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7-08 醫療.腦部.神經
搜尋
抗發炎
共找到
772
筆 文章
-
-
2022-06-29 醫聲.醫聲要聞
《Nature》:兒童「長新冠」盛行率超過25% 出現這些症狀須注意
研究顯示,不只大人,兒童染疫後,也會受「長新冠」後遺症影響。國內新冠肺炎(Covid-19)確診人數持續累加,兒童確診案例層出不窮,累計超過20萬人染疫。美國疾病管制署(美國 CDC)指出,兒童出現長新冠的機率稍低於成人,然因兒童不擅表述症狀,需要特別重視。究竟兒童長新冠症狀該如何判斷、怎麼治療?是不少國人家長心中的擔憂。 研究:兒童長新冠盛行率超過2成 15%逾3個月仍有症狀 權威級學術期刊《自然(Nature)》一篇研究發現,若以染疫後4周以上仍有相關症狀為定義,18歲以下兒童及青少年長新冠的盛行率達百分之25.4,同族群染疫住院者之長新冠盛行率更高達百分之29.19。醫學期刊《刺胳針(The Lancet)》一項針對英國新冠肺炎確診兒童的研究引用「英國國家統計辦公室(ONS)」數據:2-16歲兒少患者超過2成確診5周後仍有症狀、超過百分之15確診12周後仍有症狀;這份研究也指出,超過12周仍有長新冠症狀的2-11歲兒童達百分之7.4。 兒童長新冠症狀有哪些? 《刺胳針》:記憶力、專注力下降 《自然》研究結果也顯示,兒童及青少年長新冠患者症狀以精神方面比例較高,包括情緒影響(如:焦慮、易怒、憂鬱等)以及疲倦、失眠、頭痛、認知與記憶能力下降等;其他症狀還包括頭暈、呼吸道症狀、胸痛...等。一項《美國醫學會雜誌(JAMA)》的研究則發現,兒童長新冠患者超過12周以上仍持續存在的症狀中,最常見的是疲倦,其次則是無法專心及需要更多睡眠。 《刺胳針》的另一項研究針對丹麥4萬4千位0-14歲兒童進行調查,其中1萬1千人確診新冠肺炎。研究發現,長新冠兒童症狀隨著兒童年齡而有些微差距,0-3歲兒童主要出現情緒波動、紅疹及腹痛症狀;4-11歲兒童除了上述症狀,還合併出現記憶力及專注力相關問題;12-14歲兒童症狀包括記憶力及專注力下降、情緒波動及疲倦。該研究也顯示,3歲以下兒童近4成在確診2個月後仍有症狀,為各年齡層最高。 腦霧有解了! 多吃維生素、適度運動有助減緩新冠後遺症 家長最擔心的新冠後遺症之一,是會影響生活、學習的「腦霧」。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小兒科部主任張璽說,學界普遍認為兒童長新冠後遺症與發炎脫不了關係,腦霧也是如此,長新冠兒童家長可先觀察,透過改變飲食及生活型態,就能減緩發炎。若症狀持續,甚至影響生活,則要就醫投藥或進行腦部影像學檢查。 張璽指出,養成良好的健康習慣:比如避免過多的加工食品、人工添加物,多攝取抗氧化、抗發炎食物(維生素B、C、D等)以及適度運動、保持心情愉悅等,都有助降低體內發炎,是目前醫界對於新冠後遺症的休養建議。 兒童長新冠升溫 立院:投入國家資源進行研究 立法院法制局日前也提出「因應長新冠後遺症對兒童影響之探討」,其中引用美國CDC指引,指出長新冠兒童因缺乏病識感加上難以正確描述症狀,可能使得症狀被忽略,「建議政府宜及早投入資源並組織醫學界針對長新冠症狀進行大規模的長期研究。」 立院法制局進一步指出,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已投入經費研究染疫對兒童整體健康、發育、免疫反應以及感染後幾年的整體生活質量的影響 ;美國日前也宣布將長新冠患者納入美國身心障礙法(Americans with Disabilities Act,ADA)保障對象 。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27日則表示, COVID-19染疫康復整合計畫收治的兒童青少年有38人。 【你也可以看】新冠肺炎確診兒童越來越多,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小兒科部規劃系列文章,提供「家有新冠兒」的家長衛教知識、保養照護小撇步,以應對長新冠症狀,請看下方文章:兒童長新冠1/不想上課竟是「長新冠」徵兆?這些症狀持續4週應就診兒童長新冠2/孩童腦霧怎麼辦?補充維他命B、C、D抗發炎
-
2022-06-27 醫聲.醫聲要聞
兒童長新冠2/孩童腦霧怎麼辦?補充維他命B、C、D抗發炎
「神經症狀」是兒童新冠急性感染後徵候群常見症狀之一!國內已出現長新冠兒,家長往往會察覺孩子出現倦怠、專注力變差、甚至是記憶力變差,進而影響學習效果。醫界認為,這些症狀是一種發炎反應,家長可以給予維他命補充,若症狀持續4周要考慮就醫,症狀超過3個月時,就需要考慮進行影像檢查,確認是否有腦部的傷害,並給予提升注意力及腦循環的藥物;日本也實驗性地將治療憂鬱的「重複經顱磁刺激(rTMS)」運用在長新冠治療。腦霧怎麼造成的? 機轉仍不明、與發炎有關「腦霧(Brain Fog)」是長新冠兒最具代表性的感染後症狀。如同它的名稱,患者會描述症狀就像「腦子裏起霧」一般,朦朦朧朧的,不單影響孩子的學習,更可能進一步對生活都可能構成障礙。對於以腦霧為代表之神經急性感染後徵候群的致病機轉,目前還無法完全理解,但已有幾種假說被科學家提出:1. 殘存的covid病毒片段沒有被清除乾淨2.身體免疫系統的自我攻擊3.染疫過程造成的傷害身體組織尚未完全修復4.體內其他潛伏的病毒在免疫力低下狀態的再活化如果用最簡單的話來講,這些機轉假說不外乎與平常大家熟悉的「發炎反應」相關。因此目前對於新冠後遺症的休養建議,大多也是朝向抗氧化、抗發炎的方向,例如:補充維他命B、C、D等等。當然還有很多其他抗氧化抗發炎的嘗試性療法,比如高壓氧等等,但目前缺乏強烈實證,因此尚未成為主流治療方法。腦霧、疲倦有解! 憂鬱症新療法rTMS可治療此外,腦部影像學檢查也有令人驚訝的報告,日本NHK報導,科學家們發現後遺症患者的腦部,相較於無後遺症的痊癒者,有腦部代謝及循環低下的情況,因此針對腦部神經學症狀(如:腦霧、疲倦、注意力不集中),嘗試使用rTMS治療。rTMS是目前用於憂鬱症的自費治療選項之一,它的原理是改善腦部情緒控制區塊的組織循環,進而使這個區域的腦組織活化,以強健腦部功能。這項實驗性的治療研究,在日本約有80名嚴重長新冠患者接受治療,當中大約8成有改善症狀,但是改善症狀患者當中,仍有2成復發。對於長新冠,人類目前所知相當有限,因此很多治療也都還在嘗試性的階段,但是隨著全世界研究者們的努力,慢慢有撥雲見日的曙光。其實只要是病毒感染後,都有可能發生後遺症,但是新冠肺炎病毒感染的人數實在太多,其中2成可能成為長新冠,累積出來的個案數還是相當驚人的。少吃加工品、適度運動 「抗炎」生活型態助疫後康復所幸目前流行的Omicron變異株,相較於它的前輩們,在神經學方面的後遺症比例相對較低,比較多是咽喉部呼吸道的症狀。不論是哪種後遺症,學界普遍認為與發炎反應難脫關係,因此養成良好的健康習慣:比如避免過多的加工食品、人工添加物,以及適度的運動、保持心情愉悅等等這些降低身體發炎狀態的生活型態,都能幫助染疫後康復的過程。延伸閱讀:兒童長新冠風險高?羅一鈞:發生率低於成人但是若感染急性症狀改善後,仍有倦怠或專注力,記憶力變差的狀況,時間持續4周以上時,可考慮就醫進行必要之檢查等。
-
2022-06-24 養生.聰明飲食
天熱沒胃口、吃不下!別再吃冰了,營養師推薦消暑5食材,「辣椒」居然是第一名
炎炎夏日,胃口盡失,除了飲料、剉冰之外,能放進嘴裡享受沁涼的食材到底還有哪些呢?其實屏除刻板印象,能達到清涼消暑的好食材,其實就在你我身旁。冷氣房、手搖飲,治標不治本台北市營養師公會居家照護營養師程涵宇表示,人體為恆溫動物,會依據外在環境來調節身體溫度,當我們覺得熱,大腦體溫調節中樞便會督促汗腺發汗,以達到解熱降溫的效果。然而,現代人長期待在冷氣房內,全身毛細孔也跟著收縮,造成身體不易流汗、暑氣無法散出,代謝也跟著下降。代謝一降,人自然會易感疲倦,胃口更不佳,就算冰涼飲品一杯接著一杯,還是治標不治本,吃完反而更燥熱!營養師推薦的消暑食材有哪些?怎麼吃的美味營養又健康?就讓我們跟著程涵宇營養師一起來「實際應用」看看吧!◎辣椒說到發汗食物,當仁不讓的就屬辣椒了。辣椒內含辣椒素,是一種主要的刺激性物質,其內部固定辣椒籽的白色部分是辣度最高的地方,辣椒素不僅能刺激唾液提高食慾,還能加快血液循環與腸胃蠕動,並緩解關節炎、神經痛以及外傷引起的輕微至中度的疼痛症狀。不過程涵宇特別提醒,儘管吃辣好處多,還是有些朋友在攝取上需要多加注意,像是患有痔瘡的朋友,如果大量食用辣椒恐會刺激腸胃加速血管擴張,反而會使痔瘡疼痛加劇。還有本身腸胃不好、患有胃食道逆流,甚至胃潰傷或胃出血等情況的朋友應避免辛辣,過多的辣椒素會劇烈刺激腸胃粘膜,誘發或加劇病況。◎蒜頭蒜頭是華人飲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食材,也是發汗食物的成員之一,既能入菜又能提味,素有抗菌、消炎、抗氧化、抗血栓、降血壓、維持脂蛋白平衡、防治動脈硬化等功效。不過卻鮮少人知道,食用大蒜還可以「溫化濕氣,消除疲勞」!程涵宇指出,蒜頭裡富含大蒜素,不僅能促進維生素B1的吸收,還能有效提高新陳代謝並修復人體疲勞,其獨特的辛香更能提振食慾,是許多主婦餐桌上的秘密武器。現代人長期待在冷氣房中,室內和室外溫差過高,一個不注意就中招感冒,若想避開夏天感冒的窘境,只要適量地攝取蒜頭就能提高免疫力,可說是一石多鳥! ◎洋蔥在國外被譽為「菜中皇后」的洋蔥,同樣也有助於人體發汗、提升代謝,富含槲皮素的洋蔥還能抗癌、抗發炎和抗病毒活性,並幫助我們的身體排毒,促進腸蠕動,將多餘脂肪排出體外。此外,洋蔥還可以刺激胃酸分泌,增進我們的食慾,所以在各國料理的前菜中,都能看見洋蔥的身影,不僅美味可口又開胃,更是祛濕降壓消暑的好食材! ◎薑常言道「薑是老的辣」,其原因就是來自薑裡的「薑辣素」,薑辣素會隨著薑的生長累積的越來越多,所以薑才會越老越辣。而薑辣素可推動消化、促進血液循環,幫助我們發汗,炎熱夏日吃上一點,暑氣也能消掉一半。除此之外,另一個辣感來源的「薑烯酚」也能抗氧、抗菌、抗發炎,能緩解關節炎或相關病因所引起的疼痛症狀。程涵宇也特別提到,薑可以促進唾液腺酵素分泌增強胃腸平滑肌蠕動,加速消化速度,減輕反胃發生的機率,所以生理期會感到反胃不適的女孩們可以喝點薑茶,舒緩噁心嘔吐感,還能達到利水、散熱的功效喔!◎紅豆、綠豆既然談到了利水,那就不得不提及前陣子風行一時的「紅豆水」了!,程涵宇表示,多數人都知道紅豆水是夏日消腫神器,其實綠豆也是不遑多讓,紅豆、綠豆皆有消濕利水的功效,能幫助水分循環、促進代謝,還能排除體內濕氣,其富含的高膳食纖維更是有助於新陳代謝,豐富的鉀幫助多餘的鈉排出,吃進熱量的同時也提供了蛋白質及膳食纖維,既能提供飽足感又不怕胖,是夏日減重的好選擇!  延伸閱讀: 。高溫不斷攀升,夏季必備「4物品」,正確使用防曬、防中暑 。高溫防中暑病,「3族群」要特別注意,夏日出遊注意「5件事」!
