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2-29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搜尋
抽菸
共找到
1433
筆 文章
-
-
2021-12-28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為何主動脈剝離如此致命?醫師曝原因及預防方法
新冠肺炎疫苗開打以來,傳出數起接種後因主動脈剝離而猝死的個案,引發民眾關注。據媒體報導,醫界認為主動脈剝離和疫苗接種在學理上並無關聯性,只是有時序相關。到底主動脈剝離為什麼如此致命?有方法可預防嗎?主動脈剝離分A、B型 A型死亡率高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心臟血管內科主治醫師李穎灝指出,主動脈是身體最大的動脈,心臟打出血液後,透過主動脈將血液輸送全身各處。主動脈剝離依發病位置,分為A、B型,狀如拐杖的主動脈,上行部分稱為升主動脈,轉彎部分是主動脈弓,下行部分則為降主動脈。剝離位置影響到升主動脈的屬於A型,未影響升主動脈的則為B型;A型容易產心臟相關的併發症,死亡率較B型高,若未緊急手術,發病48小時內致死率可高達50%。(推薦閱讀:主動脈剝離、主動脈破裂、主動脈瘤不一樣! 完整解析三者區別)典型主動脈剝離症狀 撕裂般的劇痛典型的主動脈剝離症狀,在血管裂開時,會產生像刀割、肌肉撕裂般的劇痛,疼痛的表現往往是發作就達到最高,甚至是一輩子都沒有過的劇痛;心肌梗塞一般則是像重物壓迫的悶痛,且可能有下巴或左肩的轉移痛。主動脈剝離發生在升主動脈,通常以胸痛表現,若在降主動脈則會表現下背痛。李穎灝表示,這些疼痛症狀和打疫苗產生的全身痠痛大不相同,但若剛好發生在打疫苗後,病人可能難以分辨,誤以為是打疫苗所引發。(推薦閱讀:主動脈剝離48小時內會死亡! 教你看懂5大危險警示症狀)主動脈剝離影響器官 常見症狀表現一次看除了劇痛外,主動脈剝離也可能因血流受阻影響其他器官。在心臟,可能出現心包膜填塞、心肌梗塞;在腦部,可能導致意識不清、中風等;在腸道,可能導致腸缺血,造成腹痛;甚至可能影響到下肢,腳也會痛。因此,主動脈剝離有「偉大的模仿者」之稱,可能以各種症狀來表現。(推薦閱讀:為什麼會主動脈剝離?會遺傳嗎? 心臟外科醫師統整急性致死主因)50-70歲易好發 高危險族群當心據研究,主動脈剝離發生率每年每10萬人約有3人,以臺灣人口估算,一年約600多人發生主動脈剝離,並不常見,以50歲至70歲最易發生。危險因子主要是各種導致血管脆弱的疾病,包含三高(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控制不佳,以及有抽菸習慣等。另外,有遺傳性結締組織疾病(如馬凡氏症候群),或是藥物濫用(如古柯鹼),也可能影響血管健康。(推薦閱讀:主動脈剝離9成都因高血壓引起! 專家教你辨識急性心血管疾病8徵兆)預防主動脈剝離 保持血管健康這樣做預防之道就是要遠離危險因子,保持血管健康。李穎灝強調,主動脈剝離病人約7成有高血壓,因此平時需控制好三高及慢性病,若有遺傳性疾病,更要提高警覺,平日養成運動習慣,生活規律,已有高血壓的人,可從事有氧運動、球類運動,如需做重量訓練(如舉重),建議諮詢醫生或專業教練。延伸閱讀: ·你是主動脈剝離高危險群嗎? 醫揭「奪命過程」:完全無預兆 ·3生活習慣藏主動脈剝離地雷! 心臟血管外科告訴你為什麼短短時間內就會死亡
-
2021-12-26 該看哪科.百病漫談
健保大數據/麻醉執行特色院所
全身麻醉No.1林口長庚醫院/麻醉兩大目標 安全手術、加速恢復根據健保資料庫統計,林口長庚醫院於109年執行全身麻醉的件數為全國第一,有4萬8,316件。林口長庚醫院麻醉部主任余黃平表示,麻醉人數與手術次數環環相扣,林口長庚為全台最大的醫學中心,也擁有相對大量的手術量。而109年的數據,正值疫情期間,手術量相對少,沒有疫情的期間手術量更大,全身麻醉次數也會跟著增加。余黃平表示,林口長庚的麻醉品質主要著重在兩大目標,增進病人手術安全、如何加速手術中或術後恢復。並依照患者風險隨時作調整,包含患者擔心術後會發抖、嘔吐、希望加速恢復等,會調整麻醉藥物的類型及時間。患者若是女性、不抽菸、有暈車暈船體質,每有上述一項,就增加10%到15%麻醉術後嘔吐的風險,因此在麻醉期間會特別調整。林口長庚的麻醉科醫師也是全台最多,總計有46人,更細分次專科,包含心臟胸腔麻醉科、神經麻醉科、一般麻醉科、婦幼麻醉科等,亦針對不同的疾病,如兒童癌症、罕病治療等,調度專科麻醉師協助。另外,患者若對於藥物過敏,可自費進行「麻醉藥物過敏篩檢」,避免麻醉過程中,出現任何麻醉藥物過敏的情形。全麻診所No.1書田泌尿科眼科診所/全麻泌尿相關手術 麻醉醫師全程監控健保數據統計,109年全身麻醉執行件數,書田診所以854人居基層診所之冠。書田診所院長蔡培斌表示,除了病患人數較多之外,還與該院的歷史沿革有關,在勞保時期申請「跨表」業務,雖屬於C級(診所),但仍可執行B級(醫院)業務,進入健保後,仍舊如此。書田診所一年能夠執行近千例全身麻醉,這也證明了,只要擁有先進設備、充足人力,診所也可獲得患者的信賴,執行具有一定風險的全身麻醉手術。 蔡培斌表示,書田診所以泌尿科為主,在執行輸尿管內視鏡取石術、攝護腺肥大手術、膀胱內視鏡、膀胱腫瘤治療、腫塊切片時,為減輕患者的憂慮不安,並提供優質醫療服務,都會提供全身麻醉。在全身麻醉過程中,專業麻醉科醫師全程監控患者生命跡象及生理數據,萬一遇到突發狀況,立即給予最妥善的處置。在接受泌尿道手術時,是否都需全麻?答案是不一定,以成年人膀胱鏡檢查為例,一般只需局部麻醉,大部分病患只會感受些許不舒服及疼痛感。但部分患者容易緊張,身體可能出現不自主的抖動,或是尿道比較緊,增加手術難度,就可考慮全身麻醉,讓檢查及手術過程更為順利。靜脈或肌肉麻醉No.1三軍總醫院/使用標靶控制注輸術精準掌握麻醉深度三軍總醫院去年執行靜脈或肌肉麻醉逾7,083人,居全國醫療院所之冠。現任麻醉醫學會理事暨三總麻醉部主任葉春長表示,靜脈麻醉多使用於1小時內的手術,常見大腸鏡檢查、震波碎石,也包括洗腎患需疏通血管之血管形成術(PTA)及靜脈導管植入術(Hickman catheter)等。三總使用靜脈麻醉標靶控制注輸術(TCI),累積多年大數據,可精準掌握麻醉深度、病人復甦時間,降低術後噁心、嘔吐機率,促使病人迅速恢復,該技術三度獲得SNQ國家品質標章。三總統計,去年院內使用靜脈麻醉手術排名,第一名為直腸外科的大腸鏡,第二名是心臟血管外科的血管形成術,第三名則是泌尿科的震波碎石,第四名則為心臟外科、胸腔外科及一般外科的人工血管放置術。台灣近10萬洗腎人口,顧及洗腎病人多有共病,麻醉風險等級較高,若發生血管堵塞無法洗腎,需盡快疏通血管或重新建立血管管路時,若預估手術時間小於一小時,盡量以不需插管的麻醉方式:由心臟外科給予局部麻藥,並搭配麻醉科施行靜脈麻醉標靶控制注輸術,在完善監視設備及專業麻醉照護下進行手術,讓洗腎病人進行手術時更安全。靜脈或肌肉麻醉診所No.1禾馨民權婦幼診所/施打減痛分娩 九成不會影響產程據健保署109年資料統計,台北市禾馨民權婦幼診所靜脈或肌肉麻醉執行件數,居基層診所第一,總計1,041人。該診所麻醉科醫師林賀典表示,醫師會建議病患麻醉方式,但病患若太害怕或因其他原因拒絕半麻,也可選擇全身麻醉,但醫師仍會權衡利弊,若剖腹產進行全麻的風險較高,且小孩也會暴露在麻醉藥,通常建議孕婦不要全身麻醉。許多孕婦因怕痛要求醫師施打減痛分娩,林賀典表示,其實有無打減痛分娩並不會影響生產情況。他坦承,確實打減痛分娩可能會生得比較慢,但差不了多少,通常會建議孕婦「與其痛得要死1小時,不如不痛發呆1小時」。高達9成孕婦打了減痛分娩仍生得下來,而且病人在不痛的狀態下,與醫師的配合也比較好,可控制在較好的生產狀況。林賀典表示,麻醉也有極端案例,一般來說,只要給予病患10cc就會睡著,但曾碰到一名30多歲健康男子,打了30cc才睡著,且維持時間短,該男用了5瓶,是一般人的2至3倍。原以為高劑量麻藥會讓病患昏睡較久,沒想到手術結束後,患者很快清醒、活潑亂跳。林賀典表示,這就是麻醉醫師的挑戰,除了學理,實戰經驗也很重要。
-
2021-12-26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出現小中風症狀別輕忽 醫示警:勿踩生活地雷,1周內可能引發中風!
一般人認知的中風常會造成肢體癱瘓,引起家庭生活風雲變色,然而,醫學上稱為「暫時性腦缺血(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俗稱「小中風」,症狀比較輕微,有人甚至很快恢復,因此,多數民眾容易忽視。其實小中風可以說是中風的前兆,後續可能引發中風機率相對提高,必須加以嚴防。 出現小中風症狀別輕忽 1周內可能引發中風小中風的成因是由於大腦特定部位的血液供應暫時受到阻礙,導致產生神經系統的功能障礙,發作時類似中風症狀,可能突發性出現頭痛、頭暈、想吐,產生複視、視力模糊或暫時性失明等,部分會有耳鳴,手腳發麻無力、步態不穩,或突然大舌頭、說話遲鈍等情況。醫學定義認為小中風通常符合「24小時之內恢復正常,且沒有任何神經學後遺症,以及神經學影像正常」的3個條件。現代人往往因為工作忙碌、生活壓力大,在小中風症狀出現後多休息即獲得緩解、恢復正常,因而不放在心上。復健專科滕學澍醫師指出,罹患小中風的患者,代表腦部及末梢血液循環已出現不良警訊,歷經小中風的1周內,很可能引發真正中風,根據臨床統計資料,缺血性中風患者當中,有30%過去曾經歷過小中風。促進及預防末梢血液循環不良 遠離小中風威脅小中風好發族群包括慢性心血管疾病、三高患者,其中血壓長期偏高,容易導致血管壁脆弱、內膜受損、甚至破裂,最後引發腦血管出血;高血脂表示血液裡脂肪堆積過多、壞膽固醇高,會造成動脈粥狀硬化,血管愈變愈狹窄;高血糖容易導致血管受損不易修復,血循變差。其他如抽菸、肥胖、生活壓力大、作息不正常、飲食不正常又不愛運動,都容易讓身體及血管產生慢性發炎,提升小中風的機率。預防小中風發生,罹患先天心臟血管疾病及三高患者,必須服藥控制,作息規律、適當舒壓,多攝取高纖蔬果,補充足夠的水分,飲食少油、少鹽,戒菸酒以及適度運動。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NOW健康)  延伸閱讀: ·臉歪嘴斜是中風還是顏面神經麻痺?專科醫師教你如何區分 ·氣溫驟降!「2時間點」 最易中風 護心祛寒保暖這樣做
-
2021-12-24 癌症.淋巴癌
會「跑」的腫瘤,淋巴癌愛侵犯6個器官組織!淋巴結摸起來不會痛,留意早期6大症狀
