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5-29 醫療.消化系統
搜尋
排便習慣
共找到
131
筆 文章
-
-
2020-05-17 科別.消化系統
書田診所/養成良好排便習慣 千萬別信消痔成藥
俗話說「十男九痔」,但果真如此嗎?書田診所大腸直腸肛門科主任醫師胡煒明表示,觀察門診患者,男性、女性比率差不多。就生理結構變化來看,懷孕時腹壓上升,孕婦反倒是痔瘡高風險族群。「痔瘡與排便息息相關。」胡煒明說,如果排便不順,經常便祕、腹瀉,就屬於痔瘡高風險群。正常排便為一天一至兩次,如果一天兩、三次以上,或好幾天才如廁一次,就屬於不良排便行為。另外,痔瘡也與遺傳有關,如果父母或兄弟姊妹罹患痔瘡,自己就應提高警覺。值得注意的是,國內治療痔瘡、便祕的相關成藥廣告眾多,許多人誤以為吃了這些成藥,就能消痔、改善便祕,胡煒明指出,如果亂吃成藥,可能讓症狀更嚴重。胡煒明經常在門診收治「以為小痔瘡卻是惡性腫瘤」個案,患者幾乎都不敢置信,因延誤就醫,增加治療難度。提醒民眾,如有血便、肛門疼痛發癢,或是解便困難,經常腹瀉、便祕等問題,就應該積極就醫,找出病因。如果是小痔瘡,只要門診手術就能解決。如果拖好幾年,一顆變五、六顆,內痔外痔均有,甚至出現膿瘍發炎,用力時痔瘡跑出體外,無法塞回去,就必須開刀,術後得趴床忍痛好幾天。
-
2020-05-17 科別.消化系統
痔瘡要不要開刀?醫師告訴你選擇用藥或切除治療時機
痔瘡讓許多人聞之色變,痛起來也讓人難以忍受,但因發生在私密部位,更難的是向醫師啟齒。不過一旦決定治療,就得依嚴重程度跟醫師討論合適的治療方式。大腸直腸外科醫師表示,民眾有痔瘡時,若只是微疼痛、少量出血等,症狀屬較輕微,可透過藥膏、藥物、塞劑等方式改善;若已明顯凸出、脫垂、甚至塞不回去時,屬嚴重情況,就須透過手術方式治療。臺安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糠榮誠表示,痔瘡分類上分為內痔和外痔,一般來說以肛門口內1公分處的齒狀線為界,齒狀線以內的稱為內痔區,齒狀線以外則是外痔區,如果內外都發生,則是混合痔。正常情況下,痔瘡並不會流血或感到疼痛,但像是久坐、久站、飲食西化等因素,會導致肛門內的靜脈曲張、肉墊充血腫大而成為痔瘡。一至三級 可用藥物保守治療糠榮誠說,痔瘡臨床上依嚴重程度約分為四級。第一、二級患者肛門偶有不適、出血症狀,或如廁用力時,覺得有肛門有異物感,此階段尚不嚴重,多可直接在門診處理;但到了第三級,則為肛門組織明顯凸出、腫脹,必須用手才能推回;第四級,患者的痔瘡可能已過度腫脹、脫垂,或明顯露出在肛門外推不回去時,應透過手術方式治療。而在現行痔瘡治療上,若症狀輕微或疼痛、流血及癢感不嚴重,可採保守治療,如多喝水,並多攝取蔬菜、水果等纖維含量高的食物,也可使用軟便劑讓大便比較順暢,不再刺激痔瘡。另外,也有藥膏、塞劑等選擇,來對病灶處局部消炎止痛。也可透過口服消炎藥物消除腫脹、減輕發炎反應,患者用藥約一周後,內外痔症狀便有緩解,且好處是不需住院。傳統電燒術有明顯疼痛感,住院、癒合時間長,健保給付。而到三、四級需手術時,則有傳統電燒術及痔瘡環狀切除術等選擇。糠榮誠說,電燒手術是將第三、四級痔瘡或內外混合痔一併做楔狀切除,再將傷口以縫線縫合,需局部麻醉。雖不會傷及括約肌,但術後會有較明顯疼痛感,醫師會給予止痛藥來止痛。