-
2022-06-23 名人.張金堅
張金堅/新冠疫情趨緩,如何營造生活新常態?7QA教你與病毒和平共存
截至6月22日新冠肺炎全球確診人數已高達537,388,235人,雖然全球的疫情包括台灣在內已漸趨緩,加上疫苗覆蓋率已經普遍,住院及重症人數也已逐漸減少,根據世界各國的專家學者分析,未來新冠病毒將會流感化,我們不要再執意清零,而是要重新思考怎麼與病毒共存。所以我們的生活要做全新的考量與適當的因應。所謂新常態(新正常生活)(New Normal)。事實上,在這段疫情期間,很多專家學者也對我們的生活方式(如飲食、運動、睡眠、保健食品等)都有很多的探討。以下本文根據國內外的醫學期刊的實證醫學研究報告,綜合整理與讀者分享。(1)正確的飲食可以增強免疫力,對抗新冠肺炎嗎?根據今年4月份日本大阪大學Dr.Hibino及美國哈佛大學Hayashida在營養醫學期刊(Nutrients)發表。他們認為地中海飲食(如圖一)其飲食成分,具有抗發炎及抗氧化作用,可以減低COVID-19之症狀,此外他們也指出以糙米、米糠等全榖物為主食的國家,其腸道中好的益生菌會增加,可以分泌較多之短鏈脂肪酸可以穩定先天性免疫,比起麵食國家症狀較輕。(2)那些維生素與COVID-19有關?根據一些研究,認為靜脈注射維生素C可以藉由抑制過度活化的免疫反應來提高COVID-19患者的存活率,但這還要大型的研究才能證實。很多研究指出,人體體內血液中維生素D低的人,其罹患COVID-19之風險較高,因確診的住院率、ICU住院率及死亡率較高,此外根據Louca P及Ling SF等人的研究報告指出,每週補充Vit.D超過三次並持續3個月,COVID-19感染風險降低9%,高劑量 Vit.D3之加強治療,亦可降低死亡率。至於VitD 亦可藉由曬太陽及運動獲得。(3)礦物質及Omega3脂肪酸與COVID-19有關係嗎?根據德國學者Semba RD研究,他們發現血液中硒量足夠的話,確診COVID-19患者恢復比較快,死亡率比較低,所以多攝取含硒較多的食物,應是可行,如大蒜、堅果、南瓜等。至於鋅會參與體內許多免疫反應,如缺乏鋅,則感染COVID後比較會有味、嗅覺異常,如鋅足夠的話,則有抑制新冠病毒複製的功效;大都存在於魚貝類、肉類、全穀類、堅果及乳製品中。至於Omega-3脂肪酸是否建議食用,根據多項研究指出Omega-3脂肪酸具有抗氧化、抑制發炎及抗病毒作用,如Doaei等人之小型雙盲隨機臨床試驗證實,每2周服用1公克Omega3之重症患者其存活率會較高,其存在於高脂肪深海魚類及堅果等食物中。(4)夜間充足的睡眠可以減少COVID-19感染嗎?根據Kim等人在英國內科醫學雜誌2021年之期刊發表,他們發現包括英、美、德、法等六國的統計,晚間睡眠延長一小時,則減少12% COVID-19感染之機會,如果白天多睡一小時反而增加6%COVID-19感染的機會,至於嚴重睡眠障礙的人,比常人高出88%之感染機會,所以要有充足的夜間睡眠及保持良好睡眠品質非常重要,可以減少COVID-19之感染機率,至於每天有過勞現象的人,其得感染的機會高於常人2.6倍。特別第一線的醫療工作人員,暴露在高危險地區不宜過勞。(5)疫情期間喝咖啡、喝茶可減少感染嗎?疫情期間,很多人都會擔心喝咖啡、喝茶與新冠肺炎有關嗎?根據2021年義大利的官方統計,在疫情期間喝咖啡的人比過去高出54%,此外在其他國家喝茶及喝咖啡的比率也增加。根據美國西北大學Marilyn Cornelis領導的研究團隊利用英國人體生物資料庫約4萬名成人追蹤分析,發現咖啡具抗發炎及抗氧化作用,飲用咖啡與發炎生物指標CRP,IL-6及TNF-1有關,而這些指標亦與COVID-19之嚴重度及死亡率有關,這些生物指標,喝咖啡者會降低,所以喝咖啡是不錯的選擇,此論文發表於2021年Nutrients的期刊,論文中指出如果每天喝2-3杯咖啡的人與每天少於1杯的人相比,COVID-19之感染率降低10%。此外亦證實如果喝咖啡再加上多攝取蔬菜可降低更高的感染率。至於喝茶方面,有更多的期刊報導,大部分都是正面的,包括綠茶及紅茶,都認為茶含有很多酚類(polyphenol),其實多酚包括很多不同的化合物如EGCG、TF、TF2b、TF3等,這些多酚化合物,分別作用在新冠病毒不同的位置,甚至也會作用在人體細胞之ACE2受體上,其作用就是可以阻止病毒進入人體內,或阻止病毒複製,所以茶可以預防感染或減緩症狀,是有學理根據的。到目前為止,在疫情期間喝咖啡或茶,國內外學者都持肯定的看法。另外最近很多學者發現,新冠病毒除了對肺部表皮細胞影響以外,還會影響腸道黏膜細胞及腸道好菌,即所謂「腸肺軸」,但茶含有多酚可以保護腸黏膜,進而使好的腸道細菌增加,透過「腸肺軸」,反而使肺部比較不會受損,可使症狀減輕,咖啡亦可能有此作用。(6)補充益生菌與COVID-19有關係嗎?最近在美國杜克大學醫院Dr.Paul E. Wishmeyer發現針對有家庭接觸者並在7天內確診後隨機分配兩組各91人,一組給予乳酸菌。使用28天,結果發現,服用組只有26.4%有症狀,而安慰組則有42.9%人有症狀。另外,香港中文大學及瑞典卡羅林斯卡學院亦有同樣的發現。總之,攝取益生菌會引發一連串的免疫調節作用,全身的腸黏膜免疫力因而提升,再透過「腸肺軸」使呼吸道的表皮細胞,也可以活化免疫作用,對新冠肺炎的症狀亦可減緩。(7)運動對於COVID-19的實證研究到目前為止,有很多報告指出「持續性的運動」(每週60-149分鐘)的活動,可以使COVID感染症狀較輕,也使確診者一般住院及ICU住院比率降低,根據南非Steenkamp等人在英國運動醫學的期刊發表,此報告是回溯性觀察研究,總共收集65361名研究個案,發現過去低度身體活動者(共13366人),當作基礎組,中度(每週運動60-149分鐘,共22526人)及高度(每週≥150分鐘,共29469人),分別均可以降低住院率、重症率及死亡率從15%至65%不等,可見運動對抗新冠肺炎的症狀改善有其重要性。韓國首爾大學Dr.Dong等人,針對2015-2019進行健康檢查的民眾,比較確診COVID-19的重症風險,結果發現肌力加上有氧及適當強度之運動均有顯著的助益,可以降低重症比率及死亡率。(如圖二級圖三)眾所皆知,COVID-19的病毒,應該不會消失,將來的新冠病毒,可能會像流感一樣季節流行,而且病毒的變種會與時俱進,變化很快,遠大於人類可以回應的速度,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保持戒慎恐懼的心理,學習與病毒和平共存。如上所述,我們的生活無非與食衣住行息息相關,所以疫情之後,如何因應,怎麼樣的飲食?怎樣的運動及睡眠?如何選擇保健食品,如何提升免疫力,應該是我們要正視的議題,疫後新常態,也是我們要嚴肅面對。當然個人防疫的習慣(包括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離等),藉此機會要內化成生活的一部份,更重的是要藉由上面所闡述的飲食指南,飲品使用原則及一些健康食品之選擇還有如何養成規律運動及良好睡眠的習慣,應該從日常生活去體驗與力行,那麼「疫後新常態」才能真正落實。
-
2022-06-23 失智.大腦健康
油有害健康已是過時觀念!多攝取「這幾種」對大腦有益
長期以來,人們都認為「油脂有害健康,熱量高,會讓人發胖」,但這已經是過時的舊觀念。卡路里原本是指被稱為三大營養素的蛋白質、醣類、脂質所產生的能量值,根據這三種營養素的含量來計算。各種營養素每公克的能量值(卡路里),分別是蛋白質四千卡,醣類四千卡,脂質九千卡。也就是說,和蛋白質及醣類相比,脂質會產生兩倍以上的能量。每公克脂質所含的熱量之高,正是飲食生活富裕的現代人「聞脂色變」的原因。不過,少量的脂質就能補充能量,對於食量小的人來說是絕好的熱量來源,也是構成全身細胞的細胞膜和各種荷爾蒙、核膜等的材料。除此之外,還有促進維他命A、D、E、K等脂溶性維生素吸收的作用。作為皮下脂肪堆存的脂質,也有抵禦寒冷保護身體的功能。如果一味地認為所有油脂都不好,可能會有脂質攝取不足的問題,必須注意。從不製造毒素,防止大腦和身體炎症的觀點來看,近年來備受矚目的Omega-3脂肪酸、富含油酸的特級初榨橄欖油、以中鏈脂肪酸為主要成分的椰子油和MCT油(又稱中鏈脂肪酸油或中鏈三酸甘脂油),都是很好的脂質來源。被歸類為Omega-3 脂肪酸的脂質來源,有亞麻仁油和芝麻油含有的α- 亞麻酸,以及魚類含有的EPA、DHA,皆有抑制炎症的作用。但由於加熱後會酸化,建議不要加熱,在生菜、豆腐或加熱好的料理加入少量的亞麻仁油和芝麻油就好。魚類含有的Omega-3 脂肪酸,在烤或煮的過程中也會酸化,所以最好是吃生魚片。可以從亞麻仁油、芝麻油、椰子油、MCT 油當中挑選其一,每天攝取一湯匙,並記得不要加熱。亞麻仁油會有一種特別的味道,芝麻油的味道則和魚油差不多。可以依照個人喜好區分使用。由於一開封就會氧化,除了開封後要放入冰箱保存,購買時請選擇裝在褐色或綠色的遮光瓶裡、一到兩個月就能用完的容量。橄欖油不易氧化,含有抑制大腦炎症的「橄欖油刺激醛」(Oleocanthal)。富含抗氧化成分是其出色之處,即使加熱也不容易氧化,在各種日常料理中都可以輕鬆使用,容易保存。另外,因為在體內也不太會氧化,所以不易製造出有致癌危險的過氧化脂質。橄欖油有特級初榨橄欖油、純橄欖油等種類,請選擇不經任何加熱和化學處理的直送特級初榨橄欖油。※橄欖油刺激醛:是一種植物化合物「酚」(phenol),通常以相連在一起的「多酚」(polyphenol)形式存在,食用後能有效激發人體的修復機制。它的抗發炎效果非常好,相當於服用小劑量的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物「伊布洛芬」(ibuprofen),但沒有吃藥的潛在副作用。另外,它也能幫助大腦清除引發阿茲海默症的類澱粉蛋白(amyloid)斑塊,保護大腦、防止衰老。椰子油的主要成分為「中鏈脂肪酸」,具有不容易變成中性脂肪的特點,有助於預防肥胖。如果不習慣椰子油特有的甜味,推薦使用MCT 油。MCT 是英文Medium Chain Triglyceride 的縮寫,就是指中鏈脂肪酸油。一天的攝取量標準是一湯匙左右。不適合加熱調理。因為無味無臭,比較不會有讓人不習慣的問題,可以淋在料理上,或是加在咖啡裡。※中鏈脂肪酸:它的定義為碳鏈長度 6-12 的脂肪酸,因為分子量較小且是弱電解質,在中性環境中很容易離子化,所以溶解度較佳。因為不需要經由脂蛋白運送,可直接進入門靜脈,所以可減少堆積在血管壁上的風險,降低心血管等疾病的發生,也有研究發現能提高代謝率、改善肥胖。油脂成為大腦能量的機制當我們開始減少醣類和攝取好油的飲食後,油脂會被分解成酮體,作為能量被送至大腦。如果因為限醣飲食導致體內醣類不足,以油脂為原料製成的酮體就會成為大腦的養分。尤其是百分之百中鏈脂肪酸的MCT 油,能迅速地分解成酮體,為大腦提供能量。其他還有固體型態的飽和脂肪酸,例如奶油和豬油。動物性脂肪會使血液變得黏稠,給人一種對身體不好的印象。但只要沒有大量攝取,奶油仍然是值得推薦的油,不僅含有豐富的抗氧化成分,還含有維生素A、D、E,而且沒有經過複雜的加工處理。特別推薦以乳酸菌將生乳油脂發酵做成的發酵奶油。和普通奶油相比滋味豐富,味道更好,還能調整腸道環境。豬油也含有少量的維生素。要小心反式脂肪酸和Omega-6那麼該小心使用的油是什麼呢?就是添加烴類藥品作成的油。把液體的植物油做成固體人造奶油,還有從種子萃取植物油時用來讓溶劑揮發的高溫處理,這些過程都會產生反式脂肪酸。反式脂肪酸被認為和心血管疾病有關,在部分國家也有被制定一日標準值。但是在這之前,添加藥品和高溫加工就已經是一個問題。為了使形狀更容易使用,以及從原料汲取最大限度的油脂,有可能因此使原料變質。除了大豆油和玉米油,製作西點麵包、餅乾、點心會用到的人造奶油和起酥油等也需要注意。大豆油和玉米油含有大量的Omega-6 脂肪酸,在體內被分解後會變成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 acid),有調節免疫系統和降血壓的作用。但是攝取過多會容易引起動脈硬化、高血壓、脂肪肝、自體免疫性疾病、過敏性疾病,必須多加留意。由於價格便宜,多用於食品加工和餐飲業,容易一不小心就攝取過多。(本文出自高寶書版《腦排毒飲食法》白澤卓二著)
-
2022-06-23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快篩陰等同康復?清冠一號要吃多久?醫親揭「解隔後」必知3大QA
新冠確診者在解除隔離後快篩陰性,一般就認為自己可以恢復以往正常上班上課、自由進出公共場所的生活,但快篩陰性就等於已恢復健康了嗎?要如何殺死體內殘存的病毒並自我修復?台北市中醫師公會名譽理事長、中醫診所院長陳潮宗提醒,其實快篩陰性後,真正的問題才剛剛開始。以下是陳潮宗解答: Q1、解隔後快篩陰,病毒對身體就沒有影響了? 答:隨著確診人數增加,已打過3劑疫苗者約99%會順利康復,但仍有1%的病人可能得到重症,甚至有死亡的風險;若未打疫苗者,約10%可能轉為中重症,2%具死亡風險,且可能會留下長新冠後遺症,對身體造成永久性的傷害。 快篩陰性是否就等於已恢復健康?其實不是的,真正的問題才剛開始。快篩陰性只是證明病毒濃度已下降到不會傳染給他人的程度,但對自己身體的傷害,仍可能持續留下併發症及後遺症。新冠肺炎的併發症如:咽喉痛、一說話就咳嗽不止等;後遺症如:腦霧、心悸、神經系統影響等。 Q2、快篩陰後,清冠一號需要繼續吃嗎? 答:使用清冠一號治療新冠肺炎,對於一般輕症民眾都具顯著效果,但其實快篩陰性後,就不建議再繼續使用清冠一號。 這是因為清冠一號有退燒、紓解肌肉痛、治療關節痛的作用,類似西藥如:普拿疼、阿斯匹靈的作用;既然已經退燒了,且肌肉關節也不再酸痛,後續只要使用清熱解毒的輔助藥方,將病毒在體內的濃度快速降到最低。「清熱解毒湯」包含:金銀花、倒地蜈蚣、黃連、黃柏等中藥,都是用來殺病毒、降低削弱病毒毒性的最佳藥物。 此外,新冠併發症最常見的就是咳嗽、喉嚨癢、一說話就咳個不停,是由於病毒從呼吸道侵入,對黏膜組織造成的傷害最大,需要一段時間的新陳代謝才會痊癒;建議可利用五味中藥:連翹、甘草、菊花、蒲公英、黃芩等,來繼續殺病毒,臨床實證上仍具有很強抗病毒的作用。 新冠病毒與體內的免疫系統作戰,會消耗很多人體身體的能量及水分津液,為了預防產生併發症及後遺症,此時應補充水分多的水果,例如水梨、西瓜、柑橘等,也可用運動飲料以1:1兌水飲用,亦是補充體內水分既方便又快速的方法;且須少吃油炸、辛辣的食物,避免讓病毒滯留體內、傷害健康,充足的睡眠、少說話都會是不錯的選擇。 Q3、病毒仍會殘存體內28天,如何改善發炎反應、呼吸症狀? 答:新冠肺炎對人體的傷害,在確診者快篩陰性之後,仍會持續影響至少1個月,所以在快篩陰的28天以內,仍屬病毒的高峰期,約需1個月後體內病毒量才會逐漸降低;且在這段期間,人體肺功能是處於持續受損的狀態。 該如何修復呢?可用「聖肺愈喘湯」,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肺功能衰退現象。此藥方近年多用於治療氣喘疾病,但亦對肺功能衰退、走路容易氣喘吁吁、或患過敏性呼吸道疾病者有良好的療效。 「聖肺愈喘湯」成分包括:人參、白朮、陳皮、麻黃、桂枝、柴胡、黃芩、荊芥、防風、甘草、生薑、桑枝、大棗等13味藥組成。其中的人蔘鬚、白朮、甘草、紅棗、陳皮,有培元固本、理氣養肺、補腎氣、開胸利膈的作用;麻黃、柴胡、桂枝、荊芥、防風、生薑、桑枝、黃芩則可宣肺平喘、清熱化痰,全方可達到養陰補氣及解除風鬱的效果。 此外臨床上也證實,其藥方具有幫助呼吸順暢的功能,同時也藉由降低發炎細胞激素、提升抗發炎細胞激素,來達到降低肺臟發炎的效果,對於治療新冠肺炎後遺症有穩定療效。【本文獲uho優活健康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網址:https://www.uho.com.tw/article-58172.html】
