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8-01 醫聲.慢病防治
搜尋
慢病好日子
共找到
237
筆 文章
-
-
2023-07-28 醫聲.慢病防治
【慢病94愛你慣-3】病情失控?慢病患者自我管理的訣竅
依健保署2022年國人因慢性病就診的人數高達1,286萬人,其中有兩種以上的慢性病者718萬人,佔56%,那到底可以怎麼預防慢性病呢?那就要注意自己是否有罹患生活習慣病之稱的新陳代謝症候群,三高兩害,飯前血糖高、血壓高、三酸甘油脂高,二害腰圍粗、好的膽固醇低,據國健署統計,40歲以上成人每10年中有3.7人罹患新陳代謝症候群。「慢病好日子94愛你慣」,9大慢病專家,教你如何1招甩掉壞習慣!生病不是醫師的事,自己的健康自己負責。你有家人罹患慢病,但壞習慣總改不掉嗎?慢病好日子推出行動代號:「94愛你慣」,邀請大家親身實踐個人的健康SDGs,永續經營健康餘年。從現在起要開始關心自己,也關心身邊罹患慢病的家人。因為愛你,才會管你;因為愛你,才希望你養成生活好習慣,擁有慢病好日子。我們訪問了9位慢病權威專家,告訴你如何開始行動。●身為慢性病患者的你,怎麼照顧自己?健保署副署長李丞華:睡前打坐天天睡飽6小時對於慢性病患者而言,好的睡眠及運動相當重要,如何睡得好,能趁著晚餐後到睡前這段時間,只要在家找一處一平方公尺的簡易空間,安靜的打坐、外丹功,這些運動都能幫助肌肉放鬆。以我的經驗,平時就會進行這兩項運動,現在也到救國團學太極拳,睡眠明顯變得深沉。至於減重方面,飲食比運動來的重要,舉一個例子,隨便一碗飯的熱量就三、四百大卡,必須走一個半小時才能消耗;以往被教育是「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現在要改為適量,不然吃得越多,也得吃下更多的藥。台灣腎臟醫學會理事長吳麥斯:腎不好的人太多蛋白質不健康一直強調戒菸、運動、睡得好,培養好的健康生活習慣是各科別耳提面命民眾。當中,腎臟科會多加一個注意事項,就是蛋白質的攝取,太多蛋白質對身體不好,最直接改善方式是少吃一點,飲食上少鹽、少油、少肉。延伸閱讀:不良生活習慣難改,慢病風險爆增2-3倍腎臟病患者也要多運動,而運動量則要依照自己所能負荷進行,健康的生活就要就從改善這些習慣做起。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王治元:將生病吃藥內化成生活的日常在還能自我照顧時,要將生病吃藥內化成生活的一部分,像是高血壓用藥,很多人會認為沒有生病而不服藥,但如果接受了生病事實,把吃藥作為例行工作,便能減少中風發生率。而這樣的觀念要從青少年或學生時代打下基礎,尤其年輕人比較容易調整生活習慣,五到十年後便能看見成效。相對的,改變老年人的健康識能較為困難,特別是獨居長者,難以調整生活習慣,因而遷就於他們,這時需要公衛體系的協助。
-
2023-07-28 醫聲.慢病防治
【慢病94愛你慣-2】家人生病,你可以這樣幫忙
依健保署2022年國人因慢性病就診的人數高達1286萬人,其中有兩種以上的慢性病者718萬人,佔56%,那到底可以怎麼預防慢性病呢?那就要注意自己是否有罹患生活習慣病之稱的新陳代謝症候群,三高兩害,飯前血糖高、血壓高、三酸甘油脂高,二害腰圍粗、好的膽固醇低,據國健署統計,40歲以上成人每10年中有3.7人罹患新陳代謝症候群。「慢病好日子94愛你慣」,9大慢病專家,教你如何1招甩掉壞習慣!生病不是醫師的事,自己的健康自己負責。你有家人罹患慢病,但壞習慣總改不掉嗎?慢病好日子推出行動代號:[94愛你慣],邀請大家親身實踐個人的健康SDGs,永續經營健康餘年。從現在起要開始關心自己,也關心身邊罹患慢病的家人。因為愛你,才會管你;因為愛你,才希望你養成生活好習慣,擁有慢病好日子。我們訪問了9位慢病權威專家,告訴你如何開始行動。●家人有慢性疾病,我可以怎麼幫助?國家衛生研究院副院長許惠恒:別讓家人單打獨鬥慢性病是生活習慣病,全家人處在同樣的環境,很容易會罹患相同的疾病,因此家人在對抗疾病時候,不能讓他單打獨鬥有孤單感,例如:全家一起運動,一起吃相同的食物,以糖尿病為例,吃的食物並非是所謂的「糖尿病飲食」,而是健康的飲食,不能以疾病控制觀點來看,而是以維持全家健康著手,讓家庭成員從小就過健康飲食的生活,減少家庭其他成員未來罹患慢性病的可能。另外,家人可以做的事,就是將對慢性病人的關心化為實際協助的行動,利用國家的資源搭配高科技來協助疾病的控制,例如,健保署推出的健保快易通APP中,健康存摺有很多抽血檢查的資料,甚至有疾病預測的機制,都有助於家人控制慢性病的狀況。延伸閱讀:善用AI「算病」 預防慢病更精準個人化台灣整合照護學會常務理事周明岳:協助家人看診停看聽 詳記用藥、症狀民眾就醫時容易先自我分科看診,像是膝蓋痛就去找骨科,卻不好意思和醫生說也有皮膚或頭痛問題,其實只要有不舒服症狀都能向醫生提出,如果需要專科介入,醫生會轉介安排,建議家人陪長輩就醫時,先去找家醫科或熟悉的醫生看診評估,並在看診前寫下所有症狀,以免忘記或說不清楚的狀況。同時,建議看診時,帶著目前服用的藥物,以便醫生進行調整,也要記得平時要有自我監測習慣,有些患者到醫院才量測血壓,一緊張血壓飆高,開了降血壓藥物後,回去服用卻產生頭暈狀況,屆時又跑去另一科看頭暈症狀,產生惡性循環。看診時就把所有健康資訊告訴醫生,從健康檢查報告、抽血,甚至到就醫便利性各項疑難雜症,都能與醫生一起討論,控制好慢性病。高雄長庚紀念醫院胸腔內科教授林孟志:家人要對疾病夠了解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是一項多數人不了解的疾病,家人必須要先清楚認識其症狀、治療方式、飲食注意等方方面面,作為後盾給予支持,像是患者容易頻繁咳嗽,就要避免暴露於菸害的環境,此外,COPD與氣喘不同,中重症患者要進行肺部復原,例如:運動、呼吸等訓練,否則會產生「喘」就不要動的錯誤概念。飲食方面,患者需要減少碳水化合物、提高脂質的攝取,避免吃下肚後產生過多二氧化碳造成肺部負擔,症狀後期也要使用氧氣治療,更重要的是早期診斷發現、治療的重要性,這些都有賴於家人作為後盾。
-
2023-07-28 醫聲.慢病防治
【慢病94愛你慣-1】壞習慣總改不掉?專家手把手教你走向健康之道
依健保署數據,2022年國人因慢性病就診的人數高達1,286萬人,其中有兩種以上的慢性病者718萬人,佔56%,那到底可以怎麼預防慢性病呢?那就要注意自己是否有罹患生活習慣病之稱的新陳代謝症候群,三高兩害,飯前血糖高、血壓高、三酸甘油脂高,二害腰圍粗、好的膽固醇低,據國健署統計,40歲以上成人每10年中有3.7人罹患新陳代謝症候群。「慢病好日子94愛你慣」,9大慢病專家,教你如何1招甩掉壞習慣!生病不是醫師的事,自己的健康自己負責。你有家人罹患慢病,但壞習慣總改不掉嗎?慢病好日子推出行動代號:「94愛你慣」,邀請大家親身實踐個人的健康SDGs,永續經營健康餘年。從現在起要開始關心自己,也關心身邊罹患慢病的家人。因為愛你,才會管你;因為愛你,才希望你養成生活好習慣,擁有慢病好日子。我們訪問了9位慢病權威專家,告訴你如何開始行動。●想要糾正壞習慣,你可以怎辦做?國健署副署長魏璽倫:勞動不是運動像大家都知道運動很重要,但執行上很難,以自己為例,平常工作就非常燒腦,回家後就很累很懶,加上得做家事,總認為這些事就是運動的一環,但前健保署長楊志良告訴我,「這是勞動,不是運動」。後來,為了讓自己可以多「動」一些,就會準備一雙好走的鞋子,可以在上下班搭捷運穿著「跑捷運」,另外,也會提早一兩站下車,走著去上班,這些多少都可以累積運動量,也提供給上班族參考。另外,要知道自己的壞習慣,必須先了解自己的習慣是壞的,跟自己的健康是有關聯的,才會進行導正。這些一連串的關係必須先從獲得正確的健康訊息開始,尤其現在資訊爆炸時代,民眾識能要提高可從官方的網站或各醫療院所提供的訊息,才不會人云亦云,成了傳遞錯誤訊息的媒介。中華民國心臟學會祕書長王宗道:全民量血壓722口訣要記住但很多人輕忽量血壓的重要性,有些慢性病人甚至也不量血壓,只是到醫院看診時量一下,但門診時量的血壓其實不準,因為量測前無法完全休息,會讓血壓偏高,影響藥物的調整,應該以居家量測的血壓為主。實際上血壓的收縮壓降低10mmHg,可以減少20%心血管疾病的發生、10%的死亡風險。因此,不只病人該量血壓,全民都要養成習慣,民眾只要記得「722」口訣就不會忘記,也就是連續量7天,一天量2次(早上起床前及睡前各量一次),每次量2次,每次隔一分鐘再量,最好左右手都量,之後以血壓較高的那隻手為量血壓的手臂。量測的工具以家中的上臂式血壓計為主,紀錄下來給醫師參考,當成調整藥物的依據。一般18歲以上成年民眾,每年一次,找一週來執行,平均值若高於130/80mmHg,觀察3到6個月,若還是異常就需要就醫;至於慢性病者則3個月執行一次。民眾或許可以以每年的7月22日來執行「722」連續量血壓的任務。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理事長黃建寧:不以飲料加雞排當鼓勵手段手搖飲料已跟糖尿病成為平行增加的關係,手搖飲料開的家數愈多糖尿病患者跟著增加,這與手搖飲料的攝取量成正相關,當糖類攝取過多,會造成發炎反應,也是氧化壓力的來源,因此,喝手搖飲時要改喝半糖、低糖。延伸閱讀:你也有生活習慣病嗎?個人、家庭應該要負責糖飲對青少年的影響很大,無論家長及學校老師,請不要再以飲料加雞排當鼓勵的手段,這兩種食物是增加肥胖的原因,而肥胖是造成糖尿病的重要因子,且糖尿病是萬病之首,改掉這個壞習慣,是維持健康最基本方法。
-
2023-07-21 慢病好日子.糖尿病
慢病主題館【糖尿病】糖尿病皮膚癢怎麼辦?糖尿病常見6大皮膚問題報你知!
