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06 醫療.心臟血管
搜尋
心律不整
共找到
637
筆 文章
-
-
2023-02-27 醫療.泌尿腎臟
慢性腎臟病患者洗腎該如何選擇?詳解腹膜透析和血液透析優缺及腎臟移植時機
一、誰需要「洗腎」腎臟主要功能為排除多餘水分及廢物、平衡電解質、調控血壓、回收營養素以及分泌紅血球生成素,因此腎臟是個沈默但是重要的器官。當腎臟生病時失去功能時,無法排除多餘的水分及代謝廢物,此時累積下來的毒素會對身體造成傷害,就需要進一步接受透析治療也就是俗稱的洗腎,甚至是換腎來維持生命。洗腎的使用時機主要可以分為兩種,急性與慢性的腎臟疾病。「急性」腎臟疾病可能是因為系統血液的灌流不足造成器官相對性的缺血,或是因細菌感染產生的激素、或是腎毒性藥物等等造成腎臟損傷,使得腎臟功能急遽下降。上述狀況可能就需要緊急讓病人進行透析治療,幫助病人順利度過腎臟功能缺損的時間,並且同時矯正可能造成急性腎損傷的原因。而「慢性」腎臟疾病在早期時症狀可能尚不明顯,此時可以藉由藥物控制,還不需要洗腎。但當病程進展至末期腎臟病(ESRD, end stage renal disease; or ESKD, end stage kidney disease)時,腎臟功能接近完全喪失,此時就必須接受透析治療。因此對於腎臟衰竭、需要洗腎的病人來說,洗腎不僅可以改善生活品質,更是挽救病人生命的必要手段。關於疾病:慢性腎臟病接下來,我們將會稍微討論一下慢性腎臟病(CKD, chronic kidney disease)。關於慢性腎臟病,除了有檢驗上「數值」的變化之外,也會有疾病上「症狀」的表現。在醫學上為了溝通方便,會將血液中測量到的肌酸酐數值轉換為腎絲球過濾率(eGFR)表示,當出現腎臟損傷(kidney damage)的證據(如:蛋白尿),且腎絲球過濾率(eGFR)小於60ml/min/1.73m2,時間超過三個月,就可以稱之為慢性腎臟疾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而依據腎絲球過濾率(eGFR),又可以將慢性腎臟疾病分為五期。[1]第一、二期的慢性腎病雖然症狀尚未明顯,需要積極尋找病因、預防及避免進入更嚴重的階段。一旦病人進入第三期以後,便會開始表現症狀;至第四期時便會開始審慎評估洗腎的可能性;第五期則是eGFR小於15 ml/min/1.73m2,腎臟已經接近衰竭,此時必須以腎臟替代療法(RRT, 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亦即透析治療來維持生命。腎臟衰竭所致的症狀可以統稱為「尿毒症狀」(uremia or uremic syndrome)。表現形態分述如下:1.心肺系統:因為腎臟無法排除水分,身體的體液量過載,會增加高血壓、慢性心衰竭的機會。長久下來,易造成心包膜或肋膜積水,甚至衍生出心包膜炎、肺水腫甚或全身性水腫等併發症。2.營養不良:腎臟就像精密的過濾系統,留下養分、排除廢物,因此腎臟一旦功能衰退即可能造成養分流失,造成營養不良。3.意識障礙、搔癢症狀:累積過多的含氮廢物,會影響中樞神經的運作,造成意識障礙。同時,病人可能也會因為皮膚累積尿毒素及鈣磷沉積物造成嚴重搔癢的症狀。4.噁心、嘔吐:血液中累積的廢物同時會刺激腸胃粘膜,引起嘔心、嘔吐等症狀。這些症狀通常很難用藥物去控制。甚至有些人會以持續性打嗝來顯現。5.電解質不平衡:腎臟對於血液中的酸鹼值調控非常重要,它的功能主要是可以排除體內的氫離子(酸性物質),以及回收碳酸氫根(鹼性物質),達到酸鹼平衡。腎臟出問題後會造成代謝性酸血症而影響全身器官功能。同時腎臟是人體主要排除鉀離子的器官,用以維持穩定的血鉀濃度,腎衰竭後病人可能就會產生高血鉀的症狀,造成嚴重的心律不整、進而致死。6.內分泌失調:主要以紅血球生成素(EPO)不足所致之貧血及維他命D不足所致之骨病變為表現。隨著時間的進展,鈣磷不平衡所誘發的次發性副甲狀腺高能症也會漸漸顯露。關於洗腎的健保適應症由於上節討論到洗腎的重要性,因此以下列出目前台灣健保對於洗腎的給付標準:可以分為絕對適應症以及相對適應症,供民眾參考。1.絕對適應症:腎絲球過濾率8 mg/dl,且伴有任何一種併發症發生者為洗腎的適應症。二、「洗腎」怎麼做藥物治療接受透析療法的病人,除了需要定時接受透析外,還要補充因「透析流失」或是腎衰竭後無法合成的營養素,因此以下介紹病人常見的藥物治療:1.葉酸、B群:維生素可以分為脂溶性、水溶性。洗腎病人容易流失「水溶性」維生素,即使平時在飲食上可以補充,然而在洗腎後會流失部分。因此在「洗腎後」需要在根據醫師開立的劑量補充葉酸、B群這類水溶性維生素。另葉酸及B群為造血所需之輔酶,對腎性貧血亦有幫助。2.磷結合劑:當血中的磷濃度過高時,可以服用磷結合劑。其可以在腸道與磷結合,減少磷在腸胃道的吸收。3.維生素D:維生素D是一種脂溶性維生素,人體可以經由飲食或是皮膚陽光照射後合成。但是需要經過腎臟的活化才能發揮其調控血鈣的機能。洗腎病患須視情況使用活性維生素D (Calcitriol),常用於治療副甲狀腺亢進。4.紅血球生成素(EPO):腎臟的皮質細胞會分泌紅血球生成素,可以促進紅血球前驅細胞持續分化為成熟的紅血球細胞。因此腎衰竭病人必須適時注射EPO,以預防貧血病增加體力與活動力。5.鐵劑與軟便劑:鐵為造血的原料,腎衰竭患者因飲食限制常會缺乏。適度補充可改善貧血情形。體內的鉀離子約10%從腸胃道排出,對於腎衰竭病患保持腸胃道暢通以維持排鉀功能甚為重要。因為腎臟失去過濾、排除廢物的功能,因此必須借用外力排除腎臟無力排除累積的毒素與水分。常見可以分為「腹膜透析」或是「血液透析」兩種。血液透析→「洗血」進行血液透析的病患必須至專門的醫療院所進行透析治療,每週需進行2-3次,一次耗時大約4-5小時。需要注意的是,血液透析治療前需要先建立「血管通路」。血液透析經由血管通路將血液引流出體外進入人工腎臟,透析機由幫浦(pump)提供動力帶動血液流動並導入內含透析膜的人工腎臟(dialyzer)進行透析同時與透析液進行擴散作用交換物質。過程中會注入抗凝血劑避免血液凝固,最後治療完成的乾淨血液再經由血管通路回到體內。長期洗腎的病人需要有一個透析血管通路連結到透析機的透析管路,依功能可以分為暫時性以及永久性兩種。1.暫時性:一般來說血管通路是建立在靜脈上。但是正常人體四肢的靜脈並不適合承受反覆插針的動作,且無法提供透析機所需的血液流量,因此必須要利用外科的方式施行動靜脈吻合手術,讓靜脈逐漸「動脈化」以符合治療所需。術後至血管成熟可供治療使用需要花上二到三個月的時間。然而有時候臨時需要緊急透析治療的病人,沒有時間去「養血管」,必須建立臨時性的管路。雙腔靜脈導管就屬於此類。通常取用頸部或腹股溝的靜脈,因為其接近中央靜脈所以血流量較大足夠供透析機進行治療。因為是暫時性的透析管路,因此留置時間大約為3-4週。雙腔靜脈導管因為設計的關係,血液進出口很接近,偶有再循環的問題因此血液透析效率稍差。2.永久性:有別於暫時性的血管通路,外科醫師利用手術方式將動脈直接接到靜脈形成透析用的人工廔管,成熟快的話需要花4-6週左右。常見的永久性動靜脈人工廔管 (AVF, arterio-venous fistula) ,外科醫師通常會使用前臂的橈動脈以及頭靜脈來建立,或使用病人肘部適合的血管。當血管太細太小時,亦可以利用人工血管(arterio-venous graft)將動靜脈橋接連接起來。使用這類型的血管通路優點在於併發症較少、可供長期使用。不過建立血管通路後,還是需要注意是否有阻塞現象。因此每次洗腎前醫師都會藉由聽診、觸診等檢查,甚至是另外安排廔管超音波來檢視廔管健康狀況。若能提早發現阻塞狀況並加以處理,可以減少再重建的機會並延長使用期限。血液透析優點血液透析需要在專業醫療院所,由醫護執行,家中雖不用準備洗腎設備,但一般照護知識也是要具備。因此血液透析較適合自我照顧能力差的長者或是獨居老人,可送至醫療院所執行較為安全。另外,血液透析還適合一些腎功能突然變差的病患,幫助病患暫時性度過腎功能衰竭的時期,同時針對病因進行治療。血液透析缺點因為病患家中沒有設備,因此進行血液透析的病患對院所的依賴程度較高。而在將血液引出運送至體外進行透析的過程中也會增加血液感染的風險,在現在傳染病大流行的時期到院更可能會增加染疫風險。另外血液透析的病患洗腎結束後,可能會經歷急遽的血壓變化,血壓可能降低,因此會有身體不適的表現;而營養素也有部份隨著洗腎而流失,病人也會感到疲憊。因為不是天天洗腎,在沒有去洗腎的日子,病人需要嚴格控制飲食:包含鹽份、鉀離子、水分、等食物中磷的攝取都必須設定限制量。而因為洗腎中有大量體液被暫時移除至體外,長期下來對心血管系統有不良影響[3],也可能加速腎功能惡化至無尿階段。腹膜透析→「洗肚子」與血液透析一樣需要用外科方式建立透析管路,不過這個透析管路是永久性,且是直接植入在腹腔內。腹膜透析需要定時灌入透析液,利用人體的腹膜當作天然的透析膜,將體內多餘的水分、毒素洗出,一段時間後再將腹膜液排出。腹膜透析的模式彈性且多變,常見的可以兩種方式代表,一是連續可活動式腹膜透析(CAPD),另一種則是全自動腹膜透析(APD)。前者一天需要更換腹膜透析液3至4次,每次的滯留時間及容量依醫師處方決定。引出腹膜透析液後需要再灌入新的透析液,操作過程熟練的話一次平均約需要30分鐘左右的時間。而全自動腹膜透析,則適合無法頻繁更換腹膜液的病人。接上全自動腹膜透析機後,機器會自動進行換液的動作,通常病人會在夜間就寢前接機使用,一覺醒來後只需將自身腹膜管路與機器管路分離即可。此項較適合白天有上班需求的病患使用。相較於血液透析需要專業人員操作,腹膜透析病人以及家屬可以自行學習無菌操作技術和換液方式。另外,不需配合醫療院所時間,可以自行安排洗腎時間以及作息,時間安排較有彈性。不過,一個月還是需要安排1-2次的回診定期追蹤。腹膜透析優點腹膜透析因爲不需要將體液大量抽離身體,因此較為溫和,病人的血壓變化並不會太大。另外腹膜透析較能保有殘存的腎臟功能。同時不必依賴醫療院所,且花費相對較血液透析為低。[4]腹膜透析缺點腹膜透析會利用腹膜,因此病人若是曾經有過腹部手術就較不適合,因爲腹腔手術可能會使有效的腹膜減少或是腹膜沾黏,降低腹膜透析的可行性。因為透析液需要有較高的滲透壓形成梯度才能把多餘的水份吸出來,因此透析液內會添加葡萄糖形成高張溶液。不過葡萄糖雖然對人體無害,卻會被腹膜吸收,因此對於糖尿病患者而言,運用腹膜透析需要更嚴謹監控血糖變化。另外,如果無菌技術操作不當,有一定的機率造成危險的細菌性腹膜炎,若是病患有嚴重腹痛合併管路出現混濁狀分泌物,就要盡快就醫接受抗生素治療。三、除了透析治療腎臟移植末期腎臟病患欲完全擺脫透析療法,幾乎只有腎臟移植一途能達到。腎臟移植後,病人的腎功能指數可以恢復正常,但因為是異體移植,病人需要終身服用免疫抑制劑。目前移植後臨床上常使用的療法主要是以免疫抑制劑搭配類固醇使用,再依病患耐受性及移植體反應來調整。腎臟移植雖然可以說是最接近根治的治療方法,然而病人得忍受長時間服藥,還有常見的副作用如骨髓抑制、白血球低下所造成的免疫系統缺口,以及免疫抑制劑各自惱人的副作用(肝毒性、腎毒性等等)。又國內捐贈腎臟的數目不多,腎源缺乏下,每年末期腎病的病患能接受腎臟移植的個案數也不多。另外國外雖有植入型機械人工腎臟這項技術發展中,惜尚未普及與成熟,相關研究亦在進行中,因此臨床上目前暫無使用機會。做法怎麼選擇當民眾有機會也決定要接受腎臟移植時,可以善用醫病共享決策(SDM, Shared Decision Making):醫病共同分享治療經驗與需求(Share),一同面對問題提出各種方案(Decision),在病人全盤了解病況以及目前可用方案後由病人做出最終選擇(Making)。因此面對慢性腎病,可以與您的主治醫師詳細討論後進行治療,切勿自行道聽途說,使用違法方式、器具做治療反而延誤病情。四、結語不管是慢性腎病初期或是準備接受透析療法的末期腎病民眾,平時都應該注意腎臟的保養,調整生活方式:多喝水並且不憋尿、盡量清淡飲食並減少攝取加工食品、培養適度運動習慣、注意用藥安全不吃來路不明的藥物,並且固定回診追蹤、治療,延緩病程進展。