-
2022-06-21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當醫師確診時/從未在外聚餐、高規格防疫仍快篩陽性!感染科醫師施長慶:千算萬算不如一次家中聚餐
對於自身染疫,擔任和信醫院防疫指揮官的施長慶有些懊悔與意外,因為疫情爆發兩年半以來,他一直採取高規格防疫,院內感控會議一律採用視訊,減少實際互動,而自己也從未在外面與人聚餐,但還是功虧一簣,千算萬算,還是避免不了。施長慶表示,五月初與好友相聚,為求安全起見,選擇在家裡吃飯,還特別請朋友做了快篩,結果陰性,才放心一起聚會,沒想到百密一疏,聚會隔日,朋友電話告知當天快篩陽性,有如晴天霹靂,他心想自己應該也中獎了。「感染科醫師總是比較敏感一點」施長慶說,第一時間總會想到防疫措施是否完善、會不會傳染他人。記得當天是周日,雖無症狀,但從那天起自我隔離,告知院內長官及同事,每天做快篩,前三天均為陰性,原以為可以安全過關,沒想到周三一早,喉嚨痛、聲音沙啞,而快篩試劑出現兩條紅線。他隨即自行開車至鄰近醫院,接受PCR採檢,當晚結果出爐,不出意料,確診染疫,開始為期十天居家照護。為了避免加重其他同事工作量,並持續提供糖尿病、高血壓等老病人的醫療服務,施長慶在隔離期間只停了一兩次門診,因為當天喉嚨實在痛到受不了,有如刀割,其餘門診照常,透過電話問診,協助病人領藥。「不想影響病人的就醫權益」施長慶說,居隔期間,總是強迫自己多喝水、服用止痛藥,儘管喉嚨還是不舒服,聲音沙啞,講話時疼痛,但還是堅持幫老病人看診,開慢箋、看檢查報告。那時最大的鼓舞,除了親朋好友的關懷與協助,還有來自老病人的叮嚀及打氣,一句句「醫師,加油」、「你一定要趕快好起來」,聽在施長慶耳裡,莫名感動,讓人頓時充滿勇氣。 除了維持看診,施長慶也透過視訊,參與院內感控會議。他說,自己是感染管制專科醫師,且身為醫院防疫指揮官,卻是院內前一兩波染疫醫師,深感抱歉,所幸感染源明確,並非在醫院被感染,希望藉由會議,加強院內感控措施,減少其他醫事人員確診。對於指揮中心開放鬆綁、與病毒共存的政策,施長慶深表贊同,因為這是各國防疫必經之路,也要逐步放寬、非一步到位,當然願意全力配合、確實執行,但許多措施很臨時,從醫療執行面來說,有其一定需要的時間做調整。 「大船轉彎,總需要一點時間。」施長慶說,指揮中心許多鬆綁步驟,可能今天才透過視訊會議,向全國宣告,但院內除了向醫師、護理師、行政單位宣導新規定與教育之外,還要整理與調整許多細節,但才過數天,又有新進度,這類滾動式調整,臨床有時趕不及。舉例來說,指揮中心擴大「快篩陽性視同確診」適用範圍、口服抗病毒藥物使用步驟,對於防疫而言,當然是正確方向,但臨床醫事人員會對新規定不熟感到緊張,也容易出錯。施長慶建議,指揮中心一次做較大範圍地放寬,而不是一點一點地鬆綁,相信能讓醫療院所更有效率地做事。儘管指揮中心統計數據顯示,九成九以上的確診者都屬輕症,且染疫三個月內,像是吃了無敵星星,但施長慶表示,迄今仍會咳嗽、易喘,在家裡做重訓,以及開合跳等心肺運動時,就比染疫前更容易喘,必須休息久一點。雖不影響日常生活與工作,但為了盡快恢復到原先體能狀況,仍需強迫自己運動。算算這次染疫,施長慶在家裡居隔足足兩周,他表示,這是全新的生活體驗,每天測量血壓、血氧、體溫,並拍照上傳,學習如何當一個好病人。 另外,學著自己養活自己,父母送來新鮮蔬果及各種食材,就放在門口,隔著大門,低聲慰問打氣,有如探監,有一種難以言說的惆悵;他則上網查詢如何烹飪料理,或打電話向友人與家人求教。至於解除隔離後的第一件事,施長慶說,當天凌晨,一過十二點,他離開家裡,漫無目的地開著車,最後到了鄰近公園,搖下車窗,享受著自由,呼吸著新鮮空氣。醫師小檔案姓名:施長慶頭銜:和信治癌中心醫院內科部一般內科感染科主治醫師確診時間:5月4日確診途徑:與確診友人聚餐症狀:喉嚨痛、發燒、聲音沙啞治療方式:服用緩解症狀藥物、休息、多喝水給確診者的一句話:備妥常用藥物,例如,感冒、止咳、鼻炎、止痛及抗發炎等成藥,並瞭解出現哪些症狀時,就必須尋求醫療協助,盡快就醫。居家照護期間,最重要的是吃好、睡好,補充足夠水分,多做心肺運動。
-
2022-06-18 養生.聰明飲食
常熬夜、失眠是「睡前拖延症」?營養師推薦2類助眠食物+改掉易影響睡眠的4個壞習慣
好的睡眠品質對於免疫系統是非常重要的,特別是在疫情期間,如果有熬夜、失眠的狀況,就要盡快檢視自己的飲食及生活習慣,好讓自己維持良好的睡眠品質。你最近也常常熬夜嗎?睡眠不足可是會對健康造成威脅的喔!以下就讓《PrimePlus健康設計家》品牌營養師Jane教你如何用飲食、作息,來調整自己的睡眠品質吧!常見的熬夜因素• 事情繁忙處理不完• 輪班、值夜班• 社交聚會• 生活壓力大• 使用3C產品,如:追劇、聊天或滑手機• 沒睡意,早早躺下卻睡不著有些人受工作、課業、社交活動影響而壓縮睡眠時間;也有人因生活習慣不良、壓力或其他心理因素影響而失眠睡不著,甚至有「捨不得睡」的現象(俗稱睡前拖延症)。睡前拖延症(bedtime procrastination)它的定義是「明明沒有必要因素干擾,卻比預定時間還晚睡」,是很多現代人常發生的狀況。有研究認為它和情緒恢復、意志力降低等因素有關,而有睡眠拖延症的人明明意識到現在該睡了,卻忍不住繼續看電視、玩手機或從事一些非必要的活動,即使知道晚睡可能會產生負面影響,也捨不得停下手邊的雜事去睡覺。充足的睡眠可以讓人恢復精神,身體也獲得足夠的休息時間,可以用來自我修復、維持健康,因此若熬夜成習慣是很可怕的。睡眠不足除了會使隔日精神不佳、注意力不集中、思考速度變緩慢、容易疲勞、記性差之外,長期下來還可能會使內分泌系統異常,導致膚況變差、容易腸胃道不適、代謝下降易肥胖、免疫力下降,造成心血管疾病、癌症及其他疾病的風險上升。若是想改善熬夜晚睡的習慣,就必須在正確的時間點,停下手邊的工作或雜事,乖乖上床準備休息,躺下後還必須要有「睡意」才能順利睡著,而其中「褪黑激素」就是影響睡意的重要關鍵!什麼是褪黑激素?褪黑激素(Melatonin)是一種和晝夜規律、睡眠有關的激素,能夠讓人產生睡意,並將「夜晚已來臨」的信息傳達給身體其他組織,調節內分泌系統,並幫忙維持生理時鐘的正常;同時也具有抗氧化、抗發炎及清除自由基等功能。體內褪黑激素由色胺酸、血清素等物質經多個步驟後合成,且過程中需要葉酸、維生素B6等輔酶的參與(色胺酸為必須胺基酸之一,人體無法自行合成,須透過食物補充喔!)。其主要由松果體分泌,且分泌量受光線的影響,在沒有光線的情況下分泌量會升高,當眼睛接收到光線,分泌量就會下降(日光、燈光皆有影響,各色光線中又以藍光影響最大)。如前述所說,褪黑激素的分泌和睡眠有關,因此改變生活習慣、均衡飲食或適當食用相關營養素,皆有助於改善睡眠品質喔!常見的助眠食物如:含褪黑激素、褪黑激素前驅物(色胺酸、血清素)、合成相關輔因子(葉酸、維生素B6、鎂、鋅等)或是其他對情緒、改善睡眠有影響的營養素(鈣、鎂、維生素B群、維生素D、ω-3不飽和脂肪酸等)。⦁ 堅果類堅果中富含褪黑激素、色胺酸及鈣、鎂等礦物質,其中又以開心果的褪黑激素含量最高。⦁ 水果類奇異果含豐富葉酸、血清素及維生素C、E等多種營養素,因此在一些研究中有改善睡眠的效果;此外,酸櫻桃、橘子、鳳梨及香蕉中也都有褪黑激素喔! 而酒精類飲品常被誤認為助眠效果,是因為它具有讓人快速入睡的特性,但睡前飲酒會影響睡眠品質,讓人在入睡一段時間後變得淺眠,反而容易睡不好。改掉容易影響睡眠的四個壞習慣1. 睡前使用3C設備因為當中的藍光會刺激交感神經,讓身體誤以為現在是白天,並減少分泌褪黑激素,使人維持清醒,所以一般建議睡前30分鐘別滑手機、平板或使用其他3C設備。2. 開夜燈睡覺為了不影響褪黑激素,在全暗的環境中能有較好的睡眠品質。3. 於午後攝取過多咖啡因由於咖啡因具有提神效果,且每個人對於咖啡因的敏感程度不一樣,因此一般建議下午2、3點後應避免喝提神飲料或含咖啡因的飲料,如:咖啡、茶及可樂等。4. 放假前晚睡或是周末賴床如果白天睡太多,就容易導致晚上睡不著,並打亂生理時鐘。應盡量保持作息規律,別讓上班日和休息日的作息差太多。相信大家都知道熬夜對身體的壞處是非常多的:⦁ 短期影響:精神不佳、氣色差,影響工作或學習表現。⦁ 長期影響:打亂內分泌系統,使膚況變差、易變胖,且腸道、免疫、代謝等功能皆下降。⦁ 疾病風險上升:造成心血管疾病、癌症及其他疾病的風險上升。尤其目前疫情期間,更是要努力把握時間睡覺,才能讓氣色更好、思緒更清晰,也能讓身體機能維持良好的免疫力,打敗外在病毒的入侵!本文為《PrimePlus健康設計家》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
2022-06-17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當醫師確診時/確診後的喉嚨痛如刀割 心臟科權威魏崢:終於明白為何有人想要安樂死
心臟外科權威振興醫院院長魏崢接受聯合報與元氣網專訪,分享染疫經驗。他說,他不擔心自己會重症或死亡,但是感染後的喉嚨痛如刀割,讓他第一次「終於明白為何有人想要安樂死了。」「心臟權威魏崢確診!」、「魏崢舒緩喉嚨痛的八個方法。」全台染疫人口破三百萬人,但魏崢的確診訊息及親身經驗分享可能是傳閱度最高的。他第一時間發訊給院內同仁,除了請大家別因為染疫而害怕,還介紹了好吞又容易下嚥的食物。魏崢在今年5月15日確診,6月初受訪時早已完全恢復,但他淡淡說出「安樂死」,還是令人震撼。他並非因喉嚨劇痛而想要安樂死,而是理解到「疼痛真的會讓人生不如死」。會不會擔心變成重症?魏崢不擔心,「我認為我不會」,且人死也沒什麼可怕的,「但如果喉嚨一直這麼痛的話,那真的不想活了。」他形容,喉嚨痛有如被刀割燒傷,伴隨腫脹,喝水痛,連吞口水都痛, 必須把口水吐掉。他第一次理解,為何有些末期患者因疼痛想要安樂死,「因為真的滿痛的」。他的症狀包括喉嚨痛、發燒、腹瀉、流鼻水等,很像一般感冒,但喉嚨痛到喝不了水。一度發燒到38.5℃,當下他就知道「一定是中了」。魏崢在給員工的公開信中提醒用藥,除了退燒止痛和止咳藥,還有消炎藥。他拿目前進行中的俄烏戰爭比喻,新冠病毒侵犯與免疫系統對抗如兩軍作戰,喉嚨就像烏克蘭是戰場一樣,被打的亂七八糟,因此腫脹嚴重,止痛之外,還必須靠消炎藥來讓兩軍停戰。魏崢建議的藥品名單中有「非類固醇抗發炎劑」,如希樂葆(Celebrex),借助其抗發炎效果讓喉嚨舒緩。他也以過來人經驗建議,民眾可以請醫師評估開立類固醇藥物,有助快速緩解症狀。魏崢是在服用類固醇後,喉嚨痛才快速緩解。但有一點一般人可能很難比照的。魏崢因家中沒有血氧機,也擔心快樂缺氧,所以在家休養期間,會用聽診器聽聽自己肺部,看看有無肺炎,並注意自己呼吸會不會喘。至於一般人,建議可以在家中走動或爬樓梯,看看自己是否變得易喘、呼吸不過來,如果是就要考慮諮詢醫師。若說此次染疫最大的意外,便是沒有想到公開信威力驚人。他在家裡雖是隔離休養,但其實大多數的時間都在回覆關心他的慰問訊息,訊息來自世界各地,「八百年沒有聯絡的朋友都來聯絡」,甚至在美國的女兒都被久未聯絡的國小同學問說,「聽說妳爸爸確診了。」訊息多到回不完,比上班處理公務更忙。對於此次防疫險造成的諸多亂象,魏崢去年早已預見。去年他為振興全院員工都保了防疫險,當時就發現,只要隔離就可理賠,一旦大流行,保險公司絕對賠不完。他去年就對保險公司提出警告,這保單再繼續銷售會有問題,而Omicron在其他國家大流行經驗也可參考。果然,此波大流行發生,保險公司勢必虧損嚴重。染疫後,對Omicron的想像有不同嗎?魏崢說,原先就知道Omicron多輕症,現在大家關心長新冠,若就對心臟的影響可能有血栓及心肌炎,但就他的觀察,比率其實不高。他笑說,Omicron傳染力強,反正一定會得,現在不得,以後也會得,「早點得,早點好」。魏崢表示,振興醫院全院2500名員工,目前有五分之一,大約500人曾染疫或正在感染,但研判真正感染的人可能達到千人,因為有些人是無症狀感染者。大家看待疫情應該會慢慢正常化,對於需要用藥的人,給藥的速度要快,面對它,治療它。秋冬疫情是否還會再來?魏崢說從來不想這件事,「來就來,不來就算了」,人生要想開一點,「誰可以活到一百歲?這不是自己可以控制的。」雖然他不擔心自己變成重症,但想到萬一真的成為重症病患,必須住院隔離,要是病情惡化插管,可能就再也說不了話,連後事都來不及交代,「這得要好好想想」。醫師小檔案姓名:魏崢頭銜:振興醫院院長確診時間:5月15日如何感染:可能與確診者接觸哪些症狀:喉嚨痛、發燒、腹瀉、流鼻水等治療方式:服用緩解症狀藥物、休息、補充水分給其他確診者的一句話:Omicron要變成重症的機會不大,大家不用太恐慌,症狀出現時,治療症狀就好,若還是不行才去醫院就醫。魏崢給員工公開信:因為omicron病毒非常容易傳染,最近員工很多染疫,我也不例外,雖然多是輕症,但有時候也非常不舒服。生病的時候,最需要注意的三大重點是:1. 水分供應充足,2. 藥物使用無虞,3. 充分的營養補充。但說起來容易,做到就有些困難了。這次感染比較特殊的症狀是喉嚨發炎,痛到連喝水都不行,在此提供一些個人經驗供大家參考:1.比較不刺激又容易下嚥的滑潤食物:木瓜牛奶(少糖)、原味優格、豆花、布丁、蒸蛋(不要太鹹)、白煮蛋蛋白、橄欖油或苦茶油等。水分要充分補充才能化痰,清水容易嗆到的話,可以木瓜牛奶或豆花代替,吞服藥物時亦然。2.藥物:退燒止痛首用普拿疼(本院名稱depyritin),每天不要超過五顆,但它不具消炎作用,因此對喉嚨嚴重發炎者,celebrex 的效果可能更好,但每天不要超過兩顆。Brown mixture 則可以止咳化痰。若有自己無法處理的狀況,尤其是有呼吸困難的情形,請馬上來掛急診。希望大家都能平安地渡過這次的疫情。魏崢 敬上
-
2022-06-16 養生.聰明飲食
舒緩喉嚨痛與咳嗽、補充體力 營養師盤點蜂蜜7好處