約有1/3的糖尿病患者會出現皮膚問題,有些甚至能作為早期發覺糖尿病的線索之一。元氣網整理出糖尿病患常見的6種皮膚問題以及改善方法。Q1 糖尿病患者常覺得皮膚變黑?特徵可能是黑色棘皮症(Acanthosis Nigrican,縮寫為AN)引起,糖尿病患者常在後頸、腋窩和腹股溝等身體摺痕處,出現明顯大面積的黑色暗沉狀斑塊,也有人以黑天鵝絨般的黑斑塊形容,很容易被誤認是洗澡洗不乾淨所導致。這些黑斑有時也會出現在手部、手肘和膝蓋後。病因當胰島素阻抗發生時,體內的細胞無法正常利用胰島素來穩定血糖,胰臟需要分泌更多的胰島素才能發揮作用。當患者胰島素阻抗指數(HOMA-IR)≧2時,就代表體內已經發生胰島素阻抗,如果不從飲食等生活習慣改善,就會逐漸朝向糖尿病前期發展,最終導致糖尿病的發生,所以黑色棘皮症有時可以視為糖尿病的前兆之一。部分疾病導致病人肥胖,也會讓胰島素分泌的工作量增加,例如:多發性卵巢或癌症等,病人也會發生黑色棘皮症。如何改善?可透過面霜等產品來改善皮膚暗沉的黑斑,更重要是減低胰島素阻抗的嚴重度,例如:避免肥胖、搭配藥物、養成良好的運動和飲食習慣,才能有效改善黑色棘皮症的困擾。Q2在小腿皮膚出現紅斑是正常的嗎?特徵可能是由糖尿病皮膚病、或稱脛前色斑或脛骨斑點(diabetic dermopathy)所引起。這些紅色或棕色的斑點或線條,常發生在小腿的部位,容易與老人斑相混,這些斑點並不會疼痛或搔癢。病因主因是糖尿病導致影響到末梢小血管的問題,導致小腿皮膚的血液供應出現問題,導致紅斑的發生。也有20%的非糖尿病病患出現此問題。如何改善?這種皮膚病是無害的,並不需要治療。如果對皮膚外觀有困擾,請諮詢您的皮膚科醫生。Q3 糖尿病患出現皮膚搔癢的問題?特徵糖尿病患者可能會覺得皮膚容易發癢,尤其在乾冷的秋冬或冷氣房中,因為環境乾燥症讓這問題更容易發生。病因糖尿病的病人因為血液循環不良,容易讓皮膚的保水性不佳,過度乾燥導致發癢。此皮膚問題正常人也會遇到,只是糖尿病病人更容易頻繁發生。如何改善?【貼心提醒】糖尿病病人如果有搔癢問題,可從三面向改善:1.糖尿病病人需要將血糖儘量維持在正常值。2.皮膚清潔原則:不要過度的洗澡、過熱的熱水、使用溫和的清潔用品,並使用保水性較佳的護膚產品,例如:乳液都會改善。3.養成運動習慣,促進血液循環也有助於改善皮膚搔癢問題。Q4 糖尿病患者皮膚發炎,出現紅腫熱痛的感染問題?特徵常見是由細菌反覆感染所引起,常發生的部位有眼瞼、毛囊和指甲。病人會出現紅腫的毛囊問題,反覆感染還會導致皮膚出現皮膚潰爛、化膿。病因糖尿病病患因為自身免疫力較低、傷口癒合較慢,往往比沒有糖尿病的人更容易受到細菌感染。當體內處於高血糖的環境中,細菌更容易會大量繁殖,也導致糖尿病患者的皮膚炎更加嚴重,常見的致病菌是金黃色葡萄球菌和鏈球菌。如何改善?控制好血糖,維持自身免疫力,遵照醫囑,使用合適的抗生素。Q5 糖尿病患者會容易得到香港腳、甲癬嗎?特徵香港腳、甲癬等多數由皮癬菌感染的疾病,會在患部皮膚引起微小的紅色水泡和鱗狀皮屑,它們通常會發生在溫暖、潮濕的皮膚皺褶中,常見是香港腳(腳癬)、甲癬和股癬。此外,糖尿病患者也容易受到另一種真菌─念珠菌所引起的陰道感染,女性患者會出現外陰搔癢難耐和陰道分泌物過多,並且常常是反覆感染(一年4次以上)。病因真菌感染在糖尿病患者中很常見,糖尿病病患如果體內處於高血糖的狀況,更容易發生真菌感染。如何改善?與醫生討論選擇適合的抗真菌藥物,經常檢查血糖,將血糖控制維持在正常範圍內,才是預防真菌感染的最佳方法。Q6 糖尿病患者後頸後背出現變厚、變硬,正常嗎?特徵這種情況有可能是發生成人硬腫症(Scleredema adultorum of Buschke),糖尿病患者的後頸,上背與肩膀出現皮膚變厚變硬的情況,皮膚出現會有紅斑和伴隨毛囊發炎的情況。病因致病機轉仍不很清楚,病理檢查中往往發現皮膚中的膠原蛋白增加導致皮膚變厚。如何改善?可與皮膚專科醫師討論,目前沒有治療的良方,大多根據患者症狀加以治療,部分患者會在數年後自行痊癒。資料來源:美國CDC資料林鳳玲/易留疤、全身發癢 皮膚問題都和糖尿病有關?【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3-07-20 慢病好日子.糖尿病
慢病主題館【糖尿病】糖尿病傷口不易癒合怎麼辦?慢性傷口怎處理?照護8QA
常會聽到某些糖尿病的病人因為傷口,引發嚴重的傷口潰爛、皮膚潰瘍,甚至需要截肢。為什麼糖尿病病人有傷口這麼嚴重?以下元氣網整理糖尿病患常見的8QA,作為糖友們處理傷口時的指南。Q1:糖尿病傷口多久才會癒合?糖尿病病人因為血糖高,傷口癒合較正常人慢,導致傷口該癒合卻沒有癒合。事實上,正常人癒合傷口約4-5天,糖尿病患傷口經過合適處置,沒有發生感染,約在一個星期左右就可以癒合,最遲不會超過兩星期。當傷口持續不癒合達到3週以上,此時醫師會定義這種難以癒合傷口為「慢性傷口」。一般來說,慢性傷口約有7~8成來自糖尿病病人,主因是高血糖的環境容易讓周邊傷口的血液循環不佳,會導致傷口上的細胞分裂較慢、生長因子分泌較少,讓傷口隨時間變小的速度減慢,傷口難以癒合,帶給糖尿病病人很大的麻煩。目前針對糖尿病傷口也有新藥,能夠以藥膏的形式協助糖尿病病人傷口復原。Q2:糖尿病傷口的處理原則?糖尿病友發現身體上有傷口時,一定要謹慎面對。【建議糖尿病病人對於傷口處理原則如下】:1.傷口寬度小於1公分,造成傷口的器械沒有生鏽,病人可以嘗試換藥治療,如果換藥2-3 天沒改善就需要就醫,由醫師來進行更妥善的治療。目前不建議糖尿病病人使用雙氧水或優碘對傷口進行消毒治療,最好使用醫師開立的軟膏為宜,以透氣的紗布包紮傷口為宜。 2.傷口寬度大於1公分,造成的器械有生鏽或感染的疑慮時,或者傷口出現紅腫、惡臭或化膿等異常問題時,建議由新陳代謝科或糖尿病主治醫師處理傷口。如果傷口經 2-3 週住院後治療仍無法癒合,此時建議會轉往一般外科或整形外科處理傷口,醫師會評估血液循環的情況,持續換藥治療,或改用高壓氧或外科手術進行治療。3.如果是特殊的傷口類型,例如:燒燙傷、動物咬傷、電擊傷口建議需要就醫治療,尤其是傷口周圍出現非紅潤的情況,傷口出現蒼白、變黃、發黒表示傷口組織發生缺氧或壞死的問題,請立刻就醫處置。糖尿病病人如果傷口癒合時間較長,除可能是感染的問題外,必須考慮病人可能合併有其他的慢性病、年齡較長、服用特定藥物或本身營養不良等問題,此時需要整合式的治療,才能有效對症治療。Q3:糖尿病患覺得傷口癢的原因是什麼?糖尿病病人容易因為血糖控制不佳而導致高血糖,其中約有30%糖尿病病人覺得皮膚本身較為乾燥,就容易覺得搔癢,又因為糖尿病病人傷口癒合較慢,更容易讓病人搔癢難耐。Q4:糖尿病傷口會感到疼痛嗎? 糖尿病病人除了皮膚出現異常外,血管、神經多半也會發生異常,更容易對傷口沒有感覺,有時病人受傷部位都已經出現明顯的腫痛瘀血,病人卻沒有太多的感覺。更糟糕的是:傷口也因為糖分高,就更容易讓細菌孳生,讓傷口受到重覆感染,惡化潰瀾,讓傷口變得更加難以癒合。Q5:如何避免糖尿病足部傷口導致截肢?此種現象尤其容易發生在足部,早期的糖尿病病人如果稍有不慎,就會有「截肢」的風險,為避免此種情況,建議糖尿病病人可以這樣做:1.每天檢查足部一次,觀察足部是否有部位出現紅腫脹痛、破皮、水泡、膿包、雞眼、厚繭等皮膚異常。2.糖尿病病人可以穿著為糖尿病病人開發的機能襪或壓力襪,促進血液循環,但應每天換洗,破損時不可再穿。3.糖尿病病人需穿著完整包覆足部的鞋子,鞋子不可過硬,鞋子宜寬鬆,避免過度壓迫足部。4.腳步指甲不宜剪過短,腳部的雞眼或厚繭應泡水軟化,再以磨砂板處理。Q6:糖尿病傷口可以貼人工皮嗎? 為了讓傷口維持濕潤,糖尿病患可以適當使用人工皮或人工敷料,在撕除時較不會產生較大的疼痛感。同時對傷口照護、患者的日常活動都有正向協助,提升生活品質。Q7:糖尿病傷口就醫該看哪科? 糖尿病可以根據傷口情況,一般的小傷口可由平常就醫的主治醫師或新陳代謝科醫師,傷口如果經 2到3 週的住院後治療仍無法癒合,此時建議會轉往一般外科或整形外科處理傷口,少數醫院甚至有傷口特別門診或傷口照護中心等,這些特殊醫療單位或整形外科對傷口處理較一般外科更為專業,較為複雜的傷口治療可由更專業的醫師處理。Q8:糖尿病病人傷口復原該補充那些營養?糖尿病病人傷口復原,營養上可以注意以下幾點:1.攝取足夠的熱量:需要製造足夠的膠原蛋白,合成1克蛋白質需要0.9卡,一般除燒燙傷和大面積的傷口外,其餘單純性的傷口對熱量的需求並不大,但不可因為嚴格控制血糖而熱量攝取不足。2.慢性傷口的患者,每公斤體重需要1.25-1.5克蛋白質。老年人因有咀嚼困難的問題,不喜吃肉類,更容易有蛋白質攝取不足的問題。3.傷口癒合過程中維生素A和維生素C更為重要,維生素A 常在深綠色和顏色鮮豔的蔬菜水果中,維生素C主要來自新鮮的水果,尤其在番石榴、柑橘類、奇異果和鳳梨中。抽菸會影響維生素C的攝取,糖尿病病人最好戒菸。【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3-07-17 慢病好日子.最新活動
慢病主題館【慢病調查】你離「慢病」有多遠?
『在辦公桌前面的你,想得起來上一次運動流汗是什麼時候嗎?』『低頭看一下,忘記收小腹的你,微禿的肚肚是不是有點難為情?』『加班好累,等等下班只想狂嗑澱粉跟炸雞配啤酒?』你,可能會是下一個慢性病候選人...國民健康署統計 ,18歲以上國人高血壓盛行率逾26% ,邁入中年後,40歲以上更達38%,你有沒有想過,慢性病、失能等名詞,其實離你並不遠。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與慢病好日子,邀請正值青壯年的你,透過慢病好日子大調查,一同檢視你的健康意識,別讓慢性病佔領你的退休生活、連帶影響家人,甚至成為沉重的經濟負擔。👉填寫問卷:https://forms.gle/LZPeccwoTspny2EP8【慢性共病放大鏡1-治療篇】心、腎、代謝三大慢性共病 急需整合醫療 誰來整合?「整」到誰?【慢性共病放大鏡2-預防篇】5成老人罹3項慢性共病,如何阻擋器官衰退,「治療」真的勝於「預防」?【慢性共病放大鏡3-用藥篇】三高又腎臟病...共病患者領藥像逛超市 重複用藥當心致命風險【慢性共病放大鏡4-照護篇】你有2種以上慢性病嗎?專家:多「師」治療、跨科整合,以患者為中心是未來照護新趨勢【慢病放大鏡Podcast🎧心腎糖系列1】長庚醫療財團法人決策委員會主委程文俊:慢性共病照護複雜 應發展整合醫療【慢病放大鏡Podcast🎧心腎糖系列2】小港醫院郭昭宏院長:遠洋船工高齡化、周邊社區老化嚴重須重視多重慢性病【慢病放大鏡Podcast 🎧心腎糖系列3】台大醫院長吳明賢:不能頭痛醫頭 腳痛醫腳 應以整合醫學科落實全人照護【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3-07-12 醫療.呼吸胸腔
「既難、又重、且罕」1疾病9科室共同診治 中榮首揭肺纖維化台灣本土研究數據
一位固定於風濕免疫科追蹤的皮肌炎患者,今年3月開始出現容易喘的症狀前往胸腔科就醫,經追蹤發現,患者右下肺部已發生纖維化病變,需要持續使用氧氣治療。隨即將患者納入台中榮總在2021年設立、全台首家「間質性肺病整合照護中心」。有了跨專科團隊的治療照護,加上個管師即時關心患者病況、提醒回診及復健情形等,該名患者現已不必配戴氧氣管,且肺功能進步超過一成。台中榮總醫院間質肺病整合照護中心主任傅彬貴表示,間質性肺病是一高死亡率、須由多專科共同治療照護的疾病,早期症狀並不明顯,許多患者只會出現乾咳、呼吸急促等症狀。而間質性肺病成因眾多,目前已知:1.自體免疫疾病患者:如皮肌炎、硬皮病等由於自體抗體的全身性攻擊,導致肺部受損。2.特發性肺纖維化:原因不明且沒有明確致病原因。3.其他原因:尚有環境暴露、藥物副作用、淋巴與肺實質產生纖維化病變等上百種原因。傅彬貴說,部分種類的間質性肺病更可能發展成「漸進性肺纖維化」,患者若未妥善治療與追蹤,一旦出現「菜瓜布肺」,不僅不可逆,恐出現呼吸衰竭甚至死亡。間質性肺病棘手 成立中心照護病患遠離致死風險台中榮總在院長陳適安上任後推動急、重、難、罕疾病的照護優化,院方表示間質性肺病「既難、又重、且罕」。治療相對困難、疾病嚴重度高、雖然看似發生率低,但很多都是未能早期診斷所致。故2021年十月正式成立全台首創間質性肺病整合照護中心,至今累計收案360餘人。傅彬貴分享,2016年曾赴德國慕尼黑大學進修,考察間質性肺病整合照護的模式,歸國後在院內與其他在該領域有興趣的醫師組成跨專科「同好會」,為正式成立照護中心奠定基礎,發展照護模式:📍建立團隊及基層醫療間緊密的合作關係,接受基層醫師與其他中小型醫院的轉介。📍患者在中榮團隊能接受多專科醫師的共同照護。📍有專任的個案管理師及研究助理進行追蹤。📍藥物申請與新藥治療的評估。📍患者若出現急性發作狀況也能即時透過個管師得到專業的醫療建議,並協助安排到院就醫,大幅降低病人與家屬的恐懼與不安。及早治療與追蹤為關鍵 整合照護已成國際趨勢「間質性肺病對台灣醫界來說是全新領域,且過去並無有效治療方式,直到2016年抗肺纖維化藥物研發成功,間質性肺病治療才出現曙光。」傅彬貴表示,隨著臨床試驗的進展,目前健保給付特發性肺纖維化、硬皮病所致的間質性肺病。未來漸進性肺纖維化,也有機會獲得健保給付藥物使用,但要得到比較好的治療,關鍵是「早期診斷」及「持續性個案管理追蹤」,才能早期治療,並依照疾病發展的趨勢,給予病人新藥臨床試驗、細胞治療臨床試驗以及肺臟移植的建議與安排,而這樣的照護模式,只靠一人一科是無法達成的,在國際上,多專科團隊照護已是主流趨勢。傅彬貴表示,國際上大型醫療院所針對間質性肺病皆採取整合照護模式,澳洲的墨爾本大學的間質性肺病多專科團隊模式,更納入醫療院所間的連結,地區醫院可將疑似間質性肺病患者轉送到墨爾本大學,由專業團隊進行診斷與評估。他指出,據澳洲經驗,在多專科團隊專業評估後,診斷的正確率大幅提升,並讓病人更早使用抗肺纖維化藥物治療,提高存活率。發展醫療學術與臨床試驗 肺纖維化治療曙光除提供臨床照護外,中心也積極進行本土研究。傅彬貴受訪時首次揭露一項本土研究結果:台灣特發性肺纖維化患者,合併肺氣腫的比率高達46%,若患者合併肺動脈高壓死亡率上升2.24倍。研究結果也指出,間質性肺病患者肺部電腦斷層(CT)若觀察到網狀病變,或肺部病變面積大於一成者,追蹤3年發現,即使患者已接受治療,死亡率仍高達25%;體重太低的病人也會增加死亡風險。傅彬貴指出,此研究係與七家醫學中心合作進行,整理全台300多筆間質性肺病個案資料,成為台灣最具代表性的間質性肺病本土研究數據資料庫。他表示,團隊也積極加入國際肺纖維化新藥臨床試驗,目前有兩項第三期新藥臨床試驗進行中,並預計於112年底引進肺纖維化細胞治療臨床試驗,為罹患棘手的漸進性肺纖維化病友,帶來一線曙光。整合全院共9科室 個人化追蹤診治「從病人、疾病的角度出發,中心共整合了9個相關科室。」傅彬貴說,中榮醫院成立病人照護中心,旨在提供全方位的醫療服務。集結了胸腔內科、免疫風濕科、心臟科、復健科、營養師、放射科和病理科等專業人才,為患者提供全面照護。復健科:考慮到患者運動能力下降,易發生肌少症的情況,復健科的參與尤為必要。該科室將為患者提供持續的肺復健。營養師:制定適合患者的飲食建議,以提升肌肉力量和心肺功能。放射科:由於患者合併肺氣腫的比率較高,且間質性肺病的診斷需要影像學的正確判讀,因此團隊中包含三位專任放射科醫師,以提供最及時的協助和影像判讀。病理科:在面對間質性肺病中需要病理診斷的困難情況下,病理科的專業知識成為最終的依據,因此該科室也被納入中心的範疇。胸腔外科:中心致力於積極發展肺移植任務,因此胸腔外科醫師的加入顯得尤為重要,不僅提供肺臟切片的協助,還在中榮肺移植的發展上發揮重要作用。個管師:患者一進到照護系統中,個管師就會透過通訊軟體建立溝通管道,回診的時間、復健安排及數值追蹤,都由個管師一手包辦,並安排醫療團隊的跨科會議,商討患者最新病況及療程安排。整合照護教育訓練 吸引全台醫師參加傅彬貴表示,台中榮總間質性肺病整合照護模式,受到全台醫院的重視,由台中榮總每月舉辦的間質性肺病整合照護教育訓練,透過線上會議模式,除了院內以及中部地區外,也邀請金門、澎湖等離島地區的醫師同好參加。目前的課程包含國際治療新知、影像判讀、病理判讀以及治療指引分享等,2年內舉辦近20場的教育訓練以及一場國際研討會,許多來自北部、中南部、花東等地區的醫師,都給予課程非常高度的肯定與回饋。發展醫療學術與臨床試驗 與肺纖維化的病友同在傅彬貴表示,間質性肺病整合照護中心以病人為中心發展多專科服務為使命,包括:●早期診斷篩檢●照護流程客製化●心肺共病評估標準化●血清生物標記開發●國際臨床試驗導入發展幹細胞●再生醫療及肺移植照護治療「始終與肺纖維化病友並肩作戰、提供最好的醫療照護與個案追蹤管理,讓肺纖維化病友能重新找回自在呼吸的健康。」傅彬貴分享來自臺中榮總陳適安院長的勉勵,他也說,間質性肺病整合照護中心團隊將持續在這個領域耕耘,為病友提供更好的醫療照護服務、提升台灣在這個領域的國際能見度。【加入Facebook社團】肺纖維化(菜瓜布肺) 慢病好日子邀請病友及家屬加入社團,在這不但能了解其他病友罹病經驗、生活小撇步,還能提出問題,也會不定期提供醫療知識,讓我們一起勇敢面對疾病,與肺纖維化共存!