台灣淋巴癌發生率逐年攀升,根據台灣癌症登記資料顯示,每年新診斷約3500人罹患淋巴癌,為國人癌症十大死因第九名。淋巴癌初期並無明顯特殊的症狀,後期是因為引起免疫反應而出現症狀。早期淋巴癌常見「燒、腫、癢、汗、咳、瘦」六大症狀,若出現其中一個症狀,表示疾病侵襲性較高、變化快,要盡速就醫,淋巴癌治癒率很高。淋巴癌發生率逐年攀升,分類複雜居全癌之冠台大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黃泰中表示,淋巴癌(惡性淋巴瘤)確診人數逐年攀升,十年內人數增長已達四成,尤其淋巴癌分類高達80種以上,複雜程度居全癌之冠。淋巴瘤往往會對臨近的正常組織產生壓迫或造成阻塞,進而使該處器官功能受損,包括影響呼吸系統、腸胃道系統、肝膽系統、鼻腔及鼻咽腔、骨髓、神經系統、中樞神經系統等六大不同器官組織。台中榮總內科部血液腫瘤科主任滕傑林表示,一般人身上大約有600個淋巴結,比較容易摸到的淋巴結常是在頸部、腋下與腹股溝。根據研究,每年約莫有0.6%的人會有不明原因的淋巴結腫大,其中只有約1%的淋巴結腫大是因為惡性腫瘤所引起,而病史與理學檢查往往是最容易也最迅速能區別良性或是惡性的方法。分兩大類,九成都屬非何杰金氏淋巴瘤淋巴癌為淋巴系統的惡性腫瘤,依照病理診斷,可分成「何杰金氏病」與「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兩個大類。大多數的淋巴癌病人都屬於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約占90%。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的好發族群,分布於40到50歲之後的中老年人;何杰金氏淋巴癌病人約占10%,以30歲左右的年輕人或是60至70歲的老年人居多。 好發族群1.免疫低下的患者,例如接受器官移植、愛滋病患者、自體免疫疾病病患等,皆是好發淋巴癌的高危險群。2.暴露於有機溶劑、染料或輻射物質環境者,也較一般人容易得到淋巴癌。3.乾燥症患者發病機率,較一般人多七倍。人體大部分的器官都有淋巴系統的存在,在體內淋巴系統可以製造淋巴球、抗體,負責對抗疾病與感染,其在人體的免疫系統上扮演的舉足輕重的角色。淋巴系統遍布在身體各個部位,通常在頸部、腋下、鼠蹊等地方比較容易摸的到。當淋巴組織內的淋巴球變成癌細胞時,則形成惡性淋巴瘤,也就是淋巴癌。淋巴癌分四期第一期 : 有一處淋巴區域有淋巴瘤細胞侵犯。第二期 : 橫膈之同一側有兩處以上的淋巴區域或一處淋巴結和一處淋巴結外器官有淋巴癌細胞的侵犯。第三期 : 橫膈兩側皆有淋巴癌細胞侵犯時。第四期: 淋巴瘤瀰漫性地侵犯各器官或淋巴結時,尤其是一旦侵犯到骨髓時,即屬第四期。淋巴癌治癒率高,積極治療存活率達七成中華民國血液及骨髓移植學會理事長、台大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柯博升表示,淋巴癌治療後有很高的機會痊癒,呼籲出現淋巴結腫大、發燒、體重減輕、夜間盜汗、全身癢等症狀時,務必就醫。中華民國血液病學會理事長、台大檢驗醫學部主任周文堅表示,淋巴癌治癒率很高,積極治療五年存活率高達七成。年輕人發現一、二期淋巴癌高達八成可治癒,晚期或年紀較大者也有四成可以治癒。以侵襲性較高的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癌為例,平均治癒率也有五成以上。淋巴瘤治療淋巴瘤的治療,必須依照其細胞型態與臨床分期而訂出治療計劃。治療方式,包括放射線治療、化學治療、免疫療法、復發使用高劑量化學治療合併自體或異體周邊血幹細胞移植。淋巴結摸起來不平整、不會動、不會痛,恐惡性腫瘤「燒、腫、癢、汗、咳、瘦」是早期淋巴癌的六大症狀,腫塊最常見,觸感像硬網球,有些還會移動,但不會痛;僅少部分病人摸不到腫塊,需其他檢查輔助。高雄長庚血液腫瘤科主任王銘崇建議,六個早期症狀出現其中一項,查不出原因又持續三周以上,就要到血液腫瘤科進一步檢查。奇美醫學中心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吳鴻昌說,淋巴癌目前無特殊篩檢工具,應注意淋巴癌6大症狀,若半年內體重驟減10%以上、出現無原因淋巴結腫大或莫名發燒、盜汗、皮膚癢及咳嗽,就應立即就醫檢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早期淋巴癌六大症狀 「燒」:突發性但不明原因的發燒,常是38℃左右,且多在下午及晚上出現。「腫」:脖子、腋下、鼠蹊等地方,突然出現無痛卻大於兩公分的腫塊。「癢」:持續性全身發癢的症狀。「汗」:夜間異常出現大量盜汗的情形。「咳」:喘不過氣或是出現不明原因咳嗽的症狀。「瘦」:六個月內體重異常下降超過10%,同時還會感覺到精神疲倦。正常淋巴結一般不超過1公分,呈橢圓形,質軟、活動、無壓痛,在頜下和腹股溝可以摸到。滕傑林表示,如果淋巴結腫大摸起來平整的、會動的、會痛的、不會繼續長大的,良性的機會比較高,通常是感染所造成。如果淋巴結持續腫大,就要考慮做切片檢查,若摸起來不平整、不會動、不會痛,則應直接切片檢查,進一步判別是否為惡性淋巴瘤。淋巴癌愛侵犯6個器官組織淋巴癌可發生在身體的任何部位,通常以實體瘤形式生長,主要表現為無痛性淋巴結腫大、肝脾腫大,全身各組織器官都可能被侵犯,常伴隨發熱、盜汗、消瘦、癢等全身症狀。淋巴腫瘤容易與其他疾病混淆造成誤診,它分佈在人體各個部位,有人甚至稱之為會「跑」的腫瘤,常會侵犯六大器官組織。1. 呼吸系統如直接侵犯肺臟、肋膜、心包膜,則會造成咳嗽、呼吸困難、肋膜腔或心包膜腔之積水。2. 腸胃道系統腸胃道受到侵犯或發生腹膜腔後腫大淋巴結壓迫,將可能造成腹脹、腹痛、胃腸潰瘍、穿孔、出血、吸收不良等症狀。3. 肝膽系統腹腔內淋巴結腫大後會引起膽管阻塞造成膽汁無法排除,或因直接侵犯肝臟而引起黃疸。4. 鼻腔及鼻咽腔可能會引起鼻塞、流鼻血等一些類似慢性鼻竇炎的症狀。5.骨髓造血功能變差,紅血球減少出現貧血而臉色蒼白;血小板減少會造成不正常出血,血液中含有不正常的淋巴球細胞。5. 神經系統如淋巴瘤侵入脊椎管,壓迫脊髓或脊髓神經,會造成疼痛、感覺異常等神經系統症狀。6. 中樞神經系統淋巴瘤如侵入腦膜或腦實質內,會造成顱內壓增高,引起頭痛、視力模糊或運動失調。掌握4方法,預防淋巴癌無論是哪種類型的淋巴癌,都對身體造成很大傷害,,建議掌握4方法,做好疾病預防:1.保持規律生活:不熬夜、不抽菸喝酒、養成運動習慣、飲食均衡。2.學會緩解壓力:壓力過大,會導致精神緊張,進而引起身心疲憊,還容易造成代謝紊亂及免疫功能低下等。因此,學會緩解和釋放壓力,避免過度疲勞,是預防淋巴瘤最重要的一個方法。3.盡量避免接觸農藥、染劑、殺蟲劑等化學物質。 4.當身體出現「燒、腫、癢、汗、咳、瘦」的異狀時,應盡快就醫檢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本文不提供合作單位轉載)
-
2021-12-23 該看哪科.眼部
白內障不治療可能失明!白內障手術後會復發嗎?
視力模糊、畏光,眼睛發現問題前往就醫,被告知有白內障、需要開刀,當下往往讓人錯愕又緊張。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眼科部曾柏宸醫師表示,白內障是個非常常見的眼部疾病,手術可一勞永逸,怕的是因錯誤觀念延誤治療,嚴重也會造成失明。 白內障普及,60歲達8成,老化、高度近視皆是風險。 曾柏宸醫師表示,白內障盛行率高,不過大多屬於良性,成因主要與年齡有關,是個眼部水晶體的正常老化現象,如長白髮一般,若簡單的形容,就如相機的鏡頭髒了或出現雜質。從統計上來看,老化性白內障族群50歲以上就約有60%,60歲以上可達80%,70歲以上就約有90%。而從手術來看,75歲以上就約有八成接受過白內障手術治療。 除了老化以外,500度以上的高度近視也是個重要的風險因子,此族群出現白內障,往往也更容易出現近視度數急速飆升的情況,例如半年內近視度數從500度直接升到900、1000度,差異相當明顯。除此之外,慢性疾病如三高、腎臟病也會有所影響,特別是糖尿病,相當於水晶體長期「泡在糖水中」,代謝受到影響,也容易引起白內障。另外抽菸、使用類固醇藥物、長期受到強光刺激、或眼部曾受到創傷的族群也需留意,特別提醒3C族群也包含在其中,雖不至強烈傷害,但長期、長時間、沒日沒夜的使用,對眼部而言不光是近視,也是個慢性傷害,與白內障逐漸年輕化的趨勢息息相關。其他相對少見的包括了遺傳、或是媽媽懷孕得上德國麻疹,皰疹病毒影響到胎兒等先天性白內障。白內障不只視力惡化,醫:不治療一樣可能失明! 曾柏宸醫師指出,白內障常兩眼都會出現,大多視力模糊、看不清楚、顏色對比變差、炫光、畏光等,但不至於有疼痛、痠澀等實際的不適感。不過,若是有白內障卻遲遲未妥善治療、延誤就醫,白內障成熟時也可能引起青光眼等眼部併發症,就有可能出現疼痛,甚至嚴重可能使得眼部神經壞死導致失明。而白內障雖為眼部的疾病,但影響也相當廣泛,視力受影響,也可能造成各種生活不便或發生危險,白內障的年齡層普遍有骨密度較低的情況,若發生跌倒容易骨折,便有可能久臥於床。另一方面,也有不少研究指出,視力受損與情緒障礙、心理疾病、腦部退化息息相關,若遲未治療恐怕也會有所影響,正如灰暗的空間容易讓人心理生病一樣,不可忽視。另也有研究顯示白內障手術治療後可以明顯地降低失智症的風險。 醫師也分享,日前就有位白內障患者,一眼開完刀後,另一眼也出現白內障,但因對開刀有著錯誤的認知及恐懼,想要拖久一點再進行另一眼的手術,結果延誤治療,尚未手術的眼睛後來不幸因為白內障過熟發生急性青光眼發作,且眼部神經壞死導致無法手術,導致最後一眼失明。 提醒民眾,若有發現視力有日漸變差、影響到生活或行動安全受到影響等就盡早檢查,且越早越好,不宜自行多加多觀察。若確診白內障應趁早妥善治療,以避免不可逆之視力損傷。 白內障手術成功率高嗎?安全嗎?會復發嗎? 曾柏宸醫師指出,白內障的治療方式包括了藥水的藥物治療及手術治療。藥物治療效果目前相當有限,日後還是會逐漸惡化,而手術治療更換人工水晶體,技術隨著醫學發展持續進步,現在已經達到相當成熟的階段。 有別於以往需要白內障成熟才建議動手術,現在只要有明顯的視力影響,即便是早期也可以接受治療。其安全性高、成功機率高,99%可順利完成手術。一般而言會建議先進行一眼,待該眼穩定後進行另一眼,以避免同時治療雙眼時,術後暫時包紮雙眼時影響生活。手術通常約10分鐘左右即可完成,術後第一天通常會包紮靜養,第二天便可以明顯感受到視力恢復,後續會越來越清晰。換上人工的水晶體穩定度高可以使用一輩子,一勞永逸根治白內障,相較之下比較需要操心的,會是在術後保養。 白內障術後要注意什麼?醫:避免進水、出力是重點 曾柏宸醫師表示,白內障術後一至兩周最需注意的,就是避免該眼接觸到生水,以免發生感染,洗頭、洗澡時就需要多留意確實閉好眼睛或換個姿勢。另外,換上人工水晶體後也需時間穩定,在這之間也應盡量避免搬重物、出力、包括上廁所大號時也避免過度用力,也不宜彎腰過低等情況,以免人工水晶體出現位移等不良情況。除此之外,也需留意避免碰撞,不過通常術後會讓病人使用護目鏡、眼罩等,因此日常多留意即可。《延伸閱讀》 .視力模糊、變形、黑點早檢查!醫:慎防老年性黃斑部病變釀失明。 .眼痛前中後代表什麼?如何改善?眼醫詳解:3情況速就醫!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12-21 癌症.肺癌
晚期肺癌 精準治療延長生命
一名40多歲的年輕女性因嚴重喘、咳嗽、身體虛弱而就醫,進入診間時,坐在輪椅,戴著氧氣面罩,進一步檢查確診為第四期肺腺癌。起初化療反應不佳,與醫師討論後,接受切片基因檢查,改用相對應標靶藥物治療,服藥短短2周,幾乎快恢復正常,回診時,自己走進診間。肺癌為國人十大死因之首,如能早期確診,可以透過手術切除,但愈晚確診,愈難切除,且術後容易復發,需考慮後續化學治療或放射線治療。所幸標靶治療、免疫治療問世後,增加抗癌武器,有機會延長存活期,給予癌友一線生機。掌握治療先機 肺癌晚期也能治聯合報健康事業部12月4日舉辦「抗癌不肺力、掌握肺癌治療先機」線上講座,邀請台大醫院腫瘤醫學部醫師徐偉勛、林口長庚紀念醫院肺腫瘤科醫師柯皓文,分享標靶治療及免疫療法在肺癌的治療新趨勢。徐偉勛指出,相較過往晚期肺癌患者術後只有化療一途,現在進入精準醫療,透過基因檢測,了解癌友是否有特定基因突變,找出適用的標靶藥物,以往第四期肺癌可能無法存活超過一年,透過精準治療,延長許多病人的生命。肺癌基因突變形式多樣,徐偉勛指出,台灣晚期肺腺癌患者中帶有EGFR基因突變者約占55%,可使用相對應的口服標靶藥物治療。然而,並非所有肺癌患者都帶有特定基因突變,可能無對應的標靶藥物,這時則可選擇免疫治療。免疫治療逾年 癌友狀況良好柯皓文說明,免疫治療就是阻止癌細胞「PD-L1」與T細胞「PD-1」結合,並啟動身體免疫系統辨識、殺死癌細胞。藉此延緩復發、提高生存機率,甚至有機會根治。一名66歲盧先生罹患肺腺癌,經CCRT治療(同步化學與放射線治療)後腫瘤縮小,但腫瘤位置於主動脈上不適合開刀,透過免疫療法鞏固治療,至今已超過一年,狀況良好。柯皓文表示,過往免疫治療都用於第四期,近年往前推至第三期,持續使用一年,可減少復發機率。免疫療法藥物給付條件,符合條件者有健保給付,另外則需自費、或參與醫學中心臨床試驗計畫。老菸槍、有家族史 定期LDCT如何留意肺癌警訊?徐偉勛說,有些人沒抽菸、生活習慣良好,卻罹患肺癌,可能與環境致癌因子有關,如PM2.5空氣汙染、致癌物質亞硝酸鹽或暴露輻射、化學藥劑等,都可能讓細胞突變導致癌症。柯皓文指出,老菸槍、有肺癌家族史者,應在醫師建議下,定期做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檢查,及早發現治療,遠離癌症。想了解更多肺癌標靶治療以及免疫治療新趨勢,請參考「抗癌不肺力 掌握肺癌治療先機」肺癌講座:
-
2021-12-20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天冷進補慎防心肌梗塞 醫提醒4情境留意溫差變化
天冷之際民眾特別關注心肌梗塞,不過國泰綜合醫院心血管中心主治醫師郭志東提醒,防範心肌梗塞除了留意天冷以外,也要注意溫差變化,以免在不知不覺當中誤踩了心肌梗塞地雷,像是近日民眾天冷進補,就容易暴露於風險當中。 天冷易釀心肌梗塞,相關風險年輕人也要注意! 郭志東醫師表示,形成心肌梗塞最主要的關鍵,在於血管受到阻塞,例如心房顫動等心臟疾病者易產生血塊、血栓堵住血管,高血脂患者壞的膽固醇(低密度膽固醇)慢慢堵住血管;或是血管因收縮而狹窄進而阻塞,例如本次所討論因氣溫變化所引起。兩項因素也可能同時存在,風險自然也會增加,相關風險族群除了不可避免的老化、家族遺傳,也包括了三高、糖尿病族群等慢性疾病及心臟疾病族群,以及飲食重口味、高油、高糖、高鹽、不喝水等飲食不正常者,或是沒有運動習慣、抽菸酗酒等生活型態不佳者,這些族群都需特別留意,也包括年輕族群。 4情境慎防心肌梗塞,天冷、溫差過大都要注意! 心肌梗塞的形成關鍵不只在於天冷,也包括溫差。郭志東醫師表示,天冷確實是個使得血管容易收縮,進而形成心肌梗塞的的主要關鍵,但民眾也要注意「身體已經暖和,環境溫度卻依舊寒冷」這樣溫差過大的情況。例如以冬季進補來說,民眾吃完薑母鴨、麻油雞等補物,身體熱已經感到暖和,血管處於放鬆狀態,出店家後天冷、風吹,血管便可能急速收縮,使得心肌梗塞的機率增加。 同樣的道理,像是洗澡進浴室前後、半夜起床上廁所、或是天冷泡溫泉等,也都很有可能處於這般溫差過大的情況。因此提醒民眾留意,建議天冷進補後一樣穿著外套注意保暖;進浴室前可以先放個熱水讓浴室暖和後再入內,並在洗完澡後先穿好衣服再出浴室;睡覺前可先放件外套在床旁邊,以便半夜起床上廁所、早上起床時可穿著;泡溫泉起身後也建議以浴巾、外套等保暖,避免直接赤裸身體回更衣室,如此便可大幅降低因為溫差產生的心肌梗塞風險。當然,上述4種情況僅是舉例參考,最重要的是避免溫差過大。 留意心肌梗塞危險徵兆:胸悶、胸痛、延伸性疼痛! 預防勝於治療,但若真的碰上心肌梗塞的情況,民眾也得知道危機正在進行,必須盡早就醫治療,以免憾事發生。郭志東醫師指出,心肌梗塞最明顯的症狀如胸悶、胸痛,其疼痛的感覺並非刺痛,而是偏向於有如受到重壓、喘不過氣的悶痛感,並且也可能出現延伸至左肩、左背、左手,甚至是下脖子、下顎、牙齦等的延伸性疼痛,這些延伸性疼痛感受則偏向於麻痛感。除此之外也會出現呼吸困難,而在這樣極度不適、具生命危險的情況下,也會出現冒冷汗的症狀。醫師表示,人在正常情況下並不會冒冷汗,通常會冒冷汗已代表身體情況危急、觸動了交感神經,是為重要的警訊,代表當前狀況非比尋常,務必要提高警覺,如遇上述這些症狀應即刻就醫,以避免輕忽、觀察過久而導致憾事發生。 《延伸閱讀》 .簡單防範天冷6疾病風險!醫:睡覺放件外套助防心肌梗塞。 .癌症、三高、糖尿病別亂進補!中醫:「先調後補」免得越補越大洞。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12-20 名人.精華區
邱弘毅/大數據資料庫 打造個人化精準健康
九○年代,國內的公共流行病研究仍屬古典方式,多以環境暴露、抽菸、喝酒等外在因素作為研究方向,到了一九五四年,當時盛行於台灣西南沿海的烏腳病,是因為濱海地區民眾飲用大量含砷井水造成的慢性砷中毒。但研究人員們也開始思考,為何同區域中,有人較為嚴重,甚至引發癌症,有人則較不受影響,剛剛問世的分子醫學揭開了初步的解答,在類似的環境中,因為個人遺傳特質不同,代謝環境汙染物的能力也不同,導致在不同人們身上,有不同層次的疾病發展。不同的人處於相同環境,會有不同的差別反應,個體差異性逐漸成為公共衛生顯學,也就是精準健康時代的起點。早年,科學家對基因的認識仍少,大數據成為最好的工具,健保一九九五年開辦,雖累積國人疾病資訊,成為極為珍貴的大數據來源,但是仍缺乏個人生活因子的資料,因此還缺了一塊拼圖。國人中風圖像 提供新思維北醫曾進行一項台灣中風病人登錄系統研究,共集結國內卅九家醫院、三萬多筆中風病人的資料,合併健保資料庫,成為全亞洲最大規模的中風病患資料分析,從而清楚地描繪出國人中風的圖像,並提供臨床治療的新思維。例如,對缺血性中風病患要施打血栓溶解素,趕緊打通血管,以降低預後失能、半身不遂的機率。而根據國內的資料,送醫到治療的所需時間,從二到四個小時都有。建議要「盡快」施打血栓溶解素,到底要多快呢?根據研究後,若是能對中風病患,從出門到下針有效控制在三小時內,可以改善中風病患的預後。透過醫界努力,把握住黃金三小時,國內中風病患從國人十大死因的第二名,下降到第四名。如今,健保資料庫愈來愈成熟,大數據提供巨型研究的資料分析來源,可將病人分群,近一步研究,若能遵循治療規範,與未遵循治療規範的預後差別。目前,更著手分析,中風病患是失智高危險群,且有突發的高血糖,從AI影像判斷,可能與腦部栓塞的位置有關,將持續研究討論,以降低中風病患失能的風險。國衛院建構精準健康平台國衛院是健康政策智庫,健康群體科學研究所已著手建構全齡精準健康平台,以大數據資料庫形塑預防、預測、診斷、治療、照顧的個人化精準健康。使用統計模式估算出危險因子,設定疾病管理目標,例如糖尿病血糖控制到何程度,可以降低多少併發症等,進而作為健保給付政策的建言,從而降低國人周產期死亡、生長遲緩、兒虐意外死亡、青少年代謝症候群、心血管疾病、腎臟病、中風、失能等,減少損失國人平均餘命,延長健康餘命。健保資源應用於購買健康戰後嬰兒潮正在老去,且新醫療科技發展快速,而健保資源有限,健保總額轉眼就會破兆,可以付健保費的人變少,花費的人變多,因此收入與支出的差距會愈來愈大,唯有將資源用於「購買健康」,鼓勵醫院發展核心醫療,治療時納入精準健康,並鼓勵論質計酬,讓需求控制在成長範圍內,達到健保與民眾雙贏。
-
2021-12-19 慢病好日子.腦中風
慢病最愛問【腦中風】腦中風治療3部曲:119通報、到院治療、術後復健
Q:75歲的陳阿公,平日由外籍看護照料,某天早上用完餐後,覺得疲倦、右側手腳發麻無力,又回房休息一下,中午也沒有食慾,這種情況看護應該怎麼辦?醫師開講因應冬日增高的急性中風機率,雲林縣政府消防局應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與台灣腦中風學會邀請,舉辦「救護分隊複訓課程」,強化救護技能、增進專業知識,共同響應腦中風教育課程,邀請台灣腦中風學會秘書長、三軍總醫院神經科部主任周中興、台北榮民總醫院新竹分院神經內科主任尹居分享腦中風急救指南及治療方案,因新冠疫情調整模式,透過雲端視訊軟體線上授課。有異狀善用119通報,能加速就醫流程。周中興表示,若不幸發生急性腦中風,一定要搶時間快送醫,因為發病初期就是黃金治療期,拖愈久,治療效果愈不理想。「搶時間送醫、到院後治療、及時且耐心復健」是腦中風治療三部曲,辨識病徵非常重要。當發現家人出現疑似中風的症狀,就要提高警覺趕緊送醫,透過第一線消防急救人員初步檢查確認,並送往有能力處置的醫院,同步通報病人的資訊,全方位啟動救護流程。為什麼通報119急救非常重要?周中興說明,病症檢查及診療步驟可以提前在救護車上開始,民眾若自行就醫,還要經過掛號、等待,黃金治療時間一分一秒流失。全台各縣市的消防系統已接軌到院前後的緊急救護服務,偏鄉或醫療資源較不足的縣市,更應多加善用119,避免延誤就醫。病人到院之後,經由團隊評估、影像診斷,使用靜脈血栓溶解劑(rt-PA)治療,可改善腦中風預後及復原機會。把握黃金時間打通血管,能降低失能程度。尹居浩解說,針對缺血性中風患者,發病3小時內施打靜脈血栓溶解劑,越有機會降低失能程度。隨著醫療技術進步,目前黃金時間已拉長到4.5小時;超過4.5小時,則使用另一項動脈血栓移除術,血管梗塞若在前循環,需於8小時內、若在後循環則於24小時內置入微創導管,利用支架取栓或抽吸的機械性方式打通血管。缺血性腦中風治療以靜脈血栓溶解劑為主、動脈血栓移除術為輔,兩種方式可以同時進行,為病人爭取治療時間,減少造成終身失能殘障的遺憾。加強中風急救識能,謹記「微笑、舉手、說你好」口訣。對於民眾的中風急救識能不足,第一線消防急救人員和醫院救護團隊非常有感,周中興提醒,日常謹記「微笑、舉手、說你好」口訣:嘴歪臉斜、單側肢體無力、說話不清楚或失語、把握時間趕緊打119送醫。腦中風雖然有「閃靈殺手」之稱,發作前依舊有徵兆可循。本身有三高或心房顫動等慢性疾病的民眾,要特別注意身體狀況,定時服藥、定期檢查,戒菸且改善生活習慣,消弭致病的風險因素。周中興強調,幅員廣大的縣市,城鎮之間距離較長,後送機制應加強使用119系統,提升救治效能。腦中風好發中老年族群,但現代人生活習慣的改變,近年也開始趨於年輕化,熬夜、抽菸、重口味、不愛運動等習慣只會拉近我們與腦中風的距離。教官小叮嚀陳韋鳴表示,腦中風被喻為「閃靈殺手」,徵兆來得又急又快,若沒有及時發現、及時送醫治療,常會留下失能後遺症,造成病人與照顧者沉重的負擔。雲林縣的人口老化高居全國第二,地域特性是民眾住宅距離較遠,與都市密集型態不同,腦中風通報最常見的情況就是,家中長者只有外傭照護,發生急性腦中風症狀時,因缺乏機警度或是溝通不良,錯失治療良機。陳韋鳴曾遇過,鄰居好幾天不見人影、沒出來聊天,才驚覺阿公原來在家裡中風了。他呼籲家中若是有外傭照護的情況,應該要多教導緊急救護的觀念,發生有任何異狀時,一定要立刻打電話給雇主或打119尋求救援,避免憾事發生。腦中風的緊急救護更應把握「就近」、「適當」原則,爭取黃金治療時間。【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1-12-17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簡單4招消滅壞的膽固醇!助防中風、心肌梗塞、失智症、腎衰竭
防範中風、心肌梗塞等心腦血管疾病,血壓、血糖、血脂等健康都相當重要,其中如何消滅與高血脂關係密切的「膽固醇」受到相當高的關注,對此國泰醫院心臟內科張釗監醫師指出關鍵,並提供建議針對關鍵進行改善! 膽固醇有好有壞,不是越低越好! 張釗監醫師首先釐清,民眾平常所討論的、想降下的膽固醇,從醫學觀點來看指得是「低密度膽固醇」,膽固醇可分為總膽固醇、低密度膽固醇、高密度膽固醇三種,低密度膽固醇就是所謂的「壞的膽固醇」,其密度低、體積小,容易滲入血管壁內於血管堆積、造成阻塞,是心腦血管疾病的重要風險之一。高密度膽固醇則是「好的膽固醇」,密度高、體積較大,是所謂的血管清道夫,有助清除壞的膽固醇,幫助維持血管健康。因此膽固醇並非越低越好,而是要降得對。 壞的膽固醇影響廣泛,不只有中風、心肌梗塞!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肥胖者易有高血脂、壞膽固醇較高的問題,但其實瘦的人也可能會,醫師認為其最主要的關鍵風險不在體態胖瘦,胖往往只是附帶的影響,除了體態更要注意家族遺傳、飲食習慣、運動習慣、代謝疾病等,瘦的人也要注意。 另外,民眾對於高血脂、壞的膽固醇一事,較常聯想到的疾病就是中風、心肌梗塞,但其實影響的不僅有如此。醫師表示,壞的膽固醇長年堆積,堵住心血管就成了心肌梗塞,堵住腦血管容易形成中風,而同樣是腦血管阻塞、腦部血流受阻,失智症的風險自然也會上升,也就是所謂的「血管性失智症」。而若是塞住腎臟血管,就容易引起腎衰竭,下肢血管阻塞就容易形成間歇性跛行,正如民眾常聽到的血栓相似,壞的膽固醇堵在哪裡,身體就壞在哪裡。 簡單4招消滅壞膽固醇,讓身體、血管保持健康! 張釗監醫師表示,要消滅壞的膽固醇可從飲食、運動、及生活作息著手。飲食方面,許多民眾認為蛋不能多吃,容易形成膽固醇,但其實這類食物性膽固醇,對人體的影響並不大,合理範圍一天吃1~2顆蛋是沒問題的,真正影響的是讓體內生成壞膽固醇的「壞油」,如油炸等垃圾食物,以及過多的動物性油脂,特別是紅肉。因此建議,平時應多攝取蔬果,盡量避免油炸類食物,肉類以白肉為主,並攝取「好油」,地中海飲食綜合上述,是個相當不錯的選擇。 在運動方面,張釗監醫師表示,運動可有助於好的膽固醇增加,血管清道夫增加,自然更有助清除壞的膽固醇。建議民眾平時可視身體耐受程度選擇適合自己的有氧運動,如慢跑、游泳、單車、跳繩、開合跳等,若不想這麼累,快走、競走也是很好的選擇。另外也可以進行無氧運動,如簡單的舉啞鈴、仰臥起坐等,有氧運動和無氧運動交替進行,更有幫助。 生活習慣上,除了多喝水有助促進血液循環,也建議抽菸、酗酒能避免則避免,兩者皆是各種常見慢性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各種生活習慣調整,也都間接影響著身體機能,日久便可發現身體日漸健康,血管健康也能保持或恢復。 《延伸閱讀》 .酪梨高油脂卻能降膽固醇?營養師:還有利保護心血管、降血糖、防癌 .高血脂不是胖的人才會有!醫教4點觀察,防範中風、心肌梗塞。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12-16 新聞.元氣新聞