不過患者須住院至少三、四天,忍受疼痛及不便外,一周後需回診,檢視疼痛感、傷口是否仍有出血情形,且需一個月傷口才會完全癒合。環狀切除術痛感低、恢復快,較能根治,需自費。痔瘡環狀切除術是一個較新的技術。糠榮誠說,此技術為透過特殊器械,於痔瘡上約1.5公分處進行環型的直腸黏膜及黏膜下的血管切除,可使痔瘡萎縮、並使脫垂的情形一併改善,尤其是用在內痔切除,較有根治的效果。而該手術標榜為「無痛手術」,術後僅少數患者有極輕微的疼痛感,且基本上一天後就能出院,排便也無障礙,傷口約一周就癒合,患者能在最短的時間內,恢復生活作息。糠榮誠說,此手術各醫院大腸直腸外科醫師都很純熟,只是目前健保尚未給付,仍需自費。其他手術微創、雷射須自費,效果不如環狀切除。而在痔瘡的其他手術治療方式上,另有微創、雷射手術,但糠榮誠說,兩者也需自費,且術後效果沒那麼好,疼痛感及癒合時間均比環狀切除術更長,故較不建議。糠榮誠說,痔瘡的症狀多樣,嚴重程度也不一,若民眾決定以手術治療,但本身腎、肝功能不佳或有嚴重貧血情形,應與醫師討論後,再決定適合的治療方式。痔瘡的分類1. 內痔第一度:痔核膨出在肛管內。第二度:痔核可自行縮回,發生在解大便時。第三度:痔核需用手推回,嚴重一點的,只要一用力或過度疲勞就會發生。第四度:痔核脫出是永久性的,會主訴有直腸飽脹感。2. 外痔痔瘡的治療1.保守療法預防便祕:無刺激性的輕瀉劑、高纖維食物、每天早餐後再喝杯冷開水,可促進腸蠕動、養成定時排便習慣。局部用藥、溫熱療法:溫水坐浴,每天1~2次,每次10~15分鐘。2.橡皮圈痔結紮術(門診治療,免住院開刀)適用範圍:第二、三級中度內痔。特點:簡單、迅速、方便,為目前效果好且常用的治療方式之一,門診即可當天處置,不影響上班。3.電刀切除術(枯痔療法,門診治療)適用範圍:第一、二級中度內痔及輕度外痔。特點:簡單、迅速、方便、效果好,門診即可當天處置,不影響上班(需局部麻醉)。4.住院手術治療適用範圍:第三、四級痔瘡(內痔)及中度、重度外痔。5.痔瘡血栓切除術多針對急性發作的痔瘡患者,有暫時的效果。6.注射治療注射化學藥劑讓痔瘡纖維化並變小,容易造成感染。只對輕微的內痔有效,而輕微的內痔只要保養即可,不用治療。7.冷凍治療容易造成肛門組織深度壞死。30年前醫學中心已放棄用冷凍治療。坊間常有痔瘡診所標榜用雷射及冷凍治療來吸引病人,而且收費昂貴,病人常得不償失。資料來源╱郵政醫院外科部大腸直腸外科主任洪樹玉
-
2020-05-15 癌症.大腸直腸癌
平均每天41人確診大腸癌! 醫師說這項檢查一定得做
80多歲的阿祥在60多歲時罹患大腸癌,治療完成過5年再度復發,在第一次復發後,接下來每兩三年就復發一次,總共經歷了四次的肝轉移,幸好警覺性高,積極追蹤,透過液態切片定期篩檢及早發現轉移並切除,防患於未然。 大腸癌復發程度可分為三種等級:低危險、中危險與高危險。臨床經驗上,約有2成的病患屬於高危險復發機率等級,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外科部副主任王輝明表示,手術或化療,甚至標靶治療結束後,並非代表完全痊癒,研究顯示整體大腸癌治療後兩年內復發機率高達40%,即使治療後第五年的再復發率仍有5%。