-
2023-06-16 慢病好日子.糖尿病
慢病主題館【糖尿病】糖尿病也能吃粽子!端午節這樣吃,血糖不超「飆」
端午節將至,國人應景吃粽子過節,不過一顆粽子熱量逼近千卡,對不少糖尿病患者來說,常是「想吃又怕飆血糖」。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王治元表示,粽子含有高油、高鹹份量,無論是一般民眾或是糖友,吃太多都會對腎臟、心血管造成負擔,不過只要掌握份量,了解對血糖影響程度,糖友也可以安心吃粽子。王治元表示,粽子主要成分是糯米,一顆粽子熱量約兩碗白飯,而糯米消化時間較久,因此吃進體內後,血糖會緩升、緩降,當吃的份量愈多,血糖上升速度也較慢,高血糖持續時間更久,是一大問題。而一顆粽子熱量約八百至一千卡,以七十公斤的成人來說,一天基礎代謝率約兩千一百卡熱量,吃下一顆粽子即超過一半,若又加入栗子、排骨、蛋黃等配料,熱量相當可觀,也容易超標。王治元指出,粽子含有高油、高鹹份量,吃太多會對腎臟、心血管造成負擔,無論是一般民眾還是糖友,都要注意吃的份量,以糖友來說,建議一天吃半顆粽子即可,且需在餐前、餐後測量血糖,才能知道飯後兩小時內,粽子影響血糖的程度。腎功能正常糖友,只要掌握份量,且確實於餐前、餐後量血壓,幾乎什麼都能吃,無論是粽子、巧克力或蛋糕。早期為了控制糖友血糖,醫院端常會規範糖友一天只能吃一塊肉等,但王治元表示,現代醫療以病人為中心,不像過往禁止糖友飲食,因為每個人生活環境不同,很難適用同一標準,現在營養團隊會先了解糖友喜歡吃什麼,再加入營養概念,為糖友設計專屬飲食計畫,也因為每個人喜歡吃的東西都不同,但只要計算好份量,都有辦法執行。王治元提醒,糖友平時穩定血糖很重要,遇上單一一次的血糖波動,造成短期併發症的機會不高,不過第一型糖尿病患者需要長年施打胰島素,必須嚴格控制血糖,先前一位高齡糖友,在新冠疫情前大多自己煮、規律飲食,疫情期間不方便買菜、改叫外送,難以計算熱量,且家中無血糖機,連續吃外食數周,血糖偏高卻不自知,後續因糖尿病酮酸中毒送急診,才發現血糖飆高到300、400,十分危險。糖尿病衛教學會推出「糖尿病智慧好幫手」LINE聊天機器人,學會集結1500題常見疑問,包括聚餐如何飲酒、如何面對血糖變化、相關併發症、藥物進展等,衛教資訊經學會把關,且能夠及時回覆病人疑問,澄清錯誤觀念,不僅提供民眾正確資訊管道,影音網站還提供運動影片,加強民眾肌力訓練,目前已超過一萬多人響應。歡迎有需求的糖友一同加入「糖尿病智慧好幫手」LINE聊天機器人,獲取更多正確知識。【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3-06-13 慢病好日子.慢性呼吸道疾病
慢病主題館【肺纖維化】印表機也傷肺!「這群人」超過七成不知道肺健康正在被侵害
小心,別以為只有室外才有空氣污染,事實上,空污、傷肺因子常埋伏在你我身邊,連坐在辦公室的上班族也很難逃得過!臺北醫學大學研究發展處研發長暨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胸腔內科專任主治醫師李岡遠舉例,如辦公室玻璃帷幕上的窗簾常附著一些有機物質,一受陽光照射,就會引發「光化反應」,進而產生臭氧等有毒氣體,或印表機當碳粉經雷射強光照射,也會產生類似反應,這些有毒氣體可能對肺部健康造成傷害,日積月累下,肺功能就會大幅衰退。除了辦公室內的上班族,機車通勤族或外送員、警消等,也容易遭受汽機車廢氣、粉塵、PM2.5等環境傷肺因子伏擊,不過這些威脅卻常受到忽視。而臨床研究也顯示,上述傷肺因子不僅易引發肺部急、慢性發炎,還會導致肺功能受損,當肺功能受損嚴重,連走路、運動、爬樓梯都有困難,嚴重時會造成失能,只能長期臥床。為此聯合報健康事業部發起「聯合報健康放大鏡:您了解自己的員工健檢嗎?」調查,透過網路搜集累計1027份有效調查結果,其中包含住宿餐飲業、美容美髮業、警消、營建工程業、製造業及科技業等29類職業從業人員。發現參與填答的高風險傷肺職業族群中,約4成沒聽過肺功能檢測,且有超過7成沒接受過肺功能檢測,若不清楚自己的肺部健康狀況,對後續肺部遭受侵害嚴重性也可能會輕忽!別再與x光混淆 了解肺部健康須靠肺功能檢測李岡遠指出,目前想了解自己肺功能是否受損,最方便、有效率的方法之一就是「肺功能檢測」,進行肺功能檢測時,不僅沒有侵入性、沒有輻射威脅,且過程簡單,檢測時間只需要10到30分鐘,結果很快就可以出來。肺功能檢測與胸部X光、低劑量肺部電腦斷層檢查(LDCT)並不一樣。胸部X光、低劑量肺部電腦斷層檢查主要用來偵測腫瘤、肺部結構是否異常;而肺功能檢測,主要透過肺活量與呼吸道空氣流暢程度,客觀了解肺部健康狀況。未來隨著新科技、新儀器日漸普遍,檢測也會越來越方便。【延伸閱讀】>>>>肺功能檢測到底是什麼?為什麼肺功能檢測如此重要?李岡遠對此表示,一旦肺部長時間受空污、汽機車廢氣、粉塵、PM2.5懸浮粒子等傷肺因子侵害,易產生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肺阻塞)或引起氣喘發作,並造成肺氣腫、肺纖維化等嚴重後果。7成高風險族群處於傷肺環境 仍未做過肺功能檢測根據調查,1027位填答者中超過半數工作環境中常出現傷肺因子,而做過肺功能檢測僅占3成。依據現行〈職業安全衛生法〉, 規範11種工作環境每年須進行肺功能檢測,調查也發現236位處於法規內工作環境的填答者,其中沒做過肺功能檢測比率超過7成。肺功能與一個人的活動力、生產力都息息相關,接受肺功能檢測,可第一時間掌握肺功能好壞,及早治療,才能避免肺功能持續受損,不過,現今許多環境污染物質,如PM2.5懸浮粒子等,在〈職業安全衛生法〉中並沒有被視為危害健康作業因子。不只如此,李岡遠也直言,現在許多新興工作,如外送員等,或像警消人員工作環境,都沒有列入高危害工作範圍,也沒要求須將肺功能檢測納入體檢,導致這些族群多半對自己肺功能狀況一無所知,像警消人員,雖然長時間接觸空污、災難現場粉塵、柴油廢氣的侵襲,卻更要求體能好、活動力佳,一旦肺功能持續衰退,影響打火英雄與人民保母工作表現,對整體社會是一大打擊。出現症狀肺部可能已受傷 保留肺健康要趁早據調查發現,1027份有效問卷中,已有逾20人只在上班期間出現咳嗽,有痰或氣喘等症狀。「當出現肺阻塞、肺部纖維化,引起肺功能受損,就再也無法恢復,只能避免繼續惡化!」李岡遠看過部分肺纖維化病患因肺功能受損而臥床、失能,根據臨床經驗,他也發現,長期接觸空污、汽機車廢氣等傷肺因子,並產生肺阻塞、肺氣腫、肺纖維化的族群中,不少為經濟弱勢、藍領階級,這些人多為家庭經濟支柱,一旦倒下,整個家庭都會受牽連。更可怕的是,肺功能受損、肺纖維化初期,多數人沒感覺,等到出現症狀,肺功能往往已經回不去了,因此肺功能檢測對這些族群更顯重要。👨⚕專家小叮嚀:每年一次肺功能檢測 搭配護肺小撇步 全方位守護肺健康李岡遠提醒,20到25歲是一個人的肺功能高峰期,建議在25歲時便接受第一次肺功能檢測,即使年過25歲,也建議盡快接受肺功能檢測,檢查結果可作為往後基準。之後,則建議每年做一次肺功能檢測,若將肺功能檢測納入常規健檢、員工健檢,更為理想,平常進出有傷肺因子的環境,或不得已需接觸空污、汽機車廢氣、粉塵、PM2.5懸浮粒子等傷肺因子,也建議戴口罩,且盡量多搭乘公共交通工具,避免在空污嚴重時在外面走路,或進行跑步、騎腳踏車等運動,減少傷肺因子傷害,在室內,則可加裝空氣清淨機,對肺功能健康,也可多一層保護。【加入Facebook社團】肺纖維化(菜瓜布肺) 慢病好日子邀請病友及家屬加入社團,在這不但能了解其他病友罹病經驗、生活小撇步,還能提出問題,也會不定期提供醫療知識,讓我們一起勇敢面對疾病,與肺纖維化共存!「聯合報健康放大鏡:您了解自己的員工健檢嗎?」調查結果【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3-06-11 慢病好日子.糖尿病
慢病主題館【糖尿病】避免糖尿病、腎臟病惡化,5招教你顧糖腎
台灣糖尿病就醫人數高達250萬,因血糖控制不佳導致的腎病變高達近1/3,從2000年到2014年糖尿病人口增加2.6倍,糖尿病合併腎病變人數增加4倍。為了照顧糖腎共病的患者,健保署在111年推出糖尿病及初期慢性腎臟病照護整合方案。目前收案以醫院為單位,同一家醫院參加糖尿病及慢性腎臟病照護計畫者為主,對於在不同院所看兩個科別,則需醫病之間的衛教溝通,最終仍希望由一位醫師主責。此為全人照護的起頭,以病人為中心的照護計畫,希望可以避免糖尿病患者走至末期醫療。在政府推行共照網的同時,糖腎病人也可積極自我慢病管理,主動關心自身健康,這篇文章可以幫助你了解:✔️糖尿病控制該注意哪些數值✔️糖尿病造成腎臟病變的原因✔️糖尿病容易引發哪些併發症與慢性病✔️現行政府推行哪些慢性病共照資源✔️如何加入糖腎共照網Q1:為什麼會得到糖尿病?如何避免罹病呢?在正常情形下,進食後胰臟β細胞會加強分泌胰島素,讓更多的糖分進入細胞內轉換成能量。但當胰臟作工太累,胰島素分泌不足或發生阻抗,就會讓血糖控制不穩,漸漸導致糖尿病。在糖尿病四大類別中,第二型糖尿病的患者人數最多,主要發病的原因是胰島素阻抗性增加,加上生活習慣不當,如:缺乏運動、嗜吃甜食、飲酒、抽菸等,長久以往,也會造成胰島素分泌不足,血糖更難控制;第二型糖尿病的高危險群包括高齡長者、具有家族史者、高血壓等心血管疾病患者、曾罹患妊娠性糖尿病的患者等。據衛生福利部資料,罹患糖尿病前,多數民眾已有「代謝症候群」,這是一種連串的心血管疾病危險因子集合,民眾若患有代謝症候群,將比一般人增加6倍機會得到糖尿病,千萬不能大意。為此,衛福部往前預防推出「代謝症候群防治療計畫」,國民健康署副署長魏璽倫表示,該計畫去年7月開始收案,編列6.16億元,目前收案人數約3萬多人,收案醫師會衛教民眾疾病管理方法,利用行為介入改變生活型態。目前預計收案25萬人,追蹤一年結案,該計畫就是落實預防重於治療的前瞻計畫。Q2:我被診斷罹患糖尿病,該注意什麼事呢?根據國健署定義,糖尿病的診斷標準包括糖化血色素≧6.5%;空腹血糖值≧126mg/dL;飯後血糖值≧200mg/dL。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副院長黃尚志強調,雖然正常人的糖化血色素落在4-5.6%,但糖尿病患因胰島素阻抗性問題,不必追求和常人相同的數值,只要控制在6-7%即可。在飲食上,過去多認為「少量多餐」能夠幫助減肥,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腎臟專科營養師黃泰傑指出,國外研究顯示,「定時定量」比起少量多餐,更能幫助控制血糖,建議民眾在正餐時間均衡飲食,減少在下午茶、消夜等非正常時間攝取熱量。【延伸閱讀】血糖、血壓、血脂都要顧,糖尿病該怎麼控制飲食?Q3:我有糖尿病,最近還檢查出腎臟病,為什麼糖尿病會造成腎病變?黃尚志表示,當民眾罹患糖尿病後,高血糖會引起身體發炎、傷害細胞結構,進而損害器官,如果腎臟受損就無法正常代謝水分、毒素,長期下來會演變成慢性腎臟病。健保前20大高費用疾病,腎臟疾病及糖尿病分佔第一及第三,兩個疾病的健保支出一年高達近千億元,慢性腎衰竭的患者有半數以上都是糖尿病患者。「除非出現泡泡尿、血尿,否則腎臟病早期症狀不明顯,容易被忽略。」黃尚志解釋,要早期發現也是有方法的,糖尿病患者須定期回診追蹤,只要在常規檢查中,加驗尿素氮(BUN)、肌酸酐(Creatinine)及尿液,再算出腎絲球過濾率(eGFR)及有無蛋白尿,就能知道腎臟功能狀況,若篩檢指數屬於高風險區,應至腎臟科就診進行評估與照護。【延伸閱讀】你知道驗尿就能檢查腎功能嗎?腎臟功能紅綠燈又該怎麼看?Q4:除了腎臟病外,我還可能得到哪些併發症?據調查,四十歲以上民眾使用成人健檢的比率只有三成;在認知調查裡有兩成民眾不知驗尿可以檢查腎功能,五成不知血壓與腎臟病的關係,兩成也不了解血糖控制不好會引起腎臟病,這些數據看得醫師膽戰心驚。糖尿病患者可能發生的併發症包括心臟病、腎臟病變、視網膜病變、糖尿病足、牙周病等等,一旦發生,就難以恢復,不單降低患者生活品質,造成家人極大負擔,嚴重者甚至導致死亡。因此降低糖尿病併發症發生機率最有效的方式,包括保持良好飲食習慣,減少精緻糖攝取,並依照醫師指示按時用藥,也建議患者規律運動,定期追蹤身體狀況,以達及早發現、及早治療之效。