本文摘自《常春月刊》471期文∕陳大樂根據《本草綱目》的記載,蜂蜜有清熱、解毒、潤腸、通便、止痛,能調和百藥;中東以及歐洲各地,更視蜂蜜為「上帝賜給人類的禮物」。人類食用蜂蜜已經有相當長的歷史,遠從古埃及時期、美索不達米亞文明象形文字等,都曾出現養蜂等關於蜂蜜的記載。東方人熟知的《本草綱目》,也明確指出蜂蜜具有清熱、解毒、潤腸、通便、止痛等好處。現代科學則證實,蜂蜜除了美味外,還有抗氧化、抗發炎、抗菌等效果,就連其他蜂產品,如花粉、蜂王乳、蜂膠等,也都具有特定的保健作用。康寧醫院營養師陳詩婷表示,若以現代營養學的角度分析蜂蜜,我們可以發現蜂蜜絕大多數為碳水化合物組成,主要成分為單醣類的葡萄糖和果糖,這類單醣因為極易被人體吸收,能立即轉換成為能量,可以增進體力和消除疲勞,但也因極易吸收,本身有血糖不穩、肥胖問題的人,不建議多吃。其中,賦予蜂蜜療效的是微量的維生素、巨量礦物質、微量元素、蛋白質、以及抗氧化物質及酵素。特別是蜂蜜獨特的酵素,如澱粉酶、轉化酶、過氧化氫酶、磷酸脂酶、葡萄糖氧化酶、酯酶等,可以幫助消化、促進新陳代謝,而蜂蜜含有微量的抗氧化物質,如類黃酮類等,則有助對抗自由基的形成。❶改善便秘便秘是許多現代人的煩惱,根據調查顯示,台灣30至49歲的上班族中,有近一半的人受便秘所苦,尤其是職業性質需要久坐、久站、工作壓力大、三餐不定時的人,更是經常便秘。陳詩婷說,便秘的人不妨可在開水裡加點蜂蜜,早晨空腹喝,因為蜂蜜具有助潤滑腸道的作用,能柔軟乾硬的糞便。不過別忘了,要緩解便秘最關鍵的手段,仍是每天補充充足的水分(體重X30c.c.)、蔬菜水果吃足、養成運動習慣、進食時間固定,尤其是每日一定要喝足夠的水,幫助腸道潤滑,才能有效幫助排便。❷舒緩喉嚨痛與咳嗽中醫認為,蜂蜜因為有殺菌及潤肺止咳的作用,譬如夜晚時容易乾咳,或是平時覺得喉嚨乾癢,想咳嗽時,適量喝點蜂蜜水,有助滋潤呼吸道。不過,這好像與一般認為甜食容易生痰的認知有矛盾,因為蜂蜜也是甜食的一種。陳詩婷解釋,蜂蜜止咳的功效,是針對沒有痰的乾咳,也就是喉頭因為乾燥、缺乏滋潤所造成的咽喉刺激、乾癢所導致的咳嗽。此時質地溫潤的蜂蜜,就可以發揮止咳潤肺的作用;但假使是有痰的咳嗽,就不適合吃蜂蜜了。❸促進睡眠蜂蜜因為含有多種維生素B群、鈣質、鎂、鉀、磷等,這些微量營養物質具有安定神經、幫助消除肌肉疲勞的作用,適量喝一點蜂蜜,的確能幫助放鬆身心,達到舒眠的作用。不過,陳詩婷建議不要在睡前喝,因為蜂蜜本身的葡萄糖及果糖含量高,糖本身就比較利尿,特別是容易頻尿、夜尿,或可能有攝護腺肥大的人,睡前喝了一杯蜂蜜水,也許會加重夜尿的頻率。此外,有睡眠障礙問題的人,平時飲食應該避免酒精、含咖啡因食物、奶油、辛辣類等食物。❹養顏美容蜂蜜本身具有滋潤的作用,拿取新鮮蜂蜜直接塗抹在皮膚上,可以讓皮膚更加保水、富有彈性等好處,尤其是秋冬皮膚容易乾癢的人,可以用少許蜂蜜調和水後塗於皮膚,防止乾裂;另外,若想要皮膚白皙,可用蜂蜜水加牛奶或奶粉一起調和,敷在肌膚上。❺提高免疫力作用蜂蜜含有寡糖,寡糖本身就可促進腸道益生菌的繁殖,因此被認為有整腸、提高免疫力(7成以上的免疫細胞都住在腸道)的好處。此外,蜂蜜因為含有抗氧化物質,如類黃酮素、黃酮醇與黃烷醇等營養素,可以中和體內的自由基,並且抑制自由基活性,整體而言,具有提高免疫力的作用。❻抗菌、促進傷口癒合研究顯示,將蜂蜜塗抹在傷口上,有助刺激組織重新生長及減少水腫、疤痕形成的能力。這是因為蜜蜂會製造特定蛋白質「防禦素-1」(defensin-1),在採集蜂蜜過程中,會連同唾液一起進入蜂蜜裡,防禦素-1本身具有抗菌消毒作用,再加上蜂蜜本身有高滲透壓、低pH值、低水活性的特性,有助抑制細菌的生長。❼快速補充體力蜂蜜含有豐富的單醣類,因為分子很小,容易讓人體吸收,特別是幼兒患有腸胃炎、腹瀉等狀況時(1歲以下嬰兒避免食用蜂蜜),可代替市售的電解質葡萄糖溶液,幫助他們免於脫水。另外,長時間劇烈運動下來,容易有肌肉損傷的問題,導致運動表現下降。此時適當補充蜂蜜水,因為很容易被身體吸收,再加上富含維生素B群,有助快速消除疲勞、恢復體力。延伸閱讀: 。沖泡蜂蜜要用冷水or熱水? 行家揭「正確方式」:多數人都錯了 。吃不完的蜂蜜如何保存? 食藥署曝「1動作」恐變質
-
2022-06-16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輕症居隔怎麼吃? 營養師公開提升抗疫保護力飲食清單
國內新冠肺炎染疫人數持續增高,有不少民眾確診後都得在家居隔,此時確診者的營養狀況、免疫力和從疾病中恢復的能力就顯得相當重要。然而,當感染新冠肺炎時,發炎反應和氧化反應都會升高,導致免疫力降低,也會對營養狀況產生負面影響。地中海飲食抗氧化、抗發炎 增加免疫力國泰健康管理新竹中心營養師林怡妏表示,可採取抗氧化和抗發炎的飲食模式,再搭配5大關鍵營養素補充,以幫助增加自體免疫力,對抗體內新冠病毒,加速身體恢復健康。▸飲食重點1:攝取足夠新鮮蔬菜水果,補充維生素C及植化素。▸飲食重點2:以富含魚油的魚類如鯖魚、秋刀魚、鮭魚等,及雞蛋取代紅肉以及加工肉的攝取(如牛肉、豬肉、培根、貢丸)。▸飲食重點3:以富含單元不飽和脂肪酸的橄欖油及含多元不飽和脂肪酸的堅果類取代高飽和脂肪酸油脂(如椰子油、棕櫚油、奶油以及豬油)。▸飲食重點4:以全榖雜糧類為主要澱粉來源,並減少甜食攝取,如十穀、糙米、地瓜、玉米、燕麥等食物來取代精緻型澱粉(如白飯、麵包、麵條、糕點等)。▸飲食重點5:每天適量攝取乳製品,特別是發酵乳製品,如優格與天然起司。▸飲食重點6:每天足夠水分攝取,建議每公斤體重攝取量約為30至40ML。補充5大關鍵營養素 加速身體恢復健康▸維生素D:蛋黃、沙丁魚、鮪魚、曬乾香菇研究發現維生素D可與新冠病毒接受體相互作用,阻擋新冠病毒結合,同時維生素D可以通過破壞體內的病毒附著來幫助保護肺部。▸類胡蘿蔔素和維生素A:肝臟、紅蘿蔔、地瓜、胡蘿蔔、南瓜、菠菜它們皆具抗發炎特性,研究發現可能對治療新冠肺炎和呼吸道感染有幫助,且維生素A可減少發炎炎症和氧化反應,增強免疫反應,降低疾病的嚴重程度。▸鋅:海鮮、牡蠣、黑巧克力、南瓜籽研究發現鋅缺乏與新冠肺炎感染風險增加和預後較差有關,鋅可降低細菌感染的風險,並降低ACE2受體的活性(ACE2受體是新型冠狀病毒的靶標攻擊目標),還可以保護肺組織的健康,且鋅為具有抗發炎特性的必需礦物質,可能有益於新冠肺炎患者。▸Omega-3脂肪酸:鯖魚、秋刀魚、柳葉魚、鮭魚、鱈魚Omega-3多不飽和脂肪可以降低體內發炎反應和新冠肺炎中產生「細胞因子風暴」的可能性(一種不適當的免疫反應),且另一個潛在好處還能改善確診者的情緒、焦慮和抑鬱方面的作用。▸維生素C:芭樂、奇異果、彩椒、花椰菜、香椿研究發現給予新冠肺炎患者服用維生素C可能有助於在疾病過程中恢復和改善,維生素C為一種抗氧化維生素,可增加免疫健康及降低患肺炎的風險。現代人因工作及飲食模式多為外食,或有食物購買、烹飪上的困難,無法如此全面的做到均衡飲食及足夠營養素攝取時該怎麼辦呢?林怡妏建議,適度使用營養品輔助也是一個很好的選擇,但因每個人身體狀況及營養素缺法不盡相同,建議可以諮詢專業人員後再進行補充會比較安心且安全!★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2-06-14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確診發燒膿尿皮疹出院一周後又復發 2歲童MIS-C兩度發病
高雄榮總近日收治一例MIS-C兒童多系統炎症徵候群的2歲男童,他確診康復後兩周後又突然高燒近40度、眼睛發紅、手腳脫皮,就醫診斷為MIS-C,投予免疫球蛋白與類固醇治療,出院後一周內又復發。醫師提醒,兒童於新冠肺炎感染痊癒後2至6周內,要注意併發症:兒童多系統發炎症候群,推測和病毒感染後引發的免疫風暴有關,需及時診斷治療,以免病情惡化。高雄榮總兒醫部急重症科主任翁根本表示,這名2歲男孩兩周前有新冠肺炎(COVID-19)感染,入院前一天發高燒,驗尿有嚴重膿尿,疑泌尿道感染,給予抗生素治療。男童隔天持續高燒,查房時,發現病童身上有紅疹,特別是左手臂處卡介苗接種結疤處紅一圈,一個川崎症診斷重要的條件,雙腳周邊也有紅腫。因為病童曾有COVID-19感染,符合兒童多系統發炎症候群診斷,心臟超音波檢查顯示冠狀動脈和心功能正常,就給予高劑量免疫球蛋白治療,於12小時候順利退燒,後續血液和尿液細菌培養報告也是陰性的,證實非細菌感染,退燒後觀察3天順利出院。病童出院後精神活動力正常,但持續發燒,只好再住院評估。翁根本指出,心臟超音波檢查顯示冠狀動脈正常,但有極輕微的心包膜積水,疑輕度心肌炎,另外手指和腳趾端有脫皮,符合兒童多系統發炎症候群的臨床表徵。由於治療一周內又復發,屬於免疫球蛋白治療抗藥型的,除了給予第二次高劑量免疫球蛋白治療,並加另一種抗發炎藥物類固醇,治療過程曾高燒到攝氏39.8度,但隔天就順利退燒。翁根本說,兒童多系統發炎症候群症狀,像是發燒3天以上、川崎症特徵、腸胃道症狀、神經學症狀等,好發於5歲以上,且約有一半以上會呈現休克。翁根本表示,此個案年僅2歲,且第一時間有檢查到膿尿,易被誤導治療方向,還好後續有出現川崎症特徵,特別是卡介苗接種結疤處紅一圈,能及時給予免疫球蛋白治療。男童在治療一周內,又高燒,是免疫球蛋白治療抗藥型的,需再入院第二次高劑量免疫球蛋白治療,並加另一種抗發炎藥物類固醇,目前已完全退燒,出院後再門診追蹤。醫院提醒家長,如發現小孩身上出現不正常紅疹或其他異常狀況,可用手機照相或錄影下來,供醫師診斷參考,特別是住新冠肺炎隔離病房,因醫護人員全身防護裝備,不易拍照,加上小孩有時怕生會哭鬧不安,不易檢查眼睛和嘴巴,家長在這方面要多注意。
-
2022-06-14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染疫後易喘、腦霧、疲勞?營養師教這樣吃改善3大新冠後遺症
Omicron變種病毒雖普遍輕症,但染疫後也常見出現各種後遺症,包括胸悶、易喘等呼吸道問題;出現恍惚、注意力不集中等腦霧情況;以及常常感覺疲倦不堪、提不起輕神等。對此嫚嫚營養師建議,染疫後可適度補充營養進行保養,有助於減輕症狀、幫助身體復原。 飲食改善3大新冠後遺症(1)呼吸道問題:胸悶、易喘等。維生素A、類胡蘿蔔素:嫚嫚營養師表示,以呼吸道來說,抵抗病菌最重要的關鍵之一就是黏膜,其為「體內的皮膚」,幫助抵抗外界侵害,所需的重要營養為維生素A、類胡蘿蔔素,兩種營養常會一起討論,類胡蘿蔔素在進入人體後也有部分會轉換成維生素A。其可保護黏膜維持健康、幫助調節免疫,可從深綠色、黃色、紅色等植物類食物攝取,如菠菜、胡蘿蔔、紅莧菜、紅辣椒、地瓜葉、南瓜等。動物食物來源也有,但較不建議,多存在於如豬肝等內臟,除了脂肪量較高,也有毒素累積較多的疑慮,因此植物性來源為佳。 槲皮素:另外,對於呼吸道、肺部保養,受到不少研究關注的營養素,也包括了槲皮素,其為具有抗氧化、抗過敏、抗發炎的優質植化素,來源常見包括帶皮蘋果、洋蔥、蔓越莓、地瓜葉、甜椒、紅酒等,已有不少對此進行哮喘的相關研究。有研究發現每周吃兩個蘋果哮喘發生率較低,也有研究發現有定期攝取槲皮素有助降低空汙、吸菸等傷肺風險,減少肺癌發生機率。 飲食改善3大新冠後遺症(2)腦霧:注意不集中、健忘、恍惚。染疫後會出現注意力不集中、健忘、恍惚等腦霧情況,嫚嫚營養師表示其主要為腦部發炎的現象,也可透過營養攝取幫助改善。 Omega-3、卵磷脂:大腦脂肪含量非常高,約佔整體的6成,保養重點就會在好的油脂,如Omega-3和卵磷脂,這也是為什麼常聽到適度補充魚油有助腦袋靈活,因為魚油就是常見的Omega-3來源。其他來源也包括鯖魚、鮭魚、秋刀魚等動物性來源。植物性的奇亞籽、亞麻籽也攝取得到,但轉換率較低非首選,以動物性來源為佳。而若要從魚油營養品直接攝取,因可分EPA、DHA,高血脂患者建議補充EPA,以防血脂再升高,其他像是小朋友、青少年、孕婦、一般族群等可從DHA著手,或是補充混合型也是很好的選擇。 至於卵磷脂,其為大腦的重要營養素之一,是神經傳導物質「乙醯膽鹼」的製造原料,有助維持正常腦部神經傳遞,增強記憶力注意力等,營養來源包括黃豆、納豆、豆腐、雞蛋等。 維生素E、B群:維生素E對於腦部也是重要營養,有利於細胞膜抗氧化,減少自由基傷害,如防護罩一般,對於腦部神經細胞、血管細胞等都有所幫助。血管健康也攸關養分、氧氣至腦部的運送,維生素E兩者兼顧。常見的維生素來源有堅果、葵花子、榛果、杏仁果、松子、橄欖油、亞麻仁油等植物油。而民眾熟悉的B群,除了提升精神以外,對於消除腦霧也是有所幫助的。 飲食改善3大新冠後遺症(3)疲勞:疲倦、無力、提不起勁。嫚嫚營養師指出,構成疲勞的原因非常多也相當複雜,不過因染疫而起的關鍵主要也是在於發炎,飲食上也可從抗發炎著手。 B群:民眾所熟悉的B群,如前述除了有助解除腦霧,也有利於提升精神,不過需要留意的是,B群於此應視為強力輔助而不是主攻,也就是說前提需有足夠的熱量、能量、營養,B群才有辦法助攻。有相當多的種類,除了營養品外,大方向來看可從糙米、雞蛋、香菇、豬瘦肉中攝取。 維生素C:另外常見的維生素C也具有非常好的抗氧化作用,研究發現缺乏者常見的表現症狀就包括疲勞、活動力下降,而充足者則有注意力及工作力提升的表現。來源可從各種新鮮水果攝取,不建議烹調、打成果汁,以避免消耗。一天兩拳頭,挑當季水果即可,不用局限於某種水果。另外,飯後攝取維生素C可幫助鐵吸收,生理期女性等缺鐵者、有缺鐵性貧血者可考慮。 檸檬酸:同樣於水果中有利於恢復元氣的,也包括柑橘類水果中的檸檬酸,其在體內可形成將食物營養轉換成能量的「檸檬酸循環」,充足的檸檬酸也對解除疲勞有所幫助。 Q10:近期越來越受到關注的Q10也有助消除疲勞、恢復體力、幫助身體產生能量、抗氧化,保護細胞不被自由基傷害,常見於花生、芝麻、沙丁魚、酪梨、核桃等各種食物。不過孕婦、15歲小孩、哺乳婦女、抗凝血劑等藥物不適合補充Q10,可能有交互作用疑慮。 鋅:坊間常見鼓勵男性攝取的生蠔也是很好的消除疲勞食材,不過其實不僅限於男性,其關鍵在於鋅,鋅是代謝能量的重要營養之一,就像B群一般,缺乏者容易顯得疲勞、嗜睡、食欲降低、味覺變差,形成惡性循環。除了生蠔以外,其實牡蠣等各類的貝類、海產類普遍都攝取得到,而南瓜籽、腰果、奇亞籽也吃得到。 染疫後如何飲食保養?地中海飲食有助改善後遺症!嫚嫚營養師提醒,目前沒有發現任何一種單一營養素或食物可以對抗新冠肺炎或改善後遺症,若要從飲食著手,最重要的關鍵就是透過飲食習慣調整出健康的身體,也就是「習慣這樣的飲食方式」。 染疫後盡量別這樣吃:營養師指出,目前被公認最不建議、最危險的飲食方式就是所謂的「西方飲食」,當然西方飲食也有健康的,不過普遍為高飽和脂肪、高精緻糖、高加工,這些也是被明確定義紀載的,如漢堡、可樂、披薩等,高鈉雖未被記載,但也常見於高加工食物中。而即便不是西方食物,但符合上述特性的自然也包含在內,例如鹽酥雞等各種台灣傳統炸物,這類都是人們常聽到的三高來源。不少研究發現,常常習慣這類飲食者,會經常處於發炎反應的狀態,症狀也會比較嚴重,越接近這樣的飲食方式,染疫後重症、死亡率風險就越高。 地中海飲食助改善後遺症:地中海飲食是各界專家普遍公認的最佳飲食方式,前述的營養在地中海飲食中都吃得到,又或者說,地中海飲食主要就是由上述所組成。不論對於染疫前的免疫系統維持,或是染疫後的身體修復,都是非常有幫助的飲食方法。 吃法很簡單,蔬果多元多色,蛋白質以雞肉、魚肉等優質蛋白為主,油脂使用橄欖油等好油,可用辛香料抗發炎,並喝足水分幫助新陳代謝,日常培養運動習慣。 澳洲在2019年就曾作出研究,觀察到飲食模式越接近地中海飲食的族群肺部功能越佳,也有研究發現染疫後中重症的發生機率會相較更低。建議民眾日常可養成這樣的飲食習慣,其他想吃的可以一周安排幾次就好,彈性的調整,不論對疫情或日後生活養生都非常有幫助。 《延伸閱讀》 .Omicron會腦霧、終身影響?後遺症有哪些?重症醫詳解。 .地中海飲食防三高、慢性病。營養師:白肉取代紅肉更有助健康!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
