是否是腸道發炎或腫瘤。雖然少數情況下,嚴重脹氣、無法放屁,可能與腫瘤堵塞住腸道有關,不過,脹氣、放屁並非大腸癌的危險因子,民眾不必過度焦慮。改善飲食習慣 腸胃順暢不生氣不管是打嗝、嗝氣或是脹氣、放屁,當頻率過高或嚴重程度大到造成身體不適時,就要注意,多半與自身飲食習慣、生活壓力有關,也是健康的警訊之一。除了就醫找出病因、接受治療外,若能先從改變一些生活習慣做起,包括慎選吃進口中的食物、減少吃讓自己容易產氣食物,避開碳酸飲料、酒精;不要邊吃飯邊聊天、飯後走動一下,相信能慢慢找回腸胃的平衡,腸保平安、「不生氣」。容易產氣的食物 蔬菜類:綠白花椰菜、高麗菜、紅白蘿蔔、大頭菜、大小白菜、芥蘭菜、洋蔥、蕈菇等。水果類:蘋果、西瓜、柑橘、果乾製品。蛋白質類:豆漿、豆腐、豆乾、牛奶、羊奶。澱粉:麵、麵包、芋頭、玉米、蓮藕、馬鈴薯、糯米;各種豆類,如紅豆、綠豆等。飲料:碳酸飲料、酒精、咖啡。其他:含寡醣、木糖醇的食品;油炸物、甜食。【本文轉載自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好心肝雜誌》第99期(2022-07-12出版),原文連結 】 (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4-14 癌症.飲食與癌症
台灣「一地區」大腸癌盛行率第1名!高敏敏曝「8種罹癌食物」台灣人幾乎全吃過!
近日作詞人李坤城與小40歲林靖恩「爺孫戀」,因66歲的李坤城大腸癌病逝而結束,讓這個「癌中之王」再度引起注意。近年來也不時聽聞名人因大腸癌症離世的消息,豬哥亮、賀一航、李國修...等名人也都因大腸癌逝世。對此營養師高敏敏在臉書粉絲團「高敏敏 營養師」分享,預防大腸癌最重要的關鍵是「飲食習慣」,告訴你台灣大腸癌盛行率在哪些城市、哪些食物是容易罹癌的食物、8種防癌食物要多吃,讓你能從飲食開始把關,預防大腸癌。台灣大腸癌盛行率地圖你知道嗎?其實大腸癌一直位於10大癌症發生人數榜首!還在吃著重鹹口味、香嫩多滋的大魚大肉?小心你已默默列入大腸癌的危險因子。高敏敏分享「台灣大腸癌盛行率地圖」,來看看台灣哪個地方罹大腸癌的患者最多。‧第1名 雲嘉南區 497人‧第2名:台北區 467人‧第3名:高屏區 420人‧第4名:中區 369人‧第5名:北區 365人‧第6名:花東區 354人有沒有發現「雲嘉南區」每10萬人中就有497人罹患大腸癌,換算下來每200人就1人罹癌!再加上近年來患大腸癌平均年齡也在逐漸下降,比以往年輕了5-10歲,可見太多人的飲食習慣都重油膩、重鹹口味,這些飲食習慣都容易導致大腸癌。6招生活好習慣 預防大腸癌想預防大腸癌,重點還是在於「飲食習慣」。高敏敏傳授6招「這樣吃+做就對了」,從好的生活習慣跟飲食做起,不讓大腸癌找上門。當然除了大腸癌之外,所有癌症都必須注意。1.避免加工肉類:加工肉類已列為第一級致癌物2.吃食物原型態:少攝取加工食品3.避免易致癌食物:像是油炸、燒烤、酒精、紅肉、高糖份飲料等都是屬於易致癌食物,建議少吃為妙。4.多吃蔬菜水果:每天2碗蔬菜+2碗水果,增加膳食纖維攝取,養好腸道好菌。5.維持排便習慣:好習慣能幫助腸道整潔乾淨6.保持運動習慣:並定期檢查8種罹癌食物要少吃預防大腸癌從「飲食習慣」做起,高敏敏列出8種「罹癌食物」,來看看你常吃幾種?當心吃多了會提高罹大腸癌風險。8種罹癌食物1.燒烤物:肉類經高溫燒烤就會產生癌物質,如異環胺,增加罹患癌症的風險。2.油炸物:易有環狀芳香烴化合物,可能導致大腸直腸癌。3.高脂肪食物:易滋養癌細胞,除了癌症之外也容易造成心血管疾病、腦中風等風險。4.發霉、受污染食材:黃麴毒素是強烈致癌物,容易傷腎、傷肝。5.醃漬、煙燻食物:鹽漬食物易產生「二甲基亞硝酸鹽」,煙燻易產生「苯並芘」都是屬於致癌物。6.加工肉類:加工肉屬於一級致癌物,大多會添加「亞硝酸鹽」,可能導致罹患大腸癌的風險。7.檳榔:檳榔子是第一類致癌物,常食用會導致口腔黏膜下纖維化,造成口腔癌。8.酒精:飲酒所產生的乙醛屬於一級致癌物,易引起口腔癌、咽喉癌、食道癌等。8種防癌食物 多吃有益腸道健康除了燒烤物、油炸物、高脂肪食物、酒精...等罹癌食物不要常吃,高敏敏也推薦「8種防癌食物」,多吃有益腸道健康。8種防癌食物1.十字花科蔬菜:富含吲哚indole2.蘋果:槲皮素、纖維等,幫助降低腫瘤風險3.