監控癌細胞有許多不同的方式,王輝明說明,過去透過大腸鏡影像觀察癌細胞,受限於影像解析度,0.5公分以下的腫瘤幾乎難以察覺,恐有耽誤治療時機之虞;組織切片(Tissue Biopsy)以侵入性手術取得腫瘤組織後進行基因分析,由於僅取得部分組織,無法了解整體癌細胞的變化,加上腫瘤體積有限,要多次取得檢體的困難度較高,對於高復發危險群的病患追蹤大不易。 隨著技術發展,目前已可透過抽血取得液態切片(Liquid Biopsy)檢測循環腫瘤DNA(circulating tumor DNA, ctDNA),準確率可達98%,一旦發現患者血液數據異常,醫師即可安排接受進一步檢查,及早治療,將癌細胞對身體的影響降到最低。 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癌症登記報告指出,自民國95年起,大腸直腸癌已連續11年成為年發生率第一名的癌症,平均每天約有41人確診大腸癌。王輝明指出,環境致癌物污染,如農藥、重金屬、戴奧辛、黃麴毒素經由食物鏈大量累積在動物性飲食,加上動物性飲食高溫燒烤,150度兩分鍾即產生多環芳香碳氫化合物、異環胺致癌物,而過度動物性飲食是讓罹患大腸癌人數居高不下的原因。 由於大腸癌初期無症狀,真的出現糞便帶血、排便習慣改變等症狀,又常會誤認為是痔瘡或便秘,因此延遲就醫,五年存活率從初期的近9成直落到四期的2成以下。 一般高復發危險群的病患,王輝明建議,在治療後的頭兩年每三個月追蹤一次,第三年開始每半年追蹤一次;而目前政府提供50-74歲者每兩年一次免費大腸癌篩檢,可檢測出肉眼看不到的血液,倘若家族有大腸癌病史、飲食上偏好油炸燒烤的高風險族群,建議及早檢測,才能達到真正的上醫治未病。延伸閱讀: 腹瀉未必是吃壞肚子 出現4種症狀可能就是癌! 別以為切除大腸息肉就沒事! 再繼續做6件事癌照樣離你很近 
-
2020-04-18 科別.消化系統
長期便秘會引口臭! 拚命刷牙不夠,還要做到4習慣
你也有便秘、放臭屁的困擾嗎?一名林姓女子,平常需喝優酪乳才容易解便,近期感到腹部悶脹竟然排出硬便伴鮮血,原以為是生理期,沒想到並不是,因為從這日開始,往後排便都伴有鮮血,因此開始疑懷自己有痔瘡,加上舌頭紅腫、長口瘡,同事還提醒她留意口中異味,至醫院求診後,才終於解決秘、口臭等困擾。衛生福利部臺北醫院中醫科醫師賴博政表示,中醫認為便血多屬胃中積熱或濕熱蘊結,一般因過食辛辣食物,導致熱積於胃,積熱上擾,會使口腔有口苦或口臭,若積熱向下則會影響腸胃消化吸收,嚴重者損傷腸胃的血管,血液隨大便而出而為便血,或是過度食用高熱量高脂肪的加工食品,導致消化功能失常,濕熱結於腸道,而導致便血。常見症狀有:便血鮮紅、大便黏膩或解便不淨、腹部悶脹、口乾苦、自覺身體濕熱沉重、舌苔黃厚膩等,在治療上以清熱瀉火、涼血止血以及利化濕濁為原則。而痔瘡好發於中年男性,以45歲至65歲比例最高,目前認為是肛門周圍的結締組織、小血管以及平滑肌等纖維因為排便不易,解便時不斷反覆摩擦,牽扯周圍的襯墊所造成,常見的症狀有大便時間變長且較不易解出、解便時伴有鮮紅色的點滴狀出血、肛門口搔癢疼痛、肛門口自覺或有異物下墜感。另外,體重過重、平時沒有運動習慣、長時間久站久坐、懷孕婦女也是痔瘡的好發族群。不過,賴博政指出,若解便看到的血是暗紅色,並且排便習慣有改變、體重急遽下降,則建議儘速就醫做進一步檢查,由醫師評估是否需做切片檢查來排除大腸癌的可能性,但一般來說,並不需要因為一兩次的血便而擔心罹患大腸癌。 賴博政提供「加加減減4招」,趕走長期便秘、口臭,還能預防痔瘡: 1、「增加」膳食纖維與飲水量多食用含有較多膳食纖維的蔬果,如蘋果、芭樂、水梨、柳丁、橘子、香吉士。