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0-25 醫療.新陳代謝
搜尋
心血管疾病
共找到
2645
筆 文章
-
-
2023-10-25 醫療.心臟血管
心跳幾下是正常?心跳過快或過慢會怎樣?如何正確測量心率?
隨著一整天的時間變化,你的心臟都會加速和減慢,以適應身體對氧氣不斷變化的需求。休息時心率較低。當運動時,你的心臟會加速並泵出更多的血液,從而使富含氧氣的血液流動並到達你的肌肉。你的心率(心臟每分鐘跳動的次數)是多少?你的心率或脈搏是你的心臟每分鐘跳動的次數,所謂正常心跳或心率則因人而異。你的身體會自動控制你的心跳,以適應你正在做的事情或周圍發生的事情。這就是為什麼當你活躍、興奮或害怕時,你的心跳會加快,而當你休息、平靜或舒適時,你的心跳會下降。你的心率也是你整體健康狀況的重要指標,因為從本質上講,你的心率可以衡量你心臟泵出血液的難易程度。換言之,當你的心率太快或太慢時,可能是心臟或其他健康問題的徵兆。預期正常的心率應該是多少?事實上,量測心跳即是測量休息時心率(Resting Heart Rate),休息時心率是指當你休息或不活動時,每分鐘心臟跳動的次數(Beats per minute, Bpm)。一般來說,你的休息時心率取決於你的年齡和整體健康狀況。 你的休息時心率取決於年齡和整體健康狀況。若你越年輕,你的心率往往越高,心跳也就越高。兒童的預期休息時心率範圍為:.新生兒(出生至4週):100-205 次 bpm*。.嬰兒(4週至1歲):100–180 bpm*。.幼兒(1至3歲):98-140 bpm*。.學齡前(3至5歲):80-120 bpm。.學齡(5至12歲):75-118 bpm。.青少年(13至18歲):60-100 bpm。*這些心率適用於醒著的兒童。當他們睡覺時,他們的體溫可能會更低。對於成年人(18歲以上),預期休息時心率範圍為60-100 bpm。當你的休息時心率超出這些範圍(過高或過低)時,可能是出現問題的徵兆。.心搏過速:這是指你的休息時心率超過100 bpm,這是一個異常高的心率。.心搏過緩:這是指你的休息時心率低於60 bpm,這是一個異常低的心率。然而,如果你的體力活動非常活躍,你的休息時心率可能低於每分鐘60次。競技運動員的休息時心率可低至40 bpm左右。然而,對於普通人來說,這個心率將低得危險。如何測量你的心率?要測量你的心率,只需檢查脈搏。雖然心率和脈搏之間存在聯繫,不過它們在定義上並不完全相同:心率是指你的心臟在給定時間的跳動速度,脈搏是你感受心率的方式。每次心臟跳動時,它都會擠壓並推動血液通過體內的動脈網絡。脈搏是指當心臟泵出更多血液以維持血液循環時,動脈壓力會短暫上升。在兩次心跳之間,你的心臟會放鬆而降低壓力。你可以在靠近皮膚表面的動脈上感覺到血液在泵送,像是你的脖子、肘部內側,甚至腳的頂部,不過手腕仍是測量脈搏最方便的地方。要檢查手腕脈搏,請將食指和中指的指尖放在另一隻手腕的手掌側,意即位於手腕拇指側上的骨骼和肌腱之間,並用手指輕輕按壓,直到感覺到血液在手指下跳動。當你感覺到脈搏時,計算15秒內的心跳次數,然後將此數值乘以4以計算每分鐘的心跳次數以獲得你的心率。哪些因素可能影響你的心率?雖然正常的心臟跳動次數因人而異,有許多因素會影響你的心率,包括:.健身和活動強度:心臟是一塊肌肉,能通過運動得到加強。進行大量體育鍛煉或運動能力很強的人通常心率較低,因為他們的心臟狀況更好。.吸菸:菸草煙霧中的一氧化碳會減少血液中的氧氣量,香菸中的尼古丁會刺激身體產生腎上腺素,兩者都會導致你的心率上升。.情緒: 壓力、焦慮、恐懼或強烈的情緒會提高心率。慢性壓力會使你的身體不斷過度暴露於偏高的腎上腺素和皮質醇等壓力賀爾蒙中,這會升高你的心率和心臟病發作的風險。.身形:額外的體重會給你的身體和心臟帶來壓力。多餘的脂肪會限制血液通過靜脈和動脈的流動,導致心臟以更高的頻率跳動。此外,肥胖會導致稱為心律不整的異常心率,嚴重時會導致心臟病發作或中風。.氣溫:在炎熱潮濕的氣候和運動期間,你的心率會增加並泵出更多的血液來冷卻皮膚表面,並將熱量從核心傳遞出去。當身體在寒冷的天氣中失去熱量時,你的心率會降低以保持核心溫度。.脫水:當身體在運動或某些原因導致脫水時,血液會變稠,血液中的代謝廢棄物會堵塞血液,你的心臟會更加努力地排出廢棄物並維持正常的心輸出量(cardiac output)。另外,酒精也會導致你的身體脫水並導致心率加快。.咖啡因、藥物、營養和草藥補充劑:咖啡因、海洛因以及某些去充血劑(decongestant)和支氣管擴張劑會刺激神經系統以增加心率。某些補充劑,如鉀或葡萄糖胺會導致心率不規則。.藥物:心臟病患者通常服用的抗憂鬱藥以及乙型阻斷劑和鈣離子通道阻斷劑等藥物可能會降低心率,而甲狀腺藥物可能會增加心率。.心血管疾病、高膽固醇或糖尿病:糖尿病患者的低血糖會導致危險的心搏過緩(low heart rate)。高膽固醇會導致動脈粥狀硬化,從而增加心臟病發作或中風的風險。.年齡:隨著年齡的增長,脈搏的速度和規律性可能會發生變化,同時可能意味著心臟病或其他需要解決的疾病。.身體位置:休息、坐著或站著,你的脈搏通常都是一樣的。不過有時候,當你站立前15到20秒時,你的脈搏可能會上升一點,但幾分鐘後它應該會穩定下來。哪些原因可能導致你心率過快?通常身體狀況不佳的人,他們的休息時心率可能會更高,這是因為效率較低的心臟需要更頻繁地泵血,才能輸送相同的血液量。 更重要的是,任何對你的身體或精神造成負擔的事情都會導致你的心率上升。例如受到感染的狀況,你的心臟必須更頻繁地跳動才能滿足身體的需求。又是或者精神壓力,例如焦慮會激發你戰鬥或逃跑的反應,這與心率加快和血壓升高有關。可能造成心率較高的原因包括: .久坐不動的生活方式。 .脫水。 .抽菸。 .飲酒。 .感染和疾病。 .血凝塊。 .壓力和焦慮。 .睡眠不足。 .懷孕。 .某些藥物。 哪些原因可能導致你心率過慢?較低的心率可能表示心臟工作效率較高。例如對於運動員來說,休息時心率為40 bpm可能是非常正常且健康的。 大體上,當你的心臟變得更強時,它可以在每次收縮時向身體泵出更多的血液,心臟不必頻繁地跳動以泵送血液來滿足需求。因此,休息時心率也會隨之降低。 另外,65歲以上的成年人心率通常比年輕人低,因為他們的心臟會因經年累月的磨損而減緩。同時,保持較低的精神壓力也有助於降低心率。可能造成心率較低的原因包括: .運動員般的生活方式。 .65歲以上。 .放鬆的狀態。 .一些心臟藥物,例如乙型阻斷劑和抗心律不整藥物。 .某些健康狀況,例如甲狀腺功能低下和糖尿病。 .電解質失衡,例如高鉀。 如何降低過快的心率?你的心率可能會因緊張、壓力、脫水或過度勞累而暫時飆升。通常坐下、喝水或緩慢深呼吸,可以降低心率。為了長期降低心率,以下為可參考的方式:.多運動:從長遠來看,鍛煉是降低心率的最簡單、最有效的方法,每天鍛煉30分鐘會逐漸減緩你的心率。.減輕壓力:放鬆方式像是冥想、太極拳和其他減壓技巧,可隨著時間的推移降低休息時心率。.避免菸草製品:吸菸者的休息時心率較高,戒菸可讓心率下降。.減肥:身體肥胖,心臟就越需要努力為它提供血液,減肥可助減緩心率升高。值得注意的是,你的心率和血壓是兩個獨立的測量值。雖然心率是心臟每分鐘跳動的次數,但血壓是血液通過血管的力量。你的心率可能會安全地翻倍,而你的血壓可能只會略有增加。兩者都是心臟健康的指標,都應定期監測。心跳過快或過慢何時要看醫師?你的心率只是健康狀況的一項指標。為了了解你的心率是否為潛在問題的徵兆,你還需要更多資訊。 首先是尋找模式,像是透過使用智慧手錶監測心率或量測脈搏來了解你的心率通常是多少,這樣有助了解什麼對你來說是正常的心率。如果你發現心率超出正常範圍,請檢視自己是否出現以下跡象:.與心率過快相關的可能症狀:胸部不適、胸痛、呼吸急促。 .與心率過慢相關的可能症狀:疲勞、頭暈、暈眩、昏倒。如果出現異常的心率以及以上這些引起關注的症狀,這應該是你尋求醫療協助的提示,因為心率的變化以及這些症狀可能表示你的心臟功能未達到最佳狀態。 除了上述狀況外,如果有出現以下跡象,也建議應該與你的醫師討論你的心率狀況,包括:.如果你的心率持續過快或過慢。.心跳漏一拍或不規則。.如果你在檢測脈搏時感覺到一種震動感,而不僅僅是單一的「咚」聲。這被稱為「震顫」,可能是某些心臟和循環問題的徵兆。.如果你有心悸(能感覺到自己的心跳,而不是摸脈搏的不愉快感覺)。【資料來源】.Cleveland Clinic: Pulse & Heart Rate.What’s a Normal Heart Rate? And What Your Heart Rate Is Telling You.The Heart Foundation:YOUR HEART RATE.Mayo Clinic:What's a normal resting heart rate?.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ll About Heart Rate (Pulse).WebMD:What to Know About Your Heart Rate
-
2023-10-23 醫療.心臟血管
看起來很健康為何突然猝死?醫曝「恐怖特點」幾無症狀 日常這樣做避免心血管疾病措手不及
56歲的徐先生,有10年以上的抽菸史、飲食習慣也偏愛吃重鹹;前兩年剛升上公司高階主管,工作忙碌的他可說是幾乎不運動,這也明顯反映在他的體型上,BMI數值32(中度肥胖)、腰圍為102公分,也超過標準值(男性標準腰圍應≦90公分)。近期,太太安排他到醫院健康檢查,當日健檢結果隨即出爐,血壓、血脂及血糖均有偏高現象,並且已處於糖尿病前期。除此之外,心血管健康狀態更是讓徐先生感到震驚!透過冠狀動脈鈣化分析(CAC)為143,表示中度冠狀動脈血管鈣化及冠心症風險。他表示其實沒有感覺任何不適症狀,若沒有健康檢查,自己完全不知心血管已出現嚴重問題。 心血管發生異常 初期症狀不明顯 健康管理醫院錢政平副院長說明,心血管在開始發生異常變化時,通常都是沒有症狀,時間一久,等到進展到嚴重時,發生急性心肌梗塞,才會開始出現急性胸痛、冒冷汗、暈眩、嘔吐等症狀,而心肌梗塞發生時總是又急又快,甚至會引起休克或死亡。這也是為何常聽到,周遭親友若是因突發心肌梗塞死亡,明明在生前看起來好好的,也沒有什麼明顯不健康狀態,怎麼突然說走就走,讓人措手不及。 日常這樣做 避免心血管疾病措手不及 錢政平指出,預防心血管疾病,「時間」是最重要的關鍵,不只是在急症發作時必須分秒必爭送醫搶救,最好的辦法是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健康飲食,適量多次飲水、規律運動、遠離菸酒、定期健檢,做好自主健康管理。尤其是做好定期健康檢查,才能更確實幫助心血管維持在健康狀態預留更多一點時間。建議成人應每年都需為自己安排至少一次的測量血壓及血液檢查,以便掌控三高狀態。 (圖片來源:Dreamstime/典匠影像)延伸閱讀:·多數心肌梗塞第一症狀非心臟痛! 醫警告「這些部位痛」超過15分鐘危險了 ·「常吃6類食物」顯著降低心臟病、中風機率!專家認證 其中4種最好每天吃 
-
2023-10-23 醫療.新陳代謝
糖尿病控制不佳易失智!麥得飲食、中強度「這些運動」助控血糖
● 胰島素阻抗會降低大腦血糖代謝功效● 血糖波動大,恐加劇神經功能損傷糖尿病屬於全身性疾病,被稱為「百病根源」,雖沒有立即致命的危險,但長期血糖控制不當,易引起許多併發症,包括大小血管及神經病變,甚至失智上身。衛福部桃園醫院神經科主治醫師江俊宜表示,糖尿病危害健康至深,尤其血糖忽高忽低,會造成器官組織功能損害甚大。研究發現,糖尿病患者是罹患失智症的高風險群,其致病機轉包括高血糖、低血糖、胰島素阻抗、慢性發炎等。江俊宜說,患有第二型糖尿病的長者,會因輕度認知功能障礙明顯感覺記憶力、判斷力變差,影響日常生活。糖尿病患者常因為胰島素進入大腦形成具損害性的蛋白質,產生大腦皮質變薄狀況,若不治療改善,將會進展成失智症。高血糖 讓身體處於發炎狀態高血糖會讓身體長期處於發炎狀態,血管壁變得脆弱,無法順利輸送足夠養分到各器官,產生各種病變。糖尿病控制非常重要,但血糖並不是愈低愈好,當血糖過低時(低於70mg/dl),會出現手腳無力、頭暈、心悸、發抖、冒冷汗等症狀,嚴重時會導致昏迷,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若血糖波動過大,會加劇血管、神經功能損傷,傷害腦部血管,血液循環不良而致血管性失智症。控血糖 可飲食運動雙管齊下想要穩定控制血糖,除了監控血糖、定期服藥,一定要養成均衡營養、規律運動的好習慣。江俊宜強調,糖尿病患者應定時定量攝取各類食物,適當分配每一餐的主食、湯水、蔬果,飲食調節有助於血糖控制。運動可以改善胰島素抗阻性,使血糖降低,最好以中強度的有氧運動為佳,例如:快走、慢跑、游泳、單車、登山健行山等。只要持續20分鐘,開始微喘出汗,就會消耗葡萄糖、燃燒脂肪,幫助鍛練肌肉。江俊宜指出,糖尿病患者要隨時注意自己的血糖值,飯前、飯後血糖不能差超過100mg/dl,若數值差異大,要避開食用高升糖指數食物。糖化血色素也是監控指標之一,理想數值是7,8以上就要小心預防糖尿病慢性併發症。糖尿病友是罹患失智症的高風險族群,原因與血糖控制不良有密不可分的關聯性。江俊宜提醒,當出現健忘或認知功能下降時,應立即至神經內科門診進行評估診斷。糖尿病患如何預防失智症?1 控制血糖:避免數值忽高忽低,傷害血管及器官。2 均衡飲食:除了均衡攝取,可執行「麥得飲食(Mind Diet)」幫助穩定血糖。3 適量運動:選擇中強度的有氧運動,促進胰島素發揮功能。4 自我檢測:使用「AD-8 早期失智症篩檢量表」篩檢量表,早期發現症狀。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10-22 醫聲.醫聲要聞
想戒菸別光靠意志力 電話諮詢加藥物提升成功率