而腎病變高危險族群,如:三高與代謝症候群的病人,則可以透過定期檢查腎功能,在早期病變時即時調整,逆轉腎病病程。就算真的不幸進入末期腎病變而需要洗腎,也能提早了解各式治療方法後,與主治醫師討論後決定最佳的治療方式。 參考資料:1.Andrassy, K. M. (2013). Comments on ‘KDIGO 2012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for the evaluation and management of chronic kidney disease’. Kidney international, 84(3), 622-623.2.Chen, P. Y., Liu, Y. L., Lai, S. H., & Lo, C. H. (2014). Drug Induced Breast Abnormality. 藥學雜誌 , 30(4).3.FHN Trial Group. (2010). In-center hemodialysis six times per week versus three times per week.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63(24), 2287-2300.4.Jaar, B. G., & Gimenez, L. F. (2018). Dialysis modality survival comparison: time to end the debate, it’sa tie. American Journal of Kidney Diseases , 71(3), 309-311.【本文獲問8健康新聞網授權刊登,原文標題:【楊洵醫師】腹膜透析就比較高大上?血液透析感染風險高?腎臟內科醫師親解釋透析模式差異(上)、【楊洵醫師】腹膜透析就比較高大上?血液透析感染風險高?腎臟內科醫師親解釋透析模式差異(下)】
-
2023-02-25 醫療.心臟血管
痛一下、激烈的痛?胸痛8種原因,這2種最致命!魏崢:你該認識的心臟問題
講到心臟疾病,一般民眾可能都會認為「胸痛」就是警訊,但並非只有出現胸痛才要注意,以及並非胸痛就是心臟疾病!心肌梗塞、主動脈剝離...心臟疾病總是來得猝不及防,霎時就可以剝奪一條條寶貴的生命!衛福部公布2021年國人十大死因中,心臟病高居十大死因第二名、僅次癌症,儼然成為國人不可忽視的國病之一。胸痛跟心臟疾病差在哪?及並非胸痛就是心臟疾病,兩者差在哪?讓振興醫院院長魏崢為你解析:胸痛的幾大原因1、心肌梗塞:痛的較心絞痛久,可能持續幾十分鐘、甚至幾小時,患者會有盜汗、噁心、嘔吐、臉色蒼白等症狀。有糖尿病、高膽固醇或家族遺傳者,在中年後血管堵塞的風險高(如冠狀動脈硬化、阻塞),原本狹窄的血管再收縮,造成心臟缺血,初期症狀可能不明顯甚至沒症狀,但血管一旦堵塞七八成以上,此時在運動時才會出現胸悶、胸痛的狀況,當發展到完全堵塞時,心臟肌肉壞死,就是急性心肌梗塞。心臟肌肉壞死,還會嚴重心律不整,導致心臟停止跳動。2、心絞痛(心臟缺氧):爬樓梯、趕公車(運動時)痛一下,痛感自左前胸延伸至左手臂,持續時間短、約2~3分鐘。心絞痛是心臟冠狀動脈阻塞引起的,但有強弱程度的不同,初期因血流不通時,可能只是胸悶、不會痛;有些患者則是在運動中,例如爬坡、提重物走動時,才會有些胸悶、胸痛的感受。3、二尖瓣脫垂:通常合併心搏過速或有悶痛不舒服感,常見於高瘦女性。多數患者不會有立即的危險,甚至不少患者一直都沒有明顯症狀,而是因為健康檢查,才得知自己患有瓣膜脫垂。4、主動脈剝離:激烈地痛、痛感可能從前跑到背後,這類病人大部分有高血壓病史。人的血管是由內膜、中層及外膜三層組織結合而成,當內膜層破損,高壓血流衝破內膜,血液順勢貫流至中外層而形成血管夾層瘤。當夾層瘤逐漸擴大,會因患者瞬間大量滲入的血液,將主動脈壁向前後兩個方向撕裂,造成所謂的主動脈剝離。這情況常常會來不及送至醫院急救,患者便大量出血死亡。5、心肌橋:是指心臟肌肉橫跨在冠狀動脈上,如同一座橋橫跨在河流上,因此得名。原本正常冠狀動脈會走在心臟的表面,但心肌橋患者的冠狀動脈則是被心臟的肌肉覆蓋在上面,影響到冠狀動脈的血流輸送,造成心臟缺氧、導致心律不整。運動時,心肌橋就會影響到心臟的血流,造成心臟缺氧,因此可能引起胸口悶、心絞痛的症狀。6、肥厚性心肌症:一旦有心肌肥厚的病變,便會造成心臟內容積降低,激烈運動時心臟收縮,導致血液無法從心臟順暢送出。但絕大多數的患者其實沒有症狀,若有症狀多是胸悶、喘(尤其是運動時)、無力、與容易頭暈與暈厥。7、胃食道逆流:半夜睡覺的胸痛就有可能是此類。8、肺動脈栓塞:突發性胸痛,嚴重的立即失去意識,CPR通常無法發揮效果,需要葉克膜,但若是大量血塊堵住兩邊肺動脈,存活率很低。當心臟病患者有頭昏、心悸、胸部不適、呼吸短促、心律不整、胸痛、四肢冰冷、意識不明、臉色蒼白、嚴重時會因心肌缺氧而有生命危險,請務必盡速就醫。心臟問題多是遺傳造成,但多數都可以治療。因此建議,一般人可在50歲後安排做一次高階的心臟電腦斷層檢查;有家族史者,40歲就可先做一次高階的心臟電腦斷層檢查。掌握自己的血壓 避免致命心臟疾病對於較致命的主動脈剝離、心肌梗塞,其實有部分原因就是因為:血壓沒有好好控制造成,而且在冬天更容易引發猝死。因此建議高血壓患者,量血壓非常重要,紀錄下平時的血壓幅度,以利調整吃藥的時間,如原本只在早起吃一顆血壓藥,但每每早起時血壓總是偏高,這時就可以將血壓藥改成早晚各吃半顆。許多人不知道到了冬天血壓會升高,尤其是天氣改變或是來到天氣寒冷的地區時都要注意。相反的是,天氣變熱的時候血壓會降低,這時降血壓藥就要減少。如高血壓患者在夏天總是頭暈,可能就是血壓藥吃過量,造成血壓過低的情形。因此我們就知道,天氣變冷時,血壓藥可能要增加;變熱時,血壓藥或許要減少。
-
2023-02-25 醫療.心臟血管
42歲男沒家族史也不抽菸,餐後胸悶與死神擦身!醫:年過40要多加警覺
42歲江姓工程男包商生活很單純,幾乎不抽菸,近日與親友相聚回到中部,晚餐後突然胸悶、冒冷汗送急診,發現是心肌梗塞引起急性心律不整(心室顫動),經會診心臟科醫師,打通阻塞的冠狀動脈左前降枝,並放置支架,救回一命。年過40對自己健康狀況多加警覺衛福部台中醫院急診室主任陳大中說,近幾年心肌梗塞有年輕化的趨勢,可能與飲食西化、肥胖、運動不足、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等慢性疾病未控制有關。提醒年過40的中生代們對自己的健康狀況多加警覺,做好飲食控制、多運動,是預防心肌梗塞的最佳方法。42歲男忽略肩頸痠麻 是心肌梗塞警訊江姓病患表示,他沒有心血管疾病史、家族史,發病的前幾天覺得肩頸非常痠麻,但因在北部工作繁忙,忽略這個警訊,直到返回中部與親友聚餐後,突然感到胸口悶痛,冷汗直流,才緊急赴台中醫院急診室診治。陳大中說明,江姓病患到院時,心電圖與心肌酵素正常,也未有主動脈剝離,但因症狀未解除,因此堅持讓患者留院觀察,三小時後病人突然抽搐、意識不清,經心臟電擊才恢復意識,此時急診室確認患者為急性心律不整,立即通知心臟科醫師啟動心導管診治。江姓病患表示,他我生活很單純,也幾乎不抽菸,只是因為忙,比較少運動,飲食也比較沒有注意,但沒想到才42歲竟會得心肌梗塞,當時嚇壞了,他也感謝台中醫院讓他留院觀察,現在才能重拾健康生活。陳大中說明,心肌梗塞所導致的心室顫動非常容易引起猝死,它會讓心臟不規則跳動,無法有效率地將血液帶到全身,等於讓全身缺氧,若未把握短短的5到10分鐘急救,就有可能死亡。患者一時未診斷出病因,但胸痛、胸悶等症狀卻未解除,最好還是多留院一段時間,別急著離開,以免錯失心血管治療的黃金時期。延伸閱讀:.冬季猝死常見3大成因 心臟內科醫師曝最好的血管保護方式.如何預防心肌梗塞?中西醫及營養師不同保養方式一次看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2-22 養生.聰明飲食
咖啡因對身體有什麼影響?詳解如何獲得咖啡好處及不喝過量
每天早上人手一杯咖啡是辦公室常見風景,不過很少人知道它實際上會對你有什麼影響,像是咖啡因多快會發揮作用?或是咖啡因如何喚醒你?甚至喝多少咖啡才是安全不過量嗎?以下為與咖啡因相關的常見問題與解答。咖啡因的作用有多快?效果可能在你喝咖啡之前就開始了,根據2019年對80名18至22歲族群進行的研究顯示,僅僅吸入咖啡的香氣就可以提高記憶力並刺激警覺性。2018年的另一項研究發現,受試者研究聞到類似咖啡的氣味後,在分析推理測試中表現更好。不過研究人員表示,這種效應可能含有安慰劑成分。當你真正喝咖啡時又會發生什麼事?2008年的一項研究發現,一杯咖啡的警覺性效果可以在攝取後10分鐘發生,但血液中咖啡因最高濃度發生在45分鐘後。研究人員表示,咖啡因的效果將持續兩到三個小時,不過會隨著不同個體的體質和代謝率而有很大差異。【延伸閱讀:喝咖啡會影響心血管嗎?心臟科名醫建議喝完做這件事便知】咖啡如何喚醒你?咖啡因作為一種世界上使用最廣泛的興奮劑,讓你更加警覺和專注,但也可能更加煩躁和焦慮,這一切都與你身體的腺苷受體有關。當腺苷(一種天然存在於你體內的有機化合物)與這些受體結合時,它會觸發生理反應,導致細胞活動減少,通常會促進睡意。咖啡因可阻止腺苷發揮作用,促進警覺性的提高,同時也影響大腦的刺激神經傳導物質例如多巴胺的釋放,這使許多人精神狀態亢奮,但也可能導致高劑量咖啡因後的焦慮。雖然你的身體在一段時間後會適應咖啡因的影響,但不同的人對相同含量的咖啡因反應可能會非常不同。【延伸閱讀:在體內停留時間超乎想像!專家曝咖啡因過量下場】何時該停止喝咖啡?根據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資料,咖啡因的半衰期大約在四到六小時,這意味著如果你在下午4點喝最後一杯濃縮咖啡,那麼一半的咖啡因在晚上10點仍然在你的體內,那正是你從忙碌生活中鬆懈的時刻。每天最多能攝取多少的咖啡因呢?對於健康的成年人,FDA認為每天400毫克(大約四至五杯咖啡)通常不會發生危險的不良影響,而歐盟食品科學專家委員會則建議,每日咖啡因攝取量在300毫克以下對健康不致造成影響。至於有心血管疾病、心律不整、腸胃疾病、長期失眠的患者與孕婦及孩童,最好避免或減少飲用含咖啡因飲品。【延伸閱讀:喝超過沒好處!科學家曝喝咖啡最佳時間、杯數及睡前多久別喝】咖啡對你有好處嗎?2017年一項概括201項研究的薈萃分析指出,在通常的攝取量內飲用咖啡似乎是安全的,並表明每天三到四杯最能降低各種對健康的風險,且更有可能是有益於身體而不是有害。同年的另一項研究發現,咖啡可能與幾種癌症的風險降低有關,以及心血管疾病、巴金森症和2型糖尿病。另外,有證據表明,從長遠來看,它的情緒提升效果可能是有益的。在2016年對觀察性研究的薈萃分析中,發現攝取咖啡因可以降低患憂鬱症的風險,而2010年的一項芬蘭研究也發現類似的結果。【延伸閱讀:乳癌權威變咖啡達人 張金堅教授教你怎麼喝最健康】怎麼喝咖啡有影響嗎?深烘焙及咖啡因含量較低的咖啡,含有較少的抗氧化劑和較低的綠原酸,綠原酸是一種可以保護身體免受炎症和細胞損傷的化合物。值得注意的是,通過濾紙過濾的咖啡可能比未過濾的咖啡更健康。2020年發表的一項研究對超過50萬名健康咖啡飲用者進行大約二十年的追蹤調查,發現那些喝過濾咖啡的人患心血管疾病和死亡率較低。該研究的作者得出結論,咖啡中增加血液膽固醇的物質,可以藉由使用濾紙去除。研究人員指出,一杯未過濾的咖啡所含會讓血脂升高的物質濃度,是過濾後咖啡的30倍。【資料來源】.The truth about caffeine: how coffee really affects our bodies.How does caffeine affect sleep?.Spilling the Beans: How Much Caffeine is Too Much?