櫻桃:花青素、維生素C,降低癌症機率4.蔓越莓:含有莓果多酚等抗氧化物5.葡萄:白藜蘆醇減緩癌細胞生長、抑制腫瘤6.紅蘿蔔:類胡蘿蔔素能幫助抗癌7.番茄:茄紅素能預防腫瘤、阻止癌細胞增殖8.堅果核桃:不飽和脂肪酸 可以減緩癌症延展速度最後高敏敏提醒,簡單來說,大腸癌就是「預防勝於治療」。大家可以透過每日均衡攝取6大類食物,搭配少油、少鹽、少精緻糖作為烹調手法,就能有效防癌、抑制癌細胞生長。她也建議漸少糖、避免高鈉:‧每日精緻糖不超過一天總熱量攝取量的10%、最好能降至5%‧每日鈉攝取量不超過2400mg(=6g的鹽)大腸是身體非常重要的器官,畢竟吃下肚的營養會在小腸先被吸收再到大腸,換句話說大腸是負責水分及維生素的回收、處理排泄,當大腸有狀況時就會影響消化器官和排便。所以不管是年輕人還是長輩們,真的要時時注意每日飲食習慣有所警覺,畢竟健康是一輩子的!癌症總是讓人聞之色變,所以更要一起藉由正確的飲食習慣來預防,除了飲食之外,也要改變平時生活作息,像是多喝水、多運動、少熬夜、保持愉悅心情等,都很重要。除此之外,高敏敏也建議50-75歲民眾可以去做免費大腸癌的篩檢,每2年1次的糞便潛血檢查,可以帶著健保卡到當地醫療機構定期篩檢。如果你的飲食生活習慣不理想,或是有家族病史的朋友,也可以提早自費檢查,保持追蹤大腸的健康狀況,多一份預防、多一點安心!延伸閱讀:.大腸癌篩檢男比女少原因曝!糞便潛血檢查8步驟在家自己做.健檢正常卻3年後罹大腸癌?醫提醒這種息肉很難發現!3生活惡習快改.一圖看懂大腸鏡需多久做一次?應從幾歲開始做?醫:3高危險族群需當心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4-07 醫療.消化系統
有吃菜還是便祕?糞便軟黏?醫解常見3問題,不是光吃菜就好!
許多人平常都有在吃蔬菜,卻還是會有排便問題,例如便祕、軟黏的糞便、一粒粒像羊糞便等不健康糞便的狀態。禾馨民權婦幼診所大腸直腸外科/痔瘡手術主治醫師鍾雲霓表示,蔬菜雖然是排便重要的一環,但排便也不能單靠蔬菜,若有排便問題可檢視日常飲食習慣,以利排便順暢。 蔬菜吃到撐了還是大不出來?醫:吃到撐不代表吃得夠! 蔬菜吃到撐≠吃得夠:鍾雲霓醫師表示,國健署建議成人每日需攝取25-30克蔬菜,很多人都認為自己吃得很多,但實際換算恐怕還不夠,特別是對於體性較瘦者、減肥者等族群。舉例來說,以體重45公斤和體重90公斤兩者比較,一般會認為45公斤者食量較小、吃得較少,所以蔬菜吃到15克左右就吃不下、就足夠,體重90公斤者食量較大就得吃到30克,但事實上驅動腸道所需要的膳食纖維兩者是一樣的。 蔬菜如何真的吃得夠?但是,食量較小的人確實也難以吃得下更多的蔬菜、膳食纖維攝取量也較難達標。因此醫師建議,此情況就可留意盡量挑選膳食纖維含量高的食材。一般而言,深綠色蔬菜膳食纖維會比白色蔬菜來得更多,同樣分量的菠菜就可比高麗菜高出2倍。另外,水煮過的蔬菜體積也會跟著縮水,同樣體積下能吃下的份量就比生菜來得多。 蔬菜量吃夠了,但還是便秘?醫:2種膳食纖維都要吃! 非水溶性:水溶性纖維=2:1膳食纖維也分非水溶性和水溶性,兩者有各自的作用。鍾雲霓醫師表示,非水溶性主要形成糞便的骨架,以助糞便於腸道蠕動推進,大多在蔬菜類吃得到;水溶性則可視為鑲在骨架中的晶體,濕滑促進腸道蠕動,可選擇水果類。兩者都不可或缺,一般會建議兩者比例2:1。 缺乏其中一種,容易...醫師表示,像是排便腸出現的兩種問題,一種就是大便很軟很黏,這種通常就是缺乏蔬菜的非水溶性纖維,因此難有骨架可支撐。一顆顆硬硬的像羊大便,通常就是缺乏水果類的水溶性膳食纖維。 奇異果有2:1的膳食纖維!有排便問題的民眾,可先試試奇異果,奇異果的膳食纖維確實很奇異,是少見非水溶性和水溶性配好2:1的蔬果,雖說便秘也有其他可能,不過若吃了奇異果真的改善便秘,那恐怕日常膳食纖維配置不佳所引起,可多留意蔬果比例配置。 2種膳食纖維都有吃還便祕?醫:糞便組成不只膳食纖維。 糞便的組成:糞便的組成關鍵也不只有膳食纖維,鍾雲霓醫師表示,糞便可包含了30%吸收不完或吸收剩下的殘渣、膳食纖維,以及30%好菌、壞菌、凋亡的腸道細胞及紅白血球,還有20%未完成吸收的礦物質,和20%油脂。從此來看,就可以了解光是吃蔬菜和水果是不夠的。 油脂也是潤滑關鍵:醫師說明,對於糞便的潤滑,油脂也很重要,許多健身、減重者常會有便秘的情況,很常見就是因為油脂攝取不夠。