-
2022-06-12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身體經歷長時間發炎 醫師教你飲食6大重點對抗新冠後遺症不適
針對染疫後的調理,北市聯醫和平婦幼院區小兒科醫師陳如瑩表示,不管是輕、中重症患者,部分人會有長新冠的現象,尤其是影響肺部。確診者痊癒後,身體仍會有些發炎反應,有慢性病史的長者,血糖、血壓控制較不易,建議在家要固定測量,並定期回診。陳如瑩指出,在食物調理方面,由於病患在染疫時,長時間處在發炎狀態,加上發燒等症狀,身體會比較虛弱,甚至會情緒低落,常有營養攝取不足的情況。她列出六點痊癒後仍須注意的飲食調整,包含熱量、優質蛋白質、不飽和脂肪酸、維生素、水分的攝取,以及維持腸道菌叢多樣性。1.補充發炎時消耗的熱量陳如瑩說,發炎時會消耗許多熱量,因此須根據個人不同運動量攝取不同範圍的熱量。2.適量增加蛋白質攝取病患在染疫期間有發燒、食欲不振、味覺喪失等狀況,也會影響肌肉蛋白質的合成,造成肌肉量下降,甚至有肌少症的問題,所以蛋白質的攝取很重要,同時要搭配適當的運動。但有肝腎功能問題的民眾,須限制每日蛋白質的攝取量,避免增加肝腎負擔,需要與醫師討論後,針對個人情況攝取適量的蛋白質。3.不飽和脂肪酸對抗發炎不飽和脂肪酸有抗發炎及降低三高的作用,可多攝取如鮭魚、鯖魚、核桃、花椰菜、牛奶製品等。4.維生素C、D、E抗氧化陳如瑩表示,目前對於長新冠的治療及調理方式需要更多資料,但維生素C與維生素E是很好的抗氧化劑,原則上仍可減少確診病患身體發炎反應。文獻指出,住院病患普遍缺乏維生素C、D,建議可多攝取蔬菜、水果、海鮮、大蒜等,簡言之就是要均衡飲食,維生素D也可以透過多曬太陽獲取。5.補充身體流失的水分由於確診症狀多為發燒、呼吸道症狀,會導致水分流失,所以痊癒後仍要注重適量的水分攝取。6.均衡飲食增加腸道菌叢腸道系統部分,感染後,腸道菌叢也會改變,需要均衡飲食以維持菌叢的多樣性。孩童避免含糖飲食,肥胖會增加染疫併發症風險。至於確診兒童在康復後如何避免留下後遺症?陳如瑩表示,最好的方式就是盡量不要被感染,強烈呼籲成人要完整接種疫苗,符合施打資格的兒童也鼓勵盡量接種,以保護無法接種疫苗的長者及幼童。小朋友的飲食調理方面,可以參考衛福部「我的餐盤」建議。陳如瑩指出,孩童還在成長階段,建議早晚一杯牛奶,補充成長所需的鈣質及營養,研究指出,台灣的孩童在學齡階段,奶類、蔬菜及水果的攝取量仍不夠多。另也呼籲少吃含添加物食物、避免含糖飲料攝取過多、多喝水、少鹽少油少糖,台灣兒童有四分之一有過胖問題,造成併發症的機率較高。另外,兒童確診病患要多注意「兒童多系統發炎症候群」,該症狀在確診後二至六周會發生,症狀較類似學齡前的川崎氏症,是一種多系統血管發炎症候群,症狀包含持續高燒、草莓舌、雙眼結膜充血、頸部淋巴結腫大、多形性皮膚紅疹等。漸進恢復運動痊癒後七天無症狀 先從走路開始暖身不管是輕症、中重症的成人或是兒童,就算痊癒後,仍要循序漸進做運動,但陳如瑩提醒,不能一下子就從事太激烈的活動。比較嚴重的患者,可能會合併病毒性的心肌炎,肺部有肺炎或曾插管,要先請醫師評估心肺功能後再運動。陳如瑩建議痊癒後七天內,若都沒有出現症狀,就可以恢復基本活動,但先以日常生活為主,如在平地上行走500至600公尺、爬樓梯等,不會感覺太累的話,再恢復運動。成人可搭配負重運動,增加肌肉量,孩童則建議從事有氧運動。陳如瑩提醒,在恢復運動的期間,還是要密切與醫師聯繫、回診,評估身體狀況。若心肺功能有受影響者,需在醫療院所接受相關檢查評估,如心臟超音波、肺功能檢查等,確認回到正常狀況,再來運動,一旦感到不舒服,就要馬上回診。
-
2022-06-03 失智.大腦健康
麥得飲食抗氧化及抗發炎!10大食物補腦又助延緩失智
台灣進入高齡社會,隨著老化,許多人擔心常忘東忘西,是不是失智了?根據統計,台灣65歲以上長者約8%罹患失智症,12位老人有1位失智,比率逐年攀升。失智症不只是單純老化,是一種腦部神經疾病,會逐漸喪失記憶與認知功能。世界衛生組織(WHO)對於降低失智及認知功能退化的風險,提出應多運動、戒菸、營養介入、限制飲酒量、認知訓練、社交活動,以及管理肥胖、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憂鬱、聽力下降等疾病12項建議。其中,「營養介入」可幫助預防失智症,也可以延緩失智症患者的疾病進展。許多研究發現,麥得飲食(MIND diet),又稱「心智飲食」,結合了地中海飲食和得舒飲食兩種健康飲食法,推薦有益大腦健康、延緩腦神經退化的十大類食物,有助腦部健康,有效預防失智症及延緩認知功能退化。此飲食方式在2022年被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評為最佳飲食法第四名。麥得飲食有兩大特色:抗氧化及抗發炎、減少有害的β-澱粉樣蛋白沉積。推薦的十大健腦食物中,像綠葉蔬菜、莓果類富含植化素、橄欖油、堅果含維生素E,具抗氧化能力,可清除自由基,減少自由基對腦部的傷害;魚類富含Omega-3脂肪酸,可減少腦部的發炎。要預防失智症、延緩認知功能退化,除了盡量食用麥得飲食建議的食物及分量,更要減少飽和脂肪攝取,同時要配合多運動、多動腦、參與社交活動,控制好慢性疾病,維持理想體重,才能遠離失智症。
-
2022-06-02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後疫情與病毒共存/當確診成常態…日常生活該做哪些準備?環境防疫6建議
COVID-19病毒從2019年底在武漢爆發開來,至今已進入第三年,某些科學家預測,新冠病毒並無消失跡象,能夠穿透身體抵抗力的各種變種病毒將持續出現,導致有些人不斷遭到感染,一個人染疫兩次甚至三次,都有可能。而染疫的人在康復後也有後遺症等問題,「長新冠」後遺症可能達半年。人們不可能一直封閉在家,當我們漸漸得與病毒共存時,《元氣網》以下整理日常生活該做的應變及調適,走向後疫情時代,才能恢復正常生活。自我檢測家中常備快篩試劑,如有疑似症狀時,可先自我篩檢,再視情況就醫。【延伸閱讀】>>一表比較唾液快篩與鼻咽快篩用法、準確度、優缺點… 診療就醫健保署與衛福部共同推動「COVID-19染疫康復者門住診整合醫療計畫」,提供確診解除隔離後6個月內之康復者,跨科別「整合門診」及「住院整合照護」服務,照護期限為6個月。只要掛一次號,就能由跨科別醫師看診。就醫流程就診醫院名單及科別全台現有104家醫院參與健保署COVID-19染疫康復者門診整合醫療計畫,包括臺北區26間、北區18間、中區26間、南區14間、高屏區13間、東區7間。>>參與醫院名單及科別常備品與藥物家庭一般備藥.解熱止痛藥(乙醯胺酚).止鼻水藥(抗組織胺).止咳化痰藥.腸胃止瀉藥、電解質補充劑、葡萄糖口服電解質液(補充水分).體溫計、血氧計.維生素B、C等【注意】綜合感冒藥多為解熱止痛藥(乙醯胺酚)、.止鼻水藥(抗組織胺)、止咳化痰藥的複方,需注意不要再重覆服用單一項目藥品。【延伸閱讀】>>確診用藥QA/一般確診吃什麼藥?輕中重症適用藥品詳細看 兒童備藥止痛退燒使用Acetaminophen(乙醯胺酚)或是NSAID(Non-Steroidal Anti-Infammatory Drg,非類固醇抗發炎藥)類藥物。.發燒超過38.5度時:小於1歲孩童:可使用Antiphen(安佳熱糖漿),劑量為每公斤體重0.5c.c,每六小時一次,單次最大劑量不超過10c.c。1歲以上孩童:可使用lbuprofen oral susp(依普芬口服懸液),劑量為每公斤體重0.5c.c,每六小時一次,單次最大劑量不超過10c.c。.發燒超過39度時:可使用Voren Supp(12.5mg)非炎栓劑:肛門塞劑,劑量為(體重/12.5)顆,如體重6公斤可用約0.5顆;可吞藥孩童則可使用Acetaminophen(乙醯胺酚,一顆500mg)(普拿疼:Paramol、Depyretin、Acetal、ARAN)劑量為體重/40顆,每四到六小時一次(例如 20公斤,就20/40吃半顆),單次最大劑量為一顆,一天不多於五顆。鼻塞、流鼻水症狀可使用Antihistmine(抗組織胺類藥物)包括:1.Cypromin soln希普利敏液:第一代抗組織胺,比較嗜睡,劑量為體重x0.25cc,一天3至4次。2. Peace鼻福:第一抗組織胺+交感神經奮劑,對鼻塞很有效,建議短期用,不要超過七天,避免停藥後產生彈鼻炎。劑量為體重x0.25cc ,一天3次。3. Cetirizine Soln 勝克敏液:第二代抗組織胺,較不嗜睡,劑量為體重x0.25c.c最多不超過10c.c,一天1至2次。30公斤以上大小孩方面:1. Xyzal驅異樂:6到11歲,睡前0.5顆,12歲以上睡前1顆。2.Allegra艾來、Denosin停敏:6到11歲,一次0.5顆,一天兩次;12歲以上,一次一顆,一天兩次。咳嗽化痰咳嗽藥部分,許書華提醒必須小心使用,小孩勿用如甘草止咳水等麻醉性鎮咳劑,可使用含Butamirate Citrate成分的Mirate 米瑞液,劑量為每公斤體重0.25c.c,一天三次。化痰可使用含Ambroxol HCI(氨溴索)成分的Soltan liquid 舒痰,劑量為每公斤體重0.2c.c,一天三次。 【注意1】許書華醫師強調不鼓勵自己拿藥不看醫師,但非常時間以上症狀輔助藥物僅供參考,請記得在有藥師諮詢的藥局購買。【注意2】兒童用藥不是成人縮小版,劑量需依照體重或年齡精算,且應優先使用易於依照年齡或體重進行劑量調整的「兒童專用製劑」。購買藥物注意事項1、必須到藥局購買,且有藥師詢2、有些藥物需要醫師處方箋,可以詢問藥師3、有症狀的時候依照症狀投藥4、以上所列藥名為熟悉的藥物,可以選擇相似藥物(記得選大廠牌)5、有危險徵兆別等待,立刻聯络就醫(可參考之前貼文)6、成人處方小朋友不適用(>18歲可,
-
2022-05-31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確診新冠肺炎可以吃什麼?營養師教如何避免進展為中重症
● 提升免疫力,可以擊潰病毒● 多攝取抗發炎、抗氧化食物● 適當補充維生素D,避免染疫或進展為中重症確診新冠肺炎要吃什麼?目前尚未有研究證實,可以透過吃特定的食物對抗新冠病毒,不過提升免疫力絕對是擊潰病毒的不二法門。建議可藉由攝取抗發炎、降低體內氧化壓力的食物,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讓免疫細胞盡快攻下病毒,縮短痊癒時間。1、維生素C維生素C是體內強大的抗氧化物質,具有降低氧化壓力、抗發炎、促進內皮細胞作用的能力,特別是有呼吸道感染症狀時,透過補充維生素C,可以加速人體對抗病毒的時程,也能避免惡化成中重症。建議一天至少補充100毫克維生素C,而芭樂、奇異果、小番茄、木瓜等都是高維生素C水果,一天吃兩份(每份約一個拳頭大小),就能補充所需攝取量。2、Omega3脂肪酸Omega3脂肪酸具有抗發炎、促進大腦健康、預防各種免疫疾病的不飽和脂肪酸,有助於對抗新冠肺炎。建議可以一周吃三次魚,像鮭魚、鯖魚、鱈魚、秋刀魚等,每次約手掌大小;或補充亞麻仁籽油、各類堅果等,都能攝取到Omega3脂肪酸。3、維生素D近代不少研究發現,維生素D與人體基因調控有關,甚至可被視為荷爾蒙的一種,影響體內約3000多種基因,舉凡三高、感冒、皮膚病,甚至是免疫系統方面的疾病,都與維生素D缺乏有關。研究發現,免疫細胞包括巨噬細胞、T細胞都有維生素D的受體,因此維生素D可以提升吞噬細胞與T細胞活性,幫助消滅人體內的細菌和病毒;各國針對新冠肺炎的治療研究更發現,適當補充維生素D,可以降低新冠肺炎感染後,進展為重症的機率,而血中維生素D的濃度愈高,得到新冠肺炎的機率也愈低。維生素D的取得方式,建議可以在正中午時段,上午十點至下午兩點間,日曬約15分鐘;平時飲食可多吃富含維生素D的食物,例如蛋黃、牛奶、魚類、乾燥香菇、木耳等;針對日曬不足、膚色深、有慢性病等民眾,則可以透過維生素D補充劑補充,依個人血液濃度,每日可補充400-2000IU不等。4、喝足夠的水人體70%是由水組成,補充足夠的水,可以幫助人體代謝廢物,讓所有生化反應趨於正常。不過喝水有訣竅,應該喝接近體溫的溫水,而不是冰水或室溫水,因為七成的免疫細胞進駐在腸道,如果喝下比體溫低的水,容易削弱腸胃功能,進而減低免疫細胞作戰的能力;也不要一口氣灌一堆水,因為人體每20分鐘只能吸收200㏄,一次喝太多,僅是徒增身體的負擔。5、作息正常、避免加工食品維持良好作息很重要,不要熬夜,盡量11點前就寢,此時肝膽經當值,正發揮解毒造血的功能,不可錯過睡眠時段;更要避免食用加工品,如燒烤炸物、甜品、甜飲、醃製等,以免增加身體及肝腎負擔。
-
2022-05-25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快篩陽性即確診」將全民適用!台大醫師提9招應對無症及輕症
本土病例目前每天都是數萬例以上,但無症狀或輕症都佔99%以上。指揮中心也已開放不限對象快篩陽視同確診全面上路,當你哪天快篩確診了,這時可以怎麼做呢?台大醫學院環境職業醫學科教授兼主任、台大醫學院內科教授蘇大成提出以下9點應對的方法,從飲食、藥物到就醫準備,哪天萬一快篩陽性了也不用慌張,照著做相信能安然度過。一、嚴密監控自己的生命徵象①備好血壓機、血氧機、耳溫槍、及室內溫濕度計。②每天早中晚三次以上,測量血壓、心跳、血壓、以及耳溫。③心跳在沒有發燒之下超過每分鐘 100 下 。④呼吸速率每分鐘超過 30 下 ⑤ 血氧濃度持續低於 95% 。如果有3~5 情形者,或併有呼吸困難,意識改變等,有可能會轉重症,必須盡速求醫。二、準備必要的藥物慢性病藥物準備好,必須備好:①退燒藥 ② 胃腸 藥 ③ 過敏 及感冒 藥 ④ 退熱貼三、喝足夠量的水喝足夠的水量,每天每公斤體重約30~35 毫升,每天 1500~2800 毫升。四、適當的室內溫濕度借助空調及除濕機調整室內溫濕度,輔助散熱降溫①溫度 約 23 27℃ ② 濕度約 50~65% 左右。五、注意室內要有足夠的通風換氣呼吸新鮮的空氣及降低室內的空氣污染六、飲食習慣1. 營養一定要到位:均衡營養 熱量 及蛋白質一定要夠且多樣化。2. 減少高熱量及油炸烹調:減少炸物1/3 份量 ① 炸雞排 ② 炸雞腿 ③ 炸豬排油炸食物除了熱量高以外,會增加變性的油脂以及丙烯醯胺致癌物質,提高體溫。3. 抗病毒的效用的蔬果 降溫散熱抗發炎:增加降溫散熱的蔬果:熱性的食物高熱量的 食物 ,例如 紅 肉或 雞肉 要 配搭降溫瓜藤類及綠色的蔬菜以及水果,以解食物熱性降低體溫。4. 要有排濕的食物:台灣終年濕度都是70~80% 以上,現在梅雨季節濕度特別高,要注意多食去濕的食物:①薏仁(可以與排骨、雞肉一起煮),或是四神湯(薏仁、芡實、山藥、蓮子),都是很重要的排濕的 食物 。薑也是夏天可以健脾益胃,保護內臟,也協助祛濕氣。②薏仁也可以跟綠豆、蓮子一起煮甜湯喝。③現在當季的梅子及李子酸性水果,具收歛功效,可以幫助消化,也可以協助 排除濕氣。這段時間蔬菜水果也不宜過量,以免濕氣排不掉。5. 輕症患者一定要降溫解熱:綠豆水或綠豆湯,冬瓜及青草茶等皆可。七、充分的身體休息人體健康密碼①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晚上 9 點以後,就準備睡覺。11點之前睡著,心血管、內分泌及神經系統,皆能充分休息。②盡量不要 8 點以後吃 晚餐 9 點以後運動增加興奮會干擾睡眠。八、補充足夠的維生素D3 ①曬太陽 5~30 分鐘冬日每天 11:00 13:00;夏日 5:00 7:00。②多攝食含有維生素 D 的食物:黑木耳以及菇類、鮭魚、秋刀魚、吳郭魚、鴨肉、蛋黃、牛及豬肝等。③食用不足或需要,也可口服補充適量的 Vit D 3 和加上氧化鎂,使用前建議要諮詢醫師或藥師。九、備好對外的求救及諮詢方法①準備好手機電話或電腦,最好有影像傳輸的,以利傳遞訊息。②安排好您的家庭醫師或慢性病的門診醫師、家人及親朋好友的聯絡方式,包括電話,電子郵件, 以及 Line 或 Facebook 等 。