-
2023-02-16 焦點.健康知識+
體重不明原因減輕別太開心!可能是甲狀腺亢進與糖尿病
● 體重半年內不明原因少5%到10% 恐與疾病有關● 甲狀腺亢進症狀不明顯 至少三個月才會被察覺● 糖尿病前期體重不會減輕 進入糖尿病後體重掉體重減輕有可能是疾病找上門嗎?飲食如果沒有特別控制,或是生活習慣出現大幅改變,體重半年內若掉了原本體重的5到10%,就得注意可能疾病找上身。最常見造成體重減輕的原因以糖尿病、甲狀腺亢進等內分泌代謝異常為大宗,而最嚴重可能是惡性腫瘤所致。國泰醫院內分泌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黃莉棋表示,正常在有控制飲食並搭配運動的情況下,體重下降的速度應維持在每個月1到2公斤左右,過於偏激的減重,如不吃不喝等,短時間內體重雖會快速減輕,目前已有研究顯示,快速減重會嚴重影響免疫系統及代謝系統,如出現不明原因掉髮、經期紊亂等。沒減重卻出現不明原因體重減輕 年輕女性小心「甲狀腺亢進」如果沒有執行減重計畫,體重卻不明原因減輕,常見以糖尿病和甲狀腺亢進為主。黃莉棋表示,甲狀腺亢進多發生在年輕女性,其症狀以手抖、容易喘、心悸、盜汗、體重減輕作為表現。不過,甲狀腺亢進症狀較難察覺,等到出現明顯的手抖、心悸等,往往已經超過三個月以上,且即使是體重減輕,也常被認為是一件「開心的事」,不會被在意而錯過就醫時機。因此,大多數的甲狀腺亢進患者都是健康檢查時才會被揪出。甲狀腺亢進患者通常是家族遺傳,但並非每一個人都會發病,誘發甲狀腺亢進的因素多與「壓力」有關,尤以女性為大宗,從職業觀察,學生、金融業、科技業、教職人員有較多甲狀腺亢進患者。甲狀腺亢進疾病進程是如何?治療與照護的重點有哪些?甲狀腺分泌不正常,會影響女性排卵,生理周期變亂,進而影響受孕,嚴重甲狀腺亢進患者可能會造成甲狀腺風暴,不時發高燒、精神混亂,也會增加發生心律不整的機率,嚴重則會因心律不整導致死亡。甲狀腺亢進患者定期服用降甲狀腺素藥物,平均二年可以停藥,患者除了服藥仍需要調整作息,降低生活壓力,飲食也得降低攝取含碘食物。甲狀腺亢進患者在甲狀腺指數不穩定前,則不建議劇烈運動,應等指數穩定後,再透過規律運動,達到排除生活壓力的目的。引起體重異常減輕有可能是糖尿病!「血糖量測」早期篩出糖尿病前期黃莉棋表示,另一種體重減輕最常見的原因則是糖尿病,糖尿病典型的症狀為「三多一少」,吃多、喝多、尿多和體重減輕。糖尿病病人胰島素分泌異常,使葡萄糖進入細胞的作用喪失,身體容易無法獲得足夠能量,以致於體重減輕。糖尿病前期的病人,通常不會有體重減輕的症狀,而是正式進入糖尿病後才會出現。確認自己是否是糖尿病的潛在病人,可以從量測血糖確認,飯後血糖(吃第一口飯後2小時),正常人血糖不能超過140mg/dl,超過200mg/dl就是糖尿病,介於140到200mg/dl間,可以先查看自己的飲食狀況,是否是吃太多精緻澱粉,讓血糖瞬間上升,如果飲食一切正常,就得注意可能已進入「糖尿病前期」。黃莉棋表示,飯前血糖常被國人忽略,飯前血糖正常值應落在70到99mg/dl間,超過126mg/dl間就屬於糖尿病。如果血糖監測出現異常,必須盡速至新陳代謝科就醫,抽血檢驗糖化血色素,正常人糖化血色素應在5.6mg/dl以下,5.7到6.4mg/dl就應該要追蹤,6.5mg/dl就屬於糖尿病。「血糖量測」篩出糖尿病前期飯前血糖70到99mg/dl間:正常超過126mg/dl:糖尿病飯後血糖(吃第一口飯後2小時)不超過140mg/dl:正常介於140到200mg/dl間:糖尿病前期超過200mg/dl:糖尿病糖化血色素5.6mg/dl以下:正常5.7到6.4mg/dl:追蹤6.5mg/dl:糖尿病避免疾病上身,平時應多關注自身的身體狀況,定期量測體重外,也建議民眾,無論年齡,定期量測血糖與血壓,至少每個月在家量測一次,才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2-15 醫療.心臟血管
親二姨證實劉文正沒死!心肌梗塞通常快又急,發生了該如何處理
各大媒體昨日(15日)都大肆報導,70年代巨星劉文正已於去年11月12日心肌梗塞病逝美國。關於死訊外界一直眾說紛紜,不過根據《世界日報》16日的最新獨家報導,定居在明尼蘇達州的劉文正親二姨李庚濟(Lily Lee Levin)15日透過好友張美琪向《世界日報》表示,劉文正的死訊是假消息,「劉文正沒有死,他已經打電話給我報平安了。」李庚濟說,劉文正15日回撥電話給她說,已經很多年沒有跟他的經紀人聯繫。而這麼多年來,一直有人用盡辦法想請他復出,而且他的死訊也傳過多次,但劉文正隱退心意已決,絕對不會以任何形式現身或說明。【詳細新聞】獨家/二姨:劉文正沒死 他打電話給我報平安溫差大比低溫更可怕 心肌梗塞明顯增加不管劉文正心肌梗塞病逝的消息是真是假,冬天本來就是心血管疾病患者死亡的高峰季,近來各大醫院都有不少心肌梗塞的病患。醫師提醒,相較於持續性低溫,人體較有足夠時間適應溫度,反而是忽冷忽熱的天氣引發心肌梗塞猝死的風險會更明顯增加。《聯合報》報導,新光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洪惠風指出,10年前曾有研究者為找出心肌梗塞發作前原因,訪問曾患心肌梗塞的患者,發現患者1個月前,出現太累、容易喘、消化不良等症狀,但這類症狀相當不典型,讓人難以預防。「平時要做好水土保持!」洪惠風說,像是罹患三高民眾,平時要控制好血壓、血糖、膽固醇,以及規律運動、戒菸、控制體重、不要過累或情緒起伏大。若平時有在規律運動則有2個好處,第一是血管較不容易阻塞,第二是運動耐受度變差,且胸口悶、痛或喘,恐是心肌梗塞風險增加,應盡快就醫檢查。疑似發生心肌梗塞,應如何處理?心血管疾病權威名醫王宗道提醒,攝氏26度到28度是對心血管最友善的氣溫,溫度太高或太低都會提高阻塞機率,加上冬天還有血壓升高、水喝得少、飲食可能較重鹹油膩等不利因素,只要發現「心痛、喘、冒冷汗」,就要趕快叫救護車。心肌梗塞的救治分秒必爭,台灣心機梗塞學會理事長、高雄榮總重症醫學部主任黃偉春說明,謹記「心痛、喘、冒冷汗,快叫救護車」這個口訣,當身旁的人突然倒下去,馬上叫救護車。如果能正確急救,也可以幫他撿回一命。(CPR教學影片)急救處理流程發現「心痛、喘、冒冷汗」→叫救護車→等待時先進行心肺復甦術(CPR)→上了救護車由醫護接手CPR,持續心臟按摩→抵達醫院洪惠風表示,心肌梗塞發作時,若能把握時間盡快送醫,將血管打通,才能降低死亡風險,臨床上建議12小時內需就醫,但建議發生當下立刻就醫,「房子失火就要趕快滅」,否則拖越久器官受損恐越嚴重;若伴隨嚴重心律不整,當下可能就會奪命。此外,衛福部國健署提醒,心血管疾病患者本身就是心肌梗塞高危險群,建議這類患者要隨身帶著病歷卡與緊急用藥,註記平時就醫院所、診斷、藥物過敏史,並應隨身攜帶醫師開給緊急備用藥品,以供緊急送醫的醫師快速接手處置。心肌梗塞典型病徵 持續性胸痛、盜汗和呼吸困難根據《元氣網》疾病百科資料,心肌梗塞是由於心臟冠狀動脈突然阻塞,導致供給心肌血流中斷,心肌缺血缺氧而壞死。臨床表現上,持續性胸痛、盜汗和呼吸困難是典型的病徵,但約有一半以上患者病發前沒有任何症狀。急性心肌梗塞更是令人措手不及,患者通常在發病後1個小時內猝死,是一種死亡率相當高的急症。45歲以上男性、停經女性、有三高、抽菸、壓力大、缺乏運動,都是心肌梗塞的危險因子。【延伸閱讀】疾病百科/心肌梗塞去年心肌梗塞帶走不少知名人物,最震撼的莫過於台灣浩鼎生技創辦人暨董事長兼執行長張念慈博士,他在去年底12/29上午九點都還和台灣幾位主管通電話討論事情;沒想到,半小時後就傳出突發心臟病猝逝,享壽72歲。東海大學法學院院長、現任南山人壽獨立董事卓俊雄,則是在12/25日上午在高鐵上疑因天冷引發心肌梗塞辭世,享年55歲。【資料來源】.心肌梗塞發作 自行送醫還是叫119?.館長媽、張念慈、卓俊雄猝逝…心肌梗塞症狀一表掌握 醫教如何急救.一代巨星劉文正心肌梗塞過世 醫:6成男性發作前無症狀
-
2023-02-15 醫療.心臟血管
北榮經導管「夾緊」心臟瓣膜救命 三尖瓣膜逆流有哪些症狀?
重度三尖瓣膜逆流,導致急性心衰竭,經導管修補成功救命。85歲林先生,長期罹患心房顫動,近20年前因心血管堵塞,曾接受心繞道手術,近年檢查發現三尖瓣膜逆流,平日以藥物控制。但今年農曆年節,出現胸悶、喘、下肢腫脹症狀,診斷為三尖瓣膜重度逆流致心衰竭,緊急住院治療。台北榮總心臟瓣膜團隊考量患者高齡,且有多重慢性病,再次開心手術風險極高,而進行經導管三尖瓣膜修補手術,林先生術後第二天即康復出院。北榮心臟外科主治醫師許喬博說,三尖瓣膜位於右心房與右心室間,健康狀況下應可正常開合和關閉,但隨著心律不整等疾病,導致心房、心室擴大,讓三尖瓣膜無法正常關閉,導致三尖瓣膜逆流。輕微三尖瓣膜逆流持續追蹤即可許喬博說,據統計,輕微三尖瓣膜逆流於超音波檢查十分常見,一般持續觀察、追蹤即可,而中度以上三尖瓣膜逆流在一般人口盛行率約3至4%,大於70歲高齡患者盛行率則上升到5至6%。三尖瓣膜逆流病因可分為原發性及次發性,北榮心臟內科主治醫師宋思賢說,約15%病患屬原發性,為三尖瓣膜本身出問題,85%屬次發性,通常是瓣膜外原因造成,如二尖瓣膜逆流或狹窄、心律不整、肺動脈高壓所致,考慮到手術風險,三尖瓣逆流治療一般都以達重度逆流才會採取手術。北榮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李慶威表示,早期三尖瓣膜重度逆流主要症狀為以喘和腳腫,這時很容易被利尿劑控制,也導致病患雖已有嚴重三尖瓣逆流,卻往往忽略,沒有及時接受手術治療。一旦病情進展至重度三尖瓣逆流並致心衰竭時,病患常合併黃疸、腹水,甚至肝衰竭。特別是天冷時,血壓容易上升,容易造成心臟瓣膜壓力,讓原先已有的心臟疾病出現症狀,此時就應盡速就醫治療。三尖瓣膜逆流症狀有哪些?.疲勞.心率異常(心律不整).頸部脈動.活動時呼吸急促.腹部、腿部或頸部靜脈腫脹許喬博說,開心手術雖是重度三尖瓣逆流標準治療,但手術風險相對提升,依美國資料顯示,三尖瓣膜逆流手術死亡率約10%甚至更高,如何早期治療重度三尖瓣膜逆流為國際間非常重要的議題。開心手術是重度三尖瓣逆流標準治療宋思賢指出,經導管三尖瓣膜修補技術,全程不需要使用體外循環心肺機,不需停止心臟,且無傷口,對於高齡高開刀風險的病患,可以更安全有效治療三尖瓣膜逆流。根據美國相關研究,7成病患1年內術後可維持中度以下的三尖瓣逆流,不但可大幅改善心衰竭症狀,也減少了心衰竭再住院的比例,改善病患的生活品質。宋思賢說,對於三尖瓣膜逆流等複雜瓣膜性心臟病患者,「經導管三尖瓣膜修補手術」因無手術傷口、風險低、恢復快,術後復原良好,並需要以病人為中心的跨團隊合作共同評估,才能提供病人最佳治療選擇,但此手術無健保給付,需要自費治療。林先生說,今年1月29日在家中吃完晚餐後,感覺喘的症狀變得嚴重,太太「感覺不太對勁」,而到北榮急診就醫,診斷是血壓高,並可能有心衰竭情形,隔天進行詳細檢查,判斷是重度三尖瓣膜逆流,他是理智考慮病情,尊重醫師專業,如果治療需要手術,就進行手術,術後目前恢復良好,最近太太因為腳受傷,就醫時都必須坐著輪椅,也都是他幫忙推輪椅都沒有問題。為照顧心臟瓣膜疾病患者,北榮有兩組心臟瓣膜團隊,由心臟內、外科醫師、護理師及超音波醫師共同組成,至目前為止,已完成500例以上各式經導管主動脈瓣膜、二尖瓣膜以及三尖瓣膜治療,手術成功率高達95%,成功減輕病患症狀與疾病嚴重程度,並與國外先進一流醫學中心成效相當,同時給予復健、營養等全方位的治療照護,協助患者重返健康人生。【資料來源】.Mayo Clinic:Tricuspid valve regurgitation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2-12 醫療.心臟血管
牙齒沒刷乾淨可能引來心臟病?你可能不知影響心臟健康7件事