油脂也是必須營養來源,攝取不足除了影響身體健康,也容易出現便秘的情況。建議此族群可如在沙拉、拌炒青菜時加入橄欖油、葵花子油等健康植物油,攝取足夠的油脂。 水分也很重要:另外,喝水對排便的影響也很大,腸道也需要有水分才能夠順利推進糞便。診間許多民眾會和醫師說都有喝水,一天喝到1500c.c.,這樣的量其實非常少,一般最低標準會建議喝到2000 c.c.,能到2500 c.c.更好,最好能超過3000c.c.。特別是天氣熱的時候容易透過汗、尿排出水分,會需要更多水分。建議民眾,日常應注意水分補充,並將一天所需的水量分散於一日當中,別埋著頭努力喝。另也可吃仙草、愛玉、奶酪等果凍狀的水分,可減少水分被吸收轉移至膀胱變成尿意,讓水分更多留在腸道當中。 都做了,但就是便秘?若上述都有注意,但排便情況就是不盡理想、或自覺腸道不健康,建議可觀察是否平常也攝取了過多的自由基等刺激物質、有害物質,例如過多紅肉、手搖飲等含糖飲料、高脂肪、燒烤、炸物、辣物等。這類族群就會建議適度減量,不過不用完全不吃。 疾病影響的可能:當然,排便情況也有可能是受到疾病影響,若排便問題遲遲沒有辦法改善,可尋求醫師協助,檢查了解原因為何。特別是出現不尋常的症狀,例如排便習慣改變、發現血便、沒減重下體重減輕、時常貧血等,更要盡早就醫,以利防範腸癌。 《延伸閱讀》 .黏在馬桶上?四分之一成人有排便困難 出現3種「病態便秘」快就醫 .從7種大便看健康狀況 醫:4種情況應盡早檢查。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
-
2023-03-18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習慣性的便祕怎麼辦?排便習慣改變要當心
一人去藥局。「大便不通,要買什麼比較好?」店員給他一瓶「通樂」。病人:「這是通大便的嗎?」店員:「很有效喔!瓶子上寫無效退費喔!」病人:「怎麼那麼大瓶?」店員:「以前沒用過?你不是大便不通?馬桶堵住了嗎?」病人:「我是說我的大便不通,不是馬桶的大便不通!」馬桶不通,大便塞在馬桶裡,令人慘不忍睹,痛苦不堪,坊間有「X樂」或「X猛」等,液狀物可以讓糞管通暢,但也要看塞住的物體而定,如果是衛生紙、擦手紙等或可溶解,但如果是毛巾、衣服、衛生棉或其他較硬的東西,坊間通糞物的物品就無能為力了。同樣的,如果人體大便不通,也要看情況才能使上力。大便不通,最常見的原因是習慣性的便祕,有人天生腸子較長,或水喝得比較少,或先天腸子蠕動較慢,就可能引起習慣性便祕,兩、三天才解一次大便,這種情況通常要長期吃瀉劑,幫助腸子蠕動,積在肚子裡的大便順利排出才能「通樂」。但如果以前沒有便祕習慣,最近便祕了,或排便習慣改變了,就要小心了,可能是大腸長了東西,那就要趕快求醫了。懷疑大腸長了東西,可先做糞便潛血反應,萬一陽性,一定要趕快做大腸鏡檢查;但如果陰性,也不代表大腸沒長東西,最精準的還是大腸鏡檢查。大腸癌是國人過去一、二十年來增加最多的癌症,早期發現與否的預後差很多,不少名人例如豬哥亮等人都是因大腸癌發現太晚而往生。馬桶不通可以用「X樂」,但大便不通,就要用心思考病因了。因此,凡我國人每天上大號,看到馬桶通,固然是理所當然,但馬桶通不代表你的大腸也是通的,不代表大腸內沒長癌症。顧彼思己,每日如廁之際,切記您「大腸鏡做了沒」?尤其40歲以上的台灣民眾,千萬不可等閒視之。●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定期出版好心肝會刊、並發行B型C型肝炎暨肝癌治療小手冊,最新的好心肝會刊已出版,歡迎來電索閱。若您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本會免費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肝病相關資訊。
-
2023-03-17 癌症.大腸直腸癌
大胃女王菅原初代大腸癌逝!息肉是癌前病變重要警訊 4生活惡習很致命