小港醫院在地研究 抗空汙肆虐
穿過繁華高雄市,經過小港,矗立眼前是數不清的煙囪。高雄為鋼鐵造船等重工業重鎮,成就台灣經濟榮耀,但讓居民飽受空汙之苦,小港醫院是當地唯一區域醫院,長期在社區扎根研究發現,高濃度的PM2.5空氣懸浮微粒,提高氣喘、肺阻塞、肺纖維化甚至肺癌的呼吸道疾病發生率。秋冬時節 空汙難散高雄市環保局長張瑞琿表示,受工業發展、先天地理及氣象條件等影響,高雄確實有空汙問題,例如,秋冬季節東北季風盛行,高雄處弱風尾流區,空汙隨著季風南下,再與本地汙染源疊加,更不易消散。在大林蒲賣香腸的阿伯說,常遇到環島騎士指在雙園大橋由南往北方向,映入眼簾是看似壯觀的八百支煙囪,但工業發展代價是在地居民的健康。肺部疾病 風險大增高雄市立小港醫院在地長期追蹤,副院長洪志興表示,透過與高醫大合作,自一○五年起,在空汙程度嚴重的工業核心區域,每年都幫一千多位林園、大林蒲地區鄉親免費「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篩檢,找出不少肺結節個案,其中六例都已經是早期肺癌。空汙環境會嚴重影響肺部健康,例如,肺阻塞罹病風險大增,且提高氣喘發作機率,而急性嚴重發作的比率也隨之增加。而小港醫院的研究發現,當地空氣常含有重金屬,例如「砷」會提高肺纖維化的罹病機率,且會經皮膚吸收,也增加了十幾種疾病的風險。減煤行動 改善空品為有效改善高雄空氣品質,市政府積極推動多項改善措施,執行更嚴格的標準,張瑞琿指出,高雄市長陳其邁上任後立即推動「減煤」行動,召開空氣汙染防制會議,希望國營事業帶頭改善空氣品質。市政府也同步針對固定源、移動源及逸散源等三大空汙面向,積極改善,例如透過環保署空氣品質指標預報系統顯示,隔天高雄空品AQI大於一百時,環保局就會先行要求排名前廿大的列管排放量工廠,或各區排放量前百分之八十的工廠,須在夜間降載、減排,期盼將隔日空品危害降至最低,及加速汰換高汙染車輛。住林園的年輕人「狗蛋(化名)」說,最討厭穿衣風格就是「工業風」,每天一出門就是工廠、廢水、跟看不到天空的空汙。更令他意外的是,媽媽是家庭主婦,很少出門也不抽菸,卻被驗出早期肺腺癌。家種植裁 吸有機物洪志興指出,民眾每天待在室內時間可能超過九成,他建議,在家中煮飯時,一定要注意空氣流通,但在上下班時段,盡量不要打開門窗,以免汽機車廢氣的PM2.5進入室內。在居家生活中,盡量開啟空氣清淨機,透過活性碳吸收懸浮微粒,另可種植可改善空氣品質的植栽(虎尾蘭、黃金葛、波士頓腎蕨等)或放置沸石,以吸附有機物質。外出時先上網了解空氣品質,如PM2.5為黃燈以上,務必戴口罩。洪志興呼籲,卅歲以上吸菸者、有肺癌家族史的年逾四十歲者,以及五十歲以上的民眾應定期接受肺功能檢測,並在醫師評估下,進一步接受電腦斷層影像篩檢。如久咳超過三周、容易喘及呼吸急促,常胸悶胸痛,則需積極就醫。
-
2021-12-13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130公斤男胸痛、背痛險奪命 術後戒菸+飲食變身型男
台中50歲男子體重130公斤,有高血壓和抽菸習慣,平時無不適,因突發性胸痛、背痛送急診,X光檢查發現是「要命」的急性主動脈剝離,且主動脈內壁中層破裂從胸部到骨盆腔長達約50公分,如再延誤治療,可能導致大出血或心包膜填塞而死。澄清醫院心臟血管外科主任吳慧中說明,男子經複合式手術,同時替換部分的人工血管和置放血管支架,救回一命,男子經營養師指導並徹底戒菸,減重40公斤,重拾健康也變身「型男」。吳慧中提醒,約三分之一主動脈剝離患者到院前就死亡,主動脈剝離有兩類患者,其一是高血壓,長期抽菸、生活壓力的人,會讓血管內膜產生動脈硬化,血管壁失去彈性而變得脆弱,尤其天候突然變冷時,血管收縮而血壓飆高特別會造成主動脈剝離。其二是先天性的結締組織疾病,例如馬凡氏症候群病人。急性主動脈剝離也常發生於身體硬朗的人,別輕忽血壓的控制,身體如有胸痛、呼吸困難應趕快就醫。吳慧中說明,由心臟打出來的血液,往身體上升進行,再經行轉折進入胸腔,下降直行到腹腔。這上升行進的路徑即為「升主動脈」,轉折彎曲處即為「主動脈弓」,下降行進路徑即為「降主動脈」。一旦主動脈血管壁的內膜破裂,導致血液經由此內膜裂孔進入主動脈壁的內、中層間,即所謂主動脈剝離。吳慧中指出,患者主動脈剝離長達約50公分,在升主動脈、主動脈弓、降主動脈進行複合式手術,將升主動脈切除約七至八公分,換上口徑約三公分的人工血管,再將主動脈弓和降主動脈置放了四支血管支架,手術時間7小時,關鍵在保住他的心臟,心臟保下來就能活命,至於往下的主動剝離要靠藥物、血壓控制和飲食改善來康復。
-
2021-12-12 癌症.食道癌
金馬獎影帝涂們61歲病逝 當心4症狀是食道癌警訊
編按:曾獲得第54屆金馬獎最佳男主角獎的中國大陸男星涂們,傳出在12日凌晨3點50分病逝,享壽61歲。「老獸」的導演周子陽透露,涂們上個月檢查出食道癌晚期,親友們表示「他走的時候很安詳」。同樣都是消化道疾病,但經過30年演變,食道癌發生率和胃癌幾乎不相上下,醫界認為,主要關鍵在於,近年來國人罹患胃食道逆流的發生率大幅增加,但多數民眾卻絲毫沒有警覺。根據調查,以往胃食道逆流成盛行率僅2%到5%,到了近幾年,則已增加到12%到16%;這種以胸痛、灼熱、沙啞及咳嗽等症狀為主的疾病,其實是導致巴瑞特食道症的元凶,而巴瑞特食道症日後演變食道癌的風險,比其他人高出30倍到60倍。一名30多歲女性在KTV唱歌時,覺得喉嚨沙啞,當時她只覺得感冒喉嚨發炎,不知道自己有胃食道逆流的問題;另外一名50歲男性因胃食道逆流而感覺胸口灼熱,但長期以為是心臟有問題,甚至多次到心臟內科求診。敏盛醫院消化內科主任韓明倫表示,胃食道逆流多發生在中廣身材男性,因為啤酒肚造成腹部壓力大,胃酸往壓力小的食道向上竄流,侵蝕食道黏膜;女性則多因工作壓力大、飲食不正常,導致胃酸分泌增加。韓明倫說,食道長期因胃酸逆流而發炎,會讓食道的鱗狀上皮細胞變成比較像胃部的柱狀上皮細胞,也就是所謂的巴瑞特食道,是食道腺癌的致癌因子。韓明倫表示,胃食道逆流發生巴瑞特食道症的發生率,僅1%到3%,但隨著患者愈多,罹患食道癌也增加。巴瑞特食道症在台灣普及率不高,台大醫院腸胃肝膽科主治醫師李宜家說,台灣的食道癌,約9成到9成5是鱗狀上皮細胞癌,巴瑞特食道症造成下食道癌症的情況仍屬罕見,但胃食道逆流患者臨床上有變多趨勢。韓明倫建議,胃食道逆流患者調整生活型態,包含減重、避免吃飽飯立刻躺在床上、避免暴飲暴食及刺激性食物;如果本身有抽菸、喝酒習慣,更容易提高罹患食道癌機率,應定期接受內視鏡檢查。
-
2021-12-12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30秒快速測驗,腦中風8大危險因子,你的中風警報響了沒?
一波波寒流來襲,低溫容易造成血管收縮、血壓上升,誘發急性腦中風發作。急性腦中風來得突然、讓人措手不及,病人留下的嚴重併發症,易造成家庭及社會重大負擔。除了注意保暖、杜絕危險因子,若不幸發生腦中風,「快送醫」是影響病人預後、降低失能嚴重程度的關鍵。第一站 中風警報表30秒快速測驗 你的中風警報響了沒?台大醫院緊急醫療及災難醫學科主任謝明儒說,有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的民眾,發生腦中風機率比一般人高出2-3倍,含有其中二或三項,機率再加乘,三高之外,有心房顫動、抽菸、肥胖、凝血異常、生活習慣不佳及有家族病史者,也是腦中風高危險族群。謝明儒提醒,平常要注意控制危險因子。例如:定期量血壓、避免重口味、保持規律運動等,善用國健署提供的免費健檢,定期為健康把關。近年急診常見50歲以下的中風病人,大多是多油、多鹽和高糖飲食引起,一旦出現疑似腦中風徵兆,盡速撥打119送醫,爭取黃金搶救時間。第二站 辨別中風症狀微笑、舉手、說你好 快速分辨口訣一旦發生中風,掌握送醫時機非常重要,如何在第一時間發現,謝明儒強調謹記「微笑、舉手、說你好」口訣,當有臉歪嘴斜、肢體麻木無力、說話不清楚甚至失語等症狀出現時,就要提高警覺。謝明儒舉例,腦中風常見半側臉跟手腳突然發麻或暈眩無法站立,甚至是視力模糊不清,患者以為只是身體勞累,表示「休息一下就好」,等到發現不對勁時,往往病情已經惡化。謝明儒表示,一般民眾常有兩大錯誤觀念和行為,第一忽略發病徵兆:以為自己不會這麼倒楣,身體突然無力或暈眩時「休息一下就好」,錯過黃金治療時間。第二輕信民俗療法:沒有根據的指尖、耳垂放血,容易因疼痛而讓血壓更高,可能讓病情更惡化。他也提醒,發生腦中風徵兆一定要立刻打119就醫,搶快打通血管,後續配合醫師建議進行復健,達到生活自理。第三站 119救護車送醫中風徵兆不可拖 快打119腦中風發生過程非常急促,可能造成嚴重後遺症,甚至導致死亡。南投縣政府消防局高級救護技術員廖祐宏表示,接到疑似腦中風通報案例,一定會用「微笑、舉手、說你好」評估,加上量測血糖鑑別,確認是否血糖異常導致。對於腦中風評估處置,最大的挑戰是「判斷什麼時候發生?」,他曾遇過許多個案都是清晨家人叫不醒時才發現,民眾應提高警覺觀察家人身體狀況,尤其是屬於罹患腦中風的高危險群。愈早送醫打通阻塞的心血管、腦血管,有機會降低死亡率。廖祐宏說,腦中風屬於急性重症,民眾要懂得求救,善用119資源,同時尊重救護技術員的專業,第一線消防員跟救護員都保持著同理心照護患者的不適,同理心體會家屬的著急,更需要大家同理心對待,相信專業就是最大的尊重和幫助。第四站 中風治療愈短時間打通血管 效果愈好彰化基督教醫療體系中風中心執行長孫穆乾說明,過去,腦中風無藥可醫,隨著醫療科技不斷進步,缺血性腦中風的治療有了突破進展,使用靜脈血栓溶解劑或動脈取栓手術可提升良好預後。腦中風已經是可以治療的急症,出血性有些需由神經外科動手術移除血塊,缺血性則是以靜脈血栓溶解劑或導管打通阻塞的腦血管。在發病後的3小時內注射靜脈血栓溶解劑,治療成效較顯著;近年治療成效及國際研究顯示,有些個案可延長至4.5小時,但需由急診及神經科跨團隊合作評估患者狀況。若是大血管中風,還可以搭配動脈血栓移除術,在6~8小時內直接打通。若第一時間無法辨識腦中風而錯失以上急救時間,在24小時內還可以用特殊影像檢查,評估尚未壞死的腦細胞範圍,為腦中風患者爭取更多復原機會。若壞死區域太多、動脈粥狀硬化太嚴重,以及合併其他血管疾病,則不適合這項手術。孫穆乾呼籲,愈早送醫治療,愈有機會降低失能的嚴重程度。除日常遠離腦中風危險因子,孫穆乾特別提醒,若不幸發生腦中風,應把握半年的復健黃金期,盡早恢復活動力與肢體功能。更重要的是要有「預防再次中風」的觀念,除了了解自己中風的原因(如心房顫動),配合規律藥物治療控制外,更應定期至神經內科回診追蹤,維持身體健康。
-
2021-12-12 慢病好日子.腦中風
慢病主題館【腦中風】首次中風弱化症狀感受度 二次中風更難察覺、死亡率達25%