吸菸和過量飲酒,會影響心臟健康,這是眾所周知的事實。但有些看似不起眼的日常習慣或狀態,其實也在殘害我們的心臟健康,包括快速減肥、缺乏某些營養素、刷牙的頻率、咖啡的飲用量。心臟科醫師提醒,以下行為可能影響心臟健康,應盡量避免。1.快速節食或不吃某些營養素美國天普大學(Temple University)醫院心臟病科主任 Daniel Edmundowicz博士說,人們常自以為飲食健康、均衡,卻沒料到有些看似健康的飲食,其實正在為心臟病鋪路。他舉例,常看到堅持低膽固醇飲食的人,想方設法避免攝取脂肪,包括健康的脂肪一概不碰。而他們可能攝取過多碳水化合物,雖然這樣的飲食並不會導致膽固醇升高,但會導致體重增加,甚至增加糖尿病的風險。快速節食也會造成心血管負擔,有研究顯示飲食習慣突然且極端的改變,會導致心臟功能惡化。2.社會孤立或孤獨加州普羅維登斯聖約翰健康中心的心臟病專家Rigved Tadwalkar博士說,社會孤立也會對心臟健康產生深遠的影響。最近一項研究發現,與社會隔離的年長女性,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增加8%,獨居女性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增加5%,同時社交孤立又獨居的人,風險更增加到27%。Edmundowicz博士說,社會孤立會導致憂鬱,憂鬱也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素。3.牙齒健康狀況不佳牙齒問題如牙齦不健康和蛀牙,會增加血液中細菌感染的風險。Tadwalkar博士說,口腔中的細菌很容易傳播到血液中。最近的研究還發現,定期清潔牙齒與心臟健康有密切關係。Edmundowicz博士指出,牙齦炎和口腔健康狀態不佳,長期處在發炎狀態下,可能使膽固醇升高、發生血管斑塊剝落等心血管問題。4.服用某些藥物和營養補充劑已發現有部分藥物會引發心血管問題,例如注意力不足(ADHD)過動症藥物,會刺激神經系統,並導致心率和血壓升高。具有利尿作用的藥物,可以降低血壓,對於天生有低血壓的人,可能導致頭暈等症狀。有些保健食品也可能與處方藥物相互作用,對心臟產生破壞性影響,因此在服用保健食品、維生素補充劑之前,建議與醫師討論。5.攝取過多的咖啡因咖啡通常對心臟是安全的,甚且有保護作用。研究顯示,每天喝兩杯咖啡對心血管有益。但攝取過多咖啡因則會產生負面影響,使心跳加速,導致血管收縮、血壓升高,如果有心律不整問題,高劑量的咖啡因也可能誘導其發作。300到400毫克的咖啡因,通常被認為是安全的,超出之後,則會產生連串負面影響。研究更顯示,與過濾式(filtered coffee)相較,未經過濾的咖啡(如法壓壺)更可能引起膽固醇升高。Tadwalkar博士指出,一般來說,咖啡愈黑,對身體愈健康。6.長期處於壓力之下當身體長時間處於「戰或逃」的狀態,腎上腺素長時間釋放,會導致身體發炎,間接引發血壓升高、高膽固醇、肥胖、胰島素抗阻紊亂。慢性壓力還會增加全身凝血風險,如果在已狹窄的動脈中形成血栓,就會導致心臟病發作。壓力的誘因無所不在,這些觸發因素不會消失,因此學習管理、紓解壓力的方式非常重要,Tadwalkar博士建議進行冥想、瑜伽、運動和自己喜愛的嗜好,都有助緩解壓力。7.睡眠過多或太少多數人每晚需要七到八小時的睡眠,睡眠過多或太少,都可能導致心血管問題。當然這不只和睡眠時數相關,睡眠質量也很重要。高品質的睡眠有利心臟健康,長期睡眠品質低下則與高血壓、膽固醇升高和動脈粥狀硬化有關。資料來源/美國赫芬頓郵報
-
2023-02-05 養生.聰明飲食
喝超過沒好處!科學家曝喝咖啡最佳時間、杯數及睡前多久別喝
許多「咖啡控」早晨一醒來,就是來杯咖啡喚醒自己;也有人習慣到辦公室立刻進行咖啡儀式,為工作開機。科學家認為,喝第一杯咖啡最佳的時間是上午9點30分到11點之間。以下是科學家總結多項咖啡研究,提供給咖啡愛好者的飲用指南。什麼時間喝咖啡最好?科學答案:上午9點30分到11點之間喝第一杯很多人一起床或一到辦公室就立刻喝咖啡,但專家建議,把第一杯咖啡的時間延後到9點30分到11點之間,能獲得最大益處,也可避免過度焦慮緊張。科學家解釋,早晨時段人體的皮質醇(主要壓力荷爾蒙)最高,用以喚醒身體。而咖啡因會刺激身體釋放更多這類荷爾蒙,讓人感覺清醒不疲倦。但當身體的皮質醇濃度已經很高時,再喝咖啡因飲品,會引發壓力和焦慮。追溯2009年一項研究,皮質醇的水平在早晨時最高,接著開始下降,在上午9點30分到11點以及下午1點至5點的兩個時段大幅下降。美國佛羅里達州的運動營養師Amanda Maucere說,雖然皮質醇升高有助於醒來,但在壓力大時也是有害的,沒必要在此時補上一杯咖啡,在體內產生不必要的壓力反應。科學答案:運動前30分鐘已有大量研究顯示,咖啡因是強大的鍛鍊補充劑,可幫助舉起更重的重量、跑得更遠更快。也因此包括奧運會在內的體育賽事,曾一度禁止運動員攝取高劑量的咖啡因。數十項研究回顧發現,如果運動員在開始鍛鍊前30分鐘到1小時喝咖啡,將獲得最大益處。2020年一項論文曾進行相關測試,分別讓受試者在運動前2小時、1小時和30分鐘攝取咖啡因,結果發現1小時和30分鐘的表現最好。2016年一項針對自行車騎乘的小規模研究發現,鍛鍊前喝咖啡的人,比不喝咖啡的人堅持的時間長12%。咖啡因透過提高腎上腺素水平來促進運動,還能刺激更多神經、提高肌肉溫度,改善運動表現。一天喝幾杯咖啡最剛好?科學答案:建議每天2到3杯,超過沒好處。2022年的一項研究指出,一天喝三杯咖啡有助長壽並避免中風和心臟病發生。這篇論文針對50萬名56歲左右的英國人進行研究,發現每天喝3杯咖啡,可降低12%死亡風險、17%心臟病風險以及21%的中風風險。相較之下,不喝咖啡或每天喝超過3杯咖啡的人,並未獲得相同好處。其他幾項研究,包括2021年在歐洲心臟病學會大會上發表的一篇論文,也證實這項關聯。但2015年英國政府支持的一項研究指出,每天喝5杯咖啡有助延長壽命。2022年另一項研究則指出,每天只需要喝兩杯咖啡,就可以降低罹患心臟病和早逝的風險。對於喝多少咖啡對健康最有利,目前沒有共識,但超過5杯會導致失眠、頭痛和焦慮。咖啡有利人體的關鍵,在於其所含的抗氧化劑,能減少身體發炎反應、促進新陳代謝,阻斷可引發心律不整的受體,並抑制脂肪吸收。對咖啡因產生耐受性怎麼辦?科學答案:一個月休息一周不喝咖啡很多人會發現,咖啡喝久了越來越沒有效果,那是因為身體對咖啡因產生耐受性。2020年一項研究發現,騎自行車的人在連續喝咖啡兩周後,咖啡因對運動的改善效果逐漸消失。專家認為,每個月停止喝咖啡一周,用逐漸減量的方式進行,大約一周後,身體會回到不喝咖啡的狀態。然而,對於是否有必要以減少咖啡因攝取,來對抗其耐受性,目前沒有定論。一個針對60多項研究的分析發現,即使定期攝取咖啡因,對運動員的耐力幫助仍然有效。睡前多久不要喝咖啡?科學答案:睡前6-8小時過多的咖啡因會阻斷腺苷(adenosine)和褪黑激素的受體,擾亂睡眠。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表示,咖啡因的影響會在四到六小時內緩解,因此如果想在晚上10入睡的人,最好在下午4點前結束最後一杯咖啡。不過也有論文指出,咖啡因的影響可能超過八小時,建議睡前八小時停止喝咖啡。密西根大學睡眠專家Dierdre Conroy博士說,每個人對咖啡因的反應不同,尤其經常喝和完全不喝的人,會有不同的反應。資料來源/英國每日郵報
-
2023-01-25 養生.聰明飲食
鈣對心臟也有影響?醫師曝食物中「這些」離子都要注意!
鈣質攝取對於骨頭、牙齒相當重要,可以避免骨折的發生,也能強化牙齒健康,但你知道鈣離子的攝取事實上也會影響到心臟健康嗎?振興醫院心臟血管內科醫師陳冠群表示,鈣離子嚴重缺乏時對於心臟肌肉、心率會產生影響,此外,鹽過度攝取、鉀離子的不平衡也會影響心血管功能。飲食對心臟健康相當重要 Na、Cl影響心血管功能美國心臟協會(AHA)先前曾提出「生活必要8件事(Life’s Essential 8,LE8)」,提供民眾作為心臟保養的指引參考,其中在飲食方面,美國心臟協會建議,民眾應建立良好的飲食習慣,均衡飲食並注意注意卡路里,避免含糖飲料、酒精、紅肉、加工肉類、精緻的碳水化合物等。陳冠群醫師也提到,心血管疾病的患者若合併有三高問題,飲食更要多加注意,目前鼓吹的地中海飲食、得舒飲食,都有綠色蔬菜含量多、適度的堅果攝取等特性,各個種類的食物都應盡可能攝取,肉品的部分也建議多吃原生食物,避免醃製處理過的加工肉品。醃製食品有許多的鹽分,這些鹽主要成分為氯化鈉(NaCl),鈉離子、氯離子的不平衡會影響心血管健康。不過,陳冠群醫師強調,鹽分的攝取對於身體是必須的,應適度的攝取,但不可過量,像醃製物這種高鹽份的食物應避免。鈣、鉀也會影響心臟功能 食物攝取要注意!除了,鈉離子、氯離子外,幫助我們強健骨頭、牙齒的鈣離子,事實上對於心血管也有一定的影響。陳冠群醫師表示,心臟運作時也需要鈣離子的參與,鈣離子會影響心臟肌肉的運動,它的不平衡也與心律不整的產生有關係。醫師指出,牛奶、堅果、蔬菜(如:九層塔)等鈣質含量都相當高,可以多加攝取,而在補充鈣質的同時,從事足夠的負重運動(如:重量訓練)、多曬太陽增加維生素D,對於鈣質吸收也是相當重要的,這樣才能將攝取的鈣質留存在身體裡。而陳冠群醫師也提到,鉀離子的不平衡事實上也會影響心血管功能,尤其很多心血管疾病的病人,腎臟功能也沒有很好,對鉀的代謝能力較差,攝取過多的鉀離子會造成高血鉀、心律不整,需要特別小心高鉀的食物,像有很多益生菌事實上鉀含量也蠻高的,這部分要特別小心。【本文獲健康醫療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網址:https://www.healthnews.com.tw/article/56482】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
2023-01-25 養生.人生智慧
當家屬說「假如出事就不要救了」醫掙扎這種病人該不該救到底
拒絕心肺復甦術或許,有的時候該思考的不是是否救得活,而是救活後,是否還能有尊嚴、有一定生活品質的活著。DNR,全名為Do-Not-Resuscitate,亦即「不施行心肺復甦術」,意思是說:當病人罹患嚴重傷病,經醫師診斷認為不可治癒時,而且病程進展至死亡已經無法避免,依照病人或家屬的意願,在臨終或無生命徵象時,不施行心肺復甦術,包括氣管內插管、體外心臟按壓、急救藥物注射、心臟電擊、心臟人工調頻、人工呼吸或其他救治行為等等;這些選項也不一定要全部放棄,有時候可以根據病人或家屬的特別需求考量—比如說部分病人不插管、不壓胸、不電擊,但是可以給予急救藥物注射,主要的目的在於避免無效醫療,讓病人走得有尊嚴、減少痛苦,而生者同時也可以感到安心。下午來了一台緊急手術,病人因為大腸腫瘤引起的腸阻塞,要來做一個造口,病人二十多歲,體重才三十公斤,看起來有唐氏症,同時合併智能障礙、發育不全,不會講話,生活無法自理,小時候因為先天性心臟病動過幾次手術。現在病人的心律不整正在發作,心電圖一下子從正常的心律跳到左束支傳導阻斷(Left bundle branch block),接著偶爾還會跳陣發性上心室心律不整(PSVT),如此不斷地轉換……不知道什麼原因,主要的照顧者是一位七十多歲的阿嬤,沒有看到病人的父母……我當時心中閃過好幾個念頭,這樣的小孩是被父母拋棄丟給阿嬤,還是父母為了工作賺取金錢養育這樣的孩子,所以不得不離開這個地方去北部工作?像這樣小孩被遺棄或是託付的故事,在我們這個鄉下地方不勝枚舉。假如手術中出事就不要救了因為這個病人發育不良,腸阻塞有可能會引起低血容性休克、離子不平衡、吸入性肺炎……而且他的心律不整正在發作,這樣的手術看起來就有點危險,都還沒開始麻醉,病人就已經快要往生的模樣。我想起我的學弟常常抱怨我說,我看麻醉前訪視的時候,都沒有在看,對高風險的病人,我同意書上什麼都沒有寫;我只會跟病人說:「當你睡著的時候,我會照顧你。」因為常常被抱怨,於是這一次我就想說,那我要來好好解釋麻醉風險,免得造成大家的困擾……於是我開始跟阿嬤講說,腸阻塞的病人最怕麻醉的時候嘔吐,併發吸入性肺炎,像他這樣有先天性心臟病、心律不整、發育不全,萬一發生吸入性肺炎,免不了插管去加護病房,最嚴重的狀態有可能會死亡;而且麻醉藥物會讓血壓降低,現在腸阻塞本身就有可能讓病人脫水,脫水之後離子不平衡,會讓他的心律不整惡化,隨時都有可能需要電擊跟壓胸,本來就有點智能不足,經過這次萬一發生腦部缺氧,中風變植物人都有可能……我一直講一直講,阿嬤一直聽一直聽,聽到後來,阿嬤突然打斷我說:「假如手術中出事了,那就不要救了……」我突然間一愣。手術室是一個開刀搶救生命的地方,在這裡圖的就是一個生命重新開始的機會,病人家屬說「不要救了」,這句話突然間讓我意會不過來,違反我平常的認知;接著我突然間明白了,阿嬤累了……儘管這個病人是二十多歲的年紀,不應該跟死亡扯上關係,但是在這個偏鄉、沒有多少資源的地方,阿嬤一個人跟他相處了二十多年,也該夠了……於是我進去開刀房之後,看到學弟正準備開始麻醉誘導,我就跟學弟說:「家屬說假如出事了就不要救了。」學弟聽到我這樣說也是一愣,接著開始反抗我說:不行耶!理論上拒絕心肺復甦要有兩個條件,疾病末期跟不可逆,手術過程中,無法排除麻醉藥的諸多因素的干擾,加上血壓低、離子不平衡、心律不整等諸多因素,都是可控的範圍,不屬於不可逆的疾病,而且手術過程中變化劇烈速度之快,有時候並不容許我們思考到底是不是疾病末期,是可逆不可逆,所以一定要救到底……主動脈:我當然知道法律上一定要救到底,但是這種病人你捨得把他救活?※ 本文摘自《心安的練習:一位麻醉醫師的人間修行》。《心安的練習:一位麻醉醫師的人間修行》作者:主動脈 出版社:聯經出版 出版日期:2022/12/01
