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14 醫療.消化系統
搜尋
排便習慣
共找到
131
筆 文章
-
-
2024-11-05 慢病好日子.更多慢病
慢病主題館【體重減輕】「我沒減肥,但怎麼體重一直掉?」體重異常減輕要注意!
【本文由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 馬偕紀念醫院家庭醫學科 林敬晃主治醫師提供】43歲王小姐因嚴重口渴就診,即使飲料甜點毫不忌口,體重卻不升反降,連朋友都好奇詢問如何減法,讓她很不好意思。陳先生67歲是資深老菸槍,三個月來體重從72變成64公斤,褲頭鬆了一大圈自己都嚇一跳,雖然努力吃好多碗飯,但情況依然沒有改善。現代人將纖瘦與健康劃上等號,許多減重秘訣也不離「熱量赤字」四字。但在醫師眼中,非刻意的(Unintentional)體重減輕卻可能是身體發出的警訊!首先,「非刻意」是指未特別執行減重計畫,或改變飲食習慣與身體活動量的情況;而臨床上需注意的「體重減輕」,則常以六至十二個月內下降超過原體重的百分之五(含)以上為標準。 非刻意的體重減輕有許多成因,需要醫師根據病史、伴隨症狀、抽血及影像檢查,甚至針對心理社會層面進行整體評估。下面列舉體重減輕的主要成因:一、惡性腫瘤雖然惡性腫瘤最令人擔心,但其實只佔全部二至三成,當中又以腸胃道惡性腫瘤最多,此外肺癌、淋巴癌或腎臟癌也是可能導致體重減輕的惡性腫瘤。醫師除了根據伴隨症狀,如厭食、腹脹、排便習慣改變、久咳或倦怠發燒等,也會輔以抽血、糞便或影像檢查進行評估,民眾亦可定期接受政府癌症篩檢服務,以便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二、其他腸胃道疾病除惡性腫瘤外,任何影響腸胃系統消化吸收或發炎的疾病,都可能導致體重減輕,如慢性腹瀉、胃食道逆流、消化性潰瘍、小腸結腸炎、慢性胰臟炎及發炎性腸道疾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等,都是可能原因。三、內分泌疾病內分泌失調也影響著體內能量的新陳代謝,如甲狀腺機能亢進使代謝速度加快,導致心悸、手抖和體重減輕。未控制的糖尿病導致血糖過高,造成血漿滲透壓升高,引起滲透性利尿作用,近一步造成脫水現象,導致多吃、多喝、多尿與體重減輕的「三多一少」症狀,是成年人常見的體重減輕原因之一。四、急慢性感染或發炎身體處於發炎狀態會提高代謝率來對抗威脅,另外由於身體不適,也可能食慾不振而使體重下降。常見原因包括愛滋病、肺結核、肝炎病毒(如C型肝炎)、寄生蟲或黴菌感染。此外,風濕免疫疾病,如紅斑性狼瘡和類風濕性關節炎,也都可能影響腸胃道,降低食慾和消化功能。最後,一些重大慢性器官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病、心臟衰竭和末期腎臟疾病等,也會讓身體處於慢性發炎狀態,並由於器官衰竭的症狀、不適與心理影響,近一步導致體重減輕。五、神經心理層面神經系統疾病,如腦中風、失智症或帕金森氏症,藉由影響身體活動、情緒、感覺及認知,近一步導致食慾、吞嚥及食物獲取能力下降。心理層面則要評估是否具憂鬱、焦慮、躁鬱、厭食症等困擾,導致食慾不振與自我照顧能力下降。神經及心理的障礙也容易涉及照護(如家庭支持)、居家環境(如獨居)及經濟能力等社會支持議題。六、其他一些如甲狀腺素、糖尿病、抗癲癇藥及失智症的治療藥物,都可能包含會引發體重下降的副作用。此外,酒精或非法物質濫用也須列入考慮。七、年長者的非刻意體重減輕隨著年齡增長,肌肉量會自然下降且脂肪比例增加,這些正常老化現象是積年累月的,不應與非刻意體重減輕劃上等號。此外,由於長者伴隨體重減輕的症狀不一定典型,成因卻可能更加複雜,除上述成因外,口腔衛生、身體功能下降、嗅味覺改變及咀嚼吞嚥(嗆咳)等原因也需列入考量,民眾可至家庭醫學或老年醫學門診,由專科醫師進行評估,並視需求安排其他醫療職系(心理師、營養師、復健師等)介入。經醫師仔細檢查後,發現王小姐血糖超標,在給予降血糖藥物後口渴症狀大幅改善;陳先生則在胸部X光中發現可疑腫塊,除建議戒菸後續也轉至胸腔科進一步評估。提醒民眾不要輕忽體重減輕的警訊,若有疑慮建議至醫院進一步評估檢查。【慢病主題館】名家專欄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致力於推動家庭醫學研究、專科醫師培訓與基層醫療發展,並加強與國際間的交流合作。學會通過舉辦學術研討會、推動家庭醫師制度等,提升全民健康水準,並積極輔導教學醫院設立家庭醫學科,為社區居民提供更貼心的醫療服務。官方網站|醫師介紹|更多文章【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4-10-29 焦點.元氣新聞
嚴重便秘只靠黑咖啡和藥物解決 21歲正妹上廁所一用力「內臟掉出來」
英國一名21歲女子因為嚴重便秘,竟然只能每三週排便一次,導致腹部猛脹看起來「像懷孕6個月」!最後更發生腸道脫垂,「內臟外突」的驚悚意外,經過治療後,該名女子被診斷出患有「直腸脫垂症」,以患者年紀來說是很少見的病例,在英國每10萬人中就有2.5人患有直腸脫垂,但主要影響老年女性。千萬不要輕忽排便問題,一旦發現異常應立即就醫。任職護理人員的考特尼(Courtney Ingham)表示,她原本每天都能正常排便2到3次,但8個月前開始出現嚴重便秘。當時她不以為意,只是自行服用瀉藥和止痛藥,甚至嘗試喝黑咖啡、檸檬汁等偏方,結果情況不但沒有改善,反而更加嚴重。今年6月某天,考特尼在廁所用力時,突然聽到「啪」的一聲,接著發現下體出血。她馬上拍照檢查,赫然發現「內臟都掉出來了」!緊急送醫後確診為「直腸脫垂」,也就是直腸內翻掉落到體外的嚴重併發症。「那種痛就像分娩一樣!」考特尼回憶當時的情況說,她完全無法進食,即使勉強吃進去的食物也會吐出來,整個人虛弱到無法自己洗澡,在接受脫垂修復手術後,女子臥床不起,必須完全仰賴他人照顧。醫院為她進行了兩次手術,但效果都不理想,現在正在等待專科醫師會診,甚至可能需要裝置人工造口袋。罹患這種疾病對21歲的考特尼造成極大打擊,她表示:「我的肚子腫脹得像懷孕6個月一樣,很多衣服都穿不下,整個人生都被影響了。」她現在透過社群媒體分享自己的經歷,呼籲大家一旦發現排便習慣改變,一定要及早就醫,「如果我能早點去看醫生,也許就不會發生這些可怕的事。」直腸脫垂是相當罕見的併發症,每10萬人中約僅2.5人發生,通常好發於老年女性。但年輕人如果長期便秘,強行排便可能導致肛門裂傷,嚴重時也可能引發直腸脫垂,不可不慎。資料來源:每日郵報
-
2024-10-25 醫療.消化系統
身體沒有不舒服也適用 你應該知道的5件事有助維持腸道健康
維持腸胃道健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腸道甚至有人體「第二大腦」的稱號。即便你沒有立即性的消化系統不適症狀,建立某些習慣能幫助你的腸道保持在最佳狀態。以下是專家提供的5項建議,有助你的消化道健康。1.在正確時間吃得正確大多數專家都同意,照顧腸道健康的第一件事就是吃正確的食物。由於腸道含有數十億細菌,均衡飲食對於在腸道內建立良好的菌叢至關重要。 具體的作法包括多吃水果、蔬菜和全穀物,並表示限制紅肉和超加工食品,因為後兩者都會對腸道健康產生不利影響。根據衛生福利部建議,成人每日應攝取量20至35公克的膳食纖維。【延伸閱讀:膳食纖維為何重要?攝取不足會如何?每天應該吃多少?】除了吃什麼很重要,但什麼時候吃也同樣關鍵,尤其是對於那些患有胃食道逆流的人來說。專家建議,將晚餐和睡覺時間間隔至少2小時,可以緩解許多夜間胃酸逆流的症狀。另外,與其傳統的三餐大餐相比,全天分散進食小餐點也有助減少胃酸逆流。2.留意腸道變化專家指出,留意你的日常排便習慣,因為它們可以洞察你整體的健康狀況,重要的是別忽視某些症狀或某些糞便特徵。偶爾出現的腹瀉和稀便是多數人都會遇到的情況,然而如果這種情況開始頻繁出現,那就是一個警訊。其他像是糞便中帶血、夜間跑廁所、稀便持續數天,以及伴隨胃腸症狀的體重減輕,都可能是乳糜瀉、發炎性腸道疾病、腸道感染或其他腸胃疾病的徵兆。即便你的排便習慣沒有改變,如果符合某些篩檢的要求,也可能需要積極進行。例如國健署針對罹患癌症高風險族群提供的五癌篩檢,其中一項為了降低大腸癌死亡率,50至74歲民眾可每2年進行1次免費的糞便潛血檢查。3.規律運動身體活動對於腸道健康至關重要,尤其是對於便秘患者而言更是如此。專家解釋,運動是有益的,因為它有助食物通過結腸的速度。研究還顯示,身體活動不僅能幫助緩解便秘和脂肪肝疾病,還能改善腸道微生物群的多樣性,並產生對我們健康有益的腸道細菌。專家建議每週進行3次、每次30分鐘的高強度體能活動。但即便是低強度的活動,例如每天散步30分鐘,也可能是有益的,關鍵是全天盡可能多走動。4.喝足夠的水並避免人工甜味劑有研究表明,攝取足夠的水有助於消化過程,尤其是當人們在喝水的同時吃高纖維飲食時。此外,喝足夠的水還可以促進健康的腸道微生物組。【延伸閱讀:除了喝水還能怎麼解渴?吃蔬果有助補水嗎?】但喝多少水才算足夠?每天的飲水量取決於許多因素,包括健康狀況、活動量和性別。舉例來說,成年人平均一天所需的飲水量為體重x30cc,以50公斤女性而言,最少需要1500cc。另外要再加上汗水蒸發,建議喝足2000至2500cc。專家補充,避免飲用含有人工甜味劑的飲料很重要,因為一些研究表明人工甜味劑可能會改變腸道微生物組。如果你需要甜味劑,可以選擇天然甜味劑,例如蜂蜜。5.限制酒精攝取量和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的使用針對腸道健康來說.酒精和非類固醇抗發炎藥(NSAID)是兩種常見但可能潛在危害的物質。專家指出,大多數人都熟悉過量飲酒的壞處,尤其是對肝臟健康的影響,但酒精也會直接刺激腸胃道。像是有些人在喝了大量酒精後,出現胃痛和排便不規則的症狀並不罕見,即使攝取量未達到導致噁心和嘔吐的狂飲程度。不太為人所知的是,非類固醇抗發炎藥對腸道健康的威脅。人們常常認為這些藥物是無害且安全的,因為它們是非處方藥,但如果使用過量,它們可能導致胃和腸道的發炎。【資料來源】.5 Gastroenterologists on the 1 Thing You Should Do Every Day.腸道竟是你第二大腦 七個令人驚奇的事實
-
2024-09-17 癌症.大腸直腸癌
大腸癌驗大便準嗎? 糞便潛血精準度8成
想要揪出大腸癌,到底要做糞便潛血檢查還是大腸鏡?目前台灣提供50至74歲民眾,每2年免費一次的糞便潛血「定量免疫法」檢查,用糞便來進行大腸癌篩檢,最新研究證實,檢查精準度高達80%,安全又簡單,不需要限制飲食。北醫大研究 發表在JAMA台北醫學大學研究團隊發表一項最新研究,針對國內逾350萬名50至74歲的民眾,長期追蹤是否得到大腸腫瘤或死亡等資訊進行研究分析,發現透過糞便潛血濃度即可精準預測大腸癌發生及死亡風險,其研究成果可為未來精準大腸癌篩檢提供新方向。此研究成果並發表於美國醫學會雜誌「JAMA Oncology」上。台北醫學大學口腔醫學院副院長陳立昇表示,糞便潛血濃度愈高者,應盡快接受大腸鏡檢查或縮短篩檢間隔,濃度較低者,可考慮延長篩檢間隔。透過大數據分析,確定不同糞便潛血濃度對大腸癌風險的具體影響,糞便潛血濃度可以用來做更好的預防應用。這項調查可為大腸癌精準醫療提供新策略,研究顯示,低風險族群可延長篩檢間隔時間,進而減少腸鏡檢查次數,避免偽陽性、出血或穿孔等潛在的不良反應。對於高風險族群,可更精準的建議增加篩檢頻率,以達到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成效,同時能使醫療資源更有效配置。篩檢 明年可望放寬到45歲根據衛生福利部資料,大腸癌高居112年國人十大癌症死因第三名,要早期發現大腸癌不難,每2年一次做糞便潛血免疫法篩檢已證實,可有效降低晚期大腸癌發生風險達29%、降低大腸癌死亡風險效益達35%。一般民眾免費糞便潛血檢查大腸癌,明年可望下修篩檢年齡至45歲,國健署呼籲,民眾應多加利用,提早發現病兆、及早治療。定量免疫法 只對人血反應台安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糠榮誠表示,糞便潛血檢查不僅方便、簡單,且無侵入性,是大腸癌篩檢的重要工具。對於沒有空、害怕大腸鏡的人來說,在家就能完成樣本採集,送交檢驗即可。目前使用的定量免疫法,只對人類血液中的血紅素和球蛋白有反應,翻轉傳統「驗大便不準」的印象。糠榮誠提醒,糞便潛血檢查精準度高達8成,不過驗出陽性仍要進行大腸鏡檢查,利用內視鏡觀察大腸內層黏膜變化,發現瘜肉與癌前病灶時,可以在檢查當下直接切除或進行組織取樣。他以60至70歲為大腸癌高風險發生率的族群為例,瘜肉生長約5至10年,呼籲50歲以後應定期接受篩檢。不論是糞便潛血檢查還是大腸鏡,只要定期接受檢查,就能提升預防罹患大腸癌效果。有家族史病例,或是有肥胖、抽菸、大量飲酒、患有糖尿病者要特別注意,如果排便習慣或大便型態改變,應就醫進一步檢查治療。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9-10 醫療.消化系統
柯文哲洗澡大號1小時!醫師告訴你,上大號多久時間才正常?