藝人李炳輝、廖峻近年都經歷過「二次中風」,相較於首次中風,兩人二次中風的症狀,有個共通點是「被他人發現」。台灣腦中風學會秘書長、三總神經科部主任周中興表示,中風過的患者常常難以分辨身體不適的症狀,到底是首次中風引起,還是二次中風,若沒能及時救治,二次中風帶來的後遺症往往比首次中風嚴重,增加家屬照顧難度。國內調查,10%的中風患者,一年內會二度中風。「中風出院不等於完全恢復,必須隨時防範二次中風。」周中興表示,據一項德國調查顯示,首次中風後第一個月就有「二次中風」的風險,機率約為1.2%,一年內發生二次中風的機率約7.4%,五年內為19.4%;據國內的調查,則是有10%的中風患者,一年內會二度中風,一旦發作,殘障程度都比第一次嚴重,死亡率高達4分之1。周中興解釋,首次中風的患者,最常見的症狀是「手腳無力」、「疲憊」,也因為無力多動導致陷入更無力的循環;當二次中風發生時,身體反應也同樣是無力感,讓患者無法察覺而輕忽症狀,通常二次中風都是親友或是醫師觀察到,才即時被發現。無論是第一次中風或是二次中風,家中有中風患者,對於家庭的照顧負擔極大。周中興說,其實中風是可以預防的。中風的高危險因子中,除了三高,還有被稱為中風隱形殺手的「心房顫動」。全台人口約1%有心房顫動,因心房顫動導致的中風致死率更高,據調查,心房顫動引起的中風,一年內死亡率約有50%。周中興表示,心房顫動可能是持續性、也可能是陣發性偶然發生,心律不整使得心房收縮異常,血流不順容易凝結成血塊,阻塞腦血管,引發缺血性腦中風。心房顫動患者、有家族史者,務必追蹤治療。周中興表示,具有心房顫動家族史的民眾,應定期追蹤檢查,確認心血管健康。若已確診為心房顫動患者,醫師大多會採取「預防」的概念,讓患者定期服用抗凝血劑,避免中風發生。至於已經中風但沒有確診心房顫動者,則要隨時注意心房顫動的症狀。他解釋,心房顫動發生的時間可能只有幾秒或是幾分鐘,一般監測難以準確抓到,即使是24小時心電圖,也不一定能確認,也可能首次中風時就是因為心房顫動引起,但未能及時抓到訊號,並未被判定是心房顫動引發的中風。他呼籲,已中風過的患者,平時必須多留意是否有心悸或頭暈症狀,必要時,可以做長時間的心電圖紀錄檢查,避免二次中風發生。周中興強調,不管是首次中風或是二次中風都有機會預防,最怕患者輕忽,有些患者首次中風的後遺症不嚴重,開始隨意停藥、不回診、不運動,甚至拾回過往的不良習慣,如抽菸、高熱量飲食等。他呼籲,預防二次中風應該要遵守「三不原則」:不抽菸、不油膩、不停藥。【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1-12-11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19歲男車禍腦出血壓力暴增 引發心碎症候群
19歲楊姓男子因嚴重車禍合併腦出血、胸骨骨折和氣胸住院治療,住院過程中,心電圖呈現T波倒置和心臟酵素節節升高等,疑似心肌梗塞表現,國泰綜合醫院心血管中心主治醫師簡韶甫指出,第一時間醫療團隊還以為心肌梗塞發生年齡已經低至19歲,但後續透過心臟超音波檢查,發現左心室出現「章魚壺心肌症」收縮模式,判定是「心碎症候群」。簡韶甫表示,心碎症候群又稱「壓力性心肌症」或「章魚壺心肌症」,因生、心理壓力引起短暫性心肌病變,心碎症候群好發於停經後的婦女,平均年齡介於65至70歲,抽菸、酗酒、糖尿病、高血脂、肥胖、焦慮及憂鬱為發生的危險因子,年輕人罹患心碎症候群也是女性多於男性。常見的症狀為胸痛約75%、喘約50%、頭暈約25%,也可能導致全身無力或昏倒。簡韶甫表示,心碎症候群的臨床表現與心肌梗塞類似,都有突發性胸痛伴隨心電圖和心臟酵素變化,導致難以區別。臨床上會有些患者,做完心導管檢查排除急性心肌梗塞後才診斷心碎症候群,有時需要多確認患者在病史上,是否有巨大的心理或生理壓力,如失去至親、離婚等。簡韶甫表示,目前治療的方法,採取「支持性療法」,持續至左心室恢復功能為止,大部分在症狀發生三周內左心室收縮功能會慢慢恢復。若是症狀輕微不一定需要藥物治療,但若已產生心臟衰竭的症狀及左心室功能顯著下降建議及早介入治療。藥物治療原則等同心臟衰竭治療,若病人已發生心因性休克,嚴重恐需要採取葉克膜治療。過去認為此病預後良好,95%的病人於幾周內能完全恢復,每年的復發率為1.5%,但最近的研究顯示約有5%患者,因合併心因性休克而死亡,主要發生在血壓不穩定的病人,呼籲民眾多加注意,一旦出現胸悶不適等症狀建議盡速就醫。
-
2021-12-11 癌症.大腸直腸癌
大腸癌蟬聯13年十大癌症之首!早期並無明顯症狀,做好「一件事」可降低33%死亡率
癌症現況 依據衛生福利部2017年癌症登記報告,新發癌症人數超過11萬人。因為人口老化快速及不健康生活型態,癌症發生人數預料仍將持續上升。十大癌症發生人數(男女合計)依序為1.大腸癌2.肺癌3.女性乳癌4.肝癌5.口腔癌(含口咽、下咽)6.攝護腺癌7.甲狀腺癌8.皮膚癌9.胃癌10.食道癌。2006年以來,大腸癌一直穩居癌症發生人數的第一位。大腸癌的危險因子包括年齡(五十歲以上)、動物性脂肪攝取過量、肥胖、缺乏運動、抽菸以及大腸直腸癌家族史等,不過過去研究顯示大腸癌患者當中有家族病史的不超過兩成,主要成因還是「年齡」與「飲食生活習慣」所致。大腸癌症狀大腸癌早期並無明顯症狀,當有症狀時多半已經相當嚴重。大腸癌症狀可以作為參考,譬如排便習慣改變超過兩週、血便或黏液便、不規則腹痛或絞痛、不明原因體重逐漸減輕、經常腹脹便秘、裡急後重(排便排不乾淨)、不明原因貧血等。 大腸癌篩檢之重要性 大腸癌主要是從良性的腺瘤經過五5至10年的時間逐步演變為浸潤癌,其初期進展速度相當緩慢。當演變為癌症之後,各期的長期預後大不同。第一期大腸癌治療後五5年存活率近90%,第三期大腸直腸癌五年存活率則不到60%,第四期甚至在20%以下。大腸癌早期並無明顯症狀,若有定期接受篩檢,便可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根據統計,早期的腸癌如果妥善治療,存活率高達90%以上。 糞便潛血檢查 糞便潛血檢查是檢查糞便表面是否有肉眼看不出來的血液。由於大腸癌的腫瘤或息肉會受到糞便摩擦而流血,血液因而附著在糞便表面排出,所以透過糞便潛血檢查能早期發現大腸癌或息肉個案,並經由大腸鏡檢查作進一步診斷,及早接受治療。 據歐美國家經驗,每1至2年糞便潛血篩檢約可下降18%至33%的大腸癌死亡率。目前糞便潛血檢查是使用定量免疫法,不需要飲食限制,相當簡單方便。但任何檢查都並非百分之百準確,當有任何異狀時,仍應找專科醫師做必要檢查。 四癌篩檢-大腸癌篩檢(糞便潛血檢查)◎糞便潛血檢查的補助對象政府目前補助「50-74歲的」、「每2年一次」免費的定量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可持健保卡到健保特約醫療院所檢查。◎糞便潛血檢查的結果‧正常(陰性):建議持續每2年定期接受糞便潛血檢查,以確保健康。任何檢查都會有偽陰性個案發生,所以即使檢查結果正常,有任何異狀,均應盡速就醫。 ‧異常(陽性,糞便檢測出血液):請儘速接受「大腸鏡檢查」,若發現腫瘤或息肉,通常會經由大腸鏡切除並進行化驗。據統計,糞便潛血檢查結果為陽性者,每2人就有1人有大腸息肉,每22人就有1人為大腸癌。 醫師叮嚀 遠離癌症需仰賴健康的生活習慣,也要定期接受便利又有效的癌症篩檢。為了自己,也為了親愛的家人與朋友,具有好「腸識」,也能起而行,輕鬆預防,享有順暢人生。
-
2021-12-11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天冷小心瞬間奪命! 醫曝5個意想不到部位:恐藏心臟病發前兆
冬天伴隨氣溫下降,是冠狀動脈疾病病人容易惡化的季節,特別是年紀大、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有冠狀動脈疾病家族史以及抽菸病人要特別小心。根據世界或是臺灣的資料分析都告訴我們,冠狀動脈疾病病人在天氣變冷的時候,心絞痛以及心肌梗塞的發病率都會顯著上升,所以在天氣變冷時,高風險病人要特別注意保暖、控制慢性疾病以及注意身體發出的警訊。 冠狀動脈疾病 胸悶、胸痛為常見表現在身體警訊方面,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心臟血管內科主治醫師李修豪指出,冠狀動脈若因粥狀動脈硬化,管腔變狹窄之後,冠狀動脈血流就會變少,同時冠狀動脈舒張功能也會變差,當病人運動活動時心臟負荷增加,冠狀動脈無法提供足夠的血流量,會引起心臟肌肉缺氧,進而有胸骨後胸悶、胸痛現象,所以病人的胸悶、胸痛症狀若是跟運動活動有關係,就是典型的心絞痛。另外,典型心絞痛因神經支配原因,胸骨後胸悶胸痛可能會轉移至左肩、左上臂或是下巴,甚至合併喘以及冒冷汗,此外因為硝化甘油舌下含片可以讓冠狀動脈擴張,所以若胸悶、胸痛會因為使用硝化甘油舌下含片而改善,就更像是冠狀動脈狹窄所引起的症狀。(推薦閱讀:心臟病發含「耐絞寧」舌下錠能救命? 用錯恐害命!食藥署揭正確服用觀念) 氣溫+水份補充不夠 恐致心絞痛、心肌梗塞發病率上升在氣候方面,李修豪補充,秋冬季節時,心絞痛以及心肌梗塞發病率顯著上升,可能是因為氣溫下降引起冠狀動脈痙攣收縮、交感神經活化以及血液黏稠度上升。當冠狀動脈痙攣收縮,會造成冠狀動脈更加狹窄,進而壓迫冠狀動脈硬化斑塊使血管內皮受傷,加速血小板凝聚造成血塊;而交感神經活化時,會造成心跳加快及血壓上升,而導致心肌耗氧量上升,容易引起病人心絞痛症狀;血液黏稠度上升可能是因為氣溫下降造成血液纖維蛋白原以及膽固醇濃度上升,加上水份補充不夠,也是容易造成血小板活化凝聚造成血塊,因此當遇到氣溫快速下降時,禦寒保暖、減少戶外活動以及避免脫水對冠狀動脈疾病病人是很有幫助的。 另外,現在全球都受到極端氣候影響,極端溫度變化又快又大,越來越多證據顯示,除了氣溫太低之外,氣溫太高或是氣溫變化太大都是跟冠狀動脈疾病惡化有相關性,因此當遇到氣溫過高、氣溫過低或是氣溫變化過大時,冠狀動脈疾病病人都要特別小心。(推薦閱讀:手腳冰冷小心是心臟不適前兆 醫認證:「3部位穿暖」全身熱) 冠狀動脈疾病可預防 日常生活這樣做冠狀動脈疾病是可以預防並可以治療的,李修豪提醒,平常大家要把血壓、血脂、血糖控制好,有抽菸習慣的人要快點戒菸,有症狀時盡早就醫,當有心臟缺氧症狀時,就開始好好使用藥物,當使用藥物還是有症狀就考慮接受心導管檢查治療手術。(推薦閱讀:如何降三高?降三高飲食怎麼吃? 專家授「控制5招」:隱藏高危險群要注意) 另外,當氣溫過高、氣溫過低或是氣溫變化過大時,建議一般人要避免過度強烈活動,建議冠狀動脈疾病病人以及高風險病人,要注意保溫、減少戶外活動以及適當補充水分。  延伸閱讀: ·急凍乾冷探11度!專家點名「8習慣」直毀心血管 飯後運動、便祕小心了 ·天冷喝熱飲、熱湯小心致癌! 醫曝「中標6大症狀」:台灣人飲食惡習害的 
-
2021-12-10 性愛.性病防治
不只菸酒檳榔!「口愛」性行為染HPV恐致頭頸癌
抽菸、喝酒、吃檳榔容易引發頭頸癌,然而近年最新研究證實,感染人類乳突病毒(HPV)也可能導致頭頸癌,且不分男女都可能感染。醫師呼籲,民眾可儘早接種HPV疫苗來預防,女性應定期接受抹片檢查,且須謹記採取安全性行為,保護自己與伴侶的健康。頭頸癌中包括口腔癌、鼻咽癌、口咽癌、下咽癌、喉癌,約九成以上頭頸癌屬於鱗狀上皮細胞癌。HPV最主要的傳染途徑是性行為,而皮膚、黏膜或體液接觸也可能有感染風險,長期重複感染HPV,可能有子宮頸癌、陰道癌、外陰癌、肛門癌等。台灣頭頸部腫瘤醫學會理事長朱本元表示,近年醫界發現,與HPV相關的頭頸癌有上升趨勢,在美國有7成的口咽癌是由HPV感染,已超越子宮頸癌成為最常見的HPV相關癌症。在台灣也有成長趨勢,約3成的頭頸癌與HPV有關。朱本元表示,過去男性常暴露於菸、酒、檳榔等高致癌因子,故罹患頭頸癌機率相較女性高,但臨床上發現,現越來越多男性患者並無菸、酒、檳榔的曝露史,依然被診斷出頭頸癌,進一步檢查都可以在患者口腔採檢到HPV。「很多患者無不良生活習慣,難接受自己罹患頭頸癌!」朱本元指出,民眾被診斷出頭頸癌往往多是晚期,民眾一但確診,面臨腫瘤局部破壞嚴重或頸部淋巴轉移,治療後嚴重影響病人外觀與社交能力。且頭頸癌早期症狀並不明顯,像喉嚨痛、吞嚥疼痛、耳朵痛等,民眾容易輕忽,建議民眾若有症狀超過兩周未改善,應盡快找耳鼻喉科醫師做進一步檢查。台灣現無常規口腔HPV篩檢,朱本元表示,不論男女可儘早接種HPV疫苗,亦可預防HPV引發的頭頸癌、子宮頸癌、肛門癌、外陰癌、陰道癌及菜花等癌症或疾病,全台有超過270間HPV衛教友善場所,民眾可直接前往諮詢。也呼籲民眾採取安全性行為,女性定期接受抹片檢查,兩性共同預防HPV。台灣男性學醫學會理事長、長庚紀念醫院泌尿科主治醫師陳煜指出,為強化民眾對於HPV相關頭頸癌的認知,並提高預防意識,台灣男性學醫學會以「癌從口入」為核心概念,推出「口愛不口癌 69號愛的私廚」主題活動,和外送平台首度合作打造pandamart熊貓超市「愛的有機無毒」專區,呼籲民眾享受口愛同時也要注意HPV感染風險,另特別邀請廚佛瑞德 Fred親身示範如何運用有機無毒食材製作愛的參度料理,和另一半一起做料理、吃美食也要愛的健康,共同預防HPV。