-
2023-01-25 養生.運動健身
運動只能維持三分鐘熱度?專家教3招就可鍛鍊肌肉避免萎縮
只能維持三分鐘熱度的人,可以這樣鍛鍊肌肉因為一般人並沒有要以成為健美選手為目標,所以不用把身材練到令人嘖嘖稱羨的地步,但仍須預防全身的肌肉不會萎縮,讓肌肉能維持在可以一直活動的狀態。雖然從事不同種類的運動可以達到上述的目的,但比起散彈打鳥,什麼都去嘗試,把目標鎖定在訓練需要動到的肌肉部位,可以收到更好的效果。等到養成運動習慣後,再增加其強度。我建議可以把「四分鐘高強度間隔訓練」,設定為個人運動的目標。具體的做法是,為了能藉由鍛鍊心肺功能和肌力的平衡,可以採用「二十秒運動,十秒休息」,合計共做八次的TABATA 間歇訓練(Tabata Training)。並在執行過程中,加入以下這三種肌肉鍛鍊項目。一、活動肩胛骨周圍的肌肉肩胛骨一帶有許多不同的肌肉,其中稱為「旋轉肌」的肌肉群,負責把肩胛骨和手腕的骨頭連結在一起。因為旋轉肌屬於「深層肌」,若不刻意鍛鍊,就容易萎縮。俗稱四十肩或五十肩的症狀,多半都和肩關節的穩定性變差有關,而旋轉肌肌力的衰退,也是造成症狀發生的原因之一。因為以旋轉肌為中心的訓練較專業,所以本書並未介紹,但我建議大家可以多做伏地挺身以強化肩膀附近的肌肉。當你做伏地挺身時,請在腦中想像,當身體往下時左右兩邊的肩胛骨有確實靠近的感覺。位於左右兩側肩胛骨相近之處,存在一種名為「棕色脂肪」的特殊脂肪,這種脂肪只要一經燃燒,就能提高人體的代謝。因此只要不斷刺激該部位,就能提高身體的溫度,達到促進代謝的目的。棕色脂肪較多的人,比較不容易罹患心律不整、高血壓、糖尿病、冠狀動脈疾病以及腦血管疾病等慢性病。對於肌力較弱的人或女性,因為做伏地挺身可能容易傷到腰,所以可以像下圖以膝蓋著地的方式,或是借用牆壁做推牆式的伏地挺身。二、活動肚臍以下的腹肌讀者們看到「肚臍以下的腹肌」這幾個字,是不是不太懂是什麼意思呢?一般人提到「腹肌」時,腦海中浮現的大多是左右各有三塊肌肉的印象,這部分的肌肉若結實又清晰可見,就會被稱為「六塊肌」。腹肌又稱為「腹直肌」,在人體的左右兩側各有四塊。其中最不起眼的當屬肚臍以下、腹直肌最下方的部位。如果此處的腹直肌肌力衰退,就會讓肚子凸出來。身材如幼兒般肉肉的人,其實就代表他的腹肌肌力很弱。一旦這個部位的肌力不夠,人體內就會腹壓不足,進而引發腰痛和便祕。在日本的禪和武術中稱此處為「丹田」,這肚臍下方數公分之處,被認為是人類生命活動的中樞。據說要是能在呼吸時把注意力集中在丹田,就能收到調整自律神經及改善疲勞的功效。然而若平日沒有鍛鍊以及使用腹直肌最下部肌肉的習慣, 那麼要想把力量集中在丹田來呼吸,也不可能一蹴可幾。可以說,對肚臍以下,亦即對腹直肌最下方的肌肉進行鍛鍊,是維持生命活動不可或缺的一環。但哪怕是一般人經常會做的腹肌運動,例如仰臥起坐,也很難鍛鍊到腹直肌最下方的肌肉。要想訓練此處的肌肉,重點不在上半身,而要做抬腿的動作。像「仰臥舉腿」,就是以躺姿,交互抬腿的一種運動。藉由做仰臥舉腿,我們可以練習如何把力量集中在下腹部(如下圖)。為了不傷到腰部,我們需要把全部的精神集中在肚臍以下的腹肌。希望各位能把這項運動放進高強度間隔訓練裡。另一個我想向大家推薦的運動為平板支撐。儘管這項運動也是藉由手肘和指尖來支撐身體(雖然姿勢和伏地挺身一樣,但平板支撐是以手肘來撐住全身),這項運動即使只利用三十秒到一分鐘的零碎時間執行,都能有效鍛鍊下腹部的肌肉。在開始嘗試時你會發現,連要撐住一分鐘都不太容易做到,而且一旦姿勢不正確就會傷到腰。因此在做平板支撐時,記得要把意識集中在下腹部,且不要過度彎折到腰部。如果是肌力較差的人,可以先從維持膝蓋著地的姿勢開始嘗試。三、活動臀部的肌肉一個人在喪失了步行的能力後,臀部肌肉會萎縮得最嚴重。臀部肌肉和腹部及背部的肌肉,共同支撐著我們的身體。因為臀部肌肉力量衰退的人很難做到單腳站立,所以當他們在站著穿褲子或襪子時,就很容易重心不穩。提到鍛鍊臀部肌肉的方法,相信有許多人都會立刻想到「深蹲」,但一般深蹲主要鍛鍊到的其實是大腿的肌肉而非臀部。由於我們鍛鍊肌肉的目的是為了維持日常生活所需,因此我推薦大家不妨試試,只是單純從坐在椅子上的姿態到站起來的「椅子深蹲」(請見下圖)。椅子深蹲就是從坐在椅子上的姿勢到站起來,然後慢慢回到椅子上,接著再站起來的反覆循環。大家在做椅子深蹲時,請別忘了我在上個運動時提醒的,要把力量集中在腹直肌最下方。在做椅子深蹲時,如果能毫不費力就站起來,則可進一步嘗試多數人起初並不容易做到的只靠單腳站起來。如果覺得只靠單腳站起來有困難,可以試著在屁股已經離開椅子後,再從雙腳站立改為單腳,然後慢慢坐回椅子上。椅子深蹲除了可以任何時間做,包括上班時的休息時間。除了我在本文所介紹的鍛鍊這三種肌肉部位的方法外,當然還有許多不同的鍛鍊方式,各位可以自行上網搜尋,或向熟悉該領域的教練請益,在晨間的運動時間進行不同的訓練。因為一直做相同的運動,身體就會習慣該動作所帶來的刺激,結果弱化了鍛鍊所產生的效果。※ 本文摘自《少食生活:吃少一點,變瘦一些,活久一點,讓頭腦與身體變年輕的活力飲食法》。《少食生活:吃少一點,變瘦一些,活久一點,讓頭腦與身體變年輕的活力飲食法》作者:石黒成治 譯者:林巍翰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23/01/17
-
2023-01-17 醫療.心臟血管
疲勞、睡眠障礙恐是心臟警訊 名醫洪惠風曝症狀相關原因
●疲勞、睡眠障礙,恐心血管疾病惡化●心臟疾病患者得憂鬱症機率,一般人2倍●不良生活習慣,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風險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全球每年約1790萬人死於心血管疾病;衛福部110年死因統計,台灣有5.8萬人死於心血管疾病。美國心臟協會提醒,若出現疲勞、睡眠障礙、體重增加、憂鬱等症狀,慎防心血管疾病上身。新光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洪惠風建議,民眾若出現相關不適症狀,應先求助專業醫師,經醫師診斷疾病並接續治療。心血管疾病分6種外媒網站「每日科學」登載由美國心臟協會發表的一篇文章,針對心臟病、心臟衰竭、瓣膜性心臟病、中風、心律不整、周邊動脈疾病等6種心血管疾病患者,歸納出常見疲勞、睡眠障礙、體重增加、憂鬱傾向等症狀。研究人員認為,這些微小的症狀通常不會被重視,但可能代表心血管疾病惡化、增加住院的可能性,提醒民眾不可輕忽。美國心臟協會研究指出,心臟疾病發作時,除了會有胸痛等常見症狀,也有少見症狀如呼吸短促、疲勞、出汗、惡心、頭暈等;心臟疾病患者罹患憂鬱症的機率,是沒有任何疾病民眾的2倍;若有持續性胸痛、心臟衰竭、中風、周邊動脈疾病等患者,通常都有憂鬱症或焦慮症,甚至中風患者的認知功能也會受影響,建議心血管疾病患者,應定期評估監測認知功能及憂鬱等級。洪惠風指出,疲勞感可能是心臟衰竭、心臟瓣膜閉鎖不全或打不開等引起,但也可能是呼吸中止症、肝功能異常、慢性疲勞症候群等其他疾病造成;若是頭暈、惡心等症狀,可能因血壓過低或高、貧血,或耳部功能、腦神經功能不佳影響;胸口痛的症狀,除了心臟問題外,也可能是食道、肌肉問題引起,但有相關症狀不代表就是心臟疾病造成,應由專業醫師就各項因素進行判斷。心臟疾病與憂鬱症彼此互為因果關係,許多研究也看到兩者有其相關性。洪惠風表示,憂鬱症患者對於藥物遵從性不高,會增加心血管疾病危險;罹患心血管疾病患者,可能年僅30、40歲正值事業衝刺的階段,因病使得人生計畫改變、影響職場工作,造成嚴重心理衝擊,這中間會經過一段適應期,從生氣、否定、討價還價,甚至憂鬱,最後才會適應、接受「自己生病」的事實,的確有可能產生憂鬱。宅與胖增罹病風險洪惠風提醒,各年齡層都有罹患心臟疾病的風險,像從事電子業的年輕族,每日工時超過12小時,嚴重過勞,甚至沒有周休二日;不良生活習慣,像長時間打電動、不運動等造成肥胖,也會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風險。不過,近年運動風氣提升,像從事騎腳踏車、慢跑、健身的年輕人愈來愈多,但同時宅、胖、躲在鍵盤背後生氣的人也多,朝兩極化發展,建議若要遠離疾病,應維持良好生活習慣。
-
2023-01-11 醫療.心臟血管
每次電擊都像「遭火車撞」台大1次手術解決晚期心臟衰竭2難題
晚期心臟衰竭的病人,即便已裝了心室輔助器以延長心臟移植等待時間,但有些病人會出現心律不整導致心室頻脈而需要反覆電擊,有病人形容每次電擊都像「遭火車撞」。為一次解決兩種問題,台大醫院將心室輔助器植入和電燒兩項手術合併施行,成功治癒兩名病患,成為台灣和亞洲能同時執行此技術的醫學中心。62歲詹女士有嚴重心臟衰竭,因心室頻脈頻繁發作而多次進行電擊去顫及電燒手術等治療,無法離開醫院。她表示,「每次電擊都像被火車撞,曾連續電擊三次,真的很痛苦。」去年裝置左心室輔助器同時進行手術型心外膜頻脈電燒,術後不僅可以離開醫院,也能自如地上下樓梯。台大醫院心臟血管外科主治醫師王植賢表示,心衰竭的病人通常先以藥物治療,晚期心臟衰竭病人經評估則可用心室輔助器或心臟移植治療。裝上心室輔助器後兩年存活率達七成、五年存活率也有六成,剩下的病人可能因為其他因素而無法延長存活,其中一項就是心律不整。王植賢說,刺激心臟收縮的電生理訊號傳導系統出問題,就會產生心律不整,出現各種不正常的心跳。通常會使用去顫器電擊,讓心臟回到原本規律的節奏,但如果心律不整頻繁發生導致反覆電擊,則會考慮使用導管進行心臟內膜電燒手術治療。針對心臟衰竭合併心律不整的病患,台大醫院整合內、外科醫療團隊,在外科植入心室輔助器的手術過程裡,同時由內科的心律不整團隊利用3D立體電生理定位電燒術,偵測心臟傳導電位訊號,定位心律不整發作部位,用電燒導管對心臟外膜進行燒灼,一次解決兩種複雜問題。台大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賀立婷表示,兩項手術單獨進行已行之有年,但如果先裝輔助器之後再進行電燒,必須等傷口癒合才能執行,至少要等上兩個月。不過,合併手術也因為時間拉長、風險提高,因此醫師有縮短手術的時間壓力。
-
2023-01-07 養生.聰明飲食
蘋果護心NO.1,每日吃可降低膽固醇!「10大護心食物」顧心臟預防心血管疾病
冬天是心血管疾病的好發季節,天氣變冷容易導致血管收縮、血壓上升,進而使得中風與心肌梗塞的風險大幅提升,因此如何照顧心臟與血管健康,成為民眾關注的重要課題。《Social Lab社群實驗室》本次透過《OpView社群口碑資料庫》追蹤近3個月網友熱議的「護心食物」相關話題,帶您了解網友熱議的10大護心食物。蘋果被推舉為護心NO.1食物 每日吃可降低膽固醇觀察網路上的「護心食物」相關話題討論,可以發現「蘋果」是大家公認的強心聖品,這是由於蘋果含有豐富的果膠,能夠有效降低血液中的膽固醇濃度,並防止動脈硬化、抑制血糖急速上升。此外,蘋果多酚還具有抗發炎、防失智的作用,高密度營養價值也為其帶來「每天1蘋果,醫生遠離我」的知名俗諺。日前就有網友在討論區表示「看新聞才知道原來蘋果對心臟很好」,並詢問大家的看法,引來許多網友分享自己的經驗,如「家裡有心臟病遺傳史,但爺爺每天吃蘋果所以超健康」、「蘋果除了保護心臟,還能美白抗衰老和改善便秘」,建議民眾日常可以攝取足量蘋果,保健心臟及補充維生素C等營養。堅果、黑巧克力可顧心 是民眾嘴饞時的好選擇而「堅果」類食物則因為富含不飽和脂肪酸,成為許多網友提到的最佳顧心食材,且堅果種類繁多,各自也具有不同的營養功效,像是可以增進記憶力的核桃、預防骨質疏鬆的腰果、防止細胞老化的杏仁,和生酮飲食最愛的夏威夷豆等,都是有利心血管健康的良好油脂來源。有民眾就在社群網站發文請益「膽固醇過高但嘴饞想吃零食怎麼辦」,吸引熱心網友留言回覆「試試看吃無調味的堅果,可口又健康」、「把堅果磨碎加上綠色蔬菜和植物油,做成的堅果醬好香好美味」,提供大家營養新吃法。至於「黑巧克力」中,可可所含的黃烷醇也相當有益於心臟健康,黃烷醇能夠維持血管彈性和血液循環,促進心血管與腦血管的運作。有網友就在部落格上分享關於巧克力的冷知識,提到「我都吃80%以上的巧克力當零嘴,可以控制食慾還能預防心律不整」,不過值得注意的是通常可可比例較高,糖分與油脂比例較低的才稱為黑巧克力,食用添加物過多的巧克力,反而可能增加三高風險。氣溫下降時,心血管疾病更容易發作,因此要格外注意心臟健康的保養,嚴密控制飲食,適量攝取不同來源的顧心食物,才能兼顧營養均衡與心血管健康喔!