空心菜、地瓜葉、菠菜、韭菜、青椒、花椰菜、芹菜、筊白筍、芥蘭等,及補充適當的飲水量,能幫助通便潤腸,並進而改善口臭。 2、「增加」運動機會增加適量的運動量,尤其是活動下肢,增加骨盆腔血液循環。若是因工作而長時間久站或久坐者,可每半小時伸展一次,透過控制體重也可以降低痔瘡發生。 3、「減少」忍便的習慣有便意時強忍會造成便秘更嚴重,因為忍便而便秘的主要原因,就是糞便中的水分持續被大腸吸收,導致糞便變的乾硬,因此當下次便意來時,解便就更加困難。而在肚臍周圍順時針按摩可幫助排便,也可用清水沖洗和溫水坐浴的方式增加血液循環並避免因痔瘡產生的疼痛,不過,若能慢慢養成每天固定排便的習慣會更好。 4、「減少」油炸辛辣飲食減少食用或盡量不食用含有辣椒、胡椒鹽、蔥、洋蔥、薑、米酒、大蒜調味的食物,及燒烤煙燻炸物、麻辣鍋、咖啡、酒等,而改以汆燙、水煮食物取代,能改善腸胃積熱、排便便秘的困難。延伸閱讀: 嘴破不一定是火氣大 可能是免疫系統出問題 天天刷牙還是有口臭? 日常6原因都會造成你口氣差
-
2020-04-16 癌症.大腸直腸癌
大腸癌術後腹瀉 可輔以中醫緩解不適
大腸癌發生率長期盤踞10大癌症前三名,且罹癌年齡年輕化。對於大腸癌的治療,常見手術切除、化療、放療及標靶治療等四種方式,初期大腸癌術後五年存活率達90%以上,但愈後期存活率愈低,而西醫治療可能出現腹瀉、腸阻塞等副作用,輔以中醫治療,可緩解患者不適。腹瀉是大腸癌患者常見的困擾,有的患者因腸子切除部位較多,有的是接受化療或標靶治療的副作用,若一日達數十次,造成生活上極大困擾,患者亦容易疲憊倦怠。臨床上,中醫歸屬於「脾胃氣虛」,以調理脾胃及健脾升提藥物,經驗顯示多半能有效改善腹瀉腹痛症狀。另一種大腸癌術後常發生的問題是腸阻塞,會出現腹痛、便血、體重減輕或排便習慣改變,或糞便大不出來等症狀,往往因劇烈腹痛送急診,檢查發現有腸阻塞。推測可能是因術後沾黏或腫瘤阻塞所引起。改善腸阻塞,西醫通常以通下灌腸為主要方法,如成效不顯著,有時尚需緊急開刀緩解。中醫則歸屬為「積滯內停、濕熱蘊聚」之證,治以「行氣導滯、通腑導滯」。因腸阻塞多屬於內科急症,臨床治療需謹慎小心,中醫準確的辨證加上西醫精密診斷,對症下藥,可有效緩解。「保持良好大便習慣」,對於大腸癌病人是首要條件,加上均衡攝取各式足量的蔬果,避免食用加工紅肉、油炸燒烤等食物,維持良好生活飲食習慣、適度運動和充足睡眠,閒暇時可多做「內關」、「足三里」穴位按摩,都有助於大腸癌術後康復,定期追蹤檢查,當然更是不可或缺一環。
-
2020-01-18 養生.聰明飲食
便秘好惱人!空腹吃3種東西可清腸排便、助消化
生活中有不少人存在“便秘”的問題(有些人認為排便次數減少就是便秘,事實並非如此,真正意義上的便秘所指的是排便困難、排便不盡感等大便不適問題),關注便秘,應該如何調整我們的食譜,比如說在早晨空腹時應該吃點什麼?生活細節方面該如何調整?早晨空腹可以吃點什麼,更有助於排便?多喝水飲水有助於促進腸道代謝,加速排便的整個過程,以此來預防便秘和一些腸道問題。晨起之後,建議各位可以適量飲水,經過一晚上的睡眠,身體本身缺乏一定的水分,此時補水,一方面可以補充缺失的水分,另一方面也可以加速身體的新陳代謝。晨起後,各位可以飲用200毫升左右的“溫白開水”,問候您的胃腸,保護您的消化系統。可以空腹吃點“低能蔬菜”空腹食用一些低熱量蔬菜,其中所含的充足膳食纖維有助於促進排便。