-
2021-12-10 癌症.其他癌症
「唱片封面教父」杜達雄與賈伯斯皆因神經內分泌癌逝!解析10大症狀與胰臟癌差別
「老友們,我已經無法一一回覆你們的問題,有緣我們來世在再相見,病況細節隔兩天我外甥女會幫我回覆⋯」6天前(11/30)「台灣唱片封套設計教父」杜達雄才在臉書上寫下這段話,週一(12/6)就傳出他病逝,享壽66歲。杜達雄罹患的是罕見的「神經內分泌腫瘤」第四期,蘋果(Apple)創辦人賈伯斯、資深藝人馬如龍皆因此病離世。 設計過近千張唱片的杜達雄,曾拍過張國榮、張雨生、潘越雲、張艾嘉、陳淑樺、王傑、羅大佑等知名歌手唱片封面,1983年後更兼職當攝影師,家喻戶曉的《快樂天堂》合輯,從攝影、設計到演唱會舞台,都由他一手包辦。 發現太晚,化療放療已沒效 杜達雄是去年底發現腋下、鎖骨附近有腫塊,確診罹患神經內分泌癌4期,他今年2月在臉書寫道開始住院化療,「會好好的作化療跟它奮戰到底的」,也提及是採用自費抗癌藥劑治療,每次費用高達15多萬元,還好有投保醫療險與癌症險,才能夠彌補高額抗癌藥劑費,可惜病程無法控制,最後化療與放療都已經沒有效。 究竟「神經內分泌癌」與癌王「胰臟癌」有何不同,一般常見的胰臟癌,是指與外分泌系統有關的「胰臟腺癌」,而賈伯斯與杜達雄所罹患的腫瘤,則發生於胰臟內分泌系統的胰臟細胞產生病變,即胰臟細胞神經內分泌腫瘤。 事實上,如果能及早發現神經內分泌腫瘤,病患存活期平均可達17年,不過若是已經轉移,則平均活不過4年。 成長速度慢,早期多種藥物可選擇 基隆長庚癌症中心主任王正旭說,一般而言,神經內分泌腫瘤成長速度很慢,臨床上也相對較有治療藥物可供選擇,不過,治療結果仍須視患者癌細胞的惡性度,以及是否擴散、是否產生抗藥性等。 雖然目前治療藥物多,但根據美國調查顯示,原位神經內分泌腫瘤和其他癌症一樣,若發生轉移至肺、腎等器官,生存機會則只有10%到20%,有超過5成患者診斷出現腫瘤轉移,則平均僅剩2.5年存活期。 台大醫院內科主治醫師章明珠也說,病人如果是低惡性度良好的神經內分泌腫瘤,治療預後較好;若轉移至「神經內分泌癌」則預後狀況差。 好發年紀平均為50歲 章明珠指出,過去胰臟的神經內分泌腫瘤除了手術、化療、放射療法外,沒有其他療法。最近幾年,標靶療法上市後,可有效控制病情,提高存活率,不過對於已轉移的病患,也可以有效延長存活期從5個月延長至11個月。 發生於胰臟的神經內分泌腫瘤,只占所有胰臟癌的1%到3%,目前已知危險因子只有抽菸,但致病原因可能與基因有關,好發年齡平均為50歲。 章明珠說,無論是胰臟癌或神經內分泌腫瘤,都很難在早期發現,等患者出現症狀求診時,往往已是晚期很難治癒,尤其神經內分泌腫瘤更是複雜度相當高的疾病,就連許多醫護人員也對這種疾病不太熟悉,容易被誤診為其他疾病。 神經內分泌腫瘤10大症狀盜汗、血糖過高、嚴重腹瀉、胃酸過度分泌、食欲不振、體重遽降、噁心嘔吐、黃疸、消化不良、腹痛等。 醫師提醒,年齡超過40歲出現上述症狀、原因不明時,應盡速到醫院腸胃肝膽科檢查,如果50多歲才被診斷為糖尿病,或按時服用藥物血糖變得不好控制時,就要小心胰臟是否出了問題。 ●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兄弟分家賣屋他拿數千萬,想贈兒要如何節稅?7種方式能選,這樣作甚至「免繳稅」!.新房完工媽突喊一起住?別讓妻子受委屈,要知道枕邊人,才是真正陪伴你一生的人.姐弟抗壓性都很高,只有我…在比較中長大的她也想堅強:你們說的我都懂,但我做不到
-
2021-12-09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因彈性疲乏而逐漸膨大 醫:腹主動脈瘤幾乎沒症狀
「醫師,我父親最近經常抱怨肚子痛,食慾越來越差。」王先生指著自己的父親說。坐在椅子上,高齡80歲的王老伯伯顯得有點瘦弱,精神不太好。理學檢查發現老伯伯的腹部有顆隨著心跳搏動的腫塊,台南市立醫院心臟血管外科方副吉主任指出,正常的主動脈位於脊椎前方,從腹部不容易摸到,倘若從腹部摸到會搏動的腫塊,便要懷疑有腹主動脈瘤的可能。進一步檢查發現,老伯伯肚子裡有顆直徑高達9公分的腹主動脈瘤,方副吉主任說明,人體的主動脈會持續承受血流的衝擊,9公分如此巨大的腹主動脈瘤隨時都有破裂的危險,必須儘快處理。在術式的選擇上,考量患者年紀較大,較難承受傳統的開腹主動脈置換手術,所以方副吉主任建議選擇使用微創主動脈支架置放手術,然而,老伯伯的腹主動脈瘤的型態特徵屬於困難腹主動脈瘤:腹主動脈瘤上端血管與腎動脈之間的距離極短,只有4 mm,且瘤腔非常巨大,所以在主動脈支架手術中處理的難度算相當高,影響腎臟功能的風險極大。所幸在血管內固定錨釘的輔助下,完成困難腹主動脈支架手術。」由於手術傷口很小,王老伯伯術後恢復很順利,腎臟功能亦沒有受到影響,目前按時回門診追蹤,狀況相當穩定。因為彈性疲乏而逐漸膨大的主動脈瘤主動脈是人體最大的血管,負責將血液輸送到全身,長時間承受血流的衝擊,方副吉主任解釋,主動脈由三層結締組織組成,當主動脈管壁中的肌肉層退化造成彈性疲乏時,可能像氣球一樣逐漸膨大,當腹主動脈直徑擴大到正常主動脈的1.5倍時,就稱為腹主動脈瘤。若膨大的部分位在胸主動脈,則稱為胸主動脈瘤。「腹主動脈瘤通常是幾乎沒有症狀!」方副吉主任指出,「很少部分的患者可能會感到下背部鈍痛,而在BMI(身體質量指數)比較低的患者有機會看到腹部有個像心臟一樣在跳動的腫塊。」平時沒有明顯症狀的腹主動脈瘤,在長期承受血流衝擊後,破裂的風險會越來越高,方副吉主任說,腹主動脈瘤一旦破裂,將導致大出血,患者會突然感到劇痛,並於短時間內休克、死亡,即使馬上送到醫院接受緊急手術,死亡率仍高達五成。方副吉主任特別提醒:高血壓的民眾出現主動脈瘤的機率是一般人的兩倍,抽菸者更是非抽菸者的七倍!定期健康檢查,及時治療才能化解危機由於腹主動脈瘤通常沒有明顯症狀,所以病患經常是因為其他原因進行腹部超音波或電腦斷層掃描時,才意外發現腹主動脈瘤的存在,方副吉主任解釋,建議腹主動脈瘤之高風險族群,如60歲以上、男性、家族病史、抽菸、高血壓等,要定期接受腹部超音波篩檢腹主動脈瘤。當發現腹主動脈瘤後,醫師們會依照病人的腹主動脈瘤的大小、形狀給予不同的治療方案。若腹主動脈瘤直徑超過5.5公分,或是一年增大超過1公分,會建議盡快手術治療,避免腹主動脈瘤破裂腹主動脈瘤的治療方式分為傳統的開腹手術,以及微創主動脈支架介入手術方副吉主任說,過去傳統開腹手術是將病變的腹主動脈切除,再使用人工血管修補。傳統開腹手術的術後復發率較低,但由於傷口較大、必需全身麻醉、手術時間與恢復期較長。接受這樣的大手術,病人術後需要住進加護病房,等狀況穩定之後才轉到普通病房。 現在的治療方式會以微創主動脈支架介入手術為主,方副吉主任解釋,微創手術的傷口較小, 醫師們會先從股動脈穿刺一個小傷口,利用導管將覆膜支架送至腹主動脈瘤的位置,然後展開支架。如此一來,便能讓主動脈的血液在主動脈支架裡流動,不會繼續對主動脈瘤造成衝擊,可避免主動脈瘤繼續擴大、降低破裂的風險。微創主動脈支架介入手術的傷口較小、可以在局部麻醉下進行,手術時間與恢復期較短。方副吉主任叮嚀,放完主動脈支架後,患者要定期回診檢查,以確認主動脈支架的狀況。血管內鎖螺絲釘,幫助處理困難的主動脈瘤。微創主動脈支架介入手術是目前主流治療方式,方副吉主任分析,臨床上有些腹主動脈瘤的瘤頸特別短、寬或彎曲,使手術的困難度大幅增加,或是當患者比較年輕,主動脈支架陪伴患者的時間很長時,於主動脈支架介入手術後發生內漏或位移的風險會增加。為了克服可能發生的問題,術中使用「血管內固定錨釘」像鎖螺絲一般將主動脈支架鎖在血管壁上,可幫助主動脈支架與血管壁有更加緊密的結合,有助於降低術後發生內漏或位移的機率。最新的臨床研究也指出, 超過六成在術中有使用血管內固定錨釘的患者, 五年內血管瘤直徑降5mm以上。貼心小提醒腹主動脈瘤形成時,患者大多不知不覺,往往會等到腹主動脈瘤破裂時才驚覺。在大量內出血的狀況下,死亡率非常高。方副吉主任提醒,美國血管外科學會建議:所有65歲以上、曾經抽菸或有家族病史的男性及女性,應該至少要做過一次腹部超音波篩檢腹主動脈瘤。當發現腹主動脈瘤時,務必密切追蹤、積極治療,以避免腹主動脈瘤破裂對您造成無法挽救的傷害!原文:
-
2021-12-09 養生.聰明飲食
保護身體遠離老化 專家推薦要一起吃的維生素王牌
什麼是抗氧化維生素?保護身體不受老化或癌症傷害在之前被稱為返老還童維生素、抗老維生素的「維生素E」的章節中也有提到,「抗氧化維生素」是指「能夠抑制活性氧作用,具有抗氧化作用的維生素」,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維生素A、E、C。不過,具有抗氧化作用的營養素並不僅限於維生素類,在多酚類和礦物質類中也有。究竟什麼是「抗氧化力」呢?雖然在前面章節也已經提過了,但因為這對於有精神並常保年輕的生活下去,是非常重要的內容,所以在這裡再快速重複一次。「抗氧化力」就是去抑制「活性氧」,首先必須要知道什麼是「活性氧」。「活性氧」是具有很強氧化力的物質,會造成臟器及皮膚的老化、降低免疫力,引起癌症、動脈硬化及慢性病等。而會產生活性氧的原因,包括抽菸及壓力、長時間照射紫外線、持續過度運動、攝取過多脂肪、過度飲酒……等。勉強過度減重也是其中之一,現代社會中有數不清的可能因素。人類身體是透過酵素來抑制活性氧的,這些酵素雖然是在體內製成,但隨著年齡增長,這些酵素的量也會逐漸減少,此時能夠發揮效用的抗氧化維生素,就是能夠抑制酵素無法處理完畢的活性氧的「抗氧化物質」之一。這些抗氧化物質,除了維生素之外還有許多種類,有些能夠直接抑制活性氧產生,有些會抑制活性氧的氧化力,還有些能夠修復活性氧所造成的傷害等,以不盡相同的作用方式,共同為我們的身體努力著。日本人的平均壽命非常長,女性為八十七.○五歲、男性為八十.七九歲(二〇一六年七月日本厚生勞働省公布)。雖然是世界上屈指可數的長壽國,但其實腰腿健壯、頭腦靈活、日常生活中不會發生障礙的「健康壽命」,才是最重要的。為了能夠健康而長壽,要盡可能防止老化,因此必須快樂地度過每一天,並提高抗氧化力才行。只要避免不規律的生活與暴飲暴食,飲食營養均衡,身體和心情都會變得輕快許多。提高抗氧化力的食品組合例如,同時攝取南瓜所含的維生素E和小松菜所含的維生素C,就能使抗氧化力持續較長時間。什麼是維生素王牌?一起攝取就能提升抗氧化力以抗氧化力強而著稱的維生素,包括屬於脂溶性維生素的維生素A與E,以及屬於水溶性維生素的維生素C。原來如此,這三種維生素就合稱為「維生素ACE =維生素王牌」!它們也是鎮上有名的美人三人組。雖然分別都具有很強的防止老化、促進美肌能力,但和單獨表現相比,如果能一起相互配合,就能獲得加乘效果。維生素C能夠協助維生素E順利去除活性氧,三者同時攝取,美肌效果也會加倍喔!維生素A含量特別多的食物包括菠菜、埃及野麻嬰、南瓜、胡蘿蔔等黃綠色蔬菜及動物性食品;含有最多維生素C的是蔬菜及柑橘類;而含有最多維生素E的則是酪梨、魚卵、堅果類和橄欖油。希望大家能了解脂溶性與水溶性的性質,再進行適當的料理以達到良好吸收效果,同時攝取到這三種維生素。什麼是黃綠色蔬菜?在日本厚生勞働省的基準中,原則上是定義為每100g的可食部分含有胡蘿蔔素600μg以上的蔬菜。不過即使不滿600μg,像是番茄及青椒等部分蔬菜,以攝取量及攝取頻率而言也被視為是黃綠色蔬菜。在黃綠色蔬菜(植物性食品)中,維生素A是以β-胡蘿蔔素的形式存在,並會視需要轉換成維生素A。※ 本文摘自《世界第一好懂!營養素全書》。《世界第一好懂!營養素全書》作者:牧野直子(監修)譯者:蔣君莉出版社:商周出版 出版日期:2021/10/21
-
2021-12-07 癌症.抗癌新知
那些數據教會我的事 / 國人十大死因癌症位居第一 癌症影響國人壽命超過29萬年!