無論是一手、二手還是三手菸,菸品對人體的傷害不容小覷,不少人也有意戒菸但始終難成功。國健署菸害防制組組長羅素英表示,若想戒除煙癮,憑個人毅力再加專業協助,以階段性方式達成,成功率比採單一方法及靠意志力來得更高。國健署調查,2020年台灣18歲以上吸菸率為13.1%。每年約有2.5萬人死於吸菸,3000人死於二手菸害,相當於全台不到20分鐘,就有1人因菸害失去生命。羅素英表示,衛福部「多元戒菸服務」每年約服務平均63至70萬人次,以相關醫療單位提供藥物及衛教,戒菸成功率為26%,每4人就有1人成功戒菸。去年相關服務則為30至40萬人次,成功率約為30%。戒菸專線去年累計進線6.3萬人次,戒菸成功率為37%。羅素英說,透過個人意志力、階段性任務、藥物使用及電話諮詢等方法搭配,更可有效提高成功戒菸機率。國健署長吳昭軍表示,坊間流傳電子煙或加熱菸可用來戒菸減害屬錯誤訊息。電子煙煙油主要成份為尼古丁、丙二醇、甘油及其他化學添加物,且即便煙油標榜無尼古丁,經檢測卻有超過90%以上實有尼古丁。國外研究顯示,煙油加熱後將產生逾150種有毒物質,在菸防法修法後納管的電子煙,也與傳統紙菸相同。成分除尼古丁外,經加熱也將釋出焦油、甲醛、乙醛等有毒致癌物,恐影響免疫系統,並增加罹患「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相關肺部疾病等風險。另經科學實證,使用加熱菸與電子煙無助於戒菸,且可能會造成紙菸及其他新興菸品的「多重使用」。美國研究指出,使用紙菸及電子煙的雙重使用者,罹患肺部疾病的風險,比單使用紙菸者高出1.47倍。德國研究也顯示,加熱菸仍有二手菸及三手菸危害問題,甚至可能產生小於PM2.5的PM0.3(300奈米)之懸浮微粒,深入肺部及血管將增加呼吸及血液系統傷害,長期恐致癌。吳昭軍表示,吸菸與高血壓、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有關,為鼓勵吸菸者戒菸,提供多元戒菸服務。民眾可至住家附近的醫院、診所、衛生所及社區藥局等3500家醫事機構尋求專業協助,亦可撥打免付費戒菸諮詢專線0800-636363,以安全有效的方式戒除菸癮。 ※ 提醒您:抽菸,有礙健康
-
2023-10-22 慢病好日子.慢性心臟病
慢病主題館【心衰竭】無症狀也應定期檢測 糖尿病友慎防心臟衰竭致命
第1站 高危險群Q:為什麼糖尿病患要預防心衰竭?糖尿病是心衰竭的高危險群的原因?請益醫師╱彰化基督教醫院內分泌新陳代謝科醫師鄭畬方糖尿病患發生心衰竭的風險,比一般人高出2到4倍!想像一下,當身體各器官組織長期浸泡在糖水裡,就容易產生各種併發症。美國心臟學會(AHA)將心衰竭發展過程分為A-D四階段,A階段是指患者具有形成心衰竭的高危險因子,但心臟構造、功能尚無異常,糖尿病即為其中一項因子。國內可能低估了糖尿病致心衰竭的情況,依據台灣糖尿病年鑑顯示,過去十年來,台灣糖尿病患者罹患心衰竭盛行率約4%左右,事實上,根據全球性糖尿病患者的大型研究,實際盛行率高達10%~28%,推估台灣約有60萬名糖尿病合併心衰竭患者,也就是平均每4-5個糖尿病患者就有1位罹患心衰竭。糖尿病患都該積極控糖,避免併發症,但控糖僅能改善小血管病變,對於大血管病變的幫助不顯著,要達到心衰竭預防效果,需要醫療專業人員介入,給予藥物治療,防止惡化。美國心臟學會(AHA)心衰竭發展階段A階段:患者具有形成心衰竭的高危險因子,如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風溼性心臟病及酒精濫用等,但心臟構造、功能尚無異常。B階段:心臟出現結構或功能異常,包含心室肥大、擴張、收縮力異常及瓣膜疾病,此時死亡率明顯上升,但還沒有像是胸悶氣喘等心臟症狀。C階段:已出現心臟結構的異常及臨床症狀,確診心衰竭,但經藥物治療可緩解症狀。D階段:病情影響日常生活,需使用強心劑,或接受換心手術或安寧緩和等治療。第2站 認識疾病Q:什麼是心衰竭?得了會好嗎?請益醫師/彰化基督教醫院內分泌新陳代謝科醫師鄭畬方心臟就像身體的幫浦馬達,要用力收縮打出足夠血液量供各器官使用,以維持身體功能。患者出現冠狀動脈疾病、瓣膜性心臟疾病、各種類型心肌病變、高血壓、心律不整等,將導致心臟結構或功能受損,演變成心衰竭。一旦心臟無力,身體水分與血液會累積在心臟、肺臟裡,增加心臟負擔,患者往往感覺到很喘;又因全身的血流不足,人會出現疲累、水腫等症狀,其他器官也因缺血無法維持身體所需,引發其他併發症,例如中風;肝、腎、肺功能都變差,造成多重器官衰竭。由於心衰竭難以察覺,等症狀出現再就醫時,狀態已不佳,且預後也差。曾有位55歲男性因心肌梗塞送急診,發現心衰竭嚴重,幸好接受其他緊急處置後脫離難關。但根據統計,心衰竭患者3個月內再住院率45%至50%,一年死亡率高達22%,5年死亡率更超過一半,致死率比卵巢癌、子宮頸癌、攝護腺癌、乳癌等多數癌症更高,因此也有心臟的癌症之稱。雖然心衰竭無法完全治癒,但早期嚴加控制,仍能避免心臟功能惡化,因此一旦確診,積極配合醫師治療用藥,並改善生活習慣,就有機會延長存活時間。第三站 自我檢視Q:我擔心糖尿病併發心衰竭,該注意什麼症狀?可以做什麼檢查?請益醫師/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新陳代謝科醫師廖國盟喘、累、腫是心衰竭三大警訊,糖尿病患者出現相關症狀,就要警覺心衰竭的可能,應和醫師討論安排進一步檢查。喘:心衰竭主要症狀,病患常覺得胸悶氣喘、呼吸困難,平躺時情況更嚴重。累:比以前更容易疲累、活動力降低,起床或運動時更明顯,休息後仍未改善。腫:尿量減少,全身(特別是下肢)腫脹,手指按壓後沒有馬上恢復,或體重不明原因增加。但糖尿病患常因不夠警覺延遲診斷,導致確診時已錯過心衰竭治療黃金時期,醫界逐漸有「糖尿病族群屬於早期篩檢無症狀心衰竭病患」的共識,美國糖尿病學會和心臟醫學會更於2022年6月1日共同發布,建議糖尿病患者即使沒有症狀,也應每年接受一次腦利鈉(BNP)或N端腦鈉前體(NT-proBNP)檢驗,以便篩檢出無明顯臨床症狀的心衰竭患者,提早治療以改善預後。從生理學上,左心室功能不良會導致過多血液累積在左心室,造成壓力負荷增加,此時左心室會分泌BNP與NT-proBNP,增加腎臟的排鈉量,減少心室負荷,只要抽血檢查這兩者濃度值,就可協助診斷是否患有心衰竭及心臟衰竭的嚴重程度。對糖尿病患者而言,如果BNP數值高於35pg/mL,或NT-proBNP數值高於125pg/mL,代表心衰竭風險偏高,應該立即就醫做進一步檢查。第4站 如何就醫Q:我有固定回診新陳代謝科追蹤糖尿病,可以順便檢查心衰竭嗎?還是要一次掛兩科?有整合門診嗎?請益醫師/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內科部醫師楊宜瑱慢性病患若擔憂心衰竭,可在固定回診就醫的科別,與醫師及整個醫療團隊討論,提出心衰竭檢查需求,評估後,如果醫療團隊認為應進行相關檢查,就可以做檢查,不需特別再掛心臟科或其他科別的門診。但由於健保資源有限,目前僅針對部分糖尿病患者進行健保給付的BNP或NT-proBNP的抽血檢查,給付條件包含:1.有心衰竭理學症狀,如胸悶、氣喘、水腫。2.心電圖或胸部X光結果異常,包含心室肥大、擴張、收縮力異常及瓣膜疾病等B階段相關前兆。3.身體活動明顯受限制,休息可緩解,但是從事日常的輕微活動(如爬樓梯、掃地、刷牙)也會導致心悸胸悶或心絞痛。不符合健保給付標準的糖尿病患者如果擔心,可考慮自費檢查,費用約1000-1200元不等。第5站 積極治療Q:我有糖尿病併發心衰竭,有哪些治療方式?這些治療都有給付嗎?請益醫師/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新陳代謝科醫師廖國盟目前糖尿病心衰竭是以藥物治療為主。糖尿病心衰竭患者常因鹽分與水滯留在體內無法有效排出,造成肺部及周遭組織水腫,使用利尿劑可排除體內多餘鹽分與水,並搭配其他治療藥物一起使用,臨床上常用藥物包含傳統治療藥物與新一代降血糖藥。(臨床藥物治療見下表)除了藥物治療,還有氧氣治療可幫助糖尿病合併心衰竭患者獲得足夠的氧氣供應,減輕呼吸困難及疲倦的程度,或其他侵入性治療,如心臟節律器、冠狀動脈繞道手術、心室輔助器、心臟移植等等。第6站 生活須知Q:糖尿病併發心衰竭了,我可以吃什麼、做什麼運動避免惡化?請益醫師/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內科部醫師楊宜瑱糖尿病患併發心衰竭,在生活方式上,應保持運動習慣,體重過重者建議減重,減少鹽分攝取,以豆製品取代肉類,高纖維澱粉替代白飯。此外,非類固醇抗發炎止痛藥會使心衰竭病患的腎功能變差,不能隨便使用成藥。除了藥物治療,還可從以下5點改善生活習慣,避免疾病惡化:1.控制飲食:每日用鹽量不超過5公克、油脂用量不超過50公克,避免攝取糖分,斟酌食用高甜分水果,以地瓜、燕麥、糙米等高纖維澱粉取代白飯,用豆製品取代肉類。2.限制水分:D階段的糖尿病心衰竭患者,症狀已影響到生活,嚴禁大量飲水,包含靜脈注射液、飲料、食物中的含水量,每日水分須限制在1500毫升內。3.保持運動:例如依照國健署「運動333」建議,每周運動3次、一次30分鐘、心跳達130下,尤其有氧運動可以提升心肌含氧量;但若擔憂有心衰竭情形,最好請醫療團隊評估及建議運動處方。4.減少心臟負擔:體重過重,建議可減輕3~5%的體重;並避免抽菸、喝酒等習慣。5.不亂買成藥:「非類固醇抗發炎止痛藥」會使糖尿病心衰竭患者腎功能變差,不要在藥房隨意購買成藥,應就醫向醫師諮詢,並告知自己有心衰竭病史。【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3-10-22 醫療.新陳代謝
5年致死率超過50% 糖尿病併發心衰竭留意喘、累、腫3大警訊
一名80多歲患有糖尿病的女性,發覺近期走路很容易喘,沒幾步路就要停下來休息,同時間下肢也比較容易水腫,雖然症狀並不嚴重,仍於回診時詢問主治醫師。NT-proBNP指數偏高,早期介入治療,避免心衰竭惡化。彰化基督教醫院內分泌新陳代謝科醫師鄭畬方指出,儘管患者症狀輕微,且先前X光檢查一切正常,但因年紀大且有糖尿病,為心衰竭高風險群,於是安排抽血檢查心衰竭關鍵指標N端腦鈉前體(NT-proBNP)。檢測結果NT-proBNP指數偏高,後續心臟超音波則顯示收縮功能正常,因此診斷為左心室正常收縮分率心臟衰竭,並給予排糖藥的治療,希望透過早期介入,避免心衰竭惡化。據統計,心衰竭5年致死率超過50%,比多數癌症還高,幸好經過治療後,奶奶的病情至今都很穩定。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新陳代謝科醫師廖國盟則分享,一位70多歲女性雖有糖尿病、三高,但血糖、體重一直控制不錯,直到近期回診反應容易喘、手指按壓腳沒有彈性、按下的凹陷需要2-3秒才恢復,體重也沒有原因的增加3公斤,因此盡速安排後續檢查及治療,讓病情得以穩定下來。除了糖尿病患者在就醫追蹤中發現心衰竭跡象外,有些人是剛好相反,先因心臟問題而發現罹患糖尿病。無症狀的高危險群,每年也應抽血檢查。廖國盟說,曾有位55歲男性因心肌梗塞送急診,發現心衰竭嚴重,幸好接受緊急處置後脫離難關,不過,因為救治過程中發現他患有糖尿病,因此在糖尿病、心臟病聯合門診追蹤,至今十幾年來皆安然無恙。所以糖尿病患者務必多注意「累、喘、腫」三個合併心衰竭的主要症狀,一旦出現,就必須趕緊告訴醫師,以及時得到治療。有三高、肥胖、慢性腎病變等心衰竭高危險因子的糖尿病患者,每年也應抽血檢查一次NT-proBNP,掌握身體狀況。糖尿病3大威脅1.糖尿病年輕化併發症提早報到嚴重威脅生命糖尿病已有年輕化趨勢,新光醫院內分泌及糖尿病科主治醫師朱建宇說,隨著飲食習慣改變,年輕人嗜吃含糖飲料、甜點,造成糖尿病患者年齡下降。可怕的是,糖尿病容易合併心肌梗塞、中風、洗腎,60歲罹患糖尿病者,當心肌梗塞、中風等發生時,通常已經70、80歲;但年輕的糖尿病患,併發症年齡可能因此提前至40、50歲,愈年輕患有糖尿病,對健康危害的風險愈高。2.糖友免疫力低下感染疾病引發重症機率大增糖尿病學會常務理事、彰化基督教醫院內分泌暨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杜思德說,若血糖未好好控制,可能引發大小血管及神經病變。大血管病變如心血管疾病,包括冠心病、心衰竭、中風等;小血管病變則包括視網膜、腎臟及神經病變等併發症,且糖尿病患免疫力低下,相較沒有糖尿病患者的感染機率會增加2至3倍,如罹患新冠肺炎、流感、帶狀疱疹後,引發重症的機會增加。3.血糖失控 失智風險大增高齡社會的最大隱憂「令人憂心的是,糖尿病也可能增加失智風險。」杜思德表示,台灣2025年即將邁入超高齡社會,屆時65歲以上人口占比高達20%,依統計顯示,目前65歲以上長者每3人就有1人患有糖尿病,糖尿病容易造成腦部血管病變,增加中風風險,中風後失智風險也會增加。此外,如果已知自己有糖尿病,但不穩定服藥,血糖忽高忽低,有時低血糖也會引發失智,甚至可能出現年輕型失智問題。糖友必知/治療搭配飲食運動 糖化血色素多可低於7%為降低糖尿病引起併發症或重症死亡風險,務必定期回診、服藥治療。杜思德說,經規律治療,約60%至70%患者的糖化血色素數值,可以維持在7%以下。但糖尿病患也常合併有高血壓、高血脂,這三種慢性病俗稱「三兄弟」,因此,如果同時有三種慢性病,應要同時治療,否則中風、心血管疾病風險將會是一般人的2倍。朱建宇說,為遠離糖尿病,除按時服藥外,還必須控制飲食,少澱粉、少甜食、少含糖飲料、多運動,建議一周運動150分鐘,進行2至3次重量訓練。一開始戒除含糖飲料時,可以先選擇微糖、無糖飲料或氣泡水循序漸進,最後才是正常的白開水,以維持血糖穩定。
-
2023-10-22 醫療.新陳代謝
症狀不明顯而未積極就醫 醫師曝全台隱形糖尿病患至少30萬人
糖尿病位居111年國人十大死因第六名,長期血糖控制不佳,併發症多,最為一般人所知的共病包括視網膜病變、末梢神經病變、洗腎等。但許多人不知道,糖尿病也是導致心臟衰竭的主因之一。為什麼糖尿病患容易併發心衰竭?糖尿病與心血管疾病的關係是什麼?衛福部國健署統計,全國約有200多萬名糖尿病病患,每年以新增2.5萬人的速度持續增加,18歲以上台灣民眾的糖尿病盛行率是11.1%,其中男性為12.4%、女性9.7%。就國人十大死因分析,108年至110年糖尿病排名都為第五名,111年則排名第六位,死亡人數達1萬2289人,較前一年增加7.3%。死亡年齡中位數為79歲,男性為75歲、女性82歲。成人健檢使用率低、「糖胖症」年輕化,糖友比檯面上更多。糖尿病學會常務理事、彰化基督教醫院內分泌暨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杜思德說,全國糖尿病患約230萬人,依臨床觀察,應還有約30萬人沒有被診斷發現,其中有三大原因:1.糖尿病初期症狀不明顯,沒有進行相關檢查,或有檢查但未積極就醫,依空腹血糖值標準每百cc血液100毫克、糖化血色素6.5%,若只是超過一點點,一般來說,民眾沒有明顯症狀。2.45歲以上成人健檢使用率低,無法早期發現糖尿病。3.肥胖造成的糖尿病病人,也就是「糖胖症」已有年輕化趨勢,但年輕人工作忙碌多不積極就醫,即便就醫也無法在醫院長期治療。出現吃多、喝多、尿多、體重降低,血糖多已爆表。隨著糖尿病病情惡化,開始出現吃多、喝多、尿多及體重降低的三多一少症狀,此時飯後血糖值多已超過標準,高達每百cc血液250、300mg/dL,「這時血糖已經很高了」。因此,血糖值標準及有無症狀,兩者間的落差頗大,民眾一定要多加注意。新光醫院內分泌及糖尿病科主治醫師朱建宇說,全國糖尿病約230萬人,「這數字絕對是低估的」。臨床發現,許多病人因開刀治療住院而意外發現罹患糖尿病,也有民眾於健檢時發現,他甚至預估此類患者可能還有60、70萬人沒有被檢查出來。心血管病變,糖尿病最常見的致死原因。「糖尿病最常見致死原因,就是心血管病變。」朱建宇說,糖尿病併發的心血管疾病,包括心肌梗塞、中風,主因是血糖高造成血管硬化,同時患者也容易合併低密度膽固醇、三酸甘油脂過高,這些因素都會影響心臟三條冠狀動脈、大腦細胞血流,一旦阻塞就會引發心肌梗塞、心衰竭、中風。糖尿病對於血管硬化的影響,也出現在足部末梢血液循環及神經傳導,也就是所謂「糖尿病足」。朱建宇表示,血液循環不順易造成軟組織缺血、感染,如果感染嚴重時,將引發敗血症,恐有致命風險。而病患足部缺血也會影響神經傳導,導致神經病變、壞死,如正常人腳踩到釘子,感覺疼痛會立刻縮腳,但糖尿病患可能沒有痛覺反應,即便受傷也沒有感覺,往往傷勢嚴重才驚覺受傷。長期高血糖,白血球偏低、免疫力下降,全身器官都受害。朱建宇說,糖尿病患者受體內高血糖影響,白血球偏低、免疫功能下降,如果足部傷口無法癒合,並持續惡化,最後可能面臨截肢、敗血性休克,致命風險均可能上升。另外,糖尿病還會引發腎臟病變。朱建宇指出,糖尿病患血糖高,也會造成腎臟的腎絲球組織病變,過濾血液、體內毒素及廢物的能力下降,進而出現蛋白尿等,長期以來可能引起慢性腎臟病。而眼睛內的小血管受損後,也會引起視網膜病變、出血,嚴重時更有視網膜剝離、黃斑部病變,甚至失明的可能。