-
2022-12-24 醫療.心臟血管
大學教授誤把急性心肌梗塞當感冒,險送命!醫提醒2類人要當心
寒流連日來發威,高雄一名63歲大學教授突然胸口悶痛,疼痛感蔓延到脖子和下巴,原以為天冷小感冒,但症狀越來越嚴重只好掛急診,一查是急性心肌梗塞。醫師提醒,天冷除保暖外,有心血管或三高疾病的患者若出現胸口悶、痛、呼吸喘甚至盜汗或昏眩,要小心可能腦中風或心肌梗塞。誤把急性心肌梗塞當感冒,險送命高雄市立聯合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戴大信說,這名大學教授當時心跳每分鐘僅僅40下、血壓降到80毫米汞柱,合併有心律不整和心因性休克,在急性心肌梗塞分級中屬於最嚴重的第4級,死亡率極高。 醫院為他做心導管手術並放置金屬塗藥支架,打通右冠狀動脈,目前情況穩定準備出院。戴大信表示,心血管疾病位居國人10大死因的第2名,危險因子包括年齡、肥胖、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抽菸和家族遺傳,罹患冠狀動脈疾病者除定期服藥或手術檢查,更需規律運動改善飲食及生活型態。尤其冬季溫度變化大,人體新陳代謝與血液循環較慢,低溫也加速血管收縮,是心血管疾病高峰期。隨時要保暖 避免溫差過大因此不管在室內或室外,隨時要保暖,年長者外出運動前要做好伸展和暖身運動,洗澡或泡溫泉也要避免溫差過大;定期做血壓的量測,並遵守服藥物指示。寒流期間,有胸悶、痛、喘、盜汗等疑似心臟病症狀,要儘速就醫避免錯失黃金治療時機。高市衛生局長黃志中也提醒,為預防心血管疾病或急性中風發作,應掌握「慢、熱、起、穿、行」5要訣,慢起身、做暖身、天暖再出門、穿著保暖。另寒流期間早晚溫差大,長者睡前可在床邊先備妥保暖衣物,半夜起身或早上起床時動作放慢,記得先活動四肢,做好暖身運動,穿外套保暖後再慢慢下床。起身後也不要急著活動,最好先補充溫開水暖身。習慣早起運動的長者,可等天暖再出門或改為室內運動,減少暴露低溫產生的健康危害。心血管疾病患者最好避免單獨出門活動,也選擇容易穿脫及適合肢體活動衣物,運動前先暖身,活動時適度補充水分,避免血液濃稠而使血壓上升的機率。
-
2022-12-23 醫療.心臟血管
30多歲男子寒流猝死!醫:他無三高病史,這壞習慣害他致命
最近天氣變化明顯,繼上周的首波冷氣團襲台後,白天氣溫驟降至攝氏8~9度,入夜後氣溫更下探至攝氏5度,幾天後又回暖至18度。緊接著又迎來第二波寒流,氣象預報預估這周末(24、25日)氣溫將驟降至攝氏7度的低溫。這樣大變化的冷熱溫差一周就出現了3次,導致急性中風患者暴增5倍,甚至有許多年輕猝死案例出現,一位的30多歲男子就因此喪命。首波寒流後 急性中風患者暴增5倍今天台灣的氣候異常,11月了天氣還跟夏天一樣炎熱,南部有攝氏34.4度的高溫,正當這樣的暖天氣被眾人以為今年冬天是「暖冬」時,上周末卻迎來今年的首波寒流,導致氣溫急速驟降10℃。強烈變化的溫差瞬間引爆心血管疾病的炸彈,讓急性中風患者暴增5倍,許多醫院都出現猝死案例。國泰醫院心血管中心蘇彥伯醫師表示,根據研究顯示,每年10月到隔年1月,台灣爆發心臟病的比例會增加將近3成,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氣溫變化」,特別冷或特別熱的強烈溫差,會讓原來心血管疾病的症狀更加惡化,增加心律不整、胸痛、冠狀動脈疾病及心臟病、腦中風等疾病的發生率。【延伸閱讀:天冷吃火鍋該注意什麼?營養師揭最重要一事避熱量+高鈉陷阱】出現2個身體警訊 趕緊就醫挺過第一波寒流的民眾,並不代表一定能安然度過第二波寒流。蘇彥伯提醒,這幾天氣溫將一天比一天冷,民眾應留意「胸悶、一動就喘」2個身體警訊,若發現疑似症狀,且發生頻率愈來愈高,最好趕緊就醫。另外,許多高血壓患者因怕天冷導致中風,會自己多吃一顆降血壓藥來「預防」,這舉動恐怕會造成反效果。30多歲「無三高病史」男子寒流猝死 這原因導致蘇彥伯指出,許多年輕人常常自認健康,反而會過於輕忽身體狀況。他說上周末寒流來襲時,自己正在醫院值班,接到一位30多歲男子猝死的案例,這名男子身形稍微壯碩,且沒有三高等相關病史,卻突發心律不整而猝死。「他還那麼年輕,仔細看他的病歷,只能推測是長年的吸菸習慣害了他,才讓他的血管充滿各種病變,最後導致不幸。」蘇彥伯說,自己曾遇過一位29歲就爆發心肌梗塞的患者,一問之下才知道這位年輕男子,竟然從國小時就開始吸菸,才會讓他年紀輕輕就引發血管病變。【延伸閱讀:低溫來襲急診患者增4成 心衰竭、腦中風都與「它」有關】4類人要提防心血管疾病除了三高患者、肥胖、心臟疾病患者要提防心血管疾病,癮君子也要當心,蘇彥伯提醒「吸菸會造成全身血管病變,香菸中所含的焦油、化學物質,也容易造成動脈血管狹窄,但很多人寧願冒著生命危險,也要繼續吸菸。」蘇彥伯叮囑,想要降低心血管疾病或猝死風險,一定要先把菸戒了!
-
2022-12-22 醫療.心臟血管
天冷喝酒暖身?醫:這4種人不該喝,每周喝一次罹癌風險增
今天冬至,耶誕節、跨年元旦即將到來,天氣冷颼颼,許多人會喝點酒暖身。心血管專家提醒,喝酒會臉紅、心律不整或心跳偏快、三高沒控制好、心腦血管疾病者,都不建議喝酒。心房顫動患者喝酒,中風機率倍增心血管專家提醒,冬天容易發生心房顫動,最常見原因就是喝酒,有心房顫動患者中風機率倍增,建議有心律不整或心跳偏快、三高沒控制好、有心腦血管疾病、喝酒易臉紅者,都不宜飲酒。最新本土研究發現,飲酒造成健康和健保的負擔不容小覷。成年男性每周至少喝一次酒,罹癌風險是不喝酒的1.2倍;45歲以上男性每周至少喝一次酒,得到精神與神經障礙疾病的風險是不喝酒的15.81倍。將與酒精直接或間接相關的疾病加起來,一年至少要花掉健保28億元,其中16億元用於45歲以上罹癌男性身上。台大醫院心血管中心心臟檢查室主任王宗道表示,雖然有零星研究指出喝酒有一些好處,但整體來說,更多大型綜合研究都顯示飲酒對健康是負面的,喝少量也沒有比較好。尤其在台灣等亞洲國家,較高比例人口具有乙醛去氫酶(ALDH2)代謝酵素基因缺損,喝酒易臉紅,俗稱「酒精不耐症」,酒精對於這類人的健康危害也更加確定,對心血管、神經、癌症等各方面都有害。喝酒不能暖身,反而會增加心血管負擔「衣服穿暖才是重點,喝酒取暖不僅捨本逐末、只有暫時效果,還可能帶來危險。」王宗道分析,酒精會讓心跳加速、血管擴張,熱量被血流帶到身體表面,人會暫時覺得溫暖,但要注意的是,血管擴張也會加速散熱,接下來身體會感覺更冷。如果酒後輕忽了保暖,熱量散去後,人可能會失溫,血管遇冷收縮會刺激心血管系統,引起心臟病或中風,這就是冬天出現醉漢路倒死亡事件的原因之一。王宗道建議,喝酒會臉紅、心律不整或心跳偏快、三高沒控制好、心腦血管疾病者,都不建議喝酒,以免增加心血管系統負擔。冬天受歡迎的一些燉補料理也常含酒,也不可能完全禁絕不放,但如果知道自己有上述風險因子,還是要有所節制,不可過量。成功大學公衛所與中興大學食安所今年共同發表研究,分析2009年與2013年「國民健康訪問調查」3萬5515名18歲以上民眾的飲酒頻率,並追蹤健保紀錄直到2017年底。結果發現,2成受訪男性每周至少喝一次酒,精神與神經障礙疾病風險是不喝酒的15.81倍,罹癌風險是1.2倍,癲癇風險是2.49倍、心腦血管疾病風險是1.3倍,消化道疾病風險是1.29倍。喝酒會臉紅者飲酒,會提高罹癌率國民健康署署長吳昭軍表示,台灣每2人就有1人是酒精不耐症,喝酒會大幅提高罹癌率,呼籲國人盡量勿飲酒。癌症希望基金會董事長王正旭指出,生活壓力大的勞工階層,喝酒之外可能會抽菸,飲食也受限於一些較不健康的選項,例如高脂肪、高熱量等,這些因素綜合起來,都會提高罹癌率。喝酒喝習慣了怎麼辦?馬偕醫院精神醫學部主任方俊凱表示,慣性喝酒是其他難解問題的行為結果,但酒精會抑制神經功能,導致解決問題能力更差,將人推進惡性循環,愈喝愈無力、愈喝愈多,久了就有精神或神經障礙疾病。要打破這個惡性循環,就是要找到其他解決問題的辦法,必須尋求醫療專業的協助。
-
2022-12-21 醫療.心臟血管
睡不好對心血管影響大 醫曝除了睡眠時間還有其他該注意事項
根據衛服部資料顯示,心血管疾病在國人十大死因中一直是榜上有名。美國心臟協會(AHA)先前曾提出「生活簡單7件事(Life’s Simple 7,LS7)」,提供民眾作為心臟保養的指引參考,今年AHA新增了「睡眠」指標,將LS7更新為「生活必要8件事(Life’s Essential 8,LE8)」。 如果想要維持心臟健康,良好的睡眠休息是很重要的,振興醫院心臟血管內科醫師陳冠群也表示,睡眠對於心臟血管的保護相當重要,不過AHA指引只提到「睡眠時間」,但事實上睡眠,其實還有許多需要注意的地方。 睡不好有什麼影響? 要睡多久才夠? 睡眠對健康相當重要,陳冠群醫師表示,如果晚上沒有得到充分的睡眠,可能會使心跳不穩,產生心律不整,而且研究發現沒有獲得良好睡眠的人,血糖、血壓的恆定都會受到影響,還會造成荷爾蒙失衡,雖然睡眠看起來好像不會直接引起心臟問題,但它會間接提高心肌梗塞、腦中風等疾病的危險因子。 美國心臟協會LE8中指出,成年人每晚需要7-9小時的睡眠,5歲以下的兒童,包含午休,需要10-16小時,6-12歲至少要有9-12小時,13-18歲需要8-10小時。陳冠群醫師表示,年紀越小需要越長的睡眠時間,這樣能使腎上腺、腦垂體等成長發育相關的荷爾蒙分泌更加穩定、規律,不過睡得太久,事實上對於休息並沒有太大幫助。 睡眠品質也很重要 睡前2-4小時最好別進食 睡眠時間雖然很重要,但不是越久越好,而有些人睡眠時間有符合LE8標準,但品質不好,對於健康的幫助也會相對減少,因此品質也是需要特別注意的,陳冠群醫師表示,睡眠品質和深層睡眠有關,不過深層睡眠需要經由專業儀器設備才能進行評估,如果要有深層的睡眠,睡前記得不要吃些容易刺激神經系統的食物或藥物。 陳冠群醫師指出,腸胃道的放鬆、休息是睡得好的條件之一,因此睡前2-4小時最好不要進食,尤其是含糖飲料、高熱量食物,因為即使入睡了,腸胃道不是處於休息的狀態,對睡眠品質也會造成影響,因此宵夜要盡量避免,還有含咖啡因的食物也是需要避免的。 打呼要小心! 注意有沒有睡眠中止症影響睡眠 另外,有些人睡覺會打呼,甚至打呼到一半突然沒有聲音,隔了幾秒後又突然大口喘氣,這要注意有可能是「睡眠呼吸中止症」,同樣會影響睡眠品質,陳冠群醫師提到,睡眠呼吸中止症對於心臟血管也會造成影響,在呼吸停止的這段時間,身體會短暫缺氧,如果本身就有動脈硬化的情形,會造成反覆的心肌缺氧,誘發心律不整等心血管問題,此外,可能還會造成胰臟細胞缺氧,影響血糖控制。 造成呼吸中止症的原因有許多,陳冠群醫師表示,有些人是肥胖造成的,也有可能是枕頭或睡覺姿勢,導致頸部沒有良好的支撐,阻礙呼吸通暢,而有些人是呼吸道結構問題,如果症狀嚴重,可能要尋求耳鼻喉科醫師幫助做檢查、治療,維持呼吸道通暢性,獲得良好的睡眠品質,進而預防心血管疾病風險。 情緒、壓力也要調整 心血管疾病者更要注意睡眠影響 此外,情緒也會影響睡眠,陳冠群醫師表示,情緒、壓力本身就會影響血壓、心跳等數值,而壓力也會影響睡眠品質,間接導致心跳、血壓不穩定,因此壓力、情緒的調整也是相當重要的。 睡眠不只要注意睡眠時間,還有許多部分需要特別注意,陳冠群醫師也提醒,本身有心血管疾病的病人更要留意,同樣的睡眠問題,對一般人來說,影響相對有限,但如果是有心血管疾病的民眾,對一般人來說比較些微的影響也必須好好正視,而相對的,如果這些部分獲得改善,也會比一般人有更明顯的幫助。 【延伸閱讀】睡眠醫學專家每日為夜晚所做的準備打呼代表睡得熟?小心睡眠呼吸中止症傷身、傷心、傷伴侶!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56171
-
2022-12-21 醫聲.醫聲要聞
想喝熱紅酒卻不想喝醉?這食譜去酒精卻可保留健康益處