曾參加日本綜藝節目《火力全開大胃王》而爆紅的大胃王、「魔女菅原」菅原初代傳出於3月9日大腸癌逝,享年59歲。根據日媒報導,菅原初代經紀人透過她的官方推特發布了菅原大腸癌逝的消息,據了解她在去年6月發現罹患大腸癌後開始治療,沒想到不到一年時間即病逝。大腸癌發生率 台灣連15年居首根據國健署每年的癌症登記報告,大腸癌發生率在台灣已連續15年居首。國內外許多知名人物都因大腸癌離世,藝人余苑綺、金馬獎動作特技指導朱科豐、巴西球王比利都在去年病逝,更久之前豬哥亮、賀一航、屏風表演班藝術總監李國修等人也都是。我們該如何避免大腸癌威脅?大腸癌確診者討論最多的症狀根據《元氣網》疾病百科,大腸癌有以下9項常見症狀:(疾病百科/大腸癌)1.血便或黏液便2.排便習慣改變3.腹痛4.體重減輕5.貧血6.腹瀉7.便祕8.容易疲倦不過並非所有患者都會出現相同症狀,《Social Lab社群實驗室》統計網路上相關話題討論,發現大腸癌確診者症狀討論最多的前三名分別為「糞便帶血或黏液」、「排便習慣改變」、「腹部不規律疼痛」,應特別注意。醫師更提醒,大腸癌早期幾乎沒有症狀,通常出現血便、解便習慣,糞便性狀改變、體重減輕、腹部疼痛、腸道阻塞、體力變差等症狀,多是癌症晚期。癌前病變重要警訊 4大生活習慣易長息肉此外,也有許多人還沒出現什麼不適,但健檢後發現有息肉,也不能輕忽。台灣癌症基金會曾針對上班族做過調查,發現有大腸息肉者常見4大生活習慣:工作超時、睡眠不足、腸道菌相失衡和愛吃油膩消夜。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曾受訪表示,大腸息肉是大腸直腸癌前病變的警訊,統計進行大便潛血反應陽性個案中,就有25%到40%的患者檢查出有大腸息肉,若是增生性息肉,切除就可避免大腸癌;但若是腺瘤,切除後2到3年仍需進行追蹤,若輕忽2到3年內恐發展成大腸直腸癌。最可預防的癌症 4方法預防大腸癌有許多的危險因子,多半和生活作息有關,包含肥胖、高脂肪食物、紅肉、低纖維飲食、抽菸及飲酒等。但大腸癌其實也是最可預防的癌症之一,生活上注意「兩多一少」,並透過定期大腸癌篩檢,早期癌的治癒率和5年存活率都可超過8成5。.多運動:肥胖的人罹患大腸癌的風險,比一般人高出1-2倍,而21-25%的大腸癌可歸因於身體活動不足,因此應養成良好的運動習慣。.多蔬果:每日建議食用3份蔬菜與2份水果,蔬菜1份大約是煮熟後半個飯碗的量;水果1份相當於1個拳頭大小。.少紅肉:國際癌症總署指出,每天攝取超過50克的加工肉品或100克的紅肉(豬、羊、牛)會增加17% 罹患大腸癌的風險。.定期篩檢:50歲以上至74歲民眾,每2年做糞便潛血檢驗,若有異常再進一步大腸鏡檢查。【資料來源】.YAHOO JAPAN「大食い魔女」菅原初代さん死去、59歳 「3月9日深夜、菅原初代は永眠いたしました」.《噓新聞》日大胃王「魔女菅原」菅原初代病逝享年59歲 生前罹大腸癌暴瘦身影曝.出現7症狀當心大腸癌已上身! 醫:做對2件事可助預防.《Social Lab社群實驗室》有這些症狀千萬別輕忽!小心大腸癌已找上門.大腸癌可預防 國健署籲落實「護腸四重點」
-
2023-02-22 醫療.消化系統
觀察大便預防大腸癌!專家:出現4種便便型態恐腸癌初期,改善生活習慣有效防癌
「安靜的致命殺手」大腸癌被列為國人10大癌症之首,平均每31分鐘14秒就有1人罹癌,沒有明顯症狀,通常在被發現時已經轉移,已帶走不少人的寶貴性命。專家表示,腸癌跟飲食習慣、運動習慣有關,飲食避免高脂高鹽、多攝取益生菌、高纖食品,適度運動、勿過量飲酒、注意排便等;腸癌是可經由改善生活習慣而有效預防癌症。他呼籲要多觀察大便症狀,若出現以下4種症狀,必須提高警覺,懷疑是否為腸癌初期。台灣大腸癌發生率是世界之冠前陣子網路熱議「是什麼因素導致台灣大腸癌發生機率這麼高?」對此,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產學講座教授、益生菌專家蔡英傑教授在臉書粉團發文表示,多數人認為跟飲食習慣、運動習慣有關,「高油高鹽、高纖食物吃太少、少運動、內臟脂肪、排便不規律」,觀念非常正確,這些習慣會提高大腸癌發生率。蔡英傑表示,大腸癌常被稱為「安靜的致命殺手」,沒有明顯症狀,通常在被發現時已經轉移,導致其五年存活率降到10%以下。延伸閱讀:解出綠色大便是健康出狀況嗎?2張圖看懂糞便顏色及型態密碼改善生活習慣 可有效預防腸癌蔡英傑指出,多數的腸癌屬於「高分化性腺癌」,生長慢,不太會轉移。很多腸癌是由大腸息肉,經過長達5-10年的時間,慢慢癌化而形成,只要能早期發現切除息肉,即可降低癌化的機率。