言於具體,油麥菜、芹菜、香菇、木耳、裙帶菜、海帶、青筍等蔬菜都是不錯的選擇;早餐來點清爽脆嫩的蔬菜,促進您的腸道健康。可以適當吃點“膳食纖維”如果您的便秘問題比較嚴重,如果您總是存在排便不順的感覺,建議您可以適當服用膳食纖維,例如麥麩膳食纖維、以豆渣為例的大豆膳食纖維以及小麥草膳食纖維等產品。這些“不可溶性膳食纖維”的通便效果較好,對於便秘有不錯的“干擾”效果,各位可以經常使用。預防“便秘”,還有些事情您應該做到幫助自己建立良好、健康的排便習慣定期排便,有助於您養成良好的排便習慣,比如說晨起後刻意排便;另外排便本身也應該是一件“享受的事情”,請您幫助自己打造良好的排便環境,不要過於壓抑和黑暗。飲食需要調整,特別對於主食毋庸置疑,“主食”是一日三餐中食用量較多的一類食品,很多人總是認為“無主食不成席”,調整主食的食物品種,有助於預防和調節便秘。說到具體,主食應該刻意偏向“粗細搭配”,每餐都應該增加粗雜糧的攝入量,建議可以占到主食攝入量的二分之一,像小米、糙米、玉米、全麥主食、蕎麥、燕麥、扁豆、高粱、地瓜、山藥等食物都是不錯的粗雜糧主食。保證每日適量的運動,促進排便運動可以促進全身代謝,對腸道代謝也有不小的好處。建議您各位每日都要有中等強度以上的運動,比如快走、跳舞、慢跑、騎行、滑冰等“能說話但不能唱歌”為標準的運動,最好每天可以達成一小時。實在不行,可以按醫囑服用藥物假設生活中的這些方法您已經都試過了,但是“便秘”問題仍沒有解決,建議您可以尋醫求助;一般可以適當選擇聚乙二醇電解質、乳果糖等安全瀉藥;全面檢查後進行針對性治療,科學對待便秘。便秘,有時是一件小事,比如兩三天就恢復了的便秘;但有時它也是糾纏我們健康的大事,比如說反复無常的便秘;關注便秘,調整飲食和生活細節,和便秘說“再也不見”。本文摘自搜狐網
-
2020-01-07 科別.消化系統
痛到連屁都放不出來! 這4種狀況最容易讓腸子打結
高齡80歲的趙伯伯已連續多天腹脹,連排便和放屁都有困難,家人緊急送醫檢查,發現其乙狀結腸竟嚴重扭轉,若不緊急處理,恐因腸子破掉致死,經緊急以大腸內視鏡將扭轉的腸子反轉,鼓脹大腸順利排氣後,再手術切除部分乙狀結腸,避免腸扭轉狀況復發,後續追蹤復原狀況良好。 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林敬淳表示,腸扭轉雖然發生率不高,然而一旦發生,透過X光影像確診,乙狀結腸扭轉呈「咖啡豆」狀,必須立刻處置,萬一患者在家硬撐,或者輕忽症狀延誤治療,都可能因腸壁壞死導致腸穿孔,引發嚴重腹膜炎而危及性命。 然而,腸扭轉好發於老年人及嬰幼兒、長期臥床、或長期服用藥物導致大腸蠕動變慢,皆容易發生扭轉。此時腸子中的空氣和內容物無法通過阻塞處,近端腸子會不斷脹大,出現腹脹、無法排便和放屁、甚至出現打嗝、噁心及嘔吐等症狀。 由於腸扭轉為腹部急症,一旦確診須立即治療。在大腸沒有壞死的情況下,通常會先以大腸內視鏡將扭結處打開,將腸子成功復位,並置留肛管於大腸內後,住院約數天觀察是否有復發跡象。 林敬淳強調,發生過腸扭轉的患者,日後復發的機率高達40%-90%,千萬不可輕忽,通常會建議患者進一步接受預防性手術治療,切除過長的乙狀結腸以避免復發;最重要的是,若有任何排便習慣改變等症狀,建議至醫療院所尋求協助。 延伸閱讀: 防大腸息肉變成癌 7個習慣現在做還來得及 癌症指數高就是罹癌了? 先別嚇自己!醫師解釋給你聽 