【延伸閱讀】定期追蹤身體狀況,健康存摺教你看健檢數值Q5:有什麼資源可以幫助我控制糖尿病,避免其他慢性病共病呢?為幫助糖尿病患避免或延緩發生併發症,健保署在2022年推出糖尿病合併初期腎臟病(DKD)整合照護方案,目前推行一年收案率占一成約8.5萬人,健保署認為執行率偏低,可能起因於新冠疫情,因此在疫後將加速推動糖腎共照。除了政府積極推動,而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也推出Goal 50+計畫,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理事長黃建寧表示,「糖腎共照」是國際趨勢,學會提出升級計畫,納入蛋白尿檢測及國際指引遵從率等五大目標,並期待透過個案登錄系統建置,讓糖尿病共病照護走向精準化。1.提升糖尿病與共病識能2.提升ABC達標率,即A1C糖化血色素低於7%、BP血壓130/80mmHg、低密度膽固醇低於100mg/dl3.提高尿液白蛋白與尿液肌酸酐比值檢測率4.提升指引用藥遵囑率5.增加糖尿病及初期慢性腎臟病照護計畫涵蓋率【延伸閱讀】糖腎共照Goal 50+五大目標,如何提高達成率?【延伸閱讀】糖尿病腎病變人數增四倍!不重視慢性病共病會有什麼後果?【延伸閱讀】糖腎共照照護率僅一成,政府將如何改善?Q6:我要怎麼使用這些資源,可以主動跟醫師說要加入嗎?目前跟糖尿病及腎臟相關的共照網有四個,加入共照網的方式,多數由醫事人員詢問病人;若病人覺得有需要也可以主動詢問醫師;加入共照網後,患者每年有固定追蹤項目,例如糖尿病,一年一次周邊動脈及眼科檢查,防止併發生症發生。據健保署統計,參加「初期慢性腎臟病給付改善方案」的個案,血壓、糖化血色素及戒菸改善約25%-33%,低密度脂蛋白改善率49.4%。由於是照護全方面,各項抽血指標較易獲得控制,可延長生命餘命及增加生活品質。【延伸閱讀】預防糖尿病腎臟病變,政府做了什麼?我又該如何加入?政府推行全人照護,四大方向促進疾病共照全人照護是未來趨勢,政府也將「糖尿病及初期腎臟病(DKD)照護整合方案」作為全人照護的起點,面對慢病共病的跨科合作,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與聯合報健康事業部並於5月13日舉辦「GOAL 50+糖腎共照跨國高峰論壇」,政府與醫界共同拚收案率,點出四大方向促進疾病共照。方向一:照護防治第一線,認證衛教師角色更顯重要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王治元表示,糖尿病衛教師體系實施超過20年,透過糖尿病衛教師的介入,協助調整生活型態及用藥,能夠提升患者遵從率,進而降低腎病等併發症的發生機率;在慢性病共同照護的趨勢下,糖尿病衛教師已開始肩負不同慢性疾病的衛教任務,角色更顯重要。糖尿病衛教學會根據一項針對糖尿病健康促進機構的調查發現,患者加入糖腎共照網以後,生活習慣獲得改變,更規律的用藥治療,而需要衛教師在第一線協助醫師及患者,但因缺乏誘因,三分之二完成訓練的衛教師不在線上工作。為此,王治元也期盼建立衛教師共照點值分配機制,讓衛教師可以獲得實獲得獎勵,繼續守護防治第一線。【延伸閱讀】不只關心糖尿病,為什麼糖尿病衛教師該轉型為「慢病衛教師」方向二:基層診所承擔四成照護量能,須組建整合團隊「我常對基層診所醫師說,一定要善待衛教師」中華民國診所協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陳宏麟說,全台基層診所負擔國內4成糖尿病患照護量能,面對糖腎共照趨勢,對基層診所而言,如能組成團隊、取得整合照護方案的認證,將對診所的照護量能有很大的幫助。【延伸閱讀】你聽過糖尿病衛教師嗎?除了醫師之外,共照網中的重要角色方向三:糖尿病併發症多,跨院跨科待整合糖尿病併發症多,患者因而分散在不同科別接受診治,在非新陳代謝科及腎尿科的患者,恐怕看到糖尿病患者還要多。由於糖腎共照的患者散在全院不同臨床科,所有牽涉到的醫師都對於疾病本身產生的共病都要有所了解。台灣腎臟醫學會監事邱怡文表示,如何將散布在各醫院、各科別的患者納入照護網絡,是需要努力的目標。方向四:醫學中心到基層診所,醫療系統盼互通疾病的整合除了同一醫療院所中,醫師與醫事人員之間、科別之間的整合,醫學中心、區域醫院、地方醫院到基層診所也需要整合。醫院評鑑暨醫療品質策進會執行長王拔群表示,醫策會目前執行「醫院整合醫學暨醫療銜接照護試辦計畫」,患者病歷開放共同編修、檢視,整合醫療團隊固定展開會議,醫事人員之間的合作會越來越密切。【延伸閱讀】專科導向的台灣醫療,該怎麼串聯走向跨科合作的全人照護?【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3-06-06 醫療.泌尿腎臟
腹膜透析存活年限?解析腹膜透析的步驟、缺點和費用
許多慢性病都會導致慢性腎臟病,而慢性腎臟病末期,無可避免地必須選擇洗腎,少數幸運的病人可以進行腎臟移植。一般來說,「洗腎」主要分成兩大類,一類稱為血液透析(HD),俗稱「洗血」;另一類是腹膜透析(PD),俗稱「洗肚子」。「血液透析」是將血液引流到體外機器,透過機器快速移除血中毒素,血液透析大概2~3天進行一次,也就是說,病任平均每周需到院3次;「腹膜透析」則是透過人體的腹膜進行透析,洗腎病人可以透過腹部的導管輸進乾淨的透析液,同時將舊的透析液排出進行治療,腹膜透析可在家自行操作,每月回診一次確認透析狀況即可。腹膜透析存活年限有多長?除非患者因身體問題無法選擇腹膜透析,要不然無論是血液透析或是腹膜透析,在存活率上並無顯著差異,洗腎超過10年、20年的腎友大有人在。所以病患可以因自己的自主性、意願來選擇適合自己的洗腎方式。如何進行腹膜透析?腹膜透析有哪些步驟要做?1.當病患要進行腹膜透析時,醫師會在腹部開刀植入導管,將透析液經由導管注入腹部,利用血液與透析液濃度差的原理,利用腹膜上的豐富的微血管,來進行分子交換,過濾、排除體內多餘的水分和廢物。2.接著可以透過機器將「髒的透析液」引流出肚子,換上新一袋透析液至腹腔,不斷循環以清除體內的毒素和水分。腹膜透析的時間約需多久?操作困難嗎?腹膜透析在實務上可以分為兩大類型,兩者都可透過腎友或腎友家屬操作,過程十分簡單,甚至視力不好、手抖、記性差的腎友都能操作,醫護人員會反覆教導腎友熟悉操作流程,並在回診時持續進行衛教。 腹膜透析兩大類型:1.連續可移動腹膜透析(CAPD):每日手動換液4~5次,一次大約2公升左右,讓藥水在體內停留4~6小時後,再引流出來,每次約半小時左右,也可利用工作空檔或在空曠處自行操作洗腎。可在家自行操作,患者不用一直跑醫院,上班、出遊較不受影響。2.全自動腹膜透析(APD):由機器來自動執行換液的工作,就算睡眠中也可進行,一次更換10~15公升,進行時間大概8~10小時左右,白天就有機會不進行透析。有時視體內藥水濃度情況,隔天還需手動再換一袋藥水。一般等到下班回家休息後,才再裝上機器換液。機器還設有遠距病患管理系統,能夠即時回傳分析數據,讓醫護人員掌握病人居家治療的情況,主動提供進一步的照護建議。研究顯示,這樣的模式還可降低39%住院風險及54%住院天數。全自動腹膜透析的機器約等於小型印表機,出遠門上較為不便。腹膜透析缺點:增加腹膜炎感染的風險腹膜透析最大的隱憂是感染,增加腹膜炎的風險。因為人體腹膜腔本是一個無菌環境,如果在腹膜上 開口,就會增加感染風險,進而引起腹膜炎。一般來說,引發腹膜炎的原因有兩類:●腎友操作的問題:超過一半以上的感染狀況是因為腎友操作不佳,例如:操作時不戴口罩、沒有洗手就灌液、操作時開著電扇,導致微生物飄散等。●疾病的問題:少數腎友會因為自身的疾病,增加腹膜感染的風險,例如:經血路的感染、胰臟炎、大腸憩室炎等腹腔器官感染,因此導致腹膜炎。選擇腹膜透析的腎友總會擔心因一時的疏漏感染腹膜炎,但這樣的擔心是杞人憂天,還是真實發生?根據「2021年台灣腎病年報」中的數據發現,選擇腹膜透析的腎友近5年腹膜炎發生率,呈現逐年下降趨勢,是 全亞洲最低的國家。換言之,台灣現在腹膜透析引起腹膜炎的風險越來越小,只要病患操作得宜,並且 及時獲得治療,腹膜透析其實越來越安全,腎友不用為此太過擔心。想了解更多的腹膜炎資訊也有腎友會另外擔心的毒素清洗是否乾淨。這是因為腹膜透析是連續性地洗,效果與血液透析相去不遠,腎友能夠選擇腹膜透析做為往後長期的洗腎方式。不適合腹膜透析的族群有:●腹腔動過手術●腹膜發生過沾黏者不適合使用腹膜透析●沒有血管可使用作為瘻管者●腎病嚴重到無法使用血液透析 腹膜透析會增加額外的費用嗎?洗腎費用則依血液透析、腹膜透析兩種不同方式有些微差異,前者每月約5萬元、後者約4萬5千元,全自動腹膜透析(APD)的機器租借費和洗腎費用,目前都可由健保給付。參考資料:元氣網:天冷腎友要小心 寒流氣溫驟降、喝熱湯防寒 當心「血壓失控」元氣網:配合作息洗腎 破除腹膜透析3迷思元氣網:避免群聚染疫 在家洗腎增加元氣周報:腎臟病有2種洗腎方式 醫師詳解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差異慢病好日子:透析選擇想了解更多慢性腎臟病、尿毒症的介紹想要了解更多洗腎大小事,請看元氣網洗腎專題策展
-
2023-06-06 醫療.皮膚
不敢結婚 放棄生育… 全身型膿疱性乾癬(GPP)病人三困境 醫:已找到致病基因
王女士受皮膚乾癬症狀困擾多年,原以為只要搔癢、疼痛的症狀稍獲緩解,不致影響日常生活,直到一次身上突然冒出多處膿疱,不僅疼痛難耐,體溫也不受控制的飆升,急診就醫會診皮膚科後,確診罹患少見的自體免疫疾病「全身型膿疱性乾癬(GPP)」。高雄長庚紀念醫院皮膚部副主任林尚宏表示,GPP患者不只身體受苦,治療不慎可能致死,不少女性甚至因此放棄婚姻,擔心疾病會遺傳給後代。突發膿疱 成因不明「難預期」國內尚無準確的GPP盛行率研究,不過,林尚宏推估,在台灣GPP盛行率約為萬分之一至十萬分之一間。GPP急性發作期間患者會十分難受,除了多處皮膚出現大片膿疱,引起劇痛,也會出現體溫飆升、疲倦無力等全身性症狀,治療時效性相當重要。林尚宏指出,致病成因不明,部分與遺傳有關,壓力、作息都是觸發急性發作的可能原因,當患者進入全身發炎的急性期,及時接受治療緩解症狀是關鍵任務,以避免併發敗血症、呼吸衰竭等問題造成患者死亡。資訊缺乏 合併乾癬「難辨識」林尚宏表示,GPP患者分為二大類型,第一類病人的疾病徵兆單純以膿疱表現,患者多半會急診就醫,由急診醫師轉介至皮膚科,九成以上都會獲得正確診斷;第二類患者則會合併膿疱與乾癬表現方式,且膿疱病灶不會只長在乾癬上,此類患者易將GPP誤認為傳統乾癬,若僅用傳統治療方式,並未針對GPP進行致病機轉進行專一性治療,可能導致膿疱改善情況較慢,乾癬要獲得全面控制也相對困難。治療受限 過往復發「難控制」「過去GPP治療武器有限,患者病情無法有效控制,動輒需要住院數周以上。」林尚宏說,若擔心孩子因遺傳染上GPP,也要面對不定時反覆急性發作的恐懼,是患者不敢結婚生子的主因。近年最新研究找出GPP的致病機轉與IL-36基因變異有關,造成患者體內的介白素IL-36細胞激素過度活化,導致全身性發炎反應,引發GPP。目前已有專門針對IL-36發炎路徑的全新生物製劑可用於治療。「我都跟病人說,結婚沒問題,萬一孩子不幸罹患GPP,也可有效治療。」林尚宏說。找到變異基因 新藥助降急性發作林尚宏表示,有大型研究指出,台灣GPP患者中,約七成是IL-36基因變異所致,自身臨床經驗則顯示,5位患者當中就有4位具有IL-36基因變異;一篇刊登在「美國臨床皮膚病學期刊」的研究也指出,全球GPP患者中具有IL-36變異者高達六成。部分患者發病年齡較低,甚至可能在幼年時期就出現急性發作的情況。林尚宏分享,患者使用針對IL-36基因變異的新藥後,原本需要數天甚至一周才會退去的膿疱,有機會在24小時之內就消去,乾癬控制情況也比使用傳統治療更佳。「找到基因變異點,又有相對應的治療藥物,患者尋求偏方的機率降低,疾病控制的情況也會比較好。」延伸閱讀>>>【GPP病友故事慢慢聊】錯把膿疱當濕疹?當心恐致失能的罕見皮膚病 全身型膿疱性乾癬📢GPP策展頁新上線📢GPP是什麼?我會遇見GPP嗎?遇見GPP會怎麼樣?我想對GPP病友說...👉最完整的全身型膿疱性乾癬GPP大公開別忘了在網頁中的加油站留下一些分享或鼓勵的話!【加入臉書社團】👉 GPP情報站[全身型膿疱性乾癬]👈慢病好日子創建專屬全身型膿疱性乾癬GPP的空間,是資訊站也是一個安全私密的討論區。📌提供GPP病友關於全身型膿疱性乾癬診斷,治療用藥及生活保養的完整資訊。📌最即時地分享新治療發展訊息,包含管理疾病、減少復發等趨勢時事。更希望病友面對身上的紅斑痕跡、脫皮,加上總是無預警復發的劇痛與高燒,還有再也不想回想的感染致命壓力時,不再感到孤單。