台北市前市長柯文哲捲京華城案,本月5日遭到羈押禁見,其中一個理由竟是檢調上門時「不開門」,疑似拖延時間滅證,柯文哲的太太陳佩琪透露,他是在「洗澡、上大號」。民眾黨昨(8)晚舉行「公民怒吼」,號召全國民眾上街。陳佩琪暴露,搜索當天被控拒無法進入屋內,疑似是在滅證,但其實柯文哲是在衛浴間,手機也關靜音,所以沒聽到,並非不開門意圖消滅證據。陳佩琪的「大便說」遭到前幕僚酸:不相信!上大號多久時間才正常?究竟上大號多久時間才正常?昕新智慧診所院長朱光恩表示,上正常廁所、大號,當然是愈快愈好,避免久坐長痔瘡。但如果是加上洗澡、洗頭、刷牙等流程,1個小時還在可接受的範圍內,超過1個小時,同住家人要注意其身體狀況,洗太久不利健康。朱光恩說,每個人如廁習慣不同,有些人喜歡醞釀情緒,把書報拿進廁所,慢慢產生想大號的感覺。不過,在廁所蹲太久,小心是便秘的表現,代表平常蔬果、水分攝取不夠,也缺乏運動,無法促進腸胃蠕動。緊張、壓力、憂鬱等因素,也會導致腸胃蠕動功能變差,朱光恩建議,如果是因為這些因素導致短暫性的排便不順暢,不妨補充益生菌,幫助調整體質,釋放壓力,也有助於穩定腸道菌叢生態平衡。台安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糠榮誠表示,上廁所要速戰速決,最好在5分鐘之內解決,坐太久容易長痔瘡!久坐會增加腹部內的壓力,尤其是上廁所,一旦上廁所時間過長,除了便秘、痔瘡,還容易造成肛裂,因為括約肌一直保持用力的狀態。排便過久應多補充這些營養糠榮誠提醒,在馬桶上坐太久,血液堆積在腹部、下肢,造成血液循環不良,包括肛門靜脈回流不好,漸漸形成惱人的病態痔瘡。有些人在廁所蹲久了,隱約產生便意,不自主地用力,造成血管擴張,引發加重痔瘡。若經常出現排便過久的情況,糠榮誠建議,多攝取高纖蔬菜水果、多喝水,飲食要均衡,如果因為減重或食欲不佳,吃進去的食物少,也會導致便祕惡化。痔瘡與便秘互為因果,有痔瘡的問題首重改善排便習慣,千萬不要在廁所蹲太久。【疾病百科】.便秘.痔瘡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7-30 醫療.消化系統
為何夏天痔瘡易發作?醫師分享5招防痔:留意出血顏色防腸癌
夏天到了,痔瘡特別容易發作,醫院診間多了求診病人,主訴搔癢、灼熱感難耐。台安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糠榮誠表示,天氣一熱,稍微動一下就滿身大汗,如果沒有補充足夠水分,容易引起腸胃消化不順,便祕、痔瘡也跟著來。減少熬夜 養成定時排便糠榮誠說,痔瘡是每個人都有的正常組織,在距離肛門口一公分的位置,長時間久坐久站,就容易造成腹部壓力上升,血液無法正常回流而瘀積,引發疼痛、搔癢和灼熱感。另外,水喝不足、少吃蔬菜水果,常會導致排便困難,肛門擴約肌持續承受過度壓力,易引發痔瘡症狀。糠榮誠提醒,夏天痔瘡患者增加,最大原因是水喝較少,造成大便燥結,於是蹲廁所時間愈來愈長,解便也愈來愈用力,進而會發生痔瘡。如果出現血栓性痔瘡,除了劇烈疼痛,還會滲血或滴血,甚至頻繁出血,更有患者因出血量較多,出現慢性貧血的問題。要避免痔瘡發作,一定要定時定量喝水,補充足夠的膳食纖維。糠榮誠強調,飲食要清淡,少吃油膩、少辛辣刺激食物,以幫助排便更順暢。另外,要養成定時排便習慣,日常作息也要少熬夜,避免長期讓腹壓上升。大腸癌出血 顏色偏暗紅「久坐族」增加,有痔瘡困擾的人也愈來愈多,其出血症狀容易讓人忽略大腸癌警訊。糠榮誠說,痔瘡的血便顏色通常是鮮紅色,血與糞便是分開的;大腸癌出血的顏色偏暗紅色,並且是糞血混在一起。糠榮誠建議,解便後應多看一眼,如果糞便變細、有解不乾淨的感覺、常帶血絲等情況,一定要就醫檢查。國人的大腸癌好發年齡為60至70歲,九成以上的大腸癌是由瘜肉演變而來,瘜肉從發生到癌化大約5至10年,呼籲50歲以上一定要接受大腸鏡檢查。大腸癌致癌因子多,最重要的因素是飲食,糠榮誠提醒,少吃燒烤、油炸物,經過高溫烹調的食物可能會產生致癌的化學物質,體內累積過多,就會增加罹患大腸癌風險。預防痔瘡5方法1.夏天要多喝水,避免流汗身體缺水,導致腸胃蠕動能力降低,進而便祕、痔瘡。2.均衡蔬果,攝取足夠的膳食纖維,促進腸道蠕動,幫助排便順暢。3.養成規律的生活作息,避免熬夜、過度勞累。4.飲食要清淡,少吃油膩、辛辣刺激的食物,以免痔瘡變嚴重。5.避免久站久坐,影響下肢的血液循環。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7-14 癌症.大腸直腸癌
不避諱談論便便、不忽略家族史 專科醫預防大腸癌絕不做5件事
世界癌症研究基金會(WCRF)統計,大腸癌(結直腸癌)是世界第三大常見癌症。年輕人罹患大腸癌的診斷率也在近年激增,雖然基因、環境和生活方式都有影響,但及早維持腸道健康,能遠離罹癌風險。美國賓州大學醫學院癌症中心的腫瘤內科醫師兼胃腸癌科主任Ursina Teitelbaum博士,分享他身為腸癌治療醫師,如何避免罹病的原則。1.不忽略家族史家族史是大腸癌最強烈的危險因子之一。多達三分之一被診斷出大腸癌的患者,其他家庭成員也患有大腸癌。根據美國癌症協會的說法,癌症在家族中遺傳有幾個原因:基因、共同的環境因素,以及兩者的結合。因此,了解自己是否有大腸癌家族史非常重要,除了父母、兄弟姊妹,也建議詢問是否有其他家庭成員(包括祖父母、表兄弟姊妹、叔叔阿姨)曾被診斷出大腸癌。如果有一親等家屬罹癌,建議及早開始篩檢。2.不拒絕或延遲大腸癌相關篩檢「無論你的生活方式多健康,到達一定年齡時,都需要接受相關篩檢。」Teitelbaum博士說,定期大腸鏡檢查對於患有發炎性腸道疾病(例如潰瘍性結腸炎或克隆氏症)的人尤其重要,因為這些疾病會增加大腸直腸癌的風險,但沒有家族史的人也不能輕忽。國健署提供50歲以上至未滿75歲者,每2年1次糞便潛血檢查,若篩檢結果為陽性,務必至醫療院所做進一步檢查。3.不忽略任何奇怪的症狀留意排便習慣的任何變化,如果你一向排便規律,卻突然出現便祕、便血、伴隨腹痛,建議及時就醫。腹瀉、疲勞、不明原因的貧血,也建議進行相關身體檢查。很多人覺得自己還年輕,忽略罹癌的可能性。4.不低估健康生活的重要性超過一半的大腸癌罹病原因,與生活方式有關。根據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的數據,吸菸、飲酒和久坐的生活方式被認為與大腸癌的風險增加關係密切。另外,飲食也是一大重點,紅肉、加工食品如汽水、糖果和餅乾等,都是危險因子。5.不避諱談論便便當便便出現異常,例如像鉛筆一樣細或帶血,可能是疾病的線索,不要避諱談論,「便便代表著你的健康狀況,拿出來跟別人討論,可以挽救你的生命。」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6-19 癌症.大腸直腸癌
余祥銓被檢查出3顆可能成大腸癌的腺瘤!有家族病史者,應幾歲開始做大腸鏡?
余天兒子余祥銓日前在臉書發文驚曝,做大腸鏡檢查出7顆息肉,其中3顆是可能會變成大腸癌的腺瘤,讓他很「Shock」。一般建議,50歲以上應定期接受大腸癌篩險,但若有家族病史者,應提早到40歲接受大腸鏡檢查。二姊余苑綺直腸癌病逝 余祥銓提早接受大腸鏡檢查余祥銓二姊余苑綺直腸癌病逝,因有家族病史,即將40歲的余祥銓也得小心翼翼定期做大腸鏡檢查。日前余祥銓於臉書社群分享影片,坦言雖然很怕侵入式檢查,但還是要面對。而他原自信滿滿認為「不太可能有息肉」,但檢查出來竟被告知有7顆息肉,讓他難以置信,醫生還告訴他,7顆裡有3顆是會變大腸癌的腺瘤,4顆為良性增生,雖然增生一般不會變,但仍順便處理掉了。余苑綺發現直腸癌時僅31歲,努力抗癌8年,仍不幸於2022年39歲時病逝。根據研究顯示,家族若有一位一等親罹患大腸直腸癌,其罹患大腸直腸癌的風險比一般大眾多2到3倍。若有二等親或是三等親有大腸直腸癌,或是一等親有大腸腺瘤息肉,也可能增加罹患大腸直腸癌的風險。有大腸癌家族史的人,幾歲要開始篩檢?而要預防大腸癌,最可靠的方法就是定期接受大腸癌篩檢,國健署目前是補助50-74歲民眾每2年1次定量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若為陽性則需進一步接受大腸鏡檢查。但若有家族史的人,需提早到幾歲檢查呢?中國附醫癌症中心外科主任柯道維曾受訪指出,一般建議50歲以上民眾應做一次完整大腸鏡檢查,檢後無異狀也要每五年追蹤一次;有一、二等親家族史的人屬中度風險族群,應提早到40歲大腸鏡檢查;有家族性多發性息肉症的人屬高風險族群,20歲時該篩檢。7招預防年輕型大腸癌此外,余苑綺在31歲時就發現罹癌,則是符合年輕型大腸癌。「年輕型大腸癌」是指發生在50歲以下的大腸癌,在防治上,應注意以下7件事:1. 有血便2周以上,或排便習慣改變﹙腹瀉或便秘﹚大於一個月,就要詳細檢查。2. 45歲起,開始作大腸癌篩檢。3. 減少攝取漢堡、炸雞、牛排等高脂肪性食物。4. 少吃醃製、燒烤的食物。5. 戒菸。6. 避免肥胖。7. 多吃蔬菜水果,並多喝開水,以保持排便通暢。【參考資料】.《余祥銓Ken》臉書粉絲專頁 .衛福部國健署.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2024-06-18 寵物.照顧指南
狗身上有腫塊要警覺! 外國研究證實「某些犬種」罹癌死亡率高
1篇被刊登在期刊《皇家學會開放科學 》(Royal Society Open Science)上研究證實,從狗狗的體型與研究發現並說明了與癌症發生的關聯性,研究者蒐集觀察85個品種狗,結果發現,平毛獵犬罹癌死亡率顯著升高,蘇格蘭㹴犬、伯恩山犬、鬥牛獒等罹癌風險也比其他品種高出了50%,至於杜賓犬則是平均罹癌死亡率最低。狗狗常見罹癌類型 患病後會出現這些症狀我國農業部統計,登記有案的寵物貓狗數超過305萬6400隻,隨著毛小孩年齡增長,罹患腫瘤機率漸增,目前平均手術費用約2到4萬元,後續化療及其他藥物費用更是昂貴。美國動物醫院協會(AAHA)指出,狗狗最常罹患的腫瘤種類為淋巴瘤、肥大細胞瘤、骨肉瘤、黑色素瘤、乳腺癌和血管肉瘤。其中飼主有機會在狗狗身上摸到腫塊的癌症,則有肥大細胞瘤、黑色素瘤和乳腺癌。罹癌狗狗常見症狀台大附設動物醫院動物癌症治療中心表示,「多中心型淋巴瘤」是狗狗血液腫瘤中最常見的腫瘤類型,主要症狀為全身多處淋巴結的腫大,包括,下頷、肩胛前、腋下、鼠蹊、膝膕等部位,以及精神變差、食慾不振等,快速腫大的淋巴結嚴重時進一步壓迫狗狗的食道、氣管造成進食困難與呼吸困難,而腫瘤細胞浸潤到體內臟器,也會影響器官的功能。罹患癌症的狗狗常見症狀:1.食慾下降、體重減輕。2.精神不振。3.排尿或排便習慣改變。4.異常流鼻血或分泌物。5.出現不正常腫塊,持續腫脹或增大。6.傷口潰瘍久久不癒合。7.跛行或關節僵硬。8.散發難聞的氣味。狗狗罹癌如何及時發現? 專家提出3點提醒如何診斷狗狗淋巴瘤要?一般可以透過細針採樣腫大的淋巴結,予以確診,醫師再進行血液檢查、胸腔及腹腔影像檢查來知道腫瘤的臨床分期。而主要的治療方式為化學治療,其中最常使用的是「CHOP」合併多種藥物的複合式化療,主要用藥為Vincristine(長春新鹼)靜脈注射化療藥、 Cyclophosphamide(癌德星)口服化療藥,以及Doxorubicin(艾黴素,小紅莓)靜脈注射化療藥物。整體來說,7、8歲以上的狗狗罹癌風險變高,特定品種的狗狗多屬近親繁殖,易出現基因缺陷,而易罹患某一種類的癌症。尤其狗的多中心型淋巴瘤是對化療藥物敏感的腫瘤類型,但無法治癒,最終還是會復發,以及對化療藥物逐漸產生抗藥性。不過,在進行治療過程中,大部分的狗寶貝都可擁有良好的生活品質。那麼,飼主如何盡早發現狗狗罹患癌症?以下提供幾點提醒:1.定期到動物醫院做健康檢查。2.狗狗突然出現不明原因消瘦、出血、傷口不易癒合或出現異常腫塊等等異狀,盡快至動物醫院。3.每天梳毛或玩耍時,用手觸摸狗狗身體,看看是否出現異狀。