-
2023-10-21 養生.聰明飲食
運動後該吃什麼?營養師教你吃「3種營養素」提升運動後成效
運動好處多多,不僅能增加肌肉強度,也有調節血壓及血脂、強化免疫能力、預防骨質疏鬆等益處。根據衛福部國健署的建議,成人每周最好能進行150分鐘以上的中等強度運動(如:快走、騎腳踏車)。不過,除了規律運動以外,要有好的運動成效,就要先懂得怎麼吃!所以今天就讓【PrimePlus健康設計家】品牌營養師Sean來和大家探討最適合運動後吃的3個營養素吧!【健康知識Plus劃重點】-提升運動後成效的3個營養素當運動時,身體的肌肉會因為反覆地收縮舒張而消耗能量並產生些微損傷與組織再造,此時若沒有及時補充營養的話,肌肉就會出現疲勞狀態,影響到下一次的運動表現。若能在運動後補充均衡適量的營養,就可以幫助減緩疲勞感,還能增加肌肉量以提升基礎代謝率,進一步減少脂肪堆積喔!接下來我們來看看有哪些營養素最適合在運動後補充吧!一、碳水化合物(醣類)最常被誤解的碳水化合物,其實是在運動後很重要的營養補充!許多人都曾聽過這種說法:「運動後因為身體吸收力變好,所以不能吃碳水化合物,否則會更容胖!」但事實卻剛好相反!肌肉中儲存的肝醣是由碳水化合物所組成,會於運動時被消耗掉。所以在運動後若能及時攝取適量碳水化合物類的食物,可幫助肌肉補足流失的肝醣,減少疲勞感的發生,還能減少肌肉流失與增加肌肉量、提高代謝率,反而不容易發胖。我們平常所吃的米飯、全麥吐司、香蕉…等,都是屬於碳水化合物,很適合在運動後的30分鐘內吃,份量上則建議大約是一小碗飯或一片吐司的量。 二、蛋白質講到增肌減脂,一定少不了蛋白質!我們肌肉組織是由蛋白質所構成,運動後補充蛋白質,可以幫助修復受損的肌肉組織及合成新的肌肉。像是牛奶、豆漿或是雞胸肉,都是很優質的蛋白質來源。研究更發現,在運動後以醣類:蛋白質=3:1的比例來補充,效果最佳!例如地瓜配無糖豆漿,或是一根香蕉配一杯牛奶,都是很不錯的選擇。 三、Omega-3脂肪酸Omega-3脂肪酸(簡稱Omega-3)是營養師Sean推薦的小秘方!很多人認為運動完的隔天會痠痛「鐵腿」是因為乳酸堆積造成,但其實這是很常看到的一個運動迷思!首先,肌肉中肝醣的代謝產物為乳酸是正確的,但它不是造成長時間痠痛的主因,真正會造成肌肉長時間痠痛的原因是-「發炎反應」。運動的過程雖然會破壞肌肉組織,但是也會刺激它再生成更強壯的肌肉,而這個過程就會產生發炎反應,引發痠痛「鐵腿」的現象。而Omega-3擁有優秀的抗發炎能力,可以有效幫助對抗發炎反應,減緩運動後的不適感。若想要有效率的攝取,Sean建議可選擇富含Omega-3的食物或魚油保健食品,讓運動後身體恢復得更有效率。 看完今天的文章後,大家對於運動後的營養補充有沒有更多的了解呢?這些補充的原則或許沒有辦法讓大家馬上變得像選手或健美運動員一樣「頭好壯壯」,但是都可以有助於大部分運動後的恢復喔!擁有正確的觀念、正確的飲食補充才能讓你在運動後達到最好的效果,也更能事半功倍! 延伸閱讀:.高血壓是沉默殺手!把握得舒飲食5原則+居家量測722法則.「彩虹飲食法」怎麼吃?遠離癌症、心血管疾病 5色蔬果神奇功效.糖尿病怎麼有效控糖?專家曝扭轉關鍵時刻,「3撇步+9種食物」幫你控制血糖本文為《PrimePlus健康設計家》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10-20 養生.聰明飲食
常吃鹹酥雞小心氧化膽固醇、壞掉的花生有黃麴毒素…營養師教常見3類毒物正確排毒法
診間故事秀蘭在廚房裡準備一家子的餐點,「老公、兒子最愛吃我滷的豬肉,今天就幫他們滷一鍋吧。」正準備要拿鍋子,想起早上看的電視節目,裡面的營養師說:「要小心氧化膽固醇,是引發心血管疾病的關鍵!」營養師還說炸雞、炸排骨會有氧化膽固醇,還有什麼食物會有?滷豬肉有沒有?「唉∼早知道剛剛就寫起來⋯⋯」這些都是對的# 油炸食物要少吃# 蔬果可以排毒# 補充好食物來排毒營養師劉怡里帶觀念台灣歷年來發生了好多次的食安危機,例如在海鮮裡面發現的重金屬汙染;做油炸食品的有沒有定期更換油品;花生製品裡面發現了黃麴毒素汙染等等。長時間高溫油炸,除了油品變質、酸價問題,有研究證明肉類過度油炸會產生會氧化膽固醇,這是一種對心血管傷害非常大的物質。如果真的不小心把這些遭到汙染的產品吃進肚子裡要怎麼辦?有什麼方法可以應對呢?其實,在我們日常吃的生鮮蔬果裡面,有很多東西是可以幫忙排除重金屬、黃麴毒素、氧化膽固醇這類有毒物質。重金屬如果你不小心吃下含有重金屬的食物,因為重金屬大部分都是從肝臟代謝,麩胱甘肽(Glutathione)是肝臟很重要解毒酵素的重要成分,能幫助強化肝臟解毒速度,還可以護肝。所以我會建議多吃些麩胱甘肽的原料,像是:番茄、胡蘿蔔、花椰菜、黃秋葵等。維生素C 也是有效的抗氧化的物質,也能幫忙排除體內的重金屬。除了遭到汙染的食物;另外,有些國人喜歡吃的食物中也比較容易吃到重金屬,比如說常常吃下水湯、動物內臟等。重金屬(解毒成分:麩胱甘肽和維生素C)麩胱甘肽:番茄、蘆筍、胡蘿蔔、花椰菜、菠菜、黃秋葵、酪梨、大蒜、洋蔥、青椒、菇類、茶。維生素C:綠豆芽、大頭菜、皇宮菜、花椰菜、油菜花、甜椒、香椿、辣椒、野苦瓜、香吉士、芭樂、木瓜、奇異果、龍眼、釋迦、草莓、甜柿、聖女番茄。氧化膽固醇一般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壞膽固醇)過高,會促進動脈硬化,而氧化的LDL 是加速動脈硬化的主要原因。食物經過高溫油炸,外食常吃到油炸的肉類,比如炸肉排、炸雞,如果常吃炸雞、鹹酥雞的人就要多多注意。或是老滷的滷肉,就是滷很久的肉都容易有氧化膽固醇的問題。氧化膽固醇跟心血管疾病有明顯的相關,當外食無法避免的時候,建議當餐可以多吃高纖維的食物來幫忙代謝。氧化膽固醇(解毒成分:高纖維食物)皇帝豆、碗豆仁、花豆、薏仁、豆漿、黃豆、黑豆、黃豆芽、鮮香菇、牛蒡、地瓜葉、黃秋葵、紅鳳菜、海梨、柳丁、芭樂、棗子、奇異果、聖女番茄、黑棗。黃麴毒素如果常常吃到有黃麴毒素的食物,例如貯存不當的花生、中藥材、發霉食物等等,容易造成上吐下瀉、頭痛、急慢性肝病變,嚴重引發肝癌。特別建議發霉的食物不要吃,也可以多補充深綠色蔬菜,並且多喝水,有助加速毒素排出。黃麴毒素(解毒成分:綠色蔬菜)空心菜、青江菜、綠蘆筍、青蔥、芥藍、川七、青椒、紅鳳菜。(本文摘錄自出色文化出版《全民營養必勝攻略》)
-
2023-10-20 養生.聰明飲食
預防骨鬆補鈣靠3件事 喝大骨湯補鈣太慢不如喝「1飲品」
骨鬆是全球僅次心血管疾病的第二大流行病,平均每5人就有1人有骨鬆危機。國人雖然已有「補鈣」存骨本的概念,但根深柢固的「以形補形」觀念,往往會喪失補鈣效率。北醫附醫營養室主任蘇秀悅表示,坊間流傳喝大骨湯可以補鈣,是錯誤的聯想,大骨湯的鈣質只有牛奶的十分之一。骨鬆最怕骨折 髖部骨折易引嚴重併發症據國健署統計,骨鬆是國內65歲以上民眾常見慢性病第4位,50歲以上男性中,每5人就有1人有骨質疏鬆症,其中女性的比例更是男性的2倍。北醫附醫骨科部主治醫師王柏堯表示,骨鬆最擔心是引發骨折,如果長輩骨折恐增加臥床率,骨折好發於髖部、脊椎與手腕處等3個部位,其中以髖部骨折最容易引發嚴重的併發症。補鈣3要素:飲食、運動、日曬蘇秀悅強調,民眾平時應該要攝取足量鈣質,同時搭配運動,最重要是有適當日曬,合成身體的維生素D,幫助鈣質吸收。平時飲食建議,每天可以喝1到2杯牛奶、1到2片起司、豆腐半盒、豆乾2片,搭配高鈣食物如小魚乾、黑芝麻等。蘇秀悅提醒,補鈣別誤信偏方,以形補形的方式,通常補不足鈣質。預防骨質疏鬆症不只是預防骨質流失,骨本的基礎建置也非常重要,在孩子生長發育黃金期,提供孩子足夠的蛋白質及鈣質,一天可喝2到3杯牛奶,讓孩子有足夠的原料建置骨本,也是預防骨鬆的對策。(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10-20 醫療.心臟血管
26歲男胸悶掛急診竟心肌梗塞!年輕心梗多因高血脂,吃燕麥能降LDL嗎?醫師給建議
急診醫師分享,一名男子因胸悶急診,竟是心肌梗塞,需要馬上做心導管緊急處置。Icu醫生陳志金也在臉書發表看法,認為媒體誇大的標題和描述不能偏離事實太多,否則容易造成民眾的誤會。不過心肌梗塞年輕化的問題仍值得注意,年輕族群的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中,高血脂增加的盛行率相當顯著,控制血脂中的壞膽固醇(LDL)非常重要。26歲壯男胸悶掛急診 竟是心肌梗塞急診科醫師柯世祐在《醫師好辣》節目中分享,一名男子掛急診自述胸悶,柯世祐看了病患資料才26歲,身體壯壯的、精神也還不錯,心想應該只是緊張焦慮或肌肉拉傷,症狀應該不嚴重,抽完血、做完衛教就能讓他返家休養。胸悶在急診檢傷分類屬2級,患者掛完號就直接被帶去做心電圖。而就在患者做心電圖做到一半,柯世祐就被叫過去看,他一看患者心電圖竟是下壁心肌梗塞,血管完全塞住,需要馬上做心導管緊急處置。柯世祐當下馬上打給心臟內科醫師告知,心臟科醫師還誤以為患者56歲,吃驚的確認該病患竟才26歲。高血脂、高血壓、抽菸、常吃炸物…心肌梗塞危險因子集結柯世祐指出,該患者主前降支幾乎完全塞死,另外2條血管也有塞住,最後在3條血管放了4個支架。後來追查病因,柯世祐原懷疑男子可能有風溼免疫疾病或凝血問題,但查了之後並沒有問題。再仔細追問家族史及生活習慣,患者父親也在40多歲時就發生心肌梗塞。另因男子家中開鹽酥雞攤,他國小開始就要幫忙顧店,有時因為爸媽太忙沒煮飯,就自己弄來吃「有事沒事吃一下」。再加上本身有抽菸,也有高血脂及高血壓病史。柯世祐說,除了沒有糖尿病及年紀未滿45歲,該男子算是集結了所有心肌梗塞的危險因子。Icu醫生陳志金 籲媒體內容勿誇大誤導民眾不過針對這起病例,Icu醫生陳志金也在臉書發表看法,他認為媒體誇大的標題和描述不能偏離事實太多,否則容易造成民眾的誤會。以下是陳志金覺得不合理的疑問:1.首先,心肌梗塞是看「心電圖」診斷,不是「電腦斷層一掃」就可以診斷的。 2.「心電圖」是貼上去記錄電氣訊號,不是用「掃」的,沒有「掃心電圖」這種事。3.阻塞的是哪一條血管?是做心導管檢查來確認的,不是做電腦斷層!4.病人並沒有「血管全塞死」!他是「一條幾乎完全塞死,另外兩條也有塞住(部分)的狀況」。報導內容:「左前降支幾乎完全塞死,另外2條血管也都有塞住的狀況,最後3條血管放了4個支架。」5.「心電圖做到一半」就診斷,不是說不行,是有點誇大。如果是下壁梗塞,當然有機會在做到一半就診斷。 不過,一般都是等「做完」以後,再整張判斷,沒差那幾秒的時間。另外,除非是醫師「親自」做心電圖,否則,很難在「心電圖做到一半」就診斷。 報導內容:「沒想到心電圖做到一半時,發現該名患者居然是心肌梗塞,而且是血管完全塞住,屬於下壁梗塞,心電圖ST段上升,需要馬上做心導管,病況非常緊急。」6.「下壁梗塞」似乎跟「左前降枝完全阻塞」,不太符合?還是這個人的解剖構造有異於常人?(資料來源:《Icu醫生陳志金》臉書粉絲專頁)心肌梗塞典型症狀 持續胸悶合併氣喘、冒冷汗心肌梗塞主要是冠狀動脈血管內的硬化斑塊破裂,引發急性血栓,阻塞了血管所致。典型症狀為持續胸痛、胸悶超過20分鐘,合併氣喘、冒冷汗、頭暈、心悸,或突然喘不過氣來。凡吸菸、肥胖、三高族群、患有第二型糖尿病、膽固醇過高,甚至有遺傳性家族病史,都是心肌梗塞的危險因子。哪些人容易得到心肌梗塞?1.隨年齡增長而提高。男性大於45歲,女性大於55歲,又男性發生率高於女性。2.患有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等疾病者。尤其糖尿病患常合併有三高,加上多重代謝異常,壞膽固醇容易囤積在血管內,造成大規模阻塞病變。3.情緒容易緊張、易怒、憂慮和恐慌者。4.過度勞累、生活壓力大者。5.缺乏規律運動習慣者。6.膽固醇、血脂肪及三酸甘油脂數值過高者。7.菸癮者,因抽煙會加速粥狀動脈硬化。8.冠狀動脈心臟病患者,或有冠狀動脈心臟病家族史者。患者因動脈硬化血管腔狹窄,很容易造成阻塞。》疾病百科/心肌梗塞高血脂盛行 心肌梗塞年輕化主因統計顯示,近年來急性心肌梗塞確實有年輕化趨勢,像上述患者差不多情況的年輕患者愈來愈多。臨床顯示,生活壓力沈重,加上愛吃高油、高鹽、高熱量等食物,血脂偏高,加上抽菸,這些都是導致年輕心肌梗塞的主要原因。而之前中華民國血脂及動脈硬化學會曾提醒,年輕族群的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中,高血脂增加的盛行率相當顯著,控制血脂中的壞膽固醇(LDL)非常重要。高血脂評估服藥治療 建議一天一餐燕麥降總膽固醇醫師提醒,高血脂初期無明顯症狀,如同健康的隱形殺手,若有壞膽固醇偏高問題,可視是否已有心血管疾病或糖尿病來決定藥物介入的時機。而除了服藥,並可藉由修正生活型態控制LDL,達到減少心血管疾病發生率。建議可先從控制飲食著手,最好減少脂肪攝取,尤其牛肉、羊肉、豬肉等紅肉及豬油、牛油等動物油。新光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鍾伯欣曾受訪指出,目前醫療指引中沒有特別指出哪種食物可有效降低LDL,如大眾偏愛的燕麥無法顯著降低LDL,但因可減少總膽固醇,所以是很好的主食替代品,他常建議門診患者一天中可至少一餐主食為燕麥,另外,肥胖、缺乏運動也可能間接增加LDL膽固醇,應保持每周規則運動習慣。【資料來源】.《Icu醫生陳志金》臉書粉絲專頁.《醫師好辣》節目.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2023-10-19 名人.好食課
為何半夜睡到一半會抽筋?二圖看懂抽筋原因及飲食改善方式