-
2023-06-02 慢病好日子.深度報導
慢病放大鏡【共病】照護篇|你有2種以上慢性病嗎?專家:多「師」治療、跨科整合,以患者為中心是未來照護新趨勢
以病人為中心的全人照護是未來的治療趨勢,尤其多重慢病更需要跨科別團隊的照護整合網,醫師、護理師、衛教師、營養師都扮演舉足輕重角色。中華民國診所協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陳宏麟說,曾有位糖尿病合併腎病變患者,狀況不佳,後來在團隊進行積極治療後,至今仍未走至洗腎階段,顯見跨科整合多「師」治療的成果。這名多重慢性疾病的高齡糖尿病患者,之前已有中風病史,5年前腎功能開始下降,腎絲球過濾率(eGFR)為30(正常參考值 eGFR≧90),再惡化下去就得洗腎。陳宏麟指出,當時患者就醫時狀況不佳,也出現併發症,必須積極治療,一天需要打三次胰島素,再搭配生活飲食及運動,團隊花了很大的力氣才將病人的eGFR拉至60,懸崖勒馬避免走到洗腎,當年若沒有好好處理,患者現在恐怕在洗腎了。延伸閱讀:糖友易共病,如何正確飲食用藥?團隊介入 改善患者慢性病「早期花小錢、後期省大錢。」是多重慢性疾病治療的最大目標。陳宏麟指出,醫策會曾於2020年欲試辦訓練100位多重慢病衛教師計畫,針對糖尿病、慢性腎臟病、心血管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專業知識進行整合教育,雖然碰上疫情停辦,不過計畫已有了初探,身為參與委員的他強調,「慢性病是需要行為介入,進而改變患者的生活習慣。」患者為中心 美推照護之家目前台灣也在觀摩美國推行的「病人中心照護之家(PCMH)制度」,體現患者為中心的照護之家模式。陳宏麟指出,該制度講求專責醫師帶領團隊,負責照護患者身體的大小健康問題,控制慢性病之外,有需要轉介時能提供協助,凸顯出專科之間合作的重要性。專科合作 也要盤點人力 不過,陳宏麟直言,台灣若要參照該制度,第一關的健保給付就成問題,首先診察費低於國外,可能僅十分之一的費用;再者,針對各個的「師」別並沒有單一額外給付,醫療院所會以成本考量,人力只要達到最低標準即可,相關師別的角色會被弱化。延伸閱讀:心、腎、代謝三大慢性共病 急需整合醫療 誰來整合?「整」到誰?個管師及衛教師相對充足的台中榮總,院長陳適安也分享整合衛教師及個管師的經驗,並提供再教育,也就是利用網路雲端系統盤點當下人力,患者也能自行登記填寫,有效率地調整衛教需求。目前中榮針對心臟科同樣配有衛教,裝過心臟支架且共病纏身的患者,在生活運動、心跳數值,以及空腹血糖、糖化血色素的數值控制都要留心。心臟病初期 就應納照護網談到個管師及衛教師給付層面,陳適安感嘆,心臟病要走到末期的心臟衰竭才有給付,早就為時已晚,應該在心臟病初期的高血壓、血管阻塞之前先行衛教,中榮目標朝前端進行,納入照護網體系。有2種以上慢性病怎麼辦,專家4大角度剖析一次看【慢性共病放大鏡1-治療篇】心、腎、代謝三大慢性共病 急需整合醫療 誰來整合?「整」到誰?【慢性共病放大鏡2-預防篇】5成老人罹3項慢性共病,如何阻擋器官衰退,「治療」真的勝於「預防」?【慢性共病放大鏡3-用藥篇】三高又腎病...共病患者領藥像逛超市 重複用藥當心致命風險【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3-05-22 慢病好日子.深度報導
慢病放大鏡【治療】翻轉診所!從預防到慢性病照護 扮演社區守護者
隨著台灣邁入高齡化社會,大眾對慢性病防治的需求日益迫切,但就醫不一定要到大醫院,近年許多醫師投入基層醫療,帶動傳統診所全面轉型,用同理心的溝通方式與堅實的醫療團隊,從預防、治療到長期照護,全方位守護基層民眾健康,扮演社區健康守門員。醫者初心 走進基層 守護社區健康南投埔里的陳宏麟醫師與屏東的曾競鋒醫師,正是典型的代表。陳宏麟曾任中山醫大附設醫院主治醫師,不久後決心回家鄉服務,擔任埔里衛生所主任十年,因為高度關心基層的健康促進、醫療診治與延緩失能等議題,2011年開設診所。曾競鋒曾任高醫大附設醫院主治醫師,二十多年前走進屏東投入基層醫療,對接觸病人、關心病人充滿熱情與使命感,2013年開立診所。兩位醫師都多次榮獲各類糖尿病和腎臟病醫療照護品質獎項。曾獲得2021年台灣醫療典範獎的曾競鋒表示,得獎來自診所對病人提供最優質的照護,第一個關鍵是盡早使用最正確、最少且沒有副作用的藥物,並運用同理心建立良好的醫病關係,讓病人配合醫囑用藥;另一個關鍵則是投入很多心力推動衛教,他願意付出成本建立堅強的照護團隊,聘用衛教師、營養師,教導病人做好自主健康管理,如此一來,基層的慢性病照護才能發揮最大價值與效益。慢性病照護 基層診所轉型新使命曾競鋒強調,慢性病照護是基層診所可以做的事,而且近年慢性共同照護平台是趨勢,需要更多的基層診所轉型投入,多年來他在屏東醫師公會常舉辦講座,就是要協助大家提升服務量能。他同時在大仁科技大學授課,透過互動的方式與學生討論慢性病照護,他深信醫學的種子要向下扎根與擴散,未來學生成為護理師、藥師,都會記得曾經在課堂上學到的慢性病知識與觀念。陳宏麟的診所不久前獲頒醫策會2022年基層醫療品質改善特優獎。他說,「診所的定義,我們自己來寫」,在分級醫療共同照護的理念下,基層診所要找到自己的角色,透過賦能,打破傳統診所只是看感冒、打疫苗的刻板印象,而是從社區守護的概念去發揮。以他的診所來說,就有醫師、營養師與護理衛教師,更運用醫療專業,設立健康食堂、適合長者的健身房與巷弄長照站,為基層民眾進行連續性照護,從亞健康、失能再到失能,兼顧不同的照護面向。例如一位患有糖尿病多年的婆婆,不但血糖高,腎臟功能也欠佳,以前總是大老遠到醫學中心看診,後來就近改到陳宏麟的診所看診,透過醫病雙向溝通,穩定用藥,幾年下來的血壓、血糖和血脂肪都很穩定,而且她每天白天到診所附設的長照站參加為長者設計的活動,並享受健康的膳食與健身運動,日子愈過愈開心。醫病平等 用同理心面對患者而不論是照護或診療,兩位醫師都強調,建立良好的醫病關係是重要關鍵。曾競鋒表示,他常提醒自己,醫師與病人是平等的,醫師要成為病人的朋友,運用同理心,站在病人的立場,講對方聽得懂的語言,才能取得信任,讓病人穩定用藥且做好日常的飲食運動等生活管理。他很難忘一位70多歲的老太太,有一次在他的門診室外靜靜等了兩小時,當天並非她的回診時段,而她苦候多時只為當面問他一句:「朋友介紹我一種清血管的藥物,請醫師看一下我可以吃嗎?」看著老太太手上的藥物,曾競鋒非常感動,他看見病人的信任和託付,那也是他做為醫師最珍貴的回饋。陳宏麟也強調,守護社區健康要「以人為本」,醫生的角色不只是問診、開藥,而是與病人雙向交流,設身處地的了解病人,推動其行為改變,讓他們在日常的生活習慣中做好自主健康管理。精準用藥搭配照護 病人更健康而在病人的自主管理中,兩位醫師都認為,讓病人配合醫囑用藥是要之務。曾競鋒指出,糖尿病的常見併發症是腎臟病,但許多病人不知道長期下來會影響腎功能,而且不肯好好吃藥,誤以為「藥吃多了會傷腎」,但其實近年新藥發展突飛猛進,部分新藥大大減少了副作用,在血糖控制之外還能保護腎臟,只要在符合健保規範之下,早一點開給病人,就是最好的治療。陳宏麟也說,以前的血糖控制藥物雖有降糖效果,但易出現低血糖的副作用,也較無法保護胰臟,但近來的新藥有保護器官的功能,因此只要能從醫療端精準用藥,再配合社區化的基層醫療照護服務,對患者非常有幫助。【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3-05-05 慢病好日子.深度報導
慢病放大鏡【共病】用藥篇|三高又腎臟病...共病患者領藥像逛超市 重複用藥當心致命風險
健保署統計,111年重複用藥藥費高達8.13億元,重複用藥人數排名,三高穩坐前十名排行榜,不僅病人恐吞藥出問題,還讓財務吃緊的健保雪上加霜,捧在患者手中的藥物怎麼解?60多歲張先生為典型慢性病患者,血壓及血脂偏高、心血管功能也不好,又有腎臟疾病,每天服用20多顆藥物,回診時,總是帶著一只購物袋,將醫院當成超市,看病領藥為退休後日常生活。專家提醒,現行雲端藥歷把關不力,醫院「藥師門診」又未能獲得給付,重複用藥已是普遍現象,除了浪費健保資源,患者還可能吃出問題,潛藏致命危機。攤販式看診 醫師難顧及台北榮民總醫院藥學部主任張豫立表示,全民健保實施後,醫療費用便宜,加上就醫可近性佳,受到民眾肯定,但「一旦免費就不珍惜,這是普遍的人性」,許多患者將逛醫院、領藥視為生活的一部分,有人拿了藥沒吃,有人多處看診,極可能導致重複用藥。張豫立說,因健保需要服務的病人數眾多,醫療院所「攤販式看診」已成為普遍現象,患者在診間時間可能只有幾分鐘,醫師很難全面顧及到病人多重或重複用藥問題,加上許多病人常有「給我愈多藥物,才是好醫師」的錯誤觀念,常見患者吃出問題。延伸閱讀:你有2種以上慢性病嗎?專家:多「師」治療、跨科整合,以患者為中心是未來照護新趨勢一下吃太多 恐引發低血壓成大醫院藥劑部主任鄭靜蘭舉例,一名慢性疾病患者至某診所領取高血壓用藥,幾天後去大型醫院掛了腎臟科,但部分護腎用藥也具有降血壓效果;又因為失眠,至精神科門診尋求協助,服用鎮定安眠藥物,而其中一顆藥物讓心跳變慢,血壓變更低。鄭靜蘭表示,高血壓、慢性腎臟疾病、睡眠障礙為中老年人常見疾病,但相關用藥成分也有降血壓效果,若無整體評估,一旦個案服用所有藥物,就可能引發低血壓,危及生命安全。延伸閱讀:血糖藥吃多會洗腎? 醫:糖尿病控制不好,血糖失控才會鄭靜蘭說,現行醫院評鑑制度下,大型醫院必須設置評估及衛教「藥師門診」,解決病患用藥問題,但依照現行健保制度,僅給付調劑費用,並不給付用藥費用,因此,藥師常自嘲「做功德」。雲端藥歷功能 難發揮成效 近幾年來不少大型醫院成立高齡整合門診,配合雲端藥歷,看似可以解決慢性病患者多重用藥問題,其實不然,張豫立說,雲端藥歷系統立意良善,但目前使用介面及效能仍有改善空間,例如能自動警示交互作用或重複用藥、減少醫師查詢系統時的等候時間等。若雲端藥歷功能無法完全發揮,就無法達到預期成效。至於高齡整合門診,在降低重複用藥風險上,幫助有限,張豫立說,整合門診實際服務的病人數非常有限,對於潛在廣大多重用藥群眾,可說是杯水車薪;再者,整合門診看診醫師通常難以調整其他科別醫師的處方用藥,若病人已領用其他醫師開立的慢性處方箋,則更難以更動。比照歐美 給藥師調藥權限為了進行用藥整合、避免重複用藥,張豫立提及理想的作法,是「病人就醫時能攜帶所有使用中的藥品,包括自用藥及健康食品,供醫師、藥師進行完整評估」,但實際能夠這樣做的病人是少之又少。如何降低重複用藥所引發的危機?鄭靜蘭建議,可以比照歐美國家有完整「藥物資訊交流平台」,賦予藥師機動調整用藥的權限,且健保提供給付,讓藥師教導病人如何正確用藥。病人是用藥最後把關者 張豫立表示,慢性共病症患者為多重用藥的高風險族群,服用太多藥物,就容易產生交互作用等相關問題,台北榮總發展運用智慧化處方用藥警示系統,輔以臨床藥師處方審核機制,可以明顯減少用藥疏失。張豫立強調,「病人本身是避免用藥問題的最後把關者」,領藥、用藥時如有任何疑慮,就應向藥師諮詢,釐清疑問。服用之前,應該詳閱藥袋上的說明;用藥後,如身體不適,應及時請教醫師、藥師,做適當處置,才能減少用藥風險。有2種以上慢性病怎麼辦,專家4大角度剖析一次看【慢性共病放大鏡1-治療篇】心、腎、代謝三大慢性共病 急需整合醫療 誰來整合?「整」到誰?【慢性共病放大鏡2-預防篇】5成老人罹3項慢性共病,如何阻擋器官衰退,「治療」真的勝於「預防」?【慢性共病放大鏡4-照護篇】你有2種以上慢性病嗎?專家:多「師」治療、跨科整合,以患者為中心是未來照護新趨勢【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3-04-16 慢病好日子.慢性呼吸道疾病
慢病主題館【肺纖維化】關注肺老化 只做胸部X光不夠 你有做過肺功能檢查嗎?