-
2022-05-22 名人.劉秀枝
劉秀枝/運動加上森林浴是增強免疫力、抵擋疫情的利器
近日COVID-19確診人數飆升,為了減少群聚感染,許多活動都取消或改為線上視訊,但是我每星期的兩個戶外健行活動都仍維持照常,因為運動加上森林浴,也就是在山林中健走,不僅簡單可行、花費少,而且有多篇學者們發表的論文加以佐證,是增強個人免疫力、抵擋疫情的利器。運動時會增加人體內的循環淋巴球,並釋放出抗發炎的細胞激素(cytokines),因此若平常有規則運動,當受到病毒感染時,症狀會較輕,死亡率也較低。例如一篇來自美國,發表於2021年《英國運動醫學期刊》,對48,440位感染COVID-19病人的回溯性研究,發現平常很少運動者的死亡率,為每周至少從事150分鐘的中等程度運動者死亡率的2.49倍。走入山林,除了綠意盈眼,心情舒暢外,許多樹木都會釋放出揮發性有機化合物,如芬多精(phytoncide),具有抑制空氣中微生物和病毒的作用,並且降低人體內的皮質酮,舒緩焦慮與壓力。一篇發表於2020年《環境化學書信》期刊的論文,發現義大利南部地區COVID患者的病情嚴重度與死亡率較北部的工業區低,其中一個原因是南部靠近地中海,平均每位住民所可使用的森林區較北部大。森林裡,尤其是月桂樹和和冬青櫟等,不僅可以攔截細懸浮微粒(PM),減少空氣汙染,植物還能釋放出揮發性有機化合物,增強居民的免疫力。那麼把運動與森林浴結合,就會產生加成作用,因此在山林間健行、打太極拳或從事其他運動都是很好的方法,而臺北近郊的陽明山或是住家附近的郊山都是很好的去處。如果樹林間有瀑布,其間的負離子,更可淨化空氣。定期與三五好友一同到郊外健行,或參加社團的走入山林課程,除了研究地形與地質,更可學習新知與人際互動,而且萬一發生意外時,也會有同伴幫忙。只要戴好口罩、保持社交距離,如此則可充分享受這兼具「山林」、「健行」與「人際互動」的行程,而且在空曠地區還可暫時拿下口罩,好好吸收芬多精。但若有任何不舒服的症狀時,請不要出門參與活動以保護他人。有些人在疫情期間不敢出門,更不敢去健身房,因而缺少運動與人際互動,可能造成情緒低落、身體衰弱或免疫力降低,因此不妨在清晨人少時,載著口罩在住家附近的綠地、公園走走,也是有助益的。疫情不斷升溫,每個人生活圈裡確診的人愈來愈多,難免會擔心甚至恐慌。但是我們一定要靜下心來,盡個人之力,除了打疫苗、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維持健康的生活型態外,還可再加上運動,走入山林,就更能增強免疫力,遠離病毒,而且即使受到感染,也可能只是輕症。歡迎瀏覽作者網站:http://blog.xuite.net/hcliujoy/blog收聽劉秀枝醫師的「神經會說話」:https://open.spotify.com/show/7LKUC9kplPhfwc2JP2YvAB?si=jzn_Ak2ySsib_Hf4Z22GNA&nd=1
-
2022-05-22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感染Omicron如何判別是重症?確診者三餐怎麼吃才好得快?新冠確診常見問題一次看
收到密切接觸通知,整天緊張兮兮;篩檢結果出現兩條線,嚇到不知所措。偏偏諮詢電話都打不通……不管此刻你是不是確診者,在大疫蔓延之下,從生理到心理都要做好各種準備,迎戰隨時可能發生的不確定性。Q:哪些症狀是病情可能惡化的徵兆?● 出現四項警示徵兆、孩童發燒超過48小時或超過39度,建議盡速送醫。國內預估五月下旬將達疫情高峰,這波疫情流行以Omicron變異株為主,雖症狀較輕微,但也有重症風險,醫師建議,民眾若成為確診者,要注意四個常見症狀及四項警示徵兆變化。指揮中心日前公布確診Omicron四大症狀包括:喉嚨痛、流鼻水/鼻塞、咳嗽、發燒。另外警示徵兆包括:喘/呼吸困難、持續胸痛/胸悶、意識不清/抽搐、皮膚/嘴唇/指甲床發青等。若症狀進展到警示徵兆,盡快聯繫1922、衛生局、撥打119或自行送醫。三軍總醫院汀州院區副主任謝嘉娟表示,若確診者症狀嚴重,例如咳到很喘、呼吸短促、次數過快等,擔心會出現肺炎;若意識不清、癲癇發作,或是心跳過速,胸悶、胸痛且血氧較低,無尿或尿量顯著減少,建議盡快送醫治療。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家醫科醫師陳宥達指出,孩童確診若發燒超過48小時,或高燒超過39度,退燒後持續活動力不佳,出現呼吸喘、急促,或胸悶、胸痛,持續性嘔吐或頭痛、腹痛,超過12小時未進食或未解尿,建議應掛急診。Q:使用血氧機偵測,應注意哪些狀況?● 使用前注意四肢末梢循環,若手腳冰冷將難以偵測。民眾家中可預備血氧機掌握血氧濃度,謝嘉娟提醒,使用血氧機前需注意確診者四肢末梢循環,若手腳冰冷會導致血氧機難以偵測。另外,女性指甲油也須卸除,否則將影響偵測。若血氧濃度低於94%,而皮膚、嘴唇顏色異常或指甲發青,都可能是缺氧狀況。Q:若不符抗病毒藥物使用資格,可自備哪些藥物?● 退燒止痛藥、抗組織胺、止咳藥、喉片、口腔止痛噴劑、化痰藥。居家照護民眾若不符合抗病毒藥物使用資格,謝嘉娟建議,可自備退燒止痛藥、抗組織胺及止咳藥。若擔心喉嚨劇痛難耐,可準備喉片或喉糖、口腔止痛噴劑等,在進食前15分鐘先使用喉嚨噴劑,緩解疼痛後較容易進食。若民眾本身有慢性疾病,藥品也要事先準備充足,避免用罄。部分民眾有氣喘,若合併確診新冠肺炎,較容易呼吸喘、生膿痰。謝嘉娟建議,可準備止咳化痰藥、支氣管擴張劑、氣喘緊急使用的吸劑等。近日NAC化痰藥受到民眾關注,她指出,部分確診者會有濃痰,需要使用化痰藥,但只要能夠化痰的藥都可以,並非一定要選NAC。Q:確診者的三餐飲食建議?怎麼吃、好得快?● 多補充維生素C食物抗發炎,提升免疫力;喉嚨痛喝冷開水,別喝冰水或含糖飲料。陳宥達建議,確診者可多補充維生素C,可抗氧化、抗發炎,提升免疫力,預防上呼吸道疾病,像芭樂、奇異果、柑橘類水果。謝嘉娟指出,民眾也可吃蘋果、水梨等補充維生素C,不建議吃瓜類,避免咳嗽加劇。另外,可吃軟質食物較好下嚥,像是蒸蛋、白煮蛋、豆腐、橄欖油或苦茶油等。謝嘉娟建議,確診者可時常喝水,保持口腔黏膜濕潤度,喉嚨痛建議可喝冷開水,不要喝冰水或含糖飲料。免疫力低下時,應避免生菜、生魚片等生食,也避免刺激性食物,如辛辣、炸、烤、煎等料理方式,建議改水煮、清蒸。另外,也建議確診者多運動,增加血液循環,包括有氧運動、居家運動、打太極或甩手功等,避免熬夜、久坐。Q:如何避免傳染給同住一個屋簷下的家人?● 10天解隔離傳染力雖低,但同住家人仍有20%到60%的染疫風險。雖然Omicron最新文獻資料顯示,10天解隔離傳染力趨近於零,但與確診者同住的家人,仍有20%到60%的染疫風險。陳宥達表示,確診者居家照護期間,仍要做好一人一室、保持室內1.5公尺社交安全距離、不可共食、戴口罩等,也要注意環境清消,用當天泡製的漂白水,在使用浴室前後消毒,垃圾建議以雙層袋包裝,靜置三天後處理。日前居家隔離「0+7」新制上路,確診者同住家人施打3劑可免隔離。陳宥達提醒,因家中仍有確診者,同住家人還是要做好防疫措施,也建議同住家人可以陪確診者視訊,提供一些娛樂,如雜誌、書、電腦、網路等。確診者只要掌握四大重點,包括:居家備藥不可少、防疫清消要做好、營養均衡別忘掉、心情放鬆更快好,就可盡快康復恢復正常生活。
-
2022-05-18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與病毒共存把握四原則 醫:有無染疫都需補充營養素
中央政策明確指向要往「與病毒共存」前進,取而代之的是確診數不斷增加,但北部醫療量能緊繃,輕症雖能居家照護,不過居家視訊診療仍在磨合中,讓不少沒有染疫的民眾擔憂未來確診該怎麼辦?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家醫科醫師陳宥達表示,不管是現在或是未來,建議家中可以常備感冒藥物,包含退燒、止痛藥等,平時建議多補充營養素,如維生素維生素A、C、E與鋅等,幫助提升保護力,避免染疫。陳宥達表示,英國三月開放後,確診人數較一月高峰攀升四成,其中許多醫護染疫。因此,輕重症分流、共同預備對抗疫情十分重要,對於兼顧輕症照顧與防範家人染疫,陳宥達表示,因應與病毒共存,必須把握四大重點「居家備藥不可少」、「防疫清消要做好」、「營養均衡別忘掉」、「心情放鬆更快好」。其中營養素的補充需要每一個人注意,陳宥達表示,根據國外研究發現,新冠肺炎感染急性期體內維生素C會下降,且併發敗血症時,更會大量減少,治療時,需補充常人20到30倍用量,幫助穩定病況。陳宥達表示,維生素C本身就可以抗氧化、抗發炎,進而提升體內免疫力,預防上吸呼道疾病。維生素C的補充在各地輔助染疫治療,都有一定成效,可以減輕新冠肺炎患者的炎症並降低死亡率,日常可以多挑選維生素C含量高的芭樂、奇異果、柑橘類水果補充。陳宥達表示,除了維生素C外,其它如維生素A、D、E和鋅等關鍵營養素也須留意補充、注意營養均衡。雖然沒有直接研究指出鋅可以預防或治療新冠肺炎,但鋅對於免疫細胞發展很重要,若缺乏可能會導致免疫力降低增加感染機率,尤其是肺炎的風險。陳宥達表示,鋅補充劑或含片也常運用於治療感冒或呼吸系統疾病。研究發現,兒童上呼吸道感染時,若補充足量鋅,可以縮短病程、減少病毒數。他強調,營養素補充足量即可,不要盲目躁進,每天適量均衡補充,才能達到效益。
-
2022-05-17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心臟科權威魏崢Omicron確診 授輕症退燒、止咳、化痰3大重點
國內心臟科權威、振興醫院院長魏崢,傳出感染Omicron輕症,喉嚨疼得連喝水都不能。魏崢心中所念仍是病患,簡訊中分享個人三大經驗,要有足夠水份才能化痰,或是吃比較不刺激又容易下嚥的滑潤食物,例如木瓜牛奶、豆花,退燒止痛首用Depyritin,喉嚨嚴重發炎者使用Celebrex、Brown mixture 則可以止咳化痰。其中Depyritin得百立寧是退燒止痛藥物、Celebrex希樂葆屬於非固醇類抗發炎劑、Brown mixture則是常見的甘草止咳水。其中處方藥仍要經過醫師開立處方,民眾不應自行使用。簡訊中提及,「因為omicron病毒非常容易傳染,最近員工很多染疫,我也不例外,雖然多是輕症,但有時候也非常不舒服。生病的時候,最需要注意的三大重點是:1. 水分供應充足,2. 藥物使用無虞,3. 充分的營養補充。」簡訊中說明,以上三點「說起來容易,做到就有些困難了。這次感染比較特殊的症狀是喉嚨發炎,痛到連喝水都不行,在此提供一些個人經驗供大家參考:1. 比較不刺激又容易下嚥的滑潤食物:木瓜牛奶(少糖)、原味優格、豆花、布丁、蒸蛋(不要太鹹)、白煮蛋蛋白、橄欖油或苦茶油等。水分要充分補充才能化痰,清水容易嗆到的話,可以木瓜牛奶或豆花代替,吞服藥物時亦然。2. 藥物:退燒止痛首用普拿疼(本院名稱depyritin),每天不要超過五顆,但它不具消炎作用,因此對喉嚨嚴重發炎者,celebrex 的效果可能更好,但每天不要超過兩顆。Brown mixture 則可以止咳化痰。若有自己無法處理的狀況,尤其是有呼吸困難的情形,請馬上來掛急診。希望大家都能平安地渡過這次的疫情。」木瓜不只能生吃,還可入菜,怎麼吃比較營養?【以下內容出自2014-09-23元氣周報】肉色橙紅的熟木瓜,維生素A、C含量豐富,還有不少B群。以維生素C為例,為柚子的兩倍,幾乎是蘋果的五倍,因維生素B、C遇熱易被破壞,建議生食較佳。除了直接食用,與低脂奶打成木瓜牛奶,也是不錯的選擇。而維生素A及β胡蘿蔔素,煮熟後與含油脂食物一塊食用,效果最好。β胡蘿蔔素是天然抗氧化劑,有助防癌、抗老化。不過,只要餐後食用,也有助β胡蘿蔔素吸收。尚未成熟的青木瓜則可入菜,屬於高纖、低熱量食材。但無法直接食用,須與肉類燉煮,或做成涼拌菜。
-
2022-05-14 新冠肺炎.居家隔離怎麼伴
醫藥記者確診日記/從快篩陽性到醫院PCR確診、視訊看診的漫漫長路!政府應變力不足讓民眾心累