忙碌一整天終於可好好睡一場覺,結果半夜抽筋讓人苦不堪言!到底為何會半夜抽筋?可不單單只有天氣冷這麼簡單!就讓好食課Lexie張宜臻營養師一次解析10大抽筋原因及怎麼吃+做來幫助預防抽筋!為什麼會抽筋抽筋主要是因為肌肉猛力收縮導致,但抽筋的原因很多種,有時無法單純論是哪一原因導致,以下營養師列出常見的10大抽筋原因供參考:1.運動過度:激烈運動、久站或運動超過負荷導致肌肉使用過度,除了運動當下抽筋外,因肌肉疲勞也可能導致半夜發生抽筋問題。2.長期久坐:長時間坐於椅子上,缺乏活動及伸展,下肢血液循環不順也會導致抽筋。3.睡覺姿勢不良:睡覺如果習慣腿交叉或是側睡壓到一側腿,就容易因血液循環受阻或壓到神經而抽筋。4.天氣冷:氣溫下降,使得血管收縮,末梢血液不循環導致。5.年紀大:年紀大除了新陳代謝、血液循環較不好外,因神經元減少也會導致神經傳導異常而抽筋。6.懷孕:懷孕可能因荷爾蒙分泌、體重增加而提高肌肉負擔、水腫,或是因營養需求增加,導致媽媽自身營養不足導致抽筋。7.酗酒:酒精會抑制抗利尿激素的分泌,導致頻尿流失更多礦物質,並且肝臟代謝酒精也需要消耗維生素與礦物質,容易造成礦物質失衡而導致抽筋。8.電解質失衡:鈣、鎂、鉀、鈉皆為人體重要的電解質,可幫助調節肌肉收縮放鬆與神經傳導,缺乏容易導致抽筋問題,有過度流汗、腹瀉、節食等問題需注意。9.藥物副作用:部分避孕藥、治癲癇、骨質疏鬆、利尿劑等藥物可能導致抽筋。10.部分疾病: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腎衰竭、關節炎或神經受損等情形都可能因為電解質失衡或是神經異常而有抽筋問題。怎麼預防抽筋問題飲食上多攝取鈣、鎂、鉀、維生素D食材鈣:鈣質幫助調節肌肉放鬆與神經傳導(富含食材:乳製品、芝麻、莧菜、豆乾)。*其他補鈣食物可在這篇:https://pse.is/59pete。鎂:鎂可舒緩神經焦慮與放鬆肌肉(富含食材:黑豆、堅果、深綠蔬菜)。鉀:協助神經傳導與掌控肌肉收縮(富含食材:香蕉、奇異果、地瓜葉、馬鈴薯)。維生素D:維生素D助鈣質吸收,缺乏易造成抽筋(富含食材:雞蛋、乾香菇、鮭魚、強化牛奶)。四件事改善抽筋問題1.減少飲酒:酒精會增加礦物質流失,建議戒酒,或保持男生一天不超過20克酒精(相當於兩罐啤酒)、女生則不超過10克酒精。 2.多喝水:每日喝足體重公斤數*30毫升水,幫助促進新陳代謝與維持血液循環。3.睡前做伸展運動:睡前可多按摩腿部或是做伸展運動拉拉筋,並做抬腿動作,幫助維持下肢血液循環。4.做好保暖措施:睡前可用熱水泡腳,夜晚氣溫低建議棉被整個蓋住腳,或是穿襪子保暖來預防抽筋。*備註:以上建議是針對一般健康族群,無特殊飲食限制者,如為特殊疾病者建議至醫療院所諮詢醫師、營養師。【本文獲好食課授權刊登,原文標題:【#一張圖懂吃】半夜抽筋原因多!營養師4+4帶你告別抽筋問題】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10-18 養生.運動健身
你的走路方式預測你是否短命 研究顯示步行速度快的人更長壽
走得快的好處不只能讓你更快抵達目的地,科學家還發現與走得慢的人相比,步行速度快的人壽命更長,而且死於癌症或心臟病的可能性更小。根據一項發表在《心血管疾病進展》(Progress in Cardiovascular Diseases)期刊的新研究表明,自認走得快的人死於癌症的可能性比慢步走的同齡人低約四分之一以上。此外,快步者死於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也比慢步者低約60% ,而死於任何其他原因的風險則比慢步者低約70%。在該項研究中,研究人員使用從英國生物銀行和每個參與者在英國國民保健署(National Health Service, NHS)中近40萬成年人的健康數據,並且要求參與者將自己歸類為快步步行者、慢步部行走者或平均步行者,同時給出步行歸類的指導,例如慢步步行者的速度低於每小時3英里(約4.8公里),平均步行者的速度為每小時3之4英里(約6.4公里),快步步行者的步行速度每小時超過4英里。研究者指出,參與者的平均年齡為57歲,只有6.6%的人認為自己步行速度較慢,有超過一半(52.6%)自認為平均步速,40.8%的人則為快步步行者。在平均12年的追蹤期間,共有22,413人死亡,而分析顯示死亡風險下降幅度最大的是75歲以上的族群。研究作者表示,與緩慢步行者相比,快步步行者和普通步行者與心血管疾病、癌症和其他原因相關的死亡率較低。因此,步行速度可以在常規臨床實踐中當作心血管疾病和其他原因相關死亡率的預測指標。不過,需要進一步的臨床和研究來調查這些差異背後的機制。研究的主要作者、萊斯特大學(University of Leicester)的Jonathan Goldney博士告訴《每日電訊報》,「我們鼓勵步行者在可能的情況下加快步伐,因為這可能只會提高他們的預期壽命,並帶來許多其他研究顯示的身體活動益處。」如何增加步行步數的方法根據NHS的資料指出,步行是簡單、自由,變得更加活躍、減肥和變得更健康的最簡單方法之一。其中,快步走作為一種運動形式可以幫助你增強耐力、燃燒多餘的卡路里並讓你的心臟更健康。事實上,你不用特別快步行走幾個小時。根據19至64歲成年人身體活動指南中的建議,每天10分鐘的快步走就對健康有很多好處,並且可計入每週150分鐘的運動時間。NHS建議,增加步行的最簡單方法就是養成步行的習慣,嘗試將步行納入你的日常生活中,具體方式包括:.步行上班.步行去商店.選擇走樓梯而不是搭電梯.和朋友定期散步.晚餐後與家人或朋友一起散步【資料來源】.Fast walkers live longer - and here’s why
-
2023-10-18 養生.聰明飲食
得舒飲食是什麼?得舒飲食怎麼吃?不該吃什麼?對哪些人特別有益?
什麼是得舒飲食?得舒飲食(Dietary Approaches to Stop Hypertension,簡稱DASH)的研發,旨在用日常食物降低血壓,而無須靠藥物治療。與同樣有科學支持的地中海飲食非常類似。得舒飲食強調魚、家禽、全穀物、富含纖維的蔬菜和水果、低脂或脫脂乳製品、豆類、堅果、植物油和種子的攝取,並避免吃含糖飲料、糖果和飽和脂肪,如肥肉、全脂乳製品。【延伸閱讀:地中海飲食是什麼?地中海飲食有哪些食物、怎麼吃及好處一次看】根據衛福部國健署的歸納,得舒飲食模式可被歸納為以下5原則:1.選擇全穀及未精製雜糧。2.大量蔬菜,適量水果。3.選用低脂奶。4.蛋白質以白肉為主。5.每天記得吃堅果,烹調換成植物油。得舒飲食怎麼吃?得舒飲食對心臟有益,因為它限制飽和脂肪和反式脂肪,同時增加鉀、鎂、鈣、蛋白質和纖維的攝取量,這些營養素被認為有助於控制血壓。.全穀物:未經加工的全穀粒,如糙米、藜麥、全麥麵包、全麥麥片、鋼切燕麥片等。.水果:蘋果、柑橘類、梨、香蕉、葡萄、葡萄柚、漿果類如藍莓、草莓等。.蔬菜:番茄、南瓜、綠花椰菜、菠菜、番薯、青豆、胡蘿蔔、羽衣甘藍等。.低脂或脫脂乳製品:脫脂或低脂牛奶、乳酪、優格、大豆飲料等。.瘦肉、魚和家禽:去皮雞肉或火雞、鮭魚、鮪魚、鱒魚、牛、豬和羊肉的瘦肉塊,一定要去除皮和脂肪。選擇烘烤、燒烤、蒸或煎,而不是油炸。(蛋黃每周不超過4個,2個蛋清相當於 28克肉的蛋白質).豆類及堅果種子等健康脂肪:扁豆、鷹嘴豆、杏仁、核桃、花生、葵花籽、特級初榨橄欖油、酪梨。根據美國國家心肺和血液研究所(NHLBI)提供的範例,若是以每日攝取2000卡路里的熱量來計算,這意味著大約6-8份穀物或穀物產品(建議全穀物)、4-5份蔬菜、4-5種水果、2-3種低脂乳製品、2份或更少的每份3盎司(約85克)的肉、家禽或魚,2-3份脂肪和油,以及4-5份堅果、種子或豆類。它建議將甜食和添加糖的攝取量限制在每週5份或更少。得舒飲食不該吃什麼?.含鹽量高的食物,如加工食品或餐廳餐點。.富含飽和脂肪的食物,如肥肉、全脂乳製品、椰子油和棕櫚油。.糖(包括人工甜味劑、含糖飲料和無糖糖果)。.過量飲酒。得舒飲食有什麼好處?特別適合哪些患者?高血壓患者:得舒飲食特別適合高血壓患者的原因在於,它的鈉含量攝取上限為每天2,300毫克,能降低到每天 1,500毫克更佳——這符合美國心臟協會的建議。美國國家心肺與血液研究所(National Heart, Lung, and Blood Institute )發現,得舒飲食顯著降低血壓,並減少患心臟病的風險。心血管疾病患者:多項研究一次又一次證實得舒飲食的好處。2020年發表在《營養學進展》期刊上的一項分析中,研究人員發現得舒飲食顯著改善高血壓和非高血壓成年人的血壓數值。在《美國預防醫學期刊》2019年的一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對4,000多名參與者進行了13年的追蹤,以比較他們的飲食和心臟衰竭狀況,結果發現,得舒飲食有助預防75歲以下參與者的心臟衰竭。痛風患者:另外,得舒飲食還可以降低高尿酸血症的人體內尿酸濃度,這使他們容易罹患痛風。由於痛風患者通常也患有高血壓和其他心血管疾病,得舒飲食是改善所有這些疾病的最佳選擇。甚至有一些研究指出,得舒飲食是一種預防癌症風險的素食選擇。2019年發表在《流行病學年鑑》期刊上的一項研究表明,這種飲食能降低患高侵襲性攝護腺癌的風險。糖尿病及腎臟病患者:遵循得舒飲食也可預防糖尿病的發展,這一點在2017年發表在《營養學期刊》的薈萃分析中得到證實,同時也可以預防腎臟病的發展。整體而言,得舒飲食作為一種健康飲食模式,可能有助於降低血壓,預防或降低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腎臟疾病和痛風的風險。得舒飲食有什麼缺點?嘗試得舒飲食並沒有什麼缺點,唯一比較麻煩的是,需要花更多時間自行備餐,畢竟市售現成餐點不易達到得舒飲食的要求。制定每天三餐的飲食目標、準備食材、烹飪確實要花上一些時間。另外,得舒飲食因為富含礦物質,腎功能有問題的病人,須與醫師討論是否適用。除非是流汗過多的運動員、長時間暴露在高溫下的工人,或醫師建議不要減少鈉攝取的人,否則不必擔心鈉攝取量太少。根據美國心臟協會的說法,身體每天只需要少量的鈉來運作(約500毫克)。得舒飲食和地中海飲食差異在哪?根據劍橋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公共衛生營養》(Public Health Nutrition)期刊,地中海飲食和得舒飲食均富含水果和蔬菜、穀物、豆類和堅果,其飲食攝取量的特點是低血糖負荷和豐富的抗氧化劑含量。地中海飲食的脂肪含量高於得舒飲食,而得舒飲食的脂肪含量較低。一方面地中海飲食與許多健康益處相關,包括預防心血管疾病和降低全因死亡率。地中海飲食的特定成分,例如富含油酸(Omega-9)和多酚的橄欖油,以及體力活動、適量的能量攝取和最佳體重,阻止與心血管疾病發病和進展有關的生物途徑,例如血管變性(vascular degeneration)。地中海飲食的抗氧化、抗發炎和抗血栓特性主要歸功於其豐富的植物性食物及橄欖油等。另一方面,得舒飲食主要由瘦肉、低脂乳製品和全穀物以及豐富的水果和蔬菜組成。適度的能量攝取和最佳體重,阻止與心血管疾病發病和進展有關的生物途徑,例如血管變性。因此,它需要攝取低飽和脂肪和膽固醇的飲食,同時也攝取富含纖維和微量營養素,如鈣、鎂和鉀,這些對於維持正常血壓水平以及預防心血管疾病至關重要。【延伸閱讀:地中海飲食是什麼?地中海飲食有哪些食物、怎麼吃及好處一次看】開始進行得舒飲食前該做什麼?在開始新的飲食計畫之前,請諮詢醫師,評估血壓、體重和心臟病風險因素,以確定適合自己的飲食計畫。請務必與醫師討論正在服用的任何藥物,以及飲食計畫會否有影響。切勿在沒有醫師同意的情況下,自行停止服用任何控制高血壓或膽固醇的藥物。【資料來源】.Why the DASH Diet Is One of the Best Eating Plans for Your Entire Body.Harvard T.H. Chan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Diet Review: DASH.DASH Diet: What Is It, Meal Plans and Recipes
-
2023-10-17 醫療.心臟血管
爬樓梯就有效!研究教你這樣走就能降低2種致命心臟病風險
運動對心血管健康有助益,但不是每個人每天都能撥出時間運動,不過有新研究表明,每天至少爬五層樓梯可以降低兩種致命心臟病的風險。一項發表在《動脈粥狀硬化》(Atherosclerosis)期刊上的研究發現,每天爬五層以上的樓梯,可以將動脈粥狀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的風險降低20%。事實上,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連同冠狀動脈疾病和中風,是全球主要的死因。冠狀動脈疾病是指心臟動脈中黏性斑塊的積聚,缺血性中風則是指血栓堵塞腦部動脈。在該項研究中,研究人員研究了人們每天爬了多少樓梯與患有動脈粥狀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風險之間的關係。研究人員使用英國生物銀行(UK Biobank)超過45萬名成年人的健康數據,並且根據家族史、遺傳風險因素以及高血壓和吸菸史等既定風險因素,計算參與者患心血管疾病的可能性。另外,也調查了參與者的生活習慣和爬樓梯的頻率。研究的隨訪時間中位數為12.5年。研究發現,每天爬更多樓梯尤其可以降低那些不易受心血管疾病影響的人的患病風險。然而,更易受影響的人群患心臟病風險可以透過每天爬樓梯來「有效抵消」。該研究通訊作者Lu Qi表示,短時間的高強度爬樓梯是改善心肺健康和血脂狀況的一種省時方法,特別是對於那些無法達到當前身體活動建議的人來說。Qi指出,樓梯是公共場所提供的低成本活動方式,可以讓人們每天增加運動量。另外,研究人員還發現,與從未報告爬樓梯的人相比,在研究期間停止每天爬樓梯的人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更高。整體而言,研究發現突顯了爬樓梯作為一種一般大眾預防動脈鈣化性心血管疾病措施的潛在優勢。為什麼爬樓梯對心臟有益?心臟病專家Vignesh Raghunath告訴《Verywell》,定期爬樓梯可能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因為這是一種能增加心率的體育活動。當你透過爬樓梯、跑步或騎自行車等體力活動提高心率時,有助於增強心肌並使其更有效地向全身泵送血液和氧氣。Raghunath表示,透過體力活動提高心率也有助於調節和降低血壓、血糖和膽固醇濃度,這些都是心臟病的重要危險因子。雖然該項研究表明每天爬樓梯與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之間可能存在聯繫,但專家表示,這還不足以說明爬樓梯將成為心臟健康的預防措施。美國心臟協會John A. Osborne醫學博士告訴《Verywell》,該篇研究顯示了降低心血管風險的相關性,但仍需要進一步研究來證明因果關係。雖然研究發現每天定期爬五層樓梯與降低某些心臟病的風險有關,但Raghunat表示,生活方式和飲食等其他因素也是其中的一部分。如果你想增進心臟健康,美國心臟協會Life's Essential 8可能是一個有用的起點。這些準則包括:.每週至少從事150分鐘的體能活動。.選擇健康的飲食模式,包含大量天然食品、水果、蔬菜和堅果種子等。.戒菸。.每晚睡7至9小時。.管理你的體重。.控制膽固醇、血糖和血壓。【資料來源】.Walking more than five flights of stairs a day can cut risk of heart disease by 20%, study says.Take the Stairs to Reduce Your Heart Disease Risk: Study.Here's How Many Stairs You Should Climb a Day for a Healthy Heart