-
2024-05-23 癌症.大腸直腸癌
中年男子血便源頭竟是「這癌症」!「新術式」可望保留肛門,透過篩檢避免晚期大腸癌
大便習慣改變、血便等症狀發生後,才發現是「超低位直腸癌」50歲王先生是一位上班族,一年半前大便習慣改變,解便不乾淨、有異物感,直到出現血便,就醫檢查發現直腸有7公分大腫瘤,診斷為「超低位直腸癌第三期」,經放射線治療縮小至4公分,仍需開刀切除腫瘤,但無法保留肛門。王先生因此經轉介至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大腸直腸肛門外科醫師陳奕彰門診看診,如果採化療後腫瘤縮小有限,因此建議手術摘除腫瘤,核磁共振(MRI)顯示,患者的直腸腫瘤非常接近肛門但沒有侵犯括約肌,經評估可採達文西機械手臂手術切除腫瘤,能保留完整肛門。王先生於去年10月接受手術開刀,手術傷口五處,每處僅1公分,術後完整保留肛門,術後第8天即出院,追蹤半年恢復情況良好,目前並無復發跡象。什麼是「超低位直腸癌」?治療上目前有什麼困境?據國健署110年最新癌症登記資料顯示,大腸直腸癌高居10大癌症發生人數第二名,平均每年新增約1萬6千多人。陳奕彰說,超低位直腸癌是腫瘤距離肛門口6公分以內,貼近直腸肛門吻合線,一般手術可能會直接進行直腸肛門切除以及永久性人工肛門。由於王先生的核磁共振影像顯示,腫瘤已侵犯腸壁漿膜層以上或局部淋巴結有轉移情況,因此陳奕彰建議,先安排術前放射治療並配合化學治療,以降低術後腫瘤局部復發機會,也可以縮小腫瘤體積,進一步達到肛門保留手術。大腸直腸癌好發族群有哪些?早期症狀有哪些?九成大腸直腸癌好發於50歲以上之病人,隨年齡增加而升高,男性發生率為女性的1.5倍。陳奕彰指出,許多病人在疾病早期幾乎沒有明顯症狀,等到出現便血、排便習慣改變、貧血、腹痛、體重減輕時,已經是第3、4期。提醒大家應定期接受大腸篩檢,可減少晚期大腸癌發生率,早期發現、早期治療。許多病人因懼怕人工肛門而拒絕手術、延遲病情,陳奕彰說,達文西機械手臂可達到精準切割,保留完整肛門和排尿、排便和性功能這些微小神經,加速術後恢復。健保署於去年3月已將達文西手術納入直腸癌部分健保給付。責任編輯 吳依凡
-
2024-05-23 醫療.消化系統
空腹脹氣隱藏危機,當心是小腸菌叢過度增生!醫師分享7招保腸道健康
你有胃脹氣的毛病嗎?吃飽飯後明顯感覺到腹脹,可能是吞入太多空氣或食物難消化,還有腸胃疾病產生氣體。不過,有時候明明沒吃什麼東西,空腹卻有脹氣情形,小心是「小腸菌叢過度增生」(Small intestinal bacterial overgrowth,簡稱SIBO)。你有胃脹氣的毛病嗎?小心是「小腸菌叢過度增生」聯欣診所院長顏佐樺說,食物進入消化系統後,經過腸胃蠕動,小腸負責吸收營養、大腸吸收水分。人的胃腸道一天大約產生0.5到2公升的空氣,透過打嗝、放屁的方式,將氣體排出體外。現代人工作壓力大,常有腸胃功能障礙症狀,在「小腸菌叢過度增生」的情況下,會因為食物沒有完全消化,囤積在小腸而產生氣體,容易有脹氣、腹脹不舒服,甚至一直處於飽足感,導致食欲低落。顏佐樺表示,腸道蠕動不良、消化酵素過低,是造成「小腸菌叢過度增生」的原因,主要症狀為經常性腹脹,直接影響食欲,面對美味也吃不下,有礙營養吸收。其主要成因有四項:1.胃酸酵素不足:當胃酸、膽汁、酵素分泌不足,食物無法充分被消化,容易讓細菌進入小腸繁衍生長。2.蠕動不良:腸胃蠕動功能不佳,食物及液體停留在腸道中,致使細菌生長,或小腸內的細菌無法清除,加劇「小腸菌叢過度增生」。3.藥物及免疫力不佳:長期使用制酸劑、慢性疾病用藥,可能會影響胃酸、膽汁、酵素分泌;而免疫力下降易使腸道受感染,均可能導致產氣過多。4.愛吃精緻糖、易脹氣食物:例如高油脂、高糖類及碳酸性飲料,提供細菌生長的環境。顏佐樺提到,可以透過「乳果糖呼氣測試」檢測是否有小腸菌叢過度增生的情況,另藉由腸道菌相功能檢測找出腸道環境失衡的原因。除了健康檢查,腸道環境的保健可以從日常飲食及生活習慣做起,維持腸道環境平衡。改善排便和脹氣的保健之道1.細嚼慢嚥、飯水分離:提高食物在口腔和胃消化效率,讓食物在胃裡充分消化。2.適量攝取酸性食物:搭配一點酸性食物,例如果醋,可刺激胃酸分泌。3.補充消化酵素:食用木瓜、鳳梨等天然食物,或適量攝取消化酵素保健品。4.避免食用過多精緻加工及易脹氣食物:蘆筍、豌豆、洋蔥、韭菜含有較高的纖維和難消化的碳水化合物,容易造成脹氣不適。5.養成排便習慣:檢視每日水分攝取、油脂、膳食纖維或運動量是否足夠;補充膳食纖維時,要注意是可溶性纖維。6.釋放壓力:壓力會影響自律神經,導致腸胃蠕動不良,紓解壓力可維持腸胃蠕動功能正常運作。7.避免久坐:站立半小時或進行適當運動有助於促進消化;行動不便者可以透過腹部按摩達到效果。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5-17 癌症.大腸直腸癌
整形天后顧婕直腸癌切除腫瘤仍擴散到肝臟!不可不知的10大警訊與6大好發族群
罹患直腸癌的57歲「整形天后」顧婕,上個月開刀切除腫瘤,昨日卻驚傳癌細胞擴散至肝臟,病情惡化。大腸直腸癌曾連續15年位居台灣10大癌症發生率首位,台安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糠榮誠表示,肥胖、不健康飲食及缺乏運動等致癌因子,是大腸直腸癌發生率居高不下的主因,應多留意10種常見症狀。整形天后飽受便祕之苦,近期發現竟是直腸癌顧婕過去20年飽受便祕之苦,脹氣達30年、血便1年,又愛吃烤肉、燒肉,近期因排便都要1小時,還要擠壓腹部才能解便,做大腸鏡檢查才在直腸與乙狀結腸處發現5公分惡性腫瘤,證實罹癌第二期,上個月底手術切除腫瘤,未料昨日傳出癌細胞轉移至肝臟,後續治療將延長,於日前進行肝電燒手術。大腸直腸癌的警訊有哪些?那些是高危險群?糠榮誠表示,大腸直腸癌被稱為「無聲殺手」,患者易出現便血及慢性貧血症狀,或是腹部隱隱作痛、體重減輕等現象,也可能因腸阻塞而引起便祕、腹脹,甚至腹痛情形。大腸直腸癌症狀易被誤以為是痔瘡而忽略,但當出現便血、便祕和排便異常就是重要警訊,應進一步就醫檢查診斷。一般腸癌好發於50歲以上族群,90%是從大腸瘜肉產生,瘜肉的黏膜易質變產生腫瘤,因此做大腸鏡檢查時,一發現瘜肉必須立即切除,以免瘜肉在5至10年後癌變成惡性腫瘤。糠榮誠說,發生腸癌的危險因子很多,除了患者帶有致癌基因外,如果經常暴飲暴食、嗜吃燒烤食物、高油脂飲食的人,缺乏運動的人、肥胖者等,是容易罹患大腸直腸癌的高危險群。大腸直腸癌如何治療?如何預防?大腸直腸癌如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治癒率非常高。糠榮誠表示,若父母親是癌症患者或兄弟姊妹有大腸瘜肉的人,得到大腸直腸癌的機率比一般人高出2到4倍,建議年過50歲的人都需要進行篩檢,包括肛門指診、糞便濳血檢查、大腸鏡檢查、下消化道X光攝影等檢查,才能確診是否罹患大腸癌,治療則以手術切除為主。有家族史的人,建議40歲以後就應做相關檢查。預防罹患大腸直腸癌,糠榮誠強調,飲食要均衡,不要暴飲暴食,三餐熱量也不要太高,要控制油脂的攝取量,「天天五蔬果」,多吃高纖低脂食物,少吃煎、炒、炸的食物,少碰刺激性食物,不菸不酒,少喝咖啡,多運動,就能腸保健康。台灣癌症基金會列出常見直腸癌10種症狀,一旦出現這些症狀,應盡速就醫:1.排便習慣改變:突然發生慢性腹瀉、便祕。這常是腸道的腫瘤引起狹窄,或有不正常的分泌物。2.糞便形狀改變:當糞便漸漸變細,常是腸道發生了狹窄,有了病變。3.排泄黏液:腹瀉,腸炎時常會產生一些黏液,而在腸癌、瘜肉也會發生。4.便血或糞便帶血。5.裡急後重:是指常有便意,肛門裡老是有東西的感覺,常要上廁所,又解不大出來,常是直腸癌的症狀之一。6.腹痛。7.貧血:臨床上許多大腸癌的初始症狀就是貧血,尤其是在右側大腸病灶。不易以肉眼從糞便發現出血,常須靠潛血反應檢查。8.食欲不振體重減輕。9.腹部腫瘤:少數的大腸直腸癌以腹部腫瘤表現,有些是腫瘤太大,或轉移至其他臟器的表現,有些是因腸阻塞大便堆積於腸內,腹部可觸診到腫瘤狀病灶。10.轉移至其他器官:少數病人發現有腫瘤時已是末期,因為一些臟器轉移症狀就診才診斷出來,例如轉移至肝臟引起黃疸,轉移至骨頭而導致疼痛。哪些人是容易得大腸癌的高危險群?●有大腸瘜肉者●大腸癌家族史者●癌症家族史者●慢性腸發炎者●肥胖者●長期攝取高油脂、高熱量飲食者→想了解更多 大腸(直腸癌)衛教資訊:元氣百科 大腸(直腸癌) 責任編輯 吳依凡
-
2024-05-16 癌症.抗癌新知
癌症疼痛「真要命」鴉片藥物來拯救!克服便秘副作用全攻略