採寫報導兩年多的新冠疫情,這次自己也成了確診者,成為指揮中心公布新增本土個案中的一員。與病毒正面交鋒,雖是意料之中,但感染時間點似乎比預期的還早些。短短幾天,經歷發病、快篩陽性、到院PCR確診、居家照護、視訊看診、等待清冠一號等過程,感想是生病的人真的很可憐,政府應變能力不足,雖然強調與病毒共存,但所謂的超前部署,只是空話、大內宣。五月三日(周二)五月三日(周二)傍晚開始流鼻水,這對體質過敏的我來說,稀鬆平常,不過,這次毫無預兆,鼻水直流,擰鼻涕的衛生紙一陀一陀,辦公桌上出現「餛飩皮」愈來愈多。以為多喝著溫水,就沒事,但晚間十一點半,準備下班,整理筆電時,仍流著鼻水,且喉嚨怪怪的。以往習慣將沉重的筆電電源線留在辦公室,但下班時,突然有著不祥的預感,如果真的染疫,居隔期間遠距上班,非得用到電源線,還是先帶回家吧。下樓時,跟一名編輯同事一起搭電梯,還開玩笑問著他,「不知誰會是編輯部第一個染疫的同事?」五月四日(周三)快篩試劑兩條槓 直奔醫院急診五月四日(周三)早上八點半起床,腦袋重重的,仍流著鼻涕,標準感冒模樣,吃了顆抗組織胺,希望抑制鼻子過敏症狀,但效果有限。中午出門前,心想還是做快篩,安心一點,免得傳給同事。做快篩時,鼻腔仍流鼻水,奇癢無比,棉花棒伸進鼻洞,連續打著噴嚏,眼眶泛淚,這感覺真是奇特。第一次做快篩,不敢將棉花棒戳得太深,只在鼻腔洞口附近轉著,心想「做快檢,只是讓自己心安,應該不會有事。」過了廿分鐘後,拿著背包,準備上班,看著書桌上的快篩試劑兩條槓,有點傻眼。一轉頭看到「白白」(狗女兒)嘴巴正咬著我擤過鼻涕的一團衛生紙,第一個想法「不會連白白都中獎吧?」。【延伸閱讀:飼主確診了毛小孩怎麼辦?我會將新冠病毒傳給貓狗嗎?美國CDC給寵物家庭的5個防疫建議】先從白白嘴裡挖出衛生紙,冷靜下來,打電話報告長官此事,再告知報社人資部門。第二件事情為整理垃圾廚餘,自己天性愛買兼囤物癖,家裡總是堆滿紙箱垃圾,如果居隔十天,沒能外出丟垃圾,那房子內應該一堆小飛蠅,可能長出蛆蟲,這還能住嗎?倒完垃圾後,直奔雙和醫院急診,下午兩點,目測急診外面排隊民眾近兩百人,每個人都苦著臉。跑新聞廿多年,養成愛問、愛聊天的習慣,十分鐘後,得知前後排隊的苦命人均為「陽」男「陽」女。眾多快篩陽性民眾群聚,奇怪的是手機中的「台灣社交APP」仍就顯示正常。排隊時,跟後面一名高中男生開玩笑說,「如果明天全國確診人數超過三萬人,我們應該都是墊高數字的幕後英雄。」人龍去化速度緩慢,下午三點開始下起雨,大部分排隊民眾沒帶傘,只能淋著雨,不少人身體明顯不舒服,無力再站,乾脆蹲下來,也顧不得是否有礙觀瞻。那時心中想著,生病的人真的可憐、也無尊嚴,已經身體不適,卻得在雨天排著隊、站上兩三個小時,原本沒症狀的人,可能生出病來。快五點時,終於進到雙和醫院圖書館的屋簷下,不用擔心淋雨受寒,往回一望,後面還有一百多人等著看診、做PCR,相信很多排隊的人都會想著「如果我是周玉蔻,那該多好!」 指揮中心規定,只有快篩陽性者才能至醫院急診篩檢PCR,因此,掛號時,我拿出以透明塑膠袋包好的試劑,遞給護理師,她低著頭繼續寫資料,整理PCR試管上標籤,語氣平淡地回說,「自己收著,不用給我」。盡管戴著透明塑膠片、及口罩,但仍看得出護理師極度疲累,「怎麼只有你一個人,很辛苦吧!?」,她苦笑著說,「沒辦法,就沒人。」,接著說「不要跟我聊天,後面還有很多人等著掛號。」;難得跟女生搭訕的大叔被打槍了。醫師開立四種藥物 排隊做鼻腔PCR採檢進入臨時診間,兩側各有一名駐診醫師,等我主訴病史及症狀後,醫師熟練地敲著鍵盤,開立四種藥物,分別為緩解過敏、減少鼻水症狀,止咳祛痰,以及兩種解熱鎮痛抗發炎的藥物。出了診間,一旁為簡易批價櫃臺,牆壁貼著「自費六百元」告示,藥費三百、採檢PCR三百,那時心中滿是疑問,不是公費採檢嗎?怎麼又收三百?處於肅殺的氛圍中,當然不可能開口提問。接著排隊做鼻腔PCR採檢,身穿兔子裝的護理師站在密不透氣的臨時木搭空間中,雙手從兩個圓洞中伸出,幫民眾採檢鼻腔檢體,這場景不陌生,攝影同事拍了許多類似照片,但自己卻是第一次做採檢。稍微彎腰、測著身,接受戳鼻時,突然想到香港藝人王喜血流滿面的畫面,幸好過程順利,但短一二十秒,極度地不舒服,我才走了一兩步,就蹲下來,休息幾秒鐘後才起身。看完診、做了採檢,離開新冠肺炎門急診,還必須走到對面領藥,又是超過一百多人的隊伍,排了快一小時,領完藥物時都已是傍晚六點。想想這四個小時,對有症狀、快篩陽性的民眾來說,可是身心煎熬,雨淋、久站、加上對於染疫的恐懼。領完藥,騎車至附近賣場買了一包米、牛奶、飲料及麵包,走在狹小空間的貨架通道,有人迎面而來,自己下意識轉身,背對著,甚至暫時停止呼吸,彷彿這樣做,就能降低傳染風險。結帳時,打開錢包,正想掏錢時,突然意識到手指拿出現鈔,收銀員接過去,可能增加感染機率,趕緊拿出手機,選用電子支付,一向覺得不太好用的台灣PAY,這時派上用場。五月五日(周四)「台灣社交距離」APP警訊通知 竟是醫院排隊等篩檢的親密接觸史五月五日(周四)一早私下請教幾個感染科醫師,有症狀且快篩陽性,這樣PCR陽性機率應該很高吧,有可能出現奇蹟,結果陰性嗎?答案都一樣,「機率相當低。」一整天等待著結果揭曉,不時上雙和醫院網站,用手機掃描著採檢相關QRcord,以及登錄「健保快易通」APP,到了晚間十一點均無消息。至於身體狀況,感冒症狀依舊,鼻塞、流鼻水、頭略暈、喉嚨稍痛,聲音變啞。終於收到「台灣社交距離」APP傳來的警訊通知,五月四日與確診者接觸三十九分鐘,我想這應該前一天在雙和醫院急診前排隊等著篩檢的親密接觸史。五月六日(周五)健保署、指揮中心兩個不同系統資料連接需要六個小時五月六日(周五)凌晨睡前上網再度查詢雙和醫院網站,PCR採檢報告終於出爐,不出意料,就是陽性。隨即點開「健保快易通」APP,查詢其中健康存摺,還是只有三劑疫苗施打資料,尚無採檢結果。早上八點醒來,再點「健保快易通」APP,也看到了檢驗結果陽性,透過頁面直接轉至指揮中心的確診自主回報系統,但點了許多,就是轉不過去,頁面卡住。致電健保署長李伯璋,答案是「健保署、指揮中心兩個不同系統資料連接需要六個小時,但問題不在健保署這邊,指揮中心積極修正中。」沒錯,真的要六個小時之後,才能上網填寫資料,但填了之後,按到下頁,就無法再回到上頁,好奇怪的網頁設計,在購物平台購物時,下單刷卡前,都還可回到之前的商品頁面,有機會再考慮,但用來取代疫調的確診自主回報系統,竟然沒有這項基本功能,錯了就錯了,沒得修正。醫院、縣市衛生局、政府系統間的訊息傳遞之遲緩,超乎預期,從最前面的醫院端、健保APP、指揮中心自主通報系統、新北市衛生局,傳遞過程中均有著明顯的時間差。何時會收到居隔單、防疫關懷包?周五下午傳回確診自主回報系統,周六接到北市衛生局關懷電話,問起「何時會收到居隔單、防疫關懷包?」,答案是「新北市感染人數太多,很難確定,如果送去,會先電話通知。」公費清冠一號早已缺貨 自費價格不一(黑市叫價五千元)許多確診者聊起「清冠一號」,幾乎抱怨連連,指揮中心多次宣稱,已經備足產品,貨源足以供貨四十八天,符合開藥資格的確診者均可拿到此中藥聖品,但大部分人應該都跟我一樣,碰得一鼻子灰。周五一早至詢指揮中心網站查詢提供「清冠一號」的中醫診所名單,中永和多家中醫診所上榜,但一家一家致電請教,結果都一樣,「公費清冠一號早已缺貨,如想服用,必須自費。」至於自費價格不一,有些診所十天份兩千五,有些十天份三千,這還不包括快遞費用。明明政府提供公費「清冠一號」,由國內八家生技製藥公司造科學中藥,只要透過視訊看診,醫師評估後,符合適應症,就可以拿到藥物,隨著染疫人數暴增,公費產品奇貨可居,黑市居然叫價五千元。仔細看著指揮中心提供的資料,才知道其中貓膩,一開始就沒打算讓大部分輕症患者使用「清冠一號」,只以預估確診人數的百分之三來估計公費名額,所以確診者就算咳到肺葉都掉下來、喉嚨劇痛,也不見吃得到公費「清冠一號」。花了半個多小時,打完中永和相關中醫診所,答案都一樣。此時,喉嚨更痛、聲音更是沙啞,只能向台北市中醫師公會名譽理事長陳潮宗求救,相當幸運,他那邊剛好還有幾罐公費「清冠一號」。視訊看診便民的就醫方式 指揮中心卻搞得如此複雜第一次視訊就醫,透過LINE介面,倒是熟悉,不過,事前要在患者在同意書上簽名,這可折騰許多人,手機先下載此項文件,想辦法印出來後,簽完名,再拍照,最後回傳圖檔。有印表機的家庭應該不多,我家裡就沒有印表機,以往想列印文件,習慣拿至超商,但現在居家隔離,那邊都去不了,這該如何解決?最後在同事幫忙下,先在報社列印,下班時再拿到我家門口,終於解決這難題。明明是便民的就醫方式,指揮中心卻能搞得如此複雜,一般中老年人就算會用LINE傳早安文,但真會下載文件,且家裡還有印表機,又懂得拍照,再回傳照片的比率應該不高吧。「清冠一號」如此,輝瑞、默沙東等口服抗病毒藥物,高風險族群的取藥難度更高,現在全台確診人數單日已破五萬,但口服抗病毒藥物卻開出不到兩千人次,根本不成比率,請教基層診所醫師,才知行政程序繁瑣、申請文件內容瑣碎,簡單來說,就是卡卡卡。指揮中心一直滾動修正,希望能趕上病毒傳播速度,如果重症增加,死亡人數也會上升,真不希望看到這樣的結果出現。
-
2022-05-13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確診補充維生素C幫助修復!專家曝「1吃法=白吃」 還會帶走體內維生素
壓制不住的疫情,迅速蔓延開來。然而,想要預防經常性的小感冒、嚴重的流感,就要平衡體內的免疫系統,以提升抗病力。免疫力意即免除疾病 分先天性、後天性兩種 免疫力的好壞影響身體的狀況,免疫力好的時候,自然不容易受到外在病毒、細菌等感染,而免疫力之所以稱為免疫力,意味著能免除疾病。過敏免疫風濕科醫師林孝義表示,人體反覆受到基因或外在病菌的攻擊,自體細胞組織無法發揮保護作用,以致經常發生感冒、傷口難以癒合、不斷感染等情形,就有可能是免疫力低落;老年人、長期服用免疫抑制劑的病患、癌症或接受化學治療的病患,都是最容易出現免疫力低落的族群。此外,人體的免疫力可分為先天性免疫及後天性免疫兩種,先天性免疫是我們與生俱來的能力,而後天性免疫則需經過調節與適應後才會出現。當人體感受到有外來細菌或病毒侵犯時,約4小時內會啟動先天性免疫機制,96小時內調節後天性免疫機制,以達到全身免疫的效力。免疫力低落、太強都非好事 失去平衡疾病一籮筐身體健康與否與免疫力好壞大有關係,免疫力低落容易感染病菌,引發疾病;但免疫力太強,也會導致身體產生的抗體攻擊自己,像是類風濕性關節炎、紅斑性狼瘡等,都是自體免疫疾病的一種;免疫是細胞處在「平衡」狀態下所產生的保護力,一旦失去平衡,過與不及都會引發疾病。年長者、嬰幼兒、生活壓力大、睡眠不足、飲食營養不均衡等,都會影響體內免疫平衡,尤其是寒冷的冬季,流行性病毒傳染力大增下,更容易誘發疾病。以下是免疫力低落,所容易引起的疾病,尤其在冬季,更容易發病:1、流行性感冒:因免疫力不足以抵抗流感病毒,導致病毒在體內肆虐,造成患者出現急性上呼吸道症狀,包括發燒、打噴嚏、流鼻水、鼻塞、咽喉腫痛等,有時也可能出現腸胃道疾患如上吐下瀉的症狀。(推薦閱讀:打過疫苗、Omicron像小感冒為何要害怕? 一張圖速懂Omicron恐怖點)2、上呼吸道疾病:免疫力低落者,組織黏膜功能不彰,人體與外界第一線接觸是透過鼻腔、口腔等黏膜過濾病菌、髒污,一旦鼻黏膜或口腔黏膜失效,導致致病因子直接進入呼吸道,就會引起氣喘、過敏性鼻炎等症狀。3、神經疾病:如帶狀疱疹(皮蛇)就容易因為免疫力不足而引起。帶狀疱疹與水痘是同一種病毒,曾經長過水痘或有接種水痘疫苗的人,水痘病毒會潛藏在神經組織,當免疫力低下時,體內衛兵無法抵禦水痘病毒的攻擊,就會誘發帶狀?疹,引起劇烈的神經疼痛、出疹等不舒服的症狀。4、口腔潰瘍:口腔是最能看出免疫功能好不好的部位,受到病菌感染或過敏,甚至是營養素的缺乏等,首先都會從嘴破、口角炎等開始表現,因此,當出現口腔潰瘍時,患者須有所警惕;不過,免疫力過高,也會引起口腔潰瘍,這是因為自體免疫攻擊口腔黏膜所導致,可以經由抽血檢查,確定是免疫力過高或是低落所引起。5、腸胃炎:因病毒入侵引起的病毒型腸胃炎,會導致上吐下瀉的症狀,包括輪狀病毒、諾羅病毒等,都喜歡在寒冷的冬季活動,當免疫力低下時,即是病毒肆虐的最好時機,容易造成急性腸胃炎。增強免疫力 調整壓力、補充維生素C免疫力隨著年齡增長會有所下降,長期服用類固醇、免疫抑制劑等藥物或接受化學治療的患者,也可能會影響到免疫力的平衡,林孝義建議,平時注意個人飲食與生活習慣,盡量讓免疫力維持恆定狀態,才能阻止病菌侵襲,避免疾病的發生。此外,在壓力大時補充維生素C,可有益於壓力荷爾蒙的調整;另一方面,也需認知自我的瓶頸及極限,不要拚命吃來不斷增加免疫力,因為免疫力過與不及都不是一件好事。林孝義說,維生素C的攝取可透過營養補充品來達到目標,每天攝取到的維生素C若超過2公克,容易導致輕微腹瀉的狀況。天然維生素C的來源,像是柑橘類水果的柳丁、橘子、葡萄柚、奇異果、草莓、芭樂等,皆有豐富的維生素C,不過,補充高維生素C食物千萬別過量,若每天超過10公克持續一段時間後,當不吃高劑量的維生素C時,身體反而會適應不良,容易有維生素C的缺乏。高油、高糖食物抑制免疫功能 早睡早起促進身體代謝而在炒菜時添加的蔥、薑、蒜也是抗發炎,增加免疫力的好食材。一旦發現快感冒了,或天冷引起的流鼻水,不妨可喝熱薑湯或燉煮大蒜雞湯,選用天然食材補身體、增強免疫力;同時也應減少垃圾食物的攝取,高油脂、高糖分的食物,如麻辣鍋、鹽酥雞、炸雞、蛋糕、餅乾等鹹食與甜食,會抑制體內免疫功能。(推薦閱讀:感冒咳嗽不止小心是支氣管炎!喉嚨有痰要咳出來嗎? 醫解答「正確做法」)古有明訓:「早睡早起,身體好」,但現代人不只工作繁忙,娛樂選擇也多,犧牲的就是不斷延後上床睡覺的時間。長期作息不正常,將會降低免疫力,因此,每天至少要睡足8小時,讓身體獲得足夠的休息與修復,並養成運動的習慣,以促進新陳代謝,加速體內廢物的排除,增強身體抵抗力。延伸閱讀: ·輕症居家照護發燒、喉嚨痛該吃什麼藥? 1張圖馬上懂 ·發泡錠預防感冒、補充維生素? 營養師拆解「服用禁忌」:小心副作用
-
2022-05-10 新冠肺炎.防疫懶人包
整理包/家中孩子確診怎麼辦?症狀、建議備藥、何時送醫…注意事項一次看
雖然指揮中心已開放6-12歲孩童施打疫苗,但許多家長仍在觀望。而本土確診也已突破5萬人,和過去二年不同的是,此波兒童也是疫情主要的流行族群,讓人不免擔憂若家中的孩子確診了怎麼辦?《元氣網》整理兒童染疫症狀、備藥、送醫及照護等注意事項一次看。常見症狀根據中華民國護理師護士公會全國聯合會、成大醫院護理部暨醫學院護理學系合編的《兒童感染新冠肺炎居家照護指引》指出,12歲以下兒童,通常在感染到新冠肺炎後的前 3-6 天會出現以下症狀:.類似感冒的上呼吸道症狀,主要是發燒、其次為咳嗽、鼻塞/流鼻涕與喉嚨症狀。.其餘疲倦、頭痛、嗅覺喪失、腹痛、噁心嘔吐、腹瀉、皮膚出現紅色斑疹及呼吸喘。【注意】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醫院小兒感染科主任李敏生提醒,判斷兒童患COVID-19嚴重程度,最重要的就是「呼吸急促」,每分鐘超過30次就是太快。高達6成幼童都會發燒,但如果呼吸急促就可能是病症進入中度等級。就醫警訊指揮中心公布的兒童確診病例居家照護警訊表徵與緊急送醫條件如下:一、若兒童出現以下症狀須視訊診療,必要時得安排外出就醫:1、發燒超過48小時,或高燒超過39度合併發冷、冒冷汗2、退燒後持續活動力不佳3、退燒後持續呼吸急促、喘或胸悶胸痛4、持續性的嘔吐、頭痛或腹痛5、超過12小時未進食或未解尿。二、若兒童出現以下症狀,請撥119或緊急時由同住親友送醫:1、抽搐2、意識不佳3、呼吸困難或有胸凹現象4、唇色發白或發紫5、血氧飽和度低於94%6、肢體冰冷合併皮膚斑駁、冒冷汗在家照護或住院?.兒童若出現上述六大症狀,可打119或自行送醫。.就算無症狀、輕症但嬰兒年齡未滿參個月且有發燒,或嬰兒年齡為3至12個月且高燒超過39度者,均收治於醫院。家庭備藥輔大家醫科主治醫師許書華在個人粉專「許書華醫師 陪妳寫日記」,整理緩解孩童症狀可準備的藥,給家長參考,讓孩子在確診當下,盡快有效緩解上呼吸道症狀。止痛退燒使用Acetaminophen(乙醯胺酚)或是NSAID(Non-Steroidal Anti-Infammatory Drg,非類固醇抗發炎藥)類藥物。.發燒超過38.5度時:小於1歲孩童:可使用Antiphen(安佳熱糖漿),劑量為每公斤體重0.5c.c,每六小時一次,單次最大劑量不超過10c.c。1歲以上孩童:可使用lbuprofen oral susp(依普芬口服懸液),劑量為每公斤體重0.5c.c,每六小時一次,單次最大劑量不超過10c.c。.