-
2023-10-16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暖陽在心間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醫學生對病人與家屬的感激」。他們真誠地道出開始踏入病房實習,與病人與家屬的互動,學到課堂或教科書所學不到的、成為良醫不可或缺的經驗。我忍不住抄錄幾段醫學生真誠的道白:「未來路上我也會持續精進自己,有一天我也終將獨當一面,不被忘記的將會是在我臨床學習生涯的起步時,一位病人為我上了一堂珍貴的、有關生命韌性、有關醫病互動、有關信賴與無私提攜的人生課。」 「我始終相信一個病人能帶給醫學生的學習不僅限於疾病的知識,病人對於生命的態度、發病過程的情緒、認知變化,就我們旁觀者而言,都將帶來不同的衝擊。」 「身為醫學生的我,從病人身上學習到的永遠不只疾病本身,而是病人因信任願意敞開、分享這段辛苦難受的回憶,使我可以藉著陪伴,學習同理病人的情緒及所經歷的生命試煉,而踏上成長為一位全人關懷醫生的道路。」「聽其輾轉就醫的故事,我設想他過去數年間歷經複雜的情緒轉折,可能從驚訝、否定或憤怒,到如今能平靜微笑著向我展示消瘦冰冷的雙腿,樂觀釋懷和無奈接受或許只是一體兩面。病因不明對醫生和病人來說都是不樂見、折磨人的事,這次照顧陳伯伯的過程我並未學到哪個病的典型特徵,但留下的印象卻比其他診斷明確的案例更深刻。」真誠地盼望社會大眾能因為感動、瞭解醫學生臨床實習的重要而踴躍參與醫學教育。窗外盛夏的驕陽如炙,窗內的神經科病房卻依然在白潔的燈光下,不見四季流轉綠茵蟬鳴的雀躍,反而透露著寧謐、秩序與一絲絲不安的緊繃。多少年的光陰裡人來人去,無數病人家屬的歡欣與悲慟雜揉著一代代醫師與醫學生們身影奮鬥的雪泥鴻爪,在病房靜佇的時空中凝鍊成了無言的肅穆與悄然的見證。時光流轉,又是個新的學年,新的病人、新的醫師與醫學生,也將在同一個場域中,繼續交會互放著對彼此而言獨一無二的光亮。「楊先生,你好!我是這個月的實習醫學生,您今天身體感覺還好嗎?」剛升上大五初入臨床實習的我,持著生澀的語氣便開始了與我主要關照病人楊先生的第一次接觸。每個實習醫學生來到病房,都會分配到一個主要病情追蹤的住院病人,觀察並練習入院病史詢問、身體診察、後續檢查與治療等一系列的臨床醫療照護流程,過程中也會持續地與住院醫師、主治醫師進行多次的病情討論與思維推演,期待能在實務互動中慢慢在專業上與心態上茁壯為一個術德兼備的好醫師。事實上,踏入病房前,住院醫師也早已與我進行了初步的病史討論,楊先生的病史可謂相當罕見:除了這次入院的不明原因脊髓炎致下半身癱瘓外,他也有肺癌併發罕見肌無力症候群及中風、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病史。看到這樣龐雜的資訊心中不禁打一寒顫,倘若是一般人經歷如此多量的不幸與磨難,灰心喪志乃至於棄絕人世者定當大有人在,而身為一個初出茅廬的醫學生,我如何能有足夠成熟的智慧與心態來承接病人可能的大量負面情緒?然而,出乎預想的是,楊先生並沒有因為一連串不幸健康事件而在心態上被擊倒,反而大有千磨萬擊還堅勁、愈挫愈勇之勢,中氣十足地向我娓娓道來其特殊的病史,如何由一個健康的商人一夕間進展到中晚期肺癌併發四肢肌無力,奇蹟似地在醫師積極機警的縝密檢查與治療而完全康復後,又是如何突然再次進展至下半身癱瘓的情況。言談中除了病情之外,楊先生提及最多的便是對主治醫師充分的支持與信任:若過去主治醫師因考量檢查的侵入性與病情的罕見性而並無與之充分討論並安排深入追蹤檢查,便無可能確認定位出肺癌病灶,進而在積極試驗治療中得以痊癒,也便不會再有任何後來人生的點滴故事。另外,在經歷自身的罕見病情後,他也深刻體認實證經驗作為醫學之本的重要意義,尤以罕見病例的治療在經驗上的累積更為緩慢,因此假如他能以一個病人人師的身分,向主治醫師身邊的住院醫師、實習醫學生們分享他的罹病經驗,給予實例表現的身教,則終有一天會有更多成熟的醫師能夠在面對類似罕見的病情時有所經驗上的依循與參考,不啻亦是另一種盡己所能造福社會之舉。與楊先生的對話中便是如此滿溢著對醫師的感謝、對生命再一次機會的豁達開闊,以及對於醫病互動教學相長的深刻體悟,至此我小小的心頭便湧上一股暖流,原先預期陰霾蔽天的沉重情緒悄悄揮散,病房外的豔陽彷彿也在病人的信任與無私分享中照進了心底最幽微的一隅。或許,我與楊先生的兩條生命軌跡,終究只有這近一個月的交錯重疊,但我確信我將永遠銘記著,曾有那麼一個對生命充滿熱情的鬥士,在經歷數次反覆的重大不幸後,依然帶著笑容與自信擁抱每一天的開始,依然在醫病溝通的互動過程中對醫師專業的判斷與治療表現珍貴的信任,依然在床邊教學上願意給予醫學生們細心耐心的病情講述與實例指點。一切一切於我這個年輕的醫學生而言,實是備感感激與幸運,未來路上我也會持續精進自己,有一天我也終將獨當一面,不被忘記的將會是在我臨床學習生涯的起步時,一位病人為我上了一堂珍貴的、有關生命韌性、有關醫病互動、有關信賴與無私提攜的人生課。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10-15 養生.聰明飲食
蔥含有機硫化物可加速肝臟解毒 和肉一起吃有助維生素B群吸收
蔥的種類農業部花蓮區農業改良場蘭陽分場副研究員楊素絲表示,青蔥多不耐熱,夏季難種植,在台灣主要有三種,分別是日蔥、粉蔥及北蔥。.日蔥:又稱四季蔥,口感柔嫩比較大棵,生吃略帶有甜味不嗆,價格通常較高,其中宜蘭有名的三星蔥即為此類。日蔥多種植在宜蘭、彰化、南投、雲林等地,適合搭配北京烤鴨等食用。.粉蔥:外型、口感和開花習性跟日蔥較為相似,綠色蔥葉會帶粉狀,但是蔥白較短,多種植在台中一代。.北蔥:蔥葉較硬、葉肉比較薄,口感稍差、較硬,辣度明顯,多種植在雲林、彰化等地。另外還有珠蔥,跟青蔥不同,珠蔥其實是一般俗稱「紅蔥頭」的鱗莖植物所長出來的翠白嫩莖。蔥的營養價值營養師李婉萍表示,蔥具有機硫化物可以提升穀胱甘肽,讓肝臟解毒加速;另有大蒜素跟槲皮素,對降低血壓、預防心血管疾病有幫助。蔥怎麼吃最有益硫化合物跟肉類一起料理,可幫助維生素B群吸收,生吃亦可以補充維生素C。她表示,以前中國大陸北方會用蔥白跟蛋白一起煮湯,作為感冒前預防熱湯。蔥的挑選原則可以觀察是否有光澤、摸起來是否有彈性來判斷青蔥的新鮮度。同時檢查外觀是否有病蟲害、黃化等,判斷是否儲藏得當。蔥的保存方式保存青蔥可用紙包覆、保鮮袋放置冰箱約兩個禮拜。若要保存更久,建議切蔥花、切斷後陰乾冷凍。
-
2023-10-15 醫療.骨科.復健
如何知道自己有肌少症?醫師教自我檢測法,5種相關疾病的預防策略
老年人肌少症,又稱為老年性肌肉減少症或老年性肌肉流失症,是指隨年齡的增長,肌肉質量和功能逐漸下降的現象。年紀達30歲過後,平均每年肌肉量會減少1-2%,60歲之後,減少的速度增快,尤其在75歲以上的老年人中更加明顯。老年人肌少症的特點.肌肉質量減少:肌肉截面積減少進而使脂肪和結締組織浸潤,尤其以第二型肌纖維減少更多。這不僅影響到體型,還進而導致肌肉力量和耐力的下降。.力量和功能下降:肌肉力量和功能減弱,這導致日常活動變得困難,影響其獨立性和生活品質。.代謝率降低:肌肉在代謝中起著重要作用,其減少導致基礎代謝率的下降,使老年人更容易積累脂肪,增加肥胖和相關疾病的風險。.骨質疏鬆風險增加:肌少症可能導致骨質疏鬆風險增加,進而可能增加骨折和其他骨骼相關問題的可能性。2019年亞洲肌少症工作小組共識會議,提出亞洲人的標準以小腿圍以及SARC-F問卷作為篩檢.小腿圍量測指標:男性<34公分、女性<33公分.歐盟肌少症工作小組的SARC-F問卷,總分達4分以上符合以上其一,可進一步檢測以下二點 .手部握力:切點為男性小於 28 公斤,女性小於 18 公斤.體能表現:五次椅子站立測試(從椅子坐著起身)超過12秒,或六公尺步行速度小於1.0 m/s若又符合上述其一,建議尋求醫師協助,透過生物電阻抗分析或雙能量 X 射線吸收儀檢測,若中軸肌肉量下降達到一定程度,則確診為肌少症。肌少症5種相關疾病+預防應對策略1.骨折風險增加:老年人肌少症導致肌力下降與骨骼變得脆弱,這使得老年人更容易出現骨折,尤其是髖部和脊椎骨折。骨折不僅對老年人的身體健康造成威脅,還可能導致長期的康復過程和功能障礙。預防和應對策略.鈣和維生素D攝取:鈣和維生素D對於骨骼健康至關重要,可以通過飲食或補充劑獲得。.骨密度測試:定期進行骨密度測試可以幫助早期檢測骨骼健康問題,及早採取預防措施。2.代謝疾病:肌肉質量的減少使脂肪組織的比率上升,會增加胰島素組抗性,這增加了老年人患上第二型糖尿病、高血壓、高膽固醇等代謝性疾病的風險。預防和應對策略.均衡飲食:適當的飲食有助於維持血糖水平穩定。降低食物中的糖分和高GI(血糖指數)食物的攝取,增加蔬菜、全穀物和蛋白質的攝取。.定期檢查:國健署推動65歲以上每年一次老人健檢,定期檢查血糖相關檢驗數值,以及其他與代謝健康相關的指標。3.心血管疾病:脂肪組織的比率上升,使身體處於慢性發炎的狀態,進而導致心血管健康惡化,這包括高血壓、心臟病和中風等問題。預防和應對策略.定期監測:老年人應該定期測量血壓和膽固醇,確保其在正常範圍內。.健康飲食:減少飽和脂肪和鈉的攝取,適當增加飲食中的膳食纖維、健康脂肪和抗氧化劑。4.認知功能下降:肌少症可能與認知功能下降和失智症風險增加有關,對其生活和獨立性造成嚴重影響。預防和應對策略.認知訓練:參加認知訓練活動,如解謎、遊戲和學習新技能,可以有助於保持大腦的活躍。.保持社交互動:積極參與社交活動可以刺激大腦,有助於減緩認知功能下降。5.抑鬱和焦慮:肌少症導致老年人活動能力下降,社交互動減少,進而引發抑鬱和焦慮等心理健康問題。預防和應對策略.心理健康支持: 與家人、朋友和專業心理健康專家保持聯繫,提供情感支持和建議。.保持活躍: 適度的運動和社交活動有助於維持情緒穩定和心理健康。適合肌少症老年人的運動模式包括輕度抗阻力訓練、有氧運動、日常步行和伸展運動。老年人肌少症引發的相關疾病範圍廣泛,可以通過適當的預防措施和健康管理來減少這些疾病的風險。保持適當的生活方式,包括:均衡的飲食、定期運動、心理健康支持和定期健康檢查,將有助於老年人維持健康、積極的生活。同時,也鼓勵家人和社區共同努力,營造一個有助於老年人健康的環境。延伸閱讀:.40歲肌肉開始流失,增加肌少症的風險:4穴位按出好胃口.好好走路就不會老!87歲金融退休董座推薦CP值最高銀髮運動.肌少症也可能提高失智風險!長輩開罐沒力、易跌倒 當心是肌少症警訊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10-14 養生.聰明飲食
新鮮雞蛋怎麼挑?要放哪裡保存?營養師解析最常被問的雞蛋5QA
新鮮雞蛋怎麼挑?雞蛋要放哪裡保存?解析最常被問到跟雞蛋有關的5個問題!根據統計,在台灣每人每年會吃掉超過350顆雞蛋,幾乎等於是一天一顆!對於我們每天都會吃到的「雞蛋」,你夠了解嗎?今天就讓【PrimePlus健康設計家】品牌營養師Sean和你分享一些有關雞蛋的小知識吧! 【健康知識Plus劃重點】-5個跟雞蛋有關的小知識一、雞蛋怎麼挑才新鮮?可以利用下面這3個簡單的方式來判斷雞蛋的新鮮程度:1.觀察蛋殼表面:鮮蛋的蛋殼較粗糙,且附有一層如霜狀的粉末,色澤鮮亮潔淨;反之陳列較久的蛋的蛋殼較為光亮,還可能會有些許裂痕。2. 輕搖蛋體:用手夾穩雞蛋後在耳邊輕輕搖晃,新鮮的蛋因蛋汁較濃稠,晃動時不會發出聲音,也不會有晃動感;反之較為不新鮮的蛋,搖晃時會有較明顯的水聲及晃動感。3. 置於光線下照射:將雞蛋置於光線下,若為新鮮的蛋呈微紅色,氣室面積小且蛋黃輪廓清晰明顯;不新鮮的蛋則會發現很大一塊的氣室及明顯的氣孔與污斑。二、買回來的雞蛋要怎麼保存?新鮮的雞蛋建議冷藏保存,避免高溫存放。並且記得鈍端朝上擺放,讓氣室位於上方,可減少蛋液與蛋黃接觸氣室的面積,有助於延長保存期限。三、洗選蛋是什麼意思?這表示我不用再洗一次嗎?洗選蛋是指利用現代化設備,先透過外觀檢查篩除破裂蛋、裂殼蛋、軟殼蛋等不良品後,再澈底清洗蛋殼上之污物,經風乾、油蠟處理及照蛋檢查後,依蛋的重量予以分級包裝,最後再運輸販售的蛋品。雖然洗選蛋出廠時已經過基本的選別與清潔,不過基於運輸與儲存過程等食品安全的考量,Sean還是會建議大家於烹煮前用清水再沖洗一次。但若沒有馬上要吃蛋,則不建議一買回來就下水清洗,以免水分從蛋殼的毛孔進入內部,反而更容易讓蛋壞掉。四、雞蛋不能吃太多,膽固醇會飆高!?首先告訴大家一個觀念:人體內的膽固醇大約有70%是來自於肝臟自行合成;只有30%是來自於飲食。且在正常的代謝情況下,身體會自行調節膽固醇的生成量。因此,除了患有高血脂症或其他心血管疾病,需要嚴格控制膽固醇攝取量的族群要特別留意,一般身體健康的人,在均衡飲食的前提下,都可以適量攝取雞蛋喔(每天約1~2顆)!五、紅雞蛋和白雞蛋,哪個好?常聽老一輩的人說紅雞蛋比白雞蛋營養是真的嗎?事實上,雞蛋外殼的顏色會有所差異是因為蛋雞的品種不同所致,與雞蛋本身的營養成分並無直接關連;雞蛋的營養主要還是取決於雞隻的飼料供應與健康狀態,而不是只看蛋殼顏色或大小就好。因此選擇新鮮、乾淨、品質好的雞蛋才是更重要的。雞蛋作為國人最常見的食材之一,充分了解它自然是非常重要的!在看完今天的文章後,相信你一定已經學到了許多關於雞蛋的有趣知識,當下次有人問到你關於雞蛋的學問時,你也一定可以對答如流囉!延伸閱讀:.高血壓是沉默殺手!把握得舒飲食5原則+居家量測722法則.「彩虹飲食法」怎麼吃?遠離癌症、心血管疾病 5色蔬果神奇功效.糖尿病怎麼有效控糖?專家曝扭轉關鍵時刻,「3撇步+9種食物」幫你控制血糖本文為《PrimePlus健康設計家》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10-14 養生.聰明飲食
國健署建議降低三高、癌症等慢性病風險需多吃「這類食物」,尤其對青少年幫助更明顯!