癌症會引起不同程度的疼痛,根據統計,有一半的病人都有疼痛的困擾,需要使用鴉片類止痛藥來改善。鴉片類止痛藥帶來的頭暈、嗜睡等副作用,過一段時間後身體可以逐漸適應,唯有「便秘」會愈來愈嚴重,甚至一周都無法排便,腸子裡出現一顆顆的「糞石」,讓病人痛苦萬分。目前已有改善鴉片類止痛藥造成便秘的專一藥物,若是排便異常可以及早就醫治療。半數癌症病人受疼痛困擾 中重度疼痛服用鴉片類止痛藥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葉宗讓指出,癌症疼痛的原因有很多種,包括腫瘤造成的壓迫、發炎、壞死、骨轉移等;或是治療時造成的黏膜發炎、傷口疼痛、神經受損等。約一半的病人有疼痛的問題,其中80-90%的癌症疼痛都可以透過藥物控制。癌症疼痛可依病人主觀的感受分為10分,不痛是0分,最痛是10分,例如: 生產、骨頭斷裂的疼痛是10分,病人可以自行評分。1-3分為輕度疼痛、4-6度是中度、7-10分是重度疼痛。葉宗讓解釋,癌症疼痛使用的藥物包括非鴉片類止痛藥、鴉片類止痛藥兩種。「輕度疼痛」可以吃普拿疼等非鴉片類止痛藥,「中、重度」需要使用類嗎啡的鴉片類止痛藥。鴉片類止痛藥有抑制中樞疼痛功能,很多病人擔心成癮不敢服用,其實目前藥物進步很多,成癮性很低,約千分之5,病人不用擔心。使用鴉片類止痛藥 便秘副作用嚴重鴉片類止痛藥可以改善疼痛,但還是有頭暈、嗜睡、噁心嘔吐、呼吸變慢、便秘等副作用,通常大約服藥五至七天,身體習慣藥物後,症狀會慢慢緩解,不過便秘不但不會改善,還會愈來愈嚴重。長期使用鴉片類藥物,有超過一半的病人會發生便秘,有人甚至一禮拜都沒排便,間接影響食慾。葉宗讓解釋,鴉片類止痛藥主要是抑制中樞神經的受體,除了影響腦部讓病人沒有疼痛的感覺外,也會抑制腸道的受器,降低腸道運動、減少腸道黏膜分泌及減少排便反射,所以很容易發生便秘問題。癌症病人治療期間會服用很多藥物,可先以非藥物的方法來控制,包括多喝水、攝取高纖維蔬菜、按摩熱敷腹部、適度運動,幫助腸道蠕動來改善便秘。便秘遲遲無法改善 專一藥物讓排便順暢若是效果不佳,可以使用改善便秘的藥物,像有些病人剛開始會以甘油球灌腸,刺激排便,效果不佳再加上軟便劑、瀉劑 ,但是有不少病人即使用到二、三種藥物,仍然無法改善便秘。若是便秘問題遲遲無法改善,近年來有專一用來於改善嗎啡類止痛藥造成便秘的藥物,可以阻斷嗎啡類藥物對腸道的影響,緩解腸道症狀,讓排便較順暢。在葉宗讓的門診中,有一名70多歲罹患頭頸癌的男性,長期服用鴉片類止痛後發生嚴重便秘,經腹部X光檢查發現,腸子裡有許多圓圓、很硬的糞便,都快變成糞石,使用軟便藥及專一性便秘藥後,才慢慢解便、改善便秘問題。最後,葉宗讓提醒,服用鴉片類止痛藥的癌症病人,服用改善便秘的藥物時,應紀錄排便習慣、服藥後症狀有無改變,同時多喝水、攝取高纖食物及運動等,如果排便異常多日,要盡快回診。
-
2024-05-15 醫療.消化系統
每10就1人受腸躁症所苦,台中榮總分享透過「這飲食原則」協助患者改善腹脹、腹瀉等問題
台中市1名24歲男性,長期受腸躁症所苦,幾乎天天腹瀉,腹部常不適,心情也因而常受影響。後來經台中榮總胃腸肝膽科醫師林穎正與營養室團隊為他調整飲食,把原先喜歡吃的加工食品、炸物、泡麵、含糖飲料以及乳製品等等,用「低腹敏食物」例如米食、無乳糖飲料取代,症狀才大幅改善,心情因而穩定,飲食品質也提升。什麼是「腸躁症」?引起的原因有哪些?林穎正說,腸躁症是一種慢性腸道功能障礙,特徵是經常有腹部不適、脹氣、便秘、腹瀉症狀,或是交替發作,盛行率大約在10%左右,是一個非常普遍的疾病。但是,它沒有特定的生理學異常,也不會導致結構性的腸道損傷,只是一種功能性障礙。他說,腸躁症確切的原因尚不明確,可能因素包括腸道運動不規則、神經系統過度敏感、腸菌異常、生活方式、飲食、壓力和精神健康等。腸躁症與飲食有關嗎?能透過飲食改善嗎?病人可能對特定食物、感染或壓力等因素更為敏感。大多數的腸躁症病人認為症狀跟飲食有關連性,甚至自行進行飲食調整,這和低「腹敏飲食」有關。什麼是腹敏食物?林穎正說,腹敏食物是一群在腸道難消化的短鏈碳水化合物,通常是由10個以內的單醣(半乳糖、果糖、葡萄糖)串聯而成的,包括果聚糖、半乳寡醣、乳糖、果糖、山梨糖醇及甘露醇等,它們不容易被腸道消化、吸收,因此滯留在腸道中發酵產生氣體,因而導致脹氣。低腹敏飲食就是透過限制腹敏含量高的食物,可減少氣體產生和腸道不適的飲食方法。文獻資料顯示,超過7成的腸躁症患者,可以透過低腹敏飲食達到顯著的改善。不論是整體腸道症狀、生活品質、排便習慣,甚至連焦慮憂鬱也可以好轉。元氣百科提供預防「腸躁症」的小撇步:●少吃高油脂及刺激性食物,或是像糯米等較難消化的食物,儘量避免食用乳製品。●飲食宜儘量清淡,多攝取富含纖維質的蔬菜水果,適量攝取蛋白質,少食用易產氣的食物。●生活作息規律、不要過度勞累、避免熬夜。●養成每日運動的習慣,強化腸胃機能,提升身體免疫力。●培養樂觀的態度,保持愉快心情,減輕工作壓力,尋找適當抒發情緒的方式。●適量補充益生菌、乳酸菌或比菲德氏菌,可減緩腸躁症的症狀。●定期身體健康檢查,早期發現問題,早期治療。→資料來源:元氣百科 腸躁症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4-05-05 醫療.婦產科
停經後骨鬆機率增15至20% 緩解更年期症狀首要任務是運動
女性到了中年免不了面臨更年期的煩惱,我國婦女平均45歲進入更年期,50歲停經;隨之而來的是女性荷爾蒙缺乏,除了帶來生理上的不適,心理上的衝擊也不小。馬偕婦產部婦女泌尿學科主任劉蕙瑄表示,更年期婦女多數都會感到不舒服,若是更年期帶來的不適感已影響到日常生活,可以額外補充保養品或是考慮尋求醫療協助。45歲後荷爾蒙高高低低,失眠燥熱又心悸。在開始步入更年期,到完全停經前,身體內的荷爾蒙濃度並非漸漸消失,而是呈現時而上升、時而下降,不斷改變的狀態。劉蕙瑄說,更年期婦女的荷爾蒙不是完全不足,排卵功能尚未完全停止,月經周期會變得不規則,出血量有時候很少、有時候則很大。而停經後則是已經缺乏雌激素,此時僅靠皮下脂肪製造些許荷爾蒙。劉蕙瑄表示,荷爾蒙劇烈波動再加上雌激素調控比較差,可能出現盜汗、突然燥熱等更年期症候群。再者,荷爾蒙不足也會影響睡眠品質,連帶讓心情不穩定,甚至出現心悸等,都是典型的更年期症狀。泌尿道感染最常見,菌落改變導致反覆發炎。隨著荷爾蒙流失,身體容易出現膽固醇升高、泌尿道、骨質疏鬆、心血管等疾病。劉蕙瑄指出,更年期婦女求診最常見的疾病之一就是泌尿道感染,女性因為生理構造,尿道較短本來就比男性容易感染;再加上缺乏雌激素,會讓泌尿生殖道的菌落發生改變,從原先呈弱酸性的環境(pH值3.8至4.2)轉為偏中性,且泌尿粘膜萎縮讓細菌更容易感染。若是平常喝水不足又長期憋尿,恐加劇泌尿道感染風險。而反覆膀胱發炎也是更年期常見症狀,劉蕙瑄說,若半年超過兩次以上泌尿道感染,或是一年有超過三次感染,在尿液檢查中看到白血球上升,並且排除其他可能原因,即為反覆膀胱發炎。後續需要追溯生活習慣,或是做細菌培養確認是否為特殊菌種感染。不憋尿、避免便祕可減少壞菌,補充蔓越莓、甘露糖。劉蕙瑄提醒,平常要多喝水,養成良好排尿習慣,不要憋尿;同時長期便祕也會影響腸道菌落,恐會造成壞菌旺盛、引發泌尿道發炎。因此,平常除了注意清潔保養,排便習慣也很重要。也可以吃針對泌尿道的益生菌,維持良好的泌尿生殖道菌落。若是沒有乳癌相關病史或荷爾蒙禁忌症,可以考慮使用低劑量雌激素藥膏擦拭外陰部。另外,蔓越莓及甘露糖也能讓泌尿道粘膜保持光滑,幫助細菌排出,進而減少發炎機會。七、八成婦女都會因為更年期感到不適,沒有特別表達的人大部分都只是在「忍耐」。劉蕙瑄表示,首要改善更年期症候群就是要「運動」,每個禮拜至少要2至3次,一次至少30分鐘。不只可以增加心肺功能,也增強肌耐力,有助於改善身體盜汗跟燥熱情況。再者,運動會增加激素分泌,例如:多巴胺、血清素與正腎上腺素等,讓心情愉快,亦可幫助睡眠。多喝水、睡飽飽都能抗衰老,還要定期檢查。劉蕙瑄分享,抗衰老的道理跟疾病預防一樣,不只適度運動,水分攝取也很重要,一天攝取應該達1500至2000毫升;睡眠也要充足,建議每天睡七至九小時。除了日常保養外,定期檢查也很重要。劉蕙瑄指出,大部分必要檢查國健署都已經涵蓋,包含30歲以上每年做一次子宮頸抹片檢查;45歲以上每2年一次乳房攝影;50歲以上每2年一次糞便潛血檢查。另外,有餘裕者或是高風險族群,也可考慮自費檢查,如停經後建議可二年左右做一次骨密度檢查;以及針對肺癌的低劑量電腦斷層等。身材瘦弱、少曬太陽者,練核心肌群且要補鈣補D。骨質疏鬆症好發在亞洲女性,特別是停經後三年內發生骨質疏鬆的機率提升15至20%。「女性35歲以後就應該開始存骨本」,特別是長期吃類固醇、身材瘦弱者、較少曬太陽、少運動,曾經骨折,或是家族有骨質疏鬆病史者更必須注意。訓練核心肌群的運動,同時也可以保護容易骨折的脊椎,讓其更有支撐力,亦可透過股四頭肌訓練保護膝蓋及大腿骨。攝取足夠的鈣質跟維他命D也很重要,一天建議應攝取1000毫克的鈣質,但根據統計,平均我國成人每日從飲食中可攝取的鈣質僅約500至600毫克,除了靠多吃深色蔬菜、魚類、芝麻等食物外,不足的部分可靠鈣片補充。建議做的定期檢查● 子宮頸抹片檢查(公費):30歲以上每年一次● 乳房攝影(公費):45歲以上每兩年一次● 糞便潛血檢查(公費):50歲以上每兩年一次● 骨密度檢查(自費):停經後每兩年一次● 肺癌低劑量電腦斷層:高風險族群公費一般人自費劉蕙瑄醫師小檔案● 年齡:45歲● 現職:馬偕紀念醫院婦產部婦女泌尿學科主任● 經歷:亞太婦女泌尿暨骨盆醫學會(APUGA)執行秘書長● 給患者的一句話:女生要學會獨處,最好每一天都要留時間跟自己獨處。● 粉專:女生漏尿的二三事-劉蕙瑄醫師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4-25 醫療.泌尿腎臟
「6種尿尿姿勢」恐害尿失禁,蹲著尿是其一!少喝水不是辦法,正確5方法改善尿失禁
你都怎麼尿尿?是坐著尿還是蹲著尿?很多女生怕公廁馬桶座墊不乾淨,所以在外面上坐式馬桶會用半蹲的方式尿尿。不過泌尿科醫師提醒,6種解尿習慣可能增加尿失禁的機率,半蹲尿尿也是其中一種。很多女性都有尿失禁的問題,尤其更年期或是自然產的女性,這樣的問題更是常見。尿失禁若嚴重,可能影響生活品質。泌尿科醫師戴定恩在臉書指出,不管是男生或女生,尿尿姿勢長期不正確,長期下來骨盆底肌可能從緊張變得鬆弛,增加尿失禁的機率!不正常的排尿除了姿勢影響外,像是憋尿、過度用力等等,也都會對身體造成傷害。平常一定要注意自己的排尿方式,避免造成身體的損傷。戴定恩列舉診間常聽到的6種錯誤解尿習慣,如果你也是用這些方式上廁所,應趕快改掉,以免造成尿失禁問題。6種錯誤解尿習慣增加尿失禁機率1.半蹲解2.馬桶上蹲著解3.踮腳尖解尿4.腳懸空解尿5.用力解6.中斷解尿(資料來源/《熱血暖男 戴定恩醫師》臉書粉絲專頁)女性尿尿 應「全坐」或「全蹲」其實如果在家裡,應該幾乎都是坐式馬桶。問題是在外面的公廁,有的是坐式的、有的是蹲式。但蹲著尿尿真的不好嗎?林口長庚醫院男性學及婦女泌尿科副系主任陳煜曾受訪表示,事實上自古以來,蹲著尿尿是很自然的姿勢。但腿部力量比較不足的人,因為怕跌倒,如廁時會將注意力放在腿,而不是解尿的動作,確實可能因為這樣而比較解不出來,如此就會建議坐著尿比較好。書田診所泌尿科主任醫師張雲筑也曾接受訪指出,排尿時交感神經放鬆、副交感神經刺激,會讓膀胱收縮夠力、括約肌放鬆,尿液才能順利排出。若半蹲,骨盆底肌需要出力,尿道無法完全放鬆,尿液還沒排完,排尿動作就先行停頓,容易尿不乾淨。殘尿比率越高,膀胱壓力大,可能造成頻尿、泌尿道感染,甚至腎臟水腫。因此建議,女性解尿應最好選擇「全坐」或「全蹲」,讓尿道完全放鬆。尿失禁4迷思害延誤就醫亞東醫院婦產部醫師吳文毅於《亞東醫訊》撰文指出,許多人對尿失禁有不正確的迷思,例如:尿失禁是老化的一部份、尿失禁是身為女人的一部份、尿失禁是生產後的正常現象、尿失禁墊護墊即可,導致尿失禁婦女延遲求醫的時間。國內40歲以上的女性,尿失禁患者多達一百多萬人左右,但有8成患者未就醫。其實,尿失禁是可以治療的,尿失禁不是女性必然的宿命。目前治療尿失禁的方法相當多,病人經由適當的檢查,找出尿失禁之成因再經由適合的治療方式,大多會有不錯的效果。少喝水就能擺脫尿失禁?而很多尿失禁患者都漏尿麻煩會盡量減少喝水,其實這是不正確的習慣。國健署指出,擺脫尿失禁反而應該建立適當的飲水及排尿習慣,避免膀胱過度擴張及小便太少。國健署建議先嘗試以下5方法改善,如果仍未改善,也應該適時尋求泌尿專科醫師協助,評估以藥物、荷爾蒙或是外科手術治療。5方法改善尿失禁1.建議喝水時應「少量多次」,每小時飲用100至150cc,約為半杯馬克杯,4小時內不要超過600cc,每天喝水總量最好達到1500至2000cc,夜間喝水不宜過量。2.養成定期排尿習慣,白天每2小時就上一次廁所,即使沒有尿意也要去上,一天最好能排尿8至10次。3.多做凱格爾運動學會收縮肛門、陰道、尿道旁的肌肉,練習提肛運動,強化整體骨盆腔底肌肉的強度。4.均衡飲食,維持正常體重及排便習慣。5.避免導致腹部壓力的習慣,如穿著過緊的衣服、過度運動。【參考資料】.《熱血暖男 戴定恩醫師》臉書粉絲專頁.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2024-04-07 醫療.消化系統