另一方面,腸癌是少數可以主動的經由改善生活習慣,而有效預防的癌症之一。飲食避免高脂高鹽、多攝取益生菌、高纖食品;適度運動、勿過量飲酒、注意排便等等,只要恆心執行這些非常基本的養生之道,絕對可以有效預防腸癌。4種大便型態要提高警覺 懷疑是腸癌初期蔡英傑表示,自己二十年前在推廣腸道健康運動時,強調要「多觀察自己的大便」,上完廁所,別急著沖水,回頭看一眼,觀察大便的顏色、型態、味道,還有排便的感覺,這樣可以了解自己腸道健康狀況!觀察大便要注意以下4種症狀:1.便中有血或黏液2.排便習慣改變3.大便型狀改變4.長期腹部不適若大便有以上症狀,都必須提高警覺,懷疑是腸癌初期。腸癌年輕化 定期做腸道健檢蔡英傑強調,和天天觀察大便同樣重要的是定期做腸道健檢。國民健康署補助50-74歲民眾每2年1次免費做一次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如果陽性,當然二話不說,立刻去做大腸鏡檢查。一般人50歲以上就應該去做第一次大腸鏡檢,如果是有家族病史,應該提前到40歲就去做。一般是說每五年做一次鏡檢,但我自己是儘量每三年做一次。蔡英傑提醒,腸癌年輕化是不爭的事實!上面提到40歲、50歲檢查都只是參考,我女兒剛過30,就去做了第一次鏡檢,竟發現居然已經長好幾個息肉,不要以為還年輕不會罹腸癌。延伸閱讀:解出綠色大便是健康出狀況嗎?2張圖看懂糞便顏色及型態密碼益生菌能預防腸癌 但非立即見效靈丹妙藥針對有人詢問,補充益生菌對預防腸癌有幫助嗎?蔡英傑表示,別懷疑當然有幫助!益生菌可幫助預防、預後復發,甚至近年有更多論文開始討論益生菌可以提升傳統治療效果,降低副作用。不過,蔡英傑再強調,益生菌重視長久交情也並非立即見效的靈丹妙藥,是長期照護腸道的保健品,可不能臨時抱佛腳。延伸閱讀:癌王「大腸癌」如何預防? 招名威:每天一杯優格,改善腸道降26%罹患大腸癌風險!
-
2023-02-17 醫聲.癌症防治
大腸直腸科醫師食指「特長」? 台大名醫梁金銅:能開刀都是好事
「直腸肛門長度約從肛門口算起15公分,身為大腸直腸外科醫師,要知道自己的食指有多長。」台大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梁金銅秀出比別人長的食指,這項「特長」成了診斷大腸直腸癌的第一步,行醫近30年的他,將臨床診斷、病患詢問的問題集結成書,強調這項癌症即使第三期的治癒率也有75%,盼將正確資訊傳遞給民眾,不要過度恐慌,及早發現及早治療。多位名人大腸癌離世 主因是老化、接觸致癌物剛過完農曆年節不久,新聞報導中央研究院院士、政治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朱雲漢罹患大腸直腸癌離世,回顧去年演藝圈抗癌多年藝人余苑綺也是這項癌症離開,民眾的危機感增加,更憂心有年輕化趨勢,對此,梁金銅說,從統計學和臨床來看並沒有年輕化的趨勢,最主要仍是人口結構高齡化所致。他說,大腸直腸癌仍是以中老年人居多,臨床經驗來看,病人平均年齡落在68歲,主因是腸道老化、致癌物接觸時間長,容易產生良性瘜肉而演變成大腸癌,不過病程也要約10年時間「活得夠久才會得到。」至於年輕罹癌多半與先天性遺傳基因有關。大便深棕色或沾血 可能是大腸癌「大腸癌和直腸癌必須要分開看。」梁金銅指出,左右側的大腸直腸癌會出現的症狀不同,右側大腸常見症狀就是便血,一天流血5c.c.,經年累月下來會造成貧血,所以臨床患者臉色蒼白且爬樓梯很容易喘;左側大腸癌則常見排便習慣改變,腸道受到腫瘤壓迫變得窄小,大便形狀會變得像鉛筆般細長,也會有解不乾淨的感覺。當中,最令人害怕的還是看見馬桶大出一灘血,他提醒要注意時間點,如果是在大完便時或剛解完出現鮮紅色血液,多為肛門裂傷或痔瘡血管破裂,也有可能是發炎的狀況,若是大便深棕色或旁邊沾著血液,代表大便經過的區域有不正常或流血的腫瘤,大腸直腸癌的可能性就高一些。大腸直腸癌早期症狀不明顯,不少衛教文章指出大便形狀、排便習慣改變,都有可能罹癌,但梁金銅說,現代人生活緊張忙碌,腸子痙攣會有大便變細、稀糊狀,即使出現黏液,也可能是鹼性飲食造成,不一定就是罹癌,但觀察大便確實能了解身體健康資訊「所以上完廁所要來看看自己產物!」肛門指診可揪1/3大腸癌他說,如果出現問題,建議能先到大腸直腸科「指診」,因為直腸肛門長度從肛門口算起約15公分,差不多一個食指長度,畢竟直腸癌發生率佔大腸癌三分之一「沒有直腸癌,大腸癌的機率也不高。」