39年過去,癌症依舊是國人生命的最大威脅109年衛福部公布國人十大死因資料,癌症持續蟬聯第一名,至目前為止已有39年,心臟疾病及肺炎則位居第二、三名。探查過去2000年與2010年資料發現,除了癌症持續威脅國人健康,肺炎、高血壓疾病也有逐漸上升的趨勢。衛福部數據更指出,若排除癌症死因,國人最多可以增加4.02歲,顯示疾病防治的重要性。從上圖可以發現,109年台灣人主要死因仍以惡性腫瘤(癌症)、心臟疾病及肺炎位居前三名。若比較近20年死因排名,可以發現肺炎從第八名攀升到第三名,死亡率為58.2,高血壓疾病則從十名以外爬升到第七名,死亡率為28.4。雖然普遍民眾認為罹患癌症年齡應是中壯年以後,但探查各年齡前五大死因,發現除了自殺或事故傷害,癌症皆排在前三名,25歲以後更成為主要威脅國人生命的原因,45歲至64歲壯年階段罹癌人數更遠超過其他死因的總和。衛福部109年統計指出,因癌症死亡的70 歲以下人口平均損失11.2年壽命,全台總和超過29萬年,不論是對家庭或社會都是莫大的損失。為什麼癌症過了39年,仍然持續威脅我們?衛福部癌症防治計畫報告指出,除了不健康的生活習慣、壓力與環境,接觸不明的感染源也可能是罹患癌症的原因之一,例如B、C 型肝炎引起的肝癌,人類乳突病毒(HPV)引起的子宮頸癌以及胃幽門螺旋桿菌引起的胃癌等。探查各年齡癌症死因,從數據中可以發現兒童及青少年罹癌人數雖然較少,但仍受血癌及腦癌威脅;25歲以後的男性主要受口腔癌與肝臟相關癌症影響、女性則受乳癌威脅;65歲以上的高齡長者不分性別,皆受呼吸器官相關癌症影響存活。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報告表示,包含癌症在內的慢性病,共同危險因子為吸菸、酗酒、不健康飲食、身體活動不足。根據國健署調查,國人有規律運動習慣人口至107年度已提升至33.5%,較鄰近國家高,但國人蔬果仍普遍攝取不足,除了導致營養不均衡外,亦會造成癌症之發生。為預防癌症發生,政府近年透過癌症篩檢與疫苗施打,有效降低部分癌症的發生率,但要讓一般大眾提升自我健康意識、定期接受篩檢,並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仍是一條漫長的路。癌症篩檢能做嗎?條件與自我檢測報給你知雖然癌症對國人威脅高,但近年醫療進步下,已有不少癌症可以在藥物的治療下獲得控制,只要提早發現、早期接受治療,治療成效與結果都會較晚期發現來的佳。國健署自2010年推動四大癌症篩檢,以增加民眾治療和存活的機率,依據症狀與部位,篩檢與自我檢測方式皆有不同,以下根據亞東醫院家庭醫學科劉秉芬醫師的整理,分享哪些族群適用政府篩檢補助,其他年齡層也有可以透過自我健康意識提升與警覺,達到早期發現與治療的結果。一、大腸癌大腸直腸癌為台灣常見癌症之一,每年篩檢大腸癌篩陽性個案約8 萬,每年約有75%完成大腸鏡後確診。ㄧ早期發現幾乎沒有明顯的病徵,但還是可以透過以下方法觀察相關症狀,及早進行檢查與治療。1.排便習慣改變。2.不規則腹痛 。3.血便、黏液便。4.不明原因體重減輕。5.不明原因貧血。6.裡急後重(排便排不乾淨的感覺)。雖然以上症狀並非大腸癌的絕對原因,但如果有發現自己符合多項症狀描述,無法恢復又查不出原因,建議要進行檢測追蹤。目前政府針對50歲至未滿75歲之一般民眾進行糞便潛血檢測,會採樣少量的糞便檢測是否有出血的情況,並分辨是否有不正常組織增生,或是單純痔瘡、良性息肉等造成之出血。二、乳癌乳癌是台灣女性常見的癌症,也是65歲之前女性癌症死亡率的前三名,30歲以上的女性都應該要提高警覺。雖然早期乳癌不一定有症狀,但女性可以透過觸診與觀察,若是有下列發現,劉秉芬醫師建議可進一步檢查確認:1.無痛性腫塊。2.乳房外觀改變,如突出或凹陷。3.乳房皮膚有橘皮樣變化、或是溼疹、紅腫及潰爛的情形。4.乳頭有異常分泌物,如帶血乳汁、血液等。5.乳頭凹陷。6.腋下淋巴結腫大。目前政府針對45至69歲婦女;或是40歲以上,二等親內家人有罹患乳癌之病史者,提供兩年一次的乳房X光攝影檢查,檢驗結果若有出現異常,後續會安排乳房超音波、切片等檢查。對於年齡較輕、但對乳房健康有意識的女性,建議可以透過平時自我觸診與乳房超音波的方式檢測。三、子宮頸癌子宮頸癌過去是目前國內婦女癌症發生率的第一位,近年對女性的威脅有趨緩,但女性朋友仍要提高警覺。據劉秉芬醫師分享,研究指出大部分子宮頸癌是經由性行為感染人類乳突病毒(HPV)造成,感染後多數人會自動痊癒,只有少部分的人會因持續感染引發的慢性刺激、加上其他癌症因子而轉變為癌症。依據衛福部國民健康署統計資料表示,子宮頸抹片檢查可以降低約70%子宮頸癌之死亡率;而外國的研究則指出三年一次的抹片篩檢可以降低60-90%的子宮頸癌發生率。目前政府針對30歲以上女性補助每年一次子宮頸抹片檢查,以提早發現與治療。若女性朋友平時有發現不正常的陰道出血、分泌物有顏色或氣味之異常、夾雜血絲、停經後的出血等,都需要提醒自己就醫檢查。四、口腔癌根據衛福部數據,口腔癌為威脅25歲以後男性前三名的癌症,造成口腔癌最重要的危險因子為「嚼檳榔」、「抽煙」、「喝酒」;此外不良的口腔衛生、蛀牙、長期配戴不適合的假牙等也會提高罹癌的機率。據劉秉芬醫師分享,統計上來說,吃檳榔的人罹患口腔癌的機率為一般人的28倍,吃檳榔配上抽菸則罹癌率提升到89倍!因此有相關習慣的人平時應多注意自己的口腔健康,並留意是否有以下情形:1.口腔內部或周圍有硬塊、腫脹、脫皮、變色(包括紅、白斑)等。2.嘴唇或口腔有長期(超過兩週)無法癒合之潰瘍。3.口腔內部或附近有原因不明的麻木、疼痛或觸痛。4.口腔內不明原因出血。5.舌頭活動受阻、或是張口困難(嘴巴張不開)。6.頸部有不明原因之腫塊。7.咀嚼或吞嚥時感到疼痛及困難。8.拔牙傷口不易癒合、牙齦腫脹等。目前政府針對30歲以上有嚼檳榔(包含已戒)或吸煙者;18歲以上有嚼檳榔(包含已戒)之原住民提供兩年一次的口腔黏膜檢查,提早發現的口腔癌存活率大多在七成以上,也因此高風險的民眾建議一定要定期追蹤篩檢!
-
2021-12-02 癌症.肺癌
三期肺癌難開刀 免疫療法燃生機
自己跟家人均不抽菸,也無肺癌家族史,50多歲陳女士確診第三期肺癌時,在診間近乎崩潰,在先生及孩子的鼓勵,以及醫師指示下,完成化療、放療,並嘗試免疫療法,確診迄今已經三年多,目前定期回診,身體狀況良好。林口長庚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柯皓文表示,許多人常將標靶藥物與癌症治療聯想在一起,但許多癌友因為基因並無突變,而無法使用標靶藥物,所幸在免疫療法問世後,讓這群癌友燃起一線生機。許多第三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無法手術,如又少了抗癌利器標靶藥物可用,就只剩化療、放療等傳統治療可選擇,甚至面臨著復發轉移的這一天到來。以陳女士為例,2018年接受健康檢查時意外發現肺部腫瘤,進一步確診為第三期非小細胞肺癌,影像檢查顯示,癌細胞已經侵犯局部淋巴結,無法手術,而標準治療即為同步化療、放療。柯皓文表示,陳女士經過評估後、接受為期一年的免疫療法,以鞏固治療效果,目前情況穩定,並未復發。近年來,國際大型臨床研究證實,三期肺癌患者在同步完成化放療後,如能接受免疫療法,作為鞏固治療,可延長整體存活期、降低惡化風險,五年無疾病惡化率存活期可達三成,死亡風險也能降低三成。柯皓文指出,三期肺癌患者如能開刀,還是盡量手術切除腫瘤,但如果無法動刀,或是手術仍無法取出所有腫瘤,可考慮免疫療法,以提高存活率、無疾病惡化存活期。聯合報舉辦「抗癌不肺力 掌握肺癌治療先機」線上講座,邀請到台大醫院腫瘤醫學部醫師徐偉勛、林口長庚醫院胸腔內科醫師柯皓文,分享標靶治療及免疫療法在肺癌的治療新趨勢,豐富又實用的內容,記得準時收看!線上直播時間:2021/12/4(六)14:00了解更多直播資訊:https://reurl.cc/Yja8G0
-
2021-11-30 該看哪科.眼部
三高、空汙都入列!醫:黃斑部病變不再老年限定
「那是一位年輕護理師,才二十多歲。因為需要輪三班,生活相當忙碌。」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眼科馬尚德醫師說,「高度近視800度的她,有一天突然覺得看東西怪怪的,中間視野有一片灰灰的、被遮住的感覺。到眼科檢查,才發現視力僅剩0.3!」進一步做視網膜光學斷層掃描(OCT)以及眼底螢光血管攝影(FAG)後發現,年紀輕輕的她已出現黃斑部病變,馬尚德醫師說,後續經過三次治療,視力能夠恢復到0.6,目前仍持續追蹤治療。馬尚德醫師強調,「老年性黃斑部病變已經不是老人的專利了!」黃斑部病變危險因子,三高、空氣汙染、高度近視都入列視網膜位於眼球後極部,若將眼睛比喻為一台相機,視網膜就如同相機的底片,視網膜本身有感光神經細胞,黃斑部則是視網膜中最敏感的感光區域,具有精準的彩色視覺,能助視力看得清楚。隨著年紀增長,眼睛內感光神經細胞密度下降、分布不均及代謝廢物的累積導致黃斑部退化,一般認為跟老化、人種、體質都有關係,馬尚德醫師表示,目前也發現現代的生活型態及生活環境亦扮演很重要的角色,所以也可視為一種新型態的文明病。「高度近視是黃斑部病變的危險因子,」馬尚德醫師指出,「台灣高度近視的人口比例在世界上名列前茅,臺大醫院的研究顯示,高度近視兒童比例,近年來大幅上升,可能讓黃斑部病變年輕化。」根據公衛的研究,抽煙、PM2.5空氣汙染、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體重過重、心血管疾病等,也可能與黃斑部病變有關。看東西扭曲、有暗影,黃斑部病變症狀莫輕忽!黃斑部病變分為「乾性黃斑部病變」與「濕性黃斑部病變」,馬尚德醫師解釋,乾性黃斑部病變是在黃斑部出現一些代謝廢物沉積;濕性黃斑部病變是因為黃斑部下方的脈絡膜長出不正常的新生血管,這些不正常的新生血管會出血、滲漏液體導致黃斑部水腫,使黃斑部的結構異常,因而造成視覺扭曲、視力惡化。因此濕性黃斑部病變患者看東西時,筆直的線條會變成波浪狀或有中心視野缺陷。馬尚德醫師分享,「年輕人出現黃斑部病變時,通常會較早發現,因為年輕人較常用眼,在發現視野怪怪的時候,便會就醫檢查。臨床上很多老人家都是拖到視野出現大片缺損或黃斑部病變末期才就診,黃斑部的感光細胞因已萎縮、死亡甚至已經形成疤痕組織,不僅預後較差,還可能有失明風險。」及時診斷、及早治療黃斑部病變懷疑黃斑部病變時,可以安排視網膜光學斷層掃描(OCT)來檢測黃斑部狀況,馬尚德醫師說,黃斑部的厚度非常薄,正常時小於300微米,視網膜光學斷層掃描OCT是利用紅外線來掃描視網膜,不需要施打顯影劑,便可幫助我們了解黃斑部的結構,並能偵測黃斑部血管的分布、判斷新生血管的活性、是否有出血或積水的情形,既能診斷黃斑部病變,也可以追蹤評估治療的成效。確診老年性黃斑部病變後,要及早接受治療,以阻止視力繼續惡化。馬尚德醫師解釋,目前的治療方式包括眼球內注射抗血管新生藥物(Intravitreal Injection of Anti-VEGF)、光凝固雷射療法(Laser Photocoagulation)、光動力治療PDT(Photodynamic therapy)等。馬尚德醫師強調,「如果可以越早進行治療,新生血管還沒廣泛延伸、出血或形成疤痕組織,及早治療讓新生血管消退,視力就可以明顯進步,避免視力不可逆的喪失,甚至失明!」貼心小提醒我們要養成良好的用眼習慣,保持足夠的用眼距離,每用眼30分鐘,便休息5至10分鐘,馬尚德醫師建議,日常生活中要注意眼睛防曬,使用3C產品時可將螢幕的亮度調暗。為了早期發現黃斑部病變,美國眼科醫學會建議每天使用阿姆斯勒方格表(Amsler grid)自我測試,輪流遮住一隻眼睛,用未遮住的眼睛盯著方格圖的中心點,正常狀況下應該會看到筆直線條,假使看到線條扭曲、變形、有暗影,便可能是黃斑部病變,務必盡快就醫。老年性黃斑部病變不再是老年人疾病,高度近視、抽菸、空氣汙染、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體重過重等皆可能增加黃斑部病變的風險,具有危險因子的民眾記得要定期檢查眼睛,馬尚德醫師呼籲,由於年紀越大,黃斑部病變的風險越高,50歲以上民眾,即使沒有症狀,也應定期檢查。如果看東西出現扭曲、模糊、黑影務必盡速就醫,才能及早診斷,把握治療時機!原文:
-
2021-11-29 失智.非藥物治療
預防方法/遠離6大危險因子 1/3的失智症可預防
全球失智症人口增長,台灣失智症人口約28萬人,預估尚未被診斷的失智者將近13萬人。專家呼籲,避免發展成失智症,除了應及早診斷、治療,預防失智更重要,民眾應遠離三高、菸酒、頭部外傷、憂鬱、聽力障礙、空氣汙染等危險因子。根據台灣失智症協會資料,失智症危險因子共有五大項,分別為三高、頭部外傷、抽菸、憂鬱及聽力障礙。台北榮總失智症治療及研究中心主任王培寧表示,根據2017年研究顯示,遠離失智症危險因子下,有三分之一的失智症可預防。2020年最新失智症預防研究更發現,控制注意中年時期頭部傷害、減少飲酒傷害及老年後避免空氣汙染等三項危險因子下,預防失智症更提升至四成。三高未控制 失智風險高三高包括高血壓、高膽固醇、高血糖,王培寧說,三高若沒有控制好,可能增加罹患阿茲海默症風險,容易出現記憶、認知衰退,尤其血壓超標,罹患阿茲海默症的風險是一般人的五倍。空汙影響 認知功能差近年研究觀察,「空氣汙染」成為新的失智症危險因子,王培寧指出,空汙引發失智症以PM2.5影響最大,包括工廠、燃燒、油煙皆為PM2.5來源,不只影響肺部,也影響大腦健康。國外研究指出,空氣汙染嚴重區域,民眾的認知功能較差,長期追蹤也發現,民眾認知退化速度也較快。聽力受損 憂鬱機率增不只中老年人需要預防失智症,世界衛生組織(WHO)提醒,全球11億的年輕人頻繁使用耳機,未來將面臨「聽力受損」,聽力不好會造成大腦負荷,認知問題也影響大腦結構,造成社交疏離感,恐增加失智、憂鬱、跌倒機率。2021年美國阿茲海默研究中心最新發表,戴助聽器可減少三成機率進展為失智症,若本身已是失智者,戴助聽器退化速度也變慢。老年憂鬰 不處理會失智有些老年人因「憂鬰症」影響認知功能,出現類似「失智」情況,造成「假性失智」,若沒有好好治療,假性失智也可能會退化成真的失智,是失智症的早期徵兆之一。罹新冠肺炎 恐提早失智新冠肺炎肆虐全球,王培寧表示,國外研究發現,年輕型失智症相較老年型失智症,確診新冠肺炎機率更高,若原先已輕度失智者,恐因長期新冠後遺症(long COVID)加速退化,提前進展到失智症。王培寧說,感染新冠病毒引起中風、癲癇、肝腎功能等急性期問題,也引發長期新冠後遺症,尤其新冠病毒會攻擊人體內ACE2受體,其受體在大腦中廣泛分布,而導致大腦、認知功能受傷害,專家也警告,感染新冠肺炎恐提早失智、快速退化。新藥問世 治療輕度失智王培寧提醒,預防失智症,早期診斷、治療很重要,但並非所有失智症都屬於阿茲海默症,臨床診斷時,除了觀察認知功能,也可透過生物標記來判定。美國FDA今年通過阿茲海默症新藥,適用於輕度認知障礙到輕度阿茲海默症早期患者,試驗中受試者在高劑量、連續14個月使用才有顯著效果,但高劑量恐有局部腦水腫、發炎、微出血反應等副作用。
-
2021-11-28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深夜無力起身尿尿 就醫竟是「腳中風」釀禍
50多歲的吳姓男子,今年剛被診斷罹患高血壓,近期天氣驟降,常感到雙腳無力,但稍作休息就能改善,某天深夜突然想上廁所,但一下床卻發現腳痛到沒辦法走,趕緊就醫,經診斷,竟是「腳中風」引起。國泰醫院心血管中心心臟內科主治醫師郭志東表示,別以為秋冬只需要注意心肌梗塞以及腦中風,有些三高患者也可能引發腳中風的問題。郭志東表示,血管可粗分為兩大類,大血管、小血管。大血管指的是主動脈,小血管大多是指周邊血管。無論是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洗腎患者又或是長期抽菸者,血管彈性都比一般人差。當氣溫變化劇烈,無論是大血管或是小血管都可能出現無法即時因應氣候變化,產生阻塞或是破裂。郭志東表示,最具致命危機的是「主動脈剝離」,若無法即時救治,高達五成的患者會再發生後48小時內死亡。藝人小鬼也是因為主動脈剝離辭世。除了主動脈剝離的危機,在小血管內發生阻塞,位置在腦部就可能引發腦中風,但發生的位置可以在身體所有地方,而秋冬較常見是發生在「腳」,也就是俗稱的腳中風。郭志東表示,腳中風除了是三高患者需要注意以外,有心律不整或是心房顫動的患者,也需要注意。心臟不正常的跳動,加上血管又不健康,容易引發斑塊堆積,久坐、不運動或是秋冬血流狀況不佳等情況,都會增加下肢中風的機會。腳中風初期的症狀如腳痠、腳麻、冰冷等,等到嚴重阻塞時,會出現難以行走,甚至是皮膚發黑等狀況。郭志東表示,腳中風的患者大宗還是長輩,但隨著三高年輕化的趨勢,腳中風也不再是長輩的專利,也有不少40到50歲的民眾發生腳中風。呼籲民眾在秋冬一定要注意保暖,更重要的是從平時起就應該要做好血管的保養,罹患三高的患者,更是需要定期回診、按時服藥。
-
2021-11-27 該看哪科.泌尿腎臟
「慢性腎病」知多少? 藥師詳解導致腎臟功能異常的多種原因與用藥須知!