脹氣、胃食道逆流怎麼辦?10方法助改善,若服藥後還是有8症狀應立即就醫
在壓力大的社會中,你是否常在忙碌過後,透過享用各種美食來犒賞自己?雖然吃美食的當下很爽,但美食下肚後,胃腸就得開始工作,將食物進行消化、吸收,但如果暴飲暴食、攝取過多高油高糖的食物,可能會讓胃腸功能異常,導致脹氣、胃食道逆流等讓人不適的症狀,不僅影響生活品質,更可能會發生症狀持續或加劇的狀況。食藥署提醒,這些症狀造成的原因、緩解的方法以及就醫時機,都是不可忽視的問題。造成脹氣原因人體的消化道中都會存在氣體,這些氣體來自於吞嚥時吞下空氣、受到食物種類的影響、或食物消化分解過程造成的氣體。當氣體在腸胃道中,身體會透過打嗝或放屁的方式適度排放,但若過於大量、無法正常排出,就會產生脹氣,讓人感到腹脹不適、噁心、嘔吐,甚至腹部痙攣、絞痛。 5種改善脹氣方法造成腸胃脹氣的原因有很多,如果是因為疾病造成脹氣,就要諮詢專業醫生來獲得正確且有效的治療。但若排除病因性原因,可藉由最基本的飲食習慣來做緩解。1.避免吃入過量食物:每餐盡量不要吃太飽或過量,可以減少氣體產生。當脹氣不舒服時,也可以考慮適量減少進食的份量。2.避免食用產氣的食物:產氣性食物種類多,包含澱粉含量高的食物、不易消化的食物、或經發酵製成的食物,應依照自身體質,減少食用容易脹氣的食物。如果脹氣已經讓您感到不適,建議咖啡、酒、乳製品、碳酸飲料、高油高糖食物等,先暫停食用。3.避免吃東西時吃入過多空氣:用餐時盡量減少交談,而細嚼慢嚥也可減少脹氣產生。4.適度運動以促進腸胃蠕動:此處指的運動,並非飯後做激烈運動,這會得到反效果。建議飯後做伸展、瑜伽、散步等舒緩運動,以達到幫助消化、緩解脹氣的功效。5.養成規律排便習慣:肚子累積太多糞便時,會感到脹氣不適。養成固定時間排便,有助於腸胃蠕動。每個人腸胃道蠕動機能不同,對脹氣耐受度也不同,若不是其他疾病造成脹氣,除了嘗試緩解方法外,也可諮詢藥師使用緩解脹氣的非處方藥,這類緩解脹氣的成分如Dimethicone、Simethicone,其作用像界面活性劑,用來降低氣泡的表面張力,讓消化道中的氣泡張力改變,氣泡就會比較容易破裂,並藉由打嗝或放屁排出,進而減緩脹氣不適。造成胃食道逆流原因除了脹氣,許多人也容易有胃食道逆流的腸胃毛病,當胃食道逆流發生時,表現的症狀為胸悶、胸痛、喉嚨異物感、溢酸或慢性咳嗽,不僅影響呼吸與睡眠,也影響日常生活品質。而造成胃食道逆流的原因很多,像是工作壓力大、作息不正常、飲食習慣不正確、抽菸喝酒、藥物或疾病的影響等,還有肥胖、懷孕等因素也會導致腹壓較高,容易導致胃酸逆流。除此之外,在進食的時候,為了讓食物向下流動進到胃,位於食道與胃交接處的下食道括約肌會放鬆,但若下食道括約肌鬆弛,胃裡的胃酸就會逆流到食道,造成食道的傷害。5方法改善輕度胃食道逆流偶爾發生或輕度的胃食道逆流,建議可先從調整飲食、改善生活習慣著手:1.避免辛辣刺激或高油高糖食物。2.避免食用加工食品。3.避免抽菸、飲酒、咖啡、碳酸飲料等。4.維持生活作息正常,避免熬夜。5.進食後避免馬上平躺。最後食藥署提醒,腸胃不適症狀輕微時,可考慮使用非處方藥物緩解(藥品成分主要用來中和或減緩胃酸或減少胃酸分泌)。使用前務必先詢問藥師確認症狀,並注意藥品說明書上的注意事項、用量用法與警語、是否會造成過敏等事項。但藥物主要是提供緩解,治本之道還是改善生活與飲食習慣。若用藥後症狀沒有緩解,持續出現腹痛、腹瀉、嘔吐等症狀,甚至因長期性逆流導致胃酸侵蝕食道、喉嚨,造成潰瘍、出血甚至引發其他疾病,此時應立即就醫,做進一步的檢查與治療。延伸閱讀:.一下便祕一下拉肚子!盤點養好腸胃3處方,「順暢通便操」助順暢.拉肚子只能吃稀飯、喝運動飲料?醫破解腹瀉7大迷思.出旅途中腹瀉、便秘、消化不良怎麼辦?教你預防與做好萬全應對
-
2024-03-27 癌症.抗癌新知
50歲以下注意!年輕罹癌者變多!重症醫盤點「10大罹癌警訊症狀」,你中幾項?
42歲凱特王妃(Catherine, Princess of Wales)於3/22自曝罹癌後,引發了一場關於癌症的廣泛討論,特別是關注年輕族群(50歲以下)的健康。對此,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表示,國外有許多研究探討年輕人癌症發病率的顯著上升原因,他也盤點出罹癌10大警訊症狀,提醒年輕人能早點發現跟預防治療。延伸閱讀/消失80多天!42歲英國凱特王妃公開影片「自曝罹癌」,正接受化療為什麼年輕得癌的人變多了?有鑑於近期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罹患癌症,英國的專家們開始深入探討,為何近年來50歲以下的癌症患者的數量會有如此明顯的增加,尤其是那些通常只在高齡者中才會見到的癌症類型。在44國家一項癌症分析研究發現,那些年輕得癌的人,一般定義在50歲以下的民眾。此研究發表在Nature Reviews Clinical Oncology《自然評估臨牀腫瘤學》發現,在1990年以後出生的人,比1970年出生的人更有可能在50歲之前得癌。這意味年輕人要比他們之前幾代人更受癌症的拖累。10大罹癌警訊症狀,你有中幾項?哪些症狀是徵兆?年輕人如何能早點發現自己有罹癌警訊,才能提早發現治療:1.無痛的腫塊或腫脹如果發現身體某部位出現異常腫塊,且隨著時間逐漸變大,則需警惕。2.持續發燒或持續咳嗽弱有咳嗽症狀,尤其是咳嗽時常伴有血絲時更應引起注意。雖然這可能是由多種因素引起,但如果發燒持續不退,特別是夜間出汗,這可能是血癌或淋巴系統癌症的跡象,超過三個禮拜的咳嗽,你都要去看一下醫生,才比較安心。3.排便習慣的變化包括便秘、腹瀉等排便習慣的變化或發現糞便中有血或顏色變黑、灰白或紅色。4.排尿異常困難如頻繁需要小便、尿急或排尿疼痛,什至尿愈來愈少,要當心。5.無端的出血包括陰道出血、排便或排尿時出血,或咳嗽出血。6.不明的體重下降如果您在沒有改變飲食或運動習慣的情況下,體重突然下降超過5公斤,這可能是早期癌症的跡象。7.持久的疲勞感如果感到持續的極度疲勞,影響日常生活,則應該提高警覺。尤其是休息後仍感到疲憊,可能是癌症早期的一個跡象。8.皮膚的變化新出現的痣或原有痣的大小、形狀或顏色的變化都不容忽視。因為新出現的痣、痣的形狀、大小或顏色的變化,皮膚發紅、發黃、瘙癢或脫皮等,都可能是皮膚癌的警訊。9.持續的疼痛如果有持續的疼痛而找不到原因,則需要進一步檢查。尤其是疼痛的位置和強度逐漸增強,而且找不到其他原因,應當警惕可能是癌症。10.消化系統問題如長期胃灼熱或消化不良或嚴重腹瀉、食慾愈來愈差,越吃越瘦,都可能是癌症提早的表現。以上10種罹癌警訊症狀,可能並非癌症所致,但如果這些症狀持續存在或有惡化的趨勢,建議要及早就醫進行檢查。定期進行健康檢查並對身體的任何變化保持警覺,有助於早期發現並處理健康問題,從而增加治療成功的可能性。黃軒提醒,癌症預防勝於治療,平日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均衡飲食、適量運動、避免吸煙和過量飲酒,以及減少接觸已知的致癌物質」。這些都是降低年輕人,罹患癌症風險的有效方法。延伸閱讀:.治療癌症需準備多少錢才夠用?癌症險該買多少?聽醫師怎麼建議.哪種癌症是「隱藏版癌王」?高危險族群有哪些?有哪些早期症狀可注意?.幾歲開始老很快?醫曝3年紀是斷崖式衰老關鍵,6方法延緩老化
-
2024-03-09 醫療.消化系統
常便秘怎麼辦?成因有哪些?一圖看「8個生活好習慣」讓便秘不再找上你!
便秘是現代人常有卻不敢說出口的健康問題,根據統計,便秘在全球的平均盛行率有15%,而在65歲以上的老人中,更有將近25%的男性與35%的女性受到便秘的困擾。由於害臊使得許多人不敢詢問專業人士,因此坊間也流傳出許多「偏方」號稱可以解決便秘的問題,但大多還是缺乏專業知識的佐證。今天《健康設計家》品牌營養師Evelyn就來為你介紹什麼是便秘、以及便秘到底該怎麼辦吧!糞便是怎麼形成的?認識便秘之前我們先來認識體內的便便是怎麼形成的。我們吃進去的食物經由胃及小腸的分解、消化、吸收之後,剩餘的物質會順著小腸來到大腸,在大腸中進行最後的水分及電解質吸收,剩下的殘餘物就是我們所稱的糞便。而糞便被排出體外的動作稱為排遺,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排便」,這個的動作會經由直腸以及肛門的肌肉去負責,在特定的情況下(包括進食、腸胃蠕動等等)體內就會發送準備排便的神經訊息。什麼是便秘?每個人依照不同體質及習慣,排便狀況可能從一天3次到3天一次都有,正常的排便每次時間大約為3~5分鐘且過程中不太需要費力,正常健康的糞便呈褐色香蕉狀,表面光滑。而醫學上對於便秘的定義如下:• 每週解便次數小於3次• 排便費力且糞便乾硬、量少通常可能還伴隨著以下情況:• 由於糞便太多乾硬造成排便困難和疼痛• 排便過後仍然覺得腹脹• 已經解便但仍有殘便感(覺得沒解乾淨)為什麼會便秘?現代人壓力大、生活節奏及步調都很緊張,導致便秘的狀況可能很常發生,而且通常好發於女性多於男性,然而造成便秘的原因有非常多種,一般可以依照不同的成因將便秘簡單區分成兩種:「習慣性便秘」及「器質性便秘」。1.習慣性便秘:通常原因與個人飲食習慣或是行為有關,例如:• 纖維、水分之攝取不足• 缺乏運動、長時間久坐• 懷孕• 旅行及食物改變• 排便習慣不佳(常憋便或沒有定時排便的習慣等等)• 情緒因素• 服用可能會造成便秘的藥物(例如:鐵劑、部分抗憂鬱藥物等等)2.器質性便秘:通常原因與各種疾病相關,直接或間接的影響排便功能或糞便的形成過程而造成便秘。