再者,他表示,根據國健署指引,50歲以上民眾可以先進行免疫法大便潛血檢查,檢驗陽性再做大腸鏡,而進行大腸鏡篩檢出現瘜肉,隔年就要再複檢,直到完全清除為止。另外,如果有大腸直腸癌家族史、家族性瘜肉,則建議25歲以上就要進行篩檢。「如果大腸直腸癌患者判定能接受手術是值得恭喜。」梁金銅不斷鼓勵患者,大腸直腸癌的治療效果比其他癌症還好,第一期患者通常不用手術,只需要局部刮除,治癒率達9成多,第二期也有8成,第三期開始健保署提供化學、放射治療,治癒率也打7成5,如果是第四期擴散到其他器官,也有6到7種的標靶藥物治療。因此,盡量在前三期診斷治療,能夠手術代表治癒率高。梁金銅新書 詳解大腸癌疑問梁金銅最近出版大腸直腸癌百科全書,歷經12年寫下的「大腸直腸癌臨床診斷的全方位指引」,有著「文青魂」的他寫作堅持不假他人之手,從大腸、直腸、肛門的生理結構,一路到風險預防、出現疑似症狀、篩檢診斷、治療到身心照護,全方位替患者及家屬詳盡地解答101項問題,也盼作為醫療專業人員的指南。他擔心書本太過生澀,中間穿插與大腸直腸相關的「Coffee break」小品文章,更不忘開玩笑說,如果內容不看,那一定要看「Coffee break」。責任編輯:林琮恩
-
2023-02-15 焦點.元氣新聞
向雲鵬離世享壽72歲!6年因胃癌被宣判無藥醫,挺過切胃仍不治!醫:做好這件事及早預防
70年代的性格小生向雲鵬2月14日驚傳病逝於台北和信醫院,享壽72歲。向雲鵬過去曾榮獲第17屆金馬獎最佳男配角,入圍金馬獎最佳男主角。6年前曾因罹患胃癌被醫生宣判無藥醫,靠切掉4分之3的胃,挺過12次化療,並透過飲食控制撿回一條命,無奈最後敵不過病魔折騰,14日上午進加護病房,下午3點多,因肺炎引發器官衰竭,宣告不治。胃癌在十大癌症排名第八,接受胃鏡檢查,有助及早發現。6年前曾胃癌好轉 向雲鵬離世享壽72歲1980年向雲鵬以電影《鄉野人》中的精彩演技,榮獲金馬獎最佳男配角,翌年又以《同班同學》老師一角,入圍金馬獎最佳男主角;也曾演過電視劇「神鵰俠侶」扮演郭靖。根據《噓星聞》報導,向雲鵬30年前曾移居至上海開牛肉麵店,演藝重心也轉至大陸,結果因在劇組養成吃便當習慣,口味重又油膩的飲食,加上他愛杯中物,每天至少要喝兩瓶高粱,飲食無節制的情況下,造成他健康亮紅燈,曾腦中風、心臟裝心律調節器,體重一下子從90公斤暴瘦至60公斤,6年前到醫院檢查才知罹患胃癌,被醫生宣判無藥醫。後來靠切掉4分之3的胃,挺過12次化療,並透過飲食控制撿回一條命,前兩年到醫院檢查已完全康復,恢復狀況連醫生都感到驚訝。這幾年,向雲鵬健康狀況維持得不錯,他的友人徐家興表示,上周六(11日)就聽向雲鵬坦言自己身體似乎不太舒服,雙方還講好改天再約吃飯,不料14日上午就聽向太太稱丈夫到醫院檢查,發現血壓急降,隨即住進加護病房,友人悲傷地說:「下午3點40分吧,就接到消息,他走了....真的太快了」,並稱目前家屬都還沉浸在哀傷中,關於後事,幾個從小一起長大的兄弟也會配合家屬協助處理。請看元氣網疾病百科>>>胃癌8個症狀恐是胃癌在衛福部公布110年十大癌症死因中,胃癌排名第8名,初期胃癌症狀不明顯,部分患者因腫瘤出血造成消化道出血及貧血,若患者因腫瘤變大造成上消化道阻塞,產生吃了就吐,可能已是晚期。出現這8個症狀,可能是胃癌1、胃出血、胃灼熱、胃食道逆流等,以前沒有過。2、噁心、腹痛、消化不良、吞嚥困難等,持續發作。3、吃很少卻覺得飽。4、體重突然減輕、食慾變差。5、感到嚴重疲累。6、大便有血,呈現深色或黑色。7、嘔吐有血但不常見。8、腹瀉或便祕次數異常、排便習慣改變。胃癌要早期發現,唯一就是定期做胃鏡檢查。臨床醫師指出,要早期發現胃癌,定期做胃鏡檢查是最好的方式,早期發現有可能不用開刀,治癒率高。建議定期健檢,把胃鏡排入檢查排程。延伸閱讀:胃癌治療一定要開刀嗎?速懂胃癌有哪些手術方式及術後風險做胃鏡、切片…胃癌可能拖1個月才能確診!台大人工智慧 9秒看胃相、準確率9成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2-14 醫聲.癌症防治
開卷有醫|大腸直腸癌帶走朱雲漢,別急著沖水!大便觀察癌症前兆