「全穀及未精製雜糧」多攝取可有效漸低慢性病的風險根據過國外研究指出,全穀及未精製雜糧富含膳食纖維、礦物質及植化素,每天攝取足夠建議量,可降低罹患慢性疾病風險。其他國外研究也顯示,攝取足夠未精製穀類,可降低罹患糖尿病風險21%、高血壓風險15%、心血管疾病風險29%,以及降低癌症發生的風險。全穀物指穀物在碾製過程中,保留胚芽、胚乳和麥麩的穀物,相對精緻穀物較完整保留穀物的營養。根據中研營養資訊網的資訊,全穀雜糧類包括以下幾種:1.米麥類:糙米、胚芽米、小麥、大麥、薏仁、玉米、小米、燕麥、黑麥、蕎麥等。2.澱粉含量豐富的根莖類:番薯、馬鈴薯、芋頭、山藥、南瓜、蓮藕等。3.豆類及果實:紅豆、綠豆、花豆、皇帝豆、蠶豆、栗子、蓮子、菱角等植物果實或種子等。台灣外食人口愈來愈多,導致國人膳食纖維攝取普遍不足,其中以青少年最為不足。衛福部國健署社區健康組研究員林真夙建議,民眾在外用餐時,可多食用地瓜、糙米等「全穀及未精製雜糧」,以多樣吃、餐餐有全穀方式攝取,以降低罹患心血管等慢性疾病的風險。膳食纖維量在青少年攝取量不足,可將三餐中的「精製澱粉」轉換成「全穀及未精製雜糧」膳食纖維存在植物中,可刺激腸胃蠕動,使糞便易於排出,維持腸道健康、控制血糖及血脂,幫助維持健康體位。不過,根據2017-2020年「國民營養調查」顯示,一日膳食纖維建議攝取量為25至30公克,但全台民眾膳食纖維卻皆未達足夠攝取量,以18歲以下年輕族群攝取最不足,僅有建議攝取量的33%至38%。針對國人膳食纖維攝取量不足,林真夙貼心小提醒:可將三餐中食用的「精製澱粉」如吐司、麵包、白麵等,改以「全穀及未精製雜糧」如糙米、地瓜、南瓜等,可增加約7.9公克的膳食纖維,即達一天建議攝取量的30%,再搭配足夠的蔬果攝取,即可達到每日建議攝取量。民眾想攝取健康穀糧,建議每餐至少有三分之一以上為全穀未精製雜糧國健署副署長賈淑麗表示,國健署目前與全台一萬多間的超商、健康餐盒和飯店業者等店家合作布點,希望民眾能在餐廳與各大通路,購買及取得融入健康穀糧的餐點。民眾若想健康攝取穀糧,林真夙認為,可以養成選國產、多樣吃、餐餐有全穀習慣。選擇當季當地的食材,增加食材多樣性,每餐至少有三分之一以上為全穀未精製雜糧。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10-13 養生.保健食品瘋
補鈣要吃哪一種最好?營養師列出「挑選3要點」幫你買到CP值最高的鈣
根據衛福部最新國民營養調查中顯示,鈣質是國人最缺乏的礦物質,除了1-3歲的嬰兒以外,其他年齡層的人不分性別,全部都有鈣質缺乏的問題!!!也因為如此,補鈣相關的保健食品,在台灣一直都是熱門的選購項目之一,但市面上的鈣產品種類眾多,每一個產品的成分、配方及使用的原料都不盡相同,到底哪一種才是對身體最有效、最有CP值的鈣產品呢?【PrimePlus健康設計家】品牌營養師Sean將在今天的文章告訴你,選購鈣保健食品時可以注意哪些地方來幫你選到最優質的鈣!3點都掌握,優質產品聰明購一、先看鈣來源:海藻鈣優先鈣保健食品的鈣來源依其型式不同,可再細分為碳酸鈣、檸檬酸鈣、乳酸鈣、葡萄糖酸鈣、磷酸鈣…等,它們的實際含鈣量、人體吸收率、來源都有所不同。而其中Sean最推薦的鈣來源是海藻鈣!海藻鈣是碳酸鈣的一種,但它跟傳統的碳酸鈣可是有大大的不同喔!傳統的碳酸鈣雖然鈣含量高,但人體吸收率卻很低;海藻鈣不僅是天然來源,含70種以上微量營養素外,其特殊的微孔隙蜂巢結構,能大幅提升鈣質吸收率,又同時保留含鈣量高的優點,可謂是非常少見的優質鈣來源,更特別的地方在於,海藻鈣是純素食來源的鈣!對於素食族群來說是最理想的選擇。因此建議大家可以優先考量以海藻鈣作為鈣來源的產品。二、再看成分:含維他命D和K優先在選購鈣保健食品時,也要注意看成分中有沒有加入「維他命D」和「維他命K」喔!因為這兩種維他命是對鈣質吸收和骨骼健康非常重要的營養素,維他命D可以提高小腸細胞對鈣質的吸收率;維他命K則可幫助鈣的轉化,把攝取的鈣填補在骨骼的隙縫中,提升骨質密度。另外要提醒的一點是,維他命的來源也很重要!市面上的維他命來源可分為天然來源或化學合成,天然來源的維他命成分較為溫和,攝取起來較無負擔;反之化學合成對人體的負擔較大。因此建議大家選擇酵母發酵或植物萃取等天然來源的維他命,營養價值高,吸收率也更好。三、最後看配方:有增加鈣吸收率的複方優先我們飲食中含有草酸、植酸等物質,它會與鈣質結合形成不溶性的鈣鹽,導致腸道對鈣質的吸收能力下降。除了維他命D以外,還有沒有什麼東西能再加強人體對鈣質的吸收率呢?答案是有的!若你在選購鈣商品時,有看到如納豆膠(γ-PGA)或酪蛋白水解物(CPP)成分的話,它們可以增加鈣質的溶解性,在腸道中提升可被有效利用的鈣量。不過,酪蛋白水解物多為動物性來源,對於素食族群來說,就會建議選擇以素食來源的納豆膠做為配方的鈣產品囉!最後Sean建議大家在吃鈣產品的時候,隨餐或餐後1小時內食用。因為鈣質在酸性的環境下吸收率較佳,而我們在進食時,胃酸分泌較多,此時補充鈣質可以使其與充足的胃酸反應,進而提高鈣質的吸收效率。希望大家都能聰明、輕鬆又有效率的補鈣!延伸閱讀:.高血壓是沉默殺手!把握得舒飲食5原則+居家量測722法則.「彩虹飲食法」怎麼吃?遠離癌症、心血管疾病 5色蔬果神奇功效.糖尿病怎麼有效控糖?專家曝扭轉關鍵時刻,「3撇步+9種食物」幫你控制血糖本文為《PrimePlus健康設計家》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10-13 退休力.健康準備
好好走路就不會老!87歲金融退休董座推薦CP值最高銀髮運動,這樣「健走」防失智遠三高
本人每日維持健走已有46年,迄今已走了地球三圈半,有幸被稱為「臺灣健走先生。」雖然已高齡87歲,但是健檢數字仍與60多歲的壯年人不相上下,這都是因為長期運動與重視養生所獲得的結果。2020年底,應臺北大學社科院USR計畫之邀,與臺北大學城高齡族介紹「健康學老」,透過五堂課與七百多人次分享個人實踐力行的體驗。本文謹摘錄五堂課的講授重點,鼓勵高齡者積極追求健康老化。2016年WHO對於「健康老化」的定義是「健康老化不只要免於病痛,還要維持身體功能,不失能、失智,就連心靈層面也要健康,擁有活躍社交生活,對社會有所貢獻。」而要維持身心健康,便需要養成「三加一」的良好生活習慣。其中「健康均衡飲食(50分)、適量運動不傷身(30分)、充足睡眠(20分)、加上良好的情緒管理」,就會擁有健康百分百的效果。CP值最高的銀髮運動 健走有十大效益維持健康的許多方法當中,「健走的十大效益」對長輩而言是CP值最高的運動。不僅可以預防失智、遠離癌症、擺脫三高、強力瘦身、神奇抗老、強化心力等。持健走杖健走更能預防跌倒骨折、增進骨質密度,並可降低30%膝關節和髖關節所承受的壓力、挺直上半身,避免駝背等,可謂益處多多。但在運動的同時,要多瞭解個人的體適能和運動性質,不要勉強,避免過度造成運動傷害。現實生活中對長者影響健康的七個殺手:包括有「高血糖症、高血壓症、高血脂症、高尿酸血症、肝功能病變、骨質疏鬆症、阿茲海默症」,平時應定期進行健檢,同時關注健檢數據的變化。例如HDL(高密度膽固醇)維持在60至80之間,男性低於40、女性50(因有雌激素)是屬代謝症候群,應就診治療,以防突發心血管疾病。指數越高血管較不易堵塞,而健走運動也有助於大幅提升HDL。美國舊金山運動醫學會曾提出一項口號:「運動即良藥(Exercise is Medicine)、一天走一哩,醫生遠離我(a mile a day keeps doctor away)」,鼓勵中老年人要多運動。運動雖非萬能,但沒有運動是萬萬不能的。「健康學老」並不難,只要你有三心(決心、信心、恆心),加上三力(知識力、意志力、實踐力),必能心想事成,實現「健康老化 活躍老年」的璀璨人生。要養成「運動」的習慣,必須要有堅定的信念,尤其不希望帶給後代照護的辛苦,更要持續運動。常聞道「一人中風,全家發瘋」,這句話彰顯出一人的不健康,會對家人帶來龐大的財力負擔與精神壓力。2021年國人平均壽命為80.86歲(女性84.23歲、男性77.69歲),但健康餘命僅有72.3歲,平均仍要遭受8.5年病魔的折騰。根據衛福部統計,平均一人臥床至離世需支出710萬元,一人不健康就會對家庭成員造成極大的負擔,何況如果是兩個人呢?讓食物成為最佳的健康醫藥「健康是要讓食物成為最佳的醫藥」,健康均衡飲食:飲食不傷身,要吃非加工健康食物。健康均衡飲食注意6件事❶ 用餐至少30分鐘,每一口細嚼慢嚥20~30下,如此有益腸胃消化,且咀嚼有預防失智之效。❷ 要三低三高選用低糖、低脂、低鹽、高纖維、高蛋白和高鈣質食物。❸ 均衡飲食,蔬菜、水果、脂蛋白、澱粉類各25%,腸胃健康者除鳳梨外,宜飯前先吃水果,可避免食道逆流,若有腸胃疾病者則飯後吃。❹ 適當補充營養品:如維生素B、C群;但A、D、E、K屬脂溶性,過多不易排出體外,會影響腎臟代謝。❺ 補充足量水分,每天喝水2000cc至3000cc,能預防中風及維護良好腎臟功能(有心臟病、腎臟病患者應遵醫囑限量)。❻ 每天攝取1800大卡熱量為宜;足夠基礎代謝、運動和工作等所消耗熱量(若長期累積7700大卡熱量,會增加體重1公斤) 。「水」是人類生命力的來源:生活當中可以養成隨身攜帶水的習慣,水可以讓身體完整吸收食物中的營養分。而茶和咖啡都含有單寧酸會破壞蛋白質、鐵質吸收,因此要避免餐前或隨餐飲用,最好在餐後一小時才喝茶或咖啡。預防失智殺手(阿茲海默症)的良方:睡眠、健走美國克里夫大學法克多拉(Factora)博士的研究指出,失智症是大腦認知功能退化所引起的疾病,但大腦卻是人體重大器官中最晚才開始老化者,大腦要到70歲才開始老化,但其他身體器官如耳朵於60歲開始老化,眼睛、肌肉、腎臟40歲開始老化,而肺臟30歲、心臟20歲起就開始老化。失智症的預防包括「均衡飲食、適當運動、增加身心靈活動」:而中強度有氧運動(如健走、游泳、慢跑、自行車、部分球類運動等)也可以讓大腦產生多巴胺、血清素、正腎腺上素,進而強化記憶力(認知功能),避免發生失智症。1998年的醫學研究指出,健走等有氧運動可以促進大腦「海馬迴」細胞再生,代謝腦部「β類澱粉蛋白」,同時也分泌多巴胺等物質降低罹患失智症的機率。「海馬迴」負責大腦記憶功能,透過健走可以刺激「海馬迴」提高記憶力或延緩老人失智。不僅健走可以刺激「海馬迴」延緩失智,良好的睡眠品質也能將大腦中的「β類澱粉蛋白」代謝掉。「睡眠是健康長壽美容的良藥」,對高齡者而言「睡眠」的確十分重要,但大多數沒運動的高齡者都很淺眠,無法進入第四期深層睡眠狀態,因此大腦無法有效代謝「β類澱粉蛋白」,經年累月的堆積也易導致失智。健走之所以能被WHO稱為最完美的運動,除了施行便利之外,還具有預防失智(代謝大腦有毒類澱粉蛋白)、遠離癌症(腦內啡抑制癌細胞)、擺脫三高(增強血管彈性)、強力瘦身(代謝燃燒腹部脂肪)、甩掉憂鬱(陽光療癒心情愉悅)、神奇抗老(排泄系統良好)、強化心臟(迷走神經使心肌有力)、增強骨密(骨骼強健不易跌倒骨折)、舒緩壓力(交感神經轉化成副交感神經)、及激發創意(湧現靈感增強記憶力)等十大效益。只要「好好走路,就不會老」,這也是健康學老最簡單的方法。 正確強力健走:腳尖向上微翹+深呼吸「行禪」就是「動禪」,效益是「靜(坐)禪」三倍以上。是動中有靜、靜中有動的中強度有氧運動(健走禪)。如何健走?首先要學習「走路」,「腳後跟先著地,再次腳板、腳尖向上微翹、腳離地時用腳尖頂住地面,身體往前推出(Push Off)」,這樣走路的時候速度就會快,「腳尖向上微翹」的用意在於避免跌倒,如果腳尖沒有往上微翹,可能會踢到路上的障礙物或凹凸不平的地面,跌倒骨折,反而會造成傷害。其次是呼吸的方法,平時練吐吶,多運用長而慢的「深層腹式呼吸」,用鼻子吸氣至腹部下丹田,再以口吐(呼)氣。以「吐」的時間,相對「吸」的時間長更佳(2:1倍)。「深層腹式呼吸」可以將肺臟使用的部分提高20%~40%,透過大量的氧氣來活化身體60兆細胞。在健走時,可用8步為一個循環,前4步用鼻子吸氣看向遠方,後4步用「嘴巴吐氣同時提肛(凱格爾骨盆底肌運動),視線焦距也可適時遠近調整。視距的調整有助於預防老花眼,而凱格爾骨盆底肌運動也具有維護男性攝護腺功能、或預防女性尿失禁的效果。健走若不使用健走杖時,要讓肩膀放鬆不用力、將雙手手臂往斜前方、斜後方擺動,這樣可以保護肩膀不受傷。健走也可以強化大腿股四頭肌的肌力,而擺手可以強化手臂二、三頭肌的肌肉,都可以預防肌少症和跌倒骨折的風險。使用健走杖可以增強背部肌力、防止駝背、減緩髖關節和膝關節30%的壓力負擔。此外,用健走杖規律前後擺動時,肌肉連動和諧共振,也有助於防止脊椎側彎。健走速度是要每分鐘達120~140步(快走140/m以上)、心跳率達100~120下,每分鐘便可以消耗5大卡的熱量(300/H),同時排汗比排尿具有17倍(100cc 84mu/4.9mu)更好的排毒功能。美國總統艾森豪的心臟外科主治醫生 Dr.White曾說過:「腳是第二個心臟」;經常健走可以逐漸增強小腿肚肌肉,強健的小腿肌和下肢微血管力量,可以促進血液循環,將靜脈血液強力輸送打回心臟,若小腿肌肉圓周男性<34cm、女性<32cm,有肌少症跌倒骨折的風險,易導致失智。運動的時候也要注意日出時間,因為太陽出來之後植物才會開始行光合作用,這樣呼吸到的空氣才會是氧氣,最好的運動時間是日出後一小時;在清晨運動可以呼吸空氣中的負離子、芬多精及少量臭氧,是上天恩賜有益人類健康的禮物。有「規律運動」生活化的人,睡眠品質一定好。每天應該要睡7–8小時,太短或太長對身體都不好。重視睡眠黃金時段,有利身體的器官排毒,褪黑激素修補細胞。以下為各器官修復時間:淋巴PM.9~PM.11膽囊PM.11~AM.1肝臟AM.1~AM.3肺臟AM.3~AM.5大腸在清除廢物的時候AM.5~AM.7,這時必須要清醒過來,以便如廁讓大腸排除廢物。小腸最佳的吸收養分時間是AM.7~AM.9,所以早餐在這時間吃完,對身體最好;但運動後30分鐘用餐可增加肌肉7%,減少腹部脂肪增加24%。「健康學老」不是單純壽命延長,而是要免於疾病、失能、失智、臥床。唯有實踐才能享有健康長壽的幸福樂活人生。生活習慣維持「三慢四快」「追求健康、熱愛工作、終身學習、美好人生」,這是我個人的座右銘。我過去觀察到許多事業有成的董事長和總經理,平時都會利用時間去運動,日復一日的閱讀、思考,也可以避免大腦失智。尤其保持每天學習金融、基礎醫學等新知識的習慣,這些維持數十年的生活習慣,更帶來健康和快樂的生活。我個人也有「三慢四快」的生活習慣。首先,「三慢」指的是「吃飯要慢、火氣上升要慢、脈搏要慢」。吃飯要細嚼慢嚥,每次用餐時間超過30分鐘,因唾液是最好的抗氧化劑,當牙齒嚼動時會衝擊大腦內皮細胞,有防止老人失智症之效;生氣不僅傷害大腦與心臟,同時也會對免疫系統、內分泌系統、肝臟、肺臟、腸胃系統造成傷害;一般人靜息時脈博跳動每分鐘約在60–100下之間,正常人每分鐘脈博次數愈低,代表心肌越有力,以每分鍾55~65下最健康,特別是運動選手。「四快」則是「走路要快、反應要快、排泄要快、入眠要快」,健走時內心哼歌,可以促進體內產生大量HDL-C(俗稱好膽固醇),也是我的秘方(選定自我喜好歌曲);平時多動腦、多閱讀、多運動,可以維持大腦反應快速與靈活,也能預防失智症;平時飲食營養均衡、水分攝取充足、每天有運動習慣,自然睡眠品質會好,腸胃自然健康,排泄也會順暢;快速入眠可以讓身體確實得到休息,平日有養成運動習慣的人,到了晚上就寢時,也會很快進入深層睡眠。 日常作息遵守「三、八」制經營健康和經營一家公司一樣,企業對於各部門、各處室的運作是否順暢,經營體質是否健全良好等,都必須要十分用心注意。同理,個人經營健康管理,也要關心五臟(心、肝、脾、肺、腎)、六腑(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膽)、和按摩12長壽穴位(百會穴、風池穴、迎香穴、膻中穴、神厥穴、命門穴、合谷穴、內關穴、湧泉穴,太衝穴、三陰交穴、足三里穴)。五臟六腑就像企業總公司的五大部、六大處室,而12個長壽穴位如同12家分公司。這些都需要每日用心經營。「健康的身體是需要意志力不斷努力實踐所得來的」,正如同公司透過財務報表來管理績效,自己也可透過健康存摺與健檢報告來檢視自我健康。生活作息要遵守「三、八」制,即睡眠8小時、坐姿8小時及站姿8小時。國人平均日坐10.5小時,美國人平均日坐12.5小時。醫學研究發現「久坐會短命」,每多坐一小時將減少22分鐘壽命;因此每天坐著時間要以8小時為目標,盡量不超過。韓國醫學大學研究,睡眠效益呈現U字型,U型底是每日睡眠7–8小時,每日睡足7–8小時對身體最健康,過少或過多都會對身體造成負面影響。另外要切記「坐不如站、站不如動、動不如走、走不如健走」,期盼高齡者要盡量避免久坐。「三憂六怕」意識警愓人上了年紀之後,也要有「三憂六怕」的意識。三憂:憂失智(要健走)、憂肌少症(要運動)、憂骨折(要曬太陽)。六怕:眼睛最怕曬(要帶太陽眼鏡)、頸椎最怕吹(要圍圍巾)、喝水最怕快(喝一口水時要呼氣停頓半秒防嗆)、腸胃最怕冷(要喝溫水,少吃冰冷)、室內最怕灰(要維持室內空氣清新)、晨運最怕早(樹木要等日出後才行光合作用)。這三憂六怕也是我個人的養生心得,與大家分享。總之,你想要「健康學老」並不難,只要有三心「決心、信心、恆心」和三力「知識力(方法)、意志力、實踐力」,投資時間「持續健走」,就能心想事成達成願望。(本文轉載自國立臺北大學高齡與社區研究中心發行之《學老誌》創刊號)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10-12 養生.聰明飲食