例如:• 腸道內的疾病(直腸癌、腸沾黏、憩室症等等)• 腸道外的疾病(子宮肌瘤、卵巢癌等等)• 肛門疾病(痔瘡、肛裂等等)• 神經內分泌疾病(甲狀腺低下、帕金森氏症等等)若已經有便秘持續超過三個月沒有改善、糞便帶血、食慾下降,或是有上述相關家族病史等等,千萬不要隨意相信坊間可以改善便秘的偏方,應該要去尋求專業醫師的協助喔!便秘可以怎麼改善?1.增加纖維的攝取國健署建議健康成年男性每天應攝取38公克的纖維,而女性則要達到25公克的標準。纖維對於糞便的形成及排出是非常重要的,1公克的纖維可以增加大約20倍的糞便量喔! 根據最近一次國民營養調查發現,國人普遍有膳食纖維攝取不足的問題,因此如果能做到每天三蔬二果,不但能攝取到足夠的膳食纖維,也能讓糞便比較濕潤、柔軟且量多,就能改善便秘的情況。2.增加水分的攝取前面有提到大腸會吸收剩餘的水分,最後殘餘物才是糞便,因此如果水分攝取不足的話就會造成糞便過度乾硬喔!許多人在繁忙的生活中常常會忘記要喝水,導致一天的飲水量根本不足,進而影響體內的各種代謝。根據衛福部建議健康成年人每日應攝取2000c.c.的白開水才是足夠的,而當你出現便秘的問題時,增加水分的攝取可以讓體內形成更濕軟的糞便,也比較容易將糞便排出。大部分便秘的狀況可以藉由改變生活習慣、飲食狀況而得到改善或緩減,若便秘狀況仍然持續或是有伴隨其他不適的症狀,就需要追溯造成便秘的真正原因,並尋求醫師的協助看是否有需要排除或治療。 日常生活中可以注意什麼呢?在生活中可以注意以下這些事情,讓便秘不再找上你!均衡攝取六大類食物,尤其是三蔬二果,並減少精緻或過度加工的食品,或是也可以額外補充膳食纖維補充劑,幫助自己達到一天的膳食纖維攝取量。• 均衡攝取六大類食物,尤其是三蔬二果,並減少精緻或過度加工的食品• 每日補充足夠水分(特殊狀況需限水者不在此限)• 規律運動,每週進行中等強度運動時間合計至少達150分鐘• 養成定時排便的習慣,有便意時不要忍住• 早餐前可以喝一杯白開水或牛奶,能夠促進腸胃蠕動喔!而早餐後15~20分鐘是最佳的排便時間• 適時放鬆心情並保持情緒穩定,降低緊張的壓力,並維持良好的作息以及充足的睡眠總歸來說,便秘雖然是現代很常見的問題,但大多數都是生活習慣所影響,所以大家平常在努力生活的同時,也別忘了要照顧自己的健康,若有伴隨其他不適,也要去尋求專業醫師的協助喔! 延伸閱讀:.高血壓是沉默殺手!把握得舒飲食5原則+居家量測722法則.「彩虹飲食法」怎麼吃?遠離癌症、心血管疾病 5色蔬果神奇功效.糖尿病怎麼有效控糖?專家曝扭轉關鍵時刻,「3撇步+9種食物」幫你控制血糖本文為《PrimePlus健康設計家》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3-07 醫療.消化系統
長期便祕常腹痛,當心罹「大腸憩室炎」!預防4招,這種飲食法可改善
台灣屬高齡社會年長者多,國人飲食精緻化,蔬菜吃得少、喝水不足,增加「大腸憩室炎」發病機會。國泰醫院消化內科主治醫師吳大衛說,大腸憩室炎為大腸憩室遭到感染出現急性發炎,常見左下或右下腹痛,合併發燒、畏寒、腹脹等症狀,病情嚴重時恐引發大腸腸道穿孔及腹膜炎,危及生命。大腸憩室炎反覆發作,可能使大腸結構受到破壞,或使大腸沾黏,增加排便不順的機會。為避免大腸憩室炎上身,吳大衛強調:預防方式要從改變飲食習慣著手,多喝水、多吃蔬果,多攝取纖維質及膳食纖維,但要少吃紅肉、加工食品等,並且維持良好的排便習慣,減少大腸沾黏、便祕等,才能避免硬便、糞石卡住憩室,引起發炎、出血。引起大腸憩室炎的原因有哪些?吳大衛解釋大腸憩室的發炎原因,與大腸憩室的形成密切相關。主要是大腸結構受年齡老化、缺乏彈性,合併腸道蠕動異常導致,一旦便祕、腸道壓力增大,大腸黏膜容易被擠壓出肌肉層,形成一個突起囊袋構造,就稱為大腸憩室。當大腸憩室發言就稱為大腸憩室炎,「不是所有的大腸憩室都會發炎,或出現不適症狀。」已有大腸憩室的病人中,約有10至25%會出現大腸憩室炎,好發原因為長期便祕、蔬果纖維攝取不足、喝水不足及年長族群等,腸道內常有硬便,或糞石卡入憩室後,容易引起感染、發炎、出血。一般來說,西方人大腸憩室炎好發位置在乙狀結腸,症狀為左下腹痛,亞洲人則多發生在升結腸,常見為右下腹痛,曾有研究顯示,大腸憩室炎發生在乙狀結腸或升結腸的機會相差不多。大腸憩室炎的症狀有哪些?好發族群有哪些?大腸憩室炎好發於4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隨著年齡增長,好發比率愈來愈高。吳大衛說,常見症狀為下腹痛,包括左下或右下腹痛,同時可能合併發燒、畏寒、惡心、嘔吐、食欲下降、腹脹等,因下腹疼痛可能是闌尾炎、泌尿道感染、婦科疾病等。因此,患者仍需進一步接受問診、腹部檢查等,才能確定是否罹患大腸憩室炎。吳大衛常收治60、70歲大腸憩室炎患者,多出現下腹痛、持續發燒、吃不下東西症狀到急診就醫,經電腦斷層檢查確診,症狀嚴重時會住院治療。確診患大腸憩室炎後,會先請患者禁食清空腸道,以點滴提供足夠營養攝取,以防產生更多糞便,造成發炎惡化,並給予抗生素治療,降低發炎反應。大腸憩室炎如何治療?治療期間需禁食多久?大腸憩室炎不是難治的疾病,當出現腹痛時,應盡速就醫,及早治療的成功率可達8至9成,僅有少部分病人病情嚴重或延誤就醫,大腸腸道恐出現膿瘍、穿孔,更可能引發腹膜炎,導致生命危險,必要時還需引流膿瘍、切除壞死大腸等手術治療。吳大衛表示,大腸憩室炎患者就醫,會監測病人發炎指數、白血球數值、發燒等情形,當發炎、發燒較為緩解後,會讓病人攝取稀飯等流質、軟質等不易有殘渣的食物,觀察患者進食後沒有持續腹痛,就可以回家休養;返家後,對於加工、油炸、紅肉、高鹽及牛奶等高渣食品應暫時禁口,避免症狀再度惡化。大腸憩室炎的預防1高纖維飲食2多喝水,每天至少2000至2500毫升3適當運動及減重4戒菸資料來源/元氣網疾病百科了解更多疾病的資訊→請看元氣網疾病百科:大腸憩室炎
-
2024-02-02 焦點.元氣新聞
是痔瘡?還是大腸癌? 靠血便顏色辨別 恐錯失治療時機
血便是痔瘡?還是大腸癌?醫學衛教知識普及,不少人被深植血便顏色若是「鮮紅色」就是痔瘡,因出血沒伴隨嚴重疼痛感,多數人會選擇「自癒」不就醫,或自行買成藥改善,忽略痔瘡與大腸癌恐會「同時發生」,錯失治療時機。彰濱秀傳紀念醫院外科部副主任歐金俊說,大腸癌出血也可能是鮮紅色的血便,民眾若自判是痔瘡,未做大腸鏡確認,等到其他症狀出現才被診斷,此時大腸癌通常都已經是晚期。「10人9痔」出血未再確認 大腸癌恐被忽略45歲的小陳5年前因排血便就醫,經診斷為痔瘡,當時他沒有依醫囑改善生活作息及使用藥物,近期痔瘡再次復發,但此次讓他痛到坐立難安,他一到診間就告訴醫師「我這是痔瘡直接開藥給我吃」,並說自己工作太忙,沒空再檢查。彰濱秀傳紀念醫院外科部副主任歐金俊說,小陳急急忙忙就診,但小陳45歲且從未做過大腸鏡,光是這兩個訊息就讓他「警鈴大作」,說服他應該要做大腸鏡確認,費盡力氣勸服他檢查,結果出爐,小陳確實是位痔瘡患者,同時也被檢查出有「第二期大腸癌」。痔瘡與大腸癌的成因截然不同,不會因為得到痔瘡,就會得到大腸癌,但是現代人生活習慣不佳,久坐已經成為習慣,俗話說「10人9痔」,幾乎人人都有痔瘡,而痔瘡與大腸癌的共同症狀雖然都是「血便」,兩者的差異雖是顏色不同,倘若大腸癌出血的位置是接近肛門,顏色也極可能是鮮紅色,如果沒有透過大腸鏡確認,很可能錯失及早就醫的時機。顏色判定太主觀 肛門指診+大腸鏡助診斷判斷的血便狀態,可以依照糞便的狀態加上血液的顏色,粗略釐清。糞便呈現條狀但呈現整條「黑色」,可能是大腸癌出血、腸胃道出血、或是吃了大量含鐵的食物;糞便整條呈現「暗紅色」或「磚紅色」,很可能是大腸前段腫瘤或是小腸後段腫瘤;糞便混雜鮮紅色或是整條呈現鮮紅色,可能是嚴重痔瘡或是大腸後段腫瘤;糞便末段有鮮紅色的血,較可能是痔瘡。歐金俊說,顏色對每個人來說都很主觀,有些糞便明顯呈現「暗紅色」,但仍有人會認為是「鮮紅色」,醫師接觸過許多患者,對於顏色的辨識準確度一定會高於一般民眾,且醫師也不會僅靠血便就診斷患者是痔瘡還是大腸癌,最終還是需要透過肛門指診、大腸鏡等檢查方式確認。以小陳的狀況為例,他的大腸癌出血位置是在乙狀結腸末端與直腸交界處,肛門指診摸不到,出血顏色呈鮮紅色,雖然乙狀結腸結腸屬於「左側大腸」,比較容易會產生大腸癌的其他症狀,如排便習慣、腸阻塞改變等,但等到症狀出現,通常都已經是晚期,治療難度會大幅增加。大腸癌症狀不明顯 腫瘤長在右側更難發現大腸癌初期症狀不明顯,其症狀包含:血便、排便習慣改變(反覆便秘或腹瀉)、時常感受到腹痛、即使已多次排便腹部仍有便意感、貧血、臉色蒼白、容易疲倦等。歐金俊說,除了血便症狀最容易讓患者意識到「有異狀」,其餘的症狀都不容易提醒患者應該要趕緊就醫,都得等到摸到明顯硬塊,或是轉移到其他器官,感覺到疼痛才會就醫。大腸可以分為「左側大腸」(降結腸、乙狀結腸、直腸)與「右側大腸」(盲腸、昇結腸、橫結腸)。左側大腸屬於遠端大腸,比較靠近肛門,如果長腫瘤,症狀會比較明顯,也比較容易被發現,如排便異常、腸阻塞、血便等,如果是右側大腸,即為近端大腸,症狀常常是腹脹、貧血、腹痛等,較為不明顯也較容易晚期發現。生活習慣不佳 恐同時養出痔瘡或大腸癌據最新癌症登記資料,大腸癌雖從連續蟬聯14年新發生人數最多的癌種,降為第二位,但大腸癌對於國人的威脅仍在。早期大腸癌經手術等方式治療,五年存活率可高達九成,如果是晚期大腸癌,五年存活率僅剩二成。歐金俊表示,大腸癌是最可以透過檢查及早發現及早治療的癌症,高風險族群包含家族史、外食、排便狀況不佳、生活作息不正常、年紀超過50歲都應定期做糞便潛血或大腸鏡檢查;特別是有家族史的民眾,建議40歲後,每2年就應該做一次大腸鏡。大腸癌是從息肉開始變化的,細胞病變變成息肉大約是3到5年,從息肉再變成腫瘤,大約也要3到5年,只要及早處理息肉,就有辦法阻止大腸癌的發生。不過,造成大腸癌另外的一大原因是生活習慣不良,歐金俊說,痔瘡與大腸癌雖然沒有因果關聯,但很多痔瘡患者的生活習慣不良,愛吃肉不吃蔬菜、久坐少運動等,都可能增加罹患大腸癌的機率。呼籲民眾千萬別輕忽。歐金俊醫師小檔案現職:彰濱秀傳紀念醫院外科部副主任彰濱秀傳紀念醫院兼任大腸直腸外科主任學經歷:彰濱秀傳紀念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國防醫學大學醫學系三軍總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秀傳紀念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台灣外科醫學會專科醫師台灣消化外科醫學會專科醫師中華民國大腸直腸外科醫學會專科醫師台灣內視鏡外科醫學會專科醫師專長:大腸癌、直腸癌、肛門癌、大腸炎、肛門廔管、發炎性腸道病變、大便失禁大腸直腸息肉症、慢性便秘、大腸直腸外傷、直腸脫垂、下消化道出血、腸阻塞、腸憩室症、痔瘡、肛門搔癢症、肛裂、克隆氏疾病等疾病
-
2024-01-17 醫療.消化系統
吃瀉劑有什麼副作用?可以每天吃嗎?便祕吃瀉藥超過7天未改善,可能有更大問題!