大腸直腸癌在衛福部公布的十大癌症排名中,佔據各項排行。大腸直腸癌在國內10大癌症死亡率排行榜中居第3名,發生率長年居冠,50歲以上民眾罹癌機率達20%。不僅在年初帶走了中央研究院院士、政治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朱雲漢,也讓演藝圈抗癌多年的藝人余苑綺離我們而去,層出不窮的案例,使大眾對於大腸直腸癌的預防、前兆到癒後存活率等資訊更為關注。其實,上廁所後回頭看一下大便,就能找出蛛絲馬跡。便秘、拉肚子就是大腸癌?仔細觀察大便別緊張大便的形狀、顏色能成為大腸直腸癌線索,正常的大便形狀是香蕉狀,會緩慢地沉下馬桶。以往大腸直腸癌會有的便秘、拉肚子症狀,則是要觀察時間點,稀稀糊糊不成形的大便常見會是生活緊張而腸胃蠕動過快,或是食物耐受不良,反而是排便習慣突然改變,大便形狀變得像鉛筆般細長,就要留意是否為腸道受腫瘤壓迫變窄小,罹癌的可能性造成。而大便出現一灘血,病人通常來大腸直腸外科求診的主要原因,首先應該要確認出血顏色和排便的關係,如果是一開始大完便或剛解完時,就發現大便上出現鮮紅色血液,多為肛門裂傷或痔瘡血管破裂,也有可能是直腸發炎的狀況,像是大腸血液循環不良的缺血性大腸炎、慢性潰瘍性結腸炎等,還有止痛劑或化學治療藥劑,甚至洗腎的慢性腎臟衰竭病人也可能出現侵蝕腸管而造成出血。但如果大便呈現深棕色,代表大便經過的區域有不正常或流血的腫瘤沾附的血液凝固其上,大腸直腸癌的可能性就高一些。大腸直腸癌篩檢,糞便潛血、大腸鏡怎麼選?談到大腸直腸癌的診斷,糞便潛血檢查是一項便宜、最低侵襲性的篩檢方法,根據近期研究統計,經過三年追蹤,有做過檢查的人可以降低10%大腸癌死亡率,因此,國健署鼓勵50到74歲民眾,每兩年一次檢查,也建議檢測完是陽性再做大腸鏡檢查。至於大腸鏡檢查部分,根據美國研究,確實能降低大腸癌死亡率約52%,也降低發生率70%到90%,對於大腸直腸癌高危險群、排便習慣改變、便血或慢性貧血病人等,這項檢查有其必要。罹癌積極治療,早期治癒率達九成大腸直腸癌致死的最主要原因是癌細胞轉移,因為大腸直腸靜脈回流,最終匯合到肝門脈,因此又以肝臟轉移最容易發生;如果是接近肛門口的低位直腸癌或肛門癌,則容易轉移到肺臟。雖然,大腸癌合併肝轉移在癌症分期屬於第四期,還是有機會完全切除。即便罹癌也要積極治療,大腸直腸癌在第一期腫瘤的預後極佳,整體治癒率可能性達9成以上,第二期癌症病人的五年存活率也大於8成,擴散至局部淋巴的第三期,預期五年存活率有6到7成,甚至到了第四期,透過積極的手術、化療或標靶治療,也有部分人平均預期壽命約有2年半,在在顯示「早期診斷、早期治療」仍是關鍵。上述內容收錄在「大腸直腸癌臨床診斷的指引」一書,裡頭101道題目是由臨床診療和教學近30年、超過6千例大腸直腸癌手術的台大醫院直腸外科主任梁金銅執筆,面對病人或家屬在被診斷罹癌的驚訝、內心掙扎、對手術的不安及日後的抗癌有感而發,奠基於新的醫療知識和臨床經驗,花費12年完成書籍,盼幫助患者及家屬解惑,也是對醫護從業人員的教學傳承。
-
2023-02-02 醫療.心臟血管
鼠蹊突起2個月不理突劇痛,竟是疝氣作祟!不治療可能卡腸缺血性壞死
桃園市50歲的張姓先生雙鼠蹊突起已2個月,因工作忙未就醫,日前突然劇烈疼痛難耐,自行撥119送衛福部桃園醫院急診,診斷為雙側腹股溝疝氣醫師建議開刀,術後恢復良好,張先生也重回職場忙碌。衛福部桃園醫院一般及消化、微創外科醫師賴俊宏表示,腹部疝氣是指腹壁破洞或某處腹壁強度變弱,腹內器官經此跑出,通常可以從外觀看到突起,像吹氣球一樣鼓起來。賴俊宏說,疝氣形成的原因可分為先天及後天,先天型疝氣主要是發育中的睪丸由腹腔下降到陰囊裡時,所經過的通道沒完全關閉,留下一個疝氣袋在腹股溝,因此男性的疝氣多於女性;後天型的疝氣是從腹壁最鬆弛的部位產生,常見的是在腹股溝附近,或以前手術傷口處。賴俊宏指出,病患常見主訴鼠蹊部發現隆起腫塊,當腹部壓力增加如舉重物、便秘、咳嗽,常造成膨出。若伴隨腹痛、噁心、嘔吐的症狀時,可能有腸子卡在裡面,卡住的時間越長,腸子發生壞死的機會越大,這時候應趕緊就醫,腹股溝疝氣一直未手術治療,在腹壁缺口的血液供應被勒壓阻斷,嵌頓式疝氣,有劇烈疼痛,血液無法透過循環將氧氣輸送到組織,造成腸子卡住的缺血性壞死,往往需要剖腹探查,及有可能因腸子壞死而切腸子。治療方法可利用微創內視鏡疝氣修補手術為肚臍下腹壁切開約1公分及在下腹部再加上二個約0.5公分的小傷口,使用內視鏡及其他器械進入腹腔內,或在肚皮與腹膜之間進行疝氣修補,同時加上人工腹膜的鋪放,以加強腹壁的強度並降低疝氣復發的機會。