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理事長王鶴健指出,廿五歲後肺功能開始下降,建議提高民眾肺部健康識能,早期檢測並建立「健康履歷」,避免變成慢性肺疾,增加醫療負擔。王鶴健說,肺是沉默的器官,幾乎沒有神經的分布,早期肺疾很難發現,主要是民眾常常會自以為是感冒或體力不佳,加上「過兩天就沒事」的心態,結果導致肺部疾病確診時,多半已是晚期且不可逆轉,全民的肺部健康識能相當不足。延伸閱讀:三周以上「咳、喘、痰」 快看這邊彰化基督教醫院副院長林慶雄表示,肺疾病程進展緩慢,以COPD為例,病患就醫時,往往已是中後期,且可能伴隨心血管疾病、骨質疏鬆、糖尿病、肺癌等共病。據全國性電話民調顯示,台灣有高達六.一%的人口可能罹患COPD,其中接受肺活量測定者不到二%,無法提早診斷與治療,後續導致社會和個人沉重的醫療負擔。【Q1:什麼是肺功能檢測?】A:肺功能檢測是一種使用肺量計評估肺功能的方法,原理是請患者吸飽氣,再測量肺部呼出的氣體量和速度。透過肺量計可協助測量肺部呼出的氣體量以及速度。臨床上可以協助診斷慢性阻塞性肺炎(COPD),或是患者開刀前後的肺功能狀況評估。王鶴健說,每個人的肺功能資本不一樣,有人天生肺功能異常得好,有人先天不佳,建議二十到三十歲的民眾,先確認自身肺功能是否屬於先天異常,建立肺部健康履歷,了解自己的資本有多少,若肺功能異常,就會有警覺,減少後天傷害,再加上定期追蹤就診,即可常保肺部健康。一般人常以為只有透過X光、抽血或電腦斷層,才能揪出肺部病灶。王鶴健表示,其實只要做肺功能檢測,採用肺量計,透過呼出的氣流量來監測肺功能,就是診斷COPD最準確可靠的方法,也有助於評估肺部疾病的嚴重度、進展及預後。王鶴健提醒,肺功能檢測無侵入性,而且過程簡單,但負責檢測的醫事人員教育訓練很重要,一定要指導受測者「吹好吹滿」,才能確保檢測品質。【Q2:肺功能檢測怎麼做?】A:民眾用力吸飽氣後,用力吐氣,就可以測量總肺量、肺活量、吸氣量等八項結果。最常運用的肺功能檢測數據:📍用力呼氣肺活量( FVC)📍用力呼氣一秒量( FEV1)透過這兩種數據評估呼氣氣流受阻的程度,可以提供醫師客觀判斷包含氣喘、慢性阻塞性肺炎(COPD)、特發性肺纖維化、間質性肺病、肺積水的肺部疾病。Q3:哪些人需要做肺功能檢測?A:20歲到25歲健康民眾可檢查一次肺功能,建立健康履歷。若結果健康,40歲到50歲可以再做一次,一般民眾自費健康檢查時,可增加肺功能檢查項目。【Q4:在家能夠檢視自己的肺部健康狀況嗎?】A: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建議民眾可從最簡單的一分鐘登階測試做起,若一分鐘內無法爬樓梯三十階,即屬高風險,要盡快就醫,若只能登階三十至五十階,則屬中度風險,須持續注意肺部健康。【加入Facebook社團】肺纖維化(菜瓜布肺) 慢病好日子邀請病友及家屬加入社團,在這不但能了解其他病友罹病經驗、生活小撇步,還能提出問題,也會不定期提供醫療知識,讓我們一起勇敢面對疾病,與肺纖維化共存!延伸閱讀: 醫:一分鐘爬不到30階樓梯 快到胸腔內科檢查聽聽專家怎麼說>>>【空汙世代】肺功能檢測論壇/專家:25歲應測肺功能 建立健康履歷【空汙世代】肺功能檢測論壇/關注肺老化 避免呼吸器相伴餘生 【空汙世代】肺功能檢測論壇/「吹好吹滿」才有效 肺功能檢測重品質【空汙世代】肺功能檢測論壇/提升存活率 專家促建跨部會單位【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3-04-11 慢病好日子.糖尿病
慢病最愛問【糖尿病】血糖藥吃多會洗腎? 醫:糖尿病控制不好,血糖失控才會
「我的血糖都控制在標準範圍內,可以不要再吃藥了嗎?」診間常聽到糖友的擔憂,害怕長期吃藥傷身,甚至步上洗腎不歸路!奇美醫院內分泌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黃偉輔對此事闢謠說,吃藥不是可怕的事,血糖藥除了可降低血糖,有的血糖藥亦不會造成器官負擔,但部分藥物確實會造成腎臟負擔,若沒有控制好血糖,也可能引起腎臟等器官的病變。Brad是一名年輕糖友,由於工作導致生活作息不正常,27歲確診糖尿病,但他卻說自己是幸運的,因為全家都有糖尿病,所以早有心理準備。Brad分享罹病6年,會主動與醫師討論病情變化,進而找到合適的用藥方式,並調整生活作息,血糖更穩定。他說,平時可以做功課,但不要隨意聽信迷思,應向醫師求證,遵從專業建議很重要。>>【延伸閱讀】年紀輕就確診糖尿病,讓Brad提早重視健康問題,聽聽他怎麼說…聯合報慢病好日子,為糖友設計糖尿病衛教系列影音課程,邀請專家破解迷思,並收集糖友課後的真實提問,一起看專家來解答!Q1. 糖友陳先生:為了避免洗腎,如果血糖穩定,糖尿病的藥可以少吃幾顆嗎?黃偉輔說,很多糖友不願意吃藥的原因,是擔心藥物殘留影響肝臟代謝,會增加洗腎的風險。其實,許多民眾肝腎功能惡化的原因,是因自行服用消炎藥、打止痛針,但糖尿病引起的腎病變則是因為血糖控制不佳,並非長期使用血糖藥所致。糖尿病藥物選擇很多,藥物在上市前都經過嚴格把關,降血糖同時保護肝腎、心血管等器官,平穩控糖,也能避免發生低血糖。黃偉輔提醒,糖友應學習與疾病和平共處,定期服藥、生活作息規律,身體數值平穩後,便能減少各種併發症的發生。服藥的原則是「聽從醫囑」,血糖穩定是因為藥物發揮作用,自行停藥或更改用量則會讓血糖震盪,造成血管和神經的傷害。Q2. 糖友王小姐:飲食控制、規律運動,可以做的我都做了,為什麼血糖還是不穩定?飲食控制、規律運動和按時服藥是控糖金三角。不少糖友認為吃飯是禁忌,只吃蔬菜和肉類,黃偉輔表示,人體需要攝取碳水化合物,如果少吃米飯,反而容易吃進太多其它升糖指數更高的食物,或陷入含糖食物的陷阱。以台南牛肉湯為例,吃起來鮮甜美味,牛肉富含蛋白質,而湯頭的甜融入了蔬果熬煮的糖,整碗喝下去絕對爆表!許多糖友表示,已經很努力注意飲食、執行運動計畫,為什麼效果還是有限?黃偉輔說,患者的「認真」不一定跟醫護同步,公園散步的運動量就有限;現在很流行的低GI食物,纖維含量雖豐富,但不代表低熱量,更不能多吃。【更多糖尿病衛教影音】影音1:糖尿病飲食怎麼吃?影音2:糖尿病可以不吃藥嗎?>>【延伸閱讀】糖友易共病,如何正確飲食用藥?>>【延伸閱讀】糖友健檢紅字心慌 是藥物出問題?【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3-04-04 慢病好日子.糖尿病
慢病最愛問【糖尿病】糖友健檢紅字心慌 是藥物出問題?
「糖尿病控制10年了,最近腎臟檢查出現異常,心情沮喪,藥物該調整嗎?」許多糖友罹病後積極控糖,以為糖尿病的併發症永遠不會出現,其實還是存在風險。當健檢出現紅字,擔憂腎臟出了問題該怎麼辦?新竹台大分院代謝內分泌科主任范綱志說,蛋白尿、腎絲球過濾率以及個人病史、肥胖指數等各種因素,都會影響是否調整劑量或換藥,但別看到健檢異常就慌了,應與醫護團隊討論個人身體及生活狀態。聯合報慢病好日子,為糖友設計糖尿病衛教系列影音課程,邀請專家破解迷思,並收集糖友課後的真實提問,一起看專家來解答!Q1. 糖友劉先生:我的腎臟檢查報告有紅字,是不是糖尿病的藥吃多會傷腎?范綱志表示,藥物調整視病人情況和生活習慣而定,當糖友發現其他慢性病指數有異常時,建議主動於回診時提出,一起找出原因,再決定藥物是否需調整。一般來說,當糖尿病合併腎臟病或其他慢性疾病時,醫師在使用口服降血糖藥物時也都會謹慎全面評估,現行糖尿病藥物選擇多,且不會對肝腎產生負擔,患者不必過度擔憂「吃太多藥會傷肝洗腎」,血糖控制不佳才是傷身關鍵。Q2. 糖友林先生:我已經很努力運動了,糖尿病的藥真的不能減少嗎?規律運動、均衡飲食並且遵從醫囑服藥,都是控制血糖、延緩病程的關鍵。尤其是快走、散步、慢跑、游泳等耐力運動,有助於胰島素在體內發揮作用。國泰醫院物理治療師簡文仁說,想靠運動達到血糖控制,建議運動強度需達中高強度,民眾可能會無法定義怎樣算中高強度,他形容當你在運動時「可以講話,但唱不了歌」那就對了。有些糖友同時有腎臟病或其他慢性疾病,擔心自己不適合運動,提醒糖友遵守漸進量力原則,不要過度勉強。>>【延伸閱讀】簡文仁親自示範輕、中、重型運動有哪些?歡迎糖友跟著做做看!Q3. 糖友李小姐:運動時偶爾會發生低血糖,我該怎麼做?范綱志建議,糖友在運動前、後都應該測血糖,預防出現心悸、手抖、冒冷汗、四肢無力等低血糖的症狀,運動中若有任何不適,也應立即停止動作做血糖監測,避免危險。低血糖的定義為低於70 mg/dL以下,運動前血糖小於100 mg/dL,先補充15g的碳水化合物比較不會發生低血糖,切忌空腹或劇烈運動。另外,定期健康檢查愈發重要,年齡、家族史、三高、肥胖、缺乏運動都是自我風險評估因子,透過檢視自己的身體數值,擬定適合自己、有效的治療計畫。Q4. 糖友張小姐:糖尿病除了眼睛之外,還可能影響哪些器官?糖尿病影響到眼睛是屬於糖尿病小血管病變的一種。糖尿病的併發症主要有大血管病變、小血管病變、神經病變、與足部病變,其中,大血管病變會影響到心臟血管、腦部血管、及下肢血管;而小血管病變除了眼睛之外,還會影響到腎臟,病人初期在臨床上可能會出現蛋白尿的狀況。因此,糖友們如果能做好飲食控管、持續保持運動習慣、定期服藥,配合醫療團隊控管好血糖、血壓、血脂,並接受各種糖尿病併發症之篩檢,就能把罹患併發症風險降至最低。【更多糖尿病衛教影音】影音1:糖尿病飲食怎麼吃?影音2:糖尿病可以不吃藥嗎?>>【延伸閱讀】糖友易共病,如何正確飲食用藥?>>【延伸閱讀】血糖藥吃多會洗腎?醫:血糖失控才會【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3-03-29 慢病好日子.深度報導
慢病放大鏡【共病】預防篇|5成老人罹3項慢性病共病,如何阻擋器官衰退,「治療」真的勝於「預防」?
世界衛生組織(WHO)指出,全球4,100萬人因慢性病死亡,占全球死亡人數71%,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慢性呼吸道疾病為主要死因,隨著高齡化社會來臨,長者罹患多重慢性病的「共病」也愈來愈多。如同醫界「牧羊人理論」,器官恐像羊群接二連三墜谷,現今國際對於共病議題已相當重視,台灣主掌慢病政策的牧羊人是否早該築起圍欄,避免民眾健康血本無歸?台灣即將邁入超高齡社會,據國健署調查,台灣超過八成六老人至少罹患一種慢性病,六成九老人罹患二種慢性病,四成七老人同時罹患三種以上慢性病,患者同院不同科、跨院跨科看診更是常見,民眾與醫療院所對於慢性共病需整合治療的意識薄弱,耗費大量醫療及社會資源。這反映出慢性共病患者早死的風險更高,因此,慢性病患者下一項疾病發生的預測成了重點。台北醫學大學副校長、腎臟病防治基金會董事長吳麥斯認為,未來多科共照已是趨勢,應該將糖尿病、腎臟病、心血管疾病、神經疾病等多種慢病整合成「新陳代謝疾病照護網」,並納入亞健康者,以達到預防作用。善用AI大數據 及早預防有成效醫界有個牧羊人理論,形容一群羊在長滿豐美牧草的峽谷旁低頭吃草,有人建議應在草原先架起護欄,別讓羊群掉下山崖,但牧羊人認為,谷底有優秀獸醫能替墜谷的小羊治療。這個理論延伸到醫學上,也反應了我們的醫療資源都投注最末端的治療上,而忽略預防的重要性,據健保111年支出統計,腎臟病、糖尿病與高血壓性疾病支出高達1255億,這些多重慢性疾病患者,接連敗壞的器官如同墜谷的羊群,難以康復再起。延伸閱讀:心、腎、代謝三大慢性共病 急需整合醫療 誰來整合?「整」到誰?可惜的是,我們似乎認為牧羊很容易,透過專家的「工人」智慧想像,老人的死因包含慢性疾病;然而,當台北市立關渡醫院長陳亮恭以英國的老人健康風險模組,針對台灣本土資料進行預測研究,AI大數據的「人工」智慧算出的死因,增加前者沒算出的糖尿病,還特別點出急性感染症。研究顯示,同一群民眾在「工人」與「人工」計算,AI算出的五年內死亡風險竟多出一成,「可見人工智慧能找出更高的風險。」對於共病照護,以腎臟病照護網來看,吳麥斯指出,近20年來,透析的病人年紀已從59歲,延緩到67歲,顯示腎病前端照護頗有成效。雖然隨著年紀增長器官都會衰退,但有預防的意識,腎臟就不會是致命傷。延伸閱讀:血糖藥吃多會洗腎? 醫:糖尿病控制不好,血糖失控才會扎根預防意識 專科「分久必合」隨著國人飲食西化,患有代謝症候群的人激增,民眾只要腰圍過粗、血壓偏高、空腹血糖偏高、空腹三酸甘油脂偏高、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偏低,這五項條件中符合三項,都是慢性疾病的高危險群。共病照護的整合門診是未來趨勢,吳麥斯形容,專科走向次專科之後,勢必需要人才的合作,「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未來要納入心血管、神經內科等科別,期許能整合為「新陳代謝疾病照護網」,並涵蓋亞健康者,才能達到預防共病發生。吳麥斯認為,若有單一窗口提供民眾一站式服務,可免於東奔西跑,建議可以先整合個管師,依患者病程的進展,再來引導、介入各科別醫師看診。有2種以上慢性病怎麼辦,專家4大角度剖析一次看【慢性共病放大鏡1-治療篇】心、腎、代謝三大慢性共病 急需整合醫療 誰來整合?「整」到誰?【慢性共病放大鏡3-用藥篇】三高又腎病...共病患者領藥像逛超市 重複用藥當心致命風險【慢性共病放大鏡4-照護篇】你有2種以上慢性病嗎?專家:多「師」治療、跨科整合,以患者為中心是未來照護新趨勢【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3-03-19 慢病好日子.糖尿病
慢病主題館【糖尿病】四成糖友腎病變:控糖不只看數值 還要防共病
台灣糖尿病人口高達240萬,每10人就有1人罹患糖尿病。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與腎臟病防治基金會日前舉辦「高血糖困擾你?掌握飲食原則,成功逆轉腎!」講座,與會的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副院長黃尚志指出,糖尿病共病眾多,高達四成的糖尿病患者同時患有腎臟病變。他直言,糖尿病患者控糖的共同目標不應只為「數字好看」,而是減少併發症,避免降低生活品質。第二型糖尿病患最多,與胰島素阻抗性增加、生活習慣不良有關。黃尚志說,在糖尿病四大類別中,第二型糖尿病的患者人數最多,主要發病的原因是胰島素阻抗性增加,加上生活習慣不當,如:缺乏運動、嗜吃甜食、飲酒、抽菸等,長久以往,也會造成胰島素分泌不足,血糖更難控制;第二型糖尿病的高危險群包括高齡長者、具有家族史者、高血壓等心血管疾病患者、曾罹患妊娠性糖尿病的患者等。根據國健署定義,糖尿病的診斷標準包括糖化血色素≧6.5%;空腹血糖值≧126mg/dL;飯後血糖值≧200mg/dL。黃尚志強調,雖然正常人的糖化血色素落在4-5.6%,但糖尿病患因胰島素阻抗性問題,不必追求和常人相同的數值,只要控制在6-7%即可。血糖失控易致多重器官病變,未來恐面臨洗腎。黃尚志表示,糖尿病患若血糖控制不佳,會導致多重器官病變,包括中風、心肌梗塞、感染、腎衰竭、截肢等狀況,都有可能發生,不僅讓患者生活品質下降,也可能連帶導致患者預期壽命變短,「所以糖尿病是很麻煩的疾病。」他也指出,除了控制血糖要花費醫療成本,眾多共病也會增加社會負擔。「糖尿病患裡面,很多人有腎病變。」黃尚志說,有統計指出,糖尿病腎病變的盛行率約為18%,或許有所低估,實際盛行率可能高達四成。他表示,糖尿病腎病變長期下來會導致尿毒症,若不介入處置,最終需要面臨洗腎或換腎,才能維持生命,「最好的方法是好好控制,不要讓腎病變發生。」腎功能可透過尿液檢查、對照量表評估。糖尿病腎病變主要症狀包括水腫、泡泡尿、高血壓、貧血和倦怠。黃尚志表示,腎功能的好壞,可以透過尿液檢查評估,檢測尿蛋白與肌酸酐等數值,再以肌酸酐為基礎,加入年齡、性別的資訊,可透過公式算出患者的「腎絲球過濾率(eGFR)」。他指出,在健保署的雲端健康存摺APP中的「腎臟風險分級(KDIGO)」量表,其橫軸為蛋白尿分級,縱軸為腎絲球過濾率,並有色塊分級,顏色越深風險越高,民眾可對照健檢報告自行評估。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腎臟專科營養師黃泰傑建議,糖尿病患要對飲食分類有所掌握,在六大飲食分類中,水果類、全穀根莖類、低脂乳品類是容易導致血糖上升的類別,攝取時需要注意。此外,烹調方式也會影響飯後升糖的速率,他舉例,台灣料理常見的烹調方式,如蜜汁、勾芡等,就可能造成血糖提升速度增加。定時定量優於少量多餐,有吃早餐血糖較穩定。過去多認為「少量多餐」能夠幫助減肥,黃泰傑指出,國外研究顯示,「定時定量」比起少量多餐,更能幫助控制血糖,建議民眾在正餐時間均衡飲食,減少在下午茶、消夜等非正常時間攝取熱量。此外,他說明,也有研究顯示,「有吃早餐」的患者比起「不吃早餐」的患者,飯後血糖更加平穩。黃泰傑表示,糖尿病腎病變患者的飲食,需要把握「控制好血壓」、「控制好血脂」、「避免攝取過多蛋白質」三大原則。他表示,控制血壓的飲食原則,主要是減少鹽分攝取,建議民眾可用天然辛香料,或適時運用酸味,減少鹽分攝取,同時增加食欲。黃泰傑強調,糖尿病腎病變患者要注意蛋白質攝取量,吃太多蛋白質會導致腎絲球壓力增加,長期以來可能造成腎功能衰退。他鼓勵患者以植物性蛋白質取代動物性蛋白質;半盒嫩豆腐約等於三指的家禽、家畜肉類,係一份蛋白質份量,建議男性一天5-6份,女性一天4-5份,特殊疾病患者的豆魚蛋肉類份量,則可諮詢醫師、營養師進行調整。糖尿病腎病變患者飲食注意● 搞清楚六大類食物,哪些會使血糖上升。● 少用蜜汁、勾芡等烹調方式。● 定時定量優於少量多餐。● 吃早餐比不吃早餐者,飯後血糖更平穩。● 減少鹽分攝取,控制好血壓、血脂。● 避免攝取過多蛋白質,長期易致腎功能衰退。責任編輯:辜子桓【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3-03-16 慢病好日子.深度報導
慢病放大鏡【共病】治療篇|心、腎、代謝三大慢性病共病 急需整合醫療 誰來整合?「整」到誰?