現代人常外食、久坐、缺乏運動,容易有便秘困擾,再加上飲食不均衡、作息不正常,便秘問題困擾著眾多人,有些人不得不依賴藥品解決排便問題,甚至用藥物來減肥。但專家提醒,吃錯藥物反而更傷腸胃,若瀉劑用藥超過7天仍未緩解便秘,須懷疑是疾病因素,應盡快就醫檢查。在眾多的瀉劑中,應該如何明智地選擇,才能確保腸道健康?吃瀉劑有什麼副作用?瀉劑可以每天吃嗎?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提醒,需要先認清不同瀉劑選擇方面的相關知識,常見民眾在藥局可以取得的瀉劑總共可分為5種,種類與注意事項如下。常見5大瀉劑 優缺比一比1. 刺激性瀉劑:此類藥劑可直接作用於結腸,促進蠕動以達到幫助排便的效果,建議晚上服用,隔日清晨可產生排便效果,但使用刺激性瀉劑需謹慎,可能導致水瀉、腹痛和脫水等副作用。對於患有腸胃道阻塞、腹痛、噁心、嘔吐等症狀的人,應避免使用刺激性瀉劑。另外,此類藥品有時被用於減肥目的,雖然脫水可造成短期體重下降,實際上因無法抑制卡路里吸收,並不能幫助減重。2. 鹽類瀉劑:會在腸道裡產生滲透壓,能夠刺激腸道水分分泌。然而,使用時可能引起電解質不平衡的風險。特別需要注意的是,對於腎臟功能不良或患有充血性心衰竭的病患,使用鹽類瀉劑前應先諮詢醫師,以確保其安全性。3. 膨脹性瀉劑:能夠吸收水分並膨脹以促進排便。這類藥品的作用較緩慢,使用時應搭配足夠的水分(每次至少需併服240毫升水)。此外,由於其吸水膨脹的特性,患有腸胃道阻塞、腸胃道潰瘍、狹窄或粘黏狀況的人,應避免使用此類膨脹性瀉劑,以免對健康造成不適。4. 高滲透壓瀉劑:透過藥品高滲透壓,促使腸道水分增加並刺激腸道蠕動。當這類藥品用於局部時,應在便意強度持續後再進行排便,因為若在使用後立即排便,可能導致藥品被完全排空而失去效果。5. 濕潤性瀉劑:透過介面活性劑的原理,促進腸道內油水混合,使糞便軟化,更容易排出體外,由於這類藥品的作用較為溫和,因此通常與其他類型的瀉劑搭配,製成複方製劑,較少見單方製劑。正確改善便祕4重點食藥署說明,使用瀉劑可能引起一些常見副作用,包括腹瀉和腹痛,而長期使用則可能導致電解質不平衡和水分缺乏,進而對身體造成損害,甚至影響器官功能。為有效根除便秘問題,可遵從下列重點:.透過飲食和運動改善便祕問題.建立良好排便習慣.避免長期濫用瀉劑.遵從醫師/藥師建議用藥食藥署提醒,雖然瀉劑能夠緩解便秘,但從造成便秘的根本成因下手,透過飲食及運動改善,才是對抗便秘最為有效的方法。如果調整飲食和運動習慣仍無法改善便秘,建議及早諮詢醫師,不要自行長期使用瀉劑,若使用瀉劑超過7天便秘未改善,應檢查是否有潛在疾病需要進一步治療。【本文獲uho優活健康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網址:https://www.uho.com.tw/article-62511.html】(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1-05 醫療.消化系統
使用免治馬桶導致未能及早發現大腸癌?專家指「這件事」才是主因
使用免治馬桶可能會使大腸癌患者未能及早發現、及早診斷治療嗎?近期有媒體報導,標題指出一位40多歲女性罹患大腸癌,腫瘤都塞住大腸了卻無感,關鍵竟是免治馬桶。但是,大腸直腸外科醫學會表示,不能武斷地將免治馬桶當作代罪羔羊,這樣的內文可能會使社會大眾被誤導,因而衍生出錯誤的照護觀念。學會更嚴正呼籲,涉及專業議題時,勿譁眾取寵,混淆視聽,傳遞錯誤醫療訊息。1女罹大腸癌 主訴卻無糞便帶血、排便習慣改變網路媒體引用醫師於談話性節目中分享的案例進行報導,報導中提到該名病患是因為極度疲憊而就診,進而驗血發現貧血,一般來說女性嚴重貧血的原因通常與婦科或腸胃道疾病有關,為釐清病因,醫師先進行腸胃鏡檢查,發現患者有4-5公分大的大腸腫瘤。不過文中的醫師表示,患者並未提到大便帶血、大便變得極細等症狀,進一步詢問後,才得知病患一直使用免治馬桶,沒有自己擦過屁股,也未注意自己的糞便狀態,是忽略疾病警訊的關鍵。對此,大腸直腸外科醫學會提到,腸胃道失血確實是後天貧血最常見的罪魁禍首,而大腸直腸癌更是腸胃道失血的主要原因之一,不論是糞便帶血、排便習慣改變等症狀,理當已持續一段時間。學會指內文2點誤導民眾 忽略疾病的關鍵不是馬桶但對於免治馬桶的部分,事實上不論用什麼馬桶,只要未注意到自己的健康狀態都會因此忽略疾病警訊。大腸直腸外科醫學會也認為,醫師對免治馬桶的說法是醫者不忍直指病患長期缺乏對自己身體狀態的認知而未及時就醫,不過媒體也不能武斷的將免治馬桶作爲代罪羔羊。此外,文中有提到「疾病已經進展到第三期,因此無法談及『治癒』」。針對這部分,大腸直腸外科醫學會根據國內各大機構所做的研究,並參考了先進國家的治療現況後表示,第三期大腸癌只要經過正統、合乎指引的治療,5年存活率都可達7成5左右,與文中所宣稱的狀況相去甚遠。因此,民眾未關心自己的身體狀況才是影響疾病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關鍵因素,除了注意相關症狀外,國健署也有提供50-74歲每2年1次公費大腸癌篩檢-定量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民眾可以透過定期檢查及時發現大腸癌,並藉由妥善治療減少死亡率。【延伸閱讀】但願人「腸」久!不可不知的發炎性腸道疾病近9成大腸癌發生於「這年齡」! 篩檢陽性未做大腸鏡檢風險最高增64%【本文獲健康醫療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網址:https://www.healthnews.com.tw/article/60368】(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1-04 醫療.消化系統
痔瘡痛不痛與嚴重度無關!3習慣改善痔瘡,首先戒掉帶手機進廁所行為
現代人手機不離身,連「上廁所」都要帶著手機一邊滑一邊上,小號小滑、大號大滑。醫師提醒,久坐會讓肛門附近的靜脈叢充血擴大,形成「痔瘡」,若乾燥的便便在排出過程中,摩擦到就會出現痔瘡流血、疼痛等不適症狀。日常飲食要注意清淡外,也要避免上廁所一上一、兩個小時的習慣。男女痔瘡比例差不多 原因大不同三軍總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饒樹文指出,臨床觀察,大約45%健檢民眾有程度不一的痔瘡問題,痔瘡並非男性專利,男、女比例差不多,但不同的是,年輕女性痔瘡多因便秘,使痔瘡更形惡化,有生育經驗的女性,則多因懷孕影響下腹的靜脈血液回流,引發痔瘡。男性痔瘡多與久坐有關,饒樹文說,以計程車司機為例,為了拚事業連續在駕駛座上工作12小時,生活雖無虞,但每日例行的「清腸子」卻發生極大障礙,經常因為痔瘡出血使肛門疼痛不堪;無獨有偶,不少久坐上班族也有類似的困擾。久坐與痔瘡的關聯,饒樹文表示,門診中痔瘡病人確實有久坐習慣,原因在於痔瘡是肛門附近的靜脈叢充血擴大,乾燥的便便在排出的過程中,摩擦肛門附近腫脹的靜脈,引發出血、疼痛等不適症狀。痔瘡痛不痛與嚴重度無關 第四級脫肛恐推不回痔瘡依嚴重程度可分為四度,第一度痔瘡有出血現象;二度則除了出血,還會有脫肛現象,只是脫出的腸段可再行縮回;第三度痔瘡則是出血、脫肛,但脫出腸段得靠手推回;第四度痔瘡則是脫肛嚴重,推也推不回或稍一推回、走路卻又掉下。有時痔瘡不會有痛感,是否屬於不嚴重個案?饒樹文說,痛不痛與痔瘡嚴重度無關,得看是內痔、外痔還是混合痔。內痔是指靜脈發生腫脹的區段位於齒狀縫之上,該處無神經支配,故不會有痛感;外痔則在齒狀縫之下,有神經支配,會有疼痛感覺;混合痔則合併內外痔都有,也會有痛感。3習慣改善痔瘡饒樹文建議,要改善痔瘡,得從日常生活著手。1.生活習慣:避免便秘、熬夜2.飲食習慣:避免喝酒或吃辣椒,飲食儘量清淡。3.排便習慣:排便時應集中注意力,速戰速決,不少人上廁所會花上一、二個小時的時間,帶著手機邊滑邊上,坐在馬桶上經常無可避免的讓肛門附近靜脈回流不佳,痔瘡反而變得更嚴重。【延伸閱讀】.疾病百科/痔瘡(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1-04 養生.聰明飲食
富含水份、非水溶性纖維 這意想不到的蔬菜有助排便緩解便秘
在日常飲中能夠攝取更多的纖維、水份與澱粉,有助定時排便,健康飲食生活網站EatingWell建議可多吃豌豆(green peas)。以下是豌豆為何可緩解便秘的原因與好處:1.富含非水溶性纖維1杯煮熟的豌豆中含有9克纖維,佔每日攝取量的32%。根據內分泌醫學網站Endotext的數據,在這9克的纖維中,約70%是非水溶性纖維(Insoluble Fiber)。這種纖維可增加排泄物的體積,加快通過消化道的時間,因此對解決便秘特別有效。豌豆纖維中其餘的30%是水溶性纖維,有助於在消化過程中將水分吸入胃腸道。水溶性纖維更有助於緩解腹瀉,並可降低罹患心臟病的風險。營養師羅瑟特(Dandrea-Russert)表示,這兩種纖維對整體消化系統健康十分重要,多數富含纖維的食物都同時含有這兩種纖維。2.水份含量高營養師茂斯(Emily Maus)指出,每天攝取足夠的水份是預防與治療便秘的關鍵。補水過程對軟化糞便、更易排泄很重要。因為可溶性纖維會吸水,所以兩者結合才能讓排便更順暢。營養師哈德莉(Kaytee Hadley)也強調,豌豆是一種高纖維和水份含量高的蔬菜。農業部(USDA)的數據顯示,豌豆的水份含量幾乎佔了80%。3.鎂的良好來源豌豆中含有的礦物質鎂也對緩解便秘有幫助。一項最近的研究調查了9519名成年人的飲食與排便習慣,發現膳食中的鎂與便秘成反比。羅瑟特援引2021年「食品科學與營養」(Food Science & Nutrition)期刊上的一項研究指出,飲食中鎂的攝取量較高的人,較攝取量低者更不容易有便秘問題。鎂可將體內的水份吸入糞便,改善排便的頻率與稠度,發揮通便的效果。根據USDA的數據,每杯煮熟的豌豆中鎂的含量高達15%。其他有助於緩解便秘的蔬菜包括:含有大量纖維的綠花椰菜;富含鎂和非水溶性纖維的菠菜;充滿水份且高纖的蘆筍;菊芋(Jerusalem artichokes)是菊糖(inulin)的良好來源,菊糖能滋養腸道微生物群,有助於預防便秘。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12-21 醫療.消化系統
吃益生菌緩解便祕?先看清楚菌種菌量!藥師提醒也可能跟用藥有關
靠益生菌緩解便祕?藥師提醒:看清楚菌種菌量不少有便祕困擾的人,會食用益生菌促進腸胃蠕動,藥師指出,選購益生菌時,菌種來源、菌量等是否已達建議,應詳細查看標示。不過,益生菌並非緩解便祕的唯一或主要方法。人體腸道內菌相的消長和抵抗力息息相關,有些民眾會服用益生菌促進腸胃蠕動,有便祕問題也會聯想到使用益生菌。藥師公會全聯會常務監事李懿軒指出,益生菌有藥品級與食品級的差異,前者須經食藥署核可,作用上可宣稱療效。在選購食品級益生菌時,李懿軒建議,民眾可詳細檢視菌種來源、菌量等數值,有沒有達到建議標示的含量,「益生菌並不是緩解便祕的主要方法」,如便祕已達一定程度,提醒民眾還是尋求醫師或藥師協助,透過藥品達到症狀緩解。李懿軒說,消費者多半會認為,攝取益生菌能夠達到腸胃蠕動、新生菌叢的效果,但除了選用好的產品外,也要服用一段時間才會得到效果,益生菌不是短期內快速緩解症狀的產品。坊間有些酵素錠會宣稱緩解便祕作用,提醒消費者不要選擇來路不明,或是誇大療效的產品。有民眾會補充含鈣的綜合維他命,李懿軒提醒,要避免攝取超過成人建議攝取量1000毫克,加上鈣離子的特性,特別容易堆積,且在腸道中對鈣質的吸收有限,如果一次吃下太多的鈣,身體無法吸收,可能會堆積在小腸、大腸、肛門口,影響腸道的蠕動。食藥署指出,益生菌包含的微生物種類繁多,最常使用在食品中的是乳酸菌,有「一般公認安全(GRAS)」的特點,且具有胃腸功能改善、免疫調節、輔助調整過敏體質等功效。便秘可能有其他原因:可能吃慢性病用藥又補鈣今年78歲的李伯伯,有高血壓、心絞痛、慢性關節疼痛等病史,服用瀉劑、消化酵素和益生菌後,仍有便秘困擾,藥師詢問後發現,他服用了鈣片、含氫離子阻斷劑的胃藥、含鈣離子阻斷劑的血壓藥,不過腸道對於鈣質的吸收有限,一次吃下太多,就會影響腸道蠕動,建議先停用鈣片並補充1500毫升以上的水分,也提醒民眾選購綜合維他命時,要注意標示的鈣含量。食藥署副署長陳惠芳說,現代人飲食不均衡、作息不正常,不少人都有便秘困擾,想靠瀉劑改善,又可能引起腹瀉、腹痛等常見副作用,長期使用則可能導致,電解質不平衡和水分缺乏等問題,甚至影響器官功能,建議民眾還是要透過飲食和運動改善便祕問題、建立良好排便習慣、避免長期濫用瀉劑並遵從醫師或藥師建議用藥。藥師公會全聯會常務監事李懿軒提到,78歲的李伯伯長年有便秘困擾,已有服用滲透壓型瀉劑和刺激型瀉劑、消化酵素與益生菌,便秘情形仍未改善,到藥局詢問有沒有更有效的益生菌或保健食品。李懿軒說,由於李伯伯也有高血壓、心絞痛、慢性關節疼痛病史,服用3種口服止痛藥與1種外用止痛藥,以及有氫離子阻斷劑的胃藥、含鈣離子阻斷劑的血壓藥,每天早上還會吃2顆600毫克鈣片,以及含有鈣的綜合維他命,等於早上就吃了1400毫克的鈣,除超過成人每日建議攝取量1000毫克外,加上鈣離子特別容易堆積的特性,在腸道對於鈣質的吸收有限,如果一次吃下太多的鈣質,身體無法吸收,就會堆積在小腸、大腸、肛門口,影響腸道的蠕動。李懿軒表示,鈣質靠胃酸溶解,才比較容易吸收,可是胃酸分泌已經被抑制,所以服用鈣片的溶解率可能不高,加上長期服用鈣片,胃部可能很難維持酸度,會影響蛋白質的吸收,也有腹脹的問題,長期也可能有胃幽門桿菌的問題,建議李伯伯先停用鈣片至少2周,也能補充足量水分並多運動,保持心情愉快並培養上大號的習慣。食藥署藥品組簡任技正黃玫甄表示,常見瀉劑有刺激性瀉劑、鹽類瀉劑、膨脹性瀉劑、高滲透壓瀉劑和濕潤性瀉劑等5大類,要視個人症狀諮詢醫事人員協助。
-
2023-12-12 醫療.精神.身心
三口呼吸、三個姿勢釋放壓力 配合40赫茲感官刺激還能防失智!