-
2019-12-31 科別.消化系統
老翁腹脹腸扭轉險穿孔 狀況解除慶幸終於能排氣
一名80老翁連續多天腹脹,連排便和放屁都有困難,送醫檢查發現他的乙狀結腸嚴重扭轉,若不緊急處理,恐因腸子破掉致死,經緊急以大腸內視鏡將扭轉的腸子反轉,鼓脹大腸順利排氣後,再手術切除部分乙狀結腸,避免腸扭轉狀況復發,所幸後續復原良好。老翁這才欣慰地笑說,「能放屁也是一種幸福!」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大腸直腸外科醫師林敬淳指出,腸扭轉雖然發生率不高,然而一旦發生,透過X光影像確診,乙狀結腸扭轉呈「咖啡豆」狀,必須立刻處置,萬一患者在家硬撐,或者輕忽症狀延誤治療,都可能因腸壁壞死導致腸穿孔,引發嚴重腹膜炎而危及性命。他說,腸扭轉好發於老年人及嬰幼兒、長期臥床、或長期服用藥物導致大腸蠕動變慢,此時腸子中的空氣和內容物無法通過阻塞處,近端腸子會不斷脹大,出現腹脹、無法排便和放屁、甚至出現打嗝、噁心及嘔吐等症狀。腸扭轉為腹部急症,一旦確診須立即治療。在大腸沒有壞死的情況下,通常會先以大腸內視鏡將扭結處打開,將腸子成功復位,並置留肛管於大腸內後,住院約數天觀察是否有復發跡象。林敬淳強調,發生過腸扭轉的患者,日後復發的機率高達40到90%,千萬不可輕忽,通常會建議患者進一步接受預防性手術治療,切除過長的乙狀結腸以避免復發;林敬淳也提醒民眾,若有任何排便習慣改變等症狀,建議至醫療院所尋求協助。
-
2019-12-25 癌症.大腸直腸癌
防大腸息肉變成癌 7個習慣現在做還來得及
大腸直腸癌是國人成長最快速的癌症,是國人十大癌症死因的第三位。每年新增罹癌人數最多,一年逾1萬5千人得病,連續8年蟬聯國內十大癌症發生率首位,平均每35分鐘就有一人罹患大腸癌!不過,只要早期發現及治療,大腸癌是治癒率及存活率很高的癌症。 馬偕醫院大腸直腸外科資深主治醫師楊靖國表示,大腸息肉為大腸癌的前兆,大多數的大腸癌都是由腺瘤性息肉癌化而來;如果發現大腸腺瘤性息肉,建議及早切除以絕後患,能夠有效預防大腸癌的發生。 楊靖國指出,大腸息肉有基因遺傳性,若父母兄弟姊妹有大腸息肉或大腸癌病史,就要提高警覺;另外,嗜吃紅肉、高熱量、高脂肪的飲食,日常生活久坐少動,以及肥胖、吸菸,也都是好發族群。  此外,正常的腸道為粉紅色的平滑組織,而大腸息肉是指大腸黏膜表面出現不正常增生的組織變化。早期的大腸息肉小於1公分,通常沒有明顯症狀;超過1公分的大腸息肉,就可能感到腸胃不舒服,甚至造成出血現象。 根據臨床觀察發現,大多數人因為大便形狀及排便習慣改變、便秘、腹痛、腹瀉、解血便等身體不適情形,接受大腸鏡檢查而發現大腸息肉;或是50歲以上接受糞便潛血檢查,結果呈現陽性反應,進一步做大腸鏡檢查才發現。 預防勝於治療,楊靖國分享7招避免大腸息肉上身: 1、少紅肉、高脂肪、加工食品:紅肉及加工食品中含有較多飽和脂肪,會延長食物消化時間,增加大腸息肉發生機率。 2、多高纖食物:蔬菜、水果及全榖類食物,含有較多的膳食纖維,天天五蔬果加速糞便排出、預防便秘,預防產生大腸息肉。 3、規律運動:每天運動30分鐘,每星期至少5次以上,有助腸道蠕動,降低大腸息肉發生。 4、正常作息:養成規律作息、充足睡眠、避免晚睡熬夜、吃宵夜,減少內分泌失調及腸道負擔。 5、定期糞便潛血檢查:50歲開始,每2年接受1次糞便潛血檢查,結果呈現陽性反應,應該進一步接受大腸鏡檢查。 