聖誕節將至,喝一杯溫熱又充滿香氣的熱紅酒,被不少人視為寒冬中的小確幸。近期各地的聖誕市集、北歐家居連鎖店,都能見其身影;也有不少民眾會購買香料及紅酒,在家自製熱紅酒。雖然熱紅酒中的肉桂等藥材,具有降膽固醇、抗氧化等功效,但攝取過量酒精恐造成心血管危害。國外風行的「無酒精熱紅酒」做法簡單,不宜飲酒的民眾也能飲用,還能保有香料的健康益處,值得一試。小酌有益健康的傳言,實則有待商榷。台大醫院心血管中心心臟檢查室主任王宗道曾受訪表示,心律不整、心跳偏快、心腦血管疾病者皆不宜喝酒;高血壓者一天約只能喝50毫升。他指出,許多研究指出飲酒對健康有負面影響,即使只是小酌也一樣。王宗道在報導中指出,亞洲人容易有乙醛去氫酶(ALDH2)代謝酵素基因缺損,典型的表現是「喝酒容易臉紅」,飲酒對於這群民眾有害而無益,建議民眾喝酒應有節制、不可過量。不適合飲酒的民眾,藉由英國食譜網站《BBC goodfood》的無酒精熱紅酒食譜,也能享受和一般熱紅酒相差不遠的味覺享受,以及健康助益。步驟如下:1.先將石榴汁、黑莓汁、蘋果汁和砂糖放入平底鍋。2.加入肉桂棒一根、一顆八角、四粒丁香、少許黑胡椒粒和切成四份的橘子3.以溫火煮至沸騰4.試飲決定是否調整甜度即可起鍋除了使用果汁調製,去酒精紅酒也是一般紅酒的替代品之一。國外醫藥網站《Healthline》一篇文章指出,「去酒精紅酒(dealcoholized wine)」是一種將紅酒經由逆滲透(RO)處理的工業方法,降低酒精成分的飲料,可當作紅酒的替代品,用於料理或純飲等情境。不過需要注意,去酒精紅酒並非完全沒有酒精成分,而是將其含量減至極低。熱紅酒的香料配方雖各有不同,其中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是肉桂。《Healthline》專家指出,肉桂富含抗氧化物,且有研究指出其有助血糖控制,降低心臟病發生機率,還能對抗發炎。健康網站《WebMD》則寫道,肉桂的主要成分是桂皮醛(Cinnamaldehyde),也是其健康益處的來源。專家指出,肉桂的使用最早可追溯至古埃及時代,在當時被視為相當罕見且具有價值的食材,常被用來進貢給國王。此外,有專家認為,肉桂具有預防阿茲海默症、癌症、蛀牙、過敏及人類乳突病毒(HIV)感染等功效,然而目前並無人體試驗證明。在副作用方面,專家指出,部分民眾可能對肉桂過敏,食用太多肉桂亦可能產生肝臟毒性。值得一提的是,肉桂的降血糖效果,也可能讓本身血糖過低或正在服用糖尿病藥物的患者陷入危機,應酌量食用。除了肉桂之外,熱紅酒中的其他成分也對健康有益。健康管理師王啟儒也在一篇專欄中指出,熱紅酒中的柑橘類水果具含有維生素,有助增強免疫系統;肉豆蔻、丁香、蜂蜜,則和肉桂一樣,有助減少發炎。國際紅酒網站《VIVINO》一篇文章中說明了熱紅酒的起源。該文指出,熱紅酒(Mulled Wine)最早可追溯至西元2世紀,羅馬人為了禦寒而開始飲用熱紅酒。後來,羅馬人逐漸征服歐洲,熱紅酒也逐漸傳遍帝國境內各地。到了中世紀,因為認為香料有益健康,可以避免疾病,歐洲民眾開始在熱紅酒中加入各式香料,或是運用香草和花朵當作天然的甜味來源,讓紅酒變得更好入口。
-
2022-12-19 焦點.元氣新聞
當心酒害/喝酒暖身是捨本逐末 心臟名醫籲四種人勿喝
天氣冷颼颼,許多人都會喝點酒暖身。台大醫院心血管中心心臟檢查室主任王宗道提醒,保暖重點在衣著,喝酒暖身效果很短暫,捨本逐末恐反而導致失溫。冬天造成心房顫動最常見的原因就是喝酒,有心房顫動者中風機率增5倍,因此,心律不整或心跳偏快、三高沒控制好、有心腦血管疾病者,都不建議喝酒;此外,酒精對於「喝酒易臉紅者」健康帶來的都是壞處,也不該喝。王宗道分析,酒精會讓心跳加速、血管擴張,熱量被血流帶到身體表面,人會暫時覺得溫暖,但要注意的,血管擴張也會加速散熱,接下來身體會感覺更冷。因此,要暖身重點在衣著,喝酒取暖不僅捨本逐末、只有暫時效果,還可能帶來危險。因為如果酒後輕忽保暖,熱量散去後,人可能會失溫,血管遇冷收縮也會刺激心血管系統,引起心臟病或中風,這就是冬天出現醉漢路倒死亡事件的原因之一。王宗道表示,雖然過去有零星研究指出喝酒有一些好處,但整體來說,更多大型綜合研究都看到飲酒對健康是負面的,喝少量也沒有比較好。在台灣等亞洲國家,王宗道指出,較高比例人口具有乙醛去氫酶(ALDH2)代謝酵素基因缺損,喝酒易臉紅,俗稱「酒精不耐症」酒精對於這類人的健康危害也更加確定,對心血管、神經、癌症等各方面都有害。王宗道表示,最新版的高血壓指引對飲酒的限制比以前更嚴格,一周頂多只能喝半瓶紅酒,換算一天大約只能喝50毫升而已,一般人餐飲時喝的量一定超過。建議喝酒會臉紅、有心律不整、心律不整或心跳偏快、三高沒控制好、有心腦血管疾病者,都不建議喝酒,以免增加心血管系統負擔。冬天受歡迎的一些燉補料理也常常含酒,也不可能完全禁絕不放,但如果知道自己有上述風險因子,還是要有所節制,不可過量。 ※ 提醒您: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
2022-12-19 醫療.心臟血管
人真的會「笑死」?醫:是有可能的,而且不只有笑才會
我們經常會用「笑死」來形容一件事真的非常好笑,然而沒想到現實中真的有人被「笑死」。根據《網易新聞》報導,中國一位男子和鄰居在家附近店家相遇,兩人相談甚歡,沒想到鄰居竟然因為男子開的玩笑「活活笑死」了。 人真的有可能會笑死嗎?振興醫院心臟血管內科醫師陳冠群表示,是有可能的,而且不見得是笑死,在情緒特別激動的時候都有可能會突然倒下,因為情緒本身就是一種刺激,會影響心跳節律。 不只有「笑死」 情緒刺激過大都會影響心臟 事實上,心臟功能除了會受到血管影響外,也會受到神經系統的影響,陳冠群醫師表示,神經系統分為交感神經系統與副交感神經系統,主要是控制心臟的節律,交感神經會使心跳加速,副交感神經會使心臟減速。 喜、怒、哀、樂等情緒波動本身就是一種神經的刺激,如果刺激太大是有可能會造成意外的。陳冠群醫師提到,大哭、大笑事實上都是一個比較大的神經刺激,如果民眾本身神經有老化的情形,刺激太過強烈的情況下,交感、副交感神經調節出了問題,就有可能突然產生心律不整,影響心臟血流,導致昏厥。 而在情緒激動的情況下心跳會加速,此時心臟耗氧量大,對於氧氣的需求量也相對提升,陳冠群醫師表示,如果民眾本身又有一些動脈硬化、狹窄問題時,血液可能會出現供需失調,產生心肌缺氧的情形,後續也有可能引發心律不整,導致突發的嚴重意外。 陳冠群醫師也分享到,臨床上這類的病人其實蠻常見的,特別是有些年長者家裡有些變故,或是伴侶往生時,情緒比較激動,可能會伴隨心絞痛或缺氧的症狀,而情緒低落也會影響睡眠,間接導致心跳、血壓不穩定,這樣的情況就有可能會加重心臟血管疾病的症狀,產生突發的狀況。 不用害怕大笑! 醫師曝只有這類人風險比較大 不過,民眾也不需要太過恐慌,像中國這起笑死意外,後來經過家屬解剖檢驗死因為「冠心病」,陳冠群醫師表示,冠心病是一個比較廣義的說詞,只要是心臟上主要供應心臟肌肉的三條血管有問題都稱為「冠心病」,所以像心肌梗塞、冠狀動脈硬化、心絞痛都是指這類的疾病。 冠心病常見症狀有胸悶、喘不過氣、壓迫感等,陳冠群醫師指出,也有一些比較不典型的症狀,而且年紀越大症狀會越不典型,像有些病人可能會有左側下巴、左肩、左手臂痠痛的情形,甚至有些人的表現是肚子不舒服、胃痛等。 這類的心血管疾病患者,除了不要做太過激烈的運動外,陳冠群醫師也建議,有些情境容易使情緒太過激動、亢奮,這些如果能夠避免的話,也要盡量避免,像是看球賽、選舉造勢等等,不過,如果不是很嚴重的動脈狹窄或動脈硬化,一般都不至於會因為情緒而受到太大的影響,也不會發生像笑死這麼嚴重的突發意外。 【延伸閱讀】心跳過快當心「隱形殺手」 奪命! 安全有效治療這樣做你累了嗎? 心血管與工作負荷為過勞風險二大指標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56168
-
2022-12-16 醫療.泌尿腎臟
天冷腎友要小心 寒流氣溫驟降、喝熱湯防寒 當心「血壓失控」
● 長輩面臨透析抉擇,年輕人應協助了解● 選擇洗腎方式時,多注意心血管疾病風險● 心房顫動腎友使用腹膜透析,併發症較少周末寒流來襲,激起許多人想吃鹹食、喝熱湯或高熱量食物暖胃的念頭。林口長庚醫院加護腎臟科主任張智翔提醒,腎臟功能不佳的腎友要特別小心,吃鍋雖暖身又防寒,但可能不自覺攝取過多的鈉,造成血管中的水分含量增加,水分積在身體內形成水腫、血壓飆升,若「血壓失控」可能引發腦中風、心肌梗塞,危險不容小覷。低溫也是隱形殺手 做好保暖洗腎病患冬日保健的關鍵,在於「血壓控制」。張智翔表示,除了冬令進補外,低溫也可能是腎臟病患的隱形殺手。氣溫驟降時,血管收縮功能來不及應變,沒做好保暖也會引起血壓升高,嚴重者必須送醫治療。控制三高 有助延緩腎病惡化張智翔強調,長期洗腎病患伴隨的慢性病,前三名分別是高血壓、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而長期洗腎病患死因中,約五成和心血管問題相關。慢性腎臟病除了治療疾病之外,也要控制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壓,有助延緩腎病惡化速度。心血管疾病是慢性腎臟病患者常見的死因。美國腎臟病資料庫(USRDS)顯示,42.7%慢性腎病患者被診斷有心臟衰竭;台灣健保署資料顯示,約14.8%慢性腎病患者被診斷有心臟衰竭。張智翔說,腎臟病患者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比率較一般人高,心臟及腎臟會互相影響,這種心腎一體的關係又稱為心腎症候群。以往受限於醫療發展,許多慢性腎臟病患者的病程還沒到第五期(尿毒症),即尚未開始洗腎就因心血管疾病或其他疾病死亡。目前台灣洗腎方式約九成為血液透析、一成為腹膜透析,這兩種洗腎方式大不同。張智翔說,血液透析是把血液從體內引流至體外,再藉由人工腎臟清除水分及毒素,因此病患在洗腎過程會有較明顯的血壓波動;腹膜透析的特色是治療過程溫和,採漸進式的注入透析藥水到腹腔裡,持續移除水分、清除廢物,因此腹膜透析不會造成劇烈的血壓與心率變化。據研究,不同洗腎方式造成的心血管疾病風險不太一樣,舉例來說,慢性腎臟病患者若以腹膜透析作為洗腎方式,病患往後新發生心房顫動(心臟不規律跳動,是一種心律不整)風險較低,若是開始洗腎前已確診心房顫動的病患,選擇腹膜透析作為洗腎方式,後續引起併發症也較少。「台灣人口老化,臨床上看到愈來愈多70歲以上長輩需要洗腎。」張智翔分享,曾有一名76歲女性慢性腎友患有糖尿病、高血壓、冠狀動脈疾病,經常因心血管問題住院,接受腹膜透析後住院情況減少,身體也比較舒服。在選擇洗腎方式時,記得多注意心血管疾病的風險,考慮是否採用腹膜透析;家裡若有長輩面臨到透析抉擇,年輕人應多協助關心,多了解透析模式對長者的影響,而不是一切都交由透析室處理。居家洗腎不難 評估後再選擇有些病患擔心在家洗,會不會洗不乾淨?張智翔表示,目前腹膜透析技術安全性足夠,無論在家或需要上班的腎友,都可自行操作,具時間彈性的優勢;也可選擇用機器進行自動換液,睡眠時同步進行全自動腹膜透析,醫護人員能直接透過雲端平台及時了解、掌握病患居家洗腎狀況。病患在醫療照護方面不需擔心,只要配合照護指導,居家洗腎其實並不難,建議腎友多方評估後再選擇自己適合的洗腎方式。
-
2022-12-05 焦點.元氣新聞
今晚最冷恐降至15度!醫授3大原則降天冷危害:慎防猝死風險
中央氣象局表示,今、明兩日受到東北季風影響,北部及東北部天氣較涼,其他地區早晚亦涼,專家提醒,需留意天冷的健康危害。中央大學大氣科學系兼任副教授吳德榮在「三立準氣象.老大洩天機」專欄表示,今(5日)日氣溫漸降,北台愈晚濕冷,中南部白天舒適、早晚涼冷;今晚明晨北台平地最低氣溫將降至15度左右;明日北台仍濕冷,中南部早晚涼冷,有心血管疾病及高齡者,要注意保暖。預防天冷猝死風險台大心臟內科名醫王宗道曾受訪表示,攝氏26至28度的氣溫對心血管最友善,但環境溫度從攝氏26度每下降一度,心血管阻塞風險就提高3到5%。王宗道表示,當皮膚接觸冷空氣的面積越大,血管越容易收縮,導致血壓升高;若血壓飆高的位置在腦血管,則容易導致腦中風。因此原本心律不整、心血管狹窄症狀者,容易血管收縮造成情況不穩。氣溫若持續偏低,身體、血管較能習慣,比較不會有急劇收縮的狀況;反之氣溫若差距過大,則發生猝死的風險升高,因此皮膚接觸冷空氣的面積愈少愈好。預防天冷猝死,王宗道表示,最關鍵是個人要能掌握自身的狀況。原本就有心血管疾病者,就算正服用藥物控制,也要在早上起床、晚上睡前定時量測血壓,注意是否平穩。另外,也要留意氣溫下降期間,是否有胸悶、喘不過氣等症狀,若頻率增加或是合併全身性症狀如冒冷汗、想吐,則一定要進快就醫,千萬不能心存僥倖,等到隔天或過一段時間才就醫,「往往憾事就在這時候發生」。三大原則降天冷危害馬偕紀念醫院老年醫學科醫師張智博曾受訪表示,年長長輩可以遵循「穿暖、補水、起慢」三大原則,降低冷天帶來的健康危害。張智博表示,氣溫變低時因為出汗減少,很容易忘記補充水分,導致血液變得黏稠,不只影響血液循環和新陳代謝,也容易使得皮膚缺水乾燥,張智博表示,為了扺抗低溫,身體必須產熱增溫,消耗的熱量增加,也會增加基礎代謝率,請多提醒長輩適時補充熱食和溫開水。另外長輩常半夜上廁所,張智博提醒不管是半夜起床或是早晨起床,都要記得緩身下床,勿過於急促,最好可先在被窩裡活動各處身體關節、舒展筋骨,靜待3到5分鐘後再緩慢下床,適應溫差也能預防跌倒。
-
2022-11-23 癌症.頭頸癌
嚼檳榔禦寒? 口腔癌恐找上門