世界衛生組織對SDGs健康永續「健康福祉」發展項目中,將降低慢性病過早死亡率三分之一作為實踐目標,台灣呢?若以全人照護考量,慢性共病的整合門診會是解方嗎?跨科別的高手、權威,如何緊密合作?慢性共病放大鏡系列專欄,將邀請心腎代謝權威獻策。知名醫學期刊「刺胳針」2019年發布全球調查,針對1990年至2019年全球醫療品質評比,台灣在健康照護之可近性及品質(HAQ)排名第35,遠低於日本17名、韓國22名,凸顯出台灣重「急症醫療」、輕「慢性病照護」;時隔四年,台灣慢性病普遍存在「共病」問題,包括病患過於早死、生活品質變差、醫療資源負擔大依然難解等。攤開共病項目,依序在慢性腎臟病、糖尿病、高血壓、慢性缺血性心臟病等健保花費超過1,100億元。從數據上,醫療界很難不同意心、腎、代謝等三項,是最需要從「國家政策高度」來整合預防、醫療、照護的疾病。多重慢性病患 醫師間協調不足「小陳(化名)的父親是典型的共病患者,在台大醫院看糖尿病、台北榮總看高血壓,兩邊都是最好的醫師,但有一天腎功能出現問題,去腎臟科看診才警覺,兩個醫院的專科醫師各自開的藥物不能同時服用,兩位大咖醫師之間,無從整合。」這情境讓人不禁感嘆,患者乖乖依照兩位專科醫師醫囑,卻沒能及早預防腎臟問題。這是陽明交通大學附設醫院副院長周穎政朋友的父親親身經驗,即是多重慢性病患者奔波在不同醫院、各分科的日常,健保署雖然有推動雲端藥歷協助不同醫院的醫師了解病人用藥,但醫師間直接的協調對話,才更有助於共病病人用藥選擇及品質提升。延伸閱讀:三高又腎病...共病患者領藥像逛超市 重複用藥當心致命風險周穎政認為,台灣迫切需要共病整合醫療,但現實面是各醫學分科之間的合作協調不足,各領域都有高手、權威,想整合還有很大的努力空間。以病人為中心 健保支付需調整雖然各大醫院近年皆推行整合門診服務,有些整合「時間」,將個人各科看診時間集中同一時段;有些醫院則整合了「空間」,將相關科別門診與檢查室設置同一區,即使現有以高齡、失智、吞嚥等綜合考量的門診,對慢性疾病患者而言只能流連診間,忽略以病人為本的思考,整合門診究竟整合了誰?然而,各科別該怎麼整合又是一道難題。國家衛生研究院副院長許惠恒認為,優化共病醫療照護系統刻不容緩,應該成立國家級的慢性病辦公室,才能有效整合資源與人力,做最有效的發揮,進而快速推動。「想把事情做好,就要投入資源。」周穎政強調,國人醫療保健支出只占GDP的6%,遠落後他國,如果政府未能對醫療領域提供足夠資源,各科搶奪同一塊大餅,不過是「網內互打」,想要推動共病醫療照護,一定要以病人為中心,先集合與協調各專科,並調整支付制度。共病整合照護 關鍵是預測病程在推動共病整合照護的進程中,關鍵之一是預測病程,接著是優化共病的診斷、治療與照護。許惠恒表示,國衛院做為國家醫療政策的重要智庫,將運用研究成果投入共病。以三大慢性疾病「心腎代謝共病」為例,許惠恒分享,國衛院曾委由政大與高醫大團隊研究分析糖尿病患進展過程中,各種共病出現的時間與風險值,像某位糖友在日後患有視網膜病變、腎病變、膽固醇過高造成高血壓等風險的時間點,藉此以增加健康檢查的頻率。目前已著手把這些預測模式導入糖尿病衛教體系,針對個別病人的不同預測值,做出個人化衛教,更呼應精準醫療的趨勢。延伸閱讀:糖友健檢紅字心慌 是藥物出問題?有2種以上慢性病怎麼辦,專家4大角度剖析一次看【慢性共病放大鏡2-預防篇】5成老人罹3項慢性共病,如何阻擋器官衰退,「治療」真的勝於「預防」?【慢性共病放大鏡3-用藥篇】三高又腎病...共病患者領藥像逛超市 重複用藥當心致命風險【慢性共病放大鏡4-照護篇】你有2種以上慢性病嗎?專家:多「師」治療、跨科整合,以患者為中心是未來照護新趨勢(責任編輯:葉姿岑)【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3-03-08 醫療.皮膚
全身型膿疱性乾癬(GPP)難診斷 滿身膿疱感染惡化恐致命
「手指甲的下緣冒出了許多膿疱,整片脫落的指甲難以重新長出來,即使復原也會變形,抓取東西變得很困難。」長庚醫院皮膚部主治醫師陳俊賓表示,這是全身型膿疱性乾癬(GPP)患者出現的症狀。此疾病較為少見,多數人會誤以為是單純乾癬或濕疹發作。一位正在接受治療的20多歲女性病患,初期是斑塊型的乾癬,後來因為工作壓力等因素,病情控制不穩,最後急性發作而就醫,才確診為全身型膿疱性乾癬。陳俊賓提醒,若急性發作伴隨發燒、膿疱破皮等狀況時,恐有感染、敗血症、器官衰竭,甚至致死風險,千萬不可輕忽,必須立即就醫治療。初期難鑑別 患者女性居多全身型膿疱性乾癬的初期症狀,可能會以斑塊型乾癬合併膿疱或單純膿疱來表現。陳俊賓說,臨床上患者嚴重急性發作時,病程會來得又急又猛,加上發燒、發冷等看似感染的病症,病發期間服用藥物,也容易誤判為嚴重藥物過敏的急性廣泛性發疹性膿疱症(AGEP),診斷上需要花些時間釐清。陳俊賓說,這項疾病的致病機轉,包括基因、後天環境誘發(如感染、藥物)等因素都有關聯性。新近研究發現,部分患者的IL-36RN基因出現突變、介白素IL-36異常活化,是全身型膿疱性乾癬患者免疫異常的重要關鍵,這與導致乾癬的介白素IL-17、IL-23等異常類似卻又不同。患者以女性居多,好發年齡從20多歲到60多歲長者都有。症狀影響全身 輕忽恐致死患者的症狀可能會從局部斑塊型乾癬或單純膿疱皮疹,進展到全身長滿膿疱、發燒、發炎、脫水等,嚴重恐惡化成蜂窩性組織炎、敗血症到休克,特別是年長患者的發病進展可能更加快速。陳俊賓指出,此疾病因為全身皮膚都有機會長出膿疱,若在腳底板、背部及指甲下緣,平常生活作息都會受影響。大多數全身型膿疱性乾癬患者可能會反覆急性發作,急性期死亡率為3到5%。以往全身型膿疱性乾癬的治療,多為類固醇、A酸、環孢靈素、滅殺除炎錠等四種藥物,陳俊賓說,如果患者有肝腎功能異常,藥物選擇要更注意,即便近年乾癬用的生物製劑上市,但難對該疾病有專一性和快速控制病情,治療仍有侷限。新藥助緩解 應發展病友團針對難治型全身型膿疱性乾癬患者的治療,陳俊賓表示,近期有了針對介白素IL-36調控的生物製劑新藥,能夠精準緩解急性期症狀,經臨床試驗和實際恩慈治療經驗應證,確實可穩定病情,讓患者治療有新契機。不過,患者面對這樣充滿問號的疾病,內心的不安可想而知,陳俊賓說,他會盡量提供緊急聯絡窗口給予病友,必要時提出狀況問題,更鼓勵病友心情保持樂觀,建議組成病友團體彼此分經驗,還能讓大眾正視這項疾病,提高警覺心及病識感。【GPP治療最新資訊】>>>衛福部健保署已於2024年7月起,將新藥納入暫時性給付【GPP病友抗病故事慢慢說】>>>錯把膿疱當濕疹?當心恐致失能的罕見皮膚病 全身型膿疱性乾癬📢GPP策展頁新上線📢GPP是什麼?我會遇見GPP嗎?遇見GPP會怎麼樣?我想對GPP病友說...👉最完整的全身型膿疱性乾癬GPP大公開別忘了在網頁中的加油站留下一些分享或鼓勵的話!【加入臉書社團】👉 GPP情報站[全身型膿疱性乾癬]👈慢病好日子創建專屬全身型膿疱性乾癬GPP的空間,是資訊站也是一個安全私密的討論區。📌提供GPP病友關於全身型膿疱性乾癬診斷,治療用藥及生活保養的完整資訊。📌最即時地分享新治療發展訊息,包含管理疾病、減少復發等趨勢時事。更希望病友面對身上的紅斑痕跡、脫皮,加上總是無預警復發的劇痛與高燒,還有再也不想回想的感染致命壓力時,不再感到孤單。(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2-23 慢病好日子.糖尿病
慢病最愛問【糖尿病】糖友易共病,如何正確飲食用藥?
「人家都是甜點配飲料,我是甜點配白開水,連水果都是吃一天休三天…。」十多年糖友露露姐,飲食處處要忌口,但若是合併多重慢性疾病的糖友,怎麼吃更要留意。大里仁愛醫院營養師徐佳靖說,蔬菜類是糖友的好朋友,富含膳食纖維,能穩定血糖,不過,像皇帝豆等帶有鬆鬆沙沙口感的食材,屬於澱粉類,吃多醣分恐破表,糖友要特別小心,不要誤踩地雷。走進市場或超市,糖友可能得左思右想,怎麼挑選生鮮食材。徐佳靖指出,地瓜、馬鈴薯、山藥等根莖類食材,是澱粉最好的來源;糖友不太敢碰的水果類,一天可以吃兩次,但切記一次的份量只能一個女性拳頭;肉品的挑選,不可攝取過多的高脂肪食物,謹記「四隻腳避免、二隻腳不錯、沒有腳最好」口訣,就能吃得營養豐富又能控制血糖。日常飲食控制血糖,也要定期回診,糖尿病病史較久的患者,可能會合併心臟病、慢性腎臟病等共病。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洪逸芷表示,控糖不只是數字達標,還要防止其他共病或併發症出現,這時選擇適當的血糖藥就很重要。糖尿病的藥物選擇很多,有的可以平穩降血糖,避免發生低血糖;也有藥物不會造成器官的負擔,對於本身有肝、腎問題的患者,或有相關慢性病者,更能安全控制血糖。洪逸芷提醒,吃藥之後可以觀察身體變化,若有惡心想吐、反胃、泌尿道感染等狀況,建議和醫師討論後,再依狀況來調整用藥。【更多糖尿病衛教影音】影音1: 糖尿病可以不吃藥嗎?影音2:「吃甜食」是罹患糖尿病的主因?【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3-02-12 慢病好日子.糖尿病
慢病主題館【糖尿病】享學糖線上課程|破解迷思!吃甜食是罹患糖尿病的主因?
「吃甜食容易罹患糖尿病,只要戒掉甜食就不會得糖尿病。」是許多民眾及糖友的迷思。專家表示,吃甜食與糖尿病沒有很大的關聯,長期吃甜食恐導致三酸甘油脂偏高,容易產生代謝症候群且誘發糖尿病。甜食也會讓糖友血糖不穩定,使併發症提早報到。專家提醒,糖尿病雖是生活習慣病,一旦進入用藥階段,除了改變生活習慣,飲食、運動和用藥都需互相配合,才能讓血糖不會忽高忽低。聯合報慢病好日子,推出專為糖友設計的「享學糖」系列影音課程,邀請專家針對飲食、運動和用藥,提供養成生活好習慣的方法,破解你對糖尿病的迷思。享學糖第三堂課【想玩】邀請奇美醫院內分泌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黃偉輔和奇美醫院糖尿病衛教師柳素燕,針對糖友們最關注的用藥及血糖控制問題,提供第一手解答。還有年輕型糖友Brad現身分享,20幾歲就確診糖尿病的他,是如何面對疾病,與糖尿病共存。掃QRcode進入課程網頁,獲得更多享學糖資訊。看完這堂課,你將會學到:●糖友心聲,戒掉「這些」壞習慣,血糖更穩定!●衛教師提醒!控糖需靠飲食、運動及「這個」三管齊下。●哪些食物跟你最速配?醫師教你如何判斷。【更多糖尿病衛教影音】影音1:我有在飲食控制了,糖尿病可以不治療嗎?影音2:糖尿病可以不吃藥嗎?【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3-01-29 慢病好日子.糖尿病
慢病主題館【糖尿病】享學糖線上課程|聽說運動能治百病 糖尿病可以不吃藥嗎?
許多糖友認為培養運動習慣,靠運動就能穩定血糖,但真的這樣就好了嗎?專家解惑,必須運動、飲食、用藥三管齊下,持續並循序漸進運動,同時搭配運動前後監測血糖,回診時主動與醫師討論用藥,這樣的狀況下,減少用藥並非不可能,還有機會讓血糖、血壓、血脂三高全控。聯合報慢病好日子,推出專為糖友設計的「享學糖」系列影音課程,透過想吃、想動、想玩三堂課,邀請專家針對飲食、運動和用藥,提供養成生活好習慣的方法,破解你對糖尿病的迷思。享學糖第二堂課【想動】邀請台大醫院新竹台大分院代謝內分泌科主任范綱志和國泰醫院物理治療師簡文仁,針對糖友們關注的運動及控糖問題,提供第一手解答。還有糖友亞陵姐現身分享運動方法,就算有糖尿病,也能好好過日子。掃QRcode進入課程網頁,獲得更多享學糖資訊。看完這堂課,你將會學到●糖友告訴你,運動不分室內外,「踮腳走路」超有用!●跟著簡舅舅這樣動:糖尿病的輕、中、重度運動菜單。●避免低血糖可以這樣做,運動前後測血糖、與醫師討論用藥。簡舅舅小提醒踮腳走路是很好的運動,不過踮的高低,應該依每人狀況調整,腳上有傷口的糖友需要注意,就不建議勉強做踮腳運動!享學糖第二堂課【想動】【更多糖尿病衛教影音】影音1: 我有在飲食控制了,糖尿病可以不治療嗎?影音2:「吃甜食」是罹患糖尿病的主因?【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3-01-01 慢病好日子.糖尿病
慢病主題館【糖尿病】享學糖線上課程|我已經控制飲食了 糖尿病可以不治療嗎?