衛福部桃園醫院外科病房謝易倩護理師表示,疝氣患者應注意避免腹壓包括提重物、咳嗽、打噴嚏、哭泣、嘔吐、生氣,若久站時需在患處加壓,且養成良好的排便習慣;均衡飲食避免刺激性食物,多攝取蔬菜水果及水份,避免情緒不穩。術後居家照護除了依醫師指示服藥,飲食方面多攝取富含蛋白質、維生素C的食物如肉、魚、豆、蛋、奶、蔬果類等有助傷口癒合。傷口如有紅、腫、熱、痛、出血、滲液或發燒等情形盡速返院就診。術後3個月內避免腹壓上升的動作如厲害的咳嗽、用力解便、騎乘腳踏車或摩托車、搬重物及跑步等劇烈活動。咳嗽時用手按住手術部位,減少衝擊力。
-
2023-01-18 醫療.一般外科
痔瘡一直掉出來該怎麼辦?醫解析何時該動刀及治療方式差異
「醫師,我的痔瘡又發作了…」王小姐忍痛拖著沉重的步伐進到診間,手扶在桌緣不敢坐下來。「平時痔瘡會掉出來嗎?」醫師問。「蹲下或排便完痔瘡都會掉出來,需要用手推回去。」王小姐說,「昨天沒有馬上把痔瘡推回去,結果就腫起來了。」檢查發現,痔瘡脫出且腫脹得相當厲害。博田國際醫院大腸直腸外科謝依蒨醫師指出,由於痔瘡經常脫出、流血,對患者的生活與工作造成極大困擾,因此在急性期緩解後,便安排了微創痔瘡雷射消融手術。相較於傳統痔瘡手術,微創痔瘡雷射消融手術的手術傷口較小、疼痛較少、恢復期較短,讓患者能夠較早回到工作崗位,而且可以保存較多肛門黏膜組織,維持肛門的彈性與功能。讓人坐立難安的痔瘡我們的肛門口具有由黏膜及韌帶所組成的結締組織,稱為肛門墊,謝依蒨醫師表示,原本的肛門墊富有彈性,但是隨著年齡、排便習慣、以及一些造成腹壓上升的因子,例如重訓、懷孕、肥胖等,可能導致肛門墊鬆弛、老化,以及黏膜內血管叢壓力增加,漸漸形成痔瘡。謝依蒨醫師指出,痔瘡最常見的症狀為排便出血與肛門腫脹疼痛,此外還有肛門搔癢、異物感、難以清潔、痔瘡脫垂需用手推回等也是病人常見的困擾。由於痔瘡是良性組織,所以是否要介入治療,主要取決於痔瘡對於患者生活品質的影響。每個人的生活型態不同,對痔瘡的忍受程度也不同,謝依蒨醫師說,如果痔瘡對生活的影響不大,可採取保守治療,利用口服藥或藥膏來緩解症狀;若是痔瘡脫出已嚴重影響工作與生活品質,或經常出血導致慢性貧血,就要考慮介入治療。痔瘡介入治療有何差異?不同類型的痔瘡適合不同的處理方式,需要經過醫師的評估,才能做決定。謝依蒨醫師解釋,若是內外混合痔,需要動刀切除才會消失;若是以內痔為主的痔瘡,治療選項相當多元,包括傳統痔瘡切除手術、橡皮筋結紮手術、微創雷射消融手術等。傳統痔瘡切除手術是直接切除痔瘡,傷口較大,術後疼痛較劇烈,需要三週至一個月的復原期,且會損失較多的肛門黏膜組織。橡皮筋結紮手術一次只能處理一顆,大部分患者需要分多次進行,藉由結紮的方式慢慢切割掉內痔黏膜,整體療程需較長時間,病人也因反覆疼痛而畏懼治療。謝依蒨醫師說,醫療技術持續進步,目前較新的微創痔瘡雷射消融手術採用不同的原理,利用雙極雷射封閉痔瘡的血流供應,促使痔瘡萎縮,又能保留肛門口富有彈性的黏膜組織,對肛門口的傷害較小,有助保留肛門墊的功能,避免因為切除過多肛門黏膜而造成肛門彈性變差或狹窄,影響排便功能。一次可以處理整圈的痔瘡,效率比較好。微創痔瘡雷射消融手術適合用於大部分為內痔、以出血症狀為主的病患,術後可以有效改善症狀。謝依蒨醫師說,因為傷口較小、疼痛較少、恢復期較短,對於相當忙碌或害怕疼痛的患者而言,是較合適的選項。微創痔瘡雷射消融手術可在局部麻醉或舒眠麻醉下進行,醫師會在肛門口周圍適當的位置切開針孔般的小傷口,放入雷射探頭,然後利用雷射的能量封閉痔瘡的血流供應。謝依蒨醫師說,痔瘡萎縮後,黏膜便能與括約肌貼合,改善痔瘡出血與脫垂的狀況。術後一週內,肛門僅有腫脹感,但不致影響日常生活。貼心小提醒想要預防痔瘡惡化,建議多攝取蔬菜、水果,維持良好的排便習慣,謝依蒨醫師說,在有便意時去上廁所,解便完就起身,對肛門口的壓力較小。如果長時間蹲坐馬桶,甚至一邊滑手機滑到忘記時間,導致肛門黏膜裡面的血管壓力增大,較容易使痔瘡惡化。遇到痔瘡脫出的狀況,要盡快將痔瘡推回肛門內,避免痔瘡腫脹疼痛。如果經常有痔瘡出血、脫出的狀況,使工作、生活品質受到影響,可以和醫師討論介入治療,選擇適合的方式!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