發燒超過39度時:可使用Voren Supp(12.5mg)非炎栓劑:肛門塞劑,劑量為(體重/12.5)顆,如體重6公斤可用約0.5顆;可吞藥孩童則可使用Acetaminophen(乙醯胺酚,一顆500mg)(普拿疼:Paramol、Depyretin、Acetal、ARAN)劑量為體重/40顆,每四到六小時一次(例如 20公斤,就20/40吃半顆),單次最大劑量為一顆,一天不多於五顆。 鼻塞、流鼻水症狀可使用Antihistmine(抗組織胺類藥物)包括:1.Cypromin soln希普利敏液:第一代抗組織胺,比較嗜睡,劑量為體重x0.25cc,一天3至4次。2. Peace鼻福:第一抗組織胺+交感神經奮劑,對鼻塞很有效,建議短期用,不要超過七天,避免停藥後產生彈鼻炎。劑量為體重x0.25cc ,一天3次。3. Cetirizine Soln 勝克敏液:第二代抗組織胺,較不嗜睡,劑量為體重x0.25c.c最多不超過10c.c,一天1至2次。30公斤以上大小孩方面:1. Xyzal驅異樂:6到11歲,睡前0.5顆,12歲以上睡前1顆。2.Allegra艾來、Denosin停敏:6到11歲,一次0.5顆,一天兩次;12歲以上,一次一顆,一天兩次。咳嗽化痰咳嗽藥部分,許書華提醒必須小心使用,小孩勿用如甘草止咳水等麻醉性鎮咳劑,可使用含Butamirate Citrate成分的Mirate 米瑞液,劑量為每公斤體重0.25c.c,一天三次。化痰可使用含Ambroxol HCI(氨溴索)成分的Soltan liquid 舒痰,劑量為每公斤體重0.2c.c,一天三次。 【注意1】許書華醫師強調不鼓勵自己拿藥不看醫師,但非常時間以上症狀輔助藥物僅供參考,請記得在有藥師諮詢的藥局購買。【注意2】兒童用藥不是成人縮小版,劑量需依照體重或年齡精算,且應優先使用易於依照年齡或體重進行劑量調整的「兒童專用製劑」。另外,藥師公會建議家庭六項備藥如下:.解熱止痛藥(乙醯胺酚).止鼻水藥(抗組織胺).止咳化痰藥.腸胃止瀉藥、電解質補充劑、葡萄糖口服電解質液(補充水分).體溫計、血氧計.維生素B、C等【注意】綜合感冒藥多為解熱止痛藥(乙醯胺酚)、.止鼻水藥(抗組織胺)、止咳化痰藥的複方,需注意不要再重覆服用單一項目藥品。【延伸閱讀】>>可用大人的藥丸錠劑磨成粉、或剝一半給小孩吃嗎?小兒用藥的4大疑惑,藥師為你解答居家照護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醫院小兒感染科主任李敏生提醒,兒童居家照護需注意7項重點:監測體溫、計算每分鐘呼吸次數、觀察活力狀態、紀錄一天進食量、尿量。另外也須觀察呼吸時有無胸凹陷像、注意膚色、純色以及檢查肢體是否冰冷,尤其是新生兒。【延伸閱讀】>>家有確診兒能怎麼做? 醫師推7項目紀錄防重症更多資訊●孩子確診,能領到防疫補償金嗎?●兒童感染新冠肺炎居家照護指引●台灣兒童急診醫學會早期辨識兒童 COVID 重症病患共識聲明●COVID-19: Management in children
-
2022-05-09 養生.營養食譜
用藥草香料的芬芳 平緩疫情中的不安
2020年初,世界進入COVID-19的世紀大疫。本來這個章節要談的是,遇到流感季節或季節更迭容易感冒時,可以如何使用香藥草和香料來照顧自己與家人。沒想到在本書大綱擬定之後,就遇到了COVID-19,就這樣過了兩年,而抗疫這條路,短時間內或許還看不到終點。如果不慎確診,當然還是交給專業醫護,不建議自行處理。但在疫情持續的期間,我們還是可以安頓好身心靈,不恐慌、不焦躁,也比較有機會安然度過這些艱難的時刻。再次叮嚀,以下所介紹的藥草、香料具有的提振免疫力、抗發炎、抗氧化功能,談的都是以日常保養為目的,不建議用來自己扮演蒙古大夫,取代正式的醫療。但透過這些吃食,攝取後關注自己的身心變化,無論如何都會對自己的健康有幫助。我的西洋藥草學老師曾提到,有兩種人最有機會改善健康狀態,一是願意改變飲食習慣的人,二是願意每天泡茶喝的人。原因除了「泡茶」是萃取藥草活性最直接也最便利的方式之外,最重要的是泡茶或煮茶的動作就在療癒自己。願意每天花時間選擇適合的藥草,放慢腳步停下來,觀照自己的身心狀態,打開感官吸嗅與品嚐藥草茶帶來的芳香、身體的感受,把急促的心情與期待都放空,就是一種療癒。火辣蘋果醋 Fire Cider我將「Fire Cider」翻譯為「火辣蘋果醋」,它有很多種配方,原則上就是將各種熱、辣屬性的香料泡在蘋果醋裡面,透過醋的萃取力,把辛香料裡面的芳香、勁辣活性成分提取出來,浸泡四到六周再過濾後每日飲用,增強免疫力。飲用火辣蘋果醋可以預防感冒、當作噴劑外用,也可以處理肌肉關節痠痛。不過自己製作不一定要很辣,也可以不用蘋果醋,用台灣的陳年醋或米醋製作也有另一種風味。運用以醋為溶劑萃取出辛香料活性的概念,選擇在地、當季的食材,可以醞釀自家版本的火辣香料醋。材料:黑胡椒粒1小匙、大蒜5瓣切片、檸檬2顆(取果皮和果汁備用)、洋蔥1個、薑3公分(削皮後磨成泥或切片)、薑黃粉1大匙、辣根泥1大匙、墨西哥辣椒1/2個(去籽切塊)、新鮮迷迭香1支、蘋果醋或陳年醋作法:1. 所有材料切片或磨泥,全部放進玻璃罐,倒入蘋果醋直到蓋過所有材料。加蓋放在陰涼無光照的地方,持續約四周,每天搖晃一下。2. 四周後打開瓶蓋,過濾食材倒出醋液就完成了。可裝進消毒過的玻璃瓶中,放入冰箱保存。運用方法:1. 直接喝:每天喝1小匙,可幫助預防咳嗽與感冒。2. 醋飲:醋、蜂蜜和開水以1:1:3比例調勻,做成醋飲。3. 醃漬蔬果:取代家常泡菜裡面的醋。4. 油醋醬:跟橄欖油、糖等其他材料混合在一起,隨興調製油醋醬。5. 噴霧:做成噴霧或直接倒出塗抹在皮膚上,可以使皮膚表面發熱,促進皮下微血管循環,改善肌肉疼痛或風濕的情況。香草濃蜜茶 Herbal Decoction材料:新鮮或乾燥的香藥草(百里香、奧勒岡、薰衣草、羅馬洋甘菊等)1把(約50-100公克)、水1公升、蜂蜜1杯作法:1. 香草跟水放入鍋內,以小火加熱,蓋上鍋蓋,只露出小小縫隙,慢慢燉煮到水分剩下一半,大約2杯份量的濃藥草茶湯。2. 將藥草過濾出來,放涼後可以當作堆肥。3. 趁茶湯仍有餘溫,把蜂蜜加入茶湯,攪拌至蜂蜜完全溶解。4. 將做好的高濃度藥草蜜茶裝到玻璃罐內,放入冰箱冷藏可保持約三到四周。運用方法:有感冒症狀的時候,每隔幾個鐘頭可以喝1茶匙,幫助舒緩症狀,也可以稀釋加入其他的藥草茶一起飲用。
-
2022-05-05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Omicron「輕症、中症、重症」個別症狀曝! 食慾不振、拉肚子應警覺
國內疫情持續升溫,連續單日破萬例確診,然而,指揮中心指揮官表示,「疫情尚未抵達巔峰,確診人數將持續增加。」目前防疫重點強調:簡化疫調、輕重症分流、即時分配藥物、接種疫苗。而民眾相當關心,萬一感染Omicron確診之後出現何種症狀該就醫?對此,中央研究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兼任研究員何美鄉在臉書中PO文指出,目前確診Omicron很難避免,網路上有很多反對疫苗的人,聲音都很大。當然每人可以選擇不打疫苗。但我們都無法選擇被Omicron感染,或不被Omicron感染。何美鄉表示,萬一確診在家時,要注意些什麼?以下根據Omicron確診病人最常見的症狀,依「輕症、中症、重症」提醒民眾該提高警覺如下:【輕症】• 流鼻水、打噴嚏。• 喉嚨痛/癢、乾咳、聲音啞。• 頭痛。• 全身肌肉痠痛、疲憊。• 食慾不振、噁心、拉肚子(年長者要注意、攝水量不足,導致脫水對老年人是很致命,注意若有口乾舌燥、少尿、暈炫)。只有50%的人會發燒 (發燒加攝水不足,也更易導致推水)。中症(需就醫)• 呼吸急促(肺炎徵兆、也可以是脫水) 、血氧下降(有肺炎徵兆 )。• 嚴重脫水(口乾舌燥、少尿、暈炫) 小兒長者要注意脫水的問題。• 劇烈頭痛。進入重症(救護車)• 呼吸困難、嘴唇發紫、皮膚冰冷。• 昏迷不醒、昏倒。• 胸痛。 確診居家飲食 這些營養不可少至於確診在家該吃些什麼?何美鄉建議,輕症居家照護宜多喝水、綠茶、果汁;多攝取新鮮蔬菜水果抗發炎;也可補充維生素C、D、Omega-3,還有鋅;而確診關懷包中的食物是為不時之需用的。此時,更需要高營養密度的食物。(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NOW健康)  延伸閱讀: ·輕症居家照護發燒、喉嚨痛該吃什麼藥? 1張圖馬上懂 ·快篩戳鼻孔流鼻血要仰頭or低頭? 「正確止法」曝:一堆人都做錯
-
2022-04-30 新聞.科普好健康
防疫新思維該怎麼做?專家傳授7方法建構抗病毒的環境,跟著節氣吃4種抗疫食補
疫情險峻,但打了疫苗兩劑甚至三劑仍然無法阻擋病毒傳播,根本原因在新冠病毒大小約100個奈米,經由空氣傳染及環境傳播,才是疫情難以控制的主因。針對密閉空間的氣膠傳染來阻隔病毒傳染,才有辦法阻擋病毒繼續擴散,控制疫情。空汙影響免疫功能 易感染環境傳播因素,包括室內通風換氣不足、空汙影響、廁所及下水道系統及氣候因素等。目前學界發現新冠隔離病房的空氣採樣中出現病毒蹤跡,也發現氣膠中的病毒可存活及保有感染力一段時間。氣膠懸浮停滯時間會在通風排氣不佳的空間中10倍增加,因此必須注重密閉空間的通風換氣。在實證上,二氧化氮(NO2,為交通空汙指標)和PM2.5濃度,與新冠病毒基礎再生數(R0)、發生率、重症率、死亡率等都呈正相關。其次,病毒進入人體細胞需經「ACE-2受體」,研究顯示空汙可能增加ACE-2受體表現,並影響免疫功能,讓感染機率增加、使感染者病情更嚴重。上完廁所 蓋上馬桶蓋再沖當感染者帶有病毒的糞便由馬桶進入下水道系統,在汙水被排放時,也會製造帶有病毒的氣膠或微小水滴,並可能從久未使用或功能不佳而乾涸的U型存水彎(U-trap)傳播至樓上公寓,或在打開浴室抽風扇時,由氣流帶進樓上公寓及其他鄰近建築。建議上完廁所,要蓋上馬桶蓋再沖水。原木材質 取代不鏽鋼、塑膠研究顯示,新冠病毒在光滑的不鏽鋼和塑膠固體表面能穩定存活最久,如能以原木材質的物品取代,會有較好的防疫功效。另外,溫濕度提高,包含日光曝曬,也可能會破壞病毒及減少其存活的穩定性。如何建構抗病毒的環境,建議如下:1.改善密閉空間的通風換氣:要有效對抗空氣傳播,就必須帶動有方向性的空氣流動。最有效的方式,是在通風排氣專家的規畫下,使用排風扇將室內空氣引出,並監控室內二氧化碳濃度。2.室內環境勤加打掃整理:減少室內懸浮微粒,減少生物性氣膠賴以存留的室內環境,所謂「整齊、清潔、簡單、樸素、迅速、確實」,就是後疫情時代最簡易的室內抗病毒清潔法則。3.減少室內塑膠椅及不鏽鋼用品,建構芬多精的室內木質環境:建議使用含抑制微生物的芬多精原木來做室內建材,不要加熱處理,不要用化學品塗裝,而是用天然植物油塗裝。4.種植可抑制病毒的植栽及樹木:例如室外植栽薄荷,種植榕樹或樟樹等;室內盆栽可以放置蘭花、窗台則可以有薄荷或菊花,除了居家變得美觀又清香外,這些植物已被證明有抗病毒、細菌能力。5.善用空氣清淨機:使用具有HEPA及能夠殺病毒的分子微粒功能,病毒可以在空氣中,尤其是密閉空間中,存活三個小時以上,可藉由此產生負離子功能的空氣清淨機,減少密閉空間當中的病毒量。6.抗病毒的飲食習慣:多攝取含單寧酸的水果跟蔬菜,還有唇形科香草植物,如薄荷、紫蘇、九層塔等。7.提倡森林浴及森林旅遊、保護及增加森林覆蓋率,建構防疫健康宅及健康社區:台大實驗林及台大醫院、日本學者皆研究發現,長期在森林環境工作或旅遊可增加自然殺手細胞,進而增加抗癌能力。義大利研究也發現,義大利森林地區新冠死亡率低,可能是與地中海沿岸植物的免疫保護力有關。跟著節氣 食補抗疫1.穀雨剛過,天氣變得又濕又熱,適合農作物生長,但也適合昆蟲,細菌及黴菌滋長。建議除攝取適當的肉類及蛋白質,瓜藤類及綠色蔬菜有助清涼解熱抗發炎。2.蔥薑蒜辣是華人常用主菜配料,建議將辣椒、大蔥、香菜、小黃瓜切絲,用白醋、香油、糖、鹽調味,做成「老虎菜」,有助抑菌及胃口大開。3.清涼湯品可考膚冬瓜茶、青草茶,以及綠豆蓮子、石花菜、白木耳湯,可自己搭配,注意不要太甜。4.疫精期間,預防及輕症患者可每天泡一杯薄荷或薄荷紫蘇茶。家裡也可以準備一些薄荷醇,清涼解熱抗發炎,又可提升血氧量及抗病毒。
-
2022-04-28 該看哪科.呼吸胸腔
氣喘患者病情始終控制不佳 專家曝用藥常見3大迷思
國內氣喘患者約200多萬人,醫師臨床發現,患者用藥常有三大迷思,造成錯誤用藥,病情不容易穩定控制。醫師表示,氣喘患者三大迷思,包括不想用藥治療、不想用類固醇藥物進行保養,以及只有出現不舒服時,才想用藥控制病情,但如此未規律用藥控制,或有「類固醇恐懼症」,當一年使用3支以上急救用的支氣管擴張劑,容易引起氣管進一步的傷害。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呼吸道委員會副主委、亞東醫院胸腔內科主任鄭世隆表示,許多氣喘患者認為,只要不舒服時,再治療就好,但當出現症狀時,往往是氣喘病情變得較為厲害,氣管縮小了,造成呼吸喘等不舒服,如果這時使用屬於急救藥物的緩解型吸入劑,也就是支氣管擴張劑,患者不適症狀雖可以立即緩解,但因症狀已經好了、不喘了,患者下次就會繼續使用。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理事長王鶴健說,當天氣變化、過敏等因素影響,造成氣管慢性發炎,病情嚴重時進而引發氣喘,而氣喘藥物分為控制型及緩解型,控制型藥物主要用途為保養,如吸入性類固醇藥物;緩解型藥物則屬於急救藥物,此為支氣管擴張劑,但若過度使用,氣管容易引發反覆發炎,造成氣管損傷,並增加急診住院及死亡風險。依國內相關醫學研究統計,氣喘患者約200多萬人,近16%為使用緩解用的支氣管擴張劑,已屬於過度依賴,甚至有3成患者每年使用3支以上,如此恐增加急診住院風險72%,以及9成的死亡風險。王鶴健說,氣喘患者不想用類固醇藥物進行保養,這在全世界都是相同的,此為「類固醇恐懼症」,大家都只想到月亮臉、水牛肩的藥物副作用,但用於治療氣喘時為精準使用,副作用低,且吸入性類固醇藥物是從根本抗發炎反應,不同於緩解用的支氣管擴張劑為治標不治本,所有年齡層患者應了解兩種吸入劑的配置方式,遠離急診住院及死亡風險。亞東醫院為此建置氣喘治療「緩解用吸入劑(急救)」警示系統,若遇到支氣管擴張劑使用過量患者,將出現給要提醒機制,並追蹤治療成效,降低氣喘急診住院風險。鄭世隆說,臨床曾收治42歲謝先生,他長期氣喘控制不佳,為緩解症狀,每年使用超過3支以上支氣管擴張劑,反而造成氣喘發作頻率愈來愈頻繁,且即便使用藥物也逐漸無法緩解症狀,而經警示系統提醒,給予正確用藥後已穩定控制病情。中華民國診所協會全聯會理事長陳宏麟說,診所照顧氣喘患者是以病患為中心,遵守氣喘診療指引,並加強追蹤管理、衛教,提供完整及連續性的氣喘照護模式。疫情期間,近9個月來,氣喘照護診所已增加228家,總數達到1864家。氣喘患者依醫囑使用吸入性類固醇藥物,可以達到長期抗發炎、減少氣喘惡化。台灣臨床藥學會榮譽理事長簡素玉說,患者應及時修正「類固醇副作用大」、「盲目追求快速緩解」、「缺乏長期保養觀念」等錯誤用藥觀念,提醒要有效治療氣喘,患者應配合正確用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