外食膳食纖維攝取量不足怎麼辦?國健署教一招可達標
多數民眾上班上學忙,經常性外食膳食纖維攝取量少,其中又以18歲以下攝取最為不足。國健署社區健康組研究員林真夙表示,民眾在外用餐可將麵包、白麵等精製澱粉,改為地瓜或糙米等「全穀及未精製雜糧」,建議選擇國產產品,並且多樣吃,以餐餐有全穀的方式攝取,可降低罹患高血壓,以及心血管等慢性疾病風險。膳食纖維可維持腸道健康、控制血糖及血脂,同時幫助身體維持健康體位。不過,國健署2017年至2020年「國民營養調查」結果顯示,一日建議25至30公克膳食纖維攝取,全台民眾膳食纖維卻皆未達足夠攝取量(AI),其中以1至3歲、13至15歲、16至18歲男女攝取量最為不足,僅有建議攝取量33%至38%。膳食纖維攝取足夠 可降慢性病罹患風險林真夙指出,膳食纖維存在植物中,不易被人體消化酵素分解,可刺激腸胃蠕動,使糞便易於排出。英國刺絡針期刊研究發現,全穀及未精製雜糧富含膳食纖維、礦物質及植化素,每天攝取可降低罹患慢性疾病風險。其他國外研究也指出,攝取足夠全穀及未精製雜糧,可降低罹患糖尿病風險21%、高血壓風險15%、心血管疾病風險29%,以及降低癌症發生的風險。膳食纖維攝取量不足 這樣調整可達標針對民眾膳食纖維攝取量不足,林真夙建議,民眾可將三餐中食用的「精製澱粉」如經加工的吐司、麵包、白麵等,改以「全穀及未精製雜糧」如糙米、地瓜、南瓜等。她說,將三餐中精製澱粉調整為全穀及未精製雜糧,可增加約7.9公克的膳食纖維,即達一天建議攝取量的30%。再搭配足夠的蔬果攝取,可達一日建議攝取量。同時,民眾若想健康攝取穀糧,林真夙也建議,可以養成「選國產」、「多樣吃」、「餐餐有全穀」的習慣。選擇當季當地的食材,增加食材多樣性不侷限單一種類食物,每餐也應至少有三分之一以上為全穀未精製雜糧。國健署副署長賈淑麗表示,現國健署與全台一萬多間超商、健康餐盒及飯店業者等店家合作布點,盼民眾能在餐廳與各大通路,購買及取得融入健康穀糧的餐點。
-
2023-10-12 焦點.健康知識+
與失智症、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皆有關 日夜顛倒的生活對健康影響有多大?
讀者Jack Liu在2023-9-27利用本網站的「與我聯絡」詢問:「教授您好,請問因為工作上需要輪班,一個月有4-6天日夜睡眠顛倒,雖然之後可以補眠。請問這樣是否對身體不好,影響未來增加大腦認知功能退化等相關大腦疾病的風險,或是影響自身免疫力呢? 因為現在有不少工作-便利商店,科技業,交通運輸航空以及大醫院等,都是24小時要有人輪班,似乎違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自然規則。謝謝」根據2023-1-27發表的Shift Work Hazards(輪班工作危險),雖然「輪班工作」的定義存在變異,但普遍認為是指傳統工作時間(大約上午 9:00 至下午 5:00)之外的工作時間。有關輪班工作的醫學論文可以說是相當多。用“shift work”在公共醫學圖書館PubMed搜索,會出現5690篇,而光是2023年的就有282篇。把“shift work”的搜索限制在論文標題後,還是有1860篇,而光是2023年的就有85篇。很遺憾的是,在這麽多的論文裡,我沒看到有任何具有實質意義可以緩解「輪班工作對健康的影響」的辦法。我個人認為,唯一的辦法就是,不要從事輪班工作,但這顯然是風涼話,說了等於沒說。有關輪班工作對健康的影響,Shift Work Hazards這篇論文共提出四類需要關注的問題:1.睡眠和疲勞:輪班工作者的失眠盛行率在 29% 至 38% 之間,而一般人群的失眠盛行率約為 6%。2.職業表現和事故:交通、製造、醫療保健和其他領域的輪班工作相關事故對輪班工作者和整個社會構成危險。3.身體健康:輪班工作與心血管疾病、代謝症候群、肥胖、2型糖尿病、胃腸道紊亂、氣喘、勃起功能障礙、月經不規則、懷孕併發症、乳癌、攝護腺癌和大腸直腸癌之間存在關聯。4.心理健康:輪班工作者的倦怠、憂鬱、焦慮、過度嗜睡、失眠和自殺意念的發生率增加。我現在把幾篇2023年發表的相關論文分類列舉如下:失智症:Impact of shift work on dementia: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dose-response meta-analysis(輪班工作對失智症的影響:系統性回顧與劑量反應統合分析)。輪班工作可能是未來失智症的危險因素。The association between shift work exposure and cognitive impairment among middle-aged and older adults: Results from the Canadian Longitudinal Study on Aging (CLSA)【中老年人輪班工作與認知障礙之間的關係:加拿大老化縱貫研究(CLSA)的結果】。輪班工作造成的晝夜節律紊亂對中老年人的認知功能有負面影響。The association of night shift work with the risk of all-cause dementia and Alzheimer’s disease: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245,570 UK Biobank participants(夜班工作與全因失智症和阿茲海默症風險的關聯:一項針對 245,570 名英國生物銀行參與者的縱向研究)。總是夜班工作的人罹患全因失智症和阿茲海默症的風險較高。Shift work is significantly and positively associated with dementia: A meta-analysis study(輪班工作與失智症呈顯著正相關:一項統合分析研究)。輪班工作和長期夜間工作與罹患失智症的較高風險有一定關係。心血管疾病:Shift Work as a Cardiovascular Disease Risk Factor: A Narrative Review(輪班工作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敘述回顧)。輪班工作與頸動脈斑塊發生率增加、動脈僵硬度增加和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有關,所有這些都表明輪班工作會導致動脈粥狀硬化的進展。糖尿病:Night and shift work patterns and incidence of type 2 diabetes and hypertension in 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of healthcare employees(一項針對醫護人員的前瞻性隊列研究中夜班和輪班工作模式以及2 型糖尿病和高血壓的發生率)。長期夜班和頻繁的下午和/或夜班與次年2型糖尿病風險增加有關。Shift work is associated with an increased risk of type 2 diabetes and elevated RBP4 level: cross sectional analysis from the OHSPIW cohort study(輪班工作與 2 型糖尿病風險增加和 RBP4 水平升高相關:來自 OHSPIW 隊列研究的橫斷面分析)。輪班工作與2型糖尿病 風險增加和 RBP4 水準升高有關。 (註:RBP4是Retinol binding protein 4,視黃醇結合蛋白 4)代謝綜合症:Shift Work and Metabolic Syndrome Updates: A Systematic Review(輪班工作和代謝綜合症更新:系統回顧)。輪班工作會干擾睡眠-覺醒週期和飲食模式,造成重要的生理變化,進而導致代謝症候群。Association between Shift Work and Metabolic Syndrome: A 4-Year Retrospective Cohort Study(輪班工作與代謝症候群之間的關聯:一項 4 年回顧性隊列研究)。輪班工作是代謝症候群的潛在危險因子,特別是在輪班工作時間長(>20年)的人。非酒精性脂肪肝:Association between night shift work and NAFLD: a prospective analysis of 281,280 UK Biobank participants(夜班工作與非酒精性脂肪肝之間的關聯:對 281,280 名英國生物銀行參與者的前瞻性分析)。夜班工作與非酒精性脂肪肝發生風險增加有關。乳癌:The association between night shift work and breast cancer risk in the Finnish twins cohort(芬蘭雙胞胎隊列中的夜班工作與乳癌風險之間的關聯)。與白天工作的女性相比,輪班工作的女性罹患乳癌的風險高出 1.58 倍。肥胖:Prevalence of overweight and obesity among health professionals with shift work schedules: A scoping review(輪班工作的衛生專業人員中超重和肥胖的盛行率:範圍界定審查)。輪班工作可能是這些專業人員超重和肥胖的一個重要風險因素。原文:輪班工作對健康的影響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10-12 醫療.新陳代謝
併發症多、發生率高!醫籲注意2件事即可與糖尿病和平共處
糖尿病年輕化,台灣每3名糖尿病患者,就有1人為60歲以下壯年族群。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理事長黃建寧指出,糖尿病患者須長期與糖尿病共存,尤其應注意發生共病的風險。全台糖尿病就醫人數去年突破256萬人大關,相較於4年前罹病人數成長114%,每3名患者中,就有1人未滿60歲。黃建寧表示,糖尿病患者年齡下降,患者未來可能終其一生須與糖尿病共存。糖尿病併發症多、發生率又高,常導致患者在心血管、腎、眼睛及肢體末梢發生病變,若平時注意血糖及共病控制,即可與糖尿病和平共處。黃建寧說,糖尿病患者併發症尤其多,光是10年內發生心臟冠狀動脈疾病比一般人多2倍,發生腦中風機率更是比一般人高出3倍,每3名糖尿病患者就有1人同時罹患腎臟疾病。糖尿病患者須謹慎評估罹患心血管疾病及腎臟病風險,但因每名糖尿病患者病況不一,出現併發症的多寡、嚴重程度、風險皆不同,無法以同一標準適用於所有病患。黃建寧認為,如何為糖尿病患者制定「個別化控制」,是近幾年台灣與國際醫療努力的目標。黃建寧表示,評估共病風險時,以往多採用全球臨床試驗資料為分析依據,卻忽略須因應不同地區或種族調整的部分,造成糖尿病患者照護難以因地制宜。為促進經驗交流及跨領域合作,國際上專家組成CaReMe Alliance,其中包含iCaReMe Resgistry計畫,並與國際糖尿病聯盟(IDF)合作,建立全球資料庫,讓參與國間彼此交流相關照護經驗,打造符合各國特色的照護模式。黃建寧指出,現階段計畫有28國、超過490名醫護人員及超過3.2萬名患者參與。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將展開12家醫療機構收案登錄,持續追蹤至2025年底,讓本土資料加入國際資料庫,找出最適合台灣糖尿病患者的照護方式。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10-12 養生.聰明飲食
水煮蛋怎麼煮最好剝 網友狂推1台灣經典廚房神器
水煮蛋要怎麼煮才會好剝又成功?沈姓網友在臉書公開社團「家常菜」分享,關鍵是冷水加鹽煮;不過,不少網友推薦1款堪稱台灣經典的廚房神器,就算是新鮮的蛋,也一樣好剝。冷水加鹽煮 水煮蛋好剝 臉書公開社團「家常菜」有103.6萬名成員,不少網友分享自己的拿手菜和料理方式。曾有網友提問,為何他煮的水煮蛋很難剝,甚至蛋白都快被剝光。當時不少網友回覆,雞蛋太新鮮就會這樣。沈姓網友昨天圖文並茂分享水煮蛋好剝秘訣,他表示,冷水加一湯匙鹽,接著冷水開中小火滾後,繼續煮15至18分鐘,關火沖冷水即可。有網友說,「我是冷水下蛋,水開1分鐘關火,悶到水冷就很好;也就是中午煮晚上吃,或是早上煮中午吃」、「氣室打洞就好」、「氣室用刀戳開後放入冷水一起煮開1分鐘後,關火泡一下就可以了」。用大同電鍋蒸也好剝不少網友推薦使用大同電鍋用蒸的方式也可以完成水煮蛋,輕鬆方便又容易成功。網友說,「我都直接用大同電鍋下去蒸 新鮮蛋也一樣好剝」、「電鍋,3張衛生紙加1杯水,跳後5分鐘掀蓋的蛋黃都很黃!很甜」、「電鍋蒸省事,也不用什麼衛生紙,好吃好剝」、「用電鍋,省事又方便,也不怕煮過頭或忘了關火,電鍋跳起就好了」。【延伸閱讀】.烹煮方式不對反而增熱量 專家揭哪種雞蛋煮法最健康及最糟糕.要吃蛋,就要連蛋黃一起吃!怕膽固醇過高、心血管疾病?醫師破迷思
-
2023-10-11 失智.大腦健康
牛肝菌、杏鮑菇、香菇含量高 麥角硫因能減緩阿茲海默症嗎?