「急性腎衰竭及慢性腎病」在衛福部健保署統計之「醫療費用前20大疾病」中,已蟬聯多年冠軍;自2016年起,每年全臺約有7-8%的醫療費用是使用在腎臟相關疾病上,可見腎臟相關疾病是臺灣目前需要被重視,且大眾都應該重新瞭解的疾病。腎臟是人體重要的器官之一,在後腰兩側肋骨下方各一個,長約10-12公分,重約150公克,約為拳頭大小。每個腎臟約由一百萬個腎元所組成,每個腎元由腎絲球及腎小管構成;腎元每天過濾流經腎臟的血液約160-190公升,其中大部分會回收體內,僅約1-2公升會形成尿液和毒素、代謝廢物一起排出體外。腎臟的功能還包含維持體內電解質和酸鹼平衡、分泌腎素來調節血壓、分泌紅血球生成素刺激骨髓製造紅血球,還能將維生素D3活化為具生理功能的維生素D以維持骨質密度。導致腎臟功能異常的原因有哪些呢?常見因素包括當控制不佳時會傷害腎臟細胞的慢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壓、痛風,和其他如慢性尿路阻塞或泌尿道感染、自體免疫或遺傳性疾病造成的腎病變和腎炎、藥物使用不當等等。許多罹患慢性疾病的病人當腎臟出現問題時,總以為是長期吃藥造成,因而自行停藥或拒絕就醫,但其實血壓、血糖或尿酸控制不佳才是造成腎臟細胞損傷的主因,所以配合醫囑確實服用慢性病治療藥物,控制好病情,才是防止腎功能持續變差的不二法門。當腎臟功能指數異常超過三個月而無法恢復正常時,就可能被診斷為慢性腎臟病;慢性腎臟病初期並無明顯症狀,之後會出現血尿、尿液有濃厚泡沫(可能為蛋白尿造成)和水腫等警訊,隨著腎功能逐漸惡化,高血壓、貧血、代謝性酸血症、高血磷與高血鉀等併發症便可能接連出現,此時腎臟產生不可逆的永久病變,嚴重時甚至要進行血液透析治療或腎臟移植。當慢性腎臟病併發症發生時,醫師可能會開立藥品來控制病情。慢性腎臟病處方的藥品類別說明◎血管收縮素轉化酶抑制劑(ACEIs)或血管收縮素受體阻斷劑(ARBs):可治療高血壓或改善蛋白尿。◎末梢循環治療藥品(如Dipyridamole/所雷帝糖衣錠、Pentoxifylline/血利持續性糖衣錠):具抗發炎及抗氧化作用。◎利尿劑(如Furosemide/來喜妥錠):促進排出多餘水分和鹽類,以消除水腫。◎重碳酸鈉:能鹼化血液,緩解腎臟因無法排除含氮廢物和酸性物質造成的代謝性酸血症。◎磷酸鹽結合藥品:可減少磷在腸胃道的吸收,常用藥品為含鈣製劑(如碳酸鈣、醋酸鈣)、含鋁製劑(如氫氧化鋁),另外亦有非鈣鋁結合劑如Lanthanum Carbonate/福斯利諾咀嚼錠、Sevelamer Carbonate/磷減樂懸液用粉劑;此類藥品可與食物併服,降磷效果更佳。◎貧血用藥:靜脈/皮下注射紅血球生成素或口服補充鐵劑。◎低血鈣用藥:補充鈣片和Calcitriol/活維D軟膠囊,其中鈣片和食物併服吸收效果更好。慢性腎臟病人需要留意的藥品類別慢性腎臟病人的用藥選擇與劑量調整需要謹慎小心,常見需要特別注意的藥品類別如下:◎非類固醇類消炎藥(NSAIDs):具有抗發炎、解熱鎮痛效果,其作用機轉為抑制前列腺素合成來抑制發炎反應,但同時會讓腎臟血管收縮,造成腎臟內部血流減少而影響腎臟功能。本院常見品項有Celecoxib/希樂葆膠囊、Diclofenac/克他服寧糖衣錠、Mefenamic acid/博疏痛膜衣錠等等。◎抗生素:大多需經由腎臟代謝排除,當腎功能不佳時會增加藥物在體內的蓄積,此類藥品需由醫療人員依腎功能及臨床症狀來調整劑量或給藥間隔,並監測有無不良反應發生。◎顯影劑:可能會減少腎臟血液灌流或直接損傷腎小管,臨床上可在檢查前適當補充輸液或使用高劑量N-acetylcysteine來降低風險。◎口服降血糖藥物:須依藥品代謝排除特性和腎功能評估劑量和可用性;其中雙胍類藥物(如Metformin/得利糖錠)在嚴重腎功能不全時會蓄積體內而增加乳酸性酸中毒風險。◎中草藥偏方:研究已證實馬兜鈴酸具有腎臟毒性及潛在致癌風險,衛福部已於2003年公告禁用含馬兜鈴酸之馬兜鈴、廣防己、青木香、關木通、天仙藤等五種中藥材及其製劑。提醒民眾切勿購買或使用來路不明的中草藥產品,以免誤食農藥、重金屬或其他有害成分而傷害身體。腎臟相關疾病是目前臺灣健保花費最大宗的疾病,定期接受健康檢查並隨時注意身體變化,才能及早發現腎功能異常並進一步接受評估和治療;而慢性腎臟病患者除了定期回診、確實遵照醫囑規律服藥外,平時應維持正常作息、不抽菸與酗酒、規律運動、適量喝水不憋尿,飲食上注意蛋白質攝取,並避免過量食用鹽份;看診、使用藥物或進行檢查前,將自身疾病與用藥情況主動告知醫師、藥師或其他醫療人員。平時多注意、病時多謹慎,才能有效減緩腎臟疾病的進展,讓我們能與它和平共處。參考文獻:UpToDate線上醫學資料庫全民健康保險醫療給付費用總額協商參考指標要覽慢性腎臟病健康管理手冊台灣慢性腎臟病臨床診療指引台灣腎臟醫學會
-
2021-11-26 醫療.自體免疫
異位性、脂漏性皮膚炎傻傻分不清楚? 醫:一張表看懂兩種皮膚炎差異,細心照護並不難!
異位性皮膚炎與脂漏性皮膚炎是常見的皮膚疾病,有時會造成混淆,亞東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蔡雅竹表示,兩者的成因、症狀不盡相同,但只要配合醫囑治療,平常生活中細心照護,避開誘發因子,病友都可以維持不錯的生活品質。異膚三大成因:基因遺傳 保水力差 免疫失衡異位性皮膚炎是一種慢性皮膚疾病,蔡雅竹醫師分析,異膚主要來自三種因素,第一和患者基因遺傳有關,其次是皮膚屏障功能不完全,保水能力下降,易受外來物質刺激和誘發發炎,第三,現在醫界研究更發現和免疫細胞Th2也有密切關係,也就是免疫失調。異位性皮膚炎在不同年齡層的表現會不一樣。嬰兒約二到三個月大時發作,常常在臉部會出現紅紅的潮濕斑塊。如果出現在四肢,多半集中在伸展面,例如膝蓋和手肘。到了兩歲以上的兒童期,發作部位轉移至四肢的屈側,主要是手肘內部和膝蓋後方的膕窩。當患者成長到青少年和成人,病灶多集中在四肢屈側,嚴重時甚至可能到全身性的紅皮症。生物製劑可改善中重度異膚病灶針對異膚的治療,蔡雅竹醫師表示,近年已有生物製劑和小分子口服藥物,可以幫助中重度患者改善病灶,效果很不錯。小分子口服藥物,方便性佳,止癢效果快,但基於用藥安全,病人仍須定期抽血監測肝腎血脂肪等功能。至於輕度和局部發作的異膚患者,蔡雅竹說,可先由外用藥膏著手,像是類固醇或非類固醇式免疫調節藥膏。中重度患者除了針劑,亦可選擇如口服類固醇(急性發作時使用)或傳統免疫抑制劑或照光治療,但必須遵照醫囑,不要自行購買服用或突然斷藥。異膚患者的日常照護關鍵在於為皮膚保水,應使用不含香料的保濕乳液,成份盡量單純。蔡雅竹說,一般的凡士林就是不錯選擇。洗澡的水溫控持在攝氏 35-37 度,沖澡泡澡小於10-15分鐘,不要太久,洗後盡快全身擦上乳液,最好一天擦三次。但她也提醒,塵蟎是可能的誘發因子,嬰幼兒患者應少接觸絨毛玩具。脂漏性皮膚炎成因: 體質 皮脂腺 皮屑芽孢菌蔡雅竹醫師說,脂漏性皮膚炎也有三大成因,分別是:個人體質、皮脂腺的組成和分泌量異常、皮屑芽孢菌增生,但三種成因會相互影響。例如皮屑芽孢菌原是人體常見的共生菌,在外界環境刺激下,皮脂腺旺盛,此菌過度增生,引起發炎反應,造成皮膚發紅和脫屑。成人的脂漏性皮膚炎,普遍出現在T字部位,包括鼻子兩側、眉心、眉毛和髮際線,更嚴重的連胸部中線都會出現,有的患者甚至連整個頭皮都有。嬰幼兒的脂漏性皮膚炎,也可出現於包尿布的皮膚皺摺處。嬰兒脂漏性皮膚炎別擔心以年齡層來說,脂漏性皮膚炎會在嬰兒出生兩三周時發生,但蔡雅竹表示,過一陣子即會代謝掉,嬰兒大概三個月時開始逐漸緩解,家長不必緊張,照顧時只需以清水為寶寶清洗,並盡量不要處在太熱的環境。青春期後也是脂漏性皮膚炎的好發時機,多半與荷爾蒙開始發達有關,甚至直到成人。蔡雅竹說,壓力和季節變化是常見脂漏性皮膚炎復發的原因之一,脂漏性皮膚炎則大多用藥膏可控制,蔡雅竹表示,使用局部類固醇效果較快,只要劑量和位置正確就不必擔心副作用,也可使用局部免疫調節藥膏,不需用到生物製劑和小分子口服藥物。日常照護 洗髮精很重要在日常照護上,脂漏性皮膚炎好發於頭皮,洗髮精很重要。蔡雅竹醫師表示,含有活膚鋅成份的洗髮精,有抗菌效果,有助於脂漏性皮膚炎的頭皮,患者可以留意洗髮精成分;選用含有字尾「- azole」成份的產品,也有抗菌效果。此外,含二硫化硒的洗髮精,也有抗炎和細胞穩定作用,可抑制皮屑快速產生;植物性松焦油的成分也有抗發炎作用。使用這些洗髮精洗頭時,要停留在頭皮5-10分鐘左右,但蔡雅竹提醒患者不用手抓摳皮屑,以免引發傷口感染。在日常飲食方面,脂漏性皮膚炎患者要少吃辛辣、油炸等刺激性食物,喝酒、抽菸更應避免。異位性皮膚炎VS脂漏性皮膚炎比較表蔡雅竹醫師現任:亞東紀念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臺灣乾癬暨皮膚免疫學會理事經歷:臺大醫院皮膚部研究醫師亞東醫院皮膚科總醫師亞東醫院皮膚科住院醫師林口長庚醫院內科部住院醫師專長:■皮膚免疫疾病與生物製劑治療:乾癬、異位性皮膚炎、慢性蕁麻疹 ■落髮生髮門診:雄性禿、休止期落髮、圓禿■一般皮膚疾病:帶狀皰疹、青春痘、脂漏性皮膚炎、濕疹、黴菌等 ■常見皮膚腫瘤診斷及治療■皮膚醫學美容及雷射光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