不少糖尿病患在飲食控制後,會希望能減少藥量或不用服藥,來達成控糖目標,最終往往血糖失控,宣告失敗。專家表示,良好的控糖除了要吃對飲食、養成運動習慣外,即使血糖值正常,也切勿自行減藥或調藥。聯合報「慢病好日子」推出專為糖友設計的「享學糖」系列影音課程,透過想吃、想動、想玩三堂課,邀請專家針對飲食、運動和用藥,提供養成生活好習慣的方法,破解你對糖尿病的迷思。享學糖第一堂課「想吃」邀請中國附醫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洪逸芷和大里仁愛醫院營養師徐佳靖,針對糖友們最關注的飲食問題,提供第一手解答。另外,還有糖友露露姐現身,分享她的控糖經驗,就算有糖尿病,也能好好過日子。掃QRcode進入課程網頁,獲得更多享學糖資訊。看完這堂課,你將會學到● 露露姐教你夾鏈袋記憶法,規律服藥不健忘。● 定期量血糖沒有那麼難,醫師教你「量一天休一天」。● 棒棒糖蔬果汁食譜。【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2-11-27 醫療.呼吸胸腔
肺功能25歲達巔峰 醫籲定期肺功能檢測:預防勝於治療
健康意識抬頭,許多人養成定期健康檢查的習慣,針對癌症、心血管疾病等進行腸胃鏡、高階影像等檢查。相較之下,國人對於保護肺功能警覺性不足,例如並未定期接受「肺功能檢測」,若職業環境中粉塵暴露、有肺部疾病、擔心空汙對健康的影響,更應提高警覺,定期檢測。完整勞檢、健檢,可望成職業災害佐證資料。重視肺部保健,除了戒菸,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理事長王鶴健建議,政府公權力應介入勞工健檢、兵役體檢等義務性健檢,增加肺功能為檢查項目;至於警察、消防人員以及醫務人員,應該在入職前接受包括肺功能的完整健檢,定期追蹤,若未來出現肺疾等職業災害,健檢紀錄就能成為佐證資料。王鶴健表示,肺部相關疾病通常難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等到出現不適症狀,往往已造成不可逆的損傷。許多肺部疾病就像「溫水煮青蛙」,例如,近年來發生率愈來愈高的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肺阻塞),因屬慢性浸潤,累積到臨界點才會發病。肺功能25歲達巔峰,預防勝於治療應自我掌握肺健康。在正常狀況下,人類肺部功能在25歲達到巔峰,足以使用到100歲,但王鶴健說,部分民眾因抽菸等不良生活習慣,或久處於粉塵汙染環境,肺功能持續受損,雖能維持日常生活,一旦肺疾發病,肺功能恐已經耗損兩成五至四成,且可能無法逆轉。「25歲時每個人都可以進行一次肺檢測。」王鶴健提醒,一般人在25歲進行檢測後,先確認自身肺功能是否達到正常值,若低於正常值,建議與醫師討論是否需要定期追蹤。氣喘患者通常定期一年須做一次肺檢測,已檢查出肺功能異常者,也須遵照醫囑,一年至半年左右回診追蹤一次,才能夠精準掌握自身肺功能的變化。先天不足、環境因素都可能造成肺功能受損。引發肺部疾病的成因眾多,王鶴健指出,主要可分為兩大類,一是先天不足,先天肺部功能就已低於平均值,雖然發生肺病的可能較高,但如果遠離風險因子,還是能夠正常生活,只是肺功能較差;另一類是肺功能良好,但後天失調,長期抽菸等等,以致肺功能提前透支。王鶴健表示,基因遺傳、環境暴露、吸菸均為風險因子,木匠、交通警察、消防員等職業所需,常需暴露於粉塵、汽機車廢氣中,吸入大量PM2.5等微小懸浮微粒,長期下來,肺功能嚴重受損。出現咳、痰、喘症狀,應及早就醫,避免病況加劇。王鶴健說,早期慢性肺病症狀為咳、痰、喘,開始慢慢惡化,大部分抽菸者合理化身體發出的警訊,漠視自身狀況,病況緩緩加劇。而身體韌性愈來愈能適應呼吸功能變差的狀態,待到發病,已難以痊癒。具氣喘病史的63歲林姓男子,肺功能原本就不好,又是老菸槍,菸齡超過40年,每天抽一包菸,儘管經常喘咳,卻從來未接受檢測肺功能。三年前喘到無法呼吸,緊急就醫,肺功能檢測結果為嚴重型肺阻塞,因病情嚴重,短時間內經歷了二次緊急插管,目前病況雖獲得控制,但肺功能早已失去大半。肺功能檢測過程需精確,判讀結果仰賴專業經驗。「肺功能檢測需仰賴醫檢師把關。」王鶴健指出,完整的肺部功能檢查可以篩檢是否為阻塞性肺病、侷限性肺病、氣道阻塞、氣喘、支氣管擴張症、肺纖維化、間質性肺病等。但檢測過程中,必須由專業人員觀察病患是否確實吹氣,在判讀結果時,也需要相當的專業經驗,若受測者沒有全力吹氣,數據就會失真,失去檢查意義。預防勝於治療,王鶴健指出,要改善肺部相關疾病,首要戒菸,就算藥物進步,透過類固醇、擴張劑等吸入性藥物能維持肺功能,不至急遽下降;但仍有嚴重肺阻塞患者歷經兩次插管急救,從鬼門關前被救回來,仍無法戒除菸癮,偷偷抽菸。【加入Facebook社團】肺纖維化(菜瓜布肺) 慢病好日子邀請病友及家屬加入社團,在這不但能了解其他病友罹病經驗、生活小撇步,還能提出問題,也會不定期提供醫療知識,讓我們一起勇敢面對疾病,與肺纖維化共存!
-
2022-11-27 醫療.呼吸胸腔
肺功能檢測到底在測什麼?醫:出現喘、咳等呼吸道症狀就該測
隨著台灣人口高齡化、吸菸、氣候潮濕及空汙等因素,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肺阻塞)、氣喘、間質性肺病、肺纖維化等肺部疾病漸受國人重視,但要正確診斷,肺功能檢測是必要項目,民眾對此卻不太熟悉。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理事、高雄長庚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王金洲說,若民眾出現喘、咳等呼吸道症狀,都鼓勵進行肺功能檢測,以利及早發現肺阻塞、氣喘、肺纖維化及肺炎等肺病。了解患者肺活量及肺泡換氣功能,是重要診斷依據。新光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鄭景元說,喘、咳嗽、呼吸困難等呼吸道狹窄症狀,可能與長新冠、肺阻塞、肺纖維化等呼吸道疾病有關,進行肺功能檢測可了解患者肺活量及肺泡換氣功能,提供醫師很多線索加以確診及評估病情嚴重程度,甚至關乎後續治療用藥、藥物調整等。依據健保署106至110年統計,肺阻塞、氣喘、間質性肺病、肺纖維化及肺積水患者進行肺功能檢測,其中,肺阻塞患者檢測年齡多為60歲以上,男多於女,人數於106至108年逐年增加,108年檢測人數達6萬7,408人,包括男性5萬5,864人,女性1萬1,544人,但109至110年受新冠疫情影響,檢測人數大幅降低,110年檢測總人數降至4萬7,843人,降幅達四成一。氣喘患者肺功能檢測方面,108年統計檢測人數達15萬8,590人,包括男性6萬8,372人,女性9萬218人,檢測患者年齡則以5至9歲孩童居多,男女相差不多,但相較於男性,女性55至74歲是另一檢測人數高峰。不過,109至110年受疫情影響,檢測人數也降低,110年總人數為11萬3,017人,降幅達四成。年逾55歲氣喘女性檢測增多,可能與失去荷爾蒙保護相關。台北榮總胸腔部呼吸治療科主任柯信國說,肺阻塞致病原因是長期吸菸,男性屬高風險族群,當咳、痰、喘症狀持續三周以上,多半會就醫檢驗;女性患者則多受二手菸影響。至於氣喘檢測患者以孩童人數居多並不意外,因病童多受病毒、細菌感染或過敏性問題影響,男女相差不大。至於年逾55歲氣喘女性肺功能檢測人數增加,柯信國說,這可能與女性肥胖或病情時好時壞、多年後才就醫有關。鄭景元則說,可能是女性更年期後失去荷爾蒙保護,對外界過敏原更為敏感所致。柯信國說,間質性肺病致病原因很多,須經由肺功能及電腦斷層詳細檢查,但目前藥物僅能減緩病程及降低肺纖維化機會,此類患者更需肺功能檢測監測病情。若病患服藥半年後,肺功能持續惡化,恐是對藥物反應不佳,必須採用更新藥物治療,或請病人參與新藥臨床試驗。基層診所多無儀器,肺功能檢測縣市以六都最多。健保署統計,氣喘及肺阻塞分列肺功能檢測人數前兩名,其餘間質性肺病、肺纖維化及肺積水患者人數不多,檢測人數也不多。近年疫情影響,是否導致肺功能檢測人數降低?健保署長李伯璋說,疫情期間人人戴口罩,避免了其他呼吸道疾病,可能是病情嚴重度降低而未就醫,檢測人數下降應是多元因素所致。健保署統計,進行肺功能檢測縣市以六都為主,目前為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呼吸道疾病委員會委員的柯信國說,國內肺功能多在醫學中心、區域及地區醫院檢測,一般診所多無肺功能檢測儀器。往後將朝向實務合作模式,患者進行肺功能檢測後,相關數據提供給基層診所,由診所醫師為病人解說,若需治療才回到大醫院,以節省民眾往返大醫院時間,同時加強宣導,讓民眾多了解肺功能檢測的重要性。確診後14-28天 可進行肺功能檢測新冠疫情期間,許多民眾染疫後出現呼吸不順症狀就醫,柯信國說,目前只要確診患者於感染後14天或28天,就可以進行肺功能檢測,如果檢測後懷疑有肺纖維化,即可再以電腦斷層檢查。此外,鄭景元於臨床觀察,許多染疫患者於長新冠門診就醫,並進行肺功能檢測後,意外發現已患有肺阻塞或氣喘而不自知。他提醒民眾,當出現呼吸不適症狀,應就醫進行肺功能檢測,確診疾病後,再依醫囑規律用藥,並接種新冠、流感及肺炎鏈球菌疫苗,以防肺臟遭病毒或細菌侵犯,讓肺功能持續惡化。【加入Facebook社團】肺纖維化(菜瓜布肺) 慢病好日子邀請病友及家屬加入社團,在這不但能了解其他病友罹病經驗、生活小撇步,還能提出問題,也會不定期提供醫療知識,讓我們一起勇敢面對疾病,與肺纖維化共存!
-
2022-11-27 醫療.呼吸胸腔
染疫康復後需要做肺功能檢測嗎?健保大數據揭全國門診現況
新冠疫情肆虐近三年來,台灣本土確診者已達800多萬人,即使康復者也可能持續有喘、咳嗽等長新冠情形,此類患者肺功能可能受損,需要進一步檢測,以利後續治療。除了新冠肺炎,其他像是氣喘、肺阻塞、肺纖維化等疾病,也需要肺功能檢測協助確診病情。另外,因特定職業造成的傷害,肺功能檢測也有其必要性。今天的聰明就醫╳健保大數據,帶您了解國內肺功能檢測概況。肺功能檢查是相當重要的檢驗,得知檢查數據後,可以了解相關治療有無急迫性,也可以預估治療的效果。衛福部健保署長李伯璋表示,目前健保肺功能檢測給付偏低,將研議提高給付點數。染疫康復者門診做肺功能檢測共687人,多為青中壯年。為照顧曾經確診或有長新冠症狀患者,衛福部去年12月13日公告辦理「COVID-19染疫康復者門住診整合醫療計畫」,針對確診解除隔離後6個月內出現COVID-19急性感染症候群相關症狀者,提供跨科別整合門診及住院整合照護服務。經臨床觀察,許多來到門診的民眾,都是感染後出現喘、咳嗽等疑似長新冠症狀,擔心肺功能受病毒影響,而出現纖維化問題,希望進一步就醫釐清。依健保署今年一月至八月統計,全國該門診收治患者並進行肺功能檢測人次,總計共有687人次,年齡分布多介於25到55歲,集中在青壯及中年族群。另經統計分析,曾確診新冠肺炎的就醫人數為364人,患者年齡為40至44歲人數最多,共有54人,其次是30至34歲有52人,以及35至39歲有42人。而就診為長新冠患者有323人,患者年齡35至39歲人數最多有47人,其次是30至34歲有44人,第三是40至44歲有41人。檢測可了解病情及肺部受損程度,進一步妥善治療。健保署分析,整合門診收案對象中,不論是首次或曾經確診,或出現長新冠個案,在肺功能檢測方面都是女性多於男性,研判原因可能是女性比男性更重視健康,較願意到門診就醫或住院治療。而醫師會針對患者症狀,若有必要即進行肺功能檢測,以了解病情及肺部受損程度。李伯璋說,新冠肺炎確診個案、長新冠病人,或慢性阻塞性肺病(肺阻塞)、間質性肺病、肺纖維化等肺疾患者的呼吸治療及照顧十分重要,如果沒有好好照顧,後續需要花費更多的健保資源,凸顯肺功能檢測的重要性,必須對患者病情精準診斷,再選擇合適治療藥物及照顧方式。另就健保署資料顯示,整合醫療計畫中,全國各縣市收案人數統計,患者居住縣市以台北市最多為425人,其次是新北市150人、高雄市53人、桃園市23人,此數據符合雙北地區為新冠疫情較為嚴峻的縣市,加上醫學中心較為集中,因此確診患者多,而到整合醫療計畫就醫的人也多。至於其餘縣市就診人數多為個位數,包括基隆市、宜蘭縣、苗栗縣、台南市等九個縣市就醫人數掛零,若就各縣市就醫進行肺功能檢測個案性別分析,也都是女多於男。術前肺功能檢測,評估術中給氧、術後復健及訓練。李伯璋分享兩年多前進行腎臟腫瘤切除手術,於術前曾進行肺功能檢測。他說,這是讓醫師了解肺功能情形,判斷在手術時應給予多少氧氣,如果沒有進行肺功能檢測,不了解肺功能情形,即無法在手術時給與適當的氧氣。另外,醫師應於術後依照肺功能檢測數值,提醒患者必須好好進行肺功能的復健及訓練。若患者肺功能不佳,有可能一口痰吐不出來,就會引發支氣管擴張、肺炎等併發症,此時因肺部已有一定程度的受損,再以其他藥物治療,效果有限,花費許多力氣,肺功能也無法恢復到正常狀態。李伯璋說,肺功能檢查需要呼吸治療師親自操作,目前健保給付點數其實偏低,依不同肺功能檢測項目,健保點數介於85至900點,對於某些檢測給付確實不夠。不只是肺功能檢查,其餘檢驗檢查也可能有給付偏低問題,因此健保常被醫事人員抱怨「專業不值錢」。對此,健保署會加以評估,給予肺功能檢查應有的合理給付,如新冠疫情期間,為避免確診者肺功能衰退,經與醫界討論而給予高流量氧氣鼻導管治療健保給付。【加入Facebook社團】肺纖維化(菜瓜布肺) 慢病好日子邀請病友及家屬加入社團,在這不但能了解其他病友罹病經驗、生活小撇步,還能提出問題,也會不定期提供醫療知識,讓我們一起勇敢面對疾病,與肺纖維化共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