我在2020-6-8發表LSD:超強迷幻藥用於治療心理疾病,讀者Howard在2023-9-26留言:「教授您好: 我想詢問麥角硫因。 最近也是被奉為神奇成分,可以解決"腦霧",幫助減緩阿爾茲海默,也是抗氧化成分,通常在菇類發現這成分。這些東西還有論文說可以通過BBB(血腦屏障),天花亂墜, 但還是想請您評判下真實性 應用性。麻煩教授解惑」我先解釋一下為什麼讀者會在LSD:超強迷幻藥用於治療心理疾病這篇文章留言詢問「麥角硫因」。原因應該是我在文章裡說『LSD的全名是Lysergic acid diethylamide,翻譯成「麥角二乙胺」,在台灣俗稱「搖腳丸」』。「麥角二乙胺」是用「麥角酸」人工合成出來的,而「麥角酸」是「麥角胺」的水解物。「麥角硫因」和「麥角胺」都是從「麥角」分離出來的化學物質。「麥角」是穀類作物(如小麥)被真菌感染所形成的黑色子實體。它是由多種叫做麥角菌的真菌引起的。人或牲畜食用帶有麥角的穀物會造成痙攣、精神錯亂、四肢疼痛、如火焚身,甚至死亡。1938年瑞士化學家Albert Hofmann將「麥角酸」合成「麥角二乙胺」(LSD),從而找出了麥角造成精神錯亂的原因。有趣的是,「麥角二乙胺」是超強的迷幻藥,而「麥角硫因」則是超強的抗氧化劑,據說可以治百病。「麥角硫因」(Ergothioneine)是法國化學家Charles Tanret於1909年從感染麥角真菌的黑麥分離出來的。從1928年到現在,與它相關的論文在公共圖書館PubMed裡共有803篇。我看了幾篇最新發表的綜述論文後,認為2023年發表的Diet-Derived Antioxidants: The Special Case of Ergothioneine(飲食來源的抗氧化劑:麥角硫因的特例)是最新、最詳盡、最中肯。這篇論文的第一作者是國立新加坡大學生化系的教授Barry Halliwell。他研究「麥角硫因」已經30幾年。我現在把這篇論文的重點整理如下:很多食物含有麥角硫因,而其中以菇類含量最高。在每公克的乾燥物裡,下列的菇類含有(毫克)的麥角硫因:美味牛肝菌(1.8)、杏鮑菇王(0.54)、香菇(0.35)、金針菇(0.35)、鮑魚菇(0.33)、柳菇(0.3)、波多貝羅蘑菇(0.19)、白蘑菇(0.15)。在非菇類的天然食物裡,大蒜的麥角硫因含量最高(0.04)。麥角硫因會在腸道被大量吸收並且累積在身體各部位長達一個月以上。這種維持可能是由於麥角硫因會在腎臟被重吸收。有研究發現,健康的受試者在吃了大量的麥角硫因後,尿液裡卻只有少量的麥角硫因。麥角硫因在腸道的吸收,在身體各部位的累積,以及在腎臟的重吸收都需要一個叫做OCTN1 轉運蛋白(transporter)。麥角硫因在餵食給缺乏OCTN1的老鼠模型(其基因被實驗技術破壞)後,會在血液裡短暫出現,但卻不會在身體累積,也不會在腎臟重吸收(排到尿液裡)。可是,這種老鼠的成長卻是完全正常,也沒出現任何疾病。所以,這就不禁讓人嚴重懷疑麥角硫因對健康的重要性。在人類,血液裡低水平的麥角硫因已經被發現是與下列幾種疾病的風險有相關性:黃斑部病變、心血管疾病、子癇前症、認知障礙、失智、阿茲海默症、帕金森氏病。然而,相關性並不意味著因果關係。雖然低麥角硫因水平可能易患疾病,但疾病也可能導致低麥角硫因水平。 麥角硫因水平較低的可能原因包括(1)因疾病而改變飲食,從而減少麥角硫因的攝入;(2)疾病或老化導致腸道中 OCTN1 活性的降低,從而減少麥角硫因的吸收;(3)疾病或老化導致腎臟中OCTN1 活性的降低,從而減少麥角硫因的重吸收。另一種可能性是,麥角硫因在清除自由基時被消耗掉。這是因為自由基產生的增加是神經退化性疾病和許多其他疾病的共同特徵。麥角硫因具有抗氧化作用,而大眾普遍認為抗氧化劑對我們有好處,可以讓我們長壽並保持健康。但是,人類飲食中的抗氧化劑(如麥角硫因、維他命C、和維他命E)對我們的健康真的很重要嗎?人體本來就富含體內合成的抗氧化劑,如穀胱甘肽(GSH)、超氧化物歧化酶、穀胱甘肽過氧化物酶、過氧化還原酶、過氧化氫酶以及與金屬離子結合以阻止其催化氧化還原反應的蛋白質。在如此既多元又豐富的內源性抗氧化劑的環境裡,從飲食或補充劑攝取到的麥角硫因怎麼可能會扮演重要的抗氧化功能?用細胞做出來的實驗顯示麥角硫因具有促進神經發生和神經元分化的作用。 用動物模型做出來的實驗也顯示麥角硫因具有預防阿茲海默症和帕金森氏病的能力,以及增強記憶和發揮抗憂鬱作用的能力。但是,迄今為止,沒有可靠的證據顯示血腦屏障帶有OCTN1。因此,麥角硫因是否能進入大腦仍然存疑。不管如何,只有雙盲安慰劑對照人體臨床研究才能證實(或反駁)麥角硫因在治療或預防神經性疾病的功效。結論:麥角硫因是一個很有趣的化合物:它被特定的轉運蛋白吸收到人體中,並且被大量保留,但它顯然不是必需的,因此目前不能歸類為維他命。許多動物和流行病學研究表明,麥角硫因可以預防多種人類年齡相關疾病的發展,甚至可能具有針對多種此類疾病的治療用途。 但這一切都還需要等待雙盲安慰劑對照人體臨床研究來證實。原文:麥角硫因能減緩阿茲海默症嗎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10-09 醫療.心臟血管
代謝症候群會有什麼症狀?代謝症候群5指標及檢查、預防方式
中年時期是晚年能否維持健康的重要分水嶺,一項在阿姆斯特丹舉行的歐洲心臟病學會大會上發表的最新研究表明,中年時期只要出現三個稍微不健康的特徵,即血壓、膽固醇或血糖數值輕微升高,就會使早逝的風險增加三分之一。研究人員指出,具有這種「一系列輕微不健康特徵」(或稱為代謝症候群)的中年人,他們患心臟病或中風的風險也高出35%,並且比同齡人早兩年遭遇這些疾病。在該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對1990年至1999年間在瑞典參加過心血管篩查項目大約三萬四千名40多歲和50多歲的人進行檢視,例如為他們測量腰圍,並進行血壓和膽固醇等其他檢查。若受試者有以下三個或更多特徵,則被判定患有代謝症候群,包括:1.男性腰圍為102公分(約40吋)以上/女性腰圍為88公分(34吋)以上,2.總膽固醇6.1mmol/l(毫摩爾/升)以上,3.收縮壓130mmHg(毫米汞柱)以上和/或舒張壓85mmHg(毫米汞柱)以上,4.空腹血糖5.6mmol/l(毫摩爾/升)以上。研究人員發現,被判定為有代謝症候群患者在隨訪的27年期間其死亡風險,比沒有代謝症候群的對照組成員高30%。此外,代謝症候群患者發生非致命性心血管事件,像是心肌梗塞或中風的風險則增加了35%。據估計,全球高達31%的人口患有代謝症候群。先前的研究表明,患有代謝症候群的人患糖尿病、心臟病、中風和過早死亡的風險較高。該研究主要作者Lena Lönnberg博士在新聞稿表示,許多40多歲和50多歲的人腹部有點脂肪,血壓、膽固醇或血糖略有升高,但自我感覺總體良好,不了解風險,也不會尋求醫療建議。人們在不知不覺中為以後的生活積累了問題。Lönnberg指出,由於代謝症候群是一系列危險因素,因此每個單獨成因不必達到大幅提高的程度。事實上,大多數人在出現導致需要就醫的症狀之前,都會在數值略有升高的情況下生活多年。在研究中,患有代謝症候群的中年人比那些沒有不健康特徵的中年人早2.3年心臟病發作或中風。血壓是最危險的因素,特別是對於40多歲的女性而言,這突顯了控制血壓的價值。Lönnberg表示,研究結果強調通過健康檢查及早發現危險因素的重要性,以便採取預防措施預防心臟病、中風和過早死亡。作為一般經驗法則,即使你感覺良好,也要每年檢查血壓,避免吸菸,注意腰圍,並且保持每天運動習慣。什麼是代謝症候群?代謝症候群(Metabolic Syndrome)是一組會增加心血管疾病、2型糖尿病和中風風險的病症。它還可能導致其他健康問題,例如與動脈壁斑塊積聚(動脈粥狀硬化)和器官損傷相關的疾病。若是及早檢查的話,是可預防也可治療的疾病。哪些人是代謝症候群患者?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的資料,如果以下五項組成因子,符合三項以上即可判定為代謝症候群:代謝症候群判定標準為:.腹部肥胖:男性的腰圍≧90cm(35吋)、女性腰圍≧80cm(31吋)。.血壓偏高:收縮壓≧130mmHg或舒張壓≧85mmHg。.空腹血糖偏高:空腹血糖值≧100mg/dL。.空腹三酸甘油酯偏高:≧150mg/dL。.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偏低:男性
-
2023-10-08 醫療.心臟血管
高密度膽固醇(HDL)越高越好?如何增加HDL?6QA破解膽固醇迷思
健康檢查看到「膽固醇」項目出現紅字,你知道自己的數值代表什麼嗎?膽固醇數值是心血管健康的指標之一,衛生福利部基隆醫院心臟科醫師林威辰參考文獻和門診經驗,以Q&A問答協助民眾認識膽固醇。Q:高密度膽固醇是好的膽固醇,越高越好?高密度膽固醇(HDL)太高太低都不好,過高的HDL也可能與特定心血管事件相關。根據國健署的建議:男性>40 mg/dL或是女性>50 mg/dL。過去西方的大型流行病學觀察研究發現,血清中如果有較高的HDL的人,他們的心血管疾病發生率比較低。整體來說,研究觀察到每上升1mg/dL高密度膽固醇,會下降大約2%到3%的心血管死亡率。只是後續有些大型觀察研究,仍無法證實高密度膽固醇有預測能力,甚至非常高的高密度膽固醇和死亡率增加有關,特別在高血壓病人身上。過高的高密度膽固醇和特定心血管事件機率增加的關聯,目前機制還不清楚。因此簡單的說,高密度膽固醇太高或太低都不好。Q:如何增加高密度膽固醇?地中海飲食能抗氧化,運動被認為最有效果。目前已知可以增加高密度膽固醇的方式,主要有飲食、運動和藥物三種。飲食的原則就是以地中海飲食為主,包含蔬菜、水果、堅果類、橄欖油和魚肉,避免紅肉和香腸、培根等加工製品。地中海飲食對心血管疾病的預防會有幫助,可以改善高密度膽固醇功能和抗氧化。過去也有小規模的觀察研究發現,運動可以改變血脂肪的組成,血中高密度膽固醇在數個月運動介入後提升,甚至被認為比飲食控制更有效。雖然高密度脂蛋白長期被視為血管清道夫,可以預防心血管疾病,然而過去數個大型藥物臨床研究,使用菸鹼酸、纖維酸衍生物或膽固醇酯轉移蛋白,有效提升高密度脂蛋白數值,但目前並沒有臨床研究可以證明,使用藥物提升高密度膽固醇可以避免心血管疾病。Q:提升好膽固醇,就能降低壞膽固醇?保持良好生活習慣、靠史他汀藥物控制。健康的生活飲食習慣,如運動、減少卡路里避免肥胖,對於血脂肪的組成會有幫助,並降低低密度膽固醇、三酸甘油脂,提升高密度膽固醇。使用可以有效降低壞膽醇藥物的史他汀藥物,也有增加好膽固醇的效果。Q:吃素可以降低壞膽固醇嗎?研究顯示,吃素會顯著降低膽固醇,但不會改變三酸甘油脂濃度。相較愛吃肉類食物,素食者可能可攝取更多的纖維、鎂、鋅、鐵質、多元不飽和脂肪酸等。相關研究統合分析發現,吃素會顯著降低總膽固醇、低密度膽固醇、高密度膽固醇,但不會改變血清中三酸甘油脂濃度。Q:體型偏瘦的人通常不會有膽固醇過高的問題?低密度膽固醇與體質相關,瘦子也可能膽固醇過高。肥胖被認為與血脂肪異常相關,會造成三酸甘油脂上升、高密度膽固醇下降、低密度膽固醇上升,但總量不會明顯上升。過去觀察研究發現,BMI值小於27的人,隨著體重減輕,血清的低密度膽固醇就越低。但要小心的是,低密度膽固醇受體質因素影響很大,不代表體型偏瘦的人,就不會有膽固醇過高問題。Q:膽固醇的高低與壓力有沒有關係?壓力會使血脂表現不良,需適度運動緩解。有觀察研究發現,壓力是三酸甘油脂和低密度膽固醇上升的危險因子,並且和高密度膽固醇降低有關。研究者建議若有長期工作壓力或慢性壓力的人,要有適度的運動以緩解慢性壓力造成的健康問題。責任編輯:辜子桓、吳依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