6、50歲前接受第一次大腸鏡檢查:若從未做過大腸鏡檢查者,建議至少在50歲時接受第一次大腸鏡檢查,大腸鏡檢查可透過窄頻光照射觀察息肉微血管狀況。依據微血管分布狀態,評估為良性或惡性,再進行息肉切除並送病理檢驗,根據檢驗結果決定下一步的治療方式。 7、曾切除腺瘤性息肉者定期大腸鏡檢查:病理組織分化良好者,建議每2~3年接受1次大腸鏡檢查;病理組織分化異常者,建議依照醫生指示,密切接受大腸鏡追蹤檢查。 延伸閱讀: 別以為切除大腸息肉就沒事! 再繼續做6件事癌照樣離你很近 做大腸鏡檢查防癌 事前2準備一定要做到才有用 
-
2019-11-27 橘世代.健康橘
事倍功半的3種錯誤排毒觀念
資訊爆炸時代,排毒方法彷彿沒有標準答案,從古老的祖傳秘方到似是而非的偽科學理論。不管標榜的效果有多神奇,若不經過驗證就照單全收,不僅浪費時間、精力,盲目追求看不到實際效果,反而可能對健康造成損害。營養師公會全聯會的網路專欄「健康營家」,最新主題「小心這些荒謬的排毒理論」中,邀請芒果社企營養中心執行長、營養師林雅恩介紹錯誤的排毒觀念,快跟營養師一起檢查,坊間流的排毒方法到底對不對。Q:血糖平衡才能排毒?A:這是完全沒有根據的說法。最自然的排毒,就是讓身體原有的生理系統做該做的事,如腸胃道排泄、泌尿、排汗等。事實上,排毒器官和血糖調節關聯,並非那麼直接。換句話說,人體不會因血糖高低起伏就不流汗、不排泄。所以「一定要在,血糖平衡狀況,肝臟才有能力排毒」說法,是沒有科學基礎,肝臟是很活躍的器官,掌管很多生理代謝功能,不會1次只做1件事,參與血糖調節同時,也還是會進行解毒程序,所以血糖有沒有平衡,與肝臟是否有能力解毒是兩回事。Q:肝臟排毒過程,需要很多氨基酸,要多吃蛋白質的食物,如大骨湯、蛋白粉等,才能幫助肝臟排毒?A:對肝臟而言,最常見的毒素是藥物及人體不需要的化學物質,如酒精、咖啡因等。肝臟解毒須經2兩步驟,首先將毒素分解,就像丟垃圾前要先分類;再者是將這些分解的代謝物和其他化合物接合,身體才知道要將打包好的垃圾查出去丟掉。肝臟就像大工廠,同時好幾條生產線運作,這些生產線都需要不同原料、加速器和包裝材料。也就是各式營養素參與,除氨基酸,還有維生素B群、葉酸、錳、鋅、膽鹼等。這些營養素並非單從蛋白質食物取來,必須搭配足夠蔬果、全穀類等多樣食物,若不是在處於缺乏營養素的狀況下,貿然大量補充蛋白質也有可能對身體造成多餘的負擔,排毒不成反而增加肝臟的工作量。Q:有人說,排毒過程會上好幾次廁所,軟便、腹瀉是正常排毒過程?A:規律排便習慣是天生人體排毒中重要一環,如身體沒這樣的好習慣,應找營養師檢視目飲食、生活、運動,慢慢調整腸胃蠕動狀況,才是正確排毒清宿便觀念。坊間很多標榜清宿便的產品,要小心是否有輕瀉劑成份,長期使用可能對身體造成傷害,失去原有蠕動規律。另外,如是標榜富含纖維的產品,也要看清楚是可溶性還是非可溶性纖維,並搭配足夠水分攝取,才不會一堆難消化的纖維進入,反而造成腸胃道的負擔,常有營養師遇到住院患者,都是使用太多纖維質,卻沒有攝取足夠水分,造成腸阻塞危機。立即加入FB社團!面對人生下半場,橘世代要優雅過好日!所以,我們創立了【健康橘】社團,從現在開始,邀請各位一起提前為第二人生準備,讓身心活得更健康、自在又任性,打造亮麗熟年。加入>>
共
5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