檳榔為一級致癌物,嚼檳榔罹患口腔癌風險高。根據衛福部統計,每年超過8千人罹患口腔癌,3千人死於口腔癌。醫師提醒,嚼檳榔、抽菸都是罹患口腔癌危險因子,有這些習慣的民眾,若口腔內同一位置出現潰瘍2至4周未痊癒,甚至嘴巴無法張開超過5公分以上,應盡速就醫,及早診斷治療。國健署統計,國人罹患口腔癌9成是男性,30至64歲占8成,有嚼食檳榔習慣者占7成,有嚼檳或吸菸者占9成。台灣頭頸部腫瘤醫學會常務理事、馬偕醫院總院癌症中心主任呂宜興表示,口腔黏膜軟可阻擋細菌,但嚼食檳榔會使口腔黏膜纖維化,黏膜無法阻擋癌細胞擴散,牙關緊閉張不開,致癌物質持續存在口腔中增加癌化機率,導致口腔癌更嚴重。呂宜興指出,檳榔對健康危害大,包括影響口腔衛生、口腔黏膜病變導致口腔癌、氣喘加劇、誘發心律不整及心肌梗塞、肝硬化、孕婦早產,造成鈣、鹼中毒影響腎功能。即使戒除檳榔,黏膜已纖維化、遭破壞仍難以改變,呼籲年輕朋友未吃檳榔者就不要吃,已吃檳榔者應及早戒除並定期檢查,若為0至1期口腔癌患者,5年存活率約8至9成,3至4期的5年存活率則降到5成以下。國際癌症研究機構10月發布實證效果發現,戒檳榔時間愈久,可降低口腔癌前病變、口腔癌風險。戒檳榔後,每年口腔癌風險可降低2.3%至6.7%,戒檳榔10年後風險降低17%至51%;戒菸後,4年內口腔癌風險下降35%,戒菸20年後,罹患口腔癌風險即接近不吸菸者。呂宜興表示,口腔癌常見症狀為口腔內同一位置潰瘍2至4周未痊癒,以及牙關緊閉導致上牙齒、下牙齒開合少於5公分,影響咬合,一般人可張嘴吃下一顆滷蛋,但對口腔癌患者來說很困難;近期新冠疫情期間戴口罩,即使口腔癌造成外型問題,民眾也不見得會就醫,近期觀察4期以上患者數量增加,治療效果也不好。近期天冷有民眾以嚼檳榔禦寒,國健署癌症防治組組長林莉茹表呼籲,應善用替代品,包括新鮮蔬菜條、蒟蒻條、無糖口嚼錠、硬喉糖,降低嚼食欲望,或增加衣物、喝暖飲等。國健署免費提供30歲(含)以上嚼檳榔(含已戒)或吸菸民眾、18歲以上至未滿30歲嚼檳榔(含已戒)原住民,每2年1次口腔黏膜檢查,符合資格的民眾,應帶健保卡到合約醫療院所接受口腔黏膜檢查,遠離口腔癌的威脅。
-
2022-11-21 醫療.骨科.復健
沒顧好脖子,恐影響神經與血管,嚴重恐罹患「這疾病」
我們的脖子(頸椎)是由骨骼、肌肉、韌帶、血管、神經、淋巴結、脊髓等多種組織所組成,這些組織關係緊密,且相互交錯,等於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功能體,並且圍繞著重要的呼吸器官、食道及甲狀腺等重要器官,只要稍稍不慎,出現任何型態或炎症等,就會影響到神經與血管,不但可能引發疼痛,甚至可能讓原本就脆弱的血管內壁,出現內皮剝落而造成阻塞,形成不可逆的中風與癱瘓。 頸椎總共有7節,卻包含了8對頸椎神經,掌管著頭部以上與上肢的病變較多,如果每一節的椎間盤發生異狀時,就容易造成頸椎神經的受損,而引起相對應部位的病變。 骨頭受到傷害,脖子痠痛、手麻林口長庚紀念醫院骨科、脊椎外科主治醫師蔡宗廷表示,如果是骨頭受到傷害,會出現的問題包括脖子痠痛、手麻等現象;若是壓迫到神經,可能出現的症狀則包括頸痛、肩痛、手臂痠痛、僵硬與無力,或者手部活動受到限制甚至手抖等。 頸椎是脊椎的最上端,也是脊椎骨中體積最小,活動卻最頻繁的區段。「人的頸椎必須呈現一弧形,是承載頭部的重量的關鍵。」蔡宗廷說。頸椎也是大腦神經指揮身體活動的一個重要管道,更是身體活動生命延續所需給養的通道,影響層面大,卻也往往容易因此造成誤診。 椎動脈受到壓力,導致大腦、內耳缺血頸椎病變所引發的症狀與很多病的症狀很相似,例如突然感到天旋地轉、噁心嘔吐、胸口悶等,常會被誤診為冠心病、腦瘤或顱內高壓,但卻是因為椎動脈受到壓力,導致大腦和內耳缺血所造成的。 不僅如此,頸椎若壓迫到四肢的運動或感覺神經時,就會出現四肢無法自主或麻痺的現象,有時會被誤診為腦中風,如果壓迫到交感神經,也會導致心悸、胸悶、心律不整、高血壓、甚至類似心絞痛等交感神經症狀,同時伴隨頭痛、眩暈、耳鳴等交感神經失調,而被誤診。 頸椎疾病是現代社會文明病「平常很多動作都需要靠關節與肌肉的收縮與放鬆作用,來保持張力。一旦頭的重心偏向前傾,頸椎的弧度就會改變,長期以往,肌肉就容易出現疲乏而退化,進而造成頸椎傷害,這就是所謂的脊椎退化性病變。」蔡宗廷說明。 頸椎疾病可說是現代社會的文明病,罹患的人數有逐漸升高的趨勢,許多臨床研究都指出,頸椎病患者的年齡層有急速下降的趨勢,究其原因,多半與經常打電腦、躺在沙發上看電視、閱讀姿勢錯誤、長期滑手機等不良習慣所造成。 頸椎受傷原因多,有症狀就要治療「會造成頸椎傷害的原因,除了長期不良姿勢外,臨床上最常見的還有外傷,特別是坐車繫安全帶。在門診中,經常可以發現患者是在坐車時,因車子緊急煞車,安全帶急速拉扯,而造成身體前傾,使得頸椎受傷。輕微時可能只是肌肉韌帶拉傷,嚴重時就容易造成頸椎骨折、脫臼,進而壓迫到神經,而出現許多徵狀。」蔡宗廷表示。 蔡宗廷說,區分頸椎是退化或腫瘤、感染所造成的傷害,可以觀察看看,如果活動時會痛,但只要休息就會改善,大部分是退化性病變。但如果無論什麼姿勢都痛,休息後也不見好轉時,就得警覺可能是其他的疾病所造成。延伸閱讀: 。肩頸痠痛「轉脖子」小心害椎間盤突出! 醫曝「地雷姿勢」:看書、追劇也中 。肩膀、上手臂、脖子痛恐是心肌梗塞前兆! 「10秒鐘完成3動作」提高救治機率
-
2022-11-19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說話與維生 處處是智慧
老婆學文學,老公學經濟。老婆打完電話。老公:「妳半小時的電話,我們學經濟的一分就可以說完!」老婆:「每次炒飯,我一分鐘要結束,結果,你為什麼要做那麼久!」有些事可以長話短說,有些事需要細水長流,慢慢鋪陳就好比往生,可能突然間不到一分鐘就斃命,也有可能求生不得,求死不能,要拖數小時或數年才能脫離苦海。人會突然往生,通常是人體的發電機—心臟壞了,例如心律不整,心室顫動幾下,或突然間心跳停止,好像突然停電一樣,人立即失去知覺倒地不起。心臟會驟然停止,可能是動脈硬化厲害,心血管阻塞了,心肌缺氧、心肌梗塞或突然心律不整而致命。如果是腦中風,例如腦出血或腦血管堵住,破壞大腦呼吸循環中樞,可能失去知覺昏迷不醒,可能拖個幾小時或幾天之後而往生。如果是腎臟壞掉了,引起尿毒症,除非洗腎或換腎,否則會引起酸中毒,最後休克而死亡,尿毒症酸中毒到往生通常只要幾天的時間。如果是肝不好、肝衰竭引起肝昏迷,肝昏迷到往生也要幾天的時間。如果是肺不好、肺衰竭,呼吸困難,血氧掉,二氧化碳堆積到體內,引起酸中毒,進而昏迷而死亡,通常也要幾小時或更長的時間。但如果是嗆到或噎到,氧氣進不了肺部,嚴重昏迷可能不到幾分鐘就會死亡,例如謀害一個人,掐住脖子,幾分鐘不到就斷氣而亡,就是例子。如果是癌症末期,全身痛苦不堪,慢慢瘦弱,人慢慢步入死亡,短則幾個月,長則一、二年,病人痛苦,家人也辛酸。總之,說話之道與維生之道,處處都是智慧,了解箇中奧妙,才能擁有健康而幸福的人生。●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定期出版好心肝會刊、並發行B型C型肝炎暨肝癌治療小手冊,最新的好心肝會刊已出版,歡迎來電索閱。若您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本會免費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肝病相關資訊。關資訊。
-
2022-11-17 焦點.元氣新聞
鳳梨哥哥死因公布!「心因性休克」多與心血管疾病有關 這些症狀1周內2次是警訊
YoYo台最早期的「鳳梨哥哥」簡義隆(39歲)突被爆出已離世,他的弟弟在15日下午透過他的臉書發文宣告這個哀痛的消息。消息一出外界紛紛猜測他的死因,弟弟昨(16日)再發文公布死因是「心因性休克」,也請求外界給予讓他們平靜處理的空間。》看詳細新聞猝死原因多與心血管疾病有關其實猝死的名人不在少數,高以翔、小鬼、「再現劇團」團長黃民安等都是。今年二月初,剛迎龍鳳胎的知名戲劇導演明金成,也是心因性休克猝死,年僅51歲。當時台大內科教授王宗道受訪表示,心肌梗塞為引發心因性休克的主因。心肌梗塞常來得又急又快,但仍有跡可尋。王宗道指出,心梗發作前,大都先有胸悶、胸痛、易喘等警訊,但時間極短,容易被忽略。爬樓梯、運動時不適症狀會加劇,甚至全身無力、站不住、冒冷汗,提醒一周內有上述症狀超過兩次,應盡快至急診就醫。台灣常見猝死原因,多與心血管疾病有關。國泰醫院心血管中心心臟加護病房主任張釗監接受《聯合報》訪問指出,導致猝死的原因,可分為「心源性」與「非心源性」。心源性猝死,像心律不整、急性心衰竭、心肌梗塞、冠心症、心臟停頓等;非心源性猝死,像腦阻塞、腦出血、肺阻塞、呼吸道疾病等。年輕族群導致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以肥胖、久坐、熬夜為多,都與生活型態不佳有關。如能預防心血管疾病的發生,就能降低猝死的可能,建議優先調整體重,有以下三步驟:3步驟調整體重預防心血管疾病第一步:先了解自己的體脂肪,認識自己的BMI,即體重除以身高,依照自己的活動量,計算每天攝取的熱量。第二步:多喝水、多吃蔬果,減少喝含糖飲料、過度加工食物等。第三步:增加體能活動消耗,體重過重者每天減少攝取500大卡,同時消耗200大卡,每周可減重0.5公斤。正確量測血壓 謹記關鍵密碼「722」此外,高血壓也與心血管疾病息息相關,根據109年衛生福利部死因統計顯示,國人因高血壓導致死之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及高血壓性疾病等,分別在十大死因的第2、4、7位。只是血壓升高時,多數人沒有明顯症狀,因此很多人有高血壓卻不自知,很多個案是在發生中風或心肌梗塞後才知道自己有高血壓。國民健康署建議,18歲以上民眾每年至少要量一次血壓,而高血壓患者應牢記「722」量血壓密碼,透過「定期量測」清楚掌握血壓變化狀況,是做好血壓管理的重要關鍵。「722」量血壓密碼.「7」連續七天量測.「2」早上起床後、晚上睡覺前各量一次.「2」每次量兩遍
-
2022-11-17 醫療.心臟血管
常見猝死原因多與心血管有關 醫授3步驟防範:優先調整體重
● 心血管疾病年輕化,猝死以心源性最常見● 久坐、熬夜,弄壞年輕人心血管● 無法調整生活作息,每3年做1次檢查別以為年輕人「凍頭好」可以連續熬夜、喝酒、打牌,恐陷入猝死危機。台灣常見猝死原因,多與心血管疾病有關,以心肌梗塞、腦中風、肺栓塞最多。長輩發生心血管疾病,多因為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引起;年輕族群導致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以肥胖、久坐、熬夜為多。國泰醫院心血管中心心臟加護病房主任張釗監表示,導致猝死的原因,可分為「心源性」與「非心源性」,高達八成都與心血管有關。心源性猝死,像心律不整、急性心衰竭、心肌梗塞、冠心症、心臟停頓等;非心源性猝死,像腦阻塞、腦出血、肺阻塞、呼吸道疾病等。衛福部國健署公布最新國人十大死因,依序為癌症、心臟疾病、肺炎、腦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性疾病、事故傷害、慢性下呼吸道疾病、腎炎腎病症候群及腎病變、慢性肝病及肝硬化等,其中有五項與心血管疾病有關。張釗監說,心血管疾病不是高齡者專屬的疾病,近年已呈年輕化趨勢,甚至20多歲就罹患心血管疾病,暗藏猝死風險。年輕人心血管出問題主要原因,包括肥胖、熬夜、久坐、抽菸等,都與生活型態不佳有關。根據2017年到2020年國民營養健康調查,19歲以上成人,體重過重及肥胖比例逐年增高,男性體脂肪大於等於25%多達80.65%、女性體脂肪大於等於30%多達91.77%。張釗監指出,體脂肪過高對於心血管都是沈重的負擔,長久下來會讓血管彈性變差,增加血管破裂或產生斑塊的機率,進而引爆心肌梗塞、腦中風機率增高。久坐不動易減少水分攝取,體內水分不足,血液循環會變差,使血管提早老化,變得脆弱。熬夜會讓自律神經失調,促使交感神經亢奮,引發血管痙攣。張釗監表示,血管最怕過度緊縮、過度放鬆,像是溫差大,常讓心血管疾病患者受不了,血壓突然上升,可能造成血管破裂或栓塞。現代人因工作型態關係,久坐幾乎成為常態,張釗監建議,工作期間可調鬧鐘,每50分鐘起身一次,活絡筋骨5到10分鐘;午休時可以散步20到30分鐘,增加活動時間;定時補充水分,每人每天至少要喝2000毫升的水,盡可能喝水充足。不少研究指出,睡不好會增加心血管疾病發生機率,更何況是熬夜。張釗監說,成人每天至少應睡七小時,若是睡眠不足或睡不好,血壓易提高,增加心血管疾病的發生。因此若有睡不好狀況,建議睡前二小時做一些運動,或喝溫熱飲品幫助入眠,不過睡前別喝過量的水分,避免睡覺時為了排尿影響睡眠品質。平時的運動習慣,每周至少二到三次,每次30分鐘以上,有助血液循環,避免肥胖、久坐,體力消耗量大也能幫助睡眠。張釗監建議,30歲以上的年輕人,每三年做一次健康檢查,50歲以上每年做一次健康檢查,可一併針對心血管做檢查,如心電圖、運動超音波、運動心電圖等。年輕人預防心血管疾病的發生,就能降低猝死的可能,建議優先調整體重,有以下三步驟:第一步:先了解自己的體脂肪,認識自己的BMI,即體重除以身高,依照自己的活動量,計算每天攝取的熱量。第二步:多喝水、多吃蔬果,減少喝含糖飲料、過度加工食物等。第三步:增加體能活動消耗,體重過重者每天減少攝取500大卡,同時消耗200大卡,每周可減重0.5公斤。