現代人工作項目與速度不斷增加,導致工作壓力劇增,輕則失眠、胃痛、排便習慣改變等,嚴重時可能導致高血壓、糖尿病、腎臟病等慢性病產生,面對這樣的情形,需要透過正念來幫助減壓。臺北醫學大學人文暨社會科學院院長楊政達指出,正念就是把意識帶回當下,當我們把專注力回到呼吸之間,就能幫助我們釋放壓力。 配合40HZ 聲音刺激,可以預防失智臺北醫學大學人文暨社會科學院去年在臺北101、高雄軟體園區、南臺科技大學、臺大實驗劇場等地進行《「元心流」沉浸體驗展:與五感的對話》展演,讓更多民眾體驗正念的力量。今年團隊選擇在臺大實驗劇場進行《「元心流」2.0沉浸式體驗│心靈節奏,呼吸間的旋律》,是元心流1.0的進化版,主要是讓民眾透過呼吸,體驗正念的技術。楊政達說:「這次我們在音樂與視覺中特意加入40赫茲(Hz)頻率。根據中研院院士、麻省理工學院的蔡立慧教授2016年的研究成果,40赫茲頻率能分解導致阿茲海默症的β澱粉樣蛋白。可以有效預防、緩解失智。而此次元心流則應用此概念,改變聲音刺激呈現方式,融入沉浸體驗中。」什麼是40赫茲頻率?人的腦波可以分為α波、β波、γ波、δ波與θ波,大腦各個區域會在不同時間展現出不同的腦波頻率,γ波是專注時會產生的腦波,β是焦慮、積極、面對外界時展現的腦波,α是處於放鬆狀態時的腦波,δ是睡眠時的腦波,θ是在深度放鬆狀態下的腦波;其中γ波介於30~100赫茲之間,而過去的研究發現,40赫茲的聽覺頻率下,有助於活化大腦與小腦皮質,對身體也有一定助益,因此有越來越多神經科學家持續研究γ波。 「三口呼吸」讓專注力回到當下、釋放壓力正念是什麼?跟正面思考有什麼不一樣?台灣正念工坊的網站指出:正念,或說當代正念,它的原文是Mindfulness,在歐美可泛指一套身心修練的系統,名詞上的定義約為「有意識的『覺知』當下身心與環境,並保持允許、非評判的態度。楊政達指出,呼吸是正念當中核心元素,透過呼吸可以幫助我們放鬆、減壓;甚至在許多的醫學場域中已被證實,正念呼吸訓練可以有助於協助疾病復原。(但有慢性病、正在吃藥的患者還是要正常服藥。)金城武在電視廣告中的經典台詞「世界越快,心則慢」,但我們經常忙於生活大小事,無法釋放壓力時,就需要透過正念的力量,幫助我們的心慢下來,專注在當下的身體上,用更放鬆的力量來面對世界。於是在體驗中,透過體感訓練體驗者人生的三口呼吸,也就是:專注呼吸、關注身體、關注環境,結合40Hz的感官刺激,在每一口呼吸之間,感受當下。三個姿勢,釋放身體的壓力活動最後,由瑜伽老師林伃恩帶領民眾進行正念瑜伽,透過幾個簡單的動作,紓緩身體肌肉的緊繃。動作一:紓緩左右肩膀的肌肉.盤腿坐著。.將右手放到左邊的太陽穴,輕輕地把頭往右壓,感受到左肩肌肉被拉開。.把左手輕鬆地擺放身體左側的地上,如果想要更加放鬆,可以把左手往左後方移動。.保持呼吸,放輕鬆,感覺到左肩的肌肉被放鬆了。.幾次呼吸後,左右交換,重複以上動作。動作二:紓緩肩胛骨肌肉群.把雙手放到肩膀上,左手放左肩,右手放右肩。.輕輕地把手肘往上移動。.以肩膀為圓心,開始畫圓。.把專注力放在自己的呼吸上。.重複數次後,可以反方向進行畫圓。動作三:紓緩脊椎附近的肌肉.盤腿坐著。.將右手放在左邊的膝蓋上,身體自然往左轉。.將左手放到身體左邊的地上,如果想要更拉開肌肉,可以把左手往後移動。.把專注力放在呼吸上,重複數次後,慢慢地把身體回正。.幾次呼吸後,左右交換,重複以上動作。資料來源:.Priyanka A. Abhang, Bharti W. Gawali, Suresh C. Mehrotra(2016) Introduction to EEG- and Speech-Based Emotion Recognition..Iaccarino, H., Singer, A., Martorell, A. et al. Gamma frequency entrainment attenuates amyloid load and modifies microglia. Nature 540, 230–235 (2016). https://doi.org/10.1038/nature20587.McDermott, Barry et al. ‘Gamma Band Neural Stimulation in Humans and the Promise of a New Modality to Prevent and Treat Alzheimer’s Disease’. 1 Jan. 2018 : 363 – 392.https://content.iospress.com/articles/journal-of-alzheimers-disease/jad180391.Maria A. Pastor, Julio Artieda, Javier Arbizu, Josep M. Marti-Climent, Ivan Peñuelas and Jose C. Masdeu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1 December 2002, 22 (23) 10501-10506; DOI: https://doi.org/10.1523/JNEUROSCI.22-23-10501.2002
-
2023-11-29 癌症.癌友故事
沒有抽菸史、以為只是痔瘡出血…常發生的十大癌症類型讓人掉以輕心
根據衛福部統計,2022年台人十大死因中第一位為「癌症」,蟬聯多年國人死亡原因冠軍,讓人聞之喪膽,因此我們就針對「癌症」相關話題進行觀測,一起了解網友熱議的癌症類型有哪些。《Social Lab社群實驗室》本次透過《OpView社群口碑資料庫》追蹤近一年內「癌症」相關話題的網路聲量,帶您了解網友熱議的癌症類型排行。「肺癌」成新一代「癌王」奪命於無形 觀察近一年內網友針對「癌症」相關話題的討論,發現「肺癌」成為最多網友熱議的焦點,且從2021年開始,肺癌就擠下「大腸癌」成為癌症死因中的第一位。中央研究院院士楊泮池近期就表示「三分之二的肺癌患者沒有抽菸史」、「呼籲政府成立『國家級肺癌辦公室』,盼能25年內肺癌死亡率減半」,認為肺癌在台發生率極高,且多數患者並無抽菸等不良習慣,希望能夠透過機構的成立,幫助降低肺癌發生機率。就有網友提到家人罹患肺癌的經驗,說道「我爸爸也是上個月檢查出肺腺癌四期,他不菸不酒,甚至每個禮拜都去爬山騎腳踏車」,表示「怎麼想都想不通為什麼這種事會發生在他身上」,可見肺癌並非只會發生在長年有不良習慣的民眾身上,即使生活規律、健康,也需要時時留意身體狀況,並定期進行健康檢查。女性需定期檢查乳房避免「乳癌」而「乳癌」也是許多人議論的癌症類型。乳癌已經連續多年蟬聯「女性癌症發生率第一名」,醫師指出,若出現「乳房腫塊」、「腋下淋巴腺腫大」、「乳頭出現異樣分泌物」、「乳房皮膚變化」、「乳房左右不對稱、大小形狀改變」等異常症狀,就需要即時就醫檢查,了解發生的原因,避免小病拖成大病。討論區則有人分享道「(我)32歲做了全身健康檢查,檢查到乳房有鈣化點,化驗後發現是惡性細胞」、「醫生建議就開刀切除+放療、定期追蹤」,提到自己年紀尚輕就罹患了乳癌,同時也建議「身為女性不管有沒有摸到什麼,都建議定期做乳房檢查」,認為定期接受專業檢查能夠較安心地排除罹癌的可能性,若檢查出異常也能即時介入治療。大腸直腸癌常被以為只是「吃壞肚子、痔瘡出血」此外,「大腸直腸癌」也是國人常見的癌症類型,曾經連續15年為台灣的「癌王」。醫師點出,出現「腹痛、排便習慣改變、糞便型態改變、貧血、裹急後重(有便意卻無法順利排便)、血便、體重減輕、食慾不振」等症狀,千萬別大意,應儘速安排檢查。同時也提到,許多人會認為自己是「吃壞肚子、痔瘡出血」等輕症導致以上症狀而延遲就醫,造成難以想像的後果,提醒民眾對身體發出警訊謹慎看待,別掉以輕心。雖然癌症一詞讓人聞風喪膽,甚至不敢面對,但現代醫療已相當進步,相信只要即時就醫,並且配合良好的日常生活習慣、定期健康檢查,就能有效降低罹癌的機率,安心過生活!(本文轉載自《Social Lab社群實驗室》)
-
2023-10-21 醫療.心臟血管
中風後該怎麼吃?有吞嚥困難怎麼辦?8大飲食原則避免營養不良及二次中風
在台灣,平均每44分鐘就有1人死於腦中風!是長年盤據國人十大死因前三名,每年平均奪走1萬多條人命。它不像糖尿病、腎臟病等慢性病徵兆明顯,腦中風是一種突然、讓人措手不及的疾病,輕微者可引起肢體障礙,嚴重者會有生命危險。通常男性超過五十歲、女性停經後、家族中有相關病史、有三高慢性病的民眾,都是高危險群。多數患者在中風後,會因為口咽部的肌肉無力導致食物無法往下送,有吞嚥困難的問題,無法順利進食造成,進食量不足、營養不良的情況發生,導致身體日漸消瘦,此時必須改變飲食方式及習慣,協助進食。腦中風病患的飲食原則 中風時的飲食分為「急性期飲食」及「恢復期飲食」,急性期飲食是中風病患有昏迷或意識障礙,不能正常由口進食,此時必須以鼻胃管管灌食供應營養。恢復期飲食是中風病患經醫師吞嚥評估,可以自行可以咀嚼及吞嚥,此時飲食以半流質飲食或軟質為主,再逐步協助訓練腦中風患者的吞嚥功能,改善吞嚥問題以避免嗆到,直至恢復為正常的飲食習慣。中風恢復期飲食8建議 1.均衡飲食,攝取六大類食物均衡攝取六大類食物,包括五穀類、魚肉蛋豆類、奶類、蔬菜類、油脂類、水果類。適量而不過量的攝取醣類、蛋白質、脂肪、維生素及礦物質,有助維持中風患者的良好營養狀態。2.控制熱量,避免過胖過瘦中風病患常因行動不便,以致活動量降低,每天消耗的熱量減少,應限制熱量的攝取,維持體重避免肥胖,體重若增加過度,也會影響復健成效。但若因沒有胃口而導致體重異常降低,會影響復健治療的成效。3.多吃高纖維食物,養成良好排便習慣多吃富含纖維的食物,如各種蔬菜、水果、糙米、燕麥、全穀類及豆類,可幫助排便、預防便秘、穩定血糖及降低血膽固醇。4.限制飽和油脂及膽固醇的攝取多食用脂肪含量較少的魚肉、雞肉、瘦肉、豆類製品。烹調用油宜選擇植物油避免使用豬油、牛油等動物性脂肪。避免高膽固醇食物如:內臟類(腦、肝、腰)、卵黃類(蛋黃、蟹黃、鮭魚卵…)、動物性的頭部(雞頭、魚頭、蝦頭…),容易被忽略的油脂陷阱,如花生、瓜子、腰果…,滷汁、菜湯、濃湯,調味料,沙拉醬、芝麻醬等,也應避免。5.避免吃鹽份高食物,食物調味宜清淡人體若攝取過量的鹽份會使體內水份滯留,容易造成血壓升高,也因而增加腦中風的機率。因此食物調味宜清淡、限制飲食中食鹽的量、不吃高鹽食品,避免吃罐頭及加工醃漬食品,如:醬油、醬瓜、醬菜、等。6.適量水份攝取適時的補充水分可避免中風患者脫水,造成血液濃縮而使腦循環變差。7.適量飲酒,不酗酒適量飲酒能幫助血液循環,但酗酒會影響正常飲食,導致營養不均衡及併發疾病發生。且飲酒過量者其血壓比少喝酒者高,故應限制飲酒量以降低導致腦中風機率。8.不抽煙、不吸二手煙香菸中的尼古丁,會導致微血管收縮、阻礙血液循環,吸菸會增加再度中風發生的風險。腦中風發生時的7個緊急處理1.不要搬動患者,移動時要固定其頸部2.患者臉轉向側面,保持呼吸道暢通,注意清除痰及嘔吐物3.解開束緊的衣物如領帶、皮帶、胸罩等4.維持環境安靜,光線不要太亮,保持通風5.不要餵食任何東西,以免嗆入氣管6.儘快聯絡119,送醫治療7.送醫途中,未經醫師指示,不可服用降血壓藥物療腦中風病患通常有吞嚥困難,一次無法吃太大量食物,建議少量多餐。食物以均衡六大類食物,食物種類多樣化為主,讓全身能營養支援,保護腦功能,促進神經細胞的修復和功能的恢復。看完以上介紹的腦中風病患飲食原則,知道飲食該如何調整了吧,若您或身邊的家人是中風病患,務必替他的飲食做把關。再逐步協助訓練腦中風患者的吞嚥功能,直至恢復為正常的飲食習慣。延伸閱讀:.中風會好嗎?有哪些前兆?「法令紋」是關鍵!把握黃金復健期3關鍵.一個人腦中風可能讓整個家庭破碎 專家教腦中風辨識口訣FAST.二次中風如何察覺?眼神、血壓是重要觀察指標參考資料:.腦中風飲食之 護 理指導-台安醫院.竹山秀傳醫院-腦中風飲食.亞東醫院-認識腦中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